0
首頁 精品范文 中文翻譯論文

中文翻譯論文

時間:2022-10-28 01:36:22

開篇:寫作不僅是一種記錄,更是一種創造,它讓我們能夠捕捉那些稍縱即逝的靈感,將它們永久地定格在紙上。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12篇中文翻譯論文,希望這些內容能成為您創作過程中的良師益友,陪伴您不斷探索和進步。

中文翻譯論文

第1篇

英語翻譯與英語論文題目翻譯格式的正確寫作要求及參考標準:

       參選指導:《論文翻譯格式》精選論文題目翻譯格式,格式嚴謹,要夠專業才行!

要求:

       1、按照西華大學本科生畢業設計(論文)內容要求進行;

2、原文附在英文翻譯成的中文后面;

3、教師必須評閱并簽字;

4、題目為三號黑體,原文和譯者為小四號宋體,一級標題為小三號黑體,二級標題為四號仿宋加粗,其余各級標題為小四號宋體,正文小四號宋體。

5、所有行距:最小值16磅。

6、外文翻譯是畢業設計(論文)的主要內容之一,必須學生獨立完成。

7、外文翻譯譯文內容應與學生的專業或畢業設計(論文)內容相關,不得少于15000印刷符號。

8.外文翻譯譯文用A4紙打印。文章標題用3號宋體,章節標題用4號宋體,正文用小4號宋體,20磅行距;頁邊距上、下、左、右均為2.5cm,左側裝訂,裝訂線0.5cm。按中文翻譯在上,外文原文在下的順序裝訂。

9、年月日等的填寫,用阿拉伯數字書寫,要符合《關于出版物上數字用法的試行規定》,如“2005年2月26日”。

10、所有簽名必須手寫,不得打印。

    本科畢業設計(論文)外文翻譯譯文

學生姓名:院(系):專業班級:指導教師:完成日期:20年月日

      英語論文題目翻譯格式參考標準

交通與汽車工程學院

本科生畢業設計(論文)

英文翻譯

學生姓名:

學號:

專業:年級:指導教師:

日期:2011年4月15日

交通與汽車工程學院制

題目

原文作者

原文作者單位

翻譯者

年級、專業,姓名,學號

原文摘要(黑體,小四號):摘要內容…………(小四號宋體)

正文格式:按照英文原文格式。

...............

    英文翻譯

學生姓名:

學號:

專業:年級:指導教師:

日期:2011年4月15日

交通與汽車工程學院制

題目

原文作者

原文作者單位

翻譯者

年級、專業,姓名,學號

原文摘要(黑體,小四號):摘要內容…………(小四號宋體)

正文格式:按照英文原文格式。

...............

第2篇

關鍵詞:試題;語料;剖析樹;自然語言;機器翻譯;TIMSS

中圖分類號:H315.9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3104(2013)05?0244?08

一、引言

國際教育學習成就調查委員會(The International Association for the Evaluation of Education Achievement, 以下簡稱IEA)的主要工作是了解各國學生數學及科學(含物?、化學、生物、及地球科學)方面學習成就、教育環境等影響學生學習成效的因素,找出關聯性,并在國際間相互作比較。自1970年起開始第一次國際數學與科學教育成就調查后,世界各國逐漸對國際數學與科學教育成就研究感到興趣,IEA便在1995年開始每四年辦?國際數學與科學教育成就研究一次,稱為國際數學與科學教育成就趨勢調查(Trends in International Mathematics and Science Study,以下簡稱TIMSS )。

中國教育科學研究院于1983年正式成為IEA的團體會員,并計劃加入和引進TIMSS的調研活動,以期對中國數學教育和科學教育產生積極的作用。而我國的臺灣省于1999年加入TIMSS后,已經開始著手實施相關工作,包括負責試題翻譯及測驗工作。本文在對國外和臺灣的相關試題測試工作進行研究和分析后,對TIMSS試題翻譯作了初步的研究分析。

以往使用人工翻譯雖然可以達到很高的翻譯質量,但是需要耗費相當多的人力資源和時間,而且在翻譯過程中不同的翻譯者會有不同的翻譯標準,相同的翻譯者也可能在文章前后翻譯方式不一致而產生語意上的混淆。因此此類語言轉換導致的問題間接影響試題難易程度。若直接將英文詞匯透過英漢字典翻譯成相對的中文詞匯,翻譯的結果可能會不符合一般人的用詞順序。另外中文的自由度較高,很容易造成翻譯上用詞順序的不同。例如:“下圖顯示某一個國家所種谷物的分布圖”,也可翻譯為“某一個國家所種谷物的分布圖,如下圖顯示”。可能會影響到受測者的思緒,使作答時粗心的情形增加。因此,若能?用機器翻譯(machine translation)的技術來輔助翻譯以及調整詞序,便可提高翻譯的質量和效率。

Dorr等學者[1]將現在機器翻譯依據系統處?的方式來分類,分成以語言學為基礎翻譯(linguistic-based paradigms),例如基于知識(knowledge-based)和基于規則(rule-based)等;以及非語言學為基礎翻譯(non- linguistic-based paradigms) ,例如基于統計(statistical- based)和基于范例(example-based)等。

以知識為基礎的機器翻譯(knowledge-based machine translation)系統是運用字典、語法規則或是語言學家的知識來幫助翻譯。這種?用字典來幫助翻譯的系統,會有一字多義的情形發生,一個詞匯在字典中通常有一個以上的翻譯。以英翻中為例“current”這個字在字典里就有十多種不同的翻譯,即使專家也無法找出一個統一的規則,在何種情況下要用何種翻譯,所以在翻譯的質量和正確性上很難滿足使用者的的需求。因此,翻譯系統通常都會限定領域來減少一字多義,例如“current”在電子電機類的文章中出現,最常被翻譯為電流,在文學類的文章中,最常被翻譯為現代。

以范例為基礎的機器翻譯(example-based machine translation,以下簡稱為EBMT)的相關研究已有相當多年歷史,在1990年美國學者Brown和Pietra[2]所提出的EBMT是將翻譯過程分為分解(decomposition)、轉換(transfer)和合成(composition)三步驟。分解階段是將來源句放到范例庫中搜尋,將所搜尋到word- dependency tree當作來源句的word-dependency tree,并且形成來源句的表示式;轉換階段將來源句的表示式轉換成目標句的表示式;合成階段將目標句的表示式展開為目標句的word-dependency tree,并輸出翻譯結果。Al- Adhaileh等學者[3]將structured string tree correspondence(SSTC)運用在英文翻譯成馬來西亞文的過程中,SSTC是一種能將英文對應馬來西亞文的結構,但此結構并沒有解決詞序交換的問題。目前較完整的EBMT系統為tree-string correspondence (TSC)結構和統計式模型所組成的EBMT系統[4],在比對TSC結構的機制是計算來源句剖析樹和TSC比對的分數,產生翻譯的是由來源詞匯翻譯成目標詞匯的機率和目標句的語言模型所組成。

我們提出雙語樹對應字符串的結構(bilingual structured string tree correspondence,簡稱為BSSTC)是可以運用在多元剖析樹上的,并且BSSTC可在翻譯過程中當作詞序交換的參考。根據我們實驗結果,我們能有效的調動詞序,以提升翻譯的質量。完成詞序交換后,再透過字典翻譯成中文,最后運用統計式選詞模型,產生初步翻譯結果,但本系統尚屬于半自動翻譯系統,故需要人工加以修飾編輯。

二、系統架構

由于我們的目的在于?用中英互為翻譯的句子找出詞序關系,并且將英文句和中文句詞序的信息儲存在計算機中,儲存的格式是將中英文句的詞序關系記錄在英文剖析樹的結構中,此結構將成為之后英文句的結構調整為適合中文的結構的參考。最后再將英文詞匯翻譯成中文詞匯,并?用統計式選詞選出最有可能翻譯成的中文詞匯,讓翻譯的結果更符合一般人的用詞和順序。

本系統的架構如圖1所示。我們針對范例樹產生的系統和英文句翻譯系統這兩部份分別簡介如下。

范例樹產生系統:這個系統?用中英平行語料作為基礎,這里的中英平行語料必需要一句英文句對應一句中文句,且每一組中英文句都要是互為翻譯的句子。中文句經過斷詞處?后,被斷成數個中文詞匯,以空白隔開;英文句則經過英文剖析器建成英文剖析樹。將斷詞后的結果和英文剖析樹經過剖析樹對應字符串模塊處?,建成英文剖析樹對應字符串的結構樹,此結構樹稱為范例樹。再將每個范例樹取出子樹,并且判斷是否有詞序交換,將需要詞序交換的范例樹全部存入范例樹數據庫中方便搜尋。

英文句翻譯系統:當輸入英文句后,先將句子透過英文剖析器,建成英文剖析樹。有了英文剖析樹就可以透過搜尋范例樹模塊,標記英文剖析樹上需要調動詞序的結構,并依照所標記的詞序作調整。詞序調整完成后再將英文結構樹中的英文單字或詞組透過翻譯模塊做翻譯。其中翻譯模塊包含了大小寫轉換、斷詞處?和禁用詞過濾等環節,之后將處?過的詞匯透過字典文件做翻譯[5]。每個英文單字或詞組都可能有一個以上的中文翻譯,因此需要選詞的機制來產生初步翻譯結果,此翻譯結果尚需要人工作后續的編修。

三、系統相關技術

根據上一節介紹,系統架構分為范例樹產生系統和英文句翻譯系統兩大系統。范例樹產生系統的執行流程為先處理中文句斷詞和剖析英文句,再將斷詞和剖析后的結果輸入至剖析樹對應字符串模塊,并將處?后的范例樹存入數據庫中。英文句翻譯系統的執行流程區分為三大部分,第一部分為搜尋范例樹模塊,將英文剖析樹跟范例樹數據庫作比對,并且將未比對到的子樹做修剪;第二部分將修剪后的剖析樹輸入到翻譯模塊翻成中文;第三部分以中英詞匯對?工具及bi-gram語言模型,計算出中英詞匯間最有可能之翻譯組合。

(一) 雙語樹對應字符串的結構(BSSTC)

在建立BSSTC結構之前,我們必須將中英平行語料中的中英文句先作前處?,我們將英文句透過StanfordLexParser-1.6[6]建成剖析樹,剖析樹的每個葉子節點為一個英文單字,并以英文單字為單位由1開始標號。這里我們將樹根定義為第0層,樹根的子樹是第1層,越往下層數越大,故葉子節點必定是英文單字,且不屬于任何一層,如圖2所示。中文句子斷詞后的單位由1開始標號。這里的中文句代表來源句;英文句則代表目標句。本結構都假設中英文對應是在詞匯的對應或連續字符串的對應基礎上。假設剖析樹的節點集合N={N1, N2, …, Nm},m為剖析樹上節點個數,對任一節點n∈N,n有三個參數分別是n[STREE//]、n[/STC/]和n[//ORDER];我們以n[STREE/STC/ORDER]來表示。為了方便說明,若節點n只有n[STREE//]和n[/STC/],則以n[STREE/STC/]表示。再假設nC(n)為節點n有1到C(n)個子節點。n[STREE//]為節點n所涵蓋來源句的范圍,層數最大節點的n[STREE//]必定對應到一個來源句單字,此參數的功用為當作每個節點的鍵值(primary key),故在同一棵剖析樹中n[STREE//]不會重復。圖3是一個BSSTC結構的例子,來源句為英文:“Our experiments were simple in concept”;目標句為中文:“我們的實驗概念很簡單”。首先英文句必須先建成剖析樹,每個葉子節點為一個英文單字,并以英文單字為單位做標號,例如:“Our(1)”, “ex-periments(2)”, “were(3)”, “simple(4)”, “in(5)”,“concept(6)”。另外中文句經過斷詞的處?后,以斷詞后的單位做標號,例如:“我們(1)”, “的(2)”, “實驗(3)”, “概念(4)”, “很(5)”, “簡單(6)”。中英對應句都標號后,以標號為單位開始做詞匯對準(word alignment),并標記在剖析樹的節點上。剖析樹是用文法結構來分層,不同層節點能對應到不同的范圍的目標句字符串。n[STREE/STC/]若為VP[3-6/4-6/],則STREE代表節點VP對應來源句第三到第六個字 “were simple in concept”;STC代表“were simple in concept”對應目標句的第四到第六個字“概念很簡單”。nC(n) [STREE/STC/ORDER]的兄弟節點(sibling node)若為JJ[4/6/2]和PP[5-6/4/1],我們可以觀察到JJ的ORDER大于PP的ORDER,故PP[5-6/4/1]的中文對應「概念在JJ[4/6/2] 的中文對應「簡單之前。

(二) 建立BSSTC結構和產生范例樹

建立BSSTC結構必需要有英文跟中文互為翻譯的句子,建構的順序是從最底層也就是層數最大的開始標記,再一層一層往上建置到第0層為止,標記參數順序是先將所有節點的n[STREE//]和n[/STC/]標記完后,再標記n[//ORDER]。首先,標記最底層n[STREE//]的方法,是將最底層的節點n所對應葉子節點的編號標記在n[STREE//]。如圖3節點NNS所對應來源句的“experiments”的編號為2,故NNS [STREE//]中的STREE標記為2。接著標記最底層n[/STC/]的方法是尋找中英對應句中互為翻譯的中文詞匯和英文詞匯,也就是詞匯對準。詞匯對準若采用人工方式,則相當耗時費力,其本身也是一項困難的研究。如圖3來源句的“experiments”在字典中的翻譯有“實驗”、“經驗”和“試驗”,將這三個中文翻譯到目標句去比對,此例子將會比對到目標句第三個詞匯“實驗”,接著將目標句“實驗”的編號標記在NNS[2/STC/]中的STC上。最后將比對到的個數除以英文句單字的個數,稱為對應率。最佳情況下是每個英文單字都有相對應的中文翻譯,對應率為1;最差的情況下每個英文單字都沒有相對應的中文翻譯,對應率為0,所以對應率會落在0到1之間,值越大代表對應率越高。我們需要夠大的對應率,才能認定為范例樹。因此,需要定一個門坎值來篩選,根據實驗結果當門坎值越高留下來的范例樹越少,而門坎值越低會使翻譯的質量下降。

(三) 搜尋相同范例樹

根據搜尋范例樹算法的流程,如圖7。首先將來源句的剖析樹加到數?(queue)里,從數?里面取出一棵剖析樹到范例樹數據庫中,搜尋是否有相同結構的范例樹;如為否,則將此棵樹的下一層的子樹加入數?,加入數?的順序為左子樹到右子樹;如為是,則將該樹的ORDER標記在來源句的剖析樹上,繼續取出數?內的剖析樹,直到數?里沒有剖析樹為止。所以來源句的剖析樹是由一個以上的匹配子樹所組成。

圖6為剖析樹搜尋范例樹的情形。來源句:“The graph shows the heights of four girls”,剖析樹為“(S(NP(DT The)(NN graph))(VP(VBZ shows) (NP(NP(DT the)(NNS heights))(PP(IN of)(NP(CD four) (NNS girls)))))”。透過搜尋范例樹算法找出匹配子樹,首先以節點S為樹根的剖析樹到數據庫作搜尋,搜尋時不包含葉子節點,此例子沒搜尋到匹配子樹,則將節點S的子樹NP和VP加入數?中。接下來將從數?中取出的子樹為NP,到范例樹數據庫搜尋匹配子樹,但數據庫中沒有相同的范例樹,此時NP的子樹皆為葉子節點,所以并無子樹在加入數?中。依照先進先出的原則下一個從數?取出的是S的右子樹VP,在范例樹數據庫中還是搜尋不到,因此要將VP的子樹VBZ和NP加入數?中,但VBZ為葉子節點,故只有NP加入數?中。接下來是子樹NP從數?中被取出來,子樹NP在數據庫中搜尋到相同的范例樹,如圖六的范例樹就是所搜尋到的匹配子樹,因此將范例樹的ORDER標記上去,標記后的剖析樹將如圖8所示。此時數?中已經為空,搜尋范例樹的流程到此為止。

標記完ORDER之后,將沒有標記的子樹作修剪,也就是將不用作詞序交換的子樹修剪到最小層樹。如圖8節點S的右子樹、NP[2]和NP[1]的子樹皆不需要作詞序交換,因此修剪的結果為“(S(NP The graph) (VP(VBZ shows)(NP(NP[2] the heights)(PP[1](IN[2] of)(NP[1] four girls))))) ”,如圖9所示。最后從層數最大的每個兄弟節點開始逐層往上依照優先權順序調整剖析樹的結構;調整后的結果將會輸入到翻譯模塊產生翻譯。若我們直接取來源句剖析樹的葉子節點作翻譯,將會成為單字式的翻譯,我們將無法對詞組或詞組作翻譯。翻譯的部分會在下一節會作詳細說明。

(四) 翻譯處理

經過上一節處?最后得到修剪樹,修剪樹的葉子節點可能為英文單字(word)、詞組(term)。詞組即為數個單字結合的字符串,不一定為完整的句子,如“would be left on the floor”或詞組(phrase,如名詞詞組、動詞詞組、形容詞詞組等) ,如“in order to”。在翻譯處?上會遇到英文單字或詞組,在英文單字的部分,直接查尋字典文件作翻譯;詞組的部分?用規則詞典文件的詞組,和詞組進行字符串比對,以找出符合的詞組及中文翻譯。以下為字典文件及規則詞典文件分項說明。

字典文件:字典文件部分我們使用Concise Oxford English Dictionary[8](牛津現代英漢雙解詞典,收錄39429個詞匯),將前處?過后的英文單字或詞組做翻譯對等字搜尋的動作,找出所有和該英文單字的中文詞組,作為翻譯的候選名單。如無法在字典文件中搜尋到對應的中文翻譯。如姓名和專有名詞,則直接輸出該英文字。

規則詞典文件:為常用的名詞詞組、動詞詞組、形容詞詞組等詞組,以及試題翻譯小組所決議之統一翻譯詞組以人工的方式建立的中英翻譯對照檔,如in order to(為了)。 分成單字和詞組翻譯是因為若在規則詞典文件比對不到,則用空白來做一般字和字之間的斷詞,也就變成單字的翻譯,因為詞組較能完整表現出動作或敘述。如只用單字作翻譯,會造成翻譯上的錯誤。須注意的是比對的句型若有相似結構但不同長度的字符串樣式,則取長度最長的為結果。如一英文句子為“…as shown in diagram…”,同時滿足規則詞典文件內的“as shown in diagram”和“in diagram”片語句型,則我們會選擇長度較長的“as shown in diagram”而不是選擇“in diagram”加上“as show”作為斷詞的結果。 在英文翻譯成中文的過程中,有些英文單字不需要翻譯或是無意義的情形,所以我們將這些單字過濾不翻譯,這些單字稱為stop word。例如:冠詞the直接去除。介詞for、to、of等,若前一單字為what、how、who、when、why等疑問詞,則允許刪除,另外,to出現在句首直接刪除。助動詞do、does等,判斷方式與介詞相同。在翻譯過程中還可能出現詞干變化(如~ing、~ed等)和詞性變化(如動詞break,其過去式為broke,被動式為broken,以及名詞單復數型態)。詞干變化的部份,我們可以還原各詞性(名詞、動詞、形容詞、副詞);詞性變化的部分,有些是不規則的變化,較難用算法處?。

四、系統翻譯效果評估

本節主要介紹?用本系統翻譯國際數學與科學教育成就趨勢調查2010年考題,簡稱TIMSS2010,并將試題依照年齡別和科目別,分別比較翻譯的質量。最后將與在線翻譯以及已經研發在用的翻譯系統作比較。評估方式為?用BLEU(IBM公司的機器翻譯評測標準)及美國國家標準與技術研究院NIST(National Institute of Standards and Technology)指標。

(一) 實驗來源

用來翻譯的來源為TIMSS2010試題, 所有實驗語料句對數、中英詞匯數、中英總詞匯個數及平均句長,皆如表1所示。用來建立范例樹的來源有中國教育科學院委托北京實驗二小和北京第四中學語文學習教科書補充資料題庫[7]及科學人雜志。補充數據題庫以人工方式完成中英語句對?(sentence alignment),再經過范例樹的篩選門坎值為0.6的情況下有565句。 用來訓練選詞機率模型的來源有自由時報中英對照讀新聞及科學人雜志。自由時報中英對照讀新聞從2009年2月14日至2011年10月31日,而自由時報中英對照讀新聞本身就已經作好中英語句對?。科學人雜志是從2006年3月至2009年12月共110 篇為語料來源。

(二) 實驗設計

首先,將TIMSS2010試題問句以逗號、問號或驚嘆號作為斷句的單位,每個誘答選項做為斷句的單位,若一道題目為一句試題問句及四項誘答選項所組成,則一道題目可斷出五句。經過人工斷句處?TIMSS2010試題,小學數學領域有165句;小學科學領域有262句;中學數學領域有439句;中學科學領域有236句,并整?為文字文件。建立范例樹數據庫所使用的語料為中學補充數據題庫,訓練機率模型所使用的語料自由時報中英對照讀新聞加上科學人雜志,其中訓練語言模型得到的bi-gram共有134435個。

主要評估的對象有Google在線翻譯、Yahoo在線翻譯及本系統互相做比較,并且評估翻譯系統在不同年級的試題內容上,翻譯質量是否會按照越低年級其翻譯質量越好的趨勢。因此,我們將實驗組別分為中學生段和小學生段;數學領域以M為代號,科學領域以S為代號,當作實驗組別的名稱。可以TIMSS2010分為中學段2010 M組、中學段2010 S組、小學段2010 M組及以小學段2010 S組四組;在加上TIMSS 2010數學及科學領域之中學段試題,和TIMSS 2010數學及科學領域之小學段試題,分別為中學段2010MS組及小學段2010MS組,總共六組,如表2所示。

(三) 實驗結果

從表3可觀察到,中學段2010 M組NIST分數以Yahoo!最高分,但BLEU分數與本系統相近,可知Yahoo對中學段2010 M組所翻譯的詞匯跟參考翻譯較相同,但Yahoo和本系統翻譯后詞序的正確性是差不多的。小學段2010 M組試題中有較多特殊符號,例如和等,Yahoo及Google在線翻譯系統會將這些特殊符號處?成亂碼,但本系統可以將特殊符號保留下來,故小學段和中學段2010 M組與最高分系統的差距較小。先前我們假設翻譯質量是否會按照越低年級其翻譯質量越好的趨勢,觀察中學段2010MS組及小學段MS組,可發現與假設相反,各系統在中學段2010 MS組的表現都比小學段2010 MS組要好。可推測出本系統其中一種語料為中學補充數據題庫較符合TIMSS中學段2010的試題。

我們將中學段2010M組和中學段2010S組作比較,小學段2010 M組和小學段2010 S組作比較,可以發現各系統除了Google之外,在M組上表現都比S組好,因為M組的試題內容包含較多的數字,對于翻譯系統較容易處?,而S組則包含較多專有名詞,對于翻譯系統較為困難。

五、結論

本論文提出BSSTC結構,此結構能夠記錄來源句詞匯的位置、目標句詞匯的位置及來源句與目標句詞匯對應的關系;并且將BSSTC結構運用在我們實作的翻譯系統上。本系統是?用BSSTC結構建立范例樹,將來源句經過搜尋范例樹算法,來達到修正詞序的目的。最后,在依據修正后的詞序進行翻譯,翻譯時再?用中英詞匯對?工具及bi-gram語言模型,選出最適合的中文翻譯,產生建議的翻譯,此翻譯還需要人工修整。 TIMSS的試題為數學及科學類,應該要用大量數學及科學類的語料,但實際上我們并無法找到夠多的數學及科學類語料,尤其以中英對應的語料最少,所以我們選用新聞及補充數據題庫來擬補語料的不足。不過訓練量還是不夠多,在選詞上會有許多機率為0的情況,造成選詞錯誤。未來將盡量找尋相關領域的語料,來建立范例樹和訓練語言模型,就能針對不同領域的內容進行翻譯,使翻譯的結果更為精確。 訓練語料中的斷詞是使用國外的系統,而我們翻譯使用的字典為牛津字典,兩者所使用的字典并不相同,會使斷詞后的詞匯可能無法在牛津字典中找到,造成選詞錯誤。未來可將翻譯后的詞匯,找出同義詞來擴充詞匯數,便能增加被找到的可能性。

英文的語言特性上并沒有量詞,而中文句中運用了很多的量詞,如缺少量詞也會使中文的流暢度下將。本系統的翻譯結果也缺少中文的量詞。未來若能將翻譯結果填補上缺少的量詞,便可達到更好的質量,這也是我們今后要做的工作。

參考文獻:

[1] B. J. Dorr, P. W. Jordan and J. W. Benoit. “A Survey of Current Paradigms in Machine Translation” Advances in Computers [M]. London: Academic Press, 1999: 1?8.

[2] P. F. Brown, J. Cocke, S. A. D. Pietra, V. J. D. Pietra, F. Jelinek, J. D. Lafferty, R. L. Mercer and P. S. Roossin. A Statistical Approach to Machine Translation [J]. Computa-tional Linguistics, 1990, 12(6): 79?85.

[3] M. H. Al-Adhaileh, T. E. Kong and Y. Zaharin, A synchronization structure of SSTC and its applications in machine translation [C]// Proceedings of the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Computational Linguistics-2002 Post- Conference Workshop on Machine Translation in Asia. 2002: 1?8.

[4] Z. Liu, H. Wang and H. Wu. Example-based Machine Translation Based on TSC and Statistical Generation [C]// Proceedings of the Tenth Machine Translation Summit, 2005: 25?32.

[5] 桂詩春. 標準化考試一理論、原則與方法[M]. 廣州: 廣東高等教育出版社, 1986.

[6] R.L.桑代克E.P.哈根. 心理與教育的測量和評價[M]. 北京: 人民教育出版社, 1985.

第3篇

關鍵詞:思維,翻譯,世博,標語

 

一,引言

王瑛(2005)薩皮爾(Sapir)和沃爾夫(Whorf)曾經指出,語言不僅是思維和交際的工具,同時也是社會文化的反映,并制約人們的思維。思維對語言也起著重要的作用,卡爾.普萊布拉姆認為:世界各民族之間的相互理解和睦鄰關系不僅因為各民族語言的繁雜受到影響,在更大程度上因為思維模式的差異,即定義認知根源和組織連貫思維所采取的方式不同而受到阻礙(Pribram,1949)。翻譯是信息的語際轉換過程,是從一種語言到另一種語言的活動,翻譯也是思維共享與思維交換的過程。翻譯活動之所以能夠進行,是因為人類具有共同的思維規律,即思維共性,但思維方式又是“個人選擇,評價和組織外界刺激的過程。”(Singer,1971)因此,思維也具有個性,正是這種思維的個性導致了各民族語言形式和結構的不同,從而成為民族交往的障礙,也成為翻譯過程中的大敵。那么,各民族尤其是中西方民族在思維上有哪些差異呢?體現在語言中有哪些不同呢?對翻譯過程有何影響呢?

二,中西方文化差異—以上海世博會標語為例

2.1靜態VS動態

尹振宇(2008)英語是屈折語,其動詞的使用由于形態變化而受到很大的限制。由于嚴格的語法規范,一個句子結構通常只能有一個謂語動詞,當一個句子涉及多個動作或事件,它們之間又不是并列或先后關系時,只能用限定動詞表達主要的動作或事件,其他與動詞有關的意義可以通過非謂語動詞或通過形容詞、副詞、介詞及同源名詞形式表達,從而使得英語的靜態特征得以體現。而漢語中沒有詞的屈折變化,不能像英語的某些單詞那樣,既可以作為單詞具有完整意義,又可以充當詞根加上詞綴構成派生詞;而且由于漢語動詞無形態變化,往往只能采用動詞本身,“連動式”和“兼語式”也層出不窮。例如:“她到了公園發現小明已經走了”;“我看見他拽著小偷出去找警察”。同時動賓結構也使動詞的使用顯得很自由。如:“學習外語很重要。”這些都勢必使漢語表達呈現動態傾向。翻譯時須清楚地了解英漢語言的這種特點,采取詞類轉換法,靈活地選擇詞性,擺脫名詞化的束縛,淡化英語表達中與漢語詞類的機械對應,實現靜態與動態的轉換。

如Better City,Better Life

譯文:城市,讓生活更美好。

從這個翻譯中我們可以看出英漢比較結構在動態和靜態上的差別,即漢語表達動態感強,而英語則呈靜態;這里的翻譯是不對等的,即產生了“信息差”,因為原文和譯文沒有同時使用比較結構或者使用了不同層次的比較結構。形式上,“Bettercity, better life”反映了英語作為曲折語,名詞占優勢,從而呈靜態的特點。而中文譯文“城市,讓生活更美好”因為使用了動詞‘讓’而充滿了動態,這是漢語本身的特點使然,因為漢語是非曲折語,動詞使用較多,敘述呈動態;形式上看起來兩者不很吻合,但如果我們對這兩句話進行分析,就會發現其中的奧妙,該中文翻譯其實表達的極其準確。原標語的潛在之意,側重城市發展的與時俱進.強調“沒有最好.只有更好”。強調的是不斷的改善。其比較對象是城市自身,是通過城市自身的改善。讓生活。包括城市里的生活,甚至也可以包括鄉村的生活更美好。信息的輕重角度來看,在譯文中,“城市”這個信息得到突出,它強調城市的發展是使人們生活更好的動力和源泉。論文大全,翻譯。在世博會159年的歷史上,上海世博會是第一個以城市為主題的博覽會。論文大全,翻譯。這在中國,有歷史意義;在世界,也有歷史意義。2000多年前,亞里士多德有句名言:“人們來到城市是為了生活,人們居住在城市是為了生活得更好。”人們注意到,第一次在發展中國家舉辦的本屆世博會,它的城市主題,恰巧是21世紀以來世界發展的新趨勢——發展中國家正在快速城市化。城市化,已經成為發展中國家現代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它改變了這些國家既往的城市格局和風貌,這是不爭的事實。

再如,城市有我更可愛,官方譯文為“Our City,Your Joy”中文使用動詞“有”使整個句子呈現動態。這里的“我”既指上海市民,又指上海世博會的志愿者。中文標語傳達出志愿者的積極作用,號召大家熱情的投入到上海世博會的志愿工作中去,從而使世博會辦的更好。英文的譯文呈靜態,名詞占優勢,句中用了兩個簡短的名詞詞組,“our”和”your”,”city”和“joy”形成強烈的對比。而city和joy,讀音中輔音的一致又形成了英語中的押韻,讀起來瑯瑯上口。且譯文簡短干脆,容易記憶,充分考慮了標語的特點,使它宣傳的精神深入人心

2.2 人稱 VS 物稱

胡維(2008)一般來講,思維方式具有深遠的民族文化根源。它反映的是使用某種語言的民族,在漫長歷史過程中形成的語言心理傾向和民族文化定勢。中方思維在傳統上認為主體自身是宇宙的中心,人是萬物的尺度,認識了自我就認識了客觀世界及其規律.孟子說:“萬物皆備于我”表明了在處理人和自然的關系中必須強調主體意識,以人為出發點。

李柯(2005)西方人重視理性分析,重視客體意識,思維的目標往往指向外界,探求外部客觀世界對人的影響,執著于客體的物與主體的我之間的距離。認為只有離開了距離,才能對研究對象進行冷靜的描述和剖析,語言表現多以無生命名詞為主語,體現了較強的客體意識。

漢民族心理中源遠流長的關鍵詞作主語和使用作主語的非人稱句,以此來強調物的重要,讓事物以客觀事實的形式表現出來。論文大全,翻譯。

如上海世博會標語“當好東道主,文明迎嘉賓”譯成“Shanghai Welcomes You with Open Arms” 中文口號的說話人是省略了的第一人稱,即“我們”,“嘉賓”是他者的范疇,即第三人稱,第一人稱和第三人稱同時預設了第二人稱的存在,即作為讀者的“你們”,所以,世博承辦方(包括志愿者)、中國人、外國游客三方分別體現為第一、二、三人稱,讀者取向是中國人。在語義關系上第一人稱與第二人稱可以被納入同一個范疇,即“東道主”,言者與讀者的統一是最典型的讀者取向。口號的英譯轉換了讀者對象,這種轉換從兩個名詞的翻譯中盡覽無余:“東道主”對應Shanghai,“嘉賓”對應you。中文口號中的第一人稱和第二人稱在英譯版中體現為地點名詞Shanghai,而中文口號中的第三人稱變成了英文口號中的第二人稱,即“嘉賓”變成了you。中文雖然隱含了人稱,但暗含著每個上海市民都是本屆世博會的主人,應對游客以禮相待,熱情好客,充分顯示出上海以及中國人民的友好。而對應的英文簡潔、清晰,運用了英語中地道的表達方式,使外賓體會到賓至如歸的感覺。2.3主語VS主題唐媛(2009)中國人的思維特點是直觀的、綜合的和整體的,強調部和外部世界、主客觀的整體性。具體說來,中國人的邏輯思維一般是“螺旋式的”。思維活動大多是螺旋式地繞圈向前發展,把作出的判斷或推理的結果,以總結的方式安排在結尾。這種“螺旋式的”邏輯使得中國人利用間接的交流方式,在語言表達上,一般是首先敘述事情的背景,或羅列客觀上的條件,或說明問題的原因,或擺出事實的證據,最后再做出結論,說明自己的觀點或看法。也就是說中國人習慣將次要信息擺在句首(如狀語或其他敘述部分),先將外圍環境,時間背景一一交代周到,最后畫龍點睛,道出話語信息的中心部分或表態部分。

而英語民族的思維方式的特點是邏輯的、分析的和推理的。具體地說,英美人的思維方式是“線性的”,往往采用直線推進的方式。這種“線形的”邏輯方式使得西方人采用直接交流(直截了當)的形式。在語言表達上,他們習慣首先說明看法或觀點,點明主題,然后再依次說明背景、條件、原因、證據或進行分析。因此英語句子的主謂機制一般位于句首,開門見山,提出重要信息,然后用各種標志進行補述、修飾、限制。

如:世界文明的盛會,我們大家的世博

Civilization in focus: we all gather at the Expo中文標語先渲染整體的氣氛,指出上海世博會在世界的地位,它是一場世界文明的盛會,是中西方思想交流和碰撞的舞臺。論文大全,翻譯。在這里,我們不需要踏出國門,便可領略全球不同的文化。中文標語在從側面闡述完外圍環境之后,之后點出話語的信息中心。指出雖然它如此盛大,但卻又屬于我們每一個人,是“我們大家的世博”,這里的“我們” 指出世博的承辦主體,也突出責任主體。英文譯文則開門見山,直接點出重點,前半句指出這是一個全球矚目的文明盛會,后半句補以次要信息,這里的“we”指代來自全球的游客,是前半句進一步的解釋。再如,世界在你眼前,我們在你身邊 At Your Service at Expo中文標語按照空間順序由遠及近,由外到內,第二人稱“你”指“中國游客”,而”我們“則是指在上海世博會服務的成千上萬的志愿者,前半句烘托大的背景—上海世博會是全球文化展示和交流的舞臺,而后點出話語的核心信息,即志愿者無微不至的熱情服務,會讓全世界的游客感受到溫暖。論文大全,翻譯。這里體現了中國志愿者的周到服務,也讓中國游客感受到了人文關懷。英文譯文并沒有渲染周邊的環境,而是直入主題,點出為游客服務的宗旨,“At your service”愿為您服務。 這是在英美國家酒店或餐廳服務員經常會說的一句話,當顧客在餐廳用餐,或住酒店有事找服務員時,他們通常都會先說這句話。另外,古代的臣子,仆人接受國王的任務時,理解成愿為您效勞(效力,效忠)。有時候,也表示對對象的尊敬,表示愿意幫忙。“語言使溝通的橋梁”地道的英文表達,更能拉近與外國游客的距離,使他們如同在自己國家游覽一樣,沒有任何障礙,親切感油然而生。三,結語

本文探討了思維和翻譯的關系,不同文化背景的人的思維方式,世界觀,人生觀會有差異,而這種差異會體現在他們的語言運用上。論文大全,翻譯。而從一種語言轉換為另一種語言的翻譯活動,也體現了中西方文化上的差異。本文以上海世博會標語為例,結合標語的特點,分別分析了標語翻譯中體現的中西方思維中靜態與動態,人稱與物稱,主語與主題的區別。

參考文獻:

[1]Arthur Waley.Tao TeChing.Foreign Language and Research。Press. 1998.

[2]Pribram. Karl.Conflicting Patterns ofThought.San Francisco.1949.

[3]Singer. Marshall.Culture: A Perceptual Approach.The Bridge,Occasional Paper.No. 11 1971.

[4]鄧炎昌,劉潤清.語言與文化[M].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1989.

[5]蔡平.文化翻譯研究[J].湖南師范大學.2008

[6]卞浩宇.語言和文化———翻譯中的文化因素[J]. 蘇州教育學院學報2003(9)

[7]張啟劍.英漢互譯中的文化差異[J]. 安徽電子信息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06(6)

[8]胡維.中西方思維方式差異與漢英翻譯[J].牡丹江教育學院學報.2008(5)

[9]李柯.從中西思維方式的對比看英漢表達方式的差異[J]. 新疆師范大學學報.2005(2)

[10]王瑛.中西方思維方式比較與翻譯[J] .河北建筑科技學院學報(社科版)2005(6)

[11]唐媛.中西思維差異對翻譯的負遷移[J].湖南科技學院學報 2009(2)

[12]尹振宇.靜態、動態的英漢對比與翻譯[J]. 柳州師專學報2008(12)

第4篇

關鍵詞 農科專業英語;師資構成特點;教學內容;教學策略

專業英語學習的最終目的是能夠利用英語這一工具閱讀和翻譯專業文獻,提高寫作能力,并能進行國際學術交流。學生畢業后無論在企業、科研機構或高校工作,只要從事科技開發或研究工作,就可能需要查閱相關的英文資料,學生在不同時期學習專業英語的目的和要求也不同。專業英語的教學目的是使學生學完本課程之后能夠在閱讀、翻譯本專業各種體裁的英文文獻方面有所提高。對本科生而言,需要初步具備對學術性文章摘要的翻譯和寫作能力;對研究生而言,不僅要能夠用英語進行一般性研究或調查報告以及完整學術論文的寫作,還要具備口頭交流、演講和書信交流的能力。如果把專業英語的教學僅局限于專業閱讀和筆頭翻譯,則有失偏頗。

1 專業英語的特征

專業英語課的開設多在大學三年級或者四年級,這時學生已經修完了普通英語,應及時鞏固,因為這時多數學生的英語基礎還不牢,甚至有的學生可能存在就此放棄英語學習的念頭。此外,從大學三年級開設專業課,學生開始接觸專業術語(大部分注有英文),英語學習逐步向閱讀和翻譯專業文獻以及寫作專業文章過渡,使學習英語和學習專業課有機結合起來。如果專業英語教師局限于用英語讀原文、中文講解詞匯和語法、中文翻譯課文、中文講解難點,這樣很難與基礎英語區分開。而且,學習好專業英語也有助于學生通過大學英語四、六級考試和研究生入學考試。

2 農科專業英語教學師資構成特點

學生對專業英語任課教師的要求較高。概括地說,專業英語按照字面意思就是“專業+英語”,可理解為專業在先,英語在后或者二者并重,因此農科專業英語教師首先必須具備扎實的農學專業理論功底和較寬廣的知識面,對作物遺傳、育種、栽培耕作、生物技術、農業信息和推廣、植物化學保護、生理生化、農產品加工等學科中的某一領域有很好的研究基礎,并對其他學科也有適當的知識積累[1]。教師不僅要了解本專業國內外研究取得的標志性成果(如標志綠色革命成就的矮稈小麥的育成、雜交稻的育成)以及發展趨勢和研究熱點(如什么是轉基因食品及其安全性、全球氣候變化以及糧食安全等),還要具備熟練運用英語進行教學的能力。目前以科研和教學并重型的農科院校專業英語教師的的現狀是:部分專業英語教師雖然具有一定的基礎英語能力和專業素質,但是在英語聽說和教學方法上與基礎英語專業教師可能存在差距,如發音不夠標準,不能完全進行全英文教學;有些教師可能有短期出國留學的經歷,現身說法對專業英語授課可能會有所幫助,但要用流利的英語上課還有待提高;少部分教師雖有長期的國外學習或工作經歷,具備很好的專業功底和流利的英語,但是由于沒有或者很少受過基礎英語教學的專門培訓,仍然不能滿足學生的需求;部分專業英語教師雖然能夠比較嫻熟地用英語進行學術性論文的寫作,但是發音和口語表達能力卻受到限制。

鑒于以上情況,部分學者建議選送英語基礎好、業務能力強的年輕教師到國外學習,接受專門的語言培訓,學習先進國家本專業的教材,掌握該專業的最新國際動態[2]。雖然這項建議理論上可行,但受到主觀或客觀因素的限制,實際可操作性較小。專業英語教學起步較其他基礎課或專業課晚,許多農科院校對專業英語的重視程度也不及基礎英語、專業基礎課和專業課,因此對于大部分農科院校專業英語的授課來說,短期內難以找到能夠有效協調專業英語本身以及學生的高要求和專業英語師資配備的局限性以及重視程度不夠的矛盾,這種不協調性很可能還要持續相當長的一段時間,任課教師之間加強交流和自覺學習可能是目前比較現實的解決辦法。

3 農科專業英語教學的內容

3.1 閱讀材料的選擇

現有的面向農科或生物專業的專業英語教材內容大多是選用國外原版專業書籍的一些文章或章節,內容比較單調陳舊,選擇的課文要么過于專業和生僻,大量的專業詞匯超出學生的接受能力,挫傷其學習積極性;或者所選文章與某門專業課的章節內容完全重復,學生缺乏新鮮感,難以接觸到新知識。目前很難找到一本將基礎英語、專業知識與學生實際情況緊密結合的教材。因此,許多教師建議應該盡快組織相關人員編寫統一的專業英語教材[3]。筆者認為,由于授課教師和授課對象的英語水平不同,不同教師的專業背景不同,對專業和專業英語課的理解也不同,專業英語的教學不應拘泥于專門的教材。專業英語應提倡個性化教學,選擇面向本科生的專業英語閱讀材料時應盡量避免與專業課的重疊,既不應成為專業課某些章節的英文版,也要避免選擇過于專業的研究性文獻。在教師講解之前,以80%以上學生能夠讀懂60%以上的內容可作為所選閱讀材料難易程度的標準,而且所選內容盡可能涉及本領域國內外發展動態和前沿研究熱點,是專業課沒有涵蓋的內容。本科英語閱讀材料的精選一般以淺顯易懂的關于農業領域新技術、新發明或新產品的科普性文章、評論性文章(letter and comment)和綜述性(review)文章為主,內容涉及介紹國內外在農業生產方面取得的成就(如green revolution,evergreen revolution等)、與農業相關的跨國大公司(Monsanto,Pioneer,Sengenta等)和國際性研究機構(如CIMMYT和IRRI等)的研發動向、當前公眾關心的熱點(如轉基因安全、生物能源、氣候變化對農業生產的影響以及食品和糧食安全等)、國際農業發展的趨勢以及限制農業發展的主要因素、作物生產的目標以及實現目標的策略等[4]。此外,選擇的閱讀材料盡可能涵蓋主要糧食作物的育種(常規育種和生物技術的結合)、耕作制度和栽培條件的改善、病蟲害防治及抗逆性改善、營養健康、農產品加工、種質資源及利用等,而這些內容恰恰是單門專業課教學不可能涵蓋的。另外,針對不同層次的學生,選擇的閱讀材料在難易程度上要適當拉開差距,從而進行快速閱讀、精細閱讀等方面的訓練。專業英語課程是專業課的補充和延伸,選擇閱讀材料時注重內容的前瞻性、綜合性和交叉性。

3.2 英漢互譯和寫作訓練

翻譯和寫作不論對學生還是對教師都是難點,英漢互譯沒有標準答案可以參考,只有較好,沒有最好。而英文寫作雖有大致的規則,但寫作水平因個人的英文基礎、寫作風格和專業背景而異,不論對教師還是學生,都是很大的挑戰。關于翻譯和寫作技巧,國內外有大量這方面的文獻可以借鑒。雖然農科專業英語教師在講解英語翻譯中的詞法、句法、章法和文體的特點及翻譯技巧方面可能有些欠缺,但教師可盡量提供大量的例句和相應的翻譯實踐,做到講練結合,重點講解學生在翻譯過程中常碰到的各種問題及解決方法。翻譯所選課文、譯例和練習內容最好涉及農業科學領域的多門學科。專業英語的寫作技能訓練應盡可能介紹科技論文寫作的一般性原則、科技論文的構成要素和每個部分的寫作要求。對于本科生而言,以范文為例,對科技論文的構成要素和每個部分的基本寫作要求作簡單的介紹,重點是掌握英文摘要翻譯和寫作的要點及注意事項。對研究生而言,翻譯和寫作能力的要求應高于本科生,至少精選不同期刊或雜志的3~5篇范文(綜述性文章和研究性論文)。論文的寫作順序和具體要求因不同目標雜志而異,詳細講解英文文章的組成部分及各部分的寫作技巧和要點,包括英文參考文獻的編輯和管理(簡單介紹和演示參考文獻編輯管理軟件如Endnote,Reference manager等),比較中英文科技論文的寫作風格和習慣差異(特別是討論部分),培養研究生獨立撰寫英語文章及投稿能力。此外,筆者認為個人簡歷和書信寫作的要點也應作為研究生專業英語教學的主要內容之一,因為研究生英文書信來往較本科生頻繁,如向作者索要英文文獻、投稿時寫給編輯部的cover letter、與國外同行進行學術觀點和研究材料的交流、申請國外讀書深造、應聘博士后職位、交流互訪或者應聘外資機構等。英文書信的寫作規范和技巧方面已有大量的文獻和網絡資源可供參考,但教師可簡單介紹正式或非正式書信的范例。

3.3 口語表達能力訓練

口語表達技能正式體現英語的語言功能即交際功能,該部分不論對農科專業英語教師還是學生而言,都可能是一個弱項,應盡量開展適當的強化訓練。對本科生而言,課堂上鼓勵學生大聲朗讀、用英語提問和回答專業問題、上講臺講解部分段落、偶爾邀請來自英語國家的外國留學生或專家“客串”都是很好的訓練途徑。對于研究生而言,由于不同研究生可能從事的專業方向不一致,除了進行上述訓練外,專業英語教師應鼓勵研究生用英語就自己的論文設計思路、課題研究進展情況、本學科研究的前沿理論進行口頭報告(輔以多媒體),保證每堂課至少有1個研究生提供7~8 min的口頭報告,每個學生選修專業英語期間至少有2~3次的鍛煉機會。然后教師盡可能從學生運用語言的準確性和得體性、語音、語調、話語組織、流利程度、用詞是否恰當以及語言是否符合英語表達習慣等方面進行點評,學生和教師還可就感興趣的專業問題用英語進行短暫的提問和相互交流,這樣既可鍛煉口語,又能拓寬專業知識面。

4專業英語教學策略

據調查,多數教師在教授專業英語課時教學方法單一,只給學生講一講單詞,然后讓學生自己翻譯或者老師講解課文中的難句和長句,課堂氣氛沉悶,學生感到枯燥無味,教學效果不佳,特別是在學生對專業英語理解不夠和對專業知識理解不深的情況下更容易影響學生的學習興趣和積極性。教學方法單一的問題主要與教師的英語水平和專業知識背景相關,但是課堂講解策略和授課藝術也至關重要。雖然把農科專業英語講解的生動有趣、豐富多彩比較困難,但是學生的主動參與、師生互動式教學可以彌補這種“先天性缺陷”。例如把部分講課活動編排得像是做游戲,在課堂上將學生分組或配對,教師根據所講內容用英語提出問題,由各組用英語搶答,采用記分制,在規定回合數后,積分最多的學生勝出,或者采用“專業英語單詞接龍”、“專業知識英語大比拼”。總之,使學生通過合作的方式進行專業英語的學習,將趣味性和知識性融為一體。提問題的形式也應該多元化,如用英語講解專業詞匯(比如轉基因食品的英文術語有很多種表達方式Transgenic food,genetically modified food,genetically engineered food,bio-engineered food等),用英語競猜或描述專業知識點(標志綠色革命的主要成就the landmark achievements in green revolution),英漢短句互譯,或者可以在黑板上列出幾個專業英語關鍵詞(如food safety and food security,climate change,conventional breeding,biotechno-logy)。讓學生根據這些單詞和專業知識的理解自己去編一些內容,這樣學生們就不覺得是在做一件壓抑的事,而是在爭取贏得某種東西或是進行一場比賽。盡可能鼓勵學生主動參與,并選擇性地將學生的表現納入平時考核成績,讓學生感受到既有動力,又有壓力。此外,通過多媒體輔助教學,引導學生理解并加深印象,這也是彌補專業課教師口語表達能力的不足,提高學生聽、說能力的一個很好的途徑。

5 參考文獻

[1] 苗艷芳,李友軍.農科專業英語[M].北京:氣象出版社,2007.

[2] 張昕.農科專業英語教學的現狀及對策[J].邊疆經濟與文化,2009(10):246-247.

第5篇

“毫不夸張地說,我對英庫渴望已久。”微軟亞洲研究院自然計算組副研究員劉曉華在采訪快結束時才對記者說了一句很“私人”的感受。“我是一個中國人,在微軟亞洲研究院,我的日常語言變成了英語,日常口頭交流還好說,但是發郵件、演示PPT、寫研究論文就需要精益求精。這樣特定的角色就要求我像美國人一樣寫出純正、地道的英文來。”

坐在劉曉華身邊的Matthew Scott掛著夏威夷陽光般親切的笑容,這個來自紐約的小伙子是微軟亞洲研究院技術轉化組軟件開發工程師,同時,也是英庫項目的負責人,Matthew Scott現在還聽不懂劉曉華和記者之間的中文對話。對于一個不懂漢語的外國人,卻在負責一個用來幫助中國人寫英文的垂直搜索引擎的疑惑,記者很快釋然了。因為從Matthew Scott的微笑中感受到的是他與這個全球性的跨國企業相似的表情:充滿“親和力”的本地化創新。

微軟作為一名后來新兵在紛繁的在線詞典市場,從幫助國人寫好英文文章的角度,選擇了與谷歌、網易有道詞典、愛詞霸完全不同的開始。

希格瑪的地道英腔

英庫在線英語工具()本質上是一個幫助中國人學習英語的垂直搜索引擎。與微軟亞洲研究院的有些研究成果相似,英庫的誕生是微軟亞洲研究院研究員們的無數次冒險和嘗試之一。“開始的想法也并不在于商業上的應用,而是流傳在研究院內部的一個有用的小工具。”Matthew Scott對記者說。

英庫凝結了包括創新工程組、語音組、用戶界面組、機器學習組等不同領域的研究團隊的集體的智慧,而微軟亞洲研究院的研究員們就成了英庫第一批使用者。

英庫融合了包括微軟Office詞典、電子百科全書等十余部經過授權的專業詞典,通過對整個互聯網的網頁進行分析,抽取、整理獲得數量巨大不斷更新的雙語例句和短語,再利用自然語言計算、統計機器學習等技術對雙語例句做了自動分類、質量分析、相關度排序、語法分析等處理,在此基礎之上構建了基于語言學特征的高維索引,從而提供了超越關鍵詞的新的檢索體驗。

經過了無數次的改進,英庫經受住了希格瑪大廈里這群“最聰明”人的挑剔和“找茬”。在去年11月微軟亞洲研究院“創新日”活動上,英庫和其它展出的四十多項創新成果首次亮相就吸引了眾人目光。

“也許別的在線詞典的搜索功能已經很完善,但是英庫著實為用戶著想,不僅詞庫完整,更注重用戶的體驗以及操作的便捷。我相信英庫一定會在將來成為最受歡迎的在線詞典之一。”北京理工大學微軟技術俱樂部王維以誑垂技術演示后說。

世搜新語

界面友好度和細節上的斟酌往往決定了軟件的生命力,相較于大多數停留在翻譯功能的在線詞典來說,英庫的確是個突破。

“在寫作過程中,常需要找一個詞來搭配另外一個詞來潤色句子表達,英庫的詞性百搭就提供了這樣的功能,輸入句子主干,對于無法確定的單詞,可以使用該詞的詞性縮寫代替,英庫就能自動搜索出符合要求的例句,這對于我寫技術性的英文報告幫助太大了。”劉曉華這樣向記者介紹。

在英庫詞典搜索框中輸入一個單詞,所有相關的信息都匯集于一個頁面。在頁面上端,列出了常用解釋,同時包括音標、詞性、中英文翻譯、詞形變化等。這種基于千萬數量級權威詞典和網上最新詞匯而搜索到的詞匯釋義被Matthew Scott形容為“與時俱進”。

緊接著詞匯釋義的是關于所搜索詞的例句搜索結果,包括英文例句、中文例句和例句的來源。這些例句是從海量的互聯網數據中選擇出來的,通過復雜的機器語言分析和算法,把有拼寫錯誤、語法錯誤、句子特別長、或者包含怪符號、中文翻譯質量差的排除掉,之后再對篩選后的數據進一步算分數。“現在可以呈現出10條例句,就會有一個質量由高到低的排序,以后會呈現更多的例句,通過機器計算來讓用戶自己選擇。”Matthew Scott向記者介紹到。

值得一提的是英庫的例句檢索功能。通過對例句進行進一步的加工,無論是口語的、書面語的,還是技術性詞匯,用戶根據這些檢索條件,選擇對應難度的例句。因此無論是小學生寫作文、還是專業研究者寫論文或者是員工給老板呈報告,都可以找到適合自己文章難度的例句。以“mouse”這個單詞為例,它既有老鼠的意思,同時也是鼠標的意思。

對于相似的詞條,可以把兩個近義詞拖放到一起,在同一個頁面中進行比較,不僅可以比較詞的原型,還可以比較詞的變形和不同的詞性。而點擊頁面中出現的單詞,可以局部刷新,并且能用機器合成的朗讀音來地道的朗讀例句。

起跑之后

“現在的英庫只是一個起點。我們希望它作為一個渠道,未來能不斷把研究院更新的研究成果放在上面,而不僅僅只有垂直搜索的功能。”MatthewScott對記者說道。

從幫助中國人寫地道的英文文章出發,微軟的定位很明確:做在線詞典的第二個層次。因為在線的翻譯結果往往難以達到文章寫作的要求,這個時候就可以通過英庫驗證從而得到地道的英文表達。

說起英庫的未來,Matthew Scott雙眼放出激動的光芒:“接下來,英庫上馬上就會添加一些更有用的功能,比如把英文句子劃出,通過機器的翻譯立刻用中文表達出來;包括英文句子和英文段落的機器翻譯和表達方式,這些都是我們正在研究的課題。”

第6篇

【關鍵詞】stick our fingers in the dam;雙關;參考書

在教授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出版的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國家規劃教材《新視野大學英語》讀寫教程第一冊第七單元Section A“Face to Face with Guns”時,對最后一句“Presently, all we can do is look at mug shots, and stick our fingers in the dam.”中的stick our fingers in the dam產生了疑惑,但是課文后的Phrases and Expressions中沒有解釋該短語,而與該教材配套的同一出版社的《教師用書》將其解釋為“to do something to solve the problem”,該解釋與短語字面意思沒有聯系,但該書將其譯為“參與到構筑抑制犯罪的大壩中去”,這兩個解釋并不相關。我又在山東科學技術出版社馬德高主編的《新視野大學英語課文輔導大全》中進行查找,它也只羅列了stick一詞所有的中文意思,并沒有涉及stick…in…這個短語,但其中文翻譯與《教師用書》是一樣的。

為了正確理解該短語,我在《朗文當代高級英語辭典》中對短語stick…in…進行了查找,沒有這一搭配,但是單詞“stick”可以在后面加賓語再加介詞的用法符合該單詞在課文中的用法,它有兩個解釋:“to push (esp. a pointed object) into or through something刺,戳,刺入,刺穿”及“to put放置,插放”。所以該短語是指把我們的手指刺入大壩或是把我們的手指放在大壩里面嗎?

對這兩種解釋我都不滿意,于是開始搜索論文。李晶發表在《湖南工業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0年6月第10卷第3期的文章《由Stick Our Fingers In The Dam所表達的意思所想》正是分析這一短語。她提到機械工業出版社出版的北京大學英語系雙博士精品系列大學英語課題組編寫的《新視野大學英語課文輔導》中將stick one’s fingers in…解釋為“participate in…”(參與……),而中文譯文還是和《教師用書》一樣,但這一英文解釋在任何詞典上都查不到。而且她在文章中提到dam不僅有“大壩”的意思,在隴谷孫主編的《英漢大詞典》(1995年11月第4次印刷)中提到dam還可以是damage的縮寫。這也給我極大的提示,要理解這個短語的關鍵不是單詞stick而是dam。

正如李晶在她文章中的解釋,dam在此處確實是一個雙關語,但是我的理解卻和她不一樣。作為雙關語的dam的第一個意思確實是“大壩”,因為在文章倒數第二段中作者用一條已經失去控制的正吞噬著我們所珍視的東西的基礎的河流來比喻那些有犯罪嫌疑的年輕人(“Together, these young men are a kind of river―one that is out of control, eating at the foundation of things we hold dear…”),既然這是一條失去控制的河流,要治理它只有依靠修建大壩“building the dam”。那么如何解釋最后一段中作者認為我們能做的是stick our fingers in the dam呢?這里我覺得還要結合stick“放置”的意思來解釋,即“put our fingers in building the dam”把我們的手放在修建大壩中來,這里加上一個building符合前一段的邏輯順序,暗示了這是青少年犯罪問題的解決辦法,也理解了《教師用書》上解釋它為“to do something to solve the problem”,并且也理解了中文翻譯“參與到構筑抑制犯罪的大壩中去”是由此而來的引申。

李晶在她文章中提到damage“損害”的縮寫為dam加上句點,但是放在句子結尾時兩個句點只需保留一個,那作為雙關語的dam的第二個意思就是“損害”。該短語所在句子“Presently, all we can do is look at mug shots, and stick our fingers in the dam.”的前半部分提到現在我們所能做的是看著這些嫌犯的大頭照,而且上一段也告訴我們這些罪犯像是一條吞噬我們所珍視的東西的河流,即給我們帶來“損害”(damage)的河流,所以那些嫌犯就是對我們生活的一種損害,這里dam其實與句子前半部分的mug shots嫌犯照片集相呼應。那么結合這個理解以及前面stick “刺入”的意思,stick our fingers in the dam就應該理解為“push our fingers in the damage /mug shots”把我們的手伸進嫌犯照片集中來翻動照片。

由此我們發現,在“Presently, all we can do is look at mug shots, and stick our fingers in the dam.”整句話中,stick our fingers in the dam是雙關語,一個意思是“現在我們所能做的是看著這些嫌犯的照片,并參與到構筑抑制犯罪的大壩中去”,這個意思給予了我們青少年犯罪問題的解決辦法,表達了作者堅決打擊犯罪的決心;而第二個為“現在我們所能做的是看著這些嫌犯的照片,伸手翻一翻而已”,這個意思結合作者所處的現實――被打劫后沒能抓捕到罪犯,表達出作者深深的無奈。這兩種意思對比強烈,用在文章結尾發人深省,是作者一個非常精巧的構思。

但是很遺憾,在筆者所能找到的《新視野大學英語》的參考書中,無論是配套的《教師用書》,還是之前提到的兩種課文輔導,都沒能對stick our fingers in the dam給出完整甚至是合理的解釋。它們有的是沒有涉及該短語,有的是僅僅通過意譯的中文譯文給出相應的另外一種英語表達法,這樣的課文輔導不僅辜負了文章作者的一番苦心,也使得教師不能將正確的知識傳達給學生。這三本參考書雖然不能代表所有大學英語參考書,但是透過它們我們發現,在信息高速化的現代社會,我們要求更加嚴謹的治學態度,不僅教材參考書的編者們需要提高其水平、基于權威詞典對教材中的語言現象加以細致的研究,而且我們教師們也不能盲信權威或者參考書,在教學中要凡事質疑,這樣才能提高自己的理論和教學水平,從而推動大學英語教學的整體進步。

【參考文獻】

[1]鄭樹棠.新視野大學英語教師用書[M].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11.

[2]馬德高.新視野大學英語課文輔導大全[M].山東科學技術出版社,2008.

第7篇

關鍵詞:文學作品 文化差異 漢語語言

引言

不同國家、不同區域之間在文化方面有著較大的不同之處,所以應當首先弄清英美等西方國家與中國的文化差異有哪些,才能對英美文學作品翻譯過程中出現的特征做出判斷。從人們的思想習慣、生活習慣上入手,從文學意圖與文學特征上找出共同點,對翻譯有著極大的促進作用。

一、英美文學作品漢語譯本特點分析

(一)英美等西方文化的大力體現

譯文學作者能拉近中國讀者與西方人的距離,讓更多的中國人認識到文學作品中人物的精神面貌,通過或喜或悲的曲折故事,給人以心靈上的碰撞。了解文學作品的社會背景、語言特色、作者意圖,必須在翻譯過程中保留原汁原味的英美的人文主義特色,而作為西方文化根基的《圣經》更是諸多文學作品中出現的人文精神藍本,了解《圣經》帶給西方人的精神沖擊力,就能夠更好地分析作品中人物的做事風格、思想特點,讓中國人接觸到更多的外來元素,可以打開自己的思路,開闊自己的視野,獲得更多的新鮮知識。

小說《老人與海》中“aman”在這部作品里很重要,他體現的是一種奮斗的形象,所以將其翻譯成“男子漢”完全符合英美西方人的文化觀念,突出了小說要表達的“只有精神的勝利才能使我們感動,為其悲壯而落淚”的意思。

(二)中國人思維模式的滲透結合

翻譯英美優秀的文學作品,要保持西方的文化特色,更要考慮中國的思維模式特征,因為翻譯者的主要任務就是通過準確的翻譯,用優美、和諧、恰當的中國語言開啟中國讀者的心靈之窗,用中國人的思維方式展開一段文學翻譯旅程。翻譯者在翻譯過程中融合中國文化元素,協調其中的各種利害關系,并用中國人的處世態度來體現其中關鍵性的內容,使翻譯出來的中文內容更符合中國讀者的意愿。

西方文人的邏輯思維方式帶有形而上的推理模式,他們在表達思想上有著較為深刻的含義,所以在翻譯過程中要將簡單的一句話或者詞語進行深刻揣摩,最終才能呈現出精湛的中文語句來,比如戲劇《哈姆雷特》中,短短幾個單詞卻闡述了作者莎士比亞對人性的深思,中國的翻譯者對其有以下幾種翻譯:第一,“生存還是毀滅,這是一個問題”。第二,“為父報仇,還是就此作罷,這是一個問題”。第三,“捍衛真理,還是忍氣吞聲,卑賤地活著,這是一個問題”。三種翻譯方案是從三個角度來進行分析的,各有所長,不論是對事還是對理,都能迎合中國人的欣賞口味,但是考慮莎士比亞本人想表達的意圖,第三種翻譯內容還是比較準確的,突出了哈姆雷特眼中人情的冷暖、世態的炎涼,能夠讓我們更加深入地感受到莎翁的哲理思維。

(三)歸化與異化技巧的雙重應用

西方人素來就擁有“超人”主義的個人價值取向,將自己的發展看得較為重要,所以實現個人價值,體現自己在這個社會上的位置,是他們持有的思想意識。我們在一些英美的文學作品中經常看到的“self-confidence”就是實例,在翻譯過程中,必須結合當下中國人的思想來做出分析,把個人與整體進行結合,得出最終的中文翻譯內容,讓中國的讀者能夠更好地去理解作品中的內容。

因為我們國家經歷了五千年的文化發展積淀,呈現出的風俗文化內容豐富多彩,在許多詞語的運用上又與西方人有所不同,所以關注英美文學作品中的單個詞語在翻譯過程中的效果,必須還要考慮作者本身的意圖,不能被自己的風俗習慣所制約。比如“紅”這個詞在中國是比較吉利的詞語,而在西方國家多表現“虧損”、“發瘋”的意思,“gointored”就是“出現赤字”的意思。翻譯者要靈活做出判斷,根據全文來判斷許多詞語的意思,結合不同的風俗習慣來找準翻譯的標準手段。

二、英美文學作品經典漢語翻譯譯文分析

對英美文學作品中的人物形象、語言特色進行剖析,通過其中典型的語言句子翻譯的案例,系統地說明歸化與異化技巧在翻譯過程中起到的重要作用,將其中表現出來的思想差異與精神概念詳細地講述出來,可以觀察翻譯過程中的原則性的內容是什么,幫助我們體會翻譯工作的獨特魅力。

譯文:要是他還流著血,我就把它涂在那兩個侍衛的臉上!因為必須讓人家瞧著是他們的罪過。

這是莎士比亞的《麥克白》的麥克白與夫人之間的對話,這里還是體現了麥克白懦弱、不理智的性格特點,但是麥克白夫人是非常機智的,她能在第一時間給麥克白出謀劃策。所以翻譯者應該在中文的翻譯過程中,強調人性的陰暗面,用“gild”的雙關語體現麥克白夫人的陰險狡詐,用“瞧著”來代替“seem”,更符合中國人的欣賞口味,讓中國的讀者一看就明白是什么意思。

譯文:他在早晨的陽光中看來是個健壯、活潑、漂亮的人,大約四十歲,穿著黑色的工作服,白領子,黑絲結。

這是戲劇大師蕭伯納對希金斯教授出場的一段經典描寫,蕭伯納將人物形象的由遠及近的描段發揮到了極致,在本段中,為了讓廣大讀者認識到希金斯教授的精神面貌、穿著特色,蕭伯納特意將早晨的陽光作為喚醒人物的靈魂,讓我們能夠看到一個鮮活的人物形象。在翻譯過程中,翻譯者需要結合全文來做好判斷,將方式狀語“as a...man”及后面的修飾語“dressed in...”,分別譯成了幾個分句,所有主語皆因為“He”承前省,使語句更加順暢,沒有失掉原有的意思,又能夠通過新的排序,使中國的讀者更容易理解,讀后可以對希金斯教授這一形象與作者產生共鳴。

將中國人的語言文化特征運用到英美文學作品的翻譯當中,讓中國的讀者更容易看清作者真正的表達意圖是什么,閱讀過程中就不會與作品中的內容產生“隔閡”,比如在《呼嘯山莊》中有“as wise as a man of Gotham”一句話,如果直譯其意思,可以翻譯成“像戈丹人一樣聰明”,但是英國戈丹這個地方是一個小的村莊,那里的人們都是比較愚蠢的,所以知道這一點,結合全文的意思,將作者對某個人或某個群體的諷刺效果表現出來,將其翻譯成“愚蠢無比”的四字成語是比較貼切的。

往深處講,還應該讓讀者在看清一個英語的直觀意思之后,了解更多的畫外音,真正明白英美作家的藝術表現意圖,比如美國作家海明威有一部小說叫《A Farewell to Arms》,譯者將其譯為“永別了,武器”,恰到好處,又能點明小說的主題,讓中國的讀者一看就知道小說是屬于什么類型。其中“arm”的意思是“手臂”的意思,但是根據小說的意思,應該將其翻譯成“武器”,用“永別了,武器”這樣的句式來當題目,讀者看了會產生親切感,在表現小說主題的時候,更容易體現戰爭對人類的傷害有多嚴重。

結語

翻譯英美文學作品,應該適當調節中西方文化之間存在的差異,既要站在中國人的角度看待作品內容,又要突出作者想要表達的真實意圖,抓住雙方的心理概念,通盤考慮翻譯技巧,才能獲得更好的效果。文章將英美文學作品中的關鍵性的語言等因素做了細致的分析,聯合文化、精神思想、風俗習慣等內容的體現手段,為翻譯中經常出現的關鍵性因素做出了良好的捕捉與分析,希望能夠給更多的英美文學作品的翻譯工作者帶來良好的啟示。

參考文獻

[1]楊慧.翻譯對二語習得及跨文化交際的潛在影響[J].赤峰學院學報(漢文哲學社會科學版),2010(03).

[2]李瀟.文學翻譯中文化霸權的探討[J].山西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1(06).

第8篇

一、創作、翻譯、研究、出版――著作等身的雙語精英

歐陽昱,男,1955年生,原籍湖北黃州,現為澳洲公民,定居墨爾本。中英文雙語作家、詩人、翻譯家、《原鄉》文學雜志和原鄉出版社創辦人及主編,澳洲墨爾本華人作協會員。

1973年,歐陽昱從黃岡中學高中畢業,隨即下放農村,后在工廠當工人。

1979年,歐陽昱考上大學。1983年獲武漢水利電力學院(該校已于2000年并入武漢大學)英美文學學士。1986年,考入上海華東師范大學攻讀英澳文學碩士,1989畢業后任教武漢大學,同年開始創作第一部中文長篇小說《憤怒的吳自立》。

1991年,歐陽昱到墨爾本留學。同年創辦澳洲唯一的純文學雜志《原鄉》,隨后又創辦原鄉出版社,翻譯國內詩人詩作,出版海外作家作品,該雜志已被寫進2000年的澳洲文學史(Elizabeth Webby編)。1995年獲拉特羅布(La Trobe,又譯為拉籌伯)大學英文系澳洲文學博士。其博士論文《表現他者――澳大利亞小說中的中國人(1888-1988)》于2000年由新華出版社出版發行。

2005-2008年,歐陽昱任武漢大學英文系講座教授。2005-2010年,任南京大學比較文學與比較文學研究所兼職教授。2006 -2012年,任澳大利亞翻譯學院兼職教授,講授文學翻譯課程。2012-2016年,任上海對外經貿大學“思源”學者兼講座教授,為研究生和本科生講授中英文學翻譯和英文創意寫作。

2011年,歐陽昱被評為2011年度百名頂級墨爾本人之一(Top 100 Melbournians of 2011)。2012年,他被編輯部設在紐約的中文雜志《明鏡》月刊評選為十大最有影響力的海外華人作家之一。

2013年,其《自譯集》(Self Translation)入圍澳洲新南威爾士總督獎的文學翻譯獎。歐陽昱還因其全部作品而獲得2013年度納吉?納曼(Naji Naaman)文學獎的榮譽獎。同年,《關鍵詞中國》由臺北新銳文創出版,《譯心雕蟲:一個澳華作家的翻譯筆記》也在臺灣秀威出版社出版。“關鍵詞中國”和“譯心雕蟲”分別是他在墨爾本兩大中文報紙《聯合時報》和《大洋時報》開設的專欄名稱,他每周都同時為這兩家報紙供稿,持續多年不輟。

2016年,臺灣獵海人出版社出版了歐陽昱的《澳中文學交流史》。迄今為止,其中英文出版物總數已接近80部(含譯著41部)。如果把這些出版物堆在一起,高度應該會超過他本人的身高,因此,說他著作等身應該一點也沒有夸張。

歐陽昱曾數度獲澳洲創作基金獎,兩度入圍新南威爾士總督文學獎。第四部英文詩集《異物》獲悉尼2003年快書自費出版詩歌獎。英文詩歌代表作為《最后一個中國詩人的歌》(Songs of the Last Chinese Poet),41部譯著中代表作包括《女太監》、《新的沖擊》、《卡普里柯尼亞》和《致命的海灘:澳大利亞流犯流放史》。

詩歌創作方面,歐陽昱已在世界各地數百種雜志上發表數千首中英文詩歌,其作品發表地遍及英國、美國、加拿大、澳洲、新西蘭、愛爾蘭、新加坡、印度、愛沙尼亞、俄國、瑞典、德國、奧地利、越南等眾多國家。他迄今共出版14本英文詩集和8本中文詩集。中文詩集《詩非詩》2011年由上海文藝出版社出版。中英文雙語詩集《自譯集》于2012年由澳大利亞藝術理事會出資在墨爾本的Transit Lounge Publishing出版。英文詩集《自由暈眩》(Fainting with Freedom)也由澳洲藝術理事會出資于2015年下半年在澳洲五島出版社(5 Islands Press)出版。其中文詩歌兩次入選中國最佳詩歌選,英文詩歌自2004至2014年,連續九次入選澳洲最佳詩歌選。

小說創作方面,1999年原鄉出版社出版其首部中文小說《憤怒的吳自立》,該小說從寫作到出版經過長達10年的歷程。英文長篇小說處女作《東坡紀事》(The Eastern Slope Chronicle)獲2004年阿德雷得文學節文學創新獎,歐陽昱憑借這部小說,首次把華人作家的名字驕傲地加載在澳洲歷史最悠久的阿德雷德藝術節的文學獲獎名冊上,南澳州長邁克?蘭親自向歐陽昱頒發獎金一萬澳元。該小說一經出版,悉尼大學英文系就把它選為教材,并邀請他前去講學授課。

第二部英文長篇小說《英語班》(The English Class)由Transit Lounge Publishing出版社于2010年在墨爾本出版,并于2011年獲得新南威爾士總督獎社區關系獎,新南威爾士總督獎克里斯蒂娜?斯臺德長篇小說入圍獎,昆士蘭總督文學獎入圍獎和西澳總督文學獎入圍獎。2012年,該書又入圍墨爾本獎(the Melbourne Prize)。

第三部英文長篇小說《散漫野史》(Loose: a Wild History)由南澳威克菲爾德出版社(Wakefield Press)于2011年出版。澳洲書評家麗莎?希爾(Lisa Hill)說,可以根據該書認為,如推薦三個澳洲人獲得諾貝爾文學獎,歐陽昱應為其中之一,她說:“This is because I think that (along with Brian Castro and Gerald Murnane) Yu is a possible candidate for a Nobel Prize in Literature”。

《東坡紀事》、《英語班》、《散漫野史》構成歐陽昱的英文長篇小說三部曲《黃州三部曲》(The Huangzhou Trilogy)。

第二部中文長篇小說《淘金地》于2014年由江蘇文藝出版社出版,這是歐陽昱第一部在中國大陸發表的小說作品。

翻譯方面,《我不知道的那些事情》、《致命的海灘》和《絕對批評》分別于 2013、2014和2015年由南京大學出版社出版,《致命的海灘》還獲得2014年的澳中理事會翻譯獎。

他用英文翻譯的中國詩人樹才、伊沙、楊邪合集于2013年由澳洲Vagabond Press出版。英譯當代中國詩人詩歌選《打破新天》(Breaking New Sky: Contemporary Chinese Poetry in English Translation)同年由澳洲墨爾本的五島出版社出版。

此外,2002至2012年,歐陽昱多次應邀參加澳洲及國際文學節,比如香港國際文學節、丹麥中國詩歌節、悉尼文學節和詩歌節、新加坡國際文學節、墨爾本作家節、新西蘭基督城國際文學節、青海湖國際詩歌節、上海國際文學節、達爾文Word Storm文學節、布里斯班作家節、北京和成都兩地舉行的澳洲作家周。2007年,歐陽昱在澳洲國立大學、國防大學和堪培拉大學任駐校作家。2012到2014年,他應邀前往南京大學、成都科技大學等多所大學講學。2015年,應邀參加澳洲臥龍崗大學多元文化寫作研討會,兩次到復旦大學為創意寫作研究生演講。由此可見,作為雙語精英,歐陽昱在創作、翻譯、研究等領域的影響力在海內外不斷擴大。

二、雙語詩歌:挑戰讀者的閱讀與接受底線

1991年出國前,歐陽昱就已寫詩1000多首,卻僅在《飛天》雜志公開發表過一首詩,其詩歌創作努力與其當時所得到的詩壇認可程度嚴重不匹配。據他自己說,其中英文詩歌,迄今加起來已逾萬首,很多都沒有公開發表,且永遠不可能全部發表。讀研期間,他翻譯《西方詩選》,在國內未能公開出版,出國十多年后才于2005年在《原鄉》文學雜志第10期以特刊形式推出。

在已出版的20余本詩集中,其詩占的比例不小,有人統計他寫的詩超過1000首。這些詩歌讓人讀后感覺他有時是在以下半身思考用上半身寫作,有時又是在以上半身思考用下半身寫作,他在用詩挑戰自己寫作底線的同時,也在挑戰讀者的閱讀和接受底線。比如《啊,月下的樹蔭多么寧靜》、《我多么渴望,有一個女人》、《渴望》、《性的告示》、《是一件體力勞動》、《黑美人》、《迪斯科舞廳》(Discotheque)、《們》(Prostitutes)、《與時光》、《性而上》(Sex Up)等,性語言、性動作、性暗示屢屢出現于其詩作之中。不了解他的讀者,猛不丁讀到這些詩,可能會感到不舒服,甚至會對他本人及其作品產生反感。

他數量龐大的萬余首詩中,包括詩在內的很多詩歌,因直白、不避粗俗鄙陋而對讀者構成直接而強烈的沖擊力,也同樣對讀者的閱讀和接受底線進行挑戰。他的詩中不乏粗話,比如組詩《男人四十》。而《廁所沉思》:“飛機在一萬米高空飛行時/我在廁所大便/無論他此時飛過中國/還是地獄/我都有一種/在世界的頭上/拉屎拉尿的感覺”。這首形同大白話的詩,看上去直白粗陋,讀者卻能從中體會到作者真實的感受和心態。再比如《海外工作》一詩:

過去我們不恥于做的

現在我們都恥于做了:

修柵欄剪草坪做清潔

開機床送外賣洗盤子

看孩子擺攤子當

開奶吧賣雜貨跑生意

吃救濟吃工傷吃自己

下賭場下水道下地獄

做死人做活人做洋人

為移民為活命為孩子

從前的生活似黃連

如今的日子甜如蜜

有什么知恥不知恥

生活就是這么回事

這首詩道出了許多華人移民海外之后真實的生存狀態。移居他國的華人新移民,大多都是受過良好教育的高學歷知識分子,有不少人原本在國內就已身居高位,詩中列舉的這些海外工作,他們在國內原本是不會去做的,可到了海外之后,迫于生存壓力,卻不得不把這些職業納入自己的收入來源選擇,而不愿家鄉父老知道自己真實的海外生存狀況。

直白、不避粗俗鄙陋,可以看成是歐陽昱詩歌風格的重要特征,這一特征貫穿在他的眾多詩作之中。生長于湖北黃州的他,有時還把家鄉方言直接入詩。比如《凈化》中的“養活她必須以豬糞牛糞和人的芭芭”,這句詩中“芭芭”在不少湖北方言中指的是大便。再比如《皮絆》:

湖北人

把這詞

讀成“皮判”

…………

前面加上一個“搞”字

成了“搞皮絆”

…………

某某與某某皮絆

而被

某某與某某皮絆

而被關進監獄

…………

這首詩中的“皮絆”在湖北武漢、黃州、鄂州一帶的方言中就是有不正當男女私情或通奸之意,歐陽昱不避粗俗,不光把它拿來直接入詩,而且還在詩中明確表達了他對這個詞的喜愛之意。

歐陽昱在詩歌創作方面所做的探索是多側面的,即使是在寫鄉愁和離愁這一華人作家常寫的題材時,他對故鄉異鄉、原籍國移居國、母族和異族語言和文化等方面的理解和表現,也與其他華人作家有明顯不同。比如《雙性人》:

我的姓名

是兩種文化的結晶

我姓中國

我叫澳大利亞

我把它直譯成英文

我就姓澳大利亞

我就叫中國

我不知道祖國是什么意思

我擁有兩個國家

…………

類似詩歌還有《永居異鄉》、《我對兒子說》、《二度漂流》、《我的祖國》、《獨立宣言》、《我的兩個女人》等。這些詩反映了歐陽昱離開中國、移居海外之后,對自我、身份、語言、文化、歸屬等認同方面的迷茫與思索。

三、中英翻譯:數量與質量足以傲視同儕

《譯心雕蟲》是歐陽昱用中文寫作的第一部筆記非小說作品,全書450多頁,35萬多字,在2013年由臺灣秀威出版社出版,是一本以筆記非小說形式、從各個角度深入淺出、由淺入深、顯微鏡似地解剖文學翻譯和商業翻譯中碰到的各種疑難問題的非理論書籍。歐陽昱積30多年翻譯之經驗、40多本中英文譯著之大成,在書中侃侃而談,對中英文翻譯有興趣的讀者、從業者或研究者讀后定能從中受益。歐陽昱在其博客中如此介紹此書:“此書可順讀,也可逆讀,還可從任何一頁翻開,找感興趣的關鍵詞或句閱讀。”

前文說過,歐陽昱已出版譯著41部,也就是說,翻譯作品在他近80部著作中占據著大半壁江山,而41這個數字足以讓絕大多數從事翻譯工作的從業者望其項背。不光在數量上取勝,其譯著質量也得到認可,《自譯集》曾于2013年入圍澳洲新南威爾士總督獎的文學翻譯獎。

作為一名資深翻譯,歐陽昱不光翻譯他人的作品,也致力于翻譯自己的詩作,這本《自譯集》就是他將自己的詩歌從中文翻譯成英文的成果,書中收錄了90余首他歷時40余年寫就的中文詩歌和他自己對這些詩歌所做的英文翻譯。這種寫作與翻譯嘗試,在作家和譯者中鮮少有人踏足,究其原因,主要是會寫詩的不一定會翻譯,會翻譯的不一定會寫詩。而歐陽昱敢于在這兩方面接受挑戰,其勇氣主要來源于他對自己在詩歌創作和文學翻譯這兩個領域的雙重自信,是他作為雙語精英的有力證明。而自譯作為一種獨特的翻譯現象,對傳統的翻譯原則、譯者任務、翻譯技巧與評價標準都已造成新的沖擊,創作界和翻譯界都對自譯懷有畏懼感,因此自譯活動乏人問津。歐陽昱的自譯嘗試則強勢展現出其信心和勇氣。

其翻譯覆蓋面很廣,涉及詩歌、小說、歷史和學術著作,在30多年的翻譯生涯中,歐陽昱時常展示其敢于創新的一面,自創了很多中英文新詞,來解決這兩種語言中無法對等翻譯的難題和困境。比如:他在寫《油抹布的氣味》(On the Smell of an Oily Rag)時,就通過直譯自創了一個詞來給這本書定位,稱其為“pen-notes nonfiction”。他在翻譯實踐中逐漸否定了嚴復關于“信達雅”的說法,在《譯心雕蟲》一書中甚至提出了翻譯可以既不信、也不達、更不雅的觀點。他還創譯了三個字:stereotype(“滯定型”),teenager(“挺奶仔”)和scribble gum(“草書桉”),發現了“反譯”這種翻譯方式,并在《中國翻譯》發表的《翻譯即反譯》這篇文章中對此加以詳細闡釋。

四、小說創作:堅持用雙語嘗試先鋒實驗

與其詩歌和譯作相比,歐陽昱的小說數量明顯少得多。他迄今出版的長篇小說一共五部,兩部中文,三部英文。但他在小說創作上進行的雙語先鋒實驗所取得的成就和達到的高度,卻遠超其詩歌創作所做的同類嘗試。

海外華人中能堅持先鋒創作實驗的作家不多,除了高行健、馬建、嚴歌苓、裘小龍等少數作家還會在創作中嘗試先鋒寫作技法外,絕大多數華人作家都是采用現實主義的傳統寫實技法來撰寫作品。而歐陽昱不光在詩歌寫作中進行先鋒寫作實驗,更在其小說創作中將其先鋒實驗探索之路延伸得更遠。

《憤怒的吳自立》中的吳自立是年僅21歲的在校大學生,卻整日陷入尋死自戕的冥想之中而不能自拔。書中主要描寫他對自我毀滅的設計,對他人即地獄的仇恨,對世態的仇視和憤怒,認為“只有徹底毀滅自己,才能夠整個兒毀滅世界。”“現在唯有一個愿望:自殺。”

小說并無緊湊的情節,充滿幻妙的描寫,諧音語意的建構,用死亡來消解死亡,用荒誕來解構荒誕,讀者從中能感覺到,寫作時的歐陽昱其實和主人公一樣內心充滿憤怒、無望、無力、迷茫,歐陽昱在該書的《自序》中說:“也許我跟吳自立的唯一相似之處在于,我們都想自殺,都在尋找一種最完美的自殺方式。在找到這種方式之前,我們都還沒死成。”

三部英文小說《東坡紀事》、《英語班》和《散漫野史》也都明顯表現出先鋒探索意識,在寫作技巧上都有大膽創新,帶有實驗特征。特別是《散漫野史》,其最大特點就是“散”,比如各章節不按傳統的數字順序排列,而是隨意加小數點;書中包含日記、回憶、筆記、信件、錄音、電子郵件和其他文字資料的片段。整部作品就像大雜燴,無所不包,也沒有清晰的情節結構。小說讓人感覺是一部實驗性極強的作品,各種故事真真假假混在一起,后現代的拼貼手法被用到極致。或許正因如此,澳洲書評家麗莎?希爾(Lisa Hill)說,如推薦三個澳洲人得諾貝爾文學獎,歐陽昱應為其中之一。

《淘金地》是歐陽昱在中國大陸發表的第一部小說,以19世紀中葉華人遠赴澳洲淘金為背景,書寫了17000名華人為逃避澳洲政府的高額人頭稅,從南澳城市柔埠登陸,肩挑手提,帶著行李,經過 800多公里的跨陸遠征,千辛萬苦趕赴淘金地的艱難歷程。敘述者不斷變化的76篇對話構成作品的全部內容,而對話中作家的聲音卻近乎隱匿,帶有零度敘事特征,而且中英語混雜使用。

2009年,歐陽昱在詩集《慢動作?自序》中說:“先鋒的意義至少有三:一,不寫別人寫過的東西;二,寫別人不敢寫,也不愿寫的東西;三,寫到完全沒有可能發表的程度。……”“先鋒不是姿態,而是一種親力親為的實踐活動。”“先鋒是一種精神,但它一定得實事求是、實字求字、實詩求詩地加以實踐。”由此可見,他在創作中進行先鋒實驗是一種有意的嘗試。能有這種創作態度,能在創作中對此加以長期堅持,實屬難能可貴。

五、學術研究:捕捉澳洲華人先輩的身影

新華出版社于2000年出版《表現他者》,這本書其實是在歐陽昱博士論文的基礎上修改而成,是他在攻讀博士學位期間所取得的成果。該書對100年里澳洲文學中對中國人的人物形象問題作了深入研究,并從文化大背景、地理原因以及微妙的民族心理等方面對此進行詳細論述。這本書也是他身為華人對自己祖先在澳洲文學作品中留下的身影所做出的具體、深入、細致的捕捉、概括和探索。

澳洲歷史文獻稱早期的居澳華人“勤勞儉樸、奉公守法”,是“整個社會的典范”,但在澳洲作家筆下,華人卻成了邋遢懶散、奸詐狡猾、心懷鬼胎、面目可憎的“異類”。他們稱華人為“中國徒”、“這些中國壞蛋”、“居心險惡的東方人”、“黃禍”等。為什么官方和作家筆下的華人形象反差如此之大呢?歐陽昱說是種族歧視和排外情緒使然。從文化大背景來看,澳洲文化是一種歐洲文化,在強大的亞洲文化擠壓下,本能地對外來文化保持高度警惕,產生排外心理;而且早期的澳洲人相較于英國人而言有一種普遍的自卑心理,歧視和排擠地位比自己更低的人,就成為他們求得心理平衡的一種有效方式;澳洲四面環海,地理上與外界隔絕,客觀上造成了澳洲的自我封閉,再加上澳洲地廣人稀,本地人和外來人口之間容易產生隔膜,澳洲人容易輕易相信“黃禍”之類的謠傳。以上是歐陽昱在他的這部學術著作中對澳洲官方和作家筆下的華人形象反差巨大所做的深入分析,他采用愛德華?薩伊德東方主義理論作為依據,對澳洲文學中表現中國人的問題進行評論和闡述,表達他對東西方不平衡現象的個人思考,對華人在澳洲文學中的存在研究做出了重要貢獻。

第9篇

1.1課程設置學時少,任務重環境工程專業英語的教材

近幾年出版較多,每本教材的課文數量也不在少數。教材大多數按照環境工程專業的培養要求劃分章節,基本涵蓋了水、氣、聲、渣、環境監測、環境管理、環境生態等內容,但是對于課堂上較少的學時無法將這些專業內容全部涉獵。專業英語的詞匯量較大,長句多,知識性強,要通過30多學時的學習掌握相應外文文獻的閱讀、翻譯和寫作技巧難度較大。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經常表現出畏難的情緒,學習缺乏主動性。

1.2學生對課程不重視,學習態度不端正

本門課程為考查課,開設在大四上學期。一方面課程的性質讓學生不夠重視,認為專業英語不是一門正規的專業課程,屬于邊緣化課程。另一方面,民辦高校的學生英語基礎薄弱的人數所占比例較大,基礎英語沒有學好,專業英語對于他們來說更是難上加難。第三,專業英語課程設置的時間較為靠后,很多情形下與學生找工作、考研時間有所沖突。很多學生看到這門課程的時候就有一種放棄的心里,抵觸情緒相當嚴重,課堂上往往表現出應付、不積極、不主動、沒有熱情等態度。

1.3教師教學方法和手段單一

專業英語課堂教學以教師為主,往往針對每個部分的典型文章進行逐字逐句翻譯,課堂氣氛沉悶,學生大部分像鴨子聽雷,完全被動的接受知識。教師在課堂上即使想與學生互動,但由于民辦高校的學生底子薄和興趣不濃,互動環節效果不佳。專業英語的課堂教學手段雖然采用了多媒體教學,但大部分內容只是枯燥的英文單詞和文字翻譯,不像專業課有豐富的圖片、視頻等內容,這也造成了學生學習興趣進一步下降。

1.4課程考核方式單一

教學效果不明顯本門課程采取開卷筆試的形式,在幾年的教學過程中發現,這種考試形式讓學生產生了消極應對的思想。一方面,學生對課程內容不夠重視,認為直接考試的時候現場應對就來得及。另一方面,不能真正檢驗學生的學習效果。因為本課程的課程性質為考查課,平時分較高,很多學生如果把老師課堂講過的內容都準備充足,很容易期末成績得到一個高分。

2民辦高校環境工程專業英語教學方法初探

2.1注重課程內容的精選

由于專業英語教材課文數量龐大,因此對于較少的學時要注重課程內容的精選。按照專業要求盡量涉及各個方面,盡量選擇與專業實踐、畢業論文等方面聯系較多的內容。比如課程實習帶領學生參觀了污水處理廠,主要了解了整個污水處理的流程,在專業英語教學過程中可以講解污水處理流程的相關專業詞匯及翻譯,另外掌握處理過程中所涉及的各種手段和工藝的專業英語說法,這樣也加深了學生對理論課知識的學習,也在一定程度上補充了學生在理論課中所學的知識。另外,對于各種儀器的說明書、設計說明書、常用的專業縮寫詞匯都要求學生必須掌握。

2.2注重教學形式多樣化,培養學生學習興趣

環境工程專業英語的學習本身是枯燥的,這就要求盡可能采用趣味性和多樣化的教學手段,來提高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環境工程專業英語涉及很多環境現象與過程,以及污染控制工程等內容。在教學過程中,可以借助多媒體、圖片、視頻、動畫等提高學生學習的興趣,使學生在視覺和聽覺上受到直接的刺激。例如,在講解水污染控制工程工藝流程的時候可以將專業課中的流程圖以靜態或動態的形式展現給學生,根據流程的各部分給學生講解對應專業英語的詞匯。再比如,講解大氣污染控制工程中各種除塵器的原理和構造,仍可以根據圖片的展示給學生介紹,對于原理內容一邊進行英語講解一邊進行中文翻譯,并讓學生回憶專業課的知識,自己進行翻譯及用專業英語進行口頭描述。這樣的教學既不枯燥,又讓學生容易接受,記憶深刻。專業英語教師要注重加強課堂的互動性,讓學生主動參與到教學工程中,課堂討論、情景教學等手段和方法要適時使用,脫離“教師為主體”的教學模式,利用現代化教學手段提升學生學習的興趣,盡量從工程實踐出發,用實例教學讓學生真正體會到學有所用。

2.3注重教師自身提高

專業英語課程一般是由學習英語的專業課教師來承擔,授課教師既要熟悉本專業的課程體系,還需要較高的對英語的聽、說、讀、寫、譯的能力。作為教師本身,要注重自己英語水平的提高,不斷學習,更要注重了解專業領域的新動態新信息,只有不斷的武裝自己才能達到較好的教學效果。專業英語教師不是一個翻譯機器,課堂上除了要進行專業內容的翻譯外,還要注重專業課內容的補充和英語授課的能力。專業英語教師尤其要注重提高自己的口語能力,盡量用英語與學生在課堂交流,這樣才能擺脫“翻譯機器”的嫌疑,也能夠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學生學習的興趣。

2.4完善考核機制,加強平時考核力度

課程考核是檢查教學效果、督促學生學習的有效手段之一。單一的考核形式會讓學生產生應付了事的思想,不利于學生平時的學習。因此,環境工程專業英語課程應加大學生平時的考核力度,不搞期末考試一刀切,在民辦高校的教學尤其如此。平時通過測驗、競賽、翻譯、寫作、小組學習情況等方面給學生評分,另外中期考查占期末總分的一部分,這樣既減輕了期末考試的負擔,也讓學生在平時的學習中就能重視課程內容,還獲得了較好的教學效果。

2.5形成學習小組由于課堂教學時間有限

課下應組織學生形成學習小組,為學生營造學習的氛圍。民辦高校的學生由于基礎薄弱,對學習興趣不足,因此傳統的課堂教學很難達到較好的教學效果,他們相比層次較高的高等院校學生而言更不能接受課堂上枯燥的理論式學習。經過一些課堂實踐發現,民辦高校的學生對于課下自組性的學習形式比較感興趣,他們更熱衷于通過課下小組討論學習,在課堂上通過比賽的形式展現自己的風貌和學習成果。這種方式督促了學生的學習,發揮了學生的主動性,也在一定程度上減少了課堂學時數過少的矛盾,形成較好的教學效果。

3.結束語

第10篇

關鍵詞:英文 文學翻譯 言內意義 信息差的彌補

中圖分類號:G642.41 文獻標識碼:C DOI:10.3969/j.issn.1672-8181.2013.17.136

一些西方國家文化現狀與思想內涵主要是通過英文文學來體現的,西方思想文化不同于我國,其文化有著自身的民族特點和內涵,因此要想了解西方的文化,必須從真正意義上對英語文學有正確的認識。言內意義是詞語成分之間、句子成分之間和篇章之間的關系所反映的意義。言內意義是指在文學作品中所體現出來的一類意義,它是英語文學翻譯中的難點也是重點,其涉及到語言翻譯中的語音、語法、句子、詞匯等多項語言方面的內容,在英語文學翻譯中,需要對言內意義進行正確的分析與處理,從而使從英文中翻譯過來的文章能夠最大限度地保證源語的主題,有效地降低二者之間的信息差別。為了加強中西方文化的交流,必須對英語文學進行翻譯,這是二者進行溝通的有效手段,其目的是使讀者對同一作品能夠有正確的、真實的、相近的理解與感受。每個讀者或翻譯者的文化素養不同,其在在翻譯過程中,不可能對同一作品有著相同的理解或描述,但是其應當在對作品所處的文化背景有一定的了解與鑒賞能力的基礎上,對英文作品進行準確的翻譯。

1 英文翻譯中言內意義的內涵

1.1 英文翻譯的言內意義的定義

以社會符號學的意義觀,為劃分標準對意義進行分類,可將其分為指稱意義、言內意義、語用意義三種。其中在英語的文學翻譯中言內意義被看作是翻譯的重點,其涉及到語言翻譯中的語音、語法、句子、詞匯等方面。在對英文作品進行翻譯時一定要遵循一定的原則,不僅要最大限度地保持譯文與原文的相同或相近,還要最大可能地使英文作品的文化背景、民族特色、意境等方面用最貼近地語言表現出來,這就對翻譯者提出了較高的要求,要求翻譯者將言內意義達到最高標準,盡量縮小語言的信息差別,從而增加了人們對英語文學的閱讀興趣。

1.2 英文作品翻譯的原則及意義

在對英文作品進行翻譯時不僅僅單純要求翻譯的準確性、廣泛性和通俗性,更要求翻譯的英文作品的語言富有感染力、具有藝術性和邏輯性。在對英文作品進行翻譯的著重點和難點就在于是否能夠翻譯出最地道的語言,例如對電影《盜夢空間》中一些翻譯進行分析:

I can't stay with her anymore because she doesn't exist. I wish. I wish more than anything. But I can't imagine you with all your complexity, all you perfection, all your imperfection. Look at you. You are just a shade of my real wife. You're the best I can do ;but I'm sorry, you are just not good enough.

“她不是真實存在的,我不能和她呆在一起。我也想,我比什么都想,但我想象不出你復雜的情緒、你的種種完美和不完美。看看吧,你只是我妻子的一個影子。你只是我竭盡全力創造出來的而已,但是很遺憾,你遠遠比不上真實的她。”這樣的翻譯十分文雅,也能夠很好地表現出電影所要表達的真實意圖,所采用的語言也簡明通俗。

1.2.1 英文翻譯的歸化原則

在對英文作品進行翻譯時,使用翻譯歸化的策略往往能夠達到通俗易懂的目的,但當前隨著國外文化的滲入,異化策略的使用較歸化更為明顯,但并不是說翻譯歸化就不重要,特別是在句子結構的翻譯上,還是應該保持句子的原始結構不能變,否則翻譯出來的句子不可能讓讀者喜歡。翻譯的實質就是充當中外文化交流的中介,只有翻譯出地道的語言才會受到廣大讀者的喜歡。例如,在《盜夢空間》中有這樣一句話No space to think in that broom cupboard. 如果從直譯的方式就是在那個放掃帚的壁櫥里根本沒有空間思考,這樣的句子會對觀眾造成理解障礙,讓人簡直就是不知所云。從英文翻譯的歸化策略進行翻譯,翻譯成在那個耗子洞里沒有辦法思考,就能讓觀眾更容易理解,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電影語言的表現力。在臺詞:Hmm, Arthur, you still working with that stick in the mud ? 其中stick in the mud可以直譯為“沒有進取心的人”,如果使用翻譯歸化策略就可以譯為觀眾都容易接受的“混小子”,就使得電影跟觀眾的親和度增加了,更適應于中國觀眾。同時在對電影《盜夢空間》進行翻譯時也引用了很多中國元素進去,例如:I tried not to come, but there’s nothing quite like it.我不想來的,但別的東西都不給力。因此,正確使用歸化翻譯策略的優點就在于更容易讓人理解和接受,更具有親和感。

1.2.2 英文翻譯的異化

隨著中西文化交流進程的加快,英文翻譯的異化策略已經被越來越多的人所關注。《盜夢空間》是中國觀眾非常熟悉的一部美國好萊塢電影,其中體現很多政治、宗教及倫理方面的內容,而這些方面都是很多中國觀眾所不了解的,因此政治、宗教因素就是中外文化交流的雷區。如果在對英文字幕進行翻譯時不能夠充分考慮到這些,就會嚴重影響到對英文作品的興趣。

2 英語文學翻譯中言內意義的處理

2.1 英語文學翻譯中的語音方面

英語和漢語語言的不同其語音方面也存在的很大的差異,將二者進行比較,其具體結果見表2.1

表2.1英語與漢語語音方面的比較

[[不同點\&漢語\&英語\&音節\&單音節,故漢語中存在很多多音字\&多音節,故英語中存在的同音字少\&平仄\&漢語格律詩在平仄上有嚴格的韻律和節奏\&英語沒有嚴格的韻律和節奏\&聲調和語調\&漢語是聲調語言,特別是在漢語古詩中講究形式固定,強調平仄、對仗、押韻\&英語是語調語言,韻腳和節奏構成韻律\&]]

通過對比分析我們可以發現博大精深的漢語詩歌中的音韻、節奏等語言特色,要想在翻譯的過程中體現在譯文中,基本上是很難實現的,這就在很大程度上造成了對中國古詩歌文化的美學損失,也就是我們所謂的言內意義的缺失,有時言內意義上的缺失也會產生信息差。因此在對中國古代詩歌進行翻譯時,必須正確處理語音層面的言內意義,作為翻譯者不能夠機械地翻譯原文,必須能夠掌握并應用各種翻譯技巧。例如使用目的語的語音形式,淡化原文的語音形式,在翻譯“高天滾滾寒流急,大地微微暖氣吹。”時,可以翻譯成In the steep cold waves are swiftly sweeping by;On the vast earth warm winds gradually growing high.充分體現了言內意義,真正做到了在語音方面給翻譯的文章注入新的活力。

2.2 英語文學翻譯中的句式方面

在中國的文學觀念中向來將“語言文采”視為文學的生命,因此在對英文作品進行翻譯時也要充分考慮到中國人的文學審美習慣。中國自古至今一直有使用四個字成語的習慣,且成語的文化博大精深,無論是在對中國文學作品進行英文翻譯還是對英文作品進行中文翻譯都要充分考慮到這一點。例如,在對影片《盜夢空間》進行翻譯時,使用了大量了中國觀眾所喜好的四字格結構。在中國人的文學觀念中,四字格結構在語言表達上除了言簡意賅、生動有力外,還能夠充分滿足語音上的和諧。例如影片中的臺詞:Well, he was a very inspiring figure. I’m sorry for your loss. May he rest in peace, huh? 他的一生鼓舞人心,節哀順變,愿他安息。So do you want to take a leap of faith…or become an old man,filled with regret,waiting to die alone ?那你究竟是想放手一搏呢?還是遲暮之時,滿心悔恨,孤獨等死?四字格結構使整部影片在語言上更富有感染力,極大地滿足了中國觀眾的審美情趣和閱讀的習慣,從而產生了很好的效果。

2.3 英語文學翻譯中的詞匯方面

雙關語是指有的詞有一詞多義的現象,它包括語義雙關(詞的多義)和諧音雙關(同音、音似及近音詞)。在英語和漢語中都存在雙關語,但是英語和漢語有著語言自身語音形式的不同,因此在翻譯的過程中也很難實現都詞匯語義的一致對應,這就在很大程度上給翻譯者帶來了更高的、更有難度的翻譯要求。例如,在對紅樓夢中第十六回中有這樣一段話:我哪里照管得這些事!見識又淺,口嘴又笨,心腸又直率,人家給個棒槌,我就認著針了。將其翻譯為I am incapable of running things. I am too ignorant blunt and tactless, always getting hold of the wrong end of the stick.其中有一個詞“萬艷同杯”被翻譯成:“Ten Thousand Beauties in One Cup Lachrymal Rerun.”其中“杯”與“悲”是同音字,就是諧音的雙管詞。向這樣的詞語在英文翻譯中是無法體現出來的,如果采取直譯的翻譯方式,就會造成言內意義的喪失,譯文不可能準確地符合原文的意思。 因此,在實際的閱讀過程中,讀者從直譯的譯文中不能夠了解到其中蘊含的真實意境,只有通過對照注解才能夠了解到文章所有表達的真實主題。

2.4 英語文學翻譯中書寫方面

漢語和英語的語系不同,漢語屬于漢藏語系,英語屬于印歐語系。在書寫上漢字大部分為象形文字,而英語的書寫是由26個英文字母組成的,可以說單憑這點來判斷二者之間的差異是很大的。漢字在書寫上講究字方、對稱、美觀、象形、指事、會意,漢字有著其他語言所無法比擬的優勢,一般把漢字的結構關系分為三大類:上下結構,左右結構,內外關系。英語采用的是將26個字母進行組合的拼音文字,便于進行模擬自然聲音。漢字的象形書給人在視覺上一美感,同時中國的書法藝術自古至今在世界上都是聞名的,這種美感要想通過翻譯來得以體現,基本是不可能的。拆字是漢語特有的文字游戲,也是很常用的修辭方法,在翻譯成英語時就很難翻譯出來。例如,在《紅樓夢》中有這樣一段話:子系中山狼,得志便猖狂,金閨化柳質,一載赴黃粱。將其翻譯為Paired with a brute like the wolf in the old fable, Who on his saviour turned when he was able, To cruelty not used, your gentle heart Shal, in a twelvemonth only, break apart.從譯文中我們可以看出,譯文完全不能體現出原文所隱含的意義,只有通過注解才能夠幫助讀者對原文的理解,能夠最大限度地理解體會原文所要表達的真正的信息內涵。

3 結語

隨著中外文化交流進程的逐步加快,大量的外國文學作品涌入中國,同時大量的中國文學作品也走向了世界,因此在對中英文作品之間的翻譯的重要性也日益凸顯。在對文學作品進行翻譯時應當充分考慮中外文化交流的特點,熟悉原語和目的語文化,如何迎合讀者的口味,理想的翻譯是將原語的信息完全傳遞到譯文中,使譯文的讀者獲得與原文讀者相同或相似的感受。本文通過對英文文學翻譯中言內意義的內涵及處理方式進行探析,以期為我國的中外文化交流做出貢獻。

參考文獻:

[1]張.簡論文學翻譯中的跨文化意義[J].青年文學家,2011,(6).

[2]張清華.英語文學翻譯中的美學價值與藝術特性[J].芒種,2012,(8).

[3]郭來福.論文學翻譯的藝術性與科學性[J].深圳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04,(9).

[4]魏瑩.英語文學翻譯中如何正確處理文化差異[J].海外英語,2013,(1).

[5]許麗芹,胡愛國.英語文學翻譯中言內意義的處理和信息差的彌補[J].南昌航空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7,(7).

第11篇

【關鍵詞】應用型本科,雙語教學,現狀,對策

一、引言

(一) 雙語教學概述

2000年以來,雙語教學在各高校間迅速開展起來,逐漸成為許多院校教學改革的特色項目。隨著雙語教師隊伍的逐漸擴大和教學經驗的逐漸積累,雙語課程的開設已經不是一件難事。然而,如何針對自己學校的辦學特色和學生基本素質進行雙語教學仍然是值得探討的話題。

雙語教學并非漢語和外語的機械組合,也并非為了單純為了加強外語能力而設計的課程,而是借助外語向學生傳授專業知識。所謂“雙語教學”,可以說是“專業為體,外語為用”,二者不可顛倒,不可偏廢。也就是說,雙語教學必須處理好“語言教學”與“教學語言”的關系。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根據課程的難易程度和學生的理解能力適時增加漢語的解釋以輔助教學。

不論是母語教學還是雙語教學,掌握相應的專業知識是教學的根本目的。除此之外,培養能使用兩種語言的雙語人才也是“雙語教學”的重要目的之一。“雙語教學”中的“雙語”關鍵在于“使用”二字。在雙語課堂中,外語是學生對于專業知識的一種語言表達方式,學生通過專業知識的實踐來提升外語的運用能力,最終形成外語思維。【1】

(二) 應用型本科院校教學特征

應用型本科院校與傳統的研究型本科院校不同,是以培養應用型人才為辦學定位的本科院校。應用型本科,重點在于“應用”二字,“要求以體現時代精神和社會發展要求的人才觀、質量觀和教育觀為先導,更新教學內容、教學環節、教學方法和教學手段,培養具有較強社會適應能力和競爭能力的高素質應用型人才。”【2】也就是說,各專業要緊密結合地方特色,注重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從教學體系建設中就要體現出“應用”二字,核心環節則是實踐教學。【3】

二、應用型本科院校雙語教學現狀

目前,雖然大部分應用型本科院校都已經開設了一定數量的雙語課程,但是教學過程中存在的問題依然很多,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一) 師資力量不足與教材選擇困難

與研究型院校相比,應用型院校的雙語教學師資力量稍顯薄弱。目前,在雙語教學過程中影響教學效果的主要原因已經不是教師的語言水平,而是在母語教學中已經發展的非常成熟的中式思維和中式教學模式。語言不僅是一種表達工具,更是文化和思維方式的重要載體。僅僅通過“翻譯”實現雙語教學,只能提高學生的英語理解和表達能力,不能給學生以全新的視角思考問題,也難以形成外語思維,雙語教學的質量也就大打折扣。

教材的選擇也面臨同樣的問題。選擇原版教科書,許多學生覺得比較吃力,教師的備課壓力也會相應增大; 選擇中文教材或者編譯教材,雙語環境則被大大削弱。

(二) 學生外語學習能力參差不齊,學習積極性不高

學生作為雙語教學的對象,是信息的接受者,他們的外語水平和學習積極性極大的影響著雙語教學的效果。為保證學生對專業課有一定認識,并且英語達到一定水平,雙語課程一般都開設在大學第五至第七學期。但在許多應用型本科院校中,較低的大學英語四六級通過率使得許多同學談“外語”色變,缺乏學習的信心與積極性,課堂參與度也較低,最后為了應付考試還是依賴于中文教材,導致雙語教學淪為空談。

(三) 教師雙語教學經驗不足,實踐性較弱

相對于母語教學課程來說,雙語課程數量較少、可做參考的教學經驗不足。照搬研究型院校的經驗又不符合自身具體情況。在“摸著石頭過河”的過程中難免出現這樣那樣的問題,比如的大綱的編寫沒有標準可依據、課程設置實踐度不高、教師與學生嚴重缺乏溝通、課程效果評價也難以實施,教學過程受限于教師“講”和學生“聽”,無法體現培養應用型人才的初衷。

三、應用型本科院校雙語教學對策

面對當前應用型本科院校在雙語教學上的困境,要想提高學習效果,因地制宜的培養應用型人才,應當注意一下幾個方面。

(一) 師資與教材選擇

首先,應當加強雙語教學的師資隊伍建設,盡可能選擇本專業外語水平較高或者有海外學習背景的老師擔任雙語課程任課教師。另外,為雙語課程教師提供外出學習培訓的機會,提升對雙語教學內涵的理解,有針對性的培養一批雙語教學專業教師。經驗不足就要“走出去”與其他學校進行交流,相互學習、借鑒經驗。有條件的還可以申請國外訪學,身臨其境感受國外相關專業的教學環境與模式。

第二,在教材選擇上,可以采取以外語原版書籍為主,教師推薦中文閱讀材料為輔的形式。原版外語書籍作為教材可以更好地保留原汁原味的作者意圖,幫助教師和學生理解國外對本專業的教學理念,并培養學生的外語思維。中文推薦閱讀材料不必是外文書籍的中文翻譯版,而是內容相近的中文專業書籍,目的在于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專業知識,同時避免學生過度依賴漢語材料。

(二) 雙語教學模式選擇

在雙語教學的外語使用度上,一般分為三個層次:(1)過渡型,即以母語教學為主,適當使用一些外語進行講解;(2)保持型,此階段母語和外語的使用度基本平衡;(3)浸入型,基本完全使用外語,并引入外語專業背景。【4】應用型本科院校的教師在安排課程時,如果學生的外語整體水平較差,就可以從過渡型開始逐漸發展到保持型雙語教學。也可以根據外語水平和專業知識水平分班教學,根據學生不同的學習情況選擇不同的雙語教學模式。

(三) 教學內容安排

在課程選擇上,雙語教學應當盡量避免管理學、西方經濟學、數學等專業基礎科目,最好選擇專業知識相對較淺并與其他先修課內容有一定聯系的拓展課。例如對于市場營銷專業的學生,《國際市場營銷學》就比《市場營銷學》更適合進行雙語教學。

在教學過程中,案例分析或實驗介紹可以成為非常好的“引子”。案例或者實驗往往較容易表述,學生理解起來也較為輕松,能夠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每次雙語課程都可以從案例或者小故事開始,“淺入深出”,一步步引導學生提高對雙語教學的學習積極性。

除此之外,教師還可以通過多種多樣的互動環節增進學生的參與度,例如組織學生進行小組發表,開設幾個課時的研討會,撰寫英語的課程論文等。在有效的互動中學生可以有更多的機會用參與到雙語教學的課程中來外,從而真正學到專業知識,培養外語思維。

(四)教學評價方式

對于培養應用人才的應用型院校,單一的試卷評價方式是遠遠不夠的。教學評價可以設計成多個模塊,例如“出勤率+課堂參與度+小組發表+課程論文+期末考試”的形式,全面考察學生對本專業知識用外語提出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減弱對于理論記憶的要求,加強對于實踐能力的檢驗。

四、結語

應用型院校對于學生的創新性和實踐性要求較高,如果雙語教學能夠貼合學校的辦學定位和特色,顧及學生的學習能力和興趣方向,必然能夠成為培養應用型雙語人才的重要渠道。對此,應用型本科院校的雙語教學應當從師資、教材、教學模式、教學內容等多個方面入手,全面提高雙語教學水平,達到以雙語教學推動學生全面發展,有效提升學生實踐能力的目的。

【參考文獻】

[1] 朱浦.對推進上海中小學雙語教學的思考[J].上海教學研究,2001,15:7-8

[2] 潘懋元. 什么是應用型本科[J].高教探索,2010,1:10

[3] 賈果玲. 應用型本科院校開展雙語教學的冷思考[J].知識經濟,2012,11:158-159

第12篇

關鍵詞 BB平臺;教學資源;英漢互譯課程

中圖分類號:H315.9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671-489X(2017)06-0016-03

Abstract This thesis first reviews the utilization of blackboard plat-form in Chinese universities, and then explains how the teaching resources, assignment and quiz, discussion and forum sections are planned and built as far as the translation between English and Chinese course is concerned. Additionally, it demonstrates the setting and management of the platform to realize certain functions. Finally, it points out the problems confronting the building of the platform and the significance of collaborative learning, providing teaching resources, and setting learning scenario against the background of national e-teaching momentum.

Key words blackboard platform setting; teaching resources; course of translation between English and Chinese

1 引言

英漢互譯是英語專業實踐性很強的語言輸出類課程,學生能力的培養除了依靠教師的課堂指導以外,還需要大量課后的揣摩、練習、分享、答疑和激勵機制。近年來,隨著建構主義教學理念的興起,翻譯課程也必然要打破傳統的以課堂講授練習為主體的固定模式,加強教師、學生、業內人士的互動,設計學習環境提供各種資源,幫助學生完成意義構建,提高翻譯能力,而這些步驟都可以通過建設教學網絡平臺得以實現。

目前的網絡教學平臺多樣,有支持慕課的Coursera、Udacity和edX,還有典型的通用網絡教學輔助平臺,如國外的Blackboard(BB)教學平臺、國內的清華教育在線以及Moodle混合學習教學平臺。BB教學平臺于1998年由美國康奈爾大學推出,目前是全球用戶最多的高校網絡教學平臺,支持電腦和手機終端登錄,國內很多高校均已購買并在使用該平臺。BB平臺提供了資源共享、在線交流、考核評估和系統管理等功能,并可以根據實際需要創建新的模塊。

盡管如此,知網上可查詢到的論文對翻譯課程中的BB平臺建設論述不多,比較全面的是段自立(2008)對BB平臺課程教學內容、討論板互動、翻譯技能測試、翻譯實踐資源四個板塊的介紹和設計,通過對學生使用情況的問卷調查,發現學生對網絡課程中的生生互動和網絡翻譯論壇模塊滿意度較低。對此,賀鶯(2007)曾提出利用網絡創建BBS翻譯論壇,創建翻譯話題統計學生跟帖的方法,好處是論壇的社會開放度更高,但不足是統計和論壇活躍度情況很難保證。石璞璞(2016)提出基于翻譯BB平臺設計商務英語翻轉課堂,存在的問題在于學生自學動力不足、單個教師的網站建設精力不足這兩個方面。此外,何培芬(2007)指出,整合網絡信息技術可以讓學生有選擇學習,并避免和教師交流問題時的尷尬。其他對于網絡輔助翻譯的論述多集中于在線翻譯軟件訓練(陳奇敏,2010)、語料庫建設與翻譯教學(朱純深,2013;王惠,2015;熊兵,2015)。

經比較發現,語料庫輔助翻譯教學主要是提供多種譯本數據,喚起學生思考和針對特定的翻譯問題,形成帶注釋的教學語料庫,便于學生查詢不同譯本所采用的處理方法。而要對整個翻譯教學過程形成支撐和輔助作用,實現教學―評測―提高的良性循環,如何有效整合語料庫、論壇和BB平臺,實現學習者和教師的有效溝通,將是亟待解決的突出問題。筆者以自己教授的英語本科大三英漢互譯課程為例,提出針對平臺模塊設置的思考。

2 BB平臺模塊設置

BB平臺在頁面左側課程欄目下常設的模塊有課程通知、課程介紹、教學大綱、教師介紹、教學課件、作業測驗、交流討論。在控制面板欄目下常設的管理工具有文件、評分中心、用戶小組、課程工具、評估和定制。以英語專業為例,筆者將課程欄目的模塊建設列表如表1所示。如表1所示,BB平臺建設主要分為三個方面。

教學課件相關資源的完善 根據學習模式的不同,可分為以課程為基礎的學習(CBS,Course-based Study)和以話題為基礎的學習(PBS,Problem-based Study)。教師可根據教學需要,選擇課前或課后上傳教學課件。如果針對不同年級課件有所調整,可以形成多個以年級命名的文件夾,記錄翻譯教師教學變化和思考。以問題為基礎的學習,教師可以選擇其他翻譯教材中適合學生的典型問題講解,作為學生課外學習資料。同時,根據朱義華(2014)提出的泛在教學平臺的翻譯課程群體系的主張,可以將翻譯課程體系中的讀譯、英漢漢英翻譯技巧、高級筆譯、科技文體翻譯、法律文本、民航翻譯等課程課件集合在同一個本科筆譯課程下,避免不同課程間的割裂現象和學生知識系統的不連續。同時,在課程教學資源上傳方面,主要由任課教師組成的翻譯課程組進行審核,對相應電子書及其他教學資料進行認真篩選,尊重教師的個人成果和創新,保護知識產權,確保材料的準確可靠。

作業和測驗體系建設 教師可以根據情況,布置學生分組完成作業或者全部上交電子版作業。教師有針對性地批改后,可以選出優秀作業進行展示,也可以隨時發現學生作業中存在的問題,及時調整講課內容。經過幾年的建設,學生作業的累積,可以建成學生翻譯習作語料庫,對學生翻譯過程的研究,將會對翻譯課程設置和內容調整起到重要作用。測驗體系的建設是較難完成的一個方面。傳統的句子、語篇翻譯練習常常會使練習者感到枯燥,而且在筆譯教學中,翻譯速度的訓練一直是一個容易被忽視的方面。筆者通過資料查詢發現,廣外的許羅邁(2007)教授自主開發了在線口譯訓練系統,而外研社的全國大學生聽說系統()被學生認為是趣味性強而有效的練習系統。在筆譯課后訓練中,還未出現學生可以自主練習、形式多樣的自動評分系統。因此,在筆譯平臺建設方面,可以思考以語篇類型為中心,以題材、能力層級或翻譯問題為中心建立測試系統,以形式多樣的練習調動學生自學的積極性。

交流討論板塊的激活 這部分板塊是師生互動和學生翻譯職業素養形成的主要環節,其設計內容可仿照互聯網訪問量高的小木蟲網絡社區、人大經濟論壇,可分為資源下載、賽事集錦、譯員工作坊、課外兼職、討論答疑區等欄目。在資源下載欄目下,可以提供相關翻譯網站鏈接、網上詞典及語料庫、翻譯理論和實踐電子工具書等。賽事集錦欄目可以各種翻譯賽事和翻譯等級考試信息。譯員工作坊欄目會聘請任課教師之外的其他翻譯專業教師、校友譯員、職業自由譯者就自己感興趣的方面帖子,這一部分要酌情給予酬勞。課外兼職會一些與學生能力相當的社會翻譯兼職信息,為學生提供真實的翻譯機會,進行職業訓練,獲得精神和物質上的激勵。在討論答疑欄目內,學生和教師均可創建帖子,針對某些困惑難解的翻譯問題進行提問,也進行指導和答疑。實現翻譯團隊建設之后,可以集合翻譯課程組教師、高年級學生對網站進行回復及管理,了解學生的課外討論參與度。

3 BB平臺的管理功能

BB平臺在課程管理的控制面板模塊下設置了七種管理功能,便于教師和學生用戶操作。基于表2所示管理設置,翻譯的BB平臺可實現以下功能。

翻譯教學支撐 學生可以快速查詢基于課程和基于翻譯問題的文檔。任課教師和課程組團隊逐步把整個翻譯課程體系的資源、參考書目教學課件、課外資源傳送到BB平臺,形成學生可以參照的標準學習資料,有助于學生課前及課后進行整理和學習。另一方面,通過對翻譯專題的討論,學生獲得互相學習和討論的機會,能夠朝著最佳譯文的方面不斷前進。也為優質課程建設、翻轉課堂等新型教學的實現提供平臺支撐。

學生成績管理 可以對學生作業進行診斷,對學生測試進行多個能力層面的設計,使學生掌握自己的學習進度和存在的不足,進而形成本科階段持續的成績跟蹤。與此同時,也可以對學生參與其他模塊的情況做出統計報告。

翻譯職業引導 翻譯兼職信息,引入其他翻譯專業教師、校友譯員、職業自由譯者及譯齡資深的專家進行線上互動,有助于培養學生的職業素養。

綜上所述,翻譯BB平臺的管理工具可以對其他模塊形成便捷的統計和數據導入、導出與存檔服務,其固有的定制工具也為BB平臺設計的個性化提供了一定的空間。當然,BB平臺的主要內容還在于第一部分談到的模塊設置。

4 BB平臺建設中存在的問題

建立翻譯課程網絡BB平臺,旨在營造一種能支持信息獲取、資源共享、多重交互、自主探究、協作學習等多方面要求的輔助教學環境。目前很多英語系翻譯課學時有限,因此,BB平臺可以給愛好翻譯的學生提供有效的課堂及課外學習資料,開啟教師、學生、自由譯者、翻譯公司、行業人士互動的進步平臺,激發學生的翻譯興趣,提高其翻譯能力,以便今后能更快地適應職業工作環境。但在BB平臺使用過程中仍存在以下幾個方面的問題。

資料的共享 BB平臺涉及的課程課件及輔助參考資料,有的是任課教師自己的教學成果,有效保護知識產權是平臺所有使用者的義務和責任。

校友譯員、職業自由譯者參與論壇的形式 要在學期內邀請上述人員入校和學生交流,然后建立長久的溝通機制。對于用平臺不方便的校外人員,應該采用微信平臺并定期匯總。課程團隊的教師要注意對學生提出的問題給予及時的回復,否則會影響學生提問的積極性,對于因此造成的工作量應申報上級部門加以衡量,鼓勵經常在網站上發言、解決問題和上傳討論題目的教師。

翻譯測試習題有待開發 要設計出分級且形式多樣有趣的筆譯在線練習系統,作為翻譯培訓的有效組成部分,使BB平臺成檠生樂于參與使用的工具。

5 結語

隨著互聯網的發展,國家精品課程建設指標中也提出“網絡資源建設初具規模,并經常更新,能滿足本課程教學需要,并在教學中發揮作用;充分恰當使用現代教育技術手段,在精簡授課學時,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和學習動機,提高教學效果方面取得成效”,可見翻譯網絡BB平臺的建立是符合學科建設發展目標,滿足翻譯人才培養和學生提高翻譯能力與翻譯素養現實需求的。此項研究通過四個板塊的建設,整合了翻譯課程體系、網絡資源及翻譯教師團隊,通過師生及譯者共建的網絡平臺,激發學生的翻譯興趣,鼓勵學生參加翻譯競賽、翻譯實踐,與翻譯課堂教學形成合力,切實提高學生的翻譯水平,為今后翻譯課程進一步走向優質課打下基礎,形成課堂教學和網絡教學互相促進的有益嘗試。

參考文獻

[1]陳奇敏.基于網絡翻譯實訓平臺的筆譯教學混合學習模式研究[J].外語電化教學,2011(2):56-60.

[2]段自立.網絡輔助課程與翻譯教學整合實證研究[J].中國翻譯,2008(2):46-50.

[3]何培芬.網絡信息技術與外語課程整合的理論與方法[J].外語電化教學,2007(1):14-19.

[4]賀鶯.網絡論壇與筆譯實踐教學研究[J].中國翻譯,2007(6):29-32.

[5]王惠,朱純深.翻譯教學語料庫的標注及應用:“英文財經報道中文翻譯及注釋語料庫”介紹[J].外語教學與研究,2012(2):246-255,321.

[6]王惠.“精加工”平行語料庫在翻譯教學中的應用[J].中國翻譯,2015(1):50-54.

[7]熊兵.基于英漢雙語平行語料庫的翻譯教學模式研究[J].外語界,2015(4):2-10.

亚洲精品无码久久久久久久性色,淫荡人妻一区二区三区在线视频,精品一级片高清无码,国产一区中文字幕无码
中文字幕日韩综合网 | 亚洲AV永久一区二区三区蜜桃 | 在线永久免费看AV | 性涩视频一区二区三区 | 日本一区二区三区三州在线观看视频 | 亚洲一级在线一区二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