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5-29 17:38:43
開篇:寫作不僅是一種記錄,更是一種創造,它讓我們能夠捕捉那些稍縱即逝的靈感,將它們永久地定格在紙上。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12篇針灸甲乙經,希望這些內容能成為您創作過程中的良師益友,陪伴您不斷探索和進步。
【中圖分類號】R2-5【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7-8517 (2010) 02-039-2
失眠癥, 中醫學稱之為“不寐”。祖國醫學認為該癥多由情志過極、勞逸失度、久病體虛、飲食不節等引起陰陽失調,陽不入陰所致。筆者對《針灸甲乙經》中針灸治療失眠的內容進行總結,結合文獻及臨床, 淺談一下《針灸甲乙經》對于治療失眠的一點體會。
1循經取穴
1.1多取膀胱經穴因為失眠癥多與心、脾、肝、膽、腎等臟腑相關,而臟腑之氣輸注于膀胱經背俞穴, 刺激背俞穴,可以調整相應臟腑的功能, 從而起到安眠作用。正如《針灸甲乙經》曰:“腦為元神之府”, 而膀胱經“從巔入絡腦”, 故取膀胱經穴可“益腦安神”。其常用穴為膽俞、肺俞、心俞、肝俞、攢竹等。
1.2多取脾胃經穴因為思慮勞倦,內傷心脾,胃中不和,痰熱內阻,均可導致失眠,所以,治療失眠亦常取脾胃經穴。常用穴為公孫、隱白、三陰交,陰陵泉;大巨、解溪、厲兌等。《針灸甲乙經》載,三陰交治“驚不得眠,善‘齒介’”,即為一例。
1.3常取任督二脈穴因為氣血不足亦是本證病因之一, 其中還包括腎陰不足引起的心火不降之證。而任脈為生氣之原、聚氣之會、陰脈之海、妊養之本,其擁有“臍下腎間動氣”,是“人之生命,十二經之根本”,故取任脈穴以補養氣血,益腎安神。常用穴為氣海、陰交、關元等。此外,失眠亦與心、腎、腦關系密切,心主神明,腦為元神之府,腎主髓,三者相互依存,故有“腦為髓之海”,“髓又通于腦”,“心又藏神”。因此,失眠癥無不與督脈功能失調密切相關,故《針灸甲乙經》載“針百會”, 以達調氣寧心、安神鎮靜的作用。
1.4多取陰蹺、陽蹺脈穴中醫經絡學說認為失眠與奇經八脈中的陰、陽蹺脈功能失調密切相關。其中《針灸甲乙經》記載:“病目不瞑者,衛氣不得入于陰,常留于陽,留于陽則陽氣滿,陽氣滿則陽蹺盛,不得入于陰,則陰氣虛,故目不瞑也。”故根據上述立論,臨床上多用毫針補陰蹺脈要穴照海,瀉陽蹺脈要穴申脈,再取心經原穴神門為用,辨證輔以配穴佐治共同達到通調經脈氣血,調整陰陽平衡的作用。
2分部取穴
2.1多取頭部穴近年來臨床將本證多歸于大腦過度興奮所致,故根據局部取穴原則,多取頭部穴,而頭部穴又多取督脈,這與循經取穴亦有一致。《針灸甲乙經》云“督脈為太陽之會。”取穴上,臨床上亦常用督脈的俞穴之一――百會,針刺百會穴,有調氣寧心、安神鎮靜之功效。另外,針刺頭部啞門穴治療失眠鎮靜作用好,見效快,由于啞門穴所處的特殊解剖位置,必須十分注意所產生的不良后果。如《針灸甲乙經》啞門“別名舌厭,陽維之會”,“針四分”,是主治舌病,腦病等病癥常用要穴。近年來臨床亦常有報道用此穴治療失眠,收到較好效果,尤其對心、腎陽虛所致失眠患者,療效更佳。
2.2多取四支末端穴四肢末端(即腕踝以下手足部) 穴次較為集中。因為該部的神經末稍十分敏感,刺灸之可產生強烈的感覺,從而引起大腦皮層相應區域的興奮,這一興奮可使產生失眠癥的皮層興奮點得到抑制,從而起到安眠作用。從整體學說觀點而言,手足與頭部相對應,故手足部穴可以治療頭腦的病證,包括失眠。如《針灸甲乙經》載,厲兌、隱白均治“足脛寒,不得臥”,公孫主治“不嗜臥”,太白穴主治“熱病滿悶不得臥”。
2.3多取上背部及小腹部穴因為本證多與心、脾、肝、膽等臟腑相關,故分布于上背部的與以上臟腑相關的背俞穴用的最多。對于氣血不足,腎臟虧損的失眠者,當取任脈等在小腹部的穴位,故小腹部穴位亦多有用。
3針法灸法特點
3.1辨證施刺根據辨證的不同,采用不同的針刺方法。如虛寒證,用補法;虛實夾雜者,則用補瀉結合的方法;心胃有火,當用瀉法;陰虛火旺,則重在滋腎養心,使心腎相交,坎離既濟,陰陽交泰。《針灸甲乙經》云“咳逆心悶,不得臥,太溪主之”,太溪為足少陰腎經的原穴,“五臟六腑之有疾,皆取其原”,取之有滋陰補腎,寧心安神之功。亦云“驚悸不得眠,取陰交”,三陰交乃足三陰交匯之處,取之有健脾利濕,兼調肝腎之功。
[摘要]目的:探討為何足厥陰肝經的首個病候為“腰痛不可以俯仰”。方法:從(1)肝經腰痛的病機為筋脈失養、肝氣郁結;(2)肝經腧穴多能主治腰痛,表明肝經與腰部存在聯系;(3)帶脈在肝經與腰部聯系中起紐帶作用;(4)肝經至腰骶部原有一支脈被遺漏,應當補正等四個方面進行探討。結論:腰痛應為肝經主要病候。
[主題詞]肝經病證;經脈證候;腰痛
TrytoDiscussonthatLowBackPainisMainSymptomandSignoftheLiverMeridianHeYangzi(T
heFirstHospitalAffiliatedtoMedicalCollegeofJinanUniversity,Guangzhou510630,
China)[Abstract]PurposeTostudyonthereasonwhythepatientoflowbackpain,the first
SymptomandsignoftheLiverMeridianofFootJueyinshouldnottakesupineandproneposi
tions.MethodsThestudyismadefromthe4aspects:(1)Thepathogenesisoflowbackpainont
heLiverMeridianislackofnourishingintendonsandmuscles,andstagnationofthe
liverQi;(2)MostpointsoftheLiverMeridianindicatelowbackpain,showingaconnection
betweentheLiverMeridianandthelumbarregion;(3)TheDaiMeridianplaysalinkroleinthec
onnectionoftheLiverMeridianandthelumbarregion;(4)Ameridianfromthelivermeridia
ntothelumbosacralregionhasbeenomittedanditneedstobecorrected.ConclusionLowba
ckpainshouldbeamainsymptomandsignoftheLiverMeridian.
[Keywords]LiverMeridianDiseases;MeridianCollateralSC;LowBackPain
經脈病候指經脈異常時所出現的病癥,主要為經脈循行部位及所屬絡臟腑的病癥。經脈癥候是經絡辨證的理論基礎,是針灸教學的重要內容,但在講授到足厥陰肝經“是動則病腰痛不可俯仰”時,同學們往往難以理解腰痛為肝經的首個病候,認為腰為腎之府,只有督脈、足太陽膀胱經、帶脈循行腰部,足少陰腎經有支脈與腰部聯系,似乎均與肝經無關。這個問題現在的針灸教科書和專著均未見明確的闡述。筆者通過溫習經典,查閱文獻,并結合臨床體會作出解釋,收到較好的教學效果。現試述之,與同道共同探討。
1肝經腰痛的病機
從臟腑學說來看,肝藏血,主筋,筋附于骨節,肝血足則筋得滋潤而弛張正常,運動自如;肝血虛則筋脈失養,拘急攣痛,屈伸不利,故腰痛不可俯仰。正如《素問?刺腰痛論》所描述:“厥陰之脈令人腰痛,腰中如張弓弩弦”。腰雖屬于腎,而肝腎同源,肝主疏泄,若郁怒傷肝,木失條達,則肝氣郁結,經脈不通而成痛證,見腰痛引及少腹或腰酸痛而伴有疼痛、脹痛、會陰不適。《景岳全書?腰痛》有“腰痛證……郁怒而痛者氣之滯也”的論述,《醫學心悟?腰痛》也有“腰痛……走注刺痛,忽聚忽散,脈弦急者,氣滯也”的論述。因此,肝血不足、筋脈失養或肝氣郁結是肝經腰痛的病機。
2肝經腧穴主治腰痛
歷代針灸文獻多有取肝經腧穴治療腰痛的記載,如《素問?刺腰痛論》有三處提到刺肝經治療腰痛,即“厥陰之脈令人腰痛……刺厥陰之脈,在踵魚腹之外,循之累累然,乃刺之”“腰痛……上熱,刺足厥陰”和“腰痛……少腹滿,刺足厥陰”。《甲乙經?卷九》有“腰痛不得轉側,章門主之,腰痛不可以久立俯仰,京門及行間主之”和“腰痛少腹滿……太沖主之。腰痛少腹痛,陰包主之”。《千金方》曰:“男子腰脊冷痛,溺多白濁,灸脾募百壯”。《馬丹陽天星十二穴主治雜病歌》也提到:“太沖……亦可療腰痛,針下有神功”。除上述蠡溝、章門、行間、太沖和陰包外,肝經可治腰痛的還有中封、曲泉等腧穴,占肝經腧穴的一半。周氏還專門論證太沖穴為治療腰痛要穴,應當重用[1]。筆者臨床所見也證明腰痛可從肝經論治,如男性前列腺炎、疝氣,婦女附件炎、盆腔炎等疾病見腰骶脹痛、痛引少腹、脈弦,每因情志波動而發作,中醫辨證屬肝郁氣滯者,取肝經太沖、行間、曲泉、蠡溝等穴治療,效果頗佳。所有這些都表明肝經與腰部存在聯系。
3帶脈的紐帶作用
帶脈起于肝經章門穴,經過第二腰椎,總束足三陰、三陽經,肝經為其管束的經脈之一,正如《奇經八脈考》所說:“帶脈者,起于季肋足厥陰之章門穴,同足少陽循帶脈穴,圍身一周,如束帶然”。腰痛也為帶脈的病候,《脈經?平奇經八脈病》描述帶脈病候:“左右繞臍,腹腰脊痛,沖陰股也”。《難經?二十九難》指出:“帶脈為病,腹滿,腰溶溶若坐水中”。因此,肝經失調,當可影響帶脈經氣循行而致腰痛,針灸肝經腧穴治療腰痛,帶脈應是氣至病所的途徑之一。
4肝經至腰骶部的支脈
考《甲乙經?卷二》有:“肝足厥陰之脈……與督脈會于巔(一云:其支者從小腹與太陰、少陽結于腰髁,夾脊下第三第四骨孔中)”。在《千金方?卷三十六》也有“一本云其支者從小腹與太陰、少陽結于腰髁下第三、第四骨空中”。王冰注《素問?刺腰痛論》時曰:“足厥陰脈,自陰股環陰器,抵少腹,其支別者,與太陰、少陽結于腰髁,下俠脊第三、第四骨空中,其穴即中、次,故腰痛則中如張弓弩弦也”。《類經?疾病類?十》也談到:“足厥陰之別者,與太陰、少陽之脈,同結于腰髁下中、下之間,故為腰痛”。對這一支脈,現在的針灸書籍多未提到,給腰痛為肝經主要病候造成理解的困難,故張氏在《針灸甲乙經腧穴重輯》的校記中指出:此校與《素問?刺腰痛論》王冰注、《千金》卷十一同,似此文脫簡已久而皆未列入下文,當據補[2]。黃氏在《黃帝針灸甲乙經》校記也談到:《素問》刺腰痛、繆刺論二篇皆云下穴“是足太陰、厥陰、少陽所結”,日本現藏敦煌卷子《明堂經》殘頁同,又“中”、“次”穴,《明堂經》殘頁亦可見類似文字[3]。可見此說確有所本,值得重視。田氏認為原本《內經》應有這一支脈,現行本《內經》不載,可能是由于整理者遺漏,或者古籍脫簡遺失之故[4]。筆者認為這一支脈是腰痛為肝經主要病候的經脈基礎,至關重要,應予補正,以保持肝經的完整性,也有助于更好地理解足厥陰肝經的病候。
5參考文獻
1周俊青,尚明華.重用太沖治腰痛.南京中醫藥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00;16(1):42
2張善忱,張登部.針灸甲乙經腧穴重輯.濟南:山東科學技術出版社,1982:280
肚臍的正后方是命門穴,穴位是學名腧穴,主要指人體經絡線上特殊的點區部位,中醫可以通過針灸或者推拿、點按、艾灸刺激相應的經絡點治療疾病,部分穴位并不在經絡上,但對其的刺激亦可產生療效。
穴位是中國文化和中醫學特有的名詞,多為神經末梢和血管較多的地方,稱為穴、穴道。腧穴是人體臟腑經絡氣血輸注出入的特殊部位。“腧”通“輸”,或從簡作“俞”。“穴”是空隙的意思。《黃帝內經》又稱之為“節”、“會穴”、“氣穴”、“氣府”等,《針灸甲乙經》中則稱之為“孔穴”,《太平圣惠方》有稱做“穴道”,《銅人腧穴針灸圖經》通稱為“腧穴”,《神灸經綸》則稱為“穴位”。
(來源:文章屋網 )
【關鍵詞】頭痛大頭風
前言
頭痛又稱為頭疼,疼,義同痛,是指整個頭部以及頭的前、后、偏側部的疼痛總稱,其性質可呈跳痛、灼痛、脹痛、重痛、針刺痛等,甚則伴惡心嘔吐,難以忍受。頭痛是臨床常見疾病,在歷代的醫學文獻中,關于頭痛病名有著多種不同的稱謂。為了準確把握疾病的內涵,必須對其病名加以考證。
1頭痛病名的演化
1.1早期與頭痛相關的病名
1.1.1甲骨文中的相關病名殷墟出土的甲骨文卜辭中,記載有疾首、疾目、疾耳、疾口、疾舌、疾齒、疾言(喉)、疾自(鼻)等頭面部疾病。其中的“疾首”即與頭痛相關。
1.1.2古代書籍中的相關病名《周禮•天官冢宰下》記載:“疾醫,掌養萬民之疾病,四時皆有癘疾:春時有?首疾,夏時有癢疥疾,秋時有瘧寒疾,冬時嗽、上氣疾。以五味、五谷、五藥養其病。”[1]其中的“?首疾”,即是與頭痛相關的病名。《詩經•衛風》中有“愿言思伯,甘心首疾。”《左傳•成公十三年》中有:“諸侯備聞此言,斯是用痛心疾首,昵就寡人。”[2]以上古籍中所提到的“疾首”“首疾”等名稱,均與頭痛有關。
1.2頭痛病名的出現頭痛一名,最早見于長沙馬王堆漢墓帛書中的《陰陽十一脈灸經》:“鉅陽臵(脈):……目內廉。是動則病:潼(腫),頭痛,……。其所產病:頭痛,耳聾,項痛……少陽臵(脈):……其所產病:頭頸痛……”[3],指出了太陽、少陽經頭痛的癥狀。《素問•奇病論篇》:“帝曰:人有病頭痛以數歲不已,此安得之,名為何病?岐伯曰:當有所犯大寒,內至骨髓,髓者以腦為主,腦逆故令頭痛,齒亦痛,病名曰厥逆。”[4]提出了厥逆病證中所出現的頭痛這一癥狀。
明•王肯堂《證治準繩》中明確指出:“醫書多分頭痛、頭風為二門,然一病也。”[5]頭痛、頭風為同一病,明代以后大多不列頭風一門。因為頭痛一名較為準確地概括了本病的病位及臨床特點,故將頭痛定為本病病名。
2頭痛病名的相關稱謂
2.1描述頭痛部位的稱謂
2.1.1偏頭痛也稱為頭偏痛,指頭痛部位偏于頭的一側,又名偏頭風、邊頭風,為周期性發作的血管-神經功能障礙性疾病。由于寒邪凝滯頭部經脈,致使血行不暢,不通則痛。《太平圣惠方》卷40:“夫頭偏痛者,由人氣血俱虛,客風入于諸陽之經,偏傷于腦中故也。”晉•王叔和《脈經》卷2:“左手寸口人迎以前脈陽虛者,手太陽經也。病苦顱際偏頭痛,耳頰痛。”指出了偏頭痛的發生與手太陽經脈相關。明•朱?《普濟方》卷44:“夫偏頭痛之狀,由風邪客于陽經,其經偏虛者,邪氣湊于一邊,痛連額角,故謂之偏頭痛也。夫偏頭痛者,由人氣血俱虛,客風入于諸陽之經,偏傷于腦中故也。又有因新沐之后,露臥當風,或讀書用心,目勞細視,經絡虛損,風邪入于肝,而引目系急,故令頭偏痛也。”指出了風邪入侵、勞累過度等,均是造成偏頭痛發生的原因。
2.1.2頭項強痛指頭項部牽強不舒作痛,多因邪在肌膚或遏阻經絡,“不通則痛”而導致頭痛的出現,可見于某些神經系統感染性疾患及頸椎病等[6]。漢•張仲景《傷寒論•太陽病脈證并治》:“太陽之為病,脈浮,頭項強痛而惡寒。”
2.1.3頭項痛指頭痛連及頸項,多于病邪入侵太陽經脈之后而發。《素問•瘧論篇》“瘧之始發也,……陰陽上下交爭,虛實更作,陰陽相移也。……巨陽虛,則腰背頭項痛。”《素問•熱論篇》曰:“岐伯曰:傷寒一日,巨陽受之,故頭項痛,腰脊強。”《傷寒論•傷寒例》曰:“尺寸俱浮者,太陽受病也,當一二日發。以其脈上連風府,故頭項痛,腰脊強。”[7]晉•皇甫謐《針灸甲乙經•繆刺》云:“邪客于足太陽之絡,令人頭項痛,……”
2.1.4頭囟項痛多見于太陽經脈病變,其經絡循行部位所出現的疼痛。《靈樞•經脈》有:“膀胱足太陽之脈,起于目內眥,……是主筋所生病者:痔瘧狂癲疾,頭囟項痛。”
2.1.5頭項肩痛指頭痛牽涉到頸肩部位,多由于病邪侵犯足太陽膀胱經而致。《素問•繆刺論》有:“邪客于足太陽之絡,令人頭項肩痛,刺足小指爪甲上……”
2.1.6頭頂痛重指頭痛伴有重墜感,或如有布帶困裹的感覺,多由濕邪停滯而致。《素問•至真要大論》曰:“太陰之復,濕變乃舉,體重中滿,食飲不化……頭頂痛重。”
2.1.7頭背痛指頭痛連及背部。《靈樞•經脈》曰:“足太陽之別,名曰飛揚,去踝七寸,別走少陰。實則鼽窒,頭背痛;虛則鼽衄,取之所別也。”[8]
2.1.8頭項幾幾指頭痛伴項背強硬,俯仰不舒,不能自如的癥狀。《針灸甲乙經•六經受病發傷寒熱病》有:“厥,俠脊而痛,主頭項幾幾,目然,腰脊強,取足太陽月國中血絡。嗌干口熱如膠,取足少陽。”
2.1.9頭皮痛多是由于風火邪氣上犯所致的頭皮局部腫痛。明•方隅《醫林繩墨•頭痛》云:“頭皮痛者,枕不能安,手不能按,亦由浮游之火上行,當以輕揚散火可也。如芩、連、山梔、天花粉、玄參、連翹之屬。”可配用外治法。清•鄒存檢《外治壽世方》卷2:“頭皮腫痛,好雞蛋黃白調勻,涂腫處即愈。”
2.2描述頭痛性質的稱謂
2.2.1沖頭痛形容頭痛發生之時,疼痛感向上傳導之勢。《素問•至真要大論》有:“病沖頭痛,目似脫,項似拔,腰似折”,描述了膀胱經頭痛的癥狀。
2.2.2厥頭痛“厥”的含義是指氣逆,指經氣逆亂所致的頭痛。《難經•六十難》有:“手三陽之脈受風寒,伏留而不去者,則名厥頭痛。”
2.2.3真頭痛指痛勢緊急的頭痛危證。《靈樞•厥病》曰:“真頭痛,頭痛甚,腦盡痛,手足寒至節,死不治。”《難經•六十難》有:“手三陽之脈受風寒,……入連在腦者,名真頭痛。”
2.2.4頭痛如破指較為嚴重的頭痛。《素問•瘧論篇》曰:“瘧之始發也,先起于毫毛,……頭痛如破,渴欲冷飲。”《針灸甲乙經•六經受病發傷寒熱病》云:“頭痛如破,身熱如火,汗不出,瘛寒熱,汗不出,惡寒,里急,腰腹相引痛,命門主之。”[9]
2.2.5溺時頭痛是指在小便時所發生的頭痛,多見于某些疾病過程中。漢•張仲景《金匱要略》曰:“百合病者,……每溺時頭痛者,六十日乃愈。”
2.2.6頭痛如錐刺之形容程度劇烈,難以忍受的頭痛癥狀。《針灸甲乙經•六經受病發傷寒熱病》有:“手足清,煩熱汗不出,手肢轉筋,頭痛如錐刺之,循循然不可以動,……竅陰皆主之。”
2.2.7微頭痛形容病勢較緩,性質輕微的頭痛。《脈經•平三關病侯并治宜》云:“寸口脈弦,心下??,微頭痛,心下有水氣,宜服甘遂丸,針期門,瀉之。”[10]
2.2.8頭卓然而痛形容頭痛突然而至的特征。《傷寒論•辨太陽病脈證并治》曰:“太陽病二日,……大便革更,小便當數,而反不數及不多。大便已,頭卓然而痛,其人足心必熱,谷氣下流故也。”
2.2.9頭目碎痛形容頭痛的嚴重程度。《中藏經•虛實大要論》有:“胸膈痞滿,頭目碎痛,食飲不下,腦項昏重。咽喉不利,涕唾稠粘;診其脈,左右寸口沉結實大者,上實也。”[11]
2.3描述頭痛病因的稱謂
2.3.1頭風指經久難愈的頭痛,多因患者素有痰火,風寒客之則熱郁而悶痛。《醫林繩墨•頭痛》云:“淺而近者,名曰頭痛;深而遠者,名曰頭風。頭痛卒然而至,易于解散也,頭風作止不常,愈后觸感復發也”,指出了頭風與頭痛的區別所在。清•沈金鰲《雜病源流犀燭•頭痛源流》曰:“頭風之癥,素有痰飲,或櫛沐取涼,或久臥當風,以致賊風入腦入項”,指出了頭風發生的原因與風邪入侵有關。頭風含義有二:①有痰飲夙疾,又新感風邪。明•李蓇《醫學入門》曰:“頭風之證,素有痰飲,或櫛沐取涼,或久臥當風,以致賊風入腦入項,……”清•吳謙《醫宗金鑒》曰:“謂之頭風,必眩暈。”②指慢性、易復發的頭痛。明•王肯堂《證治準繩》曰:“淺而近者名頭痛,其痛卒然而至,易于解散速安也。深而遠者為頭風,其痛作止不常,愈后遇觸復發也。皆當驗其邪所從來而治之。”
2.3.2首風《素問•風論》曰:“風者善行而數變,……風氣循風府而上,則為腦風。風入系頭,則為目風,眼寒。……新沐中風,則為首風。……首風之狀,頭面多汗惡風。”宋•趙佶《圣濟總錄•首風》曰:“新沐之人,皮腠既疏,膚發濡漬,不慎于風,風邪得以乘之,故客于首而為病,其證頭面多汗,惡風頭痛。”《雜病源流犀燭•頭痛源流》云:“首風,風傷于衛病也,蓋沐則腠理皆開……邪遂襲而入,則衛受之,故成首風。其癥頭面多汗,必惡風。”
2.3.3腦風指風寒侵襲腦戶而導致的頭痛。《素問•風論》云:“風氣循風府而上,則為腦風。”
2.3.4腦痛指外邪入腦而致的頭腦劇痛。《靈樞•厥病》曰:“真頭痛,腦痛,節寒,水凌土敗,陰邪上填于陽位也。”《靈樞•熱病》曰:“熱病面青腦痛,手足躁,……此筋病也,故取之筋間。”《中藏經•卷中》曰:“病腦痛,其脈緩而大者死。”元•朱丹溪《脈因癥治》云:“腦痛乃風熱乘虛而入于腦,以辛涼之藥散之行之。”
2.3.5大頭風又名大頭痛、大頭瘟、大頭天行,表現為頭面大腫,輕者稱為“發頤”,頭面感染如流行性腮腺炎、丹毒、蜂窩組織炎等都可以引起頭面大腫,頭痛。《東垣十書》曰:“夫大頭痛者,雖為在身之上,熱邪伏于內,又感天地四時非節瘟疫之氣所著,所以成此疾。”明•王肯堂《證治準繩》曰:“大頭痛:頭腫大如斗是也。是天行時疫病。”《普濟方•頭門》曰:“夫大頭風者。是陽明邪熱太甚。”《雜病源流犀燭》曰:“大頭風者,頭大如斗,俗名大頭瘟,天行時疫病也。感天地不正之氣,甚而潰裂出膿,由邪客上焦之故。”
2.3.6搖頭風又名風頭旋,表現為頭痛而搖。《素問•五臟生成篇》云:“徇蒙招尤,目暝耳聾,過在足少陽厥陰。”尤即搖之意,足少陽膽與足厥陰肝,風火相煽,因而作搖。搖頭風多從肝、膽、督脈三經論治,也有年高氣血兩虛,虛火上炎引起的。
【參考文獻】
[1]呂友仁.周禮譯注[M].鄭州:中州古籍出版社
[2]何宗旺.左傳[M].烏魯木齊:新疆人民出版社
[3]周一謀,蕭佐桃.馬王堆醫書考注[M].天津:天津科學技術出版社
[4]王冰.黃帝內經素問[M].沈陽:遼寧科技出版社
[5]王肯堂.證治準繩[M].北京:中國中醫藥出版社
[6]李經緯,鄧鐵濤.中醫大辭典[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
[7]劉渡舟.傷寒論語譯[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
[8]河北醫學院.靈樞經校釋[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
[9]皇甫謐.針灸甲乙經[M].沈陽:遼寧科學技術出版社
1治療方法
針刺組:取穴均為雙側。主穴:率谷、頭維、太陽、風池;副穴:根據中醫辨證論治理論,將偏頭痛病人分為四種不同證型,以此選取副穴。分型及穴位如下:肝陽上亢型:行間、太沖;痰濁上擾型:加陰陵泉、豐隆,有熱加懸鐘,外關,曲池;氣滯血瘀型:加膈腧、三陰交、血海;肝腎陰虛:加三陰交、太溪。針刺手法:根據患者病情,上述穴位行小幅度快速捻轉,并施予適當補瀉手法,以得氣為度。每次治療取穴、不良反應等需詳細記錄。針刺頻率:從治療期開始,每周5次,共4周。西藥組:口服鹽酸氟桂利嗪(國藥準字H10930003)用量:每次5~10mg,1次/d,睡前服用,服用四周。患者起始劑量為每晚1粒,患者入組當天開始服用,如果出現抑郁、錐體外系反應和其他嚴重不良反應應及時停藥,若有嗜睡、乏力、體重增加、便秘等輕度不良反應應減量或停藥。兩周后增加為每晚2粒,若有不良反應等維持每晚1粒的劑量。本臨床試驗中所有患者允許使用急性止痛藥根據中國偏頭痛診療指南,推薦服用芬必得(1粒/次,每日不超過2次,國藥準字H10900089)止痛。
2療效標準
主效應指標:比較兩組偏頭痛各個時間段頭痛天數。比較包括時間段:治療前(基線期):評價入組前4周,治療期:隨機分組后四周。次效應采用VAS評分,即以0分為無痛,10分為劇痛,令患者根據感受情況劃分疼痛情況,0~10之間平均劃出10等份。患者在“尺子”上選擇的某一點就代表其當時的疼痛程度)及VAS評分改善值(與基線期相比)。統計學方法全部數據使用SPSS16.0處理,以“均數±標準差(珚x±s)”表示,組內比較采用配對t檢驗,組間差異用方差分析,以P<0.05為有統計學差異。治療結果基線期頭痛發作頻率(天數)及VAS評分比較兩組間在基線期頭痛發作頻率(天數)和頭痛程度均無明顯差異(P>0.05),具有可比性,見表1.基線期與治療后頭痛發作頻率(天數)兩組頭痛發作頻率均較治療前有明顯減少(均P<0.01),組間比較差異不顯著。安全性評價針刺組1例治療后出現局部瘀斑,后自行消散。西藥組共有3例出現不良事件,其中1例被迫減少服藥劑量,嗜睡1例,便秘2例。兩組均無病例脫失。
3討論
從20世紀80年代的血管源學說到如今的三叉神經血管反射學說、皮層擴散性抑制等,有研究表明期間血管活性物質及各種炎癥因子在偏頭痛的發作中占有重要地位[3]。當前偏頭痛發作期的治療以迅速緩解疼痛為主要目的,特異性治療藥物麥角胺類及曲普坦類等被廣泛應用,效果頗佳。頻繁濫用,藥源性頭痛及劇烈惡心、嘔吐等副作用時有發生,血管收縮性藥對于冠心病、缺血性卒中、高血壓控制不好的患者均不能使用。故預防偏頭痛的發作尤為重要。預防治療的目的是降低頭痛發作頻率和嚴重程度、縮短發作期持續時間;增強對發作期治療的敏感性。抗癲癇藥物、抗抑郁藥、鈣離子拮抗劑等預防治療類藥物可使得大部分的偏頭痛患者頭痛頻率降低,但產生的副作用依然明顯。因此,積極探索有效非藥物類預防性治療措施,減少相關副作用是當前偏頭痛防治的重點和難點。世界衛生組織(WHO)將“偏頭痛”列入針灸治療疾病的推薦病譜,針灸不僅對于急性發作的鎮痛作用明顯,而且對偏頭痛的預防治療也是非常有效的。鹽酸氟桂利嗪(西比靈)是一種選擇性鈣拮抗劑,其可以通過防止鈣離子內流,改善腦神經代謝,減少腦血管痙攣而發揮其預防性治療偏頭痛的作用,在2011年發表的中國偏頭痛診斷治療指南中,鹽酸氟桂利嗪(西比靈)作為預防偏頭痛的A級藥物被推薦,故我們將其做為陽性對照[4]。針刺治療組中,針刺主穴我們選取以風池、率谷、頭維、太陽,《靈樞•經脈》“手少陽之脈,直上出耳上角,從耳后入耳中,出走耳前。足少陽之脈,上抵頭角,下耳后”,結合臨床偏頭痛的外在表現本病多可辨證為少陽頭痛,故遵古循少陽經取穴。頭側部主要為少陽經循行區域,風池穴在《針灸大成》:“傷寒溫病汗不出,目眩苦,偏正頭痛”、表示既可疏風散邪,又可局部止痛,膽主決斷,膽之精氣引領十二經脈之氣血上升以濡養腦髓,使元神安使,故風池穴為治療少陽頭痛之要穴;率谷穴為足少陽、足太陽經交會穴,《針灸甲乙經》曰:“發兩角眩痛,不能飲食,煩滿嘔吐,率谷主之。”故除外對偏頭痛有治療作用外,對偏頭痛引起的惡心、嘔吐兼有療效;頭維穴是足陽明、少陽、陽維交會穴,《針灸甲乙經》曰:“頭痛如破,目痛如脫,煩滿,嘔吐,頭維主之。”太陽穴為經外奇穴,《針灸集成》中認為“主頭風及偏頭痛”。縱觀主穴配伍,從位置上看均屬于近腦腧穴,且皆位于頭側部,共奏疏通腦絡,清利頭目之功。本研究采用針刺法預防性治療偏頭痛,并與西藥選擇性鈣拮抗劑鹽酸氟桂利嗪對照。研究結果證實該針刺法對于預防偏頭痛發作次數、減少疼痛程度取得較好療效,并且可以達到目前西醫標準藥物鹽酸氟桂利嗪治療的效果。但因為隨訪時間限制,對于針刺遠期的療效及生活質量的改善尚有待進一步研究。
作者:屈簫簫 沈燕 單位:天津中醫藥大學
關鍵詞:針刺;心肌缺血/再灌注;高敏C反應蛋白;同型半胱氨酸;大鼠
中圖分類號:R245.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5304(2013)02-0041-03
一。研究表明,高敏C反應蛋白(hs-CRP)是重要的炎癥標志物之一,能夠較為敏感、準確地反映出慢性炎癥的發生,已成為公認的預測未來心血管事件發生危險的有效指標[1]。同型半胱氨酸(homocysteine,Hcy)血癥是冠心病的獨立危險因素,研究發現30%的冠心病患者血漿Hcy水平呈輕中度增高[2]。我們以
往的工作表明,針刺內關、郄門等穴可有效保護心肌細胞,降低心肌缺血/再灌注損傷的程度[3]。本研究在前期工作基礎上,觀察針刺對心肌缺血/再灌注損傷大鼠hs-CRP、Hcy的影響,旨在探討其作用機制及經穴與臟腑之間的特異性聯系。
1 實驗材料
1.1 動物
Wistar大鼠60只,清潔級,體質量為250~280 g,雌雄各半,山西醫科大學動物中心提供,許可證號:SCXK(晉)2009- 0001。
1.2 試劑與儀器
hs-CRP試劑盒購自北京康思潤業生物技術有限公司;Hcy檢測試劑盒購自北京萬泰德瑞診斷技術有限公司。全自動生化分析儀:美國貝克曼庫爾特有限公司,Unicel DXC 800 Synchron Clinical System。
2 實驗方法
2.1 分組
按隨機數字表法將60只大鼠隨機分為假手術組、模型I組、模型Ⅱ組、內關組、郄門組、合谷組,每組10只。
2.2 造模
動物稱重,10%烏拉坦注射液(1 g/kg)行腹腔麻醉,將麻醉后的動物固定在鼠板上,行氣管切開術,并連接至動物呼吸機(DH-150,浙江醫科大學醫學儀器廠),同時記錄術前的Ⅱ導聯心電圖。在胸骨左側第3、4肋間(亦可選擇搏動較明顯處)剪開皮膚,鈍性分離各層肌肉組織,暴露肋骨。在第3、4肋骨下用止血鉗將肌肉分離,鉗住并剪斷第4肋骨,開胸器放入切口處,暴露心臟,打開心包膜,輕提心耳翻轉心臟,暴露冠狀動脈,在冠狀動脈左前降支根部用無創性小圓針穿零號醫用縫合線,心電圖監測,穿線處置一硅膠管后,與左前降支一并結扎,以左前室壁發紺并向外膨脹及心電圖S-T段抬高為標志。止血鉗關閉胸腔并描記心電圖。40 min后打開胸腔,剪開硅膠管,恢復左前降支灌流,60 min后腹腔靜脈取血,分離血清和血漿,觀察hs-CRP、Hcy的含量。
2.3 針刺
假手術組:冠狀動脈左前降支根部穿線后,心電圖監測,記錄100 min內心電圖S-T段變化,靜脈取血,分離血清、血漿。模型Ⅰ組:冠狀動脈左前降支根部穿線后,心電圖監測,結扎左前降支40 min,松扎,再灌注60 min后,靜脈取血,分離血清、血漿。模型Ⅱ組:冠狀動脈左前降支根部穿線后,心電圖監測,結扎左前降支60 min,松扎,再灌注60 min后,靜脈取血,分離血清、血漿。內關組:冠狀動脈左前降支根部穿線后,心電圖監測,關閉心電圖機。取雙側“內關”,G6805-1型治療儀疏密波電針20 min,頻率30~100 Hz,強度1 mA左右,大鼠前肢出現與電針頻率相一致的輕微顫動,去電針。心電圖監測,結扎左前降支40 min后,再次電針“內關”20 min,松扎,再灌注60 min后,靜脈取血,分離血清、血漿。郄門組和合谷組分別取相應的穴位進行電針刺激,方法同內關組。穴位參照文獻[4]定位。
2.4 指標檢測方法
5 討論
2009年國際臨床生物化學學會制定實驗室醫學實踐指南,hs-CRP被認定為心血管事件預防評價的生物學標志物[5]。,健康人體CRP濃度正常范圍內的升高與未來發生心血管疾病的危險性存在一定關系。hs-CRP濃度的基線水平在最高四分位數的健康人群,其未來發生局部缺血性腦卒中、心肌梗死以及周圍血管性疾病的危險性是位于最低四分位數的健康人群的2~4倍,危險性顯著升高。
寧夏醫科大學附屬銀川市中醫醫院針灸康復中心,寧夏銀川 750001
[摘要] 目的 探討電針結合敷臍灸治療對良性前列腺增生癥(BPH)腎功能各項指標的影響。方法 將80例前列腺增生癥的患者隨機分為2組。治療組(A組)40例電針雙側秩邊、陰陵泉及中極、曲骨,得氣后留針30 min,1次/d,并對神闕穴進行敷臍灸,5次/周,治療4周后觀察;對照組(B組)40例予鹽酸特拉唑嗪2 mg口服,1次/d睡前服,治療4周后觀察治療前后腎功能各項檢驗指標的變化。結果 治療前、后兩組間比較腎功能各項指標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736),組內治療前后比較,治療組BUN(P=0)、CREA(P=0)、UA(P=0)差異有統計學意義,對照組BUN(P=0)、CREA(P=0)、UA(P=0)、P(磷)(P=0.016)差異有統計學意義;與治療組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224),對照組P(磷)(P=0.026)、CO2(P=0.034)差異有統計學意義。結論 電針結合敷臍灸治療良性前列腺增生癥療效確切,對患者腎功能產生的影響小,其影響為雙向良性調節作用。
關鍵詞 電針;敷臍灸;前列腺增生癥;腎功能
[中圖分類號] R735.2[文獻標識碼] A[文章編號] 1674-0742(2014)11(c)-0098-02
前列腺增生癥(BenignProstaticHyperplasia,BPH)又稱良性前列腺增生、前列腺肥大,是男性中老年常見病、多發病之一。老年人的腎功能減退,受外界治療的影響較大,2009—2011年,該研究運用電針雙側秩邊、陰陵泉及中極、曲骨,并對神闕穴進行敷臍灸治療良性前列腺增生癥40例,與口服鹽酸特拉唑嗪治療40例對照,觀察兩組治療前后腎功能各檢驗指標的變化,現總結報道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診斷標準
納入標準及排除標準[1]:參照中華人民共和國衛生部·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制定。
1.2一般資料
全部80例均為2009—2011年該院針灸康復中心確診的患者。符合納入標準的患者隨機分入A組、B組,每組40例。
兩組病例治療前年齡、病程、病情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有可比性。
1.3治療方法
A組秩邊穴取俯臥位,得氣后平補平瀉,行針5 min后取針;中極、曲骨向會陰斜刺,使針感向會傳導;得氣后平補平瀉,將電針兩極分別接于中極、曲骨及兩側陰陵泉的針柄上。電針采用WQ-6 F型電針儀,疏密波,頻率為10~20 Hz,調整電流至能耐受為度,持續電針刺激30 min;每周5次,治療4周后觀察。金匱腎氣丸采用《金匱要略》經典組方,草藥均采用寧夏明德飲片有限公司生產的小包裝飲片,本院制劑中心粉碎加工為細粉,以黃酒(寧夏靈州黃酒)調和,制成一元硬幣大小藥餅,外敷神闕穴,上蓋生姜片,然后在穴位上施行隔姜灸,以大壯灸3壯,麝香祛風濕膏(國藥準字Z44023461)剪成4 cm×4 cm覆蓋固定,每2 d換藥1次,灸法每天行1次,療程觀察同A組。B組選用鹽酸特拉唑嗪片(國藥準字H20064420),2 mg/次,1次/d,睡前服,首劑減量,口服4周后觀察。
1.4觀察指標與方法[2]
觀察治療前后國際前列腺癥狀積分IPSS和生活質量QOL評分、前列腺體積PV、殘尿量RV、最大尿流率Qmax、觀察兩組治療前后腎功能各項指標的變化。
1.5療效標準[1]
參照中華人民共和國衛生部·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制定。
1.6統計方法
采用SPSS 12.0統計軟件對研究數據進行統計分析,組間計理資料比較采用t檢驗,組內前后比較采用配對t檢驗,用均數±標準差表示(x±s)。計數資料采用非參數檢驗(秩和檢驗)。均取P=0.05。2結果治療4周后觀察兩組療效及腎功能各項檢驗指標的變化情況,具體比較見表2、3。
GLU治療前后比較無差別。BUN:①P=0,②P=0,治療前后比較差別有統計學意義。CREA:③P=0,④P=0,治療前后比較差別有統計學意義。UA:B組⑤P=0,⑥P=0,治療前后比較差別有統計學意義。P(磷):對照組 ⑦P=0.016,治療前后比較差別有統計學意義;治療后、前差值比較⑧P=0.026,兩組間差別有統計學意義。CO2:B組⑨P=0.034治療前后比較差別有統計學意義;治療后、前差值比較⑧P=0.016,兩組間差別有統計學意義。χ2=8.821,P=0.012(雙側),差異有統計學意義,可以認為A組的治療總有效率高于B組。
3討論
祖國醫學認為良性前列腺增生癥屬于“癃閉”范疇,本病僅見于老年人,說明與年老腎衰有密切的關系。腎與膀胱一臟一腑,互為表里,其氣相互貫通,年老腎氣虛衰,則膀胱氣化無力,小便淋漓而下;腎氣虧虛,腎陽不足,陽不化陰,陰寒凝滯,水濕內停,日久生痰,痰阻于內,并血行不暢,瘀血內生,痰瘀交阻,水道不利,阻塞不通,發為癃閉。所以,BPH的臨床表現既有腎氣不固、腎陽氣化失司的膀胱刺激癥狀,又有脾腎陽虛、痰濁瘀血內阻的梗阻癥狀。因此,臨床上的治療以利尿通淋、溫陽補腎、化瘀通濁為主要治療原則[3,4]。
本研究電針組選用秩邊、中極、曲骨為主要穴位,《針灸甲乙經》說:“陰痛下重,不得小便,秩邊主之”。中極穴為膀胱募穴,《針灸甲乙經》說:“足三陰,任脈之會……助陽,調精,利小便”;《素問·陰陽應象大論》說:“陽病治陰”,故募穴臨床上多用于治腑病,癃閉病位在膀胱,故針刺中極以利小便一直以來就被廣泛應用。曲骨為任脈、足厥陰之會,別名尿胞,有溫陽補腎,行氣通滯之功。臍中即為神闕穴,《素問·氣穴論》認為其宜灸,有溫陽利水、通經行氣之功,主治大腹水腫、小便不利,應用金匱腎氣丸敷臍灸更加強了其溫陽利水的作用[5~7]。現代解剖表明,秩邊淺層分布有臀中、下皮神經,深層分布有臀上、下神經、腹下叢交感神經及支配前列腺體的骶3、骶4神經;中極、曲骨淺層分布有髂腹下神經的前皮支,深層分布有髂腹下神經的分支,其中髂腹下神經作用于腎臟下3/5[8]。通過刺激骶3、骶4神經、腹下叢交感神經及髂腹下神經,從而加強了腎臟及膀胱的神經調節功能,促進前列腺的血液循環,改善腺體微循環,抑制前列腺的增生,并使腺體內部結構發生變化,從而達到治療的目的[9-10]。
腎功能的各項檢驗指標反映了各種治療方法對腎功能的影響,其變化越小說明其受到的影響越小,安全性越高,越適合長期應用。分析表2可以知道,A組對BUN、CREA、UA有影響,B組對BUN、CREA、UA、P、CO2均有影響,且對P、CO2影響較大。綜合分A組治療對腎功能產生的影響較小。取檢驗參考值中位數,通過表2可以觀察治療組有向中位數靠近的趨勢,可以推測如果研究樣本足夠大,各項檢驗指標接近中位數可有統計學意義,這也從實驗的角度驗證了腧穴有雙向良性調節作用。
目前研究結果表明,電針加敷臍灸與口服特拉唑嗪治療4周均有效,總有效率的比較提示電針結合敷臍灸治療BPH療效優于對照組。綜上所述,電針加敷臍灸治療良性前列腺增生癥療效確切,對腎功能影響較口服特拉唑嗪藥物治療小,且對腎功能的影響為雙向良性調節作用,適合長期應用,值得臨床進一步推廣。
參考文獻
[1]中華人民共和國衛生部.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S].北京:中國醫藥科技出版社,1997:54-57.
[2]吳階平.實用泌尿外科學[M].北京:人民軍醫出版社,1991:296.
[3]陳鵬躍,王世榮.前列腺增生癥的臨證辨治思路[J].光明中醫,2014,5(29):1054-1055
[4]陳志強.四逆散治療男科疾病舉隅[J].河南中醫,2013,4(33):500-501.
[5]駱樂,倪玨明,壽依群.電針配合健康教育治療前列腺增生癥臨床觀察[J].上海針灸雜志,2012,2(31):105-106.
[6]劉健.腎著湯合真武湯治療腎氣虧虛型老年前列腺增生癥[J].山西中醫,2014,2(30):58.
[7]黃遂斌,嚴忠亮,章傳華,等.溫陽化瘀法治療前列腺增生癥32例[J].湖北中醫雜志,2014,1(36):40-41.
[8]宋秀娟,柯生海,胡雨華,等.回醫填臍療法結合針灸治療良性前列腺增生癥40例[J].醫學信息,2013(8):331-332.
[9]樊新榮,顏苗,何清湖.前列腺增生癥腎虛血瘀證大鼠動物模型的建立與評價[J].中國中醫基礎醫學雜志,2013,3(19):257-260.
皇甫謐(215—282)是晉朝人,年幼父母雙亡,跟叔父母長大成人。皇甫謐家原是“富貴人家”,只是到了他的父輩家境漸漸沒落。他從小養成了懶散習慣,既不愿勞動,又不肯讀書,整天和一些游手好閑的“大頭孩子”鬼混,叔父母的話聽不進去。人們都說,皇甫家出了個敗家子。盡管皇甫謐不爭氣,但他的嬸母任氏待他仍然很好。他對嬸母也算孝敬,有時從外面弄到一些瓜果,總要拿回家,請嬸母嘗鮮。嬸母覺得侄子越長越大,這樣下去,很難成器,決心狠狠地刺激他一下。一次,皇甫謐又拿瓜果回家,任氏很不高興地對他說:“你以為拿點瓜果回來就算是孝敬嗎?《孝經》上說:‘三性之養,猶為不孝’。每天早晚都能給長輩送上牛、羊、豬肉,也不算孝。你都十幾歲了,還是不務正業,不認真學習,不懂得道理,我怎么能感到安慰呢?”
任氏一邊嘆氣,一邊流著眼淚說:“過去孟子的母親三遷以成仁,曾子的父親殺豬以孝教。現在你這樣不成器,究竟是何原因呢?說是我教育得不好嗎,我已經費盡了苦心。其實,學問。道德,學了都是你自己的東西,同我有什么相干!我養你這么大,不過是白辛苦罷了!”說完,便不理皇甫謐,回房織布去了。皇甫謐聽著織布機的聲音,一下一下好像打在自己的心上,他愧悔交加,果真下了悔改的決心。第二天,他便不再游蕩,并和那些游手好閑的子弟斷絕了來往。他拜了附近的學者席坦做老師,經常向他討教做人的道理。在席坦老師的指教引導下,皇甫謐日
漸長進。每天早上起來,他扛著鋤頭,帶著書本下地勞動,休息的時候,就拿出書本來讀。幾年工夫,他便博覽了各種典籍詩文。浪子回頭,眾人刮目相看,都說皇甫謐是個有志向的人。
后來,皇甫謐得了半身麻痹癥,他結合自己的病情找醫書看,找到了針灸可以治麻痹癥的記載。他細細研究《內經·明堂孔穴》等書,并且在自己身上實踐,總結寫成了一部《針灸甲乙經》。這是我國歷史上第一部完整的針灸專著,為祖國的醫學事業做出了卓越的貢獻。
今天的小兒將成為什么樣的人,起決定作用的是如何度過童年。
中醫藥學術語系統研究概述
論描述邏輯在中醫藥領域的應用
談抄本中醫藥古籍的欣賞與修復
民國時期《北平醫藥月刊》研究
高職院校圖書館育人功能探討
圖書館新媒體的應用概況及研究進展
六西格瑪管理方法在專業圖書館中的應用
醫藥院校圖書館圖書采訪工作的問題與對策
我國中醫藥類雙核心期刊網站建設現狀與思考
中醫文獻學基礎課程第二課堂研究與實踐
基于CBM的我國民族醫藥學文獻計量分析
論網絡環境下高校圖書館的編目工作
當代山東中醫經方醫案資源系統建設探討
地方志中中醫藥文獻信息的價值及利用研究
《針灸甲乙經》為中國現存最早類書初探
論民國時期中醫方劑學教材的成績及問題
大數據時代中醫藥期刊面臨的機遇和挑戰
我國中醫藥高等院校特色數據庫現狀與發展研究
面向用戶個性化閱讀需求的書目推薦服務研究
大型開放式網絡課程背景下高校圖書館應對策略
中醫方劑數據庫文本挖掘數據預處理的嘗試
大數據時代高校圖書館開放科學數據服務
高校圖書館創建大學生跨學科閱讀模式研究
基于CBM的我國針灸實驗研究論文主題分析
我校教師利用圖書館現狀的調查與分析
SCIE收錄廣州中醫藥大學論文的計量分析
淺析云計算在醫療信息化建設中的應用
圖書館文獻采訪中讀者薦購工作探討
基于關聯規則挖掘的白細胞減少癥方藥規律分析
中醫藥院校大學生數字閱讀習慣與行為調查分析
論CDISC標準與中醫臨床試驗數據交換標準的開發
高職院校中藥材采收加工技術課程的教材建設與特色
中醫藥研究生“助研、助教和助管”工作實踐與探討
針刺治療中風后肢體運動功能障礙臨床研究概述
高等醫科大學圖書館的SWOT分析及其創新對策
數字出版環境下醫學期刊編輯職能轉變的思考
中藥量子信息素材數據庫系統的設計與實現
《新刊圖解素問要旨論》五運六氣要旨之探討
福建省政協文史資料與閩臺中醫藥文化研究
基層醫院中藥飲片質量監管對策研究
云南民族醫藥文獻元數據方案設計探討
圖書館關注大學生心理健康的文獻研究
醫院藥房管理存在的問題及其規范化建議
基于地理信息系統的圖書館讀者借閱行為研究
圖書館建設在高校科研能力提升中的作用與對策
論數字時代中醫藥圖書館學科化服務營銷策略
高校圖書館“大流通”服務模式存在的問題及對策
論文摘要:在《輔行訣臟腑用藥法要》(簡稱《輔行訣》)中所提到四部古籍,即《傷寒論》、《神農本經》、《桐君采藥錄》及《湯液經法》,并認為伊尹依《神農本經》和《桐君采藥錄》撰《湯液經法》,而張仲景又以《湯液經法》撰《傷寒論》,下面對這些古籍之間的關系進行考證。
一、《傷寒論》
《輔行訣》曰:“昔南陽張機,依此諸方,撰為《傷寒論》一部”。關于張仲景的著作,晉·皇甫謐《針灸甲乙經》序云:“仲景論廣伊尹湯液為數十卷,用之多驗。近代太醫令王叔和撰次仲景遺論甚精,指事可施用。” 序中只說撰次仲景遺論,未寫明叔和撰次仲景遺論的書名是《傷寒論》。叔和亦著有《脈經》一部,書中大量采用仲景遺論,然在其序中亦未提及仲景書名,僅曰:“今撰集歧伯以來,逮于華倫,經論要決,合為十卷,百病根源,各以類例相從,聲色證候,靡不該備。其王、阮、傅、戴、吳、葛、呂、張,所傳異同,咸悉載錄。” 故叔和當時所撰次的仲景遺論是何書名,不得而知,是一本書,還是多本書,亦不清楚。然從其后典籍零零星星的記錄來看,直到唐初,典籍所載,均無《傷寒論》書名,有關張仲景著作的書名卻有多種,如:陳延之《小品方》序載:“《張仲景辨傷寒并方》有九卷,而世上有不啻九卷,未測定幾卷,今且以目錄為正。《張仲景雜方》有八卷。”《隋書卷三十四志第二十九經籍三 子》載: “《張仲景方》十五卷 仲景,后漢人。梁有《張仲景辨傷寒》十卷,《張仲景評病要方》一卷,亡。《張仲景療婦人方》二卷。” 唐·孫思邈撰《備急千金要方》時仍有“江南諸師秘仲景要方不傳”之嘆。而至唐·王燾撰《外臺秘要》(752年),始有《張仲景傷寒論》之名。《唐會要》卷八十二醫術亦有如下記載:“乾元元年(758年)二月五日制。自今已後。有以醫術入仕者。同明經例處分。至三年正月十日。右金吾長史王淑奏。醫術請同明法選人。自今已後。各試醫經方術策十道。本草二道。脈經二道。素問十道。張仲景傷寒論二道。”五代·后晉·劉昫《舊唐書卷四十七志第二十七經籍(下) 丙部子錄》載:“《張仲景藥方》十五卷,王叔和撰”。宋歐陽修《新唐書卷六十五志第四十九藝文三 丙部子錄》載:“王叔和《張仲景藥方》十五卷,又《傷寒卒病論》十卷”。北宋慶歷元年王堯臣等編有《崇文總目》一書,匯總此前國家所有藏書,惜此書已佚,幸有清錢侗等輯有《崇文總目輯釋》五卷,此書卷三《醫書類》載有:“《金匱玉函要略》三卷,張仲景撰。《五臓榮衛論》一卷,張仲景撰。《五藏論》一卷,張仲景撰。《傷寒論》十卷,張仲景撰,王叔和編。《張仲景口齒論》一卷。” 從以上資料可知,王叔和撰次的仲景遺論,其書名雖多,但其內容基本上沿兩個方向演變:一是雜病,如《小品方》序:張仲景雜方,《隋書經籍志》張仲景方,《張仲景療婦人方》,《新唐書藝文志》張仲景藥方,《崇文總目》金匱玉函要略。至宋臣(高保衡、孫奇、林億等)校書后,稱《金匱要略》。二是傷寒,如《小品方》序:張仲景辨傷寒并方,《隋書經籍志》張仲景辨傷寒,《外臺秘要》張仲景傷寒論,《新唐書藝文志》傷寒卒病論,《崇文總目》傷寒論。至宋臣(高保衡、孫奇、林億等)校書后,多稱《傷寒論》。而且《傷寒論》有130多方,并不都是這些大小方所演變。此外,陶弘景本人在《本草經集注》序錄上亦說: “張仲景一部,最為眾方之祖宗,又悉依本草。”并未提《傷寒論》之名,說明當時只有仲景之書,但沒有《傷寒論》的名稱,而且仲景之書“又悉依本草”。故《輔行訣》之說顯然與事實不符,亦與陶弘景本人所說相異。
二、《神農本經》、《桐君采藥錄》與《湯液經法》
《輔行訣》:“陶云:依《神農本經》及《桐君采藥錄》,上中下三品之藥,凡三百六十五味,以應周天之度,四時八節之氣,商有圣相尹伊,撰《湯液經法》三,為方亦三百六十首。”關于《神農本經》與《湯液經法》的關系,《漢書·藝文志·方技略》有“《湯液經法》三十二卷”記載,晉·皇甫謐《針灸甲乙經》序曰: “ 伊尹以亞聖之才,撰用神農本草以為湯液。”“仲景論廣伊尹湯液為數十卷,用之多驗。”然而,《漢書》并未寫明《湯液經法》為伊尹所撰,皇甫謐之序亦未寫《湯液經法》,只寫伊尹湯液,故《漢書》的《湯液經法》不能與皇甫謐所說的伊尹湯液等同。而《輔行訣》則明說是伊尹據《神農本經》及《桐君采藥錄》撰《湯液經法》,這明顯是作偽者沿襲了皇甫謐 “ 伊尹以亞聖之才,撰用神農本草以為湯液。”之說,且加了《桐君采藥錄》,并將湯液改為《湯液經法》。
1、《神農本經》:考陶弘景《本草經集注》序錄(上)云:“舊說皆稱《神農本草經》,余以為信然。今之所存,有此四卷,是其本經。所出郡縣,乃后漢時制,疑仲景、元化等所記。又有《桐君采藥錄》,說其華葉形色。《藥對》四卷,論其佐使相須。魏、晉以來,吳普、李當之等,更復損益。或五百九十五,或四百卅一,或三百一十九。或三品混糅。冷熱舛錯,草石不分,蟲獸無辨,且所主治,互有多少。醫家不能備見,則識智有淺深。今輒苞綜諸經,研括煩省。以《神農本經》三品,合三百六十五為主,又進名醫副品,亦三百六十五,合七百卅種。精粗皆取,無復遺落。”
《神農本草經》《漢書·藝文志·方技略》未載,最早見于《隋書》,據《隋書經籍志》所載,自東漢至梁的本草著作計有:《神農本草》八卷(梁有《神農本草》五卷,《神農本草屬物》二卷,《神農明堂圖》一卷,《蔡邕本草》七卷,《華佗弟子吳普本草》六卷,《陶隱居本草》十卷,《隨費本草》九卷,《秦承祖本草》六卷,《王季璞本草經》三卷,《李譡之本草經》、《談道術本草經鈔》各一卷,《宋大將軍參軍徐叔響本草病源合藥要鈔》五卷,《徐叔響等四家體療雜病本草要鈔》十卷,《王末鈔小兒用藥本草》二卷,《甘浚之癰疽耳眼本草要鈔》九卷,《陶弘景本草經集注》七卷,《趙贊本草經》一卷,《本草經輕行》、《本草經利用》各一卷,亡。《神農本草》四卷 雷公集注。《桐君藥錄》三卷 (梁有《云麾將軍徐滔新集藥錄》四卷,《李譡之藥錄》六卷,《藥法》四十二卷,《藥律》三卷,《藥性》《藥對》各二卷,《藥目》三卷,《神農采藥經》二卷,《藥忌》一卷,亡。)《太清草木集要》二卷 陶隱居撰。
據《本草經集注》所述,陶氏對《神農本草經》的整理是以一種四卷本為底本,并參照其它本草著作(如:《桐君藥錄》、《藥對》、《李譡之本草經》、《華佗弟子吳普本草》等)進行的。《神農本草經》所載藥物雖有上、中、下三品之分,但所載藥物數量并不是三百六十五味,陶氏當時所見到的這些本草著作所載藥物的品種和數量各不相同,“或五百九十五,或四百卅一,或三百一十九”,且錯誤很多,“或三品混糅,草石不分,蟲獸不辨,且所主治,互有多少,醫家不能備見”。陶弘景將其進行了歸納整理,在內容上經過“苞綜諸經,研括煩省”,兼顧“仙家道術所需”,“精粗皆取,無復遺落”;在體例上“分別科條,區畛物類,兼注名世用,土地所出”。在藥物的數量上,是在上述載藥數量不等的本草著作中中選取了365種藥物,并加入《名醫別錄》副品三百六十五味,合七百卅種為《本草經集注》共七 卷。而《桐君采藥錄》,只是說藥物華葉形色,并無上中下三品之分。故《神農本草經》三百六十五味藥乃由陶弘景所審定,365 是一年的天數,陶氏《本草經集注》序錄中又云:“三品合三百六十五種,法三百六十五度,一度應一日,以成一歲。” 從上可知,《神農本草經》是陶弘景根據后漢至梁時眾多的本草著作歸納整理而成并收入《本草經集注》的。《湯液經法》成書于西漢。若按《輔行訣臟腑用藥法要》的說法,則西漢的《湯液經法》是依陶弘景審定的《神農本經》來撰寫的,豈不是荒誕嗎?
2、《桐君采藥錄》已亡佚,據陶弘景《本草經集注》序錄上說:“又有《桐君采藥錄》,說其華葉形色。”并無上、中、下三品之分。
3、《湯液經法》,《漢書·藝文志·方技略》有“《湯液經法》三十二卷”的記載,但《湯液經法》在《隋書經籍志》中已不載,而《隋書經籍志》主要抄錄梁阮孝緒《七錄》和《隋大業正御書目錄》而成,阮孝緒于梁武帝普通年間(520-527)有感公私墳籍,多所散夫,乃博采宋齊以來圖書,集為 “七錄”一書,則《湯液經法》在梁阮孝緒著《七錄》前已經亡失。陶隱居和阮孝緒為同時代人(陶弘景456年~536年,阮孝緒479-536),如何能見《湯液經法》?錢超塵氏在《傷寒論文獻通考》云:“《伊尹湯液》,書名,久佚。班固《漢書藝文志》著錄《湯液經法》三十二卷、此書亦久佚。宋王應麟《漢藝文志考證》在《湯液經法三十二卷》下注云:“皇甫謐云:仲景論伊尹湯液為十數卷”,謂仲景書據《湯液經法》而為之。清學者及目錄學家姚振宗在《漢書藝文志條理》(此書收《二十五史補編》中,較易得) 《湯液經法三十二卷》下注云:“按后漢張機仲景或取是書論次十數卷也”姚振宗《后漢藝義志》在《張仲景方十五卷》下又云“按王應麟《漢藝文志考證》引皇甫謐曰:仲景論伊尹湯液為十數卷。按漢志經方家有《湯液經法》三十二卷,仲景論定者,蓋即是書”據王應麟姚振宗所考,皇甫謐所云《伊尹湯液》即《漢書藝文志》之《湯液經法》”
然而皇甫謐所說是伊尹撰用神農本草以為湯液,并未說是《湯液經法》,而《漢書》也未寫明《湯液經法》是伊尹所撰,故《湯液經法》不能與皇甫謐所說的伊尹湯液等同,錢氏僅以王應麟、姚振宗推測之說而斷“皇甫謐所云《伊尹湯液》即《漢書藝文志》之《湯液經法》”是不夠嚴謹的。
參考文獻
1《漢書》漢 班固 中華書局2007
2《脈經》晉 王叔和 人民衛生出版社 2007年
3《針灸甲乙經》晉 皇甫謐 學苑出版社 2007年
4王雪苔《輔行訣臟腑用藥法要校注考證》人民軍醫出版社 2008年
5高文鑄《小品方》輯注 中國中醫藥出版社 1995
6《本草經集注》梁 陶弘景 群聯出版社1955年
7《隋書》。唐 魏徵等著。北京:中華書局,1964年
8《備急千金要方》唐 孫思邈 中醫古籍出版社 1999年
9高文鑄校注《外臺秘要方》華夏出版社 1993年
10《唐會要》 宋 王溥 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6年
11《新唐書》宋 歐陽修 中華書局1975年
12《崇文總目》輯釋 清 錢侗 汗筠齋叢書本
【摘要】目的:總結著名針灸學家郭誠杰教授的治學方法。方法:通過訪談郭老本人及同事、查閱郭老發表的文章及出版的著作,分析、總結。結論:郭老在醫、教、研方面碩果累累,成為一代針灸名家與其嚴謹的治學方法密切相關。
【關鍵詞】治學方法;名老中醫;郭誠杰(陜西)
【中圖分類號】R249【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4-5511(2012)06-0323-01
郭誠杰教授,男,1920年出生于陜西省富平縣。先后拜師求學于當地名醫。1950年即懸壺濟世,1959年留任陜西中醫學院從事針灸臨床、教學和科研工作。歷任中國針灸學會常務理事、中國針灸學會臨床分會副主任委員、陜西省針灸學會副會長、陜西中醫學院針灸系主任、經絡教研室主任等職,碩士研究生導師、全國首批500名名老中醫學術繼承人導師、陜西省名老中醫、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出版《乳腺增生病的針灸治療》、《針藥并治病》專著2部,參與編寫、主審針灸推拿系本、專科針灸教材9部,發表學術論文43篇,主持科研課題4項,均獲獎勵。具有堅實的中醫、針灸理論和極為豐富的臨床經驗,擅長針藥治療疾病、周圍性面癱、中風后遺癥等30余種病證,尤其開創了國內乳腺增生病針灸治療的先河,倡導辨病辨證合參,首立本病中醫辨證分型,經臨床觀察研究,提出本病的主要病機關鍵為肝郁氣滯,經反復實踐,總結出兩組主穴,并隨證配伍,取得了近期治愈率50%~64%,總有效率94%~96%,遠期療效也佳的良好效果。從病人性激素(E2、P、T)、免疫學及動物實驗(家兔、大鼠)進行了乳腺增生病因、療效及其治療機理的實驗研究,證實異常增高的E2是導致本病的主要原因,針刺有加速增生乳腺組織恢復正常的作用,其治療機理是通過抑制體內E2的分泌,加速高濃度E2的代謝,提高機體免疫功能而實現的。該研究獲衛生部、國家中醫藥管理局中醫藥重大科技成果乙級獎、陜西省人民政府科技進步二等獎。同時還發明了“乳腺增生治療儀”。郭老勤于學習,知識淵博,善于思悟,勇于創新,成績卓著。
郭老從醫近60年,在醫、教、研方面碩果累累,成為享譽中國的一代針灸名醫、名家,他的成功與其嚴謹的治學方法密不可分,其治學方法主要表現在:
一、深研經典,熟讀背誦
中醫、針灸源遠流長,具有完整、獨特的理論體系和防治疾病的豐富經驗,所載文獻資料浩如煙海。郭老在多年習醫執業中,非常重視經典著作的學習。認為業醫難,精醫更難,難在兩端:一為人生短暫,精力有限,而學海無涯,醫籍汗牛充棟,要想學通、究精難;二是要用有限的知識與技能應對千差萬別、變化多端的臨床疾病難。若欲所成,主張必先學理論,再習藥方針法。上至《素問》、《靈樞》,中及《難經》、《傷寒》,再有《甲乙》、《千金》、《明堂孔穴》、《針灸大成》等經典醫籍,均應詳研精讀,重要段句條文還應熟背。常以《醫宗金鑒·凡例》“醫者書不熟則理不明,理不明則實不清,臨證游移,漫無定見,藥證不合,難以奏效” 為訓誡,勤習常誦,故《靈樞·經脈》、《靈樞·九針十二原》、《靈樞·小針解》、《難經》(節選)、《標幽賦》、《百癥賦》、《玉龍歌》、《針金賦》等諸多內容,郭老現在仍是熟背如流。他對記思的認識是:對重要著作必先熟讀,繼之精思,記憶和思維緊密相連,記憶是思維的基礎,思維又能提高記憶效果,讀中求記,思是求明,不可偏廢。
郭老對歷代代表性醫著善于溯流探源,博眾家之長為己所用。探源始自經典,依時間順序為線,究其發展脈絡。如讀《黃帝內經》知醫理之源;習《難經》知奇經八脈、臟腑經脈原氣、八會穴;研《傷寒雜病論》以求辨證論治、針藥結合之法;究《針灸甲乙經》,確立經穴、交會穴與刺灸方法;從《千金要方》明阿是穴的臨床應用;自《外臺秘要》知灸法防治諸多疾病之作用;從《瘍科心得集》“乳中結核,形如丸卵,……其核隨喜怒消長,多由思慮傷脾,惱怒傷肝,郁結而成”之載,結合乳癖流行病學、發病特點與規律,總結出該病以肝郁氣滯為病機關鍵,治療當以疏肝解郁為法,進而篩選出甲、乙兩組主穴及辨證配穴方案,臨床療效頗佳,取得了較好的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
二、持之以恒,勤能補拙
郭老認為醫學至精至深,屬大道之術,并非短時可成、可精。認為自己天生并非聰智、高人一著,可用“勤”、“苦”、“恒”三字概況其治學之道。幾十年來,郭老堅持每天看醫書、讀醫(學)志、閱醫報(健康報、中國中醫藥報等)從不間斷,尤其在開展乳腺增生病臨床研究的初期,堅持每晚看書學習至深夜,不懂隨即請教他人,這些為他運用中西醫結合方法在國內首創針刺選穴治療乳腺增生病的學術思想奠定了堅實的基礎,正如他自己所說:“學習是件苦差事,當以此習以為常時便不覺其苦,當領悟其道理后反覺樂趣無窮”。
三、博學篤行,重視實踐
“篤行”就是多臨床實踐。郭老信奉“熟讀《甲乙經》,更要多臨證”之道。針刺治療乳腺增生病的選擇、穴位的確定,都是大量臨床實踐及其總結的結果。在附屬醫院門診與病房,咸陽數家紡織廠、電子設備廠、陜西關中許多縣市的農村,均有郭老從事乳腺增生專病實踐的印跡。即使在擔任行政管理工作,事務非常繁忙之時仍然堅持臨床不間斷,有時去外地開會,為了次日的臨床,不顧休息連夜趕回。郭老針灸臨床診治病種十分廣泛,內、外、婦、兒、骨傷、雜病無所不涉,多收良效,乃是博學、篤行之果。他深知業醫者應在精專上下功夫,才能創新、發展針灸。他精專于針刺治療乳腺增生病,并取得顯著成績的事實就是“博學篤行,業精于專”的極好說明。
四、中西匯通,法古創新
郭老是一位學識淵博的學者,他認為中醫要發展,受多學科的影響,故業醫者必須心存廣博之知識,除精通中醫外,還應熟悉掌握現代醫學、哲學、史學、文學、地理等方面知識,才能在學術上有所發展和創新。認為中醫臨床以整體觀念、辨證論治為特點,以證型為核心,確定相應的治法,遣方用藥選穴,而西醫的診斷技術,可補中醫四診之不足,臨床應重視西醫辨病與中醫辨證的有機結合,乳腺炎、男性發育癥、結核、乳痛癥、周圍性和中樞性面癱等病的診治均是如此。尤其是乳腺增生病,腫塊是其重要特征,其性質雖屬良性,但部分可癌變,臨床應先辯西醫之病,明確腫塊性質,以防誤診而失治誤治。中醫對腫塊統稱“乳癖”,其意范圍較廣,而辨證方能切中本質,郭老通過臨床實踐,結合中醫辯證原則和特點,在國內首次將本病分為肝郁、肝火、氣血雙虛和肝腎陰虛四型,辨證選穴施治,取得了良好的近、遠期效果。郭老將中西醫兩者有機結合,既發揮傳統中醫特色,又具現代科技手段與技術,具有很強的中西醫說服力和認可度。
五、勤于總結,不懈筆耕
郭老在臨床實踐中,既注重理論指導,又善于總結與提高,探索其規律,做到了臨床不間斷,探索不停止,總結不歇筆。他先后40余篇,出版《乳腺增生病的針灸治療》、《針藥并治病》專著2部和《現代經絡研究文獻綜述》一書,先后主編《針灸學》等全國高等中醫藥院校教材3部,擔任《針灸醫經選讀》副主編、《針灸治療學》主審各2部。其發表學術論文的內容涉及針灸基礎理論、內、外、婦、兒、骨傷各科疾病的治療經驗與總結,從臨床常見病癥到疑難雜證,從教學到臨床再到科研可看出,郭老幾十年來,認認真真、踏踏實實追求醫學學問,博廣精專而有創新,業醫活人,培育英才,真可謂“一代真正名醫,晚輩治學楷模”。
(接上頁)綜上所述 ,PCA的應用可以提供持久的鎮痛作用,PCEA較能穩定術后患者的神經內分泌 ,減少因疼痛產生的不良影響,提高患者術后的舒適度,使患者情緒穩定,家屬心情愉快。對于建立良好的醫患關系,可以起到積極的促進作用。雖然PCA應用過程中會產生一系列不良反應,但只要我們加強PCA的護理,及時發現不良反應和并發癥,積極地采取相應的措施,對患者和家屬的疑問耐心的解釋,消除其顧慮,一定可以使患者的術后鎮痛效果達到滿意,將PCA的不良反應和并發癥降到最低。
參考文獻
[1]吳在德,吳肇漢等. 外科學第六版[M].人民衛生出版社P131
[2]趙愛華,檀俊濤.連續硬膜外術吿鎮痛500例及其并發癥分析[J].實用疼痛學雜志,2006(10).
[3]范桂榮.骨科術后自控硬膜外鎮痛并發癥的觀察與護理[J].家庭護士, 2008(5).
[4]程顯英.術后硬膜外自控鎮56例不良反應的護理[J].中國鄉村醫藥雜志,2008(1).
[5]陸烈紅 ,葉家薇 ,鄒瑞芳. 自控疼痛患者發生尿潴留的相關因素分析與對策[J]. 中華護理雜志 , 2002, 37 (2) : 123-125.
1 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50例患者均來自針灸科和內科門診,其中男22例,女28例,年齡20~65歲,病程2個月~10年。
1.2診斷標準 參照國家中醫藥管理局制定的《中醫病癥診斷療效標準》[1]不寐部分擬定,分為心脾兩虛、陰虛火旺、心虛膽怯、肝郁化火、痰熱內擾五型。
1.3納入標準 凡符合上述診斷標準及癥候分型,排除精神病,腦出血、腫瘤及外傷的患者為治療對象。
1.4方法
1.4.1取穴 主穴: 申脈、 照海。心脾兩虛加陰陵泉、足三里、天泉;陰虛火旺加三陰交、氣穴、支溝;心虛膽怯加天泉、陽陵泉、膽俞;肝郁化火加陽陵泉、三陰交、肝俞;痰熱內擾加豐隆、足三里、合谷,以上均雙側取穴。
1.4.2操作方法 穴位常規消毒,選取0.30mm×40mm毫針,申脈直刺0.2~0.3寸,采用捻轉瀉法,照海直刺0.5~0.8寸,采用捻轉補法,其余穴位根據病情采用補瀉手法,每日下午針刺1次,10次為1療程,療程間休息3d,共治療2個療程。
2 治療效果
2.1療效標準 參照《中醫病癥診斷療效標準》[2]進行評定:治愈:睡眠正常,醒后精神充沛,伴有癥狀消失,有效:睡眠時間延長,但增加不足3h,伴有癥狀改善,無效:癥狀無改善。
2.2治療效果 治療50例,其中治愈25例,占50%,有效20例,占40%,無效5例,占10%,總有效率90%。
3 討論
"不寐",古代文獻中亦有稱為"目不瞑","不得眠",《靈樞?大惑論》認為:陽不入陰是"目不瞑"的病機,"衛氣不得入于陰,常留于陽,留于陽則陽氣滿,陽氣滿則陽蹺盛;不得入于陰則陰氣虛,故目不瞑矣"。《景岳全書?不寐》中指出:"勞倦思慮太過者,必致血液耗亡,神魂無主,所以不眠。"《沈氏尊生書?不寐》中指出:"心膽俱怯,觸事易驚,夢多不詳,虛煩不眠"。總之,不寐的原因很多,但總是與心脾肝腎及陰血不足有關,其病理變化總屬陽盛陰衰,陰陽失交。在經絡系統中,睡眠除與心、肝經關系密切外,陰陽蹺脈主陽動陰靜,司眼瞼開闔,調節睡眠。《靈樞?口問》:"衛氣晝日行于陽,夜半則行于陰,陰者主夜,夜者主臥,……陽氣盡,陰氣盛則目瞑,陰氣盡陽氣盛則寤矣。"當機體出現陰陽不交,夜間衛氣行于陽,不得入于陰,行于陽則陽蹺脈盛而陰蹺脈虛,則目不瞑,治療時則補陰氣之不足,而瀉陽氣之有余,使衛氣夜行于陰,不得入于陽,行于陰則陰氣盛,故目閉矣。《針灸甲乙經》云:"陽氣盡,陰氣盛,則目瞑;陰氣盡,陽氣盛,則寤"。照海為足少陰腎經之穴,通陰蹺脈,補照海可益水生陰,使陰蹺脈盛而目瞑,申脈為足太陽膀胱經穴,通陽蹺脈,瀉申脈以調節陽蹺脈之經氣,使陽蹺脈虛而陰蹺脈盛,以達降陽滋陰的作用,從而達到"陰氣盛則目瞑"的效果。我們的觀察結果表明,治療組療效顯著優于對照組,可見,針刺調節陰陽蹺脈經氣治療不寐的療效好,見效快,是基層醫療單位治療的適宜技術,值得推廣。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