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時間:2023-03-23 17:23:40
開篇:寫作不僅是一種記錄,更是一種創造,它讓我們能夠捕捉那些稍縱即逝的靈感,將它們永久地定格在紙上。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1篇新媒體時代下的優秀傳統文化,希望這些內容能成為您創作過程中的良師益友,陪伴您不斷探索和進步。
[摘要]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積累的寶貴財富,也是中華民族得以生存和發展的精神動力。新時代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有利于增強民族文化認同感,提升人民群眾精神素養,增強國家文化軟實力。在新媒體時代,網絡多媒體技術的發展給社會發展帶來巨大的便利,也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和發展帶來新的機遇和挑戰。當前,運用新媒體傳承與發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大勢所趨。新媒體在一定程度上能豐富文化傳承的形式,實現文化傳承的連續性,擴大文化傳承的覆蓋面,使文化跨時空傳播。文章研究新媒體時代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對提高全民文化素質,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以及加強國家軟實力建設具有重要意義。
[關鍵詞]新媒體;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
一、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的意義
文化是人類在社會歷史發展過程中所創造的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的總和,特指精神財富,如文學、藝術、教育、科學等[1]。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長期發展過程中形成的、有著積極歷史作用、至今仍具有重要價值的思想文化[2]。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獨特的精神標識,積淀著中華民族的精神智慧,也是中華民族生生不息永續發展的豐厚滋養[3]。作為世界文明的貢獻者,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在促進人類文明進步、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中發揮重要作用。在新時代,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必須傳承和發揚。在民族文化和民眾素養方面,文化教育可以幫助人民群眾樹立崇高的民族意識和培養愛國精神,形成國家民族團結一心、奮進拼搏、改革創新的精神動力[4]。文化教育也可以培養人民群眾的志向,全面提升人民群眾文化素質和精神素養,使人民群眾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并發揮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精神引領和價值引領作用,凝心聚力,為民族發展提供精神動力和支撐。在國家治理層面上,經濟社會的快速發展帶來深刻變革,思想文化領域的交鋒也比以往愈加頻繁和隱蔽。只有文化自信,我們才能時刻保持文化自覺和文化警醒,鞏固意識形態主導權和文化話語權。守正創新、深入挖掘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價值內涵,“對于傳承中華文脈、全面提升人民群眾文化素養、維護國家文化安全、增強國家文化軟實力、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具有重要意義”[5],也能讓世界看到真正多元化、立體性、富有生命力和活力的中國符號、中國圖景和中國氣質[6]。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是一項復雜的系統工程,國家需要從頂層設計出發,提供政策依據和指導。2017年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了《關于實施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工程的意見》,第一次把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發展提升到國家工程的高度[7]。其中指出實施網絡文藝創作傳播計劃,推動網絡文學、網絡音樂、網絡劇、微電影等傳承發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實施中華文化新媒體傳播工程。2021年,中央宣傳部印發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工程“十四五”重點項目規劃》,其中指出融通多媒體資源,主動設置議題,創新表達方式,注重轉化利用,加大傳播力度,增強傳播效果,大力彰顯中華文化魅力[8]。2022年,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了《“十四五”文化發展規劃》,其中指出必須加快推進文化和科技深度融合,更好地以先進適用技術建設社會主義先進文化,重塑文化生產傳播方式,搶占文化創新發展的制高點[9]。從以上文件不難看出,當前,新媒體在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中發揮越來越重要的作用,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發展和創新,離不開現代傳媒。
二、新媒體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
當前,科技發展促使傳播載體和傳播方式發生變化,以數字媒體等為代表的新媒體成為繼報紙、廣播、電視之后的“第四媒體”,以數字化、網絡化、智媒化為核心特征的互聯網開啟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播的新篇章[10]。數據統計顯示,截至2022年6月,我國網民規模為10.51億,互聯網普及率達74.4%,網民使用手機上網的比例達99.6%,我國短視頻用戶規模達9.62億,較2021年12月增長2805萬,占網民整體的91.5%[11]。因此,只有借助現代媒介傳播技術,并挖掘自身內涵,構建科學、合理的符合時代要求的傳承渠道,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才能在新時代迎來新發展。
第一,新媒體實現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內容和傳承方式的多樣化。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博大精深、歷史悠久、源遠流長,內容豐富、形式多樣,具有開放性和包容性,涵蓋中華民族的核心價值理念和人文精神,且歷經滄桑依然在世界舞臺上綻放獨特魅力。中國文學、醫藥、建筑、繪畫、音樂、飲食、節日、戲曲、傳統節日以及各種民俗活動,包括傳統歷法在內的中國古代自然科學[12],加之價值觀念、思想信仰等形成了一個龐大的文化體系。而新媒體能容納眾多的文化資源,可實現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方式的立體化和多樣化,給受眾帶來耳目一新的感覺,使受眾在文化內容和方式的選擇上也更自主、自由。同時,新媒體擴大了傳播的邊界,突破了時空的限制,實現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隨時隨地傳承,保證了文化傳播的時效性。
第二,新媒體帶來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主體的變化。從大眾傳媒到分眾傳媒再到自媒體,文化傳播主體實現多元化,傳播者和接受者的界限也不再涇渭分明,從這個意義來看,每個人既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接受者和受益者,也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者和弘揚者。新媒體在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過程中發揮了巨大的作用,但也存在部分問題。
三、新媒體時代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存在的問題
(一)傳承主體和傳承方式有待拓展
從實施主體來看,目前實施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的主體主要由學校承擔,即學校作為教書育人的主體,主動弘揚和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然而作為一項國家工程,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的實施主體包括但應不限于學校,家庭、社區、社會也需要發揮引領作用。當前,社會的變革、科技的進步讓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既有的傳承與發展渠道、方式、方法面臨巨大機遇和挑戰。伴隨互聯網成長起來的90后和00后,熟悉新媒體形式,其獲取信息和知識的方式、手段也產生很大的變化。在此背景下,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的方式需要拓展,以適應時代發展要求,助力文化傳承。
(二)傳播內容有待豐富
當前,新媒體拓展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表現形式,這也就要求其內容進一步豐富,且不僅限于聽覺或視覺,應全方位、多角度地滿足人們的信息獲取需求,使人們獲得良好的綜合體驗。然而新媒體傳播存在的內容碎片化、短暫化、娛樂化、庸俗化問題也會帶來文化消費主義,在一定程度上易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陷入消費性快餐文化的桎梏。同時,碎片化、短暫化的信息傳播也讓受眾容易迷失在海量文化信息中,對某個文化專題很難保持持久的關注度和注意力,在一定程度上導致受眾無法獲得完整、系統的文化信息。娛樂化、庸俗化的信息傳播更會造成受眾對文化理解的偏差。因此,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應發揮自身美育功能,提升受眾的審美情趣。
(三)傳承機制的連續性有待增強
文化的傳承是一個長效連續機制,必須讓受眾從幼兒園、中小學到大學再到社會,感受到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和傳承的連續性,讓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融入人生的每一個階段。在傳統媒體時代,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教育和傳承更多的是借助書籍來開展的,讓受眾通過課堂授課等方式來獲取文化知識,一旦脫離學校,受眾就難以保證文化傳承的連續性和系統性。
(四)對外傳播的數量和質量有待提高
受傳統媒體的制約,以往的文化傳承更多地集中在對內傳播上,即對外傳播較少,國家文化軟實力建設有待加強。在當今時代,文化在國家軟實力建設中發揮越來越重要的作用,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在國際交流中產生了廣泛且深遠的影響。隨著我國綜合國力的提升,向世界展示中國,展現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勢在必行。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對外傳播過程在一定程度上仍存在諸多問題,如傳播內容、傳播渠道和形式有待豐富,傳播數量和質量有待提高,未實現精準和層次化傳播等,導致部分國外受眾產生理解偏差。
四、新媒體時代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的策略
(一)擴大實施主體,形成文化傳承聯動效應
第一,從實施主體上,學校在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的作用不言而喻。中小學可以把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納入必修課程,除了課堂教育,學校也可通過文化夏令營或假日研學等形式開展活動。學校還可把學校小課堂和社會大課堂結合起來,教育和引導學生不僅從書本上認識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還要從行動上踐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走出教室小課堂,走進社會大課堂,感知、體驗、感悟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魅力。大學則要把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有意識地融入思想政治課及學科專業課程,并以學校第二課堂、學生社團等形式開展學習傳統美德等活動,通過思政課程和課程思政來增進大學生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認知,深化他們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認同感,引領大學生樹立正確的審美觀念、陶冶高尚的道德情操、培育深厚的民族情感[13],讓文化傳承深入年輕一代,使他們實現與時代的同頻共振。
第二,互聯網科技的發展打破了文化教育在地域
和空間的限制,校校聯動、校內聯動、校外聯動得以實現。學校應充分發揮學校、家庭、社區和社會的作用,匯聚各方力量,形成傳承合力。學校應聯合圖書館、博物館、群藝館、社區文化館等各類公共文化機構和公共場所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實現全方位育人,并綜合運用報紙、書刊、電臺、電視臺、互聯網等各種載體,搭建傳統媒介與新媒體相互融合的宣傳平臺,且統籌宣傳、文化和文物等管理部門,形成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聯動機制[14]。
(二)充分利用新媒體優勢,豐富傳承方式
從傳承的方式和方法上,全新傳播媒介和手段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和弘揚產生了深遠的影響[15]。同時,新媒體也豐富了內容呈現形式。通過科技賦能,新媒體不僅傳播速度快,而且實現文字、圖像、聲音、視頻等多種形式的融合,重塑了人們接受新知識的方式,改變了人們的學習習慣,助力人們獲取海量信息,使人們重新認知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內涵和底蘊,提高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親和力和認可度。同時,這也促使各級各類文化教育工作者改變傳統教育方式,以受眾為中心,通過各種實踐和文化體驗,優化與整合資源,提高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播效率,使大眾獲得多元文化信息和多樣化的體驗。此外,線上線下聯動還使受眾不再是單純的文化接受者,增強了受眾參與的主動性和積極性,加深了受眾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認識和了解,使受眾深刻體會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魅力與內涵,真正發揮文化內塑于心、外化于行的育人功能。
(三)以內容為核心,發揮價值引領作用
雖然新媒體帶來了傳播形式的改變,但是形式仍要為內容服務,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始終要以內容為王,從豐厚的傳統中汲取營養,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內涵做出符合時代精神的全新闡釋和傳播。國家要通過開展網絡清朗行動,堅決杜絕低俗、媚俗的活動,堅守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陣地,彰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價值。在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資源進行系統整理的基礎上,各類媒體應站在受眾的角度,貼合受眾的心理和接受能力,扎扎實實做好文化節目,打造精品項目,為受眾奉獻優質精神食糧,真正讓大眾感受到文化的價值和魅力。尤其主流媒體要充分發揮對文化的引領作用。例如,中央電視臺舉辦的《中國詩詞大會》《中國漢字聽寫大會》《中國成語大會》《典籍里的中國》《國寶檔案》《中國地名大會》等高質量的文化節目,形成文化傳播效應,實現雖曲高然合眾的傳播效果。主流媒體還應通過線上線下聯動,擴大受眾覆蓋面,提升節目影響力。在以內容為王的大眾文化時代,打造具有中國元素的網絡文化精品,能夠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在網絡中的有效傳播,即打造更多精品文化網站,創造視聽文化網絡精品節目,有助于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在網絡中的傳承與發展[16]。
(四)利用新媒體實現長效傳承
現代多媒體實現了教育方式和教育手段的變革,資源的開放與共享使文化傳承的連續性變為可能。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和發展可以按照一體化、分學段、有序推進的思路,把文化內容滲透到啟蒙教育、基礎教育、高等教育等學生成長的各個階段[14]。在完成文化教育的同時,受眾也可借助新媒體豐富的文化資源和呈現方式,進行多樣化、多層次的知識技能學習和互動,了解、體驗和領會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魅力,實現終身學習和文化傳承。這既是新時代個體發展的需要,也是提高全民文化素質、增強國家軟實力的體現。
(五)積極構建海外傳播,擴大傳承覆蓋面
從傳承的覆蓋面上,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既要注重對內傳播,也要注重對外傳播。當前,萬物互聯為文化的傳播打通了時空界限,降低了傳播成本,實現了傳播話語的轉變,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對外傳播提供了支持。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不僅是中華民族歷史文化寶庫中的瑰寶,在世界文化史上也是一顆璀璨的明珠。特別在“一帶一路”倡議下,文化交流進入嶄新時代。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應積極融入世界文化交流與合作,并借助現代傳播手段,實現中華民族與世界的對話交流,在國際舞臺上發揚光大。講好中國故事,傳播好中國聲音,展示真實、立體、全面的中國,是加強我國國際傳播能力建設的重要任務[17]。2019年,在亞洲文明對話大會開幕式上,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要增強中華文明傳播力影響力,堅守中華文化立場,講好中國故事、傳播好中國聲音,展現可信、可愛、可敬的中國形象,推動中華文化更好走向世界。因此,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要進一步實施“走出去”的策略,搭建完善的平臺體系,助推自身的國際傳播。在此過程中,政府應當主動做傳播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組織者和引領者,如對孔子學院進行海外推廣,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遺產及其傳承人進行保護等,彰顯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和發展的主導作用[18],讓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在更加廣闊的平臺得以傳播,讓更多的人了解和感受到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魅力,從而拓寬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之路。
五、結語
[19]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文化自信的來源與底氣。在新時代,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與發展離不開網絡傳播,我們應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和互聯網技術有機結合,促進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廣泛傳播[18],并通過全方位和立體式傳播,深化大眾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認同感,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相結合,凝心聚力,積極參與國際文化交流,打造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精品工程,用創新精神和創新手段講好中國故事,傳播好中國聲音,展示好中國形象。
[參考文獻]
[1]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詞典編輯室.《現代漢語詞典》[M].7版.北京:商務印書館,2017.
[2]李宗桂.試論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內涵[J].學術研究,2013(11):35-39.
[3]秦惠民,呂萍.創新大學教育傳播機制推動中華傳統文化傳承[J].中國高等教育,2018(07):16-19.
[4]肖懷德,鄭長鈴,孫伊.2018年度中國文化戰略發展研究報告[C]//中國藝術研究院.2018年度中國藝術發展研究報告.北京:文化藝術出版社,2019:387-415.
[5]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于實施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工程的意見》[EB/OL].(2017-01-25)[2023-01-03]..
[6]王源.媒介融合視域下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具象化傳播創新研究[J].東岳論叢,2020(12):45-51.
[7]李盛婷.新媒體時代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美的向度及功能[J].南京郵電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0(02):95-102.
[8]中宣部:未來5年,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這么干![EB/OL].(2021-12-13)[2023-01-03]..
[9]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十四五”文化發展規劃》[EB/OL].(2022-08-16)[2023-01-03].
[10]楊果,吳增禮.“互聯網+”時代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播的本質要義、實踐審視和聯通路徑[J].湖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1(05):7-12.
[11]第50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發布[EB/OL].(2022-09-01)[2023-01-03].
[12]唐善梅.新時代背景下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研究[J].社科縱橫,2020(02):21-25.
[13]胡玲玲,姚通.“大學美育”教材建設述評[J].現代職業教育,2022(19):76-78.
[14]張永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機制的構建:價值、內容與策略[J].馬克思主義研究,2017(12):80-87,158.
[15]崔文君,宋雁超.新媒體語境下中國優秀傳統文化傳播路徑研究[J].大舞臺,2015(08):232-233.
[16]曹學娜.優秀傳統文化網絡傳承與發展研究[J].黨政研究,2014(06):118-122.
作者:李少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