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時間:2022-11-10 10:17:30
開篇:寫作不僅是一種記錄,更是一種創造,它讓我們能夠捕捉那些稍縱即逝的靈感,將它們永久地定格在紙上。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1篇幼兒深度學習的信息化讀書會分析,希望這些內容能成為您創作過程中的良師益友,陪伴您不斷探索和進步。
在課程游戲化背景下,幼兒的游戲需要不斷地提升質量,這就需要教師不斷地學習專業知識。在信息化技術的支持下,圍繞著加強教師專業成長與發展,開展在“悅美”的后花園漫步——教師線上讀書會這一主題活動是根據我園現狀和課題特色走出的一條有特色、有成效的教師研修之路。在這個讀書會中我們充分分析幼兒的活動,從而尋找能夠促進幼兒深度學習的各種活動。
一、讓書本成為教師生活中的“營養餐”
在日常生活中,我們通常都會感受到,那些名師總會講述許多很專業的觀點,他們之所以專業能力很強,無非就是他們肯鉆研,愛看書。俗話說得好:“書中自有黃金屋,書中自有顏如玉。”一名教師想要專業提升,除了實踐活動以外,最有效、最實在的方法就是多讀書、讀好書。大量的專業術語,豐富的專業知識都來自閱讀,來自不斷地分析與實踐。只有把閱讀當成一種習慣,遇到問題主動翻閱各類文獻資料,并進行分析及調整,才能形成具有自己特色的教育思路。在日常教育教學過程中,很多教師因為“沒時間”不讀書,他們會覺得閱讀專業書籍很枯燥。他們的教學經驗就是憑借自己一年年的積累,有些活動就參考網上分享,覺得還不錯就投入教學活動中,不會考慮適宜性。部分教師的教學理念還停滯不前。角色游戲與學習型區域內容混淆,這都是他們因為的專業知識匱乏。時代在進步,教學知識也在更新,教師也需要隨時更新自己的理念,提升自己的知識量。閱讀是我園的特色,結合之前的教師讀書會,教師自主閱讀上交讀書心得,效果并不理想。很多上交的讀書心得內容太過書面化并且沒有針對性。由此,今年的讀書會我們進行改革。從以往的自主閱讀改成了“自主+協同”模式,從學校推薦書籍改成了教師自主推薦書籍,有效提高了教師的參與性,增加了教師的閱讀量。
二、閱讀與思考、實踐相結合
本次讀書會活動,主要分為四個部分:書籍推薦會——“悅美”朗讀者——漫談分享會——案例分析會。每周以教科組為團體開展一次線上研討活動。一般經歷引領、反思、實踐的過程。具體有這樣一些做法:
(一)書籍推薦會
置身書海中的我們,有時候會比較茫然,不知如何選擇適合自己的書籍,哪些書籍適合現在的教育理念,這個時候就需要團隊的力量。每位教師可以通過不同的途徑:朋友推薦、上網查詢、書店查閱等,這也是一種無邊界閱讀的方式。集合大家的力量,篩選適合我們園、我們教科組的書籍。教師的教學理念也在這個過程中慢慢更新。在閱讀書籍中教師通過要花費大量的時間,如果每本書籍有一個大綱,那么相信教師在選擇書籍時會更加的便捷。我們在閱讀一本書時,不僅可以用整理過的文字來表達自己的分享,當然也可以嘗試使用一些工具幫助我們解讀內容,理清閱讀思路。本次的書籍首先需要教師自己去閱讀,尋找與自己專業相關的書籍。然后梳理章節,繪制一張思維導圖這樣便于自己理清思路,同時也便于其他教師對書籍有個大致的了解。在教科研討活動時,以思維導圖和推薦理由的方式開展書籍推薦會,大家閱覽書籍的思維導圖,從而在有限的時間內增加教師的閱讀量。如果看到自己感興趣的書籍可以自己閱讀。最后選出一本本次讀書會的精選書籍,大家共同推薦的書籍通常都是最有意義的,同時自己有了興趣才會用心去閱讀。
(二)“悅美”朗讀者
針對讀書會的精選書籍,我們進行第二次研討活動。本次活動我們將以“悅美”朗讀者的形式開展。每位教師輪流擔當領讀者,分章節陸續推出精選片段讀書音頻。大家隨時打開手機,在閱讀中學習,在聆聽中思考。這次的活動將課題與多媒體技術相結合,同時鍛煉了教師的朗讀能力。保存下來的閱讀音頻也十分有價值,教師只要空下來就能聽一聽,去回顧這些書本中的知識。有聲故事也成了一種幫助教師閱讀的方法,同時這樣的方式讓每個教師都認真對待。
(三)漫談分享會
孔子說:“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教師如果只是閱讀,而不能結合自己的實際加入思考或者是實踐,那么閱讀并不能對教師專業能力的增長起到有益的影響。閱讀后需要升級,讓閱讀的知識更新自己的教學方式,那就必須對它進行加工。在閱讀書籍后,就是分析與反思環節。我們需要結合自己的教學經驗進行分析、反思和調整。從閱讀到思考到感悟,這個過程對教師而言至關重要,漫談分享會和案例分析會旨在給教師一個公開展示的平臺,思想交流的機會。漫談分享會:當我們希望孩子多提問時,教師自己也應該會提問。在閱讀的過程中,教師也會有許多的不解。教師以書寫的方式摘錄書籍中的精彩片段和不解片段。在漫談分享會中,我們一起感受這些精彩的環節并運用集體的智慧來解決這些問題。
(四)案例分析會
相信很多教師在閱讀書籍后,都會有自己不同的想法。本次的案例分析會,各位教師以書籍為依據,結合自己的教學實踐、班級幼兒案例作為研討話題。在活動前我們提供給予教師一周的思考時間,結合教研、科研展開分析。在活動中教師有話可說,形成思想的碰撞。許多教師利用活動來展示自己獨特觀點,從中我們可以挖掘一些有價值的內容,學以致用。在活動中對于不同的觀點和意見,也不乏激辯和爭論。生動、和諧、熱烈的活動氛圍,讓我們的思維在碰撞中擦出火花。在“悅美”的后花園漫步活動中,相信每位教師都會有不同的收獲。那么在接下來的教學活動中我們將如何運用這些理論,我們做一份小報,也是本學期的一個計劃。在本學期的課題實踐活動中,發現教師的教學水平都有了提高,都能夠結合課題開展,很多活動中增加游戲的環境,也是這就是教師學以致用的體現。
三、閱讀與科研相結合
隨著課題的深入研究,我們逐漸形成了教研與教科融合的形式。本次教師讀書會便是,以幼兒的閱讀現狀為重點,根據書本中的內容進行介紹,小組研討。大家在研討中書本中的內容時,會根據本班幼兒的閱讀現狀進行分析。思考一種適宜的幼兒閱讀方式,最后大家認為幼兒的閱讀和活動一樣,需要明確目標。每次閱讀活動,作為教師都需要給他們明確主題,在這個過程中我們可以運用調查表、記錄表等反饋幼兒的閱讀內容。在這種教科研的研討中大家都有了不同的收獲,同時書本中的很多例子也給了我們很多啟示。
四、閱讀與實踐相結合
閱讀對教師而言就是寶藏。每一個專業知識點就是寶石。專業的教師需要豐富自己的寶藏,將知識運用到教學實踐。當然,教師讀書學習應做到學以致用。
(一)自我修養上的學以致用
俗話說:“對有修養的人用修養,不是真正的修養;對沒有修養的人有修養,那才叫有修養”,教師對待乖巧的孩子有修養,對頑皮的孩子也需要有修養,那才叫“人師”。我們需要閱讀各類專業書籍,對每個孩子都給予平等。
(二)教學活動中的學以致用
教學是教師的生命,讓自己的教學活動換發生命,是教師的畢生追求。教師需要通過閱讀,增加自己的專業知識,從而進行反思研究,提高教學活動的效率和質量。
(三)班級管理上的學以致用在本次讀書會中,教師除了提出教學活動中的問題,很多班級也出現了管理問題。特別對一些年輕教師,他們缺乏這方面的經驗。而我們的書籍給予了他們指導,同時需要通過研討進行了分析。
五、閱讀與信息技術相結合
(一)有聲閱讀,無限精彩
本次讀書會利用信息技術選用了有聲閱讀,因為音頻要上傳所以大家都做了很多準備,在朗誦的時候加入了背景音樂。在平臺上展示可以發現教師都很用心。在精選準備下的朗讀會比隨意的閱讀效果很好。戴上耳機,仔細聆聽就能了解書本中的精彩內容了。
(二)平臺討論,經驗之談
在了解書本內容的基礎上,教師結合自己班級的案例進行分享。教師發了一些照片,大家都有一個共性的問題,就是對于特殊兒童的教育問題,他們有些頑皮,有些比較安靜,年輕教師對于這些孩子表現的行為用照片的方式,請大家一起討論分析。在這次分析會中發現很多教師都有自己的教學智慧,面對不同的幼兒他們會用不同的方式,在線給了很多寶貴經驗,這樣的分享大家有很多的收獲。
(三)線上交流,精彩分享
讀書會通常會以讀書心得作為句號,幼兒是一個發展的整體,教育工作的最終目標是促進幼兒的全面發展。那么只有從幼兒的實際活動出發進行分析,我們才能更好地改進教學活動。因此本次我們更改了以往的形式,采用了線上交流,大家暢所欲言說說本次的收獲。可能是線上講述的原因,大家說得很多,很多金點子都可以運用到我們的實際教學活動中,例如:如何讓我們區域活起來。在進行區域環境創設時我們都知道要以“兒童的視角”“兒童為本”來創設,但因為教師還是參與其中,所以不可避免地出現了“教師的痕跡”。班級里的游戲規則牌、游戲記錄等,我們成人一眼并不能看懂,但是一問孩子,他們卻都能說出來,經過兒童的“解讀”我再回過頭看,果然能理解了。另外,一個游戲區的規則、班級公約等應該是可變的,因為隨著游戲的推進、班級幼兒的實際發展,一段時間的變化,最基礎的游戲規則幼兒已經能遵守了,這個時候是不是還是要關注幼兒,引導他們發現自己的游戲情況和進展,從而生成進一步的游戲規則。班級公約也是如此,例如我園一個大班幼兒發現,現在冬天到了,班里遲到的同伴明顯多了,他們自己設計了,早操音樂響來園的都不算遲到,做完操再來的就算遲到了,并用圖畫的形式把這一內容增加到了班級公約里,替換了原來的。
六、閱讀與幼兒活動相結合
在每次的讀書會分享中,我們都能夠看到教師運用多媒體技術將幼兒的一些活動情況進行分享。在分享的過程中我們能夠看到教師的反思,同時也能夠發現一些問題,例如活動中提供的材料缺乏局限性,活動中的對象不具有代表性等等。這些問題都值得我們深度思考,所以一個案例分享會就演變成了材料分享會。
(一)材料分析會
材料的運用結合大家的智慧,同時結合幼兒活動進行分析。例如:小班幼兒的閱讀區,我們提供的書籍需要進行思考,我們需要提供知識類和故事類的書籍,滿足幼兒的需要,同時書籍的擺放位置也是值得探討。小班剛入園的孩子都喜歡留在自己的位置上,那么我們可以在各個組幼兒周圍的柜子上都投入適量的書籍,方便幼兒取閱,從環境中影響幼兒的閱讀習慣。這個點也作為了我們讀書會的研討內容,小班的教師提出了,各個區域的書籍擺放數量是多少,書籍的內容是什么,以及更換的時間。對于這個問題,我們在小班組內也進行了實驗,現在書籍擺放的位置確實能夠影響幼兒的閱讀習慣,各個柜子擺放的書籍可以人手一本的數量,更換的時候可以為一周,根據書籍內容而定。
(二)深度學習分析會
在讀書會分析中,我們還進行過針對幼兒活動深度學習的分享。很多時候教師分享的幼兒活動僅限于他們會玩,玩了什么,對于之后的延伸,孩子能活動的思考是我們所缺乏的,值得教師反思。我們需要形成課程園本化,自主開發具有幼兒園特色的課程的實施。利用我園的無邊界系列閱讀主題,我們確定主題,根據主題延伸系列活動,在這個活動中根據幼兒的發現不斷延伸,在周圍環境中的內容都是幼兒探索、發現和記錄的內容,需要孩子們自己看得見、看得懂。
(三)資源庫收集會
隨著課程游戲化的深入推進,在幼兒游戲過程中,我們通常會提供各種各樣的記錄表,從而引發幼兒深入游戲。例如:我的游戲計劃、我的閱讀心得等等,每位教師自己設計的記錄表也沒有一個統一格式,存著一些不合理的地方。其實在一些共用場所和戶外游戲中,我們可以形成記錄表和評價表資源庫,從而豐富游戲內容。因此在讀書會中我們借鑒專業書籍,挖掘書本中的內容,參考指南,建立適合我園的記錄表資源庫。例如:共享閱讀小館——侏羅紀世界中,我們建立中大班的閱讀記錄表和評價表。中班幼兒以小組為單位,根據調查不同恐龍的外形、生活習性等方面內容設計記錄表。大班組幼兒設計思維導圖記錄表,引發幼兒收集自己感興趣的恐龍的信息。這樣的記錄方式讓幼兒的閱讀變得有目的,同時也逐漸幫助幼兒養成在書本尋找重要線索的好習慣。
七、結語
總之,學校作為幼兒的“小社會”,不僅是幼兒全面、健康成長的樂園,也是促進教師專業成長的重要場所。教師如果能把書作為靈魂的伴侶,開闊自己的視野,那么這將會為自己的專業成長插上騰飛的翅膀。
作者:王雪嬌 單位:昆山開發區世茂幼兒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