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時間:2022-07-19 09:29:44
開篇:寫作不僅是一種記錄,更是一種創造,它讓我們能夠捕捉那些稍縱即逝的靈感,將它們永久地定格在紙上。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1篇生物工程課程改革探討,希望這些內容能成為您創作過程中的良師益友,陪伴您不斷探索和進步。
21世紀是生命科學和信息科學的時代,高等農業院校作為培養生物工程專業人才的搖籃,應該培養復合型生物工程人才,重視學生的創新能力和團隊精神培養,讓學生掌握生物工程及其產業化的科學原理,掌握生物化學、分子生物學、微生物學、天然產物提取、發酵工程和酶工程等學科的基本理論知識;掌握微生物育種、微生物細胞大規模培養、微生物發酵產品及其分離純化的基本技術,具備在農業生物技術領域從事生產管理和產品研發的能力。然而在傳統生物工程實驗課程體系中,由于缺乏多媒體教學環節,對實驗技術和原理的講解比較困難;各門實驗課程相對獨立,實驗內容往往互不銜接,上課時間不集中,難以形成完整的課程體系;教學以被動的灌輸式為主,學生缺乏主動探索精神;課程實驗室相對獨立,設備重復低端現象嚴重,浪費了寶貴的實驗資源。因此,開展生物工程專業實驗課程體系的改革勢在必行。
一、生物工程專業實驗課程改革的基本內容
農業院校生物工程專業開設的實驗課程主要有:生物化學與分子生物學實驗技術、微生物學實驗技術、天然產物提取、發酵工程和酶工程實驗技術、基因工程實驗技術、細胞工程實驗技術等,大多以農作物、發酵微生物和中草藥作為實驗材料。在教學內容上將不同相關實驗課程整合。從專業培養層面統一開設系統的實驗項目,將各門課程的實驗內容和時間盡量銜接。通過對酶工程、生化及分子生物學實驗技術、微生物實驗和天然產物提取學等實驗課程的調整,統一整合為生物工程專業綜合實驗,更新實驗教學內容,完善實驗體系。在教學方法上加入多媒體教學。傳統的實驗課程教學主要沿襲黑板講解、學生操作的模式。這種教學方式信息量小,不夠形象生動。通過拍攝實驗教學視頻,制作多媒體課件教學,能夠透徹的講解實驗原理和操作過程,使學生較容易地掌握實驗技能。同時將課程內容網絡化,以微博、微信、博客、校內網站為主要平臺,使課程上網,便于學生隨時預習復習、答疑解惑。在教學資源上盡量共享實驗平臺資源。將課程實驗室統籌安排,常用設備安排在公共開放房間,方便師生使用,嚴格避免設備重復采購,將實驗資源主要用于教學效果好的綜合實驗項目。在實驗能力上重視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和團隊精神。教師在實驗前將全班同學分成若干小組,確定實驗目標,共同設計實驗方案,開展實驗準備工作,合理分工完成實驗任務。實驗報告書寫時要求闡明實驗意義,掌握所涉實驗技術的原理、分類、適用范圍和同類比較,深入展開數據現象分析、實驗方法分析和操作技能分析。
二、生物工程專業實驗課程改革的基本程序
涉及到專業人才培養層面的實驗課程改革事關重大,應由專門團隊在上級主管部門和專家組的指導下開展工作。首先召開專門的教學研討會,根據生物工程專業人才培養來確立實驗課程改革目標,以團隊方式完成課程改革方案;實驗課程改革方案由系里報送實驗中心審核通過,獲得上級有關部門的資金、硬件等支持;團隊對改革方案進行執行,新實驗項目應進行1年左右的班級試運行,檢驗實施效果和運行環境是否良好;待新實驗項目試運行良好后,課程負責人修改教學大綱和實驗指導,經教學研討會通過;改革后的實驗課程教學大綱和實驗指導報上級主管部門批準后,正式實施運行。
三、生物工程專業實驗課程改革的討論
生物工程專業實驗課程改革中遇到的常見困難是經費緊張、設備不足等,而且課程涉及面廣,相關團隊和人員較多,協調難度較大。另外教學改革不宜影響正常教學計劃和學生培養,新修訂的實驗內容在學生方面也存在難以進行大班試行的問題。建議校、院兩級加大專業實驗課程改革的投入力度,給一線教學團隊以更大的試驗自主權限,精簡審批程序,對新的實驗課程方案挑選試驗班試行,用實踐來檢驗教改內容的科學性、可行性。生物工程專業實驗課程改革的直接執行者是各課程負責人、任課老師和實驗員,上級部門應當配套相應政策和條件,鼓勵改革工作的進行,以更好的培養創新復合型生物工程人才。
作者:周曉明 田云 盧向陽 藺萬煌 方俊 唐忠海 肖桂青 胡超 單位:湖南農業大學生物科學技術學院
摘要:
針對目前生物工程專業實驗課教學中面臨的問題,對《生物工程綜合大實驗》教學內容、教學方法、教學管理方式和考核方式等進行了課程改革與實踐.結果表明,通過改革激發了學生的學習熱情,有效地提高了教學效果,有利于生物工程專業應用型創新人才的培養.
關鍵詞:
生物工程;實驗教學;綜合實驗;教學改革
《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提出,深化教學改革、強化實踐教學環節、全面實施高等學校本科教學質量與教學改革工程是提高人才培養質量的關鍵,從而明確了培養拔尖創新人才的教育改革發展目標[1].在高校中創新型人才培養的關鍵是學生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的培養.高校實驗教學是培養學生創新意識和實踐能力的重要環節之一.實驗教學一方面有利于學生進一步理解和掌握基本理論知識、培養基本的實驗技能;另一方面通過開設一些綜合性、設計性、探究性的實驗,有利于培養學生綜合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有利于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能夠為學生踏入工作崗位,進行開拓性的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礎,所以實驗教學在學生素質教育中占有重要地位.實驗教學的質量直接決定了人才培養質量的高低[1-3].
1開設《生物工程綜合大實驗》的必要性
近年來,我國許多高校的生物類專業在人才培養模式、專業建設、課程建設等方面進行了空前的改革,隨著教學條件的改善,實驗教學改革步伐更快,實驗技術、實驗設備都有明顯的改進和更新[3-6].一直以來,學校生物工程實驗課程主要依附于理論課教學,大部分專業基礎課和專業課都開設了相應的實驗課程,但是由于課程學時的限制,能開設的實驗項目主要是驗證性或演示性的實驗,無法開設綜合性、設計性的實驗.教學方式一般是任課教師要求學生提前預習實驗內容,教師提前把實驗課所需的各種用品準備好,上實驗課時學生按照實驗步驟完成實驗.這是目前比較成熟的高校實驗教學組織形式[7].這種實驗教學模式雖然有利于學生對專業課程的理解和基本技術方法的掌握,但是不能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創造性,也不利于學生綜合運用所學的理論與技術解決實際問題能力的培養.為了達到生物工程專業應用型、復合型人才培養目標,針對生物工程專業目前實驗課程體系不合理的現狀,我們對生物工程專業高年級學生設置了《生物工程綜合大實驗》課程.開設這門課程的主要目的是培養學生綜合運用所學的理論知識和基本實驗技能去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要求學生查閱文獻資料、分組探討設計實驗方案、獨立完成實驗等,并對實驗結果進行綜合分析討論,使學生養成科學思維意識,具備初步的科研能力和創新意識.
2《生物工程綜合大實驗》教學內容體系的構建
綜合實驗是將學生已學的基礎理論及實驗方法有效地融合后開設的實驗,各環節之間有著內在的聯系,學生在實驗過程中不再孤立地進行單元操作,而是將這些基本操作有機結合起來,并有一定的自主創新空間,最終實現的是解決一個具體問題或是生產出具體產品[8].《生物工程綜合大實驗》的教學內容組織要體現出生物工程專業的主干課程如生物化學、微生物學、發酵工程、酶工程和生物工程下游技術等所講授的基本理論知識和基本實驗技能.讓學生利用所掌握的這些基本技能,自行設計實驗方案并實施.選擇和設計《生物工程綜合大實驗》教學內容時,盡量避免與基礎課程實驗內容的重復,為了保證所學知識的系統應用,通常要求完成一個產品的制備,把實驗的各個環節貫穿在一起,構成一個完整的生物工程過程.結合生物工程專業的實際應用,《生物工程綜合大實驗》教學內容可以設計成若干個實驗單元,由學生自主選擇.例如,筆者在教學實踐中設計了以下兩個實驗單元:(1)紅曲色素固態發酵,包括紅曲霉菌種的分離、菌種擴大培養、固態發酵、紅曲色素提取及含量測定;(2)動物血液中銅鋅超氧化物歧化酶的分離提純、活力測定及純度鑒定.設計這兩個實驗主要是因為:完成實驗所需時間和課時數較接近;學生已經具備完成該實驗所需的基本理論和基本實驗技能;實驗內容難度適宜,有利于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體會在一個完整實驗過程中如何運用所學知識和技能;該實驗內容系統性較強,符合綜合實驗的特點,有利于學生對所學生物工程專業知識的融會貫通.
3《生物工程綜合大實驗》的教學實踐
3.1時間安排
《生物工程綜合大實驗》課程設置在三年級下學期,采用集中授課的方式進行.
3.2實驗分組
改變實驗以班級為單位的分組習慣,綜合實驗安排每小組3~4名學生,使每個學生都有充分動手的機會.
3.3組織實施
(1)課前準備:課前集中時間把實驗任務布置給學生,包括實驗內容、主要要求及注意事項,通常在實驗前的2~3周進行,要求學生搜集資料,充分理解實驗原理,小組成員一起討論比較多種實驗方法和實驗步驟的優缺點及可行性,每小組都要提交實驗方案,再經過學生的充分討論,最后制定一套可行的實驗方案.(2)實驗操作:在實驗過程中,學生是主要完成人,教師的作用是指導學生、糾正錯誤,并扮演安全員的角色.由學生獨立完成試劑的配置、儀器的選用、實驗的組織與實施等.我們開設的紅曲色素固態發酵實驗,學生要完成從上游的生產菌種篩選到下游的產品紅曲色素提取分離、檢測的完整過程.由學生自己動手完成培養基制備、菌種的分離及擴大培養、發酵參數控制、紅曲色素提取以及色價檢測等各個環節.在安全的范圍內,可以滿足學生按自己的想法和推理進行操作.(3)實驗結果處理:要求學生如實記錄實驗過程與原始實驗數據,實驗結束后以小組為單位討論整理實驗結果,要求學生應用學過的生物統計學知識對實驗結果進行分析討論,注意實驗過程中異常現象和異常數據的處理,引導學生分析現象產生的原因.實驗報告寫成學術論文的形式.引言部分要介紹實驗目的、研究方法、實驗設計和研究意義等.結果與分析中要對所記錄的實驗數據、現象進行合理的組合處理和分析判斷.小組討論分析實驗成功的關鍵步驟,交流實驗中的收獲與體會等,在實驗過程中學生初步了解了生物工程專業科研特點,為今后的畢業論文(設計)打好基礎.
4《生物工程綜合大實驗》教學管理
4.1組建實驗管理隊伍
開設綜合性、開放性的實驗課,對任課教師和實驗員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學生實驗過程中教師要保證堅守崗位,對學生實驗過程中遇到的問題給予及時解決.學生有時遇到實驗某個環節失敗容易半途而廢,這時教師要鼓勵學生,認真分析問題,找出原因,保證完成實驗.另外,綜合實驗課所需的設備儀器、藥品比較多,實驗過程中一些易耗品、玻璃器皿可能隨時都需要補充,實驗員應做好后勤保障,使學生能順利開展實驗課.實驗時間除了課內,可能還包括課外時間,這就要求實驗室要在任課教師和實驗員的監管下實現多方位開放[9].
4.2編寫實驗講義
在《生物工程綜合大實驗》課程改革實施過程中,要以學生為中心,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注重學生獨立思考、科學研究、綜合創新能力的培養[10].依據現有的實驗條件和專業特點在設計相關實驗的同時編寫實驗講義,并在教學實踐中不斷地予以修改完善.
4.3建立合理的成績評定辦法
建立多元化的實驗考核辦法,能夠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熱情[11-12],我們在制定綜合實驗課成績評定辦法時堅持了三結合的原則:課前方案設計、課中執行和課后總結相結合(占該門課程總成績的40%);實驗操作和實驗結果相結合(占該門課程總成績的40%);小組個人能力發揮和團隊的協作情況相結合(占該門課程總成績的20%).調查結果顯示,95%的學生對《生物工程綜合大實驗》的這種教學形式和成績評定辦法表示十分滿意。
5結語
實踐證明,開設《生物工程綜合大實驗》這一課程,學生能夠綜合性、系統性地把相關的專業課程的理論知識和基本技能充分融合到綜合實驗中,有助于培養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比較符合生物工程專業人才培養目標.在教學過程中突出了學生的主體性,學生比較積極主動地設計實驗方案,分工合作地完成實驗,有效地培養了學生的動手能力和創新意識.學生在獲得初步科研能力的同時,專業綜合素質和創新能力得到明顯提高,團隊意識也得到了加強[13].目前,開設的《生物工程綜合大實驗》課程還需要進一步完善,有一些問題需要解決,隨著實驗室硬件條件的逐步改善,進一步充實和拓展實驗內容,如生物技術上游技術的內容進一步擴充到實驗內容中去.另外,在教學計劃中應逐步減少相關基礎課程的驗證性實驗,多增加一些綜合實驗課程的學時,使學生有機會獨立設計實驗.隨著社會對創新人才需求標準的提高,教學工作應該促進學生的學科知識、綜合能力和創新能力的全面協調發展.《生物工程綜合大實驗》課程教學改革與實踐,對其他專業課程教學改革具有一定的借鑒意義.
作者:張彩瑩 夏敏 周索 單位:南陽師范學院生命科學與技術學院
[摘要]文章以“生物工程設備”課程為例,研究了教學內容、教學資源、教學方法及考核方式的新課程建設與改革方案,并將此方案初步進行了實施,通過比較實驗班和對照班的學生得出該方案的實施結果。
[關鍵詞]高職教育 教學改革 實踐
[作者簡介]張春玲(1974- ),女,吉林四平人,吉林農業工程職業技術學院生物系,副教授,研究方向為生物工程設備課程教學。(吉林 四平 136000)
“生物工程設備”是我院生物工程系生物技術及應用專業的一門重要的專業課。大多數高職院校的“生物工程設備”課程是從本科院校演變而來的,自身帶著重理論輕實踐、重設計輕操作的特點,與高職教育培養應用型技能型人才的要求不符。為適應教學改革和建設的需要,“生物工程設備”課程組做了大量的調查走訪研究,并參加高職院校骨干教師的培訓班的學習,總結過去教學過程中的弊端,全面進行了課程建設與改革。
一、教學改革方案
1.教學內容的改革。打破傳統的章節模式安排教學內容,以典型生物發酵產品為載體,按照生物產品的生產加工過程中所涉及的典型設備,制定了四個學習情境,分別是:啤酒生產設備、酒精生產設備、味精生產設備、青霉素生產設備。每個情境中均包含有理論知識部分、實訓部分和習題部分,理論與實訓所占的學時比例達到1U2,理論內容是圍繞著實訓任務需要來講解的,是為實訓而服務的。
2.教學資源的建設。充分利用多種教學資源,如教材、多媒體課件、設備模型、仿真操作軟件、校內外實訓基地、網絡平臺,等等,構建了一套立體化的教學體系。(1)教材建設。由于現有的教材已不符合教學內容的要求,因此“生物工程設備”課程組成員與企業的有關專家合編教材一部,按照企業實際生產崗位需要,本著理論為實訓服務的原則,教材中加入校外企業參觀實習及校內實訓的內容,詳細介紹了產品生產過程中所需要的典型設備的結構及操作,重點放在了設備的操作與維護上。同時引入一些本課程中的當前所采用的新工藝、新方法、新設備,使教材的內容更加與時俱進。(2)多媒體課件及模型的制作。課程組成員大多具備多年的教學經驗,經過大家的共同研究,開發了一套用于課堂教學的PPT課件,課件中融入了許多設備的圖片及動畫,還有有關工廠的設備運行的照片及錄像,生動形象地再現了設備的原理及工作過程。另外,利用課余時間,組織興趣小組,帶領學生親自動手制作一些設備的模型,模型的材料多是利用一些生活的廢棄物,集思廣益,變廢為寶,既提高了學生的動手能力,又使得抽象的設備得以形象地展示,同時也提供了教學的素材。(3)仿真軟件的操作。仿真軟件是信息化時代的一大成就,它可以在電腦上模擬實際的生產操作過程,學生利用鍵盤和鼠標操作設備的按鈕,來實現對設備的運行及維護。它擯棄了過去實踐教學對時間、場地的限制,也大大節省了設備在真實環境中運行、維護的費用。(4)校內實訓室利用。在校內建設有啤酒發酵設備實訓室、通風發酵設備實訓室,在課程講解過程中,可以隨時將學生帶到相應的實訓室,對著現成的設備進行講解,也可以專門安排學生進行實訓,操作設備生產啤酒、谷氨酸等產品。在實訓時,將學生劃分成幾個小組,分組進行操作,每組負責完成一項任務,輪換進行,強化學生之間的協作意識和團結合作的精神。(5)校外實訓基地實習。與周邊相關企業洽談,建立合作機制,學生通過到企業參觀實習、頂崗實習,也可請企業有經驗的專家來校講學,讓學生在校學習期間,就充分了解和掌握實際生產操作的本領,與企業零距離接觸,為就業上崗練就過硬的本領。(6)網絡資源的開發。網絡上信息貯存量大、更新快,應培養學生良好的網絡學習習慣,例如在學習過程中遇到一些書本上難以解決的問題,可以在網上尋求解決的答案。另外在校園網上建立一個師生互動的平臺,在這個平臺上進行在線的互動,幫助學生解決疑問,還可將各種學習資料上傳到網上,供學生自學。進行一些網絡測試,來檢驗學生的學習情況。
3.教學方法的改革。根據課程的需要,采用了多種教學方法,現簡單介紹如下:(1)問題引導法。在講解過程中,經常采用問題來引導學生思考,在講解新的任務時,通常會對學生提出一個問題,這個問題往往是講過的內容的延伸,可以通過這個問題的提出,引導學生進行新的任務的學習。例如在介紹啤酒發酵設備時,教師先提出問題,讓學生回憶實習中看到的生產設備的構造,然后讓學生結合專業知識分析討論該設備的優缺點,教師對學生的回答進行總結,再介紹一些新的設備的使用情況。(2)現場講授法。利用校內實訓室現有的設備進行現場講授。例如,當講到通風發酵設備這部分內容時,組織學生到校內的通風發酵設備實訓室現場講解,讓學生從直觀上對設備的各部分結構有了深刻的認識,在現場講解時,先由教師對設備的結構及作用進行介紹,再對設備的操作過程按流程順序進行講解,然后讓學生自己敘述一遍設備的操作過程。(3)仿真操作法。利用仿真軟件來輔助教學應該是我們課程改革的一大亮點,在進行情境四,即青霉素生產設備與實訓這一部分教學過程中,利用引進的仿真軟件,以理實一體化的方式進行學習。首先給學生下達學習任務書和指導書,讓學生了解學習內容和任務,接著教師通過一些問題引導學生學習理論知識,再向學生介紹仿真軟件的操作要點及過程,學生通過自主練習獲得一些操作經驗,然后教師出一套操作測試題,由學生在規定的時間內完成操作,成績由電腦自動評分系統給出學生操作的分數,再由學生上交一份實訓報告,分析在仿真操作過程中的感想體會,最終由指導教師和學生共同填寫過程性考核評價表來給出學生成績。
4.考核方式的改革。在考核方式上,打破過去傳統的以期末考試來決定成績的方式,以過程性考核和終結性考核的方式來完成。為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適當提高過程性考核所占的比重。每一個情境都有各自的統計表,分別通過教師評價、學生自評和小組互評三方評價,共同給出過程性考核的成績。將四個學習情境的成績匯總到總的成績評價表中,結合終結性考試成績,按照考核權重計算出每個學生的總成績。
二、教學改革的實施及成效
課程改革在我院生物工程系2008級的三個專業六個班中進行初步實施,選出三個實驗班和三個對照班,實驗班按改革后的方式進行教學,對照班按改革前的傳統方式進行教學。為了體現同一性,充分說明改革的成效,實驗一班和對照一班由同一名教師講授,實驗二班和對照二班由同一名教師講授,實驗三班和對照三班由同一名教師講授。在初步實施過程中,課程組成員共同協商制定了改革后的課程標準,嚴格按照該課程標準所制定的教學任務來實施改革方案。通過集體備課,互相聽課,互相監督,期末時通過學生成績和教學質量調查分析初步實施結果,得出改革成效。
1.教學質量調查的比較。通過一學期課程改革的初步實施,以問卷調查的方式,對實驗班和對照班的學生分別進行教學質量調查,并將三個實驗班和三個對照班的平均評價結果進行比較分析。結果表明,實驗班的教學質量、優秀率遠遠高出對照班,而中等率和及格率遠遠低于對照班。學生普遍認為改革后教學效果良好,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有了很大的提高。
2.學生成績分析對比。根據制定的過程性考核表,在完成每一個學習情境時,均對各實驗班的成績進行匯總,期末統一制定出實驗班與對照班的成績對比。結果表明,平均優秀率及平均良好率上,實驗班均高于對照班,而平均中等率、平均及格率和平均不及格率上,實驗班均低于對照班。由此可以看出,改革之后的學生成績上明顯好于改革之前,說明改革對于提高學生成績也是很顯著的。
三、課程改革的總結
本課程的改革,現對其亮點總結有二:一是教學手段豐富。理論講解時采用了多媒體、模型、圖片、錄像、網絡等多種教學資源;實訓又包含了校內實訓室現場講解、動手操作、仿真實訓,以及校外實訓基地的參觀實習、頂崗實習,充分體現了立體化的教學資源。二是教學目標的改革,從重視“設備設計”向重視“操作維護”轉變。改革后的課程重視培養學生對設備的操作與維護能力,更加接近社會對高職人才的需求目標。
摘要:從高等農業院校生物工程專業人才培養出發,探索了實驗課程改革,重點在于實驗課程中運用多媒體工具講解實驗技術和原理,將相關實驗課程進行整合,從專業層面開設系統的實驗課,使各門課程的實驗內容和上課時間盡量銜接,共享實驗平臺資源,重視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和團隊精神。
關鍵詞:生物工程 實驗課程 改革
21 世紀是生命科學和信息科學的時代,高等農業院校作為培養生物工程專業人才的搖籃,應該培養復合型生物工程人才,重視學生的創新能力和團隊精神培養,讓學生掌握生物工程及其產業化的科學原理,掌握生物化學、分子生物學、微生物學、天然產物提取、發酵工程和酶工程等學科的基本理論知識;掌握微生物育種、微生物細胞大規模培養、微生物發酵產品及其分離純化的基本技術,具備在農業生物技術領域從事生產管理和產品研發的能力。然而在傳統生物工程實驗課程體系中,由于缺乏多媒體教學環節,對實驗技術和原理的講解比較困難;各門實驗課程相對獨立,實驗內容往往互不銜接,上課時間不集中,難以形成完整的課程體系;教學以被動的灌輸式為主,學生缺乏主動探索精神;課程實驗室相對獨立,設備重復低端現象嚴重, 浪費了寶貴的實驗資源。因此,開展生物工程專業實驗課程體系的改革勢在必行。
一、生物工程專業實驗課程改革的基本內容
農業院校生物工程專業開設的實驗課程主要有:生物化學與分子生物學實驗技術、微生物學實驗技術、天然產物提取、發酵工程和酶工程實驗技術、基因工程實驗技術、細胞工程實驗技術等,大多以農作物、發酵微生物和中草藥作為實驗材料。
在教學內容上將不同相關實驗課程整合。從專業培養層面統一開設系統的實驗項目,將各門課程的實驗內容和時間盡量銜接。通過對酶工程、生化及分子生物學實驗技術、微生物實驗和天然產物提取學等實驗課程的調整,統一整合為生物工程專業綜合實驗,更新實驗教學內容,完善實驗體系。
在教學方法上加入多媒體教學。傳統的實驗課程教學主要沿襲黑板講解、學生操作的模式。這種教學方式信息量小,不夠形象生動。通過拍攝實驗教學視頻,制作多媒體課件教學,能夠透徹的講解實驗原理和操作過程,使學生較容易地掌握實驗技能。同時將課程內容網絡化,以微博、微信、博客、校內網站為主要平臺,使課程上網,便于學生隨時預習復習、答疑解惑。
在教學資源上盡量共享實驗平臺資源。將課程實驗室統籌安排, 常用設備安排在公共開放房間,方便師生使用,嚴格避免設備重復采購, 將實驗資源主要用于教學效果好的綜合實驗項目。
在實驗能力上重視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和團隊精神。教師在實驗前將全班同學分成若干小組,確定實驗目標,共同設計實驗方案,開展實驗準備工作,合理分工完成實驗任務。實驗報告書寫時要求闡明實驗意義,掌握所涉實驗技術的原理、分類、適用范圍和同類比較,深入展開數據現象分析、實驗方法分析和操作技能分析。
二、生物工程專業實驗課程改革的基本程序
涉及到專業人才培養層面的實驗課程改革事關重大,應由專門團隊在上級主管部門和專家組的指導下開展工作。首先召開專門的教學研討會,根據生物工程專業人才培養來確立實驗課程改革目標,以團隊方式完成課程改革方案;實驗課程改革方案由系里報送實驗中心審核通過,獲得上級有關部門的資金、硬件等支持;團隊對改革方案進行執行,新實驗項目應進行1年左右的班級試運行,檢驗實施效果和運行環境是否良好;待新實驗項目試運行良好后,課程負責人修改教學大綱和實驗指導,經教學研討會通過;改革后的實驗課程教學大綱和實驗指導報上級主管部門批準后,正式實施運行。
三、生物工程專業實驗課程改革的討論
生物工程專業實驗課程改革中遇到的常見困難是經費緊張、設備不足等,而且課程涉及面廣,相關團隊和人員較多,協調難度較大。另外教學改革不宜影響正常教學計劃和學生培養,新修訂的實驗內容在學生方面也存在難以進行大班試行的問題。建議校、院兩級加大專業實驗課程改革的投入力度,給一線教學團隊以更大的試驗自主權限,精簡審批程序,對新的實驗課程方案挑選試驗班試行,用實踐來檢驗教改內容的科學性、可行性。生物工程專業實驗課程改革的直接執行者是各課程負責人、任課老師和實驗員,上級部門應當配套相應政策和條件,鼓勵改革工作的進行,以更好的培養創新復合型生物工程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