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時間:2022-06-04 02:45:13
開篇:寫作不僅是一種記錄,更是一種創造,它讓我們能夠捕捉那些稍縱即逝的靈感,將它們永久地定格在紙上。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1篇環境與污染論文,希望這些內容能成為您創作過程中的良師益友,陪伴您不斷探索和進步。
人類健康的基礎是人類的生存環境,只有生物多樣性豐富、穩定和持續發展的生態系統,才能保證人類健康的穩定和持續發展,而環境污染是人類健康的大敵,生命與環境最密切的關系是生命利用環境中的元素建造自身。
一、人體健康與化學元素的關系
人體中含有大量的化學元素。在這些元素中,除碳、氫、氧、氮能形成各種體內的有機物質以外,其他元素都各以一定的化學形態和結構形成各種生物配合體、功能蛋白質、酶等存在于人體組織中,或作為組成人體結構的材料?;蜃鳛檠踹\輸的載體、或作為酶的激活劑、或作為體液中電解質平衡的調節劑,或作為人體細胞間的信息傳遞的通訊員,這些元素協同作用,共同完成人體的新陳代謝功能。
但是,由于人類在長期進化過程中,并沒有形成對現代社會環境中,無論在數量、還是在質量方面的巨大變化的元素的生態適應機制,環境中有些元素對于人體是必需的,有些是非必需的,不是可有可無的。而人體中任何一種化學元素超過一定的標準都會成為對人體的有害元素。例如,鐵是人體必需的元素,具有造血、組成血紅蛋白、傳遞電子和氧,維持器官功能的作用,但人體攝人過量的鐵,就會損傷胰腺和性腺,甚至引起心衰、糖尿病和肝硬化。氟也是人體的必需元素,氟對防齲齒、促進牙的生長有積極作用,氟還參與人體內各種氧化還原反應和鈣、磷代謝。但是,過量的氟會引起氟斑牙、氟骨癥和骨質增生。其他很多元素也如此。
現代人與古代人人體中的微量元素的變化是由環境污染而造成的。隨著人類新技術的發展和對地球資源的開發利用,現代環境中的很多元素大大超過了古代環境。因此,現代人人體中各微量元素的含量水平也大大超過了古代人.
現代人體內大多數元素的含量高于古代人,而其中許多元素對人體的健康構成危害。它們在人體中有隱藏毒性,當高于某一閾值時,人體便發生中毒,甚至死亡。例如,銅的過量攝人曾導致了轟動世界的日本富山痛痛病,患者長期食用含銅量很高的米,全身自然骨折達72處之多,呼天叫地,痛不欲生。鉛也是一個潛在的危害,目前它的主要來源是汽油中的防爆劑——四乙基鉛。在汽油時代開始以前,古代羅馬人已經開始大量使用鉛了。古羅馬人用鉛制成貯存糖漿和果酒的容器,貴族婦女癡醉于鉛做的化妝品。有的歷史學家認為,鉛中毒引起的死胎、自然流產和不孕癥是羅馬帝國上層階級出生率低,從而導致古羅馬最終衰亡的原因。隨著鉛的開采和汽油的使用,環境中的鉛越來越多。鉛中毒引起人體壽命縮短,情緒低沉、疲倦、貧血,甚至影響兒童的智力。
二、人體對污染物的富集
人類利用自己的智能得到的物質越多,“潘多拉魔盒”效應也越明顯。據統計,已有96000種化學品進入了人類環境。這些化學品在給人類生活帶來巨大利益的同時,也帶來了大量的環境問題。100年前,“滴滴涕”的發明者(瑞士人綴勒)由于發明了“滴滴涕”而獲得諾貝爾獎,而現在許多國家因其對環境和人體造成危害,已將“滴滴涕”列為禁用品。
科學家發現,人體對環境中某些元素具有驚人的富集效應。美國的科學家在長島河口區做過這樣的實驗,大氣中“滴滴涕”濃度很低,但經過食物鏈放大,進入人體的“滴滴涕”濃度可達大氣“滴滴涕”濃度的 1000萬倍以上:大氣“滴滴涕”(富集1.3萬倍)浮游生物(富集14.3萬倍)小魚(富集57.2萬倍)大魚(富集85.8萬倍)水鳥(富集1000萬倍)人體。
現代科學證明,人體對有毒物質的富集放大是驚人的。世界上有名的公害事件,包括日本水侯縣受汞毒害的水俟病,富山縣的痛痛病及農藥的污染,研究表明,工業廠礦的廢水、廢氣、廢渣排放到環境中造成環境鎘污染,從而使當地居民種植的水稻等農作物含鎘量超標,居民長期食用被鎘污染的糧食、蔬菜等,導致體內鎘負荷逐漸增高,鎘在體內的生物半衰期長達10-30年,為已知的最易在體內蓄積的有毒物質。鎘的不斷累積,可使接觸者產生各種病變。急性或長期吸入含鎘煙塵可引起肺部炎癥、支氣管炎、肺氣腫、肺纖維化乃至肺癌。長期、低劑量接觸鎘污染主要產生的腎臟病變,表現為腎小管吸收功能降低,尿中低分子蛋白含量增高。鎘中毒時,腎臟對鈣、磷的吸收率下降,對維生素D的代謝異常,長此以往,可導致鎘接觸者的骨質疏松或骨質軟化。鎘還可引起肺、前列腺和睪丸的腫瘤。都是由于食物鏈和生物富集放大的結果。著名物理學家牛頓在1692年由于患嚴重的失眠、消化不良、健忘、憂慮及妄想等癥狀而與世長辭。100多年后,人們分析了這位大物理學家的頭發樣品,發現牛頓死于鉛、砷、鎘中毒。這些元素都是牛頓用金屬做煉丹實驗時,從“潘多拉魔盒”中跑出來的。牛頓當年萬萬不會想到,自己的身體吸收了他的煉丹元素,并因此而喪生。
三、環境污染物進入人體的途徑及危害
對人體健康有影響的環境污染物主要來自工業生產過程中形成的廢水、廢氣、廢渣,包括城市垃圾等。環境污染物影響人體健康的特點,一是影響范圍大,因為所有的污染物都會隨生物地球化學循環而流動,并且對所有的接觸者都有影響;二是作用時間長,因為許多有毒物質在環境中及人體內的降解較慢。
環境污染物進入人體的主要途徑是呼吸道和消化道,也可經皮膚和其他途徑進入。氣態污染物一般是經過呼吸道進入人體的。由于呼吸道各個部位的結構不同,對污染物的吸收速率也不同。人體肺泡面積達90平方米,毒物由肺部吸收速度極快,僅次于靜脈注射。進入肺泡的污染物直徑一般不超過3μm,而直徑大于10μm 的顆粒物質,大部分被粘附在呼吸道、氣管和支氣管粘膜上。水溶性較大的氣態物質,如氯氣、二氧化硫,往往被上呼吸道粘膜溶解而刺激上呼吸道,極少進入肺泡;而水溶性較小的氣態毒物(如二氧化氮等),大部分能到達肺泡。污染物進入人體后,由血液輸送到人體各組織。不同的有毒物質在人體各組織的分布狀況不同。一般來說,重金屬往往分布在人體的骨骼內,而“滴滴涕”等有機農藥則往往分布在脂肪組織內。毒物長期隱藏在組織內,并能在組織內富集,造成機體的潛在危險。 除很少一部分水溶性強、相對分子質量極小的污染物可以原報排出體外,絕大部分都要經過某些酶的代謝或轉化,從而改變其毒性,增強其水溶性而易于排泄。人體的肝、腎、胃腸等器官對污染物都有一定的生物轉化作用。其中以肝臟最為重要。污染物在體內的代謝過程可分為兩步,第一步是氧化還原和水解,這一代謝過程主要與混合功能氧化酶系有關;第二步是結合反應,一般經過一步或兩步反應,原屬活性的有毒物質就可能轉化為惰性物質而起解毒作用。但也有增大活性的現象,如農藥1605在體內氧化為1600,其毒性更大。
各種污染物在體內經生物轉化后,經腎、消化管和呼吸道排出體外,少量經汗液、乳汁、唾液等各種分泌液排出,也有的通過皮膚的新陳代謝到達毛發而離開機體。
人體除了通過上述蓄積、代謝和排泄三種方式來改變污染物的毒性外,機體還有一系列的適應和耐受機制,但機體的耐受是很有限的,超過一定的限度,人體就會出現中毒癥狀,甚至死亡。影響環境污染物對人體作用的因素主要有:劑量、作用時間、反應條件和個體敏感性等。總的來說,不同的污染物對機體危害的臨界濃度和臨界時間都是不同的,只有當環境污染物在體內蓄積達到中毒閾值時,才會發生危害。
環境污染對人體健康往往造成急性危害、慢性危害和遠期危害。當污染物在短期內大量侵入人體,常會造成急性危害。歷史上的公害事件,都是急性危害的例子。當污染物長期以低濃度持 續不斷地進入人體,則會產生慢性危害和遠期危害。例如,大氣低濃度污染引起的慢性鼻炎、慢性咽炎,以及低劑量重金屬鉛引起的貧血、末梢神經炎、神經麻痹、幼兒腦受危害而引起學習和注意力渙散等智力障礙等。環境污染物對人體的遠期危害主要是致癌、致畸、致突變作用。資料表明,人類癌癥由病毒生物因素引起的不超過5%,由放射性物理因素引起的也在5%以下,由化學物質引起的約占90%。而致癌的化學物質中,有相當一部分是環境污染物。例如,砷化物、石棉纖維、煤煙中的苯類、二氧化硫、農藥等。如位于包鋼北部偏西約20公里的沙德格蘇木,許多牧民都患有腰背部及四肢關節疼痛,部分人出現骨骼變形,據包頭醫學院在該地區的調查,兒童牙齒斑釉率為97.63%,成人為89.57%,嚴重的氟污染不僅損害了沙德格百姓的健康,而且給當地的畜牧業帶來危機。20世紀70年代末,一個大隊有萬余頭羊,后來只活了不過4000頭,牧民們生活極端困苦,紛紛灑淚離鄉,逃荒到達茂旗等地。對此,國家環??偩趾苤匾?指派太原環境醫學研究所去調查核實,結果情況基本屬實。
生活方式的改變也會導致環境污染的疾病。如電視病、空調病、風扇病。電腦病、以及電磁干擾、核輻射、化學污染等等。僅就與人們生活密切相關的含磷洗滌廢水對人體的影響來看,其副作用十分明顯。由于高磷洗衣粉的直接、間接刺激,手掌灼燒、疼痛、脫皮、起泡、發癢、裂口,成為皮膚科的多發病,并成為接觸性皮炎、嬰兒尿布疹、掌跖角皮癥等常見病的刺激源。
食品污染也是一種環境污染,現在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高度重視。1999年比利時發生的二惡英“污染雞”事件,就是最好的說明。人類健康與環境的質量有密切關系,因此我們要切實保護環境,促進人類健康發展。
一、變量選取及數據說明
本文選取長江三角洲16個優秀城市的面板數據進行檢驗,基于數據的可得性將樣本期設定為2002-2013年,相關變量指標選取及數據說明如下:
(一)內生變量。
一是環境污染程度(epd)?;跀祿目傻眯裕疚睦霉I廢水排放量、工業固體廢棄物產生量、工業廢氣排放量以及工業廢氣中的工業二氧化硫排放量和工業煙(粉)塵排放量等5類環境污染排放指標構建環境污染綜合衡量指標。參考Ma等的方法,采用熵值法計算環境污染綜合指數。二是經濟集聚程度(agd)。經濟集聚反映的是經濟活動在單位空間內的集中程度,傳統的集聚指標有Herfindahl指數、Gini指數和地理集中度指數等,但這些指標未考慮較小地理單元面積的差異所產生的空間偏倚。單位面積上承載的經濟活動量被認為是衡量一個地區經濟集聚的良好指標,因而本文采用單位面積的非農產出來測度經濟集聚。
(二)控制變量。
為了盡量減少因其他變量遺漏造成的估計結果的偏差,本文在計量模型中增加了影響環境污染和經濟集聚程度的其他控制變量,主要有:①勞動生產率(pro)。勞動生產率的提高有利于生產的集中和促進經濟集聚,同時在生產和環保技術一定的條件下,產生的污染也越多。本文采用人均非農產出來測度。②對外開放度(open)。采用人民幣表示的進出口貿易總額占GDP的比重來測度。③環境規制(regul)。采用人均工業環境污染治理完成額來測度。環境規制會抑制企業的排污行為,同時過高的環境規制會影響企業的選址,從而影響經濟集聚。④產業結構(lis)。采用各地區第二產業產值占其國內生產總值的比重來測度。⑤經濟發展水平(rgdp)。采用人均國內生產總值來測度。⑥人口規模(pop)。人口的擴張和集中是導致經濟集聚的原因之一,采用各市常住人口數量測度。⑦交通便利度(tran)。采用人均道路面積測度。便利的交通有利于區域對外經濟交流和要素的流通,吸引更多的投資,提高經濟集聚水平。本文所選指標數據來源于《中國城市統計年鑒》和《中國區域經濟統計年鑒》,產出指標均根據GDP平減指數調整為2002年不變價格。為了減少異方差和偏誤,在實證分析之前,對所有變量均進行了自然對數處理。計量分析均采用EViews7.0軟件進行。
二、實證結果及分析
(一)面板數據的單位根檢驗
一般而言,用不平穩的數據進行回歸往往會出現“偽回歸”現象,因此在回歸之前須對數據的平穩性進行檢驗。本文分別采用LLC檢驗法和Fisher-ADF檢驗法進行面板數據的同質單位根和異質單位根檢驗。檢驗結果顯示:各變量中除了環境污染指標(epd)為平穩序列之外,其他變量均接受“存在單位根”的原假設,為非平穩序列。對這些非平穩序列進行一階差分后,各檢驗值均拒絕了原假設,表明這些變量都是一階單整序列,體現出了一定的平穩性。
(二)面板數據的協整檢驗
雖然非平穩變量經過一階差分后為平穩序列,但是還需對因變量與自變量之間的關系進行協整檢驗。本文分別采用Pedroni檢驗和Kao檢驗進行面板數據的協整檢驗,其中Pedroni檢驗選取Panel-PP統計量和Group-ADF統計量。結果顯示,各統計量均顯著拒絕了“無協整關系”的原假設,即各模型中的因變量與自變量之間存在長期協整關系,因此,可對原值方程進行回歸分析。
(三)聯立方程實證結果與分析
由聯立方程模型的工具變量個數大于其內生解釋變量個數可以看出,聯立方程(2)和(3)均為過度識別。為了提高估計結果的有效性,本文采用系統估計法中的三階段最小二乘法(3SLS)對方程進行整體估計。其顯著優點是既考慮了內生變量的潛在相關性,同時還考慮了各方程隨機誤差項之間可能存在的相關性。
1.環境污染方程估計結果分析。
經濟集聚對環境污染的影響在1%的統計水平下顯著為正,說明經濟集聚在一定程度上會引起污染排放強度的增加,經濟集聚每增長1%,污染排放就增長0.626%。長三角地區的城市化依賴于工業化的推動,大量工業集中于城市,當經濟活動密度較高時,必然伴隨著產出規模的擴張和能源消耗的增加,產生更多的污染,從而影響環境質量。勞動生產率對環境污染的估計系數在1%的統計水平下顯著為正,說明勞動生產率的提高增強了污染排放。勞動生產率的提高意味著勞動、資本、技術和環境等投入要素組合的優化,其對環境要素具有一定的替代作用,相對減緩了污染排放。但是勞動生產率伴隨著產出規模擴大而引起的污染排放增加卻大于要素替代對污染的節約。污染排放的空間滯后項的估計系數顯著為正,表明污染排放強度與周邊地區的污染排放密切相關。對外開放度和環境規制的估計系數均為負且顯著,表明對外開放和環境規制整體上改善了長三角城市的環境。大量的FDI和國際產業向長三角轉移,外企的生產技術和污染處理技術相對較高,在環保標準上更傾向于執行來源國的標準,加上近年來長三角城市對環境保護重視度增加,環境治理投入不斷增加,因而整體上改善了長三角城市的環境狀況。產業結構的估計系數為正且通過5%的顯著性水平,說明產業結構中工業份額比重越大,污染排放強度就越大,因此上海等地為了治理污染將大量污染產業外遷或者淘汰。經濟發展水平及其平方項的估計系數在5%的統計水平下分別為正和負,說明經濟發展水平與環境污染之間符合EKC假說,呈現出倒“U”型關系,即經濟發展初期,污染排放強度隨人均GDP增長而增加,當達到一定的臨界點后,污染排放強度就隨人均GDP增長反而下降。隨著長三角各城市收入水平的提高,居民對城市環境質量的要求越來越高,充裕的財政為環境治理提供了有利條件,這些均是形成拐點的重要原因。
2.經濟集聚方程估計結果分析。
經濟集聚方程中的環境污染強度和環境規制估計系數在1%的統計水平下顯著為負,表明環境污染和環境規制對經濟集聚具有一定的抑制作用。環境作為一種要素投入,企業需要為此付出成本,為改善環境質量,政府不斷提高企業的排污費用或者提高環保標準,那些污染費用占總成本較高的企業會由于污染成本的增加而重新選址,從而影響經濟集聚的程度。經濟集聚空間滯后項的估計系數顯著為正,周圍城市的經濟集聚水平每提高1%,本地的經濟集聚水平提高幅度便為0.025%。長三角城市群內部經濟關聯度較高,已形成了較完整的產業鏈和產業梯度,中心城市上海與周邊城市的經濟發展相互依賴程度較高。勞動生產率的估計系數顯著為正,即較高的勞動生產率會促進經濟集聚。對外開放對經濟集聚的影響為正,表明大量的國外資本和產業的進入有利于形成更高的經濟集聚度。人口規模、交通便利度的估計系數均為正且顯著,表明人口規模越大、交通越便利,就越有利于促進經濟集聚。近年來,戶籍制度的松動導致大量人口向東部沿海城市集聚,為城市的經濟集聚創造了條件。同時,長三角城市交通基礎設施的完善為城市間的經濟互動提供了保障,有利于城市的經濟集聚。
三、結論與政策建議
(一)主要結論
本文運用2003-2013年長三角16個優秀城市的面板數據,通過構建面板聯立方程模型,考察了經濟集聚與環境規制之間的交互影響,研究結果表明:
1)經濟集聚在一定程度上會引起污染排放強度的增加,反過來環境污染對經濟集聚產生一定的抑制作用。
2)經濟集聚與環境污染均存在空間溢出效應,即城市的經濟集聚程度與周圍臨近城市的經濟集聚程度密切相關,城市的環境質量受到周圍城市環境質量的影響。
3)勞動生產率和產業結構對環境污染產生了正向影響,而對外開放度的提高和環境規制的加強則有效改善了環境污染;經濟發展水平與環境污染之間呈現倒U形關系。
4)環境規制對經濟集聚具有一定的抑制作用,而勞動生產率、對外開放度、人口規模以及交通便利度均有利于城市的經濟集聚。
(二)政策建議
1.相互協調。
建立長三角地區區域經濟協調組織,全面協調區域發展規劃、發展戰略和環保政策。由于經濟活動是污染的主要來源,因而經濟協同發展是污染聯合治理的根本,長三角地區應形成地區經濟協同為主、政策管理協同為輔的聯合治污格局,制定區域內部經濟發展和環境保護的共同行動綱領。要依托各地發展優勢,做好統籌協調,促進形成各具特色、互補互助的地區產業結構和經濟結構,最大限度地發揮分工合作效應。
2.監督到位。
構建長三角城市經濟活動的空間分布和環境污染聯動預警機制。各地區在推進城市化的進程中不僅要關注城市的規模和經濟密度,而且要考慮到環境污染對經濟集聚的負面影響。應借鑒國際經驗,分階段逐步提高環保、技術、質量、安全等各類標準等級,并建立嚴格的監管和執法體系。在此基礎上,利用現代信息技術構建長三角城市經濟密度與污染數據的動態關聯監控平臺,引入排污權交易制度,建立健全資源要素的價格形成機制和資源收益的分配制度,利用市場機制有效控制污染排放。
3.市場與政府各施其責。
充分發揮市場和政府在污染聯合治理中的各自作用。地方政府在污染治理中的作用主要是制定環境保護法規、地區污染年度控制目標和排放配額,建立污染排放交易市場和準則、構建區域污染補償制度等規則并執行監管;市場在污染治理中的作用是將環境要素納入供需關系并為其定價。如,政府建立區域污染排放交易市場和準則后,需要通過市場對污染的排放權進行有效配置。應鼓勵各地區通過產業結構升級和技術創新來節約污染排放量,多余的排放指標可通過污染交易市場進行交易而獲得收入,超額排放的地區則需要買入污染排放指標。
作者:劉慧 單位:蘇州工業職業技術學院經貿管理系
一、經濟的發展對環境的影響
經濟的發展,通常是以向環境不斷汲取不可再生資源或者向環境排放大量廢物為代價。當人類賴以生存的環境遭到嚴重污染和破壞以后,人們開始關注經濟發展與環境之間的關系。人們經常認為經濟越發展,環境遭受損壞的程度越嚴重。但事實是它們之間的這種關系并非成正比例的關系,而是一種近似于倒“U”型的關系。這種倒“U”型的模型也被叫做環境庫茲涅茨曲線,是由兩位學者Cmssman和Kmeger發現并證實的。模型認為,在經濟發展的初級階段,環境被破壞和污染的程度隨著收入的增長而越發嚴重,但當經濟發展到一定的水平之后,環境被破壞和污染的程度會隨經濟的繼續增長而逐漸遞減。
二、經濟增長與環境間關系模型構建
伴隨著日益惡化的全球環境,很多專家、學者一致認為環境的惡化與經濟的發展有直接關系,它們做了很多調查、取證、研究,獲得了許多寶貴的先期研究成果。在他們研究成果的基礎上本文選擇三個指標,用回歸分析法分析這三個指標隨人均收入增長的變動情況。
三、經濟增長與水環境污染關系實證研究
(一)取值范圍
通過對遼寧省18年來人均GDP、工業廢水及生活污水排放量的調查,研究遼寧省經濟增長與水環境污染之間存在一種怎樣的情況。用人均國內生產總值表示經濟的增長,用工業廢水排放量以及生活污水排放量反映水環境污染情況(如表1)。
(二)經濟增長與工業廢水排放總量之間的關系
人均GDP與工業廢水排放量的Linear、Quadratic以及Cubic擬合的可決系數分別為0.698、0.765、0.858,另外sig值都小于0.05,說明工業廢水排放量與人均GDP相關性強,Cubic(三次曲線)擬合效果是最好的,如表2所示。所以,選擇三次回歸方程作為本文研究的最終數學模型。遼寧省經濟增長與工業廢水排放總量的關系曲線呈現出倒N型關系,如圖1。伴隨經濟的增長,工業廢水排放量曲線持續降低直到2005年(人均GDP為19074元),經濟增長到一定程度時,即2005年以后,環境質量會惡化,到2008年以后,工業廢水排放量開始下降,環境質量又得到了改善。
(三)人均GDP和生活污水排放量之間的關系
利用spss17.0遼寧省人均GDP與生活污水排放量之間模型模擬結果見表3。通過表3看出,人均GDP和生活污水排放總量之間的線性、二次、三次曲線擬合的可決系數為0.95以上,擬合程度相當高。一次線性曲線的F值比二次、三次曲線的好,因此選定一次回歸方程為本文研究的數學模型。遼寧省人均GDP與生活污水排放量的關系呈一次曲線分布,遼寧省的生活污水排放量伴隨人均GDP的增加而增加。這種曲線與傳統的環境庫茲涅茨曲線的特征不符,呈現出污染隨著經濟增長有急劇惡化的趨勢。
四、結論與對策
通過模型的模擬與擬合,將參數代入回歸方程,顯示出我省經濟增長即人均GDP與工業廢水排放量呈倒N型關系,經濟增長與生活污水排放量呈一次線性關系,可見遼寧水環境污染的EKC關系形式不是統一的,不同水環境污染指標存在不一樣的曲線關系。遼寧省工業廢水排放量隨經濟增長先逐漸嚴重,然后得到緩解,最后又隨經濟的進一步發展再次嚴重的發展態勢;遼寧省經濟增長與生活污水排放量為一次線性關系,生活污水排放量隨著經濟的增長,越來越多。綜上所述,目前,隨著經濟的發展,水環境污染日益嚴重,盡管局部時間有所改善。因此,在保持經濟增長速度的同時,應該加大宣傳力度,加強生活污水的處理,建立合理的水資源保護政策,改善水環境。
作者:張彩虹 初銘暢 單位:遼寧工業大學管理學院
一加強環境保護工作的立法
落實依法保護環境在本文的分析過程中,主要強調對環境污染企業的懲罰。當前時期,一些重污染企業,對于環境污染的危害,認識不清,并且由于污染環境后受到的懲罰代價力度較小,在這種情況下,一些企業就冒著被懲罰的風險,繼續對環境造成污染和破壞?;谶@種情況,就需要加大這方面的法律約束,讓污染企業承擔污染環境的責任,并且沒有上限,加大震懾力度,從嚴立法。提高對企業生產加工過程環境污染的檢測力度,發現污染的,社會人士可以作為訴訟方對污染企業進行訴訟,法院在辦理此類案件中,應該堅持環境保護第一的原則。加大生態環境司法保護力度。認真落實用嚴格的法律制度保護生態環境的要求,積極推動有效約束開發行為和促進綠色發展、循環發展、低碳發展的生態文明法律制度建設。進一步加大對破壞生態環境犯罪的打擊力度,開展破壞環境資源等專項立案監督活動,推動生態脆弱區、地下水漏斗區、土壤重金屬污染區、農業面源污染區等損害生態環境重點區域治理,促進解決損害群眾健康的突出環境問題。在辦理破壞生態環境犯罪案件過程中,探索通過要求犯罪嫌疑人依法停止侵害、排除妨礙、恢復原狀或者修復環境、賠償損失等方式,降低資源破壞和環境污染損害程度。
二加強我國環境科技的創新,促進節能減排技術發展的措施
1企業要從自身做起
提升技術創新,減輕對環境的壓力企業在現階段,要從自身的發展方向做出改變,減少對污染行業的投資,轉型發展,積極布局新產業,加大技術研發和投資力度。在節能降耗方面,要舍得投資,企業的發展,不能只顧經濟利益,而忽視社會環境的效益和價值。在生產加工制作過程中,要落實環境保護的理念,從基層員工到企業領導,都要認真貫徹執行國家的相關環境保護政策。
2提高對環保科技基礎能力的建設
環境的保護和治理工作,是一項長期系統工程。在基礎性技術研究方面,國家要加大投入力度,落實相關的扶持政策,逐步建立起基礎性的環境保護科技支撐體系。從基礎性的環境保護入手,減緩目前階段環境污染的進程,為未來環境治理工作贏得時間。
3建設環境技術管理體系
對于環境技術管理,國家在這方面,加強管理體系的建設,從中央層面到地方各級政府,要建立環境技術管理體系,優化環境技術管理的程序。環境保護工作的開展,需要各級政府的支持,而良好的環境技術管理體系,對于幫助企業更好的落實相關政策,鼓勵企業進行產業結構優化調整,有著非常重要的作用。
4推廣清潔生產清潔
生產標準能實現循環經濟的運行,對生態工業園區的建立和對企業清潔生產能力的審核都發揮著重要的作用;與此同時,還能推進我國的節能減排的工作。在這方面,政府要加大支持和引導力度,積極鼓勵企業加工生產的轉型。
5加強對綠色科技的研究和扶持
引進并消化國外先進的環保管理理念、經驗和技術,例如可再生能源技術、能源替換技術、再利用和再循環技術、廢物無害化處理技術等先進技術,再將其運用到中國這個巨大的節能市場,相信能為我國的環保技術的創新和節能減排做出巨大的貢獻。
三結語
隨著人們對環境質量要求的日益提升,國家對環境的保護和治理工作必須加大力度。從法律層面和政策制定落實層面,要注重實效,引導企業進行技術升級改造,加大對環境保護技術系統工程的研究。盡快落實節能減排工作,在企業當中推廣清潔生產,減輕經濟發展對環境造成的污染和破壞。
作者:趙鵬霄單位:河北省涉縣鹿頭鄉政府
1畜禽養殖污染物的存在主要的問題
1.1對畜禽養殖技術規范不健全畜禽防疫程序不科學,畜禽疾病不能有效控制。畜禽生產過程中輕視藥物預防和保健,重視藥物治療,藥物大量長期使用細菌產生耐藥性。畜禽飼養過程中不執行休藥期,重視抗生素使用,輕視中藥和微生肽使用。追求畜禽生產性能,超量使用飼料添加劑。消毒環境衛生技術措施不落實,生物安全措施不得力。
1.2只追求眼前養殖效益,忽視長遠的環境污染物處理近年來,由于養殖業迅速發展,養殖效益低下,對畜禽養殖污染問題的嚴重性尚未引起足夠重視。重養殖輕治理,重養殖發展輕環境保護思想依然存在。造成養殖污染反復惡性循環,畜禽疾病不能得到應有控制,畜禽生產受到抑制,畜禽養殖長遠利益不能保證。
1.3畜禽養殖場,屠宰場,農貿市場缺乏必要環境治理措施對污染物環境處理投資力度不夠,執行環境影響評估及排污許可證制度不夠,尚未建立健全畜禽養殖的污染處理管理體系,缺乏有效的工作手段。
1.4畜禽養殖污染物治理的政策扶持和有關法規執行有待進一步加強由于養殖風險加大,養殖效益低下,致使維系養殖資金嚴重不足。養殖污染物處理費用過大,畜禽養殖場承受不起。養殖效益和環境污染的矛盾更加突出,養殖政策扶持和畜禽污染的處理相關法規出臺顯得更加迫切。
2畜禽養殖物處理的主要方法
2.1畜禽養殖污水處理畜禽養殖污水處理一般方法分為2種,一種是能源生態型和能源環保型。能源生態型處理利用工藝指畜禽糞便污水經厭氧消化處理后,作為肥料利用的處理利用工藝。污染物經發酵后沼氣和沼渣,沼氣作為清潔能源,沼渣作為肥料和魚料,用于種植業和淡水養殖業。此方法綜合利用形成養殖,生態循環效益模式。能源環保型是指畜禽養殖的污染物經處理后達標排放或以回用為最終目標的處理工藝。此方法處理成本大,工程投資大,運行費用高,使本來微利養殖業難以承受。
2.2生物發酵舍零排放養殖技術是指長期在豬飼料中添加洛東酵素使豬消化道形成益生菌的強勢菌群,在豬舍的生物發酵床內形成強勢菌群,將排污染物代謝,消化。水分受產生高熱蒸發,從而實現零排放。
2.3病死畜禽收集和集中無害化處理a.采用真空干燥異味清除技術將病死畜禽無害化提煉加工,生產出骨粉,羽毛粉和肉骨粉。此方法投入不高,不對環境造成二次污染。b.厭氧發酵,焚燒和土地填埋等方法處理病死畜禽,處理效果不徹底??稍斐森h境二次污染,廢物不能利用。越來越不能滿足安全、環保、經濟的處理要求。c.采用高溫高壓下進行蒸煮化制處理病死畜禽殺滅病原體,采用二級油水分離器等設備可從中提取工業用油,廢渣作為飼料原料。使病死畜禽處理的同時獲得一定經濟效益。此方法是高投入,變廢為寶。不對環境造成二次污染。
3對養殖畜禽的污染物處理的建議
立足生態建市實現畜禽養殖的污染零排放,圍繞生態化,資源化目標出發,使畜禽養殖污染物控制重點抓好以下幾方面。
3.1合理規劃統籌安排畜禽養殖推廣標準化規范化養殖場、屠宰場、農貿市場。遠離村莊居民生活區域和水源地,城區10km范圍內不允許建養殖場、屠宰場。規范畜禽養殖場養殖技術,對于生活用水、污水、污染物進行無害化處理后再排放。實現傳統養殖模式向現代養殖—生態—環保生產過程轉變。
3.2推廣生態養殖新技術,提高標準化生產水平在防治畜禽養殖污染的基本上以“方便,經濟,有效”為原則,綜合利用為主,實現畜禽養殖生態化。推廣畜禽污染物—沼氣—作物或淡水養殖生態循環模式。推廣飼料中添加有益菌和豬舍生物發酵床,減少污染物排放。推廣益生菌,中藥飼喂技術替代抗生素使用。嚴格執行停藥期,從而控制畜禽生產中獸藥殘留。推廣疾病防治程序化和實效性。
3.3依照畜禽生產的相關法律和法規,強化畜禽污染物處理的管理認真貫徹執行畜牧業生產中法律法規,對畜禽養殖設定相應的門檻,制定必要養殖標準,對養殖場,屠宰場,農貿市場簽訂治理責任狀,對違法違規行為要有明確懲罰。使畜禽生產納入規范化,制度化,法制化的軌道上來。
3.4建立病死畜禽收集和集中無害化處理制度隨著畜禽養殖規模加大,養殖量猛增,按養殖畜禽數量10%死亡率計算,全年需處理病死畜禽數量是十分可觀的。建立相應無害化處理制度,不僅減少大量細菌,病毒傳播和傳染,而且減少污染環境,還能變廢為寶,取得一定經濟效益。
3.5加大畜禽污染物處理政策扶持力度養殖業效益低下,而污染物治理投入成本大,政府部門應要政策和資金扶持。對規模化畜禽污染治理重點項目和環保建設工程要給予重點扶持。激發養殖戶對污染物治理積極性。引導企業利用畜禽糞便和病死畜禽為資源進行市場化運作,綜合利用實現養殖—生態—環保—效益齊發展。
作者:張亞州單位:邳州市畜牧獸醫站
一、哈爾濱環境發展現狀
哈爾濱經濟高速發展的同時,不可避免地引起環境的污染,具體表現在工業三廢的排放方面(圖3)。1998年,哈爾濱工業三廢的排放量即工業廢水,工業固體廢棄物和工業廢氣的排放量分別是7461萬噸、812萬噸和800億標立方米,而到了2012年,工業廢水、工業固體廢棄物和工業廢氣排放量分別是6496.6萬噸、2027萬噸和573億標立方米,工業固體廢棄物排放量明顯減少,但是工業廢氣排放量和工業廢水排放量卻逐步增多。從圖3可知,哈爾濱工業廢水排放量在2010年有一個輕微的轉折點之后,自2010-2012年之間迅猛上升,到2012年達到6500萬噸。工業廢氣排放量自2007年的873億標立方米穩步上升至2012年的2027標億立方米。固體廢棄物排放量自2007年的1093萬噸降至2012年的573萬噸,工業固體廢棄物排放量大幅度減少。截至2012年,在哈爾濱市規模以上的工業中,萬元工業增加值單位能耗下降5.9%,降幅比萬元GDP能耗降幅高2.2個百分點。能源消費量為1788.4萬噸標準煤,增長3.2%,低于全社會能源消費總量增速2.7個百分點。
二、哈爾濱市環境庫茨涅茨曲線檢驗
(一)環境庫茨涅茨曲線的相關理論國內外對經濟增長與環境污染的庫茨涅茨曲線的研究分為兩類,一類是基于面板數據回歸等相關技術手段,適用于大規模的樣本數據分析。另一類是基于時間序列數據,主要運用一次、二次、三次曲線回歸或協整理論進行分析。本文以哈爾濱作為研究對象,考慮到數據的可獲取性,采用時間序列的方法進行分析?;跁r間序列的環境庫茨涅茨曲線擬合函數關系如下:上式中,Yt為環境污染和環境質量指標,代表某地區在t時刻的污染物的排放量,這里的污染物排放量一般用工業三廢(廢水、廢氣、固體廢棄物)的排放量來表示。xt是該地區在t時刻的經濟發展水平,一般用人均GDP來衡量。B1、B2、B3分別代表模型參數,C為特征相關參數,表示隨機誤差選項,Ut表示可以對系統產生擾動的其他因素。通過模型的擬合度對比,來選擇適合的模型進行擬合。如果二次曲線的擬合效果不理想,則選擇三次多項式對指標重新進行回歸。
(二)指標、數據的選取本文用于反映環境污染的指標有三項,分別是工業廢水排放量,工業固體廢棄物排放量和工業廢氣的排放量,表示環境受到的壓力。選取哈爾濱市的人均GDP為經濟指標,表示經濟增長的進程。本文選取了1998-2012年的數據,文中用到的所有數據均來源于《哈爾濱統計年鑒》。樣本數據的跨度為16年,符合回歸分析的基本要求。各指標的原始數據如表2所示。
(三)計量模型選擇與擬合借助SPSSS17.0軟件,分別以工業固體廢棄物,工業廢氣和工業廢水排放量為縱軸,以人均GDP為橫軸,做出序列值的散點圖,發現都不是線性關系,為此根據環境庫茨涅茨曲線的幾種常見的函數形式,結合哈爾濱市的實際情況,分別選用復合模擬、二次曲線、、三次多項式、二次多項式和指數函數等多種函數曲線模型作擬合。從回歸擬合系數R2和F值檢驗效果等因素來看,以三次多項式曲線擬合效果最好(表4),所以,本文采用三次多項式模型來刻畫哈爾濱市經濟增長與環境污染的相互關系。計量模型為。上述模型可以表示為經濟增長與環境污染的五種典型關系:1.B1<0,B2>0,B3<0表示經濟增長與環境質量之間的關系為倒“N”型,即在經濟發展的初期,環境質量比較好,但是隨著經濟的發展,環境質量逐步惡化。當經濟發展到一定的程度時,環境質量又會依靠科技的進步逐步改善。2.B1<0,B2=0,B3=0,表示經濟增長與環境質量處于平衡發展,即兩者之間和諧發展,相互促進。在經濟發展過程中,環境質量逐步改善。3.B1>0,B2=0,B3=0,表示隨著經濟的發展,環境質量逐步惡化,兩者之間處于不協調狀態。4.B1<0,B2>0,B3=0,表示經濟增長與環境質量之間的關系程“U”型,這與環境庫茨涅茨曲線完全相反。5.B1>0,B2<0,B3=0,表示經濟增長與環境質量之間的關系程倒“U”型特征,是典型的庫茨涅茨曲線。當經濟發展到一定程度后,經濟增長有利于環境的改善。通過spss17.0統計分析軟件,得到工業三廢排放量與人均GDP之間的函數模型擬合曲線:
(四)回歸結果分析1.工業廢水排放量。工業廢水排放量與人均GDP的三次性擬合效果較好,其中R2=0.927,F=46.255,t檢驗sig=0.000(表3),各個參數的顯著性符合95%的置信要求,擬合方程有效,說明哈爾濱市工業廢水排放量與經濟的關系有顯著的統計學意義。由圖6和表3可知,工業廢水與人均GDP的關系為。該曲線在人均GDP達到30000元以后,工業廢水排放量陡增。這說明,隨著經濟的發展,哈爾濱市的環境狀況尚未達到一個穩定的狀態,如不能有效的控制,環境狀況將會持續惡化。2.固體廢棄物排放量。工業固體廢棄物排放量與人均GDP的三次性擬合效果較好,其中R2=0.796,F=14.324,t檢驗sig=0.000(表3),各個參數的顯著性符合95%的置信要求,擬合方程有效,可以進一步的分析。由圖5和表3可知,固體廢棄物排放量與人均GDP的關系為:Yt=846.347-0.046xt-24.334E-6xt2-7.683E-11xt3從曲線中可以看到,固體廢棄物排放量隨著人均GDP的增加,首先呈現出下降的趨勢,在2001年這一時間點出現拐點,此時人均GDP達到10322元,之后又緩慢的上升,隨后在2009年達到高峰,此時人均GDP為32053元,之后又開始了持續的下降波動。曲線呈明顯的正“N”型特征。假若我們從21世紀初處的曲線開始,會發現固體廢棄物排放量與人均GDP呈明顯的倒“U”型特征,說明環境庫茨涅茨曲線在哈爾濱市是存在的。哈爾濱市是最早發展起來的重工業基地,固體廢棄物的排放量一直居高不下,但是近年來哈爾濱市已經意識到環境污染所帶來的生態風險,積極采取有效措施治理環境。目前,工業固體廢棄物排放量得到了有效的控制,環境污染整治初見成效。3.工業廢氣排放量。工業廢氣排放量與人均GDP的三次性擬合效果較好,其中R2=0.933,F=50.672,t檢驗sig=0.000(表4),各個參數的顯著性符合95%的置信要求,擬合方程是有效地,可以做進一步的分析。由圖4和表4的關系可知,工業廢氣排放量與人均GDP的關系為:Yt=323.556-0.084xt-3.767E-6xt2-6.067E-11xt3擬合圖像顯示工業廢氣排放量與人均GDP之間不存在顯著的環境庫茨涅茨曲線特征,工業廢氣的排放量隨著經濟的增長而增長。工業廢氣排放量在人均GDP達到3000元處之前增長緩慢,但是之后一直保持較快的增長。在這一階段,哈爾濱市工業發展速度加快,生產規模加大,導致廢氣排放量持續上升。該市全年平均氣溫低,采暖期長,植被生長期短,逆溫天氣多,不利于污染物擴散;市區公共綠地少,綠化覆蓋率不高(28.3%),城區裸露地面面積大,揚塵污染突出等一系列原因導致該曲線的持續上升。顯然,該曲線沒有轉折點。隨著人均GDP的增長,工業廢氣排放量有加速增長的趨勢,但不能就此斷定工業廢氣排放量與人均GDP不存在環境庫茨涅茨曲線的特征。
三、對策建議
當前,伴隨著經濟的快速發展,我國各地區能源消耗規模空前,能源不足、區域環境惡化的態勢更加嚴重。環境惡化將直接影響到各地的生產、生活;能源匱乏將會直接影響生產的順利進行。因此,合理開發和利用資源、注重環境保護是實現區域經濟協調、持續、健康發展必經之路。通過對哈爾濱市1998—2012年的經濟增長與環境污染實證研究結果表明,哈爾濱市經濟與環境的總體形勢是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之間的矛盾突出。隨著經濟的發展,污染物排放量在不同程度地增加,環境壓力增大,形勢不容樂觀。工業廢水排放量和工業廢氣排放量在近幾年呈現上升的態勢,且伴隨著經濟的增長,兩者的排放量呈現出加重的趨勢。哈爾濱市是最早發展起來的重工業城市,高消耗、高污染、高產出的污染密集型行業仍占主要地位,這種產業結構對環境污染的脅迫非常大。值得注意的是,哈爾濱市在控制固體廢棄物排放量方面成績顯著,近幾年哈爾濱市的固體廢棄物排放量一直呈下降趨勢。為實現哈爾濱市經濟與環境的協調發展,實現經濟的長期可持續發展,筆者提出以下政策建議:
(一)進一步完善環境保護的相關法律法規,對污染嚴重的企業進行限期整改我國在1989年實施了《中華人民共和國環境保護法》,旨在保護和改善環境,防止污染和其他公害,保證公眾健康,推進生態文明建設,促進經濟的可持續發展。黑龍江省在1995年頒布《黑龍江省環境保護條例》,哈爾濱在2001年實施了《哈爾濱市城市居民居住環境保護條例》,兩者的實施有效地改善了城市居民的生活環境和生態環境,但情況依然不容樂觀。因此,環境保護部門要加大執法力度,深入基層進行調查。對于那些污染嚴重的工業企業,要采取嚴厲的手段,令其停頓整改,絕不能走“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為了保證環境監測的可靠性,應該開通環境保護熱線電話,讓群眾積極參與到環境污染的監督中。
(二)進一步調整產業結構,促進哈爾濱市經濟由粗放型向集約型轉變大力發展現代服務業,重點發展旅游產業。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結合本地實際情況,制定適宜的發展戰略,減少資源的浪費,提高資源使用效率。同時,改進生產技術,完善配套設施,加大開發研究環保技術的投資,走資源消耗少、環境污染小的新型工業化道路。逐步關閉一些污染嚴重,資源浪費的企業,淘汰落后產能,提高企業環保準入門檻。逐步降低重污染產業的規模和比例。依靠科技進步推動經濟增長,使生產的各個環節都具有標準性、科學性,大力降低高污染、高能耗的生產設備數量。積極發展文化產業,大力促進新媒體產業的發展。要大力發展信息服務、金融保險、商務會展等新興現代服務業。實施綠色經濟計劃,推行清潔能源,清潔生產,積極推進生態城市建設。
(三)努力提高全民環保意識全社會環境意識的提高對于環境污染的改善具有至關重要的作用。良好的環境對每個人都是有益的,但環境保護缺乏盈利性,沒有明顯的直接效果,所以需要政府的引導,需要政府加強對民眾的環保教育宣傳工作。從各地實際出發,發動群眾共同制定環境行為規范,努力將保護環境、合理利用與節約資源的意識和行為滲透到公民的日常生活之中。倡導符合綠色文明的生活習慣、消費觀念和環境價值觀念,要把綠色社區的創建活動逐步納入文明社區建設和精神文明建設的總體目標中。針對環境群體性事件,政府需要加強對民眾的理解,并逐步完善環境保護體系。政府需要加強與民眾的溝通,使得公眾能夠有效、高效地參與政府對相關問題的處理并表達自己的意見,形成投訴得到受理、聽證權利有保障、環評公眾參與,媒體監督下環境質量和污染事故等信息及時準確公開,努力讓群眾了解環境狀況,并參與到保護環境監督環境污染的行列中。培育民間環保組織,架起民眾與政府溝通的橋梁。
(四)加強環保技術開發,積極引進國際先進的污染治理技術和設備,為企業污染控制提供資金、技術和政策支持通過適當的政策傾斜和優惠條件鼓勵企業引進先進的環保設備和環保技術。努力學習外國的先進技術和管理經驗,采用“誰污染誰付費”的原則,增加企業環境污染帶來的違法成本。企業要深層次調整企業文化,從各個方面減少環境污染的產生,努力讓環境污染在內部就被解決掉,不影響社會。積極發展循環經濟,建立資源循環利用體系。
作者:佟光霽王海賽單位:東北林業大學
編者按:本文主要從外部性與環境稅;科斯定理與污染權交易;環境稅與污染權交易之間的現實選擇三個方面進行論述。其中,主要包括:,外部性是一種經濟力量對另一種經濟力量的“非市場影響”、環境資源配置上的低效率與不公平、征收污染稅是目前被各國政府采納的一種最普遍的控制環境污染措施、外部性的存在導致了市場機制的失敗、政府應允許他們以高于污染者的出價來購買這些權利、用污染權交易來代替環境稅可以說缺乏現實基礎、污染主體相對集中或較容易分辨、污染物可以被有效計量、污染物的治理成本較易測算等,具體材料請詳見。
環境稅作為一種有效的環境經濟手段.在發達國家已實施幾十年,并且具有良好的環境效果。但是,在一些國家,一直存在這樣一個爭論,即用污染排放權利交易作為環境稅的替代辦法。污染權交易的概念是,政府可以設置一個可接受的污染排放水平,出售給相關企業以排放一定的污染物,并且允許企業之間進行這種權利的交易。那些削減排放成本較低的排放者可以將其權利賣給那些缺乏削減能力的企業,由此,總的排放成本將減至最小。對兩種手段如何進行評價,關系到環境政策的制定與實施。本文從這兩種環境經濟手段的理論與現實出發對其進行比較分析。
一、外部性與環境稅
簡單地說,外部性就是實際經濟活動中,生產者或消費者的活動對其他消費者或生產者產生的超越活動主體范圍的利害影響。按照傳統福利經濟學的觀點來看,外部性是一種經濟力量對另一種經濟力量的“非市場影響”,是經濟力量相互作用的結果。這種影響有好的也有壞的作用。好的作用成為外部經濟性或正的外部性,壞的作用成為外部不經濟性或負的外部性。由環境問題帶來的負的外部性是外部性的一個主要方面。從配置資源的角度分析,外部性是表示一個行動的某些效益或費用不在決策者的考慮范圍內的時候所產生的一種低效率現象,其表現有兩個方面:其一,決策者的效用或生產函數包含其他決策者的所選擇確定變量數值的一些實際變量;其二,決策者主體并不對受影響者進行補償或收費,某些效益被給予或某些費用被強加給沒有參加這一決策的人。
由于環境污染這種負的外部性的存在,造成了環境資源配置上的低效率與不公平,這促使人們去設計一種制度規則來校正這種外部性,使外部性內部化。庇古在研究外部性的過程中,也提出來解決外部性的稅收方法,即征收庇古稅。按照庇古的思想,應使用稅收的方法迫使廠商實現外部性的內部化;當一個廠商施加一種外部社會成本時,應該對它施加一種稅收,該稅收恰好等于邊際損害成本。即污染者必須對每單位的污染活動支付稅收,稅額等于負的外部性活動對其他經濟行為者造成的邊際外部成本,即邊際社會成本與邊際私人成本的差額。通過征收這樣一種稅收,污染者便將負的外部性內部化,從而恢復帕累托最優。顯然,庇古稅是一種基于社會和私人純產品差異的分析,并從責任角度來矯正負的外部性影響的解決方案。他通過工廠煙囪污染戶外晾衣的例子,引出來庇古稅概念:1918年,在工業城市曼徹斯特,其空氣污染監督委員會與附近的干凈城市Harrogate相比較,將燃料的額外成本和洗衣材料計算在內,不考慮勞動力因素,整個城市的總損失為一年29萬鎊。那么,庇古稅就要求促使行為人承受其行為成本,即庇古稅也應達到29萬鎊,并且由造成污染的制造企業來繳納,其目的旨在影響企業改變技術或減少產出,甚至終止經營。
這就是庇古對外部性的著名修正性稅收方案,由于庇古稅的基本原則與現行有關國際組織、政府和大多數經濟學家所認同并倡導的污染者付費原則是一致的,因而,征收污染稅是目前被各國政府采納的一種最普遍的控制環境污染措施。污染者付費原則(thePol—luterPaysPrinciple)是在1972年OECD環境委員會首次提出的,該原則明確表達了這樣一個意圖:即制造污染者應承擔治理污染的成本,這種措施由公共機構決定并能保持環境處于一種“可接受狀態”。這一原則在,OECD、歐盟等發達國家得到了認同。此原則從經濟學角度解釋即為,如果環境損害成本沒在價格中得到適當反映,無論在國際還是國內市場都低估了商品價格.因而帶來過多的生產和消費。通過污染者付費原則的實施,就可以比較合理地解決排污者與那些環境改善中受益者之問環境保護的費用分配問題。學者們大多數是認同環境稅的若干優點:即環境稅具有與污染者承擔環境污染責任;通過提高價格,使外部性內部化,限制了對環境有損害的活動,糾正了市場失靈:與其它環境政策相比,能以成本一有效方式達到一定的環境目標。此外,一些學者還提出,環境稅不僅具有上述優點,而且還存在更多的潛在得益,環境稅不但改善了環境質量而且減少了稅收的額外負擔,環境稅不僅會改善環境質量而且還會對經濟福利如效率增加產生正面影響,或者將會為實現其他政策目標如就業創造更有利的條件,換句話說,環境稅具有“雙贏效應”。
二、科斯定理與污染權交易
20世紀60年代之前,在處理外部性過程中經濟理論界基本上是因襲庇古的傳統,認為應該引入政府的干預力量,外部性實施者或被課稅或給予補貼,即以庇古稅為主線來分析帕累托最優的基本條件。這一傳統被科斯于1960年發表的一篇重要論文《社會成本問題》所打破,即被廣泛稱之的“科斯定理”。
在解決外部性問題上,科斯方案與庇古方案相比有下列不同之點:
第一,科斯是從經濟活動的總體目標(社會總收益最大化或社會總損害最小化)和邊際原則(邊際收益等于邊際成本)的角度出發來討論這個問題,而不是從法律責任角度出發來討論這個問題。
第二,科斯把權利或產權看作一種生產要素。通過產權的市場交易,可以使產權關系得到重組和調整.理性人對自身利益最大化的追求,必將使產權這種要素配置達到最優狀態。
第三,由于把產權看作是一種可交易的生產要素,因而只要產權初始安排界定清楚,資源的有效率配置與產權初始安排無關。這意味著在產權界定清晰和產權自由交易的條件下.市場機制本身可以有效率地解決外部性問題,并不需要政府插手其問。市場的自由交換過程對法律權利的不當安排有一種自動糾偏和矯正的功能。
盡管科斯定理有一定的局限性,但總的說來,它主張利用明確的產權關系來提高經濟效益,解決負外部性給資源最優配置造成的困難,尤其是解決公共資源中出現的嚴重外部性問題,具有不可低估的重要意義。它啟發了一代經濟學家.使外部性理論研究有了長足的發展。著名經濟學家戴爾斯在科斯定理引入產權和價格機制的基礎上,結合政府的作用,在其《污染、產權、價格》著作中提出了著名的“污染權”概念。戴爾斯認為,外部性的存在導致了市場機制的失敗,造成了環境污染。單獨依靠政府干預,或單獨依靠市場機制,都不能收到令人滿意的效果.而只有將二者結合起來才能恢復市場機制.有效地解決負的外部性,把污染控制在令人滿意的水平。戴爾斯認為,環境是一種商品,政府是該商品的所有者。作為環境的所有者,政府可以在專家的幫助下,把污染廢物分割成一些標準的單位,然后在市場上公開標價出售一定數量的“污染權”,每一份權利允許其購買者可排放一單位的廢物。每一水域或區域出售污染權的數量要足以保證環境能被人們接受。政府不僅應允許污染者購買這種權利,而且,如果受害者或潛在的受害者遭受了或預期將要遭受高于價格的損害時.他們為了防止污染.政府應允許他們以高于污染者的出價來購買這些權利。在產生外部性的污染者之間,政府也應允許其對污染權進行競購。在競爭中,一些能用最少的費用來處理自己污染問題的公司則都愿意自行解決,使之內部化。政府則可以用出售污染權得到的收入來改善環境質量。這樣,通過供求規律、價值規律和競爭規律的相互作用,政府有效地運用了其對環境這個商品的產權,價格機制將促成一個最佳的分配。
三、環境稅與污染權交易之間的現實選擇
筆者認為.不管是依托外部性理論的環境稅還是依托產權交易理論的污染權交易都存在著合理性,不能簡單地認為二者只是存在著不相容性,而是應當從解決環境問題的有效性角度來評判這兩種解決環境問題的重要手段。
環境稅自它產生之日起,經過了幾十年的實踐,證明它具有明顯的環境效益.OECD國家和歐盟國家已經將環境稅作為優先使用的政策工具。荷蘭可以說是歐盟國家的代表,荷蘭政府為保護環境而設計出的稅收有:燃料稅、噪音稅、垃圾稅、水污染稅、土壤保護稅、地下水稅、超額糞便稅、汽車特別稅、石油產品稅和消費稅等,名目繁多,全面周到。其他如丹麥、芬蘭、挪威、法國、意大利和瑞士等國家采取了一系列“產品稅收”(如對碳氫燃料、CFC等征稅)的措施;一些國家正在探討重新調整現行稅收.以使其起到更有力保護環境的作用。歐洲國家的實踐證明,采用環境稅的方式來保護環境.基本上達到了預想的環境目標,由于歐洲對含鉛汽油與非含鉛汽油實施差別稅,從1985年無鉛汽油上市,就表現為迅速替代含鉛汽油之勢,在歐洲,8年間無鉛汽油就擁有了50%市場份額,尤其是在丹麥、奧地利、芬蘭、挪威和瑞典.含鉛汽油的消費量和市場份額急劇下降直至消失。美國自70年代實施環境稅以來.二氧化碳排放減少了20%。一氧化碳排放減少了39%.二氧化硫排放減少了42%。懸浮顆粒物減少了70%。
所以.用污染權交易來代替環境稅可以說缺乏現實基礎.而應有的現實選擇應當是針對不同環境狀況和預計的環境效果。使兩種環境手段都發揮其特有的作用。到底是選擇環境稅還是污染權交易方法來解決外部性問題取決于具體的環境特點。要達到預計的污染治理水平,但污染治理成本不好測定的情況下,最好選擇污染權交易;反之,環境稅能事先預測環境成本,但污染治理水平達到何種程度卻具有不確定性。二者之間的選擇還取決于污染排放水平和環境損失以及削減成本之間的動態關系;如果隨著污染排放的增加,環境損失增加很慢,但污染削減成本上升很快,在這種情況下。應選擇環境稅手段。因為征稅上的一些較小的變化不至于帶來污染的大幅度增加,或者給污染者施加很大的未知成本。如果在某些情況下,隨著污染損害的上升,污染治理成本上升勢頭加快,這時,人們應當選擇污染權交易手段。
為進一步說明環境稅與污染權交易手段之間的選擇.本文引用Westin教授關于某發電站的例子:假定該發電站排放一定水平的煙囪污染,由此導致污染受害者的發病率急劇提高。如果消除這種污染需要改進過濾裝置.但其價格隨著治理效率的提高而增加,在這種情況下.人們應選擇權力交易。因為治理失誤的風險很大而消除污染的增加成本卻較小。相反,如果消除污染的健康收益相當小,而達到改善的環境水平卻需要相當大的支出,人們應選擇環境稅,以緩解污染者的行為。但這種刺激性稅收存在政策風險,因為在征稅后,可能既不能緩解污染行為又不能實現環境污染成本內部化。
除了上述兩種環境經濟手段之外,要根據不同的環境狀況采取其他不同的環境政策手段。從現實情況看,目前世界各國付諸實施的環境污染控制手段是多種多樣的.有人對意大利、瑞典、美國、法國、德國、荷蘭等六個國家的污染控制手段做過統計,共有85種方法,平均每個國家14種,其中50%為稅費。
一般而言.某一類型污染要運用環境稅進行控制,必須滿足如下條件:
其一,污染主體相對集中或較容易分辨。污染主體的明晰是環境稅能否成功的關鍵,否則,污染主體過于分散會導致征管難度加大。
其二.污染物可以被有效計量。污染物是環境稅課征的具體對象.只有對污染物的數量(或體積)進行有效計量的基礎上。我們才能根據污染主體所排放的污染物對環境的污染程度來確定應納的稅額,以最大限度地體現公平。
其三.污染物的治理成本較易測算。從經濟意義上說.只有環境稅額大于污染的治理成本,才能促使污染主體主動減少排放。所以能否測算某項環境污染的治理成本就成了環境稅能否有效發揮應作用的前提。污染權交易在應用中也要考慮的主要前提是:環境問題的復雜性給污染權確定帶來的難度。一般來說,現代工業化經濟是由無數的廠商和家庭的生產和消費組成的.產生的廢物將通過各種環境介質彌漫擴散到許多毫不相干的地域和人群,尤其是人口高度密集的工業化城市.在這種情況下,界定污染權是很難的。只有在比較簡單的污染權分配制度下,環境問題的彌散性和復雜性較小、涉及當事人數目不多時,才能有效發揮污染權交易的手段,如對局部酸雨、河流水污染所進行的污染權交易。但是,如果對具有全球性特點的二氧化碳排放也采取這種措施恐怕難度很大。否則,就使有些人利用環境擴散特點來分享他人購買清潔環境的好處或逃避支付費用,即所謂的“免費搭車”問題。
我國作為一個幅員遼闊的大國,環境問題不但程度嚴重.而且環境問題千差萬別,在治理環境措施的選擇上應當本著客觀現實的原則,不拘泥于形式,靈活采用多種環境手段,比如行政手段、法制手段,經濟手段中的環境收費、補貼、押金以至于環境稅和污染權交易,并做到各種手段的有效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