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首頁 公文范文 產品品質論文

產品品質論文

發布時間:2022-04-23 05:02:41

開篇:寫作不僅是一種記錄,更是一種創造,它讓我們能夠捕捉那些稍縱即逝的靈感,將它們永久地定格在紙上。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1篇產品品質論文,希望這些內容能成為您創作過程中的良師益友,陪伴您不斷探索和進步。

產品品質論文

產品品質論文:計算機視覺技術在農產品品質檢測中的應用

隨著科技的日益進步,計算機運行速度也在顯著提升。這使得計算機視覺技術在農產品品質檢測中的應用范圍逐漸擴大,也提升了農產品品質檢測工作的自動化成績及工作效率,并更好的適用了復雜的工作環境,同時避免了人工操作失誤等。為此,筆者從簡述計算機視覺技術入手,探究該技術在我國農產品品質檢測工作中的具體應用。

【關鍵詞】農產品 計算機視覺技術 品質檢測

農產品品質檢測工作中除了采取人工檢測法以外,還可以采取半自動或自動檢測法,如在水果分級檢測工作中的質量分級檢測法、光電分選法以及大小分級法等。然而農產品品質會受到自然生長環境或人為因素等方面的影響,農產品的色澤、大小及形狀等并不相同,無法采取單一指標進行檢測。因此充分應用計算機視覺技術,對農產品的品質進行檢測,極為重要。

1 計算機視覺技術

計算機視覺技術又被稱為機器視覺技術,指的是通過人類設計,在計算機環境下,達到再現或模擬人類視覺相關的職能行為的一種技術,包括了印刷和手寫文字的識別技術,圖像模式識別技術,物體三維表面形狀識別技術、距離識別以及速度感知等技術。該技術是諸多學科的結合與交叉,涉及到數學、生理學、信息處理、物理學、光學以及計算機等多種學科。探究計算機視覺技術的目的在于實驗人類視覺的再現及延伸,即再現高等動物的視覺系統,并對物體形狀以及類別進行識別。

此外,計算機視覺技術處理的原始資料多是圖像,所以該技術和圖像處理以及模擬識別等有著緊密的聯系。現階段,計算機視覺技術在諸多領域有著較為廣泛的運用,包括了醫學輔助診斷、資源調查、衛星圖像解釋、軍事指導、災害監測、氣象以及工業產品的外觀篩選及檢測等。同時研究該技術在農業工程領域中的應用,也成為了熱門話題。

2 在農產品品質檢測中,計算機視覺技術的具體應用

筆者在查閱相關文獻資料的基礎上,探究在農產品品質檢測工作中,計算機視覺技術在產品表面缺陷以及損傷識別工作中的具體應用;果形識別工作中的具體應用;農產品尺寸以及面積檢測工作中的具體應用。

2.1 在產品表面缺陷以及損傷識別工作中的具體應用

在對農產品進行分級的過程中,依然存在著一大問題,即農產品表面缺損以及損傷識別。而早在1984年就已經出現了采取線掃描和模擬攝像機針對蘋果表面損傷進行檢測的實驗報道,實驗結果顯示,采取數據技術能夠檢測出蘋果表面損傷,其檢測結果完全能夠達到人工分級的精度。與此同時,還出現了一種機器視覺系統,該系統將不規則的圖像信息與正常的圖像信息區分開來,在去除蔬菜內的雜物以及檢測農產品的污點等方面能夠取得較好的應用效果。此外,在1989年,國外出現了一種全新的計算方法,即運用紅外線掃描攝像機,處理蘋果表面的灰度圖像,既能夠確定蘋果表面的損傷面積,還能夠區分不同損傷區。然而還技術是以機械裝置的設定為基礎,需要消耗2s的時間,對一個蘋果進行檢測,蘋果表面缺陷分級精度以及損傷分級進度并不高。

我國在1997年,出現了運用計算機圖像處理技術對蘋果損壞自動化檢測的試驗研究,該試驗結果顯示,該技術的損壞檢出率較高,能夠規避果梗區以及花萼區對于壞損區域識別的具體影響,且該檢測技術的魯棒性較強。

2.2 在果形識別工作中的具體應用

果形識別是影響水果質量的重要因素之一,對于水果品質檢測有著重大意義。當水果成熟后,水果的外形將會發生巨大的改變,且無法采取數學方法進行鑒別,采取其他方式進行果形識別極為重要。

在1981年,有研究人員就針對形狀識別中的圖像特征進行了探討,提倡采取結構分析法以及外形輪廓曲線檢測法,針對水果外形進行識別。并在1985年,以數字圖像分析技術以及模式識別技術為依據,針對番茄定向、番茄形狀、表面缺陷以及尺寸進行分類的特殊算法,運用灰度梯度曲線,明確番茄表面缺陷以及花萼位置等。而我國則在2000年,按照果實形狀分析,通過連續性指標、半徑指標、連續指標對稱性、半徑指標對稱性等特征參數,表示果形,并首次采取參數形狀分析法。

2.3 在農產品尺寸以及面積檢測工作中的具體應用

農產品分級中,以農產品外形尺寸為依據。在1987年,國外就已經開始研究機械視覺技術在牡蠣肉分級以及尺寸檢測工作中的具體應用。并在1992年,針對人工檢測以及機器視覺檢測進行進行了對比分析,試驗結果顯示,和人工檢測技術相比,采取視覺檢測技術,能夠提高檢測的精確度,減少檢測消耗時間;同時在評價以及推廣種質資源中,準確的測量以及詳細的記錄種質形態的指標,有著極為重要的意義。為了能夠精確、快速地計算出玉米種質尺度,在1995年,有研究人員就提出了自動化選擇技術,該技術在處理玉米種質圖像中,其辨別精度極高。

而我國在2002年,有研究人員就針對水果品質進行動態、實時監測的智能化分級生產線進行了研究,該生產線,首先通過水果輸送翻轉系統,利用滾筒式輸送翻轉裝置,將水果往前輸送,在輸送過程中,以水平軸為中心,保證水果表面能夠被系統檢測到,以此獲得圖像信息。然后利用計算機視覺識別系統,對水果等級進行判斷,明確圖像信息。該系統具備了視覺識別功能。最終通過分級系統,完成水果分級工作。

3 結語

在二十世紀七十年代以后,計算機視覺技術就已經得到了較為迅速的發展,在我國,該技術在農產品品質檢測中的具體應用也得到了人們的高度關注,同時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計算機視覺技術作為人眼的延伸技術之一,其具備了人腦功能,運用該技術代替以往的人工操作技術,已經成為了農產品品質檢測工作的必然發展趨勢。

作者簡介

陳超(1995-),男,福建省福州市人。現為北京交通大學在校學生。研究方向為電子科學與技術。

作者單位

北京交通大學 北京市 100044

產品品質論文:肉類產品品質:何種市場營銷策略可以創造肉品附加值?

摘 要:保證肉類產品的質量,是整個肉類產業鏈的一個重要任務。保證肉品質量對于食品生產和銷售企業來說是應盡的義務,而對于消費者來說是應得的利益。過去發生的各種食品安全危機,質疑的不僅僅是產品內在和外在品質的保障途經,還包括產業鏈中產品或市場參與者的決策。從動物育種到產品加工、零售到消費及消費者在各方面的產品品質要求上都表達了新的期望。當今,市場營銷在產業鏈保障產品品質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本文將著重介紹肉類產業的市場營銷和商業運作。

關鍵詞:品質;肉產品;食品安全危機;品質和原產地認證;推銷

自從1996年食品安全危機以來,肉類品質成為真正意義上的一項挑戰。無論是對于生產和銷售企業,還是對消費者來說,品質保障不僅是理所當然的標準,也是增加產品附加值的戰略主旨。各種品質和原產地認證標識是對消費者最好的品質和來源保證。Momont[1]認為,這些認證標識具有多重意義,如天然、可靠且具有很強的象征意義。實際上,品質認證這個環節消除了消費者的疑慮外,它們還成為了品質、特性、原產地和精湛加工技術的代名詞。法國消費者愿意為信得過的產品支付更高的價格[2]。然而,最近一段時期以來大量出現的認證標識對于銷售行業和消費者來說卻很難輕易辨別[3]。

山區特產、鄉村特產、本地特產等各種特色標識和自行標榜的其他品質保證標識在市場上顯得名目繁多,且常常沒有清楚的解釋。

那么,品質保證是如何成為關鍵問題的呢?消費者對肉類品質的認識到底是怎樣的?他們的真正要求和需求是什么?最后,銷售策略在這個問題上可以起到什么作用?

1 肉類產品品質概念的演變和政策規范

20年來,人們對肉類品質的認知經歷了巨大的變化。其中食品安全危機的出現是一項重要的推動因素(表1)。其實,從90年代以來,農業和食品業不斷受到食品安全危機的沖擊,特別是肉類產業中動物,如牛(如瘋牛病)和禽類(如二惡英、禽流感等)。這些危機使得消費者對商品質量的不信任感增加[4],從而影響生產企業的運轉。Ben?tre等[5]將食品安全危機(1996年在羅馬舉辦的世界食品峰會)和食品的內在品質造成的危機歸納為“理智型”或“粗暴型”兩類[6]。

40多年來的食品丑聞和危機,促使歐盟制定了93/43CE食品衛生條例,主張采用危害分析與關鍵控制點(hazard analysis and critical control point,HACCP)方法“識別食品衛生的關鍵因素,建立且嚴格遵守安全規程并及時更新”。最近的大范圍肉品摻假(如2006年魚肉和2013年馬肉摻假)事件曝光以后,歐盟重新修訂并簡化了原來的食品安全條例,并于2013年5月公布和在2016年實施。該條例加強了食品衛生規范,尤其要求增加突擊檢查和加重處罰以防造假行為的內容。歐盟委員會(2014年7月,第六輪談判)已討論簽訂跨大西洋貿易與投資伙伴關系協定(Trans-Pacific Partnership,TTIP),旨在解除貿易束縛,并提高了肉產品的品質要求。市場和消費者對于倫理、環境和食品衛生的訴求,都將是爭論的重點和關鍵挑戰。

對照新法規的內容可以明顯發現,公共機構和業界對食品的品質明顯重視了(如衛生、微生物、原材料等)。法國消費者已經不能再容忍任何食品衛生問題,這些規定旨在重塑消費者對肉類消費的信心。

那么,品質的定義具體是什么?根據ISO 9000∶2000 標準,品質是指“一個產品、一套工藝或一項服務可以滿足外在或內在需求的所有特質”。從營銷上來說,品質是“一個物質、一項服務、一個品牌或一個企業,被客觀或主觀所公認的特性和價值”[7]。

然而,食品的品質在不同國家和地區的定義有所不同。歐洲消費者越來越注重品質和原產地認證標識如“原產地認證稱號”、“原產地保護稱號”、“產區保護標識”“紅色標簽”等。在法國,品質通常是通過符合法律法規標準的形式展現出來了。而美國的情況就完全不同,品質認證標識被視為一種非關稅貿易壁壘,因此無法建立相似的品質保障體系。品質通常被詮釋為對工業流程的遵守和無毒無殘留。品質的概念縮小到了技術層面,且最終以企業的聲望來代表,公共部門的介入也就沒有必要[8]。

同樣,生鮮乳、奶酪是歐洲傳統和技術的標識,而在美國這完全不符合衛生標準。另外,歐洲支持對轉基因產品在標簽中強制標注,而美國則反對。這個分歧體現出食品品質概念上的分歧。在美國允許使用激素類產品飼養肉牛以加快其生長速度,這一事實也展現出食品品質的有關法規要求完全不同。

一些消費者對最新的科研結果有時表示質疑甚至抵制。他們要求加強食品衛生和品質規范以及監督措施。因此,提高品質是所有食品工業的必由之路。唯有提高品質才可以重樹消費者信心。盡管一系列新法規已經或即將生效,消費者對于提高品質的訴求一刻也未停止。除此之外,他們還表達了對食品產業各領域更多了解的訴求。

2 消費者對肉類品質的認識、態度和要求

食品問題一直以來都是法國人重點關心的問題。隨著經濟的發展,人們的進食已經不再僅是滿足生理和享受的需要,它還有其他層面的需要。例如,在家畜飼料中添加亞麻籽可以生產出對人體健康有益的ω-3脂肪酸;含膠原蛋白的酸乳可以減少成年人的皺紋;用蘆薈制作的飲料可以改善皮膚狀況;含類胡蘿卜素的甜點可以使皮膚變成古銅色等。

盡管這些例子都通過產品形象或用途提升了食品的原有價值,但食品的相對價值還是降低了。1991年以來,居民用于食品消費的支出不斷降低,而住房和交通用支出不斷增長。1960年法國每個家庭平均支出的60%為滿足飲食需要,如今這項支出只剩下13.5%了,飲食已不再是法國人生活的第一大支出(表2)。

2010年,法國居民肉類消費支出占食品消費支出總額的比重最高(達21%,表3)。每人每年肉類消費總量為90kg(這個數據在20年前是100 kg,表4)。

消費者對未加工產品的需求量在下降,而對加工產品(如便利食品和打包食品)的需求量(也包括對配套服務的需求)在升高。除此之外,他們也追求食品的品質和安全。無論是對養殖企業還是加工企業來說,產品的品質、可靠性和便利性都是必不可少的要求。然而,品質既取決于產品的客觀特質,也取決于消費者的主觀喜好。盡管后者不易得知,但了解消費者的滿意度確實至關重要。它取決于產品的形象(如品牌和品牌形象)以及配套的售后服務。這些條件都是組成食品附加值的要件。

多項研究顯示,肉類產業希望在銷售環節更有效地滿足消費者對品質的要求[10]。然而,在從前被認為是例行或習慣(鎖定唯一品牌)行為的肉產品購買,在食品危機發生之后已經發生了改變,如考慮其他產品、或者減少甚至放棄對該肉產品的消費,但這又陷入了新的困境,如對產品的來源、價格和加工方式等必須重新審視[11]。

這個消費行為的改變會影響其購買標準,其中除了品質、風味或口感等內在特點外,又加入了產品來源、畜牧養殖模式和品質認證標識等外在的指標(表5)。

如今的食品品質特征除了營養價值、感官品質和衛生之外,還加入了道德規范(如環保和動物福利)和文化價值(如地域、傳統文化等)[8]。這些新的品質概念涉及食品的生產條件,對特殊認證標識起促進作用(如原產地認證稱號等)。這些認證標識使生產者和產地都獲得了更多的附加值,但也增加了對生產過程中品質保障和可追溯性的要求。

食品品質對于消費者來說成為了理所當然的選擇標準。相應地,肉類產業(特別是占70%銷售量的大型銷售企業)的戰略主旨,很自然地集中到了大宗消費產品的價格上(圖1)。目前,消費者對食品衛生的關注度很高,他們對食品生產過程的信息有更多的了解。關于原材料的來源、加工方式等信息,都成為了銷售是否成功的要件。消費者認為,提供食品來源和畜牧養殖模式等信息是理所當然的。他們難以理解,為什么家畜可以在法國養殖,肉類加工卻要送到國外,最后成品又賣回法國。國家跨行業組織主導的一系列措施,如法國原產地標識、法國豬肉標識等,旨在盡力滿足消費者對品質、來源和可靠性的要求(表6)。消費者要求清楚的食品來源、工藝和衛生信息,而種類繁多的品質標識或原產地認證標識,又使得消費者難以辨認出他們需要的重要信息。因此,要盡量簡化和集中這些品質認證標識。例如,水產行業就推出了統一的“法國館”標識。

3 市場營銷與產品形象

長期以來,市場營銷在肉類產業鏈中都只是作為一個選項而非必要環節。而如今,營銷與品質的結合成為了肉類產業的現實要求。營銷具體是指什么?營銷的定義是“選擇和吸引市場、發展并維持顧客群,交付并傳遞價值的科學和藝術”[13]。它的作用是通過品牌策略、品牌形象和銷售服務帶來附加值,并且及時調整以滿足消費者需求。盡管如此,購買欲望和購買行為有時并不一致。本文研究發現,在食品貨架區決定購買的人群比例為53%。而以光顧貨物的人群為100%時,只有23%購買者會注意到品牌,其中16%的購買者會取下貨物觀察,15%會決定購買,5%會購買該品牌的多樣貨物(圖2)。

研究發現,在11 000 個參考產品中,購買者只注意到500 個,能記住的也只有50個。這是由于購買者在中等超市(面積400~2 500 m2)的購物時間平均為25 min,在大型超市的購物時間58 min。購買物品中1/3為生活基本用品,其余為沖動購買、享樂性購買和深思熟慮后購買。購買甜食平均花的時間為59 s,購買咸食時間為56 s,而液態產品為49 s。如果再看看購買常用品的時間,其數據更驚人:1 kg牛乳為10 s,面包為10 s,巧克力為30 s,鵝肝為59 s,而肉產品是90 s[14]。

如何向購買者傳達產品以及加工品質信息呢?大部分肉品是在大型超市銷售,也就是說這個“無聲銷售”要靠購買者自己來尋找滿足其要求的內在和外在品質標準。而貨架的陳列并不總是按消費者需求來安排,且品質標識的種類繁多(正式標識、集體標識或以銷售品牌私設的標識)。另外,以銷售量至上的低價策略,也會在一定程度上干擾消費者的選擇。

現在的顧客已經不再沿用傳統的推銷模式決定購買貨物了。既然已經知道他們通常都會提前準備購物(如47%的購物者準備購物清單),就要盡量采用適宜的、能影響他們購買決定的銷售策略。因此出現了一系列促銷方案:成套銷售、即時折扣、加量不加價、贈送購物券、會員卡優惠等等。盡管這些促銷方式在一定程度上發揮了作用,但不能忽視消費者在尋求便利、價格合理、簡單便于選擇但又不失多樣化的產品(表7)。

現今消費者對肉產品的動物種類非常“忠誠”:36%的消費者在斷貨時選擇延期購買,42%選擇同種動物不同切塊部位。確定動物種類后,切塊部位便成為第二重要的標準,決定因素為顏色和包裝情況[15]。對消費者的購買行為的研究至關重要,此時不能把消費者單純看待成“購買東西的人”,因此需要引入“范疇管理”的概念,即購買者站在消費的角度定義其對產品的要求。“購物者營銷”并非是一個革命性的方法,而是更加完善、更貼近購買者需求的促銷手段。為了更好地滿足購買者需求,銷售企業和加工業確定了5 個重要環節:

1)類別;2)顧客;3)購買路線;4)量化的需求單元;5)購買欲望。

新的“營銷”策略更加注重在消費瞬間通過統一形式和類別來促銷。使用交易人數與交易量(people incidence transaction amount,PITA)方法,可以更好地滿足購買路線和消費需求(圖3)。

這個方法在對顧客瀏覽頻率、購買品牌、年購買量以及分類別購買頻率分析的基礎上建立。新的促銷手段(如即時折扣、買一贈一、加量不加價等)則用于吸引顧客的注意。

這個方法能更好地分析購買者在商店的購買行為,研究發現:70%的品牌是在商店內選擇的,68%的購買決定并無事先規劃,5%是同一品牌的忠實顧客,47%受銷售地點的促銷廣告影響。

以上結果表明,購物者展示的是一個“即時處境行為”即購買行為同時受需求標準和購物環境的影響。 除此之外,購買者與貨架的距離也是重要影響因素。營銷中通常利用“5-3-1”原則來優化產品包裝。這個原則主要考慮了消費者與貨架距離對包裝的視覺感知情況的影響。表8舉例說明了不同距離時消費者對產品包裝的感知情況。

今天的肉類產業應該配合零售商的需求來供貨,要推陳出新,要建立起生產者與消費者的聯系,并提升對購買行為的理解。大型零售商期待可以自行發展產品分類的供應商。所以,肉類工業要自行了解消費者對各種類產品的需求情況,以更好地為產品定位并豐富產品種類。然而,這個營銷手段的推行并非輕而易舉,因為大中型超市本身也通過加工半成品來推出一部分肉類產品。現有的肉類品牌已經“樹立”,要建立新的品牌著實不易。如Charal、Socopa、Valtéro、 Le Gaulois 和 Loué 集團等。這些品牌已經根據消費需求改善了銷售策略,提高了產品的外在品質(如包裝、便利性等)。

最近推出的肉類新切塊命名就是針對消費用途的一種改進。法國經濟部下屬的消費、競爭和打假管理處于2014年12月開始頒布實施的《牛肉、犢牛肉和羊肉新切塊命名法》將激活肉類供應市場,促使提高產品的實用性和便利性,更真切地滿足消費需求。但這還不夠,肉類產業的營銷潛力還有待進一步開發。

當前,營銷的成功在于針對消費者需求的一整套措施:1)對貨架色彩的戲劇化布置(如裝飾、新品促銷活動、季節主題促銷等);2)優化產品種類劃分、烹飪模式、量化和質化促銷;3)優化不同種類肉產品在不同消費場所的用途、感官和營養價值;4)標注各切塊的烹飪方法建議,同時提供切塊部位的信息。

4 結 語

畜牧產品,特別是肉類的品質,透過消費者的信心來體現。它本身并不具附加值,但可通過品牌、標識、形象和實用性來回應消費者的需求。今天仍有47%的購買者在光顧銷售點后放棄購買[16]。要使購買意圖成為購買行為,就要通過以下幾方面改善銷售點:1)標清產品分類;2)標明切塊部位及其烹飪方法建議;3)了解購物者的真實需求;4)分析購買者的購物路線。

當今肉類產業沒有成功的捷徑,唯有提高生產透明度、可靠性和生產技能。除此之外,還要讓消費者明白并理解肉類產業的角色。眾多的品質標識使消費者感到困惑,但它們卻是使消費者放心的唯一途徑。優化供貨分類、戲劇化布置和創新促銷策略,是滿足顧客和食品工業需求的有效輔助手段。

產品品質論文:提高產品品質、創造管理亮點某項目工程精細化管理控制探微

摘要:本文簡述了某項目的工程管控的措施和亮點,今后,筆者將在項目管理中不斷探索研究新的管理方法,不斷加強和提高工程的精細化管理手段,提升產品品質,通過良好的工程管控手段為業主提供更加優質的產品!

關鍵詞:建筑產品;精細化管理;項目創新

1.工程概況

某項目位于南京南站的東南角,周邊商業配套齊全,九都薈共有兩期開發,總用地面積約為12萬平方米,總建筑面積約為42萬平方米,擁有沿街商鋪,從拿地到開盤17個月,首次開盤,市民爭先搶購,產品受到市場熱捧,銷售火爆。

2.質量管控措施

項目質量管控措施,主要包括:(1)質量管理可視化:每棟樓安全通道兩側張貼樓棟信息牌、質量可視化表、進度可視化表及安全巡更記錄,質量按照實測實量要求按集團要求懸掛于樓棟通道處,充分顯示出不同施工階段各道工序指標的檢查情況,數據更新務必及時。(2)工程實測實量可視化:現場施工必須嚴格執行三檢制度,每道工序均要現場驗收,每道工序均拍照留有映像資料,不經驗收合格,不得進行下道工序施工。尤其是隱蔽部位,需監理驗收并拍照留檔,做可視化驗收記錄,嚴格控制現場工序質量。(3)落實工程“四化管理”:主體階段設置砂漿、預制構件、模板、鋼筋的集中加工區,裝修階段設置瓷磚、木工、防水材料及膩子集中加工區,進行“四化”管理,做到加工和安裝分離,有效的進行了質量控制,確保了產品品質。(4)進行工序穿插施工:包括門框先行和主體未封頂之前,精裝修單位進場穿插施工,主體結構分段驗收,做好裝修與土建穿插施工,總工期可以有效提升10%以上。(5)引入工程施工樣板: 現場設置樣板展示區,對砌筑、粉刷、防水、屋面等重要的工序進行展示,待主體施工階段,在樓棟做實體樣板間:土建樣板、精裝修樣板、交付樣板間。另還須做景觀和外立面的工藝樣板。工藝、工法樣板先行,及時發現并解決問題,不把問題帶到后期大規模工作開展當中。(6)深化圖紙和制作戶型手冊:為精細化施工管理,現場編制每個戶型的戶型手冊,內容有:定位放線圖、墻體砌筑圖、粉刷圖、水電定位圖、天花吊頂圖、地坪豎向標高、瓷磚排版圖等,為現場集中加工和移交提供依據,確保同戶型同部位尺寸一致。

3.安全文明施工管控措施

項目安全文明施工管控措施主要包括:(1)統一安全文明施工策劃:人車分流,場地布置清晰,包括外架 統一標語、出入口統一標語、安全施工統一標語等。(2)落實安全分色管理及安全文明標準化施工:可視化評估施工安全系數,確保施工安全。(3)制定安全巡更制度:施工現場每天專職小組安全巡查,發現安全隱患,登記公告并及時整改。(4)執行樓棟值長管理制度:執行樓棟值長制度,值長負責制,現場各個主要分包管理人員擔當每棟樓的值長,值長負責協助總包單位管理人員管理本棟樓的安全文明落實工作。(5)現場進行人車分流管理:現場道路采用人車分流制,規范化管理,保障工人安全和施工道路通暢。(6)采用太陽能燈和引入雨水收集系統:為了積極響應國家節能減排的號召,合理利用能源、節約資源,項目不斷引進新技術,在現場先后采用了太陽能燈和雨水收集系統。(7)現場晨會制度:每日早晨總包召集現場的主要管理人員、班組長及分包管理人員,在安全公示牌下面集中,對今天的施工內容、安全危險源及注意事項進行布置。

4.項目新工藝亮點

項目新工藝亮點主要包括:(1)PC工業化:九項目部通過對日式管理經驗的學習培訓以及對前期成功項目PC工程經驗的借鑒和總結,進一步提升了項目對PC工業化技術的應用和管理,于2014年11月開始,在F-4、E-4、G-2 樓棟上采用PC全周期施工,前期做好產品定位研究,其中F-4、E-4兩棟為柱、梁、墻、樓梯為全PC預制構件,樓板為疊合板,做綠色建筑。(2)鋁木復合木板體系:為提高工程質量,提升實測成績,項目研究并樣板展示鋁木復合木板體系,于2014年7月開始,在D-7、A-2以及EFG地塊部分樓棟主體施工階段開始采用此體系,鋁模板砼成型質量非常好,實測成績高,周轉60次成本攤銷和木模板持平。(3)免抹灰(薄抹灰)工藝:為減少空鼓、開裂,保證粉刷質量,在不改變墻體材料的基礎上,采用石膏砂漿進行5-8mm的薄抹灰,已經現場制作圣戈班、普拉德等品牌材料的樣板,進行對比研究后,隨即在項目后續施工中推廣。(4)精裝修穿插及無塵化加工:精裝修單位提前進場做門套先行施工,主體分批次驗收。精裝修單位提前進行單工種流水穿插施工,建立設置集中加工廠,瓷磚、木工、膩子、吊頂材料、防水材料,均集中加工加工安裝分離,提高加工精度,縮短總工期,提升產品品質。(5)景觀先行:做好景觀圖深化設計,對景觀圖紙和室外綜合管網提前疊圖,景觀圍墻和綜合管網先行,在地庫全部封頂、底層腳手架拆除后實施。

此外,項目也在做一些新工藝、工法的研究,例如高精度樓地面原漿收光找平、預制窗臺板、保溫反打工藝研究等,也分別取得了一些進展。

以上簡述了某項目的工程管控的措施和亮點,在項目管理中將不斷探索研究新的管理方法,不斷加強和提高工程的精細化管理手段,提升產品品質,通過良好的工程管控手段為業主提供更加優質的產品,回饋社會!

產品品質論文:微生物農業對提高農產品品質及改善農業生態環境的影響探析

摘要:近年來,隨著經濟和科技的不斷進步,使得我國農民所能利用的耕地面積在不斷的減少。面對這樣的情況,相關的工業、農業部門開始進行深入的探討和研究,為了利用有限的土地資源創造出更多的財富,各種各樣的化肥相繼問世,以此促進經濟作物的快速生長。但同時化肥的使用帶來了很多問題,如:農產品質量得不到保障、嚴重影響農業生態環境等,通過大量的試驗研究證明微生物農業在農業中發揮著重要作用,要加大微生物農業的推廣力度,以提高農產品品質及改善農業生態環境。

關鍵詞:微生物;農產品品質;農業生態環境

近幾年來,面對我國農業生物資源的利用情況和我國農業發展情況,我國相關部門開始意識到微生物農業的重要性。從宏觀上看,微生物農業屬于一種工業型的農業,其主要通過微生物資源產業化實現的。微生物農業的廣泛推廣,不僅有利于提高我國的農產品品質,而且還有利于實現農業的可持續發展。

1.微生物農業的含義

微生物農業也被稱為白色農業。這種農業是一種工業化的農業,微生物農業的形成主要以蛋白質工程、細胞工程、酶工程為基礎,并在此基礎之上通過使用各種高科技開發手段,對微生物資源進行開發和利用,這一過程就是微生物農業過程。微生物農業可以將微生物資源進行優化配置,就微生物本身而言,其具有超強的繁殖生產能力,并通過工廠化處理,能夠生產出人類及動植物所需要的營養品和保健品。微生物農業屬于一種新型農業。微生物農業的發展系數較大,其屬于高增值農業。

2.發展微生物農業有利于提高農產品品質

通過對農業生產的實際情況進行調查和研究,我國大部分農業生產中需要投入大量的農藥、化肥,這雖然提高了農作物的產量,但是無法保證農產品的安全。

在農作物生長的過程中,一定會遇到病蟲害問題,如果通過農藥進行防治病蟲害,將不利于農作物的安全生產。生物防治病蟲害是一項較新的技術,其具有很多優勢,如:沒有污染、沒有公害、等。目前我國應用微生物進行病蟲害防治的效果較好,其值得廣泛的推廣,其不僅能夠有效的防治病蟲害,而且還有利于提高作物產品的品質。

微生物還可以混配在化肥、微量元素、有機飼料中,從而形成了微生物復混生物肥料。微生物復混生物肥料不僅能夠增加土壤的肥力,而且還能夠為作物的生長提供充足的營養元素,從而使植物根際的微生物環境得到很好的改善。微生物肥料在植物生長過程中發揮著重要的作用,有利于植物對養分的吸收,進而促進植物生長,提高了植物抗病蟲的能力。

3.發展微生物農業有利于改善農業生態環境

二十一世紀面臨的最嚴峻的問題就是生態環境保護問題。微生物農業的發展前景比較客觀。在實際的微生物農業生產過程中,能夠將有機廢物變廢為寶,可以間接的促進生態環境的保護。在微生物農業中,微生物生態環境保護劑具有重要的作用,其可以將空氣中的毒氣及水、土壤中的有害物質清除干凈,微生物農業是一項全新的產業,其具有較大的開發和利用價值。

在農業糧食生產過程中,農藥和化肥對糧食的產量產生了很大的作用,同時也嚴重的破壞了農業生態環境。在不同程度上對水體、土壤、大氣造成了污染和破壞。針對這樣的嚴峻形勢,為了能夠促進我國農業長期穩定持續發展,我國相關部門已經發現了生物農藥、生物肥料的重要性。微生物農業的大力推廣和發展,不僅能夠增加農作物的產量,而且還能提高農作物產品品質。微生物農業可以保證農作物的安全,有效的提高動、植物資源的利用率,進一步改善和保護生態環境。

4.微生物農業提高農產品品質及改善農業生態環境的實例

4.1簡要介紹紫云英根瘤菌菌劑

紫云英是豆科黃芪屬一年生草本植物,又稱紅花草,是重要的綠肥,飼料兼用作物。紫云英不僅能給土壤增加大量的新鮮有機質,還可以改善土壤理化性狀,協調水、肥、氣、熱狀況,提高土壤生產性能。因此,種植綠肥是一項必需的用地養地措施。紫云英固氮能力強,氮素利用效率也高,株體腐解時對土壤氮素的激發量很大,在我國南方農田生態系統中維持農田氮循環有著重要的意義。

高效的紫云英根瘤菌菌劑在提高紫云英產量方面具有重要作用。高效優質的紫云英根瘤菌菌劑,一方面在紫云英播種后能提高紫云英的產量,另外還能在土壤中形成多種有利菌株共生的良好根際生態環境,對水稻化肥利用率起到重要的效果。

4.2高效紫云英根瘤菌在選育時應注意的問題

紫云英根瘤菌的初篩:將粗篩出來的紫云英根瘤菌進行回接紫云英試驗(水培法或沙培法)進行初篩,從播后結瘤時間、根瘤數、根瘤大小、根瘤顏色、植株含氮量和植株長勢等指標篩選效果好的紫云英根瘤菌;紫云英根瘤菌的誘變育種:利用紫外誘變等生物誘變技術來選育出固氮效果更好、抗逆性更強的紫云英根瘤菌菌種。

4.3發酵生產工藝的研究

優培養基的篩選:利用搖瓶發酵、20L、200L自控發酵罐發酵,利用旋轉組學設計和計算機技術篩選各功能菌種生長所需的氮源、碳源、礦質營養、添加劑和誘導劑營養配方,確定促進菌體生長的營養成分和最佳復合培養基配方。

高效吸附載體及其滅菌技術研究:通過考察菌種在不同滅菌條件(巴氏滅菌法,高壓濕熱滅菌法和γ-射線滅菌法)下的不同載體(褐煤,草炭,蛭石和珍珠巖)的存活時限以及載體中所含有的成分,將對菌體保存和對土壤的增肥及微生態作用等綜合因素,確定載體最佳滅菌方法和最佳載體。

4.4應用技術研究

通過盆栽、小區和大田試驗,檢測紫云英根瘤菌產品的應用效果和穩定性,研究制劑不同劑型、濃度、用量、施用時間、施用方法以及環境因子對使用效果的影響,再反饋信息進一步研究和調整發酵生產工藝技術,生產出高效、持效的生物有機肥料產品。

5.如何運用微生物提高農產品品質及改善農業生態環境

5.1合理帥選菌株和應用聯合菌群。

在深入了解有關微生物特性的基礎上,采用新的技術手段,根據用途把幾種所用菌種進行恰當、巧妙組合,使其某種或幾種性能從原有水平再提高一步,使復合或聯合菌群發揮互惠、協同、共生等作用,排除相互拮抗的發生。

5.2改善生產條件和生產工藝。

發酵條件、工藝流程、合適的載體、劑型、粘著劑的發展,尤其是在產品保質期方面需要開展深入的研究。

5.3應用價值較高的微生物產品

有機物料腐熟劑(或稱發酵劑)、根瘤菌劑、生物修復劑(微生物區系、解毒、重茬等)、促生菌劑,生物有機肥等。其中根瘤菌劑作為微生物肥料中的一類重要品種,目前存在的根瘤菌劑產品質量不穩定、使用菌種的有效性低、接種后在種子上存活時間短、結瘤效果差、產品保質期短等問題未很好的解決。因此,這方面需要國家加大投入,開展相關的研究,加快新產品的開發與應用。由于接種根瘤菌劑還能有效降低和減輕豆科作物重茬的病害,根瘤菌劑在我國具有十分良好的應用前景。

6.結束語

農業在國民經濟中起著重要的作用,同時也帶動了其他行業的發展。但在農業實際發展中存在著嚴重的問題,例如:在農作物的生長中大量的使用化學農藥是必不可少的,農藥可以殺滅農作物在生產中的害蟲和病菌,但不能保證農產品的安全,也使農業的生態環境遭到了破壞,嚴重影響了農產品品質和生態環境。通過對這樣問題的研究,表明微生物農業將有利于提高農產品品質及改善農業生態環境,值得進一步的推廣。

產品品質論文:基于結構方程模型建立汽車產品品質顧客滿意度模型研究

摘要 :顧客滿意度是影響企業增加優秀競爭力的重要因素,各大整車企業都非常關心該指標。本文將產品品質滿意度從顧客滿意度中解析出來,將與汽車產品性能相關的功能區域分解成20個底層因子,通過建立汽車設計相關的底層因子與產品品質顧客滿意度的模型,將各因子對產品品質滿意度的影響數量化。可以幫助企業在新產品設計策略制定或現有產品售后質量改進及資源配置優先級方面提供有力的數據支撐。

關鍵詞 :汽車產品品質顧客滿意度 底層因子 結構方程模型 數學模型

1 .研究的背景和意義

隨著中國經濟增速放緩,整車廠面臨著巨大壓力和諸多挑戰。外資品牌在中國相繼建立合資品牌,推出多層次品牌戰略,利用中國低價位資源開發出經濟性更有優勢的產品。作為自主品牌,若想在合資品牌圍攻的汽車市場中提升市場份額,就需要解決如何系統、全面、準確地獲取用戶對產品重點關注區域的需求。并對產品品質各維度的相關需求進行分析,與顧客滿意度建立聯系,識別關鍵影響因素。把顧客的感知質量需求輸入給產品開發是連接市場、用戶和產品開發過程的橋梁。

目前的中國顧客滿意度模型,能識別顧客重點關注的方向,但范圍較大對于企業真正落實到其產品開發設計有一定難度。顧客滿意度模型中對于產品設計方面的底層因素對顧客滿意度影響量的大小不能充分識別。與產品性能相關的不同區域各底層因子的權重也沒有提出一個量化的測量手段。故本文提出利用結構方程模型,建立產品品質滿意度與各底層因子相關性的模型。

2 .產品品質滿意度與各底層因素模型建立方法

3 .研究結論

通過建立產品品質顧客滿意度與產品性能各底層因素的結構方程,識別出不同影響因素的優先級及其影響關系。在項目開發和現有車型售后改進時可以根據調研分析數據,將有限的成本投入到顧客高感知的區域,提高產品性價比,提升產品競爭力。

產品品質論文:粉壟可自然性提高農產品品質

粉壟令作物產增品好

韋本輝和他的研究團隊在研究中,提出的“粉壟栽培方法”,突破了千年“犁耙”耕種模式,實現合理利用耕作層及耕層以下土壤資源和天然降水,作物根系特別發達,促使作物大幅度提高單產和改善品質。

粉壟栽培方法在中國南方地區廣西,已在水稻、甘蔗、木薯等12種作物應用,增產率達10%~30%;在北方地區的遼寧、河北等地試種玉米等表現良好,干旱地區的甘肅省定西縣試種馬鈴薯增產率達35.4%,寧夏回族自治區在荒漠上首次試種準山藥畝產達3477公斤;中部地區的湖南試種木薯、淮山藥效果表現良好。

在廣西玉林市福綿區粉壟栽培的稻谷,農業部稻米及制品質量監督檢驗測試中心提供的檢驗報告顯示,其整精米率、蛋白質分別達50.9%、10.2%,比同一塊田同一品種同一施肥管理條件的常規種植的稻谷分別增加了15.94%、14.61%,粉壟栽培的整精米率、蛋白質單項質量判定均為一等,常規種植的則均為三等。

粉壟給作物產增品好的奧秘

粉壟栽培方法,是韋本輝和他的研究團隊,從他們在研究土壤疏松類型比土壤板結和表皮結膜兩種類型增產15%以上得到啟發,并從農藝和農機相結合上進行研究,2010年初正式提出并申報國家發明專利。

粉壟對作物增產和提高產品質量的奧秘,韋本輝認為,主要是由于耕地松土量和速效性養分增加及種植帶下有U型儲水槽(事實上形成了耕地天然水庫),實現了作物對土壤、水分、光能等自然資源的最大化合理利用,是自然資源增量利用產生的效應;同時,土壤環境改善和充分利用天然降水,促進作物根系發達和以根系為主導的“根”本理論的作物栽培新理念的有效施行。在此條件下,作物在整個生長發育期間,可以穩定地、持續地吸納土壤中各種礦物質元素,尤其是吸納了傳統耕作方式未能打破犁底層的土壤養分和未被旋磨激活釋放的土壤中的礦物質元素,作物健康協調的生長,光合效率可提高10%以上,特別是生長后勁足、抗早衰,從而使得產量增加和品質改善。

綠色,健康的栽培方法

之所以能將品質和品位提高,是由于經粉壟后的土壤各種礦物質養分通過粉壟機鉆頭旋磨激活釋放被作物吸收利用,加上光合作用的優勢而獲得的,是非人為因素促成的,因此是―種天然性的、綠色的、有機的,對人體健康的。

韋本輝率團曾在2011年1月到臺灣考察,他認為臺灣精細農業先進,粉壟可能讓臺灣的農產品品位更是錦上添花。

產品品質論文:水產品品質快速檢測研究進展

摘要:本文通過對傳統檢測方法和指標的適用性和局限性分析,介紹了用于水產品品質快速檢測的幾種不同方法,包括圖像分析、電特性和電阻抗特性測量以及用于水產品品質檢測的三種類型生物傳感器進行分析和總結。

關鍵詞:水產品、快速檢測、品質、傳感器

1 概述

中國水產品總產量占世界水產品總產量的比重逐年上升。水產品生產、消費和進出口貿易得到快速發展,國內外市場對水產品的質量與安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1]。新鮮水產品肌肉中水分含量高、組織脆弱、不飽和脂肪酸易氧化及可溶性蛋白質含量高,比一般的動物組織更容易腐敗不易貯藏。

鮮度變化是反映水產品品質變化的一個重要方面,在捕撈、收購、貯運、加工和銷售過程中常常需要對水產品的質量進行評價。如何通過合理的保鮮手段使得水產品保持較高的新鮮度是一個必須解決的難題;另一方面,使用正確的檢測技術對水產品在保藏過程中的品質變化進行測定亦是極其重要的。水產品品質和鮮度的檢測存在步驟繁瑣、所需時間長、指標不統一等問題,若能通過分析魚類死后生理、生化的變化,物理學、化學等指標的角度研究水產品鮮度品質的變化,從而實現水產品物流過程中鮮度的快速檢測和動態預報。

2 水產品品質快速評價方法

2.1 圖像分析

圖像分析技術是利用不同波長的單色光照射樣品,通過CCD(a charge coupled deviced 電荷耦合元件)鏡頭獲取樣品圖像,對水產品外表及表面進行高速度的在線圖像采集,通過對獲得圖像的進一步計算,消除背景和環境干擾,得到水產品的各項信息,包括變形、瘀傷、出血點等進行快速無損快速檢測,可以直觀反映水產品原料在養殖、捕撈等過程中對其品質的影響[2]。2003年Kroger對鮮魚和魚片外觀進行圖像分析檢測,經CCD掃描獲得圖像,測定圖像每個點周圍微結構的相似度,通過測定鮮魚表皮粘度濁度,以及冰凍魚片表面的肌肉纖維粗糙度來確定魚肉品質。

2.2 電特性和電阻抗特性參數測量

用于魚肉鮮度檢測的電特性參數主要有電導率、電容、電阻抗等。

電導率是指電解質溶液中離子在電場作用下,產生遷移而形成的導電能力,溶液的導電能力與溶液中的離子濃度呈正比[3]。Jason, A.C[4]等研究發現魚死后,在自溶階段,魚肉的電容和通過魚體的電流均會發生變化,分別測量流經魚體的交流電或魚肉電容大小來判定魚肉的鮮度。電阻抗特性的測量是借助置于生物體表的電極系統向檢測對象送入微小的交流激勵電流或電壓信號檢測相應的電阻抗及其變化情況[5]。故生物阻抗模型可應用于魚肉阻抗特性的鮮度研究。

2.5 生物傳感器在水產品品質評價的運用

生物傳感器由分子識別元件和信號轉換器組成,分子識別元件由生物活性物質構成,直接和待檢測物質接觸,具有分子識別能力以及放大反應信號。信號轉換器屬于電化學或光學檢測元件,它可以將生物識別事件轉換為可檢測的信號[6]。生物傳感器法具有體積小、靈敏度高、檢測步驟簡單、快速、可現場檢測等優點,是近年來水產品品質快速檢測的熱點。

2.5.1 ATP降解產物傳感器

水產品的鮮度主要取決于ATP各種分解產物的含量。ATP按以下順序分解ATP(三磷酸腺苷)ADP(二磷酸腺苷)AMP(一磷酸腺苷)IMP(肌苷酸)INO(肌苷)HX(次黃嘌呤)UA(尿酸)[7]。將HX作為魚肉鮮度的測定指標是不充分的,因為它的濃度取決于魚的種類、魚死前的狀況和魚肉的部位。目前已報道的水產品鮮度傳感器大多是通過酶的生化方法測定Ki或H值。這些代謝物發生酶的反應如下:[8-9]

林麗[10]等運用多壁碳納米管、黃嘌呤氧化酶和Nafion一次修飾在玻碳電極表面,制成了一種新型的HX生物傳感器,該傳感器響應快速、靈敏度高,對HX有著良好的催化氧化性能。Carsol[11]和Park In-Seon[12]等學者又建立一種酶反應器系統,將NT、NP和XO固定在經戊二醛活化的殼聚糖微孔小珠上,裝在聚丙烯反應管,兩端用尼龍布封閉,連接氧電極、接收器和記錄儀,從而建立了多酶反應器系統,測定結果和液相色譜法測定結果間有較好的相關性。

2.5.2 揮發性物質傳感器

魚肉質量發生變化時,其散發氣味中揮發性化合物的組成及成分濃度也會發生變化,這些變化和魚的新鮮程度相關。魚肉組織降解產生的揮發性化合物有低級醇、羰、酯、二甲胺、硫化氰、甲基硫醇、二甲基乙硫醚等。在電子鼻的檢測中,是將樣品放在密閉的容器中,傳感器對樣品頂空的揮發性化合物產生響應,這種響應通常由電導率或電流等參數來衡量,最后進入數據處理系統進行特征參數的提取,獲得魚體質量狀況的信息。用于電子鼻儀器的傳感器主要有石英微平衡器、金屬氧化物半導體傳感器等[13]。

Daffsson[14]等采用M0S傳感器檢測了冷凍貯藏的黑線鱈和鱈魚的鮮度。他們發現隨著魚體揮發性化合物濃度增人,傳感器的響應呈線性變化,并且能夠及時地檢測到魚的早期腐敗。Schweizer-Berberich[15]等用8個電流傳感器檢測了冷藏蹲魚的氣味變化,發現傳感器的響應隨貯藏時間而變化,并且與氣體成分中的胺類和硫化物之間存在很好的相關性。

2.5.3 微生物傳感器

微生物傳感器又稱BOD(生物需氧)傳感器,由溶氧傳感器和微生物膜組成。酵母或腐敗細菌固定在膜上,貼在BOD傳感器表面的透氣膜上。當BOD傳感器浸入含有有機物的樣品液中時,滲到膜上的有機物被酵母或腐敗細菌細胞吸收。該過程需消耗O2,從而引起傳感器輸出電流下降。微生物膜上消耗的O2與樣品液中的有機物濃度成比例,樣品液中的有機物濃度可通過BOD傳感器測定。Watanabe,E等就用微生物傳感器和常規K值測定進行比較,分別測定了冰中貯存兩周以上的魚肉鮮度,發現兩種方法測定的數值間有較好的相關性[16]。

3 展望

水產品品質評價發展方向是將使用快速測量技術的不同標準方法結合起來對各種原料的鮮度進行評價以建立數學模型,預測未知品種的鮮度或剩余貨架期。據悉,美國專家已在研制一種可檢測食品鮮度的“Flesh-Check”指示片,該指示片可置于包裝食品中,涂有對溫度敏感的聚合物,人們可根據指示片顏色判斷食品新鮮與否。在不遠的將來,人們能夠運用各種模型和傳感方法進行水產品品質評價和預測,甚至提供在線的品質評價。

產品品質論文:合理施肥提高農產品品質

[摘 要] 合理使用肥料是指建立在植物營養學基礎上,根據作物、土壤、肥料性狀確定肥料的使用量及合理使用方式。無公害農產品突出解決農藥安全問題,優質農產品生產關鍵在于合理使用化肥。

[關鍵詞] 合理選擇肥料 合理施肥方法

合理使用化肥既有安全問題,又有質量問題。,所謂合理施肥,就是針對植物營養特性、土壤特性、作物生育期需要選擇肥料,堅持有機肥與無機肥相結合;堅持因土壤、因作物合理施肥,堅持缺素補素,平衡施肥;確定合理的輪作施肥制度,合理調配養分;采用合理的施肥技術,提高化肥利用率。

一、針對土壤特性選擇肥料

中國南北土壤差異很大,南方地區的紅壤、磚紅壤、黃壤、黃棕壤、棕壤呈酸性或微酸性,磷肥宜用偏堿性的鈣鎂磷肥;北方土壤黑鈣土、栗鈣土、灰鈣土、褐土等多呈堿性,磷肥宜用偏酸性的過磷酸鈣;連續施肥多年的大棚、老菜田也逐步酸化,且鈣鎂缺乏,磷肥宜選用堿性鈣鎂磷肥、磷礦粉等,既可調節土壤酸度,又可供應鈣鎂元素;有鹽漬化特征的堿土、鹽土,尤其是濱海鹽土,易施用磷石膏,鉀肥宜選用硫酸鉀。

二、針對植物營養特性選擇肥料

按植物種類、品種不同對養分需求不同,同一植物品種不同生育期、不同產量水平對養分需求數量和比例不同;不同植物對養分種類有特殊反應;不同植物對養分吸收利用能力也有差異,選擇化肥品種應根據作物營養特點來科學選擇。據研究,銨態氮肥與硝態氮肥對蔬菜硝酸鹽含量的影響沒有顯著差異。

一般蔬菜是喜硝態氮的作物,氮肥宜選用硝酸銨、硝酸鈣等;鱗莖類蔬菜對硫的需要量較大,宜選用含硫較多的肥料,如過磷酸鈣、硫酸鎂、硫酸鉀等;十字花科的蔬菜對硼的需要量較大,宜選用含硼較多的硼酸、硼砂等;鮮食性的瓜菜如西瓜、甜瓜以及茶葉等對氯毒害敏感,不宜選用氯化銨、氯化鉀等含氯化肥;大白菜、番茄等易出現缺鈣癥狀(干燒心、蒂腐病),宜用含有效鈣較多的過磷酸鈣和硝酸鈣;水果、茶葉需要大量的有機肥。

三、針對作物生育期選擇肥料

作物生長的不同時期對肥料的吸收不同,因此,需要針對不同的生長時期選擇不同的肥料。

1.種肥選用中性高濃度的復合肥料,拌種肥一般選擇專用性強的肥料;

2.基肥可選用低濃度肥料,也可選用高濃度復合肥料;

3.追肥多選用高濃度速效化肥如尿素、磷酸二銨,磷酸二氫鉀等;

4.灌溉施肥及葉面噴肥時,要選用高濃度、易溶解、殘渣少的肥料如尿素、硝酸銨、磷酸二氫鉀及種類繁多的葉面肥等。

有機肥與化肥配合使用增施有機肥對發展可持續農業、無公害農產品生產更顯重要。研究表明,有機肥與化肥配合使用,有利于土壤有機質更新,激發原有腐植質的活性,提高土壤陽離子的代換量,有利于提高土壤酶的活性,增加作物對養分的吸收性能、緩沖性能和作物的抗逆性能;有利于協調氮素均衡穩定、長效,提高氮、磷、鉀肥利用率,緩解施肥比例失調狀況;有利于改善農作物品質,提高蛋白質、氨基酸等營養成分含量,減少蔬菜、水果等中的硝酸鹽、亞硝酸鹽含量

四、選擇合理的施肥方法

蔬菜中硝酸鹽含量與蔬菜種類、品種、不同部位有關,又與施肥技術和環境條件有關。在育種方面,把低硝酸鹽含量作為育種目標之一是有意義的;在施肥技術與環境條件方面,蔬菜中硝酸鹽含量與土壤中氮的濃度和氮的種類等有密切關系,土壤中氮濃度越高,蔬菜中硝酸鹽含量越高,尤其在后期。所以,施用氮肥宜早,且不宜過多。

五、發展專用、復合、特種肥

由于優質農產品對土質、肥料要求不同,更需要專用肥。例如,生產大蒜需要含硫較高的肥料,生產啤酒大麥需要減少氮肥的比例,生產500公斤水稻與900公斤水稻的配比不同。

另外,針對人體營養需要可生產特種肥。據中國科學院、衛生部、地質部和國家環保局調查,中國有22個省市的部分和大部分地區缺硒,影響2.5億人的健康。有研究表明,施用含硒有機復合肥,可以提高食品硒的含量。在菜花上施用含硒有機復合肥,菜花中硒含量可達0.149mg/kg,是普通菜花含硒0.002mg/kg的75倍。

六、總結

中國現在化肥使用量達4200萬噸,約占世界的30%左右,但當前化肥利用率只有35%左右,與世界45%左右的水平存在較大差距。因此,改善中國現存的肥料生產結構、改善施肥結構、改進施肥方式,合理使用化肥、提高化肥利用率尤為重要,特別是在當前石油危機的情況下顯得更加迫切。

產品品質論文:如何合理施肥提高農產品品質

所謂合理施肥,就是針對植物營養特性、土壤特性、作物生育期需要選擇肥料,堅持有機肥與無機肥相結合;堅持因土壤、因作物合理施肥,堅持缺素補素,平衡施肥;確定合理的輪作施肥制度,合理調配養分;采用合理的施肥技術,提高化肥利用率。

1 針對土壤特性選擇肥料。中國南北土壤差異很大,南方地區的紅壤、磚紅壤、黃壤、黃棕壤、棕壤呈酸性或微酸性,磷肥宜用偏堿性的鈣鎂磷肥;北方土壤黑鈣土、栗鈣土、灰鈣土、褐土等多呈堿性,磷肥宜用偏酸性的過磷酸鈣;連續施肥多年的大棚、老菜田也逐步酸化,且鈣鎂缺乏,磷肥宜選用堿性鈣鎂磷肥、磷礦粉等,既可調節土壤酸度,又可供應鈣鎂元素;有鹽漬化特征的堿土、鹽土,尤其是濱海鹽土,宜施用磷石膏,鉀肥宜選用硫酸鉀。

2 針對植物營養特性選擇肥料。植物種類、品種不同對養分需求不同,同一植物品種不同生育期、不同產量水平對養分需求數量和比例不同;不同植物對養分種類有特殊反應;不同植物對養分吸收利用能力也有差異,選擇化肥品種應根據作物營養特點來科學選擇。據研究,銨態氮肥與硝態氮肥對蔬菜硝酸鹽含量的影響沒有顯著差異。

一般蔬菜是喜硝態氮的作物,氮肥宜選用硝酸銨、硝酸鈣等;鱗莖類蔬菜對硫的需要量較大,宜選用含硫較多的肥料,如過磷酸鈣、硫酸鎂、硫酸鉀等;十字花科的蔬菜對硼的需要量較大,宜選用含硼較多的硼酸、硼砂等;鮮食性的瓜菜如西瓜、甜瓜以及茶葉等對氯毒害敏感,不宜選用氯化銨、氯化鉀等含氯化肥;大白菜、番茄等易出現缺鈣癥狀(干燒心、蒂腐病),宜用含有效鈣較多的過磷酸鈣和硝酸鈣;水果、茶葉需要大量的有機肥。

3 針對作物生育期選擇肥料。作物生長的不同時期對肥料的吸收不同,因此,需要針對不同的生長時期選擇不同的肥料。種肥選用中性高濃度的復合肥料,拌種肥一般選擇專用性強的肥料;基肥可選用低濃度肥料,也可選用高濃度復合肥料;追肥多選用高濃度速效化肥如尿素、磷酸二銨、磷酸二氫鉀等;灌溉施肥及葉面噴肥時,要選用高濃度、易溶解、殘渣少的肥料如尿素、硝酸銨、磷酸二氫鉀及種類繁多的葉面肥等。

有機肥與化肥配合使用增施有機肥對發展可持續農業、無公害農產品生產更顯重要。研究表明,有機肥與化肥配合使用,有利于土壤有機質更新,激發原有腐植質的活性,提高土壤陽離子的代換量,有利于提高土壤酶的活性,增加作物對養分的吸收性能、緩沖性能和作物的抗逆性能;有利于協調氮素均衡穩定、長效,提高氮、磷、鉀肥利用率,緩解施肥比例失調狀況;有利于改善農作物品質,提高蛋白質、氨基酸等營養成分含量,減少蔬菜、水果等中的硝酸鹽、亞硝酸鹽含量

4 選擇合理的施肥方法。蔬菜中硝酸鹽含量與蔬菜種類、品種、不同部位有關,又與施肥技術和環境條件有關。在育種方面,把低硝酸鹽含量作為育種目標之一是有意義的;在施肥技術與環境條件方面,蔬菜中硝酸鹽含量與土壤中氮的濃度和氮的種類等有密切關系,土壤中氮濃度越高,蔬菜中硝酸鹽含量越高,尤其在后期。所以,施用氮肥宜早,且不宜過多。

5 使用專用、復合、特種肥。由于優質農產品對土質、肥料要求不同,更需要專用肥。例如,生產大蒜需要含硫較高的肥料,生產啤酒大麥需要減少氮肥的比例,生產500千克小麥與600千克小麥的配比不同。

果樹施肥要進行葉色診斷,對癥補充肥料。而且除氮、磷、鉀肥外,還有各種鈣、鎂、硫肥,微量元素肥料、葉面肥等。肥料的專用化、復合化、多樣化是世界肥料發展趨勢。

另外,針對人體營養需要可生產特種肥。有研究表明,施用含硒有機復合肥,可以提高食品硒的含量。在菜花上施用含硒有機復合肥,菜花中硒含量可達0.149毫克/千克,是普通菜花含硒的75倍。

6 提高化肥使用效率。中國現在化肥使用量達4200萬噸,約占世界的30%左右,但當前化肥利用率只有35%左右,與世界45%左右的水平存在較大差距。因此,改善現存的肥料生產結構、改善施肥結構、改進施肥方式,合理使用化肥、提高化肥利用率尤為重要,特別是在當前石油危機的情況下顯得更加迫切。

051430 河北省欒城縣農牧局土肥站 王書巧

產品品質論文:產品細部設計對產品品質的重要性探討

摘要:從對于細部設計認識的建立談起,從現象到本質,以大量例子層層深入。論述了產品設計過程中細部設計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指出細部設計是最終賦予產品以形態、功能、使用方法等存在方式的產品設計的不可分割的有機整體,是其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和所有的造型藝術一樣,造型比例確定之后,決定的因素就是細部。論述了產品設計與細部設計的概念在本質上的一致性,細部設計的不同使產品表現出巨大差異,指出細部設計是描述和表達產品不可缺少的語言之一,是塑造產品風格、特點的重要手段。

關鍵詞:產品設計;細部設計;整體;局部

1、對于細部設計認識的建立

對于細部設計的認識我想最初根植于世事不諳的孩童時代的記憶。好像是頭一次自己倒開水。我很謹慎的用雙手托著玻璃瓶(家里一直是用一個大玻璃杯涼開水的)微微傾斜,卻不想水順著瓶壁全淌在了手上。玻璃瓶“砰”的摔在了地上,開水濺了我一腳。后來家里換了一個新的涼水瓶,我卻再也不敢觸碰。媽媽一再鼓勵我重新嘗試,我才終于鼓起勇氣,然而這次很順利。后來我仔細端詳了這新水瓶,原來它有一圈稍稍外泛的瓶口,這樣水便不會輕易沿外壁流下來了。我欣然于這個驚人的發現,確也使我認識到了事物一些細微部分的重要性。如今自己已是一名產品設計專業的大學生,兒時的經歷記憶猶新,經過了多年的學習積累,對于細部的認識亦深了許多。

我國產品設計對細部設計的重視不如國外(歐美等發達國家),拿轎車來做一個比較,轎車的外形給人一種規則整體的速度之美感,而車門線對于轎車的整體美感與規則感來說無疑是不利的。車門的門楣線因為與腰線、車裙等平行,所以細微的偏差就容易影響整個轎車側面規整感。若再加上與后門楣“錯落有致”的排放,那更是大剎風景。而這卻是我國自行設計開發的小轎車常有的現象。而拿我國引進的德國大眾公司80年代的技術生產的桑塔納轎車來看,門楣上畜意處理了一條由A柱(前柱)底端引出的一條黑色橡膠門楣條,使得門楣線對側立面的影響太大降低,同時起到防止車頂雨水滑入車門的作用。再觀之其它進口車,本田轎車的門楣多與車窗玻璃內架一體,加之白亮的電鍍窗框亦極巧妙地掩飾了這一問題,還有的則是把車上門楣線翻到了車頂面,從而在側立面上回避了這一難題。這些細部設計處理的精妙不得不讓我們佩服有加。

2、細部設計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2.1產品設計與細部設計的概念在本質上是一致的

所謂細部,是指事物細微的局部,亦指事物細微的方面。細部是任何一件事物都不可缺少的,沒有細部當然不會有所謂的整體。因此作為賦予產品以形態、功能、使用方法等存在方式的產品設計,對于產品細部的設計處理當然與之是不可分割的有機整體,是其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細部設計是在即定的產品已規劃好的大的形態、功能、使用方法等的基礎上進行的再創造,使產品在加工工藝、制造成本、設計定位等方面以更合理的方式存在,是產品設計的繼續、深化和發展。從總體上講,產品設計與細部設計的概念在本質上是一致的,是相輔相成的,不能簡單割裂。二者都以滿足物質使用功能和精神品格要求為目的,都受到經濟、技術條件的制約,設計時都要運用一定的造型規律、視知覺規律和形式美法則等。而細部設計是設計即定的具體的形態關系,它和人的關系更為密切,所以設計時更重視生理效果和心理效果。通過色彩、質感的設計,創造出理想的設計,感染人的心靈,與人的心靈進行溝通和對話。它更加細膩入微。

2.2細部設計是塑造產品風格、特點的重要手段

當今世界,科學技術的高速發展,人類文明的空前進步使人們的思想觀念發生了巨大轉變。在經濟繁榮的信息化時代,人們渴望用代表他們品位的物品裝飾他們的房間,用具有特點的產品表達他們的個性。購置家庭用品的過程成為個人風格的不斷清晰化的過程。人們開始強調產品的個性化和個人風格,提出了“生活環境個性化”口號,消費者對那些具有創新設計思想并與他們的想法有關的產品表現出強烈的興趣。IDEO公司相信,就像現在人們已經可以隨意改變電腦屏幕的保護圖案那樣,人們今后也希望能夠根據自己的方式來制定產品,設計師將在產品的外觀和質地上要為消費者的品位留有余地。而談及風格特點,我們更習慣于聯想到形狀離奇、色彩夸張的概念產品,然而他們中的大多數都只能成為我們羨慕的“夢中情人”或是巨富們的收藏品。由于他們的適應性、技術含量及成本方面的不成熟而很難被制造商們立即進行大批量地生產。在效用功能、技術條件及制造成本的制約下,大多數相對成熟的普及產品的風格特殊是在細部設計上體現出來的。我們所見市場上的彩電、冰箱、音響以至汽車等無不是如此。

企業基于堅守市場份額以至拓展更大的市場空間的目的,常常也在所生產的產品外觀造型上突顯一定的風格特點,并形成自己獨有的形式語言和風格傳統以樹立自身品牌形象,擴大知名度。而多數的這種形式語言和風格傳統也往往是在產品細部設計上形成的。奔馳轎車前端條形的進氣格柵,對比寶馬轎車雙腎形的進氣口形成了他們各自獨特的造型語言和傳統,繪人們留下了深刻印象,成為世界高級轎車的形象代表。索尼產品硬朗、簡潔中又不失豐富變化的產品形象加上優良的品質,吸引了一大批癡迷的追隨者,使得每推出一款新品都能夠創造銷售的奇跡。

3、如何進行細部設計

關于細部設計的方法,我想作為設計師都有自己獨到的見解,以下謹以我的一些心得體會以及所思所想提出與大家共勉。

3.1從整體出發,避免相互矛盾

一件產品是細部的集合體,正是各個細部的協調搭配才最終構成了產品本身;而且產品對于使用者來說永遠都是作為一個整體而存在的,是各零件、細部的有機組合構成了產品的功能、形態等。因此細部設計必須遵循從整體出發,局部服從整體需要的原則,絕不應該為了細部的造型、色彩的美觀而破壞了產品整體協調與平衡,以至功能有所損失,更不應該喧賓奪主。

細部設計還應特別注意不同細部間的相互關系,不能造成參差不齊的感覺,更不能形成互相矛盾的狀況。譬如,奔馳轎車的前臉和美洲虎轎車的后尾都堪稱是現代轎車設計的精致之作。那么試想一下,把他們結合到一起組成一輛車的話。或許誰都不會再那樣認為了。

3.2從產品的功能需求出發,避免盲目行事

產品形式的審美創造一般都是以功能需求為取向原則的。作為產品細部的設計當然也應該服從這項原則,而且由于細部設計是發展與完善,涉及產品具體的形態關系,它和使用者的關系更為密切。因而更應該從產品的實際功能需求出發思考問題的合理解決方式。細部設計應該不斷的深入生活去體驗生活,對生活細致入微的觀察,以得到真切而準確的信息反饋,而后不斷完善之前的設計。細部設計切忌拋開實際而一味孤立地進行,不然就會像寓言中的那把弓一樣是得其反。曾有位同學作過停機坪牽引車的設計。為了起到醒目的作用,他最后把車身大部分設計成為黃色,然而沒有考慮到停機坪開闊的地面上黃色容易反射陽光形成耀眼的眩光而影響飛行員的視線,這一個小小的細節問題,卻造成了一個很大的錯誤,使其設計喪失了說服力。

3.3講求恰到好處

設計的好壞主要取決于設計師對于該設計的尺度把握得如何,是不夠,是過分,有偏差,還是恰到好處。因此對于細部設計的“度”的把握更顯重要。由于細部設計的相對獨立性,致使我們在處理細部時極易脫離產品本身陷于孤立。因此在處理細部時一定要本著整體地看待全面地思考的原則恰如其分地進行。過分的細節設計會使產品顯得繁冗復雜,甚至使產品脫離設計的初衷,有矯揉造作、故弄玄虛之感;而缺少必要的細節又會使產品顯得簡單空洞、沉悶而無生氣。恰倒好處的細部設計則能增添產品的情調、方便產品的使用,甚至彌補產品造型及功能上的不足。這里需要說明的是所謂過分與欠缺都應是相對的概念,而且應該視具體情況而定,不應孤立的看待。有一個案例,廣東某廠生產的一種收錄機,以日本三洋收錄機外型為基礎卻在上面添加了許多閃光彩燈、電鍍邊榧等細節。在我們看來,繁瑣之極,反倒破壞了原來的簡潔的形象,有點“畫蛇添足”的味道。然而這種收錄機卻在市場上取得了驕人的銷售成績。評價一件成功量產產品而非作品,即應以其市場表現為主,所以這種產品的設計開發是成功的,它適應了市場需求,為商家創造了利潤。因此其設計是恰到好處的。

4、結 語

孔子云:“輕忽小物,積害毀大,故君子慎其微。”

和所有的造型藝術一樣,造型比例確定之后,決定的因素就是細部。一件產品的設計開發在大的創意形式確定之后,往往正是通過細部的處理,才最終形成了產品的功能和使用方式,形成了獨特的風格和藝術趣味。恰當的細部處理可以彌補造型和比例的不足,低劣的細部能使本來不錯的創意變得不堪入目。作為設計院校的學生,我們不僅要在產品的外形上追求創新,更要對其細部設計進行推敲,使產品在功能上實現創新,喚醒對設計的再認識。

產品品質論文:食品、農產品品質無損檢測新技術和融合技術的開發

該獲獎項目屬現代食品檢測技術、現代電子信息技術、人工智能與模式識別等技術交叉滲透的新領域技術,是理論和技術高度融合、基礎研究和應用開發并重的基礎應用型項目,該研究屬于國際熱門研究,也是我國著力發展的方向之一。

技術創新點

1、發明了一種新的食品氣味無損檢測方法。

開發了國際上第一臺氣味圖像化識別系統。氣味既能聞也能用眼睛看了,與人工感官相比,嗅覺可視化技術是“鼻子”加“眼睛”,更形象、更直觀,一致性更好。與國內外現有的電子鼻相比,檢測精度更高,速度更快。

2、針對不同對象,解決了食品無損檢測中信息的更全面獲取問題,使檢測指標更多。發明了3臺裝置:

視覺信息全面獲取的蘋果在線檢測裝置,利用三個攝像頭從不同角度連續拍攝9幅照片,杜絕了信息的遺漏,從源頭上保證了檢測精度。同時,信息量激增造成的機器處理速度降低問題也得到了充分的解決,在數學建模和軟件技術上取得了突破性進展。

多種指標全面獲取的牛胴體等級檢測裝置,一改目前國內外牛胴體質量評定全部依靠人工檢測的現狀,在國際上第一個通過近紅外光譜分析和計算機圖像處理兩種無損檢測技術的信息融合對牛胴體質量進行多項檢測指標的評判。

國內外首臺外觀,糖酸度,氣味三種信息全面獲取的水果檢測裝置,突破了國際普遍采用的單一技術的局限,一次可檢測指標更全面,精度更高,使“多類型傳感信息融合的層面選擇原則”,“不同量綱,量級數據的融合及加權方法”,“檢測裝置的微型集成”等技術難點得以解決。

3、在拓展應用對象方面,發明了2種自動分選機器。

首先,項目組發明了國內外第一臺智能化軟膠囊分選機,首次將圖像處理技術用于軟膠囊的分揀,生產率30萬粒/天,提高了檢測速度和精度,降低了勞動成本,高標準地保障了產品質量,在我國最大的醋業集團恒順集團得到應用。

其次,國內外第一臺小型水果智能分選機的出現,使水果分選裝置不再局限于較大水果(蘋果、柑橘,梨等),也開始囊括南豐蜜橘、冬棗,李子及小西紅柿等小型水果,如今已在江西農業大學農場應用。

成果價值

該項目成果具有自主知識產權,其申請發明專利20項,其中8項已授權,其余均進入實質性審查程序。另獲實用新型2項,計算機軟件著作權2項。出版著作3本,在國內外期刊發表的論文被引用361篇次(其中它引296次),有89篇次被SCI、EI收錄。

項目的實施使我國食品農產品無損檢測的科研水平、技術水平總體達到國際先進,部分項目研究成果達到國際領先水平。成果提升了行業自主創新能力,以信息技術引領傳統裝備的升級換代,直接促進了農產品產后處理水平的提高。對實現加工增值、促進農民增收、發展現代農業,現代食品加工業做出了貢獻。成果科技含量高,通用性強,可廣泛用于食品,農產品加工,運輸和銷售過程的質量監測和評定。多項成果得到轉化,應用前景廣闊。

產品品質論文:家畜理想蛋白的供給與畜產品品質的關系

摘要:在整個人類的歷史中,我們從來沒有像現在這樣擁有如此豐富的食物選擇。但是,我們似乎卻越來越多地陷入到對食物的抱怨中。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吃飽、吃好已不能滿足大眾的消費水平。當今豬肉吃不出肉香,雞蛋索然寡味,雞肉吃得像饅頭。究其原因只有一條就是規模化養殖和飼料品質單一。擔心豬肉、雞蛋、牛奶里有各種各樣的有害物質不敢吃;因為有脂肪肝、高血壓、糖尿病不能吃;吃新鮮青菜和食用菌,成為最新時尚。在當今的時代,人們對吃開始有了更高的、更健康的要求。由此可見對于畜產品的營養和品質的提高勢在必行,飼料的營養平衡和營養價值也必將引起重視。

關鍵詞:規模化 畜產品 養殖 品質

畜產品的品質受畜禽遺傳特性、營養和飼料、飼養環境以及加工貯存等眾多因素的影響,是一個涉及面廣、影響因素復雜的問題,其中營養和飼料是影響畜產品品質的重要因素。

一、家畜理想蛋白的供給

理想蛋白這一概念是用于合理評價動物的氨基酸需要量提出的。雖然當時理想蛋白是以生長豬為動物模型提出的,但亦適應于其它動物。動物的氨基酸需要量包括維持需要和生產需要兩部分。生長期氨基酸維持需要只占總需要量的1%~3%,不同品種、性別、和體重的家畜蛋白質需要量主要取決于其體蛋白沉積量,沉積1g體蛋白所需必需氪基酸的數量是一致的。因此,在滿足動物合成非必需氨基酸所需氮源的條件下,就能建立起滿足生長需要的必需氨基酸模型:即所謂的“理想蛋白模型”。用可供選擇的原料配制日糧時.不一定都能滿足理想蛋白的氮基酸平衡,當日糧滿足了動物所需的某一特定養分后,其中氨基酸可能會過剩或不足而影響成長。同時,日量中氨基酸總量應與能量水平保持一定的比例。配制家畜日糧時,第一限制性氨基酸-賴氨酸首要保證供給,加上適宜的賴氨酸/消化能水平,同時近可能滿足理想蛋白的氨基酸平衡,使用必須氨基酸含量高的原料作日糧,這是保證畜產品品質的營養關鍵。

二、提高飼料品質

國人飲食結構從傳統的植物性食物為主,迅速轉為動物性食物尤其是牲畜肉類和蛋類占據極大比例,對價格和數量的敏感性要遠超出對內在品質的苛刻追求。絕大多數人對營養的認識,依然是多即是好的層面。當等值的付出可以量化為最大化的蛋白質、脂肪、維生素、礦物質時,人們習慣性地向“性價比最高”的一端傾斜。造成碳水化合物、蛋白質和脂肪這三大能量來源總體呈現全面過剩狀態。但如果具體到膳食纖維、各種維生素、微量元素、礦物質,以及直至今日仍未被科學界完全認識了解的各種萜類、酯類、多酚類、酮類、異硫酸氰鹽類,卻因過度追求效率而放棄了雜食傳統,促成嚴重不足。尤其是對人類有益的不飽和脂肪酸。

所以優化飼料結構提高飼料品質成為提高畜產品品質的關鍵,飼料原料來源天然、多樣,效果明顯;添加增加蛋白成沉積率的藥物降低脂肪含量已十分普遍;添加有益于人體的礦物質、氨基酸、不飽和脂肪酸成為常規手段。為了提高畜產品風味這些手段還遠遠不夠的。

三、調整養殖模式

養殖結構平衡,數量適度,近于自然的養殖模式逐漸成為提高品質的新途徑。散養好于圈(籠)樣,山林放樣優于散養。能進一步改善外觀體脂硬度、胭體瘦肉率、肉品色澤和口感風味等。反芻動物的體脂硬度受飼料的影響較小,但豬飼料中脂肪的性質直接影響著體脂的硬度,因此,育肥后期豬的日糧中不宜過多地搭配玉米、燕麥、米糠等富含不飽和脂肪酸的飼料,應適當搭配含飽和脂肪酸較多的飼料,如大麥、高粱等。畜禽胴體瘦肉率的高低,除因畜禽的品種和經濟類型不同而胴體瘦肉表現高低不一樣外,一般認為,同一品種和同一經濟類型的畜禽,在飼料消化能值相同的情況下,飼料蛋白質相對較高的,胴體瘦肉率就高,脂肪相對較少。因此,要提高畜禽胴體瘦肉率,必須相對地提高飼料的蛋白質水平,同時,可在飼料中加入適量的合成氨基酸來調整飼料中氨基酸平衡,限制脂肪的沉積,提高畜禽的瘦肉率。畜禽肉品色澤也是決定畜禽肉質的重要因素。飼喂黃色玉米的雞,雞體就呈黃色,其品質高于白色雞。因此在配合日糧時應適當添加含有較高氧化類胡蘿卜素或葉黃素的天然著色劑類飼料,如苜蓿粉、松針粉、槐葉粉等。影響畜禽肉品的口感風味的因素很多,飼料中可添加多種化合物、中草藥用于改善風味。

動物油脂和畜肉中富含的飽和脂肪過多攝入對人體有害,而植物油和魚肉中的不飽和脂肪卻似乎對人有益。這主要是因為它們可以提供人類自身無法合成的不飽和脂肪酸,人類必須從外界食物中攝取,它對維持人體機能、抑制癌癥和心血管疾病有很大作用。隨著人口增長和對食物供能效率的追求,現代人的膳食營養比例發生了很大變化。人們越來越多以谷物和畜肉為食,問題恰恰因此而起。

林下養特種野豬 、林下養蛋(柴)雞、草原牧場養奶牛,成為時下風味食品的熱門來源:

1、特種野豬(家豬和野豬雜交的后代)放養,特種野豬肉肉質鮮嫩,營養豐富,瘦肉率高,脂肪含量低,后腿肉的脂肪只有家豬的50%。野豬肉含有17種氨基酸,亞油酸含量是家豬的25倍。而亞油酸是被科學界認為唯一的人體最重要和必須的脂肪酸,,它對人體的生長發育有著極為重要的意義。

2、柴雞蛋、富硒雞蛋、維生素雞蛋風行一時,雞蛋的品質包括其營養成分、蛋黃色澤、蛋重等。雞蛋中營養成分的差異,完全取決于不同雞齡的雞所產的蛋的自然規律:雞齡較小的雞下的蛋,個頭不大,蛋黃相對蛋清的比例較高;雞齡較大的雞下的蛋,個頭大些,蛋白質含量高些,膽固醇少些。除蛋白質外,飼料中維生素和微量元素的種類以及含量的多少,將隨著飼料中維生素和硒、鐵、錳、碘、銅的含量多少變化,飼料含量高則蛋內這些元素的含量就高;家禽補飼青綠多汁飼料或維生素A,可提高蛋中維生素A的含量;勤曬太陽或補充維生素D的家禽,可提高蛋中維生素D的含量;飼料中添加礦物硒,可相應增加蛋中礦物硒的含量;在日糧中適量搭配黃色玉和青飼料,或加入草粉等,均可加深蛋黃的色澤,從而提高禽蛋品質。其他營養完全來自飼料。飼料含量高,產品含量就高,品質自然好些。

3、天然牧場養牛奶,牛奶的品質一般指乳蛋白、乳脂、維生素和無機元素的含量,以及奶類的風味。特別是乳脂乳含量,受飼料影響很大。傳統飼養都是粗飼料加精料,這種情況下如果粗飼料質量很差的話,乳脂率會偏低。國內外大量的研究都表明,如果使用優質牧草,如苜蓿、羊草等,乳脂率就會大幅度提高。另外,乳蛋白率雖然受遺傳影響更大,但是飼料也能對其產生一定影響,要獲得較高的乳蛋白率,精料中必須含有優質蛋白。因此,日糧中應適當搭配玉米、燕麥、花生餅、豆餅、鮮草等,盡量減少棉籽餅、菜籽餅飼喂量。

由此可見飼料和飼草的品質直接影響畜產品的質量。家畜在近乎自然環境下自由采食多種牧草和礦物以及增加運動量也可以明顯提高畜產品品質,究其原因也是攝取了多種氨基酸、不飽和脂肪酸、無機礦物和增加胭體瘦肉率及體脂硬度。以上措施對提高畜產品品質效果顯著,引領養殖新模式,值得借鑒推廣。(作者單位:河北省諑鹿縣農牧局)

產品品質論文:園藝產品品質分析課程教學改革的思考與實踐

摘要 園藝產品品質分析課程是高等學校園藝專業的一門重要課程,但隨著園藝產品種類日漸豐富,品質分析的內容也不斷更新,傳統的教學模式已不能適應新的社會需求。針對教學過程中部分教學內容陳舊、教學方法單一、實踐教學不足和考核模式單一等問題,筆者所在教學團隊提出了相應的改革方案,以期為本課程教學改革提供參考,適應教育改革的新形勢、提高素質教育、提升教學水平、培養符合時代需要的專業型人才。

關鍵詞 園藝產品品質分析;教學改革;教育改革

園藝產品作為我國僅次于糧食的第二大類農產品,在我國國民經濟及人們生活中發揮舉足輕重的作用。園藝產品品質的高低至關重要,一方面,園藝產品走向市場后品質的高低直接決定著產品的價格;另一方面,隨著人們健康意識的提高,對園藝產品品質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僅注重營養,而且更加關心產品質量安全[1]。因此,大多數高等院校園藝專業開設了園藝a品品質分析課程,該課程包括園藝產品品質組成、產品安全、品質分析與檢測等內容,理論知識點較多、實踐性較強,與食品科學有一定的學科交叉[2],通過該門課程的學習,使學生了解園藝產品品質的構成、理解品質分析的原理、掌握品質分析的方法和技術,為學生從事園藝相關工作奠定良好的理論和技術基礎,更好地服務于學生就業。該課程對任課教師也有一定的要求,除了講授園藝產品品質分析基本理論及基本技術,還需要介紹國內外園藝產品品質分析新技術,同時需要帶領學生開展一些相關實踐活動,最終培養出基本功扎實、具有一定創新精神的實用型人才[3]。

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園藝產品種類日漸豐富,品質分析的內容也不斷更新。在該門課程的講授上,由于市場形勢的改變、社會的不斷進步,傳統的教學模式已不能適應社會新的需求,這就要求課程的教學大綱、課程體系、教學方法都要做出相應調整,這是每位從事園藝產品品質分析教學和研究的教師首先應考慮的問題,更是培養新一代大學生、滿足就業市場的要求。為了該目標,河南科技學院園藝園林學院園藝產品品質分析課程教學團隊在多年從事該課程的教學和研究的基礎上,分析該課程的特點與教學中存在的問題,提出了相應的教學改革方案,以提高教學效果,適應新形勢。

1 教學中存在的問題

1.1 部分教學內容陳舊

目前,各農業院校采用的課程教材不一,筆者所在教學團隊在充分比較商討之后,采用葉志彪教授主編的“十二五”規劃教材《園藝產品品質分析》作為教材。該教材選題合理、內容詳實、課后復習題和實驗內容豐富,比較適合三年級本科學生學習。但隨著科學技術的快速發展,新技術和新品種不斷涌現,教材中部分內容比較陳舊,如“園藝產品質量管理和標準化”一章中,一些質量管理和標準需要更新;園藝產品品質儀器分析方法需要改進,實驗內容中部分儀器和方法較為落后,如有機酸和VC含量的測定,現在基本不再采用滴定法,取而代之的是精度較高的比色法和色譜法。這些需要教師在授課過程中對陳舊內容進行調整和更新,以適應社會發展需要。

1.2 教學方法單一

教學方法是實現教學目標的重要手段,該課程主要采用傳統教學模式,即“教師講解,學生接收”[4]。教學形式單一,容易造成教師授課積極性降低,學生學習興趣下降,教學過程中師生缺少交流,教學效果差。

1.3 實踐教學不足

本科教學在人才培養整體思路上提倡“厚基礎,寬口徑,高素質,強能力”,專業課教學在講授理論知識的基礎上,應該注重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5]。園藝產品品質分析課程是一門實踐性很強的課程,但在教學過程中,普遍偏重理論知識教學,輕視實踐實驗內容,造成實踐教學嚴重不足。由于缺少實踐,學生積極主動性沒有得到激發,僅學習了理論知識,而無法對園藝品質分析相關技術形成系統而深刻的認識,缺乏相關的實驗實踐技能。

1.4 課程涉及的相關內容范圍廣,部分學生學習存在困難

園藝產品品質分析課程涉及的內容非常廣泛。一方面,受限于課程教學時數和教材,教師無法大量講授所涉及的相關內容,只能選取課程優秀理論和知識;另一方面,受園藝專業所限,學生自身的知識面存在差異。這些問題的存在造成了部分學生學習困難。如園藝產品品質生化分析和檢測一章,大型儀器分析的原理需要分析化學相關知識才容易理解;園藝產品加工和食品添加劑相關內容需要一定的食品專業知識。

1.5 考核模式單一

該課程主要采取以考查理論知識為主的考核方法,即課程結束后僅一次開卷考試,考核模式單一。造成學生平時上課不夠認真積極,臨考前進行突擊復習以應付考試,最終的卷面成績難以體現學生掌握知識的真實水平和技能,可能出現“高分低能”現象。這種考核模式不適應高等教育創新型人才培養的要求。

2 教學改革方案的提出與評估

針對園藝產品品質分析課程中存在的問題,筆者所在教學F隊教師依據多年的教學經驗,積極思考與實踐,從課程內容的更新與優化到教學方法和教學手段的更新,都進行了大量探索,努力建立適合園藝產品品質分析課程教學新模式,充分發揮教師和學生的積極性,培養學生獨立思考能力和創新精神,提高教學質量。

2.1 更新部分教學內容

根據部分課程內容陳舊問題,修訂教學大綱,對其進行更新,相應地調整教案和多媒體課件。如園藝產品質量管理和標準化一章中加入新的標準及質量安全管理體系;園藝產品品質分析方法一節中加入了更多豐富的實例;實驗部分內容作出調整,去除部分較為陳舊的實驗,加入一些先進的測定分析實驗。

2.2 多種教學方法并用,提高學生學習主動性

單一的教學形式使學生學習主動性受限,造成學生學習興趣低,教學效果較差。團隊根據園藝產品品質分析課堂教學內容和學生學習的實際情況,布置相應自學內容并進行課堂講解,講解過程中要求學生提出問題,參與討論。讓學生在自學中進行思考,學生通過查閱資料或教材,課前完成對基礎理論知識的自學,既加深了對基礎理論知識的理解,又鍛煉了查閱資料的能力,開拓了視野。同時,對學生提出的問題進行解答,對理論知識進行歸納,提高了學生分析問題和語言表達能力。

在教學過程中,將學生進行分組,同組學生集中就坐,方便對教師提出的問題進行討論,教師在授課過程中,對教學內容進行鋪墊和引導,提出相關問題,留給學生討論,討論后學生分小組進行匯報總結,最后由教師對學生的討論結果做出分析、評價和總結,最終達到學生自己總結課程內容的目的。通過這種以討論為主的學習方式,加深了學生對課程內容的理解和記憶,提升了學生的主觀能動性,收到了較好的教學效果。

充分利用多媒體設備,將相對枯燥的理論知識以生動的圖片、音頻和視頻等方式展現出來,將多媒體應用于實際教學能使課堂教學更加形象生動,突出了形象化教學,加強了學生的主觀感知,提高了學生的學習興趣[6]。如園藝產品安全一章,果蔬中有害物質殘留相關內容以生動的視頻資料展現出來,學生的關注度和學習興趣均有所提升。

2.3 增加實驗實踐教學

針對實驗實踐教學不足的情況,筆者提出在原有實驗教學時數的基礎上,增加2個實驗(即4個教學時數),加強學生的實驗技能和動手能力。實驗過程中,通過教師提問,要求學生提出解決方法,檢驗學生對課程內容的掌握情況。實驗完成后要求學生撰寫實驗報告、分析實驗數據、討論實驗結果、總結實驗經驗。增加實驗內容有助于提高學生的動手能力和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加深對課程內容的理解,提高實驗技能。增加實驗內容后,學生的相關實驗技能均得到不同程度的提高。

增加實踐教學,如參觀園藝產品質量檢測中心,觀摩園藝產品營養成分、農藥殘留、硝酸鹽及重金屬的檢測過程,要求學生了解與檢測相關的原理及技術。參觀園藝產品生產企業或農業生產合作社,并結合企業存在的問題要求學生提出解決方法,使學生參與實踐教學的積極性有所提高,為培養符合時代需求的實用型人才奠定基礎。

2.4 建立課程相關支撐資料庫,供學生課下閱讀和學習

園藝產品品質分析為大學三年級學生的一門選修課,在無法增加教學時數的情況下,筆者提出建立支撐課程相關內容的資料庫,供學生課下閱讀和學習,以幫助學習有困難的學生掌握課程的相關內容。教師和學生共同查閱和收集資料,做成短文、圖片、課件或者視頻資料共享于互聯網,讓學生課下自行下載學習。通過對資料庫中相關內容的閱讀和學習,學生普遍反映知識得到了擴展,學習困難度下降,學習興趣提高。

2.5 增強平時成績考核

針對本課程考核模式單一的問題,教學團隊提出增強平時成績的考核,將平時成績占比提高到50%,并豐富平時成績的評定方式。在教學過程中,讓學生參與到教學當中,安排任務,學生自行選題,要求學生完成課件制作、匯報準備。抽出部分授課時間,安排學生上講臺匯報,其他學生進行提問和討論,并參與成績評定,學生參與到教學中,積極主動性得到提高。對課程中的重點和難點內容以留課后作業的方式要求學生完成。最終的平時成績由實驗報告、課堂教學演練和課后作業3個部分組成。增強平時成績考核有利于客觀評價學生的真實水平、能力及付出。

3 結語

高等學校課程教學改革的最終目的是適應教育改革的新形勢、提高素質教育、提升教學水平、培養符合時代需要的專業型人才[7]。對園藝產品品質分析課程的教學要求在不斷調整,課程改革也將持續跟進,教師應在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上大膽進行改革,結合學校、專業的實際情況努力推進改革,無論是理論還是實踐教學,都要加大學生的參與度,努力提高教學效果,最終培養出具有創新精神的實用型人才,適應社會發展。

亚洲精品无码久久久久久久性色,淫荡人妻一区二区三区在线视频,精品一级片高清无码,国产一区中文字幕无码
视频一区二区三区四区在线综合网 | 亚洲乱码中文字幕综合 | 亚洲中文字幕第一页在线 | 亚洲国产第一福利一区二区 | 午夜福利波多野结衣黑人网站 | 久久精品免费视频22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