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時間:2022-04-11 09:38:23
開篇:寫作不僅是一種記錄,更是一種創造,它讓我們能夠捕捉那些稍縱即逝的靈感,將它們永久地定格在紙上。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1篇環境與生態論文,希望這些內容能成為您創作過程中的良師益友,陪伴您不斷探索和進步。
編者按:本文主要從前言;邊坡生態防護現狀;邊坡綠化工程中的難點問題;邊坡綠化工程可持續發展的著眼點;結論五個方面進行論述。其中,主要包括:生態建設和環境保護是21世紀人類共同關注的熱門話題、公路、鐵路、水利等工程建設與自然環境密切相關、邊坡防護、人工種草護坡、平鋪草皮護坡、液壓噴播植草護坡、土工網植草護坡、OH液植草護坡、行栽香根草護坡、蜂巢式網格植草護坡、客土植生植物護坡、噴混植生植物護坡、邊坡植草的退化、噴播時的植物種子配比與最終植物狀態、干旱對土體很薄的坡面植物構成威脅、注重邊坡生態防護的設計與資金投入、邊坡植草退化的防治技術、積極引進開發邊坡生態防護新技術等,具體材料請詳見。
1.前言
生態建設和環境保護是21世紀人類共同關注的熱門話題,也是世界各國政府和人民為之不懈努力解決的焦點問題。基本建設的快速發展與生態環境的不協調,導致了人類賴以生存環境的生態破壞,同時也制約了社會經濟的可持續發展,對人類的生存和社會發展構成了威脅。因此,項目開發與環境保護兼顧是經濟可持續發展的重大課題,在工程建設中合理利用資源、保護環境、美化環境,是我們必須正視和認真對待的問題。
公路、鐵路、水利等工程建設與自然環境密切相關。其工程規模大、項目多、涉及面廣,土石填挖工程形成的大量土石裸露邊坡,破壞了既有植被,對當地生態環境影響較大,以往通常采用單純的工程防護,如漿(干)砌片石、噴錨防護等,這些工程措施都導致原有植被破壞、水土流失、滑坡、邊坡失穩等一系列生態環境和工程問題。國家已經十分重視工程建設中的生態建設和環境保護,國務院下達了[2000]31號文件“關于進一步推進綠色通道建設的通知”,工程建設中的生態建設、環境保護已提上議程,這對整個工程建設的可持續發展戰略的實施起到了推動作用。
2.邊坡生態防護現狀
近十多年來人們開發出了多種既能起到良好邊坡防護作用,又能改善工程環境、體現自然環境美的邊坡植物防護新技術,與傳統的坡面工程防護措施共同形成了邊坡工程植物防護體系。
根據不同的邊坡土質條件,采用不同的施工方法和施工工藝可將邊坡植物防護技術分為:①人工種草護坡;②平鋪草皮護坡;③液壓噴播植草護坡;④土工網植草護坡;⑤OH液植草護坡;⑥行栽香根草護坡;⑦蜂巢式網格植草護坡;⑧客土植生植物護坡;⑨噴混植生植物護坡。各類邊坡植物防護技術的主要作用及應用條件各不相同。
2.1人工種草護坡
人工種草護坡,是通過人工在邊坡坡面簡單播撒草種的一種傳統邊坡植物防護措施。多用于邊坡高度不高、坡度較緩且適宜草類生長的土質路塹和路堤邊坡防護工程。具有施工簡單、造價低兼等特點。但由于草籽播撒不均勻,草籽易被雨水沖走,種草成活率低等原因,往往達不到滿意的邊坡防護效果,而造成坡面沖溝,表土流失等邊坡病害,導致大量的邊坡病害整治、修復工程,使得該技術近年應用較少。
2.2平鋪草皮護坡
平鋪草皮護坡,是通過人工在邊坡面鋪設天然草皮的一種傳統邊坡植物防護措施。具有施工簡單、工程造價較低等特點。適用于附近草皮來源較易、邊坡高度不高且坡度較緩的各種土質及嚴重風化的巖層和成巖作用差的軟巖層邊坡防護工程,是設計應用最多的傳統坡面植物防護措施之一,但由于施工后期養護管理困難,平鋪草皮易被沖走,且成活率低,工程質量往往難以保證,達不到滿意的邊坡防護效果,而造成坡面沖溝,表土流失、坍滑等邊坡病害,導致大量的邊坡病害整治、修復工程。近年來,由于草皮來源緊張,使得平鋪草皮護坡的作用逐漸受到了限制。
2.3液壓噴播植草護坡
液壓噴播植草護坡,是國外近十多年新開發的一項邊坡植物防護措施,是交草籽、肥料、粘著劑、紙漿、土壤改良劑上、色素等按一定比例在混合箱內配水攪勻,通過機械加壓噴射到邊坡坡面而完成植草施工的。其特點是:①施工簡單、速度快;②施工質量高,草籽噴播均勻發芽快、整齊一致;③防護效果好,正常情況下,噴播一個月后坡面植物覆蓋率可達70%以上,二個月后形成防護、綠化功能;④適用性廣;⑤工程造價低。目前,國內液壓噴播植草護坡在公路、鐵路、城市建設等部門邊坡防護與綠化工程中使用較多。
2.4土工網植草護坡
土工網植草護坡,是國外近十多年新開發的一項集坡面加固和植物防護于一體的復合型邊坡植物防護措施。該技術所用土工網是一種邊坡防護新材料,是通過特殊工藝生產的三維立體網,不僅具有加固邊坡的功能,在播種初期還起到防止沖刷、保持土壤以利草籽發芽、生長的作用隨著植物生長、成熟,坡面逐漸被植物覆蓋,這樣植物與土工網就共同對邊坡起到了長期防護,綠化作用,土工網植草護坡能承受4m/s以上流速的水流沖刷,在一定條件下可替代漿(干)砌片石護坡。目前,國內土工網植草護坡在公路、堤壩邊坡防護工程中使用較多,鐵路部門相對較少。
2.5OH液植草護坡
該項技術是國外近十多年新開發的一項邊坡化學植草防護措施。它是通過專用機械,將新型化工產品HYCEL_OH液用水按一定比例稀釋后和草籽一起噴灑于坡面,使之在極短時間內硬化,而將邊坡表土固結成彈性固體薄膜,達到植草初期邊坡防護目的,3~6個月后其彈性固體薄膜開始逐漸分解,此時草種已發芽、生長成熟,根深葉茂的植物已能獨立起到邊坡防護、綠化雙重效果,具有施工簡單、迅速,不需后期養護,邊坡防護、綠化效果好等特點。盡管OH液植草護坡具有理想的邊坡防護、綠化效果,但由于該技術所用的這種HYCEL_OH液還末能實現國產化,使得其工程造價較高綜合造價達40元/m2左右,故目前還無法推廣應用。只是在京九鐵路等個別工點進行了嘗試性試驗。
2.6行栽香根草護坡
香根草是近十多年才被人們“重新發現”的一種禾本科植物,具有長勢挺立,在3~4月內可長成茂密的活籬笆;根系發達、粗壯,一年內一般可深入地下2~3m;根系抗拉強度大,達75MPa,耐旱、耐澇、耐火、耐貧瘠、抗病蟲、適應能力極強等特點。行栽香根草護坡就是在土質邊坡上行栽香根草進行邊坡防護的一種工程措施,該技術充分利用了香根草的優良特征,具有顯著增強邊坡穩定性和理想的固土護坡功能,大有取代傳統片石護坡之趨勢。目前國內應用較少,還有待于在公路、鐵路、堤壩、城市建設等邊坡防護工程中進一步試驗推廣。
2.7蜂巢式網格植草護坡
蜂巢式網格植草護坡,是一項類似于干砌片石護坡的邊坡防護技術。是在修整好的邊坡坡面上拼鋪正六邊形混凝土框磚形成蜂巢式網格后,在網格內鋪填種植土,再在磚框內栽草或種草的一項邊坡防護措施。該技術所用框磚可在預制場批量生產,其受力結構合理,拼鋪在邊坡上能有效地分散坡面雨水徑流,減緩水流速度,防止坡面沖刷,保護草皮生長。這種護坡施工簡單,外觀齊整,造型美觀大方,具有邊坡防護、綠化雙重效果,工程造價適中,略高于漿砌片石骨架護坡,該技術多用于填方邊坡的防護。
2.8客土植生植物護坡
客土植生植物護坡,是在邊坡坡面上掛網機械噴填(或人工鋪設)一定厚度適宜植物生長的土壤或基質(客土)和種子的邊坡植物防護措施。該技術的特點是可根據地質和氣候條件進行基質和種子配方,從而具有廣泛的適應性,多用于普通條件下無法綠化或綠化效果差的邊坡。由于客土可以由機械拌和,掛網實施容易,因此施工的機械化程度高,速度快,無論從效率和成本上都比漿砌片石和掛網噴砼防護要優越,而且植被防護效果良好,基本不需要養護即可維持植物的正常生長。該技術在公路邊坡防護中已被大量應用,在日本等國家已經被作為邊坡綠化的常規方法加以應用。
2.9噴混植生植物護坡
噴混植生植物護坡,是在穩定巖質邊坡上施工短錨桿、鋪掛鍍鋅鐵絲網后,采用專用噴射機,將拌和均勻的種植基材噴射到坡面上,植物依靠“基材”生長發育,形成植物護坡的施工技術,具有防護邊坡、恢復植被雙重作用,可以取代傳統的噴錨防護、片石護坡等圬工措施。該技術使用的種植基材由種植土、混合草灌種子、有機質、肥料、團粒劑、保水劑、穩定劑、PH緩解劑和水等組成,其種植基材的配方是成功的關鍵,良好的配方能夠達到在陡于1∶0.75的巖質邊坡上既具備一定的強度保護坡面和抵抗雨水沖刷,又具有足夠的空隙率和肥力以保證植物生長。該技術已廣泛應用于鐵路、公路、水利等各類巖石邊坡綠化防護工程。
3.邊坡綠化工程中的難點問題
隨著邊坡植物防護技術的推廣應用,各類邊坡植物防護技術已發展成為公路、鐵路綠色通道建設中的重要組成部分,但也存在一些難點問題。
3.1邊坡植草的退化
在公路、鐵路等工程建設中,其邊坡綠化防護上投入的資金比例較低,在低投入、低養護或無養護情況下,邊坡草坪處于自生自養狀態,極易退化、死亡。因為人工種植草種生長較弱、品種單一,隨著時間的增長,在養分水分供應較差的邊坡上都會呈現不同程度的草坡退化現象,這是一個十分突出和嚴重的問題,若草被退化得不到解決,不僅造成重復建設、資金浪費,而且起不到邊坡綠化防護效果,最終可能會引起水土流失、坡面坍塌等許多不良后果。
3.2噴播時的植物種子配比與最終植物狀態
在較短的時間內把開挖的邊坡恢復到自然狀態,施工者將面臨:①植物種子的配比如何確定;②如何考慮當地自生優勢群落的結構特點進行種子配比;③如何確定噴播時的植物配比與最終形成的植物群落之間的動態關系。只有對這些問題作詳盡的調查研究分析,才能正確指導施工,否則邊坡的植物生長將無法實現人工強制綠化向原始植物群落的順利演替。
3.3干旱對土體很薄的坡面植物構成威脅
開挖后的巖石邊坡,巖石層厚、整體性好,坡體高陡,對邊坡進行植物綠化后,隨著時間的增長,秋冬季干旱、夏伏季炎熱,土體養分逐漸流失,土壤肥力降低,如何解決邊坡呈現的無土、缺水、缺肥的狀態及邊坡植被面臨的干、熱威脅,這將直接影響到邊坡最終的綠化效果和生態效益。
4.邊坡綠化工程可持續發展的著眼點
可持續發展,是指在人類與自然和諧的前提下,不斷提高人類的生活質量和環境承載能力,滿足當代人的需求又不損害對子孫后代的需求;滿足一個區域或一個國家的需求面又不損害其他區域或國家的需求。根據可持續發展內涵的要求,邊坡綠化工程中應著眼于與自然環境(生態系統)的協調性和環保生態功能,結合目前國內邊坡綠化防護工程現狀及問題,提出以下對策與建議。
4.1注重邊坡生態防護的設計與資金投入
在公路、鐵路設計與建設中,人們常將設計重點和大量資金放在它的工程功能及安全功能上,而生態功能的設計與投資力度不足,生態防護工程往往采取低價中標的方式,這種低投入、低質量的惡性循環,使邊坡生態環境發展不夠好,抗災能力不強等。應建立和加大公路、鐵路邊坡建設、養護和生態環境保護的專項資金,在設計上要深入細化,根據不同氣候條件、不同環境、不同區域結合具體情況單獨設計,注重落實邊坡的生態環境保護方案。
4.2邊坡植草退化的防治技術
防治邊坡草被退化的重要措施就是喬灌草相結合,盡量模擬出當地的植物群落結構,走向本地化。實際上國外已經開始流行以喬灌木為主的綠化方式。天然植被一般都是草木混生的,在較高的貧瘠土質或石質邊坡上,采用草灌結合的客土噴播或噴混植生技術施工,可以將草種和灌木樹種進行混播,早期以草坪防護為主,后期以灌木防護為主,構建喬灌草立體防護生態體系,達到恢復自然植被的目的。植物種子的選擇及配置應走本地化的道路,以地帶性植被、鄉土植物為基調,適當引進適于本地生長條件的野生植物和外地植物。同時也應考慮淺根植物和深根植物的結合、豆科植物與非豆科植物的結合,還要盡可能配置抗逆性強的植物和水、肥、光、熱利用率高的植物,這樣才能使植物更能適應當地氣候與自然植被融為一體,建設一個具有生物多樣性的穩定的、生命力強的立體生態群落。
4.3積極引進開發邊坡生態防護新技術
邊坡綠化工程中的難點問題,是對邊坡生態防護可持續發展和環境科學技術的挑戰,邊坡生態防護技術涉及到工程力學、生物學、土壤學、肥料學、園藝學、環境生態學等學科,必須不斷在這些理論領域有所突破,積極引進開發新材料、新工藝及配套施工機械設備,充分吸收新的科研成果、先進技術和工程施工經驗,注重國際和行業間的技術交流與合作。總之,提高邊坡生態防護技術的科技含量,是邊坡綠化防護工程成敗的重要環節。
目前在邊坡綠化防護工程中,液壓噴播、客土噴播、噴混植生是具有典型生態防護施工技術;在邊坡綠化養護工程中,滴灌、滲灌、注水根灌、插管根灌、膜孔灌等是具有節約水資源、提高成活率、促進草灌木植物生長的灌溉技術;在土壤肥力方面,ABT生根粉、菌根菌、農菌及各種微生物肥料的應用,具有促進植物生根、生長和發育,提高植物的生理機能和抗逆性。在這些新技術的應用過程中,還有許多問題和工藝需要探討、改進,使其成本更低、操作更為簡單、效果更好。隨著邊坡生態防護各項科研技術的不斷深入,其各項新技術新工藝的應用將日趨完善和成熟。
5.結論
①在邊坡植物綠化防護施工措施中,根據目前的國情、機械化施工程度、適用性、經濟性和質量效果比較,液壓噴播、客土噴播、噴混植生是具有典型生態防護施工技術,符合邊坡綠化工程可持續發展的理念,值得普遍推廣應用。
②正確的決策必須建立在相關科學研究的基礎上,在邊坡生態防護方面,針對難點問題有必要開展系列研究,加大這方面的科研投入,積極引進先進的技術和設備,鼓勵和扶持施工企業朝生態防護專門化隊伍方向發展,為徹底解決邊坡生態防護可持續發展問題提供堅定的基礎。
③在公路、鐵路設計與建設中,應將生態功能與工程功能及安全功能同等考慮,并根據具體情況相應提高經費投入的比例,其可持續發展的生態效益是巨大的。
④邊坡生態防護工程建設,應樹立“尊重自然、恢復自然”的理念,采取一切措施,盡快恢復邊坡原來的自然植物,使防護工程的植被與周圍環境融為一體。根據當地的生態植物結構,將喬、灌、草有機結合、合理配置,恢復其生態平衡,實現人工強制綠化向自然植被的自我繁衍。
1.經濟可持續發展與環境保護
發展經濟和保護環境,關系到人類的前途和命運,影響著世界上的每一個國家、民族和個人。西方工業社會目睹了二戰以來經濟和社會迅猛發展的人間喜劇,領略了科技革命給人類帶來的空前無限的風光但也親身體驗了環境破壞所帶來的生態危機的切膚之痛。人口急增能源短缺、全球性氣候變暖、臭氧層的破壞、土地的沙化、堿化和退化水土的大量流失、森林減少、空氣、水等的嚴重污染、物種的滅絕等等一系列嚴重問題隨著經濟全球化的擴張,成為威脅人類生存和發展的全球性重大問題,而在經濟發達國家,這些問題為害尤烈。中國處于傳統社會向現代社會全面推進的轉型時期,經濟社會的迅速發展,使得環境面臨著巨大的壓力。人們終于認識到,人與自然應當相互依存,經濟與環境必須協同發展。
1.1經濟可持續發展的含義
從20世紀五六十年代人們對傳統發展觀念的反思,到上世紀90年代“可持續發展”成為聯合國有關發展問題一系列專題國際會議的指導思想,已經經歷了半個多世紀。可持續發展的觀念越來越受到重視。一般來說可持續發展包括經濟、社會、生態的可持續發展。這三者之間有著相互促進、相互制約的關系。其中,經濟的可持續發展是整個可持續發展體系中的優秀。經濟可持續發展是指在鼓勵經濟增長以體現國家實力和社會財富的同時,不僅重視增長數量,更追求改善質量、提高效益、節約能源、減少廢物,改變傳統的以。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為特征的生產模式和消費模式,實施清潔生產和文明消費。
1.2環境、環境保護的含義
關于環境的概念不同的學科領域有不同的定義,這里主要是指自然環境。自然環境是人類出現之前就存在的,是人類目前賴以生存、生活和生產所必需的自然條件和自然資源的總稱,即陽光、溫度、氣候、地磁、空氣、水、巖石、土壤、動植物、微生物以及地殼等自然因素的總和,也就是直接或間接影響到人類的自然形成的物質、能源和現象的總和。環境保護,就是指采取行政、經濟、科學技術、宣傳教育和法律多方面的措施,保護和改善生活環境與生態環境,合理地利用自然資源,防治污染和其他公害,使之更適合于人類的生存和發展。也就是人類在實現自己的經濟發展目標的同時,不能以破壞環境為代價,或者使環境向不穩定和無序的方向運動,特別不能使生命支持系統遭到繼續破壞而使生命之網瓦解。
1.3國民經濟可持續發展和環境保護的關系
環境保護與人類生存和發展有著密切關系,是經濟、社會發展及穩定的基礎,又是重要的制約因素。當前,環境污染和生態破壞已成為阻礙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威脅人民群眾身體健康、制約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建設、影響人民真正享受發展成果的重要因素和關鍵問題。社會的發展和進步、國民經濟的可持續發展,要求人民群眾的生活質量得到全面改善和提高,不僅要實現經濟上的富裕,更要實現在良好的環境中生產和生活;不僅要保障人們的衣食住行、醫療、教育,更要保障人們能夠健康生活、長遠發展;不僅要維護公眾在個人物質財富上的合法權利,更要維護他們依法享有生態環境等公共資源的權益。惟其如此,才能真正實現又好又快發展,把我國建設成為一個政治民主、社會公平的國家。由此可見,對于實現國民經濟的可持續發展,環境保護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2.保護環境,促進社會經濟的可持續發展
由于我國可持續發展戰略是建立在資源的可持續利用和良好的生態環境基礎上,所以國家保護整個生命支撐系統和生態系統的完整性,以及生物的多樣性;解決水土流失和荒漠化的重大生態環境問題;保護自然資源,保持資源的可持續供給能力,避免脆弱的生態系統;發展森林和保護城鄉生態環境;積極參加保護全球環境生態方面的國際合作,努力使我國的環境污染得到控制,重點城市的環境質量有所提高,自然生態惡化的趨勢有所減緩,從而逐步使資源、環境與社會的發展相互協調。全球可持續發展戰略,最為突出的和亟待解決的問題是,由于二氧化碳排放所引起的溫室效應、由于二氧化硫排放的增加引起的酸雨危害、由于大量使用氟利昂所造成的大氣臭氧層破壞等。在這些方面發達國家肩負著更大的使命。因為這些國家的消費水平按照人口平均量計算遠遠高于發展中國家,所以造成的環境污染也更嚴重。空氣污染如此,其他方面也類似。另外,發達國家需要采取行動,控制它們向發展中國家出口不再被允許出口的有害物質和不安全技術。作為國際社會中負責任的一員和世界上人口最多的發展中國家,中國深知自己在全球可持續發展與環境保護中的重要責任。中國在發展中,對自身經濟發展所產生的種種資源、環境、問題的困擾,和對因地球生態環境惡化而引起的各種環境問題已有深刻的認識。中國將以/全球伙伴0的精神參與環境與發展領域的廣泛國際合作,認真履行中國加入的全球環境與發展方面的各項公約,不懈地致力于中國所應承擔的義務。為此,中國政府將繼續以強烈的歷史責任感,高度的重視自然資源和環境保護工作,以更積極、認真和負責的態度參與保護地球環境及追求全人類可持續發展的各種國際合作。
從某種意義上講,任何一個生態系統,包括人類生態系統的協同發展,都由四個要素決定:一是環境,即自然界的光照、空氣、水分、土壤等;二是生產者,即植物,它從大氣中吸取二氧化碳,從土壤中吸取水分和礦物質,經過光合作用使太陽能轉化為化學能和生物能,從而使無機物變為有機物;三是消費者,即動物和人,保證種群、環境以及社會平衡運行;四是分解者,即微生物,它把植物、動物殘骸和排泄物分解為簡單的物質或元素,重新進入環境。所以,要實現人類生態系統的協同發展,就要求保持人類生態系統網絡中各個生態因子之間的協同與平衡,要求物質和能量及信息的輸出與輸入,既在數量上相對接近,又在質量上促進生態系統的適應和演變進化。只有這樣,才可以通過協同機制,將社會經濟的發展與人類生態系統的發展保持在持續穩定的狀態中。總之,生態系統的建設和保護是經濟發展的前提和基礎,而生態系統保護和建設好了,不但會為發展經濟打下堅實的基礎,而且本身也會有直接的經濟效益。經濟要發展,生態系統的恢復和建設必須先行,生態系統的建設和保護既是環境保護的中心環節,也是當前經濟發展的基礎和中心環節。盡快恢復遭到嚴重破壞的森林、草場等自然生態系統,是當前環境保護和經濟發展的首要任務。綠色大開發是以生態系統的建設和保護為主并與經濟發展相輔相成,不能出現為追求經濟效益而違背自然規律,盲目營造當地不宜的經濟林的現象。森林建成后的開發也要予以必要的限制。只有將經濟、社會的發展與資源環境相協調,走可持續發展之路,才是中國經濟發展的前途所在。
論文摘要:發展經濟和保護環境、關系到人類的前途和命運,成為全球普遍關注、亟待解決的重大問題。只有有效地保護生態環境,發展綠色經濟,進行綠色開發,變掠奪式經濟發展模式為可持續發展的經濟模式,才是中國經濟發展的前途所在。
摘要:清代中葉以來,伴隨著人口高速增長和耕地嚴重不足之間矛盾的發展,浙西山區涌進了大量的外來人口,出現了一系列的經濟開發活動。筆者即以該地區為考察對象,解析其人口流動的特點,指出該地區人口流動屬于由人口稠密的地區流向地廣人稀地區的流遷模式,依靠空曠的山地來吸納周邊地區的過剩人口。他們的經濟活動雖然在短期內推動了山區經濟的發展,但是由于破壞了當地的生態環境,激化了土客之間的矛盾,致使山區經濟的繁榮成為曇花一現。
關鍵詞:清代;浙西山區;人口流動;生態環境變遷
近幾個世紀,我國一些地區的人口急劇膨脹,造成了特殊形態的人口過剩。在人地緊張的壓力下,我國許多地區出現了大規模的自發性人口流遷運動,以稀釋其日顯擁擠的人口能量。不同區域的人口消化和在對外來人口吸納過程中,往往呈現出不同的特征。因此,確定某一地區作為考察對象,解析其人口流動的特點,進而探討移民的經濟活動與這一區域的生態環境變遷之關系,是極有意義的。本文主要以清代浙西山區的外區域人口流入為討論內容,并兼及浙西山區本地的原有人口狀況,探究外來移民在本地的經濟活動及對該地區生態環境的影響。
一、浙西山區人口流動狀況分析
據方志記載,清代浙西山區接納外來人口主要集中在兩個時期:乾隆、嘉慶年間和清末太平天國運動之后,其移民活動呈現出明顯的階段性。前期移民以江、閩及本省溫、處流民為主,多在山地搭棚為居,志書中稱之為“棚民”或“蓬民”,如湖州長興縣,“有福建、江西棚民攜妻子挾資本陸續而至,與鄉民租荒山,墾藝白苧”(乾隆《長興縣志》卷十);嚴州府建德縣,亦曾招“江閩無業閑民開山種麻”;而壽昌縣也因為招徠了江閩流民前來墾荒,本地才有了麻、靛兩種物產(乾隆《壽昌縣志》卷一《物產》,乾隆《建德縣志》卷一《方輿》)。杭州府之于潛縣則接納了安慶移民,嘉慶年間有這樣的記載:“邑中山多于田,民間藉以取息者,山居其半。近年人圖小利,將山租安慶人種作苞蘆,謂之棚民。”(嘉慶《于潛縣志》卷十八《物產》)另據同治《湖州府志》卷九十五《雜綴》記載,“嘉慶初年,忽有民自他方來,云愿墾荒賃種,詢所自,皆曰溫州”,“山地價值不多,棚民多溫處流入”。此類外來人口多向荒山野地、森林深處索取土地,開墾農田,屬疆域開發型的移民。后期移民則以兩湖、河南等外省民為多,在一些府縣甚至超過當地土著,這類移民在志書常稱之為“客戶”或“客民”。《長興志拾遺》卷下《風俗》載:“客民墾荒,豫楚最多,溫臺次之,農忙作散工者夏來冬去又數千人。”同治《安吉縣志》卷七《風俗》亦有類似記載:“自兵燹后,本鄉人少田畝荒蕪,寧紹溫臺及兩湖江北之民云集。”這些客民大多屬戰亂恢復型移民。
任何地區的人口問題都不是孤立的,浙西山區既然有外來人口的吸納,就必然關聯到其他地區的人口流出。探究其人換,首要關注的是人口流出的原因,這是一個“源”的問題。在傳統社會中,當一個地區的人口越來越多,而集中的耕地又極其有限,人滿為患,過剩人口就必然外溢。江西、福建、安徽、兩湖等地區在明清時期均先后出現大量過剩人口,人稠地狹的矛盾日益突出。如江西“吉安南昌等府之民,肩摩袂接,地不能使之盡農,貿易不能使之盡商,比比游食他省”(《海瑞集》上編《興國八議》);吉安府吉水縣“土瘠薄物力無所出,計畝食口僅得十三,民取四方之資以為生”(光緒《吉水縣志》卷九《風俗》)。人們為了生存,不得不四處流徙。福建依山傍海,山多田少,地土瘠薄,早在明代,迫于人口的壓力,其山區已經得到相當程度的開發,“閩中自高地至平地截截為田,遠望為梯,真昔人所云‘水無涓滴不為用,山到崔嵬盡力耕’,可謂地無遺地矣”(謝肇制《五雜俎》卷四《地部》)。然而相對于劇增的人口而言,不過是杯水車薪,大量人口不得不到他省謀生度日,從而出現“人尚什五游食于外”的情況。安徽安慶縣也是清代前期和中期長江流域人口輸出中心之一。實際上,明清人口過剩一直是個全國性問題,就連一向被認為墾殖程度較低、人口稀少的兩湖地區某些地方也出現了人多地少的現象。如湖南平江“至明萬歷時,人滿地盡,更無可墾之土”(同治《平江縣志》卷十四《賦役》)。到清代更出現了“湖廣填四川”的大規模人口遷徙運動。在這種人口形勢下,與這些區域相毗鄰的浙西山區出現外來移民就不可避免了。雖然浙西山區的開發早在清代以前就已經達到較高的水平,如宋代已有梯田,但是在那些陡峭的山坡上,當地的土著依然無法開墾,“查山土高燥多石,不利稻麥,種苧最為相宜。本地鄉民未諳其法,有用之土向來概置之無用。茲異省之山民,辟荒蕪以收地利,與古者貨惡棄地意頗合”(乾隆《長興縣志》卷十),于是善于“鑿崗伐嶺”的省內外移民紛紛涌入。
而且,戰亂與人口遷移亦密切相關。戰爭的力度及波及范圍將制約一個區域的人口增減及地區移遷面積。在1644—1911年間,江浙一帶雖出現了幾次較大規模的戰亂,但浙西山區由于所處地理位置特殊,受到的影響并不大。真正對浙西山區人口秩序帶來巨大影響的戰爭是19世紀中葉爆發的太平天國運動。在這次戰爭期間,即使是偏遠的山地也不可能成為人民的避難所。如地處浙西丘陵山區的嚴州府,便是太平軍與清軍多次廝殺之地。關于這一地區人口死亡的情形,何炳棣先生在他的書中引用了德國地理學家李希霍芬的觀察報告:
“桐廬、昌化、于潛、寧國等地到處都是廢墟,每城僅數十所房屋有人居住,這些都是十三年前的太平天國叛亂者造成的。連接各城的大路已成狹窄小道,很多地方已長滿難以穿越的灌木林。……無論是河谷中的田地,還是山坡上的梯田,都已為荒草覆蓋,顯然沒有什么作物能在這枯竭的土地上繁衍。”位于浙西山區其他府州的人口亦是損失慘重。如杭州府之臨安縣,“同治初年兵燹之余,招集流亡,僅存丁口八九千人”(宣統《臨安縣志》卷一《風俗?善政》);昌化縣,“洪楊之役,由淳竄昌,首當其沖,民氣凋殘,垂六十余年,未易恢復原狀”(民國《昌化縣志》卷首);湖州府長興縣,“兵燹之余,民物凋喪,其列于冊者孑遺之民僅十之三焉;田賦之入僅十之四焉。故家遺俗十不存五;而城垣橋廟官廨之修復者僅十之三,而頹廢者十之七焉”(同治《長興縣志》卷首,光緒元年長興知縣惲思贊《序文》);而在孝豐縣,戰后戶口僅剩三十分之一(光緒《孝豐縣志》卷四《戶口》)。
由于戰爭持續時間太長,加之災荒和饑饉以及同治元年由安徽傳播過來的瘟疫,使得浙西人口損失慘重。如湖州孝豐縣,“同治元年六七月瘟疫,民遭兵戈者半,遭瘟疫者亦半”(同治《孝豐縣志》卷八《祥異志》)。這樣,浙西山區人口在戰爭期間的或死或逃造成了一些府州縣出現了人口“真空”或“半真空”的狀態,從而引起了此后外地區人口的填補活動。一些地方官也積極招徠客民進行墾種,如嚴州知府說道:“查嚴郡各屬田地荒蕪,人民稀少,較他郡情形,蹂躪更甚。……今欲招墾,必須外來之戶樂于耕種。……無如外來墾戶,由江西者則有衢之荒田可耕,由寧紹來者則有杭屬之荒田可耕,惟嚴郡居中,止有徽州一路。徽、嚴交界地方皆系荒產,斷不肯舍此適彼。惟查有棚民一項,向來以種山為業,地方農民不與為伍。自咸豐十年后,粵匪滋擾,棚民僻處深山,未受大害,較農民尚勝一籌。昔日無田可種,而不能不種山;今日有田可種,而能改種山為種田,田之出息究勝于山。各棚民非不愿種,實不敢種,須設法招之使種。”(戴槃《定嚴屬墾荒章程并招棚民開墾記》,《皇朝經世文編》卷十)在這種情況下,外來移民隨之涌入。如戰后的昌化縣,“客民紛紛盤踞,以四、七都及外五都占大多數,不似他處之純粹族居”(民國《昌化縣志》卷首);臨安縣,“同治初年兵燹之余,招集流亡,僅存丁口八九千人。三年,勸招開墾,客民四集,自此休養生聚。二十年余年始有丁口土客四萬余人”(宣統《臨安縣志》卷一《風俗?善政》)。
最初來浙西山區開墾荒地的客民是本省人多地少的寧、紹、溫、臺諸府農民。如余杭縣,據光緒《余杭縣志稿》記載,各籍移民中,以來自紹興府的最多,達50.3%,次則寧波和溫州,分別占15%和11%,再次則為河南、蘇南和本省臺州府,分別在4%~6%之間。[2]又如嚴州府,李希霍芬對戰后的移民曾有以下觀察:“外來移民已經開始進來了,在分水河谷我發現相當數量的新移民,大多來自浙江的寧波和紹興,但也有少數來自其他省份。”[1]285這些地區農民受戰爭影響較小,同治三年左宗棠給朝廷的奏報就可以說明這一點。他在提及浙江各地的殘破情形時說:“計浙東八府,惟寧波、溫州尚稱完善,紹興次之,臺州又次之。”(左宗棠《浙省被災郡縣同治三年應征錢糧分別征蠲折》,《左文襄公全集?奏稿》卷九)
不過,由于浙西杭嘉湖平原地帶在戰爭中受創也重,人口的缺口實在太大,而寧波紹興等地本身亦在戰爭中受創,向外輸出人口有限,何況一些客民的流動性較大,一俟家鄉情況有所好轉,常常棄佃返歸,致使田地墾而復荒。又因為平原農民不適應山地耕作,所以向山地移民進展緩慢。就在這時,更遠的兩湖、河南、安徽、江西、福建等省的移民蜂捅而入,“自粵匪亂后,客民墾荒,豫楚最多”,“兩湖客民入境,爭墾無主廢田”(同治《湖州府志》卷十八《金其相建玖磬山書院碑略》)。其中就有不少人遷入浙西山區占耕荒曠山田。當時外地客民主要遷入湖州府的西部和南部,時人指出:“郡西山田荒曠尤多,溫臺人及湖北人咸來占耕。自同治至光緒初,湖北人蔓延郡東。”(民國《南潯志》卷三十)
據此可知,浙西山區的移民活動均屬人口稠密的地區向地廣人稀地區的流遷模式,即依靠提供空曠的山地來吸納周邊地區的過剩人口,仍然屬于向山區要土地,進行農業墾殖的人口流動模式。這與浙江平原地帶對過剩人口的吸納是大不相同的。因為后者主要是依靠突破原有的經濟結構模式即通過非農化的轉移來完成的。因此,這些移民的經濟活動直接影響了當地生態環境的變化。
二、人口流動與當地生態環境變化
生態是人類賴以生存的環境的狀態。人類對生態環境的認識程度,人類實踐對生態環境的改造,都會直接或間接地影響生態環境。一個地區生態環境的形成和變遷,除受當地的自然條件影響外,還常常受到人口的負載量和生產配置及產業結構的影響。因此,清代大量涌入浙西山區的移民及其經濟活動方式對當地的生態環境產生了極大的影響。
遷往浙西山區的移民主要從事農耕活動,但并非從事單一的糧食生產(山土高燥多石也不利于種植稻麥),而是大力種植經濟作物和雜糧。他們所種的農作物包括苧麻、靛、落花生、玉米(苞蘆)、番薯等。如遷往湖州以西一帶山區的溫州人,“其人剽悍多力,荷鋤成群隨墾,結廠棲身。所種山薯或落花生”(同治《湖州府志》卷九十五《雜綴》)。壽昌縣,“然如麻、靛兩種,亦自近年江閩蓬民有之”(乾隆《壽昌縣志》卷一《物產》)。時人張鑒在其《雷塘庵主弟子記》中也說:“浙江各山邑,舊有外省游民搭棚開墾,種植包蘆、靛青、番薯諸物,以致流民日聚,棚廠滿山相望。”其中種植玉米與番薯等轉雜糧主要是解決自身的口糧,產品進入市場的較少。然而苧麻、靛青、花生等經濟作物的種植卻主要是為了滿足市場的需要,帶有明顯的商品生產性質。如在安吉,種植苧麻者“自閩人及江右人租鄉村曠地設廠開掘而種蒔壅既工,獲利始倍”(乾隆《安吉州志》卷八《物產》)。
在熱衷于種植經濟作物和雜糧的同時,這些外來移民也充分利用山區豐富的自然資源,從事筑窯燒炭、砍竹造紙、燒制磚瓦等帶有顯著山區特色的手工業活動。如炭為安吉山區土產,二三月間,“萬家岸、馬家瀆小市諸處肩賣者絡繹不絕”。其中生炭(亦稱硬炭)多為徽寧人居此筑窯燒制的。炭又可以用于燒制磚瓦缸甏,安吉北鄉燒缸甏者“有百余家,皆寧波人,頗獲厚利”。而磚瓦則大多由徽寧江右人“租地設廠砌窯,燒磚瓦以售”(乾隆《安吉州志》卷八《物產》)。竹亦是山區特產,同時竹也是造紙的好原料。在安吉,來自本省的蕭山、富陽的移民大多是造紙工匠①。(注:新版《安吉縣志》第三編《居民》,浙江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轉引自陳學文《明清時期安吉縣的社會經濟結構》,《浙江學刊》1996年第1期。)
隨著人口的迅速增長和經濟開發的蔓延,浙西山區的面貌發生了巨大的變化,不僅山區社會經濟、文化得到了發展和繁榮,生態環境包括生態平衡與土壤條件也隨之發生了變化。其最直接的后果便是為浙西山區社會經濟的發展注入了一股清新的活力,改變了當地山區人煙稀少的面貌。“流民之來益眾,則棚益廣,西至寧國,北至江寧,南且由徽州綿延至江西、福建,凡山徑險惡之處,土人不能上下者,皆棚民占居”,“聯絡盤踞,歲引日多”,“由是地日以辟,類日以聚。厥后接踵來者益多,深山之中,幾無曠土”(同治《湖州府志》卷九十五《雜綴》),使大量荒漠的山地得以開墾,而且促進了農業商品經濟的發展,大量農副產品通過市場進入了流通領域,豐富了當地農村市場。特別令人矚目的是,有些移民租用或開墾大片土地從事商品性農業墾殖,其間亦多有采用雇傭勞動從事較大規模的商品生產,使山區農村經濟結構發生嬗變,在較落后的地區出現了帶有資本主義經營方式的萌芽。
浙西山區移民的遷入與農業商品經濟的發展,還促進了山區小市鎮的發展與繁榮。有些山區小市鎮的興起甚至完全是因為移民的遷入。如長興縣的鴻橋鎮,就是在太平天國時期因戰亂流入大量難民應運而生。“闔邑難民及四處商賈,俱麇集于茲。帆檣林立,(缺)塵囂,儼然一哄之市。”(同治《長興縣志》卷一下《建置汾革?鎮市》)雖然這些小市鎮僅僅是地方性的小市場,遠不及浙江平原地帶諸如雙林、菱湖、南潯等巨鎮的發展,但也頗有自己的特色。如長興縣施渚鎮成為山貨集散地,“街道寬長,山貨駢集,茶筍時尤盛”(光緒《歸安縣志》卷六《輿地略?村鎮》);武康縣的三橋埠是竹木集散地,“舟楫交通,商賈輻輳”;上柏鎮,是浙西竹木山貨的集散市場,“西南余杭、安(吉)孝(豐)貨陸運者,皆出于市。省會郡城操羸者胥來市購焉,而悉達于鎮市之河”(乾隆《武康縣志》卷八,劉守成《開湘西市河記》)。山區市鎮的繁榮又吸引了外地商賈來開店設肆。如施渚鎮,清中葉“居民約上千家”,與平原地區部分市鎮相比也不遜色(同治《湖州府志》卷二十二《輿地略?村鎮》)。昌化的栗樹溪市成為“商民聚集,舟楫停泊之所”,白牛橋市“居民稠密,水陸交通”(民國《昌化縣志》卷一《疆域》)。安吉的四安鎮由于各地商人匯集于此,同治中曾建立新安公所于西門,光緒十七年寧紹商人亦建寧紹會館于四安南門,以地緣紐帶聯絡鄉誼,保護同鄉的利益(光緒《長興志拾遺》卷上《公建》)。
不過,前來開墾浙西山區的移民大多數是自發性的封建流民,他們“聚散無常,往來莫定,其間良頑不一,易於藏奸”(光緒《嚴州府志》卷之九《食貨》)。一些流民性情兇悍,為了生計,往往“強墾人土,或掠人婦女畜產”,擾亂社會秩序,社會風氣也隨之而變,“奸猾時聞”、“斗毆爭論之事繁矣”,引起當地官府的驚慌和本地人的痛恨(同治《安吉縣志》卷七《風俗》)。
他們來到當地,往往“視土所宜”從事各式生產,是一種盲目的無組織生產活動。據同治《湖州府志》卷九十五載,在山區其墾殖擴張所及,多為“山徑險惡之處,土人不能上下者”、“崇山峻嶺,密菁深林”之處,在此類地方進行農業開發,只能是采取毀林開荒、廣種薄收的粗放式的經營方式。尤其是玉米、番薯等耐旱作物的引種,更使得這種經營方式在山區非常流行,農業經濟效益一時似乎顯露,但時間稍長,這種盲目性、掠奪式的開發便導致了嚴重的生態后果。
其一,造成嚴重的水土流失,而且松動的山土砂石沖入河流,堵塞水道,淤積下游田地,淤塞河溪、湖泊以及其他水利設施,導致水旱災害頻繁。關于這方面的記述在清代方志中多有反映。道光《建德縣志》卷二十一《雜記》記載:“近來異地棚民盤踞各源,種植苞蘆,為害于水道農田不小。山經開墾,勢無不土人松石浮者,每逢驟雨,水勢挾沙石而行。大則沖田潰堰,小則斷壑填溝,水災立見,旱又因之。以故年來旱澇瀕仍皆原于此。”嘉慶《于潛縣志》亦有外來移民墾山種植玉米導致水土流失的記載。此外,在地方官的禁令和上奏的奏折中也有許多相關的記載。如嘉慶二年浙江巡撫顏檢上了一道奏折,指出棚民“翻掘根株,種植苞蘆,以致土石松浮,一遇山水陡發,沖入河流,水道淤塞,瀕河堤岸多被沖決,淹浸田禾,大為農人之害”①。[注:《浙江巡撫顏檢為遵旨酌議稽查棚民章程事奏折》(嘉慶二年),刊于《歷史檔案》1993年第1期。]嘉慶六年的《撫憲院禁棚民》也指出,“棚民佃種山地惟苞蘆一項,苗壯根長,必須掀松砂土,一經雨水沖激,溪河每致淤積,地方屢受水患”,“山土砂石乘雨流淤下游田地,易起爭端,大為目前水利之害”。
其二,造成墾殖之山地物產枯竭,地力盡失。由于客民、棚民來到山區一般都是以租賃的形式從事生產活動,“初至時以重金諂土人賃墾土地,賃之值倍于買值,以三年為期。土人不知其情,往往貪其利。三年期滿,棚民又賃墾別山,而故所墾處皆石田不毛矣”,“湖州以西一帶山,近皆棚民墾種,尤多植包谷,一孝豐人云,山多石體,石上浮土甚淺,包谷最耗地力,根入土深,使土不固,山松遇雨則泥沙隨雨而下。種包谷三年,則石骨盡露,山頭無復有土矣”(沈堯《落帆樓雜著》,光緒《烏程縣志》卷十八《風俗》)。這種開墾山地,習種雜糧的行為對山地地力和山土極具破壞力。數年之后,所墾山地往往變成不毛之地,很難再恢復山力、地力。
山地的過度墾殖,既損害了原山主的利益,又使下游農民利益遭受慘重損失。因此,生態失衡也加劇了當地土著居民與外來移民的矛盾沖突,以致浙西山區一些府州縣的土著居民以此為契機,要求政府驅逐外地移民。如于潛縣,由于墾山種植玉米引起水土流失,“奉阮大中丞出示嚴禁,產限驅逐,漸見安輯,然猶有年限未滿而延捺如故者”(嘉慶《于潛縣志》卷十八《物產》)。建德縣也在道光年間了禁止棚民墾山的命令,迫使棚民不得不撤離。而移居長興縣的福建、江西移民是因為擅長種植苧麻才獲得了永久居住權。同時,為了將外地人口納入當地的統治秩序之下,官府對有大量外地人口的府縣則“別編棚戶,各設棚長,以專約束”(乾隆《建德縣志》卷一《方輿》),嚴厲禁止當地土著居民將山地出租給非“編甲”的遠方流民(光緒《淳安縣志》卷一《舊序?劉世寧序》)。對有棚戶留住的地方,每年年底派員視察,并責成山主田主監督檢舉,否則一體查辦(光緒《嚴州府志》卷九《食貨》)。
三、結語
人口遷移本質上是一種社會經濟現象。這是因為一定的人口分布受一定的經濟環境和經濟過程的制約,而人口分布的合理與否又是經濟能否順利發展的一個重要影響因素。清代浙西山區接納了大量區域外移民,這對輸出地而言,在一定程度上緩解了其日趨緊張的人口壓力;對本地區而言,則不僅解決了山區勞動力資源匱乏的難題,又引進了新的作物和新的生產技術,推動了山區經濟的發展。
但是這種自發調整所形成的人口分布并非是合理分布。為了滿足日益增長的人口的需要,有限的山地資源遭到掠奪性的開發,生態環境被嚴重破壞,誠如恩格斯在《自然辯證法》中所指出的那樣:“我們不要過分陶醉于我們對自然界的勝利。對于每一次這樣的勝利,自然界都報復了我們。每一次勝利,在第一步都確實取得了我們預期的結果,但是在第二步和第三步卻有了完全不同的出乎預料的影響,常常把第一結果又取消了。”[3]山區過度墾殖的惡果又激化了土客之間的沖突,外來移民受到驅逐或限制,山區經濟的繁榮最終成為曇花一現。
1美國中西部農業開發概要
在美國開發中西部進程中,有兩個大規模集中開發的時期:一是1860-1890年,這一時期開發西部的主要動力來源于皮貨貿易、土地投機以及奴隸主莊園的擴張。二是1930-1970年,在大規模開發時期內,美國聯邦政府陸續出臺了有關中、西部開發的法律和政策,極大地加快了美國中西部地區的農業開發的速度。
19世紀中葉,美國聯邦政府為了鼓勵西部農業開發者,除制定了靈活多樣的土地開發政策外,還陸續頒發了《沙漠土地法》、《鼓勵西部植樹法》等法律。以法律和政策的形式明確了只要在西部地區植樹、種草或修筑灌溉溝渠達到一定面積和一定時間,就可以免費或低價獲得一定面積的土地。這些法律和政策的實施,促進了美國西部的土地開墾和農業的發展。從1836年到1985年,美國中西部新開墾的耕地面積為2.45億英畝,相當于原有耕地面積(1.6億英畝)的1.53倍。隨著耕地的增加,糧食產量倍增;玉米由1934~1938年期間的平均每年1061.3萬t,增加到1989年的1億9120萬t,增加了約17倍;小麥由1934~1938年期間的平均每年389.5萬t,增加到1989年的5540.7萬t,增加了14.2倍;大豆由1934~1938年期間的平均每年23.3萬t,增加到1989年的5244萬t,增加了224倍。使美國成為世界主要的糧食出口國;美國主要畜產品的平均年產量:1961~1965年期間,肉類335.28萬t,牛奶1139.9萬t,雞蛋78.4萬t。到了1989年,肉類(不含雞肉)、牛奶、雞蛋的平均年產量,分別增加到1818.9萬t、6543.2萬t、397.4萬t,分別比1961~1965年期間增加4.43倍、4.74倍、4.07倍。
但是,大規模的墾荒活動,在中、西部開發初期,一些農場主為了獲得更加豐厚的農牧業利潤,對那里進行了掠奪式的開發,使該地區的農地、水等自然資源遭到破壞,土地荒漠化加劇,生態失去平衡。
2農業生產與資源、生態環境問題
在美國,由于農業的開發而引起的資源、生態、環境問題,如,土壤侵蝕,水資源枯竭,鹽害,水質污染,生態系統失衡,等等。
下面討論在美國由于農業開發引起的土壤侵蝕、水資源枯竭、鹽害、水質污染4個方面的資源與生態環境問題。
2.1土壤侵蝕
美國聯邦農業部的最新調查研究結果表明:引起農業生產力低下的土壤侵蝕面積達6900萬英畝,約占耕地總面積3億4500萬英畝的20%。土壤侵蝕主要發生在:長期不斷地種植較單一的農作物的耕地,即不實行輪作、不實行休耕的農地,機械化大農場。此外,美國政府以往的農產品價格扶持政策、增加農戶收入的各項優惠政策,導致農戶以墾荒的途徑擴大種植面積,增加農產品產量,維持較高水平的收入。
由于對土地、水資源的不合理開發利用,由于受風和水的侵蝕,美國全國的農地每年土壤流失量高達27億-31億t;造成容易發生土壤侵蝕的耕地面積達1億1800萬英畝。
2.2一些主要農業生產地區水資源枯竭
根據美國聯邦農業部的統計資料:1949年美國可灌溉耕地面積為2500萬英畝,到了1978年則增加到了5000萬英畝,稍后減少到了現在的4500萬英畝,其中包括容易發生水土流失的1200萬英畝可灌溉耕地和1340萬英畝地下水位下降的耕地,分布在北部平原、南部平原、丘陵地區、太平洋沿岸的17個州;例如,西部的加利福尼亞州中央的溪谷地區,地下水位的降低,已成為亟待解決的嚴重問題。另據美國聯邦農業部的調查,1980-1984年,有1400萬英畝的可灌溉耕地的地下水位每年下降0.5~5.0英尺。
2.3鹽害
美國西部的干旱地區,是“灌溉農業區”,引起鹽害的危險性極高。在這里不但有鈉鹽,還有鈣鹽、鎂鹽等各種鹽類。加利福尼亞州受鹽害最嚴重,加州的中部及南部帝國峽谷等主要農業區,降水極少,在那里若不進行灌溉,進行農業生產是不可能的。那里灌溉用水的水源是:地下水、圣禮河水、科羅拉多河水。因為科羅拉多河水含鹽,加州中部、南部地區的土壤也含鹽,所以,用含鹽的水灌溉農田導致了耕地表面鹽分過度積累,農作物因受鹽害而枯死,耕地也逐漸變成了荒漠。現在,對此采取的對策是:用自動撒水器撒大量的水來希釋鹽分,使鹽分流入地下。但是,這樣做并沒有從根本上解決問題,因為時間一長,地下水鹽分含量增高,當鹽分含量高的地下水位上升到農作物的根系部位時,就會導致農作物枯死;或用鹽分較高的地下水灌溉農田使農作物枯死。為解決這些問題,也曾采用抽水機抽取地下水的方法,來降低地下水位。但是,鹽分較高的水,向何處排放?這一問題至今沒有得到解決。例如,為降低地下水位,曾將鹽分較高的地下水排放到Gustafson野生動物自然保護區,該保護區發生了水鳥和水生植物受害事件,如水生動、植物生長畸形,以水生動物為食的水鳥因吃了這里的畸形動物也生長畸形,水鳥不下蛋,或生了蛋也孵不出小鳥。由于發生了這類事件,排水處于被禁止狀態。如果在今后的10年中,這里仍禁止排放地下水,隨著含鹽分較高的地下水位的上升,將有100萬英畝的耕作,因鹽害而充耕,變為荒漠。到目前為止,含鹽分較高的地下水的排放問題仍沒有找到令人滿意的解決辦法。
2.4水質污染
由于農業開發、生產活動而引起的水質污染,是眾多損害大而且涉及范圍廣的生態環境破壞問題之一。水質污染主要是由于農業生產活動而產生的地表土流失,這些流失的地表土沉積在湖底或河底,惡化有關動植物的生存環境;此外,美國的農民為擴大耕作面積,將濕地轉化為農田,也使那里的動植物的生存環境受到破壞。就農業生產而言,大量使用氮和磷隨地表水流失到河流及湖泊中,使河水及湖水產生富營養化問題,給動植物的生存帶來負面影響;殺蟲劑會使水生動、植物產生畸形,乃至死亡。據美國聯邦農業部的調查資料顯示:在美國,流入河流湖泊地表水的水質污染物約有50%來自農業生產活動,主要是由土壤侵蝕、水土流失造成的。其中有50%-70%為氮和磷,主要來源于耕地上的化肥與圍欄育肥方式所聚集的家畜糞便。水質污染不僅使地表水質惡化,而且對地下水資源的水質也有重大影響。如果農業生產上使用的化學物質一旦污染了地下水,就會污染整個地下水水脈。地下水質污染,危及著農業生產地區人口總數的97%,占美國總人口50%的居民健康。因為,這些居民要飲用地下水,所以水污染問題的嚴重性是不言而喻的。
3美國的農業土地資源和生態環境保護對策
面對農業生產、開發資源環境帶來的負面影響,美國聯邦政府從20世紀80年代初期開始注重與農業生產、開發相關的資源、生態、環境的保護,制定了一系列旨在農業可持續發展的保護耕地、水等自然資源及生態環境的法規和長期計劃,特別是聯邦政府1985年制定的“農地保護計劃”,大規模地實施退耕還草、退耕植樹、或休耕;到1990年共將1億1800萬英畝的農地納入,發揮了巨大的生態效益和經濟效益。
3.1農業立法與資源、生態環境保護
美國聯邦政府于1985年修訂了農業法,修訂后的農業法的主要內容是:①為提高農產品在國際市場上的競爭力和出口,政府對農民支付農產品出口補助金;②為減少農產品庫存積壓,擴大農戶對農產品市場的選擇權(交易條件、方式等);③通過實施農地保護計劃(CRP),貫徹對農地進行保護的方針。此外,該法還包含了有關資源、環境保護的條款、草地保護、沼澤地保護等條款,制定這些條款的目標是:持續地提高農業生產的勞動生產率,保護土地和水等自然資源與生態環境。為實現該目標,政府制定了長期性資源和生態環境保護計劃,即與該法相輔相成。
1990年美國聯邦政府再次修訂了農業法。修訂后的農業法的目標是:通過實施農地、水等資源的保護及水質改善、濕地的生態環境系統保護、食品安全性保障對策,以保證農業生產力的持續提高,保證向消費者供給“綠色”的農產品。為實現上述目標,在農業法中還增添了關于“持續農業”和推行新的耕作方法的條款。
修訂后的《農業法》,沿襲了食品安全保障法的方針,增加了對資源和生態環境保護的內容。該法的主要政策目標是:市場理論的應用;提高美國農產品在國際市場上的競爭力;資源和生態環境保護(特別是農地、水資源)。該法由9項條款組成,有關資源和生態環境保護的條款是第2項和第7項。
3.2農地保護計劃
就其內容來看,可以說是荒漠化防治計劃。其主要內容是:針對農業生產給土地、水等自然資源、生態環境帶來的破壞,在容易發生荒漠化的地區,實行有計劃的退耕還草、退耕還林及休耕(如種植以改良土壤為目的的豆科植物等),即在美國聯邦農業部的監督下,對容易發生土壤侵蝕的耕地,實行為期10年的休耕或永久性退耕還草、退耕還林。同時,作為補償,由聯邦農業部每年向該計劃的參加者(農戶),支付一定數量的補助金(按每英畝一定的單價乘以退耕、休耕地面積的方法計算,并被稱為地租,下同):聯邦農業部退耕還草或退耕還林的農民支付樹木和草的種植費用總額一半的補助金(一次性的補助)。
農地保護計劃的主要目的是,減少容易發生土壤侵蝕的農地土壤侵蝕量,防止荒漠化蔓延。除此之外,還有以下五個較具體的目的:①通過農地保護計劃的實施,長期保持美國農業的食品及天然纖維的生產能力;②減少由農業生產而產生的環境污染物質的數量;③改善水資源質量;④保護野生動、植物;⑤通過減少農作物種植面積的方法,抑制農產品生產過剩,通過總量控制來保證農戶增加收入(穩定和提高農產品價格)。
根據聯邦政府統計,1989年聯邦農業部對大約6300萬英畝容易發生土壤侵蝕的耕地實施農地保護計劃管理,每年減少土壤侵蝕量達8億t;到1990年,聯邦農業部對容易發生土壤侵蝕的1億1800萬英畝耕地,實施農地保護計劃管理。
在美國,實施農地保護計劃管理,也不是一帆風順的,常常會遇到阻力。例如,是參加會減少收入的農地保護計劃(CRP)、還是維持以前那種較大耕作面積的農業生產活動之間進行選擇時,農民更偏好后者。
在實施農地保護計劃的區域內,如果農戶不參加農地保護計劃,則取消該農戶享受政府扶持及參加聯邦農業部“農產品計劃”的資格。
到了1996年,最初實施農地保護計劃的耕地(休耕、退耕還草、退耕還林)已經過了10年的保護期,也就是說已經失去了向農業部領取地租的資格,一部分休耕的農地可以從新進行農作物種植了。但是,擁有這些耕地的主人,必須嚴格遵守1985年及1990年修改后的農業法中有關農地保護的條款來耕作。否則,他們將不得不同農業部的“農產品計劃”說“再見”了。那些退耕還草、退耕還林的農地,則永久地退出農作物的生產。
3.3防止水質污染對策
1987年美國頒布并實施的《水質法》、《水質凈化法》,根據該法的規定,各地方(州)政府有義務每年向聯邦政府報告關于緩解農業水源水質污染問題的對策及成果。1988年美國聯邦農業部公布了“土壤、水資源保護全國計劃”及“區域水資源水質凈化計劃”,并通過該計劃的落實,管理著全國22個區域性水資源水質凈化計劃的實施。現在看來,全國各地的農地、水等自然資源和生態環境保護的實踐證明,上述各項法律和計劃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3.4耕作方法的資源、環境保護對策
3.4.1可持續農業
所謂“可持續農業”,一般是指“能夠持續地利用資源進行農業再生產或能夠進行資源的再利用,把農藥、化學廢料的投入量控制在必要的最小限度,在實現資源與生態環境保護、生產安全農產品(食品)的同時,保持較高水平的農業生產力和收益性的耕作方式及其農業管理體系。”
實現可持續農業的手段是:①改革現行的農業種植、養殖體系中不利于農地、水等資源保護的部分;②采用病蟲害綜合防治方式;③促進家畜糞尿等農家有機肥料及豆科植物等綠肥的利用;④實施保護農地、水資源的保護性耕作方式;⑤采用種植業和畜牧業相結合的復合經營模式。
通過上述手段來防止土壤侵蝕、荒漠化蔓延、水資源水質污染的目的,并且在保護農地、水等自然資源和保護生態環境的前提下,進行農業生產,提供安全的(衛生的)農產品。
3.4.2關于“保護性耕作方法”
集約型持續單作經營方式農業,容易發生土壤侵蝕,導致農藥使用量的不斷增加、水質污染。
土壤中的有機物,可以提高土壤的孔隙率,增進水的滲透性,促進微生物的活動,提高土壤的肥力。但是,采用傳統的農業耕作方法,會使土壤中的有機質含量下降,從而導致土壤的保水能力下降,容易發生土壤的侵蝕,造成農地的荒漠化。
在明確了集約型持續單作經營方式及傳統的農業耕作方式的弊端之后,有針對性的導入“保護性耕作方法”。這種方法的主要內容是:利用農作物秸稈、根莖葉等剩余物覆蓋地表,或將秸稈粉碎后還田;在坡地上修建保持水土的水平梯田;盡可能地減少農地的耕翻次數,提倡免耕法等。
1美國中西部農業開發概要
在美國開發中西部進程中,有兩個大規模集中開發的時期:一是1860-1890年,這一時期開發西部的主要動力來源于皮貨貿易、土地投機以及奴隸主莊園的擴張。二是1930-1970年,在大規模開發時期內,美國聯邦政府陸續出臺了有關中、西部開發的法律和政策,極大地加快了美國中西部地區的農業開發的速度。
19世紀中葉,美國聯邦政府為了鼓勵西部農業開發者,除制定了靈活多樣的土地開發政策外,還陸續頒發了《沙漠土地法》、《鼓勵西部植樹法》等法律。以法律和政策的形式明確了只要在西部地區植樹、種草或修筑灌溉溝渠達到一定面積和一定時間,就可以免費或低價獲得一定面積的土地。這些法律和政策的實施,促進了美國西部的土地開墾和農業的發展。從1836年到1985年,美國中西部新開墾的耕地面積為2.45億英畝,相當于原有耕地面積(1.6億英畝)的1.53倍。隨著耕地的增加,糧食產量倍增;玉米由1934~1938年期間的平均每年1061.3萬t,增加到1989年的1億9120萬t,增加了約17倍;小麥由1934~1938年期間的平均每年389.5萬t,增加到1989年的5540.7萬t,增加了14.2倍;大豆由1934~1938年期間的平均每年23.3萬t,增加到1989年的5244萬t,增加了224倍。使美國成為世界主要的糧食出口國;美國主要畜產品的平均年產量:1961~1965年期間,肉類335.28萬t,牛奶1139.9萬t,雞蛋78.4萬t。到了1989年,肉類(不含雞肉)、牛奶、雞蛋的平均年產量,分別增加到1818.9萬t、6543.2萬t、397.4萬t,分別比1961~1965年期間增加4.43倍、4.74倍、4.07倍。
但是,大規模的墾荒活動,在中、西部開發初期,一些農場主為了獲得更加豐厚的農牧業利潤,對那里進行了掠奪式的開發,使該地區的農地、水等自然資源遭到破壞,土地荒漠化加劇,生態失去平衡。
2農業生產與資源、生態環境問題
在美國,由于農業的開發而引起的資源、生態、環境問題,如,土壤侵蝕,水資源枯竭,鹽害,水質污染,生態系統失衡,等等。
下面討論在美國由于農業開發引起的土壤侵蝕、水資源枯竭、鹽害、水質污染4個方面的資源與生態環境問題。
2.1土壤侵蝕
美國聯邦農業部的最新調查研究結果表明:引起農業生產力低下的土壤侵蝕面積達6900萬英畝,約占耕地總面積3億4500萬英畝的20%。土壤侵蝕主要發生在:長期不斷地種植較單一的農作物的耕地,即不實行輪作、不實行休耕的農地,機械化大農場。此外,美國政府以往的農產品價格扶持政策、增加農戶收入的各項優惠政策,導致農戶以墾荒的途徑擴大種植面積,增加農產品產量,維持較高水平的收入。
由于對土地、水資源的不合理開發利用,由于受風和水的侵蝕,美國全國的農地每年土壤流失量高達27億-31億t;造成容易發生土壤侵蝕的耕地面積達1億1800萬英畝。
2.2一些主要農業生產地區水資源枯竭
根據美國聯邦農業部的統計資料:1949年美國可灌溉耕地面積為2500萬英畝,到了1978年則增加到了5000萬英畝,稍后減少到了現在的4500萬英畝,其中包括容易發生水土流失的1200萬英畝可灌溉耕地和1340萬英畝地下水位下降的耕地,分布在北部平原、南部平原、丘陵地區、太平洋沿岸的17個州;例如,西部的加利福尼亞州中央的溪谷地區,地下水位的降低,已成為亟待解決的嚴重問題。另據美國聯邦農業部的調查,1980-1984年,有1400萬英畝的可灌溉耕地的地下水位每年下降0.5~5.0英尺。
2.3鹽害
美國西部的干旱地區,是“灌溉農業區”,引起鹽害的危險性極高。在這里不但有鈉鹽,還有鈣鹽、鎂鹽等各種鹽類。加利福尼亞州受鹽害最嚴重,加州的中部及南部帝國峽谷等主要農業區,降水極少,在那里若不進行灌溉,進行農業生產是不可能的。那里灌溉用水的水源是:地下水、圣禮河水、科羅拉多河水。因為科羅拉多河水含鹽,加州中部、南部地區的土壤也含鹽,所以,用含鹽的水灌溉農田導致了耕地表面鹽分過度積累,農作物因受鹽害而枯死,耕地也逐漸變成了荒漠。現在,對此采取的對策是:用自動撒水器撒大量的水來希釋鹽分,使鹽分流入地下。但是,這樣做并沒有從根本上解決問題,因為時間一長,地下水鹽分含量增高,當鹽分含量高的地下水位上升到農作物的根系部位時,就會導致農作物枯死;或用鹽分較高的地下水灌溉農田使農作物枯死。為解決這些問題,也曾采用抽水機抽取地下水的方法,來降低地下水位。但是,鹽分較高的水,向何處排放?這一問題至今沒有得到解決。例如,為降低地下水位,曾將鹽分較高的地下水排放到Gustafson野生動物自然保護區,該保護區發生了水鳥和水生植物受害事件,如水生動、植物生長畸形,以水生動物為食的水鳥因吃了這里的畸形動物也生長畸形,水鳥不下蛋,或生了蛋也孵不出小鳥。由于發生了這類事件,排水處于被禁止狀態。如果在今后的10年中,這里仍禁止排放地下水,隨著含鹽分較高的地下水位的上升,將有100萬英畝的耕作,因鹽害而充耕,變為荒漠。到目前為止,含鹽分較高的地下水的排放問題仍沒有找到令人滿意的解決辦法。
2.4水質污染
由于農業開發、生產活動而引起的水質污染,是眾多損害大而且涉及范圍廣的生態環境破壞問題之一。水質污染主要是由于農業生產活動而產生的地表土流失,這些流失的地表土沉積在湖底或河底,惡化有關動植物的生存環境;此外,美國的農民為擴大耕作面積,將濕地轉化為農田,也使那里的動植物的生存環境受到破壞。就農業生產而言,大量使用氮和磷隨地表水流失到河流及湖泊中,使河水及湖水產生富營養化問題,給動植物的生存帶來負面影響;殺蟲劑會使水生動、植物產生畸形,乃至死亡。據美國聯邦農業部的調查資料顯示:在美國,流入河流湖泊地表水的水質污染物約有50%來自農業生產活動,主要是由土壤侵蝕、水土流失造成的。其中有50%-70%為氮和磷,主要來源于耕地上的化肥與圍欄育肥方式所聚集的家畜糞便。水質污染不僅使地表水質惡化,而且對地下水資源的水質也有重大影響。如果農業生產上使用的化學物質一旦污染了地下水,就會污染整個地下水水脈。地下水質污染,危及著農業生產地區人口總數的97%,占美國總人口50%的居民健康。因為,這些居民要飲用地下水,所以水污染問題的嚴重性是不言而喻的。
3美國的農業土地資源和生態環境保護對策
面對農業生產、開發資源環境帶來的負面影響,美國聯邦政府從20世紀80年代初期開始注重與農業生產、開發相關的資源、生態、環境的保護,制定了一系列旨在農業可持續發展的保護耕地、水等自然資源及生態環境的法規和長期計劃,特別是聯邦政府1985年制定的“農地保護計劃”,大規模地實施退耕還草、退耕植樹、或休耕;到1990年共將1億1800萬英畝的農地納入,發揮了巨大的生態效益和經濟效益。
3.1農業立法與資源、生態環境保護
美國聯邦政府于1985年修訂了農業法,修訂后的農業法的主要內容是:①為提高農產品在國際市場上的競爭力和出口,政府對農民支付農產品出口補助金;②為減少農產品庫存積壓,擴大農戶對農產品市場的選擇權(交易條件、方式等);③通過實施農地保護計劃(CRP),貫徹對農地進行保護的方針。此外,該法還包含了有關資源、環境保護的條款、草地保護、沼澤地保護等條款,制定這些條款的目標是:持續地提高農業生產的勞動生產率,保護土地和水等自然資源與生態環境。為實現該目標,政府制定了長期性資源和生態環境保護計劃,即與該法相輔相成。
1990年美國聯邦政府再次修訂了農業法。修訂后的農業法的目標是:通過實施農地、水等資源的保護及水質改善、濕地的生態環境系統保護、食品安全性保障對策,以保證農業生產力的持續提高,保證向消費者供給“綠色”的農產品。為實現上述目標,在農業法中還增添了關于“持續農業”和推行新的耕作方法的條款。
修訂后的《農業法》,沿襲了食品安全保障法的方針,增加了對資源和生態環境保護的內容。該法的主要政策目標是:市場理論的應用;提高美國農產品在國際市場上的競爭力;資源和生態環境保護(特別是農地、水資源)。該法由9項條款組成,有關資源和生態環境保護的條款是第2項和第7項。
3.2農地保護計劃
就其內容來看,可以說是荒漠化防治計劃。其主要內容是:針對農業生產給土地、水等自然資源、生態環境帶來的破壞,在容易發生荒漠化的地區,實行有計劃的退耕還草、退耕還林及休耕(如種植以改良土壤為目的的豆科植物等),即在美國聯邦農業部的監督下,對容易發生土壤侵蝕的耕地,實行為期10年的休耕或永久性退耕還草、退耕還林。同時,作為補償,由聯邦農業部每年向該計劃的參加者(農戶),支付一定數量的補助金(按每英畝一定的單價乘以退耕、休耕地面積的方法計算,并被稱為地租,下同):聯邦農業部退耕還草或退耕還林的農民支付樹木和草的種植費用總額一半的補助金(一次性的補助)。
農地保護計劃的主要目的是,減少容易發生土壤侵蝕的農地土壤侵蝕量,防止荒漠化蔓延。除此之外,還有以下五個較具體的目的:①通過農地保護計劃的實施,長期保持美國農業的食品及天然纖維的生產能力;②減少由農業生產而產生的環境污染物質的數量;③改善水資源質量;④保護野生動、植物;⑤通過減少農作物種植面積的方法,抑制農產品生產過剩,通過總量控制來保證農戶增加收入(穩定和提高農產品價格)。
根據聯邦政府統計,1989年聯邦農業部對大約6300萬英畝容易發生土壤侵蝕的耕地實施農地保護計劃管理,每年減少土壤侵蝕量達8億t;到1990年,聯邦農業部對容易發生土壤侵蝕的1億1800萬英畝耕地,實施農地保護計劃管理。
在美國,實施農地保護計劃管理,也不是一帆風順的,常常會遇到阻力。例如,是參加會減少收入的農地保護計劃(CRP)、還是維持以前那種較大耕作面積的農業生產活動之間進行選擇時,農民更偏好后者。
在實施農地保護計劃的區域內,如果農戶不參加農地保護計劃,則取消該農戶享受政府扶持及參加聯邦農業部“農產品計劃”的資格。
到了1996年,最初實施農地保護計劃的耕地(休耕、退耕還草、退耕還林)已經過了10年的保護期,也就是說已經失去了向農業部領取地租的資格,一部分休耕的農地可以從新進行農作物種植了。但是,擁有這些耕地的主人,必須嚴格遵守1985年及1990年修改后的農業法中有關農地保護的條款來耕作。否則,他們將不得不同農業部的“農產品計劃”說“再見”了。那些退耕還草、退耕還林的農地,則永久地退出農作物的生產。
3.3防止水質污染對策
1987年美國頒布并實施的《水質法》、《水質凈化法》,根據該法的規定,各地方(州)政府有義務每年向聯邦政府報告關于緩解農業水源水質污染問題的對策及成果。1988年美國聯邦農業部公布了“土壤、水資源保護全國計劃”及“區域水資源水質凈化計劃”,并通過該計劃的落實,管理著全國22個區域性水資源水質凈化計劃的實施。現在看來,全國各地的農地、水等自然資源和生態環境保護的實踐證明,上述各項法律和計劃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3.4耕作方法的資源、環境保護對策
3.4.1可持續農業
所謂“可持續農業”,一般是指“能夠持續地利用資源進行農業再生產或能夠進行資源的再利用,把農藥、化學廢料的投入量控制在必要的最小限度,在實現資源與生態環境保護、生產安全農產品(食品)的同時,保持較高水平的農業生產力和收益性的耕作方式及其農業管理體系。”
實現可持續農業的手段是:①改革現行的農業種植、養殖體系中不利于農地、水等資源保護的部分;②采用病蟲害綜合防治方式;③促進家畜糞尿等農家有機肥料及豆科植物等綠肥的利用;④實施保護農地、水資源的保護性耕作方式;⑤采用種植業和畜牧業相結合的復合經營模式。
通過上述手段來防止土壤侵蝕、荒漠化蔓延、水資源水質污染的目的,并且在保護農地、水等自然資源和保護生態環境的前提下,進行農業生產,提供安全的(衛生的)農產品。
3.4.2關于“保護性耕作方法”
集約型持續單作經營方式農業,容易發生土壤侵蝕,導致農藥使用量的不斷增加、水質污染。
土壤中的有機物,可以提高土壤的孔隙率,增進水的滲透性,促進微生物的活動,提高土壤的肥力。但是,采用傳統的農業耕作方法,會使土壤中的有機質含量下降,從而導致土壤的保水能力下降,容易發生土壤的侵蝕,造成農地的荒漠化。
在明確了集約型持續單作經營方式及傳統的農業耕作方式的弊端之后,有針對性的導入“保護性耕作方法”。這種方法的主要內容是:利用農作物秸稈、根莖葉等剩余物覆蓋地表,或將秸稈粉碎后還田;在坡地上修建保持水土的水平梯田;盡可能地減少農地的耕翻次數,提倡免耕法等。
提要:本文對三至九世紀華北地區的鹿類種群及其分布情況略作考察,指出:此一時期,該地區仍分布有數量眾多的梅花鹿、麝和獐,并尚有少量的麋棲息。與春秋以前的情況相比,鹿類的種群數量與分布區域明顯減縮,特別是麋的減少最為顯著;但與晚近時代相比,則仍稱可觀。鹿類種群數量與分布區域的變化,是當地生態環境及其變遷情況的綜合反映,與人口密度、生產類型和活動強度密切相關。中古華北仍廣泛分布有較大鹿類種群的事實,表明當時該地區的生態環境從總體上說仍屬良好。
關鍵詞:中古、華北、鹿、生態環境
近半個世紀以來,華北[1]生態環境的變遷逐漸引起了學術界的重視,一些學者從歷史地理的角度,對本地區森林的分布與破壞、河流上中游的水土流失、下游河道變化以及平原地區湖泊淤廢等一系列重要問題,展開了卓有成效的探討,為這一地區的生態變遷史提供了良好的基礎。迄止,關于先秦時代這一地區的野生動物種群及其分布的歷史變化,考古學和動物學界已有一些學者作過甚有成績的探討,而對此后的情形雖有若干片斷論說,但專門系統的研究則仍然缺乏[2]。
華北野生動物種類、種群數量與地理分布的歷史變化過程,很有必要作為一個專門課題加隕釗胩教鄭夥淺S兄諼頤僑嬡鮮兜鋇氐納淝ㄊ貳U饈且蛭諞桓鋈范ǖ牡乩砬蛑校吧鎦擲嗉捌渲秩菏康謀浠喚鍪粲諫淝ǖ囊桓鮒匾矯媯乙彩嵌隕淝ǖ淖芴宸從場2還勻喚韁卸锏鬧擲嗉倍啵頤俏薹?也無必要)一一加以考述,比較可取的做法是選擇那些具有生態標志性的動物、特別是與人類關系曾較密切的大型經濟動物作重點考察。恰好,關于這些動物歷代記載較多,考古資料也較為豐富,這使我們有可能對它們進行較為具體的歷史研究。
鹿類動物[3],是大型陸地野生食草動物的典型種類,也是重要的經濟動物。在歷史上,鹿類曾對華北居民的經濟生活產生了非常重要的;反過來說,華北地區鹿類種群數量與分布區域的歷史變化,乃是當地人類活動改變生態環境的直接后果之一,是這一地區生態環境變遷的重要歷史表征。本文盡量匯集各類文獻中的零碎記載,對中古即公元3—9世紀華北地區的鹿類動物及其分布情況作較為詳細的考述,并對其所反映的若干生態史問題稍作推論,為開展對華北生態史的綜合研究整理一點基礎資料[4]。
一、中古以前華北的鹿類
為更好地說明鹿類動物與生態變遷的關系,我們先來追述一下中古以前的情況。
在農耕和畜牧出現之前,由于人口十分稀少,技術能力極其低下,采集、捕獵經濟活動對環境的干擾還十分微弱,華北生態系統基本處于原始狀態,各種野生動物的棲息環境尚未受到破壞。因此,遠古時代這一地區分布著種類眾多、數量巨大的大型野生動物,甚至還有犀、象等后來只分布于熱帶地區的動物活動[5]。其中,鹿類動物是一個最為龐大的家族,也是當地原始居民的主要捕獵對象和食物來源之一。新石器時代的華北雖然已有了原始的農業和畜牧業,但捕獵野生動物仍為當地居民謀取食物的主要方式之一,而鹿類動物仍是他們最重要的肉食來源。這一情況,已為大量考古實物資料所充分證明。
袁靖曾“比較全面地收集了目前所知的我國各個地區新石器時代的54個遺址或文化層中出土的動物骨骼資料,并對它們按家養動物和野生動物分別進行了統計和”。根據他的研究,這些遺址(年代約在距今10000年至4000年之間)中所出土的野生動物骨骼,主要集中在梅花鹿、麋鹿、獐等鹿科動物[6]。筆者據其文附表資料統計,屬本文討論范圍內(袁文分列為黃河中上游地區和黃淮地區)的35個遺址或文化層所出土的野生動物骨骼中,鹿類骨骼的數量居于絕對多數[7],一些遺址所出土的鹿類骨骼數量很大,比如陜西臨潼姜寨遺址一、二、四、五期文化層共出土有167具,白家遺址出土有218具;安徽濉溪石山子遺址出土數量更多達353具;山東泗水縣尹家城遺址也出土有125具之多。這些事實說明,新石器時代鹿類動物在華北的分布十分普遍,并且種群數量之大應居于陸地大型野生動物之首。
到了商周時期,黃河中下游的農牧業已取得一定,但人口仍然稀少,土地開墾尚不甚廣,包括鹿類在內的各種野生動物,仍有廣袤的蒿萊叢林和遼闊的湖沼草澤可供棲息繁衍,因之彼時華北地區的各種鹿類種群數量眾多,其中麋(即俗稱的四不象)的數量最為龐大。
商代的情形,甲骨卜辭的記載可以說明。根據這些記載我們看到:在當時,捕獵野獸仍為重要的經濟活動,卜辭中關于“麋擒”、“逐鹿”、“射鹿”、“獲鹿”、“畫鹿”、“獲獐”之類的文字相當之多,可知鹿類仍是最重要的捕獵對象。據研究者統計,見于現有甲骨卜辭中的鹿類獵獲數量,僅武丁時期就達2000頭之多[8],每次捕獵常常所獲甚豐,獵獲的鹿類常在百頭以上,其中有一次“獲麋”的數量竟多達451頭[9]!殷墟動物骨骸出土情況證實了甲骨卜辭記載的真實性。根據古生物學家的鑒定和統計,殷墟出土的野生哺乳動物骨骸,千數以上者有腫面豬、圣水牛和麋,獐和梅花鹿的數量也在百數以上[10]。這些無疑反映:當時安陽及其附近地區的鹿類種群數量眾多,分布密度相當高。否則,以當時的狩獵技術條件,捕獲如此眾多的鹿類是不可想象的。
至西周初期,這種情況似乎仍無太大變化,《逸周書·世俘解》中有一條材料記載說:
武王狩(發生在武王伐紂之后不久,在殷都附近進行),禽虎二十有二,貓二,麋五千二百三十五,犀十有二,氂七百二十有一,熊百五十有一,羆百一十有八,豕三百五十有二,貉十有八,麈十有六,麝五十,麇三十,鹿三千五百有八[11]。
這可能是一次動用大批軍隊而進行的大規模圍獵活動,一共獵獲13種野獸計10235頭,其中包括麋、麈(鹿群中之雄性頭鹿)、麝、麇(即獐)和鹿(應主要為梅花鹿)等在內的鹿類動物8839頭,占全部獵物數量的76.5%;而麋又占鹿類之中的大多數(超過59%)。盡管《逸周書》是否為信史,歷來史家均有懷疑,這段文字所載是否確實也不得而知;但其所反映的情況,在相當程度上是合乎情理的[12]。
自西周至春秋時代,華北平川草澤地區仍有大量的麋鹿棲息繁衍,山丘林地中也是獐、鹿成群。《詩經》的記頌反映:當時許多地區仍有廣闊的“町疃鹿場”[13],到處有“呦呦鹿鳴”,成群的鹿覓食徜徉于蘋、蒿草叢之中[14];行人在林野發現死獐、鹿的現象時有發生[15]。其它文獻也有相似的記載,如《史記》卷4《周本紀》有云:“麋鹿在牧,蜚鴻滿野。”雖是一種比喻,但也反映了當時郊外多麋鹿的事實;在春秋時期,有些地方甚至仍然麋多成災[16]。因此之故,在當時鹿類的遇見率仍相當高。據《春秋左傳》“魯宣公十二年”記載,在晉、楚邲之戰(戰場約在今河南鄭州、滎陽一帶)期間的某一日,參戰士兵曾兩次遇見了麋(一次有麋六頭),且有捕獲。這些事實說明,在當時,鹿類特別是麋鹿,仍是常見的動物。
但是,自戰國以后,華北地區人口有了很大的增加,同時由于鐵器和牛耕的逐步推廣,耕墾技術能力大大提高,廣袤的叢林草萊不斷被墾辟為農田,這使得野生動物的棲息地不斷縮小,鹿類的種群數量也不斷減少。因此,雖然戰國秦漢文獻中仍不時有關于鹿類的記載,但鹿群的數量已遠不能與以前相比。從文獻所反映的情況來看,習慣于沼澤濕地的麋,在秦漢時代已少見蹤跡;其它梅花鹿、獐等等,也逐漸由平原向山區退避。所以戰國秦漢文獻所顯示的鹿類遇見與捕獲概率已遠低于春秋以前,東部平原地區則基本不見有捕獵鹿類的記載。這些正是戰國以來華北地區的生態環境,由于農業的高度發展而發生了顯著變化的反映。
不過,直到中古時代,華北地區的人口密度畢竟不象晚近時代那樣高,生態環境破壞也不似近數個世紀這樣嚴重。根據各類文獻的記載,我們可以看到:當時本區域的許多地方,特別是在西部山區,仍有大面積的樹木叢林;東部平原地區還有一些水面廣闊的湖沼澤地[17]。這些都給大型野生動物保留了一定的棲息場所。因此,在中古時期,華北各地山嶺叢林之中仍有成群的獐、梅花鹿、麝等鹿類動物活動;麋也并未絕跡,在河流和沼澤附近,偶爾還可見其蹤跡。在歷次戰亂和人口銳減時期,比如魏晉北朝時期,由于土地荒蕪,草莽復生,包括鹿類在內的各種野生動物,雖不及春秋以前那樣數量眾多,但較之兩漢時期似乎有所增加。二、中古華北的主要鹿種及其分布
關于中古華北鹿類的直接記載雖然不少,但資料極為零碎,并且對于鹿類的種屬時常記載模糊,敘述起來相當困難,更無法從統計學上作出數量說明。在此,我們僅根據有關資料,就主要鹿類種群及其分布情況作些描述。
根據現有資料,我們大體可以分辨出,當時這一地區的主要鹿類有梅花鹿、麝、獐和少量的麋。至于其它屬種,則無法斷定。
1、梅花鹿梅花鹿(學名C.Nippon),古文獻中或作斑鹿,可能是中古華北分布最廣的鹿種,大抵各地丘陵山區多樹木叢林之處,都有梅花鹿的出沒。它的分布區域,可以根據當時文獻中關于白鹿的記載來加以推斷。
動物學表明,所謂白鹿,不過是梅花鹿隱性白花基因的表現型,是一種罕見的變異現象,發生機率極小。因此,有白鹿出現的地區,必定有梅花鹿的生息,而且其種群數量還極有可能是相當大的[18]。
從很早的開始,古人就以白鹿出現為“祥瑞”,因帝王圣明仁德所感而至。《宋書》卷28《符瑞》中說:“白鹿,王者明惠及下則至。”因之,地方一旦發現有白鹿出現,必定要報知朝廷,捕捉到了以后都要上獻皇帝,至晚從漢代開始,這已形成了一種慣例[19]。以白鹿出現為“祥瑞”的觀念,是虛妄的;但史書關于白鹿出現的記載,一般來說是真實可信的。因為在大多數情況下,地方官員已將捕獲的白鹿上獻給了朝廷,所以史書才記載了下來。當然,也不能完全排除有讒諛之臣謊報的情況。因此,我們可以根據有關記載,推知當時梅花鹿的種群分布情況。
魏晉南北朝文獻關于白鹿出現的記載,主要見于《宋書》和《魏書》。《宋書》卷28《符瑞》中所載,可確認屬于本區者共11次,時間起于曹魏文帝黃初元年(公元220年)、終于劉宋后廢帝元徽三年(公元475年)。其中言“獻”者6次、言“見”者2次、言“聞”者3次。至于出現地點,該書稱黃初元年有19個郡國上言白鹿出現,令人懷疑,(很可能是因其年曹丕廢漢建魏、即位稱帝,地方州縣為了獻媚,故而編造此種“祥瑞”上報,表示曹氏篡漢是“上應天命”。)其余10次,分別見于扶風雍縣、天水西縣、東莞莒縣岣峨山、文鄉縣、譙郡蘄縣、彭城縣、徐州濟陰縣、雍州武建縣、梁州和郁州;《魏書》卷112下《靈徵志》下所載,可確認在本區范圍內者有22次,時間起自北魏道武帝天興四年(公元401年),終于東魏孝靜帝武定元年(公元543年),其稱“獻”、“獲”或“送”者,共17次,稱“見”者5次。除一次出現地點不詳者,其余分別見于魏郡斥丘縣、建興郡、定州、樂陵、代郡倒刺山、相州、洛州、京師(平城)西苑、秦州(2次)、青州、司州(4次)、荊州[20]、平州、齊州、濟州、徐州和兗州。
關于隋唐時期白鹿出現,《隋書》和兩《唐書》沒有集中的記載,《冊府元龜》則記載有13次,其地點分別在華池之萬壽原、驪山、麟州、沂州、九成宮之冷泉谷、濟州、潞州、皇家禁苑(2次)、華山大羅東南峰駕鶴嶺、皇家閑廄試馬殿、亳州、同州沙苑監,以關中居多[21]。
根據上述記載可知:在中古華北,許多州郡都曾有白鹿出現,而以多丘陵山地的州郡較為頻繁;處于黃淮海平原的諸州郡也時見報道。由于京畿附近常禁民間私獵,而皇家苑囿往往養有數量不小的鹿群,因此,白鹿較多出現于這些地方。這些事實說明,梅花鹿在當時這一地區曾有相當廣泛的分布,在丘陵山地較多的地方和京畿附近,梅花鹿的種群數量較大,分布密度較高;東部平原地帶也有不少分布。
2、麝中古華北的另一重要鹿種是麝(學名Moschusspp.)。在我國,麝有兩種,即馬麝(學名Moschuschrysogaster)和原麝(學名Moschusmoschiferus)。著名的香料——麝香,系麝的包皮腺分泌物,是一種具有強烈芳香氣味的外激素,為世界三大動物香料之一(其它兩種分別來自靈貓和河貍)。在中藥學里,麝香是一種非常重要的藥材。據現代藥學研究,麝香對人的中樞神經有興奮作用,能興奮呼吸中樞和血管舒縮中樞,中醫用于急熱性病人的虛脫,中風昏迷和小兒驚厥等癥,療效顯著。
因《大唐六典》、《通典》、《新唐書》和《元和郡縣圖志》等保存有較詳備的唐代各地土貢麝和麝香的資料[22],故不需太費力氣,我們就可以比較清楚地確定當時麝的主要分布區域。據《通典》記載,在唐代,麝香被制成顆粒,諸州上貢數量自10顆至30顆不等[23]。當時除華北州郡貢麝香外,南方各地特別是山南、劍南也大量土貢麝香,說明麝香在當時是一種大量需用的藥用香料,頗疑與唐代上層、特別是皇室多患“風疾”有關(“風疾”將另文討論)。至于直接貢麝,大約是供皇家苑囿豢養并取麝香之用。
根據《新唐書·地理志》的記載,唐代貢麝和麝香的州郡,屬于本區(或部分屬本區范圍內)的有共有22郡,其中貢麝的有同州馮翊郡、慶州順化郡、丹州咸寧郡、延州延安郡、靈州靈武郡、虢州弘農郡,貢麝香的有商州上洛郡、嵐州樓煩郡、忻州定襄郡、代州雁門郡、媯州媯川郡、檀州密云郡、營州柳城郡、河州安昌郡、渭州隴西郡、蘭州金城郡、階州武都郡、洮州臨洮郡、廓州寧塞郡、疊州合州郡、宕州懷道郡、甘州張掖郡。
一般說來,能上貢麝或麝香的地區,即有麝的棲息。由以上記載可知,唐代在燕山——太行山一線以西以北、青藏高原以東的許多州郡土貢麝香或者麝,甚至距長安不遠的同州亦以麝香稱貢,說明這些地區均有麝的活動棲息。但黃河下游州郡,則不見有貢麝香的記載,說明唐代麝在那些地方很少分布或沒有分布。考慮到麝的生活習性特別是食性,東部地區可能一向不曾有過大群的麝。
3、獐獐,古文獻亦稱麇(學名Hydropotesinermis),也是中古華北的重要鹿種。相比較而言,獐不象梅花鹿具有較高的觀賞價值并能夠提供珍貴的鹿茸,亦不似麝是麝香的主要來源,因此它在古代的聲望不及于后二者。不過,獐乃為當時重要的捕獵對象和重要的野味肉食來源,分布區域也相當廣泛。在古代,獐的隱白基因表現型——白獐,也被視作一種吉祥物,史家謂:“白獐,王者刑罰理則至。”[24]即白獐的出現,是帝王施行刑罰平正公允、合乎法度的一種自然感應。因此,地方發現白獐出現都要報知朝廷;如果捕獲白獐,也必定上獻。我們從《宋書》、《魏書》及《冊府元龜》中找到與本區有關的記載共27次。具體情況如下:
《宋書》卷28《符瑞》中載有17次,其中言“獻”者12次、“見”4次、“聞”1次,時間起自曹魏文帝黃初元年(220年),終于劉宋明帝泰始五年(469年);除1處記載稱19個郡國上言白獐出現不可靠(理由見上文)外,其余記載所涉及的地區有:瑯邪、魏郡、義陽、汲郡、梁郡、汝陽武津、東萊黃縣、馬頭(屬豫州)、濟陰、東萊曲城縣、濟北、南陽(3次)、北海都昌、汝陰樓煩;
《魏書》卷112下《靈徵志》記載有7次,6次言“獻”、1次稱“見”,時間起自北魏明帝永興四年(412年),止于東魏孝靜帝武定七年(549年),出現的地區分別是章安、懷州、豫州、華州、徐州(2次)和瀛州;
《冊府元龜》卷24《帝王部·符瑞》三記有3次,2次言“見”、1次稱“獻”,分別為唐玄宗開元十二年(724年,豫州)、十五年(海州)和德宗貞元十二年(796年,許州)。
據以上記載可知,當時白獐基本出現于本地區的東部,太行山脈以西則很少見,這似乎表明當時獐主要分布在本區東部。這是由于史料記載缺失,抑或實際情況即如此,尚須進一步考證。從我們所搜集到的資料看,至少關中地區還棲息有一定數量的獐,例如唐文宗開成四年四月,“有獐出于太廟,獲之。”[25]這或可認為是從禁苑中逃逸出來的,不能算作自然分布。但孫思勰也曾提到:岐州有上等的獐骨和獐髓,可以入貢[26]。不過,喜于溪河水際活動是獐的生活習性,只要其它條件具備,東部濕潤多水區域更適合它的棲息。這樣看來,當時本區東部獐的分布較多,故白獐出現亦以東部居多,似也合乎情理。
4、麋比較麻煩的是麋(學名Elaphurusdavidianus)。如前所言,在遠古至于春秋時代,麋鹿曾是東部湖沼草澤地區的優勢鹿種,種群數量十分龐大。但是,隨著土地不斷被墾辟,自戰國秦漢以后,這一地區的麋鹿日益稀見,在諸鹿之中,其種群數量和分布區域減縮最為明顯,以至一些學者曾認為:西漢以后麋已在這一地區絕跡。[27]雖然事實并非如此,但至晚近時代,麋不但在華北、甚至在整個中國都逐漸完全絕跡,清代晚期僅北京南郊皇家苑囿中尚有少數豢養,八國聯國攻進北京后,竟被洗劫一空,致使中國麋種斷絕。直到20世紀80年代,始由英國烏邦寺公園引返其種,現于江蘇沿海地區辟有麋鹿飼養場。在中古時代,麋在華北地區的分布已經很少,不過并未絕跡,北魏道武帝天興五年(402年)曾發生過一場天災,史稱“是歲天下牛死者十七八,麋、鹿亦多死。”[28]可見當時華北地區還有麋分布。因此,我們從一些零碎的資料中,尚可約略尋覓到麋在本區活動的蹤跡。
首先,在華北北部邊緣草原地帶水源豐富之處,似乎還有些麋群活動。例如《魏書》卷28《古弼傳》載:公元444年,魏帝復畋于山北,“大獲麋鹿數千頭,詔尚書發車牛五百乘以運之”。如文中“麋鹿”乃指麋一種,則那里的麋鹿種群仍甚不小;若是“麋、鹿”兩種的合記,則當地至少也還有麋的活動。無獨有偶,唐·張讀《宣室志》卷8記載說:僑居雁門的林景玄“以騎射畋獵為己任”,“嘗與其從數十輩馳健馬,執弓矢兵杖,臂隼牽犬,俱獵于田野間,得麋、鹿、狐、兔甚多”,表明今山西北部地區尚有麋的存在。此外,位于隴右道廓州化城縣東北七十里的扶延山中,也“多麋鹿”[29]。
內地亦見有麋的記載。如虢州、鄧州、濟源等地在唐代還有麋棲息。《新唐書》卷215《突厥》上云:“虢州負山多麇麋,有射獵之娛。”[30]同書卷162《呂元膺傳》也說:“東畿西南通鄧、虢,川谷曠深,多麋鹿……。”至于濟源地區,初唐人王績稱其居住河、濟之間時,“親黨之際,皆以山麋野鹿相畜。”[31]今山東高密、江蘇洪澤湖一帶,在唐代也有麋群棲息。前者見于《元和郡縣圖志》的明確記載[32],后者則在《千金翼方》有所反映[33]。
由此可見,直到唐代,華北一些地方尚有麋活動,只是其種群數量遠不能與先秦以前相比,活動區域也極為有限,與同時代的梅花鹿、麝和獐相比,數量也要少得多。這自然是因為原先最適于麋生息的東部平原沼澤地帶,此時已變為農耕的中心區域,各地湖沼草澤雖未至全部淤廢,但可供麋棲身之處已經不甚廣;雖然山區川谷溪澗也適于麋鹿生息,但畢竟不能容納很大的種群。三、中古華北的獵鹿和鹿產品利用
以上根據各類的記載,對中古華北主要的鹿類種群及其分布情況進行了梳理,試圖說明當時這一地區尚有種群數量相當可觀的鹿類資源。為了進一步證實上述意見,以下再對中華北的獵鹿和鹿產品利用情況略作敘述。
中古文獻關于華北地區獵鹿的記載甚為不少,不過主要集中在太行山——豫西山地以西地區。為方便起見,我們最好分區述說。
1、北部沿邊地帶華北北部沿邊是草原地帶或者毗鄰草原,那里的野生動物資源較之內地遠為豐富,故射獵活動亦比內地頻繁。
文獻反映,在北魏前期,都城平城以北地區、特別是今陰山一帶,是鹿類及其它野獸棲息的淵藪,為獲得充足的生活資源,當地居民經常性地進行大小規模的圍獵活動,狩獵業甚至是北魏前期不可缺少的重要部分,大規模狩獵活動經常性地進行,魏王也常親自出馬。黎虎根據《魏書》統計:北魏前期5帝在位的85年間,共計出獵67次,平均每1年零3個月即出獵1次[34],每次圍獵都是收獲甚豐。如公元413年,北魏明帝拓拔嗣“西幸五原,較獵于骨羅山,獲獸十萬。”[35]鹿類動物乃是最重要的圍捕對象;《魏書》卷4上《世祖太武帝紀》更稱:“神麚四年(公元431年)冬十一月丙辰,北部敕勒莫弗庫若于帥所部數萬騎,驅鹿數百萬,詣行在所,帝因而大狩以賜從者……。”雖然這一記載可能有較大夸張成分,但即使沒有數百萬而只有數十萬,其場面也是極為壯觀的;同書卷28《古弼傳》又載:公元444年,魏帝復畋于山北,“大獲麋鹿數千頭,詔尚書發車牛五百乘以運之。”一次圍獵活動能有如此大的鹿類捕獲量,對于今人來說,是無法想象的,說明狩獵地區的鹿類種群數量十分龐大驚人。鄂爾多斯沙漠南部地區,也有大量鹿群活動,獵鹿活動也是經常性的。北周時期,宇文憲之子宇文貴年方十一年,“從憲獵于鹽州(今陜西定邊一帶),一圍中手射野馬及鹿一十有五。”[36]也許這段記載有夸張成分,但如非當地有很大的野生動物種群,以一持弓小兒,在一次圍獵中即能射得野馬及鹿十余頭,無異于天方夜譚,史書中也不能出現這樣的記載。在幽州地區,鹿類動物也是重要的捕獵對象,當地甚至有人以驢子馱運鹿脯南下至滄州販賣[37]。直到唐代,文獻之中仍多記載北邊地區的弋獵之事,比如張讀《宣室志》卷8即記載有數事。其一云:振武軍都將王含之母金氏“常馳健馬,臂弓腰矢,入深山,取熊、鹿、狐、兔,殺獲甚多。”又云:僑居雁門的林景玄“以騎射畋獵為己任”,“嘗與其從數十輩馳健馬,執弓矢兵杖,臂隼牽犬,俱獵于田野間,得麋、鹿、狐、兔甚多。”如此之類,不能俱引。正因為這些地區鹿類資源豐富,當地人們獵鹿活動頻繁,唐代所在地區的諸州郡有多種鹿產品上貢朝廷,除上文所列麝香之外,靈州、薊州貢有鹿角膠,勝州、麟州貢鹿角,會州貢有鹿舌、鹿尾等等。
2、關中地區關中地區的鹿類資源一向較為豐富,由于一些王朝曾在關中設置禁苑豢養鹿類,所以當地的鹿類有不少實際上處于半馴化狀態。在唐代,關中地區的鹿類資源仍然相當豐富,盧綸《早春歸周至舊居卻寄耿拾遺湋李校書端》詩就曾提到周至一帶“野日初晴麥垅分,竹園相接鹿成群”的景象[38];當時文獻中甚至不時出現關于鹿類進入京城街市、太廟乃至直入皇宮殿門的記載,說明在隋唐時期的關中甚至長安城附近,鹿類的遇見率還相當高[39]。這可能因為當時國家對畿內百姓的捕獵頗多禁令,故鹿群可以相當自由地活動。盡管在當時民間獵鹿受到禁止,但皇帝和王公貴族則時常縱獵于荒郊曠野、射鹿娛樂,這些在當時的詩文中多有記頌,毋須具引。
3、秦嶺東部—豫西山地隋唐,在秦嶺東部——豫西熊耳山、伏牛山和崤山地區,即自洛陽往西南的鄧、虢、商等州,都有很多鹿群分布,獵鹿活動亦相當頻繁,史書記載頗多。例如唐初突厥可汗頡利歸降后,常郁郁不樂,太宗為順其物性,打算任命他做虢州刺史,因為“虢州負山多麇麋,有射獵之娛”[40];有時皇帝也帶著大批人馬前往這一地區狩獵射鹿,如《冊府元龜》卷115《帝王部·搜狩》載:“(唐高宗)龍朔元年(661年)冬十月,狩于陸渾縣;戊辰,較獵于韭山,上自射禽獸,獲鹿及雉兔數十,令代官廚應烹之羊,盡放令長生焉。”直至中晚唐時期,鄧、虢一帶仍是鹿類眾多,許多山民不事耕種,專以射獵為生,號稱“山棚”,“山棚”常將獵獲的鹿負載入市鬻賣[41]。商州地區的射麝活動,在唐詩中有不少詠頌,如張祜《寄題商洛王隱居》曾提到當地逸人野老“隨風收野蜜,尋麝采生香”的隱居生活[42];有些村落乃因居民多事獵麝而被稱為“采麝村”[43];由于朝廷土貢所迫,商州一帶不少百姓直至垂白之年仍不能結束獵麝生涯,曹松在《商山》一詩中說:“垂白商于原下住,兒孫共死一身忙,木弓未得長離手,猶與官家射麝香”[44]。
4、太行山區南部太行山南部東西兩側在中古時期也曾是獵鹿的好去處。東側的鄴郡一帶鹿類甚多,獵鹿之事時見記載。魏文帝曹丕與其族兄之子曹丹出獵,“終日獲獐、鹿九,雉、兔三十(它書皆引作二十)。”[45]在當時的工具條件下,如果沒有較大鹿群存在,以數人出獵一天即能獵獲九頭獐、鹿,是不可能的。實際上,曹魏時期,國家曾在這一地區設置了大型苑囿,禁止民間獵鹿,致使滎陽周圍鹿群成災,對農業生產造成了嚴重破壞,因此大臣高柔極力主張取消禁令,聽民捕獵[46]。直到唐代中期,溫縣(今河南溫縣)人捕獵還可獵獲到獐和鹿[47]。濟源一帶在唐代亦為獵鹿之所,637年唐太宗曾率隊前往濟源之山狩獵,所獲之鹿被送往有司造脯醢以充薦享[48];裴休兄弟在濟源時,曾有獵人以所獲之鹿相贈[49]。至于其西側諸州,也頗有獵鹿的記載,比如隋代皇帝就曾在汾陽宮附近(位于今陽曲)舉行圍獵,隨獵的楊暕“大獲麋鹿以獻。”[50]再往南的潞州林慮山區,也是鹿類甚多,708年8月,唐中宗曾親自“逐鹿于潞河”[51]。
在中古文獻中,我們尚未找到關于黃河下游地區獵鹿的記載,雖然不能因此認為當地完全沒有捕獵鹿類的活動,但與前述地區相比要少得多大概是可以肯定的。
獵鹿的目的是為了獲得所需鹿類產品。鹿類動物遍身是寶,比如鹿茸、麝香、鹿角膠、鹿骨、鹿尾、鹿筋、鹿胎、鹿腎等等都是十分名貴的中藥材,鹿皮可以加工制成各種服飾,而鹿肉則具有很高的滋補營養價值。在中古時代,鹿類產品已被廣泛地開發利用,比較顯著的是它們的藥用,孫思邈的《千金方》、《千金翼方》,孟詵的《食療本草》和蘇恭等的《新修本草》,都十分強調鹿產品的醫藥價值,尤其是麝香非常廣泛。不過,作為藥材的鹿產品,流通區域較廣,華北居民所用的未必即產自當地,故對此我們不作詳述。但當地人所食用的鹿肉,則應為本地區所出產,文獻中關于加工食用鹿肉的記載為數不少,從一個方面反映了當地鹿類資源的豐富程度。
北魏賈思勰在《齊民要術》卷8、卷9中記載有多種鹿肉加工,如以獐、鹿肉加工“五味脯”、“度夏白脯”、“甜脆脯”和“苞牃(以鹿頭為原料)”等等。此外,在當時,獐、鹿肉還可以加工釀制成肉醬,該書卷8就對采用獐、鹿肉加工“肉醬”和“卒成肉醬”的方法進行了專門討論。在《齊民要術》有關加工烹飪方法的記載中,獐、鹿肉出現的次數遠超過除魚之外的所有其它野生動物,如兔、野豬、熊、雁、鸧、鳧、雉、鵪鶉等等,這說明在各種野味肉食中,賈思勰顯然最為重視獐肉和鹿肉,也說明獐、鹿肉在當時是比較常見而易得的野味食料。直到晚唐五代時期,韓鄂在《四時纂要》中仍記載有用獐、鹿肉加工的“淡脯”、白脯和干臘肉的方法[52]。這兩部關于農事和日常家庭生活的著作一再談論鹿肉的加工食用,并與牛、羊、豬肉相提并論,表明鹿肉在當時并非太難得的野味。
關于唐代上層加工食用鹿肉之事,史書記載甚為不少。唐制規定:宮廷所需肉醬的加工事務,由光祿寺掌醢署負責,肉醬種類則是鹿、兔、羊、魚等四醢[53]。在祭祀供品中,則有鹿脯、菁菹鹿醢、葵菹鹿醢等等鹿肉加工食品[54]。除了鹿肉醬之外,當時甚至還專用鹿尾作醬,安祿山就曾向唐玄宗進獻過鹿尾醬[55]。在唐代,皇帝常以賜食表示對大臣的褒寵,其中鹿肉是常賜的肉食口味之一[56]。唐玄宗天寶時期,哥舒翰與安祿山、安思順之間發生了矛盾,唐明皇想作和事佬,趁其三人來朝之機設宴招待他們,“詔尚食生擊鹿,取血瀹腸為‘熱洛何’以賜之。”[57]這些事例說明,在唐代上層社會的飲食中,鹿肉食品是相當常見之物。
百姓食用鹿肉的實例文獻記載雖然不太多,但還是可以找到一些。比如《顏氏家訓》載:北齊時,有人用數塊獐肉招待女婿,而女婿竟認為岳父真是慳吝至極,因此非常憤恨以至舉止失態[58],這說明獐肉在當時并不算是珍貴難得的美饌。隋唐之際的王梵志曾在《草屋足風塵》一詩中談到:貧困人家食具不完,有客相過,僅能以“鹿脯三四條,石鹽五六課(顆?)”相招待,也說明當時在某些地方鹿肉并非難得的珍味,所以貧窮人家也能存些鹿脯即干鹿肉[59]。顏真卿在生活窮困、妻子生病時,曾向李太保某乞討過新好的鹿肉脯[60]。如此之類,不一一具引。
要之,在中古時期,華北不少地方捕獵鹿類的活動仍相當頻繁,獵鹿活動發生的地域,以本區西北部為主,這也與當時西北部地區鹿類資源較豐富的情況基本相合。但東南部也有一些鹿類棲息,特別是在丘陵山地鹿類也還比較常見,何以這些地區不見有獵鹿的記載,尚待查證。同時,盡管中古華北鹿肉不如家養畜肉那樣易得常食,但也遠不象晚近時代這樣稀罕,故當時文獻之中還頗有一些關于鹿肉加工食用的記載,特別是指導日常生計的《齊民要術》和《四時纂要》等,都專門提到鹿肉加工方法,這從另一側面證實當時華北地區尚存在較為豐富的鹿類資源。四、從鹿類推測中古華北生態狀況
通過以上的敘述,我們對中古華北地區的鹿類種群及其分布情況,已經取得了一個大致的了解,只是我們對于不同鹿種的分布密度,尚無法作出具體判斷。這一方面是由于鹿是移徙活動的,即使在當代,也很難就某個地區野生鹿類的分布密度獲得一個精確的數據,通常只能采用標志重捕法,或者統計捕獲率、遇見率等等,取得一些相對數值;另一方面更由于現存中古可供利用的相關數據實不足以作這方面的嘗試。因此,我們只能就總體情況概略地說,當時華北仍有不少地方存在數量相當可觀的鹿類。之所以作出這樣的估計,一方面是由于當時文獻有不少關于白鹿、白獐和貢麝、麝香及其它鹿產品的記載;另一方面,也因為在關于獵鹿活動的記載中,時而出現相當不小的捕獲數字,而文獻關于食用鹿肉的記載亦可為此提供佐證。隋唐文獻不時記載有獐鹿進入長安城中、甚至闖到皇宮附近,我們可據以推測:當時長安附近、關中地區的鹿類種群數量甚為可觀。
在界中,任何一種野生動物的生存和繁衍,都是與一定的生態環境,包括無機環境和生物環境相適應的。就生物環境而言,各種動物的分布范圍、種群大小和密度高低,既取決于食物資源的分布及其豐富程度,同時在一定程度上也受到不同動物之間復雜的競爭、共生與捕食關系的;而所謂動物,則與人口密度、經濟生產方式有著極為密切的關系。因此,動物種群數量的增長與減少,分布區域的擴大與縮小,絕對不是一種孤立的現象,而是對生態環境及其變化的綜合反映。相應地,特定區域中動物、特別是某些典型動物的種群大小及其分布情況,也就成為判斷該區域整體生態狀況的重要指標。這就容許我們根據鹿類的情況,對中古華北的生態環境狀況稍作推測。
首先,鹿類作為典型的食植(食草)動物和重要的經濟動物,其分布范圍與種群大小,既與森林、草地特別是其中可食林、草種類的分布與豐儉程度直接相關,更與人口密度、生產類型和經濟活動強度(在農業主要是土地開發強度)有很大關系,人口增加、土地開發,以及相應發生的森林、草地的減少,必定會導致鹿類種群數量的下降和分布區域的縮小。從較長的時段來看,這種關系是比較清楚的。以《詩經》時代與中古相比較,前一時期人口尚少,華北還存在著廣袤的森林和草場未遭砍伐開墾,鹿類喜食的植物如蘋、蒿、芩之類仍很豐富,“畋獵”雖是一項重要的經濟活動,但民俗與國法對野生動物的季節性保護還是相當嚴格的,所以其時華北地區還到處是“呦呦鹿鳴”的景象。但到了中古時期,森林植被狀況已大不如《詩經》時代,與遠古更無法相比,故鹿類的棲息范圍及種群數量相應地也就小得多,曾經是鹿類優勢種的麋鹿,種群數量更是明顯減少。只是與晚近時代的情況相比,中古華北的鹿類資源仍可謂豐富。
僅就中古時期本區鹿類的種群數量與分布情況而言,其與自然生態和經濟變化之間的相關性也有一定的顯現。我們注意到:這一時期華北地區的鹿類資源,從分布區域來說,以西北山地高原區較為豐富,北部邊緣地帶因屬草原或毗鄰草原,其種群數量更是相當龐大;而文獻關于其東南部鹿類的記載相對較少,且現有的記載亦大抵多在擁有山地丘陵的州郡。這些情況,毫無疑問與有關地區的農業開發強度較弱、林草地較多有關,可與森林、草原變遷的成果互相映證[61]。
進一步檢核各類史書的相關記載還可發現:它們主要出自唐以前的文獻,出自唐代文獻的則較少。這似乎表明,中古時期華北地區的鹿類資源,存在著前豐后儉的情況。我們知道,魏晉北朝時期,北方地區長期處于戰爭動亂狀態,人口密度一度下降到了相當低的水平,土地荒蕪的情況十分嚴重,農業經濟曾經相當低落。但這種令人慨嘆的社會經濟衰退,也帶來了一個從生態的角度看來具有一定積極意義的后果:即自然生態環境的恢復,特別是草場和次生林的擴展。由于這種恢復和擴展,鹿類等野生動物獲得了擴大其種群數量和棲息范圍的機會。故此,魏晉北朝文獻關于鹿類的記載、特別是關于白鹿與白獐出現的報告較多,涉及的地區也較廣,連在漢、唐時期均曾是農業繁盛、人煙稠密的東南部地區,也分布有相當多的梅花鹿和獐。但是,隨著這些地區的農業經濟逐漸恢復并取得進一步,人口密度逐步提高,一度荒閑的林草地又被復墾為農田,丘陵山地的林木亦由于各種需求的擴大而大片地遭到砍伐,可供鹿類活動的空間再度漸趨減縮,其種群數量亦漸減少。如此一來,唐代文獻關于鹿類的記載不如前一階段多,乃在情理之中。反過來看,中古華北鹿類的種群數量、地理分布及其變化,亦正是對當時森林、草地盈縮變化的間接說明。
其次,野生動物資源的豐富性與多樣性,是判斷一個地區自然生態環境好壞的重要標準。鹿類作為動物界中的一個族類,雖不能完整地反映某個區域野生動物資源的豐富性與多樣性,但仍可據之對動物種類多樣性與資源豐富性作出某種推斷。這是因為:其一、鹿類曾是華北最為重要的野生經濟動物,自遠古以來即是當地人們捕獵的首選目標,仍有較多鹿類可供捕獵,即意味著尚有眾多其它可供捕獵的野生動物;其二、在各種高等食草動物中,鹿類是對生境、特別是林草地的要求比較嚴格的一類,鹿類的種群數量和地理分布對生態環境的改變反應比較靈敏,有較多鹿類存在,即意味著整個生態環境尚稱良好,其它野生食草動物亦應較為豐富,至少在華北這樣的自然環境下是如此;其三、鹿類動物是生態“食物鏈”中的一個組成部分,在“食物鏈”中,鹿及其它食草動物屬于“一級消費者”,是大型食肉動物的捕食對象,數量眾多的鹿類及其它食草動物存在,為食肉猛獸提供了食物條件,相應地,后者亦必定存在著一定的種群數量。
也許對當時文獻關于猛獸的記載略加征引,有助于進一步闡明以上觀點,并增進我們對中古華北野生動物資源的多樣性、豐富性和整個生態環境狀況的認識。
曹魏時期一位名叫高柔的大臣,針對朝廷禁止百姓在禁苑中捕鹿發表了一段非常耐人尋味的議論。據高柔稱:由于國家禁止在苑囿一帶捕獵,致使方圓千里之地,鹿群恣意繁衍,附近以耕稼為生的百姓深受其害。他非常憂慮地指出:當時“群鹿犯暴,殘食生苗,處處為害,所傷不貲。民雖障防,力不能御。至如滎陽左右,周數百里,歲略不收,元元之命,實可矜傷。方今天下生財者甚少,而麋鹿之損者甚多。”[62]因此他主張放寬捕禁,允許百姓獵鹿。為了陳明利弊,他還特地作了如下的估算,稱:
……今禁地廣輪且千余里,臣下計無慮其中有虎大小六百頭,狼有五百頭,狐萬頭。使大虎一頭三日食一鹿,一虎一歲百二十鹿,是為六百頭虎一歲食七萬二千頭鹿也。使十狼日共食一鹿,是為五百頭狼一歲共食萬八千頭鹿。鹿子始生,未能善走,使十狐一日共食一子,比至健走一月之間,是為萬狐一月共食鹿子三萬頭也。大凡一歲所食十二萬頭。其雕鶚所害,臣置不計。以此推之,終無從得多,不如早取之為便也。
在這一估算中,他提到了鹿和以鹿為食的虎、狼、狐、雕鶚,其中鹿的數字特別大,一年中要被猛獸捕食掉的即可達十二萬頭;其它動物的數目也甚為不小:虎有600頭,狼有500頭,狐則多達10,000頭。我們無法知曉這些數字是否是經調查所得,但可以肯定的是,即使其數字有很大的夸張,也并非完全是信口開河。高柔并不具備生態學知識,但他所舉陳的捕食者與被捕食者的數量比例卻是符合生態金字塔的。無論如何,至少,當時該地區棲息有數量可觀的虎、狼和狐等食肉野獸這一點,是完全可信的。
中古其它文獻的記載也證實高柔所言并非完全出于憑空捏造。例如,前秦苻生統治時期,“潼關以西,至于長安,虎狼為暴,晝則繼道,夜則發屋,不食六畜,專務食人,凡殺七百余人……。”由于虎狼食人,造成當地“行路斷絕”[63];北魏時期,要捕捉幾只虎、豹,在離京城洛陽不遠的郡縣就可辦到,例如魏莊帝為試驗老虎是否在獅子面前伏首低頭,曾“詔近山郡縣捕虎以送”,距離洛陽以東和東北不遠的“鞏縣、山陽并送二虎一豹”[64];《齊民要術》也反映,在北魏后期,虎、狼常對羊群造成威脅[65]。在唐代,華北地區仍常見猛虎出沒。例如唐代宗時,關中的華州曾出現過“虎暴”[66];猛虎甚至還曾進入位于長安城內長壽坊的元載家廟![67]行者過客在旅途中遇見老虎的事情,在許州、滄州這些并不算特別僻遠的地區也時有發生[68];定州的北平一帶多猛虎亦載于正史[69]。除虎、狼之外,豹、熊在中古華北也時見蹤跡,《新唐書·地理志》、《元和郡縣志》等均記載嵐州、蔚州、平州等地貢熊、豹皮及豹尾;盛唐時期在關中的戶縣一帶仍可以捕獵到熊[70]。另一種大型食肉動物——狐,即使在京兆、汲郡這些號稱人煙繁盛的地區亦有不少,時常有人大行捕獵,國家有時還向當地郡縣征調狐皮[71]。
所有這些事實充分說明:中古時期的華北地區仍有不少大型食肉猛獸棲息活動。同鹿類動物一樣,它們的棲息繁衍,也需以大面積的山林草地為前提。與鹿類動物所不同的是,它們處于更高的營養級,特別是虎、豹,乃處于食物鏈的頂端,它們的生存,必須有數以十、百倍的鹿類及其它食草動物的存在為基礎,這是能量傳遞和轉化的熱力學第二定律所決定的。如果沒有相當廣袤的山林草地,沒有包括鹿類在內的各種野生食草動物大量存在,這些大型食肉猛獸的棲息活動,是不能想象的。這一切,為今天認識中古華北的生態環境狀況,包括野生動物資源和森林植被狀況,提供了非常有價值的歷史信息,也十分令人深思!
依照國際政治學的分析,生態環境給民族國家帶來的麻煩,不止表現為直接的安全威脅,更體現在對國家主權這種至高無上的權利所受到的約束和制衡上。然而,如何認識這種約束和制衡,人們卻有著大相徑庭的立場與觀點。基本上可以看出兩種大的利害關系和思考方向:一種是從主權國家的利益出發的,另一種則主要著眼于全球共同體的利益。本節僅考察前者,后面(下篇)將專門討論國際社會的態度。
從國家行使管理權利的角度看,以生態環境遭破壞為優秀的全球性危機的加深,給各國政府提出了許許多多的難題,其中不少涉及到國家主權、威脅到原有的統治能力。比如,有關環境保護的國際會議和國際規定越來越頻繁、也越來越嚴格;從環保標準上看,環境保護也趨向于定量化和加強監督過程,對各國政府的要求也越來越高。在世界各個地方,尤其是比較發達的地區,到處能夠聽到所謂加強“全球村居民”之間合作的呼聲,其中最強烈的吁求來自“綠黨”、新社會運動、各國政府及民間的環保機構、反核組織、各種專門的國際組織。到目前為止,各國對于這種勢頭抱有一種多少有些矛盾心理:當僅僅涉及生態保護、難民安置、水資源分享等比較具有技術工藝層面的國際間交流與合作時,它們愿意顯得比較慷慨大度,主動出讓一部分曾經屬于主權范圍下的權利和權力;而一旦觸及比較敏感的國家安全、軍事和政治利益等領域時,最典型的如國際核監督、資源信息等等,主權受到損害的意識便會增強,相應地,在行動上也變得比較謹慎甚至有敵意(法國政府默許情報部門對新西蘭等國的綠色和平組織的反核船只實施秘密爆炸行動便是一例)。冷戰結束后的這幾年,國際關系中一個顯著的變化是,形形色色的國際干預日益增多。國際干預在當代的加強及其結果,無形中使國際法律秩序得到了某種硬化或加固。按照傳統的理解,國際法原則上只對同意這些規則的國家有約束力,如果主權國家表示異議,即等于本應適用于主權國家的規則失效或名存實亡。當代的世界政治現實與此并不完全一致,而且看上去似乎越來越不一致:如果涉及的僅僅是國與國之間的協定、國際法院的判決或權威的法學家的著作等國際法的淵源,主權國家的不承認或口頭承認后的不履行,的確可能導致國際法的失效;在上述諸方面,“軟約束”表現得十分明顯。然而,一旦涉及聯合國憲章和安理會決議,就難以講同樣的話。很清楚,在90年代的今天,誰也不敢拿安理會的決議當耳旁風;在很多場合,“理解的要執行,不理解的也要執行”。
這當然是許多主權國家不愿見到的情形。
對于廣大的發展中國家來說,對國家主權的關注還有另外一層含義。在它們看來,如果說國際社會的環保決議或各種標準確實是國際社會的共同意愿(至少是多數國家的意愿)所致,那倒還容易理解一些;問題是其中相當多的東西是“少數發達國家塞進去的私貨”,僅僅代表著一些西方國家的利益和要求。從根本上講,西方國家憑借其軍事、經濟實力和信息及技術上的優勢,支配著許多國際制度、規章和條約的起草和執行,逼迫發展中國家接受它們本來不應當接受(起碼程度上有別)的環保方案,甚至以預防環境被破壞為名、行控制發展中國家之實。這里面又可區分出三個方面:一是西方國家對議事程序和國際規則及優先性的控制,比如多數發展中國家會認為發展優先、環保只能在此基礎上跟進,而多數發達國家從既得利益出發,則有相反的強調,最終的國際規則往往是后者意志的體現(世界銀行近年來關于環保標準在用于發展援助的貸款項目中的強制性要求,就是一明顯的例子);二是決策權力和權威有利于發達地區的分配,比如凡是與生態環保問題有關的國際組織和國際機構,關鍵的位置均由歐美日地區出身的專家出任,發展中國家推舉的代表充其量能夠擔當一些名義性、禮儀性等比較次要的職務[注12];第三表現在對環保協定的執行和監督上面,比如國際原子能機構和巴黎統籌委員會及“倫敦核供應俱樂部”等重要國際核管理組織對核原料的控制、對發展中國家核技術的封鎖、以及對所謂“麻煩國家”的制裁。[注13]
各國政府、尤其是較為貧窮落后的發展中國家的政府在環境保護問題上的“主權關注”,由此自然產生出來;簡單說,它的基本含義是,在一個經濟相互依賴、生態問題日益嚴重的全球化時代,如何既能夠進入國際市場、參與國際競爭、利用比較成本優勢,使自己國家的經濟發展和人民生活水平得到改善,又能夠學會適應國際上日益加大的重視生態壓力和各種環保標準,把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可持續發展)擺到一個適合本國國情的平衡點上,同時又能夠確保本國在國際舞臺上的政治發言權,避免陷入某些發達國家設下的“游戲圈套”,尤其是防止涉及國家主權與安全的根本權益受到損害,不致成為資本主義世界體系之少數“優秀國家”的“依附性外圍”。這里的關鍵詞是“依附”(英文為“dependence”),按照其發明者之一的界定,它“是指這樣一種狀況,即一些國家的經濟受制于它所依附的另一國經濟的發展與擴張。兩個或更多國家的經濟之間以及這些國家的經濟與世界貿易之間存在著互相依賴的關系,但是結果某些國家(統治國)能夠擴展和加強自己,而另外一些國家(依附國)的擴展和自身加強則僅是前者擴展——對后者的近期發展可以產生積極的和/或消極的影響——的反映,這種相互依賴關系就呈現依附的形式。無論如何,依附狀態導致依附國處于落后和受統治國剝削這樣一種總局面。”[注14]因此,所謂“國家主權關注”,實際上就是指淪為經濟及政治上的依附國的擔憂。
無論是地理政治關注,還是生態威脅關注,或者是國家主權關注,反映的都是民族國家作為國際政治舞臺上的行為體的思考及憂慮。然而,象我們前面指出過的那樣,民族國家并不是唯一的行為體,在許多情況下甚至不被當成是最重要的行為體;在后面這些場合,生態環境政治引起的關注自然也有了另外一些內涵。
下篇、生態環境政治——國際社會的視角
最近二十年多來,全球主義政治觀迅速擴大了自己的影響,它對生態環境問題的透視,它在進行這種透視時所采取的獨特視角,使越來越多的人感受到了傳統國際政治結構和國際思維框架的局限性,感受到了建立新的合作與協調模式的必要與可能,感受到了世界在新的時代所發生的改變與演進。從國際社會的利益和要求出發,全球主義政治觀在觀察生態環境問題帶來的沖擊時,揭示了一系列具有“破舊立新”意味的命題與思想,把人們的眼光置于一個更廣闊的歷史背景下。英國牛津大學講師安德魯·胡里奧(AndrewHurrell)指出,這里面最重要的一個挑戰,是對舊式的國家主權觀念的沖擊。這個構造傳統國際政治學的基本概念,在生態危機的全球性擴展面前,日益展示出其時代的局限性。“生態的挑戰迫使我們重新開啟有關自然與國家主權局限性這一問題的探索之門。向傳統的主權觀念發出質疑的,既有國家處理生態威脅的有限能力(地方性和全球性兩方面兼而有之),也有新社會力量圍繞環境問題顯示出來的動員能力及其潛力,還有國家控制全球經濟的力不從心的各種表現,以及管理生態保護問題的國際制度的各種安排顯示的力量及其前景。不僅如此,世人環境保護意識的增長和‘人-境’相互依賴感的強化
,增加了一種新的星球意識(anewsenseofplanetaryconsciousness),它導致了不是基于領土之上的政治認同感,建立起了新的政治組織和行動的機制。”[注15]
依照這種“新的思維”,生態環境危機給國際關系結構和國際政治研究帶來的深遠改變,至少體現在以下四個方面:
1.國家主權的受制約和相對弱化
與上篇提到過的“國家主權關注”不同,這里講的主權問題,是從國際社會的共同利益出發的。按照新的觀念,由生態環境危機造成的國際政治和國際關系的新趨勢,顯示出傳統的國家主權結構和觀念的衰變。國家在新的全球生態危機面前要么顯得太大,那么顯得過小:所謂“太大”,是指它無法設計和承擔各種各樣的具體的可持續發展的任務,它們只能從下面、從基層、從各個地方逐漸實現;所謂“過小”,是說國家無法應對跨國界的生態問題,后者經常是由國際組織和NGO處理的。“從這個角度看,正在分崩離析的主權國家體系已經成為管理全球生態環境問題的最重要的一個障礙。”[注16]另一方面,全球生態危機的加深,和世界對待它們的反應的變化,為“世界主義道德意識”(acosmopolitanmoralconsciousness)的增長提供了強有力的刺激。人類只有一個地球,它的資源是有限的,所有人必須負責任地分享這個世界,“星球方舟”上的全體乘客不得不同舟共濟,保護生態環境,為子孫后代保留一個健康、和諧的家園——資源必須在所有民族(國家)之間保護和分享、在不同代際之間保護和分享的這種觀念,與舊的國際政治學中所講的國家利益、權力斗爭或集團本位主義有質的區?稹?/P>
“地球村”意識的發展,有可能導致限制國家主權的要求:首先,全球意識的加強將要求約束國家主權的范圍和功能,比如,限制礦物能源的消費,控制可能造成對臭氧層的破壞的物質(如氟利昂)的使用,制止對雨林及森林地區的砍伐等等。其次,全球意識的強化將要求加大對全球NGO和各國內部個人及集團權利的保護,促進資源、財富和活動余地的公平分配,推動可持續發展在不同層面的實現。例如,在新的國際氣氛下,對少數(個人和集團)的保護和重視會比從前多得多。再次,全球意識的發展將要求人們注意一些過去不曾注意或注意不夠的互斥關系,如自然環境的高度保護與經濟最大限度的發展的關系、迅速的經濟成長與傳統文化(包括歷史遺址、傳統技藝等)的保留的關系、經濟效率與社會公正的關系、新技術新科學的發明與道德尺度的維護的關系。總之,“全球環境變化和生態環境問題的現有政治經濟結構發出的挑戰,向我們提出了世界重新設計與組織的嚴肅課題,比如,國家間談判與合作的形態,可持續發展所要求的世界財富的分配和全球民主化的新形式,等等。……在國家觀念的現有尺度內,秩序、正義等標準已經形成特定的模式;而一旦超越這種尺度,就會發現許多不完善之處。……環境問題和生態政治可能正在改變占支配地位的偏好和價值,創造新的思維空間”。[注17]
從國際制度層面觀察,全球生態環境挑戰及其“制度效應”(即不斷設立解決相關問題的各種制度、規范和法律),會逐漸導致國家間關系中以往存在的“無政府現象”的減弱,同時令各國的本民族意識淡化,國際化、全球化程度提高。由于世界各國越來越多、越來越深地卷入正式的和非正式的各種機制,世人已經不可能再把國家視為某種完全自主的單元。這一“纏繞過程”(processofenmeshment)將持續延綿下去,逐漸增強自己的力量和影響;在此過程中,權力正不知不覺地從各國的上層向各種國際制度轉移(如聯合國環境綱要、聯合國發展綱要、聯合國海洋法、聯合國發展援助、聯合國經社理事會、海牙國際法庭、世界自然保護協會、國際貨幣基金及世界銀行等等),而各國從開始時的不情愿、不主動地進入國際合作與協調過程,逐漸朝比較情愿、比較主動的協作方向邁進。作為這一過程的結果,既往的權利與義務的平衡正在不知不覺地發生變化:一面是正式的主權國家的權利要求,另一面是國際社會的權威性;變化的趨勢是前者弱化,后者加強。國際范圍的各種機制和規范,逐漸成為新的權威中心,各國政府的舊的權威地位受到日益增長的削弱。國際制度的不同層次,把不同的約束(實踐的和規范的)施在國家主權的概念上面。各國面臨了前所未有的高密集度的國際準則、規定、規范和制度的約束,也不得不學習和適應這些約束;即使是那些強國大國,它們的國際權力和地位及影響他國的能力,很大程度上將取決于它們是否“有力”和“有效”地利用各種國際合作安排。總之,從全球主義者角度看,生態環境危機造成的一個國際結構性的變化是,國家的傳統權利及權力在淡化,而國際社會的共同職責在加強,影響在擴大;變化的特點,是從最低限度的合作目標,朝建立國際規則和承擔更大責任的方向演進,朝改善及改造國家內部的組織功能的方向演進,朝形成共同的星球意識的方向演進。這是一個前所未有的主權受制約的時代。
2.國際國內的界限逐漸模糊
國際關系中的許多重要的思想傳統建立在一個認識之上,即國際關系從根本上有別于國家內部的政治過程。然而,生態環境問題的出現,和世界解決這種問題的新的努力,使上述舊的認識受到越來越強烈的沖擊。越來越多的人和國家意識到,在全球化時代,國際關系與各國內部政治、經濟、文化及社會過程之間,存在著日益強烈的互動關系,這種關系使每個國家成為國際社會整體不可分割的組成部分,具有了某種“一榮俱榮、一損俱損”的內在結構,并且,逐漸消蝕著、侵割著、淡化著傳統的國家邊界和政治分野,把各國內部各個領域的各種變化在全球范圍內折射、放大和再現。因此,不論是純粹的國際問題研究者,或者是政治家和企業界人士,甚至于藝術家和出版家,都必須面對全球共同的挑戰,把自己生活的小環境與國際大背景聯系起來加以對待。如果說內河污染、森林亂伐、生物物種滅絕,還可以看成是某個國家內部的問題,至多對周邊區域造成一定影響,那么,國際水域的污染、大片森林地區的沙化、某些地球生物的絕種,影響所及便大大超出單獨的國家;至于世界性氣溫急劇升高、全球“熱島效應”的形成、臭氧層出現空洞等惡果,更是殃及整個人類乃至整個地球的生物圈。
一個典型的事例是生態環境退化與暴力沖突之間的聯系。按照既往的解釋,由于生態環境問題引發的沖突,正是現實主義者所說的典型的“資源戰爭”(比如圍繞中東地區水資源發生的各種沖突)。然而,這一類解釋卻漏掉了生態環境安全中最重要的方面:環境退化的危機已經和正在削弱弱小國家的社會構造,不僅嚴重加劇國家內部的動蕩和暴力,而且造成周邊國家和整個地區的不安。例如,在非洲撒哈拉沙漠以南的大片非洲區域,由于長期缺少治理,也因為人為利用的不當,生態條件正急劇惡化,人為造成的自然災害越來越頻繁地發生;從短期和局部后果上看,它嚴重危及到黑非洲許多國家的經濟發展以及社會和政治穩定,從長期和更大范圍觀察,它給世界造成了一波又一波可怕的戰爭沖突、難民潮流、援助需求和疾病傳染等威脅。換句話講,生態環境安全的觀念,已經無法簡單按照舊的國內沖突與國際沖突的界限,或者軍事威脅與其它
形態的不安定的界限,加以劃分和對待。
另一個事例具有同樣的意味:在國家利益的認同問題上,傳統觀念的一個判斷——國家實力大小決定國家所獲得的利益——由于生態環境危機的加深同樣有所失效。即使是最強大的美國,也有可能在生態恐怖面臨束手無策或遭受嚴重的打擊——假如這種威脅來自臭氧層的遭受破壞、或者海平面的非自然升高、或者某種可怕的生物物種對人類的難以抵擋的侵害的話。顯然,在生態危機面前,人們不可能完全根據國家的實力大小和傳統地位,確定什么樣的程度有害、什么樣的程度無害的問題。在生態環境政治學里面,人們更多地是根據科學與政策的關系作出判斷;國家的“環境學習”不得不適應于科學的揭示,國家利益的塑造必須服從于自然的法則;國內行為者的角色和國內的價值經常不得不與國際上生態環境的尺度協調,內部的議事日程常常不得不與國家對外的生態方針一致。
再如,當人們談起國際生態環保制度和措施時,必須考慮它們的貫徹和效能。“傳統的關注點”在于制度的構成、制度與權力的聯系、制度延續的因素等方面,但問題在于如何使這些制度行之有效。十分清楚,國際可持續發展的重要障礙之一,在于國家的內部弱點和結構上面。非洲和南美一些國家的事例證明,當國家內部政治構造十分陳舊和虛弱時,國家的政權是很難執行國際協定的。筆者曾經指出:“從歷史上看,大凡民族比較單一、文化發展線脈比較有連續性、環境造成的大的沖擊比較少見、社會進步比較平衡的國家,政府的對內統治對外獨立的權利都有較好的保證;相反,在那些群際族際關系比較復雜、文化演進過程中‘斷層’較多、外部挑戰內部憂患的‘雙重變奏’反復出現、社會現代化舉步維艱的國家,國家的主權往往得不到充分的保障。由此可以看出,雖然主權問題一般都被放入國際關系的背景下加以說明,國家主權與社會進步之間事實上存在著不可分割的聯系;離開了對各國國家內部事務的考察,我們不可能真正認識和理解當代的國際關系。”[注18]
上述事例證明,國際政治理論需要更多地聚焦在國內政治與國際政治的互動關系上。無論如何,以往所說的“國際無政府狀態”和“國內秩序”的標準,已經不能令人滿意。當我們問道,國家是否能夠在其邊界內有效地貫徹生態平衡和環境保護政策?與國際壓力這種“外生變量”相比,國家自身治理生態污染的能力的下降,在多大程度上標志著主權的弱化?國際上所說的許多“半主權國”(quasi-state),是因為它們失于管理環境退化問題,還是由于經濟失敗或政治合法性喪失,或者其它原因的綜合所致?越來越多的人相信,在探索和回答這些問題的過程中,勢必跨越傳統的“國際”政治和“國內”政治的界限,產生一些新的研究范式和范疇。
3.NGO基礎上形成“全球市民社會”
從全球主義角度分析,對舊的國際政治造成深刻巨大沖擊的另一個因素,是世界范圍內“跨國性市民社會”(transnationalcivilsociety)的萌生。由新的國際行為體組成的全球性市民社會網絡,不論組織形式還是政治綱領都有別于國際政治學家已經十分熟悉的方式和內容。
在新的國際行為體中,各種各樣的非政府組織(NGO)最引人注目。一般說來,NGO是指非官方的、非盈利的、與政府部門和商業組織保持一定距離的專業組織,它們通常圍繞特定的領域或問題結成團體,有自己的利益和主張,代表社會某些集團或階層的愿望或要求。處在地方、民族、區域、國家、國際等不同范圍的NGO,情況可以有很大的差別。按照“國際組織聯盟”1993年年鑒的統計,1909年,全球范圍的NGO為176個,1972年達到2173個,1992年超過27190個。NGO色雜樣多,形式特點一言難盡。有的NGO是全球性的,有的是地區性或次區域性的;有的政治色彩濃厚,有的純粹是專業人員和技術精英的俱樂部,;有的NGO人數眾多、聲勢浩大,經常出現在國際政治的畫面中心,有的僅僅表達少數人的偏好和追求;有的同聯合國和各國政府保持著良好的合作關系,有的則與正式的官方的機構格格不入;有的財政來源豐富、組織網絡遍布全球,有的NGO入不敷出,或者靠不穩定的某些贊助和課題維持有限的活動。
不論組織大小、范圍廣狹,總起來看,各種NGO在世界政治中扮演了越來越多、越來越活躍的角色。例如,1992年在巴西里約熱內盧召開的聯合國環境與發展大會,除了各國政府的正式代表外,另有1400個NGO的4000多人出席了這次世界瞻目的會議,與此同時,在主會場附近,還有來自167個國家的25000名代表不同NGO的個人,圍繞同一主題舉辦了“全球論壇”;更重要的是,在里約同時召開的這兩個大會,最后通過的文件都強烈反映了重要的國際NGO對世界環境與發展問題的見解。在聯合國經濟和社會理事會中,有來自各國各地區的各種NGO的代表978位,一些國家的官方代表團里也有部分NGO成員。一個有趣的現象是,一些小島國由于無法負擔參加一些國際會議的費用,常常委托某些著名的NGO的代表作為臨時代言人;例如,太平洋島國瑙魯便是請兩位環境保護組織的活動家代為出席在倫敦舉行的“防止廢料傾倒國際會議”。從生態保護領域觀察,各種國際NGO起著十分積極的作用,除上面已經提到的以外,還可舉出的事例有:協調世界各國溝通南北方對話,達成各種環保協議;在各種場合反復強調人類可持續發展概念對新的國際經濟政治秩序的重要性;積極參與全球環境保護的各項具體工作;向國際社會和輿論揭露世界各地發生的破壞生態環境、違背有關協定的現象;努力揭示各國內部社會進步、政治民主、經濟平等的過程同國際自然生態環境改善的內在聯系;等等。
從發展前景看,國際NGO在未來的活動范圍及其影響可能會進一步擴張。原因之一是聯合國的支持和鼓勵。不少專家指出,UN實際上是NGO的天然盟友,因為它們本質上都是“國際主義的”行為主體。現在,各種NGO參與聯合國的程度日益加深,聯合國與一些重要國際NGO保持著密切的接觸。另一點原因,是冷戰結束后出現的、未來一段時間還可能進一步增強的世界“縮小和碎片化”趨勢。目前的種族主義急劇上升、國內沖突大量外溢、國際干預不斷增強、各國內部動蕩不穩等現象,具有明顯的跨國界跨地區特點;在電視等傳媒的作用下和人們的日常感覺里,這個世界不僅變得越來越小,而且更加支離破碎,原有的維系手段和尺度卻在日益失效。在這種情況下,各種超國家的、跨地區的、次區域的、縱向橫向的NGO顯示出強勁的崛起勢頭,迅速填補了或力圖填充民族國家衰敗后的某些真空。所以說,國際政治不僅不再是、而且越來越不止是國家間政治,如未來學家托夫勒指出的那樣,它是21世紀的大趨勢之一。此外,也不能忽視NGO成長壯大的社會內部原因。市場化潮流使市民社會的發育成為難以阻擋的過程,它在令各國認同法人規則、產權規則和競爭規則的同時,給予個人、團體、利益群體自我表達的機會,使政府的調控及整合能力受到這樣那樣不無益處的挑戰。因此,NGO的境遇以及它能否與政府建立建設性的批評伙伴關系,是全球市民社會成熟與否的一個象征。從各國歷程觀察,比較有彈性有包容性的社會,會有比較多有特色的專業化的NGO,
會有更豐富更生動的多種行為主體互動的畫面。同理亦適用于國際社會:比較和平、穩定與發展的時期,可能有國際NGO更大的生存空間和更有特色的“補空”方式。[注19]
4.重新思考國際研究的內涵
從以上討論可以看出,全球主義者在看待生態環境問題時,建立了不同于傳統的國際政治學派的視角與方法。他們重新考察了國家的作用和主權的觀念,重新估計了國際社會的道德與組織力量,主張用更大的單元(國際共同體甚至全球村)取代民族國家的主導地位,主張以社會關系(包括政治、經濟、文化、軍事和歷史以及對外關系)的綜合分析代替權力政治為中心的單一視角,主張賦予非國家行為體(包括比國家更大的單元如世界社會、或比國家更小的單元如個人或集團等)更重要的角色,主張用“世界政治”(worldpolitics)概念取代“國家間政治”(politicsamongnations)或“國際政治”(internationalpolitics)等概念。
“全球主義”并不是一個思想整體。全球主義者中又有許多不同的觀點和角度,在許多問題上存在分歧。有的學者以樂觀主義態度看待國際體系發生的新變化,有些人則比較悲觀,故國際上又有“樂觀論的全球主義者”(optimist-globalist)與“悲觀論的全球主義者”(pessimist-globalist)之分。前者相信,“如果相互依賴的程度持續上升,它將最終導致一個世界‘共同體’或世界‘文化’的形成,這又會進一步促進能夠管理日益增長的相互依賴進程的世界‘國家’的發展。”他們同時賦予跨國單元日益增長的經濟活動和影響以更多的政治和安全含義,肯定它們對國際穩定與和平的積極貢獻。[注20]后者認為,“并不存在肯定的理由說,相互依賴的增長會導致一個世界共同體的出現”;相反,它有可能產生更多的沖突,因為,“系統性的相互依賴的增長,在世界政治中一般會同時創造新的沖突機會和新的合作領域。”[注21]悲觀論者承認經濟領域的相互依賴,但他們主要從“全球性問題”的角度加以考察和得出結論。“羅馬俱樂部”的兩份重要報告《增長的極限》和《人類處于轉折點》,是悲觀論的典型。不過,總起來講,全球主義立場代表了一種有別于傳統的現實主義國際觀的視角,它使人們拉開了與傳統的權力政治位置的距離。
全球主義理論家提出的許多問題,有些在比較保守的現實主義者看來,可能聽上去有點匪夷所思,但這些問題確實啟發了人們的思考、擴大了研究者的視野。對所謂“人類中心主義”的抨擊,可看成國際政治理論研究者發展出的多樣性的一個事例。
美國研究生態與道德關系的一位著名專家亨利·舒(HenryShue)指出,西方的多數道德是建立在“人類中心主義”(anthropocentrism)之上的,這在生態環境保護問題上體現得特別明顯。所謂“人類中心主義”,是指人類活動所追求的全部的和唯一的利益,歸根到底是人類自身的好處和需要;人類不會為了任何非人類的動物、植物、或其它種屬(如生態體系)去干任何事情,除非它們適合了人類的某種需求或偏好。例如,假如人認為某種非人的動物、植物或其它種屬“很漂亮”,或“很有趣”,或“很稀罕”,有“醫用價值”或“營養價值”或“觀賞價值”,人類可能會采取這樣那樣的行動,去保護、拯救或培育它(們)。人類養身的目的、娛樂的目的、休閑的目的等等,才是人類提出生態保護或環境改善的理由。生態系統和它的各個組成部分,被人類視為僅僅具有“工具性價值”(instrumentalvalue)。因此,一旦某種(或某些)動物、植物或其它種屬被覺得過于“丑陋”,或過于“骯臟”,或“數量過多”,或直接對人的生存“產生威脅”,人類就可能毫不猶豫地置其于死地或限制其生存、活動范圍。“人類從不把自己當成僅僅是一種手段,或者是為其它什么種屬提供服務的工具;但人類卻把人以外的其它種屬當成人的潛在資源、能源和利用對象,在人的眼中它們沒有自身的獨立的存在價值;它們的‘可持續性’僅僅服務于人類的‘可持續性’,‘可持續的資源’最終仍然不過是資源而已”。從根本上講,現在世界各國和多數環保組織所談論的生態環境保護,實際上只不過是為了避免人類受到自然的傷害,哪怕這種自然傷害的致因來自于人類反復無常的行為。“在氣候變化上人類采取的行為的目標,是服務于人類的長期經濟福利,盡管現有的植物和動物種類也將受益于這一過程。國際道德的考慮幾乎完全是在人類范圍內展開,其關注焦點是如何在世界各國之間分擔防止地球燃燒所需的成本。”試想象,假使大氣環境和山川地理的改變,會使人更加賞心悅目或更加舒適方便,而不是現在科學家們所擔憂的使人類面臨各種連鎖性的消極反應,人類可能不是采取目前的限制性措施,而是會使用各種鼓勵、誘導、“開發”式的手段(比如人造地震、特大水庫、觀賞性運河和山丘等等)。亨利·舒教授比喻道,這就好比亨廷頓的“文明沖突論”實質不過是表達了西方人對非西方的“非我族類”的利用、排斥和“自我中心主義”心理一樣,現在歐美國家所宣傳的“生態保護主義”的背后,實際上透射出一種“居高臨下、為我所用”的傲慢的人類種屬中心主義。[注22]
可以想象,當然不是所有人都會同意亨利·舒的上述觀點及其比喻,但它從一個側面反映出生態政治論在當代世界歧展延伸的程度,反映出國際關系學在全球主義推動下出現的思考多樣性。
本文的上下篇分別敘述了主權國家和國際社會對待生態環境問題的不同態度,依筆者看,雖然角度各異、對策有別,它們已經具有、并且將越來越具有深刻的國際關系含義,這就是,使世界各國及其決策者和思想家不能不認真地面對在新的全球性問題面前傳統安全觀和主權觀面臨的新問題、新矛盾及新挑戰,不能不尋找新的政策選擇和思維方式,不能不以這樣那樣的方式方法改變或完善自己國家和周圍世界的現有存在形式,盡管各種選擇之間存在矛盾與磨擦,但從更高的視角觀察,它們最終構成了一種“合力”,共同推動著國家及國際社會朝更高的階段上邁進。這是真正意義上的歷史進步,是生態環境政治引發的當代國際關系的積極變化。
摘要:我國的土地問題特別是土地利用變化、土地利用的生態安全等問題己經成為了土地管理的優秀和焦點。能否科學、合理地解決這些矛盾,保持和維護土地生態系統乃至區域生態系統的穩定和安全,關系到我國社會經濟的可持續發展,乃至于整個民族的生存與發展。就促進土地利用與生態環境協調的問題進行了闡述,旨在為促進土地的合理利用工作提供幫助。同時為相關領域的研究提供借鑒之據。
關鍵詞:土地利用;生態環境;協調
1土地生態協調建設的原則
1.1以人為本,全面和諧原則
生態建設必須以建設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為基本出發點,以人為本,使人與人、人與生物、生物與生物、人與環境、生物與環境、社會經濟發展需要與資源供求等各方面協調一致。
1.2土地生態適宜性原則
生態建設中,應根據土地的自然屬性,充分考慮土地生態系統固有的生態條件對各類土地利用的適宜性。
1.3可持續原則
生態建設須以可持續發展為基礎,立足于土地資源的可持續利用,充分協調生態建設、社會經濟發展和土地利用之間的關系,兼顧生態、社會和經濟效益,力爭使綜合效益最大化。
1.4維護土地生態系統異質性和生物多樣性原則
土地生態系統中。農田生態系、林灌草生態系和城鎮村生態系等子生態系統在時間和空間上總是不均勻分布的,我們稱之為土地生態系統的異質性。維護土地生態系統異質性,有利于維護土地生態系統生物多樣性。生物多樣性的增加促使處于平衡的群落容量增加而導致生態系統的穩定。
1.5因地制宜原則
土地生態系統不同區域內的生態環境要素(如地質、地貌、土壤、水文等)存在一定差異性,土地生態系統在空間上有嚴格的地域分異性,因此,生態建設應立足差異,因地制宜,確定符合當地實際的生態建設方向。
2促進土地利用與生態環境協調的環境友好型土地利用模式
2.1小流域建設中土地利用模式優勢分析
第一,調整土地利用結構。隨著水土保持綜合治理的逐年實施,土地利用率和生產率相應提高,調整土地利用結構,改變過去單一的農業生產形式,形成了科學合理又符合當地實際的土地利用結構。
第二,調整農村產業結構。通過綜合治理和綜合開發,改善農村產業結構,農、林、牧、副各業產值的比例有所協調;形成了合理的農村產業結構,加快當地經濟的發展,提高糧食產量,增加農民收入,改善農民生活環境,提高農民生活水平。
第三,改善生態環境。通過對大于25。的坡耕地退耕還林還草和荒山荒溝整地造林,合理實施治理水土流失工程,增加了治理水土流失面積,提高林草覆蓋率,起到了水土保持涵養水源的作用。同時地表植被的增加,對改善流域小氣候,維持生態平衡起到顯著的作用,充分顯示水土保持綜合治理對改善生態環境增強農業后勁的作用。
第四,建設生態經濟。在生產過程和經濟活動中堅持保護生態環境,實現生態系統良性循環下的經濟發展。合理布局生產力,處理好治理、開發、保護之間的關系,發展生態型的產業化、商品化經濟。生態經濟的發展以生態綜合治理開發為基礎,生態的綜合治理開發以發展生態經濟為目標,既治理水土流失、改善生態環境,又充分合理的利用自然資源,因地制宜的發展種植業、養殖業、加工業幾種經營。
第五,加大科技投入。在進行水土保持綜合治理的同時,提高了科技普及率,增加農產品科技含量,建立科技示范點、示范戶,培訓各類專業技術人員,引進和推廣各類高科技農業實用技術,形成一種養加結合、產供銷配套的路子。
2.2創建文明生態村中土地利用模式優勢分析
“文明生態村”在農業生產上,既能形成大規模生產,又能延長二、三產業鏈;既能創出名牌產品,又能提高市場競爭力;既能實現農業現代化,又能使光熱水土資源發揮更大效益;創建文明生態村既推進農村物質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和生態文明協調發展,又調整了農業結構,發展設施農業、特色農業、無公害農業和生態農業;既解決農村道路硬化和“五亂”陋習,又實現農村美化、綠化、凈化和沼氣化的生態環境;既體現了與城市園林型、生態型、現代化的定位銜接;也保證人與自然的和諧,同時又使農業生產得到可持續發展。
2.3庭院生態農業模式
庭院經濟除了有其自身固有的特點,如:靈活多變的生產方式,具有較強的適應性,投資小、風險低、收益可觀,為農村提供新能源,改善農民居住生態環境等特點之外,還有許多其他優勢。高效利用土地資源,以庭院為基礎,進行集約化商品生產,充分利用地下、地上空間發展。高效利用勞動力及時空資源,以庭院為基地建溫室。冬季增加一季生產,充分利用空間時間及家庭勞動力。高效的資源利用產生可觀的經濟、社會及生態效益,養殖因條件適宜,從而周期縮短,飼料利用率提高。沼氣發酵產生優質能源,同時節電、節煤,降低生產成本,氣體效應及沼渣、沼液、禽畜糞便提供的優質肥料,可減少化肥的使用,在改良土壤結構的同時降低農作物生產的成本,提高農作物的產量和質量。堅持科學發展觀,具有較高的科學性,庭院經濟可因地制宜地發揮人的主觀能動性,合理的利用生物資源,組織有效的循環系統,使通過綠色植物的初級生產所獲得的生物能得到多次循環利用,從而提高農業生態經濟效益。
3促進土地利用與生態環境協調的措施
3.1調整土地利用結構,實施生態規劃
貫徹“十分珍惜和合理利用每寸土地”的原則,集約化利用和經營各類用地,著力提高土地資源利用率和產出率,力求土地利用的最佳經濟、社會和生態綜合效益的原則。從實際情況出發,對水土流失較為嚴重的地區,應大力開展以林草植被的保護、恢復和重建工作,采取小流域人工植樹、種草和建設農田防護林網的方法,提高區域地表植被蓋度。建設以小流域為單位的生態環境治理示范區,局部輔以部分工程措施,包括攔河壩、防洪堤等,充分發揮生物技術和工程措施的綜合效益。公務員之家
3.2嚴格落實耕地保護政策,提高農業生態環境的質量
耕地保護特別是基本農田保護是維護生態安全的一項重要任務。我們國情是耕地數量大,基本農田多,由于人口基數大,導致人均耕地少。但是,近幾年,耕地被占用的數量也是相當之大的,應該引起領導高度重視。為此,首先,要實施耕地動態平衡戰略;進行土地開發、整理、復墾措施,及時的補充耕地;其次,要加大物質投入,科學施肥,防止耕地退化,提高耕地生產力,提高農作物單位產量;再次。要加大資金和技術投入,改善農業生產條件,興修水利,排澇、防早、除漬,改造中低產田,提高土地質量。同時,要控制農田污染,保護農業的生態環境,避免和禁止用污染水資源灌溉農田,盡量少用或不用高毒、高殘留的農藥、殺蟲劑和除草劑,開發利用低毒、低殘留、高效農藥、生物農藥和生物降解劑,推廣病蟲害綜合防治措施,完善農田基本設施;大力推行節水栽培技術,減少肥、藥流失量。提高肥藥利用率。減少農業污染,提高農業土地生態環境質量。
3.3建立生態建設、環境保護與經濟綜合決策的機制
在土地合理利用的決策中,既要保證經濟的高速發展所需的建設用地,尤其是重點項目的建設用地,又要保護耕地和基本農田,從而實現保護生態環境。區域發展中建設項目的評價、生態安全的評價是一個極富挑戰性的研究課題,這除了生態系統本身的復雜性外,還受到人類自身知識缺陷和認識邊界的限制。環境影響評價,是指對區域規劃和建設項目實施后可造成的環境影響進行分析、預測和評估,提出預防或者減輕不良環境影響的對策和措施。進行跟蹤監測的方法與制度。因此,建立生態建設、環境保護與經濟綜合決策機制可以有效的促進土地利用與生態環境協調。
摘要:我國的土地問題特別是土地利用變化、土地利用的生態安全等問題己經成為了土地管理的優秀和焦點。能否科學、合理地解決這些矛盾,保持和維護土地生態系統乃至區域生態系統的穩定和安全,關系到我國社會經濟的可持續發展,乃至于整個民族的生存與發展。就促進土地利用與生態環境協調的問題進行了闡述,旨在為促進土地的合理利用工作提供幫助。同時為相關領域的研究提供借鑒之據。
關鍵詞:土地利用;生態環境;協調
1土地生態協調建設的原則
1.1以人為本,全面和諧原則
生態建設必須以建設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為基本出發點,以人為本,使人與人、人與生物、生物與生物、人與環境、生物與環境、社會經濟發展需要與資源供求等各方面協調一致。
1.2土地生態適宜性原則
生態建設中,應根據土地的自然屬性,充分考慮土地生態系統固有的生態條件對各類土地利用的適宜性。
1.3可持續原則
生態建設須以可持續發展為基礎,立足于土地資源的可持續利用,充分協調生態建設、社會經濟發展和土地利用之間的關系,兼顧生態、社會和經濟效益,力爭使綜合效益最大化。
1.4維護土地生態系統異質性和生物多樣性原則
土地生態系統中。農田生態系、林灌草生態系和城鎮村生態系等子生態系統在時間和空間上總是不均勻分布的,我們稱之為土地生態系統的異質性。維護土地生態系統異質性,有利于維護土地生態系統生物多樣性。生物多樣性的增加促使處于平衡的群落容量增加而導致生態系統的穩定。
1.5因地制宜原則
土地生態系統不同區域內的生態環境要素(如地質、地貌、土壤、水文等)存在一定差異性,土地生態系統在空間上有嚴格的地域分異性,因此,生態建設應立足差異,因地制宜,確定符合當地實際的生態建設方向。
2促進土地利用與生態環境協調的環境友好型土地利用模式
2.1小流域建設中土地利用模式優勢分析
第一,調整土地利用結構。隨著水土保持綜合治理的逐年實施,土地利用率和生產率相應提高,調整土地利用結構,改變過去單一的農業生產形式,形成了科學合理又符合當地實際的土地利用結構。
第二,調整農村產業結構。通過綜合治理和綜合開發,改善農村產業結構,農、林、牧、副各業產值的比例有所協調;形成了合理的農村產業結構,加快當地經濟的發展,提高糧食產量,增加農民收入,改善農民生活環境,提高農民生活水平。
第三,改善生態環境。通過對大于25。的坡耕地退耕還林還草和荒山荒溝整地造林,合理實施治理水土流失工程,增加了治理水土流失面積,提高林草覆蓋率,起到了水土保持涵養水源的作用。同時地表植被的增加,對改善流域小氣候,維持生態平衡起到顯著的作用,充分顯示水土保持綜合治理對改善生態環境增強農業后勁的作用。
第四,建設生態經濟。在生產過程和經濟活動中堅持保護生態環境,實現生態系統良性循環下的經濟發展。合理布局生產力,處理好治理、開發、保護之間的關系,發展生態型的產業化、商品化經濟。生態經濟的發展以生態綜合治理開發為基礎,生態的綜合治理開發以發展生態經濟為目標,既治理水土流失、改善生態環境,又充分合理的利用自然資源,因地制宜的發展種植業、養殖業、加工業幾種經營。
第五,加大科技投入。在進行水土保持綜合治理的同時,提高了科技普及率,增加農產品科技含量,建立科技示范點、示范戶,培訓各類專業技術人員,引進和推廣各類高科技農業實用技術,形成一種養加結合、產供銷配套的路子。
2.2創建文明生態村中土地利用模式優勢分析
“文明生態村”在農業生產上,既能形成大規模生產,又能延長二、三產業鏈;既能創出名牌產品,又能提高市場競爭力;既能實現農業現代化,又能使光熱水土資源發揮更大效益;創建文明生態村既推進農村物質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和生態文明協調發展,又調整了農業結構,發展設施農業、特色農業、無公害農業和生態農業;既解決農村道路硬化和“五亂”陋習,又實現農村美化、綠化、凈化和沼氣化的生態環境;既體現了與城市園林型、生態型、現代化的定位銜接;也保證人與自然的和諧,同時又使農業生產得到可持續發展。
2.3庭院生態農業模式
庭院經濟除了有其自身固有的特點,如:靈活多變的生產方式,具有較強的適應性,投資小、風險低、收益可觀,為農村提供新能源,改善農民居住生態環境等特點之外,還有許多其他優勢。高效利用土地資源,以庭院為基礎,進行集約化商品生產,充分利用地下、地上空間發展。高效利用勞動力及時空資源,以庭院為基地建溫室。冬季增加一季生產,充分利用空間時間及家庭勞動力。高效的資源利用產生可觀的經濟、社會及生態效益,養殖因條件適宜,從而周期縮短,飼料利用率提高。沼氣發酵產生優質能源,同時節電、節煤,降低生產成本,氣體效應及沼渣、沼液、禽畜糞便提供的優質肥料,可減少化肥的使用,在改良土壤結構的同時降低農作物生產的成本,提高農作物的產量和質量。堅持科學發展觀,具有較高的科學性,庭院經濟可因地制宜地發揮人的主觀能動性,合理的利用生物資源,組織有效的循環系統,使通過綠色植物的初級生產所獲得的生物能得到多次循環利用,從而提高農業生態經濟效益。
3促進土地利用與生態環境協調的措施
3.1調整土地利用結構,實施生態規劃
貫徹“十分珍惜和合理利用每寸土地”的原則,集約化利用和經營各類用地,著力提高土地資源利用率和產出率,力求土地利用的最佳經濟、社會和生態綜合效益的原則。從實際情況出發,對水土流失較為嚴重的地區,應大力開展以林草植被的保護、恢復和重建工作,采取小流域人工植樹、種草和建設農田防護林網的方法,提高區域地表植被蓋度。建設以小流域為單位的生態環境治理示范區,局部輔以部分工程措施,包括攔河壩、防洪堤等,充分發揮生物技術和工程措施的綜合效益。
3.2嚴格落實耕地保護政策,提高農業生態環境的質量
耕地保護特別是基本農田保護是維護生態安全的一項重要任務。我們國情是耕地數量大,基本農田多,由于人口基數大,導致人均耕地少。但是,近幾年,耕地被占用的數量也是相當之大的,應該引起領導高度重視。為此,首先,要實施耕地動態平衡戰略;進行土地開發、整理、復墾措施,及時的補充耕地;其次,要加大物質投入,科學施肥,防止耕地退化,提高耕地生產力,提高農作物單位產量;再次。要加大資金和技術投入,改善農業生產條件,興修水利,排澇、防早、除漬,改造中低產田,提高土地質量。同時,要控制農田污染,保護農業的生態環境,避免和禁止用污染水資源灌溉農田,盡量少用或不用高毒、高殘留的農藥、殺蟲劑和除草劑,開發利用低毒、低殘留、高效農藥、生物農藥和生物降解劑,推廣病蟲害綜合防治措施,完善農田基本設施;大力推行節水栽培技術,減少肥、藥流失量。提高肥藥利用率。減少農業污染,提高農業土地生態環境質量。
3.3建立生態建設、環境保護與經濟綜合決策的機制
在土地合理利用的決策中,既要保證經濟的高速發展所需的建設用地,尤其是重點項目的建設用地,又要保護耕地和基本農田,從而實現保護生態環境。區域發展中建設項目的評價、生態安全的評價是一個極富挑戰性的研究課題,這除了生態系統本身的復雜性外,還受到人類自身知識缺陷和認識邊界的限制。環境影響評價,是指對區域規劃和建設項目實施后可造成的環境影響進行分析、預測和評估,提出預防或者減輕不良環境影響的對策和措施。進行跟蹤監測的方法與制度。因此,建立生態建設、環境保護與經濟綜合決策機制可以有效的促進土地利用與生態環境協調。
1研究方法
1.1指標體系的構建原則
對復雜的系統進行評價通常是依靠多種指標進行的,而指標的選取在復雜系統的研究中是一個關鍵問題,更是一個不好解決的問題:指標數量過少會使信息量不足而影響評價結果,指標數量過多則會出現大量的冗余信息,加大了分析計算的難度.所以指標的設計一定要堅持全面性、發展性、特殊性、可操作性和側重性等原則.
1.2指標體系的構建方法
目前對于指標的篩選方法主要有層次分析法、主成分分析法、因子分析法和相關分析法等,其中,層次分析法主觀性較強,由于評價者的不同偏好,對所給出的方案評價不一,導致部分信息失真;主成分分析法、因子分析法和相關分析法雖然能減少指標間的相關性,但是剩下的指標不能全面地反映評價目標的特性.該文構建黑龍江省東部煤電化基地城市化與生態環境協調發展指標體系的大體思路如下:首先根據專家經驗初步擬選出能夠反映該體系脆弱度的相應指標,構建一個初步的指標體系,然后利用spss軟件對該體系中各個子系統中初步選取的指標進行聚類分析,選擇出最能代表該子系統的指標并建立最終評價體系.
1.3脆弱性評價模型的建立
該文將模糊數學方法和傳統評價方法相結合來分析系統的各方面相關信息,首先建立評價指標體系,利用聚類分析方法合并相似度過高的指標并選出代表指標,同時引入區間變量,建立系統間的發展階段的模糊區間,以模糊辨別兩系統的演進模式,并結合模糊函數建立評價模型,以此研究兩系統間的脆弱狀況。
2結果分析
2.1評價指標的初步選取
城市化是指人口向城市地區集中和農村地區轉變為城市地區的過程.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是大量農村人口流向城市,使勞動力從第一產業向第二、三產業轉變,帶動經濟的發展;二是城市規模的不斷擴大,使周邊的用地性質發生了改變,進而改變了當地人們的生活觀念.因此,城市化子系統應該包括經濟城市化、人口城市化、空間城市化和社會城市化四個方面.每個方面又選取了多種指標,該文城市化指標共選取了27個.生態環境是指與生物體相互作用的資源環境或與生物體進行物質能量流動眾多因素的集合.生態環境至少包括兩個方面:一是生物體賴以生存的自然環境;二是影響生物體的各種生態因子.因此,本文從大氣環境、水環境、固體廢棄物、噪聲環境和生態保護五個方面構建生態環境子系統.每個方面也同樣選取了多種指標,該文生態環境共選取了20個指標.
2.2評價指標的篩選
以經濟城市化子系統為例,運用spss軟件進行聚類分析得出樹狀圖,五次迭代內被歸為一類的說明指標間相似度較高,可以合并為一類,從而得出該子系統內的代表指標.同理可以得出其他子系統的代表指標,該文不詳細列出.最后得出該評價指標體系的模型.
3結論與討論
該文采用系統聚類分析方法,并根據聚類分析后得出的樹狀圖確定分類個數,構建了評價黑龍江省東部煤電化基地城市化與生態環境協調發展的指標體系,解決了指標在選取時的信息重疊和篩選后的指標存在片面性的問題.從總體上看黑龍江省東部煤電化基地中某些城市脆弱度隸屬度基本維持不變,而其他城市則有向上一級脆弱度過度的趨勢,整體來看沒有逆向發展的趨勢,說明這些地區的發展方向是正確的.對各個城市之間進行比較,鶴崗和雞西2004~2010年基本維持在較重脆弱度等級中,而雙鴨山則基本維持在較重脆弱度和中度脆弱兩等級中,雖然這些城市沒有逆向發展,但是由于該種脆弱度較為低級,所以以上城市應加以應對,扭轉現有形式向良好脆弱度等級發展;佳木斯2004~2010年間雖然也基本處于較重度脆弱度等級中,但是佳木斯卻呈現出了向中度脆弱度等級過渡的趨勢,說明該城市治理的方針政策是有效果的,但是力度不大,所以趨勢較緩較慢;七臺河基本以中度脆弱度等級為主,近幾年呈現了逐漸向較輕度脆弱度等級過渡的趨勢;而牡丹江則是這些城市中發展最好的城市,總體上以較輕脆弱度等級為主并且還明顯的有向輕度脆弱度等級發展的趨勢,說明該地區在推進城市化進程和保護生態環境方面力度較大.
區域脆弱度的評價指標體系并不是唯一的,該文構建的指標體系是從城市化和生態環境兩大方面建立的,同樣也可建立復合系統指標體系.該文脆弱性評價僅選取了2004~2010年七年的數據作分析研究,時間跨度較小,不能詳實的反映出黑龍江省東部煤電化基地城市化與生態環境環境協調發展系統脆弱性的時間演變;在對城市化與生態環境環境協調發展系統脆弱性進行分析時,也只是將六座城市分別進行比較,沒有考慮六城市之間相互作用相互影響的時空耦合性.
作者:吳廣斌陳曉紅單位:哈爾濱師范大學黑龍江省普通高等學校地理環境遙感監測重點實驗室
一、什么是大學精神
作為知識生產、傳播和教育的主導力量,大學只有在一種特定的精神理念的引領下才能發揮巨大的社會功能。大學精神代表著一種超越性的氣質、高舉遠慕的品格和執著于真理的求索精神。首先,大學精神是科學理性的探索精神。在理性精神的指引下,追求建立新的知識體系和解釋體系,明顯地區別于神話式、常識主義和宗教的知識系統。以科學主義和理性邏輯為基石,建構起來的知識體系提供了可驗證的、可靠的理論學說,并以真理為指向,以實踐為檢驗標準。其次,大學精神是弘揚人的價值的人文主義精神。西方的文藝復興和啟蒙運動,大大提升了人的地位,修正了舊有的宇宙觀和宗教觀,把人的存在價值和意義作為中心。人本身得到了尊重和崇敬。在這種人文主義精神的支配下,知識和教育的方向都發生了重大轉向。現代大學更加注重對人的生活世界的研究、創造,致力于建構生活的意義世界。再次,大學精神是一種批判的超越精神。這種批判精神有兩個維度:第一個是對現實生活世界的理論批判。運用知識和理論的武器,致力于批判反科學主義的迷信觀念、假惡丑的道德墮落。第二個是對大學自身的知識生產和理論學說的學術批判。沒有批判就沒有知識的增長和文明的進步。在學術批判中,對既有的各種理論學說進行理性驗證、批駁,從而推動知識創新能力。“嚴肅的學術批判,也就是對知識增量具有重要意義的從知識角度的批評。正是通過這種有助于知識增量的學術批評,我們能夠進一步洞見到此前我們認識不到、或不意識、或忽視的許多問題。”[科學的理性精神、人文主義精神和批判精神,是大學精神的實質,由此,現代大學才能在推進文明發展和社會進步的過程中發揮無可替代的巨大作用。
二、異化了的學術生態環境
大學精神的實現,有賴于其所處的社會環境和特定的時代價值觀念。縱觀人類歷史,在巨大的社會變遷時期,往往能夠帶動文化的重大創新和轉向,促進思想范式的更新。但同時,也會出現異質因素而導致文明發展的遲滯,造成文化精神的衰退。受這種文化變遷內在邏輯的制約,大學精神也始終受到多種有利或不利因素的牽制、影響和挑戰。20世紀初期的德國,處于重大轉折時期的大學里彌漫著抑郁、悲觀的氣息。圍繞著學術與政治、知識與權力、學術管理體制、“去學術”的專業化和純粹學術等問題聚訟紛紜。在這種背景下,馬克斯?韋伯在對青年教師的講演中指出,學術應當成為一種精神上的志業。但是,“今天,學術已經作為一種職業的經營,以學術為志業受到了限制,就是學問已進入一個空前專業化的時代,并且這種局面將一直持續下去”。韋伯所批評的是大學中的墮落現象,即嚴肅的學術活動、以教育為志向的大學,已經被逐漸功利化的職業謀生所取代。認為這是大學精神衰落的征兆,將危及大學獨立自治的理想。概言之,大學生態環境的惡化,會導致大學創造力的衰減,最終造成文化發展失去根本動力。與此形成對照的是,當代中國的大學教育同樣面對著各種不利因素的影響,學術的生態環境尤為嚴峻。學術研究中普遍存在著功利化、學術失范、學術操守和道德嚴重墮落、浮躁與虛夸的現象。韋伯所批判和警告的危險正在逐步成為現實的寫照,這種現狀“正如我們在敗壞著精神一樣,我們也在敗壞著情感”。學術創造原本尊奉的價值和理想不再神圣,而處于利益和權力的圍城之中。在大學中存在著數量與質量、功利與學術、敬業與浮夸等多種矛盾。大學的學術管理體制嚴重背離了學術的精神實質和發展邏輯。數字化管理已經成為普遍規則,評判大學的等級、學術聲譽以及教師的學術水準皆以此為標準。研究基地和博士碩士點的數量、科研經費的引進數額、的數量和刊物級別以EI、SCI區分等等,不一而足。這種管理體制便于進行直觀的評判,簡化了管理的難度和成本,簡便易行。但是,這恰恰傷害了學術本身的嚴肅與尊嚴。在這種學術管理體制下,嚴肅的學術研究演化成了商業性的數量競賽。“一旦這些商業性的外部標準代替學術的內在尺度,成為評判和衡量所有學者的統一尺度,就使得知識的生產,就像資本主義的物質生產一樣,在不斷追求效率的形式合理性背后,是失去了其本身意義的實質不合理。”于是,在這種環境里,粗制濫造、抄襲、炒作、自我復制等反學術的現象不斷滋生。“對那些一旦進入這一賽跑并決心參與競爭的人來說,這場競賽激勵他們參與了一場每個人要對抗所有人、人人相互利用又相互對抗的斗爭。這一斗爭決不包含帶來學術革命的危險,相反,它以自己的邏輯促進這一包含時間性距離的體制和秩序的延續和繼承。一方面,這是因為參與競爭就意味著承認競爭有著共同的目的,而另一方面又因為競爭在任何時刻都局限于大約位于同一起跑線的競爭者,還因為仲裁者是那些占有更高位置的人。”缺少了學術敬畏之心的所謂“創新”究竟能有多大的新意和貢獻呢?人類的知識由此而得到了多大增長呢?是否推進了社會發展和人類文明的進步呢?另一方面,在教育行政化的體制下,與學術卑微相對照的是權力的傲慢。學術自治和學術權利始終依附于權力的支配,學術自由因此得不到制度化的保障。異化的學術生態環境,既無法傳承大學的精神和理想,又使得學術創新能力低下、教育教學質量降低。“學術‘成果’在大量涌現,學術真金卻在不斷萎縮;學術市場熱鬧非凡,學術空氣卻異常浮躁。”在表面光鮮浮華的背后,難以掩蓋的卻是學術精神和大學理想的衰落。
三、健康學術生態環境的重建
作為制度化、組織化的大學,首先是一個秉承共同學術理想的知識共同體和精神共同體。尊奉著特定的理念、共享著一整套價值認同和學術話語。學術思想“只能于產生自己的過程中發現自己,只有當它發現它自己時,它才存在并且才是真實的”。學術研究活動遵循著自身的特定邏輯,過度的逐利思維必然使得學術創造發生異化。作為相對自治和自主的知識共同體,大學社會功能的實現,是在秉承其自身理想的前提下完成的。如果沒有了學術共同體的相對自治,大學就無法持續地成為思想文化的中心和培育優秀人才的基地。制度正義是首要的正義,矯正異化的學術生態環境,應當從制度建設著手。建立真正的現代大學制度和良好的學術生態環境,是保障大學精神和文化持續發展的根本。學術生態環境的惡化是由多方面的因素造成的。首先,涉及學術研究與學術管理體制的關系。大學的行政化建制是我國高等教育的基本模式,盡管“去行政化”的呼聲在近年頗為響亮,但卻困難重重,行政化的管理仍將是大學制度的主流格局。在這種現狀之下,學術活動缺乏獨立性,嚴重地依附于行政權力。比如,學術資源的行政控制,行政權力支配學術權力,行政權力對評獎、職稱晉升的全面管制等等。由此,學術研究并未遵循自身的邏輯而展開,學術的內在規定性時時處于行政的權力邏輯規訓和支配下。缺乏學術獨立和自由,必然導致學術想象力和創造力被圈定在權力的邏輯中,也就無法真正地推進學術發展。在本真意義上,學術研究工作是人類存在的一種活動,其特質表現為思維活動、觀念更新與知識生產。它構成了人類文明熠熠生輝的精神基礎和必要前提。學術研究和思考的領域“無窮大”,從浩瀚的星空到不可見的微觀世界,從形而上的思維世界到現實具體的生活世界。既包含對可見物理世界的研究,也涵括形而上的純思維活動。作為思維活動的學術,并沒有不可思的領域,但卻有邊界,即受限于人類自身的理性———人的邊界構成了思維的邊界。打開人類知識的演進史,就可知學術本身并不以明確的功利為首要目的,它首先表現為一種單純的思想上的愉悅,之后才被人們運用于現實生活之中。真正的思想者,“他們的活動本質上不是追求實用的目的,而是在藝術、科學或形而上的思索尋求樂趣,簡言之,就是樂于尋求擁有非物質方面的利益”。當然,這并非表明學術活動缺乏現實關注的情懷。在思想本身的“原初狀態”里,它就是一種自由自在的思考。行政權力對學術活動的過度壓制和宰制,既違背了學術的邏輯,也背離了大學的獨立自治精神。行政話語主宰、壓制著學術話語和民主話語,學術資源的分配更多地受制于行政權力,造成了學術自由的匱乏和學術自治的虛無,最終必然導致學術創新精神、積極性和能力的衰減。其次,學術的承認和學術榮譽感對社會總體價值觀的臣服。這主要表現為在物欲主義和逐利主義對大學的影響。學術研究不再遵循學術生長的邏輯,反而,學術本身異化成了謀求經濟利益的工具。失去了神圣光環的學術,就必然演化為追求物質利益、謀求課題經費、各種頭銜和名望的手段。按照馬克斯?韋伯的看法,除魅之后的社會神圣結構被打破,逐步演化為一個形而下的“逐利的世界”,侵入到社會的所有領域而成為一個時代性的表征。學術研究同樣無法免于被侵蝕而獨保清純,功利主義成了學術的評判標尺和至上追求。再次,身處行政權力支配和物質利益誘惑雙重擠壓之下的知識分子,其價值的承認與最優化往往不是學術創造本身決定的。所以,也難以認真對待學術、虔信知識即力量、敬畏學術的尊嚴與高貴。學術與權力和功利纏繞一處,學術逐步功利化、趨利性和平庸化,催生出了另一種“時代的喧囂”———有理論而無思想、刊物大于觀點、課題經費至上、普遍的學術墮落、抄襲成風。虛假繁榮的局面,既無法傳承或創造出一種學術傳統,更無法創造出世界性的知識貢獻。
真正弘揚大學的精神和理念,救治異常浮躁的學術氣息,建構健康的學術生態環境成為刻不容緩的時代性課題。建立現代大學制度,制定完備的大學章程來依法治校,才能使學術環境逐步好轉。具體而言,“法律是遠離激情的理性力量”,理性的制度是矯正激情、欲望、人情和恣意權力的最佳手段。通過共同制定作為“公意”契約的大學章程,明確劃分、規范行政權力與學術權力的關系,是保障學術獨立和自由、防止行政權力過度干預的前提。如果知識分子的一切榮譽和利益,只能從學術創造中產生而沒有其他渠道,那么,學術將能夠重新獲得神圣、尊重與尊嚴。“知識分子式一小群才智出眾、道德高超的哲學家———國王(philosopher-kings),他們構成人類的良心。”只有獨立才是保有尊嚴與良知的基礎。同時,維護大學作為知識共同體的自治地位和學術尊嚴,就必須同步變革數字化管理的學術體制。從統計學式的管理體制和評價體系,轉換為由學術共同體基于特定的學術傳統,按照學術評價的內在邏輯評判“學術產品”的質量和貢獻,給予學術活動制度化的保障,減少行政權力的不當干涉與非理性壓制,建立現代大學制度,合理規范行政權力與學術研究的關系,確立學術活動相對自治與獨立的地位,改變通行的學術管理體制,是建設健康的學術生態環境的根本。只有尊重學術自身的邏輯和規律,才能矯治學界的浮夸、腐敗和浮躁,也由此才能真正促進大學精神的弘揚與理性發展。
作者:朱祥海單位:石家莊學院
1模型構建與數據處理
1.1經濟與生態環境關系分析
生態環境擁有較為固定的供容力、有限的抗外界干擾能力和自我調節能力.而經濟發展是建立在資源環境的基礎之上,良好、健康的經濟可以提升技術與科技,幫助抵御惡劣環境,減輕自然災害影響,但另一方面,區域經濟的過快或不健康發展會損壞生態環境平衡,破壞生態環境自愈或供給能力,造成環境惡化、資源供給降低等問題,引起政府干預,生態環境系統便通過環境成本提高、政策限制等方式反饋制約經濟的發展.生態系統主要是以自然資源(包括原材料、土地等)和供給能源的形式參與經濟系統活動,而經濟系統活動主要以“三廢”回流生態系統。可以看出,經濟與生態環境是兩個相對獨立的系統,但又通過積極和消極的作用聯系在一起,經濟活動是以生態環境為基礎,而生態環境又受到經濟活動的副產品影響.只有當兩個系統互相以積極的效應抵消掉消極效應,形成協調、健康發展才能實現良性循環與兩系統的可持續發展.
1.2數據來源及處理
山東省作為國內的經濟大省、農業大省、人口大省,處于南北經濟連接處,研究其環境-經濟系統,有其良好的借鑒與推廣價值.總體來說,近年來山東省GDP呈不斷增長的趨勢,“十一五”年均增長12.3%.2011年經濟繼續保持平穩較快發展,GDP達到了45429.2億元,比上年增長10.9%.2012年GDP實現50013.2億元,比上年增長9.8%.年均增長率在10%左右,總量居全國第三位.經濟效益不斷提高,處于經濟快速發展階段,成為名副其實的經濟大省.根據經濟-生態環境系統的劃分及特點,本文主要按照科學性、代表性、實用性等原則,借鑒環境-經濟協調發展的評價體系研究成果[13-14].構建山東省經濟與生態環境兩系統發展的指標體系,選取了山東省1996—2012年的數據進行分析.數據來自1997—2013年《中國統計年鑒》、《山東統計年鑒》、《山東省環境狀況公報》及山東省統計局的官方網站,個別年份數據的缺失采用相鄰年份值插值法補齊.
2實證分析
根據、計算得出1996—2012年山東省經濟綜合發展指數f(E)與生態環境綜合發展指數f(C).可以看出,1996—2012年山東省經濟與生態環境兩系統都呈曲折緩慢上升態勢.其中,生態環境系統指數在2008年出現了一個峰值,這與2008年青島市作為奧運會分賽場,政府加大環境治理投入有關.經濟系統指數經歷了“九五”(1996—2000年)期間的緩慢增長后,從“十五”初期(2001—2003年)開始,山東省經濟綜合發展指數開始呈現快速上升的趨勢.為了更清楚地反映山東省經濟與生態環境耦合在時空上的特點,根據表2繪出山東省經濟與生態環境耦合度演化圖(圖2).可以看出:1996與1997年山東省經濟和生態環境的協調耦合度處于區域Ⅰ,經濟和生態環境相互影響極低,處在低級協調階段.1998年開始一直處于區域Ⅱ,經濟和生態環境處于協調發展階段.其中,1998—2001年,0°<α≤45°,說明系統處于協調發展階段,經濟與生態環境相互影響,共同發展.2002—2012年,45°<α≤90°時,1<tgα,經濟系統的演化速度快于生態資源系統的演化速度,生態環境為了滿足經濟發展,表現為資源消耗的增長速度超過經濟發展速度,生態環境開始制約經濟發展.兩系統協調耦合度于2011年緩慢到達最大值,隨后出現緩慢下降趨勢.
3結論及政策建議
3.1結論
1)山東省的經濟增長和生態環境之間沒有呈現完整“倒U型”曲線關系,而出現“倒U型”的前半段,但該省近幾年加大了對環境治理的重視力度和投資,2011年耦合度數到達了頂點,2012年出現了下降趨勢,也就是拐點已經出現,表明環境與經濟系統的演化速度更加適宜,開始從生態環境制約經濟的發展(45°<α≤90°)向環境經濟共同發展的方向轉變.
2)山東省環境質量與經濟增長往往處于“不進則退”的相持階段,現階段為了更好地實現經濟與生態環境協調發展,其重點在于控制環境排放和加強環境治理上.經濟排放不是環境治理的格蘭杰原因,環境污染排放的沖擊對經濟增長產生負效應,說明山東省在發展經濟時,不應該采用粗放式發展模式,以破壞環境為代價換取經濟增長.
3)經濟增長是環境治理的格蘭杰原因,環境治理卻同樣產生負效應,這與許多研究提出環境治理會促進經濟增長的結論不一致,產生這個結論的原因是:第一,山東省現階段是在經濟發展的基礎上推進對治理環境的設備、資金投入,環境治理依然是被動地受限于經濟系統,環境治理投入短期內表現為消耗經濟發展的成果.第二,環境治理對經濟增長的貢獻具有一定的門檻效應.耦合分析認為,山東省在研究期內主要處在資源消耗速度大于經濟發展速度的階段,長期以高速消耗資源、污染環境為代價換取經濟的持續高速發展,環境治理水平相對較低.這就造成了環境治理的投入和效果實際上沒有和經濟增長的演化速度相適宜,從脈沖分析的結果看,達不到許多研究者得出的環境治理促進經濟增長的響應效應.
3.2政策建議
1)處于經濟高速發展中的中國,容易形成經濟系統演化速度高于生態環境系統演化速度,如果不對經濟與生態環境進行合理的控制,很有可能走向兩個系統崩潰的結果.雖然經濟與生態環境系統長期處于協調發展的狀態之下,兩系統間的內在作用情況也是十分復雜并沒有固定規律,所以,為了使經濟與環境協調發展,制定其宏觀政策與治理方式要因地制宜.
2)經濟發展會帶來污染物的大量排放,提高生態環境質量首先就是對“三廢”進行合理的控制,然而,單純的控制一方面增加了環境承受的壓力,另一方面也浪費了資源.所以,對“三廢”控制并加以利用可以改善環境質量.
3)環境治理的投入是一個長期的過程,短時間內對環境加大治理投入,不會出現立竿見影的效果,所以,環境治理是一個需要長期堅持的過程.
作者:丁浩宋琛單位:中國石油大學(華東)經濟管理學院
1前言
在倡導生態文明和環境建設的今天,水利工程的生態環境價值得到了人們越來越高的重視,在國民經濟發展和社會建設中水利工程已經不單單是簡單的基礎工程,而是成為事關生態發展和環境保護的重要工程。要看到水利工程的重要價值,同時也要看到水利工程對生態環境的破壞作用,從整體和大局的角度去重新審視水利工程建設。當前應該加強水利工程建設工作,以評價體系、補償體系、管理機制、支撐系統的構建為基礎,實現水利工程建設對可持續發展的有利保障,進而在保護生態、維護環境、降低破壞的前提下,創新出新時期水利工程建設的新途徑和新方法。
2水利工程建設的改善
2.1水利工程建設的基本內容
水利工程建設內容主要由水利工程的類型決定,從工程種類上可以將水利工程建設內容劃分為擋水水利工程建設,泄水水利工程建設以及專門水利工程建設。從工程形態上分,可以劃分為單體水利工程建設和樞紐水利工程建設。
2.2水利工程建設的重要作用
水利工程的實質是通過人工建筑物對自然界廣泛存在的地表水資源和地下水資源進行科學的控制和高效的調配,以此來達到興利除害的目標。水利工程建設是國家基礎設施建設的重要種類,對于實現水資源調節、水能發電、農田灌溉、城鄉供水等基本工作有著保障作用,是整體推進可持續發展生態和環境建設的重要途徑。
3水利工程建設對生態環境的重要影響
3.1水利工程建設對生態環境的有利影響
水利工程是從系統、生態和環境的角度對現有的水資源進行調控,通過水利工程建設可以防治水資源的污染,預防地表和地下水資源的嚴重浪費,對于汛期洪水有蓄積和分流的作用,對于枯水期有增加水量的功能,這不但可以確保生產和生活對水資源的需求,而且也能夠建立和優化生態系統和整體環境,實現對生態環境的全面保護和改進。
3.2水利工程建設對生態環境的有害影響
水利工程建設會對現有的地表和地下水資源產生實質性的變化,大型水利工程建設會帶來上游淹沒、居民遷移、泥沙淤積、環境改變和生態惡化等問題,同時水利工程建設本身具有危險性,大型水利工程的威脅性會指數型增加,很容易危及工程范圍內生命和財產的安全。
4水利工程建設中實現生態環境保護和可持續發展的措施
4.1建立水利工程建設生態環境評價體系
在水利工程建設的立項時期和設計階段要展開對水利工程區域的環境生態調查,要以全面地資料和真實的數據來形成水利工程建設建設的生態環境評估報告,以此來確保生態環境評價體系的完整性和科學性,實現水利工程能夠達到經濟、社會、生態環境三者間的統一和協調。
4.2健全水利工程建設生態環境補償體系
環境補償是降低水利工程建設影響,制止水利工程建設對生態環境破壞的重要措施,要本著誰破壞、誰治理的原則,科學確定生態環境補償的范圍,明確生態環境補償的主體,積極探索市場經濟條件下生態環境補償的新方式和新手段,通過加強水利工程建設的法制建設,以補償的方式來降低水利工程建設對生態環境的破壞程度,積極促進生態環境的再次平衡。
4.3完善水利工程建設的市場調節機制
在建設水利工程的整個過程中,要嚴格遵循新水法中的規章制度,對工程周邊地區的水資源進行統一、科學的規范管理,將水利管理與社會市場經濟發展相結合,通過進一步的深化改革,完善水資源的流域管理體制,融入到行政管理中,制定規劃取水許可政策,實現水資源的有償使用和宏觀調控,有利于水資源配置過程中的各個環節的統一管理,促進江河流域的生態環境可持續發展。
4.4落實水利工程建設的水土保持政策
水土流失對我國生態環境造成了嚴重的破壞。在水利工程建設的過程中,要特別注意水土流失問題,盡可能的遏制水土的流失。對于水土流失較為嚴重的地區,生態環境已經處于比較脆弱的狀況,更加要注重水資源的合理利用,加強水土的保持,增加土地的生產力,減少水土流失,實現水資源的效益最大化。通過制定相關的法律法規,實現更加廣泛的節約用水政策,建設節水型水利工程建設。
4.5建立水利工程建設的支撐體系
水利工程設計人員要結合河流的演化過程、動植物繁衍和遷徙習慣、泥沙的運移規律、環境氣候的變化等方面的知識,充分考慮水利工程建設中各個因素對生態環境保護的影響,有效的建立起交叉學科和技術結合的支撐體系,創新地制定科學的水利工程設計方案,有效避免水利工程建設對生態環境造成的破壞。
5結語
水利工程既是重要的建設工程,同時也是基礎的環境工程,在水利工程建設中要在普通工程目標的基礎上,突出生態效益和環境目標,達到水利工程和生態、環境的有機統一,做到對可是持續發展的全面保障。水利工程建設中要堅持環保與生態的理念,建立完善的評價體系和管理機制,通過水利工程管理工作和切實可靠的施工,建立水利工程建設的管理機制和結構,在促進水利工程高質量建設的同時,確保水利工程實現更好的經濟、社會、生態、環境效益。
作者:姜文強單位:黑龍江省水利水電工程總公司
一、“道”是天地萬物生存的本原
道家主張人與自然和諧共處,即天人合一,道家認為自然是一個有機的生命整體,是人類的生命和其他一切生命的本原,這本身就是內在的存在,不是任何人力和外力所能打破和替代的,這種“自然之德”構成了人類社會最高的價值本原。在古代社會,人們對“天”充滿著敬畏之情。春秋戰國時期,哲人已經把宗教的“主宰之天”轉變成了具有生命意義的、代表生命本原的“天”。子曰:“予欲無言。”子貢曰:“子如不言,則小子何述焉?”子曰:“天何言哉?四時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論語?陽貨》)孔子認為四時運行、萬物生長是自然內在的生命意義,莊子把儒家所敬畏的天提升為一種更本初、更恒久的“道”,莊子認為“道”和“自然”是最恒久的、最崇高和最純粹的,莊子云:“夫道,有情有信,無為無形;可傳而不可受,可得而不可見;自本自根,未有天地,自古以固存;神鬼神帝,生天生地;在太極之先而不為高,在六極之下而不為深,先天地生而不為久,長於上古而不為老。”(《莊子?大宗師》)這里“自本自根”的道是天地萬物存在的依據,也是天地萬物生生不息的本原。之所以說是“自本自根”,就是因為它不需要被規定,是生命萬物的終極歸宿,是一種絕對的、自足的“善”,能生成萬物、成就萬物。現在社會越來越重視人的社會性,而忽視了人的自然性,經常說人是社會的存在,把人的社會屬性凌駕于人的自然屬性之上,把人的自然屬性和社會屬性對立起來。而莊子認為人與自然應該是和諧共處的,人類的以自我為中心的理智主義是荒謬的、愚蠢的、膚淺的,人類要用無限的觀點看待世界,超越人類的有限性去理解萬物存在的必然性。用“道”的觀點理解宇宙、洞悉人生。莊子說:“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四時有明法而不議,萬物有成理而不說。圣人者,原天地之美而達萬物之理。是故至人無為,大圣不作,觀于天地之謂也。”(《莊子?知北游》)莊子認為“道”承認世界萬物生命的內在性,而人類的理智是狹隘的、以自我為中心的,用自己的獨裁習慣性的用自己的存在方式去代替其他的存在方式,是世界失去多樣性、失去活潑,如果將人的需要和利益作為宇宙的本原,那么將會使人道與天道對立起來,導致嚴重的后果。所以,尊重和敬畏自然,是莊子給我們的重要的一個啟示。
二、“無以人滅天”
近代史以來,“人類中心主義”一直占據著支配地位,認為人類是世界的主宰,自然環境是為人類服務的,只有被人類利用,自然才有存在的價值,人類為了自身的利益不斷向自然索取,但是人類的欲望是無窮的,最終導致全球生態環境的惡化。科學技術的發展導致了工具理性的傲慢,加上人們不合理的生活態度,人們已經離自然越來越遠,遺忘了人與自然的生命整體性。我們只有明白我們與自然的關系,才能夠認識到“人類自我中心主義”的荒謬和可笑,才能調整我們的錯誤態度和不合理的生活方式,謙恭地確立人與自然共生的生命價值觀。“馬,蹄可以踐霜雪,毛可以御風寒,龁草飲水,翹足而陸,此馬之真性也。及至伯樂,曰:“我善治馬。”燒,剔之,刻之,雒之,連之以羈縶,編之以皂棧,馬之死者十二三矣;饑之,渴之,馳之,驟之,整之,齊之,前有橛飾之患,而后有鞭筴之威,而馬之死者已過半矣。”(《馬蹄》)在莊子看來,萬物都有自己的本性,如果將人類的意志強加到其他物種身上,只會使多樣的自在世界變成單一的為我世界,所以人類要想與自然和諧相處,必須放低自己的姿態,心平氣和的與世界其他物種和平共處。
三、“道通為一”,尊重生命多樣性
莊子說:以道觀之,物無貴賤。莊子主張“道通為一”的生命整體性的世界觀,尊重生命的多樣性。“道行之而成,物謂之而然。惡乎然,然于然;惡乎不然,不然與不然。物固有所然,物固有所可;無物不然,無物不可。故為是舉莛與楹、厲與西施、恢詭譎怪,道通為一。”(《齊物論》)莊子主張用平等的觀點看待世間萬物,即“齊物”。莊子特別反對人類用自己的視角來對待千差萬別的生命世界,更反對人類將自己的意志強加在世界萬物身上。雖然莊子的齊物論被認為具有相對主義傾向,但是在現在看來,里面有非常寶貴的萬物平等的生態思想。在道家“天人合一”傳統哲學思想的影響下,古人認為萬物皆有靈性,所以我們不能認為我們人類的生存方式和認知水平是最好的、最高的,我們應該將自己合理的納入大自然,與大自然和諧相處,尊重生命的多樣性。
四、“有機事者必有機心”,謹防工具理性帶來的惡
現代社會認為生產技術的提高不僅促進了社會經濟的發展,也代表著人類主體地位的提高,運用和使用工具使人類具有了一種盲目的優越性,對工具理性表現出了一種盲目的樂觀。但科學技術是把雙刃劍,可以給人類帶來福祉,也可以帶來災難。莊子就工具理性可能帶來的“惡”在兩千年前就用漢陰丈人的故事作了警惕和說明。子貢南游于楚,反于晉,過漢陰,見一丈人將為圃畦,鑿隧而如井,抱甕而出灌,然用力甚多而見功寡。子貢曰:“有械而出灌,一日浸百畦,用力甚寡而見功多,夫子不欲乎?”為圃者仰而視之曰:“奈何?”曰:“鑿木為機,后重前輕,挈水若抽,數如溢湯,其名為槔。”為圃者忿然作色而笑曰:“吾聞之吾師,有機械者必有機事,有機事者必有機心。機心存于胸中,則純白不備,則神生不定;神生不定者,道之所不載也。吾非不知,羞而不為也。”在莊子看來,人類利用自己的心智制造出來的工具,會破壞世間萬物的本性,會使客觀事物變成滿足人類虛榮心和野心的對象。使人與自然發生隔閡,變得對立,如此反復,人類反而脫離不了工具,無意中被工具所支配,變成那些工具的附屬品。雖然莊子也同老子一樣,把歷史和文明異化歸罪于技術,這固然否定了歷史,否定了“辯證揚棄”的發展觀,但是,莊子能夠預警到工具理性可能給人類帶來的“惡”,這對于我們謀求技術或工具的合理運用有重要作用。
作者:郭兆旺單位:河北大學
1引言
改革開放以來,雖然我國經濟發展迅速,人們生活水平和質量也得到了大幅度提升,但是環境卻變得越來越惡劣,自然環境被污染和生態環境被破壞問題變得越來越嚴重,已經嚴重影響到了人們的正常生活,也限制了人類社會的持續發展和進步。因此,為了能夠有效解決該問題,各國一直在不斷努力,其中,對被破壞的生態環境進行改善和大力發展綠色產業便是努力的重點。而不論是在生態環境改善還是綠色產業發展中,都離不開環境監測評價。本文以有效解決當前環境污染和生態破壞問題為主要目的,對環境監測評價在改善生態環境與綠色產業發展中的作用進行詳細分析。
2環境監測評價在生態環境改善中具有的主要作用
2.1對生態環境現狀進行評價
2.1.1土地資源被破壞
當前,由于受到植被被破壞、土地沙化嚴重以及礦業過度開采等因素的影響,土地資源破壞情況比較嚴重,對生態環境造成了破壞。比如,在對煤炭進行開采的過程中,由于對環境保護不夠重視,所以經常會對周圍的環境造成破壞,導致土地的土壤成分結構失衡,不再適合植被生長,進而造成破壞。在對林木進行砍伐的過程中同樣如此,大部分人員只重視眼前利益而不重視長遠、持續發展,濫砍濫伐,最終導致植被被大量破壞,土地沙化嚴重,破壞了原有生態環境。
2.1.2水資源被污染
水污染已經成為當前環境污染中最重要的問題之一。水污染不僅會對生態環境造成破壞,還會對人們的身體健康造成嚴重危害,導致一系列疾病的出現,對人類社會的持續發展具有較為嚴重的負面影響。而導致水污染問題出現的原因主要有兩點,一是農藥殘留,二是生產企業廢水不達標排放。
2.1.3大氣污染
大氣污染是導致全球氣候變暖以及近年來空氣PM不斷升高的主要原因,其不僅會對生物的正常生長造成影響,還會對人們的身體健康造成較為嚴重的影響,危害比較大,是當前全球所面臨的環境污染的主要問題。而導致大氣污染問題出現的原因主要與兩方面有關,一方面是生產企業的廢氣不達標排放,另一方面是因為汽車數量增多,尾氣排放量增加。
2.2對生態環境進行改善
2.2.1對土地資源破壞區域進行綜合治理
為了能夠有效改善生態環境,就需要對土地資源被破壞的區域進行綜合治理,在控制土地資源破壞情況惡化的同時通過綜合治理來進一步改善生態環境。比如,在對沙化土地進行治理的過程中,就可以通過逐漸提升綠化面積和逐步改善土壤成分的方式來對生態環境進行改善。在對礦業污染區生態環境進行改善的過程中,可以通過修建地下污水沉淀處理池和提高綠化鋪蓋面積的方式對礦業開采,尤其是煤礦開采對生態環境的影響進行有效改善。
2.2.2對廢氣、廢水排放進行控制
當前水資源污染和大氣污染問題比較嚴重,對生態環境造成了較為嚴重的破壞,因此,為了能夠有效解決該問題,對生態環境進行有效改善,就需要對作為主要污染源之一的生產企業的廢水和廢氣排放進行嚴格控制。在生產企業廢水廢氣排放的過程中,應該嚴格要求企業廢水廢氣達標排放,如果發現違規排放企業,則要嚴格按照相關法律法規對其進行判罰,并要求其對自身所造成影響進行挽回,以此對廢水廢氣的排放量進行嚴格控制。
2.2.3做好綠化和廢棄土地再利用
在有必要的情況下,實施封山育林政策,采取植草、人工造林等方式不斷提高我國的綠化面積,提高地表涵養水源、保持水土的能力,以此來對生態環境進行有效改善。同時,還應該加強對沙化土地和礦區土地的再利用效率,通過重新開墾和覆蓋生命力旺盛的植被等方式不斷改善土地土壤,最終達到提高植被覆蓋面積、改善生態環境的目的。
3環境監測評價在綠色產業發展中具有的重要作用
在對綠色產業進行發展的過程中,環境監測評價是其基礎保障,只有做好環境監測評價工作,才能夠更好地推動綠色產業的發展。
3.1環境監測評價是綠色產業發展的基礎
環境監測評價是確保綠色產業能夠得到健康發展的基礎保障,因此,在發展綠色產業的過程中一定要對環境監測評價引起足夠重視。首先,在綠色產業開始進行發展的初期階段,就應該通過環境監測評價對產業基地以及產業自身發展的環境質量標準進行精確判斷,判斷其是否符合綠色產業發展需求,并以此為基礎對綠色產業的發展目標和發展策略進行有效制定。其次,在綠色產業發展和生產過程中,也需要合理利用環境監測評價對產業的生產過程是否符合綠色產業發展需求,是否會對環境造成污染和破壞進行判斷;同時,在此過程中利用環境監測評價,還能夠對產品原料的來源地和來源途徑進行有效分析,對其是否滿足綠色產業生產要求進行判斷,避免因為生產原料問題而對綠色產業的發展造成影響,確保綠色產品的生產質量。
3.2有效推動綠色產業的發展
在綠色產業發展過程中,環境監測評價所起到的推動作用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通過環境監測評價,能夠對綠色產業中的基地管理和原料質量進行嚴格控制,使其能夠滿足綠色產業發展需求,而不會出現污染環境等問題。在此過程中,通過環境監測評價能夠對基地管理方的管理行為進行有效約束,使其在管理過程中能夠制定切實有效的綠色發展計劃,對農藥、肥料以及獸藥等可能影響綠色產業發展的藥物進行有效控制。同時,其還能進一步促進生物防治技術和綠色生產技術的發展,全面推動綠色產業的進步和完善。
(2)在綠色產業的發展過程中,通過環境監測評價能夠對產業發展對自然環境和生態環境的影響進行有效控制。在綠色產業發展的過程中,除了要生產無公害、健康產品,持續拉動經濟的增長,還應該擔負起恢復自然環境和改善生態環境的重任。因此,在產業發展的過程中,一定要制定相應的自然和生態環境保護對策,比如,在產業發展過程中要擴大地方綠色植被覆蓋面積,要對地方的物種多樣性進行維護,要對地方的自然環境和空氣環境進行有效改善等。而以上這些,對環境監測評價都具有一定的依賴性。
(3)確保綠色產業的產品質量。確保綠色產業所生產的產品質量能夠滿足綠色產業發展需求,是綠色產業發展的重中之重,而要想對綠色產品的質量進行有效保障,最佳方式就是在綠色產業發展過程中對環境監測評價進行合理利用。首先,通過綠色評價對綠色產業基地和原料質量進行嚴格監測,確保其能夠滿足綠色產業發展需求,尤其是原料質量,務必確保其達標之后方能投入生產。其次,通過環境監測評價對產品生產過程進行嚴格監督,嚴格要求其按照相關規定進行生產,不能對環境造成破壞,也不能使其對人們的身體健康造成威脅,確保產品的質量符合要求。
4結語
自環境污染和生態環境破壞成為全球性問題之后,世界各國就開始高度重視其對自然和生態環境的改善以及綠色產業的發展,并一直在為此努力。而環境監測評價,其不僅具有對環境進行監測和評價功能之外,其對促進生態環境的改善和推動綠色產業健康發展也具有重要影響。因此,在改善生態環境和發展綠色產業的過程中,一定要對環境監測評價引起足夠重視,并充分發揮其應有的作用。
作者:王雪單位:安徽省阜陽市潁上縣環保局環境監測站
1晉江流域上游水量分配
1.1分配原則
(1)水資源可持續利用原則。在制定流域水量分配方案時首先應以流域水資源對區域經濟發展和生態環境的支撐能力為約束條件,在保證區域經濟社會發展的同時確保流域生態環境良性發展,從而實現流域經濟社會發展和水資源持續利用的和諧共贏。
(2)責、權、利相統一原則。水量分配中責、權、利的主體均應為上游各縣(市)政府。保護當地水資源和保證下泄水的數量和質量是當地政府的責任,使用自產水量是當地政府的權力,分配各地區的水量實現經濟社會的發展是當地政府的利益。
(3)公平兼顧效率的原則。分配方案既要體現用水公平,尊重歷史,維護各縣(市)已有的利益,同時也要充分提高水資源的利用效率,對未來新增加的水資源需求量,分配時應側重考慮各主體的用水效率,做到公平與效率并重。
2晉江流域生態環境保護補償機制
流域生態環境保護補償機制以保護流域水資源和生態環境、促進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為目的,根據水資源的生態系統服務功能價值與水資源經濟價值,運用行政和市場手段,調節水資源保護利益相關者之間的利益關系[5]。近幾年來,為保障晉江流域的生態安全、保證流域水資源的可持續利用,經濟相對貧困、生態相對脆弱的流域上游縣(市)大力開展生態建設和環境保護,但存在著與大力發展經濟之間的突出矛盾。因此,基于流域水量分配方案建立晉江流域上下游水資源生態保護補償機制,實施晉江市政府及下游受益區對流域上游地區的補償機制,對于理順流域上下游之間的生態關系和利益關系,加快上游地區經濟社會發展并有效保護流域上游的生態環境,從而促進全流域的社會經濟可持續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2.1上游生態系統服務價值的計算
生態系統服務功能是指生態系統與生態過程所形成及所維持的人類生存的自然環境條件與效用。生態服務功能價值評估主要是針對生態保護或者環境友好型的生產經營方式所產生的水土保持、水源涵養、氣候調節、生物多樣性保護、景觀美化等生態服務功能價值進行綜合評估與核算。國際上評價生態系統的服務價值的通用做法是通過統計分析,評價主要的生態系統功能和生態系統效益的價值。中國生態系統單位面積生態服務價值。
3結語
針對晉江流域作為南方尚有開發利用潛力的河流,本文引入水資源存量和增量概念,利用存量分配體現公平、增量分配體現效率的水量分配原則,以97%頻率的地表水資源總量作為可分配水量,制定流域上游水量分配方案。該方案與晉江流域1997年下游水量分配方案相銜接,形成完整的流域水量分配方案,同時引入生態環境保護補償機制作為流域水量分配方案實施保障,并以水量分配方案中的上游各縣的貢獻作為生態環境保護補償資金分配的依據,從而將流域水量分配方案和生態環境保護補償機制有機結合起來,形成較為合理的水資源管理體系。
作者:楊麗英李寧博許新宜單位:水利部北京師范大學
1前言
當前社會經濟的不斷發展,為科學技術的進步創造力良好的物質條件與經濟基礎,各種現代的信息技術手段層出不窮。在經濟快速發展的同時,我們需要面臨更為嚴重的生態環境監測和保護問題。遙感技術尤其是衛星遙感技術近些年來在環境監測中得到了有效的運用,國際遙感技術研究水平也得到了進一步的提升。本文結合當前我國生態環境監測與保護的現狀以及遙感技術的發展狀況,對遙感技術在生態環境監測和保護中的應用進行分析。
2我國當前的生態環境監測與保護
2.1發展現狀
隨著近些年來社會經濟的不斷發展,科研技術也取得了一定的進步,為生態環境監測提供了一套科學可行的技術支持,目前國內也逐步建立起立地球動態觀測信息網絡,同時取得了較多的研究成果,并相繼在新疆、內蒙等地區建立起了生態站,為我國將來一段時間生態環境監測和保護工作提供了重要的基礎保障。
2.2發展趨勢
通過以上對于我國當前的生態環境監測和保護現狀分析來看,雖然我國當前在生態環境監測與保護方面還存在著諸多的問題,例如技術上比較滯后、管理制度跟不上、人員能力水平存在不足等等,即使如此,但整體趨勢是向前發展的。未來該工作的發展趨勢應是在地面監測技術與3S技術相結合的基礎上,實現由當前的生態環境質量評價到生態風險以及早期生態環境預警和保護方面的轉變。當前我國部分城市已經開始使用遙感技術對生態環境進行監測與保護,這些先進的技術手段必將對我國生態環境的保護工作起到良好的推進作用。
3遙感技術的原理及應用領域
3.1基本原理
遙感技術主要是利用安裝在遙感平臺上的傳感器,對被監測物體定時、定量的發射不同的電磁波譜,并對其所反射回傳感器的電磁波譜進行接收和記錄,在經過地面處理后還原成原始圖像,從而進行各項研究工作。其中運用的傳感器是指安裝在遙感平臺的用來探測地面物體電磁波的儀器,對于不同的研究項目,當前已經研究出了多種多樣的電磁波譜傳感器。利用傳感器對于各種物體在可見光以及紅外線和微波范圍內的電磁輻射的探測和接收,并經過一系列較為復雜的技術處理,將其提供給不同的用戶,方便其開展工作。
3.2應用領域
(1)資源遙感監測
資源遙感監測在資源類別上可以將其劃分為土地資源、水力資源以及其他方面的資源監測。世界各國在發展過程中都需要強大的自然資源作為后盾,因此資源遙感監測有著重要的意義。遙感技術對于我國石油資源開發、礦產資源探測以及五年計劃期間的各項工作都發揮了極為重要的作用,為促進我國現代化經濟建設作出了巨大的貢獻,這也是我國目前不斷重視的原因。
(2)農作物監測
遙感技術對于農作物的監測主要是利用衛星傳感器所發回的傳感數據,在地面工作站的加工處理后,對農作物的產量指標進行估算。另一方面,遙感技術還能對小麥、玉米等農作物的病蟲害情況進行遙感監測,有利于農作物病蟲害的防治,加強農作物的管理力度,從而減少其帶來的經濟損失。
(3)氣象監測
遙感技術在我們生活中最為常見的應用就是我們經常接觸到的氣象預報,其與我們日常工作和生活息息相關,已經成為人們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內容,為人們的帶來極大的便利,隨著科學技術的不斷向前推進,氣象預測方面將會更加準確,可靠性也會逐步增強。當前我國應用于氣象觀測和預報的衛星主要是自主研發的風云系列氣象衛星。
(4)地質災害預測
衛星遙感技術對于地質災害的預測,能在很大程度上減免地質災害等帶來的人員傷亡和財產損失,比如天氣預報中提到的暴雨可能會引發的泥石流災害等,但是遙感技術在此領域的應用還處于摸索階段,技術基礎相對較為薄弱。不過相信在未來發展過程中,這方面的能力會持續增強,技術上的差距也會不斷縮小,為地質災害預測提供更加科學準確的預測詳情。除此之外,遙感技術在軍事領域、國防領域以及太空監測領域也都有著廣泛的應用。
4遙感技術在生態環境監測與保護中的具體運用
4.1在大氣狀況監測中的運用
由于當前不斷惡化的環境問題以及越來越嚴重的霧霾現象,人們對于空氣質量的重視程度越來越高,各國政府也在進行著相關研究工作,希望能通過有效的手段改善當前大氣污染狀況。遙感技術通過對大氣中臭氧層、溫室氣體以及大氣氣溶膠含量等指標的監測,實現了對大氣污染狀況的實時監測,節省了大量的人力物力。通過對監測到的信心處理,及時的傳遞給氣象部門和相關部門,便于人們做好防范和補救處理工作。
4.2在水體污染監測中的運用
作為人類賴以生存的基礎資源,水資源對我們的重要性不言而喻,然而當前我們面臨的不僅僅是水資源匱乏問題,還有相當嚴峻的水體污染問題。我國擁有著眾多的河流及湖泊,對于這些河流湖泊的監測使用人工監測的方法所要耗費的各種資源相對較多。衛星遙感技術通過多光譜頻道,能對水體進行多方位監測,從而對水質作出優劣評價,方便于水體污染的監測和治理工作。遙感監測對水體污染的主要監測指標有水體懸浮物、水體溫度、色度以及可溶性有機物的監測等。
4.3在固體廢棄物監測中的運用
在城市發展建設過程中,不可避免的會遺留下一些廢棄物及城市居民生產生活垃圾,對于當前城市現代化建設和生態環境保護工作來說,對這些固體廢棄物的妥善處理相當重要。遙感技術利用對遙感圖像上的色、形、影等解譯處理,能夠較為直觀的呈現出城市固體廢棄物的分布狀況、數量以及類型。從遙感技術手段中獲得的這種高分辨率圖像,能使我們更加詳細的對固體廢棄物的面積及總量進行識別,有利于其處理工作的開展。
5結語
雖然遙感技術在我國生態環境監測與保護工作中的運用起步相對較晚,但是由于國家的高度重視以及科研人員的共同努力,遙感技術已經在我國大氣監測、水體污染監測、生態環境保護以及土地資源動態監測中得到了有效的運用。遙感技術在我國當前各個領域中的運用已經逐漸實現了從單純意義上的監測到環境區分、影響和評價,逐漸發展成為了連續的動態監測,為我國生態環境監測與保護工作的順利開展提供了重要的技術支持,同時為國名經濟的發展做出了巨大的貢獻。隨著科學技術的不斷發展,該技術將在更多的領域中得到更為有效的運用。
作者:韋輝楊斯名單位:廣西省桂林市環境保護科學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