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首頁 精品范文 機械工程大學論文

機械工程大學論文

時間:2023-03-27 16:55:03

開篇:寫作不僅是一種記錄,更是一種創造,它讓我們能夠捕捉那些稍縱即逝的靈感,將它們永久地定格在紙上。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12篇機械工程大學論文,希望這些內容能成為您創作過程中的良師益友,陪伴您不斷探索和進步。

機械工程大學論文

第1篇

關鍵詞:機械工程 校企聯合 人才培養模式 研究

中圖分類號:G6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098X(2015)08(a)-0208-02

“厚基礎、高素質、強能力”的高層次人才培養是當今高校研究生培養教育的主要目標定位。在我國高校研究生培養過程中,普遍存在著重學術理論、輕應用的現象,增強研究生適應崗位的能力,滿足企業對應用型或復合型人才的需求,一直是企業和高校共同面臨的問題[1]。

2009年之前我國高校研究生培養以學術型為主,隨著我國經濟社會的快速發展,社會在工程等專業領域對高層次、應用型專門人才的需求越來越強烈,學術型研究生不能完全滿足社會需求。為此,教育部于2009年推出了“全日制專業型碩士”,作為一種全新的研究生培養形式,并頒布了《關于做好全日制碩士專業學位研究生培養工作的若干意見》(教研【2009】1號),次年,國務院學位委員頒布了《碩士、博士專業學位研究生教育發展總體方案》(學位【2010】49號)。2011―2014年近4年來從我國碩士研究生招生情況來看,碩士研究生招生結構進一步優,專業型碩士研究生招生規模及比例逐步增大,學位類型結構日趨合理。

專業型碩士研究生的擴大招收,研究生的生源結構調整,需要重新定位碩士研究生的培養目標和培養方式,積極推進和發展具有鄭州大學特色的專業學位教育,使得專業型碩士研究生培養更加密切地滿足社會的需求。

1 專業型碩士校企聯合培養的涵義及意義

鄭州大學“機械工程”專業是在機械制造、電子工程和計算機科學等學科的基礎上建立起來的。“機械工程”專業培養具有機械工程專業基礎知識與專業技能,能在生產一線從事機械工程專業產品的設計制造、控制開發、應用研究和生產管理等工作的應用型高級專門人才。

針對“機械工程”專業型碩士研究生的特點,校企聯合培養模式是人才培養的有效途徑。校企聯合培養以國內高校為主導,在行業企業的支持下,科學預測行業企業人才資源的前瞻要求,校企雙方共同參與工程碩士培養方案設計、專業實踐課教學、實踐基地建設和管理、學位論文設計指導等,提高實踐訓練針對性,堅持把實踐創新能力作為實現人才培養目標的核心,堅持理論與實踐的相互融通,突出能力培養,專業型碩士研究生實行課程教學、實踐訓練和論文研究的三段式培養模式[2-3]。

校企聯合培養能夠向專業型碩士研究生教育提供良好的實踐機會、需求信息、政策支持和財政資源,為提高研究生的科研及實踐能力創造更多的機會;有利于校企資源共享,形成“產學研”結合,實現企業的產品、技術更新,優勢互補;通過校企合作采用雙導師制,有利于學生就業及企業引進高技術人才,可以同時滿足高校培養和企業需求的目標,實現“三贏”。

2 現有專業型研究生培養模式存在的問題

從目前專業型碩士生的培養來看,學生的實踐能力、創新能力及適應崗位的能力仍未達到滿足高校培養和企業需求的目的,存在的主要問題包括。

(1)受傳統研究生教育觀念和科研實驗條件的限制,專業型碩士研究生培養概念認同度較高但實際認同度較低,較多地照搬了學術學位研究生的培養模式,特別是在制訂培養方案、教學計劃、畢業論文選題、論文評價等方面,沒有進行培養模式的綜合改革,缺少一套偏重于應用性和實踐性的課程體系。以致專業型研究生教育人才培養的特色不能凸顯,未能達到培養高層次應用型人才的目的。(2)鄭州大學機械類學術型碩士研究生招生包括了機械制造及自動化、機械設計及理論等四個專業,每個專業下有4~6個研究方向。而機械類專業型碩士研究生僅有“機械工程”一個專業,一個研究方向,隨著專業型碩士研究生招生比例的快速增加,研究方向的細化問題日漸突出。(3)專業型碩士生培養過程的不完善,現有培養模式雖然采用校內、校外雙導師制,但在實際運行中校外導師的選聘方式、合作培養學生的過程及導師的管理等環節沒有系統化,統一化[4-5]。(4)現有培養模式雖然建立在校企雙方配合的基礎上,但由于各種客觀條件的影響,實際培養過程中校企未能緊密有機地配合,校外導師溝通和指導不足,學生不能保證至少一年的實習時間,未能有效地提高學生的應用性和綜合性能力。

綜上所述,調整優化專業型碩士研究生培養目標,積極推進校企聯合培養模式改革,建立高校、企業、學生“三贏”的培養實踐新模式,從而實現加強應用型高層次人才的培養力度,促進人才培養與社會需求的有效銜接,變得更為迫切。

3 校企聯合培養模式的改革與實踐

“機械工程”專業型碩士研究生校企聯合培養模式的改革,以培養機械工程領域高層次應用型專門人才為對象,改革全日制專業型碩士研究生的培養和管理方案,拓展研究方向,建立高校與企業聯合培養人才的新模式,使得專業型研究生成為具有堅實的基礎理論和寬廣的專業知識、具有較強的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能夠承擔專業術或管理工作、具有良好的職業素養的高層次人才。通過專業型研究生校企聯合培養模式的改革,實現在符合高校培養目標的同時,又滿足企業對應用型人才的需求。

針對原有培養模式存在的問題,結合專業型研究生校企聯合培養改革的目標,校企聯合培養模式的實踐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1)校企建立雙方對口的管理部門,通過廣泛調研,收集意見和建議,了解企業對“機械工程”專業碩士研究生的人才需求,共同修改和制定機械工程的專業型碩士研究生培養方案和管理制度,其主要包括培養基本要求(素質要求、知識結構、能力結構)、學制與學位、學分要求、課程設置(根據企業技術需求開設特色課程)及學時分配、課外培養計劃、綜合性實踐教學及畢業要求等。這既保證了保持和加強校企間的聯系和溝通,也保證了培養方案的應用性和實踐性[6]。(2)“機械工程”專業型碩士研究生課程設置以“實際應用”為導向,以“企業需求”為目標,健全與培養方案相配套的課程體系建設和教學管理制度。在新的校企聯合培養方案中,更加注重實踐環節,在保證專業型碩士研究生掌握好學科基礎理論和系統專門知識的同時,保證至少有1年在企業實習實踐的時間,以促進實際應用能力的提高。校企雙方聯合實行三段式培養:第一階段在學校進行1.5學期的課程學習(入學年9月至第二年4月);第二階段在企業進行一年以上的工程實踐訓練(第二年5月至第三年9月);第三階段根據現場課題進展情況,可以返回學校或繼續在企業進行論文研究工作(第三年10月至第四年6月)。這種三段式培養可以實現理論學習與實踐訓練3年不斷線,學校與企業協同培養3年不斷線。(3)聯合設立專業型碩士研究生培養基地,把高校與企業聯合在一起,充分利用各方優勢,實現優勢互補,為研究生提高科研能力、創新能力等提供重要科研平臺。以校企合作項目、研究生科研實踐基地為依托建立新型專業型研究生培養模式,針對企業產品技術及創新需要提出研究課題和項目,雙方提供研究人員共同成立項目攻關小組,研究生直接參與。科研實踐基地由企業實踐經驗豐富的人員擔任企業導師,研究生培養基地為研究生提供大量具有實用性、適應企業技術攻關的論文選題,使研究生科研創新能力及實踐能力的培養得到保證。(4)面向“機械工程”專業型碩士研究生培養計劃,聘請合作企業人才到我校兼任碩士生導師,改善研究生導師隊伍。加強校內外導師聯合指導碩士學位論文負責制,共同完成學生學位論文選題、開題、評審和答辯。制定嚴格的導師考核標準和制度,對于考核不合格的人員,要給予警告或取消導師資格,對于優秀的校內外導師設立獎勵機制,促進校企之間人才的聯合培養,建立起校企聯合培養應用型研究生的新模式。(5)構建基于“訂制+聯合培養”協議的定向人才培養新模式。學校根據用人企業單位的職能和標準要求,與用人單位共同確立培養目標,供需雙方簽訂用人及人才培養協議,訂制并實施教學計劃,實現專業型碩士定向培養的教育模式,形成一種合乎法定的委托培養關系,保證了研究生就業的穩定性,提高了研究生學習的目標性。從信譽、業績、專業對口等多方面對參與“訂制+聯合培養”的企事業單位進行綜合考察,以保證“訂制+聯合培養”的質量和效益。同時,學校與企業根據訂制培養目標,協調落實教學計劃,檢查培養過程,及時作出修改和完善,保證碩士研究生的培養質量[7-8]。

4 校企聯合培養中的典型案例

鄭州大學機械工程學院與三門峽中原精密有限公司近來保持著密切的產學研合作關系,該公司作為鄭州大學研究生創新實踐基地,通過雙方在研究生培養模式、管理體制、運行模式等方面的創新,已順利聯合培養兩屆數名“機械工程”專業型碩士。專業型碩士研究生直接參與該公司磨加工主動量儀產品的研發和調試工作,解決了公司原量儀只能夠監控簡單的孔、軸和平面的加工過程等系列問題,通過開展大量面向不同特征工件的磨加工信息的采集與分析研究工作,積累了大量的信息數據庫資料,為完善的磨加工主動量儀功能提供了理論基礎,研究成果受到企業的好評,同時,研究生的創新思維、創新能力和綜合動手能力都得到了鍛煉和提高。

5 結語

創新能力、實踐能力是“機械工程”專業型碩士校企聯合培養模式的核心。該模式的改革將為全面提高研究生的實踐能力和社會能力提供更多的機會。相關建設成果亦可在院“機械工程及自動化”“機械設計及理論等學術型碩士研究生培養中得到共享。通過校企聯合培養新模式的實施和改進,“機械工程”專業培養模式將在相關專業型碩士研究生培養中起到示范性作用,為社會輸送高層次應用型的機械工程技術人才。

參考文獻

[1]王軼,何曉瓊,陳維榮.工科類研究生實踐階段校企聯合培養模式的探索[J].中國科教創新導刊,2009(26):180-182.

[2]左健民.產學研合作與高校創型人才培養[J].教育發展研究,2013(1):76-80.

[3]沈豫浙,王成軍,張瑞.機械專業卓越工程師校企聯合培養模式構建研究[J].技術與創新管理,2013(3):269-271.

[4]劉剛.全日制碩士專業學位研究生“雙導師制”培養模式探索[J].文教資料,2011(9):176-178.

[5]陳興文,趙丕錫,馬斌.全日制碩士專業學位研究生雙導師制建設對策[J].大連民族學院學報,2013(3):558-561.

[6]王艷,施志義.產學研聯合培養研究生的實踐探索.中國高等教育評估,2006(4):69.

第2篇

關鍵詞:中外高校;機械工程;畢業設計;比較

中圖分類號:G642.477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9324(2015)48-0045-02

一、我國高校機械工程專業畢業設計存在的主要問題及原因分析

存在問題:導師對本科畢業設計題目進行預先指定,給出具體實施步驟和解決方案,學生被動接受并完成,許多問題分別存在于選題、開題、設計或研究、論文撰寫、答辯、評價等環節中,表現在:無論是以軟件設計為主的計算機編程類題目,還是以工藝設計或以結構設計為主的工程設計類題目,綜合性不夠。選題環節中導師的課題題目大而空洞,畢業設計內容和要求不明確。

作者對北京科技大學機械工程專業2004級(2008年畢業)、2005級(2009年畢業)、2006級(2010年畢業)、2007級(2011年畢業)、2008級(2012年畢業)、2009級(2013年畢業)畢業設計的選題類型及來源進行統計分析,80%以上為自擬課題,務虛化嚴重。

設計類課題所占比例不足4成(2008年及2011年除外),有理科化的傾向。設計類選題(包括機電專業硬件設計、機械結構設計或工藝設計)較論文類(包括以軟件應用和程序編寫為主)題目比重所占比例過小。學生識別能力下降。

國內其他大學也有類似的情況:一人一題雖然可體現學生的工作能力和態度,但不利于培養合作精神,不利于設計成果的實物化和產品化;畢業設計任務書代替開題報告,設計環節學生得不到及時指導;低水平,重復多,創新能力不足;設計任務不明確,進度不合理;外文資料與設計內容相關性不強,綜述缺少整體感,文獻數量不夠;畢業答辯環節中提問簡單,學生回答隨意,成績評價不夠客觀;很少做出物理樣機或經過實驗驗證,不能反映學生的水平;畢業設計成績對就業和升學沒有太大影響,也是導致設計質量下要原因之一。

大學考核或排名主要依據的是科研而非教學水平,導致對教學不夠重視!高校擴招,教學和科研資源緊張,現有經費難以做出一定水平的研究。畢業設計是讓學生運用所學動手解決問題的良好契機,不良學術風氣造成粗制濫造現象嚴重!就業不容樂觀,設計與工作幾乎毫無關系,重視度不夠。畢業設計質量與指導教師有直接關系,選題深度廣度不夠。擴招后,師生比例呈放羊狀態。

二、國外高校工程專業畢業設計過程與要求

1.美國高校:許多研究型大學一般在大四開設頂峰(又譯尖峰)體驗課程,通過研究難度項目,把本科教育零碎知識整合,提高解決問題的能力,使學生獲得“頂峰體驗”。

美國工程頂峰體驗課程的采用,有利于學生接受新知識新技能。教學模式為:接受(Receive)―聯系(Relate)―反思(Reflect)―提煉(Refine)―建構(Reconstruct)。打通技能和知識間的壁壘,可使學生發現技能與技能、知識與知識、知識與技能之間的有機關系;反思過去改進不足;把學習經驗融會到知識和技能體系中。

(1)師資保障:ASEE2005年調查結果顯示,2005年所有工程類高校教師均參與了頂峰課程及項目。教師主要擔當指導(57%)、咨詢(34%)和評價(16%)等三種角色。

(2)經費保障:經費是保證課程質量的重要保障。成本在1000美元以上項目:硬件成本55%,物資成本63%,旅行成本26%,軟件成本36%,其他成本26%。

(3)項目保障:項目數量關乎質量。2005年,每個項目團隊有10個以上的項目的占4%,有7~9個項目占3%,有4~6個項目占10%,有1~3個項目占12%,有1個項目占71%。每門工程頂峰設計課程有16個項目的占12%,有11~15個項目的占11%,有6~10個項目的占23%,有2~5個項目的,所占比例是38%,有1個項目,所占比例是17%。

(4)設計流程保障:綜合考慮需求擬定科目,工程課程的主題定位為:首先要易于整合以往學生的學習知識和經驗,其次要易于學生在實際的工作中使用所學技能和知識。

專家經過評估后,編寫大綱,即課程目標、教學方法、教學內容、教學時間、考核方案等。

2.英國高校:有些專業要求寫畢業論文,有選修有必修,較多部分是以課題為主。以英國帝國理工學院(Imperial College,簡稱IC)為例,機械工程專業本科畢業設計過程可分為:(1)及接受畢業設計任務書;(2)依據畢業設計任務書的內容及要求進行考察、調研、查閱資料,并制定畢業設計任務進程表,進行總體方案設計;(3)詳細設計;(4)樣機制造及裝配;(5)樣機性能測試、實驗和綜合分析;(6)撰寫總結報告;(7)考核答辯。英國IC機械工程專業畢業設計過程時間為15周。

IC的畢業設計不是一人一題,而是四人組成團隊,題目一樣,但參數不同,成員共同完成。之后,將實驗與理論結果進行對比分析,成績評定由實驗測得實際效率決定,最后評定出最佳設計和最佳工藝獎。

由IC的畢業設計,可看出英國高校畢業設計的特點:選題綜合性強,熟練運用AUTOCAD、SOILDWORKS、FLUENT、ANSYS等各種CAD/CAE軟件包;3~5人組成小組,進行設計,培養加強團隊合作精神;成績評定基本基于對學生畢業設計成果的實際功效做出;對深造或就業影響重大,因此學生們一開始就投入最大的熱情和努力。

3.德國高校:德國工程應用型大學除必要外,不開純理論課程。學生畢業設計課題需自己到企業尋找。政府制定法規、優惠政策和提供經費。

(1)德國大學本科機械專業教育階段:德國本科生教育第一階段為兩年,學習各系共同基礎課程,進行選拔和淘汰。第二學習階段也是兩年,學生選擇專業方向,完成選修課、必修課和任選課程的學習任務,還需要完成學校規定的課程設計、專題報告、實驗、實習和畢業論文。第五學年,花3~6月時間寫畢業論文。

(2)畢業設計選題:大公司在本單位的報紙雜志上或網站課題信息,學生提出選題申請,企業對學生選擇錄取與否。小公司直接與學校聯系。

(3)畢業設計管理方式:如果申請畢業設計題目的學生被公司選中,公司會安排工程師來指導畢業設計,包括給出具體的課題名稱、任務內容及要求、課題時間進度、預期結果等。學生在公司做畢業設計課題一段時間(如2~3個月)后回到學校,導師進行審查。一旦導師和學生均認為能夠完成,該課題就可作為學生正式畢業論文課題。

(4)畢業設計基本要求:包括100頁左右的文字材料、需要的圖表及說明論文格式。論文以應用為本進行質量控制。課題未完成,但學生以科學的方法進行研究,一樣可獲得通過。

(5)畢業設計成績考核及評定:畢業論文與專業考試用五分制進行評定。畢業總分是由論文分數加上專業考試分數得出平均分數。考核評定畢業論文原則上一般由兩位考官完成,一位(教師或畢業設計單位工程師)由考試委員會主席委派,另一位是畢業論文題目的指定者。如果兩位考官在評定考核中有意見分歧時,則采用地方性考試的評分規則。成績由學校教師給出,畢業設計單位不參與成績評定。

4.法國高校:對應的課程設計:從題目到項目開展及檢查,都與企業聯系密切,等同于我國本科階段的“畢業設計”課程,但在形式與方法上有差距。

法國課程設計的特點:(1)法國的課程設計學分較多,為本科總學分的1/16,我國高校畢業設計平均占總學分的1/20;法國工程師學校與我國的工科院校畢業設計的時間都是16周,一個學期,但法國工程師課程設計每天2學時,一周5天,共16周,總計160學時,而我國畢業設計總學時數是640,畢業設計要求學生每周5天,每天必須保證8學時,總共16周,法國學生只需要每天2學時。(2)法國工程師院校工程師階段的第二年,即四年級的課程設計題目通常以公司題目為主,經過主題演講階段、題目選擇階段、演講階段。(3)組織形式:以團隊形式完成。為保證科學及結果上的正確性,每一個“項目設計”小組均配備相關專業教師。(4)指導方式及要求:主要集中在實驗、選材及答辯等方面。教師提供參考資料供學生查閱,提供方法和思路供學生開展實驗、表述過程及結果,定期報告,經過反復分析和實驗獲得結論,準備答辯。教師給予指導。(5)考核方式:在學期末,課題進行最后答辯,以此作為企業工程師第一年一項重要的考核指標。答辯考核既有企業教師,也有本學院教師。

法國課程設計的優缺點:強調團隊協作,課程設計及答辯各個環節均以團隊――組的形式進行。“項目設計”學時占學年全部課程的20%,學生每周有專門時間參觀公司、做項目。“項目設計”是考核學生的重要指標,占到3~6個學分。

三、對我國機械工程專業畢業設計改革的啟示

淡化專業方向,加強通才教育。選題綜合性強,不局限某一方面訓練,選題采用校企聯合形式。3~5人以組為單位進行畢業設計,培養加強合作精神、設計成果的實物化和產品化。研究經費籌備由學校、企業及教師共同分擔。畢業設計考核成果多樣化,圖紙、畢業論文、報告、實物及程序或視頻等多種形式成果,只要能反映創新成果,就可達到目的。畢業設計大四上學期或大三下學期開始,主要是基礎知識及研究(設計)工具熟悉、對設計項目進行理論知識及文獻準備。

參考文獻:

[1]夏伯乾,馮靜,郭紅.中外高校機械工程專業畢業設計的比較與思考[J].青島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1,24(6):64-67.

[2]王樂梅,張巍,唐宏哲.中法高等工程教育體系中的畢業設計比較研究[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3,(4):132-135.

第3篇

英文名稱:Journal of Jiamusi University(Natural Science Edition)

主管單位:黑龍江省教育廳

主辦單位:佳木斯大學

出版周期:雙月刊

出版地址:黑龍江省佳木斯市

種:中文

本:大16開

國際刊號:1008-1402

國內刊號:23-1434/T

郵發代號:14-176

發行范圍:國內外統一發行

創刊時間:1983

期刊收錄:

CA 化學文摘(美)(2009)

核心期刊:

期刊榮譽:

Caj-cd規范獲獎期刊

聯系方式

期刊簡介

佳木斯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是由國家科技部、國家新聞出版署批準出刊,黑龍江省教育廳主管、佳木斯大學主辦的自然科學學術理論期刊。

第4篇

[關鍵詞]機械工程師資格認證;素質提升;能力培養

[中圖分類號] G64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2095-3437(2017)06-0184-02

隨著科技不斷進步,構建機械行業終身教育體系,培養專業技術人員的學習能力、實踐能力和創新能力,提高專業技術人員隊伍的整體素質,是我國由制造大國變為制造強國的需要。[1]由權威的學術機構對專業工程師進行資格認證是國際慣例。機械工程師資格認證考試是由中國機械工程學會與教育部考試中心聯合開展的機械工程師資格認證項目。在工程領域的研究生教育環節增設機械工程師資格認證技術基礎課程(下文簡稱本課程)并組織實施在校研究生參加機械工程師資格認證工作,既能夯實學生的專業知識基礎,又能綜合提升學生的綜合素質,為他們的科研實踐活動提供助力。

一、工程類研究生培養目標及本課程設置的思考

掌握學科或專業領域的基礎理論和專門知識,具備運用專業知識分析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是工程類碩士研究生培養的基本目標。在我國工程類研究生的培養過程中,受工學研究生培養模式的影響,大都還是強調理論知識體系的創建,強調論文的發表,忽視其他能力的培養。而工程領域涉及面廣并且具有跨學科的特點,在工程類研究生課程內容的組織上應該緊跟學科專業領域發展的動態, 而不應該只拘泥于現成教材的講授。[2][3][4]本課程的教學及考核內容最大限度地順應了工程類碩士生的培養目標。

二、本課程的教學目標及教學內容

本課程是以培養具有創新實踐能力的優秀機械工程技術人員為教學目標。通過在機械工程專業工程類研究生中開設本課程以及組織實施在校研究生參加機械工程師資格認證工作,使專業學位碩士研究生的培養既滿足行業需求,又達到專業學會對人才工程技術能力要求的標準。

本課程以機械工程學會馮敬之編寫的《機械工程師資格認證考試指導書》為主要教材。課程教學內容涵蓋7大部分:一是工程制圖、極限與配合,機械工程相關標準;二是工程材料;三是機械產品設計;四是機械制造工藝;五是企業管理、工程經濟;六是機械產品質量控制;七是數字控制技術及機械制造自動化。

本課程教學內容豐富,其中的企業管理,工程經濟,產品質量控制及制造工藝中的工藝裝備的設計與制造,機械加工車間平面設計及裝配等教學內容對于傳統的工科在校生來說是陌生的,主要是因為在他們的傳統課程設置中基本見不到這樣的教學內容。傳統的工科學生對于上述知識基本都是在工作實踐中片面地了解一點,既不系統又不全面。但工程類研究生教育不是脫離實際的高雅教育,而是關注社會經濟發展的務實教育,是與社會生產緊密相關的教育。[2]在機械工程專業工程類碩士研究生中開設本課程既對其已有的知識理論進行了綜合提升,又最大限度地拓寬了其知識范圍,提升了其實踐能力。

三、機械工程師資格認證的考試內容及考查方式

機械工程師資格認證考試由中國機械工程學會聯合教育部考試中心組織實施,一年一次,屬于全國范圍的國考。這個考試在1天之內完成,上午下午各3個小時,教學內容的7大部分在考題中均有涉及,基本做到了考試內容的均衡性。上午考試為閉卷考試,滿分120分,考試題型分為80分的選擇題和40分的簡答題,其中簡答題每小題5分,所有題目均為必答題。下午考試為開卷考試,滿分80分,考試題型分10分的綜合題和20分的綜合題2種,每種均為6道考題,其中10分題6選4必答,20分題6選2必答。開卷考試題目綜合實踐性非常強,重點考核考生對知識的實際運用及解決實際生產問題的綜合能力。

四、本課程的教學實施

本課程自設立之初各位教學相關人員就樹立了明確的目標,以全面豐富學生工程理論,打造工程領域專業人才為己任,以通過機械工程師資格認證考試為動力,以機械工程師技能要求為標尺,為達到最佳教學效果進行了教學研討,并制定了下述相關措施。

(一)專家組團授課

由于本課程以通過機械工程師資格認證考試為目標,教學內容的設置參照了機械工程師資格認證考試大綱,教學內容豐富,考核范圍廣,為了達到最佳教學效果,采取開展專家專題講座及各專業教師組團授課的教學模式。教學中邀請的專家有的來自中國機械工程學會,有的來自科研院所,他們既有較強的工程實踐經驗,又有較高的理論水平。授課過程中他們引用的各種實踐案例極大地開闊了學生的思路,所采取的解決問題的方法對學生的思維訓練起到很好的點撥和引導作用。接受授課任務的專業教師都是相關專業的教學骨干,他們知識基礎扎實,教學經驗豐富,對教學內容的把握精準全面,能最大限度地保證各部分教學內容的教學效果。

(二)理論與實踐相結合

本課程的授課對象是在校研究生,這些學生在讀研之前來自不同的院校或企業,他們的認知能力千差萬別,而本課程的教學內容很多,學時又短,如何讓他們在短時間內掌握所學內容,豐富實踐經驗,成為擺在任課教師面前的艱巨任務。本課程結合課程組的優勢,最終采用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方式,在相關理論授課過程中,相關實驗室全面對學生開放,并有專業教師負責答疑講解,讓學生最大限度地做到對理論與實踐的相互驗證。

(三)開展專題訓練

學生在解決實際問題中往往能反映出他們對知識的理解掌握程度,機械工程師資格認證考試的目的也是考查考生處理實際問題的綜合能力。為進一步夯實學生理論基礎,增強學生自信心,提高機械工程師資格認證考試通過率,課程組研讀了機械工程師資格認證考試大綱,以及歷年機械工程師資格認證考試試卷,結合一些典型題目給學生講解,并組織一些項目研討來對學生進行工程思維訓練。

(四)開設學生研討課

由于學生的實踐經歷互不相同,即使接受的是相同的教學,學生對知識的吸收和掌握總會存在一定差異。為了整體提升學生對知識的理解掌握程度,教師專門針對學生開設了研討課,并在課程中期和末期分兩次進行,這樣做克服了時間跨度長、知識遺忘多的弊病。為了增強研討課的針對性及效果,教師在課程進行過程中陸續收集學生問題,對問題進行記錄并按其難易程度進行分類,找出學生學習的疑惑點,形成研討課的研討內容。同時把要研討的內容分解成若干層進式的小問題交給學生課下討論,要求學生以小組的形式寫出討論結果并在上課前交給老師。教師在上課前對學生的討論結果進行梳理并反饋給學生,同時對學生的討論結果進行補充并帶領學生一起進行總結,最后結合工程背景及相關案例給學生出一些相關的題目繼續在課上討論,要求學生辨別討論題目的共性及差異性,形成思維要點。

五、本課程的教學效果及今后努力的方向

本課程自開課以來,經過多方努力,得到了廣大學生的認可,參與選修的學生都在用對待必修課的勁頭在用心學。2014年參加機械工程師資格認證考試的學生有34%多順利通過考試,與全國平均30%左右的通過率相比,這樣的成績是喜人的。2015年參加考試的人員與2014年持平,通過率也差不多。

大部分考生都感覺到,本課程的學習不僅是對以前學的機械基礎課程做了一次大的知識梳理,而且所了解到的很多工程案例為解決綜合實際問題提供了很好的思路。更重要的是他們學到了在以前的課程中根本學不到的知識,諸如設計中要有人本思想,設計的產品既要美觀實用又要站在使用者的角度考慮安全便捷等因素。

在聽取學生反饋意見的同時,課程組也詢問了各位碩士生導師對本課程設置的看法,大家也都表示學生學習了本課程之后,知識系統性明顯增強,知識理論基礎越來越扎實,碰到實際問題時思路更廣,解決問題的能力增強。總之,學生的綜合能力都有了一定提升。

[ 參 考 文 獻 ]

[1] 張士兵,包志華,徐晨,等.“卓越計劃”背景下研究生培養模式的改革與實踐[J].淮海工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11(22):21-23.

[2] 曾澤斌,汪建英.對我國工程類研究生教育際化發展的思考[J].湖南文理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7(4):133-134.

第5篇

論文摘要:闡述了機械工程類大學生學習機械工程專業英語的重要性,學習專業英語過程中面臨的主要問題和困難,分析了專業英語本身具有的特點,介紹了一些學習專業英語的學習方法和技巧。從自覺地培養興趣,把握專業知識,聯系生產實際,積累專業詞匯和專業術語,加強閱讀,掌握翻譯技巧等多方面闡述了大學生在機械工程專業英語方面取得進步的有效途徑。

專業英語又稱專業科技英語,隨著科學技術和對外交流的發展,已逐漸形成一門重要的學科。機械工程專業英語課程的性質和要求是:“通過對學生進行閱讀機械工程專業英文資料的訓練,掌握一定數量的專業詞匯,了解科技應用常用的表達和科技英語的特點,能初步具備閱讀專業英文資料的能力。學生在學完基礎英語后學習本課程,通過本課程的學習,要求達到筆譯速度為每小時250個左右單詞,譯文基本準確、通順。”所以,機械工程專業英語是一門深入學習機械工程知識的英語版的課程[1]。通過本課程的學習,學生要掌握機械工程專業方面的英語詞匯、用英語組織表達機械工程、機械理論和實踐操作的語句、描述專業英語語句的基本格式和主要的語法,通過課本中選編的原版教材的學習,了解機械工程的基本理論、機械工程專業發展的動態和方向,為將來閱讀機械工程英語文獻資料和書籍,進一步交流和學習國外機械工程先進知識打下良好的基礎。

一、學習機械工程專業英語的重要性

1.崗位需要

我國經濟和科學技術正在高速發展,隨著我國機械行業實力的不斷提升,中國正在加速產品與設備的更新與改造,我國與其他國家在各技術領域也正在實現進一步的合作,許多企業引進了很多進口設備,大量資料是英文原版的。因此,學生將來在工作崗位上能否讀懂這些資料就是擺在面前的一個嚴峻的問題,特別是在生產實際中碰到現場實際問題的時候,很可能需要查閱原版英文資料或與相關專家用英語交流專業技術來謀取解決途徑,所以機械工程專業英語的掌握就變得越來越重要。國家教育部為使我國高等教育與國際接軌,適應當前科技迅猛發展的形勢,提出今后部分專業使用英文原版教材。

2.進一步發展需要

社會迫切需要復合型、實用型和技術型的人才。目前,機械工程操作人員和技術人員非常緊缺,而懂機械工程專業知識又懂英語的人才更是少之又少。機械工程專業英語是個人讀懂外文說明書、圖紙以及其他資料,快速、準確地獲取國外最新機械工程技術、動態信息的必備語言工具,所以學習這門學科是學生提高發展潛質、將來在工作崗位上進一步謀求發展的需要。我們經常能聽到畢業學生反饋回這方面的問題,從他們的工作經歷和感嘆可以看出,越往上走,對英語的要求就越高。所以,較高的專業英語水平對一個學生將來進一步的發展起著不可忽視的促進與推動作用[2]。

二、專業英語的特點

1.專業詞匯和專業術語多

專業詞匯和專業術語是專業英語這間大廈的磚瓦,掌握它們是學好專業英語的基礎之一。機械工程專業英語所涉及的大多是機械工程領域的專業知識,這就要求在翻譯的時候能準確使用機械工程領域專業術語。有些詞語雖然在日常生活中廣泛使用,但在專業領域內的含義卻完全不同,比如spring,bearing,bar等等。并且同一個詞在不同的專業領域往往有不同的含義,而即使是同一個專業領域,也可能一個詞出現在不同的地方而具有不用的含義。因此,判斷某個詞的詞義時,必須根據文章想要闡述的內容、概念、知識點,以及上下文聯系、專業特點和具體語境的來判斷其確切含義。

2.大量使用名詞性詞匯

在基礎英語中,多用名詞是英語的一個特點,在專業英語中這方面的特點就更加突出。專業英語文獻大多以以原理為依據,以事實為基礎來敘事說理,作者在遣詞造句時力求見事見物,而名詞正是表示人、事、物的詞匯,而且在專業英語中,名詞性詞匯能使得句式簡練,結構緊湊,表意清晰[3]。

3.長句多

為了闡述清楚,句意表達嚴謹準確,科技文獻一般用陳述句,且長句較多,一句話可能要包含幾個分句。長句中的定語多,從句多,包含的信息量大,翻譯時不易處理,所以如何理順邏輯關系,再恰當準確地表述出來,讓讀者獲得原文的準確信息顯得至關重要[3][4]。

4.被動語態多

機械工程英語使用被動語態的占l/3以上,在專業文獻中,敘事推理強調的是客觀準確,而第一、二人稱使用過多,可能造成主觀臆斷的印象,并且有時敘事還不需要指出動作的執行者或者無法指出動作執行者,所以通常以非人稱的語氣作客觀陳述,從而較多地使用被動語態;還有,使用被動語態可以把需要強調的內容(受動者)前置于主語部分,這樣可以使讀者印象深刻。這些都是廣泛使用被動語態的主要原因,而專業英語的這個特點是與漢語言的的表述習慣截然不同的。

三、大學生學習機械專業英語面臨的主要問題

1.缺乏足夠的重視,認為沒必要

許多學生對專業英語重視不夠,認為自己以后在工作崗位上一般用不上,學起來又不容易,不想花功夫去學習和加強專業英語方面的能力,即便有專業英語課程也是抱著及格萬歲的思想,敷衍了事。其實,隨著社會的發展,各種工作崗位對人才的要求越來越高,即使作為一名操作工,也有很大可能要面對純英文的說明書、加工圖紙等專業文獻,更無須說將來擔任管理和領導崗位對專業英語的需求了。

2.感覺自己的英語基礎差,對英語有排斥和畏懼心理

部分學生在高中英語成績不理想,自述基礎差。其實,事在人為,任何事情,肯努力付出,就一定會有收獲。在機械專業英語學習過程中,學生可以在老師帶領下,由易到難,由淺到深,循序漸進地學習,逐步積累專業詞匯。調動思考的積極性,并努力在其中尋找樂趣,使學習的過程愉快起來,一點一點提高自己的學習興趣,讓自己取得一個又一個的階段性成功,你就會感覺其實一切并沒有那么令人望而止步了,這樣積極的心態也一定會引領你取得最后的成功。

3.專業基礎知識不扎實

專業基礎不扎實、專業知識的缺乏是專業英語學習和翻譯的一大障礙。只有既懂外語又懂專業的人才能適應全面的對外開放,

4.無法適應專業英語本身的特點

專業英語一般內容較為枯燥,闡述的是原理概念,結構嚴謹,不注重文字修飾,重在客觀事實;專業詞匯多,邏輯性強,理論推導多,有獨特的文體形式和表達方式。部分學生可能不太適應,特別是初學者[5][6]。

四、大學生學好機械專業英語的方法

1.把握專業知識

必須將機械專業知識與英語知識相結合。缺乏專業知識,翻譯專業文獻就沒有了根基,成了無本之末。也許自己在學習過程中就會對翻譯出來的東西拿捏不穩,或者自己都不明白,更不能保證對錯了。所以,學生必須加強開設本課程前的相關專業知識的學習,為本課程的學習掃清這方面的阻礙,減輕負擔。也有學生反映,專業英語學完以后,英語和專業兩方面都有所鞏固和加強,所以學生要做的仍舊是樹立信心,保持良好積極的心態。

2.積累專業詞匯和專業術語

在專業英語的學習過程中,學生既要鞏固基礎詞匯,也要學習專業詞匯,更要注重基礎詞匯的習慣用法、含義和在專業英語中的特殊用法、含義,同時,學生還需要在識記專業詞匯的同時,掌握一定量的詞根、詞綴[7]。提高專業英語資料的閱讀能力必須擴大詞匯量,掌握一定量的專業詞匯。如果詞匯量掌握得不夠,閱讀時就會感到生詞多,障礙大,不但影響閱讀的速度,而且影響理解的程度,從而不能進行有效的閱讀,還容易使人產生挫敗感。而學生要想擴大詞匯量,就必須在閱讀的同時進行識記,并擴大閱讀范圍。

3.加強閱讀,掌握翻譯技巧

要準確地理解原文的意思,必須對每個句子作出正確的語法分析,這是最基本的翻譯方法。

(1)翻譯的一般原則。譯文應忠實于原文,準確、完整地表達原文的內容(包括原文的思想、精神和風格)。譯文不得隨意對原文的思想加以歪曲、刪除,也不得有遺漏和篡改。譯文語言必須符合規范、符合譯文民族語言的習慣;要用民族的、科學的、大眾的語言來表達原文的思想內容,以求通順、暢達。在翻譯科技文獻時,譯文應力求邏輯正確、術語定名準確、語言簡潔明確、數據無誤。

(2)雖然被動語態經常出現在科技類英語文章當中,但在翻譯成中文的時候,為了符合漢語言的習慣,便于理解,被動句往往不直譯為被動式,而譯成漢語的主動句。

(3)專業文獻中長句一般較多,要做到長句譯文準確,首先要弄清楚原文的句法結構,找出整個句子的中心內容,即找出句子的骨架,抓住最重要的主體成分,再將每一層意思分清,分析它們之間的相互邏輯關系,再用中文表述出來。中文表述時,還要考慮到一些機械工程上的規范專業詞匯和漢語言的習慣表達方式,但也不要拘泥于原文的形式完全直譯,這樣翻譯的內容看起來才一目了然,避免了直譯可能造成的意思混亂或詞不達意[7][8]。

對于長句翻譯方法一般有三種:順譯法、逆譯法、分譯法。

其它還有許多翻譯技巧需要在學習過程中不斷積累。學生需要在鞏固英語基本語法的基礎上,掌握科技英語的語言特點和翻譯技巧。

(4)聯系生產實際。第一次全國高校教學工作會議提出,“要重視綜合性實踐教學環節,更加密切教學與科學研究、生產實踐的聯系”。“要積極探索和推進新形勢下教學與科研、生產勞動的結合”。專業英語的學習和翻譯,也必須緊密聯系生產實際。生產實習、實訓是學生掌握好專業技能的關鍵,所以學生必須緊緊抓住這些學習實機,提高自己的專業認知能力和實踐動手能力,有機會還要多深入生產一線,理論聯系實際,強化專業知識,這樣才會使得專業英語的學習少走彎路,翻譯的內容也更貼合生產現場和實際。

翻譯舉例:

例1:Machine steel and cold-rolled steel,which contain from 0.08 to 0.30 percent carbon,are the most common low-carbon steels.

全句可譯為:含碳0.08%-0.3%的機件鋼和冷軋鋼是最常見的低碳鋼。

*which引導一個非限制性的定語從句,修辭Machine steel and cold-rolled steel。

*全句為主語+名詞性謂語的結構。

例2:The sizes and locations are all correct so that the information can be used later to create a program to machine the part.

這些尺寸和定位都是準確的,這樣這些信息隨后可以被用來編制加工該零件的程序。

*so that引導一目的狀語從句。

*machine:在這兒是動詞,意為加工。

從這兩個例子可以看出,英語專業文獻的翻譯必須利用英語知識和專業知識,并與實際生產相結合才能準確表述原文的含義。

4.培養濃厚興趣

培養對英語的興趣至關重要。“興趣是最好的老師”,興趣是學習英語的巨大動力,有了興趣,學習就會事半功倍。我們都有這樣的經驗:喜歡的事,就容易堅持下去;不喜歡的事,是很難堅持下去的。而興趣不是與生俱來的,需要培養。必須要用正確的態度對待英語學習,用科學的方法指導學習。多讓自己去嘗試,通過努力讓自己體會成功的愉悅。

在實際的學習中,學習的過程就是鞏固、復習和深化專業知識的過程,這是一種愉快的經歷。翻譯專業文獻是一個逐步積累的過程,慢慢量變到質變,就會很輕松了。

需要說明的是,機械工程專業英語是英語的一種,所以對于機械工程類專業大學生來說,在進行專業英語學習的同時,也要繼續加強基礎英語的學習,基礎英語的聽、說、讀、寫、練的訓練同樣不能放松和忽視,基礎英語與專業英語的學習是互為補充,相輔相成,相互促進的。

五、結語

用英語進行專業交流是學習機械工程專業英語的最終目的。由于翻譯過程是個創造性的、從生疏到熟練的過程,只有具備刻苦的精神、嚴肅認真的學習態度和一定的英語水平、專業水平和漢語表達水平,才能充分理解原專業文獻的含義,把握原文的想要表述的實質內容,運用種種表達手段和翻譯技巧,用準確流暢的符合漢語言習慣的語言生動地再現原文[8]。所以,為把自己培養成為復合型、有發展后勁的高技能人才,大學生必須把握機械工程專業知識,培養專業英語的學習興趣,積累專業英語學習方法和基礎知識,加強英文原始專業文獻的閱讀,擴大知識面,迅速而切實地提高自己的專業英語的應用能力,為將來更好地適應高素質工作崗位和進一步發展的需要打下良好的基礎。

參考文獻:

[1] 錢丹,盧珊.基于學術英語的機械專業英語教學內容的研究[J].科技信息,2008,(32):311-312.

[2] Orr,T..English language education for specific professional needs[C].IEEE Transactions on Professional Communication,2001,44(3):207-211.

[3] 顏科紅,殷蕾.結合專業知識,提高英語應用能力——數控專業英語課程教學探討[J].廣西輕工業,2009,(2):140-141.

[4] 秦艷.淺談機械工程專業英語的翻譯方法和技巧[J].陶瓷研究與職業教育,2005,(3):38-40.

[5] 鄭勇,闞子振,吳傳山.淺談機械工程專業英語翻譯方法及技巧[J].科技信息(學術版),2008,(11):158-159.

[6] 連淑能.英漢對比研究[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3.

第6篇

英文名稱:Journal of Shanghai Jiaotong University

主管單位: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

主辦單位:上海交通大學

出版周期:月刊

出版地址:上海市

種:中文

本:大16開

國際刊號:1006-2467

國內刊號:31-1466/U

郵發代號:4-338

發行范圍:國內外統一發行

創刊時間:1956

期刊收錄:

CA 化學文摘(美)(2009)

SA 科學文摘(英)(2009)

CBST 科學技術文獻速報(日)(2009)

Pж(AJ) 文摘雜志(俄)(2009)

EI 工程索引(美)(2009)

中國科學引文數據庫(CSCD―2008)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2)

期刊榮譽:

百種重點期刊

中科雙百期刊

Caj-cd規范獲獎期刊

第二屆全國優秀科技期刊

聯系方式

第7篇

關鍵詞:機械工程材料;課業評價;自主學習;工程素質

機械工程材料課程是材料類及機械類相關專業的基礎課,是一門理論性和實踐性很強的課程,即強調知識的綜合性、實用性、又強調創新能力、綜合分析和解決生產實踐問題的能力[1]。該課程從材料的工程應用角度出發,闡述工程材料的基本概念、理論,以及材料的成分、加工工藝對材料組織結構及性能的影響。使學生通過學習,理解并掌握機械工程材料的基本理論和基本知識,從而具備根據機械零件的性能要求和服役工況,對機械零件進行合理地選材并正確制定零件加工工藝路線的初步能力[2]。因此該課程是理論與實踐的紐帶,是學生從理論學習走向工程應用的橋梁,是成為“卓越工程師”的必由之路。“卓越工程師”的培養目標,要求高校畢業生具有良好的工程意識、工程素質、工程踐能力及創新意識[3-,4],這也是我國經濟社會快速發展,各學科之間相互融合交匯,學科相互滲透、交叉背景下對當代大學生提出的必然要求,但當前機械工程材料的課業評價方式存在一定缺陷,制約了學生綜合素質的提高與發展,不利于卓越工程師的培養,因此有必要進行課業評價方式的改革,建立更加科學合價體系。

1 機械工程材料課業評價現狀及存在問題

當前,機械工程材料課業評價仍以傳統的考試為主,考試內容大部分偏重及知識的記憶,缺乏對學生綜合能力的考察及評價,這種單一的考核模式不僅不能客觀反映出一個學生的真實水平,而且存在下列問題。

1.1 教師教學的功利性

傳統課業評價方式單一,以卷面成績為唯一的評價標準,亦是教師教學效果的最終體現,導致部分教師存在教學的功利性,即“考什么教什么”“怎么考則怎么教”,大都只注重相關理論的研究和論述,工程實際應用練習不多,重基礎、輕應用,不能很好培養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而這種教學的功利性又導致教學內容的片面性及局限性;出現“一門課僅讀一本書”的現象[5],嚴重制約了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提高,阻礙了學生能動性與創新性的培養,降低了學生分析解決實際生產問題的能力。

1.2 學生學習的應試性

傳統的考試方式,學生成績主要由平時成績及期終試卷兩方面組成,其中試卷成績占百分之八十以上(甚至百分之百),這樣的考核方式片面,脫離工程實際[6],學生為應付考試而背誦的都是相互獨立的“點”,沒有理解貫通成“線”,對知識的相互關系、相互影響及如何應用知識解決問題,學生并沒有掌握,而恰重要的。

2 機械工程材料課業評價改革實施方案

針對當前存在的問題,文章提出了機械工程材料課業評價多元化考核方案,即以學生為單元的自主學習考核占10%,以小組為單元的案例討論考核占20%,大作業考核占20%,考試考核占50%。改革后的課業評價方案以提高學生自主學習能力,培養學生能動性與創新性,強化學生工程素質及工程實踐能力為目標,各組元所占分值比例均以上述培養目標為基礎,是上述目標的綜合反映,并為多年的教學實踐所證明,具有科學性、合理性、可行性。

2.1 以學生為單元的自主學習考核

對材料類相關專業學生,該課程前幾章與材料科學與基礎課程有較多的重復,但該部分是基礎知識點,亦是材料后續選材及熱處理的理論依據,結合各校學生實際掌握情況,該部分內容并不能完全刪除,因此采用引導式教學,以學生自主學習為主,學生的作業、章節總結及隨堂小測驗為考核標準,教師僅對重點,難點知識做講解,相應減少該部分課時量的分配。同時,自主學習考核可包含學生日常出勤、課堂討論,其目的是鼓勵學生提高課堂參與度,活躍課堂氛圍。

2.2 以小組為單元的案例討論考核

在工程項目化分組討論教學中,每個小組(5~8人為一組)會收到一份工程項目任務書,任務書中說明了某機械部件的名稱及部件的結構,學生根據具體的任務,以小組協作的形式查詢相關資料,明確該部件的服役條件、失效形式,并依此進行選材及工藝路線分析,制定合理的熱處理工序,闡明熱處理后材料的組織及性能,最后完成相應的工藝報告。該過程中不僅是對整個教學內容的概括、總結和應用,更是需要學生將理論與實踐良好的結合,是一個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探究式學習過程,同時培養了學生團隊合作精神,組織協調及分工協作能力,是該課程主要教學目標和要求的集中體現。

2.3 大作業考核

該部分給出大作業題目,要求學生查閱相關文獻,獨自完成相關作業要求。此過程中提高學生自主解決問題的能力,同時大論文的考核可以打破學生單純應試學習,有利于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提高學生查閱文獻,獲取知識的能力,對培養學生系統分析問題,解決問題有很大的幫助。

2.4 考試考核

當前,考試考核雖有局限性,但仍不失為對學生理論知識掌握情況進行客觀評價的一種公平有效的方式。精心設計的考試題目涵蓋了該課程的主要知識點,能夠準確反映學生對基本知識點,基本理論的掌握情況,而基礎知識的掌握是學生完成熟練選材及材的基礎。

3 課業評價改革實施效果

通過對機械工程材料課業評價進行系列改革,在提高教學質量,培養學生工程能力方面起到顯著效果:第一,實現了全程化管理。多元化考核方式從考勤、作業、課堂討論、分組討論、大作業和考試等方面貫穿整個教學過程,該過程不但評價了學生的學習方法、學習態度,而且引導學生積極參與課堂教學,活躍了課堂氣氛,促進了師生的交流,顯著提高了學習效率。第二,培養了學生的自學能力。在引導式教學,探究式教學及小組協作學習過程中,學生為解決生產問題,探索問題的外在表現與內在關聯,積極查閱相關資料,獲取所需信息,該過程中不但讓學生對所學知識及不同學科知識進行融會貫通,而且培養了學生對新知識的獲取、理解、歸納及應用創新的能力,并從中收獲成功的快樂。通過對比發現學生的自學能力較課業評價改革之前得到顯著的提高。第三,提高了學生的工程應用能力。以實際工程為背景,工程項目為主線的教學模式,鍛煉了學生的工程素質及工程實踐能力,提高了學生的工程意識,使機械工程材料成為學生走向企業、走向的橋梁。

4 結束語

機械工程材料學業改革實踐結果表明多元化考核方式是提高學生學習興趣,培養學生自學能力,提高學生工程素質的有效途徑。但改革后對教師的教學水平、教學精力及教學理念提出更高的要求,這是一項系統工程,需要全體教學工作者的共同努力,方能為我國卓越工程師的培養添磚加瓦。

參考文獻

[1] 高為國,董麗君,吳安如.“機械工程材料”課程中創新能力的培養[J].中國大學教學,2011(11):43-45.

[2] 韓海梅.機械工程材料實驗教學改革[J].科技視界,2014(11):62-64.

[3] 曹霞.卓越計劃下機械工程材料課程實驗教學改革探索[J].中國現代教育裝備,2014(19):69-71.

[4] 高為國.基于卓越工程師培養的“機械工程材料”課程建設[J].湖南工程學院學報,2010,20(3):74-77.

[5] 高旭,陳曉紅.“工程材料及成型技術基礎”課程考試方法改革[J].遼寧科技大學學報,2014,37(4):436-440.

第8篇

關鍵詞:機械工程英語;句法特點;翻譯技巧

0 引言

機械是人類生產和生活的基本要素之一,是人類物質文明最重要的組成部分。機械工程技術在整個技術體系中占有基礎和核心地位。機械工程技術與人類社會的歷史一樣是源遠流長,對人類社會生產和經濟的發展起著及其重要的作用,是推動人類社會進步的重要因素。隨著現代工業革命和科學技術的飛躍發展,國際間工業技術合作交流日益增多,機械工程技術的各種技術文獻資料的翻譯變得尤為重要,因此,機械工程英語的翻譯愈發重要。

翻譯的境界是“信、達、雅”。是我國清末新興啟蒙思想家嚴復在《天演論》中的“譯例言”提出的。“譯事三難:信、達、雅。求其信已大難矣,顧信矣不達,雖譯猶不譯也,則達尚焉。”“信”指意義不悖原文,即是譯文要準確,不偏離,不遺漏,也不要隨意增減意思;“達”指不拘泥于原文形式,譯文通順明白;“雅”則指譯文時選用的詞語要得體,追求翻譯文章本身的優雅。科技工作者通過了解掌握機械工程英語的特點和翻譯方法,不僅可以提升自身專業英語翻譯水平,也有助于幫助國內相關企業引進吸收和學習國外先進的生產技術,增加企業產值產能,開發新產品,在國際競爭中取勝。本文試從機械工程英語的句法特點和在實際翻譯中的運用技巧進行探究。

1 機械工程英語的句法特點

1.1 大量使用被動語態

大量使用被動語態是科技英語的一個顯著特征。它可以使表述更真實客觀,更有科學性和說服力。利茲大學(The University of Leeds)教授John Swales(約翰.斯韋爾斯)認為,科技文獻中有三分之一的謂語部分都是由被動語態構成。機械工程英語通過準確嚴謹的解說,對事物屬性、運動過程等客觀事實描述,反映對象的客觀性、科學性和規律性,避免了主觀臆斷,具有信息量大和專業性強的特點。由于表達的意圖不反復指出施事者,或因主體不重要,或不值得提及,而在句法上多使用被動語態。通過使用被動語態,進行連貫的邏輯推理,更有權威性。此外,使用被動語態可以在句子開始部分就突出所要強調的最重要的內容,使句子更加緊湊。

如:When leader bees executes the search in neighborhood to generate new food sources, multi-components of every source are changed simultaneously to enhance their local mining capacity. 引領蜂執行鄰域搜索生成新蜜源時,同時改變蜜源的多維分量,以提高局部開采能力。

1.2 大量使用非謂語動詞

大量使用非謂語動詞是科技英語的另一個明顯特征。每個英語簡單句只有一個謂語動詞;如果一個長句中有幾個動作,必須將其中一個作為謂語,剩下的作為非謂語動詞。科技英語要求句意嚴謹周密,行為簡潔緊湊,因此在文獻中使用更加廣泛。該結構的使用能更準確描述各個事物之間的關系,位置和狀態的變化。一般而言,非謂語動詞有四種形式: 動名詞V+ing、現在分詞V+ing、過去分詞V+ed和不定式to+V。例如:

1) Process planning emerges as a key factor in CAD/CAM integration because it is the link between CAD and CAM.因為在 CAD 和 CAM 之間的聯接作用, 工藝規劃脫穎而出成為整合 CAD/CAM 的一個主要因素(動名詞planning作主語)。

2) Standard NC machines greatly reduced the machining time required to produce a part or complete a production run of parts, but the overall operation was still time- consuming.標準的數控機床極大地減少了加工單一零件或完成零件整個生產過程所需要的加工時間, 但整體的操作依然費時( 現在分詞machining作定語,動名詞time-consuming作表語)。

3)The automated systems available now cut metal about 70% of the time, and the goal is to come as close as possible to having them remove metal 100% of the available time.現在的自動加工系統加工時間占總時間的 70%, 我們的目標是要使它們的切削時間盡可能接近總時間的100%(不定式to come作表語)。

1.3 名詞化結構的使用

R?夸克等編著的《當代英語語法》(A Grammar of Contemporary English)在論述科技英語中復雜的語法現象時,提到了科技英語的最顯著特點之一,即廣泛使用名詞化結構。名詞化結構指的是大量使用名詞、名詞詞組和短語充當某種語法成分,在科技英語里往往會轉化為由名詞充當這種語法成分,使文章更準確、客觀、嚴密。科技英語的名詞化結構主要是具有動作意義的名詞+介詞+名詞,如:In the case of all motor vehicles, friction is essential in the operation of brake(所有機動車輛的制動器工作時都需要摩擦) the operation of brake相當于 the brake operation該介詞短語的名詞在深層中轉換(shift)或變異(variation)為動詞,構成了動賓或主謂的關系。

1.4 長句的大量使用

根據上海交通大學107萬詞的計算機語料庫統計,科技英語的平均長度為21.4個詞,7個詞以下(含7個)的短句僅僅占8.77%,超過40個詞的長句占6.3%(方夢之,1989)。由于機械英語在陳述事實或描述過程中必須嚴謹、精確,語言中會加入一些修飾性或者限定性的語句,對長句的運用不可避免。

如:While followers perform search in neighborhood, the hybrid algorithm uses the 2-individuals tournament and blend feasibility rule to select the followed leaders, and then employs differential evolution operators to generate new food sources, so it can maintain the diversity of food source population.(跟隨蜂執行鄰域搜索時,按2元錦標賽和混合可行性規則選擇被跟隨的引領蜂,再應用差分進化算子生成新蜜源,可維持新蜜源的多樣性。)

2 機械工程英語的翻譯方法

2.1 利用網絡電子工具翻譯確定詞義

利用網絡電子工具翻譯顧名思義即通過互聯網、電子詞典、電子參考書等一切以電子形式存在的方法,借助網絡查閱檢索文獻信息資源。和傳統的工具相比,其顯著的特點是在很短的時間內查找相關信息,提高翻譯的質量和效率。特別是在互聯網高度發展的今天,查閱資料變得十分方便,谷歌、百度百科、維基百科、大英百科全書、各種專業電子詞典應有盡有,容量無限,實時更新且便于摘錄,省時省力。

如:機械工程中的常見術語suction screen吸入濾網,bearing seizure軸承咬粘,chock block止動楔,PLC(programmable logic controller可編程邏輯控制器),ECU(Engine control unit)發動機控制單元。因此可以先將專有名詞輸入互聯網,確定詞義并摘錄,為下一步的翻譯做準備。

2.2 被動句的翻譯

2.2.1在翻譯過程中,如保留英語原來句子的主語,可直接翻譯為漢語的被動句,采用“被”、“由”、“使”、“予以”、“為…所…”。如:Gears are widely applied in mechanical transmission devices(齒輪在機械傳動中被廣泛運用。)The tool post is driven forwards along the carriage at the correct speed by the lead-screw, ensuring the threads on the work-piece to be of exactly the right pitch(刀架為絲桿所驅動,并沿著拖板以精確的速度向前移動,從而確保工件上的螺紋節距完全符合要求)。

2.2.2 原句主語無生命且沒有by引導,譯為漢語主動句,原句譯句主語一致。如:Both the hob and the blank must be rotated at the proper angular-velocity ratio(滾齒刀和毛坯必須按正確的角度旋轉)

2.2.3翻譯成漢語主動句,加上具有泛指意義的詞語做主語如:我們、人們、有人,把英語的主語議程漢語的賓語;原句的主語在翻譯中變成動詞或者介詞賓語。如:The third equation is obtained from the assumption(我們根據假定得出第三個方程式);The thickness was expanded to 20cm(把厚度增加到20厘米)。

2.2.4翻譯成獨立成分

如果英語中有note(注意)、report(據報道)、state(據稱)、find(據發現)、say(據說)、know(眾所周知)、hold(人們認為)等謂語動詞,且常用句型是It is +Ved+that-clause或者主語+be+Ved +V將英語被動句的謂語單獨翻譯,使其成為一個漢語句子的獨立成分,用逗號分開。This thesis is stated to be in comply with the recent scientific research(據稱,這篇論文符合最近的科學研究。);It is known to all that this is the truth(眾所周知這是真理。)

2.3 詞性轉換與轉譯法

為了符合漢語的語言表達習慣或達到某種修辭效果,翻譯中往往需要進行詞性轉換,將英語句子中某種詞性的詞匯翻譯成漢譯中另一詞性的詞語。如:The resulting pressure distribution is different from which has been assumed.(所a生的壓力分布與事前設想的情況不盡相同-----形容詞轉譯成漢語動詞);Coating thicknesses range from 0.2mm to 2.0mm.(涂層厚度的范圍是0.2mm ~ 2mm-----動詞轉譯成漢語名詞)

2.4 長句的翻譯

由于機械英語中的長句通常包含多個從句的主從復合句,兼有多個并列和主從關系的并列復合句,帶有多個并列成分或者修飾詞語較長的簡單句。翻譯的時候,應仔細閱讀原文,弄清原文的句法結構,找出句子主干、中心內容及其各層次含義,分析邏輯關系,最后提取主干,按照漢語表達習慣及機械工程英語專業規范,作出恰當的翻譯。長句的翻譯方法有:順序譯法、換序譯法、拆分譯法等。

例1:Since EAs is a kind of stochastic algorithms for the unconstrained optimization problems with continuous variables, the constraints also need to be handled when solving constrained optimization problems. 譯文:由于進化算法是針對連續變量無約束優化問題而提出的的隨機算法,因此求解約束優化問題時還需處理約束條件。其中since引導條件狀語從句,when引導時間狀語從句,在翻譯過程中可以將長句拆分,逐一順序翻譯。

例2:This is why the hot water system in a furnace will operate without the use of a water pump,if the pipes are arranged so that the hottest water rises while the coldest water runs down again to the furnace.譯文:如果管子的安裝能使最熱的水上升,而最冷的水流下來后再回流到鍋爐里去,那么,鍋爐中的熱水系統不用水泵就能循環,道理就在于此。在詞句中動作發生時間舜玉和邏輯關系與漢語表達不太一致,翻譯時適當調整了句子之間的位置,表達更準確。

3 結束語

本文研究了機械工程英語的各種句法特點,并提出了相關的翻譯方法。在翻譯的實踐過程中,既要做到忠實原文又要符合譯文的語言規范,必須熟悉兩種語言的各種特點以及句子結構的差異,弄清邏輯關系,靈活運用各種翻譯技巧。翻譯人員還應當準確理解原文,掌握專業知識,熟悉各種專業術語,不斷加強自身雙語修養,善于總結積累經驗,舉一反三,才能使譯文更加準確、通順、規范、簡潔。

參考文獻

[1]張晶. 科技英語中非謂語動詞的用法 科技信息[J],2008(16).

[2]李丙午, 燕靜敏. 科技英語的名詞化結構及其翻譯[J], 中國科技翻譯2002(2).

[3]嚴俊仁. 科技英語翻譯技巧.北京:國防工業出版社,2000

[4]劉佳等. 英語的句法特點及其翻譯方法研究. 科技視界[J] 2004(17)183

[5]牛躍輝,從敏.工程機械英語翻譯中的問題與對策[J].中電力教育,2008( 2)

[6]廖福妹.機械專業英語語言特點及翻譯策略[J]. 長沙大學學報,2010( 1).

[7]冉明志. 機械工程專業英語的特點與翻譯[J]. 西南名族大學學報2012(1).

第9篇

關鍵詞:機械制造裝備設計;多元化;課程教學;創新能力

中圖分類號:G642.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7-0079(2014)23-0054-02

一、“機械制造裝備設計”傳統課程教學現狀及存在的主要問題

“機械制造裝備設計”是一門知識面廣、綜合性、實踐性很強的專業主干課,它將機床設計、夾具設計、工業自動化、工業機器人等內容合為一門課程,構成新的課程體系。[1]隨著裝備制造業的迅猛發展,“機械制造裝備設計”傳統課程教學越來越不能滿足創新人才培養的需要,主要存在如下問題:第一,傳統的課程教學內容泛而不精,不能緊跟時代步伐,缺少新裝備、新技術和新材料方面的知識,不利于學生創新研究能力的培養。第二,傳統的教學模式相對單一或不足,仍然以教師的填鴨式灌輸為主,學生被動接受。由于部分教師自身實踐能力較弱,理論教學的效果很差,導致學生學習興趣不高。第三,傳統的課程教學中對實踐環節的重視不夠,學生缺少親自動手實踐的訓練,導致學生缺乏實踐經驗和動手能力弱。這又反過來影響了學生對課程內容的理解和掌握。第四,傳統的課程教學考核方法相對簡單,一般將平時考勤、作業和期末考試成績作為評價學生學習效果的標準。這種考核方法不能有效地激勵學生努力提高機械制造裝備設計的能力,學生只會在考前突擊背概念,不利于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

基于上述問題,蘇州科技學院機械工程學院機械教研室全體教師總結多年的任教經驗,貫徹以人為本的教育理念,將各種日益涌現的教學方法進行優化組合,形成了一套機械制造裝備設計多元化的課程教學模式,以彌補傳統課程教學模式的不足,從多角度、多方位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潛能。[2]

二、“機械制造裝備設計”多元化課程教學模式

以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為目標,通過增加專業特色內容和學科前沿知識,優化課程教學的內容;通過應用多種現代化教學方法和增加綜合實踐環節,優化課程教學方法;通過引入多種評價體系,完善課程考核模式,從而變單一的傳統課程教學模式為多元化課程教學模式。具體執行方案分為以下幾個方面:

1.制定多層次的課程教學內容

(1)重視理論基礎知識。理論基礎知識不會因新裝備、新技術的產生而過時,堅實的理論基礎是一切工業生產活動的最根本的條件,因而是學習的重點。例如在講授機床設計時,金屬切削機床設計的基本理論,如機床的工作原理、幾何表面的形成原理和機床的成形運動等,是學習的重點。在講授夾具設計時,機床夾具的六點定位原理,完全定位、不完全定位、過定位和欠定位等基本概念是講課的重點。

(2)增加專業特色內容。蘇州科技學院機械工程學院于2011年購買慧魚模型,建立了機器人創意實驗室。根據蘇州科技學院機械工程學院的實際情況,在工業機器人設計模塊,增加了慧魚模型教具內容的學習,主要講述如何利用慧魚模型進行機器人的制作和控制。慧魚模型是由德國發明家Arthur Fischer博士于1964年在其專利“六面拼接體”的基礎上發明的。[3]慧魚模型采用模塊化設計,可無限擴充、反復拆裝,可逼真表現機械系統的構成和控制的過程及其控制的原理,便于對機器人原理、組成、控制的全面認識。

(3)加強學科前沿知識。機械制造裝備發展日新月異,學生畢業后會碰到非常先進的機械制造裝備,為了緊跟時代步伐,加強學科前沿知識變得非常重要。通過請工廠一線的工程技術人員開設講座和組建學習小組,與蘇州科技學院機械工程學院教師一起申報學生科研立項等方式,了解最新的機械制造裝備動態,主動參與學科科研研究,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和主動性,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

2.開展多元化的課程教學模式

課程教學由理論教學環節和實踐教學環節組成。傳統的“機械制造裝備設計”課程教學在理論教學環節上,以教師的“填鴨式”教學為主,而且授課內容重點不突出;在實踐教學環節,主要以一些驗證性實驗為主。針對這種情況,蘇州科技學院機械工程學院實施的多元化課程教學模式包括以下幾種:

(1)啟發式理論教學模式。“機械制造裝備設計”的教學內容非常多,如果照本宣科地講,不僅教師和學生很累,而且授課的效果很差。如果采用啟發式教學,引導學生獨立思考,通過課堂討論、師生互動等方式,傳授解決實際工程問題的思維方式,提高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有利于培養學生的創造性思維。通過啟發式教學,同學們對于過定位的優點有了很直觀的認識:過定位可以提高穩定性。

(2)課程網站式理論教學模式。“機械制造裝備設計”的教學內容非常豐富,為了調動學生課外學習的積極性,在學校校園網的天空教室處建立了“機械制造裝備設計”課程網站。課程網站上不僅有教師上課的PPT電子教案、動畫、視頻等,還有大量擴充的資料,比如典型機床傳動系統與結構動態演示Flas、加工中心刀庫及換刀動作等視頻資料、組合機床夾具方案圖庫、慧魚模型作品展示、學生科技作品圖片及PPT等。課程網站還可以進行網上作業布置與批改,遠程作業輔導與討論,并設有習題庫,方便學生自我學習與提高。課程網站式理論教學模式有效緩解了目前教學內容多,而課時相對不足的矛盾,促進了學生對機械制造裝備課程內容廣度和深度的拓展。

(3)雙語教學式理論教學模式。雙語教學既可以讓學生掌握扎實的專業知識,又能較好地提高專業英文閱讀和寫作能力。[4]目前蘇州科技學院與英國南威爾士大學合作辦學,辦有機械設計制造及其自動化專業3+1國際班,前3年在蘇州科技學院學習,最后1年在南威爾士大學學習。為了適應新的發展需要,開展雙語教學變得非常迫切。目前針對國際班學生,制作了雙語教學的多媒體課件進行理論教學;請南威爾士大學的教授和蘇州科技學院機械工程學院英文水平高的教授做學科前沿的專題英文報告;要求學生完成一個全英文的報告,自選題目,并要求學生針對自己的論一個PPT,在課堂進行陳述。雙語教學開拓了學生的視野,提高了學生的英文閱讀寫作能力和口語表達能力,為學生以后的發展奠定了很好的基礎。

(4)綜合創新型實踐教學模式。蘇州科技學院機械工程學院結合工業機器人設計教學的要求與慧魚模型的特點,組建了慧魚模型綜合創新實踐平臺,增加綜合創新實踐項目,為學生提供廣闊的思維空間,激發學生學習興趣,提高學生學習積極性與動手能力,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慧魚模型綜合創新實踐平臺包括機械構件、電氣構件、氣動構件、傳感器、電腦控制器和配套計算機應用軟件。以全國大學生機械創新設計大賽主題為創新設計的選題方向,學生自己利用慧魚模型綜合創新平臺,搭建自己的機器人來完成創新設計大賽主題所要求的功能。通過使用慧魚模型綜合創新平臺,學生不僅能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課堂知識,而且應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大大增強,提高了學生的綜合創新思維能力,也提升了機械制造裝備設計實踐教學的質量。

(5)基于項目驅動的科研創新型實踐教學模式。項目驅動教學法來源于構建主義學習理論,是實施探究式教學模式的一種教學方法。[5]基于項目驅動的科研創新型實踐教學模式是以科研項目為載體,培養學生的創新實踐能力。這一教學模式尤其適合對科研有興趣的同學。在實踐教學過程中,按照自愿和優勢互補的原則,將有科研興趣的同學每3~4人組成一個科研小組,每個小組通過自己查詢資料,提出所要研究項目的題目,教師負責判斷這個題目是否具有研究的可行性和必要性。教師把每個小組比較可行的題目,報學校的學生科技立項。有了一定的經費支持,以項目為載體,在指導教師的幫助下,充分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和興趣,充分培養了學生的創造力、獨立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及小組組員間的團隊合作能力。

3.多元化的課程教學考核手段

多元化的“機械制造裝備設計”課程教學考核手段,有利于調動學生學習的興趣和積極性,有利于提高學生自我學習的意識和能力,有利于學生個性的培養和發展,從而提高了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結合蘇州科技學院課程教學情況,將課程教學考核分為五大類:

(1)日常課堂教學考核。日常課堂教學考核從上課出勤、課堂問題回答、課堂討論、課后作業等方面進行綜合評定,按百分制給出分數。日常課堂教學考核重點考查學生上課的紀律性、討論的積極性和創造性、學習的認真程度等。

(2)英文論文大作業考核。英文論文大作業考核是雙語教學效果的考核,主要從英文論文內容的深度和廣度、英文寫作是否有語法問題、課堂陳述等方面進行綜合評定,按百分制給出分數。英文論文大作業考核重點考查學生的英文檢索能力、英文寫作能力和英語口語表達能力等。

(3)綜合創新型實踐考核。綜合創新型實踐考核從實踐題目的擬定、實踐操作、實踐總結、實踐報告等方面進行綜合評定,按百分制給出分數。綜合創新型實踐考核重點考查學生的創新思維和創新能力、實踐動手能力等。

(4)科研創新型實踐考核。科研創新型實踐考核只針對部分有科研興趣的同學,因而考核成績作為平時成績的加分因素。科研創新型實踐考核從實踐題目的創新性和先進性、實踐裝置、方法的合理性、實踐結果的實用性、論文的規范性等方面綜合評定。對于科研創新型實踐考核中表現突出的學生,可推薦參加各類競賽,在學校獎學金評定中得到加分,甚至直接參與教師的科研項目。

(5)期末考試考核。“機械制造裝備設計”作為一門核心專業課,期末考試是非常重要的一個考核方式。期末考試考題包括理論基礎知識題、綜合實踐分析題和考查學生創新能力的一些開放式、探究式的題目。通過加大對實踐環節在期末考試考核中所占的比例,提高學生對實踐環節的重視程度,提高學生理論知識應用于實踐的能力。

三、結語

“機械制造裝備設計”多元化課程教學模式是一種新的課程教學模式。這種模式通過利用課堂啟發式教學、課程網站教學、雙語教學、綜合創新型實踐教學和基于項目驅動的科研創新型實踐教學,整合了多種教學要素,解決了傳統課程教學模式中存在的問題。這種模式通過建立多元化的課程教學考核手段,大大激發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提高了學生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促進了學生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的發展。通過教學與科研的結合,重視學生科研素質的培養,提高了學生的綜合能力。

參考文獻:

[1]關慧貞,馮辛安.機械制造裝備設計[M].北京:機械工業出版社,2009:11.

[2]王立達.成人教育多元化實驗教學模式的探討[J].寧波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2011,(1):120-122.

[3]肖曉萍,廖青.“慧魚”教具在大學生創新教育中的探索性研究[J].高教研究,2006,79(2):36-37.

[4]林穎,曾志新,朱敏,等.雙語教學的探索與實踐[J].高教探索,

第10篇

關鍵詞:多層次協同;教育模式改革;個性化;創新教育

Innovative multi-layer collaborative mode of education, to train personalized mechanical engineers

Li Biwen, Yuan Fengwei

University of South China, Hengyang, 421001, China

Abstract: To solve the fact about the undergraduates’ limitations in the level of knowledge, cognitive abilities and ways of thinking for undergraduate students, difference of receiving the degree of research and innovation activities, “personalized training mechanical engineers, multi-layer collaborative teaching model” has to build a personalized multi-layer collaborative teaching model, to carry out undergraduate teaching, research and innovation activities, which to promote quality education, especially the innovation ability, learning ability, practical ability, to improve the quality of universities mechanical training innovative talents.

Key words: multi-layer collaboration; the reform of the educational model; personalized; innovative education

針對我國現階段機械工程領域多層次人才需求的現狀和學生個體素質的不同層次差異,構建“個性化培養機械工程師創新素質的多層次協同教育模式”,從教育目標、人才培養方案、課程體系、教育模式、教學評價等方面進行了有益的探索,為我國從裝備制造大國向設計創新大國的戰略轉型提供多層次的人才支持。

1 構建個性化多層次協同教育模式的必要性

多年來,對機械大類本科學生的培養定位集中在工程應用型與工程技能型層面,但很顯然,學生的個體化差異是客觀存在的,主要表現為學習興趣、認知能力、解決技能、學術愿望及職業需求等方面。這樣粗線條地將機械工程高等教育服務的產品—畢業生,劃入帥才、將才和兵才中的兵才一級,不利于調動機械大類學生的積極性,不利于大學生在不同層次和不同方向上的發展。為此,我們對人才市場進行了大量的調查,結果顯示:高等教育的大眾化導致大學畢業生就業競爭日趨激烈,所從事的工作范圍和種類越來越多樣化,僅有一小部分畢業生能夠獲取直接運用學科性教育課程內容來工作的職業;用人單位所提供的崗位,對機械工程類畢業生專業知識的廣博性和運用靈活性、多學科知識的掌握、問題解決技能、書面交流技能、組織技能、對實際工作情境的理解能力及其領導素質等均有各自不同的要求。通過對2008年以來,本校機械類本科大四學生進行就業意愿問卷調查,結果顯示:省屬高校機械專業本科畢業生實際就業崗位類型與學生就業意愿呈現多元化、多層次現象,實際崗位中有一半以上的學生能獲得在一線從事工程應用型與工程技能型的工作崗位,三成學生能獲得工程設計與產品研發的工作崗位。而主要矛盾體現在:有一半以上學生的職業需求是從事設計與研發方面的工作,而現實與理想相去甚遠。究其原因,我國機電產品依賴引進技術生產的企業數量較多、靠自主研發并有自主知識產權的企業比例不高,可能也是現階段機械類本科學生就業崗位與就業意愿差距較大的原因之一,人才市場的變化、畢業生的機遇等也能在一定程度上解釋調查結果,但如何主動適應社會生產力提高對科技進步的依賴和對勞動者素質提升的要求,在滿足學生多層次學術愿望和職業意愿的同時,使其具備社會所需要的價值和文化,實現學生的個性弘揚與全面發展的統一,仍是省屬地方高校機械工程高等教育改革的當務之急。

2 創新多層次協同的教育模式,培養個性化機械工程師

2.1 以實現“目的個性化”為目標的初級專業教育階段

由于按機械大類招生,新生剛入校時,接受的大類專業教育是粗放、介紹性的,效果十分有限。機械大類各專業前3個學期的課程在“寬口徑、厚基礎”原則下設置一致,第4學期開始分專業教學。為了避免學生選擇專業時的無知和盲動,我們在第2學期安排了2周的認識實習,使學生對機械大類各專業要做什么、怎么做有了大致認識和了解,為迎接“成才通道”做了思想上、感情上的準備。第3學期末在分專業之前,我們召集機械大類的全體學生,請各專業責任教授進行一次詳盡的專業教育,回答學生關心的問題,目的不僅是增強學生對各專業的人才培養目標、課程體系、就業方向的了解,也是通過這樣的過程,讓學生可以根據自己的興趣、能力、特長甚至社會關系,有針對性地確立自己的學術愿望及職業需求。接下來,在第4學期第6周前后,我們要求各系主任、專業責任教授、專業核心課程責任教授分專業進行一次更為詳盡的專業教育,內容包括專業學習的基本任務、學科專業最新發展動態、課程特征及作用、教學組織結構、教學資源、學習方法以及協同教育的目的和形式。

2.2 以實現“過程個性化”為目標的分層次協同教育培訓階段

2.2.1 學科內整合關鍵技能的教育培訓層次

依托學院設立的全國CAD應用工程培訓網絡湘南基地、國家制造業信息化培訓基地、三維CAD原廠認證聯考授權考試網點以及學校工程訓練中心,進行學科內整合關鍵技能的第二課堂學習。大學生主動參加SolidWorks,CATIA,PRO/E,Ansys和UGⅡ的學習,積極參加數控操作實訓的學習,并獲得相應的培訓證書和職業技能鑒定證書。

2.2.2 教學與科研并行的教育培訓層次

在專業課程教學、專題講座及課程設計和畢業設計環節中,以“教學與科研并行”的形式,加強教師的研究性教學和指導學生開展研究性學習。

首先,要求擔任專業課程教學的教師充分尊重學生的智力,將自己在該課程領域的成果(主要是論文成果),內化為約占課程8%課時的教學內容,以拉近學生與現代科技發展的距離,并塑造別具一格的個性化教學風格,形成教學特色。其次,要求擔任專業課程教學的教師在大學生科技文化節期間,為本專業學生舉辦一場學術講座。老教師要將相關領域基礎理論中的知識點和學科發展的前沿自然地、水到渠成地結合,真正做到深入淺出。科研資歷較淺的年輕教師可以向學生解讀課題標書、分享成果。再次,打破由教師承包半個班進行專業課程設計指導的傳統,采用“雙向選擇”,由更多的研究型教師,面對更多的班級,進行短時期、高水平的學術指導,充分發揮其教研所長。最后,在畢業設計環節,我們不但繼續執行“雙向選擇”的做法,而且在“大機械”教育教學平臺下,實現各專業師資共享,讓工程設計類、軟件設計類、工程技術研究類的課題能夠與學生的學習興趣、認知能力、解決技能、學術愿望及職業需求很好地對接,讓所有學生都“有的吃”,讓尖子生“吃得飽”。

2.2.3 以工程實際問題為中心的教育培訓層次

高年級學生已具有了基礎理論和專業知識,但這只是智能奠基,是創新素質形成的前提,不可能自然產生創新能力。只有通過理論與實踐的緊密結合,通過工程研究及生產實踐的鍛煉和應用,以工程實際問題為中心開展教育培訓,形成以創新質量和貢獻為導向的評價機制,才能增強學生的自學、觀察及實驗操作能力,增強其學習能力、工程意識、創新思維和創業才能,也才能增強其生產能力和組織管理能力。這種綜合素質的提高,正是當前素質教育要達到的重要目標。吸納學生參與到科技產業實體的新技術與新產品開發、生產,技術轉讓,技術承包,技術咨詢和技術服務的過程中,是現階段滿足這一教育愿望的最好方式。

2.2.4 以聯合培養為導向的教育培訓層次

我校實行國家國防科技工業局、中國核工業集團公司與湖南省人民政府共建的管理體制,多年來為核電行業輸送了大批高素質專門人才。我們創造條件,積極探索校企合作的新模式,本著“優勢互補、合作共贏”的原則,2006年以來先后與以核能發電為主營業務的中核集團江蘇核電有限公司,在核科研、鈾轉化、后處理、核設施退役和放射性廢物治理等方面具有明顯優勢和科研生產力的中核四〇四有限公司、中核集團、蘇州閥門廠3家企業,簽訂了《中核***與南華大學“訂單+聯合”培養核電人才協議》。從本科教育入手,加速教學內容、課程體系、教學方法和管理體制與運行機制的改革和創新,積極培養戰略性新興產業所需的大機械類專業人才,滿足國家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對高素質人才的迫切需求。

2.3 以實現“結果個性化”為目標的協同教育培訓階段

為實現“結果個性化”,我們主要做了4件事:(1)根據畢業生的職業需求和現實能力,為他們推薦和聯系畢業實習單位。(2)在學校畢業生供需見面會上開設分會場,組織專業教師、特別是有企業工作經歷的教師以及學生輔導員,就用人單位的崗位要求與畢業生的職業需求和現實能力,進行實時咨詢和對接分析。(3)向畢業生公布專業責任教授、系室主任及專業課程教師的手機號碼,在第7、第8學期為他們實時提供就業咨詢服務。(4)根據專業教師所掌握的信息和資源,為考研學生提供報考學校或調劑學校及其研究方向的咨詢,提供面試技巧的咨詢,以滿足考研學生的學術愿望。

3 結束語

通過構建“個性化培養機械工程師創新素質的多層次協同教學模式”,按照“分層實施、按需培訓”的策略有效地運行該模式,實現“目的個性化”“過程個性化”和“結果個性化”高度統一,增強協同教育的教育資源配合性,為培養機械工程師創新素質人才進行了有益的探索,多年來,機械工程學院畢業生的就業率在全校名列前茅,深受用人單位歡迎。

參考文獻

[1] 李嵐,邱長軍.個性化培養機械工程師創新素質的多層次協同教學模式研究[J].科技資訊,2009(34):164-165.

[2] 郭士正,戴瑞琳.構建數字校園實現個性化教育及創新人才的培養[J].龍巖學院學報,2006(1):70-72.

[3] 楊利峰,劉勇.基于多層次模型的高等教育滿意值探討[J].阜陽師范學院學報:自然科學版,2009(3):12-17.

[4] 姜乃強.11所特色高校組建協同創新聯盟,創新人才培養模式[N].中國教育報,2011-10-21.

收稿日期:2012-05-25

第11篇

關鍵詞 校企聯合培養;專業學位研究生;創新培養基地;實踐能力

中圖分類號:G643.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1-489X(2013)21-0001-02

1 引言

近年來,我國年招收碩士研究生已達50萬人,從碩士研究生就業趨勢來看,大量走向社會實際領域。同時,隨著我國經濟社會的快速發展,經濟結構正處于調整和轉型時期,職業分化愈來愈細,技術含量愈來愈高,社會在工程等專業領域對高層次、應用型專門人才的需求越來越強烈。本文根據近年來的研究生培養經驗,提出建立校企聯合模式,通過研究生創新培養基地的建設,實現專業學位培養高級應用型人才的培養目標。

2 全日制專業學位研究生培養過程中存在的問題

目前,我國碩士研究生教育存在學位結構不能滿足社會經濟發展需要、專業學位研究生培養模式不能滿足高級應用型人才培養需要兩個突出問題。

2.1 學位結構不能滿足社會經濟發展需要

從碩士研究生培養規模來看,學術型碩士研究生規模過大,專業學位型研究生培養規模過小,且在職攻讀專業學位比例較大、全日制攻讀比例過小,與社會經濟發展需要之間存在一定的脫節現象。為此,教育部下發《關于做好2009年全日制專業學位碩士研究生招生計劃安排工作的通知》,通知要求擴大全日制專業學位碩士研究生規模,并且主要用于招收應屆本科畢業生。從近3年碩士研究生招生情況來看,碩士研究生招生結構進一步優化,專業學位碩士研究生招生規模及比例逐步增大,學位類型結構日趨合理。近3年,全國碩士研究生招生專業型和學術型結構比例從2010年的0.302:1,到2011年的0.427:1,2012年發展到0.569:1。而南華大學2012年研究生招生中專業型和學術型研究生結構比例發展到1.415:1。全日制專業學位研究生的擴大招收,研究生的生源結構調整,重新定位碩士研究生教育的培養目標,使得碩士研究生培養更加密切地滿足社會的需求。

2.2 專業學位研究生培養模式不能滿足高級應用型人才培養需要

在專業學位研究生培養實踐中較多地移植了學術學位研究生的培養模式,特別是在制訂培養方案、教學計劃、論文選題、論文質量評價標準等方面,大多照搬學術型研究生教育模式,重理論輕實踐,以致專業學位研究生教育人才培養的特色不能凸顯,也就達不到培養高層次應用型人才的目的。專業學位研究生培養過程中還存在培養過程缺乏實踐性、質量評價模糊不清、概念認同度較高但實際認同度較低等問題。因此,調整碩士研究生培養目標,積極推進碩士研究生培養模式改革,加強應用型高層次人才的培養力度,促進人才培養與社會需求的有效銜接,變得更為迫切。

3 校企聯合培養模式存在的優勢

校企聯合培養研究生作為培養創新型人才的有效途徑,能夠向研究生教育提供實踐機會、需求信息、政策支持和財政資源,是研究生培養機制的重要組成部分[1]。校企聯合培養研究生是高校、企業、學生三贏的培養模式:有利于培養研究生的創新素質和創業能力,獲得創業經驗,將更易使學生面向社會、面向市場,提高其就業競爭力;有利于企業利用學校優秀的、廉價的人力資源、研究條件和科技資源,實現企業的產品、技術更新,提高創新能力;有利于高校科研以需求為導向,促進研究開發、成果轉化和產業化鏈條的形成,同時也有利于導師尋找新課題,獲得企業經費的支持。

4 校企聯合培養研究生的主要合作模式

隨著時代的發展,校企聯合培養研究生的合作模式日益多樣化,內容日益豐富。具體來說,校企聯合培養研究生根據合作層次不同,包括4種主要合作模式[2]。

1)引進企業人才到高校兼任導師是校企聯合培養研究生的雛形,可以實現跨學科、跨單位研究生培養資源的共享,擴展研究生的學術視野,增強研究生的科研創新能力。每個研究生由校內導師和企業導師一起對其進行科研指導,接受企業管理及開展企業產品研發,提高研究生培養質量。

2)以項目為依托聯合培養研究生模式是以科研項目成果為媒介,把大學與企業聯合在一起,充分利用各方優勢,實現優勢互補。企業與大學針對企業產品技術創新需要提出研究課題和項目,由企業負責研究資金,雙方提供研究人員共同成立科研攻關小組,科研成果由企業進行工業化生產。

3)校企聯合開辦研究生班。根據產業發展對人才的新要求,學校與企業雙方共同制訂教學計劃,加強實踐性教學等聯合培養研究生,在為企業服務的同時,也為自己籌措研究經費。同時,企業還能把行業研究的前沿問題以及影響行業發展的關鍵技術難題直接帶進學校,使研究生能近距離地接觸技術前沿,參與到關鍵技術研發之中,拓寬研究生的視野,推動應用型人才培養質量的提高。

4)聯合設立人才培養和科學研究基地。①聯合設立研究生培養基地,為研究生提高科研能力、創新能力等提供重要平臺。高校與企業建立研究生培養基地,高校負責跟蹤檢查學生的實踐能力,企業為學生實踐提供條件和指導。這種模式培養的人才,既有扎實的理論基礎,又有非常強的實際操作能力,企業聘用后直接進入工作崗位,很受企業和高校的歡迎。②面向行業產業共建協同創新中心,以工程技術為主體,以培育戰略新興產業和改造傳統產業為重點,通過高校與高校、科研院所,特別是與骨干企業的強強聯合,成為支撐行業產業發展的核心共性技術研發和轉移的重要基地。將從行業產業共性技術問題的突出問題出發,充分發揮高校多學科、多功能的綜合優勢,聯合各類創新力量,建立協同創新平臺,形成“多元、融合、動態、持續”的協同創新模式與機制,培養拔尖創新人才,逐步成為具有影響的學術高地、行業產業共性技術的研發基地和區域創新發展的引領陣地[3]。

5 校企聯合培養研究生模式的實踐

專業實踐環節是全日制專業學位研究生培養過程中其實踐性得到最大體現的環節[4],同時也是其與學術型研究生培養的最大區別。落實專業實踐環節最有效的方法就是建立校企聯合培養研究生基地。南華大學機械工程專業分別與湖南天雁機械有限責任公司、衡陽運輸機械有限責任公司建立研究生創新培養基地,開展校企聯合培養機械工程專業學位研究生。

1)研究生集中于第一學年在學校修完培養計劃規定的課程和學分,并且根據企業技術需求開設特色課程。如專門為聯合衡陽運機基地培養的研究生開設了鋼結構與有限元分析、皮帶運輸機械設計等課程。

2)聘請基地所在企業理論水平較高、實踐經驗豐富的人員擔任企業導師,如聘請湖南天雁企業負責人、技術副總為專業型碩士生導師。學校對基地研究生實行雙導師制,注重發揮校企雙方導師在理論研究、生產實踐方面的優勢[5]。導師根據機械工程全日制專業學位培養方案共同制定和實施學位論文培養計劃,研究生培養基地為研究生提供大量具有實用性、適應企業技術攻關的論文選題,使研究生科研創新能力及實踐能力的培養得到保證。

例如:在湖南天雁基地,論文選題主要根據企業在渦輪增壓器關鍵零部件特殊技術要求以及學院在激光加工、熱處理加工等方面的科研基礎進行選題;在衡陽運機基地,選題根據企業在運輸機械鋼結構設計方面的技術要求以及學院在ANSYS有限元方面的科研基礎進行選題。

3)研究生在聯合培養基地完成論文實踐環節。工作期間所形成的科研論文,經校企雙方認可,并經企業審核同意后,才可在期刊報紙和學術會議上發表,避免技術泄密。在聯合培養基地,研究生科研成果之產權歸屬根據不同情況協商處理。

6 結論

通過與企業建立校企聯合培養研究生基地,利用企業優勢,聯合培養研究生,有效提高基地研究生的實踐能力、創新素質和創業能力;降低企業研發成本,實現企業的產品、技術更新;同時也拓寬了機械工程領域開展以企業技術創新需求為導向,與應用型人才培養緊密結合的科學研究渠道,為高校與企業合作促進研究開發、成果轉化和產業化鏈條的形成打下良好的基礎。

參考文獻

[1]姜志勝,戴劍勇,等.完善產學研基地培養模式與機制,提升研究生創新能力水平[J].南華大學學報,2012(13):83-85.

[2]張振剛.關于研究生培養機制建設和發展的思考[J].中國高等教育,2008(10):29.

[3]王建民,楚紅麗.擴招中的碩士研究生培養質量控制與提高[J].高等教育研究,2001(24):66.

第12篇

    機械工程材料是機械及近機類專業一門重要的專業基礎課。本課程以材料的成分、加工工藝、組織結構與性能之間的關系為主線,重點介紹材料的本質,提出有關的理論和描述,說明材料結構是如何與其成分、加工工藝、性能以及行為相聯系的。作為高等農業院校的機械設計以及農業機械化等專業的學生,學習本課程的目的,主要是使學生獲得常用工程材料的種類、成分、組織、性能和熱處理改性方法的基本知識。了解工程材料在機械工業特別是農業機械中的應用,通過對基礎科學和知識的綜合運用,使學生掌握常用機械工程材料的種類、成分、組織、性能以及改性方法等,初步具備根據零件的服役條件合理選材和妥善安排工藝路線的能力,為學習后續專業課程和從事機械設計及制造工作奠定基礎。根據專業大綱安排,西北農林科技大學的機械工程材料課程在大學二年級第一學期進行。這一學期,學生所學的課程大部分還是數學、英語、物理等公共基礎課,機械工程材料屬于學生剛剛接觸到跟自己專業相關的少數幾門課程之一。

    2 機械工程材料課程性質及教學現狀

    理論性強,微觀概念多 機械工程材料課程,不像物理、力學等有著嚴密的邏輯推導和計算過程,也不像工程制圖等相關課程,比較直觀生動。機械工程材料課程總的特點是理論性非常強,涉及的原子、分子水平的微觀概念很多。特別是與金屬學相關的部分,如晶體結構、晶體缺陷、位錯運動以及凝固結晶、相的概念、組織轉變等,這些概念都是微觀和抽象的,學生無法通過推導計算獲得,更無法通過肉眼直接觀察和親身體驗到,有時候需要通過一定的空間想象力來理解它們。這樣就導致教師講授起來有一定困難,而學生學習起來感到難以理解,從而感覺枯燥、乏味,失去學習的興趣。

    課程涵蓋內容廣 機械工程材料課程包含了材料科學專業中的力學、金屬學、熱處理原理、熱處理工藝、金屬材料、非金屬材料以及失效分析等多門學科的專業知識,內容廣而分散。而在“寬口徑、厚基礎、強能力、高素質”的人才培養模式引導下,專業課程的學時數在不斷壓縮,而要求學生了解的內容卻越來越多。這樣就形成了一種矛盾,即教師上課的課時數減少了,而學生需要學到的知識卻增加了。這就要求任課教師能夠統籌安排上課課時,充分利用現代化的教學手段,精簡課堂講授內容,突出重點的同時拓寬知識面。

    現有課本內容知識陳舊 大學教材內容陳舊,知識老化,這些是在我國高等教育中各門課程都有可能會遇到的,也是現在我國高等教育中普遍存在的問題。出版一本教材的過程是相當復雜的,要經過編寫、審核、校對、出版、發行等多個環節,因此,當書真正出版出來以后,有些知識可能已經更新。而對于教師來講,頻繁更換教材,也不利于熟悉教案,積極備課。《機械工程材料》課本內容主要以金屬材料為主,而近年來,隨著科學技術的快速發展,各種新材料、新工藝在不斷涌現。全球性的能源危機以及環境污染問題,對現代的新材料除了在性能、工藝和成本等方面的傳統要求外,更提出了與環境協調、綠色環保、可循環再生等更高的要求。為了保證該課程的教學質量,并使學生能夠盡量了解到本領域的發展動向,就迫切需要教師改變傳統的以課本為主的教學方式,探索更加有效的教學模式,使學生理解并掌握課本基礎知識的同時,能更多地了解和把握本領域的研究與發展動向。

    3 教學改革探索

    充分利用網絡多媒體技術 多媒體技術是現代化教學的非常有效的輔助工具,教師要注重利用并充分發揮多媒體的特點,制作形象生動的多媒體課件。對那些學生難以理解、教師又難以講解的比較抽象的內容,比如晶體結構原理、合金結晶過程、位錯類型及運動過程等,通過收集以及自己動手制作一些簡單的動畫,生動形象地來演示復雜的變化過程。這樣不僅加深了學生對相關知識的理解掌握,同時還活躍了課堂氣氛,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如對鋼鐵材料的熱處理工藝等,注意并積極收集工程訓練實習以及工廠企業的熱處理工藝過程的錄像資料,在講解課本內容的同時輔助播放實際熱處理過程錄像,注重理論與實際相結合,使課程內容具有真實感,更利于學生理解和掌握。

    充分利用學校的網絡教學平臺,隨時充實并完善課程信息,課堂講授的重點、難點以及教學用課件及時上傳至平臺,便于學生隨時下載并復習掌握當堂內容;利用網上作業提交和批改功能,可以快速有效地發現學生學習中的問題,了解學生對知識的掌握情況,并能及時得到反饋;通過網上答疑,增加了教師和學生的課后互動,改變了以往只有上課時才能見到教師,學生有問題得不到及時解決的現象;充分發揮網絡平臺信息量大的特點,注重將生活及科研中接觸到的與課程內容相關的新聞報道、最新科研成果等,收集并上傳至教學資源,供學生掌握基礎知識的同時,更多地來了解社會發展在所學領域的需求,激發學生自我提高的熱情和積極性。總之,網絡平臺讓教學更加真實具體,更加強了教師與學生的互動。

    精簡課堂教學內容 結合學校的優質課程建設項目,充分利用網絡多媒體技術,精簡課堂教學內容,做到夠用就行。按照專業培養方案,機械類專業的學生學習機械工程材料的主要目的是掌握成分—結構—性能之間的內在聯系,并能在零部件設計中合理地進行材料選擇,因此,在課堂講授中刪減了那些理論較深的內容。如課本第二章材料的結構,其中晶面與晶向部分,對于非材料專業的學生不需要掌握;還有位錯的理論,學生只需要知道位錯是由于原子的錯排造成的,不需要了解更多關于位錯的形成機制等。再如鐵碳相圖的部分,因為高溫包晶反應在生產中很少會用到,所以把包晶反應區省略,將相圖簡化,重點講解共析和共晶反應部分。在工業用鋼部分,因目前金屬材料仍然占據工程材料中大約70%的市場,課堂教授主要內容仍然以金屬材料中的碳鋼和合金鋼為主。對于課堂上不能詳細講解的知識,或者僅作為了解性的一些內容,如陶瓷、高分子的晶體結構、熱處理新技術,以及非金屬材料、復合材料等,將其上傳至網絡課程平臺,作為學生自學內容,拓寬他們的知識面。

    靈活選用教學材料 選用十二五規劃教材作為教學用教材,基礎內容深入講解,包括材料的結構、鐵碳相圖、鋼的熱處理等。但在授課中,不僅僅局限于所選中文教材內容,還結合英文原版教材FOUNDAMENTALS OF MATERIALS SCIENCE AND ENGINEERING,更多地提供中英文對應專業詞匯,并摘錄一些章節,課堂上詳細講解,讓學生學習到專業知識的同時,又能接觸到純正流利的英文表達方式。將某些章節相關的典型的中英文科研論文及掌握的最新的研究成果等介紹給學生,供學有余力以及對材料研究感興趣的學生開闊眼界,并能使他們更加了解材料研究對社會發展的重要意義。

    還在最后一章材料選擇中,增加材料與環境的可持續發展。對于一名合格的工程技術人員,在選材中除了考慮傳統的性能、工藝、成本等因素外,更要考慮材料的開發、服役、回收等環節可能造成的環境負荷。盡量選擇環境友好材料,做到廢棄零部件材料能夠回收再利用或能生物降解,將對環境的影響降到最低。

亚洲精品无码久久久久久久性色,淫荡人妻一区二区三区在线视频,精品一级片高清无码,国产一区中文字幕无码
中日韩国语视频在线观看免费 | 午夜激情视频久久 | 在线看片免费人成视频福利 | 综合久久久久综合网站 | 日本乱辈伦视频 | 日本中文字幕第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