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首頁 精品范文 重癥監護室護理論文

重癥監護室護理論文

時間:2023-03-24 15:46:41

開篇:寫作不僅是一種記錄,更是一種創造,它讓我們能夠捕捉那些稍縱即逝的靈感,將它們永久地定格在紙上。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12篇重癥監護室護理論文,希望這些內容能成為您創作過程中的良師益友,陪伴您不斷探索和進步。

重癥監護室護理論文

第1篇

1研究方法

1. 1數據庫中文生物文獻數據庫(CBM>,中國期刊全文數據庫(CNKI) o

2結果

[1]

2. 5學方法進行資料分析時,大多數采用SPSS的不同版本進行分析,共42篇,2篇未采取統計學分析,其余均采用t,Kruskal一wallisTest檢驗、百分比、均數、標準差等進行分析。

3討論

3. 1發展特點①論文數量、質量提高:關于護士工作滿意度的論文數量逐漸增多,以護士工作滿意度為研究課題的碩士論文也開始增多,說明國內近年來對護士工作滿意度的研究開始逐步重視,關注日益增多;研究對象的范圍逐步擴大,從醫院擴展到社區;從護士到專科護士,對于手術室、門診、急診、精神科、重癥監護室等具體里護士工作滿意度的關注也增多,護士、新護士、護士長、帶教護士、本科護士等特殊群體也包含其中。為護士工作滿意度的研究拓寬了范圍,并加深了研究的深度。護士工作滿意度對護士、病人、醫療單位都具有一定的影響。②測評內容細化:從認識開始強調環境對工作滿意度的影響,到現在工作本身相關、與者有關以及源自護士自身等諸多因素,如護士工作滿意度與病人工作滿意度的相關,同事支持與護士工作滿意度的相關,護士長領導行為與護士工作滿意度關系的探討,手術室女護士職業應激、支持與工作倦怠的研究,聘用制護士工作滿意度及其與組織承諾、離職傾向的關系研究等。運用比較分析法,實施系統化整體護理1年,前后不同時段護士工作滿意度的自身對照川,不同科室護士工作滿意度對比,如精神科護士與非精神科護士、急診護士與普通病房護士、在編護士與合同護士、分級管理模式病房護士與普通病房護士,以分析其特點。引人定性研究法,綜合醫院重癥監護病室護士工作滿意度的,采用深度訪談法搜集9例個案資料,并將資料組織為對研究現象有意義、個體化的解釋,并提出醫院對所士加強管理的對策和措施。

4對策及展望

在研究內容上,由于缺少一個包含組織、專業和個人的變量的模型,制約了護士工作滿意度的研究。應該進一步探討適合中國的護士工作滿意度的構成維度以及各相關因素是如何影響滿意度水平的川。

研究工具上,應該通過對國內護士自身工作滿意度進行實證研究,自行開發一套適合我國國情的測評工具,用科學的方法將其量化,并驗證其信效度,以評價我國護士工作滿意度水平。

在研究方式上,以往的研究多采用橫斷面調查,缺少縱向研究,不能完全確定因素之間的因果關系,應不斷納人新的變量,加強因果關系的分析,逐漸從理論研究進人到設計實踐研究的階段川。多方采集信息,綜合調查護士、管理者和其他相關人員的信息,更全面、深刻地探討不易察覺的護士工作滿意度影響因素,避免僅限于工作滿意度的簡單重復調查與減少護士流失率措施的寬泛敘述。

在進一步拓展應用性研究領域方面,應當逐步建立我國的護士工作滿意度常模,在各個醫療單位中能夠進行橫向比較,使研究結果的應用性及可操作性得到實質性的進展。研制和完善護士滿意度評價的輔助評價系統閉。

第2篇

1.1兒科護理的建設與發展

1.1.1兒科護理模式轉變與工作內涵延伸

我省兒科護理從上世紀50、60年代開始建設,經歷80、90年代的發展,兒科護理模式從傳統的“以疾病為中心”逐漸轉變“以病人為中心”責任制整體護理,護士以患兒為中心,以解決問題為目標,按系統的護理程序進行護理。進入21世紀,兒科護理有了質的飛躍,在新的醫學模式指導下,護士的角色特點從院內疾病照護者向全程健康促進者、專科疾病管理者等多元化的方向發展。護士承擔的不僅是對患兒的照顧,還要兼顧對患兒整個家庭的支持。讓家庭參與對患兒的照顧,促使患兒獲得生理與情感的最大滿足,如設立母嬰病房、家化病房,成立兒童哮喘病夏令營,早產兒延續護理、新生兒撫觸、開展社區護理義診服務等。

1.1.2兒科護理新技術的開發與推廣應用

醫學的發展對護士專業照顧能力有了更高要求。護理工作以安全舒適為目標,落實基礎護理和專科護理措施、提供專科搶救、正確熟練掌握護理操作技術,并能真實、客觀、及時地書寫護理記錄。與此同時,兒科臨床護理新技術、新業務發展迅速。早產兒微量持續喂養技術、小兒外周靜脈留置針穿刺、橈動脈穿刺、新生兒黃疸換血護理技術、新生兒撫觸在早產兒中的應用、高頻機械通氣護理技術、小兒腸造瘺全程管理規范、兒童皮膚傷口護理技術等,經外周中心靜脈穿刺技術(PICC)在新生兒、血液病、腫瘤等推廣應用大大推動兒科臨床專科技能的發展,促進專科護理人才的培養。

1.1.3PICU與NICU的建設與成果輻射

兒科重癥監護室(PICU)和新生兒重癥監護室(NICU)的建立促使重癥護理管理架構建立,特別2009年省衛生廳提出《福建省兒童救治體系建設實施方案》,全省共建立縣級以上兒童救治中心定點醫院51家,新生兒救治定點醫院45家,進一步健全兒科120院前急救,完善急救流程和轉送措施,形成重癥、疑難危重患兒轉診收治網絡,提高搶救水平。全省重癥監護培養體系已初具規模,并不斷發揮輻射作用。通過開展醫療下鄉幫扶、護理技術會診,每年定期開展全省小兒急危重癥護理進展學習班、兒童PICC的臨床應用與護理進展班等,充分滿足基層護理人員需要,提高基層兒科護士對兒童救治知識、兒童保健和急救知識的掌握,為培養基層兒科優秀護理人才,促進專科護理發展起到良好推動作用。

1.1.4預防和減少突發公共事件對兒童造成的損害

近年多起突發公共事件的發生,讓我們充分認識醫學救援的重要,而醫院是醫學救援中的一個重要環節,醫務人員是應急救援的重要組成部分。在醫療隊伍中,護理人員占醫療隊伍近一半比例,是參與醫學救援的主力軍之一。“三聚氰胺”奶粉事件、兒童手足口病暴發、甲型H1N1流感暴發,兒童成為這些突發事件的主要受害者。為最大程度地預防和減少突發公共事件及對兒童造成的損害,我省兒科護理人員在第一時間里積極戰斗在一線,應用專業的知識和技能,配合醫療團隊,合理安排搶救護理程序,做好預防處置工作。同時接受省衛生廳派遣任務,積極抽調兒科護理人員遠赴安徽撫陽參加救援,得到當地政府部門和社會的一致認可。

1.2兒科護理隊伍與人才梯隊建設

1.2.1兒科護理隊伍結構的優化

護理隊伍不斷壯大,初步調查統計,目前我省從事兒科護理隊伍人數達3034人,特別近幾年,從事兒科護理人員的學歷結構由單一的中專教育逐步發展為多學歷層次并存,目前擁有研究生學歷及本科學歷526人,占兒科護理隊伍的16%,大專學歷占40%,擁有中級以上職稱護理人員799人,占26%。

1.2.2兒科護理隊伍的培養

護理人才的培養模式及梯隊建設與醫療機構的發展緊密相連,國內護理學科發展大環境也影響著兒科護理隊伍建設的方向和重點。上世紀50、60年代,醫院對兒科護士的培養以合格的臨床兒科護士為目標,80、90年代以提升臨床護理人員學歷層次為目標;隨著護理各專業建設步伐加快,對先進的專業人才趨之若鶩,90年代中后期,兒科護理人員也有機會通過醫院及省市護理學會搭建對外交流平臺,走出地區、走出國門進行先進護理管理理念的學習、專科進修和專項培訓等,特別近年對建立以專科、專項培訓為目標的護理人才培養及應用體系更是護理學科發展的重點,讓專科護士在臨床護理中發揮骨干作用,從而有力促進護理學科的發展和護理管理水平的提升。近年累計有數十名兒科護理人員前往美國、新加坡、臺灣等地進行參觀與學習,她們為醫院護理隊伍建設和學科發展發揮著重大作用。

1.2.3兒科護理臨床教師隊伍的壯大

注重對臨床教學人才培養,全省23所二級以上醫院實現與省市專科院校協作,40多名臨床專業人才走上講臺,其中教授1名,碩士生導師1名,承擔大中專院校兒科專業授課任務,使得院校學生能更好地將兒科護理理論與臨床實踐結合,為兒科護理隊伍增加新鮮血液,同時也進一步提升臨床兒科護士的基礎理論水平。

1.3開展兒科優質護理

結合衛生部辦公廳印發的“2010年優質護理示范工程活動方案”要求及國際兒科護理發展趨勢,將兒科護理模式由“以病人為中心”向“以家庭為中心”拓展。在全省三級醫院兒科試點病房構建以“家庭為中心”的兒科優質護理共贏協作模式。在兒科護士角色行為中,不僅充當直接護理者角色,明確兒童住院只是很短一段時間,兒童護理范疇應由醫院延伸至社會家庭,涵蓋0~18歲年齡階段健康與非健康所有人群的護理工作。因此,兒科護士在充當患兒與家長的教育者、康復與預防指導者、合作與協調者角色等方面也能實施到位。如:加強住院期間對家長照護能力的提升,是新模式下兒科護士工作的一個新內容,通過責任護士、護士長共同深入住院患兒家庭中,對患兒護理問題及家長護理行為進行診斷、糾正患兒家長的錯誤理念和方法,通過宣教、兒科入院指導、制作疾病相關健康教育手冊,指導家長參與關于患兒安全護理要點、監護、用藥、營養、心理護理、衛生活動等合作性照護項目,并及時了解患兒及家屬的意見和感受,及時進行評價和再指導,幫助家長掌握必要的照顧知識與技能,有效且持續地參與患兒的護理;讓家長有能力在出院后持續性照顧兒童,對兒童的生長發育產生較好的健康促進作用。護理人員發揮護士各自的能力與角色作用,使護患雙方相互理解,產生良好互動、和諧溝通、角色互補、價值認同,提升家長疾病照護和預防能力,滿足父母及社會需求,提高社會滿意度,同時也體現護士專業成就感與社會價值。

1.4循證護理在兒科的應用

推廣兒科循證護理,伴隨著兒童急重癥監護體系的不斷完善,兒科急重癥護理工作中還需要將新的循證護理證據與臨床工作相結合,以提高護理服務質量,改善患兒治療與護理結局。如:呼吸機相關性肺炎、壓力性胃黏膜疾病、兒童疼痛與鎮靜、兒童營養攝取,兒童皮膚護理、非計劃性拔管等。呼吸機相關性肺炎是兒童監護室中關健性的醫護實踐質量指標,為減少呼吸機相關性肺炎的發生,兒科護士們探索執行以循證為依據的集束護理干預,如定時的兒童口腔護理,抬高床頭30度,氣道護理無菌操作的規范等,特別強調定時的口腔護理是預防呼吸機相關性肺炎的保護性因素。

1.5兒科護理信息化建設

伴隨著信息化技術越來越多應用于醫院臨床科室,兒科護理信息管理已是一種護理管理新方向及保障護理安全的有效手段。已有3家三級醫院兒科使用移動護理查房系統、采用電子條碼掃描進行患兒身份識別、對手術或醫療處置的患者身份與手術部位在執行處置前的再確認、患兒用藥、跌倒的預防等,通過信息化數據管理,保障患兒安全、實現臨床護理管理科學化、工作流程人性化,進一步提升兒科護理服務質量及管理水平。

1.6兒科護理臨床研究與適宜技術臨床應用的拓展

我省兒科護理科研起步于上世紀90年代中期,近5年取得較快發展,在新生兒護理、兒童急重癥護理、兒童康復護理、兒童生長發育及預防保健護理領域逐漸形成兒科特色護理研究領域。近5年共承擔國家級課題1項、省級及地市級課題9項,科研獲獎3項、獲得專利3項、小發明小創造4項,發表學術論文100多篇,其中國家級刊物10余篇;主編或參編《專業技能測試標準與訓練指導》、《醫學臨床“三基訓練”護士分冊》三部;福建省婦幼保健院組織拍攝的兒科護理操作視頻成為福建醫科大學兒科護理實驗教學輔助教材,并作為兒科護理專科技術操作教學的培訓教材之一。適宜技術臨床應用不斷拓展。從最初一次性密閉靜脈輸液技術代替開放式靜脈輸液;從鋼針靜脈穿刺到外周靜脈留置針穿刺技術;新生兒大腿外側肌肉注射;藍光治療護理技術規范;簡易持續性氣道正壓通氣(CPAP)使用;新生兒黃疸換血護理技術;PICC穿刺及維護;新生兒院前轉運;高頻機械通氣技術;外周動脈穿刺及置管技術等,大大提高危重患兒救治成功率。

1.7兒科護理學術交流與科普活動

福建省護理學會兒科專業委員會舉辦多場國家級的兒科及新生兒重癥提高班,各地報名參加人員近1000人。結合“世界兒童日”和“六一”兒童節,福建省福州兒童醫院護理部組織開展深入社區及慈善機構的“世界兒童日”護理義診與獻愛心活動。每年“六一”兒童節期間,福建省婦幼保健院、福建省福州兒童醫院都會組織一場醫院內護理義診活動,傳授兒童家庭護理知識及兒童家庭護理急救技術等,深受家長的好評;每年定期開展兒科護理管理者聯誼活動,有力促進了兒科護理管理者之間經驗的交流與借鑒。

2福建省兒科護理學科發展存在的問題

與國際、國內先進省市兒科護理發展相比,雖然我省兒科護理工作取得一定的成績,但工作中還存在不足與差距。為深入了解我省兒科護理存在的不足,由福建省護理學會兒科專業委員會向全省二級以上醫院護理部發放問卷,進行兒科護理工作現狀調查。此次共發放調查問卷112份,收回問卷101份,回收率90.1%。三級以上醫院占34%(其中三甲醫院占18%,三乙醫院占12%,專科醫院占4%),二級醫院占62%(二甲醫院占43%,二乙醫院占19%);兒科床位設置:30家三級醫院擁有兒科床位共2237張,占全省兒科總床位的50%,67家二級及以下醫院擁有兒科床位總數占總床位的50%,說明二級以下基層醫院兒科建設還未完善。調查結果分析如下:

2.1兒科護理隊伍不穩定,人才梯隊不合理

調查結果顯示:全省兒科護士3056人,編外護士1856人,占兒科護士總數的60.7%。編外護士多造成護理隊伍不穩定,護士流失率高,增加醫院人力成本支出,同時也不利于醫院護理隊伍人才的培養和人才梯隊的規劃,造成護理人才的斷層。職稱聘任方面,全省兒科護理高級職稱111人,占護士比例3%,護理高級人才比例小,主任護師占0.5%,副主任護師占2.2%,主管護師占15.8%,護師占27.2%,護士占54.3%,與醫療人員相比有較大差距。高級職稱配比少,造成護理職業生涯的瓶頸及護理研究人才短缺、護理科研能力薄弱,同時也影響兒科護理學科的發展。單一繁重的護理工作量讓新護士甚至不愿意到兒科病房工作,給兒科護理工作也帶來極大的負面影響。

2.2兒科護理新理論與新技術應用不平衡

相對三級醫院,護理新業務、新技術開展較全面,而對于二級以下醫院,由于醫院本身規模限制及對兒科投入不足,且兒科產生經濟效益少,基本只作為醫院的二級分科。專科的不細化造成專科護理的很多新技術不開展或應用少,達不到提升兒科專科護理能力要求。從社會到家庭,普遍認為護理就是給小孩打打針、換換屎尿褲,是保姆式工作,沒有發展前途。

2.3家庭社會需求與兒科護理存在差距

兒童作為特殊的人群,其生理、心理各方面發育還未成熟,不同于成人,不是成人的縮影,受疾病影響,小兒對家長、家庭依賴及心理影響更大,而家庭也因兒童住院這負面性生活事件受到影響,家長感到壓力與負擔。據相關機構調查及文獻報道,住院家長的壓力主要是對患兒疾病擔憂、疾病知識的缺乏、疾病的影響及家庭護理照顧能力的不足等。目前醫院兒科護理工作繁重,人力配置不足,護士常無暇兼顧家長及兒童的心理需要及家庭變化,忽略了家長的參與,造成家庭信息溝通的不通暢,難以滿足家長的需求。

2.4循證護理在兒科應用還不完善

兒科護理人員隊伍年輕化,臨床經驗不足,護士專業技能不熟練,提供以循證護理為依據應用于臨床患者的護理實踐不完善、缺乏科研意識。

3今后五年工作規劃

3.1兒科護理隊伍建設方面

(1)保障編外護士同工同酬,2014年~2015年完成實施以崗位管理代替身份管理。

(2)按福建省護理“十二五”發展規劃要求,2015年三級醫院兒科護理人力配比病房床護比達1:0.6。

(3)建立和完善以崗位勝任力為導向的專科護理人才培養模式,重點發展專科護士、培養護理骨干人才梯隊。2015年完成兒科專科護士人才庫建設,為兒科護理隊伍建設貯備護理人才。

(4)開展護理幫扶互助。每年不定期組織兒科護理管理專家和專科護士下鄉,采用專題講座、現場指導及接收基層醫院進修等方式促進基層兒科護理隊伍人才培養。

3.2專科建設方面

3.2.1建立兒科專科護士培訓基地。

2015年完成申請并組織建立新生兒專科護士、兒童急救專科護士、兒童重癥專科護士培訓基地。

3.2.2建立福建省兒科護理質量評價的敏感性指標。

2015年前完成“護理敏感性指標”,如跌倒率、靜脈外滲率、壓瘡發生率、給藥正確率、院內感染發生率、護士離職率、護士工作滿意度等。通過這些指標把關護理管理中重點關注的內容及管理評價目標,從而促進兒科護理質量的持續提高。

3.2.3建立省級兒科護理網絡信息互動平臺。

利用網絡共享兒科護理新理論、新技術及疑難護理病例探討。2014年~2015年開展分層次繼續醫學教育和兒科崗位技能培訓,繼續開展各種形式的學術交流和聯誼活動,擴大與兄弟省市的學術交流、借鑒先進的經驗,開闊視野及思路,提高兒科臨床護理質量及專科護理水平。

3.3護理服務方面

重視家長、家庭對患兒疾病康復的影響,滿足家長護理需求。以“優質護理示范工程”為抓手,推動“以家庭為中心”護理模式在兒科中的應用,2014年~2015年在三級醫院試點推廣;2015年~2016年在二級醫院推廣;至2017年全面推廣“以家庭為中心”護理模式,讓醫護人員與患兒、家庭之間建立起合作、尊重和支持的互利伙伴關系。通過加強兒科臨床護理服務質量改善,促進家庭維護兒童健康的積極作用,達到全面、全程、連續、專業化、人性化的護理服務目標,讓患兒及家庭滿意、社會滿意、政府滿意。

3.4社會責任方面

積極拓展護理延伸服務,加強社會責任承擔,以專業委員會為主體,借助媒體,聯合社會力量積極開展預防兒童傷害的社會宣傳和健康教育,與社區、學校配合,指導中小學校、托幼機構和社區提高兒童自護、自救的意識和能力。提高災害和緊急事件中對兒童的保護意識和能力,為受災兒童提供及時有效的醫療和心理康復等服務;關注兒童保健服務及慢性病管理。幫助兒童養成健康的行為和生活方式,提高健康素養水平,預防和減少疾病發生。

4政策支持與建議

首先,重視對兒科建設專項資金的投入,滿足兒科發展需求,減少兒科護理人才流失,穩定兒科護理隊伍。

第二,加快城鎮兒童醫保及新農合保險覆蓋,減輕家庭負擔,同時也讓基層兒科護理得到發展。

第3篇

文章編號:1003-1383(2013)06-0907-03中圖分類號:R722.047文獻標識碼:A

近年來隨著醫學的不斷發展,各種醫療技術設備的推陳出新,新生兒重癥監護病房(NICU)的設施更加完善,新生兒急救技術取得了較大的進展,早產兒的搶救成功率和存活率明顯提高。一項早產兒流行病學調查結果顯示,2010年5月1日~2011年12月31日,我國23個省市自治區,52家醫院的早產兒出生率為9.90%[1]。另有報道早產兒存活者中留有不同傷殘者占10%~20%[2],指出神經系統和肺損傷是早產兒遠期后遺癥的兩個主要方面[3],可導致早產學齡兒學習困難。隨著醫學模式的轉變,專業的健康照護者面臨的挑戰,已從保證早產兒存活發展到使他們的發育和預后最優化。早產兒實施以家庭為中心的護理(Familycentered Care,FCC),使早產兒得到父母的全程照護,各方面均達到完善狀態,對提高早產兒生存質量和人口素質有著重要的意義。針對早產兒實施FCC,國外已經進行了大量研究,而國內尚處于起步階段。現就早產兒實施FCC的研究現狀作一簡要綜述,為臨床提供參考。早產兒生理發育特點及臨床表現早產兒由于未足37周出生,其組織器官的成熟度和功能較足月兒差,特別是重要器官的功能發育不成熟,使早產兒免疫力低下,容易發生感染、呼吸暫停、喂養不耐受、營養缺乏和生長發育遲緩等[4]。如早產兒體溫調節中樞發育不成熟,體溫易隨環境溫度變化,出現忽高忽低現象,不能維持穩定的正常體溫,常因寒冷而導致寒冷損傷綜合征;呼吸中樞發育不成熟,容易使早產兒出現青紫發作、肺膨脹不良、缺氧、呼吸道梗阻、肺透明膜病等;消化系統發育不成熟容易引起嘔吐、腹脹、腹瀉等;神經系統發育不成熟易導致腦室管膜下及腦室內出血,有時伴有腦實質或蛛網膜下腔出血。早產兒的第1年是生長速度最快、大腦發育的可塑性最強的階段[5],腦發育早期是“易損性”與“可塑性”并存的時期,“可塑性”是中樞神經系統的重要特性,其結構和功能可隨體內外環境變化而發生改變,但未成熟腦存在高度可塑性的同時其“易損性”也會增加,從而導致發育異常和行為問題。因此,早產兒尤其是極低出生體重兒,出生后常需要在NICU監護,住院時間延長。NICU環境與胎兒子宮內環境、健康新生兒的環境有著巨大的差別,致使早產兒宮外面臨的環境有害因素多,如強光和噪音、作息時間不規律、缺乏規律的有益刺激、多疼痛刺激、高頻率的非預期侵入性操作、不舒適、親子分離等,這些刺激可單獨或同時對早產兒生長發育(包括未成熟的腦發育)產生直接或潛在的不良影響[6]。以家庭為中心護理模式的核心概念家庭護理即為促進家庭系統及其家庭成員,以達到最佳的健康水平為目的而進行的護理實踐活動,其服務的對象是整個家庭。FCC模式是系統化整體護理的一種形式,是以患者為中心護理工作的延伸,是適應當前醫學模式轉變的積極探索。其理念最早由Fond及Luciano提出,20世紀中后期以患者為中心的護理模式顯然不足,患者的需求得不到很好的滿足,為解決這一突出矛盾,多數學者進行了深入的研究,發現患者與家庭關系緊密且相互影響,因此提出開展FCC模式。FCC模式不再把患兒當作單一的臨床病例看待,而是意識到患兒屬于一個家庭、一個社區和一種生命或文化的特殊形式[7],讓家庭融入新生兒的出生、計劃和健康服務的評估,發揮家庭在養育、護理、選擇等方面的作用,更強調人是綜合體,進一步強調家庭在患兒疾病治愈過程中的作用和地位。它的核心概念是尊重患兒及家庭,傳送健康信息,尊重患兒選擇權,強調患兒、家庭及照顧者間的協作,給予力量及支持,有彈性,授權[8]。FCC護理理念已比較成熟,所總結出的8條基本原則[9]及在實踐過程中拓展出的9項基本內容[10]都強調家庭在治療、護理過程中的作用。實施以家庭為中心護理模式的影響FCC的概念最早由范麗于2001年引入我國[11],引起了兒科、產科等護理界研究熱潮。上海兒童醫學中心樓建華團隊[12,13]調查的兒科護理工作中,以家庭為中心的護理實施FCC模式,結果得到了家長的認同,家長可以和孩子在一起,患兒能得到很好地照顧。趙敏慧等[14]對比分析了讀懂早產兒行為與個體化照護指導,對父母和早產兒互動行為認知及情緒的影響,發現上述做法能有效促進父母早產兒互動行為的認知和積極情緒的形成。該學者進一步研究了FCC對早產兒母親情緒及早產兒生長發育水平的影響,結果也表明FCC能有效降低早產兒父母的抑郁情緒,且能促進早產兒的生長發育和智能發育,但這對護理人員是一大挑戰[15],需要醫護人員與家長保持長期的、良性的溝通。楊青麗等[16]評估以家庭為中心的護理對母親和早產兒的唾液皮質醇水平的影響及其兩者之間的相關性,發現以家庭為中心的護理對反應性唾液皮質醇的水平無影響。當前國內大多數早產兒被收治在新生兒病房,父母不能參與照護,因此常會表現出焦慮和抑郁等負性情緒,最終導致他們對早產兒的治療及照護缺乏足夠信心,有的甚至還會出現消極行為。而FCC填補了早產兒父母對早產兒照護知識的空白,可以很好滿足其需求,減輕壓力。

早產兒實施FCC措施及其效果父母與醫療人員共同參與早產兒的住院護理時,父母不僅獲得了更多的護理知識,在促進孩子行動的能力及對早產兒的支持性均得到了加強[17]。措施包括:關注父母的文化背景,根據患兒具體情況,醫護人員與家長共同制定個性化護理計劃,建立早產兒個人檔案;通過課堂培訓、一對一操作示范、小冊子及視頻、網絡電話咨詢答疑等,對家長如何妥善照顧孩子進行科學指導;幫助父母認識早產兒的外表、行為和情況,指導父母讀懂早產兒的行為暗示和促進生長發育;為母乳喂養、袋鼠式護理(kangroo care,KC)提供指導和硬件支持;并與父母共同制訂個性化的出院計劃;出院前提供單獨的房間,練習照護技能,為早產兒出院后父母對其護理奠定基礎,如懷抱與喂養,洗澡與日常護理,撫觸與被動操,急救等,進而保證早產兒從病房向家庭護理轉移的順利完成。

實施FCC后,患兒出院回家,護士的角色有新的變化。在一些發達國家,早產兒出院后由社區護士做好持續的家庭訪視,有利于促進父母的照護技能、社會支持質量及母乳喂養率,患兒生長發育良好,親子互動增加。目前我國社區護士進行家庭護理較少,資雪梅等[18]將FCC作為理論基礎,觀察營養供給、信息刺激、親子交流等干預措施對新生兒生長發育的影響,結果顯示,家庭護理干預后,產婦掌握新生兒護理知識明顯優于干預前,有效降低新生兒的發病率,對新生兒生長發育和智能發育有一定促進作用。王延榮等[19]探討新生兒家庭護理的干預效果,對新生兒出院后 3 d 由專業護士上門通過現場示范、口頭講解、發放宣傳手冊等,給年輕父母普及新生兒護理知識,幫助解決護理操作上的技巧和認識問題,結果顯示產婦在新生兒護理上均有不同程度的提高,有效地降低新生兒的發病率,提高新生兒健康水平。國外有報道建議在進行家訪時,所有照顧者及決定家庭經濟者均應在場,以確保護理人員的建議能得到接受并很好地實施。護理人員在隨訪過程中,應正確評價早產兒發育指標,監測其發育狀況,早期發現其發育異常,有助于早期治療,改善患兒的預后,提高人口素質[20]。張坤堯等探討早期家庭干預對高危兒認知發育的影響,干預組采用家庭式干預模式對患兒進行早期干預,結果顯示,6月齡始各年齡段患兒智力發育和運動發育指數均顯著高于未干預組,1歲時Gesell智能檢查,五大功能區發育均先于未干預組,表明對高危兒進行早期家庭干預,系統管理,可促進其認知發育,減少傷殘發生[21]。

綜上所述,FCC護理模式是“優質護理服務示范工程”的核心體現,開展“以家庭為中心”的綜合護理措施,通過指導家長參與照護,可以使早產兒及其家庭得到全面健康維護的服務,提高父母的育兒知識。早產兒出院后持續的家庭訪視及積極、持續的護理干預,有利于促進早產兒生長發育,提高早產兒的生命質量。但在護理人員不足的情況下,要實施FCC會增加更多的人力和精力。目前我國FCC應用的深度和廣度還不夠,應端正醫護人員對FCC的態度,優化護理人力資源和素質;通過各種途徑使家屬認識到FCC的優勢,改善護理現狀,促進其推廣實施,以利于兒科護理事業的發展。

參考文獻

[1]朱燕.出生早產兒流行病學特征的前瞻性多中心調查[D].上海:復旦大學,2012.

[2]李玉鳳,劉世新.早期護理干預對早產兒智能發育的促進作用[J].齊齊哈爾醫學院學報,2012,33(13):18111812.

[3]羅蓉,母得志.建立早產兒腦損傷的隨訪與早期干預體系[J].四川大學學報(醫學版),2013,44(2):265269.

[4]沈曉明,王衛平.兒科學[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8:8895.

[5]李建萍.早產兒出院后的養育[J].中國社區醫師(醫學專業),2013,15(2):340341.

[6]臧少敏,繩宇. 新生兒重癥監護室實施發育支持護理措施及效果的研究現狀[J].護理雜志,2008,25(9B):3537.

[7]Gates LVS,MeGrath JM,Jorgensen KM.Family issues/professionalparent partnerships[M]//Keaner C,McGrnth J.Developmental care of newberns&Infants:a guide for health professionals,USA:Elsevier,2004:288290.

[8]Cheryl L Hoying,Linda Workman,Susan Allen,等.以家庭為中心護理模式的探討及安全管理[J].中國循證兒科雜志,2009,4(6):481484.

[9]謝立華. 以家庭為中心的護理模式在早產兒護理中的應用現狀[C].2011全國兒科護理學術交流會議論文集,2011:114117.

[10]夏蓓君.以家庭為中心的護理模式在兒科的應用現狀[J].護理研究,2013,27(10):873875.

[11]范麗.以色列“以家庭為中心”的兒科護理[J].中華護理雜志,2003,38(1):7173.

[12]沈寧,何萍萍,樓建華.家庭為中心的護理現狀調查[J].中國實用護理雜志,2005,21(9):6566.

[13]何萍萍,徐麗華,沈 寧,等. 家長對“以家庭為中心護理”的認識[J].中華護理雜志,2005,40(12):885887.

[14]趙敏慧,姚莉莉,袁浩斌,等. 讀懂早產兒行為與個體化照護指導效果探討[J].護理學雜志,2008,23(19):79.

[15]趙敏慧,王瑛,于慧前.“以家庭為中心”的護理模式在早產兒中的臨床應用[J].中國實用護理雜志,2008,24(1):3537.

[16]楊青麗. 家庭為中心的護理對早產兒及其母親的唾液皮質醇的影響[J].中國衛生產業,2013,10(16):111,113.

[17]申葉林,黃碟卿.加拿大多倫多Sunnybrook Health Sciences Centre NICU護理對我國的借鑒[J].護理學報,2008,15(2):261269.

[18]資雪梅,康錫秀.“以家庭為中心” 的護理模式對新生兒家庭護理干預研究[J].咸寧學院學報(醫學版),2008,22(5):441443.

[19]王延榮,耿文真,陳雙麗. 新生兒的家庭護理干預[J].護理學報,2006,13(1):5859.

第4篇

相關熱搜:醫學檢驗  醫學檢驗論文范文  醫學檢驗論文題目

檢驗醫學危急值是指當這種檢驗醫學檢驗結果出現時,患者可能已處于或正處于生命危險的邊緣狀態,此時如果臨床醫生和護士得到檢驗信息后,迅速給予患者有效的干預措施,可能及時挽救患者生命,否則可能出現嚴重后果,甚至危及患者生命。現今,危急值報告范圍擴展到心電圖、放射、內鏡、超聲、藥物學檢查等各方面領域,國家政策層面、行業行規對醫學危急值管理都進行相關規定,檢驗醫學危急值目前在各大小醫院已逐步開展。我院2011年建立了醫學危急值報告制度,每年進行評估修定,保障了臨床危重病人及時救治的機會,現將分析結果報告如下。

    1.材料與方法

1.1資料來源收集我院2014年9月27254例標本,危急值報告506例。

1.2檢驗醫學危急值的設定由醫院倫理委員會、醫務科、臨床科室、護理部、檢驗科,結合我院綜合情況,參考周邊同級醫院危急值范圍,共同制定適合臨床要求的危急值項目和報告范圍。

1.3檢驗醫學危急值處理當出現檢驗醫學項目危急值時,檢驗人員首先要確保實驗室檢驗儀器、設備和檢查過程正常,操作正確;核査檢驗標本無誤并符合標本接收要求,檢驗項目質控是在控,儀器傳輸是無誤,并立即復檢標本,如結果與上一次一致或誤差在許可范圍內。并再次確認檢驗過程各環節無異常的情況下,由審核者及時通過實驗室信息系統(LIS)發出報告,并立即電話通知醫生或護士,報告危急值結果,同時與醫生或護士了解患者病情及標本采集情況,如果結果與患者病情不符或標本采集有問題.檢驗人員應建議醫生重新采集標本再次檢驗。報告人員做好登記,登記內容包括:病人姓名、住院號、科別、床號、危急值項目、首次檢驗結果、復查結果、報告時間、報告人,臨床接收人,接收時間等。臨床接收人員及時在HIS上觀看危急值項目及結果,并進行相應記錄,主管醫生根據患者病情進行醫學處理。檢驗科方面嚴格按照檢驗后標本處理程序和條件保存標本以備查。

1.4統計學分析采用萬全LIS系統和Ex-cel2007軟件統計檢驗醫學危急值。

2.結果

    我院2013年9月檢驗標本共27254份.出現危急值506個項次,其中男性277項次,女性229項次.檢驗醫學危急值發生率是1.80%,與楊大干等⑷報道的危急值發生率1.67%接近,但張莉等報道的危急值發生率0.59%差距較大。不同檢驗項目危急值報告率見表1,不同時間段危急值發生分布見圖1,不同臨床科室危急值報告頻率見表2,危急值報告量周內分布見表3。

由表1可見,我院2013年9月各危急值項目報告量最多的是血小板(PI/T),占危急值報告量總數的16.80%,其次是白細胞(WBC)13.24%、血肌酐(Cr)和尿素氮12.25%。說明血液組的危急值數量最多,涉及的危急值相關的工作量也最重。在這樣的評估結果下,檢驗科管理者應引起注意,首先積極與臨床聯系,評估血液組危急值的設置是否合理.是否通知的危急值所屬病人都進行了臨床處理。如果經過調查發現大部分通知的危急值都無需進行臨床處理.那么就應調整危急值的范圍,降低不必要的危急值通知。如果與臨床聯系之后,發現危急值設置十分合理.那么實驗室管理者應進一步評估血液組目前的人員是否能夠滿足危急值電話通知的工作量,并進行相應調整。

圖1所示.我院危急值通知的高峰從早上9點開始初步出現,一直持續到下午1點以后才逐步下降。尤其在早上9:00?11:00時間段占全天的34%左右,這段時間都必須保持檢驗人員充沛,保證危急值結果能夠及時通知到臨床。

由表2可見,危急值主要集中在重癥監護室(ICU),占危急值總數的24.70%.其次是腎內科21.15%.血液科19.57%。ICU病人均是危重病人,出現危急值較多;腎內科危急值項目主要是尿素氮和C肌酐.血液科主要項目是血小板和白細胞,這些都屬于特殊人群.所以在這種前提下*應首先評估檢驗科的危急值報告范圍設置是否適用這些科室,是否尿素氮和肌酐危急值標準適用于腎內科、血小板及白細胞適用于血液科,導致了過多的危急值報告。所以我們積極與臨床醫生聯系,統計臨床在接到危急值之后,有多少病例采取了相關臨床措施。結果發現有部分病人不需要再進行特殊處理,所以危急值進行了評估,對相應的報告范圍進行了調整。比如:在2013年,醫院將血小板<50X10VL作為危Jr、值的報告標準,此標準對成人十分適用。但是在實際臨床工作中發現,血液科的危急值就達到數十例,占每月危急值通知總量的0.8%,通過對血液科隨訪發現,部分血小板<50X10VL的患者其實無需處理,甚至有好轉的情況。因此2014年對血液科的血小板危急值調整為血小板<30X10VL,一方面減少了危急值出現,從每月的數十例減少到數例(占每月危急值通知總量的不到0.1%),一方兩節省了檢驗科以及臨床的時間,提高了效率,另一方面也保證每個真正需要的患者得到處理。

由表3可見,危急值在星期二和星期四最多,星期日下降,考慮主要原因是由于星期二急診病人較多,導致危急值報告量較多,而星期四可能由于術前檢查病人較多,所以危急值報告量上升。星期曰病人急診較少,危急值報告量減少,所以檢驗科在人員安排上應根據情況及時調整人員。

3.討論

    危急值的概念在1972年被美國學者LundbergCl]首次提出并被廣泛認可和使用,其后,在1990年Kost首次提出了危急值臨界表,經過幾年的發展,到1997年,已經形成了較為規范的關于危急值通知的政策和程序;美國2011年頒布的《國家患者安全目標》已有完整的危急值管理程序和危急值報告制度,美國病理學家協會(CAP)已制定了應用范圍立下了明確的法規和法令;國內關于危急值的官方闡述首次出現在中國醫院協會2006年的文件中。發展到目前,中國已有多個文件要求各醫院臨床實驗室應根據本院的具體情況制定出具有專屬性的危急值項目和界限。包括《醫療質量萬里行》、《三甲綜合醫院評審標準(2011年)》、《醫療機構從業人員行為規范》、《IS015189:2007》等。

檢驗科的工作就是為臨床醫生及時地提供準確、可靠的檢驗信息和數據。我院檢驗醫學危急值制度執行過程中發現存在以下一些問題:①檢驗科方面:部分檢驗人員不熟悉危急值,造成漏報、錯報、漏記結果、記錄不全;病人信息不詳細,電話不暢、找不到醫生、無法立即取得聯系,建議在門診掛號時增加病人電話一項;某些可疑危急值結果沒有復檢記錄;報告與記錄時間不一致;分析前和分析中導致的假性危急值原因未記錄。②臨床方面:對危急值不重視,接收人員記錄不完整,目前部分科室是電話報告,記錄錯誤,危急值未按危急處置;與檢驗科溝通不暢等問題。.③危急值評估不當,設置危急值項目和報告范圍不適用,危急值不危急,導致臨床對患者未進行危急沖理。Wagar等對美國163家臨床實驗室進行調查,發現有80%的實驗室所制定的兒童和成人危急值界限有差別,評估時應考慮生理差昇單獨設置兒童危急值界限,不同科室針對部分危急值項目確定不同的報告范圍,不斷完善危急值制度。④結果沒有反映病人本身情況,出現假危急值,標本脂血、溶血、黃疸,標本不符合要求,輸液側抽血,標本稀釋,造成檢驗結果極高或鷓低。

危急值質量控制除保證危急值報.告的準確性和及時性外,對于危急值操作規程中各個關鍵的環節和關鍵人的管理和控制更為重要。因此,筆者建議危急值質量控制監督小組不僅包括檢驗醫生,也應有臨床醫生和護士,以便對危急值分析前、分析中、分析后進行全程監控。主動服務臨床,醫護人員與檢驗人員進行有效溝通。每年應對危急值構成比、不同時間段危急值發生率、危急值發生周期、危急值發生科室分布頻率,進行有效的評估后,進行相應的調整。危急值調整的原則:①對危急值范圍的調整是實驗室與臨床協作的一個嚴謹、持續不斷的過程,應慎重;②讓真正的危急值危急起來,并盡可能地減少不必要的危急值;③調整后在一定期限內進行臨床隨訪,持續改進,以提高工作效率,促進患者安全。

亚洲精品无码久久久久久久性色,淫荡人妻一区二区三区在线视频,精品一级片高清无码,国产一区中文字幕无码
日日夜夜一区二区一区二区 | 亞洲中文字幕第一 | 亚洲国产一区二区三区网站 | 亚洲综合在线一区二区三区 | 日本欧美成综合视频 | 午夜亚洲精品专区高潮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