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3-24 15:04:28
開篇:寫作不僅是一種記錄,更是一種創造,它讓我們能夠捕捉那些稍縱即逝的靈感,將它們永久地定格在紙上。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12篇生命周期理論論文,希望這些內容能成為您創作過程中的良師益友,陪伴您不斷探索和進步。
產品生命周期指的是產品的市場壽命,即產品從進入市場開始,直到最終退出市場為止所經歷的全部時間。產品經過研究開發、試銷,然后進入市場,它的市場生命周期才算開始,產品退出市場,標志著生命周期的結束。標明每個階段的起點和終點是困難的,這些階段通常以銷售增長率或下降率的顯著變化初作為區分點。因此,營銷者應該審查產品階段的正常演進和各個階段的平均持續時間。產品生命周期一般可分為四個階段:導入期、成長期、成熟期和衰退期。
對于處于不同時期的產品應該采用不同的營銷策略。導入期:一般只有少數公司,甚至獨家公司生產的式樣。因為產量和技術方面的問題,使得產品成本高,售價也高。公司必須把銷售力量直接投向最有可能的購買者,盡量縮短引入期的時間。引入期產品的市場營銷策略,一般有快速掠取、緩慢掠取、快速滲透和緩慢滲透等策略。成長期:成長期的標志是銷售迅速的增長。早期使用者喜歡該產品,其他消費者開始追隨領先者。新的競爭者加入,他們通過大規模生產來提高吸引力和利潤。針對成長期的特點,公司為維持其市場增長率,使獲得最大利潤的時間得以延長,可采取改善產品品質、尋找新的細分市場、改變廣告宣傳重點和降價等策略。成熟期:對成熟期的產品,只能采取主動出擊的策略,使成熟期延長,或使產品生命周期出現再循環。為此,可以采取市場改進、產品改進和市場營銷組合改進等策略。衰退期:面對處于衰退期的產品,企業需要進行認真的研究分析,決定采取什么策略以及在什么時間退出市場,通常可以采用繼續、集中、收縮和放棄等策略。
二、基于產品生命周期理論的汽車營銷
我們以吉林省某品牌汽車的銷售情況為例,來對在營銷中產品生命周期測定及預測的應用進行說明。
1.產品生命周期的劃分
利用邏輯增長曲線可以近似擬合產品生命周期曲線,其常見形式為:其中K,a,b為參數。在點(lna/b,k/2)之前y的增長速度越來越快,在該點以后y的增長速度逐漸減慢,趨近于飽和值K,因此可以把點(lna/b,k/2)作為產品成長期與成熟期的分界點??梢钥闯鲈邳c(0,K/(1+a)),以前,y值較小,并且y的增長速度較慢,在該點以后(0,K/(1+a))的增長速度顯著變快,因此可以把點作為產品導入期與成長期的分界點。根據產品生命周期理論,產品的成熟期階段仍可以分成三個期間:成長、穩定和衰退。第一期間是成長中的成熟,第二期間是穩定中的成熟,第三期間是衰退中的成熟。假設K0為市場飽和時y的近似值,其對應的時點為T0,將增長曲線繞t=T0旋轉180度,可以得到能夠描述y由飽和值逐漸下降情形的曲線形式。由對稱性可知y下降時,在點(2T0-lna/b,K/2)以前y下降速度較慢,在該點以后速度下降較快。因為在產品的衰退期,利潤下降甚至虧損的風險很大,所以我們不妨設點(2T0-ln3a/b,3K/4)為產品成熟期與衰退期的分界點。
我們通過市場調查法取得了該品牌汽車1996年~2004年的銷售量數據,如表1所示:
2.產品生命周期的測定
根據數據,可以得到曲線的形式為:。
對該品牌汽車銷售量的變化過程進行模擬,得到的預測值如下所示:
從表2中的預測值我們可以看出,該品牌汽車的銷售量在2008年附近會達到頂峰,所以我們可以確定T0=13。根據增長曲線模型,可以計算出該品牌汽車的導入期與成長期的分界點為(0,2.07),成長期與成熟期的分界點為(4.98,8.98),成熟期與衰退期的分界點為(18.35,13.46)。通過模擬銷售量,得到產品的生命周期區間為:
3.策略選擇
通過對產品生命周期的劃分,可以看出該品牌汽車目前處于成熟期,這個品牌的汽車已經被大多數潛在消費者所認可,它的銷售量增長較為緩慢,當度過一段銷售量較高,并且銷售量比較穩定的時期后,銷售量會開始逐漸下降。這時企業所期望的是通過使用恰當的營銷策略使該品牌汽車的成熟期盡量延長,以獲得更多的利益。在這個階段我們認為該企業可以使用以下幾個方面的營銷策略以實現延長該品牌汽車的成熟期。
市場改進方面:建立產品與客戶之間的“非正常”關系。美國通用電器前任總裁韋爾奇說過:“當質量、品種、價格等與消費者的‘正常關系,與競爭對手不相上下時,營銷活動的重點就在于建立與客戶之間的‘非正式’關系,精確了解客戶希望的商品和個性,把握其購買和更新商品的愿望。”也就是說要增強該品牌汽車自己的特色,這樣就可以爭取到更多原來使用其他品牌汽車的客戶。同時應該加大樹立該品牌汽車的品牌形象的強度。汽車進入成熟期以后,其消費者也更加看中汽車的設計品位。在產品同質化趨勢日益明顯的競爭化市場中單純的利益需求不一定能打動消費者的心,而能夠滿足消費者的自尊,自我實現的高品位設計更容易引起消費者的注意。所以,該品牌汽車更應該注意自身設計的個性和品位,這樣才可能在成熟期爭取到更多的消費者。產品改進方面:對于汽車來說,其自身的功能應該是其增加自身魅力的最重要屬性。隨著技術的不斷進步,汽車功能的改進速度越來越快。該品牌汽車的制造企業應該加大技術研發的投入,開發新技術完善該車的功能。同時對汽車樣式的改變也不能忽略,車型既要能體現流行時尚,又要具有自身獨特的內涵,這樣才能在款式繁多的汽車市場中獨樹一幟。
營銷組合方面:從我國目前的狀況來看,我國汽車的價格仍然較高,還有一定的下降空間,該品牌汽車可以適當降價,以爭取更多消費者。但是,汽車無論作為代步工具還是身份的象征,其價格因素還不是惟一影響其購買的因素,消費者在購買汽車時往往更加注重其性能價格比。該品牌汽車的生產企業千萬不要僅僅在價格上做文章,而應該重視汽車的整體性能,以及售后服務水平的加強,以提高整體的價值。分銷渠道上,該汽車可以通過汽車品牌店和汽車連鎖店進行銷售。在銷售中,要特別注意汽車的融資方式。在我過公款購車的數量在減少,而私人購車的數量在不斷增加,而分期付款是私人消費者購買汽車的主要方式之一,所以該汽車的制造企業要注意加強與汽車融資公司的合作。在促銷上,車展對汽車銷售的意義重大,所以該品牌汽車的制造企業要注意利用好車展的機會。同時,該車在電視、報刊以及雜志上的廣告應該更加注重藝術性,突出該汽車的特點。同時,要注重不斷改善售后服務,這也是消費者非??粗械囊粋€方面。
三、結論
產品生命周期理論是營銷學中較為成熟的理論,該理論認為可以將產品的銷售過程劃分為四個階段。通過這四個階段可以描述出產品進入市場,銷量迅速增加,被消費者普遍認可以及退出市場的過程。在這四個階段中,產品的成熟期一般要長于其他幾個階段。企業通過采取各種營銷策略可以延長產品的生命周期,尤其希望延長產品的成熟期,所以在產品生命周期的各個階段確定恰當的營銷策略尤為重要。要確定產品生命周期各階段的營銷策略,首先要確定產品處于哪一階段。本文利用吉林省某品牌汽車的銷售量情況,測定了該品牌汽車生命周期各階段的區間劃分,根據測定結果認為該品牌汽車目前處于成熟期,這與我國目前汽車銷售的大環境基本相符合。同時,預測出該品牌汽車的銷售量將于2008年附近達到飽和值,其飽和值大約為17.31萬量,并且該品牌汽車將于2014年左右進入衰退期。根據營銷學原理,從市場改進,產品改進以及營銷組合三個方面為該品牌汽車應該采取的營銷策略提出了建議。因此結合以上論述可以認為基于產品生命周期理論,采取定量方法與營銷理論結合的方式來確定營銷策略是合適的,營銷人員可以利用這種方法去除實際操作中的誤差,以獲得精益的區間劃分結果來更好的完善產品生命周期原理的應用。
參考文獻:
[1]菲利普·科特勒:《營銷管理》.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
[2]馮文權等:《經濟預測與決策技術》.武漢大學出版社,2002年版
[3]李子奈:《計量經濟學》.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
[4]韓永夫汗方寒松:現代企業產品生命周期曲線預測模型及應用.《鄭州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1999年第一期
[5]王怡顧耀欣:產品生命周期理論及其啟示.《現代管理科學》2002年第八期
[6]黃水靈黃中南:產品生命周期理論與我國轎車升級換代戰略.《上海汽車》2004年第八期
“文件連續統一體模型”最早由加拿大著名檔案專家杰伊·阿瑟頓于1985年提出,國內對文件連續體理論的研究始于2001年,此后文件連續體理論作為一種新的檔案學理論,逐步引起檔案學者的關注。本文以中國知網(CNKI)為數據來源,在“主題”模式下輸入“文件連續體”進行精確檢索,得到2002年~2012年間文件連續體理論研究文獻88篇。筆者以此為研究對象,用文獻計量學的方法進行統計分析,以期對我國文件連續體理論研究現狀進行全面的了解,為文件連續體理論的進一步研究提供借鑒和參考。
2 文獻統計分析
2.1 年度分布。2002年~2012年間文件連續體理論研究文獻年度分布和變化趨勢如下所示:
表1 文件連續體理論研究文獻年度分布表
注:表中“%”是指年度文獻數量占文獻總量的百分比
圖1 文件連續體理論研究文獻數量變化趨勢圖
文獻的年度分布可以從一個側面反映出這一時期該理論的研究狀況,從而反映出該理論的研究趨勢。由圖1可以看出,國內關于文件連續體理論的文獻數量總體上呈現一個上升、穩定、下降的趨勢。2005年之前,該研究處于上升趨勢,文件連續體理論逐漸引起學者們的關注;2006年至2009年,文獻數量持續處于一個較高的水平。其中,文獻數量最多的是2006年和2007年,分別為12篇和15篇,各占總數的13.6%和17%,說明該時期更多學者關注文件連續體理論的研究,研究熱情較高;2010年之后,文獻數量呈現出明顯的下降趨勢,說明學者們對于這一理論研究已趨成熟,研究熱潮逐漸消退。
2.2 期刊分析。統計顯示,88篇文件連續體理論研究文獻分布在31種期刊和優秀碩士學位論文數據庫中,其中載文量在3篇以上的有9種期刊,分別是《檔案學通訊》、《浙江檔案》、《檔案管理》、《蘭臺世界》等,占文件連續體理論文獻總量的71.6%。這9種期刊中有7種是檔案學核心期刊,核心期刊載文量為54篇,占文獻總量的61.4%??梢钥闯?,文件連續體理論研究相對深入和系統,研究質量較高。
表2 文件連續體理論研究文獻期刊來源分布表
2.3 研究機構分布??傮w上看,文件連續體理論研究以高校檔案學理論研究者為主,又以中國人民大學和浙江大學為核心,兩所高校發文占文獻總量的27.3%。文獻數量在3篇以上的研究機構如下所示:
表3 文件連續體理論研究文獻在3篇以上的研究機構
可以看出,文獻數量在3篇以上的研究機構發文總量為47篇,占文獻總量的半數以上,說明文件連續體理論研究機構相對集中。
2.4 作者分布。根據普賴斯定律,可以統計出文件連續體理論研究的核心作者群,核心作者是指那些發文量較多、影響力大的作者。核心作者的發文量應為文獻總量的50%,普賴斯核心作者的最低發文數“m≈0.749(n??max)1/2”,其中“n??max”是最高產作者發的論文數。統計顯示,最高產的作者是攀枝花學院的鄒吉輝,其間發表的論文數共計6篇,所以“nmax=6,m=1.835”,取臨近最大整數2,也就是說,發文達到2篇的為核心作者,見下表:
表4 核心作者發文統計表
統計顯示,核心作者發文數量為24篇,占文獻總量的27.3%,研究者較為集中,研究主體單一。
2.5 作者合作度分析。為衡量作者的合作規模,本文采用期刊論文的作者合作度這一指標。論文合作度是指某學科學術期刊在一個確定時間里每篇論文的平均作者數。它是反映論文作者團隊協作和整體智力的重要指標,合作度的值越高,合作智能發揮越充分。
2002年~2012年論文作者合作度和合作率見表5。
表5 論文作者合作情況
從上表可以看出,近十年文件連續體理論研究論文的合作度為0.48,合作率為33%,由一個人獨立完成的文獻占文獻總量的67%,3人及3人以上合作偏少,僅占文獻總量的4.5%。分析顯示,文件連續體理論研究以個人為主;2人合作是合作主要形式,合作形式局限于本機構內部合作;合作度偏低,規模偏小。
3 .研究主題
3.1 文件連續體模式下的檔案管理研究。文件連續體理論是新型文件運動理論,有研究者將文件連續體模式與檔案管理實踐相結合,探討如何在前者指導下優化后者。安小米(2002年)探究了文件連續體模式最優化管理的機理,提出了電子文件最優化管理的框架。張祝杰等(2005年)通過對電子文件內容鑒定的要素及方法的分析,分析了文件連續體理論給電子文件內容鑒定帶來的影響。于英香(2007年)以文件連續體理論為例,剖析西方檔案學理論在我國“本土化”過程中某些環節的缺失,并對如何改變這種現象提出思考與建議。吳品才(2009年)指出這一理論確有值得借鑒之處,但同時認為這一理論也可能存在若干問題,例如,能取代文件生命周期理論、文件運動階段性對文件管理沒有影響、紙質文件運動過程是線性的而電子文件運動過程是非線性的等,所以,檔案管理實踐中對這一理論不可盲從。
3.2 文件生命周期理論與文件連續體理論的關系研究。數據顯示,涉及文件生命周期理論和文件連續體理論關系的文獻為58篇,占文獻總量的65.8%,可見,文件連續體理論與文件生命周期理論的關系是國內檔案學者集中關注的問題。何嘉蓀、葉鷹(2003年)討論了兩種理論的哲學基礎,認為可以借鑒文件連續體理論,并對建立全新的文件運動理論進行探索。傅榮校(2004年、2008年)認為文件連續體理論相對于文件生命周期理論而言,更表現為文件管理理論發展到高級階段的特性,從實踐發展的需要看,文件連續體理論取代文件生命周期理論是一種必然,文件連續體理論將成為構成后保管時代檔案學體系的基石。何達多、金更達(2005年)探討了兩種模式的同一性,并提出兩種理論在現行環境中的關系是互為補充而非相互對立。鄒吉輝、楊杰(2006年)對我國檔案學者在兩種理論關系研究上的4種觀點取代論、補充論、兼容論與互補論進行點評,從基礎與應用、宏觀與微觀、指導與被指導3個方面分析并闡述了文件生命周期理論與文件連續體理論的辯證關系。何嘉蓀、史習人(2006年)指出文件運動理論才是全方位描述文件運動規律的理論,它既應包容文件生命周期理論、全宗理論、文件價值理論和其他理論,也應該直接吸納或者借鑒文件連續體理論的絕大部分成果,發展成開放性和可持續發展的理論體系。劉東斌(2007年)從“收文”的角度對兩種理論進行分析,認為從文件運動、文件管理和文件價值看,兩者都不能給予充分解釋。鄒吉輝、何永斌(2009年)認為應該客觀地評價“兩論”的歷史地位、全面地認識“兩論”的價值、辯證地把握“兩論”的關系、發展地看待“兩論”的未來。
4 我國文件連續體理論研究中存在的問題
4.1 基礎理論研究較多,實際工作問題研究較少。我國學者對文件連續體理論的研究大多處于理論層面,與檔案管理工作相結合的研究成果較少,需要引起學界的重視。
4.2 存在一定的重復研究。文獻調研發現,國內學者對文件連續體理論的研究重復現象比較嚴重,導致了科研力量的分散,造成了一定的浪費,且難以產生高水平的科研成果,影響了科研的整體質量。
4.3 研究主體分布不均衡。文獻調研看出有關文件連續體理論論文的作者大都來自高校及科研機構,檔案管理工作者對該理論反響平淡。研究主體分布不均衡導致我國檔案學界對實際工作層面研究明顯不足。
5 結論
論文關鍵詞:FDI,貿易結構,協整檢驗,誤差修正模型
一、引言
貿易結構的決定是國際貿易理論回答的基本問題之一。從古典比較優勢理論誕生以來,經濟學家試圖從不同的角度解釋決定貿易結構的因素,形成了不同的理論流派。一些西方經濟理論對外商直接投資和動態比較優勢,貿易結構的變化進行了闡述,而較為著名的是維農的產品生命周期理論和“雁行”理論。維農把國際貿易與FDI產生的原因統一在“產品生命周期”的概念之下,將產品生命周期的不同階段與國際化經營區位選擇,方式選擇聯系起來,并證明了投資是在貿易基礎上進行的比較優勢轉換的結果。而“雁行”理論認為在一個經濟相對落后而且對外開放的國家,某一產業可以通過吸收國外資本和技術而獲得發展。近幾年,國內學者關于FDI與貿易結構的關系也做了許多研究,江錦帆(2004)發現FDI在中國經濟增長中存在資本效應和外溢效應兩方面的作用協整檢驗,外溢效應對出口貿易有積極影響。江小娟(2002)對FDI與中國出口競爭力的關系進行了定量了研究核心期刊目錄。她對外商直接投資企業與國內企業的高新技術產品出口份額進行了比較,認為FDI有利于優化中國的出口商品結構,提高出口商品的競爭力。劉重力(2000)比較研究了中國出口商品結構與國外出口商品結構,發現FDI促進了我國機電產品出口的增長。已有的文獻上看,這些研究都是從國家層面上來研究FDI與貿易結構的關系,而對于浙江省這樣一個出口大省來說,研究FDI對出口貿易結構的影響具有重要的意義。
二、浙江省貿易結構的現狀
(一)、外商投資企業對浙江省出口的貢獻
外商投資企業作為浙江省FDI流入的典型代表,其對浙江省出口的貢獻可以看出其對浙江省貿易的影響,我們用外商投資對浙江省出口貿易貢獻度來衡量其對浙江省出口的影響;“外商投資對浙江省出口貿易的貢獻度”是指外商投資企業出口額在整個浙江省出口貿易總額中所占的份額,表明外商投資企業出口的作用力大小。
表1 1997-2008年浙江省外商投資對其出口貿易貢獻度
年份
外商投資企業出口額
(單位:萬美元)
浙江省出口額
(單位:萬美元)
貢獻度(%)
1997
246640
1011113
24.39
1998
268295
1086623
24.69
1999
332783
1287125
25.85
2000
534843
1994279
26.82
2001
709961
2297747
30.90
2002
919969
2941102
31.28
2003
1304773
4159499
31.37
2004
1964667
5814638
33.79
2005
2726282
7680353
35.50
2006
3795210
10089427
37.62
2007
4725567
12827293
36.84
2008
5426543
關鍵詞:生命周期理論 熵權法 綜合績效評價
1 概述
盡管有關企業績效評價的研究頗多,但大多數過于籠統或過于理論化,實踐指導性不強。
本文將企業生命周期理論和熵權法有效的結合在一起,以中國2008年底深市中國醫藥制造上市企業44家為樣本,先選取代表性強的5個財務指標判斷企業所處生命周期,再綜合選取了共計20個指標,包括財務指標與非財務指標,短期指標與長期指標,對各生命周期的企業進行了績效排名及評價。
2 基本原理
2.1 企業生命周期的應用原理
所謂企業生命周期,是指將生命周期運用于經濟領域,把企業看做一個生命體,研究其從創辦到消亡的過程。其研究目的就在于試圖為各生命周期階段(初創期、成長期、成熟期、衰退期)的企業尋找到與之相適應、并能不斷促其發展的特定組織結構形式,從而保持企業的發展能力、充分發揮其特色優勢、延長企業的生命周期,實現企業健康可持續發展。通過選取指標,合理判斷企業所處生命周期,并將其運用于企業績效評價,能夠使評價更加準確,實踐性強,為企業的改革和發展起指導作用。
2.2 熵權法的應用原理
熵權法作為一種客觀賦權法,起源于信息論。按照信息論基本原理的解釋,信息是系統有序程度的一個度量,熵是系統無序程度的一個度量;如果指標的信息熵越小,該指標提供的信息量越大,在綜合評價中所起作用理當越大,權重就應該越高。它的應用原理是:假設研究對象由N個樣本單位組成,對應的樣本質量評價指標有P個,分別為Xj(j=1...p),得出原始數據矩陣:
X(ij)n*p,i=1,2,……,n;j=1,2,……,p。
該矩陣通過標準化后得矩陣:
R(ij)n*p,i=1....n,j=1,2,……,p
最后通過歸一化,得出指標的信息熵(Hj)及對應的權重(Wj)。如果某個指標的信息熵Hj越小,就表明其指標值的變異程度越大,提供的信息量也越大,綜合評價中所起的作用也越大,則其權重Wj也應越大。由于熵權法避免了主觀賦權的弊端,現已廣泛運用于績效評價等各個領域。
3 構建模型
3.1 構建企業生命周期模型
企業生命周期有多種模型,本文構建的企業生命周期模型,步驟如下:
①選取指標,搜集原始數據資料。假設搜集到的原始指標數據為X1,X2,…Xp的N個樣本企業,觀測數據矩陣X(ij)n*p(i=1,2,……,n;j=1,2,……,p)。
②確定各指標權重:通過合理賦權,確定所選各財務指標的權重Wj(j=1,2,……,p)。
③計算各指標相對增長指數:通過計算單個企業各指標與該指標在所有企業的均值的差額與均值的比值,確定各財務指標的相對增長指數。計算公式為:
相對增長指數vij=■×100%
④計算各樣本企業綜合成長指數:結合各指標相對增長指數及其權重,得出綜合成長指數:計算公式為:
Vi=■wj×vij×100% i=1,2,……,n
⑤判斷企業所處生命周期:假設上市公司不考慮初創期,根據相關理論及應用,本文將判斷指標設為:當Vi大于0時,企業為成長期;當Vi介于-1和0之間時,為成熟期;當Vi小于-1時,為衰退期。
3.2 構建綜合得分模型
本文運用熵權法構建綜合得分模型,步驟如下:
①選取N個樣本及P個指標,獲取原始數據矩陣X(ij)(i=1,2,……,n;j=1,2,……,p)。
②對原始數據進行標準化處理得矩陣R(ij):首先對適度性指標和逆指標進行同向化處理,再對正指標和處理后的適度性指標及逆指標進行無量綱化處理。公式如下:
i=1,2,……,n;j=1,2,……,p
適度指標同向化t■=■
逆指標同向化t■=■
正指標不變t■=x■
指標無量綱化r■=■
③對標準化的數據進行歸一化處理,公式如下:
g■=■×Ln(■)
④根據歸一化的數據計算權重Wj,涉及公式如下:
Hj=■,j=1,2,……,p
Dj=1-Hj,j=1,2,……,p
Wj=■
⑤計算各指標得分:
某指標得分Fij=標準化數據rij×權重Wj
⑥計算各樣本綜合得分:
Fi=■Fij(i=1,2,……,n)
4 實證分析
4.1 樣本選擇與數據來源
考慮到生命周期判定所需指標的連續性,本文選取了截止2008年底前深市中國醫藥制造企業44家進行樣本分析;數據來源為巨潮資訊網公布的各企業的年度財務報告及附注,并經過統計分析得出各指標數值。
4.2 變量描述
選取指標變量時,應選取能綜合反映企業績效的指標。本文生命周期判定階段選取具有代表性的5個2008-2011年度的環比增長率財務指標作為變量:分別為收入增長率、總利潤增長率、總資產增長率、凈利潤增長率、凈資產增長率;績效評價階段選取指標為反映短期盈利能力的財務指標11個,反映長期發展能力的財務指標4個、非財務指標5個,分別為反映償債能力的流動比率、資產負債率、長期資產適合率;反映營運能力的存貨周轉率、流動資產周轉率、總資產周轉率;反映盈利能力的銷售凈利率、權益凈利率、總資產報酬率;反映現金流狀況的現金與總負債比率、現金與凈利潤比率;反映規模發展能力的收入增長率、資本積累率、總資產增長率、市場占有率;反映治理能力的大專以上員工比例、第一大股東控股比例、獨立董事比例指標;反映技術能力的無形資產(扣除土地使用權后)比例、技術人員比例。
4.3 生命周期判斷
采用Excel軟件作為統計分析工具,對上述生命周期變量進行統計分析,由于這五個指標的平均數比較接近,因此將各個指標的權重確定為0.2,最后得出綜合增長指數,確定各企業所處生命周期(見表2,其中:“1”代表成長期,“2”代表成熟期,“3”代表衰退期)。其中國農科技、海王生物等22家處于成長期,豐原藥業、四環生物等15家處于成熟期,*ST生化、*ST吉藥、*ST廣夏等7家處于衰退期。研究表明,研究結果與實際較相符。
4.4 績效綜合排名
本文運用上述績效評價變量,結合生命周期判斷表與熵權法進行績效評價,得出各生命周期的變量權重表(如表1)和企業績效綜合排名表(如表2)。
4.5 績效評價
結合生命周期理論和熵權法得出上述生命周期判斷表、變量權重表、企業績效綜合排名表,并進行分析:
4.5.1 從生命周期判斷表來看,對企業具有一定的實踐指導作用,尤其是處于*ST的企業(ST四環因為企業調整,規模擴張且利潤率大幅增長外)均處于衰退期,明顯可以看出與實際情況較相符。
4.5.2 從各生命周期權重表來分析:
①處于成長期的企業短期績效指標權重為22%,長期績效指標權重為78%,長期績效指標權重>短期績效指標權重,尤其是規模發展能力、技術能力、治理能力這三項指標所占比重較大,這與實際戰略中,成長期要重點關注企業長期發展能力,即關注規模發展能力、加強技術改進、提高管理效能相符。
②處于成熟期的企業短期績效指標權重為58%,長期績效指標權重為42%,長期績效指標權重略大于短期績效指標權重,這與成熟期的實際戰略即注重短期利益,兼顧長期利益相符。
③處于衰退期的企業短期績效指標權重為38%,長期績效指標權重為62%,長期績效指標權重大于短期績效指標權重,其中短期指標中尤其重視現金能力指標,這與實際相符;同時可以看出長期績效指標中技術能力占14%,治理能力占23%,這說明如果衰退期能夠加強企業的治理水平和技術更新,實現企業的產品轉型,是可以讓企業轉變命運,獲得新的發展機遇,避免走向衰亡,這與衰退期的實際戰略也相符。
4.5.3 從績效綜合排名表分析:
總體來看,處于成長期和衰退期的企業綜合得分極差較大,說明這兩個期間的企業發展空間和發展機遇較大,而處于成熟期的企業綜合得分極差較小,說明相對穩定,發展空間和機遇也相對較小,與實際情況較為相符。具體分析:
①處于成長期的企業中,中匯醫藥、華邦制藥等排名靠前,以中匯醫藥為例,主要是由于最近三年收入環比增長率和利潤環比增長率非常高(分別達124%和468%)以及總資產增長率和資本積累率高達10倍以上;國農科技、紫鑫藥業等企業排名靠后,以國農科技為例,主要是因為其運營能力和規模發展能力指標非??亢?,其中總資產增長率、資本積累率不到平均水平的10%,運營能力各指標也只有將均水平的1/3。
②處于成熟期的企業中,金陵藥業、九芝堂等排名靠前,以金陵藥業為例,主要是由于權益凈利率、總資產報酬率、資本積累率及總資產增長率這幾個指標得分較高,均達均值分的2倍左右;上海萊士、豐原藥業等企業排名靠后,以上海萊士為例,主要是各指標得分普遍偏低,尤其是存貨周轉率只達平均水平的1/3,流動資產周轉率約為平均水平的1/2。
③處于衰退期的企業中,普洛股份排第一,主要是因為其各指標得分相對靠前,尤其是營運能力指標和現金能力指標。而廣濟藥業、S*ST生化、東北制藥、沃華醫藥、*ST廣夏、*ST吉藥等排名逐步靠后,其中S*ST生化、*ST廣夏、*ST吉藥這三家企業從2008年到2011年的環比收入增長率和凈利潤增長率來看,均為負值,尤其是*ST廣夏收入近三年環比增長率達-100%;而東北制藥、廣濟藥業、沃華醫藥的總收入和總利潤環比增長率也均為負值,尤其是東北制藥總利潤近三年環比增長率接近-200%,沃華醫藥更是凈資產近三年環比增長率也為負值,因此排名靠后。
5 結論
通過以上統計分析可以看出,企業生命周期理論和熵權法可以有效地運用于企業績效評價。
影響深市中國醫藥制造企業績效評價的指標主要有反映短期績效的償債能力、營運能力、盈利能力、現金能力的財務指標,以及反映長期績效的外部客戶層面、規模發展能力、技術能力、治理能力的財務及非財務指標。各企業可以結合自己所處企業生命周期,合理進行績效評價,認識到企業自身的優勢與不足,進而提出切實可行的改善措施,提高企業綜合績效。
參考文獻:
[1]Donato Masciandaro. Developing processes and transforming mechanisms of corporate financial abilities:t rends and determinant s[J].Open Economics Review,2006,17(1):73-102.
[2]Paul H Kupiec. Financial stability and basel II[J].Annals of Finance,2006,3(1):206-215.
[3]馬愛霞,鄒子健,曹楊,余伯陽.我國中藥產業國際競爭力的實證分析[J].財經問題研究,2009(06).
[4]孫維.基于企業生命周期的戰略業績評價指標體系研究.碩士學位論文.中南大學,2008.
[5]鄧喬.企業生命周期各階段業績的計量.當代經理人(下半月),2005,2.
[6]韓永學.企業生命周期的二階段多重性周期曲線與混沌邊界管理.商業經濟與管理,2004,1.
基金項目:廣西研究生教育創新計劃資助項目,項目編號:2011105950202M41。
作者簡介:
范國勛(1983-),男,單位:桂林電子科技大學商學院,主要研究方向:財務管理。
關鍵詞:工程造價, 全生命周期, 成本計算, 成本分析
中圖分類號: TU723.5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長期以來,我國把控制工程造價的主要精力放在施工階段——審核施工圖預算、合理結算建安工程價款.這樣做盡管也有效果,但畢竟是“亡羊補牢”,事倍功半.隨著工程項目管理研究的不斷深入,以及我國建設管理體制改革的不斷深化,及其參與國際慣例組織工程建設的需要,近幾年,我國逐漸引進了一些先進的管理模式和造價控制方法,即全生命周期工程造價管理,分別在工程項目的各個階段使用,取得了一定的效果。
一、全生命周期造價管理發展歷史回顧
全生命周期造價管理主要是由英美的一些工程造價界的學者和實際工作者于20世紀70年代末和80年代初提出創立的.后在英國皇家測量師協會的直接組織和大力推動下,進行了廣泛深入的研究和推廣,發展至今,逐步形成了一種較完整的現代化工程造價管理理論和方法體系?,F在能夠找到的最早使用“全生命周期工程造價管理”這一名詞的文獻是英國的A. Gordon于1974年6月在英國皇家特許測量師協會《建筑與工料測量》季刊上發表的“3L概念的經濟學”一文,以及1977年由美國建筑師協會發表的《全生命周期造價分析——建筑師指南》一書,給出了初步的的概念和思想,指出了開展研究的方向和分析方法。90年代以后,全生命周期工程造價管理的體系已經基本形成.人們開始把注意力轉到技術和應用方面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四個方面:風險和不確定性因素的研究;實際應用領域方面的研究:生命周期成本計算軟件研究;生命周期成本和環境影響集成研究。
二、全生命周期工程造價管理相關理論及意義分析
全生命周期造價管理是工程項目投資決策的一種分析工具,是用來選擇決策備選方案的數學方法,同時它是工程設計的指導思想,可以計算工程項目整個服務期直接的、間接的、社會的、環境的所有成本,以確定設計方案的一種技術方法;它也是一種實現工程項目全生命周期包括建設期、使用期和翻新與拆除期等階段在內的總造價最小化的方法。
其實,從30年代起就已經開始使用的工程項目投資動態評價方法中都包含了項目生命周期成本思想.全生命周期工程造價管理思想可以指導人們自覺、全面的從工程項目全生命周期出發,綜合考慮項目的建設造價和運營與維護成本,從而實現科學合理的決策.全生命周期工程造價管理的思想和方法在工程項目投資決策、可行性研究和項目備選方案評價等項目前期工作階段中是有力的決策思想和支持工具,它可以指導建筑設計過程,根據計算所得的建設造價、運營維護成本及項目整個服務期的所有成本來確定設計方案,實現科學的建筑設計和合理的建材選擇,實現降低成本的目的[4].
如前所述,在一定范圍內,工程項目的建造費用和運營與維護費用存在此消彼長的關系.隨著工程項目功能水平的提升,項目的建造費用增加,運營與維護費用降低.反之,工程項目的功能水平降低,其建造費用降低,但運營與維護費用就會增加.因此,當功能水平逐步提高時,生命周期費用=建造費用+運營與維護費用,呈馬鞍型變化.由此,我們不僅要考慮建設成本,而且還要考慮未來的運營和維護成本,對我國的傳統的全過程工程造價管理模型進行改革是非常有必要的.我們應當從決策階段開始,將一次性建設成本和未來的運營及維護成本綜合加以考慮,取得兩者之間的最佳平衡。
三、全生命周期成本分析和計算
全生命周期成本分析和計算是全生命周期造價控制的核心內容,下面將對兩者進行深入論述。
1、分析步驟
全生命周期成本分析步驟分為確定問題分析、分析方法、分析假設、預測計算全生命周期造價成本。
(1)問題分析
對現有的方案確定、投資決策和初步設計選材等僅考慮建設期的初始資本成本進行分析,依照以往統計數據或專家經驗判斷,考慮使用期的各項成本要超出初始資本成本,提出分析引進全生命周期工程造價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2)建立公共的假設和參數
在生命周期成本分析中常用到三類假設[5],分別為經濟假設、工程學上的假設和其它假設,每種假設的內容如下:經濟假設包括折現率、殘值、市場價格的使用、研究周期、時間適應、能源上漲價格、基期和服務期;工程學上的假設包括項目設計生命期、材料服務生命期;其他假設包括成本和數據模型和預測的準確性和可行性.
(3)確定相應的達到目標的可行的分析方法
采用未確知數學方法,估算各項成本,并轉化為現值.根據現值,預測出整個生命周期成本單價最可能區間[6].
(4)估計相關的成本和發生的時間.在生命周期成本計算中用到的共同的成本內容包括:
計算所有初始化投資成本,所有初始化成本都要以它們的全值加到LCCA(生命周期成本分析LCCA:是為了估價獲得或運行一個項目、產或產品的在其生命周期內所有相關的成本的一系列技術.)的總量中.計算所有未來運行成本.運行成本是年度成本,去掉維護和修理成本,包括在設施運行過程中的成本.多數這些成本與建筑物功能和保管服務有關.所有運行成本在加入LCCA總量之前要轉化成現值.
所有日常維護和大修成本.所有養護和修理成本在加入LCCA總量之前應該轉化成現值.
計算殘值,這是在LCCA中唯一能出現負值的成本范疇.當估價的項目方案有不同的生命使用期時,一個設施或建筑物系統的剩余值表現的尤其重要.
(5)計算生命周期成本.
當所有有關的成本己經被建立并折現成現值,這些成本加總就成為生命周期總成本.這些成本包括初始化投資、運行、維護和修理、殘值.
(6)根據成本計算結果,做出比較分析.
2、計算方法
一個項目的生命周期成本是通常是通過把每種成本的凈現值加起來,并且減去例如殘值等的現金流入的凈現值.計算方法通常采用的公式如下:
生命周期成本=初始化建設成本+運行成本+只常維護成本+修理成本-殘值
為計算分析方便起見,本文引用按照初始化建設成本、年度周期發生成本、
非年度周期發生的成本和殘值來劃分的全生命周期成本計算模型,即:
NPV=Co+PWA×A+PWN×C—PWS×S
其中:
NPV:全生命周期成本凈現值;
C.:初始建設成本;
A:年度周期發生的成本;
C:非年度周期發生的成本;
S:分析期末的殘值;
r:折現率;
T:分析期;
f:非年度周期成本的頻數;
n:非年度周期成本發生的次數;
四、全生命周期成本的評價方法
從追求壽命周期成本最低的立場出發,壽命周期成本的評價包括三個步驟: (1)確定壽命周期成本的各要素,把各要素的成本降低到普通水平;(2)將設置費和維持費兩者進行權衡,以便確定研究的側重點,從而使總費用更為經濟:(3)再從壽命周期成本和系統效率的關系這個角度進行研究.
由于壽命周期成本是在長時期內發生的,因此,對費用發生的時間順序必須加以掌握.所以在壽命周期成本分析中必須考慮“資金的時間價值”.常用的壽命周期成本評價方法有費用效率(CE)法、固定效率法和固定費用法、權衡分析法等。
五、結語
目前在我國的建設領域普遍存在著嚴重的“三超”現象、“釣魚工程”現象和“爛尾樓工程”現象.這些現象均與建設項目各個階段造價失控有著必然的聯系.由于建設項目投資本身具有的投資額大、投資周期長的特點,決定了建設項目工程造價管理必須建立一個全壽命周期的造價管理體系.本文旨在探索搞好全生命周期造價管理的方法和途徑,以促進我國建設項目造價管理的科學化,更便于與國際慣例接軌.
參考文獻:
[1] 任國強,尹貽林. 基丁范式轉換角度的全生命周期工程程造價管理研究[J].中國軟科學.2003(5) .
[2] 任國強,董十波.公路養護項目生命周期成本分析研究[D].2003年中國管理科學論壇論文集.2003(12) .
[3] 董士波.全過程工程造價管理與全生命周期工程造價管理之比較[J].經濟師.2003(12) .
[4] 秦愛國.工程造價管理研究[J].經濟論壇.1999(22) .
論文關鍵詞:產業生命周期 物流企業并購 并購形式
論文摘要:文章從產業生命周期理論的角度探討了物流產業在各發展階段的特點,進一步在產業生命周期模型上構建了物流企業并購形式演變模型,最后針對國內物流企業并購現狀提出了相應建議,對我國物流企業戰略發展具有一定的借鑒作用
一、引言
企業并購(Mergers&Acquisitions)-直都是學者研究的熱點問題。在全球經歷五次并購浪潮后。國內外學者紛紛以并購浪潮中的案例為實證從各個角度研究企業的并購,其研究主要集中在資源整合和財務上,對并購形式本身研究的文獻相對較少。本文從產業生命周期階段的產業特征人手。探討了產業生命周期與物流企業并購形式之間的演變關系。在當前如火如茶的并購浪潮中。國內物流企業如何根據產業周期生命中產業發展特征選擇合適的并購形式對國內物流企業的發展戰略顯的尤為重要。
二、產業生命周期及物流產業發展
I.產業生命周期理論。產業生命周期是指產業從出生到衰亡具有階段性和共同規律的廠商行為的改變過程.最初來源于產品生命周期。1966年R.Venron為研究國際投資、國際貿易和國際競爭.根據M.Posner的“技術差距”理論,第一次提出了“生產一出口一進口”的全球產業發展模式。從而開創了產業生命周期的研究。之后。Gort和Klepp利用時間序列分析對46個產品達到1974年的廠商數量變化研究產生了第一個產業生命周期模型(G—K模型)。在此基礎上Klepper和Graddy對G—K模型進行了技術內生化方向的發展。研究根據廠商數目改變將產業生命周期劃分為成長、淘汰和穩定三個階段?,F在國內外大多學者將產業的生命周期可以分為四個階段:初創階段、成長階段、成熟階段和衰退階段。
2.物流產業發展各階段特征。物流產業的發展也會經歷從創建到衰亡的過程。每個產業周期階段內都有著自己的特征。蓋翊中(2006)在《產業生命周期中產業發展階段的變量特征》中用五個變量來度量產業在不同的生命周期的特點。這五個變量是企業數量、產業規模、產業結構、產業價格和產品質量。本文在分析物流產業發展各階段特征時。結合前人研究成果與物流產業的特殊性,創新性地選取了:(I)企業數量——物流產業發展階段區域的企業數量;(2)企業利潤——企業的平均盈利水平;(3)產業規模——物流企業平均發展規模;(4)技術成熟度——技術成熟狀況;(5)產業行為——物流市場行為。用這五個產業特征描述物流產業周期階段的特征。表1為物流產業各個發展階段的特征。
物流產業的發展也是一個從弱到強的發展階段。從物流產業提供的產品形式來看,物流服務產品升級換代比較慢,市場容量大、需求穩定,生命周期比較長,尤其表現在物流產業生命周期的初創期和成長期。
三、產業生命周期內物流企業并購形式演變分析
1.初創階段。在初創階段,“黑色大陸”的新利潤提法和物流市場上高額利潤,大部分企業進入物流領域。這一階段,隨企業參差不齊,但因市場容量大,大部分企業都能獲得穩定且較高的利潤。原來先進者憑借相對豐富的經驗和市場占有率獲得了相對“壟斷利潤”。實力相對雄厚的企業在物流功能提供上穩定且服務質量好,為搶占更大的市場以鞏固自己的核心業務,企業大量采用橫向并購。此時,具有相同或者相似物流服務的較小規模的企業成為了并購的目標企業。從并購的效應來說,橫向并購能在短時間內迅速擴大市場份額。同時通過并購競爭對手能消除市場競爭風險。橫向并購中,大量相同或相似的物流業務并購后能得到集中處理,有效地節約成本,使規模經濟最大化總之,并購呈現出3個特點:(1)企業并購以橫向并購為主導;(2)由于并購企業資源和融資能力有限(主要來企業經營積累),并購數量小且規模小;(3)并購的物流企業業務主要集中在傳統上的運輸和倉儲上。
2.成長階段。在成長階段,之前紛紛進入的物流企業加上產業新產品經過宣傳和消費者的試用,逐漸贏得了大眾的偏好,市場需求進一步擴大,產業呈現繁榮狀態。物流企業開始得到長足發展,企業融資能力大大增強。物流服務從單一、低質、高價向多樣、優質方向發展。物流企業競爭激烈,為擁有自己固有的“地盤”。企業橫向并購進一步擴大,跨國集團紛紛出現,市場上出現國內外企業橫向并購的“搶購風暴”。另一方面,物流企業意識到單一的物流服務已經無法滿足市場的需求,企業開始尋找新的物流服務增值功能。此時.企業意識到競爭由企業競爭逐步轉向供應鏈競爭,物流企業在供應鏈的協調中發現巨大的利潤,市場上出現了少數縱向并購形式,但規模較小,上下游功能協調性小。還有少數物流縣頭在原有物流功能上已經獲得穩定的市場和利潤.在服務與技術上也達到了相應程度,為實現戰略發展。提出了供應鏈管理活著流程再造等增值服務,為縱向并購的發展提供了有利的條件。此時并購呈現出了新的特點:(1)物流企業橫向并購規模進一步擴大并占主導地位,大型跨國橫向并購開始出現;(2)縱向并購開始出現,但規模較小,功能覆蓋面比較小,集中于多式聯運、配送及流通加工等功能上。 3.成熟階段。成熟階段各物流企業規模較大,資金雄厚。市場需求處于飽和階段,企業競爭空前激烈,跨國并購與國內并購呈現“你死我活”現象。這一時期,物流企業巨頭為擁有較大比例的市場額度開始瓜分市場。企業的競爭由價格上的競爭轉向物流功能和服務質量上的競爭。這一階段,物流企業利潤穩定但增長率低。企業為了在競爭中取勝,意識到供應鏈競爭越來越重要,并在物流功能上實現一體化運作的需求越來越大,各個企業資源整合需求的程度越來越旺盛。同時,物流服務功能上的多樣化為物流服務的縱向一體化運作提供有利的土壤。囚此,縱向并購戰略成為了企業發展戰略的首選.也成為這一時期的主流并購形式。另一方面。少數物流巨頭一邊采用橫向并購擴大自己在傳統優勢功能上的壟斷地位。一邊開始選擇混合并購來分散經營風險、并取用多元化經營獲取其他競爭優勢來源來發展自己,市場出現了混合并購。這一時期的物流企業并購呈現出以下特點:(1)橫向并購和縱向并購交織進行,縱向并購成為主流并購形式;(2)橫向并購規模達到空前,常常表現為大型物流企業之間的吞并,縱向并購主要表現在功能整合尤其是供應鏈環境下的物流企業并購;(3)因面巨大的經營風險和新利潤產業的不確定性,混合并購的規模較小,但數量開始增多。
4.衰亡階段。物流產業發展到衰亡期,物流企業不論在功能服務上還是在技術成熟度上都已經幾乎接近完善。各物流巨頭早已經在市場上占據了自己的“勢力范圍”.競爭變得相對緩和,整個物流市場按照各自的壟斷勢力范圍“和諧”運行。此時企業雖然積累較多的資本,考慮到不管是橫向并購還是縱向并購目標企業都是其他物流巨頭。資金和并購風險巨大。因此。企業將更多地選擇尋找新的利潤增長點,混合并購成為了這一時期的主流。由于物流產業的技術性和專業性強,退出壁壘高,面臨著的巨大的成本損失和經營風險,很多大型的物流企業成為了混合并購中被并購對象。同時,那些選擇混合并購戰略的企業并購規模不是很大,但是相對成熟期來說已經初具了一定規模。
四、現狀與建議
關鍵詞:價值工程; 建設項目; 全生命周期; 工程造價管理; 應用;
Abstract: the engineering project life cycle cost management has a lot of advantages, has very important practical significance, this paper introduces the construction of value engineering project life cycle all periods of cost management content and main points, and in the management of applications.
Keywords: value engineering; Construction projects; Total life cycle; Project cost management; Application;
中圖分類號:K826.16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
引言:隨著建筑業日新月異的發展,需要先進管理思想和技術經濟方法,價值工程在建設項目全生命周期造價管理應用廣泛,推動建筑業的發展。實踐證明它具有重要意義和作用。
1.介紹價值工程
1.1價值工程的目的 是以提高產品或作業價值,具有很強的實用性和可操作性。是一種基本科學方法,而且還是一種重要的管理理念。在工作中進行有組織的創造性工作,用最低的壽命周期成本,可靠地實現使用者所需功能。“價值工程”的價值導向原則和創新本質、以及它的多學科化特性,技術、經濟與管理緊密結合、實施創新與優化的現代管理技術,將對許多方面產生影響,例如對管理創新、產品創新、技術創新、組織創新促進作用。
1.2價值工程特點
(1)最低的壽命周期成本可靠地實現產品必須具備的功能是價值工程的目標。
(2)價值工程運用一種整體的思想,把各個方面看成一個整體分析考慮。
(3)不斷改革與創新,得到新的方案,使用新的方案以提高產品的技術經濟效益。
(4)價值工程要求開展有組織、有計劃的管理活動。
2.全生命周期造價管理簡述
2.1全生命周期造價管理很早以前由英美專家提出創立
時代變遷,技術發展,現如今它已逐步的完善,經過時間的檢驗已成為一種比較完整的現代化工程造價管理理論和體系。要想達到全生命周期成本最低的目標,就必須從項目的全生命周期出發去分析和控制造價。我國的工程造價管理模式不多,傳統的工程造價管理模式主要偏重于施工階段的造價管理,我國傳統的全生命周期造價管理的研究還有些不足,還處于初級階段,還需進一步的發展進步。
2.2 全生命周期造價管理的特點
全生命周期造價管理是一項復雜的技術,采用綜合集成方法,需運用多學科知識,重視投資成本、效益分析與評價,運用多種技術方法,例如工程經濟學、數學模型方法,來使未來運營維護期總成本最小,他是一種有效的管理理論和方法。全生命周期造價管理還是一種有效的分析工具,它可以決策工程項目投資。他還是一種數學方法,還可以用來選擇決策備選方案,使用這種方法可以實現工程項目全生命周期的總造價最小化。
3.工程造價管理全生命周期管理的應用
決策階段、設計階段、實施階段、竣工驗收階段、運營維護階段及拆除翻新階段,是建設項目的全生命周期的幾個階段,工程全生命周期包括的方面很多,具體有工程產品從研究開發、設計、建造、使用,直到報廢所經歷的全部時間。
4.工程造價管理全生命周期各階段控制
4.1要想做出投資的決策
項目投資決策階段建設的主要任務是對擬建項目進行策劃,并對其可行性進行技術經濟分析和論證。所有外部條件因素都相同的情況下,選擇生命周期成本最小的方案是決策的目標。在項目決策階段的影響因素有很多,例如項目選址、項目技術方案的確定,項目合理規模的確定等。
4.2 控制工程造價的重點是設計階段
此階段要考慮的包括能源、選址、材料、水、環境質量和運營維護等因素,進行全生命周期成本的仔細分析和大致估算,其中要計算的很多,有對運營維護成本、初始建設成本、拆除及翻新費用方面的計算。一方面,要充分重視應用可施工性規則,這是國內設計者容易忽視的問題。另一方面,要充分重視價值工程的應用。設計與施工是緊密聯系的,一旦設計與施工分離,就會產生極大的影響,使設計者在設計時無法了解具體的施工要求,進而容易導致設計方案難以施工或不能施工;還可能導致一些有價值的施工方法由于得不到設計方的配合而無法在實踐中應用,使其影響整個項目的進程。豐富施工知識和經驗的人才對整個項目是很重要的,如果讓豐富施工知識和經驗的人有盡可能早的參與項目實施,不但可以優化施工過程,還降低了項目全生命周期成本。全生命周期成本管理視角下的設計方案必須遵循的原則有以下幾點:1)設計方案必須處理好經濟合理性與技術先進性的關系。要使用者要求還要盡可能的降低全生命周期成本。2) 設計方案必須兼顧建設和運營維護,綜合考慮項目的全生命周期成本。建設成本的高低和未來運營維護成本有著最直接的關系。3)在設計過程中應兼顧建設階段和運營維護階段,力求項目全生命周期成本最低。
4.3 實施階段
包括招投標和價值工程的目的是以研究對象的最低壽命周期成本,能夠可行的實現使用者所需要的功能,以獲得最佳的綜合效益。施工階段的造價控制。
(1)傳統的建設方案、關鍵工序、質量控制措施等評估都是全生命周期工程造價管理的內容,投標文件技術性評審,要求內容充實詳細,尤其重要的是還包括未來運營和維護方案的合理性評估。
合理價值工程全生命周期需要遵循的要求很多,全生命周期成本評標法需要遵循重要的一點就是需要將以后運行期各項后續費用折現并與建設成本合并考慮,選擇最低費用的投標作為中選投標。
(2)在施工階段的造價管理中。在施工階段,全生命周期造價管理思想和方法是非常關鍵的,要在其指導下進行,工程合同的總體策劃和工程施工方案的確定,要使施工組織設計方案、等方面更加科學合理,要全面的考慮分析建設項目的全生命周期成本。實現綠色施工,同時在施工過程中加強索賠管理、變更,動態控制工程造價。
其他的工作結束后,最終確定建設造價和考核項目建設效益、辦理項目資產移交、進行各階段造價對比和資料整理。它的重點工作就是要做好工程結算,要保證工程結算準確、完整。
保證建筑物質量目標和安全目標在運營維護階段是很重要的,所以我們要在這個前提下進行工程造價管理,然后進行實施,首先通過制定更合理的運營及維護方案,其次實施多功能全方位的管理。運營維護活動的管理、運營維護費用的管理、運營維護資料的管理等都是運營維護階段工程造價管理。而其特點也很多,其中最重要的有三點,1.IEI常管理活動頻繁;2.計算復雜;3.管理對象很多。其中重要的是要制定合理的運營和維護方案,要達到全生命周期成本最低的目的,必須在項目決策和設計階段就開始,這兩個階段非常重要,因為這兩個階段對運營和維護費用具有很大影響,這兩個階段對整個工程影響頗深,如果僅靠運營和維護階段的工作是很難彌補已建成項目的不足。
4.4 降低資源消耗的有效方法是拆除與翻新
應該注重拆除與翻新階段造價的管理,材料的重復利用、廢物的循環利用,可以降低造。決策階段和設計階段對全生命周期造價控制效果最顯著,項目的其他階段也很重要,項目的其他階段的進程與項目決策正確與否和設計方案優劣有直接的關系,進而調控影響整個生命周期的費用。決策階段和設計階段的影響也是不容忽視的,雖然其他階段對全生命周期成本雖有一定影響,但影響程度較小,不會有什么誤差。
5 結束語
價值工程在建設項目全生命周期造價管理是具有現實意義的一項技術,隨著建筑業在國民經濟中的比重日益增加,運用此項技術可達到提高投資效率、節約資金的目的。
參考文獻:
[1]建設工程造價控制中存在的問題與對策
[2] 戚安邦.工程項目全面造價管理[M].天津:南開大學出版社,2001.
[3]工程項目成本管理要素控制
【關鍵詞】熵權法 生態設計 生命周期
隨著全球對環境的關注,各國企業也越來越重視產品對環境的影響,對企業而言,不僅要考慮環境問題,還要考慮企業的經濟效益。因此,企業對環境成本的控制就顯得尤為重要。根據對國內外企業環境管理現狀的綜合分析,環境性分析和評價工具中具有代表性是風險評價、環境影響評價、成本一效益分析和生命周期評價等,但是這些方法都存在一定的缺陷。對此本文提出面對產品生命周期的多指標綜合評價體系,運用熵權法綜合評價生態設計,作為生態設計決策的方法。
一、基于熵權法的決策模型
熵權系數法系根據熵(Entropy)的概念與性質,把多指標決策評價中各待選方案的固有信息和決策者經驗判斷的主觀信息進行量化綜合,建立基于熵的多指標決策評價模型。作為權數的熵權,它是在給定被評價對象集后,在各種評價指標值確定的情況下,各指標在競爭意義上的相對激烈程度系數。在多指標綜合評價經濟效益問題的研究中,熵權法對于投資決策系統的綜合評價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多指標決策的熵權優化模型的建模步驟如下。
1、獲取特征值矩陣
設有n個生態設計方案待評,有m個評價指標構成一個指標體系,第j個設計待評方案中的第i個指標的特征值為 xij,于是可得到指標的特征值矩陣X=(xij)m×n。對于給定的i,xij的差異越大,則不同評價對象間指標值的相對強度越大,指標對評價對象間的比較作用也越大,它攜帶和傳遞的信息越多。
2、對特征值進行標準化處理
根據算出的貼近度T值,對各決策方案進行排序,選擇最低的設計方案,也就是最接近理想點的方案就是最優方案;若T值相等,則用d加以區別,選擇d值小的設計方案。
二、實例研究
本文以牛奶包裝材料和設計的選擇為例,說明熵權法在生命周期的生態設計方案的選擇中的運用。本例所研究的牛奶包裝包括六種選擇方案:①一次性使用的玻璃瓶;②可重裝的玻璃瓶;③一次性使用的高密度聚乙烯瓶;④可重裝的高密度聚乙烯瓶;⑤線性低密度聚乙烯軟包裝小袋;⑥多聚碳可重裝瓶。假設六種包裝的容器的容量相等。
本例從產品的基本性能、生命周期成本和產品對環境的影響三個方面運用熵權法對多個設計方案進行選擇。在產品對環境的影響方面以生命周期固體廢棄物的數量來進行評價;在成本評價方面對每種容器的全生命周期成本進行分析;在產品性能評價方面應從擋光性、防爆性、易于開啟型、質量、重新密封性和空瓶保藏6個方面展開分析。
根據算出的貼近度T值,可以看到牛奶設計方案T值排序為:⑤
三、結論
熵權法是根據熵的概念與性質,把多指標決策評價中各待選方案的固有信息和決策者經驗判斷的主觀信息進行量化綜合,建立基于熵的多指標決策評價模型。其特點是能夠將系統中各評價指標與日前狀況下相應評價指標的理想值進行比較,是通過定量與定性相結合的一種較為理想的評價模型。如果將其運用于企業環境成本控制中,將會促使環境、成本和產品性能各方面結合在一起,有效地選擇成本和效益均衡的產品設計方案。
【參考文獻】
[1] 鄭曉薇、樊華、武亮亮:熵權系數法的理論建模分析與并行實現[J].小型微型計算機系統,2007(10).
[2] 郭存芝、陳紅兵:證券投資風險的熵權系數評方法研究[J].數量經濟技術經濟研究,2002(5).
隨著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包裝物作為產品的重要部分,在人們的日常生活中得以大量應用。但是大量包裝物的應用也帶來了環境、資源等方面的問題。因此,如何在合理應用包裝物的同時,實現“綠色設計、綠色制造、綠色包裝”,是許多包裝物生產企業面臨的共同難題。本文在某包裝企業實際需求的基礎上,與生命周期管理理論相結合[1],從而探索一種解決該企業包裝生命周期管理的信息化方法,用于強化公司對所生產產品的全生命周期監控和管理能力,這對促進行業發展,提升企業核心競爭力,均有重要意義。
1系統需求分析
1.1系統總體需求概述
根據系統實際應用需求,總結本系統總體需求如下:
(1)采用生命周期管理理論解決某包裝企業存在的旗下產品及包裝件壽命周期管理不足的問題,研究基于生命周期管理理論的包裝件生命周期管理模式。
(2)利用信息化技術解決某包裝企業旗下產品及包裝件生命周期管理信息化需求問題,提高企業整體信息化水平。
(3)建立包含完善的包裝件生命周期全過程管理的包裝生命周期管理系統體系架構,采用軟件工程方法編程實現該系統[2]。
1.2系統功能性需求分析
(1)包裝件生產管理模塊需求分析
(a)分銷商:分銷商在包裝件生產管理模塊中主要負責向包裝企業包裝件訂單信息和庫存信息。分銷商根據產品及包裝件的銷售情況,向包裝企業庫存信息,如果庫存量較少則可下新的包裝件訂單;如果庫存量較多則可向包裝企業發送暫緩新訂單信息,這樣包裝企業可根據分銷商的實際情況適當調整生產規模。
(b)生產部門:生產部門根據分銷商提供的庫存信息和訂單信息,制定相應的包裝件生產計劃和生產任務。生產部門在包裝件生產管理模塊中主要負責包裝件庫存管理、包裝件訂單管理、原料庫存管理、耗材信息管理、包裝件訂單管理以及產品庫存管理等。根據分銷商的訂單信息,生產部門能夠調取包裝件生產相關的數據信息,例如原材料、耗材、庫存等,然后根據訂單詳情制定包裝件生產計劃。
(2)分銷商管理模塊需求分析
(a)分銷商:主要負責查詢價格、創建訂單、修改訂單、刪除訂單、查詢訂單以及查詢物流等操作。
(b)物流部門:主要負責生成物流單、運輸時間、運輸車牌號、運輸目的地、運輸始發地、運輸司機及掃描信息等操作。
(3)消費者管理模塊需求分析
(a)分銷商:主要負責根據消費者信息注冊賬號、查詢包裝件回收信息、修改消費者賬號信息等操作。
(b)物流部門:主要負責查詢物流請求、查詢服務對象、查詢回收地點、查詢回收時間、反饋回收物流信息等操作。
(c)消費者:主要負責登錄賬號、購買訂單、回收信息、查詢服務等操作。
2包裝生命周期管理系統設計
2.1系統總體設計
包裝生命周期管理系統建設目標是以產品及包裝件的生命周期管理理論作為支撐,運用工程管理學科的規律和特點,將產品及包裝件的管理建設成合理的過程管理模型和知識庫。系統采用B/S體系架構實現,運用J2EE框架技術實現多層分布和靈活的事務控制,能夠加速應用程序的設計和開發[3]。
2.2系統總體功能模塊劃分
根據前文的需求分析,本文構建和設計的包裝生命周期管理系統的基本功能架構如圖1所示。
包裝生命周期管理系統主要包含產品生產部門功能管理子系統、包裝件生產部門功能管理子系統、分銷商功能管理子系統、消費者管理子系統、系統管理員功能子系統等。基本覆蓋了產品及包裝件全生命周期過程,能夠實現其生命周期的綜合管理。
2.3主要功能模塊設計
(1)包裝件生產管理功能模塊設計
包裝件生產部門功能管理子系統主要包括包裝管理、庫存管理和訂單管理共三個子功能模塊。(2)產品生產管理模塊功能模塊設計
產品生產部門功能管理子系統主要包括庫存管理和訂單管理共兩個子功能模塊。庫存管理:主要包含填寫各個型號產品的信息、型號、產品名等;查詢各個型號產品的庫存數量、名稱、型號等信息。
訂單信息:主要包含查看分銷商的訂單回復、安排產品生產、查詢所有產品的訂單狀態等。
(3)分銷商管理模塊功能模塊設計
分銷商管理子系統主要包括預付款管理、回收管理、申請管理、訂單管理共四個子功能模塊。預付款管理:主要是用于根據訂單在線下銀行轉賬,并填寫轉賬信息的管理。
回收管理:包含回復消費者的回收信息并安排物流上門回收包裝件;把消費者的回收信息傳遞給物流運輸部門,并等待物流部門的回收。
申請管理:主要包含消費者的聯系方式、姓名、住址等信息申請系統賬號,查詢消費群體的信息,用于二次銷售的推進。
訂單管理:主要包含填寫所需產品的數量等信息并提交訂單;查看消費者所有的訂單狀態等。
(4)消費者管理模塊功能模塊設計
消費者管理子系統主要包括回收管理一個子功能模塊。
回收管理:主要用于消費者填寫需要回收的廢棄產品或包裝件的回收信息,并上傳到分銷商處,分銷商上傳到包裝生命周期管理系統;消費者用于查詢回收信息的實時狀態和回收進展。
(5)系統管理模塊功能模塊設計
系統管理子系統主要包括參數設計、用戶信息、信息管理及產品管理共四個子功能模塊。參數設計:主要用于系統信息設置以及系統其他參數的調整與維護管理。
用戶信息:主要用于對系統用戶的管理,包括對包裝件生產部門用戶、產品生產部門用戶、物流運輸部門用戶、分銷商用戶、消費者用戶等系統用戶信息的創建、編輯、刪除等操作。
信息管理:包含首頁新聞信息添加、首頁新聞信息管理等操作。
產品管理:包含商品大類添加、商品小類添加、所有商品管理等。
2.4數據庫設計
目前常用的數據庫邏輯設計方法是采用二維表描述關系數據庫的數據模型[4]。本文將采用二維表將E-R法表示的概念數據庫轉換成邏輯數據庫。由于論文篇幅限制,本文不一一列出。
3包裝生命周期管理系統實現
3.1系統主要功能實現
3.2.1系統登錄功能實現
用戶登錄界面是包裝生命周期管理系統的主頁面入口,該頁面主要部分為賬號和密碼的輸入界面。該界面的主要功能就是實現用戶的登錄,用戶輸入用戶名和密碼后系統會根據用戶所輸入的信息進行信息判定,如果用戶名或密碼有誤則會彈出相應的報錯窗口,并對輸入框進行重置。如果信息通過判定則系統會根據用戶輸入的用戶名進行權限判定,并跳轉到不同的操作界面。
3.2.2用戶管理功能實現
用戶通過用戶名和密碼輸入后,本文所設計的系統通過判定改用的權限自動跳轉到相應的頁面。當用戶選擇用戶管理功能時,系統跳轉到用戶管理員頁面。該頁面主要實現管理員對用戶信息的管理與維護功能,包括創建用戶、查詢用戶、修改密碼、批量導入用戶信息等。圖2所示為查詢用戶功能界面。
3.2.3產品生產管理模塊功能實現
圖3所示為產品生產管理模塊功能界面。用戶在該界面中可選擇產品訂單信息管理,其中包括訂單錄入、訂單查詢、訂單修改、庫存記錄等。在訂單管理界面的右側,顯示有關產品和包裝件的統計信息,例如產品及包裝件名、單價、負責人、產品及包裝件類型、現狀、型號、廠家、出廠號、出廠年月、購置日期、放置點、使用部門、入賬時間、數量、總價格、備注等信息。
4總結
本文針對包裝生命周期管理系統的研究思路上,分析某包裝企業的包裝件生產模式和特點。結合用戶的需求以及具體的要求,針對系統的需求進行了相應的功能模塊的劃分,并以此為基礎進行了軟件系統的總體設計以及典型的功能模塊設計,最后根據設計原則進行了系統的開發。在某包裝企業的實際應用過程中,該系統運行較為穩定,能夠滿足工作需求。
參考文獻
郭焱,劉紅超,郭彬等.產品生命周期評價關鍵問題研究評述[J].計算機集成制造系統,2014,20(5):1141-1148.
DavidE.Meyer,VenkataK.K.Upadhyayula._Theuseoflifecycletoolstosupportdecisionmakingforsustainablenanotechnologies[J].Cleantechnologiesandenvironmentalpolicy,2014,16(4):757-772.
LuisaF.Cabeza,LidiaRincon,VirginiaVilarinoetal.Lifecycleassessment(LCA)andlifecycleenergyanalysis(LCEA)ofbuildingsandthebuildingsector:Areview[J].Renewable&;amp;sustainableenergyreviews,2014,29(Jan.):394-416.
CarlaLSimoes,LigiaMCostaPinto,CABernardoetal._EnvironmentalandeconomicanalysisofendoflifemanagementoptionsforanHOPEproductusingalifecyclethinkingapproach[J].WasteManagement;Research,2014,32(5):414-422.
論文摘要:根據知識在集群中所處的狀態及作用將知識生命周期劃分為產生、培育、擴散、重構四個階段。文章分析了各階段知識活動及其演化特征。對影響集群知識管理的四個要素:知識辨識,知識流通的非正式系統、信息技術、人力資源管理進行了分析,指出應結合不同階段的特點,對知識進行有效的管理。
一、企業集群知識生命周期的內涵
自20世紀80年代開始。企業集群的發展問題得到了各國經濟學家及管理學家的重視,對集群的相關理論的研究在國內外得到了深人而廣泛的展開。集群的知識管理對于集群及集群內部的成員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日益成為學術界重視的問題之一。
1.企業集群知識的分類集群知識是一個流動、動態的混合體,是由其所有成員企業或機構的知識存量共同構成企業集群包含各式各樣的知識。知識最基本的分類是分為顯性知識和隱性知識。顯性知識是那些能夠以正式的語言,通過書面記錄、數字描述、技術文件、手冊和報告等明確表達和交流的知識,是對隱性知識一定程度的抽象和概括,上升為公式、規律、理論,并以文字形式記載下來,從而使其容易表述和交流。隱性知識是高度個性化的、難以格式化的非編碼型知識在現實中,隱性知識通常表現為經驗、技能、專長、印象、靈感、洞察力、直覺、心智模式、預見性、信仰、價值觀、團隊默契、組織文化和風俗等。按照所處的組織層次,可以將知識分為個體知識、企業知識和集群知識個體知識和企業知識是集群知識產生和存在的基礎,但是集群知識并不是個體知識和企業知識的簡單相加,是他們在集群中傳播、共享、創新的結果。按照知識的可轉移性,可以將其分為元素(元件)知識和構架知識兩類所謂元素知識是關于認識對象整體或者其構成要素的知識,它是一種外生的、顯性的、可識別、可轉移的知識,因而易于被其他組織或集群所獲取和應用。所謂構架知識是關于系統與相連系統之間的關系或者其構成要素之間的關系的知識,它是內生的、隱性的、難以轉移和吸收的知識,主要由知識存量構成。
2.企業集群知識生命周期的劃分。根據知識在企業集群中所處的狀態及其發揮的作用的不同,可以將企業集群知識的生命周期劃分為以下四個階段:第一階段是集群知識的產生階段這個階段知識最初表現為人的一種想法,這個想法非常抽象,還沒有被完全理解。這個階段有些想法不能實現,有些想法能夠被利用、加工,進入到下一個階段第二階段是集群知識的培育階段。指的是第一階段的知識經過試驗、書面表達等過程,更加具體化,能夠被知識的使用者所采用,開始創造價值階段。第三階段是集群知識的擴散階段指的是知識在一定的范圍內能夠被更多的人所理解,這種知識開始被更多的人所使用。集群內的人文環境為知識的擴散提供了良好的環境。第四階段是集群知識的重構階段。是指由于知識的長時間使用,或者由于新知識出現等原因,知識創造價值的能力逐漸減弱,一些知識需要被淘汰,一些知識需要結合新的知識源進行整合,重新創造價值。
二、生命周期各階段知識活動及特性
1.知識活動的劃分知識管理領域的學者從不同的角度對知識活動進行了深人的研究nonaka在karl研究的基礎上將知識分為隱性知識與顯性知識,并從組織學習過程的角度將知識在組織內的活動分為合并(combination)、內在化(internalization)、外在化(extemalization)及社會化(socialization)等四個活動。c.w.holsapple和m.singh等人突破了原有的從某一個組織內出發來研究知識活動的問題,利用邁克爾·波特價值鏈的思想分析了知識鏈中的知識活動,將知識活動分為主要及次要的兩個層面的知識活動,認為知識鏈中主要的知識活動包括如下五個方面:知識獲取、知識選擇、知識生產、知識內在化與知識外在化,而知識鏈中的次要的知識活動主要包括知識領導、知識協調、知識控制、知識度量等四個方面。邢小強(2004)基于企業內部知識網絡將知識活動分為知識學習、知識創造、知識整合。孫科(2005)將集群知識活動劃分為知識獲取、知識擴散、知識選擇、知識生產、知識內化與知識外化等六個主要活動。
按照集群知識生命周期我們可以將其知識活動劃分為知識獲取、知識選擇、知識生產、知識溢出、知識利用、知識重構等六個主要活動。
知識獲取指對現有的一些顯性知識的采集和對隱性知識的挖掘與捕獲。集群中企業知識的來源主要有:企業內的員工和組織體系;集群中的企業員工、企業組織和集群組織體系:集群外的環境。
知識選擇是指依據實際需求量及應用條件限制、選擇對使用者而言價值最大的知識,避免出現“知識浪費”知識生產指的是利用設施、技術、工具、人力(腦力),將原始的知識、數據等轉化為能夠解決問題、創造價值的知識產品。
知識溢出包括內部知識溢出和外部知識溢出內部知識溢出是指集群內部企業和企業之間的知識流動外部知識溢出是指將集群外的知識內化為集群內的知識。
知識利用是指集群內企業根據企業自身的需要,搜索所需的知識加以利用,并根據生產需要和市場需要,充分利用相關企業的知識進行合作集群內企業在通過各種渠道獲得知識的基礎上,針對自身企業的特點,形成對自身企業有價值的知識。
知識重構有兩層含義:一是將原有的舊知識與從網絡中獲得的新知識加以結合和重新構建,并摒棄其中的非有效成分,實現知識的二次創新:二是在全面掌握顯性知識的基礎上去充分認識和識別集群中的隱性知識,力促隱性知識的顯性化
2.知識生命周期演化的特征盡管所有的知識要經歷生命周期的每個階段。但是不同的情況下,知識隨生命周期演變的速度是有很大差異的。
加速知識在生命周期中的演變速度的因素有三個:(1)競爭對手獲取知識的能力。競爭對手可以通過逆向工程雇用所需知識所在單位的員工以及其它備受爭議的手段獲得他們想要的知識。(2)知識的自然泄漏。這表現在客戶、供應商及其他人員在與組織的正當交往中可能掌握了這些新知識以后而進行共享。(3)知識的有意編碼化與擴散。在新一輪技術開發完成后,一些公司可能把原來的技術知識公開。從而引導該項技術的發展。加速知識的擴散進程。
有兩方面的因素使知識生命周期的演變歷程變慢:(1)知識產權制度的建立與知識產權受保護的程度。在某些行業,專利對知識的保護極為重要,受專利保護的知識其培育階段可以延緩l0年20年左右的時間。(2)一些知識特有的緘默性。例如釀酒知識。由于釀酒受溫度、濕度、環境等眾多因素的影響,它們相互作用的方式不能完全預計,相關知識難以編碼化。
三、生命周期各階段集群的知識管理
雖然不同的知識在其生命周期中演進的速度是不同的,但在其生命周期的各個階段可以通過不同的管理手段而獲益。
影響集群知識生命周期各階段知識管理的因素包括以下幾個方面:(1)知識辨識。即認清知識的不同類型,知識處在何種狀態,處在該狀態下的知識具有何種價值。知識辨識是知識應用的前提。(2)知識流通的非正式系統。在企業集群中,大量企業在空間上聚集,有利于集群內各企業員工的交流,這種非正式的知識流動方式有利于知識尤其是隱性知識的傳播。(3)信息技術。信息技術基礎是采用先進科技為知識管理和知識創新提供各種可能,比如復雜的知識描述和分類即知識本體、知識庫、操作規程、實時的信息交流技術以及其他信息技術基礎。(4)人力資源管理。包括對知識管理主體、知識學習主體、知識使用主體及各主體相互構成的組織環境的開發。知識的整個生命歷程,都是與人互動的過程人能夠有意識地調控事物的發展趨勢,使其向最有利于人類生存的方向發展。
1.知識產生階段。在集群知識的產生階段,一些觀點和想法沒有被人完全理解,這個時候知識儲存在個人的心智模式內,是隱性的,難以定義。當人們通過非正式渠道接觸時,其創造力就能夠被有效地激發出來。因此企業要充分挖掘員工的創造潛能,就必須為員工提供各種非正式場合下進行接觸的機會與條件,并提供進行訓練和討論所需要的資源。該階段由于新知識尚處于非明晰的狀態。知識編碼與知識存儲系統沒有太大的價值,對那些對這一新想法感興趣的人來說,加強聯絡并分享這一新的觀點與想法,信息技術則起著十分重要的作用。專題討論、電視會議以及頭腦風暴法等可以作為一種有效的相互接觸的方法及工具那些行為看起來怪異的人或總是想標新立異的人往往會提出新的觀點與想法但這些人的觀點與想法會給組織現有秩序帶來沖擊,因而他們通常都是受打擊與排擠的對象普林斯頓大學非常珍視愛因斯坦那樣的特立獨行的科學家一樣,創造新知識的公司會器重這些人并特別制定如何與這些人融洽相處的規則。
2.知識培育階段。在集群知識的培育階段。知識更加具體化,而組織也試圖從這些開發的知識中獲取利益。此時,知識要對外保密,因此要保持知識的相對非編碼化。組織內部相關人員之間建立非正式的網絡,使知識能夠依據經驗得以傳承實踐小組是一個非常有效的完成知識內部推廣與培育的手段。信息技術系統同樣著重于知識信息的內部傳播。為實現這一目的,一個良好的黃頁數據庫是非常重要的,同時組織需要建立一個或在現有內部網上開辟一個有關當前這一新觀點與想法的交流專區新觀點轉化為產品或服務時,既需要腦力勞動者和體力勞動者。也需要標新立異者和實用主義者。為此一個組織需要對人員的職業生涯進行設計,將科研人員的工作時間在知識創造與實際工作間進行合理分配那些在這兩個領域中都獲得了經驗的人員通常能夠順利實現知識在生命周期前兩個階段間的過渡。
3.知識擴散階段。知識擴散階段,知識已經成熟。開始在集群內進行合理有限傳播此時應強調采用常用的方法培訓員工并鼓勵他們采用新的知識,基于個人網絡的非正式系統在學習、吸收隱性知識的過程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數據庫在知識的擴散階段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知識的編碼與標準化使其得以向組織內眾多員工公開,同時易被集群內其他企業所模仿在人力資源管理方面企業應有步驟地建立起知識擁有者之間的相互信任信任的氛圍對知識的高效共享很重要。企業可以提供正面的和反面的獎勵。使員工清楚知識共享的重要性。并把它轉換成一種責任。
4.知識重構階段。在知識擴散基礎上形成的組織間的知識互動過程又導致了知識的重構。在集群中相對成熟的知識在網絡中流動和擴散,并在有效的協同環境下,被不同的企業根據自身的需要加以吸收和改進。此時知識流通的非正式系統,有利于集群企業對知識的深入理解和有效利用要保持知識的更新,組織必須保持對原有文件內容的動態管理,根據適用的原則增加新的信息,并對那些不再更改的文件建立檔案。而隨著時間的推移,有關這些知識會有大量的文件出來,因而建立有效的調查與搜尋系統非常重要。從集群外部雇用一些專家和集群內企業的人員共同解決所面臨的具體問題可以作為這一階段知識更新的人員采用方式。通過知識重構的過程,可以不斷充實和完善原有的知識體系,保持企業集群所擁有的知識的時效性和一定程度的超前性,從而推動企業集群的可持續發展。
1 網絡信息資源老化的原因及特征
1.1 網絡信息資源老化的原因
網絡信息資源的老化是指網絡信息資源中情報的有效價值隨著時間的流逝逐漸衰減,利用率逐步降低。這與傳統文獻的老化一樣,是一種普遍存在的現象。造成網絡信息資源老化的因素很多,我們大致可以將其歸納為以下幾個方面:
(1)網絡信息資源的增長。情報學家M.勞恩曾說過:“文獻增長得越快,文獻的半衰期就越短。”信息資源的增長和老化是同一事物的兩個方面,它們從不同的角度反映信息資源的動態變化。眾所周知,網絡信息資源的增長速度極其驚人。以我國為例,據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的統計,2002年12月31日,全國網頁總數為157,091,220個,字節總數為2,877,754,095KB[1];2003年12月31日,全國網頁總數為311,864,590個,字節總數為6,059,431,526KB[2];到2004年12月31日,全國網頁總數就達到了650,682,300個,字節總數增長到20,537,214,718KB,與2003年相比,增幅分別為108.6%和238%[3]。
(2)網絡信息資源的更新。網絡信息資源的更新是指網絡信息資源在載體形態、數據組織方式、網址等外在特征不變的情況下,所含知識和情報在內容上的變化。1998和1999年,Bar-Ilan和Peritz對信息計量學領域網絡信息的生命周期研究表明,在6個月內近50%的網頁發生了變化[4];而Wallace Koehler的觀察結果更為顯著,他發現97%的網站6個月內會發生變化,如觀察時間為1年,則比例上升為99%。對于網頁而言,這組數據分別為98.3%和99.1%[5]。應該指出的是,網絡信息資源更新并沒有引起網絡信息資源總量的增長。
(3)網絡信息資源的消失。網絡信息資源的消失是指網絡信息資源無論出于何種原因,被從系統中刪除,不能再被訪問和利用。文獻[4]表明,68%的網頁1年內將被從網上移除;而文獻[5]發現,有12.2%的網站和20.5%的網頁6個月后不能再被訪問到。1年后,分別上升到17.7%和31.8%。并且,每周有0.5%的網頁和網站消失。與網絡信息資源的更新不同,網絡信息資源的消失意味著網絡信息資源總量的減少。
(4)替代性網絡信息資源的出現。隨著人類對客觀事物和社會運動規律認識水平的提高,原有的知識不斷被完善和突破。同時,由于技術的進步和社會信息需求的共同推動,網上信息的加工深度越來越大,原有的知識和情報被包含在新的知識和情報之中,因而,原來不完善、不全面的陳舊信息資源逐漸不再被利用。替代性網絡信息資源的出現并不意味著原有信息資源的更新和消失,而表現為網絡信息資源中,蘊含新知識和情報的信息的出現和信息總量的增長。
(5)網絡信息資源的吸引力。網絡信息資源的吸引力主要來自兩個方面:一是網絡信息資源所揭示和反映的對象所處的發展階段。處于誕生和發展初期的事物,相關網絡信息資源的數量往往呈指數增長,老化遵循負指數函數關系。進入成熟期后,信息的增長速率變小,老化曲線也變得平緩,半衰期加長。當對該事物的認識積累到一定程度,將出現質的飛躍,相關信息的增長進入新一輪的指數增長階段,相應的,老化曲線也恢復成負指數曲線。二是網絡信息資源的受關注程度。對于網絡信息資源所揭示和反映的對象而言,受關注程度越高,往往意味著知識更新越快,半衰期越短,反之則越長。對于網絡信息資源自身而言,其受關注程度遵循“Winner takes all”法則,受關注程度越高的網絡信息資源半衰期越短,也就是說信息更新越快,質量和數量也穩步提升。
1.2 網絡信息資源老化的特征
網絡信息資源老化與傳統文獻資源老化既有相同之處,又有顯著的差異,其獨特之處主要表現在:
(1)非累積性。傳統文獻資源的重要特征之一就是其存在的永續性,即使這些載體上的知識和情報完全失去了使用價值,它也不會消失。原有信息的修正與更新、替代信息的生產以及新信息的產生必須依靠新的載體。因此,傳統文獻資源從數量上來說,總是不斷增長的。而網絡信息資源則不然。網絡環境中的信息是介于產生后永續存在與即刻消失兩種狀態之間的第三類信息,它的更新和消亡是其存在和運動的常態。在網絡環境下,新信息的出現并不一定意味著信息總量的增長,而且,相當一部分信息在喪失其使用價值之后會徹底消失,引起信息總量的減少,呈現負增長狀態。所以,我們認為網絡信息資源具有非累積性,這表明網絡信息資源的老化研究往往只能基于特定時間點或時間段,難以系統地回溯其歷史狀態。
(2)動態性。動態性與非累積性是內在統一的。任何信息都是外在形態與所含內容的統一體。記錄信息的載體和信息的組織方式是信息資源的外在形態,而內容,即其所蘊含的知識和情報才是核心。傳統文獻資源的外部形態和內容是不可分割的,因而必然具有累積性。而網絡信息資源的外部形態和內容可以是相互獨立的,因此,在網絡信息資源載體的形態、信息組織方式、網址等保持不變的情況下,內容可以不斷更新,甚至刪除,這就體現為它的非累積性。眾所周知,半衰期、普賴斯指數的測定都是依據特定領域文獻資源的被利用情況,而網絡信息資源的動態性使其老化規律的研究增加了新的內容,即對網絡信息資源自身生命周期的研究。
(3)不完全性。傳統文獻,的生產和傳播是受控的,由相關機構統一審核和管理。因此,在傳統文獻資源老化研究中,研究對象的范圍一般相當清晰,在數量上也是可數的。而在網絡信息資源的老化研究中,研究對象的不完全性卻是無法回避的問題。導致該問題出現的原因主要來自兩個方面:一是網絡的開放性決定了網上信息的基本上處于不受控制的狀態,因此,任何研究者都無法確知網絡信息資源的精確構成和分布狀況,在研究特定領域的網絡信息資源時,也就不可能準確地劃定研究對象的范圍和數量。二是網絡信息資源的非累積性和動態性造成了研究對象在時間維度上的缺失,因此,在研究中也就難以系統地回溯研究對象的歷史狀態。
2 衡量網絡信息資源老化狀況的指標 根據網絡信息資源老化的原因及其特征,我們從網絡信息資源自身的生命周期和網絡信息資源被利用情況兩個方面,建立衡量網絡信息資源老化狀況的指標。
2.1 網絡信息資源的生命周期
網絡信息資源的生命周期反映的是網絡信息資源自身的老化狀況,可以采用半衰期和生存期兩項指標衡量。
2.1.1 半衰期
半衰期源于物理學領域,原指放射性元素的原子核有半數發生衰變所需的時間。我們借用這一概念,將網絡信息資源的半衰期定義為網絡信息資源的基本構成元素有半數發生變化所需的時間。根據是否考慮網絡信息資源的增量部分,網絡信息資源的半衰期又可以分為靜態半衰期和動態半衰期。
(1)靜態半衰期。靜態半衰期是指在不考慮增長的情況下,網絡信息資源的基本構成元素有半數發生變化(含消失)的時間。例如,以網頁為基本構成元素,考察網站A的靜態半衰期。假設網站A有10000個網頁,每個月有1000個不同的網頁發生變化,并且有100個網頁消失。根據上述定義,網站A的靜態半衰期為10000÷2÷(1000+100)=4.55(月)或0.38(年)。
(2)動態半衰期。動態半衰期是在考慮增長的情況下,網絡信息資源的基本構成元素中較新的一半產生于多長時間內。例如,在上例的基礎上,假設網站A每個月新增500個網頁。根據動態半衰期的定義,網站A的動態半衰期為10000÷[2×(1000+500)-(500-100)]=3.85(月)或0.32(年)。
當然,半衰期的計算在實際研究中情況會復雜得多。首先,網頁不會勻速地發生變化、消失和增長;其次,一個網頁可能連續多次發生變化,由于我們考察的基本元素是網頁,因此只能將其計為一次;第三,在計算動態半衰期時必須認識到,新增網頁也會發生變化;最后,出于研究的需要,我們可能會選擇在信息組織上比網頁粒度更細的單元作為基本構成元素,譬如知識單元、網絡鏈接、單詞等。
2.1.2 生存期
網絡信息資源的生存期是指特定網絡信息資源的URL存續時間。如同人的遺傳密碼一樣,URL是區分不同網絡信息資源的唯一標識,因此,我們認為URL是判定網絡信息資源生存期最理想的依據。根據該定義,只要URL保持不變,無論內容如何變化,都視為同一個網絡信息資源。在極端情況下,特定URL所對應的網絡信息資源內容甚至可以為空反之,即使內容沒有發生任何變化,只要URL被改動,我們就視為原信息資源“生命”的終結和新網絡信息資源的誕生。當然,如果特定網絡信息資源及其URL同時被刪除,同樣也意味著該網絡信息資源生存期的終止。
2.2 網絡信息資源的價值周期
網絡信息資源的價值周期的計量依據是其被利用的狀況,這與傳統文獻資源老化規律的研究思路基本相同。文獻半衰期的研究可以分為學科文獻的半衰期和論文的半衰期。學科文獻的半衰期是指某學科(專業)現時尚在利用的全部文獻中較新的一半是在多長一段時間內發表的;論文半衰期是指引用這篇論文的全部其他論文的二分之一是在這篇后的多長時間內發表的。需要強調的是,學科文獻的半衰期是相對于被引文獻而言,而論文的半衰期是相對于引用文獻而言的[6]。與此相對應,我們仍然以“半衰期”為指標衡量網絡信息資源的價值周期,并按研究對象分為宏觀網絡信息資源半衰期和微觀網絡信息資源半衰期。
(1)宏觀網絡信息資源半衰期。根據學科文獻半衰期的概念,我們將宏觀網絡信息資源半衰期定義為某主題領域網絡信息資源所含鏈接的鏈宿所指資源中較新的一半是在多長時間內產生的。例如,如果我們說網絡信息計量學的網絡信息資源半衰期是1.2年,就表明在我們進行統計研究的那一年里,在網上的網絡信息計量學文獻中的鏈接所指資源的50%是在最近1.2年內發表的。
宏觀網絡信息資源半衰期的研究是基于網絡信息資源中的鏈接。由于網絡信息資源中的鏈接與文獻的被引文獻是性質完全不同的兩類事物,因此,在借鑒其研究思路的同時,我們應該注意自身的特殊性。筆者認為,最重要的幾個需要解決的問題是:第一,必須明確鏈接的目的,也就是鏈源與鏈宿之間的關系;第二,當鏈宿的時間晚于鏈源所在網絡信息資源的時間時應當如何計算;第三,是應該采用網絡信息資源中所有的鏈接,還是只考察出鏈;第四,從理論上來說,我們需要獲得該主題領域的所有網絡信息資源,并提取其所含有的鏈接。由于網絡信息資源的不完全性,研究結果可能與客觀實際存在相當程度的差異。
(2)微觀網絡信息資源半衰期。參照論文半衰期的概念,微觀網絡信息資源半衰期是指指向該網絡信息資源的全部其他網絡信息資源的二分之一是在其后的多長時間內出現的。例如,網上某文檔的半衰期是1.5年,就意味著該文檔所獲得入鏈的鏈源所在網絡信息資源的50%出現于其后的1.5年內。
與宏觀網絡信息資源半衰期的研究相比,微觀網絡信息資源半衰期研究所面臨的問題相對較少。根據上述定義,微觀網絡信息資源半衰期的研究不涉及自鏈,并且基本不會出現入鏈的鏈源所在資源的時間早于研究對象出現時間這樣的情況。因此,需要考慮的問題中最主要的就是解決或盡量縮小網絡信息資源的不完全性。盡管有研究表明,網絡鏈接的使用動機與文獻引用動機存在巨大差異,但筆者認為,無論處于何種動機,網絡信息資源獲得入鏈就意味著其使用價值的實現,我們在計量其半衰期時不必做過多的區分[7]。
3 網絡信息資源老化研究展望 網絡信息資源的老化研究與網絡信息資源的增長、分布與利用研究共同構成了網絡信息計量學研究的基本框架,對豐富與完善網絡信息計量學的學科體系具有極高的理論價值。同時,網絡信息資源老化研究的成果也是網絡信息資源建設、管理和利用的依據,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目前,國內對網絡信息資源的老化研究才剛剛起步,所見文獻僅有2004年王宏鑫和邱均平在《情報理論與實踐》第4期所發表的《關于網絡信息老化研究的若干問題》一文[8]。因此,在現階段應該借鑒文獻計量學的研究成果,在充分認識網絡信息資源與傳統文獻資源所存在差異的基礎上,建立網絡信息資源老化研究的理論與方法體系,為探索網絡信息資源老化規律和實踐應用奠定基礎。
【參考文獻】
1 2002年中國互聯網絡信息資源數量調查報告.cnnic.net.cn/html/Dir/2003/11/22/1393.htm
2 2003年中國互聯網絡信息資源數量調查報告.cnnic.net.cn/download/manual/report20030330.pdf
3 2004年中國互聯網絡信息資源數量調查報告.cnnic.net.cn/download/2005/2005041401.pdf
4 Bar-Ilan, Peritz B.C.The life span of a specific topic on the Web: the case of "informatrics" a quantitative analysis. Scientometrics. 1999, 46(3):371-382
5 Wallace Koehler. An Analysis of Web Page and Web Site Constancy and Permanence.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Society for Information Science. 1999, 50(2).
6 邱均平編著.文獻計量學.北京:科學技術文獻出版社,1988.
[關鍵詞]軟件工程;案例庫;教學模式;可擴展實踐平臺
[前言]我校軟件工程課程群包括“軟件工程”“軟件系統分析與設計”“高級軟件工程”“面向對象設計方法”“軟件測試與質量控制”等多門課程,面向本科生、碩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和任職培訓等多個層次,課程門數多、內容交錯、銜接緊密,培訓要求差別較大。為使軟件工程系列課程更好地服務于提升學生工程實踐能力和協作創新能力的培養目標,我們積極開展實踐平臺和案例庫建設,進行教學方法改革等。通過設計不同粒度、不同類別的案例,構建軟件開發全過程案例庫,以適應多層次多類型教學任務;在教學過程中融合基于案例的情景體驗教學、基于項目牽引的工程實踐教學、基于角色扮演和團隊協作的項目研討式教學等多種教學模式,使得每個學員都能參與到項目開發過程中,保證了軟件工程實踐的規范化;同時建立基于框架的可擴展實踐平臺,學生自主設計開發軟件程序,提高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實踐動手能力。
一、對實際工程項目進行提煉,構建軟件開發全過程案例庫
為了將枯燥、抽象的教學內容形象化、實例化,案例教學對于保證軟件工程課程授課效果至關重要。案例教學與傳統的講授式教學存在較大不同,傳統的講授式教學主要是教員向學生傳授知識,溝通的渠道是單向的,而案例教學不僅有教員與學生之間的溝通,還有學生之間的溝通,溝通的渠道是多向的。同時,講授教學側重理論,并通過演繹推理來傳授知識,案例教學則側重啟發式教學過程,引導學生主動參與到課堂教學中,更注重實踐與理論的結合。因此,探索軟件工程類課程的案例式教學方法,總結、提煉、歸納、設計相關的教學案例,構建一個貫穿始終、設計合理、資源豐富的軟件開發全過程案例庫十分必要。
(一)案例的選取和設計
在案例教學中案例的選取和設計是案例教學的關鍵。好的教學案例應該來源于實際工程項目,同時在維度、粒度和內容上精心設計,既要相互銜接,體現生命周期全過程的要求,又要大小適中,適合單個教學模塊的教學需求。從實際工程項目中精心選取、提煉、設計開發涵蓋軟件分析、設計、測試、項目管理等全生命周期的教學案例庫,可為軟件工程系列課程的案例教學提供有效的支撐條件,對課堂教學效果的提升起到極大的促進作用。
案例的設計應針對軟件工程課程群各模塊知識點的所處階段、應用場景和授課目標的差異,既要有覆蓋具體知識點的基本案例,又要有體現全生命周期工程化要求的系統案例和綜合應用案例。案例內容包括軟件過程中的工程案例、管理案例,貫穿全軟件生命周期各階段。
案例的選取應以全生命周期軟件項目為主,從實際工程項目中挑選一批具有代表性的、能突出授課要求的素材,在此基礎上進行加工提煉和補充開發,最終構建滿足教學要求的系列案例。如從自主研制的“軟件過程管理平臺”中選取典型模塊作為測試對象,針對不同測試類型的教學實驗需求,對軟件代碼進行有針對性的變異和缺陷注入,編寫對應的測試需求、測試計劃、測試設計和測試報告,形成功能測試、性能測試、單元測試等測試案例。
軟件工程課程要強調軟件設計和軟件測試的重要性,對軟件設計和軟件測試方法進行講解時,除了要有設計合適的案例,還可以通過當前主流工具(如軟件設計的RationalRose建模工具、單元測試的JUINT工具、功能測試的QTP工具等)的演示,使學員加強對軟件設計和軟件測試過程的可操作性的理解,并將其運用于實踐項目中。
(二)案例庫規范化設計
軟件工程課程群的多門課程需要多樣化的案例,適用于不同的場景,映射出不同的知識點。為了規范這些案例,需提取其公共要素,定義案例庫規范化設計的基本元素。
案例庫規范化設計基本元素中的“案例表現形式”可將案例設置為文檔、代碼框架、原型系統等。如在本科生的軟件系統分析與設計課程中,案例是為學生搭建的一個OpenFrame框架,即一個半成品的代碼框架,學生可從半成品框架中學習相應開發技術,然后自己完善半成品的代碼框架,將學習與實踐過程融入案例中。
案例庫規范化設計基本元素中的“案例類型”可分為工程類案例、管理類案例、支持類案例等。工程類案例包括不同項目不同階段的工程類開發案例,如客戶需求規格說明書、軟件需求規格說明書、概要設計說明書、詳細設計說明書、軟件代碼、軟件測試計劃和測試報告。管理類案例包括項目策劃、項目監控、風險管理、需求管理等。支持類案例包括配置管理、質量保證、測量分析等。根據案例的規模及適用情況,可將案例分為:基本案例、模塊案例、系統案例?;景咐采w一個知識點,簡單、清晰地通過一個實例展現知識點的具體應用,適合于基礎理論知識傳授階段;模塊案例覆蓋多個相關聯的知識點,通過知識點的綜合應用將知識串起來,適合綜合理論知識的應用階段;系統案例覆蓋的是一個獨立的理論體系,通過完整具體的實例將理論應用于實際操作,適合實踐教學階段。
例如,在“軟件測試”中,通過判定三角形的例子來讓學生理解等價類劃分法,這是一個基本案例,穿插在知識點講授過程中。在三角形實例中補充邊界值法、錯誤猜測法等測試用例,形成黑盒測試案例,這就是一個模塊案例。而系統案例內容多、設計比較復雜,例如功能測試案例的設計,要包含測試計劃、測試策略、測試設計的方法、測試用例的生成、測試用例的執行、自動化腳本的設計、測試運行結果分析以及測試報告等內容。
二、融合多種教學形式,緊密銜接理論和實踐教學
傳統的課堂教學教員在課堂上講授軟件工程方法、技術等理論知識,但由于這些理論較抽象難懂,課堂教學效果往往不理想。傳統的實踐教學主要是采用分組模式進行項目開發,但由于沒有過程監督控制,通常是由一個能力稍微突出的學員完成所有過程,缺乏討論、協作,最后往往把精力放在代碼實現中,提交一套漏洞百出的代碼。針對軟件工程課程的特點,筆者結合本校人才培養目標和先進教學理念,對傳統教學方法和手段進行改革,在教學過程中融合、應用基于案例的情景體驗教學、基于項目牽引的工程實踐教學、基于角色扮演和團隊協作的研討式教學等多種教學模式,加強了理論教學和實踐教學的耦合度,培養學生工程化理念和團隊協作意識,提高了學生探索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綜合能力。
(一)基于案例的情景體驗教學模式
案例教學法從實際案例出發,分析其中存在的問題,探索問題產生的根源和解決問題的過程與方法,用案例將理論和實踐聯系在一起,并逐步上升到理論,用理論來概括、歸納、指導一類問題的解決方法。同時,以鮮活生動的實例吸引學員,提高學員學習的興趣,使他們從案例中吸取成功經驗和失敗教訓,加深對理論的理解。在實踐教學中,我們以“做中學”為指導,以實際案例項目的生命周期為主線,通過搭建的實踐平臺和設計的實踐項目,使學員在解決具體問題的過程中加深對理論知識的理解、技術方法的靈活運用,提高自身的實戰素質能力?;诎咐那榫绑w驗教學通過借助來源于實際工程的典型案例,將學生置身于特定的工程項目情景之中,給予他們恰當的引導,為他們提供了一個廣闊的思維空間和貼近實戰的學習環境。
(二)基于項目牽引的工程實踐教學模式
基于項目牽引的工程實踐教學,將工程項目與軟件工程知識體系有機融合,以工程項目為牽引,讓學生在學習理論知識的同時,同步開展生命周期相應階段的各項任務實踐,實現了創新實踐與工程認知導引相結合的教學模式。首次上課要求學員分組,各組自主選擇感興趣的項目,后續根據授課進度按階段完成該項目的整個開發過程。為了提高學生的實踐興趣和做足需求分析,選取項目時,應盡量選擇貼近學生生活、需求場景熟悉的項目,如公差勤務系統、圖書館座位管理系統等。如果是從零開始的項目,需要多方面多手段進行軟件需求分析,并重點做好軟件體系結構設計。另外,選做的項目也可以是已有軟件,因為大部分軟件開發工作是在老版本的軟件基礎上進行改進的,已有軟件可以是網上開源軟件或往屆學生留下的作業,要引導學生分析其功能上的缺陷后對其進行改進。通過項目牽引,可使學生在動手實踐過程中深刻理解軟件工程基本理論知識。
(三)基于角色扮演和團隊協作的項目研討式教學模式
學生以團隊協作方式進行項目開發,通過扮演團隊中客戶、軟件需求人員、軟件設計人員、編碼人員、軟件測試人員等不同角色,完成特定任務,并在項目實施過程中及時對項目開發進程和工作產品進行研討和評審,真正體驗一種有序、可控和協作的軟件開發過程。描述了軟件過程中角色職能及軟件開發各階段的工作產品,并將項目開發活動和項目管理過程映射到課程各知識點,使學員在動態角色參與的項目演練過程中加強對理論知識的理解。
三、針對實踐能力培養需求,構建基于框架的可擴展實踐平臺
軟件工程學科課程理論與實踐聯系緊密,實踐教學的有效實施對提高課程整體教學效果具有重要意義。然而,大部分學生系統設計能力較弱,加之課堂教學時間有限,課程內容比較抽象,為了幫助學生更好地掌握所學知識,有效提高其工程實踐能力,在現實教學中急需加強學生動手實踐環節的時間投入和條件建設。
傳統實踐教學通常要求學生全程自主完成程序開發并提交相應實踐報告。這種“從零開始”的實踐教學模式受到學生編程能力、實踐學時等因素的制約,難以取得良好教學效果。同時,學生缺乏大型項目的工程實踐經驗,如果僅以小規模程序為對象開展實踐教學,也會嚴重制約其對軟件工程思想的理解和掌握。為此,我們構建了基于OpenFrame框架的開放式教學實踐平臺,該平臺采用當今主流的面向對象技術和框架進行開發,既實現了跟系統結構緊密相關的核心公共模塊,又支持學生根據個人興趣,自主、靈活添加符合接口規范的功能應用模塊,從而完成整體系統的開發與設計,有效支持學生根據小組任務分工快速開發上層應用功能模塊,協同完成整體系統的設計、開發與集成。該開放式教學實踐平臺將教師課堂授課與學生情景體驗有機結合,使得抽象內容形象化、具體化,同時既能讓學生了解到框架技術、敏捷軟件開發等面向對象新技術,又能培養學生基于公共體系結構進行團隊化工程開發的能力。
通過搭建滿足教學需求的實踐平臺,設計合理有效的實驗項目,構建“做中學”的環境,使學員利用有限的學習時間,在實踐過程中快速加深對知識的理解,提高自身的素質能力,不斷積累實戰經驗,培養專業自信,提高學習興趣和實踐動手能力。我們鼓勵學員在實踐中發現問題、分析問題并解決問題,注重學員創新意識和綜合素質的培養,將被動的學習轉化為主動的參與、實踐,引導學員更深刻地體會和理解軟件工程全生命周期各階段的任務、技術和方法。
四、基于項目過程的考核評價方式
考核評價是教學過程中必不可少的環節,針對軟件工程課程考核存在著實踐考核不足、學習效果測試不及時、考核評價機制不完善等問題,可采用多元考核和評價方式,弱化期末考試成績,加強過程考核,著重考核項目開發過程中學員思考解決問題的能力??己税ㄆ谀┛荚嚭蛯嵺`項目兩部分,期末考試成績占30%,采用開卷筆試方式,實踐項目成績占70%,采用階段評審方式對各小組階段產出的工作產品進行評審,通過學員互評和教師評價相結合的方法確定團隊成績(40%)和個人成績(30%)。學員分組進行講解、答辯、成果演示,學員和教師分別對各組進行整體評價,獲得團隊成績,個人成績由組長根據組員在項目開發中的表現以及對項目的貢獻大小獲得。
五、結語
通過梳理軟件工程課程群理論知識點,構建軟件開發全過程案例庫,并在案例庫基礎上,對實踐教學方法進行研究,融合、應用基于案例的情景體驗教學、基于項目牽引的工程實踐教學、基于角色扮演和團隊協作的研討式教學等多種教學模式,加強了理論教學和實踐教學的耦合度,并構建了基于框架的可擴展實踐平臺,通過項目牽引和角色扮演使學員將學到的理論直接應用于實際項目開發,培養了學員的工程化理念和團隊協作意識,提高了學員探索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綜合能力。
[軟件工程碩士論文參考文獻]
[1]鄒紅,王健,蘇丹.以能力培養為導向的軟件工程專業核心課程群建設研究與實踐[J].高教學刊,2018(12).
[2]張愛玲,周世生.新工科背景下軟件工程人才培養的研究與實踐[J].計算機教育,2018(6).
[3]伍春香,劉斌,李小紅.基于能力培養的軟件工程教學實踐[J].計算機教育,201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