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首頁 精品范文 電網信息論文

電網信息論文

時間:2022-04-03 04:20:36

開篇:寫作不僅是一種記錄,更是一種創造,它讓我們能夠捕捉那些稍縱即逝的靈感,將它們永久地定格在紙上。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12篇電網信息論文,希望這些內容能成為您創作過程中的良師益友,陪伴您不斷探索和進步。

電網信息論文

第1篇

廣東省電力系統包括21個地市電網,現有最高運行電壓等級為500 kV,珠江三角洲地區已形成500 kV環網,并以500 kV電壓與廣西聯網,以400 kV和110 kV電壓分別與香港和澳門聯網。此外,廣東電網還向湖南宜章和臨武兩縣以及江西贛南地區供電。

粵中(珠江三角洲地區)地網是廣東電網的核心,也是全省最大的負荷中心,該電網與廣西、香港等電網互聯,除了向珠江三角洲地區提供電力外,還擔負著電力交換任務。在粵中地區建設一個強大的500 kV電網,對保證廣東電網乃至香港電網以及澳門電網的安全運行有著重大意義。目前廣東500 kV電網東已延伸至汕頭西翼,江門——茂名500 kV輸變電工程正加緊建設,2000年前可望投入使用。

廣東省的電力工業已經步入了大電網、高電壓和大機組時代。隨著整個電網變得越來越復雜,電網規劃中以往那種人為臆斷和局部最優的規劃方式會給電網運行、發展帶來隱患,資金盲目使用的可能性加大。結合目前理論的發展,我們認為電網規劃是一個受到多種條件約束的、以電網總效益為最終目標的多目標的系統工程。對于這樣一個系統,我們認為適宜以控制論為基礎,結合信息論、運籌學和系統工程等理論來研究。

從控制論角度來看,電網是一個巨維數的典型動態大系統,它具有強非線性、時變且參數不確切可知、含大量未建模動態部分的特征。另外,電力網絡地域分布廣闊,大部分元件具有延遲、磁滯、飽和等復雜的物理特性,對這樣的系統實現有效決策控制是極為困難的。另一方面,由于公眾對新建高壓線路的不滿日益增強,線路造價,特別是走廊使用權的費用日益昂貴,以及電力網的不斷增大,使得人們對電力網絡的決策控制提出了越來越高的要求。正是由于電網具有這樣的特征,一些先進的控制論思想和技術被不斷地引入到電網中來。下面將闡明綜合智能控制技術引入電網規劃中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1 綜合智能控制技術

1.1 智能控制的概念

迄今為止,智能控制尚無統一的概念,文獻[1]有如下歸納:

a)最早提出智能控制概念當推傅京孫教授,他通過對人-機控制器和機器人方面的研究,將智能控制概括為自動控制和人工智能的結合。他認為在低層次控制中用常規的基本控制器,而在高層次的智能決策,應具有擬人化功能。

b)Saridis在傅京孫工作的基礎上,提出了三元結構的智能控制理論體系,他認為僅有二元結合無助于智能控制的有效和成功應用,必須引入運籌學,使其成為三元結合,并提出了其遞階智能控制的理論框架。

c)國內蔡自興教授在研究了上述理論結構以后,從系統的整體性和目的性出發,于1986年提出了四元結構價格體系,將智能控制概括為控制理論、人工智能、運籌學和系統理論4學科交叉。

總之,智能控制是多學科知識的結合,除了從控制論出發來研究它,還可以從信息論、生物學以及社會科學角度來討論和研究。

1.2 綜合智能控制技術

綜合智能控制一方面包含了智能控制與傳統方法的結合,如模糊變結構控制,自適應模糊控制,自適應神經網絡控制,神經網絡變結構控制等;另一方面包含了各種智能控制方法之間的交叉綜合,如專家模糊控制,模糊神經網絡控制,專家神經網絡控制等。

2 一個國外的電網規劃專家系統

目前為止,在電網規劃方面較成功的綜合智能控制技術系統不是很多,其中比較好的有加拿大魁北克水電公司(Hydro-Quebec)的“直流/交流輸電網絡設計專家系統”。

在80年代末期,隨著人員的退休和長期不用,一些60年代和70年代加拿大電網高速發展時期由工程師們獲得的大量有關電力系統規劃設計的專門知識逐漸被人遺忘,這引起了加拿大電力部門的關注,魁北克水電公司將專家系統技術看成是表達和保存某些目前在人類專家頭腦中的專門經驗和知識的潛在方法。他們認為在電力系統規劃設計領域里,專門知識的損失非常明顯,尤其是在電力系統增長緩慢的時期。這些專門知識來自于各門學科,在多層次的電力系統設計決策過程中起著重要的作用。一些選擇決策,如發電類型、發電廠位置、輸電類型(交流/直流)、電壓等級、輸電線路的數量型號和補償設備的數量型號的選擇必須根據一些準則仔細權衡,包括可靠性、穩定性、穩態性能、費用和環境狀況的準則等。基于此,魁北克水電公司的專家們開發了一個用于輸電網絡初步設計的專家系統,該專家系統具有以下特點。

轉貼于 2.1 目標和預期效益

主要目的是研究使用專家系統(ES)來模仿人類專家在AC/DC輸電網絡初步設計中的行為的可能性。系統地確定和表達進行一項合格設計所必須的知識,包括符號和數字數據,以及指導該項設計的原理、規則、準則折衷方法和數學模型。合格的設計基于費用、環境狀況、穩定性、可靠性和設計靈敏度或魯棒性等準則。ES原型還應指導用戶通過完成設計所需的各步驟,使用戶與知識庫交互作用,并提供達到每一中間步驟后相應推理路徑的解釋。預期的主要效益是:

a)專家知識能夠保留和傳授給未來的工程師;

b)知識可以用更加具體的形式加以表達,而不是一些不明確的、沒有根據的判斷;

c)將獲得得更一致的結果;

d)與人類專家相比,ES可以檢查、比較更多的方案,得到更經濟的設計;

e)借助于推理解釋功能,ES可以作為未來專家的教學和訓練工具;

f)作為一種“咨詢”手段或者一個對已有設計進行評價和改進的工具,ES對專家將很有幫助;

g)ES將充當進行各種電力系統設備設計的專家系統家族的先驅,作為一種模型,從中抽取更加一般的設計方法論;

h)ES起到收集常常分散在整個設計機構中的知識的作用。

2.2 領域專家和知識工程師的交互作用

知識工程師應當具有電力系統分析和設計領域以及人工智能(AI)領域的經驗,已經證明兩種知識的混合對于從領域專家處抽取和濃縮專家知識非常有效。專家知識來自于電力系統規劃工程師,他們具有多年的規劃、設計和調試大型工程項目的經驗。

2.3 對設計的評價因素一個候選的設計必須滿足下述條件:

a)DC系統最小故障恢復特性;

b)容許的無線電和諧波干擾要求;

c)故障后的最小穩定判據;

d)穩定電壓和無功電源的極限;

e)甩負荷后的暫態過電壓極限;

f)可靠性所要求的最小設備冗余度;

g)必須對輸入數據變化不敏感(魯棒性);

h)必須滿足某一最大費用要求;

i)必須適合現有技術。

魁北克水電公司的“直流/交流輸電網絡網絡設計專家系統”已經成功地應用了近十年,并在不斷地發展、完善。隨著模糊技術和人工神經網絡等的迅速發展,綜合智能控制技術在電網規劃中的應用前景愈來愈廣闊。

3 電網規劃決策系統的分解及協調

電網的建設是資金和技術密集型的工程,線路和設備的經濟使用壽命長達數十年之久,所以網絡的結構合理與否,對電網的技術性能和經濟效益將產生長期的影響。一次規劃失誤的損失,若干年難以挽回。隨著廣東省電網的不斷發展,如何合理地布局電網已是當前電網乃至整個電力工業發展的重要課題之一。

電網規劃需要確定的決策是大量的,而這些決策在時間和空間上是相互影響的。目前,限于各方面條件,無法將其統一在一個模型中考慮。只能將其分解成相對簡單的子問題,再通過子問題間的迭代進行協調。按照問題劃分,電網規劃可分為:負荷預測,網架規劃,無功規劃,穩定性分析,短路電流分析。

4 結束語

電網負擔著將電源與用戶連接起來的任務。此外為了得到最大的供電可靠性和經濟性,它還擔負著與鄰近地區電力系統聯系起來的任務。由于電網設備投資需求大,并且設備壽命長達數十年,從而導致電力系統強烈地受“過去權重”的制約,因此,尋求最佳的電網投資決策以保證整個電力系統的長期優化發展,是電網規劃所要達到的目標。

結合本文的論述可以看出,電網這一巨維數的典型動態大系數,具有強非線性、時變且參數不確切可知、含大量未建模動態部分的特征,而我們所要達到的控制效果是一種多目標、滾動優化的動態非量化指標(電網的工程效益),在這個過程中知識的表示和處理占了較大的比重。這樣就需要利用綜合智能控制技術去有效地組織有關電網規劃的大量知識,進行選優運算,得到優化的決策。目前廣東省電力工業局聯合華南理工大學電力學院共同開展了“電網規劃專家決策系統”的有關理論研究工作,并有望在2000年開發一個有效的基于綜合智能控制技術的電網規劃決策系統,它的使用將對廣東省電網的建設起到積極的促進作用。

參考文獻

1 黃蘇南,邵惠鶴,張鐘俊.智能控制的理論和方法[J].控制理論與應用,1994(4)

第2篇

關鍵詞:城市綜合承載力;體系指標;江蘇沿海

0 引言

城市綜合承載力是指城市的資源稟賦、生態環境、基礎設施,就業崗位和公共服務對城市人口及經濟社會的承載能力。國內外學者全面地研究不同發展階段城市生態系統承載力的大小與特點及其在城市生態規劃與評價中的意義,為城市生態建設的必要性、建設強度與投資力度等提供理論依據[1-10]。近年來,隨著經濟和城市的發展,城市的規模大大提高,東部三個城市群逐步做大,人類面臨著人口、資源、經濟、生態環境等諸多問題。江蘇沿海城市群綜合承載力研究對江蘇沿海的發展有著至關重要的影響。

1 研究對象及評價指標

1.1 研究對象的空間界定

本文主要是對連云港、鹽城、南通3個江蘇省沿海城市的綜合承載力進行評價,以促進江蘇沿海經濟帶的發展、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生態環境的保護。

1.2 評價指標體系

從城市發展構成要素出發,結合城市自然基底、人口以及城市人造基底3個方面,構建包括人口狀況、自然資源、環境狀況、經濟發展、城市基礎設施、技術進步與區際流通為代表的城市外部支撐力在內的共6大類子系統,24個指標(表1)。除城市外部支撐力外,其他5個子系統指標,用以表述各個子系統的承載力現狀,描述城市某一要素壓力與承壓能力的比較狀況,判斷各個子系統壓力大于或小于或等于承壓能力,以尋求城市群內部各城市自然基地、人造基底與人口及人類社經濟活動之間的相互聯系,探索城市各個系統與要素存在的主要問題,并尋求其解決途徑[11-12]。

2 江蘇沿海城市群綜合承載力的評價

信息論中,熵是對不確定性的一種度量,可以計算熵值來判斷一個事件的隨機性及無程序性綜合評價。它通過計算指標的信息熵,根據指標的相對變化程度對系統整體的影響來決定指標的權重(表2),并計算江蘇沿海城市群綜合承載力(表3)。

3 結果分析

表1 城市綜合承載力評價指標體系

表2 各單項指標權重

表3 江蘇沿海城市群綜合承載力評價值

3.1 各市相差不大,南通發展潛力最大

通過表3可以看出南通在城市綜合承載力得分和城市綜合承載力評價值最高,綜合得分是0.5537,其中基礎設施承載力和資源承載力占絕對的優勢,尤其是城市基礎設施承載力因素在各因素中影響深遠。南通市政府對構筑交通大通道非常重視。很早就提出了“以港興市”的戰略目標,近兩年專門召開了兩次南通港口經濟洽談會,“十二五”計劃又明確提出了構筑“三個通道,兩個網絡,一個港口”的重大基礎設施建設目標。三個通道即蘇通大橋、滬崇蘇公路、滬崇蘇鐵路;三個網絡即高速公路網、干線公路網、農村公路網絡;一個港口即在建設長江港口的同時,加快海港建設。上海南隧(崇明—永興島)北橋(永興—浦東)方案已經國務院批準立項,因此南通加快建設崇啟大橋、崇海大橋已條件成熟。今后五年南通處于重要戰略機遇期,應抓住千載難逢的交通發展機遇,強力推進構筑大通道的建設,努力實現南通交通由江蘇“神經末稍”向“交通樞紐”的跨越。交通建設總體框架應是構筑蘇通大橋、滬崇蘇過江通道。蘇通大橋、滬崇蘇公路、滬通鐵路線路都將形成南通與上海間交通通道。南通將得以在更大范圍、更寬領域、更多層次上參與上海經濟圈的協作分工與競爭發展。接軌上海,就意味著接軌國際資本的流動脈搏,吸納上海的產業轉移,參與上海以及整個長江三角洲的分工與合作

3.2 經濟承載力制約顯著

根據世界環境與發展委員會發表的報告《我們共同的未來》(1987年)和國務院的《中國二十一世紀議程》的指導思想及原則,我們采用中國城市經濟發展研究中心提出的城市綜合經濟實力的概念:城市綜合經濟實力是指城市所擁有的全部實力、潛力及其在國內外經濟社會中的地位和影響力。從此定義可以看出,評價城市綜合經濟實力應使用城市經濟總量(而不是人均量),應該包括國內生產總值、固定資產狀況、擁有的交通運輸能力、現代通訊設施狀況、商貿市場水平、對外交流水平、人才狀況及社會醫療保障水平等統計指標。南通、連云港、鹽城三市的經濟承載力得分分別是0.0727、0.0741、0.0773。從各方面來看,鹽城的經濟發展還有較大的提升空間,人均GDP和第三產業比重在整個經濟發展中可以穩步提高;連云港在第三產業發展上可以借助旅游、港口等資源的優勢,逐步提高產業比重;南通的經濟的發展可以借助獨一無二的區位優勢和自身的資源優勢全面的發展經濟。

3.3 城市發展要實現資源節約型和環境友好型社會發展目標

加強生態空間管制和生物多樣性保護,重點建設92個重要生態功能區,加快形成以自然保護區、風景名勝區、灘涂濕地、水源保護區、生態防護林、海洋特別保護區等為主的生態廊道;加快建設污水、垃圾、固體廢棄物處理等環境基礎設施。到2012年,鹽城重點建制鎮及通榆河、薔薇河清水通道沿線所有鄉鎮建成污水處理廠,城市污水處理率達85%以上,縣城達65%以上,建制鎮達40%以上,城鎮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率達90%以上,危險固廢和醫療廢棄物安全處置率穩定在100%,污水處理廠污泥基本實現無害化處置;加大沿海化工園區的污染整治力度,重點工業污染源和污水處理廠全部實行在線監測;加強農業面源污染防治,加強近岸海域污染控制,科學調整海洋功能區劃、確定重點海域環境;嚴格水源地保護措施,加快構筑沿海地區飲用水安全網絡;重點加強通榆河、薔薇河、蟒蛇河等16條清水通道的管理和保護,沿海地區集中式飲用水源地水質達標率達到100%。到2012年,南通、連云港地區區域供水鄉鎮不低于70%;積極發展低消耗、低污染、循環型產業,深入推進循環經濟試點,著力培育一批循環經濟示范城市、園區和企業。

3.4 連云港和鹽城的發展要加強城市基礎設施的建設

為加快江蘇沿海地區快速均衡地發展,要統籌城市與農村、陸地與海洋、經濟與社會發展,堅持科學布局、合理分工、保護環境、開放合作[24]。為此,一要優化城鎮、農村和生態空間布局,加快連云港、鹽城和南通三個中心城市建設,集中布局臨港產業,形成功能清晰的沿海產業和城鎮帶。二要重點加強沿海港口群、水利、交通和能源電網等重大基礎設施建設,不斷增強區域發展支撐能力。三要大力發展現代農業,穩定糧食生產,做強特色優勢農業,提高現代漁業綜合生產能力,加快建設農產品加工產業基地。四要推進先進制造業和生產業發展,積極發展以風電和核電為主體的新能源產業。五要加快推進城鄉一體化,縮小城鄉和南北地區差距,促進協調發展。六要加強海域灘涂資源開發。圍填海域灘涂要依法科學進行,并優先用于發展現代農業、耕地占補平衡和生態保護與建設,適度用于臨港產業發展。七要實施嚴格的環境保護政策,強化自然保護區建設和重要濕地、飲用水源地保護;嚴把環境準入門檻,強化工業污染、生活污染和面源污染治理,切實加強環境監管。八要推進體制改革,加強人才隊伍建設。

4 結語

隨著江蘇沿海開發上升為國家開發戰略,經濟和城市的發展必將迎來新一輪的機遇,在兩會期間以及國家和江蘇省十二五規劃中,都提出將江蘇沿海三市作為發展的重點。城市化進程的加快,必然面臨人口、資源、經濟、生態環境等一系列問題。城市可持續發展如何與城市綜合承載力相協調,不僅關系到城市未來自身的命運,也關系到其周邊地區能否順利實現可持續發展的目標。而對江蘇沿海城市群綜合承載力進行科學評價,不僅有助于提升江蘇沿海城市綜合承載力,而且也能夠為國家和地方政府的重大發展決策提供科學依據,并提出建議,以期促進江蘇沿海城市群的可持續發展。

參考文獻:

[1] UNESCO&FAO. Carrying capacity assessment with a pilot study of Kenya: a resource accounting methodology for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M].Paris and Rome: 1985.

[2] Arrow K, Bolin B, Costanza R, et al. Economic growth, carrying, and environment[J].Science, 1995, 268,520-521.

[3] Rees W E. Wackernagel M. Urban ecological footprints:why cities cannot be sustainable and why they are a key to sustainability [J].Environmental Impact Assessment Review.1996;224-248.

[4] Jonathan Douglas Witten, Carrying Capacity and the Comprehensive Plan: Establishing and Defending Limit to Growth [J].Boston College Environmental Affairs Law Review, 2001.

[5] Sleeser M. Enhancement of Carrying Capacity Options-EC

CO, The Resource Use Institute, 1990.

[6] OH K, JEONG Y, LEE D, et al. An integrated framework for the assessment of urban carrying capacity [J].Korea Plan Assoc, 2002, 37(5): 7~26.

[7] 王云霞.北京市生態承載力與可持續發展研究[D].中國礦業大學(北京)博士學位論文,2010.

[8] 盧育紅,史寶娟.唐山城市生態系統承載力評價[J].河北理工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09,31(1):102~105.

[9] 呂斌,胡軍.中原城市群城市承載力評價研究[J].中國人口資源與環境,2008,18(5);53-58.

[10] 孫莉,呂斌,周蘭蘭.中國城市承載力區域差異研究[J].城市發展研究,2009(3);7-8.

[11] 徐琳瑜,楊志峰,李威. 城市生態系統承載力理論與評價方法[J].生態學報,2005,25(4):771-776.

[12] 譚文墾,石憶邵,孫莉.關于城市綜合承載能力若干理論問題的認識[J].中國人口資源環境,2008,28(1):40.

亚洲精品无码久久久久久久性色,淫荡人妻一区二区三区在线视频,精品一级片高清无码,国产一区中文字幕无码
日本精品第一视频在线 | 日本性变态另类性高潮 | 一道日本亚洲香蕉 | 婷婷六月激情综合一区 | 久久99精品久久不卡 | 欧美、日本v视频在线播放 亚洲国产一区二区三区啪 一区二图三区国产精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