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2-04-23 01:52:19
開篇:寫作不僅是一種記錄,更是一種創造,它讓我們能夠捕捉那些稍縱即逝的靈感,將它們永久地定格在紙上。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12篇最后一頭戰象教學設計,希望這些內容能成為您創作過程中的良師益友,陪伴您不斷探索和進步。
——《白象傳奇》教學設計
橋頭中心小學 郭金玲
教學意圖:
讓學生喜歡沈石溪的作品,感悟動物世界的神奇、有趣。感受動物之間的父母之愛、姐弟之愛、種族精神等。以一本帶動全部的動物小說。掌握方法,會讀書,會感悟,受教育。到《白象傳奇》書中 感受作者所說“聰明意味孤傲,老實意味平庸,才華與忠誠恰好是成反比的,凡對人桀驁不馴的,演技就很出眾,凡對人順從的,演技就很平凡,這似乎成為一個規律。”故事中主人公怎樣演繹人生,對學生有怎樣的啟發。
教學目標:
1、簡介作者,回顧自己的閱讀方法:瀏覽、精讀、品讀。
2、總結讀書心得,培養概括能力。
3、品讀精彩片段,學習寫法,寫出自己的讀書收獲。
一. 作者簡介,讀封面,開啟學生的閱讀興趣
二、談話導入書名
(1)看目錄,最觸動你心靈的是哪一個?簡潔的概括講了一件什么事?說來聽聽。
預設:生匯報《黑熊舞蹈家》
聰明伶俐---阿寶, 呆頭呆腦---圓球
有脾氣,舞藝高超---阿寶, 乖,舞跳得一般-----圓球
在人類的金錢和權威下
圓球在“真阿寶”和“假阿寶”,任性導致了真阿寶死了.阿寶的命運好可憐,發現自己的缺點及時改正,依然改變不了現實。
我認為阿寶非常可憐,就因為訓獸員和老板為了錢把阿寶一步步逼向了死亡。(按事情的起因、經過、結果來概括)
《白象傳奇》
救小白象------象群感謝-----作者遇難----老象救人-----老象犧牲-------偷象牙---情誼斷裂 (運用抓關鍵情節的方法概括故事。)
運用學到的方法人物+事件的方法、題目擴充法、弄清事情的起因、經過、結果把握文章的主要內容。概括后兩個故事。
《血染的王冠》
《血眼熊》
(2)出示書的封面,讀封面、封底。今天我們就來讀讀一本書——《白象傳奇》。
封底沈石溪的作品有《狼王夢》《斑羚飛渡》《最后一頭戰象》《第七條獵狗》《保姆蟒》
師:老師特別喜歡沈石溪的作品,每讀一本都有不同的收獲。
設計意圖:在讀書中,運用課內學到概括內容的方法人物加事件法、題目擴充法、按起因、經過、結果來概括。概括內容了解學生對課外書的掌握情況。
三、.品讀精彩段落,學習寫作方法
精彩導讀
同學們,今天就讓我們一起走進《黑熊舞蹈家》
交流
同學們,這一部分你讀懂了知道了什么?說來聽聽。
第一小節
生1:黑熊阿寶是天才舞蹈家,你從哪些語句中看出來的?
預設:
出示1:阿寶就不一樣了,剛開始接受舞蹈訓練時,就表現出非凡的音樂天賦,舞曲奏響,他的身體就不由自主的顫抖起來,兩只后掌啪嗒啪嗒的踢蹬,兩只前掌也左一甩又一掄地揮動起來,一副手舞足蹈的樣子,經過兩三年的訓練,阿寶的舞藝大有長進,會跳倫巴、探戈、恰恰、勃魯斯、華爾茲和翅子舞,什么音樂跳什么舞,一點兒也不會搞錯。他最拿手的是跳探戈,跳的是男角,會直立著走到充當舞伴的女演員面前,熊腰彎曲熊掌平伸。彬彬有禮地做出一個邀請的姿勢,然后黑黢黢的熊爪樓住女演員纖纖細腰,身體挺得筆直,神色莊重,很有點兒紳士派頭,有板有眼地帶著女演員翩翩起舞。(板書:動作描寫)
出示2:當女演員需要獨立旋轉時,阿寶會及時舉起左前掌,盡量將后肢踮得更高些,讓女演員旋轉得更流利更瀟灑;當女演員需要仰面彎腰時,阿寶會準確伸直右前肢,牢牢支撐住女演員的腰肢,讓女演員彎腰彎得更優美更舒適。
出示:3:最難能可貴的是,阿寶不僅會隨著樂曲的旋律與節奏跳出規范的舞步,還能對音樂所表達的內涵有靈敏的反應。給它播放貝多芬的《悲愴奏鳴曲》,它會垂下腦袋,眼淚汪汪的,露出很難受的表情;給它播放耶賽爾的《玩具兵進行曲》,它會昂奮地抬起頭顱,雙目炯炯有神,表現得激情澎湃;給它播放巴赫的《小抒情曲》,它會安靜地閉上眼睛,連呼吸也變得輕柔,很陶醉的樣子。這使得它的舞姿有一種內在的藝術美感。 板書:排比修辭,生動形象地寫出了曲子與舞者融于一體,體現了舞藝高超。
高導演肯定地說:“我從事馬戲工作幾十年,接觸過的黑熊演員少說也有上百只。只有它是真正懂音樂的天才,絕對是黑熊里的天才舞蹈家。”(板書:語言描寫)
生:黑熊有領導能力。
生:黑熊優點和缺點并存。瑕不掩瑜。
第二小節:
預設:圓球是人才,你還從哪些語句中體會出來的?
出示:4:一般而言,聰明意味孤傲,老實意味平庸。很多動物演員,才華與忠誠恰好是成反比的,凡對人桀驁不馴的,演技就很出眾,凡對人順從的,演技就很平凡,這似乎已成為一個規律。圓球也是這樣,它雖然待人謙和有禮,才藝上卻是個庸常之輩。它頭腦不夠聰慧,反應不夠靈活,接受能力也差強人意,素質與其他普通黑熊沒什么差別,缺乏樂感,更不用說對音樂的內心體驗和深刻理解了。最最顯著的差別在于,圓球缺乏對音樂內涵的理解力,無論給它播放什么音樂作品,它的表演不會有大的變化,他只能依照樂曲的旋律與節奏扭動肢體,情緒不會隨之波動。(板書:對比)
第八小節:結尾
預設:真阿寶死了,假阿寶生活怎樣?
出示5:它無法接受這屈辱的現實,不公平,勿寧死。
出示6:又過了三天針,阿寶還是不肯進食,已餓得奄奄一息,處于極度衰竭狀態。它虛弱得連站都站不起來了,呼吸急促而微弱,四肢一陣陣痙攣,眼睛半睜半閉,生命的燭光行將被吹熄,管理員老費把這一情況報告給高導演。黃昏時分,高導演來的禁閉十天。
出示7:說也奇怪,隨著優美的音樂響起,真阿寶仿佛從睡夢中蘇醒,竟然睜開兩只布滿血絲的熊眼珠子,慢慢站了起來。也許是音樂給它虛脫的生命注入了活力,它已經僵硬的四肢動彈起來,配合音樂的節奏,緩緩舞動。它步履踉蹌,前肢,也有點兒木然,動作生硬別扭,就像很差勁的卡通人物。可它專注而認真,踢腿、扭腰、擺頭、旋轉、翻滾,一絲不茍地表演,舞蹈家的靈魂在接近最后的藝術洗禮。
出示8:假阿寶每次進出獸棚,經過那間當作動物禁閉室用的小鐵籠子,便會縮頭縮腦露出悲怯的神態,眼睛不敢朝鐵籠子看,頭扭向另一邊,貼著墻角做賊似的溜竄而過。
禁閉室拆除了,那間會引起恐怖聯想的鐵籠子不見了,可假阿寶路過這兒時,仍然驚恐不安,仍然瑟瑟發抖,仍然心虛氣短,仍然像做賊似的貼著墻角溜竄。
設計意圖:圍繞事情的起因和結尾,抓住阿寶和圓球跳舞的情節品讀,運用對比展開教學。讓情感促進品讀。
四、默讀內容3-7小節,寫下自己的讀書收獲
設計意圖:學以致用,在讀書 的過程中,把自己的理解感悟記錄下來,留下思考的痕跡,養成不動筆墨不讀書的習慣
五、 總結,推薦書目
同學們,這是一本讓老師讀后感觸很深的書,讓我重新審視和我們同住地球的動物,對他們新生敬畏。
同學們,這一個個動人的故事一定能撩動你的心弦,就讓我在書中等你們吧,我們一起來體驗生命的獨特吧!沈石溪的作品都感人,喜歡的可以讀一讀。
《狼王夢》,講述荒原群狼,雪山金雕。母狼紫嵐為了將自己的后代培育成狼王,寧愿犧牲自己,與金雕同歸于盡!用狼血寫就的充滿傳奇色彩的動物小說。
《最后一頭戰象》,長篇小說。講述一頭老戰象預知自己臨近死亡,獨自走向百象冢。
對這些問題的回答,讓我想起美國教材的設置和選擇問題。學習中,我們的互動不外乎材料、老師和學習者之間的互動,后兩者很難改變,所以教材的選擇和設置,對學生的影響就更為直接。這幾年,國內關于教材誰上誰下存在諸多有益的爭論,我們不妨看看其他地方的做法,作為一個參考,或許可以啟發思維。
【怎樣看教材的價值觀】
教材的編寫,通常多少會反映采用的價值觀。在中國,包括數學和科學學科在內,教材受意識形態的影響較大。美國的教材,國家層面的“統一”意識形態色彩比較淡化,要求給不同的意識形態提供相對平等的平臺。另外,教學目標是各州制定的,并非從聯邦推向地方,這樣就減少了從國家層面推行特定意識形態的可能。一個州的教育,可以“自行其是”。
但在 “公民”培養上,各州的目標大同小異。從教材上也能看出美國人對“公民”的認知。我曾在美國小學教材上看到一個《兩只獅子》的故事。故事說:森林之王獅子約克很是霸道,對其他獅子很不好。忽然有一日,約克被獵人抓到了,裝在籠子里運到村子。幸運的是,另一只獅子保羅晚上偷偷趕來,給獅子約克“劫獄”了。約克問,我是這么壞的一頭獅子,你為什么救我呀?保羅說,大家都是動物,應該抱團一起對付獵人嘛。后來約克回到森林,別的動物看到它都嚇跑了,但約克說,大家不要跑,感謝保羅的影響,我已學到教訓,往后不再欺負你們了。從此之后,動物們友好地一起相處。
有趣的是,在人民教育出版社版的小學語文課本里,我也看到了一個“兩只獅子”的故事:獅子媽媽生下了兩只小獅子。一只小獅子整天練習滾、撲、撕、咬,非常刻苦;另一只卻懶洋洋地曬太陽,什么也不干。一棵小樹問懶獅子:“你怎么不學點兒本領啊?”懶獅子抬起頭來,慢吞吞地說:“我才不去吃那苦頭呢!”小樹說:“那你以后怎樣生活呢?”懶獅子說:“我爸爸和媽媽是林中的大王,憑著他們的地位,我會生活得很好!”這話被獅子媽媽聽到了,她對懶獅子說:“孩子,將來我們老了,不在了,你靠誰呢?你也應該學會生活的本領,做一只真正的獅子!”
兩個童話如同棱鏡,折射出我們灌輸給學齡兒童不同的價值觀。美國版的“兩只獅子”,關注的是一個欺凌他人的霸王,如何實現了轉變,成為一只好獅子。故事讓人去思考,要想建立一個公平的社會,必須讓高高在上者知道自己的弱點。此外,另一個被強調的價值觀是“原諒與妥協”,而不是“不可沽名學霸王”式的趕盡殺絕、痛打落水狗,這一點符合美國基督教文化“忘記和原諒”的主流價值觀。第三個價值觀是團結和一致對外,是《拯救大兵瑞恩》里所表現的那種不懼被擒而解救同伴的精神。這些觀念對兒童來說很有價值,這個獅子的故事,更強調關系的和諧和人改變的可能,這種教育對“公民”的訓練頗有現實意義。
人教版的故事里,也折射了不少好的價值觀,比如獨立生活,對兒童也一樣有激勵作用。不過這故事更多地強調如何通過個人奮斗實現個人的成功。在很多的小學課文里,我們都能看到這種強調個人成功與發展的傾向,這種成功的一個要素是才智。人教版一年級下冊的語文課本里,有連續三篇文章講到這種聰明才智的作用,如“烏鴉喝水”、“司馬光砸缸救人”和“曹沖稱象”。如果說美國的教學偶有“反智”傾向的話,如此密集地宣揚個人聰明才智的作用,則有迷信才智之嫌。一些才智平平的學生(占社會的大部分)長大了,才智沒增長,也沒學到諸如原諒、和解、團結之類的公民功課,這不利于建立一個和諧而高效的現代社會。
【選擇教材:教師有很大的自】
美國的教材設置,教育管理部門很少干預,基本上由市場來定。在高校,由于學術自由方面的考慮,教師對教材的選擇有很大的自。不但各個學校的選擇不一樣,同一個學校、同一個系,兩位教同樣課程老師的選擇都有可能不同。通常情況下,系主任只管安排教學任務,選什么教材基本是老師的事。因此,很多出版商都會預先給老師郵寄“非賣品”的樣本教材,讓他們去選擇。有一些老師甚至什么教材都不推薦,用自己的“選本”。這種自己編輯的選本,同樣可以拿到學校的書店去當教材賣,這也是知識產權給老師們帶來的一點零花錢。
這種做法放到高校,可以是個小小的招標過程。而在中小學,這個過程則更為嚴格、復雜。美國各州的教材選用模式有兩種,一種是分州選用, 一種是學區選用。后者的過程和標準與前者大同小異,只不過選擇權從州教育管理部門下放到了學區。分州選用模式下的各州,結成了一個松散的協會組織,叫“分州教學材料評估協會”,相互協作,共同研究,形成相互取經的平臺。
各州的教材選擇,還有更進一步的規定或標準。通常有教育專家、教師、家長甚至學生參與的“選用委員會”,按照特定的周期,讓教材供應商競標,由委員會對教材進行評估,然后選擇合適的教材。這中間腐敗的可能性相對較小。拋開法律規定不論,該委員會只負責評估和選用決定,后續的采購由各學區自己完成。這和醫生開處方,病人去獨立的藥房買藥是一個道理。
有一些州,如加州和德克薩斯州,甚至對教材的重量都有法律規定。由于這些教材內容詳盡,紙質優良,每一本教材都厚得像磚頭,這對學生的身體健康不利。筆者所在的俄克拉荷馬州的小學,老師通常不讓小孩帶教材回家。每次都是把教材上復印的作業等材料讓學生帶回,而教材放在學校里。我女兒上初中,在她的學校里,教材放置在教材室,學生可以在學期開始時借回去,學期結束歸還。因為這些教材都很昂貴,每本一兩百塊,費用由納稅人支付。在使用期內(通常為五六年),這些教材是循環使用的,然后委員會會再次招標選擇,以確保教材跟得上學生和社會的變化,能繼續使用下去。
【從賣教材到賣資源:把老師解放出來】
教材的招投標競爭,讓出版商變得神通廣大。從某種意義上說,出版商幾乎擔負了半個教師的職責。很多老師選擇了教材后,出版商還一并提供教學用的PPT講義、測試題、教學錄像等。有的教材出版商甚至提供整個網絡課程的電子包,從教學內容、測試到討論題,應有盡有,老師將這種電子包下載到自己的課程管理軟件中,然后按需定制,不需要在搜集材料上花太多功夫。這在很大程度上解放了老師的時間和勞動,讓他們可以對教學內容“深加工”,可以花更多時間輔導學生,開展一對一互動,讓教學效果更上一層樓。
很多教材供應商賣的已不是教材,而是教學資源。所有大教材出版商,如培生公司,其網站上都有“教師資源”區,讓選購其教材的老師去瀏覽、下載與教材相關的各種材料。由于材料充分,很多時候實際上是出版商把老師的活給干了。有些出版商由于資源充分,已經可以獨立去做課程管理軟件。這種做法,也符合美國教育管理部門的要求。美國教育部的教育技術計劃,就呼吁通過技術手段改革教學。加州可能走得更遠,甚至讓高中全部選用電子教材。對于財務問題嚴重的加州政府來說,這是開源節流的方法之一,但電子教材的應用,也深刻改變了教學和學習的習慣。在我們這邊的中小學,老師動輒給學生提供網上學習資源,有一些對學生非常管用。比如做加減乘除,我兒子喜歡上網做相關游戲。而記憶美國各州州名和首府這種枯燥的活動,網上也有很多相關的游戲練習,讓孩子們不知不覺去復習。美國在家教育是一個以百萬計的大群落,他們對這種教學資源非常倚重。
【從做資源到做設計:出版商奇招迭出】
這些出版商不但在做教師的部分工作,總有一天,我們這些課程設計人員的飯碗也會給搶走。在提供教學內容資源的同時,各出版商也在做教學設計的工作。比如美國的“9·11”事件,應該說很不好教,畢竟是當代事件,一些后續行動還未完結,尚不能蓋棺論定。但我發現,各出版商在教學方法上奇招迭出。比如Cengage Learning公司的“9·11”事件網頁上,有適合中學社會研究、文學甚至數學和統計的各種學科學習的材料。因為“9·11”事件后針對伊斯蘭教徒的種族成見有所抬頭,在統計部分,學生可以通過“種族掃描”學習相關數學和統計知識。文學課老師可以從里面找到與“9·11”事件相關文藝作品的題材。而針對“社會研究”課程的教學,設計更為復雜,連教學活動都給設計好了——是一個名叫“模擬聯合國”的練習,分成個人和集體活動兩個部分。在個人活動階段,學生需要研究各國對“9·11”事件的反應,以及這種反應的由來,對于美國受到襲擊后發動阿富汗戰爭的態度等。各個學生代表的國家都不一樣,比如有的代表俄羅斯,有的代表中國,有的代表美國,有的代表法國,有的代表阿富汗。最后老師在班上舉辦“模擬聯合國”,讓各國學生分別發言并展開辯論,比如“美國的阿富汗戰爭和戰俘政策,有無違反相關國際公約”等。學生必須各自獨立地展開研究,充分展示“9·11”事件后國際反應的全景。
這樣的教學內容,在培養方向上,輕事實和知識,重視高端技能,例如創造性思維、判斷與決策、溝通、信息使用和評估、媒體分析、獨立研究、項目管理等。我曾在拙著《知識不是力量》中介紹過,美國的教學受到布魯姆的教學目標論影響很大。布魯姆將知識分成知道、理解這種低端技能,和“分析、綜合、應用、評估”等高端技能,雖然二者需要并重,但從中國教材的現實看,我們似乎過于偏重“知道”和“理解”方面,而對一些高端技能強調不足。
由于教材供應商把教案也給做了,教師在從事相關教學設計時容易得多。老師根據教材提供的材料和資源,設計了各種新奇的教學。例如一位歷史老師設計了一個第一次世界大戰的游戲,讓學生去模擬決策,比如如果不去刺殺斐迪南大公夫婦會有什么結果。還有的學校,甚至讓學生去模擬肯尼迪時代的“豬灣事件”,以學習當時的歷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