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首頁 精品范文 高端裝備制造業

高端裝備制造業

時間:2022-10-18 04:03:50

開篇:寫作不僅是一種記錄,更是一種創造,它讓我們能夠捕捉那些稍縱即逝的靈感,將它們永久地定格在紙上。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12篇高端裝備制造業,希望這些內容能成為您創作過程中的良師益友,陪伴您不斷探索和進步。

第1篇

關鍵詞:高端裝備制造業;SWOT分析;發展戰略

作者簡介:門貴斌(1959-),男,大連交通大學管理學院教授,研究方向:戰略管理,產業政策。

中圖分類號:F426.4 文獻標識碼:A doi:10.3969/j.issn.1672-3309(x).2012.03.05 文章編號:1672-3309(2012)03-10-03

一、概述

高端裝備制造業是裝備制造業的高端領域。它是以高新技術為引領、處于價值鏈高端和產業鏈核心環節的戰略性新興產業,是推動工業轉型升級的引擎。高端裝備制造業的發展水平是衡量一個國家綜合國力的重要標志,關系著我國國民經濟的發展,對我國國計民生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高端裝備制造業具有技術密集、附加值高、位于產業鏈的核心等特點。

大連市作為我國的老工業基地,裝備制造業具有一百年多的歷史,形成了一批具有競爭優勢的骨干裝備制造企業。形成了包括工作母機、零部件、成套設備制造門類較為齊全,基礎雄厚,產品具有相當競爭優勢的裝備制造體系。大連裝備制造業為國民經濟和國防建設提供了一大批重大裝備。自2006年以來,大連裝備制造產業規模快速擴張,產值年均遞增26.8%,利稅遞增43.8%。2010年,規模以上裝備制造業企業數2398家,占全市規模以上工業的51.2%;完成工業總產值3827.53億元,占全市規模以上工業的49.7%;實現利稅總額401.40億元,占全市規模以上工業企業的44.69%,主營業務收入達到3748.4億元,占大連規模以上工業的50.2%,實現出貨值1181.6億元,占大連規模以上工業的61.09%。裝備制造業發展速度大大高于大連市GDP和大連制造業整體發展速度。已經成為大連實力雄厚的第一產業。

高端裝備制造業作為七大戰略性新興產業之一,對大連而言既是難得發展的機遇,也是一項重大的挑戰。面對復雜的國內外形勢,做大做強大連高端裝備制造業是大連高端裝備制造業“十二五”時期一項重大的戰略任務。

二、大連高端裝備制造業的SWOT分析

1、大連高端裝備制造業面臨的外部機會(Opportunities)

高端裝備制造業在國際上的地位越來越重要,國際市場上這一產業的增長也越來越快。不少國家都出臺了相關政策,明確了高端裝備制造業的發展目標,甚至高端裝備制造業的發展水平間接地反映了一個國家的綜合國力。在金融危機的影響下,西方國家的裝備制造業開始進行戰略性收縮和調整,這為大連裝備制造業開拓國際市場提供了難得的機遇。我國雖然受到了金融危機的影響,但是我國的經濟仍然保持著平穩快速的增長,國內市場具有較大的發展潛力。我國“十二五”規劃明確將高端裝備制造業作為戰略性新興產業的重中之重,給予了很大力度的扶持。2009年,遼寧省沿海經濟帶的發展納入到國家發展戰略,要實現遼寧沿海經濟的發展,必須要實現高端裝備制造業的發展,這為大連高端裝備制造業的發展提供了又一有力的保障。

大連作為一個開放的港口城市,自建國以來裝備工業基礎就比較雄厚,規模在東北地區也一直處于領先的地位。遼寧沿海經濟帶的發展,為大連市帶來了更多的人才、資金和技術資源,但也對產業發展質量有了更高的要求。當前,大連正處于快速發展的關鍵時期,對高端裝備有很大的市場需求。各項基礎設施和民生工程的投資建設,尤其是百萬噸乙烯、百萬噸化肥、鋼鐵基地等一批在建項目和一批重大項目陸續啟動,有力地促進了大連市高端裝備制造業的發展。隨著國際金融危機的繼續蔓延,一些掌握高端和核心技術的國外大型企業陸續受到影響,大連市裝備制造企業要充分利用這種機會,積極參與到國際產業機構的調整中來,通過兼并、重組、人才和技術引進等方式,掌握尖端核心技術,提高大連高端裝備制造業在國際市場上的競爭力。大連市只有抓住機遇,充分利用好國際、國內兩個市場,就能實現高端裝備制造業的跨越式發展。

2、大連高端裝備制造業面臨的外部威脅(Threats)

全球總需求量在未來一段時期內將呈現下降的趨勢,市場增長速度將會放緩,這就迫使我國的裝備制造業更多地從外銷轉為內銷,但是國內消費卻很難將這一缺口補上,這在一定程度上制約了大連市高端裝備制造業的發展。就目前來看,國內對高端裝備雖然有一定的需求,但是市場有待于進一步的開發和拓展。長期以來,裝備制造業的發展主要是依靠資源的大量投入,形成了大量的中低端產品過剩,而高端產品產能卻嚴重不足。由于我國在生產力方面的落后,這種低端形勢很難在短時間內扭轉,進一步加劇了供應矛盾。

金融危機以后,歐美國家已經開始大力推行低碳革命,發展低碳技術,利用新的核心技術來發展新的經濟增長模式,進一步提高其在未來經濟發展中的作用。大連市在這一方面雖然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也作出了很多努力,但是與發達國家相比還有很大的差距。隨著金融危機影響程度的進一步加深,發達國家和地區逐漸增強了回歸企業的態勢,影響了大連市的高層次產業轉移,阻礙了大連高端裝備制造業的發展。

3、大連高端裝備制造業面臨的內部優勢(Strengths)

大連具有裝備制造業的七個大類行業,在國家“十一五”期間的16項重大裝備項目中具有8項。大連船舶重工集團有限公司、大連機車車輛有限公司、大連機床集團有限責任公司、大連重工·起重集團有限公司、大連船柴廠等企業在國內同行業中居于領先地位。大型船舶、內燃機車、船用螺旋槳、組合機床及自動線、工業制冷設備、互感器等產品在國內同行業中排行第一。日立、東芝、三洋、松下、西門子、三菱電機等世界500強企業都在大連投資建廠;中船一重、中國一汽、北方車輛等國內知名企業也紛紛在大連投資。此外,還形成了光洋科技、億達日平、大正船業、第一互感器等一大批具有競爭優勢的民營企業,這些企業設計船舶、冶金、機床、軸承等多個領域,成為大連高端裝備制造業重要的新生力量。

大連市已經逐步建立和完善以產學研相結合的技術創新體系。通過國家和政府相關的政策和資金扶持,裝備制造業的技術創新能力和自主研發水平正在逐漸提高。大連重工·起重集團通過引進國際先進的1.5兆瓦變槳變速恒頻雙饋風力發電機技術,已通過消化和吸收階段,實現了批量生產,國產化率超過了85%。大連機床集團研發的多項新技術也獲得了國家專利,并且與國內外相關單位聯合研發國產數控系統,實現了裝備制造業的產業化。

4、大連高端裝備制造業面臨的內部劣勢(Weaknesses)

大連高端裝備制造業雖然具有其自身的優勢,但是其內部也存在著很多亟需解決的問題。裝備制造企業自主研發能力較弱,技術創新僅限于對產品和技術的改造升級,缺少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關鍵核心技術。缺少具有專業技術知識的高級人才和復合型人才,缺乏對人才合理有效的利用。很多大企業沒有建立結構完善的研發中心,導致企業的研發能力較弱,核心競爭力不足。中介機構、科研單位、大專院校和企業不能實現有效的結合,導致成果、技術、人才、設備等不能有效的集成,先進技術也得不到及時的應用,難以實現科技成果向產業化轉移。企業的技術創新體系不夠完善,多數裝備制造業都還沒有建立一整套的技術創新體系,這將進一步制約裝備制造業的發展。

在資本結構方面,大連高端裝備制造業的資本結構不夠完善。資本運作和投融資能力較弱,缺乏有效的資源配置和資源整合,不能形成規模優勢和產業集群效應。雖然擁有一批實力較強的企業,但是在關鍵零部件和元器件上的產業能力還比較薄弱,沒有形成具有規模優勢的強大的產業鏈,這加大了企業的成本,影響了企業的經濟效益,在增強企業競爭力方面還有一定的難度。

5、建立SWOT分析矩陣

三、大連高端裝備制造業的發展戰略與對策

(1)SO戰略

各個裝備制造企業要與各大院校、科研機構實行有效的結合,加快各項科研成果向產業化轉變的進程,加快技術的發展和進步。企業與院校和科研機構之間要開展多種形式的合作,建立、健全產學研相結合的創新機制和人才培養機制。在有關的核心技術方面,企業要積極與院校和科研機構共同建立相關的實驗室,充分利用國內外資源,對關鍵技術進行共同研發。政府要重視專業技術人才的培養,支持國家培養裝備技術人才的計劃,鼓勵高等院校、企業、科研機構之間合作,聯合培養高水平的技術帶頭人。

此外,大連市要重視技工人才的培養,進一步利用現有的各類職業教育,培養大批動手能力強的專業技術工人。要定期舉行裝備制造業的人才交流會,引導各類人才向裝備制造企業集聚,為裝備制造業的人才需求提供有力的保障和支撐。

(2)WO戰略

大連裝備制造業要充分利用國外的技術資源,對國外技術實行引進、吸收、創新的模式,積極研發具有我國自主知識產權的新技術。要注重引進學有所成的海外留學生,利用他們先進的思想和高端的技術水平來發展裝備制造業。遼寧省沿海經濟帶納入到國家發展戰略給大連市的發展帶來了難得的歷史機遇,國家的政策支持促進了大連市資源配置的合理流動,要充分利用這些資源,建立規模化的產業園區,帶動裝備制造業的快速發展。

在投融資方面,政府要明確在裝備制造業投融資體系中所起的重要作用,完善投融資內容,確定投融資范圍,調整投融資項目。由于市場經濟中存在著市場失靈這一缺陷,單靠市場這只“看不見的手”是起不到應有的調節作用的,必須同時依靠政府這只“看得見的手”來共同調節。設立國家重點支持的裝備制造業專項基金,重點支持國家重大裝備制造業的研究開發工作,提高企業的技術創新能力,保證大連市裝備制造業平穩快速的發展。

(3)ST戰略

隨著各國工業化進程的發展,通過過多的消耗資源來追求經濟的增長已不是權宜之計,我國在順應發展趨勢的前提下提出了走新型工業化道路的路線方針,即由傳統的粗放型增長方式向現代化的節約型增長方式轉變,走可持續發展道路。這對大連高端裝備制造業的發展也提出了一定的要求,必須發展低碳、優質、高效的先進制造業,必須在發展經濟的同時重視資源和環境的保護。

大連市集中了國內外一批大企業集團,各個裝備制造企業要利用自己的優勢,努力拓展國內外市場,走全球化經營的路線。雖然目前國際市場的開發存在一定的難度,但是從長遠的趨勢來看,需求也是相當大的。而我國國內本身就是一個巨大的消費市場,只要能抓住時機,適當的擴大我國國內需求,就能帶動裝備制造企業的發展和壯大。大連裝備制造業在一些尖端技術領域還存在著有待破解的難題,企業要加強與高校和科研院所的合作,通過聯合攻關來破除這種技術難題,盡快實現高端裝備制造業國產化,用大連裝備來裝備大連。

(4)WT戰略

目前大連市的大型企業都是規模大,企業的研發能力較弱。尤其是一些關鍵的零部件還要完全依賴進口,在自主知識產權上與國外還存在很大的差距。因此,必須通過改進裝備制造業的產業鏈結構,提高企業的創新能力來解決企業之間的競爭問題。政府要盡快出臺對關鍵零部件技術研發實行減息貸款等優惠政策,通過宏觀調控積極引導大企業之間資產重組,擴大企業的規模和實力。

產業園區的建設有利于對制造業進行集中化的管理,實現專業化的分工,降低制造業的生產成本,提高大連市制造業在國際市場上的競爭力。此外,產業園區的建設也要從能耗型向節約型發展,使大連市產業園區和產業集群的發展達到國際先進水平。

大連裝備制造企業對進口技術的依存度較大,要通過對國外核心技術的改造升級,在已有基礎上進行創新,最終掌握高端產品的核心技術,使其具有生產高端產品的能力,最終能向國外出口具有高附加值的產品。

(5)建立TOWS分析矩陣

參考文獻:

[1] 宋洋.沈陽市高端裝備制造業的現狀與發展趨勢[J].吉林金融研究,2011,(06):16-19.

[2] 孫希有.競爭戰略分析方法[M].北京:中國金融出版社,2003.

[3] 劉陽.我國高端制造業發展的戰略取向[J].生產力研究,2011,(03):92-94.

第2篇

(1中國移動漢陽分公司 湖北 武漢 430050

2武漢大學中國產學研合作問題研究中心 湖北 武漢 430072)

摘 要:高端裝備制造業是國民經濟的母機產業,具有高技術含量、高附加值和高產業關聯度的特征,經濟發展“新常態”為高端裝備制造業發展提供了良好的機遇。分析了高端裝備制造業發展所面臨的機遇與威脅,并指出了其未來發展的趨勢。

關鍵詞 :新常態;產業升級;高端裝備制造業

中圖分類號:F407.47 文獻標識碼:Adoi:10.3969/j.issn.1665-2272.2015.05.015

*基金項目:湖北省人文社科重點研究基地中南財經政法大學WTO與湖北發展研究中心基金資助;武漢城市圈制造業發展研究中心2014年度招標重點項目“武漢城市圈高端裝備制造業發展戰略研究”(項目編號)。

收稿日期:2015-01-15

1 轉型升級新常態與高端裝備制造業發展

從宏觀層面來說,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已經進入“新常態”,其突出表現就是經濟增長減速換檔,經濟發展方式向質量與效率型轉變,產業鏈逐步邁向高端,高水平引進來和走出去現象同步發生,中等收入群體持續擴大并成為穩定內需的中堅力量,中小企業和新業態成為新的經濟增長點。

從經濟發展理論和實踐來看,經濟發展“新常態”的實質就是經濟發展進入以中高速增長、經濟結構不斷優化升級、發展動力轉向創新驅動的新階段。在這個新階段,經濟發展的諸多理念、觀念、方法、模式等都將發生顯著變化。因此,“新常態”下必須著力推進改革、開放和創新三項關鍵任務,其中,產業結構調整和技術創新升級是重中之重。正如洪銀興提出,我國應以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支撐經濟發展“新常態”,突出自主創新和產學研協同創新,實施節能減排,實現可持續發展,提升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水平和規模,提高附加值,增強國家的整體競爭力。

作為戰略性新興產業重要領域之一的高端裝備制造業,正好順應了當前國際國內轉型升級和“新常態”的宏觀環境,其具有產業關聯性強、技術水平先進、附加值高、市場前景廣的突出特征,符合“新常態”發展態勢的要求。從當前我國經濟發展和產業結構調整的現狀來看,高端裝備制造業已被中央和許多地方列入重點發展領域,成為新時期的支柱產業和戰略產業。由于其自身的特點和優勢與“新常態”發展要求的契合,高端裝備制造業必將成為我國當前和今后一段時期內產業結構調整中所倚重發展的領域。

2 轉型升級背景下高端裝備制造業發展環境分析

從宏觀上說,轉型升級發展戰略和“新常態”發展階段的要求為高端裝備制造業發展提供了良好的環境和難得的歷史機遇,以SWOT分析方法,從機會和威脅兩個方面具體分析轉型升級背景下高端裝備制造業發展面臨的發展環境。

2.1 高端裝備制造業發展面臨的機遇

作為國民經濟中的特定產業,高端裝備制造業的發展壯大離不開宏觀政策背景和經濟發展戰略形勢,正是這兩者為其提供了當前加速發展的良好機遇。

首先,國民經濟發展投資刺激為高端裝備制造業發展創造了巨大的市場需求。當前,盡管我國已經在“新常態”的大形勢下,投資規模受到一定抑制,但出于對抗國際金融危機造成的出口需求疲軟和國內需求不振的考慮,從中央到地方對于繼續刺激經濟,提升內部需求尤其是投資力度并未減弱,加之新型城鎮化戰略的深入實施,國內基礎設施投資建設項目不斷更新和擴大,都給高端裝備制造業創造了巨大的市場需求。作為工業化不斷深入推進和農業現代化的典型標志,高端裝備制造業成為這一輪發展重要的裝備提供者和重要參與者。如2012年9月, 國家發改委批復了全國多個城市的軌道交通建設規劃,總投資規模預計超過8 000億元,而2014年12月,發改委再次批復近2 100億元的地鐵建設項目,地鐵建設所需要的相關裝備,均涉及我國所確定的高端裝備制造業重要發展領域——軌道交通裝備,此外也直接帶動與之相關聯的高端裝備制造業領域。在巨大和穩定的市場需求拉動下,高端裝備制造業的發展前景被廣泛看好。

其次,國家自主創新體系和能力建設為高端裝備制造業發展提供了不竭發展動力。高端裝備制造業的高端,不僅是指自在裝備制造業及整個制造業中所處的產業地位之高端,更代表其所包含和應用的技術之高端。在高端裝備制造業的發展壯大中,先進的研發和應用技術處于核心地位,只有在最為先進的技術支撐下,才可能產生和發展真正的高端裝備制造業。我國正處于加快國家創新體系建設和自主創新能力提升的戰略關鍵階段,科技創新及其產業化的強度和力度前所未有,科技成果涌現和應用周期日益縮短,為高端裝備制造業發展提供了源源不斷的動力。如現階段較為熱門的工業機器人技術、3D打印技術、新能源汽車技術的不斷突破,為現代機器人、3D打印和新能源企業等高端裝備制造業的形成和發展奠定了堅實的技術基礎和發展動力源。隨著科技創新不斷深化和突破,高端裝備制造業的發展也將會不斷突破和延伸。

再次,國家相關政策調整為高端裝備制造業發展提供了良好的外部環境。當前,我國對產業結構調整和轉型升級進行了一系列新的戰略設計與政策轉向,制定和修改了相關領域的發展戰略和政策,如國務院出臺了《關于加快培育和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的決定》,工信部制定頒布了《高端裝備制造業“十二五”發展規劃》,以及涉及高端裝備制造業各子領域的政策出臺,都為高端裝備制造業的發展提升了戰略意義,明確了發展方向,并配套了一系列保障措施,如人才、投融資、稅收等。此外,國家大力發展航空工業、高鐵以及加快太空和海洋資源開發等發展戰略的制定,也為高端裝備制造業發展營造了良好的氛圍,產學研用協同創新、科技教育發展戰略綱要的實施,更為其提供了相應保障。可以說,我國高端裝備制造業發展在當前獲得了前所未有的政策環境。

上述幾個方面的機遇,有的是多個產業共同擁有的,有的是高端裝備制造業所獨有的,都為高端裝備制造業發展創造了難得的時代機會,相關地區和部門應認真審視,充分抓住和把握機遇,加快推進高端裝備制造業發展。

2.2 高端裝備制造業發展面臨的威脅

盡管高端裝備制造業發展的外部機遇較好,但也存在一些顯性或隱性的威脅或障礙因素,對高端裝備制造業的發展起到了阻礙和抑制作用。這些威脅主要包括:

(1)經濟發展“新常態”階段內需不足,增速下降,不利于高端裝備制造業穩定持續擴張。經過三十多年的快速增長和建設,我國已進入城鎮化平穩推進階段,經濟高速增長階段已經過去,基礎設施建設也已告別大規模擴張階段,這使得高端裝備制造業發展的市場需求遇到瓶頸,無法實現較高的增長速度和成長空間。近年來,一些省市開始出現債務高企、財政風險急劇上升的苗頭,已經為過去舉債建設、大規模擴張的投資驅動型發展模式敲響了警鐘,穩健發展成為地方發展和建設的基調,這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高端裝備制造業的市場空間。

(2)關鍵技術難以突破,受制于人,限制了高端裝備制造業快速成長。盡管我國科技發展日新月異,創新能力日益提升,但在相當一部分行業和領域,關鍵核心技術仍然為國外所掌控,受制于人。這種現象在高端裝備制造業領域也比較典型,例如在海洋工程裝備制造領域,我國仍然不具備核心技術,受到國外的封鎖和壓制,因此在該領域仍屬于第三陣營。甚至,今年來,國外高端裝備制造企業在我國新成立的獨資企業有增多的趨勢,如德國的企業不斷通過內部收購、增資擴股或稀釋中方股權等方式,實現其對經營管理權的控制,世界高端裝備制造業巨頭西門子、博世、馬勒等都是這方面的典型代表。

(3)國內不同地區高端裝備制造業規劃和發展的趨同化,導致產業重復建設和惡性競爭,為產業健康發展埋下了隱患。隨著國家戰略規劃的制定,各地區也都抓緊時機,奮勇爭先,紛紛出臺自己的高端裝備制造業發展規劃,確定其發展重點領域和目標。通過對比不同地區的高端裝備制造業發展規劃,不難發現,許多地區之間存在重點領域趨同、重復規劃建設的問題。客觀的說,不同地區的資源稟賦和產業基礎存在差異,在制定產業發展規劃時,應因地制宜,揚長避短,遴選自己具有能力和優勢的產業領域,而不應趕時髦、一哄而上。以航空航天裝備制造領域為例,全國幾乎各大城市都將其作為發展高端裝備制造業的重點領域,但根據當前各城市的產業結構和基礎,只有少數幾個城市具有發展的條件。所以,當前我國高端裝備制造業發展的地區趨同化、產業空心化、競爭惡性化問題較為突出,成為整個產業發展的隱患,必須通過中央的調控與地方規劃修編,科學合理地確定發展思路,優化發展布局。

總而言之,我國高端裝備制造業的發展面臨良好的機遇,同時也面臨著不容忽視的威脅,可謂機遇與威脅并存,這為我國高端裝備制造業的發展提出了更高要求,必須全面正確分析利弊,權衡優勢劣勢,才能形成高端裝備制造業健康快速發展的勢頭。

3 高端裝備制造業發展現狀與趨勢分析

高端裝備制造業在我國的發展已經取得了一定的成績,形成了一定的產業基礎。特別是從2009年國務院出臺《關于加快培育和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的決定》和工信部頒布《高端裝備制造業“十二五”發展規劃》以來,我國高端裝備制造業獲得了前所未有的重視和高速發展,形成了一定的產業規模,發展水平也日趨提升,競爭力逐步增強。

3.1 我國高端裝備制造業發展現狀

我國高端裝備制造業發展達到了較大的產業規模,在2010年就實現約1.6萬億元銷售收入,約占裝備制造業銷售收入的8%左右;已經形成了較為齊全的產業體系和產業鏈條,尤其在航空航天、軌道交通、海洋工程、衛星導航等重點領域,產業布局初步完成,產業鏈日趨完善;在各領域均出現了一批實力較強的領軍企業,且企業治理水平不斷提升,如衛星導航領域的中國衛星、火箭股份等;高端裝備制造業國際競爭力顯著提高,如工程機械、數控機床等技術含量較高的高端裝備制造產品國際競爭力明顯增強,出口增長迅速;資本結構趨向多元化,民營高端裝備制造企業發展迅猛,產業活力日益釋放。

3.2 我國高端裝備制造業發展趨勢

在國內外環境因素的綜合作用下,我國高端裝備制造業的發展將呈現出一些顯著的特點和趨勢:一是結構和區域布局合理化,在國家宏觀調控和市場機制雙重作用下,高端裝備制造業的領域遴選、區域布局都將區域理性化和科學化,更加符合產業發展的特點與要求;二是日趨高端化,受歷史因素和現實技術水平的限制,我國當前高端裝備制造業跟世界相比其“高端性”仍然不夠,在產業機構優化升級和科技創新的推動下,其必將逐步走向高端,成為名符其實的高端裝備制造業;三是國際化日益顯著,隨著全球產業分工體系的完善和我國高端裝備制造業自身的進步,其必將融入全球產業體系,成為全球高端裝備制造業的重要力量,國際競爭力和話語權也會大幅提升。

在市場機遇和政府的規劃引導下,我國高端裝備制造業已經進入了一個較為重要和良好的發展階段,然而也是一個充滿風險和困難的階段,正確識別產業發展環境,尋求科學合理的發展路徑和對策措施,方能保證高端裝備制造業的健康持續發展。

參考文獻

1 工業和信息化部.高端裝備制造業“十二五”發展規劃,2012(5)

第3篇

關鍵詞:高端裝備制造業 研發強度 財務績效

一、引言

高端裝備制造業是指現代裝備制造業的高端領域,為國民經濟各大行業提供先進技術設備的產業,是各項工業技術、信息技術及各類新興技術的集成載體。根據國務院《關于加快培育和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的決定》,作為戰略性新興產業的高端裝備制造業主要包括航空裝備工業、衛星產業、軌道交通裝備業、海洋工程裝備、以及智能制造裝備等細分領域。 “十一五”規劃已經把振興裝備制造業放在重要位置,并在“十一五”期間取得了很大成就,如:機械工業產業規模躍居世界首位、裝備保障能力顯著增強、結構調整取得重要進展、國際競爭力顯著增強、發展質量明顯提高。但是我國裝備制造業依然存在很多問題,其中最為突出的問題就是產業大而不強、自主創新能力薄弱、缺乏核心技術和自主品牌。這同時也是我國高端裝備制造業存在的主要問題之一。在當前世界金融危機的沖擊下,我們更應清醒地認識到自主創新是經濟增長、產業發展和企業競爭力提高的最主要源泉(Dosi G,1988)。本文將從研發投入強度的角度,來剖析引起我國高端裝備制造業大而不強、缺乏自主創新能力的原因,因為企業自主創新能力在某種程度上體現在企業研究與開發能力上,需要研究與開發費用的投入。研究與開發活動貫穿于不同類型創新活動的各個階段,是創新的重要來源,企業只有加強對研發活動的投入,才能增強自身的競爭力,支持企業長遠的發展。企業自主創新能力不足與企業研發能力薄弱、R&D投入不足密切相關。基于此,本文以我國高端裝備制造業上市公司為研究對象,選取2006—2010年的數據為樣本,在分析我國高端裝備制造業研發投入現狀的基礎上,對R&D投入強度及公司績效進行實證研究,考察我國高端裝備制造業R&D投入與企業績效之間的關系,探尋我國高端裝備制造業大而不強、自主創新能力薄弱的原因。這一研究對于推動我國高端裝備制造業R&D活動的開展,提高企業的自主創新能力均有著重要的現實意義。

二、文獻綜述

(一)研發投入與公司績效存在顯著的相關關系 一些研究表明公司業績與研發投入存在顯著的相關關系,結果并不一樣,有的是正相關,有的是負相關。Grabowski和Mueller(1978)通過對美國86家公司的樣本回歸分析發現,研發投入的投資回報率高于其它投資。徐欣、唐清泉(2010)考察了R&D活動對企業價值和業績的影響,研究發現R&D活動能為企業創造價值,其中R&D投資能提高企業價值和經營業績。程宏偉、張永海、常勇(2006)以我國96家上市公司為樣本,研究發現我國上市公司R&D投入與公司業績正相關,R&D投入對公司業績的影響逐年減弱。羅婷、朱青、李丹(2009)使用2002年至2006年上市公司數據,檢驗R&D對公司經營業績的作用。結果顯示R&D投入整體上與公司未來年度利潤存在正相關的關系。而陸玉梅、王春梅(2011)運用99家制造業和信息技術業上市公司2005年至2008年的數據,實證分析了R&D投入對公司經營績效的影響,研究結果表明當年的R&D投入和上市公司經營績效之間存在負向相關性。

(二)研發投入與公司績效沒有顯著的相關性 有些研究則得出了完全相反的結論,認為研發投入與公司績效沒有顯著的相關性。周國紅和陸立軍(2003)對1 162家浙江省科技型企業進行問卷調查,結果發現研發投入水平與強度和企業的總資產報酬率、凈資產收益率、銷售總額、人均銷售總額、利潤總額相關性都不顯著。朱衛平和倫蕊(2004)則發現,我國高新技術企業的科技資金、人力資源投入與企業績效之間基本不存在顯著的正相關關系。梁萊歆和張永榜(2005)研究發現我國高新技術企業R&D投入強度與總資產收益率之間有很弱的相關性。李濤、黃曉蓓、王超(2008)考察科研投入與企業績效的關系,結果表明信息業和制造業科研投入和盈利能力之間的企業科研投入與盈利能力之間的關系并不明顯。

(三)研發投入對公司績效的影響具有滯后性 Myers(1977)指出公司的價值是由現有的資產與未來成長機會所構成,R&D能為公司帶來成長機會和超常盈利能力。Morbey(1989)以800家研發支出超過一百萬美元的美國企業為研究樣本,探討研發強度與企業利潤、獲利成長之間的關系,研究結果顯示,研發強度對企業未來獲利有著顯著影響。Sougiannis(1994)以1975年至1985年的美國公司為研究對象,采用財務計量方法估計研發支出之后效果,實證結果表明,企業每增加1元的R&D投資,在未來的7年內會增加2元的獲利。Lev和Sougiannis(1996)采用實證研究的方法,以大量的來源于不同行業的高研發密度的企業為樣本,研究每年R&D支出與下一年經營收入的關系。研究表明,R&D費用的效益具有明顯滯后性,其效益持續期各行業有明顯的不同。Chambers等(2002)通過對美國近10萬家企業樣本的分析,認為研發投入所帶來的公司業績的提升可以持續10年以上。梁萊歆和張煥鳳(2005)通過對我國72家上市高科技企業的研究,發現研發投入具有明顯的滯后性,在R&D投入與產出滯后一定時期的條件下,我國高科技企業的R&D投入與其盈利能力和發展能力的相關關系較顯著。周亞虹、許玲麗(2007)利用浙江省桐鄉市21家民營企業14個季度的數據進行計量分析,最終發現浙江省桐鄉市民營企業的R&D投入在其投入后一年之內對企業業績具有積極的影響,并且這種影響呈現一個倒U型。陸玉梅、王春梅(2011)研究結果表明,R&D投入對上市公司經營績效存在顯著滯后影響。通過相關文獻分析,不難看出:不同行業中的研發和創新活動,因其科學性質不同行業競爭結構不同、項目的不確定性和復雜性不同,導致不同的研發投入水平和結構對企業績效的影響會表現出不同的軌跡(董靜、茍燕楠,2010)。實證檢驗也是如此,Hu AG和Jefferson GH(2004)利用中國北京地區大中型工業企業的創新數據,研究了R&D投入對企業業績的影響,研究發現,R&D投入對企業業績的貢獻是顯著的,顯著程度對不同行業有所不同。李濤、黃曉蓓、王超(2008)以披露研發信息的信息業與制造業上市公司為樣本,考察科研投入與企業績效的關系,結果表明制造業企業在科研投入力度上高于信息業,信息業和制造業科研投入和盈利能力之間的企業科研投入與盈利能力之間的關系并不明顯,但對企業成長能力有顯著的促進作用。本文認為高端裝備制造業是我國戰略性新興產業,其研發強度與公司績效之間的相關性也應該具有其自身的特點,因此本文從財務的角度來研究我國高端裝備制造業研發強度與公司績效的關系,以探尋影響高端裝備制造業大而不強、自主創新能力薄弱的原因。

三、研究設計

(一)樣本選取與數據來源 由于42家高端裝備制造業2006年至2011期間完整披露研發投入數據的公司不多,為擴大樣本容量,將5年截面數據并在一起。剔除研發費用完全沒有披露的上市公司和ST類的上市公司,獲得29家上市公司的159個樣本數據。本文用到的研發費用數據主要來源于巨潮咨詢網站(http://.cn/)提供的年度報告全文中披露的數據,包括年報附注中“管理費用”、“長期待攤費用”、“無形資產”、“其他與經營活動相關的現金流量”等項目中披露的研發費用以及董事會報告中研況,如:“研究開發費”、“技術開發費”、“試制開發費”、“研發支出”、“研發費”以及類似名稱披露的費用,但不包括反映在“無形資產”明細項目下的“專利權”、“專有技術”本年增加額。所有研發數據都是通過手工收集獲得。其他數據均來自于CSMAR數據庫、CCER數據庫和WIND數據庫,部分財務數據進一步與公司年報中的數據進行了復核和補充。數據處理主要運用EXCEL軟件和SPSS統計分析軟件來完成。

(二)變量定義 本文分別從這四個方面選取適當指標來反映公司的財務績效:盈利能力指標選取的是總資產凈利潤率和營業利潤率兩個指標 ;營運能力指標選取資本密集度和總資產周轉率兩個指標;償債能力指標選取的是資產負債率和長期資產適合率兩個指標;發展能力指標選取的是資本積累率。另外,本文引入企業規模(SIZE)來控制可能存在的規模效應。由于本研究采用2006—2011年的截面數據,數據本身存在年度之間的差異,因此引入一控制變量IPI(工業景氣指數)來控制年度宏觀因素對模型的影響,該指數的數據來源于新浪財經網站,具體變量定義見表(1)。

(三)模型建立

四、實證檢驗分析

( 一 )描述性統計

( 二 )回歸分析

五、結論

本文通過研究得出以下結論:我國高端裝備制造業研發信息披露不充分,研發強度普遍偏低,研發投入嚴重不足,這也是導致我國高端裝備制造業大而不強、缺乏自主創新能力的主要原因之一。通過回歸分析發現,研發強度對公司盈利能力沒有顯著影響,而對公司營運能力、償債能力以及發展能力均有負面影響,這也解釋了為什么我國高端裝備制造業研發投入少,簡單地講,企業的目標就是盈利,從財務層面上講,如果研發投入對盈利能力沒有正面影響,反而降低了公司的營運能力、償債能力和發展能力,公司一般不會熱衷于這種負回報的投資的,無法調動企業研發投入的積極性。因此,激勵企業加大研發投入力度,提高其自主創新能力,關鍵是提高研發投入收益,使企業的研發投入能為企業真正帶來正面的投資回報。這就要求我們在提高研發效率、保護自主創新成果、降低研發風險、提高研發收益等方面下功夫。此外,應當進一步規范我國高端裝備制造業研發投入的信息披露,提高研發投入的價值相關性。

*本文受教育部博士點專項基金資助(項目編號:20110032110031)和天津財經大學科研發展基金項目(項目編號:Q1211)資助

參考文獻:

[1]徐欣、唐清泉:《R&D活動、創新專利對企業價值的影響》,《研究與發展管理》2010年第8期。

[2]程宏偉、張永海、常勇:《公司R&D投入與業績相關性的實證研究》,《科學管理研究》2006年第6期。

[3]羅婷、朱青、李丹:《解析R&D投入和公司價值之間的關系》,《金融研究》2009年第6期。

[4]陸玉梅、王春梅:《R&D投入對上市公司經營績效的影響研究》,《科技管理研究》2011年第5期。

[5]周國洪、陸立軍:《企業R&D績效測量的實證研究》,《科學學與科學技術管理》2003年第3期。

[6]朱衛平、倫蕊:《高新技術企業科技投入與績效相關性的實證分析》,《科技管理研究》2004年第5期。

[7]梁萊歆、張永榜:《我國高新技術企業技術競爭力實證分析》,《科研管理》2005年第1期。

[8]李濤、黃曉蓓、王超:《企業科研投入與經營績效的實證研究》,《科學學與科學技術管理》2008年第7期。

[9]梁萊歆、張煥鳳:《高科技上市公司R&D投入績效的實證研究》,《中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5年第2期。

[10]周亞虹、許玲麗:《民營企業R&D投入對企業業績的影響》,《財經研究》2007年第7期。

[11]Dosi G. Source, procedures and micro economic effects of innovation.Journal of Economic Literature, 1988.

[12]Grabowski H,Mueller D. Industrial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intangible capital stock and firm profit fates.Bell Journal of Economics,1978.

[13]Myers S C. Determinants of corporate borrowing.Journal of Financial Economics, 1977.

[14]Morbey G K.R&D Expenditures and Profit Growth.Research Technology Management,1989.

[15]Hu A G, Jefferson G H.Returns to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in Chinese industry: Evidence from state-owned enterprises in Beijing.China Economic Review,2004.

第4篇

鑒于上述對現代服務業內涵與特征的理解,結合國家統計局的最新行業分類標準以及遼寧省統計資料,筆者在進行數據分析時,將交通運輸、倉儲和郵政業、批發和零售業與住宿和餐飲業視為傳統服務業,而把金融業、房地產業和其他服務業歸為現代服務業。“十一五”期間,遼寧經濟迅速發展,目前,遼寧正處于從“工業型經濟”向“服務型經濟”發展的關鍵時期。2010年,遼寧現代服務業增加值從2004年的1537.77億元增加到3901.29億元2.遼寧高端裝備制造業的發展現狀高端裝備制造業作為國家戰略性新興產業的重要組成部分,其內涵包括3個方面,即技術高端、價值鏈高端與處于產業鏈的核心部位。鑒于此,本文根據《關于加快培育和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的決定》中提出的高端裝備制造業的5大重點發展方向和遼寧自身的區位條件與工業基礎,結合國家統計局的行業分類標準和遼寧省統計年鑒,把通用設備制造業,專用設備制造業,交通運輸設備制造業,電氣機械及器材制造業,通信設備、計算機及其他電子設備制造業以及儀器儀表及文化、辦公用機械制造業作為遼寧省高端裝備制造業的統計數據。裝備制造業是遼寧省的傳統優勢產業,具有雄厚的產業基礎和完整的產業體系。遼寧是我國的裝備制造業基地,其機床、造船、輸變電設備等行業的生產規模和技術裝備均處于亞洲乃至全球前列。因而,遼寧在高端裝備制造業方面的優勢十分明顯,該產業是應該重點發展和支持的戰略性新興產業。截至2010年,遼寧省高端裝備制造業主營業收入為10646.98億元3.遼寧高端裝備制造業與現代服務業具備產業關聯基礎在2004—2010年,遼寧省現代服務業快速發展,其增加值由1537.77億元增加到3901.29億元,占第三產業增加值比重由54.69%提高到56.96%(見表1)。現代服務業比重的上升、傳統服務業比重的下降,客觀上說明遼寧省現代服務業根據自身發展的需要,對第三產業內部結構進行了優化升級。與此同時,遼寧高端裝備制造業也取得了迅速發展,其主營業收入由2012.50億元增加到10646.98億元(見表2)。根據以上分析并結合圖1,可以得出遼寧高端裝備制造業與現代服務業具有關聯趨勢的結論。

一、灰色關聯分析的原理及基本步驟

1.灰色關聯分析的原理灰色系統理論是由我國著名學者鄧聚龍教授原創的一個新興理論,主要研究部分信息已知、部分信息未知的系統,通過對已知數據進行灰色生成,尋找系統中蘊含的內在規律,然后通過灰色關聯分析、灰色建模、灰色預測等確定系統中未知的部分,進而實現對數據的管理和控制等。灰色系統理論認為系統可分為白色、黑色及灰色3種,白色系統指信息完全已知的系統;黑色系統指信息完全未知的系統;灰色系統指部分信息已知、部分信息未知的系統。灰色關聯分析是灰色系統理論的一種分析方法。所謂灰色關聯分析,實質上就是以參考點和比較點之間的距離為基礎,從距離中找出各因子的差異性和接近性,以分析和確定因子間的影響程度或因子對行為的貢獻度的一種分析方法[5-9]。灰色關聯分析的基本思想是根據數列曲線幾何形狀的相似程度來判斷其聯系是否緊密。曲線越接近,相應數列之間的關聯度就越大,反之就越小[10-12]。依此可以判斷引起灰色系統發展的主要因素和次要因素。

2.灰色關聯分析的基本步驟(1)建立原始數列的因變量參考數列和自變量比較數列。因變量參考數列記作Xo={xo(1),xo(2),…,xo(k)}(k=1,2,…,m)(1)自變量比較數列記作Xi={xi(1),xi(2),…,xi(k)}(i=1,2,…,n)(2)式中:xo(k)———參考數列的各變量;k———時間;m———時間的最大值;xi(k)———比較數列的各變量;i———比較數列的個數;n———比較數列的總數。(2)無量綱化處理。為解決系統中不同因素量綱可能不一致的問題,可采用均值化、初始化、標準化等方法對原始數據進行預處理。本研究選用常用的均值化處理,即先求出某序列所有數據的平均值,然后將序列中所有數據均除以該平均值,得到的新序列即標準序列為X''''o={x''''o(1),x''''o(2),…,x''''o(k)}(3)X''''i={x''''i(1),x''''i(2),…,x''''i(k)}(4)式中:x''''o(k),x''''i(k)———無量綱化處理后的參考數列、比較數列的各變量;X''''o———Xo無量綱化處理后的參考數列;X''''i———Xi無量綱化處理后的比較數列。(3)計算每個時刻點上比較數列與參考數列的絕對差。公式為Δi(k)=x''''i(k)-x''''o(k)(i=1,2,…,n)(5)則絕對差數列為Δi={Δi(1),Δi(2),…,Δi(k)}(6)(4)求出比較數列與參考數列絕對差的最大值(Δmax)與最小值(Δmin),計算關聯系數(ri),確定關聯度(ρi)。ri=(Δmin+θΔmax)/(Δi(k)+θΔmax)(7)ρi=∑ri/k(8)式中:θ為分辨系數。θ越小,分辨率越大,一般θ∈[0,1],具體取值可視情況而定。有研究表明,當θ≤0.5463時,分辨率最大。通常取θ=0.5。關聯度ρi的取值區間是(0,1),即0<ρi≤1,取值越大,關聯性越大。當0<ρi≤0.35時為低關聯;當0.35<ρi≤0.65時為中等關聯;當0.65<ρi≤0.85時為較高關聯;當0.85<ρi≤1時為高關聯。

二、遼寧高端裝備制造業與現代服務業灰色關聯的變量選取和實證測度

1.變量選取及數據來源考慮到研究數據的可獲取性,以2004—2010年遼寧省高端裝備制造業主營業收入、現代服務業增加值與傳統服務業增加值序列數據為基礎建立灰色關聯度模型,分析遼寧高端裝備制造業與現代服務業的關聯度。本研究選取遼寧高端裝備制造業主營業收入作為參考數列,選取現代服務業增加值、傳統服務業增加值2個指標為比較數列,為保證研究數據的來源一致性及可靠性,實證數據均來源于《遼寧統計年鑒》,時間跨度為2004—2010年。本研究涉及的參考數列與比較數列的原始數據。

2.灰色關聯實證測度(1)將表3中各因素數據進行均值化變換,所得的各因素指標無量綱數值。(2)各比較數列與參考數列的絕對差為Δ1={0.218,0.235,0.170,0.057,0.020,0.219,0.480}Δ2={0.254,0.280,0.196,0.065,0.007,0.274,0.528}(3)比較數列與參考數列的絕對差中,最大值Δmax=0.528,最小值Δmin=0.007。取θ=0.5,根據式(7)、(8)分別計算關聯系數和關聯度。3.主要結論現代服務業、傳統服務業與高端裝備制造業的關聯度均大于0.35且小于0.65,說明兩者與高端裝備制造業有中等關聯(呈正相關關系)。其中,現代服務業與高端裝備制造業的關聯度大于傳統服務業與高端裝備制造業的關聯度,說明遼寧省高端裝備制造業對現代服務業依賴性較強,也表明遼寧高端裝備制造業與現代服務業具有深度融合發展的基礎。現代服務業和傳統服務業與高端裝備制造業關聯系數比較。現代服務業和傳統服務業與高端裝備制造業的關聯系數波動較大,在2004—2005年關聯系數小幅下降,2006—2010年兩者均整體呈先升后降之勢,并且都在2010年達到最低,分別為0.364與0.342。

三、思考與啟示

(1)大力發展高端裝備制造業,以推進現代服務業的發展。裝備制造業是現代服務業發展的前提和基礎,很多現代服務業的發展必須依賴裝備制造業的發展,并且其發展程度制約著社會對現代服務業的需求程度,這是因為裝備制造業是現代服務業產出的重要需求部門,裝備制造業擴張所引致的服務需求會對現代服務業產生深遠影響。隨著裝備制造業部門的擴大,現代服務業的需求迅速上升;現代服務業的增長依靠裝備制造業部門中間投入的增加。發展裝備制造業,尤其是發展高端裝備制造業,一方面可以使其領域內部原有的服務性活動大幅度增加,導致高端裝備制造業企業功能服務化;另一方面可以促進高端裝備制造業服務外包化,進而促進現代服務業的發展。(2)進一步加快發展現代服務業,以促進高端裝備制造業與現代服務業的融合發展。由以上實證分析可知,遼寧高端裝備制造業與現代服務業的關聯度為0.636,這表明:一方面,現代服務業的發展會推動高端裝備制造業技術水準和附加值的不斷提高;另一方面,現代服務業的發展又需要相應的裝備制造業的支持,任何一方得不到發展或發展滯后都將使另一方受到制約。因此,遼寧應促進現代服務業向更高層次跨越,推進其產業結構優化升級,促進高端裝備制造業的技術進步和產品創新,推動高端裝備制造業與現代服務業的融合發展。(3)促進現代服務業與傳統服務業相結合,以現代物流、金融保險、科技信息、商務服務、服務外包等為重點,帶動傳統服務業與現代服務業集群的聯動發展。遼寧高端裝備制造業的發展以及戰略性新興產業基地的建設,將為創新傳統服務業和提升現代服務業帶來更多機遇。在此背景下,將重點發展方向聚焦于輻射力強、能夠體現高端裝備制造業與服務業融合發展趨勢的服務行業不失為一種客觀的選擇。同時,在發展過程中,通過傳統與現代服務業集群式發展,將為高端裝備制造業提供高效的物流服務、高質的信息服務、高端的科技服務以及低成本的融資服務等全方位服務,降低高端裝備制造企業的運營成本。(4)通過產業集群之間的對接,促進現代服務業與高端裝備制造業的融合互動。近年來,遼寧省高端裝備制造業的產業集群已初步顯現,如沈陽的鐵西裝備制造業聚集區、東部汽車產業集群聚集區、沈陽航空經濟區,大連的臨海工業區、大窯灣保稅港區等,并且這些產業的聚集效應明顯。但是,與之相關的現代服務業則遠未形成集群規模,有的甚至還未發展起來。因此,遼寧省應該借鑒國內外經驗,促進高端裝備制造業產業鏈的良性衍生,促進現有產業集群中企業生產經營服務的外置,從而促進現代服務業產業集群的形成,與高端裝備制造業集群形成良性互動,實現產業集群之間的對接。

四、結論

第5篇

關鍵詞:高端裝備制造業;技術交易;北京地區;技術領域;知識產權

一、引言

高端裝備制造業以高新技術為引領,處于價值鏈高端和產業鏈核心環節,是決定整個產業鏈綜合競爭力的戰略性新興產業,是推動工業轉型升級的引擎。而我國與世界先進水平有著較大差距,北京在數控機床、機器人、3D打印等領域,居于國內技術領先行列[1],具備分析的典型性。技術交易在產業發展中起著正向促進作用[2],本文將從技術交易的兩個細分視角來分析北京高端裝備制造產業情況,一個是技術領域,另一個是知識產權,這兩個視角是技術交易市場細分的兩個典型視角,可以對產業及技術交易狀況進行技術和知識產權兩個關鍵方面的分析。此外,本文對技術交易現狀進行分析,為產業發展以及技術交易市場的運營提供對策與建議,有助于提升北京高端裝備制造業技術創新水平及競爭力,促進產業發展。本文依托高端裝備制造業近五年相關的產業技術交易數據和訪談調研北京高端裝備制造業內典型企業,對北京高端裝備制造業及技術交易進行分析解釋。

二、基于技術領域的北京高端裝備制造業技術交易現狀及問題

北京高端裝備制造業的技術領域構成主要有:現代設計、先進制造工藝、自動化、系統管理和其他。自動化領域是北京的傳統領域,由圖1可知,自動化的技術交易額每年都達到十億元以上,而現代設計、先進工藝制造、系統管理都是2013年以來才在技術市場上出現,其中現代制造和先進制造工藝增長勢頭迅猛,尤其是先進制造工藝,迅速登上了技術交易合同的技術領域中交易額第一位,而系統管理則顯得微乎其微。隨著2013年以來,現代設計、先進工藝制造、系統管理在技術市場合同中出現,“其他”領域則逐漸被稀釋,到2015年變成了零,這一點也是技術市場越來越專業化,對合同的技術領域構成細分更加規范的表現。1.自動化作為傳統強項,持續發揮作用從圖1可以看出,自動化領域是北京的傳統領域,2015年自動化領域技術合同項數為396項,占當年總合同項數的22.01%,技術交易額為14.6億元,占當年總交易額的20.83%,平均單項技術交易額為0.03689284億元,排在新生力量:現代設計和先進工藝制造之后,但是作為傳統領域的重要性沒有發生大的變化。自動化領域是一個比較寬泛的統計口徑,包括控制理論與控制工程、系統工程、模式識別與智能控制、導航制導與控制、檢測技術與自動化裝置等,通訊、電子、計算機、控制等,而北京在這方面的有著豐富的院所機構和技術積累,在數控機床、機器人、3D打印等領域的發展也比較強勢[3],從技術交易的數據可以看出這一傳統領域的優勢得到了延續的。2.先進制造工藝起步晚,但增長勢頭迅猛2015年北京高端裝備制造業先進制造工藝領域的合同交易項數為1015項,占當年總合同交易項數的56.42%,為當年合同交易項數最多的一個,技術交易額為42億元,也是當年交易額中最高的一個,占當年總交易額的59.91%,平均單項技術交易額為0.041362819億元,僅次于現代設計。總體來看,先進制造工藝技術領域的合同類型與現代設計一樣,也是從2013年開始出現,主要是由于國家政策傾斜。在制造業面臨轉型升級的情況下,在政策呼吁和支持下,這一領域迅速活躍,并且體現在技術交易上。另外,2013-2015年,從合同項數上看,先進制造工藝領域沒有明顯規律變化,總體上是上升趨勢,而從合同交易額上看,呈現出了明顯的連年遞增的趨勢,增長幅度也很大,可見這一領域在政策支持下得到重視之后,在企業的實際運作中也收到了良好的經濟效益和反響,因此持續得到開發與發展。3.現代設計與系統管理領域發展水平有待提升2015年北京高端裝備制造業現代設計領域的合同交易項數為291項,占當年總合同交易項數的16.18%,技術交易額為12.8億元,占當年總交易額的18.26%,平均單項技術交易額為0.043930423億元,在當年的平均單項交易額中是最高的一個。現代設計的合同交易項數變化并未呈現出規律,但是合同交易額從2013-2015年呈現了較大幅度的連續下降。而現代設計這一技術領域細分,是從2013年才開始出現的,這也順應了國家政策層面越來越重視工業設計的趨勢。工業設計水平的高低,可以用來衡量一個國家的工業發展水平,工業設計搞得好,工業才能夠向著更高的梯隊發展[4]。我國工業設計領域起步晚,當前的發展水平也有待提升。系統管理是指管理企業的信息技術系統。2015年北京高端裝備制造業系統管理領域的合同交易項數為97項,占當年總合同交易項數的5.39%,為當年合同交易項數最少的一個,技術交易額為0.7億元,也是當年交易額中最小的一個,占當年總交易額的1%,平均單項技術交易額為0.007026517億元。企業的信息技術系統搭建工作,需要建立在諸如工廠自動化、智能化以及先進的制造工藝流程等之上,在這些設施和功能沒有配備好之前,系統管理領域還難以迎來爆發的春天,所以,北京高端裝備制造業系統管理的技術交易項數及交易額的低迷,從側面反映了北京高端裝備制造業在基礎配套方面有待進一步升級。

三、基于知識產權的北京高端裝備制造業技術交易現狀及問題

北京市高端裝備制造產業技術交易領域的知識產權主要構成為:技術秘密、專利、計算機軟件、動植物新品種、集成電路布圖設計、生物醫藥新品種、涉及著作權,以及其他未涉及知識產權的部分。近年來,國家對知識產權的保護越來越重視,這方面的工作也在做得更好,而知識產權的保護是一把雙刃劍,“度”的把控很重要,適度保護知識產權才能夠一如初衷地推動產業發展,而缺乏保護力度以及“過度”保護都會阻礙產業的技術創新與發展[5]。從圖2可以看出,在技術交易領域,北京高端裝備產業中比較活躍的領域是技術秘密、專利、計算機軟件,單從2015年的合同交易額看,這三項的比例達到三成多一點,而更大的比例來自未涉及知識產權的合同,單從2015年合同交易額數據來看,比例1.技術秘密領先專利,在合同項數與總交易額中排名第一如圖2,2015年北京高端裝備制造業系統管理領域的合同交易項數為403項,占當年總合同交易項數的22.4%,為當年合同交易項數除了未涉及知識產權部分外最多的一個,技術交易額為18.6億元,也是當年交易額中除了未涉及知識產權部分外最多的一個,占當年總交易額的26.53%,平均單項技術交易額為0.046203795億元,僅次于專利。技術秘密在技術交易項數和技術交易額方面占比較大,可能與北京高端裝備產業中一些企業的屬性相關,在對典型企業進行訪談時發現,對接航空航天領域的一些國企在某些核心技術上面會選擇技術秘密,相對于專利來說,在涉及的技術范圍、公開程度、保護期限、法律地位等方面不同。綜合來看,在涉及一些重大核心技術時,企業還是會選擇技術秘密[6]。2.專利領域受技術的市場成熟度影響,知識產權保護工作待加強2015年北京高端裝備制造業系統管理領域的合同交易項數為41項,占當年總合同交易項數的2.28%,在當年合同交易項數除了未涉及知識產權部分外僅次于技術秘密和計算機軟件,技術交易額為2.1億元,在當年合同交易額除了未涉及知識產權部分外也是僅次于技術秘密和計算機軟件,占當年總交易額的3%,平均單項技術交易額為0.051051122億元,是當年平均單項技術交易額中最高的。在對典型企業進行訪談時發現,當前比較熱門的領域,如智能服務機器人等,其發展方向并不是特別明確,企業當下的策略是對市場的各個細分領域進行布局,防止錯過會爆發出來的領域,而相對應的,技術研發方面,當前難以確定哪一塊技術能夠得到市場的認可,因此申請專利積極性不太高,這從技術交易市場的專利合同數據上也呈現這種現象,從2011-2015年,專利類別的合同年交易項數和年交易額都不是特別高。而平均單項合同交易額還是很高的,因為既然技術研發者認為某一技術值得申請專利,而且技術購買者認為其值得購買,那么這一技術在各種類別中便是在市場上得到了一定的驗證和認可,其市場成熟度決定性地影響著一項技術能夠為企業帶去超額利潤,也就影響著技術的價格水平[7]。同時也有企業表示知識產權保護力度不足,希望政府及相關單位加強知識產權保護工作力度。而技術秘密之所以比專利有優勢之處,在知識產權保護這一點上也是原因之一。3.計算機軟件與動植物新品種等在行業中處于補充角色2015年北京高端裝備制造業系統管理領域的合同交易項數為88項,占當年總合同交易項數的4.89%,在當年合同交易項數除了未涉及知識產權部分外僅次于技術秘密,技術交易額為4.0億元,在當年合同交易額除了未涉及知識產權部分外也是僅次于技術秘密,占當年總交易額的5.7%,平均單項技術交易額為0.045009614億元,僅次于專利、技術秘密。計算機軟件領域的技術交易數據不是很高,雖然在各項指標中多排第二位,但是與第一位技術秘密的數據絕對值相差很大。這一現象與技術領域構成中系統管理的技術交易數據對應,畢竟這是在北京的高端裝備制造業領域,與此領域相關的計算機軟件技術交易可能并不顯眼。

四.對策與建議

1.提升北京高端裝備制造產業的技術創新能力從圖1可以看出,北京高端裝備制造業整體上平均單項合同交易額較平穩,主要包含了傳統強項自動化領域,及后發強項先進制造工藝領域,同樣從現代設計與系統管理領域的發展水平來看,北京高端裝備制造業產業交易技術的創新性有待提升。在調研中發現,一些科研實力較強的單位,如中航工業北京航空制造工程研究所,認為國內缺乏基礎研究,高校的教育,如自動化等領域也是“短平快”的方式,所以當前要注重基礎研究,才能更好地進行自主創新。要完善市場導向的科技創新機制,強化市場配置資源的作用及企業在技術創新中的主體地位。利用“互聯網+”,建立完善產業聯盟、研究體系,推動工業結構的優化升級,圍繞重點機構與龍頭企業,完善高端裝備制造業金融服務體系,優化區域創新機制。2.統籌并均衡發展北京高端裝備產業技術領域自動化領域是北京的傳統領域,技術交易額每年都達到十億元以上,2015年自動化領域技術合同項數為396項,占當年總合同項數的22.01%,現代設計領域的合同交易項數為291項,占當年總合同交易項數的16.18%,先進制造工藝領域的合同交易項數為1015項,占當年總合同交易項數的56.42%,現代設計、先進工藝制造、系統管理在2013年出現在技術市場上之后,勢頭迅猛,但是系統管理則顯得微乎其微,2015年系統管理領域的合同交易項數為97項,占當年總合同交易項數的5.39%,為當年合同交易項數最少的一個。從以上數據可以看出北京高端裝備產業技術領域發展不均衡。無論是自動化、現代設計、先進工藝制造,還是系統管理,每一個技術領域對于高端裝備制造產業的發展都有著不可替代的作用,而根據當前的數據分析,北京高端裝備制造產業的技術領域發展不夠均衡,尤其在系統管理領域,系統管理技術的重要性毋庸置疑,而企業在任何一個關鍵技術領域存在短板都會造成整個鏈條被拖后,所以,需要政府層面、產業層面、企業層面共同努力,統籌技術領域規劃,加大弱勢領域的研發經費、研發人員等投入,加強技術創新,實現產業技術領域均衡發展。3.結合市場狀況,強化北京市場知識產權保護力度知識產權構成數據中,從專利的技術交易數據看,2015年系統管理領域合同的交易項數為41項,占當年總合同交易項數的2.28%,僅次于當年技術秘密和計算機軟件,技術交易額為2.1億元,在當年合同交易額除了未涉及知識產權部分外也是僅次于技術秘密和計算機軟件,占當年總交易額的3%,平均單項技術交易額為0.051051122億元,是當年平均單項技術交易額中最高。技術秘密在合同項數和交易額中都領先,這除了專利申請受其市場成熟度影響之外,知識產權保護狀況也是很大的一塊原因。在調研中發現,一些技術領先企業,如北京精雕科技集團有限公司,常受到市場上侵犯知識產權行為的困擾,這說明當前申請專利起到的保護作用尚不夠完善,行業內競爭對手模仿很容易,不過數控系統,CAM軟件抄襲等核心技術優勢抄襲難度高,只能在外形上模仿,但這會對企業的知識產權和市場表現造成一些不良影響。所以,從企業的角度看,除了加強專利申請和保護措施之外,還需要著力提升自主創新這一核心能力。另外,政府也要著力從法律和市場規范等不同層面進行統籌規劃與安排,提升市場對知識產權的重視意識,加強知識產權保護力度。4.加強北京技術交易市場政策普及在調研中發現,關于政策上鼓勵技術交易登記的一些條款產業領域企業并沒有全面了解和熟知,所以導致了一些數據不充分的問題,當前的數據不一定完整反映北京市高端裝備制造業的全貌。如中航工業北京航空制造工程研究所相關負責人在調研中表示,對技術交易市場這方面的登記政策并不是很了解。這方面需要技術交易市場相關部門加強政策培訓或者宣傳,以便于更好地做好登記工作,開展產業研究,推動相關問題的解決,能夠更好地為決策提供參考,促進產業發展。同時政策宣傳對企業也受益,比如稅收減免等。

五、結論

第6篇

關鍵詞:高端制造業 裝備制造業 發展方式

高端制造業是各項工業技術、信息技術及各類新興技術的集成載體。作為老工業基地城市,高端制造業的發展是促進經濟發展方式轉變、加快產業轉型的重要突破口。

1.哈爾濱市發展高端制造業的必要性

1.1轉變經濟發展方式迫在眉睫

高端制造業具有技術知識密集、附加值高、成長性好、關聯性強、帶動性大等特點。作為工業技術、信息技術及新興技術的集成載體,高端制造業的發展直接關系到產業升級和技術進步,因此,加快發展高端制造業是哈爾濱市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必然選擇。

1.2裝備制造業發展現狀

2011年,裝備制造業增長低迷。2011年裝備制造業僅拉動規上工業增長0.22個百分點。裝備制造業持續低迷的主要原因是企業受金融危機的影響普遍面臨工業產品、原材料成本大幅增長,客戶推遲或取消訂貨等困難。面對裝備制造業的持續低迷,哈爾濱市迫切需要調整產業結構,將高端制造業的發展作為帶動整個裝備制造產業升級的重要引擎。

1.3宏觀政策支持力度加大

《高端制造業“十二五”發展規劃》的出臺,明確了高端制造業在國民經濟中的地位和作用,明確提出要重點發展五個高端制造業行業:航空裝備、衛星制造與應用、軌道交通設備制造、海洋工程裝備制造和智能制造裝備。可見,“十二五”期間,高端制造行業將得到有力的政策和資本支持。

2.哈爾濱市發展高端制造業的現實基礎

2.1產業基礎扎實,產業體系較為完善

經過幾十年的建設和發展, 哈爾濱市已經形成門類齊全的工業體系,具備較強的研發、設計和制造能力,在人才、管理方面也具備比較優勢。2011年,哈爾濱市實現工業增加值1197.2億元,增長14.0%。規上工業實現綜合效益指數231.4,同比提高6.5個百分點,規上工業高技術產業實現增加值100.5億元,增長12.8%,具備發展高端制造業的產業基礎。

2.2科研實力雄厚,創新能力不斷增強

哈爾濱市擁有豐富的科技資源,哈工大等高校全國聞名,焊接、機器人、航空航天等學科在全國均處于領先地位。同時,哈爾濱市加大了促進科技成果轉化和產業化的力度,市政府與哈工大簽約合作搭建重大科技成果轉化平臺,投入1000萬元,設立“哈爾濱市校(所)科技成果轉化和產業化中心”,引導和支持高等院校將更多的科技項目和成果落戶哈爾濱市,形成市校合力推進重大科技成果產業化項目落地、培育具有廣闊市場前景的科技成果熟化項目、促進應用科技成果就地轉化和科技研發平臺建設的新模式。

2.3掌握了一批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核心技術

哈爾濱市在核電配套裝備、DAM13R汽車發動機、碼垛機器人生產線、1250冷連軋卷取機等高新技術產品實現了業化。同時,為形成核電、燃壓機組等產值超百億的產業,鞏固并提升高端制造業的持續發展優勢奠定了堅實基礎。在航空航天領域,哈爾濱市推進了地效飛行器、小型飛行器、哈工大小型衛星的產業化,進一步提升了民用航空航天產品的技術水平、產業化能力和國際市場競爭力。

2.4擁有發展高端制造業的龍頭企業

哈爾濱市培育了一批在高端制造業內具有領導地位的龍頭企業。這些大型高端制造業企業在航空航天、飛行器導航控制、百萬千瓦核電火電水電、能源動力裝備研發等方面取得了重大科研成果,為“神舟”飛天、“嫦娥”探月、“天宮”對接、“蛟龍”入海提供了有力的技術支撐。

3.制約哈爾濱市高端制造業發展的主要因素

3.1制造業發展長期依靠依賴要素投入

哈爾濱市裝備制造業中大部分企業處于價值鏈的低端,依靠大量的勞動力、能源、資金投入來維持生產,企業的勞動生產率和技術創新能力沒有實質的提高。要素制約與產業低端化之間的矛盾,導致裝備制造業產品結構趨同、低端制造業產品產能過剩、制造業市場萎縮等問題,整個行業面臨產業結構相對固化、落后產能亟需淘汰、能源資源短缺、生態環境約束加劇等不利局面,擠壓了哈爾濱市高端制造業的發展空間。

3.2缺乏與大型高端制造企業配套的中小企業

哈爾濱市與大型高端制造企業配套的中小企業受到熟練技工不足、企業用地與資金緊張以及產品科技含量低、市場競爭力不強等客觀因素的限制,難于擴大生產、提高產品的科技含量,出現了企業生產產值高、工業增加值低,單機制造能力強、系統集成能力差的局面,使得高端制造業所需的關鍵配套系統與設備、關鍵零部件與基礎件制造能力無法顯著提高。

3.3金融服務難以滿足高端制造業的需求

現有金融服務難以滿足高端制造業的需求,造成了高端制造企業科技創新投入不足,缺乏投入保障機制,對技術資源的深度挖掘不足,關鍵零部件、核心元器件在基礎理論、設計工藝、工藝技術、可靠性研究等方面投入有限,進而影響了產品與技術的開發進程。造成這種現象的原因在于這些研究在研發階段,面臨投入大、周期長、風險高等問題,而商業銀行貸款利率高、貸款條件嚴格,導致其將貸款更多地投向效益高、風險低的行業。

3.4核心技術創新能力薄弱

據有關統計數據顯示,在我國高端制造領域,80%的集成電路芯片制造裝備、40%的大型石化裝備、70%的汽車制造關鍵設備及先進集約化農業裝備等仍依靠進口,擁有自主品牌的產品不足20%。另外,還有一些元器件、部件、放大器等是直接從國外引進,基礎配套能力發展滯后,產品可靠性低,裝備主機面臨“空殼化”。

4.促進哈爾濱市高端制造業發展的對策建議

4.1制定《哈爾濱市高端制造業發展規劃》

“十二五”期間,國家將陸續出臺鼓勵高端制造業發展的相關政策,哈爾濱市應趁勢而上,制定《哈爾濱市高端制造業發展規劃》,以市場需求為導向,以骨干企業為龍頭,以技術創新為動力,加快推動航空、智能制造等高端裝備產業和新能源裝備制造業等相關行業的發展,全面提升哈爾濱市高端制造業的核心競爭力。

4.2推動傳統制造業產業向高端化演進

一是拓寬高新技術改造傳統產業的籌資渠道,設立傳統產業改造項目基金,對傳統產業中的技術開發及推廣應用進行專項扶持。二是試點示范,整體推進。從傳統行業中選擇1至2家企業作為改造提升傳統產業的試點,通過試點示范,推廣經驗,帶動全市傳統產業的技術改造和產業升級。三是從企業的實際需求出發,最大限度地利用原有的技術裝備,提高傳統產業改造提升的效果和投入產出比例。

4.3提高高端制造業的產業集中度

通過政府引導和扶持,圍繞航空、航天、船舶等具有較高的研發水平和較強的生產能力的高端制造行業,培育一批重大技術裝備、高端裝備及新興產業的配套企業,加強裝備制造核心企業與配套企業的緊密配合,完善產業配套,壯大產業集群。加快鼓勵關鍵零部件、基礎零部件、元器件和配套產品生產企業實施專業化重組,形成具有競爭優勢的“專、精、特、尖”的高端制造企業。

4.4完善高端制造業金融服務體系

一是鼓勵金融機構對高端制造業企業,在國際、國內結算,貿易融資,即、遠期結售匯等優勢業務方面給企業提供全面的金融服務。二是建立金融風險補償專項基金。對積極支持高端制造業技術創新的銀行貸款給予一定比例的財政貼息。對因支持裝備制造業重大技術創新產生的不良貸款,建議按一定比例給予核銷或剝離。鼓勵有條件的高端制造企業通過證券市場進行直接融資。相關管理部門應為企業上市融資提供政策支持,促進企業通過主板、創業板、中小企業板上市,降低融資成本。

4.5建立高端制造業科技服務體系

一是建立高端裝備技術聯盟,大力提高基礎工藝、基礎材料、基礎元器件研發和系統集成水平,攻克一批高端制造業的關鍵技術和共性技術。二是積極搭建產學研互動研發平臺,充分發揮高端制造領域國家工程實驗室、國家工程研究中心、國家地方聯合工程研究中心等核心科研單位的引領作用,建立以企業需求為導向的研發體系,引導科研院所了解哈爾濱市高端制造業的實際問題以及產業鏈中各部分的生產情況,有的放矢地開展研究,推動高端制造業發展由投資驅動向創新驅動轉變。

第7篇

高端裝備制造業是高精尖知識技術的集成載體,創新尤其是自主創新是其發展的基石和原動力。創新活動是創造性、革新性的活動,是目前任何機器都無法代替人完成的活動,人力資本作為知識、技術和經驗的凝結,與員工的知識、技能、能力、承諾、技術以及思想和健康相關聯,對創新行為有著積極的促進作用。人力資本具有產權特征,所有權僅限于體現它的人,本質上是無形資產。如果在現企業個人發展遇到瓶頸或工作缺乏吸引力,會導致員工流失;關鍵員工若遭遇意外災難,將會給企業帶來重創,人力資本的這種流動性和風險性對企業來說是巨大的挑戰。組織在知識管理過程中,通過社會化、外化、組合化、同化的過程促進隱性和顯性知識的轉換,新舊知識的更替,實現組織知識積累和人力資本的提升。知識管理的成功對人力資本構成有某種程度的影響,但在以往研究中研究者更多關注于用知識管理流程框架和知識管理基礎設施測量知識管理的績效和知識管理的效果,但對知識管理維度的構成,以及知識管理和人力資本開發的關系很少。王潤良認為人和技術是知識管理的兩個重要維度,組織知識管理策略就是在這兩個維度上做出選擇,但并未涉及人力資本開發問題。Birasnav等通過實證研究發現領導者可以通過參與知識管理流程,建立企業文化,鼓勵員工之間的溝通影響員工的人力資本開發態度和行為。尚珊珊則認為知識管理能否成功實施要受領導與支持、企業文化、信息技術、人力資源管理、過程實施的影響。基于以上分析,從人力資本開發視角對高端裝備制造業知識管理維度的研究將從兩個方面入手:一是知識管理過程;二是知識管理平臺。知識管理過程一般包括顯性知識管理過程和隱性知識管理過程。對于高端裝備制造業來說,研發和自主創新能是發展的基石和原動力,人是創新得以持續的內生力量,核心人才擁有的隱性知識是競爭成功的秘訣。王潤良,李柏洲等研究發現顯性知識不能形成持續的競爭優勢,知識創造的源泉來自隱性知識,構成核心能力的知識基是建立在隱性知識之上的。于米,于桂蘭通過實證研究也得出“隱性知識與技能是一切顯性知識的基礎,是創新的源泉”的結論。Noruzy發現因為獨特的隱性知識會給員工帶來競爭力和現實利益,促使員工對人力資本開發表現出更積極的態度和行為。本次調研也發現關鍵員工的隱性知識對于企業發展具有重要意義,人力資本為高端裝備制造業在復雜和創新環境解決問題和做決定時增加了價值。如:沈陽新松機器人自動化股份公司是數字化智能高端裝備制造的佼佼者,主導新型產品真空清潔機器人關鍵部件鋼帶安裝,在全企業甚至全國僅一人能完成,而該員工因獨占該隱性知識成為真空清潔機器人制造的核心競爭力來源。沈陽鼓風機集團有限公司在高科技含量產品大型壓縮機制造中,外殼普遍采用的是由高級焊接技師靠經驗在工作中一步步地摸索出來分體焊接制造技術,這一創新打破了大型壓縮機多年由外國壟斷的困局。基于以上分析,提出假設1:隱性知識管理過程是引領高端裝備制造業人力資本開發的重要的知識管理過程維度。知識管理平臺一般涉及解決問題的路徑和組織文化。解決問題的路徑會影響人力資本開發的效率。高端裝備制造業在產品設計、研發甚至制造過程頻繁使用信息化數字化技術,局域網、互聯網等信息技術為創新活動提供了便捷的交流和溝通平臺,促進人力資本開發,為創新活動提供必要的支持。Berliant等認為通暢的溝通文化有利于知識創新。Shu-MeiTseng發現鼓勵創新、創造和冒險行為的文化與知識創新正相關。高端裝備制造業屬于知識密集型企業,知識型員工具有較強的個性和自主性,希望得到認可和尊重,注重自我價值的實現,傳統的剛性管理已經不適合他們,需要更多的柔性管理。持續、動態、雙向的溝通可以鼓勵員工與員工之間、員工與管理者之間互相學習、協同工作。鼓勵創新的文化有利于滿足員工的高層次需要,激發員工的創新熱情。基于以上分析,提出假設2:解決問題的路徑、溝通導向的文化和鼓勵創新的文化是引領高端裝備制造業人力資本開發重要的知識管理平臺維度。根據假設1和假設2的內容可以勾勒出高端裝備制造業有利于人力資本開發的知識管理框架的輪廓:高端裝備制造業的知識管理由知識管理過程維度和知識管理平臺維度構成;知識管理過程維度下有隱性知識管理過程子維度;知識管理平臺維度下有解決問題的路徑、溝通導向的文化、鼓勵創新的文化三個子維度。但對于這種結構是否最優,其中某些維度是否可以合并成一個維度尚存疑慮。為此,本研究提出假設3:引起高端裝備制造人力資本開發的知識管理維度在性質上是特別的。

2研究方法

2.1研究樣本

本研究選取來自東北地區和環渤海地區的軌道交通裝備、智能制造裝備、航空制造裝備、海洋工程裝備企業的具有高價值和獨特人力資本的員工為研究對象,通過調查問卷進行大規模調研,問卷使用包含19個問項的5等級Likert量表,征得企業管理部門同意后,本著自愿參與、信息保密、匿名原則,在工作場所、討論會和會議上進行調研。共發放問卷600份,收回469份,無效問卷32份,最終有效問卷437份用于本研究。為確保不存在無應答誤差,進行了無應答分析,結果表明應答者和無應答者沒有顯著差異。

2.2研究工具

本研究調查問卷主要由研究對象背景信息和測試問題兩部分組成,19個測試問題都采用Lik-ert5級評分法,1為非常不同意,5為非常同意。背景信息用來分析員工特征和組織特征,員工特征包括性別、年齡、學歷、工作年限、專業技術職稱,職位;組織特征包括組織規模。為增加變量測量準確性,所用到的題項來自成熟量表,對知識管理過程的測度主要借鑒Noruzy等提出的測量指標;對知識管理平臺的測度主要借鑒了Denis-en的OCQ組織文化量表以及Quinn和Cameron構建的OCAI組織文化評價量表中的題項,并根據小范圍測試結果及測試組織實際情況進行調整和修正題項。對于因變量人力資本的測量,由于學歷只代表顯性知識,對于高端裝備制造業實踐工作來說隱性知識更有價值。因此,本研究對員工人力資本的衡量借鑒柯江林等提出的測量指標:專業理論知識的豐富度;工作經驗的豐富度,專業技能水平。借助SPSS17.0軟件和LISREL8.70軟件對各知識管理維度進行信度和效度檢驗。信度分析中采用Cronbach''''sα測量各維度的內部一致性,一般情況下,Cronbach''''sα大于0.6即可接受。在本研究中,Cronbach''''sα=0.829,表明內部一致性良好,調查問卷信度很高。為確定知識管理過程維度進行了檢驗性因素分析。結果說明知識過程僅包含隱性知識管理一個維度,因素分析的解釋量為42.614%。結果表明知識管理基礎設施測量工具由解決問題的路徑、溝通導向的文化、鼓勵創新的文化三個維度構成,因素分析的解釋量為53.529%。

3結果與討論

為檢驗本研究所提出的假設,使用驗證性因子分析比較所提出的高端裝備制造業知識管理維度模型(Model1)和其他替代模型的指數擬合優度,以確保結構因子的有效性。開發的替代模型分別為:將解決問題的路徑與溝通導向的文化兩維度合并為一維度(Model2);將解決問題的路徑與鼓勵創新的文化兩維度合并為一維度(Model3);將溝通導向的文化與鼓勵創新的文化兩維度合并為一維度(Model4)。測量本研究提出的模型(Model1),GFI=0.924,CFI=0.967,TLI=0.961都超出建議值0.9,SRMR=0.066﹤0.08,因此,所收集的樣本數據與本研究所提出的知識管理維度模型(Model1)擬合程度良好。χ2/df=2.863﹤5,表明模型有良好的結構效度。其他替代模型(Model2、Model3、Model4)驗證性分析結果也說明所提出的模型(Model1)比其他幾個替代模型(Model2、Model3、Model4)更可取。因此,在高端裝備制造企業知識管理過程中存在獨特的維度隱性知識管理;知識管理基礎設施中存在獨特的維度解決問題的路徑、溝通導向的文化和鼓勵創新的文化。進一步驗證這些維度對人力資本開發的影響。研究結果顯示,隱性知識管理、解決問題的路徑,溝通導向的文化,鼓勵創新的文化這4個知識管理維度對衡量人力資本開發的3個指標專業理論知識豐富度,經驗豐富度和專業技能水平存在顯著正向影響。因此,假設1、假設2、假設3獲得支持。在創新為核心競爭力的高端裝備制造業,人力資本開發活動通過知識管理過程正式或非正式地進行著。討論新開發產品或過程、知識資源使用、分享工作經驗、邀請專家指導工作中缺少的知識、在員工中進行無障礙與工作相關的討論等形式的隱性知識管理過程可以使組織成員獲得知識、應用知識,從而提高員工的知識和創新行為,因此,隱性知識管理與人力資本創造正相關。結果也說明高端裝備制造業是通過解決問題的路徑、面向溝通文化和鼓勵創新文化的知識管理平臺促進人力資本開發。解決問題的路徑通常是收集信息、明確問題、找到問題的不同解決方案,確定最佳方案。在高端裝備制造業中,這種路徑是通過故障管理和品質圈進行的,鼓勵員工應用通過經驗獲得的隱性知識和通過知識庫獲得的顯性知識來解決問題,最后決定一個最佳解決方案。員工參與解決問題的路徑可以提高學習能力,從而提高人力資本積累水平。網絡節點間關系越強,節點的相互信任程度越高,對知識流動投入的時間、感情和努力越多,知識流動效果越好。溝通導向的文化可以增強組織成員彼此間的信任,提升員工對組織和工作的承諾。員工對組織的承諾逐漸增加,結果是人力資本也得到提高。當溝通導向的文化提升員工能力和承諾時,它與人力資本開發正相關。以鼓勵創新的文化為特征的企業提供資源鼓勵員工進行與創新戰略一致的創新行為。在高端裝備制造業中,為經理和工程師提供空間討論企業內現有產品或方法來提高創造力和創新,鼓勵員工靈活地參與決策。因為創新文化鼓勵員工的創新行為,人力資本開發更可能提高。因此,解決問題的路徑、溝通導向的文化、鼓勵創新的文化與隱性知識管理這些知識管理維度都有益于人力資本開發。因此,在高端裝備制造業,設計實施知識管理活動來提升人力資本,關注隱性知識管理過程、建立解決問題路徑、溝通導向的文化和鼓勵創新的文化是人力資本開發的先決條件。

4結論與管理

第8篇

關鍵詞 遼寧裝備制造業 產業集聚 兩化融合 協同創新

在遼寧的工業構成中,裝備制造業一直占有突出地位,但總體上看,遼寧裝備制造產業發展仍處于產業價值鏈低端,獲利水平低、市場拓展與產業配套能力差等問題亟待解決。要適應成本、柔性、創新等方面的競爭要求,遼寧裝備制造業必須具備走集群化、智能化的發展道路,通過轉型升級實現增長與盈利。

一、遼寧裝備制造業特點及供應鏈協作中存在的問題

遼寧裝備制造以重型裝備為主,涵蓋通用設備制造業、專用設備制造業、電氣機械及器材制造業以及電子信息產業等多個行業,[1]各行業之間技術關聯性強,在工藝流程及知識創新方面具有一定的銜接性和交叉性。目前,遼寧已形成了以沈陽、大連為核心的裝備制造產業發展格局,擁有一批銷售收入超百億的大型裝備制造企業集團,產業集聚效應初顯。但產業分工低度化、市場響應能力差、集成創新水平低等問題仍十分突出。

(一)產業組織存在結構缺陷

由于歷史的原因,遼寧裝備制造產業縱向一體化特征明顯,上、下游產業鏈關聯效應較弱,專業化分工協作體系不健全,企業同質、產品同構等現象大量存在。這既造成了本地基礎材料、零部件、元器件產業不發達,大量關鍵材料和基礎件不得不從外地采購或進口;[2]又使得專業化服務企業難以嵌入生產制造企業供應鏈,無法形成生產業與裝備制造業高度融合發展的格局,削弱了產業競爭的整體實力。[3]

(二)公共信息服務發展滯后

目前,遼寧多數裝備制造企業雖然有較完善的內部網絡,但由于多數企業信息資源單獨規劃管理,數據往往局部有序,但兼容性不夠。同時,由于社會化信息服務基礎較差,公共信息服務平臺建設相對滯后,智能制造裝備技術的兩化融合程度相對較低,使得企業間信息交流內容較單一,對技術和市場變化響應不及時。

(三)創新資源整合不佳

遼寧裝備產業雖具有良好的技術基礎,核心制造企業和科研院所具備一定的研發能力,內部創新數量也較多,但同一區位的科研、高校等機構與制造企業缺乏良好的信息溝通以及成果轉化機制,共性技術的聯合攻關尚較少,企業創新行為普遍呈現出模仿化、個體化的特征,企業內部技術存量與外部知識資源難以整合、優化,進而導致產業創新能力的提升速度較慢,無法獲得由此帶來的競爭優勢。這也是遼寧高端裝備制造落后、關鍵技術受制于人的重要原因。

二、促進遼寧裝備制造業轉型升級的策略

裝備制造業日益呈現信息化、智能化、服務化發展趨勢。遼寧裝備產業必須適應這一趨勢,通過資源、流程以及管理技術方面的改進與優化,逐步向高端化邁進

(一)科學規劃產業園區,積極推動產業集聚

遼寧裝備制造應依托園區推進結構進化,按照制造企業集聚、物流布局集中、使用土地集約的要求,統籌制造業的生產服務體系,將單純的制造業聚集轉變為集成制造與服務功能的產業鏈聚集。為此,一方面要實施以核心制造企業主導的工業園區計劃,將空間布局與產業集聚相結合,形成特色鮮明、比較優勢突出的產業園區和產業集群;另一方面則要為制造業與服務業聯動發展創造良好的公共環境,抓好公共要素建設,扶持相關配套企業的發展。

(二)提升核心企業集成能力,優化產業結構分工

國際裝備制造業集成化、服務化趨勢明顯。為此,遼寧裝備產業必須加大投入,力爭在重大工程成套上不斷取得新突破,培育具有總體設計、系統集成、成套生產等“一攬子”功能的大型裝備制造企業;同時,順應制造服務化趨勢,促進制造企業延伸產業鏈條,逐漸形成在工程承包、解決方案提供、再制造等方面開展增值服務的能力,提升在國際產業鏈中的地位。此外,要促進核心企業主輔業務分離,外包非核心業務,實現組織和流程的優化。

(三)推進兩化融合,加快智能裝備發展

遼寧裝備制造業首先應通過實施信息化工程,提升節點企業的底層數字化和內部信息化能力,增強各企業間基礎設施或信息系統的兼容性,大力發展信息服務,有選擇地刺激和扶持軟件開發應用產業和數據庫服務業的發展。其次,應著力推進以機器人為代表的智能裝備產業的發展,鼓勵有條件的裝備企業并購海外先進企業,加速提高裝備制造產品的自動化、智能化水平,力爭盡快形成產業規模,拓展市場應用,為遼寧裝備制造業向高端化、智能化邁進提供動力。

(四)整合知識資源,提升供應鏈協同創新能力

遼寧裝備制造業應進一步整合區域內外的創新資源,加強合作創新。應著重提高工程機械、船舶、汽車、航空、醫療設備等領域具有戰略意義的關鍵技術自給率,掌握關鍵流程工藝技術和系統集成配備技術,推動重大技術裝備的國產化。在此基礎上,要積極搭建技術交流平臺,推進研發力量與企業結盟,鼓勵核心企業與國內外科研究機構、高等院校在技術研發、信息交流、人才培養等方面廣泛對接,通過核心能力互補和伙伴合作形成知識集成與擴散效應,實現重大成果產業化、市場化。[4]

三、結語

加速裝備制造業轉型升級是遼寧經濟可持續發展的根本要求。轉型升級既要對傳統產業進行組織改進和技術提升,又要積極培育智能化裝備產業,政府、企業、社會多方共同努力,方能促進遼寧裝備制造業向高端化邁進。

(作者單位為沈陽大學工商管理學院)

[基金項目:本文系遼寧省科技計劃軟科學項目“論遼寧裝備制造產業基地供應鏈協同體系建設”(2012401029);遼寧省社科基金項目“加速推進遼寧機器人產業發展的戰略與對策研究”(L14BJY030)。]

參考文獻

[1] 邢軍偉,榮宏慶.沈陽裝備制造業產品結構優化升級探索[J].企業導報,2013(9).

[2] 王竹芳,李瑩瑩.遼寧省裝備制造業可持續發展研究[J].沈陽工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2(2).

第9篇

【關鍵詞】裝備制造業 金融支持 問題 措施

【中圖分類號】F832【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4-6623(2012)06-0061-04

目前,我國裝備制造業已經取得了很大的成績,但是發展中還面臨不少困難和問題,特別是在提升自主創新能力、加快產業轉型升級等方面,需要加大金融支持力度,推進金融創新,提高金融服務水平,滿足裝備工業的多種金融需求。

一、我國裝備制造業金融支持實踐

(一)銀行信貸支持力度大

商業銀行為裝備制造業企業制定了專門的信貸扶持政策,支持力度逐年加大。如聘請有資質的中介機構對企業進行信用等級評定,對不同等級的企業實行差別利率;

積極支持行業龍頭大型裝備制造企業,擇優支持裝備制造行業中堅企業,加強對裝備制造業產業鏈上下游中小裝備制造業企業的信貸支持;

信貸服務的類型有短期流動資金貸款、中長期貸款和貼現等;

制定并開辦了專利權質押貸款、煤炭提單、倉單質押貸款、應收賬款質押貸款、退稅賬戶托管貸款、創業貸款、票據業務等多個具有特色且可行的貸款新品種,使企業可以根據自身需求選擇相應貸款服務;

針對裝備制造業企業的規模和特點,綜合運用搭橋貸款、備用貸款,國內信用證及其項下的打包貸款;

以重點項目為依托,穩健發展信貸業務;組織銀團貸款,滿足大型裝備制造業企業兼并重組等重大項目的資金需求。

國家開發銀行為促進我國裝備制造業發展發揮了重要的作用,為裝備工業投入巨額資金,重點支持了東方電氣、哈電集團、西電集團、特變電工、一重、二重、大重、大連機床、沈陽機床、振華港機等一大批骨干企業。

(二)形成了較大的裝備制造業上市公司板塊

我國證券市場支持裝備制造業企業上市,A股市場的裝備制造業上市公司多達40多家,分布在機床、鐵路、造船、航空、物流裝備、機械基礎件等行業,融資額巨大,解決了資金困難。例如,中國重工、中國一重以及中國北車等大型制造企業上市募集資金量均很大,中國一重資金募集達到100億以上,中國北車達到64億,中國西電達到77億。

(三)積極支持產業鏈上下游中小企業

金融機構逐步加大對中小裝備制造業企業的支持力度,積極制定符合中小企業特點的信貸優惠政策,最大程度滿足中小企業融資需求。設立中小企業信貸專營機構,充實信貸服務隊伍,主動與有融資需求的中小企業聯系,為企業量身定做服務方案。擇優支持為重點裝備制造業企業提供配套支持的中小型企業,重點發展針對中小企業現金流、物流的債項融資。

(四)開展租賃、擔保、保險等金融創新

融資租賃:融資租賃企業根據業務需要,就一架飛機、一艘輪船注冊一家獨立的租賃公司,一對一地獨立開展業務。業務創新的主要原因是飛機、輪船價格高昂,租賃風險很大,一旦租賃公司資金鏈出現斷裂,其所擁有的固定資產也許就會被拍賣來償還債務,承租人利益得不到保障,而“單機單船”租賃能夠有效規避風險。2010年,國內首架以單機公司模式完成租賃業務的飛機,以單船公司模式完成的輪船租賃業務,均實現了首航。

投融資服務平臺:2008年,北京市工業促進局和北京市財政局主辦了北京高端制造業投融資服務平臺,為高端制造業企業提供信用評級、融資推介、信用擔保、銀行貸款等一條龍專業投融資服務,推出了“知識產權質押貸款”、“供應鏈貸款”、“工業名牌擔保直通車”、“技術中心企業擔保直通車”等一系列創新融資服務產品,在貸款條件、擔保措施、辦理時間、融資費率等方面為企業提供了更多方便和優惠。

擔保代償資金:擔保代償指被擔保人未按合同約定履行義務,由擔保人代其履行業務的一種行為。北京市工業促進局、北京市財政局共同設立了北京首個面向高端制造業企業的融資擔保資金——北京高端制造業企業擔保代償資金。該資金啟動規模5000萬元,由擔保公司負責專業化運營,投融資平臺負責推薦項目,每年能為企業提供擔保貸款5億元;資金擔保費率不超過1.5%,首臺(套)設備保險:2011年,中關村在全國率先建立了國產首臺(套)設備保險機制,有質量保證保險、產品責任保險、運輸保險、安裝工程及第三者責任保險等七種保險險種,基本上覆蓋了首臺(套)重大技術裝備示范應用的各個環節。

二、我國裝備制造業金融支持中存在的主要問題

裝備制造業發展的各個環節,都需要大量的資金投入。在我國裝備制造業企業融資過程中,企業內部的體制問題,外部的融資渠道過于狹窄,直接融資市場不完善等都是融資的瓶頸問題,資金短缺的問題依舊無法解決。

(一)直接融資比例較低

我國的直接融資市場不發達,市場不規范并且限制條件眾多,尤其是債券市場發展緩慢,使裝備制造業企業很難在直接融資市場,尤其是債券市場獲得所需資金。在美英等資本市場發達國家,中小企業外部資金很大一部分來自于資本市場直接融資。

我國裝備制造業企業直接融資比例較低,尤其是中小企業直接融資的比例更低,這使裝備企業不能以低成本獲得資金支持,企業擴張資金需求不能得到有效滿足,加大了企業成長的壓力。直接融資的成本要低于金融機構的貸款利息,通過直接融資獲得的資金可以使企業比較容易擴大規模,實現企業產值的快速增長或通過兼并重組實現企業爆發式擴張。

(二)商業銀行信貸支持力度有限

銀行信貸仍是裝備制造業發展的主要資金來源。商業銀行在開展信貸業務時,往往并不會對裝備制造業項目給予特殊的信貸安排,與對待一般項目沒有實質區別。雖然國家出臺了裝備制造業發展的若干政策,但商業銀行總行在對分支機構的考核中,并沒有在其內部資金轉移定價(FTP)等實質性方面進行支持,分支機構一線信貸人員并沒有額外動力進行項目融資。此外,很多裝備制造企業在銀行有大量不良貸款,很難繼續獲得貸款。

(三)中小企業的金融支持力度有待加強

銀行對裝備制造企業的信貸支持主要體現在龍頭企業上,中小裝備制造業企業獲得信貸支持的難度則比較大。主要原因一是中小企業存在財務制度不健全、關鍵信息披露不真實等問題,道德風險與逆向選擇的可能性較大,金融交易成本較高。二是銀行傾向有抵押(質押)的客戶,保證貸款的占比一般較小,信用貸款往往集中于一些實力較強或較為熟悉的客戶。

(四)自主創新資金需求難以滿足

目前裝備制造業企業研發經費投入占銷售收入比重小,研發水平與世界先進水平還有很大差距。高端產品研發與產業化的不確定性形成的高風險,不符合銀行貸款對融資項目低風險的要求。金融機構對裝備制造業企業信貸中僅有7.7%是用于企業技術創新與改造方面的中長期信貸支持,而大部分的信貸投向還是短期的流動資金貸款和原材料采購貸款。企業很難將有限的資金大量投入到研發中,并且研發資金需要很長時間才能得到回報。

(五)創新金融品種少,融資渠道窄

我國裝備制造業企業融資金融工具單一,到目前為止主要融資方式仍然是銀行貸款和股票融資。而產業投資基金、風險投資、融資租賃等新興融資方式發揮作用有限,利用率非常低。例如,200億元規模的遼寧裝備制造產業投資基金,在2009年被國家發改委批復后,由于各種原因,至今擱淺。由于國內市場并購資金有限,導致國有資產重組進展緩慢,已經進行的重組質量不高。

三、推進我國裝備制造業金融支持的若干措施

(一)大力發展資本市場,擴大直接融資比例

要發展多層次資本市場,進一步完善創業板市場制度,推進場外證券交易市場建設,加速資產證券化,拓寬多元化直接融資渠道。鼓勵企業通過主板、創業板、中小企業板上市,乃至在境外上市,降低融資成本。政府、企業、金融機構應加強合作,幫助企業特別是龍頭企業改組上市,推動企業實現從產業運作到資本運作的轉變。國內裝備制造業企業可以根據自身狀況,考慮海外各主要資本市場上的債券、股票融資業務。大力發展債券市場,加大企業債券的發行力度,擴大公司債、企業債、短期融資券、中期票據、中小企業集合票據等發行規模。

(二)進一步加大銀行信貸支持力度

裝備制造企業的生產經營、技術改造、設備更新以及一些專項貸款都依賴于銀行信貸。根據《高端裝備制造業“十二五”發展規劃》、《關于加快振興裝備制造業的若干意見》和《裝備制造業調整和振興規劃》等重要行業發展政策,商業銀行應將裝備制造業作為重點行業予以傾斜,在傳統信貸業務的基礎上,進一步加大信貸投放力度和規模,根據裝備制造業客戶和業務特征,合理明確信貸投向和業務重點,加大金融創新力度,積極匹配和滿足客戶業務需求。加強銀行間債券市場的金融支持,發行高收益票據,以及有利于企業并購重組的金融產品,促使企業的科技創新加速產業化,做大做強。企業還可利用國際商業銀行貸款、國際金融機構貸款等海外融資方式,在海外市場融資。

(三)進一步加強中小企業金融支持

中小企業是裝備制造業提高生產效率、實現專業化生產的基礎。要發展面向中小企業的資本市場、場外交易市場和企業債券市場,發展中小金融機構。

銀行業應根據對裝備制造產業集群中核心大企業生產經營情況的綜合評估,將供應鏈核心企業的良好信用延伸到上下游及配套企業。以中小企業的應收賬款、存貨、預付賬款等動產為質押物,依靠產業鏈核心企業的承諾付款、購買存貨、回購產品、承擔連帶責任等條件,積極開展應收賬款質押和保理、存貨質押、預付賬款融資等金融信貸業務,有效降低中小企業信貸風險,最終贏得銀行業金融機構信貸支持。

(四)進一步加大政策性金融支持力度

盡快設立裝備制造產業投資基金。產業投資基金是以股權的形式為沒有達到上市條件的企業提供融資,將成為銀行貸款、企業上市融資以外第三個有效的融資工具。產業投資基金募集各類社會資金,用于解決我國裝備制造業的債務負擔、推動企業重組和自主創新,激活存量資產,實現裝備制造業與金融業的緊密結合,促進我國整個金融體系的進一步完善。

2007年,國家發改委重大技術裝備辦與國家開發銀行聯合主導完成的政策性課題報告提出,我國將建立支持裝備制造業振興的產業基金。由于我國金融的分業經營限制,使得國家開發銀行通過投資的形式,短期持有裝備制造業股份進行戰略扶持,然后擇機退出的方式不能實現,產業基金到現在還沒有推出。因此。應進一步深化金融體制改革,大力發展多元化的金融機構體系,提高金融服務水平。

國家開發銀行提供的軟貸款具有規模大、期限長、利率低等特點,非常適合裝備制造業企業的長期發展。國家開發銀行雖然已對裝備制造業的貸款方面做出了很多努力,如加快裝備制造業企業評審的進度,適度放寬,甚至對有些企業特開快速通道等,但是還應進一步加大力度。

(五)積極發展新興融資形式,創新金融供給模式

加快推進融資租賃。融資租賃作為僅次于銀行信貸的重要金融工具,是商品流通的主要渠道。在發達國家,租賃業是綜合性的金融產業,是衡量金融服務業發展程度的重要指標。據不完全統計,歐美發達國家機械設備80%以上的產品都采取了融資租賃方式銷售。全球近1/3的投融資是通過融資租賃方式完成的。就租賃滲透率來看,美國高達25%以上,德國為20%左右,日本為15%左右,而同期我國的租賃滲透率只有3.1%。我國融資租賃現狀遠不能滿足裝備制造業快速發展的要求,社會各界應共同努力,促進融資租賃業的發展。

第10篇

(1.遼寧社會科學院經濟研究所,遼寧沈陽110031;2.遼寧大學經濟學院,遼寧沈陽110031)

摘要:在現有研究文獻的基礎上,本文建立了一個研究模型,分析財政固定資產投資、財政科技投資和稅收等財政政策對于裝備制造業產出的影響。研究結果表明,近十年來,財政固定資產投資對裝備制造業發展有顯著的正效應,稅收的增加有明顯的抑制作用,財政科技投資的短期效應不明顯,緊縮性稅收的政策效應相對高于其它擴張性財政政策。建議進一步實施對裝備制造業的財政扶持政策,特別是增加財政科技投資規模,實施定向減稅政策,增強產業的內生增長動力,提升市場競爭力。

關鍵詞 :財政政策;裝備制造業;市場競爭力

中圖分類號:F810.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0-176X(2015)07-0086-06

收稿日期:2015 -03 -13

作者簡介:張萬強(1971-),男,遼寧沈陽人,研究員,經濟學博士,主要從事區域經濟學、產業經濟學和財政學等方面的研究。E-mail: zwq1971@ hotmail. com

潘敏(1977 -),女,遼寧沈陽人,講師,經濟學博士,主要從事計量學研究。E-mail: liaodapanmin@ 163.com

裝備制造業是制造業中最核心的組成部分,是整個工業行業的“母機”,是一個國家競爭力的體現,對于國民經濟的發展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中國當前正處于工業化的中后期,處于由傳統工業化向新型工業化轉變的發展階段,裝備制造業的發展水平是決定中國經濟結構能否成功轉型的關鍵所在。從現實來看,中國裝備制造業的規模在快速擴張,但發展層次還不高,重大成套設備生產能力弱,系統集成能力不強,一些關鍵、核心零部件嚴重依賴進口,整體出口水平低,國際競爭力弱。總體來說,中國裝備制造業仍處于全球產業鏈的中低端,缺乏價值鏈組合優勢。造成這一發展現狀的原因是多方面的,缺乏有效的財政政策的支持是其中一個重要方面。

目前,學界對于促進裝備制造業發展的財政政策仍有較多爭議,有人認為裝備制造業跟其它行業沒有什么不同,不應給予特殊的財政政策支持,也有人認為已經出臺的財政政策對裝備制造業推動作用很有限,效率較低等。那么中國過去十年實施的財政政策對裝備制造業是否具有顯著的推進作用?財政固定資產投資、稅收、財政科技投資等財政政策對裝備制造業發展的影響是否有效率,有意義?這是我們實證分析要解決的問題。

一、文獻回顧

學術界對財政政策作用效應的早期研究大都從宏觀經濟視角出發,新古典增長理論中的索洛模型認為,只有在短期內財政政策才會影響經濟增長水平,長期經濟增長是由外生因素決定的,財政政策沒有作用,財政政策不會影響經濟增長率,因此否定了政府干預的必要性。內生增長理論把技術進步作為內生變量,認為可以通過政府的財政政策促進本國的R&D投入、人力資本積累和企業家行為,從而帶動經濟增長。凱恩斯的理論為國家干預經濟運行的必要性、合理性提供了一整套的經濟學證明,奠定了財政政策刺激經濟發展的基礎。弗里曼等人提出的國家創新理論一個重要觀點是國家在創新過程中要起到基礎性的、帶動性的功能,相對于民間創新能力,國家資助越來越顯示出其對創新的重大推動力。

Kneller等考察了國際經合組織22個國家政府支出和稅收的經濟影響,認為政府的人力資本和實物資本支出對經濟增長有正向推動作用,而社會保障等非生產性支出與經濟增長的關系不大,稅收與經濟增長的負相關關系顯著。Turnovsky在其研究中考慮了財政支出的擁擠效應,認為當擁擠程度增加時,財政支出與經濟增長負相關。Devarajan和Swaroop認為,促進經濟增長率的因素包括財政支出的效率和財政支出中生產性支出與非生產性支出的比例結構,還與兩者結構的初始狀態密切相關。如果初始狀態結構比例高,即便是財政支出效率很高,增加其比例也會降低經濟增長率。Mansfield和Switzer對于加拿大的政府稅收減免和企業研發投入的關系進行了研究,認為政府減免的稅收要遠大于因此帶來的企業研發增加的投入,即這種財政政策對研發活動沒有什么實質上的意義。Dominique等的研究認為,政府通過財政政策直接資助企業研發活動與稅收減免的政策具有相互替代性,當其中的一種政策強度大到一定程度時,會降低另一種政策的實施效果。

孔志峰指出,目前國家實施的一些財政政策不利于推進裝備制造業的國產化,如進口裝備免稅、政府優先采購國外裝備,以及高新技術開發面臨一系列制度制約等,他建議針對裝備制造業的特殊性進一步完善財政政策。在稅收政策上,對重大技術裝備的關鍵進口件實施先征稅再返還的政策,擴大所得稅的稅前扣除范疇。在財政政策上,對于“政府優先采購國內產品”的規定應增強管理手段和執行剛性:對于稅收計劃安排上,需要考慮研發效應的滯后性,降低企業總體稅負,化解企業研發的風險。張海星認為,扶持裝備制造業的發展是發達工業化國家的普遍做法,建議實施工資費用稅前據實扣除辦法,擴大技術研發費扣除范圍,對國內有能力生產的設備停止減免進口稅,建立分離企業辦社會的專項轉移支付,加大對東北老工業基地地區國債投資和財政貼息的力度。李晶和井崇任認為,我國財政政策對高端制造業支持力度不足,應加大財政資金投入規模,對于引進國外先進技術和高端設備予以財政補貼,充分發揮增值稅轉型和營業稅改征增值稅的疊加效用,引導企業加快裝備更新,對各級政府以及外國組織、國際組織頒發的人才獎勵所得免征個人所得稅,允許高端裝備企業購買專利權和非專利技術等無形資產時支付的進項稅額在銷項稅額中抵扣等。

二、指標選取、數據處理與VAR模型

為了檢驗中國裝備制造業發展的財政政策效應,本文選擇裝備制造業固定資產投資中來源于國家預算內資金(INV)作為財政生產性支出政策指標,由于這部分資金來源于中央財政和地方財政,反映了政府支持裝備制造業發展的財政政策意圖。選擇科技活動經費籌集總額中政府資金(GRD)作為財政科技投資政策指標。選擇裝備制造業稅收(REV)作為稅收政策指標。選擇裝備制造業的工業總產值(GDP)作為產出指標。同時為了降低數據異常波動的影響和異方差性,對以上指標數據進行對數化處理,并記處理后的變量分別為LINV、LGRD、LREV和LGDP。本文所使用1996-2011年間的數據來自《中國統計年鑒》(1997-2012年)和《中國科技統計年鑒》(1997-2012年)。

為了避免模型出現偽回歸現象,本文首先采用ADF單位根檢驗法對變量進行平穩性判斷,進而通過基于VAR模型的Johansen協整檢驗確定變量之間長期關系,并通過Granger因果關系檢驗,確定了變量間的因果關系。最后,本文在協整檢驗的基礎上對LINV、LGRD、LREV和LGDP四變量建立了VAR模型,以確定變量間的動態關系。

1.單位根檢驗和協整檢驗

本文選擇的時間序列為1996-2011年,為了避免偽回歸問題,VAR模型要求變量是平穩的或者存在協整關系,根據表1單位根檢驗結果表明,變量LINV、LGRD、LREV和LGDP在5%的顯著性水平下都是I (1)序列,因此,還需要對這些一階單整序列進行協整檢驗,以判斷其是否存在長期穩定關系。

本文利用Johansen協整檢驗來判斷變量間是否存在長期穩定關系,從表2的結果可以看到,在5%顯著性水平下,生產性財政支出政策(LINV)、財政科技投資政策(LGRD)、稅收政策(LREV)和制造業產出(LGDP)間至少存在兩個協整關系,因此建立VAR模型不存在偽回歸問題。

進一步,采用基于VAR模型的Granger檢驗法對各變量間是否存在因果關系進行檢驗,根據滯后長度選擇標準選擇滯后長度為2年,表3的因果關系檢驗結果表明,在1010的顯著性水平下,生產性財政政策(LINV)是裝備制造業產出(LGDP)的Granger原因,同時裝備制造業產出的變化也會吸引財政投資變化;稅收政策(LREV)也是裝備制造業產出(LGDP)的Granger原因,但是財政稅收的波動并不是引起財政科技投資變動的原因;財政科技投資(LGRD)不是引起裝備制造業產出的Granger原因,因此,有必要進一步使用VAR模型探索財政科技投資對制造業的影響路徑。

2.VAR模型參數估計與脈沖響應

由于變量UNV、LGRD、LREV和LGDP間存在協整關系,因此,本文建立包含以上四個變量的滯后兩期的VAR模型,采用Eviews6.0軟件對模型進行參數估計,結果如表4表示。

從表4的結果看到,滯后1期和滯后2期的財政固定資產投資和稅收都對裝備制造業的產出影響顯著,而且生產性財政政策變量對裝備制造業產出效應都為正,稅收對裝備制造業產出的效應都為負。這說明擴大對裝備制造業的財政投入有利于產業增長,而過高的稅收則會抑制產業發展。但是短期滯后的財政科技投資對裝備制造業的產出影響不顯著。

為了進一步分析財政、稅收政策的有效性,需要借助脈沖響應函數進行分析。圖1顯示了包含LGDP、UNV、LGRD和LREV四變量的VAR脈沖響應函數圖,為了避免變量順序的變化對結果造成影響,本文選擇廣義脈沖函數。

從圖1中可以看到,對于生產性財政政策(LINV) 一個單位新息的沖擊,裝備制造業的產出響應一直為正,擴張性的財政政策沖擊導致產出在第5年達到最大響應8. 81%,而且8年后此沖擊對產出的振幅基本保持穩定;而對于財政科技投資,盡管短期內(前3年)投資的產出正效應不明顯,但3年后,財政科技投資對裝備制造業產出的影響就持續為正了,且基本穩定在2%左右,這說明政府科技投資轉化為生產力的周期相對較長:對于稅收政策一個單位新息的沖擊,產出的響應持續為負,且在第5年達到負最大值-10. 32%。從響應程度對比看,緊縮性稅收政策沖擊對裝備制造業產出的影響在各期都高于擴張性的財政政策沖擊。而且從稅收收入對財政固定資產投資沖擊的響應看,盡管前3年的響應主要為負,但是從第4年開始稅收的響應持續為正,這也說明生產性財政政策盡管短期效應不明顯,但是中長期看,擴張性財政政策不僅有利于裝備制造業的發展,而且也有利于稅收收入提高。

三、結論與政策含義

1.結論

其一,從1996-2011年,財政固定資產投資和稅收政策對裝備制造業的產出都有顯著的政策效應,前者保持持續的正效應,后者保持持續的負效應。說明擴大對制造業的財政投入有利于裝備制造業增長,而過高的稅收會抑制裝備制造業增長。

其二,從裝備制造整體行業分析看,財政科技投資短期內對裝備制造業產出正效應不明顯,但中長期內的正效應顯著,這一方面說明政府科技投資轉化為生產力的周期相對較長,有待于進一步提升科技投資效率:另一方面也說明中國財政科技投資對裝備制造業支持力度還比較小。

其三,在這一期間,稅收政策對裝備制造業產出的抑制作用都高于財政投資政策對裝備制造業產業的激勵作用。對于緊縮性稅收政策而言,裝備制造業呈現了明顯的稅收乘數效應,產出出現了持續的萎縮。

2.政策建議

其一,應繼續對裝備制造業實施積極的財政政策。從實證分析看,財政政策對裝備制造業發展的財政效應是顯著的。而且裝備制造業是工業化的前端產品,對整個工業體系有著重要影響。對裝備制造業實施優惠的財政政策,其產生的乘數效應要遠高于其他產業。按照發達國家的經驗,豁免裝備制造業1元的成本,可以引發5-7元GDP的增加。從這一視角出發,為出臺促進裝備制造業發展的財政政策提供了理論基礎。

其二,進一步增加財政科技投資規模。目前中國大中型裝備制造業企業研發支出中,財政投入只占5%。當下中國正處于科技創新引領產業結構升級的關鍵時期,一些基礎性的科學研究和重大裝備技術的部署都需要國家財政投入,以增強經濟的內生增長動力。應充分發揮財政投入對全社會研發投入的引領作用,推動重大關鍵技術的突破,促進企業不斷開發出世界級產品,提高國際市場競爭力。

其三,實施定向降稅政策,強化對裝備制造業發展的激勵作用。實證分析表明,稅收政策對裝備制造業的抑制效應顯著高于同期財政投資政策的激勵作用,政策解讀為,實施減稅政策對于促進裝備制造業的發展具有更大激勵作用。建議實施定向減稅政策,特別是對嚴重依賴進口,受制于人、在行業有重大引領作用的關鍵零部件和重大技術裝備,應給予更多的稅收優惠政策,提升國產化水平,帶動裝備制造業向高端化、智能化、數字化方向發展,增強產業核心競爭力。

參考文獻:

[1]Kneller,R.,Bleaney,M.,Cemmell,N.Fiscal Policy and Growth:.Evidence from OECD Countries [J]. Journal of Public Economics ,1999 ,74(2):171 - 199.

[2]Turnovsky,S.J.The Transitional Dynamics of Fiscal Policy: Long-Run Capital Accumulation and Growth [J]. Journal of Money, Credit, and Banking ,2004,36(5):883-910.

[3]Devarajan,S. ,Swaroop,V.The Composition of Public Expenditure and Economic Growth [J] .Journal of Monetary Economics,1996,37( 2-3):313 -344.

[4]Mansfield,E. ,Switzer,V. How Effective Are Canadian Direct Tax Incentives for R&D [J]. Canadian Public Policy,1985,(11): 241-246.

[5]Guellee,D.,Pottlesberghe,B.The Impact of Public R&D Expenditure on Business R&D[R]. Paris OECD Working Paper,2000.

[6]孔志峰,完善振興裝備制造業的財政政策[J].中國科技投資,2008,(12).

第11篇

在本刊記者對82位投資者的隨機采訪中,竟有超過79%的人表現會投資涪陵榨菜。他們中有券商營業部的老股民、有寫字樓的白領,也有全國各地的普通投資者。選榨菜,似乎暗合巴菲特的經典言論――投資自己熟悉的。但凡坐過火車的人都會知道一包榨菜配方便面是多么美味――如下是79.3%選擇榨菜的普通人理由所在。且慢,涪陵榨菜的年營業收入不過是中國衛星半年盈利的一半,投資,千萬別被直覺蒙了眼。

別對不熟悉say no

大多數普通投資者之所以選擇涪陵榨菜,概因對榨菜耳熟能詳、眼見為實,而對衛星這種高端裝備中的高端裝備,缺乏直觀認識和客觀了解。

事實上,以中國衛星為代表的高端裝備制造業并沒有想象中“高深莫測”,貼近每個人的生活,從每日氣象報道到私家車的GPS定位系統,再到手機通話,我們的生活被包裹在一個龐大的“衛星網絡”中。

高端裝備其實離我們并不遠。如果你已經開始厭倦節假日火車一票難求、飛機因天氣原因頻繁晚點、長途汽車超載行駛的生活狀況,和衛星同屬高端裝備制造板塊的高鐵的出現則讓人們對出行的快捷便利多了幾分期許。高速鐵路建設屬高端裝備制造業發展的“重頭大戲”。據鐵道部新調整的中長期鐵路網發展計劃,2011年我國打算投入7000億元建設高鐵,到2012年,中國鐵路運營里程將達到11萬公里。

當你發現高端裝備制造的盈利模式早已融入了你的日常生活中,你是否會對這個行業的成長性有新的認識?找出這些聯系點,或許對調整股票組合配置有一些借鑒之處。

高端裝備制造業四大板塊,距離你的生活并不遙遠

航天航空、海洋工程、高速鐵路,以及智能裝備制造是高端裝備制造業的四大板塊,無論是出行乘坐的飛機、高鐵,餐桌上太空育種的蔬菜,汽車和鍋爐里燒的海洋里采來的石油,還是你身邊小到手表大到汽車的機械電子產品,統統來自這四個板塊。所以高端裝備制造并不神秘,讓《錢經》為你揭開遮在其上的神秘面紗,尋找投資機會。

航空航天:¥3億 買一顆衛星= ¥1.5元 賣2億包榨菜

中國衛星公司制造的小衛星大概3億元人民幣一顆,而涪陵榨菜每包最貴1.5元,要賣掉2億包榨菜才能購買一顆3億元的商業衛星。雖然這樣的比較方法并不科學,但卻清晰的展現出了航天制造業“彪悍”的盈利能力。

在高端裝備制造的四大板塊中,航天航空裝備產業由于其高端技術和資本密集以及良好的產業帶動效應位列發展首位,屬于戰略性新興產業范疇,其特點是工程項目完成歷時長、資金投入――回收彈性空間大,收益效應長期存在。

美國在軍用航空產業上一向投入大方,對該產業極其重視,不僅僅是出于軍事考量,更是因為每往航天產業投入1元錢,可能在相關產業產生數倍的經濟收益。近年來,中國航天領域的突破也不斷向世界傳達著“驚喜”的信號,載人航天工程、月球探測工程、衛星導航系統工程不斷取得成果,國防安全和經濟效果逐漸顯現。飛機出行的日漸便利、價格逐漸接近大眾消費水平,就是航空航天貼近百姓生活、不斷發展的力證。預計未來20年我國大飛機市場規模將達到4880億美元。

根據未來國家政策推動的產業發展方向,投資者可從航天軍工裝備制造、大飛機項目、航空發動機、通用航空領域四條主線向下挖掘個股投資機會。然而,對大多數投資者來說,是無法深入公司研制基地去做一番實地考查,有一個簡單的方法是比較券商行研報告中同業上市公司的財報信息,舉例說明:

從圖表2可以分析得出,不論是每年的股票凈收益增值,還是2011年每股收益的絕對值,中國衛星的盈利能力和成長空間都值得投資者關注。

此外,由于航天制造業位于產業鏈上游環節,行業屬性本身帶有高風險的特質,衛星發射失敗的電視畫面相信令所有人都印象深刻,而航天器發射環節和入軌運行后的第一年出現故障的概率合計超過10%,一旦發射或運行環節出現問題,上市公司業績將遭遇無法估量的損失,相關中下游航天應用服務市場也將受到牽連。對這個高技術高風險的板塊要求投資者具備一定的風險承受能力。

關注個股:衛星制造龍頭股中國衛星(600118);資產重組題材的軍用航空裝備制造股航空動力(600893),民用航空領域大飛機項目的西飛國際(000768);通用航空和低空空域放開概念下優先受益的運營商中信海直(000099);生產航天材料的寶鈦股份(600456)和生產航天配件的軸研科技(002046);生產GPS衛星定位裝置的四維圖新(002405)。

海洋工程:海域石油開采“爭霸賽”

“十二五”規劃期間我國將在近海大陸架和大陸坡再建設5000萬噸的石油產能,這將帶動海洋工程裝備投資超過2500 億元,海洋工程裝備迎來巨大的市場空間,而其中最關鍵的投入是海上石油資源的開采。我國石油產量未來的增量部分將主要來自于海上,集中于渤海、黃海、東海和南海北部大陸架。招商證券給出數據顯示我國海域油氣資源儲量大約352億噸-403億噸,占陸海油氣資源總量的35%-40%,勘探前景廣闊。為滿足油氣資源的巨大需求和減輕對石油進口的依賴,未來的海上油氣開采必然受到國家的重點扶植。

現階段投資者在選股時應特別關注上市公司的市場動向及大工程、大項目的布局,比如中海油推出的2000億海洋開發計劃,以及振華重工成功向國外船東交付第一艘海洋石油鋪管船,其上市公司股票領銜帶動了海工裝備制造業整體板塊股價的攀升。

關注個股:下游需求旺盛的振華重工(600320)、中海油服(601808);從事鉆井平臺制造的中集集團(000039)、中國重工(601989);船用柴油機龍頭股中國船舶(600150);獨家承攬海洋油氣田開發工程建設的海油工程(600583)。

高速鐵路:鐵道大網絡下區域經濟板塊的投資機會

高速鐵路的快速發展,不僅拉動了高速鐵路板塊的快速增長,高速鐵路的城市化布局也將直接推動西部的發展,在拉動投資、稅收和就業增長的同時,也加快了東、西部貿易往來和實業投資的步伐。“十二五”規劃,將大幅提高高鐵規劃進程。高鐵近期規劃中全國“五縱六橫八連線”的布局,線路上東密西疏,站點東疏西密,由于地區經濟的繁榮和交通運輸的便捷性有至關重要的關系,投資者不僅可以投資高速鐵路板塊,也可以在交通運輸網絡大框架下進行選股,尋找相關區域經濟概念板塊的投資機會。

關注個股:綜合軌道交通裝備制造業兩大龍頭中國南車(601766)和中國北車(601299);高鐵復合材料和減震降噪技術世界領先的時代新材(600458);專業生產軌道交通設備車軸的晉西車軸(600495);特種橡膠制造的中鼎股份(000887)和鐵道扣件制造的晉億實業(601002)。

智能裝備:下游高端裝備制造業的“供給母機”

以數控機床為代表的智能高端裝備制造業是下游產業鏈的“供給源”,其重點應用領域包括汽車、航空航天、船舶、鐵路機車、兵器加工和信息、高新技術產業。

我國是世界第一機床消費大國,但高端機床主要依賴于進口貿易,自給率較低,并且在自主研發材料工藝和零部件等方面與發達國家有較大差距。海陸空交運行業的振興為數控機床需求提供了契機,2010年1月-8月,機床工具業完成銷售產值3729億元,同比增長43.17%。近5年來,數控機床的產值增速保持了35%以上的增長。此外,下游產業航天航海、鐵路運輸以及風電、核電等電能領域的變革也將積極帶動智能裝備制造技術水平跨上一個新的臺階。

對投資者而言,應重點關注生產高端機床的龍頭企業,國元證券對高檔數控機床的需求評估維持在30%以上的高增長水平。

關注個股:高端數控機床制造的天馬股份(002122)、沈陽機床(000410);機床制造龍頭昆明機床(600806);汽車配件秦川發展(000837);自動化裝備供應商機器人(300024)。

消費升級和產業升級哪個更“給力”?

回到文章開頭的調查問題上,實際上問題設定的目的在于了解投資者對傳統行業和新興行業發展空間的認知。涪陵榨菜可以作為傳統食品消費業的代表,其成長空間在于產品品牌效應的“擴散”,美國的可口可樂把品牌概念做到真正的國際化,締造了從幾元到上百元的股價飆升神話,當年購買原始股的“可樂老太”也在長期投資中取得了令人咋舌的巨額收益。回歸到中國的食品行業,如何將這些本土化品牌變身“國際身價”,是消費升級的核心所在,也是投資長線布局的基礎。

第12篇

[關鍵詞] 計劃管理;高端裝備制造;執行力;項目管理

doi : 10 . 3969 / j . issn . 1673 - 0194 . 2016. 13. 049

[中圖分類號] F270.7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3 - 0194(2016)13- 0092- 02

1 前 言

隨著我國經濟建設的飛速發展,高端裝備制造業在軟、硬件環境上已與國際基本接軌,同時大多數企業也啟動、實施過不止一次的國內外高端管理咨詢,但受制于傳統制造業項目管理思想的影響,特別是企業管理人員項目計劃管理水平不高,造成高端裝備制造業項目交付及時率不高、質量不高、成本偏高,以及多部門協同性差、各類資源浪費嚴重等現象頻現。追根溯源,我們發現這都是由于項目管理層不重視項目計劃的編制和計劃監控執行不足造成的。本文將就我國高端裝備制造項目計劃管理的現狀,在遵循國內外項目管理體系要求下,結合本文作者實施眾多高端裝備制造企業項目計劃管理經驗,針對性地提出改進措施,以期促進我國高端裝備制造企業更健康地發展。

2 現狀分析

高端裝備制造企業普遍存在產品結構復雜、構件多、專業性強、研制周期長、參與部門及廠商眾多等一系列特點,因此要保證所有參與部門和廠商在長時間內,做到標準一致、步調一致的協同工作就是企業項目運作管理的重點,同時才能有效地提高裝備制造企業的生產效率,同時保證交付產品的及時性和質量穩定性。正如此前所述,雖然通過管理咨詢,我國高端裝備制造企業普遍已經實施了至少一種主流的國內外項目管理體系(如PMI、CMMI、ISO等),同時部分企業還因此上了一些專用管理軟件(如:ERP、PM、PLM等)。通過這些手段,企業在管理方面有所提升,但依然受制于管理體系落地難和信息孤島的影響,針對項目計劃管理方面施行的各類管理仍流于形式,造成管理兩張皮現象等一系列問題,主要表現在:

(1)由于缺失項目的監管工具,造成項目的整體進展情況的把握只有項目管理員較為清楚,進而使得管理層對項目監管和指導力度不足,極易導致項目實際執行步驟與計劃制定完全脫離,即計劃的兩張皮現象,使得項目的交付質量與及時性完全依賴項目經理的經驗。

(2)由于項目產品的高精尖特性,專業成員計劃編制參與度不足,造成項目組所制訂的計劃可執行性差,不僅存在層級不清,甚至還存在部分計劃的執行邏輯存在矛盾和責任人不明確,以及計劃執行的不確定性等情況,導致項目組成員及后續項目組工作事項執行無據可依,同時造成任務執行出了偏差以后扯皮現象頻發。

(3)由于項目涉及范圍廣,項目執行相關聯部門計劃編制參與度不足,造成項目計劃的制定只考慮到了設計、生產相關等較為片面的任務,部分甚至只著重強調了企業內部資源的使用計劃,造成項目計劃執行過程中出現資金、材料、設備等資源沖突頻發,或是合作商等外部資源協同工作進度銜接不上,最終導致項目延期嚴重。

(4)由于項目計劃的執行過程中,無明確的執行判定標準、快捷有效的監控工具和風險應對措施,導致管理人員無法對項目計劃執行過程起到有效監督,只能等項目關鍵節點出現問題或交付產品質量不達標后才能發現問題,導致項目延期甚至失敗。

3 實施對策

為徹底解決我國高端裝備制造業項目管理的困境,結合作者在中航、中船等各大裝備制造企業實施項目管理信息化的經驗,建議企業可以從以下兩個方面著手進行提升:

3.1 從企業內部軟環境著手

3.1.1 重視項目的事前計劃

計劃是項目執行的根本,它確定了執行、控制和結項的方式和方法,為后續內部責任部門和外部合作廠商各項工作制定提供依據和基礎,且貫穿整個項目執行全過程,決定著項目進程和最終質量。沒有計劃管理,項目執行中涉及的很多問題都無法解決。

故在項目立項之初,我們一定要制訂一套由項目組全員(特別是各專業負責人)參與制定的項目計劃管理體系,這樣不僅能明確項目管理人員和各責任部門的分工,而且從專業上指導了項目工作有序進行,保障了項目的穩步開展和質量。

3.1.2 計劃編制的層級結構一定要清晰、明了

計劃編制的層次結構劃分需要反應整個項目執行流程,體現出各個環節分工,這樣就可以依據各環節分工,對計劃、責任進行詳細的劃分和管理。

同時為落實項目計劃的多級協同、全員參與,計劃編制的層次結構建議至少劃分為三級。大計劃由決策層或計劃管理部門或項目經理統籌編排,需要明確中計劃所要執行的任務、各項任務所需要的時間以及各自實施順序等;而中計劃則由具體業務機構領導或各專業組總師負責編排,需要明確各個子任務以及每個子任務開始時間、結束時間、具體負責的人員等;而小計劃則主要由各個專業組組長或具體業務人員負責編排,需要明確每個人的工作進度等。

只有通過這種層次結構明確、分工明顯的計劃編排,項目管理才有據可依,項目才能順利大規模地開展。

3.1.3 計劃編制內容的覆蓋范圍需要全面

項目計劃從管理的廣度來說,可以包含進度計劃安排、質量計劃、溝通計劃、資源計劃、風險計劃、供應鏈計劃等方面內容;從管理的深度來說,可以包含計劃層次及結構、詳細程度、執行策略、基線以及警戒線等。

這其中每一項內容都對項目管理起著重要的作用。因此對于每一個項目計劃,都需要我們認真地對待,并從廣度和深度上比對計劃覆蓋的全面性,從而將風險消滅在萌芽狀態。

3.1.4 項目計劃內容的制訂需要盡可能詳細

計劃內容編制應該包括任務內容、工期、完成標準、資源、成本規劃、前置任務、后置任務、任務屬性、相關技術文檔等信息。如果項目緊張,計劃內容編制至少也需要包括四個方面的內容,即任務、工期、標準以及資源,這四個要素也是項目計劃執行最基本的內容。

同時項目的工期越緊張,所需要制定的項目計劃就要求越詳細。正因為項目計劃內容編制越詳細,項目計劃執行過程中不確定因素就可以提前暴露出來,進而提前預防和解決,這樣項目執行也就越順暢。

3.1.5 項目計劃編制時需要設定明確的基線和警戒線

在高端裝備制造業項目中,很多拖延雖然在發生之前是難以預料的,但對于項目計劃管理來說,最好通過設置項目計劃基線和警戒線的方法來控制這種風險。通過項目計劃基線和計劃警戒線的設置,可以計算出計劃最早完成和最晚完成時間,然后根據這兩項時間再制定出最早計劃進度曲線和最晚計劃進度曲線。

如果實際執行計劃曲線在正常計劃基線上下浮動卻沒有超出最早和最晚曲線(警戒線),就說明實際計劃執行可控。

3.1.6 項目計劃執行中需要設置正確的偏差應對措施

項目經理在警戒信號出現后,應該立即進行全面的檢查,了解各個工作環節的工作情況,分析項目的整體進度狀況,然后及時制定、決策相應的對策。

同時項目發生警戒和偏差后,應急措施應該是項目經理或項目團隊提前預備好、設置的必要解決或緩解問題的補救措施。例如加班、增加人力和成本投入、調配資源、外委等。

3.1.7 項目計劃執行監管落實到位

在執行中,作為項目的管理者應該更加注重小計劃,因為計劃的誤差可能最早出現在小計劃中,而且小計劃的誤差也最容易被忽視。小計劃的執行會影響中計劃,甚至會影響大計劃。如果等到發現中計劃已經無法執行的時候,就說明已失去了最佳的調整時機,必將承擔項目的拖期或成本的增加。

同時在計劃執行過程中,通過有效的計劃執行監管,還可以有效避免項目計劃的兩張皮現象出現。

3.2 從企業內部硬環境著手

3.2.1 保證數據的及時性、準確性、一致性

針對項目計劃管理方面的數據,應該是項目組全體成員在任意時間、地點看到的都是一致的。且任何人針對數據做過調整,則其他成員都應該看到最新的。從而減少因為數據不一致、不及時而造成的工作偏差。

3.2.2 具備管理的聯動性

針對高端裝備制造企業內生產系統、營銷系統、技術系統及管理系統四大體系已經有相對全面、專一的管理工具,因此為減少因為部門間管理聯動性差而造成的損失,以及避免因為信息孤島效應而帶來的管理決策偏差,該工具需具備與其他工具互聯互通的能力。

3.2.3 為項目管理者提供全面、高效、快捷的輔助工具

當前項目經理還有很大一部分工作精力耗費在項目的進度計算、問題追蹤和風險的防范之上。如能通過預警提醒(資源、進度、風險、問題等)和進度分析等工具的引入,勢必將項目經理從日常瑣事中解脫出來,轉而用于項目的計劃整體管理之上,項目的執行效率也將有較大的提升。

3.2.4 管理的承載的靈活性

不僅需要能夠完全滿足企業當前計劃管理體系的要求,而且還需要滿足企業在未來一段時間內,管理體系優化調整的適應性。

4 結 語

高端裝備制造業項目的計劃管理是一項浩大的系統工程,不論在計劃管理過程中,我們引入了何種管理體系,只有認真對待、嚴格執行,找準輔助落地的管理工具,并及時總結、適時調整,才能得到適合于企業及項目自身的計劃管理方法,進而確保項目的有序推進,同時促成企業、項目的雙雙成功,達成既定目標。

主要參考文獻

[1]劉永利.淺析項目計劃控制在項目管理中的作用[J].商場現代化,2014(2):110.

[2]趙建坤.裝備制造業管理體系運行質量的提升[J].中國質量,2014(7).

[3]董吉來.裝備制造業生產計調管理[J].科技與企業,2014(11):84.

[4]牛欣.項目研發集成風險管理框架研究――基于我國大型客機研發項目的分析[J].技術經濟與管理研究,2013(6):23-26.

[5]臧潔.裝備制造業中精益生產管理模式的應用[J].中小企業管理與科技旬刊,2013(24):71-72.

亚洲精品无码久久久久久久性色,淫荡人妻一区二区三区在线视频,精品一级片高清无码,国产一区中文字幕无码
亚洲人碰在线视频 | 中文乱码精品视频在线 | 亚洲小说区图片区另类春色 | 午夜免费人成视频在线 | 青青青视频香蕉观看视频 | 中文字幕免费视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