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首頁 精品范文 實驗心理學論文

實驗心理學論文

時間:2022-08-10 20:27:50

開篇:寫作不僅是一種記錄,更是一種創造,它讓我們能夠捕捉那些稍縱即逝的靈感,將它們永久地定格在紙上。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12篇實驗心理學論文,希望這些內容能成為您創作過程中的良師益友,陪伴您不斷探索和進步。

實驗心理學論文

第1篇

心理醫生在大學應該學心理學專業。心理學專業畢業生應獲得的知識和能力:

1、掌握數學、物理、化學、生物學等方面的基本理論和知識。

2、掌握心理學的基本理論、知識和實證研究方法,掌握相關的統計、測量方法,具有綜合分析、數據處理和計算機應用的能力。

3、了解相近專業的一般原理和知識。

4、了解國家科學技術、知識產權等有關政策和法規。

5、了解心理學的理論前沿、應用前景和最新發展動態。

6、掌握資料查詢、文件檢索及運用現代信息技術獲取相關信息的基本方法,具有一定的實驗設計,創造實驗條件,歸納、整理、分析實驗結果,撰寫論文,參與學術交流的能力。

主要課程:主要學科:心理學、生物學、計算機科學與技術、高等數學。主要課程:普通心理學、實驗心理學、心理統計、心理測量、生理心理學、人格心理學、社會心理學、認知心理學、發展心理學等。主要實踐性教學環節:精神病院實習、企業管理實習、心理咨詢實習、畢業論文等。

(來源:文章屋網 )

第2篇

[關鍵詞]應用心理學 課程體系 民族院校

[中圖分類號]G642[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9-5349(2011)07-0187-02

一、專業認同與應用心理學專業課程體系構建

專業認同得到越來越多研究者的關注,所謂專業認同,是指學生對所學專業的認可程度以及專業學習的積極性,同時還包含了對自己專業未來對應職業的認同。研究顯示,目前高校學生的專業認同度偏低,改變這一現狀需要改進專業教育,最主要的就是課程設置和教學方式的改革,突出實習實踐。因此,我們需要提高專業學生的專業認可度,要達到這一目標,需要增強學生對專業的了解,掌握將來職業所需的技能,評估自己勝任的職業區域,這些都需要專業課程設置來實現。我們認為,一年級是培養專業興趣點的階段。二年級是真正進入專業的階段,三年級是掌握專業知識、應用專業知識的階段,四年級上學期是學生明確未來方向的階段。因此,每一個年級都有其特殊性,在專業設置上需要考慮。

《教育部關于進一步深化本科教學改革全面提高教學質量的若干意見》(教高〔2007〕2號)明確提出,要推進人才培養模式和機制改革,著力培養學生創新精神和創新能力。要采取各種措施,通過推進學分制、降低必修課比例、加大選修課比例、減少課堂講授時數等,增加學生自主學習的時間和空間,高度重視實踐環節,提高學生實踐能力,要求本科應屆畢業生大學四年內實踐教學時間原則上不少于1年,這些都為以課堂講授為主的課程設置提出了挑戰,改革勢在必行。

從心理學的發展歷史可以發現,每一次心理學發展的重大里程碑背后都與社會需要有直接關聯。應用心理學的特點重在“應用”,長期以來,我國心理學專業主要設置在師范院校中,導致的一個結果就是對于應用心理學專業的定位是培養心理學教師。據不完全統計,目前全國高校中開設應用心理學專業的大概超過240所,非師范類院校開設應用心理學專業的越來越多,帶來的一個問題就是非師范類院校應用心理學專業發展的定位,因為這直接涉及到課程設置問題。目前研究者達成的一個共識就是心理學以及應用心理學專業課程設置不能適應社會需求,課程設置不合理,脫離實際,要重視實踐教學,依托實踐基地,培養學生的實踐技能,建構模塊化和層次化的課程體系。對于民族院校而言,構建應用心理學專業課程體系,除了重視以上要求外,還要結合民族院校實際,突出民族院校特色。目前,民族團結教育開始進入中小學課程,成為中小學必修課,如何在中小學實施民族團結教育課程,這應該是民族院校應用心理學專業的優勢和特色,需要在課程體系中得以體現。因此,構建民族院校應用心理學專業課程體系勢在必行。

二、我校應用心理學課程體系的整體框架

應用心理學課程體系設立的一個主要參照點是元培計劃,元培計劃的核心點是“增加學生的選擇性”,這也是我們課程體系的一大特色:提供更多的課程,讓學生自主選擇。

參照元培計劃,我們的課程改革主要凸顯了“4+3+1”的教學模式,厚基礎,重應用,多選擇,在前4個學期集中上基礎課,后3個學期是選修課,最后1個學期是實習+畢業論文。

(一)確立基礎課程

基礎課程主要是各類心理學專業基礎課程,這類課程的學習主要是為了培養學生的心理學專業理論素質,讓學生掌握心理學科的基本知識與原理,形成心理學科的基本知識框架,從而為進一步的學和研究打下理論基礎。根據教育部心理學教學指導委員會的規定,我們確立了以下基礎課程:普通心理學、實驗心理學、心理統計、心理測量、發展心理學、教育心理學、心理學史、生理心理學、社會心理學、變態心理學、認知心理學、人格心理學、心理學研究方法,這些課程在前4個學期上完。

另外,普通心理學、發展心理學、教育心理學、心理學史、社會心理學、變態心理學、人格心理學等課程內容有重復的地方,因此,我們在制定方案時對于一些重復內容進行了相應處理,比如心理學的理論流派思想主要在普通心理學和心理學史兩門課程中詳細講述,其余課程在這一內容上略講,把講授要點放在該門課程的特色上。

(二)減少實驗課的課時數

生態化運動越來越多的得到關注,其原因在于研究的外在效度高,有利于推廣。心理學實驗課程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讓抽象的教學內容具體化。但目前心理學的實驗設備是軟件,更多的是給學生提供了演示作用,單純的實驗室實驗讓學生對于應用心理學未來的就業方向會產生困惑。實驗軟件雖然直觀,但與實際的生活有些差距,因此,有必要減少實驗課的課時數。同時,實驗心理學、普通心理學、認知心理學等課程的實驗課有重復,因此,我們的實驗課主要為認知類課程開設,普通心理學的實驗課以演示為主,實驗心理學、認知心理學的實驗課以操作和解釋實驗結果為主,并引導學生自己設計實驗,增強學生對課程內容的掌握。

(三)大量增加實踐課程的數量

實踐課程的增加是構建應用心理學專業課程體系最大的特色。心理學的應用主要體現在把所學的理論知識應用于實踐。這些課程主要在第5-7個學期開設,其主要特點是開設課程模塊,進行小班教學,課程實行學生選修制,每班人數的上限值為30人。教學模式上以學生小組講授為主,每個小組負責某一方面的內容,進行資料收集,其余小組和任課教師進行提問或評價,講授內容可以是書本上的,也可以是社會熱點。

根據應用心理學專業學生未來的就業取向以及潛在的職業需求,我們設計了三個模塊的實踐課程內容:科學研究+心理健康教育+企業管理與公共危機管理。

應用心理學專業的學生中想繼續深造的還是有相當比例的,科學研究課程模塊就是為這些學生設計的,所開設的課程是普通心理學、實驗心理學等考研課程有機銜接的部分,這些課程是通過學生動手做研究,提高其科學研究能力,有利于學生對于專業基礎知識的鞏固,也有利于為今后研究奠定深厚基礎,這也有利于增強應用心理學乃至整個心理學專業在社會上的影響力。這一模塊主要包含以下課程:學術論文寫作、英文文獻檢索與分析、電生理技術在心理學研究中的應用、心理調查方法與實踐、高效率學習方法與實踐、研究設計與方法、心理學發展前沿、高級心理統計、心理與行為研究實踐、心理學發展的新取向等。

心理健康教育是學生很感興趣的一個模塊,其主要特色是操作性很強,這一部分在課程體系中占了較大比例,它們既可以滿足于學生在學校從事心理咨詢工作的需要,也可以去醫院、監獄、公安廳等機構做咨詢教師,同時也有利于學生自主創業,比如自己開設心理咨詢室,拓展學生的未來發展途徑。這一模塊包含的課程有心理咨詢課程與督導、情緒管理、心理檔案管理、青少年異常發展與矯正、心理咨詢過程與訓練、團體咨詢、學校心理輔導課程、學校心理輔導活動、朋輩輔導、朋輩輔導督導、學校心理素拓、民族音樂與心理咨詢、民族文化與心理等。

企業管理與公共危機管理是發展前景比較看好的一個模塊。員工援助計劃EAP(Employee Assistance Program)目前得到越來越多的企業重視,我們的課程設計也吻合了企業目前的需求。我們根據企業發展的整個流程設計課程,同時對于新出現的企業問題也進行關注,具有極強的針對性,這些課程對于學生將來在企業發展非常有利,能夠充分發揮心理學在人力資源工作中的獨特優勢。另外,我校應用心理學專業學生有一些會從事公務員工作,特別是少數民族地區學生可能還是重點培養對象。目前的管理工作中公共危機管理是一個新概念、新事物,如何利用心理學的知識進行公共危機管理,我們專門設置了相應的課程。這一模塊包含的課程有人員測評及選拔、團隊建設、企業公共危機事件中的心理干預、組織員工激勵實踐、環境建設與員工發展、群體心理規律及應用、組織團隊素拓訓練、消費心理探析及應用、管理心理應用實踐、員工生涯輔導模式探究、群體性突發事件心理形成機制、民族認同心理及應用、社區及村落心理探究等。

其中,心理健康教育、企業管理與公共危機管理兩個模塊可以互為支撐,課程內容互為補充。

三、試運行課程的效果

為了檢驗這種教學模式的效果,我們在《心理咨詢過程與訓練》和《朋輩輔導督導》兩門課程中進行了嘗試。在《心理咨詢過程與訓練》課程中,要求每個學生做6次以上的咨詢,然后以督導的方式報告咨詢過程,教師和其他同學對咨詢提供一些建設性建議。這種學生咨詢+個人體驗+督導的形式得到了學生的一致好評,也得到其他高校應用心理學專業同行、社會心理咨詢機構的高度評價,對我校應用心理學人才培養的模式表達了極大的興趣和關注,并表達了來我校觀摩的意愿。

《朋輩輔導督導》課程的開設達到了另一個效果:應用心理學專業學生參與到心理健康教育與心理咨詢中來,這樣一部分緩解了咨詢量的壓力,使更加多的同學得到咨詢服務。一些處于追蹤狀態的需要陪伴的同學也得到更多、更好的陪伴。在實踐操作中的結果也讓專業學生對專業課程的認可度進一步提高,也對低年級學生產生了正向影響。

四、總結

應用心理學專業定位必須緊密聯系學校實際,關注社會需求。對于民族院校而言,構建有民族特色和民族優勢的應用心理學課程體系尤為重要。我校應用心理學課程體系緊密結合民族文化這一特色與優勢,結合學生未來的發展方向,有針對性地、模塊化的、層次化的進行了課程體系的設置與調整,在建構應用心理學基礎課程的同時,提出了科學研究、心理健康教育、企業管理與公共危機管理三個方向的實踐課程體系,在教學模式上實行小班教學,小組教學,學生講授為主、教師評價為輔,我們認為,這種課程體系能夠為民族院校設置應用心理學專業提供示范作用。

【參考文獻】

[1]楊宏飛,龍.大學生專業認同的內涵研究.中國電力教育,2009年22期.

[2]教育部高等學校心理學教學指導委員會.應用心理學專業規范,2006.

[3]高立群,彭耽齡.“21世紀心理學走向和人才培養”的調查.北京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1999年,第5期.

[4]謝倩,辛勇.構建應用心理學專業人才培養模式的研究.西南科技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7年,第4期.

[5]車宏生,姚梅林.關于心理學專業本科課程設置的思考.高等理科教育,2004年,第6期.

第3篇

第一,注重統計意識與心理學理念的結合。心理統計學關注的是對心理學實際問題的解決,而且這個解決過程會隨著個體專業素養的積累而不斷深入。因此在教學過程中,一方面應當鼓勵學生的探索精神,將重點放在統計思維的培養上,而不能局限于就事論事,尤其要避免機械記憶解題步驟的做法;另一方面,心理統計學的大背景是心理學,這對教師的課堂講授提出了要求:如何高效地實現對實驗心理學、心理測量學等相關領域的知識滲透?有研究者提出“將心理統計學的教學目標劃分為兩大層次:注重統計思維層次和注重統計思維和心理學理念融合層次”,而后者才是心理統計學課程的真正價值所在。第二,教學內容和體例的新探索。計算機軟件的普及運用使得大眾更深入地進行數據分析成為可能,因此有些教材開始將一般線性模型和多元統計分析納入其中,并對傳統的教學內容進行了重新編排。這不僅進一步表明了培養統計思維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也對教師的理論課課堂教學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當難以通過紙筆計算助力概念理解,如何將新內容新體例表達得直觀形象?第三,基于各種教學方法的教學探索。近年來,隨著統計學重要性的突顯,人們開始關注統計學的教學改革,尤其是教學方法的改革,例如案例教學、PBL教學等。實際上,選擇哪種教學法除了教師在理念上的差異,也受具體的班級情況和授課內容的影響。而無論選擇哪種教學方法組織教學,最根本的目的都在于引導學生想學、樂學、學有所得。

二、心理統計學教學改革的實踐探索

基于對心理統計學課程的教學現狀和發展趨勢的分析,筆者嘗試從教學內容、教學方法、評價方法3個方面對心理統計學的教學進行改革。

(一)教學內容改革

教學內容的改革主要體現為“一減一增一結合”。

1.一減在保證使學生掌握基本的邏輯和框架的基礎上,適當壓縮了統計學的基礎理論內容,將重點放在統計思維的培養和統計方法的選擇上,突出實用性。“……降低解題的難度,降低運算技巧的運用,簡化證明過程,但必須重視邏輯思維能力的培養。”例如,在簡單線性回歸一章,回歸模型的建立方法占了一定篇幅,而實際上學生只要了解確定a和b的兩個計算式以及這是基于最小二乘法的原理即可。類似這種涉及公式推導的內容,只要不影響概念理解和實際應用,教學中均進行了刪減。

2.一增增補了統計檢驗力、效果量、多元統計分析等內容,并強調其與原有知識點的貫通,力求“將知識轉化為認知結構”。關于多元統計分析等內容涉及的相關課程(如實驗心理學和心理測量學)銜接問題,筆者將“心理統計學”分為初階和進階兩部分。初階部分主要講述“心理統計學”的基礎內容,包括描述統計和推論統計中的主要脈絡和基本方法,在低年級開設,其中涉及多元分析的部分,只是簡要介紹,使學生能夠理解其基本用途即可。進階部分則主要具體講述多元分析方法,這一部分內容納入“心理學研究方法”課程,此門課程的開設時間一般晚于實驗心理學和心理測量學。如此既滿足了學習實驗和測量的統計學要求,又解決了學習較高級統計方法要求代入實際情境的問題。

3.一結合將SPSS軟件應用與理論教學結合,即在理論課課堂上,在完成基本的教學任務之后,基于真實研究的數據向學生演示相關知識點的SPSS實現過程,并簡要分析輸出結果。尤其對于多元統計分析等難以紙筆計算的內容而言,這種方式不僅增進了學生的學習興趣,而且大大提高了課堂效率。總之,借助直觀、迅速的軟件,學生可以更清晰地把握數據所傳達的信息,同時也為實驗課的開展做了良好鋪墊。

(二)教學方法改革

第一,使用姓名桌簽。請學生用卡紙制作一個桌簽,姓名是必選項,也可呈現其他可以表明自己身份的內容,上課時將桌簽立在課桌上。這樣做的好處在于消除了學生的匿名感,對學生是一種有效的督促,也有利于增進師生之間的溝通。第二,較多采用案例教學。日常教學中經常遇到這樣的情景:某道題目如果出現在相應的知識點中,學生可以解出;一旦將各種類型的題目混在一處,有些學生就難以選擇恰當的解題辦法,甚至會做出削足適履的荒謬之舉。也就是說,學生在沒有明確要解決的問題是什么的情況下,就急于選擇了某個模型開始解決問題。針對性的解決辦法即首先培養學生分析問題的能力。案例教學則同時關注了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這兩方面的能力培養。引入案例教學后,心理統計學課堂基本可以分為4個階段:案例導入與分析、學生討論、教師評估指導、總結。在這個過程中,來源于實際的鮮活案例生動形象地例證了數據和分析的意義,學生更有興趣參與其中,成為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主導者,也發展了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應該說,相比傳統教學方法,案例法對統計學教學的促進作用是很明顯的。第三,充分發揮討論的價值。心理統計學課堂上經常涉及討論環節,不同的問題對討論時間和討論形式的要求也有所不同,例如小組討論、辯論式討論等。對于有些問題,希望能夠最大限度地激發和傳播學生的觀點,使之成為一個全面深入的大討論。對于這類討論,通常會采用如下流程:小組內討論—小組間討論—小組內討論—大組間討論。以32人的班級為例,平均分為兩個大組,每個大組平均分為4個小組,每個小組的成員依次編號為01、02、03、04。小組內討論結束后,在每個大組內部,編號相同的人匯到一處,將各小組的觀點進行交流———此為小組間討論。小組間討論結束后,4人返回各自小組,再次進行小組內討論。之后每個大組內部各選派一名主要發言人對本組的討論情況進行總結發言。這種方式可以使每個成員都投入其中,彼此互通有無,而且反復的討論和溝通也有利于知識的澄清與鞏固。第四,改革實驗課的上課形式。除了慣常的SPSS操作課,心理統計學實驗課還增加了習題討論課的形式。心理統計學的學習是一個循序漸進熟能生巧的過程,一定數量的習題是非常必要的。而且與理論課上呈現的例題不同,實驗課中的習題多為源于現實的非典型實例,更考查學生對現實情境的統計化概括能力以及對各種統計方法的綜合與變通。第五,加強課外實踐。課外實踐是課堂教學的延伸,其目的在于引導學生從心理學實踐中發展統計學的思維與能力,這也契合心理統計學的本質。有學者提出的自主學習任務,這些自主學習內容一般通過作業的形式督促學生完成,例如,要求學生按照“研究設計—收集數據—分析數據—得出結論”的順序考察某兩個變量之間的關系。對于低年級學生來說,過程和結果可能存在各種缺憾,但作為一種研究性學習,最重要的是強化學生的科學思維方式,逐漸掌握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三)評價方法改革

教學評價方面,嘗試采用終結性評價和形成性評價相結合的方式。也就是說,除了期終考試這種終結性評價方式,日常教學中更多采用形成性評價。作為教育評價領域的一個研究熱點,形成性評價最終著眼于提升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但與終結性評價發生在教學結束之后不同,它更強調教學過程中的反饋。就心理統計學的教學過程而言,反饋可以從隨堂測驗、課堂討論、課后作業等教學的各個環節進行。而且從統計學課程實際操作的角度,務必要保證反饋的具體性,例如當學生反應出錯的時候,避免只給予一個判斷式的反饋(“錯了”),而是對學生的反應進行分析,發現學生理解的誤區(“能否講一下你這樣做的依據”)。此外,可以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引導學生開展自我評價和相互評價,例如,以作業的形式請學生就某一階段的學習進行總結,以實現自我反思和改進。

三、教改效果

第4篇

關鍵詞:老子;心理學;心理學思想

心理學還未成為科學心理學之前,即馮特創立心理學實驗室之前,心理學隸屬于哲學,那時候心理學思想已經非常豐富,被心理學界界定為思辨心理學階段。中國,作為四大文明古國之一,擁有博大精深的哲學思想,當然其中也包括豐富的心理學思想。

本論文將簡要地簡述《老子》當中的一些基本心理學思想,以使對當代中國心理學研究有所啟示。

一、《老子》心理起源思想

在哲學當中,或許可以把哲學分為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哲學,它們分別認為心理起源于物質和主觀意識。而1879年科學心理學創立之后,很多心理學家也各自提出自己的心理起源觀――優生學創始人道爾頓、美國心理學家霍爾認為心理起源于遺傳,行為主義心理學家華生則認為心理起源于環境,皮亞杰則認為心理起源于動作。

那么老子的心理起源觀又如何呢?“有物混成,先天地生。蕭何!謬何!獨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為天下母。吾未知其名,字之曰道。”(《老子》第二十五章)“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老子》第四十二章)由此可見,老子認為萬物起源于“道”,當然心理也不例外,所以可以推知心理也起源于“道”。

二、《老子》心理治療思想

自科學心理學創立以來,很多心理學派都提出了自己的心理治療思想。精神分析學派創始人佛洛依德認為,心理治療的關鍵是挖掘患者早期經驗中的潛意識;新行為主義者斯金納認為,可以通過強化、消退等來進行心理治療;認知學派的艾利斯認為,可以通過改變不合理的信念來進行心理治療;人本主義心理學家羅杰斯認為,心理治療的關鍵是以人為本,由此提出了“來訪者中心療法”。

那么老子可有心理治療觀?老子的心理治療觀又是什么呢?“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老子》第二十五章)“道常無為,而無不為。”(《老子》第三十七章)“道”乃老子核心的哲學概念,從“道法自然”可以看出,老子的心理治療觀是一種自然的心理治療觀。那么何為自然呢?自然,乃自然而然,所以可以理解為事物原有的規律。“道常無為,而無不為。”從另一方面也說明了只要按照事物自有的規律對待他們,就可以無所不為。可見,老子的心理治療觀是一種按照人心理原有的心理規律來對待它,用羅杰斯的話來說,就是要相信人有自我實現、積極傾向的發展趨勢――心理治療師并不能為患者做多少貢獻,只能為患者提供協助,而讓患者自己向著健康的方向發展。

三、《老子》心理認知思想

在當代,認知心理學家們往往認為他們是主流方向,理由是只有他們更符合實驗心理學的各種特征。他們把人的心理比喻成計算機,有輸入、處理、輸出等一系列過程。人非動物,所以行為主義心理學家用動物實驗來推知人類心理的做法,經常遭到很多心理學家的質疑;同樣,人非機器,認知心理學家們用人類自己發明的計算機過程來解釋人類心理行為,免不了遭人家唾罵。

人的認知或者認知過程,是值得心理學家去研究的,但是類比計算機過程的方法或者值得反省。老子的心理認知思想或許為我們提過另一條思路。“反者道之動,弱者道之用。”(《老子》第四十章)“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矣;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已。故有無相生,難易相成,長短相形,高下相傾,音聲相和,前後相隨。”(《老子》第二章)“曲則全,枉則直,洼則盈,敝則新,少則得,多則惑。”(《老子》第二十二章)由此可見,老子特別強調認知的對立性,認為美的另一面是惡、善的另一面是不善,因此看問題要辯證地看,而非認為是什么就是什么。所以,老子的心理認知思想為我們提供了辯證看問題的方法啟示。

四、《老子》心理終極思想

為患有心理疾病的患者提供心理學服務,使健康的人更好的生活,培養杰出人才,被認為是當代心理學的三大歷史使命[1]。所以可以假設,心理學的作用,即歷史使命是心理學的終極目標和終極思想。

那么老子認為的心理學歷史使命是什么呢?“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於道。居善地,心善淵與善仁,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動善時。夫唯不爭,故無尤。”(《老子》第八章)“天下之至柔,馳騁天下之至堅。”(《老子》第四十三章)“持而盈之不如其己;揣而銳之不可長保;金玉滿堂莫之能守;富貴而驕,自遺其咎。”(《老子》第九章)“知其雄,守其雌,為天下溪。為天下溪,常德不離,復歸於嬰兒。知其白,守其黑,為天下式。為天下式,常德不忒,復歸於無極。知其榮,守其辱,為天下谷。為天下谷,常德乃足,復歸於樸。”(《老子》二十八章)“將欲歙之,必固張之。將欲弱之,必固強之。將欲廢之,必固興之。將欲取之,必固與之。是謂微明。柔弱勝剛強。”(《老子》三十六章)可見,老子崇尚水的不爭、柔的至堅,崇尚不過分追求“盈”、“銳”、“滿”、“驕”,崇尚“雌”、“嬰兒”、“無極”、“谷”,崇尚“柔弱勝剛強”。由此可知,這些都是老子告訴人們為人處事之道。或許心理學的歷史使命應該如老子所提,加上一條為人處世之道。

五、小結

《老子》是我國最早最完善的哲學著作,雖然只有五千字左右,卻不遜于世界上其他國家的任何一本哲學著作。老子高站在“道”上觀天下、觀萬物,或者比起柏拉圖的《理想國》、亞里士多德的《形而上學》和《論靈魂》等都要更高一籌,而為何中國人對《老子》重視不夠,值得反思。

本論文簡要地評述《老子》一些心理學思想。當然對于博大精深的哲學巨作,簡評只是冰山一角,期望以后對《老子》心理學思想有更深入研究。

參考文獻:

[1]Luthans F ,Youssef CM,Avolio BJ著,李超平譯.心理資本.北京:中國輕工業出版社,2008. 5

第5篇

據不完全統計,目前全國開設應用心理學專業的培養單位有兩百三十家,其中,安徽省有20多家(據教育部高等學校心理學本科教學指導委員會,2013貴陽會議),心理學的人才培養呈現了欣欣向榮的局面。但從社會需求與對人才的質量期望來看,目前應用心理學專業培養單位所培養的人才與社會需求之間還存在一定差距,其中學生的實踐能力不足是較為突出的問題。(韋洪濤,2014)

針對蘇州地區三所高校心理學專業學生的調查表明,應用心理學專業的教學能力、專業能力等相對比較薄弱[1]。而實踐能力的不足也加劇了學生在就業上的不利[2](周永紅,2014)。另據一項對國內心理學培養單位的調查表明,“缺乏實踐, 缺乏處理實際問題能力的培養” 是當前心理學專業教學中存在的一個主要問題[3]。因此,加強專業實踐能力培養,是提高當前應用心理學專業人才培養質量的急迫需求。國內一些培養單位已經做了積極的實踐和探索,并表現出一些共同的特點。例如,實踐教學的培養目標上,各個院校都強調應用心理學專業的實踐教學目標應該是在培養專業能力的基礎上,要加強職業素質和綜合素質的培養[4]。

我系在摸索人才培養實踐的過程中,一方面積極吸收兄弟院校的有益經驗,另外一方面也在探索一條適合我校應用心理學人才培養特征的實踐能力培養模式。

1 安徽大學應用心理學專業在實踐能力培養上的工作

安徽作為中部地區傳統的農業大省,心理學起步較晚,最早源于師范內高校,所以,心理學專業一般偏重于教育心理學方向。安徽大學應用心理學專業2003年建立,2007年第一屆本科畢業生。安徽大學應用心理學專業從建立之初,就帶有自身的特點。第一,應用性特點明顯。作為安徽省唯一的一所地方綜合性大學開辦的應用心理學專業,它的應用性特點非常明顯[5]。從就業口徑來看,它主要以公司、企事業單位、司法系統等作為就業方向,它的應用性集中在人力資源、人事測評、教育培訓等方面。第二,起點高,定位高。在“211”工程建設與支持下,安徽大學心理學專業在人才培養上一直堅持立足高標準,嚴要求,高質量的原則,在生源質量、師資配備、實驗室建設上一直緊跟國內外學科發展的步伐,并著力探索符合地方高校特點的有特色的應用心理學建設之路。盡管如此,我們專業也面臨著一些問題。例如,傳統的開設師范類心理學專業的院校,其就業口徑近些年已經飽和,也參與綜合性用人市場的競爭,這也對我們系學生就業帶來一定的沖擊。因此,如何在人才培養上辦出自己的特色,成為這個專業面臨的重要問題。

為此,本科教學工作一直是我們工作的重中之重,我們以本科生的實踐能力培養為突破口,加大實踐課的比重,優化實踐課程體系,增強學生的實踐操作能力,從而提升人才培養的質量。具體做法是:專業實踐能力培養方案是本科人才培養方案中的重要部分,方案以細分的實踐能力為基礎,分年級、分教師明確專業實踐技能的方法、途徑、具體要求;每個年級都有自己的一套獨立的實踐能力培養方案;每年都會根據學生實際情況以及用人單位的反饋情況修訂一次。下面將介紹我系在專業實踐能力培養體系上的一些具體的工作。

1.1 專業實踐能力培養教學體系

安徽大學的心理學專業實踐教學體系包括教學演示型體系,專業技能型體系,研究創新型體系。這一實踐體系貫穿于大學四年,它既包含了從基礎操作能力到應用實踐、科研實踐,兼顧實踐能力等多個方面。各個教學體系之間既相互聯系,又各有所側重。滿足人才就業擇業的多元化需求。

1.1.1 教學演示型實踐培養體系

主要以心理學本科實驗教學平臺為依托,包括,演示型心理學實驗教學平臺和心理與人事測評教學實踐平臺。心理學是一門實證科學,實驗操作這是培養學生實踐能力的基礎。為此,在各類專業核心課程中增加實踐課時的比重。例如,認知與實驗心理學實驗課,心理統計與SPSS實驗課等課程按照課程開設學年建立起相應的實踐教學計劃。

1.1.2 專業技能型實踐培養體系

形式多樣,主要以參加校內外實踐活動為主。具體內容有心理測量與人事測評技能,親子教育領域以及心理咨詢技能實踐課程環節,側重于心理學的各種實務技能在公司企業、學校,司法系統等實踐單位的運用。近年來,我們陸續與學校、監獄系統、公司企業展開合作,建立實習基地,為學生的多元化實習需求提供平臺。分年級來看,低年級學生主要以校內實踐為主,例如,心理科普活動,心理情景劇表演,心理咨詢課程相關實踐;也可以開展參觀心理與教育咨詢公司,臨床心理衛生中心,中小學心理咨詢中心等活動。這類活動定位為增加學生對應用心理學應用性的感性認識。中高年級則以校外進入各類實踐基地的實習為主,例如,專業心理咨詢公司,公司人力資源部門實習,學校教育實習,監獄司法機構等各類機構。這類實習定位為提高學生了解社會,增加專業技能。

1.1.3 研究創新型實踐培養體系:定位為增強學生科研動手能力

以大學生創業創新項目為科研訓練基地,教師科研項目為科研平臺,以專門的研究型課程為科研訓練的支撐。近年來,本系心理學教師積極參與、組織應用心理學專業學生申報國家、省級以及校級大學生創新創業計劃項目以及挑戰杯競賽。由于組織有力,學生參與積極性高。先后獲得國家挑戰杯特等獎一項,一等獎兩項,其它獎項若干,國家級、省級創新項目若干,成果豐碩[6-8]。同時,為給學生的科研實踐建立一個良好的平臺。我們爭取中央財政和各級財政經費,增加實驗室建設,包括本科教學實踐課程,科研訓練實驗儀器建設。建成了本科教學的基礎演示平臺(包括基礎實驗與認知心理學實驗室,心理測量與評價教學實驗室),還陸續建成了兒童心理與行為分析實驗室(包括,兒童行為觀察室,行為分析軟件平臺),認知與行為基礎實驗室;腦電與眼動實驗室。目前這些實驗設備已經在學生的實踐中發揮了作用。此外,為了培養學生在科研素養上的國際視野,我們的實踐課程中專門開設了專門的研究型學習小組,小組合作的方式進行專業文獻的閱讀與報告環節。通過這些實踐環節,讓學生在參加項目科研的過程中提升科研素養,為進一步深造奠定扎實的基礎。

1.2 實踐教學模式的配套支撐體系

1.2.1 心理學實踐專業師資與教學方法的構建

教師隊伍是專業實踐教學的主干力量,決定著實踐教學的成效。近些年,我系應用心理學專業大力優化實踐教學團隊,通過引進心理學博士和培養年輕骨干教師,著力打造幾個教學團隊,如心理與教育咨詢教學團隊、人事測評與人力資源管理教學團隊、認知與實驗心理三個教學團隊。同時也會定期組織團隊成員外出參加專業技能培訓,例如,短期訪學與進修、心理學軟件的操作培訓課程,心理咨詢的工作坊,青年教師的社會實踐等形式,提升專業技能,增加我系與兄弟院校以及社會實踐機構之間的交流,提升我系在人才培養上的質量。

在教學方法上,每學期有定期的其中教學檢查,圍繞著課程內容,組織專家教授對授課教師的課堂內容進行聽課,或者是座談會,聽取專家教授以及學生代表對實踐教學方法的意見與建議,探索最適合某一課程的有效的教學方法和課程組織形式。在教學方法上積極貫徹學生主體參與的教學觀念,根據不同領域內容靈活使用不同的教學方法,包括案例教學法、課堂討論、小組合作、自主探究等。在教學內容上進行優化調整,加大實踐實用性的教學內容。

1.2.2 心理學專業課程考核評價方式的改變

考慮到實踐教學不同于傳統的課堂教學,因此,其考核方式也會有所區別。為此,我們在實踐教學環節,制定一套可操作性的專業技能考核標準,包括實踐課程的教師需要有教學大綱、實施方案以及考核評價方案。其中,對實踐環節中學生的設計作品、課程作業、科研論文,同樣要求有細化的評分考核,從而確保實踐培養的質量。

第6篇

[論文摘要廣告信息傳播的接收過程存在四個心理層次,它深刻地反映了廣告傳播與心理學密不可分的關系。在廣告傳播心理的研究中,用現代心理與有關的心理學理論探討、觀照廣告傳播中的心理現象,能使廣告傳播心理理論更加融合,并得到縱深發展。

廣告傳播在當今時代已是不可或缺的傳播形式。隨著市場經濟的發展,廣告在經濟活動中的作用越來越引人注目。廣告是企業或其他經濟實體有計劃地利用媒體傳送各類信息進而影響公眾行為的信息傳播活動。廣告學是在傳播學所揭示的信息傳播整體運動的一般規律基礎上進一步研究廣告領域特殊矛盾和特殊規律的科學。廣告學的研究對象是信息傳播,廣告主和廣告策劃者是廣告的傳播者,廣告信息是廣告傳播的重要內容,刊播廣告的各種媒介報紙、電視、廣播、雜志、網絡均是廣告傳播的媒介。接觸廣告媒介的受眾即是廣告傳播的受眾。在廣告信息傳播過程中,包括廣告展示、表現、傳遞、接收等環節,這些環節本身就是廣告傳者說服受眾通過對廣告信息的認知、理解,轉化為態度和行為的過程。這個過程是人的心理活動的過程。辯證唯物主義認為,心理的實質是人腦對客觀事物的能動的反映,心理是人腦的機能,心理學是研究人的心理現象發生發展及其規律的科學。一方面廣告本身具有對受眾心理產生影響的功能,即傳遞溝通功能、誘發或滿足需要的功能、影響態度與促進購買行為的功能;另一方面,廣告傳播過程與心理學之間也存在緊密的內在聯系,即兩者之間存在密不可分的理論架構。

一、廣告傳播與認知心理學

認知心理學是西方現代心理學的一種新的思潮、范式和研究取向。就狹義而言,認知心理學則指信息加工心理學。現代認知心理學派用信息加工的觀點和術語說明人的認知過程,他們認為認知過程就是信息的接收、編碼、貯存、提取和使用的過程。包括知覺、注意、記憶、心象(或意象、表象)、思維和語言等。廣告信息通過媒介傳遞給受眾,則受眾接受信息的過程也就是信息加工的過程。

認知心理學認為,人腦和電腦都被看做是加工符號的物理系統,而人腦的活動和電腦的信息加工功能都是符號操作過程。換言之,現代認知心理學的核心概念是,試圖把“認知”概括為人的所有的心理活動,并把人的心理活動模擬為計算機式的信息加工系統。這個系統的基本特征在于能夠用符號的形式表示外部環境中的事物,也能用符號的形式表示自身的系列操作過程,即對外部環境事件進行信息加工,也能對自身的操作過程進行信息加工,因而人的思維活動就可成為能夠進行客觀描述的具體信息過程,這一理論開創了從信息加工觀點研究人類思維的新取向。美國心理專家羅伯特·L·索爾索在《認知與心理學》中這樣闡釋道:“認知心理學研究我們如何獲得世界的信息;這種信息又怎樣表征并轉化為知識;它怎樣貯存;知識又是怎樣用來指導我們的注意和行為。它涉及心理過程的全部范圍—從感覺到知覺、模式識別、注意、學習、記憶、概念的形成、思維、表象、回憶、語言、情緒和發展過程,而且應貫穿于行為的各個領域。廣告信息傳播過程與認知心理學研究方向是緊密相聯系的。

認知心理學強調人腦中已有的知識和知識結構對人的行為和當前的認知活動的決定作用,認知心理學家提出一種激活的圖式指導知覺的理論,當輸入的信息激活了人腦中與之相關的原有的知識,并使輸入信息中的新知識與人的陳述性知識網絡中相關的原有知識貯存在一起時,人便獲得了新信息的意義。在廣告傳播中,當受眾接受新的信息廣告,抑或有關新產品.或一個新商標一個公司的名稱,那么受眾會以此為刺激來激活腦中原有的同類產品或商標或公司的名稱,也就是激活人腦在記憶中所貯存的信息,這樣使人產生內部知覺期望,以指導感覺器官有目的地指導和接受輸入的新信息。

認知心理學強調表征的標志性,表征是人的認知歷程的一個重要標志和步驟,也是認知心理學核心概念之一。認知心理學派認為:“所謂表征.指信息在心理活動中的表現和記載方式。這些表征代表了外部世界有貯存在頭腦中的信息。一個外部客體在心理活動中可以具體形象、或者以語詞和概念的形式表現出來。這些形象、語詞和概念等都是信息的表征。表征既是反映和代表相應的客觀事物,同時又是內部加工的對象。廣告傳播中傳者所傳遞的信息,為了加強吸引力和注意力,都是伴隨著圖像、音響、色彩等因素,這就需要創意。廣告創意是廣告人對廣告創作對象進行想象、加工、組合和創造的過程。這個過程包括從表象、意象、意念、聯想中獲取創造的素材,實質上也是認知心理學的表征的心理活動歷程。誠然,認知心理學也有本身的不足點,主要是缺乏對人的情感動機和個性等重要心理現象的研究。

二、廣告傳播與行為主義心理學

廣告是一種大眾媒介的傳播活動,是廣告客戶通過媒體傳送各類信息,從而影響公眾行為的信息傳播活動。這里的公眾行為特指消費者行為。廣告的受眾對象是廣大消費者,廣告的內容是有計劃地傳播商品信息、勞務信息或消費觀念,廣告傳播的目的是為了促使消費者的購買行為。因此,在研究廣告傳播的同時,就要研究消費行為。

解釋消費行為的理論,最主要的是行為主義心理理論。行為主義又稱為‘“刺激一反應心理學”,即S-R心理學。行為主義心理學的創始人華生在其宣言性的《行為主義者心目中的心理學》一文中說:‘“就行為主義者的觀點來說,心理學是自然科學的一個純客觀的實驗分支。它的理論目標在于預見和控制行為。”行為主義心理理論的核心概念就是刺激一反應。這種理論認為,行為是有機體應付環境的全部活動,應該把行為和引起行為的環境影響分析為兩個最簡單的共同要素,即刺激(S)和反應(R)。可以根據刺激和反應,根據習慣形成習慣整合和條件反射等來進行表述。行為心理學家在研究與實踐中,把巴甫洛夫的條件反射學說發揮得淋漓盡致、諸如刺激、反應、習得、強化、泛化、消退等。這些術語和概念都具有完全的心理學的意義。消費者行為是人類行為的一種,是廣告刺激、商品刺激的結果。“刺激一反應”的條件反射理論運用到關于消費者行為的研究中,可以證實條件刺激與無條件反射之間的聯系多次“重復”,對條件反射的形式是至關重要的。比如,廣告傳播以強大的攻勢在多個媒體中宣傳某一品牌,那么這一品牌給受眾即消費者留下深刻印象,而消費者經常購買這一品牌的商品,就會形成一種習慣,建立起一種穩固的條件反射,一旦消費者再次見到這種品牌商品或重新產生對這種品牌商品的需要時,就會再去購買它。因此、在廣告傳播中,廣告傳者很希望通過廣告使受眾即消費者能夠把他們的品牌與其產品牢牢地聯系在一起.這種“刺激一反應”的強度愈大,條件反射建立得愈牢固。帶有某種“定向”性質的購買行為就越容易出現。

行為主義心理理論的另一個代表人物斯金納。主張“操作條件反射”或“操作行為”的新思想。斯金納根據自己創制的“斯金納箱”研究動物行為的結果.提出關于操作條件作用的理論。斯金納的操作條件反射同巴甫洛夫的條件反射的不同之處在于:前者所主張的操作行為關注被試的主動性,關注于如何解釋受環境影響的現實生活中的“行為”,而后者卻是被動的,不受環境的影響。斯金納還提出“強化”的概念。他認為,有兩種強化類型會影響反應重復出現的概率:正強化和負強化。正強化就是那些能夠不斷加強某種反應出現機會的事件.而負強化就是用來鼓勵某種特定行為的那些不愉快的或者消極的結果,負強化與正強化的目的都是用來鼓勵某種所希望行為的出現。廣告傳播常用“恐懼訴求”來表現廣告內容,這正是一種負強化,其目的就在于鼓勵受眾,通過購買廣告上的產品從而避開消極后果。

三、廣告傳播與人本主義心理學

與行為主義心理學比較起來,人本主義心理學則強調人的內在價值觀,并把人的本性和價值第一次提到了心理學研究對象的首位,特別是美國心理學家馬斯洛提出的需要層次理論.闡明了動機的巨大作用,傳播的宣傳受眾是以消費者為主體,以促銷為目的的。在影響消費者行為的諸多心理因素中,需要和動機占有特殊主要的地位,與消費行為有著直接而緊密的聯系。動機是人類生存和發展的內在動力,而需要則是動機產生的基礎和源泉。可以說,需要是消費者行為的最初原動力,動機則是消費者行為的直接驅動力。如果處在一個接連不斷的廣播廣告或電視產品宣傳的環境之中.可能因為受眾的消費需要與其廣告傳播的內容相吻合或不吻合而產生不同的傳播效果。比如,廣告傳播的內容是關于品牌汽車的宣傳,有受眾剛好有購買小汽車的需要,那么他一定會認真地觀看和了解廣告傳播內容;而另外的受眾沒有購買小汽車的需要,那他在接觸汽車宣傳的廣告傳播時,可能產生厭煩和抗拒心理。

馬斯洛需要層次理論認為人類需要有兩大類:一類是基本需要.包括生理需要、安全需要、愛與歸屬需要、尊重需要;另一類需要是心理需要,包括認知需要、美的需要和自我實現需要。心理需要屬于高級需要。這就給廣告的定位和產品的定位提供重要參考。例如,同樣是德國奔馳牌轎車,根據不同的需要,廣告定位就不同。“如果有人發現奔馳牌汽車突然發生故障被迫拋錨。本公司將贈送美金一萬元”,這則廣告語極盡該公司對產品的信心和自豪感,也迎合消費者對產品優質的需要。“當您的妻子帶著孩子在暴風雨的漆黑夜晚開車回家時,如果她駕駛的是‘奔馳’牌汽車,您盡可放心”,這則廣告定位在安全需要和社交需要的結合點上。“給您的朋友們留下深刻的印象”,該廣告定位在表明身份、地位的需要上。

在這里還值得提及的是精神分析心理學家弗洛伊得的潛意識理論。潛意識是心理深層的基礎和人類活動的內驅力。而廣告心理作用還在于引起和調動消費者的潛意識需要。

四、廣告傳播與格式塔心理學

廣告傳播中的電視廣告常常以畫面、音像、色彩等形式組合出現,另外,戶外廣告中的張貼廣告、車身廣告、大型路邊廣告、室內外的POP廣告等多以廣告畫面出現,充分表現視覺藝術的生機與活力。格式塔心理學研究,較為集中他表現在視覺和知覺研究領域。格式塔是德文Gestalt的譯音,意譯為“完形”。格式塔心理學派的主要代表是韋特默、苛勒、考夫卡,他們提出了一些極有價值的視知覺效應和原則,充分體現了完形—整體心理學思想的意義,格式塔心理學家關于視覺和知覺的研究,對于廣告藝術具有十分重要的實際意義和應用價值。他們曾經歸納總結了關于圖形和視知覺的五個完形組織法則;(1)圖形一背景。在一個具有一定配置的場內,有些對象突出來形成易于被感知的圖形,而其他對象則退居于次要地位成為背景。(2)接近法則。刺激在空間或時間彼此接近時,容易組成整體。(3)相似法則。互相類似的各個部分如形狀、顏色和大小等有被看成一群的傾向,容易組成一個整體。(4)閉合法則。刺激的特征傾向于聚合成形時,即使其間有斷缺處,也傾向于當做閉合而充滿的圖形。(5)連續法則。刺激中能彼此連續成為圖形者,即使其間無連續關系,人們也傾向于組合在一起視為整體。格式塔心理學家考夫卡應提出“簡潔律”,即“最小限度的單一性將是一致的單一性,而最大限度的單一性則是理想的清晰度的單一性”。這在廣告傳播中“尋找有意義的圖形的態度產生了清晰度”是十分有構圖的理論價值的。

五、廣告傳播與社會心理學

廣告傳播從傳播的手段看,是依賴大眾傳播手段的,從傳播的規模和性質看,大眾傳播屬“社會傳播”,因此廣告傳播的社會性是不言而喻的。廣告傳播的三要素傳者、受眾、廣告信息,而傳者、受眾是社會中的人,社會中的每個個體一方面受該社會的影響,另一方面,個體又對這個社會發生著作用。社會心理學是一門研究人類思想、行為如何受他人影響的學科。廣告傳播所涉及的主體既包括傳者又包括受眾,這里的傳者或者受眾可能是群體成員的個體,也可能是由這些個體組成的規模不等的群體,也就是說廣告傳播所涉及的主體既具有個體性又具有群體性。在研究廣告傳播心理的同時又聯系社會心理學,是因為其一涉及到個體受他人或社會影響而產生的心理行為,如受眾個人的社會態度認知偏見、歸因等;其二涉及到一些既由個體所體現同時又為群體中的其他成員所共有的心理行為,如模仿、從眾、感染等;其三是那類受社會環境影響的心理行為,如時尚與流行、各種特征的消費行為等。在研究廣告傳播心理同時,用社會心理學的方法理論,來觀照廣告傳播的有關現象,能更加突出廣告傳播社會性的特點,進而推動廣告傳播的良性發展。

六、廣告傳播與其它心理學

(一)廣告傳播與普通的心理學廣告傳播是傳者通過媒體向受眾廣告信息,并試圖說服受眾即消費者對其宣傳的產品采取購買行為的過程,作為廣告傳播主體的傳者及受眾,在外界環境刺激事件作用于人的感受器的同時,如何對外界信息加工和處理?這就涉及到人的心理現象、心理過程、個性心理等,普通心理學是研究人的心理過程和個性心理特征的一般規律的學科,是心理學最基本、最重要的基礎研究,它涵蓋范圍較廣,按照心理活動的基本過程和個性心理特征,可從感覺、知覺、記憶、注意、思維、情緒、動機、能力、氣質、人格等多視角、多層面對廣告傳播現象進行探討。

(二)廣告傳播與心理語言學廣告語言是廣告傳播的重要元素之一,而對一個新的廣告,受眾如何去理解它?而傳播廣告信息的廣告主,如何讓將要傳播出去的廣告語言容易被受眾所理解?傳者和受眾面臨一個對廣告信息—在這里特指廣告信息的理解和被理解的問題。心理語言學是研究人類個體如何獲得、理解和生成語言的心理學分支,它從心理過程和心理機制的角度來研究人類的語言活動特點。心理語言學涉及到語言獲得、字詞識別中的詞頻效應、語境與詞頻的關系、句子的加工、句子理解時間的測量、語篇分析、語言加工中的推理等問題。中國心理學家劉英茂的《語言理解研究的新領域》、桂詩春的《實驗心理語言學綱要》、彭觀齡的《語言心理學》影響較大。通過心理語言學的理論會考察、研究廣告語言,對廣告傳播理論的深人探討有一個拓寬。

第7篇

關鍵詞心理學;方法論;應用研究

分類號B849

DOI: 10.16842/ki.issn2095-5588.2017.04.008

1引言

當前國家和社會對心理學的應用需求前所未有,心理學的學科和專業教育也對應用心理學、心理學的應用研究提出了新的要求,在這一背景下,無論是研究者還是學術期刊都要順應時展潮流,承擔起心理學“改變現實”的使命。

2017年初,《心理技術與應用》了“改變現實的心理學”專題論文征稿啟事,征集關于社會熱點問題的心理學“研究快報”“評論文章”,以及將心理學原理、方法、技術運用于各行業領域或日常生活的應用方案或實際案例、咨詢報告或政策建議等。之所以征集這類投稿,是要強調心理學在改變和改善現實方面的重大使命,推動心理學研究成果在國家政策、企業管理以及個人生活等層面的應用。這種征稿導向是辦刊定位的要求,《心理技術與應用》定位為一本應用心理學專業學術期刊,發表各應用心理學領域的前沿學術研究成果,尤其是運用心理學原理、方法和技術探討經濟、社會、管理、健康、教育等領域現實問題的原創性研究成果。在《心理技g與應用》2016年第4期我撰文闡述了這一定位,強調我們要發表那些“旨在‘理解’并(或)‘改善’的應用心理學原創研究成果”(辛自強, 2016, p194)。

無獨有偶,《心理學報》2016年5月公告,設立“以小撥大:行為決策助推社會發展”專欄并征稿。該專欄旨在立足中國現狀,集中報告既有用又有趣的行為決策研究發現,重點評介這些充滿奇思妙想的發現在提升人民的健康、財富、幸福等領域可提供的“小”技法和可發揮的“大”作用。

行為決策無疑是應用研究的重要領域,不僅如此,整個心理學都面臨著“現實轉向”的問題(林崇德, 辛自強, 2010),必須更多關注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現實需求。心理學只有承擔起“改善現實”的使命,才能展現出自己的力量和價值,才能獲得更廣闊的發展空間。

實際上,我國的研究生教育已經開始因應這種現實需求,大力發展專業學位教育。現在全國有60多個單位可以招收應用心理碩士專業學位研究生(簡稱“應用心理”專碩),專碩教育蓬勃發展。例如,我所在的中央財經大學自2015年招收第一屆應用心理專碩以來,每年考錄比均超過10比1,一躍成為學校最熱門的專業之一。這些年在推進并不斷反思專碩教育的過程中,我們發現,不僅是教學要適應專業學位教育的需求,而且更重要的是,整個心理學都面臨挑戰:若沒有現實的關懷,不能承擔“改善現實”的使命,心理學就難以獲得持久的生命力。

雖然2010年我的恩師林崇德先生和我曾經撰文討論過發展心理學的“現實轉向”問題,但我又歷經幾年才開始慢慢領悟,心理學現實轉向的最大難點是方法論的轉向和變革,只有在方法論層面改變心理學研究當下一些未必妥當的習慣模式,才可能真正實現學科的現實轉向。改變“現實的心理學”,才可能有“改變現實”的心理學。要開展旨在改變現實的心理學研究,我們需要在方法論層面做哪些變革呢?本文略述管見以拋磚引玉。

2八個方法論問題

(1)研究的價值導向

研究通常被區分為基礎研究與應用研究,前者側重回答“是什么”“為什么”的問題,尋求描述、預見、特別是解釋性的知識;后者側重回答“應該如何”“如何做好”的問題,旨在基于證據提出解決實際問題的行動方案或建議。就價值定位而言,前者以“求真”為導向,側重提升人類對客觀規律的“理解”;后者以“至善”為導向,幫助人類依循客觀規律改變或改善現實。不理解客觀規律,就難以有效改變現實,反之,以改變現實為目標的研究,也推動著對客觀規律的探究,因此,二者相輔相成。

然而,只是討論二者的辯證關系可能于事無補。當下的現狀是:基礎研究和應用研究之間存在巨大的差異,旨在理解的學問和旨在改變的學問之間存在巨大的鴻溝。這種鴻溝是學科歷史和知識發展邏輯的結果,但很大程度上,也是偏見、學術評價體系造成的。心理學從創始人馮特開始,就充滿偏見,馮特將心理學定位于基礎科學,反對弟子研究應用問題。1879年馮特建立實驗室這個事件,嚴格講,只是標志著實驗心理學的開端,把它當成整個“科學心理學”的開端,似乎顯得實驗心理學有些傲嬌。發展心理學、應用心理學的很多分支學科,都有各自相對獨立的學科起源和歷史。以心理咨詢為例,雖然它要從心理學這一母體學科中汲取學術營養,但是它走上了相對獨立的發展軌道,表現為形成了獨立的知識體系、研究范式和師承關系。

無論如何,現在是改變彼此偏見的時候了,我們應該認識到“理解”與“改變”的學問之間內在的邏輯聯系(辛自強, 2015)。在歷史發展過程中,心理學的應用價值一再被提升到新的高度,正是巨大的應用空間,不斷為心理學開辟了新的發展道路。我們做基礎研究的人應該向做應用研究和應用工作的人表達充分的敬意,因為他們可以直接改變現實,讓世界和生活變得更美好。反過來,沒有對客觀規律的“理解”,就無法合理地、系統地進行“改變”。心理學家卡尼曼因為對人類決策心理的研究獲得了諾貝爾經濟學獎,但他與合作者都承認,他們研究的那些規律小商小販早就在應用。然而,是他們這些學者讓我們明白了小商小販是如何進行經濟決策的,沒有他們的基礎研究工作,我們就無法理解人類決策的本質,也談不上有意識地用以指導決策。在應用工作中被個體自發使用的知識,只有被提煉、檢驗并系統化,才能成為自覺的知識,成為科學知識。今天,我們說哥倫布“發現”了美洲新大陸,但他“發現”之前,美洲大陸早就有人居住。雖然“發現”一詞的使用,流露出些許的西方中心主義的色彩,然而,“是哥倫布把美洲大陸這個知識和人類科學的‘主流知識’聯系在了一起。‘孤島式知識’是不行的(萬維鋼, 2014, p239)。”

當前很多學術期刊已經試圖推動基礎研究和應用研究均衡發展,高校和科研院所的學術評價體系也日益兼顧旨在理解的成果和旨在改變的成果。就研究者個人而言,我們可以有所側重,也同樣可以兼顧兩個方面。即便發表基礎研究的論文時,我們也不應只是在論文“討論”部分最后順便提幾句研究的應用價值了事,而是要更深入地思考我們的發現離實際應用究竟有多遠,具體如何將自己的成果做“工程化”的轉化。例如,我們可以要求專業碩士研究生在學位論文的研究一做一個小的基礎研究,研究二將其結果轉化為行動方案或項目,甚至實施該項目,并做項目評估。總之,我們要更多強調研究的應用價值,推動改變現實的研究。

(2)問題提出方式

研究始于問}。常用的問題提出方式有兩種:有什么問題沒有研究過?有什么實際問題需要解決?當前,我們往往只采用前一方式提出問題,而對后一方式考慮不多。

開展科學研究,必須思考并說明某個問題是否被研究過。科學的創新本質決定了研究者必須探討新問題,用新的方法探討問題,尋求新的發現。為了確定自己研究的創新性,要開展系統的文獻綜述,論證研究的新意,只要能證明自己的研究在某一方面超出了現有文獻,就說明了研究的創新性和必要性。例如,很多論文的論證邏輯是這樣的:關于變量A和B的關系已經被研究過,關于B和C的關系也有說法了,而關于A和C的關系,或者關于A、B、C三者的關系沒有人研究,于是需要開展研究。對于純粹的學術問題,我們確實可以這樣提出問題。

然而,我們不能只從推導文獻出發提出問題,還要從觀察和反思現實開始提出問題,要不斷反問“有什么實際問題需要解決”。大致有三個層面的涉及心理學的現實問題需要關注。一是重大社會現實問題。人類社會,尤其是中國面臨大量的社會現實問題,如醫患信任、農民工身份認同;除了負面問題外,還有很多是“如何變得更好”的問題,如民眾獲得感的增加、國民素質的提升等。二是各行業實踐領域的問題。心理學可以廣泛應用到有人類活動的各個部門、各個行業,包括政府與非政府機構、各類企業與行業、各類人群與團體。具體問題不勝枚舉,如企業員工激勵、投資心理分析、人才測評與選拔等。三是個人層面的問題。心理學更直接的應用是解決個人生活中的問題,如心理健康問題、智力開發問題等。

總之,我們的研究不能只是通過查閱和推導文獻提出問題,而是要更多關注現實,研究實際問題,退而言之,至少要清楚地闡明所研究問題的現實立足點。現實問題可以是人類面臨的普遍問題,也可以是我們國家面臨的特定問題。所謂研究的“本土化”,就是要強調從中國實際出發,關注中國的現實問題,而非讓研究停留在驗證西方理論的層面。強調研究的應用導向和本土化思想是內在一致的。對我國當前的實際問題或現實問題提出新的理論解釋,屬于基礎研究或應用基礎研究;對實際問題的解決提出基于證據的思路和方案,這算作應用研究;若能直接開展行動來解決問題,則屬于應用實踐。應用研究應該是接地氣的研究,接本土地氣的研究。

(3)變量選擇

我們鼓勵旨在改變現實的研究,鼓勵關于實際問題的研究,這就對研究方法提出了一系列新的要求。首先就是變量選擇問題。我們認為,在一項心理學研究中既要有主觀變量,也要有客觀變量,因為心理學是研究主觀變量與客觀變量關系的科學。

心理學中的變量有兩大類:主觀變量和客觀變量。主觀變量是“心理”自身的、反映心理感受、心理活動等方面的變量,如情緒、推理等。客觀變量來自三個方面:一是心理活動的產物,如行為表現、作業或作品、痕跡等,常用的變量包括行為發生情況(行為頻次)、行為速度(反應時、問題解決時間)、行為強度(如博弈任務中的投資額度)、作業正確率或錯誤模式、作品質量、行為軌跡等;二是心理活動伴隨的生理活動、生理表現方面的變量,如眼動特征、呼吸與心跳頻率、腺體和血流特征、電生理特征(皮膚電、腦電等)、化學遞質等;三是心理活動的外部條件,包括刺激特征(刺激的頻次和結構、刺激的時間和強度、作業和任務類型)、環境條件等(如城鄉背景、社會階層、家庭結構、文化類型)。這三方面的客觀變量,涵蓋了心理活動的外部條件、行為和生理表現,籠統地說就是“刺激”(S)和“反應”(R)。

心理學是研究心理的科學,但鑒于心理變量本身是主觀變量,被試心理無法直接由研究者觀測(研究者可以對自身心理活動進行自我觀測,但這容易陷入相對主義的窘境),只能通過被試的主觀內省和自我報告(如口語報告技術、自陳量表)來測量。這種測量雖然可以直逼內心,但有很強的主觀性。在這種局面下,心理學反而在客觀變量的操縱和測量方面進展巨大,因為客觀變量的測量在客觀性、精確性上更符合心理學作為科學的要求。上個世紀初,行為主義者正是要用客觀變量定義心理學的研究對象,用客觀測量限定其研究方法。回顧心理學的歷史可以發現,我們在客觀測量方法方面已經有了長足進展,但相比之下,迄今為止主觀測量方法的進展仍然乏善可陳。

不僅是測量方法問題,心理學研究要“有力量”,要擔當改變現實的使命,必須考慮客觀變量,要么研究對客觀世界的主觀感受,要么研究心理對客觀世界的作用。例如,心理物理學探討人們對各種物理量的主觀感受問題,試圖在物理量(客觀世界)和心理量(主觀世界)之間建立函數關系。這方面的研究結果往往具有很強的現實應用價值。卡尼曼的研究只不過是將心理物理學的研究方法應用于經濟領域,探討金錢的主觀效用問題,但研究結果有很強的現實解釋力和應用空間(如果卡尼曼只研究主觀變量,他不可能獲得諾貝爾經濟學獎)。只有心理活動并不能改變客觀世界,心理活動要藉由行為及其產物來改變客觀世界,因此,我們要更多關注心理的行為表現、行為后果。總之,心理學研究要么關注心理的前因(客觀刺激),要么關注心理的后果(行為),只有說明心理的前因與后果,才能得到有現實解釋力的發現,才能讓心理學研究“有力量”。

一言以蔽之,心理學是研究主觀變量和客觀變量關系的科學。沒有主觀變量不是完整的心理學(如早期的行為主義),只有主觀變量是沒有力量的、存在科學性風險的心理學。例如,現在很多研究所選的自變量和因變量都是主觀變量,甚至再加個主觀變量作為中介變量,如此統計來統計去,是很難說清其中的因果邏輯的。不僅如此,這類研究結果也很難具有改變現實的力量,只是就主觀論主觀,無法說明主觀世界與客觀世界的關聯,研究結果難以與現實對接。這種對客觀變量,包括行為變量的忽視,已經引起一些學者的警覺。Baumeister,Vohs和Funder(2007)從1966年、1976年、1986年、1996年以及2006年這五年的《人格與社會心理學雜志》中,每年大致選擇2期,分析了實證研究報告中的共304項研究,統計這些研究是否包含實際行為變量(對行為的操縱、對行為的觀測都可以算數),結果表明,在1976年,近80%的研究使用了行為變量,1986年后這個比例迅速下降,2006年已經低于20%。雖然心理學是研究心理和行為的科學,但我們今天已經沒有耐心去現場觀測和操縱真實的行為了,而是嚴重依賴被試在問卷和量表中的自陳報告,依賴在電腦上完成實驗。由此,Baumeister等人用這樣的文章題目表達了自己的憂慮――“心理學作為自陳報告和手指活動的科學”。

(4)樣本選擇

心理學研究樣本的選擇存在兩個突出的問題。一是對大學生樣本的過度依賴。二是對超大樣本和單個被試的研究不足。為此,我們要充分重視樣本性質(少用大學生被試)和規模(大樣本、超大樣本、單個案)的多樣性。

對于心理學研究過度依賴大學生被試問題的詬病由來已久,但是現在不僅沒有好轉,而且問題似乎更嚴重了。大學生能否代表人類或某個總體,這可能要看問題的性質。例如,對于一些通則式規律(如格式塔學派發現的“完形”規律)的研究(辛自強, 2013),隨便找個被試都可以證明規律的存在及其普適性,甚至無需從樣本推論總體。但心理學研究更多探討概率性題,需要從樣本推論總體,顯然在很多情況下,大學生不能代表全人類。我有一次參加博士論文答辯,該論的推理研究,每個子研究的被試都是一所國內著名大學的本科生和研究生,結果做的“很漂亮”,但總讓人感覺這不是人類推理的一般狀況。過于依賴同質樣本,甚至根據某一標準選出一批“區組”被試,這有助于實驗得到陽性結果,但卻不利于結果的現實應用,因為現實中的人群更為復雜多樣,個體間差異很大。因此,在論文評審和發表時,我們應該鼓勵樣本的多樣性,鼓勵選擇合適的樣本。必要時,可適當限制那些對大學生樣本過度使用的論文(這大多是出于研究者找被試的方便或惰性),心理學不能都做成“大學生心理學”。我在和同事討論專碩畢業論文的評審導向時,定了一條不成文的規則――學生必須到大學校園外邊找被試。只是貓在象牙塔里做研究,難以體現應用導向。

心理學家習慣的樣本量往往是幾十到幾百人的規模(即一般的大樣本),也有些在上千人的規模,但很少涉及更大或超大的樣本,也不太喜歡對單個被試或個案的研究。全世界范圍內由社會科學家開展的大型調查項目有很多,最著名的如“世界價值觀調查”,它最近一次的調查從超過50個國家和地區取樣,樣本量達到7、8萬人。但心理學家很少主持這么大的調查項目,近年來興起的大數據方法,激發了對一些超大型樣本的研究。例如,彭凱平(2014)課題組基于大數據理念,通過搜索某年度新浪微博的所有數據來分析中國人幸福感的時空規律。心理學家應該更多關注那些大型調查數據以及官方統計數據的使用,關注大數據方法。除了大數據、超大樣本,心理學還應重視“被試量為1”(即N=1)的研究,也就是單個案研究。它包括個案研究和單被試實驗,前者大致是對個案的描述性、觀察性研究,后者是對單個被試的實驗研究。

稍微回顧一下歷史,可能更有助于理解單個案研究的價值。在心理學的早期歷史中,對單一被試或者少量被試的研究曾一度占據著核心的位置。不僅心理物理學研究使用少量被試,艾賓浩斯記憶研究的對象只是研究者本人,巴甫洛夫條件反射研究的被試是一條或幾條狗,華生對情緒的研究也只是采用很少的被試(如小艾伯特),精神分析學派、格式塔學派也都依賴個案或少量被試。心理學家廣泛使用實驗設計、大樣本和推論統計這些方法是很晚近的事情,這種轉向要歸功于英國統計學家費舍《實驗設計》一書在1935年的出版。從20世紀30年代開始,心理學期刊雖然還發表一些單個案的研究,但是這類研究的數量迅速減少,它們轉而發表更多的對大樣本做統計分析的研究成果,有控制的群組設計逐漸成為主流范式,研究者依賴統計分析確定實驗組與對照組的差異是否顯著。這次轉向后形成的方法學規范一直延續至今。然而,當我們將群組比較的結果推廣到個體層面時未必妥當,因為行為作為一種現象發生在個體層面而非群組層面;心理學作為行為科學, 必須理解 “個體” 如何與環境互動(Barker, McCarthy, Jones, & Moran, 2011,p18)。因此,單個案研究的價值在今天需要被重新強調。

在很多情況下,單個案研究往往以更直觀的方式啟發研究者確立富有生態效度的研究結論。例如,一種臨床干預方法若有效,它應該是在一個又一個個案身上“應驗”過的,這種方法有效性的結論是在個案基礎上概括出來的;然而,群組研究中,是以變量為中心在很多個案身上統計出的平均結果,這個結果未必適用于每個個案。因此,有學者認為,單被試實驗更能證明某種“實踐的有效性”(如咨詢實踐的療效),而非刻意在實驗室內考察“研究的有效性”(Yarnold, 1992, p179)。當然,單個案研究不僅是個樣本量的問題,而有著與群組設計完全不同的推理邏輯,下文再論。

(5)實驗的生態效度

雖然可能以偏蓋全,但大多數人認可,心理學作為一門科學的誕生,是以實驗室建立和實驗法的運用為標志的。實驗法通過操縱自變量、控制無關變量、觀測因變量這樣的邏輯,確保得出因果性結論。心理學實驗往往是操縱客觀變量,然后觀測它對主觀變量的影響,或者通過操縱客觀變量間接操縱主觀變量。“操縱”就代表著某種力量,心理學實驗的結果可以啟發人們如何在現實生活中操縱心理、改變現實。然而,每一項心理學實驗的因果力(內部效度問題)和推廣價值(外部效度問題)可能并不相同,這里重點討論外部效度、特別是生態效度問題。因為心理學要具有改變現實的力量,必須確保實驗結論能外推到現實生活中,這取決于至少如下兩個因素。

一是實驗處理效應的穩健程度。一項實驗中設置的條件、處理、干預方法的效應有即時效應和延時(短期、長期)效應的區分。很多實驗操縱有即時效應,但是否有延時效應呢?大多數研究者并未考慮,也未報告。如果一項研究能夠不僅證明實驗處理的即時效應,也能證明其延時效應,這就有助于實驗結果的推廣應用。早年間,可口可樂公司為了與百事可樂公司競爭,研究過配方改良問題。百事可樂更甜一點,可口可樂帶點酸味。可口可樂公司做過實驗,讓消費者品嘗各品牌的一小杯可樂,結果大多數人認為百事可樂更好喝。可口可樂公司根據所謂實驗結果改良了配方,使之更像百事可樂,銷售結果卻慘遭失敗。失敗原因很多,其中之一是在實驗室里喝一口,與拿回家去喝一瓶的感受是兩碼事。很多心理學實驗發現了各種暫時的效應,但其推廣價值存疑。有人開玩笑說,“目前大多數的心理學實驗,是‘喝一口的心理學’,而不是‘喝一瓶的心理學’(萬維鋼, 2014, p246)。”實驗處理效應不僅表現在持續性上,還表現在強度上。當采用特別敏感的觀測指標時,或者使用特定的檢測方法時,很多實驗得到了陽性結果,但是這種實驗處理的效應未必足夠強勁和穩健,因而難以重復和推廣。例如,近幾十年,社會心理學領域有關啟動效應的研究呈現井噴狀態,但其結果的可重復性不斷被質疑,原因之一就是這種啟動效應往往很微弱(張h, 辛自強, 2016),其可被重復觀察到的難度增大,更不用說在現實生活中推廣應用了。

二是實驗場所問題。實驗可以在實驗室里進行, 也可以在現場, 也就是一種心理和行為通常發生的真實場所中進行。實驗室環境容易操控,但人為性很強,容易得出“偽結果”(人為,就是“偽”;辛自強, 2012, p122)。社會心理發生在社會生活中,教育心理發生在學校中,消費心理發生在商場中,到這些真實的場景中做現場實驗有助于提高心理學研究的生態效度和應用價值。例如,我們一項關于信任的實驗,是在北京到煙臺的K285次列車臥鋪車廂里完成的,以旅客為被試(辛自強, 辛素飛, 2014),火車是移動的優質實驗室。更令人震撼的是下面這項研究。研究者在美國一家游樂園,以11萬余名游客為被試,考察了他們是否愿意購買乘坐過山車時由實驗員為其拍攝的照片作為紀念。自變量為定價方式(包括明碼標價和自愿付錢)、捐贈與否(一半游客被告知照片銷售收入的半數將捐贈給慈善機構)。結果表明,當游客能按照自己的意愿付錢時,同樣的慈善因素讓企業獲益更多,因為游客通過自愿付錢表達了自己對企業社會責任的認可(Gneezy, Gneezy, Nelson, & Brown, 2010)。這種大規模的現場實驗得出的結論顯然比實驗室實驗更有說服力,更有生態效度,而且這項實驗做下來還多賺了很多錢。

大家熱議的心理學實驗“可重復性危機”,究其原因是很多結果是在實驗室里“做出來的”,而且所發現的實驗處理效應很微弱,缺乏持續性,這種不穩健的效應自然難以重復,也難以發揮心理學改善現實的作用。因此,我們應該充分鼓勵對實驗延時效應的考察,鼓勵現場實驗(如教育實驗、社會實驗),鼓勵長期干預研究。心理學不能過分追求實驗室研究的“小巧”,而應該展示實驗干預的強大力量,甚至直接開展社會改造實驗。

(6)統計方法

這里要討論的不是統計方法本身,而是統計實踐問題。統計方法只是研究的工具,研究目的不同,對于統計方法的需求和應用實踐就有所差異。我在統計方法的學習方面,只是一知半解的水平,這里僅“隨意”羅列幾個問題供大家討論。

第一,描述統計的重要性。描述統計是推論統計的基礎,沒有描述統計結果,推論統計的結果是很難理解的,因此論文要充分報告描述統計結果。如果一項研究被納入元分析研究,也通常要求提取其描述統計結果以便做元分析。從傳播效果上看,描述統計也很重要。特別是對于政策制定者、實踐者、一般公眾來說,用平均數、百分數、簡單的圖表來描述的結果,可能比復雜的變量關系模式圖、擬合指數之類結果,更容易被理解,也更有力量。

第二,“統計上顯著”還不夠。心理統計的核心邏輯是“零假設顯著性檢驗”,即p值方法,根據p值大小決定是接受,還是拒絕零假設。如果統計得到的p值比臨界值小,比如小于005,就在005的顯著性水平上拒絕零假設,而接受備擇假設。這時我們只能表述某種結果“在統計上顯著”,如果顯著,則意味著隨機因素不能解釋這個結果,而只好歸結為某種“必然性”(仍是統計上的必然性)。然而,p值的大小,并不能說明研究結果的重要性或變量關系的強度。它只表示p值越小,拒絕零假設時可能犯錯誤的機會或概率越小。效果量(effect size)則表明了我們專業上所關心的效果和效應的大小,比如實處理效果如何,變量關系強度如何,這是p值所不能傳遞的信息(辛自強, 2010)。因此,現在學術期刊都要求既報告統計檢驗結果是否顯著,又報告效果量指標,如d、η2(Eta平方)、r2(決定系數)等。而且,我們應該更重視效果量指標,因為對于很多實驗,特別是干預實驗,實驗組與對照組之間只是差異顯著還是不夠的,而且差異程度要足夠大。否則,這種干預方法的現實應用價值,特別是經濟價值不足。假如我們在每位老人身上投入了1千元,用于實施某種干預課程提高其幸福感,雖然最后實驗組老人幸福感與對照組統計上有顯著差異,但如果高出的程度,還不如直接發放給每位老人1千元的作用,那干預項目就沒有真正的價值了。對于效果量如何算“大”,雖然有些建議性的解釋“標準”(Kotrlik, Williams, & Jabor, 2011),但并沒有什么嚴格的臨界值,這要根據以往類似干預研究的效果量大小、政策需求、項目要求等來解釋。順便說一句,同樣是效果量指標d,在單被試實驗中要求的效果量通常比群組設計中大得多。例如,在群組設計中d值為08已經算是 “較大的” 效果量了,而在單被試實驗中,這只能算“較小的”,d值在2、3以上也是常有的(Barker,

McCarthy, Jones, & Moran, 2011, p161)。

第三,兼顧變量指向的統計方法與個體指向的統計方法。當前心理學普遍使用的是變量指向的統計方法,如相關分析、方差分析、回歸分析等,這些方法側重描述變量關系,沒有將個體看作整體,而是假設個體是可互換的單元,除了隨機誤差之外,他們在行為發展上不存在質或量的差異,即總體具有同質性。而事實上,在心理學中,總體中的個體常常是異質的,因此應該重視以個體為中心的完整分析(辛自強, 2013)。個體指向的統計方法是一種以個體為中心的分析方法,它的任務是確定心理和行為發展的個體差異或異質性。它假定就變量如何相互關聯而言,總體是異質的,樣本中可能存在異質性的個體亞組。通過個體指向的統計方法,如聚類分析、配置頻次分析、模式發展的探索式分析、基于模型的聚類分析等,可以識別被變量的關聯模式描述的個體亞組,識別基于縱向軌跡模式的個體亞組,識別在不同時間點上的個體亞組,以考察模式結構的穩定性和個體的穩定性(詳見楊之旭, 辛自強, 2016)。以干預項目為例,可以用變量指向的統計方法揭示干預效果的一般趨勢,而個體指向的統計方法可以識別出符合與不符合一般趨勢的亞組并分析其原因,兼用兩種方法將有助于全面評估干預項目的效果。

第四,“中介”和“調節”的是與非。在大陸心理學專業期刊里檢索可見,2000年前后的時候,對研究結果做中介和調節模型分析的文獻寥寥無幾;2016年僅文章標題提到“中介”模型的文章就超過200篇,提到“調節”模型的超過100篇。現在打開任何一本心理學專業期刊,目錄上到處都是“中介分析”“調節作用”之類的字樣。中介模型和調節模型讓我們嚴肅地討論三變量關系問題,無疑有助于科學認識的深化,很多研究者確實在這些方面做出了重要發現和貢獻。但是,也有更多文章是經不起推敲的,只是做了點這方面的統計而已,離得出可靠的理論模型還差很遠。尤其是中介模型,它意味著三變量形成一條“因果鏈”,而因果關系的確立有著嚴格的標準,如時間順序、操控邏輯,通過問卷、量表測出的一堆主觀變量之間何來順序和操控邏輯呢,因此也很難確定中介關系。無論是中介還是調節模型以及其他模型,其建立都不是簡單的統計問題,必須有理論和邏輯的考量(辛自強, 2012, p279)。目前這類套路化、儀式化的統計分析方式,已經在限制我們的思考,限制我們發現知識的能力。如果不能通過研究達成確實的認識,建立有效的模型,就談不上應用的問題。

(7)推理邏輯

當前的心理學研究過度依賴“假設-演繹”的方法,而對于如何觀察現象,從經驗資料中歸納假設(假說),形成理論認識這一歸納過程重視不夠。這種推理邏輯使用上的偏畸,不利于培養研究者對現實的敏感性和想象力。

心理學研究通常使用的是“假設-演繹”的邏輯。其思路是基于假設演繹出對經驗事實的預測,然后考察實際觀察到的經驗事實是否符合預測,若符合,則確證了假設的合理性。因為,很多事實單純憑猜測,能預測到的機會是很少的,然而,我們居然根據一個理論假說準確預測到了,這足以確證理論假說的合理性,甚至真理性。這種演繹過程的邏輯較為完備,可以驗證已有假設,但不利于發現新知識(新假設),因為假設-演繹的結果是事先就料定的了:如果假設驗證了,就確認了這個知識;否則,我們只知道這個假設不對,但并不知道正確的是什么。

科學研究的關鍵是發現并提出假設,這就要求我們對現象有敏感性,善于根據零碎的線索做出歸納、猜想,從而形成理論假說。“雖然歸納本身常常難以保證邏輯上的完備性,然而,它對于科學發現的重要性并不亞于演繹,甚至更重要。因為對少量事實的歸納,是我們發現規律性,提出科學假說的基礎。很多新思想的出現,往往是受到了某個事實的啟發,受到了某個類比的啟迪,受到了某個隱喻的暗示(辛自強, 2012, p297)。”

心理學研究對統計方法的過度依賴和套路化使用,強化了其背后的“假設-演繹”邏輯在學科中的地位,而無意中抑制了歸納邏輯的使用,不利于科學猜想和科學發現。實際上,其他一些方法更好地體現了科學發現的邏輯,心理學應該予以重視。例如,扎根理論研究方法的創立,就是對常規研究方法的反叛,即反對通常使用的“假設-演繹”邏輯――基于理論形成假設,然后用新資料來檢驗。扎根理論研究中,要盡量避免將研究者已有的理論范疇強加于資料之上,而是通過對資料的靈活歸納,從資料中生成理論,這一研究過程是自下而上的歸納過程(Glaser & Strauss, 1967)。運用扎根理論研究方法建構出的概念及它們之間的聯系,不但是由資料中萌生出來,而且也被資料暫時性地驗證過了。是故該方法建立的理論,可曰“扎根的理論,或者植根于經驗資料的理論”,這樣建立的理論是一種情境化理論,更具有生命力和現實解釋力。

又如個案研究,也有助于形成假說和理論。如果單從統計推論的角度看,基于少量的個案獲得的研究結果,無法擺脫個體差異的影響,難以推廣到更大的總體上。不過,統計推論并不是獲得一般性認識或規律性認識的唯一途徑。如果在一個案例基礎上推斷出的一般性認識(如模式、法則),可以在其他案例身上得到驗證或重現,就可以增強我們對理論的信心。或者反過來說,如果在個案基礎上形成的理論假說,尚沒有被任何一個已知反例挑戰或駁倒,那么它就是一個可以接受的理論。若一項個案研究為理論假說的建立、反駁與修正提供了良好的機會,當然有重要價值。

綜上,心理學研究不僅要重視統計方法及其背后的“假設-演繹”邏輯的使用,也要重視基于個案歸納理論假說,扎根于經驗資料建構情境化的理論。也就是說,我們既要重視假說的驗證,又要重視新假說的歸納和新理論的建構,惟有如此,才能增強我國心理學研究的原創性,使研究成果更貼合實際(包括我國實際),提升其現實解釋力。

(8)理論建設

科學研究并非只是為了積累事實,而且要建構理論。一部心理學的歷史,除了經典的實驗,就是觀點各異的理論。要想在心理學歷史上留下點什么,要么開展一項堪稱經典的實驗,要么創立一個偉大的理論。我國心理學要增加國際影響力,增強現實解釋力,就必須重視原創理論的建設,而非停留在驗證國外理論或現有理論的境地。建設理論并沒有想象的那么困難,并非只有心理學的“大家”或大師才可以建立理論。我們大家(每個人)都可以在自己的研究中建立理論。了解了心理學理論的類型或形態,就會知道自己應該建立哪種理論以及如何去做(對這塊內容的詳細論述,見辛自強, 2012, pp326-345)。

第一,描述事象的理論。描述事實和現象是科學研究的基本功能之一,這種描述就可以構成一種簡單的理論。關于事實的理論可以描述一個事物的屬性,也可以描述變量的關系。例如,米勒描述了短時記憶的容量,就是在描述一個事物的屬性;艾賓浩斯遺忘曲線描述了記憶保存量和時間的函數關系,這是關于變量關系的理論。除了描述事實之外,還可以對所研究的現象進行簡單概括,從而形成一種理論觀點,如問題解決的“試誤說”“頓悟說”等。能用一個術語或理論描述一種前人未曾發現或者未曾言明的現象,這是巨大的理貢獻。

第二,類型學理論。它用于區分并描述事物的不同類型。建立類型學理論首先要確定分類的維度,在此基礎上劃分并定義類型,然后描述該類事物的特征,并將這種類型劃分用于實際觀察,或者用實際觀察結果檢驗這種類型劃分。分類的標準或維度可以是單一的,也可以是雙重維度或多種標準。例如,場獨立與場依存、A型與B型人格都是單維上的類型劃分;榮格對性格類型的劃分,則采用內-外傾向和四種心理功能(感覺、思維、情感和直覺)兩個維度結合劃分出了8種性格類型。艾森克從外傾-內傾、神經質、精神質三個維度確定人格類型。類型學的研究,實際上是人類分析思維的表現。初步的認識是對事物的直覺把握,很少清晰分出維度。而分析出維度和類型使得我們可以深入認識每一類事物的具體特征。這種類型的劃分可以通過思辨完成,也可以借助統計學的方式進行分類或類型的驗證,如因素分析、聚類分析都有這種功能。

第三,過程理論。類型學理論側重在空間上將事物劃分為不同類型,以分析不同類型的特點。而過程理論主要與時間維度有關。這種過程,在心理學中主要體現為認知過程或信息加工過程、學習過程等。過程理論在時間維度上刻畫事物變化的流程、經歷的不同狀態等。例如,早期行為主義者提出的刺激-反應(S-R)公式反映了一種最簡單的“過程”;新行為主義者在刺激和反應之間加入了有機體變量(O),提出了S-O-R的公式,這時過程的味道有所增加;后來,信息加工理論又將O分解成更多的環節,這樣認知過程的意思就很明顯了。由于每次認知活動都耗費一定時間,所以這個過程必然是時間過程。無論是認知還是學習,都是主體應對外部客觀世界的過程,對外部刺激的處理需要耗費一定的時間。這里的時間,大多是小尺度上的時間,多要以毫秒、秒、小時、天等來計量,而且只衡量時間的長度,一般不關注時間的方向。

第四,發展理論。過程理論通常只關注時間的長度本質,而發展理論往往在更大的時間尺度上(如月、年)探討事物在時間維度上的展開過程、演化過程,這里的時間是有方向的,不可逆轉的。例如,對于發展心理學家、進化心理學家來講,真正要解決的問題是心理如何隨時間而發生和變化。發展理論通常有兩種方法描述發展:關于發展的極性變量與里程碑順序。“僅僅從低水平到高水平的數量方面的差異變量可以稱之為極性變量(polar variable), 而那些性質上不同的轉折點可以稱之為里程碑順序(milestone sequences)。極性變量與里程碑順序之間的差異是連續和非連續變量之間差異的擴展和發揮(盧文格, 1998, p52)。”通常,從極性變量的層面認識事物,是更直接、更直覺的把握方式;而看到并解釋清楚里程碑式的間斷性發展或直接說出階段的本質差異,則是更深入,也更困難的一步。例如認知發展研究,測量學派的通常做法是設計若干題目考察某個年齡兒童的通過率,會做的題目越多說明能力越高。在這個意義上,能力是可以累積的,因為研究者并不區分做對這道題和那道題有什么能力上的本質差異,做對每道題都得到同樣的單位分數。而皮亞杰看到了這種分數差異背后的結構問題,認為那些在某個任務上表現良好與不好的孩子在認知結構上有根本的不同,由此,他提出了認知發展的結構觀,對發展做了里程碑式的、階段的描述。

第五,結構理論。“階段”通常被泛泛地用作“發展水平”的同義語,然而,在最嚴格的意義上,階段指代由特定的結構決定的發展水平質的差異。結構是由要素之間的一系列聯系或關系組成的,這種聯系提供了一個整體,并賦予要素以意義,使要素成為整體中有意義的部分。要素之間的關系變化了,結構也就變化了;但是要素本身變化,結構不一定變化。結構是組織的形式而非內容。這么看來,“發展是由決定要素之間聯系的基本規則的獲得或變化組成的(盧文格, 1998, p32)。”在心理學中,皮亞杰是結構主義的代表人物,他用邏輯數學結構成功刻畫了兒童的認知發展階段,這種做法后來被科爾伯格、塞爾曼等人推廣到道德推理、觀點采擇研究中。然而,并不是每個心理學家,都像皮亞杰那樣理解結構,結構也并非只用于刻畫發展階段,即不只是“發生的”結構。心理學中的“結構”還有很多其他形式,像機械的結構(如弗洛伊德的人格“三我”理論)、統計學層面的結構(如人格與能力的因素結構)。

第六,功能理論。“結構”和“功能”往往是一個事物或系統的兩個方面,它有結構,也必然有功能。正所謂結構是系統內部要素的關系,功能是系統與其之外的系統之間的關系。這兩個定義只是在最抽象的意義上界定了“結構”和“功能”的內涵。就像“結構”一詞具有多種含義那樣,心理學家所說的“功能”的含義也至少有兩類。一方面,指心理功能。這里的“功能”有時被稱作“機能”,有機體有各種心理方面的機能,或者心理功能。例如,在認知心理學中,智能就被定義為一系列的功能,包括符號或信息的輸入、輸出、存儲、復制等。另一方面,指心理的功用。心理的功用體現在三個方面:心理這個系統對其外的環境系統所發揮的作用;某種心理機能對其他心理機能或系統所起的作用;某種心理機能對現實生活的作用或應用價值。簡單說,心理的功用, 就是心理功能的功能。 例如, 美國的那些機能主義者(如詹姆斯、杜威、安吉爾等)認為,心理或意識的主要機能是選瘢最終是為了適應環境以求生存。

此外,心理學中的很多理論都屬于“影響因素”理論,用于描述或解釋事物發生的內部原因與外部條件。有的理論屬于“層級”理論,如馬斯洛的需要層次理論,將事物劃分為不同層次或等級,并闡明每個層級的特點以及層級之間的關系。

綜上所述,心理學研究和理論總是涉及世界的兩個維度:時間(發展與過程)與空間(類型、層次、結構、功能、關系)。從時間方面來說,關于短時間尺度的是認知與學習過程理論,關于中等時間尺度的是畢生發展理論,關于宏觀時間尺度的是心理進化理論與心理變遷理論。從空間方面來說,要么是關于元素的理論(描述事象的理論、類型學理論),要么是關于一個系統內部要素關系的理論(結構理論),要么是關于系統之間關系的理論(功能理論、影響因素理論、層級理論)。理論建構總是與時間或空間有關:以之為對象,在不同層次和側面上進行理論建設。心理學研究要強化現實性與應用導向,就必須重視理論建設。我們要記住勒溫的名言――“沒有什么比一個好理論更實用了。”

3小結:必要的方法論變革

為回應國家和社會發展對心理學的巨大需求,心理學研究者需要深入反思所奉行的方法論,以及所遵從的研究模式,做出必要的理念與方法調整。本文羅列的上述八個方面的方法論問題,可以歸納為三個層面。

首先是研究理念的變革。我們要推動基礎研究和應用研究均衡發展,兼顧旨在理解的學術成果和旨在改變的學術成果,尤其要重視后者;提出問題時,不僅要根據文獻選定尚無人研究過的問題,更要從現實出發,研究尚沒有解決的實際問題。

其次是實證研究方法的變革。在變量選擇方面,一項心理學研究既要有主觀變量,也要有客觀變量,以探討兩方面關系為己任;在被試選擇方面,減少大學生樣本的使用,增加樣本的多樣性,而且,除一般的大樣本外,還要加強超大樣本和單被試的研究;在研究生態效度的提升方面,需要增強實驗處理效應的穩健性,重視現場實驗;在數據統計層面,重視描述統計和效果量指標,兼顧變量指向的統計方法與個體指向的統計方法,注意中介和調節模型的理論分析。

最后是理論思維的變革。 在推理邏輯方面, 不僅要重視統計方法及其背后的“假設-演繹”邏輯的使用,更要重視歸納邏輯的使用,如基于個案歸納理論假說,扎根于經驗資料建構情境化的理論,增加研究者的現實敏感性與想象力;在理論建設方面,掌握各種形態理論的建構方法,敢于并善于提出原創性理論。

總之,我們要在方法論的上述三個層面上,變革心理學學術研究共同體遵奉的一些不當規范和實踐模式,通過改變“現實的心理學”,建設旨在“改變現實”的心理學學科,增強研究成果的現實解釋力和應用價值。

⒖嘉南

林崇德, 辛自強 (2010). 發展心理學的現實轉向. 心理發展與教育, 26(1), 1-8.

盧文格 (1998). 自我的發展. 韋子木譯. 杭州: 浙江教育出版社.

彭凱平 (2014). “幸福中國”大數據研究. 心理技術與應用, 8, 3-4.

萬維鋼 (2014). 萬萬沒想到: 用理工科思維理解世界. 北京: 電子工業出版社.

辛自強 (2010). 有關心理統計的三個疑問. 華南師范大學學報 (社會科學版), 1, 39-46.

辛自強 (2012). 心理學研究方法. 北京: 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

辛自強 (2013). 實證社會科學中的因果關系與理論解釋: 我們需要理解的十對概念. 清華大學教育研究, 3, 7-15.

辛自強 (2015). 理解并改變: 師生共進的治學之道. 中央財經大學校報, 11月23日第3版.

辛自強 (2016). 同心協力譜寫雜志發展新篇章. 心理技術與應用, 4(4), 193-194.

辛自強, 辛素飛 (2014). 被信任者社會身份復雜性對其可信性的影響. 心理學報, 46(3), 415-426.

楊之旭, 辛自強 (2016). 應用心理學中的個體指向方法: 理論、技術與挑戰. 心理技術與應用, 4(12), 744-762.

張h, 辛自強 (2016). 社會心理學中的啟動研究: 范式與挑戰. 心理科學進展, 24(5), 844-854.

Barker, J., McCarthy, P., Jones, M., & Moran, A. (2011). Singlecase research methods in sport and exercise psychology. London: Routledge.

Baumeister, R. F., Vohs, K. D., & Funder, D. C. (2007). Psychology as the science of selfreports and finger Movements: Whatever happened to actual behavior? Perspectives on Psychological Science, 2(4),396-403.

Glaser, B. G., & Strauss, A. L. (1967). The discovery of grounded theory: Strategies for qualitative research. New York: Aldine.

Gneezy, A., Gneezy, U., Nelson, L. D., & Brown, A. (2010). Shared social responsibility: A field experiment in paywhatyouwant pricing and charitable giving. Science, 329(5989), 325-327.

Kotrlik, J. W., Williams, H. A., & Jabor, M. K. (2011). Reporting and interpreting effect size in quantitative agricultural education research. Journal of Agricultural Education, 52(1), 132-142.

Yarnold P. R. (1992). Statistical analysis for singlecase designs. In F. B. Bryant, J. Edwards, R. S. Tindale, E. J. Posavac, L. Heath, E. Henderson, et al. (Eds.), Methodological issues in applied social psychology (pp. 177-196). New York: Plenum Press.

Abstract

第8篇

內容摘要:20世紀80年代以后,公司金融理論的發展就陷入了困境,傳統金融理論不能解釋金融市場頻頻發生的“異象”。在對理性經濟人假說和有效市場假說修正的基礎上,行為金融理論悄然興起。它以心理學對人們決策行為的研究成果為基礎,在解釋金融市場的實際運行機制方面取得了極大的進展,從而使金融理論的研究進入了新的領域。

關鍵詞:行為金融學 理性經濟人 有效市場前景理論

研究背景

現代經濟學以其嚴密的邏輯和數學推理建立起龐大的理論大廈而被稱為社會科學的“皇冠”。隨著全球經濟金融化的進展,金融理論在現代經濟理論中的地位也發生了變化。在短短五十年內,公司金融理論充分吸收和借鑒現代經濟學發展,產生了諸多研究成果。在經濟學這頂皇冠外,金融學已放射出耀眼的光芒,薩繆爾森甚至將金融學喻為 “社會科學的珠冠”。 Zvi Bodie和Robert C.Merton將金融學定義為“研究如何在不確定的條件下對稀缺資源進行跨時的分配。”現代金融學產生于上世紀50年代初,在Von Neumann和Morgenstern提出預期效用函數理論之后,Arrow和Debreu將其吸收進瓦爾拉斯均衡的框架中,成為處理不確定性決策問題的分析范式,這些經濟學理論都對現代金融學的發展做出基礎性重要貢獻。

沿著經濟學提供的理論基石,公司金融學研究碩果累累,Markowitz的投資組合理論,Modigliani-Miller的MM理論,Sharpe等人的資本資產定價理論(CAPM),Fama的有效市場理論,Black-Scholes-Merton的期權定價理論(OPT)和Ross的套利定價理論(APT)等。這些理論都承襲了經濟學的理性經濟人假設,所用的分析框架為一般均衡理論或無套利定價理論。這些理論較好地解釋了金融市場的運行機理和金融資產的定價機制,成為現代金融學的理論基礎。20世紀80年代中期以后,金融市場上日歷效應、IPO溢價、封閉式基金之迷等異象不斷出現,傳統金融理論對此已經無法解釋。也正是這些未解之謎推動了金融學的發展。越來越多的學者開始修正傳統理論的假設,行為金融理論悄然興起,它以心理學的研究成果為依據,從投資者的實際決策心理出發,重新審視主宰金融市場的人的因素對市場的影響,揭示了投資者心理因素在決策行為以及市場定價中的作用和地位,從而使得金融學研究更接近實際。

傳統金融理論的困境

在傳統金融理論的發展過程中,理性經濟人假說和有效市場假說(EfficientMarketHypothesis,EMH)始終是這一理論體系的根基。金融理論研究的是不確定條件下的決策,主流方法是理性經濟人根據自己掌握的信息zi為不確定的狀態ω賦予一個概率分布,并追求期望效用最大化。理性經濟人以期望效用最大化確定自己的證券組合。各類證券供求相等所決定的價格就是證券的市場均衡價格。由于交易者作決策時利用了所掌握的信息,證券的均衡價格就會反映交易者持有的信息。那么,反過來說,交易者在什么情景下能正確地從價格中推測出“足夠”的信息以利于自己的決策呢?這就引出了理性預期均衡。交易者攜帶不同的信念和信息進入市場,達到理性預期均衡時,他們利用均衡價格反映的信息追求期望效用最大化得到的決策就視同他們擁有全部私人信息時一樣;如果沒有新的信息進入,交易者就沒有重新交易的意愿,均衡處于穩定狀態且可以達到資產的帕累托最優配置。

現代金融學關注的是金融資產的定價和配置問題,而金融資產配置的信息有效性,是其中的核心問題之一。有效市場假說被認為是傳統主流金融理論的核心之一,它充分的反映了傳統金融的研究脈絡。Eugene Fama(1970)對有效市場的經典定義是:有效市場是指證券價格總是可以充分體現可獲信息變化所帶來影響的市場。具體來說,EMH包含以下三層基本含義:投資者是理性的,他們能合理評價證券價值,此時市場是有效的;假如某些投資者并非理性,但他們的非理是隨機的,從而彼此的行為相互抵消,此時市場依然有效;假如非理性投資者的非理并非隨機,但由于市場中理性套利者的存在,會消除市場的異常波動,此時市場依然有效。

有效市場理論誕生后,曾在較長時間內經受住了理論和市場的考驗。然而隨著金融市場各種異象頻繁出現,對有效市場的各種質疑不斷涌來。20世紀90年代以后,行為金融學通過實驗手段,從人類決策行為的非理性角度出發,對市場有效性假說提出了質疑。

(一)有限理性個體

根據EMH的觀點,人是完全理性的,投資者是風險厭惡的,他們總會根據期望效用最大化和貝葉斯法則進行決策。然而事實并非如此,Kahneman和Tversky(1973)的研究指出,投資者在決策時,并不遵循期望效用最大化原則,他們并不看重決策最終獲得財富的絕對水平,而更加在意以某參照點為標準的相對財富的變化狀況;Kahneman和Tversky(1979)進一步研究表明,投資者并不是風險厭惡者,而是損失厭惡者。Van Raaij(1981)提出的“經濟心理學”更表明,首先,經濟環境反應出一般經濟狀況的改變,但由于個人因素的差異,不同的人對經濟情況會有不同的認知與感受,加上個人主觀的價值判斷,進而通過行為表現而與經濟環境產生復雜的互動關系。換言之,不同的個體對市場或經濟狀況會有相同或不同的“認知”(Perception),進而轉化為行為和彼此間的相互作用,最后再反饋到市場和經濟中。傳統金融理論將人視之為理性,認為價格變動的原因主要來自于基本面的變化(盈利水平、宏觀經濟環境等等),而忽視了個人和群體決策的作用。行為金融學則大大提升了“人”的地位,修正了傳統金融理論理性人假設的基礎。

(二)非理性投資者的行為并非隨機交易而是群體行為

EMH在理性人假設之后,進一步放松假設:即使存在非理性投資者,但他們之間的交易是隨機進行的,所以彼此的非理會相互抵消掉。但在社會心理學表面,在一個群體中,人們容易受到群體情感的感染,傾向于放棄自己的偏好與習慣,忽略自身可獲得的信息而采取與群體行為相近的行為。認知的系統偏差會導致人們的認知受到整個系統因素的影響,也受到自身所在群體的因素的影響。信息串流使人們在決策時都會參考其他人的選擇,當該選擇是傳統的、流行的或權威的時候,人們更容易忽略自己已有的或可獲得的信息而遵循該選擇。試驗證實人們在相互交流時,交流最多的是共同知識,私有信息得不到交換。Shiller(1999)指出由于人們注意力的限制,只能關注那些熱點信息,并形成相似的信念,而人們的交流以及媒體的宣傳使得這些信念得到進一步加強。羊群效應,即從眾行為,也是人類社會中的一個非常普遍的現象。處于群體中的人們彼此模仿,相互傳染,通過相互間的循環反應和刺激,情緒逐漸高漲人們逐漸失去理性。在金融市場中,通常會導致熱點的頻繁出現,嚴重的時候將出現市場泡沫和金融危機。這些研究可有力地證明了非理性投資者的行為并非是隨機交易而是一種群體行為。

(三)套利者不能保證市場有效

EMH最后一道防線認為即使投資者的行為并非隨機,但由于市場上套利者的存在,也會將市場拉回到有效的基本面上,非理性投資者最終會因為財產消失殆盡而自動離開市場。市場依然將是有效的。現實中的套利不僅充滿風險,而且作用有限。首先,套利的核心是無風險,套利能否發揮其功效,關鍵看能否找到合適的替代品。為了回避風險,套利者在賣出或賣空價格高估證券的同時,必須能買到同質或近似的并且價格未被高估的替代證券。但大多數情況下,證券并沒有明顯合適的替代品。其次,即使能找到合適的替代品,但由于證券的未來價格具有不可預知性,再加上市場上噪音交易者的存在,套利者依然面臨著重大風險。因此,套利者的存在并不能保證市場的有效。

至此,傳統金融理論的理論基礎被擊穿,以心理學研究成果為基礎的“行為金融學”逐漸成為金融學研究中的一個重要領域。

行為金融理論的興起及研究體系

(一)行為金融學的產生和發展

1979年,Kahneman和Tversky里程碑式的文章《前景理論:風險狀態下的決策分析》發表,在更加現實的假設基礎之上,正式提出了經典的前景理論(Prospect Theory)。前景理論對投資者的決策框架進行了修正,提出在不確定條件下投資者的決策動機會受到自身和外界各種變量的影響,在決策的編輯階段往往會依據個人決策偏好而對各種備擇方案進行編碼,在決策評價階段,相對于參考點,投資者對收益和風險的預期決定了最終決策方案的制定。Kahneman和Tversky在建立了不確定條件下的投資者決策框架之后,提出一個理論模型來詮釋投資者的決策行為。此模型分別用兩個函數來描述投資者的決策:一是價值函數(value function)v(x);二是決策權重函數(decision weighting function)π(p)。其中,價值函數取代了預期效用理論中的效用函數,決策權重函數則將預期效用理論中的概率轉換成決策權重,則投資者的決策方案(假定期望值為psi的方案被選擇)的選擇模型為:

,其中(j=1,2,…,m ;j∈J)(1)

ps0= Maxpi s其中(i=1,2,…,n;i∈I) (2)

pij>0且,pij為備擇方案,i為可能發生的各種概率,j為某個概率的編號。在各種備擇方案中,具有最大期望值ps0的決策方案將被投資者所選擇。

前景理論通過一個完全按照心理試驗結果構造出來的函數來刻畫偏好,創造性地建立了一種非期望效用的決策目標。該理論對傳統的風險決策理論進行了修正,指出在不確定條件下,許多判斷和決策都會系統性地偏離傳統金融理論的最優決策過程,從而嚴重沖擊和動搖了傳統財務理論所信奉的期望效用理論。1982年,Kahneman和Tversky與Slovic合作發表了《不確定下的判斷:啟發式與偏差》一文,研究了人類行為與投資決策經典經濟模型的基本假設相沖突的三個方面,即風險態度、心理賬戶和過度自信,并將觀察到的現象稱之為“認知偏差”。這兩篇文章的發表標志著行為金融理論的正式創立,為行為金融理論的興起和成長奠定了堅實的理論基礎。

20世紀80年代中期開始,行為金融理論有了更進一步的發展。實踐中金融市場異象頻發,理論上前景理論得到進一步完善,實驗心理學完成了影響巨大的認知革命,這些都促進了行為金融學的深化發展。Debondt和Thaler(1985) 發表了《股票市場過度反應了嗎?》一文,著力對“過度反應”進行深入的研究,系統地提出了“過度反應”假說,并利用50多年的市場數據對此假設進行實證檢驗。文章認為所謂的“過度反應”是和貝葉斯規則中的“恰當反應”相對而言的。在貝葉斯規則中,投資者是完全理性的,因此他們對信息的理解是一致的、無偏的,對信息會產生適當的修正。“過度反應”無疑打破了這一觀點,投資者實際的投資行為存在著非理性的一面,對信息反應情緒化,會產生反應過度,造成估價過低或過高,并得出了美國股市存在反應過度的實證結論。基于“過度反應”假設,Debondt和Thaler(1987)對“價格長期反轉現象”進行了解釋:投資者在前期的交易中反應過度,導致價格偏離太遠,后期進行自我糾正,因而出現了前期“虧損”組合在后期有更好的收益率表現的現象。Shefrin和Statman(1985)發表《過早出售贏利股而過久持有損失股的處置效應:理論和證據》一文,解釋了投資者對贏利股票過早拋出、對損失股票繼續持有的異常現象――處置效應,并驗證了美國股市的投資者存在處置效應。這兩篇論文表明行為金融理論已經開始解釋金融市場異象,進入理論指導實踐的階段。這使人們進一步認識到行為金融理論的魅力所在,從而吸引了一大批優秀學者的介入研究,掀開了行為金融理論研究的熱潮。

20世紀90年代以后,行為金融理論迎來了它的繁榮階段。Shiller(1981,1990)主要研究了股票價格的異常波動、股票市場中的羊群行為、投資價格與流行心態的關系等;thaler(1987,1999)主要研究了股票回報率的時間序列以及投資者的心理賬戶問題;Debondt (1993)發現個體投資者的情緒與股市總體表現呈顯著的相關關系;Shefrin和Statman(1994)提出了BAPM模型;Barberis,Shleifer和Vishny(1998)提出了BSV模型;Shefrin和Statman(2000)提出了BPT模型;Jegadeesh和Titman(2001)發現美國股票市場存在顯著的中期動量效應。特別是Shleifer教授2000年出版了《并非有效的市場:行為金融學導論》一書,書中用了一章的篇幅探討了行為金融領域有待繼續探討的問題,并就四個方面提出了20個值得深入研究的課題,為行為金融理論的繼續深入研究指明了方向。

(二)行為金融學的研究體系

到目前為止,行為金融學的研究體系仍有爭論。但有一點非常明確的是,學者們對行為金融學應該由“基于個人認知和決策相關的心理學研究的投資者心態與行為分析”和“有限套利及市場非有效性”這兩個理論基礎構成已經基本達成共識。其中“有限套利和市場非有效性”主要探討現實證券市場中套利行為的作用不可能充分實現,它解釋了為什么價格對信息會存在著不適當的反應;而“投資者心態和行為分析”則要研究現實世界中投資者在買賣證券時是如何形成投資理念和對證券進行判斷的。Shleifer(2003)認為,“這兩者缺一不可,如果套利是充分的,那么套利者可以及時調整無信息變化下的需求變動,而且價格也會及時做出準確的反應。這樣的話,即使許多投資者是非理性的,市場仍然有效。另一方面,如果投資者都完全理性,就沒有力量來擾亂最初的有效市場,價格也就不會偏離有效價值水平。”有鑒于此,李心丹(2005)認為,與傳統金融學相對應,行為金融學研究主題包括三個層次:投資者的個體行為;投資者的群體行為;有限套利和非有效市場 ,其中前兩個層次歸納起來就是“投資者心理和行為分析”。第一個層次就是投資者個體行為,它側重于分析投資者個體行為,以及這種普遍性的個體行為偏差對市場可能產生的中長期影響;另一個層次就是投資者群體行為,它主要是指因投資者之間行為的相互影響而導致的市場整體表現出的行為方式偏差。第三層次研究主要集中于對市場異象的挖掘和其深層次原因的分析。一系列理論文章表明在理易者和非理易者相互影響的經濟體中,非理性對價格的影響是實質性的和長期的。現實中存在著許多原因導致傳統金融理論中有效市場賴以生存的“套利”難以發揮作用,從而導致股市對信息的反應存在著系統性的偏離。

關于行為金融理論發展的幾點思考

行為金融學的發展還不成熟。行為金融理論對傳統財務理論進行了深刻的反思,從人的角度來解釋市場行為和現象,充分考慮了市場參與者的心理因素和情緒在決策中的作用,打破了“理性人的神話”,為人們理解資本市場提供了一個全新的、人性化的視角。同時較為系統地對EMH和傳統財務理論提出挑戰并能夠有效的解釋了市場異象。但不可否認的是,行為金融學距離一個成熟的學派尚有相當的距離。迄今為止還沒能整合成一個系統的理論,較為分散。在運用心理學、社會學等其他學科的方法與結合傳統金融方法的道路上,也還沒有太多的標志性的案例。其提出的理論框架也需要得到進一步的實證數據的支持。由于該理論所引用的主要是實驗心理學的若干理論,而實驗室與現實生活有較大差別這也是該理論的一個弱點。

行為金融理論并非是傳統金融理論的取而代之。行為金融學并不試圖完全以往的理論,它只是在開拓金融學的研究思路和方法,是對傳統金融理論的進一步延伸與拓展,是對傳統金融理論的有益補充,以求完善和修正金融理論,使其更加可信、有效。行為金融學把“人”重新放入研究的視野,把實驗的方法帶入了金融學,并且對整個經濟學的最基本假設進行了一種革命式的檢討和前提性的反思,使人們的眼界豁然開朗。行為金融學并非是對傳統金融學的取而代之,金融理論接下來要研究的問題是如何將傳統金融理論與行為理論更好的融合,最終構建起完整有效的現代金融理論框架。

從傳統金融理論到行為金融理論,是從研究金融市場“應該”怎樣運行到研究金融市場“實際”是怎樣運行的發展。傳統金融理論從理性經濟人假設出發,在解釋金融市場“應該”怎樣運行的“規范研究”方面,取得了相當輝煌的成就。但是,現實中人們的實際決策行為與假設中的“理性經濟人”又有著較大的差異。因此,傳統金融理論在解釋金融市場的“實際”運行方面遇到了很大的困難。行為金融學以心理學對人們決策行為的研究成果為基礎,在解釋金融市場的實際運行機制方面取得了較大的進展。可以說,行為金融學的發展是解釋金融市場實際運行機制的一個必然結果。

參考文獻:

1.Kahneman, Daniel, and Amos Tversky(1979)"Prospect theory: An analysis of decision under risk," Econometrica 47

2.Shefrin, H•(2000)•Beyond Greed and Fear, Boston, MA: Harvard Business School Press

3.Tversky, A•, and D•Kahneman (1974)•"Judgment under uncertainty: Heuristics and Biases,"Science 185

4.李心丹.行為金融理論:研究體系及展望.金融研究,2005(1)

5.李心丹,王冀寧,傅浩.中國個體證券投資者交易行為的實證研究.經濟研究,2002(11)

6.張圣平,熊德華等.現代經典金融學的困境與行為金融學的崛起.金融研究,2003(4)

7.張多蕾,孟華婷.行為財務理論發展歷程評述.廣東財經職業學院學報,2007(4)

8.李心合.對公司財務學理論及方法論局限性的認識與批判.會計研究,2004(10)

9.威廉•L•麥金森.公司財務理論.東北財經大學出版社,2002

10.李心合.財務管理學的困境與出路.會計研究,2006(7)

11.田國強.現代經濟學的基本分析框架與研究方法.經濟研究,2005(2)

12.安德瑞•史萊佛著,趙英軍譯.并非有效的市場:行為金融學導論.中國人民大學出版杜,2003

13.李心丹.行為金融學.上海三聯書店,2004

作者簡介:

第9篇

論文摘要:教育技術是新興的教育方式,也是有效的教學培訓手段,本文論述了教育技術對當前教育方式、方法和內容方面的影響和促進作用。

教育技術新興學科,歷史雖短但在我國的高等教育中卻有著它重要的地位。它是當今教學領域里不可缺少的、越來越受重視的重要手段。不論是對其他學科如物理、機械、化學、數學等等學科都會體現出它的應用效果和價值,都會促進各種學科在教學方法和效果上的創新。就其教育技術學科本身來說也是一門有利于培養學生創新能力的學科。

1教育技術展寬了學生的視野、擴展了教學內容

當今社會要求人才要有高素質、要有創新能力,僅靠學習書本上的知識是遠遠不夠的,那么教育技術教會了學生跨越課堂探索知識的能力,多媒體技術、網絡技術的應用使學生在課堂上就可以博覽到全球各大圖書館、資源庫等找到書本上找不到的知識和信息,可見教育技術是聯系教師與學生之間必不可少的中介。這就無形中跨越了課堂擴展了教學內容、擴大了學生的視野;培養了學生探索知識能力、自學能力和生存能力。

2教育技術改革了教學、培訓方法

現代教學媒體為新型教學模式的建構提供了理想的教學環境,以計算機為基礎的現代教學媒體主要是多媒體計算機教學,它體現了現代教育技術的應用。多媒體教學會產生出一種新的圖文并茂的豐富多彩的人機對話交互方式,而且可以有立即反饋的效果,就這樣一種交互方式對于教學過程來說具有重要意義。它能有效地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產生強烈的學習欲望,從而形成學習動機。實驗心理學家赤瑞特拉先生作過兩個心理實驗,一個是關于人類獲取信息的來源,他通過大量實驗證實人類獲取的信息83%來自視覺,11%來自聽覺,這兩個加起來就有94%。還有3.5%來自嗅覺,1.5%來自觸覺,1%來自味覺。多媒體技術既能看得見,又能聽得到,還能提供交互操作,這樣通過多種感官的刺激所獲取的信息量,比單一地聽老師講課效果要好得多。例如應用教育技術手段開發的電力安全生產教育多媒體系統中為使職工感受震撼而受教育,模擬出的事故現場非常逼真,使人身臨其境,視覺、聽覺感受強烈刺激真正起到教育作用。另一個實驗是關于知識保持即記憶持久性的實驗。實驗證實人們一般能記住自己閱讀內容的10%,自己聽到內容的20%,自己看到內容的30%,邊聽邊看內容的50%,在交流過程中自己所說內容的70%。就是說如果既能聽到又能看到,再通過討論、交流用自己的語言表達出來,知識的保持效果將會大大優于傳統教學的效果。這說明現代的教學手段應用于教學過程不僅非常有利于知識的獲取,而且非常有利于知識的保持。

3教育技術改變了教學模式與方式

信息化教學為我們提供了多元的教學模式,各種教學模式之間并不完全是相互替代的關系,而是相互補充和相互促進的關系。單一的教育模式無法完成教學的全過程,要根據教學目標、教學內容、教學環境、教學對象選擇不同的教學模式和教學方法。傳統的教學模式與方式基本是以教師為主角的“一言堂”方式,而信息時代的到來,教育技術使得教師的講變為了導,學生的聽變為了學。教師講課應該變為向導式引導,教師的角色應該從傳統的專家變為學生求知過程中的合作者與引導者,即在介紹了基本的知識后,教師的主要任務是引導學生進行積極主動的學習和探索活動。只有這樣才能充分發揮學生的潛力以及豐富的信息資源的作用,達到教學效果的最佳。同時學生應承擔更多的責任,要有更大的主動性,才會有更大的創造性。更重要的是學生能運用學習的技能,獨立從書本、教師、互聯網、資源庫等處獲得更多更豐富的知識,這種建立在學生興趣與自覺性上的學習模式,使學生獲得的知識會更加深刻、鞏固。

4現代教育技術更強調理論結合實踐,提高學生的動手能力

第10篇

>>2013年10月云南自考真題

>>2013年10月云南自考答案

2013年10月云南自考科目(自學考試各個專業的考試科目不同,具體點擊查看:自學考試科目)

專業 層次 學制 主要課程 音樂教育 專科 兩年 大學語文、基礎樂理、視唱練耳、基礎聲樂、基礎和聲、合唱與指揮基礎、基礎鋼琴、藝術概論、民族民間音樂、音樂欣賞、中學音樂教學法、計算機應用基礎、計算機應用基礎實踐、基礎鋼琴實踐、基礎聲樂實踐、 本科 兩年 英語(二)、中外音樂史、中外音樂欣賞、和聲學、音樂作品分析、歌曲寫作、音樂教育學、音樂美學、簡明配器法、歌曲鋼琴伴奏、聲樂實踐、歌曲鋼琴伴奏、聲樂實踐、歌曲鋼琴伴奏實踐、視唱練耳實踐、畢業論文 經濟法 專科 兩年 大學語文、法理學、憲法學、民法學、民事訴訟法學、公司法、經濟法概論、刑法學、合同法、稅法、國際經濟法概論、勞動法、計算機基礎、人力資源管理 本科 兩年 英語(二)、行政處罰法、行政復議法學、國家賠償法、經濟法學原理、企業與公司法、行政法學、勞動法、金融法概論、房地產法、環境法學、稅法原理、行政訴訟法、財務管理學(輔修) 市場營銷 專科 兩年 政治經濟學(財經類)、高等數學(一)、基礎會計學、經濟法概論(財經類)、大學語文(專)、國民經濟統計概論、消費心理學、談判與推銷技巧、企業管理概論、公共關系學、廣告學(一)、市場營銷學、市場調查與預測、計算機應用基礎(含實踐) 本科 兩年 英語(二)、高等數學(二)、市場營銷策劃、金融理論與實務、商品流通概論、消費經濟學、國際商務談判、國際貿易理論與實務、企業會計學、國際市場營銷學、管理系統中計算機應用(含實踐) 公共關系 本科 兩年 人際關系學、公共關系口才、現代談判學、公共關系案例、國際公共關系、公關政策、企業文化、創新思維理論與方法、領導科學、人力資源管理(一)、現代資源管理(一)、廣告運作策略 行政管理 專科 兩年 大學語文(專)、政治學概論、法學概論、現代管理學、行政管理學、市政學、人力資源管理(一)、公文寫作與處理、管理心理學、公共關系學、社會研究方法、秘書工作 、計算機應用基礎(含實踐) 本科 兩年 英語(二)、當代中國政治制度、西方政治制度、公共政策、領導科學、國家公務員制度、行政組織理論、行政法與行政訴訟法(一)、社會學概論、中國行政史、中國文化概論、普通邏輯、財務管理學、秘書學概論、企業管理概論 漢語言文學 專科 兩年 文學概論、中國現代文學作品選、中國當代文學作品選、中國古代文學作品選(一、二)、外國文學作品選、現代漢語、古代漢語、寫作等 本科 兩年 美學、中國現代文學史、中國古代文學史(一、二)、外國文學史、語言學概論、英語(二)、兩門選修課、畢業論文 涉外秘書學 專科 兩年 英語(一)、大學語文(專)、公共關系、外國秘書工作概況、涉外秘書實務、涉外法概要、 本科 兩年 英語(二)、中外文學作品導讀、國際貿易理論與實務、經濟法概論、秘書語言研究、公關禮儀、交際語言學、國際商務談判、中外秘書比較、口譯與聽力等 對外漢語 本科 兩年 現代漢語、實用英語、中國古代文學、中國現當代文學、外國文學、外國文化概論、對外漢語教學概論、英語表達與溝通(實踐環節)畢業論文等 英語翻譯 專科 兩年 英語寫作基礎、綜合英語(一二)、英語閱讀(一)、英語國家概況、英語筆譯基礎、初級英語筆譯、初級英語口譯、英語聽力 本科 兩年 中級筆譯、高級筆譯、中級口譯、同聲傳譯、英漢語言文化比較、第二外語(日/ 法)、高級英語、英美文學選讀、畢業論文 日語 專科 兩年 基礎日語(一二)、日語語法、日本國概況、日語閱讀(一二)、經貿日語、日語聽力、日語口語 本科 兩年 高級日語(一二)、日語句法篇章法、日本文學選讀、日漢翻譯、第二外語(英/法)、現代漢語、計算機應用基礎、日語口譯與聽力、畢業論文 英語 專科 兩年 綜合英語(一二)、英語閱讀(一二)、英語寫作基礎、英語國家概況、英語聽力,口語等 本科 兩年 英語寫作、高級英語、英美文學選讀、英語翻譯、經貿知識英語、口譯與聽力、二外(日語)等 外貿英語 專科 兩年 綜合英語(一二)、英語閱讀(一)、英語寫作基礎、英語國家概況、國際貿易理論與實務、英語聽力、口語、外貿英語閱讀等 本科 兩年 英語寫作、高級英語、英美文學選讀、英語翻譯、經貿知識英語、外貿口譯與聽力、二外(日語)等 公共事業管理 專科 兩年 計算機應用基礎、公共事業管理概論、社會學概論、管理學原理、人力資源開發與管理、公共關系、社會調查與方法、行政管理學、文教事業管理、計劃生育管理、秘書學概論、計算機應用基礎(實踐)等 本科 兩年 英語(二)、公共管理學、公共政策、公共事業管理、公共經濟學、非政府組織管理、行政法學、人力資源管理(一)、管理信息系統、畢業論文等 工商企業管理 專科 兩年 計算機應用基礎、基礎會計學、經濟法概論、國民經濟統計概論、企業管理概論、生產與作業管理、市場營銷學、中國稅制、企業會計學、人力資源管理、企業經濟法(輔修)、民法學(輔修); 本科 兩年 英語(二)、高等數學、管理系統中計算機應用、國際貿易管理與實務、管理學原理、財務管理、金融理論與實務、企業經營戰略、組織行為學、質量原理、企業管理咨詢、合同法(輔修)、行政法學(輔修)。 國際貿易 專科 兩年 高等數學、法律基礎、計算機應用基礎、英語、國際貿易實務、國際金融、國際商法、中國對外貿易、WTO知識概論、市場營銷學等 本科 兩年 國際市場營銷學、世界市場行情、國際商務談判、企業會計學、國際運輸與保險、西方經濟學、外國經貿知識選讀、涉外經濟法、經貿知識英語等 金融管理 專科 兩年 證券投資分析、保險學原理、銀行會計學、商業銀行業務與管理、貨幣銀行學、財政學、經濟法概論、基礎會計學、管理學原理等 本科 兩年 管理會計實務、國際財務管理、公司法律制度研究、英語(二)、電子商務概論、組織行為學、風險管理、高級財務管理、審計學、政府政策與經濟學等 會計(電算化) 專科 兩年 英語(一)、大學語文、高等數學(一)、基礎會計學、國民經濟統計概論、數據庫及應用、財政與金融、會計電算化、成本會計、財務管理學、計算機應用基礎、經濟法概論(財經類) 本科 兩年 高等數學(二)、、英語(二)、數據結構、審計學、管理學原理、通用財務軟件、計算機網絡基礎、財務報表分析(一)、金融理論與實務、高級財務軟件、操作系統。加考課程:會計電算化、財務管理學、成本會計、基礎會計學、政治經濟學(財經類) 人力資源管理 專科 兩年 管理學原理、組織行為學、人力資源管理學、人力資源經濟學、企業勞動工資管理、勞動就業論、社會保障、勞動與社會保障法、公共關系學、應用文寫作等 本科 兩年 企業戰略管理、人力資源戰略與規劃、人力資源培訓、人事測評理論與方法、人力資源薪酬管理、績效管理、人力資源開發管理理論與策略、管理信息系統等 文化事業管理 專科 兩年 英語(一)、寫作、中國文化概論、文化管理學、文化行政學、文化政策與法規、文化經濟學、文化策劃與營銷、藝術概論、社會學概論、民間文學、計算機 文化產業 本科 兩年 英語(二)、中國文化導論、文化產業與管理、文化產業創意與策劃、文化市場與營銷、外國文化導論、媒介經營與管理、文化服務與貿易 經濟信息管理 專科 兩年 高等數學、計算機網絡基礎、計算機應用技術、計算機軟件基礎、計算機組成原理、經濟信息導論、計算機信息基礎、信息經濟學等 本科 兩年 英語(二)、應用數學、中級財務會計、計算機網絡技術、社會研究方法、網絡經濟與企業管理、數據庫及應用、電子商務概論、高級語言程序設計、應用數理統計、經濟預測方法。 游戲軟件開發技術 專科 兩年 英語(一)、高等數學、計算機游戲概論、高級語言程序設計、游戲作品賞析、計算機網絡技術、游戲軟件開發基礎、市場營銷、動畫設計基礎等 本科 兩年 英語(二)、游戲創意與設計概論、可視化程序設計、藝術設計基礎、多媒體應用技術、DirectX、Java語言程序設計、游戲開發流程與引擎原理、游戲架構導論、軟件工程、游戲心理學等 電子商務 專科 兩年 電子商務英語、經濟學(二)、計算機與網絡技術基礎、市場營銷(三)、基礎會計學、市場信息學、國際貿易實務(三)、電子商務概論、商務交流(二)、網頁設計與制作、互聯網軟件應用與開發、電子商務案例分析、綜合作業 本科 兩年 英語(二)、數量方法(二)、電子商務法概論、電子商務與金融、電子商務網站設計原理、電子商務與現代物流、互聯網數據庫、網絡營銷與策劃、電子商務安全導論、網絡經濟與企業管理、商法(二) 信息技術教育 本科 兩年 英語(二)、物理(工)、數據庫原理、數據結構、計算機網絡與通信、計算機系統結構、軟件工程、數值分析、面向對象程序設計、計算機輔助教育、高級語言程序設計、數字邏輯、中學信息技術教學與實踐研究 計算機及應用 專科 兩年 大學語文、高等數學、英語(一)、模擬電路與數字電路、計算機應用技術、匯編語言程序設計、數據結構導論、計算機組成原理、微型計算機及其接口技術、高級語言程序設計(一)、操作系統概論、數據庫及其應用、計算機網絡技術 本科 兩年 英語(二)、高等數學、物理(工)、離散數學、操作系統、數據結構、面向對象程序設計、軟件工程、數據庫原理、計算機系統結構、計算機網絡與通信 電子政務 專科 兩年 行政管理學、公文寫作與處理、公共事業管理、行政法學、經濟管理概論、辦公自動化原理及應用、政府信息資源管理、電子政務概論、管理信息系統、計算機應用技術 本科 兩年 英語(二)、公共管理學、電子政務理論與技術、政府經濟學、信息化理論與實踐、網站建設與管理、計算機網絡與通信、電子政務案例分析、信息與網絡安全管理 電子技術 專科 兩年 英語 (一)、電工原理 、高等數學、線性代數、線性電子電路、非線性電子電路、數字電路、計算機基礎與程序設計、電子測量、音響技術、微型計算機原理 及應用 、辦公自動化 設備、 電子工程 本科 兩年 英語(二)、高等數學(工本) 、物理(工) 、復變函數與積分變換、概率論與數理統計(二)、工程經濟、信號與系統、計算機軟件基礎(二)、數字信號處理、單片機原理與應用、自動控制理論(二)、聲視頻技術 服裝設計 專科 兩年 構成藝術、服裝工藝、服裝結構設計、服裝款式設計、服裝紙樣設計、服裝市場營銷等 本科 兩年 服裝設計、服裝紙樣設計、服裝圖形設計、服裝計算機輔助設計、服裝立體剪裁、展示工藝、企業形象設計、服裝飾品設計等 數控技術 專科 兩年 機械設計基礎、公差配合與技術測量、數控編程與操作、CAD/CAM、電工學等 本科 兩年 模擬數字及電力電子技術、傳感器與監測技術、微型計算機原理與接口技術、機床數控原理、CAD/CAM軟件應用、模具與現代加工技術等 視覺傳達設計 專科 兩年 構成藝術、插圖藝術設計、包裝結構與包裝裝潢設計、平面廣告設計、機構形象設計( VI )、商品攝影、POP與DM廣告設計等 本科 兩年 書籍裝幀設計、包裝工藝與設計、創意網頁設計、影視廣告、方案與腳本、室內設計、景觀設計、展示設計、家具設計 動漫設計 專科 兩年 構成藝術、字體設計、動畫基礎、動畫運動、電腦圖像設計、動畫概論 本科 兩年 漫畫設計、動畫場景設計、動畫分鏡頭、二維動畫制作、三維動畫制作動畫特效合成、動畫創作 生物技術 專科 兩年 普通生物學、食品分析與檢驗、發酵工藝學、生物制藥技術、生物化學、微生物學、細胞工程、基因工程、酶學、病毒學、現代生物技術導論等 生物工程 本科 兩年 英語、工程制圖、化工原理、生物工藝學、微生物遺傳與育種、生化工程、生物制藥學、生化分離工程、高等數學等 食品工程 專科 兩年 基礎化學、食品化學、食品微生物學、食品工藝學、食品分析 本科 兩年 食品工程原理、食品營養、食品加工技術、釀造食品加工、食品法規、食品包裝與設計、農產品儲藏運銷學、計算機應用基礎 景觀園林 本科 兩年 英語、園林工程制圖、園林藝術原理、景觀生態學、園林建筑學、園林CAD、園林規劃設計、園林工程學、3DMAX、園林植物保護學、園林美學 新聞 專科 兩年 計算機應用基礎(含實踐)、漢語基礎、社會學概論、中國現代文學作品選、新聞學概論、中國新聞事業史、新聞采訪寫作、報紙編輯、廣播新聞與電視新聞、廣告學、新聞心理學 本科 兩年 英語(二)、新聞評論寫作、新聞攝影、外國新聞事業史、中外新聞作品研究、傳播學概論、公共關系學、新聞事業管理、文學概論 應用心理學 專科 兩年 大學語文、實驗心理學、生理心理學、發展心理學、教育心理學、心理與教育統計學、社會心理學、管理心理學、醫學心理學、心理測量、普通心理學(含實踐)、計算機應用基礎(含實踐) 本科 兩年 英語(二)、認知心理、心理學研究方法、心理學史、變態心理學、學習心理學、心理咨詢原理與技術(含實踐)、學校心理學、心理診斷、行為改變技術(含實踐) 小學教育 專科 兩年 大學語文、教育原理、科學技術社會、小學教育心理學、小學科學教育、小學教育科學研究、小學語文教學論、小學數學教學論、小學班主任、素質教育導論 本科 兩年 英語(二)、心理衛生與心理輔導、課程與教學論、發展與教育心理學、中外教育簡史、中小學教育管理、比較教育、小學藝術教育、現代教育測量與評價、中小學教育信息技術、學校管理心理學、教學設計、德育原理、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研究、畢業實習、畢業論文 學前教育學 專科 兩年 學前教育學、學前發展心理學、學前衛生學、兒童文學、學前教育心理學、幼兒園組織與管理、學前兒童數學教育、學前兒童語言教育、學前兒童科學教育、科學技術社會 本科 兩年 英語(二)、教育學原理、學前游戲論、幼兒園課程論、學前比較教育、中外學前教育史、幼兒園活動設計、學前教育科學研究、家庭教育學 教育技術學 本科 兩年 英語(二)、教學設計、教育電視系統、教育電視節目制作、計算機輔助教育、多媒體教學系統、高級語言程序設計、教與學的基礎原理、教育傳播方法研究、教育電聲系統及軟件制作、信息技術課程教學論、 教育管理 本科 兩年 英語(二)、教育管理原理、教育評估與督導、教育經濟學、教育統計與測量、教育法學、教育預測與規劃、中外教育管理史、管理心理學、高等教育管理

第11篇

>>2013年10月廣東自考真題

>>2013年10月廣東自考答案

2013年10月廣東自考科目(自學考試各個專業的考試科目不同,具體點擊查看:自學考試科目)

專業 層次 學制 主要課程 音樂教育 專科 兩年 大學語文、基礎樂理、視唱練耳、基礎聲樂、基礎和聲、合唱與指揮基礎、基礎鋼琴、藝術概論、民族民間音樂、音樂欣賞、中學音樂教學法、計算機應用基礎、計算機應用基礎實踐、基礎鋼琴實踐、基礎聲樂實踐、 本科 兩年 英語(二)、中外音樂史、中外音樂欣賞、和聲學、音樂作品分析、歌曲寫作、音樂教育學、音樂美學、簡明配器法、歌曲鋼琴伴奏、聲樂實踐、歌曲鋼琴伴奏、聲樂實踐、歌曲鋼琴伴奏實踐、視唱練耳實踐、畢業論文 經濟法 專科 兩年 大學語文、法理學、憲法學、民法學、民事訴訟法學、公司法、經濟法概論、刑法學、合同法、稅法、國際經濟法概論、勞動法、計算機基礎、人力資源管理 本科 兩年 英語(二)、行政處罰法、行政復議法學、國家賠償法、經濟法學原理、企業與公司法、行政法學、勞動法、金融法概論、房地產法、環境法學、稅法原理、行政訴訟法、財務管理學(輔修) 市場營銷 專科 兩年 政治經濟學(財經類)、高等數學(一)、基礎會計學、經濟法概論(財經類)、大學語文(專)、國民經濟統計概論、消費心理學、談判與推銷技巧、企業管理概論、公共關系學、廣告學(一)、市場營銷學、市場調查與預測、計算機應用基礎(含實踐) 本科 兩年 英語(二)、高等數學(二)、市場營銷策劃、金融理論與實務、商品流通概論、消費經濟學、國際商務談判、國際貿易理論與實務、企業會計學、國際市場營銷學、管理系統中計算機應用(含實踐) 公共關系 本科 兩年 人際關系學、公共關系口才、現代談判學、公共關系案例、國際公共關系、公關政策、企業文化、創新思維理論與方法、領導科學、人力資源管理(一)、現代資源管理(一)、廣告運作策略 行政管理 專科 兩年 大學語文(專)、政治學概論、法學概論、現代管理學、行政管理學、市政學、人力資源管理(一)、公文寫作與處理、管理心理學、公共關系學、社會研究方法、秘書工作 、計算機應用基礎(含實踐) 本科 兩年 英語(二)、當代中國政治制度、西方政治制度、公共政策、領導科學、國家公務員制度、行政組織理論、行政法與行政訴訟法(一)、社會學概論、中國行政史、中國文化概論、普通邏輯、財務管理學、秘書學概論、企業管理概論 漢語言文學 專科 兩年 文學概論、中國現代文學作品選、中國當代文學作品選、中國古代文學作品選(一、二)、外國文學作品選、現代漢語、古代漢語、寫作等 本科 兩年 美學、中國現代文學史、中國古代文學史(一、二)、外國文學史、語言學概論、英語(二)、兩門選修課、畢業論文 涉外秘書學 專科 兩年 英語(一)、大學語文(專)、公共關系、外國秘書工作概況、涉外秘書實務、涉外法概要、 本科 兩年 英語(二)、中外文學作品導讀、國際貿易理論與實務、經濟法概論、秘書語言研究、公關禮儀、交際語言學、國際商務談判、中外秘書比較、口譯與聽力等 對外漢語 本科 兩年 現代漢語、實用英語、中國古代文學、中國現當代文學、外國文學、外國文化概論、對外漢語教學概論、英語表達與溝通(實踐環節)畢業論文等 英語翻譯 專科 兩年 英語寫作基礎、綜合英語(一二)、英語閱讀(一)、英語國家概況、英語筆譯基礎、初級英語筆譯、初級英語口譯、英語聽力 本科 兩年 中級筆譯、高級筆譯、中級口譯、同聲傳譯、英漢語言文化比較、第二外語(日/ 法)、高級英語、英美文學選讀、畢業論文 日語 專科 兩年 基礎日語(一二)、日語語法、日本國概況、日語閱讀(一二)、經貿日語、日語聽力、日語口語 本科 兩年 高級日語(一二)、日語句法篇章法、日本文學選讀、日漢翻譯、第二外語(英/法)、現代漢語、計算機應用基礎、日語口譯與聽力、畢業論文 英語 專科 兩年 綜合英語(一二)、英語閱讀(一二)、英語寫作基礎、英語國家概況、英語聽力,口語等 本科 兩年 英語寫作、高級英語、英美文學選讀、英語翻譯、經貿知識英語、口譯與聽力、二外(日語)等 外貿英語 專科 兩年 綜合英語(一二)、英語閱讀(一)、英語寫作基礎、英語國家概況、國際貿易理論與實務、英語聽力、口語、外貿英語閱讀等 本科 兩年 英語寫作、高級英語、英美文學選讀、英語翻譯、經貿知識英語、外貿口譯與聽力、二外(日語)等 公共事業管理 專科 兩年 計算機應用基礎、公共事業管理概論、社會學概論、管理學原理、人力資源開發與管理、公共關系、社會調查與方法、行政管理學、文教事業管理、計劃生育管理、秘書學概論、計算機應用基礎(實踐)等 本科 兩年 英語(二)、公共管理學、公共政策、公共事業管理、公共經濟學、非政府組織管理、行政法學、人力資源管理(一)、管理信息系統、畢業論文等 工商企業管理 專科 兩年 計算機應用基礎、基礎會計學、經濟法概論、國民經濟統計概論、企業管理概論、生產與作業管理、市場營銷學、中國稅制、企業會計學、人力資源管理、企業經濟法(輔修)、民法學(輔修); 本科 兩年 英語(二)、高等數學、管理系統中計算機應用、國際貿易管理與實務、管理學原理、財務管理、金融理論與實務、企業經營戰略、組織行為學、質量原理、企業管理咨詢、合同法(輔修)、行政法學(輔修)。 國際貿易 專科 兩年 高等數學、法律基礎、計算機應用基礎、英語、國際貿易實務、國際金融、國際商法、中國對外貿易、WTO知識概論、市場營銷學等 本科 兩年 國際市場營銷學、世界市場行情、國際商務談判、企業會計學、國際運輸與保險、西方經濟學、外國經貿知識選讀、涉外經濟法、經貿知識英語等 金融管理 專科 兩年 證券投資分析、保險學原理、銀行會計學、商業銀行業務與管理、貨幣銀行學、財政學、經濟法概論、基礎會計學、管理學原理等 本科 兩年 管理會計實務、國際財務管理、公司法律制度研究、英語(二)、電子商務概論、組織行為學、風險管理、高級財務管理、審計學、政府政策與經濟學等 會計(電算化) 專科 兩年 英語(一)、大學語文、高等數學(一)、基礎會計學、國民經濟統計概論、數據庫及應用、財政與金融、會計電算化、成本會計、財務管理學、計算機應用基礎、經濟法概論(財經類) 本科 兩年 高等數學(二)、、英語(二)、數據結構、審計學、管理學原理、通用財務軟件、計算機網絡基礎、財務報表分析(一)、金融理論與實務、高級財務軟件、操作系統。加考課程:會計電算化、財務管理學、成本會計、基礎會計學、政治經濟學(財經類) 人力資源管理 專科 兩年 管理學原理、組織行為學、人力資源管理學、人力資源經濟學、企業勞動工資管理、勞動就業論、社會保障、勞動與社會保障法、公共關系學、應用文寫作等 本科 兩年 企業戰略管理、人力資源戰略與規劃、人力資源培訓、人事測評理論與方法、人力資源薪酬管理、績效管理、人力資源開發管理理論與策略、管理信息系統等 文化事業管理 專科 兩年 英語(一)、寫作、中國文化概論、文化管理學、文化行政學、文化政策與法規、文化經濟學、文化策劃與營銷、藝術概論、社會學概論、民間文學、計算機 文化產業 本科 兩年 英語(二)、中國文化導論、文化產業與管理、文化產業創意與策劃、文化市場與營銷、外國文化導論、媒介經營與管理、文化服務與貿易 經濟信息管理 專科 兩年 高等數學、計算機網絡基礎、計算機應用技術、計算機軟件基礎、計算機組成原理、經濟信息導論、計算機信息基礎、信息經濟學等 本科 兩年 英語(二)、應用數學、中級財務會計、計算機網絡技術、社會研究方法、網絡經濟與企業管理、數據庫及應用、電子商務概論、高級語言程序設計、應用數理統計、經濟預測方法。 游戲軟件開發技術 專科 兩年 英語(一)、高等數學、計算機游戲概論、高級語言程序設計、游戲作品賞析、計算機網絡技術、游戲軟件開發基礎、市場營銷、動畫設計基礎等 本科 兩年 英語(二)、游戲創意與設計概論、可視化程序設計、藝術設計基礎、多媒體應用技術、DirectX、Java語言程序設計、游戲開發流程與引擎原理、游戲架構導論、軟件工程、游戲心理學等 電子商務 專科 兩年 電子商務英語、經濟學(二)、計算機與網絡技術基礎、市場營銷(三)、基礎會計學、市場信息學、國際貿易實務(三)、電子商務概論、商務交流(二)、網頁設計與制作、互聯網軟件應用與開發、電子商務案例分析、綜合作業 本科 兩年 英語(二)、數量方法(二)、電子商務法概論、電子商務與金融、電子商務網站設計原理、電子商務與現代物流、互聯網數據庫、網絡營銷與策劃、電子商務安全導論、網絡經濟與企業管理、商法(二) 信息技術教育 本科 兩年 英語(二)、物理(工)、數據庫原理、數據結構、計算機網絡與通信、計算機系統結構、軟件工程、數值分析、面向對象程序設計、計算機輔助教育、高級語言程序設計、數字邏輯、中學信息技術教學與實踐研究 計算機及應用 專科 兩年 大學語文、高等數學、英語(一)、模擬電路與數字電路、計算機應用技術、匯編語言程序設計、數據結構導論、計算機組成原理、微型計算機及其接口技術、高級語言程序設計(一)、操作系統概論、數據庫及其應用、計算機網絡技術 本科 兩年 英語(二)、高等數學、物理(工)、離散數學、操作系統、數據結構、面向對象程序設計、軟件工程、數據庫原理、計算機系統結構、計算機網絡與通信 電子政務 專科 兩年 行政管理學、公文寫作與處理、公共事業管理、行政法學、經濟管理概論、辦公自動化原理及應用、政府信息資源管理、電子政務概論、管理信息系統、計算機應用技術 本科 兩年 英語(二)、公共管理學、電子政務理論與技術、政府經濟學、信息化理論與實踐、網站建設與管理、計算機網絡與通信、電子政務案例分析、信息與網絡安全管理 電子技術 專科 兩年 英語 (一)、電工原理 、高等數學、線性代數、線性電子電路、非線性電子電路、數字電路、計算機基礎與程序設計、電子測量、音響技術、微型計算機原理 及應用 、辦公自動化 設備、 電子工程 本科 兩年 英語(二)、高等數學(工本) 、物理(工) 、復變函數與積分變換、概率論與數理統計(二)、工程經濟、信號與系統、計算機軟件基礎(二)、數字信號處理、單片機原理與應用、自動控制理論(二)、聲視頻技術 服裝設計 專科 兩年 構成藝術、服裝工藝、服裝結構設計、服裝款式設計、服裝紙樣設計、服裝市場營銷等 本科 兩年 服裝設計、服裝紙樣設計、服裝圖形設計、服裝計算機輔助設計、服裝立體剪裁、展示工藝、企業形象設計、服裝飾品設計等 數控技術 專科 兩年 機械設計基礎、公差配合與技術測量、數控編程與操作、CAD/CAM、電工學等 本科 兩年 模擬數字及電力電子技術、傳感器與監測技術、微型計算機原理與接口技術、機床數控原理、CAD/CAM軟件應用、模具與現代加工技術等 視覺傳達設計 專科 兩年 構成藝術、插圖藝術設計、包裝結構與包裝裝潢設計、平面廣告設計、機構形象設計( VI )、商品攝影、POP與DM廣告設計等 本科 兩年 書籍裝幀設計、包裝工藝與設計、創意網頁設計、影視廣告、方案與腳本、室內設計、景觀設計、展示設計、家具設計 動漫設計 專科 兩年 構成藝術、字體設計、動畫基礎、動畫運動、電腦圖像設計、動畫概論 本科 兩年 漫畫設計、動畫場景設計、動畫分鏡頭、二維動畫制作、三維動畫制作動畫特效合成、動畫創作 生物技術 專科 兩年 普通生物學、食品分析與檢驗、發酵工藝學、生物制藥技術、生物化學、微生物學、細胞工程、基因工程、酶學、病毒學、現代生物技術導論等 生物工程 本科 兩年 英語、工程制圖、化工原理、生物工藝學、微生物遺傳與育種、生化工程、生物制藥學、生化分離工程、高等數學等 食品工程 專科 兩年 基礎化學、食品化學、食品微生物學、食品工藝學、食品分析 本科 兩年 食品工程原理、食品營養、食品加工技術、釀造食品加工、食品法規、食品包裝與設計、農產品儲藏運銷學、計算機應用基礎 景觀園林 本科 兩年 英語、園林工程制圖、園林藝術原理、景觀生態學、園林建筑學、園林CAD、園林規劃設計、園林工程學、3DMAX、園林植物保護學、園林美學 新聞 專科 兩年 計算機應用基礎(含實踐)、漢語基礎、社會學概論、中國現代文學作品選、新聞學概論、中國新聞事業史、新聞采訪寫作、報紙編輯、廣播新聞與電視新聞、廣告學、新聞心理學 本科 兩年 英語(二)、新聞評論寫作、新聞攝影、外國新聞事業史、中外新聞作品研究、傳播學概論、公共關系學、新聞事業管理、文學概論 應用心理學 專科 兩年 大學語文、實驗心理學、生理心理學、發展心理學、教育心理學、心理與教育統計學、社會心理學、管理心理學、醫學心理學、心理測量、普通心理學(含實踐)、計算機應用基礎(含實踐) 本科 兩年 英語(二)、認知心理、心理學研究方法、心理學史、變態心理學、學習心理學、心理咨詢原理與技術(含實踐)、學校心理學、心理診斷、行為改變技術(含實踐) 小學教育 專科 兩年 大學語文、教育原理、科學技術社會、小學教育心理學、小學科學教育、小學教育科學研究、小學語文教學論、小學數學教學論、小學班主任、素質教育導論 本科 兩年 英語(二)、心理衛生與心理輔導、課程與教學論、發展與教育心理學、中外教育簡史、中小學教育管理、比較教育、小學藝術教育、現代教育測量與評價、中小學教育信息技術、學校管理心理學、教學設計、德育原理、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研究、畢業實習、畢業論文 學前教育學 專科 兩年 學前教育學、學前發展心理學、學前衛生學、兒童文學、學前教育心理學、幼兒園組織與管理、學前兒童數學教育、學前兒童語言教育、學前兒童科學教育、科學技術社會 本科 兩年 英語(二)、教育學原理、學前游戲論、幼兒園課程論、學前比較教育、中外學前教育史、幼兒園活動設計、學前教育科學研究、家庭教育學 教育技術學 本科 兩年 英語(二)、教學設計、教育電視系統、教育電視節目制作、計算機輔助教育、多媒體教學系統、高級語言程序設計、教與學的基礎原理、教育傳播方法研究、教育電聲系統及軟件制作、信息技術課程教學論、 教育管理 本科 兩年 英語(二)、教育管理原理、教育評估與督導、教育經濟學、教育統計與測量、教育法學、教育預測與規劃、中外教育管理史、管理心理學、高等教育管理

第12篇

〔論文摘要〕目的:探討多種教學資源優化組合用于婦產科護理學教學的效果。方法:分別對使用教學模型和使用多媒體課件的授課效果進行統計分析。結果:教學資源的優化組合應用可使護生對所學知識更感興趣、更能幫助他們理解書本上的抽象知識、掌握知識更牢固、對臨床見習實習具有指導意義等。結論:教學資源的優化組合應用能彌補傳統教學不足,提高教學效率與質量等。

《婦產科護理學》是研究婦女妊娠、分娩、產褥等及其護理的一門醫學學科,其知識尤其女性生殖系統解剖、分娩機轉、專科護理操作等知識相對抽象,內容多,課時相對少,同時近年高校不斷擴招,每班學生數量較以往增加很多,也給我們教學增加了一定難度,傳統的教學模式所取得的效果越來越引起我們的質疑。那么,如何來提高教學效果,增加學生的課堂吸收率。筆者根據((婦產科護理學》特點,在教學方法上進行了大膽的嘗試,取得良好效果。

1.研究對象

我校2004級護理本科1班66人為實驗班,2004級護理本科2班70人為對照班。兩組均為高中起點的五年制護理本科生,女生,年齡及其他課程成績無顯著差異,同一系統疾病均由同一教師按照我校護理本科教學計劃要求根據相同的教學大綱制定相同的教學日歷授課,均采用人民衛生出版社出版的第四版《婦產科護理學》作為教材。

2.研究方法

2.1教學資源的優化組合應用

2.1.1教學模型的使用

《婦產科護理學》有其學習的特殊性,現行的教學多數是理論學習結合課間見習進行,而這種教學存在一定的弊端,使教學效果有所折扣。因為正常產科和病理產科有著其自然性、突發性,課間見習無法完好的彌補理論知識。比如分娩這一知識,我們安排了固定的見習時間,見習教學大綱要求學生通過見習能夠掌握臨產的診斷、各產程臨床經過及處理,熟悉接生準備及接生過程。據筆者調查,因分娩的自然性學生未必能在安排的時間內見習到分娩過程;還有個別同學因暈血、緊張、恐懼等在實際見習中并未學到應學到的知諷加之婦產科涉及的疾病和解剖部位比較特殊;病人法律意識較以往增強,這樣勢必就降低了我們的教學效率與質量。

教育心理學研究也表明,讓人識別一樣東西,呈現的方式不同,所需要的時間也不同,語言描述需要2.8秒,線條圖需要1.5秒,黑白照片需要1.2秒,彩色照片需要0.9秒,直觀實物僅需0.7秒,顯然,眾多媒體中直觀實物顯示出獨到的效果m。護理學尤其是婦產科護理學是一門實踐性很強的學科,必須加強實踐環節教學,包括實驗、見習和實習環節,而本門課程知識相對抽象,如分娩機轉,為歷年授課重點,但因其抽象,又為授課難點;又如演示會陰擦洗步驟,患者要在很多見習同學面前暴露隱私,多數患者不合作,為解決這一問題,更好的提高教學效果,實驗班在理論授課中采用教學模型進行演示,對照班不采取任何干預措施。

2.1.2多媒體課件的使用

實驗心理學家赤瑞待拉(Treicher)的心理實驗表明,人類各種感官配合思維都具有吸收知識的功能,其中視聽并用的學習效果最高。多媒體課件利用了聲音、動畫、圖片、文字等,圖文并茂,視聽同步,借助其音頻、視頻,將復雜的知識簡單化,將抽象的知識直觀化,易于學生理解吸收,真正達到教學目的。同時,實踐也證明,通過聲、光、形、色、音等多種信息作用于學生,能夠加深學生對所學知識的理解,提高學生理解記憶課堂所學內容的質量。

我教研室教師通過各種途徑尋找素材,一是通過截取教學錄像片斷,比如將正常分娩過程分產程截取等;二是抓拍臨床上典型但又不常見的病例,比如妊娠合并心臟病病人端坐呼吸等;三是在平時臨床工作中注意收集典型案例圖片,還可通過網絡、書籍等查閱、掃描圖片,最終將這些素材保存于教研室自建的素材庫中,在制作多媒體課件時,根據不同章節內容適當插人相應的素材,最大限度的滿足教學。

2.2評價方法

①成績評定。通過及時提問法(上完課后直接詢問學生)和遠期評價法(課程結束考試)對兩班學生分娩機轉等知識掌握情況進行測試,并對結果進行統計學分析。②問卷調查。課程結束以無記名投票方式進行問卷調查,了解學生對多媒體教學的滿意情況,共發放問卷66份,收回問卷66份,有效回收率100% 。

3.結果

3.1實驗班和對照班教學效果比較(見表1)

表1濱州醫學院護理學院2004級《婦產科護理學》實驗班和對照班教學效果比較

結果表明,從長時記憶和最終的學習效果來看,實驗班與對照班相比對知識的掌握要好,二者比較有統計學意義(P

3.2多媒體課件教學應用效果調查(見表2)

表2濱州醫學院護理學院2004級《婦產科護理學》使用多媒體課件教學應用效果(n=66)

結果顯示,88.0%學生對此輪授課非常滿意,89.9%學生對本輪多媒體教學非常贊同。 4.討論

4.1彌補傳統教學不足

傳統的教學主要為灌輸式教學,結合板書、掛圖等完成,在《婦產科護理學》教學中有些章節很抽象,如上述分娩機轉、婦科檢查操作等知識無法用語言清楚表達,我們可以充分利用教學模型,因教學模型形態、大小、質感與真人相仿,為學生提供了較多動手操作機會,解決了課間見習中只“見”不“習”的問題。比如在講解分娩期婦女的護理這一章節時,教師借助女性骨盆模型、嬰兒模型進行實物教學,演示分娩機轉這一知識,也可以直接利用高級分娩模型演示;再比如雙合診檢查、窺陰器的使用等,即使學生進人臨床見習、實習,對于這一檢查而言,由于患者比較強的法律意識以及涉及到檢查部位的特殊性,學生也很難有親自操作的機會,那么,我們就可以充分利用婦科檢查模型演示這一操作。同時,所有這些演示都可以在課堂上讓學生回示,以便及時了解學生對知識的掌握情況。同時多媒體課件集視、音、動畫效果為一體,突破時空限制,微觀顯示,宏觀表現,也彌補了傳統教學的不足。

4.2提高教學質量與效率

利用模型教學能夠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師生互動,縮短了理論和實踐之間的距離,從而達到了最佳的教學效果。多媒體教學是一種現代化的教學手段,集動畫、聲音于一體,調查表明,90.9%的學生認為其能夠大大提高學習興趣,這樣就充分調動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它通過這些感官刺激,使學生對所學知識印象更深刻,84.8%的學生認為其能夠提高記憶能力,在調查中也顯示其對學生的見習、實習起著很好的指導作用;課堂上學生的興奮點被激發,必然會調動課堂氣氛,師生互動好,培養了學生的表達能力、自學能力等,調查結果也表明,98.5% ,89.4%的學生分別認為其在提高自學能力、表達能力方面有顯著效果;教師能夠利用先進的課件制作技術,將最新的臨床知識、技術向學生傳授,例如,腹腔鏡在婦科疾病治療中的應用,如果僅憑教師的講解,學生最終也不會清楚腹腔鏡到底是什么、如何來操作等,但如果我們在講授時播放一段演示腹腔鏡相關知識的視頻文件,就會使學生一目了然,大大提高了教學質量與效率。

4.3轉變教學模式

以往教學中以教師為中心地位,加之醫學知識內容繁多,病理、臨床表現等知識抽象,不易理解,每堂課聽完,學生總會有種疲憊感,課堂吸收率很低。利用模型和多媒體課件進行教學改變了這一教學模式,使教師成為課堂的引導者,學生成為課堂的主人,教師的作用是通過現有的媒體包括教學模型和多媒體課件,創造各種條件,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主動性,充分挖掘其內在的潛能,使其掌握科學的臨床思維能力,提高其實踐和創新能力,真正實現了知識的傳遞不再是目的,而是手段,促進了我國教育從應試教育向素質教育的轉變。

4.4存在問題

亚洲精品无码久久久久久久性色,淫荡人妻一区二区三区在线视频,精品一级片高清无码,国产一区中文字幕无码
中文字幕在线第一页 | 亚洲人成中文字幕在线观看 | 亚洲日本一区二区三区线 | 亚洲中文字幕午夜福利电影 | 无遮挡十八禁在线视频国产 | 免费玖玖精品视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