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首頁 精品范文 思維方式論文

思維方式論文

時間:2022-12-16 01:08:12

開篇:寫作不僅是一種記錄,更是一種創造,它讓我們能夠捕捉那些稍縱即逝的靈感,將它們永久地定格在紙上。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12篇思維方式論文,希望這些內容能成為您創作過程中的良師益友,陪伴您不斷探索和進步。

思維方式論文

第1篇

本體論的哲學思維方式追求終極的存在。本體作為自在的、至上的、終極的客體,始終處于天然的,絕對的支配地位。本體論以探求世間萬物的最高本體、第一原因、終極存在為根本目的。柏拉圖的“共相”(Uniber-sal)、“本體”(Noumenow)、“理念”(Ideas),亞里士多德的“實體”(Substance)、“存在”(Being)等一系列本體論概念都反映了人們絕不滿足于對現實可感世界的探索,而是要超越物理世界,超越現實世界,探求終極存在,努力尋求對世界的終極解釋。本體論的哲學思維方式具有預定性。本體論屬于一種極限研究,它預設了一個最高的存在,這種終極存在高高在上,它是世界的本原,派生了現實的感性世界。在早期的希臘哲學中,哲學家們將自然作為研究的對象,探求宇宙萬物到底從哪開始,而把某種有形體的東西,如水、火、氣等作為萬物的始點,宇宙的本原。自然中的一切事物,軟的、硬的、熱的、冷的都是通過轉化,從一個本原派生出來的。在傳統本體論哲學中,本體被當做最先存在的東西,找到了它,便找到了世間萬物的根據,便可推斷出世界的現在和未來。

本體論的哲學思維方式是一種還原論的思維方式。本體世界是這樣一個世界:一切存在物都由它構成,最初都從其產生,最后又都復歸于它。在古希臘哲學中,柏拉圖首次將整個世界劃分為對立統一的兩個世界,可感世界和可知世界,在可感世界中,最偉大的是太陽,可知世界中,最崇高的是善,要用理智來把握。這種熱衷于對原始發展的初始狀況的探究,不是立足于現在,審視過去,展望未來,而是從過去線性的推演現在和未來,這是一種簡化世界的思維方式。本體論的哲學思維方式都企圖為現存世界的運動尋找合理的詮釋與答案,本體論與辯證法始終緊密地聯系在一起。古希臘哲學家在探尋世界本原的過程中,大都包含了對世界萬物生成運動變化的追問。克拉赫利特認為萬物的過去、現在和未來是一團永恒的活火,按照一定的分寸燃燒、熄滅,而火的運動是由火的內在性“邏各斯”(logos)支配的。恩培多克勒認為有形體元素在數量上是四種,即水、火、土、氣,它們都是永恒的,他們自身無分離組合的能力,愛與恨使它們混合、斗爭,發生多寡的變化,是它們運動的真正原因。所以本體論哲學始終都承認現存世界是運動變化的,并努力從運動變化的事物中去尋找運動變化的本原,并以找到這一本原作為自己的使命。

本體論哲學思維方式經歷了從感性具體思維層面到理性抽象的概念和邏輯水平的上升的過程。阿那克薩戈拉的本體論思想是種子說,他認為種子本身不生不滅,可結合分散,集合分散的外在力量是“努斯”(nous),也就是后來的“思想”(mind)。思想與感覺是對立的,我們的感覺是軟弱無力的,因而我們不能感覺真理,思想更重要,獨立的精神力量促進事物結合。種子說的貢獻就在于將物質本體論提升到理性認識的高度。此外,泰勒斯認為水是世界的本原,阿那克西美尼認為氣是本原,赫拉克利特認為火是本原,恩培多克勒認為愛與恨驅動“四根”結合分散,構成萬物……從希臘早期的哲學家的研究看,他們都把探尋萬物的本原作為本體論或哲學研究的任務,這些哲學家已經注意到本體論的任務不是要研究現象世界,是要探求現象背后的根源或本原,但是他們對于本原的探求是處于感性具體階段的,他們還沒有意識到現象與本體的區別,沒有從現象世界進一步深入到本體世界去探求世界的本來面目。從畢達哥拉斯哲學,特別是巴門尼德哲學開始,本體論的哲學思維方式逐漸變得理性抽象了。畢達哥拉斯學派認為“萬物都是數”。數不僅被看做萬物的本原,而且被看做萬物的原型、世界的本體。巴門尼德則提出了比數更為抽象的存在作為世界的本體。他注意到,事物是形形的,而存在則是唯一的,宇宙萬物以及它們的屬性、動作等,無一不是存在。變化萬千的世界并不是真實的世界,只有這唯一的、不變不動的存在才是真實的世界,才是萬物的本原。巴門尼德認為,各種特殊性都由某一門具體的科學來研究,只有存在才是哲學應該研究的對象。后來到了亞里士多德那里,這種最一般、最普遍的存在被表述為“作為存在的存在”,并被明確作為第一哲學(本體論)的研究對象。

本體論的哲學思維方式在嚴格意義上說,經歷了由宇宙論向本體論的轉變。宇宙論探尋的是萬物的本原問題,尋找的是時間上在先的構成萬物的基本元素。古希臘的宇宙論總體上乃是對宇宙萬物的起源、生滅、構成、規律等的一種探究。而本體論探求的是萬物的原則和本質問題。泰勒斯、阿那克西曼德、阿那克西美尼、赫拉克利特等人,他們在經驗觀察的基礎上,提出了關于自然界萬物本原的問題,也就是關于構成萬物的基本元素、以及萬物的生成變化和動力問題,他們的哲學因此被稱為自然哲學,也叫宇宙論。到了柏拉圖那個時代,哲學家們已經不再局限于對于萬物本原的追問,而是轉向了對世界本體的探尋,和對本體世界的邏輯構造的探尋。可以說在古希臘哲學中,前智者學派的古希臘哲學根本上乃是一種宇宙論探討,而不是本體論探討;亞里士多德之后的晚期希臘哲學也少有本體論的探究;只有在以蘇格拉底、柏拉圖和亞里士多德為代表的鼎盛時期的希臘哲學中,才有較為嚴格意義上的本體論理論。

作者:田志 單位:遼寧大學

第2篇

形象思維是借助于形象塑造去揭示真理,抽象思維是借助于科學推理去揭示真理。因而藝術家的思維活動,除了遵循認識的一般規律之外,還始終離不開具體可感的物象形態,并且要飽含著感情、發揮著想象,把思想、感情、想象和物象形態有機地糅合在一起來進行藝術思維。形象思維還受作者世界觀的指導和支配,也受制于作者對生活的理解熟悉程度,還決定于作者的藝術素養和對藝術技巧的掌握。《風》是冼星海早年在巴黎寫成的作品,結合作者當時饑寒交迫的境遇,聯想起杜甫《茅屋為秋風所破歌》所描寫的悲涼情景,遙望風雨飄搖的祖國,人生的苦、辣、辛、酸,隨著暴虐的風,一起涌上心頭,悲歌逐漸轉變成怒號。最后,他心目中出現了海市蜃樓般的美妙幻景,于是音樂又發展成充滿幻想的明亮的和弦。

第二,兩種思維在思維方式上是不同的

形象思維主要是通過選自生活中具體的、個別的人物、情節、細節、場地、情態、動作等來塑造單個的典型、生活的形象,顯示生活的本質。抽象思維的方式,是從許多事物中舍棄個別的非本質屬性,以概念抽出共同的、本質的屬性。藝術形象不能以抽象概念為基礎,藝術家決不可忽視具體表現對象的個別性的形式,決不可把現實生活中得來的有代表性的具體材料,拋諸腦后,剩下純概念,把形象思維變成了用形象表現概念的思維。西漢霍去病墓冢前面的《馬踏匈奴》石刻,以戰馬來象征驃騎將軍。雕刻家在藝術創作過程中,觀察、研究并掌握了千百匹馳騁塞北、屢經戰爭的活馬的生動姿態和神情,并從這些“思維具體”中,由此及彼、去粗取精地加以比較和選擇,才有“馬踏匈奴”這樣具象化的石刻形象。成功的藝術作品是以神形兼備的具體個性形象來反映生活的,這就是作品給人以深刻、鮮明、強烈印象的重要原因之一。

第三,兩種思維在思維對象上是不同的

形象思維與抽象思維,都是以外界客觀的現實對象為基礎。從抽象思維的屬性特點來說,世界上的一切具體事物,它都可以把它們變成概念抽象的對象,甚至連藝術本身也可以成為抽象思維的對象,否則世界上就不會有藝術理論。但是不論抽象思維的對象如何廣泛,形象思維還是以其特有的方式側重表現生活中的某些特有內容,這就構成了形象思維的對象——人。藝術作品只有反映人的思想、感情,按人的美的原則進行創造,表現創造者的美學理想,才能成為真正的藝術。就拿造型藝術來說,并不是酷似的描繪就是成功的藝術品,它還必須表現內在神情,這內在的東西是更具藝術對象性質的東西。米開朗琪羅的《被縛的奴隸》雕塑作品中,奴隸雖是用很細的繩子綁捆的,似乎很容易斷,但雕塑家所表現的是精神上的束縛,他所塑造的形象,表現人類靈魂想沖破自己的軀殼,以期獲得無限的自由。正因為這樣,冰冷的石頭獲得了生命。可是抽象思維則不同,即使是研究人的心理活動規律的心理學,也都是側重占有大量表現共性的材料和事實,并從人的某一側面進行研究,得到的是數據和邏輯證明。馬克思的《資本論》研究的對象是“資本主義社會形態”,表現的方式是思想概括。這可以幫助我們認識作為抽象思維形式之一的政治經濟學與文學藝術在對象上的不同。

第四,兩種思維在思維的過程上是不同的

一個人體驗到痛苦的可怕或享受的甘甜,然后他把這些感情用諸多形式表現出來,使其他人為這些感情所感染,這就是藝術。藝術家作為思維的主體,在創作過程中,他要深入生活,把握生活源泉,取得藝術創造的原始材料。作為形象思維過程重要標志的是對于思維對象的設身處地的體驗,而對于一般的抽象思維則不是所必需的。因為體驗是為了更好地把握對象,根本目的不是為了自我表現。我們看到有些作品不會隱藏這個“自我”,正面人物成了自己的傳聲筒,反面人物的行為等于自己否定自己,這樣人物行為就沒有真實性,欣賞者看到的是在為人物活動牽線。嚴格地說,這種創作還不能算形象思維,因為作者并沒有真正進入形象思維的過程。而對于一般的抽象思維則不是所必需的。

第五,兩種思維在思維效果上是不同的

抽象思維要分析事物的矛盾,找出解決矛盾的方法,達到以理服人。理論家借助邏輯來表明自己的思想,直接昭人以理。形象思維不采用這種形式,而思維的成果效用也并不如此,藝術作品有教育作用和娛樂作用。人們欣賞藝術作品是要從藝術作品中得到娛樂和休息,通過典型化的形象表演,教育寓于其中。如果藝術家在創作作品的思維過程中,不能提供充滿情感的藝術品,人們就無法感應贊美、仇恨、驚恐、同情等效果。為此,藝術家必須對于所塑造的形象,既能入乎其內,又能出乎其外,千方百計地使形象獲得生命力。藝術的形象思維必須在思維中追求真實性和生動性,以情感人,以景召人,甚至連一幅靜物畫也是如此。

第六,兩種思維在思維的形象上是不同的

無論是藝術家還是科學家,都必須具有想象、幻想和推測的能力。想象、幻想和推測,可以補充在事實的連鎖中不足的和還沒有發現的環節。抽象思維的想象,主體的努力在于證實自己思維的可信性;形象思維的想象,目的在于造成形象體系,表現理想寄托。藝術家為了造成形象體系,以記憶中的生活表象為起點,按一定的創作目標,把散的東西創造為一個既假且真的典型化形象。19世紀法國浪漫主義畫家德拉克洛瓦的名作《自由引導著人民》,畫面中心手持三色旗的自由女神是畫家把現實的真實與奇妙的幻想大膽、成功地結合在一起,女神的形象是認識未來期望感性形式的強烈化的顯現。因為在畫家的心目中,自由是斗爭的向導,自由的斗爭是不可阻擋、不可戰勝的。這種強烈的思想感情轉化為藝術的幻想性的形象,象征著畫家的美學理想。

形象思維問題是一個直接關系到藝術規律的重大理論問題,也是一個全面關系到藝術創造的實踐問題。只有正確地認識和把握它,才能創造出合乎藝術規律的藝術作品。

內容摘要:藝術反映現實生活,藝術作品能表現人們的內在深層精神世界,反映生活的審美屬性。根據藝術基本特征的內在規定性,藝術創作離不開形象思維與抽象思維。

關鍵詞:藝術創作方法形象思維抽象思維

藝術的認識活動必須依靠形象思維,但是不能脫離抽象思維。承認形象思維是藝術的主要的、基本的認識方式,并不否認抽象思維的必要性。為了更具體地認識形象思維,筆者認為有必要在比較中研究兩種思維的聯系與區別。

參考文獻:

第3篇

思維是人腦的機能,以動作、表象、言語、概念等為手段,能揭示事物的一般特征及事物間的本質的、必然的、客觀的聯系,屬于高級的認知活動,它的作用主要表現在概念形成和問題解決的過程中。參照思維的特征,再針對目前學生議論文寫作存在的問題,我們認為,思維品質的培養主要抓住思維的深刻性、嚴密性以及批判性。

一、思維的深刻性

1. 引導學生在掌握豐富的感性材料基礎上,用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思維方式把感性認識上升到理性認識。要求學生在廣泛閱讀各類的書籍、報刊、雜志等的基礎上占有豐富的感性材料,與此同時,教師需要善于引導學生學會對所搜集的感性材料進行歸類整理。例如,可以從社會政治、經濟、文化、教育領域等角度分類整理。當然,歸類整理后材料的內涵還沒顯現出來,這時候就要求我們教師要引導學生采取“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思維方式透過紛繁復雜的現象,抓住事物的核心,揭示事物的本質和規律。需要注意的是,“由此及彼”是指由一物到另一物的思維方式來求得問題的解決,“由表及里”是透過現象去抓住本質和規律,這兩種方法是我們拓展思維的基本方法,需要學生好好掌握和運用。

2. 引導學生掌握和運用辯證思維來解決問題、看待事物。辯證思維是從辯證法的視角來審視問題,建立判斷和推理的思維方式,是一種高級的認知活動。教師可以給定學生作文材料,讓學生運用辨證思維進行分析。在教學中,我們可以針對故事、成語等語言材料,采用命題或半命題的方式,對思考的角度作相應提示,讓學生辯證地思考問題。如面對“近墨者黑”、“近墨者未必黑”這兩個題目,就可以引導學生運用辯證唯物主義基本觀點從幾個方面找出論證思路。比如通過內外因的關系來構思:外因是條件,內因是根據,外因通過內因而起作用。因此,“近墨者”是否變色,主要取決于內因。用這個論證思路,就可以有力地證明“近墨者未必黑”的論點。再比如從量變到質變的觀點來分析:一定的量變可以引起質變,“近墨者黑”的可能性較大。以此思路可以證明“近墨者黑”的論點。還比如從矛盾轉化的觀點分析,近墨者,原來并不黑,但可以隨著矛盾的轉化,有可能變成黑色,反之亦然。

二、思維的嚴密性

1. 引導學生掌握基本的論證方法,在掌握基礎上鼓勵學生運用舉例、道理、對比等多種論證方式進行論證,使文章更有說服力。主要論證方式包括:舉例論證,道理論證,對比論證,比喻論證,等等。在實際教學中,我們主要還是強化學生的舉例論證,特別是論據的敘述和分析議論,往往是我們培養學生思維嚴密性的一個突破口。

2. 引導學生掌握邏輯推理的基本規律,并能夠在議論文的寫作中自由運用。邏輯推理過程的基本規律有:同一律、排中律、充足理由律。同一律,是指在思維運行過程中,必須在同一意義上使用概念和判斷,不能偷換不相同的概念和判斷。排中律,通常被表述為:A 是B 或不是B。傳統邏輯首先把排中律當作事物的規律,意為任一事物在同一時間里具有某屬性或不具有某屬性,而沒有其他可能。排中律同時也是思維的規律,即一個命題是真的或不是真的,此外沒有其他可能。充足理由律,是指任何真實的判斷必須有真實的、充足的理由或根據。要求學生論據要充分,注意克服論據不充足。

三、思維的批判性

1. 教師要注意培養學生的批判意識。批判意識是思維批判性的前提和條件,沒有批判意識就沒有學生的批判思維。批判意識,是指思維主體對事物的是非、好壞、善惡、對錯進行分析的思維活動。質疑是批判的前提,這要求教師在教學中鼓勵學生進行質疑發問。對于學生不同的意見,要給以寬容,鼓勵學生大膽思考,大膽表達自己的意見。

2. 教師要引導學生明確議論文的批判內容,且善于選擇批判的角度。批評性的思維品質對于學生發表新穎獨到的觀點,具有極其重要的意義。教師應該引導學生進行批評的角度主要有:對論點的批判,議論文的論點是否正確、鮮明、科學、深刻。對論據的批判,篩選的論據是否能有力地證明論點,即論點和論據之間是否具有因果聯系;它們是否真實可靠。對論證的批判,選擇的論證方式是否合理,例如,一般不能采用單純的比喻論證、類比論證,還要注意論證的過程是否符合邏輯推理的基本規律——同一律、排中律、充足理由律。對其他方面的批判,議論文的語言是否流暢、嚴謹,結構安排是否合理有序,詳略取舍是否得當。

第4篇

為什么要強調邏輯思維的訓練?因為正確的邏輯思維方式能夠幫助人們依據客觀規律獲得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辦法。這是能夠讓人們在社會中處于健康發展良好態勢之模式的必要前提。但在現實生活中,邏輯錯誤混亂的現象數不勝數。缺乏邏輯的言論常常因為情感等元素贏得許多情緒激動的人們的輿論支持,逐漸偏離規律本身,無論對個人還是對社會思考都會產生不利的影響。

議論文寫作作為一種思想、情感等元素的綜合表達方式,所體現的是作者心智整體的反映。如果我們不在學生學習議論文的最初階段就注重邏輯思維的能力培養,而是一味地尋求情緒上的感染力,或者文辭上的渲染鋪陳等技法,最終失去的不只是分數,更是正確的思維方式,這或許將對成長中的孩子的將來產生負面影響,背離教育的終極目標。

現階段高中作文教學并不強調對這方面的考查。作為高考改卷的指導,歷年的考試說明大同小異,以《2016年高考全國卷語文考試說明》為例,在必考內容第四部分“寫作”項目中評價標準如下:

作文考試的要求分為基礎等級和發展等級。1.基礎等級:(1)符合題意;(2)符合文體要求;(3)感情真摯,思想健康;(4)內容充實,中心明確;(5)語言通順,結構完整;(6)標點正確,不寫錯別字(注:每一個錯別字扣1字,重復的不計)。2.發展等級:(1)深刻。透過現象深入本質,揭示事物內在的因果關系,觀點具有啟發作用;(2)豐富。材料豐富,論據充實,形象豐滿,意境深遠;(3)有文采。用詞貼切,句式靈活,善于運用修辭手法,文句有表現力;(4)有創新。見解新穎,材料新鮮,構思新巧,推理想象有獨到之處,有個性色彩。

其中并沒有明確提到“邏輯思維嚴謹”等要求。只有在發展等級中的“深刻”和“有創新”部分中表示要“揭示事物內在的因果關系”和“推理想象有獨到之處”。固然,“因果關系”是邏輯推理方式的一種,“推理”二字是邏輯思維的基本過程,但這遠遠不夠,尤其是以發展等級要求,而不是作為基礎等級要求,這似乎意味著分數中等的作文可以不要求邏輯上的嚴密與合理,在筆者看來,這不合理。因為邏輯思維應該是一種基本素養,它應該是寫作的基本要求,讓每個學生在思考問題、下筆寫作時都能具備這一意識。

因為未能加以強調,所以高中議論文中常有許多違背邏輯的現象,下面說兩種。

一是概念混淆問題較普遍。

一作文題中材料顯示:“丹麥人把釣到的不夠尺寸的小魚重新放回河里,孟子說‘魚鱉不可勝食也’,豈不都與這幸福的緣故如出一轍?”學生往往會用“子罕以不貪為寶”進行論證。二者雖然都有放棄的相似點,但是題目中的放棄是暫時的,是為了將來更好地獲得,這是一種“長遠打算”,這是眼光,而子罕不貪是品德問題,這兩個概念就有所混淆。

教師在評卷中會有“混淆概念”一說,但是為什么會混淆?怎么才能避免?這就需要運用邏輯思維中的類比推理和歸納推理。將丹麥人的做法和孟子的說法進行類比、歸納,就是要有長遠的眼光、發展的眼光。而子罕之例并沒有說到“現在不貪”,等“寶貝長大了再貪”的問題,因此不屬于同類問題,也就不適合作為論據使用。

另一個比較普遍的是議論文的論證邏輯。先列舉若干年前議論文流行一種模式:總論點――分論點1+事例――分論點2+事例――分論點3+事例――總結。且三個分論點之間并沒有嚴格意義上的區別,只是一種類似仿寫的鋪陳。如三個分論點可能為“知識是明燈”、“知識是燈塔”和“知識是指南針”。按照這種“論點+例子”的模式所寫的作文,迄今為止,在許多省份的作文優卷中不在少數。關于這種模式,體現在作文上只是一種格式,但是它反映的思維卻是僵化且單一的。孫紹振先生早年在高考作文評卷現場就有過“黑天鵝”理論:即便你找到九十九只白天鵝,也不能斷言說“天鵝都是白色的”。因為只要有一只黑天鵝出現,這個論點就不成立。

而我們在進行寫作訓練時,為了簡單訂立框架,往往有意回避尋找黑天鵝的論證方式,然后用事例、修辭等技法上的優勢博得改卷老師的眼球。但作為剛剛開始使用手中的筆桿思考人生的青少年而言,他并不了解這只是為了獲得分數才使用的“伎倆”,而有可能將其作為很長一段時間甚至一生思考問題的方式,這就顯得尤其可怕。

其實,高中議論文寫作中的邏輯問題遠不止這兩種,教師在改卷時會指出其不合理,平時卻沒有系統的邏輯思維訓練,導致錯誤不斷重復。

那么如何培養學生在議論文寫作中的邏輯思維?

首先,出題者應避免“心靈雞湯”式的作文命題。在社會上廣為流傳的很多“雞湯”文章本身是不合邏輯的。如“感謝傷害過你的人”這一話題。其邏輯為因為這些傷害使你更堅強,所以當你功成名就之后要回頭感謝曾經給你挫敗的人。且不論感情上能否接受,單從被傷害到堅強這一過程,就有許多“意外”:許多人在受傷之后從此一蹶不振,甚至放棄生命。理性分析起來,要感謝的應該是在你受挫之后幫助你走出困境的人。孔子說:“以德報怨,何以報德?”冷靜理性地看待問題才能扶正是非,這在邏輯上體現為要求學生學會全面、多角度地看待問題。

第5篇

 

一、法學碩士培養目標的重點

 

(一)明確學術研究的價值

 

研究應該是一系列的活動:研究者設計全面的策略來挑選可能供解答問題的資料。研究的目的是為了解決問題,研究者的任務是為了解決問題而去找到相關的資料。只不過同律師或者其他實務工作部門的人相比,學術研究者需要主動去尋找需要研究的問題,而實務中很多問題無論如何必須解決。學術型的研究與其他工作者如律師商人之間的報告本質生只有程度的區別,其實只有側重點不同。這個程度的區別就在于問題的提出的環節,實務中的問題不找自來,而學術研究需要尋找現實中可能存在的問題并將其轉化為法律問題。而這也正體現了學術研究的價值,因為學術研究需要立足實踐中出現的問題將其轉化為法律問題,這屬于識別問題轉化問題的過程,然后再嘗試搜集資料探討從不同的路徑解決這個問題。即使對于律師來說,高端的律師業務所面臨的實務前沿問題也是可以轉化為學術研究問題的。①

 

(二)重視法律思維方式的形成

 

知識體系的構建已經是如今法學院課程設置的重要組成部分。而法律思維方法的培養卻沒有得到足夠的重視。具體來說,法律人的思維方式蘊含著十分復雜的概念體系,價值體系,邏輯推理方式,也蘊涵了一系列涉及權利,義務和責任的分配體系。法律人的思維方式是體現法律人專業素養的核心競爭力。實務工作中,面對同一個問題不同專業人的思考問題的角度不同往往會產生摩擦碰撞。思維方式猶如“道”,掌握了“道”的層面,在面對錯雜復綜的問題時就會站在更高的層面理解。王澤鑒老師提出,學習法律的最佳方式是,先讀一本簡明的教科書,期能通盤初步了解該法律的體系結構及基本概念,然后再以實例作為出發點,研讀各家教科書,專題研究,論文及判例評釋等,作成解體報告。實例研習的目的在于培養思考方法,去面對處理“未曾遇見”的法律問題。②法律思維方式可以在實例研習過程中形成,下文詳述。

 

二、對學術型法學碩士課程設置及教學方式改革的建議

 

(一)應結合具體課程加入法學理論方法論教學內容

 

方法論類課程在研究生階段沒有受到普遍重視。本科階段法學方法論類的課程屬于選修課,研究生階段在公共課程中設置了法理學課程,而且是在研究生一年級開設。(以中南財經政法大學的經濟法碩士研究生為例)。而對于學生學術研究能力非常重要的課程大多被設置為選修課程。研究生階段方法論課程不宜單獨開設。最好在學生構建了相應的法學知識體系的基礎上,在進階課程如研究生的專業課程中引入方法論的課程,與課程論文相輔。因為課程論文的寫作往往是由學生感興趣的法律問題出發,為解決相應法律問題同學自然會運用相應的法律方法,即使他們自己沒有意識到自己運用了某一類法律方法。這時有經驗的老師對不同同學的法律方法的運用加以評價,并配合相應的專著,效果會比單獨開設法學方法論的課程要好。因為這樣結合某一部門法的方法論輔導,可以在同學深入思考問題的過程中自然而然地加入方法論的學習,印象深刻。

 

(二)教師角色的重新定位-發揮教師的引導作用

 

毋庸贅述,學生已然厭倦了填鴨式教學方式。教師與學生的互動及教師對學生表現的反饋應該在研究生階段得到重視。講師提供了對原材料不同的評價的知識,或者是示范了批判的技能,但是問題的關鍵是學生本人的批判性技能并沒有得到提升。教師可以通過以下方式加強對學生的引導。

 

1.蘇格拉底式教學模式

 

問題教學模式的引導下,更需要老師的引導。這種模式強調把學習設置到復雜的有意義的問題背景中,通過讓學生合作解決真實性問題,來學習隱含于問題背后的法律規則,形成解決問題的技能,并養成自主學習的能力。問題教學模式很大程度體現了建構主義的思想。將學習與更大的任務或問題掛鉤。通過老師的引導學生對一個感興趣的法律問題進行深入研究,在頭腦風暴中解放思想,一切圍繞解決問題這個中心。問題設計的原則:(1)問題必須能夠引出計劃學習的基本概念和原理(2)問題應該盡量開放并且真實有爭論價值(3)問題能夠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鼓勵學生探索(4)問題的選擇要考慮到教學的具體目標以及學生的知識技能水平。要想取得良好的課堂效果,教師要精心設計問題。③這個過程可能會占用教師大量時間,遠比按照教科書的體系傳授知識要耗費精力。在科研任務的壓力下很多教師會感到心有余而力不足。

 

2.倡導案例學習模式

 

臺灣學者王澤鑒認為:實例研習考察學生綜合解決問題的能力。但是實例多偏重特殊或個別問題,為避免知識體系不健全,實例研習應該與傳統法學教育方法密切配合。就現代法學教育而言,實例研習與課堂講義及研討會應該鼎足而立,不宜偏頗。④這是大陸法系法學教育改革的一個縮影。霍姆斯法官說:“一般的命題不能處理具體的案件。“大量判例和事實圖案的印記可以改善水平思考(lateral thinking),水平思考是指解決問題時從各個不同的角度去思考而不是從固定的一個方面思考。”⑤

 

筆者在聽過臺灣學者王澤鑒的講座后曾組織過小范圍的案例研習活動。但是因為沒有教師指引,目標不明確,大家參與的積極性不高。所以非常期待老師能夠引入案例教學,這種案例教學不是指由老師來分析案例展示給同學們,而是指老師布置作業讓同學組成小組討論而由教師引導。何美歡老師結合法學教育的特點將教育心理學范疇的布盧姆分類學⑥與判例法體系的特征相協調,可以認定判例閱讀所需要的特定技能。⑦教師可以參考以上分類層次設計案例研習課程并對學生的案例研習加以評價。如果有經驗豐富的老師指導,同學們在老師的指引下掌握閱讀判決書的技巧并通過閱讀判決積累一定的社會常識,再去組織案例研習小組討論就會事半功倍。但是事實上很多老師似乎并沒有這個引導學生閱讀判決書的意識,他們的理念還停留在傳授知識的層面。而我認為老師的作用更應該體現在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并在學生需要的時候引導他們,可以給學生反饋意見使學生能夠養成自主學習的能力。

 

4.教師重視對作業的設置-教師加強對作業的設計

 

設計作業的方案:為好奇心創造基礎

 

(1)重視過程大于重視結果

 

首先教師要做的不是將教師認為重要的問題交給學生去研究。這樣就錯過了培養學生發現問題的重要的能力。好的教師應該要求學生提出他們自己認為需要解決的問題或難題,注意這里作者用的是“或”,并將“問題”與“難題”并列,這都是從學生的理解能力出發的。

 

(2)設計相應的情境-設定有興趣的讀者

 

具有效果的作業會要求學生將私人利益轉化為公共利益。我的理解是,這種設計作業的思路也要求學生在寫作的時候注意到讀者的感受,在寫作伊始就明確自己的文章的潛在的讀者群。所以教師在設計作業時要幫助讀者明確他們的讀者群,激勵他們想象特定的讀者群。還有一種方法就是把班上的同學變成自己的讀者群,但是這種做法的前提是學生能夠界定出他們感興趣的難題。這種做法的優點是可以方便和班上的同學進行交流。⑧

 

(3)作業設計與學生成績考核關聯

 

研究生階段老師大多是通過學生提交的論文考核學生的研究能力,但是這和老師課堂講授的內容有些脫節。筆者很不贊同一次考核定成績的做法。筆者認為應該通過課程進行過程中老師對學生的多次考核來確定最終的成績才比較公平。考核的目的不僅僅是評判學生的學術研究能力,其還有一個功能就是教師可以通過考核反饋了解到學生是否掌握到其希望學生學習的技能。但是這樣假設是建立在任課教師對學生能夠達到何種水平有所期待的前提下。如果老師上課沒有目標,沒有計劃,只顧著把課上完,那么在學生沒有選課自主權的情況下學生們只能通過用腳投票的方法決定是否上課,抑或采取消極對抗的態度上課。

 

(4)作業設計與課程大綱的提前公開

 

研究生是沒有指定教材的,有的課會由幾名老師共同任教,這樣子同學們對每個老師要講的內容及課程安排在課前并不清楚。建議每門課在第一節課就由一個老師負責將課程設置大綱及課程考核標準公布,并給同學提出對課程安排疑問的機會。這種做法在網易公開課中美國大學的公開課中很常見,可以讓學生感受到老師對一門課的重視。如果學生發現老師對課程安排都不明確,就很容易逃課。所以教師對課程的精力投入一定程度上也影響著學生對課程的態度。

 

5.小組分工與課堂展示

 

筆者修習過的法律英語(下)課堂采用小組工作的形式,老師在開學就明確告知大家每次課都會提前發給大家一單元的英文課文資料,并會在下一次課由指定的小組負責用展示PPT的方法幫助大家理解英文課文。課堂展示的情況是,雖然分了小組,但是課下大家并沒有在小組內討論交流,課堂上也是每位小組成員單獨展示,因為老師的評分標準是每個人的個人表現。

 

這種方法需要教師的引導,因為設置的問題非常重要。問題教學模式的一般過程包括1.組織小組2.教師課前布置問題3.學生發現和提出問題4.老師貨學生回答問題5.學生討論和爭論問題6.老師歸納和總結問題7.老師提出擴展性或前瞻性問題 這種解決問題的能力在學生日后的工作中非常重要。其特點是加強學生的課堂參與感。老師傳授的外在的知識體系如果不能轉化并融入學生內在的知識系統,就不會發揮任何作用。筆者非常贊同這種教學方法,因為回顧以往的法學課堂的上課經歷。韓龍老師任教的國際經濟法課堂就會在每節課將下節課要講授的內容提綱發給大家,這樣子非常方便大家為預習課程做好準備。

 

三、學生自我努力的方向

 

(一)通過講座獲取學術動態

 

有關學術動態的信息大多可以到法學院網站上看到相關講座通知。如果是自己感興趣的講座聽講后就可以根據自己的筆記嘗試總結歸納講座所傳遞出的學術動態。一般來說法學院的講座都會圍繞熱點話題或者某位學者的專長來展開。去聽學術講座應該事先做好預習,否則動輒兩三個小時的講座時間往往會打水漂,那些抱著一睹名師風采的心態去聽講座的同學大可不必浪費寶貴的自習時間。

 

(二)通過法學核心期刊獲取學術動態

 

學術動態也可以通過法學核心期刊的目錄來獲取。尤其推薦的是人大復印資料,其門類覆蓋了全部社會科學和人文科學領域,能夠代表學科研究前沿狀況,具有很高的學術價值和應用價值,很多老師都推薦同學多閱讀復印資料的內容。

 

(三)通過年會主題獲取學術動態,消除對年會的誤解

 

同時研究生也可以多關注年會信息,年會的主題也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相關學術動態。因為年會都是分不同的部門法依托相應的法學會來舉辦,所以年會更加適合研究生撰寫論文后參會學習,參加年會可以幫助同學們從年會的論文集中發現同齡人所關注的焦點。年會也會吸引一些社會實務人事參加,也會有報告人,認真聽他們在年會上的發言也可以挖掘到相應的學術研究點。同時為了年會撰寫的學術論文往往會為以后的學術研究奠定一定的基礎。

 

(四)加強與實務部門的溝通-從了解商業思維對法律學習幫助的角度出發

 

從學習商法的角度出發,多接觸實務可以增進對商業交易流程的理解。在此基礎上再把商業交易框架中容易出現的問題轉化為法律問題,這就是法律風險所在,這種思維方式對于企業法務及公司法律顧問來說都很重要。

 

實習是接觸法律事務的好方法。實習也可以幫助增強法學基本功。筆者在廣州實習時發現律師事務所非常重視北大法寶等數據庫的使用,法律檢索技能在實習期間大大提高。實務中常用的工具有“無訟案例檢索”、北大法寶等,隨著互聯網發展微信上也涌現出很多有實務價值的文章供大家學習,比如“高杉legal”等,都是良好的學習資源。

 

5.正確認識閱讀與寫作的關系

 

學生往往更側重閱讀而忽略寫作。但是研究生階段的閱讀更應該傾向于一種主題閱讀。寫作活動本身與“構建”法律活動密切相關,構建法律是指描述并歸納適用法律適用法律規則,進行類推區分事實展開法律論證。法律寫作是法律推理及分析的培訓的中心部分。學術論文有專題研究論文,綜述,評論研究簡報及學術動態等不同的題材。任何學習過程都是由簡單到困難的。遵循這個原理,初學者可以在學習和研究之初先寫一些學術動態,研究簡報和綜述,在此基礎上,就會發現有越來越多的問題。肖老師介紹的這種方法循序漸進,對于學術型研究生寫專題論文不失一種好的建議。⑨結合本人的學習經歷,在論文寫作及法學方法論在我校研究生課堂中缺位的現象,學術型碩士應該加強自主思考問題研究問題的能力,多動筆寫作,然后主動邀請老師修改。

第6篇

一、創造型品格內涵豐富

創造型品格是指個體影響其自身創造的心理特征,是創造能力的精髓和動力,它是伴隨著人的成長、發展所形成的品性和風格,具有創造品格的校長應具有以下四個鮮明的特點:

1.頭腦冷靜、審時度勢的敏感品性

校長要善于通過多種渠道獲取教改信息,并及時反映到校內決策中來。在成績和榮譽面前不能固步自封,要時刻保持清醒的頭腦,審時度勢,找準本校不足,采取有效措施,針對新情況,解決新問題。

2.傳承創新、堅持到底的意志品質

校長既要繼承優良傳統,又要打破陳規陋習,改革創新。面對困難時,要有無畏的氣概,不害怕、不退縮、不莽撞、不急躁,積極研究對策,勇往直前。創立曉莊師范的陶行知先生,提倡革新的校長,都是這方面的楷模。

3.集思廣益、獨立自主的平常心態

校長要放下架子,善于聽取各方意見,廣思集益,從而做出科學的決策。

4.開朗明快、積極向上的樂觀性格

性格不僅決定人的價值取向和行為方式,在人的發展中也起著重要作用。好性格可以彌補某些能力的不足。因為教育者的言傳身教都是通過外顯行為來實現的,所以善于與教師交流溝通的校長,容易受到廣大教師的擁護和愛戴,有利于創新工作的貫徹和落實。

二、創造型品格重在培養

1.努力轉變思維方式

創造型品格的核心是創造型思維。校長的思維方式制約著學校管理行為的運行路線與方向,校長必須轉變思維方式,培養創造性品格,以適應現代化管理。

(1)滯后性的經驗思維超前性的理論思維。傳統思維模式的顯著特征之一就是滯后性。由于經驗思維總是落后于思維對象的運動變化,造成了一定的時間差,遇到問題時,往往只能被動應付。因此,校長的思維方式應盡快從滯后性的經驗型向超前性的理論型轉變。

(2)封閉性思維方式開放性思維方式。傳統思維模式的又一顯著特點是它的穩恒性與封閉性。遇到問題,它習慣于去尋找唯一正確的答案,樂于接受現成的公式。教育要“面向世界”,校長的思維方式必須由封閉性轉變為開放性,形成立體、多維的思維方式。只有善于接受新事物、新信息,以開放的思維去迎接開放的時代,學校教育才能適應人類發展的需要。

(3)習慣性思維方式創造性思維方式。傳統思維模式的第三個顯著特征是求同排異,囿于常規,具體表現為思維主體總是習慣于從已知條件和既定目標中尋求答案。對于現存的觀念、知識和經驗,尤其是那些來自賢者、尊者和權威人士的意見都會表示認同、接受,而不會反思、反駁。表現在具體行動上容易因循守舊、墨守成規,缺乏創新精神。比如:小學六年級學生李小明寫了兩篇關于昆蟲的小論文,都獲得了省一等獎,被評為“昆蟲研究小能手”,但他在評“三好生”的問題上卻成爭論的焦點。反對者認為:一個班級“三好生”應該是班級的學習尖子,李小明雖然在昆蟲研究方面小有成就,但其文化課的平均成績只有80多分,年級排名第28名,還有一門功課只有73分,因此他不符合“三好生”的標準,不能被評為“三好生”。贊成者認為:李小明是全班、全年級乃至全校少有的特長生,他刻苦鉆研生物,制作的標本多次展覽、發表的論文多次獲獎,分數不能完全代表并反映他的學習能力和綜合素質,因此李小明應該被評為“三好生”。對于這場爭論,校長的裁決是:學校教育不是造“標準件”的機器,學校教育要打破條條框框的束縛,讓有專長的人才脫穎而出。李小明的成績排名不是很靠前,但他有較強的應用能力和創造精神,且成績不俗,對于這樣的好苗子,學校不能用固有的“框框”把他壓成“標準件”,應該支持他評為“三好生”并鼓勵他放開手腳在學好各門功課的基礎上搞昆蟲研究。

隨著現代化建設的發展與市場經濟體制的逐步健全,習慣性思維方式應該被打破,因為新時代需要創新型人才。只有校長鼓勵創造性思維,學校教育才能適應社會變化對教育提出的新要求。

2.培養創造性個性品質

個性是一個人的整體精神面貌,即具有一定傾向性的心理特征的總和,是一個人共性中所凸顯出的一部分。創造性個性品質是創造型品格的主要內容。所以,要培養創造型品格,首先必須培養創造性個性品格。

(1)要培養無畏勇敢與自信果斷的性格。普希金說:“做勇敢的人吧,勇于掃視廣闊的視野,創造性思想也就隨之而來……”創造的最大敵人是膽怯,它會磨滅人的想象力和獨創精神。勇敢與自信是創造性個性的主要內容。所以,要培養自己勇敢的性格,使人沖破各種束縛,頭腦清醒地審視和評價一切。自信是創造型人才必備的心理特征,是一個人成功的必要前提。因此,校長應充滿自信,爭當改革的先行者,勇敢面對工作中遇到的困難和挫折,在培養自己創造性品質的同時,搞好創造性教育工作。

第7篇

論文關鍵詞:文化語境,翻譯解碼,翻譯方法

 

文化語境是研究語言使用和功能的重要語言學范疇之一。多年來國內許多學者從不同角度和層面對文化語境進行了大量的研究。“每個言語社團都有自己的歷史、文化、風俗習慣、社會規約、思維方式、道德觀念、價值取向。這種反映特定言語社團特點的方式和因素構成了所說的‘文化語境’。”(黃國文,2001:124)“翻譯是語言交際活動,它取決于聽/讀者從譯文中所獲得的信息。”(奈達,1993:116) 譯者既要準確傳遞原文的內容、意圖、風格等,又要滿足在特定歷史時期特定社會文化背景下譯文讀者的要求。“翻譯中對原文意思的理解,遠遠不是單純的語言理解問題,它受著文化的影響和制約。”(張美芳,2001:29)

本文從語境順應論的觀點出發,討論語境順應性在翻譯解讀中的作用,提出譯文語篇連貫的重構過程是譯文讀者尋找文化語境的順應過程,因為文化是由不同層次的內容構成的, 翻譯也就是不同文化層次的內容的翻譯。在此基礎上用例句說明文化語境在翻譯實踐中的啟示和指導意義圖書館,來說明翻譯是不能脫離有關的文化語境而獨立存在的。

1. 文化語境與翻譯

文化語境這一概念最早是由英國人類學家馬林諾夫斯基年提出的(參見劉潤清,1999:278-284)。文化語境包括當時政治、歷史、哲學、科學、民俗等思想文化意識。語境是翻譯的基礎,翻譯的本質是一定的語境下的跨語言―跨文化―跨思維的交際行為。事實上圖書館,譯者翻譯的是文化語境下的語言。語言本身是不能與其文化語境相分離的。BronisLaw 及 Sapir 的理論認為語言基本上來說應該是扎根于文化的現實中的,沒有語境就不能對語言加以解釋。Franz Boas 曾指出圖書館,語言的形式是由其文化語境的形態來塑造的。他認為,語言就其本身來說并不是思維的障礙圖書館,并且在語言、文化與思維之間存在著動態的關系。

同時翻譯也是跨思維的交際行為,在翻譯過程中思維方式的差異及對差異的處理方式將直接影響翻譯的準確性及質量。從中西思維方式來看圖書館,兩者存在的差異可以用領域依附與無領域依附來說明。這是由 Witkin 提出的。表現在認知領域的差別可能是在思維活動時對環境的依靠程度方面。這兩個極端在思維方式上分別代表的是整體式思維方式和分析式思維方式論文格式模板。在翻譯過程中如果沒有注意到思維方式的差異必然會導致翻譯這種交際行為的交際失敗。

2. 文化語境順應與翻譯解碼

翻譯之所以不像人們想象的那么容易,是因為語言反映文化,并受著文化的制約。語言的翻譯實質上是文化的翻譯。隨著科學的發展與進步,人們對語言的研究已超出了“純語言”的范疇。人們已將信息論用于翻譯研究。按照信息論的觀點,翻譯猶如一種解碼過程。碼(code)指從一種符號系統到另一種符號系統變換信息的一套預定規則。在信息論中,語言被認為是極其復雜的信息系統,那么,翻譯就是一種將原語的信息變為目的語的有意義的信息的過程。

在翻譯界有關翻譯的理論與原則一直是仁者見仁,智者見智。爭議最大的是翻譯究竟是采用“交際翻譯”還是“語義翻譯”,兩者有何差異。Peter Newmark對此作出了如下的解釋:“交際翻譯試圖對譯文讀者產生與原文對原文讀者所產生的效果盡可能接近的效果。語義翻譯試圖在譯語的語義與句法結構允許的范圍內,盡可能貼切地傳達原文的準確的語境意義。”可見,兩種譯法的根本區別在于文化方面:交際翻譯完全以譯語文化取代原語文化;語義翻譯卻強調保留原語文化。順應論強調:人們使用語言的過程是一個基于語言內部與外部的原因,在不同的意識程度下不斷作出語言選擇的過程。任何語言在使用過程中都要作出動態順應。這種順應應根據不同的文化語境而變化,從而最大限度地滿際雙方的需要。不同的文化層次在翻譯中應采取不同的翻譯方法,使譯文語境順應,從而達到交際的目的。

2.1表層文化內容的直接轉換

翻譯中的直接轉換,指在符號層面上進行直接轉換的翻譯方式, 即能用譯語中某單一表達方式替換原語中某一單一表達方式,這種方式被稱為“一對一等值”(one-to-one equivalence)。這種直接轉換法很少考慮人文、心理、深層無意識價值觀等因素。因此,一旦在一種文化中形成固定的表達方式,在另一種文化中找到相對應的方式也就不困難了。如:“The streets around the three-storey red brick law court sproutedwith rickety stands selling hot dogs, religious books and watermelons.”

在紅磚砌成的三層樓法院周圍的街道上,突然擺滿了東倒西歪的貨攤,出售熱狗、西瓜和宗教書籍。譯文所表達的表層文化內涵通過“一對一等值”轉換已清晰明了。(“hotdogs”譯為熱狗,已被接受。類似對應的表達方式如:hotline熱線,chain stores連鎖店,round-table conference圓桌會議)。

2.2 深層文化內容的間接等值

文化在長期的歷史發展過程中早就賦予語言文字以豐富的內涵,因此,在本民族特定的語言文化中,很多字詞、習語、典故所具有的比喻義、引申義等都不言而喻,而在另一文化語境下,卻很難理解。等值的概念是首先由里烏(E.V.Rieu)在1953年提出的。他認為在語際翻譯中,符號與符號之間一般不可能有完全等值的關系,只有信息才可用來充分解釋外來的符號和信息。翻譯涉及到的是兩種不同語符中的兩個等值的信息。卡特福德提出了篇章等值概念(textualequivalence,1965)。在不同的語言文化語境中追求完全等值幾乎不可能。Verschueren的語境順應理論卻給在不同的深層文化語境中求得間接等值提供了一定的研究空間。不管是什么譯論,譯者都應從尋找文化語境順應的過程中求得原語與譯語的間接等值。

例如: If you are expecting the stork to visit your home this yearand he has to come by way of Royce city, he will have to bring a check-book topay his bill before delivery. 如尊夫人有喜,要來羅伊斯城留產,請備足款項交費,才能接生。特此通告。(王宗炎譯《光榮與夢想》)。本例出自美國現代史The Glory and the Dream.它是得克薩斯州羅伊斯城兩位醫生所登的一則廣告,目的是為了預防經濟大蕭條年代的美國人產后賴帳。根據英國民間傳說,嬰孩是由鸛鶴stork帶來的。倘若不了解這一文化語境的深層含義,譯文將此翻譯成鸛鶴,那就無法順應該文化的深層語境了。

3. 文化語境及其翻譯

在翻譯過程中,應充分考慮源語和目的語的文化語境,并采用合適翻譯方法,只有這樣才能實現用一種語言把另一種語言所表達的思想內容準確而完整地重新表達出來,從而達到有效的跨文化交際。下文從幾個不同方面來說明文化語境順應在翻譯過程中的應用。

3.1 中西方歷史文化的差異及其翻譯方法

由于各民族和國家的歷史發展不同,因而在漫長的歷史長河中所沉淀形成的歷史文化語境也不盡相同。在兩種語言之間進行翻譯時,會經常遇到由于歷史文化語境差異而出現的翻譯難題。例如,“東施效顰”這一漢語成語典故,對中國人來說,不難理解其文化內涵,但對于不甚了解中國歷史文化的西方人來說,若僅僅直譯為Tung Shih imitates His Shih,就沒有準確、形象地表達和再現原典故的含義。為了讓西方讀者能了解這一成語的內涵,比較合適的做法是采用意譯和增譯的辦法論文格式模板。Dongshi, an ugly woman, knitting her brows in imitation of thefamous beauty Xishi, only to make herself uglier----crude imitation withludicrous effect. 中國是一個有著5000年悠久歷史的文明古國,其文化博大精深,與此聯系,在翻譯時,應在弄懂典故意蘊的基礎上,注重歷史文化語境之間的差異,采取恰當的翻譯方法。要譯好這些歷史典故,必須注意中西方兩種文化語境之間的差異,采取適當的翻譯方法。

3.2中西方的價值觀念的差異及其翻譯方法

在社會、文化因素的作用下,不同民族的價值觀念反映到跨文化語際中,也會造成理解上的困難。所以,我們必須注意中、西方民族在價值觀念上的異同。西方人對個人隱私(privacy)、個人的獨立自主看得很重。這種文化差異必然會影響人們的言行和思維習慣,不了解這種差異,勢必會造成誤解。比如,一位中國人在聽到一個外國女孩是素食主義者,而且已經十幾年沒吃過肉的時候,表示出極大的震驚和疑惑,隨后是一連串的問題:例1.A: You do not eat meat? Whynot? Are you Christian? You do not eat meat because you want to lose weight? B:No. It is just my habit. A的問題涉及個人的宗教信仰、體重、身體狀況等隱私問題。外國人是忌諱的。按照西方的文化,問這樣的問題是無禮的。但問問題的人卻覺得無所謂, 因為中國的民族文化并不認為這些問題有什么失禮之處。所以文化差異會影響到對同一信息的認同感受。

3.3中西方宗教文化的差異及其翻譯方法

由于不同的宗教文化,不同民族在崇尚、禁忌等方面表現出不同的文化差異,在翻譯中應予以充分注意。例如下面一句:I believe, because of my religious faith, that I shall “return toFather” in an afterlife that is beyond description.( From Why Measure Life inHeartbeats; from Reader’s Digest, Feburary, 1980) 由于受東方宗教文化特別是東方佛教文化的影響,許多譯者都把an afterlife理解為“來世”或“來生”。“來世”或“來生”均為東方佛教用語,指人的生死輪回,而西文基督教卻無此概念,而是認為人死后靈魂仍在,或升入天堂,或墮入地獄,并無“來世”與“來生”之說。由于作者是基督教徒,根據原文的宗教文化背景應把an afterlife理解為“人死后那段時光。”故可譯為:“基于我的宗教信仰,我相信在我身后難以描繪的時光里,我將回歸圣父。”可見,在翻譯中宗教文化也是一個十分重要的內容,如果不了解源語中的宗教文化背景,則可能使目的語中的讀者想當然,造成交流的障礙,因此我們應予以重視并采取恰當的方式予以表達。

4.結束語

語言的翻譯實質上是文化的翻譯,而文化的內容又分屬于不同的層次。語言具有變異性、商討性和順應性。任何語言在使用過程中都要作出動態順應,這種順應應根據不同的文化語境而變化,從而最大限度地滿際雙方的需要。在不同的文化層面上,翻譯可以是順應文化語境內容的直接轉換,也可以是順應文化語境內容的間接等值。它要隨著不同層次上的翻譯解碼,而獲得不同的內涵。在翻譯過程中,應充分考慮源語和目的語的文化語境,并采用合適翻譯方法,只有這樣才能實現用一種語言把另一種語言所表達的思想內容準確而完整地重新表達出來,從而達到有效的跨文化交際。

參考文獻:

[1]Jin Di & Eugene A. Nida. On Translation[M] China Translation Publishing Corp,1984.

[2]Eugene A. Nida. Language, Culture, andTranslation [M].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1993.

[3]Dahl,Stephan.CommunicationsandCultureTransformation-CulturalDiversity,GlobalizationandCulturalConvergence[J/CD].Internet,1999.

[4]張培基.英漢翻譯教程[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1983年.

[5]何兆熊.語境的動態研究[J].外國語,1997(6).

[6]張美芳.從語境分析中看動態對等論的局限性[J].上海科技翻譯,1999(4).

[7]郭建中.文化與翻譯[M].北京:中國對外翻譯出版公司,2000年.

[8]屠國元,廖晶.翻譯等值概念述評[J].中國科技翻譯,2001(2).

[9]顧嘉祖等.語言與文化[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2年.

第8篇

    目錄

    1.《論衡》中的邏輯方法論證

    1.1演繹法

    1.1.1定言推論

    1.1.2假言推論

    1.1.2.1否定后件式

    1.1.2.2純假言連鎖推理

    1.2兩難論式

    1.2.1簡單建設式

    1.2.2復合論式

    2.歸納法

    2.1類比推理

    2.2故式推論

    3.矛盾法

    3.1其他批判方法

    3.2綜合論法

    4.結論

    4.1王充《論衡》論證方式的特點及缺失

    4.2整體的檢討與發現

    4.結論

第9篇

關鍵詞:思維范式;素質教學;高校;西方經濟學

中圖分類號:G64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673-291X(2010)06-0222-02

目前中國的高校,在經濟學、管理學等專業的高等人才培養中,都將《西方經濟學》設置為一門基礎必修課程。可以說《西方經濟學》在上述專業設置中扮演著舉足輕重的基礎性的作用。首先,在學時安排方面。《西方經濟學》被編排在所有專業課程之前,為其他專業課程奠定了專業認識和專業知識的基礎。并且,學時量充足,共計118個左右學時。其次,在課程本身的教學規劃方面。在教學實踐中,《西方經濟學》按照此學科的內在邏輯關系被劃分《微觀經濟學》和《宏觀經濟學》兩門子課程。可以更全面、更深入的進行教學組織。可見,此課程的重要性。

但是,在具體的教學中,傳統的教學已經日益顯現出其局限性。學生對此門課的學習往往是只知道表層的具體知識,而不知道更為重要的深層的含義和本質。換言之,學生的專業素質的提升并不明顯。那么,到底應采用何種方法和手段,才能適應課程本身的內在要求和學生的求知要求?這是個值得探討問題。

本文僅從思維范式的角度對《西方經濟學》的素質教學方法進行一些探索。

一、思維范式的界定

所謂思維,是指感覺和知覺獲得的印象,借助于詞的作用,在人腦中進行進一步的整理和加工,拋開事物個別的、表面的現象,抓住事物普遍的內部的本質,使人的認識由感性階段進入高一級的理性階段,這個過程稱為思維。所謂范式,這里借用美國科學哲學家托馬斯?庫恩的“范式”概念,首先,一般是指某一科學家群體或學派所共同持有或使用的一整套信念、規則、方法及相應的理論。范式中最深層、最核心的部分是人們所信奉的世界觀或共同信念,也有人稱為“形而上學的假定”;其次,是人們在一定世界觀或信念的支配下所運用的一套研究思路、分析方法或推理規則;最后,是人們運用這些思路、方法和規則而獲得的各種具體的研究成果,即范式最終要產生一種或多或少自成一體的理論。范式對科學研究具有雙重深刻影響,一方面,它為科學研究的開始和進行提供了認知基礎和研究框架,另一方面,又對科學研究的過程和結果具有定向和限制作用。

本文中所指向的思維范式,是指在對事物的認知過程中,人們運用某一科學家群體或學派所共同持有或使用的一整套思路、規則、方法及相應的理論,使人的認識由感性階段進入高一級的理性階段。

二、思維范式在《西方經濟學》教學內容中的應用

在《西方經濟學》的教學實踐中,思維范式的應用,首要地在于教師要傳授給學生的是什么,即思維范式在教學內容中的應用。

通過《西方經濟學》的授課和實驗環節,教師傳授給學生的不僅是相關的知識、理論,更重要的是一種思維范式,即是西方經濟學的一整套思路、規則、方法,使學生能夠對經濟現實和經濟問題的認識由感性階段進入高一級的理性階段。

首先,通過《西方經濟學?微觀部分》的學習,學生不僅要清楚,需求與供給理論、效用論、生產論、成本論、市場分類理論、生產要素理論、一般均衡理論、福利經濟學及市場失靈等理論。更重要的是要知道微觀經濟學主要解決的是資源配置問題,要會分析現實經濟中微觀個體(企業,消費者等)是如何進行滿足自身利益最大化的資源配置的。即教給學生的應該是認識、分析、解決問題的思維方式。其次,在《西方經濟學?.宏觀部分》的教學中,不僅要教給學生西方國民收入核算理論、各種國民收入決定理論、宏觀經濟政策的分析和實踐、國際經濟學、經濟增長理論、失業和通貨膨脹等理論。更重要的是要學生知道宏觀經濟學研究的是宏觀層面上一國或一個經濟體如何充分利用資源,并學會認識和分析現實宏觀經濟現實的思維方式。這種思維方式,不僅是在西方經濟學領域中的應用,而且,在更廣意義上同樣適用。可以是整個管理學、經濟學領域的適用,同樣可以是其他學科甚至生活領域的適用。教學中,教師認識這一點非常重要。否則,傳授給學生的可能僅是“金子”本身,而不是更重要的“點金術”。

三、思維范式在《西方經濟學》教學方法中的應用

在教學中,教師應該通過如下教學方法和手段將思維范式融入到對學生在西方經濟學方面的素質教學中。

1.通過教案編排來明確思維范式。在編寫《西方經濟學》教案時,首先,應該明確教學的目的是傳授給學生認識、分析和解決經濟問題的思維方法。所以,要將學生應該掌握的思維范式有條理地、詳盡地安排在教案之初,即把西方經濟學中的思維范式以提綱的形式列舉出來。其次,再把教學內容在符合內在邏輯的基礎上圍繞著各級思維范式進行安排。這樣就可以使經濟學的知識內容與思維方式自然地結合起來,更有利于學生全面的接受具體的知識、原理和相對抽象的思維范式。再次,在教案中,思維范式的安排要在可能的范圍內由簡單到復雜,以便于學生接受。

2.通過案例教學來貫徹思維范式。由于《西方經濟學》既不同于純邏輯性的課程又不同于純知識介紹性的課程,所以,單純地講授課本知識是不能符合課程特點和學生的學習要求的。因此,有必要在教學安排中引入案例分析環節。案例教學可以使相對抽象的原理更容易被接受,同時,在學習案例的過程中使思維范式得到介紹和演繹。

3.通過實驗教學來再現思維范式。經濟學的實用性是顯而易見的,但是傳統的教學中更多的是理論性的介紹,而缺乏實踐色彩。因此,在《西方經濟學》教學中增設實驗環節就顯得尤為重要,它是聯系理論與實踐的最現實可行的教學手段。我們的嘗試是讓學生在專門的商務實驗室中,在教師的指導下進行與西方經濟學相關的實驗操作。比如,學生在學習國際經濟學這章的內容后,可以去實驗室的國際貿易軟件平臺中模擬國際經濟學的各環節,把理論用之于實踐。不僅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得到了很好的調動而且還使得課堂授課環節所學的思維范式得以再現和應用。

4.通過課程論文來應用思維范式。古語:學而不思則罔。學習《西方經濟學》就是要學其中的思維范式,那么,學生在接受課堂知識之后,把所學理論與思維方式內化為自己的學識素養的有效方法就是習作課程論文。比如,在學習宏觀經濟政策的時候,可以讓學生就“中國目前的財政和貨幣政策的混合使用”等論題進行資料的收集和整理,將所學的思維范式、知識和理論真正內化。在《西方經濟學》教學中,可以有很多的諸如此類的論文安排。教師要注意的是,要事先引領學生如何習作專業論文,讓學生形成規范的論文思維和方法。

5.通過雙語教學來溯源思維范式。我們國內使用的《西方經濟學》教材大體分為兩類:一類是國外原版教材的中譯本。另一類是國內學者在西方論著的基礎上編著的中文教材。可見,我們要學習的《西方經濟學》是西方的經濟理論與方法。所以,其中會涉及到大量的英文專業術語和西方的思維范式。為了使學生更好地理解或曰為了使學生真正認知西方經濟學的內涵和本質,在教學中必須將這些術語講授給學生。此外,學生的學習遠不能停留在課堂學習環節,應擴展大量的課外學習。

6.通過多元化的教學手段來推廣思維范式。教學安排中,可綜合采用多媒體、教學錄像等教學手段,通過視聽等刺激使學生更好地接受信息,這些教學手段的優點就是信息量大、直觀、易接受。豐富的信息和直觀的展示可以使思維范式得到更好地推廣。

四、思維范式在學生學習《西方經濟學》中的應用

在學習《西方經濟學》課程時,學生應該有意識、有方法的去修習課程中所涉及的思維范式。即要學生明白他們要學的是什么以及該怎樣學,唯此,才能使學生在主動學習中更好的掌握《西方經濟學》。教師在此課程的導論中就應告訴學生,此門課程要求修習的不僅是具體的知識理論,更是相關的思維范式。并告知學生要培養他們的思維范式具體是什么,使之在此后的課程學習中有意識的去培養、鍛煉這些思維方式。同時,告知學生該怎樣學,使其有指導、有方法地去主動學習,這點,很重要。

總之,思維范式在高校《西方經濟學》教學中的應用,不僅在于如何培養學生的關于西方經濟學的思維范式,而且更體現在安排教學時應注意的思維范式和指導思想。

參考文獻:

[1]高鴻業.西方經濟學(微觀部分):第4版[M].北京:人民大學出版社,2007.

[2][美]薩繆爾森,諾德豪斯.經濟學:第18版[M].蕭琛,譯.北京:人民郵電出版社,2008.

[3]陳穎健,張惠群.新思維范式[M].北京:科學技術文獻出版社,2003.

Application of Thinking Paradigm in the Teaching of “Western Economics” in University

DAI Xiao-li

(Hena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Henan Economic and Trade Institute, Zhengzhou 450052,China)

第10篇

關鍵詞:多元化 考核 改革

中圖分類號:G64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098X(2017)01(a)-0204-02

課程考核是檢驗學生學習效果,提高學生學習積極性的有效方式之一。同時,國內大部分高校將學生的考核成績作為評價教學質量和學習效果的重要手段。農林院校開設的農科大學物理,相對工科院校的大學物理,其難度和廣度都有所下降,更加強調物理原理在農林領域的應用。作為一門基礎學科,農科大學物理在實際的教學過程中遇到了諸多的困難:首先,農科院校學生的物理和高等數學基礎一般較弱,所以學生學習物理的積極性不高[1];其次,大多數學生覺得農科學生沒有必要學學物理,因為學生覺得沒有用,當然這是學生視野的原因。因此,大學物理在農林院校中補考率一般都比較高[2-4]。因此,設計科學合理的課程考核方式具有非常重要的實踐意義。

1 農科院校大學物理考核現狀

目前,國內農科院校大學物理的考核方式一般采取如下兩種方式[5]:(1)30%平時成績+70%期末成績;(2)20%平時成績+20%期中成績+60%期末成績。公式中的平時成績、期中成績、期末成績均采用百分制。平時成績一般包括考勤、作業、課堂問答等。期中成績和期末成績一般采用閉卷考試的方式進行計分。在具體的實踐中,期中考試由于沒有專門的組織和考場,學生作弊的情況時有發生,因此其公平性遭到了質疑。所以,有些老師用課程小論文、分小組專題討論和演講的方式代替期中考試,從而避免期中考試的弊端。期末考試一般是統一組織、統一命題、統一監考、統一閱卷,學生作弊的概率很小,成績的可信度較高,能夠客觀公正的顯示學生的學習效果和教學質量。在上述的考核方式中,平時成績注重學習過程的考核,期中成績和期末成績注重學習結果的考核。從實踐中看,平時成績的計算比較靈活,學生參與小組討論、寫小論文的積極性較高,對于正式的閉卷考試則感覺到壓力很大,因此心中抗拒性很大。同時,大學物理承擔著傳遞科學思維方式的作用,這才是大學教育最初的目的和最終的落腳點。用期末閉卷考試的方式只能考察學生對已有知識的掌握程度,無法推動科學思維方式的傳遞。

2 傳統考核方式的弊端

筆者通過實際的教學經驗和與學生的交流發現,傳統的考核方式存在如下的弊端:

(1)許多同學反應平時的作業成績不能客觀的顯示自己的學習效果。目前,大部分的作業均來自于課本的課后題,而大部分的課后題都可以找到答案。因此,有些抄答案的作業,得到了很高的分數;而自己獨立完成作業的同學,有可能作業分數并不理想。這樣,就很不公平,而且會造成“劣幣驅逐良幣”的現象。因此,有些同學認為作業成績不應該計入平時成績。

(2)有部分學生認為考勤也不應該計入平時成績。因為大學學習強調自主性,學生要聽哪個老師的課,選擇用哪種方式學習,應該具有完全的自。有些課程自己完全可以自學完成,而且自學的效率要比聽老師講課高得多;而且現在網絡課程很發達,使得自學完全有可能實現并且有更高的效率。因此,不應該以考勤的方式強迫學生來教室聽課。

(3)有學者認為,期末考試只注重學習結果的考察,忽視學習能力和思考能力的培養,違背大學教育的初衷[6-7]。從某種意x上講,期末考試就是考學生的記憶力,有些學生在平時完全不學習的情況下靠突擊就能取得很好的成績,這對培養學生的思考能力,應對實際問題的能力沒有任何幫助。因此,應該重視平時考核而降低期末考試的權重。

針對以上問題,筆者認為應該提出一種更加多元化的考核方法,避免上述考核計分方法的弊端,同時滿足學生個性化的需求[8]。

3 農科大學物理新的計分方案

(1)筆者建議,期末閉卷考試應該繼續堅持,因為期末考試成績的可信度較高,能夠客觀公正的顯示學生的學習效果和教學質量,應該繼續堅持。但是可以不必所有的學生均參加期末考試,因為期末考試對于顯示學生平時學習過程的效果不佳。因此筆者建議可以根據學生平時的具體表現,選擇一部分學生不參加期末考試,而完全根據學生平時的表現,直接給出最終的考核成績。這樣,平時認真學習、善于思考、能夠提出創新性問題、表現特別優秀的學生而期末考試欠佳的同學就可以得到公正的分數,而不必在期末考試前拼命記憶那些對于提高自己思考能力毫無用處的知識點。但是,這部分學生的比例必須嚴格控制,否則會導致“走后門”等現象的發生。根據筆者的教學實踐,這部分學生的比例控制在10%比較合適。實際操作中,可以利用一切的辦法(比如錄音、照片等)記錄學生平時的表現作為證據留存,期末讓學生自由申請免考的資格,根據學生的平時表現記錄,批準少量學生免考(10%左右),然后將免考學生和相關的證據資料公示,接受所有學生的監督。

(2)期末考試,學生可以自主選擇開卷或者閉卷考試。開卷考試的試題可以選擇的更加開放,更加注重大學物理思維方式的考核。這樣,選擇開卷考試可以有效的避免考試前突擊、死記硬背的閉卷考試弊端。更進一步的,甚至可以選擇口試的方法來進行期末考試。當然,口試的題目要精心的選擇,口試的現場也要進行錄像、錄影作為證據留存,以備查詢。同時口試不宜采用小組討論的方式進行,否則就會出現“搭便車”現象的出現。嚴格控制口試的時間,否則對學生和老師來說,都是難以承受的時間負擔。

(3)適當加大平時考試的權重。在此種情況下,平時成績可以采用小組成果展示、自己提出問題自己查資料回答等方式進行。這些方式均可以激發學生學習物理的興趣,提高用物理的思維方式解決問題的能力。平時成績的百分率可以提高到50%左右。

4 結語

該文通過教學與實踐,提出了新的大學物理考核方式。該方式注重平時的學習和考核,可以避免期末閉卷考試的弊端,有效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滿足不同學生的個性化需求。

參考文獻

[1] 胥建衛.農科大學物理課程考核計分方法新探索[J].亞太教育,2015(7):124.

[2] 吳木營,胡西多,李洪濤.大學物理的考試方式改革[J].高等教育研究,2008(5):175.

[3] 白秀麗,馬書云.關于工科大學物理考試內容改革的探討[J].物理通報,2012(4):19-22.

[4] 胡俊麗,崔文麗,趙瑞娟,等.大學物理(第一學期)期末考試學生不及格原因的調查分析[C]//2012年全國高等學校物理基礎課程教育學術研討會論文集.

[5] 馬冠雄.探討大學物理考試改革的內容與途徑[J].考試周刊,2015(26):1.

[6] 張伶莉,王曉鷗,孟慶鑫,等.大學物理課程考試方法改革與實踐[C]//2014年全國高等學校物理基礎課程教育學術研討會論文集.

第11篇

關鍵詞:作業形式;激發興趣;自主學習;鞏固知識;提高能力

中圖分類號:G6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9132(2016)31-0052-02

DOI:10.16657/ki.issn1673-9132.2016.31.032

作業是教學內容的一部分,是課堂知識鞏固、補充的重要途徑。在幾年的教學中,我逐漸體會到,一成不變的老式作業形式不適應現代學生活躍的思維方式,不能很好地激發學生學習化學的興趣,多樣的作業形式能引起學生的學習興趣,開拓學生的思維,提高學生的能力。在教學中我總結了幾種作業形式。

一、問答接龍式作業

這種作業形式由教師提前布置,安排在課前幾分鐘,讓學生針對以前所學知識,選擇自己認為重點的知識,以問答、選擇、填空等題型寫在小紙條上,準備提問其他同學,同時做好準備,接受其他同學的提問。一個同學在回答問題之后,便有權向其他同學提問,依次進行,形成問答接龍。在學生回答完問題之后,教師進行糾正、補充,對每個學生所提問題在形式、內容上給予評價。如針對《制取氧氣》這一課題,學生會提出許多問題,實驗室制取氧氣的基本反應類型是什么?如果用排水法收集的氧氣不純,可能原因是什么?你更喜歡那種制取氧氣的方法?等等。在回答評價這些問題的過程中,學生鞏固了基礎知識,掌握了重點知識,認識了一些題型的回答方法。

這樣的作業形式,給了學生自主復習、學習的機會,激勵學生積極參與,認真思考,提高了學生對知識進行分析、提煉重點的能力。

二、疑問探究式作業

化學以實驗為基礎,在化學教學中有很多演示實驗,學生在觀察實驗過程中會發現一些新奇現象,產生疑問。而疑問探究式作業就可布置在課上的實驗過程中。在進行實驗之前,教師提醒學生觀察實驗現象,在實驗過程中,教師引導學生對觀察到的現象進行思考,大膽猜想、質疑,經他們討論,歸納總結自己的觀點,由教師進行點評。對不同的問題采取不同的方式解決,有的問題,由學生討論得出答案;有的問題,讓學生上網、查閱資料找出答案;有的問題,需進行實驗探究出答案。

如在探究蠟燭燃燒的實驗中,學生仔細觀察了蠟燭燃燒的過程后,提出這樣的問題:為什么燒杯倒扣在蠟燭火焰上方,一會兒蠟燭會熄滅?在學習燃燒和滅火的知識之前,學生不能從理論上正確解釋。我讓他們課下通過上網,查閱資料,最后在我的引導下尋找出合理的解釋。有的學生提出:如果沒有棉線,石蠟還能燃燒嗎?我讓他們在課下進行小組實驗,找到答案。這種提出問題――解決問題的作業形式,滿足了學生的好奇心,增強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培養了學生的觀察能力、思考分析問題的能力,拓寬了學生的知識面,樹立了科學嚴謹的學習態度。

三、試卷式作業

在章節復習后,我們往往要進行階段性小測試,傳統的方式是讓學生答試卷,教師看試卷,評試卷。而這時若是改變一下方式,教師布置作業,讓學生以小組為單位,就所復習的章節出題,形成一張試卷,學生會比只做試卷感興趣。教師在布置作業時,規定好試卷的題型,各題型的分值,知識覆蓋范圍,并要求每個小組試卷自附答案。學生會積極自主復習基礎知識,查閱資料,經過討論、篩選,選擇有價值、有意義新穎的題目、題型納入自己的試卷。教師從試卷的內容、知識面的延伸、題目的難易程度、題型的新穎度等方面進行批閱、評價,選擇其中優秀的試卷在班級點評、表揚、鼓勵,也可將其中質量高的稍加改動,作為班級測試卷。

這樣的作業形式會促進學生自主學習,鞏固基礎知識,提高知識的應用能力,樹立學生合作交流的意識,培養團隊精神。當學生被表揚、鼓勵時,會產生一種成就感,定會激發他們學習的積極性。

四、論文式作業

比起機械地做題,讓學生將所學知識寫成小論文,會使他們更感興趣。教師確定知識范圍,提供幾個可選題目,也可讓學生自擬題目,充分發揮寫作能力,結合化學知識,寫成小論文。學生對知識進行整理歸納,寫成論文。例如,在學完“分子、原子”的知識后,學生會寫出小論文《假如我是一個水分子》,《我認識的微觀世界》等。在論文里,學生會將分子的特點、結構,分子和原子的聯系與區別等化學知識,用自己的語言描述、表達出來。又如,在學完“二氧化碳”的相關知識后,學生寫出了相關論文《我眼中的二氧化碳》《二氧化碳的功與過》《二氧化碳的自白書》等。他們將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質、化學性質、用途、對環境的影響等知識在文章中體現出來。教師與班級評估小組從論文的內容、形式、語言上進行評價,選擇其中優秀的文章在班級展示。

通過這種形式的作業,能夠激發學生學習的主動性,使學生在輕松快樂的氛圍中掌握知識,通過學生之間的互評,師生之間的互動,提高學生學習積極性,培養學生對知識的總結、歸納能力。

五、手抄報式作業

這種作業形式學生非常喜歡,它能充分發揮學生的想象力,展現學生的創作能力,學生會將所學知識圖文并茂地展現出來,也能吸引其他同學和教師的眼球。如在學完“溶液”的知識后,我讓學生以溶液的知識為主題,以小組為單位,集思廣益,群策群力,設計手抄報。學生會從手抄報的形式、內容上精心設計,查閱相關資料,聯系生活實際,選取他們認為經典,能夠體現化學重點知識的內容,設計成各個板塊,通過交流、評價,每個學生會發現自己的優點和不足,從而不斷改進、完善,最后制成精美的手抄報。

第12篇

一.書法教學中的形象思維

用直觀形象和表象來解決問題的思維方式叫做形象思維。書法教學中的形象思維歸屬為形象思維中的第三種形態,即“藝術思維”。書法創作者在藝術創造的過程中對大量表象進行高度的分析、綜合、抽象、概括,形成典型性的形象。形象思維是人們認識和反應世界的重要思維方式。形象思維以形象要素為核心,以想象為基礎,以聯想為重要手段,具有形象性、非邏輯性、粗略性、想象性的特點。在書法教學中引入形象思維訓練可以更好的發展學生的聯想力和想象力,提高學生發現美、鑒賞美、創造美的能力。

二.在大學書法教學中加強形象思維訓練

1.通過書法的表象積累培養學生的直覺能力

形象思維的核心是形象要素,形象要素來源于人們對各種事物的感知,豐富的表現積累是形象思維的養料。書法是手、眼及肢體協調的重要手段。書法的表象積累包括各種書法要素的表現積累和各種書作品的表象積累。書法要素主要包括書法形象(即線方向、線長度、線位置、線形狀、線質感五個方面)、漢字演化過程、漢字的文化內涵等。在書法教學中將書法教學單一的看作是書法作品的表象積累是片面的,加強形象思維訓練還要注意各種書法要素的積累。例如,在教學生臨摹趙孟頫的作品時,不僅要讓學生掌握這種字體的基本規律,還要讓學生了解作品中漢字的演化、書法家生平、書法作品的文化內涵等。

2.通過書法培養學生建立豐富的情感形象

書法作為一種重要的藝術形式具有豐富的情感性。書法創造者為表達個人的情感借助于書寫書法作品。書法將形象韻律及作者的精神理想和心靈感悟融于一體。在大學書法教學中,教師可以通過帶領欣賞書法作品,培養學生建立豐富的情感形象,并在此基礎上創造美,將個人情感融于書法作品中。

3.教師在書法的形象思維訓練中要培養學生的想象和聯想能力

書法家創造書法作品的過程是形象思維的過程。書法家在創造書法作品時無論是從自然形象中獲取靈感還是自身情感經歷,無論是其他藝術作品觸發靈感還是在生活中提取形象,都是通過想象和聯想的思維過程實現的。大學書法教學可以通過掌握書法作品的表現手法、學習基本的書法字體技巧、進行選擇性聯想訓練、積累豐富知識為想象提供養料四種方式,分層次漸進的對學生進行培養。

4.加強書法形象記憶

加強書法現象記憶是促進形象思維發展的重要方式之一。形象記憶是左腦的功能之一,加強形象記憶訓練可以提高形象思維能力。書法是一門時空性的藝術,理解書法必須建立在記憶的基礎上。加強書法的形象記憶可以通過反復臨摹書法作品、背臨經典書法作品、記憶經典書法作品、反復鑒賞經典書法作品的方式來定向訓練。

5.在形象思維訓練中加強創造性思維的培養

創新性思維的培養是素質教育的重要方面。藝術最可貴之處在于創新,縱觀書法史,我們可以發現偉大的書法作品無不體現出鮮明的時代特色和個性的個人情感。如顏真卿的顏體字結構方正茂密,筆畫橫輕豎重,筆力雄強圓厚,氣勢莊嚴雄渾,這些特點表現出盛唐的盛世風采和作者自身的性格特點。在傳統的大學書法教學模式中,教師將自己放在教學的中心位置,將自己的思維方式嫁接在學生身上,限制了學生的思維。書法教學中的形象思維訓練就是要打破傳統的教學模式,采用啟發式教學鼓勵學生勇于創新。

三.小結

亚洲精品无码久久久久久久性色,淫荡人妻一区二区三区在线视频,精品一级片高清无码,国产一区中文字幕无码
亚洲日韩在线精品第一品 | 欧美日韩免费福利视频 | 亚洲性日韩精品一区二区三区 | 亚洲美女视频免费爽 | 亚洲精品熟女国产国产老熟女 | 色无月激情五月在线观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