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2-11 22:48:16
開篇:寫作不僅是一種記錄,更是一種創造,它讓我們能夠捕捉那些稍縱即逝的靈感,將它們永久地定格在紙上。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12篇城鄉規劃論文,希望這些內容能成為您創作過程中的良師益友,陪伴您不斷探索和進步。
關鍵詞:城市;文化;空間;特色
中圖分類號:TU984.11+3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在現代的城市綠地的規劃設計中,將城市的地方特色和文化內涵融入廣場設計中,為廣場空間增添文化內涵,提升綠地品位,在國內外已有許多成功案例值得借鑒和參考。
素有“塞外江南”、“中國雪城”之稱的牡丹江市,其獨特的火山地質、少數民族風情、冰雪特色及紅色旅游文化在此匯聚交融,形成了牡丹江特殊的人文歷史底蘊。市域范圍內的風景名勝區、古跡遺址、英雄紀念館等留下了各個時期的文化及歷史印記,如唐代渤海國上京龍泉府遺址、八女投江雕塑群、被評為世界地質公園的鏡泊湖游覽區、少數民族風情村等具有鮮明特色的景區景點相繼誕生,但除八女投江雕塑群及少數民族風情街外,其他人文景觀大多位于市區以外,這對于游客第一時間閱讀牡丹江的歷史文化將產生了一定的阻礙。
隨著牡丹江市對于城市綠化環境的進一步重視,在市區擬興建多處公共綠地,筆者有幸參與牡丹江市綠地系統規劃及火山文化廣場的景觀設計任務,現以火山文化廣場為例,就休閑空間如何體現城市文化特色一題做以下探討和嘗試。
景觀主題的確立
火山文化廣場占地面積約66000㎡,緊鄰301國道,為哈爾濱市進入牡丹江市區的門戶地帶,周邊高校林立,地理位置十分重要。通過規劃層面的分析定位以及對當地文化的深度挖掘和提煉,本次景觀設計提出了“弘揚火山文化,展現丹江風采”的設計理念。火山文化理念的融入,不僅奠定了廣場的文化內涵,同時也成為牡丹江市區展示火山文化特色的重要窗口,在一定程度上也豐富了市區公園綠地的主題內容。
功能空間的劃分
基地中央現狀一條弧形小路將廣場劃分為東西兩個部分。東半部分為現狀明珠廣場,臨路一側建成了約2500㎡的硬鋪廣場,上面設立明珠燈塔,硬鋪廣場北側為林蔭休閑區,植物長勢良好,但鋪裝小路缺乏維護管理,破損嚴重;西半現狀主要為荒地和農田。
根據委托方的要求和場地特征,設計中將廣場劃分為四大功能空間,分別為“門戶形象空間、火山游園空間、改造明珠廣場空間和林蔭漫步空間。
(1)門戶形象空間:由于場地內明珠廣場現已建成,為保持景觀的整體性和連續性,在設計中首先對場地內各景觀要素進行梳理和整合。沿301國道一側設置自由式臨街人行步道,將硬質鋪裝與綠化進行結合,同時將廣場最東端現有綠化進行改造,形成漩渦狀的模紋種植池,成為整個廣場的起筆之作。
火山文化中心廣場整體的設計構思及平面布局以火山噴發后在地球表面形成的特殊地質地貌作為設計的靈感源泉。由于301國道在此段地勢西高東低,在設計中,結合現有高差將廣場設計成內旋式的處理方式,具有強烈的視覺震撼效果,同時也巧妙的解決了廣場的東西高差問題。
廣場設計的八塊整形坡起的模紋綠化種植池呈環形、階梯狀排開,形似火山噴發后遺留在大地上的系列火山口,開敞大氣,弧形模紋的東端設置廣場LOGO標識墻,同時也成為弧形種植池的收尾。
中間環形區域為觀覽休閑帶,同時也為大型集會活動提供場地,從西至東逐漸下沉的景觀臺階配合景石、種植池、景觀矮墻等,豐富空間的同時,也可兼座椅功能,集功能性和景觀性于一體,休閑帶與北側休閑游園相交處設置卵石池,上面自然放置火山石塊,成為本休閑帶的點綴性景觀。
廣場的中心區也是全園視覺焦點的位置,設置疊水石景,水景石呈盤旋而下之勢,水沿石階流淌,體現火山文化;中心景觀
弧形景墻虛實相間,實墻部分以浮雕形式展現火山噴發、巖漿流淌的場景,氣勢恢弘大氣,虛處則成為景門,連接內外交通,外部借助綠地劃分空間,同時也巧妙的解決了廣場內外的高差問題。
(2)改造明珠廣場空間:由于明珠廣場新建成不久,因此在設計中保留這一廣場空間,在此基礎上,通過局部景觀元素的融入,使得廣場與周邊環境能取得協調統一。原有廣場硬質鋪裝過多,顯得空曠單調,在其入口、中心燈塔及四周增加模紋種植池,豐富廣場空間層次,打破大面積鋪裝及雕塑帶來的僵硬感,使其能與新建廣場遙相呼應,同時樹蔭的形成及林蔭座椅的增設,也為游人提供了可停留的空間。
(3)休閑游園空間:根據空間特征,大致分為以下三個部分:
特色火山游園區——利用大地景觀的處理手法,在設計中采用大面積的草坪或地被作為基底背景,運用螺旋形盤山休閑小徑將視線引至游園的中心景觀,既霧噴景石區,用藝術、生態的設計手法展現火山文化特征,形成本廣場游園設計中的亮點區域。
漫步讀書游園區——本區是連接各個空間的紐帶,以自由的流線形式藝術的再現了火山噴發時巖漿流淌的狀態。由于本區對外連接牡丹江醫學院,因此構思在火山文化的基礎上,融入校園文化,一個個自由布置的景觀綠丘配合座椅、展現校園文化的系列小雕塑等,反映場地文化的同時,也為學生晨讀、思考、交流提供理想的室外空間。
林蔭休閑游園區——原明珠廣場背景綠化植物長勢良好,樹冠茂盛,是天然的森林氧吧,本區利用場地這一綠化優勢,更換原有鋪裝小路面層,梳理局部不合理的道路線形,為居民散步、晨練、私密聊天提供幽靜的場所。
景觀元素的生態體現
在可持續發展的理念指導下,火山文化廣場的設計充分考慮到城市的生態保護和對水資源的節約利用。只在景觀重點區域打造集中水景,且考慮到牡丹江冬季寒冷,水景的維護費用較高,因此在水景營造時將其設計為淺池,上置卵石及自然塊石,有水時體現靈動之美,無水時則是旱溪的表達方式,塊石又可供游人做短暫休憩之用。
在滿足功能性的前提下,盡量減少鋪裝面積,在保護和利用現有植物資源的同時,注重表現本土特色,保留現狀生長良好的樹木,考慮到后期人工養護費用,在植物選種方面,多采用觀賞性好、抗性耐性均較強的品種。云杉為牡丹江的市樹,旱柳、新疆楊、樟子松、山杏等在牡丹江長勢良好,又能代表地域特色,因此把以上樹種作為廣場設計的基調樹種,配合花灌木、地被等形成較好的綠化景觀效果。
總之,火山文化廣場對以當地文化特色為主題,營造具有濃郁地域特色的城市空間做了一些嘗試,為當地市民提供一處理想休閑空間的同時,也為牡丹江市樹立了新的門戶形象。同時,這種多層次的復合空間和植物群落,也營造出了一處體現現代城市廣場新景觀的場所。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