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2-15 02:57:54
開篇:寫作不僅是一種記錄,更是一種創造,它讓我們能夠捕捉那些稍縱即逝的靈感,將它們永久地定格在紙上。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12篇模糊語言學,希望這些內容能成為您創作過程中的良師益友,陪伴您不斷探索和進步。
論文摘要:在教學中,用模糊語言學的理論和方法來指導外語教學,重視外語教學中的模糊現象,不僅是具有現實意義的,也是可行的。本文旨在探討模糊語言學對外語教學的啟示,以期引起外語教師的重視。
一、引言
客觀語言中存在著大量的模糊現象。語言的模糊性可以說是隨著語言的產生而存在的。“語言的古老性和語言的模糊性是成正比的”(伍鐵平,1988)。模糊語言學則是研究語言的模糊現象及其規律的學科。模糊性是語言的屬性之一。模糊語言學對語言教學尤其是外語教學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這一點已被我們的教學實踐所證明,在外語教學中已收到一定的成效。
二、模糊語言學對外語教學有重要指導意義
既然語言的模糊性屬客觀實在,那么我們在所從事的傳授語言知識、培養人才這一高級而復雜的教學活動中,就必須注重教學中的種種模糊性。模糊語言學的研究對象幾乎囊括語言的所有結構、層次和語言使用的所有場合(陳治安,l998)。語言中的語音、語法、語義等都存在著大量的、不同程度的模糊現象。在外語教學中適當地向學生講解和傳授模糊理論知識,對幫助學生進一步認識語言的屬性和本質,不僅是必要的,而且是很重要的。這對于培養學生的勤于思考的能力、激發他們學習外語的積極性、提高他們的學習興趣是很有幫助的。
三、模糊語言學對外語教學的啟示
1.模糊授課課型,靈活運用
常用的英語課型有講練課、鞏固課、復習課、閱讀課、語法課等(李庭蘿,1983)。在外語教學中,它們各有所側重。教學目的、教學任務不盡相同。可在教學實踐中,它們之間并沒有截然的界限,教師在教學中完全可以模糊授課課型,視教學內容而靈活運用,融講練、復習、鞏固于一體,是完全可行的,也是具有現實意義的。
2.模糊課內外界限
在玩中學,學中玩在外語課堂教學中,可創設“真實”或“半真實”的語言環境,以適應語言是交際工具這一規律。在課堂上,可把游戲、舞蹈、唱歌引入課堂。把許多在課外做的事,拿到課堂來完成,使學生學中玩,既熱熱鬧鬧,又扎扎實實,一堂課不知不覺就過去了。
另一方面,也可將英語課堂向課外延伸,僅靠課堂教學,局限在課本語言材料范圍內,難以保證大量的語料輸人和語言實踐。教師應像牧羊人那樣,將羊群放到草肥水美的大草原上去吃草,而不是只割些草來喂給關在柵欄里的羊。
3.模糊教學方法,博采眾長
現代外語教學法流派紛呈,有翻譯法(Grammar Translation Method),直接法( Direct Method )、循序直接法(Graded Direct Method )、對比法(Contrastive Analysis)、認知法(Cognitive Approach ) 、功能法(Functional Approach )等十幾種教學方法(李庭蘿,1983)。實際上它們各有優缺點。“教學有法,但無定法”。在教學中。我們若能博采眾長,整合優化,模糊它們之間的原則和界限,視具體狀況加以靈活運用。這對我們的教學肯定是大有裨益的。 轉貼于
4.模糊師生角色,民主平等
(1)變換師生角色
在外語教學中,要變教師的單向傳授為師生共同參與的雙向交際活動。使學生具有角色意識,擁有更多的自由和發言權。在國外課堂教學中的Presentation 就值得在我們國家的外語教學中借鑒和推廣。該方法是這樣操作的:事先教師向學生布置預習任務,讓學生有所準備。讓他們自己去學去思考,在指定的課堂中,讓學生充當teacher,在課堂上代替老師講課。實踐證明,學生們的積極性非常高。準備相當充分,理解相當透徹,他們準備的教學方法、教具等出乎意料的好,教學效果相當突出,令老師擊掌叫好。這種模糊師生角色的方法確有其相當的借鑒價值。
(2)建立民主平等、融洽和諧的師生關系
民主平等的師生關系也是教學中不可忽視的重要因素。有的教師在教學中只管傳授知識,高高掛起,對學生的事不聞不問,師生關系冷漠,導致教學受阻。其實,民主平等的師生關系,對教學是很有好處的。在教學中應注重情感教育,教師應做學生的朋友,置身于學生之中。和學生打成一片,幫助學生排除心理障礙,使我們的教學工作順利進行。從而取得很好的效果。
5.模糊優差生分類,一視同仁
我國的外語教學在大中小學各級層次上都存在外語較差的學生,老少邊窮地區外語差生就更多了,在教學中怎樣對待差生是一個很重要的課題。“沒有教不好的學生,只有教不好的方法”。在外語教學中我們必須對差生一視同仁,滿腔熱情。對差生要做到親切而不疏遠,熱情而不冷淡,幫助而不嫌棄。在制訂教學計劃、教案、選編習題時都要照顧差生,模糊優差生分類,有時一些優生的“錯誤”也讓“差生”來加以糾正,使他們既有需要感 (sense of need ),又有成就感(sense of achievement),使他們時時獲得成功的滿足。這已被我們的外語教學實踐所證明,是行之有效的。
四、結束語
既然語言存在模糊性,那么模糊語言學的理論就完全可用來指導外語教學。外語教師應具備模糊語言學的理論知識,并注意分析和適當講解教學中所出現的模糊現象。
參考文獻
[1] 陳治安, 文旭,劉家榮.模糊語言學概論. 西南出版社,1999
一、模糊語言學在網絡環境中的作用
隨著社會的進步,技術的發展,網絡虛擬環境在社會中的地位會越來越重要,而模糊語言學作為一種普遍的語言現象,也會越來越引起人們的關注。在網絡環境中模糊語言學的運用隨處可見。我們主要從以下三個方面論述:
(一)網絡流行語中模糊語言學的應用
語言從古到今都發生著變化,語音、語法方面變化小,語義方面變化大;基本的常用詞變化小;在新的歷史時期,為了滿足人們的社會需求,及時反饋社會需要,有時為了交流的目的會創造一些新的詞語,比如:“給力”、“坑爹”、“屌絲”、“江南style”引起的“各種style”現象等等,這些詞語在網絡上很是流行。由于模糊語言學的存在,我們本身對于語言的中心范圍是確定的,但是到底外延是什么?這樣的語言適用于什么樣的語境?上限是什么?我們并沒有規定。這樣網絡流行語的適用范圍無形中就增大了,如:前幾年“給力”的使用,讓我們語言的焦點停留在網絡流行詞的使用上,之后的網絡熱詞“坑爹”“屌絲”等詞,在人們的生活中應用很廣,甚至有的新聞報告中多次出現該詞語,到底內涵是什么,沒有明確的解釋,這就使得在不同的語境中意義不一。這里需要注意的是“江南style”現象,這是對韓國“鳥叔”歌曲的前部分的中文意譯和后部分的直接引用。目前在全世界風靡,其中各國都有個各國的“江南style”,事實上這正是語言模糊性在全球范圍的影響。
(二)聊天工具中模糊語言學的應用
網絡作為一種虛擬的社會環境,實際上為人們的交流交際提供了平臺。其中最為突出的聊天工具算是“騰訊QQ”、“移動飛信”“人人”,當然在特定的“QQ”、“飛信”“人人”的聊天環境中,“Q友”“飛友”“人人童鞋”們也創造了許多縮寫的新詞匯,突出表現在數字上,如:“555”代表“嗚嗚”、“8”代表“再見”、“86”代表“再見嘍”、“2”代表“傻”等等,不一而足。數字本來沒有文字意義,只是單純的理性代表,但是在虛擬網絡環境中,他們被賦予了豐富的含義。正因為這些數字在使用最初,沒有含義的限制,本身存在這模糊性,因而在使用中人們為我所用的,是這些數字在特定語境中擁有了特殊意義。這里面我們需要注意“2”現象,“2”不僅在虛擬環境中,就是在現實生活中使用很廣泛,是個平民化的詞。可以稱別人也可稱自己,帶有自嘲意味。
當然網絡語言作為一種新的媒介,在人們生活中的作用會越來越重要,在上面兩點我們就虛擬環境提出模糊語言范疇的常見現象。接下來從心理學角度分析模糊語言學的應用。
二、模糊語言學在認知范疇中的應用
不管是哲學還是心理,言語模糊始終存在。正如伍鐵平教授所說的,從某種程度上看,“沒有模糊詞語,就沒有人類的自然語言”,他甚至還指出“某些詞的模糊性、不精確性的用法所占的比重恐怕遠遠超過其精確的用法”。這些說法事實上說明,在現實社會條件下,模糊性在社會中的作用比精確性更重要。
(一)在人工智能研究的意義
新的歷史時期,計算機的應用會越來越突出,人工智能的意義在時展的過程中意義重大。模糊語言的主要原因是所表示事物的模糊性,也就是說,客觀事物本身是模糊的,那我們在描述客觀事物時,所使用的語言就具有模糊性。我們現在的計算機在文字識別方面比不上人腦,它只能識別系統自帶的語言形式,如果計算機編程過程中出現了歧義字句,計算機自身無法識別。人工智能的發展才剛剛開始,需要借助人腦識別模糊語言的跨越性思維來進行判斷,到底人腦在識別模糊性語言過程中有什么奧秘,需要我們的進一步研究。
(二)在文學作品欣賞中的模糊語言分析
語言是文學的基礎,沒有語言的文學不是真正的文學。正因為語言本身的模糊性,我們在閱讀文學作品中,會有個人體會。正所謂“一千個讀者有一千個哈姆雷特”。由于讀者自身的生活經歷、情感體驗、價值觀和人生觀的不同,因而在欣賞作品時容易將個人思維運用到作品中,每一個人的生活不同,讀作品的感悟不同,容易產生模糊性,這種模糊給想象的精確帶來可能性。當前社會全球化趨勢,使得文學作為文化的傳播媒介進入各個國家,我們在學習外國名著時,注意體會模糊語言。從審美角度看,正是語言模糊的存在,我們在分析一部作品時,不同的受眾對于作品認知的角度不一,正如一株植物,在植物學家、文學家、科學家和經濟學家的眼中折射的內容不一,好像這株植物本身就是多面體一樣,在不同的平面滿足接受者的要求。
【關鍵詞】 語言 經濟 研究
1. 模糊語言
西方最早注意到模糊現象的是尤布利德斯(公元前4世紀),他用“麥堆”的概念來闡釋模糊的概念。對模糊的專門研究可以追溯到查爾斯·皮爾斯,他足第一位把注意力集中到模糊問題上來的哲學家。1923年,羅素發表了著名論文《論模糊性》,這標志著模糊理論的初步形成。1965年,美國控制論專家扎(L.A.Zadeh)創市了模糊集合論,由此產生一系列與模糊有關的新興學科。近三十年來,隨著數學、語言學、哲學和人工智能等領域關于模糊研究的蓬勃發展,模糊語言學也隨之應運而生,并逐漸發展成為一門對現代科學技術和人類發展等有重要影響的學科。
模糊語言學在中國起步于七十年代末。我國學者對模糊語言學的研究可分為三種類別:對國外模糊語言學研究成果的譯介;理論研究;應用研究。國內不少學者在此研究方向上做了大量的工作。石安石闡述了模糊語義和籠統、歧義、多義的不同。他指出,語言是有一定的模糊性,但不能走極端.說語言全是模糊的。符達維的文章區分了客體模糊、主體模糊和語義模糊。九十年代以來,汪榕培翻澤了很多有關模糊語言學和認知語言學新著,如J.R.TaylorLinguisticCategofi—zatian 和S.L.Tsohotzidis的 Meaning and Prototypes。
張喬介紹了運用模糊集論定量描述模糊語義的理論和方法。她還將廣義量詞理論引入模糊量詞的語義研究,并對量詞的模糊語義進行了形式化處理。所得出的結論是模糊量詞詞的語義具有結合性和有規可循性。楊光榮根據模糊語言學的研究方法把模糊語言學分成定量模糊語言學和定性模糊語言學兩個類別,這促使我們從方法論上去考慮模糊語言學的學科性質。伍鐵平教授被公認為中國模糊語言學的開創者。伍鐵平教授多年來一直從事模糊語言學的研究。他把模糊集理論介紹給國內語言學界,并對模糊語言學展開了一系列的系統研究,他運用英、俄、法、漢等多種語言比較的方法研究語義模糊。國內學者對語言模糊性產生的根源主要有三種看法:第一種觀點認為語言符號的模糊性來源于事物的模糊性;第二種觀點認為,語言的模糊性來源于人類認識的局限性;第三種觀點認為,模糊性是語言符號本身的基本屬性。吳涌濤在“模糊理論的若干問題”中認為:“模糊性產生的根源不僅在于客體(符號的所指對象),不僅在于主體(符號的使用者).也不僅僅在于符號(語言)本身,而是主體和客體在語言中相互碰撞的結果,是三方面的特點統一決定的,不能只以單方而討論模糊性。”
模糊限制語(hedges)這個術語最早出現在拉可夫(G.Lakoff) (1972)的開創性專題論文“模糊限制語:語義標準和模糊概念邏輯的研究”(Hedges: a study in meaning criteria and the logic of fuzzy concepts)一文中。模糊限制語用來指一些“有意把事情弄得更加模糊或更不模糊的詞語”。拉可夫(G.Lakoff) (1972)將其下的定義是:模糊限制語(hedges)是一些有意把事物弄得更加模糊或更不模糊的詞語(words whose job it is to make things fuzzier or less fuzzier)。
2. 廣告和廣告模糊語言
廣告及廣告語言:美國廣告主協會給廣告作出了如下定下:廣告是付費的大眾傳播,其最終目的為傳遞情報,改變人們對廣告商品的態度,誘發其行動而使廣告主得益。模糊語言應用于廣告可以產生獨特的宣傳效果, 從而更好地服務于廣告的最終目的。
商業廣告中使用模糊語言也是很廣泛的。模糊詞語的外延不確定給廣告商提供了可以發揮的空間,可以更好宣傳自己的產品,留給顧客以想象的余地,從而吸引更多的消費者,最終達到廣告的根本目的。很多學者已經注意到了廣告中的模糊現象,從不同角度進行研究,如鐘守滿、王凌(2000)從語音、詞匯和句子三方面對英語廣告中的模糊現象進行了分析和探討,歐陽巧琳(2002)從廣告的語用功能研究了廣告中的模糊現象,趙秋榮、劉心全、杜小平(2003)對模糊語的存在、發展歷史、出現的原因、模糊語言的分類、在廣告中的運用及其語用功能進行探討,曹欽明、賴淑明(2005)探討了廣告中的模糊修辭及其發揮的語用功能,廖東紅(2005)分析了廣告英語中模糊修辭的美學特征。
在商業廣告中模糊詞的分析方面,貢靈敏等對化妝品廣告語言中的模糊語言進行了分析,在選取語料方面隨機抽取兩本雜志上關于化妝品類的廣告,對照隨即鼠標,從總體抽取20篇進行分析。研究模糊化妝品廣告中不同詞類的運用頻率對比,對比結果顯示在英文廣告中名詞的使用率最高,為13.7%,而介詞的使用頻率最少為0.8%,相比漢語廣告模糊語言中,名詞和介詞的模糊使用頻率分別為18.3%和0%,得出模糊介詞和范圍變動詞也同樣只在英文廣告中出現,而沒有在中文廣告中出現的結論,為進一步分析英漢廣告模糊語言的特點提供了新的方法。
3. 總結和展望
模糊語言的應用越來越受到研究者的關注,然而,應當強調的是正如精確詞語、精確表達不是萬能、普遍適用一樣,模糊詞語、模糊表達的使用是以表意嚴謹為目的、為前提的。運用模糊語言,要注童模糊度。由運用模糊語言超出模糊度所引起的任何表意不明的現象都應當避免和糾正,對于商業廣告中的語言模糊度的研究卻不夠。 研究廣告語言中模糊程度的差異為研究廣告模糊語言的特點,使用策略提供了開辟了新的研究方向,能夠更加全面的認識廣告模糊語言的語用價值。
參考文獻:
[1] Channell, J.. 2000. Vague Language[M].
Shanghai: 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s Education Press.
[2] Lakoff, G.. 1972. Hedges: A Study in
Meaning Criteria and the Logic of Fuzzy Concepts[C]. Chicago Linguistic Society Papers.Chicago: Chicago Linguistic Society.
[3] Michael, L. G... 1982. The Language of
周福偉(1981-)男,四川師范大學在讀碩士。
摘 要:本文從認知原型范疇理論在整體性和隸屬度方面與模糊語義的一致性入手,嘗試用原型范疇理論來闡釋模糊語義,并根據模糊語義的特點,提出了在英語學習過程中的相關建議。
關鍵詞:原型范疇理論;模糊語義;模糊記憶策略
一、概述
語意模糊性指語義所表現出的一種語義不確定、界限不分明、亦此亦彼的性質(王寅,2001)。模糊性是人類語言的重要特性,模糊詞語在自然語言中比比皆是,比如,“三個臭皮匠”“快50歲了”“almost ready”等都表示模糊的概念。雖然人們能夠靈活地運用這類模糊詞語,但是對于模糊現象的認知,還是比較欠缺。對于語意模糊現象的闡述,可以追溯到戰國時期屈原在《卜居》中寫到的“夫尺有所短,寸有所長,物有所不足。智有所不明,數有不逮,神有所不通。”這段話揭示了“尺”與“寸”由于判定標準不同而產生的模糊語義現象。在西方,對于模糊語義現象的研究早在Zadeh的模糊理論誕生之前,但是我國學者一般把Zadeh的《模糊集》的誕生作為模糊語言學的開端。模糊集合論將模糊語義描述為一個具有核心和邊緣的模糊范疇。這個模糊范疇正好對應于現代認知心理學或認知語言學上的原型范疇。范疇是范疇化的產物和結果,范疇化又是概念和詞義形成以及語言運用的出發點,是認知語言學的核心內容之一(王寅,2006,p95)。因此,認知科學上的范疇理論可以為語義糊現象提供另外一個研究角度。
二、認知視角下的范疇理論及其與語義模糊的關系
(一)從經典范疇理論到家族象似性
從亞里斯多德到維特根斯坦(Wittgenstein)之前2000多年是傳統的經典范疇理論時期。這一時期的經典范疇理論認為,范疇是通過一組共同特征而建構起來的,一切特征都是二分的,范疇有明確的邊界,范疇內的成員地位相等,其決策過程是簡單的、明確的。自從亞里士多德提出經典范疇理論以后的兩千多年的漫長歷史過程中,大家一直以為范疇的問題已經得以解決,很多學者
也將這種范疇理論視為理所當然。經典理論在20世紀的語言學研究中起過主流的作用,比如在音位學的區別特征(distinctive feature)、語義成分分析(CA)等都是建立在該理論之上。
維特根斯坦于20世紀50年代對“game”范疇的研究,發現其并不符合經典范疇模式。“game”成員之間只有多種方式的相似性而非共同的特性――比如,有的游戲是求輸贏,有的是追求娛樂;有的需要技巧,有的則需要運氣。在此基礎上,維特根斯坦提出了著名的家族象似性(family resemblance)原理,論述了范疇邊界的不確定性、中心成員與邊緣成員的區別以及隸屬度問題。家族象似性理論認為,范疇內成員以相似的方式聯系起來形成一個類別,同一范疇內部各成員的地位不同,有典型和非典型成員之分。這一原理的提出引起了巨大的反響,許多學者進行了理論性和實驗性的研究,如Berlin& Kay(1969)Labov(1973),Rosch(1973,1975,1978)等,使其進一步發展成為原型范疇理論。
(二)原型范疇理論與語義模糊
認知語言學下的認知范疇是一種原型范疇。我們前面提到,范疇化產生范疇,形成概念和意義,所以范疇化也是人類認知世界的過程。認知語言學認為,意義就是人類對外界的認知,如果人們的認知過程受到了模糊性的制約,那么在人類認知過程中所產生的意義也必然會收到模糊性的制約。下面本文將討論原型范疇的特性以及與語意模糊的關系。
基于維特根斯坦的家族相似性,Berlin和Kay(1969)對于顏色范疇的研究,說明了范疇內成員地位不是相等的;社會語言學家Labov(1973)對cup,mug,bowl以及vase區分的研究,證明了范疇具有模糊性;Rosch(1973,1975,1978)先后以家具,水果,交通工具,鳥等十個范疇為對象,讓200名受試的美國大學生判斷認識對象在何種程度上可以視為某個范疇的典型成員,結果發現受試者普遍接受范疇成員有程度差別的觀念,也證明了范疇成員隸屬度在心理上的真實性。在這些實驗的基礎上,Rosch提出了原型理論(prototype theory)。原型理論認為:同一范疇的各個成員之間沒有共同特征,只有家族相似性;特征不是二分的,范疇邊界是模糊的;范疇內各個成員的地位并不平等,有典型與非典型之分。另外,原型范疇理論的心理學基礎是格式塔心理學,它認為心理現象具有在意識經驗中所體現的最基本的結構性和整體性,強調整體不是組成部分的簡單相加。
原型理論從范疇內部,對成員作出了“核心”與“邊緣”的區分。而模糊語義學,正如文章開頭所引用的王寅教授給出的定義,是一種界限不分明,亦此亦彼的性質,這也正意味著它是由一個典型意義和若干個擴展了的邊緣意義組成的有機整體,這正與原型范疇在結構上由核心成員與邊緣成員組成相吻合,可以說這是范疇化過程中原型在語言上的反映。另外,如前文提到,Zadeh在1956年創立了模糊集論,主張用定量的方法來處理模糊語義問題。Zadeh認為模糊概念構成模糊類,據伍鐵平(1999:67)的定義,模糊類是指該類中的成員向非成員的過渡是逐漸的,而不是突然的。模糊集合內的每一個成員對應一個隸屬度,介于[0,1]以內。這種模糊集論很快被用于模糊語義的研究,以隸屬度對語義的模糊性作出解釋。比如“中年”一詞上下限都沒有明確的界限,其語義具有不同程度的模糊性,如下圖:年齡4041424344454647484950515253隸屬度03050809111110908070503 (伍鐵平1999:68)
Rosch所提到的范疇成員的隸屬度,也表明同類中的各個成員偏離典型成員的可承受范圍。某一范疇內部成員家族相似性的程度也介于[0,1]以內,以“1”表示典型成員,其它成員的隸屬度遞減,低于0就不屬于此范疇。如在furniture這個范疇里,chair、sofa的隸屬度最高,是“furniture”的典型;couch、table、easy chair、dresser等的范疇隸屬度次之;而vase、ashtray、fan、telephone的范疇隸屬度最低。這種隸屬度與模糊語義的隸屬度也是一致的。
模糊集論是模糊語言學產生的重要基礎,很好地說明了語義模糊具有一定的隸屬性。語言是認知的產物,語義模糊主要產生于人類對客觀世界的類屬劃分的不確定性與模糊性。范疇內成員不同的家族相似性也就不可避免地造成了模糊語義內部結構的不平衡性,產生了中心語義與邊緣語義,所以認知范疇的原型范疇理論對模糊語義的產生表現出很強的解釋力。
三、模糊語義對英語學習的啟示
首先,在學習詞匯的過程中,應該提倡模糊記憶策略。
在中國的英語教學中,老師大都泛泛地講授書本上的詞匯,例舉各種義項,要求學生對單詞及其所有的義項進行死記硬背,結果這些新詞,或者某些義項很快會被遺忘,比如說“gay”這一詞,在“A poet could not but be gay in such a jocund company”中,詩人只能成為“同性戀”嗎?學習者對于一些邊緣意義的缺失,會導致其產生語言學習障礙,因為詞匯是語言的一個基本單位,如果沒有適量的詞匯,我們就不能和別人正常的交流,以致逐漸失去語言學習興趣。但是詞匯學習是一個非常復雜的過程,我們不僅需要理解詞的音、形、義,還得掌握詞語之間的搭配以及它的語法屬性等。在前面我們討論過Zadeh的模糊集論,其核心是模糊集合內的成員有一種隸屬度,介于[0,1]之間,數值越接近1,其隸屬度就越高。我們可以把一個單詞的各種義項視為一個模糊集,各種義項的隸屬度不同,有核心意義和邊緣意義之分。英語學習者應該首先掌握好一個單詞的核心意義,然后通過推導,延伸等方式,擴展到其邊緣意義,也就是“核心意義次要意義次次要意義…邊緣意義”。后面的邊緣意義可能已經看不出與核心意義之間有任何聯系了。例如,“press”這個單詞,最初的意義是“壓迫,壓制”,然后人們根據印刷機與紙張這種“壓迫”的關系,引申到了“印刷”,進而泛指“印刷品”,然后詞義縮小為“報刊”,目前用得較多的含義是“新聞界”。至此,詞義已經模糊到了與核心意義似乎沒有直接聯系了。由此可見,在詞匯學習中,我們應該遵照模糊集理論,首先掌握好一個詞的核心意義,再擴展到它的邊緣意義,建立起核心意義與邊緣意義之間的聯系,然后再到具體的語境中進行選擇而不是一味孤立地去死記硬背一個詞的多個義項,增加學習的負擔。
其次,在閱讀過程中,提升自身的模糊容忍度。
模糊性語言在英語本族語的會話中普遍存在,如我們經常會聽到類似于這樣的句子:
The concert attracteda thousand and onepeople to come.
It istwo and two makes fourthat Tom broke the window.
對于本土語言使用者來說,使用模糊策略的能力被視為其交際能力的重要組成部分。但是,中國的英語學習者卻很少有機會去學習這種模糊性的策略,極少有人會把模糊語言學習編入教材以供外語學習者去系統地學習。正如上面的兩個句子,如果缺乏對模糊語義語義的認知,就很難理解句子的意思。
模糊容忍度是指學習者對特定刺激或情景的了解缺乏足夠的信息時勉強接受的程度,這也可以用用Zadeh的模糊集理論來解釋:拒絕很難接受勉強接受基本接受接受00207091 英語學習者對于模糊的容忍度,直接影響到學習焦慮感,例如在閱讀中碰到不熟悉的單詞,很多學習者會被卡住,糾結單個詞匯的意思而忽略篇章整體,導致閱讀焦慮感的產生,最后影響文章的理解。在這方面,有些學者也做過研究調查,如張宗慶(2004)調查了大學生模糊容忍對外語學習策略的影響,發現高模糊容忍的學生面對不同的學習內容時,能夠有選擇地運用學習策略,而低模糊容忍的學生在外語學習過程中,所使用的各項策略之間均存在顯著的正相關關系。因此,我們在學習過程中,應該增強自身模糊性意識,意識到學習的過程是一個自始至終充滿模糊的過程,保持積極的情緒,能容忍自身在學習過程中的一些錯誤,從而達到對閱讀材料的正確理解,提高閱讀理解能力。
四、結語
本文從認知語言學原型范疇觀的角度來解釋了語義模糊現象。在原型范疇理論中,有“典型”和“非典型”成員之分,一個非典型成員與核心成員之間的距離越近,它的隸屬度就越高,反之則越低。模糊語義也體現了原型范疇理論的相關特征,可以說這是范疇化過程中原型在語言上的反映。理解模糊語義對于廣大英語學習者來說并非易事,我們可以采取適當的方法,如模糊記憶法,把模糊語義的特性運用到英語的學習中來,增強自身的模糊容忍度,以幫助我們更好的去理解模糊語義,從而提高對英語的學習興趣。(作者單位:1.懷化學院;2.四川師范大學)
參考文獻
[1] Ungerer,F.& Schmid,H.J.認知語言學入門[M].外語與教育研究出版社,2001:1-19
[2] 王寅.認知語言學[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6:95-110
[3] 王寅.語義理論與語言教學[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1:145-168
【關鍵詞】商務英語;模糊語言;國際貿易
1 模糊語言的基本特點
社會發展的不確定性和客觀世界的多變性決定了語言的模糊屬性。語言是模糊與精確的統一體,二者既對立又統一,共存于語言系統中,有些時候言語交際需要精確,有些場合言語交際又不得不模糊。模糊語言作為言語交際中不可缺少的語言現象引起了眾多語言學家及學者的關注。模糊語言的研究始于20世紀60年代,Lakoff最早提出了模糊限制語的概念,Brown和LevinsonI認為,模糊限制語是指在某種前提條件下可以一定程度地改變話題精確程度的詞語,Prince等從語用的角度把模糊限制語分為變動型模糊限制語和緩和型模糊限制語。美國控制論專家zadeh于1965年提出了完整的模糊理論。1979年我國知名語言學家、北京師范大學名教授伍鐵平首次將模糊理論引入到我國的語言學領域。雖然語言學家和學者們對模糊語言的概念各持己見,但對模糊語言的“不確定性”達成了共識,都認為模糊語言暗指的范圍看似不定,但核心意思實則明確。模糊語言充分利用客觀世界的多變性和語言表達的含蓄性,在一定語境能提升言語交際的效率和溝通合作的靈活性。
近年來,各國語言學家就經貿、科技、醫學、文學等領域的模糊語言現象展開了多層次研究,視角由單純的語義探討發展至語用策略和語篇建構,分別從模糊邏輯的角度、修辭的角度、話語分析的角度、認知的角度以及語用的角度對模糊語言現象進行了探討和研究,得出模糊語言可以改變話語的真實條件,掩蓋知識的不足,或者出于禮貌和尊重,減緩語氣,提高語言的表達效率、準確性、靈活性等結論。
2 商務英語中模糊語言的應用
語言交際,既需要精確,也需要模糊。國際商務英語要求具體簡潔、清楚正確,而模糊語言的適當使用,使得商務英語更嚴謹、準確、禮貌、得體。模糊語言的功能在國際商務英語中起著重要的作用,概括起來主要包括以下幾點:
2.1 模糊語言使商務英語禮貌、委婉
在國際商務英語信函寫作中最重要的原則之一就是使用禮貌用語。Brown等認為說話者要向對方表示禮貌的方法之一是在表達粗魯或帶有威脅性的語言時使用模糊語言。也就是說在商務英語書面溝通中使用模糊語言可以起到禮貌的作用。在實踐中有很多這樣的例證。比如向一個新客戶下定單之前,一般情況下每個公司都要求對新客戶的資信作調查。此時,為了不讓對方覺得被懷疑其實力或其信譽,一般要加上一些模糊語以表示禮貌而不招惹對方的不滿。于是在商務信件中寫“It is our practice……”(這是我們的慣例/這是我們的做法),這里的“我們的慣例”具體內容指的是什么呢?或者到底是否真正的存在“慣例”,對方是無法知道的。只不過是寫信人不想得罪對方而使用禮貌性用語來委婉地表達自己的意愿。這里所使用的模糊語言既具有上面所提及的第二種類型的模糊性――語義的不確定性,又有第三種類型的模糊性――缺乏確指。雖然收信人看了之后是不會知道“我們的慣例”到底是指什么,或者說收信人不知道慣例中都包含哪些具體內容,但是收信人看了這樣的語句之后,無疑會理解對方的做法并加以配合。而對于寫信人來說,由于這個模糊詞語的使用,并沒有冒犯生意合作伙伴,既做到了禮貌表達又達到了商業目的。
2.2 模糊語言可以提高商務英語的靈活性
在語言交流當中,尤其是商務交流當中,為了實現交際目的,同時也是受不同的語境和文化等等各種不同的因素的影響,交流者常常運用模糊語言來增強語言交流的靈活性。給語言交際雙方留下緩沖的余地,達到商務溝通目的。例如,“你方的條件值得考慮”,這個句子中的“值得考慮”使用模糊詞語“worth considering”來翻譯,既沒有確切地表示接受,也沒有確切地表示拒絕,語句十分的靈活機動,使得說話人把主動權掌握在了自己的手中,同時給自己留有余地。又如,“我們將盡全力盡快裝運”,在這個句子中,“竭盡全力”使用英文短語“do our best”來表達,表示說話者盡了最大努力,是一種主觀的意愿,但是實際上到底能做到什么程度是比較含糊的,并沒有明確說出。而“盡快”使用英文短語“as soon as possible”,那么這個短語要表達的到底是有多快、需要多少時問是不明確的,這種模糊語言的使用首先能給說話者爭取時問上的主動權,其次在語氣上讓對方感覺到了有合作的誠意和決心。
2.3 模糊語言有助于保護自身利益
在商務活動中,由于情更,或其他不明確的原因,在進行書面溝通時,發信人不能按客戶的要求給出準確的答復。這時候,寫信人最好使用模糊語以免回答錯誤而影響公司形象,或免于涉訟。另外,如果客戶要求自己承擔某種責任,或自己提供的信息會給其他客戶造成某種程度上的負面影響甚至產生直接經濟損失,這時候使用模糊語言是一種很好的自我保護手段。模糊語言能減少對所說話語承擔的責任程度,使自己避免將來犯錯,實現自我保護。但是模糊語言的使用有積極和消極兩方面,如能有效使用可以使自己在商務活動中游刃有余,可以改變溝通態勢,更好地幫助溝通目的的實現。模糊語言的使用并不是主張逃避責任。如果濫用或惡意使用模糊語言將無疑會使自己落入不堪境地,使要表達的意義模糊,給溝通造成困難,不能實現溝通目的,甚至會破壞雙方的友好關系。從上述分析可以看出模糊語言在實現自我保護中起了有效的作用,或使自己避免卷入糾紛,或最大限度地保護自己的利益。
3 結束語
綜上所述,模糊語言是自然語言重要的組成部分,被廣泛地運用到實際的交際中,既有消極的影響又有積極的影響。雖然根據合作原則的方式準則及寫作原則的清楚原則,話語要避免晦澀;避免歧義。語義模糊會影響表達效果,說話要力求準確,不能太含糊,以免造成誤解。可是,適當的模糊語言并不影響交際,國際商務中也不需要處處使用含義準確的詞語。有時直截了當的話反而會帶來消極作用,模糊的表達確能起積極的作用,這就要掌握恰當的模糊度。只有在具體的語境中把握模糊語言使用的度,才能使商務英語寫作更趨得體與完善。
【參考文獻】
[1]白海瑜.模糊語的語用功能及其語用失誤[J].西安外國語學院學報,2004(03).
關鍵詞:模糊限制語;口語;英語教學
一、模糊限制語的定義
從通俗的意義上講,我們在日常生活中幾乎每天都會使用到的一些含蓄的語言表達都屬于模糊限制語( hedges )。有時我們要表達的意思自己也不是很確定,有時我們想把一些壞消息說的盡量緩和一些,總之,當我們覺得一件事情沒必要說出來或者不能“直說”時,模糊限制語就能很好的幫助我們以一種看似“模糊”的方式卻又更“精確”地表達我們的意思。
從學術的意義上講,不同的中外學者給與了它不同的定義。比較常見的有美國語言學家萊考夫lakoff(1973:485)下的定義:“words whose job is to make things fuzzier or less fuzzy”。很多學者將其對應為“使事物變得模糊的語言”。而這則定義中的“less fuzzy”恰恰表達了另一重要信息,那就是:模糊限制語可以使語言更加“明確”。在某種程度上,模糊限制語表面上的模糊卻顯示了語言的客觀性和嚴謹性,提高語言的可信度。例如:程建山(2005)在描述模糊限制語的精確話語功能時,使用的例子“he woke well before dawn.”就比“he woke before dawn.”更形象、準確、客觀。“they might be up to about a meter wide.”就比“they are a meter wide.”嚴謹。其他各類型具有代表性的詞還有sort of, kind of, a little bit, about, seldom, sometimes, i’m afraid, as far as i can tell, i guess, according to等。
我國最早的模糊限制語研究要追溯到20世紀70年代末,伍鐵平先生的《模糊語言初探》和《模糊學再探》成為國內最早研究模糊語言學的論文。另外,其他學術領域的專家也認識到了世界中存在的各種模糊現象。
美國學者查德(l. a. zadeh, 1965)在他的模糊集理論中,強調了客觀世界的模糊性,在人類認識世界的過程中,模糊理論和模糊現象往往占據了大部分人類活動,對這一概念的重新審視和重視不僅推動了模糊語言學的發展,也使科學家在很多其他領域展開了對模糊理論的研究。
二、禮貌原則是口語中模糊限制語的基本原則
不論是教師教授英語時的課堂口語還是教學內容上的口語表達,符合禮貌原則可以說是和清晰流暢的表達同等重要的。過于直白的表達,即使清楚明了,也有可能冒犯對方,產生不好的效果,而模糊卻禮貌的表達方式往往能事半功倍。
許多語言學家都在模糊限制語與禮貌用語的關系上做過深入的探究。禮貌原則(politeness principle)是英國學者利奇(leech),在格賴斯(grice)提出的合作原則的基礎之上提出來的,這兩項原則是相互補充,互相支持的。禮貌原則又包括六項準則:a.得體準則(tact maxim):盡量減少他人付出的代價,盡量增大對他人的益處b.慷慨準則(generosity maxim):盡量減少對自己的益處,盡量增大自己付出的代價c.贊揚準則(approbation maxim):盡量減少對他人的批評,盡量增加對他人的贊揚d.謙虛準則 (modesty maxim):盡量縮小對自己的贊揚,盡量夸大對自己的批評e.一致準則(agreement maxim):盡量縮小與他人的不同意見,盡量夸大與他人的相同意見f.同情準則(sympathy maxim):盡量縮小對他人的厭惡,盡量擴大對他人的同情(周紅,陳鋒,2007)。
這些熟悉的“讓話說的更好聽”的原則我們在日常生活中,每天都或多或少的會用到,也體會到它們所帶來的好處,但我們是否把它們作為一個專題知識傳授給學生,引起學生的足夠注意了呢,這是我們英語口語教學上又一個值得突破的地方。例如:當我們做出積極的禮貌行為,用比較直白的話表達欽佩的感情時,可以說“i really can’t wait to express my admiration to you.”但是如果我們的禮貌行為是消極的,我們就需要用模糊限制語迂回委婉的表達出對別人的否定和指責,減少直白的表達,要考慮到對方的臉面。例如:不同意對方的決定或者給予建議時,可以說“if i may say so, i feel that you might have made a wrong decision.”也可以說“i honestly think that you will have greater problems if that’s your choice.” 這些句子中劃線的部分是可以隨意替換的,通過使用不同內容對句子框架進行反復練習,是可以促進學生形成良好的語感和語言習慣的。但是學生往往不能理解為何要反復練習看似如此簡單的句型,每個單詞不論單獨看還是構成句子看,似乎都簡單得沒有必要拿來講解,這正是問題所在。正是由于學生對口語中的模糊限制語不了解、不重視,沒有看到它們雖簡單卻強大的禮貌作用,才導致了最常見的呆板、不合乎語言習慣的口語輸出,卻往往把原因簡單的歸咎于單詞量不夠。
三、重視英語口語課堂中對模糊限制語的使用
1. 英語教師開設關于模糊限制語的專題講座,或結合課堂教學內容,以演繹法和歸納法使學生明確相關的語言學知識。在英語口語課上,往往學生不重視一些形式簡單卻功能強大的模糊限制語的反復練習,甚至認為口語課就應該練習表述復雜的觀點和句型,否則就沒有收獲。這種想法將學生引入誤區,導致日常的禮貌對話不會說,或表達不合情理、生硬而沒禮貌,這樣的英語口語在真實的交際場合中,即使意思基本清楚,卻失去了最基本的語言交際的意義,使語言表情達意的功能盡失。這樣的口語不但不能幫助交流,反而使人產生厭惡的情緒,希望盡快結束談話,甚至造成更大損失。因此,必要的語言學專門講座有助于學生了解模糊限制語的理論基礎,從而有意識的注意收集和反復練習這些表達方式,逐步提高用英語表情達意的能力。
2. 課堂教學的反復練習應多結合各種情景活動來展開。由于模糊限制語的語用功能豐富,它可以使語言表達在必要的時候模糊或者明確,也可以使之緩和、委婉,對于同一個單詞或句型在不同情景中的語用功能,教師可以開展相應的活動,活躍課堂氣氛,也加深學生對模糊限制語的語用功能的理解。例如:以老師的身份分別批評一名小學生、一名大學生,以及同該生家長進行溝通。在這一情景中,不同身份的扮演者被要求使用必要的模糊限制語,練習在實施消極禮貌行為時如何委婉、客套的表情達意。
3. 教師注意自己的語言使用,在課堂上維護學生的“面子”,用實際行動使用模糊限制語。上文提到英國學者利奇提出了禮貌原則,而brown和levison (1978)提出了面子保全論(face-saving theory)。既然模糊限制語可以委婉的表達否定的意思,那么教師在課堂上免不了要給予學生的表現一些相應的評價或委婉的批評。這正是一個好的機會向學生展示模糊限制語的強大語用功能和它無處不在的特點,同時保全學生的面子。
4. 補充文化知識,用“文化差異”更好的解釋模糊限制語的使用特點。不同國家的文化導致語言的使用有很大的異同,相同的文化理解可以幫助學生牢記某些語言使用的特點,而不同的文化理解則會限制學生的外語輸入和輸出的能力,因此,有必要在開設語言學專門知識的同時,補充課堂上的文化知識,用文化的豐富多彩更好的活躍課堂氛圍和提高學生對一門外語的接受能力。
四、結語
綜上所述,模糊限制語是各國語言中大量存在的詞或句的表達方式,它蘊含著強大的語用功能和豐富的文化知識,它們可以使語義表達在必要的時候模糊或是明確,尖銳或者委婉。它們的表達方式往往簡單,但卻是生活語言中必不可少的。英語教師可以嘗試引領學生進入到這一豐富的語言學世界,通過各種教學活動,發揮其強大的語用功能,逐步培養學生用簡單的語言表達豐富的意思的能力,從而提高學生的口語能力。
參考文獻
[1] 蔡家珍,模糊限制語探析,集美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4(3)
[2] 程建山,從會話原則看模糊限制語的語用功能,隕陽師范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05(1)
[3] 戴建東,試論模糊語言的交際功能,解放軍外國語學院學報,2002(6)
[4] 段恩香,模糊限制語的語用功能及其對英語教學的啟示,西南民族大學學報,2004 (4)
[5] 黃一臻,英語新聞廣播中的模糊限制語,今日南國,2008(9)
[6] lakoff, g. hedges: a study in meaning criteria and the logic of fuzzy concepts [j]. journal of philosophical logic, 1973, (2): 458-508
[7] levison, s. c. (1983)pragmatics.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8] 駱明非,英語課堂教學中模糊限制語的運用,湖南科技學院學報,2005(2)
[9] 蘇遠連,英漢模糊限制語的分類和功能,廣州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2(4)
關鍵詞:模糊性語言;文學作品;翻譯
一、引言
模糊性是語言的基本特點之一,很多的詞語或句子都含有不精確的含義,這也就是所謂的“模糊概念”。例如,在日常生活中,我們經常提到的表達時間概念的詞語,早上、上午、中午、下午、傍晚、晚上、深夜,其中“早上和上午”“下午和傍晚”“晚上和深夜”無法用具體的時刻點來區分它們,它們所傳達的含義具有模糊性,這就是模糊概念。20世紀60年代模糊語言學誕生,由于它是研究語言和言語中的模糊現象的學科,從誕生開始就引起了高度重視,并運用于英語翻譯實踐中。
二、語言模糊性的內涵
國內外學者針對“模糊性”的概念都提了出自己的觀點。早在1902年學者皮爾斯(C. S. Peirce) 就提出相關命題的模糊性。著名學者布萊克在他的《語言和哲學》這本書中曾提出:一個詞語的模糊性表現在這個詞有一個有限的應用范圍,但是這個有限的范圍的邊界是不確定的。1965年,美國加州大學Zadeh教授首次提出模糊集合理論,其本質是不贊成對事物進行一刀切的做法,承認在兩個值之間有無數區間值,有無數隸屬度。他認為,在客觀世界中,許多客體是沒有確定的界限的。Zadeh教授的模糊集合理論的提出標志著模糊理論的誕生,在此基礎上形成了模糊語言學、模糊邏輯學等新的學科。美國著名數學家Yager則認為,一個命題和它的否定命題之間沒有顯著的差異,就可以認為這個命題具有模糊性。我國學者陳治安教授等在《模糊語言學概論》中將模糊性定義為:“模糊性就是詞語的所指范圍的邊界是不確定的這種屬性。”關于什么是模糊性,仁智見仁,智者見智,但是學界普遍認為語言模糊性就是指詞語所包含含義的不確定性、不精確性。
三、語言模糊性在文學作品中的體現及英語翻譯時的應對策略
1.文學作品中模糊性的體現。中國文化博大精深,文學作品是中國文化的一種表達形式,而語言的模糊性亦是文學的基本特征。《周易》中有這樣的闡述:“大亦有大,小亦有小,其奧妙無邊際。”意思是說,世界萬物沒有最大也沒有最小,是無窮的。這一經典思想對模糊性的翻譯要求極高。如“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地無三日晴,天無三尺干”等古典詩句的翻譯,如果將“三千、三日”僅僅翻譯成“three thousands”“three days”,則完全達不到夸張的修辭效果,讀者讀來味同嚼蠟。再如,南宋才女唐婉的“世情薄,人情惡,雨送黃昏花易落。曉風干,淚痕殘。欲箋心事,獨語斜闌。難,難,難!”陸游的“紅酥手,黃g酒,滿城春色宮墻柳。東風惡,歡情薄。一杯愁緒幾年離索。錯,錯,錯”。兩首詞中的三個“難”和三個“錯”,難的是什么,錯的又是什么,兩位作者都沒有直接表達出來,到底是誰難還是誰錯?作者都沒有說,留給了讀者無盡的遐想。在馬致遠的《天凈沙?秋思》這一著名文學作品中,作者提到的景物也有十幾種,而這些景物幾乎都是模糊的意象,該作品所反映的主題也非常模糊,這可能就是作者為了達到特定的藝術效果而故意為之。
2.針對文學作品中模糊性的翻譯對策。文學翻譯是一種創造性的藝術實踐,這種創造性決定了文學翻譯不可能是機械、精確、靜態和條框性的,而應該是動態、模糊的。文學作品中模糊性語言的翻譯對譯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只有把握好這些,才能讓讀者感受到原著作者所描述的種種意境。而對如何做好文學作品中模糊性語言的翻譯,筆者給出了一些建議。首先,譯者要認識到模糊是語言的本質屬性,要用模糊性語言進行調變,使譯文既能保留原作者表達的意圖,又能讓讀者感受到文學的美。其次,譯者作為原文的讀者,又是譯文的作者,所承擔的是雙重的身份。為了更好地完成文學作品中模糊性的翻譯創作,就必須掌握源文化和目標文化之間的差異,才有可能實現讓譯文的讀者融入其中,在譯文的閱讀過程中體驗到,引起共鳴。再次,譯者應該提升自身文化方面的文學素養,以便能夠迅速并且準確地了解所譯文學作品背后的模糊意境。最后,譯者一定要為讀者留下自由想象的空間。很多譯者不清楚自己的角色定位,往往喜歡過多地解釋作品中的模糊性語言,可最終導致的結果就是使源文的意境不復存在,抹殺了譯文讀者的想象力。
四、結語
語言的模糊性是語言所自帶的特征,這種模糊現象已經引起了學術界的共同關注。因此,在翻譯工作中應重視語言的模糊現象,將模糊理論和方法應用于具體工作實踐中,在翻譯中應加強對自身運用模糊語言能力的培養,從而提高譯文質量,讓文學翻譯變成真正的藝術。
參考文獻:
【關健詞】言語 模糊信息 語用功能
一、引言
資料表明,言語模糊信息可以概括為三種典型的功能:語用功能、修辭功能和文體風格功能。本文將主要語義格和修辭格的模糊性方面,探討言語模糊信息的語用功能。
二、從語義格角度來論述言語模糊信息的語用功能
自從美國語言學家Fillmore在1968年提語言學家們大都是
運用“是非”的二值邏輯,對英語的語義格進行了系統的“確定性”研究。理論雖多,但大都是對語義格的總括和歸類,其目的為界定語義格的標準、功能和原則。語義格的“確定性”研究受到了不少著名語言學家的批評。那么,語義格模糊關系在人們的思維中和在言語信息的傳遞中起著怎樣的作用呢?
1.合格的和不合格的言語模糊信息在語義各方面的體現。在實際的言語交際中,人們自然而然地運用語義格的模糊關系。一方面,人具有運用界限不明確的要領的能力;另一方面,人又具有通過這種模糊的要領去認識客觀事物的本領,亦即人對自然語言的理解其本質也是模糊的。這正是帶有語義格模糊關系的言語模糊信息能夠在交際中順利傳遞的內在原因。
試比較下面的幾個例子,它們雖屬言語模糊信息,但憑借直覺,我們會理解其含義,分辨合格或不合格的模糊語句。
(1)The chimpanvce is eating up the car.
(2)The rust is eating up the car.
可推斷:言語模糊信息與言語交際者有直接關系。模糊信息的模糊程度與交際者的有意或無意的態度也有關系,因為言語表達實際上是客觀實況和交際者主觀態度不同程度的結合。在言語交際中,如果交際者無意違反合作原則,就會引起語義病句或語用失誤,形成一種我們姑且稱這為不合格的言語模糊信息。
不合格的言語模糊信息,可以定義為完全破壞了合作原則的含混句子,因此,是妨礙有效交際的病句。
例如:
(3)The rust is eating up the car.
這句話是合格的言語模糊信息。針對二次大戰后在維也納的美、蘇、法、英四國占領軍在會議室內飲酒品茶,進行無休止的辯論來拖延談判這一語境,則不失為精辟的譏諷。
2.合格的言語模糊信息的特征。在語用學的合作原則意義上,我們不僅需要區別出“合格的言語模糊信息”和“不合格的言語模糊信息”,而且還必須區別出合格的模糊言語具有兩特征。其一,交際者立足于修辭的高度故意造成模糊明顯地偏離“合作原則”,以便提高言語表達的效果。這種言語表達式我們稱之為“顯性”模糊信息。其二,帶有語義格模糊關系的詞語,它們的涵義是包圍在中心意義外面的一層感覺、暗示或聯想。這種在特定的語境或者真實背景制約之下發生的、能夠收到模糊效果的真假難辨的信息傳遞,我們姑且稱這為“功能”模糊信息。下文將分兩個層次來解釋。
(1)交際者人為地利用修辭手段和違反各種修辭要求,明顯地偏離“合作原則”。例如:He’s a machine.
這樣一個比喻的說法,在不同的場合具有不同的含意,它可以含蓄地表示某人工作效率很高,或者說他工作勤懇,任勞任怨,或者說他缺乏感情,待人冷漠,或者就他工作方法機械呆板,缺少靈活性等。因此,會話具有不固定性,在不同的場合,因交際的主體不同,同一句話可能有不同的含義,這一點是語用所研究的含義與語義理論所研究的那種穩定的、固定的意義所不同的地方。
(2)交際者利用片段語言本身存在的模糊性,也可以造成合格的模糊言語。這時,發出信息者沒有確定的所指意義,接受信息者無從抉擇,無從判斷;或者說,接受信息者會因人而異,加以領悟詞語的“情感意義”。下面試舉例:
Mary developed a headache.這句話可以有幾個不同的語義格結構:(a)如果頭痛是控制不住的,這個句子是“呈現結構”,Mary是方位格或受事格。(b)如果Mary是為了爭取同情而裝頭痛,這個句子是“使令結構”Mary是施事格。(c)如果Mary既要爭取同情同時又真的頭痛,暈個句子是“使令結構”,使她自己成為受事格。同樣:He showed his interests.
這也可以有幾種不同的語義格結構:(a)如果有意表示感興趣,那是使令結構,he是施事格。(b)如果不是存心掩蓋自己的興趣,那是允許結構,he是與格。(c)如果是其他情況,那是呈現結構,he是方位格或是受事格。
三、結語
綜上所述,我們應注重在特定語境下,對言語模糊信息所表達的會話含義進行具體分析,這樣才能達到真正交流的目的。從而,也使人們交際的方式多樣化,使得交際的言語豐富多彩而不貧乏。
參考文獻:
[1]Leech, G. Principle of pragmatics[C].London: Longman.1983.
一、關于焦慮
語言學習中的焦慮主要是指學習者需要用外語或第二語言進行表達時產生的恐懼或不安心理,焦慮是影響語言學習者的重要因素。焦慮可能是一種心理狀態,也可能是心理素質,而對某一特定情形或事件而產生的焦慮是一種心理狀態(state anxiety),這種焦慮心理會隨著時間的流逝而消失。如果語言學習反復給學習者帶來焦慮,則焦慮可能變成一種品質或心理素質,一旦焦慮形成一種品質,就會對語言學習者造成嚴重影響。
20世紀80年代語言學習焦慮研究取得了巨大突破,Horwits指出語言焦慮是語言學習所特有的現象,他們將語言焦慮定義為“與課堂語言學習有關產生于語言學習過程中,獨特而復雜的自我認識,信念、情感及行為”。
二、焦慮產生的原因
導致焦慮產生的原因多種多樣,既可能是學習者的個別特征,又可能是學習活動形式或教學方法,比如,學習者自尊心強弱,課堂活動和教學方法都可能導致焦慮。Youngs D.J.總結了焦慮產生的六大原因:
(一)競爭可能導致語言學習者產生焦慮心理。當語言學習者把自己與他人或理想中的自我形象進行比較時,可能產生焦慮心理。
(二)語言學習者對語言學習的看法是焦慮產生的另一個主要原因,語言學習者對學習過程中出現的模糊現象要有一定的寬容程度,否則焦慮程度就會升高,焦慮程度高的學習者往往沒有冒險精神。而適度且明智的冒險對語言學有益。例如:如果學習者認為語音語調在外語學習中非常重要,學習外語的人的口語應像講母語的人那樣流利,但他們達不到該水平,就會感到失落。
(三)教師與學習者之間的交流形式和內容可能導致焦慮。比如,有些教師在課堂上不斷糾正學習的語言錯誤,這會使學生害怕在課堂上發言。
(四)自尊心的強弱與焦慮程度的高低有關系,自尊心較強的學習者能有效地克服焦慮,而自尊心弱的學習者則不能。
(五)語言測試導致焦慮,Madsen發現一些語言測試項目和測試形式,尤其令學習感到焦慮,當考試內容與平時所學有很大出入時,學習者往往因為擔心測試成績不理想而產生焦慮,焦慮反過來又影響學習者在測試中的正常發揮。
(六)課堂活動可能導致焦慮,比如:在全班同學面前做口頭表達會使多數學習者產生或多或少的焦慮。
三、克服焦慮的方法
教師和研究者有時能夠通過焦慮測試判定語言焦慮。然而,Gardner和MacIntyre不推薦這種實踐活動,因為研究者認為語言焦慮作為一種特殊現象,更好的辦法是直接判定,有許多判定工具存在,最出名的是Horwitz的Foreign anguage Classroom Anxiety Scale。
通過診斷焦慮的行為,教師應根據學習的需求和文化背景,采取行動緩解焦慮。教師可采取以下建議消除語言焦慮。
(一)營造輕松的學習氛圍
教師在課堂上應該營造一種輕松愉快的學習氣氛,確保所用的教學方法,所開展的教學活動沒有使學生感到焦慮。課堂上學習已經很緊張了,教師就沒必要再板著臉進行教學。課前緩和課堂氣氛,比如說做個小游戲,聽聽舒緩的音樂,講一件有趣的事,可以讓學生很快回到課堂,輕松地開始課堂教學。但是這些活動如何進行,還需要教師認真研究。
(二)課堂上不人為地營造緊張氣氛
教師一定要注意方式、方法,盡量緩和課堂緊張氣氛。有些老師喜歡在課堂上打分,比如課堂表現分,學習的出勤情況,教師喜歡課堂解決。他們希望以此集中學生注意力,提高出勤率。殊不知,這會置課堂于緊張焦慮的氛圍中,人為地增加學習的焦慮感,使學生無法發揮自己的語言潛能,不能在輕松的環境下,自然地表達自己,最終對語言學習產生恐懼心理。
(三)多用肯定性的評價語
這就要求教師在學習回答問題時,不管學生語言組織如何,發言如何,有什么不足的地方,教師都應找到其發言的閃光點,而后給予正面評價。比如學生在發表觀點時,不要在意他們說的正確與否,主要聽他們的觀點,然后給出肯定的評價。教學內容中存在模糊現象,此時不要把自己的觀點強加在學生身上,應該鼓勵學生運用已掌握的知識大膽猜測,以寬容的心態對待模糊問題,有助于降低學生的焦慮感,使他們能輕松越過模糊語,順利地進行語言學習。
(四)測試手段的選擇也要注意
教師應首先明確測試不是評價學習成績的唯一手段,同樣應該讓學生了解這一點,消除學生的測試焦慮。Sarason(1984)認為在考試時,有焦慮感的學生常常會有認知干擾,很難集中精神完成手頭的試題。因此,考試前,教師應打消學生的顧慮,采用高信度、高效度、合理、全面的測試手段,真實測出學生的水平。例如有些教師在外語教學時喜歡課堂檢查單詞,學生就會緊張焦慮,教師應該讓學生明白不是為了檢查而檢查,而是為了讓他們記住單詞,所以單詞的檢查可以不單單采用聽寫的方式。關于如何降低學生的考試焦慮,專家建議考試應該測試教師所教的、學生平時所學的,內容題型也應是平時已經練習過,否則,學生拿到題型和內容不熟悉的試卷,會不知所措,倍感焦慮。
參考文獻:
[1]王銀泉,萬玉書.外語學習焦慮及其對外語學習的影響――國外相關研究概述[J].外語教學與研究,2001(2).
[2]MacIntyer.P.D.&Gardner,R.C.Methods and results in the study of anxiety and language learning:A review of the literature[J].Language Learning,1991(1).
[3]Horwitz,E.K.,Horwitz.m.B.,&Cope,J.Foreign language classroom anxiety[J].The Modern Language Journal,1986.
[4]Williams K.Anxiety and formal second/foreign language learning[J].RELC Journal,1991(2).
關鍵詞:英語演講;模糊語言;特性
中圖分類號:H08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0118(2012)08-0309-02
在當今的社會里,我們既要學會生存,也要學會交際。能用英語進行交際自然會給我們帶來許多方便,也能使我們的生活更加豐富多彩。交際是一門學問,除了要具備一定的學識、修養和語言文化素質外,還要掌握一定的語言表達技巧。本文就交際英語中的表達技巧作一個簡單的介紹及分析。
一、模糊語言概述
語言的表達一般要做到具體、準確、清楚,尤其是科技知識方面的論述。但在實際交流中,有時候不能把話說得太死、太具體,需要運用模糊語言。模糊語言可以避免被人抓住辮子,避免產生誤解,避免陷人被動地位。另一方面,一個人的信息量總是有局限的,掌握并熟識的信息在有些情況下也有可能一下子表達不出來或表達得不完整,這時候運用模糊的語言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掩飾自己的不足。可想而知,一個對于對方來說是不大愉快的問題,如果用模糊語言委婉的表達出來或暗示出來,這樣就給對方以臺階下,為對方保全了面子,避免了許多尷尬出現。模糊語言的使用是靈活的,表達方式也是多種多樣的。在列舉的項目后面加上and so on,and so forth,and the rest,and the like等;在數字前面加about,some,approximately等;在判斷時加上maybe,perhaps,possibly,probably,presumably等;在信息來源沒有把握時用It is said,They say等,這些都是常見的模糊語言。請看下面的例句:
(1)A:Do you Like Chinese girls or American girls?
B:I like those girls who like me,no matter whether she is Chinese or American.
對話中的B是一位中國公使,A是一位美國小姐。面對A的問題,B必須要考慮到既不得罪美國小姐也不能失去自尊,于是運用了模糊語言來回答,顯得很貼切和切當。
(2)A:We have met once.We drank together at the same table.
B:Oh,yes,in a dining.hall or somewhere.
in a dinning or hall本身就比較籠統,后面又加上了 somewhere就更留有余地,這樣就把一個記憶模糊或根本沒印象的事情對付過去了,避免了尷尬。
(3)A:What happened to Jim.He didnt show up this morning.
B:He was ill or something.
A和Jim是朋友,他心里是想為自己的朋友沒來上課而打掩護,但不敢把話說得太肯定,以免給老師一個“撒謊”的印象,就模糊地說“他是病了還是怎么的”。
二、模糊語言在英語中的表達形式
(一)語音模糊性
英語是語調語言,重音有規律的排列是英語的重要語音特征。單詞重音位置不同,說明詞類或詞義的不同;句子重音位置的改變可以加強語氣,突出對比意義。語調既有語法作用,也有獨特的表情功能,不同的語調可以表示不同的態度、口氣和思想感情。例如: I only glanced at the title.重音位置不同,語義會有所變化。glance一詞重讀,表示“我只瞥了一眼題目,并沒有仔細看”; title一詞重讀時,則強調“我只瞥了一眼題目,并沒有看全文”。再如:Will you answer my question!句末讀為降調,該句表達的是一種命令,意為“回答我的問題呀!”而在通常情況下,此句句末應讀為升調,為一般疑問句,意為“能回答我的問題嗎?”此外,英語修辭中的雙關也能體現語音中的模糊性。
(二)詞匯模糊性
美國語言學家MaxBlack指出,詞的模糊性表現在它有一個應用的有限區域,但這個區域的界限是不明確的。英語中許多詞語本身所表達的概念是沒有精確界限的,即模糊概念。例如morning一詞的準確意義是指The first or early part of the day, lasting from midnight to noon or from sunrise to noon,可指清晨、早晨或上午,彼此間沒有絕對界限。再如middle age指的是人生中青年和老年之間的歲月,但中年與青年、老年的明顯界限又是模糊的。還有一類詞所表達的是相對概念,表述的意思完全沒有確定范圍,也不可能說明精確程度。常見的有表示性質的形容詞如good, beautiful, thin, constant等,表示程度、頻率的副詞如always, often, sometimes, very, extremely,等。英語中表示數量的詞、不定代詞以及情態動詞由于本身所具有的不確定性,也體現了英語語言的模糊性。
論文關鍵詞:模糊限制語,即興演講,人際意義,評價理論
一.引言
模糊語言用于一定的語境和場合, 可以發揮獨特的作用, 表面上看似模糊的語言信息, 實質上相對準確地表達人們復雜的情感、說話動機,從而含蓄地表達真實思想和內心世界, 或提供更合乎邏輯、正確可靠的信息。事實上, 語言的模糊性并不會妨礙交際,相反言語交際與信息交流需要大量模糊語言的存在。
即興演講作為一種潛在的對面子威脅性的語類,演講者者不僅要圍繞某一話題表明自己的觀點、態度或立場,還要試圖與聽眾進行互動和交流,為了穩妥全面地實現這一目的,避免絕對化和極端化,演講者就會大量使用模糊限制語,使言語的力度減弱,使之不易被否定,模糊限制語在即興演講中的地位是舉足輕重語文教學論文,不可小視的。它被演講者廣泛地運用在演講中協調可能會遇到的各種人際關系。因此,本文以評價理論為理論基礎,探究模糊限制語在中國大學生英語即興演講中的人際意義。探討即興演講中的模糊限制語及其人際意義,可以幫助演講者使用模糊限制語恰當的表達自己的思想和意圖,更好實現與聽眾的交流與互動。
二. 模糊限制語與評價理論的界面關系
模糊限制語模糊限制語是由美國語言學家Lakoff首先提出的。他把模糊限制語界定為“使事情變得模模糊糊,或使那些原本比較模糊的事情變得比較清晰的詞語或起著類似作用的詞”。(伍鐵平,1999)他的定義表明模糊限制語可以調節語言的模糊程度:不僅能使語言模糊,也能使語言變得更精確。從不同的角度、依據不同的標準可以把模糊限制詞劃分為不同的類型。本文采用Prince等人的分類。他們根據Lakoff的定義,按模糊限制語的功能把其分為:變動型和緩和型模糊限制語。變動型模糊限制語是指通過模糊限制語就話題的真實程度和涉及的范圍對話題的內容作出修正,即對命題本身進行模糊限制。它又可以細分為程度變動語和范圍變動語,前者如sort of, somewhat, really等,后者如appropriately,essentially, about等。緩和型模糊限制語是指通過模糊限制語,說話者就話題內容直接作出主觀的測度或提出客觀的依據,對話題作出間接的評估,即不對話語的內容進行限制,而是表明話語的內容與說話人之間的關系論文格式模板。它可以再分為直接緩和語,如I think??asfar as I know??和間接緩和語,如according to??somebody says that??按照此分類標準,漢語中也有相應的模糊限制語:程度變動語,如“稍微”、“有些”、“有幾分地”等;范圍變動語,如“大約”、“接近于”、“左右”、“??余”等。直接緩和語“據我所知”、“我認為”等;間接緩和語“根據??”、“據某人??”等等。(何自然,2000)
澳大利亞語言學家JamesR. Martin于20世紀90年展了系統功能語言學,從語義的范疇對“態度性”的人際意義進行了精細的系統化分類,形成了評價理論。Martin認為,評價理論是關于評價的,即語篇中所協商的各種態度、所涉及道德情感的強度以及表明價值和聯盟讀者的各種方式。(Martin,2005)評價系統以三大次系統來實現: 態度、介入、級差。三大系統又分別被次系統化,態度次系統化為情感、判斷和鑒賞。介入系統用于研究態度來源,語言使用者利用介入手段調節其對所說或所寫內容所承擔的責任和義務。介入次系統化為自言和借言。自言意味著排除對話性,沒有投射,也沒有再系統化。借言有參照對話性,涉及投射、情態、讓步等手段。本文提到的緩和型模糊限制語就是投射小句,是一種介入資源。級差系統是對態度介入程度的分級資源,涵蓋傳統意義上的模糊限制詞語,弱化詞,強化詞,程度修飾語。級差系統被次系統化為語勢和聚焦。語勢調節可分級的態度范疇的力度。聚焦是把不具分級性質的態度范疇分級。本文提到的變動型模糊限制語就屬于級差系統。
三. 即興演講中模糊限制語的人際意義
3.1 即興演講中模糊限制語的分布
基于模糊限制語與評價理論的界面關系,本文將模糊限制語分為介入型模糊限制語和緩和型模糊限制語,從“21世紀杯”中國大學生英語演講比賽抽取了兩篇即興演講,語料顯示這兩種模糊限制語在演講中出現次數是不同的,具體分析如下圖:
類型
數量(個)
比例(%)
介入型模糊限制語
28
45
極差型模糊限制語
模糊語言,作為一種彈性語言,是指外延不確定、內涵無定指的特性語言。模糊語言生動形象、委婉含蓄、靈活多變,看似模糊卻顯示了語言的嚴謹性與客觀性。商務英語作為一種專門用途英語,具有其特殊的語言風格,在選詞造句、語體特征和修辭運用等方面都形成其鮮明特色。商務英語一般要求語言表達精確嚴密,滴水不漏,但是由于商務場合本身的不穩定性,為了保護自身利益,商務英語中也會使用適量的模糊語言,這不會影響商務英語表達的精確性,相反,還會提高商務英語語言的靈活禮貌性。國內外很多語言學家和學者通過大量實例分析研究了商務英語中的模糊語言及其語用功能,并得出了一些有借鑒意義的結論。商務英語中大量使用模糊語言不但具有語用功能,還蘊含了很多社會文化心理因素。筆者查閱了中國期刊網,從1999年至2011年已發表的關于模糊語言的論文共540篇,其中關于商務英語模糊語言的期刊論文29篇,大都是分析商務英語中模糊語言的語用功能,但對商務英語中模糊語言蘊含的社會文化心理因素的研究還是空白,本文對此進行探索。
1模糊語言概述
社會發展的不確定性和客觀世界的多變性決定了語言的模糊屬性。語言是模糊與精確的統一體,二者既對立又統一,共存于語言系統中,有些時候言語交際需要精確,有些場合言語交際又不得不模糊。模糊語言作為言語交際中不可缺少的語言現象引起了眾多語言學家及學者的關注。模糊語言的研究始于20世紀60年代,Lakoff[1]最早提出了模糊限制語的概念,Brown和Levinson[2]認為,模糊限制語是指在某種前提條件下可以一定程度地改變話題精確程度的詞語,Prince等[3]從語用的角度把模糊限制語分為變動型模糊限制語和緩和型模糊限制語。美國控制論專家Zadeh[4]于1965年提出了完整的模糊理論。1979年我國知名語言學家、北京師范大學名教授伍鐵平[5]首次將模糊理論引入到我國的語言學領域。雖然語言學家和學者們對模糊語言的概念各持己見,但對模糊語言的“不確定性”達成了共識,都認為模糊語言暗指的范圍看似不定,但核心意思實則明確。模糊語言充分利用客觀世界的多變性和語言表達的含蓄性,在一定語境能提升言語交際的效率和溝通合作的靈活性。近年來,各國語言學家就經貿、科技、醫學、文學等領域的模糊語言現象展開了多層次研究,視角由單純的語義探討發展至語用策略和語篇建構,分別從模糊邏輯的角度、修辭的角度、話語分析的角度、認知的角度以及語用的角度對模糊語言現象進行了探討和研究,得出模糊語言可以改變話語的真實條件,掩蓋知識的不足,或者出于禮貌和尊重,減緩語氣,提高語言的表達效率、準確性、靈活性等結論。
2模糊語言在商務英語中的應用
模糊語經常出現在日常交際或文學作品中,但是在商務英語中,適度運用模糊語言也司空見慣。商務英語作為一種特殊用途英語,指英語在商務場合中相對獨立的應用,也是英語發揮社會功能的最佳表現。由于商務活動較強的目的性、趨利性,商務英語具有較強的語用合作色彩,表述簡練而準確、有力而溫和,語氣堅決而不失風趣,用詞明白易懂、正式規范。然而在商務活動中存在較多的不確定性和風險性,適度地使用模糊語用策略,可以提高商務英語表達的精確性、嚴謹性和靈活性。在國際商務交際中,運用模糊語言可以使溝通交流更加靈活委婉,尤其是對一些雙方都敏感在意的事項、矛盾之處、核心利益問題等,模糊語言可以使話語更加可信穩妥、委婉客氣,起到掩飾回避、迂回表達、聲東擊西的作用,既能保全雙方面子,維系合作關系,又能避免承擔不必要的責任或招致批評,這主要體現在商務英語廣告、商務英語信函、商務英語合同和商務英語談判中。
2.1商務英語廣告
商務廣告是具有極高商業價值的實用文體,通過向潛在的消費者群體介紹產品,激發其對某種產品的興趣,從而刺激消費者的購買欲望。一則成功的商務廣告必須易于理解,便于記憶,具有提供信息功能、誘導爭取功能、美感功能和表情功能。商務英語廣告在語言上具有AUCA要求,即認知(awareness)、理解(un-derstanding)、說服(conviction)、行動(action)。并且,商務英語廣告簡潔、生動、形象、富有感彩和感染力,選詞通俗、易記,大量使用含有褒義色彩的評價性形容詞。但是,選用一定程度模糊和不確定的語言描寫廣告產品,不但能創造出富有美感、耐人尋味的語句,以有限的詞語傳達盡可能多的信息,而且能制造細膩逼真、生動形象的效果,為廣告語增添極大魅力,給消費者留下深刻印象,最終達到勸購的目的。例如:(1)Ouruniqueconceptwasaresponsetobuyerneeds,bringinggreaterreliability,higher-qualityout-put,exceptionaluser-friendlinessandoperationalease.(2)Volvoshavealwaysforcedothercarstobesafer.Thisonewillforcethemtobebetter.(3)ThingsgobetterwithCoca-Cola.(4)Minolta,finesttoputyoufinest.(5)TheorangemostestDrinkintheworld.(6)I′mMoresatisfied.(7)Everythingisextraordinary,everythingtempts.———Cartier例(1)中的greater,higher-quality,例(2)中的safer、better和例(3)中的better,都是褒義形容詞比較級,表示更好、更安全、更可靠、更如意,語義豐富,表達嚴謹。例(4)中同一個形容詞fine同時用最高級finest分別修飾產品Minolta和消費者you,表示產品最好,產品帶給消費者的享受也無與倫比,給潛在消費者帶來極大的感染力和想象空間。例(5)中Orange+most+est,most和est都表示最高級,表現這種橙汁軟飲料的高質量、高純度,給人以豐富的遐想。例(6)中More是雙關,既作香煙商標,又是修飾satisfied的副詞。例(7)中的ex-traordinary也是模糊詞語的恰當運用,“超凡脫俗”的產品更是意味深長。但是至于什么程度是greater、high-er-quality、safer、better、finest、mostest、more、extraordi-nary,沒有精確而統一的標準,也沒有明確的語言表達,但簡潔的語言把產品的完美質量表達得淋漓盡致,給消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增強了廣告宣傳的效果。以上商務英語廣告示例中的形容詞比較級、最高級或者原形都是模糊語言的恰當運用,既能提高表達的準確性,又能增強廣告語的感染力。
2.2商務英語信函#p#分頁標題#e#
商務英語信函作為一種公文性質的信函,交流目的主要在于磋商公務,因此要求表達準確、規范、樸實,并且主題突出、中心明確。在用詞方面,力求簡潔樸素、精確具體,較多地使用正式詞匯。在用句方面,強調嚴謹完整、委婉禮貌,較多地使用套語和禮貌用語,注重語氣的恰當性并充分考慮對方的感受,情態比較豐富。但是在特定的商務場合下,如規勸對方爽快接受報盤條件、處理客戶投訴建議、對待合作伙伴索賠等,都需要適度運用模糊語言,巧妙地把信息“模糊化”以使己方利益最大化,做出有緩和余地的回答,從而為爭取時間和機會做出進一步的商討和研究。所以,商務英語信函中的模糊語具有一定的邏輯信息、百科信息、詞匯信息和文化信息,使商務英語信函更具靈活性、外交性和策略性。商務英語信函中常用程度模糊語,諸如alittle、some、almost、kindof、several、moreorless、quite、sortof、maximum、minimum等,通過程度的變化將所修飾詞的詞義增強或減弱。例如:(8)Weregrettoinformyouthattherewereproblemswiththepackagingwhichhaveresultedinsomedamagetoseveralofthearticles.(9)Iamverypleasedtoseethatyouareinterestedinpurchasingofficefurniturefromus,andIamlookingforwardtoprovidingyouwithhigh-qualityproductswithaminimumofdelay.(10)Theofferissubjecttotheseller’sfinalconfir-mation.例(8)委婉地說出對方包裝有問題且已導致某些產品損壞,暗示對方賠償或降價或在某些方面做出讓步,用some和several模糊地說出包裝不當造成的后果,讓對方意識到自己的失誤,又表現得禮貌得體,使今后繼續貿易往來成為可能。例(9)中承諾以最快的速度向對方提供高質量的家具,但是,什么標準的家具才是highquality,多快的發貨速度才是aminimumofdelay,沒有明確的語言表達,但這些模糊語句表達出了生產廠家的誠意,為進一步達成合作奠定基礎。例(10)中的報盤也是模糊語言,賣方最后確認的價格到底是多少,不得而知,這也是我們所說的虛盤,因為市場行情在變化,這個報盤給賣方自己留有回旋的余地,間接地保護了賣方的利益。在商務英語信函中,當寫信人不想把話說得太死,以免客觀情況發生意外,或當人們就某個事項不愿意說得更準確時,可使用模糊語言,如immediate、prompt、roughly、approximately、about、around、orso、atleast、assoonaspossible等。這類范圍型模糊語可對事物做出一種不確定的估計,但能達到傳遞適量信息、提高商務語言彈性和禮貌性、順利實現交際意圖的效果。例如:(11)immediateshipment/shipmentassoonaspos-sible/promptreply
2.3商務英語合同
商務英語合同作為具有法律性質的文件,是當事人就某一經濟或商業活動經過磋商達成的協議,明確了當事人的權利和義務,對當事方都具有約束力。商務英語合同范圍廣泛,種類繁多,但格式規范,條款完備,具有可操作性和憑據性。為了避免產生誤解和歧義,商務英語合同語體正式莊重,語言簡潔清晰,表達精確嚴密,行文正式完整,篇章結構程式化,表述條目化。在商務英語合同的很多條款中,比如物品質量數量、發貨時間期限、途中運輸風險分配、投訴仲裁等,商務人員都會適量地運用模糊語言避免把話說得過于死板而使自己沒有任何退路,一旦日后合作出現不測,自己還有回旋的余地。例如,在訂立合同時,為了更精確地規定當事人的權利或義務,使合同條款更加嚴密,常使用模糊詞語。例如:(12)TheDistributorshallstoreandtransporttheproductsinconditionsthatwillpreservetheproductsingoodconditionandwillcomplywithanyreasonablere-questsmadebytheSupplierconcerningtheconditionsinwhichtheproductsaretobestoredortransported.(13)IfanyofthetermsorprovisionsofthisContractshallbedeclaredillegalorunenforceablebyanycourtofcompetentjurisdiction,thenthepartiesheretoagreetodoallthingsandcooperateinallwaysopentothemtoobtainsubstantiallythesameresultorasmuchthereofasmaybepossible,includingtheamendmentoralterationofthesepresents.例(12)中ingoodcondition,anyreasonablerequests均為模糊詞語,究竟什么condition才算是good,什么樣的request才是reasonable,沒有明確規定,也沒有統一的標準可供參照。例(13)中all和asmuchthereofasmaybepossible也是模糊詞語,其中maybe作為直接緩和語靈活地界定了可行措施的寬泛范圍,給協議雙方提供了可操作性,比較準確地表達了協商的方式。這些商務合同中的模糊語言運用得恰到好處,非常貼切,比用精確詞語表達更客觀,更具說服力,體現了商務合同的預見性和適用性。如果把模糊詞語去掉或換用表示確切意義的詞語,合同條款就會失去表達的嚴謹性和內容的包容性。
2.4商務英語談判
國際商務談判是指跨越國界的當事人之間為實現一定的經濟目的,明確相互的權利與義務關系而進行協商的行為。在談判中,適當地使用模糊語,可以提高表達效率,增強彈性和說服力,創造和諧交流環境,使談話語氣趨于緩和,避免將自己的觀點和意見強加于人。具體來說,當對某些問題的答復超出自己的權限時,運用模糊語言能起到迂回表達、掩飾回避的作用,從心理上戰勝對方,可以使自己處于主動地位,面對問題進退自如,從而有利于談判工作的順利開展。在拒絕對方提出的建議或要求時,精確直白的語言顯得生硬無禮,而模糊婉轉的語言則顯得親切禮貌,給合作伙伴留有想象的空間。在國際商務談判中,為了避免報盤太生硬死板,對范圍不必作出過于精確的要求或不能作出完全正確的判斷時,常常故意使用含糊隱晦的詞語。例如:(14)A:Youaredemandingtoomuchforthisproduct.B:Wereallyhavemuchcheaperones.A:Howaboutthedifference?B:Thequalityismuchdifferent.Whiletheba-sicpricewillcostabout15%less.(15)A:HaveourorderbeenOK?B:Maybenot.A:Canyoumakeitalittlequicker?B:I′mafraidnot.(16)Myofferwasbasedonreasonableprofit,notonwildspeculations.例(14)中toomuch委婉地表達出了A方對價格的不滿,B方用cheaper和about15%less模糊地回應了A方的要求,具體便宜多少沒有細說,隱晦表示有足夠的商討余地,給以后雙方合作留下足夠的空間。例(15)中A方用alittlequicker這個模糊限制語婉轉含蓄地表達了已方的建議,禮貌得體,B方用maybe和I′mafraid婉轉禮貌又含蓄隱晦地回答了A方的提問,既顯示自己態度真誠,又贏得了時間上的主動權,使A方感覺自己在盡力配合,從而增強了雙方合作的誠意,同時也為進一步合作打下堅實基礎。例(16)是商務談判反還盤中用到的語句,其中reasonable、wild是模糊詞語,因為什么比例的利潤是合理的,多高的報價屬于漫天要價,沒有具體的標準,但賣方卻精確地表達了自己的立場,既能自圓其說,又能使對方理解自己的意圖,使雙方的交流變得輕松自如。以上商務談判語言中的模糊語言既恰如其分地表達了立場,又增加了語言的感染力,使話語更客觀實際和委婉禮貌,從而使自己掌握進退自如的主動權,讓對方承擔模糊語言可能造成的后果,從而盡可能地確保自己的利益不受到損害[6]。#p#分頁標題#e#
3商務英語中模糊語言所蘊含的社會文化心理
商務英語中的模糊語言既是一種語言現象,也是一種文化和心理現象,與國際商務中委婉、含蓄、嚴謹、禮貌的表達,掩飾、回避責任風險的目的直接相關。
3.1追求禮貌客觀
模糊語言具有含蓄性、委婉性、暗示性、形象性、生動性及靈活性,以籠統而綜合的形式,含蓄地傳達豐富的信息。由于商務場合本身的不穩定性,運用模糊語言能更準確地表達客觀情況,描述的不確定反而會提高商務英語表達的準確性。隨著改革開放的深入和中國加入世貿組織后各種對外貿易活動的增多,商務英語越來越廣泛地被商務人士運用和掌握,在商務會話中,為了表示禮貌和尊重,以便更好地改善交際雙方的關系,促進合作的進程,商務人士都會恰如其分地運用模糊語,這樣不僅可以提高語言表達的簡潔性、嚴謹性,而且能保全雙方面子,有利于合作的順利開展。
3.2規避責任風險
在國際商務交際中,市場行情變化多端,難以揣摩,為了給雙方緩沖的余地,有效地保護自己,商務英語中故意采用似乎和主題無關或模糊不清或概念不明而實際上又暗含明確條件的語句,這樣可以進退自如,把市場變化造成的損失降到最低,也可以使對方放松警惕。很多商務文件都具有法律效力,如商務合同、商務備忘錄等,因此商務英語的表達必須考慮到未來可能出現的問題、失誤、偏差,避免以后稍有變數而使自己承擔不必要的責任和風險,以致陷入法律糾紛。商務英語中故意使用模糊語,掩飾或回避不愿說、不宜說的話題,可以使語言表達更可信穩妥,委婉含蓄,間接地保護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