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首頁 精品范文 說課設計

說課設計

時間:2022-09-11 21:32:44

開篇:寫作不僅是一種記錄,更是一種創造,它讓我們能夠捕捉那些稍縱即逝的靈感,將它們永久地定格在紙上。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12篇說課設計,希望這些內容能成為您創作過程中的良師益友,陪伴您不斷探索和進步。

說課設計

第1篇

關鍵詞:滲透檢測;說課;教學

說課是教師通過對課程標準中教學目標的分析與研究,表述具體課題的活動教學設計及其設計依據。通俗地講就是本課題教什么、怎么教、為什么要這么教。說課以說為主,是教師對教學內容本身的分析和說明,是一種口頭敘述為主的教學內容分析,本文以滲透檢測課程中的“溶劑去除型滲透檢測方法”為例,從教材、學情、教學方法、學習方法和教學設計五個方面進行說課設計,以此與廣大同仁交流探討。

一、教材分析

1.教材介紹。教材選用遼寧省特種設計無損檢測人員資格考核委員會編著的、遼寧大學出版社出版的《滲透檢測》教材,突出體現應知應會理論、工藝與實際工作關系等方面內容,既注重基礎知識的普及,又密切聯系實際,以職業技能培養為根本,滿足學生、教學、社會的需要,體現了職業技術教育的特色。

2.教學內容。授課內容是第七章第三節“溶劑去除型滲透檢測方法”,本節內容涵蓋溶劑去除型著色滲透檢測方法的優點及缺點,溶劑去除型著色滲透檢測的操作過程等,結合無損檢測技能鑒定標準要求,注重培養學生的實際操作能力。

3.教學目標。知識目標:掌握溶劑去除型著色滲透檢測方法的操作,了解溶劑去除型著色滲透檢測方法的優點及缺點。能力目標:培養學生利用IIC-d法對試件進行滲透檢測。德育目標:培養學生的責任心和良好的職業道德理念。

4.重點難點。依據所選教材并結合無損檢測專業人才培養的特點,確定本節課的重點內容是IIC-d法,難點是多余滲透劑的去除方法及顯像劑的施加方法。

二、學情分析

授課對象為高職3+2檢測技術與應用專業學生,在之前的課程中他們已經學習了無損檢測概論、特種設備基礎知識、金屬材料學等相關基礎課程,為專業課的學習奠定了基礎。高職院學生特點比較鮮明,普遍存在的問題是學習基礎較差、推理及計算分析能力較弱,自主學習能力差,學習積極性不高,但相比于理論學習,他們更熱衷于動手實踐操作。

三、教學方法

1.講授法。通過教師的講授,根據以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的教學原則,讓學生對溶劑去除型滲透檢測方法的新知識有初步的印象和基本了解。

2.啟發法。溶劑去除型滲透檢測方法的典型特點就是,在去除多余滲透劑的方法上選擇使用溶劑去除,對照之前學過的水洗型滲透檢測方法、后乳化型滲透檢測方法,提出溶劑去除型檢測方法有什么優點及缺點。通過啟發,培養學生運用已學知識分析、推導問題的能力。

3.討論法。給出幾種滲透劑,如去除劑、顯像劑,把學生分成幾個小組,圍繞被檢工件特點分析討論選擇哪種檢測方法。

4.演示法。溶劑去除型著色滲透檢測的難點是,將多余滲透劑的去除及顯像劑的施加。通過教師的實操演示,解讀本節課的難點,采用講練結合,讓學生邊學邊練,手腦并用,就能既快又好地掌握溶劑去除型著色滲透檢測方法。

5.情境教學法。模擬考證環境,完成技能鑒定的實操考核。這種基于實際工作過程、以任務驅動為導向的教學法,通過模擬真實的考證情境,使學生在學中做、做中學,達到學做合一的目的,為學生日后順利通過考證打下基礎。

四、學習方法

1.主動學習。學生充分利用微課、網絡資源和自習室。進行獨立思考和搜集資料,預習溶劑去除型著色滲透檢測的操作方法、使用范圍及技能標準要求。

2.反饋練習。學生通過課堂練習、課后習題,檢驗并強化溶劑去除型著色滲透檢測的理論知識;通過實操實踐IIC-d法實現教學實踐一體化,最終完成教學的知識目標和能力目標。

五、教學過程

1.復習舊知。對照PPT共同回顧水洗型滲透檢測方法、后乳化型滲透檢測方法的操作過程,為本節課溶劑去除型著色滲透檢測的學習建立學習框架,構建學生的形象思維。

2.導入新課。視頻演示溶劑去除型滲透檢測方法操作過程,學生對照之前學過的水洗型滲透檢測方法、后乳化型滲透檢測方法,分析溶劑去除型滲透檢測方法的優缺點,導入本次課內容。

3.講授新課。(1)分析優缺點。評價學生討論的結果,板書設計提煉出溶劑去除型滲透檢測方法的優缺點。(2)操作過程。結合視頻演示講解,強調在實際操作過程中的注意事項。為了突破本次課的難點,由教師實際演示IIC-d法的操作過程,講練結合,使實操更加直觀化、形象化、生動化,加深學生的印象和理解,便于記憶。(3)強化重點。創設實訓考核情境,檢驗學生對本次課重點內容的理解程度,既強化學生的實踐能力,又鍛煉了學生的心理素質。

4.課堂小結。總結本節課的重點及難點內容,并強調學生在實際工作中要有良好的職業道德素養。

5.課堂反饋。共同回答問題并給予評講。

6.課后作業。通過互聯網等信息手段查詢先進的滲透檢測方法,預習下堂課內容。

第2篇

關鍵詞: 口腔護理 說課 設計

說課是指講課教師運用系統論的觀點和方法,在一定場合說說某一教學課題打算怎樣上,以及為什么打算這樣上的教學分析及其理論依據。說課的內容包括四個方面:說教材、說學法、說教法、說教學程序。下面談談口腔護理的說課設計。

1 說教材

1.1 教材的地位與作用

口腔護理是四年制中職護理《護理技術》中第五章第一節的內容,該內容不僅是第五章(病人的清潔護理技術)中的一個重要知識點,該操作也是二十二項操作中臨床應用較廣的一項。該節內容包括口腔衛生的重要性及保健指導,一般的口腔清潔法,特殊的口腔護理法。根據教學大綱的要求重點掌握口腔護理法。

根據教學大綱及臨床實踐,筆者對教材進行了如下的重組:(1)增。避免理論與實踐脫節,臨床上是根據病人口腔的酸堿度來準備漱口溶液的,所以在課前發給學生口腔“pH”試紙。(2)調整。將教材中“口腔衛生保健指導及協助病人口腔清潔法”作為自學內容,同時給出思考題。(3)突破。對教材內容高度概括,根據教學目標,重點、難點,設計出條理清楚、將知識點巧妙聯系起來的板書,如將口腔護理的目的與常用的漱口溶液有機地結合起來。

1.2 教學目標

根據教學大綱及臨床需求,設定以下的目標。

1.2.1知識目標

闡述口腔衛生的保健指導;熟悉口腔護理的目的;掌握常用漱口溶液及臨床作用;掌握口腔護理注意事項。

1.2.2 技能目標

運用護理程序為病人正確實施口腔護理。

1.2.3 情感目標

關心和尊重病人,具有“愛傷”觀念。

1.3 教學重點、難點

給病人進行口腔護理時,需要準備漱口溶液,漱口溶液種類較多且臨床作用不同,需要根據病人口腔不同的狀況來進行正確選擇,這是重點。進行口腔護理時,要求牙齒的每一面、舌面、硬鄂按一定的順序進行擦洗,這是難點。結合教學大綱及本節的具體內容把常用漱口溶液及臨床作用,正確實施口腔護理作為重點;把口腔護理擦洗順序作為難點。

1.4 課時安排

該內容共2課時,第1課時,主要以自學、講授點撥、討論、示教為主,第2課時,學生分組進行操作,教師巡視指導。本說課設計是針對第一課時的。

1.5 教具準備

口腔護理用物、多媒體課件、VCD教學片、模型人。

2 說學法

我校大部分學生文化基礎較差,學習的自覺性不夠,厭學、怕學的現象相當普遍,但學生好奇心很強,興趣比較廣泛。針對學生的具體情況,一方面要采取強制性的措施,中等職業教育留有較多的自學時間,也就是說自學方式日益占有重要的地位,教師于課前、課后布置各種思考題、各種參考書供學生自學,監督其完成,并作為平時成績記錄在案;另一方面,教學過程應以學生為主,強調學生必須主動地學習。托爾斯泰說過:“成功的教學所需要的不是強制,而是激發學生的興趣。”所以更主要的是從學生的興趣入手,注重創設能激發學生興趣的教學情境,引導學生主動參與、積極思考、樂于探究,慢慢地養成探究式的學習方式,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

3 說教法

“教必有法,而教無定法”,根據本節課的教學目標,結合學生的現狀及臨床需求,綜合地運用了多種有效的教學方法。總體上的思路是:“感知――理解――模仿――遷移――運用”。具體講是采用講授點撥法、討論法、自學指導法、演示法等方法,穿插現代多媒體課件進行教學。

4 說教學程序

4.1 課前安排。

組織學生觀看“口腔護理”VCD教學片。這樣設計的目的是讓學生對口腔護理操作有一初步的感性認識,同時給出課前思考題:如何做好口腔衛生的保健指導?要求通過查閱相關資料對教材的內容作適當的補充,這樣設計的目的是擴大學生學習的范圍及視野,培養學生查閱資料、自學的習慣。

4.2 創設情景,導入新課。

運用多媒體課件展示一組口腔潰瘍圖片,創設“假如你們面對病人會怎么辦”的情境,在具體的情境中,學生很容易進入角色。這樣設計的目的是為了吸引學生的注意力,鼓勵學生采取護理措施解決病人的健康問題,讓學生有一種責任感和使命感。

4.3 討論。

圍繞著教學內容給出討論題:①我們口腔中有沒有微生物存在?微生物為什么沒有引起我們(健康人)口腔發生炎癥、潰瘍、口臭?②口腔護理的對象是什么?③口腔護理的目的?這些討論題層層深入,前一討論題為后一討論題作好鋪墊。組織學生在自學的基礎上以小組為單位展開討論,各抒己見,在教師的引導下,得出滿意的答案。這樣設計有利于加深學生對所學知識的理解,鍛煉學生的獨立思考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同時,因能總結出正確的答案而獲得樂趣、成就感,增加學生學習的信心。

4.4 講授點撥。

這一程序任務是突出重點,分解難點。第一步圍繞著“如何選擇漱口溶液”展開講授點撥,把口腔護理的目的與常用的漱口溶液聯系起來。第二步進一步點撥,引導學生思考:在臨床上,又是如何選擇漱口溶液呢?巧妙地把理論與實際結合起來.請同學把課前發下的“pH”試紙拿出來,通過實驗感受口腔內的酸堿度。結論:臨床上根據酸堿度選擇漱口溶液。上述設計目的是引導學生學會思考,步步深入,培養尋找事物之間聯系的探究精神。第三步圍繞“口腔護理擦洗順序”來講授,這步設計的目的是讓學生明白在不違反原則的前提下,按一定順序進行操作,避免遺漏。

4.5 講授演示。

設計一典型案例,按護理程序對“病人”進行口腔護理。第一步:分解操作;第二步:按操作程序一氣呵成。除了注重操作的流程外,護理操作用語及非語言(面部表情、肢體動作)在示教中得以充分地體現。這樣設計不僅能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動手能力,并通過學生親自動手實踐(第二課時)最大限度地調動學生積極參與教學活動,充分體現“教師主導,學生主體”的教學原則。而且通過教師對模型“安妮”的關心與親切交流,對學生進行情感教育,有利于學生“愛傷”觀念的培養。

4.6 板書設計。

設計的目的突出重點、難點,顯示知識點之間的聯系。

4.7 歸納總結。

對照教學目標,讓學生來總結,布置下節課的安排。

第3篇

關鍵詞:物理治療;康復治療技術專業;說課

說課是指讓教師面對同行或教學研究人員,系統地談自己的教學設計及理論依據,口頭表述自己的教學設想,然后由聽者評析,以便相互交流、共同提高的一種教研活動。說課是教師在備課或講課的基礎上的理性思考,有利于提高教師的理論修養,使教師的教學實踐上升到一定的理性層面。以下將從課程設置、教學內容、教學資源、教學實施過程以及特色與創新五個方面對物理治療課程進行設計與探討。

1 課程設置

1.1 課程性質與地位《物理治療》是康復治療技術專業核心課程,目標是讓學生掌握通過各種類型的功能訓練、手法治療,并借助于電、光、聲、磁、冷、熱、水、力等物理因子來提高人體健康,預防和治療疾病,回復、改善或重建軀體功能的能力。它是康復治療的基本構成,也是物理治療師和作業治療師必須掌握的技能之一。它以運動學及醫學基礎課如解剖、生理等課程的學習為基礎,也是進一步學習臨床康復學課程的基礎。

1.2 課程教學目標 根據專業人才培養目標和崗位需求,課程組經多次討論,并廣泛征求外校、外院康復專家的意見和建議,確定了本課程的培養目標:(1)知識目標:掌握各種物理因子治療及運動治療技術的原理,能夠熟練操作各種物理因子治療儀器,能熟練操作神經發育學療法、運動再學習、關節松動術、平衡、步態、肌力、關節活動度、牽引、牽伸等訓練手法。(2)能力目標:能熟練評估相關功能,并根據評定結果選擇合適的理療儀器或運動治療技術。(3)情感目標:培養學生“四心”品質(耐心、細心、愛心和責任心),能尊重、關愛殘疾人,做到誠實、守信,有較強的團隊合作精神,具有實事求是、認真細致的工作作風,穩定的職業情感和態度。

1.3 課程設計理念 秉持“能力本位、就業導向”的高職教育理念,以基于真實工作過程的項目導向、任務引領作為課程的設計理念,具體如下:(1)以“真實工作過程為導向,崗位技能培養為主線”的課程設計思想,由學習領域轉變為學習情境的教學設計,從理論、實踐課程分離轉變為“理論―實踐教學一體化”的教學模式,注重工作過程系統化,崗位技能任務化,組織實施教學;(2)以學生為主體,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創新能力,靈活應用多種教學方法;(3)在學生掌握崗位需求必要的理論知識和職業素質的同時,注重職業能力的培養;(4)課程考核:在教學效果評價中,除通過試卷考核同學對課程標準規定知識的掌握程度外,應積極倡導學生自我評價、活動表現評價等多種評價方式,關注學生個性的發展,注重考核學生的綜合素質和綜合技能的應用。

1.4 課程設計思路 本課程依據“康復治療技術專業工作任務與職業能力分析表”中的物理治療工作項目設置的。課程內容突出對學生職業能力的訓練,理論知識的選取緊緊圍繞工作任務完成的需要來進行,又充分考慮高等職業教育對理論知識學習的需要,并融合了相關職業資格證書對知識、技能和態度的要求;同時,針對專業培養目標,緊跟康復治療技術行業發展和江浙滬地域經濟發展狀況,結合我院人才培養“ICS”模式的特點,體現專業教育與人文的相互滲透,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為培養學生綜合應用能力服務。項目設計以完成物理治療工作任務的運動療法和理療內容為線索來進行。教學過程中,要通過校企合作,校內實訓基地建設等多種途徑,采取工學結合等形式,充分開發學習資源,給學生提供豐富的實踐機會。教學效果評價采取過程評價與結果評價相結合的方式,“教、學、做”一體化,重點評價學生的職業能力。

2教學內容

2.1 教學內容的針對性與適用性本課程根據實際工作崗位的工作任務和職業能力要求選取教學內容,并按實際工作任務過程進修教學內容的編排,內容中無“章節”,只有“項目化的工作過程”。每一項工作任務對應相應的職業能力培養,使教學內容與臨床實際工作過程的能力要求相一致。

2.2 教學內容的組織與安排本課程利用情景教學開展任務引領型的項目活動,真正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本課程總學時為200學時,理論132學時,實驗68學時。

2.3 課程重點、難點本課程的重點在于根據擬定的治療方案實施治療手段,難點為如何根據康復評定結果擬定治療方案。

3 教學資源選用了人民衛生出版社出版的《運動治療技術》和《物理因子治療技術》兩本教材。該系列教材深入淺出,簡明實用,可操作性強。

4 教學實施過程

4.1教學模式的設計與創新 (1)探索以康復工作過程和工作任務要求為導向的理論實踐一體化教學模式,根據課程性質,改革物理治療課程教學模式。以康復治療師崗位真實工作任務、真實工作過程為依據,整合、序化教學內容。以“培養能力”為總體目標,強調工作過程系統化,崗位技能培養任務化,促進學生綜合素質和能力的提高,有利于培養主動型、創新型、可持續發展型的高級康復治療師人才。(2)注重崗位勝任能力的培養教學中,首先利用自制多媒體課件導入案例,教師實時示教,最后評估學生的操作技能;同時實訓室全天開放,極大地增加了學生動手時間和機會,強化了實踐技能的培養;(3)改變以往以教師為中心的教學模式,采用以教師為指導、學生為主體的教學模式,充分發揮學生的主動性、積極性,強調學生是認知過程的主體,是學習的主動構建者,有利于學生主動探索、主動發現,有利于培養主動型、創新型、可持續發展型的高級康復治療師人才。(4)教師的指導保證了學生學習的目標。(5)教學與臨床零距離的教學設計。

4.2 教學方法與手段

4.2.1 角色扮演法:即有目的地解決問題的設計。設計教學法有四個重要步驟:創造情景引起動機,確定目的制定計劃,實行計劃,評價效果。教師首先以“工作過程”為導向設計相應典型病例,在課前一周告知學生并要求學生以小組為單位根據病例設計相應的情景并在課堂上進行角色扮演。在課堂上學生完成角色扮演病例及設計治療方案的過程后,首先學生自評治療效果,教師再給予點評和系統歸納,促進學生更快更全面掌握教學內容。

4.2.2 工作引領法:針對課程實訓內容即實際工作任務,首先案例導入,提出工作任務,利用多媒體課件及實訓室相關物品解決工作任務,學生分組進行情景模擬練習,最后評估學生實訓效果。

4.3課程評價機制 (1)改革傳統的學生評價手段和方法,采用階段評價,過程性評價與目標評價相結合,項目評價,理論與實踐一體化評價模式;(2)關注評價的多元性,結合課堂提問、學生作業、平時測驗、實驗實訓及考試情況,綜合評價學生成績;(3)應注重學生動手能力和實踐中分析問題、解決問題能力的考核,對在學習和應用上有創新的學生應予特別鼓勵,全面綜合評價學生能力。

5特色與創新(1)利用情景教學開展任務引領型的項目活動,采用理論實踐一體化教學模式;(2)以實際工作崗位的能力需求選取、序化教學內容,在突出職業能力培養的同時,更加注重培養“四心”品質;(3)以實際工作過程為導向,注重工作過程系統化,崗位技能任務化,以學生為本,充分體現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主體地位;(4)以教師為指導、學生為主體的教學模式,有利于培養主動型、創新型和可持續發展型康復治療人才。

參考文獻

[1]章稼.運動治療技術[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10,7.

第4篇

一、教材分析

在教材分析中,我將從教學目標、教學重點、教學難點三個方面加以說明。

1.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目標:探索視力表中蘊含的數學知識,體會視力表的制作原理,進一步發展學生綜合運用數學知識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2)過程與方法目標:①通過動手操作,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②在探索過程中培養學生的自主探索能力和合作交流能力。

(3)情感與價值觀:體驗從數學的角度觀察、分析現實生活中的某些現象,初步形成“用數學”的自覺意識,激發求知欲和學習興趣。

2.教學重點:探索視力表中蘊含的數學知識、視力表的制作原理。

3.教學難點:理解視力表中是用“E”字的高度和測試距離之比來檢查視力的。

為了能夠落實目標、突出重點、突破難點,在講授本節課時,我將采用以下方法進行教學:

二、教法分析

1.情境教學法:創設問題情境,以學生感興趣的并容易回答的問題為開端,讓學生在熟悉的場景中輕松、愉快地回答老師提出的問題后,帶著成功的喜悅進入新課的學習。

2.任務驅動法:將本節課的學習內容設計成學生感興趣的學習任務,讓學生帶著任務去探究,激發他們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3.實踐教學法:在學生掌握制作原理后,將安排學生進行實踐應用,學以致用。

這三種教學方法將貫穿于整個教學過程中,以幫助學生快速、正確地理解學習內容。

三、學法指導

本節課采用自主探索與小組交流相結合的學習方式,讓學生遵循“觀察――猜想――驗證――歸納――拓展”的主線進行學習,用已有的知識解決問題(最后,就是以上三個方面的綜合應用,即教學過程部分)。

四、教學過程

1.創設情境,導入新課。本節課我設計了如下情境引入新課:

同學們,你測過視力嗎?你都見過什么樣的視力表?把你搜集到的E型視力表展示給大家。我們發現這些視力表有測試距離為5米的,有測試距離為3米的,還有測試距離為30厘米的,這些視力表都是以測試距離為5米的標準對數視力表為依據制作的,是怎樣做的呢?這就是我們今天這節課所要探究的問題。(板書課題)

2.自主探索,合作交流。這個環節既是本節課的重點,也是難點所在。在這個環節中,我主要使用實踐教學法和任務驅動法相結合,讓學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先讓學生明白,要制作一個視力表就要對視力表進行分析。

(1)探究E字的特點。學生經過自主探索后,再分組交流,會比較容易得出視力表的一些特點,如:①表中的每個E字都是正方形,都相似,E的空白缺口為E字的五分之一。②同行中的E字可以通過平移、旋轉得到。學生知道了制作一張視力表只需確定好每行的一個E字即可。

(2)探究制作原理。那么怎樣確定每一行E字的大小?這就是重點、難點所在。我是這樣突破的:先讓學生分組討論解決方案,給學生足夠的思考空間。此時教師也參與到互動中,及時了解學生所得所需。如果學生無法下手,這時我會先提出問題:我們用測試距離為5米的視力表和用測試距離為3.3米的視力表測試的視力為什么是一致的?

(3)作一個E字。怎樣利用測試距離為5米、視力為0.1的視標“E”,來制作一個測試距離為3米、視力仍為0.1的視標“E”?引導學生利用相關知識求出E字的高度。

設計意圖:本環節引導學生先觀察視力表,大膽猜想其數學特征,再通過實際測量、計算,驗證自己的猜想,讓學生親身體驗從數學的角度、用數學的方法研究實際問題的過程;通過“視力表”這個載體,將學生已學的全等、相似、平移、旋轉等知識有機結合,溝通了相關知識之間的聯系。

3.應用新知,體驗成功。我要設計一個測試距離為3米的視力表,你現在能提供一套設計方案嗎?學生交流匯總得出方案:

(1)依據一個測試距離為5米的標準視力表,利用 = 求出對應的每一行E字的高度。

(2)分工合作,讓每個小組作一行E字。學生可以先做出一個E字,用拓印的方式得到其他的E字,也可以每人做一個,然后共同完成這一行。最后全班合作,共同完成這幅視力表。

4.啟迪升華,拓展創新。一長方形眼科門診房間長2米,現只有測試距離為3米的視力表,且只能在此房間測視力,你有辦法嗎?

(策略的發散,即學生可用多種方法解決,可以做一張測試距離為2米的視力表,也可以利用鏡子反射等等。)

第5篇

Today I’m very glad to be standing here and talking about Unit 11 Peoples and Countries Lesson 62 in Book 4 of starting line primary English.

PartⅠ.教學內容分析

1.根據教學大綱并聯系學生實際,制定如下教學目標

a.知識目標

學會并掌握六個短語和一些句型。

Phrases: ①Eiffel Tower ②cherry blossom ③Disneyland ④CN Tower ⑤Big Ben ⑥Opera House

Drills: Where does Edward come from?

He comes from Canada.

What is his city famous for?

It’s famous for the CN Tower.

b.能力目標

訓練學生的聽說讀寫能力,提高他們的交際能力并鼓勵他們說更多的英語。

c.情感目標

Make the students feel successful and enjoy English;

Make them love their own country;

Make them love the peace of the world.

2.重點

① six phrases

② four drills

3.難點

① When the subject is the third person singular,how to use the predicate verb.

② The usage of the phrase“be famous for”。

③ The pronunciation of Eiffel Tower,blossom,opera.

④The spelling of cherry blossom,Disneyland.

Part Ⅱ.教學方法

①交際法

②討論法

③問答法

Part Ⅲ.教學步驟

Step1.復習

I will show Students the pictures of Lesson 61 and ask Who is he/she? Where does he/she come from? Where does he/she live?

Students answer my questions according to the cards and pictures.

Step 2.導入

1.Free talk about famous cities and places.

T:Binbin comes from China.He lives in Beijing. Do you know what Beijing is famous for? Beijing is famous for the Great Wall.What else do you know about Beijing?

Ss:Tian’anmen Square,the Summer Palace,Beihai Park,etc...

目的:聯系學生生活實際并創造輕松的語言氛圍。

2.Guessing game―What country/city is it in?

T:Show some pictures to Ss.

Ss:Give their answers.

目的:讓學生了解更多的世界名勝。

Step 3.聽音標號

Step 4.學習新語言點

a.Encourage Ss to guess the meaning of the new phrases.

b.Reading practice.

c.New language point:

Teacher’s example:Where does Edward come from? He comes from Canada.Where does he live? He lives in Toronto.What is his city famous for? It’s famous for the CN Tower.

Asking questions:Where does Tom come from? Where does he live? What is his city famous for?

Encourage Ss to say:Tom comes from the United Kingdom.He lives in London.His city is famous for Big Ben.

Purpose:以談論話題的方式討論新語言點。

d.More practice:

Ss make dialogues according to their own information cards.

Step 5.練習填空

①Where Nick come from?He from the United States.

②Where he live?He in Los Angeles.

③Where you come from?I from China.

Step 6.寫作練習

Finish P23/C Let’s write.

Step 7.作業

①Oral practice(P23/B)

第6篇

    1.教學內容:五年制小學數學第七冊第三單元小數的意義和性質第三課時:“小數的性質”(課本第64-6 5頁,例1—例4)包括:(1)小數的性質;(2)小數性質的應用(六年制第八冊第四單元)。

    2.教材所處地位:本節是系統學習小數的開始,為后面學習小數四則計算做了必要的準備,起鋪墊作用。

    3.教材的重點和難點:對小數的性質這一概念的理解是本節的難點,小數性質的應用是本節的重點。

    4.教學目標:(1)識記理解小數的性質;(2)根據需要把小數化簡或是把整數改寫成指定數位的小數。

    二、教法

    1.通過直觀、推理讓學生充分感知,然后經過比較歸納,最后概括小數的性質,從而使學生從形象思維逐 步過渡到抽象思維,進而達到感知新知、概括新知、應用新知、鞏固和深化新知的目的。

    2.采用快樂教學法,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鼓勵學生積極發言和敢于質疑,引導學生自己動腦、動手、動 口、動眼以及采用對口令搶答等多種形式的鞏固練習,使學生變苦學為樂學,把數學課上得有趣、有益、有效 。

    三、學法

    通過本節教學使學生學會運用直觀的教學手段理解掌握新知識,學會有順序地觀察問題、對比分析問題、 概括知識及聯想的方法。

    四、教學程序

    (一)談話法導入新課

    在商店里,經常把商品的標價寫成這樣的小數:手套每雙2.50元,毛巾每條3.00元。這里的2.50元、3.00 元分別是多少錢?(2.50元是2元5角,3.00元是3元)為什么能這樣寫呢?這是小數的一個重要性質,是我們今 天要學習的內容,并板書“小數的性質”。

    (二)講授新課

    1.研究小數的性質

    (1)出示例1,比較0.1米,0.10米和0.100米的大小。

    首先讓學生拿出事先準備好的米尺(10厘米以上),在米尺上找出1分米、10厘米、100毫米是同一點,說 明:1分米=10厘米=100毫米(板書)。

    請同學們看米尺想,1分米是1/10米,可寫成怎樣的小數?(0.1米);10厘米是10個1/100米,可寫成怎樣 的小數?(0.10米),100毫米是100個1/1000米可寫成怎樣的小數?(0.100米)

    板書:因為1分米=10厘米=100毫米

    所以0.1米=0.10米=0.100米

    在這里應用直觀演示法,變抽象為具體。然后板書準備比較,觀察上下兩個等式,說明0.1、0.10、0.100 相等,再添上“因為”、“所以”、“=”。

    A.從左往右看,是什么情況?(小數的末尾添上"0",小數大小不變)

    B.從右往左看是什么情況?(小數的末尾去掉"0",小數大小不變)

    C.由此,你發現了什么規律?(小數的末尾添上"0"或去掉"0",小數的大小不變)

    在這里應用了比較法,便于發現規律,揭示規律,總結性質。

    (2)為了進一步證明小數性質的可靠性出示例2:比較0.30和0.3的大小。(圖略)

    教師指導學生自學例2。

    教師指示,學生思考:

    ①左圖是把一個正方形平均分成幾份?(100份)陰影部分占幾分之幾?(30/100)用小數怎樣表示?(0.30 )

    ②右圖是把一個正方形平均分成幾份?(10份)陰影部分占幾分之幾?(3/10)用小數怎樣表示?(0.3)

    ③引導學生小結從圖上可以看出:0.30是30個1/100,也是3個1/10。0.3是3個1/10。所以得出:0.30=0.3 。

    ④由此,你發現了什么規律?

    師生共同小結、板書如下:

    例2:0.30=0.3

    小數的末尾添上"0"或者去掉"0",小數的大小不變,這叫做小數的性質。

    為了幫助學生對小數性質的理解,教師強調指出:為什么在小數的末尾添"0"或去"0",小數的大小就不變 呢?(因為這樣做,其余的數所在數位不變,所以小數的大小也就不變。舉例說明)小數中間的零能不能去掉 ?能不能在小數中間添零?(都不能,因為這樣做,其余的數所在數位都變了,所以小數大小也就變了。舉例 說明)整數是否具有這個性質?(沒有,理由同上第二點)

    2.小數性質的應用

    教師談話:根據這個性質,遇到小數末尾有"0"的時候,一般地可以去掉末尾的"0",把小數化簡。

    (1)化簡小數

    出示例3:把0.70和105.0900化簡。

    提問:這樣做的根據是什么?(把小數末尾的"0"去掉,小數的大小不變)弄清題意后,學生回答,教師板 書:0.70=0.7;105.0900=105.09。通過這組練習鞏固新知,為以后小數作結果要化簡作準備。

    口答:課本“做一做”第1題。

    (2)把整數或小數改寫成指定數位的小數

    教師談話:有時根據需要,可以在小數的末尾添上"0";還可以在整數的個位右下角點上小數點,再添上" 0",把整數寫成小數的形式。

第7篇

[關鍵詞]數控加工實訓 課程設計 教學組織與實施

[中圖分類號] G71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2095-3437(2014)01-0139-02

在高職高專院校人才培養工作水平評估和高職高專教育教學改革示范專業建設評估中,教師的課程說課是一項必不可少的重要內容,通過說課可以考察出教師教育教學理念和課程開發、設計與實施的能力水平。本人擬結合多年的企業數控加工經驗及教學經驗,探討《數控加工實訓技術》這門全實踐性課程的說課設計。

一、課程定位與目標課程

1.課程定位

《數控加工實訓技術》是數控技術專業核心實踐課程之一,它的主要作用是培養能夠從事數控加工工藝設計、數控編程、數控機床操作與維護、數控機床組裝與維修等崗位,且能在校期間通過相應工種高級職業技能鑒定的高技能型人才。該課程的先修課程有《機械制圖》、《金屬工藝學》、《公差與互換》、《CAD》、《數控編程》、《數控加工工藝》等,同步課程有《機械設計》、《液壓傳動》等,后續課程有《機床結構與維修》、《頂崗實習》、《畢業設計》等。

2.課程目標

培養學生能在看懂圖紙的基礎上,制訂出合理的加工工藝,編制出合格的數控程序后,操作機床加工出合格零件。

素質目標:培養學生吃苦耐勞、愛崗敬業工作作風和規范操作、嚴謹細致的工作態度,以及學生自主學習能力和溝通、協調能力,創新創業精神等素質。

二、課程內容設計及學時

本課程我院教學團隊在仔細分析、研究了相應工種的國家職業標準和崗位任職所需技能后,開發出三個工作領域七個項目,共64學時的教學內容,如表1所示:

表1 課程教學內容表

三、教學方法與手段

本課程在以行為主義為理論基礎的刺激控制教學模式下存在兩種性質實訓課堂,分別為:機房實訓課和機床實訓課。機房實訓課主要目的是仿真模擬,這個課堂主要采用講解法、討論法、案例法等方法在CAD/CAM中心機房實施探究式教學;而機床實訓課則在校內的數控加工實訓中心真實地加工出零件,并逐步達到精度要求,這個課堂主要采用講授法、演示法、現場操作法等教學方法。這兩個性質的課堂從而也實現了整個項目加工實訓的“六步”。在教學過程中,這些教學方法的靈活運用,體現了“學中做,做中學”的教學理念,形成了“教學做”合一的教學方式,力圖將教師技能原型傳授給學生,形成他們頭腦中的心智技能。

在教學手段上,強調多媒體,網絡資源與傳統教學手段的恰當運用。一些抽象、枯燥難理解的加工工藝和走刀軌跡,如果在課堂上直接講授,學生將很難理解,而借助多媒體手段則能使抽象的教學過程變得形象、直觀、生動。借助網絡平臺能增加課堂的信息量,拓寬學生,的視野,大大提高課堂的效率和質量。

四、教學單元設計

教學前先把每班學生按照每組4~5人和成績優劣合理搭配分組,以便于學生學習、討論。由專職教師(或企業兼職教師)、2~3名實驗指導教師針對某一個實訓項目采用六步教學法來組織和實施教學。

資訊:教師下發項目任務書,講解項目任務所需理論知識點、項目中的疑點和難點、關鍵點;

計劃: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下,組內討論零件的加工工藝方案,教師巡回指導;

決策:學生根據討論的結果填寫相應的工藝、刀具卡片,并編寫好數控加工程序;

實施:學生運用仿真軟件開始仿真加工,沒有語法錯誤后再到真實機床當中輸入程序,在單段校驗程序后,再自動循環加工,進行首件試切;

檢查:首件試切好以后,進行工件檢測,并進行工藝總結與改進,改進程序,縮短時間,檢查改進加工后工件精度及表面粗糙度;

評估:通過個人自評和小組之間的互評與教師評價,得到學生此項目單項得分,并現場展示出做得比較好的零部件作品。

五、課程考核設計

表2 課程考核表

六、課程資源建設與利用情況

1.教材選用

本課程教材選用了由西安電子科技大學出版社出版,朱岱力主編的《數控加工實訓教程》。該教材理論與實踐相結合,重點突出一個“用”字,但本教材仍然是作為一個參考書,以便于學生自學。

除了自選教材外,教學團隊及校企合作專家合作編寫了校企合作校本教材《數控加工實訓技術項目化教程》,教學內容及進程基本上與此教材同步。

2.教輔材料

本課程除了教材外還建設了豐富且精良的教輔材料,包括:多媒體課件、教案講義、職業標準、課程標準、任務書、引導文、評價表、案例庫、項目庫、試題庫、試卷庫、視頻庫、實訓圖紙、技能競賽圖紙、企業實際生產零部件圖紙等。

3.網絡資源

本門課程作為學院精品課程已建成精品課程網站,除此以外教師還提供信息,鼓勵學生經常上其他專業數控加工網站汲取營養,開闊眼界,擴展思維。

4.校內實訓基地

目前本專業已建成與數控技術相關的多個實訓室和實訓中心,如表3所示。完善的校內實訓基地確保了實踐教學的順利開展,為培養學生的專業技能提供了保障。

表3 校內實訓基地表

(五)校外實訓基地

根據數控專業培養計劃及相關核心課程教學需要,我院與深圳富士康、鴻超準、奇瑞汽車、惠州華通、樟樹金虎等多家企業建立了長期的合作機制,為課程的教學創建了產、學、研平臺。學生在校外實訓基地可完成職業素質培養、生產實習、畢業頂崗實習、畢業設計等,比較穩定的校外實踐基地網的形成是課堂教學的有效延伸。

七、課程改革

1.擬在數控加工中心新建數控模擬與加工專業機房一個,這樣就沒有了課時的限制,仿真模擬加工好了的話就可立即上真實機床加工,縮短了準備時間,提高教學效率。

2.擬在數控加工中心再購買多臺數控設備,改變現在的平均6~7人一臺機床設備的現狀,達到3~4人一臺機床設備,從而提高學生的平均操作時間,提高教學效果。

3.擬再聘用、引進企業高級技術人才,參與課程的教學與改革。

4.擬再培訓與進修現任教師。雖然我院數控技術專業專任教師皆來自于生產一線,且都有本科以上學歷,皆為雙師型教師,但在新技術、新工藝尤其是機床改造上仍然有許多不足。

《數控加工實訓技術》這門課程實現了課程設計崗位化,教學內容職業化,教學方法與手段多樣化、靈活化,教學單元程序化,教學資源豐富化,教學評價過程化、多元化。

[ 參 考 文 獻 ]

[1] 鄒完全.談“說課”必備的五要素[J].內江科技,2010(9):190.

[2] 王艷莉,等.《塑料成型工藝與模具設計》說課設計[J].職業教育研究,2012(10):92-94.

第8篇

關鍵詞:信息技術;說課;教學說課

自1987年提出以來,已逐漸成為教研領域的一項重要活動,與備課、上課、聽課、評課一起成為學校教研活動的基本形式。[1]筆者有幸參加了南通市職業學校公共“兩課”評比,雖然在比賽中取得了一些成績,但理論知識和實踐能力仍有所欠缺,現就本次說課內容、專家點評和比賽心得與大家分享。

一、教材分析

本項目選自馬成榮主編,中等職業教育課程改革規劃新教材《計算機應用基礎》(第3版),本教材以學習項目為載體,以項目展開為主線,以任務實施為主要學習內容。本項目是學習領域四的第5個項目,是在學生學習了Excel中的函數計算之后,轉入難度較大的“運用復雜函數和數據操作功能進行數據分析”的學習。根據課程標準,本領域的學習任務是要求學生掌握Excel強大的數據處理功能,此項目是涉及Excel數據處理最復雜的部分,在本領域中占有舉足輕重的地位。

二、學情分析

新課程理念要求課堂教學要以學生為主體,立足于學生已有知識和能力,所以我們先要了解學生的基本情況,才能做到因材施教。(一)已有知識和能力分析在之前的項目學習中,學生已經掌握了Excel的數據編輯、管理和格式化等基本操作,能運用Excel公式和函數對數據進行計算。(二)學習興趣分析通過之前項目的學習,學生見識到Excel強大的數據處理能力,對學習Excel新的函數及其他功能充滿興趣。(三)學習動機分析本項目的教學對象為中職一年級的學生,女生占絕大多數,她們對數字不是很敏感,數據分析能力及意識較弱,但他們對所取得的成績比較敏感。(四)個體差異分析學生尚處于成長階段,思維活躍,接受新事物的能力較強,但動手能力、自主學習能力及團隊協作能力存在較大差異。

三、教學目標

根據新課程標準,依據學生情況,結合本項目的教學內容,我確定了本項目的教學目標:(一)認知目標:了解COUNT、COUNTIF及RANK等函數功能。(二)技能目標:培養學生熟練運用相關函數進行分析和管理數據的能力。(三)情感目標:通過對學生考試成績的分析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增強學生團隊協作的意識。

四、教學重難點

(一)重點根據課程標準和教學目標,確定教學重點為:熟練運用COUNT、COUNTIF及RANK函數(二)難點依據學生知識水平、接受能力和教學內容特點確定教學難點為:通過本項目的學習,學生能形成數據分析意識。

五、教學策略

為了更加有效地實現教學目標,突破教學重難點,根據新課程標準的要求,針對學生的實際情況,我將項目分解為三個任務,分別是:任務一:分析考試成績;任務二:篩選考試成績;任務三:匯總考試成績英國的著名教育家斯賓塞曾經說過:“在教育中,應該引導學生自己進行探討和推論,給他們少講些,而引導他們去發現的應該更多些。”為了達到更好的教學效果,在本項目的教學過程中,我始終遵循了“發現式教學”的教學理念,以學生為教學主體,在“教法”上綜合運用啟發式教學,新知演示,情境創設,分層教學等多種教學方法,引導學生采用嘗試新知,模仿演練,小組合作,自主探究等多種“學法”來完成任務。

六、教學過程

以項目為載體,采用任務引領的合作探究式來進行教學:

(一)溫故引新

學生在上個項目中學習了四個單參數的Excel函數,而這幾個函數都可以利用“自動求和按鈕”來代替。教師提問:能否統計出“成績分析表”中的總分和總人數•引領學生利用上堂課學過的Excel函數或“自動求和按鈕”算出結果。學生小組合作探究中發現總分可以順利求出,但在計算總人數過程中遇到一些困難,及時點撥:COUNT函數的參數僅限于數字,即對數字進行計數。通過鞏固已學知識,演練新知,提升技能。

(二)任務引領任務

1:數一數(COUNT函數)學生這時候對Excel函數的理解程度還停留在簡單的對參數進行計算的層面,為幫助學生了解函數的數據分析功能,對COUNTIF函數進行了拆解:COUNTIF等于COUNT加IF即有限制條件的計數函數。要求學生利用COUNTIF函數統計出成績在85分以上的人數,這樣設計的目的是通過復雜問題簡單化啟發學生思考,挖掘教學重點,讓學生通過該任務在腦中形成數據分析的雛形。任務2:挑一挑(COUNTIF函數)利用COUNTIF函數和公式(注意絕對地址的引用)計算不及格人數、優秀率和及格率。通過讓學生自行嘗試練習,教師再進行點撥,促進學生形成一定的數據分析意識,從而突破教學難點。任務3:加一加(SUMIF函數)利用SUMIF函數和公式計算男/女生體育平均分,在自我嘗試中發現問題,小組合作中解決問題,自主探究中鞏固知識。通過相似知識點的遷移,讓學生獲得技能延伸,促進數據分析意識的形成。任務4:比一比(RANK函數)利用RANK函數分析班級考試成績總分的排名。學生對成績的排名普遍比較感興趣,但看到RANK函數的參數卻又望而卻步;學生在小組合作探究中發現,要利用RANK函數進行自動填充,需要將第二個參數“排名范圍”用絕對地址固定住,否則得到的排名數值是不正確的。由局部到整體,從簡單到復雜,讓學生在自行嘗試的過程中發現問題,通過團隊協作解決問題,突破教學難點。

七、教學反思

著名教育學家布魯納說過:發現是教育學生的最好方法;在本項目的教學過程中,正是這一思想貫穿始終。在教學過程中,始終以問題引領任務,引發學生思考;充分利用教學資源和學生互動交流,打破時空壁壘;充分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讓學生先練,教師后講,提高學生自主探究能力,增強教學效果;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通過分層教學讓每個學生都能參與教學過程,在團隊合作的過程中獲得鍛煉。從本質上看,說課是教師將自己的教學設計的思維活動從隱性變為顯性的過程,即將自己關于課題設計的個人行為轉化為群體性的學術討論。[2]在新課程背景下,教師應當堅持以生為本,不拘泥于說“課”本身,而應跳出課本,充分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把自己的說課更好地應用于實際教學中。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筆者希望借此寥寥心得,能夠給大家在說課方面提供些許參考。

[參考文獻]

[1]宋萑.說課與教師知識建構課程•教材•教法,2012-04-0120-05.

第9篇

【關鍵詞】教學目標說課教學方法

【中圖分類號】G642【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6-9682(2010)08-0058-03

【Abstract】As a new form of teaching research, reciting lessons was applied to teaching innovation. Taking example for Mechanical Engineering Materials and Technology curriculum, comprehension of teaching content and grasp of curriculum tache were boosted up through analyzing the process of reciting lessons. Finally, the purpose improved teaching level was arrived at.

【Key words】Teaching aimReciting lessonsTeaching method

說課是授課教員在獨立備課的基礎上,系統地談自己的教學設想,以達到相互交流、共同提高的一種教研形式。本人結合多年的教學經驗,以《機械工程材料與工藝》課程為例,談談對這門課程說課的理解。

一、課程概述

1.性質地位

《機械工程材料與工藝》是我院生長指揮軍官本科機械工程及自動化專業中的一門必修課。主要研究制造機械零件的常用材料和加工方法,為學員畢業后更好地使用、維護、保養和監造武器裝備奠定堅實基礎。

2.特 點

《機械工程材料與工藝》具有理論性和實踐性強的特點,要求理論密切聯系實際。因此,在教學中要緊密聯系金工實習和課程實驗中觀察到的現象及測試的數據進行定性分析,以加深對課程基本理論的理解。

二、教學目標

1.基礎目標

學員通過《機械工程材料與工藝》課程學習,了解機械工程材料及制造技術的發展簡史,熟悉常用機械工程材料的種類、成分、組織、性能和改性方法,熟悉各種成形方法及零件的加工工藝基礎,同時有針對性地了解新材料、新工藝的應用及發展。

2.技能目標

學員能根據零件的結構特點及性能要求,初步具有選用材料、確定毛坯成形方法、零件加工方法及制訂加工工藝路線的能力。

3.情感目標

培養學員積極思考、敢于動手、自主探究的能力,同時養成認真負責的工作態度和嚴謹細致的工作作風,以適應培養高質量新型軍事人才的發展要求。

三、說課設計

1.設計思路

《機械工程材料與工藝》課程主要講述機械工程材料與成形工藝兩部分內容。結合軍校專業特點,從武器裝備實例中(圖1、圖2所示)引出常用的工程材料及零件的成形方法,圍繞“材料、成形及生產過程”這條主線,采用視頻、課件與傳統教學方法相結合的手段,充分調動學員學習積極性。

圖1某型軍艦 圖2某型飛機

圖3泰坦尼克號逃生圖片

2.課程主線

(1)材料選擇

材料是機械產品制造的物質基礎。在機械產品的設計與制造過程中,首先遇到的問題是材料的選擇。材料選擇的正確與否,直接關系到產品的質量、使用壽命、生產成本與經濟效益。當然,由原材料直接制成的零件一般不能滿足生產使用要求,還要通過調整材料的成分及相應的熱處理工藝來改善和提高零件的工藝性能和使用性能。

圖4泰坦尼克號鋼板沖擊試驗斷口圖5現代船用鋼板沖擊試驗斷口

舉一個眾所周知的例子來說明材料選擇的重要性。著名的電影大片《泰坦尼克號》曾吸引了億萬觀眾的心,其沉沒的原因眾說紛紜。其中,比較有說服力的說法是泰坦尼克號的沉沒與船體材料質量有很大關系。

由圖4可知,泰坦尼克號鋼板的沖擊試樣是典型的脆性斷口。通過檢測發現,其鋼板中硫、磷含量很高。這主要是由于當時的煉鋼技術并不十分成熟,煉出的鋼鐵材料在現代的標準中根本不能用于造船;再加上長期浸泡在冰冷的海水中,加劇了磷的冷脆作用,使得鋼板更加脆弱。因此,專家們普遍認為,冰山撞擊可能并不是致命原因;但冰山撞擊太突然,輪船速度過快及鋼板較脆,則是導致這一悲劇發生的真正原因。

由圖5可知,現代船用鋼板的沖擊試樣是典型的韌性斷口。其鋼板具有相當好的韌性,所以不容易發生斷裂。

(2)零件成形

成形工藝是把原材料或半成品制成所需形狀和尺寸要求的產品的生產過程。毛坯成形方法主要有鑄造、鍛造和焊接,零件的成形方法是切削加工,而機器的成形方法是裝配。

(3)生產過程

生產過程是把原材料轉變成成品的勞動過程的統稱。它把材料的選擇、材料的改性與成形工藝緊密聯系在一起。因此,機械產品的一般生產過程流程圖如圖6所示。

圖6機械產品的一般生產過程流程圖

復習考核4學時,總教學時數60學時

圖7課程內容及學時安排

四、教學設計

1.內容及學時安排

《機械工程材料與工藝》課程分為五大模塊:機械工程材料基本知識、鋼的熱處理、常用機械工程材料、鑄鍛焊工藝及應用、切削加工基礎。各部分內容及學時安排如圖7所示:

其中,以機械工程材料基本知識為基礎,常用機械工程材料及切削加工工藝基礎為簡介,突出鋼的熱處理、鑄鍛焊工藝在機械工業生產中的應用。

2.教法設計

《機械工程材料與工藝》課程的教學內容涉及機械制造的全過程,教學內容比較繁雜分散,各部分之間聯系也比較松散,系統性不強,內容涉及面廣。如果教員只是平淡無味地敘述,加之學員缺乏生產實際經驗,學員很容易失去學習興趣。因此,在教學中不僅要使學員“知其然”,而且要使學員“知其所以然”。為了推行“以學員發展為本、遵循學員認知規律、體現循序漸進與啟發式”的教學原則,在教學中進行以下教法設計:在教員引導下,創設情景,通過啟發式、案例式問題的設置來引導學員思考,使之在思考中加深對課程的理解。如學金屬材料的性能時,學員經常會問這樣的問題:為什么要學這些性能指標?這些性能指標到底有什么用?為了回答這些問題,經常舉一些生活實例,使學員明白“學有所用”的道理。諸如艦船為什么主要選用鋼材呢?教室門窗及飛機為什么主要選用鋁合金呢?導線為什么主要選用銅呢?保險絲和防火安全閥為什么主要選用錫或鉛呢?……同時,還要注意與其它學科的聯系。比如說屈服強度σs有什么用?學員都學過《材料力學》,傳統力學認為:設計的構件只要在工作時承受的應力σw小于許用應力[σ]就是安全的。而許用應力就是根據屈服強度與安全系數k來確定的,即:

因此,屈服強度就成為塑性材料選材與設計的依據。

3.教學手段

在教學手段上,強調多媒體教學與傳統教學方式的恰當運用,力求優良的教學效果。對于當前比較先進的一些工藝方法,在金工實習時有很多沒有接觸過,甚至沒有聽說過。如果直接在課堂上講解這些工藝方法,學員肯定很難理解,印象也不會深刻。為此,需要充分利用現代化教學手段,將錄像及CAI課件等應用于課堂教學。這樣,有針對性地講解,不僅幫助學員了解了工藝過程和方法,而且增加了課堂信息量;不僅使抽象的教學過程變得形象、直觀、生動,而且也調動了學員聽覺、視覺的積極性,可獲得良好的教學效果。

4.考核方式

本門課程由試卷庫隨機抽題,采用閉卷考核的方式,同時結合平時作業進行綜合考評。其中,試卷成績占80%,平時作業占20%。

五、應用舉例

《機械工程材料與工藝》課程最大特點是實用性。在實際生產中,如何來選擇材料與毛坯成形方法呢?下面以齒輪為例說明這一問題。

齒輪是重要的傳動元件,在現代機器和儀器中應用極為廣泛。其功能是按照規定的速比傳遞運動和動力。

1.齒輪材料選擇

齒輪按使用時的工作條件來選用材料。具體情況如下:

(1)一般齒輪采用中碳鋼、中碳合金結構鋼來制造。如45、20Cr、40Cr、20CrMnTi。

(2)對于一些重載、高速、有沖擊載荷的齒輪,可選用18CrMnTi、38CrMoAlA等強度和韌性較好的合金材料,以提高齒輪的硬度、耐磨性和抗沖擊能力。

(3)對于傳力小的齒輪,可選用鑄鐵、加布膠木和尼龍等材料。

2.齒輪毛坯選擇

齒輪毛坯主要根據零件的結構形狀、生產批量等因素進行選擇。具體情況如下:

(1)單件小批量生產,直徑Φ

(8-1)圓鋼毛坯(8-2) 鍛造毛坯(8-3) 鑄造毛坯

圖8齒輪坯成形方法選擇

(2)對于小尺寸、形狀復雜的齒輪,當生產批量比較大時,可采用精密鑄造、壓力鑄造、熱軋、冷軋等新工藝制造,以提高生產率,節約材料。

(3)當齒輪強度要求高,并且耐磨損、耐沖擊時,多用鍛件作毛坯,如圖8-2所示。

(4)對直徑Φ>400~500mm的大型齒輪,鍛造困難,可用鑄鋼或球墨鑄鐵作毛坯,如圖8-3所示。

六、結束語

說課是當前教學改革中的一項新課題,教學研究中的一種新形式。它不僅為教學研究工作注入了新的生機和活力,也必將成為提高教員教學水平的一種經濟有效的方式。

參考文獻

1 鄒海文.說課活動在職教訓工作中的作用[J].大連教育學院學報,2007(23)

第10篇

關鍵詞: 建筑構造分析 說課設計 設計方法

《建筑構造分析》課程的說課設計可從如下方面開展。

一、課程設置

1.課程的性質與作用

本課程不但為后續課程提供必需的基礎知識,而且是學好其他課程的必要條件,在整個課程體系中發揮承上啟下的作用,為學生施工員、預算員、造價員等相關職業崗位的能力培養、就業工作、職業資格考試奠定基礎。

2.課程設計理念與思路

(1)課程設計理念:每個學生都在教師的指導下開展設計,其學習過程表現為隨課程的發展、任務的布置持續地發現問題、分析問題和運用理論知識解決問題的過程。整個過程中,教學想做結合,從而使學生具有較強的在實踐中理解、運用原理的能力。

(2)課程設計思路:緊扣職業行動領域能力需要,以建筑市場行為為載體,將包含具有內在聯系的工作任務的課程內容劃分成具體化的工作任務,融合理論知識、實踐知識、職業態度等內容,實現學習過程與工作過程的一體化,充分發揮學生的學習主體作用,有利于學生專業能力、方法能力、社會能力的培養,并最終形成職業綜合能力,提高學生就業生存能力和就業競爭能力。

二、教學內容

1.教學內容針對性和適用性

根據建筑工程技術專業的培養目標,選定建筑構造分析課程的教學內容。在進行建筑構造設計方法、原理講授的同時,依據崗位工作任務,將課程內容劃分成8個以具體化的工作任務為載體的學習單元,每個單元都包括理論教學與實踐教學,實現學習過程與工作過程的緊密聯系。

2.課程目標

(1)知識目標:掌握房屋建筑構造的基本理論,了解房屋各組成部分的要求,掌握不同構造的理論基礎;根據房屋的使用要求和材料供應情況及施工技術條件,選擇合理的構造方案,進行構造設計。

(2)能力目標:培養運用所掌握的建筑構造組成及構造方法處理解決工程實踐問題的職業能力、按照國家制圖標準進行識讀并繪制建筑施工圖的能力、應用國家建筑設計有關規范的能力、空間想象能力和空間分析思維能力、收集處理信息的能力、溝通能力、組織協調能力。

(3)德育目標:培養工程技術和管理人員應有的職業道德及科學、縝密、嚴謹的思想作風和環境保護意識、開拓創新精神。

3.教材及相關資料

通過校企合作市場調研優化知識構成后,由本教研室成員主編《建筑構造分析》教材,同時編制配套教材:《建筑工程技術專業技能實訓指導講義》,《建筑構造分析》電子課件、電子教案、習題庫,教師及學生通過校園網站進行資源共享,通過教研室資料室建設補充擴充性資料:國內外優秀建筑期刊、國家現行標準、規范等。

4.教學內容組織方式與目的

每一個教學單元的內容都包括這幾部分:教學目標、教學內容、思考題、測試題、參考資料、課時安排、學習進度、學習方法說明等。教學的組織在利用傳統紙質教材和課堂教授的基礎上,利用多媒體手段拓寬知識面,對該課程教學內容進行及時的更新與補充,使基礎性與先進性并重。

5.教學內容的重點、難點及解決辦法

由局部到整體,加強課程間的聯系,強調課程設計的系統性,循序漸進地完善知識體系,在不同的知識環節采用不同教學方法,保證教學目標的實現。《建筑構造分析》課程理論與實踐結合緊密,依據理論課程的教學設計,合理安排組織不同的實踐環節,引導學生完成從理論知識到實踐環節的順利轉換。鼓勵學生利用課余時間參觀不同類型的已建與在建建筑,感受不同的建筑空間,了解不同建筑的結構、材料與施工工藝。

6.實踐性教學的設計思想與效果

(1)進行認識實習、校內實踐基地參觀:在老師的帶領下,通過在工地的感性認知,為課程的學習奠定基礎。

(2)教學以適應新的建筑技術發展為依據,選擇能夠充分反映現代建筑技術條件的案例進行講解和分析。按照教學進度,針對教學中的重點,在不同階段布置構造設計任務書,進行墻體、樓梯、屋頂等構造設計。

三、教學方法與手段

課堂講授:將教學內容以文字、圖形和視頻等多種媒體表現形式,細致、形象地展現給學生。

案例法教學:本地區建筑工程圖紙,繪制分析。強化鞏固學生對理論知識的理解和掌握。

分組討論:通過討論、講評,比較不同方案,分析常犯錯誤和形成原因,既拓寬思路,又鞏固要點。

現場實地參觀、教學:組織學生對已完成的建筑和正在施工的建筑進行參觀教學,加深感性認識。

行動導向法:動手繪制節點構造圖等提高學生動手能力。

教學手段:多媒體教學手段的引入,實行“考教分離”,堅持聽課制度。

四、教學隊伍

積極建設雙師型教師的教學隊伍,為課程建設的可持續發展提供有力保證。課程組還聘請曾在建筑企業工作過的實踐經驗豐富的工程師,長期擔任專業顧問和實習指導工作。

五、實訓條件

1.系里建有建筑構造實訓室、建筑CAD實訓室、建筑模型室等實訓室,提供實踐學習保障。

2.實習基地:建立穩定的校外實踐教學基地,為學生實習提供保障,同時成為我校培養“雙師”素質教師的基地。校企聯合,能夠滿足認識實習等實訓的需要。

3.聘請曾在建筑企業從事施工管理工作、實踐經驗豐富的工程師,長期擔任專業顧問和實習指導工作。

六、教學效果評價

建筑技術教研室承擔《建筑構造分析》課程教學工作,在多年的教學過程中,積累了豐富的教學教改經驗,對這一專業課程知識的普及和推廣做了大量深入細致的工作,取得了較好的效果。教師授課注重教學過程的交互,注意調動學生的參與積極性,普遍受到學生的歡迎。

通過對《建筑構造分析》課程說課設計活動的研究,教師交流廣,思考多,收獲大。

第11篇

關鍵詞:說課,SQL Server,數據庫,簡單查詢

1.設計思想

數據庫是現代社會管理信息的重要手段,讓學生了解數據庫的使用、了解利用數據庫管理信息的基本思想與方法是非常重要的,也是非常有益的。本節課的教學設計出發點就是要讓學生感性地、直觀地來體驗數據庫,準確理解 SQL 簡單查詢語句的基本結構,能根據需要靈活使用SQL簡單查詢語句的各子句,并通過親自動手操作達到熟練使用SQL簡單查詢語句進行數據庫管理和維護的能力。為了讓學生能更好地理解SQL 簡單查詢語句的基本結構,在教學中盡量避免照本宣科,而是采用類比的方法,用生活中的實例來幫助學生更好地進行理解與區別。通過有無相關SQL關鍵字查詢得出的不同結果進行對比學習,幫助學生培養融會貫通、舉一反三的學習能力。從教學內容上看,本課涉及到的語句比較多,學習起來比較枯燥,在教學中開展組內合作、組間競爭以及交流討論的方式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反饋練習是本課教學設計的一大特色,它能幫助學生實時地了解自己的學習情況,也能為教師提供客觀的依據,以掌控教學的進度與深度。

2.教材分析

2.1 選用的教材是《SQLServer2005數據庫及應用》,由徐人鳳主編,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這本書涉及的概念講解深入淺出,并配有大量實例,以幫助學生對概念的理解。

2.2 本節內容的教材地位

上次課學生掌握了如何創建數據庫、創建表,及向表中添加記錄,本次課就要學會用SQL語句查詢表中的相關信息。本節知識為下次課學習聯接查詢、子查詢打下基礎,同時還為以后學習索引、視圖、存儲過程、觸發器及應用程序開發等作鋪墊。因此本節課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2.3 教學目標

①知識目標:準確理解SQL簡單查詢語句的基本語法;能正確使用SQL簡單查詢語句的各子句。

②能力目標:熟練使用SQL簡單查詢語句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通過自主探究、合作學習,靈活使用查詢語句的各子句,培養學生的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③情感目標:在老師的引導下,讓學生將復雜問題簡化,培養學生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在完成任務的過程中,體驗自主探究、合作學習的重要性,培養學生自主學習和合作探究的學習精神;通過合作探究,增進學生間的情感,增強學生的自信心。

2.4 教學重、難點

①教學重點:T- SQL簡單查詢的實際應用。

②教學難點:group by、distinct、having等語法的運用。

3.教法

首先,通過巧設情景,激發學生學習興趣,讓學生“想學”。

在學生學習的過程中層層設問、科學訓練,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主動性,并采用多種教學方法,如問題導引法、任務驅動法、演示法、比較法、糾錯法、知識遷移法等,讓課堂教學在生動有趣、愉悅的氣氛中展開,讓學生“樂學”。

在師生互動環節,教師注重傳授操作的方法和技巧, 適時拔高要求,深化拓展、及時作出評價、歸納,讓學生“會學” 。

最后在老師的引導下,學生進行反饋練習,學生與學生與老師間相互交流,相互啟發,體驗協作學習的樂趣,共同享受成功的喜悅。 

具體的時間如下:復習舊課、引入新課5分鐘;講授新課、師生操作35分鐘;反饋練習、交流討論40分鐘;質評、小結5分鐘,布置作業5分鐘。

4.學法

本課教學對象是高職計算機專業二年級學生,他們已有較強的計算機操作和軟件使用能力,但忽視理論知識,上課時不喜歡教師過多的講授,希望有獨立思考和探索的時間。鑒于此,本節課遵循“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質疑為主線”的思路進行學法的指導。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帶著任務,通過小組合作,充分發揮自身的主動性和積極性,從觀察、理解到模仿,再到實際操作,有步驟的掌握操作,對當前所學的知識進行建構并用其所學的知識解決實際問題。

5.教學過程

5.1 課前準備

①學生的學習準備:預習SQL查詢語法,帶著問題學習本課。②教師的教學準備:    ppt課件、教案、學案。③教學環境的布置:多媒體教室、投影儀、學生機、windows XP操作系統、SQLServer 2000

5.2 復習舊課

①教師活動:檢查學生上次課的課外練習。②學生活動:向student數據庫創建score表

(sno,sname,classname,couno,couname,grade)并添加記錄。③設計意圖:了解學生對上次課知識的掌握程度,溫故知新。

5.3 引入新課

①教師活動:設置情境:結合剛才所建的數據庫和表,根據不同的目的,你希望得到哪些信息呢?②學生活動:寫出想查詢的問題。③設計意圖:設置情境,激發學生學習興趣。④教師活動:收集學生的問題,并將問題進行篩選、分類、綜合,最后擬出1個重點問題在課堂上解決:為評優,查某班總分在500分以上,沒有掛科,且總分排名前5名的學生的學號和總成績。

5.4 講授新知

①教師活動:在投影上展示簡單查詢基本語法并講解

②學生活動:認真聽講,作筆記

③設計意圖:讓學生帶著問題接受新知。

5.5 反饋練習與小結

通過分組合作學習來解決學生提出的其它問題,老師及時對各組完成情況進行評價,激發小組內部的團隊互助意識,這種以自主、合作、探究為主的學習方法,充分體現了以學生為主體,以教師為主導的新課程理念,使學生學得開心、教師教的輕松。

至此,學生提出的幾個問題全部成功解決。

教師以日常生活中常用事例引出教學任務,先調動學生參與課堂學習的積極性,然后根據一系列緊扣SQL查詢語法的問題,使學生自主地思考、分析、討論,從而解決問題。

經過學生的自主探究、協作交流、和教師的講授,本節課的重、難點得以突破。

在講解理論知識的過程中,也盡可能理論聯系實際,使學生能輕松學習、樂于學習、享受學習,使學生從感知到理解,從感性到理性,從學會到會學、善學,學生既學到了知識,又提高了能力。

6.小結

本次課教師嘗試讓學生自主提出想查詢的信息,實際上是將課本零散的例子,借學生之口提出來,讓學生更深刻地體會到SQL查詢的重要性。最終取得的效果也是授課教師始料不及的。此外,教師將小例子整合起來,再層層剖析,環環相扣,讓學生在分組討論、合作探究中,提高 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并體會到合作學習的樂趣,也增進了同學之間的感情。

7.教學反思

7.1 教學效果 

本節課里我做到了準確把握、理解教材,課堂上把教學任務生活化,體現了以老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的教學理念,積極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為學生營造了一個開放而有活力的信息課堂。較好的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讓每一個學生在一個愉快、輕松的氛圍中學習,基本上體現了“授之于魚,不如授之于漁”的教學理念。

7.2 值得改進

本人認為值得改進的就是課堂的結束有些倉促,小結有些過于程式化,作業布置的說明不夠。另外學生基礎參差不齊,教師沒有做到分層教學,因材施教。這些本人將在以后的教學中仔細體會加以改進。

第12篇

關鍵詞:前臂骨折固定;教學設計;說課大學

中圖分類號:R47

本課堂主要包括七個方面的項目。分別是教學內容設計、教學對象分析、教學資源分析、教學目標設定、教學方法設計、教學過程設計、教學反思。現對著七個項目進行分開闡述。

第一個項目選用的教材是《危急重癥護理技術》,選自第六章第六節的內容。教材主要有四部分內容:卷軸帶包扎法、三角巾包扎法、常見部位固定方法、實訓,根據中職護士職業教育的崗位能力需求,整合出“教、學、做”的內容,這三個方面的內容為:教方面的內容,即包扎固定的方法和注意事項;學方面的內容,即評估病情;做方面的內容,即包扎固定操作。

定好教學內容后進入第二個項目:教學對象分析。本次課的教育對象為2015級護理2班,總人數48人,其中女生46人,男生2人。該班學生管理能力強,學習氛圍良好。此課程開展的時間為二年級第二學期。

第三個項目教學資源分析,教學資源主要分為常規資源和核心資源兩個部分。常規資源包括教材、圖片、視頻、網絡資源、操作用物等,核心資源主要是理實一體化的實訓室,該實訓室包括示教室、討論區和模擬病區三個部分,這樣的設置對“教學做”的內容開展提供了保障,且該實訓室配備錄播系統,這樣對學生過程實施監控的同時,也可以給學生的學習效果做出反饋。

在完成前面三個項目分析之后,已經做到備好教材、浜醚生、備好環境,綜合以上內容定下教學目標,包括三個方面。第一,專業知識目標:學生能說出包扎固定的目的和注意事項。第二,專業技能目標:學生學會運用繃帶、三角巾、小夾板對常規部位進行包扎固定。第三,職業素養目標:學生增強愛傷觀念,培養協作精神。重點:繃帶的包扎方法;難點:繃帶包扎的注意事項。

第五個項目教學方法的設計,為了達到教學目標,此節課我將以行為導向教學法為主體,結合使用發現學習法,情景導入法,任務驅動法和角色扮演法。

第六個項目教學過程的設計,此次教學設計為2課時,共90分鐘,包含七個環節,具體的安排如下:理解任務5分鐘,獲取資料10分鐘,確定計劃10分鐘,制訂計劃10分鐘,實施計劃35分鐘,檢查控制15鐘,評價反饋5分鐘。重點的突出和難點的突破主要是在實施計劃環節。在進入教學的環節之前,先做好課前準備,與臨床對接根據臨床常見情景設置的具體案例,再設置案例的工作任務,任務由醫囑的形式呈現。學生接到任務后開展課前活動,主要包括3個方面:第一,發現學習。學生嘗試包扎,并發現問題。第二,臨床見習。學生收集臨床中關于繃帶包扎、三角巾包扎、小夾板固定的照片。第三,收集健康宣教的要點和方法。完成課前準備之后,進入教學過程的第一個環節是理解任務,課堂上再次呈現案例情景,明確包扎固定的任務。第二個環節是獲取知識,基于護士的臨床工作過程將任務劃分為4個任務,分別是:①任務1。評估傷情,選擇包扎固定方法。②任務2。準備包扎用物。③任務3。確定包扎固定的工作過程。分組就完成任務進行比賽。各組依據任務開展活動,任務1對應的活動是圖片展示,說出對應包扎方法;任務2對應的活動是限時3分鐘看誰準備的用物又快又好;任務3對應的活動是集思廣益,完成操作工作過程的工作頁。繼而進第三個環節,卻制訂計劃,以比賽中評出做好的一組作為藍本,結合其他組在評估病情、用物準備操作步驟、健康宣教做得比較好的方面進行整合,形成工作流程。第四個環節作出決定,工作過程依據課程標準臨床規范以及專家的點評進行分析,最終確定操作流程的實施方案。

最后一個項目是教學反思,可以歸納為3個“最”。第一個“最”:最大的亮點。在于課堂上制定的健康宣教卡,能運用于操作,并延伸到臨床,如臨床檢驗在包扎固定的病人實施后提供健康宣教卡能給病人帶來好處的話,這節課便是最大的成功。第二個“最”:最大的收獲是,這次教學設計讓老師學會了教,也讓學生學會了學。第三個“最”:最大的不足是課前活動的實施和監督,在學生反饋活動情況環節需要加強溝通。

以上就是就前臂包扎固定這個主題進行的教學設計,請批評指正。

參考文獻:

亚洲精品无码久久久久久久性色,淫荡人妻一区二区三区在线视频,精品一级片高清无码,国产一区中文字幕无码
亚洲精品国产精品乱码不99 | 我要色综合色鬼久久 | 中文字幕连续高潮 | 真实国产乱子伦高清对白 | 亚洲性爱免费在线视频播放 | 久久偷拍免费202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