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首頁 精品范文 保留意見

保留意見

時間:2022-09-09 03:02:14

開篇:寫作不僅是一種記錄,更是一種創造,它讓我們能夠捕捉那些稍縱即逝的靈感,將它們永久地定格在紙上。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12篇保留意見,希望這些內容能成為您創作過程中的良師益友,陪伴您不斷探索和進步。

第1篇

關鍵詞:盈余管理 審計意見變通 審計質量

我國注冊會計師行業自20世紀80年代恢復至今得到快速的發展,對保證我國證券市場的穩定和發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但審計質量不高一直是困擾和影響我國注冊會計師行業發展的因素之一。本文采用實證的方法來探討其中的原因,并提出相關的建議。

一、文獻回顧

有關審計意見與盈余管理之間的相關性研究:章永奎、劉峰(2002)的實證研究結果發現,上市公司盈余操縱越厲害,越有可能被出具非標準無保留意見。周兵、王德義(2005)選取2002年深圳證券交易所A股上市公司數據,研究我國上市公司通過非經營性收益進行盈余管理是否會影響其收到非標準無保留意見的可能性,研究結果表明,審計意見具有一定的信息含量,能在一定程度上揭示出上市公司的盈余管理,即盈余管理與審計意見之間具有正相關性,但統計上并不顯著。有關審計意見變通的研究:李爽、吳溪(2002)以1998年至2000年的上市公司為研究對象,研究了注冊會計師在發表帶強調說明事項的無保留意見和發表保留意見之間做出選擇的因素,發現注冊會計師在出具上市公司審計報告時存在變通審計意見行為。陳關亭(2005)以2000年至2002年A股上市公司的財務報告為研究對象,實證分析了審計意見變通行為及其影響因素,發現注冊會計師很可能存在利用帶強調說明事項的無保留意見代替保留意見的變通行為,并傾向于對ROE處于重虧區間和應收賬款比重較高的公司出具保留意見。通過對近年來相關研究成果的回顧發現,較多的學者從盈余管理的角度,也有部分學者從審計意見變通的角度來考察審計質量,而較少從盈余管理和審計意見變通兩個角度同時來研究上市公司的審計質量。鑒于此,本文以2002年至2004年度的A股上市公司為研究對象,從審計意見對盈余管理的識別和審計變通行為兩個角度研究我國上市公司審計質量。

二、審計意見對盈余管理的識別

由于審計質量不可直接觀察,故只能以替代指標來衡量審計質量,本文采用審計意見代替審計質量。通常將審計意見劃分為標準無保留審計意見和非標準無保留審計意見,所謂非標準無保留審計意見是包括帶強調說明事項的無保留意見、保留意見、帶強調說明事項的保留意見、否定意見和無法表示意見。注冊會計師是否出具非標準無保留審計意見常作為衡量獨立審計質量高低的替代變量。

(一)研究假設我國證監會對上市公司的懲罰和配股政策均規定要評價盈余指標――凈資產收益率(ROE)。上市公司的退市制度要看公司的會計利潤是否大于零;而上市公司配股和增發新股的規定始終要看公司的凈資產收益率是否達到規定的標準。因此,上市公司中存在圍繞監管政策而發生的盈余操縱行為,最終表現為ROE區間現象。當發生這種情況時,如果注冊會計師保持較高的獨立性,就應出具非標準無保留審計意見。為此提出如下假設:

假設1:上市公司的凈資產收益率ROE處于[0,1%]、[6%,7%]和[10%。11%],上市公司被出具非標準無保留意見的可能性越大

上市公司進行盈余管理的主要手段是運用應計項目和線下項目,即通過應收賬款、存貨和非核心收益的管理盈余。針對盈余操縱手段與審計意見的關系,提出如下假設:

假設2:上市公司應計項目和線下項目越大。上市公司被出具非標準無保留意見的可能性越大

我國上市公司股權集中,國有股一股獨大、內部人控制現象普遍。當我國上市公司第一大股東為國家股時,國家股人缺位必然形成管理層內部控制,進而造成對審計獨立性缺乏自愿需求;當其為法人股時,法人股更關注公司的投資價值和經營績效,對審計服務的獨立性有更高自愿需求。因此,提出以下假設:

假設3:當上市公司的第一大股東為國家股時。上市公司被出具非標準無保留意見的可能性更小

異地審計是指上市公司辦公地點與其主審事務所不在同一省、自治區或直轄市。當上市公司聘請與其辦公地點不在同一地區的會計師事務所時,獨立性強的審計師可能會因為懷疑上市公司的變更動機而變得更加謹慎,出具非標準無保留審計意見的可能性增加。因此,提出以下假設:

假設4:當上市公司聘請異地的事務所來審計時。上市公司被出具非標準無保留意見的可能性較大。

(二)研究方法經過變量篩選,本文建立以下審計質量的回歸模型:

OP=β0+β1(DE-HST)+β2(DE-RINGTt)+β3(DE-RINGT2)+β4RRt+β5AINVt+β6NCRt+β7CN+β8 YIDI+β9LNASSET+β10DR+β11EPS+β12LOSS+β13REMOD+β14REQUA+β15AUDCHG+β16BIG4+ε

其中OP表示審計意見類型。當公司被出具非標準無保留意見時,OP取1,否則取0。其余的變量見(表1)。

本文以滬、深兩市2002年至2004年期間的所有A股上市公司及其主審會計師事務所為研究對象。樣本數據的資料來自中國經濟網、巨潮信息網等。剔除符合以下條件之一的樣本:金融類公司;各年度首次公開發行(IP0)公司;沒有連續兩年財務數據的公司;凈資產為負的公司;財務數據不完整、不確定的公司。經過篩選最終得到3390個樣本。采用SPSS 11.5統計軟件進行數據處理和統計分析。

(三)研究結果由(表2)可以看出:除AINVT以外,其他變量均顯著。這說明注冊會計師在選擇出具標準無保留審計意見還是非標準無保留審計意見時,要受到這些顯著因素的影響。通過單因素T檢驗分析,初步得到部分證據對假設進行判斷。但注冊會計師在決定出具何種審計意見時會綜合考慮各種因素。因此,要對前面提出的假設進行嚴格的檢驗,需要從多因素角度進行分析。為此,筆者對總樣本進行二元邏輯回歸分析,回歸結果見(表3)。從(表3)可以看出,模型的Nagelkerke R2為0.438、一2LL為1254.821、Chi-squre為730.415、模型正確判別率為.93.45%,模型的擬和度較好,正確預測率在整體上很好,Logistic回歸效果整體上可以接受。

(1)解釋變量的回歸結果與分析。假設l的檢驗結果與分析:OP與DE-HST在1%水平上顯著正相關,OP與DE-RIGHTI、DE-RIGH~相關性均不顯著,且為負相關,這與預期符號相反,檢

驗結果部分驗證假設1,即注冊會計師能夠揭示“保盈動機”的盈余管理行為,而對于“保配動機”和“保增動機”的盈余管理行為,則沒有很好的揭示。假設2的檢驗結果與分析:OP與ARRt、AINVt和NCRt均為負相關,這與預期符號和假設相反,檢驗結果拒絕假設2。其原因可能是因為近年來監管部門對利用應計項目和線下項目操縱盈余的現象特別關注,出臺一系列的治理政策,應計項目和線下項目已經不是盈余管理的主要手段,因而出現系數符號與預期相反的現象。假設3的檢驗結果與分析:OP與CN在10%水平上顯著負相關,說明公司的第一大股東為國家股時,被出具非標準無保留意見的可能性更小,驗證通過假設3。反映上市公司股權結構對審計意見的負面影響。假設4的檢驗結果與分析:OP與YIDI正相關,但是不顯著。不能支持上市公司異地審計時,注冊會計師出具非標準無保留審計意見的可能性更大的結論。因此拒絕假設4。

(2)控制變量的回歸結果與分析。與公司有關的控制變量的結果與分析:公司盈利能力和資產狀況越差的公司被出具非標準無保留意見的可能性越大,反映注冊會計師在對上市公司年度報告審計時具有較強的風險意識;與會計師事務所有關的控制變量的結果與分析:OP與PREMOD、PREQUA、AUDCHG、BIG4均為顯著正相關,說明上年度的審計意見、主審會計師事務所變更以及事務所的規模對本年出具何種審計意見產生顯著的影響。

上述研究結果表明:注冊會計師能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上市公司的盈余管理,但不能揭示所有的盈余管理,因此筆者期待通過對審計意見變通行為的研究,進一步來驗證上市公司審計質量。

三、審計意見變通行為的分析

常見的審計意見變通行為主要包括:用標準無保留意見代替帶強調說明事項的無保留意見;用帶強調說明事項的無保留意見代替保留意見;用保留意見代替否定意見;用無法表示意見代替保留或否定意見。本文主要針對第一、第二種的變通行為進行研究。

(一)研究方法審計意見變通的實證模型同前面盈余管理識別的模型,兩者的解釋變量、控制變量的定義均相同,所不同的是兩者對被解釋變量審計意見OP的定義,審計意見變通模型中被解釋變量OP的定義如下:

針對Group Ⅰ:標準無保留VS(無保留+強調)而言,上市公司被出具帶強調說明事項的無保留審計意見時,OP為1,否則為0。

針對Gwup Ⅱ:(無保留+強調)VS保留意見而言,上市公司被出具保留審計意見時,OP為1,否則為O。

樣本選取的區間仍為2002年至2004年三個會計年度,剔除無法表示意見和否定意見共22家。筆者選擇所有被出具保留意見(包括帶強調說明事項的保留意見)的樣本83家,同時選擇所有被出具帶強調說明事項的無保留意見的樣本186家來建立一分組樣本;為了便于比較對照,還選擇所有被出具標準無保留意見的樣本3099家建立另一分組樣本,分析其與帶強調說明事項的無保留意見樣本組之間的差異。由此將上市公司分為兩組配對樣本來進行研究:首先,將標準無保留VS(無保留+強調)定義為Group Ⅰ;其次,將(無保留+強調)VS保留意見定義為Group Ⅱ。

(二)研究結果與分析 首先對分組樣本進行描述性統計,統計結果見(表4)。(表4)中Group 列(帶強調說明事項的無保留意見VS保留意見)的樣本組,只在五個變量上存在顯著影響。而與之相對照,Group Ⅰ(標準無保留VS帶強調說明事項的無保留意見)的樣本組,則在十四個變量上存在顯著影響。由此可見,被出具帶強調說明事項的無保留意見與保留意見之間差別較小,說明Group Ⅱ中的兩種審計意見更可能存在審計意見變通行為。通過單因素分析發現在Group Ⅰ和Group Ⅱ中各自的兩種審計意見之間存在變通的可能。但本文更為關注的是影響注冊會計師在兩種意見之間作出選擇的因素,因此,采用審計意見變通的模型進行邏輯回歸,其結果見(表5)。

從(表5)中Group Ⅰ列可以看出,對于標準無保留意見與帶強調說明事項的無保留意見之間審計意見變通模型的Nagelkerke R2、-2LL、Chi-square以及模型的判別率來看,Logistic回歸的效果整體上可以接受。注冊會計師在選擇出具標準無保留意見還是出具帶強調說明事項的無保留意見時,受到DE-LIST、ARRt、AINVt、LNASSET、DR、EPS、LOSS、PREMOD、PRE-QUA等變量的顯著影響;OP與DE-LIST在1%的水平上顯著正相關,與預期的一致。注冊會計師能夠揭示“保盈動機”的盈余管理,不會與被審計單位的管理當局發生審計意見變通行為;OP與ARRt在5%的水平上顯著負相關,OP與AINVt也是在5%的水平上顯著負相關,這與預期的相反。OP與NCRt正相關但不顯著,說明注冊會計師容易在應計項目、線下項目與被審計單位的管理當局發生審計意見變通行為;OP與LNASSET在1%水平上顯著負相關,這與預期是一致的。說明資產規模小的上市公司較容易獲得帶強調說明事項的無保留意見;OP與DR在1%水平上顯著正相關;OP與EPS在1%水平上顯著負相關;OP與LOSS在1%水平上顯著正相關。說明公司財務狀況越差,注冊會計師發生審計意見變通行為的可能越小;OP與PREMOD在1%水平上顯著正相關,上年度被出具帶強調說明事項的無保留意見的上市公司,本年度更可能被出具帶強調說明事項的無保留意見;OP與PREQUA在1%水平上顯著正相關,上年被出具保留意見、否定意見、無法表示意見的公司本年度更可能被出具帶強調說明事項的無保留意見。

從(表5)中Group Ⅱ列可以看出,對于帶強調說明事項的無保留意見與保留意見之間審計意見變通模型的NagelkerkeR2、-2LL、Chi-square和模型的判別率可以看出,Logistic回歸的效果整體上可以接受。注冊會計師在選擇出具帶強調說明事項的無保留意見還是出具保留意見時,受到YIDI、LOSS、PREMOD、PREQUA四個變量的顯著影響;OP與YIDI在5%水平上顯著正相關,這與預期的一致,即異地審計時,獨立性強的審計師可能會懷疑上市公司的變更動機從而更加謹慎;OP與LOSS在1%水平上顯著正相關,說明財務狀況越差的公司被出具保留意見的可能性越大;OP與PREMOD在1%水平上顯著負相關,表明上年被出具帶強調說明事項的無保留意見的上市公司,本年更可能被出具帶強調說明事項的無保留意見,反映審計意見的連續性;OP與PRE-QuA在10%水平上顯著正相關,表明上年被出具保留意見的上市公司,本年更可能被出具保留意見的,反映審計意見的連續性。

第2篇

從總體情況來看,我國注冊會計師較好地扮演了“經濟警察”的角色,為提高上市公司所披露信息的可靠性和決策相關性做出了很大貢獻。然而,隨著我國中小股東保護機制的進�步加強,注冊會計師的審計風險意識和法律責任意識還有待進步強化。

按照我國的《獨立審計準則》,注冊會計師根據審計結果和被審計單位對有關的處理情況,形成不同的審計意見,可以出具四種基本類型審計意見的審計報告,即無保留意見的審計報告、保留意見的審計報告、否定意見的審計報告和拒絕表示意見的審計報告。

針對近年來上市公司的財務報告被注冊會計師出具非標準無保留審計意見情況逐漸增多的現象,證監會于2001年12月25日了《公開發行證券的公司信息披露編報規則第14號��非標準無保留審計意見及其涉及事項的處理》(以下簡稱規則),以規范該類事項的運作。規則指出,如果上市公司的財務報告因明顯違反會計準則、會計制度以及有關信息披露規范,經注冊會計師指出后,公司應當進行調整。如果公司拒絕調整,并因此被出具非標準無保留審計意見,則當其定期報告披露后,證券交易所將立即對上市公司的股票實施停牌處理,中國證監會在股票停牌期間將依法對有關事項進行調查并作出處理。同時,如果保留意見或否定意見公司利潤,并且注冊會計師指出了該影響數的,公司應在制定利潤分配方案時扣除該影響數;財務報告被出具無法表示意見的上市公司,由于難以確定其財務報告的真實性,故上市公司當年不得進行利潤分配。

上市公司披露年度財務報告的目的是向報告使用者提供決策有用的信息。作為獨立第三者的注冊會計師對上市公司的財務報告進行鑒證,其根本目的在于提高報告信息的可靠性,增加投資者的決策相關性,以減輕由于“信息不對稱”所帶來的交易成本。隨著我國證券市場的逐步規范,以及國家相關監管措施的進一步出臺,加之上市公司、會計師事務所所處的特定、經濟環境及相關政策約束較往年有了較大變化,我國上市公司的審計意見存在明顯的年度特征。本文在分析1992—2000年注冊會計師出具的非標準無保留意見的基礎上,探討非標準無保留意見所傳遞的信息含量。

非標準無保留意見的統計分析

本文以滬、深兩交易所1993—2000年間上市公司為樣本,對注冊會計師所出具的審計意見按類型進行了統計,我們發現如下特征:

1.非標準無保留意見在全部樣本中所占的比重在逐年增加,在1999年達到最高峰。

2.1992、1993和1994年度報告中,非標準無保留意見較少,分別為2家、4家和6家,且集中于深市。這可能是因為深圳特區毗鄰香港,該地區注冊會計師與國際交流較多,審計工作比較接近國際慣例。

3.1995年,意見數明顯增加。這是因為1995年12月我國公布了第一批《獨立審計準則》,并于1996年1月1日開始實行。注冊會計師在出具非標準無保留意見時有章可循,同時《獨立審計準則》的公布規范了注冊會計師的執業行為,提高了審計工作的質量。

4.1997年報中,首次出現了否定意見(渝鈦白A)和拒絕表示意見(寶石A)的審計報告各一份。這是因為1997年我國公布了第一個具體會計準則《關聯方關系及其交易的披露》,對關聯方關系及其交易的會計處理和程序作了具體規定,審計依據更加充分;1997年1月公布施行了第二批《獨立審計準則》,同年末財政部提出了會計師事務所脫鉤改制的要求,使審計獨立性更強,審計行為更加規范。

5.1998年報中,非標準無保留意見的比重繼續增加。這是因為1998年1月1日我國施行了《股份有限公司會計制度》,替代了原來的《股份制試點會計制度》,與后者相比,《股份有限公司會計制度》更接近國際會計慣例;同年我國先后公布了《現金流量表》等七個具體準則,我國會計制度在與國際會計慣例接軌上又邁出了一大步;同時1998年末,從事證券期貨相關業務的會計師事務所均已實現了脫鉤改制,注冊會計師審計的獨立性、審計責任意識和風險意識不斷增強。

6.1999年年報中,非標準無保留意見的比重仍在提高。這是因為1999年7月我國公布施行了第三批《獨立審計準則》。至此我國注冊會計師執業規范體系已基本形成,注冊會計師的業務素質和執業水平大大提高。

7.2000年度財務報告中,非標準保留意見的比重比1999年度有所下降。

被出具否定和拒絕

表示意見的公司特征

自1997年報開始,我國證券市場出現了否定意見和拒絕表示意見的審計報告。1997—2000年年報共有28家上市公司、49次被注冊會計師出具了否定和拒絕表示的審計意見。

是什么促使注冊會計師出具了否定或拒絕表示的審計意見?這些上市公司有何特征?對此筆者進行了分析:

1.盈利能力差。在這28家公司中,2000年度每股收益(以下簡稱EPS)大于0的只有7家公司,其余的公司的年報中均顯示其EPS為虧損,且有18家公司為巨虧(EPS

2.資產質量差。在這28家公司中,每股凈資產低于面值的有20家,其中15家為負值,公司已嚴重資不抵債。根據《上市規則》的規定,如公司的每股凈資產低于面值,則需對公司實行ST處理,以提示風險。

3.經營風險大。除金帝建設(1998)因為審計范圍受限制而被注冊會計師出具了拒絕表示意見的審計報告外,在其余的29份審計報告中,均對公司的持續經營假設提出了質疑。如PT農商社1999年審計報告中,注冊會計師認為“公司連續4年虧損,已資不抵債,并存在大量的逾期借款和大股東及關聯單位應收款項無法償還等現象,無法確認其依據持續經營原則而編制的會計報表的合理性”;注冊會計師認為ST鄭百文(2000)、ST深中浩(2000)等公司的持續經營假設存在重大不確定性;ST商業網點(2000)等公司的持續經營能力已受到極大影響。

4.財務風險大。分析這28家公司,發現這些公司的資產負債率都較高,平均資產負債率為127.61%。其中資產負債率高于100%的有15家,9家已嚴重資不抵債,而ST瓊華僑、ST粵金曼、ST鄭百文和ST九州的資產負債率更分別高達289.37%、262.31%、235.75%和216.31%。如此沉重的債務負擔,加上企業本身資產狀況不佳,嚴重影響了企業的生產經營,使許多企業面臨破產的威脅。

5,市場風險大。在這28家公司,有14家為ST公司,5家為PT公司。ST、PT制度是對那些連續虧損、財務狀況異常的公司所實行的處理,目的是通過限制交易時間和股價波動幅度,向投資者提示風險,防止過度投機行為。實行這兩個制度雖有利于釋放市場風險,但與總體樣本相比,其市場風險仍較大。通過以上分析,我們可以清楚地看到,這些被注冊會計師出具否定和拒絕意見的公司,基本上都屬于業績差、資產質量差且高風險的公司。

被出具說明段和保留意見公司的特征

1997、1998、1999、2000年年報中分別有92家、137家、175家和154家公司被注冊師出具了帶說明段的無保留和保留意見的審計報告。那么這些公司具有什么特征呢?筆者對它們的凈資產收益率(以下簡稈ROE)分布情況進行了統計(1999年報有4家公司因凈資產為負值而無法ROE)。

ROE作為衡量上市公司盈利能力的一項重要指標,近年來一直被監管部門用做控制參數以決定一家公司是否具有配股資格。1996年1月4日證監會公布《關于1996年上市公司配股工作的通知》,規定上市公司要配股最近3年內ROE每年均須在10%以上,從而保證ROE10%成了上市公司行為的重要因素,出現了所謂的“10%現象”。

我們統計發現,在1997年年報中,有26家公司的ROE分布在10—11%區間內(占92家的28.26%),而ROE在9~10%區間的公司僅2家。在1998年度的ROE分布中,ROE在10、11%的上市公司仍較多(占133家的53%),但與1997年相比,這種現象有所改觀,而分布在6~10%區間的上市公司數均有不同程度的增加。這是因為1999年3月25日證監會公布了《關于上市公司配股工作有關的通知》,規定上市公司的配股條件為“上市超過3個完整會計年度,最近3個完整會計年度的ROE平均在10%以上;上述指標計算期間內任何一年的ROE不得低于6%”,從而對1999年3月25日后公布的1998年報產生了影響。而對于該日前公布的1998年報,其仍受1996年公布的《通知》的影響。

在1999年度的ROE分布中,6—7%區間的上市公司數(占161家的11.80%)開始多于10~11%區間,出現了所謂的“保六現象”。但由于3年平均凈資產收益率在10%以上的壓力仍然存在,所以ROE在7、10%區間的上市公司數仍相對較多。

在2000年度的ROE分布中,6~7%區間的上市公司數高達25家,而10~11%區間的上市公司僅為12家,“6%現象”十分明顯。另外,在以上的ROE分布圖中,1997、1998年度ROE在0~10%區間的上市公司分別為32家、6l家,1999年度ROE在0~6%區間的上市公司為38家,2000年度ROE在0~6%區間的上市公司郁6家,但ROE0~1%區間的上市公司1997、1998、1999年、2000年卻分別有11家、24家、15家、16家,也即各年度ROE在0~1%區間的上市公司較多。造成這種現象的原因是《上市規則》規定對連續兩年、三年虧損的上市公司要分別予以ST、PT處理,從而保證ROE>0也成了影響上市公司行為的另一重要因素。為了實現“保配”、“保牌”的目的,上市公司利用各種手段進行利潤操縱,而這些卻違背了《會計準則》和《股份有限公司會計制度》的有關規定,注冊會計師對此提出了異議,要求被審計單位調整其會計報表。但是,如果根據審計意見進行調整,這些公司將因此喪失配股資格或上市資格,在權衡了得失后,企業寧愿被注冊會計師出具非標準無保留意見的審計報告,于是就造成了ROE在0~1%區間和9~10%區間密集分布的異常情況。

解釋性說明段的運用分析

另外一個值得注意的現象是:帶解釋性說明段審計報告日漸增多。從表1可以看出,“無保留意見+說明段”的審計報告,1992年度有2家,所占比例為3.77%;到了2000年度,則有99家,所占比例為9.1%。而“保留意見牛說明段”的審計報告,1992年度沒有;2000年度有34家,所占比例為3.13%。

“無保留+說明段”與“保留意見”存在著重大的質的區別。前者是注冊會計師在審計工作符合審計準則的要求,審計結果令人滿意,財務報表的表達也是公允的、合法的,所采用的會計原則和也是前后一貫的,但認為還有必要披露更多的信息以引起報表使用者特別注意的情形下提出的。而后者則是在以下三種情況下出具的:(1)個別重要財務會計事項的處理或個別重要會計報表項目的編制不符合《企業會計準則》的規定,而被審單位又拒絕進行調整。(2)審計范圍受局部限制,無法按照獨立審計準則取得應有的審計證據。(3)個別會計處理的方法不符合一貫性原則

非標準保留意見保留

或說明事項的歸類 通過對1992—2000年度非標準保留意見的分析,我們可以將保留或說明事項歸納如下:

1.會計政策變更

要確定一項會計政策變更對審計報告的影響,應取決于該項變更是否符合一被公認會計原則。如符合,則審計人員可對財務報表出具無保留意見的審計報告,以暗示他贊同該項變更。但他不能出具標準無保留意見的審計報告,而應在無保意見后附注一說明段以表明該項變更應引起財務報表信息使用者的注意。若該項變更不符合一般公認會計原則,那么審計人員應根據變更的重要性程度來確定應發表保留意見或否定意見的審計報告。

2.審計范圍受限制

當審計人員未能收集到足夠的證據以確定財務報表是否根據公認會計原則編制,即表明審計范圍受到了限制。審計范圍受到限制主要有兩類:一類是客戶造成的,如由于種種原因,客戶不允許審計人員盤點存貨或對國外子公司進行實地審計;另一類是由于客戶或審計人員均無法控制的情況造成的,如審計約定書在資產負債表后較長一時間才簽定,從而使存貨的盤點、應收賬款的函證等重要審計程序均無法實沲。

在審計范圍受限制時,審計人員若能采用其他替代程序來證明被審查的信息是允當表達的,則仍可發表無保留報告。若不能執行替代手續,或即使執行替代手續也達不到預期審計目標,則應根據其受限制程度的重要性程度發表相應的審計意見。一般而言,對于客戶主觀原因而造成的限制,審計人員應注意客戶試圖隱瞞舞弊信息的可能性。在這種情況下,國際慣例一般支持注冊會計師出具拒絕表示審計意見的審計報告。如為審計人員和客戶均無法控制情況造成的限制,則應根據其重要性程度作出相應判斷。

3.或有損失

一般而言,或有事項既可能帶來或有收益(如客戶向侵犯自己專利權的單位或個人索賠),也有可能帶來或有損失。但對審計人員而言,或有收益并不重要,這是因為按一般公認會計原則的規定,或有收益只有在實際發生時才加以記錄。導致或有損失的事項有未決訴訟、稅務糾紛、債務擔保和產品質量擔保等。

4.期后事項的影響

所謂期后事項是指資產負債表日至審計報告日(即外勤工作結束日)發生的,以及審計報告日至審計報表公布日(即被審計單位對外披露已審會計報表的日期)之間發生的對會計報表產生影響的事項。其重點在于資產負債日至審計報告日之間發生的期后事項。

根據獨立審計準則,期后事項一般分為兩類:第一類期后事項是指那些在資產負債表日就已經存在,并且對編制財務報表過程中有關估計提供補充證據的情況。對于這一類期后事項,審計人員應提請被審計單位調整會計報表,若被審計單位拒絕調整,則應作為未調整事項處理。第二類期后事項,是指那些在資產負債表日并不存在,而是在資產負債表日之后出現的情況。這些事項雖不影響會計報表金額,但可能會影響對會計報表的正確理解,因而應提請被審計單位披露。

對于第一類期后事項,若被審計單位拒絕調整,則審計人員可根據該未調整事項的重大性發表保留意見或否定意見的審計報告。對于第二類期后事項,若被審計單位已經披露且不太重要,那么審計人員可發表標準無保留審計意見報告。若該事項甚為重要,即使被審計單位已經披露,審計人員也應在審計報告中加以說明,發表無保留加說明段的審計報告。

5.未調整事項

未調整事項是那些被審計單位的會計處理方法與注冊會計師的看法不一致,又不愿進行調整,而且這種不一致所產生的差異能夠準確地計量的事項。未調整事項通常是由于客戶未遵照《企業會計準則》及相關會計制度所造成的。

6.涉及其他審計人員工作的報告

由于上市公司一般都有大量分布很廣的子公司、孫公司、聯營公司、分支機構或附屬公司等,所以具有證券從業資格的主審會計師事務所,在對成本和收益的考慮下,常會依靠其他會計師事務所代為完成部分審計工作。在這種情況下,主審會計師事務所一般有三種選擇:

第一,在審計中不提,發表標準無保留意見的審計報告。這適用于以下幾種情況:其一,由其他審計人員審查的部分在整個財務報表中并不重要;其二,其他審計人員聲譽較好,如該事務所也是具有證券從業資格的事務所,或其審計工作系在主審人員的嚴密監督下完成。其三,主審人員已對其他審計人員的工作進行徹底的復查。第二,在報告中披露,并發表帶說明段的無保留意見審計報告。這種報告通常稱為共同意見或共同報告,在對其他審計人員的工作無法復查,或由其他事務所代為審核的部分在整個報表中較為重要時,采用這種類型的報告較為合適。第三,保留意見。如果主審計人員不愿意為其他會計師事務所的工作承擔責任,他就可以根據問題的重要程度,發表保留意見或拒絕表示意見(另一可行辦法是由主審計人員擴大審計范圍,審計原本由其他會計師事務所審查的)。如其他事務所對他們所審查的部分持保留意見的話,主審人員也可以決定是否在總報告中持保留意見。

7.未充分披露:財務報表或附注不完整

一套完整的財務報表,必須包括資產負債表、利潤表、財務狀況變動表三張主要報表,以及其他附表及附注說明。如財務報表及附注未按會計準則及相關會計制度的要求充分披露,那么這些報表也稱為“未能公允地表達”。在這種情況下,審計人員應發表保留意見或反對意見的審計報告。如公司的財務報表只表達了財務狀況和經營成果,而略去了相應的財務狀況變動表(或現金流量表),那么審計人員通常也會因為這一省略的報表發表保留意見。

8.對以前年度的期初余額表示保留

注冊會計師應當保持應有的職業審慎,充分考慮期初余額對所審財務報表的影響。如期初余額對本期會計報表可能存在重大影響,但無法獲取充分、適當的審計證據;或是注冊會計師已查明期初余額存在嚴重影響本期會計報表的錯報或漏報,提請被審計單位進行調整或披露,但被審計單位拒絕調整時,注冊會計師應當對本期會計報表發表保留意見或否定意見的審計報告。

9.重大事項或不確定事項說明

有的時候,審計人員可能希望在無保留審計報告別強調已得到適當說明和充分披露的某一事項,以在發表無保留意見的同時引起報表信息使用者的關注。這些重大事項通常包括關聯方關系及關聯交易的披露,期后事項以及影響財務報表可比性的會計事項等。

不確定事項則是指某個財務報表項目,在資產負債表之前,無法合理估計。不確定事項主要包括但不限于會計準則所規定的或有事項。不確定事項可能與未知的訴訟結果、征稅機關對客戶、納稅申報單的審計、營運資本的嚴重短缺或不能遵守借款合同條文等事項相關。根據我們的,重大事項的披露主要包括以下幾種類型:第一,關聯方關系及關聯交易的披露;第二,說明重大訴訟的執行結果;第三,重點說明利潤構成情況,以提醒投資者注意本年利潤中的非常項目;第四,重點說明虧損形成原因,或影響主營業務利潤之重大不利因素;第五,說明違反《公司法》的情況;第六,說明去年保留事項已消除;第七,其他事項說明。

第3篇

一、1999年度年報審計意見總體情況

截止2000年4月30日,深、滬兩節共計965家公司公布了年報,注冊會計師出具的各種審計意見如下表:

項目標準無保留意見帶解釋性說明段無保留意見保留意見

*拒絕表示意見否定意見合計

家數78510958121965

99年占總家數比率81.34%11.30%6.01%1.24%0.1%100%

98年占總家數比率84%11.28%4.05%0.67%100%

*說明:保留意見中已包括帶解釋性說明的保留意見。

上表表明:1999年被出具非標準無保留意見的公司有180家,占全部已公布年報公司的18·56%,比上年有一定幅度的增長,如此高比率的上市公司被出具非標準無保留意見報告,意味著我國上市公司的現狀令人堪憂。

筆者認為,被出具非標準意見公司增多的原因有:(1)財政部、證監會對上市公司信息披露及注冊會計師業務素質的要求越加嚴格和規范,監管力度進一步加強;(2)我國注冊會計師行業改革進一步深入,會計師事務所脫鉤改制,獨立審計準則陸續出臺,注冊會計師的執業風險意識得到加強,業務水平有所提高;(3)上市公司整體素質偏低,水平參差不齊。各種經營管理問題越來越多,不少公司連續多年被注冊會計師就同一問題出具非標準意見報告;有些公司以前年度的問題尚禾得到解決,新的問題又不斷顯現;也有些公司的舊問題解決了,但新問題又出來了;還有些公司問題由來已久,盡管以前末被會計師出具非標準意見報告,但終究還是被查出。

盡管帶解釋性說明段無保留意見與標準的無保留意見有所不同,但考慮到報告中披露的情況或做法已經得到注冊會計師的認可,注冊會計師將有關公司的具體情況用解釋性文字予以特別說明,目的是提醒有關報告使用者予以特別關注,因此本文在分析注冊會計師對各上市公司出具非標準審計意見報告的原因時,不將帶解釋性說明段無保留意見的原因納入分析范圍。

二、被出具保留意見的主要原因

1999年度深、滬兩市有58家上市公司被注冊會計師出具保留意見審計報告,占全部已公布年報公司的6·01%,繼續保持了較高的水平,這些公司年度財務報告被出具保留意見的原因主要包括:

(一)上市公司持續經營的會計核算前提條件存在不確定性。該類公司一般都是由于內部經營管理不善和外部經營環境不利的影響,虧損嚴重,財務狀況惡化,導致持續經營能力受到注冊會計師的質疑。

(二)提前確定收益,虛增當期利潤。提前確認收益包括提前確認營業收入和提前確認營業外收入兩種做法。提前確認營業收人的情況主要出現在房地產類或其控股子公司為房地產企業的上市公司中。根據現行房地產開發企業財務制度規定,房地產企業營業收入應在辦理相應的產權移交手續,開具發票或結算單后方能予以確認。但現實中經常出現上市公司在未辦理相應的產權移交手續前就確認營業收入,與制度規定不符。提前確認營業外收人的情況主要為有關部門給予上市公司各種補貼收入,在相關款項尚未收到前,就將其全額收入計人當期會計報表。有些公司甚至上年度的補貼款尚未收訖,本年度又將補貼收入全額預提計人當年損益,豈能不出問題?

(三)有關費用未按規定列支和攤銷,可能的損失計提不足,影響了當期損益,這類公司的主要做法有:(1)不計提或少計提有關損失準備HZ)將應全部計入當期損益的費用支出計作長期性資產,分期攤銷迸大成本;(叨不將相關損失計人當期成本等。

(四)資產處置依據不足,欠缺必要的法律手續,或處理方法明顯存在偏差。這方面的問題主要集中在上市公司進行股權投資活動中,受讓或出讓有關股權時經常出現。

另外,還有上市公司因其他一些原因被注冊會計師出具了保留意見的審計報告,主要包括:(1)會計核算方法前后期不一致,或不按歷史成本原則核算資產成本刊2)重大債權債務得不到足夠的證據予以確認;(3)公司陷人法律糾紛,或有損失重大而報告未能真實披露等。

上市公司年報披露的質量、公司財務狀況、經營成果及現金流量的情況是廣大投資者關注的焦點。作為在證券市場中擔任警察角色的注冊會計師,其對上市公司財務報告的審計意見,對投資者的投資決策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本文針對1999年度上市公司年報披露情況,就注冊會計師對上市公司財務報告審計后,出具非標準無保留意見報告的原因進行總結,以引起投資者在分析公司經營情況、盈利能力及發展趨勢等方面的重視。

一、1999年度年報審計意見總體情況

截止2000年4月30日,深、滬兩節共計965家公司公布了年報,注冊會計師出具的各種審計意見如下表:

項目標準無保留意見帶解釋性說明段無保留意見保留意見

*拒絕表示意見否定意見合計

家數78510958121965

99年占總家數比率81.34%11.30%6.01%1.24%0.1%100%

98年占總家數比率84%11.28%4.05%0.67%100%

*說明:保留意見中已包括帶解釋性說明的保留意見。

上表表明:1999年被出具非標準無保留意見的公司有180家,占全部已公布年報公司的18·56%,比上年有一定幅度的增長,如此高比率的上市公司被出具非標準無保留意見報告,意味著我國上市公司的現狀令人堪憂。

筆者認為,被出具非標準意見公司增多的原因有:(1)財政部、證監會對上市公司信息披露及注冊會計師業務素質的要求越加嚴格和規范,監管力度進一步加強;(2)我國注冊會計師行業改革進一步深入,會計師事務所脫鉤改制,獨立審計準則陸續出臺,注冊會計師的執業風險意識得到加強,業務水平有所提高;(3)上市公司整體素質偏低,水平參差不齊。各種經營管理問題越來越多,不少公司連續多年被注冊會計師就同一問題出具非標準意見報告;有些公司以前年度的問題尚禾得到解決,新的問題又不斷顯現;也有些公司的舊問題解決了,但新問題又出來了;還有些公司問題由來已久,盡管以前末被會計師出具非標準意見報告,但終究還是被查出。

盡管帶解釋性說明段無保留意見與標準的無保留意見有所不同,但考慮到報告中披露的情況或做法已經得到注冊會計師的認可,注冊會計師將有關公司的具體情況用解釋性文字予以特別說明,目的是提醒有關報告使用者予以特別關注,因此本文在分析注冊會計師對各上市公司出具非標準審計意見報告的原因時,不將帶解釋性說明段無保留意見的原因納入分析范圍。

二、被出具保留意見的主要原因

1999年度深、滬兩市有58家上市公司被注冊會計師出具保留意見審計報告,占全部已公布年報公司的6·01%,繼續保持了較高的水平,這些公司年度財務報告被出具保留意見的原因主要包括:

(一)上市公司持續經營的會計核算前提條件存在不確定性。該類公司一般都是由于內部經營管理不善和外部經營環境不利的影響,虧損嚴重,財務狀況惡化,導致持續經營能力受到注冊會計師的質疑。

(二)提前確定收益,虛增當期利潤。提前確認收益包括提前確認營業收入和提前確認營業外收入兩種做法。提前確認營業收人的情況主要出現在房地產類或其控股子公司為房地產企業的上市公司中。根據現行房地產開發企業財務制度規定,房地產企業營業收入應在辦理相應的產權移交手續,開具發票或結算單后方能予以確認。但現實中經常出現上市公司在未辦理相應的產權移交手續前就確認營業收入,與制度規定不符。提前確認營業外收人的情況主要為有關部門給予上市公司各種補貼收入,在相關款項尚未收到前,就將其全額收入計人當期會計報表。有些公司甚至上年度的補貼款尚未收訖,本年度又將補貼收入全額預提計人當年損益,豈能不出問題?

(三)有關費用未按規定列支和攤銷,可能的損失計提不足,影響了當期損益,這類公司的主要做法有:(1)不計提或少計提有關損失準備HZ)將應全部計入當期損益的費用支出計作長期性資產,分期攤銷迸大成本;(叨不將相關損失計人當期成本等。

(四)資產處置依據不足,欠缺必要的法律手續,或處理方法明顯存在偏差。這方面的問題主要集中在上市公司進行股權投資活動中,受讓或出讓有關股權時經常出現。

另外,還有上市公司因其他一些原因被注冊會計師出具了保留意見的審計報告,主要包括:(1)會計核算方法前后期不一致,或不按歷史成本原則核算資產成本刊2)重大債權債務得不到足夠的證據予以確認;(3)公司陷人法律糾紛,或有損失重大而報告未能真實披露等。

三、被出具拒絕表示訊見的主要原因

12家被注冊會計師出具拒絕表示意見財務報告的上市公司包括:ST東海、ST粵金曼、ST渤化、PT農商社、ST紅光、ST鄭百文、PT中浩、ST閩閻東、ST東北電、ST金馬。我們可以注意到,這些公司全部為被ST或W特別處理的公司,這些公司被出具拒絕表示意見審計報告多具備以下共同特征:

(一)公司持續經營能力出現嚴重問題。持續經營是上市公司進行會計核算的四大基本前提之一,如果失去這一前提,上市公司的會計核算就必須按企業清算方法處理所有資產和負債,否則就無法真實,準確和完整地反映其財務狀況和經營成果。

(二)期末應收款項嚴重不實,壞帳準備計提不充分,潛在虧損重大。多家上市公司利用應收款項調節損益,對應收款項的真實狀況未能予以適當的反映。壞帳準備計提依據不足,從而影響公司財務狀況及當期經營成果的準確披露。

(三)經營不善,訴訟官司纏身。多家上市公司由于經營風險失控、導致陷人法律糾紛的泥潭而不能自拔,或有損失巨大,使公司本就困難的財務狀況更趨惡化。

(四)關聯交易頻繁,關聯公司占用巨額資金。關聯交易本身無可厚非,但該類上市公司的關聯公司(其中主要為控股母公司)卻通過關聯交易為手段,以套線為目的,長期占用上市公司·的資金,致使上市公司資金周轉困難,正常經營活動無法維繼。

另外,這些上市公司被注冊會計師拒絕發表審計意見的其他原因主要有:(1)審計范圍受到限制,致使相關資產、負債或損益項目無法確認叫2)上市公司末根據財政部財會字11999135號文的規定計提四項準備或相關帳務處理與規定存在沖突;(幻對外投資當,債務擔保過重,存在巨大不確定損失等。

四、被出具否定意見的主要原因

第4篇

a company's annual report must contain three key financial

statements -- the balance sheet (bs), the income statement

(is), and the statement of changes in financial positions

(scfp). an unqualified audit opinion from the auditor will

not be possible if any of the three statements is absent.

in an unqualified audit report, the auditor certifies that the

audited financial statements are prepared in accordance with

of the generally accepted accounting principles (gaap) and

are able to fairly presentthe company's financial position

at the end of the financial year and its performance as

well as the changes in financial positions for the financial

year. an unqualified audit report is also known as a "clean"

report.

the bs is the statement that presents the company's

financial position at the year-end. the company's performance

and changes in financial positions for the year are respectively

presented by the is and the scfp.

for a financial year, the company has a bs at the start,

another at the end. they are like two pictures of the company,

one taken at the start of the year, the other at the end of the

year. how the company changed from the first picture to the

second picture is captured by the is and scfp of the year.

according to the opinion expressed by the auditor, there

are essentially three types of audit reports, the unqualified

or clean report mentioned above, the qualified report, and the

disclaimer. when an auditor cannot certify the fair-presentation

quality of the financial statements, he will issue a qualified

opinion or a disclaimer depending on the seriousness of the

matter. if in his opinion the financial statements are

so misleading that they are not able to fairly present the

company's year-end financial position, the performance and

financial position changes for the year, he should issue a

disclaimer.

if he has problem with some (but material) part(s) of the

financial statements, a qualified opinion is in order. a

qualified opinion does not necessarily imply that the accounting

figure in question is false. as long as the auditor is not

satisfied with the fair-presentation quality of any material

financial, he should qualify his audit opinion with respect to

that financial. for example, if the audit work on a subsidiary

of the company, due to war, natural disaster, or some other

reasons, cannot be carried out to the satisfaction of the auditor,

the auditor may have to qualify his opinion on the consolidated

financial statements.

(the writer is a resource panellist of sph's chinese newspapers.)

主要財務報表及審計意見書

每一個公司的年度報告都包括了三個財務報表,它們是資產負債

表、損益表及財務狀況變動表,三表任缺其一,審計師就不可能簽發

無保留審計意見書。在無保留審計意見書里,審計師確證公司的財務

報表系依據一般公認會計原則編制,可以公正表達公司在該財務年年

底的財務狀況、該財務年度的經營成

果及財務狀況的變動情形。無保

留審計意見書也稱“潔凈意見書”。

表達公司財務年年底財務狀況的報表就是資產負債表。公司在財

務年度里的經營成果和財務狀況變動的情況則分別由損益表及財務狀

況變動表來表達。必須特別強調的是,所謂的報表除了表內的數字外

,也包括表后的附注說明。我們將在接連下來的幾期分別介紹這三個

報表。

公司在財務年度之初有個資產負債表,在財務年度之末有另一個

資產負債表,就好像在年初及年尾各拍了一張照片。至于公司究竟如

何從年初的樣子變成年末的樣子,就概括在該年度的損益表及財務狀

況變動表里了。

審計意見的種類除了前述的“無保留意見”外,還有“保留意見

”及“反面意見”。當審計師無法確證公司的財務報表具有公正表達

性時,他將視其嚴重程度,簽發保留意見或反面意見。如果他認為受

審的財務報表具有重大的誤導性,根本無法公正表達公司的財務狀況

、經營成果及財務狀況變動,他應該簽發反面意見書。

保留意見適用于審計師無法確證報表中少數,但重要項目的公正

表達性。保留意見并不一定意味著公司的這些會計數字有假,只要審

計師無法滿意這些數字的公正表達,他就應該對這些項目保留意見。

例如,公司在某國之子公司,由于戰爭或天災,查帳工作無法正常進

行,以致于審計師無從判斷該子公司報表的可信度。包括了此子公司

第5篇

【關鍵詞】 上市公司; 年報; 審計報告; 檢查公告; 質量

根據上市公司信息披露規定,上市公司需在規定時間內公布季度報、半年報和年報,以公布上市公司的財務狀況及經營業績,供政府部門、監管機構、投資者及經營者全面了解上市公司情況。上市公司的年報披露是否充分?質量如何?監管機制是否可行有效?這些均是社會關注的問題。

一、2007—2011年我國上市公司年報質量分析

經中國注冊會計師審驗并出具的審計報告是上市公司年報的質量鑒定書。本文以2007—2011年我國上市公司年報審計報告,以及財政部對全國重點行業和企業(主要是國家控股上市公司)會計信息質量檢查報告為權威研究資料,對上市公司的年報質量進行分析。

(一)來自會計師事務所的審計報告分析

上市公司的年報,均需先由具有證券資格的會計師事務所進行審計并出具審計報告,而后在公司掛牌交易的上海證券交易所或深圳證券交易所公布。根據中國注冊會計師協會公布的所報審計快報披露,本文統計列出2007—2011年各年審計報告的統計數據。

2007年:64家具有證券資格的事務所為1 570家上市公司出具了審計報告,其中標準審計報告1 449份,帶強調事項段的無保留意見審計報告90份,保留意見審計報告14份,無法表示意見審計報告17份。非標意見審計報告占全部審計報告的7.71%,同2006年上市公司被出具的非標意見審計報告相比下降了2.53%。從保留意見的內容來看,主要是審計范圍受到限制,無法就應收賬款、預付賬款等項目實施函證,無法確認應收款的可收回性;無法核實長期股權投資及投資收益項目;存在訴訟等不確定性事項;無法就壞賬準備、子公司資產減值準備計提的合理性作出合理的判斷;持續經營能力存在重大不確定性等等。從無法表示意見的內容來看,主要是針對上市公司持續經營能力存在重大不確定性,審計范圍受到限制,無法判斷公司按照持續經營能力編制的財務報表是否適當,無法證實公司債務重組、資產重組能否成功,無法判斷關聯方占用資金的可收回性、預計負債計提的充分性等。

2008年:會計師事務所共為1 624家上市公司出具了審計報告,其中標準審計報告1 514份,帶強調事項段的無保留意見審計報告75份,保留意見審計報告18份,無法表示意見審計報告17份。另外未能在法定期限披露年報的公司1家。非標意見審計報告占全部審計報告的6.77%,同2007年上市公司被出具的非標意見審計報告相比下降了0.94%。從保留意見的內容來看,主要是公司持續經營能力存在重大不確定性,無法足夠識別和評估財務報表重大錯報風險,無法就公司財務報表的完整性作出判斷;無法根據現有的資料來確定相關單位的款項余額是否真實、可靠,無法獲取充分、適當的審計證據以合理判斷有關事項對長期股權投資的影響等。從無法表示意見的內容來看,主要存在難以實施有效的審計程序,導致無法判斷公司披露的或有事項和訴訟事項是否完整及該事項可能對公司財務報表的影響等。

2009年:會計師事務所共為1 774家上市公司出具了審計報告,其中無保留意見審計報告1 655份,帶強調事項段的無保留意見審計報告87份,保留意見審計報告13份,無法表示意見審計報告19份。非標意見審計報告占全部審計報告的4.26%,同2008年上市公司被出具的非標意見審計報告相比下降了2.51%。出具保留意見審計報告的主要原因在于,對存貨資料記錄不完整,無法實施盤點及替代等審計程序,無法對部分存貨期初和期末的數量、狀況獲取充分、適當的審計證據;多數公司因持續經營能力存在重大不確定性等。從無法表示意見的內容來看,主要存在無法實施存貨監盤以及重大資產重組仍存在重大不確定性等。

2010年:會計師事務所共為2 129家上市公司出具了審計報告,其中無保留意見審計報告2 011份,帶強調事項段的無保留意見審計報告86份,保留意見審計報告25份,無法表示意見審計報告7份。非標意見審計報告占全部審計報告的5.54%,同2009年上市公司被出具的非標意見審計報告相比上升了1.28%。出具保留意見審計報告的主要原因在于,注冊會計師無法實施函證等必要的審計程序,以獲取充分、適當的審計證據,判斷某些事項對財務報表或公司經營產生的重大影響。出具無法表示意見審計報告的主要原因在于,有些事項可能產生的影響非常重大和廣泛,注冊會計師無法實施必要的審計程序,以獲取充分、適當的審計證據,判斷管理層繼續按照持續經營假設編制財務報表是否適當,也無法證明公司擬采取或已采取的相關措施能否有效改善公司經營等。

2011年:會計師事務所共為2 362家上市公司出具了審計報告,其中標準審計報告2 247份,帶強調事項段的無保留意見審計報告91份,帶其他事項段的無保留意見審計報告1份,保留意見審計報告19份,無法表示意見審計報告4份。非標意見審計報告占全部審計報告的4.87%,同2010年上市公司被出具的非標意見審計報告相比下降了0.67%。本年度新增加了對內部控制報告的審計,會計師事務所共為230家上市公司出具了內部控制審計報告。其中,標準內部控制審計報告225份,帶強調事項段的無保留意見內部控制審計報告4份,否定意見的內部控制審計報告1份。在230份內部控制審計報告中,非標報告的比例為2.17%。出具保留意見的審計報告均是因無法獲取有關特定事項充分、適當的審計證據以確定其對財務報表的影響,由此事項可能產生的影響非常重大和廣泛,無法判斷管理層繼續按照持續經營假設編制財務報表是否適當,往來款項及或有事項的賬面金額與重整最終審查確認的金額是否存在重大差異等。

根據年報審計意見進行分析和整理,形成《2007 —2011年會計師事務所對上市公司年報審計意見匯總表》,如表1。

(二)來自財政部會計信息質量檢查公告分析

財政部每年都由各級地方財政部門及財政部駐各地財政監察專員辦事處對涉及國計民生的能源資源、交通運輸、醫藥衛生、大型房地產企業、主板上市公司、創業板上市公司、中小板上市公司及證券資格會計師事務所等行業、企業及部分行政事業單位進行會計信息質量檢查,每年定期在財政部網頁公布財政部會計信息質量檢查公告。因為財政部檢查的能源資源、交通運輸、醫藥衛生和大型房地產企業等主要是國有控股的上市公司,因此其檢查結果可以并入上市公司會計信息質量評價范疇之內。本文選取2007—2011年財政部會計信息質量檢查公告進行了分析和整理,形成《2007—2011年財政部會計信息質量檢查公告匯總表》,如表2。

二、2007—2011年我國上市公司年報披露及質量評價

通過對2007—2011年我國上市公司年報的統計數據分析,得出年報披露及質量評價。

(一)年報披露評價

1.逐年簡化年報內容,突出關鍵內容

根據中國證監會及證券交易所關于年報披露規則,各年度逐漸特別是2011年上市公司的年報內容做到了刪繁就簡,更加突出和透明了利潤分配、內部控制、投資理財、社會責任等方面的有效信息披露。2011年年報摘要得到了極大簡化,僅包括“重要提示、公司基本情況、會計數據與財務指標摘要、股東持股情況和控制框圖、董事會報告、財務報告”6節,提高了關鍵信息的可讀性和有效性,滿足大多數普通投資者的需要。

2.利潤分配信息更加透明

年報較為注重上市公司披露利潤分配的信息,增強利潤分配的透明度。特別是2011年著重強調有關現金分紅的信息披露,公布公司前3年股利分配情況或資本公積轉增股本情況;前3年現金分紅的數額、與凈利潤的比率;本次股利分配預案或資本公積轉增股本預案;現金分紅政策的制定及執行情況;對現金分紅政策進行調整或變更的,應詳細說明調整或變更的條件和程序是否合規和透明;報告期內盈利但未提出現金利潤分配預案的,應詳細說明未分紅的原因、未分紅資金留存公司的用途。

3.詳細披露閑置資金投資理財情況

逐年重視對上市公司閑置資金的使用情況,特別是在2011年新規則要求上市公司在年報中披露報告期內投資理財的詳細情況。投資者可以在年報的“董事會報告”部分看到包括投資理財的資金來源、簽約方、投資份額等信息,存在委托貸款的公司,除上述內容外,投資者還可以了解到委托貸款的對象。

4.對上市公司的社會責任報告要求強制性披露

對個別上市公司因產品質量、營銷服務、環保問題、安全事故等社會事件,會引起市場的連鎖負面反應,對公司投資價值產生重大影響,投資者亦十分關注。2010年前的年報是閉口不提的,從2011年起,要求上市公司應充分認識和披露社會責任履行中的差距和不足,同時結合所處行業特點,重點就社會責任履行中存在的問題、改進計劃等進行強制性的披露。

5.內控信息被強制在年報中披露

2011年A+H公司在披露年報的同時被要求披露董事會出具的內控自我評價報告以及會計師事務所出具的內控審計報告,要求其他公司至少應披露內控自我評價報告。中小企業板和創業板公司應當至少每兩年披露一次內控審計報告。要求上市公司在年報中披露公司建立內部控制的依據以及內控重大缺陷情況,包括缺陷發生的時間、缺陷的具體情況、缺陷對財務報告的潛在影響、整改措施、整改效果等。

(二)年報質量評價

1.審計嚴格,年報質量整體較高

2007—2011年,年報無保留審計意見分別為92.29%、93.23%、95.74%,94.46%、95.13%,2007—2011年各年占比基本維持在92%~96%之間小幅上下波動。2007—2011年,會計師事務所出具的年報無保留審計意見平均比例為94.17%,帶強調事項段的無保留審計意見平均比例為4.35%,保留審計意見平均比例為0.83%,否定審計意見平均比例為0,無法表示審計意見平均比例為0.63%。以上數據說明,上市公司編報的年報經會計師事務所審計,無保留審計意見高達94.17%,說明年報的整體質量很高。

2.監管升級,年報信息可信度提高

證監委、中國注冊會計師協會、上海證券交易所、深圳證券交易所等單位對上市公司的監管逐年升級,監管措施不斷推出,證券交易所每年頒布年報編報規定,中國注冊會計師協會及時公告年報審計信息,年報公告期間做到及時監控,相關分析機構及時對年報信息進行數據統計和分析,使上市公司年報得到及時和準確的披露,上市公司的信息可信度有明顯提高,有利于管理者、投資者、債權人以及社會有關部門進行分析和決策。

3.機構評比,年報質量社會評鑒

2012年6月15日,中國上市公司年報獎組委會在對外經濟貿易大學召開第一次評審會,標志著由投資者報和香港管理專業協會聯合主辦,對外經濟貿易大學提供學術支持的“中國上市公司年報獎”正式開始。組委會制定了《中國上市公司年報獎評審細則》,確定了評選流程和評選細則,力爭打造公開、公正的權威評選,積極推動上市公司出版內容詳實、形式簡單的年報及財務報告給股東、員工及投資者,促進上市公司在投資者關系和信息披露方面更加完善。2012年中國上市公司年報獎評選將進一步激勵我國上市公司編制高質量的年報,為管理者、投資者、債權人以及社會有關部門改善經營管理、評價財務狀況、作出投資決策、防范經營風險提供重要依據。這種由第三方機構評鑒的機制,將會促進年報質量的提高。

盡管本文通過對中國注冊會計師協會2007 —2011年我國上市公司年報審計報告以及財政部2007—2011年會計信息質量檢查公告的分析,得出了上市公司年報質量的述評,但限于一是年報質量評價體系尚無確切標準;二是上市公司或許對年報有粉飾行為,因此本文對上市公司年報質量述評尚有未及之處,這亦是本文未盡事宜及未來的努力方向。

【主要參考文獻】

[1] 田志剛,劉秋生.現代管理型會計信息系統的內部控制研究[J].會計研究,2008(10).

[2] 杜興強.會計信息產權的邏輯及其博弈[J].會計研究,2002(2).

[3] 喬旭東.上市公司會計信息披露與公司治理結構的互動:一種框架分析[J].會計研究,2003(1).

[4] 李文梅.會計信息質量標準及實現途徑[J].中國農業會計,2006(2).

[5] 楊有紅,汪薇.2006年滬市公司內部控制信息披露研究[J].會計研究,2008(3).

[6] 蔣堯明.有效需求主體的缺失與會計信息失真[J].會計研究,2003(5).

[7] 蔣堯明.上市公司會計信息披露的真實性與虛假陳述研究[J].會計研究,2004(1).

[8] 中國注冊會計師協會.年報審計快報[EB/OL].

http://.cn/ industry_regulation/ annual_audit/.

[9] 中華人民共和國財政部.會計信息質量檢查公告[EB/OL]. http:///zhengwuxinxi/jian

chagonggao/.

第6篇

[關鍵詞]上市公司;持續經營;不確定性;審計意見;分析

一、引言

企業持續經營的不確定性增加了注冊會計師的審計難度,導致了審計風險。因此,企業持續經營審計問題也就引起了人們的普遍關注[1].我國自1997年出現首份對上市公司持續經營不確定性發表審計意見的審計報告以來①,這類審計報告大量出現。從1998年12月《獨立審計準則第17號——持續經營》(以下簡稱《準則》)征求意見稿到2003年7月正式頒布實施《準則》修訂稿[2],幾年來對持續經營不確定性發表的審計意見已發生了較大的變化。本文的研究根據《準則》修訂前(1997~2001年)和修訂后(2002—2004年)兩個時間段,對我國上市公司持續經營不確定性審計意見展開研究。

二、上市公司持續經營不確定性審計意見的總體情況

(一)對持續經營不確定性發表意見的審計報告數量

根據筆者統計,我國從1997年第一份上市公司持續經營不確定意見審計報告出現以后,注冊會計師對上市公司持續經營不確定性發表審計意見的審計報告的數量呈上升趨勢,從1997年的3份,到2004年的68份,占各年非標準審計報告的比重由3.19%上升到50%左右②[3].其中兩次較大幅度的增長出現在1998年和2003年。由1997年的3份增加到1998年的20份,明顯地折射出1998年《準則》的對注冊會計師出具持續經營不確定審計意見的影響。盡管《準則》對1998年的審計報告沒有法定約束,但已產生實質性的影響。2003年關于持續經營不確定性的審計報告較2002有較大增長,而2002年相對于2001年則變化不大,這也部分地折射出2003年《準則》修訂稿的頒布實施對注冊會計師出具審計意見的影響。2003年獨立審計準則修訂稿頒布實施后,持續經營不確定性意見審計報告占當年非標準審計報告的比重高達52.34%。

(二)持續經營不確定性意見的類型

1997~2004年期間我國上市公司的審計報告中有298份出現關于持續經營不確定性意見,其中帶解釋說明段的無保留意見共107份,保留意見18份,帶解釋說明段的保留意見74份,否定意見4份,無法表示意見的95份。

通過對持續經營不確定性意見類型的進一步分析,有兩個問題值得引起注意和思考。

一是出現了否定意見。重慶會計師事務所對渝鈦白1997年度的財務報告出具了否定意見的審計報告,這成為我國第一份注冊會計師對上市公司發表否定意見的審計報告,而這份頗具“勇氣”的否定意見恰恰是關于持續經營不確定事項的。隨后1998年、1999年、2000年各出現一份。其中代碼600833的上市公司商業網點連續兩年(1999、2000)被出具了否定意見,且均與持續經營不確定性事項有關。

筆者發現,關于持續經營不確定性的否定意見的審計報告在1997~2004年的8年問僅僅出具了4份,且均發生在2003年《準則》修訂之前。值得思考的是,修訂后的準則是否使越來越多的上市公司“逃離”了否定意見的條件范圍,還是修訂后的《準則》進一步明確了判定審計意見類型的條件,使注冊會計師發表該種意見類型的比率大大降低了。

二是無法表示意見(拒絕表示意見)出現率居高不下。在帶解釋說明段的無保留意見、保留意見、帶解釋說明段的保留意見、否定意見與無法表示意見五種審計意見類型中,帶解釋性說明段的無保留意見占總數最多,其次就是無法表示意見類型。《準則》修訂前上市公司因持續經營不確定性而被出具無法表示意見的審計報告所占當年持續經營不確定審計報告的比例較高,在1/3以上。

無法表示意見對注冊會計師而言是比較樂意選擇的,但這種意見在西方國家受到一定程度的批評和限制。

無法表示意見,無疑是承認注冊會計師在經過一番勞動后并無收獲,這是報告使用者所不愿看到的,但可以把關于持續經營不確定性的無法表示意見看成審計委托雙方的一種計謀:對注冊會計師而言,規避了一定的審計風險;對委托人而言,完成了委托、對報告使用者有了交代。

值得關注的是,審計中關于持續經營不確定性的無法表示意見,2002年較2000年和2001年有較大幅度的降低,且2002—2004年的出具情況穩定在23.21-27.94%之間,由此也可以推論,《準則》修訂稿關于對出具無法表示意見的審計報告的修改對注冊會計師的行為有了一定的指導作用。

(三)持續經營不確定性意見表述出現的位置

從注冊會計師在審計意見中明確提及上市公司持續經營不確定性的情況來看,一方面注冊會計師能夠運用專業判斷對上市公司的財務困境和經營困境等發表意見,但另一方面也看出注冊會計師所發表的此類意見在意見類型上存在差異,在表述形式上也各有不同。有相當比重的持續經營不確定性的審計意見屬于帶解釋說明段的無保留意見或帶解釋說明段的保留意見。

《準則》修訂前,有55份審計報告在意見段之后提及了持續經營不確定性,占這一期間130份此類意見的42.31%。《準則》修訂后,關于持續經營不確定性的表述在意見段之后的要遠遠多于在意見段之前的,有107份審計意見在意見段之后提及了持續經營不確定性,占這一期間168份意見的63.69%。

在注冊會計師明確提及上市公司的持續經營不確定性問題上,由于通常把注冊會計師以拒絕表示意見或保留意見類型出具的報告視為上市公司的持續經營存在重大不確定性,而如果僅僅出具了帶解釋說明段的無保留意見,或持續經營不確定性的說明段列于帶解釋說明段保留意見的意見段之后,那么很可能給信息使用者造成一些誤解甚至誤導。這種持續經營不確定性的審計意見表述差異可能由于被審計的上市公司在財務狀況、經營狀況上確實存在著差異,但也有可能是由于注冊會計師以嚴重程度較低的意見表述方式向被審計上市公司妥協造成的。

以往文獻對上述問題已經作出了一定的關注和研究。陳朝暉認為,在持續經營不確定性較大、財務報告又沒有進行充分披露的情況下,發表保留意見或帶說明段的無保留審計意見是不正確的[4].孫錚、王躍堂通過描述性分析提出,近年來我國注冊會計師對上市公司出具的審計報告中確實存在著運用說明段改變審計意見性質的傾向,他們認為原因一方面來自于上市公司的要求和壓力,另一方面是注冊會計師主觀上認為說明段為其改變審計意見的性質、推卸法律責任提供了途徑[5].中國證券監督管理委員會首席會計師辦公室也認為對于持續經營審計所存在的最大問題是“量刑不準”[6].如果對持續經營不確定性的審計意見表述形式不當,很可能對投資者準確理解會計信息造成誤導,產生不利的經濟后果。

由此,筆者認為《準則》在此方面的規范作用并不如所期望的那樣。有必要在考察上市公司財務因素的基礎上考察其他因素對注冊會計師審計意見表述行為的影響,為審計報告使

用者正確理解持續經營不確定性的審計意見類型的審計報告、進一步規范注冊會計師對上市公司持續經營不確定性發表審計意見類型的審計報告行為提供必要的依據。

三、持續經營不確定性審計意見的來源

審計報告是審計的最終產品,注冊會計師的審計意見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當前上市公司、會計準則或制度、審計準則及注冊會計師執業過程中存在的一些問題。修訂后的《準則》進一步明確了注冊會計師考慮被審計單位持續經營假設合理性的落腳點,即充分關注可能導致對被審計單位持續經營能力產生重大疑慮的事項或情況。

這一變化貫穿于修訂后的全部準則,具有更強的可操作性。為此,這里仍根據《準則》修訂前和修訂后兩個時間段,分析檢驗修訂后的《準則》在評價被審計單位持續經營能力方面的可操作性是否真正達到預期的效果。

(一)來自《準則》修訂前的證據

通過對《準則》修訂前的關于持續經營不確定性的審計意見類型的分析,筆者發現,這一期間因公司的財務狀況惡化和公司停產而被注冊會計師對公司的持續經營能力產生懷疑的情況占絕大多數,超過了60%,其余依次為:審計范圍受到限制而無法對公司的持續經營能力發表意見,大股東及其關聯公司占用資金或提供幫助的承諾、存在數額巨大的或有損失影響了公司的持續經營能力、子公司的持續經營能力存在不確定性、公司經營環境的變化影響了公司的持續經營能力,沒有遵守銀行貸款協議、公司的股權置換頻繁、募集的資金未按規定使用以及嚴重違反有關法律法規或政策影響了公司的持續經營能力等③。

(二)來自《準則》修訂后的證據

在進行《準則》修訂后持續經營不確定性審計意見來源分析時,我們將來源按照修訂后的《準則》中所列示的被審計單位存在的可能導致對其持續經營能力產生疑慮的事項或情況加以分類,更加具體地檢驗修訂后的《準則》對注冊會計師出具持續經營不確定性審計意見的幫助和指導作用。《準則》修訂后上市公司被出具非標準審計報告是各種因素的綜合結果,修訂后《準則》仍以被審計公司的財務狀況作為注冊會計師需充分關注的中心,表明公司財務狀況出現惡化是注冊會計師在出具持續經營不確定性審計意見時考慮的主要因素。

筆者也注意到,因存在“對外巨額擔保等或有事項引發的或有負債”事項而被出具持續經營不確定性意見的數量較之《準則》修訂前大為增加④。修訂前的《準則》將“存在數額巨大的或有損失”一項列為注冊會計師應予以關注的“其他方面”,而修訂后的《準則》將其作為“存在因對外巨額擔保等或有事項引發的或有負債”列入“財務方面”需關注的事項,更加具體化了。

通過對持續經營不確定性審計意見的來源分析,有幾點值得注意:

1.注冊會計師比較注意分析資產質量,例如關注資產的獲利能力。另外,因存在大量巨額擔保或債務訴訟,被審計公司的資產凍結、抵押、質押現象較多,注冊會計師對此表示關注也是重視資產質量的表現。這也可以進一步說明注冊會計師的責任是盡可能“揭開現象看本質”。

2.上市公司不僅存在《準則》所提及的大股東長期占用巨額資金的現象,關聯方占用資金的現象也較為嚴重,且存在一部分因應收關聯方款項的收回的重大不確定性被注冊會計師提出持續經營疑慮的審計報告。由此,筆者認為在今后的《準則》完善過程中應進一步關注關聯方。

3.被審計單位各項資產的減值準備在持續經營不確定性審計意見段中被多次提到,說明存在著通過減值準備進行利潤操縱的現象。

四、審計報告存在的問題

通過以上的分析,對我國1997-2004年期間注冊會計師明確提及上市公司持續經營不確定性的審計報告狀況有了一個比較客觀的認識。分析的目的是為了揭示問題,這里主要揭示《準則》修訂征求意見稿公布以來的審計報告所存在的問題。

[NextPage]

(一)審計意見沒有明確提及持續經營不確定性

筆者在收集2001-2004年期間我國上市公司審計報告資料過程中發現,上市公司的審計報告存在的問題是:通過審計意見表述,可以發現存在對被審計公司持續經營能力產生重大疑慮的事項或情況,注冊會計師對事項作了說明,說明的理由完全符合《準則》規定的范圍之內,但卻沒有明確提及持續經營存在不確定性,也未指明被審計公司是否對此進行披露。2001-2004年期間共有21份這樣的審計報告,幾乎包含了所有的意見類型,如帶強調說明段的無保留意見、保留意見、帶強調說明段的保留意見,同時還發現一例帶強調事項段的無法表示意見。

意見的理由也非常充分,可以歸納為:(1)子公司正常經營業務停頓;(2)因巨額擔保涉及訴訟引發的或有負債;(3)巨額逾期借款,且未辦理展期手續;(4)連續三年虧損,遭受退市警告,股權置換;(5)資不抵債;(6)累計經營性虧損數額巨大、嚴重資不抵債,現金流量嚴重不足、無力償還到期債務,存在因對外巨額擔保等或有事項引發的或有負債;(7)主營業務萎縮,現金流量不足;(8)營運資金出現負數;(9)母公司長期占用巨額資金;(10)應收關聯方欠款;(11)經營活動停頓。

如果注冊會計師未對被審計單位按照持續經營假設編制會計報表的合理性做出評價,甚至連“持續經營”的字眼都沒出現。筆者認為這是沒有盡到注冊會計師審計責任的表現。

(二)強調事項段的運用不符合要求

大多數注冊會計師在無保留意見段之后增加強調事項段提及持續經營問題,但是筆者發現無論用修訂前或修訂后的《準則》衡量,有相當一部分帶強調事項段的運用是不符合要求的。根據《準則》規定,強調事項段的表述應包括:(1)導致對持續經營能力產生重大疑慮的主要事項或情況以及持續經營能力存在重大不確定性的事實,以表述注冊會計師的職業判斷;(2)被審計單位在會計報表中進行了適當披露,這才能構成出具帶強調事項段無保留意見的理由;(3)不應使用附加條件的措辭。這三要點缺一不可,但經過分析,筆者發現部分審計報告在這幾方面做得卻差強人意。

一是理由不充分,判斷不明確。一些審計報告對上市公司存在的問題避重就輕或沒有充分披露影響持續經營能力的重要事項;有的披露了部分重要事項或情況,而對其他重要事項或情況只字不提,給會計報表使用人提供的信息不完整。一些審計報告在強調事項段中沒有對上市公司持續經營假設的合理性作出實質性判斷,只是提及上市公司認為可以保證持續經營。

二是存在帶有附加條件措辭的強調事項段。一些審計報告在強調事項段中使用了附加條件的措辭,例如,某帶強調事項段的審計報告為:“……若未來上述擔保事項無法妥善解決,往來占款不能及時收回,貴公司的持續經營能力將存在重大的不確定性。”還可以經常看到這樣的措辭“除非能夠獲取財務支持,否則公司的持續能力存在重大不確定性”。這種假設對審計報告使用者沒有任何意義。任何一家公司如果不采取有效的措施,持續經營都不能進行下去。而這樣做的結果,只能使注冊會計師對持續經營假設的合理性的判斷變得模糊,使審計報告使用者更加疑慮,違背了對持續經營假設合理性評價的初衷。

(三)對管理當局相關披露的表述

根據《準則》的規定,被審計管理當局是否在會計報表中適當披露對自身持續經營能力產生重大疑慮的事項或情況成為注冊會計師出具保留意見還是帶強調事項段的無保留意見的分界點。其中有兩點是要求注冊會計師重點關注并作出明確表述的,一是被審計單位管理當局是否作了披露;二是所作的披露是否符合準則要求。

對于前一點的關注尤為重要,因為這將涉及審計意見類型的選擇。如果被審計單位在會計報表中進行了適當披露,注冊會計師應出具帶強調事項段的無保留意見的審計報告;如果未作適當披露,則應出具保留意見或否定意見的審計報告,并在意見段之前的說明段中描述導致對持續經營能力產生重大疑慮的主要事項或情況以及持續經營能力存在重大不確定性的事實,同時指明被審計單位未在會計報表中進行適當披露。

由此,應關注意見段之后的強調事項段,是否存在管理當局在會計報表中未作披露卻出具無保留意見的審計報告,以及未作披露應在保留意見段前說明卻在強調事項段中評價的審計報告。另外,出具的保留意見中,是否存在沒有在意見段前指明被審計單位未在會計報表中進行適當披露的現象。筆者在分析《準則》修訂后帶強調事項段的無保留意見與保留意見后發現,對于未在強調事項段中指明管理當局是否披露的情況,2002年共有10份,2003年7份,2004年僅有1份,而這一期間帶有強調事項段的無保留與保留意見、且在意見段后表述持續經營情況的分別為28份、38份、46份,無論從數量還是比重來看,這種現象均呈好轉之勢。

筆者對《準則》修訂后三年滬滬市強調說明段中對管理當局的表述情況進行了較為詳細的統計分析,發現《準則》修訂后滬市分別有4家、3家和2家上市公司的年報,雖發表了無保留意見,但經查閱會計報表,管理當局并未對持續經營事項作出披露。值得注意的是,2002年的4家中有1家注冊會計師在強調事項段中指明管理當局已作披露,而2004年的2家也為同類情況。由此可以看出確實存在利用強調事項段改變意見類型的情況。這9家上市公司本應被出具保留或否定意見,如此的結果只能大大降低審計意見的質量。對帶強調事項段的保留意見的情況分析中發現,2004年有了改觀,4家上市公司應在保留意見段前的說明,卻出現在強調事項段,這也呼應了上述問題中強調事項段的運用。

同時筆者也發現部分上市公司的會計報表雖然對持續經營情況作了披露,但是并不符合《準則》要求的“適當披露”。《準則》要求注冊會計師應當提請管理當局在會計報表中適當披露:(1)導致對被審計單位持續經營能力產生重大疑慮的主要事項或情況以及管理當局擬采取的改善措施;(2)被審計單位持續經營能力存在重大不確定性,可能無法在正常的經營過程中變現資產、清償債務。

可見需做出披露的有三要點:(1)影響持續經營能力的事項或情況;(2)改善措施;(3)明確指出自身存在的持續經營不確定性。此三點均具備,才能稱之為“適當”。

部分披露不適當的原因是出于管理當局改善措施表述不當,有的沒有任何改善措施,有的雖有改善措施卻不能令人信服,形同虛設。例如,一被審計單位在會計報表中是這樣披露的:“目前,雖然公司正在積極采取措施,如申請銀行貸款核銷,尋找目標公司擬進行資產重組,以便公司擺脫財務困境,為公司今后發展尋求出路。但是,基于上述事項的存在,本公司的持續經營將受到重大影響,持續經營能力存在重大不確定性,可能無法在正常的生產經營過程中變現資產,清償債務。”大部分表述不當的情況是不能滿足上述要點(3),對于這一點,可以理解,被審計單位當然不想主動承認自身在持續經營能力方面存在重大不確定性,但是這是被審計單位的會計責任,如果此方面揭示不當,無形之中擴大注冊會計師的審計責任,審計風險加大。2004年注冊會計師對管理當局的披露情況的說明情況較往年有了進步,但對其披露的質量的把關仍不能令人感到樂觀。

同時筆者也對發表了帶強調事項段的保留意見、但在意見段前發表持續經營意見的情況作了分析,《準則》修訂后,此類意見并不多,其中2002年4份,2004年1份,2003年沒有。5份中,2002年的3份未指明管理當局是否在會計報表中對持續經營情況作出披露,其余兩例,均指明管理當局已在會計報表中作了披露。面對后面的情形,到底在意見段后表述還是在意見段前表示值得注意,審計意見的質量值得思考。

(四)評價持續經營假設合理性的表述

在關于持續經營審計意見的表述中,有兩點是不能或缺的:一是出具持續經營不確定性審計意見的理由;二是對持續經營假設合理性的明確判斷。在上述分析中,可以發現部分上市公司的審計報告在這兩方面或多或少存在問題。

1.表述過于“委婉”。部分上市公司的審計意見在持續經營問題上表述得過于委婉,簡單提及上市公司的會計報表編制基礎,但又不直接觸及持續經營問題,以至于審計報告使用者無法讀懂注冊會計師到底要告訴人們什么信息。人們要通過查閱會計報表才能知道這些審計意見是對上市公司的持續經營的重大不確定性進行說明。

2.無法表示意見的理由未作充分說明。在上面關于審計意見來源的分析中,將注冊會計師出具審計意見的理由,根據對被審計單位持續經營能力在財務、經營、其他等方面的重大疑慮事項或情況作了詳細的統計分析。

通過分析可以發現,雖有個別無法表示意見類型的審計報告充分說明了無法表示意見的理由,大多數審計報告在這方面也作了一定的說明,但因審計范圍受到限制導致許多審計報告出具無法表示意見的理由不充分,不能令人信服。

審計報告行為的規范離不開《準則》的規范和約束,從本文的分析和研究可以發現,我國關于上市公司持續經營不確定性的審計意見還很不規范,應加強跟蹤研究,并完善相關法律法規。

①本文的分析限于A股上市公司,所指的持續經營不確定性意見為注冊會計師在審計報告中明確提及持續經營不確定性的審計意見。

②1997~2000年數據來源于李爽,吳溪。中國證券市場中的審計報告行為:監管角度與經驗證據。北京:中國財政經濟出版社,2003:147—150;2001~2004年持續經營不確定性審計意見數據是筆者根據上海證券交易所和深圳證券交易所上市公司資料查閱得到。

③1997—2000年數據來源于中國證券監督委員會首席會計師辦公室、上海證券交易所編著。注冊會計師說“不”——中國上市公司審計意見分析(1992-2000)。北京:中國財政經濟出版社出版。2002年;2001年數據由筆者根據當年上市公司審計報告分析得出。

④筆者根據2002—2004年上市公司審計報告分析得出。

[參考文獻]

[1]莊恩岳。中外審計準則比較[M].北京:中國審計出版社。2000.

[2]中國注冊會計師協會。中國注冊會計師審計準則2004[S].北京:經濟科學出版社,2004.

[3]李爽,吳溪。中國證券市場中的審計報告行為:監管角度與經驗證據[M].北京:中國財政經濟出版社,2003.

[4]陳朝暉。論持續經營不確定性[J].會計研究,1999(7):15—22.

第7篇

關鍵詞:非標準審計意見 個體特征 謹慎性 人才培養

一、引言

非標準審計意見的謹慎性與個體特征在學界引起關注有多年,當前已有諸多對審計師個體特征和審計質量的研究。其中,唐躍軍(2005)從多角度對上市公司年度財務報告審計意見類型進行了比較研究,對非標準審計意見的分布和行業差異之關系進行了研究。肖序(2006)對非標準審計意見價值相關性做了研究。侯國民(2007)對上市公司首次披露非標準審計意見的信息含量進行了研究。郭婷等(2008)對非標準審計意見類型及產生原因進行了研究。白憲生(2009)對非標準審計意見的關聯性因素做了研究。馮延超(2010)對審計師在風險導向審計模式下的審計風險判斷進行了比較研究。葉瓊燕等(2011)對自1991年以來有關簽字注冊會計師性別、年齡、從業經歷、教育背景、是否為合伙人、是否為黨員等方面進行了研究,研究了審計師個人層面因素對審計質量的影響。施丹等(2011)以2001到2008年以我國A股上市公司為對象研究了簽字審計師性別和性別組成對審計質量和審計費用的影響。趙國宇(2011)對盈余管理和關聯交易以及審計師的特征進行了研究。王兵(2011)以2001到2009年被處罰的注冊會計師為研究對象,從市場反應、市場份額和審計收費三方面對注冊會計師個人聲譽受損的經濟后果進行了研究。李江濤等(2012)以2009年深、滬上市公司為樣本研究了審計業務供給方特別是簽字注冊會計師個人特征對審計費用率的影響。張敦力(2012)以1999到2008年A股上市公司為樣本研究了行業專長審計師能否鑒別不同屬性、不同錯報風險的盈余管理。

在當前的證券市場中,因投資者掌握的信息并不對稱,很難有效對上市公司的經營質量做出合理的判斷,這需要獨立的第三方審計師對上市公司財務報告進行審計,出具審計意見。審計需求理論認為,審計產生不是外部力量強制結果,而是社會力量選擇所致,是委托人與人的共同需求。在審計關系中,審計師有著減少所有者和經營者之間信息不對稱和評價經營者經營業績及出具審計報告的責任,即扮演隱性社會監督角色。社會經濟生活的復雜性和不確定性增加了審計的難度,同時也增加了審計風險,增強審計風險意識并預防審計風險在維護市場經濟秩序方面的作用在不斷放大,這要求審計師具備一定的專業勝任能力和獨立性,而審計師做出審計意見會受文化程度、專業能力等個人特征影響。雖然目前影響我國上市公司審計意見的主要因素是公司自身盈利能力、償債能力及盈余管理,但審計師因素依然重要。本研究從性別、年齡、政治面貌、學歷、畢業院校、所學專業、是否為合伙人情況、執業年限、審計師簽字順序和工作單位是否為“四大”等環節對審計師出具的非標準報告的影響進行了研究。

二、問題提出

根據《獨立審計具體準則第7號――審計報告》規定,審計報告是指注冊會計師根據獨立審計準則的要求,在實施審計工作的基礎上對被審計單位年度會計報表發表意見的書面文件。注冊會計師應根據審計結論出具下列類型之一的審計報告:無保留意見、保留意見、否定意見和無法表示意見,該準則同時對非標準審計報告意見的簽署條件進行了規定:(1)如果審計師認為會計報表就其整體而言是公允的,但還存在下列情形之一時,注冊會計師應出具保留意見的審計報告:會計政策的選用、會計估計的做出或會計報表的披露不符合國家頒布的企業會計準則和相關會計制度的規定,雖影響重大,但不至于出具否定意見的審計報告。由于審計范圍受到一定的限制,無法獲取充分、適當的審計證據,雖影響重大,但不至于出具無法表示意見的審計報告。(2)如果審計師認為會計報表不符合國家頒布的企業會計準則和相關會計制度的規定,未能從整體上公允反映被審計單位的財務狀況、經營成果和現金流量,注冊會計師應出具否定意見的審計報告。(3)如果審計范圍受到限制可能產生的影響非常重大和廣泛,不能獲取充分、適當的審計證據,以至無法對會計報表發表意見,注冊會計師應當出具無法表示意見的審計報告。(4)當出具保留意見、否定意見或無法表示意見的審計報告時,注冊會計師應在意見段之前增加說明段,并清楚說明導致所發表意見或無法發表意見的所有原因,指出其對會計報表的影響程度。本研究對1993年以來滬深兩市上市公司被出具的非標準審計意見情況統計見表1。

備注:1、52*中包含20份帶強調事項的保留意見,57*中包含10份帶強調事項的保留意見,92*中包含1項帶其他事項無保留意見。 2、1999年以前的數據參考《誰審計中國證券市場―審計市場分析》(1997―1999)以及2000年以后的數據來源于中國注冊會計師協會網站(http://.cn/)中的年報審計快報。

三、研究假設的提出

影響審計師做出審計結論的兩大關鍵因素是專業勝任能力和獨立性。McClelland(1973)認為,專業勝任能力是指個體所擁有的能在某一崗位上取得業績的潛在、深層次特質,它表現在與工作、業績或生活中其他重要成果相似或相關的知識、技能、能力、特質或動機等方面。審計師進行審計工作需經過專業培訓,在執業過程和后續教育中形成并鞏固專業勝任能力。學者Claus(2000)認為,審計的知識性理論是通過正規課堂教育獲得的,而程序性知識是在執業過程中形成的,后續教育是對前兩個階段審計知識的強化和更新。一般而言,獨立性有兩層含義:它意味著正直性的一個方面,使所有職業人員接受責任,另一方面意味著避免可能損害注冊會計師作為審計人員的客觀性(John L C,1956),該研究包括了實質上的獨立性和形式上的獨立性(Thoms G H,1962),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審計師抵制客戶選擇性披露壓力的能力(DeAngelo,1981)。Tom Lee(1991)認為,審計獨立性是審計職業公正性的特點,是人類誠實天性總特征的組成部分,是一種精神狀態,不容許本人觀點和結論變得依賴或屈從利害沖突方面壓力和影響。這要求審計師在執行委托業務時保持客觀、公正的態度,要能不受外界因素的影響。

關于年齡,樣本中的簽字注冊會計師35歲以下的占6.40%,36到45歲之間占45.40%,45歲以上占48.2%,研究求的所有審計師的平均年齡為45歲,平均數之下的年齡變量取值0,平均數之上取值1。關于性別,樣本中男性的比例為66.83%,女性為33.17%。本文將簽字注冊會計師中有女性審計師的觀測值設為0,男性設為1。關于簽字順序,樣本中第一簽字注冊會計師(含獨立注冊會計師)占54.15 %,第二簽字注冊會計師占45.36 %,第三簽字注冊會計師占 0.50 %。本文設定第一簽字注冊會計師為1,第二簽字注冊會計師為2,第三簽字注冊會計師為3。關于政治面貌,樣本中黨員占94.57%,其他占5.43 %。本文設定黨員為1,其他為0。關于學歷,樣本中的博士畢業生的審計師占1.20%,碩士畢業生的審計師占11.48%,本科畢業所占比例為50.60%,大專學歷占31.54%,大專以下學歷占5.18%。本研究將學歷分成三個部分:碩士及以上、本科、大專及以下。當審計師的學歷為大專及以下時取值為1,本科學歷時取值為2,碩士及上學歷取值為3。關于畢業院校,樣本中的審計師最終學歷畢業院校為重點院校占76.05%,重點院校取值為1,否則取值為0。關于所學專業,根據我國學科分類法,并考慮與會計、審計專業等相關程度,本研究分為相關專業和不相關專業。其中經濟、管理類專業為相關專業,占67.61%;其他為不相關專業,占32.39。本研究把觀測變量都為相關專業時取值為1,其他取值為0。關于是否為合伙人,樣本中的合伙人占25.73%,本研究將觀測變量為合伙人時取值為1,否則取值為0。關于執業年限,樣本中的執業年限10年以下者占20.41%,10年到20年者占74.84%,20年以上的占4.75%。研究中的審計師執業年限平均值為15年,執業年限平均值以下取值為0,否則取值1。關于工作單位是否為“四大”,在樣本中,審計師的工作單位為四大會計師事務所的人員占4.25 %,研究取在四大會計師事務所人員觀測變量為1,其他取值為0。

3.模型設計

4.實證檢驗

實證檢驗的結果跟本文假設大體一致,但審計師的年齡、性別、專業、是否合伙人和工作單位等因素與本文假設有出入,分析原因是審計師更容易受到第一簽字注冊會計師的影響,而第一簽字注冊會計師在公司一般為德高望重者,因此年齡因素影響不很明顯。在性別方面,女性所獨有的在出具非標準審計意見時,是出具無保留意見(帶強調事項段)還是非無保留意見(保留意見、否定意見、無法表示意見)更具溫和性。審計師所學專業對審計師影響不大的原因是當前注冊會計師準入制度需參加全國注冊會計師考試,需要考過專業課六門,并需通過綜合階段考試,這種考試獲取的知識影響力已經超越在學生階段所學專業。審計師是否為合伙人對審計師出具非標準審計報告影響不大的原因是因為,合伙人身為會計師事務所負責人之一對企業出具非無保留意見(保留意見、否定意見、無法表示意見)的影響更為深刻,因此在道德允許范圍內,合伙人可能出具無保留意見(帶強調事項的)。工作單位是否是“四大”對審計師的影響不明顯,是因為簽字注冊會計師在出具非標審計意見時,受其本人知識水平和經歷的影響,而工作環境影響有限。

五、結語

研究結果表明,審計師個人因素對審計師在出具非標準審計報告時候有不可忽視的作用,審計師的簽字順序、執業年限等個人特征都對審計師的謹慎性有顯著影響,經驗豐富和第一簽字注冊會計師比其他審計師更謹慎。本文的研究結論可為我國的會計教育和會計人才培養以及審計公司的員工培訓等提供一定的啟示,可為公司選聘會計師事務所的審計師進行審計業務提供實證參考依據。

參考文獻

[1]葉瓊燕,于忠泊.審計師個人特征與審計質量[J].陜西財經學報,2011(2)

[2]王玉榮.商務預測方法(修訂版)[M].北京:對外經貿大學出版社,2009

[3]吳粒,趙秀梅,郭濤,張明喜.影響審計意見因素的實證分析[J].沈陽工業大學學報,2005(4)

[4]陸正飛,童盼.審計意見、審計師變更與監管政策:一項以14號規則為例的經驗研究[J].審計研究,2003(3)

第8篇

【摘要】2011 年以來我國內部控制審計報告出具的數量逐年遞增,與此同時,非標準的內部控制審計意見報告所占比例也有所上升。本文選取了2013 年度內部控制審計報告以及財務報表審計報告均為非標準意見的代表企業華銳風電,以及內部控制審計報告為非標準意見但財務報表審計報告為標準無保留意見的代表企業上海家化進行案例分析。對非標準內部控制審計意見與財務報表審計意見之間的關系進行了研究。

【關鍵詞】審計意見 審計報告 內部控制審計 財務報表審計

一、引言

2007 年,美國公眾公司會計監督委員會公開了第5 號審計準則,《與財務報表審計整合的財務報表內部控制審計》,準則規定了內部控制審計程序以及內部控制的方法,準則還表示要盡量在導致財務報表發生重大錯報之前找出內部控制的重大缺陷。2008 年,財政部、審計署、證監會、銀監會等聯合了《企業內部控制基本規范》,該規范要求在深市和滬市上市的公司應對本公司的內部控制有效性進行自我評價,并且公開披露企業年度的內部控制自我評價報告,在進行審計業務時,需聘請具有專業資質的會計師事務所來進行企業內部控制有效性的審計活動。2014 年,財政部聯合證監會了《公開發行證券的公司信息披露編報規則第21 號——年度內部控制評價報告的一般規定》,明確了內部控制評價報告構成要素,需要披露的主要內容及相關要求。

被出具非標準財務報表審計意見的上市公司數量自2011 年以來逐年遞減,且所占百分比也在逐年降低,然而被出具非標準內部控制審計意見類型的上市公司數量自2011 年以來卻逐年增加,且所占百分比也逐年增加。本文選取了2013 年度內部控制審計報告以及財務報表審計報告均為非標準意見的代表企業華銳風電,以及內部控制審計報告為非標準意見但財務報表審計報告為標準無保留意見的代表企業上海家化進行案例分析,旨在探究內部控制審計意見對財務報表審計意見的影響。

二、內部控制審計報告與財務報表審計報告披露現狀分析

(一)2011—2013 年上市公司財務報表審計報告意見匯總

中國注冊會計師協會公布數據,截止2014 年4月30 日,共有40 家證券資格的會計師事務所為來自深市與滬市的2 534 家上市公司出具了2013 年年度財務報表審計報告,在這些財務報表審計報告中,包含有2 450 份標準無保留的審計意見,57 份帶強調事項段的無保留意見,22 份保留意見,以及5 份無法表示意見的審計報告。見表(1)。

與此同時,截至2014 年4 月30 日,共有40 證券資格的會計師事務所為來自深市與滬市的1 141家上市公司出具了2013 年年度內部控制審計報告。在這一千多份的內部控制審計報告中,有1 096 份是標準無保留意見內部控制審計報告,35 份是帶強調事項段的無保留意見,9 份否定意見,以及1 份無法表示意見的內部控制審計報告。見表(2)。

(二)2011—2013 年上市公司內部控制審計報告意見匯總

(三)2011—2013 年被出具非標準內部控制審計報告的上市公司財務報表審計意見匯總

同時被出具非標準財務報表審計意見和非標準內部控制審計意見的上市公司2011 年沒有,2012年只有6 家,在2013 年卻達到了21 家。

(四)非標內部控制審計報告增加原因分析

(1)內部控制缺陷造成影響逐漸增大。近年來內部控制的相關法規細則不斷頒布出來,從框架結構到具體內容不斷細化。尤其是在2014 年最新的《公開發行證券的公司信息披露編報規則第21號——年度內部控制評價報告的一般規定》,明確了內部控制評價報告構成要素,說明了需披露的內容及要求,并且還提供了可供注冊會計師參考的內部控制審計報告模板。因此,內部控制評價向著更加規范化、標準化的方向發展。

(2)審計意見的客觀性進一步提高。注冊會計師在內部控制審計方面的專業性越來越高,經驗越來越豐富,同時職業道德也有所提高,敢于披露被審計單位內部控制的缺陷。

(3)企業內部控制重視程度提高。認識到內部控制對于企業發展的重要性,積極接受注冊會計師出具的內部控制審計意見,并在內部控制自我評價報告中披露,提出解決問題的可行性計劃和方案。

三、內部審計報告與財務報表審計報表案例分析

(一)案例背景

華銳風電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是一家以風電為主的新能源企業,主要進行不同風電機組的研發、制造和銷售。華銳風電公司在2013 年度被同時出具了非標準的內部控制審計報告和財務報表審計報告。其中,內部控制審計意見為否定意見,財務報表審計意見為保留意見。上海家化聯合股份有限公司是我國化妝品行業中第一家上市企業,產品覆蓋化妝品、家居護理用品等,擁有國際水準研發以及廣大的消費市場。上海家化2013 年年度審計報告中,內部控制審計意見為否定意見,但財務報表審計意見卻為標準無保留意見。

(二)案例分析

1. 華銳風電

(1)華銳風電公司未能對實物資產實行有效控制,在對2013 年年末的存貨進行了全面清查后,發現了賬實不符的情況,實物相比較賬面金額,存在126 853.54 萬元的短缺。由于公司對于存貨盤點結果尚未核對完成,因此,在尚未獲得充分、適當的審計證據的情況下,注冊會計師無法實施必要審計程序,從而對于盤點結果以及由此所影響的存貨、資產減值損失、管理費用等會計科目無法確認。并且在對應付賬款進行函證時,發現了較多往來不符的情形,在該情形下注冊會計師認為無法實施替代程序以獲取充分、適當的審計證據。

(2)華銳風電公司2013 年年末在其母公司財務報表上確認了遞延所得稅資產32 924.13 萬元。但在此之前華銳風電已連續兩年出現虧損。其中母公司在 2012 年與2013 年分別取得利潤總額為-71 011.26萬元和-331 244.50 萬元。因對華銳風電公司未來的盈利情況不確定,注冊會計師認為無法確定這一事項對公司財務報表的影響是否恰當。

(3)華銳風電公司于2013 年 5 月、 以及2014年 1 月分別收到來自中國證監會的兩封《立案調查通知書》,證監會決定開始對華銳風電公司進行立案調查。截至到審計報告簽發日,證監會的相關調查工作仍未結束,因此,注冊會計師無法判斷調查結論可能對華銳風電公司財務報表產生的影響。

2. 上海家化

(1)由于上海家化并沒有披露與吳江市黎里滬江日用化學品廠的關聯交易事項,并且于2013 年11 月收到了來自中國證監會的《行政監管措施決定書》,認定上海家化在2009 年至2013 年與滬江日化發生的關聯交易違反了相關的法律法規。注冊會計師認為,上海家化對關聯交易未能進行有效控制,并且由于關聯方交易的未能及時識別會影響財務報表中與關聯方有關的數據的完整性以及準確性,導致內部控制設計的失效。雖然上海家化在2013 年12 月表示對上述缺陷已進行了整改,但因為運行時間不長,因此不能認定整改有效。

(2)注冊會計師認為上海家化在2013 年以前及之后與代加工廠發生的委托加工交易在會計處理方法上不一致,由此認定部分上海家化子公司并未建立銷售返利以及運輸費等有關的內部控制。這一缺陷會導致財務報表中涉及銷售費用和運輸費用等相關交易的完整性、準確性以及截止性產生偏差,因此認定相關內部控制設計失效。

(3)注冊會計師發現在2013 年12 月31 日的財務報表中,財務人員將本應計入其他應付款科目的費用計入了應付賬款科目,影響到財務報表多個會計科目的準確性,因此認為上海家化的財務人員的專業素養不夠,造成會計處理的差錯。注冊會計師說明在2013 年年度財務報表審計中,已經考慮了上述重大缺陷對審計程序的性質、時間安排和范圍的影響。因此,否定的內控審計意見并未對上海家化2013 年年度財務報表出具的審計報告意見產生影響。然而在華銳風電內部控制審計報告中看出,由于對存貨等實物資產缺乏有效的內部控制,導致了財務報表審計報告中保留意見事項一、二對資產負債表中的“存貨”“應收賬款”“資產減值損失”“管理費用”“銷售費用”等會計科目產生重大影響,這些重大缺陷都是屬于財務報表層次產生的。因此可以看出,內部控制審計意見與財務報表審計意見關系緊密,內部控制財務報表層次的缺陷會對財務報表審計報告意見產生重大影響。

四、結論

華銳風電公司與上海家化公司2013 年度的內部控制審計報告均被出具了否定的意見,華銳風電被出具的財務報表審計報告是保留意見,上海家化被出具的財務報表審計報告卻是標準無保留意見。本文分析,只有當內部控制出現財務報表層次缺陷時,才會對財務報表產生影響,從而引發財務報表審計非標準審計意見的出現。在關注非標準的內部控制審計意見時,應注意報告中所涉及的缺陷是否為財務報表層次的缺陷,如果是則對財務報表審計意見影響大;如果否則對財務報表審計意見影響較小。另外,即使企業當年被出具了非標準的內部控制審計意見,并且內部控制缺陷為非財務報表層次,但由于其所具有的滯后性,仍然有可能會影響到以后年度的財務報表審計報告的意見。

參考文獻

[1] 蔡吉甫. 我國上市公司內部控制信息披露的實證研究[J]. 審計與經濟研究,2005,(05).

[2] 潘芹. 內部控制審計對審計意見的影響研究——基于2009 年我國A 股公司數據[J]. 財會月刊,2011,(09).

[3] 李穎琦,陳春華,俞俊利. 我國上市公司內部評價信息披露:問題與改進——來自2011 年內部控制評價報告的證據[J]. 會計研究,2013(08).

[4] 吳壽元. 我國企業內部控制審計現狀及相關建議[J].中國注冊會計師,2013,(10).

[5] 張龍平,陳作習. 財務報告內部控制審計與財務報表審計的整合研究(上)[J]. 審計月刊,2009,(05).

[6] 張龍平,陳作習. 財務報告內部控制審計與財務報表審計的整合研究(下)[J]. 審計月刊,2009,(06) .

[7] 李曉紅. 2012 年度上市公司非標準內部控制審計報告分析[J]. 中國總會計師,2013,(09).

[8] 王美英. 上市公司內部控制審計報告分析[J]. 會計之友,2013,(02).

[9] 劉玉廷,王宏. 提升企業內部控制有效性的重要制度安排[J]. 會計研究,2010,(07).

[10] Songtao Mo. The information content of audit opinions in the post-SOX [D]. Department of Accountancy of Case Western Reserve University. 2009 .

第9篇

關鍵詞:審計意見購買;會計師事務;審計收費

中圖分類號:F239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12)34-0109-03

引言

審計意見不僅是監管部門監測上市公司信息披露質量的重要指標之一,也是投資者判斷公司價值、進行投資決策以及公司防錯糾弊、加強管理的重要依據。審計意見購買直接關系到審計質量和會計師事務所的獨立性,關系到經濟的正常發展秩序。審計意見購買是上市公司進行財務舞弊的重要通道,它不僅使投資者等利益相關者的權益受損、影響注冊會計師的審計獨立性,而且會危及市場經濟的有效運行,不利于整個審計市場的健康發展。

一、研究假設的提出

國外學者較早研究了上市公司審計意見購買行為,Chow 和 Rice通過 2×2 列聯表的卡方檢驗,證實了上一期收到保留意見與接下來的會計師事務所變更之間呈顯著正相關。然而,Krishnan在改進了Chow和Rice的研究方法后,通過控制其他可能會影響會計師事務所變更的因素,發現在公司變更會計師事務所以后,其前任和后任會計師事務所對客戶的處理并無差異。從審計收費視角相關研究來看,De Fondetal對陷入財務困境和收到持續經營強調意見段的公司進行實證檢驗,結果顯示審計費用與審計質量正相關。

國內學者陳武朝、張泓選取1997—2002年的樣本,通過對盈余管理的比較,發現變更事務所后,新任事務所并未完全配合公司,前任與新任事務所的獨立性均很強。國內學者伍利娜在研究審計收費的影響因素時發現,公司被出具的審計意見由“不清潔”變為“清潔”與審計收費的變動呈正相關的關系。陳杰平等以2000—2002年被出具非標準無保留審計意見的公司為樣本,探討這些公司在下一年度不利審計意見的改善與異常審計費用變動之間的關系。結果顯示異常審計收費的提高與不利審計意見的改善顯著正相關。

二、數據來源

本章實證檢驗部分所選取的數據樣本為2009—2011年中國深市、滬市A股市場的全部上市公司數據的財務數據。對初始樣本按研究需要剔除了不符合要求的上市公司的數據。

三、變量設置與模型建立

四、實證結果分析

1.描述性統計

表1結果顯示,變更會計師事事務所的上司公司家數占總體樣本的9.06%,變更后獲得標準無保留審計意見的上市公司占比8.46%,獲得帶強調事項段的無保留意見的占比12.96%,獲得有保留意見的占比29.55%,獲得無法表示或否定意見的占比19.23;有保留意見是四類審計類型中變更后樣本數占該類型總樣本數比例最高的審計意見類型,其次分別為無法表示或否定意見、帶強調事項段的無保留審計意見和標準無保留審計意見。當年獲取無法表示意見或否定意見的上市公司中16%的公司在審計年度大幅度增加了審計收費;當年獲取帶強調事項段的無保留審計意見的公司中12.50%的公司在審計年度大幅度增加了審計收費;當年獲取有保留審計意見的公司在審計年度大幅度增加了審計收費的占9.09%;考慮公司規模后,支付相對年報審計費用平均值最高的是標準無保留意見,其次是帶強調事項段的無保留意見。

2.多元回歸分析

表2給出了變更會計師事務所模型有序回歸結果,從該表得到的因子變量AC的估計系數為負,說明會計師事務所不發生變更時,取得較差一級審計意見的概率小;從該表得到的Wald統計量及顯著性水平可以看出變量AC在模型中并不十分顯著,因此,變更會計師事務所并不能有效地改善上市公司審計意見,且對其影響有限。從上頁表3年報審計費用變動率模型有序回歸的結果可以看出,因子變量DeltaAF系數為正,說明該變量與審計意見類型呈正相關,即年報審計費用變化率處于正常階段時,取得較差一級審計意見的概率越大;從該表得到的Wald統計量及顯著性水平可以看出變量DeltaAF在模型中十分顯著,因此,審計意見變動率對上市公司審計意見類型影響顯著,異常年報審計費用變動率能夠成功實現上市公司審計意見購買。

表4相對審計費用模型有序回歸結果顯示,變量AF系數為負,該變量與審計意見類型負相關,即相對年報審計費用越低,收到較差一級審計意見的概率越大;從該表得到的Wald統計量及顯著性水平可以看出變量AF在模型中十分顯著,因此,可以得出上市公司通過支付相對高額的審計費用能夠成功實現審計意見購買的結論。

結論

通過對中國證券市場A股上市公司2009—2011年三年數據研究,得出以下結論:(1)會計師事務所變更對上市公司審計意見類型影響有限,雖然是上市公司購買審計意見時可能采取的路徑,但其并不能有效地改善審計意見類型,不能成功實現審計意見購買。(2)提高審計收費顯著影響上市公司審計意見類型,無論是異常年報審計費用變動率還是相對高額年報審計費用,都能有效地改善上市公司審計意見類型,提高年報審計收費是上市公司成功實現審計意見購買的有效路徑。

參考文獻:

[1] Chow,C.W.and Rice,SJ.Qualified audit opinions and auditor switching [J].The Accounting Review,1982,(57).

[2] Krishnan,J.and Stephens,R.G Evidence on opinion shopping from audit opinion conservatism[J].Journal of Accounting and Public Policy,

1995,(14).

[3] Ariel Markelevich and Charles A.Barragato.Auditor fees and audit quality[J].Managerial Auditing Joumal.2007,(8):761-786.

[4] De Fond.M.L.K.Raghunandan and K.R.Subramanyam.Do non-audit service Fees impair auditor independence? Evidence from going con-

cern Audit opinions[J].Journalof Accounting Research 2002,40:1247-1274.

[5] 楊和雄.A股上市公司審計意見購買研究[J].審計與經濟研究,2009,(1):40-45.

[6] 陳武朝,張泓.盈余管理、審計師變更與審計師獨立性[J].會計研究,2004,(8):81-86.

第10篇

【關鍵詞】 財務狀況;財務指標;審計意見;因子分析

一、引言

企業的財務狀況一直是各個利益主體關注的重點,然而,對于許多財務報告使用者來說,他們并不直接參與企業的經營管理,與經營者之間存在信息不對稱問題,不能準確鑒別財務信息質量的高低。注冊會計師作為“獨立第三人”,對財務報表的合法性和公允性發表審計意見。審計意見類型為各方利益相關者所重視,并能對其投資決策產生重要影響。審計意見一般分為兩大類:標準無保留意見和非標準無保留意見。其中,標準無保留意見的審計報告是指無保留意見的審計報告不附加任何說明段、強調事項段或修正性用語。非標準無保留意見包括標準無保留審計意見加強調說明段、保留意見、否定意見和無法表示意見。

那么,注冊會計師出具不同審計意見類型的財務報告是否與企業的財務狀況存在相關性呢?Chen和Church(1992);Louwers(1998)研究得出審計師變更,上市公司危機程度嚴重,上市公司危機顯性化時,審計師不僅比較容易察覺公司持續經營危機,而且相對容易說服客戶從而出具“非標”意見。朱小平、余謙(2003)研究發現資產規模、存貨占總資產的比例、凈資產收益率、現金流量比率與公司收到非標準類型審計意見的概率之間存在著負相關關系,速動比率、資產負債率、凈資產收益率、應收項目占總資產比例的變化量與公司收到非標準類型審計意見的概率之間存在著正相關。方軍雄等(2004)研究表明,注冊會計師在出具審計意見時十分關注客戶的風險程度,越是出現虧損,資產負債率和股東占款比重越高,被出具非標準審計意見的可能性就越大。康艷利等(2009)實證研究發現,凈資產收益率和現金再投資比率對審計意見有顯著的正面影響,而權益乘數對審計意見有顯著的負面影響。

已有研究都是采用幾個不同的財務指標如資產負債率、總資產收益率、現金流量等代表公司財務狀況,研究與審計意見之間的關系。但是代表企業財務狀況的財務指標有很多,單獨采用某幾個指標作為變量,并不能全面代表企業財務狀況,而且財務指標之間相關性較強,信息重疊比較嚴重,多個指標作為自變量進行回歸分析會造成模型的多重共線,不利于模型的構建和分析。因子分析將眾多彼此相關的財務指標變量轉換成幾個彼此不相關的綜合因子,可以有效克服指標變量之間的多重共線問題,不僅大大減少了變量的個數,而且盡可能地保留原始指標的財務信息。本文基于因子分析的方法研究財務狀況與審計意見之間的關系,首先從代表企業營運能力、償債能力、發展能力和盈利能力的財務指標中初步選取了13個財務指標作為原始指標,然后分別提取公共因子,最后建立這些因子與審計意見之間的Logistic回歸模型,得出了一些有價值的結論。

二、理論分析與假設提出

現代風險導向型審計理論下,注冊會計師要確保審計質量必須將審計風險降低到可接受的低水平,審計風險=重大錯報風險*檢查風險。如果企業財務狀況良好,財務報表能夠在所有重大方面公允地反映企業財務狀況,那么財務報表的重大錯報風險比較小,管理者粉飾報表的動機較小,注冊會計師實施必要的審計程序后可以將檢查風險控制在可接受的水平內,那么審計風險較低,財務報告被出具標準審計意見類型的可能性越大。相反,如果公司財務狀況較差,那么管理者面臨的業績評價、融資、監管、稅收等方面的壓力相對較大,進行利潤操縱和粉飾報表的動機越大,那么財務報表的重大錯報風險就比較大,注冊會計師在出具審計意見的時候面臨風險和收益的權衡,作為理性人的注冊會計師更傾向于對財務報告出具非標準類型的審計意見來降低自身的審計風險和可能帶來的訴訟成本。

財務指標是企業財務狀況的綜合體現,一般包括營運能力、償債能力、發展能力和盈利能力四個方面。本文將從這四個方面分別提出財務狀況與審計意見之間的假設。

營運能力是指企業資金周轉及資產利用效率的能力,反映了企業管理層的管理水平和資產的運用能力。企業營運能力較好說明管理層具有較高的管理水平和資產運用能力,在這種情況下企業進行財務報表舞弊的可能性較低;當企業的營運能力不佳時,其正常的持續經營能力也就值得懷疑,從而帶來潛在的財務風險和經營風險,注冊會計師基于成本收益原則權衡后,發表非標準審計意見的可能性越大。故假設:

H1:營運能力指標與標準審計意見類型正相關。

償債能力是反映企業償還到期債務的能力,它的強弱是企業生存和健康發展的基本前提。負債經營是現代企業應有的經營策略,通過負債經營可以彌補企業自有資金的不足,還可以用借貸資金來實現盈利。但是,如果企業資金來源中債務比例過大,面臨的償債壓力較大,則影響企業的正常發展和持續經營。因而,當企業償債能力較差時,表明企業財務狀況不佳,償債的安全性和穩定性較差,企業違反債務契約的可能性增加,進行財務報表舞弊的動機越大,被注冊會計師發表非標準審計意見的可能性越大。故假設:

H2:償債能力指標與標準審計意見類型正相關。

企業發展能力是企業在生存的基礎上,擴大規模、壯大實力的潛在能力,包括企業規模的擴大,利潤和所有者權益的增加等。通過對企業發展能力分析,可以考察企業通過逐年收益增加或通過其他融資方式獲取資金從而擴大經營的能力。企業發展能力越好,說明企業財務狀況越好,應付風險和持續發展的能力較強,因而財務報表被出具標準審計意見的可能性越大。故假設:

H3:發展能力指標與標準審計意見類型正相關。

盈利能力是企業資金增值的能力,通常體現為企業收益數額的大小和水平的高低,企業必須能夠獲利才有存在的價值,盈利體現了企業的出發點和歸縮,是投資者獲取投資收益的重要保證。在企業的盈利能力不佳時,管理層面臨被處罰或者融資等壓力,有可能存在虛增利潤的行為,影響報表的合法性和公允性,因而財務報表被注冊會計師出具非標準審計意見的可能性越大。故假設:

H4:盈利能力指標與標準審計意見類型正相關。

此外,上期審計意見類型在一定程度上影響著本期審計意見的類型,上期得到非標準審計意見類型的企業本期更易得到非標準審計意見,故假設:

H5:上期審計意見類型與本期審計意見類型正相關。

三、研究設計與模型

(一)樣本選取及數據來源

本文選取了2009年深滬兩市A股市場證監會分類為制造業的上市公司,剔除了ST公司、*ST公司、數據不全的公司,總共755家上市公司作為研究樣本,所用數據來源于:國泰安CSMAR數據庫,Wind數據庫。數據處理運用Excel 2003和SPSS Statistics16.0統計軟件。

(二)因子分析

1.財務指標選取

首先,從能反映企業財務狀況和經營業績的財務指標入手,從中挑選出13個財務指標作為因子分析的原始指標并編號,見表1。

2.考察財務指標是否適合作因子分析

首先進行KMO檢驗和Bartlett球度檢驗,判斷所選取的財務指標是否適合采用因子分析提取公共因子。由表2,Bartlett球度檢驗統計量的觀測值為4.925E3,相應的概率P值Sig.=0.000,說明檢驗結果可以作因子分析。KMO值為0.704,說明各個變量之間存在較強的線性關系,根據Kaiser給出的KOM度量標準可知,所選取的財務指標適合進行因子分析。

3.提取公共因子

采用主成分分析法,從X1、X2、X3中提取特征根大于1的公共因子,方差貢獻率為46.423%,將這個因子命名為F1(見表3),并將因子得分保存到SPSS中(見表4)。用同樣的方法分別從X4、X5、X6中提取因子F2,從X7、X8、X9中提取因子F3,從X10、X11、X12、X13中提取因子F4。

4.因子命名

根據因子載荷矩陣(見表5)可以說明所提取的各因子在各財務指標變量上的載荷,即影響程度。從表中可以看出:存貨周轉率X2、流動資產周轉率X3在第一個因子上有較高的載荷,F1可解釋為營運能力因子。流動比率X4、息稅前利潤債務比X5、現金比率X6在第二個因子上有較高的載荷,F2可解釋為償債能力因子。資本積累率X8、總資產增長率X9在第三個因子上有較高的載荷,F3可解釋為發展能力因子。總資產凈利率X11、投入資本回報率X13在第四個因子上有較高的載荷,F4可解釋為盈利能力因子。

(三)變量定義及模型設計

1.被解釋變量:本期審計意見類型OPN。標準無保留意見取1,非標準無保留意見取0。其中,非標準審計意見類型包括無保留意見加強調說明段、保留意見、否定意見和無法表示意見。

2.解釋變量:代表企業財務狀況四個因子F1、F2、F3、F4。

3.控制變量:上期審計意見類型PREOPN。標準無保留意見取1,非標準無保留意見取0。

4.建立Logistic回歸模型如下:

OPN=β1F1+β2F2+β3F3+β4F4+PREOPN+ε

其中,F1、F2、F3、F4代表從選取的原始變量中提取的各個財務因子,β1、β2 、β3 、β4代表各個因子的回歸系數,PREOPN代表上期審計意見類型,ε為隨機誤差項。

四、研究結論及局限

從方程的回歸結果來看,擬合優度為0.453(見表6),說明模型對變量具有較好的解釋能力。從回歸結果來看(見表7),上期審計意見類型PREOPN的回歸系數最大,且在1%的水平下顯著為正,從而證明了假設H5,即上期審計意見類型對本期審計意見類型有正相關關系。這表明上年被出具非標準審計意見的上市公司,在本期可能仍然存在影響上年審計意見類型的重大事項,從而更容易被出具非標準審計意見的報告。

盈利能力因子F4在5%的水平下顯著為正,從而證明了假設H4,即盈利能力與標準審計意見類型正相關。這表明代表盈利能力的指標總資產凈利率、投入資本回報率越大,企業的經營業績越好,越有可能收到標準意見的審計報告。

營運能力因子F1在5%的水平上顯著為負,說明營運能力越好,被出具非標準審計意見的可能性越大。營運能力因子由應收賬款周轉率、存貨周轉率、流動資產周轉率提取得來。一般情況下,應收賬款周轉率、存貨周轉率、流動資產周轉率越高,表明企業營運能力越強,財務狀況越好。回歸結果與預期相反,可能是由于企業出于粉飾報表的目的虛增收入,導致這些反映營運能力的財務指標分子偏大,指標偏高,從而使得各項資產的營運狀況比實際情況偏好。

償債能力指標因子F2與發展能力指標因子F3對審計意見的影響不顯著,沒有通過檢驗,不具有研究意義。

本文采用因子分析的方法研究企業財務狀況與審計質量的相關性,提取的因子能夠反映變量的絕大部分信息,有效削減了變量個數,克服了財務指標之間信息的高度相關和重疊問題。但是,由于在選取財務指標方面不可避免地存在人為因素,以及沒有對影響審計意見類型的非財務因素進行控制,因此本文在實證檢驗部分還有待進一步完善,以得出更加全面、客觀的研究結論。

【參考文獻】

[1] 陳麗蓉,潘芹.審計意見影響因素研究綜述與啟示[J].會計之友,2010(9):68-70.

[2] 朱小平,余謙.上市公司的財務指標與審計意見類型相關性的實證檢驗[J].中國會計評論,2003(7):29-48.

[3] 方軍雄,洪劍峭,李若山.我國上市公司審計質量影響因素研究:發現和啟示 [J].審計研究,2004(6):38-46.

第11篇

一、樣本選擇與數據收集

查閱2004年5月至2006年11月間被深交所和上交所因年報信息披露問題而遭到譴責的部分上市公司95家,其中深市45家,滬市50家。被譴責的上市公司,多為前一年信息披露不實。審計意見分為兩類,一類為標準無保留審計意見,另一類為非標準審計意見,其中包括無保留意見加解釋說明段,保留意見,保留意見加解釋說明和拒絕表示意見的審計報告。理論上,帶有解釋說明段的無保留審計報告與標準無保留意見審計報告具有相同性質,但實際上,注冊會計師在需要對客戶出具保留意見時,一方面迫于客戶的壓力,另一方面又規避職業風險,兩者權衡,往往出具帶有說明段的無保留意見。來自證券市場的現有經驗證據表明,審計報告意見能夠在一定程度上識別并報告管理當局的盈余管理跡象或行為。所以,我們假設該公司該年度會計報告被深交所和上交所譴責且在審計報告中出現非標準審計意見,則把其定為會計信息虛假的樣本,查得符合規定的上市公司共計39家,其中無保留加解釋意見明顯偏多,可以看出注冊會計是比較青睞這種意見的表示類型,這是由于他們規避風險的選擇。

以2006年年報公布的總資產數額為標準,分別對選取的2006年樣本的選取對照樣本,具體步驟為:(1)分別選定每家樣本所屬行業。(2)在同一交易所A股上市公司中,生成與樣本公司具有相同的期初資產規模的上市公司若干家。(3)挑選出出具標準審計意見的上市公司,并選擇與樣本公司期初資產規模最為相近,且所在同一行業的上市公司。(4)樣本公司與對照樣本進行T―檢驗與Z檢驗,測試樣本公司與對照樣本期初資產規模是否存在顯著差異。分析結果表明,二者并不存在顯著差異。

同時,根據所選樣本進行監事會人數、會議頻率、持股人數、監事會持股比例與會計信息質量有關的檢驗,證明監事會在公司治理結構中到底有無監督會計信息質量的功能。從監事會規模來看,樣本公司的監事會人數的最大值、標準差及均值都高于對照樣本,但兩者并不存在顯著差異,這說明監事會規模的大小對會計信息質量的好壞,并沒有太多的影響。

在監事會會議次數方面,也并不存在顯著差異,這說明我國的監事會在對會計信息質量的監管方面并未其到應盡的職責,原因可能是由于由于監事會的選舉是由股東大會選舉,因而他們必然會代表大股東利益,難以保證其獨立性,開會對于他們來說,更多的可能只是一種形式,他們會議的召開對會計信息的審核并未起到良好的作用。

監事會的樣本公司持股人數明顯低于對照樣本的持股人數,并且在概率90%時,通過檢驗,而從監事會中監事的持股比例中來看,樣本公司的持股比例要低于對照樣本的持股比例,并且在概率為95%時,通過檢驗,這也在一定程度上說明了我國的監事會中的監事如果能夠在上市公司中持有一定的比例有利于他們監督上市公司的會計信息質量,其原因應該是當他們在公司持有股份時,為了長期利益,他們會選擇需要真實的會計信息披露,從而會采取主動的態度監督經理層,防止他們,對公司的經營業績造假。

二、通過實證分析,我國的監事會能監督不到位的原因

1、監事會組成的先天性不足,難以保證其獨立性。監事會的基本職能就是監督董事、董事會和經理層的,保障上市公司利益,故而相對獨立是首要堅持的。而依“公司法”的規定,由股東大會選舉監事會。根據資本多數決的原則,結合我國國有股權占絕大多數的現實,大股東必然能選出絕大部分的監事,毫無疑問這樣的監事也必定代表大股東的利益,他們必然會與大股東一起維護自身利益,從而損害了中小股東的利益。

2、監事會對董事會的制約不力。公司董事兼任其控股公司董事,對董事公司被收購中的權力義務以及反收購措施缺乏限制性規定,董事會享有股東大會唯一的召集權,中小股東權益受到損害后救濟無法可依等。

三、面對我國監事會存在的問題,結合本國國情,提出幾點建議

1、提倡監事的激勵制度。加強監事會中監事的持股比例,讓他們的經濟效益與公司的經營業績直接掛鉤,使他們自主地愿意花費更多的精力去關心公司的經濟效益,從而他們會去關心經理層對公司的業績,關心公司的會計信息,所以能夠有效的防范經理層造假,降低經理層隱瞞,漏報信息的可能。

第12篇

一、期初余額審計的前提

所審計會計期間的期初余額是被審計年度會計報表數據形成的基礎,期初余額公允與否,對年度會計報表的審計意見有直接的影響。因此,注冊會計師審計國有企業年度會計報表時,必須保持應有的職業謹慎,充分考慮期初余額對所審計會計報表的影響。注冊會計師在考慮期初余額對本期會計報表的影響時,應區別對待以下三種情況:

1、如果被審計單位上期會計報表是由本會計師事務所審計,那么一般無須對本期期初余額再作專門審計。但值得注意的是,如對上期會計報表出具的是非無保留意見的審計報告,那么注冊會計師則應當考慮相關事項對本期會計報表的影響。如其影響尚未消除,注冊會計師還應在審計報告中進行適當的反映。

2、如果被審計單位上期會計報表是由其他會計師事務所審計,則不管本會計師事務所對該國有企業以前年度會計報表是否作過審計,注冊會計師均應將審計本期會計報表視為“首次接受委托”,必須對本期期初余額作必要的審計。因為前任注冊會計師對上期會計報表的審計并不能替代本事務所注冊會計師對本期期初余額應作的必要審計。

3、如果被審計單位上期會計報表未經任何會計師事務所獨立審計,那么注冊會計師首次接受委托審計本期會計報表時,必須對本期期初余額作必要的審計,否則就無法對本期會計報表形成恰當的審計意見。

二、期初余額審計中的特殊考慮

1、只能追溯一個期初余額。對于已成立多年的被審計單位,注冊會計師在實施了對本期期初余額的審計后,實際上還會有上期的期初余額問題。若追溯上去,就會不斷產生新的期初余額,增大注冊會計師的審計風險。在實務中可根據期初余額對所審計會計報表的影響程度,在審計報告中作類似“我們只追溯了一個期初余額”等適當的說明。

2、“期末余額=期初余額+(本期增加額-本期減少額)”的公式不可倒推。一些注冊會計師認為既然“期末余額=期初余額+(本期增加額-本期減少額)”是成立的,那么,“期初余額=期末余額-(本期增加額-本期減少額)”自然也成立,于是期初余額不需專門審計,只要審計了本期期末余額,根據本期業務的發生額,也自然驗證了期初余額。這種本末倒置的作法,在實踐中極為有害。雖然報表中的某些項目,如現金、銀行存款、存貨結存成本等可以根據本期期末的盤點、計價測試等程序確定期末余額,并據以推測期初余額的正確性,但更多的項目是不能這樣倒推的,因為在未確認期初余額之前,期末余額的正確與否是不可知的,它正是審計的內容。

三、期初余額審計的目標及程序

按照獨立審計準則的要求,注冊會計師對期初余額進行審計,應當獲取充分、適當的審計證據,以證實:(1)會計報表期初余額是否存在對本期會計報表有重大影響的錯報和漏報;(2)上期期末余額是否正確結轉至本期,或者已按要求恰當地重新表述;(3)上期適用的會計政策是否恰當,是否一貫遵循,變更是否合理;(4)上期期末存在的或有事項是否已作恰當處理。在證實以上目標時,最難的是證實第一個目標。不少注冊會計師認為要想證實期初余額是否存在對本期會計報表有重大影響的錯報和漏報,就須對期初余額作廣泛的審計,審計成本與難度非常大,在實務中難以做到。其實,準則并不要求注冊會計師盡一切努力查出期初余額可能存在的對本期會計報表有重大影響的所有錯報和漏報,而是要求注冊會計師對期初余額實施《獨立審計具體準則第14號——期初余額》所規定的審計程序,獲取必要的證據,再根據獲取的證據確定期初余額是否存在對本期會計報表有重大影響的錯報、漏報。

1、在被審計單位上期會計報表未經過獨立審計,注冊會計師首次接受委托時,應對期初余額實施以下審計程序:(1)注冊會計師可就對本期經營有重大影響的事項、政府新頒布的影響行業發展的法規以及其他重要事項向管理當局詢問。(2)審閱上期會計資料及相關資料。(3)通過對本期會計報表實施的審計程序進行證實。如對應收賬款或應付賬款的期初余額的審計,可通過審計本期應收賬款或應付賬款的收回或支付的事實來證實。(4)在必要時,補充實施其他適當的實質性測試程序。如對存貨期初結存成本的審計,可以通過對比結存存貨單位成本和本期增加的存貨單位成本來確認,如果兩者存在重大偏差,則要追根溯源,確認其是由于購進或生產成本升降還是期初結存成本不合理。對無形資產、長期待攤費用等要在掌握原始發生額、已開業營運年限和攤銷期限等基礎上,測算出累計應攤銷金額,將其與已攤銷金額對比,據此確定期初余額的公允性。

2.如果被審計單位上期會計報表已經其他會計師事務所審計,注冊會計師可在征得被審計單位同意后,與前任注冊會計師聯系,通過查閱前任注冊會計師的審計工作底稿,獲取有關期初余額的必要審計證據,但應當考慮前任注冊會計師的專業勝任能力和獨立性。如果前任注冊會計師出具的是無保留意見的審計報告,后任注冊會計師在評價判斷前任注冊會計師工作的基礎上,一般應予信任其期初余額,而不必再實施實質性測試。如果上期的審計報告是帶說明段的無保留意見的審計報告,或者是其他非無保留意見的審計報告,則后任注冊會計師應特別注意其中與本期會計報表有關的部分,并與前任注冊會計師取得聯系,以了解其出具該種審計報告的原因,必要時應實施一定的審計程序,據以確定期初余額對本期會計報表可能產生的影響。同時,后任注冊會計師在審計本年度會計報表時,應當注意上期會計報表是否存在調整事項,并且被審計單位是否已按前任注冊會計師的意見正確調賬,以及上期期末余額是否正確結轉至本期等情況。

四、期初余額的審計結論及其處理

注冊會計師應當根據已獲取的審計證據,形成對期初余額的審計結論,并確定其對本期會計報表審計意見的影響:

1、如期初余額對本期會計報表可能存在重大影響,但無法對其獲取充分、適當的審計證據,注冊會計師應當視其為審計范圍受到嚴重限制,對本期會計報表發表保留意見或拒絕表示意見。

亚洲精品无码久久久久久久性色,淫荡人妻一区二区三区在线视频,精品一级片高清无码,国产一区中文字幕无码
日韩欧美精品中文字幕 | 亚洲精品中字在线 | 久久精品久久toko | 亚洲美乳中文字幕 | 日本中文字幕在线视频 | 亚洲欧美日韩国产综合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