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首頁 精品范文 贊美老師的古詩句

贊美老師的古詩句

時間:2023-01-21 14:18:00

開篇:寫作不僅是一種記錄,更是一種創造,它讓我們能夠捕捉那些稍縱即逝的靈感,將它們永久地定格在紙上。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12篇贊美老師的古詩句,希望這些內容能成為您創作過程中的良師益友,陪伴您不斷探索和進步。

贊美老師的古詩句

第1篇

1熟讀詩句,體會詩人的觀察能力

在教學古詩的時候,首先給學生看一些圖片,引導學生觀察書上面的插圖,然后啟發學生回憶在戶外看見的柳樹樣子,并且讓學生說出自己的對所想到的柳樹形象的感受。之后,老師在慢慢的將學生帶入書中,引導學生結合書中詩人所寫的《詠柳》進行思考:詩人是如何在詩中描述自己當時所見的情景,他在詩中向我們展示了一幅怎么樣的畫面呢?學生們經過幾遍之后的朗讀,對其中的意境也有所體會,當然在自己的腦海中也形成了一幅完美的畫面。然后老師進行講解:“碧玉妝成一樹高,萬條垂下綠絲絳”從這一句詩看得出詩人是在遠處看到柳樹之后因為感嘆而發出的。這是讓學生抬起頭望著窗外的柳樹,閉上自己的眼睛進行想象:窗外屹立的那一棵棵婀娜多姿的垂柳是多么的像一位位亭亭玉立的少女,那細長的枝條就像是少女的頭發隨著清風舞動起來。然后再重點品位詩句中的“碧玉”、“綠”、“一樹高”、“思絳”等這些詞語,體會出詩人心目中的柳樹的形態和顏色的美,使柳樹充滿活力生機,變得靈動起來?!安恢毴~誰裁出,二月春風似剪刀”,這一句的前半句體現出詩人在面對畫面中“細葉”的時候心中油然而生的一句贊嘆,而后半句形象的比喻,將無形之中的“春風”刻畫的栩栩如生。把“二月春風”擬成“剪刀”,使學生將柳樹的美與春天的緊密相連,從中領悟出:詩句看似寫柳樹,其實隱藏在贊美春天。對與這篇古詩的講解,最好是先當學生走進柳樹、了解柳樹,并且仔細的觀察柳樹、柳葉,記住它們的樣子,然后再學習這首詩,通過現實與詩中的畫面進行對比,學生更能體會作者在用“春風”和“剪刀”的妙處。最后,再讓學生熟讀并背誦這首《詠柳》,在熟讀的過程中聯系自己看見的柳樹在大腦中形成自己的畫面,與每句詩進行對比,抓住事物的特點,注意柳樹的形態、顏色、姿態等進行描畫。

2拓展學生的思維,了解詩人的表達方式

自古以來,詩人對春天的描寫都是以“楊柳”、“春風”為題材進行描寫?!对伭分惺銓懙氖橇鴺?,運用比喻、擬人等的修飾手法,無形之中贊美了春天。例如詩中將高高的柳樹用碧玉女進行修飾,“碧玉”一詞形象的形容了柳樹的晶瑩、翠綠,深刻的突出了柳樹的顏色的美。還有第三句中的“不知”一詞使用了發問的口氣,詩人明明知道是春風裁剪的細葉,但是運用的發問語氣將春風描寫的更加形象化,從而增加了《詠柳》的情趣。若想拓展學生的思維可在上課之前為學生舉例一些有關春天其他詩人的古詩作品,例如:王維的“渭城朝雨浥輕塵,客舍青青柳色新”這一句中體現出了沐雨之后的柳樹顯得格外的清新、青翠、淡綠;戴叔倫,唐代的詩人寫的“垂柳萬條絲,春來織別離”一句中將纖細的柳條比如“絲”;清代時期的高鼎寫的“草長鶯飛二月天,拂堤楊柳醉春煙”,從中描繪了一幅鶯飛草長的季節中醉柳拂堤的畫面。這些詩人所描繪的畫中都主要是抓住了柳條的纖細長的特點,使讀者誦讀之后難以忘記。學生在學習完這些古詩之后將其的共同點進行總結:古詩中所蘊含的特點是詩人對生活、大自然的熱愛,將自己的真實感情融合于實物中,加之深厚的生活體驗,豐富了其想象,加強了觀察的細致。這樣還能引導學生寫好作文。

3結合實物,加強練習

《詠柳》詩句上描寫的是柳樹,實質是贊美春天,贊美大自然。古詩中既然能用文字將柳葉精致的裁剪出來,那么鮮艷嫩綠的花草也能修飾出來,自然繁花似錦的春天也能裁剪出。請問同學們,在春天你們還與歐留意什么事物嗎?請根據自己的喜愛選擇一種景物進行描寫,結合詩中的寫法,使學生在運用中去感受理解,從而鍛煉學生的想象力、觀察力,并鼓勵學生將真情融入到表達中,在寫作中培養自己的審美情趣。

4《詠柳》的教學過程

首先,要熟讀該詩,老師要學會新課程的導入,讓學感受詩中的美。開課的時候,先讓學生談談自己的所見的或者是想象中的春天,之后再拿出幾張有關春天的圖案,充分的調動學生的情感和生活上的體驗。接著再將課題引申出來,師生共同去了解本詩的作者、內容。其次,老師先深情的朗誦全詩,接著領讀,讓學生走進詩中、走進課堂。然后提出要求:1、熟讀該詩,概括本詩的大致意思;2、對詩中不了解的字、詞、句做上符號,之后討論;3、怎么理解詩中“裁”;4、熟讀完之后小組之間進行交流討論難點等。學生再通過自學之后,說出自己的對《詠柳》的理解,從而體會詩人筆下的柳樹,感受詩人對春天的贊美。這樣不僅能讓學生學會自主學習,而且還能培養學生的領悟力、感受力、觀察力、思考力。再次,有疑問才會有動力。讓學生找出詩中的疑問,隨著學生的質疑進行整理?!对伭分械闹攸c主要指針對“詩人為什么會將二月的春風似作剪刀呢?那么這把剪刀又裁剪出了什么樣的美景呢?”根據這點引導學生分析《詠柳》。第三,準確無誤的認讀詩中的生字詞,例如“絳”、“裁”等。有感情的熟讀并背誦本詩。理解和品位本詩的意境,想象其中美麗的景色,再讓學生結合真實的大自然在作業本上描繪一幅屬于自己想象中春天的柳樹。

第2篇

關鍵詞:初讀詩文精讀課文研讀詩文

古詩詞是中華傳統文化的精髓,也是世界文化藝術寶庫中的一顆燦爛的明珠。小學語文教科書中所選入的古詩詞,其內容健康,語言優美,學生學習這些古詩不僅可以了解到我國古代的一些社會情況,而且能夠學習古人的優秀品質,還能使學生感受到祖國山河的秀麗壯美,從而增強學生的愛國主義情感。那么,怎樣來學習古詩呢?

一、初讀詩文,了解作者

詩讀百遍,其義自明,其情自見。誦讀古詩方法很多,分自讀、對讀、群讀,又可分為默讀、聲讀等。多讀,可以讓學生把握詩詞的內在節奏。節奏是古詩詞的生命,讀詩的過程也是欣賞詩歌的一種過程。學生在讀中整體感知,在讀中有所感悟,在讀中培養語感,在讀中受到情感的熏陶,讀多了,自然成誦,化為心中之本。整體朗誦詩歌的過程中,由于現代文和古文之間的不同,首先要引導學生讀準每個字,每個詞的讀音,例:《回鄉偶書》中“少小離家老大回,鄉音無改鬢毛衰。”現在“衰’’讀“shuai",但古讀應該是“cui”,古讀音更能押韻,更能體現古詩的韻律美。

二、精讀課文,了解詩意

讀通古詩后,就要了解這首詩的意思,在語文課本中,古詩詞都會有注釋,將不太容易理解的字詞翻譯出來。這時,我多半希望學生采用小組合作或個人發言的方法,一句一句讓讓學生慢慢去自己探究,老師在旁適當點撥即可。還可以鼓勵學生借助古漢語詞典,去自己翻找。這對于學生的自主學習學習能力,有很大幫助。

三、研讀詩文,體會情感

(1)了解背景:在小學階段學習的古詩詞中,有不少的古詩詞,它們作者不同,背景不同,表達的情感也不同。就拿“送別"主題來說,有李白的《贈汪倫》,寫汪倫以歌聲送友,李白借潭水抒友人對已感?情之深;有李白的《送盂浩然之廣陵》,寫李白以目光送友,以長江之水喻友人之間感情綿綿不絕;有王維的《送元二使安西》,王維以酒送友,借朝雨,青柳,美酒表達對友人離去的傷感之情。這些都淋漓盡致的表達出作者對友人的依依不舍之情。再比如:翁卷的《鄉村四月》、范成大的《四時田園雜興》、張志和的《漁歌子》等為我們描繪出風景優美的田園風光,表達出對大自然、對勞動人民的贊美。同樣是寫景詩,不同的是李白的《獨坐敬亭山》,不僅寫出了敬亭山秀麗的風光,其中“盡’’、“孤獨"、“有”等詞又體會出詩人無比孤寂的心情。從背景資料當中,我們知道李白才華橫溢,青年時雄心壯志,無奈朝廷黑暗,世態炎涼,長期的漂泊生活使他飽嘗人間辛酸的滋味,孤寂之感倍生,所以朗讀時要讀出壓抑孤獨的心境。

(2)想象力的培養

亞里士多德說過:“想象力是發現、發明一切創造活動的源泉。"沒有想象就沒有創造,善于創造就必須善于想象。想象力對于一個人的重要可見一斑。古詩詞具有簡潔、篇幅短小而意蘊豐富的特點,學生要充分了解詩中意境,詩句的言外之意,就要靠自己的想象補充和領悟,去聯想、補充和創造,以構想詩詞中的畫面。例如:《江上漁者》學習古詩后,請同學們想象在波濤滾滾的江面上,捕魚人冒著生命危險,打撈鮮美的鱸魚,使人不由對捕魚人產生同情與憐憫。

(3)課外拓展的必要性

從最簡單的詩句“鵝,鵝,鵝,曲項向天歌。白毛浮綠水,紅掌

撥清波”開始,我就引導學生通過畫畫的方式,來理解詩句。自居易的《憶江南》我搜集一些江南美麗風光的圖片,在大自然的神奇魅力感嘆下,引導學生體會詩人為何難忘江南,從而讀出對江南的贊美。

送別詩我通過讓學生講述與朋友離別時的故事和心情,來體會朋友間依依不舍得離別之情……古詩詞雖然離我們很遠,但古人的心情與感受無不包含在這短小精煉,意味悠遠的詩文中,只有貼近我們心靈的詩句才是千古名句,我們也只有用自己的生活做比照,才能更好的理解詩文。

總之,古典詩詞是我們偉大民族五千年燦爛文化的結晶,是我們的寶貴財富。優秀古詩詞是小學教育的重要資源,優美的詩詞,深刻的內涵,高遠的意境,流傳的佳句,精湛的語言,是我們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寶藏。教師只有重視古詩詞的教學,?不斷充實自己,提高自己的文學素養,正確把握作品的情感,采取科?學有效的手段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激發學生的情感共鳴,才能使學生熱愛古詩詞,熱愛祖國優秀的文化,引導學生去發現它的美,欣賞它的美,享受美感的體驗,以此豐厚孩子們的人文素養吧!

參考文獻:

[1]《遼寧教育》

第3篇

(一)音樂渲染,營造美

古詩是作者內心情感世界的再現,古代韻律詩講究平仄押韻,詩文中跳動著美的節奏,回蕩著美的旋律。音樂具有強烈的感染力,更易于激起學生的想象和聯想。教學中借助音樂渲染情境,可以把學生帶入詩歌的意境中去,有助于學生對詩歌的理解?!缎〕亍肥且皇灼哐越^句,在這首詩里,詩人楊萬里以清新活潑的語言描寫了初夏荷花池的美麗景色,表現了詩人對自然景物由衷的熱愛。教學時,先播放一段輕音樂,請同學們閉上眼睛,隨著優美的音樂進入到一個優美的世界,邊聽邊想眼前能浮現出怎樣的畫面。再讓學生說說聽后有什么感受,他們基本上都能從音樂中感受到環境的幽靜美麗。接著引導學生反復誦讀古詩,并與課文插圖對照,初步讀懂詩的大意。之后再次讓學生看圖,在優美的樂曲聲中吟誦詩文。學生便很容易體會到作者通過對涓涓細流、濃密樹陰,清澈的水面、初露尖角的小荷、停落的蜻蜓等景物的描寫,形象地勾畫出了一幅初夏荷花池的風景畫。特別是“惜、愛、露、立”幾個動詞的巧妙運用,使這優美、寧靜的畫面充滿了生機。

(二)借助圖畫,想象美

古詩語言精煉、意境深遠,留下非常廣闊的想象空間。短短二十來個字便把詩人所見、所想表現得淋漓盡致,字里行間無不透著詩人的濃濃情意,正所謂:詩中有畫,畫中有詩,詩畫合一。讀罷一首詩,眼前便浮現一幅色彩鮮明的圖畫;看罷一幅畫,便能吟出一首詩。小學一二年級的學生讀古詩,要引導他們體會古詩的意境有一定的困難,教師應充分利用插圖引導學生想象?!段男牡颀垺贰吧袼肌逼姓f,“吟詠之間,吐吶珠玉之聲;眉睫之前,卷舒風云之色”?!吧袼肌奔葱闹迹髟佒蟹棚w想象。學生身在課堂,卻“思接千載,視通萬里”,可以穿越時空與前人對話、看見往日的盛衰、親臨文字描述的場景,還可以暢想未來。如教學《宿新市徐公店》一詩時,我在學生熟讀成誦后,引導學生從圖中找到詩中所寫事物“籬落、小徑、樹陰、兒童、黃蝶、菜花”,并試著理解詩句的意思,學生就感覺容易了。再讓學生聽配樂誦讀,想象畫中情景,把靜止的文字想象成活動的生活場景。學生在想象中與作者、文本來個對話,與楊萬里來了個心靈交流,自然地體會了晚春季節的秀麗風光,兒童追蝶的無限樂趣,從中感受到作者對春光的熱愛和贊美。

(三)古詩配畫,再現美

古詩擅長以景傳情,以形傳神,形象鮮明,意境深遠,充溢著詩情畫意,可謂“詩中有畫,畫中有詩”,因此我們可以引領學生在“作畫”中悟情會意。《贈劉景文》這首詩是詩人蘇軾寫贈給好友劉景文的。教學時先讓學生在借助注釋逐字逐句理解詩句的基礎上,用自己的話說說詩句的意思。教師用粉筆勾勒出“荷盡”、“菊殘”的秋末冬初的蕭瑟景象。教師邊畫邊講,“已無”與“猶有”形成強烈對比,突出傲霜斗寒的形象。接著畫出“橙黃橘綠”的景象,這兩句議景,揭示贈詩的目的。說明秋景雖然蕭瑟冷落,但也有碩果累累、成熟豐收的一面,而這一點恰恰是其他季節無法相比的。在作者看來,一年中最美好的風光,莫過于橙黃橘綠的初冬景色。而橘樹和松柏一樣,是最足以代表人的高尚品格和堅貞的節操。學生通過畫面感受到了畫中的情,聽到了畫外的音,也就更深刻地理解了詩的意思。更自然地走進了詩人描繪的意境中,與詩人、詩文進行了直接的對話。

(四)推敲詩眼,領悟美

古詩詞的教學不能只停留在理解的淺層,學會對語言的品味是古詩詞教學的特色。詩歌是最精練的語言藝術,古人寫詩特別講究“煉字”,正所謂“吟安一個字,拈斷數莖須”。一句詩或一首詩中最傳神的一個字、一個詞,一般是動詞、形容詞。如“春風又綠江南岸”的“綠”字,“紅杏枝頭春意鬧”的“鬧”字等等,使詩歌生動形象,境界全出。因此,我們在教學中應對詩中關鍵字詞進行敲打研磨,與孩子們一起走進別有洞天的詩意境界,感受古詩教學的巨大魅力。王安石的《泊船瓜洲》是一首人們耳熟能詳的名詩,特別是“春風又綠江南岸,明月何時照我還”一句中的“綠”字的妙用成為千古美談。教學中,我讓學生思考看“綠”字可以換成哪些字,再向學生介紹傳說王安石錘煉此字的資料,學生不僅感受到了王安石這一語言大家對詩眼的千錘百煉,真切的體會到了詩人歸心似箭的心情,更主要的是領悟了祖國古詩詞文化的精練,所表達的意境之美。

(五)反復呤誦,感悟美

“水本無華,相蕩而生漣漪;石本無火,相擊而生靈光。”古詩的意境、神韻可不是幾句話能表述出來的,解讀、感受古詩這可意會而不易言傳的意境的最佳途徑是什么呢?那就是誦讀,引領學生誦讀是詩詞教學之根本。反復吟誦,激昂處還它個激昂,委婉處體現出委婉,雖不一定搖頭晃腦,但卻可以有意拖長腔調,夸張抑揚,讀出節奏。入于眼、出于口、聞于耳、動于心。入忘我之境地,就會欣賞到優美的意境,通曉詩人的心情。這樣的吟誦,給予我們的才是一種美的享受?! 对伭愤@首詩,通過描寫在春風吹拂下,柳樹迷人的姿態,贊美了萬物復蘇、生機盎然的春天。學生初步體會到了詩的意思后,在老師的指導、點撥下,朗朗誦讀,“碧玉/妝成//一樹高,萬條/垂下//綠絲絳,不知/細葉//誰裁出,二月/春風//似剪刀?!弊x時指導學生讀出詩的節奏和重音,在反復的誦讀中感悟詩的韻律美。特別是后兩行詩,這一問一答,是全詩的點睛之筆,使我們感到強烈的春天氣息,抒發了作者贊美柳樹春風,謳歌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第4篇

一、課前誦讀,精彩紛呈

課前的詩詞誦讀,不僅可以增強學生的記憶力,培養良好的語感,還能借助詩詞的優美意境來激發學生的想象力,在詩詞的語言特色的熏陶和感染下,培養他們高尚的道德情操、健康的審美情趣、積極的人生態度。

我要求每個學生都開設一個“詩文采集本”,每周采集五首詩,一個星期內的語文課前三分鐘都需反復誦讀這一組詩。同時,我引導學生嘗試“四段式誦讀法”,即將一周七天劃分為四段。周二至周四是朗讀階段;周五開始引導學生嘗試背誦,并要求利用周末兩天鞏固記憶;周一要求同桌互相檢查背誦的情況,并在對方的詩文采集本上給已背過的詩詞貼上紅星。為了激發學生的誦讀興趣,我還根據學生的得星情況,在班上開展“詩文背誦小能手”評比活動,讓學生在積累大量古詩詞的同時,享受成功的快樂。

二、詩文導入,情趣橫生

導入新課時利用古詩詞特有的語言藝術來創設情景,能有效地打開學生情感的窗戶,激起學生情感的火花,使學生能自覺、主動地把情感投入到語文學習中。

如在導入《秋天的懷念》這篇課文時,我先讓學生在悠揚的音樂中齊背《游子吟》,然后讓學生說出對“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這句詩的理解。在學生回答后,我飽含深情地導入:母愛是春夜的小雨,物細無聲;母愛是三月的陽光,靜靜地奉獻。母愛是人間最圣潔、最崇高、最無私的愛。唐代的孟郊用了這首《游子吟》贊美了偉大的母愛,今天我們要學習的這篇課文《秋天的懷念》是著名作家史鐵生所寫,他用這篇課文表達了對母親深深的懷念,相信通過學習,你們也一定會被這份濃濃的母愛所感動……這樣的導入,渲染了課堂氣氛,觸動了學生心底對母愛的共鳴,達到了“未成曲調先有情”之效。

三、即興穿插,加深感悟

在學習課文時,即興穿插一些經典的古詩詞是一門教學藝術,既能活躍課堂氣氛,又能讓學生的心靈在濃濃的充滿詩意的氛圍的熏陶下不知不覺地如沐詩香。

《小草之歌》是一首現代詩。作者用擬人的手法,抓住小草的特點,贊美了小草的奉獻精神。在學習最后一個小節時,我以小草的口吻說:“我就是一株小草,但不要擔心冬天我會面容枯槁,因為當春風吹遍遼闊的大地時,我又會綠遍天涯海角……同學們,聽了我這株小草的自述,你們能想到用哪一首詩來贊美我嗎?”學生一下子就想到了白居易的《賦得古原草送別》,并情不自禁地朗誦了起來。

四、拓展延伸,鍛煉能力

結課延伸往往是教師對課文主旨的升華。在這時滲透經典詩詞的熏陶,讓學生感受到課文的“余音繚繞”,可讓詩歌的音符像清泉一般在課堂上流淌,讓語文課堂生動起來,讓學生思維活躍起來,做到“人散課終情未了”。

1. 學文引詩點中心。如教完《失去的一天》一文,我讓學生誦讀一些珍惜時間的詩句:“明日復明日,明日何其多。我生待明日,萬事成蹉跎?!薄皠窬Ы鹂|衣,勸君惜取少年時。”……學生在古詩的聲韻里接受了詩詞的熏陶,在誦讀聲中感受到時光的匆匆,懂得了珍惜時間,珍惜今天。

2. 以詩帶詩展思維?!端驮拱参鳌愤@首詩是著名詩人王維所著的一首膾炙人口的送別詩。這首詩表達了詩人對友人的依依不舍之情。在學完這首詩后,我又出示了其他的一些送別詩,以詩解詩,引領學生進一步體會詩人的惜別之情。

第5篇

9.古詩三首

教材分析:

《暮江吟》是唐代詩人白居易寫的一首風景詩。詩人選取了從紅日西沉到新月東升這一段時間里的兩組景物進行描寫,字里行間充溢著詩人熱愛大自然的美麗景色,熱愛大好秋色的喜悅之情。

《題西林壁》是宋代文學家蘇軾的詩作。前兩句描述了廬山不同的形態變化。后兩句寫出了作者深思后的感悟:之所以從不同的方位看廬山,會有不同的印象,是因為“身在此山中”。

《雪梅》這首詩寫出了梅與雪的特點。前兩句寫梅雪爭春,要詩人評判,后兩句是詩人對梅與雪的評語。

學情分析:

“詩歌不是無情物,字字句句吐衷腸?!惫旁娊虒W只有多讀多悟才能讓學生產生共鳴,從而受到感染,激發濃厚的情趣,體味詩中的意境和作者的情感。四年級的學生對于古詩的學習方法已經有了一定的積累,所以要充分激發學生的興趣,讓學生在輕松、自主的學習過程中獲取最大限度的收獲。

教學建議:

教學本課要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為前提,鼓勵學生積極展開自主學習,通過初讀解字詞,熟讀知大意,品悟情感的思路推進教學。

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

1.正確認讀、書寫本課的生字、詞語。

2.引導學生通過多媒體,反復誦閱讀古詩,體會詩的意境,了解詩歌的意思。

【過程與方法】

學習本課可先引導學生解詩題,知作者,并通過設計懸念,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然后自讀古詩,把握節奏,再通過自由交流理解詩意,其間適時引導朗讀,體會詞語的用法、詩的意境,在理解品讀中感悟詩人的思想感情。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激發學生對大自然的熱愛,對祖國燦爛文化的熱愛,培養學生的愛美情趣和審美能力。

教學重難點:

重點

引導學生欣賞古詩,積累古詩中的名句。

難點

體會詩句中含有的哲理。

教學準備:

教師:制作多媒體課件,古箏曲《漁舟唱晚》。

學生:搜集三首詩的作者的有關資料。

教學時間:

3課時

第一課時

教學目標:

1.正確認讀、書寫本課的生字、詞語。

2.有感情的朗誦古詩并背誦古詩。

3.通過在讀中想象意境,描繪意境等靈活多樣的學習方法了解詩意,體會古詩的意境。

4.想象詩句描述的景象,感受詩人對大自然的喜愛之情。

教學重難點:

重點

了解詩意,體會古詩的意境。

難點

想象詩句描繪的景象,感受詩人對大自然的喜愛之情。

教學過程:

一、畫面引入新課

1.(多媒體播放《漁舟唱晚》古箏曲,欣賞“殘陽照水圖”和“新月東升圖”)同學們看了這么美的畫面,有什么想說的嗎?用自己的話說說畫面的內容。(根據不同的話進行點評)同學們講得很詳細,語言也很美,但是有一個人比你們更厲害,他僅用了28個字就把這兩幅畫面的意境描繪得淋漓盡致。你們相信嗎?想知道他是誰嗎?他是怎樣講的呢?

2.觀看多媒體(走進作者及課文內容),了解詩人及作詩背景。

二、指導學詩,體會意境

1.理解題意。

(1)題目“暮江吟”你是怎樣理解的?

(2)從題目看出這首詩是寫景還是敘事?寫了什么時候的景色?

2.學生讀詩自學,初步弄清古詩的含義,根據自己對詩的理解,大膽想象,用彩筆繪畫一幅《暮江吟》的圖畫。

三、理解詩意,體會詩情

1.從學生的繪畫中挑選出幾份具有代表性錯誤的圖畫張貼在黑板上,讓學生觀察,對比詩文進行評析。

2.多媒體出示前兩句:“一道殘陽鋪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紅”。這兩句詩描寫了什么樣的景色?

3.多媒體出示后兩句詩:“可憐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

(1)出示注釋,學生自讀自悟后兩句詩。

可憐:可愛。

似:好像。

(2)“露似真珠月似弓”是什么意思?指名回答。

(3)為什么“露似真珠月似弓呢”?老師指點回答。(因為這是可愛的九月初三夜,九月初三,是月初,月亮還是彎彎的月牙。)

4.最后一句詩用了兩個比喻,它們分別是把什么比作什么?你們能說出來嗎?

師指點:把月亮比作弓,把露水比作晶瑩發亮的珍珠。

(1)提問:詩中描繪的是什么時候江邊的景色?

(從傍晚到夜幕降臨的江邊景色,可見詩人從黃昏時起,一直玩賞到新月升起的時候)

(2)從詩中描繪的景物,你可以體會到詩人怎樣的思想感情?

(可以體會到詩人對大自然的喜悅、熱愛之情)

5.朗讀指導。

(1)請大聲地自由地朗讀古詩,看誰能讀出詩的韻律美,節奏美,讀出詩人的情感。

(2)(教師播放動畫:詩人站在江畔激情吟誦)此時你們就是那位身著古裝的白居易,面對奇景吟詩一首……誰先來展示一下?

(3)有與他不同理解的嗎?以你的理解讀讀吧!全體同學按照自己喜歡的方式自由誦讀。

(4)看同學們讀得熱火朝天,我心里直癢癢,誰來和老師比試讀一讀。

(5)聽范讀。(出示課件:一道/殘陽/鋪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紅。可憐/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第一句,平緩,輕柔;第二句,驚嘆;后兩句贊美)

(6)大家看著畫面,聽著音樂再次齊聲讀一遍。(呈現秋景圖,播放古典樂)

四、繪畫著色,感受詩文的畫面美

學生通過學詩,了解了詩中描寫了深秋時候,從傍晚到夜幕降臨江邊的景色,你們能把這兩幅畫涂上適當的顏色嗎?

板書設計:

暮江吟

第二課時

教學目標:

1.正確認讀、書寫本課的生字、詞語。

2.有感情的朗誦古詩、背誦古詩并默寫古詩。

3.體會詩人對廬山雄奇壯觀、千姿百態景象的贊美及詩句所蘊含的人生哲理。

4.理解詩句的含義,能與他人交流自己的感受。

教學重難點:

重點

引導學生欣賞古詩,積累古詩中的名句。

難點

體會詩句中含有的人生哲理。

教學過程:

一、介紹詩人,導入新課

1.今天我們來學習我國宋代著名的文學家、書畫家蘇軾的一首詩。(板書:題西林壁)

2.誰來說了你對蘇軾相關情況的了解。

(學生介紹蘇軾的生平及寫此詩的背景,教師指點、補充)

二、自主學習,初步感知

1.自由讀詩,讀準字音,讀正確、流利。

2.同桌互讀互查,了解大意。

3.指名讀,讀準字音,讀出節奏。

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

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

4.借助注釋和字典,理解詩中詞句的意思,把不理解的標出來。

5.小組學習,交流討論,嘗試解決不理解的問題。

三、匯報交流,深入感悟

1.小組匯報。

2.教師對學生匯報中出現的問題給予糾正、引導,并適時提問:怎樣才能看清廬山的真面目呢?你有沒有體驗過從不同角度看事情,結果各不相同的例子?你從這首詩中受到什么啟發?

3.有感情地朗讀古詩文,想象古詩描繪畫面,體會古詩的意境。(教師范讀)

4.兩個同學對讀,深入體會。

5.小組接龍練習背誦。

四、小結學法

初讀,讀準讀通;再讀,了解大意;三讀,理解句意;四讀,體會情感;五讀,想象情境。

板書設計:

第三課時

教學目標:

1.正確認讀、書寫本課生字、詞語。

2.感情地朗讀古詩,背誦古詩。

3.了解古詩的大意,領悟古詩所蘊含的道理。

教學重難點:

重點

感情地朗讀古詩,背誦古詩。

難點

借助注釋理解詩意,明白人和事物各有長短,應取長補短的道理。

教學過程:

一、新課導入

1.在冬天,同學們最希望的就是下一場雪了。老師帶了一些圖片讓大家一飽眼福。(課件出示:人們把雪稱為報春使者)

2.在冬天,我們總要提到一種植物,它就是梅花。(課件出示:人們也把梅稱為報春使者)

3.那么雪和梅爭著報春,誰更美呢?今天我們就來學習一首《雪梅》。

二、學習古詩

1.自由讀詩,讀準字音,讀通句子。

2.作者在詩里想告訴我們什么呢?我們來理解詩意。指名讀注釋。結合注釋,和同桌交流,說說詩意。

(1)一、二句的意思:梅花和白雪相互爭春,彼此各不相讓,誰也不肯認輸,連詩人要評論它們二者的高下,也需要擱下筆來好好地想一想,煞費一番心思了。

(2)三、四句的意思:梅花在顏色的潔白上要比雪差三分,而雪在氣味的芳香上,卻要輸給梅花一段了。

(3)顏色潔白是雪的長處,是梅花的短處;而怡人的清香是梅花的長處,卻是雪的短處。(板書:各有長短)

(4)指導有感情地朗讀。(不服輸的語氣;詩人為難的語氣;各有長短的語氣)

3.雪和梅爭春,為什么比不出高低?假如沒有梅花,就不能映襯出雪的潔白無瑕;沒有雪的寒冷,也就不能顯出梅花不畏風霜,吐露芬芳的高貴品格。怎樣才能更完美呢?(板書:取長補短)

4.讓我們一起踏雪尋梅,看看雪與梅互相映襯的美景吧!(課件引出主題)只有取長補短,既有晶瑩潔白的雪,又有暗香浮動的梅,才是冬天最美的景,才是最美的報春使者。

5.這首詩寫雪與梅的古詩不僅向我們展示了雪與梅互相映襯的美景,還告訴我們應該取長補短的道理。讓我們來背一背古詩。

三、拓展延伸

1.這首詩的作者在寫完詩后大發感慨,又寫了一首《雪梅》,算是對前一首的補充與解釋。一起來看看。(課件出示《雪梅(二)》)

2.課后收集描寫雪與梅的古詩。

板書設計:

白____香

各有長短

取長補短

第6篇

【關鍵詞】信息技術;古詩教學;運用

中國古詩,意境深遠,語言優美,是中華民族的文化瑰寶,它無時無刻不散發著精煉雋永之美、古風悠遠之韻,同時它也是文人墨客抒發內心情感的載體,是社會生活的寫照,更是詩人們智慧的集中體現。古詩,作為傳統文化重要的組成部分,如何讓它更好的傳承和發揚下去,是我們每一個教師值得思考和努力的。詩歌的個中神韻不是單單靠教師反復的講解可以言表的。然而信息技術有著神奇的魔力,他能穿越時間,空間的阻隔,它將聲,形,畫集中在一起,只要運用的好,將會使學生在直觀美妙的聲、光、形、色組成的畫面中產生極大的興趣,從而理解內容,探究內涵,體悟情感。

一、信息技術運用于小學古詩教學的原因

(一)時展的需要

隨著科學技術的突飛猛進,信息技術環境為教育改革提供了廣闊的空間,它更有利于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促進學生認知能力的發展,培養學生的自學、實踐和創新能力,增加課堂教學的容量,提高教學的效率。

(二)新課程標準的要求

《語文課程標準》在課程基本理念中指出:“語文課程應密切關注現代社會發展的需要,拓寬語文學習和運用的領域,注重跨學科的學習和現代科技手段的運用?!盵1]4

二、信息技術在小學古詩教學中的優勢

(一)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

孔子曾說:“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愛因斯坦也曾說:“興趣是最好的老師?!睙o論中外,大家對興趣在學習中的重要性都有著一致的認可。而古詩,他所描述的事物,表達的情感,由于時間的久遠,與現實生活的脫節,詞句的生澀讓很多學生對其敬而遠之。但是,小學學生處于童年期,他們好奇、好動、喜歡模仿,對直觀、具體、形象的東西有著濃厚的興趣。信息技術中的音樂、圖片、聲音和視頻具有直觀性,形象性,生動性的特點,這些恰恰迎合了這一學段孩子的特點,將古詩的基調用音樂傳達,將描述的場景,久遠的物品等等用圖片展示,將古詩當時的背景用視頻介紹……這些都大大激起了學生對古詩學習的興趣。

(二)啟發學生思維,突破難點,更好理解體會。

小學學段的孩子具有直觀性、具體性、形象性的特點。遵循這一特點,在教授古詩時,信息技術的合理運用,能迅速啟發他們的思維,幫助孩子突破古詩的難點,使其更容易理解古詩的含義,體會作者的情感。如:學習古詩《憫農》,如何讓大多數從未見過農田的都市孩子體會到勞動的艱辛,勞動果實來之不易是本詩的重難點。在教授“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時,我通過展示在烈日下,農民伯伯辛苦耕作的一幅幅圖片,孩子們很快體會到了勞動的艱辛?!罢l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這一句詩人的感嘆,我通過視頻展示一粒種子到餐座上的米飯這一過程,讓孩子們體會到了糧食的來之不易,產生了與詩人同樣的感慨。由此,本詩的重難點在信息技術的合理運用中得到了完美的突破。

三、信息技術在小學古詩教學中的具體運用

現代信息技術的運用已貫穿于教學的方方面面,下面我通過課前、課中、課后來闡述信息技術在教學中的具體運用。

(一)信息技術在課前的運用。

收集信息,自主學習?!墩Z文課程標準》在課程總體目標與內容中提出:“學會使用常用的語文工具書。初步具備搜集和處理信息的能力,積極嘗試運用新技術和多媒體學習語文。”[1]7在綜合性學習中指出:“為解決與學習和生活相關的問題,利用圖書館、網絡等信息渠道獲取資料”。[1]14現代信息技術信息量大,資源豐富,讓學生在學習古詩之前,通過各種信息途徑,自主學習,改變傳統模式中的單向教學模式,充分體現學習的自主性。通過課前查找,學生能從網上查詢到所要學習的古詩的作者生平事跡及主要作品,了解作品的寫作背景和社會環境,以及與作品內容相關的文化常識,對于自己感興趣或疑惑的地方再查找,再學習。課前的信息技術運用,讓孩子的自主性,個體差異性得到充分體現,同時自主探究的能力得到培養。順應了教改的方向。

(二)信息技術在課中的運用。

1、下載錄音,感知韻律美、節奏美。

《語文課程標準》中提出:“誦讀優秀詩文,注意通過語調、韻律、節奏等體味作品的內容和情感?!盵1]13因此在古詩文的教學中要加強誦讀指導,通過對詩文朗誦中語調、韻律、節奏等指導,引導學生感知古詩文的韻律美、節奏美。[2]網絡的資源豐富,讓我們能很容易找到教材中古詩的優秀朗讀材料,學生在這樣的跟讀中展開想象,領悟詩文內容,體驗情感。在聽讀時,可分三步進行。第一遍播放錄音時,要求孩子認真聽,邊聽邊想象畫面。第二遍播放時,可要求學生跟著錄音默讀古詩并注意錄音中的重音和停頓。播放第三遍時要求學生跟著錄音高聲齊讀,同時強調在朗讀中盡量呈現抑、揚、頓、挫。這樣的錄音跟讀,有效激發了孩子的模仿欲,促進了孩子的朗讀欲,使枯燥無味的朗讀有了趣味性。

2、展示圖片,發現欣賞畫面美。

中國的古詩語句精煉,多一字不可,缺一字不行。這一字一句中,為讀者呈現出一幅幅美不勝收的畫面。這些畫有的暗淡無光,有的花紅柳綠,有的暗香疏影,有的濃墨重彩,有的精密幽遠,有的動靜相宜……正如詩人蘇軾所言,正是“詩中有畫,畫中有詩?!倍娋渲械漠嬅婷?,對于生活經驗不足,形象思維見長的學生,讓他們通過想象去發現從而欣賞是有一定困難的。葉圣陶先生指出:“圖畫不單是文字說明,且可以開拓兒童的想象?!币虼?,在教學時,我們可以借助多媒體展示圖片,幫助學生想象,讓他們易于發現古詩中的畫面美。如:教授古詩《望廬山瀑布》時,詩句中“日照香爐生紫煙,遙看瀑布掛前川。”描繪了廬山瀑布的奇偉景象。而對于大多數未曾去過廬山的孩子,他們難以感受體會這幅雄壯的畫面。因此,在教學中,我出示了廬山香爐峰初晨和廬山瀑布從上噴涌而下的真實圖片,學生們不禁發出連連贊嘆,體會到了詩句中描繪出的壯麗景象。詩中“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庇每鋸埖谋扔骱屠寺南胂螅M一步描繪瀑布的形象和氣勢,可謂字字珠璣。而這些,對于缺乏生活經驗和科學知識的孩子,又是另一難點。因此,我出示一尺的長度圖片,讓學生想象詩中“三千尺”的長度,體會其夸張的比喻。出示浩瀚宇宙中銀河的美麗畫面,讓學生尋找銀河和瀑布的相似點,引導孩子們體會詩人比喻和想象的精妙。圖片的運用,啟發了學生產生聯想,幫助他們理解了古詩內涵,感受到那無與倫比的意境美,在他們腦中留下深刻的影響,使他們久久不能忘懷。這樣的學習方式與在黑板上板書詩意讓學生記憶,反復讓學生對著文本啟發聯想的陳舊方法形成了鮮明的對比。

3、動態演示,視頻播放,理解感受意境美。

每一首古詩,都有著獨特的意境美。在教學時,巧用視頻,能幫助學生感受古詩所詮釋的意境。視頻集圖像、聲音、文字于一身,易于表現詩的意境。孩子們在觀看視頻時,各種感官同時得到了調動,興趣得到激發,注意力充分集中。如教學古詩《絕句》時,“遲日江山麗,春風花草香。泥融飛燕子,沙暖睡鴛鴦?!边@首五言絕句,意境明麗悠遠,格調清新。如何讓學生感受到這份意境是教學的難點。因此,我用視頻展現了這樣一段畫面:在初春燦爛陽光的照耀下,四野青綠,溪水映日,春風和煦,百花初放,芳草如茵,春暖花開,泥融土濕,春歸的燕子,正繁忙地飛來飛去,銜泥筑巢,日麗沙暖,鴛鴦在溪邊的沙洲上靜睡不動。在觀看的過程中,孩子們被這一美妙春色深深吸引,紛紛發表著自己的看后感。回過頭來看詩句,孩子們驚訝于詩人的描述,短短幾句,初春的美麗景象盡在其中,再讀古詩,那份悠閑,那份清新的意境令人神往。

4、配樂誦讀,營造氛圍,感受,抒感美。

每一首古詩,都飽含了詩人豐富的情感,有依依不舍的惜別之情,深深的思鄉之情,或是對大自然的贊美之情……正因為如此,每一首古詩有了不同的感情基調,有感情的朗讀是體會詩中情感美的必要條件。音樂的加入,能迅速地激發學生的情感,或快或慢的音樂與古詩或激烈或綿長的情感相應,讓孩子們在音樂渲染的不同氛圍中,感受詩歌的美。當古詩抒發作者對大自然和諧之美的贊美時,我們可以選擇舒緩或是輕快的音樂,當古詩抒發了詩人精忠報國的大無畏之情時,我們配上慷慨激昂的音樂,在配樂誦讀的同時,在詩句中用醒目的斜線劃出詩句的節奏,在這抑揚頓挫中,孩子們腦中浮現出一幅幅相關聯的藝術畫面,在想象中走進詩人的內心世界。在這如此強烈的藝術氛圍中,孩子們怎能不有所體會,有所思考?

(三)信息技術在課后的運用。

金圣嘆說:“人看花,人到花里去;花看人,花到人里去。”學習古詩詞,就是要實現文本和讀者間的真正對話,在對話的過程中,獲得對文本更深入的理解。而課堂上短短的40分鐘是不夠的,因此,需要孩子們在課后繼續專研。通過課后的拓展,孩子們的拓展思維得到了培養。這種思維的養成,促使他們以后再次學習古詩時,不僅僅滿足于眼前的文本,而是對文本背后更多信息的收索和探尋。在這個過程中,每一首高度濃縮凝練的詩句將膨化開來,詩中的情意將如噴發的的火山巖漿,火光四濺,壯美華麗。

1、吟唱古詩,升華情感。

鄂教版低年段教材中的古詩大多數為詩人們的經典詩作,他們中的很多都被后世的歌者編成歌曲,廣為傳唱。在學完古詩后,可讓孩子們上網查找對應的歌唱版,跟唱吟誦。隨著音樂的節奏,孩子們在吟唱中,走進詩人內心,自己的情感得到了升華。如古詩《靜夜思》、《游子吟》、《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賦得古原草送別》……都能在網上找到歌唱版。在教學中,我曾開展過古詩新唱詩歌會,孩子們在歌聲中唱出了自己對詩歌的理解,對詩人情感的體驗,令人映像深刻。

2、橫縱向遷移,走近古詩,走近詩人。

橫向縱向的遷移,能開闊學生的思維,擴充知識的深度和廣度,讓孩子們享受到知識帶來的快樂。橫向拓展主要指尋找描寫內容相同的古詩,比如描寫春天的古詩,描寫植物的古詩,描寫送別的古詩等等。在學習古詩《小兒垂釣》“蓬頭稚子學垂綸,側坐莓苔草映身。路人借問遙招手,怕得魚驚不應人?!边@是一首以兒童生活為題材的詩作。全詩從形神兩方面刻劃了垂釣小兒栩栩如生的形象,給人留下了深刻印象。像這種以兒童生活為題材的古詩還有很多,我列舉出了一些,隨后讓孩子們回家上網查閱更多類似古詩。通過這樣橫向的拓展,孩子們在朗讀中,了解了古時兒童的生活狀況,被字里行間中透露出的童真童趣吸引。縱向的遷移主要是比較同一位詩人,他在不同時期所寫古詩,初步體會他個人風格。這一遷移讓孩子對某一位詩人留下更深的印象,幫助他們在學習該詩人其他名詩時,更好體會人物情感。

利用信息技術進行古詩教學,可使圖、音、像并茂的情景代替靜止的畫面,呈現出豐富多彩的教學信息,變枯燥為有趣,為學生創設出需要的學習情境,從而發揮學生在教學過程中的認知主體作用,照顧不同學生的個體差異,最大限度地激發學生的興趣,得到更多的信息資料,增添課堂教學的活力,更好地學習掌握古詩,使古代文明、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得到傳承和發揚。

參考文獻

第7篇

關鍵詞: 小學語文教學 經典詩文 語文素養

新課標將語文課程定位為“致力于學生語文素養的形成和發展”。的確,語文素養既是學生學好其他課程的基礎,又是學生全面發展和終身發展的基礎,而讓學生從小學習經典詩文,不失為提高學生語文素養的重要途徑。

小學生學習經典詩文重在儲備積累,但要結合學生的實際,積極滲透遷移,激發其表達欲,給他們提供運用的機會。

一、在大自然的懷抱中吟詩引句

大自然是絢麗多姿的,是詩文的源泉。教師要把學生引入大自然,在自然中觀察體驗,在大自然中觀景吟詩,也就是說要把孩子引入詩的意境。

自然界到處都有美的足跡,歷代詩人的慧眼彩筆留下許多贊美四季風光的不朽詩篇。在春季,校園里的幾棵柳樹抽出了新綠的柳枝,孩子們立刻捕捉到這一春意,吟誦:“不知細葉誰裁出,二月春風似剪刀?!碧镆袄?,孩子們望著飛上藍天的風箏,體味“忙趁東風放紙鳶”的愉悅。在夏季,新荷尖角出水,蜻蜓縈繞之時,把孩子領到池邊觀賞,在那蜻蜓站立荷尖的瞬間吟誦“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頭”的詩句,愜意怡神。夏日雨后,指點孩子們去觀賞雨后青荷,微風中吟誦詩句“微風忽起吹蓮葉,青玉盤中瀉水銀”,美不勝收,妙不可言。在秋天,金風送爽,層林盡染。拾級而上,于蕭瑟的秋風中驚艷“霜葉紅于二月花”的絢麗;于陣陣菊香中品味“颯颯西風滿院栽,蕊寒香冷蝶難來”的錚錚傲骨。在冬天,去品味“風雪夜歸人”的溫馨,去感嘆梅花“凌寒獨自開”的高潔。

引導孩子在廣泛接觸大自然和觀察大自然的情境中發現美,引用詩句表達美,既能陶冶情操,又能增強表達效果。

二、在生活實踐中品詩悟理

人們在政治、經濟、外交及交友處事等諸多場合,常引用詩句名言陳述事理,傳遞心聲?!短圃娨痪涿舛惽Ы稹返墓适抡f的是,一位留法研究生幾經努力,使我國葡萄酒打入法國市場。在出口時,中國的葡萄酒被認定為“洋酒”,需增收關稅。在交涉的關鍵時刻,他急中生智,吟誦唐代詩人王翰《涼州詞》中的“葡萄美酒夜光杯”一詩句,說明我國在唐代就已經釀造、飲用葡萄酒了,是葡萄酒的原產地之一,而法國、美國生產葡萄酒的歷史比中國要晚得多,終于說服了法國海關官員,免去了高額“洋酒稅”。

學生對這樣的小故事不但感興趣,而且很受啟發。教師要在日常教學中捕捉時機,指導學生引用詩句名言表情達意,如在學校見到一位孩子浪費食物,晨會課上動情地談及此事并由衷地吟誦《憫農》中的“鋤禾”詩句,不但會收到良好的教育效果,而且會逐步將詩句融入孩子的語言中。

三、在學校生活和課堂教學中積累古詩文

在語文教材中不乏古詩名篇,如《晏子使楚》、《將相和》等歷史故事,《拔苗助長》、《刻舟求劍》、《狐假虎威》等寓言故事,教師可配合教材,讓學生有機會輔讀與之相對應的文言文。比如:在學習人教版《語文》第十冊“積累運用二”中的成語故事《鵬程萬里》后,補充莊子的名篇《逍遙游》,讓學生欣賞、背誦,加深對成語故事的理解。其他如寓言故事《葉公好龍》、《南轅北轍》及歷史小說《三國演義》、《水滸傳》等也可效用此法。

為避免遺忘,教師應把所學古詩按教材內容、表達形式等歸類合并。如有的教師教學《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這首詩后,再賞讀《贈江倫》、《送元二使安西》、《送杜少府之任蜀州》、《芙蓉樓送辛漸》、《送友人》等一系列送別詩,并引導學生背誦:“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倫送我情”。“勸君更進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薄昂却嬷海煅娜舯揉??!薄奥尻栍H友如相問,一片冰心在玉壺?!薄案≡朴巫右猓淙展嗜饲??!笔箤W生對離情別緒有更多的體會。又如將《憫農二首》、《傷田家》、《蠶婦》、《陶者》歸并為艱辛篇。還有童年趣、思鄉曲、楓葉情等,這樣歸類輔讀,以熟帶生,新舊滲透,融會貫通,可以收到系統積累的良好效果。學生定會隨著年長事更,逐步明之、解之,融于心,調于筆。

四、在寫作練習中指導引用詩句名言

恰當地引用詩句名言能增強表達效果,給文章增色添彩。指導學生在習作中引用詩句名言可采用例文評析的方法,即將學生引用得好的例文抄錄出來示范講評,以典型引路。如學生在寫《一件好事》一文時,不自覺地引用了“勿以善小而不為,勿以惡小而為之”。這既使文章增色不少,又使人明晰了文章的主旨。教師還可采用提示閱讀資料的方法,有針對性地提供一些文章供學生閱讀參考。如寫《我的理想》,可引領學生閱讀人生傳記,尋找身邊的榜樣,感悟人生的真諦和生命的價值。透過古詩文的閱讀,學生可感悟“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偉大,“落花不是無情物,化作春泥更護花”的平凡,“我自橫刀向天笑,去留肝膽兩昆侖”的豪邁,“老驥伏櫪,志在千里”的壯志。教師還可采用引文指點的方法,即根據某次作文的具體內容,啟發學生在文中引用恰當的詩文警句。

第8篇

1. 以讀為本

誦讀是我國語文教學的傳統方法之一,對于誦讀的重要性,朱熹《訓學齋規》中說的很明白:“凡讀書須要讀得字字響亮,不可誤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倒一字,不可牽強暗記,只要多誦遍數,自然上口,久遠不忘”。“書讀百遍,其義自見”也說明書要多讀才能通曉其義?!墩Z文課程標準》也指出:“小學各年級的閱讀教學重視朗讀,要讓學生充分地讀,在讀中整體感知,在讀中有所感悟,在讀中培養語感,在讀中受到感情熏陶。尤其是低年級的學生,在學習古詩時,靠老師的逐句串講,根本行不通,必須更多的借助讀,讓學生在反復誦讀中識字,學詞,析句,理解內容,培養閱讀能力及習慣。

在低年級的古詩課堂教學中,教師應始終以學生讀書為本。初讀古詩時,教師可要求學生自己對照拼音,劃出生字,做到讀準音,不丟字添字,把詩讀正確流利。這樣做有利于復習漢語拼音,也有利于學生克服依賴思想,提高朗讀能力。自讀后,可指明個別學生大聲朗讀,讓學生相互評議,讓他們糾正指導讀錯的字詞,接著,教師聲情并茂的范讀讓學生得到熏陶,再以繪聲繪色的領讀,讓學生耳、腦、口、眼協調活動。注意詩的停頓和節奏,讀出感情,從中感受的詩的語言美、節奏美、音律美,從而漸入古詩意境。然后變換多種朗讀形式,如個別讀、分男女讀、小組讀、全體讀、輕聲讀等。讓學生在變換中領會讀的樂趣,悟出詩的意境,提高朗讀能力。這樣的古詩教學課堂,學生讀詩不下二十遍,學生讀的不累,而且越讀興致越高。他們的朗讀一次比一次讀的有味,大多學生能夠熟讀成誦,當堂背誦是根本不成問題。教師就應該這樣將朗讀貫穿古詩教學全過程,一步一個腳印,扎扎實實的進行朗讀訓練,充分體現了學生在教學過程中的主體地位。

2. 欣賞意境,創設情境

古詩,要欣賞詩的意境才能得到精華,所以,這一環節要讓學生全身心的“投入”,欣賞意境不能搞得抽象,要照顧小學生的特點。我認為有以下幾種方法可以幫助學生進入意境。

⑴ 用語言描繪情境,使學生進入意境。

例如,在教學《望廬山瀑布》時,可采用“起興點撥法”,新課一開始,就用一個謎語引起學生的興趣,使學生對瀑布產生興趣,再導讀回憶《瀑布》,使學生受到語言描繪的情境感染,從而進入瀑布的詩境,引出李白的詩。

⑵ 緊扣語言賞析進入意境

要注意引導學生抓詩眼,把握詩中有感彩的,形象鮮明的,有深刻含義的詞語,反復推敲,進入詩的意境。如“香爐”就一語雙關,既指山峰,又暗喻天上的香爐,表示山極高?!白蠠煛笨雌饋砗唵危骄科湟蚬?,又值得引導學生細細分析。我主要用以下幾種賞析詩的語言:

咀嚼字詞,理解意境。教學“日照香爐生紫煙”中的“生”,讓學生理解“生”的本義是“產生”,而在此詩句中“生” 既有“產生”又有“升起”的意思,再進一步追問:是什么東西產生并升起來了?“是香爐峰的云霧、水氣產生并升起”。讓學生展開想象:從“生”字你看到怎樣的一幅畫面?讓學生欣賞詩的意境后,再提出一個問題:詩人為什么不用“升”而用“生”呢?這樣,學生就會從詩的本義,詩的意境去進行理解。“升”僅僅能看到煙霧升起,一會兒就散了,沒有了,如果用“生”字,就能看到香爐峰的云霧源源不斷地升騰這個畫面,也能看到香爐峰云霧繚繞的畫面,從而看出詩人寫詩用詞之精當。

換詞對比,體會意境。在教《泊船瓜洲》這一首古詩的第三句“春風又綠江南岸”時,我讓學生當小詩人,把詩中的“綠”字換掉,用另一個字代替。當學生換上“到”、“過”、“入”、“滿”等字后,再比較哪個字用得好。讓學生在換詞比較中,體會到用上“綠”字就把春天寫活了,不僅寫出春天到了,還把春風給江南岸披上綠裝這一變化生動而又形象的寫出來了。

根據詩句想象意境。在教學“飛流直下三千尺”這一句時,引導學生根據詩句的意思,想象瀑布飛瀉而下是怎樣一幅畫面,再引出“疑是銀河落九天”的壯觀,從而更好的理解詩句的意境。

所以,在古詩教學中,反復推敲字詞,既培養了小學生諸多語文能力,又讓學生體會到古詩的美之所在。

⑶ 以圖配詩,感受情境。

在小學語文教材中,幾乎每篇課文都配有一幅或多幅插圖,古詩詞部分也不例外?!斑@種圖文并茂的教材編排,符合小學生的年齡特點,也有利于提高小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薄?〕因此,教學時,應充分發揮課文插圖的作用,更好的領悟詩詞的意境。

當然,也可以讓學生根據自己對詩的理解,用畫的形式來解釋詩意,既能充分展示學生的繪畫,理解能力,又能充分發揮他們的想象力、創造力。在教學《小池》時,引導學生邊理解詩意,邊用簡筆畫畫出涓涓細流和清澈見底的小池。小池里那含苞預放的荷花上面有一兩只蜻蜓在棲息……學生在繪畫的過程中加深了對古詩的理解。

⑷ 想象漫游,深入情境。

教學《望廬山瀑布》,在學生從詩中的字句欣賞到詩的意境之后,再通過讓學生觀看錄象,充分運用現代多媒體的優勢,加強學生的感性認識,讓他們身臨其境,置身于廬山瀑布的美景之中,在觀賞過程中,把美的圖象,老師的解說,學生的吟誦巧妙的結合為一體,使學生入情入境,一種愛美、贊美的感情油然而生,并讓學生暢談此時此刻的感受,領悟詩人所表達的感情。

因此,情境教學法的運用,能較快的把學生帶入“最近發展區”,使其既可感受課本本身的藝術美,又可由此感受到課文所表現的自然美和社會生活美。這樣做,既符合學生認識事物的規律,又有利于活躍學生的形象思維和邏輯思維。

⒊ 不求甚解亦無妨

古詩詞中的譴詞造句,有很多是為了追求韻律美,形之式美不得不為之的。例如通假,倒裝等現象,這在現代白話中已基本不同。所以在教學中讓學生知其然即可。還有如古詩詞中押韻,平仄等,除有特殊興趣的學生,需深入探究外,一般學生不求甚解亦無妨。

4. 朦朦朧朧更是美

第9篇

關鍵字: 古詩教學 誦讀 意境 情景

中圖分類號:G623.2

古代詩歌是我國歷史長河中的一顆璀璨的明珠。小學語文教材中那些語言清新、情趣盎然的古詩是中國古代文化的寶貴遺產。這些詩歌既是我國古代詩人詩作的名篇,又是眾多詩篇中朗朗上口的佳作古詩教學的重點是讓學生去理解詩中的情,充分感受詩歌的語言美、形象美、意境美,從而欣賞自然美、社會美和藝術美。學習古詩不僅能讓學生了解到我國古代文學的基本常識和歷史,而且也豐富了學生語言知識的積累,提高了學生的文學藝術素養,更重要的是能讓學生受到美學的熏陶和感染,進而提高其審美塑美能力,不斷塑造其人格魅力。因而,小學階段的古典詩詞教學,不能生搬硬套,要符合學生的學習特點,更多的是激發他們學習的熱情,積極主動的進行學習。下面就如何進行小學古詩詞教學談談自己的一些看法:

古詩教學要讓學生真正做到悟情,入境,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而真正做到這一點,必須建立在誦讀的基礎上。誦讀,是語文課堂教學中最具活力,最具生命力,最具感染力,最具震撼力,最具創造力,最為精彩紛呈的因素。古詩文誦讀教學,以其聲情兼備的獨特的方式,創造性地再現作品,還原生活,拉近與古人的距離,與之氣息相通,與之心靈相融,實現學習者對作品的感知、理解和體驗,從而為課堂教學注入更為強烈的古為今用意識、更為濃烈的人文色彩,進而在開發學生心智、陶冶學生情操、健全學生人格方面發揮出無可替代的特殊作用。 古詩,要欣賞詩的意境才能得到精華,所以,這一環節要讓學生全身心的“投入”,欣賞意境不能搞得抽象,要照顧小學生的特點。我認為有以下幾種方法可以幫助學生進入意境。

(1)用語言描繪情境,使學生進入意境。

例如,在教學《望廬山瀑布》時,可采用“起興點撥法”,新課一開始,就用一個謎語引起學生的興趣,使學生對瀑布產生興趣,再導讀回憶《瀑布》,使學生受到語言描繪的情境感染,從而進入瀑布的詩境,引出李白的詩。

(2)緊扣語言賞析進入意境

要注意引導學生抓詩眼,把握詩中有感彩的,形象鮮明的,有深刻含義的詞語,反復推敲,進入詩的意境。如“香爐”就一語雙關,既指山峰,又暗喻天上的香爐,表示山極高?!白蠠煛笨雌饋砗唵?,但探究其因果,又值得引導學生細細分析。我主要用以下幾種賞析詩的語言:

咀嚼字詞,理解意境。教學“日照香爐生紫煙”中的“生”,讓學生理解“生”的本義是“產生”,而在此詩句中“生” 既有“產生”又有“升起”的意思,再進一步追問:是什么東西產生并升起來了?“是香爐峰的云霧、水氣產生并升起”。讓學生展開想象:從“生”字你看到怎樣的一幅畫面?讓學生欣賞詩的意境后,再提出一個問題:詩人為什么不用“升”而用“生”呢?這樣,學生就會從詩的本義,詩的意境去進行理解?!吧眱H僅能看到煙霧升起,一會兒就散了,沒有了,如果用“生”字,就能看到香爐峰的云霧源源不斷地升騰這個畫面,也能看到香爐峰云霧繚繞的畫面,從而看出詩人寫詩用詞之精當。

換詞對比,體會意境。在教《泊船瓜洲》這一首古詩的第三句“春風又綠江南岸”時,我讓學生當小詩人,把詩中的“綠”字換掉,用另一個字代替。當學生換上“到”、“過”、“入”、“滿”等字后,再比較哪個字用得好。讓學生在換詞比較中,體會到用上“綠”字就把春天寫活了,不僅寫出春天到了,還把春風給江南岸披上綠裝這一變化生動而又形象的寫出來了。

根據詩句想象意境。在教學“飛流直下三千尺”這一句時,引導學生根據詩句的意思,想象瀑布飛瀉而下是怎樣一幅畫面,再引出“疑是銀河落九天”的壯觀,從而更好的理解詩句的意境。

所以,在古詩教學中,反復推敲字詞,既培養了小學生諸多語文能力,又讓學生體會到古詩的美之所在。

(3)以圖配詩,感受情境。

在小學語文教材中,幾乎每篇課文都配有一幅或多幅插圖,古詩詞部分也不例外。“這種圖文并茂的教材編排,符合小學生的年齡特點,也有利于提高小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币虼耍虒W時,應充分發揮課文插圖的作用,更好的領悟詩詞的意境。

當然,也可以讓學生根據自己對詩的理解,用畫的形式來解釋詩意,既能充分展示學生的繪畫,理解能力,又能充分發揮他們的想象力、創造力。在教學《小池》時,引導學生邊理解詩意,邊用簡筆畫畫出涓涓細流和清澈見底的小池。小池里那含苞預放的荷花上面有一兩只蜻蜓在棲息……學生在繪畫的過程中加深了對古詩的理解。

(4)想象漫游,深入情境。

教學《望廬山瀑布》,在學生從詩中的字句欣賞到詩的意境之后,再通過讓學生觀看錄象,充分運用現代多媒體的優勢,加強學生的感性認識,讓他們身臨其境,置身于廬山瀑布的美景之中,在觀賞過程中,把美的圖象,老師的解說,學生的吟誦巧妙的結合為一體,使學生入情入境,一種愛美、贊美的感情油然而生,并讓學生暢談此時此刻的感受,領悟詩人所表達的感情。

一堂課下來,學生一步一步地入情入境,與詩人產生了共鳴,取得了“詩貴悟”的理想效果,使古詩學習成為一種欣賞,誦讀古詩成了一種享受,生命在詩歌的滋養中得以鮮活的成長。我們要善于通過古詩文誦讀教學,讓這棵滋養我們先人的大樹開出新的奇葩,在繼承中發展,在傳統中融入現代意識,更好地在培養人、教育人、陶冶人、美化人方面作出貢獻,還須不斷實踐與探索。

參考文獻:

(1)涂培源?!对诠旁娊虒W中引導小學生展開想像》。(《教育評論》2001年第二期P68―69.)

第10篇

目標不變 自主探究

一、二年級我把古詩教學的重點放在讀讀背背上,為后期古詩的學習積累材料。夯實基礎。從三年級開始,在古詩教學中,有這樣七個教學目標:知道作者,知道朝代,會說詞義,會說詩句的意思,知道寫的景(事),知道抒發的情感,會背、會寫。全國著名特級教師斯霞在教胡令能的《小兒垂釣》這首詩時,告訴學生“招”是牧童示意路人不要出聲、悄悄過來,告訴他去路(“招”在《教師教學用書》中是“擺”的意思)?!睹坊ā分小白髡邔懨坊韬毞?、并身處墻角依然散發幽幽清香,實際是表明自己堅韌不拔,在逆境中潔身自好的心態,他贊美特定環境的梅花,流露出孤芳自賞的心跡?!薄督贰敖杳鑼懮剿拔?,借歌詠隱山水之間的漁翁。巧妙地表達了自己不愿與當權者同流合污的思想”《教師教學用書》。在教學中對于景、情理解,體會,不能拘泥、不能苛求,能說出“寒梅邀雪圖”、“寒江獨釣圖”,能體會到“漁翁不是真正在釣魚”、“梅花具有不畏嚴寒的精神”就可以了。

要始終引導學生學習方法,倡導合作。力求自主,主動探究。采用自學――小組交流――小組匯報――全班交流――師生共同小結的教學流程。自學一般安排在課后讓學生獨立完成;在小組交流中讓學生互相說知道的、不知道的。知道的小組內互相評價、判斷。不能做出準確判斷的、不知道的由記錄員記錄下來;由小組發言人向全班匯報,全班同學共同討論、交流,各抒已見:最后保留同學們共同贊同的幾種意見,、注重創新。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

立足現實勇于創新

立足現實就是立足于學生的心理特征、生理特征、認知的前提能力,關于作者,不但要讓學生知道這首詩的作者、而且能說出我們還學過他的哪些詩、還知道他的哪些詩;關于朝代,既要讓學生知道這首的朝代。又要知道這個朝代的作者還有哪些、他們寫的詩還有哪些;關于詞義、句子的意思。學生能用自己的話說出來就可以了。不搬《教參》,不摳字、詞典,充分展示學生的語言組織和概括能力;景和情,學生能理解到什么程度就到什么程度,不一味的把研究者的思想強加于學生,隨著學生年齡的增長、知識的豐富、認識能力的提高、思維能力的發展。學生對詩中所表達的情感會一步步的深入。

創新就是要學生會用學過的方法學習古詩,體會古詩的含義,學會搜集、整理古詩;培養學生敢于質疑的良好習慣,學會質疑、善于質疑、樂于質疑;初步感知詩人的創作與一定社會環境、生活環境等有著密切的關系;了解有關古人的創作故事,從而感受詩人的創作動機和創作源泉。學會從生活中積累材料,學會用自己眼睛、耳朵等感受周圍的世界,讓學生做生活的有心人。能在生活中發現美、感受美、描繪美。

吃透教材培養興趣

詩歌是韻文的一種形式,它不同于散文,最明顯的特點是語言有鮮明的節奏,讀起來瑯瑯上口,通常帶有強烈的感情。詩人用精練的語言。表達自己豐富的想象和情感,使讀者受到感染和教育。詩人寫詩,不是看到什么就寫什么,想到什么就寫什么,而是選取生活中最有特征的形象,集中歌頌最有意義、最能激動人心的生活情景及由此所激發起的情感去打動讀者。尤其是古詩。它的語言簡練,通假字較多,感情同樣豐富。一首詩,往往就是一幅畫,有聲有色,有動有靜。例如,小學語文中的古詩《詠柳》,詩人抓住最能表現春天特征的景物――柳樹,通過想象精彩地描繪了春天的柳樹的美好姿態和蓬勃生機來贊美春風,以豐富的想象和形象的比喻。把看不見的春風生動形象地表現了出來。借以抒發作者在春回大地時喜悅、歡快的心情。柳樹、柳枝、柳葉與春風本是兩種不相關聯的事物,詩人卻把它們巧妙地組織在一起。構成了一幅美麗的圖畫,使孩子們感到深奧難懂。

在教學這首古詩時,要先讓學生說說春天來了,周圍的花、草、樹木有什么變化,重點說柳樹;然后讓個別學生說說觀察到的柳樹變化的過程;接著揭示課題總說春天柳樹生長變化的過程;最后讓孩子們讀古詩《詠柳》,邊讀邊指導,理解重點詞。學生抓住了“碧玉”、“妝”、“一樹”、“絲絳”、“細葉”、“裁”的理解,只用幾分鐘的時間就可讀懂這首古詩。少數學生還可以背誦。

第11篇

古詩是中國文學史上獨領的一種文學體裁。它語言精練,意味深長,現行小學語文教材中所選的幾十首古詩,有的寓意深刻,有的富有哲理性,有的寄情山水……大多是千古傳誦的名家名篇,富有畫面美、意境美、哲理美、語言美。因而教師應根據語文教學的審美特征,遵循兒童的心理規律,通過古詩教學,提高學生感受美、創造美的能力。宋代文學家張舜民說:“詩是無形化,畫是有形詩?!蔽医Y合自己的教學實踐,就如何啟發學生的想象力,感受古詩的畫面美,談幾點具體做法。

一、我們可以借助書上的插圖,結合幻燈片、繪畫、多媒體等手段,指導學生仔細觀察、幫助他們感受詩中的畫面美。如在教學《小池》時,可以出示本課的教學掛圖,讓學生細細觀察,然后指導學生從掛圖中找出古詩所描寫的“涓涓細流”、“濃密的樹陰”、“停落的蜻蜓”、“初露尖角的小荷”,啟發學生想象優美、寧靜的“泉池小荷圖:,更加深入的體會了“惜”、“愛”、“露”、“立”幾個動詞的巧妙運用。學生形象思維和想象力結合,可以更好地領悟文章的內涵。

二、教師可根據詩意,以生動形象的語言進行描繪,幫助學生把優美的詩句轉化成直觀的具體景象。如講《春曉》時,通過教師聲情并茂的描述,把春天美好的景色展現春來:盛開的桃花,歡快的小鳥,柔和的春風……隨著悅耳的鳥叫聲,和著優美的配樂,學生仿佛自己就在那一幅美妙的畫面中,想象力也隨之而來。

三、教師可以根據古詩內容適當提出相關問題,引導學生思維、想象,從而更好地理解詩文內容和意境。如教學《所見》:“牧童騎黃牛,歌聲振林越。意欲捕鳴蟬,忽然閉口立。”教師可以提問:騎牛高歌的牧童,想捕蟬時為什么“忽然閉口立”?在生活中你要捉小鳥或昆蟲時又是怎么做的呢?使學生有自己的生活實踐聯想到詩中所描繪的畫面,切實感受詩所表達的意境。

四、運用情景教學法,引導學生感受意境美。在教學古詩時,教師要通過多種方式,多種渠道創設情境,因學生入“境”,展開合理的想象。具體方法有很多:一是介紹作者及背景,介紹作者生活的時代、環境,把握作者作詩時的特殊心情去讀詩去想象。二是聯系現實生活,把現實生活中學生熟悉的事物引入古詩中,拉近距離,好像在詩和現實生活中搭起了一座橋梁。三是運用直觀法,在古詩教學中往往由于條件的限制,不能實景實物進行觀賞,可以通過出示幻燈片、圖片和錄音等輔助手段,教學時指導學生想象詩中的情節、場面。例如《江雪》這首詩,啟發學生思索和聯想:“大雪漫天飛舞,北風呼嘯,天地間白茫茫一片的場面?!睆亩玫乩斫庠娢膬热莺鸵饩?。

五、 逐字分析,在理解語言的基礎上展開想象,從而達到體會古詩的意境及內涵。古詩語言精練、含蓄、優美,教師應抓住重點字、詞,讓學生讀準字音,認清字形,了解字義,引導學生理解語言,了解大意。如《梅花》這首詩,學生通過對“凌寒”、“獨自”、“唯”、“遙知”、“暗香”這幾個詞的理解展開想象,很快就會知道這首詩歌是在贊美梅花,因為它不畏嚴寒,散發著芳香。

六、由于古詩語言精練,意境深遠,給學生提供了一個廣闊的思維、想象的空間。教師可以讓學生借助畫筆,將詩中描繪的情景簡單的勾畫出來,或將古詩改寫成小故事等。這樣,學生的思維空間便得到擴展,有助于讀寫能力的加強,學生的語文素質也從中得到鍛煉。

綜上所述,我們可以得出古詩學習不論是對學生的語文能力的培養,還是對其他方面的培養都有積極的意義。這就要求我們老師在進行古詩教學中運用正確的方法進行指導,融入適當的想象,使學生能夠充分領悟古詩的意境。

第12篇

詩詞歌賦是中華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初中語文教師作為傳統文化的學習者和傳承者,在語文教學中應該有意識地對學生進行古典文化的熏陶和教育,讓自己的教學和學生的學習相互發展。

一、開篇導入,讓人耳目一新,引來滿園春色

課文導入的好差,是語文課堂教學是否成功的第一個重要環節。良好的開端是成功的一半,精彩的導語,是奠定語文教學基調,營造良好課堂氛圍,搭建師生互動平臺的有效手段。因為自己是古典詩詞的愛好者,所以在教學過程中,我喜歡用各種詩詞作為開篇導語,折一枝紅杏而引來滿園春色,掬幾朵浪花而蕩漾一江春水,栽幾株梧桐而引來美麗鳳凰,感覺受益匪淺。例如我在講授何其芳的現代詩《秋天》時,引用了學生比較熟悉的贊美秋天的詩句:“月落烏啼霜滿天,江楓漁火對愁眠”“停車坐愛楓林晚,霜葉紅于二月花”“晴空一鶴排云上,便引詩情到碧霄”“沖天香陣透長安,滿城盡帶黃金甲”……同學們一起齊聲朗誦,熱情高漲,仿佛把醉人的秋色帶進了課堂,詠秋贊秋自然成了這堂課的“主旋律”。在講魯迅先生的《社戲》時,我在課件中引用了魯迅的“橫眉冷對千夫指,俯首甘為孺子?!保疫€引用了詩人臧克家的“有的人活著,他已經死了;有的人死了,他還活著”。在講到諸葛亮的《出師表》時,我用了杜甫的“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作為新課的開頭。語文課堂應該是一個張揚個性,相互學習與提高的課堂,語文老師應該讓學生在學習中自覺接受優秀文化的熏陶,培養語文學習的濃厚興趣。

二、解析文意,加深理解,一切盡在不言中

語文教學,對文章的理解和賞析容易流于表面形式,空空而談。大而空的講解和說教,不僅枯燥單調,味如嚼蠟,其結果也常常如過眼煙云,很難給學生留下深刻印象。恰到好處地穿插運用古典詩詞,可以營造詩情畫意,給課堂帶來清新怡人的春風。比如在學習張曉風的《行道樹》時,如何幫助學生理解文中作者提出的無私奉獻的精神,我引用了李商隱的“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干”、龔自珍的“落紅不是無情物,化作春泥更護花”等佳句,這樣不僅加深了學生對作品主題的理解,而且讓他們學習興趣盎然,把現代文和古詩詞有機結合起來,相得益彰,互相提高。其實在文言文的學習中也可以巧妙借用古詩詞,化繁為簡,多面引申,旁征博引,會得到你意想不到的效果。例如我在講授《世說新語?詠雪》時,拋出問題“白雪紛紛何所似”,自然而然引用了岑參的“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蘇軾的“白雪卻嫌春色晚,故穿庭樹作飛花”。這和謝道蘊的“未若柳絮因風起”有異曲同工之妙,這樣教學形象生動,學生愿意聽,課堂氛圍也好,進而他們的學習積極性就會很高。

三、變詩為文,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間

在教學中,引導學生將古典詩詞轉化為自己筆下的文字,進行創造性作文,文白結合,雅俗共賞,是一條可供探索的好思路。如在講課外古詩詞時,我將李煜的《相見歡》改成一首現代小詩:“默默無語,一個人獨自登上西樓/舉頭仰望,天上寒月如鉤/梧桐遮蔽的寂寞幽深小院,關鎖無法消散的清秋/剪又剪不斷,理了仍然亂,是緊緊纏繞人的千頭萬縷的離愁/別是一種滋味壓在我的心頭?!蔽野阉蛴≡谧帜簧?,學生興致勃勃,他們發現原來語言凝練的古詩詞,竟也能變成如此生動而有浪漫氣息的文字。我在講詩與詞的區別時,特意提到了杜牧的《清明》:“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欲斷魂。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我把它改成了詞:“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欲斷魂。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蓖ㄟ^這種方式,使學生明白了詩與詞的聯系與區別。同學們在寫作文時,經常在自己的文章中加入一些古典詩詞,給自己的文章增加亮點。如某同學在文章中為了表明自己人生的堅定志向,引用了屈原的“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某同學引用了陸游的“山重水復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說明事情突然出現轉機。

四、寫作指導訓練,春風化雨,潤物細無聲

古典詩詞在指導作文訓練時亦可以大有作為。有一些同學在中考高考中嘗試用文言文寫作,讓人耳目一新。我們繼承古詩詞的極致,不只在于記憶的多少,更在于使之成為源頭活水。在本學期的小課題研究中,我們備課組集中智慧,嘗試把古詩詞滲透到作文教學中,學生很受啟發。首先是語言的美化功能,強化古詩詞的應用,可以打破作文程式化的語言模式,為行文鍍上亮麗的光澤。優秀的作文,常常展示了作者扎實的古詩文基礎,寫作時總能信手拈來,給讀者“雜花生樹,群鶯亂飛”的審美享受。其次是對主題的升華功能,古代詩歌中的好多哲理詩本身就是點石成金、升華主題的好素材。例如“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適用于“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的愛國主義情操;“荷盡已無擎雨蓋,菊殘猶有傲霜枝”適用于“志行高潔,保持本真”的主旨;“夕陽西下,斷腸人在天涯”適用于“鄉書何處達,歸雁洛陽邊”的鄉愁主題。恰當地引用詩句,無疑會給文章錦上添花,提升作文的思想品味,進而增加得分的亮點。

(作者單位 浙江省紹興縣湖塘中學)

亚洲精品无码久久久久久久性色,淫荡人妻一区二区三区在线视频,精品一级片高清无码,国产一区中文字幕无码
中文乱码字幕无线在线 | 中文字幕在线永久在线在线 | 色吊丝亚洲中文字幕 | 久久一本大到香蕉精品 | 亚洲高清在线精品尤物三区 | 宅男入口亚洲一区二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