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2-05-09 03:10:29
開篇:寫作不僅是一種記錄,更是一種創造,它讓我們能夠捕捉那些稍縱即逝的靈感,將它們永久地定格在紙上。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12篇紀念品設計論文,希望這些內容能成為您創作過程中的良師益友,陪伴您不斷探索和進步。
(一)桂西北旅游紀念品種類
桂西北是一個多民族雜居的區域,生活在這片古老土地的各民族有著本民族內容豐富的民族風情、民族建筑、民族服飾、民族工藝品、民族風味飲食等。桂西北典型的旅游紀念品有苗族的織錦、刺繡、蠟染;都安壯族、瑤族有名揚海內外的竹藤、草芒編織;環江毛南族有染織、竹器、銀器、石雕、花竹帽、師公木面具等工藝;天峨和大化的奇石工藝,以及多個少數民族的木雕、剪紙、服飾、根雕等。
(二)桂西北旅游紀念品包裝現狀及存在的問題分析
目前桂西北旅游紀念品包裝的發展比較落后,就市場紀念品包裝現狀分析出這些旅游紀念品的包裝設計存在以下問題:
1.旅游紀念品包裝簡陋,包裝材料和款式單一,包裝質量低,價值與旅游商品不相稱,甚至有很多產品是沒有包裝處于狀態。
2.旅游紀念品包裝設計缺乏桂西北民族文化特色,設計定位不明確。
3.旅游產品包裝外觀設計缺少創意,包裝品牌形象沒有突顯桂西北民族文化元素。
4.包裝材料選擇較為單一,以塑料材料為主。
二、桂西北民族文化元素在旅游紀念品包裝設計中應用的可行性探索
(一)強化民族文化在旅游紀念品包裝設計中應用的可行性探索
現在,旅游紀念品包裝設計處在審美浪潮大變革、不同民族藝術融合滲透其中。我們要把旅游紀念品包裝設計的文化發展成為具有審美性、民族性甚至裝飾性的元素,就應當注意以下兩點。首先,要建立桂西北民族文化元素包裝設計的意識,設計師要從新時代、新包裝中汲取養分,面臨新的問題和挑戰,學會科學的分析和思考,從而提升為毛的創新意識,再對傳統文化進行創新。其次,人們在不斷探索過程中,又回歸了自然,崇尚自然,努力尋找傳統美學和未來發展趨勢的匯聚點。因此,把傳統的題材結合現代意識,追求淳樸、大氣的色彩,新穎的形式感是少數民族旅游紀念品包裝設計發展的方向。
(二)樹立獨具桂西北民族文化的特色品牌形象
增強包裝意識,努力抓好旅游紀念品的造型和包裝創意設計,擺脫目前的滯后局面。從旅游紀念品的外觀造型和紀念品本身所表達的內容以及包裝樣式、色彩、結構上下工夫。包裝中設計的造型及圖案色彩要深刻體現典型桂西北民族元素特點和民族文化精神。品牌是競爭力的重要因素,增強品牌意識,加強桂西北旅游紀念品的品牌建設并打造名牌產品也是關鍵。
(三)運用現代包裝設計理念展現桂西北文化的獨特魅力
現在,人們不僅關注商品的實用性能,更注重能在商品和商品的包裝上獲取美的視覺享受。因此,我們在利用桂西北民族元素對旅游紀念品進行包裝設計時,可以使用現代科技和多種表現技法,加強實用和審美功能的統一,展現出桂西北民族文化特色。
1.運用多種表現手法展現桂西北民族文化特色
包裝設計中的表現手法主要有直接表現和間接表現兩種。無論使用哪種表現手法,都要表現出旅游紀念品的屬性和地域特點。在直接表現中,我們可以對具有桂西北民族文化的主體形象稍作改變使旅游紀念品的主要特征更加突出,其中歸納、夸張與特寫是比較常用的手法。如桂西北地區的旅游紀念品在中苗族的織錦、師公木面具、少數民族的服飾等都具有獨特的造型和色彩,在對其進行包裝設計時,可以把玩具形象的局部進行特寫來展現紀念品所具有的地域文化特色。
2.運用現代工藝技術強化對桂西北民族文化元素的表現
作為設計師要熟悉行業的技術和工藝,并能利用新的技術成果為旅游紀念品包裝設計服務。在旅游紀念品包裝設計時應該充分挖掘不同材料的材質來體現桂西北文化。同時,也應該考慮循環利用,環保等因素,在設計中選擇合適的包裝材料,使桂西北旅游紀念品包裝設計大放異彩。
三、結語
關鍵詞:強化體驗,旅游紀念品設計
旅游紀念品是整套旅游產品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部分,關系著旅游產品的質量,同時也是旅游消費者享受美好旅游體驗的載體,旅游紀念品設計被賦予了更深的內涵和更高的要求。
1.旅游紀念品體驗設計
根據一個時間、一個地點和所構思的一種思想觀念狀態,從一個誘人的故事開始根據用戶的興趣、愛好、態度、嗜好、情趣、知識和教育,通過市場營銷工作,把產品作為“道具”,服務作為“舞臺”,環境作為“布景”,特別的使用戶在消費或使用活動過程中感覺美好的體驗,產品所體現的體驗價值仍長期逗留在腦海中,即創造一項顧客擁有美好的回憶、值得紀念的產品的設計,被稱為產品體驗設計。
體驗設計,不是把用戶看作信息的來源,調查和測試的主體,而是作為有感情的人,用戶從他們自己的角度被認識和理解。體驗設計需要在消費者和設計者之間形成創造性的、和諧的交互作用。。
旅游紀念品已經成為旅游大市場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隨著旅游業的發展,旅游紀念品越來越顯現出不可低估的價值和作用。藝術家胡鐵生老前輩曾提出旅游紀念品應具有“三風”“三性”,即:“中國風格、民族風格、地方風格”和“紀念性、藝術性、實用性”。概括起來就是旅游紀念品開發要做足文化、紀念和設計三方面的文章。好的旅游紀念品開發,也不一定要三方面要素全部齊全,但總有一點是要充分得到體現的。注重文化、紀念和設計三要素,不是簡單地復制文化現象,而是要精心發現、選擇、提煉,把最能代表地方特色的標志性符號轉化為產品開發的設計語言,突出設計的文化主題和產品的紀念意義。
2.強化旅游紀念品的設計
在旅游體驗中,旅游者要求得到一個難以忘懷的回憶,當離開那種特定時間和地域之后,留下的最終還是一種精神上的回憶享受,這不僅需要在產品體驗消費過程中產生,而且需要在富有當地特色、文化內涵和藝術形式的旅游紀念品中保存下來。
(1)旅游紀念品的設計需要喚起消費者的參與,一個完整的設計是由設計者、產品與消費者三方共同完成的。
一個故事有了道具,有了舞臺,還有了布景還不足以展開,必須有演員去表演、去參與才夠生動、具體,才能產生劇情的需要——體驗的產生。在旅游紀念品設計中,消費者的參與是整體設計的重要內容,是設計的有機組成部分,也是檢驗設計成功與否的標尺。消費者可以主動參與也可以是被動參與,因此,我們就有了兩種方式讓使用者融入“劇情”。
第一種方式,讓消費者從旅游紀念品中體會設計者所要傳達的意境,從而喚起消費者的某種聯想,這種聯想與消費者自身的旅游體驗密不可分。成功的旅游紀念品設計應該能抓住消費者的情感要求,找到一個可以引發、撥動消費者情感世界的“動情點”,才能在設計與消費者的“碰撞”間產生“火花”。不同的人由于生活經歷、文化素質、民族習慣、興趣取向的不同,同一產品產生的體驗也會不同,雖然難以共鳴,但有一點是一致的,就是他讓人產生了產品以外的體驗。
第二種方式,消費者的主動參與,這種方式更像是現在流行的DIY,在自己動手的過程中,創造體驗,不再是由產品喚起相關的體驗。優秀的旅游紀念品設計,不僅可以自己組裝,還可以根據自己的需要選擇不同的組裝方式,也可以融入自己創造,在主動參與的過程中,不僅創造了體驗,而且產生心理上的滿足感與成就感。那時那刻的創造體驗將長期逗留在腦海中,多年以后都不舍得丟棄,每次回憶都是美好的、津津有味,充滿幸福感。
(2)旅游紀念品的設計需要設計者具有更系統、更全面、更深入、更具廣度和深度的設計及分析能力。
設計是一個時代主流文化、經濟及人們生活方式的內在體現。設計的主體是人,設計領域的變革實際上是設計師面臨的機遇和挑戰,在體驗經濟設計指導下,旅游紀念品的設計對設計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①整體的、宏觀的、系統的把握能力。
和以往的旅游紀念品的設計不同,產品體驗設計指導下的旅游紀念品設計所面對的是一個“劇本”,一個完整、整體的系統,設計者必須能將體驗的全過程整體連貫起來,通觀全局,并直接指向核心理念即主題。盡管旅游紀念品設計只是劇本的一部分,但必須建立在對整個主體消化、理解的基礎上,在核心創意指導下去操作,并留有可兼容的接口。
②對符號語義的綜合、準確把握能力。
所有主題體驗設計都是在設計師對各種符號元素的綜合重組,如同計算機的編碼過程;而消費者對場景和主體的感受、理解和體驗,如同計算機的解碼過程。這中間連接的紐帶就是“有意義的符號”。所以設計師對符號語義的理解及符號構成規律的綜合、準確把握是主題體驗的關建。
③對戲劇化的情節獨到的領悟能力
體驗經濟是一種開放式的互動經濟,“劇情”的主題設計者,必須具有淵博的知識、豐富的生活閱歷,思維不循規蹈矩,興趣愛好廣泛,這樣才能為消費者提供更好的,更豐富的體驗。
(3)旅游紀念品的設計需要鮮明的主題,需要強化體驗的品牌形象。
主題是體驗的基礎和靈魂。主題鮮明的旅游紀念品設計能充分調動消費者的感覺器官,使之創造出難忘的經歷,強化旅游體驗。
強化體驗的品牌形象是指旅游紀念的設計應該更具有深厚的特色文化性,更豐富內涵、更多樣的類型,更密切的與旅游業的品牌定位融為一體,以帶給消費者整體感和統一性,產生聯想效應,更好的帶給旅游者差異化體驗中的精神享受。
(4)旅游紀念品的設計需要廣泛采用現代科學技術,設計制作實體及虛擬的旅游紀念品。
旅游紀念品的設計除了采用傳統的材質及工藝以外還需要緊隨科技的發展,設計制作形式多樣的實體產品,同時,還要廣泛采用現代科學技術,設計制作虛擬的產品。虛擬現實(Virtual reality)技術,仿真(Simulation)技術,網絡技術等高新技術的發展為設計制作非傳統的虛擬的旅游紀念品提供了技術支持,高新技術給旅游消費者的感覺器官和心靈以巨大的刺激,同時帶給旅游消費者強烈的時尚感,更有利于旅游消費者創造“惟一”的、轉瞬即逝,每一瞬間的美好體驗。。
3.結語
綜上所述,旅游紀念品的設計必須適應時代的發展要求,必須立足當前旅游紀念品消費的特點,必須以體驗設計思想為指導,充分利用現代科技,發揮友好、和諧的交互作用,更好的滿足消費者要求難忘、非我莫屬,不可復制、不可轉讓、轉瞬即逝、美好的旅游體驗的愿望。
摘要闡述旅游用品的概念、分類及主要旅游用品的設計要求,對目前旅游市場的相關數據進行分析,指出“旅游用品”的設計制造是目前市場的一個新的商機。
概述
旅游的意義野外旅游活動是指人們積極意義上,以自然考察、野外旅游、登山探險等形式為特征的各種戶外活動。其目的有生產性的野外作業、科學考察和生活性的休閑旅游、登山探險等。在現代生活中,由于生存發展的驅使,人們總是在為生計而忙碌,快節奏高效率的現代生活使人的神經及生活高度緊張。人們渴望一種徹底的身心放松,保持一種健康的心理狀況,最好的方式就是回到大自然中去感受。野外旅游不僅可到大自然中體驗各種享受,而且還能增長見識、豐富我們的生活閱歷。旅游及旅游用品分類外出旅游,逐步成為一種新的生活時尚。人們外出旅游的方式非常多,但主要有自助旅行、隨團旅游、自駕車旅行,還有騎自行車旅游、徒走背包旅游、野營、探險考察旅行等等。旅游用品基本可分為普通旅游用品和旅游禮品、工藝品、土特產品等。“普通旅游用品”主要是指在旅游時必備的生活、記錄、娛樂、安全等方面的物品。而“旅游禮品、工藝品、土特產品”主要集中在一些城市或旅游景點的商店中,為“到此一游”的紀念品或饋贈給家人、親友的物品。一位從事現代禮品貿易的業內人士說,現代禮品其實是一個比較寬泛的概念,所涉及的行業也比較多,分類比較繁雜,包括電子禮品、紀念品、辦公禮品、節日禮品、收藏品、工藝品、皮具禮品、家居禮品、模型等。中國旅游用品的市場前景廣闊雖然中國消費者在單次旅游總花費上略低于日本,位居全球第二,但在購物上的支出卻已經位居第一位。對于世界旅游業來說,中國是一論文格式個巨大的市場。目前,全世界有個國家和地區成為中國的旅游目的地。由于中國旅游用品企業在國際產業鏈條中仍然處在比較“低端”的位置,自身的研發能力、設計能力已成為行業發展瓶頸,如何改變這種現狀,使中國禮品企業實現由中國“制造”到中國“創造”的擅變,走上品牌化發展,將是中國禮品企業、設計者應該解決的根本問題。對旅游的方式和分類等方面的分析了解,可讓我們在旅游用品設計的使用及功能要求上做到有的放矢,避免設計的盲目性。
旅游用品的基本設計要求
旅游用品設計的基本要求睡袋。面料是尼龍,內襯是棉布或滌棉,填充料為中空棉等人造棉、棉花、羽絨等。睡袋的設計原則一般是防火、防潮、衛生、保溫、蓬松等。帳篷。裝人背包,人走家搬,到達營地,人至家安,十分方便。因此,帳篷的設計就要注意拆卸簡單、使用方便、材料要結實等。旅游服飾。在材料上強調耐磨、防剮,外裝用丙稀酸處理的面料用以防水,內裝要注意吸汗、保溫等。在設計上要注意寬松,利于運動,褲腳設防蟲收口,有的款式褲腿設計在兩側裝通底拉鏈,便于在戶外穿脫。旅游爐具。其設計要求是便于攜帶、火力猛、操作方便、使用安全等。多功能探險手表。多功能探險手表是可靠的高精密的電子儀器,是為探險與戶外運動設計的,小型化的設計可減輕重量,其顯示屏要求在任何條件下均可清晰閱讀。其組合功能可有時間、海拔儀、氣壓計、電子羅盤、計時器等。旅游包,亦可稱野營背包。由于它結構合理,裝物方便,背著舒適輕松,利于長途跋涉而受到許多人的喜愛。從事戶外活動的人基本都選此類背包裝載隨行物口口口。旅游用品設計標準一般旅游用品的設計標準要求為創意新穎,技藝或品種獨創,易被旅游者接受,時尚性強主題突出,有豐富的文化內涵,反映景區點的特點環境與風貌,有特定的紀念意義,易于收藏,保留價值高有一定的實用價值,包裝美觀,色彩應用合理,便于攜帶工藝精良,用材合理,注重環保設計作品對市場須有正確的分析成品設計應考慮系列性。在以上諸多因素中,設計最關鍵的是應考慮旅游用品的“文化內涵”。一個精明的商人全部買下了一堆“垃圾”—拆除的“柏林墻”,當作“紀念品”出售,因為它是“柏林墻”的垃圾,因此成了“搶手貨”而一賣而空。因此,旅游紀念品的設計就應該重點考慮其是否能和當地的“歷史文化”發生關聯上。目前,中國的第二次載人航天器的升空、“神州六號”的順利返回,是每一個中國人引以自豪的盛事,圍繞“神六”的紀念品,如果只有一件模型擺放出來,現對于航天業來說,相關紀念品的開發就太落后了。
旅游用品市場流行趨勢
追求時尚頂級設計師的亮麗色彩目前很多公司在設計上擯棄了行李包一貫呆板的黑色,而添加了亮麗叛逆、奪人眼目的色彩如南瓜黃、茄紫、欽金色和藍迷彩,還應用一些時尚面料,諸如微紡仿羊皮、水磨棉帆布和微紡抓毛絨等新式的布料和材質,一些產品還使用了極具異國風情的材料,箱包襯里也同樣用亮閃閃的金屬零件武裝起來。所有這些產品不僅惹人注目,而且極富個性化。講究外觀人性化設計使出行更簡單目前許多旅游用品引進了輕便的結構,使得提包更容易使用,但同時仍然和結實的箱包一樣耐用。有些新款設計添置了用于放洗漱用品、化妝品和鞋子等女性必需品的內袋,從而使她們的旅途更加方便。對人性化設計的需求仍然持續。新推出的提手設計可以調整為左右手適用新款的滑輪滿足了箱包度的旋轉,并且加人了防震系統市場上最引人注目的產品還有安裝在滑輪上打開可成為座椅的帶鎖包可附貼在盟洗室鏡子上使牙刷遠離細菌的牙刷架,以及帶鎖的簡易安全行李包,可讓旅游者放心游泳或小憩另一款新產品是“行李蹤跡牌”,可讓主人和丟失的行李快速團圓。強化功能滿足經常出游的市場要求目前市場上還推出了為青少年或攜帶幼子的父母專門設計的產品,甚至還有為離家上學或去留學者專用的產品,幾家背收稿日期一卜包制造公司還將雙肩背帶和背部襯墊都設計得更柔軟,增加了產品的舒適度。在兒童安全的措施方面,推出了兒童從家長身邊走開時的自動報警裝置和加人了能鎖緊電腦和其他貴重物品的襯布鋼制設施。另外,還設計了多功能多內袋的箱包工,帶輪背包配有一個可拆分的底部,可以把鞋子或臟衣服和其他行李分開裝,閑置不用時卷起來,立在墻角。還有一家旅游用品公司新生產的旅游襪子,可以把身份證、護照、現金和鑰匙巧妙地隱藏起來,放心攜帶。超級秘書網
旅游用品市場大有可為
假日旅游收入可觀在年月日,由全國假日旅游部際協調會議辦公室的年“五一”黃金周旅游統計報告》中對全國個省、自治區、直轄市內“五一”黃金周的接待規模和效益進行了統計調查顯示年“五一”黃金周期間,全國共接待旅游者億人次,比年“五一”黃金周增長實現旅游收人億元,比上年同期增長旅游者人均花費支出元。戶外用品非常熱銷隨著“假日經濟”的進一步發展,全國戶外用品店的銷售特別在假前非常熱銷。據有論文格式關報道,快干褲、登山鞋、帳篷之類頗受歡迎,戶外用品一直在升溫,購買者增加很快。每到黃金周前,戶外用品就特別好銷,消費群主要集中在歲左右的年輕人。只要留意街頭,身著戶外運動風格服飾的年輕人越來越多,為便于野外尋救,鮮艷的色彩成為戶外服裝的醒目風格,快干排汗的輕薄恤襯衣、褲子只需幾分鐘即晾干、面料防水透氣的鞋子細分為登山、徒步等類型,其他如水壺、腰袋、眼鏡、頭巾、手套、帽子、頭燈、火機等無不有著流行式樣,可以將你從頭武裝到腳,成為現代愛好運動時尚人士。總之,旅游市場的前景在目前國內各因素的催升下越來越好,旅游用品設計制造市場的開發前景確實大有可為。
關鍵詞:河南文化;創意旅游產品;設計開發
中圖分類號:J022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5-5312(2010)17-0113-02
一、創意旅游產品概念
(一)旅游產品
旅游產品,廣義上是指滿足旅游者的旅游需求而提供的具有使用價值和價值的有形旅游勞動物品和無形的服務的總和。狹義上是指旅游者在旅游活動過程中所購買的以物質形態存在的商品。大致可分為工藝美術品、文物及仿制品、風味土特產、旅游日用品等。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在旅游消費結構中購物所占比重越來越大,旅游產品在旅游業中的地位和作用也越來越重要。
旅游產品是指在旅游市場上由旅游經營者向旅游者提供的滿足其一次旅游活動所需各種物品和服務的總和。通常包括旅游資源、旅游設施、旅游紀念品及旅游服務等,與一般產品不同的是對于旅游者購買的是主要以服務形式表現的無形資產。
(二)創意旅游產品
本論文所研究的創意旅游產品不同于一般的旅游服務商品和旅游紀念品,它是文化創意產業與旅游產業結合的產物,是旅游獨特文化的載體,具有文化含量高,創新性強,有紀念意義等特點。創意旅游產品不僅僅局限在看得見的商品,而是包含諸如有關旅游的創意概念、創意影視動畫、創意文學作品、創意商品紀念品、創意體驗等等。
二、河南創意旅游產品開發的可行性
河南省地處中原,歷史悠久,物產豐富,其中可供開發的旅游產品資源較多,門類廣,四大懷藥、洛陽牡丹、開封、信陽毛尖、杜康酒、道口燒雞、洛陽唐三彩、禹州鈞瓷、南陽玉器、汴繡等都可作為設計創意旅游產品的設計符號來使用。
河南創意旅游產品的種類包含文化典故、主題公園、輿論傳說、影視作品、動漫游戲、文學作品、旅游服務產品、旅游紀念品設計、旅游食品等。
河南創意旅游產品開發設計必須戰略性的考慮事業發展的長久性與時效性。按照經濟規律正確地引導市場和良性的培育市場,理解旅游者的消費心理,針對性地開發創意旅游產品,將創意旅游產品納入為景區的一部分,真正成為河南旅游的形象代言物。發展創意旅游產品,一個有效地途徑就是使旅游產品產業與地方經濟產業鏈結合起來,盡量利用地方資源,包括文化資源、人力資源、材料資源、生產資源。將代表河南地域文化的設計符號,融入新開發的產品設計之中。
三、河南創意旅游產品的設計方法
(一)以創意產業的發展為基礎
做好河南創意旅游產品開發首先要拓展創意產業視野。創意產業的發展同高度信息化、知識化、全球化和生態化的時代條件密切關聯。因此,不能把創意產業僅僅理解為廣告、設計、動漫等一類的文化產業,也不能把它看成依附于制造業的邊緣服務業。它是一種提供獨創性智慧產品和服務并以此牽動各行各業的新型產業,是一種引領社會各個行業的功能性行業。其次要明確河南創意產業的發展重點。高新技術成果與創意產業結合,提高創意產品生產和創意服務手段的科技含量,用高新技術改造傳統產業,提高創意產品的附加值和科技含量,大力發展與高新技術密切結合的新興創意產業,開發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高科技創意產品,使河南的創意產業在開發、制作、傳播等各個環節上具有發展優勢。
加快支撐現代文化產業發展的科技創新平臺建立。以數字廣播影視、數字報刊、數字文化、數字圖書館、數字博物館、游戲娛樂以及數字音像資料等數字內容整合為核心,建設支撐現代創意產業發展的科技創新平臺。
創意產業的關鍵是人才。根據國外發達國家發展創意產業的經驗,創意產業人才既包括產業鏈上游的各類設計師、工藝美術家、畫家以及為制造業服務的工程技術和研究開發人員,也包括產業鏈下游的擅長把創意產業化的經營管理人才和為創意產業服務的法律、專利、金融人才。把這些人才吸引聚集并使用起來,才能保證河南創意產業的發展。
以園(區)為依托營造創意產業發展小氣候。發展創意產業需要較好的經濟、社會、科技、文化發展基礎,需要有較高文化科技素質的人群結構。加強創意產業的園(區)建設,以此為依托推進創意產業發展是一種必然選擇。創意產業策源地英國的菲爾德音樂小區、曼徹斯特的創意小區都是成功的范例。北京、上海的創意產業發展也是采用創意園區的形式并取得良好效果。河南發展創意產業也應借鑒這樣的發展形式,關鍵是選擇好試點園(區),然后以點帶面取得更多收效。
(二)挖掘地方文化典故、傳統
對于大多數到河南旅游的游客來說,欣賞自然美景的同時感受河南地方的文化典故、傳說、傳統文化,是河南旅游的最大吸引力。所以是否能把這些文化典故、傳說很好的挖掘出來,是否能把這種獨特的中原文化融入到旅游項目和旅游產品當中,對河南的創意旅游產品開發就尤為關鍵。
河南擁有悠久的歷史,鄭州、開封、洛陽、安陽等城市都有自己的特色。誠然每個城市都有自己的特色,但是就挖掘傳統文化來說,在創意旅游產品開發方面卻有些相同的辦法。比如我們演繹其中的現代與傳統對城市人們生活的影響,我們可以通過現代的方式表現古代的人在城市之中的傳統生活,也可以用現代的方式表現生活在現代城市中的傳統生活等等,在現代城市之中我們保留傳統,不斷演變傳統,形成具有傳統的現代化,并形成我們獨特文化的表現。例如體現一些中原文化的精神,讓游客感受到中原文化的真正意義。比如參與一些祭祖活動、民俗生活等等,配套相關的旅游產品,也一定能夠喚起游客心中對中原文化喜愛的共鳴。河南創意旅游產品的研發,要充分利用好豐富的傳統文化的優勢,要充分從傳統文化中獲取力量。河南傳統文化資源豐富,提煉出屬于自己當地特色的文化特征,發展屬于自己獨有的傳統文化,才能使創意旅游產品變得厚重有內涵,才能使創意旅游產品地域性豐富。
努力突出河南地區旅游產品的特色和地位。特色是旅游紀念品的靈魂。一是因為它具有紀念價值,另一個原因是因為它具有旅游地特色。外國旅游者來中國不會購買其他國家風格的旅游產品,而是專門購買濃郁的中國特色的商品。所以,特色是旅游地的魅力所在。具有旅游地特色的旅游產品,有較強的象征意義,可以引發旅游者強烈的購買欲望。因此,旅游產品開發者要充分利用自己地域文化的特性和壟斷性,注意突出自己產品的文化特征,使旅游產品具有自己地域的文化內涵和烙印。在了解市場競爭狀況的前提下,注意產品品種和檔次的更新,讓自己的產品在自己市場上占據優勢,讓市場上自己的產品為自己地區做廣告。這樣,既突出了自己地區的文化特征和旅游產品的特點,又節省了旅游者的游覽時間。
創意旅游產品體現的是旅游地的文化特色,感覺或形象的組合是設計者在信息接受者的大腦中進行的有關旅游景區信息的再構筑活動。創意旅游產品的設計要針對旅游景區文化特征的設計,也就是將地域性的表象,以物質的、審美的夸張的方式向世人展現它的地域風采。河南是非物質文化資源大省,擁有眾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加強對河南非物質文化遺產開發利用的整體設計。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開發利用必須與旅游結合起來。因此,開發河南創意旅游產品,必須打好“文化特色牌”,未來河南創意旅游產品的最大潛力,是悠久豐富的文化資源。
(三)根據主題確定不同的設計手法,因事而異
創意旅游產品根據它的主題確定設計手法,創意旅游產品重在體現不同層次的旅游地的旅游形象,進而實現紀念和宣傳的功能。突出創意旅游產品的創新性、紀念性、藝術性、實用性及輕便性等特點。
旅游產品要占有一定的市場份額,保持可持續發展的生命力,注重設計創作是最好的選擇。創意旅游產品的設計師是多元化的,包括造型設計、材料、制作工藝、加工手段及營銷方式。創意旅游產品同時也是創意產品,同樣追求新穎強烈的視覺效果。
對現有產品進行優化設計,把熟悉的東西當成未知的領域再度開發也同樣具有創造性。改良的基礎是發現原有產品的設計方面存在的缺陷,做以一定改造,節省設計成本。河南旅游市場有一些產品稍加改造就是很好的創意旅游產品改良還可以對材料和工藝流程做修正以降低成本,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有些創意旅游產品可以改變生產方式,將旅游者作為生產加工的直接參與者,在互動體驗中完成。好的改良設計可以改變原有產品的命運。
(四)改造傳統的工藝水平
河南工藝性的旅游產品存在諸多問題。缺乏包裝化觀念、包裝粗劣、或無包裝、規格不統一、缺乏介紹性文字等。比如河南淮陽的泥泥狗,造型古樸雅致,風格渾厚自然,不施雕鑿,工藝精美。它們用膠泥捏制而成,多以奇禽怪獸為題材,種類繁多,極富神話色彩。但其材料特性決定了其易損傷的弱點,包裝設計應該基于可靠性、安全性的原則,對具體產品進行合理化、個性化和藝術化的實現。例如,泥泥狗的包裝應該提煉其造型特征或色彩特征作為包裝圖案參考;在包裝盒上附有泥泥狗的來歷以及對泥泥狗工藝品的保護措施;對泥泥狗進行整體包裝化,而不是僅僅對高檔旅游紀念品進行包裝設計,但高、中、低檔產品的包裝在風格和材料上應有區分。內包裝材料可以采用錦緞、藍印花布、牛皮紙、稻草等。同樣,河南浚縣的泥咕咕也是彩繪的泥玩具,它以黑色為底色,然后在底色上用自制的毛筆點畫出各種花樣,造型古樸稚拙,色彩對比強烈。如果對泥咕咕增加新的功能,借鑒日本的招財貓的開發途徑,用傳統造型將其制成小擺件、手機掛繩、小掛件等等。
在材料、工藝和形態上加以創新,設計出仍然具有傳統功能的旅游產品。根據現代玩具,玩偶的特征,可以將新的材料工藝應用于泥泥狗、泥咕咕的制作上。用軟陶或者橡膠,樹脂,硅膠等化學合成材料替代膠泥。新材料較傳統泥料具有輕便、不易損傷、便于清洗等特點,更適合陳列或把玩。它們的形象也可以借鑒現代玩具的形態,重新進行提煉、夸張和變形,使其符合現代玩偶的審美特征。在傳統題材的基礎之上進行全新設計。借用能表現傳統的形態、顏色或圖案,進行形式和功能的創新,隨之加工工藝和包裝也會更新。例如,借用“方城石猴”形象,采用木料、塑料或布料,應用現代化的加工工藝,將其制成家居飾品、抱枕、香皂等日常用品。
[關鍵詞] 體驗營銷 旅游業 目標市場 主題設計
隨著體驗經濟時代的到來,人們的需求層次在提升,越來越多的消費者已不再滿足于旅行社提供的單一的標準化的旅游產品或是隨團隊出游,因為這些都滿足不了消費者個性化的需求。而對于那種上車睡覺、下車看廟、到了景點就拍照的旅游模式,也越來越不能適應人們對于旅游產品所期望的對文化、生活、歷史、獵奇等的體驗。
旅游服務的本質是為旅游者提供一種或多種經歷和體驗,可以說體驗與旅游有著直接的天然的聯系,旅游者花費時間、金錢和精力,想換得的就是一種不同于慣常生活的新鮮體驗。那么,旅游者在消費一項旅游服務時,他的主觀感受與反應就顯得尤為重要,這正是旅游企業實施營銷的中心關注點,也是旅游產品的實際魅力所在。因此,在旅游產業經營中引入體驗營銷的理念,實施體驗式營銷,對于提升旅游業的經營質量和經濟效益,促進旅游業的更好發展有著重要意義。
一、體驗營銷的含義及構成
菲利普?科特勒把人類的消費行為分為三個階段:量的滿足、質的滿足和感性滿足。在感性滿足階段,消費者看重的不是產品數量和質量,而是為了一種感情上的渴望而追求商品與理想自我概念的吻合。對消費者這一消費特征的認識,使體驗經濟應運而生。托夫勒早在1970年就預言:“服務經濟的下一步是走向體驗經濟,商家將靠這種體驗服務取勝”。
從心理學和經濟學來理解體驗,體驗在本質上是基于生理反應的一種現象,是一種個性化需求,是一個人達到情緒、體力、智力甚至是精神的某一特定水平時,他意識中所產生的美好感覺。與產品和服務能夠提供給顧客問題解決方案不同,體驗不能給顧客留下任何有形的東西,卻能在顧客腦海里留下抹不去的美好記憶。體驗營銷正是基于這一理念而提出的新型營銷方法。與產品營銷、服務營銷相比,體驗營銷以向顧客提供有價值的體驗為宗旨,力圖通過滿足顧客的體驗需要而達到吸引和保留顧客、獲取利潤的目的。
伯恩德?施密特博士從構成要素的角度提示了體驗營銷的內涵,體驗營銷由設施、產品、服務和互動體驗過程四個要素所構成。設施又稱“體驗景觀”,是體驗發生的人與顧客互動活動的物理環境,為整個體驗設定基調,影響體驗提供過程。產品可以創造一種感官體驗,增加客戶與其相互交流的感覺。服務體驗表現由許多細節事例而成,服務的許多要素發生于后臺而不為顧客所知,或被前臺表現所掩蓋。互動體驗過程是指為提品、服務和商業體驗而從事的一系列活動,是顧客與品牌的相互作用過程。體驗營銷的四個構成要素在顧客體驗的形成過程中扮演重要角色,共同營造顧客體驗。因產品、服務和行業性質的不同,四種要素對體驗效果的貢獻程度存在一定差異。
二、體驗營銷對于發展旅游業的必要性分析
1.由旅游業的性質決定的
旅游產品的生產與消費是同時進行的,這就意味著游客必須參與旅游產品的生產過程,這正好符合了體驗營銷與消費者互動的特征。旅游的實質就是一種異地體驗,它是游客在旅游過程中一種或多種體驗組合起來所形成的完整經歷。這些體驗包括娛樂體驗、審美體驗、教育體驗和逃避現實體驗等。旅游活動的開展本身也就是旅游資源及旅游工作人員(同時他們也在充當營銷者)同旅游者相互作用的過程。旅游企業就應該好好利用這種相互作用,讓游客充分參與其中,享受旅游體驗的樂趣。
2.有利于提高游客滿意度,帶來顧客忠誠
一般來說,消費者在消費過程中主要追求產品或服務的實際效用和心理價值,要使顧客滿意主要是靠產品或服務的實際效用,但要給其更高層次的滿足甚至是驚喜,則更多地要考慮如何提高產品或服務的心理價值。旅游產品的心理價值是和體驗密切相關的。旅游體驗來自于旅游活動對內心思想的觸動,它所帶來的感觀、情感和文化價值,將同旅游產品和旅游服務共同構成旅游價值。
旅游產品的無形性決定了游客在購買之前難以比較旅游產品的性價比,難以理解消費,游客大多只能根據自己的感性判斷來選擇旅游產品,這就使關注到顧客感性消費的體驗營銷有了用武之地。在一個合理的價格水平上,那些能夠較好滿足旅游者的體驗需求的企業將更能贏得顧客的青睞。精明的旅游消費者一旦發現哪家旅游企業能提供所需的體驗時,就會持續購買,這樣他們就省去了尋求新的旅游企業的成本和風險。這種購買活動簡化降低了旅游消費者的交易成本,使供需雙方實現雙贏。
3.有利于旅游企業找準產品定位,開展差異化經營
大眾旅游時代的旅游產品往往具有均質、標準化、容易仿制等特點,因為缺乏核心競爭力而導致以降價為特征的激烈的市場競爭。然而,與工業產品不同的是,旅游企業進行成本控制的后果,往往導致產品質量以更快的速度下滑。這也就是旅游市場上出現越來越多的散客自助旅游的原因,這種現象在某種程度上正是對大眾旅游弊端的一種逆反。旅行社產品類型與服務的提供方式必須適應不同的消費人群的消費需求。而體驗營銷就是針對不同的消費群體、不同層次的消費需求,結合旅游景區的自然及人文特色,進行差異化、個性化設計,為顧客創造獨特的體驗,從而提升其核心競爭力。
如深圳國旅新景界俱樂部推出的“旅游+交友”模式的“深圳情旅”主題旅游活動。在游覽秀美風光的輕松氛圍中,通過“陶藝制作”、“看家廚藝大賽”、“竹筏山歌對唱”、“榕樹下面拋繡球”等讓人興致盎然的一連串體驗活動,成功開發出單身旅游市場的新天地。事實證明,“量身打造”的個性化獨特體驗型產品,可以開辟新的市場,創造發展契機。
三、開展體驗營銷,促進旅游業發展中值得注意的問題
1.細分市場,鎖定目標消費群體
旅游企業要想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生存并發展下去,就必須要找準自己的市場定位,要在對旅游市場上的消費群體進行細分后,選擇適合的目標市場開展營銷活動。旅游市場的細分就是旅游企業根據游客之間不同的旅游需求,將市場劃分為若干分市場,其細分的標準主要有以下一些:
(1)人口特點。包括年齡、性別、職業、受教育程度、家庭結構、社會階層、背景文化、國籍、等細分因素。
(2)地理環境。包括地區、氣候、環境、人口密度和城市大小等。
(3)心理因素。包括生活方式、性格、習慣、價值觀念等。
(4)購買行為因素。包括動機、目的、追求的利益、購買時間、購買方式、購買數量、購買頻率、價格敏感度和廣告敏感度等。
2.進行充分的旅游體驗調查
旅游企業在開展體驗營銷前,需對自己的目標旅游市場進行有針對性的調查。主要是了解旅游市場的機會、威脅,分析旅游體驗的需求狀況,了解競爭者的情況等。具體而言應包括以下幾個方面內容:
(1)旅游消費新的需求趨勢。
(2)目標客源市場社會和經濟因素的變化對旅游成長性的影響。
(3)目標市場旅游消費者的出游意愿、動機和旅游線路選擇變化的趨勢分析。
(4)游客選擇旅行社時考慮的主要因素。
(5)旅行社服務的滿意度。
(6)景區在客源市場的形象。
(7)新的旅游產品的概念測試。
(8)新的旅游產品要素分析。
除此以外,企業還要深入了解目標市場上現實及潛在的旅游消費者的生活方式、社會特性、價值觀、情感世界以及他們對顏色、圖案、口味、音樂等的偏好。對于企業自身狀況、所擁有的資源等也要進行分析,以判斷能否提供旅游體驗的所有要素。
3.獨特而和諧的體驗主題設計
體驗的基礎是主題,好的主題設計是邁向體驗營銷成功之路的最核心環節。體驗主題不一定是企業經營使命的簡單重復,但它應該作為體驗設計的指導性綱領,將企業的各種活動和產品有機地結合在一起(范秀成,2001)。旅游體驗的主題必須要對游客產生強大的吸引力,這是游客出游的動力源泉。
主題的確定是營銷是否成功的關鍵一步,因此在設計主題時要注意以下幾點:第一,體驗主題必須是根據對目標顧客群的體驗調查,從目標顧客的心理需求和欲望出發來確定的,它的本質是針對某一個目標市場,突出文化內涵,并以高度形象化的語言加以概括,以最終形成旅游品牌。如“尋源香格里拉”這一主題,針對的是探險旅游市場,以回歸都市人心中最美、最真、最和諧關愛的理想國度香格里拉為深層內涵,廣告詞“深呼吸一次,足足回味一輩子”也很好地體現出這一特色,抓住了消費者的心理和個性特征,避免了與周邊鄰近地區同類旅游目的地的雷同;
第二,構成主題的各種要素必須和諧。主題是通過一系列的印象組合起來影響個人的行為來實現的,游客的印象就是旅游體驗的結果。在旅游服務中,服務人員、設施、服務場景、互動過程等,都要以體驗主題為中心。從心理學角度看,新奇、動感、觸摸、品嘗、優雅的音樂及和諧的色彩等都有利于加深顧客的印象。主題的開發可以根據這些要素巧妙加以運用。打造韻味十足的體驗主題有賴于各種精心設計的要素的有機匹配,只有把這些要素恰到好處地組合起來,才有利于加深游客體驗并突出主題。
4.通過正面線索塑造印象,并消除負面的線索
為讓游客可以明確感知體驗的主題,企業還需要圍繞這一主題制造一系列線索,將空間、時間和事物協調成一個不可分割的整體。游客的體驗是完整的,包含了空間、時間和事物的整合,因此要做到讓游客“在適當的地方、適當的時間做適當的事”。例如河南開封的清明上河園的宋文化主題公園就是以宋文化為主題,通過穿宋服、使用宋代的貨幣、吃宋代小吃等活動,讓人體驗《清明上河圖》中所描繪的那個繁華的汴梁的宋代生活,整個園區都以營造宋代的生活氛圍為核心,各個環節絲絲相扣,讓人流連忘返。因此,旅游體驗的主題必須根據景區的特性,尋找相關聯的線索,并根據不同時間游客的心理氛圍來推出,才能真正有吸引力。
由于體驗營銷是通過人為的設計來給消費者提供體驗環境的,因此,實際的旅游環境中難免會存在一些不滿足主題要求的負面線索,這些負面線索會對游客的體驗產生消極的影響,削弱正面線索的創造的主題環境。例如清明上河園中穿著古裝的服務人員像現代人一樣和游客交談或是穿著卡通服裝的演員和游客像日常一樣說話,“異度空間”里跑出來制造氣氛裝神扮鬼的演員被游客抓住,這些都無疑會減少體驗的力度。因此,營銷人員必須注意盡可能避免或剔除那些負面線索,為游客創造更為完整的體驗環境。
5.充分利用旅游紀念品,將個人體驗社會化
人們到一個地方旅游,通常會想購買一些旅游紀念品以示紀念,如明信片、工藝品等。旅游紀念品的價格雖然比不具紀念價值的相同產品高出很多,但因為其具有回憶體驗的價值,所以消費者還是有較強的購買愿望。而購買紀念品后的做法通常有兩種:一是珍藏,二是送人。珍藏紀念品的人往往把這些紀念品看作是他們寶貴的個人財富的一部分,一次難以忘懷的體驗的紀念。他們中的很多人會向別人炫耀自己的體驗、講述自己的體驗。而把紀念品作為禮物贈送給他人的游客即使不主動講述旅游中的所見所聞,也會被受贈者問及。因此,旅游紀念品又是一種使個人的體驗社會化的方法,旅游企業要重視紀念品的設計。旅游紀念品是旅游者完整體驗的一個不可或缺的部分,是旅游業發展的生力軍,它的開發要承載當地的歷史文化內涵,具有一定的藝術價值,代表一定的民族、民俗特色。
參考文獻:
[1]丁新軍高興:從體驗營銷視角探索旅游體驗設計與開發.河池學院學報,第26卷第2期
[2]秦立公:基于P?S?T分析的柳州旅游4C?D營銷策略研究.廣西工學院學報,第12卷第2期
[3]熊元斌王娟:旅游服務的體驗營銷研究.商業經濟與管理,2005年第9期
[4]陳何輝:旅游業對我國經濟的影響及加入WTO后應對策略(碩士論文).江西財經大學,2003年9月
[5]史本林:旅游營銷策略管窺.廣西民族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27卷第5期
[關鍵詞]旅游商品;概念性定義;研究綜述;研究框架
[中圖分類號]F59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5006(2017)05-0116-11
Doi: 10.3969/j.issn.1002-5006.2017.05.016
引言
近年來,隨著中國游客在境內外購物消費逐年遞增,相關的現象受到了廣泛的關注。但與之不相稱的是,關于旅游商品的研究成果卻不多,這種研究的停滯,主要源自國內學者們對于旅游商品的概念還未達成共識,旅游商品的概念邊界比較模糊,雖然出版了近十本旅游商品相關的教材,但仍存在幾個相關概念混用的現象[1]。在旅游研究中,存在一些來自經驗生活的概念,往往難以進行統一的定義,從最為核心的概念“旅游(tourism)[2]”,到旅游研究中的一些常用概念如“旅游者(tourist)[3]”“旅游吸引物(tourism attraction)[4]”等,都難以找到一個統一的概念性定義,學者們則常常會從不同的角度對其概念進行討論,這些不同的角度也有利于對概念本身的理解以及解釋不同的現象。在國內,一方面,由于對“旅游商品”的關注較少,所以概念的混淆尚未引起重視,但由于概念上缺乏共識,不僅給旅游商品的研究造成了諸多的不便;另一方面,“旅游商品”術語應用的個人化,還會導致研究成果難以對話,難以形成知識的積累。因此,厘清“旅游商品”概念上的分歧顯得極為必要。
在旅游產業中,旅游商品是旅游六要素中“購”的重要環節,旅游商品的消費是旅游總消費中重要的一部分,旅游商品的發展也是旅游產業發展的關鍵要素之一[5]。由于旅游商品的消費主要為彈性消費,所以促進旅游商品消費可以成為旅游經濟新的增長點,也是增加旅游地社區居民收入的重要手段。同時,在理論研究中,旅游商品則是旅游學獨有的研究對象之一,與其相關的現象和規律是旅游研究中不可或缺的內容。因此,討論并厘清旅游商品的概念具有現實與理論雙重意義,不僅有助于將此前模糊的、不精確的概念明確化,還可以明晰旅游商品概念的應用,加深與之相關現象的理解。
1 概念的共識與分歧
從國外研究梳理可以看出,與旅游商品對應的研究往往被分為兩個重要的議題,分別是旅游者藝術(tourist arts)與旅游紀念品(souvenirs),前者主要研究與旅游目的地居民相關的旅游商品,后者則是與旅游者相關的旅游商品。而由于國內術語應用的重合,便常常出現混淆。國內的學者們往往通過直接整理國內相關學術論文與旅游專著中對旅游商品概念性定義,將其列舉、梳理、比較,來認識概念之間的共識和分歧,進而總結得出旅游商品的定義。通過這種方式得出的共識有兩點:第一,購買行為的異地性;第二,商品的屬性有別于服務產品,具有有形性,且這種實物的所有權可以在購買過程中發生轉移。分歧則基本有三點:第一,對旅游商品、旅游產品、旅游購物品、旅游紀念品各術語的定義及其適用的爭議;第二,對旅游商品所對應的購買行為的發生時間和空間界定的爭議;第三,旅游商品與一般商品的區別的爭議[1, 6-9]。但這種通過列舉總結的方式界定出的概念由于在列舉概念時脫離了語境與具體研究問題,雖然能在總結中達成部分共識,但分歧依然存在,難以在之后概念的應用上給予指導。對于現存的三點分歧,可以進一步做以下的辨析。
對于第一點分歧,由于許多學者在研究時缺乏共同的語境,存在同一個術語聯接了不同的定義,或同一個定義下有不同的術語的情況。這種情況也存在于旅游產品、旅游商品、旅游購物品和旅游紀念品這幾個語意相近的術語中,因此容易產生概念的分歧,以下總結了這幾個術語較為常用的用法:首先,從旅游者維度出發,一般認為旅游購物品與旅游商品(tourism commodity)1是等同的概念,旅游購物品所代表的是旅游者購物行為的對象,即是旅游商品的另外一種說法[10]。第二,對于旅游產品與旅游商品之間,旅游產品(tourism product)指的是旅游產業生產的所有商品[11],其概念內涵包括旅游產業中有形的商品以及無形的服務,而旅游商品指的是可流通的有形商品[7, 12-14]。第三,旅游紀念品(souvenir)的概念在國內外定義有略微差異,國內學者基本將旅游紀念品作為旅游商品的某一種品類[1, 15],而國外研究中旅游紀念品具有兩層含義,除了將其定義為一種旅游者的商品(tourist commodity)外,旅游紀念品還被定義為是某種事件或者經驗的象征性的紀念物,可以提醒旅游者記住那段不同于日常生活的旅游經歷[16-17]。它與商品存在交集,但不具有包含關系,它也可以是一些具有紀念功能的非商品類的物品。
在科學研究中,對概念的詳述依賴于概念性定義(也被稱為名義定義)和技術性定義(也被稱為操作定義)。概念性定義是指某個術語被賦予的意義,而技術性定義明確、精確地規定了如何測量一個概念[18]128。以上對旅游商品相關概念的辨析主要是概念性定x上的分歧,主要代表了有關如何使用這些特定術語的某種共識或者慣例。在此共識之下的約定俗成將有益于研究成果間的交流。
對于第二點分歧,旅游商品所對應的購買行為發生的時間和空間界定的爭議屬于技術性定義的分歧,這種分歧的產生源自對資料收集的要求,這種操作使得概念在具體研究過程中盡可能的清晰,一定程度來說差異是不可避免的。雖然這些技術性定義存在差異,或者不同學者對技術性定義有異議,但并不影響概念的一致性,因為這些技術性定義是清晰的,可以明確地解釋結論。由于技術性定義主要是用來服務于具體的研究或統計,所以脫離具體的研究問題來討論這些技術性定義上的分歧則并沒有太大的意義。如單純討論旅游商品是否應該包括旅行前為旅游所購買的商品并沒有太大的意義,而在討論旅游消費統計的問題時,在操作上便可以包括旅游前購買的為旅游所準備的商品,但在討論旅游購物動機的問題時,在操作上則不包括旅游前所準備的商品。
經過這幾年旅游學術界的討論,大多數學者已認同“一個現象的本質應由其概念性定義而非技術性定義所界定”的觀點[19],而且,將技術性定義的結果變果為因地討論概念性定義,也是造成旅游概念長久以來混亂的原因[20],所以對于旅游商品概念的討論主要應該放在其概念性定義的共識。
對于第三點分歧,旅游商品概念被建構的主要目的是為了實現對相應現象和經驗更有效的概括。因此,“旅游商品”與“一般商品”的區分,也是旅游商品概念被建構的主要意義。對于一個商品來說,一個完整的過程包括從規劃開發、生產、流通、消費到廢棄[21]10。由此可以得出旅游商品概念的三個不同的維度,這些維度指的是旅游商品概念的一個可以指明的方向[18]125。第一是需求者維度,因為旅游情境與日常情境的不同,導致了旅游者會在旅游情境中表現出與普通人日常購物不同的行為特征,因此所需求的商品會與一般商品有差別。第二是供給者維度,因為旅游生產系統[22]中的商業或公共機構,通過賦予一般商品“旅游”的意義來實現商品的價值,因此所供應的商品會與一般商品有所差別。第三是商品流通維度,一般商品從生產領域向消費領域轉移,是由無數個流通主體的共同行為來完成[23]65,旅游市場較之一般市場存在特殊性,因此所流通的商品會與一般商品有所差別。
當前,對旅游商品概念的討論主要基于旅游者維度對旅游商品進行定義,但僅從這個維度進行定義是不完全的。為了進一步厘清旅游商品的概念,本文將通過對旅游商品相關文獻進行綜述,梳理旅游商品在不同研究中的含義與應用,進而總結旅游商品的不同概念性定義。從以上分析來看,旅游商品存在需求者、供給者與商品流通三個不同的視角,以下主要通過對這三個視角對旅游商品的研究內容進行梳理,以展現旅游商品概念的含義及應用上的差異。
2 概念討論
2.1 需求者維度
從需求者維度出發,旅游商品是旅游者購買的商品。在這個維度下,旅游商品的概念主要用來區分“旅游者”作為購買主體的商品特殊性。在此視角下,旅游者與商品的購買關系被作為主要的研究對象,相關的研究主要聚焦于旅游者的購物行為與動機,旅游者所購買商品的分類以及商品的用途與意義。
2.1.1 旅游者的購物行為與動機
在旅游者的購物行為相關的研究中,與旅游商品相關的研究問題主要在于旅游購物者的類型區分與動機探索,旅游商品被作為旅游購物的對象涉入其中。對于旅游購物者的動機研究,大體可以歸結為兩類主要的動機:
第一類動機是基于旅游者對物品的需求,動機要素主要在于商品的物理和審美特征,與商品相關的經歷或知識,商品的價格,商品的原真性等[24- 25]。不同動機的旅游者所選擇的商品也有所差異,Littrell[26]對四種風格的游客購買的商品類型與選擇標準偏好進行了整理(表1)。此后,還有一些學者也通過類似的方法針對不同地區與類型的樣本,對旅游者類型與其所購買的商品進行交叉分析,得出不同類型旅游者與商品選擇之間的聯系,同時還得出了一些基于人口統計學特征的購物行為差異[27-31]。
第二類動機基于旅游者對待購物體驗的需求,這里包含了購買(buying)與購物(shopping)的差別。嚴格來說,購買是指從銷售者那里獲得特定的物品,而購物還包含了分類、對比、詢問價格、挑選款式、瀏覽商品、行走、與其他人交流等活動。因此,購物不僅在于獲得新的商品,它的目的還包含除了獲得物品之外的服務性需求,包括社交、感受期望以及與親人和朋友在一起度過休閑時光等[25]23。購物所展現出的不僅是“購買一個商品活動”中“購買”這個點,通過交易獲得物品僅僅是很小的部分,購物行為是一種社會的活動,不但是一種商品的交換,還是一種社會的交換。對于旅游購物來說,它除了包含商品的購買活動外,往往還包括參觀、游覽、娛樂等體驗當地文化和傳統的行為,這些行為共同構成完整的旅游購物活動[32]。
由此,一些學者便直接將旅游購物行為分為產品導向與過程導向兩種類型進行分析,其差在于產品導向的購物行為注重了解商品的材料以及背后的制作過程,而過程導向的購物行為較為注重尋找當地的手工藝人、傾聽他們的故事、體驗現場的制作過程以及了解商品本身的文化與歷史的意義等[27, 33]。
2.1.2 旅游者購買商品的類型
目前,學者們在討論旅游商品的分類時,一般都從“旅游者購買了什么?”出發進行分類。在這種分類方式下,僅僅強調把“以商業目的的購買”排除在外,而沒有其他的限制。所以旅游商品的分類標準較為模糊,分類方式多種多樣。從當前學者們的旅游商品分類來看,其共同點都會包含旅游紀念品與旅游日用品兩種商品類型,差異點在于,有的歸納中還包括旅游準備品、旅游消耗品、旅游專用品、旅游工藝品、仿古制品、旅游食品、土特產等不同的商品類型[1, 6, 10, 34-38]。這些分類往往存在兩種分類方式的混合,一種是以旅游活動為標準的分類,包括了旅游日用品、旅游準備品、旅游消耗品和旅游專用品等;另一種是以商品特征為標準的分類,包括了旅游紀念品、旅游工藝品、仿古制品、旅游食品與土特產等。
但是,這種對于“被購買”的商品進行區分很容易重合且難以窮盡,常需要用“其他商品”來代表不能預測的部分,且對所有類別的商品進行分析也沒有太大意義。由此,學者們往往針對旅游市場中較為重要且普遍的、滿足紀念需求的旅游紀念品進行深入的探討。如Gordon[16]將具有符號功能的旅游紀念品細分為五種類型:圖片類紀念品(pictorial images)、天然類紀念品(piece-of-the-rock)、象征類紀念品(symbolic shorthand)、標識性物品(markers)與當地特產(local product)。正如此前討論,國內外對于旅游紀念品的定義存在差異,在這種分類中有部分紀念物(如圖片類紀念物、自然紀念物)并不一定是商品。而國內一般則將旅游紀念品作為旅游商品的子類進行分類,如石美玉將旅游紀念品細分為四類:旅游景點型、事件依托型、名優特產以及品牌商品[34]76-79。
2.1.3 商品對于旅游者的意義
另一部分旅游者視角下的商品研究著力于探索商品在被旅游者購買后商品對于旅游者的意義、用途和價值等。Littrell[24]通過大量的訪談資料總結出旅游者從旅游中帶回的紡織品對于旅游者可能存在以下八種象征意義:體驗與日常生活不同的體驗,對某種文化的原真生活取樣,拓展視野,將自我與他者區分,將自我融入他者,提升自信的感覺,表達自我的創造力以及體驗審美的樂趣。這些紡織品對于旅游者的意義則可能源自五個方面:購物的體驗,手工藝品的原真性,旅程的特殊性,手工藝品本身的品質以及這些工藝品可以為旅游者表達獨自的個性。
商品的購后用途與購買目的是直接相關的,Wilkins[39]指出,旅游商品購買行為中的三種主要目的在于將其作為禮物,作為記憶與作為證據。同時,商品的目的也一定程度決定了旅游者對其價值的衡量,Paraskevaidis和Andriotis[40]根據購買目的的不同將旅游商品的價值分為四類:第一類是使用價值,其購買目的在于將之作為旅游經歷的紀念物以及旅游過程中和回家后的日常使用;第二類是交換價值,其購買目的在于價格因素以及出于投資的考慮;第三類是符號價值,其購買目的在于增加個人聲譽和社會地位;第四類是精神價值,其購買目的在于以及相信某些宗教紀念品可以讓其獲得超自然的力量。
2.1.4 需求者維度的定義
總的來看,從需求者角度出發對于旅游商品的研究,研究對象是旅游者與其在旅游活動中所購買的商品。從這個維度可以將旅游商品定義為:旅游者在旅游活動中所購買的有形商品。這種定義方式與當前國內大部分對于旅游商品的定義相似。這個定義主要強調的是旅游者與商品之間的“購買”關系。由于旅游者是商品的接受者,所以這個定義難以對商品的范圍有所限定,旅游商品可以是旅游者在旅游過程中購買的任何商品。因此,這個定義在旅游者與商品的關系研究中較為適用,如對旅游者的購物行為以及商品對于旅游者的作用等問題的研究。
2.2 供給者維度
從供給者維度出發,旅游商品是旅游生產系統為旅游者所提供的商品。這里的旅游生產系統,指的是提供旅行或旅游者體驗的商業或者公共機構[22],這種命名的好處是可以整合供應體系所有的旅游機構,同時繞開是否將旅游當成是單一產業或者產業間的混合體的問題。在這個維度下,旅游商品的概念主要用來區分“旅游生產系統”作為供應者的商品的特殊性。所以旅游生產系統與商品的生產關系被作為主要的研究對象,相關的研究主要在于旅游商品的內涵,旅游商品的特征以及商品在旅游發展過程中的變遷。
2.2.1 商品的“旅游”內涵
在旅游商品的界定上,一些學者已經意識到,如果旅游商品與一般商品的區別僅在購買者上,便會把旅游商品概念中的“旅游”含義的界定泛化,包括了對旅游者的外延界定泛化;對旅游活動的外延界定泛化以及對旅游實際持續時間的界定的泛 化[41]。囊隕閑棖笳呶度的定義來看,旅游商品的“旅游”內涵指的是旅游過程中的所有活動,只要是處于這個活動中,商品便具有“旅游”內涵,便應該被認為是旅游商品,這便明顯顯示出了在旅游商品界定時對旅游活動以及旅游實際持續時間的泛化。
從供給者維度來看,其對于“旅游”內涵的生產并不是針對旅游過程中的所有活動,而僅僅是針對其中具有“旅游”本質的活動。對于旅游本質的認識,一般是狹義地認為只有旅游者的內在體驗才能概括旅游現象的本質[20]。所以,世界上不存在某種東西,僅僅因其自身的某種或某些屬性就成了旅游商品,而是需要通過旅游生產系統將文化活動以及相關的物質商品打包在旅游生產活動中,將“旅游”體驗整合進商品而成了旅游商品。所以,從這個維度來看,旅游商品的“旅游”內涵應該是“文化因素”[42]、“配景”[43],或者是“符號價值”[44]。
2.2.2 商品的雙重特征
從供給者維度來看,這種“旅游”內涵可以通過生產與加工體現在商品本身特征中。胡鐵生[15]最早提出旅游商品應該具備“三性”“三風”,“三性”指的是紀念性、藝術性與實用性;“三風”指的是中國風格、民族風格與地方風格。綜合其他一些國內學者們所歸納的旅游商品(或旅游紀念品)的特征:紀念性、實用性、藝術性、地方性(或地域性)、便攜性(或輕便性)、民族性、文化性、經濟性、時尚性、獨特性、禮品性等[6, 10, 34-38],可以將其歸為兩類,一類為功能特征,即實用性、便攜性、經濟性、禮品性,這些特征主要展現了旅游商品在現實生活中的使用價值;另外一類為符號特征,即紀念性、藝術性、地方性、民族性、文化性、時尚性、獨特性,這些特征則主要展現了旅游商品的象征意義。
事實上,不論是否是旅游商品,每一個物都具有自己的個性。這里的個性主要指的是非功能性的,使該物區別于其他同類物的特點[45]。而旅游商品區別與其他商品的特點即是其符號特征,從以上的歸類來看,這些符號特征主要與地方性、藝術、民族等文化要素相關,也與商品的“旅游”內涵息息相關,也被認為是旅游商品(或紀念品)最為本質的特征[1]。
2.2.3 商品的變遷
事實上,許多商品在旅游產業出現之前便已經存在了,在旅游發展過程中,這些商品經過旅游生產系統的加工成為旅游商品,而這種加工的過程可以籠統地稱作是商品化的過程。在旅游發展中,商品化往往是不可避免的,它體現了一種經濟資本的比重逐漸增加的過程,具有壟斷性和唯一性的文化資本逐漸被廣域的經濟資本所取代的過程[46]。
這種商品化的過程較為典型地體現在旅游地傳統手工藝品或者藝術的變遷上,往往最后變成了常見的旅游商品類型。Graburn[47]將功能性藝術轉變為旅游商品(紀念品)的過程分為兩個階段。第一階段為從功能性藝術轉變為商業性的藝術。在大多數的傳統社會中,手工藝品最初以功能性為主,比如陶瓷被用作盛水容器、烹飪用具以及儲藏食物的物件,紡織品被用來制作毯子,遮蔽物或者衣服。而隨著旅游者(或者外來者)開始購買一些傳統的藝術品,這使得當地居民開始制作一些復制品作為銷售,許多物品在形式上以及功能上發生了改變[17]110。第二個階段,是從商業性的藝術形式轉變為旅游商品(紀念品)的過程。這個過程主要為了回應快速增長的市場需求,往往以遠離傳統和生產的流程與材料的改變為特征。這些商品的基本設計和圖案被保留,而尺寸和其細節復雜性可能減少。
旅游生產系統對傳統手工藝品和藝術的加工改造往往引起較大的爭議。對于這種爭議,Cohen[48]認為并不是所有商品化都是負面的,他根據傳統商品本身的活力,以及引致變化的外在力量類型,總結評價了四種主要的商品化模式:補充的商品化(complementary),替代的商品化(substitutive),侵蝕的商品化(encroaching),復原的商品化(rehabilitative)。這些商品化的主要影響是由于偏好、品味的差異引致的新手工藝人對商品革新以及商品中文化重要性的下降。但如果因此就此認為商品化過程一定會對原有文化產生破壞,則有失偏頗,除了侵蝕的商品化外,其他形式的商品化并沒有對文化的原有意義造成很大的影響,替代的商品化與復原的商品化反而拯救了正在消亡的藝術。
但是,不論何種形式的商品化過程都可以認為是旅游發展的社會文化影響之一,會致使傳統商品本身發生變化。Cohen[49]總結了在旅游發展過程中傳統商品與藝術變化的八個方面:主題堅持傳統或革新,形象傾向于自然主義或抽象主義,商品變得標準化或個性化,設計變得簡單化或復雜化,顏色與設計變得收斂或夸張,商品形態變得巨大化或縮小化,使用新奇的材料或本土的材料,商品功能為了展示或為了使用。這些變化進一步引發了學者們對于商品原真性(authenticity)的探討[50-51]。
2.2.4 供給者維度的定義
總的來看,從供給者角度出發對于旅游商品的研究,研究對象是旅游生產系統與其所生產的商品。從這個維度可以將旅游商品定義為:旅游商品是指由旅游生產系統供應的,具有“旅游”內涵(可以為旅游者提供旅游體驗)的有形商品。這個定義主要強調的是旅游生產系統與商品之間的“生產”關系。供給者維度的定義與需求者維度定義的差異在于界定旅游商品時,對商品的“旅游”內涵是由供給者賦予的還是由需求者賦予的。因此,這個定義在旅游生產企業(者)與商品的關系研究中較為適用,如旅游商品的內涵研究以及旅游商品的變遷等問題的研究。
2.3 商品流通維度
從商品流通維度出發,旅游商品是在旅游市場中流通的有形商品。這里的旅游市場指的是旅游商品交換過程中反映的各種經濟現象和經濟關 系[52]399。進一步來看,旅游市場是在旅游目的地以旅游者為消費主體的商品市場。在這個維度下,旅游商品概念主要用來區分“旅游市場”作為流通場所的商品的特殊性。所以旅游商品市場與商品的流通關系被作為主要的研究對象,相關的研究主要在于旅游商品市場的結構與特征、市場行為與市場績效等。
2.3.1 市場的結構與特征
市場結構是市場內競爭程度及價格形成產生戰略性影響的市場組織特征[53]。旅游產業中的餐飲、住宿、交通、景區、旅行社等往往被作為同一產業進行分析,但鮮有學者將旅游商品作為一個獨立的產業進行市場分析。因此,當前研究中對旅游商品的市場集中度、產品差異等市場結構的研究較少,多數研究只是針對旅游商品市場特征的定性描述。結來看,旅游商品市場相較于一般市場有兩個特點:第一,消費群體主要為旅游者,所以其銷售網點的布局往往設置在旅游者活動較多的場所,如景區景點、賓館飯店等周邊區域。同時,由于旅游者活動的季節性,市場需求的波動性較大。第二,消費場所具有異地性特征,所以存在買方與賣方之間的信息不對稱,還有較高的退換商品的成本[54],這一定程度導致了旅游商品交易過程中的不規范現象[55]。
2.3.2 市場的行為與績效
市場行為是指市場上的企業為獲得更大的利潤和市場份額所采取的戰略性行動[53]。市場行為的研究可以分為針對團隊游客的市場行為以及針對散客的市場行為兩個方面。團隊旅游產品是一種組合服務產品,涉及交通、住宿、餐飲、游覽、購物、娛樂等諸多方面,一般情況下,游客完成了旅游線路的全程支付以后,旅游線路中團隊消費分段產品的交易都是旅行社與供應商間的私下交易,是一種“黑箱”交易行為[56]。所以旅游商品企業針對團隊游客的市場行為,普遍需要從旅行社購買旅游者的“接入權”[57],便是所謂的“非規范利益分配鏈”[55]。針對散客市場,主要是商家利用信息不對稱實施機會主義行為(宰客、欺客)。由于游客對旅游商品的質量、工藝、材質等信息的獲取渠道有限,使得部分商品企業可以不通過提高生產效率來降低成本,而是通過降低質量或模仿來降低成本,獲得價格上的競爭優勢,這一定程度引致了旅游商品市場的“逆選擇”[54],使得“以次充好”,“假冒偽劣”的現象屢見不鮮。
從市場績效來看,這些市場行為都會導致消費者滿意度、市場效率、利潤水平等方面的不良影響,如零團費、強制購物、劣幣驅逐良幣、商品同質化等現象。這些現象歷來是學者以及輿論關注的焦點,旅游商品的中文研究中有很大一部分便是學者們對治理旅游商品市場行為的探討與建議[54-60]。
2.3.3 商品流通維度的定義
總的來看,從商品流通角度出發對于旅游商品的研究,研究對象是旅游市場以及在市場上流通的商品。從這個維度可以將旅游商品定義為:在面向旅游者開放的市場上流通的有形商品。這個定義主要強調的是旅游商品市場與商品之間的“流通”關系。流通維度的定義與需求者與供給者角度的定義的差異在于界定旅游商品時,它不以“生產”與“購買”的關系成立為標準,而是以“流通”的狀態為標準,所以它包含了旅游者購買的但不是旅游生產系統生產的,或者旅游生產系統生產的但沒有被旅游者購買的商品。這個定義指代對象的范圍較生產維度與供給維度的定義所指代的對象更廣。因此,這個定義在旅游市場與商品的關系研究中較為適用,如旅游商品的市場結構、市場行為與績效等問題的研究。
3 概念總結與研究框架
在一般的定義陳述中,結構是“A就是B”,其中A為“被定義項”,“就是”為“定義聯項”,B則是“定義項”,定義項的構成是“屬加種差”的方式,“屬”表示被定義事物所屬于的更大的類[61]。對于旅游商品的定義來說,它之所以產生不同的維度,便是由于對“商品”之前所冠以的“旅游”的含義所產生的“種差”界定。本文認為旅游商品是不同“角色”的商品,不僅僅是“旅游者”購買的商品,它還可以是“旅游生產系統”生產的商品,以及“旅游商品市場”流通的商品。旅游商品的概念性定義由于商品所聯接的“角色”與所聯接的“關系”的不同而存在差異。總的來看,可以從需求者、供給者和商品流通3個維度的概念性定義組成旅游商品全面的概念框架,來適用于廣泛的研究中(表2)。
對于這三個概念性定義,可以進一步通過商品的層次對各旅游商品概念的層次進行分析(圖1)。對于一般商品來說,它存在商品的功能/效用、商品體、有形的附加物與無形的附加物四個層次[21]4。以上所總結的不同維度下旅游商品的概念性定義,實質上是在不同層次對商品的限定結果。商品流通維度下的概念限定在商品體層次,其指代對象需要存在于旅游市場上,面向游客開放;需求者維度下的概念限定在有形附加物的層次,其指代對象需要添加與旅游活動有關的有形附加物,如相關的標簽與包裝;供給者維度下的概念限定在無形附加物的層次,其指代對象還需要有與“旅游”w驗相關的無形附加物,如相關的文化元素與符號意義。
旅游商品概念層次體系的建立,回應了開篇旅游商品概念分歧的問題。由上可知,旅游商品的概念分歧主要存在于三個維度,不同的維度的概念有不同的適用范圍。概念層次體系的建立,并不致力于得出一個統一的“旅游商品”概念及概念適用,而是將其進行了分層,一方面確保了不同的視角研究的存在,有利于新觀點的產生;另一方面提供了整合的框架,有利于各種觀點之間的交流與對話。此外,層次模型使旅游商品成為了一個綜合的概念體系,不僅能夠促進旅游商品的概念在研究中的應用,還能便于該領域學術成果的整合。
基于對以上文獻的總結,筆者嘗試用三個要素:旅游商品、旅游目的地與旅游者,來建構旅游商品框架(圖2)。總的來說,對于旅游商品的研究主要在于三個方面(表3):單要素的研究,即關于旅游商品本身的研究(商品類型、商品特征、商品結構等);雙要素的研究,其中包括旅游者與旅游商品的關系(旅游者的購物行為與動機,商品對于旅游者的意義等)以及旅游目的地與旅游商品的關系(旅游目的地對商品市場的管理以及旅游商品對于旅游目的地的表征);三要素的研究,其中包括兩條回路,旅游者-旅游商品C旅游目的地,即旅游者通過旅游商品對旅游目的地的感知與體驗;旅游目的地-旅游商品-旅游者,即旅游目的地通過旅游商品的目的地形象建構。
通過這三個要素的排列組合關系,基本可以將現有旅游商品研究的問題聯系起來,包含在框架中。而旅游商品三個維度的概念性定義的分層體系,則可以用來明晰旅游商品相關問題的建構和研究路徑。從以往的研究來看,與旅游者相關的研究較適宜從需求者維度下的定義出發,而與旅游目的地相關的研究較適宜從供給者維度下的定義出發,而基于商品本身等普適性的研究則較適宜從旅游市場維度下的定義出發。總的來說,研究框架有助于發現現象中的問題,而概念體系則為分析問題提供了鑰匙,均具有相應的應用價值。
此外,通過該研究框架還可以為未來研究提供建議,豐富當前旅游商品研究的內容體系。從現有研究來看,旅游商品更多的被作為一個研究其他旅游現象的媒介,如旅游者購物行為,旅游目的地社會文化變遷等,而極少被作為一個獨立的研究對象(主題)被研究。在未來的研究中,可以就旅游商品為研究主題的研究進行專題的探索,如旅游商品對旅游者的作用,旅游商品對旅游目的地形象等的作用,以及旅游商品的市場結構與特征等方面的研究,這些主題的研究在當前是相當匱乏的。此外,對一些旅游者相關的和旅游地相關的理論,也可以通過旅游商品來做進一步的論證與討論,如旅游者動機與旅游商品類型的聯系,旅游地生命周期與旅游商品的變遷等,這類討論將有利于對部分理論進行補充與修正。
4 結論
“旅游”本身是個多元的概念,涉及了多個學科對其的研究,旅游本身也代表了多重含義。在這種多元的研究環境中,旅游商品的概念也是多元視角并存的。多元環境下的探索雖然容易產生新的知識,但也容易造成知識的碎片化。由此,通過厘清不同情境的概念對相關研究的整合顯得極為重要。本文首先對當前旅游商品概念的分歧進行了辨析,然后通過文獻綜述分別總結出旅游商品在三個維度下的定義:在需求者維度下,旅游商品指旅游者在旅游活動中所購買的有形商品;在供給者維度下,旅游商品指由旅游生產系統供應的,具有“旅游”內涵的有形商品;在商品流通維度下,旅游商品指在面向旅游者開放的市場上流通的有形商品。最后,分析了各維度下旅游商品概念的層次與關系,并嘗試構建了旅游商品研究框架,以求對概念的應用提供一點參考與啟示。
由于“旅游”概念的多重含義,本文回避了旅游商品概念中一些技術性的限定,對“旅游”內涵、“旅游”活動、“旅游”市場等定義,對這些術語的使用僅僅是基于廣泛的理解。因此,在正式的學術研究中,仍需要根據研究目的對此進行進一步的界定。總的來說,當前對于旅游商品的研究相當缺乏,本文也希望通過對旅游商品概念的辨析,能引起學界對旅游商品研究的關注與討論,進一步推進旅游商品的相關研究。
致謝:感謝中山大學旅游學院孫九霞教授、崔慶明博士,地理科學與規劃學院翁時秀博士在文章寫作過程中的意見和幫助;向外審專家以及編輯們的工作致謝。
參考文獻(References)
[1] Miao Xueling. Tourism merchandise and souvenirs: Discussion on the conceptual definitions and local features[J]. Tourism Tribune, 2004, 19(1): 27-31. [苗學玲. 旅游商品概念性定義與旅游紀念品的地方特色[J]. 旅游學刊, 2004, 19(1): 27-31.]
[2] Cooper C, Fletcher J, Glbert D, et al. Tourism: Principles and Practice (the 2nd Edition)[M]. London: Longman, 1998: 8-16.
[3] Cohen E. Who is a tourist? A conceptual clarification[J]. The Sociological Review, 1974, 22(4): 527-555.
[4] Leiper N. Tourist attraction systems[J]. 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 1990, 17(2): 367-384.
[5] Zhai Fudong. Probe into the six components in tourism[J]. Tourism Tribune, 2006, 21(4): 18-22. [翟輔東. 旅游六要素的理論屬性探討[J]. 旅游學刊, 2006, 21(4): 18-22.]
[6] Zhong Zhiping. Tourism Commodity[M]. Beijing: China Travel & Tourism Press, 2005: 3-10. [鐘志平. 旅游商品學[M]. 北京: 中國旅游出版社, 2005: 3-10.]
[7] Chen Shengrong. Concept analysis and definition about “the tourism commodity”[J]. Journal of Guilin Institute of Tourism, 2006, 17(5): 516-519. [陳勝容. “旅游商品”概念內涵之辨析與定義[J]. 桂林旅游高等專科學校學報, 2006, 17(5): 516-519.]
[8] Chen Xin. A literature review of tourism commodity on domestic research[J]. Tourism Research, 2013, 5(1): 19-23. [陳昕. 國內旅游商品研究綜述[J]. 旅游研究, 2013, 5(1): 19-23.]
[9] Wu Rulian. A review of research on domestic tourism commodities in China[J]. Tourism Research, 2012, 4(3): 90-94. [吳儒練. 國內旅游商品研究述評[J]. 旅游研究, 2012, 4(3): 90-94.]
[10] Liu Huiyu. Tourist Commodities Development and Marketing[M]. Kunming: Yunnan University Press, 2007: 5-7. [劉慧余. 旅游購物品開發與營銷[M]. 昆明: 云南大學出版社, 2007: 5-7.]
[11] Smith S L J. The tourism product[J]. 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 1994, 21(3): 582-595.
[12] Xu Chunxiao. Thoughts on the theory of the life cycle of tourist products[J]. Tourism Tribune, 1997, 12(5): 43-46. [許春曉. “旅游產品生命周期論”的理論思考[J]. 旅游學刊, 1997, 12(5): 43-46.]
[13] Li Zhou. On“the theory of the life circle of tourist destinations”: A discussion with Yang Senlin[J]. Tourism Tribune, 1997, 12(1): 38-40. [李舟. 關于旅游產品生命周期論的深層思考――與楊森林老師商榷[J]. 旅游學刊, 1997, 12(1): 38-40.]
[14] Liu Gansheng, Fu Jianqing. On the intellectual property right protection for tourism products[J]. Tourism Tribune, 2004, 19(3): 37-41. [劉敢生, 傅劍清. 論旅游產品的知識產權保護[J]. 旅游學刊, 2004, 19(3): 37-41.]
[15] Hu Tiesheng. Giving advice about developing souvenirs[J]. Journal of Social Sciences, 1984, (3): 27-29. [胡鐵生. 開發旅游紀念品之管見[J]. 社會科學, 1984, (3): 27-29.]
[16] Gordon B. The souvenir: Messager of extraordinary[J]. Journal of Popular Culture, 1986, 20(3): 135-146.
[17] Swanson K K, Timothy D J. Souvenirs: Icons of meaning, commercialization and commoditization[J]. Tourism Management, 2012, 33(3): 489-499.
[18] Babbie E. The Practice of Social Research (the 11th Edition)[M]. Beijing: Huaxia Press, 2009: 125-128. [艾爾?巴比. 社會研究方法(第11版)[M]. 北京: 華夏出版社, 2009: 125-128.]
[19] Xu Jufeng. On the consensus of the basic concepts of tourism discipline[J]. Tourism Tribune, 2011, 26(10): 21-30. [徐菊鳳. 關于旅游學科基本概念的共識性問題[J]. 旅游學刊, 2011, 26(10): 21-30.]
[20] Xie Yanjun. On the essence of tourism and its way of cognition: Viewing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he discipline itself[J]. Tourism Tribune, 2010, 25(1): 26-31. [謝彥君. 旅游的本質及其認識方法――從學科自覺的角度看[J]. 旅游學刊, 2010, 25(1): 26-31.]
[21] Wan Rong. Essentials of Commodity Science (the 5th Edition)[M]. Beijing: China’s Renmin University Press, 2013: 10. [萬融. 商品學概論(第五版)[M]. 北京: 人民大學出版社, 2013: 10.]
[22] Britton S. Tourism, capital and place towards a critical geography of tourism[J]. Society and Space, 1991, (9): 451-478.
[23] Wang Xiaoping, Rong Suyun, Zhang Shumei, et al. Commodity Circulation[M]. Beijing: China Renmin University Press, 2011: 65. [王小平, 戎素云, 張淑梅. 商品流通學[M]. 北京: 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2011: 65.]
[24] Littrell M A. Symbolic significance of textile crafts for tourists[J]. 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 1990, 17(2): 228-245.
[25] Timothy D J. Shopping Tourism, Retailing and Leisure[M]. Clevedon: Channnel View, 2005: 23.
[26] Litirell M A, Baizerman S, Kean R, et al. Souvenirs and tourism styles[J]. Journal of Travel Research, 1994, 33(1): 3-11.
[27] Anderson L F, Littrell M A. Souvenir-purchase behavior of women tourists[J]. 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 1995, 22(2): 328-348.
[28] Turner L W, Reisinger Y. Shopping satisfaction for domestic tourists[J]. Journal of Retailing and Consumer Services, 2001, 8(1): 15-27.
[29] Hu B, Yu H. Segmentation by craft selection criteria and shopping involvement[J]. Tourism Management, 2007, 28(4): 1079-1092.
[30] Liang Xuecheng, Hao Suo. An analysis of the differences of domestic tourists’ demand for tourism commodities: Taking Xi’an tourism commodity market as an example[J]. Tourism Tribune, 2005, 20(4): 51-55. [梁W成, 郝索. 對國內旅游者的旅游商品需求差異性研究――以西安市旅游商品市場為例[J]. 旅游學刊, 2005, 20(4): 51-55.]
[31] Wang Rui, Su Qin. Research on segmentation of shopping tourists: A case study of domestic tourists of Huangshan[J]. Scientia Geographica Sinica, 2010, 30(2): 313-319. [王蕊, 蘇勤. 旅游購物者分類研究――以黃山市國內旅游者為例[J]. 地理科學, 2010, 30(2): 313-319.]
[32] Shi Meiyu. A theoretical research on tourism shopping[J]. Tourism Tribune, 2004, 19(1): 32-36. [石美玉. 關于旅游購物研究的理論思考[J]. 旅游學刊, 2004, 19(1): 32-36.]
[33] Yu H, Littrell M A. Product and process orientations to tourism shopping[J]. Journal of Travel Research, 2003, 42(2): 140-150.
[34] Shi Meiyu. Research on Tourism Shopping[M]. Beijing: China Travel & Tourism Press, 2006: 74-81. [石美玉. 旅游購物研究[M]. 北京: 中國旅游出版社, 2006: 74-81.]
[35] Xin Jianrong, Bi Hua, Chen Yangle. Introduction to Tourism Commodity[M]. Harbin: Harbin Engineering University Press, 2012: 45-50. [辛建榮, 畢華, 陳揚樂. 旅游商品概論[M]. 哈爾濱: 哈爾濱工程大學出版社, 2012: 45-50.]
[36] Shan Shan. Introduction to Tourism Commodity[M]. Beijing: China Travel & Tourism Press, 2013: 63-92. [山杉. 旅游商品概論[M]. 北京: 中國旅游出版社, 2013: 63-92]
[37] Liu Dunrong. Introduction to Tourism Commodity[M]. Beijing: Capital University of Economics and Business Press, 2013: 208-216. [⒍厝. 旅游商品學概論[M]. 北京: 首都經濟貿易大學出版社, 2013: 208-216.]
[38] Fang Baishou, Shen Lijing, Zhang Fangfang. Tourism Commodity and Shopping Management[M]. Beijing: Tourism Education Press, 2011: 20-22. [方百壽, 沈麗晶, 張芳芳. 旅游商品與購物管理[M]. 北京: 旅游教育出版社, 2011: 20-22.]
[39] Wilkins H. Souvenirs: What and why we buy[J]. Journal of Travel Research, 2011, 50(3): 239-247.
[40] Paraskevaidis P, Andriotis K. Values of souvenirs as commodities[J]. Tourism Management, 2015, 48: 1-10.
[41] Xie Yanjun. The tendency and the influence of the generalization of the “tourism” concept [J]. Journal of Guilin Institute of Tourism, 1999, 10(1): 18-20. [謝彥君. 旅游概念存在的泛化傾向及其影響[J]. 桂林旅游高等專科學校學報, 1999, 10(1): 18-20.]
[42] Wu Kexiang. The cultural elements and the development of tourism commodity[J]. Tourism Tribune, 1994, 9(3): 38-40. [吳克祥. 旅游商品開發與文化因素[J]. 旅游學刊, 1994, 9(3): 38-40.]
[43] Cao Guoxin. On ontology of tourist commodities: A study based on ontology[J]. Journal of Guilin Institute of Tourism, 2004, 15(5): 28-30. [曹國新. 配景:旅游商品的本體存在――一種基于本體論的考察[J]. 桂林旅游高等專科學校學報, 2004, 15(5): 28-30.]
[44] Ma Xiaojing. An interpretation of consumption of tourist commoditie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cultural anthropology[J]. Journal of South-Central University for Nationalities: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s, 2005, 25(4): 58-61. [馬曉京. 旅游商品消費的文化人類學解讀[J]. 中南民族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 2005, 25(4): 58-61.]
[45] Kong Ming’an. From the consumption of things to that of signs[J]. Philosophical Researches, 2002, (11): 68-74. [孔明安. 從物的消費到符號消費――鮑德里亞的消費文化理論研究[J]. 哲學研究, 2002, (11): 68-74.]
[46] Xu Honggang. A theoretical model of path dependence for cultural heritage tourism commercialization[J]. Tourism Science, 2005, 19(3): 74-78. [徐紅罡. 文化遺產旅游商業化的路徑依賴理論模型[J]. 旅游科學, 2005, 19(3): 74-78.]
[47] Graburn N H H. The evolution of tourist arts[J]. 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 1984, 11(3): 393-419.
[48] Cohen E. The commercialization of ethnic crafts[J]. Journal of Design History, 1989, 2(2-3): 161-168.
[49] Cohen E. Tourist arts[J]. Progress in Tourism, Recreation and Hospitality Management, 1992, 4: 3-32.
[50] Cohen E. Authenticity and commoditization in tourism[J]. 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 1988, 15(3): 371-386.
[51] Littrell M A, Anderson L F, Brown P J. What makes a craft souvenir authentic?[J]. 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 1993, 20(1): 197-215.
[52] Shao Qiwei, et al. Chinese Tourism Dictionary[M]. Shanghai: Shanghai Lexicographical Publishing House, 2012: 399. [邵琪偉,等. 中國旅游大辭典[M]. 上海: 上海辭書出版社, 2012: 399.]
[53] Zhang Anmin, Li Yongwen, Liang Liuke. On the operational measurement of China’s travel agency industry based on SCP model[J]. Tourism Tribune, 2007, 22(10): 44-49. [張安民, 李永文, 梁留科. 基于SCP模型的我國旅行社業的經營測度[J]. 旅游學刊, 2007, 22(10): 44-49.]
[54] Yang Yong. The homogenization of souvenirs and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reputation system: A design based on the information economics[J]. Research on Development, 2006, (4): 83-86. [鈑. 旅游紀念品市場同質化與信譽機制的構建――基于信息經濟學的分析和機制設計[J]. 開發研究, 2006, (4): 83-86.]
[55] Li Zhifei, Li Jiangmin. An analysis and optimization solution of informal chain of profit distribution in tourist shopping system [J]. Consumer Economics, 2003, (3): 46-49. [李志飛, 李江敏. 旅游購物消費的非規范利益分配鏈解析與優化[J]. 消費經濟, 2003, (3): 46-49.]
[56] Ning Zequn. On the paradox of the market access into China‘travel service market and the black-box pricing’ pattern of travel service enterprises[J]. Tourism Tribune, 2006, 21(5): 80-85. [寧澤群. 我國旅行社市場的進入悖論與旅行社企業的“套中套黑箱定價”模型[J]. 旅游學刊, 2006, 21(5): 80-85.]
[57] Cao Guoxin. An analysis on the malfunction of government guide of the China’s tourism products[J]. Tourism Science, 2006, 20(2): 6-9. [曹國新. 解析中國旅游商品的政府失靈[J]. 旅游科學, 2006, 20(2): 6-9.]
[58] Miao Xueling. A study on the kickback of China’s tourism[J]. Tourism Tribune, 2001, 16(2): 31-34. [苗學玲. 對旅游業回扣現象的反思[J]. 旅游學刊, 2001, 16(2): 31-34.]
[59] Rao Yong, Huang Fucai. On adverse selection and repeated games in tourism market: A case of Hainan tourism industry[J]. Tourism Tribune, 2006, 21(6): 33-38. [饒勇, 黃福才. 旅游市場中的逆向選擇和重復博弈――以海南旅游業為例[J]. 旅游學刊, 2006, 21(6): 33-38.]
一、完成的工作
1.院內部資料《甘肅交通科技》的編輯工作
(1)完成《甘肅交通科技》內部資料準印證年度審核工作;
(2)編輯出版《甘肅交通科技》一期,刊登較高質量的原創科技論文共計18篇,內容涉及科研成果、試驗檢測、施工現場和設計等方面。《甘肅交通科技》2017年第二期論文稿件送審57篇,截至12月25日,經初步審稿達到刊登要求12篇,未達到刊登要求稿件6篇,其余稿件正在進行修改。預計刊物將于2018年2月初正式印刷出版。
2.檔案管理
(1)起草《甘肅省交通科研院有限公司科技檔案管理辦法》;
(2)接收、整理2018年黨委、紀檢監察以及行政收、發文共計779件,歸檔490件;
(3)根據院企業管理平臺系統要求,編制1983年—2018年文書檔案Excel電子目錄;
(4)接收、整理、歸檔1994年—2018年施工設計圖、工可報告等資料368個項目、803冊;
(5)接收、整理、歸檔2016年-2018年檢測報告400份;
(6)對院檔案室現存2005年—2018年科技檔案進行清理、統計工作,并對各生產部門未移交的科技檔案進行清查、摸底。
3.規范的購進及管理
購買新標準規范10次,共計813冊,同時做好存檔規范的管理和借閱工作。
4.地形圖的購進及管理
(1)購買地形圖10次,共計119張;嚴格實行地形圖查閱及保密制度,做好查閱登記;
(2)申請購買工程掃描儀一臺,對現保存的2476張地形圖進行掃描,基本實現地形圖電子化管理。
5.院期刊的訂閱及發放
一是定時發放交通專業期刊到各生產部門,同時做好發放登記工作;二是訂閱2019年交通專業期刊27種。
6.進行各類檔案及圖書規范的日常借(查)閱工作。上半年共借(查)閱文件55份、試驗檢測報告448件、科技檔案53件、標準規范13本、地形圖166張。
7.院機關支部各項工作
完成部門本職工作的同時,積極完成院機關支部及機關工會各項工作,如收繳黨費、起草支部文件、發放學習書籍、組織黨員大會、統計黨員信息、統計職工子女信息、發放節日紀念品等。
8.積極完成部門其他工作,如部門考勤和辦公用品報送工作等。
二、工作中存在的不足
本人今年雖然按時完成了各項工作,但是仍然存在一定不足,如:專業知識學習較為欠缺;不能科學的統籌安排好各項工作,容易顧此失彼。
三、明年工作計劃
1.完成2019年《甘肅交通科技》的編輯出版工作,并及時送達省交通系統各單位進行交流活動;做好稿費發放及投稿獎罰工作。
2.接收、整理、歸檔2019年黨委及行政收、發文;勘察、設計圖、咨詢報告及試驗檢測報告等科技檔案;
3.根據院各個生產部門需要,定期購買新標準規范,及時發放至院各個生產部門,并做好規范出入庫登記工作。
4.根據院設計工作需要,及時購買地形圖,并做好地形圖電子化工作;嚴格實行地形圖查閱及保密制度,做好查閱登記。
5.及時發放期刊到各生產部門,做好發放登記;做好2020年交通專業期刊的訂閱工作。
6.做好各類檔案及圖書規范的日常(查)借閱工作。
7.完成院機關支部各項工作。
8.完成領導交付的其它各項工作。
據史料記載,地處荊楚、吳越一代在歷史上盛行巫風,也是我國巫儺文化、巫儺藝術的重要發源地。儺祭、儺歌、儺舞、儺戲等都是儺文化中的一種表現形式。在我國遺留下來的眾多儺文化表現形式中,巫儺面具作為其中一種藝術形式,呈現出了我國傳統文化和地域文化相結合的特點,其獨特的造型藝術具有很好的研究價值,是實用性與審美性完美結合的表現。
在儺文化的發展過程中,儺面具的造型藝術與特征并非一開始就存在的,而是隨著社會的發展、生產力的進步、宗教的興起等逐漸產生的。儺面具的產生主要還是人們為了滿足自身的心理需求,人們通過儺面具的造型、雕刻、裝飾和色彩的運用,來滿足人們祈求國泰民安、驅疫逐鬼、安吉納福的愿望。在古代,人們通常使用特定的形狀和觀念來塑造某種形象,即古人的造型方法。特定的形狀和觀念所體現出來的就是造型藝術表現形式。形式是構成藝術作品的唯一方法,任何一種情感和特定的觀念表達只能借助形式來表現。“形式”通過字面分析就是利用一定手段表現物象的外部特征。“形式”具有藝術價值,是源于人的生命有機體,是人類在長期的自然生活中與社會廣泛聯系而產生的一種特殊表現形式。在形式中,造型藝術所體現出的價值主要表現在使人們心理獲得平衡,幫助人們追求某種實現不了的愿望,滿足人們的心理需求和渴望。本文主要從儺文化中儺面具的造型藝術形式進行分析、研究,剖析儺面具的造型藝術價值和意義,為深入分析和研究儺文化提供理論依據。
儺面具造型藝術形式
巫儺面具中所刻畫出來的人物角色多是神話傳說、歷史人物或是人們憑空想象塑造出來的,這一過程為巫儺面具的造型藝術形式提供了更為自由的創造空間。在巫儺面具中,人物的性格截然不同,人們根據面具體現出的不同性格角色對面具劃分等級。如面具中文、武、俗等角色性格特在造型上也很容易區分。文者性格溫文爾雅、和顏悅色,給人有一種和藹可親的感覺;相比之下,武者性格霸氣十足、威武、嚴厲,令人感到生畏。此外,在巫儺面具造型上,人物的眉與眉弓也能夠反映出人物的性格、年齡甚至文者、武者、俗者之分。民間關于儺面具的造型還有一句口訣流傳:“少將一支箭,女將一顆線,武將如烈焰”。“文者多皺眉,武者多縱眉,俗者多揚眉”。由此可見,儺面具的造型藝術形式可謂內容豐富,變化之多,內涵之廣。
江西萍鄉向來素有“中國儺文化之鄉”、“中國儺藝術之鄉”美稱。巫儺面具在萍鄉儺文化中也是一種重要的組成部分,其影響了和意義非常重大。萍鄉巫儺面具在儺祭儀式上是人們和神靈溝通的物化形式,面具意味著人神合一的特征,不斷受到人們的傳承和保護。如口如豹、牙如虎、角如牛等,且與及其夸張的表型相配合。在萍鄉巫儺面具中,我們經常可以看到一種稱之為“開山”的面具造型。“開山”面具相傳為蚩尤麾下的一員猛將,因為驍勇善戰而深受蚩尤的厚愛。“開山”面具所體現出的人物性格恰似鐘馗,生平喜歡啖鬼,因而在面具造型上通常是頭上面生兩個旋轉的角,兩顆呈八字形的獠牙歪分鼻翼下兩邊,看起來非常兇神惡煞的樣子。在嘴角上通常還伴有通鼻翼的豁口,暗示著其以鬼為食,這種儺面具造型藝術形式強化了視覺效果。在萍鄉巫儺面具造型藝術中,富有宗教色彩和浪漫色彩的儺文化,決定了巫儺面具的造型形式。面具所體現出的人身合一、似是而非的造型,結構和比例的夸張,使儺面具形象地充當了儺神的靈魂使者,面具的形象特征更加突出。萍鄉的巫儺面具自始至終保持著實用性和審美性的綜合價值體系,也具有很強的功利性。這不僅僅表現在巫儺面具的實用上,因為它還滲透到審美領域。
儺面具造型藝術所體現出的意義
所謂“一方水土養育一方人”,不同的地域和地理環境在某種程度上制約著當地人們的生產生活以及人們的思想觀念和思維方式,因而也就形成了具有獨特風貌的文化環境和藝術風格。地域文化通常是指具有相似文化特征的某地域及其文化所產生的歷史空間。每一種地域文化都具有群體性、普遍性、滲透性和繼承性等特點。因此,巫儺面具的造型藝術可以說是一種時間和空間構架出的一種藝術形式。對巫儺面具的分析和研究,了解其藝術價值和意義,應該需要將其放到所處的社會環境、歷史環境和地域文化中去,這樣才能夠真正地由表及里看到巫儺面具造型藝術形式背后所蘊藏的實質性意義。
結語
綜上所述,巫儺面具的裝飾造型產生離不開當地的民風民俗和人們的生活習慣。因各地的經濟、政治和文化的差異,造就了人們擁有不同的審美眼光和標準,也成就了造型藝術的復雜性。通過對巫儺文化的研究,我們可以從巫儺面具的造型藝術形式上看到中國傳統文化與不同地域文化相結合而產生的藝術形式和特征。
本文為2014年湖南省民間非物質文化研究基地招標項目《基于沅水流域巫儺文化視覺元素的旅游紀念品創新設計》編號:FWJD2014-4成果論文及2014年湖南省民族民間藝術研究中心招標項目:《基于巫儺文化視覺元素的湘西特色旅游紀念品創新設計研究》 編號:WYZX2014-10。
[關鍵詞]博物館;網上商店;開發經營;文化商品;文化產業
[中圖分類號]G269.2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3115(2014)18-0067-03
隨著文化產業發展的逐漸深入和博物館事業在我國的興起,博物館網上商店對博物館文化產業發展的作用日益顯現。所謂博物館網上商店是指博物館利用網絡技術在網上展示和出售博物館文化商品的現代電子商務新模式。它利用大量的在線圖、文、聲、像和現代網上支付手段幫助有消費需求的博物館觀眾挑選和購買商品,從而推動博物館文化的廣泛和高效傳播。博物館網店是從英文“Museum e-Shop”翻譯過來的。①
一、博物館網上商店的特點與優勢
隨著銀行網上支付業務的發展和現代人消費方式的轉變,人們對網購產生了極大的興趣。為實現自身價值,博物館開始積極營建網上商店,這與網店自身的特點和優勢是分不開的。
(一)交易范圍的無限擴大
可以毫不夸張地說,博物館做的是全球的生意。博物館網上交易借助無所不在的國際互聯網為載體,通過高速、有效的信息流動,從根本上突破了地域的限制,能極大地緩解博物館消費需求地域分布不均的矛盾,將身處各地的博物館消費者有機地聚集在無形的交易市場中,使得博物館消費者能在全國甚至全球任何能上網的地方進行網購交易,并使那些有網購欲望卻無暇或不便前往博物館進行購買的人士進行購買成為可能。以蘇州博物館為例,該館2011年在淘寶網上開了一家網店。當初只是抱著試探性的經營以便探索博物館網店的經驗,可時隔兩年后,他們發現“網絡購物深入人心,網店上網風起云涌……網絡營銷是博物館文化產品發展壯大的必由之路”。②博物館網上商店的顧客可以是全國乃至全世界的網民,進行的服務是不限地域的服務,極大地擴大了交易的時空范圍。
(二)提供更多的商品信息量
博物館網上交易通過國際互聯網,克服了在博物館內購買商品信息不充分的缺點,有助于提高博物館市場的資源配置效率。它使博物館消費者可以在網上主動、及時、有效地獲取和篩選相關感興趣的文化商品進行信息咨詢,使博物館消費者對信息的獲取從單向式的被動獲取向雙向主動交互式的信息獲取轉化。這是其他傳統方式不可比擬的,它使博物館網上消費\全面獲取博物館商品信息成為可能。網店可以提供文化商品的產品規格、典藏來源、文化價值、文物常識、保修期限、注意事項等方面的信息。與實體店不同,網店集圖、文、聲、像于一體,提供更直接、更充實的商品信息,在促進博物館商品出售的同時也加深了觀眾對博物館的記憶。
(三)交易的便捷靈活性
“The old is new”(古典即前衛)是博物院提出的口號,前衛不僅包括文化衍生品的前衛,也包括購買過程的前衛。博物館開設網店這種新型經營模式,必然要選用與之相適應的便利、快捷、安全的結算平臺。網店的運營基本不受營業時間、營業地域、營業面積等因素的影響,具有低投入、高回報的優勢,市場也遠大于實體。只要網上商店的商品具有文化特色、宣傳得當、價格合理、吸引他人,網店當有不錯的訪問量,繼而大大增加銷售機會、獲取收入。博物館通過網絡向民眾傳遞館藏文物的復制商品及文化衍生商品信息;通過博物館網店挑選實物、付款、確認、評價,幾乎只需點擊幾下鼠標便可完成。民眾足不出戶且無需親臨便可獲得自己想要的商品,節約了大量的時間、人力和金錢。
相比實體店而言,博物館網店具有低投入、24小時不間斷、不限地域的服務和多種設備靈活接入等特點。同時,博物館網店的運營是高端精細性的活動,還需要專業的技術人才來管理,以保證在涉及消費者隱私安全、交易過程、售后服務等事務時能順利持續進行。
二、博物館網上商店的功能
博物館網上商店是對擁有博物館典藏、研究、保存維護、教育、展覽、休閑六大功能除去典藏和保存功能之外的繼續延伸和擴展,同時還為博物館獲取了數量可觀的發展資金。
(一)延伸了博物館的教育功能
博物館是文物藏品信息的傳播者。博物館是社會歷史文化遺產的收藏研究機構,因其收藏和研究的目的是為了教育傳播及長久利用,所以教育傳播是其主要社會功能。③博物館商店及其商品會延伸博物館職能,博物館網上商店以其自身優勢更加擴展了博物館的教育職能。教育職能是博物館三大職能中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職能,貫穿博物館展示、研究、傳播的全過程。④依托博物館開發的文化商品,是博物館文化的縮影,是可以被帶回家的“博物館”。⑤博物館單純依靠陳列展覽作為宣傳手段的作用是很有限的,由于受陳列條件的限制和觀眾去博物館的幾率的影響,許多博物館精品很難欣賞到全貌。同時,人們參觀博物館的時間總是有限的,即使講解員講得再好,走馬觀花在所難免,更談不上對其深層文化內涵的了解。博物館網店的運營恰恰為博物館觀眾提供了一個了解的平臺,網上商店可以提供給觀眾關于此商品完整的信息背景、商品典故、文物出處等知識,兼具教育與購物需求。
(二)深化了博物館的研究功能
博物館是藏品內涵的挖掘者。市場經濟條件下,為了實現博物館網上商品的盈利和博物館自身文化商品的利潤最大化,就必須關注博物館消費者的價值取向和文化商品自身潛在的價值,因為這些文化產品價值的實現必須以博物館藏品的深入研究為依托。這無形中就深化了博物館的研究功能。這種對文物的深層認知加大了文化衍生品的價值,同時也會吸引更多感興趣的博物館消費者。作為網上文化商品的介紹,都是基于對文物深層認知的基礎上得出的比較準確的結論。因為這些都是要與更多的不同文化層次的人見面的,可能還會遇到專業人士,所以網上商店中商品的售出與否,都要求文博界深化對文物的深層認知。
(三)開拓了博物館的展覽功能
博物館網店突破了時間和空間的限制,開拓了博物館的展覽空間。通過互聯網連接到博物館,任何人都可以欣賞到豐富的館藏文物信息和網店中琳瑯滿目的文化商品。通過文字、圖像、動畫、聲音和視頻等信息從中挑選自己喜愛的文化商品。同時還可以將文物實體和文化衍生品作進一步的比較,從而明白文化衍生品的文化價值來源,而且有可能的話還可以展示二者各自制作的工藝流程,盡最大可能地了解文物的前世今生;這就比在博物館漫無目的地瞎轉,或者聽著講解員流利的講解而自己一知半解要進步得多。在市場經濟條件下,博物館利用自身的文化優勢開發適合消費者的文化商品,開設特色的博物館商店,是提高博物館文化產品展示和出售有效手段。博物館網店開拓了博物館的展覽功能。
(四)豐富了博物館的休閑功能
博物館具有休閑功能,博物館網上商店在一定程度上豐富了這種功能。購物是博物館觀眾游覽過程中一個重要的環節,游客出游時或多或少會買一些紀念品以留作紀念或贈送他人,但他們不想帶著厚重的博物館文化商品疲憊地輾轉于各大旅游城市之間,于是網購成為他們的首選。同時,網店集圖、文、聲、像于一體,更易吸引博物館觀眾,滿足其購物休閑的生活需求。例如,博物館網店提供給消費者的考古影像,讓消費者可以身臨其境地感受考古發掘現場的場面,觀察文物剛出土的樣子等。同時,博物館網上商店及時報道與博物館有關的重大事件和持續的內容更新,以便增強博物館網店的黏著力,吸引博物館消費者的注意力,并提供與博物館展示有關的展品詳細信息、各項展期資訊和特展推介等,讓觀眾在家也能感受到博物館各項展品內在的藝術性與文化價值,給博物館觀眾以吸引,從而刺激網上瀏覽者前往博物館或博物館網店購買商品的心理。
(五)獲取更多的發展資金
在市場經濟條件下,博物館不能單純依靠政府和社會的資助,應加強自身的造血功能,尋求新的資金渠道,⑥充分發掘自身的市場潛力。故宮博物院副院長李文儒就曾說過:“開發博物館文化產品,不從文物、博物館中尋找、發掘創新的原料元素,是失策;文物、博物館界沒能充分提供豐富厚重的優質資源,是失職。”⑦博物館網店可以為博物館帶來更多的經濟利益,成為新的資金來源渠道。而外國的博物館網店已走在我們的前面,如位于美國紐約的大都會博物館,博物館商店營業額到2002年已經突破1億美元。⑧2008年,其博物館商店運營收入占營運總成本的30%,成為維持博物館正常運營、實現博物館未來發展的重要資金來源。⑨由此觀之,作為大都會博物館網店的經濟貢獻雖不能說占到運營收入的一半,但也應該是一筆數量可觀的發展資金。博物館網店的收入作為博物館商店收入的重要組成部分,為博物館進行文物保護、科研和宣傳提供了更多的資金來源,對博物館未來的開發意義重大。
博物館網店功能的具體實現需要多方努力,然而它最需要的是對博物館文化的挖掘,對博物館特色文化產品的開發,只有這樣才能帶動博物館文化產業的發展。
三、博物館網店的開發運營對博物館文化產業發展帶來的積極作用
只有堅守博物館的文化特質,博物館文化產品才具有良好的發展前景,才會吸引大量社會資金的關注。博物館為實現其經濟效益,必然加大對博物館文化商品的深層開發和研究。博物館網店的成功開發運營會對博物館文化產業帶來積極的推動作用。
(一)拓展了銷路,加快了博物館文化商品研發和傳播的速度
博物館大量的在線圖像幫助遠距離的消費者挑選商品,有利于推動博物館文化的國際傳播和高效傳播。⑩企業開發的是商品,博物館開發的是文化商品。而“當博物館要躋身于市場而披上經濟色彩的時候,就注定要要運用市場學原理來探索博物館管理方法”,(11)要運用市場學原理探求博物館文化產品的研發和出售。博物館文化產品的研發者要確定文化產品能夠真實準確反映博物館藏品的基礎上進行研發,要開發經營具有特殊性質和意義的文化商品。有必要時可參考現代企業的營銷觀念和手段,關注社會需求,根據公眾對精神文化生活的需要,設計區別于館外的一般文化產品和推銷具有自身特色的文化產品,追求最佳的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以吸引消費者的購買欲。更為重要的是,博物館文化商品的品質已成為博物館形象的外在表現。通過文化產品的研發和網上營銷,樹立博物館在廣大觀眾中的品牌,讓博物館文化產品不再是被簡單定義的紀念品,而且成為真正的文化品牌。
(二)擴大了博物館文化傳播的人群和范圍
一般來說,博物館商店不可能具備遍及全球的銷售網絡渠道,應如何規避這一缺陷,博物館網店的開發為我們指出了一條道路。博物館網店以國際互聯網為載體,通過高效的信息流動和日益便捷安全的網購,很大程度上,突破了時空、地域的限制,將身處全球的消費者聚集于無形卻又真實的博物館網店中。同時,根據對消費群及其消費需求的分析,針對目標顧客“細分市場”, (12)分析消費群體的消費心理,制定出相應的營銷策略。目標顧客的確立,使得博物館經營從盲目走向秩序化,做到有的放矢,文化產品的開發更有針對性。博物館消費者消費與否,在博物館網店的瀏覽中都或多或少地接受到了知識,獲得了教育,得到了娛樂。另一方面,則擴大了博物館文化傳播的人群和范圍。
(三)宣傳博物館文化的重要窗口
博物館網店作為網民購物的一種經濟實體,在一定層面上也承擔著博物館文化產品的宣傳,是宣傳博物館文化的窗口和發展博物館文化產業的展示窗。在現今世界,廣告無處不存在,博物館文化商品作為商品的一種,也必然要采取廣告宣傳的手段促進其商品的銷售。博物館網店通過網絡這一便利資源是另一種行之有效的宣傳方式,無形中增強了文化商品的知名度和美譽度,既起到了促銷博物館文化商品的作用,也樹立了博物館良好的社會形象。同時向外界展示博物館文化、推廣文化商品,從而吸引外來資金參與開發。博物館要充分利用好網店這一窗口,使其在發揮自身職能之外成為展示城市和地區精神文明的特殊陣地和展示地區歷史文明成就的文化陣地。
(四)以文促產、“以文養文”的重要手段
眾所周知,自實施博物館免費開放后,許多博物館在經濟上陷入了窘境,業務經費十分緊張,阻礙了博物館事業的發展;而博物館網店通過銷售文化商品,所得到的利潤可以彌補博物館經費的不足,起到以文促產、“以文養文”作用。擴寬博物館商店經營的領域,實現“以文養文”是現代博物館商業經營的新理念。(13)博物館網店的收入作為博物館商店收入的重要組成部分,為博物館進行文物保護、展覽、科研和宣傳教育提供了更多的資金來源,對博物館未來之路有重大意義。以臺灣國立故宮博物館為例,2011年,博物院委托員工工商貿合作社代辦業務權利金收入1.3億元,其中一部分便是來自網絡商城的盈利。(14)以歷史資源為依托,整合文物資源,將資源優勢變為經濟優勢,變文化資源為文化資本,在博物館網店這塊小天地中弘揚中華民族的優秀文化。
四、結語
新的時代賦予博物館新的特征、新的發展、新的使命,博物館不應再逃避經營,而應以市場為導向,以大眾為本位,以文物為中心,自我開拓創新,加強在文化市場中的競爭力和影響力;而博物館文化產品的開發正是博物館產業繁榮的一個重要途徑。根據國家文物局在2011年底公布的《博物館事業中長期發展規劃綱要(2011-2020)》,今后十年間的一項重要發展戰略是著力培養一批博物館發展的示范工程、品牌活動,發揮示范引領作用,帶動博物館事業的整體繁榮。當今博物館網店所擁有的各項優勢無一不為博物館文化商品的開發提供了便利,為博物館文化產業的發展提供了有利條件,也為博物館事業的的繁榮開拓了思路。
[注 釋]
①(14)雷若新、丁龍慶:《關于博物館網上商店的思考――以國立故宮博物院的e-Shop為例》,《邢臺學院學報》,2012年第2期。
②曹煒芳:《博物館文化產品營銷中的幾個關系――從蘇州博物館談起》,《中國文物報》(博物館周刊),2013年11月27日。
③⑥鄒霞:《文化產業與新時期博物館的走向》,《襄樊學院學報》,2004年第3期。
④方百壽、喬雪華、趙英如:《軍事博物館商店發展探究》,《洛陽師范學院學報》,2012年第10期。
⑤馮林英:《關于博物館商店的思考》,《中國博物館》,2003年第1期。
⑦劉修兵:《博物館文化產品開發路漫漫》,《中國文化報》,2010年2月23日。
⑧李金亮:《博物館商品店的經營策略》,文物出版社2002年版。
⑨蔣晟:《博物館商品營銷研究》,復旦大學2010年碩士學位論文。
⑩鄒宇:《試論博物館購物服務質量之提升――兼論博物館商店經營》,《北京第二外國語學院學報》,2006年第9期。
(11)陳德聲:《論博物館文化產業的開發經營》,《中國博物館》,2006年第4期。
一、傳統的研究生培養方式的弊端
研究生培養的方式多種多樣,在以前比較傳統典型的有兩種:一種是師傅帶徒弟的方式;一種是辦班式的集體授課方式。前一種方式,在20世紀八十年代中國藝術院校研究生招生工作剛剛恢復的時候,較為普遍。那個時候,研究生人數很少,正規的在教室集體上課基本上是不可能的,導師和學生一般是一帶一、一帶二。導師實際上就相當于民間某些行業的師傅,研究生相當于徒弟。這種方式,導師和研究生關系密切,能言傳身教,學生也切實能從導師那里學到真正的東西。但是,這種方式也有其明顯的不足,即研究生的學習對象較為單一,在專業知識方面的可塑性小,研究領域狹窄,并且導師的水平往往就決定了研究生的水平。
后一種方式是以課堂教學為主,以一個班的形式而形成的填鴨式的教學方式。這是隨著社會的發展,各領域、各學科需要大量各級專門人材,研究生擴招而導致的研究生數量膨脹。而原來的研究生培養師資有限,因此只能采取以辦班的形式、以授課的方式來進行,似乎只有這樣才能適應新時代研究生培養的需要。我認為,這種方式標志著研究生培養大眾化階段的開始和形成。就具體的學習過程而言,每個專業都有導師組,由不同的老師講授不同的課程,具有多學科交叉的特點。這樣一種研究生培養方式可帶給學生更寬闊的知識面,擴大了研究生的學術視野,研究生可根據自己的研究興趣多方面地選擇研究方向。并且,這種培養方式使研究生有可能成為復合型人材,以適應社會發展的需要。但這種方式也有它的弊端,即較難做到因材施教。對專門的研究領域而言,無法培養出學有所長、術有專攻的人材。而另一方面,研究生要應付各門課程的學習,忙于掙學分,導致基礎知識薄弱,研究能力相應下降,以至于使近幾年的高校研究生培養出現了一定程度的質量滑坡現象。而我們在近些年來采取的以社會課題的研究方式,鋪就研究生成長道路的做法,就是為了彌補以上兩種方式的不足,實踐說明這樣的研究生培養不僅在理論上是可行的,在實踐上也取得了十分明顯的成效。因此引起一些人的關注,也是可以想象得到的。不過,我認為這樣的研究生培養方式的理論和實踐還只是開始,因此有待于我們加以總結與提高。這也是我們今來談這一話題的來由。
二、以社會課題帶研究生的新思路
國務院最新的《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與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提出要“支持建設一批高等學校產學研基地”;“大力推進研究生培養機制改革。建立以科學研究為主導的導師責任制和導師項目資助制,推行產學研聯合培養研究生的雙導師制。實施研究生教育創新計劃”。要“增強社會服務能力。高校要牢固樹立主動為社會服務的意識,全方位開展服務。推進產學研用結合,加快科技成果轉化;開展科學普及工作,提高公眾科學素質和人文素質;積極推進文化傳播,弘揚優秀傳統文化,發展先進文化;積極參與決策咨詢,充分發揮智囊團、思想庫作用。鼓勵師生開展志愿服務。”
原教育部部長周濟2005年1月27日在國務院新聞辦公室舉行的新聞會上說:“今后將在研究生培養過程中加重科研工作的比例。沒有科學研究工作的課題,就不能進行研究生培養工作;沒有研究課題的導師,就不能帶研究生。周濟指出,研究生,顧名思義就是通過研究工作進行學習的學生。”因此,國家在研究生教育培養中將緊緊抓住研究工作,推進研究生培養體系的改革。改革的目標是提高質量,關鍵是科學研究。
從2005年起,國家教育部實施了“研究生教育創新計劃”,推進研究生教育改革。要改革和創新研究生教育體制,完善研究生培養導師資助制和負責制,推行助研、助教和助管崗位制,推進研究生培養成本分擔制度改革,深化研究生招生和選拔制度改革,調整和完善研究生學制。要支持研究生參加科研團隊、參與科研創新,著力提高研究生教育質量。
最近幾年,在中國美術學院美術學與設計藝術學專業,出現了一個引人注目的現象:一方面研究生教育迅速發展。研究生的年培養規模從2000年的50人,發展到2009年的300人,在校人數達800人的規模。另一方面研究生教育質量不斷提升。一部分在校研究生在某些方面取得了可喜成績,如2007、2008年全國百篇優秀博士論文評選,中國美術學院研究生的論文是全國唯一的榜上有名的美術學論文。有關藝術現象學研究、當代藝術研究、藝術市場研究、高等藝術教育比較研究等課題都被列為國家和省部級科研課題。導師與研究生的一系列合作研究成果在一些專業性很強的雜志上發表,承擔和完成了一些政府和社會委托的重大科研課題或項目。而據了解,這其中大多是我院這幾年來培養的研究生。這說明在研究生培養方面,我院有著一種獨特的眼光和一套行之有效的培養方法。我院在培養研究生過程中的主要經驗是以社會課題帶研究生,產學研互動培養。
在近幾年的教學和研究過程中,我院嘗試著采取另一種研究生培養模式,即以特定的社會課題研究方式,讓研究生參加到社會課題組開展的各種研究活動中,在對具體問題的研究中培養研究生發現問題、提出問題,通過論證解決問題的能力。因為研究生培養是一種嚴格的學術訓練,如放任自流,隨便選題,敷衍成篇,是達不到學術訓練的效果的。所以,由導師或導師組所申報與提出的社會課題,在導師指導下,帶領學生共同完成這些社會課題,能使研究生得到高強度的學術訓練。因為這種研究有時間、水平、學術成果、層次的要求,有課題評價體系的限制。而同時,以社會課題方式帶動研究生培養,可以創造一起研究、自由討論、相互碰撞、共同提高的氛圍。我院認為,這種與實踐、任務相聯系的研究生培養方式,可彌補前兩種方法的不足,也能適應時展的要求。使研究生培養在不可避免的陷入大眾化趨向的困境中,不失其精英性質,成為一種有效的、可行的培養方式。
關于我們的研究生培養質量的下降,教育界和社會上也曾經有所議論。有的人認為八十年代的本科生就相當于現在的研究生;有的人認為九十年代以來的本科教育是失敗的。因而研究生教育也不可能有真正的質量。我認為中國的高等教育必須面向大眾,為造就更多的人材而努力。這是中國現代化建設的需要,也是適應世界各國的經濟與政治發展趨勢的。英美各國的本科教育比我們的要差,這是公認的事實。如果我們的教育特別是本科教育一定要保留在精英教育的水平,如果只有很少的人受過高等教育,那我們的現代化是不可能建成的。研究生教育相比于本科生教育來說是精英教育,但既然本科教育質量有所降低,那研究生教育的質量與以前相比有所降低也是自然的事。但我不認同現在的研究生教育質量有了絕對的下降。根據我所了解的情況,我們的研究生培養質量是有所提高的。因為作為導師來說,我們的要求是提高了,而不是下降了。我們的要求是更加具體化了,而不是更加抽象化了。
我們知道,每一個研究生往往都發表過好幾篇學術論文,并且有的發在重要的學術刊物上。我院所指導的研究生在我們所舉辦的學術會議中,往往也都發揮了非常重要的作用,這與我院這種培養方式有較大關系。
在1999級和2000級研究生中,我提出了“中外高等美術教育比較研究”的課題,被列為“全國教育科學十五規劃教育部級重點課題”。我還擬出了 “國外高等美術教育發展趨勢”、“ 中國高等美術教育發展現狀”、“民辦高等美術教育”等題目,與研究生一起共撰寫了4篇有關“中外高等美術教育比較研究”的論文。研究生孔莉莉發表相關論文2篇。我本人也寫了10萬余字的《中外高等美術教育比較研究》的論文。這樣一些論文在中外高等美術教育比較研究中中國處于理論空白的情況下,進一步推動了人們對藝術教育管理研究的關注。
學生成就的取得,當然不僅是哪一個方面的原因,也不是哪一個導師單獨工作的成果。導師在為研究生上課,提出課題和研究方法,收集資料中雖然付出了辛勤的勞動,但研究生的努力和大量的時間投入也是課題推進的重要基礎。當然,在我所指導的研究的人生之途中,我所起的作用比較大一點。在這幾年的研究生教學實踐中,我特別注重要求研究生盡早選定自己的研究方向。如果入學后一學期內不能選定,那就要由導師指定。這一點我是很明確的。因此,在05級、07級設計藝術學專業的研究生培養中,我提出了海派設計的研究課題。
上海是中國近代工業和近代設計的發源地。上海在中西文化融合領域里的影響,上海在中國經濟改革開放中的地位度不容置疑。在中國19世紀到20世紀初的年代里,海派文化是重要的文化流派。中國學術界對這一時期的研究側重于石庫門文化,高度肯定其創作的成就,研究論文達數百篇。而對于海派設計,卻很少有人研究。且研究成果檔次不高,數量不多,影響也較小,研究的側重點在建筑。對廣告、包裝、產品、服飾、珠寶首飾、旅游紀念品、禮品等方面的研究很少。國內有關海派設計研究的碩士論文,幾乎沒有。而我個人認為,海派設計是很有研究價值的。因此我提出了一系列選題,來對海派設計進行重新發現和評價。這些選題包括:“百年上海、百年設計”、“設計成就上海”、“上海設計產業發展研究”、“上海設計產業三年規劃”等。對于這些選題,每一個研究生選一個題目,經過對原著的反復閱讀,仔細思考,擬出提綱。并且組織討論――老師和學生、學生和學生之間多次討論,反復推敲,最后形成正式的畢業設計論文和畢業設計作品。而作為我個人來說,也完成了《上海設計產業三年行動計劃》、《上海工業設計產業三年發展規劃》、《上海工業設計十二五發展規劃》等3個上海市經濟委員會的年度課題,撰寫了一部40余萬字的海派設計簡史研究專著《上海設計簡史》。這也說明我們的課題研究對于本專業的研究生成長發揮了很大的作用。
同時給研究生樹立了一個怎樣發現問題、提出問題、通過論證解決問題的標本。在整個研究過程中,老師和學生可以說是一次又一次地集中討論,老師思考問題的角度和研究問題的方法,往往對學生產生了直接的影響。使學生完成較好的論文并得以在相關的學術期刊上發表,引起了學術界的關注。因為此前學術界從來沒有如此集中地談論這一話題,因此也形成了設計產業發展研究的小小熱潮。另外,有兩位研究生的畢業論文選題就是以“海派設計”作為研究對象的。像周益竹的《上海設計博物館設計》、金泠泠的《新海派設計》等。研究生金泠泠、周益竹以海派設計研究作為畢業設計和論文題目,取得了相當優異的成績。這說明這樣的社會課題研究與討論,對我們專業的研究生的學術研究及其學術道路是有影響的。
在2003級研究生中,我承擔了主持了國家級設計孵化器――上海都市工業設計孵化器項目的建設工作。我帶領研究生花了大量的時間,不斷地進行調研論證發現:設計產業是需要培育與孵化的。盡管上海已經成為全國甚至是世界品牌的聚集地,名牌產品在智利生產、在這里銷售,卻不在這里發源。設計產業是無煙產業,適合在鬧市高樓大廈中發展。培育與發展設計產業,建設一個有關高新設計與創業服務的設計孵化器,不乏是一種新思路。于是,一個在鬧市高樓大廈集中空間中,為設計企業創辦和設計人才培養提供共事空間、共事服務及扶植企業的優惠政策,推進合作與交流,使之逐漸走上發展道路的設計孵化器的創意策劃方案新鮮出爐了。經過努力,這一項目后來被國家科技部認定為國家級設計孵化器。
在2004級研究生中,我提出了“藝術設計類大學后職業培訓研究”的課題,向上海市人力資源與社會保障局提出申請,組織研究生共同進行這一課題的研究,最后由中國勞動社會保障出版社出版發表了《工藝美術師》、《機構形象設計師》、《玩具設計師》、《商業美術設計師》、《旅游紀念品設計師》、《三維廣告設計師》等近9部教材,在全國設計雜志上6篇,9個調查報告。結合職業培訓,我還組織了研究生承擔了上海市創意職業培訓公共實訓平臺建設的項目。在我的組織和指導下,研究生直接參與了該項目的策劃、設計、施工、教學、管理工作,在獲得最新設計科技方面的收獲極大。研究生們在導師的指導和設備供應商的培訓下,掌握了大量的最新設計科技,如時間凝固系統、藍箱摳像技術、VR虛擬現實技術,以及各種先進的計算機輔助設計軟件等,在設計教育與管理的實踐方面得到了很大的鍛煉。
三、強調社會課題研究是研究生科研能力培養的重點
從以上談論的狀況來看,我院所推行的這種方法的確是行之有效的。那么,我院為什么想到要以社會課題研究方式來鋪就研究生成長的道路?關于這個問題,主要是基于以下幾個方面的考慮:
第一,能適應國家、長三角地區社會經濟文化建設發展的需要。導師根據國家、地方經濟和文化建設發展的需求,申報選擇一些政府下達的縱向課題,以及通過招投標形式爭取社會相關企事業單位委托的橫向社會課題,這是設計藝術類研究生教育以社會課題帶研究生重要的培養方式。因為設計與國民經濟的發展息息相關,設計在中國已被認為是即科學技術以后的又一新的生產力或“第二生產力”。設計教育不重視產學研合作、不為國家和地方的經濟建設服務,就失去了學科原有的價值和意義。因此,我們明確的提出了設計教育要服務于張江(學院所在的社區――國家級高科技園區)、服務于浦東(學院所在的地區――中國最具開放的前沿地區)、服務于上海(學院所在的城市――中國最大的工商業中心)、服務于長三角(學院毗鄰的更大范圍的地域――中國最發達的城市經濟圈)。
第二,能體現導師的學術積累和學術眼光。我們知道,每一個導師在自己的研究領域中,在他多年積累、開墾的領域中,是有著濃厚的積淀的。哪些問題是研究的空白;哪些問題是薄弱環節;哪些問題具有進一步的研究價值;哪些問題能體現出研究的前沿性;哪些問題研究到什么程度了,能開發出哪些重要問題,在具體研究中還需注意一些什么問題等等,作為導師來說都非常了解。因此,他能夠提供給學生多年積累的資料,能讓學生明確認識到哪些材料是真實可靠的,哪些材料是需要重新考證的,哪些材料是虛假、以訛傳訛的、不可靠的。因此,他能讓研究生直接地、便捷地進入研究門檻,抵達學術研究的殿堂。
第三,能夠為研究生的學術研究和實踐提供思路。這實際上是一種命題課題方式。導師提出的話題都是值得討論和研究的,而且往往會把自己的思路、研究的角度、思考問題的方式、理論觀點的運用及學術研究的方法,在這一過程中直接傳授給學生。這方面最能體現出導師的學術個性、學術傳統和學術風格。對學生今后的發展往往有著直接的影響。
第四,能夠防止抄襲和剽竊行為的發生。因為這些題目規定了思路,學生在寫作過程中是否綜合別人觀點、沿襲別人材料導師很清楚。如果不是這種命題課題,由學生任意選題,在短時期內寫文章,容易導致抄襲、剽竊行為的發生,導師也不容易發現這種現象。學術研究是有規范的:一是創新規范,二是引用規范,三是格式規范。學術研究必須有創新,沒有創新就沒有必要寫論文。只有在前人基礎上有所發展,有新的見解和新的觀點,才能形成學術論文。因此,這種命題研究方式,為學術創新奠定了堅實的基礎。前幾年曾經出現過有的研究生在碩士論文撰寫的時候,不能按照老師的思路進行修改的現象。后來那個老師不同意其參加答辯,是有道理的,因為如果你不能按照老師提的意見對自己的論文進行修改,那么就說明很可能你的論文的整個思路是抄來的,那很可能出現非常大的問題。研究生是導師負責制,那導師的確有這個權利與義務。因此,采取命題課題的方式要求研究生撰寫論文并達到發表水平,可以最大限度地避免抄襲等學術腐敗現象發生。
四、研究生的專業方向與課題研究的社會命題(選題)
強調社會課題研究會不會出現這樣的結果,即研究生在三年的學習過程中忙于應付導師所分配的課題任務,除了寫出兩三篇文章外,對于基礎理論知識的掌握是不是有所欠缺呢?
因為我們的研究生都是百里挑一挑出來的,本來就有了比較扎實的基礎。研究生階段當然也是打基礎的階段,那只是相對于研一階段而言,但研究生是必須進行研究工作的,是必須在這個過程中經受嚴格的學術訓練的。研究生階段不可能什么書都讀,什么知識都要了解。因為已經分了專業,如設計藝術學專業的每一個研究方向都有很大的專業差異。每一個研究生都要有堅定的方向感,即我的研究生的研究方向是研究設計藝術教育與管理的。那研究生對于本研究方向的書是必須讀的,而不能將主要精力放在設計史或設計實踐方面去。因此,命題課題是必須在廣博知識積累的基礎上才能完成的,是要經過長時間的準備才可能完成的。每一個研究生不論是命題課題還是非命題課題,他也只能選取某一個非常專門化的問題來進行分析與研究。而他自己再選取一個題目是很難的。如果沒有導師的指導,半年時間甚至一年時間也選不出一個真正有意義的題目。那才是真正的糊里糊涂地過了一年、兩年,自己耽誤了自己的時間。
況且,我們一般給研究生分配課題與選題,是從二年級開始的,這時,他們已經過一年的專業理論知識的系統學習。并且,在導師組或不同老師相關課程的學習過程中,對本專業所涉及到的相關的基礎理論知識有較為全面的了解和掌握。在這一基礎上,讓他們參加一些具體社會課題的研究,實際上是對所學基礎理論知識的一次檢驗,是如何把所學知識轉化為能力的一次最好的實踐。研究生在學術上如何成長,是必須有實踐的。研究生在做社會課題的過程中,會碰到一系列的問題。他們一方面會和導師討論這些問題,另一方面,這些問題會引起他們的反思,會讓他們主動地去回顧學習過程中的漏洞。所以參加課題組研究,實際上是對所學基礎理論知識的一次鞏固。
“命題課題”的方式其實是給每一位研究生提供的一個如何把所學理論知識轉化為實踐的一個平臺,但這種培養方式對于導師而言要花費大量的精力。我院雖然身兼數職,但我們在工作中始終是熱情飽滿、精力充沛,而且樂在其中。那么,我院是如何平衡這幾個方面的工作的呢?
首先是我對于自己的學生是充滿熱情的。自己的學生就是自己的子女。自己的生命也許是有限的,但如果我們的研究生有很大的發展,相當于我們自己的生命特別是學術生命得到了延續。其次,我與研究生的討論時間是固定的,即每周一的晚上和每一個月的第一個星期天的晚上。前者是單獨討論,后者是集體討論。如果有學生要與我討論關于開題報告與碩士論文在寫作方面的重要問題,則需要與我事先約好,我再安排時間。也就是說我與研究生對話的時間是有計劃的。因此我所花的時間和精力也不是特別多。前提是講究效率、講究結果。第三,我往往將刊物編輯、學科建設、學術會議、設計大賽、設計論壇與研究生培養有機地統一起來。研究生幫我們做了許多事,在這個過程中自己也得到了少有的訓練,比如每年一度的上海旅游紀念品設計大賽,連續三年的一等獎獲得者均為我院的在校研究生。如果沒有這樣一些實際的工作由研究生來參與,研究生的成長不可能像現在這樣的迅速。其實,這也是一種像社會課題研究本身一樣的方式,也是帶動研究生群體成長與發展的一種重要的方式。我這幾年能夠做到的,就是工作再忙,也沒有忘記自己的學生。自己的事情再多,也沒有將研究生培養的事放在很靠后的地位。因此,我所指導的研究生才有那么多人,也才有那么多的教學和項目管理經驗。
除以上所談到的,設計基礎和應用研究方面也是我目前研究的一個重點。《設計基礎》和《設計與制作》是我所申請到的一個國家教育部項目――全國普通高校美術學(教師教育)專業教學指導綱要和同編教材的編寫。由于這兩個課題所涉及到的設計范疇和作品特別多,做起來有一定的難度,所以我讓研究生先按一個一個內容的作品做,并且也取得了階段性的成果。如1999級和2009級的研究生,每一個人都寫《設計基礎》和《設計與制作》方面的教材與論文。并且基本上都將此作為他們碩士學年論文的題目,目前正在進行中。他們對于《設計基礎》和《設計與制作》的研究,是從大學在校期間對這兩門課程的認識開始的。并注重查閱國外的文獻資料,所以做得非常扎實、也非常艱難。這門課的課時少、內容多。我們采用了直線型和螺旋形的兩種編排方式。這個課題我一直進行了10年的研究。從平面構成、色彩構成、立體構成到光構成、動態構成,也有新的發展,現在還在進行之中。但我相信這種創新的教材和論文會很有意義與價值。
五、導師資助研究生是以社會課題帶研究生的一種新形式
由導師資助自己所帶的研究生是國際慣例,世界著名的大學基本都采取類似的做法。教育部《2003―2007年教育振興行動計劃》“推進‘研究生教育創新計劃’”中提出的“改革研究生選拔制度,推進學分制并調整修業年限,推行研究生培養導師負責制和研究生助研、助教和助管崗位制,推進培養成本分擔制度改革”,也是為了與先進國家的高等教育接軌。導師資助研究生的方式亦可理解為是導師責任制的組成部分。但中國大學的校情畢竟不同于國外大學,籠統地講“導師資助制”,不僅讓局外人不解其意,導師自己也如入云里霧里。
導師資助制,當然是指導師拿出科研課題的部分經費,對研究生的研究工作進行補貼。按照國外的做法,導師一般是用社會課題經費的一部分負責研究生的科研支出,乃至生活費用的。這樣看來,“沒有課題的導師不能帶研究生”的論斷,也沒有問題。但國外的導師一般都有課題經費,不僅有而且此項經費足以支撐和支付他所帶研究生或者擔任他的研究助手的基本開銷。這樣優厚的條件,國內大多數研究生導師都不具備。因此,實行導師資助制的首要的前提條件,是導師必須有充足的自主支配的科研課題經費。
充足的和自主支配的科研課題經費的獲得,說起來可能很容易,按照成本分擔的原則,只要國家撥一部分、學校拿一部分,導師從研究生的學費中提成一部分,加上導師申請課題項目經費,這些只要劃歸導師使用即可,但實際操作起來卻并不簡單。
國家撥款,學校資助的力度應該多大,導師提成多少才算合適?按人頭平均撥付是一個辦法,但要知道近些年,研究生的招生規模不斷擴大,數量大大增加,資金的缺口也相應變大,這部分錢顯然難以徹底彌補缺口。部分專項資金的到位雖然聊勝于無,但畢竟是杯水車薪。如果導師的科研經費都不足,又怎么有余力,資助自己帶的研究生呢?
解決導師的科研經費問題的辦法之一,自然是社會課題項目的申請。但這里仍有個課題項目數與導師人數不對稱的問題。各級各類的縱向和橫向課題項目每年都有,但導師能爭取到的比例并不高。這一方面是由于資源有限,但更主要的是有限的資源配置不盡合理,基礎理論和設計藝術學這些最應得到資助的社會課題,受資助的比例卻最少。而應用性強,自身能夠產生經濟效應的設計藝術應用性社會課題,卻不斷得到巨大的投入,其結果只能是富的越富,窮的越窮。另一方面,課題項目的分配同時存在著許多不公平、不公正的現象,也加重了“貧富不均”。一個設計類項目本來是不需要太多經費的,但因為某種科研以外的因素起作用,有的課題如政府下達的縱向課題一下可以拿到幾萬。有的橫向項目屬于重大設計工程,如我主持上海集成電路科技館、虛擬西方藝術館、上海大學生創意產業創業基地、上海都市工業設計孵化器等項目更是上千萬。不能說,所有獲得重金資助的項目都沒有社會意義或學術價值,但確有項目在價值與投入上不成比例。如果這部分經費,合理地投入到許多看起來并不“重大”,但卻有學術潛力的社會課題上,對中國學術研究發展的切實而深遠影響,將遠遠超出一個哪怕是“重大工程”。由此推出實行導師資助制的另一個前提條件,應該是科研經費的資源配置的合理化,課題分配的公正化。
參考文獻:
1.《科學時報•大學周刊》,2006年7月18日
2. 教育部《2003―2007年教育振興行動計劃》, 新華網,2004年3月30日
2010年年底,張大勇被英國吉尼斯世界紀錄有限公司投訴,要求“切尼斯”停止侵權。今年2月2日,張大勇收到美國國家仲裁院的裁決書,“吉尼斯”敗訴。法律界人士認為,這樁跨國域名官司在國內有一定的示范意義。
張大勇認為,“切尼斯”就是中國人的意思,切尼斯紀錄就是中國人的紀錄。命名“切尼斯”,其實就是提倡一種中國人的精神,鼓勵中國人勇于冒險、敢創新高的民族氣質。
殘疾人挑戰“吉尼斯”
上世紀80年代,《吉尼斯世界紀錄大全》中譯本傳入中國,這本書使很多中國人夢想成真,他們刷新了一個又一個的吉尼斯世界紀錄。吉尼斯紀錄同樣也讓休學在家的張大勇著迷,他買了一本《吉尼斯世界紀錄大全》。
細心的張大勇發現,聞名全球的《吉尼斯世界紀錄大全》中有關中國方面的紀錄很少。他感到疑惑:中國作為一個有著5000年文明的泱泱大國,在中醫學、農業、紡織、人文等多個方面都有著舉世矚目的成就,許多方面都堪稱世界之最,怎么“吉尼斯”對中國很多方面的成就卻只字未提?
為彌補“吉尼斯”的這一缺憾,張大勇決心自己動手,創建中國紀錄。叫什么名字好呢?張大勇從“Chinese”這個英文單詞上受到啟發。“Chinese”的中文音譯,就是“切尼斯”,和“Guinness”的中文音譯“吉尼斯”類似。于是,張大勇決定把自己創建的中國紀錄,命名為“切尼斯”中國紀錄。
張大勇認為,“切尼斯”就是中國人的意思,切尼斯紀錄就是中國人的紀錄。命名“切尼斯”,其實就是提倡一種中國人的精神,鼓勵中國人勇于冒險、敢創新高的民族氣質。
早在1983年,讀高中的張大勇就患上了強直性脊椎炎和類風濕性關節炎。為了查找資料,患病的他每天騎著自行車,來住于圖書館、新華書店。1991年,張大勇病情惡化,他只能平躺在床,連翻身都需要兩個人幫忙。之后,他身上4/5的關節都失去功能,連脖子也不能扭動。
當時接觸不到互聯網,查找資料成了難題。張大勇就讓母親和弟弟天天出去收集廢舊報紙和舊圖書,供他查找資料。7年間,張大勇閱讀了重達10多噸的廢舊報紙,剪輯了3大紙箱資料。接下來,他開始動筆編寫《切尼斯中國紀錄大全》。
但是,難題又擺在了面前,他不能翻身,只能平躺在床上仰面寫作。多次嘗試后,張大勇在床邊放一瓶墨水,床頭懸掛一塊木板,一手扶著木板,一手拿鋼筆,筆尖朝天寫作。
經過5年的艱辛創作和數次改動,張大勇終于完成了《切尼斯中國紀錄大全》的編寫工作。這本書分10章97節,共計50多萬字,涵蓋生物、地域與天空、藝術與娛樂、建筑、機械、實業、人文、體育等多個領域的紀錄。其中收集有像世界上最大的內河船閘三峽工程永久船閘、世界上最長的跨海大橋寧波杭州灣跨海大橋等紀錄。
“切尼斯”成為中國注冊商標
2003年,張大勇創辦了“切尼斯中國紀錄大全網”。網站上說,英國有吉尼斯(Guinness),中國有切尼斯(Chinness或Chinese)。吉尼斯是世界之最的注冊商標,即吉尼斯世界紀錄;切尼斯是中國之最的注冊商標,即切尼斯中國紀錄。
2005年6月,國家體育總局等8家單位,聯合發起、舉辦中國人文奧運旅游紀念品設計大賽活動。張大勇設計的“2008中國年神七奧運紀念標志牌”,一舉榮獲“最富創意設計金獎”,并成為北京奧運旅游指定紀念品。
這一紀念牌包含了北京奧運和“神七飛天”兩個元素,而雄踞標志牌正中央的,正是他自創的紅色“切尼斯”印章。
大賽專家評審委員會認為:“切尼斯”是“Chinese(中國人)”的諧音,“印”是印章的印,也是心心相印的印,所以,“切尼斯印”四個字表達的是“中國人共同的印”和“中國人民心心相印”。
2006年8月,經國家版權局審核登記備案,切尼斯中國紀錄受《中華人民共和國著作權法》保護,版權登記號:豫作登字16-01-06-A-062號。
2007年年初,張大勇的事跡引起了北京集佳知識產權有限公司河南分公司負責人張乃干的關注,職業敏感讓他意識到,必須對“切尼斯”進行及時有效的注冊保護。張乃干找到張大勇,決定免費為其,幫“切尼斯”注冊商標。
2007年2月7日,“切尼斯”開始注冊商標的申報工作,接著是長達3年的審核、公告。2010年7月10日,國家工商總局商標局正式確認“切尼斯”為第41類注冊商標,注冊商標號是5900565,專利權期限為20年。
“切尼斯”成為中國商標后,不但國內的媒體紛紛報道,就連國外的媒體也給予極大的關注。國外媒體的報道重點,主要集中在“切尼斯中國紀錄獲得官方承認”這個焦點上。
在采訪中,張大勇說,切尼斯中國紀錄總部是中國唯一擁有自主創新、自主知識產權、自主商標品牌,權威確認中國人以至全球華人在各個領域所創中國第一的專業認證機構。吉尼斯世界紀錄是民間的奧運會,切尼斯中國紀錄是民間的全運會。切尼斯中國紀錄總部完全按照WTO規則辦事,尊重英國吉尼斯的知識產權和商標品牌。
英國“吉尼斯”投訴“切尼斯”
正沉浸在興奮之中的張大勇,卻遇到了麻煩事。
2010年12月22日,張大勇收到一份來自美國國家仲裁院的郵件,大意是吉尼斯世界紀錄有限公司投訴張大勇,他們限定張大勇必須在20天內提交答辯,否則視為放棄。
投訴書稱,吉尼斯世界紀錄有限公司是全球著名刊物《吉尼斯世界紀錄大全》及其相關媒體文件的記錄保管人和出版人。吉尼斯自1999年就已經擁有注明吉尼斯世界紀錄標志的網頁,這與張大勇2010年3月注冊的域名(即“切尼斯”)存在爭議。張大勇的網站推廣和行銷與投訴人相同的服務,即提供人類成就和自然界其他極限認證服務以及提供上述內容的紀錄書籍。吉尼斯于2003年3月31日和2004年11月26日獲得爭議域名,吉尼斯的中國商標注冊已有數年,吉尼斯出版書籍已近15年。
投訴書中說,“切尼斯”一詞與吉尼斯世界紀錄品牌中的“吉尼斯”元素存在混淆性相似,所以,張大勇并不享有爭議域名的任何權利或合法利益。吉尼斯公司認為:爭議域名已經被吉尼斯注冊,而現在被張大勇不真誠地使用。所以,吉尼斯世界紀錄有限公司“真誠邀請專家組裁斷勝訴,并下令將爭議域名轉移給投訴人”。
英國的公司與張大勇有爭議,為何會找美國國家仲裁院投訴呢?原來,美國國家仲裁院自1999年起,被互聯網域名與地址分配機構網站(ICANN)認可為域名爭議解決方案提供方,提交到美國國家仲裁院的糾紛案件由獨立且中立的仲裁專家小組聽審和裁決,仲裁專家小組仲裁員遍及全球,能運用多種語言開展工作。
張大勇心里沒底,他承認,他是在觀看吉尼斯世界紀錄電視節目和購買其書籍后才采用“切尼斯(Chinness)”的名稱的。張大勇不懂英語,身體又不好,起初決定放棄。但后來又想,放棄就意味著輸掉官司,域名就要拱手讓給“吉尼斯”,所以想試一試。
在網上,張大勇查到一位北京律師寫的國際域名仲裁糾紛解析的論文,他和對方取得聯系。這位律師告訴張大勇,第一,國內搞國際域名仲裁的律師只有不到10個人;第二,中國人遇到國際域名仲裁,90%選擇了放棄,但打這個官司不一定會輸。
張大勇還了解到,2008年1月,浙江奉化溪口花農竺慧嘉就打贏了一起跨國域名官司。竺慧嘉自己創辦了奉化市天竺園藝有限公司,2005年10月25日,對域名還不是很了解的他,就在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注冊了tzoo.省略域名,作為公司網址。 時隔兩年多后,紐約一家旅游信息的著名網絡公司TRAVELZOO INC,向中國國際經濟貿易仲裁委員會域名爭議解決中心提交投訴書,稱天竺園藝有限公司未經該公司許可,惡意注冊該公司享有民事權益的域名。專家組經對比后指出,爭議域名的主要部分“tzoo”與美國公司享有民事權益的注冊商標“TRAVELZOO”文字不完全相同,使用和視覺上不構成混淆性近似。最終,專家組裁決,駁回美國公司的請求。
仲裁團裁決“吉尼斯”敗訴
竺慧嘉的官司對張大勇啟發很大,于是他在洛陽信息港“法律在線”發了一個帖子。版主南云看到后,給他介紹了河南廣文律師事務所涉外法律事務專業律師張永剛。
這時,收到投訴書已將近20天,而美國國家仲裁院給張大勇答辯的時間也就是20天,提交答辯書迫在眉睫。
張永剛仔細研究了投訴書以及相關的國際法律,趕在期限最后一天的2011年1月10日完成答辯書。當晚,張大勇附上10個相關證據,連夜傳給了美國國家仲裁院。整個過程中,除了僅有的幾次特快專遞外,其他涉案文本全部用電子郵件傳遞,大大節省了成本。
張大勇在答辯書中說,投訴人所使用的域名分為“吉尼斯”“世界”“紀錄”(Guinness、World、Records)三個部分,而張大勇的域名僅有“切尼斯”(Chinness)一個部分,且本部分前段字母與投訴人域名的第一部分所用字母區別明顯,是完全可以區分的兩個截然不同的域名。從吉尼斯提交的證據來看,兩份在中國注冊商標的注冊人為“吉尼斯出版公司”,而并非投訴人。按照法律的理論,“吉尼斯世界紀錄有限公司”與“吉尼斯出版公司”是兩個獨立的法人,故投訴人無權就這兩份在中國的注冊商標向張大勇主張任何權利。 5天后,美國國家仲裁院回信:已經成立爭議域名仲裁團,決定進行書面審理。 2月2日,張大勇收到美國國家仲裁院的裁決書,專家組認為,不僅爭議域名與投訴人擁有權利的商標不相同也不混淆相似,而且,被投訴人因在本案爭議前長期善意地使用域名而業已對爭議域名享有權利或合法利益。最終,專家組裁決駁回了投訴人的投訴請求。“吉尼斯”敗訴。
1.神仙文化。據唐朝元和名相李吉甫的《元和郡縣圖志•登州•蓬萊》記載:“昔漢武帝于此望蓬萊山,因筑城,以蓬萊名之。”漢武帝于太初元年(公元前104年)巡幸至此,尋訪神山不遇,于是筑起一座城,冠以“蓬萊”,從此便有了“蓬萊”這一地名。可見從蓬萊誕生那一刻起,就與神仙文化密不可分。在蘇軾的《登州海市》中,“東方云海空復空,群仙出沒空明中”映射的便是海市蜃樓的奇景與神仙的傳說。蓬萊的神仙文化可以歸結為以蓬萊閣、八仙和海市等為代表,體現了古代勞動人民的集體力量和向往美好生活的愿望。2.精武文化。蓬萊的精武文化以戚繼光和蓬萊水城為代表。戚繼光是山東蓬萊人,明代的抗倭名將,中國歷史上的杰出軍事家,偉大的民族英雄,同時也是公認的將蓬萊精武文化發揚光大的第一人。在戚繼光的《韜鈴深處》中,“封侯非我愿,但愿海波平”便將其保家衛國、淡泊名利和向往和平的情懷展現的淋漓盡致。蓬萊水城是中國明清時期重要的軍港要塞,在山東省蓬萊市城北崖山下。蓬萊水城整體呈現不規則的長方形,有“斷崖千尺,下臨天地”之勢,它的水門、防浪堤和城墻炮臺等海防與海港等建筑保存較為完好。蓬萊的精武文化可以歸結為以戚繼光故里和蓬萊水城等為代表,體現出愛國的凜然正氣。3.港口文化。蓬萊港位于山東半島的最北端,黃渤海的交界處,與日本和朝鮮半島隔海相望。據《竹書記年》中記載,在中國的夏、商、周時期,蓬萊的海航業開始逐步的發展起來。早在新石器時期,登州的海航活動就日益興盛,根據在登州古港外打撈出土的古代文物的制作年代來看,在新石器時期的登州一帶,已經有了較高的造船技術。考古發掘的成果表明,在遼東半島、朝鮮和日本等地均有史前膠東半島的文物出土。這些都充分證明了當時海航業的發展程度之高,為登州古港的興盛奠定了堅實的基礎。宋代文人蘇軾在擔任登州知州期間,其所作的《登州如還議水軍狀》中有記:“登州地近北虜,號為極邊,虜中山川,隱約可見,便風一帆,奄至城下,自國朝以來,常屯重兵,教習水戰,旦暮傳烽,以通警急。”可見當時的登州古港無論在經濟還是軍事上,都有極其最重要的地位。蓬萊的港口文化可以歸結為以蓬萊港為代表,體現出古登州對外開放航運的興盛。4.海洋文化。作為沿海城市的蓬萊,其依托海洋而形成的文明具有自己獨特的意識形態和獨特的文化,必然衍生出許多與此相關的產物。蓬萊是中國9個沿海城市聯合申報世界文化遺產海上絲綢之路項目的唯一北方港口城市,足見蓬萊在海上絲綢之路的歷史里的重要性。海上絲綢之路是古代中國與世界其他地區進行經濟文化交流的海上通道,推動著海上貿易的興盛發展,同時將中國的民族工藝和儒家思想進行了有效的傳播,推動了不同文化的交流與碰撞。蓬萊的海洋文化豐富多彩,民俗在其中也扮演著相當大的角色。每年的正月十三和正月十四,蓬萊本地的漁民會紛紛地給龍王廟送燈上供,以祈求未來的一年中出海平安,漁業豐收。此外,蓬萊的民間藝術漁民號子、大秧歌、剪紙以及蓬萊的飲食文化和土特產品也都極富海洋文化特色。蓬萊的海洋文化可以歸結為以海上絲綢之路和當地民俗等為代表,體現出中華民族的包容開放,對外來文化的吸納與融合。
二、蓬萊地域符號與旅游文化產品設計的關系
旅游文化產品的設計本質上是對文化的設計,是文化物化表現的一種方式。而想要把文化進行有效地傳達,就需要將文化符號賦予到產品當中,產品的文化意義需要用符號來表達。來蓬萊旅游的人們,通過感受旅游文化產品中符號所傳遞的信號,再由自身的旅游經歷感知符號傳遞的意義,并給出一個良好的反饋。文化符號在產品中的呈現并不是一味的照搬復制,而是要在把握地域文化特征的基礎之上,綜合運用工業設計思維方法,將提煉出來的設計元素投入到旅游文化產品的再設計過程中。1.蓬萊地域文化特點。蓬萊的地域文化融合了神仙文化、精武文化、港口文化和海洋文化,作為一座沿海城市,海洋文化是其基礎,神仙文化是其核心,精武文化和港口文化豐富了其內涵,充分體現了蓬萊“人間仙境”城市映像,帶有鮮明的地域內容、風格和形式。從蓬萊地域文化角度來看,“海城樓閣”可以充分體現其旅游文化內涵,在旅游過的過程中,活動性體驗所得的一種人文記憶。“海”可以是渤海和黃海,“城”可以是登州古城或蓬萊水城,“樓閣”可以是海市蜃樓和蓬萊閣。蓬萊眾多的旅游景區,恰好可以利用這一地域文化特色,將其融入旅游文化產品設計當中,讓游客可以購買到與其他沿海旅游城市不一樣的旅游文化產品。2.蓬萊旅游文化產品設計發展方向。旅游文化產品作為一種文化載體,它記錄著消費者的旅游經歷,蘊含當地的文化特色與民俗風情。作為商品而言,它不僅帶動了當地的旅游產業的發展,而且也向外界傳播了相應的旅游文化,是一個有效的傳播媒介。地方的文化特色是旅游文化產品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旅游文化產品區別于其他商品的一個主要特征。現在許多沿海城市的旅游消費市場中,旅游文化產品樣式雷同,缺少地方特色。這類產品往往缺少實用功能,功能性語義設計指示不清,往往只具有一定的裝飾功能,易落入俗套。在各地的旅游景點或市場上,許多旅游文化產品在設計形式上幾乎毫無差別,也有很多都是從江浙廣東等地批發而來。在旅游景點經常會看到扇子、畫冊、佛珠、茶具、翡翠琉璃、書簽和花瓶等旅游文化產品,各自所不同的往往只是圖案上的差別。設計師應該切身體驗蓬萊的地域文化,探索其中的文化內涵,提煉出可以融合到產品設計中的文化符號,形成具有蓬萊當地特色的設計風格,具有一定的不可替代性、收藏價值或使用價值,游客才會心甘情愿地購買。同時,要將旅游文化產品設計融入消費者的旅游體驗當中。旅游體驗是消費者旅游過程當中的一個重要環節,是人們在旅游過程中的體會和感知。游客可以通過各種各樣的旅游內容來豐富自己的旅游體驗,比如當地的風土人情、土特產、傳統技藝和民俗節慶等,讓游客們參與其中,切身感受到當地的民俗文化特色,從觀賞者變身為活動的主要參與者。這些民俗文化活動可以通過特定的設計方式進行,比如定制個性化的旅游產品或者游客自己親手制作等,讓游客參與其中,享受這種互動的形式,體會其中的文化主題,將這種體驗深深的印刻在腦海中,給自己留下美好的回憶。這樣才會將蓬萊高品質的旅游文化有效地傳播出去,帶動當地社會經濟發展。
三、蓬萊旅游文化產品的研究意義
蓬萊旅游文化產品是蓬萊這座城市的靚麗名片,是展現城市文化的有力載體,游客可以通過旅游文化產品更加全面深刻地認識“人間仙境”,吸引更多的游客,為旅游經濟帶來實際的效益。實現產品與地域文化的結合,維持蓬萊文化的獨特之處,形成蓬萊文化產業體系,塑造蓬萊特色文化品牌,推廣蓬萊旅游文化產品,可以更好的傳承和發展蓬萊這座沿海城市文化。目前我國的旅游文化產品規模在700億左右,今后隨著旅游市場的不斷成熟與完善,具有地方特色的旅游文化產品的不斷涌現,其市場規模有望進一步擴大。由此可見,蓬萊旅游文化產品有著巨大的發展空間與市場潛力。四、結語對蓬萊地域符號的研究,是以蓬萊地域文化為核心。蓬萊旅游文化產品的設計結合當地的人文生活和自然環境等特色的文化資源,保留傳統文化精髓,發展旅游文化產品設計,讓到蓬萊旅游的人們可以切實感受到本地精彩文化與厚重悠久的歷史。
參考文獻:
[1]程輝.基于產品視角的旅游紀念品設計探析[D].浙江:浙江理工大學學位論文,2015:24-33.
[2]李寧,王賀,侯興華.基于地域文化的蓬萊城市特色探析[J].商場現代化,2011(02):90-92.
[3]畢延剛.山東旅游紀念品開發中的地域文化的應用研究[D].山東:齊魯工業大學學位論文,2015:8.
[4]李偉,郭晶.蓬萊市海洋文化旅游產品評價[J].山東工商學院學報,2014(08):36-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