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首頁 精品范文 膽囊炎的護理要點

膽囊炎的護理要點

時間:2024-01-11 16:57:49

開篇:寫作不僅是一種記錄,更是一種創造,它讓我們能夠捕捉那些稍縱即逝的靈感,將它們永久地定格在紙上。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12篇膽囊炎的護理要點,希望這些內容能成為您創作過程中的良師益友,陪伴您不斷探索和進步。

膽囊炎的護理要點

第1篇

方法:回顧性分析我院從2012年7月至2012年12月期間收治的28例膽囊炎合并膽石癥患者。本組患者均在連續硬膜下麻醉或者全身麻醉下進行了膽囊切除術治療。

結果:本組患者經過精心治療與護理后,最后均治愈出院。

結論:膽囊炎膽石癥患者在實施膽囊切除術的過程中,應給予全方位的護理,這樣才可減少手術并發癥的發生,提高患者的術后康復質量。

關鍵詞:膽囊炎膽石癥臨床護理手術

【中圖分類號】R47【文獻標識碼】B【文章編號】1671-8801(2013)04-0253-01

膽道疾病屬于外科急腹癥,以膽囊炎、膽石癥以及膽道蛔蟲居多。其中,膽囊炎合并膽石癥是我國中部地區的多發病,兩者互為因果,可促使病情復雜化。該病的主要因素有膽汁淤滯、細菌感染以及膽汁化學成分的變化;臨床主要癥狀有腹痛、畏寒發熱以及黃疸。本文重點探討膽囊炎膽石癥手術患者的護理體會,以期為臨床護理提供一定的參考價值。

1資料與方法

1.1臨床資料。本文回顧性分析我院從2012年7月至2012年12月期間收治的28例膽囊炎合并膽石癥患者,男性患者16例,女性患者12例,年齡在32歲至67歲之間。其中,慢性膽囊炎患者19例,慢性膽囊炎急性發作患者9例。主要臨床癥狀是:右上腹陣發性絞痛,并伴有不同程度的惡心、嘔吐以及發熱,且常呈弛張熱型,右上腹有壓痛與肌緊張感。

1.2方法。本組患者經病史、臨床癥狀、體征以及彩超檢查后均確診為膽囊炎膽石癥。均在連續硬膜下麻醉或者全身麻醉下進行了膽囊切除術治療。

2結果

本組患者經過精心治療與護理后,有1例患者出現腹膜炎,行腹腔清洗術后好轉;1例患者切口裂開延期出院,其余患者均在手術后10天至15天后治愈出院。

3討論

3.1術前護理。首先,由于膽囊炎膽石癥患者的病情極易反復,可能會引發急性化膿性梗阻性膽囊炎,甚至會導致膽囊穿孔引起腹膜炎,危及到患者的生命。所以醫護人員一定要密切觀察患者的病情變化,查體發現有壓痛、腹肌緊張等的反應,應及時通知主治醫生,并進行對癥治療與護理。患者術前會存在不同程度的緊張與恐懼情緒,擔心手術的治療效果與預后。醫護人員應耐心講解手術的必要性與術后注意要點,消除患者的顧慮,幫助患者增加信心,積極配合治療。

其次,醫護人員在術前一定要準備好手術物品與器械,對麻醉機、呼吸機、氣管插管用具、吸引器等進行術前檢查,發現問題必須及時修理或者更換。特別是手術室的護理人員,還應具備強烈的急救觀念,能應付手術中意外情況的搶救,確保手術中與主治醫生保持高度的協調。

另外,醫護人員應明確要求患者術前8小時禁食,術前4小時禁水,并完成術前的皮膚準備與更衣。對于有義齒的患者,術前應取下防止術中脫墜誤吸;對于重癥患者,術前須進行抗休克、抗感染以及酸堿平衡等治療;對于黃疸患者術前可給予維生素K.1;對于大便發現蛔蟲卵的患者,術前應進行驅蟲治療。

3.2術中護理。將患者推入手術室后,醫護人員應在進行心理疏導的同時為患者建立靜脈輸液通道,并迅速打開手術包,協助麻醉師進行相關的麻醉處理。在手術的整個過程中,醫護人員需嚴密觀察病情,協助主治醫生應對各種情況。

比如術中疼痛:由于膽囊位置比較深、手術局部牽拉的刺激,再加上局麻效果的變淺,患者可能會出現反射性疼痛。醫護人員應該應安慰患者,可加用或者止痛藥。

再比如術中異常滲血:由于膽囊與膽總管組織充血水腫,在手術剝離過程中導致的創傷會引發廣泛性出血,若通過止血纖維素填塞與縫合壓迫都不能達到很好止血效果的話,可考慮采用長紗布填塞止血,同時可給予術中輸血、鈣劑與止血藥物的服用等搶救措施。

3.3術后護理。首先,患者手術后返回到病房后,可先取平臥位,將頭偏向一側。醫護人員為患者檢測P、R以及BP等體征值,并觀察患者的傷口情況。若傷口滲出液多,則應進行及時的敷料更換處理,確保傷口的清潔干燥,避免引發感染。待手術后6小時,可視患者情況幫助患者取半臥位,以減少腹部的張力,促進傷口愈合與引流。

其次,患者術后一般在24小時排氣后,沒有惡心腹脹等感覺時才可進食,根據腸蠕動情況漸進式飲食,應選擇低油、易消化的清淡類食物,禁食高脂肪與油炸食物,可多吃新鮮蔬菜水果,注意多飲水。同時,術后可囑咐患者多做深呼吸,也可在家屬的陪同下即早下床進行適宜的活動,可降低術后并發癥的發生。

4結論

綜上,膽囊炎膽石癥屬于外科常見病,其發病率近幾年呈現不斷上升的趨勢,且高發人群在30歲以上,尤其是以老年患者居多。對于膽囊炎膽石癥患者,必須給予有效的治療與全方位的護理,這樣才能提高治療效果,促進患者早日康復。

參考文獻

[1]田艷君.56例急性膽囊炎圍手術期護理體會[J].中國民族民間醫藥.2010(14)

第2篇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814-8824(2009)-11-0076-01

我院1999年10月~2009年7月共施行腹腔鏡下膽囊切除術(LC)512例。現就護理體會報告如下。

1 臨床資料

1.1 一般資料 本組共512例,其中男312例,女200例。年齡22~81歲,平均年齡42.3歲。慢性結石性膽囊炎312例,急性結石膽囊炎80例,膽囊息肉并慢性膽囊炎88例,非結石性膽囊炎32例。均采取靜吸復合全麻方式。

1.2 結果 本組均治愈。術后腹腔穿刺孔口感染2例;腹腔引流管口感染2例,無出血、膽瘺、梗阻等嚴重并發癥發生。術后第1天可下床活動,進食流質,平均住院天數5天。

2 護理

2.1 術前準備 本組均采取整體護理方式。手術室責任護士接到手術通知單后,要于術前一日對病人進行訪視(擇期手術患者);如系急診,應手術前30分鐘對病人進行訪視,認真閱讀病例,了解病人一般情況及既往史(如過敏史,手術史等),查看病人呼吸、循環、代謝等情況及各項檢查結果,確定是否有手術禁忌證。向經治醫師了解麻醉方法及手術徑路,對病人進行心理護理。

科室當班護士對病人進行好術前各項準備,完善檢查,進行皮膚準備,臍部用3%雙氧水作好清潔,按傳統剖腹膽囊切除術手術區域進行備皮。術前解盡小便,如系特殊情況(如前列腺增生,過度肥胖),應給予導尿。如胃脹氣明顯者,術前還需給予留置胃管。

2.2 術后護理 按全麻術后常規護理,除高齡(危)患者外,術后6小時均應鼓勵患者下床活動,因全麻報導管插管致喉部不適,可給予霧化吸入,待腸功能恢復后,根據病人情況,可給予全流質飲食,并逐步過渡到普食,除穿刺孔感染外。其余處無需更換敷料。

對于因CO2氣體刺激膈肌致肩背疼痛者,我院采取返回病房后立即給予半臥處理,大都可避免。完成手術操作后,按要求盡可能吸盡腹腔內CO2,是預防該并發癥出現的前提。同時,本組出現2例術后皮下氣腫,考慮系術后穿刺時氣體進入所致,未給予特殊處理,但需作好解釋工作,消除患者的顧慮,2天后消失。

對于腹腔引流管的護理重點在于“看 、記、動、報”四點,“看”是經常觀察引流管位置及引流液性狀:“記”是作好記錄;“動”是順向擠壓引流管,防止血塊堵塞;“報”是如遇異常情況,要及時報告醫生,進行處理。

3 討論

腹腔鏡下膽囊切除術隨著技術不斷成熟,術者手術操作熟練程度的提高,其術后嚴重并發癥出現較少(如鈦夾脫落、出血、膽瘺、腸梗阻、腸粘連、發熱等),本組無1例出現。但仍應作為術后觀察要點。一旦出現,后果嚴重,要努力做到早發現、早處理,從而為醫生早期處理提供一手資料。

第3篇

重慶市武隆縣中醫院 重慶市 408500

【摘 要】目的:對應用針對性血糖管理服務模式對接受手術治療的膽囊結石疾病患者在圍手術期內實施干預的臨床效果進行研究。方法:選擇在我院就診的接受手術治療的膽囊炎疾病患者82 例,隨機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平均每組41 例。采用常規膽囊結石疾病干預模式對對照組患者在圍術期實施干預;采用針對性血糖管理模式對觀察組患者在圍術期實施干預。結果:觀察組患者膽囊結石手術治療計劃實施總時間明顯短于對照組;對膽囊結石圍手術期護理滿意度明顯高于對照組。結論:應用針對性血糖管理服務模式對接受手術治療的膽囊結石疾病患者在圍手術期內實施干預的臨床效果非常明顯。

關鍵詞 針對性血糖管理;手術;膽囊結石;圍手術期

隨著我國人民生活水平和質量的不斷提高,糖尿病的臨床患病率呈現逐年上升的發展趨勢,目前在我國糖尿病患者的人數已經接近甚至超過1 億,居世界第l 位[1]。隨著我國糖尿病患者人數的迅速增加,接受外科擇期手術治療的膽囊結石疾病患者合并糖尿病的人數也在不斷增長[2]。本次研究對接受手術治療的膽囊炎疾病患者實施用針對性血糖管理的效果進行研究。現匯報如下。

1 資料和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擇2012 年5 月-2014 年5 月在我院就診的接受手術治療的膽囊炎疾病患者82 例,隨機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平均每組41 例。對照組中男性患者25 例,女性患者16 例;患者年齡31-86 歲,平均年齡(57.4±1.1)歲;膽囊結石患病時間1-17年,平均患病時間(5.3±1.8)年;治療組中男性患者24 例,女性患者17 例;患者年齡32-85 歲,平均年齡(57.3±1.2)歲;膽囊結石患病時間1-19 年,平均患病時間(5.2±1.7)年。兩組上述四項自然指標組間比較無顯著差異(P>0.05),可以進行比較分析。

1.2 方法

采用常規膽囊結石疾病干預模式對對照組患者在圍術期實施干預;采用針對性血糖管理模式對觀察組患者在圍術期實施干預,主要措施包括:① 在患者入院后,根據患者文化程度,實際理解能力,有計劃的將高血糖因素對膽囊結石類疾病在治療過程中產生的不良影響向其進行講解;② 術前監測患者的血糖水平,達到標準后實施手術治療,沒有達到標準,應該現進行對癥降糖治療,然后再進行手術;③ 建立血糖水平檢測檔案,對患者的血糖說平在圍手術期內的變化情況進行詳細真實的記錄;④ 術后為患者制定科學合理的飲食方案,盡量減少含糖類食物的攝入;⑤ 在術后應該盡可能早的鼓勵患者下床活動,并參加適當的鍛煉,說明鍛煉對于血糖控制的作用;⑥ 嚴格按照醫囑應用降糖類藥物在圍手術期內對血糖水平進行控制[3]。

1.3 觀察指標

選擇膽囊結石手術治療計劃實施總時間、對膽囊結石圍手術期護理滿意度等作為觀察指標。

1.4 滿意度評價方法

在膽囊結石手術治療計劃實施結束后,患者出院當天通過問卷調查形式圍手術期干預模式的滿意度進行調查,問卷采用不記名打分形式,滿分為100 分,設不滿意、基本滿意、滿意三個等級。60 分以下為不滿意,80 分以下為基本滿意,80 分以上為滿意[4]。

1.5 數據處理方法

采用spss18.0 統計學軟件實施數據處理,當P<0.05,認為差異有顯著統計學意義,計量資料采用均數加減標準差( )的形式表示,并實施t 檢驗,計數資料則實施X2 檢驗。

2 結果

2.1 膽囊結石手術治療計劃實施總時間對照組患者膽囊結石手術計劃共計實施(9.73±2.55)d,觀察組患者膽囊結石手術計劃共計實施(7.10±2.34)d。該項指標數據組間差異顯著(P<0.05)。

2.2 對膽囊結石圍手術期護理滿意度對照組患者中有11 例對膽囊結石圍手術期護理服務滿意,22 例基本滿意,8 例不滿意,滿意度達到80.5%;觀察組患者中有25 例對膽囊結石圍手術期護理服務滿意,14 例基本滿意,2 例不滿意,滿意度達到95.1%。該項指標數據組間差異顯著(P<0.05)。

3 討論

在實際臨床工作中對需要接受外科手術治療的膽囊結石合并糖尿病的患者在圍手術期實施針對性血糖管理,相對而言較其他護理工作更為復雜,在實際落實過程中不僅僅需要相關醫護人員有意識的對患者的血糖水平進行嚴格的控制,還需要對患者的基本情況進行完整的術前評估,在圍手術期內給予患者充足的營養支持并有針對性的限制含糖食物的攝入量,術中和術后都應該對患者的血糖水平進行嚴密的檢測,以防止急性代謝紊亂現象的發生。只有這樣采用夠從根本上保證膽囊結石疾病患者的手術治療達到預期的效果,縮短患者的臨床治療時間,從而提高患者對臨床工作的滿意度[5]。

參考文獻

[1] 湯家榮. 腹腔鏡下膽囊切除術119 例圍手術期護理體會[J]. 中國社區醫師( 醫學專業),2010,12(8):170.

[2] 殷雪艷. 經臍單孔法腹腔鏡膽囊切除術89 例圍手術期的護理[J]. 中國誤診學雜志,2011,11(33):8295-8296.

[3] 曹梅娟. 華東地區糖尿病教育現狀及護士角色調查[J]. 實用護理雜志,2013,19(19):166-167.

第4篇

關鍵詞:基層醫院;開腹膽囊切除術;并發癥;護理

膽囊炎、膽囊結石和膽囊息肉等疾病是臨床上常見的普外疾病,也是基層醫院需要進行手術處理的疾病。膽囊疾病的臨床癥狀多樣,包括進食后右上腹隱痛,飽脹感,常被誤診為胃病[1]。手術治療為主要手段,雖然腹腔鏡下膽囊切除術得到了廣泛應用,但在基層醫院還是多使用傳統開腹膽囊切除手術,術后有可能發生膽漏、腹腔出血、膽管損傷等并發癥,為此對于護理的要求比較高[2,3]。本文為此具體探討了基層醫院傳統開腹膽囊切除手術的圍手術期護理經驗,現報告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選擇我院2010年6月~2013年4月收治的膽囊疾病患者160例。入選標準:符合膽囊疾病的診斷標準;臨床資料完整;有腹部疼痛病史;無精神疾病;上腹部B超提示膽囊壁毛糙、增厚、邊緣不清;患者知情同意。其中男性70例,女性90例;年齡最小19歲,最大86歲,平均(61.2±2.2)歲。疾病類型:膽囊炎90例,膽囊結石40例,膽囊息肉20例,10例為多發疾病。伴發疾病:高血壓病38例,糖尿病12例,肝硬化10例。

1.2方法 所有患者都給予傳統開腹膽囊切除手術,有合并癥者,治療各種合并癥,確保控制血壓與血糖保持在正常范圍內。患者取臥位,連續硬膜外麻醉或氣管插管全身麻醉,取右上腹直肌切口,進腹探查了解膽囊情況。用紗布墊隔開膽囊周邊結腸、胃、網膜等組織,選擇拉鉤于方鉤牽開切口,暴露術野。積極松解粘連,穿刺減壓膽囊腫大。采用順、逆結合法切除膽囊。本文中選擇單純膽囊切除120例,膽囊切除+腹腔引流48例,膽囊造瘺2例。

1.3觀察指標 本文觀察的指標主要為圍手術期情況,具體統計了并發癥發生情況。

2結果

所有患者都完成手術,手術時間35~120min,平均(55.72±9.24)min,住院時間3~12d,平均(5.20±1.17)d。發生并發癥10例,發生率為16.7%,其中出血5例,膽漏4例,皮下氣腫3例,感染2例,其他2例。

3護理經驗

3.1基礎護理 保持呼吸道通暢,予心電監護。鼓勵患者盡早下床活動,促進胃腸功能的恢復及減少并發癥。術后禁食24~48 h,然后以少量多次流質逐漸改為半流質[4]。

3.2出血護理 對于出血量不大、生命體征穩定的患者可行保守治療。一旦出現生命體征不穩、引流量增大應及時中轉手術。本組中5例術后出血患者均保守治療成功[5]。

3.3膽漏護理 術后膽漏是傳統開腹膽囊切除較為常見的并發癥,其發生率為2%左右。在手術期應該嚴密觀察患者的鞏膜,皮膚是否有黃疽的發生,并及時了解腹部情況,有無腹脹、腹肌緊張,有無反跳痛、腹痛及其腸道功能的恢復情況。嚴密觀察引流液,如果術后24h內腹腔引流液呈淺黃色屬于殘留腹腔的膽汁,24h以后出現淺黃色的液體多系腹腔滲血、溶血所形成或膽囊有少許滲漏。而一旦確診為膽漏,要采取半臥位以利引流,采取降溫措施,根本的措施要進行腹腔引流或膽道損傷的修復[6]。

3.4感染護理 肺部感染的護理要點是協助患者翻身拍背,及時清除呼吸道分泌物,鼓勵患者早下床活動,鼓勵患者咳嗽深呼吸。也可常規使用超聲霧化對癥處理。而切口術后應用抗生素多可預防,若發生,一般經引流換藥可以治愈。

4討論

膽囊疾病在臨床上多見,癥狀多樣。輕癥患者預后良好,而重癥患者病情發展兇險,病死率極高,臨床處理甚為棘手。同時一些患者有膽心綜合征,出現類似心絞痛的癥狀;更有因結石嵌頓于膽囊頸部,繼而出現上腹部劇烈絞痛。目前最常見的處理方式就是膽囊切除術,包括腹腔鏡和開腹膽囊切除術兩種方法,在基層醫院由于條件的限制,多采用開腹膽囊切除術。最近有更多學者提倡對無癥狀的膽囊結石患者采用保留膽囊的取石方法,以期能最大限度保留術后膽囊正常生理功能。而對于反復發作的膽囊結石患者,必須盡早接受手術治療,因為膽囊炎反復發作有可能發展為膽囊癌,從而取得良好預后。本文所有患者都完成手術,平均手術時間(55.72±9.24)min,平均住院時間(5.20±1.17)d。發生并發癥10例,發生率為16.7%,其中出血5例,膽漏4例,皮下氣腫3例,感染2例,其他2例。

在護理中,首先要規劃手術治療,選擇經驗豐富的醫院與醫護人員。術后定期復診,服用藥物預防結石復發,改變進食高脂飲食習慣。在圍手術期,要對患者全面、細致、有針對的觀察,從而使并發癥得到早發現、早治療;出現并發癥后及時的心理疏導有利于減輕患者的心理壓力、增強康復力。患者與相關家屬也要了解開腹膽囊切除相關的專業知識、對相應并發癥的病理生理改變的深入了解是護理的基礎。

總之,基層醫院開腹膽囊切除術后伴隨有一定的并發癥,為此在手術期操作中要加強規范操作與護理干預。

參考文獻:

[1]劉毅,秦明放.腹腔鏡膽囊切除在肝硬化患者中的應用[J].中國實用外科雜志,2006,26(7):514-515.

[2]李忠廉,催乃強,苗彬,等.膽道再手術原因分析[J].中國普通外科雜志,2007,16(2):148-150.

[3]陳孝平,陳汗.肝膽外科學[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9:13-14.

[4]王小忠,彭云恒,廖文鵬.腹腔鏡膽囊切除術預防肝外膽管損傷的體會[J].現代醫院,2010,5(9):27-28.

第5篇

(湖北省黃梅縣中醫醫院外科湖北黃梅435500)【摘要】目的 總結腹腔鏡膽囊切除術的手術配合要點。方法 全麻下行LC手術,手術采用三孔法或四孔法常規切除膽囊。結果 248例完成LC,均治愈出院無合并癥。4例中轉開腹,其中1例出血較劇,2例粘連嚴重、1例腹腔探查合并腹腔惡性腫瘤。結論 LC與OC

所遵循的原則基本上是共性的。Calots三角區的處理仍是手術的核心部分,所不同的是技術上有差異。【關鍵詞】膽囊切除術;腹腔鏡;手術配合【中圖分類號】R657.4 【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4-5511(2012)04-0565-01 腹腔鏡膽囊切除術是治療膽囊良性病變的“黃金標準”,手術效果除受麻醉、手術操作、病情等諸多環節影響外,手術室認真而正確地配合同樣是保障手術成功的關鍵因素。腹腔鏡膽囊切除術(LC)在我國已有十幾年的歷史,隨著技術的成熟,膽囊結石嵌頓、急性膽囊炎、膽囊萎縮、有上腹部手術史者等,已成為LC手術適應癥。我自我院收治多例手術,就手術方法、技術難點及治療體會報告如下:1、資料與方法1.1資料 本組220例中,男性80例,婦性140例,年齡26-79歲,平均44歲。病史3個月-32年,合并糖尿病36例,高血壓52例,有腹部手術鳴12例,膽囊結石嵌頓12例、急性膽囊炎72例,膽囊萎縮16例,膽囊化膿12例。1.2方法 全麻下行LC手術,手術采用三孔法或四孔法常規切除膽囊。1.3結果 248例完成LC,均治愈出院無合并癥。4例中轉開腹,其中1例出血較劇,2例粘連嚴重、1例腹腔探查合并腹腔惡性腫瘤。2、討論LC與OC

所遵循的原則基本上是共性的。Calots三角區的處理仍是手術的核心部分,所不同的是技術上有差異。2.1膽囊萎縮Calots三角粘連的處理 膽囊萎縮的LC手術成功率一般在80%-95%。手術中應特別注意觀察膽囊壺腹內側的致密粘連。為避免肝膽管損傷,應從壺腹內側上下兩個方向的三角區解剖,一般仍有間隙。如粘連致密,質硬固定,不可盲目分享。可先放入取物袋,行膽囊大部切除,敞開膽囊、電灼或石炭酸燒灼后殘端縫合,局部放置引流管。2.2急慢性膽囊結石嵌頓

仍以壺腹部開始,切開漿膜層,鈍性分享,遇有條索仔細辨認,切、凝或上夾,要靠近膽囊管及壺腹進行。如仍困難較大可行膽囊大部分切除,縫扎膽囊管,放置引流。處理此類患者嵌頓為小結石者尤其應注意,一是膽囊管增粗結石進入膽總管需行膽總管內取石;二是合并膽源性胰腺炎,應在膽囊管內留置導管以便充分引流。2.3預防膽管損傷 完成每1例LC必須遵循確定膽囊壺腹,找出膽囊壺腹與膽囊管的匯合部。然后向上、下、左側方向游離出膽囊管,充分解剖出匯合部四周。敞開Calots三角區。三角區內的異常管道應特別重視。一是右肝管低位匯合。二是副肝管從中走行。因此緊貼壺腹及膽管,避免向內過多解剖,不盲目追求“三管一壺腹”的解剖關系,這并不增加膽管損傷的機會。相反,既省時又安全。2.4出血的處理 LC出血主要是膽囊三角區血管出血、膽囊床滲血和穿刺孔出血三種。要遵循:①看清了膽囊動脈后,稍作分離即可上鈦夾,不要使其“骨骼化”,用電鉤切斷時盡可能離鈦夾遠一些,以防夾閉不緊或鈦夾滑脫。②在膽囊切除過程中,對懷疑有出血可能而且必須處理的索帶,盡可能上鈦夾,以減少出血。③膽囊切除時,先沿膽囊前后壁近肝臟處進行,再有兩側向膽囊床中心方向切除,以防肝臟處進行,再有兩側向膽囊床中心方向切除,以防肝臟撕裂。④在膽囊切除過程中,遇膽囊床間隙不太明顯時,可將牽引的膽囊“一松一緊找間隙”(即一松一緊便可辨清膽囊和肝膽囊床之間的界限),以防切除過深引起肝臟出血或切除太淺分破膽囊。⑤一般滲血經過紗塊壓迫可短時間止血,遇有較大靜脈血管,鉗夾失敗者,亦可多塊紗布壓迫,必要時應用止血鹽水紗布,一般10min左右即可,可減少開腹機會。但不可一味地追求微創而延誤開腹機會。3、體會

3.1 醫院在初始開展腹腔鏡手術時,應固定專人巡回及洗手,待成熟及其他護士得到幫教后,護士才能輪流進行手術配合。

3.2 與普通手術器械相比,腹腔鏡器械如鏡子、攝像機、氣腹機、冷光源、監視器,均精密而尖端,需特別注意愛惜和保護。為減少攝像頭的擦拭次數,每 次用罷都用干凈塑料袋包好。鏡片用擦鏡紙擦拭。

3.3護理差錯的發生都與責任心有關。應加強管理,強化訓練,努力提高護理人員綜合素質,以減少差錯、杜絕事故發生。

3.4 強調術后不斷總結、不斷學習、不斷提高的重要性。

3.5 手術室護士既要明確分工,又要緊密合作。護士長要善于管理,做好協調。參考文獻[1]王文忠,焦西征,舒越,等。改良小切口膽囊切除術 1800例報告,腹部外科,200316(3):169-170[2]華農標,膽囊切除術三種方法評估,蘇州醫學院學報,1998,18(7):717

第6篇

急腹癥是指腹腔、盆腔、腹膜及其后組織和臟器突發性病理變化,從而導致腹部發生異常病癥,并伴有全身綜合性反應的臨床綜合征[1]。該癥病情急、病情重、發病快、疼痛劇烈,容易引發休克,嚴重危害患者的健康,較為常見的急腹癥有急性闌尾炎、急性膽囊炎、急性腸梗阻、腹部外傷等。本文探討了急腹癥患者的觀察與護理方式,現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①對象選取:選取2012年6月~2014年5月我院收治的急腹癥患者98例作為本次研究對象;其中,男性患者55例,女性患者43例;患者年齡18~54歲不等,平均(38.5±3.5)歲。②病情分布:全98例對象均符合急腹癥臨床診斷標準,經臨床癥狀檢查、血常規、B超或CT檢查確診為急腹癥。其中,急性闌尾炎46例,急性膽囊炎33例,胃十二指腸穿孔8例,腹部外傷6例,腸梗阻5例。③分組情況:隨機納為常規組(49例)與干預組(49例)。常規組中:男性27例,女性22例。年齡18~49歲,平均(37.5±4.5)歲。對照組中:男性28例,女性21例。年齡20~54歲,平均(39.5±2.5)歲。④觀察組與對照組在性別、年齡、病情等一般資料方面比較均衡(P>0.05),具有觀察和研究價值。

1.2觀察與護理方法 在本次研究中,常規組患者予以常規外科觀察和護理干預;干預組患者予以系統的臨床體征及病理現象觀察,并予以系統的生理、心理護理。主要包括:①生命體征觀察,密切觀察患者BP、HR、SpO2、呼吸、瞳孔以及神智;臨床癥狀觀察,密切觀察患者的腹痛、惡心嘔吐、排便異常、皮膚、鞏膜、腹部體征。②系統的心理、生理以及并發癥預防護理。

1.3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 17.0數據包進行處理分析,研究對象的護理顯效、有效、無效例數已經并發癥例數等資料皆客觀核實,護理顯效率、并發癥發生率等計數資料以率(%)表示,結果比較采用χ2檢驗,P

2 結果

2.1 兩組患者臨床護理有效率報告 經觀察與護理2 w后,我院對患者進行復查。將臨床效果分為4個等級:①痊愈:患者急腹癥癥狀完全消失。②顯效:患者臨床癥狀明顯緩解。③有效:癥狀有所改善。④無效:無緩解或病情加重。⑤護理顯效率=(痊愈例數+顯效例數)/總例數。調查結果表明:干預組明顯優于常規組,有統計學意義(P

2.2兩組患者術后并發癥報告,見表2。

3 討論

3.1密切觀察判斷病情 急腹癥病情急、重、復雜,且病情變化快,護理人員應嚴格觀察患者的病情變化和生命特征:①生命體征觀察,安排醫護人員不間斷觀察患者的各項生命特征,包括:BP、HR、SpO2、呼吸、瞳孔以及神智等,并做全程詳細動態記錄,綜合確定患者病情程度。一旦發現患者任何一項生命特征出現異常要及時告知醫生進行處理。②臨床癥狀觀察,包括腹痛、惡心、嘔吐、排便異常、皮膚、鞏膜的觀察、腹部體征的觀察[2]。其中,腹痛是急腹癥的的主要臨床癥狀,觀察腹痛部位、時長、規律性等;皮膚、鞏膜的變化是某些內臟疾病的折射,如果患者皮膚、鞏膜有黃疸情況,則提示有腸道梗阻,一般情況下,黃疸情況越明顯,梗阻程度越重。

第7篇

【關鍵詞】手術;膽囊結石;護理措施;分析

膽囊結石在現代臨床中十分常見,隨著人們生活方式的改變,近些年來,此疾病的發病呈逐年上升趨勢[1]。為了更好的分析膽囊結石手術患者的臨床護理方式,以提高臨床護理效果,促進患者術后康復,我院特組織本研究,并總結臨床護理方法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臨床資料我院2009年12月1日——2012年6月30日期間共收治了膽囊結石手術患者32例,其中,男性18例,女性14例,其年齡為32-68歲不等,平均46.5±2.9歲,患者的病程為8天-4.8年不等,平均1.4±0.5年。本組患者均經B超和CT、內鏡逆行膽管造影等進行檢查并最終確診為膽囊結石。32例患者中,合并高血壓病患者6例,合并糖尿病患者4例,合并冠心病患者3例,合并其他疾病患者5例。

1.2護理方法

1.2.1術前護理患者入院后,護理人員應積極向其患者及其家屬講解手術治療的必要性、安全性和注意事項等,多與患者交談,消除其恐懼、焦慮和不安情緒,增強其戰勝疾病的勇氣與信心。向患者介紹手術成功的案例,并告知其手術中配合的要點和術后注意事項,進而使其積極的配合手術和治療。手術前為患者進行常規檢查,并積極做好術前準備,即術前1天常規備皮,注意患者臍部周圍皮膚的清潔與消毒,避免從臍污染到患者的腹腔,進而導致感染等并發癥的出現;加強患者胃腸道的準備,并于手術前2天告知患者禁食易產氣的食物;手術前12小時禁食固體食物;手術前4小時禁食流質食物[2]。

1.2.2術后護理

首先,病情觀察。患者手術后回到病房應常規去枕平臥,并運用生命監護儀監測其血壓、心率、呼吸和脈搏等生命體征變化情況;保持患者呼吸道暢通,并給予患者常規低流量吸氧;觀察患者是否出現發熱、切口疼痛、腹腔出血等并發癥,一旦出現上述癥狀立即通知醫生進行積極搶救[3]。

其次,引流管護理。為患者妥善固定引流管,并保持其絕對通暢,防止引流管扭曲、受壓和阻塞等情況發生。密切觀察患者引流液的性質、顏色和量,詳細記錄,一旦異常,及時報告醫生進行處理。保持患者引流管周圍皮膚的干燥和清潔,及時為患者更換被污染的敷料。

第三,飲食護理。患者術后當天應禁食,手術后第1天在醫生允許的情況下進食少量流質食物,并隨著患者病情的穩定和手術切口的愈合情況逐漸過渡到半流質食物和軟食。患者術后應遵循少食多餐的飲食原則,多食用富含蛋白質、維生素等易消化的食物,戒煙、戒酒,禁止食用刺激、油膩、煎炸等食物。

第四,并發癥的護理。術后,護理人員應積極預防患者出現膽漏與腹腔內出血等并發癥。護理人員應密切觀察患者是否出現腹痛,例如腹部壓痛或反跳痛等臨床癥狀,觀察其手術切口處是否出現黃綠色膽汁樣引流物,如若發現則立即通知醫生進行處理[4]。患者術后腹腔內出血一般發生于手術結束后的6-10小時之間,一般導致其出現腹腔內出血的原因為鈦夾脫落或鉗閉不牢等。為了防止患者術后腹腔內出血等并發癥的出現,護理人員應密切觀察患者的病情,并記錄其引流液的顏色、性質與量,觀察其切口敷料是否干凈、清潔。

此外,術后,護理人員應鼓勵患者盡早下床活動。早期下床活動有助于促進患者的血液循環,進而促進其手術切口愈合。此外,早期下床活動還有助于促進患者機體的腸胃蠕動,進而避免其出現便秘、消化不良等并發癥。

2結果

所有患者均痊愈出院,術后隨訪3-6個月,32例患者均未出現嚴重并發癥和切口感染,傷口愈合情況良好。

3討論

手術是臨床中治療膽囊結石的主要手段,然而,任何一種手術治療均會對患者的身心造成影響,其帶給患者的傷痛是無法比擬的。基于此,護理人員應積極做好患者的術前護理,以減少其對手術的緊張和恐懼情緒,進而降低手術中的危險因素[5]。給予患者科學的術后護理,包括病情觀察、引流管護理、飲食護理與并發癥護理等有助于保障手術治療效果,進而促進其早日康復。

本項研究的結果顯示,本組32例患者均痊愈出院,術后隨訪3-6個月,所有患者均未出現嚴重并發癥和切口感染,傷口愈合情況良好。由此提示,給予膽囊結石手術患者積極的術前和術后護理不僅有助于提高患者的臨床療效和護理滿意度,其對降低患者術后并發癥的發生率和促進患者手術切口的愈合也具有重要的積極意義,值得推廣。(2013-1-16)

參考文獻

[1]吳強,李勇.無癥狀性膽囊結石的治療與效果分析[J].中國社區醫師,2007,9(10):35.

[2]李敏.靜脈留置針在應用中存在的相關問題及護理體會[J].黑龍江醫藥科學,2008,31(2):37-38.

[3]劉媛媛,高美榮.腹腔鏡聯合內鏡手術治療膽囊結石合并膽總管結石的護理[J].全科護理,2012,10(6):1691-1692.

第8篇

作者:韋彩捌 趙繼春 潘春秋

急腹癥是起病急,發展變化快的外科常見病,病情多比較嚴重,大多需要手術治療,腹腔鏡手術不僅可以對腹部病變及時作出診斷與治療,且可避免不必要的開腹手術[1]。我科自2005年1月至2011年5月應用腹腔鏡技術治療100例急腹癥,并對患者進行嚴密的病情觀察和護理,現將護理體會報告如下:

1 臨床資料

100例患者中男48例,女52例,年齡15~63歲,平均45.6歲。患者均以急腹癥入院,根據癥狀、體征及X線、B超檢查后采取腹腔鏡探查進一步明確診斷,其中急性膽囊炎33例,急性闌尾炎47例,胃十二指腸潰瘍穿孔13例,粘連性腸梗阻2例,腹部閉合傷4例(肝破裂1例、脾破裂1例、小腸破裂1例、膀胱破裂1例),原發性腹膜炎1例,所有病例均行腹腔鏡治療,術后均痊愈出院,無死亡和術后并發癥。

2 護理

2.1 術前護理

2.1.1 心理護理 由于患者均以突發性腹痛或進行性腹痛加重而入院,因此患者均存在焦慮、恐懼、緊張等心理,且對腹腔鏡手術認知不足等產生不安,我們針對患者及家屬的此心理狀態,在對患者實施搶救的同時給與腹腔鏡手術知識的宣教,告知腹腔鏡手術與傳統手術的區別和優點以及本科醫生的技術水平、本科行腹腔鏡手術的成功率,在最短的時間內讓患者初步了解腹腔鏡手術的步驟、特點、優越性、術前術后配合要點、注意事項,解除患者對腹腔鏡手術的顧慮,積極配合術前治療及護理。

2.1.2 術前準備 腹腔鏡手術以臍孔為第1穿刺孔,應對臍孔進行徹底清潔。

用松節油棉簽清除臍孔內污物,再以75%酒精進行擦拭,清洗擦拭過程中動作輕柔,避免損傷臍周皮膚,以預防術后切口感染;遵醫囑給與留置胃管、尿管、備血等。多參數監護儀動態監測脈搏、呼吸、心率、血壓和血氧飽和度的改變,嚴密觀察病情變化、腹痛情況,如有病情變化及時報告醫生處理。

2.2 術后護理

2.2.1 病情監測 腹腔鏡手術常規采用全麻,術后給與多參數心電監護儀監測、低流量氧氣吸入6h,給與去枕平臥,頭偏向一側,保持呼吸道通暢,注意保暖,觀察穿刺孔敷料有無滲血滲液,腹痛、腹脹及排氣情況。

2.2.2 引流管護理 妥善固定引流管,防止脫落、受壓、打折、彎曲和堵塞,保持各引流管引流通暢,尤其是腹腔引流管的有效引流,以利于觀察腹腔有無出血、滲液等情況,注意觀察并準確記錄引流液的量、顏色和性狀。

2.2.3 疼痛護理 腹腔鏡手術創傷小,疼痛較輕微,大部分患者都能耐受,患者主訴疼痛時應注意傾聽,了解疼痛的性質、部位、特點,若為切口疼痛可通過心理安慰、取舒適、聽音樂放松轉移注意力等方式緩解,如疼痛劇烈應報告醫生給與處理,必要時遵醫囑給與止痛藥。

2.2.4 飲食與活動 腹腔鏡術后6h可少量進水,第2天即可進食流質飲食,待腸蠕動恢復后依次半流質到普食過渡,少食多餐,禁食豆類制品,予以高營養、高蛋白、富含維生素、易消化飲食,多食新鮮蔬菜及水果,保持大便通暢,防止便秘及用力排便所致腹壓增高。腹腔鏡術后一般6h可床上坐起,12h后可下床活動,鼓勵患者術后早期下床活動以促進胃腸功能的恢復。

2.2.5 并發癥觀察及護理 (1)皮下氣腫: 皮下氣腫是腹腔鏡手術最常見的氣腹并發癥,多為人工氣腹的CO2殘留于人體疏松結締組織所致[2],一般不需特別處理,24h內可自行吸收,注意觀察皮下氣腫發生部位、范圍、進展,本組10例皮下氣腫均未作特殊處理于24h后自行消退。(2)出血:患者回房后密切觀察生命體征變化,若血壓下降,引流量增多、顏色呈鮮紅色應考慮有內出血的可能,應報告醫生立即處理。(3)惡心、嘔吐:為腹腔鏡手術常見術后并發癥,當患者出現此癥狀時應主動關心安慰,并指導其用手按壓傷口,減輕嘔吐時腹壓增高對傷口的影響,如嘔吐劇烈可遵醫囑給與止吐劑。

參 考 文 獻

第9篇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2-3783(2008)-3-0081-01

【關鍵詞】高齡急腹癥 手術護理體會

隨著人類平均壽命的延長,高齡急腹癥患者愈來愈多。老年人雖非手術禁忌,但70歲以上的高齡增添了手術的復雜性及風險性。因此,術中護理恰當是渡過手術難關的重要環節。我們護理了38例70歲以上的高齡急腹癥手術患者。現就護理要點分析如下:

1 臨床資料

本組患者38例,男21例,女17例。年齡分布:70~75歲23例;76~80歲11例;80歲以上4例。手術種類:腸梗阻松解術13例;消化道穿孔修補術9例;急性膽囊炎、膽石癥行膽囊切除8例;急性闌尾炎切除術3例;急性胰腺炎內引流術1例。麻醉選擇:氣靜全麻21例,硬膜外腔阻滯17例。術前伴發病:高血壓動脈硬化9例;冠心病5例;慢性氣管炎、肺氣腫5例,其中合并以上兩種伴發病者3例。手術時間最長3小時,最短70分鐘。

2 護理措施

2.1 手術前的心理護理 急診手術患者對立即手術缺乏必要的心理準備,恐懼手術與希望解除痛苦、挽救生命的矛盾,使其產生嚴重的內心沖突。患者往往根據醫護人員的言行舉止來猜測病情的嚴重程度、手術的必要性和成功的把握性。針對患者這種焦慮、恐懼心理,護士可簡要詢問病史,認真、迅速、沉著、熟練地進行手術前的各項準備,從言談舉止上給患者以適當地安慰和必要的心理指導,減輕他們的緊張恐懼和焦慮心理,穩定手術前情緒,積極主動配合手術。

2.2 靜脈輸液及護理 老年病人由于皮膚松馳,血管彈性差,給靜脈穿刺和固定帶來不便,而且老年病人術中及術后躁動發生率高。因此選擇相對粗、直、易固定的大隱靜脈作為穿刺途徑,并采用留置針,以避免術中及搬動過程中及術后發生脫針現象。輸液量應根據手術情況及病人心肺功能而定,防止容量不足和肺水腫的發生。高齡急腹癥患者往往伴有其它慢性疾病,體質差,消瘦,關節功能障礙及骨突明顯,我們在本組病人中均采用骨突部位加墊軟枕,肩下墊一軟墊使頭稍后仰并偏向一側(氣管插管病人除外),保持呼吸道通暢。手術中注意按摩受壓部位,以保證局部的血液循環。上肢外展在不影響血壓測量及脈搏的情況下,盡量不外展或最低限度外展,避免術中及術后病人關節功能障礙。

2.3 預防肺部并發癥 高齡急腹癥手術以呼吸系統并發癥占首位,也是術中及術后死亡的主要原因。據美國Mayo醫院統計,大約25%的術后死亡和肺部并發癥有關[1]。本組病人有兩例術后直接死于肺部并發癥。不論全麻或硬外麻醉,對病人呼吸和循環都有影響,已經反復證實,一般全麻誘導后胸廓的形狀發生變化,肺橫切面積的3%~5%出現萎縮[2],功能殘氣量減少10%~20%,肺順應性下降,呼吸道阻力增加。肺泡通氣灌流比值異常氣道閉合和肺萎縮通常使靜脈血摻雜增加約35%,在老年肥胖病人靜脈摻雜就更加明顯。硬膜外腔麻醉病人也可因為平面過高而影響呼吸功能,因此術中、術后必須認真監測病人呼吸功能恢復情況,提高吸入氧濃度,以SpO2不低于93%為宜。

2.4 心血管并發癥的預防 由于高齡病人的客觀條件及特殊的心理變化,致使手術中病人容易出現血壓上升。一些血壓原本正常的病人,一進手術室,血壓即升高,達到難以手術的程度。本組病人手術前血壓超過平時血壓的有31例,占手術病人的80%以上。心率增快或變緩,心電圖心肌缺血,P―R間期延長或縮短,生命體征波動明顯,老年人大多數有不同程度的心血管疾病,雖然高血壓和冠心病并非手術禁忌,但畢竟有其特殊問題。本組有一例闌尾切除病人,手術進行順利,但術后當晚突然死亡,手術和麻醉對此類病人的影響很大,有其它伴發癥時更為危險。對于此類病人術中護理必須嚴格遵守心肌“供氧與需氧”的平衡原則。防止心動過速及前負荷增加,避免血壓過高、過低。糾正低血容量應參考血紅蛋白量,血紅蛋白以100g/L為宜,所不足血量用血漿蛋白補充,高血紅蛋白只會使血液粘度增加,對心臟無益。

2.5 術后護理 老年人組織愈合能力差,抗感染能力低,加之動脈硬化,末稍循環差,易發生術后消化道瘺,切口不愈合及感染率均較高。本組病人發生腸瘺1例,切口裂開和切口疝2例。因此,應注意控制感染,加強營養。切口處理應以加壓包扎并用腹帶為宜。

3 小結

高齡急腹癥手術護理的要點主要為心理護理、特殊的生理護理以及心肺并發癥的預防。首先要了解此類病人復雜的心理活動和焦慮恐懼

感,并充分做好其心理工作。熟悉高齡患者的生理特點及術中可能發生的并發癥,掌握老年患者心肺功能的變化情況,才能做到準備充分、考慮全面,配合準確,最大限度地幫助高齡病人安全渡過手術關。

參考文獻

第10篇

【關鍵詞】膽總管術后;T型管引流;護理

文獻綜述

膽管手術是普外科常見手術,T型管引流術是膽管手術后一項重要的治療措施。應用T型管引流,使膽汁經引流管進入腸道或分流至體外,以保證膽總管縫合處不致因膽總管內壓力過高而使膽汁外溢,同時可促進炎癥的消退,有利于愈合,能夠起到減壓和支撐作用,有效防止膽道狹窄、梗阻及膽汁淤積等并發癥的發生,因此,護理工作者做好T型管引流的護理十分重要。現將本科57例患者的護理體會總結如下:

1 臨床資料

本組膽管術后T型管引流病人57例,其中男性37例,女性20例,年齡35-62歲,平均46歲;膽管結石20例,膽囊癌11例,膽囊炎17例,急性化膿性膽管炎8例,膽總管損傷修復1例。

2 護理措施

2.1心理護理 鼓勵患者保持心情愉悅和樂觀的情緒,正確對待疾病和預后,講解有關此類疾病的成功例子,緩解患者恐懼、焦慮的情緒,讓患者主動的配合護理和治療,積極投入其中,提高生活質量。

2.2妥善固定引流管 引流管的整個裝置必須銜接緊密,避免滲漏。因此工作中要細心周到的護理和高度的責任心,并指導患者的家屬嚴密看護,大家一起注意整個引流裝置的密閉和暢通。T型引流管一端用膠布固定于皮膚上,另一端接無菌引流袋,并盡量不將T管固定于床上,以免病人活動或翻身時將引流管拉脫、彎曲、打折等,教會患者家屬如何移動引流管。對意識不清或不合作者應采取相應約束措施。

2.3保持T型管引流通暢 T型管不得受壓、扭曲、彎折等,經常擠壓引流管以調整壓力,保持其通暢。擠壓時應將一手靠近腹側管固定T管,另一手由T管近端向遠端擠壓,不可反向擠壓,以免引起逆行感染,也不可貼近腹壁處擠壓,以免造成T管脫出[1]。平臥時T型管高度不能高于腋中線,站立或下床活動時引流袋不能高過膽管平面,以避免膽汁逆流造成逆行感染。另外引流袋的位置也不能太低,太低可使膽汁流出過多,影響食物的消化吸收,從而影響食欲,造成患者營養不良。這樣就要求我們在宣教的時候應該向患者講解放置T管的目的和作用及管道不通暢所造成的危害,以樹立患者自覺保護引流管的意識。如T管或膽管被泥沙樣結石阻塞,可用無菌等滲鹽水在適當壓力下緩慢沖洗,也可采用低壓、脈沖式沖洗,同時觀察患者有無肝區疼痛,沖洗后盡量將稀釋液抽出,沖洗過程應嚴格無菌操作。[2]

2.4認真觀察、記錄注意觀察引流液的量、性狀、顏色。術后膽汁引流的量一般由少到多,再由多到少,術后1-2天引流量約為100-250ml/d,這與術前總膽管被結石或炎癥組織阻塞,總膽管內壓力增高,影響膽汁分泌。后期膽汁又由多至少,可逐漸減少到200ml/d,這與膽總管下端炎性水腫消退、膽汁能排出十二指腸有關。若膽汁突然減少,應與醫生聯系,并查找原因,是否為管道的扭曲、受壓或管腔的堵塞等,并做相應的處理。

2.5T管周圍皮膚護理 嚴格無菌操作,每日清潔消毒T型管周圍的皮膚,并覆蓋無菌紗布或用無菌透明敷料貼貼在T管周圍,如有膽汁滲漏,應及時更換,局部用凡士林或氧化鋅軟膏涂擦,防止局部的感染及膽汁侵蝕皮膚引起發炎,紅腫。

2.6 拔管護理 患者拔管前常規行夾管試驗,夾管前先將T型管引流袋抬高,放于患者床頭或固定在衣領上,夾管后要經常巡視,如有腹脹、腹痛、嘔吐等情況及時放開引流。T型管留置時間一般為術后2周左右,當膽總管下端通暢可做拔管準備。拔管前應給予患者心理護理,向其解釋說明,以取得合作。拔管后注意觀察患者的食欲、黃疸、腹部體征等情況,觀察有無膽汁滲出及膽汁外漏的發生。

2.7拔管后護理 拔管后囑患者臥床休息3~4個小時,不宜立即運動,24小時內應減少活動,臥床休息。同時注意觀察有無腹痛、腹脹、發熱、黃疸等情況。每日予腹壁造瘺口換藥,必要時用凡士林紗布填塞,一般2-3天可自行愈合。

3小結

引流管的護理是外科護理工作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3],重視膽道術后患者T型管引流的護理是膽道手術后患者康復的關鍵環節,保持T型管引流通暢可減少和預防術后并發癥的發生。因此術前及術后均應制定出切實可行的護理計劃、加強基礎護理、密切觀察患者病情變化、預防并發癥發生等綜合護理措施,早期密切注意觀察T型管引流情況以及大便與尿液的顏色、量和黃疸的變化,有無腹膜刺激癥狀等,及時向醫生匯報患者病情變化,嚴格掌握拔管指征,促進患者順利渡過術后恢復期。飲食護理也相當重要,平時要注意飲食,指導患者規律飲食、不暴飲暴食,勿進食刺激性食物,宜進食低脂清淡易消化的飲食,勞逸結合,保持心情愉悅,情緒穩定,病人完全可以正常生活和工作,早日康復出院。

參考文獻

[1]劉萌,魏瑛琪. T管引流的護理現狀與進展[J]. 齊魯護理雜志,2006,12(6):1194-1195.

第11篇

【關鍵詞】急腹癥;術前護理

【中圖分類號】R473.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8-6455(2011)12-0231-01

外科急腹癥是一類以急性腹痛為主要表現的腹部疾病,具有發病急,進展快,病情嚴重復雜,變化多,必須早期診斷、緊急處理或手術等特點。常易與內科及婦產科急腹癥發生混淆,需要做好鑒別,以免延誤病情。我院普外科2010年2月至2011年2月共收治了625例急腹癥患者,現將護理經驗總結報告如下:

1 臨床資料

我科2010年2月至2011年2月收治的625例急腹癥患者中,急性闌尾炎324例,胃十二指腸穿孔64例,腸梗阻36例,急性膽囊炎膽管炎102例,急性胰腺炎57例,腹部外傷42例。

2 護理要點

2.1 評估病情: 護理人員應注意觀察患者入院時的面色、表情、步態及姿勢,準確快速地測量患者的脈搏及血壓,初步判斷病情的緊急程度。同時立即通知醫生。

2.2 安撫患者情緒:大多數急腹癥的患者都存在焦慮、緊張、恐懼、不安等不良的心理,護理人員的一言一行,一舉一動都會影響患者的情緒。因此,在接診時,護理人員應態度和藹,主動關心患者,使患者的不良情緒得到緩解,使其產生安全感,從而更好地配合治療。

2.3 嚴密觀察病情

2.3.1 密切觀察患者的生命體征:密切觀察患者的體溫、脈搏、血壓、呼吸變化,做好病情記錄,并及時報告醫生。根據病情需要,建立靜脈通路及使用監護設備,必要時記錄患者的液體出入情況。

2.3.2 密切觀察患者腹部癥狀及體征的變化:密切觀察患者疼痛部位、范圍、性質以及程度的變化,同時應注意觀察分析患者的伴隨癥狀(嘔吐、腹脹、發熱、黃疸、排氣排便改變等)。如有異常,立即通知醫生,并及時給予處理,做好護理記錄。

2.3.3 及時執行醫囑:遵醫囑協助患者做好術前的各種檢查,并及時將檢查結果報告醫生,為進一步明確診斷和確定手術及治療方案提供依據。

2.3.4 觀察:對于老年人、小兒及危重患者應加強觀察與詢問,以免遺漏問題,延誤病情。

2.4 護理:舒適的有助于減輕患者的疼痛,穩定患者的情緒。指導患者采取正確的,一般情況應給予半臥位,有大出血者應給予平臥位,休克患者給予休克中凹臥位。必要時應絕對臥床休息,限制活動。

2.5 術前準備

2.5.1 禁食水及胃腸減壓:急腹癥的患者,入院后一般都需要暫禁飲食,為后續治療及手術做好準備。遵醫囑給予患者放置胃腸減壓。胃腸減壓可有效地減輕胃腸脹氣,對胃十二指腸穿孔的患者可減少消化液外溢,減輕胃腸功能負擔。護理人員應熟練掌握放置胃腸減壓的技巧,在實際操作中,應快速有效地完成護理操作,盡量減輕患者的痛苦。在操作前,應向患者及家屬講解胃腸減壓的必要性及注意事項,取得患者的配合。

2.5.2 皮膚準備:用肥皂水清洗手術區域皮膚后,用備皮刀逆毛發方向剃除毛發,范圍應大于預定切口范圍至少20CM,動作輕柔,避免刮傷皮膚。備皮后,協助患者更換病號服。

2.5.3 留置尿管:對病情危重、手術時間可能較長等患者遵醫囑留置尿管。操作前,向患者及家屬講解留置尿管的作用,避免患者自行拔除而引起不良后果

2.5.4 術前操作:遵醫囑做好配血、輸液或輸血、皮膚過敏試驗 操作前,應向患者及家屬做好解釋工作,消除患者的緊張情緒。

2.5.5 疼痛護理:急腹癥患者在沒有明確診斷之前,禁止使用止痛藥物,以免掩蓋病情,延誤治療。對于已經決定手術的患者,可以遵醫囑適當使用止痛藥,減輕其痛苦。

2.5.6 安全轉運:對于危重患者應做好安全轉運的準備工作,包括氧氣袋、監護儀、微量泵等。

2.5.7 心理護理:護理人員在進行各種護理操作之前,應有針對性地對患者給予安慰,尤其是急癥需搶救的患者,在短時間內簡明扼要地向患者及家屬解釋清楚,說明盡快手術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取得患者及家屬的主動配合,同時消除患者及家屬的緊張情緒和恐懼心理,盡量使患者以較為平和的心境迎接手術。

2.6 護理記錄:各項護理措施應及時準確地做好記錄,并標注日期、時間及簽注操作者的全名。

3 結論

外科急腹癥病情嚴重復雜,變化多,進展快,有一定的死亡率,應該予以足夠的重視。通常診斷明確者,需緊急手術治療。暫時難以明確診斷者,應積極對癥處理,密切觀察病情變化,不可輕率應用止痛藥、灌腸和使用瀉藥。臨床護理人員應充分運用所學知識,結合實際具體情況,認真做好病情觀察評估、術前準備以及心理護理等,以確保患者在最短的時間內得到最快的診斷及處理,減少救治時間,正確及時的術前護理措施對評估患者病情、保證手術順利進行、降低術后并發癥有重要意義。

參考文獻

第12篇

1.1一般資料選擇2006年6月至2008年12月入住我科的SAP患者17例,男10例,女7例,年齡22~80歲,平均年齡45.8歲。誘發因素:膽囊炎、膽石癥7例,高脂血癥9例,暴飲暴食1例。

1.2置管時間患者先經過禁食、胃腸減壓、抑酸、消炎等常規治療后,血尿淀粉酶逐漸回落,腹痛、脹痛癥狀減輕,腸鳴音恢復,無嚴重并發癥或并發癥已控制[2],即可進行插管。患者置管時間一般在入院3~9d,平均置管天數5~14d。

1.3材料采用荷蘭紐迪希亞公司生產的復爾凱螺旋型鼻腸管。

1.4置管方法向患者介紹插管的目的和方法,取得患者合作;標記插管長度,從患者前額發際至劍尖的距離,再加25~30cm;協助患者取坐位或半臥位,頭稍向后仰,清潔一側鼻腔;經鼻腸管腔內注入20ml溫開水,以激活引導鋼絲表面劑,將引導鋼絲插入胃腸管道內,這時營養管前端將伸直;將鼻腸管頭部蘸少許溫開水,以激活營養管頭部的劑;將管道從鼻腔緩慢插入,插至咽喉部時囑患者做吞咽動作,便于管道順利進入食道。插至標記長度時用空針抽吸出胃液確定在胃內拔出引導鋼絲。將鼻腔外管道的15~20cm處固定于患者面頰。管道固定妥善后指導患者取右側半臥位或右側臥位,據有關研究證明置管后右側臥位患者鼻腸管平均到達空腸時間明顯快于自由者[3]。

本組17例患者均一次插管成功,經X線透視證實,插管24h后到達空腸者12例,48h后到達空腸者5例,其中1例患者置管24h后于新絡納10mg胃管內注入。2例患者置管24后在內鏡幫助下將鼻腸管通過幽門送入小腸。

2結果

17例患者中除一例患者死亡,其余16例患者經治療后營養狀況均有所改善,經腸內營養支持后住院時間明顯縮短,住院費用降低。但此方法不適用于無胃動力者。

3護理要點

3.1心理護理向患者解釋置管的目的、方法,插管的配合,腸內營養的優點、營養液的選擇及對疾病恢復益處,取得患者的理解與合作。

3.2選擇合適的EN制劑確定鼻腸管在空腸后,當天予生理鹽水或5%GS500ml鼻飼,如無腹脹、腹痛不適,第二天予能全力鼻飼。能全力為液體型,無需配置,不僅使用方便減少污染,且其纖維成分能促進腸蠕動,預防腹瀉、便秘,延遲糖的吸收。

3.3管道護理妥善固定管道,預防導管滑出。營養液輸注速度不能太快,一般以70~100ml/h輸液泵勻速滴入,營養液溫度以32~40℃為宜。每次輸注營養液前后均以溫開水20ml沖洗管道,防止營養液殘留堵塞管腔,口服藥要研碎溶解后注入。口腔護理2次/天,防止感染。

3.4加強監測觀察患者的一般情況,如生命體征、腹痛、腹脹、腹瀉、嘔吐等胃腸道情況。及時準備留取各種標本以監測血糖、血電解質、血尿淀粉酶的變化。準確記錄24h出入量,觀察患者有無口渴、皮膚彈性降低以及尿量變化,準確判斷患者出入量是否平衡,以便隨時調整EN治療方案。

3.5常見并發癥及處理

3.5.1胃腸道并發癥EN最常見的并發癥是胃腸道并發癥,其中以嘔心、嘔吐最為常見。其原因與滴速過快,營養素濃度過高及溫度過低有關,因此輸注時要注意無菌操作,保持勻速,溫度恒定。并注意觀察患者大便的次數、量、性狀。

3.5.2代謝性并發癥如輸入水分過多、脫水、非酮性高滲性高血糖,血漿電解質和微量元素失衡等。可通過加強監測血糖、水電解質變化并及時作出相應調整來重新實施EN。

3.5.3感染并發癥營養液誤吸可引起吸入性肺炎,每次進行EN時應確保鼻腸管在位。一旦發生誤吸應立即停止EN,并盡量吸出氣管內液體,適量加用抗生素防止感染。

3.5.4機械并發癥主要與鼻腸管的質量、大小、操作者的置管經驗有關。復爾凱鼻腸管柔軟易彎曲,不刺激鼻腔咽喉,長時間放置患者耐受良好。

4小結

螺旋型鼻空腸管具有光滑、柔韌、操作簡便、創傷小等優點,且該管具有螺旋形記憶功能,使之能以理想的狀態停留在小腸的腸腔內,起到穩定的固定作用,不易脫位,而且更符合生理的營養支持方式,有助于胃腸功能和形態恢復,患者易于接受。但是置管后的護理是保證腸內營養預防并發癥的重要環節,因此要重視管道護理管理,預防和及時發現EN并發癥,同時做好健康指導。

參考文獻

[1]秦環龍,吳肇漢.腸內營養在外科臨床中的應用.腸內與腸外營養,2000,7(2):119-121.

亚洲精品无码久久久久久久性色,淫荡人妻一区二区三区在线视频,精品一级片高清无码,国产一区中文字幕无码
亚洲国产精品精品在线电影 | 日本熟女乱子视频 | 日韩一中文字幕在线视频 | 亚洲欧美伊人久久综合一区二区 | 中文娱乐久久综合网 | 亚洲成a影片在线观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