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9-25 18:00:13
開篇:寫作不僅是一種記錄,更是一種創造,它讓我們能夠捕捉那些稍縱即逝的靈感,將它們永久地定格在紙上。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12篇高粱高產栽培技術要點,希望這些內容能成為您創作過程中的良師益友,陪伴您不斷探索和進步。
關鍵詞 高粱;晉雜31號;選育;特點;栽培技術;制種
中圖分類號 S514 文獻標識碼 B 文章編號 1007-5739(2016)14-0039-02
高粱[Sorghum bicolor (L).Moench]是我國重要的禾谷類作物之一,具有廣泛的適應性,以及抗旱、耐澇、耐鹽堿、光合效率高等特性。由于高粱既可用作糧食和養殖業的重要飼料,也可作為工業原料,在許多國家的農業生產和國民經濟中高粱種植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1]。高粱是最早實現三系配套、育成的雜交種,并很快大面積商品化種植的作物之一,同時雜種化種植這一劃時代的成就,還對其他作物相關的研究起到了借鑒作用。
高粱是我國重要的糧食作物,解放初全國種植面積超過900萬hm2,總產超過1 000萬t,是世界上雜交高粱種植面積最大的國家之一。我國高粱主要用于食用、飼用、釀造、加工等[2-3]。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種植業結構的調整以及市場經濟的發展,我國高粱生產和用途也逐漸發生變化。目前高粱生產仍存在大面積縮小、高產優質專用高粱品種缺乏等問題。針對專用釀造高粱品種缺乏、推廣品種產量低、釀造品質差、銷售難等問題,山西農科院高粱研究所分子研究研究室進行釀造專用高粱新品種選育工作,育成了釀造專用高粱新品種晉雜31號。
1 晉雜31號的選育
晉雜31號是一種高產優質高粱新品種,由山西省農業科學院高粱研究所于2009年利用自選不育系SX605A與自選恢復系SX870雜交育成。2013年通過山西省農作物品種審(鑒)定委員會鑒定。母本SX605A是2005年利用大同10B×TX623B//TAM428雜交,經過幾年所內與海南連續多代回交穩定,選育而成。父本恢復系SX870是于2004年利用高粱恢復系TX7000與HC356-602雜交,再與高粱恢復系TX7000再次雜交,經過幾年所內與海南連續6代自交穩定選育而成。
2 試驗結果
2011―2012年參加山西省高粱中晚熟組直接生產試驗,2年平均產量9 261 kg/hm2,比對照增產10.3%,2年12個試驗點,10個點增產。其中2011年平均產量9 438 kg/hm2,比對照晉雜12號增產12.9%;2012年平均產量9 085.5 kg/hm2,比對照晉雜22號增產7.7%。該品種抗旱、耐瘠等綜合抗性、穩產性能好;在山西沁縣、內蒙古赤峰、吉林省四平示范區示范,均比對照種提高10%以上。
3 特征特性
晉雜31號生育期136.0 d。幼苗綠色,葉綠色,葉脈白色,平均株高169.0 cm,平均穗長33.3 cm,穗紡錘形,穗型中緊,平均穗粒重99.4 g,籽粒扁圓形,紅殼紅粒,平均千粒重32.3 g。
晉雜31號的抗旱、抗倒性好,高抗絲黑穗病,穩產性能好,適宜機械化栽培種植。
4 品質分析結果
經農業部谷物及制品質量監督檢驗測試中心(哈爾濱)檢測,粗蛋白(干基)、粗脂肪(干基)、粗淀粉(干基)、單寧(干基)的含量分別為8.92%、 3.25%、 74.16%、 1.30%。
5 適應范圍
晉雜31號屬于中晚熟高粱新品種,適應范圍廣,在我國春播晚熟區均可種植。
6 配套栽培技術
6.1 播前整地
高粱忌重茬,應選用玉米、大豆等茬口為宜。播前灌足底墑水,施足底肥,一般施農家肥30~45 m3/hm2、復合肥750 kg/hm2、尿素225 kg/hm2,均勻撒于地面,旋耕時翻入地下15 cm深處,整平待播。
6.2 適時播種
種子一般選用發芽率在85%以上的種子為宜,地溫穩定在12 ℃時播種為宜,播深可根據土質情況掌握在3~5 cm,砂壤5 cm左右,黏土地3 cm左右,一般在4月底5月初。播種時要機播,通常行距40~50 cm,也可以寬窄行種植。
根據土地肥力確定播種密度,一般以10.5萬~13.5萬株/hm2為宜。春播早熟區種植,留苗10.5萬~12.0萬株/hm2,夏播區種植留苗13.5萬株/hm2。播種量一般在15.0~22.5 kg/hm2。
6.3 栽培管理
一般在五葉期間苗,七葉期定苗。拔節-孕穗期要中耕除草培土。遇旱時要澆水,但要采取“拖”的原則,盡量晚澆水,以控制高粱基部節間生長,防止后期倒伏;開花-灌漿期首先要注意高粱蚜蟲的發生,可用40%樂果拌成毒土撒在高粱植株上熏蒸蚜蟲,干旱時要澆灌漿水。
6.4 化學除草
播種后出苗前,用38%莠去津懸浮液4 500~5 250 g/hm2,對水450~750 kg/hm2,用噴霧器噴灑于地表,主要防除闊葉雜草[4]。
6.5 蚜蟲防治
高粱蚜蟲是高粱生育期最普遍、最常見的蟲害,常對高粱生產造成嚴重的后果,減產幅度較大,嚴重的可以造成絕產。防治蚜蟲,突出一個“早”字,蚜蟲發展很快,必須早發現早治。最好的方法是用氧化樂果與酒糟(醋糟)拌成毒餌均勻撒在蚜蟲發生的地方。
6.6 收獲
籽粒達到完熟,含水量在20%左右時收獲,可以采用聯合收割機收獲,但是應在葉片枯死后再收獲。
7 制種技術要點
7.1 選地與隔離
制種田應選地勢平坦、肥力均勻、土質肥沃、排灌方便的地塊,隔離區要控制在300 m以上。
7.2 播期與密度
父母本同期播種,母本留苗密度13.5萬~15.0萬株/hm2,父本留苗密度1.5萬~1.8萬株/hm2,父母本行比1∶6或1∶5。
7.3 嚴格去雜
應在苗期、抽雄期、成熟期把好去雜關。苗期結合間苗去掉雜株,抽穗期應在9:00散粉前去除母本中的散粉株,授粉后及時割掉父本,成熟期最后徹底去1次雜株。
7.4 收獲
成熟后要及時收獲,如遇上秋季早霜,須在霜前先割倒,再收獲果穗。
8 推廣應用前景
高粱是我國重要的糧食作物,解放初全國種植面積超過900萬hm2,總產超過1 000萬t。高粱具有獨特的多重抗性和豐產性,在發展我國旱作農業、提高糧食產量以及解決人民溫飽問題發揮過重大作用。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種植業結構的調整以及市場經濟發展,我國高粱生產和用途也逐漸發生變化,種植面積和總產量分別穩定在130萬hm2和500余萬t。在用途上,亦由以食用為主逐步向釀造用、飼用等工業原料生產轉化。據調查,在近年全國高粱總產中,用于釀造的約占75%,用于飼料的約占10%,用于食糧的約占10%,其他約占5%[5]。
高粱栽培主要分布于干旱、半干旱、低洼易澇、鹽堿的瘠薄農田,種植分散,缺乏現代農業生產所需求的規模化、標準化生產模式,近年來在推廣高產、優質釀造新品種,集成創新配套栽培技術;釀造專用高粱的集約化、機械化、標準化生產;打造“專用高粱生產基地+專用高粱生產專業合作社+科研機構+政府機構+龍頭釀造企業”的釀造產業示范模式等方面開展了大量工作,但目前高粱生產仍存在問題。2010年全國生產白酒約890萬t、醋300萬t[6],產量水平和名酒、名醋極不相稱。目前,我國高粱的種植機械化程度非常低,極大限制了高粱生產的發展。釀造專用高粱新品種晉雜31號的育成可以有效解決高粱生產中存在的問題,一是該品種粗淀粉含量高,是釀造業的優質原料,二是該品種株高較低,可以全程機械化作業,降低勞動強度和勞動量,減少成本,種植戶樂于接受,有很好的推廣前景。
9 參考文獻
[1] 張志學,劉占江,高振東,等.國內外高粱發展趨勢及對策[ J].雜糧作物,2002,22(2) : 72-74.
[2] 鄒劍秋,朱凱,張志鵬,等.國內外高粱深加工研究現狀與發展前景[J].雜糧作物,2002(5):296-298.
[3] 盧慶善,鄒劍秋,朱凱,等.試論我國高粱產業發展:一論全國高粱生產優勢區[J].雜糧作物,2009(2):78-80.
[4] 栗在澤,馬洪玲.淺議高粱高產栽培技術[J].農村實用科技信息,2012(11):20.
遼甜3號是由國家高粱改良中心(設在遼寧省農業科學院內)在2003年以L0202A為母本,用LTR108做父本,經過人工雜交之后育成的具有優質、高產、多抗、廣適等多種優點的能源與青貯兼用型甜高粱雜交種,已于2008年通過國家高粱品種鑒定委員會鑒定。
1.特征特性。遼甜3號根系發達。生長繁茂,葉片肥厚,植株高大,株高336.4厘米,莖粗2.04厘米,分蘗數2.2個。中緊穗,紡錘形,紅殼,灰白粒。莖稈多糖,出汁率59..%,含糖19.7%,是生產燃料乙醇的優良生物質能源作物,據農業部農產品質量監督檢驗測試中心的品質檢測結果顯示,其含粗蛋白4.9%、粗纖維30.5%、粗脂肪7.6%、粗灰分6.5%、可溶性總糖34.4%、無氯浸出物47.1%。莖稈中和葉片中的氫氰酸含量分別為19.3毫克/1000克和9.4毫克/1000克,可以制成優質青貯飼料。植株的抗旱、抗澇、耐鹽堿、耐瘠薄能力較強。經人工接種后絲黑穗病發病率為零,葉部病害輕微。開花期和收獲期的倒伏率分別為21.0%和26.1%,抗倒伏能力較好,在遼寧沈陽地區生育期141天左右,約需有效積溫2900℃。
2.產量表現。2006~2007年參加全國高粱品種能源/青貯組區域試驗,全國各地16個試驗點兩年平均每667平方米(1畝)鮮重產量高達5154.1公斤,比對照品種遼飼雜1號增產30.2%,居于各參試品種的首位。平均每667平方米籽粒產量達到364.0公斤,比對照品種增產4.0%。
3.收獲時期。從總體上說,遼甜3號的栽培技術要點與其他高粱品種大同小異,只是在個別環節上略有區別。由于用途不同,遼甜3號的收獲時期也應有所不同。作為生物質能源作物,應在蠟熟末期至完熟初期收獲:作為青貯飼料作物,應該分期收獲,第1次收獲應在抽穗期至開花期,此后可以利用其再生能力強的優勢在降霜前進行第2次收獲。
4.適宜地區。多年來的科學實驗與生產實踐表明,遼甜3號具有較強的抗逆性和廣泛的適應性,作為生物質能源作物,遼甜3號適宜在有效積溫達到2900℃以上的高粱產區種植:作為青貯飼料作物,適宜在我國東北、華北、西北以及南方大多數省份栽培。
一、主要特征特性
1. 植株性狀。根系發達,生長繁茂,植株高大而又粗壯,平均株高347.2厘米,莖粗1.8厘米。葉片肥大而又寬厚,葉色濃綠。莖稈多糖,出汁率55.1%,含糖錘度20.6%,是機動車用燃料乙醇較為理想的生物能源作物,既低碳節能又減排環保,其開發應用前景極為廣闊。遼甜9號只抽穗不結粒,可以有效地解決植株“頭重腳輕”所帶來的易倒伏、易折斷,以及遭受鳥類危害等難題,并且還可滿足生物能源加工企業原料生產輕簡化和收割階段化的需要。
2. 品質性狀。農業部農產品質量監督檢驗測試中心對其風干莖稈檢測結果顯示,含粗蛋白6.44%、粗纖維27%、粗灰分5.4%、粗脂肪1.3%、可溶性總糖(以葡萄糖計)24.14%、水分6.2%。2010年在株高達到192厘米時,莖稈與葉片中的氫氰酸含量為0.33毫克/千克和0.27毫克/千克。莖稈與葉片均可制成優質青貯飼料,對廣大農區發展畜牧業生產將會起到積極作用。
3. 抗逆性能。綜合抗性好,絲黑穗病田間自然發病率為0,人工接種發病率為8.3%,葉部病害輕微;抗旱、抗澇、抗倒伏、抗早衰、耐瘠薄、耐鹽堿的能力較強。
4. 生育期。連續多年的田間實地觀察與調查情況表明,遼甜9號在沈陽地區的生育期為132天,約需≥ 10℃活動積溫3200℃。
二、區試產量表現
2009~2010年參加了全國高粱品種能源/青貯組區域試驗,在全國14個省份的17個試驗點中平均每畝鮮體產量4639.9千克,比對照品種增產13.6%,其中,在吉林市農業科學院作物研究所創造出平均每畝鮮體重高達5774.6千克的最新紀錄,比對照品種增產24.4%,表現出很強的雜種優勢。
三、栽培技術要點
1. 選地與整地。選擇土質肥沃、土層深厚、地力均勻、地勢平坦和含鹽量≤0.5%的壤土或砂質壤土地塊種植,不宜連作或迎茬栽培。要精細整地,實行耕翻(20~25厘米深)、耙地、起壟(壟距60厘米)、鎮壓連續作業。要做到沒有坷垃,土壤疏松,上虛下實,墑情良好,清除殘茬。
2. 選種與播種。選用子粒飽滿整齊和發芽率高達95%以上的優良種子,并在播種前晾曬2~3天。8厘米耕層內地溫連續5天穩定在12℃以上、土壤含水量達到16%時即可播種。每畝播種量1.5千克。要做到壟上機械條播,播種深淺一致,鎮壓后覆土厚度以2厘米左右為宜。
3. 間苗與定苗。遼甜9號為高光效C4作物,喜肥、喜水、喜光,因此要適當早間苗、早定苗,為幼苗茁壯生長創造良好條件。通常應在3~4葉期間苗,在5~6葉期定苗。要去小苗留大苗,去病弱苗留健壯苗,在中等肥力的地塊上,每畝選留優質幼苗5000株左右。
4. 除草與培土。在播種前三天用38%莠去津懸浮液進行地面噴霧,這樣可以預防雜草的發生與為害。在間苗后至植株封壟前要完成2~3次人工除草。在定苗后,拔節期和植株封壟前分別進行1次中耕,最后一次中耕深度10~15厘米,并適當多培土促進根系發育和抑制雜草。
5. 施肥與灌水。每畝在整地時要深施充分腐熟的優質農家肥4000~5000千克、三元復合肥20~25千克、硫酸鉀5~7千克做底肥,在播種時施用磷酸二銨10~15千克做種肥,在拔節期追施尿素20~25千克。開花期至灌漿期倘若土壤缺墑而又無雨則應及時灌水。
6. 防病與治蟲。要做到早預防、早發現、早防治。在播種前應用種衣劑進行種子包衣,這樣既可殺滅多種病菌又可防治地下害蟲。防治黏蟲應用0.04%二氯苯醚菊酯粉劑噴粉,防治蚜蟲應用40%樂果乳油噴霧,防治螟蟲應將1.5%辛硫磷顆粒劑在拔節期及時撒入心葉內毒殺。
7. 適時收割。遼甜9號由于用途不同,所以最佳收割期有所差異。作為生物能源作物的,應在蠟熟末期至完熟初期莖稈由上往下數第七節的含糖錘度≥18%時收割最為適宜。作為青貯飼料作物的,南方地區第一次收割應在孕穗期或挑旗期。留茬高度12~15厘米。在收割后1周內的雨前每畝施用尿素15~20千克,如果土壤墑情不好而又無雨就必須及時灌水,以促進其快速再生,盡早長成新植株,爭取在初霜前進行第二次收割。在北方地區通常1年只能在蠟熟末期至完熟初期收割1次。
四、適宜種植地區
[關鍵詞] 魔芋 高產 栽培技術
[中圖分類號] S632.9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3-1650 (2015)08-0179-01
魔芋在最近幾年開始在我國廣泛種植,眾所周知這是一種重要的經濟作物,有著很高的實用價值。其埋在地下的體積很大的塊莖有著極高的營養成分,并含有較多的食物纖維,此外還含有淀粉、多種生物堿、淀粉、蛋白質等等十余種氨基酸及人體必需的多種脂肪酸。除此之外,魔芋還含有大量可以調節人體健康的諸如鈉、鎂、鍶、磷、氯、硫、鉀等微量元素。近年來魔芋以及以魔芋為原材料加工后的食品深受人們的青睞,因而很多地區相應的擴大了其種植面積,對于很多地區的農民來說,對魔芋的高產栽培技術了解甚少,不利于魔芋的種植和當地經濟收入的提高。從根本上來說,魔芋的高產栽培技術是農民發家致富的重中之重,廣泛的種植魔芋可以為云南昭通的農民的生活提供有力的經濟保障,為我國農村實現綠色種植經濟打下堅實的基礎。本文旨在提高魔芋產量,增加農民收入,針對當前魔芋栽培種植中存在的問題,提供魔芋栽培種植的先進技術。
1 魔芋的適宜生長環境
魔芋相對于其他經濟作物而言,對生長環境的要求比較高。魔芋從萌芽期到最后的休眠期總共歷經六個階段,每個階段都有不同的習性和對氣溫空氣的要求,如果無法滿足魔芋不同發展階段的要求就會影響其最終的產量。眾所周知,魔芋需要在自身的成長過程中吸收一定量的微量元素,如果想要保證魔芋可以增產,那么就要保證魔芋的生長環境有一定量的微量元素,尤其是需要保證周圍有一定量的鉀元素。其次,魔芋的生長溫度大約在15至25攝氏度之間,如果低于6攝氏度,那么魔芋就有可能進入了休眠期。云南是亞熱帶季風氣候,全年沒有明顯的四季,可以保證魔芋的生長溫度。同時,魔芋是一個喜陰的植物,如果生長在有充足陽光的地方,必然會影響其發育。最好是海拔在一千米至一千五百米的山地,能在一天中大約兩個小時受到弱光的照射為宜,并且需要大量的降水,潮濕和暗陰是其生長環境的主要因素。對種植魔芋的土壤質量要求也較高,不能是太過緊實的土地,而需要是蓬松、松軟的沙土地,能保證一定的通風和透氣性最佳。土壤的PH值最好能穩定在6.5左右,最高不能超過7.6,不然會對魔芋的后期生長造成很大的影響。[1]
2 促進魔芋高產的栽培技術
2.1 正確選種
目前我國種植的魔芋大多是花魔芋,白魔芋相對來說較少一些。花魔芋雖然種植的范圍很廣泛,但是它由于自身的原因,很難高產。這就需要在選中的時候要特別注意其芽眼和球莖的部分,需要注意這兩個部分是否有霉變或者損傷,甚至有的已經發生了病變。如果選擇的種子大小不一,那在種植的時候應該不同大小的錯開排列。首先需要對種子進行晾曬,之后可以勾兌好的福爾馬林進行浸泡,這個時間不能太長,大約十分鐘左右即可,然后在進行催芽,催芽的時間較長,在六至八小時左右。從催芽后到播種的時間里,一定要保存魔芋種子是濕潤的,如果太過干燥,很有可能會出現縮芽的情況,會影響后期種植。
2.2 妥善種植
魔芋進行種植的過程中需要考慮很多因素,一般來說,種植魔芋最好選擇輪作的方式,平均兩年或者三年輪作一次。在種植的時候需要避開其他易感染病蟲的作物,盡量不要和十字花科的作物放在一起種植,如果能和高粱等植株較為高大的作物種植在一起是最好的方法,因為可以保證根莖下不受強烈陽光的照射。在種植過程中,選田和施肥占了很大一個比重,尤其是在種植之前的基肥,對植物的生長會有很大的影響。首先要確保耕地是平整松軟的,可以選擇的基肥有很多,像是鉀肥、有機肥等等,根據以往經驗來說,施有機肥對作物的成長更有幫助,在施肥的過程中最好將施肥后的土地作為1米以上的高土塊,在種植之后并且需要輔以一定量的化肥,魔芋對肥料的要求很大,需要及時的追肥才能滿足其生長需要。當然,最大比重的肥料就是基肥了,基肥大約占魔芋整個生長過程的百分之六十到百分之八十左右,如果基肥不能保證,會對后期的魔芋生長造成十分嚴重的影響。播種時間需要根據不同地方的氣候來決定,云南昭通四季如春,但是冬季也會偏冷,所以最佳的施肥時間是每年的清明時節,在種植時,應該將大小不同的魔芋加以區分,在種植進行切塊時,一定要注意不能傷害到芽眼,因為魔芋的芽眼是生長的關鍵,切完之后的種子應該放到太陽底下曬兩到三個小時,之后就可以按照相應的規格進行種植了。[2]
2.3 后期田間管理
魔芋種植后,后期的管理十分重要。這包括施肥、松土除草、排除病蟲害等很多部分,在播種后大約半個月的時間里,是一個十分關鍵的時期。這個時候應該保證每一個萌芽后的幼苗有充足的生長空間,如果有雜草應該及時除掉。大部分都是用除草劑進行除草,在除草的過程中應該注意不要傷害到幼苗,以免后期生長過程中會受到損傷。因為魔芋是一個喜陰的經濟作物,所以要時刻注意對魔芋幼苗的防曬,一般會搭棚進行遮陽,或者相應種植其他的農作物來達到防強光的目的,在魔芋生長到一定的程度后,就應該把頂棚拆除,以利于后期塊莖的自由生長。在魔芋的生長期間,一般需要追肥二到三次,以三次最佳,同時,需要防止旱澇侵害植株,在三月份到八月份的時間里,是進行追肥的關鍵期,這個時候要防止塊莖發生腐爛,及時觀察,一有問題應該及時處理。除此之外,應該做好防治白絹病和軟腐病的前提工作,這兩個病害在進入六月份之后開始高頻爆發,如果不及時防治,很有可能會帶有傳染性的危及整個魔芋種植。在魔芋收割之后,應該放在通風、陰涼的地方妥善保存,也可以選擇合適的為來年留下種子。
3 結語
魔芋可以為當地居民帶來豐厚的收入,但是也需要關注其種植過程,融入一定的科學技術會使得魔芋大量增產,進而促進整個農業的發展進步。
參考文獻
[1]謝國星.魔芋栽培與管理技術探討[J].農業與技術,2013,12:143+145.
一、項目實施效果
(一)實施地點和規模
__高產創建的目標是:900公斤攻關、850公斤展示、800公斤示范,力爭三角形強化栽培的集中連片推廣面積位居全省第一,中稻/再生稻的單產全省第一,帶動全縣水稻單產比前三年畝增產5%以上。在兆雅、云龍、天興建立百畝核心攻關片3個,面積3106畝;在嘉明、福集、天興、得勝、云龍、兆雅、太伏等七個鎮建立縣級千畝展示片7個,面積2.355萬畝,萬畝輻射帶動片15個,面積21.5萬畝,沿省道219線和縣道萬得路沿線的水稻高產創建示范帶里程達到了90公里。
(二)實施效果
1、千畝攻關片:據對兆雅、云龍、天興三個千畝核心區隨機測產調查,面積392.5畝,中稻平均畝產727.7公斤,比非示范區畝增產101.1公斤,增產16.1%;再生稻平均畝產177.4公斤,比非示范區畝增產62.4公斤,增產54.3%;中稻再生稻兩季畝產905.1公斤,比非示范區畝增產163.5公斤。
2、萬畝展示片:萬畝示范區面積2.355萬畝,據7個示范鎮產量調查統計,平均畝產681公斤,比非示范區畝增產54.4公斤,增產8.7%;再生稻平均畝產170.5公斤,比非示范區畝增產55.5公斤,增產48.2%;中稻再生稻兩季畝產851.5公斤,比非示范區畝增產109.9公斤。
3、十萬畝示范片:21.5萬畝輻射帶動區平均畝產660公斤,比非示范區畝增產33.4公斤,增產5.3%。再生稻平均畝產142.8公斤,比非示范區增產27.8公斤,增產24.2%;中稻再生稻兩季畝產802.8公斤,比非示范區畝增產61.2公斤。
千畝攻關片中稻高產田塊出現之多是近年來罕見的,8月7日,四川省農業廳組織省、市有關專家對__承擔的水稻(雜交中稻)萬畝高產創建示范區進行了現場測產驗收。專家組在聽取了水稻萬畝高產示范推廣工作匯報,并實地考察后,隨機選擇云龍鎮大水河村兩塊田、戰旗村一塊田進行測產。上等田,戰旗村2社農戶吳玉兵的田塊,面積2.0畝,品種ⅱ優602,栽培技術按三角形強化栽培,實收畝產781.6公斤;中等田,大水河村8社林志楷的田塊,實收畝產731.1公斤;下等田,大水河村8社林少杰的田塊,畝產681.1公斤。示范區也涌現了大量再生稻高產典型田塊:兆雅鎮石龍村3組農戶薛世銀田塊實際畝產達到320公斤,云龍鎮戰旗村2組農戶林少春畝產250公斤。據調查,輻射帶動戶再生稻一般畝增產20-30公斤,增10-20%。
(三)經濟效益
千畝攻關片3106畝,中稻再生稻兩季畝產905.1公斤,比非示范區畝增產163.5公斤,增加稻谷產量50.783萬公斤;萬畝展示區面積2.355萬畝,中稻再生稻兩季比非示范區畝增產109.9公斤,增加稻谷產量258.815萬公斤;十萬畝示范片面積21.5萬畝,中稻再生稻兩季比非示范區畝增產61.2公斤,增加稻谷產量1315.8萬公斤。以上合計水稻高產創建活動推廣水稻強化栽培增加稻谷產量1625.398萬公斤,按稻谷當前國家保護價1.8元/公斤計算,增加產值2925.716萬元,經濟效益顯著。
二、全面貫徹高產創建組織保障措施
主要采取了“六統”、“六抓”措施。“六統”即充分做到了“品種統供、旱秧統育、三角形統栽、施肥統配、病蟲統防、促芽肥統施”。為了將“六統”措施落到實處,切實采取“六抓”:一是抓領導,成立了以縣委常委、副縣長李小平為組長的領導小組,縣委或縣府主要領導做到了“七個一”,即:縣委、縣政府主要領導已分別作出了一次重要批示,縣委書記肖榮華、縣長朱華參加了4月1日在云龍鎮大水河村8社舉行的全縣水稻高產創建活動啟動儀式;參與了一次以高產創建為主題的調研活動,分別出席了1-2次的高產創建專題會議,以縣政府名義下發了一個《__中稻再生稻超高產示范工程實施意見》的文件,同時成立了高產創建百里長廊縣級技術指導組和鎮級區域技術指導組。二是抓投入,縣鎮財政投入高產創建專項經費110萬元,其中縣級財政80萬元,主要用于超級稻種子補貼10元/畝、三角形栽秧補助40元/畝、工作經費5元/畝。三是抓服務,農業局成立全縣的技術指導組和分鎮的區域技術指導小組,共有61名縣鎮農技人員直接參與,使每個創建村有一名技術指導員服務,為高產創建示范戶提供培訓、示范、現場指導等技術和物化服務。四是抓培訓,大聲勢宣傳動員,層層召開項目動員和技術培訓會,利用黑板報、發放技術資料等形式把技術傳授到項目區農戶,做到了任務、目的、技術家喻戶曉,召開各類動員培訓會325場次,出動宣傳車75輛次,發放技術資料48000余份,基本做到了家家知道,戶戶明白,技術到田;一月初縣農業局技術指導組派出科技人員深入示范鎮、村開展了一個月的技術培訓,主要培訓水稻強化栽培、旱育秧技術;各鎮農業服務中心技術人員也在2-3月,集中時間、人力、精力對各示范村的示范農戶進行統一技術培訓,做到示范戶人人明白并懂得技術要點,做到心中有數。五抓考核,縣政府出臺了一套高產創建評價和考核獎勵體系,把高產創建百里長廊納入縣、鎮、村農村經濟發展目標考核,縣對鎮、鎮對村層層落實創建責任。六是抓示范。縣、鎮、村齊抓共管,高產創建在兆雅、云龍、天興建立百畝核心攻關片3個,面積3100畝;在嘉明、福集等七個鎮建立縣級千畝展示片7個,面積2.355萬畝,萬畝輻射帶動片15個,面積21.5萬畝。沿省道219線和縣道萬得路沿線的水稻高產創建示范帶里程達到了90公里,共有省道21
9線和縣道“萬得”線的七個鎮61個村244個農業社和13335戶農戶參與核心區高產創建活動。
三、推廣落實關鍵技術
1、普及良種。項目區主推品種為ⅱ優602、ⅱ優7號等超級稻和地方優良品種z優272、ⅱ優h103、川香優2號等,面積21.5萬畝,占示范區的96.2%。
2、實行旱地育秧,適期早播早栽。示范區內旱地育秧占58.5%,其中縣級和鎮級核心示范片的旱地育秧面積達到了100%,帶動全縣推廣旱地育秧22.5萬畝,面積比歷年都大。旱育秧播種期為2月18—25日,旱育秧移栽時間集中在3月28-4月10日;濕潤秧為3月1—6日播種,移栽時間4月15-22日。做到精細播種,旱育秧和水育秧苗床地均按每丈秧廂施清糞水2-3挑加1公斤磷肥的用量進行培肥,精細作廂播種芽谷,旱育秧用“旱育保姆”拌種包衣播種,據調查,旱育秧成秧率達到87.6%,水育秧達到83.5%。
3、大力推廣水稻三角形強化栽培技術。嘉明、福集、天興、得勝、云龍、兆雅、太伏等七個重點示范鎮,2.355萬畝水稻示范片全部按照1.3-1.5尺×1.0-1.1尺規格,畝栽3500-4800穴,穴栽3粒谷苗并成3寸距離的等邊三角形模式,畝基本苗1.0-1.5萬苗。示范區帶動了全縣推廣水稻強化栽培面積21.5萬畝。
4、大力提倡規范化栽培。在推廣三角形強化栽培基礎上,大面積水稻栽插按寬窄行(10+6)×5-6或8-9×5-6寸開廂條栽,畝栽1.0-1.2萬穴,每穴栽2粒谷苗,大面積基本苗2-2.8萬苗。施肥按有機、無機結合,氮、磷、鉀肥配合的原則,做到畝施農家肥1000公斤,純氮12-14公斤,氮、磷、鉀配比2:1:1進行施肥。移栽后一周內施用專用除草劑進行化學除草。病蟲防治根據發生情況和預測預報進行,重點對二代螟蟲和紋枯病進行了適期防治。
5、抓再生稻促芽肥施用。再生稻是我縣晚秋生產的特色優勢,水稻示范推廣突出抓好再生稻促芽肥施用,按照“三集中”(集中人員、時間、精力)和“五統一”(統一規劃、統一用量、統一購肥、統一指導、統一施用)的成功經驗來抓促芽肥的施用,__20__年再生稻促芽肥施用工作于7月28日結束,福集、得勝、云龍、兆雅、太伏、天興、嘉明等七個重點核心鎮再生稻施肥面積2.355萬畝,其余12個鎮每鎮核心示范片面積1000畝,3.5萬畝高產核心示范片嚴格按照“三集中”(集中人員、時間、精力)和“五統一”(統一規劃、統一用量、統一購肥、統一指導、統一施用)的模式施用促芽肥,每畝施用尿素20公斤。核心示范片帶動了全縣45萬畝再生稻促芽肥的施用,平均每畝施用促芽肥尿素在10公斤以上,為再生稻全面豐收打下了扎實的基礎。
四、抓水稻高產創建工作的體會
實踐表明,實現多項目捆綁大大提高了整體效果,水稻高產創建是依靠科技提高單產的有效途徑,是農業科技推廣的重要平臺,是落實糧食行政首長負責制的關鍵舉措。不僅促進糧食增產、農民增收、確保糧食安全,還帶動了農民學科學用科學的熱潮,為新農村建設生產發展注入了新的活力和動力,是推動現代農業發展的重要切入點。
1、組織保障是關鍵。__水稻高產創建活動得到了農業部及省市領導的高度重視,省農業廳糧油處、市農業局、省水稻高粱研究所都重視和支持__水稻高產創建活動的開展,多次派出專家到__指導工作;__也切實加強組織領導,逐級成立了領導組和技術指導組,分解任務,落實責任,強化考核,保障了水稻高產創建工作落實到位。
2、政策扶持是動力。縣、鎮各級想方設法籌集資金,加大投入,強化政策扶持,在種子、肥料和栽秧等方面予以補助,調動了群眾投身水稻高產創建的積極性,保障了示范面積,強化了田間管理,確保了水稻高產創建的成功,明顯提升了科技應用水平,發揮了良好增產作用。
3、技術指導是支撐。為了確保水稻高產創建技術到位,__制定了淺顯易懂的技術規范發放給農戶,組織農技人員開展現場指導,并聘請省農科院專家專題培訓水稻高產技術。通過強化技術服務,科學指導生產,為水稻高產提供了技術支撐,通過推廣旱育秧、三角形強化栽培等主推技術,創建區域內旱地育秧占58.5%,其中縣級和鎮級核心示范片的旱地育秧面積達到了100%,帶動全縣推廣旱地育秧22.5萬畝,面積比歷年都大;強化栽培基本按照1.3-1.5尺×1.0-1.1尺規格,畝栽3500-4800穴,穴栽3粒谷苗并成3寸距離的等邊三角形模式,畝基本苗1.0-1.5萬苗,比往年多0.2-0.5萬苗,夯實了高產基礎。高產創建是把先進技術轉化為現實生產力的重要平臺。
4、優良品種是基礎。__推廣農業部確定的超級稻品種,這類品種不僅中稻產量高,而且再生力強,能保證中稻再生稻雙高產,易被農民接受推廣。__以水稻ⅱ優602、ⅱ優7號為主推品種,創建區占81.3%,為水稻高產奠定了基礎。
一、選用優良品種。選用粒大、皮薄、硬實率低、好煮易軟、口感、豐產性能好的品種,如中綠1號、中綠2號。
1、根據地力選擇品種:中高肥力地塊應選高產高直立型品種,瘠薄地可選擇匍匐、半匍匐品種。
2、根據種植情況選擇品種:小面積種植的農產應選株型緊湊、結莢集中、成熟一致、不炸莢、適宜一次性收獲的品種,小面積種植且有人工摘角條件的,可選擇二次結莢習性較強的品種,以提高產量及產品商品性狀。
3、根據用途選擇品種:一般生產銷售選明綠豆,用于豆沙生產的選大粒、皮薄出沙率高的品種,家庭食用選蛋白質含量較高的品種等,因此群眾購種時要了解種子的基本特性,如株高、密度、產量等,生產上一般采用直立型、抗逆性強的品種,以便于田間管理。
二、選地。
綠豆適應性特強,一般砂土、山坡薄地、黑土、粘土均可生長。綠豆常與玉米、高粱、棉花、甘薯、芝麻、谷子等作物間作,也可種于田埂及間隙地等。綠豆忌連作。因連作病蟲害多,品質差。更因有害微生物繁衍而抑制根瘤菌的發育。同時,綠豆也是重要的肥地作物,是禾谷類的優良前茬。所以,種綠豆要合理安排土地,實行輪作倒茬,最好與禾谷類作物如玉米、高梁、小麥倒茬,不宜以大白菜為前茬,一般相隔2―3年為好。
三、整地:
由于綠豆是雙子葉作物,子葉出土,幼苗頂土能力弱,如果土壤板結或土坷垃太多,易造成缺苗斷壟或出苗不齊的現象。因此,播種前,要求深耕細耙,精細整地,耙平土坷垃,使土壤疏松,蓄水保墑,防止土壤板結,上虛下實,以利于出苗實行輪作倒茬。有條件的地方最好實行秋翻秋起垅,耕深15-18cm,打破犁底層,有利于根群和根瘤活動,然后及時耙耪、鎮壓達到待播狀態。對于春天整地的,可在春季頂漿進行,先深松垅溝l8-20cm再破原垅,合并成新垅及時鎮壓。
四、配方施肥
綠豆施肥應掌握以有機肥為主、化肥為輔、施足基肥、適當追肥為原則,實行測土配方施肥。一般來說,底肥每畝施優質有機肥2m3,結合整地一次性深施,種肥每畝用磷酸二銨5-10kg,尿素3-4kg,50%的硫酸鉀3-4kg,硫酸鋅l-1.5kg。一般深施在種子下5cm左右,切忌種肥混施或同位,以免燒種。
五、適期播種。
綠豆生育期短,適播期長,可早播,也可晚播,但不能過早或過晚,應掌握早播適時、晚播搶早的原則,綠豆是喜溫作物,如果播期過旱,前期低溫干旱,生育期延長,個體發育不良,產量降低。適時播種,可以使綠豆開花結莢處于高溫多濕的雨季,有利于花莢的形成,達到莢多、粒重、產量高。早播期自4月下旬至5月上旬,晚播在5月下旬至6月。播深3~4cm,覆土3cm,并及時鎮壓。一般畝用種量1.5―2kg。
六、合理密植。
綠豆的種植密度應隨著品種特性、土壤肥力而定。一般應掌握早熟品種密,晚熟品種稀;直立型密,半蔓生型稀,蔓生型更稀;肥地宜稀,瘦地宜密;早種稀,晚種密的原則。一般來說,中等肥力的地塊,栽培密度為每畝1.3萬-1.5萬株,瘠薄地每商1.5萬-1.8萬抹,株距根據行距的不同靈活確定。
七、田間管理。為了保證綠豆在苗期生長整齊,群體發育良好,多現蕾多開花多結果,莢大粒多粒大,高產優質,要做到“六個及時”:
1、及時鎮壓。播種后對播種墑情不好的地塊,要及時鎮壓,隨種隨壓,使種子與土壤密切接觸,增加表層水分,促進種子發芽和發育,早出苗,出全苗。
2、及時查補苗。在綠豆出苗后,發現有缺苗斷壟現象,應在7天內補種完畢。
3、及時間苗、定苗。為使幼苗個體發育良好間苗、定苗 當綠豆出苗后達到兩葉一心時,要剔除疙瘩苗。4片葉時定苗,株距在13-16厘米,單作行距在40厘米左右為宜。按既定的密度,去除弱苗、病苗、小苗、雜苗及雜草,留壯苗。實行單株留苗,利于植株健壯生長。
4、及時中耕除草。不僅能消滅雜草,還可破除土壤板結、疏松土壤,減少蒸發,提高地溫,促進根瘤活動,是綠豆增產的一項措施。一般是在綠豆第一片復葉展開后,結合間苗第一次淺鋤;在第二片復葉展開后,開始定苗并進行第二次中耕;到分枝期進行第三次深中耕,并進行封根培土,中耕應進行到封壟為止。中耕深度應掌握淺-深-淺的原則。
5、及時灌水、排水防澇。綠豆是需水較多、又不耐澇、怕水淹的作物。綠豆幼苗期抗旱性較強,需水較少;花莢期是需水高峰期。此時,如遇干旱應及時灌水。但綠豆又怕澇怕淹。如苗期水分過多,會使根部病害加重,引起爛根死苗。后期遇澇,植株生長不良,出現早衰,花莢脫落,產量下降。因此,綠豆在雨季要排水防澇。
八、做好病害、蟲害的防治。主要防治根腐病、病毒病及蚜蟲、菜青蟲等病蟲害。提倡預防為主,綜合防治。如采用抗病品種,合理輪作,加強田間管理等措施,以減少感病機會。提倡生物防治,如果采用化學防治,要盡量采用低毒、高效的農藥進行防治。
1、葉斑病:可用20%進口甲基托布津1000倍液在發病初期葉面噴灑。
2、枯萎病:用70%百菌清600倍液在發病初期噴一次,每隔7-lOd一次,連噴2―3次。
3、蚜蟲:7月中下旬,綠豆開花期,畝用40%的樂果乳油1000倍液4-50kg葉面噴霧,或用一遍凈,畝用量5-15g,配成2000―3000倍液噴霧防治。
4、豆象:8月上旬,綠豆結莢期,畝用50%的辛硫磷2000倍液噴霧或用敵敵畏熏蒸。
5、紅蜘蛛:采用甲氰菊酯1000-2000倍液噴霧防治。
九、及時收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