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9-22 17:05:36
開篇:寫作不僅是一種記錄,更是一種創造,它讓我們能夠捕捉那些稍縱即逝的靈感,將它們永久地定格在紙上。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12篇別墅區規劃設計,希望這些內容能成為您創作過程中的良師益友,陪伴您不斷探索和進步。
關鍵詞:常見別墅區;設計要點;改進措施
現有的城區住宅,正在凸顯出郊區化的特性。經由郊區化改造的新住宅,會帶有偏低的密度。在設計這樣的項目時,要側重總環境,凸顯個性框架下的建筑,并完善配套設施。在設計常見的多樣別墅區時,要依循“人本”這種設計原理,融匯進城郊別墅獨有的特性要素。
一、塑造優越的景觀環境
多樣的別墅區,常常會占到很優越的自然條件,并占據了稀缺特性的郊外景觀。別墅項目,能否獲取到期待中的設計成效,決定于如上的這些要件。因此,在規劃別墅區時,應利用好現有的外部環境,以增添設計含有的自然屬性。
首先,在規劃所允許的情況下,要設計出適宜的層次,布置出清晰的流線。例如:在某一別墅區設計的過程中,針對項目含有的自然屬性,予以規劃和布局。借助場地配有的自然湖泊,規劃出別墅區適宜的行為路徑。利用現有的多樣景觀,增添別墅區原來的品質。把用戶期待中的居住性能,融匯在了用戶所熟知的現有環境以內,創造出一個讓居住者很舒服的外部環境。
其次,在布局好外部環境后,還要著手去設計別墅區含有的內部景觀。構建住宅自帶的院落特性,搭配上適宜的內部景物。可以依憑主體框架下的公共景觀,構建出總括的景觀元素,再從設計出來的公共地段,逐漸去過渡到各類別的組團中去。帶有私密屬性的獨有院落,應劃歸為組團以內。這種設計方法,延展了別墅區舊有的私密院落,供應了足量的私密空間。
此外,集中布設了公共屬性的別墅空間,回避了對公共地帶的原有浪費,還可與居住者期待中的私家花園相契合。別墅的居住者,通常會期待延展既存的隱秘空間,增添居住時感受到的私密享受。院落內的獨有景致,也可經由這樣的途徑,去予以安排。
二、合理布局主體空間
別墅區應配有多樣的平面特性,以便同其他屬性的建筑物區分開來。這樣的平面特性,側重表征為別墅區含有的室內特性。具體而言,別墅含有的室內,應注重獨有的空間感、獨有的隱私感及舒適感。通常狀態下,別墅區會搭配著較多的娛樂空間、會客空間等。然而,別墅內的很多居住者,歸屬于喜好安靜的中老年人,他們期待別墅內的安靜書房、安靜臥室等。因此,在設計別墅平面時,要分出動靜兩個類別的獨有空間,以便適應各類別居住者的居住要求;同時還應該注重別墅空間的靈活多變和銜接過渡。
(一)分出動靜
設計過程中,要分出動靜兩個類別的空間。這兩類別的空間,應帶有獨立特性,彼此不要互通和干擾。例如:可以把娛樂屬性的房間,布置在地下一層。這樣的房間,應涵蓋著別墅內的家庭影院等娛樂、健身、運動空間。可以把公共屬性的房間,布置在地上一層。這樣的房間,應涵蓋著會客用到的多樣空間——客廳、休閑廳、過廳等。可以把獨具安靜性的那些房間,布置在地上二層及二層以上。這樣的房間,應涵蓋著別墅內的臥室、書屋等。
為便利老年居住者的進出,對老年居住者慣用的房間,不要設計偏高的樓層,最好布置在一層。主體屬性的臥室是含有完整屬性的隱秘空間,一般要搭配上居住者期待中的書屋、更衣間、衛生間等,這樣的空間,通常布置在別墅的頂層及部分閣樓內。
(二)凸顯出變化
住在別墅內的居住者,常常歸屬于事業很成功的居住者。這樣的居住者,通常會期待更高檔次的別墅住宅。因此,設計出來的別墅空間,應富含獨有的變化。例如:在第二層,設計帶有挑空的客廳內大堂,這樣一來,別墅含有的空間,就會凸顯出張弛特性。室內裝修時,也要接納這樣的獨有變化,設計出更豐富的層次。
在既有的別墅空間內,可依憑多樣的挑空,來增添變化。比如:在設計坡屋面時可設計不超出2米的獨有屋面空間,劃分出贈送面積來送給那些購買的居住者;這樣的設計,也能協助增添開發商的售賣點。另外,在別墅含有的頂層空間以內,也可根據現有的空間特點,設計一部分很新穎的、規模偏小的獨特閣樓,來增添空間情趣。總之,依循消費者對空間的多樣要求,改造舊有的設計路徑,創設出更新穎的新別墅區。
(三)搭配過渡類的空間
別墅的設計,常常會注重過渡性空間的搭配。例如:可在各類別的臥室、客廳中,設定出陽臺、過廳這樣的過渡空間。調研得來的數值表指出:同時含有隱秘及公開特性的那種空間,是最被人們所接納的。別墅居住者,也應喜好這一類別的空間。
在過渡空間內,居住者可感悟到對很多公有事物的認知和參與,同時,還可感悟到隱秘的居住特性。居住者可憑欄遠望,也可以站在室內窗口,朝遠方眺望。美好的過渡空間,既能提升別墅現有的空間靈活度,也能增添別墅含有的空間可用性。設計出足量的過渡空間,也可以提供獨有的活動場所。居家應帶有隱秘性,因此,為居住者縮減原有的干擾,也即提升了居住者現存的地位,從而凸顯出了別墅居住者含有的價值。
三、正確定位項目品質
在設計別墅的外立面造型時,應側重獨特的細節成份。這是因為細節通常會體現出項目的品質。然而,可以凸顯這一品質的中心要素,不只涵蓋著獨有院落,更涵蓋著各類別的構造細節。對這些細節的規劃及處理,會添加別墅現有的價值。
(一)注重風格
在確定別墅的立面造型時,應首先確定別墅的風格。例如:某一別墅區,選用的是新穎的古典建筑風格。在設計這樣的別墅時,就應凸顯出簡單、大方的設計手法,以便增添別墅現有的典雅成份。
在處理立面線條時,要側重去搭配橫向線條,從而勾勒出建筑含有的雅致輪廓,營造一種很舒服的感覺。在選用適宜顏色這一程序內,要盡量選用暖色調的那些色彩,以便讓居住者感受到家庭的溫馨。然而,還應考慮到所在地域的氣候特征。比如在炎熱地區,設計別墅的屋檐時可選用偏深的顏色,這樣的做法,能協助居住者,消除掉夏季時段內的燥熱感覺。
(二)注重材料
選用合適的立面材料,可折射出建筑所含有的獨特品味。從現狀看,建材市場內,可供選取的多樣材料,都帶有其獨特的屬性。開發商要依循項目定位、核算的投資成本、市場產出的反饋消息等,去辨識出可用的材質。在這一層面內,設計者和開發商都要加強材料的購進經驗,明晰建材含有的特性、制備工藝等。
由此可見,要加強對建筑材料的搜集和學習,只有明晰了材料的特性,才能在既定風格的基礎上提升項目的構造實效。在實際項目中,不應回避別墅區常常遇到的構造及設計疑難,而應經由實踐,去摸索更好的設計手法,化解掉這些疑難。
結束語
別墅區設計要改進的多樣設計要點,涵蓋著別墅區的總體環境布局、內部空間塑造、室內裝飾、建筑風格及立面材料的選用等各個方面。從現狀看,別墅區項目的設計在逐漸改進。然而,應明晰的是,伴隨著快餐式的社會狀態,建筑設計其實也是在快餐式的發展。在大家努力提高效率的同時不妨沉下心來思考一下建筑設計所存在的問題。
首先是在規劃設計方面。本質上來講,別墅項目更傾向于一種精神、藝術層面上的享受,因此設計過程中應當堅持以人為本,而并非表面文章。從當前國內別墅區規劃設計情況來看,仍處于初級階段,只是滿足每個別墅區的占地面積、戶型要求、容積率、綠地率等硬性指標,并未真正將別墅群組織成一個有機的整體。
其次是在風格設計方面。長期以來,受西方歐式建筑風的影響,風格混雜現象異常凸顯,但目前有所改善。具體統計顯示,自2004年至今,歐陸風格的別墅區設計已從原來的98%以上,逐漸下降到現在的25.8%。究其原因,主要是因為國人在居住文化上有所覺醒。因此在別墅區風格設計表征尺度把握上,應當給予高度的重視。
最后是在環境保護方面。在構建資源節約型和環境友好型社會的今天,建筑行業應當走低能耗、可持續發展之路。在別墅區規劃設計過程中,應當重視建筑可持續發展要求,并且充分考慮建筑能耗標準和要求,真正提升居住環境質量、創造適合國情、國人的生態要求。舒適、低能耗的可持續發展道路并將成為未來別墅環境設計的必由之路。
參考文獻
[1]周寶娟.別墅區環境景觀架、核、軸設計研究 [D].南京林業大學,2009.
摘 要:該文對月潭“優山美地”別墅區的景觀與規劃設計進行了深入的剖析,探討21世紀別墅住宅區規劃設計的新理念,結合地勢特征創造出河塘月色,九曲銀河,幽林峽谷,潭邊景廊,環水景廊等主題規劃景觀,從而由局部組團的特征產生對整體園區感性的認識,在理性中得到升華。
關鍵詞:規劃設計 景觀設計 別墅住宅
中圖分類號:P90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3791(2014)11(b)-0036-01
月潭“優山美地”別墅區坐落在吉林省長春市有亞洲第一大人工林海之稱的凈月旅游開發區。總占地面積36 m2,為山地地形,擬建350棟別墅,規劃總建筑面積:120750 m2,其中住宅面積:110200 m2;公共停車場面積:1050 m2;公建面積:9500 m2。容積率:0.34,綠地率:75%。一位世界大師說:“評價居住生活好壞條件和居住標準有三個重要因素,第一是環境,第二是環境,第三也是環境。”月潭“優山美地”正如她美麗的名字一樣,她地處長春最優美的生態景觀區內,與凈月國家森林公園相依相望,有著得天獨厚的地理優勢,正因這樣的自然條件才為打造世界品質的生活社區創造有利條件。
大頂子山成東北和西南走向,坡度緩慢,西北順東南向成二陽二陰地勢,高差陡峭,整個地基前后落差14 m,前后因地勢而成二條自然水系,在這樣獨特的環境下,為保存自然植被及自然景觀設計以生態觀念布局整個園區,充分對周邊道路網絡進行調研及考查,決定以山脈走勢為主導,為減小車行坡度和進城及回城主要人流,把園區入口放在北側,同城市主干道相連接,園區干道形成序列軸線。由低向高,分區分段布景,使景觀序列有疏有密,通過不同景素的運用,結合地勢特征創造出河塘月色、九曲銀河、幽林峽谷、潭邊景廊、環水景廊等主題景觀。從而由局部組團的特征產生對整體園區感性的認識,在理性中得到升華。(如圖1、圖2)
園區交通干道結合城市環形干道合理引導車行人行,布置小區入口,小區出入口的合理設置符合現代住宅小區的管理要求,為構造一個和諧、有序的居住環境提供科學保障。結合基地起伏高差之型,主干道建在溝底,由低向高緩緩升起,平均坡度在8%左右。以保證東北地區冬季結冰難行的問題。另外,主干道與支道及小道關系既保證了流暢的關系同時又創造了相對組團獨立而互不干擾的特點。干道簡約清晰視線開明亮,支道幽靜,庭院深深。步行道與林間樹陰相間與水岸相織成畫。共同構筑靜動相宜,水邊漫步,有如穿梭于心靈和思想之間,讓人有了閱讀感。
整個園區以主干道串聯方式組團分為盈翠軒、景觀軒、碧波軒、香榭軒、心月軒、荷月軒。每個組團的建筑風格有所區別又不失統一。各自相對獨立,以北向入口為主,前后建筑交叉布局,使建筑與建筑之間形成最大的間距。使建筑“依水而筑,擇木而居”依據地勢而建,使得家家都有不一樣的景觀。讓人人有“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之意境,山之靜,水之動,動中有靜,靜中含動,動靜和諧是春城月潭,白云深處之內蘊,白云深處的結構,充分運用自然造園法,將通常規劃中幾何化的道路結構取消,代之以一條曲線的結構,這條曲線即是小區的交通主環道,又是結織小區景觀的一條綠環。依山傍水,曲折如意,自然而有章法。達成園林“貴有層次”妙于曲折,在于深綠的意趣,平崗小坡,曲岸回沙,雖由人作,宛如天開。由曲環伸展開來的組團道路貫穿基地潭、泉、溪、林、山以及延綿基地的綠地,使得小區結構虛實相生,環環相扣,又各順其勢,互為因借,松緊從心,寬窄隨意,并因勢選形,因形成景。小區的生活也由此串聯,晨練沿環慢路,夕照漫步林下,閑來垂鉤綠蔭不一而足。(如圖3)
創造美好、舒適、宜人的居住建筑和居住小區環境,體現對人的價值,人的自由和人的不斷發展的全面關注,達成現代人對“物質家園和精神家園”的雙重追求,這些已成為21世紀現代別墅居住小區建設的新理念,月潭“優山美地”別墅區將建筑、水體、綠化有機地結合起來,創造一種生態的風格空間環境和生態庭園,營造典雅、休閑、舒適的生活氛圍,建造以人為本的現代都市人居建筑環境;努力打造成該區域最迷人的都市景象之一,成為城市高尚生活小區的典范。
山東龍口南山集團公司,邀請美國捷得國際設計事務所,為其海濱11km2新區做總體規劃設計,該新區含:
海濱商業游樂區――以海濱休閑游樂活動為主,游艇、沙灘游泳、海濱主題公園、商業街、餐飲街、音樂廳、博覽館、表演場、影院和旅館等等。
高爾夫球場及別墅區――72~108洞高爾夫球場,分為海洋球場、水景球場、森林球場和約2000棟左右,規模大小不同的別墅。
科教文化區。
醫療保健區。
行政管理區。
居民區。
工業和基礎設施區。
捷得事務所認為,新區的這些內容非常符合他們所主張的“自我維持城鎮”(self-sustainedtown)的規劃理念,即一個區域達到相當規模后,其性質已接近城鎮,就需有對城市功能方面較為全面的考慮,單一的居住或旅游功能在實際發展中已較為困難,不能持久。如果將居住、旅游、教育、科技、商業游樂等有機結合起來,使其互為支撐,就會有較強的發展力和生命力,不致于在“旺季”車水馬龍,而“淡季”則人去城空。
對于海濱游樂區,“捷得”認為,僅僅滿足夏季活動是不夠的,應是冬夏兼顧的“全天候”游樂區。
由于建筑群的性質差別不同,鬧靜有別,布局上宜有層次和過渡空間,以使功能清晰,布局合理。“捷得”在其規劃中,由海濱向內分了四個層次。第一個層次是沙灘海濱、港灣碼頭、游艇港岸等,以碼頭、防波堤圍合成的橢圓形港灣,利于水面活動。第二層次是由休閑娛樂、音樂、文化、餐飲購物等建筑群和步行街組成,形成人氣集中的繁華鬧區。規劃中安排了一條室外步行街和一條室內步行街分別供冬夏活動之用。從海濱引入一彎河道,夏季為環繞水景可供游玩,冬季可作滑冰等游樂活動。第三層次是河道以南的居住區和街區內步行街。第四個層次是綠化隔離帶以南相對安靜的學校區和老人公寓,活動中心、療養院及醫院區。高爾夫區是海濱區中最大的區域,共設108洞,分為六個場地,沙丘場(Dunecowrse)72洞、美林場(Grovecowrse)72洞、湖泊場(Lakecowse)72洞、河道場(Rivercowrse)72洞、海洋場(Oceancowrse)72洞、森林場(Forestcowrse)72洞,每54洞設會所一處,各區設有一處靠海碼頭區,東區較大,設有小港灣和五星級豪華酒店,在其中5個較大場地中安排了別墅,分別有單幢式,并連式和多單位連體圍合式,以爭取可建較多的別墅,球道和別墅的安排分布都提供了多種方式可供選擇。
規劃布局呈扇形,以港灣廣場為中心,弧狀向外放射展開,橫向干道呈曲線富有變化,以放射線小路做了五條軸線,貫穿海濱和內部景點,互為對景且有較通透的環境空間,在各街區小路上即可遙望海濱。
全區沒有過高建筑物,一般約為3~6層,由海濱向內逐步升高,層次豐富,也利于后排視野。建筑色彩以黃色、白色墻體為主調,配以藍天碧海。整個規劃設計的分析,研究均較細致全面。
作者單位:北京市建筑設計研究院
收稿日期:2001年12月
圖注:
南山海濱新區產效果圖
南山海濱新區總體規劃
剖面
娛樂區規劃
剖面
關鍵詞:住宅小區;空間;環境;景觀;規劃設計
Abstract: In this paper, the actual case, the analysis from the outward manifestation of the settlements, the value of the space structure of project planning, architectural style, location, landscape design and size, equipment, facilities, and residential quality inherent embodiment of a high quality residential area planning andlandscape design.
Key words: residential district; space; environment; landscape; Planning and Design
中圖分類號: TU982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2104(2012)
1前言
隨著現代社會的發展,人們對居住的要求也越來越高,住宅已不僅僅是滿足人們基本居住生活需求的場所,一部分人想改善生活質量、居住品質二次置業;一部分人為休閑度假的第二、第三居所多次置業。于是,高檔住宅應運而生,這是一種超越純居住功能要求和實際使用價值之外的住宅形式,是與眾不同的生活方式的反映,也是突顯優越社會地位的特殊載體。置業者具有較高的審美觀點和文化素養,渴望享受類別墅的低層住宅和高品質人文生活, 對居住地舒適度、產品的形象和細節有較高的要求。高品質的住區主要表現在良好的地理位置、合理的規劃空間結構、稀有的建筑風格、良好的景觀氛圍、稀缺的戶型、高品質配套設施等方面。
2 住宅小區外在價值的表現
2.1 空間結構
在項目定位初期概念規劃階段,應根據不同類別的產品形式,將獨立別墅、聯排別墅、雙拼別墅及小高層、高層住宅有目的性地進行區域劃分,創造出大社區小組團的居住模式。不同類別的組團空間處在連續的變化之中,一層層變得更私密。也應明確小區各種空間的屬性,明確區分公共空間、半公共空間、半私密空間、私密空間,這些空間明確的屬于住宅區、屬于某組團、屬于某棟住宅或某一單元。這樣,使住宅附近的區域具有明確的劃分,從而使人感到親切,以便在人們使用戶外區域最為頻繁的地段改善停留與休息的條件。
空間層次的構筑為居民的社會活動和自發性活動提供了各種不同的場所,為各類人際交往提供了適宜的空間環境,滿足各種活動對空間的領域感、歸屬感和安全感的要求。使人們在其中自然、舒適和安定地生活與活動,這樣有助于形成良好的鄰里關系。同時,不同組團之間建筑形式的漸變,形成“步移景異,情隨境遷”的獨特意境。
2.2 項目風格定位
建筑風格為建筑創作作風與建筑本身所體現出的形象特征,風格對于建筑,是從建筑藝術性、技術性的角度進行評價。一方面,建筑風格指某一類建筑由于運用同樣的材料、技術、營造做法以及設計手法等等,從而形成了具有相同特征的樣式;另一方面,建筑風格又是建筑藝術思想、設計理念的總結。因此,建筑風格具有時代性、地域性和建筑師個性三方面內涵。前兩者是建筑風格的充分條件和決定因素,后者是建筑風格產生的必要條件。作為房地產項目,在項目定位之初就從項目的周邊環境、市場動向、目標客戶群等方面綜合考慮,以確定該項目的最佳風格,充分體現項目的價值。
2.3 景觀設計
景觀設計應以對人的終極關懷為核心,體現“以人為本”的設計哲學及人與環境的融合。住宅區景觀,對住戶而言,就是一處美觀、適用的公共場所,這是住戶生活于小區的基本要求。既需要開放的公共活動場地,也需要有屬于個人的私密空間。住宅區內良好的景觀,不僅可就近為住戶提供面積充足、設施齊備的硬質及軟質場地,以吸引住戶走出居室,加入公共活動,以增進戶間交往,創造和諧融洽的社區氣氛。同時,還通過對植物、圍墻和小品設施的配置和景觀處量,不僅能夠增進視覺舒適度,也可滿足居民對于安全感和私密性的要求。
在進行景觀設計時,除了要遵守的“以人為本”、“整體性”、“生態性”、“地域性”等原則外,還應根據項目的主題定位和周圍的環境特色,確定景觀設計的主題,將小區環境的同項目的周邊大環境相結合,達到借景的效果,從而突出項目的主題。
3 住宅小區內在品質的體現
3.1 戶型定位
戶型設計應以服務于購房者為出發點,從而提高他們的生活居住品質,這也是商品設計的基本要求,也是必須滿足的普遍性要求。因此,戶型設計需要“精密設計”。
首先確定主力戶型,定任何一個項目都要首先確定目標客戶群,從而確定總體的銷售定位,而銷售定位的最重要標準即主力戶型。主力戶型應根據目標客戶群的需求量身定做,數量最多,基本上會占到總開發戶數的60%~70%左右,在相對固定的面積區域內形成較豐富的戶型類別。
其次,不同梯次的戶型相應配置。任何一個項目的戶型在銷售面積上都應該是層次豐富的,盡管主力戶型已占了60%~70%左右的戶數,總體戶型配比也像金字塔一樣主力戶型是塔身,相對大的戶型是塔尖,相對小的戶型是基座。只有層次豐富的戶型配比才能廣泛地吸收不同層面的客戶群,滿足更大范圍客戶的需求。
3.2 設備設施配套
住宅的內在品質還牽涉到各種設備設施的配套標準,這也直接關系到居住的舒適度。主要體現在電氣、暖通兩個專業方面的內容。主要體現在空調系統的選擇,智能化的應用程度,采暖方式的選擇等。在當前建筑節能、低碳生活市場形勢影響下,如何使節能、低碳讓業主真實可見,不同項目還會響應應用到太陽能、地下熱水等,如太陽能發電、太陽能熱水、地源熱泵、地下熱水入戶等。
4 實例分析——以某住宅小區為例
北方某一住宅小區,位于一個大型高爾夫球場附近,用地面積約3.7萬平方米,建筑面積7萬平方米,主要建設內容為聯排別墅、高層公寓和酒店。下面從規劃布局、戶型確定、景觀設計等方面分析該小區的規劃設計。
【關鍵詞】嘉和城;景觀設計;水系統規劃
生活居住用地在城市用地中占有很大的比例,一般約為50% -60%。隨著人們物質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對居住環境的需求也呈現多元化態勢,人們向往融社會、文化、歷史、未來、自然、獨處與交往等為一體的人性化的心理空間。在東盟市場與北部灣經濟區、泛珠經濟圈帶動下的廣西南寧市,經濟發展迅速,近年來,以三塘四塘構成的東北部片區是未來外東環地區的新區,而嘉和城項目正式順應了這天使地利人和的發展好時機。嘉和城景觀設計著重利用自然水體資源換個自然起伏的地形變化,致力于為景觀的營造帶來空間變化,體現出了創新性的生態景觀規劃意識。
一、嘉和城項目整體概況及景觀規劃
嘉和城位于南寧市三塘鎮,規劃總用地面積為397萬平方米,建設用地面積約為240萬平方米。已建成的標準18洞高爾夫球場與溫泉中心已經獲批成為國家4A級風景區。環高爾夫球場和溫泉中心分期在建的西班牙風情別墅小鎮也逐步成型。
嘉和城的整體景觀設計理念主要遵循了以下幾個原則:①因地制宜原則即要結合項目地地形、地貌、地質、氣候、土壤、水文及人文、動植物、經濟和社
會等多方面要素,選擇適當的設計方案,充分利用當地資源和景觀條件,在盡可能減少工程量的前提下,實現最佳的環境和美化效果。在嘉和城景觀設計中,特別注重利用其獨特的場地優勢,注重自然水體資源和自然起伏的地形變化,以期能夠為景觀的營造帶來更多的空間變化。②恢復性循環再生原則。在項目設計中運用種種科技手段,來恢復生態環境,構建符合自然規律的復合生態系統,完善其循環再生機制,以提高資源的利用率,避免對生態環境的破壞。生態設計理念早已成為目前景觀設計的主流趨勢,全球都在倡導可持續生態理念,在嘉和城景觀設計中,我們著重想要體現的就是其生態價值。通過生態水系統的營造,將人工濕地體系與現代資源完美結合,將自然植被的保護理念貫穿其中;③鄉土化設計原則。在本項目設計在積極保護和發展鄉土樹種的同時,適度引用外來植物,豐富生物多樣性,既可營建地方特色鮮明的景觀,又可維持濕地生態系統的平衡;④分區管理原則。依據周邊環境特點與現狀資源分布劃分功能分區,完善管理體系,加強建設,推動南寧市的建設。本項目規劃十分重視保持文化價值和健康價值,將地方精神貫穿整個規劃設計始終。包括自然地域性因素(地形、地貌、氣候特征等)和人文特征(名俗、民情)。
二、項目水景系統詳細構思
2.1充分利用及考慮水岸線形狀
項目景觀設計充分考慮水岸線形狀,盡量豐富岸線景觀,對地形進行高低起伏的處理,增強空間層次感,實現景觀多元化。周邊設置豐富多樣的娛樂設施,以滿足高檔商住區游客的娛樂活動需求。根據原有地形地貌可將水岸線及水景設置為各類綠道休閑岸線:生態濕地岸線、自然坡地岸線、木棧道或硬質駁岸岸線,主要通過以下處理方式:
軟質岸線:盡量保護和保留自然而多樣化的水岸線,修復和設計生態環保的植被堤岸。主要包括生態濕地岸線、自然坡地岸線和木棧道岸線。所有軟質岸線設計過程中,強化了基地保水與滲透功能。同時為減少軟質岸線對整體水系的污染,要求采用生態過濾排水系統,將污水收集并排入城市污水系統。
硬質岸線:根據不同區域的不同功能,部分水岸將打造硬質岸線。主要包括直立岸線和臺地岸線。所有的硬質岸線設計同樣注意了避免對原水系的污染。岸界雨水收集入城市污水系統,嚴禁直接排入河道水系。
2.2建筑與環境設計
為強調建筑空間的圍合感、層次感及水景的滲透感,規劃將商業街的主要景觀軸線延伸到各個居住區外部,使景觀具有通透性和連續性。考慮對景觀的最優化利用,規劃在靠近高爾夫球場地方布置高級的低密度別墅區,層高設置在10-12米,環繞高爾夫球場及水系布局,構建小尺度、人性化的景觀空間。不同別墅區被綠地及水系自然包容,通過這些環繞綠地構建的不行系統將各個小鎮連成整體,與公共綠帶體系共同構成嘉和城的西班牙小鎮風光。之后的建筑層數逐漸增加,使每棟建筑里的人都可以欣賞到周邊的美景,并可形成豐富而具有層次變化的空間景觀。中密度花園洋房,層高設置子啊18-20米,臨規劃的“萊茵河畔”布局,歐式建筑風格,依地形而居,坡屋頂形態構建豐富的河岸天際線,與河岸公園綠地體系共同構建優美的河畔風光。高密度高層住宅區,層高設置在50-100米,環別墅及26.5米景觀大道和市政道路規劃而居,構建內向型空間,由于日照的需要形成舒適的內框院空間,而便捷呈高層林立的空間形態,可以俯覽河谷景觀、高爾夫景觀、西班牙小鎮景觀,觀景資源最為豐富。此外,規劃在大型商業區里采用富有現代氣息的建筑造型,使建筑的形式與岸線環境充分融合。內部環境設計體現生態和人文設計理念,將中西方園林手法相結合,堆山理水,引水入園,創造豐富的景觀軸線與空間序列;提升文化氛圍,以獨特的水景作為高檔住區的支撐,力求突出嘉和城特色。(附嘉和城規劃總平圖)
三、景觀及水景的豎向處理
“嘉和城”內各地形之間以及地形與其它要素之間如道路、水岸等的邊緣部位是設計的重點,而且復雜多樣,也是整體協調性的關鍵部位。隨著高度與距離的比例不同,給人的空間感也不一樣。一般高的地勢可營造私密性空間,當比例相當時給人協調舒適之感,當距離越遠空曠感就越強,因此,設計時因根據場地的氛圍、性質,選擇地形高差與邊緣距離。地形需與植物相互結合才能創造出良好的景觀效果,地形基本決定了植物的種植形式,植物高度應順應地形高度,這樣地形輪廓才能依稀可見。為水景造勢,依地形可塑造水景形式的多變,如瀑布、疊水、溪流等,為豐富的水景觀創造了很好的基礎。地形應保證道路視線通暢。地形設計應以車行道和人行道而區別開來,注意不阻擋行車視線,保證暢通安全,游步道可在地形上多變臺階、汀步等,同時也注意與其它景觀設施如景墻等的相融合,保證景觀的連續性。地形輔助其它設施功能,應考慮到居住小區的照明情況,地形的排水,園林養護等,減少養護中的麻煩。地形可組織排水、增加綠量及生物多樣性等多重作用,應發揮地形的最大功效,地形的人性化。居住小區的戶外環境不僅代表居住小區的形象,更重要的是為居民營造歸屬感以及彼此交流的空間,功能上兼顧公共性與私密性的要求。多樣性、趣味性的地形空間更加具有人情味,拉近居民交流的距離。
整體水景的豎向設計,各社區臨近水岸邊緣,以打造社區業主共享的濱水帶狀公園,營造豐富的駁岸形式,創造社區精致的濱水景觀空間為目標,在豎向上建筑區域應為高程控制點,水岸結合水景及排水為較低控制點。例如:在西側河道濱水河岸公園采取半開放方式,半開放河岸空間僅對小區內業主使用,提供濱水慢跑道及自行車道;全開放河岸空間完全對外開放,且水域中設置公共濱水設置供游客使用。西側河道水源從北部引入,利用北高南低,水源一次經過沉淀區、蓄水區、凈化區、匯水區,完成一次生態水凈化流程。
四、項目種植總體規劃
在“嘉和”城市公園景觀設計中,植物與水景觀的結合設計極其重要,尤其在意境和文化意蘊的傳遞方面體現明顯的效果。對嘉和城的總體平面布局,應遵循“點、線、面相結合”的原則,以自然式種植方式為主,營造一個舒適的寫意的歐式水岸景觀,滿足人們游玩休息的功能需求,運用植物的空間圍合,適當營造各個空間,或舒朗、或緊密,滿足人們游船,步行的樂趣,流線型的灌木水草的種植方式,領河岸線更具美感。以營造不同“綠墻”種植效果為設計核心思想,將高大喬木與低矮灌木相搭配,形成層次豐富的植物景觀;在屬性方面選用樹冠較大的傘型樹,或在花色、葉色具有觀賞性的喬木,孤植或叢植。
4.1道路綠化體系。以通透性圍墻結合綠帶種植營造綠墻景觀。人行道與圍墻之間綠帶寬度在1.5-3米之間,采用“綠墻”及綠籬的方式結合通透的圍墻進行設計。局部與街角公園銜接的區域可形成疏朗的疏林草地空間,使道路沿線景觀疏密郵址,形成豐富的視線流動空間。綠帶空間在3米以上,則可以營造出層次豐富的綠化種植帶,由大喬、中喬、開花小喬、灌木、地被、草坪的混植形式構筑多層次的綠墻景觀。
4.2城邦內公園體系。強調營造自然“綠墻”的種植景觀形態。在公園與住宅區的邊界以混交林種植為主,開敞草坪空間之間的分割以自然的多層次種植形態或局部密林景觀圍合不同的使用空間,開敞草坪與水岸之間自然銜接,濕地植物的種植結合草坡、疏林草地、局部的種植叢形成豐富而舒適的公園景觀。
4.3小區內庭院花園景觀體系:根據各個分區的風格定義不同的空間形態,綠墻概念主要體現在圍繞高層建筑周邊營造綠島效果,以大喬、開花小喬、灌木、地被、草坪形成多層次的種植綠化叢,使高層建筑環繞在綠茵之中,有效削弱建筑給行人帶來的視覺上的壓迫感。
總之,“常綠、落葉、色葉、觀花、觀果”相結合的植物配置,體現綠化景觀的季相變化。通過水生、濕生、陸生植物的有序配置,特別是綠化景觀的重點打造,模糊和軟化生硬的湖岸線,實現水體與陸地空間的自然過渡,以及水生植物與陸生植物景觀的契合交融。
五、水系治理措施建議
嘉和城的水系是由上游的東山水庫水源往下分支或匯集,其中由北往南分支貫穿于嘉和城別墅和高層住宅中有三條水系,借鑒杭州西溪濕地公園的水系治理措施及方案,在水系整形治理時,就需考慮對水系河道疏浚、疏通、拓寬、使整條水系能相互貫通流通,還要在施工時,注意對河岸進行固土措施,對不同情況的駁岸考慮景觀結合進行處理,防止水土流失河道變窄,最重要的防止水質變差。
同時,在進行水系施工時,就考慮水系在整個嘉和城的規劃方案,將河道整形出來的同時,要采用綜合治理的措施,對水系進行截污、清淤、生物治理與水生植物種植相結合。
結語:通過“嘉和城”景觀整體規劃,以打造“以滿足現代生活需求,體現歐式風格的花園型城邦”為主線,體現花園城市的人居價值,以生態價值、健康價值、文化價值為核心,維持三者的平衡與蒼生,以達到環境、經濟、社會和文化的可持續發展的愿景。
參考文獻:
[1]黃曉鸞.園林綠地與建筑小品[M].北京: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1996.
[2]張文英.住宅環境設計實錄(2)[M].昆明:云南科技出版社,2008.
[3]加拿大奧雅景觀規劃設計事務所.南寧嘉和城景觀概念規劃設計項目[R].南寧:廣西嘉和置業集團有限公司2010.
關鍵詞:城市居住小區;小區環境;園路規劃
中圖分類號: TU984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城市居住小區受空間、面積等的限制,通常不適宜修建大的園林建筑,大多數小區綠化環境是平面綠地或地勢起伏較小的綠化。因此,小區園路規劃就在小區的環境綠化中變得尤為重要,它不僅可以組織交通、集散人群,還能有裝飾、導游等功能。在進行園路旁植物的選擇時,除了考慮生態功能,還要考慮到滿足不同居住人群休閑、娛樂、觀賞等的需要。從專業角度來說:居住小區如果面積較小或者是較為規則的建筑時,其園路通常設計成幾何路線;如果居住小區的面積較大或者是低層復式的建筑時,則園路多設計成自然曲線,自然園路在規劃時需要融進現人性化代設計理念,自然流暢、迂回曲折,同時還要有交通和觀賞的雙重功能,在有限的空間范圍內將小區的園林藝術品位提高。在園林小品和植物配置上自然多變,不拘一格,讓人們在小區園路漫步時,沿路觀賞一副連續的動態景觀畫卷,賞心悅目、步移景異。
一、小區園路需綜合考慮功能、流量、空間分隔要求
在進行城市居小區園路的規劃時,需綜合考慮其功能、流量、空間分隔等要求,做到布局合理、因地制宜。在形式上可以分為主路、次路、小路,主路是寬在3-5m,路面質地為水泥、方磚、柏油、大理石等。平直的主路以規則式配置為主,喬木類多選樹干通直、枝葉濃密、冠型整齊、分枝點高、物候期長、抗污強的白蠟、銀杏、法桐、黃金槐、饅頭柳、少球懸鈴木等。灌木類多選葉色艷、枝葉豐滿、無刺無味、耐修剪或有特殊香味、花期長的女貞、水蠟球、黃楊、丁香花等。為在一條主路突出一路一景,在配置樹種時,盡量做到喬木與灌木的搭配,與園路功能及周圍建筑風格、墻體顏色、形式等融合統一。如選丁香和銀杏組合,可形成春開花、夏遮蔭、秋變色的美景。
二、自然園路旁
在路邊多以喬灌木自然散植或叢群植,形成一種更自然、穩定的復層植物群落。自然界中的大多數植物葉子雖為綠,但微觀上有色調深淺、明暗的差別,并隨季節變化而變。如柳樹,初發芽葉為黃綠,漸變淡綠,夏秋則濃綠,深秋淡黃并漸落,最后只是剩下枝條,次年重復此季相變化。又比說,紫葉李葉紫紅,美國紅楓葉紅,銀杏和烏桕葉入秋為金紅。五角楓、雞爪槭葉夏為綠,秋為紅。這些彩葉樹色彩艷麗,是小區植物配置的主角,或作主景,或配置在透視線焦點襯托小區色彩變化或形成濃濃秋色。但實際中要特別強調,對比以色差大為宜。如油松與銀杏相配、美國紅楓與檜柏球相配、沙地柏與紅瑞木相配、這些組合無論從形體、質感,還是色調上都有較好的對比效果。因此在較長的自然式園路旁,如果只選用一個樹種,勢必會給人一種機械、呆板的感覺,同時也和自然縮放、圓弧曲線、高低起伏的園路格格不入。為了形成豐富多彩的路景,可選用多樹種組合配置,但要切記主次分明,以防雜亂,喧賓奪主。如在青翠欲滴的塔柏路邊,點綴幾棵紫葉李或合歡,再配以石塊和不同造型的地被酢漿草、鳶尾、福祿考等,會使自然的園路頓然生色。
三、次路規劃
次路是小區各功能分區的道路,設計寬度要比主路窄,一般為 2—3M,路面質地以方磚、青石板、碎拼為主。小路則是供居民漫步游賞之用,一般設計寬度僅有 1—2M,時常路邊會設置花架、石桌、坐凳、健身平臺等小的園林構筑物,路面質地更加靈活多樣,可以是河卵石、石英石、自然石,也可以是植草磚。除在花架下栽植紫藤、爬山虎、金銀木,在石桌、坐凳旁點植國槐、五角楓等遮蔭樹種外,有時只需在觀賞面( 既路的一側) 種植喬灌木,就可以達到遮蔭與觀賞的目的。所以,在面積較小的樓隅間綠化,園路設計要簡潔大方、植物配置也不宜過多,只是在路口或轉彎處選用 1—2 株樹姿優美的孤賞樹,配置女貞、小檗、沙地柏等低矮的彩色條紋圖案,利用大樹與低矮灌木或草地的高差對比,來襯托草坪主景的開闊性,創造簡潔明快、清晰自然的草坪景觀。
四、別墅區園路規劃
在較大面積的別墅區中做綠化,園路則要有一定的長度、曲度、坡度以及整個地勢的高低起伏,要善于運用各種植物配置手法,巧妙的進行小區內山丘、溪澗、堆石等各個微地形的處理,注重喬木、灌木、地被、草地各園林要素的合理配置,形成三五成群、高低錯落、疏密有致的大自然景觀,表現小區環境的縱深效果,擴大和激發人的空間想象力。由于別墅區中的綠化空間很大以及單元居所之間具有私密性的特點,因此大片的樹叢就得到了頻頻的應用。結構緊密的樹叢,除具觀賞性以外,更多的是強調了它的隔離、障景之功能。隔離帶可分為整齊的純樹種籬笆和多樹種的復層樹叢,可根據不同園路的空間劃分因地制宜、靈活應用。籬笆植材較為寬泛,從草本花卉到灌木,再到不同高度樹叢,或將園路與草坪隔離,減少草坪玩耍的人與行人相互之間的干擾,或者是完全遮擋視線,將彼此建筑之間分隔成相對獨立的私密空間,營造“聞其聲而不見其人”的自由而愜意氛圍,欲露先藏,引人入勝。
對于草坪上的花叢、孤賞樹、花壇、主景樹叢及建筑物等,需有背景樹叢襯托。如用開花樹或彩葉樹作孤賞樹,用高大樹群作背景,紅楓以松柏作背景,在翠柏掩映下讓紅楓更紅。可借園林建筑為背景,體量小的建筑又可借大喬木作背景,只要配置合理也可以有好效果。在進行背景樹的選擇時,我們要注意以下幾點: 樹種宜單純,如樹種不同,則高度、冠型、風格要基本相同;樹型宜緊密,植后可成完整綠面,以便于更好的襯托前景;盡量選擇分枝點低,樹干高大,樹冠濃密或長綠,開花不明顯的大喬木。
五、園路邊緣植物處理,
園路邊緣植物處理也是小區植物配置重點。既是草坪邊界,又可作裝飾,增加小區景觀空間感。邊緣植物多色彩艷麗、質感細膩、株形矮小的草本或灌木,如黃楊、景天、串紅、女貞、水蠟、矮牽牛等。配置時需要做到曲折有致、疏密相間、高低斷續、色彩各異,盡量不要整齊的圍在草坪周圍,否則讓人感覺呆板、機械。
六、結論
在小區園路規劃之初,我們需要從小區及其周圍的環境、風格、功能、審美等要素出發,確定園林及周圍園林要素的位置、大小、質地及植物結構層次、色彩、季相等,突出人與自然、植物群落間的平衡,提高小區環境藝術品味。
參考文獻:
[1] 馬琳.園林植物景觀設計的一般性原則探討[J].科技信息(科學教研).2008(15).
[2] 朱玉彥.談如何搞好城市居住小區的園林規劃[J].民營科技.2011(02).
[3] 邵華,宋慶治.淺析景觀設計對居住環境的影響[J].黑龍江科技信息.2010(03).
關鍵詞:生態園林;景觀設計;分析
中圖分類號: TU-098.4 文獻標識碼:A
一.工程實例
該項工程有天然的池塘,改造規劃以天然生態園林景觀為主。用最少的設計方案將區內的山改造為山野公園。將池塘改造為湖泊,湖與山完美組合,以湖為圓中心的放射視覺景觀系統。因此,采用“一帶、一環、三區、多院落”式布局,將湖和山的魅力發揮到極致。延伸到每一個角落,創造了適宜的生態住宅小區。
二.規劃設計
2.1景觀豎向設計
尊重傳統文化和鄉土知識、適應場所自然過程是對此原理的深刻理解。豎向設計是較能體現此原理的。本小區在豎向設計上,從高至低依次設計為: 制高點的山野公園區、大型人工塑石區、中心區和低洼處的人工湖及溪澗區。人工園林規劃與設計湖是利用原有天然大水面池塘開挖而成,溪澗則是利用原有山谷開挖而成,這些設計最大限度地利用原有的地形地貌,不但做到了少動土方,減少資金投入,降低維護成本,而且樸實無華,真切自然。這種對原有地形地貌的尊重可以說是對土地“文脈”的一種延續。
2.2道路系統規劃
生態居住區與外部的交通聯系依靠居住區道路系統實現。該小區設置了別墅區主入口、別墅區次入口及洋房區入口三個入口,很好地實現與周邊公路、高速的交通聯系。各入口處均設置單獨人行道,實現人車分流,避免車輛與行人的沖突。該小區一期道路系統采用一帶、一環將用地劃分為山頂別墅區、中心別墅區及小高層洋房區,各區又各自利用地勢形成多院落的布局。各區之間也可通過一帶、一環的道路交通系統而構成一個相互協調、有機聯系的整體。同時道路還與給排水、電力電訊、煤氣等輸送線路結合起來,形成“聯合走廊”。“聯合走廊”是特殊的開敞空間,不僅提高土地利用率,而且極大提高居住區風景的價值。
2.3鋪地材料設計
生態環境材料的使用是本小區的創造適宜生態住區的又一特色。該小區各入口人行道地面全部采用透水磚鋪設,透水磚下層并不硬化,直接鋪設在中砂上,可使雨水快速滲入到地下,補充地下水,回升地下水位。此設計不但可以減小地表徑流,緩解城市管道排水壓力,同時對于地下水涵養,調節水質有重要作用。地面停車場全部采用植草磚鋪設。磚上預留的種植孔中植入草皮,提高綠色覆蓋,充分利用空間,增加綠化面積。部分廣場鋪地的廢料作為山野公園中適宜位置的汀步,既遵循了節約的原則,又能物盡其用。
2.4植物種植設計
植物是園林要素的重要組成部分,它不但能構成空間、引導空間、美化空間,而且作為唯一具有生命力特征的園林要素,能使園林空間體現生命的活力,富于四季的變化。在改善生態環境方面,也體現了其它園林要素難以媲美的優勢: 涵養水源,保持水土,防風固沙。調節氣候,凈化空氣,減少噪音等。
2.1.1鄉土樹種該小區充分遵循景觀生態設計的地方性原理,所種植的大樹主要以鄉土樹種和亞熱帶地區植物樹種為主,如榕樹、芒果、大王椰等。采用小葉榕、盆架子作為行道樹的基調; 在入口廣場及會所后小廣場采用了大王椰、加拿利海棗來體現建筑環境的大氣。而在湖及會所露天泳池邊則選用了獨特的具有彎曲樹干的海南椰子來展示亞熱帶風情。
2.1.2多樣性生物多樣性是景觀生態設計讓自然做功原理的重要體現,在園林綠化工程中,植物的多樣性是對這一原理的最好表達。該小區根據當地的氣候、土壤條件設計種植了200 多種植物,采用孤植、叢植、群植、帶植等多種配置方式,運用對比、色彩、明暗等植物配置的藝術手法,并結合各種植物不同的生長習性、觀賞特征創造出豐富多彩的植物景觀。例如:觀花植物: 茶花、玉蘭、木棉、含笑、桂花、月季等。觀葉植物: 龜背竹、八角金盤、彩葉草、鳳梨類、腎蕨等。觀樹形植物: 大王椰、加拿利海棗、海南椰子、細葉欖仁等。
2.1.3多層次植物群落一般可以劃分為喬木層、灌木層、地被層和草本層四個基本結構層次。植物群落的層次愈多,層次結構也愈復雜,相應才生態效應也越明顯。本小區各綠化組團及行道樹均配置有多層次植物。例如: 行道樹喬木層采用榕樹和盆架子,灌木層采用亮葉朱蕉和灰莉球、地被層采用龍船花,做到喬木、灌木、花草的合理搭配,創造“春花,夏蔭,秋實,冬青”的四季景觀。
2.1.4季相植物季相是指植物在不同季節表現的外貌。植物作為有生命的園林要素,在一年四季的生長過程中,葉、花、果的形狀和色彩隨季節而變化。本小區充分利用植物季相特色,創造出觀花、觀葉、觀樹形等豐富多彩的植物景觀。此外,還充分考慮了常綠樹種和落葉樹種的搭配。
三.小區生態設計的景點分析
3.1生態綠化廊道
小區在用地紅線和小區圍墻之間鋪設了一條 25m 寬的生態綠化廊道。該生態綠化廊道植物種植均為多層次配置,喬木層為馬占相思和柳葉桉,灌木層為夾竹桃和紅絨球。草坪層為臺灣草。通過這條生態綠化廊道,有效地降低了外界噪音對小區的干擾,此外還有滯塵、吸收低濃度污染物、凈化小區空氣的作用。而多層次的植物配置最大限度的保證了該生態綠化廊道的生態效益。同時小區圍墻采用開敞通透的不銹鋼欄桿設計,并配置攀援植物,如爬山虎、炮仗花等,使得路過小區的行人也能享受到絲絲綠意,最大限度的發揮了生態綠化廊道的景觀效果。
3.2湖及溪澗
該湖是依據原有大面積天然水塘擴挖而成的人工湖,而溪澗部位則是根據原有山谷開挖而成,這樣大面積的湖面有利于小區的雨水收集和循環利用。水體作為園林要素的作用不必多述,該湖同時也發揮著良好的生態效應,例如: 降溫增濕,調節小區小氣候。此外由于該湖與其后的山谷貫通,山水也是該湖的水源之一,這也保證了該湖里生物物種的相對多樣性,該湖本身也作為一個小的生態系統維持著小區的生態平衡。
3.3生態湖岸
天然河流岸線基本都是蜿蜓,從水利學角度來講,筆直等寬的水道,水流勢必會等速; 從生態學角度來講,在等速的水道里水生動植物難以生長。而岸線的彎曲可以使得深潭與淺灘交錯,既美觀也為生物提供了棲息所。湖岸線設計師法自然,蜿蜒曲折,沿線由卵石分布或鑲嵌在岸邊,并配合種植適合濱水的植物。如: 鳶尾、菖蒲、龜背竹、腎嵌、荷花、蓮花等,通過這些設計,很好地保護了水體生態系統的健康。
3.4山野公園
本項目一個重要的生態設計是保護留了背后的自然山體——山以及在此山生長了數十年的荔枝林,并用最少的設計將其改造為一個山野公園,可供居民休閑游憩。這也是該樓盤最大的賣點。原生態的荔枝林不但能起到保持水土、增濕降溫、滯塵殺菌、凈化空氣、調節小區小氣候的重要作用,而且作為小區的“綠肺”,最大限度的發揮了其生態功能,保持了本小區的生態平衡。同時該山野公園能大面積收集雨水,通過地表徑流匯集至山谷,然后流入該湖,作為該湖水源的補充。
3.5其他分區及園林小品
本生態小區布置了洋房區休閑廣場、人工塑石攀巖區、兒童游樂區和健身區,配備了相應的園林小品。組合出豐富多彩的親地、親水、親綠區域,把休閑娛樂等人際活動巧妙地融合在景觀中,使人與自然、人與人的交流更加暢通舒適。各個活動區設有林蔭及休息設施,如亭、花架、坐凳等,以便于居民活動后休息,也能保證夏季有足夠的遮陰、冬季有足夠的陽光。
【關鍵詞】:別墅工程;成本控制
中圖分類號: F406.72 文獻標識碼: A
一、別墅的定義
我們現在常說的"別墅",實際上涵蓋了國外的兩種物業類型:一種是HOUSE,一種是VILLA,實際上泛指獨棟住宅。如果直譯過來,HOUSE應該是"房子、住宅";而VILLA才應當是"別墅"。事實上,我們國內目前房地產市場中所銷售的大部分別墅,并不是VILLA,而是HOUSE。
那么,如何區分VILLA和HOUSE呢?簡單地說,VILLA是SECONDHOME,即第二居所;而HOUSE則是第一居所,是一個家。
在中國的傳統建筑中,別墅多數表現為私家園林。它最早在中國就叫"別業",望文生義可以理解為第二處物業。從這一點來看,中國古代別墅與國外別墅在定義上是一樣的。
因此,與HOUSE對比,VILLA屬于理想,而HOUSE則屬于現實。設計HOUSE時,我們想得更多的是布局如何合理,分區如何明確,家里要住幾口人,東西往哪兒放,車往哪兒停,一切都與鍋碗瓢盆有關系--這是居家過日子。而設計VILLA時,最重要的是要看它符不符合我們的理想:如果親水是你的理想,那么就要看這個VILLA是否跨到了水面上;如果登山是你的理想,那么就可以干脆把VILLA的墻面設計為原來的巖石……偷得浮生半日閑,是VILLA生活的最好寫照。所以,HOUSE建在城里或者靠近城區,而VILLA則來到了山野之間。
按照中國話來說,“墅”就是野外的房子,“別墅”就是另外的房子,也就是第二居所。
二、別墅生活
別墅生活,人生夢想的家園。隨著生活品質的迅速提高,普通商品房已不能滿足富有品位的成功人士的置業需求,強烈追求更加高尚的居住格調與生活品質,逃離嘈雜的都市喧囂,回歸純樸自然的別墅生活已成為廣大城市菁英們的共識。然而,由于傳統別墅遠離城市,生活成本高,配套薄弱,只能做為第二居所周末度假之用,別墅使用率一直不高,隨著別墅開發理念的成熟,集居家度日和休閑度假于一體的城市別墅悄然興起。別墅悄然已成為節能、智能化家居系統、公共整體和私家庭院整體考慮的集成體。
三、別墅工程的成本控制
別墅項目的工作與其他的建筑工程項目并沒有本質的區別,別墅的施工程序及分部分項工程與高層相當。要說別墅項目有什么特點,就是別墅項目與其他項目的單體建筑相比在工程內容、結構構造細部上是小而全、小而精,因小而引起各方面的重視度不夠,因精而對質量及觀感的要求更高。我們從以下幾個方面來簡述別墅工程的成本控制:
1.重視擴初設計,深化設計深度達到施工圖要求,盡量減少設計變更
1.1推行設計招標,擇優選擇設計單位
積極推行建筑方案與經濟方案相結合的設計招標方法,盡量將工程主體及配套的圍護、綠化等均放在一起進行招標,采用多家競投,組織有關專家綜合評比,這樣既可優選出好的設計單位,又可促進設計方在項目整體布局、建筑造型使用功能上開拓創新,在降低工程造價上下功夫。
1.2開展限額設計,有效控制造價
積極推行限額設計,健全設計經濟責任制。設計人員應熟悉掌握建筑工程預算定額及費用定額,熟悉建筑材料預算價格,然后按項目投資估算控制初步設計及概算,再用初步設計概算控制施工圖設計及概算。因此,各專業在保證功能及技術指標的前提下,必須制定雙贏策略,合理分解和使用投資限額,融施工圖設計和施工圖預算為一體,把技術和經濟有機結合起來。嚴格控制設計變更,以保證投資限額不輕易突破。
1.3家居智能化系統中,需要多方考慮用戶的使用要求,從下述內容選擇確實有效的組合,在成本效益最大話的前提來滿足設計考慮。
1.3.1采用不需要主機的總線型系統,模塊化結構,以確保整個系統的可靠性。
1.3.2采用觸摸式智能面板,每個按鍵上有圖形文字,并可以在使用中按照主人的要求隨時調整這些文字和圖片,以確保主人很容易識別各種功能。
1.3.3要集成對中央空調的控制:要求通過中央空調本身提供的控制接口,完整的控制中央空調所有室內機:讀取大金空調每個面板上的溫度設定值和房間實際溫度、風速、冷暖模式,并顯示在主人房間用于集中控制的觸摸屏或PDA上,通過一臺觸摸屏隨意控制每個房間的空調,并支持遠程Internet訪問。
1.3.4系統可以根據每個房間的使用情況:有人無人、溫度濕度、二氧化碳含量、季節、時間等,實現對中央空調、新風系統、燈光、窗簾的自動管理。如:有人進入一個房間:百葉窗自動打開,空調和新風系統自動啟動,晚上燈光自動調亮;無人,空調系統進入節能運行,燈光調暗,無人超過一定時間,自動關閉空調、窗簾和燈光。
1.3.5安防系統做到萬無一失,要和燈光、監視錄像聯動。報警時電子地圖指示報警地點,報警區域燈光亮起,攝像機自動轉向該區域錄像。
1.3.6控制對象包括:燈光調節、電動窗簾、遮陽系統、中央空調、新風系統、除濕機、地暖、熱水器、家庭影院AV系統、電動門窗、安防報警系統、背景音樂系統、氣象系統等。
1.4 別墅景觀設計管理的控制要點:
由于各個別墅項目的規模、規劃空間形態、周界關系、設計師的不同,對于景觀專業而言,目前尚無法形成較為統一的產品設計標準。但是通過多年的工作實踐,在總結經驗教訓的基礎上也形成了一定的控制標準。其核心在于在滿足功能要求的前提下,盡可能利用建筑規劃預留的空間形成具有人性化、參與性、可持續性的景觀空間與生活場景。從而與建筑相得益彰,共同為居住者營造一個私密性、獨享性、生態性、精神性以及個性與安全性的六位一體的居住環境。
1.4.1別墅社區營造首先應注重對景觀資源的分析和利用,從而決定項目進出口、視覺朝向、坡度高差等。因此,營造高端項目,景觀宜與規劃同步介入,相互覆蓋,相互配合,真正實現環境營造的完整化和最優化。高端別墅項目不僅僅注重別墅庭院的營造,更注重整個社區尤其是社區街景,社區周邊等公共區域的營造,即“造庭院與造社區并重”。
1.4.2 一個優秀的別墅區設計,往往是建筑與環境的融合。尤其在周邊景觀條件較好的情況,建筑宜藏不宜露,應與周邊環境和諧。如周邊景觀條件相對欠佳,則在原先的基礎上,加以改造利用,最大限度地挖掘項目優勢。
1.4.3 景觀規劃設計開始前,應重視項目現場踏勘工作。分析現場情況,著重分析地形、水資源、原生植被、人文古跡等。并根據地塊實際狀況,突出項目優勢,因地制宜。關注點:項目區位、最佳觀景面及最大限度利用景觀(景觀朝向綜合考慮)、地形分析、項目原生植被、水系利用、風景名勝及人文背景發掘利用。
1.4.4在別墅景觀項目營造過程中,景觀規劃宜與規劃同步,相互影響,相互交結。規劃給景觀留有足夠的營造和調整空間。景觀規劃控制深度:街道設計、房屋間距、庭院尺寸、場地標高、建筑形態、其他。
1.4.4.1街道設計宜主次有序、層級分明。例如,利用土坡降低市政道路產生的噪音及震動,利用種植帶減少市政道路產生的揚塵,以保證園區私密度和安靜度。街道設計街道宜曲折有致,便于營造豐富的景觀空間變化。
1.4.4.2標高控制應從最大限度地發揮景觀規劃的綜合功能出發,統籌安排園內各種景點、設施和地貌景觀之間的關系;使地上的設施和地下設施之間、山水之間、園區內部與外部之間在高程上有合理的關系。因此景觀規劃的標高控制就是園區中各個景點、各種設施及地貌等在高程上如何創造高低變化和協調統一的設計。
2.工期是項目取得投資效益的關鍵,按計劃施工才能保證項目順利實施
2.1根據現場別墅樓棟較多的特點,我們要求總包單位必須按樓棟仔細排出總進度計劃及月、周進度計劃,這些計劃將作為現場進度控制的依據之一,每天檢查進度計劃的實施,并記錄實際進度及其相關情況,當發現實際進度滯后于計劃進度時,應簽發通知單指令承包單位采取調整措施;當實際進度嚴重滯后于計劃進度時應及時上報。
2.2別墅施工面小點廣,但某些重要部位的施工往往會影響到后續工程的實施,直接關系到整個工程項目施工總工期的長短,因此在施工進度計劃的編制過程中要求單獨編制重點單項工程進度計劃,單項工程進度計劃應服從工程總進度計劃,并且與其它單項工程按照一定的組織關系統一起來,否則,只要有一個單項工程沒有按計劃完成,就會影響到進度控制總目標的按期完成。
2.3要按照審批的計劃流水線作業,保證必要的技術間歇。很多建筑工程質量問題的產生都與趕工期有關,別墅項目由于樓小,工作面小,工人更容易漏掉施工過程中必要的技術間歇時間。可以針對技術間歇專門編寫一個監理細則和施工作業監理要求,如澆砼后的上人間隔、墻體砌筑停歇、抹灰前的間歇、抹灰過程中的間歇保證時間等。
2.4別墅區因各裝飾分項工程較多,必須合理組織安排施工,避免造成工作面閑置或工序倒置現象發生。在外立面裝飾工程開始施工時,我們要求總包單位必須根據單棟別墅的施工情況及總進度要求排出外架拆除的節點時間,然后召集各裝修分包單位一起確定各家單位的工序完成時間,最終大家達成一致確定外架拆除前各家單位的工序結束時間,監理將依據確定的時間節點來控制現場的進度,保證整個項目的工期在受控范圍內。
關鍵詞:丹河峽谷景區;發展模式;規劃設計
中圖分類號:TU98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6-8937(2014)6-0120-02
1 丹河峽谷生態旅游景區開發條件分析
1.1 區位條件
丹河峽谷景區位于河南沁陽市與晉城澤州縣晉廟鋪鎮、柳樹口鎮交界處東北16 km處,占地74萬 km2。由于其處在晉豫交界處,因此可通過兩省的多條干線輸送旅客,交通十分便利,通過與晉城城區直接相連的旅游專線至市區僅半小時車程,在高速路方面,除直通景區的晉焦高速外,還有長晉、晉陽兩條高速以及二零八國道可大大提高景區的交通可達度。
1.2 景區旅游資源
結合GB/T 18972-2003《旅游資源分類、調查與評價》標準對丹河峽谷景區旅游資源進行梳理和分析,結果表明景區內旅游資源層次分明、類型豐富、結構完整、地段密集,主要旅游資源的分類情況見表1。
1.3 丹河峽谷景區發展的優勢及目前存在的問題
1.3.1 景區的優勢
丹河峽谷景區具有地理位置絕佳、區位交通方便、生態旅游資源豐富的特點,且擁有得天獨厚的地質地貌優勢,主要表現在:
①景區所處區位優勢明顯,交通及其便利,周邊基礎客源市場潛力巨大;②景區旅游資源層次分明、類型豐富、結構完整、地段密集,同時景區地處玨山地質公園范圍內,因此擁有地質景觀塑造方面的優勢;③與周圍的玨山風景區、青天河風景區以及云臺山風景區相比較,丹河峽谷景區在交通狀況、自然資源種類和跨度方面優勢明顯,發展潛力較大。
由于缺乏科學的規劃引導,景區的建設、資金投入以及管理等方面仍存在一些問題,主要表現為:①景區發展尚處于起步階段,還沒有做到較為精細化的管理。例如,目前當地的100多家家庭賓館和農家樂網點,只有不到半數擁有較為齊全的證照;②由于景區需要承擔所在區域的地質地貌保護,因此這也為開發和建設造成了較大的困難;③由于地處同一片區域,丹河峽谷景區的旅游資源和產品與周圍景區存在同質化的趨勢,不利于景區獨特風格的打造。
2 丹河峽谷生態旅游景區開發模式
2.1 景區主題樹立
雖然丹河峽谷景區歸河南沁陽管轄,但由于該景區處在玨山地質公園范圍內,因此要有意識地向地質景觀塑造方向靠攏,在旅游資源開發過程中注重地質資源保護,以打造“自然與文化雙文明生態景區”為指導思想,以太行山脈東南段得天獨厚的自然環境要素為基礎,圍繞丹河大壩輔助建設“丹河水利風景文化景區”,主要致力于建設“高端生態度假”與“地域特色休閑”的精品旅游市場,并同時向“大眾生態游憩市場”方向邁進。
2.2 景區開發原則
①保護優先:保護景區生態資源,形成可持續發展的趨向是當前旅游景區開發的共識,具體應該體現在旅游資源開發、項目與設施建設、旅客活動引導、社區經營規范、水土保持及廢物處理等一系列環節;
②協調與可持續發展:要立足于可持續發展原則搞好景區生態、社會、經濟等方面效益的協調,景區旅游當地其他產業關系的協調以及景區內部子系統之間的協調工作;
③倡議與引導:應該積極倡議旅游資源開發和經營者尊重當地傳統文化和歷史遺產,進行明文開發和經營活動。在旅游活動中要積極引導旅游者提高環境保護意識并約束個人行為;
2.3 景區市場定位
該景區處在晉城、澤州、沁陽兩省三地輻射范圍之內,因此可將其客源市場分析建立在這個覆蓋范圍的旅游市場發展的基礎之上,著重建立以下三級目標市場:一級為晉東南和豫西北地區(包括晉城市、焦作市),交通上的便利,丹河峽谷景區可成為周圍毗鄰地區居民周末、短、長期節假日出游的首選;二級為晉、豫兩省,陜東南及冀西等區域,景區周圍便利的國道和高速公路,景區具有的獨特性和差異性旅游資源可吸引山西、陜西、河南、河北四省的旅游者;三級為長三角、京津唐、珠三角等東部沿海地區,丹河峽谷景區在中遠期的旅游客源市場拓展方面,需要著眼于經濟較為發達、居民旅游意強烈、消費能力旺盛的客源區域。
2.4 景觀形象設計
基于丹河峽谷景區旅游景觀的構成及特點,應該著力打造“奇幻”、“神秘”的自然寓意以及“悠久”、“神韻”的文化意境。具體定義方面,可基于景區多樣化的原生態景觀定義其總體形象為“深峽平湖,丹河幽谷”,其中“深峽平湖”主要涵蓋景區大氣、宏偉、磅礴的整體景觀風格,“丹河幽谷”則重點突出景區獨特的文化意境,令人神往。
3 丹河峽谷景區規劃設計
3.1 景區總體規劃
為整體確定景區旅游景點和資源的空間布局與結構關系,以便于劃分區域功能和安排產品開發時序,從丹河峽谷景區旅游資源的結構類型以及景點組合等方面出發,將景區劃分為兩大主題區(丹河水利風景主題游覽區和太行峽谷地質博覽主題游覽區)和六大功能區(度假觀光區、親水嬉戲區、地域及宗教文化區、峽谷漂游區、山林野營區、地質探險區)。
3.2 旅游產品開發規劃
基于前文中關于丹河峽谷景區旅游產品的模式分析,這里分別按照游覽區的功能分類,來設計其對應的特色旅游產品。
3.2.1 度假觀光區
該區域主打生態度假與極致休閑市場,可利用依山傍水的自然環境,人工建封閉或半封閉的自然生態餐廳,在賓館周圍規劃設計5棟高檔度假別墅,另外,在不影響水利設施的情況下可在大壩區域設置觀景廊道、纜車,還可以在水庫中布置大小游船供游客觀光休閑。晚間時段可在賓館與別墅區域搭建臨時的演繹平臺及夜宵場所。
3.2.2 親水嬉戲區
該區域著力創造“山清水秀,天人合一”的游樂氛圍,在內河段可以設立音樂噴泉、水幕電影、水上演出來吸引游客駐足,并可利用水域優勢建立露天泳池,并在水流平緩區域設置濱水垂釣區,讓游客體驗零距離的水中樂趣。
3.2.3 地域及宗教文化區
該區域主要凸顯上古神話以及知青第一村的宗教與地域文化氛圍,以河神廟為中心的區域可開發河神廟、廢棄寺廟、圍灘觀景等旅游產品,以知青村為中心的區域可以設置知青文化體驗、知青村游覽以及特色小吃餐飲等產品。
3.3 交通與游線規劃
①“生態度假,極致休閑”線路:景區主門——隧道(或游船)——觀景廊道——賓館與別墅區——生態度假與休閑中心/景區西北門——鳳嶺山——纜車——服務站——崖壁棧道——生態度假與休閑中心。②親水嬉戲游覽線路:景區主門——隧道(或游船)——圍灘水庫大壩——崖壁棧道——游船——秀水路/景區北門——鳳嶺山——纜車——崖壁棧道——游船——秀水路。③宗教與地域文化游覽線路:景區主門——隧道——河神廟——廢棄寺廟——石上松——知青村——景區西門。④太行山第一峽谷漂流路線:景區主門——隧道——生態度假與休閑中心——游船——崖壁棧道——太行第一峽谷漂流/景區西門——太行第一峽谷漂流
3.4 景區市政設施規劃
雖然景區內貫穿有丹河流域,但由于旅游景點較為分散再加上山體、峽谷等結構比較復雜,因此需要按照區域劃分建立各自的供水系統。
由于景區內建有三姑泉和丹河圍灘兩處電站,因此景區內各景點及道路、設施用電基本可以自給自足。
景區內的污水由各區域的標準排水系統流出,并經過過濾和處理借助地形排入丹河,在游客大量集散的賓館、生態度假與休閑中心以及露天泳池等處因地制宜設置污水處理站和垃圾轉運站,保證廢水達標排放和垃圾集中處理。
3.5 服務設施規劃
結合丹河峽谷景區的游客承載能力及景點分布情況,由上自下進行以下服務結構設置:
①二個服務中心:主要在游客集散量較大的生態度假與休閑中心與水壩親水區域分別設置兩個服務中心,主要進行游客登記,交通管理,導游服務,住宿、餐飲、購物接待服務,醫療、金融、郵政服務等。②五個服務區:主要在景區主門,游船、纜車、漂流筏停靠站以及知青村設置服務區,主要進行游船、纜車、漂流筏服務,民居、特色小吃服務,文化知識講解,醫療急救服務等。③十個服務點:主要在鳳嶺山、地質博物館、露天泳池、魔鬼谷、溶洞、三姑泉、河神廟、石灘、巨石瀑布、望峰亭等處設置服務點,主要進行游客娛樂活動指導、安全維護等服務。
參考文獻:
[1] 孫倩,姚蘭.南太行峽谷型景區開發模式研究——基于協同管理角度[J].中國經貿,2010,(18).
[2] GB/T 18972-2003,旅游資源分類、調查與評價[S].
關鍵詞:別墅園林;景觀設計;植物配置
中圖分類號:TU986文獻標識碼: A
引言
別墅區園林景觀主要以植物為素材進行規劃設計,植物配置時要以植物生態性、美觀性、經濟性原則為依據。根據樹木花草的生態習性、形態、花色、葉狀等特點,疏密結合,巧妙搭配,利用建筑物的墻體、圍墻,配置花架等進行垂直綠化和空間綠化,有意識的保護、培植古樹名目。對于別墅原有的古樹名目應掛上名牌,標上名稱、習性和分布狀況等,在營建景觀的同時,為居民提供植物科普教育的基地。
一、植物配置設計的概念
植物配置設計是指園林景觀工程建設過程中,為了實現預期的設計期待,設計師結合工程實際的地形、地貌、構筑物及實用功能等情況,在遵循工程當地的氣候、氣象條件的前提下,根據各植物枝、葉、花、果的形態,充分考慮其陰陽性、病蟲害、花期、果期后,有目的、可實現地對即將種植的植物物種及數量進行科學合理安排,使植物朝著預定方向生長,豐富空間層次,最終實現預期效果。
二、別墅園林景觀的構想
1、把握庭園與建筑的關系
現階段的別墅小區在建設過程中,大多采用先建筑院的建設模式,別墅建筑的位置確定后才進行庭園設計,很容易出現主次不明的情況。在庭園設計過程中,要著力分析別墅建筑對庭園空間的分割,充分考慮停車、建筑人口的實際狀況以形成兩后的空間效果。
2、拓展庭園的休閑空間
庭園空間是對建筑內部空間局限性的彌補和改進,形成了內外結合的活動空間。休閑是人類生活的目標,對休閑空間的擁有是人類生活所必需的。休閑空間由休閑活動主體和休閑設施條件兩部分共同構成。庭園較為通透的空間界定有助于從外界景觀自主獲得的一定廣度和深度的良好印象,另一方面為主體有目的的休閑活動提供了場地,滿足人們進行自發性、娛樂性和社會性活動的需要。
3、庭園空間營造
目前庭園空間建設主要有兩種模式:一是統一規劃統一建設,二是不統一規劃不統一建設。前者有助于把握小區整體景觀的協調統一,后者有助于發揮住戶的主觀能動性,創造各具特色的園林景觀。但總的來說,作為園林設計師應把握好以下幾個要點:
1)結合周邊景觀,合理布局
庭園設計不應僅局限于場地本身,應對周邊景觀細致分析與研究,對于業主交流,獲得業主對庭園功能的基本訴求,對場地進行合理的區劃。在對場地的各使用空間獲得較深刻認識的基礎上,通過園路將各區組合起來,形成一定的景觀序列,創造出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別墅主人興趣與愛好的庭院景觀。
2)巧妙布置小品設施
別墅住戶在庭園空間中進行的社交、休閑活動,需要提供必要的硬地平臺和小品設施。設計師應有效組織各層次、功能需求的硬地活動空間,相應布置各型小品設施,一方面滿足住戶活動需要,另一方面通過小品設施的個體形象豐富空間層次,形成視線焦點,反應業主的生活品味。
3)園路
精致化設計拋棄了有園必有路、有路必曲徑通幽的設計手法,而是尊重現有別墅花園面積普遍小的現狀重新整合設計方案,不單把園路作為賞景的路線,還把路作為景的一部分來創造。別墅花園的園路設計主要在鋪裝材料上做文章。鋪裝材料的形式與質地十分重要,因為鋪地的形式和路線起著傳遞庭院設計者意圖和使用者審美價值的作用。花園內同一空間,園路的同一走向用一種式樣的鋪裝較好,可以使全園富有變化,從整體上看又達到了統一中求變化的目的。路面塊料的大小、形狀,除了要與景觀、空間相協調,還要適于自由曲折的線型鋪砌,尺寸模數也要與路面寬度相協調。
三、別墅園景設計要點
1、別墅正門的設計
別墅正門前的停車場栽種大型的喬木晃傘楓,晃傘楓枝條疏密有致,樹形優雅,適合于門前栽植。正門入口右側為停車場,停車場處的晃傘楓下設計福建茶綠籬,以形成停車場與墻的柔和過度。入口花園左側有一小面積地面,在該地面空間設計以大葉紅草和紅楓,給人以視覺感受。而以馬蓮作為大葉紅草的背景襯托,紅綠相間,綠的現其綠,紅則更見其紅。紅楓下設置一個小秋千,業主可以靜坐觀景、閱讀休憩。
2、別墅庭院景觀植物的運用
2.1 別墅庭院骨架植物的選擇
庭院植物景觀營造應根據庭院面積的大小選擇大型喬灌木的種類、規格、數量。如100m2以內的庭院適宜種植紫玉蘭、紅楓、紫薇等小喬木,過大的喬木會侵占庭院空間,遮擋庭院的光照,從空間感上使庭院變小。
2. 2原有大型喬灌木的利用
別墅庭院建成之初,往往已經種植了一定數量的植物,在庭院植物配置時應注意對原有植物的保護與利用。庭院在植物景觀營造過程中,經常會遇到大型機械無法進場的問題,因此針對庭院內原有大體量的喬灌木,在設計時應盡可能避免移動,確定移植的,也一定要措施到位,確保成活率。
2.3利用植物層次搭配營造別墅庭院空間
無論是公共景觀還是別墅庭院,都需要依照層次搭配的原則進行植物配置,滿足喬木+灌木+花境地被+草皮的基本模式,配置時應充分利用庭院的植物,如配置與鄰居庭院內相似的樹種,使兩個空間有機結合起來。
3、注重別墅庭院內色彩的應用
別墅庭院中的色彩不僅來自花,還有葉、果實、樹干、樹皮和建筑材料等各種顏色。如葉片同為綠色,又有墨綠、草綠、黃綠之分。晚秋時節,色葉樹種呈現出黃色、橙色或者鮮艷的紅色,有的則四季彩色葉,金枝槐則有金黃色的樹干。在別墅庭院景觀營造過程中,利用色彩的視覺效果特點為小型的花園創造出一種空間感和距離感。在植物種植距離相同的情況下,花和葉子的顏色在光譜中呈現藍色和紫色的植物比那些呈現紅色、橙色和黃色的植物,距離會顯得遠一些,因此通過在庭院的邊緣地帶集中栽植藍色和紫色的植物,在顯著的地方栽植一些非常鮮艷明亮的橙色和紅色植物,可以使小型庭院顯得更為寬廣。
4、草坪在別墅庭院中的作用
草坪是自然而柔軟的綠色地毯,是別墅庭院重要的一部分,在視覺上增加庭院的開闊性,同時也是大人、小孩以及寵物娛樂的理想場所,因此擁有一方草坪是每個庭院主人的愿望。庭院營造過程中,應盡可能的保留寬闊的草皮,主要的喬灌木應靠近庭院邊界種植。
5、別墅后院花架的設計
1)花架是后院設計的重點園林小品之一,故附其上的攀援植物的選擇應從多方面考慮,本設計采用了紫藤作為花架植物。在對環境適應性方面,紫藤對氣候和土壤的適應性強,較耐寒,能耐水濕及瘠薄土壤,喜光,較耐陰。在生長特性方面,紫藤主根深,側根淺,生長快,壽命長,纏繞能力強。在形成景觀效果方面,成年的紫藤莖蔓蜿延屈曲,串串花序懸掛于綠葉藤蔓之間,瘦長的莢果迎風搖曳,自古以來中國文人皆愛以其為題材詠詩作畫。在園林管理方面,紫藤壽命長,管理粗放,只要保證充足的陽光,水肥適當,可保年年花繁葉茂。
2)花架形狀呈優美的弧線,與園路,湖的駁岸線相互呼應。花架與涼亭相連接,渾然一體。涼亭右側種植旅人蕉,旅人蕉姿態優美,蕉葉碩大奇異,與旁邊的紅刺淋頭想搭配,再加以狗牙花的點綴極富熱帶自然風光。涼亭附近種植數株桂花,桂花終年常綠,枝繁葉茂,秋季開花,芳香四溢。
結語
別墅園林景觀營建要充分體現園林景觀的特點,具體情況具體分析。設計師要不斷提高自己的藝術素質,準確把握景觀藝術的真諦,“出新意于法度之中,寄妙理于豪放之外”,因地制宜地創造出和諧的景觀形象,使景觀設計達到預期的最好效果,使人們生活在舒適、方便、優美的良好景觀中。
參考文獻
[1]趙世偉.園林植物種植設計與應用[M].北京:北京出版社,2006.
本案的景觀設計使得別墅的主人在庭院中吸收大自然的新鮮空氣,在閑暇時感受著身臨自然的曼妙。在陽光下漫步,聆聽樹葉、泉水的叮嚀細語。在這里可以聊天,散步,游泳,探險。在這里人們可以暫時遠離都市的喧鬧,盡情享受安靜,幽雅的私人空間。
【關鍵詞】別墅;景觀設計;設計
1、現代別墅園林景觀設計的特點
園林景觀設計風格有多種,如分為中國古典式園林、日式枯山水、意大利臺地園、地中海風格、英美鄉村式、法式規則園林等別墅風格等。
風格多樣的現代別墅園林中,園林景觀很少會遵循各種風格的要求一成不變地進行設計,設計師一般都會對幾種風格進行融合,再加入現代的設計手法和潮流的元素,顯得比較多元化。
筆者認為,別墅園林設計強調讓人們貼近自然,與其他住宅類型相比,別墅園林景觀最大的特點在于它與自然景觀的融合是最完美的。但最終應以舒適和感受的愉悅作為別墅園林設計的目的。
2、工程概況
該別墅項目位于臨汾市某別墅區,庭院似長方形,較為規則,總面積約500方。除主建筑別墅外,還有約350方的設計面積。南面為小區道路,東面和北面為別家別墅花園,西面為以墻為界與之對稱的別墅及花園,基地平整。筆者認為良好的別墅園林都是與周圍環境以及主人的興趣愛好極度和諧的。
3、設計依據
第一,以綠化為主,適當點綴小品,做到三季有花四季有景。
第二,體現環境特色,形成整體風格。
第三,打造人性空間,滿足功能需求,庭院是一個非正式交流場所,具有良好的可進入性又有足夠的活動面,是一個能讓人駐足、而又可隨時借景而轉移話題的自由、輕松的自由空間。
第四,適地適樹。在形成良好的庭院景觀的同時,應考慮今后的方便養護管理,盡量節約庭院的投入和今后的養護管理費用。
4、設計理念和原則
4.1 堅持“以人為本”的設計原則
人的行為,是我最先考慮的一個問題,一個好的設計應當能對人的需要敏感地做出反應,使人盡情的游玩,是她們精神煥發興趣,一部分,人類活動必須給自己留有足夠的空間,使我們在設計規劃中必須給庭院留足彈性。
4.2 因地制宜、塑造空間個性的原則
庭院是一個相對獨立的私有空間,因此我們再設計時要發揮想象,為園主創造一個有個性的空間。
4.3堅持人居環境的舒適度性原則4.4堅持文化性的原則
在有限的空間創造出符合居民需求的人性的機能空間,為居民提供可居、可憩、可動、又易于溝通的私家庭院。
4.4堅持文化性的原則
通過環境載體的造型、色彩、質地及空間的處理、空間的過渡等,同時,充分挖掘植物的文化內涵、以提高庭院的文化品位,突出庭院的植物景觀特點。
5、景區及各分區的說明
各功能分區即可以成為一個個相對獨立的景觀,又通過連貫的游覽路線而成為一個有機整體。集休閑、游覽、娛樂于一體,為家居生活帶來無窮樂趣。
5.1 水景區
在整個別墅庭院的東北方向,為主景表現的地方,在構造主景,以一個有收有放的自然式水池為水景的主要表現,在其旁設一親水亭子,水中有各種的水生植物,魚等,有動有靜,水邊桃紅柳綠,成為全園的主景,也剛好設在別墅窗外。美不勝收。
5.2 游覽區
亭內是一處游覽地,既可休閑,也可大致觀賞院內景色,還有平臺花架等。
5.3 露臺活動區
在大門進去,設了一休閑平臺,主要以木材為建筑材料,搭上一木結構花架,整個環境比較懷舊,也很簡約。擺上數盆盆花,增添幾分生氣,也是院內一景。
5.4 景觀樹叢區
全院構成游覽區,各種優美的樹態樹形,如豐花月季、五角楓、臺灣相思、棕竹、櫻花、還有各種灌木球等等,構成四季有景,在別墅前的一處,以2五角楓構成一幅美麗的風景線,香色俱全的美景,再通過曲折回抱、各種鋪裝的園路把樹結合起來,完成一幅美麗的藍圖。
植物配置力求做到喬、灌、草結合,做到春有花、夏有蔭、秋有色、冬有綠,體現植物的季相變化,讓園主充分感受到大自然生生不息的無窮魅力。植物種植,主要為自然式,種植形式有孤植、對置、群植等等,選植的植物多為鄉土樹種,適應性強。選擇的藍花楹、豐花月季、五角楓、紅繼木、臺灣相思、櫻花等葉色、花色豐富的植物,強調園中得色彩變化。庭院中大塊草坪的設置,均一的顏色、細膩的質感,以及可以踩踏和讓人親近,是一種多么愜意的享受。這些優點也是其它地被植物所無法比擬的。草坪還把樹、灌木、花草有機聯系在一個和諧的背景中,統一視覺。使整個庭院連成一個有機整體,增加了庭院的寬闊感。
5.5 水的設計說明
水是許多庭院不可缺少的靈魂,它可以與庭院里的一切元素共同組成一幅美麗的水景圖。在這個庭院中,重點突出水景的景觀效果,如水池中的魚、植物、岸邊的一些綠化樹種的選擇、亭子的位置等。無不圍繞著水景而布置。
5.6 鋪磚設計
在院中以大理石、青石板、混凝土嵌鵝卵石、木板等作為園路的鋪磚材料,相輔相成、各具特色、步移景異,除了也構成院中一景外,更豐富了園內景觀。
結語
現代生活的水平提高和人們對生活品質的追求,人們開始在對生活環境的質量也有了新的要求,在綠色時尚的基礎上設計出屬于自己的園林,特別是現代的別墅景觀設計更是日益受大家的歡迎。
別墅生活使人們能夠貼近自然、親近自然、融入自然,景觀的優秀與否取決于人與景觀的對話性和景觀與建筑的呼應感,而舒適感和愉悅度則成為別墅園林景觀設計的最總目的。
參考文獻
關鍵詞:可持續發展; 公寓小區; 規劃設計
中圖分類號:S61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
可持續發展概念在人居上的具體表現
人居環境的可持續發展就是,利用可再生資源代替不可再生資源,住宅本身能耗、運行費用最低,而且不破壞周圍生態環境,節約不可再生資源。土地資源就是人類賴以生存的不可再生資源,以前在相當長一段時間里,人們在開發住宅的過程中,盲目地“侵占”土地資源,對資源形成了威脅和損壞,近幾年隨著人們的逐漸覺悟和相應的法律規范的健全,“保護環境,保護生態,保持人類資源的可持續發展”,已經日益為人們所認識,在節約資源的道路上,人居建設具體表現在,建筑不是侵占自然資源,而是融入環境成為環境的有機部分,自然生態仍然可以在其自然規律下正常發展,不被人類所破壞。
實現可持續發展的途徑
實現中小城市可持續發展戰略,必須摒棄一味追求的經濟利益和形式主義,通過加強住宅節能設計也是實現可持續發展的一個途徑,節能方面的研究結論是,由于建筑物體型系數、維護結構傳熱系數、窗墻面積比、樓梯間形式、門窗換氣次數、建筑物朝向和形式對建筑物耗熱量指標都具有影響,因此為了改善建筑熱工性能有利于房屋冬季節能,設計房屋朝向以東南向為主,東西朝向外墻采取垂直綠化遮陽措施。此外,大量利用太陽能等可重復利用的能源,結合住宅的坡屋面布置集熱板,采用電能源等,也是實現可持續發展的重要途徑。
分析某小區住宅區規劃設計
該小區為學校專家公寓及教工住宅區,它的使用主體為高等學校教師,所以我們在解讀地塊過程中十分注重人文背景,在構思上,引自然生態之“水”、“木”為載體,冠以追溯本源的哲學思路,處處注重生態景觀的創造,極力為業主建造人人向往的集景、情、意于一體的“水清木華”的居住環境 。
( 一) 總平面布局。本著有效節約耕地面積的原則,適度控制住宅面積。本小區每戶建筑面積均小于90米2小區,用地方正,規劃以一“軸兩帶”布置樓座,南北軸兩側由近至遠按由高到低的原則來布置建筑( 四層———六層) ; 沿南北軸方向,依次布置六層—五層—四層—三層—二層——層建筑; 在用地的中間來劃分一、二期用地,每一期用的都有小區綠化帶; 使得小區景觀層次豐富,中心感強,視線開闊自然。
圖 1 小區生態環境設計示意圖
( 二) 組團布局。從住宅舒適度和資源節約方面地考慮。積極推廣新材料,新工藝,提高舒適度。如:家家戶戶使用太陽能熱水器,小區中組團相對獨立,以前后兩排、中心軸線為限,劃分組團,便于分期建設。通過各戶的私家院落、花園平臺,鄰里交往空間,營造傳統的“小巷”空間感受,“家”的氛圍,表達居住內涵,愜意生活。在每個組團間、院落里、交往空間布置四季植被,是人與自然親密接觸,詩情畫意,把環境建設計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要位置,使人們的意識受環境的引導,滿足于環境,從而下意識地保護它。小區中心區為聯體別墅區,由文化主軸與綠化環路圍合而成,無論在視覺上還是功能上處在小區的關鍵部位,于是我們從生態的角度,讓水系分散到別墅區內,與宅間路曲折并行,形成“曲水繞城”的景觀,別墅房前屋后,呈現小橋流水的愜意景觀,使住宅完全融入到優美的水系環境里,達到在市區建立親近自然的生態住宅的目的。
貫徹“以人為本”的設計思想,創造尺度合適的住宅空間。貫徹“以人為本”設計思想,注重對空間尺度的推敲與研究,將人們的生活起居習慣貫通于具體設計思維中,創造尺度合適的空間,充分考慮教師工作、學習的特點,他們都需要一個安靜的環境,方便備課和深度思考問題,使一套住宅具備起居、會客、學習、儲藏等基本功能空間,各個空間尺度合理,使人居住其中既富于親和力,又不顯得空曠。
( 三) 道路交通系統。小區以南北主軸和外圈環形道為主車行路線,通過它們連接各個組團,人車分流,將車流控制在居住環境以外,并在道路外側設停車位,便于居民停車、出行,在小區內部、各組團里有相對完整、獨立的步行道路系統,有利于居民休閑、娛樂、觀賞、活動及出行,安全可靠,減少了噪音、尾氣等對小區環境的干擾,提升了整個小區的環境品質。
四、小區規劃布局貫徹可持續發展思路,提倡合理利用能源
能源是有一種有限資源,在生產生活中節約能源已經成為人類的普遍共識,各國也都制定了各國的節能規范。在住宅小區規劃工作中貫徹節能設計理念,對能源的合理利用也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隨著人們居住意識的成熟,住宅的品質在人們選擇的意向中逐漸占到了重要位置。住宅的品質包括住宅所在的位置、朝向、層數、綠化、物業管理等等多個方面。雖然有關專家早就提出住宅設計“面積不大功能全,造價不高環境美”的基本原則,但是,如何引導人們正確認識住宅的品質,是所有建筑設計人員應該面對的一個新課題:
適度控制住宅面積,有效節約耕地面積。現在的一些住宅,只盲目追求面積的大小、廳室的數量,很大程度上忽略了對住宅舒適度和資源節約方面地考慮。科學統計表明,目前我國大多城市已經達到了人均住宅建筑面積 18 平方米左右,已經達到了一般發達國家的居住水平。結合我國人均耕地面積十分緊缺的現狀,適度控制人均住宅建筑面積,對有效節約耕地面積,貫徹可持續發展戰略,無疑是十分有益的。
積極推廣新材料、新工藝,提高住宅舒適度。住宅是人們生活學習的重要空間,人們每天在住宅中的時間約占全天時間的三分之二左右,住宅中的舒適度要求比其它場合更高,為滿足住宅的舒適度要求,應提倡新材料地使用與新工藝地應用(如建筑中節水技術、分戶采暖、太陽能技術、選用節水型衛生潔具等)。
(3)創造設施齊全的住宅,提供用戶滿意的作品。住宅內的各種設施是住宅品質的體現之一,但高品質住宅應不以住宅內的設施高檔化為要求。不但在平面布置時要充分體現“以人為本”的設計理念,在住宅設施布置上,更應深入研究人們的生活習慣,進一步貫徹這一設計理念,努力提高住宅品質。比如廚房有流暢的操作流程、衛生間充分考慮生活習慣、各空間電氣插座數量足夠位置合理等。這些看起來簡單的問題,在設計與施工中容易被忽視,造成使用者的不適感,進而降低住宅的品質。
結束語
城市小區規劃首先必須保護維護大地生命完整和健康的生態基礎設施,對小區的規劃模式,要重點放在“發展”二字上,大力進行文化、經濟的改善,與城市的發展結合起來,才能使小區穩定進步,不被時代所拋棄。生態基礎設施是城市所依賴的自然系統,它是民居能持續的獲得自然服務的基礎,必須做控制性的保護規劃, 避免其生態系統功能退化。
參考文獻
[1]郭亮.對小區規劃模式可持續性的思考[J].城市規劃學刊,200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