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8-04 17:25:25
開篇:寫作不僅是一種記錄,更是一種創造,它讓我們能夠捕捉那些稍縱即逝的靈感,將它們永久地定格在紙上。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12篇戰略管理小知識,希望這些內容能成為您創作過程中的良師益友,陪伴您不斷探索和進步。
一、信息經濟理論中的知識界定
(一)關于知識的概念
從本質上說,知識屬于認識的范疇,其內涵會隨著人類實踐活動的深化--科技進步和社會發展而不斷發展。一般的知識定義,“人們通過信息對自然界、人類社會以及思維活動規律的認識與掌握,是人的大腦通過思維活動重新組合的系統化信息的集合。”但就知識在經濟活動中的作用而言,已不局限一般簡單的定義,經濟學所關心的“知識”概念應該以使生產率增長的知識,或者所有可以改變生產的技術特性的知識,還有那些可以改變生產的制度特性的知識。
(二)關于知識在傳播過程中的分類
從知識增長的角度看,一國的經濟發展過程主要有兩大知識源,一是在本國國內創造的知識,即自主創新;二是借助知識的可分享性,分享國外創造的新知識。對發展中國家來說,不僅要獲得國外的新知識,更要獲得發達國家已經沉淀的,但依然構成發達知識體系組成部分的“舊知識”。在這里,可將發達國家已有的知識具體分為自由知識和非自由知識。自由知識是指在發達國家已經基本得到充分傳播,使用者無法依賴其獲取壟斷利潤的知識。其特點在于他人可以以不付費的方式獲取的所謂沉淀知識,如多數的成熟技術或過了專利保護期的知識;非自由知識是指發達國家尚未得到充分傳播、使用者能憑借其獲得壟斷利潤的知識,如技術專利、技術訣竅及商業秘密等。而在一定意義上,發達國家沉淀的有用的“舊知識”,是導致發達國家與發展中國家存在顯著知識差距的主要原因。之所以發展中國家缺乏知識創新的能力,從某種意義上講是對現有發達國家的自由知識掌握和吸收不足,知識體系的構架不牢固,這也造成經濟發展后勁不足。
(三)發展中國家經濟的落后表現為知識存在著差距
Basu and Weil (1998)指出,雖然存在發展中國家向發達國家借鑒技術的可能,但是發達國家的技術并不一定適用于發展中國家,是否適用主要取決于發展中國家與發達國家要素稟賦(人均資本)之間的差異。這種在人力資本方面所表現出來的差距,也主要是經濟個體對知識體系掌握能力的差距。縮小知識差距從何處入手?這是我們不得不面對的問題??s小知識差距主要是縮小自由知識的差距,因為從傳播途徑來看,非自由知識因種種條件的限制而未得到充分傳播,其獲得渠道并不暢通,而且這種差距在發達國家之間也存在,但因彼此之間各有所長,所以并不影響知識的分享。此外,諸如發明、專利這類非自由知識也必須在自由知識體系比較發達的基礎上,才能得到更好的發展和利用。若這些自由知識沒有得到很好的掌握,發展中國家勢必要為知識的創新而付出高額的成本,收益又存在巨大的風險。一個先進技術的功能的發揮經常還依賴其他基礎設施和技術設備的存在為前提。所以,通過有效的知識傳播途徑來分享自由知識成為縮小同發達國家知識差距的關鍵。
二、國際貿易在知識傳播過程中的作用
從知識傳播過程的角度看,國際貿易是知識傳播的重要渠道。通過國際貿易活動,一方面可以為發展中國家的生產者提供極具現實誘惑力的前景,激發對知識增長進行追求的緊迫感,激發對知識追求的動力;另一方面通過引入競爭,利用現代以信息為基礎的競爭所具有的贏者全得的性質,可以提供當地經濟運行轉向采用先進知識體系的直接壓力,迫使大家都必須設法通過積極地創新或引進來掌握先進知識。
(一)通過國際貿易活動可以進行直接的知識分享或傳播
1.進口先進的機器設備
在國際貿易活動中,一國能直接以進口方式獲得國外代表先進技術的機器設備,使發展中國家的人們能更好的了解當前世界先進機器設備的使用方法和技能,提高本國勞動者技術水平。另外,先進的機器設備的引進能夠更新本國廠商落后的生產線,推動產品升級,以適應經濟發展的需要。
2.技術轉讓
技術轉讓,如進口專利技術、訣竅、許可證等,甚至具有先進管理經驗的相關生產者的服務,引進世界上領先的技術進行生產或參與生產,以提高經濟效益。與通過研究和開發的發明來實現技術進步的成本相比,通過模仿或引進的方式來實現技術進步的成本較低。日本在現代化關鍵時期――1950-1975 年,共花費57 億美元,引進了25700 項外國技術,占世界第一位。據日本人估計若自己來開發則需要2000億美元。
3.進口產品的消費
通過國際貿易,當一國進口本國無法生產或即使生產也是相對落后的商品與勞務時,進口國能夠通過消費這些蘊含先進知識的商品和勞務而獲得消費意義上的知識分享。這也相應的提高了本國的物質文化生活水平,而適當的進口消費也能夠促進國與國之間經濟聯系,以擴大彼此間的貿易渠道。
(二)在國際貿易活動中所表現的間接的知識分享或傳播
1.技術或管理經驗的模仿
通過對進口商品性能的了解與仿制,獲得有關商品的生產知識?;蛲ㄟ^國際貿易交易活動中的示范,很容易促使發展中國家的相關成員受到“知識外溢”的影響,或多或少從中掌握一些凝結著先進知識的有關商品特點與交易方式的有關知識。如戰后的頭20年里,一些日本貿易公司大量進口發達國家的技術原料和成品,經過改進和模仿后,出口海外并獲得了巨大收益。
2.要素流動過程中的知識外溢
在國際間的要素流動過程中,知識會依附其他要素而向流入國外溢出,如產品詳細的標準、質量、供貨方式等一系列的與其采用的發達知識體系都會以這種外溢的方式表現出來。另外,跨國企業在雇傭當地工人時,其先進的管理要求和管理經驗也會隨之擴散,被當地企業所吸收和改進,使之也能按發達的知識體系中的經營方式運轉。
3.對知識增長的促進機制
從知識傳播過程的角度看,國際貿易是知識傳播的重要渠道。通過國際貿易活動,一方面能夠通過提供發達國家的極具誘惑力的繁榮前景,激起發展中國家的人民對縮小經濟差距的緊迫感,以促使他們增加對知識增長追求的動力;另一方面通過國際的市場競爭而給一國生產者帶來壓力,促使其為適應競爭環境而不得不采用先進的知識體系。
三、我國同發達國家知識差距的表現
我國與發達國家的經濟差距主要體現為生產能力低下和管理體制落后,我們沒有能力進行同發達國家同樣的生產活動,即使能進行生產也表現效率和質量標準低下,很難達到發達國家的標準要求。這些在生產活動中所體現的技術、管理、人員素質、制度規范等差距都可以歸結為知識的差距。具體表現為:
(一)利用知識的能力
1.從人的能力素質看,發達國家的生產者通常具有較高的知識水平,因此能夠創造出并有能力在生產中掌握運用最先進的知識技術。而我國的生產者受教育水平仍很低,發展意識落后,吸收外界知識的能力也有限。我國農民占人口總數比例的大部分,且受教育程度低,生產技能落后,從事的勞動行業有限。而我國目前基礎研究隊伍整體水平也偏低,缺乏能引領當代科流的一流科學家,我國本土的科學家獲國際性權威科學獎的人數寥寥無幾,在國際性權威科學院中出任外籍院士的數量不僅低于發達國家,而且落后于印度。
2.發達國家的國際經濟聯系更密切,知識傳播渠道更暢通,知識體系的吸收能力強,這為廣泛及時地分享國外的先進知識技術提供了保障。聯合國研究報告2001年表明,占世界人口不到15%的發達國家的出口占全球出口額的77%,而占人口75%的發展中國家只占全球出口額的18%。
3.發達國家的社會規范更有利于知識增長。發達國家的政治體系成熟,法制健全,政府有權威性,有能力實施管理,尋求合理的管理;而我國目前的政治體制改革仍然很落后,法律體系不完善,政府職能的不明確會導致市場秩序的混亂,不利于促使知識在一個穩定的環境中增長。另外,發達國家具有較完善的經濟體制,能夠保證知識創新的不斷進行,知識傳播。而我國正處于經濟體制轉軌階段,在產權制度改革方面存在各種各樣的問題,使知識創新與知識吸收機制難以有效的運行,經濟個體的激勵作用也不能更好發揮。
(二)采用的知識體系的性質
發達國家具有高度發達的知識體系,無論是在市場機制、教育事業、研發條件、制度規范,還是在國際經濟聯系方面都比我國的知識體系更完備。由于知識體系存在很大差距,從所從事的經濟活動的性質看,一方面,發達國家有能力從事的很多經濟活動,發展中國家沒有能力從事,比如一些大型機械設備,我國必須依靠從發達國家引進;又如金融業,用商業銀行的例子來說,20世紀50年代以來,國際上先進商業銀行的電子化建設經歷了業務處理電子化、經營管理電子化和銀行再造三個階段。如今的國外商業銀行已經進入了第三階段,在自助銀行、網上銀行等第二階段信息服務的基礎上,開始以客戶為中心,充分利用網絡、通信、電子等信息技術來優化、整合、再造業務流程,不斷進行全面的企業重組,促進企業管理體制適應不斷發展的國際金融市場,并創造出品種繁多的新型金融產品。而中國的商業銀行向現代商業銀行的轉軌尚未完成。在業務流程、管理體制以及戰略管理等方面都還在探索和改革中,信息技術應用和金融電子化建設仍處于第一階段和第二階段之間,僅初步實現了全國范圍內的網點電子化。從整體上講,我國商業銀行還不具備以客戶為中心,進行銀行再造的環境和條件,科技對業務的推動和整合作用還明顯不足。這也說明我國目前金融業所采用的知識體系同發達國家相比仍然落后。
四、通過有效的貿易政策促進知識增長的建議
目前,世界上多數國家仍應采用自由貿易政策。這就意味著使國際貿易活動聽任市場經濟體制的支配,如若沒有建立起有效的管理,在所謂的自由市場機制下,國際貿易活動勢必將以商業利益或既定資源的最佳配置為目標,與縮小知識差距并不完全吻合。在貿易活動中,知識傳播只是副產品,其作用是盲目的或不確定的,不能保證知識得到最有效的傳播。 當比較利益機制將使貿易致力于獲取最大化的商業利益,對知識分享方面的附帶或溢出效應居于次要地位時,不僅可能導致聯系的密切程度與結構方向等均不利于知識的充分傳播,還可能通過對經濟運行的穩定性與可靠性的影響,制約經濟發展的效果。
1.應考慮為擴大知識分享渠道而掃除觀念上的障礙
要充分認識到知識增長是經濟發展的本質,知識最重要的來源在外部世界,國際貿易活動是獲取經濟發展所需知識最重要的渠道,貿易政策的任務則是要充分拓展這一渠道并使之充分暢通。為促使知識傳播渠道暢通,提高對知識的分享,在正確認識國際貿易的作用與機制的基礎上,國際貿易政策不能簡單的以商業利益的得失來衡量國際貿易的得失,而應致力于盡可能拓展國際經濟聯系規模,擴大聯系面,增加自由知識的分享。
2.要創造有利于知識吸收和知識傳播的環境
國際貿易活動為分享國外先進知識提供了渠道,至于通過這樣的渠道能有怎樣的分享效果,與一國經濟體制對外部先進知識的吸收能力有很大的關聯。知識的吸收能力體現在國家經濟機制的運行是否正常,教育體系的發展是否適應,社會規范的配套是否完善等。而知識的吸收能力的強弱又反過來影響知識傳播渠道的順暢,關系到國際貿易與投資活動能否朝著有利的方向發展。這樣一些經濟環境方面的因素的狀況,將會直接影響國際貿易活動在知識分享方面所起的作用。因此,為增加知識分享的有效性,貿易政策不僅要設法廣開聯系渠道,也要致力于盡量改善國內的經濟環境,使之適應經濟發展的需要。
3.防止市場配置機制的不利作用
國際貿易活動雖然總的說來有助于一國的知識增長,但形成這些聯系的交易雙方都是以商業利益為直接目標的,對知識增長有利有弊,存在諸多導致效果不確定的因素,難以保證聯系總是最有利于知識分享?,F實的發展中國家的貿易格局中,常常體現出通過稅收與補貼等調節手段,促使知識密集型產品的出口,就體現出這種權衡的特點。這就是因為從經濟計算看,由于缺乏比較優勢,這類產品出口通常是虧本的,但其出口又是有利于發展的,所以經過發展與暫時商業利益之間的權衡,往往不得不采取稅收與補貼等調節手段,通過犧牲商業利益來達到發展目標。
五、結束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