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6-08 10:56:49
開篇:寫作不僅是一種記錄,更是一種創造,它讓我們能夠捕捉那些稍縱即逝的靈感,將它們永久地定格在紙上。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12篇水利水電工程地質測繪規程,希望這些內容能成為您創作過程中的良師益友,陪伴您不斷探索和進步。
【關鍵詞】工程地質;工藝流程;質量控制;地質資料;勘察;設計
勘察項目是按一定的工作流程來完成的。每道工序的質量決定勘察項目的整體質量。工程地質勘察的一般工作流程為(括號內為該工序的關鍵工作):準備工作(勘察大綱)測量放點(勘探點)工程地質測繪(地質平面圖)勘探取樣(巖土水砂等原狀和擾動樣本)原位測試(設備與方法)室內巖土水砂試驗(設備與方法)編制報告(內容與方法、校審)成果加工(加工單)資料歸檔(分類方法)。文獻[1][2][3]根據不同的勘察對象、不同的勘察階段,詳細而明確地規定了水利水電工程地質勘察外業的內容、工作量、勘探測試方法和內業資料整理的方法、《勘察報告》的內容和圖件等。本人針對勘察外業、內業整個工序流程中容易出現的質量問題,提出以下措施,做好勘察工作。
1. 準備工作
根據《勘察委托書》,對工程項目編號,組織踏勘,簽訂《勘察合同》約后組建項目質量管理小組,明確質量目標,職責落實到人;編制《勘察大綱》和《鉆孔設計任務書》,擬定勘察技術方案;搜集前期地質資料、檢測和監測記錄等,搜集區域地質與地震資料及相關圖件。
2. 外業
2.1 測量放點。
(1)向建設單位索要勘察場區的測量平面圖、測量剖面圖及其電子圖、勘探點坐標和高程、堤路樁號。根據平面圖和實地的測量控制點、地形地物的標志點,校核勘探點位,實測勘探剖面的方位角和鉆孔間距。
(2)測量資料是最基礎的資料。沒有準確的測量資料,一切勘察和設計都將是“空中樓閣”。
2.2 工程地質測繪。
(1)工程地質測繪對于了解和掌握勘察場區整體的區域地質和地震條件,反映勘察對象的隱患險情和場區的工程地質問題,指示下一步的勘探工作,起著重要的指導作用。文獻[1][2][3](2)根據不同的勘察對象、不同的勘察階段,詳細規定了工程地質測繪的內容、工作量、勘測方法和成圖比例等。
(3)實際工作中,工程地質測繪還是比較容易被忽視。建設單位和勘察單位都應該對照規范要求,理解工程地質測繪的重要性,從工期、資金和人力方面加大投入。
2.3 鉆(挖)探和編錄。
(1)鉆(挖)探取樣——主要指鉆探取樣——的質量受到鉆探方法和鉆探器具、取樣方法和取樣設備的質量的影響,也受到現場鉆孔原始記錄和巖芯編錄的質量影響。
(2)文獻[1][3][5][7]對水庫、電站、堤防、電排等不同工程建筑物,根據不同勘察階段、不同地質體和不同勘察要求等,對各種勘探方法的適用范圍、勘探設備和操作方法、回次進尺和巖芯采取率、物探方法的適用性、室內巖土試驗和原位測試項目的適用性、勘察成果和附圖等,作了詳細的規定。
(3)編制《勘察大綱》時應根據具體情況,選擇適宜、高效的鉆進方法和工藝,及時維修更新鉆具設備,加強對鉆探操作人員的質量和安全教育,按操作規程嚴格控制回次進尺,在破碎基巖層中鉆進時應采用雙層巖芯管,軟弱破碎層用雙層單動巖芯管,提高巖芯采取率、減少巖芯損壞,防止因巖體質量評價指標RQD值失真而影響評價結果,保證采取率,保證鉆進質量。
(4)鉆孔現場記錄,巖土現場鑒別與描述、巖芯的編錄,應符合文獻[3][5][6],以及其關文獻的規定。
(5)野外現場對巖土名稱、物理性質的鑒別與描述,靠的是直觀肉眼觀察,人的因素很重要,需要現場記錄人員積累一定的實踐經驗,使用標準化的術語進行編錄。項目質量管理小組應強化質量意識,認真學習規范和勘察方案,統一認識,通過會審、探討來保證編錄的準確性和一致性。
2.4 鉆進取樣。
(1)取樣是為了判別巖土體的物理力學性質,獲取巖土力學參數。取樣質量受鉆進方法、取土器類型、取樣全過程的技術影響。取樣位置和數量要嚴格按勘察方案和規范要求執行。樣本應具有代表性,應盡量減輕擾動影響。
(2)為使試樣不受擾動,文獻[3]規定應采用泥漿護壁回轉鉆進,和回轉式取土器,取土器的內壁必須光滑,取樣前清孔;飽和軟粘土取樣時必須選擇薄壁取土器以靜壓方法取土;堅硬、密實的土類以至軟巖必須選擇回轉式取土器,以快速、連續的貫入方法取土,對地下水位以上非飽和土采用不使用循環液的回轉取土器取土;尤其軟土土樣提升、卸出、封裝、儲存與運輸過程中應注意防振措施,減少人為擾動。
(3)對于顆粒較粗的砂土、礫卵石層,要注意篩分樣品的代表性。礫卵石取樣的重量必須大于2Kg,土中主要顆粒的大小、各粒組的含量、粒徑的變化和級配,直接影響土的密實度,顆粒間相互嵌擠和咬合的形式與程度,最終反映在力學指標上,篩分樣必須真實、可靠,才能保證勘察質量。
2.5 原位測試。
2.5.1 為了更準確地測定巖土物理力學性質,進行室內外試驗成果的綜合分析利用,必須做一些原位測試。最常做的是標準貫入試驗和重型圓錐動力觸探。文獻[6]中指出:細顆粒的砂土、粘性土、軟巖適合做標準貫入試驗;粉土、粗顆粒的砂土、碎石土、全風化巖等,適宜做圓錐動力觸探試驗。其他的原位測試項目,如十字板剪切試驗、靜力觸探比較適合河流兩側堤防工程的軟土層;平板載荷試驗僅用于地表淺層地基土的勘察。
2.5.2 動力觸探試驗的質量,對巖土工程地質評價的影響極大。為確保動力觸探試驗的可靠性,必須按試驗操作規程要求對下列工序進行嚴格的質量管理。
(1)一是試驗設備的標準化控制。文獻[3]附錄B規定了動力觸探試驗的標準錘的質量和成套設備的規格尺寸,對陳舊老化的設備要及時更新,對不符合要求的要堅決取締。
(2)二是試驗方法的標準化控制。試驗必須采用自動脫鉤的自由落錘方法,最大限度地減少錘與導向桿之間的摩擦力。測試的鉆孔要盡量采用回轉鉆進,用套管護壁,仔細清除孔底和套管內的殘土到試驗標高;在地下水位以下鉆進時如遇承壓含水層,要采用壓力平衡法保持孔內水位始終高于地下水位足夠的高度,以減少土的擾動,防止產生孔底涌土,防止錘擊數異常地急劇升高。
(3)三是試驗過程的標準化控制。先將整個桿件系統連同靜置于鉆桿頂端的錘擊系統一起下到孔底,扭緊探桿接頭,并始終保持鉆桿垂直,防止錘擊偏心、探桿歪斜和探桿側向晃動。錘擊貫入應連續進行,錘擊速率一般每分鐘15~30擊,砂土和碎石類土為每分鐘60擊。先預打15cm,再記錄標貫器貫入30cm的錘擊數n,貫入度未達30cm的,記錄實際貫入度 及累計擊數n,錘擊數N=30n/ ;重型觸探則記錄貫入10cm的錐探錘擊數,或記錄實際貫入度 及錘擊數n,錘擊數N63.5=10n/ 。
2.5.3 影響動力觸探試驗的因素是很復雜的,桿長、地下水位、不同單位的操作人員、不同機具、不同操作水平,錘擊數的出入較大,不能依據單孔的N值對土的工程性能進行評價。要對N值進行桿長、地下水位等修正后,進行數理統計,舍棄異常數值后,方可利用。桿長校正按文獻[3]附錄B的規定執行。
2.6 水文地質試驗和地下水監測。
(1)水文地質試驗是水利水電工程地質勘察中的一個重要環節。 通過水文地質試驗,求取巖土層的水文地質參數,可以判定巖土層的透水性,評價工程的滲透穩定性。
(2)水文地質試驗包括抽水試驗、壓水試驗、注水試驗、滲水試驗,以及水位恢復試驗等等。不同的地層條件下,選用適宜的試驗項目和計算公式。一般地,砂礫(卵)石層和河邊地層中適宜做抽水試驗和提水后的水位恢復試驗,基巖做壓水試驗,填土、含泥砂土和粘性土層適宜做注水、滲水試驗。文獻[6]對每一種水文地質試驗的操作規程都有明確而詳盡的規定。必須按規程的規定連接設備和進行操作,使用合格的水表、秒表、水位儀、壓力表等,觀測足夠長的時間,確保每一個試驗觀測數據的準確性,減少誤差。
(3)一般情況下,應查明地下水位的初見水位、穩定水位、地下水的水質、地下水的補給條件等,對地下水實行動態監測。為此,鉆探時不要使用泥漿,保證水位和水質測量真實;監測各孔的日期要盡量統一,以便于比對;要在不同深度取水樣做水質分析,評價地下水的腐蝕性;要收集當地水文、氣象資料,分析地下水與地表水體的補排關系;要論述地下水對巖土工程的不良現象、危害程度,提出防治措施。
2.7 外業檢查和驗收。
(1)外業的檢查包括巡視和抽查二種方式,參照文獻[4]執行。主要檢查鉆進方法及工藝、取樣、原位測試等是否符合規范和勘察大綱的要求,標識是否齊全,有無填寫送樣單,是否存在質量缺陷等,及時糾正,對出現的特殊情況及時溝通,制定整改方案,保證勘察工作的順利進行和正確實施。
(2)外業檢查、驗收是保證勘察質量的強制手段。制度是保證,主動及時是關鍵。鉆孔鉆到預定的深度后,要由現場地質人員對照《鉆孔設計任務書》的要求,及時檢查、驗收,并如實地將鉆孔深度、時間、巖土層的厚度、巖(土)芯的采取率、巖土芯裝箱保留、巖芯編錄拍照、巖土水砂樣本的采取、原位測試、孔深孔斜誤差、封孔標識等信息填入《鉆孔質量驗收表》。檢查合格的,準予終孔并發給《終孔通知書》;不合格的,不予驗收。沒有現場地質人員的驗收、簽字,一律視為不合格鉆孔,對驗收不合格的鉆孔應視情況補鉆、重鉆。
(3)技術負責人、項目負責人不定期地到勘察現場巡查,對整個勘察項目流程中的勘察大綱、測量放點、工程地質測繪、鉆(挖)探、原位測試、巖土水砂試驗、勘察報告書、資料加工復制等各個工序逐項進行驗收和評分,填寫《巖土工程勘察單項工程質量驗收評定表》 (以下簡稱《評定表》)。
(4)室內預(決)算組可以根據《鉆孔設計任務書》、《終孔通知書》和《鉆孔質量驗收表》三個要件,核算鉆探班組的實物工作量。并以《評定表》的綜合評分作為百分數,結算外業班組的工程作業費。四件不齊的,視為未經驗收的孔、不合格孔,不承認其工作量,不予結算。
3. 內業
3.1 室內試驗。
(1)室內巖土水砂試驗是獲得巖土力學參數、進行巖土工程定量評價的主要手段。但由于試驗所用的樣本脫離了原有的賦存環境,受到一定的擾動的破壞,土樣的原位特征或多或少會發生改變。所以,必須選擇模擬條件最佳、誤差最小、代表性最大、最經濟的試驗方案,從試樣的制備到最后試驗數據的整理計算都要進行嚴格的質量管理。
(2)首先,室內試驗設備要標準化,室內試驗必須指定有CMA認證資質、具有良好試驗設備并具有一定研發能力的正規單位來做;其次是試驗人員要具有相當的專業技術水平,試驗環境、技術標準、試驗方法和試驗周期也應實現標準化控制;其三是試驗數據的采集與統計處理應系統化、標準化,由傳統的肉眼讀數、手工計算、手工繪圖,轉變為自動化采集數據、計算機專用軟件計算、繪圖和制表,輸出試驗報告。
3.2 編制勘察報告??辈靾蟾媸强辈祉椖康某晒???辈靾蟾娴木幹茟衔墨I[1][3]的要求,應與勘察主體、勘察階段相適應,對所有的原始資料及各項試驗指標均應整理、檢查、分析、鑒定,經認定無誤后,進行數理統計,綜合利用。報告中的圖表資料應清楚齊全,其格式、術語、圖例、符號應按文獻[1]的要求標示,做到主題突出、目的明確、言簡意駭、圖面清晰、字體端正、線條均勻、主次分明,圖面布置協調美觀,應避免圖件、表格、文字說明間不吻合甚至相互矛盾。報告中應對整個工程場地地形、地貌特征、地層巖土性質、區域地質構造、地下水、地震、不良地質現象及特殊巖土做出描述和評價,并根據勘察方案要求,提供承載力、邊坡坡度、滲透系數、建議基礎形式等,綜合評價場地工程地質條件,提出推薦方案。
3.3 內業審查。
(1)首先“自審”。報告底稿完成后,由報告編制人對報告的封面、簽名欄、目錄、正文、附圖、附表、附件(各種試驗檢驗報告)、附照等逐項檢查報告的底稿,發現有錯漏的,立即修正和補充,做到完整齊全,并按規定完成簽署。自審完畢后,填寫《校審單》,連同勘探測試原始記錄、勘察委托書、合同等支撐材料等一起交項目負責人進行校對、初審。
(2)然后“初審”。項目負責人對勘察報告進行校對,在《送審單》“校對”欄中注明錯漏之處,提出補充、校正、修改意見,由報告編制人員補正,確認無誤后簽名,形成正式文件;參照本部門《程序文件》和文獻[4]之規定,對整個勘察項目工序流程中的項工序,進行初審、驗收和評分,主要檢查鉆探和原位測試原始資料的完整性和準確性、圖件的正確合理性、巖土力學參數的可靠性和依據,以及巖工程問題的發現、分析和處理方案等,填寫《評定表》的“初審欄”,之后交地質專業總工復審。
(3)再到“復審”。地質專業總工對勘察資料的技術和質量方面進行評定,檢查報告和圖件的完整性、參數和結論的合理性和可靠性,提出補充、校正、修改意見,填入《送審單》“審核”欄,對勘察項目工序流程中的各項工序進行復審、驗收和評分,填寫《評定表》的“復審”欄,由項目負責人進行補正并確認無誤后簽署,形成正式文件,交技術領導終審。
(4)最后“終審”。技術領導重點審查、驗收和評定勘察成果能否全面滿足勘察任務書和勘察合同的要求、取證和分析是否合理和深入、技術結論是否可靠、建議是否可行等,提出補充、校正、修改意見,填入《送審單》“審定”以及《評定表》的“終審”欄,由地質總工進行補正并確認無誤后簽署,形成正式文件。并在《送審單》的“批準”欄明確提出“復制加工”的要求。
3.4 成果復制加工。項目負責人填寫“資料加工單”,對“復制加工”的要求進一步細化、明確,然后交由“資料室”負責復制加工、蓋章和分發資料。
3.5 資料歸檔的質量控制。地質勘察報告必須歸檔。歸檔可參照文獻[8]的要求進行,宜按工程名稱、工程項目分別編號,連同質量記錄一起歸檔,建立《資料存檔目錄》,以便查閱。原始記錄應裝訂成冊,記錄本分裝袋內,控制性鉆孔的砂樣箱、巖芯應保存至竣工驗收后一年。
3.6 跟蹤回訪和客房反饋意見。項目負責人承擔跟蹤回訪和收集客戶的反饋意見,將《巖土工程勘察質量反饋表》寄給客戶(或發電子郵件),邀請對方在表中填寫“勘察質量問題”和“要求處理意見”,并蓋章或簽名。根據客戶的反饋意見,不斷改進勘察手段和方法,提高勘察水平和勘察質量。
參考文獻
[1] 《水利水電工程地質勘察規范》(GB 50487-2008),中華人民共和國住房和城鄉建設部、國家質量監督檢驗檢疫總局聯合,中國計劃出版社,2009,北京.
[2] 《堤防工程地質勘察規程》(SL 188-2005),中華人民共和國水利部,中國水利水電出版社,2005,北京.
[3] 《巖土工程勘察規范(2009年版)》(GB 50021-2001),中華人民共和國建設部、國家質量監督檢驗檢疫總局聯合,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2002,北京.
[4] 《巖土工程勘察成果檢查、驗收和質量評定標準》(YB/T 9009-98),中華人民共和國冶金工業部,冶金工業出版社,1998,北京.
[5] 《建筑工程地質勘探與取樣技術規程》(JGJ/T 87-2012),中華人民共和國住房和城鄉建設部,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2012,北京.
[6] 《工程地質手冊(第四版)》,《工程地質手冊》編寫委員會,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2006,北京.
關鍵詞:水文氣象;工程地質;環境影響;水土保持;經濟
Abstract: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YongDengXian zhuang city to city GaoGuWan wave river section generalization of the mountain wind pitch, and engineering geological investigation and the scale of the task, and points out that the impact on the environment and economic evaluation.
Keywords: meteorological and hydrological; Engineering geology; The environmental impact; Water and soil conservation; economic
中圖分類號:X143 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
一、綜合說明
莊浪河系黃河一級支流,是一條山區性沖積河流,發源于青海省門源縣與甘肅省天??h交界的馬雅山脈冷龍山東側,大致東南向流經本省天??h、永登縣,于蘭州市西固區河口鎮匯入黃河,全長184.8km,控制流域面積4007km2,其中永登境內河長95km,控制流域面積2335 km2。
本次治理河段為永登縣城關鎮高家灣至紅城鎮風山段,治理河道長12km,共分四段:城關段2.5km(城關永堯大橋至高家灣大橋右岸);大同段5km(賈家場大橋至保家灣村右岸);紅城段2.5km(風山上橋至風山下橋右岸);柳樹段2km(李家灣渠首至牌路村左岸)。受永登縣治河管理站委托,我院完成了該工程的初步設計任務。
二、水文氣象
2.2 氣象
莊浪河流域地處西北內陸、地勢高,受內蒙古高氣壓控制,80%以上地帶氣候干燥,屬濕帶半干旱氣候區,氣候特點是春干、夏旱、秋濕;氣候要素隨高程有一定變化規律,逾向上游冰凍期逾長,氣溫逾低降水量增大蒸發量減少。流域寬度上寬下窄,平均寬22km,流域內大多屬半干旱氣候,降雨量由北向南遞減(500~290mm),蒸發量由北向南遞增(1300~2100mm)。降雨多集中在7~9月,且多局部暴雨。
莊浪河流域氣象特征以五里墩站為代表,年平均氣溫5.9℃,年平均降水量284.8mm,降水多集中在7~9月,占全年降水量的60%,且多以暴雨形式出現,歷時多在1小時左右,最大1小時暴雨強度為48.1mm。年平靜蒸發量1888.1mm。干旱指數6.6。
2.3 徑流
莊浪河永登段多年平均徑流量上游武勝驛站為1.85億m3,下游紅崖子站為1.20億m3,多年來平均流量武勝驛為5.88 m3/s,紅崖子為3.80 m3/s。其特點主要是:(1)年徑流主要來自武勝驛以上河道,本河段區間徑流很少。由于區間大量用水,徑流有沿程遞減現象。(2)年徑流在年際之間變化很大,武勝驛站最大最小年徑流之比為3;紅崖子站為11.35。(3)徑流年內分配差異也很大,以年平均流量為界,則月平均流量大于平均流量的月份為7~10月,可定為汛期,月平均流量小于年平均流量的月份定為非汛期,則年來水量集中于汛期, 非汛期紅崖子站尚出現斷流情況。(4)洪、枯水流量相差懸殊,無穩定的中水期,實測最大流量與最小流量一般相差約83倍,最大流量多發生在汛期內7~9月,最小流量多出現在11月至來年3月。由于區間大量用水,紅崖子站在11月和來年5、6月發生斷流。
三、工程地質
本次治理河段地質勘察按初設要求進行,勘察的主要任務是:
(1)調查區域地質構造情況,進行區域構造穩定性評價;
(2)基本查明堤防工程方案各工程地質段堤基及鄰近區的工程地質條件,并對有關的主要工程地質問題做出工程地質評價;
(3)查明治導線工程地質條件,并提供相關地質參數;
(4)進行天然建筑材料勘察。
勘察在調查、搜集項目區區域地質資料、地震資料等基礎上,主要采用工程地質測繪、剖面測繪,結合野外人工探坑及土工試驗等方法進行工作。
四、工程任務和規模
莊浪河永登段兩岸岸線總長度186.92km,根據設防標準和已核算的設防洪水位,結合河道實際現狀,確定需設堤防的段落有127km ,其中已規劃治理77km,未治理的險工險段仍有50km,本次治理河段為永登縣城關鎮高家灣至紅城鎮風山段,治理河道長12km,共分四段:城關段2.5km(右岸)、大同段5km(右岸)、紅城段2.5km(右岸)、柳樹段2km(左岸)。
五、工程布置原則及標準
5.1工程布置原則
(1)以防洪為主。
(2)穩定河勢,兼顧兩岸,重點治理。
(3)因勢利導,因地制宜,節約投資。
(4)充分利用現有工程和天然節點,盡量少占或不占耕地。
(5)以河相關系為基礎進行治導線布置,保證治理寬度不小于穩定河寬,并充分考慮河床的泄洪能力。
5.2 工程等別及建筑物級別
根據項目建設規模,依據《防洪標準》(GB50201-94)和《堤防工程設計規范》(GB50286-98),防洪標準按20年一遇洪水設防,河堤等永久建筑物級別為4級。根據《中國地震動參數區劃圖》(GB18306-2001)劃分,項目區地震動峰值加速度0.15g,地震動反映譜特征周期0.45,相應的地震基本烈度為Ⅶ度。
5.3堤防工程主要指標
按照河道天然狀態下穩定河段的實測資料分析及河道特征值經驗公式的計算結果,河道治理規劃主要采用以下指標。根據河道縱剖面處于穩定且沖淤基本平衡的特點,治理規劃中對河道縱比降不做大的平衡調整。
六、環境影響評價
6.1 工程環境現狀
工程區屬大陸性干旱氣候,空氣干燥,降水量少,蒸發量大,晝夜溫差較大,日照時間長,光照充足。莊浪河多年平均徑流量1.98億m3,多年平均含砂量13.56kg/ m3,區內水土流失嚴重。險段治理工程涉及城關、紅城、大同、柳樹四個鄉鎮,受益區有6個村28個社,農業人口16200人,農田7200畝,是永登縣農業經濟發達地區。另有蘭新鐵路及312國道通過,縣、鄉道路縱橫交織。
6.2 環境影響
工程實施后將對區內社會經濟及自然環境產生長期的、潛在的有利影響。沿河兩岸建立各種防護林帶,增加林草覆蓋面積,將降低風速,減少風害,增加降水及濕度,減少水土流失,極大地改善了當地的生態環境河小氣候條件。使沿岸村鎮、學校、企業、農田等免受洪災威脅,保證了人民群眾生命財產安全,支持了國家西部地區經濟建設。
6.3 環境保護及管理
合理利用莊浪河水資源及沿岸土地資源,優化農、林、草結構比例,以保證工程區內生態平衡。為防止沙化和水土流失,須嚴禁濫挖草皮、草根,嚴格控制區內林木砍伐量,保持良好的生態體系。建立河道管理部門對河道進行分段管理,嚴禁在河道內亂挖砂石。對易產生泥石流的溝道開展水土保持工作。
6.4 工程區環境影響評價
本工程是國家公益事業,工程實施后將對區內自然、社會環境產生長期的、多方面的正面效應,形成農、林、草共同發展的高效人工生態體系,對凈化空氣,防止洪澇災害和水土流失將起到積極作用,是對區內環境保護的有利貢獻。
七、工程水土保持
7.1 水土流失現狀
工程區地處西北黃土溝壑區,水土流失類型可分為干旱風沙區、丘陵溝壑區、洪積沖積扇區。土壤侵蝕深平均為2.43mm,侵蝕模數為4000t/km2•a左右,侵蝕方式以水力侵蝕為主,風力侵蝕次之。
7.2 水土保持措施
本工程自身具有水土保持功能,水土流失防治主要在施工過程中。水土保持措施如下:
(1)要合理安排工期,避免在易發生暴雨、洪水的季節里進行推砂筑堤施工,防止造成不必要的水土流失。(2)在河道內挖砂筑壩施工中,挖砂深度應控制在河道深泓線以上,并歸順河道、杜絕亂采亂挖,以保持河流長期發展過程中形成的懸移質沖淤平衡,盡量避免因施工造成的水土流失加劇的情況發生。(3)砂壩施工必須及時分層灑水碾壓填筑,避免長期堆放造成的風雨侵蝕。(4)生物措施方面:可在河堤外側布置10m寬護岸林帶,林帶面積180畝,并在堤壩外坡種草護堤。
八、經濟評價
經濟評價的依據主要有:《水利建設項目經濟評價規范》(SL72-94)、《建設項目經濟評價方法與參數》等。經濟分析著重評價該工程實施后恢復發展河灘耕地、保護耕地、減免工商業、交通、通訊損失等直接效益,或次年農田減產損失等間接效益,分析該工程的投入與產出,計算國民經濟評價指標。
本工程是一項防洪減災的治河工程,興建的目的主要是固堤護岸、防災減災,保護兩岸國民經濟生產和建設,是一項以社會效益為主的工程,受益對象涉及到工商業、交通、運輸、學校、村莊、農業及人民群眾生命財產等各方面,所以項目效益應計入直接效益和間接效益,按規范規定,防洪工程屬公益性工程,僅作國民經濟分析,經濟分析計算期取31年。
參考文獻
[1]《堤防工程地質勘察規程》(SL/T188-2005).
[2]《水利水電工程地質勘察規范》(GB50287-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