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6-04 10:48:22
開篇:寫作不僅是一種記錄,更是一種創造,它讓我們能夠捕捉那些稍縱即逝的靈感,將它們永久地定格在紙上。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12篇水稻栽培管理技術,希望這些內容能成為您創作過程中的良師益友,陪伴您不斷探索和進步。
前言
提高水稻的單產,增加其總產量是保證我國糧食安全的基礎,對此,在全省范圍內提高水稻栽培技術十分關鍵,下文就結合實際對此進行分析。
1選用優質高產的品種
所謂優質高產的品種不是市場上價格高的品種,而是必須要立足實際,結合當地的環境進行選擇,同時要分析當地的環境選擇最佳的品種,首先要進行試驗,試驗確認其效果立項后方可進行大面積的推廣。
2秧苗的培育
與其他作物相比,水稻需要提前培育秧苗,因此壯秧是水稻高產的主要對策之一,通過試驗證明,必須要用肥培土,用最新的育秧技術,提高其分蘗率,強化其抗性,目前多采用旱育秧苗,這一技術對費率要求較高,一般都要撒施腐熟的農家肥。
2.1標準
壯秧必須要確保根系發達,沒有黑根出現,同時苗的基部呈粗扁,葉子比較綠,群體整齊一致,個體差異不明顯,沒有病蟲害。
2.2播種
首先要準備好苗床水稻對土壤的要求較高,必須要選擇地勢相對平坦,且背風向陽、土層深厚且肥沃的菜園地作為旱育秧苗床地。提早進行整地,要做到無碎塊,按照一定的比例撒施農家肥,添加一定量的微量元素作為底肥,讓其與土壤充分混合,發揮作用。其次種子的處理當前的種植都需要進行種子的處理,也就是浸種,在浸種前要將種子晾曬兩天左右,然后用3%的多菌靈藥液浸泡一個晚上,然后用清水沖洗,清水干凈后方可浸種,一般需要三天,在浸種的過程中要經常用清水淘洗,三天后對種子進行預熱處理,24小時后就可以看到稻芽,此時需要降低溫度,攤開種子,觀察發芽率,發芽率高的話一天后就可正式播種。再次,開始播種在播種前要觀察近期的天氣,選擇適當的天氣,平均溫度必須達到10℃以上,一般是4-5月份為最佳的播種期。播種必須要均勻,播種后用膜蓋上,保溫保濕,降低損失。最后,苗床的管理完成播種后要經常的觀察,一旦發現雜草必須要立即清理,一般人工就可以完成這一工作,這也是避免傷及幼苗的主要方式。同時要控制好水與肥,在2葉前都必須要保持苗床濕潤,后期就是適當的控水,避免腐爛及病害的出現。同時,機內到兩葉期則要施尿素,一般每畝5公斤左右,這是促進幼苗快速生長的主要措施,后期也要根據需求施肥,保證幼苗生長的營養。種植人員要經常觀察苗床,一旦發現病蟲害,必須立即采取措施,必要的情況下可進行化學除害,以保證稻苗的正常生長。
3插秧
所謂的插秧,也叫移苗,也就是將稻床中的苗移栽到地中。上文已經說過,必須要提前的處理好土地,保證肥量的同時更要保證水分充足,這是保證稻苗正常生長的基礎。栽稻苗宜選用小苗,太大不好扎根,影響產量。可以根據具體的情況合理進行密植,但必須要確保通風性。
4強化田間管理
4.1追肥
在完成移栽10天后,根系已經十分強壯后,就可以開始追肥,此時肥量占總肥量的30%左右,一般是10——15公斤每畝,同時要配合一定的微量元素復合肥,以滿足稻苗生長對微量元素的需求,促進籽粒飽滿。
4.2合理灌水
為了保證水稻的根系穩固,強大其吸收能力,促進水稻生長健壯,水是關鍵,盡量選用增氧通氣、養根活根的方法,進而提高根系的活力。返青期以適當深水灌溉有利返青,孕穗期、始穗期至齊穗期保持淺水灌溉,灌溉條件較好地區其余時期均以保持濕潤為主。進入到分蘗期則要減少水分,進而促進分蘗,分蘗后可適當的曬田,減少無效分蘗,增加透氣性,促進水稻生長。遇到干旱的季節,則要進行灌水處理,避免影響水稻的品質及產量。灌漿成熟期要做到干濕壯籽;黃熟期排水曬田,促進成熟。水稻收割則要排干水分,保證稻田干燥,以免影響米的品質。
5病蟲害的防治
除了上文中提到的問題,還必須要注意病蟲害的防治工作,這是影響水稻產量最主要的因素之一,從目前的種植情況來看,水稻病蟲害較多,稻瘟病、紋枯病、稻曲病等等,還有稻飛虱、蝗蟲、粘蟲等蟲害。針對這些問題,必須要引起相關部門與種植人員的重視,不能一味的去治,關鍵是要做好防的工作。首先就是選用抗病蟲害效果較好的品種,加強管理,及時發現及時治療,同時要根據具體的情況適當的噴灑藥劑以達到消滅病蟲害的目標。
結束語
關鍵詞:廣8優2168水稻;施肥總量;灌水量
我國是個以水稻為主要糧食作物的農業大國,其產量的高低與糧食供給關系緊密,與農業發展密切聯系。所以,提高我國水稻栽培技術水平,保障水稻的高產、穩產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然而,我國現有的水稻栽培技術制約了水稻產量的提高,因此加強優質高產水稻栽培技術的研究勢在必行。水稻要高產,品種選擇是前提,科學的栽培模式是保證。目前,水稻的品種有很多。其中,廣8優2168是廣東省農科院水稻所育成的優質雜交水稻組合,由廣8A與GR2168組配成的感溫型三系雜交稻組合,豐產性突出,米質鑒定為國標和省標優質3級,具有高抗病性,屬兩良種。下面,文章將通過試驗研究,探索廣8優2168水稻水肥綜合調控栽培模式,為指導水稻種植技術應用提供依據。
一、材料與方法
1.試驗概況
試驗地點安排在廣東雷州地區,該地區水稻種植面積有80萬畝,其中洋田種植面積56萬畝,坑田種植面積24萬畝;地處亞熱帶,常年20°-35°的氣候溫度長達11個月,氣候溫和,雨水充沛,熱量豐富,日照時長,一年可以種植生產水稻兩造。試驗品種采用廣東省農業科學院水稻研究所提供的廣8優2168。
2.試驗設計
為了保證試驗效果,突出不同栽培模式下水稻的產量,本試驗設2個處理,分別為水稻栽培傳統模式(CK)、水稻栽培水肥綜合調控模式。水稻栽培傳統模式區大田施肥總量為施純N221.85kg/hm、P2O556.25kg/hm、K2O146.25kg/hm。移栽前1d,施復合肥(15-15-15)375kg/hm,移栽后7d施尿素360kg/hm+氯化鉀150kg/hm,水分灌溉按傳統灌溉方法進行。
水稻栽培水肥綜合調控模式區大田施肥總量與水稻栽培傳統模式區相同,但氮肥底肥用量增加,追肥次數增加1次,即移栽前1d,施復合肥(15-15-15)375kg/hm+尿素120kg/hm,移栽后7d施尿素145.5kg/hm+氯化鉀150kg/hm,再過65d施尿素94.5kg/hm。水分灌溉一般控制在30mm深,最高不超過40mm深,下大雨水位過深時,將水排至下大雨前水平。2個處理的面積均為3.335hm。
3.試驗過程
水稻栽培傳統模式區(CK):2014年5月29日播種,6月14日移栽,移栽前1d施復合肥(15-15-15)375kg/hm,移栽后7d施尿素360kg/hm+氯化鉀150kg/hm+芐?乙可濕性粉劑450g/hm。7月10日用阿維菌素1500mL/hm+速騰1500mL/hm+吡蚜酮150g/hm兌水防治病蟲,8月7日用稻騰450mL/hm+翠米300mL/hm+吡蚜酮150g/hm兌水防治病蟲,9月6日用稻騰450mL/hm+毒死蜱1500mL/hm+烯啶蟲胺150g/hm+拿敵穩150g/hm端防治病蟲,其他栽培管理措施與當地大田相同。
水稻栽培水肥綜合調控模式區:2014年5月29日播種,6月14日移栽,移栽前1d施復合肥(15-15-15)375kg/hm+尿素120kg/hm,移栽后7d施尿素145.5kg/hm+氯化鉀150kg/hm+芐?乙可濕性粉劑450g/hm。8月25日施尿素94.5kg/hm。防治病蟲與水稻栽培傳統模式區相同,水分灌溉深度比傳統栽培模式要淺,其他栽培管理措施與當地大田相同。10月17日用收割機收割。
二、結果與分析
1.影響水稻產量的因素
水稻作為我國的主要糧食作物, 其產量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影響,如圖1所示。
提示:病蟲害管理只是保住水稻的產量,科學合理的肥水管理才能幫助水稻增產增收。
2.灌水量調查
6月8日至9月6日調查兩種栽培模式區水分灌溉情況,具體見表1、2。由調查結果可知,水稻栽培水肥綜合調控模式區灌水量為3852m/hm,比對照水稻栽培傳統模式區灌水量少730.35m/hm,節水15.94%。
3.產量
提高水稻產量是保障我國糧食安全的長期戰略目標,而水稻栽培技術是影響水稻產量的重要因素,從表3可以看出,水稻栽培水肥綜合調控模式區平均產量9773.85kg/hm,比水稻栽培傳統模式區增產670.95kg/hm,增幅7.37%。
三、結語
總之,我國的糧食生產和種植,某種意義上說就是水稻的生產種植問題。如何改進水稻的栽培技術,提高水稻的產量是我國水稻發展的永恒主題。試驗結果表明,對廣8優2168水稻而言,水肥綜合調控模式對水稻產量有一定的影響,為達到高產和資源高效相結合,促進水稻種植持續發展,應推廣水肥綜合調控模式。
參考文獻:
關鍵詞:東北地區;水稻;栽培方式
水稻是東北地區的主要糧食作物,東北平原是我國最大的商品糧基地,非常適合農作物的生長,自然條件很好,機械化和科技水平也比較高,近幾年呈現不斷增長的趨勢,在激烈的國際市場競爭中保證東北稻米的競爭優勢和占有一定的市場份額,同時降低成本、增加農民的收入,是東北地區水稻生產中的主要問題,通過深入研究水稻的栽培技術,可以提高水稻的產量和質量。
1. 東北地區水稻直播栽培技術
水稻直播栽培技術是實現水稻全程機械化的重要途徑,水稻種植機械化的發展模式主要由水稻種植栽培技術決定。為了提高市場競爭力和適應消費者的需求,水稻的栽培方式開始向低成本、優質高效的方向發展,因此水稻免耕直播、拋秧等輕型節本增效栽培技術也受到了越來越大的重視。
1.1 直播栽培技術的發展
直播栽培就是把經過浸種、催芽的稻種直接播種到田地中,并加以適當的田間管理,促進稻種成苗、分蘗,直到水稻成熟為止,直播栽培技術是一種適應機械化,成本低、效益高的先進栽培技術,與移栽技術相比較,直播水稻的根系比較發達、發根早,直播技術的特點是播種淺、發根節全部在表土層中,這個土壤層位的氧氣比較充足,有效養分多,有更多的養分供給根系,因此根系發達旺盛,在生長的初期就能形成強大的根系,生長后期根的活力強,不會出現早衰現象,根系發育的好,可使苗木后期生長健壯。直播的適應性比較強,適合的田地類型比較多,在肥沃的土壤上進行直播栽培的話,對防控病蟲害都有很大的益處,可以達到增產的目的。水稻直播技術省去了育秧、拔秧、插秧的工序步驟,可以大大減輕人力,降低生產的成本,可以提高生產效益和經濟效益,比較適合大規模的水稻種植。水稻直播技術對于水稻的品種、生長期和灌溉條件都有較高的要求,水稻直播技術的用種量大約是移栽所需種量的8-10倍,除了對水稻的品種和灌溉條件有較高的要求,整地質量也是一個被約束的條件,地表的平整高度差要保持在20mm以內,這樣才能對水層實行有效的控制。
1.2 直播栽培技術在東北地區的應用
東北地區的栽培面積呈總體增長的趨勢,黑龍江水稻栽培面積是東北地區最大的,其次是吉林和遼寧,黑龍江屬于寒地稻作區,年氣溫溫度較低,無霜期比較短,但還是能滿足早熟稻品種的生長發育要求,在發展水稻種植機械化時,應該因地制宜的制定自身的發展目標,以增產為種植目標,與環境的可持續發展相結合,建立具有自身特色的水稻種植機械化模式。
1.3 水稻直播栽培的主要技術
東北地處寒溫帶,可以在東北地區的田地上面積較大的區域發展四輪底盤插秧機、移栽機和直播機,如果稻區的規模和種植面積較大,在經濟允許的條件下,可以向水稻直播種植機械化的方向發展。具體的直播栽培技術主要有:整地過程要精細,畦面保證平整無雜草,排灌水順暢、不會有積水存在;合理的安排播種時期,太早播種,容易造成爛種、死苗的現象,太晚播種,又會縮短水稻的營養生長時間,延遲收貨,影響水稻的產量;播種要選用高產抗病優質的品種,并做好種子的消毒和催芽工作,這樣能夠降低病蟲害的發生幾率,提高水稻的產量,增加經濟效益;播種要均勻疏松,播種后要埋芽處理,做好防鳥、防鼠害工作,用直播精密播種機可以實現水稻種子在田間以精確的株距和行距分布,為水稻的生長創造一個良好的生長環境;水稻直接播種在大田中,需要施加足夠的基肥以供幼苗的生長,在水稻出現1葉1針時就要施斷奶肥,4-5葉時重施壯苗促蘗肥,保證水稻生長有充足的養料;合理的使用除草劑,可以有效的控制雜草的生長;要根據天氣狀況合理的排灌,遇到寒潮天氣,要注意排水保苗,遇到干寒的天氣要灌水護苗,水稻可以忍受一定程度的缺氧,但是雜草幼苗卻不能,可以在水稻幼苗長出3-4片葉時及時的灌水,促使雜草因缺氧而死亡,還是及時的排水曬田,控制無效的分蘗。
2. 東北地區寒地水稻栽培技術
寒地水稻栽培技術有利于水稻的高產和穩產,能夠提高水稻在稻區中的抗逆性,是一種先進的栽培技術體系,它具有廣闊的發展空間。
2.1 寒地水稻栽培技術
用大棚育苗是培育壯秧苗的基礎工作,這樣做可以實現早育苗、搶積溫,提早了育苗的時間,大棚的環境屬于溫差變化比較小的,有利于實行三膜覆蓋,早春保溫防止水稻的凍害,便于對水稻幼苗實行集中管理;作物生長需要適宜的空間,選擇合理的種植密度,可以為作物創造一個良好的生活條件;采用節水灌溉的方式,水稻生長期的水層管理應以保溫、增溫、壯根為目標,低溫天氣要在夜間灌水增溫,晴天夜間淺水增溫,保持全田區的濕潤狀態,保證水稻的粒重和品質。
2.2 合理施肥
施用磷肥能夠促進水稻根系的發達,對水稻的分蘗有明顯的作用,施用的方法是根據水稻對磷肥的吸收規律和增產作用,磷肥作為一次性的底肥,可以全部在翻前和耙前施入為宜;鉀肥對于水稻植株的抗逆性具有增強作用,對于粒數、結實率和千粒重都有提高作用,根據種植水稻地塊的不同,一般一畝地施鉀肥2.5kg左右。
2.3 節水灌溉
水稻插秧到有效分蘗區內,田間的水分管理目標是促使秧苗早生快發,確保有效的分蘗數,灌溉的時候要注意淺濕灌溉,幼穗分化期是水稻需要水分最多的時期,水分供應不足就會影響到碳水化合物的合成與輸送過程,稻穗變小,空癟粒也會增多,保證這時期的需水量是十分必要的,但并不等于要進行水層的深水灌溉,可以進行淺濕交替灌溉的方式;水稻出穗到成熟期這一段時間內,水稻的生長發育受灌溉條件的影響比較大,需要由土壤向根系提供氧氣,如果土壤的通透性不好,就會導致根系呼吸困難,生活力下降,所以要降低灌溉量,降低地下水位,增強土壤的通透性,也同樣需要淺濕交替的灌溉方式。
3.結語
東北地區土地肥沃,地形遼闊平坦,有利于機械化的生產,水源豐富,有利于水稻的發展,但是由于東北地區溫度較低,受北方寒流的影響,不利于水稻生育期間的生長,又缺少良好的栽培管理技術,導致水稻的產量較低,影響了東北地區水稻的發展和推廣工作,通過對東北地區水稻栽培方式和技術的探討,可以為東北地區水稻的增產和質量提高提供技術支持。我國水稻的栽培方式,還應該多向發達國家借鑒先進的經驗,再結合我國的國情和各地的經濟、氣候狀況,因地制宜地制定發展戰略,才能獲得水稻的穩產高產。
參考文獻:
[1] 杜娟,劉國華.水稻栽培方式研究進展[J].作物研究,2007(05).
[2] 姜忠君.東北寒地水稻栽培技術[J].農民致富之友,2012(04).
1我國水稻栽培現狀及問題
對于水稻的品種不斷改進,現在的水稻開始大范圍的種植矮桿水稻、雜交水稻,育秧技術也可以進行采用旱育秧,品種技術的改進提高了秧苗的生長質量。此外,從栽培方面來看,插秧的密度在不斷變小,無論早稻、中稻還是晚稻都有這樣的趨勢,秧苗數量不足,勢必會影響到水稻的整體產量。水稻施肥從過去單純使用有機肥料到現在有機肥料與無機肥料配合使用,肥料中包含了以前水稻栽培中缺少的氮元素和磷元素等。水稻生產中對烤田工作不在意,這對水稻的穗料稀少產生了影響。再次,隨著農業機械化的推廣,稻農也不再對水稻進行中耕,而是采取了更為方便的除草劑,用機械代替了人工勞動。
2我國水稻栽培技術面臨的問題
對于水稻高產研究方面,我們需要清晰地認識到實驗田、小面積田的高產量不等于我國水稻單位平均種植面積的高產量。此外,水稻的產量并非唯一指標,還需要注重水稻的質量,如何能增量又保質這是新時期水稻增產研究的主要內容。本文首先分析我國在水稻栽培技術方面還存在哪些問題。
2.1水稻品種選擇不當
稻農大多數學歷不高,知識水平有限,其對水稻種植技術的認知主要是依靠自己過去的種植經驗。水稻的選種方法自己不清楚,也不知如何選擇。在一些地區出現大家選擇同一水稻品種,同一田地選擇同一水稻品種的情況,而這容易引發大范圍的水稻病蟲害問題。水稻栽培應該根據當地的土壤、海拔、氣候等地理條件選拔合適的水稻品種及搭配組合,水稻的生產狀況與其地理環境、水稻生長周期、自身品種特性等因素有很大的關系,而水稻栽培過程中沒有根據各種因素選擇合適的水稻品種及合理搭配抗病、抗旱、高產、優質等不同的水稻品種。
2.2水稻育秧技術不當
秧苗培育不合格,會影響到水稻的品質。秧齡如果時間過長,插秧太深,秧苗之間的間隙不合理等都是水稻育秧工作中常見的問題。水稻育秧技術看起來很簡單,但是在實際的勞動生產中,很多稻農更看重水稻插秧后的管理,而對前期的育種、育秧環節不夠重視。2.3水稻播種時間不當一些地區選擇的水稻播種時間比較早,如此會延長水稻的秧齡,推遲晚稻的播種時間,如果遇到寒流早到的氣候,會影響到兩季的水稻的產量。水稻的播種時間并非都是固定的,其需要考慮到前后兩季的連接性。如果前季播種時間安排不當也會影響到后季的水稻。
3水稻栽培全過程技術分析和改善對策
3.1選擇品種分析
選擇水稻品種主要應該根據其生育成長期及水稻栽培的地理環境。水稻的品種一般有高產類、優質類及抗病類,建議在海拔350米以下的地區搭配使用中熟和晚熟兩個品種。在550米海拔以上的地區搭配使用早熟與中熟兩個品種或者早熟與早熟兩個品種。在400米海拔上下的地區可搭配使用中熟的兩個品種。即使同一地塊,也應該采用不同的品種進行搭配使用,嚴格防止使用單一品種造成的病蟲害問題的發生。選擇合適的品種是保證水稻質量優、產量高的主要手段,首先應該選擇市場上銷量好的品種,并根據當地的氣候特點、水利設施、土壤肥力,選擇適合自己的水稻品種。
3.2播種時間分析
播種的時間早稻、晚稻各不相同。早稻的播種時間應該考慮全年的種植,銜接好前后兩季的播種過渡。不同的育苗方式對播種溫度的要求也不一樣。濕育苗一般比旱育苗選擇的溫度高2度。晚稻播種時間的主要參考依據是安全齊穗,經過合理的推算得出晚稻的生長周期,從而確定其播種時間。
3.3培育秧苗分析
壯苗的培育過程很復雜,壯苗的生長環境適宜的條件有:肥沃的土壤、土質疏松且透氣、灌溉排水設施使用方便、肥料豐富、土壤富含各種營養成分等。壯秧雖然沒有固定的標準,但是一般來說,根又白又旺,根基粗扁,均勻整齊的秧苗就是一顆好苗。整個育秧過程可以分為發芽測驗,晾曬種子,選擇種子,浸泡種子,種子消毒,最后是催芽及育秧。
3.4水稻用肥分析
尤其是雜交的高產水稻,它們的根系非常發達,有很強的汲取養分的能力,可以在適當的時間多施加一些氮肥、磷肥、以及鉀肥等。在肥料的施用上應該主要選擇施用有機肥料,配合使用無機肥料,另外補充氮肥、磷肥、及鉀肥。耙田應該將所有的雜草清除干凈,選擇各式各樣的底肥,施用農家肥的用量可以參考每平方2.2公斤上下,農家肥中要富含磷元素、鈣元素等,攪拌均勻后置于土地表面后再耙田,淺水灌溉即可等待插栽。水稻施肥應該先對肥料進行分類,對鉀肥、磷肥、氮肥、分桑肥、穗料肥等均勻使用,保證土壤中含有各種營養元素,追肥一定要在施用基肥后進行,可以使用無機肥,且保證四次左右的追肥次數。
3.5水稻灌溉分析
灌溉應該注意灌溉的時間和次數,保持水稻所需求的用水,灌溉應該間歇式灌溉,不可一次性灌溉過多水,根據水稻的生長階段選擇合適量的水。傳統的水稻的灌溉方式一次性灌水太多而且不注意烤田,這種做法并不可取,應該采取濕潤式澆水。如果水稻田水源充沛,可以選擇多次澆灌、淺水澆灌,且注意烤田。現在提倡的節水灌溉不僅為農戶節約了種植成本,也是一種比較合適的灌溉方式。
4結束語
關鍵詞:水稻;大米;栽培;技術要點
中圖分類號: S511 文獻標識碼: A DOI編號: 10.14025/ki.jlny.2017.11.010
我國是典型的農業大國,水稻種植面積廣,產量高,質量優,對于水稻的栽培歷史相當的悠久,水稻作為四大糧食作物之一,其在我國農業發展以及農業經濟發展當中的地位不言而喻。尤其是我國人口眾多,對于糧食的需求量巨大,那么如何通過水稻栽培技術提高水稻產量和質量,是相關部門研究的重要課題之一。水稻在我國的栽培面積廣,在很多地區都有種植,但從地理條件和氣候條件上講,北方更適宜水稻栽培,更利于水稻生長發育,有利于水稻的高產豐收。吉林省位于東北中部,適宜開展水稻栽培,所以吉林省水稻栽培要想獲得優質高產,還需結合自然環境和土壤特征。
1吉林省水稻N植優勢
吉林省種植水稻具有一定的優勢,有利于水稻奪高產,創豐收,為了保證水稻產量和質量,吉林省一直致力于水稻種植技術的普及和宣傳,積極開展農田水利建設,為水稻生產提供便利條件。吉林省四季分明,雨熱同季,春季短,氣溫往往回升的比較快,有利于水稻育秧。夏季日照時間比較長,雨水充沛,可以滿足水稻生長發育所需。秋季日照時間也完全可以滿足水稻的生長發育,再加上晝夜溫差大,有利于水稻積累更多的營養物質。冬季時間長,減少了農藥等的使用頻率,給土地以休養生息的時間。同時吉林省土壤肥沃,水質優良,空氣濕度和氣候條件都有利于開展水稻生產,這些都是吉林省水稻明顯比其他省份產量高,質量佳的主要原因。
2水稻品種選擇
不同的水稻品種、不同的地區要選擇不同的栽培方法。水稻品種選擇要充分考慮品種的特性,保證水稻品種適合想要栽培的地塊。所以農作物品種選擇務必要因地制宜,就是要選擇適合當地自然條件的水稻品種。同時該品種必須具備良好的抗逆性,對于病蟲害以及其他自然災害表現出極強的抗逆性,具備旺盛的生命力,這類品種才有利于保高產、奪豐收。同時推薦選擇抗倒伏能力強,分蘗力好,口碑好的水稻品種為主。
對于想引進新品種的農戶可以開展小范圍的試驗種植,理論結合實際,確定該品種適合該地塊,方可大面積推廣栽培。嚴禁盲目引進新品種。
在將所有因素考慮全面后,選擇出最適合該地區的水稻品種,其品種應當具有適應性強、抗病蟲害能力強、潛力大等特點。在將選擇好的水稻品種種植之前,應先進行小范圍的試驗種植,然后結合理論知識,加深對該水稻品種的研究,當試驗種植成功后,對其進行推廣。
在進行水稻品種的選擇和試驗中,要充分考慮適應性強、抗病性強、分蘗率高等因素,且生產出的大米要具有光澤性、完整性、使用性好等特點。另外,需要結合該地區實際種植環境以及水稻收獲的時間,確定該地區水稻適宜的播種期。
3種子處理與育秧
曬種前先剔除病種、殘種和雜質。曬種選擇平坦地塊,晴朗無風天氣將種子平鋪于地面,曬種3天左右即可,曬種期間要經常翻動種子,以免高溫損傷種子組織,影響種子的發芽率和發芽勢。然后進行浸種工作,選擇合適的藥劑和劑量浸種消毒,讓農藥附著在種子的表面,提高病蟲害防治水平,提高種子抗逆性。
育秧時,要培肥苗床,當秧苗移栽后,要保證秧田的肥沃性。進行育秧營養土的配置,如床土,即將旱田土與酵素有機肥按一定比例攪拌均勻。
4科學開展田間管理
為了保證稻田能夠生產出更加優良的水稻,要注重對稻田的管理。首先要針對稻田建立科學的輪耕制度,使稻田耕層深度符合水稻最佳生長需求。在進行整地時,最好是稻田的高矮差不多,保證在進行水稻灌溉和排水時,所有的水稻都能夠吸收到充足的水分,也能夠及時將排水處理干凈。可以采用機械填平的方式,將稻田不規則的地方歸置整齊。在進行插秧時,要依據插秧規格和標準進行。另外,如果稻田表面不平整、沉降程度不好、水層深度不佳、秧苗質量差等都不能進行插秧。最后要進行補苗、除草和病蟲害防治工作,補苗的主要作用是避免出現土壤荒廢的現象,即在進行稻田排查時,及時針對缺苗問題進行補苗。隨后要將稻田內的雜草及時清除,雜草對水稻的生長危害較大,一般采用噴霧式打藥,以減少藥物的殘留率。
5結語
為了穩定吉林省水稻產量,保證吉林省水稻質量,積極普及水稻栽培技術十分必要。希望水稻栽培技術可以為更多人所用,為更多的水稻種植戶提供參考,以推動吉林省水稻產量和質量穩步提高。
參考文獻
[1]李云香,王永麗,王怡臣.優質水稻栽培技術[J]. 現代農業,2010,(10) .
[2]劉治權,段立志,劉蘭蘭,張云華.有機水稻栽培技術[J]. 農業與技術, 2005,(01) .
關鍵詞:鹽堿地;水稻直播;高產栽培模式
中圖分類號:S511 文獻標識碼:A DOI:10.11974/nyyjs.20161233059
鹽堿地除了內含有大量鹽分,會影響到作物的正常生長,而在鹽堿地進行水稻栽培也具有極大的難度。隨著水稻栽培技術的創新和鹽堿地改良工作的逐步推進,經過大量的栽培實踐和探索組建摸索出一套適用于鹽堿地水稻栽培的技術[1]。鹽堿地水稻直播高產栽培技術是一種高效的水稻栽培技術和傳統的人力栽培模式相比具有極大的優勢,能夠減少農忙時間,提升工作效率,同時也能保障水稻的高產穩產,確保水稻栽培效益的提升。
1 材料與方法
選取2015年3月―2016年3月本市某地的8塊鹽堿地水稻試驗田,并隨即將其均分成2組,分別為研究組合對照組,每組4塊鹽堿地水稻試驗田,且每塊試驗田面積相同,外部條件如光照、溫度、濕度、土壤、氣候等都相同。對照組的4塊鹽堿地水稻試驗田采用傳統的人力栽培模式,而研究組的4塊鹽堿地水稻試驗田采用水稻直播高產栽培模式。記錄對照組以及研究組栽培所需的工作時間,并對兩組的工作效率進行比較,在水稻收獲時,對比2組的水稻產量從而得出結論。
2 結果
經過對研究組和對照組的觀察、分析以及準確記錄得到結果:研究組鹽堿地水稻試驗田的工作效率是對照組的1.4倍,研究組產量是對照組的1.55倍。
3 討論
3.1 鹽堿地水稻直播高產栽培模式的優點
鹽堿地水稻直播栽培模式在實際應用中具有極大的優勢,主要體現在以下3個方面:能夠有效壓縮前期準備時間,最大程度上減少農忙時間,提高栽培工作效率以及栽培功效。}堿地,水稻直播的栽培模式和傳統的人工插秧以及機器插秧方式相比,能夠省去秧池管理階段,比人工插秧節省40d左右,比機器插秧節省大約30d。水稻直播的功效與其他2種方式相比是有明顯的優勢的,平均播種面積以及所需人力和時間普遍較低;能夠增強對基本苗的控制,確保栽培的有效性。鹽堿地含有大量的鹽堿物質,使得水稻秧苗成活率大大降低,采用水稻直播的栽培模式能夠提升播種量,并以此為基礎獲得更為合適的基本苗,為水稻高產奠定堅實的根基;鹽堿地水稻直播高產栽培模式,能夠確保水稻的高產穩產,尤其是對于大面積成規模的水稻種植而言,產量十分穩定,同時在優化管理之后能夠全面提升產量[2]。
3.2 鹽堿地水稻直播高產栽培模式技術要點
為了有效改善鹽堿地的土壤狀況,為水稻直播打下基礎,用淡水泡田,通過洗鹽堿的方式減少土地鹽堿含量,為栽培效果的提升以及產量的穩定奠定堅實的基礎;保證基本苗充足,用苗壓鹽堿;在使用復合肥料以及有機肥的過程中,要采用多次少量的方法,避免增加土地鹽堿性。鹽堿地水稻直播高產栽培模式的技術要點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3.2.1 溝渠配套
在鹽堿地試驗田的周圍必須具備排水渠,排渠的深度需要控制在1~1.5m之間,確保排水通暢;要將排水和進水分開,避免灌溉時出現回頭水情況,同時也要控制好條田寬度,一般在30~45m之間最為合適,這樣能夠提升土地利用率,也有助于排水和管理。
3.2.2 品種選擇
鹽堿地水稻直播高產栽培模式的有序開展必須對水稻品種進行合理選擇,并根據鹽堿地的特征、水稻生長特點以及地區氣候環境特征但實際需求進行品種的選擇和確定。采用直播的方式進行水稻播種會形成水稻根系分布淺、群體大以及容易倒伏的情況,因此在品種選擇中應該考慮到水稻品種的生產狀況以及耐寒水平,選擇的品種需要在前期具有極強的耐寒性、抗病能力且植株矮、分蘗力適中、抗倒伏較強的品種,確保直播水稻的高產穩產。考慮到鹽堿地的直播水稻栽培還需要考慮到品種的耐鹽堿性和抵抗不良氣候條件的性能,同時也要合理安排品種茬口,保證早播早收和晚播安全成熟。早茶播種可以選擇淮稻5號,因為該品種抗條紋葉枯病較好,同時也能夠適應鹽堿地環境抵抗不良氣候條件。在6月5號前后為了提高品種的抗病蟲害能力可以播種武育粳3號,有效避開病蟲害。最后播種可以選擇準稻5號,保證晚播階段水稻能夠安全穩定的成熟。
3.2.3 整地播種
水稻直播高產栽培模式對田地的要求較高,同時也是確保水稻直播效果的重要環節,整地的要求是:秸稈還田,取得的效果是比較突出的,鹽堿地水稻田地要保證精耕細作,這樣在直播水稻的過程中才能夠避免產生壅泥,確保田地的平整。田地平整度會直接關系到施肥、化除、水管等多個方面,需要注意的是,對于鹽堿較重的田地,需要進行深耕,有效增加土壤庫容,降低鹽分上升速度。在整地的過程中必須嚴格根據整地作業程序開展耕田工作,并在該項工作結束之后及時上水泡田而且時間不能低于2d,有效排掉頭潮水。在條件允許的情況下,可以先用重耙耙一遍,以便減小土塊體積,確保田地平整性,同時也能夠降低用水量,更為快速的泡出鹽堿。對于鹽堿程度較高的田地,可以根據土地的實際情況,適當增加淡水泡田時間和洗田次數。在完成以上工作之后,可以對土地進行施肥,在施肥完成后等待泥漿沉實之后拍出田地的水分,并將田地晾曬1~2d后開始播種,另有下采用水稻直播方式開展工作。在播種之前需要對種子進行處理,選擇發芽率高的優質種子,并將其晾曬幾天,對種子進行干燥處理;從晾曬后的種子中選擇優質飽滿的種子,并將其放在食鹽清水中漂洗,清除雜質;對選好的種子進行浸泡和消毒留待播種使用。
3.3 鹽堿地水稻直播雜草防除關鍵技術
鹽堿地水稻直播高產栽培模式在水稻種植過程中發揮著重要作用,同時也具備極大的優勢,但是水稻直播方式的一個缺點在于會產生大量雜草,如果不能夠采用有效的雜草防除技術,則會直接影響到水稻產量。因此,為了更好地推進鹽堿地水稻直播高產栽培模式,提高其應用效果就必須重視水稻直播的雜草防除技術,有效應對直播水稻過程中產生的雜草問題,將農業措施以及化學防除手段結合起來,確保水稻的產量以及質量。鹽堿地水稻直播雜草防除關鍵技術主要有以下3個方面:在化學防除雜草過程中,要對雜草進行一次針對性的封殺,并根據雜草風沙要求,選擇土壤封閉好和雜草種草譜寬的位置進行針對性化學雜草防除,清理干凈大部分雜草,確保后期雜草清除工作的效率和成果;在經過第1次針對性的雜草封殺后,可以選擇土壤封閉作用強和莖葉處理效果好的除草劑對剩余雜草進行2次清除;在最后的防除工作階段需要清除耐藥性強和較為頑固的雜草,這時就需要在除草劑選擇上進行科學選擇,并通過一系列農業措施進行補救清除。除此以外,鹽堿地水稻直播高產栽培當中的水漿管理是預防雜草的重要工作,在日常田地管理中應該予以重視[3]。
綜上所述,鹽堿地水稻直播高產栽培模式在水稻栽培中具有極高的應用價值,在提升工作效率的同時,能夠促進水稻高產穩產,提高整體收益。在應用水稻直播栽培模式的過程中要重視雜草清除工作,確保水稻生產效率和質量。
參考文獻
[1]楊翠玲.鹽堿地水稻管理技術[J].現代農村科技,2014,5(4):8-9.
水稻是我國主要的糧食型作物,最近幾年,隨著國家農業結構不斷得到調整,水稻的種植面積和規模在不斷的擴大,其產量和品質也不斷的得到提升。但是在水稻栽培過程中,由于種植的不科學和不合理導致了一些地方的水稻產量和品質受到了嚴重的影響。本文主要就疏導栽培技術和育苗技術進行了必要的分析,希望通過本次研究對更好促進水稻栽培種植有一定的幫助。
1 水稻育苗技術分析
1.1 曬種
在浸種前,選擇晴暖天氣將種子翻曬1天,可以增強種皮的透性,使種子內部有足夠的氧氣,促進種子內部酶的活性,消除種子間含水量的差異,浸種后吸水均勻,提高發芽率并使出苗整齊。另外,曬種還能起到一定的殺菌作用。
1.2 浸種消毒
用浸種靈、強氯精等浸種,可以防治通過種子傳染的惡苗病、白葉枯病、干尖線蟲病等。浸種時間最好5天左右,浸種時間過短或過長對發芽都有不利影響。
1.3 做床
苗床最好選在水源和交通方便的旱田上,如在水田地里育苗,不易在低洼易澇田塊上做床,床面盡量高一點。床土要選肥沃、無病菌、無草籽、偏酸性、通透性能好的土壤,如山地腐熟土、草炭土、蔥地土、壩邊土等,做床時,要干整地干做床,使床土平整細碎,土質疏松。做好床后澆透水,不用抹平,以免破壞床土的理化性狀。
1.4 播種
稀播是育壯苗的一個關鍵措施,播種密度一般4~5g/m2,如怕苗不夠,可增加苗床面積,但不要增大播種密度。播種時間,中稻晚熟種在4月15~4月25日播種,中晚熟種在4月25~5月初播種。
1.5 通風煉苗
苗長的好壞、徒不徒長,通風是一個關鍵環節。一葉一心前要求溫度在30~35℃,一般不用通風。如遇特別高溫天氣時,可從棚兩頭通風降溫,溫度降到30℃以下時,馬上封口。一葉一心至二葉一心時,要求溫度在25℃~30℃,好天一般都需要通風降溫。二葉一心至三葉一心時,要求溫度在23℃左右,當氣溫穩定在13℃以上時,可選擇晴天上午把膜完全揭掉。
1.6 苗期病害的防治
水稻苗期主要有爛種、爛芽、立枯等病害。發病原因除種子質量、床土肥力、通透性、病菌、種子和土壤消毒不徹底,以及苗長的瘦弱或徒長等外,主要是因長期低溫和水份過大造成的。一般健壯的秧苗不會發病,因侵染秧苗的病菌多數都是弱侵染性的。因此,水稻苗期病害的防治應把培育壯苗和藥劑防治結合在一起。按上面育苗技術做好了,一般不會發病。如播種后遇低溫、多雨漫水時,應及時挖溝排水降濕增溫。盡量減少發病機會。在秧苗發病時可施用壯苗寶、敵克松等藥劑進行防治。
2 水稻大田栽培技術
2.1 培育壯苗
播種后曬秧板1~2天后直到出苗后才回水。始終前期濕育和中后期水育的方式。秧苗生長到二葉一心之后施入斷秧肥。一般施入完全腐熟的人畜肥并混入少量的磷肥。或者每畝施入尿素3~4公斤。生長到四葉一心之后施入分蘗肥,每畝施入勢是尿素4~5公斤并混入氯化鉀3~4公斤。適時追肥,在播后7~8天灌水,每畝秧田施復合肥5公斤。拋秧前兩天排水,促使畦面干爽,易于起秧和拋秧。秧苗1葉1心期每畝本田秧用l5%多效唑1克兌水1公斤噴施,促進秧苗矮化,增加分蘗,做好秧田病蟲草害防控。
2.2 合理密植
對于中等地力的稻田,一般每畝插播1.5~1.8萬穴,插播的規格為(27~21.7)×16.7cm,晚插播的水稻每畝插播1.8~2.0萬穴。插播的規格為(21.7~20.0)×16.7cm。對于地力條件比較好的稻田應該適當減小插播的密度。
2.3 科學管理
首先,前期以泥皮水拋秧或淺水插秧,薄水促分蘗,移植后如遇陰雨天氣,可排水以露田為主,以增加土壤氧氣,促新根和分蘗;其次,中期當苗數達到夠苗的80%時,開始采取多露輕曬的方式露曬田,以促進根系深扎,防止倒伏,控制無效分蘗的產生,使畝苗峰控制在35萬左右,成穗率達60%以上。幼穗分化初期回淺水,施肥后保持濕潤;最后,后期拔節孕穗期保持10~15天淺水層,其它時間采用間歇濕潤灌溉;抽穗揚花期保持淺水層;灌漿結實期干濕交替,防止斷水過早。
2.4 病蟲害防治
在水稻種植過程中,通過多種病蟲害的防治措施,提高對病蟲害的防治能力。例如,選用抗病的品種,播種前對種植進行有效的處理、科學的施肥管理,保證水稻健康的生長。在病蟲害防治過程中應該科學的使用化學農藥,根據預測和預報,以主要病蟲害為防治對象,降低化學藥劑的使用量。注意做好紋枯病、銹病、稻飛虱等主要病蟲害的防治。
結語
最近幾年,隨著我國很多地區水稻種植技術不斷得到提高,在水稻種植和生產環節中,水稻栽培技術和育苗技術已經成為嚴重制約水稻獲得高產穩產的重要制約因素。但是,在具體的生產和實踐過程中,水稻栽培和育苗還存在一定的技術性方面的不足,在種植過程中對稻田的保護性差,導致了水稻的產量和品質下降,甚至對秧苗造成了破壞,使得水稻的下降,基于此研究水稻栽培技術和育苗技術就成為當務之急。
參考文獻
[1]周匯,徐云,施曉群,林莉. 云南水稻栽培專家系統研究與開發[J].農業系統科學與綜合研究. 2010(01)
[2]梁志業,徐虹. 吉林省水稻栽培現狀及需要注意的幾個問題[J].吉林農業科學. 2010(02)
[3]戴清明,謝年保,李建民,鄧龍飛. 湖區水稻栽培科學的創新與發展[J]. 作物研究. 2012(02)
[4]陶漢之,黃文江,張玉屏,胡焱,黃義德,方一平,蔡永萍. 水稻對旱作環境的響應和適應性研究[J]. 干旱地區農業研究. 2012(02)
關鍵詞 有機稻;高效;栽培技術;安徽金寨;鐵沖鄉
中圖分類號 S511 文獻標識碼 B 文章編號 1007-5739(2011)12-0105-01
近年來,在有關部門的大力支持和具體指導下,鐵沖鄉高畈村上棚組進行了有機稻生產。當地農民充分利用水土、地理等優勢,發展有機稻種植,達到發展經濟、增加農民收入的目的。目前,有機稻栽培管理技術較低,覆蓋面小,規模不大,2010年率先在金寨縣鐵沖鄉高畈村種植示范片有機稻6.7 hm2,鐵沖鄉農業進入了一個新的發展階段。
1 示范區概況
現階段,人們要求膳食安全健康。有機稻是指被選定種植的水稻品種,在種植過程中,不能使用化學肥料、農藥、植物生長調節劑,且種植區域無任何化工污染。從栽種的6.7 hm2有機稻示范片來看,生長表現較好。根據實際情況來看,在田塊沒有被污染的情況下,嚴格禁用化肥、農藥、植物生長調節劑等物質,掌握一定的種植技術,在高山、平壩、丘陵均栽種有機稻,有機稻種植適應性很廣。在高畈村種植的6.7 hm2有機稻,從播種到收獲,基本的種植過程和管理措施與常規稻差別不大,其與常規稻的不同體現在“有機”上。鐵沖鄉種植的有機稻示范片,就是圍繞鄉黨委政府年初的工作目標,以點帶面,調整產業結構,發展農村經濟、增加農民收入,改善人們的生活,也是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的具體體現。根據鐵沖鄉的海拔高度及其地理環境,經縣農委專家和技術員人員的反復推敲,2010年鐵沖鄉選用豐優香占作為6.67 hm2有機稻示范片的品種。該品種全生育期158 d,播種至齊穗124 d,屬晚熟雜交水稻,株型適中,結實率73.4%,千粒重27.4 g,分蘗力中等,有效穗數268.5萬穗/hm2,米質優,抗病強。
2 栽培技術
2.1 選用良種
有機稻米質的好壞關鍵在于選種。種植有機稻要因地制宜,根據不同的地區進行選種,選抗病性強、米質優、適應性廣的品種。
2.2 種植地選擇
為了確保田塊符合有機稻生產基本條件,必須選擇具有良好生態環境,排灌方便、土層較厚、有機質含量高、空氣清新、水質純凈的田塊進行生產。同時有機稻生產地塊與非有機稻生產田之間要有明確的過渡地帶,或自然隔離區等相應防護措施,以防止受到臨近地塊帶來的禁用物質的污染。
2.3 培育壯秧
4月上旬,采用大田雙膜保溫育秧,防止山區溫度過低、造成霜凍而死苗。秧田要提前10 d左右施用農家肥15 t/hm2。秧床以16.5 cm開廂為宜,廂面干而不發白,不留殘水,避免水漬不透氣而爛秧,在下種前10 d拌細營養土,以裝入秧盤2/3為宜,放入秧田廂面上,全部裝入后,放入秧田中,再蓋2層膜進行保溫保濕,防止鼠害。育秧需選擇無風雨的晴天為宜,并在當天完成。專人專管,秧田廂溝要保持濕潤,要在夜間灌少量水,白天排水,保持溫差變化不大,特別注意廂面不要積水。農服中心的技術員隔天觀察1次,并作好記錄,發現異常情況及時報告,以便好采取補救措施[1-2]。
2.4 適時早栽,適當稀植
肥田插植密度18.0萬~19.5萬穴/hm2,中等肥田插植19.5萬~21.0萬穴/hm2,廋田插植21.0萬~22.5萬穴/hm2。
2.5 施肥(禁用化學肥料)
增施圈舍等有機肥15 t/hm2,油菜田秸稈還田或用餅肥1 500 kg/hm2,一般不施穗肥。施用農家肥,要求沒有飼料添加劑污染的豬、牛糞,采取隔年施用培肥稻田為主的方法。即在頭年水稻收后犁稻田前或冬季空余時間施農家肥30~45 t/hm2,進行稻田隔年培肥。在有機稻種植基地種植綠肥,進行秸稈還田,增加有機肥來源。有機質肥料要早施作底肥,避免后期過量施用,造成稻株倒伏,降低稻米品質。
2.6 早曬田,早補水
適時曬田,控制無效分蘗,嚴禁后期過早斷水,有利于提高結實率[3-4]。勿用化學除草劑除草,在早中期可結合適當放養鴨子,有利于松動土壤結構,清除雜草,增加肥力。
2.7 病蟲害防治
有機稻的病蟲害嚴禁農藥防治的主要防治措施:一是選用抗病蟲品種。二是對發現的害蟲也可用桉樹葉、花椒、土焉混合熬制成農藥,加水稀釋成50%濃度噴施,效果較好。三是在水稻生長過程中,施足農家肥,增強植株的抗病蟲害能力,避免水稻過度缺肥而感病。四是避免用病原污水灌溉,有機稻的栽培植株要加強通風,避開高溫多濕。五是在大田間安裝滅蚊燈,放殺蟲藥。六是用春雷霉素1 500 mL/hm2防治稻瘟病。
2.8 收獲
適時采收,及時攤曬,避免混雜或發生霉變。
3 參考文獻
[1] 丁剛,問蕓,強建萍.雜交水稻中秈豐優香占有機高產栽培技術[J].現代農業科技,2010(20):91.
[2] 李經賢.有機水稻栽培技術,現代農業科技[J].2010(14):58,61.
關鍵詞 秈型雜交水稻;栽培行向;光合效率;抗病性;產量
中圖分類號 S511.2+1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5739(2013)24-0041-03
Preliminary Report on the Effect of Eight Cultivation Orientations on Indica Hybrid Rice
PAN Dian-jin 1 GAO Sheng-liang 1 LUO Chuan-gui 2 LIU Feng-guo 3 ZHAN Hong-ju 4 YUAN Jian-guo 2
YANG Ling-dan 2 PAN Qin 5 WANG Jun-hua 6 LONG Yong-hong 1 HUANG Chun-xiang 7 GONG Yuan-chun 7
YUAN San-yang 5
(1 Jingmen Agricultural Technology Promotion Center of Hubei Province,Jingmen Hubei 448000; 2 Dongbao District Agricultural Technology Promotion Center in Jingmen City; 3 Jingmen Agricultural Bureau; 4 Jingchu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5 Shayang Agricultural Technology Promotion Center; 6 Jingmen Seed Administration; 7 Dongbao District Agricultural Technology Service Center of Ziling Town in Jingmen City)
Abstract The high photosynthetic efficiency cultivation of indica hybrid rice was obtained through changing the direction of cultivation and optimizing the linewidth. Based on the wind types in meteorology,set 22.5° interval for four main directions and eight cultivation orientations,combined with wide and narrow lines to deal with the cultivation of indica hybrid rice. The test results indicated that the optimized condition was“two cis and one combination”,Which meant the cultivation orientation was in the same direction as the noon sun and grew in the direction of the south westerly or north-south wind during the whole growth period,and the planting was a combination of wide and narrow lines(50-30 cm). This technique could increase the light efficiency and therefore increased the yield and disease-resistant performance.
Key words indica hybrid rice;cultivation orientations;photosynthetic efficiency;disease-resistant performance;cyield
光合作用(Photosynthesis)是綠色植物和某些細菌利用葉綠素等光合色素,在可見光照射下,將二氧化碳和水轉化為有機物,并釋放出氧氣的生化過程[1]。作物產量的提高歸根結底是作物光能利用率的提高[2],我國水稻光照利用率為0.4%~0.5%,高產田塊或地區達到2%,若平均能提高到1%,大面積產量可增加1倍,而且理想的光能利用率可達5%,增產潛力巨大。在南方稻區開展水稻栽培行向[3]和組合行距的試驗研究,旨在通過簡單實用的栽培手段[2]調整,達到提高光能利用率,增強抗性,進而提高單位面積產量的目的。
1 試驗示范設計
1.1 優化行向定性試驗
試驗在東寶區子陵鎮四坪村進行,供試水稻品種為廣兩優1128。選擇田形較規則、面積2 933.3 m2的田塊,設正東西、南偏東22.5°、45.0°、67.5°、南偏西22.5°、45.0°、67.5°、正南北4類8個行向處理,排除邊際效應影響,每處理東西寬8.0 m、南北長20 m,不設重復,統一采用大穴軟盤育秧人工擺栽,寬窄行距規格為50~30 cm×15 cm,其他田間管理一致。在分蘗盛期、始穗期進行光照強度和透光率調查,成熟期測產考種,調查病害發生程度,各處理割取中間相同面積或相同數量稻蔸脫粒計算實產。
1.2 南偏西行向(二順一組)與人工拋秧同田對比試驗
試驗地點為子陵鎮八角村和白廟街辦馮廟責任田,品種分別為超級雜交稻Y兩優1號、廣兩優1128。據2012年6—9月荊門市風向資料,有風日總計122 d,其中西南風和東北風有77 d,占63.1%,按順風向設置偏西南行向處理與習慣栽培(拋秧)進行對比試驗,驗證順風行向的增產效果。
1.3 大面積同步示范推廣
分別在平原湖區稻田、丘陵或山區沖田、山區陰坡田或“荊三角”區域同步開展大面積行向對比試驗示范,加速科技創新和成果轉化速度,保障結論的代表性。
2 結果與分析
經科技查新,該試驗研究在國內未見相同文獻報道,具有3個創新點:一是研究對象為秈型超級雜交稻,其植株高大(比粳稻高30~50 cm)、田間植株爭光遮光現象突出;二是全行向處理:以氣象學風向類型為依據,設22.5°間距、4類8個行向處理,篩選水稻栽培優化行子;三是同步大面積對比示范:用“二順一組”水稻栽培方式與習慣拋秧、機插秧東西行向進行同田對比,均表現增產趨勢。試驗示范研究得出初步結論:一是種植秈型超級雜交稻,規范栽培行或適宜的株行距配比[4]和行向完全有必要,可以提高水稻光合效率,從而增強抗性提高產量;二是當地中稻栽培行向以南偏西或近南北行向為好,優于習慣方式東西行向和近東西向以及無行向拋秧。
(1)從不同行向田間透光率分析,優化設置水稻栽插行向為南偏東或西(近南北向),以及寬窄行組合搭配[5-8]有利于提高光照利用率。分蘗盛期調查表明(表1),正東西、南偏東、正南北、南偏西四類行向透光率分別為14.68%、11.91%、16.66%、9.13%,南偏東或偏西行向透光率低2~8個百分點,水稻植株吸收陽光多于正東西或正南北行向,光能利用率高;始穗期調查(表2)表明,4類行向透光率分別為8.13%、5.78%、6.37%、6.09%,與分蘗盛期調查數據大小趨勢一致;始穗期的透光率值6.26%小于分蘗盛期11.81%,說明水稻生長后期光合效率更高,對產量形成更為關鍵。另外,2次分別于早(9:00左右)、中(12:00左右)、晚(17:00左右)1天3次調查透光率,早、晚自然光照強度基本相同,但每日、每次都是下午(晚)小于上午(早),可能是由于水稻植株體(主要是葉片)有隨光照強度運動或伸展的本能,下午植株上部受光面積增大;中午的自然光照強度值達60 000 lx左右,高于水稻生長光合作用適宜值30 000~50 000 lx[1,11],午時遮光有利于保護植物,避免高溫強光灼傷,這在一定程度上證明了在年初設計技術研究方案時,提出的“行向午時順光” 觀點(株距小于行距,植株體間可相互遮光保護)。寬行、窄行透光率平均值分蘗盛期為18.76%、4.85%和始穗期為8.67%、3.86%,2個值差異較大,每行都有一側透光好,寬窄組合行栽插有利于改善通風透光效果。
(2)考種和實際產量分析,南偏西行向的成穗率和單位面積實際產量略高于其他處理。從表3可以看出,正東西、南偏東、正南北、南偏西4類行向的產量構成因子之一有效穗數分別為161.70萬、181.65萬、190.20萬、193.50萬穗/hm2,南偏西處理單位面積有效穗數最多,正東西行向最少。4類行向平均結實率為69.27%、74.93%、76.10%、71.73%,正南北向比正東西向高6.83個百分點,2個與正東西向相近的行向處理南偏東67.5°和南偏西67.5°,其平均結實率為65.51%、67.18%,均低于70%。平均千粒重對比,南偏西行向比南偏東高0.12 g,南偏東45°至南偏西45°(近南北向)5個行向為29.8 g比正東西、南偏東67.5°和南偏西67.5° 3個行向(近東西向)高1.82 g。產量構成3因子有效穗、結實率、千粒重[8-11]均以南偏西或近南北行向表現較好。4類行向小區實產折合產量分別為7 480.5、8 051.0、7 617.0、8 281.0 kg,正南北向比正東西向高136.5 kg/hm2,增幅1.82%,南偏西比南偏東、正東西處理產量高230.0、800.5 kg/hm2、增產率分別為2.86%、10.70%,行向處理間有一定產量差異,南偏西行向處理產量最高。
(3)試驗田水稻紋枯病發生總體較輕,不同栽插行向間發生程度仍有所不同,南偏西行向病害較輕。成熟期調查表明(表4),正東西、南偏東、正南北、南偏西4類行向田間水稻紋枯病病株率和病指分別為30.70%、12.24%、4.76%、6.67%和4.00、0.88、0.19、0.30,水稻生長期相對通風透光的正南北、南偏西2類行向紋枯病發生較輕。試驗大田均未發生倒伏現象。
(4)“二順一組”水稻栽培方式與習慣栽培拋秧同田對比試驗,均表現顯著增產。東寶區子陵鎮八角村試驗點,品種為Y兩優1號,“二順一組”處理有效穗數250.05萬穗/hm2,平均穗總粒數212.8粒,理論產量達12 147.0 kg/hm2,比同田拋秧栽培增加2 209.5 kg/hm2,有效穗數和穗總粒數分別多33.0萬穗/hm2、13.3粒,生育期提早3 d。成熟期割測實產分別為9 487.5、8 200.5 kg/hm2,產量增幅達15.69%,除去栽插人工投入,增效1 800元/hm2左右。掇刀區馮廟村試驗品種為廣兩優1128,產量對比調查也表現出完全相似的結果。東寶區子陵鎮四坪村粳稻機插秧近南北向與東西向割測實產分別為6 040.5、5 253.0 kg/hm2,產量增幅達14.99%。
3 結論與討論
3.1 水稻高光效栽培技術要點
水稻高光效栽培新型模式是近年來東北粳稻生產區推廣的一項重大增產技術,可概括為“二個技術核心(二順一組)、三大生產效果(改善環境、增強抗性、提高產量)、四條科學依據(光合效率提高可大幅增產、光飽和點及高溫強光灼傷植物光合器官、補充和調節CO2供應、調節水肥和抗倒抗病)”。2013年在南方稻區首次開展此項試驗示范,正是圍繞這幾個技術點來展開研究,并做到了邊試驗邊推廣,有效縮短了成果轉化周期。技術要訣概括為通俗易懂易學易用的4句話:“不用費工多花錢,優化行子能增產;三看二順一組合,光溫水氣平衡點”。“三看”:即看地理環境(如山區、平原、沖向、風向等),看四邊田埂朝向(一般以偏西南方向一側田埂順壟逐廂定行定距移栽),看臨近參照植物傾斜或倒伏方向;“二順一組”指水稻栽培行向午時順光、生長期全程順風、寬窄行組合栽插。通過調整水稻栽培行向和寬窄組合行距這一簡單措施,使田間小氣候也就是光合作用主要因子——光、溫、水、氣達到協調平衡。
3.2 問題與打算
由于此類技術研究可供參考、借鑒的信息、資料不多,第1次試驗考慮到邊際效應等問題,處理小區面積較大而未設重復,加之缺乏調查監測儀器,沒有進行田間微氣象環境、水稻冠層結構等數據觀測,同時,試驗使用品種為秈型超級稻,與北方株葉形態緊湊的粳稻品種完全不同[12-13],當地水稻生長期間光溫水氣等環境條件也與東北差距很大,僅1年的試驗研究數據必然不夠充分。2014年將在完善試驗示范方案的基礎上,一是開展8個行向處理、2~3種株型品種、3~5個組合行寬等多因子、3~4次重復試驗,進一步驗證核實2013年調查內容和指標,篩選出水稻栽培優化行向精確角度值;二是添置必要的科研設備,系統觀測田間微氣象環境[14]等數據,力爭得出創新、科學、先進結論,形成適宜本地推廣水稻高光效栽培技術;三是加大宣傳推廣力度,發揮示范引導作用,舉辦高質量對比示范樣板,用“二順一組”人工擺秧替代無序拋秧,讓四句話要訣“不用費工多花錢,優化行子能增產;三看二順一組合,光溫水氣平衡點”家喻戶曉;四是消除機插秧秧苗素質差、適宜苗齡期短、插后返青慢、生育期推遲等弱點,轉化運用改進型機插秧高光效栽培技術,如缽苗機插秧技術、毯狀缽苗機插秧技術[15]和自主創新的“早稀控大壯”農機農藝配套栽培技術等集成組裝技術,進一步推進水稻生產機械化。
4 參考文獻
[1] 潘瑞熾.植物生理學[M].4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2] 孟亞利,曹衛星,柳新偉,等.水稻光合生產與干物質累積的動態模擬[J].生物數學學報,2004,19(2):205-212.
[3] 馮永祥,徐正進,姚占軍.行向對不同穗型水稻群體微氣象特性影響的研究[J].中國農業氣象,2002,23(3):18-21.
[4] 邵璽文,孫長占,孫彤.播期和播量對水稻生育性狀及產量的影響[J]. 吉林農業大學學報,2002,24(4):11-14,18.
[5] 孫玉友.水稻大壟雙行栽培技術的初步研究[J].牡丹江師范學院學報:自然科學版,2001(2):10-12.
[6] 王建林,徐正進.插秧量與行距配置對水稻分蘗及穗重的影響[J].沈陽農業大學學報,2003,34(6):401-405.
[7] 姚永平,宋子洲,葉靜.水稻寬窄行配置擴行增產機理研究[J].耕作與培,2000(6):41-42.
[8] 王夫玉,張洪程,趙新華,等.行株距配比對水稻群體特征的影響[J].甘肅科學學報,2001,13(2):38-42.
[9] 余璐.不同栽培方式及密度和施肥條件對水稻產量的影響[J].貴州農業科學2005,33(4):82-83.
[10] 郭玉華,張龍步,徐正進,等.穗部光照條件的改變對水稻產量及物質生產與分配的影響[J].洗陽農業大學學報,2001,32(5):323-327.
[11] 鄭志廣.光溫條件對水稻結實及干物質生產的影響[J].北京農學院學報,2003,18(1):13-16.
[12] 博春霞,李黃振,譚秀云,等.水稻秈粳雜種光合作用對強光適應力的比較研究[J].中國水稻科學,1990,4(3):136-138.
[13] 韓亞東,張文忠,王瓊,等.不同行向對不同穗型水稻品種群體光能分布的影響[J].沈陽農業大學學報,2O02,33(6):404-407.
關鍵詞水稻;栽培技術;遼寧海城
隨著工業、建筑業、設施農業的發展,海城地區水稻種植面積呈逐年減少的趨勢,為了保持水稻總產量的穩定,必須提高水稻單產。除了選擇優質抗病的高產品種外,先進技術的應用是提高水稻單產的重要手段。現將海城地區水稻栽培技術介紹如下。
1品種選擇與種子處理
選擇抗病能力強、抗耐旱、產量高、米質好、適宜當地種植的優質品種。播前選擇晴天曬種1~2d,要求薄攤勤翻、曬透、曬勻,防止殼破、殼斷粒和混雜。播種前用浸種靈等嚴格進行種子消毒,按100kg水+1kg生石灰的比例對成石灰水,浸種72h。在浸種過程中,注意形成的碳酸鈣結晶層膜不被破壞,石灰水面要高出種子13cm以上,避免陽光直射,浸種結束,用清水清洗干凈便可催芽。或用150g研細的硫酸銅粉對水50kg,溶化后泡入谷種,浸種72h,浸種后用清水洗干凈后催芽。
2培育壯秧
采用無紡布覆蓋育苗。按寬床開閉式農膜育苗的做法插好骨架,覆蓋水稻育苗專用無紡布,四周用土壓嚴,再絆繩。架條事先刮去毛刺,插成似梯形拱棚。絆繩忌過細或粗糙,避免無紡布破損。選擇優質水稻育壯秧劑合理配制營養土,以保證一次施肥滿足秧苗在整個秧田期的養分需要。在特殊情況下,出現苗色淡黃、生長緩慢等缺肥癥狀時,苗床葉面噴施1%硫銨水2~5kg/hm2,然后用清水沖洗2遍。全旱育苗,出現苗床表土發白缺水時,用噴壺澆水,不能串灌、漫灌。在秧苗立針青頭至一葉一心期,抽出或撤掉用來輔助增溫的地(農)膜,再將揭口復原壓實壓嚴,并絆繩。當床內出現持續30℃以上的高溫時揭膜通風,一般情況下依靠水稻育苗專用無紡布特有的物理結構自然調節床內溫度。出苗前不澆水,撤去輔助增溫的地(農)膜,苗床出現缺水征兆時,直接用噴壺在布面上澆灑,或揭開棚角補水。當同期農膜育苗進入大通風煉苗后,無紡布育苗因不放風棚內溫度比農膜育苗高。為避免高溫導致秧苗徒長,視具體情況適時揭布[1,2]。若外界氣溫偏低,秧苗長勢不強,可適當晚揭布;若外界氣溫偏高,秧苗長勢過旺,則適當早揭布;一般當棚內溫度持續超過30℃時就應撤布,并及時將壯秧移栽到本田。
3整地插秧
插秧前修整灌、排渠系,做好本田整地,做到埂直邊齊,地平土碎,條田格田規整。水田耕翻深度一般在15~20cm,施用農家肥、化肥后耕翻,使肥土充分混合,然后泡田耙地。耙地后施用丁草胺、農施它各1.5kg/hm2進行封閉滅草,施藥后5~6d即可插秧。移栽時用富士一號乳油對水噴霧防葉瘟,破口始穗期、齊穗期各施1次防穗頸瘟。采用機械插秧,既能有效提高工作效率,同時又有利于保持株距均勻,保證每穴所插的秧苗數。大壟雙行種植,在大壟上種植2行水稻,縮小這2行水稻的小行距,加大壟間距離,有利于通風透光提高產量。
4水肥管理
在本田管理上,以節水為核心,采用“以淺為主、淺濕結合、間歇灌溉、干濕交替”的淺、濕、干間歇灌溉技術,緩解稻田用水緊張的狀況。本田生長期間,除緩苗期和孕穗前后15~20d需要建立水層外,其余時期均可采用干干濕濕、前水不見后水的節水灌溉技術。水稻生長后期不宜過早斷水,收獲前10~15d撤水即可[3,4]。提倡多施農家肥改善土壤品質,栽前施有機肥15.0~22.5t/hm2、標氮375~450kg/hm2、二銨150 kg/hm2、鉀肥75kg/hm2;5月末至6月初施第1次分蘗肥,施標氮180kg/hm2;6月中旬施第2次分蘗肥,施標氮135 kg/hm2、鉀肥75kg/hm2;7月初施攻穗肥,施標氮90kg/hm2;7月中旬施保穗肥,施標氮45kg/hm2。
5病蟲草害防治
水稻易發生病害有白葉枯病、稻瘟病、紋枯病、稻曲病;蟲害有稻水象甲、二化螟、稻飛虱、稻蝗等。重點采用高效低毒農藥進行防治,采用農戶自家預防為主、專家集中診治聯防聯治為輔的方式。白葉枯病初見發病中心后噴施45%代森銨水劑、25%葉枯寧可濕性粉劑等防治。防治稻瘟病,用20%三環唑可濕性粉劑1.5kg/hm2,或40%異稻瘟凈乳油2.25~3.00L/hm2,或30%稻瘟靈乳油1.80~2.25L/hm2,或60%防毒寶可濕性粉劑900g/hm2,對水750~900kg均勻噴霧。紋枯病發病時用5%井岡霉素水劑2.25L/hm2,或12%井岡霉素粉1.125kg/hm2,對水噴霧,隔7~10d再噴1次。稻曲病在水稻孕穗后期(始穗前4~5d)和破口期(抽穗50%左右),用5%井岡霉素水劑4.5~6.0L/hm2,或25%三唑酮(粉銹寧)可濕性粉劑1.125kg/hm2,或15.5%保穗寧可濕性粉劑1.5~1.8 kg/hm2,或23%滿穗懸浮劑75mL/hm2,或20%瘟曲克星可濕性粉劑1.5kg/hm2,或30%禾穗清1.05~1.20kg/hm2,或30%愛苗粉劑225g/hm2,對水900~1 050kg噴霧1次,隔7~10d再噴1次[5,6]。移栽后發現稻水象甲成蟲啃食水稻葉片施甲基異柳磷,用藥后7~10d仍發現有較多成蟲時,再次用藥。當分蘗期二化螟孵化高峰后5~7d,有枯鞘團1 500個/hm2或枯鞘率1.0%~1.5%;或破口期株害率達0.1%時,用25%殺蟲雙水劑3.00~3.75L/hm2,或20%三唑磷乳油1.5L/hm2,或氟蟲腈懸浮劑600mL/hm2,對水750~900kg噴霧;也可用80%殺蟲單粉劑525~600g/hm2,或5%殺蟲雙顆粒劑15.0~22.5kg/hm2拌濕潤細土300kg制成藥土撒施。施藥時注意按要求對足水量,細霧均勻噴施,不留空白;藥后田間保持3~6cm水層3~5d。藥劑輪換使用,以延緩抗藥性產生。稻飛虱用25%撲虱靈可濕性粉劑150g/hm2,或10%吡蟲啉可濕性粉劑300~450 g/hm2對水750kg噴霧,或5%氟蟲腈膠懸劑450~600mL/hm2,對水750kg噴霧防治。稻飛虱多集中在植株基部取食危害,應盡量將藥液噴到基部。稻蝗用20%三唑磷乳油1.50~2.25L/hm2,或25%殺蟲雙水劑3L/hm2,按說明對水噴霧。在此期間,如果有雜草,應及早拔除,防止其進一步擴散。
6適時收獲
水稻成熟以9成黃時收獲較好,收獲過早,青米多,籽粒不飽滿,產量低,也影響米的品質。收獲過遲,容易脫落損失或穗上發芽易產生穗萌。收時不混雜,曬時不放在瀝青路或污染過的場地曬,確保品質優良。
7參考文獻
[1] 王景行.水稻新品種新豐2號特征特性及栽培技術[J].種業導刊,2008(5):25.
[2] 孫建權,胡寧,王書玉,等.水稻旱直播高產栽培技術初探[J].種業導刊,2009(10):22,25.
[3] 鄭俊官,孫中泰,趙德森,等.盤錦地區水稻栽培技術的新進展[J].遼寧農業科學,2004(4):36-37.
[4] 孫義安.無公害水稻栽培技術[J].農村實用科技信息,2009(1):4.
一、 川中丘區水稻生產的特點及問題
水稻是一個對水敏感,水中強勞力活多的作物。丘區水稻生產是在丘區的特定條件下進行的,它與成都平原生產條件有5個明顯區別:
1.水源保障率低以射洪縣為例,雖然有60%左右稻田用水有人民渠等工程保障,但仍有40%要靠自然降水和自留蓄水,并且對60%左右人民渠等工程保障稻田來說,因為是尾水區,也時常受上游用水和工程儲水量制約,供水時期和數量年度間變幅大。
2.稻田兼備蓄水和排水功能丘區稻田大多地勢低洼,一方面因為水源無保障,需要蓄水自保,另一方面在暴雨洪澇期間,又是排洪通道,因此,天旱年往往栽后要關深水,常年坐蔸。降雨季節,田間滯水難排,一般來說改種旱作困難。
3.用水成本高因是尾水區,供水戰線長,水流損耗大,用水成本一般每畝100元,多的達150元以上,導致相當工程用水區農民不敢用水,只能等雨栽秧。
4.勞動力素質低目前大多數勞動力體力差、經驗少,不適應整田、栽秧、管理等水中強勞力作業。
5.機械化程度低由于田塊小,泥腳深,田塊之間通道窄,導致整田栽秧甚至收獲都是人工操作。
正是上述生產條件,導致水稻生產上出現3個老大難問題:一是種植面積受氣候影響大,年度間變幅大。如射洪縣正常年景水稻種植面積為18~19萬畝,而2006年面積至少減少3萬畝,僅曹碑鎮就減少5 000余畝,減少50%左右;二是遲播遲栽、坐蔸發生重,導致產量不高不穩。常年畝產550kg左右,相當部分田塊畝產低于500kg,干旱年份產量更低;三是農民種稻積極性不高,水稻面積逐年減少,稻田丟荒面積呈日益擴大的趨勢。
二、川中丘區推廣水稻覆膜節水綜合高產技術的意義
水稻覆膜節水綜合高產技術的推廣,為解決丘區水稻生產的老大難問題提供了保障。
1.降低了稻田水稻的水分需求量
通過田間覆膜保濕,把水稻生產用水由淹水變成了濕潤栽培,打消了人們栽后缺水的后顧之憂,避免了田間關深水,使一些常年出現洗手干(栽后缺水)的稻田有了收獲保障,減輕了丘區水稻種植受氣候制約而導致的面積不穩定現象。
2.提高了稻田土壤溫度通過覆膜和作廂,提高了秧苗入土位置,增加了田溫,解決了常年坐蔸低產的問題。
3.有助于水稻栽培技術的簡化通過覆膜栽培,目前已經實現了田間草害減輕,和水稻一次性施肥,節省了除草和追肥用工。從覆膜栽培的特點和作物栽培常識判斷,通過蓋膜栽培,還將促進水稻栽培技術的大幅度簡化。比如,空閑田水稻的直播,可以節省育苗移栽工序,但過去因為沒有蓋膜條件,露地平板直播易遭受鼠雀和淹水危害,難以齊苗。現在通過蓋膜作廂栽培,解決了鼠雀和淹水危害。又比如稻田耕整,其本意一是為了使田土細碎,填補田塊裂縫,解決栽秧后關不住水的問題;二是使底肥均勻入土,解決揮發問題。現在通過覆膜栽培,兩個問題都不存在,也沒有必要耕整了。栽培技術的簡化,適應了當前農村勞動力素質不高,特別需求技術簡化的現狀。因此,對于丘區水稻生產來說,水稻覆膜栽培技術既是節水栽培技術,又是高產栽培技術,更是省工的簡化栽培技術,應該堅持和推廣。
三、完善覆膜水稻的幾點建議
為了充分發揮覆膜栽培的保溫保濕優勢,促進我省水稻栽培技術的完善,筆者認為,現有的技術可以從以下方面改進:
1.改當年整田作廂為頭年整田作廂,以后采取潤田免耕覆膜栽培通過頭年作廂,解決覆膜栽培的用水蓄水矛盾,以后常年免耕,簡化稻田耕整工序。
2.改冬水空閑田育苗移栽為覆膜直播充分利用覆膜栽培田水不上廂面和溫度高的特點,簡化移栽程序。
3.改三圍移栽為擴行壯株移栽實行寬行條栽,即行距40cm,窩距17cm,基本苗保持常年水平,以克服三圍移栽技術難度大,小窩內通風透光條件差,紋枯病重的問題。
4.改進用膜規格一是改膜寬2m為1.8m,節省10%的覆膜成本;二是完善供膜渠道,選用全新超微膜,杜絕應用再生膜。把用膜量控制在4kg/畝,成本50元左右。
關鍵詞:水稻;生產栽培;技術
中圖分類號: S511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4-0432(2013)-24-38-1
近年來輝南縣優質水稻發展速度不斷加快,先后出現了各類品牌的優質米,如“三通河”牌大米、“通源”牌大米、“龍灣”牌大米;在優質米水稻生產中,最關鍵的是生產栽培技術,為使輝南縣水稻主產區優質米有良好的發展,現將優質水稻的栽培技術總結如下:
1 優質米品種的選擇
選用適合輝南縣種植且能安全成熟的優質新品種,品種本身集優質、高產、抗逆性于一體。一是稻米品質要符合農業部NY/T593-2002《食用稻品種品質》標準的一、二級標準;二是豐產性好、產量高且穩產性好;三是綜合抗性優良,尤其對稻瘟病、紋枯病等病害具有較強的抗性。目前輝南縣栽種的優質品種有宏科67、宏科8、吉粳83、稻花香二號、通育245、通禾833等。
2 適期、適量播種,培育適齡壯秧
培育適齡壯秧是優質水稻高產的基礎,一般4月初到4月10日前,當室外氣溫穩定在5℃~6℃以上即可大面積播種,減少畝用種量,提倡精量播種,宜稀不宜密,育苗方式采用塑料拋秧盤育苗方式,播種到出苗要保證苗床的溫度,一葉一心期,創造高溫高濕的環境,促進種子扎根立苗,在秧苗二葉一心期,棚內適宜溫度保持在25℃~30℃之間,這一階段每隔2~3天,中午可通風換氣20~30分鐘,三葉一心期,加大秧苗通風量,同時加強水分管理,苗尖早晚無水珠、床土干燥或午間葉片卷曲時,應及時補充水分,選擇傍晚或上午澆水1次,以每次澆透水為好。插秧前7天應晝夜揭膜煉苗,以適應膜外環境。插秧前培育出色綠,根多色白,4.5~5.5片葉,單苗分蘗1~2個,苗莖扁平的壯秧。
3 適期早栽,合理稀植
依據氣候條件,插秧期一般在5月中下旬左右,在當地平均氣溫15℃時,且連續5天沒有低于12℃的日期,即可開始插秧,插秧方式30×20厘米或30×26.7厘米保證插秧質量,加速插秧進度,縮短插秧時間,不插隔夜的苗。插秧時要深淺一致,深度不能超過2厘米,也不能過淺,造成漂秧。
4 合理施肥,科學管水
水稻施肥量可根據水稻對養分的需要量,使水稻的需肥與供肥(施肥)保持平衡。依據輝南縣推廣的測土配方技術,農家有機肥與化肥搭配使用,農家有機肥主要用作基肥,一般畝施農家肥1000~1500公斤,化肥必須將氮、磷、鉀配合施用,施肥時期按照基肥、分蘗肥、穗肥、粒肥四個時期采用少施、勤施的原則。根據稻苗長勢適期適量追施化肥,公頃施純氮量控制在100~110公斤;磷肥60公斤,全部用做基肥;鉀肥90公斤,鉀肥70%做基肥(底肥),30%的鉀肥用于穗肥。插秧后要及時灌水,保持3厘米左右的水層,促進秧苗早生快發,迅速返青;水稻進入分蘗期后,淺水灌溉,一般稻田應保持1.66~3.33厘米高的水,提高水溫,到水稻有效分蘗終止期,要排水,適度曬田,控制無效分蘗,促進水稻生長由營養生長向生殖生長轉移;穗分化期,保證水稻在此階段生長發育所需要的水分,稻田應保持1.66~3.33厘米水層,確保穗大粒多,不宜灌深水,因為深水影響稻根呼吸和根系發育,易形成黑根、爛根,降低根系活力。
5 病蟲草害的綜合防治
水稻優質米生產以農業防治、物理防治和生物防治為主,盡量減少化學農藥的施用量。優質品種定期輪換,保持品種抗性;合理耕作,種養結合(稻田養鴨、稻田養蟹、稻田養魚);利用天敵控制有害生物的發生;同時利用黑光燈、色光板、頻振式殺蟲燈等物理裝置誘殺二化螟、稻蝗等;提倡生物防治和使用生化農藥,應采用高效、低毒、低殘留農藥。
6 適時收獲
收獲時按照品種的熟期和當地初霜期出現的時間確定收獲期,當85%的稻谷籽粒黃熟時即可收獲。收獲過早,下位和弱勢籽粒未完全成熟,磨米后白米、死米比例增加,稻米品質下降;收獲過晚,遇到霜凍后,含水量較高的籽粒會產生裂紋米和碎米,也會影響稻米品質。
參考文獻
[1]陳曉燕,陳利,段坤.優質高產水稻栽培技術[J].現代農業科技,2007(15).
[2]劉洪祥.水稻栽培技術探討[J].現代農業裝備,2008(05).
[3]劉家明,姜文春.水稻高產栽培技術[J].吉林農業,2004(05).
[4]王娟.無公害水稻栽培技術[J].農村實用科技信息,2008(10).
[5]黃愛明,姚志堅,顏春龍,李國林.水稻強化栽培技術的改進與應用[J].雜交水稻,2005(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