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首頁 精品范文 關于水的成語

關于水的成語

時間:2023-05-31 09:32:29

開篇:寫作不僅是一種記錄,更是一種創造,它讓我們能夠捕捉那些稍縱即逝的靈感,將它們永久地定格在紙上。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12篇關于水的成語,希望這些內容能成為您創作過程中的良師益友,陪伴您不斷探索和進步。

關于水的成語

第1篇

沒有關于水平開頭的成語。有水字開頭的成語如:

1、水到渠成:水流到的地方自然形成一條水道。比喻條件成熟,事情自然會成功;

2、水滴石穿:水不停地滴,石頭也能被滴穿。比喻只要有恒心,不斷努力,事情就一定能成功;

3、水火無情:指水和火是不講情面的,如疏忽大意,容易造成災禍;

4、水底撈針:在水底下撈一根針。形容很難找到;

5、水火無交:沒有財物牽涉。形容為官清正廉潔。

(來源:文章屋網 )

第2篇

一、與其他學科相結合,培養學生綜合素養

生物學作為一門理科科目,素來給人的感覺是刻板且嚴謹的。誠然,在生物學實驗課程中,我們必須嚴謹,這樣才能順利完成各式各樣的探究活動。但在生物學的理論課堂上,我們也不必給自己畫上條條框框,我們要在生物學的基礎上跳脫出來,與其他課程相結合,感受生物學不一樣的魅力。

1.同語文相結合:培養人文情懷,追溯古文的美及意蘊,感受中國文化的博大精深

例如,在講到《生態系統中的物質循環》這一節的時候,我們可以恰當地引出一個非常貼切的成語:落葉歸根(細胞的程序性死亡)。這時候,班上往往會有一兩個富有詩意的學生吟誦出詩句:“落紅不是無情物,化作春泥更護花?!保ǔ鲎札徸哉洹都汉ルs詩》)這就為我們提供了一個非常好的契機,把生物學與語文相結合。從生物學專業來講,這句話反映了自然界的物質循環和能量流動。雖然落花作為個體,它的生命終止了,但當它被微生物分解之后,從有機物轉化為無機物,就能為新的植物提供物質和能量,它的生命得以延續,真正體現出生命的價值。這哪里是落花的葬詞?這分明是一首新生命的贊歌!

2.同歷史相結合:理論聯系實際,在一個個歷史故事的講述中幫助學生理解和記憶

例如,在講到《食物鏈》這一節時,課本中引用了一個老生常談的例子―螳螂捕蟬,黃雀在后。平時我們在導入新知識時,往往是一句話帶過,或者是播放相關場景的視頻。其實,對于初中生來說,類似這樣的導入早就失去了新鮮感,無法引起他們的興趣。筆者在實際教學中,選擇將這個成語的典故以小故事的形式呈現,借以啟發學生的拓展性思維。講完這個故事后,筆者會問學生:你們從中能找出什么成語呢?學生自然就會回歸課本,這樣既學習了生物學中食物鏈的相關知識,又理解了做人的道理:我們做事情的時候不能只顧及眼前的利益而不考慮最終的后果。

再如,在講解《生物的條件反射》時,可以利用的成語有望梅止渴、畫餅充饑、驚弓之鳥、老馬識途等。

二、深入核心概念教學,引導學生自主學習

核心概念指的是生物學中重要的概念,在某種程度上等同于課程標準所述的“核心知識”,如光合作用、細胞呼吸、生態系統等,是那些能夠展現當代生物學圖景的概念,是生物學結構的主干部分,是生物學知識領域的中心。因此,核心概念就相當于生物學科中的核心觀點和思想。在初中階段,生物學的核心概念并不算多,因此,我們更要在日常的教育教學中把核心概念放在重要的位置,讓學生在每節課的學習中理解核心概念、“吃透”核心概念。有的核心概念晦澀難懂,脫離學生的生活實際,既抽象又復雜,這時候,一個個生動形象的成語就可以給予教師很大的幫助。

例如,在《生物的遺傳和變異》一節中,標題中就含有2個很重要的核心概念:“遺傳”和“變異”。這兩個詞在我們的生活中常常被提起,但要學生具體說明什么是遺傳、什么是變異,大家都只能面面相覷。其實,在我們常用的成語(包括熟語)中,與遺傳和變異相關的成語很多。例如,關于遺傳的有:龍生龍,鳳生鳳,老鼠的兒子會打洞;種瓜得瓜,種豆得豆;虎父無犬子;等等。關于變異的有:一母生九子,連母十個樣;良莠不齊;等等。在課堂上,筆者經常引用其中的一個成語作為導入,以核心概念“遺傳”為例,先“拋磚”,說一個關于遺傳的成語,再“引玉”,讓學生想想還有沒有其他可以形容遺傳的成語。學生勢必會說出很多成語,有的與遺傳有關,有的與遺傳無關。這時候,筆者就讓學生分小組討論,說出自己判斷的理由,即為什么這個成語與遺傳有關,為什么那個成語與遺傳無關。先在小組內部討論,然后各小組之間進行交流,在討論交流的過程中,讓他們自己總結出“遺傳”這個核心概念的定義,特點以及其他相關的知識點。

三、活躍課堂教學氛圍,激發學生學習興趣

與其他諸多學科相比,生物學沒有應試的壓力,課業負擔較輕,所以生物學課堂相對來說應該更輕松活躍,筆者一直認為,讓學生在玩中學習才是最好的學習之道。但是,筆者所說的“玩”并不是無組織無紀律的自由散漫,而是一種心境,讓學生感覺他們的思維沒有被小小的一方教室所禁錮,他們的思維會隨著學習的知識點飛翔到“詩和遠方的田野”之中,飛到任何他們想去的地方。

例如,在講解《動物的行為》一節時,我們也可以用到許許多多的成語。如孔雀開屏,能夠自然開屏的只有雄性孔雀。雄孔雀展開尾屏,不停地做出各種各樣優美的舞蹈動作,為的就是向雌孔雀炫耀自己的美麗,以此吸引雌孔雀。待它求偶成功之后,便與雌孔雀一起產卵育雛―屬于求偶行為,與動物的生殖相關。又如鳩占鵲巢,斑鳩不會做巢,常強占喜鵲的巢,比喻強占別人的住屋或占據別人的位置―屬于競爭行為,還是與動物的生殖有關。這類的成語還有很多,在課堂上可以算是一個個小小的“彩蛋”,及時吸引學生注意,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同時活躍了課堂氛圍,迎合了新課標中“培養學生綜合素養”的要求。

四、串聯相關知識點,幫助學生架構知識體系

初中階段的生物學雖然淺顯易懂,但要學生從整體上架構一個完整的知識體系還是有一定的難度。這時候,成語的串聯作用就顯得尤為重要。筆者在最后的知識歸納總結階段常常使用此方法,成語的介入可以加強學生對知識點的理解和記憶,使得復習的效果事半功倍。

1.相同的成語,不同的知識點

以“無中生有”為例,這一成語包含植物的光合作用和生物的進化兩個不同的知識點。植物的光合作用:光合作用,即綠色植物通過葉綠體,利用光能,把二氧化碳和水轉化成儲存著能量的有機物,并且釋放出氧的過程。新生成的有機物和氧氣,體現了無中生有。生物的進化:簡單來說,生物的進化就是從水生到陸生、從簡單到復雜、從低等到高等的過程,從中呈現出一種進步性發展的趨勢。片面地說,地球上的生命,從最原始的無細胞結構生物進化為有細胞結構的原核生物,從原核生物進化為真核單細胞生物,然后按照不同方向發展,出現了真菌界、植物界和動物界。各種新物種的生成,均體現了無中生有。一個成語,可以把兩個截然不同的概念串聯在一起,除了能共用“無中生有”這個成語之外,還有一個重要的原因:沒有光合作用,生物的進化就不可能趨于完善。為什么這么說呢?在綠色植物出現以前,地球的大氣中并不含氧。后來,在距今20億年前,綠色植物開始出現并逐漸占有優勢后,大氣中才逐漸含氧,從而使地球上其他進行有氧呼吸的生物得以發生和發展。同時,大氣中的一部分氧轉化成臭氧,在大氣中形成臭氧層,能夠有效地濾去太陽輻射中對生物具有破壞作用的紫外線,從而使水生生物開始逐漸能夠在陸地上生活。經過長期的生物進化過程,最后才出現廣泛分布在自然界中的各種動植物。當然,在課堂中,筆者會讓學生自己思考、討論交流其中的奧妙之處。

2.相同的成語,相關的知識點

蜻蜓點水,在這一個成語中,包含著生殖和發育兩個相關聯的知識點,是極好的生物學教學素材。蜻蜓點水就是蜻蜓產卵的過程,卵或直接產入水中,或產于水草上。卵孵化出來的稚蟲,稱為水蠆。水蠆常伸出勾狀帶爪鉤的下唇,以捕捉水中小動物為生。它是游泳專家,游泳速度極快,以直腸氣管鰓呼吸。水蠆長大后,爬上突出水面的樹枝或石頭,羽化成蜻蜓成蟲。產卵屬于生殖,而它的發育過程:卵―若蟲(稚蟲、水蠆)―成蟲(蜻蜓),屬于不完全變態。

3.不同的成語,相關的知識點

第3篇

桃花源記

晉太元中,武陵人捕魚為業。緣溪行,忘路之遠近。忽逢桃花林,夾岸數百步,中無雜樹,芳草鮮美,落英繽紛。漁人甚異之。復前行,欲窮其林。

林盡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從口入。初極狹,才通人。復行數十步,豁然開朗。土地平曠,屋舍儼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阡陌交通,雞犬相聞。其中往來種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黃發垂髫,并怡然自樂。

見漁人,乃大驚,問所從來。具答之。便要還家,設灑殺雞作食。村中聞有此人,咸來問訊。自云先世避秦時亂,率妻子邑人來此絕境,不復出焉,遂與外人間隔。問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漢,無論魏晉。此人一一為具言所聞,皆嘆惋。余人各復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數日,辭去。此中人語云:“不足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處處志之。及郡下,詣太守,說此。太守即遣人隨其往,尋向所志,遂迷,不復得路。

南陽劉子驥,高尚士也,聞之,欣然規往。未果,尋病終。后遂無問津者。

詞句注釋

太元:東晉孝武帝的年號(376-397年)。

武陵:郡名,今武陵山區或湖南常德一帶。

為業:把……作為職業,以……為生。為,作為。

緣:順著、沿著。

行:行走這里指劃船。

遠近:偏義復詞,僅指遠。

忽逢:忽然遇到。逢,遇見。

夾岸:兩岸。

雜:別的,其他的。

鮮美:鮮艷美麗。

落英:落花。一說,初開的花。

繽紛:繁多而紛亂的樣子。

異之:以之為異,即對此感到詫異。異,意動用法,形作動,以······為異,對······感到詫異,認為······是奇異的。之,代詞,指見到的景象。

復:又,再。

前:名詞活用為狀語,向前。

欲:想要。

窮:盡,形容詞用做動詞,這里是“走到······的盡頭”的意思。

林盡水源:林盡于水源,桃花林在溪水發源的地方就沒有了。盡,完,沒有了。

便:于是,就。

得:看到。

仿佛:隱隱約約,形容看得不真切的樣子。

若:好像。

舍:舍棄,丟棄,

初:起初,剛開始。

才通人:僅容一人通過。才,副詞,只。

行:行走。

豁然開朗:形容由狹窄幽暗突然變得寬闊明亮的樣子。然,……的樣子。豁然,形容開闊敞亮的樣子;開朗,開闊明亮。

平:平坦。

曠:空闊;寬闊。

屋舍:房屋。

儼(yǎn)然:整齊的樣子。

之:這。

屬:類。

阡陌交通:田間小路交錯相通。阡陌,田間小路,南北走向的叫阡,東西走向的叫陌。交通,交錯相通。阡陌,田間小路。

雞犬相聞:(村落間)能相互聽見雞鳴狗叫的聲音。相聞,可以互相聽到。

種作:耕種勞作。

衣著:穿著打扮,穿戴。

悉:全,都。

外人:桃花源以外的世人,下同。

黃發垂髫(tiáo):老人和小孩。黃發,舊說是長壽的象征,用以指老人。垂髫,垂下來的頭發,用來指小孩子。髫,小孩垂下的短發。

并:都。

怡然:愉快、高興的樣子。

乃大驚:竟然很驚訝。乃,竟然。大,很,非常。

從來:從……地方來。

具:通“俱”,全,詳細。

之:代詞,指代桃源人所問問題。

要:通“邀”,邀請。

咸:副詞,都,全。

問訊:詢問消息,打聽消息。

云:說。

先世:祖先。

率:率領。

妻子:指妻室子女,“妻”“子”是兩個詞。妻:指男子配偶。子:指子女。

邑人:同鄉(縣)的人。邑,古代區域單位?!吨芏Y·地官·小司徒》:“九夫為井,四井為邑?!?/p>

絕境:與人世隔絕的地方。 絕,絕處。

復:再,又。

焉:兼詞,相當于“于之”,“于此”,從這里。

遂:就。

間隔:隔斷,隔絕。

世:朝代。

乃:竟,竟然。

無論:不要說,(更)不必說。“無”“論”是兩個詞,不同于現代漢語里的“無論”。

為:對,向。

具言:詳細地說出。

所聞:指漁人所知道的世事。聞,知道,聽說。

嘆惋:感嘆、惋惜。惋,驚訝,驚奇。

余:其余,剩余。

延至:邀請到。延,邀請。至,到。

去:離開。

語:告訴。

不足:不必,不值得。

為:介詞,向、對。

既:已經。

便扶向路:就順著舊的路(回去)。扶:沿著、順著。向,從前的、舊的。

處處志之:處處都做了標記。志,動詞,做標記。處處,到處。

及郡下:到了郡城。及,到達???,太守所在地,指武陵郡。

詣(yì):到。特指到尊長那里去。

如此:像這樣,指在桃花源的見聞。

尋向所志:尋找以前所做的標記。尋,尋找。 向,先前。 志,名詞,標記。

遂:終于。

得:取得,獲得,文中是找到的意思。

高尚:品德高尚。

士:人士。

也:表判斷。

欣然:高興的樣子。

規: 計劃。

未果:沒有實現。果,實現。

尋:隨即,不久。

終:死亡。

問津:問路,這里是訪求、探求的意思。津:渡口。

出自桃花源記中的成語

一、出自《桃花源記》的成語分別是

落英繽紛、阡陌交通 、怡然自樂、 世外桃源 、豁然開朗 、黃發垂髫 、無人問津 、雞犬相聞。

二、詳解:

落英繽紛 :落花繁多的樣子。

阡陌交通 :田間小路交錯相同。

怡然自樂 :形容安適愉快而滿足的樣子。

世外桃源 :不受外界影響的地方。

豁然開朗 :眼前一下子出現了開闊明亮的境界。

黃發垂髫 :老人和小孩。

第4篇

《文史天地》2008年第2期載平伐先生文《奇才上將軍范蠡》,史料豐富,論說有理,一反傳統之陳言,給人以耳目一新之感。鄙人最賞此類杰作。平先生文中提到,范蠡決無“拐跑”西施一事,完全正確。但西施其人,決非“莫須有”,正史未載,有圣人之言為證。

與勾踐滅吳(公元473年)基本同時代的墨翟(大約在公元前468年至前376年之間),是墨家學派創始人,嚴謹的大學問家。他在《墨子?親士》中有這樣的記載:“比干之殪,其抗也;孟賁之殺,其勇也;西施之沉,其美也;吳起之裂,其事也?!北雀?,商紂之同宗叔父,因敢于直諫被紂王剖心;孟賁,戰國時期衛國勇士,后遭秦殺害;吳起,戰國時期軍事家。因為變革,為楚國貴族所誅。以上三例,均有其人其事,獨西施為“莫須有”乎?

比墨翟約晚一百年的道家學派代表莊周(約在公元前369至前286年之間),在他的著作中數次提到西施,現舉兩例:其一,《莊子,齊物論》曰:“故為是舉莛與楹;厲與西施,恢橘怪,道通為一。”即小的草莖和大的庭柱,丑陋的女人和美貌的西施,以及一切千奇百怪的事情,從道的觀點看它們都是可以相通為一的。其二,《莊子?天運》曰:“故西施病心而臏其里,其里之丑人見之而美,歸亦捧心而臏其里。其里之富人見之,堅閉門而不出,貧人見之,挈妻子而去走。彼知臏美而不知臏之所以美?!睓嗤乩碇鳌⒈彼蔚乩砜傊尽短藉居钣洝肪砭帕d:越州諸暨縣巫里有西施家、東施家,后人乃確指“丑人”為東施,莊周其文為成語“東施效顰”之典故。

與莊周同時代的儒家派代表孟軻(約在公元前372年至前289年間)也說道:“西子蒙不潔,則人皆掩鼻而過之。”(《孟子?離婁章句下》第二十五章)難道這位大學問家會無事生嘆嗎?

商務印書館出版的《辭源》(修訂本)“西子”條也引上文詮釋。

另外,《四庫提要》認為是漢代表康撰(?)《越絕書》和南唐陸廣微著《吳地記》也有關于西施的記載,雖可性度不高,但可作參考。

綜上所述,竊以為,西施確有其人。為何正史不載?可能有兩條原因:一是西施出生諸暨苧蘿村,一個拾柴、浣紗的普通少女,身份低微。二是更重要的一條,夫差之敗的根本原因,在于他聽信奸臣伯讒言,殘害伍員,放松武備;養虎為患,放虎歸山。而西施僅為復國忍辱,獻媚夫差,并無妲己、褒姒“惑君亂政”之“劣跡”。至于西施的結局,墨翟只說她“沉”于水,后世史學家曾有“四說”:“他沉”(勾踐迫沉)、“自沉”(因忍辱失節,既對不起越人,也對不起夫差而投江自盡)、“泛舟”(西施復歸范蠡,同泛五湖而去)、“誤沉”(不慎落水)。其中最大的可能是被勾踐所沉――以清除所謂“紅顏禍水”,“泛舟”說和“誤沉”說乃無稽之談。其實,此類“紅顏”,只不過是昏君亡國的犧牲品!

(讀者單位:湖南省常德市人大常委會)

第5篇

“起床了,都啥時候了”父親依舊皺著眉頭,嚴厲中帶著冷漠。

X聽到父親的叫聲,猛地被嚇醒。揉揉眼睛,抗著逼人寒氣穿上如被凍僵的衣服。X知道父親的命令是無法抵抗的。X煩透了父親,他感覺自己與父親之間沒有親情,如果父親沒有了,不知道會否痛苦甚至去假惺惺的悲傷。X沒有時間去想這些,不只是無法改變,而是現在他要想辦法去適應以后的生活。

“快點洗洗臉,吃飯,跟我出去”父親說過之后,轉身離去。當X想追問父親時, 他已經走出大門,向外邊去。

X在想是不是自己更加痛苦的日子即將到來,現在想起讀書真是再美好不過的事了。 X腦子中想象了人間最痛苦的事情,他沒時間去搞明白父親出去干嘛,也許是給他找個活干,不讓家里養活的活。

冰冷的水攉在臉上清醒了許多。X恨極了學校里的班主任, 自己沒有干什么壞事兒——只是看了一本書而已——為什么把我攆出學校。想到這里x就覺得委屈,到家里不敢告訴父親,晚上時候告訴了母親。x知道母親會告訴父親,這樣也好——父親終究會知道的。

父親回到家中,提了很多東西。父親皺著眉頭看了看X,然后把手中的那些東西放在了電動車上。

“爸,不必這樣,你就給我隨便找個活干吧,離家近點就行”X看著父親 說道。X看到父親這架勢以為要把他送到很遠的地方。雖然父親在他心中可有可無,但是遠離他鄉時必回想念家的。

父親沒有回答X,摔了摔車把上的雪。“還站哪干啥,咋真木[1]咧,把掃帚拿來”父親深深地都發出嘆氣聲。

車被父親開動,厚厚積雪上軋出深深車轍,發出嘎巴嘎巴的聲音。車蹭到那個榆樹上,掉下的雪落到父親脖子里,父親抖了抖衣服,有推動電動車,弓著背,腳步有點滑。出了大門,一股寒風把X羽絨服刮開,不由自主地身體顫抖幾下。父親開動電動車,發動機嗡——嗡——響著,抖動著。

街上還安靜著,人也許還在睡著,或者依然賴在床上。路邊的水坑中間,冰面上很多七零八落的磚頭,有的半截動在里面。樹枝——呀——響了一聲,從雪面刮來一陣學雪,打在X臉上,很疼。也打在在前面駕駛的父親臉上。X看著父親,默默地看著,心里想著,別人的父親為什么都給兒子帶來溫暖,自己的父親卻如此討厭自己。想到這里,X想起了姐姐和哥哥,慶幸他們結了婚,要不也得整日看著父親的臉色。

“你老師叫個啥 "父親突然扭頭問。

X突然間感到有些尷尬,因為他和父親第一次這么近距離的對視。竟然發現父親的臉如此干癟,交錯皺紋布滿眉頭。

“你老師叫個啥,沒問你呀?”父親問道,語氣更加嚴肅冷漠。

“叫XXX”

“你說你整天在學校不好好學習都干些啥,啊——你以為農民好當呀,整天累死累活,還養活不了一家人”父親罵道。

父親開始不挺的罵。開始X并不敢回口,畢竟是自己先錯在先。想到這里x再次想到班主任,X不知道究竟犯下了什么錯,無緣無故被攆到家,難道學校除了教科書其他書都不然看嗎?我看的是關于文學的小說有錯嗎?X鼻子酸痛了一下,眼淚立馬溢滿眼眶。

父親依然還在罵著X不好好學習,讓班主任趕家的事。X實在無法忍受委屈,就大聲對父親嚎道:“現在還說個啥,都被攆家了,說啥都晚了”這是X第一次反抗。

父親對x嚎聲并沒反應,依然驅車前行。突然問道:“你有冇他的電話?”

“你問這干啥”

“我問這干啥,現在不是去找你老師求情了嗎?”父親依然冷漠的說道。

這句話穿透了X的耳膜,他無法閑心自己的耳朵。一直冷漠嚴肅的父親會說出這樣的話來,X一直看著父親,看著他那布滿眉頭的皺紋,和被風吹得凌亂的頭發,和那充滿勞累的眼睛。這些年一直與父親保持距離,減少與父親的接觸,以為父親除了冷漠什么也沒有,血濃于水對于他和父親只是一個渴望的成語。

此時,X心里溫暖而又內疚,鼻子酸痛而又幸福 ……

第6篇

在哲學上,喬姆斯基是唯理論者,認為理性、抽象思維是知識的源泉和真理的標準;人類在獲得知識方面,起決定作用的不是外界刺激和周圍環境,而是人的內在心靈機制。喬姆斯基是典型的心靈主義者。他認為,人的語言能力是天生的,而且這種能力只負責語言行為,不同于主管其他行為的能力。在批判結構主義語言學中的行為過程中,喬姆斯基逐漸形成了自己的語言理論。他指出人類的語言行為與實驗室里的動物行為有根本的不同。人腦有推理、概括等功能,這是與生俱來的,是遺傳決定的。以喬姆斯基為代表的理論語言學,基于一種語言基因反展學的觀點,一直試圖把語言官能的發展同人類大腦系統和身體其他器官的進化結合起來研究。

隨著生命科學中關于大腦機制研究(語言科學在加強語言與思維關系研究的同時,哲學界發生了一場革命性的變革:分析哲學(analyticphilosophy)異軍突起,逐漸為二戰之后英美哲學流派中的顯學。在分析哲學內部,不論是邏輯實證主義,還是日常語言學派,都十分重視語言在哲學中的作用。顯而易見,分析哲學傾向“把全部哲學問題歸結為語言問題,把語言分析看作哲學的首要任務,也是唯一“任務”。分析哲學如此看重語言在哲學研究中的地位,不是沒有道理的。)的新進展和認知科學的蓬勃興起,語言與心智的關系,語言符號與心理表征的聯系,以及語言系統與認知圖式的問題等,引起了學術界越來越多的關注和討論。尤其是喬姆斯基轉換生成理論的提出,特別是以心理語言學家斯金納(BurrhusSkinner)為代表的行為主義語言學的批判,普通唯理論再一次成為當代語言學研究的主干理論基礎(ef.Harris&Taylor,1997—1998)。喬姆斯基的語言理論自然引起心理學家的極大興趣,激起了他們進行心理語言學實驗的。心理學家和語言學家做了大量實驗,來驗證喬姆斯基的理論。雖然沒有一項實驗得出無可非議的定論,但卻使我們從哲學角度認識到了喬理論哲學局限性。其優點:做大量實驗來驗證喬姆斯基的理論雖無定論,但這項工作推動了轉換生成語法的研究,而且大大發展了心理學實驗的方法和技術,使人們充分認識到使用語言時心理過程的復雜性。

喬姆斯基的《句法結構》一書發表已近半個世紀,世界各地許多語言學家們,在喬姆斯基的引導或影響下,進行了多年的不懈努力,試圖尋找其所提出的關于人類語言的普遍語法。喬姆斯基認為,人腦的初始狀態應該包括人類一切語言共同的特點,可稱為“普遍語法”,簡單地說,“普遍語法”就是構成語言學習者的初始狀態的一組特征條件和其他東西,所以是語言知識發展的基礎(《規則與表達》,RulesandRepresentations)。兒童出生以后接觸具體的的語言材料,對其規則進行內化,形成個別語法。這種個別語法是下意識的語言知識,也就是喬姆斯基所說的“語言能力”(competence)(1965),以區別于語言運用(performance)。喬姆斯基認為,語言學的任務是要揭示人類的語言能力,反映這種語能力的語法,一定是一種生成語法,生成語法不以具體的語言的描寫為歸宿,而是以具體語言為出發點,探索出語言的普遍規律,最終弄清人的認識系統、思維規律和人的本質屬性。喬姆斯基本人為此更是奉獻了幾乎畢生的精力。但是,他和他的學生一直不斷地修改他們的模式,甚至術語,結果卻總是不盡如人意,至今也不曾聽說找到哪些或哪條規則能在某個方面或某種程度上揭示有關人類語言的普遍語法的奧秘和內涵。這使人不得不對普遍語法存在的可能性,進而對喬姆斯基的語言觀進行重新審視。喬姆斯基普遍語法的語言理論的哲學基礎存在著一定的,甚至是重大的錯誤,普遍語法并不存在(楊秀珍,2004)。喬姆斯基的語法學就是要探求一套制約人類語言的共同句法結構,共同句法特征即普遍語法。喬姆斯基的句法學就是要探求存在于人類語言中的普遍語法。

首先,從唯物論的角度進行,世界是物質的,是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客觀存在。人類不能憑主觀臆斷捏造客觀上不存在的物質。喬姆斯基是唯理主義者,承認“天賦”,而且把“天賦”觀念作為其理論的開始,他認為天賦至上,理性至上。理性,又可稱為推理知識,是關于事物的共同概念和正確概念。它們是從真觀念推理出來的。喬姆斯基語言觀的本質就是普遍語法是全人類共有的一種天賦理念,人可以憑借天賦的力量來制造各種不同的具體使用語言。這些不同的使用語言就是普遍語法的新作品。實際上,普遍語法理論是表現在語言學界的哲學上的唯理論的回潮。如果把語言學與哲學割裂開來,不從哲學的角度來仔細審視,很難看出它在哲學原理上的誤區(文旭,匡芳濤,2004)。

其次,從實用主義和實證主義的角度來看。心理學家、生物學家、神經解剖學家通過多種方式作各種實驗來驗證LAD的存在,但尚未有定論。人們不能毫無客觀依據地主觀臆斷物質的存在,無論做什么,都要有客觀依據實證,尤其以摩爾和皮爾士為代表的實用主義的創立和發展,使我們對LAD存在的可能性不得不產生懷疑。人類究竟如何把語言知識投入到實際運用被喬姆斯基認為無從可知,它與自由意志一樣,永遠屬于人類由于自身基因所限定的認知能力所永遠不能及的“神秘之物”范疇(Chomsky:2002,26—27)。如此這般,喬姆斯基實際上就是把語言能力的理論與語言能力的實踐割裂開了。雖然喬姆斯基極力想避開并且批判哲學上的二元論,但是由于把關于語言能力的理論與語言的使用割裂開來,又把語言能力歸入先天范疇,喬姆斯基實際上陷入了自己獨創的新的二元論中。喬姆斯基沒有把語言能力由初始階段的涵蓋一切語言知識的普遍語法向僅代表某種特定語言的穩定階段的轉變歸為神功,而是歸為人類大腦中天生的固有的言語習得機制的成長和發展,可以算作客觀唯心論或者科學唯心論。喬姆斯基費時費力地尋找并不存在于人類語言句法中的普遍語法,無異于水中撈月,或求證一道根本就無解的數學題。喬姆斯基想用普遍語法理論來回答的,說到底,仍然使一個古老的哲學認識論的問題,即人的能力和知識是哪里來的,是先天的還是后天的。

再次,認為喬姆斯基是唯理論者,甚至是唯心論者,一些西方學者早有評述。MichaelC.Haley和RonaldF.Lunsford兩位作者把喬姆斯基的句法理論的前提基礎普遍語法理論歸為科學唯心主義。喬姆斯基把語言視為一種知識。他的“原則——參數”理論認為,語言器官在大腦內與其它各種器官交互作用。它要求其它器官能夠辨認語言器官生成的表達式。如果語言知識和能力是先天的,那么大腦中其它器官的能力,諸如思維能力、想象能力和作用于語言知識并且辨認語言知識的其它器官的知識與能力又都是從哪里來的呢?是否也是天賦?如果大腦中負責語言的機制中一定有先天的語言法則,那么負責思維的機制中是否應該存在先天的思維法則?負責感覺的機制中是否先天就存在各種圖像和色彩?是否也應該尋找一些先天思維模式或想象法則?實踐和經驗在人的認識活動中有什么作用呢?LAD及普遍語法是人的主觀臆斷,終究是假設而定,沒有人能驗證其存在。

最后,喬姆斯基的句法論在其研究的方法論上存在著局限性。喬姆斯基的理論屬于探索心智特征的心理學范疇。這樣的心理學與人類智力的研究方法大相徑庭,這種方法首先根據先驗的依據假定一些特定的機制,并認為這些機制必然是獲得知識和信念的基礎,它同17世紀物理學中的研究方法是一致的。以牛頓為代表的一些物理學家接受了力是物質最終微粒的天生特性的原理,兩者之間有著方法論上的并行關系,他假設一種新的力來解釋物體的運動,假設有一種引力在一定距離之外起作用,指示和常識的清晰概念不相符的,這樣的一種力無非是另一個神秘的性質,即認為引力是物質所必不可少而且固有的。牛頓從常識出發認為物理學還沒有一個充分的根據,因為它假設了一個從距離之外進行活動的神秘力量。由于陷入了哲學中的唯心主義、經驗主義,牛頓這位偉大的科學家畢其后半生的精力也沒有再做出像前半生那樣的輝煌業績。喬姆斯基整個研究的哲學基礎哲學前提是唯心主義的,同樣,喬姆斯基對語言學的研究也陷入了這種心智主義的唯心主義,盡管他費時費力幾經修改,但仍無法取得重大進展。

如果要進一步弄清喬姆斯基理論語言哲學的局限性,我們就有必要進一步弄清其方法論——心理實驗上的局限性。

喬姆斯基的語言理論氏屬于心理語言學研究的范疇,心理語言學原理的基本假設是:語法描寫語言使用者的語言能力。喬姆斯基以生成形式來表示語法規則,這種研究語言的方式是他的首創(Green,1972)。以前的語言學家主要研究如何分析語言資料中的句子,例如直接成分分析法。與此相似,喬姆斯基的理論則與講話者能夠說出無數從未聽到過的句子的能力有直接關系,他要求語法規則必須能夠生成一種語言中的全部句子(楊永林,2004)。米勒、加蘭特和普里布拉姆在他們的著作中闡述了喬姆斯基的這種獨到見解,并首次把他的生成規則系統納入心理學,認為這種生成規則系統與講話者說話時使用的方法相似。然而,在心理語言學簡短的歷史中,一個問題常常被提出來:“有多少理由可以把語言規定看成是語言的一種直接模式?”一方面,人們越來越懷疑按照語言學理論建立的心理模式有多大效用,另一方面,人們對于是否應根據心理實驗的結果改變語言學理論也存在著不同的看法。喬姆斯基認為語言能力內化于講話者的頭腦之中,那會對心理學和語言學之間的關系有什么影響呢?

首先應該指出,語言學家越來越強調精神的作用,用心理實驗來驗證其理論。這是因為,通過觀察語言輸入和語言輸出之間的關系,心理學家和語言學家都可以聲稱,他們是在對語言過程進行推論。因此,通過比較兒童所接觸到的基本語言輸入和后來成人的語言輸出,喬姆斯基得出結論:兒童所尋找的語法必定是先天的。可是同樣,如果那些控制了語言輸入和語言輸出的心理實驗表明,講話者使用的操作規則與轉換語法毫無相似之處,那就會對這一觀點提出異議:兒童是通過掌握轉換理論所描寫的生成規則而學會語言的。并且轉換語法的規則代表了人類思維的活動方式。那么只要出現任何與此相反的證據,就會從根本上改變體現在語言運用中的語言能力的形式和組織。然而我們必須承認,面對這個問題在心理方面的證據,喬姆斯基及其同事的反應是退到語言能力的一個較為中立的定義,說這種心理證據與對語言資料的純形式上的分析無關(Haley,1994)。因此,喬姆斯基在《句法理論》中寫道:“當我們說語法通過某種結構上的描寫生成句子時,只是說語法指派給句子這一結構描寫。如果我們說某個句子時某種生成語法派生出來的,這時,我們并不是在討論講話者或聽話者怎樣以某種實際或有效的方式構成這種派生的?!眴棠匪够胍源藖沓吻逡环N持續存在的誤解,他認為,生成語法的目的是盡可能中立地概括語言知識的特點。這種語言知識是講話者——聽話者實際運用語言的基礎。無疑,語言用法的合理模式會把生成語法作為基本的組合成分,因為語言材料有的包括在LAD能力之內,有的超出LAD之外。生成語法說明了講話者和聽話者的語言知識。喬姆斯基說:“掌握了某種語言的人就是掌握了一個規則系統……可以用這個系統產生和理解言語?!毙枰脤嶒瀬頇z驗的正是這一論斷。心理機制方面的證據不能證明也不能否定純描寫性的語言分析。但是如果喬姆斯基純描寫性的語言分析用作認知過程——其中包括決定言語產生和言語感知心理活動——的理論基礎,心理機制的證據究起作用了。

概括起來說,轉換語法學家明顯地傾向于使用語言能力的第一種較中立的定義,這樣可以使其理論不受心理證據的檢驗,而同時在強式定義的掩蓋下,大說認知功能的心理學。語言能力的強式定義產生于一種人信服的假設:如果轉換語法對輸出的描寫式“最佳的”,是語言模式必須符合的,那么,它同樣能對講話者產生輸出時的心理過程作出“最佳”說明。雖然有理由認為,對“懂得”某種語言的人的潛在輸出所作的形式分析,也可以表示出講話者已經內化的語言知識,可這仍然是一種假設。盡管喬姆斯基慣于就人類認知心理學高談闊論,而又不承認心理學的證據,可是只要心理學家從認識上加以仔細分析,就能發現其矛盾之處。從心理方面研究語言運用,就可能對澄清語言資料又重要作用。

布羅德本特(Broadbent,1970)等心理學家對喬姆斯基的理論提出了批評。他們的理由是,講話者作出語言反應時,不是總依照轉換語法所規定的形式。這里有兩個主要的問題。其一是如何從語言學家所獲得的話語實例中挑選出正確的句子,并排除所有不完整和不正確的話語。如果評價語法的根據是看它能否生成正確的句子而不含有不正確的句子,那么區分正確和不正確句子的能力顯然就是很重要的了。其二是要求語法能夠生成新的句子,即在實例中沒有出現的句子,這就更為復雜。這需要通過推理得出一條標準,來確定所有潛在的話語是否合乎語法。喬姆斯基的解決辦法是,依靠說母語者對這種語言中可能出現的句子的語感??墒窃谘芯窟@種語感知識的時候,喬姆斯基否認了實驗程序的效用。他的理由之一是,首先需要證實這樣的實驗技術能否成功地反映語感。這樣一來,就把這個基本的問題束之高閣了。

對于第一個問題有些實際存在的語言材料是可以被LAD可得的即正確的句子,有些語言存在的語言材料超出了LAD的能力范圍之外被視為不確定和有分歧的邊緣問題被認為是不正確的,特別是在某些語境中具有歧義的句子。但這些句子確實在生活中存在,也是人類的語言,也屬于普遍語法應概括在內的語言運用,卻把它排除在外,又怎能說普遍語法具有普遍性?(普遍語法具有語言的普遍特征)對于第二個問題:研究兒童生成語言資料以外的新句子的能力,人能生成無窮多個從來沒聽到的句子,生成的新句子無限多的,普遍語法是要能概括得了的,實證實驗主要是做無窮無盡的實驗。多年來實驗研究對那些存在于人類語言句法中的普遍特征仍不太清楚,我們仍沒有找到普遍語法,而喬姆斯基聲稱的LAD只有在某些合適的外部條件下才會發揮作用,而這些合適的外部條件究竟又是什么呢?對于現存的很多數據來說,有些LAD可以解釋,也有根本不是LAD的能力所能解釋的,更何況正有大量不斷生成的新句子,我們如何去概括其共性?LAD究竟存不存在?這種假設是否靠得住,到目前為止還沒有定論。因此,對于喬姆斯基理論中不能自圓其說、有矛盾的地方進行分析,不能不發現其局限性(徐烈炯,尹大貽,程雨民,1992)。

筆者從哲學角度分析了普遍語法、LAD存在的可能性,又從方法論角度分析了轉換生成語法的可能性,得出喬姆斯基的句法理論在哲學上存在重大局限性的結論,我們可稱其為先驗主義者、客觀唯心主義者,但我們又不可否認其對語言學研究的積極影響,而應對其進行辯證的一分為二的分析。

參考文獻:

[1]Chomsky,N.AspectsoftheTheoryofSyntax[M].MITPress,1965.

[2]Chomsky,N.NewHorizonsintheStudyofLanguageandMind.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CambridgeUniversityPress,2002.

[3]Green,J.ChomskyandPsychology[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72.

[4]Haley,M.C.&R.F.Lunsford.NoamChomsky.NewYork:TwaynePublishers,1994.

[5]Harries.Roy&TalbotT.Taylor.1997/1989.LandmarksinLinguisticThoughtI:TheWesternTraditionfromSocratestoSausure[M].London&NewYork:Routledge.

[6]楊秀珍.普遍語法真的存在嗎?[J].國外外語教學,2004,(2).

[7]文旭,匡芳濤.哲學的語言轉向及其語用學的貢獻[J].外語教學,2004,(1).

[8]楊永林.唯理論與規律論之爭[J].外語教學,2004,(2).

[9]徐烈炯,尹大貽,程雨民.喬姆斯基語言哲學文選[].北京:商務印書館,1992

第7篇

【關鍵詞】生物教學;多學科滲透;應用

《普通高中生物課程標準(實驗)》指出,自然界是一個統一的整體,自然科學中的各門學科,其思想方法、基本原理、研究內容有密切的聯系。此外,生物科學與人文社會學科也是相互影響的。在該理念的指引下,教師應鉆研教材教法,加強學科間橫向聯系和整合,倡導探究性學習,從而激發學生多角度全方位的立體思維,引導學生運用已學知識進行有效遷移,拓展知識的廣度和深度,提高學生的思維水平和創新意識,從而實現提升學生整體素質的目標。

1.在生物教學中滲透文學知識和閱讀方法

1.1巧用詩句成語,賦予課堂詩意和韻味,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詩詞是作者用豐富的想象、富有韻律的語言來抒發自己的情感和感悟的一種表達形式,很多詩句能體現出生物學與文學間的交叉滲透。如在講解植物向性時,用“春色滿園關不住,一枝紅杏出墻來”表現了春意盎然和勃勃生機的同時,也表明出植物具有向光性生長的特點;在講授物質循環的過程時,用“落紅不是無情物,化作春泥更護花”說明通過分解者的分解作用,讓元素以不同的物質存在形式在地球上循環利用的過程等。

作為語言中一種精煉的固定短語,成語具備內涵豐富、簡短精辟和思想深刻的特點,與生物學相關的成語往往暗示著相應的生物學原理。如用“望梅止渴、談虎色變、驚弓之鳥、草木皆兵”來說明條件反射的過程;用“老馬識途、飛蛾撲火、招蜂引蝶”來反映生態系統中的信息傳遞;用“千里之堤,潰于蟻穴”來揭示生物對環境產生的影響;用“鳩占鵲巢”、“螳螂捕蟬,黃雀在后”來分別反映生態系統中生物間存在的競爭和捕食關系等。

在生物學課堂教學中,適時巧妙地運用詩詞成語,通過詩情畫意的情景為日常課堂教學增添亮麗的風景,讓生物學知識充滿美感。同時調動學生們的非智力因素,激發學生探索生物學奧秘的欲望,在潛移默化中提高了自身的人文素養。此外,俗語、名言警句和名著片段等在課堂中的靈活應用,也能達到異曲同工之妙。

1.2通過閱讀培養學生獲取信息的能力

《高考生物大綱》中明確規定:能從課外材料中獲取相關的生物信息,并能運用這些信息,結合所學知識解決相關的生物問題。從近幾年來的高考題來看,在能力立意背景下,信息題在高考中考察面在逐步擴大,閱讀量、信息量都有所增加,難度也隨之增大。能否在有限的時間內迅速提取有用的信息為解題服務,是考試成敗的關鍵。因此,在生物解題過程中,能善于運用語文閱讀方法去高效地提煉重要信息、獲取有用信息顯得尤為重要。獲取信息能力的培養絕非一朝一夕,需要我們在教育教學中有意識地精心培養,讓學生在日常解題時有意識地注意題干中的各種信息形式,學會獲取和解讀生物題中的顯隱性信息。

如對新人教版必修1中的“關于酶本質的探索”進行資料分析時,教師應告訴學生,首先應結合圖示對大篇幅文字和背景材料進行認真地閱讀、理解,并找出相關的重要信息,其次才是總結、分析和歸納信息來回答生物問題。在學生閱讀完材料后,先讓學生找出巴斯德、李比希、畢希納和薩姆納等科學家的不同觀點和研究結論的中心句,再引導學生綜合分析他們的研究成果,最后讓學生自己歸納、總結,并完善酶的完整定義。

2.善于運用數學知識解決生物學問題

生物學是一門理學學科,作為工具性學科的數學也常常運用到生物學問題解決中。在課堂中通過不同學科間教學方式的轉換和滲透,學生會對數學和生物學滲透交叉運用產生共鳴,有利于學生對相關知識的深刻理解和掌握,學會改變學習方法,提升知識的遷移和運用能力。同時在此過程中,有利于培養學生簡明、縝密的思維品質,并逐步形成良好的科學素養。

在生物實驗教學中,對于自變量和因變量的概念,教師單純地進行概念講解很難讓學生理解,若根據實際將其轉換成方程中x和y之間的數學邏輯式,其中x表示自變量,y表示因變量,學生就能輕易理解兩者的關系。如在建構種群數量的增長曲線來探究種群數量的變化規律時,說明“J”型曲線實質是數學中的指數函數,學生就很容易掌握。如在能量流動傳遞效率的計算中,運用數學中等比數列的通項式an=a1qn-1可將運算簡化,說明其中a1表示第一營養級的能量,q表示最小或最大能量傳遞效率,n表示對應的具體營養級。

另外,不少數學原理和方法被用來解決生物學問題,如概率原理、互斥和獨立事件可以很好的解釋兩對或兩對以上等位基因的遺傳規律;譬如建立數學模型,用簡單而直觀的曲線圖來解釋生物現象和相關內部規律,并判斷或預測生命現象的變化趨勢。高中階段滲透數學計算的內容還有很多,如DNA的分子結構和復制、基因控制蛋白質合成、植物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的關系、遺傳概率和基因頻率、細胞體積與表面積的關系等。

3.巧用物理學原理和知識為生物學服務

高中生物教材中涉及物理學的知識很廣泛,如顯微鏡原理(凸透鏡、凹透鏡、光的成像原理)、葉綠體色素的吸收光譜、光合作用強度與光照強度、同位素示蹤法、超速和密度梯度離心、生態系統中的物理信息傳遞、細胞癌變的物理致病因子、提高基因突變頻率的物理因素、電位差與局部電流的產生、細胞吸水和失水中的滲透作用原理等等。

例如同位素標記法又叫同位素示蹤法,是一項利用示蹤元素來標記化合物的物理方法,標記后的化合物化學性質不變,科學家可通過追蹤示蹤元素,對有關的一系列化學反應及變化過程進行追蹤。這項技術推動了生物學的發展,在生物學研究中運用方面很廣泛,在高中生物教材中多次提及這項重要的技術。主要涉及如下內容:驗證DNA半保留復制過程、證明光合作用產生的氧氣全部來自于水、分泌蛋白的合成和分泌過程、噬菌體侵染大腸桿菌、光合作用中碳原子的轉移過程等。

4.化學知識在生物學中的滲透和運用

正所謂“生化不分家”,因化學是生物學的基礎,兩者在醫學、環保、農業生產、新材料和新能源等方面存在很多交叉點。在高中學習階段,化學是與生物學聯系最緊密的學科。高中生物教材中,涉及化學知識的內容很廣泛。對于高中生物多個生理過程都涉及化學反應式,例如ATP與ADP的相互轉化過程、光合作用的光反應和暗反應過程、有氧呼吸和無氧呼吸過程、氨基酸脫水縮合反應、果酒果醋制作過程等。

又如必修1“組成細胞的分子”一章,詳細地介紹了組成細胞的常見元素和主要化合物,這些內容與化學學科聯系都很密切。其中,蛋白質的相關知識是高中學生必須掌握的內容,對于氨基酸的種類、氨基酸的結構、脫水縮合過程和蛋白質結構的內容,在高中生物必修模塊和化學選修模塊中均有分布。另外,生物教材中物質鑒定的顯色反應、核酸的分子結構、緩沖物質在維持人體pH值穩態中的反應機理、肽鍵和磷酸二酯鍵的形成、各種反應式的配平與計算等等都體現著相關的化學知識,學會靈活運用化學知識去解決生物問題顯得尤為重要。

除上述學科外,地理、歷史、英語等學科都可以找到與生物學的交叉滲透點。多學科知識的滲透,沖破了以往過于注重學科本位的壁壘,讓學生深刻體會到學科間相互支撐的魅力,成為生物課堂中的一道亮麗風景。同時,通過這一方式,不但有利于學生牢固掌握生物學相關知識,還能讓學生充分理解各學科間知識的內在聯系,真正做到拓展學生的知識面,從而激發學生強烈的求知欲望,培養學生運用其他學科知識解決生物學問題的能力,讓學生物成為充滿樂趣和活力的科學探索之旅。

因此,在高中生物課堂上,教師要強化多學科滲透的意識,充分發揮自身的創造力,靈活運用學科間知識的聯系性和其他學科的學習方法,為解決生物學問題服務,讓生物課堂煥發出勃勃生機。同時讓學生在潛移默化中養成良好的思維習慣,提升自身的科學素養,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

【參考文獻】

[1]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普通高中生物課程標準(實驗稿)[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3.

[2]教育部考試中心.普通高等學校招生全國統一考試大綱·理科[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

第8篇

一、應用多媒體教學語文的優勢

在閱讀教學中,巧妙地使用多媒體的優勢,可以讓學生在相同的時間內學得更多。實現課內外的溝通,全面提高課堂效率,提高學生素質。也就是說,在教學中,通過多媒體課件的制作,使學生置身于音像、語音、文字的環境中,忽略了傳統教學手段中一些不必要的過程,節省了教師課堂大理板書的寶貴時間,使演示和呈現的速度加快。就能使教學內容、文字資料等清楚地展現在學生面前,節約了課堂教學時間、增加了課堂信息量、提高了課堂效率。

語文課借助錄音、錄像、幻燈等多媒體手段,延伸了學生各種感官的功能,有助于全面提高學生聽說讀寫的能力。語文是一門語言的文學,不同思維方式,不同的表達方式,甚至是作者不同的語言風格,不同的身世,不同的自存空間,不同的研究領域,向讀者傳達了他們各不相同的思想。所有這些原因都造成了讀者對文學作品理解的困難。如在教學《出師表》一文時,有很大一部分學生對當時的歷史環境知之甚少,胸懷報效之志的諸葛亮年齡漸長,而當時曹魏政權日益強大,恐“匡扶漢室”之夙愿難酬,愧對先主知遇之恩,因此“涕零”奮筆,出此名篇。在教學中,可以采取將當時三國鼎立局勢圖用幻燈的形式投放出來,使學生直觀地了解到作品的寫作背景,對文章有一個更深的理解。同時,還可以將三國演義關于諸葛亮北伐的片斷展示給大家,有助于同學們加深對諸葛亮忠心報國之志的認識;可以通過播放播音員課文錄音,體味抑揚頓挫的魅力,體味作者字里行間所滲透的濃厚感情。

二、多媒體和語文新課程改革結合

傳統語文教學偏重系統和能力訓練體系,注重傳授語法詞匯知識,語言教材中收錄的少量文字只是作為傳授知識的范文,現代語文教學重視創造性思維的培養,重視積累、感悟和熏陶,重視語文運用能力和語感的培養,重視學生的實踐活動,讓學生在教學過程中主動學習、探究。

(一) 多媒體與語文課程結合的教學模式

1.教學內容問題化。根據語文學科性質和具體的教學內容特點,由教師和學生將教學內容轉化為各種形式的價值的問題,并在網絡上呈現出來,為學生在課內外的探究性學習設置邏輯起點。

2.教學過程探究化。學生主動地獲取由教師匯編整理并放置在網絡上的相關資料以及其它的網絡資料,在獲得基本知識之后,在課堂教學中,圍繞著相關的問題進行自我探究或集體討論,教師以平等的姿態參與和引導學生的討論,使教學過程由傳統的傳承型轉變為探究型。

3.教學活動網絡化。在教學活動中,改變過去教學內容主要來自于教科書的單一狀況,強調培養學生從網絡資源中獲取素材,自我改造、重組、創造教學內容的能力,養成學生從網絡獲取資源的能力和習慣。

4.教學結果創新化,網絡只是環境,探究只是手段,教學模式改革的目的在于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由于上述的改革,使學生的主體地位得以真正的確立,學習的自主性、能動性、合作性得到發揮,有利于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創新思維和創新人格。

(二) 多媒體與語文課程結合的表現形式有

1.課文精讀:傳統教學非常重視對課文的精讀,在網絡環境下同樣不可忽視,因為精讀可強化學生的基本閱讀能力。在這種閱讀中強調對課文的整體感知和深入思考,教師可提供相關資源供學生參考,可用心題當場進行閱讀效果的檢測,并進行即時評價。

2.主題性研讀:主題式研讀指的學生圍繞一定的主題,按照點圓式信息傳輸路徑閱讀大量有關文本。這種閱讀主題豐富靈活,信息容量大,外延寬,傳輸路徑具有輻射性。教師可提供經整理的大量資源,學生可從網上獲取相關資源,可在論壇交流心得。

3.選擇性閱讀:學習主體在網上快速閱讀,然后根據需要選取最有用的文章或段落進行精讀,這是一種由“面”及“點”的信息輸入方式。選擇性閱讀的結果往往通過寫作表現出來。

這一符合現代語文教學觀的良好設想如何落到實處呢?我的設想是每學期指定一本名著進行精讀,要求學生按周次循序漸進閱讀,并作好讀書筆記。在此基礎上,可以在教師個人主頁分別建立了各部名著的研讀網頁。

如建立《三國演義》研讀網頁,內容可包括:《三國志》和《三國演義》全文,專家研究三國的論文,網上有關三國的精彩帖子,三國軍事、文化、歷史的相關資料,有關三國的壁紙、連環畫、動畫,相關網站的鏈接,還有供學生交流讀書心得體會的論壇。

又如建立《水滸傳》研讀網站,內容可包括:《水滸傳》全文,《水滸傳》電視劇本,大量研究水滸諸方面尤其是文學成就的論文,水滸連環畫、年畫、漫畫,精選網友關于水滸諸方面的帖子,相關詩詞、俗語、成語、歇后語,網上精彩水滸網站的鏈接,還有供學生交流的讀書心得體會的水滸論壇。

第9篇

應用信息技術手段,并把信息技術教育融合在其他學科的學習

中?!痹谶@樣的背景之下,本人有幸參與本校的多媒體教學,積極而努力地探索信息技術與高中語文學科的整合。

一、課文學習

在語文界有一種比較流行的反對用網絡進行語文教學的觀點,認為這樣不是語文課而是電腦課,認為主要的教學內容無法在網絡教學中得以完成,或者不借助網絡也能完成。

這里借用同行所上的這一節《阿房宮賦》試圖回答這一問題。

《阿房宮賦》是傳誦千古的名篇,被稱為“詩人之賦”,既有賦所固有的辭藻華美、盡情鋪排、比喻生動、想象瑰麗、夸張奇特的特點,又能以精當的議論借古諷今,表現出憂國憂民、匡世濟俗的情懷。故此,教學內容圍繞熟讀成誦進行,并引導學生進行研究性閱讀??傮w設想是以理解促誦讀,以誦讀促理解,讀而有感,感而

能發。

教學分為“誦讀”和“研讀”兩大步。

1.誦讀

首先欣賞Flash制作的課文朗誦,此課件由教師在網上搜集

大量能表現阿房宮特點的古畫、攝影、連環畫等圖片,結合著名播音員夏青的朗誦、《十面埋伏》古樂和動態文字,創設了一個極為生動的情境,激發了學生學習動機,提供了豐富的外部刺激。

然后在教師的誦讀方法指導下,學生自主誦讀,既可以根據網絡提供的字詞解釋、文章翻譯、思路分析、藝術特色比較等材料進行自主學習,也可以通過開頭的Flash課件欣賞、誦讀。此課件具有良好的互動性,學生可選擇整篇或分段進行欣賞(有畫面、音樂和朗誦)或背誦(有畫面、音樂,無朗誦)。

在隨后以小組為單位進行的誦讀競賽中,學生表現得非常踴躍,效果良好。

2.研讀

首先對上一課時所學內容進行檢測,練習在網上進行,即時在網絡上判定成績,即時給出提示,教師可掌握每個學生的學習狀態并可加以個別指導。

然后教師指導探究性學習的第一步――從文學角度、歷史角度、現實角度出發,結合本網站的資料和個人感受,提出有針對性的問題,在論壇上發表,教師即時在論壇中整理最具代表性、最有價值的問題,鼓勵學生組成學習小組互相協作,進行探究性學習。

在教師簡單指導解決問題的方法(如何上網搜尋資料,如何展示學習結果)后,學生通過上網搜尋資料解決問題,交流、學習結果。

課后學生饒有興趣地進一步研讀,完善學習結果,將感想發表在論壇上,有學生還在課后將結果制成網頁,讓教師鏈接到本課的教學站點上。

二、名著研讀

《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首次規定了“課外閱讀推薦書目”,推薦了20部古今中外文學名著,意在課內外相結合,加強學生的語文素養。

這一符合現代語文教學觀的良好設想如何落到實處呢?我的一位同行是這樣做的:每學期指定一本名著進行精讀,高一上學期是《水滸傳》,下學期是《三國演義》,要求學生按周次循序漸進閱讀,并做好讀書筆記。在此基礎上,分別建立了《水滸傳》和《三國演義》的研讀網頁。

《水滸傳》研讀網站內容包括:《水滸傳》全文,《水滸傳》電視劇本,大量研究水滸諸方面尤其是文學成就的論文,水滸連環畫、年畫、漫畫,精選網友關于水滸諸方面的帖子,相關詩詞、俗語、成語、歇后語,網上精彩水滸網站的鏈接,還有供學生交流的讀書心得體會的水滸論壇。

《三國演義》研讀網頁內容包括:《三國志》和《三國演義》全文,專家研究三國的論文,網上有關三國的精彩帖子,三國軍事、文化、歷史的相關資料,有關三國的壁紙、連環畫、動畫,相關網站的鏈接,還有供學生交流讀書心得體會的論壇。

可以想象的是,名著研讀網站將會極大地增強學生的閱讀興

趣,豐富了閱讀內容,以案例形式表現出來的專家論文對引導研讀方向和方法起了很大作用,并且以交互形式促進了學生的心得交

流,效果必將是明顯的,也是其他媒體所無法取代的,為實現大綱規定的名著閱讀探索出一條有效的途徑。

三、研究性學習

研究性學習是國家教育部頒布的《全日制普通高級中學課程計劃》中綜合實踐活動板塊的一項內容。它是指學生在教師指導下,從學習生活和社會生活中選擇和確定研究專題,主動地獲取知識、應用知識解決問題的活動。研究性學習與社會實踐、社區服務、勞動技術教育共同構成“綜合實踐活動”,作為必修課程列入課程計劃中。

作為一門新的課程,教師與學生都往往無法把握其規律和學

習方法。因此,我設想建立一個研究性學習之窗的網頁,幫助學生進行網絡環境下的研究性學習。

事實上,研究性學習是最適合在網絡中進行的,網絡能解決研究所需的大量資源,能幫助學生建立小組協作,能使教師實現個別化異步輔導,能使學生與校外的專家、志同道合的研究者建立有

效、快速的聯系。

學生組成研究性小組后,分工合作,在網上、圖書館查閱資料,在網上、社會上進行調查,積極收集材料,并進行整理、加工。研究性學習之窗網頁在這一過程中起到了引導進度、方法指導、制作示范、提供資料交流平臺的作用。

信息技術改變著傳統的教育方式和教學過程,設備及技術無

第10篇

關鍵詞 化學論題教學 高中化學命題 論題教學對高中化學教學的啟示

一、論題

論題術,從哲學的角度上講是研究論題與命題關系的學問,論題術最早見于由古希臘著名教育家亞里士多德所撰寫的著作《論題術》中是亞里士多德所撰寫的六部最著名邏輯學著作之一,主要使用了三段論方法及它的正確性和歸納推理以及討論了論辯的藝術、推理的方法其主旨在于“辯證推理、去偽存真”并提出反駁謬誤的方法。

在諸多的邏輯學著作中形式邏輯針對使用中會出現各種各樣的實用限制,它僅能用于哲學分析但卻不實用,人們極少在生活和爭論中使用形式推理來解決問題。而《論題術》所包含的則正是用于解決這一缺陷的方法。關于論題亞里士多德在《論題篇》中給出了這樣一段解釋:人們應該嘗試掌握其他論證中通常趨于歸屬的標題,正如幾何學習中,學生進行原理上的練習是非常有效的,在算數的學習中對最多到10的乘法表格了如指掌就能很好的對于其他數目的倍數進行辨別一樣。針對于亞里士多德的話我們可以做出如下的一個定義:所謂論題就是論證雙方(回答者和提問者)針對某一個命題進行論證所尋找論點的方式方法以及在知識結構中的存儲位置。

二、命題

現代的傳統邏輯教科書中有關命題的定義及理論都是源自亞里士多德的命題學說,他認為命題是通過語句來反映事物情況的思維形式“或”判斷是對事物或對象有所斷定的思維形式。命題的基本形式是S是(能)P,其中S稱為主項,指反映被斷定對象的概念;P 是謂項,指反映被斷定對象具有或不具有的性質的概念;是(能)稱為聯項,是表明主項與謂項聯系情況的概念如:物質的量是一個物理量,物質的量主項,是為聯項,一個物理量是謂項。

亞里士多德的命題學說是從命題的結構開始,在介紹命題定義之前他首先介紹了命題構成所需要的兩個重要概念名詞和動詞。名詞、動詞本身不能形成或真實或虛假的命題,只有把名詞和動詞聯結起來,加以肯定或否定如“滴管取液”、“天平稱量”等才能夠構成語句并表達思想,而表達真正連接作用的是可以確定或不能確定的肯定或否定詞及疑問詞也就“是”是或“不是”;“能”或“不能”這些連接詞。但只是作為表達而不是作為肯定或否定命題以及疑問命題,只有那些自身或者是真實的或者是虛假的以及表示疑問的句子才能稱為命題。 任何命題都有兩個基本特征,一是可以斷定的;而是由真假的區別。在這個基礎之上,形式邏輯和命題也就逐漸完善了。

三、論題和命題的關系

通過實驗研究發現,學生對于“醇可以發生取代反應嗎”,“醇屬于有機化合物分類嗎”以及“醇類物質是在化學中研究的嗎”三個命題的反應時間是明顯不同的。通過這一研究,可以發現其結果可以支持論題網絡是分層次組織的假設。

四、論題式教學對化學教學的啟示

搭建知識基礎構架,根據亞里士多德的論題術理論,任何知識的發展都是無法離開他的基礎的,即下位知識和主干知識(論題型知識)應該清晰,仔細的教學,反復強調。同時針對結點知識(關系型的知識)應予以突出和重視。

在論題教學“理論”的基礎之上,還同時應該注意建立實踐的教學模式。筆者所建立的教學模式,作為理論的模式引導,僅供參考。筆者將基于論題式教學的化學教學主要分為以下四個步驟:設立情境指明主線突出結點方法的組合。如在高中化學選修四鹽類水解一節中,教學可以進行這樣的設計,但是更主要的是要幫主學生溝通整個知識點,發展知識鏈條。無論學生知識點再牢固,如果不注意去溝通它們之間的聯系,這些知識仍然是死知識,容易遺忘。如, 溶解、 電離、 電解這些概念學完之后,就要抓住這三者之間的聯系。即電解質溶解于水后,才能電離;只有溶液中存在離子,才能進行電解。

另外除了解決通過論題知識和關系知識解決命題問題,創建一個更高層次的問題情境同樣重要,更深化論題之間的關系、引導學生自我加深從而進一步問題解決。當然教師也可以設置有關習題,進一步幫助學生清晰地了解知識論題之間的關系。

五、結語

利用論題、命題的方式知道優化化學教學雖然還正處于一個較為“新鮮”的階段,但在化學教學中也可以起到調控化學教學條件,幫助學生調節學習體驗、問題解決體驗。這樣使學生的課堂更加高效高品質的方向進行,有效減少學生的學習負擔、提高教學效益。

作者簡介:

第11篇

[關鍵詞] 信息技術

初中語文

課程整合

隨著科技的發展,以計算機和網絡通訊為核心的信息技術在教學中得到廣泛運用,培養學習的信息素質,提高學生處理和運用信息的能力,成為教育的重要內容和任務。特別是我們語文教師在信息化的學習環境中,要提高教學效率,優化語文學科改革,培養學生的整體素質和全面能力,就必須將信息技術與初中語文新課程改革相整合,只有這樣,“初中語文新課程改革”這朵紅花在“信息技術”這片綠葉的襯托下才會開得更加嬌艷。

一、信息技術與語文新課程改革相整合的優勢

將信息技術課程與語文課程相整合,就是以語文學科知識的學習作為載體,把信息技術課程作為工具和手段滲透到語文學科的教學中去,從而在學習信息技術課程的同時,又能培養學生解決語文學科問題的綜合能力。因此,教師在具體教學過程中,一方面,要注意從語文學科或者現實生活中的問題引入,借助這些有實際背景的問題,激發學生學習信息技術的興趣,加深對信息技術的理解和認識;另一方面,還應安排一些實踐性的的教學活動,讓學生通過網絡和其他信息手段獲取信息,學會使用信息工具和信息手段來分析、處理信息,并且在活動中學會與人交流、合作完成任務,以培養他們的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

語文是最重要的交際工具,是人類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語文學科是一門基礎學科,其教學內容為:閱讀、寫作、口語交際。

信息技術時代,語文教學必然有新的特點。

閱讀:中國閱讀學會會長曾祥芹教授從未來教育的角度,分別從閱讀的深度、廣度和速度這三個層面上提出了閱讀的三種方法:精讀、略讀和快讀,信息時代的閱讀應高度重視略讀和快讀。

寫作:隨著電子系統交換信息作為人與人之間的重要交流方式,寫作教學將面臨變革:文學的地位會降低,實用文體會成為學生學習的主要文體,組織和改編有關信息將成為一項重要的寫作能力。

口語交際:口語交際技能將被視為獲得并保持職業的主要技能之一,越想獲得高職位,越得學會如何與不同地域、不同語言、不同種族的人進行交際。

信息技術與初中語文課程可在閱讀、寫作、口語交際等方面進行整合,極大地激發學習動機、實現自主式學習、探索性學習、協作式學習,為語文遠程教育和終身教育提供有力的保障。

①使閱讀教學的資源更加豐富,案例更加有效,過程更加符合人類本身的思維規律,使略讀和快讀得以經濟、高效地實現;

②為寫作教學提供更豐富的素材,更多更迅速的實現渠道和更多有效的交流方式;

③借助網絡語音軟件,可輕易實現“生生”、“師生”之間,學生與校外專家、學習伙伴之間的廣泛交流;

④可為語文素質的根本因素——思維能力提供廣闊的發展空間。

二、如何將信息技術與語文新課程改革相整合

傳統語文教學偏重系統和能力訓練體系,注重傳授語法詞匯知識,語言教材中收錄的少量文字只是作為傳授知識的范文,現代語文教學重視創造性思維的培養,重視積累、感悟和熏陶,重視語文運用能力和語感的培養,重視學生的實踐活動,讓學生在教學過程中主動學習、探究。

(一)信息技術與語文課程的教學模式追求的是:

1、教學內容問題化。根據語文學科性質和具體的教學內容特點,由教師和學生將教學內容轉化為各種形式的價值的問題,并在網絡上呈現出來,為學生在課內外的探究性學習設置邏輯起點。

2、教學過程探究化。學生主動地獲取由教師匯編整理并放置在網絡上的相關資料以及其它的網絡資料,在獲得基本知識之后,在課堂教學中,圍繞著相關的問題進行自我探究或集體討論,教師以平等的姿態參與和引導學生的討論,使教學過程由傳統的傳承型轉變為探究型。

3、教學活動網絡化。在教學活動中,改變過去教學內容主要來自于教科書的單一狀況,強調培養學生從網絡資源中獲取素材,自我改造、重組、創造教學內容的能力,養成學生從網絡獲取資源的能力和習慣。

4、教學結果創新化,網絡只是環境,探究只是手段,教學模式改革的目的在于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由于上述的改革,使學生的主體地位得以真正的確立,學習的自主性、能動性、合作性得到發揮,有利于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創新思維和創新人格。

(二)這一模式的表現形態有:

1、課文精讀:傳統教學非常重視對課文的精讀,在網絡環境下同樣不可忽視,因為精讀可強化學生的基本閱讀能力。在這種閱讀中強調對課文的整體感知和深入思考,教師可提供相關資源供學生參考,可用心題當場進行閱讀效果的檢測,并進行即時評價。

2、主題性研讀:主題式研讀指的學生圍繞一定的主題,按照點圓式信息傳輸路徑閱讀大量有關文本。這種閱讀主題豐富靈活,信息容量大,外延寬,傳輸路徑具有輻射性。教師可提供經整理的大量資源,學生可從網上獲取相關資源,可在論壇交流心得。

3、選擇性閱讀:學習主體在網上快速閱讀,然后根據需要選取最有用的文章或段落進行精讀,這是一種由“面”及“點”的信息輸入方式。選擇性閱讀的結果往往通過寫作表現出來。

這一符合現代語文教學觀的良好設想如何落到實處呢?我的設想是每學期指定一本名著進行精讀,要求學生按周次循序漸進閱讀,并作好讀書筆記。在此基礎上,可以在教師個人主頁分別建立了各部名著的研讀網頁。

如建立《三國演義》研讀網頁,內容可包括:《三國志》和《三國演義》全文,專家研究三國的論文,網上有關三國的精彩帖子,三國軍事、文化、歷史的相關資料,有關三國的壁紙、連環畫、動畫,相關網站的鏈接,還有供學生交流讀書心得體會的論壇。

又如建立《水滸傳》研讀網站,內容可包括:《水滸傳》全文,《水滸傳》電視劇本,大量研究水滸諸方面尤其是文學成就的論文,水滸連環畫、年畫、漫畫,精選網友關于水滸諸方面的帖子,相關詩詞、俗語、成語、歇后語,網上精彩水滸網站的鏈接,還有供學生交流的讀書心得體會的水滸論壇。

建立名著研讀網站,可極大地增強學習的閱讀興趣,豐富閱讀內容,以案例形式表現出來的專家論文對引導研讀方向和方法起了很大作用,并且以交互形式促進了學習的心得交流,效果是明顯的,也是其它媒體所無法取代的,為實現課程標準規定的名著閱讀探索了一條有效的途徑。

我們相信,“初中語文新課程改革”這朵紅花在“信息技術”這片綠葉的襯托下,必將提高教師使用現代教育技術的意識和現代教育觀念,必將大大提高教學效率,必將改變傳統的教學模式,進而大大推動中學教育改革的進程,為初中語文新課程改革開辟一條新道路,為培養創新型人才開拓一片新天地。

參考文獻

①、《中小學信息技術課程指導綱要(試行)》[教育部關于印發《中小學信息技術課程指導綱要(試行)》的通知(2000年11月14日)教基[2000]35號]

第12篇

一、單選題(每小題3分,共36分).每小題給出的四個選項中,只有一個選項是正確的.多選、不選或錯選均不得分.)1.陶瓷已經是廣西藤縣的特色產業,陶瓷工業園生產的陶質磚與瓷質磚是致密程度不同, 有經驗的師傅通過敲敲聽聽聲音就能分別,依據是( )A.音調 B.響度 C.音色 D.頻率2. 小明早上走路上學校5min走了0.3km后進商店買東西用了4min,然后繼續趕路用11min 走了0.9km到學校,小明的去學校的平均速度是( ): A. 1m/s B. 1km/s C. 1km/min D. 1km/h3. 梧州的人工寶石享譽世界,某同學參觀寶石展的時候陽光下的寶石更加靚麗了,他發現 在某一寶石成品的旁邊有彩色的光帶,這屬于( )A.寶石發光 B. 寶石反射的光 C.光的折射 D.平面鏡成像 4.小英同學坐車到野外去春游,行車的過程中,當她向窗外看的時候發覺青山都向后退,那 么她選擇的參照物是( )A.小霖同學 B.小英同學坐的車子 C.山 D.另一輛車子5.下列物理知識能解釋成語“一葉障目不見泰山”,“坐井觀天所見甚小”的是( ) A.光的折射 B.凸透鏡成像C.光的反射 D.光的直線傳播6.梧州冬天的清晨,有時郊外草地上會出現一層白白的東西,太陽出來后一會就變成水了, 最后不見了,它經歷了怎樣的物態變化( )A.液化-氣化-升華 B.汽化-升華-凝固 C.凝華 -熔化-氣化 D.升華-熔化-凝華7.如圖一是某同學測量一塊木板的長度,他的測量結果是( )A.3.81 dm B.38.1cmC.38.1mm  D.0.381m 8.如圖二所示,是研究凸透鏡成像規律的實驗所得的圖像,物距與焦距的關系是( )A.小于一倍焦距 B.大于兩倍焦距 C.等于兩倍焦距 D.大于一倍焦距小于兩倍焦距 9.趙奶奶借有的鄰居10kg的油,她想給鄰居還油時,想用標著10L的罐子裝油,請問她 用這個罐子裝滿油夠還了嗎?那么該罐子能裝多少千克的油?(ρ油=0.9×103)( ) A 不夠 9kg B 不夠 10kg C 夠 9kg D 夠 10kg10.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A.使用溫度計首先看清它的量程B.溫度計的玻璃泡要全部浸入被測液體后就可以讀數了C.體溫計的玻璃泡和直管之間的管做得很細 D. 讀數時視線要與溫度計中的液柱的液面相平 11.下列是關于天平的使用方法正確的是( ) A.把天平放在水平桌面上就可調節橫梁上的平衡螺母使天平平衡 B.從砝碼盒中提取砝碼時,必須用鑷子夾取 C.天平橫梁平衡后,托盤可以互換。 D.判斷天平橫梁是否平衡時,一定要等到指針完全靜止下來。 12.如圖四所示,量筒的讀數方法正確的是( ) 二,填空題(每空1分,共16分)13.藤縣有東方獅王之稱,舞獅運動員在打鼓時產生的聲音是由于 產生的。獅子在 高 樁上表演時,為了避免免影響了舞獅我們要把手機關機或者調成震動目的是為了 .14.小芳在探究凸透鏡成像規律的實驗中,凸透鏡的焦距是8cm,那么要想在光屏上得到 一個倒立的,放大的實像時物距與焦距的關系是 .應用了這一原理的是 .15. 小花在探究物質的密度實驗中,她調節好天平后按圖四中的 A,B,C順序進行實驗, 根據圖中所示可知道量筒中鹽水的質量是 . 鹽水的密度是 . 16 小芳爸爸接她放學回家的時候,倒車入庫時倒車雷達能準確的告訴他距離障礙物有多 遠,這是因為聲音能 ,晚上小芳想在家里好好復習今天的內容,可是討厭的蚊 子的聲音總是那么刺耳, 這是因為蚊子的 高。 17早上同學們起床都喜歡照照鏡子,已知小花同學身高1.4m,那么她在1.2m高的鏡子 前3米處看到自己的全身像,那么她在鏡子中的像高 米,她與她的像距離是 米。18.現在很多家庭都裝有防盜門,防盜門上有個“貓眼”有人敲門時在里面的人能通過貓眼 看見外面的人,而且是一個正立,縮小的像。但是外面的人通過貓眼卻看不見里面的人, 你認為“貓眼”是由 和 組成的。19如圖五水中的小老鼠想到游泳池中間去因為它看到池底覺得 水很“淺”,實際上它看到的池底是由于光的折射形成的  像(選填“虛”或“實”);有經驗的老鼠媽媽立刻提醒小老 鼠不要去,因為它知道實際的池底比所看到的“池底”更    (選填“深”或“淺”)。 圖五20 蒸餾酒在我國歷史久遠,蒸餾個過程是將釀酒的原料經過發酵后放在蒸餾器件上進行蒸餾,發酵原料中的酒精發生 形成酒精蒸汽,再將其輸入管道后酒精蒸汽 出來的便是液體酒精(填物態變化) 三、作圖與實驗探究題(21、22小題各4分,23小題11分,24小題11分,共34分)21.如圖六所示經過平面鏡的一束光線,與水平面的夾角是600與鏡面的夾角是300, 請完成光束經過的大致徑跡。22.如圖七所示,點光源s發出的兩束光線,請完成光束經過的大致徑跡。 23.小明在探究“水的沸騰”實驗中:(1)實驗裝置如圖八所示,他還需要的測量工具是    .是若操作正確無誤,根據圖 八可知, 此時燒杯中水的實際溫度是 _________℃。(2)下表是本實驗過程中不同時刻的溫度記錄,小明由于粗心大意漏記了一個實驗數據, 你認為漏記的數據是    ℃,你這樣判斷的依據是    .那么水的沸點偏 低可能的原因是當地的大氣壓 .(選填“大于”、“等于”或“小于”)1標時間/min 0 1 2 3 4 5 6 7 8溫度/℃ 88 90 92 94 96 98 98 98 準大氣壓。(3)圖九中 屬 于沸騰的現象,那么你 看到的沸騰現象是: 水的沸騰是一種 現象,在沸騰的過程中。酒精燈 要 .實驗結束時小明能用嘴巴直接吹滅酒精燈嗎? 。 (4)小明在實驗時發現沸騰時有大量的“白霧”冒出,但是在另一個實驗室的小花在沸騰 時卻發現只有少量的“白霧”這是什么原因呢? 。 24.小剛同學在探究凸透鏡成像規律的實驗中,實驗過程如下:(1)實驗前要調整燭焰的焰心、透鏡的光心、光屏的中心在同一高度,目是 .蠟燭 放在B點的位置移動光屏剛好得到一個倒立 等大的實像,那么凸透鏡的焦距是 厘米(2) 如圖十,當把凸透鏡固定在50cm刻度線位置,蠟燭固定在25cm刻度線位置時,光屏應在 (選填“C”、“D”或“E”)區域內左右移動,才能在光屏上得到清晰的 (選填“放大”或“縮小”)倒立的實像, 是根據這一原理制成的.要觀察洋蔥的內部結構我們要用到 .(3)如果保持光屏的位置不變,把蠟燭向右移動一小段距離時,要想在光屏上得到清晰的 像,應該在凸透鏡和蠟燭之間放置一個焦距適當的 .(選填“凸透鏡”或“凹透 鏡”) 才能實現。 (選填“近視”或“遠視”)眼就是利用這種透鏡矯正的.小剛的 爸爸因為看不清楚遠點的東西所以佩戴了眼鏡,他爸爸的眼鏡對光有 作用,(4)小剛同學放學回家的路上,經過垃圾堆放站時發現垃圾堆里面有很亮的光斑,走近一 看原來是透明礦泉水瓶中有水相當于一個 .他想回學校的時候除了告訴同學們這是浪費之外還很危險,因為它對太陽光有 的作用,有可能會引起火災。四、論述計算題(24小題6分,25小題12分共18分)25.下表是由南寧東站駛往廣州南站的動車d2361列車的運行時刻表車次 站次 站名 到達時間 開車時間 運行時間 天數 里程D2361 1 南寧東始發站 12:35 0分 當天 0kmD2361 5 藤縣14:34 14:36 1小時59分 當天 292kmD2361 6 梧州南14:49 14:53 2小時14分 當天 317kmD2361 9 廣州南16:39 終點站 4小時4分 當天 563km 根據列車運行時刻表回答下列問題 (1)列車由南寧南站駛往廣州南站的全程平均速度是多少? (2)南寧到藤縣的平均速度和梧州南到廣州的平均速度是多少?26. 現有一個物塊A只標了10cm3,小明想知道它的質量和密度,可是他發現實驗室的實驗 桌上的的測量工具天平卻沒有砝碼,只有兩個形狀規則的木塊,一個標有200cm3,178cm3,水,還有一個空瓶子,他調節好天平平衡后按如下步驟進行: a先把空瓶放在天平上,再放200cm3的木塊當砝碼發現天平剛好平衡, b.然后把空瓶裝滿水再放到天平上把兩個木塊放上去剛好平衡,c.他把木塊拿下去換上放物塊A,發現物塊A偏高,在物塊A那邊再加一個200cm3的木 塊天平剛好平衡.(ρ木=0.5×103kg/m3) 求:(1)空瓶的容積 (2)物塊A的質量 (3)物塊A的密度 一、單項選擇題(每小題3分,共36分)每小題給出的四個選項中,只有一個選項是正確的。

題號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答案 c a c b d c c a a b d d

得分 評卷人 二、填空題(每空1分,共16分)13.鼓面的震動 、在聲源處減弱。 14. 大于8cm小于16 cm、投影儀(幻燈機)。15. 111g 、 1.11g/cm3 。 16傳遞信息 、 音調 17. 1.4、 6 。 18.凸透鏡 、 凹透鏡 。19.虛、深 、 20. 汽化、 液化 . 得分 評卷人 三、作圖與實驗探究題(21、22小題各4分,23小題11分,24小題11分,共30分)

21.  22.

23.(1) 94, 機械停表 ,(2) 98 , 水沸騰時溫度保持不變 , 小于 (3) 乙 , 劇烈的氣化現象,繼續加熱 ,不能 。(4) 小明的實驗室比小花的實驗室溫度低 (2分)24.(1) 使實像成在光屏中心 , 10 。(2) D 、 縮小 , 照相機 , 顯微鏡 。(3) 凸透鏡 , 遠視眼, 發散 。(4) 凸透鏡 , 會聚 。(每空1分)得分 評卷人 四、論述計算題(25小題6分,26小題12分共18分)25.解:(1)南寧南站到廣州南站的全程平均速度V=s/t=563km/4.1h=137.3km/h (2分) (2)南寧到藤縣的平均速度V=s/t=292km/2h=146km/h (2分)梧州南到廣州的平均速度V=s/t= (2分)

26.解:(1)M水=m木 =(1.78×10-4m3×0.5×103kg/m3 (3分) =0.089kg空瓶的容積等于水的體積V瓶=v水=m水/ρ水 =0.089kg/1×103kg/m3 (3分) =8.9×10-4m3(2)物塊A的質量ma=M水 =1.78×10-4m3×0.5×103kg/m3 (3分) =0.089kg(3)物塊A的密度ρa =m a/va=0.089kg/1×10-5m3=8.9×103kg/m3 (3分)

亚洲精品无码久久久久久久性色,淫荡人妻一区二区三区在线视频,精品一级片高清无码,国产一区中文字幕无码
日韩国产亚洲欧美一区二区 | 综合国产精品一区二区三区 | 亚洲欧美中文字幕日韩二区 | 亚洲欧美日韩一区 | 亚洲无线码在线 | 中文成人免费久久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