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首頁 精品范文 母親的經典小說

母親的經典小說

時間:2023-05-29 18:00:50

開篇:寫作不僅是一種記錄,更是一種創造,它讓我們能夠捕捉那些稍縱即逝的靈感,將它們永久地定格在紙上。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12篇母親的經典小說,希望這些內容能成為您創作過程中的良師益友,陪伴您不斷探索和進步。

母親的經典小說

第1篇

今年寒假,媽媽給我買了一本《聊齋志異》?!读凝S志異》非常有趣,不久我就看完了這本書。

《聊齋志異》是一部經典小說,是蒲松齡的著作?!读凝S志異》是古代靈異、志怪小說的集大成者,有“空前絕后”之美譽?!读凝S志異》看來偏偏講的鬼、狐、仙、怪,其實字字都是人、情、世、態字里行間無不飽含著作者對人生的豐富體驗和深刻智慧。

在《聊齋志異》中的《嬰寧》這章中,講述了一個容貌美麗的狐仙嬰寧與一位叫子服的秀才相戀的故事,嬰寧有情有義、心靈純潔,比現實中的人更加可親可愛。雖說她是一只托給鬼母所養的狐貍精,可她并沒有邪惡,喜歡笑。她讓子服將自己的父母合葬,并且感激子服一家人對自己的關照,后來,子服的母親給他們兩個人主持了婚禮,一年過后,嬰寧生下一個胖兒子,不認生,見人就笑,很像他母親。

其實,《聊齋志異》表面上在講鬼、狐一類的故事,而側面反映了當時社會的腐敗。我從這本書上感受到了,蒲松齡當時所在的那個時代,貪污成風,贓官比比皆是,清官沒有幾個。想到這里,還有誰沒有理由再去好好學習,去把社會不規則的事情改正過來?我想,每個讀過《聊齋志異》的人,都能深刻的體會這本書的含義,要是想過上美好、不被欺負的生活,那么我們就要從現在開始,從身邊做起,以自己為榜樣,做一個有素質的人。在這里,我又不禁佩服作者的慧眼明珠,佩服他敢于正視現實的精神!

最后,還是以作者的一首詩為結尾吧:

姑妄言之故聽之,

豆棚瓜架雨如絲。

料應厭作人間語,

愛聽秋墳給唱詩!

第2篇

縱觀瓊瑤的家庭,這一家子的確不乏文人。父親陳致平曾任臺灣師范大學國文系教授。母親袁行恕曾任臺北市立建國中學國文教師,母親的胞妹袁靜為作家。就連瓊瑤的舅母即是金庸的妹妹。

往上追溯,瓊瑤的外祖父袁勵衡為銀行家,曾執掌交通銀行;曾外祖父是翰林,伯父是宣統皇帝之師;她母親的胞姐袁曉園為中國第一位女外交官暨女稅務官。

不僅如此,這一家族的后代也不容小覷,瓊瑤的妹妹陳錦春、妹夫陳壯飛,都曾任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科學家,后自主創辦科技顧問公司,被認為是華裔在美創業的先驅之一。

在良好的家學氛圍中,瓊瑤自幼受中國古典文學的啟蒙教育,9歲在上?!洞蠊珗蟆穬和姘l表短文《可憐的小青》;1949年,隨家庭遷居臺灣,入臺北師范大學附小六年級讀書;后入臺北第二女子中學;16歲在《晨光》雜志發表小說《云影》,熱愛文學和寫作的她在高中階段于各報刊發表小說、散文200篇,成為臺灣島內有名的中學生作家;1963年,在平鑫濤主持的臺北皇冠出版社出版了長篇小說《窗外》,一舉聞名文壇。

將純愛進行到底的言情小說女王

瓊瑤的文學作品大多以愛情為主題,以生活言情題材取勝,富有濃厚的情感色彩和文化精神,描寫中國的人生、人情、傳統倫理道德,又將傳統觀念和現代意識、藝術美感融會貫通,和諧統一,打動了億萬讀者、觀眾的心;作品的構思巧妙,文筆淡雅,以情動人,頗受各階層人們的欣賞,尤其獲情竇初開的少男少女們喜愛。

瓊瑤的小說可分為三各階段,早期小說包括1963年發表的《窗外》至1971年的出版《水靈》和《白狐》,主要是由歷朝歷代中國民間傳奇發展的古人愛情短篇故事;中期的小說由《海鷗飛處》開始,至《燃燒吧!火鳥》,主要是描寫當代臺灣為背景的愛情小說,除《我是一片云》外,可說全是大團圓結局;最后一個階段則由八十年代創作出版《雪珂》開始,小說的背景搬回古代,篇幅較長時代跨度較大,企圖從傳統禮教角度處理都會變遷中男女的愛情觀,并嘗試脫離早期悲劇的宿命和中期公式化的快樂故事,有更為深刻的精神層面的意義。

瓊瑤的言情小說以“純愛”作為愛情的最高標準,體現這一標準主要以女主角的經歷和內心活動為主。在瓊瑤塑造的感情世界,愛情是滋潤女性自我并賦與活力的源頭。沒有愛情,女性的自我就會枯萎凋零。在這情況下,瓊瑤的女性形象無可避免的顯得被動和消極。事實上,在五四時代,“愛情”這個概念是一種公眾性的意識形態,主要是對中國父權制度的反叛和挑戰,但在瓊瑤的言情小說里則完全屬于私人領域,對愛情的描述也由女性的立場出發,這亦是被李敖等人批評為女主角面目蒼白的理由;然而,這樣一個夢幻世界推到了極致也有其意識形態上的助力,逆轉了父權家庭中尊卑階層的權利和義務關系,使擁有資源及力量的父母或男性,在感情的道德上召喚下,對一無所有的子女,特別是女性全心全意的奉獻。這亦是言情小說的精神所在。

慰藉都市心靈的幕后推手

1970年代末,瓊瑤、平鑫濤與盛竹如等人合資成立巨星影業公司,致力于把瓊瑤的小說作品翻拍成電影。當時瓊瑤固定每年只拍兩部電影,放映檔期則是農歷春節期間與臺灣青年節(3月29日),電影歌曲幾乎全部交由當時盛極一時的歌后鳳飛飛來演唱,歌曲作曲則由大師左宏元操刀。

從1964年開始,先后由臺北皇冠出版社出版了近50部小說,并相繼改編成電影電視劇,由于瓊瑤影視作品與小說相輔相成,許多經典小說改編成的影視作品也得到觀眾熱追。

參演改編自瓊瑤小說的影視作品的演員,也都是當時最為出名的帥男靚女:鄧光榮、甄珍、秦漢、林青霞、秦祥林、林鳳嬌……他們字正腔圓的國語、清新純真的表演風格以及對于愛情的執著追求,都帶給觀眾們耳目一新的感受,在淚與笑聲中一次次獲得愛情的感動,正是這樣的情況使得瓊瑤愛情片迅速走紅。

從七十年代開始之后的二十年間,在港臺國語影視作品中,瓊瑤劇作都持續熱播熱賣,被譽為“瓊女郎”的女演員們無一不星途坦蕩:劉雪華、陳德容、蕭薔、趙薇、林心如、范冰冰等等。

近年瓊瑤電視劇又重返熒屏,2007年翻拍《又見一簾幽夢》、2011年推出的《新還珠格格》,每一次劇集的面世都造成一陣轟動,同時也捧紅不少因為飾演她筆下的男女主角而成名的演員,擁有“新一代瓊女郎”稱號的女演員如張嘉倪、秦嵐等,又無一例外地大多因出演瓊瑤劇走紅。

這一批又一批因扮演其劇作中的人物角色而脫穎而出的影視明星,擴大了瓊瑤作品的讀者和觀眾群,越發使瓊瑤作品深受青少年的喜愛,由此產生了長久的社會影響,在華語文壇形成了歷時幾十年盛而不衰的“瓊瑤現象”。

愛情是文化沙漠上的一滴淚水

不看書可能是現代人的悲哀。時光荏苒,言情小說的輝煌漸漸沒落,可是不管穿越、懸疑、武俠小說如何風靡,它經歷歷朝歷代依舊存在。瓊瑤的小說從來不掩飾愛情,她的影視劇也都充滿愛的渴望與表達,因而那些經典的臺詞被稱為“雷聲滾滾”。盡管如此, “高調示愛”的瓊瑤劇集至今占據著電視劇收視前列。

不管時下流行怎樣的劇集,不管有多少可以突破的表現形式,瓊瑤堅持唯美的風格,打造出夢幻般的純愛氛圍,為了愛情奮不顧身的那些男女主角或者飽含淚水、或者聲嘶力竭、或者仰頭高歌,執著地堅持著愛情理想,倔強地呈現在觀眾們眼前。的確雷醒了不少都市人麻木的心靈,“愛情就是需要表達出來的,愛情還是存在的,愛情可以讓生活變得更美”……

城鄉一體化造就了無數新城,新城里住了許多不得已埋葬了夢想的年輕人,他們害怕在現實生活與愛情一再錯過,更害怕庸庸碌碌一生再沒有愛情點綴該是多么悲哀。瓊瑤的言情小說恰到好處地點醒對愛懵懂的人們,像是樹立了無數個愛情范本給年輕人們以供參考。他們可能一本瓊瑤的小說都沒有看過,但是并不妨礙憬愛情的年輕人們成為瓊瑤這位愛情“奶奶”的忠實觀眾。

業已進入中年的人們,在學生時代或多或少讀過瓊瑤的言情小說,那些不知盜版還是正版的小說里除了有男女主角的悲歡離合也載滿了讀者當時青春年少的感情,感謝曾經的文字陪伴過的歲月,中年人沒有理由不愛瓊瑤阿姨的作品,那是對終將逝去的青春的一種緬懷。

不論是稱她為瓊瑤阿姨還是瓊瑤奶奶,幾十年來,她的作品不免帶上了年代的烙印,作為懂得愛情為何物的作者,她珍視言情小說的精髓并堅持發揚光大,值得我們記住,在那個沒有互聯網的年代,真的可以從一本本小說中讀到活生生的愛情。

歷程評述:

她并不是一個寫出了驚天動地作品的女作家,她堅持寫言情小說,以自己的方式詮釋愛與世界的和諧相處之道。

第3篇

臨川一中的胡邱鈺,以654分,奪得江西省高考文科第一名;廣昌一中的張子琦,以698分,奪得江西省高考理科第一名。

他們的具體成績為:

胡邱鈺:語文135、數學144、英語145、文綜230――總分654分。

張子琦:語文140、數學137、英語142、理綜279――總分698分。

成績后,記者們紛紛采訪了兩位狀元,總覽各種采訪報道,綜觀狀元們的學習、生活狀況,發現他們有諸多相似之處。

一、自我管理,自覺學習

兩位狀元均表現出超強的自我管理和自覺學習能力。

胡邱鈺是家中的乖乖女,是母親邱女士的心頭肉,父親胡定和的小棉襖??疵志椭?,“胡邱鈺”――把父母的姓合并,再加上一個“鈺”字。為了女兒的學習,母親邱女士和千萬家長一樣,放下自己的工作,去陪讀。盡管有母親的專門照料,可學習之余,胡邱鈺仍然會做些家務,如洗碗、晾衣等等,特別是在學習上,不需要母親過問、督促,什么時候該學什么,什么時候該做什么,自己自覺安排得好好的。班主任劉老師說,胡邱鈺非常懂事,學習上很自覺、很主動,從不需要別人催促。

張子琦的父親是公務員,母親是他在讀學校的英語老師,家庭條件比較好,特別是母親做老師,更有學習上的便利條件,可是,張子琦出奇地自覺,從不需要父母管理、催促,自己的日常生活、功課學習等,全都自覺安排得井然有序。記者采訪時,他說:“我的學習習慣,自我管理,都得益于母親從小的教導、訓練……是母親幫我養成了一個非常好的學習習慣……”班主任曾老師也說,張子琦雖然是個男孩子,但他不貪玩,很自覺,總能主動地把學習上的事搞好。

學習一定要靠自覺,如靠別人來監督、來推著走,那就麻煩了,因為家長、老師無法時時刻刻守著你,如果不自覺,監督一放空,就會馬放南山,魚翔淺底,如此還談什么學習呢?

二、重視課內,涉獵課外

兩位狀元的第二個相似點是,在課堂學習之外,也廣泛涉獵一些名著和時文等等。

胡邱鈺在課余時間,酷愛讀課外書籍。她既會啃那些“大塊頭”,如長篇名著、論著等等,也會啃那些“小塊頭”,如科普類圖書、經典小說、詩文、時文等等。她覺得,看書可以開拓視野、增長知識,可以讓自己思考問題更全面,寫文章立意更高遠。“每次看她寫的作文就能夠感覺到她的思維很活躍,是一個很有功底、很有想法的學生。”在班主任劉勇老師看來,胡邱鈺大量的閱讀,給她的學習帶來了很大的幫助。

張子琦在學習之余,也同樣喜歡涉獵課外的知識。張子琦認為,課堂效率很重要,要注重學習方法,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要不斷從學習方法中找出不足,加以改進;同時,不要太看重考試成績,而要注意在做每一道題時有好的思路,計較每一道題的得失。張子琦的班主任曾龍老師介紹,張子琦性格比較活潑,課堂效率特別高,學習方法也很好。他學習時就認真學習,干其他事時就認真干其他事。他還保持了很好的閱讀習慣,課外書籍閱讀量非常大。

成績好的同學,往往既重課內,又重課外,將課內課外結合起來,想不優秀也難呢。

三、興趣廣泛,愛好文體

兩位狀元也不是死讀書的學生,他們興趣愛好廣泛,“文武”兼具,全面發展。

胡邱鈺喜歡練中長跑,并建議同學們在體育鍛煉方面多下功夫,這樣可以活躍大腦。當記者詢問其學習心得時,她表示,學生應在學習方面保持適當的壓力,不能整天無所事事,但也不能壓力太大,要松弛有度。胡邱鈺的父親胡定和表示,女兒興趣愛好廣泛,運動、看書、折航母等手工藝品,樣樣都喜歡。母親邱女士也表示,女兒比較活潑,不死讀書,每次從操場上長跑回來,一身臭汗,她怪心疼的。

張子琦愛好也特別廣泛,喜歡打羽毛球、乒乓球,喜歡游泳、看新聞、做軍艦坦克模型等等。父母對于他的這些愛好不但不反對,而且還支持他,他們常常叮囑他不要熬夜,要勞逸結合,要保證充足的睡眠時間,這樣學習起來才更有精力。

愛好廣泛的人,思維活絡。而身體也是學習的本錢,平時應根據自己的興趣多參加一些體育鍛煉活動。為了開闊自己的視野,業余廣泛涉獵一些課外知識,既能增強自身能力,又是一種放松和休息。只有勞逸結合,才能保持高效。

四、謙虛低調,助人為樂

一般認為,有才華的人都有傲氣,恃才傲物嘛??墒牵瑑晌粻钤獏s都非常謙虛低調,樂于助人。

成績一向優異的胡邱鈺,從來不顯擺,不自我吹噓。鄰居們、親戚朋友們夸獎她時,她不但不會驕傲,反而會覺得有點難為情。她是個陽光女孩,性格開朗,與班上同學關系很融洽。她也十分樂于助人,同學們有問題問她時,她都會耐心指教,從不感到厭煩,更不會認為耽誤了自己的學習或休息時間,反覺得探討疑問,對自己也是一種促進。

第4篇

[關鍵詞] 《寵兒》 電影 黑人女性 覺醒

doi:10.3969/j.issn.1002—6916.2012.19.024

1993年托尼·莫里森(Toni Morrison)在其后現代小說《寵兒》中塑造了文學視野中的非裔美國人族群,獲得了美國小說普利策獎,并一舉摘下諾貝爾文學獎的桂冠,成為當今美國文學史上第一位獲此殊榮的黑人女性作家。《寵兒》在1998年被搬上銀幕,由美國著名電視主持人奧普拉·溫芙蕾(Oprah Winfrey)飾演塞絲?!秾檭骸窂男≌f到電影的二次建構,把小說中的人物轉變成“鏡頭中的魅影”,更鮮明的體現出黑人女性意識的復蘇和覺醒。

一、電影:小說的二次建構

故事發生在1873年,奴隸制已經被廢止,但黑人依然沉浸在過去的創傷陰影中。主人公女黑奴——塞絲,攜子女逃出奴隸莊園,卻又被奴隸主追到,為了使自己的兒女不再重蹈做奴隸的悲慘命運,她殺死了大女兒——寵兒。寵兒的冤魂多年來一直在家里肆虐,導致塞絲的兩個兒子離家出走;加速了婆婆貝比·薩格斯的精神崩潰和死亡;使小女兒丹芙養成了幽閉、孤僻的性格,她甚至去誘惑塞絲的情夫保羅·D,將他趕出家門。為了復仇于塞絲,寵兒不擇手段的侵占著塞絲全部的愛,塞絲終于走到了精神崩潰的邊緣。最后成長起來的小女兒——丹芙和黑人民眾一起幫助塞絲擺脫了寵兒,重新開始面對新的生活。[1]

小說與電影是兩種截然不同的藝術門類,但經典小說一直是電影的重要內容來源。在小說到電影的改編過程中,電影對小說完成了二次創作。改編后的影片《寵兒》忠實于原著的主題思想和畫面意象,盡可能地使用了原著的對白。電影相對于小說的敘事模式有一些改動:小說表現的心理空間經過電影藝術的視像特征再創造,原有的隱喻化的、意識流動的人物心理空間由物化的意象與外部視角情節取代,以新的視像方式詮釋主題。[2]改編后的電影《寵兒》通過三代黑人女性的成長過程展示了黑人女性意識覺醒和自我拯救的全過程。

二、貝比·薩格斯:歷史的創傷性記憶

貝比·薩格斯被奴隸生活毀了一切,“那些白鬼奪走了我擁有和夢想的一切”,她說,“還扯斷了我的心弦。這個世界上除了白人沒有別的不幸?!盵3](P106)貝比成為自由人之后,意識到了她的身體再也不屬于奴隸主了,她終于擁有了完整的、屬于自己的身體。她頭腦中思緒清晰:“這雙手屬于我。這是我的手?!盵3](P168)這時的貝比·薩格斯已經有了初步的覺醒意識。認識到身體的重要性才是自我意識開始覺醒,這將是之后一系列復雜的自我認同過程的第一步。貝比認識到了身體的價值,為了感謝上帝恩賜給她的自由,成為一名“不入教的牧師”,在“林中空地”布道時,她呼吁所有的黑人同胞熱愛那被白人蔑視的肉體:“熱愛它。強烈的熱愛它?!盵3](P104)貝比意識到黑人的身體價值,這無疑是其自我意識覺醒的開始。但是,這初步的自我意識卻被扼殺在親眼目睹兒媳殺死孫女的慘痛一幕,并從此心靈崩潰,逃遁到色彩的世界中。

電影《寵兒》對“林中布道”的創造性改寫在敘事語言的客觀化和對場景內容的重新組構中都有所體現。在電影中,“林中布道”超越了作為主人公主體回憶的層面,三次有序地重現與修訂,推進了主題思想表達的深化與升華。三次對林中布道的鏡頭閃回都有著同樣的構圖畫面:俄亥俄州的樹林,黑皮膚的人群合圍歌舞,簇擁著講演者,即賽絲的婆母貝比。鏡頭推近到貝比飽經風霜的面部,從她深邃的眼眶和厚厚的嘴唇中緩緩吐出對人們的要求。貝比要求人們“說出心中的感覺”,要求人們跟隨她說出具有象征意義三個關鍵詞——“愛”、“尊重”與“團結”。這三個意義遞進的關鍵詞構成了三個“林中布道”場景的核心,并暗示了黑人女性在戰勝種族歧視、表達自我身份時最重要的推動力。只有團結才能戰勝種族歧視與社會不公,電影中將黑人女性從自我覺醒到族群團結、合作的思想層層深入,在片尾達到,成功地體現了視像敘事的優勢,成為電影改編中的一大亮點。

第5篇

[關鍵詞]不老泉;永恒;生命意義

《真愛無盡》根據美國作家納塔利?巴比特(Natalie Babbitt)所著的經典小說《不老泉》改編:講述了正值青春叛逆期的少女溫妮(Winne Foster)渴望擺脫母親嚴厲的控制,一次她在森林里迷了路,遇到了一個名叫杰西?塔克(Jesse Tuck)的少年,因此結識了“平凡得像鹽巴一樣”的塔克(Tuck)一家人。杰西與父母和哥哥住在森林里一處隱秘的小屋里,因為他們平常的外表背后其實隱藏著一個驚世駭俗的秘密:因為飲用了具有神奇魔力的泉水,生命永遠停留在飲水的那一生理年齡,他們全都可以永生不老!但是永生不朽也成為一種永無止境的折磨,塔克一家東奔西走地躲避著所有人,過著與世隔絕的生活,他們不斷遷徙就是要避開常人異樣的眼光。而小女孩溫妮卻不小心成了這個秘密的分享者,但后來,她卻必須在汩汩的泉水面前做出生與死的選擇……

和其他許多經典名著不同的是,《不老泉》出版后,得到評論家的一致贊揚。雖然本書并未獲得過重要的兒童文學獎項,但在美國,《不老泉》是作為9~12歲孩子的必讀教材,其中蘊涵的關于人生的探索和情感的描述以及對永生不死是幸運還是痛苦的深入思考,一直以來是美國家庭閱讀討論的理想書籍。美國著名編輯安妮塔?西爾維給予此書這樣的評價:“就我個人而言,如果只能帶一本兒童文學作品到荒島上的話,那應該就是《不老泉》?!?/p>

電影《真愛無盡》保留了原著基本的故事框架,只是把主人公溫妮的年齡從10歲改為15歲,使以溫妮與杰西的情感發展為表現主線的故事看起來更符合邏輯。電影看似淡化了塔克家族的其他人,突出愛情主線,但,正是這美得讓人心醉卻不得不以悲劇告終的愛情,使得電影的內涵更真實,更具感染力。對于普通人而言,最該去珍惜的,不是未來;最該去守護的,不是過去。而是如同電影告訴我們的那樣:生活在你的生命里。我們的每一天,將生命攢起,促成了一個個鮮活的靈魂。那么,把握住當下才是彌足珍貴的。導演杰?拉塞爾曾因拍出過《云梯》《我的小狗斯齊普》《尼斯湖水怪?深水傳說》等影片而被認為擅長挖掘人性和營造氣氛。電影透視的關于永恒的話題,同時也組成了人生的意義;如果你不論怎樣都能活著,而且活在同一階段,那活著又有什么意義?永生還是老死?這是個問題。

一、永恒的生命主題

名著改編成電影總會是一種吃力不討好的風險行業,大抵還是因為“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的老生常談確實有其道理。一不小心越過了讀者的底線,電影終究會被無盡的口水所淹沒。

原著中有關時間和生命意義的討論深邃而精辟:“生存不易,生活需要努力,然而生命中沒有變化……很沒有意義……沒有死亡也就沒有新生……永遠不再成長,失去活力,不能稱之為活著……”“像路邊的石頭,永不變化,永不生長,雖生猶死?!薄斑@世上的一切都借希望而完成,農夫不會剝下一粒玉米,如果他不曾希望它長成種粒;單身漢不會娶妻,如果他不曾希望有孩子;商人也不會去工作,如果他不曾希望因此而有收益。”

羅蘭巴特曾經說過,在巴黎無論哪個角度都可以看見埃菲爾鐵塔,他常常坐在埃菲爾鐵塔下,因為這是惟一一個可以看不見埃菲爾鐵塔的位置。哲學里的辯證法總是可以這樣無所不在。愛與恨、得與失、是與非、錯與對、好與壞、追逐永生還是追求活過,總是纏繞在一起。改編的電影要怎么拍才能表現出原著中那種思哲的探討,而且原著精彩的倒敘手法,絕不是單單靠電影的閃回等技巧就能敷衍了事的。電影的切入到位,穿插清晰,敘事不急不緩,該刪的刪,該凸顯的毫不猶豫添加。把《不老泉》這部短篇拍得飽滿細致而又蕩氣回腸。能將文字意象語言精準地還原成電影影像語言,這是一種氣度與能力。而最關鍵的還是導演升華了原著的主題,突出了原著意境的寫意,又配以電影的寫實與技巧。一言以蔽之,原著小說改編成出色的電影,最關鍵的在于電影對原著主題的把握與突出、人物的豐滿與深刻、意境的傳承與營造。在于電影創作者對原著的尊重以及引起共鳴的理解。

電影雖凸顯了溫妮與杰西的情感,但內涵上秉承了原著的特點,其討論時間的方式很獨特,連同片中男女主人公的愛情,都有一種文藝片的感覺?!翱膳碌牟⒉皇撬劳?,可怕的是我們活著,但卻沒有真正活過。”主人公杰西的父親說的這句話,大概就是對這部電影最精煉的注腳了?!墩鎼蹮o盡》把眼光放到宏觀的角度:人的一生是作為整個時空的一個階段而存在的。生活,雖然處處充滿了無奈和失望,但也并不缺少希望同感動。只要時間仍在繼續,只要我們仍在成長,生活乃至生命本身,就擁有無限的可能性,供我們去經歷,去體會,最終在這些經歷體會中,走向我們充實一生的終點。如果你想超越,那么就去無限度地去接近痛苦,去享受痛苦,去融入痛苦。而當你已經不再懼怕痛苦,那么快樂就已經來到你身邊了。死亡是生命輪子的一部分,緊接著的是新生。不能只挑你最喜愛的一部分,活著,就是上帝賜予你的幸福。我們不能只做石頭,我們是快樂的,我們不能永遠都不成長,失去活力就像路邊的石頭,沒有生命力。

是要長生不老,還是度過有生有死的平凡一生:女主人公溫妮最終做出了自己的選擇。電影的結尾,溫妮用象征自己一生的墓碑,擋住了樹洞中的泉水――她守護了杰西一家的秘密,也證明了自己有限但卻精彩的人生:“永遠懷念,親愛的妻子,親愛的母親……”的碑文顯示溫妮沒有選擇長生不老,但是她活在這么多人的懷念中,她生前和這么多愛她的人生活在一起。這就是幸福啊。生活,就是要精彩過活每一天,高興,難過,幸福,傷心……既然“人不能兩次踏進同一條河流”,那么就讓我們能享受生命的輪回,珍惜生命,享受上帝在我們生命中的所有饋贈,做一個幸福的人!

二、藝術的表現手法

影片一改原著按時間展開故事的敘事,而是用倒敘的手法:一個身著黑衣的男人騎著摩托車逐漸拉近鏡頭,以與原著中郊外、森林形成反差的繁華都市為背景,交代了大致的時間地點。接著小角度地仰拍帶著頭盔的男子的頭部,局部的特寫引發觀眾想一睹廬山真面目的好奇心。還是用同樣的拍攝技巧平攝逐漸靠近鏡頭的男子,通過背景的變化、拉長渲染了主人公生活的環境,當摩托車逐漸停下時,鏡頭也隨著人物的視線轉到那座白色房子,接著畫面又切回了正在摘下頭盔的男子,被特寫的主人公英俊帥氣的臉及準確到位的面部表情吸引觀眾的同時又準確無誤傳達出人物既憂慮又歡喜的復雜的心情,這幾個鏡頭簡潔卻懸念不斷,令人不由得疑惑其原因。

接著采用淡入淡出的效果,將畫面轉入正躺在草地上遐思的女孩。九十度角的俯拍鏡頭,展示出女孩在現實中的被壓抑、管制的生活環境。接著由近及遠出現了森林、天空、山脈、流水、草原、樹木等空鏡頭,再淡入淡化為刻著“T”字的樹干,留下“T”或者說這樹難道有什么特殊秘密的懸念。至此,故事情節雖未完全展開,但男女主人公以及關鍵線索“不老泉”還有影片的精髓均在不斷變化著的影像中或多或少地傳遞給了我們,也正是這看似單調卻很有吸引力的信息量吸引著我們繼續看下去。

鏡頭接著淡入淡出到梅的馬車,影片開頭出現的男子的臉再次出現在鏡頭前,劇情已追溯到了以前,而此時,故事情節才真正拉開了帷幕。情節發展過程中,為了體現深受繁文縟節束縛的溫妮對無拘無束的生活的憧憬時,多次以用她家的柵欄、房子作為背景意象,壓迫感的布局使得身處形似牢籠的溫妮總是在眺望著遠方的森林,向往著自由自在的生活。這樣的安排觀眾也能感同身受,明白為什么生于富貴之家的她反而想要擯棄這一切。當杰西帶著溫妮去見“埃菲爾鐵塔”時,通過不同角度的俯拍、仰拍、側拍等凸顯了他們所爬之山的險峻以及他倆爬山心情的愉悅,以及邁爾斯回憶杰西從樹上摔下時,九十度角向上仰拍使極速而下的杰西的危險近在眼前,而他的相安無事也讓觀眾初次真切明白了不老泉的功效。在邁爾斯的回憶中,畫面多次出現中速移拍讓電影內容一閃而逝的閃光效果,使我們感受到邁爾斯在回憶時內心的痛苦與糾結。

在塔克一家為了保住不老泉的秘密而與溫妮告別后,鏡頭逐漸調焦拉遠并小角度地俯拍,鏡頭中的溫妮顯得越來越傷心無助。影片此處并沒有明確交代溫妮是否喝了不老泉水,而是將畫面又切換到影片開始那個帥氣的男子杰西騎摩托車歸來時的場景,與開頭相呼應。當杰西來到那棵刻著“T”字的不老泉樹尋找她時,見到的卻是溫妮的墓碑,于是溫妮的選擇已不言而喻了。在不老的愛情和有盡頭的生命親情面前,溫妮選擇了后者,從而將影片主題從愛情轉向揭示生命的意義。

塔克一家缺少了圓輪中的死亡,從飲下不老泉的那一刻,生命的圓輪就停止了,他們很幸運可以免除生老病死,永遠長生不老,排除了時間的限定,能一直活著。不過活著就只是一直活下去,沒有任何意義。善良的他們被排斥,東躲地守護著不老泉的秘密。溫妮厭倦了每天的生活,因為叛逆不想被拘束逃進一欄之隔的森林,那一天生命開始轉變。命運讓她走進了塔克家,從禁錮的社會走進了一個親近自然的家庭。安妮的生命圓輪一直在前進,她和杰西一起狂奔,一起游泳,一起爬上高高的巖石談論巴黎的埃菲爾鐵塔,然后一起戀愛。那段日子對于溫妮來說,就像進入了一個沒有時間概念的夢里。

“可怕的并不是死亡,可怕的是我們活著,但卻沒有真正活過。”安格斯與溫妮在湖邊的談話已經將生命的真諦傳遞給了我們。長生不老這看似天大的祝福,實際上卻帶給塔克一家孤寂而封閉的生命。所以片尾溫妮的死亡雖讓追求、支持完美結局的我們有些失望,卻是意料之外、情理之中。這樣的結局,雖然兩人最終沒有在一起,但他們的愛情就像飲用了不老泉般沒有消盡的盡頭,這才是影片要表達的內涵:生命是有時間的,但真愛是無盡的。

生命是一個圓輪,從出生開始向前滾動,一路上留下成長的軌跡,直到死亡的終點,化為整圓,然后作為塵土回歸大地。

《真愛無盡》以一個看似很老套的電影內容,詮釋著世間最深邃的內涵:“You cant have living without dying.So you cant call it living,what we got.We just are,we just be,like rocks beside the road.”電影的結局與原著保持一致:女主角選擇了死亡來完成一生該獲得的幸福和成長,不是永遠停在青春來逃避衰老和死亡。她選擇了一個完整的人生,為生命放棄了永生與愛。什么是愛?永生又意味著什么?探索本身,就像剝洋蔥,一層一層剔除下去,發現最里面什么也沒有。曾奇峰說:只要把瑣碎的日子認真地過起來,那么就無須去煩惱什么生命的意義所在了?;钪褪且邢灿斜?、有聚有散,要有深刻的感覺!就像安格斯所說的有限而有意義的生命比無限而沒有意義的生命值得多!

[參考文獻]

[1] 納塔利?巴比特,肖慧.不老泉[M].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2009.

[2] 安妮塔?西爾維,王林.給孩子100本最棒的書[M].長沙:湖南少年兒童出版社,2010.

第6篇

一、熙來攘往形單影只

精神分析批評是把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學等現代心理學理論運用于文學研究的一種批評模式。它是20世紀影響最大、延續時間最長的西方文藝批評流派之一。自從弗洛伊德1900年發表《釋夢》以來,精神分析學在20世紀里就開始了自己的演變歷程,進入二三十年代達到鼎盛時期,進入六十年代以后,拉康、霍蘭德等人對之在理論上重新闡釋,并在實踐中與之創新,精神分析批評呈現了新的多元發展的局面,并在文學藝術領域里產生了巨大的影響、取得了驕人的成績。其中拉康對主體結構的闡釋是對“鏡像階段”的三級劃分:即現實界、想象界、符號界?,F實界是處在主體之外的在心理分析談話中幾乎覺察不到的東西,它處在錯覺之外,處在鏡子的映像之外,但卻會一直存在著o《麥田里的守望者》中的霍爾頓在流浪中正處于這種覺察不到的孤寂心態。家是霍爾頓難以脫離之地,也是他產生孤寂心理的源頭。出身于中產階級的霍爾頓除了從父母那里得到肆意揮霍的物質生活之外,幾乎得不到精神慰藉。在渴求關愛的心理層面上,他的父母是缺失的。在霍爾頓的心中,父母根本不關心他的內心體驗,只是按照他們自己的意愿把他送進昂貴的私立學校。一旦有所違拗,父親幾乎會要了他的命。當第四次被學校開除后,他不敢馬上回家。從某種程度上講,他的父母形同虛設,他成了精神上的孤兒。他在內心里強烈地渴求母愛:“親愛的媽媽,這兒的一切怎么都這樣黑啊。親愛的媽媽。把你的手給我吧。你干嗎不把你的手給我呢!”他對媽媽內心的呼喚道出了他難以覺察的內心的孤寂之苦和對親情的渴望。

小說中。作者還著重描述了兩處顯示主人公霍爾頓極其孤寂的環境:人群匯聚之地的潘西中學和紐約。從環境之一的潘西中學開始精神流浪,進入另一個環境紐約,實質上是他潛意識中在精神上的繼續流離,顯示出他在整個社會中難以融入其中的寂寞狀態?!霸诤蟋F代主義作家看來,井然有序的世界已不復存在。人處在一個不理解的瘋狂世界里,生活在夢魘中。”潘西中學的學生大都是來自二戰后美國中產階級家庭的子女。實際上。20世紀50年代美國的和平狀態是虛假的,現代化的大生產使人成了流水線上的機器人,互相隔閡無法溝通。潘西中學正如一個生產機器人的流水線,它按照當時美國的社會規范,推行的教育政策是虛偽的,培養迎合主流社會傳統文化規范的理想公民。但二戰后冷酷的社會現實使傳統文化中那種溫情脈脈的東西幾乎消失殆盡,取而代之以虛偽冷漠,產生了諸如小說中的假模假式:校長嫌貧愛富:老師老朽無能,斯賓塞家中那種混雜著維克斯滴鼻藥水的陳腐氣味,以及安東里尼先生的同性戀傾向都令他難以忍受:同學之間充滿欺詐。損人利己等等。所以有了小說開頭的一幕:幾乎全校的人都在球場上觀看與薩克遜?霍爾中學的橄欖球賽,只有霍爾頓一個人離群索居,高高地站在湯姆孫山頂。所有的這一切都表明了霍爾頓無法融入潘西中學所代表的主流社會。從學校逃離到紐約后,霍爾頓的孤獨寂寞和苦悶達到了極點。他總想和什么人說話,總想打個電話。他雖認為薩麗是天底下最假模假式的女子。但他還是和她進行了交流。他發現這個女孩根本不是他的知音,甚至一點都不理解他。他曾多次打電話,但又都失敗了,這也象征性地表明他不能同外界建立正常的聯系。在酒吧和夜總會里他邀請不熟悉的喝酒:坐出租車邀請司機一起喝一杯,文中多次出現類似這樣的敘述,表現了霍爾頓內心的孤寂及迫切與人溝通的心情,這種交流的困難更加深了他的苦悶和他與社會之間的鴻溝。

學校、紐約市的旅館、酒吧、戲院、電影院、家等構筑了霍爾頓所生活的50年代的美國社會,但“已不再是梭羅或者亞當斯生活的那個社會,它是一個‘現代’的、復雜的,都市化了的異化社會。人們普遍地處在虛偽、冷漠、卑下、、墮落的包圍之中”。因而霍爾頓在整個現實社會環境中處于一種窒息、孤寂的狀態,內心又難以名狀。他只好尋求精神上的避難所,并在自己精神避難所中去追尋心中的那片至純至真。

二、尋尋覓覓亦真亦幻

小說不僅繪就了霍爾頓對成人世界的虛偽、墮落和欺騙的叛逆。而且同時也反映了人類追尋、探求這一古老永恒的主題。孤寂中的霍爾頓在心靈上對本真的渴求凸顯了其在小說中美的因素?;魻栴D所在的客觀世界在小說中雖然是真實的,但他在夢幻中的世界卻是虛幻的,因而霍爾頓的心靈探尋也是他在“想象界”中的探尋?!啊胂蠼纭?,在拉康的術語中就是指幻想邏輯,想象界是在主體的整體歷史基礎上形成的。這種整體歷史包括家族史、在兒童時期聽到的有關遠近祖先的故事、童年時生的各種事件、同個體的文化形成一起發生的小故事、母親教誨的各種特點,總之。就是整個文化環境中使個體形成其特點的一切,它是與符號界難以分開的?!被魻栴D對純真的探求既有直接對愛的心理渴求和表露,又有對純真自然之美的向往和神馳:這就是霍爾頓所要尋覓的真諦之所在,也正是胸無大志的他真正的遠大志向:永遠為純真而守望。

他對家庭親情、社會溫情充滿了本真渴求。誠摯動人。盡管想躲過母親短暫的歇斯底里。但一看到母親新買的冰鞋,他也會遏制不住難過和傷心。當他在公園里凍得腦后結冰?;孟胱约簳梅尾∷廊r,就為自己的母親、父親難過得要命。特別想到了自己的母親對弟弟艾里的哀傷都還沒過去呢。艾里死去的那天晚上,他光是為了出氣,就用拳頭把汽車房里的那些玻璃全部打碎了,結果自己的手鮮血淋漓。至于他的妹妹菲蕊,他更是倍加珍愛。想到自己若得肺炎死了,菲蕊一定很難受,他冒險回家想與菲蕊作一次告別。小說結尾當他因不愿破壞菲蕊美好童年而放棄離家去西部的決定后,他在傾盆大雨中看菲蕊在旋轉木馬轉臺上一圈圈轉??粗妹媚欠N童年的純潔美好和天真愉快,他感到極度快樂,險些忘情地大叫大嚷,盡管這種快樂與他當時的處境和心情映照多少顯得有些辛酸和悲涼。

霍爾頓并不能真正地算得上是純真的化身,因為他自己在親情的渴望中也意識到自己身上的缺憾,但他的確稱得上是純真的 守護天使,他對紛繁世界中的弱者充滿同情。在中央火車站他堅持把10元錢捐給兩位清貧但并無募捐任務的修女,說是等到將來她們募捐的時候算他捐的。他雖然家庭富裕,但并不勢利眼,同情那些因貧窮而有自卑感的同學。為了讓有不值錢的手提箱的同學免于自卑感,他就把自己的手提箱塞到床底下。他同情校園暴力的犧牲品,那位遭到欺凌而跳窗自殺的凱瑟爾。他雖語出粗魯。與多數同齡人一樣愛逞強好勝,但他又不甘于在與同學的沖突中做行動的小人,承認自己是膽小鬼??梢姡坏h非野蠻小子,而且他的心慈手軟和坦白誠實著實令人覺得可愛,也凸顯了霍爾頓這個主人公在社會心理美學層面的意義。

霍爾頓置身于異化的社會中,雖然他橫眉冷對滿目瘡痍的世界,有時表現得孤獨空虛、行為怪異,但是洞察他的內心,我們可以發現“在他表層的表現之下深藏著對現代社會的憂慮,他渴望著改變那個虛偽的世界,他追求著一種真實而寧靜的生活。他向往著充滿和諧與慈愛的世界……表與里、明與暗的矛盾錯綜復雜、相互交織在霍爾頓的腦海中,推動著他走向理想的人與自然的和諧之美?!彼麤Q定離開潘西中學去老師家告辭,當時他對老師給他不及格的事信口胡扯自己的體會,說著說著,作者筆鋒突轉,“我住在紐約。當時不知怎的竟然想起中央公園靠南邊的那個小湖來了。我在琢磨。到我回家的時候,湖里的水大概已經結冰了。要是結了冰,那些野鴨到哪兒去了呢?”此后,小說中還多次提到霍爾頓關心野鴨的去向。有兩次是他向兩個出租汽車司機打聽,還有一次是他喝得酩酊大醉后,半夜里獨自一人乘車到中央公園,為了尋找野鴨,險些掉進湖里。我們可以看出霍爾頓是多么希望野鴨回歸到大自然的懷抱中。他又多么向往并憧憬與大自然融為一體的生活。因而他唯一的心愿便是做一名麥田里的守望者。麥田象征著精神的庇護所。是純真和愛的體現:他想象中的守望也就是渴望著能防止自己墜入假模假式的世俗世界中。如此以來,霍爾頓的心靈世界就難以避免地被撕裂,處于內心理想和社會現實這種相互沖突、相互排斥的矛盾極限的兩端。誠如虛幻仙境,預示了他精神探求的幻滅。

三、夢滅神迷悲兮美兮

霍爾頓是一個反傳統的叛逆者。又是一個不折不扣的理想主義者,不肯向世俗妥協,苦悶彷徨。難以覓到自己真正的歸屬?!袄嫡J為進入符號界只是一種象征,而并非真實意義上的,他表明個人整體性意識的迷失和對社會規則的接受”。迷失于理想與現實的霍爾頓正是這樣一個矛盾復合體。從表面上看。他玩世不恭,抽煙、酗酒、打架,甚至找玩,十足的不良少年:從內心來看,他又有著一顆純潔善良、追求美好生活和崇尚理想的童心。他對整天談論酒和性的人充滿憎恨之情:對校長的虛偽勢利十分鄙夷:看到墻上的下流字眼會感到惶惑不安:遇到修女又慷慨解囊。淳樸天真又敏感叛逆的霍爾頓在追求至純至真的過程中為丑陋的社會面貌所包圍。無奈難以破繭而出,苦悶彷徨無所適從,最終無法在現實社會和諧地生存下去。

因而“孩子們的問題是,如果他們想伸手去攥金圈兒,你就得讓他們攥去,最好什么也別說。他們要是摔下來,就讓他們摔下來好了,可別說什么話去攔阻他們。那是不好的”。做一個麥田里的守望者是他一直以來的理想,他想維護樂園式的世界及希望生活于其中的純真善良的人永葆童真。他在心理上夸大守望者這個充滿其心靈并影響其行為的形象來彌補現實的不足??杀氖?,他既無法融入現實,又無法掙脫現實的桎梏。于是他放棄了這一夢想,想象自己脫離現實社會,去鄉村、森林度日。到了那兒,他準備裝作一個又聾又啞的人,這樣就可以不必和任何人講廢話了:結婚也要找個又聾又啞的姑娘,把小屋建在樹林邊。有了孩子,可以把孩子藏起來,親自給他們教書。這種對淳樸自然的田園生活的追求與向往一方面是霍爾頓渴望真誠和純潔的見證,另一方面也是他逃避現實的消極生活態度的表現。他的這種逃避顯示了他面對殘酷和無情的現實所表現出來的軟弱和迷茫。以及他精神探求的無奈。

第7篇

關鍵詞:簡伯莎女性身體

一、前言

小說《簡•愛》的女主人公簡在追求愛情、幸福的道路上以極大的勇氣和智慧在精神上和物質上征服了曾經羞辱、輕視她的約翰一家、洛伍德孤兒院和羅切斯特(以下簡稱羅),以至于我們容易忘記簡其貌不揚、身材矮小外形“缺點”。通過仔細研讀,我們可以發現簡刻意追求維多利亞時代的理性思維,她在抵抗男權話語的同時卻也不免掉進了這個陷阱,因而局限于高揚理性,貶抑非理性的身心二元對立傳統話語,這也是她最終走向羅與婚姻的傳統女性角色的深層原因。小說里另一位女性人物 “瘋女人”伯莎梅森被塑造成一頭被困而絕望、繼而瘋癲的“野獸”(Monster)形象?!耙矮F” 一詞暗指沒有思考和理性意識、憑本能反抗的女性軀體,因而在小說中伯莎僅是一具沒有思維的、被剝離了靈魂的生理軀體,只剩下肉體本能的反抗?!耙矮F”一詞在這里實際上是對維多利亞時代非理性女性身體的形象比喻。勃朗特通過對簡和伯莎兩個女性人物刻畫提出女性身體問題,批判了以羅為代表的父權知識、權力對于女性身體的規訓和遮蔽。

二、簡:身心對立的矛盾體

1.躲藏與善辯。故事從寒冬的一天中午開始,簡明顯感覺天氣陰冷,由于“自覺身體不如……心里既難過又慚愧”,于是,就躲到屋子里,“將紅色的波紋窗簾幾乎完全拉攏,加倍把自己隱藏起來”躲在窗簾去讀書。當代美國著名文藝批評家蘇珊•桑塔格在《疾病的隱喻》一文中指出,身體的疾病、不適“表達了一種人們對于事物不滿的感覺”。小說雖未正面交代當時的社會環境,但開頭這段惡劣天氣以及對簡看似小孩子因身體孱弱而慚愧、有意躲藏起來看書的對照描寫實際是反映了早期維多利亞時代父權話語對于女性受教育機會的剝奪和對其身體的遮蓋。笛卡爾以來的西方形而上學傳統確立了身與心、感性與理性、身體與意識、男性與女性等的二元對立,架空了身體,尤其是女性的身體,使其成為一具“尸體”,認為靈魂才是“人”的本質,身體成為靈魂的墳墓。實際上,西方整個近代思想都是對身體的遮蔽,身體淪為“尸體”,是一句死的、沒有生機和活力的“行尸走肉”。在基督教禁欲傳統內部,“身體被看成是一種具有威脅性的、難以把握的危險現象”;因為身體的不可馴服的、無法控制的,身體的“威脅到了這個自我克制的理性世界”。因此,簡對身體的羞愧和躲藏的深層原因是維多利亞時性思維對女性身體的厭惡和遮蔽。

另一方面,簡一直極愛與人頂嘴和爭辯。她一個十歲的小女孩就會高喊不公,一番辯論把其舅母弄得啞口無言,甚至是“有些害怕”,慌張、無可適從。話語是一種壓迫和排斥的權力形式,它代表一方即意味著必定還有與其對立的另一方,對立的一方必定會受到壓制和限定。福柯說:“所有的知識都是權力意志的體現”,簡的頂嘴和有意爭辯實際上是她積極地爭奪話語權的表現;簡對于書本的迷戀和喜愛實際上是女性要獲得知識,分享社會話語權。從維多利亞時代其他女作家文本中可以找到類似的現象,如簡•奧斯汀的《傲慢與偏見》里女主人公伊麗莎白和簡一樣喜愛讀書、有意與男性爭辯,而最后她們皆以智慧和話語權的運用征服了男主人公。

2.女性身體與男性思維。簡來到桑菲爾德莊園做家庭教師,遇到了與她舅父和孤兒院里的冷酷院長完全不一樣的莊園主人羅――一個年輕、英俊的紳士,善良的收養和簡一樣身世的孤兒阿戴勒,因而簡愛上這位“王子”也是情理之中的事。而費解的是,羅身邊有女皇一般美麗、動人的英格拉姆小姐陪伴,為何會要愛上“孤苦無依、相貌平庸、身材矮小”的家庭女教師?通過一些學者對于小說后殖民視角的解讀,羅是維多利亞早期的殖民者,通過在牙買加殖民收入而發家,因此,他身上具有早期殖民者的節儉、克制等特征。羅將英格拉姆小姐帶在身邊讓人羨慕不已,實際上她纖細、苗條的身形只是羅向外炫耀成功的展品,這里女性身體典型地被男性物化了。羅調戲了阿戴勒的母親,因自覺愧疚,同時為了向社會表現他的善意而收養阿戴勒,因此,他對阿戴樂并無真情,而當別人提議他讓阿戴勒念寄宿學校時,他毫不考慮的答應了。簡與英格拉姆不一樣,她的謹慎、克制、節儉都符合早期殖民者積累財富的價值觀。一個典型的例子就是簡在對心愛之人傾吐心聲之際也無意識地強調物質與節儉的重要性:“你難道認為,我會留下來甘愿做一個對你來說無足輕重的人?你以為我是一架機器?――一架沒有感情的機器?能夠容忍別人把一口面包從我嘴里搶走,把一滴生命之水從我杯子里潑掉?……”簡強烈的理性思維和話語權意識是她區別于英格拉姆小姐并吸引、征服羅的深層原因,同樣也是出于理性的思考,雖深愛著羅,簡還是理智地拒絕羅的自私,選擇離開桑菲爾德莊園,去尋找屬于她的天地,直到她羽翼豐滿,獲得了財富和社會地位,她才理直氣壯的出現并承擔起照顧他的責任。簡顛倒了傳統的男女角色,可以說完全是以男性的姿態活著。然而,她在走向經濟獨立、思想自主的理性之路的同時也深陷了男權理性思維的陷進:十歲時她就不自覺地為自己弱小身體而自慚形穢,在桑菲爾德莊園她怨恨自己的平庸相貌、矮小身體,簡對作為女性的身體始終是報以輕視、遮蔽的態度,這與其豐富的靈魂和理性思維形成強烈的對比,后者巨大的光輝幾乎覆蓋了前者的暗淡與卑微。由此,可以看出簡身上所體現出身體與精神的矛盾沖突,女性身體與男權理性的斗爭。

在身心二元對立之中,身體卑微正是女性在男權社會的卑微,身體的遭遇同樣暗合了女性的不幸遭遇,女性與身體處于被理性規訓、遮蔽的狀態。簡呼喊不公,要求平等,實際是要求具有相同的理性;她追求經濟獨立,自尊自愛,以其個人魅力打破階級界限與羅廝守,突破性別局限而像男人一樣活著,但她回避了女性的身體問題:身體是女性認識自我的起點,她輕視、遮蔽女性身體而走向了男性話語秩序,不免要跌入父權話語的陷阱。因此,當羅受傷需要人照顧之時,簡主動回到了他的身邊,成為他的妻子,依舊扮演起了安慰丈夫的角色,走向了婚姻與家庭,依附男性的結局。以女性主義反寫童話和神化著稱的英國當代小說家安吉拉卡特指出:必須要打破神話, 因為它們純屬謊言, 只能讓人們不自由。勃朗特安排了有情人終成眷屬的結局寄托了作者“建構一個兩性完全平等、和諧生存的和樂世界的理想”,然而,神話背后的事實就是,簡在獲得經濟獨立、理性話語的同時卻女性身體問題,有意的遮蔽、躲藏自己,她本身就是一個身心二元對立的矛盾體。

三、伯莎:被困的“野獸”

早期人們很少關注書中的另一位女性人物伯莎梅森,甚至有人認為這個藝術形象是這本小說的一個敗筆;后來來人指出伯莎形象的塑造是為了推動故事情節而設置,有學者進一步指出伯莎豐富和完善了對簡愛形象的塑造,而實際上桑德拉和蘇珊早于1979年就在其名著《閣樓上的瘋女人》中指出:“這類作品的表層含義模糊或掩蓋了更為深層的、更為不易理解的(更不易為社會所接受的)意義層次?!辈@個人物形象的塑造一方面增添了作品的哥特式神秘感,推動了情節的發現,而另一方面她是勃朗特在作品里設置的一個伏筆,是作家對女性困境的深思。

1.身困閣樓。伯莎出場之時已被森嚴監禁在桑菲爾德莊園長達15年之久,白日里我們只能偶爾聽到她的一些古怪的笑聲,她被關在閣樓上“如一頭野獸般躲在陰暗的角落里抓撓和著”,只能像狗一樣的咆哮和。莊園里的人傳言伯莎是個“怪物”、“野獸”、“瘋女人”, 她沒有說話、思考的能力。??略凇动偪袷贰防镎f:“瘋癲和精神病人是被統治意識形態排斥在外的‘異端’話語”。也就是說所謂瘋癲實際上是被剝奪了話語權,無法言說自我的一個狀態。維多利亞社會是一森嚴的父權社會,伯莎因威脅到了羅的權威而被剝奪了話語權,只能以笑、怒的方式反抗因而成為常人眼中的瘋子。桑塔格指出:“任何形式對社會規范的背離都可以看作是一種病態”。伯莎背離了父權制的規范因而成為患病的瘋子。

女性身體是父權制對女性權力控制的主要空間,父權社會按照男性文化來界定和塑造女性的身體和思維由此激進女權主義者指出女性的身體成為女性受壓迫的焦點,但同時又是女性利用與男性之間的差異來富于自己權力的空間。由于身體具有威脅性、難以把握,羅監禁、監控了伯莎,因為她混亂、無序的身體威脅到了他有序、理性生活。身體被視為邪惡的東西而“逐漸與作為一種墮落的或有缺陷的動物的人聯系起來”,“身體作為肉體,作為人類從上帝的恩典中墮落和脫離上帝的一個隱喻”,而在現代社會則成為非理性對抗理性的一個重要領地。法國當代學者埃萊娜西蘇針對女性書寫指出,“她們逃脫鳥籠的控制,喜歡搞亂空間秩序,失去既定方向,使條理有序的家具安排呈現一片混亂,顛倒事物秩序和摧毀原有的價值觀念,掏空結構,改變事物物屬。”伯莎失去了話語權,不能言說自己,但她夜間出沒,縱火復仇,攪亂了羅的生活。從而,伯莎的身體與其內心建立起了一種聯系,能夠逾越所謂理性思維進行思考、反抗,更能言說內在自我需求。伯莎曾偷偷毀掉了簡的面紗這一行為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這不能簡單的理解為她對簡的嫉妒或者是對羅再娶的怨恨。面紗是用來遮住新娘的臉的,是遮蔽女性身體的罩蓋,會讓女性迷失在婚姻的欺騙之中,誠服于男人而失去判斷力和自由。因而伯莎毀掉頭紗的行為是要間接地讓簡正視自己的身體,看清婚姻的牢籠,從而能做出明智的選擇,而隨后簡選擇離開羅不能說與這一行為產生的影響不無關系。

2.火燒瘋女人。小說最后交待“瘋女人”伯莎火燒桑菲爾德莊園而失足摔下樓身亡,羅因去搭救伯莎而受重傷失明。但是,桑菲爾德莊園里的故事和羅的不幸遭遇都是他片面之詞,阿戴樂母親與伯莎并沒有話語權為自己辯護。伯莎夜間縱火、瘋癲的形象刻畫正是歐洲文學作品里常見的女巫形象。按照歐洲傳統,處罰那些威脅到社會權威和統治秩序的“罪惡”女巫及異教徒的方法往往都是活活燒死他們,只有用火刑才能徹底清除她們骯臟的血液和不潔的身體,圣女貞德等就是由于威脅到了男性權威的統治秩序而被活活燒死。由此可以推測,伯莎并非意外跌入火海,而羅可能并沒有去救她,事實可能就是是羅為了維護自己的權威和生活秩序而火燒“瘋女人”。伯莎的反抗并未使其獲得最終的解救,但羅也因此而失明,女性身體對男性權力的反抗擾亂了父權社會森嚴秩序,威脅到了男權統治。笛卡爾主義強調身體從屬于精神,否定、排斥非理性、巫術與迷信,通過約束和律戒人們的身體,達到對人的控制,而勃朗特把伯莎刻畫成午夜縱火、發笑、嗜血、不潔、念咒語的巫婆形象,作家正是以女性話語的身體性來消解男權話語,以無序身體行為打亂了有序的男性話語秩序。

四、結語

福柯指出,從18世紀開始真知就大規模地包圍著身體,身體進入了“知識控制和權力干預的領域”,簡追求的知識與話語權遮蔽了她的身體,而父權社會的知識與話語權更是把伯莎困于閣樓之上,把她活生生的燒死;美國女性主義學者羅賓•摩根呼吁:“作為女性,我們應該開始重新收回屬于自己的土地,最具體的地方首先是我們的肉體?!蔽魈K控訴女性“身體被壓制的同時,呼吸和言論也被禁止了”,提出女性書寫,書寫女性的身體欲望和體會從而沖破男性寓言牢籠的束縛,“女性身體帶著一千零一個通向激情的門檻,一旦她粉碎枷鎖、擺脫監視,它就會表達出四通八達貫穿全身的豐富意義和內涵?!币虼?作為女性非理性身體存在的伯莎是女作家夏洛蒂對維多利時代女性困境所作的深度思考:簡和伯莎的命運的刻畫集中反映了父權社會對女性思維和身體的壓迫;女性需要取得經濟、思想獨立但不能掉進男權話語的陷阱從而忽視女性身體問題。如何認識女性的身體以及如何利用女性身體來沖破男權話語的桎梏從而最終實現女性的解放是《簡•愛》有必要深挖的一個重要主題。

參考文獻:

[1]Charlotte Bront,Jane Eyre(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1996)Quotations cited parenthetically in the text are from this edition.

[2]Sontag, Susan .Illness as Metaphor [M]. New York: Farrar, Straus and Giroux, 1978:73、56.

[3][英]布萊恩特納,《身體與社會》,馬海良、趙新國譯,春風文藝出版社,2000。

第8篇

《圍城》是一部風格獨特的現實主義諷刺長篇小說,也是一幅市井百態圖。作者通過回國、戀愛、找工作等一系列事件,用辛辣的筆風,一針見血地把人物的靈魂展現在我們面前。小編在這里給大家帶來《圍城》中學生讀后感個人收獲2021五篇,但愿對你有借鑒作用!

《圍城》中學生讀后感個人收獲1《圍城》如其他文學作品一樣也有它的主角,如果一定要想如今的電視劇一樣定出個男女主角,男主角肯定是方鴻漸,女主角我想應該是孫柔嘉了。但于我而言,我卻固執地認為主角只有一個,那就是方鴻漸。方鴻漸當然毫無爭議的成為了《圍城》的主角,但出現在他身邊的或者說他曾有意無意的關注過的女人,到底哪一位才是他的“女主角”呢?《圍城》是以怎樣一條線索寫成的呢?

我更愿意認為是以方鴻漸的“愛情”為線索寫成的,因為愛與情永遠是人類的主題?!秶恰匪鑼懙氖且詯矍闉榫€索,愛情為主題,涉及愛情的方方面面,諸如戀愛、“”,“結婚”,“離婚”等寫成的當代經典小說?!秶恰肥且徊恳苑进櫇u的浪漫逸事,他的愛情經歷,他的許多“女朋友”、“情人”連成線索寫成的。從出場的時間順序來看,可以給與方鴻漸于“愛情”、“女朋友”、“情人”等詞語有關的女人排一下序:鮑小姐、蘇文紈、唐曉芙、孫柔嘉。其實以上的排序也不盡正確,如果一定要做個精確的排序,那倒是頭疼的事。因為書中的女人——與方鴻漸有關系得女人,雖然不算多,但從時間上來說彼此有交錯的地方,所以不好精確地排序。再者,有的女人雖然也出現在書中,雖然也跟方鴻漸沾點邊,有點關系,但我覺一時很難記起她們的名字,諸如在他讀書時就與之訂了婚的點金銀行老板的女兒——周小姐、在他教書時應年輕的汪太太介紹的劉東方的妹子——劉小姐。我和方鴻漸一樣,對周小姐淑女早夭都表示些同情。但對方鴻漸而言,周小姐簡直就是他的恩人,如果沒有周小姐——這位因病早夭的未婚妻,他怎么有機會出國留洋、怎么有機會結識以后他的諸位“女主角”、怎么有機會同已為人未婚妻的鮑小姐風流一宿、怎么有機會遇見令他心動的小女子——唐曉芙

《圍城》中學生讀后感個人收獲2讀罷《圍城》,最愛的自然是唐曉芙,她猶如夏日池塘里的青荷,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钤谀菢右粋€時代,那樣一個社會,她潔身自愛,不攀高比富,也不愿稍稍俯首,屈低自己的愛情。仿佛在那個時代,那個社會,舉世皆濁而其獨清,舉世皆睡而其獨醒。

喜歡唐曉芙,那么自然會喜歡她在書中的一句話。她在拒絕方鴻漸時說:“我愛的人,他在遇到我之前,沒有過去,留著空白等我!”她不能忍受自己去喜歡一個有過去的人,即使她就喜歡著這個人!不喜歡當下很多人宣揚“一生只談一次戀愛會遺憾”;也無法理解那些幾個星期換一次男女朋友的人;愛情不該是奢侈品,而應該是必需品。但是這里所說的愛情,絕不會是那些頻繁換男女朋友的人所認為的庸俗的愛情,而是絕無僅有的真愛!

從小到大,未曾接觸過愛情,并不僅僅是因為父母親的反對,也是因為從未遇到過一個人,讓自己覺得可以一直就這樣走下去。我信奉一生一次的愛戀,信奉唐曉芙的從空白開始,信奉那個對的人會在對的時間來到,無需刻意尋找,刻意制造任何機會。而那個人,只要一牽手,你就知道,那是幸福!

方鴻漸自詡深愛著唐曉芙,后來跟其妻結婚時,不也是一樣的義無反顧,那算得上什么愛情,唐曉芙愛錯了人,幸而并沒有屈低自己的愛情!

配得上唐曉芙的,應該是這樣一個人,他不一定要多英俊,多富有,多有權勢,但是他一定必須沒有過去,甚至在被拒絕之后,他也應該為其終身不娶;他必須在思想和行動上一起愛她,甚至愿意為了她放棄一切;他必須保證自己的愛不會因為任何人任何事而動搖;他不只應該讓她相信自己,更應該讓他相信未來!

圍城里還有一段話,甚是喜歡。

拿到一串葡萄,你會從好的開始吃還是從壞的開始吃?按理說,從好的開始吃的人理所當然應該比較樂觀,因為他所吃到的每個葡萄都是所有葡萄里面最好的;而從壞的開始吃的人,理所當然應該比較悲觀,因為他所吃的每個葡萄都是所有葡萄里面最壞的。但事實卻恰恰相反——因為從壞的開始吃的人,他還有希望;而從好的開始吃的人,只有懷念。

現實正像吃葡萄,往往有其兩面性。你所認定的好,或許恰恰就是壞;而你所認定的最糟的境遇,或許就是希望。所以在你身處所謂的幸福時,你要心懷憂患意識;而在你身處險境時,你要學會看到希望。但更重要的是,你要學會分清是非好壞!

《圍城》中學生讀后感個人收獲3錢鐘書先生于《圍城》中說到:被圍困的城堡,城外的人想進來,城內的人想逃離。這句話于我來說感慨頗深。世上每個生命都遵循著這樣的成長規律:降世之初,儼然初生牛犢不畏猛虎,臨終之際多困于城而留有遺憾。每個人心中都有一座城,或是名利場,或是溫柔鄉,或是拼造化,或是美名揚。這些意識世界里逐漸高大的城墻雖給予我們偏安一方的安全感和滿足感,但在另一方面又使得我們的格局和生命的廣度受限。但是人們往往對格局受限不自知,只是固守著前者自鳴得意。那些高大的城墻就像一個擁有可怕吸力的巨大漩渦,慢慢吞噬掉我們的斗志、毅力和對城外世界的好奇心,最終限制我們于圍城之內,潦草一生。

主人公方鴻漸的人生毫無疑問是悲劇的典型,重重城墻之內的他早已沒了男人的血性。"鐵的硬,豆腐的淡而無味,轎子的容量狹小,還加點泥土氣,這就是他們的民風,就是發財做官的人,也欠大方",古人說: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能如周敦頤筆下的盛夏蓮花一般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者,少之甚少。在如此小氣的環境下成長,便是方鴻漸悲劇人生的第一重城,錢鐘書先生在本書之初便交代出主人公的家庭背景,一番伏筆之下,后來主人公的多少荒唐和怯懦也就不那么讓人反感而是覺得可悲了。

第二重城。文憑不過白紙一方,卻能將一個人的空疏、寡陋、愚笨都掩蓋起來。方鴻漸在國外不學無術、不思專攻,臨到畢業在父親和丈人的催促下才慌亂得在畢業證書上造假。人生如棋盤,一步錯步步錯。既胸無大志,又不敢隨性而活,這樣的人是極為矛盾的。雖說造假證是當時國內社會對留洋博士過于推崇之下的不得已,但是這一行為終究為他歸國之后遭遇的種種歧視埋下了深深的伏筆。這一重城,是社風世情,是造假證歸國之后被無知的鄉人盲目吹捧的些許自得,竟幻化成迷境幻影,讓方鴻漸難以清醒。

第三重城。封建時代的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和西方自由戀愛的思想在當時中國青年的身上并存,方鴻漸是個矛盾中的典型。一封古文書信回鄉想要與周家姑娘解除婚姻,卻不敢承認自己真實想法,拿著"兩不耽誤"的借口與父親"商量",被父親痛罵一番立馬就收了心思;歸國的郵輪上,他既為鮑小姐的大膽舉動心神蕩漾又覺得不成體統怕人瞧見;歸國后他明明心念著唐曉芙,卻又不敢對蘇文紈挑明心意。如此糾結、不會拒絕的人,如何不會坎坷一生呢?

一個方鴻漸,映射了那個**時代的大多數人,迷茫、糾結、既不敢與傳統割裂,又不敢真正接受新潮。在這樣的人物里,也有當下年輕人的影子。我們也會偶爾迷茫、沒有目標、無所適從,可是從這樣的人物身上,我們終該明白,所有阻礙我們的城墻并非只是外界造成,沒有人可以困擾我們,能夠困擾我們的,只有我們自己。一個足夠睿智的人,可以看穿世事的因由,不為所惑;一個足夠灑脫的人,可以不顧世人的眼光,率性而活;一個足夠強大的人,可以不懼任何磨難,砥礪向前;一個足夠堅定的人,終究可以成為想要的自己。

愿你我,都能在這紛擾的世間,活成一道明麗的光。

《圍城》中學生讀后感個人收獲4何謂圍墻,城內城外的人看不見雙方,各自困在自己的世界里。《圍墻》講的就是這么一個故事。

主人公方鴻漸留學坐船回國,還買了個“假博士”學籍,在船上,他認識了善于調情的鮑小姐,與他同船的跟他同班的女博士蘇小姐早就看中了方鴻漸的“木納”。而這一切,方鴻漸尚不可知?;貒?,由于得知學歷造假事件被蘇小姐發現,方鴻漸隔日登門拜訪,卻遇到了唐小姐,唐小姐大概是整部小說里方鴻漸唯一的真愛了,然而唐小姐的聰明伶俐和方鴻漸的老實沒用形成鮮明的對比。

隨后方鴻漸同好友一起要去北方學校當教授,途中與他們同行的還有孫小姐和另外兩人,孫小姐此番前去任教的很大一個目的,其實是為了找個丈夫,由于家里人對她不管不聞,孫小姐到了適婚年紀,開始為自己做打算,與她同行的和她去到學校之后所遇見的人中,有些人太過精明,有些人太過猥瑣,唯有方鴻漸,老實無用而又好騙,兩人最終走進婚姻的殿堂,卻又因為雙方家庭思想上的強烈碰撞而導致不合,最終草率離場。

縱觀全文,表面上細說婚姻,實則講的是不同層次的人的人生。主角方鴻漸有條件能接受到西方先進文明的指導,得到留學機會,可惜什么也沒學會,只學會了輕浮,而封建思想里的怯懦和卑微卻依舊保留著,留學回來的他只能或主動或被動地接受著朋友的施舍,結婚之后更是面臨著妻子家人的鄙視和自家人的思想壓迫,還有失業的無助以及妻子的咄咄逼人,這一切使得方鴻漸逃離不出生活所設定的圍墻,他只能兜兜轉轉,越陷越深。

其實那個時代,圍墻是客觀存在的,每個人都被困在屬于自己的圍墻里,然后逐漸變得目光短淺,只活在自己被圍住的一小番世界里。

《圍城》中學生讀后感個人收獲5初讀《圍城》,只覺是一個引人深思的故事,記錄著一個喚作“方鴻漸”的人的故事。有感于錢鐘書對人物性格剖析的精細。再讀《圍城》,有感于這不是一個普通的人物故事,它更像一幅畫,畫面上的薄紗下掩著看不見的芳華。三讀《圍城》,有感于活在作者筆下亦活在我們身邊的人,更有感于這些人打造的“圍城”。

書中初現“圍城”,是借蘇文紈的嘴說出來的?!盎橐鼍拖褚蛔?,城外的人想進去,城里的人想出來。”在婚姻的道路上,方鴻漸沒有嘗試過轟轟烈烈,也沒有設想過要細水長流。他在鮑小姐處碰了壁,在于他的無力抗擊;他在蘇文紈處失敗于自己的優柔寡斷;他在唐曉芙處不能如意,在于他的不作為。至于最后與他處在一起的孫柔嘉,他們婚后頗具起伏的生活源于方鴻漸的不具判斷力與改變力。其中,除了他對唐曉芙的追求中尚能顯出他試圖征服命運、追尋內心的思想外,他其余的感情經歷無一不是他徒勞的思想斗爭和軟弱無力的行為罷了。

而對于自己的事業,孫柔嘉的一句話無疑為方鴻漸下了一個準確的定義——你不可能一輩子都靠著趙辛楣給你介紹工作。方鴻漸自恃出生于富甲之家,后又用手段取了“克萊登大學”的假文憑,又自詡才高,在事業方面總認為會有適合自己的機遇降臨。這樣的方鴻漸是當今多少人的縮影。在這個競爭激烈、知識大爆炸的世界,人們對名利的追逐與金錢的渴望使面臨工作的大學生步入了一座無形的圍城。這座圍城是用他們所謂的自尊心和才學建造出來的。人們一旦走入了這座圍城,便只能看見頭頂上四方的天空飄過功名利祿的浮云。當然,不是所有人都會像方鴻漸一樣,在圍城中越陷越深。聰明的人會給心安上一對翅膀,飛過高墻,看到圍城外廣闊的天空。

方鴻漸沒有這這雙翅膀,于是他成了三閭大學中可有可無的副教授,在這座充盈著勾心斗角的圍城中不堪重負,最后無奈出走。他選擇了認命,選擇了抱怨,選擇了在內心傾述自己的不滿。而機會,恰恰不會關照像他這樣的人。

亚洲精品无码久久久久久久性色,淫荡人妻一区二区三区在线视频,精品一级片高清无码,国产一区中文字幕无码
五月香婷婷缴情综合 | 日本亚洲一本线播放 | 在线欧美日韩国产在线一区二区 | 亚洲国产综合精品2021 | 亚洲网中文字幕 | 日韩在线不卡免费视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