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5-29 17:44:36
開篇:寫作不僅是一種記錄,更是一種創造,它讓我們能夠捕捉那些稍縱即逝的靈感,將它們永久地定格在紙上。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12篇陶淵明不為五斗米折腰的故事,希望這些內容能成為您創作過程中的良師益友,陪伴您不斷探索和進步。
五柳先生——陶淵明不為五斗米折腰的故事可謂盡人皆知了,《桃花源記》恐怕也無人不曉,人人都對這位先生的文采嘖嘖不已,但我對他的一生與詩文另有一番感觸。
“我豈能為五十斗米向鄉里小兒折腰。”,這當然是不錯的,與李白的“安能摧眉折腰事權貴,使我不得開心顏!”是頗相宜的,只不過“人生似幻化,終當歸空無。”似乎過消極了些吧!生逢亂世,身為七尺男兒,何不奮臂而出,輔一明主,豈不也隨了他“大濟蒼生”之愿?哪能只是憑借殘財余資“理荒穢”養家糊口?難道幾個朽吏便可攔住他報世之途?
我很欣賞辛棄疾的豪放,“醉里挑燈看劍,夢回吹角連營……”這是如何的豪氣?陸游臨死還不忘“王師北定中原日,家祭無忘告乃翁”,對國家民族是如何的惦念?總是是一女輩李清照,亦有“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的悲憤。可數次任吏的陶淵明確無甚作為,沒有“猛志逸四海”的勇氣,只好成為“性本愛丘山”的墨客。
不過總的來說,陶淵明是為我國文史上一顆璀璨的明珠,他的是貼近生活,通俗易懂,是不可多得的田園美詩!
人的生命是從呱呱墜地中開始的,在成長的過程中我們需要思想的填充和擴寬。那么,我們就要慢慢地從書中探索。
兒時,還不懂得什么人情世故,人間冷暖。于是便捧起了童話靜靜地讀,看著精美的插圖,驚喜連連的故事情節,心中慢慢地開始收獲感動,萌生了一株株情感的幼苗,心中激動地泛起一圈圈漣漪。在童話中有時為賣火柴的小女孩而傷心,有時為丑小鴨變成白天鵝而高興,有時為王子們的智慧和勇敢而佩服……我高興,在兒時我收獲了從書中而得到的感動。
少年時,開始接受了唐詩、宋詞。我覺得唐詩是一首歌,唱響這大唐的興衰敗落;我覺得宋詞是一株柳,搖曳于宋時的世態炎涼;我覺得元曲是一條河,跳躍著元時的人間冷暖;我覺得清小說是一尾魚,游蕩在清朝的繁華沒落中……在書中,我敬佩陶淵明“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的灑脫和“不為五斗米折腰”的英雄氣概!我贊嘆李白敢讓高力士脫靴,楊貴妃研墨的豪邁氣魄!我傷感與李清照的“凄凄慘慘戚戚”和“人比黃花瘦”的凄涼……我感受到了太多太多,也感謝書所帶給我的非凡體驗!
現在,我開始接觸名著小說。不屑于言情小說,太過矯情和做作。愛讀《西游記》,明白了成功絕非容易,曲曲折折的求經路并不好走,關鍵是要有勇氣和精神,更重要的是要有堅持不懈的毅力!愛讀《紅樓夢》,絕不認為那只是單純的“滿紙荒唐言,一把辛酸淚。”它是一部凝聚著苦澀愛情的史書。那是賈家興衰榮辱的進程史,也是一部記錄著眾多貴族豪家從繁榮走向衰敗過程的記錄史詩。愛讀……從小說中我收獲的是對人生的思考!
書海泛舟,實在是一件再愜意不過的事情。回眸以往,與書相伴的朝朝暮暮,是最令人難以忘懷的。現在明白了,好書引領我成長,好書引領我走向成功!
山東省臨沂市沂水一中初二:盧昱之
舍得
忽然想起了一句禪語:“舍得舍得,有舍才有得。”有人蔑視放棄,認為那是懦弱的表現;也有人不屑屢戰屢敗,覺得那是頑固的象征。拼搏與放棄,兩個相逆的詞語,卻有著千絲萬縷的關系。
拼搏不一定正確,雖然前人一遍遍地告誡我們“堅持就是勝利”。但你又如何確定你的堅持一定是無誤的呢?連愛因斯坦都需要一個拋棄錯誤的廢紙簍,何況平凡的我們呢?放棄也不一定是錯誤的。丟開過去的謬誤,才能有正確的前提去奮斗。若是所有人都將亞里士多德的話奉為真理,那今天的我們是不是還要篤信,自己會比一顆蘋果先落地?
陶淵明是“舍”的代言人。如果不是當時立志“不為五斗米折腰”,今天古詩壇上就少了一朵東籬下沐浴在夕陽里悠然遠眺南山的隱菊,就無法領略“帶月荷鋤歸”的閑適安樂。我們應該感謝他的肯舍,是這一份執著,留下了舉世矚目的燦爛瑰寶。
而“得”的故事卻是令人惋惜的。拿破侖兵敗滑鐵盧后被囚禁在一座孤島上,重兵把守,朋友送他一盒玉雕象棋。拿破侖愛不釋手,整日把玩,小心翼翼地珍藏。可他哪里想得到,棋盤中藏著一張監獄機關圖,只要他一個失手,就能重見天日!但悲哀的是,拿破侖沒有。這位軍事奇才唯一一次沒有猜透人的心思,造成了自己終身的囚禁和郁郁寡歡。最后,一代偉人也只能在“望棋盤而興嘆”中一命嗚呼。
“海是終點,也是起點,是百川與雨相擁的地方,也是水隨風而起,再度化成云,繼續漂泊的地方。”知道世界上的海洋為什么能永不枯竭嗎?因為大自然參透了舍與得的關系。海納百川,得天下之水,卻又慷慨地任憑風吹日曬,不斷蒸騰。是這綿綿不斷的循環,使海洋億萬年不曾干涸,也哺育了世間萬物阿!
舍與得,一念之差,人卻猜不透,處處追逐著這雙生子的腳步。想想朱耷的“哭之笑之”,想想海子的“面向大海,春暖花開”,再想想凡·高的自盡--看著窗外緩緩飄過的浮云和暖暖的和煦陽光,突然間就笑了:其實本沒有必要去考慮這些問題,適時放開我們不應該得到和無法得到的,鍥而不舍地追求自己夢想的和必要的。做好自己分內的事,面對余下的不滿和失落,不如就大喊一聲“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盡還復來”來將它忘卻吧!我存在著,丟掉奢想的念頭,拼搏應該得到的東西,并快樂地享受每一天,就夠了。
初一:爛好人
懂音樂的人知道節奏在音樂中的重要,語文課堂應該說也是一部盛世華章,那么多精美的文章演繹著一曲曲動人的歌謠,作為這場音樂會的總指揮――語文教師,如何才能帶領學生去領略那無限的風光,體會那心靈共鳴的震撼,張開想象的翅膀遨游浩瀚的宇宙,并達到師生、文章融為一體的境界?我想,如果語文教師善于把握課堂節奏,調動所有學生的注意力,也許就能達到那種理想的境界。
序曲。好的開端就意味著成功的一半。課堂也是如此。當上課鈴聲響起,學生的情緒還在課外活動中沒有收回,怎么迅速讓學生的注意力進入課堂?教師的課前導入就顯得特別重要。作為教師一定要重視導入的設計,或是設問,或是設懸念,或是問題搶答、或是情景再現、或是多媒體手段的運用等等,不同文體的導入形式是不同的。總而言之,快速抓住學生的眼球,讓學生的注意力在第一時間回到課堂,激發學生參與學習的熱情,使教學能順利地進入到下一個環節。
漸進。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下,他們的情緒高漲起來,思維也逐漸地活躍,這時候,語文課堂的活動逐步推進。在導入新課后,教師往往簡介作者和作品。我想在做介紹時,教師首先應充分了解作者的生活環境、作品產生的背景以及作者的處世態度,當然我們不可能把所有關于作者的資料一一告訴學生,既沒必要,也不可能。記得在進行《歸園田居》這首詩的教學時,我是這樣介紹陶淵明的:在學生充分誦讀全詩后,我問學生,文中的人是干什么的?“愿無違”中的“愿”是什么意思?從字面學生很快看出他就是一個農夫,但對于“愿”字就很難理解,這時我就適時地介紹了陶淵明生活的時代――東晉,講到他不為五斗米折腰的故事,學生的注意力高度集中,但我也決不泛泛談下去,而是順勢引導到對“愿”字的理解上。學生因為有疑、有趣、好奇,所以他們很快記住了詩歌和作者。后來又學習了陶淵明的《桃花源記》《五柳先生傳》,我決不重復作者的時代背景、作者的簡歷,而是讓學生講。并且隨著課文的學習,學生對這位歷史人物的了解也更加深入。他對理想社會的描述,他的固窮守節的志趣,讓學生對他的好奇心越來越大。學生會課下搜尋有關陶淵明的資料,背誦他的一些詩篇。我想,任何一節課要始終讓學生充滿好奇心,干巴巴地照本宣科是不行的。
低回。學生的神經不可能永遠興奮,任何高明的教師都不可能讓學生在45分鐘的課堂上始終保持旺盛的注意力。有心理學家研究發現,即使最認真的孩子,一節課會有9次開小差,何況各種情況的學生。對于這種情況,教師要善于觀察,因為在某一時段,可能會出現大多數學生疲沓的狀況,教師一定要采取措施。我發現這種時候往往就是教師講得過多的時候,我們很多時候,總怕學生不明白,于是苦口婆心地不斷重復。常聽教師說,我講得聲嘶力竭,學生卻聽得昏昏欲睡。你要知道自己在乏味的時候,學生表現得更乏味。就像音樂中的低音一樣,不可能沒有,但也要控制。短暫的低回,聰明人會迅速調整自己的教學,讓學生再度興奮起來。這樣的方式很多,在講得過多時,一定要停下來。可以讓學生講,可以讓學生討論,可以讓學生再讀文章,甚至可以是一句自我解嘲。目的就是轉變他們的注意力,讓他們從困倦中清醒,積極參與到教學中。當然,有時,也許你又講得太少,學生的情緒會提醒你加快節奏。任何時候,我們都要記著,課堂的主體是學生,他們的注意力和情緒是我們教學的風向標。
。音樂有,故事有,一節課也應該有。當下課鈴聲響起時,學生會說:這節課怎么這么快就下課了。我想你的這節課就是成功的一節課。自己講過,聽過,指導過所謂的優質課。常常聽到這樣一句話:這堂課的亮點是什么。何謂“亮點”?那應該就是教學設計中高超巧妙的一筆,一定是調動所有學生活動的一招。可能有的教師會說,我不可能每天上優質課,那會把人累死。是的,優質課有時好像是作秀,但我們可以把文章中精彩部分精彩地表現出來。這更多的是需要教師課外的功夫,俗話說:臺上十分鐘,臺下十年功。要把握文章精妙處,除了經驗,更在于研究。
“文似看山不喜平。”每一節課都可以上得曲折回環,波瀾起伏,張弛有度。教師只有做有心人,加強內在修養,注重學生心理變化,也許就可以做一個高明的指揮者,舞動著有節奏的指揮棒,帶領學生合奏著教學交響樂。
(河北省武邑縣職教中心;053400)
1、生活是一個漏斗,得了失了,怡然;生活有苦有甜,才叫完整;愛情有鬧有和,才叫情趣;心情有悲有喜,才叫體會;日子有陰有晴,才叫自然;活著一定要有愛,有快樂,有夢想。人生,不求活得完美,但求活得實在!
2、人生旅途,總有喧囂紛擾挫折和磨難,但,只要我們輕握一份懂得,便能讓自己遠離紛擾,給自己一份寧靜,遠離痛苦和煩憂,悠然漫步于紅塵的每一個季節。
3、釋懷是對自己的一種解脫,釋懷是對自己的一種減壓,也是一種使自己活得更輕松更簡單的方法。學會釋懷,卸下心靈的重負,心態就能平和,學會釋懷,精神就能輕松。
4、我們為著生活,為著自己,也為著親人朋友愛人相互激勵著,相互愛戀著,依靠著,于是我們才在生活里發現屬于自己的價值,屬于我們生活的一部分。
5、生命是一場漂泊的慢旅,相聚之后會分開,遇見之后將告別。陪伴我們的不一定懂得我們,溫暖我們的不一定能相伴。那些愛恨悲歡,聚散離合就像繁花,也像盛宴,都將隨著季節的遠去,隨著時光的流失而凋落,留下的是繁華之后的冷清。
6、生活欺騙了你,只是為你下一次的路途搬走拌石,生活欺騙了你,只是為了你下一次的重生。那又何必糾結呢?為何不收起你那份受傷的心呢?選擇原諒,選擇堅強。才會讓此刻的你繼續前行。那就放手,丟去不必要的煩惱。繼續航帆前行。
7、人生在世,誰都不易,生活在外,誰都有淚。即使身受挫折,蒙受不白,也不要輕易放棄。就算人受傷害,心受打擊,也不要刻意報復。因為,放棄意味著屈服,報復說明還在嫉恨。
8、人生不如意之事,十之有八九。世事的紛擾,人間滄桑,有誰真正的想過,我們需要什么?古語說:懂茶者,必是“精行儉德之人”。所以,懂茶之人,必懂人生!
9、釋懷是一種修養,更是一種境界,不為五斗米折腰的陶淵明懂得釋懷,才會有“采菊東籬下”曠達高潔;被貶他鄉的蘇軾懂得釋懷,才會有“也無風雨也無晴”的樂觀豁達。
10、金無足赤,人無完人,一路上,我們不必刻意去追求所謂的完美,我們要把自己的期望值降低到一個適當的坐標,然后,試著去容納一些不足,懂得感恩,懂得取舍,懂得進退,懂得堅強,懂得知足,這樣我們的內心才會是一片朗朗乾坤。
11、生命本是一場漂泊的旅行,有時會讓你開心,有時會讓你痛苦,有是會讓你無法自拔。真的是難以想像,難以折磨,一直以來,喜歡寂寞,也習慣孤獨,在喧鬧的人群中,想著的總是逃離。一個人的安靜,真的很好。寂寞是一種美麗,孤獨是一種享受。
12、贈人玫瑰,手有余香,讓我們輕握一份懂得,懷一顆無塵的心,與花香相擁,與時光對飲,將平淡的日子,()梳理成詩意的風景,以淡定從容的姿態,輕舞蹁躚于煙雨紅塵之路,悠然泛舟于生命湖水之上,飄揚幸福旗幟,撥動生命之楫,一路踏歌,一路微笑,去領略人生的別樣風景和美麗洞天。
13、生活不是用來對立的,人生不是用來爭斗的。將心比心,都能想通,以情換情,誰也明白。要懂得理解才能心安,包容才會心寬。人生有苦有樂,有得有失,有輸有贏。苦了何人也不能苦了親人。
14、人生路,不一定處處都如自己所愿,保持一份內心的平淡,雖然有些東西放下會有些難,但我們必須面對這種得失的斑駁。有擁有,就有失去,多一份謙讓,還自己一份心寬。紅塵路上,沒有什么東西注定是誰的擁有,假如沒有這么多的錯落,又如何品嘗多彩的生活。付出的多少,回報的大小,沒有必要用天平去衡量,相信付出就一定有收獲,更不要反復計較值不值得,大度一些,寬容一些,自己也會活得很灑脫。
15、走過的路很漫長,也給自己一個心得,曾經的迷茫,曾經的傷感失落,都在沉淀后顯得那么清澈。那一個個走過生命的故事,就像吟唱在時光里的歌,歌聲唱出喜怒哀樂,唱出了悲歡離合,唱出了歲月的緘默。漸漸的懂得,從無到有,從有到無,不過是季節的更迭,因為殘留著依賴,才沒有打開心靈上的結。
16、總有一種心境,是你捉摸不透的天空;總有一份牽掛,是你欲求不來的幸福;也總有一份情感,是你日思夜想的眷念;遺憾有時候也是一種美麗,只要我們肯于等待。等有一天,你看到那捉摸不透的天空出現彩虹欲求不來的幸福遇上了邂逅。
一、營造和諧的教學氛圍,激發學生學習興趣
初中生年齡大約在13-17歲之間,這一階段正是學生躁動、多變和叛逆的青春期,作為語文教學活動的設計者、組織者,語文教師在潛心鉆研教材教法的同時,一定要強化對學生身心發展方面的研究,尤其要研究青春期學生的思想特點,從而讓教學活動適應學生的思想和心理發展特點。在教學中,注重研究分析學生各方面的特點,針對初中生自尊心強、渴望得到尊重的心理特點,著力營造“和諧、民主、關愛”的氛圍,讓學生感受到學習的快樂。在教學活動中,筆者大力宣傳人人平等的理念,從不歧視后進生,努力使語文教學課堂成為最和諧的學習環境,各種能力和類型的學生都積極參與到學習活動之中。
二、精心設計導語,激發學生的興趣
導入新課,是一個必不可少的重要教學環節。“它起著從舊知到新知的誘導作用,起著誘發學生學習新知識的興趣乃至激情的作用。”好的導語是開啟課堂知識之門的一把鑰匙。導入簡潔自然而有趣味,能迅速消除學生對文言文的畏難情緒,引起學生的興趣,積極主動地投入到文言文的學習中來。文言文教學可根據不同的課文運用不同的導入方法,可介紹作者、寫作背景,引用詩詞、格言警句,描繪情景、渲染氣氛,簡述與課文有關的故事、趣聞等等。
如教學《桃花源記》一文,可先由名句“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引出作者陶淵明,再介紹他自號“五柳先生”的由來,然后講述陶淵明“不為五斗米折腰”的故事。這樣,不僅激發了學生興趣,而且讓學生從中了解到陶淵明不慕權貴,向往寧靜恬淡、悠然自得的田園生活的性格和情趣,也為學生理解《桃花源記》的思想內涵奠定基礎。《出師表》一文,可讓學生講述幾個家喻戶曉、耳熟能詳的三國故事,引導學生吟誦杜甫《蜀相》詩中的“三顧頻頻天下計,兩朝開濟老臣心。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等詩句,幫助學生體會諸葛亮“報先帝、忠陛下”的思想感情。
三、運用多媒體,調動學生興趣
教師在課堂教學時運用多媒體來輔助教學,能增強教學的直觀性、形象性、生動性,可以一改傳統沉悶的課堂氛圍,使學生的興趣大增。文言文資料豐富,各家觀點不一,普通課堂教學不能完全呈現給學生。而多媒體教學能夠使文字、圖形、聲音、動畫有機結合,正好解決了這個難題。如《唐雎不辱使命》一文,就可以將文言文的文本與戰國形勢圖鏈接在一起,學生通過地形圖可以形象地看到當時安陵危急的形勢。唐雎受命于危難之中,力挽狂瀾,挽救安陵的意義就容易理解了。而對于秦國來說,安陵對秦統一中國有著舉足輕重的意義,秦對安陵勢在必得。在這種情況下唐雎卻創造出保全安陵的奇跡,這樣就可以使學生更深刻地理解唐雎的外交才華,學生進入模擬的戰國局勢之中,使抽象的課文敘述具體化、形象化,極大地調動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四、組織學生參與表演,激發興趣
學習是學生自己的事情,必須調動他們的積極性,使他們成為學習的主人。如果學生在課堂上始終處于被動接受知識的“容器”地位,就會覺得學習枯燥乏味,因而影響學習效果。一切教育教學的影響,只有通過學生自身的活動才能生效。蘇霍姆林斯基說過:“讓學生體驗到一種自己在親身參與掌握知識的情感,乃是喚起少年特有的對知識的興趣的重要條件。當一個人不僅在認識世界,而且在認識自我的時候,就能形成興趣。沒有這種自我肯定的體驗,就不可能有對知識的真正的興趣。”學生的文言文能力,不是光靠教師的講授和灌輸形成的,更主要是靠學生自己主動地參與教學活動。從生理學和心理學的角度看,學生一般存在較強的表現欲。所以,在文言文教學中,我們不妨讓學生表演課文內容,激起學習興趣。如《核舟記》中的第三節,學生搞不清舟上三人位置及形態,教師可把學生分三人一組,分角色表演,然后再叫幾組學生上臺模仿,讓其他學生點評。這樣,不僅解決了學生的疑問,加深了學生的印象,幫助記憶,而且激發了學生濃厚的興趣,何樂而不為?
五、利用音樂旋律,增加學生學習興趣
音樂能營造氛圍。教師可以在文言文朗讀這一教學環節,根據課文內容和感情基調選用一些古樂作為背景。古文與古樂相互映襯,能調動學生的思想感情,可以使學生在審美享受中獲得知識、理解課文。但所選古樂的旋律應盡量與課文內容或情節發展一致。如《孔雀東南飛》中劉蘭芝拒婚一節,借用《梁祝》中表現祝英臺抗婚的一段樂曲,使學生能從雄渾激越的樂曲聲中強烈地感受到主人公誓死忠于愛情的決心。再如,學習《鴻門宴》可用《十面埋伏》,學習《與朱元思書》可用《高山流水》等等。總之借用古樂學文言,不僅豐富了課堂形式,而且增強了學習效果,增加了學生學習文言文的興趣。
六、讓學生體驗成功,保持興趣
【關鍵詞】初中語文 學困生 轉化
學困生就是在學習的某一個階段學習成績不太好的學生。在任何科目的學習中都會存在著學困生,初中語文的學習中當然也存在著學困生。現階段的教學目標要求教育工作者關注每一個學生的發展,尤其是學困生的發展。語文學困生的轉化一直是學困生轉化工作中的難點,如何做到語文學困生的轉化成為了語文教育者研究的重點之一,作者根據自身的經驗將語文學困生轉化的具體措施分為了以下幾點,希望對于未來的初中語文學習起到幫助作用。
1.讓學困生學會自信
一般來看,學困生大多數都比較自卑。這種自卑是由于多方面的原因造成的,可能是由于成績不好導致的同學之間的輕視,可能是父母工作太忙而忽略他們等等。他們感到自卑之后更加不能好好學習,學習成績就會受到影響,長期如此就成為了學困生。所以,學困生轉化的第一個措施就是讓學困生學會自信。教師要讓學生們知道學生成績不好不是恥辱,同學之間應該相互關心,關心不關學習成績的好壞;家長也應該積極的給予孩子們關心;最重要的就是在課程上教師應該積極的給予學困生們表現的機會,給他們自我發揮的空間,就算問題回答的不夠完美也應該及時的給予獎勵,這種獎勵對于學困生來說是非常重要的。通過學生、教師、家長三方面的努力,必定讓學困生們感受到自己是被愛的,他們才會更加的自信,學習成績才會得到提高。
2.積極地培養學困生的學習興趣
很多的學困生都沒有積極學習的興趣,初中語文學習是離不開興趣的,興趣作為導師學習才有動力。作者在此將培養學困生學習語文興趣的具體措施分為了以下幾點:
2.1創新語文教學課堂模式,在課堂上多引用事例。傳統的教師講,學生聽的模式對于學困生的學習沒有很顯著的作用,這時候語文教師就應該在語文課堂上多講解一些跟課程有關的事例或者故事,以此來吸引學困生的注意力。比如說,在學習陶淵明的詩詞時,可以講一些陶淵明不為五斗米折腰的故事。如果這些還不能夠很好地吸引學生的話,教師可以適當的講一些自身的學習語文的經歷以及經驗。新的課堂模式必定會受到學困生們的歡迎,這對于培養他們的興趣是非常重要的。
2.2讓學困生們嘗到成功的感覺。很多的語文學困生不是沒有努力的學習而導致的,而是因為學習之后沒有很好的成果而放棄了語文的學習。適當的讓他們感受到成功的快樂,能夠使他們更加努力的學習。比如說,語文教師可以自己制作出比較簡單的詩詞考試,讓學困生積極地參與。簡單地語文詩詞考試學困生還是可以接受的,這樣也是在隱形的增加學困生們的信心,培養他們繼續學習的愿望,對于初中語文學習的幫助是非常大的。
2.3積極地開展語文課外活動的學習。初中是一個非常敏感的階段,學生們還沒有擺脫小學的稚氣,也還沒有高中時的銳氣。這個階段的學生非常渴望新穎的事物,學困生當然也是這樣。初中語文教師可以把握這一點,來積極地開展圍繞學困生的語文課外活動小組,比如說文學故事比賽、詩詞比賽、觀察寫作比賽等等。讓學困生都參與到這些活動中來,讓他們成為這些活動的主體。通過以上的這幾種措施可以培養學困生們良好的語文學習興趣,可以為接下來的語文學習打下堅實的基礎。
3.切實的提高學困生的語文成績
如何切實的提高學困生的語文成績是學困生轉化關鍵的部分。作者將這一部分具體的分為了以下三點:
3.1根據學困生的實際情況來制訂不同的學習計劃。學困生與一般的學生不同,教師應該認識到這一點。可能同一段語文知識的學習,學優生一天就可以完成,學困生卻需要兩天。教師必須根據實際情況來教導學生,比如說,在背誦課文時,教師可以適當的放寬對于學困生要求。根據學困生的具體情況,來制訂學習計劃必定會使得學困生的學習更加順利。
3.2教師適當的進行學困生的課外輔導。教師在了解學困生具體的語文學習薄弱的部分之后,可以有計劃地進行課外輔導。比如說積極地運用課間十分鐘,或者是午餐時間等等,這些時間或許就能解決學困生很多的語文學習疑點。
3.3制訂長期的學困生語文學習計劃。語文學困生的轉化工作不是短期內就能完成的,它需要長期的、系統的規劃。不能簡單地靠幾次課外輔導、課外活動就能實現,這不符合實際情況。語文教師必須制訂關于學困生轉化的長期計劃表,分階段的來進行實施,具體的規劃課外輔導內容、大概時間等等。一個階段的語文學習目標實現之后,再來實行下一階段的語文學習計劃。這樣有步驟、長期的計劃才能真實的提高學困生的語文成績,才算是做好了語文學困生的轉化工作。
4.結語
總的來說,語文學困生的轉化是一項非常復雜的工作,是每一位語文教育工作者的工作。學困生轉化要從培養學困生的信心、興趣開始,然后逐步的制訂具體的學習計劃,具體的轉化措施還需要語文教育工作者不斷地研究與總結。切實的做好了語文學困生的轉化工作,語文教學質量才會得到實質性的提高,初中學生整體的語文水平才會提高。
【參考文獻】
[1]劉新顏,關善玲,馮本才,范曉紅,郭潔. 語文學困生與學優生閱讀理解監控的發展研究[J]. 心理與行為研究,2006(03).
[2]杜成然. 學困生的轉化之我見[J]. 時代教育(教育教學版),2009(10) .
在n堂教學中,導語設計和運用得好,不僅能使學生迅速集中注意力,產生濃厚的學習興趣,而且能使學生迅速了解教師的教學意圖和教學重點,甚至在導入的過程中就能使學生整體感知課文,從而創造出融洽的課堂氛圍,有利于教師下一步教學活動的開展。
導語的設計是一種教學的藝術,不會有一種固定不變的模式, 選用哪一種方法,得根據不同類型的文體,不同風格、不同內容、不同基調的文章,針對不同的教育對象來精心設計不同的導語,從而為整堂課的教學打下良好的基礎。下面我結合一些教學實際,談幾種常見的導語設計方法。
一、作者導入
即通過介紹課文作者的生平或與課文內容有關的事件來導入課文學習的方法。學生在初步接觸名言名篇時,教師有必要在學習之前對名家的不平凡的生平、其創作的主要風格、與課文寫作時有關的背景等,作簡要介紹,既讓學生對作者有個簡要認識,也對課文寫作的背景有個大體了解,不但對課文內容的學習有所幫助,也能很快引起學生的學習興趣。如,在《五柳先生傳》教學中,先講陶淵明以及“不為五斗米折腰”的故事,引起學生的關注。
二、創設情境
導語極力創設課堂教學的氣氛和基調,實際上就為學生提供了學習的精神基礎和心理條件。課堂教學除去要采取正確的途徑和方法之外,還有課堂的具體情境也起著重要作用。課堂情境主要指課堂教學的氣氛、基調,它是由師生兩個方面的情緒、精神狀態等心理因素構成的。導語,往往是以飽含感情、形象生動的語言,為課堂定下基調,制造氣氛。一堂課的導語究竟采取哪種基調,哪種感彩,從而制造什么樣的課堂氣氛,可因文而異,必須與教材的基本情調相一致。導語創設課堂情境的作用,是由學生學習的心理特點決定的。在歡快、輕松的氣氛中,便于學習那些令人鼓舞、令人愉悅的內容;在莊重、肅穆的氣氛中,便于學習那些思想境界高尚、充滿思辨色彩的內容;在悲痛、沉郁的氣氛中,便于學習那些懷念烈士、繼承遺志的內容;在高漲、昂揚的氣氛中,便于學習那些富有戰斗精神的內容,等等。導語,根據教學內容的不同要求,極力制造與內容相一致的情境氣氛,就為學生設置了濃厚的心理氛圍。在這種心理環境下,學生產生耳聞日睹、身臨其境之感,情緒高漲起來,認知心理積極活躍起來。采取多媒體直觀演示,使抽象的知識具體化、形象化,為學生架起由形象向抽象過渡的橋梁。為學生理解新知識提供感性材料,能激起學生尋求探索方法的興趣。如《端午的鴨蛋》:中國的傳統節日形式多樣,內容豐富,是我們中華民族悠久的歷史文化的一個組成部分。農歷五月初五,是中國民間的傳統節日――端午節,它是中華民族古老的傳統節日之一。過端午節,是中國人二千多年來的傳統習慣,由于地域廣大,民族眾多,加上許多故事傳說,于是不僅產生了眾多的節名,而且各地也有著不盡相同的習俗。那么,散文大家汪曾祺的家鄉過端午有哪些習俗?他為什么偏偏要挑選鴨蛋來寫呢?端午的鴨蛋的述寫過程作者又帶有一種什么樣的情感呢?今天,就讓我們帶著這些問題來欣賞汪曾祺筆下的風俗小品文《端午的鴨蛋》。(教師邊講邊展示端午節標志性的圖片,如龍舟、粽子等,學生邊看邊聽,饒有興趣。)
三、懸念導入
指在教學中,從各種不同側面、不同角度巧妙地提出質疑,精心構思,巧布懸念,從而引起學生興趣,調動學生注意力,這也是導入新課常用的方法。懸念,一般指對那些懸而未決的問題和現象的關切心情。俗話說:“好奇之心,人皆有之。”利用懸念激人好奇,催人思索,往往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制造懸念的目的主要有兩點:一是激發興趣,二是啟動思維。懸念一般是出乎人們的預料,或展示矛盾,或讓人迷惑不解,常能造成學生心理上的焦慮、渴望和興奮,只想打破砂鍋問到底,盡快知道究竟,而這種心態正是教學所需要的“憤”和“悱”的狀態。但須注意,懸念的設置要從學生的“最近發展區”出發,恰當適度,不懸,難以引發學生的興趣;太懸,學生百思不得其解,都會降低學習的積極性。只有不思不解、思而可解才能使學生興趣高漲,自始至終扣人心弦,收到引人入勝的效果。設置懸念要做到“精”、“新”、“奇”,一下擊中學生的興奮點,激起學生學習新課的愿望。就語文教學而言,設置懸念,在內容上要突出主要人物、主要事件;在手法上可以濃縮全文,也可以從中截取片斷;在技巧上必須發人深思,留有余味,引人入勝。如《陋室銘》先不告訴學生講什么,而針對個別學生的消極學習狀態,吟了一首歪詩"教室銘"。內容是:"分不在高,及格就行。學不在深,作弊則靈。斯是教室,唯吾閑情。小說傳得快,雜志翻得勤。琢磨下圍棋,尋思看電影。無書聲之亂耳,無復習之勞形。雖非跳舞場,堪比游樂廳。心里云:混張文憑。"學生聽了之后暗暗發笑,情緒陡增。教師因勢利導,指出該詩思想消極,格調低下,有此思想和行為者當懸崖勒馬。接下去告訴學生今天學習唐代詩人劉禹錫筆下的《陋室銘》。什么是陋室呢?就是簡陋狹小的屋子。詩人為什么要給他的陋室作銘呢?他要借陋室表達一種什么思想情懷呢?現在讓我們來閱讀全篇文字。
四、故事導入
關鍵詞:美育 滲透 培養 創造
美育,即審美教育, 作為一種特殊的教育方法,美育是素質教育的重要部分。通過美育,可以陶冶性情、塑造心靈、開發智力、培養意志。《語文教學大綱》明確指出:“要提高學生文化品位和審美情趣,發展健康個性,逐步養成健全人格,促進德、智、體、美的和諧發展。”我認為中學語文教學應滲透美育,強化學生的審美能力,提高審美鑒賞能力和審美創造能力。
一、美育滲透的必要性
美是真實存在的,美是無所不在的。中學生處于成長的階段,生理心理迅速發展,他們用心去面對人生,用好奇的目光去看世界,學習各種能力。此時他們的人生觀、世界觀仍在形成階段,還不能成熟地運用正確的立場、觀點、方法看待問題、鑒別是非、分清良莠。因此,適時地增添美育,培養學生的審美能力,對學生的素質教育是十分重要的。通過寓意深刻的名言警句,撼人心靈的故事情節,感人至深的人物形象,富有詩意的景物畫面,使學生感到心靈美、自然美、社會美、藝術美、語言美。讓學生逐漸學會感受美、發現美、欣賞美、創造美,在潛移默化中獲得美的熏陶和教育,樹立健康向上的思想觀、人生觀。教師引導學生認識什么是真正的美,同時也體會什么是假、惡、丑,給學生一雙善于區別精華與糟粕的眼睛,使學生從作品中找到做人的準則。什么是應追求的,什么是該鄙棄的,善惡美丑了然于胸從而提高學生的思想素質,有助于樹立正確的人生觀,世界觀。
二、美育滲透的可行性
在現今語文課本中,有許多美育的資源。數千年的中華歷史形成了源遠流長的豐厚的文化積淀和得天獨厚的中華傳統美德,這些都為美育提供了不可多得的素材和資源。從春秋孔子“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到戰國屈原“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從漢代司馬遷的“就極刑而無慍色”,到晉代陶淵明的“不為五斗米折腰”;從宋代文天祥的“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到的“為中華的崛起而讀書”等等,這些蘊藏在作品中的精神和美德為在語文中進行美育提供了基礎和依據,使美育滲透具備可行性。我們學習語文,能僅僅學習文章的結構、詞語、修辭嗎?這些精忠報國、鉆研求實的精神不值得我們去研究和學習嗎?另外,語文是一門綜合的學科。它來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又滲透在生活的角落。語文教學中滲透美育,可以多角度,多范圍、多方法地實行,相比其他學科能取得更好的美育效果。
三、美育滲透的方法
我認為在語文教學中滲透美育教學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來著手。
(一)以課本為主,培養審美能力。
語文教學主要是通過課本來進行的,因此美育也應以課本為主,培養審美能力。以課本為主即要挖掘文章的美,作品的美。在優秀作品中,普遍存在自然美、人物美、藝術美等。
自然美在作品中表現為來自自然界中美的東西,這可謂是千姿百態、異彩紛呈:《敕勒歌》中的平川、大山、蒼穹、風、草、牛、羊令人感受到蒼茫富饒,廣袤無垠的美;《沁園春?雪》中冰天雪地,銀裝素裹,分外妖嬈的北國風光……
人物美是社會美的主體,作品中塑造了大量鮮明典型的人物形象:《背影》中蹣跚爬上月臺為“我”買了橘子的父親;《孔雀東南飛》中勤勞善良,忠于愛情的劉蘭芝。這些美的人物會使學生產生敬慕之情,在教學中教師應把握人物性格特點教會他們如何做人,培養其正確的人生觀。
藝術在作品中表現最突出的是語言美。語文教材大多是膾炙人口的名篇佳作,讀起來朗朗上口:《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作者用“掃”、“露”、“支”、“撒”、“牽”、“罩”等動詞,語言準確,凝練。另外,作品的音樂美、結構美也是特色,《最后一片常春藤葉》環環相扣的故事情節,跌宕起伏的人物命運,引人入勝。這些語言、結構、修辭,使文章具有強烈的感染力。學習這些可以不斷提高學生的欣賞能力,增強學生的審美意識,并為學生提供創造美的樣板。
(二)聯系實際,提高審美能力。
語文知識是同實際生活密切結合的。與實際的聯系,可以使學生發現生活中美的事物,塑造正確的審美觀,樹立高尚的人生觀、世界觀。在講述《我與地壇》一課時,我提示學生能不能從身邊的景物去發掘自然的美?如不怕風吹雨打茁壯成長的小草、逆境中傲然挺立的小樹、雖已落幕卻要染紅半邊天的夕陽,在這些日常最平凡的最普通的事物中看到生命的希望、斗爭的樂趣。有了這些美,我們不應該熱愛自然、熱愛生命嗎?與實際相聯系,讓學生看到生活的美、生命的美、社會的美,樹立熱愛生命、獻身社會、報效國家的偉大理想。
(三)身體力行,注重美的創造。
教師在美育中處于施教地位,同時又是美的創造者。審美教育存在于日常教學中,起著潛移默化的熏陶作用。教師的言行,直接影響學生的成長。教師要充分發揮主導作用,遵循美的規律,順利完成審美過程。
首先,教師要樹立正確的審美觀,培養敏銳的審美感受和鑒賞力。教師要引導學生對教材中美的形象,美的內涵做正確的評價,使學生分清真善美和假惡丑,樹立正確的審美觀。
其次,教師要鼓勵學生進行美的創造。語文教學,不能僅限于感知美、欣賞美,更應該創造美,以作品直接描述的形象為誘餌,激發學生展開聯想的翅膀,進行美的創造。
實施素質教育是面對二十一世紀提高國民素質,培養高素質人才的重大舉措。語文學科教學是落實素質教育的一條主渠道。在語文教學中滲透美育,通過具體可感的獨特的形象感染學生,使學生得到美的熏陶,得到情感的陶冶和共鳴,起到提高學生的思想素質和精神境界、激發學生想象力和創造力的作用。所以在語文教學中滲透美育既是素質教育的要求,也是語文教學的需要,更是語文教師不可推卸的責任。讓我們從現在這一節課開始,注重美育,用行動來實施素質教育。■
參考文獻:
1.彭展聲.淺談教師賞識與學生個性發展的關系.南寧師范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01(4).
關鍵詞:中職教育;語文教學;人文精神;培養
中圖分類號:G71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7661(2012)12-031-01
《語文課程標準》提出:“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統一,是語文學科的重要特征。”這表明學習語文知識并形成語文能力不是語文教學的全部任務和目標,尤其是作為職業學校的教師在語文教學中更要突顯人文教育,應該注意人的全面發展。新課程改革倡導實施人文教育就要抓住語文教學中所體現的人的個性、人的尊嚴、人的價值等人文精神,從多方面用多種方法培養學生的個性、禮貌、人品、創造力等,促使他們成為有知識、有修養的高素質人才。
一、重視語文教學中的人文精神
1、人文精神是語文教學的重要內容
人文精神的“人文”本是“人文思想”,我們所提的人文主義精神,它強調個性的自由與權力,個人的尊嚴和個人的價值。語文教學就其教學內容來說,閱讀教學、作文教學,教學思想、方法教學,都始終關注著人自身。課文中科學名人的傳記能夠培養學生成為具有敬業精神的人;課文中革命先輩的斗爭故事能夠培養學生成為一個具有社會責任感的人。現代社會越來越需要創新型人才,語文學習過程實質上是一個再創造的過程,語文教學中的作文更是需要學生有創新思維和開拓精神,因而,語文教學也就有了獨特的人文精神,并構成其最主要的內容。
2、語文教學為學生人文素質的培養提供了條件
語文教育對健康個性、健全人格等人文素質的形成,是必要的和必須的。語文教學內容所具有的獨特的豐富的人文精神財富,為學生人文素質的培養提供了條件。據此,教師在語文教學中,靈活采用各種先進的教學手段,以學生為主體,尊重學生、理解學生、寬容學生,讓學生發揮主動探究精神,使學生感受、鑒賞和創造語文的美,從而在提高學生能力水平的同時,也培養了學生的人文素質。
3、語文教學為培養學生的人文素質提供了平臺
語文作為人文學科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其課程包含著豐富的人文內涵。同時,語文是傳遞文化的工具,構成語文教材的書面語言是傳遞文化的有力媒介,語文教材作為一種載體使人們的觀念、認識和情感得以保留和發揚,語文教材就如同一部百科全書,涉及到了政治、經濟、軍事、教育、倫理、文學、藝術、美學等廣闊的領域。語文教材還反映了人類發展的歷史,不同時期政治、經濟發展狀況都會體現在相應的語文教材中,語文教材既反映了民族文化的傳統,又反映了現代文化的要求。
二、發現教材中的人文底蘊
1、經典作品中的人文精神
在人類的發展中,歷史給我們留下了數量多、內容博大精深的文學名著。一部名著就是一個豐富多彩的人生,是以文學形式體現的人生,也是作者人生曲折的反映,這些作品最能豐富人的精神世界,提高人的審美能力和綜合素質。
2、語文課文中作家作品的人文精神
在我們的教材里有眾多的作家表現出了豐富的人為精神,陶淵明,“不為五斗米折腰”,保持著親切超脫的人生姿態和風范。周敦頤,追求“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的高尚品格;魯迅,讓我們敬仰他剛正不阿立場鮮明的品格,學習他對事業對生活的真誠投入以及高度的社會責任感和使命感;讀李白,我們便可體會到灑脫自由個性的張揚;讀朱自清精粹的散文,可以感知春天生機盎然,感悟時間匆匆易逝,感受荷塘蒙籠的月色,體味父子親情;透過余秋雨的筆,逐漸學會對歷史文化的思考,學會做人要誠信的基本道理。總之,語文課文中選取的作家作品都能讓學生從他們不同的視角、不同的文風中感悟到人文精神。
3、從科學家的身上感受人文精神
在語文課本里,展現了大量的科學家偉大光輝的形象。如居里夫人,哥白尼,鄧稼先等等。他們的事跡和精神可以培養學生勇于探索的精神,一種嚴謹、樸實的精神,一種在權威面前堅持真理的精神。我們深入地了解語文教學中課文內容所體現出來的人文精神,就能在教學中積極、有意識地對學生進行人文精神的熏陶培養,提高學生的人文素質。
三、挖掘社會活動中的人文精神
【關鍵詞】 閱讀 價值 取向
在中學語文教學“聽、說、讀、寫”的四個環節中,閱讀是比重最大、地位最為突出的一個環節。文章是一切語文知識的載體,只有讀懂了文本,才能深刻領悟作者的旨意,才能切實掌握文本中的知識。可以這么說,閱讀能力是考察學生語文基本能力的重要方面和有效途徑。當今中學生的閱讀文本浩如煙海,但良莠不齊。隨著網絡技術的普及,全球信息化,教育網絡化,音像、電子讀物也越來越介入傳統的閱讀領域,中學生的閱讀面大大拓寬。
但許多文章的價值取向是模糊的、是頗有爭議的。中學生如果良莠不分,兼收并蓄,勢必使他們形成不良的思想意識,甚至對他們的人生觀、世界觀都會產生深遠的影響。這就迫切要求我們要通過閱讀來引導他們形成正確的價值取向。這對于中學生形成良好的人格、全面提高自身的素質都有重要意義 。
1.價值取向的概念
價值取向是近年來在語文界頗為流行的提法,因為語文有貫徹德育思想的重大任務,而文本又承載著德育思想的大量信息。但究竟什么是價值取向,到目前為止語文界都沒有一個權威的說法。管理心理學把價值取向定義為“在多種工作情景中指導人們行動和決策判斷的總體信念”。心理學家認為,某些價值觀為個體所認同并內化為人格結構中的核心部分之后,就會具有評價事物、喚起態度、指引和調節行為的定向功能。據此,按筆者的理解,價值,就是指文本中所載的“道”,即作者通過文本來闡述他對人生或事情的看法、主張或主觀感受,是作者和讀者溝通的思想。所謂“取向”,即是說認同文本的情緒情感、信念、思想體系及行為等方面的主觀表達,以致形成自己用以判斷行為好壞或對錯的標準,審美情趣以及待人處世的行為準則等。
2.中學生要形成怎樣的價值取向
價值取向會影響中學生的價值觀和人生觀。中學階段是形成良好的人生觀和世界觀的重要時期,他們的價值取向是在生活、學習和經歷中形成的,他們的成長過程就是價值觀和人生觀、世界觀形成的過程。家庭、朋友、老師、群體乃至組織等都會影響他們的價值取向,因此學生們會有各自不同的價值取向。他們長大成人以后其價值觀、人生觀甚至世界觀都會千差萬別。語文老師對學生的成長有著很大的影響。而語文文本閱讀是影響學生價值取向的最主要陣地,中學生的價值取向則直接影響著他們的學習態度和行為。因此,引導學生形成正確的價值取向顯得十分重要和迫切。我們說的培養學生的正確價值取向,是指要培養學生具有國家“四有”標準的人生觀和價值觀的社會主義現代事業接班人。
3.如何引導學生形成正確的價值取向
閱讀教學是引導學生形成正確價值取向的最佳、最有效的途徑。教師是學生除父母以外接觸最多、影響力最大的人,他們在學生心目中有較高的威信,教師在傳道授業中的春風化雨,會讓學生在潛移默化中接受老師的教化。教師在講授課文的時候,就要選擇適宜的價值取向切入點,領會文本的思想精髓,達到培養正確價值取向的目的。這些都是在師生交流中自然而然地形成的。
比如我在跟學生學習晉陶淵明的《五柳先生傳》的時候,談到陶淵明不為五斗米折腰,憤而辭職歸隱,過起悠閑自適的隱逸生活的故事,還談到《記承天寺夜游》的作者蘇軾如何勇敢面對政治厄運,繼而談到前不久轟動一時的北京大學數學天才柳智宇在寫了《人為什么活著?》一文之后,放棄了去美國麻省理工學院深造的機會,毅然出家當和尚的新聞,學生們都很感興趣,我不失時機地引導同學們,這就是他們的人生價值取向不同的結果。我決定乘機引導學生們分析比較他們的人生態度,從而引導同學們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
我先向同學們拋出三個問題:第一:陶淵明為什么歸隱田園?第二:蘇軾為什么不像陶淵明那樣歸隱?第三:為什么我們對柳智宇的皈依佛門大都抱惋惜的態度?同學們都熱烈討論,積極發言。最后,我總結說,人的本質屬性是社會性,人的任何價值都是社會性的價值。社會性是人生價值取向的最核心的維度。陶淵明生活的時代非常黑暗腐敗,他為了生計曾多次出仕,結果都難以跟黑暗的世道相調和,不得已才毅然歸隱田園,以尋求心靈上的自適。而蘇軾則持積極的入世態度,他的命途同樣多舛,但他有一套與殘酷的現實相適應的人生對策,他深深懂得“所取者遠,則必有所待;所就者大,則必有所忍”的處世哲學。李白有豪情壯語“天生我才必有用”。只是有時候,有的人自己不一定知道“己用”為何。因而韓愈有“世有伯樂,然后有千里馬,千里馬常有,而伯樂不常有”之嘆;北大才子柳智宇想不通個人和社會的關系,其個人價值取向首先就偏離了社會性這個維度,難免會遁入空門。人要投身社會,學以致用,報效國家,回報社會,他的人生價值才得到最好的發揮。所以,我們說的價值取向,首先就要考慮其社會性。
又如我在講受《范進中舉》和《孔乙己》的時候,也有意識的通過比較兩個人物性格來培養同學們正確的人生價值取向,引導同學們認清封建科舉制度對讀書人的毒害,從而認識到不要“讀死書”,否則就會“讀書死”的深刻道理。在談到孔乙己的自我辯解“竊書不能算偷,竊書,讀書人的事,能算偷么”時,我也結合當前流行的網絡偷菜游戲,讓同學們談談對偷竊的認識,以培養他們正確的人生觀。偷菜游戲中大力奉行一個“偷”字,大家完全認可誰辛辛苦苦勤勤懇懇地種菜誰就是傻子,這款游戲深刻地告訴人們:干不如偷,辛苦勞動不但勞累,而且愚蠢;只有偷不但財富來得快,而且光榮。它代表著人們對傳統價值觀的妥協,是對勤奮、敬業、誠信的動搖,是一種對社會帶來極大危害的價值觀。這是我們必須摒棄的。
4.正確的價值取向與人格培養的關系
通過閱讀優秀文本,吸收作者的思想精華,形成正確的價值取向,有利于培養學生良好的人格。同學們在成長過程中,追求人生價值會外化為不同的人格表現。教師必須讓學生明白,追求人生價值要與社會價值取向一致。不能只考慮自己的條件、愛好、興趣,個人人生價值定位的起點,具體目標不同,實踐結果的層次、程度、境界也有區別。而且個體定位過程也非一次完成的,而是一個運動的過程。比如一個學生從一個優秀的文本里學會了“自尊”這個價值取向,那么他就有了“自尊”這個美好的人格,然后經過不斷的強化和實踐,這個學生最終會養成穩定的、具有強烈自尊心的個人品格。同樣,諸如“誠實負責,成熟的愛,真正友誼”等美好的人格,都可以通過正確的價值取向來加以培養,最后形成穩定的、高尚的人格。所以說,語文閱讀,是培養學生良好人格的重要陣地,也是培養學生良好人格的最佳途徑。
有些學生因為受到社會上不良風氣的影響,或者受到不良意識的影響,從而形成了不好的人格。教師要努力扭轉這類學生的不良人格,最好還是要通過一些優秀的文本引導他們形成正確的價值取向,然后潛移默化地轉變他們不好的人格,只要持之以恒,我相信是可以成功的。
參考文獻
[1] 《內地香港小學語文教科書價值取向比較研究 》廣東省出版社2010.10
[2] 《管理心理學》 浙江教育出版社 2009.12
《四庫全書》收錄《長物志》時,說它所“閑適游戲之事,悉畢具。明季山人墨窯多臣傳是術,著書問世,累牘盈艸扁,大抵皆瑣細不足綠。”明代后期,山人盛行。所謂山人者,就是家庭殷實,以詩文、書畫、茶酒等等為工具,在一定空間里不斷交游、流動,以獲得“幕修”或贈與為主要目的文人群體。這些山人上輩大凡都是善于經營,幾代積累下來,物質非常可觀。今天來看《長物志》,再看那段評價,幾乎可以肯定執筆者不過是非酸即窮的紅眼書生,享受“長物滿身”的生活,從來都是少數人的專利。這本成書于1621年的書,在1995年蘇州古典園林申報世界文化遺產時大放異彩,蘇州把《長物志》列為蘇州古代造園理論專著。
這就涉及一個問題,何謂長物?《長物志》有十二卷,其類目分別為:室廬,花木,水石,禽魚,書畫,幾榻,器具雜品之屬,位置,衣飾,舟車,蔬果,香茗等。大凡所論動植物、礦物林林總總,有空間的設計、有賞看的藝術品、也有品飲的食物、穿戴的衣飾、聞嗅的香茗……,可是這些完全不同于柴米油鹽醬醋茶那般件件所需,而是琴棋書畫詩酒花這些樣樣想要。那么這些長物也可以用今天的話說,就是奢侈品。
開篇的《室廬》里說,“間者為上,村居次之,郊居又次之。吾儕縱不能棲巖止谷,追綺園之蹤:而混跡廛市,要須門庭雅潔,室廬清靚。亭臺具曠士之懷,齋閣有幽人之致。又當種佳木怪籜,陳金石圖書。令居之者忘老,寓之者忘歸,游之者忘倦。”之后,文震亨對室廬里的門、階、窗、欄桿、照壁、堂以及山齋、丈室、佛堂、橋、茶寮、琴室、浴室、街徑、庭除、樓閣等等都做出了很詳細的定制。房屋不再是遮風擋雨的地方,而是身份的象征,任何人進入到這個空間,都能感覺到主人不凡的氣度與氣象,領略到“曠士之懷”、“幽人之致”,進入到了物我兩忘之境。明人對空間的關注,實則是對自己命運的關注。它有別于廟堂,也不容于俗世,山人藉空間經營以寓情感、以寄人生,已成一種特定文化,是專屬美學活動的場所。長物看起來像廢物?高濂說到“上古銅物存于今日,聊以適用數者論之。鼎者,古之食器也,故有五鼎三鼎之供。今用為焚香具者,以今不用鼎供耳。然鼎之大小有兩用,大者陳于廳堂,小者置之齋室。”這段算是“廢物利用”的古為今用之話,其實無非是說,古物這樣的“長物”在脫離生活軌道的時候,他的“適用”價值恰恰在其精神上可以尋找和緬懷的脈絡。營造得當,就是創造性的新生活,而為了新生活,才是人進步的動力,哪朝哪代不是這樣呢?
“茶寮”如何呢?“構一斗室,相傍山齋,內設茶具,教一童專主茶役,以供長日清談,寒宵兀坐。”并以為這是“幽人”的首要大事,不可或缺。文微明不僅繼承了祖父的遺產,還沿襲了祖父的嗜茶愛好。比較下高濂與許次紓的茶室,便會發現,文震亨的級別最高,園林級別。高濂在《遵生八箋》談到茶寮定制:“側室一斗,相傍書齋,內設茶灶一,茶盞六,茶注二,余一以注熟水。茶臼一,拂刷凈布各一,炭箱一,火鉗一,火箬一,火扇一,火斗一,可燒香餅。茶盤一,茶橐二,當教童子專主茶役,以供長日清談,寒宵兀坐。”許次紓《茶疏》里的茶所更糟糕,連茶童都沒:“小齋之外,別置茶寮。高燥明爽,勿令閉塞。壁邊列置兩爐,爐以小雪洞覆之。止開一面,用省灰塵騰散。寮前置一幾,以頓茶注茶盂,為臨時供具,別置一幾,以頓他器。旁列一架,巾懸之,見用之時,即置房中。斟酌之后,旋加以蓋毋受塵污,使損水力。炭宜遠置,匆令近爐,尤宜多辦宿干易積。爐少去壁,灰宜頻掃。總之以慎火防,此為最急。”此外,還有屠隆《茶說》“構一斗室,相傍書齋,內設茶具,教一童子專主茶役,以供長日清談,寒宵兀坐。幽人首務,不可少廢者。”陸樹聲、徐渭、張謙德等等許多人都談過茶寮,無能與文震亨相匹敵者。茶童意義,就是不要去“松下問童子,言師采藥去。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處。”呼之即來,揮之即去,擔負起這個活的空間。
在茶壺上,文震亨認為,“壺以砂者為上,蓋既不奪香,又無熟湯氣。供春最貴,第形不雅,亦無差小者。時大彬所制又太小,若得受水半升而形制古潔者,取以注茶更為適用。其提梁、臥瓜、雙桃、扇面、八棱細花、夾錫茶替、青花、白地諸俗式者,俱不可用。錫壺有趙良璧者亦佳。然而冬月間用近時吳中歸錫、嘉禾黃錫,任何時候皆最高,然制小而俗,金銀具不入品。”明人周高起在《陽慕茗壺系》里說推崇的紫砂壺中,時大彬制作的被視為大家之作,時大彬本人也是制壺的三大名人之一,許次紓《茶疏》對時大彬也頗推崇。開始時大彬做的都是大壺,因為陳眉公相識,才開始制作小壺。文震亨不喜小壺,只能理解為個人品味,也或許,他就是喜歡人多,熱鬧,小壺總是泡不過來。
明放棄用黑釉盞,啟用白瓷或青花瓷茶盞,史稱“甜白”。文震亨《長物志》里說,宣《指明宣德》廟有尖足茶盞,料精式雅,質厚難冷,潔白如玉,可試茶色,盞中第一。世《指明世宗》廟有壇盞,中有茶湯果酒,后有“金篆大醮壇用”(道教儀式)等字樣,也不錯。在這一時期,江西景德鎮的白瓷茶具和青花瓷茶具、江蘇宜興的紫砂茶具獲得了極大的發展,無論是色澤和造型、品種和式樣,都進入了窮極精巧的新時期,也為大明王朝的經濟增加不少創收。
明人對茶的講究從茶洗也可以看出來。文震亨認為,茶洗“以砂為之,制如碗式,上下二層。上層底穿數孔,用洗茶,沙垢皆從孔中流出,最便。”馮可賓的《齊茶箋》也說,烹茶之前,“先用上品泉水滌烹器,務鮮務潔:次以熱水滌茶葉。”方法是,用竹筷夾茶葉“反復滌蕩,去其塵土黃葉老梗使凈”,然后再放入壺中,蓋好燜一回,再用沸水沖瀹。
在茶里加花花草草固然美矣,可要是焚上香,滿屋飄散之余,再端起茶杯,效果就更加好
香、茗之用,其利最溥。物外高隱,坐語道德,可以清心悅神;初陽薄瞑,興味蕭騷,可以暢懷舒嘯;晴窗拓帖,揮塵閑吟,篝燈夜讀,可以遠辟睡魔;青衣紅袖,密語談私可以助情熱意;坐雨閉窗,飯余散步,可以遺寂除煩。醉筵醒客,夜雨蓬窗,長嘯空樓,冰弦戛指,可以佐歡解渴。品之最優者以沉香、芥茶為首,第焚煮有法,必貞夫韻士,乃能究心耳。(《香茗》)
茶到了文震亨時代,僅僅只是龐大的物質生活美學中不可少的一環,在“長物”滿眼的生活里,要經營的長物實在很多,花花草草也去照顧吧?“弄花一歲看花十日,故幃箔映蔽鈴索護持,非徒富貴容也。第繁花雜木,宜以畝計,乃若庭除檻畔,必以虬枝古千,
異種奇名,枝葉扶蹤,位置密,或水遑石際,橫偃斜披,或一望成林,或孤枝獨秀”,
“牡丹稱花王,芍藥稱花相,俱花中貴裔。栽植賞玩,不可毫涉酸氣”,“玉蘭,宜種廳事前。別有一種紫者,名木筆,不堪與玉蘭作婢……”何者為主,何者為次,涇渭分明。“桃花如麗姝,李如女道士”,“幽人花伴,梅實專房,花時坐臥其中,令神骨俱清”。“吳中菊盛時,好事家必取數百本,五色相間,高下次列,以供賞玩,此以夸富貴容則可。若真能賞花者,必覓異種,用古盆盎植一枝兩枝,莖挺而秀,葉密而肥,至花發時,置幾榻問,坐臥把玩,乃為得花之性情也”,好個花之性情!文震亨從花花世界逛到茶室,焚香品茗,高人隱士說道論德,清心悅神,還可以長嘯盡興,也可以寫字畫畫,還可以依紅偎翠,解酒醒人,長物滿足的是生活,是高級享受,之后才是雅趣,這一切談資必須建立在物質資本之上,否則妄談。
正如伍紹棠在為《長物志》所寫的跋那樣:“有明中葉,天下承平,士大夫以儒雅相尚,若評書、品畫、瀹茗、焚香、彈琴、選石等事,無一不精。而當時騷人墨客,亦皆工鑒別、善品題,玉敦珠盤,輝映壇坫,若啟美此書,亦庶幾卓卓可傳者,蓋貴介風流,雅人深致,均于此見之。”
東漢以降,江南的社會經濟迅速發展,成為“谷帛如山,稻田沃野,民無饑歲”的全國首富之地。北方人口的大量南移,這里的文化空氣日漸活躍,名土云集,文人冶游,流為濫觴。東晉人士在蘭亭集會的“曲水流觴”:梁朝昭明太子的山中讀:陶淵明采菊東籬下“不為五斗米折腰”的事跡,令后世多少文人雅士津津樂道,欽羨不已。
南宋之后,中國的文化中心的南移,柳永之詞居然引來外族入侵,雖有夸張,但江南富庶卻是事實。明代時,文化藝術已成為江南人民日常生活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所謂“布衣韋帶之土,皆能搞章染墨”。明代海外貿易中最重要的茶、瓷、絲幾乎都來自江南,經濟的高速發展帶來文化的繁榮,當時江南刻書業非常發達,藏書風氣也很興盛,讀書人之多讓這里成為科舉之鄉。許多重要的藏書大家都來自江南,諸如吳寬、王鏊父子、王獻臣、文征明祖孫四代沈周、唐寅、朱存理、顧元慶、黃氏魯曾和省曾兄弟、趙用賢、錢謙益等等。
也是在江南,回想魏晉那個別無長物時代。
有一年,名士王恭隨父親從會稽來到都城建康,他的同族王忱去看望他,倆人在一張竹席上促膝談心。談著談著,王忱忽然覺得身下的席子非常光滑,感到很舒服。他心想王恭從盛產竹子的會稽來,一定帶了不少這樣的竹席,就稱贊了一番這張竹席,并希望王恭能送他一張竹席。
王恭聽了,毫不猶豫他將這張竹席贈送給王忱。王忱千恩萬謝地走了。其實,王恭只有這張竹席。送掉后,他就改用了草席。王忱知道這情況后,十分驚訝,覺得過意不去,就去找王恭表示歉意。王恭笑笑說,“你不太了解我,我王恭平生沒有什么多余的物品。”
謝安去看陸納,陸納并不大肆鋪張、盛席相待,只是清茶一杯,輔以鮮果而已。對此,陸納的侄子陸非常看不慣,背地里常埋怨叔父不會做人,但又不敢當面相問,于是有一次陸傲自作聰明,暗地里準備了足夠十多人吃的菜肴。謝安來了,陸納照例是以茶果款待客人,而陸卻為謝安一行人擺出了豐盛的筵席,山珍海味,美酒佳饌。席間,陸納沒說什么。謝安走后,陸納便火冒三丈,叫人把陸狠狠打了四十棍,并且怒斥道:“你這小子不能給叔父增半點光,卻為何來沾污我一向謹持的樸素之風!”
王好飲茶,每次有人來,必以茶待之。有些士大夫卻認為是展示一種災難,每次去拜訪王的時候,都會說,“今日有水厄。”
文震亨若生在魏晉時代,不知會被書寫成什么樣的?他“長身玉立,善自標置,所至必窗明幾凈,掃地焚香”。有貌有癖,符合標準。出身世家,就是官小了點,中書舍人,最高不過五品而已。但文震亨著作等身,除《長物志》外,還有《香草選》五卷,《秣陵詩》,《陶詩注》,《前車野語》等等。此君氣節風度一等,仗義為朋友出而連帶下獄,耿直率真,后清兵入關,他先是跳河自盡未遂,后絕食而亡。
長物諸多又如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