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時間:2023-05-16 09:04:01
開篇:寫作不僅是一種記錄,更是一種創造,它讓我們能夠捕捉那些稍縱即逝的靈感,將它們永久地定格在紙上。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1篇雷鋒精神在統戰文化建設中的作用,希望這些內容能成為您創作過程中的良師益友,陪伴您不斷探索和進步。
摘要:統一戰線是中國共產黨克敵制勝的重要法寶。做好統戰工作需要統戰文化的正確引領。雷鋒精神熔鑄于黨的百年發展實踐中,其文化底蘊與統戰文化高度貫通,發揮雷鋒精神的多重價值意蘊能夠深化統戰文化建設。針對我國統戰工作發展的新態勢,厘清統戰文化相關概念與價值功能,探析雷鋒精神融入高校統戰文化的實踐路徑,有利于推進我國統戰工作高質量發展。
關鍵詞:雷鋒精神;高校統戰文化;關聯性
一、雷鋒精神融入高校統戰文化建設的理論闡釋
(一)雷鋒精神的豐富內涵闡釋雷鋒精神根植于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熔鑄于我國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實踐中,是與時俱進的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必須深刻理解雷鋒精神的豐富內涵。如何界定雷鋒精神的內涵,學界主要從以下三個層面進行闡釋。一是雷鋒的政治立場。有學者指出雷鋒“擁護黨的領導,并且具有明確的政治取向、堅定的政治立場”[3]。二是雷鋒的奉獻意識。雷鋒具有“舍己為人、克己奉公的奉獻精神”[4]。三是雷鋒的敬業精神。雷鋒精神蘊含敬業奮斗的職業倫理,甘當革命大廈的一磚一石[5]。學術界對雷鋒精神內涵的研究,主要從政治品格,道德觀念與實踐觀念等方面進行理論闡釋。一是忠誠為黨的政治品格。雷鋒是賡續了黨的純潔政治血脈的共產主義戰士。他“堅決聽黨的話,一輩子跟著黨走”[6],以實際行動詮釋對黨的忠誠。二是無私奉獻的道德境界。雷鋒心懷樸素的愛民情懷,始終堅持群眾路線,胸懷大公無私的奉獻意識,把自己的一切奉獻給人民,展現了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深切情懷和工作作風。三是團結進取的實踐觀念。雷鋒認為集體與個人的利益在根本上一致,在團結協作中實現了自我與社會的有機統一,團結精神是雷鋒的堅實支撐。在工作中勇于擔當選擇最艱苦的崗位,攻堅克難的進取銳氣是雷鋒的重要思想武器。
(二)統戰文化的概念界定統戰文化形成于黨的統一戰線建設實踐中。有學者認為,統戰文化是統一戰線的價值觀念和行為準則[7]。有學者指出,統戰文化是“各種政治力量所共同認同的目標、價值觀和行為準則等形成特有的文化”[8]。還有觀點指出,統戰文化是政治文化的子系統,是政治文化的重要組件[9]。結合以上觀點,筆者認為統戰文化是指黨在統戰工作中為實現特定政治目標所生成的思想體系。統戰文化具有豐富內涵。一是民主合作的政黨文化。以多黨合作和協商民主制度促進達成政治共識,與各民主黨派營造出真誠互信、守望相助的良好文化氛圍的政黨文化。二是團結統一的民族文化。以多元一體的共同體認知為基礎,推進實現多民族國家整合,最終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為目標的民族文化。三是崇德向善的宗教文化。以中華文化浸潤,與時俱進充實社會主義時代內涵的中國化宗教文化。四是新社會階層信義文化。引導各階層人士遵從明禮守信、義利兼顧的道德理念,為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營造良好氛圍。五是海內外同胞同根文化。增進同根同源的海內外同胞對中華文化的認同,凝聚海內外華僑華人的團結力量的同根文化。
(三)雷鋒精神融入高校統戰文化建設的價值功能雷鋒精神能夠為高校統戰文化建設打牢思想根基、凝聚廣泛共識、提供不竭動力。發揮雷鋒精神的多重價值意蘊,有利于構建新時代高校統戰工作新格局。1.雷鋒精神為高校統戰文化建設打牢思想根基。首先,雷鋒鮮明的政治立場能夠提升統戰成員的政治認同。無產階級政黨“沒有任何同整個無產階級的利益不同的利益”[10],雷鋒公而忘私的生活作風對此進行了生動展現。其次,雷鋒堅定共產主義理想信念能夠引領統戰工作的前進方向。激勵高校統戰成員以馬克思主義為基本遵循,將個人價值的實現同中國式現代化建設及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緊密聯結,自覺為社會主義事業發展作出貢獻,引領高校統戰成員堅守黨的價值理想與思想路線。2.雷鋒精神為高校統戰文化建設凝聚廣泛共識。首先,雷鋒重視團結協作的品格具有廣泛匯聚各方力量的意蘊。步入新時代發展階段,社會思潮呈現多元化的趨勢,統一戰線工作涉及的社會基礎與領域更加廣泛,統一戰線的同心圓要團結一切可以團結的力量,為高校統戰文化建設提供最廣泛的力量支撐。其次,雷鋒精神有助于提升統戰成員的向心力。將雷鋒精神融入統戰文化中有助于提升統戰成員對黨的主張與方針政策的理解,進而轉化為高校統戰成員的共同意志。3.雷鋒精神為高校統戰文化建設提供不竭動力。首先,雷鋒精神蘊含的自強不息、銳意進取精神能為統戰工作建設提供精神養料,激勵高校統戰人員攻堅克難。其次,雷鋒精神蘊含的精益求精的意志品格能夠提升高校統戰人員的內驅動力。雷鋒“干一行,專一行”的工作熱情激勵高校統戰工作者立足本職,守好統戰工作陣地。
二、雷鋒精神與統戰文化的關聯性
在實踐延展方式上,雷鋒精神與統戰文化同向追求團結之力。在文化底蘊來源上,二者根植于中國傳統文化具有同質性。在本質屬性上,二者都賡續了中國共產黨人鮮明的政治血脈。
(一)注重團結,追求團結力量人民是社會歷史進程的真正推動者,中華兒女無堅不摧的團結精神是我國攻堅克難的力量之源。第一,雷鋒精神體現了“一滴水”的團結理念。雷鋒曾說過“一滴水只有放進大海才不會干涸,才能最有力量”。他正確對待個人與集體的關系,維護集體利益,展現了團結協作、顧全大局的思想境界。雷鋒不計較個人得失,愿意在集體中“做一顆永不生銹的螺絲釘”,深刻詮釋了雷鋒精神中的集體主義意識。第二,統戰文化追求和而不同、互信互助的團結力量。統戰工作的本質要求是大團結大聯合,解決的就是人心和力量問題[1]。統戰文化有助于聯合不同黨派、民族、信仰的黨外人士,弘揚集體主義的大局觀念,凝聚磅礴偉力形成牢不可破的真團結。
(二)蘊含著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精神儒家學說對中華文化影響深遠。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本質和內核可以概括為儒學的三條根本觀點:一是“明明德”,即彰顯人性光明的品德;二是“親民”,提高自己的道德并推己及人,使人民日新其德;三是“止于至善”,即力求整個社會都能長久的維持在完美的道德之境[12]。第一,雷鋒精神展現了“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的思想境界。雷鋒繼承了崇德向善的傳統文化基因,毫不利己專門利人,迎難而上主動申請條件更艱苦的工作崗位,并以自身持久的實際行動帶動其他社會成員,引領了文明思潮與道德風氣。第二,統戰文化蘊含著“兼濟天下”“君子和而不同”的理想主張。統戰文化包含著守望相助、貴和尚中的人文情懷,不是停留在個體的自我完善上,而是為社會和諧發展培養具有與責任感的統戰成員,這種特殊的文化能激發人民的愛國熱情,凝聚各階層統戰成員,提升振興中華的責任意識。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雷鋒精神與統戰文化的思想之根。根本固者,華實必茂,雷鋒精神與統戰文化都蘊含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本質和內核,沿著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發展脈絡不斷延伸。
(三)具有鮮明的政治特性政治性是涉及政治領域中的權力主體為達到相應政治利益的性質屬性。無產階級政黨具有鮮明的政治特性,政治性是中國共產黨的根本屬性,主要體現在堅持黨的領導以及政治信仰,自覺維護國家意識形態的領導地位。雷鋒精神與統戰文化作為黨的主流意識形態的重要載體,體現了鮮明的政治特性。第一,忠誠為黨是雷鋒精神最突出的底色。雷鋒一生始終聽黨的話,跟著黨走。這種堅定的階級立場、鮮明的政治觀念使他成為先進的共產黨人。新時代黨的政治信仰具體表現為對馬克思主義的信仰、對社會主義和共產主義的信念[13]。雷鋒把為共產主義獻身當作最大的幸福,他始終保持為實現人類的解放事業而奮斗終身的斗志。第二,堅持黨的領導是統戰文化最鮮明的特質。統戰文化產生于統一戰線發展中,是以馬克思主義為根本遵循推動國家實現完全統一的特殊文化力量。統戰文化能夠引領統戰成員堅持中國共產黨的領導,遵循共產主義政治信仰,與各階級黨組織統一思想。與其他文化不同,統戰文化在不同歷史階段圍繞著特定的政治目標,因此具有鮮明的政治特性。
三、雷鋒精神融入高校統戰文化建設的實踐路徑
雷鋒精神融入高校統戰文化建設,要深入挖掘雷鋒精神資源,增強統戰成員愛國主義情懷,開展形式多樣的統戰文化活動,推動新時代高校統戰工作持續開展。
(一)挖掘雷鋒精神資源為高校統戰文化建設筑牢基礎雷鋒精神資源是雷鋒精神的具象化體現及其物化形態。高校雷鋒精神資源豐富,主要包括雷鋒課程資源、雷鋒育人場地資源、網絡雷鋒文化資源等。高校是統戰文化建設的關鍵場所。深入挖掘雷鋒精神資源,找準雷鋒精神與高校統戰工作的結合點,為高校統戰文化建設夯實文化根基。一是開設雷鋒精神精品思政課程。高校智力密集、聯系廣泛,留存眾多先進的雷鋒精神研究成果。開設雷鋒精神相關課程,有利于專業化、系統化梳理高校雷鋒精神資源,推進思政課程和課程思政同向同行,激發教師對雷鋒精神與統戰文化研究熱情,激活統戰成員文化基因,為高校統戰文化建設奠定基礎。二是開辟雷鋒元素育人場所。將雷鋒精神融入校園環境,如雷鋒文化屋、育人展館、文化走廊等。整合高校雷鋒資源,構建融創新宣講、體驗、實踐為一體的育人模式,以雷鋒精神為突破口,引導高校統戰人員在潛移默化中增進對大團結大聯合的認識,進一步深刻領悟統戰文化。三是搭建雷鋒文化交流平臺。精心整合與打磨本校雷鋒資源,創新文化交流形式與內容,利用網絡交流平臺突破交流壁壘,將優質的高校統戰文化資源共享至高校范圍之外,提升文化影響力。此外,還要注意網絡的輿論導向,牢牢掌握統戰文化宣傳陣地的主導權。
(二)用雷鋒精神增強統戰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是一種建立在統一的民族觀念之上對民族與國家的心理認同與情感歸屬[14]。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是凝聚民族團結偉力的思想內核。中華民族共同體建設的根本目的是增強全體人民的中華民族認同與心理歸屬[15]。雷鋒精神可以增強各領域統戰成員對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自覺認同,鑄牢高校統戰文化深化發展的思想根基。一是雷鋒精神融入民族團結教育。高校匯聚大量少數民族知識分子,黨的民族工作的主線要求筑牢高校統戰成員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以雷鋒精神為抓手開展民族團結教育,可以提升統戰成員的“五個認同”。雷鋒的忠誠為黨、團結協作的情感能夠引導少數民族學生增進中華民族共同體整體利益認同,并在高校民族團結教育中融入雷鋒精神,使高校少數民族成員樹立正確的國家觀和民族觀,積極投身建設社會主義偉大事業。二是用雷鋒精神引導宗教中國化。用雷鋒團結協作精神消除宗教中的對抗分裂因素,積極引導宗教中國化,推動宗教信仰在中華民族共同體建設中發揮積極作用。三是以雷鋒文化為精神紐帶加強與海外留學人員的溝通與聯系。探索開展海外雷鋒志愿服務、雷鋒交流論壇等活動,提升海內外教師學子的文化自信,凝聚海內外統戰人員的思想共識。
(三)用雷鋒精神凝聚統戰愛國主義情懷愛國主義情懷是指積淀在主體內心的情感價值體系,體現的是個體對祖國的一種心理感懷、價值關懷和擔當胸懷[16]。愛國主義情懷具有高度凝聚力與感染力,厚植愛國主義情懷有助于提升統戰成員的使命擔當與責任意識。在愛國主義教育中發揮雷鋒精神的德育價值,有利于凝聚統戰愛國主義情懷。一是用雷鋒精神創新教育模式。要改變以往理論灌輸與說教式的愛國主義教育模式,將雷鋒精神融入愛國主義教育,引導統戰凝聚愛國主義情懷。二是用雷鋒精神深化愛國內涵。新時代愛國主義是愛黨、愛國、愛社會主義的有機統一,用雷鋒精神賦能高校理想信念教育,引導高校統戰人員增強對馬克思主義及社會主義道路的深化認識,積極投身建設社會主義事業。三是用雷鋒精神落實愛國實踐。愛國主義教育的理論性來自具體的愛國主義教育實踐。愛國主義情懷需要通過實踐升華,將雷鋒精神作為愛國主義理論知行合一的聯結紐帶,激勵高校統戰成員將愛國主義內化于心、外化于行,在實踐中譜寫新時代雷鋒故事。
(四)用雷鋒精神涵養統戰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黨的主張、國家意志、人民意愿高度統一的具體表述。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指明了我國現代化治理的價值追求,為凝聚社會共識作出了方向指引,為統戰成員提供了核心價值準則。雷鋒精神的豐富內涵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高度貫通,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具體闡述。在高校統戰文化建設中以雷鋒精神為著力點,涵養統戰成員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一是為統戰成員的價值選擇錨定標準。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凝聚統戰成員共識的重要法寶。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屬于上層建筑意識形態,在個體素質結構中處于頂部信仰層面。用雷鋒精神固本培元、凝心鑄魂,強化理想信念教育。增強高校統戰人員價值判斷力,涵養統戰成員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引導高校統戰成員作出正確判斷與選擇。二是為統戰成員的道德養成設置準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凝結的品德觀點,處于道德領域的頂端,掌握著道德建設的主導權。雷鋒精神是代表至善的文化符號,用雷鋒精神為統戰成員的道德養成設置準則,提供日常品行參照和導引[17]。三是對統戰成員價值認同進行深化。將價值觀念落實到實踐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培育的歸宿。不僅要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內化為自己的精神素養,還要外化為自覺履踐的行為準則。用雷鋒言行一致的寶貴品質培養統戰成員“知、信、行”高度統一,促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落地生根。
(五)用雷鋒精神豐富高校統戰文化形式,推進高校統戰文化活動開展統戰文化活動生成于統一戰線實踐中,能夠凝聚統戰成員思想共識,具有高度的思想政治性與實踐性。隨著統戰文化活動的發展與深化,統戰成員對統一戰線的思想認同逐漸加深,并能在活動實踐中豐富統戰文化活動形式。舉辦高校統戰文化活動要堅持與時俱進的原則,讓統戰成員在豐富的文化活動實踐中成為雷鋒精神的踐履楷模。一是組建高校雷鋒公益團隊。引領高校黨內外知識分子在社會公益事業中提升奉獻意識,在團結協作中交流溝通增強集體意識。在為人民服務中提高高校統戰工作的實效性。二是將雷鋒精神融入文藝作品。以雷鋒精神為主題鼓勵高校統戰人員進行藝術創作表演,如雷鋒情景劇、音樂及書畫作品等,通過線下展演以及校園媒體融合矩陣相結合的方式進行宣傳,使政治性、思想性、藝術性相統一。不僅能增強統戰文化的感染力與凝聚力,還能在生動的藝術活動中提升高校統戰工作的親和力,使政治色彩得更顯溫和、中立和含蓄。三是推進雷鋒元素統戰活動常態化。堅持以雷鋒精神打造獨特校園文化品牌,營造良好的統戰文化氛圍,結合實際與各學院特點舉辦常態化雷鋒活動,用雷鋒精神鑄魂育人,推進高校統戰文化建設高質量發展。
參考文獻:
[1]促進海內外中華兒女團結奮斗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匯聚偉力[N].人民日報,2022-07-31(1).
[3]楊增崠.雷鋒精神的基本內涵及其育人價值[J].人民教育,2021(Z3).
[4]臧英杰,孫超,李進.雷鋒精神的時代內涵及其在高校的弘揚踐行建議[J].當代教育實踐與教學研究,2020(14).
[5]謝文鳳,賀培育.新時代雷鋒精神的三維向度[J].毛澤東研究,2021(5).
[6]雷鋒.雷鋒日記[M].北京:北京聯合出版公司,2012.
[7]劉戀.新時期統戰文化的建設路徑研究[J].湖南省社會主義學院學報,2021(2).
[8]李娜.基于文化認同視角下的中國傳統文化與統戰文化建設研究[J].遼寧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8(4).
[9]楊睿哲.文化治邊視角下的邊疆統戰文化建設[J].云南社會主義學院學報,2021(4).
[10]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2.
[12]肖群忠.論中華文化的崇德精神特質及其當代價值[J].西北師大學報:社會科學版,2022(6).
[13]董慶霞.新時代中國共產黨政治建設的目標定位及優化路徑[J].行政與法,2021(6).
[14]李樹德.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本質內涵及其建構[J].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2021(19).
[15]林清新.中國共產黨百年中華民族共同體建設:發展歷程·主要特征·經驗啟示[J].學術探索,2022(6).
[16]熊建生,郭榆.愛國主義情懷的本質要義、核心內容和價值品性[J].思想理論教育,2020(10).
[17]李新倉,周文利.大思政格局下雷鋒精神融入高校思政課的多維向度[J].教育探索,2022(6).
作者:李新倉 呂曉涵 周景鳳 單位:遼寧石油化工大學 遼寧省撫順市第二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