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時間:2022-10-11 08:57:33
開篇:寫作不僅是一種記錄,更是一種創造,它讓我們能夠捕捉那些稍縱即逝的靈感,將它們永久地定格在紙上。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1篇家校生三位一體對拖延行為的影響,希望這些內容能成為您創作過程中的良師益友,陪伴您不斷探索和進步。
一、現實:學生學業拖延與無效“妙招”
學業拖延,即學生因缺乏良好的自我管理能力,拖延學業任務,從而導致學業任務無法按時完成,并伴隨著焦慮感及負罪感,進而影響個體的身心健康。筆者通過對班級學生的調查和訪談發現,有70%的家長反映孩子在家中完成學習任務時有不同程度的拖延,多表現為磨蹭與拖拉。在處理學生的拖延行為上,家長們的教育方式有所不同,分為溺愛型、專制型、放任型。教師們的處理方式多為擠出時間幫助拖延的學生。
二、審視:“花式”拖延,各有各因
(一)缺乏時間主人翁意識的拖延
拖延,在坐標上表現為行動在時間上的延遲。有一部分學生具有強烈的惜時觀念,但是在實際操作中,總會被“玩耍”“閑逛”等事情耽擱,導致很晚才開始寫作業。這部分學生通常都會為自己的拖延行為感到懊惱。但是,事后并不能做出合理的改變。小學生,尤其是低年級的學生對時間的概念還不能完全理解,更談不上管理。他們的時間管理是被動的,在校由教師安排,在家里聽從父母的安排,缺乏時間的主人翁意識。
(二)不良學習習慣的拖延
拖延行為還常常表現在作業的“進行時”當中。作業拖延的學生多存在邊寫作業邊做小動作的習慣。這樣的學習習慣不可避免地被帶進學校,造成他們的懶散:上課注意力不集中,作業上交不及時。小學生的自制力普遍比較弱,外界因素的干擾很容易分散他們的注意力,隨著時間的積累便會形成不良的行為習慣。
(三)學習動機不足的拖延
還有一部分“常年”拖延的學生,這類學生完成作業需要教師的“督促”,家長的“碎碎念”。在與學生的交流中,教師問:“為什么一定要完成作業?”學生則回答:“不然老師會批評。”“媽媽會生氣。”可見,大部分學生的作業動機都是來自他人,內部動機嚴重不足。當教師的“學習壓制”的動機和家長的“情感管控”的動機都消失時,拖延便會發生。
(四)學習效能感不足的拖延
筆者的班級中還存在一種奇怪的現象:××學生會拖延大部分學科作業,唯獨有一門學科作業次次按時上交,且質量較高。通過這樣的奇怪現象可以看出,學生對各課程作業順序都會有自己的安排,學生大多會先完成自己學得好的課程的作業或難度較小的作業。學得不好的課程的作業或難度較大的作業,安排靠后,且時常拖延。當學生對自己上交的作業做出了一個預想的不好的主觀判斷時,較低的自我效能感會嚴重影響學生順利完成作業。
三、破解:“一體兩翼”的綠色生態系統
小學階段的學業拖延行為,說到底是一種不良的行為習慣,學生的習慣養成是個人、家庭、學校、社會多方面作用的結果。就小學生而言,筆者提出“一體兩翼”的拖延行為破解方案:“一體”即以喚醒學生的內部動機為目標,“兩翼”分別指學校教育與家庭教育的影響。三者相輔相成,促進學生動態生長。
(一)思想上的一致
1.“師生”共同體促自主
自使用“班級小管家”平臺提交作業以來,筆者每天都可以關注學生交作業的動態情況。筆者特意關注晚交作業的那幾個學生的作業,他們的作業字跡潦草,質量整體偏差。問其原因,多為作業多,有其他事情耽擱。與其中幾個學生的家長溝通后,得到的答復比較一致:做作業時一直在磨蹭。由此可見,學生作為學習的主體,若不能對自己的拖延行為有一個主動的認識,將不會有積極的學習行為發生。作為班主任,利用班會、晨會等時間,幫助學生在思想上對自身的拖延行為有一個清楚的認識,是改善拖延的第一步。如開展主題班會,從“拖延是什么”“拖延什么樣”“拖延怎么辦”三個層次來設計主題班會。其中“拖延什么樣”需要深入學生生活尋找素材,用正反案例對比的方式讓學生看到拖延的危害,讓學生通過回顧自己做作業的過程找到自己的優點與缺點,自我反省從而對自己做作業的過程有一個客觀的認識。再如晨會時間,則主要采用展望、愿景的方式讓學生在晨間表決心、談心得;用優秀學生的分享,引導學生關注自身的行為,使他們時刻保持克服拖延的意識;用自我展望的方式激發學生“我的時間,我做主”的時間管理意識和自律意識。
2.家校共同體成保障
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指出:“家庭在塑造兒童的過程中所起的作用是排在首位的。”若教師采取了積極的管理,而學生回家之后仍深陷拖延的泥淖,那么拖延的行為習慣永遠不可能改掉。所以,只有依靠學校與家庭的合力,才能讓學生真正遠離拖延,走向自律。家長同樣首先也要統一思想,筆者通過召開“主題化”的家長會讓家長認識到孩子的拖延行為及拖延背后的家庭影響因素。具體可以通過微視頻結合講解的方式讓家長了解到同齡孩子的拖延行為的不同類型,讓家長看到自己孩子的影子,從而對自己孩子拖延行為有一個清楚的定位。同時,要特別注重讓家長了解孩子的拖延行為與家庭教養方式的關聯,并引導家長思考:面對孩子的拖延行為,我們應該怎樣科學對待?當然,學生的拖延行為與教師非個性化的作業設計也有很大關系。教師除了堅守于生動、活潑、吸引人的課堂之外,還需要根據班級學生的具體情況設計分層作業。用較高的自我效能感的獲得激發學生內在的學習動機,從而使學生主動、高效地學習。
3.推廣優秀促穩固
在實際的操作中,會有一部分家庭與學校能夠真正合作,形成家校教育的合力。教師可以將優秀家庭的做法做成視頻,在班級里宣傳介紹;也可以把家長的教育小故事匯編成冊,用以家長間的傳閱。視頻與手冊等實物展示,作為一個正向宣傳的手段,可以促進家校育人模式的構建,讓家、校、生共同體的構建逐漸走向穩固。
(二)方式上的多元
1.常留“自選擇”空間
首先,針對小學生時間意識的淡薄,可以開設時間管理班會課。通過班會課讓學生了解科學管理時間的方法,培養其時間控制的意識。其中,“四象限管理時間法”是小學生必學的一個技能。四象限法幫助學生將自己需要做的事情按緊急性、重要性進行一個分類,使其學習生活有條不紊地進行。班會課的內容應跟隨著學生在時間管理上出現的問題呈現出動態變化的樣式,從而及時地給予學生指導與幫助。其次,在正確的時間管理意識之下,嘗試與學生共同制定班級特色作息時間表,實現學生的“自選擇”,給學生一定的自由時間做自己喜歡的事情。基于“雙減”下的課后延時服務,學生在校時間進一步延長。所以,利用學校課程表的彈性時間和班級學生共同制定一個個性化的作息時間表,除了讓學生在課堂上收獲幸福,還要讓學生在自我管理中獲得幸福。真正做到,該學的時候學,該玩的時候玩。
2.常思“時光”筆記
一個不能對自我有逐步的、主動的、清楚的認識的人,不會獲得自我成長的內在動機。學生因其年齡特點,很少能夠對自己的生活進行反思,所以一本“時光”筆記本,對改善學生的拖延行為必不可少。筆記本上可以按照不同的學段分不同的板塊記錄,或者針對班級近期出現的問題的自我改善程度進行記錄。例如,中年級的學生可以將每日時光筆記,分成“作業速度進展”“作業質量進展”“作業訂正進展”三個板塊,記錄進步與不足。教師定期指導學生對自己的過去進行反思。在時光筆記中寫下每一天的進步,能看到自己的不斷成長,能思考成長的時光。在時光筆記里,學生留下成長的、挑戰的、自我突破的印記,留下向上量變與質變的印記。每天都能堅持內省的人,總會擁有下一個奮進的目標,并為之努力。
3.常態家庭指導
首先針對學校實際情況制訂合理的家長學習計劃。本校的學生家長,學歷水平較低,在教養孩子的方式上缺乏科學的認知。教師可以為家長提供靈活多樣的方式,從而提升家長的認知。例如,建立家長微信群,形成微型家長學校,給家長推送高質量的公眾號,推送優質的親子溝通、良好家庭環境構建方面的短文;定期開展小型線上交流會,交流近期學習與實踐心得,形成案例匯編成冊,交流傳閱;還可以進行個性化的指導,及時制訂相應的家庭教育指導計劃,實現家校的及時溝通,或者通過家長結對的方式,如放任型家長與專制型家長的結對,實現家長內部的溝通交流,產生思想上的碰撞,這樣能讓“極端”的家長的家庭教養方式走向“溫和”。在不斷的融合中,形成互相學習、互相交流的氛圍。我們以改善拖延行為為窗口,嘗試創建綠色的家校合作生態環境,以家、校、生合力,“破解”拖延行動,和學生一起擁抱時光,從而讓學生成為內發式的學習者、終身的奮進者!
作者:沈子群 單位:江蘇省蘇州市工業園區勝浦實驗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