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時間:2022-02-07 09:09:55
開篇:寫作不僅是一種記錄,更是一種創造,它讓我們能夠捕捉那些稍縱即逝的靈感,將它們永久地定格在紙上。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1篇高職院校課程診斷問題與對策,希望這些內容能成為您創作過程中的良師益友,陪伴您不斷探索和進步。
高職院校課程診斷與改進工作主要以完善課程的質量標準和質量制度,提高學生及利益相關方對課程建設與教學工作的滿意度為宗旨,堅持“需求導向、自我保證,多元診斷、重在改進”的工作方針,建立常態化的課程內部質量保證體系和可持續發展的診斷與改進工作機制,切實履行人才培養工作質量保證的主體責任,不斷提高人才培養質量[1]。課程診斷與改進工作實施兩年多以來,各高職院校主要從三個方面開展了工作:一是樹立課程創新發展責任意識和現代質量文化理念;二是建立高職院校內部課程質量保證體系;三是提升高職院校內部課堂教學和管理信息化水平,初步取得了一些成效,但是還存在一些問題,亟待改進。
1存在的問題及原因分析
1)課程質量保證的主體意識有待提高。部分教師對課程診改工作的主體意識還不強,對課程診改工作的目的、意義認識不清,產生思想上的偏差,導致其在診改工作中疲于應付、流于形式,主體責任意識不夠。2)課程診改制度保障有待完善。課程診斷與改進屬于新生事物,主要參照的是教育部、省教育廳的指導性文件和通知,部分高職院校缺少落地性的相關工作機制和制度保障,在診改過程中沒有固定的流程和標準可參照,易受主觀意志影響,隨意性較大。職能部門在課程診改因子、診改報告、診改記錄的設計中沒有經驗和參照物,難免會有考慮不周之處;各課程負責人作為課程診改的實施方,在分析問題、提出對策時只局限于課程內部,缺少專業、二級學院及學校層面的整體決策,影響了課程診改工作的進度和規范性。3)課程診改內生動力嚴重不足。課程診改工作具有時效性和持續性,需要將原有的課程建設和教學中存在的問題、改進的措施、取得的成效進行系統的整理,需要不定時地收集和分析數據,這必將占用教師一定的時間及精力。另外由于教師沒有真正理解課程診改工作的內涵和意義,因此,在診改過程中沒有明確的方向,缺少工作積極性,工作配合度差。診改工作只有學校管理者單方面的積極性是不夠的,只有全體教師的積極性被廣泛調動出來,才能構建教育教學質量持續自我提升的牢固基礎。4)課程診改“8”字螺旋落實有誤。課程診改“8”字螺旋的橫向層面還沒有完全建立,與日常工作還沒有完全融合,部分教師還是把“評估指標”當成螺旋起點,把“診斷改進”變成項目,從而迷失了自我責任。課程診改工作還有些碎片化,沒有把全校統一成一個整體[2]。5)課程診改平臺功能有待加強。部分高職院校的課程診改數據平臺主要是結果數據,缺乏過程、動態改進等方面的數據,且只有部分課程進入平臺。平臺還缺乏監測預警功能,數據中心還不完善,工作計劃還沒有完成標準(SMART)等。
2解決對策
1)更新理念,統一認識。大力宣傳課程診改工作的目的和意義,圍繞什么是課程診改、為什么要課程診改、課程診改什么內容、怎樣建設體系、如何有效實施及怎樣保證長效等六個主題加強培訓工作。一是進一步加強四類課程診改工作培訓學習,即組織全體中層干部和中心組成員進行重點培訓;對教研室主任進行專門培訓;組織各課程負責人進行有針對性的培訓;對全體教師進行面上的普及培訓等。二是在學習領會上級文件及課程診改要求的基礎上,統一對課程診改工作的認識,強化質量主體意識,明確課程診改的目標與任務。2)建設體系,完善保障。依據課程內部質量保證體系的建設要求,從決策指揮、質量生成、資源建設、支持服務、監督控制等縱向系統,理清課程保障、教學過程、教學效果等層面必須建立的規劃、標準、制度等項目,建立學校(見圖1)、二級學院兩級組織體系(見圖2),形成以學生為本的課程內部質量保證體系和以問題為導向的課程診斷與改進機制。3)打造兩鏈,精準診改。訂好規劃,建立規劃鏈。制訂課程建設總體規劃,根據學校總體規劃,各二級學院(部)分別制訂本部門課程建設規劃,每門課程制訂課程建設計劃,所有的規劃(計劃)按年度進行任務分解,從而形成規劃鏈。完善制度標準,建立工作流程。結合各高職院校的大學章程,充分發揮學術委員會、校企合作理事委、質量保證委員會的作用,做到黨委領導決策學校各類有關課程運行管理制度(含診改制度)的制訂和頒布,并對主要課程建設和教學工作編制流程,提升高職院校現代治理能力。4)試點先行,有效推進。以教研室為單位,組織課程負責人及教師,以問題導向和目標導向為原則,通過SWOT分析法,采用“二上二下”方式,確定各項目年度建設目標,制訂年度建設措施,年底分析目標達成度,依據課程的診斷點進行自我診斷和相互診斷,并為下一階段的目標制訂提供依據。同時,應定期組織研討交流會,交流課程診改過程中的成功經驗和具體做法,商討重點與難點問題。另外組織專家評審,對課程診改提出建議、給予指導。如表1所示,選取課程保障、課堂教學、教學效果三個維度從課前、課中、課后進行診改。一是對試點課程保障方面(課程資源、課程團隊、條件)進行線上線下相結合的診改;二是依托網絡教學平臺,通過教師信息化教學能力再提升考核,實現教師課堂教學過程的動態診改;三是通過實施教考離,進行教學效果的診斷。圍繞教育部制定的《高等職業院校內部質量保證體系診斷與改進指導方案》中的課程診斷項目參考表,根據診斷點的影響因素描述進一步梳理診斷因子,從而實現診斷點因子化。根據診斷因子,進一步梳理可以反映該因子的數據項,將可共用的數據和不可共用的數據分類,按照基礎數據、業務數據重新建表,從而實現因子的數據化。最后再根據數據的屬性,按照“一數一源”的原則,確定數據來源的權威部門。各部門根據各自業務系統建設情況,確定數據是由系統自動采集還是手動采集,并給出采集的周期和數據格式,從而實現數據的標準化。開發課程診改數據平臺。一是指導教師用好課程網絡教學平臺,力求通過平臺提供的功能實現自主診斷與改進;二是與平臺供應商洽談開發監測、預警、推送和各項統計功能。同時,按照課程診斷與改進的要求,認真研究和探索課程診改平臺建設的需求,力求平臺“實用、好用、可用”。平臺可由前臺展示和后臺管理兩部分組成,前臺展示頁面分為三層:第一層面為課程總體達成度情況,建議以儀表盤和雷達圖呈現;第二層面為課程各診斷點的總體達成度展示,以形式多樣的各種圖表呈現;第三層面為某一診斷點的各個診斷因子的完成度展示。此外,前臺還應具備數據對比、統計分析等功能。后臺管理主要包括診斷項目管理、診斷因子設置、數據管理、統計分析、系統設置等功能。5)加強激勵,完善考核。課程診斷與改進工作是新生事物,獲得教師的支持是此項工作開展的重要前提,各校應該進一步出臺相應的激勵政策,鼓勵教師積極開展課程診改工作,同時,也要制訂考核辦法,能客觀評價教師的課程診改工作實績,使得此項工作常態化發展。
3結束語
課程診斷與改進工作運行順暢與否,事關政府、學校、學生、用人單位等多方的切身利益,是高職院校人才培養質量提升的落腳點,在今后一段時間內都將是高職院校教育教學改革的重中之重,也是落實辦學主體責任、教師教書育人的主戰場,各高職院校必須高度重視,不斷優化和推進課程診改工作,實現課程教學質量的螺旋上升,為提高人才培養質量、服務區域經濟發展做出貢獻。
參考文獻:
[1]丁才成,陳炳和.高職院校課程質量診斷與改進策略[J].職業技術教育,2017(38):55-58.
[2]任占營.職業院校教學工作診斷與改進制度建設的思考[J].教育制度研究,2017(3):41-46.
[3]蔣買勇,唐珊.基于內部質量保證的高職院校專業建設診斷與改進研究[J].教育教學論壇,2016(39):11-12.
作者:鄧志輝 杜偉 單位:常州信息職業技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