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時間:2022-01-17 09:19:45
開篇:寫作不僅是一種記錄,更是一種創造,它讓我們能夠捕捉那些稍縱即逝的靈感,將它們永久地定格在紙上。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1篇中小型建筑空間體驗式教學研究,希望這些內容能成為您創作過程中的良師益友,陪伴您不斷探索和進步。
隨著當今建筑業的蓬勃發展,建筑呈現出豐富多樣的空間形態與結構,表現出對技術的過分強調及視覺沖擊的過分表現,缺少對歷史追憶和特殊場所的情感體驗,遠離了豐富多彩的生活現象。因此,面對現代建筑發展需求,在建筑教學中,以空間體驗為導向,激發學生探索空間興趣、加深空間理解、結合主體行為活動需求進行適宜地建筑空間營建。
1教學改革背景:“重形式輕過程”的傳統教學方法
中小型建筑設計教學是面向中低年級本科教學中的重要環節,是專業培養學生綜合認知空間,進行具有邏輯性、科學性和創新性的復雜性建筑空間設計的第一個長題階段,通過科學有效地學習,使學生具有獨立進行綜合分析與判斷并做出決策的能力。鑒于空間教學對中小型建筑設計的重要性,教學方法從傳統注重建筑形式創作和圖面表達,轉為提高空間理解力、加強空間創作力的培養為主。首先,找出傳統教學方法現狀問題。既有中小型建筑教學單元主要包括四個教學環節:名作解析環、場地調研、概念設計及深化設計與正視圖表達。(1)調研階段:學生強調周邊環境照片的羅列,缺少對需要人群的觀察與訪問、對周圍建筑功能現狀、材料、特征、結構空間等特征要素分析,輕視場地設計的深入思考與分析,導致概念設計往往闡述不清楚。(2)設計過程階段:輕視理論學習,對建筑空間不敏感、理解不足,對空間探索興趣不強烈,設計結果往往缺少特色、創造力和感染力。(3)深入設計及正視圖表達階段:學生注重圖面形式表達、忽略對創作空間體驗與感受,缺乏相應的行為活動內容考慮,導致設計結果往往呈現出空間與行為的不對應。其次,通過空間體驗教學組織,使得學生主體與建筑之間產生更多行為與空間的互動關系,進而建筑的材料、色彩、肌理、空間氛圍、尺度等產生更為直觀的認知,目的在于今后的設計中將個人體驗感知投身到建筑空間營造上,產生共同的空間體驗感受,進行有力地空間創作。
2教學改革思路:“空間體驗式”教學法融入教學體系
“空間體驗式”教學法是以體驗式教學理論為依據,以體驗為基本特征的一種教學觀和教學形式。而空間設計是建筑設計的靈魂,通過認知空間特質、敏于空間形式,構成建筑空間創作的基礎,任何經得起歷史驗證的建筑作品,都具有出色的空間品質和特征。因此,在建筑教學中運用“空間體驗式”教學法,利于適應現代建筑設計需求、利于確保學生的主動參與性,培養學生積極探索空間、創作空間的興趣。
2.1教學目標與原則
“空間體驗式”教學法將空間體驗、行為環境與空間場所關聯起來,目的在于激發學生主體的情感體驗原則、主題參與原則、鏈接生活原則、重視過程原則。進而使得創作的建筑空間具有情感感染性、主動參與性、動態生成性的特點。
2.2教學模式
“空間體驗式教學法”教學框架制定(見圖1),依據體驗式教學理論,學生從認知規律出發,圍繞建立空間意識、培養空間興趣、加強理論學習、轉換空間思維等內容,設置空間認知與場地調研、空間情節創造與概念設計、空間思維轉化與表達三個主要環節。通過有效序列環節設置與融合,結合開放式教學模式,引導學生從淺顯文字中思考深層次問題,把建筑理論和具體、客觀的空間形態對應起來,體驗到建筑空間實質的能力。目的在于探索遞進式空間體驗教學方法,構建更為合理的、完善的、適合中小型建筑設計系列課程的開放式教學組織模式,激發學生認知、理解、探索空間的興趣,調動學習的積極主動性,增強學生對建筑的理解能力,提高建筑設計水平。(1)教學理念:加強學生對建筑空間、人群行為活動、場所環境相互關系的理解。通過基地調研和建筑解析調研實踐,以空間體驗引導學生進行空間認知、感受空間魅力、探索空間興趣、進行空間思維轉化及表達的過程,從中獲得建筑空間的特征要素,包括空間尺度、環境特征、材料肌理、色彩及空間營造方式為主要教學研究內容。目的在于探索空間設計依據。(2)教學組織:在教學研究過程中進行多元化的交流方式,開放式的教學引導,教師帶動學生實地空間的體驗參觀、課堂上的多元空間主題交流、進行靈活多變的教學組織方式,密切融入空間體驗的教學方法,實現教學過程中多頻次、多方面的開放式交流和互動。(3)教學管理:實現相關教學環節的空間體驗引導在教學中突出空間認知、空間理解、空間體驗、空間情節設置的特色,對教學內容和進度進行科學、合理和安排,形成教學環節中的空間認知序列循序漸進地引導,進而構建合理、完善的空間體驗為導向的教學模式。同時教學過程中,注意及時總結教學效果評價,收集學生反饋信息,不斷調整和完善設計內容,建構動態、可變的良好教學體系。
3教學改革實踐:“空間體驗式”教學法的教學成果
3.1教學法分類
“空間體驗式”教學主要分為空間認知、空間體驗、空間思維轉換三個訓練部分。為了深入理解空間設計主題內容,將其融合到既有教學單元中,分別為空間認知與場地調研、空間情節創造與空間感悟、空間思維轉換與表達三個教學環節。
3.2空間認知與場地調研
首先,該教學環節中,破除傳統教學場地調研中,多以拍照記錄為主、輕視空間的觀察與分析、對空間環境不敏感的教學反饋信息,以培養學生探索空間興趣為目的,引導學生以空間體驗去觀察建筑材料、色彩、功能、尺度、肌理等空間特征。鼓勵學生通過視、聽、味、觸、嗅等多種感覺共同來感知空間環境,形成深刻的印象;獲得更多積累知識和獲取信息能力,鍛煉觀察事物和思考問題的能力。其次,通過暑期的調研走訪和場地調研相結合。描述調研建筑及周圍建筑空間體驗感受(見圖2),包括對其尺度的測量、平面圖繪制、建筑肌理、色彩、材質、功能、性質、特征要素的記錄及使用人群的觀察訪談,訓練學生對空間的觀察與表達,深入理解空間與環境、環境與行為的互動關系;進而通過空間體驗分解并歸納建筑空間設計要素特征,為后續同類型建筑空間設計提前做準備。
3.3空間情節創造與概念設計
在概念設計階段,通過空間體驗的學習,讓學生感受空間魅力,加強理論知識的儲備。其次,引導學生作為空間感知主體獲得感知途徑與方法,進行建筑入口空間、特色空間、公共空間等場景構建,加強主體營造及空間序列邏輯等方面問題的思考。再次,學生根據自己的設計概念內容,提出一種新的情感、生活內容體驗的空間情節創造與概念設計(見圖3),并表達出合理的容納主體行為活動的空間,闡釋其空間尺度、空間布局、空間功能、流線組織等特征及內容。
3.4空間思維轉換與深入表達
深化設計階段,要求學生進行富有情感體驗的空間情節構想,需要采用適宜的建筑語匯轉換空間思維,實現空間的具象表達(見圖4)。具體包括合理地運用建筑語匯、手工模型、圖紙表達,包括平面布局、剖面尺度、立面細部構造、材質肌理、色彩形態等特征。目的在于引導學生更好地理解空間、環境、行為之間的互動關系,進行富有邏輯性和科學性的空間設計思維和專業技術途徑營造空間結構關系。
4結語
“空間體驗式”教學法在既有教學方法和模式上進行了相應地調整和創新,突破傳統教學模式注重結果輕視過程的弊端,從注重空間形式的研究轉向了對空間體驗的探討,其意義在于提高學生積極自主地認知空間、組織空間、創造空間的能力,意在培養學生空間理解和建筑空間創新能力,激發學生探索豐富多變空間的興趣、主動創造豐富生活的熱情、科學思考與分析問題的能力、系統全面地提高設計水平。因此,從教學信息反饋結果來看,對中小型建筑設計教學起到積極的指導意義和促進作用。
參考文獻:
[1]馬躍峰、張慶韜景觀意識的融入:建筑設計基礎空間教學研究中國園林2011(03):p41-43
[2]張瑩環境設計中“空間體驗”的探究.城市公共藝術2010:p88-89.
[3]孫曉銘.張軍基于設計體驗的建筑空間建構研究.安徽農業科學,2014(04):p2402.
[4]趙陽.公共建筑設計原理的空間體驗式教學探索.山西建筑,2014(07):p268-269.
[5]劉為力.試論空間體驗的內涵.建筑與文化,2012(02):p105.
作者:田鉑菁 王青 黃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