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首頁 精品范文 大豆栽培技術論文

大豆栽培技術論文

時間:2023-01-10 11:39:49

開篇:寫作不僅是一種記錄,更是一種創造,它讓我們能夠捕捉那些稍縱即逝的靈感,將它們永久地定格在紙上。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12篇大豆栽培技術論文,希望這些內容能成為您創作過程中的良師益友,陪伴您不斷探索和進步。

大豆栽培技術論文

第1篇

1保苗齊、苗壯

尤其在春季干旱的氣候條件下要做好苗齊苗壯的栽培管理工作。在大豆子葉拱土后,要立即進行中耕松土,可以疏松土壤、抗旱保墑,增強土壤的蓄水保墑能力,建設土壤中水分的蒸發,以促進豆苗早生快生,實現苗齊苗壯。

2中耕松土,保墑促生長

中耕是大田作物管理的一項重要措施之一,其不僅可以疏松土壤,流通空氣,防除雜草,改善營養條件,促進生長,更重要的是可以調節水分,防旱保墑。在大豆整個生育期至少要做到三次中耕,第一次中耕就在出苗到第一片復葉展開前進行為宜,做到淺鋤破板結不培土;第二次在距第一次中耕10天左右,大豆苗高10cm左右進行,深9cm左右;第三次在第二次中耕后約半個月左右,要在大豆封壟前完成,培土要達到第一復葉節。總之,在大豆生育期間通過中耕培土,能使地表形成條溝狀或缽狀,以利納雨蓄墑。

3增施肥料,注意氮磷配合

大豆生長發育的氮素來源有兩個,即根瘤所固定的氮和根系從土壤中吸收的氮。一般大在大豆幼苗期出現第一片復葉時,根瘤已形成,但固氮能力低,需從土壤中吸收氮素。大豆開花結莢期固氮能力雖然很強,但仍滿足不了需求,也需從土壤中吸收補充。因此,增施氮肥是大豆豐產栽培的主要措施之一。大豆在整個生育期間都需要較高的磷素水平,所以在增施肥料時應注意氮磷配合。據資料顯示,呂梁山區坡耕地的土壤有機質含量僅為0.45%,全氮含量0.04%,速效磷含量在5mg/kg以下的耕地占總耕地面積的60%左右,土地瘠薄再加上傳統的種植大豆不施肥習慣,使大豆田間養分嚴重不足。所以,以增施化肥起步,實現無機肥料與有機肥料相結合,是奪取大豆豐產增收的重要措施。

4合理密植,發揮植株群體增產優勢

目前,旱作區大豆種植密度一般偏低,大多數密度約5000株/667m2。密度低,植株封壟不嚴,葉面積系數小,光合面積小,有機物質積累少,蒸發量卻較大,浪費了光、熱、水資源,導致產量水平低。根據實驗資料,旱地大豆的適宜種植密度為8000~12000株/667m2,大豆種植密度提高后,單株結莢數和粒數雖然稍有減少,但是由于株數的增加而使結莢數增加,增產效果顯著。

5防治蟲害和草害

防治大豆蟲害和草害最經濟有效的辦法就是輪作倒茬,避免重茬和迎茬,也不要種在其它豆類作為的茬后。生育期間常有大豆食心蟲、大豆蚜等蟲害為害,在大豆食心蟲發生時,每公頃用20%殺滅菊酯400ml,兌水250kg噴霧防治。當田間有大豆蚜卷葉率達3%或百株蚜量在1500頭以上時,每1hm2用40%施氧化樂果1kg800倍液噴霧防治;或用來福靈、抗蚜威等農藥進行防治。為避免雜草危害,在生育前期要中耕除草,在生育后期田間如果出現大草,應人工及時拔除。

作者:樊奮東單位:臨縣蔬菜工作站

第2篇

論文摘要 介紹了江淮丘陵地區夏大豆的栽培技術,包括品種選擇、肥料運籌、播種、田間管理等方面內容,以期指導夏大豆大田生產。

大豆(俗稱黃豆)屬豆科作物,其根系上有根瘤菌,能夠固定空氣中的游離氮。因此,在大豆生產上,化學氮肥一般比其他作物施用得要少,生產成本相對較低。隨著世界油料資源的緊缺,其價格不斷上漲,擴大油料作物種植面積勢在必行。鳳陽屬江淮丘陵、江淮分水嶺1年2熟耕作區,大豆是鳳陽重要的糧油兼用作物,當地大豆油消費在植物油消費中占有重要位置,因而研究夏大豆的高產栽培技術尤為重要。現將大豆夏茬高產栽培技術總結如下。

1品種選擇

選用高產、抗病、優質品種,如巨豐、中黃13號、皖豆24、豫豆25號、中豆20號等。巨豐大豆在江淮丘陵地區已種植多年,其植株高大,根系發達,耐水肥,生育期比其他大豆品種略長,莖桿粗壯,高抗倒伏;莢果飽滿緊湊,皮色微黃透明,種臍色淡,商品性較好,作為夏大豆種植產量一般為2 625~3 375kg/hm2。中黃13號也是較好的夏大豆品種之一,不僅單位面積產量高,出油率也較高,可以在我地擴大種植。

2科學施基肥

播種前結合整地,做到普施有機肥,增施磷、鉀肥,補施氮肥,一般大豆產量3 000~3 750kg/hm2,要求施土雜肥30.0~37.5t/hm2。大豆雖然屬豆科作物,但要高產還應在苗期補充適量的氮素肥料,生產上一般施磷酸二銨150kg/hm2、鉀肥150kg/hm2、硫酸鋅15kg/hm2、硼肥15kg/hm2作基肥。播種前1kg種子用1~2g鉬酸銨拌種或用0.05%~0.10%鉬酸銨溶液在苗期至開花前噴施。

3搶茬播種,確保全苗

夏大豆全生育期短,適播期易受干旱或連陰雨天氣影響,往往不能按時播種下地。因此,前茬收獲后要盡快整地、施肥、播種下地,干旱時要抗旱搶種,連陰雨天氣抓住降雨間隙搶種,爭取6月上旬一播全苗,搶茬播種,確保全苗。

4合理密植

江淮丘陵地區夏大豆采取寬窄行或寬行窄株種植方式均可,密度為4.50~5.25萬株/hm2左右,播種量45~60kg/hm2左右。做到科學合理密植,充分利用溫度、光照資源,充分發揮品種的增產潛力和優勢。

5田間管理

5.1苗期田間管理

大豆播種后,墑情較好田塊,用90%乙草胺1 200~1 500 mL/hm2,對水450kg/hm2,進行芽前封閉除草,對禾本科雜草和部分小粒闊葉雜草效果很好,大豆三葉期后中耕滅茬不影響其效果。在大豆苗期,如連陰雨天氣多,土壤濕度較大,田間還有雜草,禾本科雜草可用10.8%的高效蓋草能或5%的精喹禾靈等進行處理;闊葉雜草可用氟璜胺草醚、克莠靈等防除。苗期及時間苗、補苗、勻苗、定苗,是提高大豆單位面積產量行之有效地方法和技術。大豆2~3片復葉時,要及時剔除疙瘩苗、小苗、病苗和雜苗,按4.50~5.25萬株/hm2定苗。發現缺苗斷壟應在下午4時以后及時足墑移栽,補齊苗。

5.2中后期田間管理

夏大豆在中后期生長階段,要重點做好病蟲害的防治、抗旱和排澇等工作。大豆害蟲主要有豆莢螟、大豆食心蟲、斜紋夜蛾、蚜蟲、豆天蛾、大豆卷葉螟、豆芫青、蠐螬等,地下害蟲應該在苗期以辛硫磷、毒死蜱毒土或直接土壤處理為好;斜紋夜蛾、大豆卷葉螟根據病蟲情報掌握在1~2齡幼蟲盛期用甲維鹽加吡蟲啉效果較好。大豆病害有立枯病、炭疽病、根腐病、莖腐病、白絹病、銹病、病毒病等,立枯病、炭疽病、根腐病、莖腐病、白絹病可于苗期或發病初期用代森鋅加水灌根;銹病、絲黑菌病在發病初期用己唑醇加水噴霧,均有較好的防治效果。病毒病主要是防治好蚜蟲以切斷傳播途徑為主,鈍化治療。同時,做好抗旱和排澇工作。夏大豆開花、鼓粒期,需水量最多,如發生旱情,必須及時澆水,后期遇雨水較多,應該做到排水順暢,雨停田干。中后期,為了養根保葉,延長葉片的光合作用功能期,要進行葉面噴肥,一般噴1%的尿素和0.4%的磷酸二氫鉀1~2次,以奪取大豆的豐產豐收。

6 適時收獲

適時收獲不僅可以提高大豆產量,還可以提高品質,使籽粒中蛋白質和脂肪含量有所提高。最佳收獲期為大部分葉片脫落時。收獲后,曬干儲藏,及時騰茬,以安排下茬作物。

參考文獻

[1] 馬志武,裴德明.夏大豆栽培技術[J].現代農業科技,2007(11):120.

[2] 陳存來,王金龍.夏大豆高產栽培技術[J].科技致富向導,2001(6):7.

第3篇

論文摘要:介紹了北疆春大豆有機栽培技術,包括土地準備、品種選擇、播種、田間管理、病蟲草害綜合防治、收獲及貯藏等方面內容,以期為北疆春大豆有機栽培提供參考。

1土地準備

選擇土壤肥沃、pH值7~8、保肥、保水能力強的土地。一般入冬前采用秋翻的方法對土地進行整理,土壤耕翻深度為20~25cm。播種前可噴灑具有選擇性的生物或植物源除草劑,以抑制雜草生長。

2品種選擇

選用的品種須莖桿粗壯,節間短,以有限或亞有限結莢習性為最佳,如新大豆1號、新大豆7號、中黃35等。

3播種

播種前可用根瘤菌劑進行包衣。當5cm土壤溫度穩定通過≥10℃以上(若為地膜栽培,膜下溫度穩定通過≥8℃以上)時,即可播種。行距可采用50cm加30cm寬窄行,也可采用35cm或40cm等行距,株距7~8cm,播深4~5cm。可機械條播也可點播。要求種子行覆土嚴密,壓實,減少斷條。

4田間管理

4.1疏苗勻苗

在2片真葉展開至第1片復葉完全展開時進行,按密度要求間苗,去弱苗、高腳苗、病苗,留壯苗。膜下滴灌田,對于不能自行拱土出苗的情況要及時查苗、放苗,以避免爛種、爛苗。

4.2中耕松土、除草

除草可結合機械中耕進行。當大豆子葉拱土顯行時進行第1次中耕,以后每12~15d中耕1次,第2、3次中耕深度18~25cm,至大豆封行前完成第3次中耕。保證大豆行間土壤疏松,起到提高地溫、促進根生長及壯苗作用。

4.3灌水

滴灌技術是大豆有機栽培的首選灌溉方式。大豆生產中株型的調控是豐產的關鍵技術之一,而有機栽培禁止使用化肥、植物生長調節劑,運用滴灌技術能夠少量多次,適時適量,合理統籌水肥,完全可以實現水肥調控代替化學調控。全生育期滴水11~13次,總灌水定額為3500~4500m3/hm2。出苗水:對部分墑情較差的地塊,播種后視墑情和天氣情況可適量給水,以保證一播全苗,灌水定額為300~375m3/hm2。苗期:大豆苗期雖需水量較少,但由于地表蒸發量較大,要根據田間具體情況滴水1~2次,灌水定額為225~300m3/hm2。花莢期:大豆開花后是營養生長和生殖生長并進時期,這一時期植株生長速度較快,需水量大,灌水同時還要利用水分對株型進行調控,因此,應采用“小水量、高頻率”的灌水原則,適當縮短灌水周期,以5~7d左右灌1次水為宜,共灌水6~7次,每次灌水定額375~450m3/hm2。鼓粒期:這一時期是籽粒干物質積累期,缺水會造成百粒重下降,影響產量,可灌水3~4次,每次300~375m3/hm2。成熟期:植株需水量減少,可根據植株生長及天氣情況適時灌水1~2次,每次灌水定額225~300m3/hm2左右。

4.4施肥

有機大豆栽培培肥地力以全層基施有機肥為主。于犁地前深翻經科學發酵的有機肥15~30t/hm2。在大豆生長發育期間,可根據作物需要,運用滴灌技術隨水滴施液態生物肥或液化有機肥。

5病蟲草害綜合防治

5.1病害防治

選用抗病品種,播種前精選種子,剔除帶病種子。同時建立科學合理的輪作倒茬制度,特別是菌核病多發區,要避免重迎茬或與向日葵、油菜等作物連作或間作。田間發現病株應及時拔除,防止擴大蔓延。可用菌克毒克等微生物藥劑或其他生物殺菌劑進行防治。

5.2蟲害防治

新疆大豆種植區,蟲害以葉螨為主,種植前清除田間枯枝爛葉、雜草,以除去藏匿的越冬蟲源。有蟲情危害時,可釋放天敵,如瓢蟲、草蛉、寄生蜂、捕食螨等,或施用大蒜素等植物源殺蟲劑,或是利用阿維菌素等生物制劑進行防治。

5.3草害防治采用滴灌技術,可有效的抑制作物行間雜草生長。但應根據田間具體情況,適時進行機械及人工除草,或使用真菌除草劑有針對性地對田間雜草進行防除。

6收獲及貯藏

人工收獲,可在大豆黃熟70%~80%、葉片脫落時進行;機械收獲,當豆葉基本落凈、豆粒滿圓、豆莢全干時進行。在收獲中應當注意,不同品種必須單獨收獲、脫粒、運輸及儲藏。有機大豆的包裝物要避免對大豆及環境造

成污染。儲藏前還應對倉庫進行清潔衛生、除蟲及消毒等處理。

參考文獻

[1]杜廣平.春大豆無公害高產優質栽培技術[J].作物雜志,2004(4):42-43.

[2]李之國.大豆有機生產及栽培技術[J].農業與技術,2005(2):119-120.

第4篇

論文摘要:大豆玉米超高產栽培法是以應用優質高產耐密良種、采取大壟雙行栽培、增加密度等為主要措施的增產技術。種植方式由原來傳統的65公分或70公分壟作玉米,兩壟變一壟,壟距為130公分,壟上種雙行,大行距90公分,小行距40公分。玉米超高產栽培技術較一般種植技術畝產平均增加160-500公斤,同時降低玉米含水量4-5個百分點,提高了玉米的品質。

1 耕地要實行條田化種植

將目前的兩個65公分小壟合并成一個130公分的條田

(大壟),可減少50%的沖刷溝,有利保護農田建立土壤水庫提高抗旱保墑性,擴大根系生長吸收面積80%以上。根重、大豆根瘤固氮量增加1-3倍。坡崗地條田要起的矮一些,壟溝要在要淺,可以抗大旱。

2 條田要實行淺翻深松少耕法或免耕法

一是實行3-5年定期淺翻深松耕地;二是在秋季或春季將根槎和莖桿粉碎清除后,直接在原壟上卡種;三是因地制宜在秋季或春季或苗期進行壟溝壟體深松,破除板結層,采取以上耕法,可以充分利用黑龍江冬季和春季形成凍融交替,使土壤達到自然疏松狀態的強大自然力代替部分機械耕作,進一步提高土壤的抗旱保墑保苗保肥保土保根增產效果,降低農機作業成本30%。

3 條田要采取抗旱凹式播種法

目前我們普遍采取的是65公分小壟凸式播種法,不保苗、不抗旱、播后苗前化學藥劑土壤封閉除草效果差。將現有的圓盤式復土器更換成拖拉式復土器,在播種機施肥播種復土后,播種機的鎮壓輪在苗帶上壓出一條寬18-20公分,深2-3公分的凹槽,具有抗旱保墑、復土一致、出苗整齊、提高苗帶內化學除草效果的作用,苗帶內基本不用人工除草。條田凹式播種法可以抗御黑龍江十年九春旱帶來的嚴重旱情。

4 采取綜合措施防治病蟲害雜草

4.1 是采取條田凹式播種法,提高苗帶內的化學除草效果。基本不用人工除草;

4.2是選用安全性高、殺草譜廣的除草劑配方進行播后苗前封閉滅草。大豆和玉米間作時要選用對兩種作物都安全的除草劑配方;

4.3 是在苗期使用耘鋤,在苗帶之間和壟幫上淺松土除草;四是用人工鏟除惡性雜草。

5 玉米要超密植間作種植、大豆要合理稀植

5.1 玉米超高產種植A、計劃墑產3-3.5萬斤,要采取玉米大豆4:4或6:6間種,小畝保苗5000-5500株,株距18-20公分,中間兩行苗留的稍稀一些,邊行適當密一些;B玉米計劃墑產4-4.5萬斤,要采取玉米大豆2:4間種,小畝保苗6500-7000株,株距15公分,間種的大豆選用“八一”農大三高科研所的87-13大豆,小畝保苗1.5--1.6萬株。穴播法,穴距60公分,每穴保苗4棵苗。

5.2 大豆超高產種植,計劃墑產3.5-3.8噸,選用87-6、87-8、87-13大豆,小畝保苗1.4-1.5萬株;計劃墑產4-4.5噸,小畝保苗0.5-0.7萬株。

6 輪作種植優勢互補

玉米超高產種植采取的是玉米大豆2:4、4:4、6:6間作種植,在此基礎上實行一年一輪作換茬。一是有利減少病蟲害和雜草危害,二是能提高前茬作物殘余肥料的利用率。三是可以實行少耕免耕法,降低農機作業成本。

玉米超高產要增加施肥量

玉米超高產種植計劃墑產3-3.5萬斤,施肥量要比常規法增加一倍以上,小畝施有機肥1000斤,化肥要施75斤左右,其中二銨40-45斤,尿素25-30斤,鉀肥5斤。計劃墑產4-4.5萬斤,施肥量要增加一倍半以上,畝施有機肥1000斤,化肥95斤左右,其中二銨50-55斤,尿素35-40斤,鉀肥5-8斤。

70%的尿素在拔節前進行根部施肥,干旱年份干旱地區可將全部化肥在播種時一次性施入。

大豆超高產種植,計劃墑產3.5-4.5噸,畝施化肥28-35斤,其中二銨20-25斤,尿素5-8斤,鉀肥5斤。

選用抗病優質高光效品種 轉貼于

玉米超高產種植的品種可以從當地種植的品種中選擇中熟抗病棒大優質高產品種,如龍單16、墾單5等。大豆高產連片種植可選用“八一”農大三高科研所的87-6、87-8、87-13、87-5大豆作為主栽品種。

玉米超高產間作大豆也可選用87-13、87-15大豆間作種植。

7用高科技促控玉米生長

在玉米生長的一定時期,使用高科技產品“玉米超高產生控劑”對玉米進行處理,控制營養生長,促進生殖生長,使株型矮壯、棒大、促進早熟3-4天,這是玉米超高產栽培中一項關鍵性措施。具體使用方法是:7月18-20日,當玉米雄穗抽出4-5天前噴生控劑,畝用量60-70毫升,兌水40-50斤,單獨噴,不加別的藥。

第5篇

(1河北省農林科學院谷子研究所/國家谷子改良中心/河北省雜糧研究重點實驗室,石家莊050035;2河北省農林科學院農業信息與經濟研究所,石家莊050051;3內蒙古巴彥淖爾市農牧業科學研究院,內蒙古巴彥淖爾015000;4深澤縣農業局,河北深澤052560)

摘要:為了緩解牧業冬春季節飼草不足的問題,有效利用8—10 月的水、熱、光和土地資源,復種青刈秣食豆,明確秋閑田秣食豆的高產栽培技術,促進良種良法配套技術推廣應用。采用正交試驗與軟件PASW Statistics 18 的LSD法,以秣食豆產草量為主要考核指標,對秋閑田秣食豆播種行距、種植密度與氮、磷、鉀等影響因素進行比較試驗。結果表明,密度、行距與鉀肥對秋閑田秣食豆產草量具有重要影響。明確了秋閑田秣食豆高產配套栽培技術的優化方案:每公頃留苗密度75萬株,并以氮肥(N)300 kg/hm2、磷肥(P2O5)112.5 kg/hm2、鉀肥(K2O)375 kg/hm2做基肥,播種方式以50 cm的行距進行條播。該方案的鮮草產量、干草產量分別為6661.67、2723.64 kg/hm2,較產草量位居第2 的優良組合的鮮重、干重分別增產24.17%、27.63%。為秋閑田栽培秣食豆的生產實踐提了供理論依據和技術支撐。

關鍵詞 :秋閑田;秣食豆;高產;栽培技術;優化方案

中圖分類號:S542.9,S318 文獻標志碼:A 論文編號:cias14110001

基金項目:農業部公益性行業科研專項“牧區飼草飼料資源開發利用技術研究與示范”(20120304201)。

第一作者簡介:周漢章,男,1960 年出生,河北寧晉人,研究員,學士,主要從事植物保護與一年生飼用作物栽培技術研究。通信地址:050035 河北省石家莊市開發區恒山街162號河北省農林科學院谷子研究所,Tel:0311-87672505,E-mail:zhz5678@126.com。

通訊作者:侯升林,男,1978 年出生,山東東平人,副研究員,在讀博士,主要從事高粱與牧草科研。通信地址:050035 河北省石家莊市開發區恒山街162號河北省農林科學院谷子研究所,Tel:0311-87670705,E-mail:shenglinhou@aliyun.com。

收稿日期:2014-11-03,修回日期:2014-12-25。

0 引言

近年來,中國牧區75%以上的地區冬春季節缺草[1],內蒙古、新疆、河北省也常在冬春兩季缺草[2-4],飼草短缺已成為影響畜牧業發展的突出問題[5]。在無霜期150~180 天的農區、牧區與農牧交錯帶,如何有效利用8—10 月的水、熱、光和土地資源,復種青刈飼用作物,譬如秋閑田復種一茬生長快的秣食豆,不但有利于土地利用和地力恢復,還可以生產優質青綠飼草,緩解冬春季節飼草不足的問題[6],對促進農牧業發展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秣食豆[Glycine max (L.) Merrill]又名飼料大豆或料豆,是豆科1 年生優質高產飼用作物[7],無論是青刈或者制成干草,具有營養豐富、適口性好的特點,是飼喂牛羊的較佳飼草[8-9]。近年來,有關秣食豆的研究多涉及青貯玉米與秣食豆的混播及其營養價值的評價[10-11],且取得了許多成果。1962 年,肖文一[9]首先通過秣食豆不同播期的田間試驗,明確了播種期對秣食豆生長發育、產量和品質的影響,摸清了秣食豆在哈爾濱市區自然條件下“采種栽培”與“青刈栽培”的適宜播期(采種為5 月26 日以前、青刈為6 月6 日),同時指出在7 月26 日播種的情況下,還獲得粗蛋白質350.78 kg/hm2和粗纖維347.18 kg/hm2的收益;張淑艷等[12]將玉米與秣食豆進行同行混播的田間試驗表明,玉米與秣食豆的比例以1:3 和1:2 混播為宜,其混播的群體產量分別比單作玉米提高15.5%和16.4%;顧雪瑩等[13]將全株玉米與秣食豆按不同比例進行混合青貯試驗表明,以70%全株玉米和30%秣食豆混合青貯的效果最好,秣食豆添加比例為20%和40%的混合青貯效果次之;沈懷民等[14]通過青貯玉米與秣食豆混播的田間種植試驗,分析了青貯玉米混播秣食豆的增產效果與提高青貯料蛋白質等級的機理;除此之外,張曉英等[15]介紹了吉林省四平市梨樹縣的秣食豆特征特性、田間栽培管理以及飼用方法,提出了秣食豆的莢果形成至籽粒飽滿為刈割最佳時期,同時指出“晚刈秣食豆干草的飼用價值高于早刈秣食豆干草”;張云影等[8]對麥茬復種飼料作物若干問題進行了探討,簡述了吉林省麥茬復種的發展歷史與現狀,篩選了4 種復種飼料作物,其中復種秣食豆草產量(鮮重)為16700 kg/hm2。目前,尚未見有關秋閑田秣食豆高產配套栽培技術優化方案研究的報告,因此,筆者采用正交試驗與軟件PASW Statistics 18的LSD 法,以秣食豆產草量為主要考核指標,對秋閑田秣食豆播種行距、種植密度與氮、磷、鉀等影響因素進行比較試驗,旨在為秋閑田栽培秣食豆的生產實踐提供理論依據和技術支撐。

1 材料與方法

1.1 試驗材料

1.1.1 供試品種牡丹江秣食豆(種子百籽重為12.5 g)由哈爾濱春又生草業有限公司提供。

1.1.2 供試肥料尿素(含純N 46%),磷酸二銨(含P2O5 46%,含N 18%)和氯化鉀(含K2O 62%)由石家莊市三元肥業有限公司提供。

1.2 試驗地概況

試驗于2013 年在內蒙古巴彥淖爾市農牧業科學研究院園子渠試驗站進行。內蒙古巴彥淖爾市農牧業科學研究院園子渠試驗站,位于巴彥淖爾市杭錦后旗陜壩鎮東郊,海拔1024 m,東經107°07´,北緯40°51´;土壤質地為壤質壤土,試驗地前茬小麥,土壤基礎養分是:有機質含量16.9 g/kg,全氮含量1.19 g/kg,堿解氮94.2 mg/kg,速效磷含量為48.7 mg/kg,速效鉀含量150 mg/kg,pH 7.5,全鹽0.3 g/kg。2013年9月24日早霜。

1.3 試驗方法

1.3.1 試驗設計以“牡丹江秣食豆”麥茬復播為研究對象,以秋閑田飼用作物高產配套栽培技術為研究方案,進行種植密度、肥料(N-P-K)用量、播種方式等不同影響因子的研究,采用4 因素4 水平與1 因素2 水平的正交試驗設計,按L16(44×23)正交表(表1)所列試驗因素和試驗水平進行試驗,試驗因素與水平見表2,重復3次,隨機排列,小區面積20 m2。

1.3.2 調查方法

(1)株高調查。刈割前每小區隨機取10 株,測量從地面至植株的最高部位的絕對高度,求其平均值。

(2)產草量測定。2013 年9 月28 日刈割測產。刈割時留茬盡可能低。測產時先去掉小區兩側邊行,再去掉小區兩側各0.5 m的行頭,并移出小區(本部分不計入產量),然后將余下中間部分刈割測產,按實際面積計算產量。要求用感量小于0.1 kg 的秤稱重,記載數據時須保留2 位小數。

刈割測產后,隨機從每小區取3~5 把草樣,將草樣混合均勻,取樣品1 kg,編號標記(標明作物種類、品種、處理編號、刈割日期、取樣時間),然后在干燥氣候條件下,用布袋或尼龍紗袋裝好,掛置于通風遮雨處晾干至含水量10%~13%時稱重,折算干重,計算干鮮比。1.3.3 統計分析試驗數據采用軟件PASW Statistics 18的LSD法進行方差分析和多重比較[16]。

2 結果與分析

2.1 影響秋閑田飼用秣食豆產草量、干鮮比與株高的主要因素

對秋閑田1 年生飼用作物秣食豆生物產量、干鮮比與株高的試驗數據(表3)進行方差分析(表4~5),密度、氮、磷、鉀與行距5 個因素對試驗結果的影響不同。其中,種植密度對秋閑田飼用秣食豆產草量(鮮重、干重)、株高等均有極顯著的影響(Sig.=0.000,即P<0.01),對干鮮比有顯著的影響(Sig.=0.045,即P<0.05);氮肥(N)、磷肥(P2O5)2 個因素對秋閑田秣食豆產草量(鮮重、干重)、干鮮比、株高等無顯著影響(Sig.值為0.057~0.198,即P>0.05),鉀肥(K2O)對秣食豆產草量、株高等均有極顯著的影響(Sig.≤0.001,即P<0.01),對干鮮比影響較小(Sig.=0.126,即P>0.05);行距對秣食豆產草量、株高等均有極顯著的影響(Sig.≤0.002,即P<0.01),對干鮮比影響較小(Sig.=0.719,即P>0.05)。影響秋閑田秣食豆產草量(鮮重、干重)的因素順序為密度>行距>鉀肥(P2O5)>氮肥(N)>磷肥(P2O5),影響秋閑田秣食豆干鮮比的因素順序為密度>磷肥(P2O5)>行距>氮肥(N)>鉀肥(P2O5),影響秋閑田秣食豆株高的因素順序為密度>鉀肥(P2O5)>行距>氮肥(N)>磷肥(P2O5)。

2.2 參試因素不同水平對秋閑田飼用秣食豆產草量的影響與優化方案的篩選

參試因素不同水平對秋閑田飼用秣食豆生物產數據時須保留2 位小數。

刈割測產后,隨機從每小區取3~5 把草樣,將草樣混合均勻,取樣品1 kg,編號標記(標明作物種類、品種、處理編號、刈割日期、取樣時間),然后在干燥氣候條件下,用布袋或尼龍紗袋裝好,掛置于通風遮雨處晾干至含水量10%~13%時稱重,折算干重,計算干鮮比。1.3.3 統計分析試驗數據采用軟件PASW Statistics 18的LSD法進行方差分析和多重比較[16]。

2 結果與分析

2.1 影響秋閑田飼用秣食豆產草量、干鮮比與株高的主要因素

對秋閑田1 年生飼用作物秣食豆生物產量、干鮮比與株高的試驗數據(表3)進行方差分析(表4~5),密度、氮、磷、鉀與行距5 個因素對試驗結果的影響不同。其中,種植密度對秋閑田飼用秣食豆產草量(鮮重、干重)、株高等均有極顯著的影響(Sig.=0.000,即P<0.01),對干鮮比有顯著的影響(Sig.=0.045,即P<0.05);氮肥(N)、磷肥(P2O5)2 個因素對秋閑田秣食豆產草量(鮮重、干重)、干鮮比、株高等無顯著影響(Sig.值為0.057~0.198,即P>0.05),鉀肥(K2O)對秣食豆產草量、株高等均有極顯著的影響(Sig.≤0.001,即P<0.01),對干鮮比影響較小(Sig.=0.126,即P>0.05);行距對秣食豆產草量、株高等均有極顯著的影響(Sig.≤0.002,即P<0.01),對干鮮比影響較小(Sig.=0.719,即P>0.05)。影響秋閑田秣食豆產草量(鮮重、干重)的因素順序為密度>行距>鉀肥(P2O5)>氮肥(N)>磷肥(P2O5),影響秋閑田秣食豆干鮮比的因素順序為密度>磷肥(P2O5)>行距>氮肥(N)>鉀肥(P2O5),影響秋閑田秣食豆株高的因素順序為密度>鉀肥(P2O5)>行距>氮肥(N)>磷肥(P2O5)。

2.2 參試因素不同水平對秋閑田飼用秣食豆產草量的影響與優化方案的篩選

參試因素不同水平對秋閑田飼用秣食豆生物產量、干鮮比、株高的影響不同,差異達到極顯著水平(表6),表明這5 個因素均具有極其重要的影響。現以飼用作物株高、干鮮比、生物產量為考核指標分析如下。2.2.1 參試因素不同水平對秋閑田飼用秣食豆株高的影響參試因素不同水平對秋閑田飼用秣食豆株高的影響不同(表6)。種植密度75 萬株/hm2的植株最高,達到了45.69 cm,較種植密度30萬株/hm2、45萬株/hm2、60 萬株/hm2的株高差異極顯著,表明密度較大時,田間遮陰郁閉溫濕度較適,有利于植株生長,是秋閑田秣食豆的最適密度;種植密度60 萬株/hm2 的株高均值為40.63 cm,較種植密度30 萬株/hm2的差異不顯著,較種植密度45萬株/hm2的差異顯著;種植密度45萬株/hm2、30 萬株/hm2的株高分別為39.39、39.65 cm,二者差異不顯著。氮肥(N)用量225 kg/hm2 的植株最高,平均42.19 cm,較氮肥使用量375 kg/hm2的差異不顯著,較氮肥使用量300 kg/hm2 與不施用氮肥的株高差異顯著,氮肥使用量375 kg/hm2的株高41.22 cm,較氮肥使用量300 kg/hm2與不施用氮肥的株高差異不顯著;氮肥使用量300 kg/hm2 與不施用氮肥的株高差異不顯著,表明氮肥(N)225、375 kg/hm2 是適宜用量。磷肥(P2O5)用量112.50 kg/hm2的植株最高,平均41.95 cm,較磷肥使用量187.5、150 kg/hm2的株高差異不顯著,較不施用磷肥的株高差異極顯著,是較適宜的用量;磷肥使用量187.5、150 kg/hm2 與不施用磷肥的株高差異不顯著。鉀肥(K2O)用量為375、225 kg/hm2的株高分別為42.82、42.60 cm,差異不顯著,但較用量為300 kg/hm2與不施用鉀肥的株高差異極顯著;用量為300 kg/hm2與不施用鉀肥的株高分別為39.84 cm、40.11 cm,差異不顯著。行距60、50 cm 的株高分別為41.92、40.77 cm,差異顯著。

2.2.2 參試因素不同水平對秋閑田飼用秣食豆干鮮比的影響 參試因素不同水平對秋閑田飼用秣食豆干鮮比的影響不同(表6),其中,種植密度30 萬株/hm2、45 萬株/hm2、60 萬株/hm2的秋閑田秣食豆干鮮比均值分別為0.438、0.432、0.423,差異不顯著,種植密度45 萬株/hm2、60 萬株/hm2、75 萬株/hm2的干鮮比差異不顯著;密度75 萬株/hm2 的干鮮比均值(0.404)較密度30 萬株/hm2的差異極顯著,表明秋閑田秣食豆的干鮮比隨著栽培密度的增加而遞減。氮肥(N)、磷肥(P2O5)不同水平的秋閑田秣食豆的干鮮比之間的差異均不顯著,表明施用氮肥、磷肥對秋閑田秣食豆的干鮮比無明顯影響;鉀肥(K2O)用量300 kg/hm2的干鮮比最高(均值0.439),較鉀肥(K2O)用量為375 kg/hm2與不施用鉀肥的干鮮比差異不顯著,與用量225 kg/hm2的干鮮比差異顯著;鉀肥(K2O)用量375、225 kg/hm2與不施用鉀肥的干鮮比分別為0.417、0.412、0.429,三者差異不顯著。行距50、60 cm的干鮮比分別為0.426、0.423,差異不顯著。

2.2.3 參試因素不同水平對秋閑田飼用秣食豆產草量的影響及優化方案的篩選由表6可見,在秋閑田秣食豆4個種植密度中,密度75萬株/hm2的產草量最高,鮮重、干重的均值分別為5534.5 kg/hm2、2236 kg/hm2,較其他種植密度的產草量差異極顯著,比產草量位居第2(密度60萬株/hm2)的鮮重、干重分別增產1227.50 kg/hm2(增28.50%)、424.50kg/hm2(增23.43%),是本試驗的最適密度;密度60 萬株/hm2的產草量位居第二,鮮重、干重的均值分別為4307、1811.5 kg/hm2,較其他種植密度的產草量差異極顯著,是本試驗的較適密度;密度45萬株/hm2、30萬株/hm2的鮮重均值分別為3615.5、3474kg/hm2,干重均值分別為1555.5 、1513.5 kg/hm2,二者差異不顯著。在氮肥(N)的4個水平中,用量300 kg/hm2的鮮草產量較高,鮮重、干重的均值分別為4449.50、1848.00 kg/hm2,較225 kg/hm2與不施用氮肥的差異均不顯著,較用量375 kg/hm2的差異顯著,比不施用氮肥的鮮重增產271.5 kg/hm(2 增6.50%),比不施用氮肥的干重增產100 kg/hm2(增5.72%),是氮肥最適用量;氮肥(N)用量375、225 kg/hm2與不施用氮肥的鮮重均值分別為3959.00、4344.50、4178.00 kg/hm2,干重的均值分別為1664.50、1855.50 、1748.00 kg/hm2,差異不顯著;氮肥(N)用量375 kg/hm2的產草量最低。在磷肥(P2O5)的4 個水平中,用量112.5 kg/hm2的產草量最高,鮮重、干重的均值分別為4471.00、1885.50 kg/hm2,較用量187.5 kg/hm2與不施用磷肥的產草量差異不顯著,較用量150 kg/hm2的產草量差異顯著,比不施用磷肥的鮮重增產276.5 kg/hm(2 增6.59%),比不施用磷肥的干重增產159.5 kg/hm2(增9.24%),是磷肥最適用量;磷肥(P2O5)用量187.5、150 kg/hm2與不施用磷肥的的鮮重均值分別為4214.00、4051.00、4194.50 kg/hm2,干重均值分別為1799.00、1705.00、1726.00 kg/hm2,三者差異不顯著,其中用量150 kg/hm2的產草量最低。在鉀肥(K2O)的4 個水平中,施用量375 kg/hm2 的產草量最高,鮮重、干重的均值分別為4748.50、1966.50 kg/hm2,較用量225 kg/hm2 的差異不顯著,較用量300 kg/hm2與不施用鉀肥的差異極顯著,比不施用鉀肥的鮮重增產740 kg/hm(2 增18.46%),比不施用鉀肥的干重增產258 kg/hm(2 增15.10%),是鉀肥最適用量;鉀肥用量225 kg/hm2產草量較高,鮮重、干重的均值分別為4430.00、1816.00 kg/hm2,較用量300 kg/hm2的差異極顯著,較不施用鉀肥的差異顯著;鉀肥用量300 kg /hm2與不施用鉀肥的差異不顯著,用量300 kg/hm2 的產草量最低。行距50 cm 的鮮重4626.50 kg/hm2、干重1951.50 kg/hm2,比行距60 cm的鮮重(3839.00 kg/hm2)增產787.5 kg/hm2,提高20.51%,比行距60 cm的干重(1606.50 kg/hm2)增產345.00 kg/hm2,提高21.48%,二者差異極顯著。

試驗表明參試因素不同水平對秋閑田秣食豆有不同的影響,合理密植、科學施肥與適宜的行距能有效提高秋閑田秣食豆的生物產量。在不考慮交互作用的情況下,篩選的秋閑田秣食豆高產栽培技術的優化方案為A4B3C2D4E1 或A4B4C3D2E1,具體配置為“種植密度75 萬株/hm2、氮肥(N)施用量300 kg/hm2、磷肥(P2O5)施用量112.5 kg/hm2、鉀肥(K2O)施用量375 kg/hm2、行距50 cm”或“種植密度75 萬株/hm2、氮肥(N) 施用量375 kg/hm2、磷肥(P2O5)施用量187.5 kg/hm2、鉀肥(K2O)施用量225 kg/hm2、行距50 cm”。

2.3 秋閑田秣食豆高產配套栽培技術優化方案的確定

2.3.1 秋閑田飼用秣食豆不同行距與密肥耦合試驗的優良組合的篩選由表3 和表7 可見,在正交表的16 個處理組合中,組合A4B3C2D4E1的產草量最高,鮮重單產6661.67 kg/hm2,干重單產2723.64 kg/hm2,與其他組合之間的差異均達到極顯著水平;組合A4B4C1D3E1的產草量居前2 位,鮮重單產5364.82 kg/hm2,干重單產2133.93 kg/hm2,較組合A3B1C3D4E1、A4B2C3D1E2的差異不顯著,與之后的其他組合比較差異極顯著;組合A3B1C3D4E1、A4B2C3D1E2 的鮮重單產分別為5217.39、5114.11 kg/hm2,干重單產分別為2113.94、2094.79 kg/hm2,差異不顯著,較組合A4B1C4D2E2差異不顯著,較其他組合差異極顯著;組合A4B1C4D2E2產草量較高,鮮重單產4997.50 kg /hm2,干重單產1954.02 kg/hm2,較其之后的其他組合差異極顯著;組合A1B2C2D2E1、A3B3C1D2E2的產草量居中,鮮重分別為4652.67、4556.06 kg/hm2,干重分別為1954.02、1790.77 kg/hm2,二者差異不顯著,但較其他組合差異極顯著;組合A2B3C4D1E1、A3B2C4D3E1、A1B4C4D4E2、A2B2C1D4E2、A2B4C3D2E1、A3B4C2D1E2、A1B1C1D1E1、A2B1C2D3E2、的產草量依次遞減,其中組合A1B3C3D3E2 的產草量最低( 鮮重2359.24 kg/hm2、干重1082.79 kg/hm2)。結果表明,最優組合為A4B3C2D4E1 比產草量位居第2 的優良組合A4B4C1D3E1的鮮重增產1296.85 kg/hm2(增24.17%),比產草量位居第2 的優良組合A4B4C1D3E1 的干重增產589.71 kg/hm(2 增高27.63%)。根據秣食豆產草量與差異顯著性分析結果,初步確定秋閑田秣食豆高產栽培技術的優良組合為A4B3C2D4E1、A4B4C1D3E1 2 個組合。

2.3.2 秋閑田秣食豆高產配套栽培技術優化方案的確定為了優中選優,將篩選的優化方案A4B3C2D4E1 或A4B4C3D2E1與本研究的16 個試驗組合中的優良組合A4B3C2D4E1、A4B4C1D3E1 進行比較,結果顯示,組合A4B3C2D4E1既是最優方案之一又是本研究16 個處理組合中的最優組合,被決選為秋閑田秣食豆高產配套栽培技術的最優方案,其具體配置為“種植密度75萬株/hm2、氮肥(N)施用量300 kg/hm2、磷肥(P2O5)施用量112.5kg/hm2、鉀肥K2O)施用量375 kg/hm2、行距50 cm”。

3 結論與討論

3.1 明確了參試因素對秋閑田秣食豆產草量、干鮮比、株高的影響

3.1.1 種植密度對秋閑田秣食豆產草量、干鮮比、株高的影響研究結果表明,種植密度對秋閑田秣食豆的產草量、干鮮比、株高的影響最大,是秋閑田秣食豆高產栽培特別重要的技術環節,合理密植問題應給予高度重視。種植密度不合理,將直接影響秣食豆的產草量,種植密度小,生物產量低,種植密度偏大,生物產量增高[17]。本試驗的最適密度為75 萬株/hm2,相應的植株的高度(45.69 cm)、鮮重單產(5534.50 kg/hm2)與干重單產(2236.00 kg/hm2)最高,較生物產量位居第2 的種植密度的植株增高12.45%,較生物產量位居第2 的種植密度的鮮重增產28.50%,較生物產量位居第2 的種植密度的干重增產23.43%,但其干鮮比較低(0.404),較生物產量位居第2 的種植密度的干鮮比降低了4.49%。由于種植密度較大時,葉面積增大,田間遮陰郁閉,裸露土壤減少,通風透光不好,土壤蒸發量減少[18],田間濕度大[19],植株含水量高,其干鮮比最低,在一定程度上影響秋閑田秣食豆干草的調制。關于種植密度對秋閑田秣食豆的增產作用,尤其是具有增產作用的最適密度值,尚待進一步研究。

3.1.2 行距對秋閑田秣食豆產草量的影響播種行距是秋閑田秣食豆高產栽培管理中最重要的技術措施之一,僅次于種植密度的影響。播種行距較小時,一是農田耗水量降低,二是秋閑田秣食豆相對延長株距,群體趨于均勻分布可降低株間競爭,使個體獲得良好生長環境[20],明顯提高生育前期秣食豆個體的生長速率,進而提高秣食豆產草量[21]。本試驗條件下,行距50 cm的生物產量最高[22],其鮮重較行距60 cm 的增產20.51%,干重較行距60 cm的增產21.48%。

3.1.3 化肥對秋閑田秣食豆產草量、干鮮比、株高的影響本試驗條件下,每公頃秋閑田秣食豆施用氮肥(N)300 kg 的鮮重、干重,比不施用氮肥的鮮重、干重分別增產6.50%與5.72%;磷肥(P2O5)用量112.5 kg/hm2時,比不施用磷肥的鮮重增產6.59%,比不施用磷肥的干重增產9.24%;鉀肥(K2O)用量375 kg/hm2時,比不施用鉀肥的鮮重增產18.46%,比不施用鉀肥的干重增產15.10%。試驗表明,秋閑田秣食豆需要較多的氮、磷、鉀三大元素,要注重秣食豆秋閑田合理施肥。據報道,氮磷鉀各元素之間具有相互促進和相互制約的作用,一種元素的缺乏會影響其他2 種元素的吸收利用[23]。秣食豆需肥特點與大豆的需肥特點相同,其中氮素是秣食豆生長中最重要的養料,其來源主要為根瘤固氮、土壤氮和肥料氮3 個部分;生產中秣食豆1~5 葉期為營養生長與生殖生長并行期,肥料氮的作用已很小,5~9 葉期為生殖生長期,氮素營養主要來自根瘤固氮和土壤氮[24],肥料氮的作用更小。這與李金榮[25]報道的“當100 g 土壤中水解氮含量在3 mg 左右,增產顯著,而在5 mg以上時,施氮肥效果不顯”結果一致。磷肥(P2O5)也是秣食豆需要的大量元素之一,秣食豆從出苗到盛花期對磷的要求最為迫切,特別是在苗期,缺磷會使營養器官生長受到嚴重抑制[22],適當多施磷肥對培育根系,增加根瘤非常有利[26]。秋閑田秣食豆對鉀肥(K2O)表現敏感,增施鉀肥有明顯的增產效果[27]。

3.2 確定了秋閑田秣食豆高產配套栽培技術的優化方案在本試驗條件下,根據參試因素對秋閑田秣食豆產草量的影響結果,明確了秋閑田秣食豆高產配套栽培技術的優化方案,該最優方案為:“每公頃留苗密度75萬株,并以氮肥(N)300 kg/hm2、磷肥(P2O5)112.5 kg/hm2、鉀肥(K2O)375 kg/hm2做基肥,播種方式以50 cm 的行距進行條播”,其鮮草產量、干草產量分別達到了6661.67、2723.64 kg/hm2,較產草量位居第二的優良組合的鮮重、干重分別增產24.17%、27.63%。種植秋閑田秣食豆是以收取莖葉、緩解冬春季節飼草短缺現狀為目的的,是以秋閑田秣食豆的生物產量為主要考察指標進行系統研究的。該研究各因素間的交互作用,尚待深入研究。

參考文獻

[1] 蔡小艷,賴志強,韋錦益,等.農區種草養畜之發展現狀及對策[A].2012 第二屆中國草業大會[C].中國畜牧業協會草業分會:2012:26-30.

[2] 王炳煜,黃文廣,魯巖,等.解決畜牧業因災造成飼草短缺問題的途徑[J].今日畜牧獸醫,2013(4):63.

[3] 張麗霞.飼草短缺成新疆肉羊規劃建設瓶頸[N].中國畜牧獸醫報,2014-5-11(011).

[4] 劉春梅.翁牛特旗飼草料短缺10 萬噸[N].中國畜牧獸醫報,2012-12-16(015).

[5] 徐愛國.草食畜牧業如何突破飼草短缺瓶頸[J].中國牧業通訊,2004(15):52-53.

[6] 成慧,侯扶江,常生華,等.黃土高原秋播時間對3 種小谷物牧草生產性能的影響[J].草地學報,2013,21(6):1162-1168.

[7] 崔國文.優良牧草品種簡介(三) [J].養殖技術顧問,2002(4):14-15.

[8] 張云影,何中國,梅冬林,等.麥茬復種飼料作物若干問題的探討[J].農業與技術,2004,24(5):80-82.

[9] 肖文一.農區填閑種植飼料作物的研究[J].東北農學院學報,1964,(4):25-36.

[10] 遲文峰,張春華.青貯玉米混播研究進展[J].黑龍江畜牧獸醫,2013(23):28-30.

[11] 李晶,李偉忠,魏提,等.混播青貯玉米產量及品質性狀研究[J].黑龍江農業科學,2005(6):32-33.

[12] 張淑艷,戰海云,李強,等.玉米秣食豆混播比例對群體產量及產量構成的影響[J].中國農學通報,2014,30(3):205-208.

[13] 顧雪瑩,玉柱,郭艷萍,等.全株玉米與秣食豆單貯混貯效果的研究[J].草業學報,2011,19(1):132-136.

[14] 沈懷民,劉樹聲,徐健,等.青貯玉米與秣食豆混播及飼喂效果[J]. 養殖技術顧問,2004(4):21.

[15] 張曉英,趙艷平,劉東軍.秣食豆栽培及飼用方法[J].特種經濟動植物,2012(1):34.

[16] 劉小虎.spss12. 0 for windows 在農業試驗統計中的應用[M].沈陽:東北大學出版社,2007:89-94.

[17] 何賢彪,周翠,楊祥田.密度與群體配置對蠶豆產量的影響[J].浙江農業科學,2010(4):721-723.

[18] 孫宏勇,劉昌明,張喜英,等.不同行距對冬小麥麥田蒸發、蒸散和產量的影響[J].農業工程學報,2006,22(3):22-26.

[19] 宋偉,趙長星,王月福,等.不同種植方式對花生田間小氣候效應和產量的影響[J].生態學報,2011,31(23):7188-7195.

[20] 于鳳瑤,辛秀君,周順啟,等.不同株行距下大豆性狀的因子分析[J].遼寧農業科學,2010(1):5-9.

[21] 周勛波,楊國敏,孫淑娟,等.不同行距對雨灌夏大豆土壤水分特征及產量影響[J].水土保持學報,2008,22(6):217-221.

[22] 張巨明,王鎖民.行距及施肥量對蘭引3 號結縷草種子產量的影響[J].草業學報,1997,6(3):46-50.

[23] 姬景紅,李玉影,劉雙全,等.平衡施肥對大豆產量及土壤-作物系統養分收支平衡的影響[J].大豆科學,2009,28(4):678-682.

[24] 龔振平,金喜軍,馬春梅,等.春大豆對不同來源氮素吸收利用的研究[J].土壤通報,2010,41(5):1138-1141.

[25] 李金榮.大豆的科學施肥技術[J].吉林農業科技學院學報,2005,14(3):20-21,35.

第6篇

論文摘要 全面介紹了鮮食玉米的栽培技術,包括地塊選擇、精細整地、適時播種、田間管理等內容,以期為實際推廣種植提供參考。

1地塊選擇

選擇土壤有機質豐富,速效養分含量高,耕層深,土壤結構良好,保水保肥能力較強,排灌方便,含鹽量低的中性黏質壤土。為防止混雜,最好是連片種植,且與其他異類玉米實行空間隔離,隔離距離不低于400m。種植區要遠離污染源,距主要交通干道200m以上。因大部分特用玉米(甜、糯、爆裂等)的籽粒秕瘦,種子自身營養不足,幼芽頂土能力差,幼苗比較瘦弱,所以應選擇土質肥沃、不板結、保水保肥性能好的地塊種植。

2精細整地

整地質量應力求做到深、松、細、勻、肥、溫。耕作層深厚而疏松是玉米龐大根系下扎和擴展的需要,也有利于支持根的下扎與固定,增強植株抗倒性。鮮食玉米中的甜玉米類型,其籽粒中淀粉積累的較少,種子干癟皺縮,生活力弱,發芽拱土能力差,耕作層細碎、平整有利于種子順利發芽出苗,也有利于土壤微生物的大量繁殖,加速有機質、礦質的分解,提高土壤肥力及對土溫的調節能力。

3品種選擇

選用適宜當地環境,純度不低于98%,凈度不低于98%,發芽率不低于85%,生育期適宜,皮薄無渣、口感好,甜度適中,粘性高的優質高產抗病甜、糯等適于鮮食的玉米品種。

4適時播種

播前對種子進行精選、分級,仔細剔除霉爛粒、變色粒、破碎粒以及雜粒等,置于太陽光下曬1~2d,能提高發芽率增強發芽勢。用種衣劑或50%辛硫磷乳油進行拌種(綠色農產品允許使用)以防治地下害蟲和玉米絲黑穗病等。當5~10cm土層地溫穩定在10℃以上時即可播種,遼沈地區的春玉米裸地種植大約在4月20~25日;地膜覆蓋栽培在3月末4月初播種。播種深度3~5cm,視墑情好壞決定,墑情好的稍淺,墑情差的適當加深,株距要均勻,覆土要嚴實。根據市場行情確定播期,可春播或夏播。為使鮮食玉米果穗錯期上市,可采用分期播種。采用地膜覆蓋或育苗移栽形式,促進提早成熟,可提前上市,從而提高經濟效益。一般密度為5.25~6.75萬株/hm2為宜,實際密度應根據品種、土壤肥力、施肥水平等具體情況確定。具體播種量,點播以每穴2~3粒種子為宜,精量播種每穴1~2粒種子為宜。因其種子瘦秕,發芽頂土能力差,要適當淺播,少覆土。以鮮食為主的特用玉米一般在乳熟期采收,因而應根據其品種特性、土壤肥力和施肥水平,適當調整密度。

5嚴格隔離

鮮食玉米其性狀多由隱性基因控制,種植時需要與其他玉米隔離,以盡量減少其他玉米花粉的干擾,否則將失去或弱化其原有特性,影響品質,降低甚至失去商品價值。生產上鮮食玉米要與其他同期播種的玉米空間隔離300~400m;或同其他玉米品種的花期相差25~30d;或利用山崗、村莊、樹林等自然屏障隔離種植。

6加強田間管理

鮮食特用玉米幼苗長勢弱,應在保全苗上下工夫;苗期應早追肥,促早發;加強開花授粉和籽粒灌漿期的肥、水管理;盡早去除雜株和分蘗;采取人工輔助授粉,減少禿尖,提高商品質量。

7病蟲害防治

因鮮食玉米的籽粒和植株營養成分高、品質好,極易招致地下害蟲及玉米螟、金龜子、蚜蟲等害蟲的危害,且玉米果穗受害后,會嚴重影響其商品質量和市場價格。對此要早防早治,以防為主。為防止食物中毒,鮮食特用玉米在授粉后采用生物和生物農藥防治,盡量不用或少用化學農藥,絕對不能使用殘留期長的劇毒農藥。可使用50%多菌靈500倍液,或50%敵菌靈可濕性粉劑500倍液,或65%代森鋅可濕性粉劑800~1 000倍液防治玉米大斑病、小斑病;防治玉米螟可使用25%西維因可濕性粉劑按1∶50配成毒土,3%克百威顆粒劑或90%敵百蟲1 500~2 000倍液灌心葉。

8適時收獲

鮮食玉米的收獲,應根據不同的需要和市場需求適時采收,以保證其最佳品質和適口性,獲取最高經濟效益。正常應于籽粒發育乳熟期(授粉后25d左右),即花絲變黑時為收獲最佳時期。

參考文獻

[1] 劉淑君,高建軍,候莉莉.鮮食玉米無公害高效栽培技術[J].現代農業科技,2007(11):116.

[2] 吳忠粱,茆文軍,吳建中,等,鮮食玉米的發展優勢及配套措施[J].現代農業科技,2007(8):88-89,94.

[3] 陳海洲.小棚西瓜套種鮮食玉米高效栽培技術[J].中國農技推廣,2008(3):33.

[4] 張愛蓮,張金科,徐寶蓮.菜用大豆、鮮食玉米、大白菜一年三茬高效栽培模式[J].山東蔬菜,2006(1):38.

第7篇

論文摘要 闡述了亞麻的形態特征及生物學特性,并從選地、整地、施肥、選種、播種、病蟲害防治、收獲等方面介紹了其高產栽培技術,以供亞麻種植戶參考。

亞麻的纖維和種子是重要的工業原料,在亞麻干莖中含有20%~28%的有價值纖維,而且亞麻纖維具有某些棉纖維及其他麻類作物纖維所不能代替的用途。它具有耐久性,在潮濕條件下抗腐性強和散熱快、伸縮小、吸水膨脹及導電性小等特點。因此,亞麻纖維除了能結成美觀的各種日用紡織品外,在工農業生產及消防、運輸等方面都有廣泛的用途。短纖維和麻屑可以用來織布、制地毯、作隔熱材料及造紙原料等。亞麻種子平均含23%的蛋白質和32%~48%的脂肪。亞麻油具有很高的碘價和良好的干燥性能。因此,在涂料、油漆、橡膠、制革及制藥工業中都廣泛利用亞麻油。另外,其還有很高的食用價值。

1亞麻的特征特性

1.1亞麻的形態特征

亞麻屬亞麻科一年生草本植物。全株由根、莖、葉、花、蒴果等5部分構成。

1.1.1根。亞麻的根屬直根系,主根較長,略呈波狀,主根深1.0~1.5m。側根短小細弱,主要分布在5~10cm土層中。

1.1.2莖。亞麻的莖呈圓柱形,表面光滑附有蠟質,莖長一般60~120cm,莖粗一般1~5mm。纖維亞麻適宜莖粗1.0~1.5mm,過粗的亞麻出麻率低,品質低。

1.1.3葉。亞麻葉全緣,互生。由于著地部位不同,葉的形狀也略有差異,莖下部葉子較小呈匙狀,中部葉片較大呈紡錘體,上部葉片細長呈披針形。每一植株生長葉片50~120枚,長1.0~2.5cm,寬0.3~0.8cm。

1.1.4花。為總狀復傘形花序。每朵花有花萼、花瓣各5枚。花的顏色有藍、紫、白,也有少數紅色。亞麻是自花授粉植物,天然雜交率為1%。

1.1.5蒴果。呈球形蒴果,頂端稍尖,成熟時呈黃褐色,正常成熟時1個蒴果可結8~10粒種子。

1.2亞麻的生物學特性

纖維亞麻的生育期70~80d,共分5個時期。

1.2.1出苗期。即從播種到出苗,當土壤溫度在20~25℃、土壤含水為20%左右時,一般9d就可以出苗。但在生產中由于土壤溫度低,需15~20d才能出齊苗。當75%的幼苗出土、子葉展開時為出苗期。

1.2.2樅形期。在幼苗出土2~3周,幼苗具有3對以上真葉,形成葉片聚生在植株頂部,呈小松樹狀,故叫樅形期,一般20~30d。

1.2.3快速生長期。樅形期后,即轉入旺盛生長階段,植株的旺盛生長是靠節間伸長進行的,此時植株特征是生長點下彎,株高生長迅速,每晝夜植株生長達3~5cm。在快速生長期必須給予充分的水分、養分條件,才能保證亞麻得到充分的生長。快速生長期為30d。

1.2.4開花期。從出苗到開花約50~60d,花期為10d。

1.2.5成熟期。亞麻開花后25d左右即達到成熟期。工藝成熟期的主要標志是:莖下部表皮變黃色;植株下部葉子開始脫離;蒴果有1/3變黃褐色;少數種子變成褐色,種子堅硬有光澤,其他種子呈綠色。此時的纖維強度大,品質好,產量高。

2亞麻栽培技術

2.1選地選茬,合理輪作

要選擇土層深厚、土質疏松肥沃、排水良好的平崗地或二洼地。前茬主要以大豆、玉米為好,忌重迎茬。輪作年限5年以上。

2.2整地保墑

整地以秋翻春耙為主。在前茬作物收獲后及時秋翻,待第2年春播前,采用耙、耢、壓連續作業,整平耙細,壓碎坷垃,減少水分蒸發,達到保水、保濕、保墑的目的,為適時播種搶墑奪全苗打下基礎。

2.3合理施肥

亞麻每形成50kg干物質(莖、葉及種子),需從土壤中吸收氮650~755g、磷185~260g、鉀310~685g。可見亞麻是一種需肥較多的作物。亞麻不僅需要氮、磷、鉀三要素,而且也需要鐵、錳、硼等微量元素,缺少任意一種必需元素都能影響亞麻正常發育。

根據亞麻根系纖細、吸肥力弱而集中的特點,在耙地前施農家肥15t/hm2,種肥二銨75.0~112.5kg/hm2。

2.4選用良種

目前主要優良品種有:凡尼、雙亞6號等。種子在播種前必須用專用亞麻種子精選機進行篩選,使其凈度、純度、發芽率都能達到國家標準。

2.5適時播種,合理密植

2.5.1播期。一般氣溫穩定在7~8℃時即可播種,我縣在4月25日至5月10日為最佳播期。

2.5.2播法。采用7.5cm條播或重復播;播深3~4cm,播量120kg/hm2,播后要及時鎮壓,確保1次播種保全苗,保苗1 500~1 800萬株/hm2。

2.6防治病蟲草害

2.6.1防草。亞麻除草以化學除草為主,并結合人工除草。在亞麻苗高10~15cm、雜草3~5片葉時進行藥劑滅草,主要用拿撲凈1.5~2.25kg/hm2、二甲四氯750~1 125g/hm2,對水450kg/hm2防除雜草,采用人工噴霧,噴灑均勻,做到不重噴、不漏噴,噴后4h內遇雨要重噴。

2.6.2防病。用0.3%種子量的炭疽福美或多菌靈防治立枯病、枯萎病。

2.6.3防蟲。用豆餅粉毒餌(或毒土)防治地老虎和螻蛄。即用90%敵百蟲7.5kg/hm2溶于67.5kg/hm2水中化開后,拌到375kg/hm2豆餅中。待豆餅把藥液吸收完陰干,于傍晚順壟撒在亞麻根際周圍,用餅餌75kg/hm2。

2.7適時收獲,妥善保管

亞麻收獲最佳時期是在亞麻黃熟中期收獲,收獲標準:一是麻田植株有1/3變成黃色;二是蒴果有1/3變成黃褐色;三是下部葉片有1/3脫落。

收獲時要做到三凈一齊,即拔凈麻、挑凈草、摔凈土、墩齊根,在靠近根部6~7cm的部位捆成拳頭大小的小把平放或立放,曬至6~7成干,在田間垛成小園垛。要注意防雨。待種子充分成熟后,方可脫粒。脫粒時用木方搭成60~

70cm的架子,人工摔凈粒,用兩道繞捆成25~30kg的大捆,交送工廠。

第8篇

(1黑龍江省農業科學院佳木斯分院,黑龍江佳木斯154007;2東北農業大學,哈爾濱150030)

摘要:試驗為選取有效耕作方式及合理種植密度指導玉米生產,采用裂區設計方法,主區為耕作方式,副區為密度,以‘德美亞3’為試驗材料,研究不同耕作方式和密度對玉米的產量、產量構成因素及主要農藝性狀的影響。結果表明:相同密度下,免耕平作(T1)玉米產量高于秋翻平作(T2)和傳統壟作(T3),前兩者差異不顯著,與后者產量差異達極顯著水平;相同耕作方式下,隨著密度的增加產量呈先增再降的趨勢,D2處理產量最高,與D3差異不顯著,D2、D3處理大于D1處理,但與D1處理差異達到極顯著水平;相同密度下,免耕平作處理穗粒數、穗粒重最高,倒伏率、空稈率較低。通過本試驗,得出以下結論:(1)免耕優于傳統壟作和秋翻平作;(2)T2D2組合處理產量最高。

關鍵詞 :耕作方式;密度;玉米;產量;農藝性狀

中圖分類號:S-1 文獻標志碼:A 論文編號:cjas14100104

基金項目:科技部火炬計劃項目“中國創新驛站佳木斯基層站點”(2013GH560196)。

第一作者簡介:蓋志佳,男,1985 年出生,黑龍江人,實習研究員,在職博士,主要從事作物耕作與栽培研究。通信地址:154007 黑龍江省佳木斯市安慶街269號黑龍江省農業科學院佳木斯分院,Tel:0454-8351081,E-mail:gaizhijia@163.com。

通訊作者:張敬濤,男,1964 年出生,黑龍江人,研究員,碩士,主要從事作物栽培與耕作研究。通信地址:154007 黑龍江省佳木斯市安慶街269 號黑龍江省農業科學院佳木斯分院,Tel:0454-8351081,E-mail:Zhangjt@163.com。

收稿日期:2014-10-29,修回日期:2015-04-02。

0 引言

耕作方式的不同對產量和環境的影響也不同,最終的經濟效益也不同。在黑龍江省玉米種植面積躍居全國第一的背景下,如何選取合理的耕作方式,對玉米生產持續發展至關重要。有關耕作方式對玉米產量的影響,國內外學者觀點不同。Kapusta 等[1]連續20 年研究表明,耕作處理對玉米產量一般無影響。Alke[2]研究指出,免耕較常規種植玉米產量差異較小。張志國等[3]對24 年的長期免耕與犁耕玉米的產量研究結果表明,前13 年免耕平均玉米產量與犁耕相當,而后11 年免耕平均玉米產量顯著高于犁耕玉米產量,隨時間的延長,免耕在產量上逐漸顯示出優勢。另外,還有一些研究認為,免耕造成減產,免耕玉米產量一般比常規耕作低10%~15%,并提出不同的減產原因。

此外,種植密度是易調控又經濟的增產措施。但在生產實踐中若不考慮具體生產條件,盲目選用耐密型品種或增加種植密度,會造成田間郁閉,田間小氣候惡劣,通風透光不良,中下部葉片受光較少,葉片早衰嚴重,品質下降[4-10];過度密植取株營養面積減小,對肥水的競爭加劇,導致植株營養不良、矮小,病蟲草害加劇,生育后期空稈率及倒伏率大幅增加,最終導致作物減產[11-14]。由此可見,種植密度在玉米增產中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

綜上所述,目前的研究只是單一的研究耕作方式或種植密度對玉米產量及相關指標的影響。因此,本試驗采用裂區設計研究不同耕作方式和種植密度對玉米產量,產量構成因子以及主要農藝性狀的影響,旨在為黑龍江玉米生產提供合理的耕作方式以及選擇合理的種植密度,促進玉米生產持續發展。

1 材料與方法

1.1 試驗材料

試驗于2013—2014 年在黑龍江省農科院佳木斯分院試驗地進行。前茬作物為大豆,土壤為草甸黑土,地勢平坦,肥力均勻。供試玉米品種為‘德美亞3’。

1.2 試驗設計

試驗采用裂區設計,主區為耕作方式:免耕平作(行距38~76 cm,T1)、秋翻平作(行距38~76 cm,T2)和秋翻壟作(70 cm,T3),副區為3 種植密度,分別為6、7、8 株/m2,分別用D1,D2和D3表示,3 次重復。小區為5行區,行長10 m。免耕平作處理前茬作物為免耕大豆,大豆收獲后秸稈全量還田,均勻拋灑。

1.3 調查項目

產量測定方法為對角線布點,每區取5點,每點5 m2,按標準水分計算產量。室內考種測定項目包括穗行數、行粒數、穗粒數、每穗粒重、每穗粒重、百粒重、禿尖長;棒三葉期測定棒三葉葉面積;成熟期測定株高、穗位高、莖粗、空稈率、倒伏率。

1.4 數據處理

采用Excel 2003 和DPS 7.0 軟件進行統計與分析。

2 結果與分析

2.1 不同耕作方式和密度對‘德美亞3’產量的影響

從表1 可發現,相同耕作方式下,隨著密度的升高,‘德美亞3’的產量呈先升高再減低的趨勢,低密度(D1)和中高密度(D2、D3)差異達到極顯著水平,中高密度間差異不顯著,最佳的密度為D2。

相同密度下,免耕平作處理產量比秋翻平作處理產量高,秋翻平作處理產量比秋翻壟作高,免耕平作、秋翻平作處理間產量差異不明顯,但與秋翻壟作處理產量差異達到顯著水平(P<0.01)。

因此,試驗條件下,‘德美亞3’最合適密度和耕作方式分別為D2和免耕平作。

2.2 不同耕作方式和密度對‘德美亞3’產量構成因子的影響

從表2 可知,相同密度下,免耕平作‘德美亞3’穗行數、行粒數、穗長、百粒重、比秋翻平作高,秋翻平作比秋翻壟作高,差異不顯著;免耕平作穗粒重、穗粒數大于秋翻平作,差異不顯著,免耕平作、秋翻平作比秋翻壟作高,二者與秋翻壟作處理差異達到極顯著水平(P<0.01)。

相同耕作方式下,‘德美亞3’穗行數、行粒數、穗長、百粒重隨著密度的增加呈降低的趨勢,但不同密度處理間差異不顯著;穗粒重、穗粒數的大小依次為D1>D2>D3,D1、D2處理差異不顯著,但與D3處理差異達到極顯著水平(P<0.01)。

2.3 不同耕作方式和密度對‘德美亞3’農藝性狀的影響

從表3 可知,相同密度下:秋翻壟作‘德美亞3’株高、穗位高、莖粗比秋翻平作高,秋翻平作比免耕平作高,但3 種耕作方式處理間差異不顯著;葉片是玉米光合作用的主要器官,產量形成的實質是光合作用的結果,棒三葉的光合作用最強,經濟產量的形成作用最大。玉米棒三葉葉面積大小依次為免耕平作>秋翻平作>秋翻壟作,免耕平作、秋翻平作之間差異不顯著,但與秋翻壟作處理差異達到極顯著水平(P<0.01)。而禿尖長、倒伏率、空稈率數值越大越不利于產量的提高,禿尖長、倒伏率、空稈率大小依次為秋翻壟作>秋翻平作>免耕平作,免耕平作、秋翻平作之間差異不顯著,但與秋翻壟作處理差異達到極顯著水平(P<0.01)。

相同耕作方式下:隨著密度的增加株高、穗位高、莖粗呈下降的趨勢,但處理間差異不顯著;棒三葉葉面積隨著密度的增加亦呈降低的趨勢,D1、D2間處理差異不顯著,但與D3 處理差異達到極顯著水平(P<0.01);禿尖長、倒伏率、空稈率隨著密度的增加呈上升的趨勢,D1、D2間處理差異不顯著,但與D3處理差異達到極顯著水平(P<0.01)。

3 結論與討論

本試驗通過設置不同3 種耕作方式,研究不同密度下免耕平作、秋翻平作、秋翻壟作對玉米產量的影響,研究結果表明免耕平作玉米產量最高,中密度(D2)、高密度(D3)處理產量比低密度(D1)處理產量高,且與低密度處理差異達到極顯著水平,但中、高密度處理產量差異不顯著,說明‘德美亞3’是較耐密植玉米品種。總之,試驗條件下免耕優于傳統壟作和秋翻平作,且T2D2組合處理產量最高(表1~3)。本試驗研究結果免耕處理產量最高,與前人[1-3]研究結果不同,這可能是因為免耕處理采用寬窄行種植方式,通風、透光效果好,邊際效應明顯。

良好的耕作方式和合理的種植密度不僅有利于產量的提高,而且有利于農業生態環境的持續發展。玉米免耕作為玉米保護性耕作的核心,是當前研究的熱點問題。玉米免耕不但能減少工作量、降低生產,對提高地力、改善生態環境和玉米可持續生產發展具有重要意義[15-19]。目前,如何使免耕玉米種植技術推廣開來,關鍵在于是否能提高玉米產量,提高農民對免耕玉米種植技術的認識[20]。此外,由于免耕地硬度高,需要專用的播種機械才能進行播種,因此,選用專用免耕播種機是免耕技術能否得到推廣的主要限制因素之一。

本試驗也存在品種單一、試驗年限短的問題,今后應該進一步多品種、多點、多年試驗,完善該項技術,更好地服務農業生產。加之,本試驗測定的各項指標為地上部分,沒有對地下指標(如根系指標、土壤生理生化指標)進行測定,這也是今后需要研究的內容之一。

參考文獻

[1] Kapusta G, Krausz R F, Matthews J L. Corn Yield is Equal inConventional, Reduced and No Tillage after 20 Years[J].AgronomyJournal1996,88(5):812-817.

[2] Alke L. Soil and crop response to different tillage practices in aferruginous soil in the Nigeria savanna[J].Soil and Tillage Research,1986(6):261-272.

[3] 張志國,徐琪, Blevins R L.長期秸稈覆蓋免耕對土壤某些理化性質及玉米產量的影響[J].土壤學報,1998,35(3):384-391.

[4] 才卓, 郭慶法.中國玉米栽培學[M].上海: 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2004.

[5] 薛吉全.玉米高產理論和技術途徑之概述與展望[J].作物研究,1993,7(1):46-49.

[6] 滕樹川.不同密度對夏播玉米產量的影響[J].玉米科學,2004,12(S1):76-77.

[7] 魏占彬,徐艷霞,王立偉,等.夏玉米不同品種與密度試驗[J].安徽農學通報,2009,15(20):68-69.

[8] 路海東,薛吉全,趙明,等.玉米高產栽培群體密度與性狀指標研究[J].玉米科學,2006,14(5):111-114.

[9] 王小星,王存綱,張守林,等.種植密度對‘浚單29’產量和品質的影響[J].農學學報,2012,2(3):125-129.

[10] 柳延濤,李魯華,陳樹賓,等.種植密度對綠洲農區高油玉米子粒品質的影響[J].玉米科學,2010,18(3):134-139.

[11] 張新,王振華,魏昕,等‘. 鄭單988’玉米不同種植密度對產量的影響[J].農學學報,2014(2):56-59.

[12] 張永科,王立祥,楊金慧,等.中國玉米產量潛力增進技術研究進展[J].中國農學通報,2007,23(7):267.

[13] 張明友,張新,王振華,等.鄭單22 玉米不同種植密度對產量的影響[J].中國農學通報,2005,21(10):166.

[14] 張秀清,王春英,王慶成,等.超級玉米雜交種‘魯單818’的選育與高產栽培技術[J].中國農學通報,2011,27(21):187-191.

[15] 黃祿星,黃國勤.保護性耕作及其生態效應研究進展[J].江西農業學報.2007,19(1):112-115.

[16] 張志國.長期秸稈覆蓋免耕對土壤某些理化性質及玉米產量的影響[J].土壤學報,1998,35(3): 384-391.

[17] 劉文成,馬瑞霞.河南省玉米免耕法栽培技術的研究[J].玉米科學,2000,8(2):41-42.

[18] 李定強,卓幕寧.免耕農業制度[M].北京:中國環境科學出版社,2007.

第9篇

論文關鍵詞 稻作效益;栽培;附加值

論文摘要 通過對南陽市農業自然資源條件、水稻栽培技術、市場需求的回顧和分析,認為南陽水稻生產的潛力很大,并針對目前存在的問題和限制水稻發展的主要因素等,提出了稻作改進對策及發展戰略。

大米位于我國的三大主糧之首,全國有60%的人口以大米為主糧,大米是極為重要和敏感的特殊食品。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的幾次搶糧風潮,都是從大米開始。因此,在“十一五”期間,做好大米產業,對于確保國家的糧食安全至關重要。南陽市農業自然資源條件優越,水稻生產具有巨大的發展潛力。如何達到“南陽三個提高(提高稻米品質,提高單產水平,提高科技效益)一個保障(保障糧食基本結構)”的目標,已是刻不容緩的研究課題。經分析論證,形成以下幾點看法:①南陽稻作發展潛力巨大,前景喜人,地位重要;②充分發揮科學技術的第一生產力作用,全面推廣稻作優良品種和先進、適用、增產、增效的農業技術,實現科技興稻,是提高南陽稻作效益的科技保證和根本途徑;③多部門綜合服務,生產綠色有機保健優質稻米,培育“南陽稻米”名牌產品,是提高南陽稻作效益的根本途徑和最終目的;④提高加工工藝,建立網絡化的經營模式,拓寬銷售領域,實現產業優勢化、規模化、市場占有率高和農民增收增效。

1 新形勢下發展南陽稻作的重要意義

1.1 確保糧食安全水稻是高產優質高效糧食作物,其產量一般為旱作糧食作物的2倍。全球有2/3以上人口以稻米為主糧,其中亞非地區約4/5、我國1/2以上人口以稻米為主要糧食。在確保世界的糧食安全中,稻作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加入WTO以后,我國稻米的生產成本仍較世界主要稻米出口國平均生產成本低,較之小麥、大豆、玉米等糧食作物具有較好的比較效益。如果生產的稻米達到綠色有機稻米標準,可與泰國秈米、日本粳米等國際名牌稻米媲美,則其利潤空間更大,可較現有傳統雜交秈米種植效益成倍提高。

1.2 保護生態環境水稻是與環境友好的作物,種植水稻有利于保護環境,促進可持續發展。如水田能蓄留夏季暴雨。減輕水土資源的流失和夏季的洪澇災害,稻田的灌溉有利于減少化肥的流失和促使農藥快速降解和降低“城市熱島效應”的作用。

1.3 保護農田水利水稻生產的發展可以促進和保護農田水利建設事業,從而對農林牧副漁各業的發展提供良好的水資源條件。凡是水利條件好的地方都有水稻的種植,而種植水稻的地方都能保證良好的水利條件。

水稻與水利的良好互促互動,證明水稻生產較旱作物具有保護農田水利的獨特作用,只有發展水稻,才能發揮灌區水土資源條件的作用,提高灌溉效益。

1.4 促進農業產業結構調整水稻生產具有防災和為農業結構調整騰出土地,促進農業產業結構再調整的作用。在干旱年份,具有灌溉條件的稻田,可得到良好的光熱條件,往往能夠創出超高產量。在雨澇年份,稻田更能省水高產,化害為利,2006年秋季遇罕見雨澇,僅水稻減產較少。為了加快實現全面小康目標,各方面均在調整改革、加速發展。糧食生產正在從東北平原向黃淮海平原和長江中下游地區集中。就水稻生產而言,因北方的干旱、缺水和南方的發展經濟毀田嚴重,迫使水稻面積向黃淮海區轉移集中。南陽屬南北過渡帶氣候,地處江淮地區,土壤肥沃,四季分明,雨量充沛,年平均降雨量在800~1 200 mm,溫和濕潤,5~10月份的日照時數和有效積溫比河南省黃河以北高,有利于實現高產、超高產,又利于實現稻米品質優、效益高等目標。按照“以水定稻”的原則,南陽現有各類水庫505座,總蓄水能力25億m2,有效灌溉面積達43.33萬hm2,在保證旱作灌溉的條件下,還可保證10萬hm2水稻的灌溉需要。南水北調中線完工后,南陽年可增加可利用灌溉水12億m2,對于南陽發展稻作增加了水源保證。考慮到其他方面用水需要也在增加,水稻生產中節水灌溉技術正在廣泛采用,水稻年灌溉定額可以控制在6 000 m/hm2左右,則全市可利用水資源在保證其他方面用水的前提下,完全可能保證10萬hm2稻田的需水,如果抓住南水北調工程的機遇,在2010年前的5年間,每年增加水稻面積0.67萬hm2,全市年產稻谷可達9億kg,創社會效益14億元以上。 轉貼于

2 提高南陽稻作效益的措施

2.1 推廣水稻優良品種和先進技術

第10篇

關鍵詞:宿根蔗;產量;品質;南瓜;甜瓜

中圖分類號:S566.1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3-4374(2013)03-0008-06

前言

廣西地處中國華南沿海,四季熱量豐富,雨量充沛,氣候溫和,非常適合甘蔗的生長,蔗糖也已成為廣西重要的支柱產業,近年來每年甘蔗種植面積都穩定在100萬hm2以上,種植面積和產量均占全國的60%以上,占廣西經濟作物播種面積的58%以上[1]。大面積種植甘蔗導致長期以來的蔗糧爭地矛盾,加上現存甘蔗單作經濟效益低下問題,嚴重制約著甘蔗糖業和糧食產業的協調發展。在不縮減甘蔗種植面積的情況下如何提高甘蔗單位面積收益和增加糧食產量是當前急需研究解決的問題。南瓜是日常生活中重要的食材,富含胡蘿卜素。胡蘿卜素主要以β―胡蘿卜素的形式存在[2,3],β―胡蘿卜素被認為有抑制各種癌癥、降低血液中過多的膽固醇、清除氧化自由基等獨特的保健功能[4,5],因此南瓜作為一種保健瓜果,在市場上具有廣闊的前景。甜瓜具有獨特的風味成為備受人民喜愛的夏季水果,也具有廣大的市場價值。因此利用甘蔗、南瓜、甜瓜三種作物成熟時間差及生長區域差別,在甘蔗生長前期種植一季南瓜和甜瓜,不僅增加了單位面積的產出,同時提高復種指數、土壤肥力,改良土壤理化性狀,挖掘土壤潛力,增加單位面積生物總群,改善蔗地的生態環境。朱秋珍[6]的研究表明甘蔗套種春西瓜比單種甘蔗的效益增加69.87%;江澤普通過對甘蔗馬鈴薯間套種不同覆蓋栽培研究發現增加覆蓋的甘蔗馬鈴薯套種模式均比常規土栽模式顯著增產;馮奕璽[7]根據長期調查發現,間種大豆的甘蔗較單種甘蔗增產11.54%;李春光[8]通過研究木薯與西瓜、南瓜的套種發現,甘蔗間套種西瓜和南瓜的效益分別是單種木薯的3.1倍和2.6倍;李文信[9]通過對木薯套種西瓜甜瓜栽培模式進行研究發現甜瓜定植20d后種植木薯可產生最佳經濟效益。近年來,對甘蔗套種大豆、西瓜、馬鈴薯的栽培管理技術及效益的報道較多,但對于甘蔗和南瓜、甜瓜間套種的研究報道比較少,筆者繼2011年開展新植蔗套種試驗,2012年繼續開展宿根甘蔗套種瓜類試驗,進一步驗證了甘蔗套種南瓜、甜瓜的可行性。通過試驗明確了新植蔗間套種南瓜、甜瓜對套種體系的產量品質的效應,但宿根甘蔗間套種南瓜、甜瓜對南瓜、甜瓜的產量品質以及對甘蔗的生長的影響不明確。為進一步探討甘蔗、宿根蔗與南瓜、甜瓜套種對甘蔗、瓜類產量品質的影響,筆者開展本試驗研究,獲得了可喜的成績。

1材料與方法

1.1試驗材料

供試甘蔗為種植1年的宿根蔗,品種為桂糖21號,南瓜品種選用豐成2號蜜本南瓜(廣西農科院蔬菜所育成),甜瓜品種選用桂蜜2號薄皮甜瓜(廣西農科院蔬菜所育成)。

1.2試驗方法

1.2.1處理本試驗設6個處理,處理1為1.1m常規行甘蔗無套種對照,處理2是南瓜與寬窄行距(其中寬行行距1.6m,窄行行距0.6m,下同)的甘蔗套種,處理3是甜瓜與寬窄行距的甘蔗套種,處理4是寬窄行甘蔗無套種對照,處理5是南瓜與1.1m的常規行距甘蔗套種,處理6是甜瓜與1.1m常規行距甘蔗套種,每個處理設3個重復,同一行距的處理間隨機分布,合計18個小區,每個小區長6m,種5行30m2(種植密度:甜瓜600株/667m2,南瓜400株/667m2,甘蔗12個蔗芽/m2)。各處理按照高產栽培模式施肥,南瓜氮磷鉀施肥設計:N、P2O5、K2O分別為11kg/hm2、3kg/hm2、11kg/hm2,基肥施N、P2O5、K2O比例為15∶15∶15的復合肥20kg/hm2和有機肥200kg/hm2,追肥施尿素9.2kg/hm2、N、P2O5、K2O比例為15∶15∶15的復合肥25kg/hm2、K2SO4 6kg/hm2。甜瓜氮磷鉀施肥設計:N、P2O5、K2O分別為8kg/hm2、4kg/hm2、10kg/hm2,基肥施N、P2O5、K2O比例為15∶15∶15的復合肥30kg/hm2和有機肥200kg/hm2,追肥施N、P2O5、K2O比例為15:15:15的復合肥10kg/hm2和尿素10kg/hm2、K2SO4 8kg/hm2。

1.2.2栽培措施甘蔗第一年砍收后留茬作宿根,來年12月底砍收,測量的數據包括:甘蔗高度、莖徑、錘度、蔗糖分、轉光度、還原糖、重力純度、甘蔗產量。南瓜2月份播種育苗后定植,小拱棚覆蓋,爬地栽培,授粉時及授粉前摘除側枝,每株留果一個,蔬果后放任生長。甜瓜:2月中旬播種育苗后定植,爬地栽培,4葉摘心留2條子蔓,摘除第1―5條孫蔓,第6條及以后的孫蔓的健壯雌花開花時進行人工輔助授粉,座果后進行疏果,每株留果2―4個,疏果后放任生長。6月份收獲瓜類,瓜苗配合大培土就地覆蓋。

1.2.3測定指標座果數、單果重、產量、含水量、可溶性固形物、維c含量以及南瓜特有的β―胡蘿卜素。甘蔗和瓜類的產量在采收現場用磅秤直接進行測量記錄,根據小區面積的產量換算成相應的每667m2產量。

1.3品質分析測定方法

維C的測定:2,6―二氯酚靛酚滴定法,土壤農業化學分析方法

β―胡蘿卜素測定:直接比色法定量分析,土壤農化分析

甘蔗還原糖測定:滴定法

1.4統計分析

用Microsoft Excel 軟件對測量的數據進行前處理,再用spss18.0分析軟件的多重比較(LSD)法對數據進行顯著性差異檢測分析。

2結果與分析

2.1不同行距對南瓜、甜瓜品質的影響

由表1可見,不同的套種模式對南瓜、甜瓜的品質有一定的影響。套種在常規行距的南瓜、甜瓜在單果重、產量、可溶性固形物、含水量、維C含量以及β―胡蘿卜素含量這些品質上分別比套種在寬窄行的南瓜高出12.7%、13.10%、14.59%、5.2%、24.54%、7.5%,每個小區座果數則相當;由于春季低溫,南瓜在生長后期,甘蔗套種在常規行距的甜瓜在單果重、產量、可溶性固形物、維C含量等品質上比套種與寬窄行的甜瓜分別高30%、18.14%、19.24%和1.08%;在座果數、含水量上,生長在常規行比生長在寬窄行的甜瓜分別降低了8.9%、2.2%。

2.3不同套種模式對宿根蔗品質的影響

由表3可見,處理3和處理6的甘蔗蔗糖分、錘度、蔗汁蔗糖分高于其他處理,甘蔗蔗糖分達到顯著水平。處理2和處理5的甘蔗蔗糖分、錘度都低于對照處理,但蔗汁蔗糖分高于對照。套種瓜類的甘蔗纖維分均比不套種的甘蔗要低,蔗汁蔗糖分均高于不套種的處理,其中處理6的蔗汁蔗糖分顯著高于其他處理;處理6在蔗糖分、錘度、重力純度、蔗汁蔗糖分等這些反應甘蔗品質的指標上均高于其他處理。試驗結果表明:甘蔗行距為1.1m的常規行距套種甜瓜后,甘蔗蔗糖、錘度、重力純度、蔗汁蔗糖分等甘蔗品質指標最優,分別為11.84%、14.72、86.14%和14.15%。

3討論

甘蔗屬于C4植物,株型緊湊,枝葉直立生長,葉面積系數小,生長期長,對光的敏感性強,CO2補償點低,光飽和點高,能利用強日光下產生的ATP推動PEP與CO2結合,提高了高光高溫下的光合速率。南瓜、甜瓜是C3植物,蔓生型,株型松散,枝葉茂密,匍匐生長,生長期短,光呼吸高、CO2補償點高,光飽和點低。中午高溫高光時,C4作物甘蔗仍可以進行光合作用,同時甘蔗對瓜類庇蔭,行間的瓜類主要接受散射光、透射光,底層光照強度低于瓜類甘蔗套種群體上部的光照,群體底層的溫度相對低一些,而相對濕度則高一些,有利于南瓜、甜瓜這類植物的光合作用。因此甘蔗與南瓜、甜瓜套種可形成良好的時空互補群體結構,充分利用光、肥、水資源,提高土壤的利用率;前茬收獲后秸稈腐爛為甘蔗提供養分,增加土壤有機質,豐富土壤微生物種群,對改良土壤的理化性質有一定的作用。

甘蔗的行距影響甘蔗的受光、通風,不同的行距對甘蔗的農藝性狀、產量性狀、抗病性、抗倒伏性各不相同[11]。在寬窄行宿根蔗里的窄行在套種南瓜后,由于間距過小一定區域內葉面積過大,茂密的南瓜葉對窄行甘蔗的分蘗影響較大造成甘蔗有效莖減少;同時窄行間蔗葉互相遮蓋,降低光合作用,減少空氣的流通,CO2含量低,光合作用弱,植株易倒伏,病蟲害加劇,導致了甘蔗的產量和品質降低。與本研究課題新植蔗套種瓜類的結果相吻合(該論文已由中國園藝文摘錄用,待發表)。

作物的產量和品質,與其光合作用密切相關,Kikuchi T[12]在蘋果果實套袋試驗證實了這一點。相同的套種體系在新植蔗和宿根蔗影響甘蔗、南瓜、甜瓜產量品質上存在差異。在新植蔗套種體系中,由于新植蔗萌芽、出苗、分蘗、拔節的時期比宿根蔗長,但耐旱、耐低溫不如宿根蔗,南瓜、甜瓜在新植蔗種植20d左右移植單膜覆蓋后,南瓜、甜瓜生長快,在甘蔗拔節初期甜瓜已經收獲,南瓜在封行拔節初期收獲;而宿根蔗,發株的蔗苗生長迅速,宿根蔗蔗苗比新植蔗蔗苗提前拔節封行很多天,這時甜瓜正處于成熟期,南瓜還處于座果膨大期,低光照對南瓜、甜瓜果實品質形成影響較大,造成宿根蔗套種南瓜甜瓜的品質比新植蔗套種的低,特別是維生素C受影響最大。但無論是新植蔗或是宿根蔗套種,常規行距或是寬窄行距套種,南瓜的產量差別不大,這與南瓜有較強的攀越性有關。當底層光照低于南瓜生長的臨界點,南瓜苗可借助甘蔗作為支撐點攀越向上接受光照進行正常的光合作用,南瓜的產量不受影響,但甘蔗的產量受影響較大。生產上以甘蔗11m常規行距套種南瓜,南瓜、甘蔗都可獲得較高的產量。宿根蔗與甜瓜套種時,在砍收甘蔗后,甜瓜采用雙層膜拱棚提前種植,在甘蔗拔節封行前成熟收獲,也可獲得甜瓜、甘蔗雙豐收。

本試驗材料選用廣西甘蔗研究所選育的桂糖21號,具有早熟、高產、高糖、穩產、宿根性強、株型緊湊、抗倒伏能力強、中抗黑穗病、高抗花葉病等特點,這些特點符合甘蔗間套種復合群體中主題作物甘蔗的生長條件。同時耐旱性優于新臺糖16號,耐寒性優于新臺糖22號。在廣西區試和生產試驗中桂糖21號在產量和含糖量均比桂糖11號和新臺糖16號高[13],具有廣闊的推廣前景,是廣西近年來主要推廣的幾個甘蔗品種之一。

本研究出現宿根蔗甘蔗蔗糖分比新植蔗低、產量比新植蔗高的現象,這與甘蔗的生長特性和當年(2012年)年降雨量比較均勻,沒有出現以往的秋、冬旱有關,如果沒有干旱和低溫,水肥條件能滿足甘蔗營養生長需要,甘蔗就會繼續營養生長,糖分積累緩慢,所以出現本試驗宿根蔗的甘蔗蔗糖分比新植蔗的低、宿根蔗產量比新植蔗高的現象。

4結論

本試驗通過甘蔗與南瓜、甜瓜兩種作物在甘蔗行距1.1m的常規行距和寬窄行4種套種模式,結果表明宿根蔗行距為常規行距套種甜瓜,宿根蔗的甘蔗產量顯著高于其他處理,而品質指標中甘蔗蔗糖分、蔗汁錘度、蔗汁蔗糖分顯著高于其他處理,同時提高甜瓜的品質;甘蔗常規行距套種南瓜雖然甘蔗產量受到一些影響,但南瓜可溶性固形物含量、維生索C含量、β―胡蘿卜素含量都顯著高于寬窄行距套種模式。因此生產上建議采用常規行距種植甘蔗與南瓜、甜瓜套種,宿根蔗套種甜瓜要采用雙層膜拱棚種植甜瓜。

參考文獻:

[1] 廣西壯族自治區統計局.2011?廣西統計年鑒[M].中國統計出版社:349―354.

[2] 中國農科院蔬菜研究所.中國蔬菜栽培學[M].北京:農業出版社,1987:364―375.

[3] 陳艷云.合理營養平衡膳食指南[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1991,7:214―222.

[4] 張春如.不可忽視的β―胡蘿卜素[N].中國食品報,1994年12月16日第2版.

[5] 王興華.南瓜“升任”健康食品[N].中國食品報,1995年10月22日第4版.

[6] 朱秋珍,劉曉燕.甘蔗套種春西瓜的效益及其配套栽培技術[J].中國糖料,2012,(4):40―42.

[7] 馮奕璽.蔗行間種黃豆花生、獲得蔗豆雙豐收[J].廣西蔗糖,2006,(1):46―48.

[8] 李春光.木薯套種西瓜或南瓜的高產高效栽培模式[J].江西農業學報,2011,23(9):30―32.

[9] 李文信.木薯套種西瓜甜瓜栽培模式研究[J].中國瓜菜,2010,23(5):9―11.

[10] 覃兆信.甘蔗間套種試驗得失分析[J].廣西蔗糖,1998,6(2):13―14.

[11] 譚顯平,李紅梅,周英明,等.不同行距對果蔗產量和品質的影響研究初報 [J].廣西蔗糖,2008,53(4):3―7.

第11篇

[論文摘要]現有旱地種植模式效益低,而萵筍套作玉米間作蜜本南瓜種植模式,充分利用了空間、土地空閑時間,增產增收效果顯著,有利于大面積推廣。

針對重慶市涪陵區傳統旱地的種植模式,即春季種玉米套作紅苕,冬季種榨菜,土地利用率低、效益差的情況,我們在百勝鎮叢林片(原叢林鄉)示范推廣一種新的種植模式即在榨菜收獲后增種一季生育期短的萵筍,在萵筍行間套作玉米間作蜜本南瓜,表現出了較好的增產增收潛力,為農業結構調整,大力發展蔬菜種植,為農村經濟的發展提供了新的增長點,推廣前景十分看好。

一、旱地耕作模式現狀

(一)現有的種植模式

目前,我區旱地普遍采用的一年在熟制,小春主要以小麥、榨菜、洋芋以及多種蔬菜作物為主,大春種植玉米、紅苕、大豆等糧食作物。也就是采用榨菜連玉米套紅苕,小麥套玉米套紅苕等種植模式。

旱地一般采用1.67-2m開廂,春季沿江榨菜收獲后用60-70cm寬窄行種植2行玉米,4月底5月初玉米行間套種紅苕。后山、坪上以及少數沿江地方,在小麥套種的榨菜、蔬菜等作物收獲后,種植2行玉米;小麥收獲后于5月中下旬在玉米行間又種植紅苕。

(二)種植效益低

大春玉米產量6000kg/hm2左右,按1.60元/kg計算,收入9600元/hm2,收鮮紅苕7500kg/hm2,按0.2元/kg計算,收入1500元/hm2,這種模式總收入1.11萬元/hm2,種植效益較低。

二、榨菜收獲后增種一季萵筍,在萵筍行間套作玉米間作蜜本南瓜的特點

(一)增產增收效果顯著

據大面積調查,榨菜收獲后增種一季萵筍,萵筍產量15000kg/hm2。按0.6元/kg計算,收入9000元/hm2,萵筍行間套作玉米,玉米產量2700kg/hm2,按1.60元/kg計算,收入4320元/hm2,在玉米行間間作蜜本南瓜,南瓜產量37.5t/hm2。按0.66元/kg計算,收入24750元/hm2。合計收入38070元/hm2。,比傳統種植模式增收2.697萬元/hm2,增產增收效果顯著。

(二)充分利用地力、空間及土地空閑

榨菜收獲后,種植一季生育期短的蔬菜作物萵筍,然后在萵筍帶間套作玉米,玉米行間間作南瓜,不但充分利用因榨菜收獲后的土地空閑,充分利用了光能,同時也充分利用了秋季的溫光資源及土地空閑。

三、榨菜收獲后增種一季生育期短的萵筍,在萵筍帶間套作玉米間作蜜本南瓜耕作模式的關鍵技術

(一)選用良種

春萵筍宜選用不易抽薹、高產的中晚熟品種。如北京柳葉筍、紫葉筍、雁翎筍、南京青皮、上海大尖葉、圓葉等,定植后60天收獲。玉米以東單60、東單80、潞玉13、渝單7號、遼單27等品種為主。南瓜選用含糖量高、瓜型好、耐貯運的金韓牌蜜本南瓜。

(二)適時播種,培育壯苗

萵筍比較耐寒,在冬季一般采用陽畦育苗,要選擇地勢高燥、背風向陽、采光充足的地塊。播種期一般在1月下旬至2月初。玉米在3月下旬播種,采用肥球、方格育苗。南瓜在3月中下旬播種。萵筍最適宜冷涼氣候,生長的最適溫度范圍11~18℃。南瓜屬喜溫蔬菜,南瓜生長最適宜的溫度為18-32℃,開花結果的最低溫度要求高于15℃,適宜溫度為25~2℃,35℃以上花器官發育不良。南瓜對土壤要求為嚴格,適宜的土壤PH值為5.5~6.8的微酸性土壤。南瓜采用肥球或者營養缽育苗,播后溫度保持在30℃左右,注意防止幼苗徒長,定植前幾天要逐步降溫、煉苗,培育壯苗,適時移栽。

(三)適時移栽

1.種植規格。榨菜收獲后,在3月初,按5-7米開廂種植萵筍,廂溝留南瓜、玉米預留行1.2米,4月中下旬在預留行內種植1行玉米及1行南瓜。萵筍按7-8寸(25cm左右)株行距定植,每畝約7-8千株,玉米窩距20-33cm為宜,南瓜窩距0.8-1.0m。2.整地。選用保水保肥力強的土壤,榨菜收獲后可免耕種植萵筍,在南瓜及玉米預留行內起壟(壟高0.2m,壟寬0.8m),壟上按窩距0.8-1.0m種植1行南瓜,南瓜旁邊按窩距20-33cm種植1行玉米。根據土壤肥力情況調整密度,平大土要稀植,陡坡地、小塊地可適當密植。3.施足底肥。萵筍定植前施有機肥15t/hm2,南瓜定植前,根據土壤肥力,窩施三元復合肥0.2~0.3kg,鉀肥0.1kg,有機肥2kg,豬糞1瓢,拌勻后栽苗,苗距肥6.7~7cm,栽后淋清糞水,再有蔬菜專用微膜(80cm)覆蓋,并引苗出膜后用泥土填塞微膜洞口,以利保溫保濕。玉米底肥施玉米專用肥600kg/hm2,有機肥15t/hm2。

(四)加強田間管理

1.萵筍定植后立即澆透水,4至5天后再澆1水。緩苗后結合澆水追施三元復合肥300~375kg/hm2。隨后中耕松土,蹲苗7至10天。當苗高30cm,莖粗4~5厘米時,追尿素300kg/hm2,半月后結合澆水再追尿素300kg/hm2。在嫩莖膨大期,每隔7至10天噴1次500×10-6的青鮮素,共噴2~3次,以抑制抽薹和增加莖重。2.玉米移栽后淋清糞水,在6~7葉時追施尿素75~150kg/hm2,在大喇叭口期施用攻苞肥,用尿素300~375kg/hm2。3.南瓜定植后施清糞水,后根據苗情追肥,當幼瓜座住后每隔20~30d淋施豬糞1次,共施1~2次。如果南瓜長勢過旺,可用手輕輕捏破主蔓,以調節肥水,以利座果,南瓜主蔓在第二、三朵雌花開始留果,子蔓第二朵雌花留果,一般一批留果3~4個。為提高前期產量,如遇陰雨天,要進行人工授粉。

(五)病蟲害防治

1.萵筍病蟲害主要有:霜霉病、軟腐病、病毒病、菌核病、蚜蟲及薊馬等。霜霉病可用75%百菌清600倍或25%甲霜靈可濕性粉600~800倍液噴灑;軟腐病用鏈霉素200×10-6~300×10-6或50%代森銨600~800倍液防治;病毒病用病毒A400~500倍液;菌核病用40%菌核凈或70%甲基托布津可濕性粉1000~1500倍液防治;蚜蟲和薊馬可用10%吡蟲啉1000~1500倍液防治。2.南瓜病蟲害主要有:小地老虎即地蠶、黃守瓜(黃蟲)、霜霉病、白粉病等。小地老虎采用“BT”乳劑(100億活芽孢可濕性粉劑)1500ml/hm2兌水750kg噴霧。黃守瓜用生物農藥力克蟲1、2號1500~3000ml/hm2進行防治。霜霉病用58%甲霜靈1.5kg/hm2兌水900kg噴霧。白粉病用75%百菌清1.5kg/hm2兌水900kg噴霧。

(六)采收

1.萵筍當筍莖肥大達商品成熟時上市,即萵筍主莖頂端和最高葉片的葉間相平,俗稱“平口”時收獲,5月份收獲上市。2.蜜本南瓜多以老熟瓜采收為主,在落花后35d天以上,瓜皮變黃上灰,手指甲不易劃破方可采收。南瓜一生可采2~3批,采收時連同莖蔓(6.7cm)一起剪下,輕拿輕放,以利于貯藏運輸。

第12篇

關鍵詞: 農村教學經濟

目前的中國正在進行著一場偉大的變革,它不僅是一次提高國民素質的變革,而且是一次勇于打破傳統“應試”模式,向“素質”轉軌的歷史性革新。十多年前,由于高考曾經取消了生物學科的考試資格,雖說現已“恢復名譽”,但仍處于“弱勢群體”地位,這無形中給中學生物教學帶來一定的不利影響。鑒于此,中學生物教學的改革勢在必行。中學尤其是農村中學生物教學的改革,理應立足為當地經濟的振興,把社會需求這一目標作為改革的切入點。因為我國農村中學的辦學方向之一,就是為當地經濟發展培養實用型人才,而作為與農業、農村經濟發展息息相關的生物學科,更是責無旁貸。

農村中學生物教學堅持面向農村服務當地經濟的重要性

1. 我國的基本國情決定了農村中學生物教學必須堅持面向農村。我國是一個農業大國,人多地少,人均耕地面積遠低于世界平均值。這就決定了我國眼下和將來一個相當長的時期內必須首先解決13億人口的吃飯問題。而要解決好吃飯問題,就要發展農業生產,多產糧食。我國大多數農村地區傳統的、落后的種植和養殖技術,使多年勞作的農民至今經濟收入仍偏低,難以擺脫困境。如何讓農民真正從貧困走向富裕,如何振興農村經濟,是擺在每個農村中學生物教師面前并認真加以研究和解決的課題。在我國這樣一個農業大國,要發展農業生產就必須依靠科技,這就必須要有一支數量龐大的農業科技隊伍,而這支隊伍從何而來?毫無疑問,是通過教育培養而來。因此,客觀上要求農村中學生物教學有責任和義務去堅持面向農村,走好生物教學與農村科技相結合的道路。

2. 農村中學生物教學堅持面向農村,可以促進學生真正熱愛農村,自覺為當地經濟建設服務。我們曾對我校來自農村除了考上高校的畢業生做過調查,三年高中畢業后真正樂意扎根農村經濟建設的非常少見,他們絕大多數會加入打工者行列前往沿海經濟發達地區尋求發展機遇,而“扎根農村”的信念難于樹立。因此,在堅持農村中學必須面向農村、服務農業的辦學理念上,為了使學生真正確立“扎根農村、獻身農業”的信念,我們有必要在平時的教學過程對學生進行以“志在農村、獻身農業”為基本內容的思想教育,解決學生們總想擺脫農村的思想問題。如果我們農村中學的生物教學真正做到了堅持面向農村,把理論和實際結合起來,讓學生親自參與農業生產實踐,從事力所能及的農業研究,教師有意識地引導學生在深入了解農村的過程中和農民建立起深厚的感情,把農民的利益、前途和命運看成是自己的利益、前途和命運。這樣,相信我們的學生“扎根農村”的信念就會逐漸樹立起來,并且他們也會主動地利用所學的生物科學知識去服務于農村經濟,促進農村經濟的發展,較大幅度地縮小城鄉之間的差距。

3. 人類的進步,社會和科學的發展要求農村中學生物教學必須堅持面向農村。人類的發展已進入了21世紀,眾所周知,21世紀是生物科學的時代,在新的世紀,生命科學將在很多領域取得突飛猛進的發展,同時,許多生物科學的成果將會在農業生產方面得到廣泛應用。這就要求農村中學畢業生必須要有相應的生物科學知識。很顯然,如果今天我們的農村中學生物教學不堅持面向農村服務當地農業經濟,那么,我們所培養出來的勞動者將不能適應社會的發展和時代的要求。

二.農村中學生物教學堅持面向農村服務當地經濟的實施策略

1.將生物基礎知識的教學密切與農業生產實際相結合。

(1)結合生產生活實際講授生物學基礎知識。現行生物教材的大部分內容和農業生產生活有著密切的聯系,這要求我們教師在講授新知識的過程中,深入鉆研教材,盡力挖掘教材中與農業生產實際相結合的內容,使農業生產知識的教育寓于生物學的基礎知識教學之中。如在講“光合作用”有關內容時,可向學生介紹大棚蔬菜通光面積和光照時間以及CO2濃度、溫度的控制對蔬菜產量的影響;講“植物的礦質營養”時,可介紹玉米、水稻、大豆等作物所必須礦質元素,進而講解如何施肥、施何種肥,以及給作物適時中耕松土的道理和介紹無土栽培技術等等。盡量將教材相關知識滲透到農作物的種植和動物的飼養等實用技術中去,與當地經濟發展相銜接,以縮短課堂與社會的距離。

(2)立足現行教材,增補與農業生產相關的鄉土內容,加強鄉土教材建設。中學生物教材應可分為基本教材(必修)、選修教材和鄉土教材三種。就目前仍比較缺乏鄉土教材的現狀,要求我們農村中學生物教師在從業過程中要從當地的生物資源情況出發,與當地農業發展方向相結合,有意識的搜集與此相關的生物學知識和技能,對現有教材內容進行適當補充。在補充教材時,必須注重與當地實際情況相結合,如在甘蔗產區,可開展《甘蔗病蟲害防治與田間管理》講座;在水稻產區,可補充《稻田養魚技術》;對山區中學,可增加《藥用植物栽培》等;在各地均可開設相應的《作物育種》、《食用菌栽培技術》等內容。總之,增補的鄉土內容或進行鄉土教材建設,一定要符合當地資源的實際,從遠景規劃的高度,著眼于長遠和未來,才能給生物教學帶來活力,改革才會出現應有的生機和活力。

2.利用資源優勢,加強實驗和觀察。

農村中學固然存在著實驗設備簡陋、投入資金不足等現實問題,但和城市中學相比,開展生物學實驗卻有著不可比擬的優越性。首先實驗材料取材廣泛,限制性小;其次是學生大都來自農村,各家都有天然的實驗場所供學生觀察和進行實驗,這對于提高教學質量、培養學生技能有著不可低估的作用。而要加強實驗教學可從以下幾方面著手:一是改革實驗課堂結構。圍繞實驗組織課堂教學,把驗證性實驗改為探究性實驗并采用探究式教法。二是改變實驗方式。把教材中的一些演示實驗改為學生實驗,提高實驗的開出率,給學生盡可能多的動手機會,提高其基本操作技能。三是加強課外實驗。農村學生大都有自家的生物園地,這就給學生課外實驗創造了良好的條件。我們生物教師要充分利用這一有利條件,加強對生物課外實驗的布置和檢查,發揮課外實驗在學生學習中的作用。

3. 結合農業生產開展生物課外科技活動。

農村中學開展以現代農業為主要內容的課外科技活動,是為當地培養合格建設人才的重要環節。學生在課堂上學習的是有關農業方面的理論,所以在課外的科技活動,就應突出農業科技活動,以實驗技術為學習的中心,這是一條重要的原則。

在確定活動內容時,要立足于農、服務于農,使活動內容和學生的生活經歷、切身利益密切相連,在科學性、實用性、可行性和趣味性的前提下吸引學生。選擇的內既不能脫離當地生產實際,又要符合學生的知識、技能水平,使大多數學生畢業后能利用豐富的生物學知識和資源優勢,迅速找到脫貧致富的門路。在活動方式上,應以田間試驗為主要形式。此外,還可開展小論文、小發明等競賽活動,鼓勵學生利用自己學到的科學技術和生產技能直接為農業經濟服務。

目前農村中學生物教學堅持面向農村服務當地經濟面臨的一些問題

從目前我國農村中學的教學現狀來看,農村中學生物教學在堅持面向農村服務當地經濟方面還存在著一些問題:

一是認識問題。目前比較普遍的一種認識是:生物教學堅持面向農村、服務當地經濟,就是讓學生掌握一項或幾項農業技術,畢業后利用這些技術去促進農村經濟的發展。所以,很多學校便在生物教學中加強農業技術教育,把生物教學當成是農業技術專業課。但是,我們應認識到,中學生物課是一門文化基礎課程,我們不能因為服務當地農村經濟,就把生物課搞成農業技術專業課。農村中學生物教學堅持面向農村的基本任務應是:使學生在掌握較為系統的生物科學基礎知識的同時,學會利用生物學原理靈活解決農業生產中的一些實際問題的方法。

二是師資問題。曾幾何時,由于高考曾經取消過生物學科的高考資格,給中學生物教學帶來了極大的負面影響,使許多優秀的中學生物教師尤其是農村的中學生物教師大量流失,使如今的大多數中學都面臨著生物教師奇缺的困境。因此,就目前現狀而言,高等師范院校、中學都應從全局的高度出發,著重培養出一大批既掌握豐富而扎實的生物學理論知識,同時又能很好地將理論與實踐相結合起來,面向農村、樂意扎根農村的高素質的師資隊伍。這是目前迫切需要解決的實際問題。

三是學生的實踐條件問題。要使學生學會利用生物學的基本原理去解決農業生產中的實際問題,客觀上要求給學生提供實驗場所和良好的實驗條件。但目前我們的農村還幾乎都是以一家一戶為單位的生產承包責任制,農民不可能也不愿意無條件的為學校提供試驗場地(因試驗有風險),造成學校難于在農村建立基地,這顯然不利于學生參與相應的實踐活動。所以,學校和教育主管部門有必要引起高度重視,和有關部門配合,解決必要的試驗場地和創造良好的實踐條件。

亚洲精品无码久久久久久久性色,淫荡人妻一区二区三区在线视频,精品一级片高清无码,国产一区中文字幕无码
久久久久中文伊人久久久 | 亚洲乱码AV乱码国产精品 | 日韩精品中文在线一区二区有码动漫 | 午夜性福利网站 | 尤物在线官方网站 | 亚洲一级aⅴ在线播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