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首頁 精品范文 大清相國

大清相國

時間:2022-10-04 08:55:28

開篇:寫作不僅是一種記錄,更是一種創造,它讓我們能夠捕捉那些稍縱即逝的靈感,將它們永久地定格在紙上。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12篇大清相國,希望這些內容能成為您創作過程中的良師益友,陪伴您不斷探索和進步。

第1篇

10月22日,在山東、深圳、天津三大衛視優勢資源分享會上,山東衛視新任總監徐龍河對l道2017年的全新定位、節目編排作了“官方解讀”。

整體看來,2017年山東衛視的內容資源將以“高顏值、高品質、高平臺”為基準,全面向“悠久文明、青春中國”轉型,頻道編排以“4+3”格局全新亮相。其中,“三大節目帶”――周五的“生活服務節目帶”、周六“綜藝季播節目帶”以及周日周播節目――《超強音浪》,最為引人關注。周五“生活服務節目帶”主打“讓生活有滋有味”概念,節目包含《育兒大作戰》《飲食男女》《守護你心房》《老公學院》,以全新的真人秀制作形式,涵蓋育兒、飲食、相親、裝修、婚姻等熱門話題。周六綜藝季播節目帶則打出了“全能”概念,將推出《花漾夢工廠2》《青工廠》《了不起的科學》《全能唱將》等節目,群星們將挑戰音樂競技、蹦極、魔術、戲曲、驚險的科學實驗等種種全新領域。此外,當日會現場還了一檔周播音樂互動節目《超強音浪》,該節目將登陸山東衛視周日晚間。包括《超強音浪》在內,山東衛視在會現場共隆重推出了9檔全新節目。

分享會上,徐龍河對真人秀發展趨勢做出“全能”預判,他表示這也是山東衛視晚間節目帶整體發力“全能”風口的動機。“2013年以來,戶外真人秀大規模走進國內電視熒屏,三年來已經從‘做飯旅游’為主的1.0時代,‘跨界’為主的2.0時代,向‘全能挑戰’的3.0時代躍進。”

電視劇方面,晚間黃金檔劇場更名為“花漾劇場”,以“現實題材、都市情感”為定位,目前確定的電視劇資源有,秦海璐主演的《媽媽向前沖沖沖》,張嘉譯主演的《北京人在北京》,朱亞文、陳妍希主演的《北上廣依然相信愛情》,以及自制劇《大清相國》等。

山東衛視大范圍改版,正是在山東廣電全面深化改革大背景下進行的實踐探索。8月18日,山東廣電傳媒集團公司正式揭牌,標志著山東廣播電視產業跨入了新的發展時期。山東廣播電視臺黨委書記、臺長呂接受采訪時,也明確表示“不改革就是死路一條”,強調“這是山東臺最好也是最后的機會”。

徐龍河表態,這次改革是山東衛視全面突圍的最好時機,體制革新松綁,全臺資源力挺,以及全新組建的務實精干的領導團隊,都讓山東衛視逆勢崛起成為最大公約數。

第2篇

今之豫北焦作、濟源一帶,古稱“覃懷”,《尚書?禹貢》即有“覃懷底績,至于衡漳”的記載;春秋以降,豫北乃鄭晉故地,漢魏之河內郡、唐宋之懷州、元明清之懷慶府,憑借“倚山阻河”的地理形勝,太行險隘(如“太行八陘”第一陘“軹關”、第二陘“太行道”)與河洛津渡南北呼應,自古向為逐鹿中原、貫通河朔之要津。極目四野,風物變幻,或麥菽萬頃,點綴以田舍二三,或山水縈繞,集清幽險峻于方圓十里之區:故壘覃邊,漢魏城垣舊跡與近代工業遺產毗鄰;斜陽草樹,古塔名剎隱于尋常巷陌之間。

略以古代文化之昌茂論,唐宋以降,豫北文風鼎盛,書院薈萃,“竹林七賢”林泉名士雅集于前,韓昌黎、李商隱、朱載埔等文人騷客誕生于茲,諸多文化史跡遺存至今,彌可寶貴。

若以建筑文化考察組所關注的古代建筑遺構論之,則豫北覃懷之地雖鮮見諸如五臺佛光寺,薊縣獨樂寺、大同華嚴寺、應縣佛宮寺塔、義縣奉國寺等唐遼木構巨制,然其散布鄉間的諸多宋元遺珍與明清住構,諸如濟源濟瀆廟寢宮(宋)、濟源奉仙觀三清殿(金)、溫縣慈勝寺大雄殿與天王殿(元)、博愛湯帝廟大殿(元)等,拾遺補闕,可時見宋《營造法式》之遺則。古人云“禮失而求諸野”,豫北地區誠為治中國古代建筑史者所必涉足之重要區域。故七十余年前,中國營造學社諸位先賢,篳路藍縷,屢度造訪豫北調查測繪古代建筑遺構,興致盎然,成果豐碩。

2007年4月16~18日,建筑文化考察組金磊、劉錦標、殷力欣、溫玉清、陳鶴、柳笛等再赴豫北,行程大致參照1936年5月14日~6月29日、1936年11月4日~14日間中國營造學社劉敦楨先生率陳明達、趙正之等兩次河南古建筑考察之路線,以豫北地區最大城市焦作為中心,依次踏訪考察武陟,修武、沁陽、博愛、溫縣,孟州諸縣境內的重要古代建筑史跡。

謹將此行紀略刊布如下,就教于方家同道。

北京――武陟――修武――焦作

2007年4月16日(晴),嘉應觀一普濟寺一人民勝利渠首一千佛閣一妙樂寺塔一勝果寺塔一海蟾宮大殿。

晨曦初露,京華春曉。五時許,朝辭京城,車發河南,建筑文化考察組再度踏上豫北建筑史跡考察的行旅。驅車沿京石高速一路南下,至武陟縣城東南12km二鋪營的嘉應觀,已近午后二時。

1、嘉應觀

嘉應觀,俗呼“廟宮”,南距黃河大堤僅二、三公里。清初雍正元年(1723年)河臣以黃河安瀾奉所建,雍正御筆“敕建嘉應觀”匾額以賜。“懷柔百神,及河喬岳”,乃古時圣王之制,清帝雍正親所撰《御制武陟嘉應觀碑》略云:“(黃河)自武陟而下,土地平曠,易以汜濫,其來已久。頻歲南北堤岸沖決,波浸所及,田疇失業,而橫災運河,為漕艘往來之患,其關于國計民生,甚巨。”作為奉敕修建的“淮黃諸河龍王廟”,嘉應觀顯赫不凡的營建背景與歷史淵源,由此可見一斑。

嘉應觀,坐北朝南,殿宇恢弘,院落宏敞。沿中軸線依次設有山門、御碑亭、前殿、大殿、恭儀亭、禹王閣等主要建筑,皆工精料宏,做法考究:兩廡設東、西掖門、更衣殿,鐘(鼓)樓、龍王殿、風神雨神殿、治河功臣殿等,兩側跨院內則設為河臺、道臺衙署。此外,廟內另有行宮、戲樓、牌坊、陳公祠等建筑,惜皆已不存。

山門,面闊三間,單檐歇山,覆藍琉璃頂:檐下斗拱皆五踩重昂,明間、梢間之平身科皆為五攢,用材甚小;明間辟為券門,券額之上置“敕建嘉應觀”匾額,乃雍正御筆;券門兩側皆為券盲窗,石雕券額及窗欞,雕鐫精致;額枋斗拱皆繪有彩畫,云紋龍鳳,瀝粉貼金,或可知此廟舊時規制之高。

入山門,為御碑亭。亭平面六角,石制臺基之上,置檐柱及金柱各六根,承托黃琉璃之重檐圓形攢尖頂。正心間檐柱懸有楹聯,聯曰:“河漲河落維系皇冠頂戴,民心泰否關乎大清江山”,文辭雖不甚工整雅馴,卻也直抒胸臆,寓意深省。亭之上檐為圓形攢尖,最頂部置鎏金寶頂,組合別致精巧,與紫禁城御花園萬春亭相類。亭內立有雍正《御制武陟嘉應觀碑》一通,高近4m余,碑身及龜蚨皆以鑄鐵為胎,外飾銅皮,鑄工及雕刻皆極精湛。

前殿,面闊五間,進深三間(前出外廊),單檐歇山,覆藍琉璃瓦頂。此清代官式門殿,比例雋秀,曲線飄逸,堪為佳構。

前殿與大殿之間以石砌甬道相連。大殿,俗呼大王殿,面闊五間(若加以周圍廊計,實為七間),重檐歇山,覆以藍琉璃瓦頂。殿內今存“欽賜潤毓”金牌一道,傳為雍正欽賜封賞河臣的封號。殿內藻井彩畫,皆繪龍鳳,圖案今已斑駁。

大殿兩側之配殿為治河功臣殿,殿內奉祀歷代治河功臣,有賈讓、白英、宋禮、林則徐諸公,而以林則徐最為人所熟知。林公因等彪炳汗青,而作為治河功臣似乎并未人所共知。其實后,林公壯志未酬,貶謫革職,在流放新疆途中,因黃河決口泛濫,林公再度受命治河,“肝膽披瀝通幽明,億兆命重身家輕”,正可謂林公憂國憂民赤子之心的豪邁誓言。

嘉應觀建筑群盡端的兩層樓閣為禹王閣,面闊五間,硬山灰瓦,平遠簡約,磚工精致。閣前立有石碑一通,俗稱靈石碑,輕擊石碑,聲若銅磬,蔚蔚動聽。

嘉應觀西路北側院落,方整簡潔,青磚墁地;院內竹松交翳,清幽別致,青磚灰瓦屋舍隱于蔥蘢蒼翠之中,淡雅素樸,曾是20世紀50年代時任水利部部長的先生治理黃河現場指揮部舊址,今則辟為嘉應觀文物保管所的駐地。嘉應觀東路跨院,舊為清代河道衙署,近代曾設“黃沁河修防處”于此,兼管治黃工程之行政管理與建設。亦因水利部門長期駐扎于此,動亂期間“廟宮”才逃過浩劫得以保全。

清代官式建筑之分布,以京畿地區、熱河避暑山莊及周圍寺廟、山東曲阜孔廟等地為最盛,京畿之外,多為奉敕所建的廟宇、寺觀、衙署建筑等。作為雍正十二年(1734年)清工部《工程做法》頒布之前的遺構實例,對于研究清代官式建筑的源流、分布及其發展狀況,嘉應觀古建筑群的學術價值自不必待言。

嘉應觀古建筑群為河南省內重要的清代官式建筑遺存之一,其在建筑形制、構造做法、裝飾題材等方面所體現出的諸多特征,與河南地區清代建筑的地方特色與構造做法之間的關聯與互動,似應引起研究者的關注。

出嘉應觀,由文物管理所同仁引路,踏訪與嘉應觀相距不遠的千家村普濟寺。寺內今存山門、菩薩殿。

2、普濟寺

普濟寺山門規模不大,面闊三間,單檐懸山,覆以綠琉璃瓦頂;檐下斗拱用四鋪作單昂計心,柱頭與補間皆施一朵;八棱石制檐柱,收分顯著,形制古樸,柱基覆蓮石礎(因地基覆土無存,石礎根部外露),觀其形制及尺寸與《營造法式?石作制度》所謂“造柱礎之制,其方倍柱之徑,謂柱徑二尺,

即礎方四尺之類,方一尺四寸以下者,每方一尺,厚八寸,方三尺以上者,厚減方之半,方四尺以上者,以厚三尺為率,若造覆盆鋪地蓮華,同每方一尺,覆盆高一寸,每覆盆高一寸,盆唇厚一分,如仰覆蓮華,其高加覆盆一倍……”甚合,殆為舊物;昂嘴、普拍枋、耍頭、螞蚱頭等,皆有宋元作風,墻體大部經后世改建,已非原貌,改建糙砌磚墻或將窗戶、角柱及其斗拱封堵,亦未可知;梁枋及斗拱彩畫乃新近改繪,工藝粗陋,皆無可記述者。

普濟寺菩薩殿,亦面闊三間,單檐懸山,覆以灰瓦,檐下斗拱五鋪作用雙昂計心,上昂實為昂形耍頭,柱頭與補間皆施一朵;普拍枋用材甚大,額枋斷面尺寸頗小,二者組合呈“T”字形,普拍枋與額枋兩端皆由山墻頂部承托:大木梁架為四架椽屋剖牽用三柱,惟其上木沓頭與蜀柱同高,形制特殊;菩薩殿的額枋、普拍枋、袱等皆繪有彩畫,系新近改繪,簡陋不堪。粗略瀏覽,此殿大木形制結構等皆與山門相仿,應為同期遺構。

調查普濟寺畢,未及停歇,繼續行程。返至武陟縣城途中,道經20世紀50年代著名的引黃灌溉工程――人民勝利渠渠首,今則辟為“主席視察人民勝利渠紀念館”。此渠雖不似本組先前踏訪林州紅旗渠堪稱“人工天河”之奇跡,但亦可由此想見,歷代河南人民興修水利之智,治河用功之勤。

由文物管理所同仁引路,驅車至武陟城西,沿沁河大堤西側的鄉間公路北進。蒼茫四合中,渡過沁河,遙望寧靜和緩的沁水逶迤南去,村舍數家,散布于青翠麥菽之間,有如“路傍彌良田,綠蔚黍禾風”之畫境。車行一刻,古拙蒼勁的塔影不期而然地閃出,此即妙樂寺舍利塔。

3、妙樂寺塔

妙樂寺塔,亦稱妙樂寺真身舍利塔,平面方形,約10m見方,通高約30m余,為十三級密檐磚塔。史籍及相關碑刻略云,妙樂寺塔創于五代。

劉敦楨先生1936年10月《河北、河南、山東古建筑調查日記》記錄妙樂寺塔頗為詳盡,并以其塔剎形制與日本法隆寺五重塔比較,推測此塔應為唐或五代之遺構。劉公記述,言簡意賅,在此不再贅述,擇要摘錄如茲:“(武陟)城西十二里張村,調查妙樂寺塔。塔平面方形,密檐十三層,下部無臺座,出檐略帶收分。至頂,四隅皆置四銅獅,其剎之結構,尤為特別。即方座之上,構日本式之受花(類似仰蓮),其上相輪七層,再上為傘狀華蓋及寶珠等,俱青銅制,其全體型范,酷似日本法隆寺五重塔之狀,洵異事也。塔內僅構方形小室一間,其頂覆以木板,故其上部之結構不明。以意度之,宜有磚券或疊澀之屬,惜倉卒中未獲細查,證其確否若是也。室內佛像一尊,似宋物。綜觀以上各節,疑此塔為唐或五代遺構,而經后世修葺者。”

頗為引起本組注意的,卻是關于妙樂寺之寺史及其舍利塔淵源的數條史料。初唐諸如釋道世撰《法苑珠林》、釋道宣撰《廣弘明集》等佛教典籍中皆有“隋懷州妙樂寺塔”的記載,且稱之為阿育王在中國為供奉佛祖舍利所建的十九座佛塔之一。由此可知,初唐佛教典籍中的妙樂寺塔,乃阿育王所建十九座真身舍利塔之一,可以想見當年其聲名之顯赫,規制之殊勝。初唐佛典所記隋懷州妙樂寺“五級白浮圖”與今日所見十三層密檐磚塔的淵源與關聯,甚是耐人尋味之處。“方基十五步”的平面尺度約與今存磚塔相符,極為細密“側石編砌”的五級浮屠與今之磚砌十三級塔身卻不甚相合,因今日所見磚砌塔身并未有砌石痕跡,故“以石編之,石長五尺,闊三寸”、“側石編砌”之法,皆不得知。史籍所述五代后周顯德二年之創建,其晚于初唐佛典之編撰年代近三百年,或可至少推測妙樂寺塔應始建于隋末或初唐,而阿育王舍利塔與更為久遠的歷史淵源與關聯,則須有待來日更為詳縝的考證了。

調查拍攝妙樂寺舍利塔畢,約下午四時許,沿沁河大堤原路折返武陟城內,踏訪千佛閣。縣城規模不大,然街市井然,柳色青青,有如舊時電影《小城之春》中的靜謐恬然。

4、千佛閣

千佛閣位于武陟城內南大街北端,始建于明嘉靖三十六年(1557年),清咸豐六年(1865年)重修,今為武陟縣博物館。

千佛閣所處之地,乃武陟舊城中心,其舊有格局,乃由山門、中佛殿、千佛閣、關帝廟、城隍廟、白衣殿、財神殿等構成釋道合一的大型建筑組群,規模宏敞,今存山門(乃近期重修復原)、中佛殿、千佛閣等。

山門,即天王殿,面闊三問,進深二間,單檐歇山,覆綠琉璃頂,前后檐下皆施五鋪作用雙昂,殿內東西兩側塑有四大天王像。

中佛殿,坐北朝南,面闊三間,進深一間,單檐懸山,覆綠琉璃瓦頂,前檐之柱頭鋪作為五鋪作用雙昂計心,承撩檐枋及耍頭,轉角鋪作除其外側另出45°斜昂兩重外,多與柱頭鋪作類同,補間鋪作概可分為兩種,心間用補間鋪作兩朵,五鋪作用雙昂計心,形制尺寸皆與柱頭鋪作相類,惟次間之補間施一朵,五鋪作用雙昂計心,兩側另出45°斜昂兩重,后檐皆減跳為四鋪作計心,形制多與前檐類同。

千佛閣,位于中佛殿之北同一軸線上,是建筑組群的主體。平面略呈方形(東西面闊17.4m,南北進深15.7m),閣身面闊三間,進深三間,加之外施副階,面闊進深皆實為五間,乃三重檐歇山樓閣(通高約為18m),覆以綠琉璃瓦頂。此閣結構與本組前月調查濟源陽臺宮玉皇閣相類同,二者皆以磚砌墻體為主要承重結構,首層檐柱20根,梁及角梁皆插入墻體,承托副階檐部,閣之首層檐廊斗拱皆為七鋪作用三昂計心,心間補間兩朵,次間、梢間皆施一朵,次間補閭七鋪作用三昂,兩側另出45°斜昂兩重,繁復有加,且斗拱之昂嘴、耍頭等雕飾以祥云及龍首,交相錯落,參差層疊,氣勢飄逸,蔚為壯觀,彰顯斗拱的裝飾效果;閣之上層四隅施扒梁與四隅之抹角梁、角梁等結合連接,簡潔自如,老角梁端部透雕云龍,至為精美:上層歇山梁架及轉角鋪作用抹角拱,內部構八角形井口枋,手法頗古。

舊時閣內奉有千佛,今皆蕩然,聞當地人士言,近期武陟信眾已自緬甸購回整塊上好玉石,計劃雕為玉佛,置于閣內,以圖舊觀。

昔中國營造學社劉敦楨先生一行于武陟調查,計有法云寺大殿、文廟、牌樓、民居、妙樂寺塔,宋代經幢及磚塔等,而嘉應觀、千佛閣等則不在當年考察之列。今行僅見妙樂寺塔,而法云寺大殿、文廟等皆杳如黃鶴,惟有嘉應觀、千佛閣等應是本組此行之意外所獲。劉敦楨先生談法云寺“唯大殿年代最古……殿單檐歇山,面闊五間……元代遺物”,此殿今之無存,尤其可惜。

出武陟,為能在一日之內多有瀏覽,即刻疾馳趕赴修武。

入修武城中,時近黃昏。城內舊貌大變,全不似大劉公筆下“城內街衢修潔,樸素無華,并在城垣內側開鑿廣闊水池數處,很有南方水鄉風趣”、“修武城垣甚整潔,城內沿城垣皆水池,

樹木參天,風景宜人,北方不易多睹”之記述。回望本組前傾于武陟的臆測與企望,不覺相視啞然,誠為此地痛失此等地域特色而扼腕嘆息。

5、勝果寺塔

轉過幾道破落街巷,遂于喧鬧市井之間尋到北宋遺構――勝果寺塔。

清道光十九年《修武縣志》載勝果寺創于宋紹圣三年(1096年)。今之勝果寺塔,位于修武舊城西南一隅,寺址殿宇皆廢,唯塔獨存,系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塔之平面為八角形,每邊長約3m余,塔高九級,各層東向皆辟塔門,通高約26m余,自下而上逐層均勻遞減,塔徑亦逐層收分。塔身各層塔檐下皆施仿木構斗拱為塔身主要裝飾,皆出雙抄華拱五鋪作,玲瓏交錯,清秀雅致,劉敦楨先生評價此塔“其出檐、斗拱與開封鐵塔繁塔接近……”。塔心室平面六角,逐層所設踏道不僅施于塔內,從第二層沿塔身外壁出檐部分轉入另一級塔門,此類形制,甚為殊異,不審何故。拾級而上,登至塔頂,可俯瞰全城風物。塔頂置鑄鐵塔剎,由剎座及寶珠組成,其上鑄有八卦、日月、龍鳳等圖案及“萬歷四十五年四月初十日造”銘文。今之塔基已低于地面約1m余,僅以塔身四周砌擋土墻圍之,若遭雨侵,排水不暢,勢必水淹塔基,進而威脅至塔之穩定性,此種狀況,令人堪憂。

修武城北30km嵇山有百家巖寺金代磚塔,亦稱孝女塔,八角九級,與勝果寺塔形制多有類似,惟其構造做法與裝飾題材更為繁復。本應前往,惟因行程甚緊,未及踏訪親睹,至為憾事。

調查拍攝勝果寺塔畢,城內的喧鬧繁華漸次散去,一抹殘陽,街燈初上,不容停歇,再行北進,暮色蒼茫中驅車至城北十公里的馬坊村,踏訪元代遺構海蟾宮大殿。

6、海蟾宮大殿

海蟾宮在馬坊村之清真觀中,舊傳海蟾子得道于茲,并因邱長春撰《海蟾宮入道歌》而得名。舊時海蟾宮,山水相依,稻塍修竹,洵為勝境也。今之觀內多數建筑皆已無存,僅存海蟾宮大殿。

海蟾宮大殿,坐南朝北,面闊五間,單檐懸山,覆以布瓦,正脊及垂脊以藍琉璃飾之,殆為新制。其心間面闊略小于次間,不合常制。檐下補間鋪作各施一朵,柱頭與補間鋪作除耍頭部分尺度區別顯著外,其余形制相類,皆為五鋪作雙抄華拱計心,其上承托昂形耍頭。此殿局部雖歷經修葺,因陋就簡,頗失原意,粗略瀏覽其內徹上明造的大木梁架,諸多作風仍有金元遺意。

劉敦楨先生《河南古建筑調查筆記》:“十一時,經馬坊村海蟾宮,有元至元、至正二碑、及邱長春書《海蟾宮人道歌》。正殿北向,斗拱似元式,而梁架較新,疑為清代改修所致。”大劉公所記元碑皆無存,今之所見殿前有《海蟾宮人道歌》、元好問《清真觀記》碑二通,皆為今人仿制,《海蟾宮人道歌》元碑殘碎為亂石,散落于殿側民居之內。

昔劉敦楨先生一行踏訪調查修武縣,計有 關帝廟、文廟、城隍廟、三公祠、勝果寺塔、東大街經幢、二郎廟、漢獻帝陵、海蟾宮大殿等,今日僅見勝果寺塔、海蟾宮大殿,文廟、二郎廟等諸多金元遺構毀于近世,惟有古漢山之西的漢獻帝陵,因行程緊迫只能留待他日再行踏訪罷。

月冷星稀之夜,踏過漢陵春草,出海蟾宮,鄉間公路苦無燈火,只能一路摸索前行,幾經迷路折返,待至焦作市內,匆匆用餐畢,宿山陽建國飯店時,已近子夜時分矣。

焦作――博愛――沁陽――溫縣――北京

2007年4月17日(晴間多云),漢山陽故城一月山寶光寺一大云寺金塔一清真北大寺一慈勝寺。

晨六時即起,于道畔小攤早餐畢,啟程北行,驅車赴博愛縣月山。

道經焦作東南城郊之漢山陽故城,稍事停留。故壘春曉,麥菽青青;殘垣斷壁,芳草凄凄,憶起唐代詩人劉禹錫《山陽城賦》“山陽故城,遺址數雉,四百之遠,終于此墟”之句,讓人不由心生感慨。

1、山陽故城

《后漢書?獻帝紀》“奉帝為山陽公”《三國志》亦有“以河內之山陽邑萬戶奉獻帝為山陽公”之記載。山陽公即為被廢的漢末君王漢獻帝劉協,貶居山陽城十四年,死后葬于距山陽城不遠的古漢山之西。今日所見,山陽城夯土版筑的城垣,佇于青翠麥菽之間,清晰可辨。城垣遺跡呈不規則的長方形,惟其東南部毀圮無存。據相關考古發掘調查所述:山陽城之北城垣長1850m,破壞嚴重,有斷有續,東城墻長1350m,西城墻長1000m,除自然風化外,保存基本完好:南城墻中間大部分已無痕跡。城墻周長約為5000m,城垣上辟有9門(北5門、西2門、東1門、南1門)的痕跡,依稀可見。城垣寬14m~35m,殘高4m~6m,皆為夯土版筑而成。城垣斷面夯土層清晰,每層厚10cm~15cm,厚薄均勻。近世以來,山陽城內墓葬、遺址多有“山陽”、“山陽萬年”銘文的出土器物,更加印證了史料中關于“山陽城”的記載的真實性。作為漢末重要城邑,規劃合理,城垣堅固,利于防御,今存山陽故城遺址,雖僅余殘垣斷壁,而于管窺中國古代城市之淵源與流變則不無裨益。

簡略踏查山陽故城畢,車出焦作,驅車西行約30km。雖此段路途雖不甚遙遠,但地勢漸次崎嶇陡峭,加之路狹車多,車行甚緩,至華北最大鐵路編組站――月山火車站。舉目北顧,見車站之北孤峰高聳云際,此即為月山,劉敦楨先生一行于1935年5月19日至此調查所記之“明月山”是也。蒙月山風景區管理處同仁接洽,停車山坳之內,拾級登山而上,踏訪明月山寶光寺內諸多建筑史跡。

2、月山寶光寺

月山處太行之東南,山形如月,故名明月山,俗呼月山。史籍載,月山寶光寺,一名明月寺,始創于唐,初名清風寺,至金初正隆至大定中(1156~1170年),大興曹洞禪風,寺名遂改為“清風庵”,后再改為“大明禪院”,至元泰定間(1324~1328年)重建后,則更名為寶光寺,明永樂中重修,寺內所藏經版及佛經甚多。清乾隆十五年(1750年),清高宗弘歷圣駕幸嵩洛經此,曾作《御制登明月山寶光寺》詩云:“月地由來號月山,蜿蜒一徑入云關。真成七寶光無定,消受三秋趣以閑。平野色含菁峭外,飛泉聲在翠微間。心疑開士幽居處,欲辨殘碑蘚已斑。”寶光寺因此聲名大振,與登封少林寺、洛陽白馬寺、開封相國寺并稱中原四大名剎。

舊時月山寶光寺,隱于山阿之間,幽折有致。寺址規模較大,系由東、西跨院及正禪院三路建筑所構成的大型建筑群,約計僧舍千余間。惜歷經戡亂兵燹,寺內建筑損毀過半,山門、天王殿、大雄寶殿、大佛殿、龍庭、玉佛殿等皆成蕩為煙雨,僅存臺基和柱礎等,今日所見寺內建筑亦多為20世紀90年代復原重建者。

劉敦楨先生當年所記:“山門三間,左右輔以夾屋,殆系趙宋以來之遺制。”今日所見山門,略與大劉公記述相合,卻為近期復原重建之作。

山門內為天王殿,面闊三問,單檐歇山,亦為近期復原所建,其形制構造及殿內彩塑四大天王,皆無可記述者。天王殿之北,東西各設御碑亭一座,甚為古樸別致,殆為舊觀,惜大劉公當年卻對此未有提及。碑亭平面為方形,建筑主體以磚石砌筑,屋頂單檐十字脊四面皆出抱廈,檐下施以磚制仿木斗拱,及磚石砌筑挑檐棒與椽飛等,皆比例尺度適宜,構造細致入微,另有亭身磚雕尖券歡門及柿蒂欞花窗扇,以及亭內磚砌穹隆頂蓮花藻井,皆雕工精美異常。由御碑亭門額雕鐫藏密六字真言“嘛呢叭瞇哞”,以及亭內各置清乾隆元年(1736年)龜跌鰲座漢白玉《敕賜寶光寺藏經碑》一通,可知此御碑亭應為清初遺構。

正殿大雄寶殿,面闊五間,重檐歇山,亦系近世復原重建,僅從劉敦楨先生當年所攝照片觀之,舊為單檐廡殿,而今復原為重檐歇山失去原貌論,今日新構與劉敦楨先生當年所記“正殿五間,明建,梁架結構,尚存古意”能否相稱相合,則更無從知曉了。

遺憾之余,至寺后觀音閣。舊志云:“明月山,在河內縣東北四十里,有古剎自山坳層構而上,最后日憑虛閣,高峻舒豁,可以登眺。”今日所見,月山觀音閣,首層面闊三間,加之副階周匝實為五間,乃三重檐之大閣,其形制與做法多與昨日及上月所見武陟千佛閣、濟源陽臺宮玉皇閣類同,與大劉公當年所記“寺后杰閣二層三檐,創建于元,重修于明成化、清道光,其下檐八角柱及綽幕枋,與上層墻下之木制須彌座,尚保存一部元代舊觀”頗為相合。

一月之內,本組同仁親睹豫北地區三座大閣,甚為振奮,且三閣皆屬同一系統之遺構,豈不快哉!惟余當年大劉公一行調查的博愛清化鎮觀音閣,卻杳若黃鶴,遺蹤難覓,至為可惜。此閣形制亦與明月山觀音閣一致,謹補記劉敦楨先生《河南古建筑調查筆記》記述于茲,以供參證“外觀上下二層,下層之檐經近代改修,斗拱甚小,其平座比例粗巨,正面中央用斜拱一朵,顯系原來舊物。上層出檐亦新修未久,惟歇山頂、轉角鋪作用抹角拱,內部構八角形井口枋,手法較古。又上層室內構壁塑,中央供觀音等像三尊,左右列十八羅漢,及二十四諸天,另有鐵像數驅,棄置案下,俱似元末明初作品,殆與建筑物同時者也。”

藏經樓,位于寺之東側,樓高四層,皆為灰磚砌筑,墻面辟有券窗若干,覆以布瓦卷棚頂,為近世復建,原貌盡失矣。寺之西側現存明清墓塔十余基,平面皆為六角,塔高5m~10m不等。寺內另有金元以來碑碣80余通,其中金大定十六年(1176年)《明月山大明禪院記》之碑,記述寺史沿革甚詳,彌可珍貴。

與當年營造學社行程相逆而行,過清化鎮,原本欲再尋大劉公所記觀音閣之遺蹤,因行程所限,亦無遐顧及。

上午十時許,車抵沁陽。沁陽舊為覃懷首邑,漢唐之河內郡,明置懷慶府,自來為兵家必爭之地,清代置河北鎮總兵于此。后因民國時期改懷慶府為沁陽縣,又于清化鎮設博愛縣,致使沁陽精華盡失,大改舊觀。城內除大云寺金代三圣塔、清真北大寺外,幾無可言者。未及休憩,馬不停蹄轉至大云寺內踏查金代之三圣塔。本組至時,適逢三圣塔大修工程,蒙沁陽博物館諸位同仁指引,得以從容攀上腳手架登塔,近距離地詳細調查修譬過程中的金代磚塔遺構。

3、大云寺金塔

大云寺,又稱天寧寺,位于沁陽舊城之東南隅,今則辟為“沁陽博物館”。寺始建于隋,初名長壽寺,唐武周時詔兩京各州修大云寺,易名為大云寺,至宋金以降,則改稱天寧寺。今之寺內建筑大部皆毀圮,惟余金代所建三圣塔遺存至今,故俗稱沁陽“金塔”。

三圣塔,平面方形,邊長約12m,塔身通高約33m。首層塔基高臺為磚石砌筑,高約6.5m,其上承托十三重密檐塔身。塔身首層的南面辟券門一洞,其上有石刻“中天一柱”題額一方,并有“欽加道銜知懷慶府事平原張甑”題款識。券門兩側施直欞盲窗,仿木構磚制普拍枋上設斗拱四朵,形制與“把頭絞項作”相類,耍頭上承托仿木撩檐枋。塔內中央另辟方形小室,其外踏道環繞,可直達塔之上部,尚存唐塔舊法。塔之外觀,塔身上構筑疊澀密檐十三層,各層疊澀密檐下皆砌菱角牙子,并砌出腰檐。塔身高度及疊澀由下向上逐層遞減,平面尺度也逐層收小,遂使塔身呈現凸弧形的外輪廓線,卓爾不群,峻拔秀麗,其形制源流,或可溯至昨日所見武陟妙樂寺塔,以及附近洛陽白馬寺塔、陜縣寶輪寺塔、登封嵩岳寺塔等河朔諸塔,皆為同一系統。

因為三圣塔正處于修繕工程之中,故塔內諸多珍貴佛龕及造像,此行未能親睹,甚憾。而塔頂之塔剎部分亦因尚未歸安完畢,也未能見識完整的塔頂結構,在此僅憑劉敦楨先生所記“三圣塔頂鐵制,作炮彈形,表面飾以凸線,殆表示相輪意義,較為特別”,作為簡略的參考。

大劉公所記“十時赴大云寺,寺大部已毀,僅存正殿及塔一基,殿面闊五間,昂頭刻三幅云,耍頭雕龍首,似系明構,但背面之昂,又為正規形制,殆數經修葺而成此畸形狀態”,猶言在耳,大云寺之大雄寶殿卻蕩若煙雨,僅余臺基及柱礎散落其間,此時此地,數幀舊照,更讓本組的行程平添了幾分落寞和無奈。

出大云寺,道經沁陽舊城內朱載士育故居,正可謂“尋常巷陌尋常寓,藏有驚天動地人”。

出朱載墑故居北行約二里,入回族自治街內清真北大寺調查。

4、清真北大寺

北大寺是河南省內規模較大的伊斯蘭教建筑遺存,系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寺初創于元至正年間,明嘉靖四十年(1561年)重建,清代多有增華,寺內尚存明清碑碣十余通。整個建筑群分為三進,中軸對稱。前有廈殿(寺門),清嘉慶年間建,面闊三間,單檐歇山,覆以藍琉璃,檐下柱頭科、角科、平身科斗拱皆為“一斗三升”,拱端透雕龍首:廈殿后為過庭,面闊三間,綠琉璃瓦覆頂,建于清初,過庭四隅設講堂四座,皆為單檐硬山。過庭后為禮拜殿,平面長方形,綠琉璃瓦覆頂,檐下斗拱用雙昂,昂及耍頭形制特異,古風尚存,殿內梁枋彩繪及石雕皆精致。禮拜殿后為主殿,挺拔高聳,屋面構件皆為藍琉璃質,造型繁復,色澤醒目,殿內墻壁皆飾以釉面瓷磚,圖案為伊斯蘭風格,亦甚精美。其北另辟女寺一座,規模較小,格局完整。

調查拍攝北大寺畢,出沁陽,車行約一小時,過溫縣,于城西20km大吳村尋訪慈勝寺。

5、慈勝寺

慈勝寺今存山門、天王殿、大雄殿,其余殿閣已無存。

山門,亦稱金剛殿,面闊三間,進深五架椽,單檐懸山頂,上覆布瓦,正脊與垂皆用黃綠色琉璃:檐下斗拱皆為四鋪作單昂計心,昂下隱刻華頭子,用材頗小,明間施補間兩朵,東、西梢間各施補間一朵:柱身收分甚大,闌額及普拍枋斷面甚狹,觀其斗拱與大木梁架,多與上月本組所見濟源大

明寺山門相類,保留元代建筑特征,山門兩側夾屋各一問,中辟券門,古樸大方,惟以其墻身砌法及屋頂形制觀之,應為后世增建。

天王殿,面闊三間,進深四架椽,單檐懸山,上覆綠色琉璃瓦,檐下斗拱四鋪作單昂計心與山門類同,惟心間用瓜棱櫨斗,前檐令拱兩端上部呈斜面狀,三都呈菱形,形制罕見;斗拱后尾令拱為卷云狀,后檐斗拱后尾三幅云系后代所加;普拍枋相接處勾頭搭掌出頭,隱刻海棠線:前后心間辟門,各施版門,次間置直欞窗,殿內梁架徹上明造,后金柱柱頂置內額,此殿木構形制多有元代建筑特征,彌可寶貴。殿內舊有元代壁畫,惜早年遭毀。

大雄殿,位于天王殿之北,坐落于磚砌臺基之上,面闊三間,進深六架椽,單檐歇山頂,上覆綠琉璃瓦,檐下斗拱外跳皆為五鋪作單抄單昂重拱計心,足材耍頭,琴面昂幽頁勢顯著,跳頭橫施令拱,其上承托撩檐枋,明間施補間兩朵,東,西梢間各施補間一朵,殿內徹上明造,梁枋制作粗糙,大木梁架為五椽袱后對乳袱用三柱,平梁之上置蜀柱,柱下用合木沓,柱頂施丁華抹頦拱承托脊搏。五搏袱上置駝峰和散斗襻間承托四椽袱,四椽袱后端與后金柱相接。乳袱后端伸出檐外,斫成螞蚱頭承托撩檐搏。此殿屋面舉折平緩,出際深遠。前后心間各有版門,次間各辟版欞窗,殿身正面柱頭鋪作里轉單抄華拱及丸頭承托四椽袱,補間鋪作則用真昂,惟轉角鋪作之角梁后尾除自正面與山面補間鋪作起秤桿承托外,又自平柱與山柱內側出45°斜撐,此法與前月本組踏查濟源王屋山陽臺宮山門、大明寺中佛殿,形制如出一轍,洵為河南現存元代木構價值最高者。

殿內前及東西壁,尚存元代壁畫,內檐拱眼壁間皆有彩繪佛像,結跏跌坐,可能是明代重修時所繪。寺內還有五代后晉天福二年(937年)石幢,幢高5m余,由須彌座,蓮座、造像龕、幢身、寶蓋、方城、仰蓮、綬花、火焰寶珠等組合而成,幢身刻有經序、伎樂、飛天等,形制古樸,刻工精湛,堪為上品。

出溫縣,轉道京珠高速公路,返抵北京,又是月冷星稀之際。

相關文章
亚洲精品无码久久久久久久性色,淫荡人妻一区二区三区在线视频,精品一级片高清无码,国产一区中文字幕无码
中文有码日本高清在线视频 | 亚洲国产h在线 | 色综合天天综合高清网国产在线 | 亚洲人成伊人成综合网久久久 | 日本亚洲中文字幕精品 | 思思热免费在线视频观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