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首頁 精品范文 藥品包裝論文

藥品包裝論文

時間:2022-08-15 13:30:54

開篇:寫作不僅是一種記錄,更是一種創造,它讓我們能夠捕捉那些稍縱即逝的靈感,將它們永久地定格在紙上。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12篇藥品包裝論文,希望這些內容能成為您創作過程中的良師益友,陪伴您不斷探索和進步。

藥品包裝論文

第1篇

一、兒童藥品包裝設計的必要性

“寶寶把藥吃嘍,乖,吃完帶你去游樂園”,“寶寶乖,吃了它,媽媽給你買玩具”,“寶貝你最聽媽媽話了,把這個吃了媽媽讓你看3集喜羊羊”,“吃了這個寶寶就不難受了啊,乖,吃完就帶你去和小朋友玩”“你吃不吃?你到底吃不吃?到醫院打針去吧......”對于家有孩子的人來說,這樣的話語是再熟悉不過的了,孩子有病吃藥是每個家庭都經歷過的,孩子吃藥難,成為了大多數家長最發愁的一件事。捏著鼻子灌舍不得,各種誘惑起效不大,恐嚇威脅適得其反,為了讓孩子吃藥,家長們真是軟硬兼施,費盡了口舌傷透了腦筋。再來觀察現在市場上的兒童專用藥。所謂兒童專用藥,是指適合兒童特殊體質及需求設計,利用矯味劑來改善入口的苦味,使孩子的接受度提高。但往往有些藥品受到成分和技術的限制,苦味改變不明顯,或者味道特殊,甚至奇怪,口味效果并不能完全消除藥品特性,這就使孩子對藥品產生了抗拒心理。兒童專用的中藥和西藥實際都有采用矯味劑來提高兒童的接受力。但反觀家長們勸藥的艱苦歷程,效果可想而知。但這實際上已經是孩子吃藥的第二步了,第一步是什么那?沒錯!應該是孩子看到的藥品的第一印象——藥品外包裝,設想如果孩子對藥品的第一眼就產生了好奇和興趣,那接下去工作就會相對容易進行,本文正是基于這樣一種可以在兒童的認知下被接受的兒童藥品包裝出現,利用孩子的特性,以游戲的方式引導孩子吃藥,消除孩子的抗拒心理,專為解決孩子吃藥難的問題,而做的設計。

二、游戲在兒童藥品包裝中的重要性

兒童具有一種天賦——游戲天賦,玩具或者游戲是他們這個階段不可或缺的小伙伴。對于兒童,剩余精力尤其旺盛,它們必須通過一種途徑釋放出去,于是便有了游戲;也有人認為游戲更多的起到了“放松”的作用。尤其對于兒童,身心尚在萌芽階段就需要面對復雜的外部世界,十分容易產生疲勞,這時就更需要游戲來為其放松。兒童藥品包裝可以適當的考慮加入游戲元素,讓包裝不再只是簡單的藥品載體,將藥品包裝或者說明書設計成可供孩子玩耍甚至學習初級知識的載體,當然游戲一定要簡單,并且具有安全性,同時也要考慮到家長與孩子之間的引導互動,家長可以在喂孩子吃藥的過程中通過包裝既可以向孩子教授簡單的知識,又可以通過互動來培養親子之間的良好情感,更使得孩子在學與玩的過程中快樂得把藥吃掉,這何止是雙贏,簡直是多贏。

三、桌游與兒童藥品包裝設計

在國外,經過多年的發展,桌面游戲已成為與書籍一樣的出版物,種類繁多,內容更是涉及廣泛,包括戰爭、貿易、文化、藝術、建筑、歷史等多方面,是家庭休閑、朋友聚會、甚至商務閑暇等多種場合的最佳溝通方式。本世紀初,桌面游戲登陸國內,風靡老、中、青、幼各類人群。在設計過程中將動漫插畫、兒童文學與桌游結合起來,并將外包裝與內部說明書結合以兒童闖關的親子互動形式誘發兒童的用藥興趣。這是一款針對丸劑或者片劑設計的兒童藥品包裝。包裝的主體形象為時下喜聞樂見,并且在各大游戲平臺都名列前某的游戲——植物大戰僵尸。該款包裝主要材料為紙盒包裝,紙盒是可以對折放置的,藥品采用口罩的形式用鋁箔片密封在盒子內部。當藥品被打開后向兩側鋪開,成為一張植物大戰僵尸的地圖。家長在這里操縱僵尸方,負責進攻,孩子操縱豌豆射手等防守方。孩子要想參與這款游戲就得在家長的指導下去摳開大本營畫線部位的密封處,并且將里面的藥物吃掉,才能獲得生產陽光的向日葵或者可以射擊的豌豆槍,來保護他們自己的陣地。在游戲進行一輪后,由家長根據藥品說明控制一下吃藥的時間,即下一次游戲的時間。在整個游戲過程中,家長還可以回過頭來想想一共獲得了幾個道具,消滅了多少僵尸,這樣不僅培養了孩子的數學能力,還在整個游戲的過程中培養了孩子與家長之間的感情。

作者:李雯雯 姜在新 單位:齊齊哈爾大學美術與藝術設計學院

第2篇

    論文鍵詞 藥品名稱 商標 沖突 保護

    藥品是一類特殊的商品,關乎國民健康之大計。由于近年來,每年審批下的新藥的品種和數量較多,市售的藥品使用名稱不僅雜亂,而且與商標之間的界限也不甚清晰,實踐中容易混淆。藥品名稱與商標名稱之間既有聯系又有區別,如果對其關系處理不當,不僅會給臨床用藥及消費者購買造成極大地不便,也會引起許多的侵權糾紛。所以,處理藥品名稱與商標權的沖突問題迫在眉睫。

    一、藥品商品名稱與商標權的關系

    (一)藥品名稱概念

    藥品名稱包括通用名稱及商品名稱。由于藥品的特殊性,WHO(世界衛生組織)制定了藥品國際非專利名稱(INN),即國際通用名稱。無論各國的專利名稱和商標名稱如何,都可使全世界范圍內一種藥物只有一種名稱。我國與之對應的中文通用名即法定名稱,即藥品的通用名稱或稱藥品的法定名稱。

    藥品商品名稱是藥品生產企業在申請注冊藥品時,根據自身需要而擬定的藥品名稱。06年藥監局的《藥品說明書和標簽管理規定》、《進一步規范藥品商品名稱的管理通知》中規定,藥品生產企業對本企業生產的藥品,可根據實際需要,在法定的通用名稱之外,另行擬定商品名,報衛生部藥政管理局批準后,方可向工商行政管理部門申請該商品名作為商標注冊;藥品商品名稱須經藥監局批準后方可在藥品包裝、標簽及說明書上標注;藥品說明書和標簽中標注的藥品名稱必須符合藥監局公布的藥品通用名稱和商品名稱的命名原則,不得使用與他人使用的商品名稱相同或近似的文字。藥品商品名稱的特殊性在于實行審批制度,由國家食品藥品臨督管理局負責。嚴格來說,“藥品商品名稱”并非是知識產權上的法律概念。在注冊為商標之前,它僅是某個藥品的通俗名稱,不受法律保護;除非是知名藥品的特有名稱,才作為一種商業標識受反不正當競爭法的保護;而一旦成為注冊商標受商標法保護后,實質上可以稱之為“藥品商標名”。所以,藥品商品名并不應視為藥品名稱,而是定性為商業標識更加準確。

    (二)與商標的比較

    由于商標必須具有顯著性特征,不能使用直接表示藥品功能等特點的標志,但藥品商品名稱卻可以體現其自身的特點和功用。

    藥品商標雖與藥品名稱同為使用在藥品上的標記,但兩者的功能有所區別:藥品的商品名稱不同,則意味著處方藥名、賦形劑、原料質量、生產過程等不同;藥品商標則用于識別不同藥品生產廠商或藥品品種、劑型,同時具有品質擔保功能,保證藥品的同等質量,維護其良好聲譽;另外,還兼有廣告性和宣傳性。

    藥品名稱和商標可能互相轉化:藥品商品名稱通過使用獲得顯著性后可作為商標注冊;而商標也可能因為使用不當而喪失顯著性,從而演變為藥品通用名稱,如阿司匹林、仁丹等,都曾是注冊商標,但最后喪失了顯著性特征。已取得商標注冊證的商標可以向國家藥品監督管理局申請藥品商品名。

    二、藥品名稱與商標權的沖突

    (一)“可立停案”案情簡析

    原告為九龍公司生產的“磷酸苯丙哌林口服液”在1994年1月由原衛生部藥政管理局批準其商品名為“可立停”。2003年2月,九龍公司重新申請并取得了藥監局頒發的包括“可立停”商品名在內的新的藥品登記證書。1999年至2005年期間,康寶公司就其“可立停”糖漿廣告的畫面及其文字內容多次向山西省藥品監督管理局報批,并獲得該局的廣告投放批準。2000年6月6日,康寶公司提出爭議商標注冊申請,商標局對爭議商標予以核準注冊。本案經由商標評審委員會裁定,一審、二審判決及最高院駁回再審的申請后,終于落下帷幕。

    (二)沖突表現

    藥品名稱與商標權的沖突主要是藥品商品名稱與商標之間的混淆及糾紛,表現為:

    1.在實際使用中,消費者極易混淆藥品包裝上的藥品商品名稱與商標,在發生侵權糾紛時,應如何斷定文字標識所代表的內容是商標或藥品商品名稱?

    本案中,九龍制藥廠生產的“磷酸苯丙哌林口服液”的商品名為“可立停”,康寶公司在其糖漿藥品上注冊了“可立停”為商標,如何判斷“可立停”字樣是商標還是藥品商品名稱?根據本案二審判決意見,康寶公司雖以注冊商標方式在其糖漿藥品上使用“可立停”字樣,但由于“可立停”文字的位置、字體和顏色比通用名稱愈酚甲麻那敏糖漿更突出和顯著,使消費者誤認為該藥品的名稱為“可立停”。因此,認定了康寶公司是以該藥品商品名稱的方式來使用“可立停”文字。所以,判斷文字標識是商標標識還是藥品商品名稱,應以相關消費者的認知為標準。[2]

    實踐中許多商標名由于標示或宣傳等原因實際被作為商品名稱使用,注冊商標和藥品商品名稱并沒有明顯的區別,由此引發侵權糾紛,同時也造成了管理上的混亂。根據《藥品說明書和標簽管理規定》第二十七條:“藥品說明書和標簽中禁止使用未經注冊的商標以及其他未經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批準的藥品名稱。藥品標簽使用注冊商標的,應當印刷在藥品標簽的邊角……”所以,未經國家藥品監督管理局批準的注冊商標只能在包裝的左上角或右上角使用,不得使用在商品名的位置上。如作為商品名使用,必須經藥監局有關部門批準后下發批件,才可作為商品名使用。

    2.藥品商品名稱是否具有獨占使用權和注冊商標申請權?藥品商品名稱是否屬于在先權利,將藥品名稱完全相同的文字作為商標注冊在同類商品(藥品)上,是否構成商標法第三十一條規定的損害他人現有的在先權利的行為?

    《商標法》第三十一條規定:“申請商標注冊不得損害他人現有的在先權利,也不得以不正當手段搶先注冊他人已經使用并有一定影響的商標。”本案中九龍公司在先經藥品行政管理部門批準后,獲得使用“可立停”藥品商品名稱的權利,最高院駁回再審申請通知書中載明:“根據《藥品說明書和標簽管理規定》等藥品名稱管理規定,藥品商品名稱經主管部門批準后,獲批企業對這一藥品名稱享有獨占使用權和將其申請商標注冊的權利,此項權利應屬于商標法第三十一條保護的在先權利之一。本案九龍公司獲準‘可立停’口服液藥品商品名符合國家醫藥行政管理部門相關規定,應認定為九龍公司自其核準之日起享有‘可立停’藥品商品名稱權和注冊商標申請權……但考慮到藥品商品名稱需獲藥品行業行政主管部門批準才能使用的特殊情況,康寶公司應該知曉九龍公司已在先獲準”可立停“為其藥品的商品名稱……在此情況下,康寶公司將與九龍公司藥品名稱完全相同的文字作為商標注冊在同類商品(藥品)上,損害了九龍公司對‘可立停’商品名稱的獨占使用權和注冊商標申請權,已構成商標法第三十一條規定的損害他人現有在先權利的行為,故爭議商標應予以撤銷。”

    據此,最高院認定了藥品商品名稱在經過使用并獲得一定影響之后,被商標法保護,可以撤銷他人對藥品名的惡意模仿的注冊商標。

    三、藥品名稱與商標權沖突的避免

    《關于進一步規范藥品名稱管理的通知》中規定,藥品必須使用通用名稱,其命名應當符合《藥品通用名稱命名原則》的規定。商標法及實施條例當中也明確規定,藥品包裝上必須使用注冊商標,藥品是強制使用注冊商標的產品類別之一。相較于上述兩種標識,藥品的商品名稱則并非強制標注,比如西藥常有商品名,而中藥一般卻沒有商品名。不僅如此,藥品商品名稱的使用范圍應嚴格按照《藥品注冊管理辦法》的規定:“除新的化學結構、新的活性成份的藥物,以及持有化合物專利的藥品外,其他品種一律不得使用商品名稱。同一藥品生產企業生產的同一藥品,成份相同但劑型或規格不同的,應當使用同一商品名稱。”根據上述條文,藥品必須使用藥品通用名稱;如果不是按照新藥申請管理的,新的化學結構、新的活性成份的藥物,以及持有化合物專利的藥品,就不應當使用商品名稱;而且不允許不同的藥品,使用同一商品名稱。并且在藥品廣告宣傳中也不允許單獨使用商品名稱或是未經批準作為商品名稱使用的文字型商標。

    上述規定表明了藥品監督部門為解決和改善藥品名稱混亂、一藥多名、異藥同名等問題,加強了對藥品名稱的監管。這項規定可以令藥品種類在使用中更加清晰、準確的被辨明。

    通常,對普通的商品名稱不應限制,企業可以進行個性化的名稱描述,以增加對消費者的吸引力。但藥品作為一類特殊的商品,關系到人們的身體健康,不可單純把吸引消費者購買作為其唯一目的。況且,普通消費者一般不會區分藥品包裝及說明書上載明的標識究竟是商標還是藥品商品名稱,從認知藥品的角度來說,同時使用這兩種標識只會令辨別藥品難度增加。兩種藥名,更易引起混淆,甚至造成嚴重后果。畢竟這是攸關生死存亡之大事,相較于商業利益來說,用藥錯誤才是大忌。所以,藥品名稱應該真實的反映其功能特點,而不需帶有太多的獨特性。為使用藥更規范,應削弱商標和藥品商品名在藥品辨認中的作用,避免一藥多名、一名多藥。

    總之,藥品應該令不同標識承擔各自的不同功能,藥品名稱只作為區別各種藥品的種類;而商標用于區別藥品生產廠商、藥品品種或劑型。一種藥品只需因功效而對應于一種通用名稱,從而分辨藥品的種類。藥品名稱當謹慎為之,以實現其應有之價值,同時還可以有效避免藥品商品名稱是否屬于在先權利的爭議,減少因商品名稱和商標近似,引起相關公眾的誤認或混淆的糾紛。

    四、關于藥品商品名和商標的保護問題

第3篇

藥品的消費分為物質性消費和感性消費兩種。藥品的物質眭消費以物質性的滿足為豐要日的,注重藥品內在質量特征直接干用藥品的實際教用,即注重療效質量等而在感I生消費意識的驅動下,消費者購買卦井儀僅注葦藥品的質量和數量,而是注重一種能與其心理需要起共鳴的感一藥品在消費中除了要獲得物質性滿足外更渴望獲得較多的心理卜和精神的滿足并注重和利用藥品具有的象征意義和表現能力通過消費藥品表現出藥品持有者的社會地位、牛括情趣及個人修養等個性特征和品質。如注重藥品的品牌使用的科學眭和方便性、包裝、味道等。這種購買決策往往采用的是心理上的感性標準其購買行為通常建立在感性消費邏輯之上,喜歡就買”作為行動導向。所以說,感性消費是現代情感需要的體現,是現代消費者個性的實現和情感的滿足等高層次需要的突出反映

根據西方營銷理論的研究,消費者的需求發展大致。分為一個階段:第一是量的消費時代;第二是質的消費時代;第三是感性消費時代。感性消費趨州在西發達圍家消費者中體現得尤為明顯近年來,我國消費者需要的感性化趨向也在逐漸萌芽藥品是一種特殊的商.藥品的感性消費有其特殊性藥品的本質是治病救人.祛病強身.直接關系到人們的生命健康因此,對其實際效用的需要即它的物質性消費永遠是處于第一位的這就決定了藥品的感勝消費必須依賴下其實際效用的發展而發展.不能獨立于其物質性消費而單獨存在。即藥品不可能如時裝、技術晶或其他商品那樣成為單純的感商品研究藥品感性消費的意義

l、是人們獲得個性的滿足、精神的愉悅、舒適廈優越感的需要

伴隨著人民生活水平顯著提高,全民文化素質也有了普遍提高.人們使用藥品也從維持生命和挽救生命的觀念轉變為善待自己、優化生活的需求并表現出時代的特點,這就足藥-的感性消費目前,廣大消費者對現代藥品的包裝"至藥品的口味、色彩等面的重視程度正與日懼增。在筆者兩午蒔曾做過的800位被調查者的調查中:有72.1%的誚費者依賴名牌藥晶,585%的消費者非常注意藥品的劑型。少數消費者也在注重藥品的療效、質量、價格等素中把藥品的包裝、味道、色澤作為鞍重要參考指標之一:而且在交淡中不少孩子家長表示,希望藥品能做得又好吃又好看,不僅孩子愛吃,大人也會比較省心省力。消費者追求“良藥不再苦口”的意愿越來越明顯。這此正預示著消費者感性消費意識的萌芽一

2、是為了使藥物速到優化狀態的需要

從生物一心理一社會醫學模式的基本觀點出發,影響藥物療效的因素實際上可分為兩種:一種是生物因素,即藥物的效應由藥物的理化性質、藥理、藥化作用所決定,并受病人的年齡、性別、遺傳特眭個體差異等因索的影響:一種是心理因素,即藥物的效應受病人在接受治療時的心理狀態、對藥品的承認程度,藥物形象等多種心理效應的影響。如藥品的品牌、劑型顏色、味道、包裝等能否在用藥前讓病人從心理上樂于接受,對藥物療效將產生一定的影響心理因素對藥物代謝動力學的影響目前國內外研究甚少事實上,不良的情緒反應常能干擾胃腸遭的生理功能,改變藥物的茸腸道吸收,從而增強或堿弱藥物的體內效應。有調查結果表明,病人對劑型的心理選擇順序依次為糖農片、沖劑、膠囊、普通劑;塒藥品顏色的心理選擇順序依次為白色、淺黃色、淺紅色淺綠色;對藥品味道的心理選擇順序依次為甜味、無味、香味;傳統的丸劑、合劑散劑已很少有人喜歡,而棕色、黑色、紫色的藥品基本不受歡迎

3、是適應我國醫藥生產企業新產品開發韻需要

藥品感性消費的出現為我國醫藥企業的發展特別是新產品的開發提供了新的契機在當今社會.伴隨著經濟全球化和國際一體化的不斷發展.隨著我國讓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逐步建立和完善,尤其是隨著我國加八WTO,新產品的開發越來越成為制藥企業賴生存、發展和占領市場的關鍵:一般來講,創新產品可分為兩個部分:一是市場新產品,一是技術新產品。對于醫藥產品而言,前者主要是改變產品的包裝、外觀及劑型等,屬于部分創新,其所需費用較低且容易辦到。這種創新對于小規模制藥企業尤為適臺。后者則完全是一種發明.需要高投資和長閣期,而且風險大。沒有雄厚資金基礎的制藥企業難以完成:而我國的制藥企業多數規模較小.資金及科研力茸都比較薄弱,生產能力利用率低盡管我國目前正在加快醫藥產業的結構調整投資產重組、但是.我國醫藥產業的落后現狀決定r在今后很長·段時間.新藥開發能力的不足將一直成為制約我國醫藥企業進一步發展的瓶頸環節藥品感性消費的出現和發展將為我國醫藥企業的新藥創新提供新的方向。藥品生產企業不能再僅僅追求消費者對藥品的療效和質量等功能性消費的滿足而是在此基礎上更好地讓消費者對藥品獲得精神上的愉悅和心理及感觀上的滿足。因此,手置國的醫藥生產企業應充分重視這種消費趨勢.并認真、細致地研究和分析消費者的感性消費心理,準確把握藥晶消費趨勢,此為基礎,結合感性營銷策略,開發出適應市場并引導市場的新產品:

4、是加強醫藥企業競爭力的需要

重視藥品感性消費有利于我國醫藥企業與國外企業進行競爭。眾所周知,我國有荷極為廣闊和誘人的醫藥市場.這對于國外的各大醫藥企業來酩無疑足莫大的誘惑一據有關資料顯示,到目前為止我國國內市場有_二成的藥品是進扣藥品。而我國已加入WTO.國外的各種醫藥產品必將蜂擁而至,迅速進入我國市場。我國的醫藥企業必將在失去國家政策保護的條件下.直接面臨國際醫藥企業的激烈競爭。另外,國外進口的新藥、好藥必然使我國人民的藥品消費得到推動和發腱。藥品感性消費的趨勢也將日趨增強。在這樣的情況下,對于新藥l升發能力不足且缺乏優勢品種的國內制藥企業來說,麻及時改變競爭策略以避重就輕、避其鋒銳為原則,把藥品感性消費作為突破氟之一&時而有效地研究其表現及特征,同時制定出與自身企業相適應的生產開發及營銷策略。從而以能夠引導消費者需求且極其特色的感性藥品來適應市場。這將成為我國妊藥企業在與國外企業競爭中立于敗之地的一個極為有效的競爭戰略。

藥品感性消費的初步表現

藥品的感性消費一般包括兩個部分。部分是產品本身,另一部分是指與產品相關的一系列服務。而且兩者之間相互依托,有著密切的聯系。

醫藥產品本身的感性消費在目前市場中所出現的藥品感性消費的主要傾向,在于通過醫藥產品奉身的外觀、包裝、口味以及劑型等方面的更新改進在感觀上使消費者得到精神巴的惱悅和滿足。當然,消費者跗藥品使用的方便性及安全眭的追求也成為藥品感-眭消費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

1、藥品包裝是消費者對藥品的最初印象從心理學上講,一個人對于事物的最初印象往往是最深刻的。而藥品的包裝正是消費者對于一種藥品的最初印象所在。妥善而科學的包裝無疑會避免或減緩藥品的變質因此包裝對醫藥產品質量的保證有著重要的意義質量是保證療效的前提,也是保證藥品的感性消費的基本條件另一方面,隨著商品流通的高速發展和人們文化水平的提高.包裝的裝飾和美化對醫藥產品的陳列和銷售顯得日益重要,起到“沉默推銷員”的作用。這時產品的包裝物不僅僅只限于產品的容器和包裝物,而且成了宣傳品,成了引起消費者購買興趣的促銷工具。而這種購買興趣正是基于消費者的感性消費而產生的因此,藥品包裝的好壞將直接影響藥品在消費者心目中的形象.從而影響到消費者的購買行為=

2、藥品的外觀及口味是又一感性消費內容過去,由于對藥品的外觀缺乏重視.致使大多數藥品的外觀都比較呆板、單調,片劑尤其如此,無論是什幺品種、用于治療什么疾病.都是單一的扁圓形白片。這樣的藥品外表不美觀.無法刺激消費者的購買欲望,更不用說為患者帶來美感和精神上的安慰了。另外,由于各種藥的外觀都極為相似,表面又沒有特殊的標記,因而在幾種藥品混在一起時,即使是有經驗的醫生和護士也很難分辨出來,更不用說普通患者了:這樣就會給服藥帶來不必要的麻煩,甚至會因為服錯藥而紿患者造成生命危險。由此可見.注重對藥品外觀的改進與更新有著特殊的意義。首先要注重對藥品外觀與所治療疾病的不同進行設計,因為藥品的色彩對調解和控制病人的情緒有很大的暗示作用同時,其設計還應注意與消費者的年齡、性別、風俗習慣、等吻合,不得發生抵觸。因為同一色彩對于不同心理喜好的消費者來說,心理效果可能截然不同。因而,搭配適宜的色彩其作用不僅能使患者,特別能使兒童減少對藥品的恐懼心理,沖淡對藥品的厭惡情緒:而且能為患者提供一種心理上的安慰,使患者精神愉悅,從而促進藥鼓的發揮,有利于患者的康復。

有些遵循消費者心理需要及喜好所進行的外觀設計和色彩選擇之所得到許多消費者的認可,也正是其適應了這種感性消費趨勢的結果:同樣.良好的E1味有利于消費者對藥品的接受,常言說“良藥苦口,但是當今社會.廣大的消費者所需要的卻是“不苦口的良藥”,對于兒童來說尤其如此。對于兒童,藥品只有口味宜人,才能使其接受,是一種功能性消費。對于成年的消費者來說,良好的u味完全是一種在物質性消費之上的一種更高的追求,也可以看成是一種精神上的追求。然這也是一種感性消費的表現。而對于這一消費需求,以日前的技術水平,不論是使用矯昧劑還是馥變劑型都是可以做到的,而加強對藥品口昧改良的重視,便以使廠家爭取更多的市場份額.從而使企業獲取更大的利益。

3、藥品使用的方使性日益受到消費者的重視。在現代社會,時間對于人們來說有著空前的重要性。于是藥品使用的方便性也就成為人們對于藥品療教的需求之外的又一種需要。這種方便性不僅可以使消費者節省時間和精力.同時可以從側面緩解^們的壓力和生活的緊張感,從而滿足人們得到精神上的愉悅及個性的實現=由此可見.這種方便性”也是藥品的感性消費的需求之一。而這種方便性主要體現在給藥系統的變化上。

4、與產品相關的服務也是感性消費內容。在商品經濟條件下,服務也是商品。因此.企、出售的不應只是產品本身,而且還應該包括與產品相關的一系列服務。對于一個企業來說,開發和利用節_場的關鍵之一在于搞好服務.提高信譽。對于名牌產品,更要有名牌服務。這種“名牌產品+名牌服務”大大提高r企業信譽和用戶的忠誠度,從而提高市場競爭力。人們對這種名牌服務的追求正是一種感性消費心理的體現,這種服務對于醫生和患者而言同樣重要。一本印刷精美、內容詳盡、規范的藥品說明書,能使醫生對該企業產品的了解更深人細致,從而保證r臨床用藥的準確、安全和有效,使企業在醫生心日中樹立了良好的形象,而且間接促使醫生對病人用藥,擴大了消費:另一方面,隨著人民文化素質的提高、制度的逐步推行,人們的自我保健,自我醫療意識正在逐步加強,消費者急切要求擺脫被動用藥的地位,因而對醫藥產品知識的需求也日益增多,這就需要一些與該藥品有關的產品知識的介紹:由于一般f肖費者不是專業人員,面對他們的藥品說明書和宣傳小冊子應該通俗易懂。企業在提供這種一般的同時.還可以用一定篇幅展示自己的科技及經濟實力.讓消費者在接受知識的同時接受企業。

藥品的感性營銷策略

在目前的藥品消費領域中,消費者主要還處在藥品的物質性消費階段,但向著感性消費階段邁進已有所萌芽,尤其在保健品上表現的較強。隨著人民生活水平和文化素質的提高,隨著社會競爭使人的緊張感和憂郁感的上升,人們越來越傾向于選擇既能治病強身又能使心理得到滿足的藥品,尤其是保健品和OTC藥。在這種趨勢下,企業家如何給自己的產品加上情感的外套.如何給自己的產品注人豐厚的文化內涵,在很大程度上決定著制藥企業的發展。我們正處于一個時代的人口,誰能搶先一步,準就獨領。

首先,要研究感性消費者心理,創造感性設計。如果說在“量的滿足”時代里,消費者所需要的是“消費極大化”即“越多越好”的話,那么現在他們所需要的是心理上的滿足這就要求制藥企業首先要認真研究不同層次消費者的特有心理因為消費者的心理和行為特征,直接影響其對藥品的評價和購買行為:通過研究.區分需求不同的消費者.區分在尋找和評價不同的消費者,區分使用量大小不同的消費者及購后行為不同的消費者.有目的地開展刨造活動,開發出某方面有獨特的、非尋常的、有創造性特的產品和服務,滿足消費者的選擇需要

其次,要深人進行未來市場與消費的設計研究。它要求企業的產品設計既要符臺人們對產品的物質功能的要求.又要滿足人們心理方面包括審美情趣的要求。在產品的設計開發中尋找替代性的象征事物,然后通過別具特色的感性設計給產品賦予某種氣氛、情感、趣睬、思想等,憑借感性的力量去打動、誘發消費者。在感性消費時代里,制藥企業所營銷的產品可能完全相同,但創新獨特的市場定位就會給顧客截然不同的新鮮感受:如泰諾林是上海強生制藥公司的一十消炎鎮痛藥。它有成人用藥及專門針對兒童的滴劑和溶液劑。它的片荊廣告點睛之筆為:“繁瑣的家事,有時會引起頭痛等身體不適…頭痛問題,至少泰諾林可緩解”。“泰諾林”把感情注八產品,使消費者在感情上產生共鳴,從而拉近了與消費者之間的距離。“泰諾林”上市不久,即在上海、北京等大城市占有了可觀的市場份額。

2、對立請導消費的觀念,引導需求創追市場。傳統的市場營銷觀念有三十明顯的特征:顧客導向、整體營銷、通過滿足需求來獲利。但它過分強調適應顧客需求,沒有把“引導消費,剖造需求”作為重點明確提出,因而在競爭日趨激烈的藥品市場上,尤其是感性商品市場上稍有不足。“引導消費.創造需求”就是生產廠家在消費者還沒有提出新的消費需求前,主動的引導其需求向更高層次和更廣泛領域發展,在市場上為消費者提供更多的選擇消費機會。企業要更新營銷觀念,摒棄那種以生產為中心的生產導向和用戶為中心的市場導向的營銷觀念,樹立誘導消費的營銷觀念:通過姜感意識誘導、產品誘導、知識誘導等有效形式,更新人們的消費觀念,能動的引導需求,并通過弓I導需求、創造需求進而創造市場。

2l世紀,概念的營銷是最大的營銷。一個概念就代表著一種生活方式和消費方式。一個概念成功地被消費者所接受就意味著一大批相關產品會被消費者所接受。“蘆薈就是一個被成功炒作的概念=蘆薈是一種集醫療、美容、保健、食品及觀賞為一體的天然藥用植物。現代社會,快速的生活節奏和時尚文明,改變著人們的消費觀念和生活方式.人們越來越追求生活質量,渴望健康長壽,保健美容意識也越來越強;從消費心理看,人們越來越偏愛天然綠色產品.希望回歸大自然。蘆薈倡導的是:天然、綠色、保健、美容。這正暗合了現代人的心理需求,很容易激發消費者的購買欲望.行成一個全新的消費點。如今,蘆薈已超出了一般藥用植物的范疇,形成了藥品、化妝品、食品等系列產品。據統計,1998年全世界蘆薈產業產值達到了650億美元。

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企業必須用“引導消費,創造需求的策略,主動出擊.統一各類具有不同心理偏好的消費者需求.引導消費者跟著自己走,使自己取得主動權。

第4篇

關鍵詞: 藥學 實踐性課程模塊 教學內容

我國藥學本科教育培養的目標之一是培養既有扎實的理論基礎,又有較強動手能力的應用型人才。藥學學科是實踐性很強的學科,無論是從事藥品的研發、生產、銷售工作,還是從事藥品咨詢、臨床藥學等藥學服務工作,都要以實踐為基礎,因此,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是培養應用型人才的需要。為了實現這個目標,就要圍繞應用型這條主線實施教學改革,從實踐教學入手,不斷提高學生動手能力、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以適應21世紀對人才的需求,持續不斷地加快我國醫藥事業的發展。課程模塊分為理論和實踐兩類。其中理論課程突出藥學類學科的系統性,實踐課程根據學生實際工作需要,突出實用性。此外設計藥學實踐模塊。按照補充、增加和強化原則,科學分配各模塊課程時數,以達到加強課程間的知識滲透與融合,保證知識結構系統性、完整性和實用性的目的。通過實踐性模塊環節學習,進一步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動手能力和社會適應能力,使學生樹立科學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具有強烈的社會責任感,團結互助、樂于奉獻和遵紀守法觀念。為提高教育教學質量,每個學生都要根據自己將就業崗位(如醫院、藥檢所及藥品生產、經營企業等)按照要求完成實踐性模塊課程的學習,將自己所學的理論知識結合實習進行鞏固、加深、充實、應用,提高自己的實踐能力,更好地適應市場經濟的發展,增強求職競爭能力[1]。

一、目的與要求

通過實踐性課程的學習,學生所學理論知識密切聯系實際,培養和提高學生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以及獨立工作的能力,培養具有良好的職業道德和嚴謹的工作作風,提高實踐能力和創新思維能力。通過實踐性課程學習,獨立完成一個與本專業相關的課題實驗研究及論文寫作。

二、實踐性課程內容

(一)醫院

掌握臨床常見疾病合理用藥;掌握普通制劑室藥品的制備、質量控制;熟悉藥房藥政管理的基本知識,參與或了解臨床藥代動力學發展情況。

1.藥房

(1)了解門(急)診藥房、住院藥房的機構設置、職能配置及管理的規章制度。

(2)了解藥品的保管、排列方法,各科用藥的規章制度和發放方法(如擺藥制度及病房小藥柜制度)。熟悉特殊藥品、貴重藥品的管理等有關制度。

(3)掌握處方的調配過程及注意事項。

(4)熟悉藥品包裝、標簽、說明書的格式與內容。

(5)熟悉臨床常用藥品的作用機理、副作用,體內過程、用途、禁忌證、注意事項、劑量(包括常用劑量、成人兒童劑量范圍、用藥間隔、特殊情況下病人超劑量的審查)。

(6)熟悉常用藥物的劑型及特點;了解新藥及新劑型的特點、臨床應用情況。

2.制劑室

(1)了解內部設置、有關規章制度與藥房各科室的關系。

(2)基本掌握一般藥劑、散劑、軟膏等常用制劑的配制方法及質量控制。

(3)熟悉制備普通制劑的常用器械及容器的使用和處理方法。

(4)通過配制普通制劑,要求掌握各種藥品的粉碎、過濾、混合、加熱、溶解、乳化、浸取、分裝等基本技能。

(5)了解常用普通制劑的操作規程。

(6)了解新劑型使用情況。

(7)中草藥的來源與鑒定;中草藥的提取、濃縮、精制方法及相應制劑的配制;常用劑型的工藝流程、注意事項、操作要點、含量測定及質量控制的方法。

(8)掌握醫院普通制劑的質量管理全過程。

3.藥品質檢室

藥品質檢室的實習參照藥檢所實習部分。

4.藥庫

通過實踐性課程學習,熟悉藥庫的工作性質、職責、范圍和管理制度;了解醫院藥品采購供應管理制度,財務制度與驗收制度;掌握藥品的保管方法。

5.臨床藥學

學習和了解臨床藥學工作的基本情況、醫院藥學情報工作及藥物不良反應監測工作、臨床藥學實驗室的工作及基本設備、藥師參與臨床查房的內容、抗菌藥物的合理應用等。

6.了解藥品的計算機管理

(二)藥檢所

在化學合成藥物或化學結構已明確的天然藥物及其制劑質量控制、中藥制劑質量控制等方面得到實踐鍛煉,研究控制藥物質量的規律及探索制定藥物質量控制技術標準,藥物及其制劑質量控制的現代分析方法,培養和提高學生的動手能力。

1.熟悉藥檢所作為藥品質量監督機構的作用及與各部門的關系。

2.熟悉藥品質量標準、藥品報批及審批手續等。

3.了解藥檢所的工作內容及有關各項規章制度。

4.掌握2―3種原料藥或中間體制劑分析的全過程及操作方法。

5.了解1―2種藥物的生物效價測定法。

6.掌握常見中成藥質量標準的控制方法。

7.熟悉常用衛生學及安全性檢查方法。

8.熟悉凈化車間微粒數和微生物數檢測方法。

9.熟練掌握常用試劑及標準溶液的配制、使用、貯存要求及操作技能。

10.基本掌握常用分析儀器的原理、使用及維護方法。了解目前藥品質量監控方法的現狀和進展。

(三)藥品生產企業

在藥物及其劑型、制劑、制劑新技術和新藥的研究、開發、生產、工藝技術改造、質量管理等方面得到實踐鍛煉,培養學生具有一定科研創新和實際工作的能力。

1.了解內容

企業簡史:企業的性質、機構設置、人員配備;建廠史及其發展狀況;產品種類及其供銷情況;有關技術改革情況介紹。

質量管理:企業及各車間的質量管理體系及其職能。

生產管理:著重生產全過程的管理。

安全制度:各種具體措施及危險的防止。

三廢處理:三廢來源、處理方法、排放標準。

2.熟悉生產品種的生產工藝規程和標準操作規程的格式及內容;了解其他管理文件的格式及內容。

3.熟悉GMP在實際生產過程中的應用。

4.生產車間實習

通過車間實習必須掌握生產的全過程,如操作的關鍵及有關質量要求等,詳細了解設備的構造、性能和維修使用。

(1)注射劑車間。

熟悉注射劑車間的位置,內部布局,生產空氣凈化的設備和設施。

基本掌握注射劑大生產流程(如生產中常用的濃配法、稀配法、過濾的介質的類型及型號、過濾的方法,注射用水的制備,安瓿的處理,灌封、滅菌、檢漏、包裝等操作規程)。

掌握注射劑半成品、成品的車間質量控制,企業內控標準和國家藥品標準。

了解新工藝、新技術應用情況。

(2)片劑車間。

了解片劑車間位置、內部布局及生產設備。

基本掌握片劑大生產的生產流程(如片劑原、輔料的預處理混合,軟材的制備,粒度大小的控制,干燥,壓片的操作等操作規程,包衣(糖衣和薄膜衣)過程和操作要點)。

掌握片劑半成品、成品的車間質量控制,企業內控標準和國家藥品標準。

了解新工藝、新技術的應用情況。

(3)生物發酵、提煉車間及化學藥物合成車間實踐性課程的要求。

生物發酵、提煉車間要求:了解生物發酵的流程、操作規定、菌種保藏及保證種子質量的方法:了解保證正常生產的操作方法和措施,如接種、消沫、通氣、溫度、倒種、補料等;了解染菌和檢查方法及防止染菌的措施;了解空罐、實罐和邊罐消毒方法及空氣過濾所用介質、消毒操作:了解一種抗生素的提煉過程及崗位操作法;了解從發酵到提煉的設備及管道的連接。藥物化學合成車間,應了解化學藥物合成的工藝路線、反應設備及管道設計等。

(4)其他制劑車間。

根據所學藥劑學理論與技術,加強對其他相關制劑的生產等實際工作的熟悉和了解。

(四)藥品經營企業

1.了解內容

企業簡史:性質、機構設置、人員配備、經營規模、經營模式等。

質量管理:企業質量管理體系及其職能。

經營管理:藥品經營全過程管理。

2.熟悉內容

藥品批發企業:藥品零售連鎖企業的產品購進、驗收、檢驗、儲存、保管、養護、出庫、銷售工作程序及各環節管理要點。

藥品零售企業:藥品零售連鎖企業門店的店堂布局、處方調劑、藥學服務等工作程序及各環節管理要點。

藥品GSP在實際經營中的應用。

(五)專題科研實踐

1.在指導老師的指導下,注重學習實驗設計、操作方法、創新思維。培養刻苦嚴謹、一絲不茍的科學作風及創新能力。

2.通過實踐,掌握科學研究的一般方法,將已學到的專業理論知識、實驗技能與科學研究實際相結合,提高自身的綜合素質和能力。

三、措施保障

以上藥學實踐教程新模塊建立后的運行,需要一系列的具體措施保障,如建設藥學實踐課程的專門教材、建立獨立的藥學實踐教學中心、改革實踐教學的模式、建設校內外實踐基地等[2]。整合藥學專業多學科實踐教學,拓展學生實踐空間,有利于優化資源配置,推動一個與原有的實驗教育理念和人才培養模式有著重大區別的新型實踐教育模式的誕生,培養新一代創新藥學人才,促進21世紀我國醫藥事業的發展。

參考文獻:

第5篇

    論文關鍵詞:灰底白板紙;白卡紙;表面性能;階調再現性

    灰底白板紙和白卡紙是兩種常用的包裝材料。白板紙是由面漿與各層底漿抄制而成的。其結構主要分為底層、芯層、襯層、面層和涂層等部分。灰底白板紙底面顏色為灰色,由廢舊報紙經脫墨而成,所以底層的成分很雜;表面為白色,是一層由高嶺土粉、黏合劑等化工原料混合而成的薄涂料面。表層(涂布面)白度較高,油墨吸收性、平滑度和印刷光澤度都很好,紙板本身又具有很好的挺度和耐折度,既能直接用來印刷,又能滿足包裝的要求。灰底白板紙表面經涂布處理后,表面性能有了很大的提高,既能夠滿足高質量的彩色印刷要求,又是中高檔商品包裝盒的優質材料。白卡紙是一種較厚實堅挺的白色卡紙,采用100%漂白硫酸鹽木漿為原料,經過游離狀打漿,較高程度地施膠(施膠度為1.0~1.5arm),加入滑石粉、硫酸鋇等白色填料,在長網造紙機上抄造,并經壓光或壓紋處理而制成。白卡紙一般為單面涂布,市場上主要分為SBS和FBB兩種,前者以漂白化學漿為原料,兩層結構,特點是白度較高,但同等定量紙板的挺度和厚度較差;后者以漂白化學漿作為紙板的表層和底層,而以機械漿為原料構成中間層,形成三層結構的紙板,其特點是在同等定量的條件下,厚度高,硬度好,從而帶來良好的模切效果和折痕效果。

    灰底白板紙和白卡紙在諸如食品、化妝品、禮品及藥品包裝等方面有著相似的應用領域。然而,兩種紙張在表面性能方面的差異到底有多大?并且這些差異對兩種紙張印刷階調再現效果是否有影響,影響有多大?本文對這兩種包裝紙的表面性能及階調再現性進行了實驗對比研究,比較分析了兩者之問的性能差異及其各自的階調再現性能,為定量分析這兩種紙張的性能,更好地使用這兩種紙張提供有益的數據參考。

    1實驗部分

    基于這兩種包裝用紙在表面性能方面存在的差異,首先通過實驗測定兩種紙張各紙樣的基本表面性能;然后依據各紙樣的基本表面性能,選用一定的印刷條件,在IGT印刷適性儀上印刷打樣,找到各紙樣的最佳墨層厚度,并在各自最佳墨層厚度下印刷打樣;最后,測試各紙樣的網點面積率、實地密度值等數據,對樣張進行分析,對比研究這兩種包裝紙的差異及其對印刷品階調再現性能的影響。

    實驗材料:長興白板紙(250g/m。)、華明白板紙(250g/m。)、華豐白板紙(250g/m。)、鴻澤白板紙(250g/m)、凡南白板紙(250g/m。)、亞太白卡紙(250g/m)、太陽白卡紙(250g/m。)、荷蘭白卡紙(250g/m);采用的油墨是天津東洋油墨有限公司的膠印亮光快干型油墨(黃、品、青)。

    1.1紙張表面性能的測試

    實驗儀器:WSB一Ⅱ白度計;UGV一50型VARIABIEGLOSSMETER變角光澤儀;YM一20油墨吸收性測定儀;ModelM590PAKERPRINT—SURF表面粗糙度測試儀。實驗環境:溫度21℃,相對濕度49~51。通過實驗,8種紙樣的各項性能數據見表1。

    1.2確定最佳印刷墨層厚度及印刷打樣

    實驗儀器、印刷條件、實驗環境:IGT印刷適性儀(AIC2—5型),65L/ear網線輥,X—rite528密度計;壓力650N,印刷速度0.2m/s;溫度2l℃~25℃,相對濕度45~55。通過大量印刷打樣及測試,先找出各紙樣的最佳墨層厚度(表2所示),

    再在AIC2—5型IGT印刷適性儀上,按照每種紙張的最佳墨層厚度,以上述印刷條件,用同樣的油墨分別打出8種紙樣的黃、品、青3種單色的網線樣張,經對各樣張不同網點面積率的網線塊及實地色塊測量,得出8種紙樣黃、品、青3個單色的網點增大值曲線、印刷特性曲線及階調密度反差曲線。

    2灰底白板紙和白卡紙階調再現性的對比分析

    2.1網點增大值對比分析以品紅墨各紙樣的網點增大比較圖(圖1所示)

    為例分析,可以看出,灰底白板紙樣條的網點增大情況要比白卡紙的大一些。在影響印刷品網點增大的諸因素中,就紙張而言,紙張的吸收性和粗糙度兩個參數對階調的再現有較大的影響。這兩個參數往往與印刷壓力密切相關。而在本研究中,采用的印刷壓力為一個確定的值,這樣,紙張的吸收性和粗糙度的差異就體現出了其對階調的再現的影響。

    而從前面的紙張表面性能的測試數據來看,灰底白板紙與白卡紙這兩類紙,在吸收性、粗糙度上,還是存在著較為明顯的差異。白卡紙相對于灰底白板紙,它的吸收性較高,粗糙度較低(荷蘭白卡紙是進口卡紙,由于制造工藝不同等原因而屬例外)。紙張較高的吸收性可能會導致網點更易于增大,而較低的粗糙度會使紙張在印刷壓力的作用下表面變形較少,而且所需墨膜較薄,從而比較有利于減少網點的增大。所以,基本上可以認為灰底白板紙在階調再現性方面相對于白卡紙較差。

    2.2印刷特性曲線對比分析以品紅墨各紙樣的印刷特性曲線圖(圖2)

    例分析,可以看出,白卡紙的印刷特性曲線基本上都處在灰底白板紙的下方,說明白卡紙的階調密度誤差相對較小。可見,白卡紙的階調再現性能要好于灰底白板紙的階調再現性能。

    2.3階調密度反差對比分析

    另一種評價印刷品階調再現的方法是評價印刷品的階調密度反差。當具有較高的印刷相對反差值時,其實地密度又較高,印刷品的階調再現性較好。同樣,以品紅墨各紙樣的階調密度反差(如圖3所示)為例,

    從圖中可以看出,除荷蘭白卡紙以外,兩種白卡紙(亞太白卡紙、太陽白卡紙紙)的相對反差值,及其對應的實地密度值均不同程度地高于其他幾種灰底白板紙的相對反差值及其對應的實地密度值(荷蘭白卡紙除外)。這說明白卡紙的階調再現性能比灰底白板紙相對要好。

    上述3個不同的角度的研究分析,說明白卡紙比灰底白板紙的階調再現性能好。但是在從這3個不同角度所做的研究分析中,荷蘭白卡紙是一個例外情況,其在相對反差、實地密度、網點增大、階調再現等方面,甚至要比最差的灰底白板紙還要差。經過查閱相關資料得知,荷蘭白卡紙是一種普通白卡紙,它與上述的亞太白卡紙、太陽白卡紙不同,亞太白卡紙和太陽白卡紙都屬于俗稱為“銅白卡”一類的白卡紙,這種白卡紙是在普通白卡紙的基礎上,經過施膠、涂布、壓光等工序獲得類似于銅版紙的比普通白卡紙高得多的平滑度、光澤度等表面性能。正是因為荷蘭白卡紙只具有甚至比普通灰底白板紙還要低的平滑度、光澤度等表面性能,才造成荷蘭白卡紙具有相對較差的階調再現性能。但由于荷蘭白卡紙不像其他銅白卡紙那樣有著與灰底白板紙相類似的應用領域,所以,作為一種例外,荷蘭白卡紙的特殊情況并不會影響到本實驗的研究結論。

第6篇

內容提要: 我國《侵權責任法》第59條規定了醫療機構同藥品生產者連帶承擔藥品缺陷引起的責任,而不論醫療機構有無過錯。醫療機構不是單純的藥品銷售者,其主要職責在于提供專業化的診療服務;醫療機構連帶承擔無過錯責任與無過錯責任立法目的相悖,醫療機構不能成為受害患者的保險人。我國應將醫療機構對藥品瑕疵責任限定于醫療過錯責任范疇,醫療機構可能因違反診療和組織義務而承擔基于藥品缺陷的過錯責任。

一、問題的緣起

藥品缺陷是指藥品制造者在藥品設計、生產、加工以及藥品說明或警示等方面,沒有達到當時醫藥發展水平下合理期待的安全性。[1]近年來我國發生了多起因藥品缺陷而導致的侵權案件,如“齊二藥”案中的亮菌甲素注射液、“欣弗”案中的欣弗注射液、“龍膽瀉肝丸”事件等,[2]嚴重威脅了群眾的生命健康安全。藥品缺陷引發的侵權責任,一般由成品的制造者、原材料的生產者以及將其名字、商標或其他標識特征示于產品之上的產品準生產者、進口商等承擔,藥物的銷售者僅對未盡到合理和謹慎注意義務導致的人身損害承擔賠償責任。[3]醫療機構作為醫療服務的專業提供者,并不對藥品的生產者或準生產者的無過錯責任承擔連帶責任,無過錯的產品責任不能擴大到醫療專業服務領域。[4]

與此不同的是,我國《侵權責任法》將藥品已知缺陷的風險分配給藥品的生產者‘銷售者和醫療機構。該法第59條規定:“因藥品、消毒藥劑、醫療器械的缺陷,或者輸入不合格的血液造成患者損害的,患者可以向生產者或者血液提供機構請求賠償,也可以向醫療機構請求賠償。患者向醫療機構請求賠償的,醫療機構賠償后,有權向負有責任的生產者或者血液提供機構追償。”理論界普遍認為,該條規定的是醫療產品損害責任,適用的是無過錯責任原則。醫療機構應視為藥品銷售者,是責任主體之一,承擔的是不真正連帶責任。[5]其立法目的在于防止醫療機構和產品的制造者和銷售者之間互相推諉責任,以切實保障患者權益的實現。[6]從實踐上角度觀察,即便醫療機構自身以過錯為歸責原則,但因其連帶承擔藥品生產者責任,導致醫療機構首先應按藥品生產者的無過錯責任擔責,患者也僅需要依據無過錯責任起訴醫療機構,醫療機構自身的過錯責任是退居其次的。

醫療機構對藥品導致的損害承擔無過錯連帶責任不但與醫療行為的性質不符,也與其他國家立法和司法實踐相悖,更無助于提高醫療機構的服務水準和促進醫學進步,其基本立場值得進一步反思。

二、我國醫療機構承擔基于連帶的無過錯責任之檢討

在我國侵權責任法立法之前,國內理論界[7]和實務界[8]一致認為,醫療機構是藥品和消毒藥劑的銷售者,應按《產品質量法》甚至《消費者權益保護法》的相關規定承擔連帶責任。作為藥品的銷售者,醫療機構應依法與藥品生產者一道向外承擔第一性的無過錯責任,這是連帶責任的法律效果,而非作為藥品的銷售者本身即存在無過錯責任。《侵權責任法》第59條的規定,無非是上述理論和實踐的法律化。但醫療機構是否為銷售者,是否必須連帶承擔藥品缺陷的無過錯責任,醫療機構承擔連帶責任是否可以提高藥品安全水平或者分散風險等,則值得進一步研究。

(一)醫療機構不是或者主要不是藥品的銷售者

藥品在多數情況下雖通過醫療機構最終到達患者,但醫療機構不是藥品銷售者。患者作為病人來到醫院不是為了買藥,也不是要買繃帶或碘酒、血清或血漿,而是懷著能夠治愈的希望,通過一個治療的過程來擺脫病痛。醫院的主要功能在于提供各種專業診療服務以竭力恢復患者的健康,最終達到治療效果的目的,提供藥品或者醫療設備只是輔助行為。簡言之,醫療機構及其醫務人員通過自己的專業診療服務,將患者的具體病情和具體藥物相結合,為患者選擇對癥藥物,以實現診療活動的目的。在Carmichael v. Alexian BrothersHops.一案中,法院認為醫師所提供的是疾病治療服務,而該服務系基于專業知識、技術與經驗,與一般產品出售人所提供的內容迥然有別。[9]在“齊二藥”案件中,法院認為,醫院為患者提供診療服務,將涉案假藥所有權轉讓給患者,患者付錢,兩者形成買賣合同關系,其行為雖與藥品經營企業通過賣藥獲得收入的銷售行為在表現形式上有所不同,但并無本質區別;更重要的是,在目前我國“以藥補醫”的機制下,醫療機構通過對藥品進行加價銷售的方式獲取大量的收益,卻不欲作為藥品銷售者對因劣藥、假藥等缺陷產品造成的患者損害承擔賠償責任顯然于理不合,也與權利和義務相統一的法律原則相悖。[10]該判決忽略了醫療機構提供專業化服務的社會價值,無限放大醫療機構在藥品銷售上所獲取的經濟利益,將治病救人的專業醫療機構及其專業醫師等同為普通的藥品銷售者,這既是醫療機構和專業醫師的悲哀,更是整個社會的不幸。

即便認為醫療機構和專業醫師是藥品的銷售者,也不應該要求其承擔連帶責任。美國法上占主導地位的觀點認為,產品責任規則不適用于服務提供者。雖然在Newmark v. Gimbel,s Inc一案[11]中,法院將產品責任擴展到服務領域,但法官在該案中首先將服務提供者區分為專業領域與非專業領域兩大類,并通過引入“銷售與服務混合交易”(sales-service hybrid transaction)的概念,將非專業服務提供者歸類為廣義上的銷售者(如美容美發),進而對其適用產品責任,[12]而對專業服務提供者拒絕適用產品責任。1979年美國公布的《統一產品責任示范法》第102條在對銷售者的解釋中指出,產品銷售者不包括“在法律規定的業務范圍內使用或銷售產品的專業服務提供者。”美國法院認為,醫院及其醫師與《第二次侵權法重述》第402A條所指的產品銷售者、供應者、廠商或者分銷商并不相同,即便醫療服務的提供者可以被合理地認定為銷售者,也沒有適用嚴格責任的政策理由。[13]1998年的《侵權責任法重述第三版:產品責任》第19條規定,“服務,即使是通過商業方式提供的服務,也不是產品。”從實務角度來看,美國絕大多數州認定醫院和醫生提供的是服務即醫學治療,應免除他們就醫療過程中適用的缺陷產品所導致的傷害承擔嚴格責任,無論該產品是被移植到病人身上,或是借給病人使用,抑或只是作為一項工具。“醫療服務的性質、效用及對它們的需要,牽涉到許多人的健康甚至生存,對總體福利是如此重要,以至于超過了任何需要對醫生課以嚴格責任的政策尺度。”[14]

由上可知,醫療機構及其醫務人員是處方藥品的必經環節,但無論其是否扮演“銷售者”的角色,均不應連帶承擔無過錯責任。醫療機構及其醫務人員的首要職責在于利用自身的專業知識、技術、經驗和服務,努力達到使患者早日康復等治療效果,藥物、器械等只不過是達到上述目的的手段。醫療機構有銷售行為也好,沒有也罷,對醫療行為與用藥的關系定位都應如此。法國2002年3月4日《關于患者權利和衛生體系質量的法律》(Loi no 2002-303 du 4 mars 2002 relative aux droits des malades et a la qualite du systeme de sante)第98條規定,衛生制品缺陷造成的損害應適用無過錯責任,適用的對象包括藥品、疫苗或者醫療器械等衛生產品,也包括來自于人體的產品如血液和血液制品、器官和組織,但原則上它僅僅針對“生產者”,衛生制品缺陷的責任人不是衛生行業的專業人員,也不是衛生機構。[15]在我國現階段,由于允許醫療機構包括非營利性醫療機構在對藥品予以加價后將其出售給患者,因此醫療機構銷售藥品的事實是客觀存在的。不過,即便醫院和醫師有銷售行為,也還是應該看到醫療機構和醫務人員的用藥目的是在運用自身的專業知識和經驗挽救病人的生命或使其恢復健康,它是服務和銷售的結合,主體部分是提供診療服務而不是簡單的藥品銷售。我國目前理論界和實務界中對此的認識存在“只見樹木,不見森林”的片面性。美國法上的“銷售與服務混合交易”概念彰顯了醫療機構專業的價值,其更深層次的原因在于對生命倫理的尊重。我國《侵權責任法》的前述規定將會影響到醫療機構治病救人的基本立場,這是對個體生命價值和人類生命尊嚴的極大漠視。

(二)醫療機構承擔無過錯責任不符合無過錯責任的立法宗旨

無過錯責任不是對不法行為的制裁,而是基于分配正義的理念對“不幸損害”所做的合理分配。無過錯責任的理論基礎主要有:[16](1)危險來源說或危險開啟說,即因危險企業、物品或裝置的所有人或持有人制造了危險來源,應對因危險造成的損害承擔賠償責任。(2)危險控制說。從事危險活動或者占有、使用危險物品的人最能控制這些危險,由這些人承擔因危險引起的損害可以有效防止或者減少損害的發生。(3)報償理論。該理論源于羅馬法“獲得利益的人負擔危險”的法諺,認為從事危險活動或者占有、使用危險物品的人從這一活動中獲得了利益,基于享受利益者承擔風險的原則,其應當承擔責任,即所謂的“利之所得,損之所歸”。(4)損害分散理論。一般因危險責任而生的損害賠償,可經由商品服務的價格機能及保險予以分散。上述理論旨在為危險責任提供正當性基礎。若將醫療機構及其醫務人員視為“銷售者”,并通過連帶方式課以無過錯責任,上述幾種政策上的考量能否實現,值得進一步思考。

第一,醫療機構及其醫務人員沒有開啟或者制造不合理危險。藥品的合理安全性取決于藥品設計、開發、生產等相關聯的人,而對于藥品研制的安全性檢測、監督和許可是政府的特定職責。由此,藥品危險的開啟或者制造者首先是制藥企業,他們應盡高度的注意義務避免已知的設計、制造和指示缺陷的出現,并對已知缺陷藥品導致的損害承擔無過錯責任。而依據《藥品管理法》的規定,國務院藥品監督管理部門主管全國藥品監督管理工作,應對藥品的研制、開發、生產、流通、進口等層層把關,杜絕已知瑕疵藥品進入市場。如果違反上述義務導致已知缺陷藥品流入市場并造成損害,藥品監督管理部門應依法承擔國家賠償責任。這種責任位居制藥企業之后,是一種間接、次要和補充性的責任。[17]國家的地位決定了它是藥品品質的保證人,應承擔保證責任,而醫療機構及其醫務人員不應代替國家承擔檢測、監督市場上的藥品品質的職責。從這個意義上看,在“齊二藥”案件中,法院判決醫療機構承擔的連帶責任,無非是對監管機構補充責任的替代,但將本來應由國家和政府承擔的職責轉嫁給醫療機構,其缺乏合理性和正當性。

第二,醫療機構對缺陷藥品并無控制能力。雖然絕大部分藥品是由有處方權的合格醫療機構的合格醫師開具,但其并沒有決定市場的權力。我國實行藥品集中招標采購制度,[18]根據有關規定,縣及縣以上人民政府、國有企業(含國有控股企業)等所屬的非營利性醫療機構必須全部參加藥品集中采購,對于其他醫療機構鼓勵其參加藥品集中采購活動,集中采購周期原則上一年一次。與此同時,各地也都成立了省級的藥品招標采購中心統管轄區的藥品采購工作,醫療機構及其醫務人員本身對藥品流通沒有話語權。法律課以藥品生產者無過錯責任,目的在于提高危險產品的安全水準,但規定醫療機構承擔無過錯責任,顯然不能提高用藥安全水準。

第三,醫療機構通過藥品銷售可能獲得了收益,這也是目前我國司法理論和實踐中認定醫療機構適用基于連帶產生的無過錯責任的主要原因。如在“齊二藥”案件中,法院認定醫院作為一個非營利性醫療機構,以36元/支的價格購入“亮菌甲素注射液”,然后以46元/支的價格提供給患者,加價幅度高達28%,其行為與藥品經營企業通過賣藥獲得收入的銷售行為并無本質區別,因此應連帶承擔齊二藥廠的無過錯賠償責任。[19]法院顯然是以報償理論作為其判決的基礎。但在目前我國醫藥不分家且國家規定的診療費用偏低的情況下,國家允許醫療機構對藥品加價15%進行銷售和獲得利益,這部分利益應視為對偏低的診療費用的一種制度性彌補。隨著醫藥分家的逐步推行,[20]醫療機構將不再從事藥品銷售,不再從藥品銷售中獲得利益,屆時報償理論也將無法作為醫療機構連帶承擔無過錯責任的正當性基礎。

第四,醫療機構不存在分散風險的機制。產品制造者通常可以通過價格機制或者保險機制分散風險,但醫療機構及其醫務人員既不能決定藥品的價格,也沒有藥品責任保險予以保障,其無法轉嫁因藥品缺陷所導致的賠償風險。醫療機構和醫務人員只能通過提高醫療服務的價格水平以緩解藥品缺陷損害帶來的沖擊。如果要求醫院對藥品承擔基于連帶的無過錯責任,則防御性醫療必然大行其道。這必然會增加醫療成本,許多消費者無法得到足夠數量和水準的醫療服務,并極大阻礙醫學和藥學的進步。[21]由此,醫療機構不能成為藥品缺陷責任的保險人。

(三)醫療機構就藥品缺陷承擔無過錯責任不符合我國的國情,不利于我國醫療事業的進步

我國目前醫療水平遠落后于其他國家,世界衛生組織的一份報告稱,我國的醫藥衛生總體水平排在世界第144位,衛生公平性被排在世界第188位,全世界倒數第四位。[22]老百姓看病難、看病貴問題仍然是困擾我國經濟社會全面發展的一大難題,我國的醫療整體水平亟待提高,課以醫療機構就藥品缺陷承擔無過錯責任,會阻礙我國醫療水平的進步:一方面,一旦藥品缺陷而發生醫療事故,不管醫療機構在藥品的管理與使用方面有沒有盡到相應的注意義務,醫療機構都應當承擔相應的侵權責任,反而不利于鼓勵醫療機構在相關方面加強管理,提高管理水平。另一方面,我國藥品生產水平相對落后,藥品生產監管不嚴,藥品缺陷事故頻繁發生,事故發生后通常由醫療機構埋單,這就過分加重了醫療機構的負擔,使醫療機構時刻面臨突發的損害賠償責任,不利于醫療機構的長期穩定發展,嚴重制約我國醫療水平的進步。

三、醫療機構就藥品缺陷承擔侵權責任的應然定位

我國《侵權責任法》第54條規定了醫療損害的過錯歸責原則。過錯的認定既是《侵權責任法》中醫療損害侵權的結構主線,也是醫療損害侵權責任的核心問題。醫療機構就藥品缺陷承擔的也應僅限于過錯責任。從醫療活動本身的性質和規律來看,《侵權責任法》第55~63條規定的醫療機構在醫療活動中的注意義務主要有診療活動中的技術性注意義務(以下簡稱診療義務)、職業活動中產生的倫理性注意義務(以下簡稱倫理義務)和作為醫療活動組織者的組織性注意義務(以下簡稱組織義務)。[23]其中涉及藥品的診療風險,如醫師在診療行為中出現藥品名稱、劑量錯誤等,應歸入診療過錯的范疇,該風險雖由醫療機構承擔,但與藥品缺陷無關。醫療機構就藥品缺陷產生的責任,可能來自于診療義務和組織義務的違反。

(一)醫療機構違反診療義務產生的過錯責任

醫療機構的診療義務要求醫療機構及醫務人員應充分說明藥物的效用、適用人群、禁忌癥、毒副作用、替代藥品、用法用量等。醫療機構對藥品的說明和警示義務,是醫療職業規范和職業道德的要求,也是其扮演的“習得居間人”的角色所決定的。醫療機構及其醫務人員處于患者和藥品之間,作為專業人士應為患者選擇對癥的藥物。醫療機構及其醫務人員作為習得居間人,應適用“習得居間人規則”(learned intermediaryrule)。所謂習得居間人規則,是指只有專業的醫護人員才有能力理解所涉及風險的重要性,對特定形式的治療進行優劣評估,因此向病人提供特定情形下適當信息的義務就轉移到了醫護人員的身上,病人據此能夠對治療作出知情后的同意。

我國《藥品管理法》將對藥物的說明和警示的義務分配給了藥品的生產者,[24]醫療機構及其醫務人員是否需要確立上述義務,不無疑問。從理論上可以認為,如果政府部門負責對新研制的藥品進行了充分審查,藥品制造者對醫療機構進行了充分的告知,醫療機構就能夠保證對癥下藥;而只要醫療機構對藥品進行了充分的說明和警示,則不會發生藥品缺陷侵權事件。我國現行體制與西方國家大體相同,整個藥品銷售體系建立在由專業醫生肩負開具處方的責任之上,[25]醫護人員對藥品和疾病之間的相關適應性以及“藥品風險-收益”作出最佳的評估。[26]因此,確立單獨的醫療機構的說明和警示義務還是有必要的。

醫師作為習得居間人的身份決定了其應對藥物進行充分的說明和警示。我國《侵權責任法》并沒有明確規定醫師對藥物的說明和警示義務,但可以從該法第55條[27]的規定中推導出來。第55條說明的對象雖被限定為“說明病情和醫療措施”,但可將藥物的說明視為醫療措施的組成部分。對醫療機構及其醫務人員履行藥物的說明和警示義務的判斷,應以當時的醫療水準為基準。醫療機構及其醫務人員違反上述藥物的說明和警示義務的,屬于診療過錯,應依據《侵權責任法》第54條規定承擔過錯責任,而不能將其作為銷售者而依據該法第42、59條的規定連帶承擔生產者的無過錯責任。

(二)醫療機構違反組織義務產生的過錯責任

組織義務是指要求義務人以某種特定的方式來有計劃地形成、安排其所支配領域的義務。[28]醫療機構作為醫療活動中藥品的組織者,應合理組織藥品的管理、使用和監督等,并最有能力控制此類管理風險,因此應負擔一般交易安全注意義務。藥品管理和安全是醫療機構組織性義務的核心內容。依據《藥品管理法》第26條規定,醫療機構購進藥品,必須建立并執行進貨檢查驗收制度,驗明藥品合格證明和其他標識;不符合規定要求的,不得購進和使用。該法第27條規定,醫療機構的藥劑人員調配處方,必須經過核對,對處方所列藥品不得擅自更改或者代用。對有配伍禁忌或者超劑量的處方,應當拒絕調配;必要時,經處方醫師更正或者重新簽字,方可調配。該法第28條規定,醫療機構必須制定和執行藥品保管制度,采取必要的冷藏、防凍、防潮、防蟲、防鼠等措施,保證藥品質量。《藥品管理法實施條例》第25~27條則對醫療機構的組織義務作了進一步的規定。

違反組織義務造成的損害通常以過錯為歸責要件,醫療機構對藥品的組織義務也不例外。如果醫療機構盡到當時醫療水準下合理藥品管理人應盡的注意義務,就應該否定其存在醫療過錯,因而不承擔醫療過錯責任。判斷其是否盡到組織注意義務,應該以一個合理的藥品管理人的身份予以衡量。這既是患者的信賴和期待使然,也是醫療機構作為醫療專家的職業所要求的。我國《侵權責任法》將醫療機構視為銷售者,在其違反組織義務的情形下,要求醫療機構連帶承擔生產者的無過錯責任,加重了醫療機構的注意義務。醫療機構是否盡到其應盡的注意義務,并不影響其承擔連帶責任。患者只要因為藥品缺陷受到損害,即可請求醫療機構或者醫療機構與生產、銷售藥品的企業承擔連帶責任,而患者請求醫療機構以及藥品生產者、銷售者承擔的是無過錯責任,無需就醫療機構的過錯舉證。醫療機構只有在承擔連帶責任后,才能以自身無過錯為由,向藥品的生產、銷售企業追償,但這已為另外一個問題。由此,在醫療機構和患者之間就藥品產生損害賠償責任時,患者沒有舉證醫療機構負有過錯的動機和必要。而醫療機構即便證明了自身盡到了合理藥品管理人的注意義務,還是不能免除連帶責任,因此也缺乏足夠的激勵舉證自身的無過錯。可見,對醫療機構課以藥品瑕疵的無過錯責任超越了其應有的職責和能力范疇,由于醫療機構無論是否盡到注意義務都無法免責,這反而會使其減少在管理上的投入以降低不必要的成本損耗。由此也可看出,《侵權責任法》規定醫療機構承擔連帶的無過錯責任是欠妥當的。

綜合兩種情況可知:醫療損害案件中若醫療機構存在相應的過錯,則對損害承擔過錯責任;若醫療機構可證明它在管理、使用方面無過錯的,無需承擔責任,更遑論對損害承擔基于無過錯的連帶責任;若醫療機構使用保管存在過錯而造成藥品缺陷,且與生產者的藥品缺陷造成同一損害的,構成無意思聯絡的數人侵權行為,可依《侵權責任法》第11、12條的規定處理,而非一般性地與缺陷藥品的生產者連帶擔責。

四、結語

我國《侵權責任法》雖未明確將醫療機構對藥品缺陷產生的侵權責任界定為無過錯責任,但鑒于理論和實踐中將醫療機構視同為藥品的銷售者,醫療機構承擔連帶責任的后果,實際上是由其先行承擔了對外的無過錯賠償責任。在藥品生產企業發生大規模藥害侵權不足以承擔賠償責任時,醫療機構可能無法承受無過錯賠償責任之重。《侵權責任法》將醫療機構視為完全意義上的產品銷售者,忽視了醫療機構及其醫務人員提供專業醫療服務的本質,醫療機構及其醫務人員既不是藥品已知缺陷危險的開啟者,也無法控制和分散損害風險,不宜先行承擔無過錯責任。醫療行為具有探索性、高風險性和高度的不確定性,醫療機構只能在可預見的范圍內承擔藥品缺陷的風險。因此,醫療機構既不是藥品的單純銷售者,更沒有理由成為藥品缺陷受害人的保險人。醫療機構只能因為違反診療、倫理和組織活動中對藥品的合理注意義務之違反而承擔過錯責任。《侵權責任法》第59條中關于藥品缺陷侵權責任中醫療機構先行連帶承擔無過錯責任的規定,將本應該由政府藥品監督管理部門的職責和藥品生產企業應承擔的監督責任,部分移轉到了不應承擔如此嚴格責任的醫療機構身上,必將增加醫療成本、阻礙醫學進步,使“看病難”問題更加突出。我國應及時修正醫療機構對藥品缺陷侵權承擔連帶責任的做法,回歸到醫療機構僅就醫療過錯引起藥品缺陷而擔責的軌道。

注釋:

[1]See D. M. Davies,R. E. Ferner, H. de Glanville,Davies’s Textbook of Adverse Drug Reactions, 5th edition, Chapman&Hill, 1998,pp. 40-64.

[2]齊齊哈爾第二制藥廠用有嚴重毒性的工業用二甘醇代替丙二醇作為溶劑使用,安徽華源生物藥業有限公司生產的“欣弗”則是未按批準的工藝參數滅菌,二者均為已知制造瑕疵;龍膽瀉肝丸源自古方“龍膽瀉肝湯”,古方中有一味藥材為木通,而在《藥典》中卻變成了關木通;早在40年前,醫學界就發現關木通中的馬兜鈴酸可造成腎損害,此為已知設計瑕疵(參見程躍華:《醫療產品責任法律制度研究》,中國政法大學2007年度碩士學位論文,第1~2頁)。

[3]參見[日]植木哲:《醫療法律學》,冷羅生等譯,法律出版社2006年版,第182頁;美國法律研究院:《侵權法重述第三版:產品責任》,第2(e)條第(2)項。

[4]美國法律研究院撰寫的《侵權法重述第三版:產品責任》第19(b)條規定:“服務,即便是商業性提供的,也不是產品。”該條官方評論第d條認為,“產品責任法僅適用有形的世界”,官方評論第f條“服務與產品的區別”中論述道:“法院一致拒絕將商業性提供的服務歸入到嚴格產品侵權責任目的下的產品。”see Estate of Hannis v. Ashland State Gen. Hosp. , 554 A.2d 574(Pa. Cmwlth. Ct. 1989) ;Hoven v. Kelble, 256 N. W. 2d 379(Wis. 1977)

[5]參見奚曉明:《<中華人民共和國侵權責任法>條文理解與適用》,人民法院出版社2010年版,第414~419頁。

[6]參見王勝明:《中華人民共和國侵權責任法解讀》,中國法制出版社2010年版,第292頁。

[7]參見柳經緯、李茂年:《醫患關系法論》,中信出版社2002年版,第13頁。

[8]“齊二藥”案件中受害人及家屬將用藥的中山大學附屬第三醫院以及藥品銷售商和齊齊哈爾第二制藥廠一同訴諸法院。法院判決醫院連帶賠償受害人共計350多萬元,而法院反復強調醫院是藥品的銷售者,與其他兩家藥品銷售商承擔連帶賠償責任。參見廣州市中級人民法院(2008)穗中法民一終字第3082號民事判決書。

[9]參見潘維大:《英美侵權行為法案例解析》,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第390頁。

[10]同注[8]。

[11]See Newmark v. Cimbel's Inc.,54 N. J. 585 , 258 A. 2d 697(1969);William L. Prosser, Torts Law Cases and Materials(6th ed.),The Foundation Press Inc.,1976,pp.822-823.

[12]該案中法官將美發師的服務與牙醫等其他醫生的服務進行了比較,列舉出二者的區別在于:(1)美發師從事商業性活動,醫生從事的是專職活動。(2)美發師以提供有審美價值的形象來吸引顧客,其業務包括非專業性的服務和出售的商品。醫生則不能作廣告,只能由人們根據身體健康狀況決定是否要就醫,并且醫生提供的是專業知識,藥物及其他器械只是輔的方法而已。(3)美發師的服務是常規化的,可以反復進行。而醫生只能對癥下藥,其診斷是不能重復的(轉引自何穎:《美國關于服務提供者產品責任立法的啟示》,載《當代法學》2002年第6期)。

[13][See Pittman v. Upjohn Co.,890 S. W. 2d 425(Tenn.1994).

[14]美國法律研究院:《侵權法重述第三版:產品責任》(1998年),第20條“官方評論”d“銷售一服務結合體”。

[15]參見[法]帕特里斯儒丹:《醫療事故責任》,載《2008年侵權法改革國際論壇論文集》(未刊稿)。

[16]參見王澤鑒:《侵權行為法》,北京大學出版社2009年版,第15頁。

[17]前注[3],[日]植木哲書,第258、260頁。

[18]參見衛生部等六部委聯合下發的《進一步規范醫療機構藥品集中采購工作的意見》(衛規財發[2009]7號)。

[19]同注[8]。

[20]醫藥分家是指醫生處方不配藥,藥師(藥劑師)配藥不處方。其理論基礎為醫生在診斷和處方上有專業的技能,藥師則在配藥上有專業的訓練。兩個專業互相依賴又互相監察,并不能混合為一,以防止利益上的沖突,從而使得患者獲得有效而又廉價的醫療服務。

[21]See Hoven v. Kelble 79 Wis. 2d 444,256 N. W. 2d 379.

[22]http://lyyep. blog. sohu. com/37444319 . html , 2010年9月4日瀏覽。

[23]廖煥國:《論醫療過錯的認定》,載《政治與法律》2010年第5期。

[24]參見《藥品管理法》第54條規定,藥品包裝必須按照規定印有或者貼有標簽并附有說明書。標簽或者說明書上必須注明藥品的通用名稱、成份、規格、生產企業、批準文號、產品批號、生產日期、有效期、適應癥或者功能主治、用法、用量、禁忌、不良反應和注意事項。麻醉藥品、精神藥品、醫療用毒性藥品、放射性藥品、外用藥品和非處方藥的標簽,必須印有規定的標志。

[25]See Gravis v. Parke Davis&Co.,502 S. W. 2d 863,870(Tex. App. 1973).

[26]See West v. Searle&Co.,806 S. W. 2d 608,613-14 (Ark. 1991).

亚洲精品无码久久久久久久性色,淫荡人妻一区二区三区在线视频,精品一级片高清无码,国产一区中文字幕无码
亚洲最新午夜福利网址 | 日韩欧美一区二区在线观看 | 伊人久久大香线蕉aⅴ一区 三级国产99在线 | 亚洲国产另类在线观看 | 中文字幕酒后影院 | 日本欧美另类视频在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