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首頁 精品范文 逍遙游教案

逍遙游教案

時間:2023-02-10 19:02:26

開篇:寫作不僅是一種記錄,更是一種創造,它讓我們能夠捕捉那些稍縱即逝的靈感,將它們永久地定格在紙上。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12篇逍遙游教案,希望這些內容能成為您創作過程中的良師益友,陪伴您不斷探索和進步。

逍遙游教案

第1篇

關鍵詞:語文審美教育 形式美 形象美 情感美 哲思美

《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指出:“語文具有重要的審美教育功能,高中語文課程應關注學生情感的發展,讓學生受到美的熏陶,培養自覺的審美意識和高尚的審美情趣,培養審美感知和審美創造的能力。”①

語文審美教育就是要培養個體的審美能力和審美理想,即通過語文審美教育培養個體對于語言的形式美、語言性文藝作品的藝術美、語言交際中的社會美的感受力、鑒賞力和創造力,以樹立個體崇高的審美理想、高尚的審美觀念和健康的審美趣味,促進個體身心健康和人格完善,達到全面發展的目的。

但是,在實際的教學過程中,語文的審美教育功能不僅沒有充分體現出來,而且有逐漸被弱化的趨勢。高中學生在繁重的學習壓力下,很多時候對語文科投入的精力是很少的,也無暇去發現和感受語文的美。因此,語文教師應該特別注意對學生加強審美教育,應當從美學的角度去引導學生觀察語文中的“美”,讓每一個學生都學會欣賞。

一、讓學生學會欣賞形式美

我們所說的形式美指文章結構上的美,包括語言、段落、節奏、韻律等。以語言美為例,散文經典朱自清的《荷塘月色》的語言是越品越有味道。

(一)疊詞美

疊詞的運用不但傳神地描摹出眼前的景象,而且使文氣舒展,給人音韻和諧的美感。如“蓊蓊郁郁”“遠遠近近”“高高低低”的樹、“曲曲折折”的荷塘、“亭亭”的荷花、“田田”的葉子、“縷縷”的清香、“脈脈”的流水等等,比比皆是,獨具匠心。

(二)動詞美

“葉子本是肩并肩密密挨著……”好一個“挨”字,不僅使荷葉人格化,而且活脫脫地畫出了一群穿著短裙的少女形象。 “月光如流水一般,靜靜地瀉在這一片葉子和花上。”一個“瀉”字點活了月光,又托出了一個在月光照耀下的水氣朦朧的境界。

(三)修辭美

作者連用三個比喻句寫靜態的荷花,“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剛出浴的美人”,繪出了淡月輝映下荷花的晶瑩剔透,綠葉襯托下荷花的忽明忽暗以及纖塵不染的美質。通感的運用更使文章的語言達到了出神入化的境界。 “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勻,但光與影有著和諧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著的名曲。”“光”與“影”是黑白相間的畫,作者把它移植到了聽覺上,好像聽小提琴名曲一樣,這樣就把月光令人恬適而愜意的感覺寫出來了,給人一種回味無窮的深遂美感。

每篇好文章都是一個有機整體,它所采用的結構往往是它自身所能采用結構中最能體現文章主旨的一種。巧妙結構的選擇會更能彰顯作品的美。如徐志摩的《再別康橋》,這首詩在形式上采用了行首錯落寫法,契合了全詩的輕盈、舒緩的節奏,從而具備了結構美和節奏美。

二、讓學生學會欣賞形象美

形象是激發學生情感的基礎。沒有鮮明、具體的形象,就不會有發自心靈深處的真情實感,更不會產生激動人心的效果。因此,在語文教學中,要十分重視引導學生通過鑒賞形象來實施美育。高中語文教材文學作品中的人物形象不勝枚舉。比如人教版必修四第四單元選了三篇古代人物傳記,就是希望學生在學習文言文的同時感受人物形象之美,學習他們身上思想品質的可貴之處。《廉頗藺相如列傳》中藺相如胸懷廣闊、才干卓絕,廉頗心地正直坦蕩、勇于改錯;《蘇武傳》中蘇武忠君愛國、堅忍不拔;《張衡傳》中張衡不慕名利、潛心科研。這幾個人物形象都有著偉大的人格魅力,如果我們能在教學中善加利用引導,定能收到意想不到之效果。

還有教材必修一中勤勞善良的保姆大堰河,渴求真理、勇于斗爭的劉和珍,敢于懺悔、“解剖自己”的巴金,幽默睿智、博聞強記的梁任公,可以說每個人物都有值得我們學習和感悟的地方,只要我們在語文教學中能引導學生領會這些人物的偉大人格魅力,自然能對學生正確的審美觀和人生觀的形成起到重要作用。

三、讓學生學會欣賞情感美

語文教學要引導學生與作者進行深層次的情感交流和心靈對話,從而愉悅性情,陶冶情操,培養學生健康的心靈和完美的個性。

比如蘇軾的《赤壁賦》,學習時就可抓住文中景物描寫以及“蘇子”與“客”的感情變化來體會作者的思想情感。“清風徐來,水波不興”、“白露橫江,水光接天”、“飄飄乎如遺世獨立”,蘇子與客人泛舟夜游赤壁,盡情領略秋江夜色之美,賞心悅目,樂在其中。“飲酒樂甚”,扣舷而歌,客人吹簫伴奏,聲音“如怨如慕,如泣如訴”、“舞幽壑之潛蛟,泣孤舟之嫠婦”。客人觸景傷懷,發出“寄蜉蝣于天地,渺滄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須臾,羨長江之無窮”的人生感慨,蘇子也被客人的情緒感染而滿面愁緒。最后,蘇子以“水”和“月”作比喻,從“變”和“不變”的角度闡明了“天地之間,物各有主,茍非吾之所有,雖一毫而莫取”的道理。這是一種多么闊達樂觀的人生態度!這種人生態度使得蘇軾在被貶黃州的這段時間為我們留下了許多膾炙人口的篇章《赤壁懷古》、《定風波》。

學習蘇軾的作品,引導學生了解其曲折的人生經歷,感受他即使面臨打擊、身臨困境,也能保持豁達、超然、灑脫、樂觀的人格魅力,培養學生健全的人格和面臨困難保持樂觀通達的精神狀態。

四、讓學生學會欣賞哲思美

高中教材中有許多充滿哲思的精品佳作,所以在語文教學中注意引導學生領悟文章意韻、探求文章哲理對學生的能力提升有著不可忽略的意義。比如王羲之的《蘭亭集序》,序中記敘蘭亭周圍山水之美和聚會的歡樂之情,抒發好景不長、生死無常的感慨。雖然蘭亭盛會早已成為陳跡,但《蘭亭集序》中,作者表達的生命的歡愉,寄情山水的超然,樂極生悲對生死問題的浩嘆,千百年來一直深深地令人感動。生死和人生價值是人類永恒的主題,《蘭亭集序》因其中蘊含的生命意識和哲學意味而使其后的人得到不同的啟示。

再如莊子的《逍遙游》,它主要說明莊子絕對自由的人生觀,指出大至高飛九萬里的鵬,小至蜩與學鳩,都是有所待而不自由的,只有消滅了物我界限,無所待而游于無窮,達到無己、無功、無名的境界,才是絕對的自由,這就是逍遙游。簡單說來,以道為體,任物自然,就是逍遙游了。這種游,是無窮的,沒有局限,無需憑依,是徹底的自由。 對于生活在現實社會中的人而言,無形關系網的束縛總是存在的。莊子告訴我們,要擺脫這種束縛,只有從主觀上、自我上做功夫。把自我看得越重,獲得自由的障礙就越大;把自我看得越輕,獲得自由的障礙就越小;把自我視作不存在一般,做到佛家所說的“去我執”,就可以解脫了。莊子的哲學理念即使對今天的人們仍有巨大的積極影響及啟發作用。

教學中引導學生透過作品上升到哲學的高度,進行深層次的探討,品味作品的哲思,也是促使他們學會觀察生活,善于深入思考的有效途徑之一。

日本作家川端康成的散文《花未眠》闡釋了這樣一個道理: 生活中要有善于發現美的眼睛,并把這種美傳遞給別人。這一點對于語文教師而言是非常必要而且義不容辭的。高中語文教材以其多姿多彩的藝術形象、凝練生動的文學語言、熱情洋溢的抒彩和名家作品集中體現了文學作品的美。因此,我們應該引導學生進行品味和欣賞,從而感受美的熏陶,增強美的享受,讓學生多多發現語文中的美,讓語文的審美教育功能得到充分體現。

參考文獻:

[1]《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實驗稿),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年4月出版

第2篇

中國古代文學課程是大專院校中文專業的一門重要基礎課程,它以上自先秦下迄明清的文學發展歷史及其文學作品為教學內容,授課時間一般長達兩個學期。對于當代大學生而言,古代文學作品所反映的社會生活是遙遠而又陌生的,古代作家諸多思想觀念他們難以理解和認同,因此,古代文學教學要想貫徹“古為今用”的方針難度很大。教書育人是一個系統工程,古代文學課程作為其中的子工程雖然不能承擔其全部任務,但必須具有弘揚民族文化優良傳統、古為今用的現代價值。正是基于如此認識,我在十幾年的古代文學教學實踐中一方面按照教學大綱的要求,完成傳授專業知識,培養學生專業技能的基本任務,另一方面從文化反思的角度,以古代文學為切入點,從中尋找古代文明與現代人生的契合點,盡可能根據講授內容結合當前社會上諸多令人關注的文化現象進行分析,引導學生思考現實人生的有關問題,通過探索傳統文化的精髓與糟粕,力求為當代大學生的人格構建提供可資借鑒的東西,從而發揮古代文學課程特殊的育人功能。具體有三方面的經驗值得借鑒。

一、實事求是,有的放矢

古代文學中的愛國主題,古代作家關心民生疾苦的傳統一直是古代文學課對學生進行思想教育的好教材,然而現在它們卻受到一些學生的懷疑、否定甚至嘲笑。例如學生在論及屈原、杜甫等作家的憂國憂民意識時,使用了諸如“尷尬中的尷尬”、“沉重的枷鎖”、“苦澀的悲哀”等否定性的偏激文字。十分明顯,現在的大學生已開始獨立思考人生問題,但并不成熟,對文化轉型期中的許多文化現象深感困惑,他們站起來自己走路仍需要人引導。所以教師的正確的態度是面對現實,實事求是,運用科學的理論對課程教學內容所涉及的思想文化傳統進行深入細致的分析,有針對性地幫助學生看清傳統中的精華之所在,使他們在傳統中尋找到今日仍然有效的思想武器。

上學期上先秦文學時講屈原本文由收集整理作品的情景:在講解分析了《離騷》的字詞含義、篇章結構特色等內容后,以“如何認識屈原精神”為題組織學生展開課堂討論,共有十余位同學發言。當問及:“當個人與社會發生矛盾或理想與現實相沖突時,你怎么辦?”只有一個同學明確表示要效法屈原“上下求索”,奮斗到底,另一同學表示只能郁郁寡歡失意終身,余者則分別提出“西方不亮東方亮”、“要讓自己適應社會,不要幻想讓社會適應自己”、“過分清醒則不如糊涂”、“不能過分追求完美”等觀點,否定了屈原傳統精神的現實性。學生的回答具體證實了當代大學生價值觀念取向多元而以功利為主這一事實。對此,我沒有簡單地發表支持或反對的意見,而是首先指出同學們的認識是屈原精神在文化承傳過程中有所變異與流失的表現,然后分析造成這種變異流失的主客觀原因,其中重點剖析了屈原道德人格的崇高與政治人格的缺陷,最后強調指出,屈原精神經過近兩千年的傳播與弘揚已經不再屬于屈原個人,而成為中華民族文化系統中的一個意義符號,疾惡如仇的性格、堅韌不拔的意志、潔身自好的情操、奮斗不息的熱情、愛國愛民族的精神,這一切構成了經久不變的屈原精神內核。較之陶淵明歸隱田園,屈原的以身殉道顯然不是一種生存策略,而是對理想旗幟的高揚。對于民族而言,講究生存策略固然重要,但追求崇高的理想更能構成民族發展不可或缺的內在動力。因此在今天,我們無須效法屈原的自殺,但要發揚屈原的精神,在注意處世方式方法的同時千萬不能喪失立身的基本原則,不能喪失生命的激情與奮斗的欲望。這堂課結束后,不少同學反映喜歡上這樣的討論課,而且收獲很大,有“茅塞頓開”之感。還有一些學生原來對某些學者徹底否定屈原深感困惑,現在也有了清晰的認識。

在給學生上“宋詞”選修課時,我特意拿出一堂課針對學生對南宋詞作家憂國憂民意識的不同認識進行重點講析。首先分析產生這種意識的原因及其負面價值,然后指出知識分子的文化特質與文化使命,并聯系實際講解精神追求與終極關懷在民族發展史,以及個人生命構建中的重要意義,以論證當代大學生應當突破功利原則的局限,在更高層次上全面實現人生價值的觀點。課后布置了一個作業,題目就是“當代大學生如何認識評價古代作家的憂國憂民意識”。我覺得作業還是比較真實地反映了學生對這一問題的認識水平,百分之八十以上的同學達成了共識,一位男生的總結頗有代表性:“中國要實現現代化仍需要一大批走在時代前面的知識分子高揚良知與責任,古人尚且位卑不忘憂國,今天的大學生又有什么理由不去理會那根時代的纖繩,中國這輛大車,我們不拉誰拉?”我相信,此類表述絕不是學生為了獲取高分的違心之詞,而是他經過認真思考后作出的理性選擇。從各位學生上交的作業所反饋的信息來看,大多數同學對人生價值、死亡意義、女大學生角色定位及擇友擇業等問題的思考較之以前更加深入和系統了,認識也更加明確了。

二、求新求深,方法多樣

古代文學的教學內容具有較強的穩定性,諸多名作已成為傳統不變的講授篇目,如果僅僅為了應付教學,教師認真備好一次課便可講授多年。不過筆者認為這并不可取,講授內容雖可年年不變,教師對它的認識研究卻應該有一個由淺入深、由片面到全面的過程,尤其是在強調素質教育的今天,古代文學教師更不能只滿足于課堂上對字、詞句的講析,不能只要求學生背誦分析幾篇詩文,還應該在傳授基礎知識的同時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教給他們求知的方法,而要做到這一點難度相當大。

我從2000年至今一直承擔中國古代文學的教學任務,為了避免把教學工作變成一種簡單的重復勞動,我盡量做到不斷完善和更新自己的知識結構,不斷修改和補充教案,經常性地將本學科的最新研究成果和自己的授課心得介紹給學生,引導學生從文化反思的角度去解讀古代文學作品。如教上漢魏六朝文學課時講授曹植的《贈白馬王彪》一詩,我聯系課文論述“黃昏意象”與古代文人生命構建的對應關系;講授王粲的《登樓賦》則重點分析作者“登高望遠”這一形體動作所表達的特殊情感以及內含的思鄉情結。漢樂府詩《陌上桑》是傳統重點講授篇目,以前人們習慣以階級分析的方法來劃定女主人公秦羅敷的階級歸屬,簡單地將其定為勞動人民的代表或貴族女性的化身。我在查閱了大量的文獻資料后,在課堂上指出了傳統觀點的非科學性,就羅敷形象的文化內涵形成自己的看法,向學生介紹中國文學“采桑女”原型的特點,以及歷代統治者對蠶桑的重視,引導學生透過秦羅敷華美的服飾去認識漢代社會“以富為美”的審美情趣,將她反抗太守的行為與下層人民的意愿和精神聯系起來。經過如此分析,學生逐步認識到羅敷是傳統農業文化的產物,折射出特定時代的美學風貌,既在民間流傳中匯注勞動者的理想,又通過文人的加工體現出統治者的需要。下課后我聽到一位女生這樣說:“原來人物形象還可以像這樣分析!”這表明文化分析的方法給學生以新的啟示,學生的反映正是教師所期待的。

轉貼于

在向學生傳授知識的同時,教師還應該給學生以掌握知識的方法。近年來筆者注意運用中外比較和古今比較的方法來分析一些文學現象,如中國古代作家與西方作家憂患意識內涵的差異,中外作家戀母情結的不同內涵,等等。這種講授方法不僅對拓寬學生視野,完善知識結構有所裨益,更重要的是學生可以從教師的授課中直接感受到方法本身的魅力。2010級一位同學在選修唐詩宋詞課的試卷上寫道:“學習本課后的最大收益是感受到了一種方法。”接下來他運用比較的方法分析了中西詩人對自然的不同感悟與認識;另一女生則表示畢業后也要運用這種方法去教自己的學生。當然,比較并不是唯一的治學方法,但教師可以由此及彼,幫助學生掌握更多的方法。

執教初期我的課堂教學方式比較單一,往往上課講完了事,近幾年則對此作了較大改進,力爭教學方法多樣化。即是以課堂講授為主,輔之以適當的課堂討論,或問卷調查后針對問題答疑,或根據作業中露出的問題進行分析,把當堂回答學生提問與課后個別交談結合起來。由于加強了與學生的對話交流,對學生的情況比較了解,因而能有的放矢,針對學生思想實際安排授課的重點與難點,使學生有所收獲。

三、平等待人,坦誠相見

專業課教師自覺承擔教書育人的任務并不意味著自己天然就是學生的人生導師,可以板著臉訓人。其實,在新舊文化觀念的碰撞之中,在商品經濟大潮的涌動面前,教師也有許多人生新課題有待解決,只不過與學生相比,教師的優勢在于人生閱歷更為豐富,認識問題更為理性,掌握的專業知識更為全面深入,而這一切可以使教師具備先于學生找到正確答案的可能性。要讓學生在內心認可教師給予的答案,除了答案本身應正確,教師態度誠懇,方法得當也是十分重要的。我在教學過程中凡遇到有爭論的問題,總是持貫徹“真理面前人人平等”的原則,絕不搞唯我獨尊,努力營造一種寬松的學術氣氛,盡量啟發引導學生大膽發表個人哪怕是不成熟的見解,即使其觀點與教師不同,只要有合理之處,也應給予鼓勵和肯定。2011年我指導08級漢語言文學專業的一位女生撰寫畢業論文,該生所寫的《論莊子的〈逍遙游〉》,分析具體,論證多見深刻之處,但也存在思想偏頗、評價過低的不足。在師生面談中,她部分地接受了筆者的修改意見,但對莊子的評價則始終維持原有的看法。我沒有強迫她接受自己的觀點,反而肯定了她“我手寫我心”的治學原則,作為指導老師,我在明確指出其思想方法缺陷的同時,充分肯定了她“吾愛吾師,吾更愛真理”的態度。

相關文章
亚洲精品无码久久久久久久性色,淫荡人妻一区二区三区在线视频,精品一级片高清无码,国产一区中文字幕无码
亚洲中文字幕一区第三页 | 天天影视综合网色综合国产 | 日韩欧美精品一区二区三区 | 中文字幕与邻居少妇性刺激 | 五月天Av在线 | 日本欧美日韩亚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