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2-04-08 06:52:56
開篇:寫作不僅是一種記錄,更是一種創造,它讓我們能夠捕捉那些稍縱即逝的靈感,將它們永久地定格在紙上。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12篇主要教育論文,希望這些內容能成為您創作過程中的良師益友,陪伴您不斷探索和進步。
教育科研論文,簡稱教育論文,它是用來進行教育科學研究描述教育科學研究成果的文章。教育論文是學術研究的結晶,而不是一般的“收獲體會”,教育論文應有學術性,所以它是學術論文。
理解教育論文可以從兩點來把握:教育論文是探討問題、進行教育研究的一種手段,教育論文是描述科研成果,進行學術交流的一種工具。它的作用既表現于學術價值也表現于實踐價值,既表現于社會價值也表現于個人價值。具體來說有以下方面:
(1)通過科研論文向社會表達對所研究的教育現象的深思熟慮的觀點、意見,啟發人們關注與努力解決有關教育問題的熱情與智慧。
(2)通過科研論文與他人交流學術見解,互相爭鳴研討,促進教育學術領域的繁榮與以個人學術水平的提高。
(3)通過科研論文撰寫過程本身,提高研究者本人的綜合分析能力、邏輯思維能力和書面表達能力,這對于研究者提高整體的教育、教學能力是極其有用的。
教育論文應較系統和專門地討論與研究教育科學領域中某種現象或問題,思考和動筆都是從科學研究這個目的出發的,比一般論說文更富理論色彩和專門性。它涉及的范圍較廣,在教育科學這個遼闊的領域中,站在一定的理論高度觀察和分析有重要價值的現象和問題。它不象一般論說文那樣,可以就具體事件議論得失,評定是非。它的生命力及其價值,是在于科學研究的新成果,內容上的創新意義。它比一般論說文更強調新意(即新見解、新成果、新思想)。它主要有如下特點:
1.學術性
教育論文是學術成果的載體,是學術研究所形成的產品。它側重于對教育現象進行抽象地、概括地敘述或論證,其內容是系統性的、專門化的、因而,這種文體必然具有很強的學術性。它不是教育現象的外部直觀形態和過程,而是教育發展的內在本質和發展變化的規律。它具有深思熟慮的學術見解,但又不是偶感式的雜談或社會性議論。教育論文中,某一教育現象也不象“經驗”那樣完整、具體、形象地反映著,而是按照思維的認識規律被解剖、抽象地反映著。它致力于表現教育的本質,揭示教育的規律性。它與教育、教學經驗文章相比較,它是理論的。雖然它要取材于某一具體教育、教學活動,但不敘述其細節,只是經過提煉,“抽象地反映”并上升為理論,寫成論文。教育論文如果沒有學術性也就失去了教育論文的資格。所以,學術性是教育論文最起碼的條件。
2.科學性
教育科研的任務是要揭示教育發展的客觀規律,探求客觀真理,建立和豐富教育理論,使之成為教育改革和發展的指南。這就要求作者對傳統的教育思想、內容、方法,對引進的教育理論、經驗,都要采取“一分為二”的科學分析態度,都要尊重客觀事實,不能帶個人偏見,不能主觀臆斷或憑空說教。在立論上,應實際出發,從中引出切合實際的結論,即必須以《中國教育改革和發展綱要》為指導思想,論點的提出必須以切實、準確、真實的科學依據為前提;論據,要求要在周密的觀察、調查、實驗的基礎上,盡可能多地占有材料,以最充分、典型、新穎、確實有力的材料(理論材料和事實材料)作為立論的依據;論證上,應是系統的、完整的、首尾一貫的,是經過周密思考,嚴謹而富有邏輯效果的論證。它包含在內容上的充實、成熟、先進、可行;表述上的準確、明白、全面,無懈可擊,如果失去了科學性,也就不成其為教育論文。所以,我們說科學性論文的生命。
2.創造性
教育論文要求作者要有自己的獨到見解,敢于革新陳腐的教育思想、內容和方法,有創新意義。能在對教育領域的現象進行觀察、調查、分析研究的過程中,發現別人沒有發現或沒有涉及的新問題;能對別人研究過的問題采取新的角度或方法,提出具有理論意義或實用價值的新觀點或新結論;能在綜合前人研究結果(或經驗)的基礎上加工提煉,開掘新意;能在別人爭論的課題中或出現分歧的問題上進行比較分析,在弄清彼此的分歧爭鳴點的基礎上,做出與已有結論不同的結論;能用新鮮的材料(事例、數據、史實、觀察所得)來證明已證明過的問題,探索新意向;能運用中外教育領域里的最新信息資料、情報,以及教育科學研究的最新成果、經驗理論、概念,增強教育論文的時代色彩或現代化意識,從而提出新思想、新觀念、新理論、新設想,探索新體系、新方法,開辟出新的改革之路,推動教育發展的新進程。所以,創造性是衡量教育論文價值大小和水平高低的主要標準。如果教育工作者沒有獨特的真知灼見,沒有創新,只有繼承,那么,教育改革也就難于深化。建立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教育體系也就是一句空話。
4.理論性
教育論文的理論性是指論文的理論色彩,即用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思想,《中國教育改革和發展綱要》的科學觀點和有關的政策、法規,以及教育科學理論為指導,分析研究教育現象和問題,形成有理論高度的論文。在具體表達科研成果上,要符合教育規律、教育原則的新要求;要從具體事物出發,把感性的東西,上升到理論高度來分析,做出科學的結論,做到以理服人;要在教育領域的現象和問題的探討論論證和表述的過程中,運用現代教育學、教育心理學、學校教育管理學和專家對教育的論述以及專業性名詞術語、理論概念,并溶化或融合為論文的內容,使論文具有較濃的理論色彩。所以,理論性是教育論文深度的標志。但一定要深入淺出地表述復雜的科學道理;要用通俗簡明、生動形象的語言讓讀者感到平易能讀,平實易懂,使論文發揮交流、傳播、推廣科研成果的作用,進而轉化為社會生產力。
5.探索性
探索就是對尚未解決的問題,以新的觀點進行探討、尋找、搜索、求取,找到改革的突破口。沒有探索,也就沒有科研成果。因此,探索性是貫穿教育論文始終的一條紅線。即在撰寫教育論文中,對教育科研中涉及比較復雜的現象和問題,要進行多方面的思考,多層次的比較,并進行認真分析,反復研究,才有可能找到解決問題的方案和措施或意見和辦法;要以《中國教育改革和發展綱要》、黨的教育方針為客觀指導,根據傳統教育的經驗教訓和當前教育改革的發展趨勢,探索教育領域里我們還未明白還未掌握的教育教學規律,探索未來的教育教學到底是什么樣子,應當怎樣實現新的目標。此外,針對現實工作中暴露出來的實際問題進行分析研究,并總結研究成果,這本身就是探索性工作;而正確地尋找改革的突破口,尋找論證的新角度、新方法,尋找的過程,就是探索的過程。教育論文應體現出作者的探索個性(特點),探索個性越鮮明,論文越有創造成果。所以,探索是科研的前提,也是撰寫論文的前提。
6.實用性
論文關鍵詞:現代教育思想,現代教育技術
隨著科學技術的不斷發展,以計算機為核心的信息技術對人類社會的政治、經濟、文化、生活乃至各個方面產生著巨大的影響,正在推動這個社會進入一個完全信息化的時代。同樣,以多媒體技術為代表的現代教育技術的發展,更是使人們對傳統教育思想有了更多的新的認識。今年來許多國家都從各國的國情出發,開展教育改革的研究和實踐。為適應科學技術信息化和綜合化的趨勢,進行了教育內容、教育手段和教學方法的改革,提出了學校與社會、教學與科研、理論與實踐相結合,以適應新五年規劃中科學技術、經濟和信息社會發展的需求。
在此,我想談一下自己對現代教育思想和現代教育技術的簡單認識。
一、教育思想的核心是素質教育
教育作為傳遞人類文化遺產和促進人類自身發展的一種重要方式,它一方面受到社會發展的影響,另一方面又對社會的發展有著極其重要的作用。社會發展過程中的人口膨脹、經濟增長、科技進步、文化變遷、地域差異等都會對教育的發展產生影響。當代計算機技術的迅猛發展,使得各種各樣的新技術、新觀念、新理論層出不窮,它不僅對教學提供了新的手段、注入了新的活力,同時也對我們原有的教育觀念、教育模式產生了巨大的影響和沖擊,促進了現代教育思想的發展。傳統的教育思想講究的是一種單向灌輸的教育方式,教師講、學生聽,以考試成績定學生的優劣素質教育論文素質教育論文,“學而優則士”考試成績決定一切,這就是所謂的“應試教育”,它所帶來的“高分低能”等弊端是人所共知的。正式為了解決這些問題,現代教育思想明確提出了“以素質教育替代應試教育”的觀點,以提高全民素質為教育的宗旨。
以素質教育為核心的現代教育主要有以下一些特征:
1、教育的全體性
現代教育史面向全體教育者的教育。這主要包括兩個反面的內容:一是必須使每個學生在原有的基礎上都能得到應有的發展;二是使每個學生在社會所需求的基本素質方面達到規定的合格標準免費論文下載。
2、教育的主題性
主體性事現代教育的技術和靈魂。
這主要包括兩個方面的內容:它包括三個主要方面,一是教師要尊重學生在教學過程中的主體性地位和作用,尊重和培養學生的自覺性、自主性和創造性;二是要尊重學生的獨立人格,尊重學生人格的價值和獨特的品質,三是要把學習的主動權交給學生,善于發和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要讓學生有自主學習的時間和空間,
3、教育的發展性,
發展性的內涵主要包括兩方面:一是不僅要重視學生知識和技能的掌握,更要重視學生科研、潛能和個性的發展;二是要相信每個學生的發展潛能,創造各種條件引發學生創造力和潛能的開發,使每個學生都有機會在他天賦所及的領域,充分地發展自己的才能。應試教育最為人們所批評的一個突出的發面就是忽視學生的個性特點,而素質教育就是最大限度的發展學生的個性,為每個學生的個性發展提供促進條件。
目前,“合格加特長”以成為一種公認的素質教育模式,它的理論依據就是MI(multi --intelligerce)理論,即多重智力理論,這種理論認為,人的智力包括一系列解決問題的能力,獲取新知識即創造新成果的潛力。每個人都至少有7中智力:語言符號智力、數理邏輯智力、視覺空間智力、身體運動智力、音樂節奏智力、人際關系智力、自我認識智力,這七種基本智力既彼此聯系,又相對獨立,每個正常的人都擁有這七種智力,但每個人的優勢智力各不相同,因而,問題的關鍵不在于一個人是否聰明,而在于他在哪方面聰明。因此,教育者要首先發現學生的優勢智力然后采取多種措施去發展他它強化它。這需要教師做到,“以學為本、以學行教”在教學中注意激發學生興趣,指導學習方法,引導思維素質教育論文素質教育論文,加強訓練。所有的學生都能成為合格生,每個學生都能成為某方面哪怕極小方面的特長生,
4、教育的全面性,
這主要包括兩個方面的內容:一是受教育者必須得到全面和諧的發展,即自然素質、心理素質和社會素質等三方面的素質應當全面發展;二是教育主要是“為人生打基礎或做準備的教育”,所以,受教育者素質培養的基礎性整體性必須受到特別重視。
基礎教育是為人生做準備的教育,注重點應當是學生素質的全面發展,主張“不求人人升學,但求個個成才”。擁有全面素質為基礎,無論做什么,都能成就自己,成為一個對他人和社會有益的人。
5、教育的開放性
這主要包括兩個方面:一是由于教育涉及到學生的全面發展,所以內容要寬,應有相應寬廣的教育空間和多樣化的教育渠道;二是教育要突破校內、課堂內和書本內的局限,建立起學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會教育三者相結合的教育網絡,建立學科課程、活動課程和潛在課程相結合的課程體系,使教育內容、教育空間、教育渠道具有開放性,以適應學生素質的全面發展,實現素質教育的 目的。
教育目標的實現,要依賴具體的教學活動來執行,凡是能在教育過程中,自覺運用現代教育思想來指導的教學活動,都可以說是一種現代教育方式。素質教育,實際就是現代教育方式的具體體現。素質教學活動的實質,就是構建一個與素質教育宗旨相吻合的教學活動即管理體系,讓全體學生都能在主動學習的情景中,自覺地將人類社會文化的精華內化為自我發展的精神養料,促使他們的個性潛能、整體素質得到充分、和諧的發展。
素質教學模式的特征可以概括為6個方面:
(1)教育對象――面向全體學生;
(2)教學目標――發展整體素質;
(3)教學關系――民主合作互助;
(4)教學過程――主動生動活潑;
(5)教學方法――啟發內化轉化;
(6)教學環境――和諧愉快共振;
所以教育思想應當盡快從應試教育向素質教育轉軌,使教師的教學能夠體現素質教學的實質,所以,素質教學的特征內涵為參照,自覺地改革教學教法,使之能符合現代教育思想的宗旨。
二、現代教育技術要為素質教育服務
根據美國教育傳播與技術協會(AECT)的定義:所謂教育技術是關于學習過程和學習資源的設計、開發、利用、管理和評價的理論與實踐。這個定義的基本思想可以概括為:
兩個運用:1是運用現代教育教學思想;2是運用現代教育技術媒體。兩個優化:1是優化教學資源;2是優化教學過程,級探索如何為教學構建有效的教學信息資源環境與學習空間,探索能充分體現現代教育教學思想素質教育論文素質教育論文,融現代教學技術媒體與其中的教學方法、結構或模式。
五個操作:對教學資源和教學過程進行設計、開發、利用、管理和評價。
由此可見,對教育技術媒體的應用是現在教育技術的重要內容,是實現現在教育思想的重要手段。當前,對教育技術媒體正朝著以計算機為中心的,多媒體技術方向發展,利用計算機把包括圖文、聲像的各種教學內容以聯想的方式有機地集成并顯示在熒屏上,使學習者通過程序界面完成一系列人機交互操作,從而集成并顯示在熒屏上,使學習者可以通過程序界面完成一系列人機交互操作,從而實現自己的學習目的。
現代教育技術并非是指單純的物質技術,它更重要的是指設計和運用教育技術的現代思想觀念和方式,離開了恰當的思想或方法,技術的運用不僅不能產生積極的意義,相反會帶來比不用更為消極的后果,例如,如果我們僅僅把現在教育技術嫁接在傳統的教育模式的基礎上,那么這種現代教育技術的運用,是必會對傳統的教學模式或應試教育起推波助瀾的作用,這樣教育技術不僅不能發揮其促進教育現代化的作用,反而成為強化傳統教育模式的手段,成為一種自欺欺人的教育現代化點綴。因此確立教育技術包括物質技術和思想方法的觀念,特別是強調教育技術運用的思想方法,具有很大的意義。
教學技術實踐的指導思想應當是系統教學設計思想,也就是說在進行具體的教育技術實踐過程中,我們必須運用系統的方法來整體的考慮目標、內容、師生、媒體、方法、結構和環境之間的關系免費論文下載。
1、充分開發、組合利用各種有益的學習資源或學習的弓箭,使教育拜托課本中心、學校中心和教師中心的約束,讓學生自由自在的徜徉在豐富的學習資源海洋里,擁有一片自由的學習空間。
2、突破學習信息表現單一化的局限,使學習信息具有多種表現形式,如文字的、圖像的、數字的和聲音的或者多種表現形式混合味一體的形式。這將使往日呆板和僵硬的表現形式得到極大的改善,教材表現力的提高將使學習更加有趣味、更加簡便、也更加有效。
3、有利于個別化教學,使教學真正做到尊重學生的個性差異,因材施教。在媒體創設的個別教學的環境下,每個學生通過自己地努力都有可能在自己天賦所及的范圍內得到最優化的發展。
4、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參與性,激發學生主觀能動性的發揮。媒體能起到“迫使”學生主動參與學習的作用,化被動學習為主動學習素質教育論文素質教育論文,養成自主性學習的習慣。
5、改善學生認識事物過程的途徑和方法,這主要在于多媒體能以自己的信息表現優勢化小為大,化大為小,化靜為動,化動為靜,用“時間”跳接技術顯現事物或時間發展變化過程,有效的提示事物或事件的實質。
6、充分開發學生的右腦潛能,糾正傳統教育中偏左腦的教育傾向,使左右腦的潛能得到平衡的發展。因此,在進行教學技術實踐時,首先擁有系統的教學觀念,把教育技術媒體當做一個要素納入到整體的教學系統中來考慮,徹底摒棄教學技術就是單純考慮使用媒體的狹窄的教學技術觀念;其次是必須實行教學設計,即事先周密的考慮教學中各要素之間的關系。確定教學過程展開或運作的操作程序,使教學活動有章可循。
總之,為現代教育思想的探索和教育技術的實踐,是一項充滿生機和極富發展前景的探索和促進教育現代化的活動,為國家、為民族培養可靠的建設者和接班人,為新世紀的經濟競爭、科技競爭、軍事競爭和綜合國力競爭服務。探索教育現代化、探索教學改革,是我們每個教育工作者的一項責任和使命,讓我們共同努力為教育創造更美好的明天。
教師進行教育科研和撰寫論文,既是工作的需要,職責的要求,又是教育科研能力高低的一種體現。它不僅有利于改進教育教學工作,提高教育質量,推廣先進經驗,也有利于提高教師自身業務水平和工作能力。
教師的主要任務是進行教育教學工作。因此,教師進行教育科研和撰寫教育論文不同于專業理論工作者和專業研究人員,存在著時間緊、精力少、資料不足,接觸面不廣的局限性。本文試從教師的特點出發,談談教育科研課題選擇和教育論文寫作兩個方面的內容。
一、課題的選擇
愛因斯坦說過:“提出一個問題往往比解決一個問題更重要。”英國科學家J·D·內納也說過:提出課題比解決課題更困難。這充分說明了選題的重要性。從某種意義上講,選好一個課題,等于成功了一半。那么,如何選題呢?下面談談課題的來源和選題的原則。
課題的來源
教師進行教育科研和撰寫論文,課題一般有以下三個來源。
1、從教育實踐中選擇課題
這是課題的主要來源,它包括四個方面。
(1)教育經驗總結
教師在長期的教育教學工作中,會在某些方面積累較豐富的經驗,掌握一定的規律,但這些經驗常常是零碎的、粗淺的。我們可以從中選題,進行專題研究,使這些經驗系統化、理論化,逐漸完善,形成某種有指導意義的教育思想、教育方法。我們也可以用教育理論去分析、論證、評價這些教育經驗,使之上升到一定的理論高度,從而更具有科學性、典型性。
(2)教育過程中遇到的矛盾和問題
在教育實踐過程中,我們經常會遇到各種矛盾、困難、問題,迫切需要分析原因,尋找對策,盡快解決。有的問題還有一定的普遍性,解決好了,不僅對自己的教育教學工作有幫助,而且對其他老師也有啟發和指導作用,這些問題都可以作為我們的科研課題。例如:如何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怎樣有效地轉化提高后進生等等。
(3)教育實踐中的熱點和有爭論的問題
社會政治經濟的不斷發展,教育改革地不斷深入,常常會出現了些教育熱點問題。比如:“如何克服片面升學率?”“學生課業負擔過重的原因與對策”,“教師下海”,“市場經濟對教育的沖擊”等等。這些問題,有很強的現實性和時代特征,很值得進行研究。在教育實踐工作中,教師還會對一些教育教學理論、方法產生不同的看法,進行爭論。例如:“小學作文可不可以虛構?”“教師教案要不要檢查”“如何對小學生進行市場經濟意識的培養”等等。
(4)一些教育現象引發的思考
教師在工作實踐中,每天可耳聞目睹各種教育現象,有的盡管很普通,很微小,只要有心,常常會引發我們作一些較深層次的分析和思考,找出一些有普遍意義,反映本質問題的課題來。比如,小學生喜歡告狀,經常來找老師說×××同學怎么怎么,這是一種很平常的現象,但我們可以思考:為什么小學生喜歡告狀?如何對待學生告狀?如何引導他們正確評價別人?類似這樣的現象很多,只要有心,都可以從中找到我們科研的課題。
2、從教育理論文獻中發掘課題
我們經常要學習一些教育理論文獻,閱讀各種教育刊物,這些文章都是他人研究的成果。我們在學習閱讀時,不僅要了解學習掌握別人的教育思想,觀點和方法,還要結合實際進行思考,從中發掘自己感興趣的課題來。比如:別人已經研究了結果的課題,我們可以再深入研究,提出自己的不同見解和觀點;對己有定論的觀點、方法,可以重新實驗論證;可以運用文獻的理論觀點來解釋,論證自己的教育經驗或剖析各種教育現象;還可以把文獻中的一些觀點方法遷移到另一方面,從而確定新的課題。
3、積極參加各個教育部門和教育刊物組織的論文評選活動
為了推動教育科研,許多教育行政部門,教育刊物經常會組織各種各樣的論文評選活動,提出一些科研課題和論文題目。這些活動緊密結合當前教育實踐,結合教師特點,選題范圍比較集中單一,針對性強,很適宜教師進行研究和撰寫論文。
二、選題的原則
1、需要性。教師科研的目的主要是為了總結經驗,改進工作,提高自己的工作效率,工作質量和業務水平。因此,要選擇那些緊密結合自己工作實際,對自己工作改善和業務提高有明顯幫助,能幫助教育實踐中的實際問題,提高教育質量的課題。
2、實用性。選擇的課題要有實際價值,對搞好教育教學工作,提高教育質量,有明顯的指導作用,可操作性強,容易仿效推廣。那種比較空玄的純理論性的闡述推導論證,不適宜教師去搞。
3、可能性。選擇的課題必須是自己具備了進行相應研究條件的。具有這方面的理論知識;熟悉有關這一課題的情況,有較豐富的感情認識和實踐體會;已經或可以獲得所需要的材料、數據等等。
4、專題性。教師進行科研的課題涉及的范圍不應太大,最好集中某一專題研究,容易鉆深鉆透。范圍較大的課題,對教師來講,由于各方面條件的限制,時間精力有限,難以占有眾多的材料,也沒有科研經費等等,不容易早出成果,甚至會中途而廢。
5、典型性。所選的課題要在教育教學工作中有一定的代表性、普遍性。研究的成果對多數教師來說都有一定的指導意義、啟發作用、推廣價值。
三、教育論文寫作的基本要求
1、理論性。要用理論統率材料,不是就事論事泛泛而談,不是堆砌材料,談談體會,而是注意用理論去分析教育現象、教育過程,把感性認識、經驗體會上升到一定的理論高度,揭示教育過程中各因素之間的有機聯系,概括出一些帶有規律性典型性指導性的觀點和方法來。
2、科學性。材料真實、數據確鑿,觀點正確,說理透徹,揭示了問題的本質特征,符合教育教學的客觀規律,經得起實踐的檢驗。
3、新穎性。角度新、觀點新、材料新、見解新,發人所未發,見人所未見,充分運用新思想、新的成果、新的方法,揭示新的內涵。
4、邏輯性。論據充分,推理嚴密,因果相承,前后聯系,環環緊扣,渾然一體。
5、辯證性。實事求是,辯證分析,用全面的觀點看問題。要防止觀點偏頗和絕對化,或是全盤否定或是全盤肯定,或是貶損別人以證明自己的正確。
一、2015年度論文轉載概況
1.欄目設置及論文分布
2015年《中學歷史、地理教與學》設置欄目22個,全文轉載地理教育論文共計89篇。轉載論文數量較多的欄目有“教學研究”(14篇)、“教學策略” (8篇)、“學科視點”(7篇)、“教材分析”(7篇)、“教學設計”(6篇)、“學法指導”(6篇)、“備考指導”(4篇)等。可以看出,《中學歷史、 地理教與學》轉載的論文更加關注教師如何教學和學生如何學習。值得關注的是,《中學歷史、地理教與學》在2015年設置了7個與地理教育相關的專題欄目, 包括“地理實驗教學”“問題教學”“2015年高考試卷評析”“高三復習教學”“教學目標確立”“探究教學”和“學科素養培養”。其中,專為地理學科設置 的欄目只有“地理實驗教學”,其他欄目為歷史和地理兩個學科所共有。這些專題欄目反映了近期地理教育研究的熱點。
2.源雜志轉載量分析
2015年《中學歷史、地理教與學》全文轉載的地理教育論文來源于23種期刊(見表1)。排前三名的是《中學地理教學參考》《地理教學》和《地理教育》,共被轉載論文50篇,占全年論文轉載總數的56.2%。
3.第一作者情況分析
(1)第一作者所屬單位統計 2015年《中學歷史、地理教與學》所轉載地理教育論文的第一作者,來自69家單位。其中,東北師范大學的論文轉載量高達8篇,論文涉及地理核心素養、區 域思想、尺度思想、地理空間視角、地理教學邏輯、地理概念體系等主題詞。可見,這些突出學科特色的地理教育研究受到了《中學歷史、地理教與學》的高度認 可。有3家單位的論文轉載量為3篇,這些單位有華中師范大學、江蘇省灌云高級中學和浙江省春暉中學。還有7家單位論文轉載量為2篇,分別是福建省廈門市第 六中學、廣東省廣州市越秀區教育發展中心、河北省圍場縣第二中學、江蘇省南京市溧水區第一初中、江蘇省天一中學、江蘇省揚州市教育科學研究院、人民教育出 版社地理室。從這些單位所屬的系統可看出,普通中學和高等院校的作者所占比例較大,教研機構和出版社的作者也占有一定的比例。
(2)第一作者單位所在地區分布 統計第一作者單位所在地區,可以了解地理教育研究力量的空間分布特征。從表2可知,江蘇、北京、吉林、福建、浙江等地區的地理教育研究氛圍較濃、活動較活躍。對照2013年、2014年的相關數據發現,江蘇省一直穩居第一。
二、地理教育研究的熱點回顧
1.地理課程研究
2015年是我國基礎教育地理課程改革深入探索的一年。在這一年里,我國高中課程地理標準修訂工作在緊張、有序地推進。地理課程標準修訂中,如何界定和 呈現地理課程性質和地理課程目標,是需要思考的問題。地理課程性質的問題,即地理課程是什么的問題。有學者指出,受地理學性質多樣化的影響,目前我國內地 中學地理課程性質是多元的,尚不存在清晰的統一內涵(林培英,第10期)。文中指出的地理課程性質的現狀和困惑,為我們深入認識地理課程提供了參考。立德 樹人是深化地理課程改革的原點(朱雪梅,第6期)。為了落實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各學科都在研討“立什么德,樹什么人”“學科核心素養是什么”等問題。有 論者綜合分析地理學的傳統、地理學者提出的幾大問題和地理學的視角等地理學理論與重要教育文件,得出地理核心素養由人地觀念、空間能力、區域分析、過程解 釋、尺度關聯、家國情懷和地理表達等構成(張家輝,第9期)。也有研究者基于地理課程目標的嬗變、國際地理教育發展的趨勢、社會發展的迫切需要及地理學學 科特性的視角,認為地理核心素養包含基于地理空間視角的地圖技能、地理信息技術能力、國際理解、全球意識、人地觀念和可持續發展觀(李家清、常珊珊,第9 期)。由此看來,學界對地理學科核心素養的構成有著不同的認識,可謂見仁見智。
2.地理教材研究
地理教材包括地理教 科書和地理圖冊等,地理教科書是地理教材的主體。地理教材研究涉及地理教材的編制研究、呈現研究和使用研究等類型。人教版義務教育地理教科書編寫時非常關 注探究學習,教科書中的探究性主要體現在體例結構、案例編寫、內容選取等方面(劉健,第1期)。可見,該套教科書在內容的組織和選取方面都注意遵循了“構 建開放的地理課程”的理念。除了教科書內容的組織和選取外,教科書內容的呈現也是值得研究的重要方面。圖像系統作為地理教科書表層系統的重要組成部分,成 為地理教科書呈現研究的熱點。中國地圖出版社李紅梅不僅總結了中圖版義務教育地理教科書中圖像系統的特點,還分析了與該套教科書配套的地理圖冊中圖像系統 的特點(第3期)。此類文章為地理教材的使用提供了有益參考。
3.地理教學研究
(1)基于地理學角度的地理教學研究 ①地理教學邏輯研究。地理教學邏輯是地理教學內容和地理教學程序中內隱的規律、規則,包括學科邏輯、教的邏輯和學的邏輯等。有研究者指出,初中地理學科邏 輯有兩個立足點,一是立足地理學科,探討地理知識之間有怎樣的內在關聯;二是立足地理課堂,追問課堂上的地理知識是否存在內在關聯或教學關聯(張彥順,第 8期)。在大氣環流教學時,應參考科學家所采用的“考慮新要素—提出新理論”的“要素增加”邏輯(朱承熙,第5期)。還有研究者非常重視地理教學邏輯中的 學科邏輯,認為地理教師應整體把握高中地理知識的層級結構和邏輯結構(黃靜,第2期)。王紅梅在分析知識的層級關系和內在邏輯關系的基礎上,提出了復習課 的教學策略(第11期)。仲小敏經過對高中地理必修內容探究教學適宜性的調查分析,發現地理知識的內在邏輯特點是制約探究性強弱的根本因素(第9期)。地 理教學邏輯是地理教學質量高低的關鍵所在。地理教育領域亟待加強地理教學邏輯研究,從而科學地指導地理教學實踐。
②地理知識教學研究。 地理知識既包括地理名稱、地理分布、地理數據等地理事實知識,也包括地理概念、地理成因等地理理性知識。周慧認為,在地理事實知識學習的設計中,可采用 ATMSTT的教學組件設計法,即辨識目標、編碼圖文、匹配策略、選擇媒體、主題活動和檢測效果(第9期)。蔣亞琴針對學生學習地理概念時存在的前概念干 擾、首因效應、暈輪效應和思維定式等心理障礙,提出了注重體驗、強化對比、系統學習和變式學習等教學策略(第3期)。也有研究者在梳理中學地理概念體系的 基礎上,從“地理學的基本問題”“地理學科本質、思想與方法”“地理概念體系構建”等角度探討了如何進行地理概念教學(王向東、高燕,第9期),關注了 “教哪些地理概念”和“教地理概念的哪些方面”等問題。除了地理概念教學外,還有研究者關注地理成因教學,提出了基于支架理論的地理成因教學的一般模式 (龔琳、趙媛,第6期)。
③地理能力和地理思想培養研究。閱讀、分析和繪制地圖的能力是一項地理學科的特殊能力。地圖能力的養成途徑包 括熟悉地圖常識、規范讀圖順序、掌握析圖方法、形成地圖意識(丁生軍,第11期)。地理思想包括區域思想、尺度思想、整體性思想等。徐雪和袁孝亭在解讀 “把世界組織為區域”思想內容的基礎上,提出了該思想對地理教學的指向性要求,即引導學生形成“區域思維”方式(第6期)。張家輝梳理了基礎教育階段尺度 思想研究的現狀,分析了研究存在的問題并提出了未來走向(第2期)。耿文強認為,地理高考復習時應強化學生的地理時空尺度觀念,并建立不同尺度之間的關聯 體系(第4期)。這實際上強調了尺度思想中的尺度關聯內容要點。地理空間聯系視角是地理視角之一,有研究者從“準確認識空間特征”“逐層深入的分析空間內 部聯系”“空間聯系對區域發展的影響”三方面探討了地理空間聯系的分析方法(黃妍、袁孝亭,第2期)。
④區域地理教學研究。有作者探討 了國家地理內容教學目標的設計步驟(何平,第1期)。張彥順認為,“圖解、體驗和建構”是區域地理教學的基本要素,這三個要素都有其相應的教學策略(第5 期)。王邦柱針對高中地理必修3中“區域可持續發展”內容的教學偏差,提出了教學對策(第12期)。
(2)基于教育學角度的地理教學研 究 隨著地理課程資源的不斷開發,地理教學環境已不僅僅局限于課堂。趙才欣認為,在信息革命、生態文明等外部因素、地理科學發展的內部因素影響下,地理課堂有 必要轉向新型“地理大課堂”(第1期)。在“地理大課堂”中應重視地理實驗教學。有研究者較為系統地梳理了我國地理實驗教學的發展歷程和研究脈絡,并指出 了地理實驗教學研究存在的問題(張海、馬建寧、牛科強,第7期)。也有作者探討了地理實驗類型中地理組合實驗的設計及教學價值。關于地理案例教學,需要選 擇典型的案例,而能充分演繹一般法則的案例則是典型案例的體現。陳慶軍基于一般法則與特殊描述之間的辯證關系,提出了地理案例教學中的案例選編策略(第7 期)。
4.地理教育測評研究
地理教育測評包括地理教學評價、地理教育測量等。地理教學評價研究應當突出學科特色和基 于大量證據,朱雪梅所構建的“多元交互式”教學評價體系符合這一研究趨勢。該體系以學生地理素養和地理教學行為為評價標準,以數字化教學觀察平臺和教學觀 察手冊為工具,以多元主體交互共建的全程性學業成績評價和循環跟進式課堂教學評價為路徑(朱雪梅,第3期)。地理課程標準中有大量需要學生表現的任務,對 此,有作者提出了高中地理教學中進行表現性評價的操作方式,即在學科育人價值的統攝下,基于課程標準設計評價目標,基于目標設計表現任務和評分規則(佟 檸,第12期)。關于高考地理試題研究,相煒地理工作室分析了2015年高考地理試題的整體特點、突出亮點及各卷特點(劉振峰等,第10期)。除了著眼總 體的研究外,也有研究者對某一類型的試題進行了專題分析和總結。張文軍分析了近十年高考地理試題中觀點方案類地理綜合題的演變特點及應對策略(第2期)。
三、地理教育研究的熱點走向
1.突出學科特色的地理教學研究
突出學科特色的地理教學研究選題,可圍繞地理素養構成要素、地理內容專題等來確定。[1]地理素養包括地理知識、地理能力、地理方法、地理思想和地理品 質等要素。圍繞地理素養構成要素開展的研究,要求圍繞這些構成要素乃至要素細化后的成分進行選題。例如,尺度思想是地理思想的重要組成部分,學界應當重視 地理教育中尺度思想的基本內容及教學價值,以及高中地理教學中滲透尺度思想的策略等研究。圍繞地理內容專題開展的研究,要求圍繞地理要素或地理教學內容中 的某一點進行選題。例如,區域地理教學中核心內容的教學策略、體現學科獨特價值的人文地理教學、體現學科本質的地理學史教學模式等。
2.地理學科核心素養研究
培養具有地理學科核心素養的人是中學地理課程目標的核心訴求。[2]地理學科核心素養已成為當前地理教育研究的熱點。筆者曾提出,地理核心概念是地理學 科核心素養體系中的基礎部分,如何篩選、確定地理核心概念以及如何發揮地理核心概念的作用,是亟待解決的前沿課題。[3]對于“如何發揮地理核心概念的作 用”,就需要思考如何運用地理核心概念培養學生的地理學科核心素養。此外,地理學科核心素養研究需要繼續厘清的問題有:初中和高中不同學段地理學科核心素 養的構成有何區別?地理學科核心素養的育人價值具體體現在哪些方面?如何編制基于地理學科核心素養培養的教科書?地理教學中培養學生地理學科核心素養的策 略、方法都有哪些?在培養學生初中和高中兩個學段地理學科核心素養時如何做到銜接?怎樣測評不同學段學生的地理學科核心素養?
3.高考地理試題研究
高考地理試題研究一直得到學界的持續關注。高考地理試題研究既可以偏重理論研究,如開展基于學生核心素養培育的高考地理試題命制研究、高考地理試題與地理課程標準一致性分析工具的研制等;又可以側重實踐研究,如開展2016年高考地理試題統計分析。
論文關鍵詞:詞塊教學,大學英語,口語課
一、引言
如何進行口語教學是外語教學中需要探索和研究的內容之一。而口語一般來說語言結構比較簡單,句子不必很完整,甚至一個單詞也可以,以能交流為主要目的,不必強調語法的嚴謹性,用詞較簡單,具有經常停頓、重復等特征。本文以提高學生英語應用能力為目的,以詞塊教學理論為依據,結合詞塊法的教學實踐,認為如果詞塊與口語教學相結合,在大量的詞塊訓練時強化學生的詞塊意識,就能培養學生用英語思維的能力教育論文,最終提高學生的口語水平。
二、詞塊理論
語言學家Lewis(1993) 提出詞可以包括單詞(words, 如book),短語(phrases,如give in), 高頻搭配(frequent collocations, 如 educational technology),慣用話語(institutionalizedutterances, 如to mygreat surprise),句子框架及引語(sentencesframes and heads, 如not only…but also)。另外, McCarthy(1997) 闡述了詞塊的劃分,即:習慣搭配(collocations),常用短語(phrasal verbs),句子結構(sentence frames),句型框架(sentence builders),社交套話(social formulates),語段連接詞(discourse markers)等等。通過詞塊的訓練,學生就可以眾多的詞塊的形式把信息儲存在記憶中,在交際時以整塊提取,而不需使用語法規則來加工分析,詞語的搭配能力大大增強,語言的流利性和準確性也因此而加強,口語能力自然就提高了。
三、詞塊教學理論在大學英語口語課中的應用
在設計口語訓練活動時,作為教師我們首先要培養學生的詞塊意識,要引導學生對詞塊進行分辨、歸類、延伸,并通過造句、翻譯、句型轉換等形式進行輸入和輸出的訓練。如我們在討論體育項目“游泳”時,我們可由swimming pool引導學生說出indoor swimming pool, outdoor swimming pool,swimming suit, swimming contest, swimming race, swimming coach等等。
其次是機械訓練,即按照所給材料只有唯一的答案。如在學習《大學英語綜合教程》第四冊第一單元時,教師先引導學生找出一些詞塊教育論文,如take complete control ofthe driving of cars 完全掌控汽車的行駛,heavily trafficked roads嚴重擁擠的路段,be bunched into groups 被集中成組, reduce traffic jam減緩交通堵塞等等,問題即按照這些詞塊設計,如What are the prospects forapplications of GPS? What are the advantages of smart highways? 這個過程學生們使用了他們熟悉且唯一的詞塊,教師提出問題和學生回答問題是教師為學生搭支架的階段期刊網。
最后是遷移階段。如在討論advantages and disadvantages of the computer and the internet.這個問題時,我們引導學生說出一些詞塊,如surf the Internet, download files, e-learning,e-business, e-commerce, e-resources, e-shopping, e-entertainment, onlinechatting, online fraud, online consulting system, harmful information,pornography, intruding people’s privacy, the protection of intellectualproperty, 然后我們可以問些問題,如What do you do when you arefree??I can surf the Internet / use theInternet to download files.之后我們可問些稍難的問題,如Some people say that the Internetprovides people with a lot of valuable information. Others think access to somuch information creates problems. Which view do you agree with? I thinke-learning is wonderful. /I think pornography is bad for youngsters. 教師設計問題讓學生回答,旨在達到熟練地運用詞塊,并鼓勵學生超越所給詞塊在他們自己的詞塊庫中搜索,這時學生可將以往的和剛收集的詞塊結合,表達自己的思想和觀點。所以老師設計的問題很重要,問題一提出要立刻激起學生搜索到相應的詞塊,這樣學生用英語思維的能力才能提高。
引導學生詞塊歸類時要提醒學生詞塊包括常用短語、習慣搭配以及句子結構等。如針對如下問題:You are fond of a man fromEnglish Department. Now you are asking advice from your best friend on tips towin his heart. 我們可這樣歸類詞塊:fancy,affection,date,romantic,courtship,flirt,fallin love,hold hands教育論文,be interested in sb.,be seeing someone,Confident women are always attractive.等等
語言中有成千上萬的詞塊,并不是每個詞塊都需要由老師去整理。Lewis(1993)主張觀察—假設—驗證的學習模式,通過學生自主學習來掌握詞塊,而不單純依靠教師課堂的教。詞塊來自大量的語言實踐,所以學生課外可多聽、多讀以不斷提高自己的詞塊意識。
四、結束語
Lewis(1993) 提出語言是語法化的詞匯,而不是詞匯化的語法,即語言是由詞塊組成的。詞塊是語法、語義和語境的結合體,如果我們把詞塊教學融入到大學英語口語教學中,學生就可以以整體形式記憶、存儲和讀取詞塊,可大大地縮短學生處理信息的時間,進而提高口語水平。在今后的大學英語教與學中,教師應有意識地培養學生的詞塊意識,提高學生的詞塊運用能力。
參考文獻:
[1]Lewis, M. The Lexical Approach [M]. Hove: Language Teaching Publication,1993.
[2]McCarthy, M. Vocabulary: Description, Acquisitionand Pedagogy [M].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7.
[3]Wray, A. Formulaic language in learner and native speakers [J]. LanguageTeaching, 1999, 32: 213 - 231.
日本的社會教育,可以追溯到江戶時代(1603年)。當時的“石門心學”和“報德教”的結社活動實際上就是社會教育[1]。但作為與學校教育相對應的社會教育,則產生于明治維新(1868年)以后。根據二戰前后日本社會教育性質的不同,把明治維新后日本的社會教育研究劃分為二戰前的奠基階段和二戰后的重振階段。
(一)奠基階段:二戰前的日本社會教育研究(1868年—1945年)
在1937年二戰全面爆發之前,即1868年到1936年,日本的社會教育研究活動不斷活躍,處于研究的形成、發展階段,為二戰后日本的社會教育研究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1)社會教育著作成果的出現。據表1,二戰前社會教育著作數366部,占總著作數的15.94%;論文較少,且多以著作形式出現。日本最早的兩部社會教育著作——山名次郎的《社會教育論》(1892年)和佐藤善治郎的《最近社會教育法》(1899年)就出現在這一時期。其中,山名次郎的《社會教育論》是日本教育史上第1本有關社會教育的單行本[2]。此外,還有相原熊太郎的《社會教育的研究》(1912年)、丸山良二的《日本社會教育的研究》(1921年)、乘杉嘉壽的《社會教育的研究》(1923年)、川本宇之介的《社會教育的體系及設施經營》(1931年)、春山作樹的《社會教育學概論》(1932年)、吉田熊次的《社會教育》(1934年)、小尾范治的《社會教育概論》(1936年)等。社會教育方面的論文有:下村壽一的《關于教化總動員》(1929年)和西谷謙堂的《裴斯泰洛奇的社會哲學思想和社會教育思想》(1930年)等。
(2)社會教育雜志的發行。二戰前發行的社會教育雜志約46種,占總雜志數的42.2﹪(如表1所示)。而且,二戰前日本的社會教育雜志主要由各都道府縣市教育機構、各類大學、各種團體等發行。如明六社機關雜志《明六雜志》(1874年)、東京修身學社機關刊物《修身學社叢話》(1876年)、日本國教大道社創辦《日本國教大道叢志》(1888年)、政教社發行機關雜志《日本及日本人》(1888年)、神道學會發行《隨在天神》(1890年)、躬行會創刊《躬行叢志》(1902年)、中央報德會發行《斯民》(1908年)、社會教育研究會發行《社會與教化》(1921年)等。足見,二戰前社會教育雜志豐富,成為這一時期社會教育研究的突出方面。
資料來源:利用日本國立國會圖書館藏書檢索·申請系統(NDL-OPAC)及國土信息學研究所NII的信息檢索系統CiNii,以“社會教育”為主題詞,分別對日本社會教育著作和論文進行了統計。
(3)社會教育相關法規的頒布。1899年,日本頒布了最初的社會教育法,即《圖書館令》,這是日本首次以獨立法令形式確立社會教育設施[3]。1911年,文部省設立通俗教育調查委員會,頒布《通俗教育調查委員會》官制,開展有關社會教育的調查,這標志著日本社會教育行政的真正開始。1921年,文部省把通俗教育改為社會教育,新設第4科,成為獨立的科,這是社會教育在制度上的一大進步。1924年,文部省正式把以往掌管通俗教育的第4科改稱為社會教育科,負責圖書館與博物館、青少年團體與婦女會、成人教育、特殊教育、民眾娛樂的改善、通俗圖書的認定及其他有關社會教育的事務[4]。
(4)社會教育研究內容的多樣。這一時期,日本社會教育研究者不僅對社會教育的概念、目的、主題、對象、方法、內容等基本理論問題進行了研究,而且對實業補習教育、公民教育、成人教育、壯丁教育、青少年團體、青年訓練所等社會教育實踐層面的問題進行了研究。如櫻井吉松的《公民教育論》(1893年)、上村安太郎等的《實業補習教育論》(1894年)、寶文館編的《入營準備自學書:壯丁教育》(1907年)、文部省普通學務局編的《少年團體的概況》(1922年)、鹿兒島登左的《新公民教育的研究》(1923年)、杉村勇次郎的《青年訓練所教練指導要領》(1931年)等。
(5)社會教育專職人員的設置。這一時期,日本政府設置專門負責社會教育事務的專職人員,為社會教育及其研究的順利開展提供了人員保障。1920年,文部省特設社會教育專職官,并要求各地方官廳的學務科內專設負責社會教育的主任官,稱為社會教育主事。1921年,各府縣為響應文部省通牒,紛紛設置社會教育主事。
論文關鍵詞:人格教育,人格,人格心理學,心理健康
1.引言
目前,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實踐及研究已取得大量的成果,但在心理健康教育的內容及方法方面還存在一些問題【1】。已有研究主要存在如下幾個問題: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健康人格教育的比重極小,很少從人格教育的角度入手進行心理健康教育【2-3】;同時,少量相關的實證研究僅探討了人格教育對心理健康的有效性,而沒有提出有效的人格教育方法【4】;心理健康教育多從問題矯正或行為調適而非發展入手,積極干預措施不多【5-6】。本文作者在人格心理學教學和人格教育的實踐中發現僅僅通過簡單的知識講授,人格教育的有效性非常有限,必須采用一種新的教學方法才能使人格教育發揮出更大的功效。筆者曾使用兩種不同的人格心理學教學方法,并且產生了兩種不同的教學效果。基于此素質教育論文,本研究的目的在于檢驗兩種不同人格教育方法對學生心理健康狀況和人格特征有什么樣的不同影響,從而從人格教育的角度提出一種較為有效的心理健康教育方法。
2 研究方法
2.1 被試
本次實驗采用整群隨機取樣的方法,選取了河南某高校07級和08級應用心理學專業兩個心理學班級87名學生作為研究對象,其中07級43人作為對照班級,08級44人作為實驗班,共進行為期兩個學期的實驗研究。
2.2 研究工具
(1)大五人格量表采用周暉、鄒泓根據“大五”人格結構編制的 “青少年人格五因素問卷”。包含五個維度,分別為外傾性、神經質、宜人性、責任心和開放
性。各維度和總問卷的內部一致性系數介于0.73-0.85之間。
(2)癥狀自評量表(SCL-90)包括90個項目,共9個因素,包含比較廣泛的精神病癥狀學內容,能夠較為準確地測查出學生的心理健康狀況。
2.3 研究程序
2.3.1前測
對實驗組和對照組的學生分別采用大五人格問卷和癥狀自評量表進行前測。
2.3.2 干預程序
針對對照班,采用傳統的人格心理學教學模式,即根據教學大綱按部就班的講授教材(人格心理學鄭雪編),以教師講授,學生聽記為主。
針對實驗班,采用楊眉教授的健康人格心理學教學模型和教學方法。該模型包括以下三個方面:健康人格模型介紹+核心人格特質訓練+調動學生的自我教育和體驗論文開題報告。
健康人格模型介紹:向學生介紹西方人格心理學家的心理健康觀,這些心理學家包括:弗洛伊德、榮格、阿德勒、弗洛姆、艾里克森等。教學中,把這些人格心理學家的健康人格觀提煉并介紹給學生,向學生提供一個視野非常寬泛的對比參照。 核心人格特質訓練:在理論講授之外,對學生的責任感、共情能力、自信心、合作能力、問題解決能力等做專門的訓練,以促進學生的知行統一。 調動學生的自我教育與體驗:教學中遵循羅杰斯以學生為中心的原則和非指導式教學方法。尊重并信賴學生的自主性,相信學生具有無限發展的可能性。教學中,把團體咨詢的技術用到課堂上,充分利用團體動力,如通過課前短講、課堂討論、提問、作業分享、小組活動以及注重此時此地的鼓勵、支持與提倡情感表達等多種方式調動學生自己指導自己、自己教育自己的積極性。為提高學生知行統一的能力素質教育論文,課堂上安排了約2/5的操作訓練內容,包括各種技能訓練,訓練中我們還常常采用角色扮演的方式。
2.3.3 后測
當學生學習完課程后,再使用大五人格問卷和癥狀自評量表進行后測,作為干預后的數據。前后兩次測量均采用統一的指導語,要求獨立完成,問卷不記名。
2.4 分析方法
用SPSS13.0進行數據處理。
3 結果
3.1干預前后對照班和實驗班大五人格各因子比較
實驗班和對照班在大五人格問卷上前測和后測上的得分情況及協方差分析結果見表1。和傳統教法相比,健康人格心理學教學模型和教學方法對學習者的人格特征是否有較大影響?我們以是不同的教學方法為分類變量,以前測大五人格問卷得分為協變量,以大五人格后測問卷得分為因變量,進行單變量單因素的協方差分析,考察不同教學模式和方法對學習者人格特征的影響。如表1所示,在干預進行之前,兩班學習者在大五人格各因子上沒有顯著差異。采用不同的教學模式和方法,對實驗班和對照班產生了不同的影響。在外傾性和開放性因子上,對照班和實驗班的前后測均沒有顯著差異,兩班的后測也無顯著差異。在神經質、責任心、宜人性因子上,對照班前后測存在顯著差異(p < 0.05),實驗班前后測存在極其顯著差異(p < 0.01),兩班的后測也存在極其顯著差異(p < 0.01)。以上結果表明,和傳統教法相比,健康人格心理學教學模型和教學方法對學習者的人格特征在一些方面有較大影響。
表1實驗班和對照班在大五人格問卷上前測和后測上的得分情況及協方差分析結果
對照班實驗班
(N=43) t(N=44)t t
外傾性 前測 33.52±4.1334.13±6.34 4.23
后測34.22±5.24 4.17 33.27±4.55 5.643.25
神經質 前測 34.42±4.25 33.43±5.16 5.26
后測29.52±3.24 5.24* 23.19±4.25 4.58**6.47**
責任心 前測 36.71±6.2435.23±4.34 5.47
后測42.35±2.27 5.68* 48.53±6.26 6.27**4.35**
宜人性 前測 35.42±6.14 34.25±5.14 6.57
后測41.15±3.26 6.37* 47.33±4.24 5.46**4.39**
開放性 前測 41.42±4.3542.33±5.14 3.25
后測42.12±3.25 3.14 41.16±4.17 3.576.58
注:*:p<0.05素質教育論文,**:p<0.01;下同
3.2干預前后對照班和實驗班癥狀自評量表各因子比較
表2實驗班和對照班在癥狀自評量表上前測和后測上的得分情況及協方差分析結果
對照班實驗班
(N=43) t(N=44)t t
軀 體 化 前測 1.51±0.231.54±0.34 4.21
后測 1.47±0.34 3.251.42±0.43 4.243.57
強迫前測 1.62±0.331.59±0.26 3.43
后測 1.54±0.35 3.651.47±0.35 6.244.65
人際敏感前測 1.72±0.131.64±0.33 5.13
后測 1.52±0.23 5.27*1.31±0.25 4.34**4.32**
抑郁 前測 1.63±0.271.67±0.25 5.13
后測 1.47±0.24 3.27*1.26±0.35 3.55**2.15**
焦慮 前測 1.59±0.331.62±0.233.13
后測 1.41±0.24 4.38*1.17±0.35 5.44**2.35**
敵對 前測 1.62±0.231.73±0.34 3.53
后測 1.49±0.24 3.15*1.27±0.35 4.24**2.65
恐怖 前測 1.52±0.131.55±0.31 2.27
后測 1.42±0.27 4.621.39±0.55 4.243.65
偏執 前測 1.54±0.331.51±0.24 5.21
后測 1.46±0.21 3.171.44±0.25 6.245.16
精神病性前測 1.55±0.131.57±0.27 5.24
后測 1.46±0.34 4.511.47±0.56 4.244.55
SCL-90總分 前測 37.52±11.1738.23±12.14 6.23
后測 28.22±8.44 4.17*23.227±9.65 5.64**5.26**
由表2可知,在干預進行之前,兩班學習者在SCL—90的各因子上沒有顯著差異,采用不同的教學模式和方法,則產生了不同的影響。在軀體化、強迫、恐怖、偏執和精神病性因子上,對照班和實驗班的前后測均沒有顯著差異,兩班的后測也無顯著差異。在其他因子及SCL-90總分上,對照班前后測存在顯著差異(p < 0.05),實驗班前后測存在極其顯著差異(p < 0.01),兩班的后測也存在極其顯著差異(p < 0.01)。以上研究結果表明,兩種不同的授課方式的干預對于提高和改善學生的心理健康水平都有一定效果。但是,和傳統教法相比,健康人格心理學教學模型和教學方法對學習者的心理健康水平的影響更大。
4 討論
4.1 兩種人格教育方式都有助于健康人格的培養和心理健康水平的提高。
研究結果表明,實驗班和對照班在學習了人格心理學課程后,在大五人格量表、SCL-90癥狀自評量表上的得分都發生了變化,心理健康水平較之學習之前都有了明顯的改善與提高。由此可以看出,人格學課程的學習確實能改變學生人格特征和提高學生的心理健康水平,說明從人格教育入手,通過開設人格心理學課程是完善學生人格和解除學生心理問題的有效途徑。建議各高校應重視人格心理學課程在促進學生心理健康中的作用,并將其納入課程體系,向學生系統進行人格教育。
4.2兩種人格教育模式的教育成效存在很大差異。
盡管兩種不同的干預方式都有一定成效,但是,和傳統教法相比素質教育論文,健康人格心理學教學模型和教學方法對學習者的心理健康水平的影響更大,這說明新的教學模式更加科學、合理論文開題報告。即講課、討論、訓練與作業分享合一的教學方式激發了學生的參與意識,鍛煉了他們的自主與開放精神,使他們降低了防御心理并學會了與他人合作解決問題。同時,這種模式可以激發學生對健康人格的欣賞與向往,使他們產生追求心理健康的需要和動機,也向學生提供了可供操作的培養健康人格特質的知識和方法,從而滿足了學生自我認識、自我接納、建立同一性的成長需要,這些需要的滿足有助于學生產生幸福感,從而促進其心理健康。
4.3 人格教育對人格特征和心理健康只能產生部分影響,而非全部。
研究結果表明,在大五人格方面,對照班和實驗班的前后測在外傾性和開放性因子上均沒有顯著差異,在神經質、責任心、宜人性因子兩班前后測存在顯著差異。這一結果說明外傾性和開放性受先天因素的影響比較大,是人格中較穩定的成分,很難通過課程的干預有所改變,神經質雖然也有其生理基礎的制約,但通過學習正確的情緒管理方法,依然會有顯著改變。而責任心、宜人性因子主要是個體為人處事的特質,這兩個方面通過后天環境的影響改變較為容易,因此通過一段時間的學習,這兩個方面也發生了顯著改變。
在心理健康水平方面,對照班和實驗班在軀體化、強迫、恐怖、偏執和精神病性因子上的前后測均沒有顯著差異,而兩班在人際敏感性、敵對、焦慮、抑郁因子上前后測存在顯著差異。軀體化屬于生理方面的改變,強迫、恐怖、偏執則屬于神經癥性問題素質教育論文,精神病性則屬于最為嚴重的心理問題,大學生很少出現這三種心理問題,因此也就不存在改變的問題。而人際敏感性和敵對則屬于應對人際關系時出現的問題,通過訓練可以有所改變。焦慮、抑郁則屬于不良情緒問題,通過訓練掌握一定的情緒管理技巧,也會有所改變。
5 結論
5.1 人格教育有助于大學生人格健康人格的培養和心理健康水平的提高。但是,和傳統教法相比,健康人格心理學教學模型和教學方法對學習者的人格和心理健康的影響更大
5.2 人格教育對人格特征和心理健康只能產生部分影響,而非全部。大五人格方面,對照班和實驗班的前后測在外傾性和開放性因子上均沒有顯著差異,在神經質、責任心、宜人性因子上存在顯著差異。在心理健康水平方面,對照班和實驗班在軀體化、強迫、恐怖、偏執和精神病性因子上的前后測均沒有顯著差異,而在人際敏感性、敵對、焦慮、抑郁因子上存在顯著差異。
參考文獻
[1]姚本先.我國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的現狀和展望.心理科學.2007年第2期.
[2]王秋英.心理教育課程對中學生心理健康水平的影響.中國心理衛生雜志.1997第5期.
[3]付建中.心理學課程在促進學生心理健康中的作用研究.健康心理學雜志2001年第9卷第5期.348-349.
[4]林澍峻.大學生健康人格模式的構建[J].哈爾濱學院學報,2003,24(8):23-25.
[5]楊眉,等主編.大學生健康人格塑造—一種促進心理健康的模式.中國青年出版社,1999.
[6]楊眉:從人格教育入手促進大學生心理健康的實證研究,高等工程教育研究.1999年第3期.
化學教育論文2400字(一):綠色化學教育理念在高中化學實驗教學中的滲透分析論文
摘要:現如今,隨著科學技術的快速發展,人們的生活水平得到改善,環境問題也隨之而來,因此,近些年,我國對綠色化學的關注度越來越高。在教育層面,化學學科屬于科學性學科,其化學實驗教學的綠色、無污染,對于保護自然環境具有重要意義。基于此,本文從綠色化學的教育理念出發,致力于將該理念完全滲透在整個化學教學過程中,尤其在實驗環節,實現真正意義上的綠色教學。
關鍵詞:綠色化學;高中化學;實驗教學;滲透研究
在現代社會背景下,提高化學教學質量,對于推動教育事業的發展具有重要意義。我們都知道化學科目包含兩個部分,一部分理論,一部分實驗,相比較而言,實驗部分才是該學科的主要部分,同時也是教學中的重、難點部分,而化學試劑、設備、實驗過程的無污染操作,對于學生的身體健康和環境都是一種保護,因此,將綠色化學的教學理念滲透在實驗教學中的各個環節,是很有必要的。
1立足教材內容,挖掘綠色化學資源,增強綠色化學觀念
對于課本內容,大多是以化工實驗為例,因此,對于綠色化學的理念也可從這些方面入手。例如:
1.1節省資源:我們都知道氨氣在我們的生活中很常見,尤其存在于廁所中的每個角落,因此,在氨氣的制取和使用過程中,可以通過這方面的循環操作,來達到節省資源的效果;
2.1尾氣處理:實驗過程中最讓人頭疼的便是對尾氣的處理了,無論是鋼鐵的冶煉還是化學氣體的制取,都需要對實驗尾部進行處理,因此,對這方面內容可以在實驗后期,安裝一個吸收裝置,對物品進行集中處理,將綠色化學理念踐行到底。
2在化學實驗教學過程中進行綠色化學教育
2.1改進實驗方案和裝置,優化實驗效果
在條件允許的情況下,對實驗裝置和方案進行改進,能夠取得意想不到的教學效果,同時能夠減少反應物質對環境的污染。
例如,《SO2的性質》。對于這部分內容,課本上所講述的、關于該氣體的制取方法是通過亞硫酸鈉固體與濃硫酸反應得到的。在實際操作過程中,可能會因為實驗人員較多,造成氣體制取過量的情況發生,且這類氣體在流入空氣中后,會對環境造成污染。同時,簡陋的實驗設備和過程,也不利于實驗現象的觀察,因此,對該實驗裝置或方案進行改進是很有必要的。在此基礎上,對于實驗方案的改進,先讓學生了解SO2的制取并不只有該章節介紹的一種,其通過硫磺與氧氣的燃燒反應,也能得到SO2氣體,這樣就能夠有效解決氣體產生過量的情況發生了。其次,對于實驗過程的改進,可以通過在封閉處進行實驗的方法,減少SO2氣體在空氣中的排放,達到綠色化學的效果。
2.2化學實驗微型化處理
“微型化”的重點在于“微”,所謂的“微”,就是將實驗所用到的儀器、設備、劑量減少或減小,但不改變實驗的原理、步驟以及過程,以此來達到微型效果。同時,經過微反應后,產生的反應物質也會減少,污染也就隨之減少了。
例如,《乙炔的制取和性質》。對于這部分內容來說,無論是借助多媒體進行演示,還是直接進入實驗室實驗,都具有一定的不足。主要包括三方面的不足:1.對反應物的處理不當;2.實驗過程不嚴謹,耗時較長,反應物被污染;3.尾部處理工作未做好,造成環境污染。對于第一個問題,我們都知道CaS、Ca3P2、Ca3As2等物質,在遇到水后,就會產生異味氣體,對于實驗者來說,無疑是一種身心上的折磨,因此,當對該類試劑處理不當時,就會產生一定的環境污染;對于第二個問題,乙炔的實驗過程并不是在全封閉狀態下進行的,而且對于實驗試劑的用量也沒有一個準確的限制,時常更無法控制,因此,會很容易造成反應物的污染;對于第三個問題,也是實驗中常遇到的問題。在實驗結束后,學生們通常會將實驗物質隨意丟進垃圾桶,而不是集中或分類處理,這就很容易造成水體污染或空氣污染。
而在進行微型化處理后,不僅減少了試劑的使用量,還采用了飽和的硫酸銅洗氣,這在減少成本輸出的同時,還達到了綠色化學的標準,減少了環境污染,且微型化實驗處理,也使得實驗的效果更加直觀、清晰。
2.3通過多媒體進行實驗教學
對于實驗環節來說,難免會產生一些有毒氣體或者物質,因此,利用多媒體進行輔助教學是很有必要的,它能規避一些不必要的麻煩,同時降低實驗操作的危險系數。尤其對于一些理論知識掌握不牢固和操作能力不強的學生來說。此外,高中化學科目中所包含的內容也包括一些靠課本內容理解不透徹的知識點,對于這部分內容,必須借助多媒體,通過動態演示才能夠加深理解。
例如,《離子鍵的形成》。對于這部分內容,如果光靠課本上的講解,是不能夠完全掌握其變化的規律和原則的,因此它需要借助多媒體進行演示。實驗中,在不脫離課本內容的基礎上,以“鈉在氯氣中燃燒”的實驗過程為例,對離子鍵的形成做主要講述。通過演示,我們能夠觀察到該反應的過程十分劇烈,還會釋放出有毒氣體——氯氣。且在此實驗過程中,如果減少試劑的使用,則無法進行正常實驗;而如果使用過量的試劑,則又會導致有毒氣體的釋放量增加,污染空氣。因此,借助多媒體進行演示教學,是很有必要的,這也正符合綠色化學的教學理念,是提高教學效果的不二之選。
3結語
化學學科作為高中階段的必修科目之一,對于學生的成長發育有著重要影響。因此,將綠色化學的教學理念滲透在化學實驗教學過程中,不僅能夠培養學生的綠色意識,還能引導他們更加規范、合理的使用化學試劑,這在保證他們人身安全的同時,也保護了我們賴以生存的環境。然而,綠色化學理念的滲透過程并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長久的耐心和時間來完成,因此,作為一名合格的化學老師,要具備“上下而求索”的決心。
化學教育畢業論文范文模板(二):基于高中化學教育困境進行的教育研究論文
摘要:現如今,教育體制改革的逐漸深入推動,使得高中教育制度有了質的飛躍,對于傳統教育而言,其發展的固有思維使得教育內容體系過于單一,教學設備與實踐的缺乏讓高中化學教育面臨著更多的困境。為了讓高中學生的學習跟得上教學改革發展的步伐,它要求每一位教育工作者應學會自檢自查,提升自我教學方式、教學質量水平,追根溯源,找準定位并制定有效的解決方案去提升整體的高中化學教學水平。如何創新現代高中化學的教學方式,將理論與實踐知識具體結合,讓學生學有所用,解決高中化學教育存在的問題,是當前教育工作者需亟待解決的。本文旨在從高中化學教學困境入手,結合筆者自身經驗,提出自己的見解。
關鍵詞:高中化學;教育困境;研究建議
一、國內高中化學教育面臨的挑戰
(一)教育形式的書面化
國內素質教育發展較晚,在父母與教育工作者眼中,學生的分數起關鍵作用,這也促成了如今高中化學教學模式的書面形式化。教師這些年在培養學生的化學知識上依舊停留在書面教學中,對很多化學理論并未實踐過,因此在教學模式上缺乏創新意識,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未被化學這門課程所吸引,很難通過興趣去主動學習化學。高中化學教學模式發展至今,依然注重傳統知識點的學習灌輸,忽視了學生作為學習的主體,其書面化的片面教學模式使得學生極不情愿的去學習新的知識點,很多難以理解的化學內容,學生苦于無條件、無時間去動手實踐,只能死記硬背。除了部分客觀因素存在之外,像一些化學試劑的腐蝕性較強,危險性較高,如若操作有誤,后果不堪設想,是不提倡實驗的,其他一些輕實驗還是可以操作的。目前化學教學是重形式,輕實踐,這種現象很難在短時間去消除,這就需要教學工作者不斷的調整自身的思想。
(二)基礎教學設施的缺乏
化學學科的實驗性很強,在學習上需要配備相應的教學設備,好的輔助器材會直接影響到教師的上課情況,這關乎到整個高中化學教學的水平程度,更是學生迅速掌握化學知識的有效手段。但就目前國內的教學環境而言,化學實驗教學的地位較低,實驗過程較為復雜,對于精準儀器的使用需要花費大筆的資金,資金僅用于教學與實際不符,使得學校化學教學設備普遍是缺乏的。設備短缺就直接造成了許多化學實驗無法進行,學生不能親自動手進行實驗操作,對許多化學知識也就無法深入理解,像化學教師在講解方程式的時候,一些反應是較為微觀的,但結果卻是很復雜的,如若不能通過儀器去操作,很多步驟都無法完成,但這種精密儀器價格昂貴,實驗室沒有條件能夠配備,學生對這些知識的掌握就只能通過化學教師的口頭講解和書本的文字介紹來學習。
(三)注重教學理論,偏離實際
高中化學這門學科一直是高中生的必修課,但教學形式過于單一,其學習內容還只是停留在理論層面,在實踐成果的領域探索不多,且教師對于教學知識的講解依舊偏離學生的主體地位,未結合學生的興趣與需求發展狀況,使得學生在學習化學課程上較為吃力。現今教學背景下仍舊將高考置于重中之重,這就使得高中化學教師偏離教學初衷,一味的灌輸知識理論,而忽視了化學學科的實踐性,學生對于化學知識的繁瑣復雜進而產生厭學的心態。高考時間爭分奪秒,對于繁雜的化學式子,高中生不得不采用死記硬背的方式,這無疑更是加重學生學習的負擔,也不利于化學教學。如何打破這種舊有的傳統理念,改進化學教學內容趨于形式化,優化化學教學體系,讓化學課程的學習更接近生活,并將學到的知識運用到生活中,是教學工作者需不斷思考的方向。
二、應對高中化學教育困境的策略
(一)理論結合實踐
實踐對于高中化學教育而言是極為重要的,通過親身參與實踐活動,讓學生更加感受到化學知識的魅力,同時,這種貼近生活的經歷,讓學生有更多的探索精神與思考能力。化學課相對于其他課程而言顯得更復雜無味,在教學過程中,化學教師需要激起學生學習的興趣,將生活現象融入課堂上,通過創新教學方式,引導學生的求知欲望,并主動探索學習。例如在學習關于碳及氧化物方面的知識時,教師在課堂上可以通過一張圖片打開問題,抓住學生的好奇心,引導學生思考,為什么古代建筑時會將柱子一端燒黑埋入土里,是地區差異還是個人愛好,還是其他原因呢,通過此步步深入學習重心,讓學生更加容易的掌握知識。當然,若只是為了應試而學理論,只能死學,毫無意義,理論與實踐的結合,無疑于開拓了學生的思維能力,增強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使得他們對于化學這門課由最初的被動轉為主動學習。
論文摘要:作為市一級的教研部門,網絡教研的組織應當以QQ為互動群組、以博客為個人空間、以UC為研培基地、以教育論壇為研修中心,形成以學科團隊為主體、以解決學科問題為主題、以多元統一為教研主線的四位一體的區域性網絡研修格局。
當紛繁的網絡走進人們的生活,帶來的是方便、快捷和高效。這不能不讓我們從事教育事業的教育者深思,是否教育也正在悄然地走進網絡?行走在網絡中,我們能找到海量的教學資源,我們可以跨越地域界限真切地交流,我們還可以擁有自己的空間記錄自己成長的足跡……我們似乎可以感受到那份不可抵擋的誘惑,我們似乎已經眺望到不再遙遠的輝煌。我們確定:網絡——必定給教育、教學、教研帶來新的生機!那么,作為市級教研部門,我們又該如何利用網絡優勢,有效地開展區域性網絡研修呢?
一、首先給自己一個定位:我們要網絡做什么
網絡是一個虛擬的世界,而我們要的是網絡所能帶給我們的真實價值,我們要網絡為教學研究服務,為教師成長服務。這也就決定了在“網絡教研”的范疇里,我們選擇了“網絡”作為“教研”的一個載體、一種工具。通過網絡將教研的內容、方法、過程以及效果,更廣泛地傳遞于一線教師與專業研究人員以及行政管理人員之間,使平時很難實現的不同層面上的溝通成為現實,作為一種“轉換器”加強實踐與理論的結合,幫助教師將抽象的理念轉化為具體的教學行為。
二、接著要尋找一種方案:我們如何應用網絡
網絡所囊括的媒介、軟件異常豐富,我們要更好地應用網絡開展教研,就要對各種網絡工具進行選擇,既要考慮到應用效果上的恰如其分,也要考慮到技術操作上的簡單易行,不能讓應用網絡成為開展教研的負擔。基于這樣的思考,我們選擇了大家非常熟悉的騰訊QQ、BBS教育論壇、Blog教師博客,以及多數人了解的新浪UC視頻課堂,構建“四位一體”的網絡研修模式。
1.以QQ為互動群組
以QQ為互動群組,在平日教學中做即時性的交流,也就是誰有問題、誰有反思、誰有困惑、誰有經驗都可以在第一時間內發到群組里,與群友共同商討、共同交流、共同分享。甚至“可以通過網絡實現在線集體備課,其基本方式是:由一名備課的發起教師在群里提前做好集體備課的通知,在約定的時間由備課的參與者在群里集體備課。主要討論一節課的教學思路、教學方法和重點、難點的突破”。[1]
2.以博客為個人空間
以博客為個人空間,撰寫教師個人日志,寫教學反思、工作日記、學習心得、問題思考和經驗論文等,其他教師可以隨時瀏覽、評論,真正實現跨時空的教師間的交流。
3.以UC為研培基地
以UC為研培基地,將群組與博客中發現的問題、爭論的熱點以及課堂教學中的焦點等進行整理,組織集中研討或集中培訓,在有需要的時候也可以拿具體的課例到大廳里播放視頻文件,幫助教師解決問題、提升理念、提高新課程的實施能力。
4.以教育論壇為研修中心
以教育論壇為研修中心,以上三種形式的交流最終服務于論壇,在論壇中分學科、定主題、分階段進行堅持性研究,留下教師成長的足跡,留下問題解決的策略,留下學科教學的經驗,讓網絡研修一路走好。
在確定了上述四種網絡工具后,我們相應地開展了各個層面的技術培訓,送指導下縣、送課到鄉、送技術到個人,使廣大教師能夠運用好四種媒介,各揚其長,互補其短,為教研工作最大限度地提供服務掃清技術障礙,同時也明確使用思想,為有效開展網絡研修走好第一步。
三、最后是明確一個主題:何為有效網絡研修
1.主體——學科團隊
市里建立一張由6個小網共100人組成的大網。市、縣二級教研員,每個中心校以上學校一校一個網絡教研骨干,每個縣就是一個小網,每個學校的每名骨干就是網上的一個點。對這個點(骨干)進行培養,市、縣達成培訓思路的共識:培養一人,帶動一科,激活一片。以金字塔的形式,層層遞進、蔓延開去。
2.主題——學科問題
網絡教研是一種多主體參與的活動,而多主體的交叉點就是學科教學,只有圍繞學科教學的難點、疑點、盲點開展網絡教研活動,才能讓網絡教研具有生命力。因此,我們以學科為單位,確定研修主題,研制研修計劃,解決學科教學中的問題,在幫助教師學習、反思、研究、對照、實踐、提升的過程中,實現區域教師專業化成長。數學學科按內容領域確定第一年的研究主題為:“新課程理念下的統計與概率怎么教?”語文學科從教學板塊入手,研究不同類型的“閱讀課怎么上?”科學學科則從教學策略的角度研究探究性學習,綜合實踐學科研究基本教學模式,英語學科則把主題定位在教師的教學技能上,還有幼兒領域的幼小銜接的主題。總之希望廣大教師能對號入座,結合自己學科的需要來參與網絡研修。
3.主線——多元統一
我們的整體思想是“以團隊為主體,以因特網為載體,以問題解決為內容,以提高課堂教學質量為目標,以提高教師素質為根本”。在實踐中,我們堅持“多元統一”的主線,四位網絡工具的一體化;市、縣、校三級團隊的一體化;天、地、人三網的一體化。
以數學學科為例:
QQ群中交流,圍繞“統計與概率”發現教學中的問題,收集研討話題:什么是統計觀念?在論壇中發帖,開展延時討論,通過大家的觀點,查找問題的根源,在UC里聘請專家講座,與名師對話,進行教材分析以及實踐對照,將新體會、新認識形成自己的經驗性網絡日志,發表在自己的博客上,最后在精彩博文中提煉、總結,積累學科教學經驗提升學科認識。
通過一個階段的網上學習與互動,每位網絡成員以團隊的方式,自下而上逐層匯報,在本校與同伴交流,匯報到縣進修學校,再由縣進修學校統一組織,匯報到市教育學院,最后分縣區開展實踐嘗試,把理念落實到課堂上,各縣區參與評價、學習,互通有無,共同提高。
最后由一位網絡教研員輻射一所學校,由一所學校促動一個縣區,由一個縣區帶動全市,從天網聯動地網,以人網激活整體,三網結合,網網互動,通力合作,形成課程改革研究的一支重要力量,使我們的工作形成一個從封閉走向多元開放的格局。
關鍵詞:3G手機; 遠程答辯; 研究生教育
中圖分類號:TP391.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6-3315(2013)11-180-001
研究生教育堅持”加強建設,積極發展,深化改革,注重創新,規范管理,提高質量”的總體工作方針,積極探索新形勢下研究生教育規律,以提高研究生創新意識、創新能力為核心,深化研究生培養制度改革,培養出優秀創新拔尖人才。
隨著3G無線通訊技術的推廣運用,利用無線通訊技術高速傳輸圖形圖像、音頻、視頻等多媒體信息已變成現實。在進行移動學習平臺的建設時,應充分考慮手機性能、學習者時間分散等特點。本系統將WAP基于手機在線服務的思想與面向服務的思想貫穿系統開發始終,采用了多層次、分布式的J2EE架構技術、MVC設計模式與基于手機開發的J2ME架構。這是一個具有與平臺無關的、可移植的、支持并發式訪問且安全的應用系統的架構。系統所采用的整合框架結合各自特點及Web應用分層思想,為Web應用各層都提供了相應的整合策略。
一、手機3G技術
3G無線通訊技術的推廣運用,將會極大地推動移動學習的運用與研究。對于筆記本類型的移動設備而言,利用3G無線上網卡,可以為用戶提供隨時隨地的上網條件,無需改變現有的網絡教學環境即能滿足移動學習的需要,因此基于3G無線通訊技術的移動學習研究將主要集中在手機、PDA等這些性能相對較弱、顯示屏幕較小、輸入不便的設備上。基于手機、PDA的特點,移動學習只能作為別的教學形式的有益補充,以滿足學習者隨時隨地學習的需要。本文就是基于這個原則,提出了基于3G手機平臺遠程答辯系統的建設原則及實現的主要功能,作為同等學力教育的補充,相信此移動學習平臺的運用,將會對學生的學習起到促進作用,同時也將為學習型社會創建提供一個可借鑒的方法。
二、手機平臺在研究生教育中解決的問題
移動學習適應范圍廣泛,其既適于學歷教育,也適于非學歷教育,針對不同類型的教育,移動學習平臺的功能將有所不同,本平臺將針對某高校同等學力人員教育進行設計。同時由于受到3G手機性能、顯示屏幕及輸入不便等限制,移動學習平臺的功能不可能與傳統的教育教學模式相比較,因此移動學習只能作為基于互聯網技術或其他教育方式的有益補充,而不能取代其他任何類型的學習方式。
推廣這個平臺的作用在于,同等學力學生為在職工作人員,從論文開題到中期以及最后的答辯,時間相對不容易集中,獲取信息渠道也很有限,撰寫論文遇到困境時,與導師面對面交流的機會和時間都很少。這個平臺針對同等學力學生的這些特點,只需簡單注冊,即可登錄系統,可以進行選題,查看下載相關通知及模版,提交開題報告,進行中期檢查,以及與導師及時溝通,修改完善論文內容。上報答辯論文,以及答辯當天,時間安排均可在手機上清晰顯示出來。
三、平臺的主要功能
本論文重點論述了學生遠程答辯系統,包括:選題管理,論文管理,答辯管理,教師管理,學生管理,評語管理,查詢統計。
選題管理包括:課題維護,參考課題,選題維護。
論文管理包括:論文過程維護,論文監督,論文指導資料。
答辯管理包括:答辯組維護,查看答辯組。
教師管理包括:教師維護,教師角色查看,綜合評價更新。
學生管理包括:添加畢業生,畢業生信息維護,導出答辯成績。
評語管理包括:論文評語管理,評閱項目管理,答辯評語管理,評語模板管理。
查詢統計包括:課題統計,學生狀態,老師答疑統計。
四、系統具體實現
本系統的目的是基于教育技術學的相關理論,采用計算機、網絡、多媒體、數據庫等技術手段,把遠程教育的思想融入到系統中,為學生、研究生管理人員提供一個網上虛擬集成的答辯管理環境,有效提高學、教、管三方的積極性和協調性,高質量完成論文輔導與論文答辯,推動遠程教育的發展。
整個系統的功能模塊是根據高等教育論文和答辯的過程設計開發的,分為:論文選題、論文輔導、論文答辯三大主要模塊。系統的用戶分為:研究生管理員、同等學力學生、導師。以研究生管理員身份為例,詳細描述平臺的具體功能。
1.論文管理
1.1論文過程維護。操作步驟:點擊“答辯管理”――>“論文過程維護”,該頁面列出了當前已有的答辯組及其一些基本信息,可對開題報告,開題狀態,中期報告,中期狀態進行維護。
1.2論文監督。操作步驟:點擊“論文管理”――>“論文監督”,在此頁面中可以查看論文的詳細以及論文是否通過評審。
1.3論文指導資料。操作步驟:點擊“論文管理”――>“論文指導資料”,在此頁面中可以查看論文詳細的指導以及論文目前的狀態。
2.答辯管理
2.1答辯組維護。操作步驟:點擊“答辯管理”――>“答辯組維護”,在此頁面中可以查看開題狀態,配置答辯老師與答辯學生的具體情況。
2.2查看答辯組。操作步驟:點擊“答辯管理”――>“查看答辯組”,在此頁面中可以查看論文指導的詳細意見以及論文目前的狀態。
一、客觀看待不同“圖”在語言活動中的使用和作用
我們知道“圖片”,可以是印制優美的圖片,可以是教師繪制的圖片,可以是拍成的照片,還可以是幼兒畫的圖片,甚至于是教師在活動中臨場發揮繪制的圖案等等。而我們這里所說的“圖片”,應該是更為廣義上的“圖”。不同“圖”的設計和使用在語言活動中將呈現出不同的教學效果,體現了教師教育教學觀念和手段的改進。
教學掛圖:此種“圖”是最為純粹的圖片幼兒教育論文,也是我們教師經常甚至于至今都還在使用的一種圖片。由于以往印刷技術的問題,色彩不是很鮮艷,形象單一,真實,貼近當時的生活實際。教師通常以看圖提問題、結合圖片講述等方式引導幼兒去感知、理解和講述圖片中的故事內容。掛圖的使用有時容易讓教師統領課堂,陷入到“問答式”的教學模式中,而忽視了幼兒學習的主動性。這就需要我們教師積極的引導,通過提問策略的改進進行有效的師幼互動,幼兒的思維品質、語言表達才會得到很好的訓練和提高。
貼絨式圖片:此種“圖”在教學掛圖的基礎上進行了改進。首先,由于印刷技術的提高以及外來大量國外卡通片的盛行,使得圖片中的人物形象,色彩鮮明、造型不拘一格,深受幼兒喜愛,容易引起幼兒的注意。此外,教師為了調動幼兒的學習興趣,將圖片制作成“半能動式”的,即將主要角色或是場景利用磁鐵、吊線等方式制作成能移動的“圖片”。此舉大大地激發了幼兒探索和講述的興趣,教師將操作法引進語言活動,使幼兒通過教師的操作,學習和理解相關的語言作品,在一定程度上促進了師幼間的互動。
動畫片:隨著時代的進步,科技的發達,VCD機迅速地普及到各個地方,特別是幼兒園將其引進到日常的教學活動中后,對提高幼兒學習的積極性以及拓展幼兒的知識面起到了不可忽視的作用。這時很多幼兒園的老師開展了動畫片講述教學的探討,將傳統的靜止的“圖”變成了活潑有趣的能動的“圖”。動畫片教學的探討,使我們的語言活動有了更多選擇的內容,同時能動的畫面也極大地調動了幼兒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使師幼間的互動也更為活潑而有效。
多媒體課件:動畫片講述是發展幼兒口語表達能力的有效工具,但由于目前能為幼兒園教學服務的動畫片軟件還有局限性,所以近幾年電腦的普及以及互聯網的蓬勃發展,有效地幫助我們解決了這一問題。我們利用課件制作軟件、幻燈片制作技術等電腦編輯技術,精心設計我們所需要的各種“圖片”,并以此為教材設計了豐富多彩的語言活動。運用多媒體課件輔助語言教學豐富了幼兒園語言教學的方式,有效地激發幼兒的學習興趣,使幼兒產生強烈的學習欲望,從而形成學習動機幼兒教育論文,主動參與教學過程,在愉快的氣氛和互動過程中完成教學任務。
圖譜:伴隨著幼兒園教育觀念的不斷更新,教學方式也在不斷的進步,教師從考慮如何去“教”,到更注重考慮幼兒怎樣去“學”。“圖譜”就是在這樣的情況下出現的一種重要教學手段,主要是通過將一些熟悉可見、便于描述表現的符號來替代另一些不熟悉、較復雜的不便于描述表現的事物,來滿足幼兒學習的需要。我們在實踐中發現:圖譜教學作為在語言活動中的教育是行之有效的方法。它符合幼兒直覺行動思維特點,運用合適的圖片和象征性符號幫助幼兒理解和記憶活動內容,有效地促進幼兒的自主性學習,對于發展幼兒的語言能力有著重要的作用。
二、有效運用各種“圖”,促進語言活動的師幼互動
合理高效的教具是一堂有效的語言活動的物質基礎。盡管隨著時代的進步和教育觀念的改變我們不斷地在改進“圖片”這一經常使用的教具,但并不表示越先進、越現代化的“圖”就能越有效地促進語言活動的師幼互動。因為,使用教具的目的是為教學服務,應根據教學目的,選擇合適、恰當的教具,重點考慮是否有利于活動的開展。所以,以上所說的五種“圖”我們不能說哪一種更好,而應根據所選的教材靈活地選擇一種或是多種結合使用,才能為幼兒的思維發展創造良好的條件,促進幼兒的主動學習和個性發展,提高語言教學的有效性。
1.傳統的“圖”,以樸素教育使活動更具實效性
隨著課改的推進,幼教界開始提倡“樸素教育”:即不要求教師把大把的時間花費在教具的制作上,把教學形式設計得很花哨,而應以樸實、有效的方法給予孩子相關的知識、經驗、情感等。在語言活動中傳統式的“圖”的運用正是符合了“樸素教育”的精神。因為這些“圖”不需要我們老師花費很多的時間去制作,有的甚至隨手即可拈來,從而讓我們將時間用在了如何更好地使用這些圖片來提高教學的有效性。
2.傳統與現代化結合的“圖”,在相輔相成中促進幼兒對作品的理解
隨著現代教育技術的迅速發展,多媒體技術走進了幼兒園的教學活動中,它使活動的內容變得具體、簡明、有趣。但教學過程中的許多環節并不一定都需要現代化技術手段,一些傳統的教具,也能起到直觀、一目了然的作用,而且有時會更簡便、實用。因此,有時將二者有機的結合起來,可以相互補充,取長補短,有助于激發幼兒的學習興趣,有助于加深幼兒對知識的理解,使教學目標圓滿完成。
(XX年-2008學年上學期)
一、指導思想
本學期,我校的教科工作將在市、區教育局科研部、學校校長室的正確領導下,堅持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圍繞教育科研發展與創新這一主題,堅持“七種意識”,突出“五個重點”,達到改進教學行為、提高教學有效性的目的。本學期我們要組織廣大教師認真學習教育科研理論,鼓勵教師注重發現自己工作的問題,應用教育理論分析問題、解決問題,在工作實踐中不斷反思,讓反思成為改進教學實踐的平臺。使學校教師的工作與教育科研融為一體,求真務實,與時俱進,推動我校教育的改革與發展。
二、具體目標
1、以課堂觀察研究為重點,加強有效教學,提高教育科研能力。
2、加強“十一五”各類課題的管理,強化學校主課題研究。
3、深化特色教育研究,促進學校校園文化建設特色的新突破。
4、進一步加強學校教育科研陣地建設。
三、主要措施
(一)以課堂觀察研究為重點,加強有效教學,提高教育科研能力。
1.開展課堂觀察研究。學校要借鑒課堂觀察經驗,全面推進課堂觀察活動,通過課堂觀察改變教師的教學理念,改善我們的研究方式,促進“有效課堂”的形成。學校的各個教研組要在教導處的領導下選定課堂觀察切入點,全面啟動“課堂觀察”的研究。在平時聽課活動中也要滲透課堂觀察的意識,個人自行確立觀察主題,并記錄在行動研究手冊中。
教育科研骨干教師,及各教研組要圍繞“有效教學”這一主題,設計行之有效的小課題研究方案,在實際的教學工作中加強教學反思,形成典型個案,提高課堂教學的實效。
2.本學期我們繼續倡導教師以研究學生、教材、課堂、作業為中心,在加強以課題研究形式為載體進行教育科研的同時,致力于營造多種形式并存的科研態勢,每個教師都要在課堂教學中尋找自己教學中的課題,牢固樹立四種意識:科研文化意識、協作(團隊)意識、課題意識、精致意識。做到讀書、實踐和寫作三者結合,選擇教育日記(教學反思)教育案例、教育隨筆、教育沙龍和教育論文(論著)五種作為教育反思的載體,完成教科室編印的《行動研究》手冊。
(二)加強“十一五”各類課題的管理,強化學校主課題研究。
課題研究是教育科研的重要方式,我們要抓好“十一五”哈爾濱市級規劃課題課題實施工作。各個課題組要制定好本學期的課題實施計劃和課題研討活動的安排,并要吸引更多的教師加盟,在課題研究中廣泛運用行動研究法,體現教育科研的“草根性”特征。在骨干教師層面要做好主課題研究的一些理論知識學習,開展好主課題研究的研討活動、沙龍活動,期末要寫好與主課題相關的課題研究論文。教師層面要廣泛宣傳,積極發發動,主動吸納有志于主課題研究的人員,擴大研究隊伍。
(三)深化特色教育研究,促進學校校園文化建設特色的新突破。
(四)進一步加強學校教育科研陣地建設。
1、積極組織和發動教師向各級各類公開刊物投稿及各類論文評比,爭取更多的科研成果得到傳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