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首頁 精品范文 護高血壓理論文

護高血壓理論文

時間:2022-10-07 23:13:23

開篇:寫作不僅是一種記錄,更是一種創造,它讓我們能夠捕捉那些稍縱即逝的靈感,將它們永久地定格在紙上。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12篇護高血壓理論文,希望這些內容能成為您創作過程中的良師益友,陪伴您不斷探索和進步。

護高血壓理論文

第1篇

論文摘要 目的探討高血壓腦出血微創顱內血腫清除術后護理方法。方法 采用YL一1型 顱內血腫粉碎穿刺針進行穿刺引流,術后心理護理,加強觀察,保持呼吸道及引流管通暢, 預防感染,防治并發癥,早期康復護理。結果 60例住院期間死亡5例, 放棄治療4例,生存病例隨訪6個月,繼續從事原工作且狀態良好者23例;生活自理者16例; 在他人協助下能進行日常生活者12例。結論 微創顱內血腫清除術治療高 血壓腦出血通過合理的護理,有利于預防并發癥和病情恢復,減少致殘率,提高了治愈率, 減少醫療費用。

高血壓腦出血是指腦實質內的大塊出血,起病急,來勢兇猛,病死率和致殘率很高,多見于 50~60歲的病人,是高血壓病中最嚴重的并發癥之一。傳統的顱外手術需在全麻下進行,時 間長,損傷大,術后病死率高。我院自2002年8月開始應用YL—1型一次性顱內血腫粉碎穿刺 針治療高血壓腦出血,取得滿意的療效,而術后護理在預防并發癥和促進康復上起到了重要 的作用。現將術后護理體會總結如下。

1 臨床資料

1.1 一般資料 本組病例60例,男38例,女22例,年齡46~75歲,平均6 3歲。60例病人均有 數年高血壓病史,合并糖尿病12例,冠心病14例。入院時血壓140~225/90~130 mm Hg, 發病至入院最短時間30 min,最長72 h,其中嗜睡31例,中度昏迷15例,深度昏迷14例。

1.2 出血部位及血腫量 出血部位位于外囊14例,內囊 23例,腦室內出血13例,腦葉出血10 例。根據多田氏公式計算血腫量[1],60例病人血腫量約為30~75ml,平均出血量5 3ml。

1.3 手術方法 采用YL一1型顱內血腫粉碎穿刺針,將 頭顱CT測量定位點作為靶點,擺好患者 ,避開重要血管及皮層重要的功能區,常規消毒,局部麻醉,選擇適當長度穿刺針。在 電鉆帶動下鉆透頭皮、顱骨和硬腦膜后,去掉電鉆,側管連接引流管,拔掉蓋帽,插入鈍圓頭塑料針芯,然后進行血腫穿刺,用20ml注射器,將液態部分血液抽出,一般首次抽吸50% ,然后插入針形血腫粉碎器,用生理鹽水反復沖洗殘余的液態血腫和半固態血腫,如遇有新 鮮出血可用腎上腺素1mg+生理鹽水100ml反復沖洗,待側管排出液體澄清后注入液化劑。液 化劑配制為生理鹽水50ml+尿激酶25萬U+肝素12500U,破入腦室者液化劑中不用肝素,每次 注入液化劑3~5ml,保留4~6 h后開放引流,2~3次/d,直到頭顱CT復查顯示血腫清除90% 以上時即可拔針。術中、術后嚴格無菌操作,注意防止并發癥。

2 結果

60例住院期間死亡5例,放棄治療4例,生存病例隨訪6個月,繼續從事原工作且狀態良好者2 3例,生活自理者16例,在他人協助下能進行日常生活者12例。

3 術后護理

3.1 心理護理[2]腦出血患者在發病后多伴有不同程度的肢 體功能障礙、失語、吞咽困 難及頭暈、頭痛等癥狀,對疾病的預后有恐懼、焦慮心理。護士應及時給予有針對性的心理 護理和健康教育,使患者對疾病的認識和轉歸有所了解。關心、愛護患者,主動熱情地做好 各項護理工作,調整患者心態,幫助患者樹立戰勝疾病的信心。

3.2 觀察生命體征 遵醫囑予以吸氧、心電監護,每30min測呼吸、脈搏、血壓一次,每4h測體溫1次,血壓控制 在(109~150)/(71~90)mmHg,防止血壓過低引起腦血流量灌注不足,而加重腦缺血、腦水 腫,常規頭部置冰枕以減輕腦水腫。每1h觀察意識瞳孔狀態并記錄,注意有無嘔吐、抽搐等 情況。

3.3 微創引流的護理 頭部引流管要妥善固定,高度不超過床沿,嚴防躁動患者將引流管自行拔出。搬動患者時, 應先暫時夾管,以防逆行感染。更換接管、敷料時應嚴格無菌操作。保持引流管暢通,嚴防 引流管受壓、成角、折疊。如引流管引流不暢,一般為血凝塊堵塞,可用生理鹽水、尿激酶 沖洗。嚴密觀測引流量及性質。術后引流液一般呈淡紅色,如引流管內有新鮮血液流出,要 考慮再出血的可能,如血量減少后突然出現無色液體,要考慮有引流出腦脊液的可能,應報 告醫生及時處理。

3.4 預防并發癥 ①防止肺部感染,做好口腔護理,定時翻身叩背,鼓勵病人咳嗽排痰,分泌物多時及時清理 ,保持呼吸道通暢[3]。意識障礙者予鼻飼,發生嘔吐予側臥,防誤吸。必要時行氣 管切開, 按氣管切開護理,嚴格無菌操作及消毒隔離。②防止消化道出血,密切觀察血壓及腹部情況 ,觀察病人大小便顏色、性質,發現異常及時報告醫生給予處理。消化道出血者暫禁食,予 持續胃腸減壓及冰鹽水洗胃或胃內注入冰生理鹽水l00ml+去甲腎上腺素4mg。留置胃管者每 次注入流質前抽取少許胃液,觀察判斷有無應激性潰瘍的發生。經口進食者避免食用刺激性 強的生冷、過熱、粗硬的食物。③顱內感染的預防引流管置管一般為2~5天,不超過7天, 以防增加顱內感染的機會。沖洗及更換引流袋時嚴格無菌操作,限制人員流動,減少探視。 ④預防泌尿系感染留置尿管病人每日更換引流袋1次,并用0.5%碘伏棉球擦試消毒外 陰及尿道口,每日2次。

3.5 早期康復護理[4] 早期康復是縮短住院 日,減少致殘率的關鍵。患者生命體 征平穩,48 h后即可進行康復護理。昏迷病人應多按摩肢體及被動活動,保持癱瘓側肢體處 于功能位,意識清醒者應進行詳細的康復知識宣教,加強主動練習,對患者進行早期康復護 理,促進患者功能恢復降低致殘率,提高生活質量。

4 討論

高血壓、腦出血起病兇險、死殘率高,給家庭、社會造成了巨大的危害,應用顱骨鉆孔引流 術,具有創傷小、對病人內環境干擾小、清除血腫完全、易于引流等優點,有利于術后神經 功能恢復,特別適合年老體衰或者合并嚴重心、肺、腎疾患的患者。術前、術后病人病情的 觀察、護理,并發癥的預防至關重要,保證患者早日康復。因此,要求護理人員要有嫻熟的 業務水平、扎實的理論知識、高度的責任心、獨到的急救意識及病情觀察,評估及心理護理 能力,才能有效地完成病人的護理及預防并發癥的發生。

在護理過程中,心理護理及健康宣教是關鍵,應根據患者的知識水平、社會地位、接受能力 等采取不同的方式,盡量讓患者及家屬了解診斷、治療和護理措施及如何配合治療、疾病預 后及自己的配合對預后的直接影響等信息。患者對有關信息有了充分的知情認識,在治療中 的自信心、積極性、主動性,自然就會大大增強;為病情好轉,病人康復,提供有力的保障 ,為降低病死率、提高病人的生存能力、生活質量創造可能,實現臨床護理的目標。

參考文獻

[l] 趙繼宗.神經外科疾病診斷治療指南.北京:中國協和醫科大學出版社,20 04:302

[2] 邱然,羅巧.腦出血患者的心理護理[J].華夏醫學,2002,5:657

第2篇

【摘要】糖尿病腎病(DiabeticNephropathy,DN)是糖尿病(DiabetesMellitus,DM)最常見的慢性微血管并發癥之一。多數研究認為30%~50%糖尿病患者會合并糖尿病腎病,糖尿病腎病已成為腎功能衰竭的主要原因之一,也是糖尿病患者主要死亡原因之一。糖尿病患者一旦發生腎損害,則病情可進行性加重,臨床表現為蛋白尿、水腫、腎功能減退至腎衰竭。嚴格控制血糖水平、降低血壓、改善血液動力學紊亂、降低血脂無疑對控制糖尿病腎病的進展起著重要作用。糖尿病腎病患者對糖尿病知識的缺乏,是患者病情發展的危險因素,正確的健康干預在預防糖尿病腎病中起著不可替代的作用。論文百事通為了提高糖尿病腎病患者的生活質量,我們對120例糖尿病腎病患者進行了有針對性的健康干預,取得良好效果,現報告如下。

一、資料與方法

2007年9月至2010年5月對120例住院患者進行了健康干預,其中男58例,女62例,平均年齡64.5歲,均為糖尿病腎病患者,取得滿意效果,隨訪98例,院外生活質量良好。

1.1心理護理糖尿病腎病為糖尿病的慢性并發癥之一,多見于糖尿病病程超過10年者,因患者病史時間長,治療費用高,經濟負擔重,常伴有不同類型心理障礙,加之對治療及預后缺乏信心,從而產生焦慮、恐懼、絕望心理,護理人員應同情患者,用親切的語言安慰患者,使其對護理人員產生信賴感。建立良好的護患關系,對其做到耐心、細致的解釋工作及熱情周到的服務。在護理時我們給予關心、體貼、照顧和尊重患者,消除了患者的悲觀和失望,并樹立戰勝疾病的信心,能以積極的態度配合治療。

1.2健康教育健康教育在糖尿病腎病的預防中的作用舉足輕重,要讓患者認識到糖尿病腎病是慢性病,它是糖尿病的嚴重并發癥,但并非不治之癥,使其了解治療的目的、重要性和長期性,以及患者目前的現狀,要使患者理解飲食控制和定時復查的重要性。有些患者對飲食和藥物治療比較重視,但對每月留取尿檢查的重要性不了解、不引起重視。因此,所有的糖尿病腎病患者均應接受預防糖尿病腎病的教育,使患者了解糖尿病腎病的預防、發生、發展、臨床分期、治療方案、飲食治療、復查時間、腎病的危害等,從思想上充分認識。健康教育需要醫護人員和患者共同協作,針對患者的知識水平和病程的長短,我們通過個體教育、小組教育或看錄像、發放健康教育宣傳材料、大課堂等多種形式,使患者對糖尿病腎病知識更加了解,提高了患者生活質量。

二、健康教育內容

2.1治療控制原發病①飲食治療:低鹽、低蛋白、低膽固醇、低脂肪飲食是糖尿病腎病的飲食原則。食鹽攝入量<6g/日,伴有腎功能不全者降至2g/日。不食腌制品,食油以植物油為優。過量的蛋白質可增加腎小球濾過率,促進腎小球基底膜增厚。減少蛋白質攝入量,不僅對治療腎功能不全有利,而且有助于減少尿蛋白排出量。一般每日蛋白質攝入量≤30~40g。選用優質蛋白質,如牛奶、雞蛋、肉類。豆制品應限制,限制鉀的攝入,少食富含鉀的食物,攝入充足維生素、微量元素,特別是維生素B、維生素C和鋅、鈣、鐵等,對腎臟有保護作用。②運動治療:適當的運動可使血糖降低、減少降糖藥的用量,特別是2型糖尿病患者,通過運動能使自身胰島素更好發揮作用,提高藥物治療的功效。

早期和中期糖尿病腎病患者應每周運動3~5次,運動20~30分/次。早期患者進行中等度運動量,如平地慢跑、做廣播操等。出現臨床蛋白尿時,應該進行低強度運動,如跳交誼舞、散步、打太極拳等。運動時間選擇餐后1小時。避免長時間強度非常大的能持續升高血壓的運動。若出現臨床蛋白尿就不宜進行較強度的運動治療,這樣可以延緩或阻止糖尿病腎衰竭的發生幾率。③口服降糖藥物指導:糖尿病腎病的出現與血糖控制不理想有很大關系,故要重視降糖藥物的應用。服藥期間應定期檢測血糖,并繼續遵守飲食計劃,并注意是否有出汗、心悸、無力、視物不清等低血糖癥狀。發生低血糖時要立即喝些糖水。吃些熱值高的食物,改善低血糖的癥狀。

2.2嚴格控制血壓糖尿病腎病患者控制血壓是控制病情的重要手段,抗高血壓治療可減少或消除微量蛋白尿,減緩患者腎臟的損害程度。①密切注意血壓的變化,定時間定部位定血壓計準確測量血壓,并向患者說明如果血壓控制的不理想,會加重腎臟的負擔,導致心腎功能衰竭和高血壓腦病而危及生命;②給患者講解降壓藥的服用方法和服用時間,避免血壓波動,加重病情;③教會患者嚴密觀察并準確記錄液體出入量,限制鈉鹽和水的出入量,因為過多的鹽具有增強淀粉酶活性而促進淀粉消化和小腸吸收游離葡萄糖的作用,可引起血糖濃度增高而加重病情;④囑患者注意調節情緒保持情緒穩定。

2.3預防感染糖尿病腎病患者因長期低蛋白血癥易發生水腫,加之血管病變引起微血管痙攣,局部微循環障礙,皮膚抵抗力差,容易導致皮膚破損,甚至發生褥瘡及各種皮膚感染。囑患者注意病室的通風換氣,經常洗澡,保持皮膚清潔,防止泌尿系統感染。注意休息,減少人員流動,感冒流行期間注意預防感冒,有感染發生時及時用藥。

2.4戒煙與限制飲酒吸煙可導致和加重胰島抵抗,可影響胰島素的敏感性,導致胰島素的拮抗激素水平的增高,不利于血糖的控制。飲酒能導致肥胖增加,肝糖原合成降低。特別是肥胖、高血壓和高血脂的患者,因為酒精可引起應用胰島素分泌劑或胰島素治療的患者出現低血糖。糖尿病腎病患者應戒酒,因為酒精可以使腎血流量減少,惡化腎功能,并增加心臟負擔。

三、康復指導

①囑患者注意生活起居,避免過度勞累;②注意保暖,防止受涼;③注意個人衛生,預防泌尿系統感染;④堅持糖尿病腎病飲食,避免應用對腎臟有害的藥物;⑤幫助患者增強戰勝疾病的信心,消除悲觀的情緒,爭取最佳療效;⑥積極預防和治療上呼吸道和泌尿道感染;⑦定期檢測尿微量白蛋白,尿常規,隨診腎功能等,有問題及時就診。

四、結果

通過健康干預患者提高了對糖尿病腎病的認識,具有了較豐富的糖尿病腎病的理論知識,自我管理能力明顯提高,并能樹立正確的健康觀念,改變了不良的生活習慣,大多數患者掌握了飲食、運動及藥物治療的方法,使病情得到控制,取得良好效果,隨訪98例,院外生活質量良好。

第3篇

【關鍵詞】

老年患者;心理護理治療原則及方法

1 臨床資料

2010年1月至6月我科共收治老年患者637例(55~82歲)。臨床病例尤以高血壓、血液病、心腦血管梗塞、癌癥等患者居多。其中:男409例(64.21%),女228例(35.79%);平均65.24歲。我科加強患者診療時進行心理特點分析、探討心理護理對策,實施心理護理方案。實踐證明這樣可以減輕老年患者在診療期經常出現的焦慮、孤獨、絕望、恐懼、易怒等心理障礙,調動患者配合治療的積極性,并取得滿意療效。

《素問?舉痛論》云:“百病生于氣也。怒則氣上,喜則氣緩,悲則氣消,恐則氣下,思則氣結,驚則氣亂。”說明不同情志變化,對人體氣機活動的影響是不相同的,所以導致的癥狀亦各異。如中醫名著《素問?宣明五氣篇》中說:“精氣并于心則喜,并于肺則悲,并于肝則怒,并于脾則思,并于腎則恐,是謂五并,虛而相并者也。”《靈樞?本神》中說:“肝氣虛則恐,實則怒。”“心氣虛則悲,實則笑不休。”所以,當患病后,不論是急性病還是慢性病,都可能導致精神情志的變化,而情志變化反過來又導致臟腑功能進一步紊亂。可見,精神與情緒因素對疾病的治療和預后有很大的關系。正如《素問?經脈別論》中說的:“當是之時,勇者氣行則已;怯則則著而為也。”凡激怒、憂郁、焦慮,特別是對自己所患疾病的恐懼憂慮心理,往往能促使或加速病情向壞的方向發展。反之,保持開朗樂觀的思想情緒,對戰勝自己疾病充滿信心和意志頑強的人,將有利抗邪能力的提高,促進疾病向好的方向轉化。這說明心理治療在疾病防治中的重要作用和意義。

2 老年患者臨床病例表現

2.1 老年高血壓患者

高血壓是威脅老年人健康的重要疾病之一,也是冠心病、腦卒中、心力衰竭及腎功能衰竭的重要危險因素。老年高血壓患者患病時常伴有不同程度的心理問題,尤以情緒低落、壓抑、郁悶、興趣缺乏、愉缺失、疲乏無力、注意力不集中、遲滯、焦慮及睡眠障礙為主要表現。解決方法:和患者建立感情交流的渠道是消除“心病”的好方法。

2.2 老年血液病患者

血液病在老年患者中占較大比例,一經確會給患者帶來巨大的精神壓力和思想負擔。患者背上了“不治之癥”的思想包袱,表現為驚恐不安、行為失控、食欲不振、睡眠不良、體重明顯下降等,同時由于輸血、化療的嘔吐、脫發等副作用以及病友的痛苦或死亡的影響等造成的嚴重的心理負擔,將自己陷入死神即將來臨和極度恐懼狀態之中。

解決方法:鼓勵患者面對現實,首先在精神上要戰勝自己。

2.3 老年心、腦血管梗塞患者

患者臨床以突然昏仆,不省人事或突然發生半身不遂,口角歪斜,語言不利為主要癥狀。梗塞是血管動脈粥樣硬化等自身病變使管腔狹窄,閉塞或在狹窄的基礎上形成血栓,造成局部急性血流中斷,缺血缺氧,軟化壞死,出現相應的神經系統癥狀和體征。表現為情緒低落,抑郁寡歡,不愿與人接觸,加之治療上沉重的經濟負擔,患者會產生強烈的憂傷、悲觀厭世甚至絕望的心理。在心理治療過程中要“視人尤己。”《大醫精誠》:“凡大醫治病,必當安神定志。無欲無求,先發大蔥惻隱之心,誓愿普救含靈之苦”。對患者似親人,要和藹可親,關心體貼,同情理解,要不計較個人的得失,要鼓勵安慰和疏導患者的心理狀態。如吳某某,女,72歲。2006年患此病:口角歪斜、語言不清、右上下肢癱瘓,不能活動。又因兒子前年車禍身亡,思想上痛不欲生,認為自己年已老邁,家庭經濟極其困難,不愿配合治療。通過與她診療交往的過程中,對心理狀態進行疏通引導,使之思想開朗暢通,用語言和行動鼓勵和感動她振作精神,從不愿意合作至愿意合作治療,使她的病情很快恢復,一個月后就能下床活動,現在不但生活能夠自理,而且還能了理家務事。

解決方法:細心周到的護理,幫助患者減輕心理壓力。

2.4 老年癌癥患者

老年癌癥患者最恐懼的不是死亡而是疼痛,癌癥疼痛的治療過程對醫護人員及患者來講是巨大的挑戰。醫護人員應該充分關注患者的心理,他們最為擔心的癥狀往往是疼痛,而最恐懼的感覺是孤獨和絕望。我們首先對患者的疼痛給予同情和理解,進行心理安慰,鼓勵使其從精神上擺脫恐懼感,有效的配合治療,對癌癥晚期的患者主動取得患者和家人及親友的配合,倡導和鼓勵他們參加心理關懷工作,為患者投入更多的精力,以確保患者在有限的生命里保持較高生活質量;為患者提供全方位的護理,深得患者信賴,鼓勵患者說出自己的憂郁和痛苦,提倡患者、家庭和醫護人員一起討論患者的心理狀況并給予疏導,增強患者戰勝自身疾病的信心,暗示患者如何自我調節,結合治療和進食,以充分發揮自身最大抗癌潛能,達到止痛目的。患者經過長期的藥物治療、數次化療、放療,效果仍不明顯,甚至越來越差。伴隨著時間延長和身體免疫力的下降,出現各種并發癥,其心理承受能力達到極限,對治療完全失去信心。此時患者往往對家屬和醫護人員產生敵對心理,拒絕治療,因此也是意外頻發時期。

解決方法:同情患者,取得患者家屬的幫助,家屬的關心與支持非常重要。

3 提高護理技能,適時實施心理護理

3.1 熱愛護理工作,具有責任心

護理工作是一項任務繁重、責任心強、勞動強度大且風險性大的工作,加之老年患者病情復雜、變化快,有時難以預測,這就要求護士除具備豐富的臨床經驗外,還必須使其樹立牢固的護理專業思想和職業道德,護理工作本身就是一門無私奉獻和平凡的事業,因此護士要有不怕苦、不怕臟、大公無私的奉獻精神,視患者如朋友,克服一切困難挽救患者生命,并把思想工作和職業道德教育貫徹到業務中去。

3.2 良好心理素質、過硬的技術

護理人員應具備高素質、高責任感和熟練的操作技術。根據馬斯洛需要層次論,把患者現存的護理診斷排出優先順序,提出護理目標,制定護理計劃,適時執行相應的護理措施。護士應時刻以患者利益為最高準則,對待患者熱情周到,避免加重患者的心理負擔,使患者主動配合治療和護理,要深切理解家屬、耐心安慰家屬,加強建立良好的護患關系。

3.3 實施心理護理

針對不同病程中的患者實施不同的護理計劃。當患者不了解病情出現懷疑、猜測而焦慮時,不應把病情向患者全盤說出,應給患者一定的時間,使他們看到其他患者病情緩解、康復,從而認定此病是可治愈的;當患者較為了解病情時,由于患者在治療過程中忍受痛苦而精神抑郁的時候實施適當的心理治療,令患者消除恐懼感,并能逐漸感受到病情好轉帶來的希望;當病情出現反復時,患者又陷入絕望,此時要對患者耐心說明各種治療手段的方法和途徑,以取得患者積極配合如期完成治療計劃。另外,鑒于老年患者的體質較差,即使患者對治療有充分思想準備,但若出現嚴重的副作用超過患者的忍受力時,護士應給予心理治療多鼓勵患者,培養患者正確對待疾病、戰勝疾病的樂觀情緒。

4 心理護理的原則及方法

4.1 心理護理原則

人能在最佳心理狀態下接受治療和護理,因此,醫護人員一定要以誠懇熱情的態度去關心體貼、安慰同情患者的病痛。除自己的語言、態度外,還應重視病室環境和患者周圍的人和事,全面進行照顧。如主動介紹醫院規章制度和同病室的病友;安置優雅舒適的病室等,使病員感到如同在家里一樣溫暖、親切和舒適,能很快安下心來接受治療和護理。患者來自社會各個方面,個人的性格、年齡、愛好、生活習慣、經濟情況和病證不同,會產生不同的情緒。因此,護理人員要在全面了解情況的基礎上,有的放矢地做好心理治療。

4.2 心理治療

它具有支持和加強患者防御功能的特點,能使患者增強安全感,減少焦慮和不安,以解釋、鼓勵、保證和安慰為主要。患者患病后對自己的性質缺乏認識和了解,容易滋生不安全感,同時也不清楚如何主動配合治療。因此,幫助他們消除顧慮,樹立信心,配合治療是非常重要的。護理人員一定要以誠懇熱情的態度去關心、體貼、安慰,同情患者的病情。對于某些對治療缺乏信心而終日憂心重重的患者,可安置與性格開朗、對治療充滿信心的或治療效果理想的病員在一起,以相互開導、啟發和影響,可去憂解煩、增強其信心。一旦發現患者對自己的健康和前途疑慮不安時,應及時以充分的事實為依據,向患者作出保證,甚至承擔責任,以振作患者的精神,消除其緊張與焦慮情緒,喚起希望和信心。

4.3 心理暗示療法

患者不經過邏輯判斷,直覺地接受護理人員灌輸給他的觀念而取得治療效果的一種方法。其成功與否取決于醫護人員的權威性、學識和治療能力,也取決于患者的人格特點及情緒狀態對接受暗示的程度。患者對護理人員比較信任,感情好,便容易接受暗示。相反,則會無條件地拒絕暗示。但是,在實施暗示治療時,應事先向患者講清楚治療的目的和患者的要求,其語言要溫和、簡短、明確和有力。結束后,應向患者指出這次治療已取得的成效,同時叮囑患者要繼續照此鍛煉,促使功能恢復。

4.4 心理開導法

通過正面說理使患者了解自己病情的發生、 發展以及治療護理情況,使其引起注意和重視。心理學認為人類的語言是一種非常實際而又十分廣泛的信號。語言的刺激比其他任何刺激要嚴重得多。告知患者如何進行治療和調護的具體措施,懂得自我調養的方法;至于開之以其所苦,是解除患者消極的情緒,給以一定承諾、保證,以減輕患者心理上的壓力。歷代名醫提倡“善醫者,必先醫其心,而后醫其身”。語言是情感交流最主要的方式,俗話說:“良言一句三冬暖,惡語一句六月寒”,護理人員對待患者應耐心說理。通過語言鼓勵, 有效地做好患者的思想工作,消除其消極因素,建立良好心態,為治療疾病做好心理準備。

護理人員掌握患者的心理狀態,了解患者的心理需要,通過語言和行為影響和改變患者不健康的心理狀態,提高患者認知和戰勝疾病的信心和能力,促進疾病的康復或向健康的方向發展。適時實施心理護理是應對老年患者在診斷期、治療期、康復期出現的抑郁、恐懼、悲觀等不利情緒切實有效的護理措施,心理護理幫助老年人的康復發揮了積極作用。

參 考 文 獻

[1] 趙歌.護理理論和技術的創新.老年病人健康教育與自護高級研修班暨學術交流會論文集,2008.

[2] 董雪萍.冠心病介入術后并發低血壓的觀察與護理.全科護理,2010:126-127.

第4篇

【關鍵詞】

黃連素;糖尿病;臨床應用

Clinical application and Advantage of Berberine as Anti-diabetes medicine LI Yu-xian,ZHANG Wen-juan,SHANG Sui-cun.Henan College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Zhengzhou 450008,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Providereference for further researching and promotion of the Hypoglycemic effect of berberine,so summarized the hypoglycemic effect of berberine.Methods First of all,Extensive collection of the.research reports on hypoglycemic effect of berberine and the information of diabetes patients personal experience,followed by inductions and Comprehensive Analysis of large amounts of data was conducted.Results A large number of data indicate that Berberine as an anti-diabetic drug had six advantages.Conclusion Berberine has a value that has been developed as a new hypoglycemic drug.

【Key words】 Berberine;Diabetes;Cliniacal application

近年來,隨著糖尿病‘大眾化’和‘終身制’概念的普及以及人們從實踐中逐漸覺察到了臨床上慣常使用的那些降糖藥長期服用不僅毒副反應大,而且效果會越來越差,廣大的糖尿病患者自然就產生了一種愿望:迫切希望能夠有一種既能長期服用又安全有效的藥物來陪伴他們渡過今后漫長的‘糖人’生涯。近20多年來,大量的研究報道表明,黃連素有可能會滿足這一愿望。從上世紀70年代開始,我國陸續有一些醫務工作者在用黃連素治療腹瀉、潰瘍等疾病的過程中發現它還具有降血糖作用[1-3]。從而引發了人們對‘黃連素抗糖尿病’這一課題的普遍關注,通過大量廣泛深入地藥理實驗和機理研究[4,5],充分證實了黃連素的降糖作用。特別是中、澳、韓三國學者在悉尼進行的黃連素降糖作用機理的研究成果[6],在國際上發表后,成了世界性認可黃連素抗糖尿病的重要依據。從80年代初至今二十多年的時間里,我國廣大的醫學人員對黃連素治療糖尿病的有效性和安全性進行了大量的臨床研究,民間也有不少糖尿病患者進行了親身體驗,積累了豐富的寶貴資料,為黃連素作為糖尿病藥物的開發應用提供了科學依據和奠定了堅實可靠的實踐基礎。為了探尋黃連素控制血糖是否確有可靠根據,我們對黃連素的臨床研究和實踐應用等情況,借助網絡媒體進行了較為詳細地追索,并將收集到的大量相關資料分別匯總整理成了專題資料。本文旨在討論黃連素作為糖尿病藥物的可行性,供患友們以及其他對黃連素感興趣者參考。

1 黃連素治療糖尿病的臨床研究

從上世紀70年代至今幾十年的時間里,廣大的醫學科研人員為驗證黃連素治療糖尿病的有效性和安全性進行了大量的臨床研究。作者收集到的近百項臨床研究報告(內部資料:黃連素抗糖尿病臨床研究資料匯集)分為兩種情況,一種是單一使用黃連素治療糖尿病,另一種是黃連素與其他藥物合用。所有參與臨床研究者基本上都是各級醫院的醫學工作者,涉及2型糖尿病患者在5000例以上,試驗連續用藥時間3個月至數年不等。近50篇單用臨床研究報告的共同結論是:黃連素控制血糖不僅安全有效,而且還能同時防治并發癥。尤其是上海交大瑞金醫院等單位在前邊諸多臨床試驗得出黃連素具有降糖作用結論的基礎上,于2008年聯合進行的更加科學更加嚴密的隨機、雙盲、安慰劑對照和多中心、多指標、多層次考量的臨床研究[7],更是起到了對該結論進一步確證的作用。他們的研究證明“小檗堿用于治療2型糖尿病和脂蛋白代謝紊亂是安全有效的”。40多篇聯合用藥的臨床研究報告,除了與上述相同的結論外,還證明黃連素聯用相關藥物,效果更好。這完全符合中醫用藥理論,可以相輔相成,以獲‘相得益彰’之效果。而且,通過比較療效和毒副反應得出,黃連素綜合效果比磺脲類、雙胍類和馬來酸羅格列酮等都好。

2 黃連素治療糖尿病的臨床應用

2.1 醫生的實踐經驗 除了上述大量正規臨床研究報道外,還有不少醫生通過媒體介紹自己在實踐中運用黃連素治療糖尿病的經驗和體會。一致認為,用黃連素治療糖尿病效果好,副反應小,可以長期服用。郭麗明(網上文章“黃連素控制血糖的體會”)介紹說:“曾治 1例老年糖尿病患者,并伴有冠心病、高血壓等,曾多次入院治療,降糖效果不顯,在予以前降糖藥使用的同時加入黃連素,開始用量較大: 6~10 片/次,3~4次/d,共24~30片,飯后服用,20~30 d后逐漸減量,原用降糖藥直至停服,每天監測血糖或尿糖,當病情仍穩定時,逐漸減少黃連素的用量,3次/d,3~5片/次左右,服用2年余沒有再住過院,并且控制良好(血糖6~6.5 mmol/L),血壓120/80 mm Hg,心電圖基本正常,肝腎功能正常”;吳開敏在網上()介紹說:黃連素聯合中藥制劑不僅治療三十多位糖尿患者獲得良好效果,而且他本人(也是糖尿病患者)從1998年至今已試用10年多,經驗和感受是:“黃連素對糖尿病療效確切穩定,只降低高血糖,血糖正常后不引起低血糖,不刺激胰島β細胞分泌胰島素,副反應極輕微,對肝腎無損害,對人體非常安全”;劉禮樂認為[8]:磺脲類及雙胍類口服降糖藥均可能引致肝損害,能不用者應盡量不用,而黃連素由于副反應少且有良好的降糖效果可考慮作為本病口服降糖藥的首選用藥;楊杰[2]的經驗是:“糖尿病中醫稱為消渴證,認為虛火體質者居多,因而按中醫辨證有熱象者,無論虛熱還是實熱,均屬黃連素的適應證。也就是說糖尿病者但見舌紅、口干、口渴、皮膚癤腫、膀胱炎、神經炎等炎性病變者,投用黃連素均可獲效”;還有一位工作了20多年的中年女中醫,在網上(黃連素治療糖尿病,緣-女醫生的BLOG)介紹說:“我應用該藥(黃連素)三年,近上百患者,均取得滿意療效”。

2.2 患者的親身體驗 從網上可以看到已有許多糖尿病患者早已在用黃連素控制自己的血糖,并且,取得了良好效果;不少患者連續服用長達數年,有的甚至十年以上;還有許多期盼著服用的患者也在網上積極向已經服用過黃連素的糖尿病患者討教和學習經驗。廣大糖尿病患者還自發地在糖尿病患者網()上展開交流,暢談自己用黃連素控制糖尿病的經驗和體會。瀏覽過有關交流內容后可以看出,盡管他們的情況各異,感受和體會也不盡相同,但有一點是共同的,即他們的實踐結果都證明,黃連素降糖效果是肯定的。

有一網名‘柳絮飛揚’的糖尿病患者在甜蜜家園網站()上發帖“服用黃連素降糖狀況匯報”談到:2001年確證為糖尿病(是2型)。先是單用雙瓜。到2003年再加阿卡波糖(拜糖平)。2007年開始加量。現在是2顆/d雙瓜緩釋片加3顆/d拜糖平。但血糖一直高居不下。中間換用過瑞格列奈(諾和龍),也沒效果。平時比較注意飲食和鍛煉,但體質量就是不減。現在的指標是:餐前血糖9 mmol/L,餐后血糖13.2 mmol/L,血紅糖化7.5%,胰島素11.3 U,人體的其他功能和指標均正常。還有一個奇怪的現象:吃過藥和不吃藥化驗出來的指標幾乎相同。服糖尿病患者推薦的黃連素后的狀況:在服用降糖藥的基礎上,加服黃連素,第1~2天按6粒×3次/d(18粒/d),第3天開始,每天按10粒×3次/d(30粒/d),第7天感覺有點腹漲痛(注:第6天晚上去飯店吃飯),不知道是飲食的緣故還是服藥的緣故。逐停藥,第8天測血糖,情況大為改觀:空腹:6.1 mmol/L,早餐后2 h血糖 6.4 mmol/L,午餐前血糖6.2 mmol/L,午餐后2 h血糖7.4 mmol/L,晚餐前血糖5.1 mmol/L,晚餐后2 h6.7 mmol/L,這樣的狀況是這半年來最好的。可以得出結論:黃連素降糖肯定有效。

總之,廣大糖尿病患者自發服用黃連素的親身實踐證明,黃連素用于糖尿病是有效的、安全的。

3黃連素作為抗糖尿病藥的優勢

3.1 降糖作用平穩持久(平穩持久性)不少研究者通過對比試驗證明,黃連素與當前常用降糖藥不同,其降糖作用平穩持久,不會大起大落,長期服用,效果也不會減弱。濟寧醫學院附屬醫院朱紅等[10]早在1998年就將224例糖尿病患者,隨機分為黃連素組與糖適平組進行了對比試驗,得出的結果是:“112例2型糖尿病患者用黃連素治療后,其總有效率達到了90%,除3例因胃病停藥外,余無明顯不良反應,且對合并的高血壓、冠心病、心律失常也有治療作用。進一步證明黃連素有確切的降糖作用,且作用溫和而持久”。杭州市拱墅區人民醫院王曉新等[11],自1992~2001年應用黃連素片廣泛治療2型糖尿病,并對其降糖作用、改善癥狀及用藥安全性作了長期的觀察,他們在報告中說:“總結我科應用黃連素治療2型糖尿病近10年的體會,該藥使用中具有安全、方便、血糖穩步下降的特點,無論劑量大小,無一例出現低血糖反應,服藥時間飯前飯后不限,患者如忘記服藥隨時可補上。通過多年觀察,在黃連素組病例中個別患者在長期血糖穩定后,停服黃連素2~3年空腹及餐后2 h血糖一直處于正常范圍,這可能與黃連素促進胰島細胞的再生及功能恢復分不開”。

3.2 沒發現對臟器有嚴重傷害,副反應輕微(安全性)在作者所收集到的近百項現代臨床研究報告中,無論服藥時間長短(少則幾個月,多則十年以上)都沒有發現損傷肝腎等臟器的嚴重毒害作用、沒有出現低血糖現象。實際上,許多現代關于黃連素治療心血管疾病、降脂、保肝、護腎等的臨床研究[12,13](朱翠云,黃連素的臨床新用途,臨床醫學網絡論文[2008-10-4];楊振華等(小檗堿的臨床新用近況,網絡文章[2008-11-28],百事通)也都得出了同樣結論,即黃連素不僅不損傷臟器,反而對臟器有很好的治療和保護作用。

歷史記載和現代研究都證明黃連素藥用的安全性,這就為解決糖尿病的“終身制”與缺乏可長期服用的安全有效藥物之矛盾顯露了希望的曙光。正如澳大利亞星島日報在報道中、澳、三國科研人關于黃連素降糖機理的研究成果[14]時最后指出的那樣:“如果這項研究取得進一步成功,黃連制成的產品(黃連素),將成為目前治療糖尿病的雙胍類和胰島素增敏劑的替代藥物。目前這兩種藥物由于副作用大,科學界和醫藥公司都認為,市場上的糖尿病藥物效果不夠好,迫切需要有新一代的替代藥物。”上述研究報告的作者之一,澳大利亞加文研究所‘糖尿病和肥胖癥研究項目’的負責人詹姆斯教授也說:“黃連素已被使用數十年甚至是幾個世紀,幾乎沒有副作用報道。鑒于現有藥物的局限,我們很高興有證據表明小檗堿可能是一種有益的新的治療2型糖尿病藥物”(中國公眾科技網)。

3.3 具有多效性(既降糖又防治多種并發癥)通過綜合分析大量臨床研究報告和眾多糖尿病患者在網上交流的體會后就會發現,黃連素作為治療糖尿病藥物,其難能可貴之處,除了安全有效外,還在于它具有“多功能”的優勢[15]。不僅能平穩持久降糖,而且,同時對于糖尿病患者最容易并發的高血壓、高血脂、心腦血管疾病以及神經末梢病變等多種疾病也能發揮很好的治療作用,使患者收到“一舉多得”的效益。這也是當前慣常使用的降糖藥物所不具備的。正如一些報告中指出的“黃連素對心血管系統還有明顯的抗心律失常、正性肌力、降低血壓、降血脂、抑制血小板聚集等作用。而糖尿病患者多合并有高血壓、高血脂及血黏度增高,黃連素的應用恰恰同時對糖尿病及其并發癥均有治療作用,尤對防止這些疾病發生無癥狀性腦梗死更具有積極意義”[11]、“黃連素組治療后90%的病例臨床癥狀全部消失,血糖降至正常后無低血糖反應出現,且在l周后,高血壓患者血壓降至正常,冠心病、心律失常患者其心電圖均有明顯改善。而糖適平組雖然有93%的患者癥狀全部消失,但患者合并的高血壓、心肌缺血及心律失常表現治療前后無改善”[10]。

3.4 與其他藥物的協同作用好(協同性)在所匯集的40多項臨床黃連素聯合用藥的研究報告中,涉及到的聯合用藥對象有磺脲類、雙胍類、噻唑烷二酮類、胰島素以及中成藥等,研究得最多的是與磺脲類及雙胍類聯用。這些報告得出的一致結論是,黃連素與它們有很好的協同作用,聯合用藥后不僅提高了療效,而且,降低了它們的毒副反應,減少了它們的用量,節省了患者的藥費。

3.5 成分單一質量易控制(易控制性)黃連素與常用降糖藥(西藥)相比,具有安全性高的優點,與常用中藥(多種復雜成分的混合物)相比具有成分單一(單一化合物),質量好控制的優點。

3.6 價格低廉,減輕患者經濟負擔(價廉性)黃連素與目前臨床常用抗糖尿病藥物相比,價格比較低廉,這對于需要長期堅持用藥的糖尿病患者來說,節省藥費,減輕經濟負擔,不能不說也是一大優點。

綜上所述,可以得出:黃連素是一種既安全有效又可長期服用的控制糖尿病藥物。不少醫學工作者,都普遍認為:黃連素具有被開發成新型降糖藥品的價值[16]。

4 結語

雖然黃連素對于糖尿患者是一種可以長期服用的安全有效藥物,但如果不考慮具體情況,不辨證施治,盡管毒性不大,恐怕效果也不會百發百中的理想。黃連素雖然是黃連等清熱解毒類天然藥物的主要成分,但其性味歸經也不會完全等同于它們。可以預見,若能通過科研全面掌握黃連素的具體性味歸經,在中醫理論指導下,根據糖尿病患者的具體病情,辨證施治用藥,效果將會更佳。

參 考 文 獻

[1] Ni Yanxia,et al.Therapeutic effect of berberine on 60 patients with non-insulin dependent diabetes mellitus and experimental research.Chinese Journal of Integrated Traditional and Western Medicine,1995,1(2):91.

[2] 楊杰.黃連素治療糖尿病確有療效.中國民間療法,1996,5:4.

[3] 陳德元.黃連素治療Ⅱ型糖尿病50例觀察.職業與健康,2001,17(1):117.

[4] 陳洪源,明智強,謝佳樂,等.小檗堿降血糖機制的研究進展.食品與藥品•A版,2008,2:69.

[5] 張華珊,張愛鵬,周道啟.小檗堿的降糖作用及安全性評價.中國實用醫藥,2008,3(6):91.

[6] Yun S.Lee,et al.Berberine,a Natural Plant Product,Activates AMP-Activated Protein Kinase With Beneficial Metabolic Effects in Diabetic and Insulin-Resistant States.Diabetes,2006,55:22-56.

[7] Yifei Zhang,et al.Treatment of Type 2 Diabetes and Dyslipidemia with the Natural Plant Alkaloid Berberine.The Journal of Clinical Endocrinology & Metabolism,93(7): 2559.

[8] 劉禮樂.肝原性糖尿病78例診治體會.國際醫藥衛生導報,2003,9(2-3):23.

[9] 唐玲光.黃連素巧治糖尿病.醫藥與保健,2005,13(6):40.

[10] 朱紅,代偉.黃連素治療糖尿病臨床研究.濟寧醫學院學報,1999,22(3):67.

[11] 王曉新,金小平,徐志紅.黃連素治療2型糖尿病116例療效觀察.內蒙古醫學雜志,2003,35(2):141.

[12] 宋君.小檗堿臨床應用及研究新進展.現代醫藥衛生,2008,24(11):1652.

[13] 李鄂麗.黃連素臨床新用途.時珍國醫國藥,2006,17(6):1085.

[14] Lee YS,et al.Berberine,a Natural Plant Product,Activates AMP-Activated Protein Kinase With Beneficial Metabolic Effects in Diabetic and Insulin-Resistant States.Diabetes,2006,55(8):2256.

第5篇

【論文摘要】目前我國分級護理制度內容相對陳舊,已不適應臨床護理的發展,在實踐中存在諸多問題:如醫、護認知上存在差異;部分內容在臨床執行困難;易引發醫療收費的困惑、護理糾紛、醫療訴訟問題等。建議進一步完善現行的分級制度,或借鑒其他國家的分級護理方法,形成適合我國國情的護理分級制度。

分級護理是護理工作一項重要的管理制度,是確定臨床護理人員編制、合理安排護理人力資源的重要依據[1],也是確定護理服務收費的標準[2],分級護理制度明確各級護理級別的病情依據與臨床護理要求。它能反映護理工作量的多少、患者病情的輕重緩急及護理要求,對臨床護理以及管理工作起著規范性與指導性作用[3]。我國的分級護理始于1956年,由張開秀、黎秀芳[4]所倡導,一直沿用至今。隨著護理工作范圍的擴大,現代護理理論不斷地注入到護理實踐中去,分級護理制度的內容顯得相對陳舊,在臨床護理實踐中存在諸多問題,不同程度地影響護理工作質量,制約了護理學科的發展。因此,我國現行的分級護理制度需要改進與完善。

1國內分級護理制度的現狀

1.1分級護理的質量標準

特級護理:安排專人24h護理,嚴密觀察病情及生命體征變化。制訂護理計劃,嚴格各項診療及護理措施,及時準確逐項填寫特級護理記錄。備好急救所需藥品和用物,做好基礎護理,嚴防并發癥發生,確保患者安全。一級護理:15~30min巡視患者1次,觀察病情及生命體征變化。制訂護理計劃,嚴格執行各項診療護理措施,及時準確填寫特別護理記錄。做好各項基礎護理,嚴防并發癥,滿足患者身心需要。二級護理:每隔1-2h巡視患者1次,觀察病情。按護理常規護理。給予必要的生活及心理協助,滿足患者身心需要。三級護理:每天巡視患者2次,觀察病情。按護理常規護理,給予衛生保健指導,督促患者遵守院規,滿足患者身心需要[5]。

1.2我國現行分級護理制度存在的問題

1.2.1醫、護在分級護理制度認知上存在差異

醫生以醫囑形式下達護理級別。護士根據護理等級為患者提供不同的護理服務,但當護理級別與該患者護理需求有差異時,護士也只能機械地去執行醫囑。王淑琴等[6]報道:某軍隊醫院住院醫師對分級護理內容中規定的臨床護理要求,完全了解者僅為12.7%,部分了解者為86.51%,不了解者為1.59%。部分醫生對護理級別的內容及要求不夠清楚,僅從疾病的診斷及治療的角度出發,產生了醫囑護理級別與患者病情所需的護理級別不一致的問題。研究[6-8]報道,醫囑護理分級與Barthel指數分級[9]及標準護理分級[10]均存在顯著性差異(P0.05)。由此可見,醫囑分級與患者的實際需求存在差距,分級護理等級存在差異性,這是評估者對分級護理制度內容認知不同所致。

1.2.2分級護理制度部分內容在臨床執行困難

分級護理制度有些內容過于細化,有的過于籠統模糊,執行有一定困難。例如一級護理每15-30min巡視患者1次,部分一級護理患者不需要每30min巡視1次,而危重、病情不穩定的患者又需隨時巡視。又如一級護理中規定認真細致做好各項基礎護理工作,實際工作中有些一級護理的患者無需提供飲食、排泄、衛生等方面的護理,但如果不做就違背了工作制度。上述問題在臨床一線工作者中普遍存在。

1.2.3醫療收費的尷尬問題

分級護理制度在收費問題上也面臨尷尬境地。有的患者根據一級護理的標準,質疑護士并未做到一級護理中規定的一切而拒絕交費。有時家屬提出患者根本不需要進行一級護理,因而不應按此標準收費。這與醫生理解的一級護理的標準和書面規定有一定的距離有關。此外,目前的分級護理收費標準與護理勞動價值不匹配。周榮慧、劉坤等[11]研究顯示:一級護理患者每日勞動力成本為120.78-210.26元,每日材料消耗成本為36.49元。目前各省市物價局規定一級護理每日收費在6-10元左右[12-13],這與實際成本測算數據有很大差距,連最基本的消耗品支出(36.49元)都難以保證。

1.2.4護理糾紛、醫療訴訟問題

當發生醫療護理糾紛時,患方可能根據分級護理制度的書面資料,質疑護士提供的服務沒有達到標準。例如,1例高血壓患者,需每30min測1次血壓,但并不需要每30min測量呼吸、體溫。如果醫囑為一級護理,而護士沒有按照一級護理的要求每30min測量呼吸、體溫等并記錄,那么在糾紛或法律訴訟中,醫療機構和護理人員將極為被動;而要求護士在平時工作中嚴格按照分級護理制度去做并不現實。李文清等[14]研究顯示:某醫院心內科改進分級護理制度,針對分級護理制度出現的問題采取了相應的對策及措施,患者及家屬質疑護理級別收費的次數明顯減少,2003-2004年每年發生10-15例次,2005年全年僅有1例次。

2國外分級護理現狀

楊潔[4]報道:日本分級護理是根據患者病情輕重的程度分A、B、C 3度,同時根據患者的生活自由度分1-4級。這兩個方面組合為12個類別,分別為:A1-A4,B1-B4,C1-C4。具體劃分標準為如下:A度:必須密切觀察病情變化,進行心電監護,隨時觀察生命體征;B度:1-2h觀察1次;C度:不需要經常觀察。1級:禁止自己活動或自己不能活動,基本生活完全需要幫助;2級:允許床上活動,基本生活給予必要的幫助;3級:自己能室內行走,室外的基本生活需要幫助,如相關檢查需護理人員陪送;4級:自己基本能照顧好自己的生活行動。例如,護士評估一名骨折臥床、病情穩定的患者,可能為其下達C1級別的護理,表示此患者需臥床,自己不能活動,生活護理要求很高,但不需要經常觀察。Weitl,Josef[15]報道,德國的分級護理視病情觀察和生活護理為患者需求的兩個不同方面,因此,將兩者分而述之。根據患者的日常生活照護能力(A-bility of Daily Life,ADL)分為A1-A3共3級。A1:患者只需要健康指導與教育,自己具有完全補償能力。A2:患者只有部分補償能力,需要部分照護者,如年齡偏大易跌倒的患者。A3:患者自己沒有補償能力,完全需要照護者,如大小便失禁的患者。根據患者對病情觀察、生命體征監測以及導管護理等方面的需求分為S1-S3共3級,類似于日本的A、B、C 3度。日本、德國的分級護理均從病情觀察和生活護理兩方面著手,體現護理工作的兩個不同方面,明確、具體地將兩個方面工作落實到位,全面滿足患者的需求。英國沒有將護理明確分級,醫生根據患者病情定為病危、病重或一般,護士非常細致地落實好護理評估、護理措施、健康教育,真正滿足患者各方面需求[16]。歐洲和亞洲發達國家的分級護理制度及不實行分級護理值得我們思考與借鑒。

3建議

分級護理制度在特定的歷史時期出現,并在相當長的時間內對護理質量管理發揮了重要的作用,其價值不容否認和低估。但是,任何一種制度都有其歷史的局限性,隨著社會的進步需不斷地改進和完善,或被新的制度所替代。當今,針對我國目前的分級護理制度在臨床實踐中存在的諸多亟待解決的問題,建議采取以下措施進一步改進與完善,并制定適合我國國情、適宜臨床護理實踐的護理分級制度。 轉貼于

3.1改進我國現行的分級護理制度

保留現有的分級護理制度,由資深護士再將每一等級分A、B、C共3個子級別。即:1A,1B,1C;2A,2B,2C;3A,3B,3C。在醫囑定為一級護理的患者中,將需要注重密切觀察病情的患者分入1A類,將注重提供生活照顧的患者分入1B類,既要密切觀察病情、又要提供生活照顧的患者分入1C類。同樣可將特級護理、二級護理、三級護理各分為3個子級別。

3.2參照和借鑒已有的其他分級護理制度

香港的護理級別分為四級[12],Ⅰ級護理要求最低,Ⅳ級護理要求最高,護理級別由護士確定,護理標準比較客觀、詳盡,涵蓋了患者心理、ADL、治療情況、病情觀察等方面的內容,原則性和操作性均較強,有利于保證護理質量,又避免引起護患糾紛。

日本和德國的分級護理制度,病情觀察級別和護理級別分別開具。由醫生根據患者病情輕、重、緩、急確定病情觀察級別,對護士提出要求,規定如何巡視病房、監測生命體征、護理記錄頻率及導管護理等。由資深護理人員根據患者的ADL分級,結合病情、心理等綜合因素確定護理級別,規定護理內容,使護理更有針對性,同時體現護理工作的主動性。采用Barthel[17]指數分級法評估患者日常生活能力,此評估法是美國康復醫療機構常用的評估方法,在我國也廣泛應用,評定簡單,可信度及靈敏度高,主要用于治療前后患者獨立生活功能的變化,體現護理需要的程度。分為差、中、良3等級。差:Barthel指數計分≤40分者,生活上依賴較明顯或完全依賴;中等:Barthel指數計分41-60分者,生活上部分依賴;良:Barthel指數計分>60分者,僅在醫護人員指導下生活能夠自理。邵愛仙[18]等研究表明,根據ADL,采用Barthel指數分級標準,結論得出不同等級患者的護理時間呈遞進關系,計算護理工作量有很好的代表性和可行性,具有正確、客觀、方便等優點。因此,根據Barthel指數分級標準制定護理級別、確定生活護理,具有可行性和可操作性。還可以應用奧瑞姆自理模式(orem self-care model),根據Barthel指數分級法評估得分,制定完全補償、部分補償和支持教育系統的標準護理計劃。

3.3改進護理收費

綜合病情觀察級別和生活護理分級進行收費。以不同等級護理服務工作量為依據,即按實際服務項目及內容收費,綜合病情觀察級別和護理分級調整收費標準,合理收費,減少不必要的醫患、護患糾紛,公平保證患者、醫院、護士的利益。

參考文獻

[1]梅祖懿,林菊英.醫院護理管理[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1991:25-29.

[2]王曉梅.護理收費標準對分級護理質量的影響[J].護理管理雜志,2002,2(2):l6.

[3]左月燃.護理管理學[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1998:155.

[4]楊潔.介紹日本分級護理制度[J].中華護理雜志,2004,39(9):680.

[5]殷磊.基礎護理學[M].3版.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5:141.

[6]王淑琴,劉雁梅,湯紅梅,等.軍隊醫院患者分級護理差異性分析[J].護理

[7]盧慧芳,王慧珍,高鈺琳.養老機構老年人分級護理差異性分析[J].護理學雜志,2007,22(1):68-69.

[8]畢慧敏,蔣蘭芬,米桂英.住院患者護理分級的差異性研究[J].護理研究,2004,18(8A):1394.

[9]南登昆.康復醫學[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1:432-444.

[10]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政部.老年人社會福利機構基本規范(MZ008-2001)[S].民發[2001]24號,2001.

[11]周榮慧,劉坤,康占菊,等.一級護理費用成本測算的方法與分析[J].護理管理雜志,2002,2(4):6.

[12]胡斌春,黃麗華.分級護理制度實施中的問題與建議[J].中國實用護理雜志,2006,22(1):58.

[13]周榮慧,劉坤,朱麗穎,等.醫院護理收費項目存在的問題及可行性措施的分析[J].當代護士,2003,11(4):31.

[14]李文清,劉筱詠,葉利軍.改進分級護理制度以減少護患糾紛的探討[J].中華護理雜志,2007,42(3):266-267.

[15]Weitl J.Organisationsstandards der Pflegestationen-Allgemeine und spe-zielle Pflege[M].Hannover:Schlütersche,1997.

[16]Knowledge and Skills Framework outlines for nursing posts[OL].[2008-01-06].http:rcn.org.uk/agendaforchange.

第6篇

躬耕杏林四十載,言語擲地有聲,思想睿智機敏的他,眉宇之間依然流露著堅定,眼眸之中依舊閃現著光彩。在病人的眼中,他是位醫術精湛,醫德高尚的好醫生;在員工的眼中,他是位務實創新,成績卓著的好院長。他就是2013年榮獲中華全國歸國華僑聯合會、國務院僑務辦公室授予全國歸僑僑眷先進個人,同年榮獲山東省優秀醫院院長等榮譽稱號的濟寧老年血管病醫院院長王保平。

在中國乃至國際醫學界,他是一個傳奇。不僅是因為其創立的濟寧老年血管病醫院歷經了25年的風風雨雨,更是因為其初創的血液健康療法在海內外聲名遠揚。

卅年磨一劍

首創血液健康療法

出身醫學世家、1976年畢業于濟寧醫學院的王保平,分配在濟寧醫學院附屬醫院做外科醫生,后任外科、心內科副主任,工作生活也算愜意。但一場突如其來的變故還是打亂了他的平靜。在他參加工作不久,他的三位親人相繼得了心腦血管病,長年臥床不起,受盡病痛折磨,終于不治而去。在經歷了痛苦之后,王保平開始潛心鉆研心腦血管中醫藥,決心攻克這一疾病。他通過大量研究發現,一旦人的血液成分、血液功能等發生病理性改變,就會導致動脈粥樣硬化、損傷、出血、壞死,從而引發各類心腦血管疾病。王保平認為,各類心腦血管病的病根是血液而不是血管,治療血管而不治療血液乃本末倒置。年輕血液,就可以軟化血管;疏通血液,則可以健康長壽。經過30多年的實踐磨礪,上百次動物實驗,上萬例臨床觀察,王保平從“改善血液質量,改善微循環”入手,創造了“血液健康療法”,為治療心腦血管病開辟了一條新途徑。

王保平早在30年前就提出了“血液衰老是人體衰老的根本”,“血液年輕是人體健康的保證”,“高血壓病因在大腦”等新觀點,并在臨床實踐中運用中國式的血液健康療法解除了海內外10萬余例患者的痛苦。“血液健康療法“就是采用現代高科技手段,以無毒副作用的中草藥代替常規化學藥物,利用整體調理、扶正祛邪的方法,把血液調理到健康的平衡狀態,從而達到治愈疾病的目的。

1989年,王保平在孔孟之鄉――創辦了山東濟寧老年血管病醫院。經過25年的努力,醫院由當初僅50張床的小型醫院,發展成床位350張、總建筑面積1.3萬平方米的中型醫院,開設了扶貧病房、普通病房、貴賓病房、總統套房,配有核磁共振、CT、彩超、TCD、心功能儀、自動生化分析儀等百套大型進口設備。25年來,醫院狠抓質量管理,有效提高了臨床治愈率,醫院已連續12年獲省市級消費者滿意單位,僅2013年度就先后榮獲全國總工會等部門授予的“幸福中國?2013社會貢獻百強企業”、中國品牌企業(香港)組委會授予的“中國優秀品牌企業”、中國十大知名專科醫院、中國十大知名心血管病醫院等榮譽稱號。醫院先后成為濟寧市城鎮職工醫療保險及新型農村合作醫療綜合定點單位。

妙手鑄華章

實現血液變年輕夢想

王保平院長領導下的科研人員先后承擔了衛生部、國家及省科委下達的十多項科研課題。經過上百次實驗觀察發現,心腦血管病多呈高血脂、高血糖、高血黏滯性、低氧血癥等血液衰老現象,由此血管內皮產生明顯的損害,而過度使用化學藥物或手術療法往往使血液和局部血管損害更加嚴重。通過“以補充營養元素、中西藥調整為主的血液健康療法”達到血液年輕化(年輕因子SOD升高80%)、血管軟化(軟化因子NOS升高1倍)的效果。其間給患者口服或靜脈注射特制的中藥提純物、微量元素、維生素等凈化血液、改善血液,活血、調血、養血、生血并重,使造血干細胞大量增加,內溶斑因子大增,有害因子大減。各種大中小分子的血液廢物迅速分解,經皮膚、腸道、腎臟逐漸排出體外,動脈粥樣斑塊逐漸消退,血管明顯軟化,冠狀動脈產生豐富的側支循環,經數萬例心腦血管病、糖尿病、脈管炎患者治療統計,療效極為顯著。

2型糖尿病,公認為世界三大疑難病之首,也是人類發生心腦血管病影響健康的頭號殺手。王保平教授歷經30多年來的研究,發現糖尿病與高脂血癥、高胰島素血癥及神經內分泌紊亂有密切關聯。臨床常用的部分降糖西藥易導致血糖下降,發生腦血管意外。長期注射胰島素治療2型糖尿病,也缺乏基礎醫學理論支持。由此,王保平教授大膽采用血液健康療法治療300例2型糖尿病,在大幅度降黏、降脂、降血壓的同時,血糖穩定下降,血胰島素也顯著下降。王保平教授認真總結臨床經驗,撰寫出了《血液平衡對高甘油三酯伴胰島素抵抗的影響》,發表于《中國血液流變學雜志》,在海內外引起巨大反響。

聲名鵲起 海內外屢獲殊榮

25年來,王保平發明的“血液健康療法”先后獲得國家、山東省衛生廳、省科委等有關部門的科技成果獎40多項,海內外各種獎項過百。其中獲“聯合國和平國際醫學獎”、美國醫學會及英國劍橋醫學獎多項。王保平參編的《血液流變學》等十多部專著,兩部被列為全國醫學高校研究生教材。他先后在中外權威學術刊物上發表百余篇論文,應邀赴全國各地舉辦培訓班、發表演講上百次。美國、日本、德國、法國、澳大利亞等20余個國家的醫學組織邀請王保平前去講學或進行科技合作。

2006年6月,王保平赴意大利參加“第四屆世界和平與健康國際會議”,作為中國醫生代表團唯一的主講代表,作了《動脈粥樣硬化斑塊消退――心腦血管病治療的方向》專題發言,引起100多個國家代表的熱切關注。2007年9月,王保平又帶著他的研究成果參加了斯里蘭卡召開的第45屆世界傳統醫學大會,作為中國代表團的首席發言人,又一次引起世界醫學界的轟動。2013年,王保平又參加了臺北國際中醫學學術論壇、北京世界健康產業大會、中國企業500強暨中國大企業高峰會企業家健康論壇等國內國際會議。2010年3月12日,王保平將其研創30余年的“血液健康療法”推介至“美國第81屆國醫節”大會,主旨發言80分鐘,為國醫節慶典和五洲論壇增色,為國人增光,中國王氏血液平衡醫學留在了美國,播撒在了全世界!

熱心公益 做僑界健康使者

王保平和他的醫院堅持“扶貧濟困、救死扶傷”,1998年12月成立了全省首家扶貧病房,設床位30張,推出28種內科單病種限價,年限價免費額由60萬元擴展到百萬元以上。另外,醫院每年向海內外患者及農村貧困患者和城市下崗職工提供2萬多張優惠醫療扶貧卡和外地外籍VIP優惠卡,每年減免醫療費約600萬元。建院25年用于減免優惠醫療費累計約5500余萬元。

第7篇

關鍵詞:欄目設計;護理網站;網站建設;護理專業

中圖分類號:R47 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7-9599(2012)05-0000-02

在網絡技術迅速發展的時代背景下,護理學科的發展也逐漸朝著信息化、網絡化、數字化的方向發展,為更多的人了解和掌握基本的護理知識奠定了良好的基礎。隨著我國網站建設技術的不斷完善,人們對護理知識需求的不斷增長,建立專業化的護理信息網站具有很大的可行性,而且目前在國內外已經有很多成功的案例可供參考。但是,在護理信息網站的設計與建設過程中,為提高新網站的知名度和影響力,需要突出網站設計與建設的特點,完善網站的服務功能,設置更多的功能欄目,突出網站建設的時代性和先進性,為人們了解護理知識、交流護理知識、學習護理知識提高一個良好的平臺。

一、前期準備

(一)資料準備

網站將要上傳的與護理相關的知識內容、護理學研究的最新進展、網站簡介以及與護理和網站相關的護理論文、會員制度、護理百科知識等其它資料,這時充實網站內容的前提條件。

(二)軟硬件準備

需要配備專門的機房,高性能的計算機設備,專用服務器、操作系統以及網頁制作軟件等,這是確保網站建設質量和建設速度的重要保證。

(三)人員準備

人員準備主要涉及到網站的設計人員、建設人員和維護人員,這需要網站設計與建設人員不僅對護理專業知識要有全面、系統的了解,還需要具備較高的網站設計和建設技能,維護人員同樣需要具備一定的網頁制作經驗,能夠對一、二、三級網頁進行開發和更新。

二、制作方法

在網頁設計與開發過程中,使用以FrontPage 2007軟件為主,Flash 5.0、Adobe Photoshop CS4、Macromedia Dreamweaver 8.0、Fireworks 8等軟件為輔,對護理信息網站的網頁進行制作,并建立和完善網站,在制作過程中,通過普通模板的使用創建主頁,然后借助超鏈接在主頁上建立若干個子頁的標題索引,子頁的背景與相關標題對應,使其某一大項內容風格一致;編輯時,根據內容適當插入或處理一些與之相關的剪貼畫或動畫圖片;文字標題采用與內容不同的字體、顏色及大小,使之一目了然、層次分明,便于選擇查看。

三、欄目設計

網頁的欄目設計主要由學習園地、整體護理、護理管理、護理百科等模塊組成,每個模塊都有其特定的功能,能夠為不同的人群提供護理信息方面的服務。

(一)學習園地

學習園地是護理信息網站最主要的欄目之一,一定要保證護理信息的全面性、專業性和前沿性,同時要將學習與娛樂進行有效的結合。首先,要有國內外最新的護理資訊,及時傳播最新的護理專業知識,增強網站內容的前沿性;其次,要有豐富的基礎護理知識和專業護理知識,以滿足不同層次人群進行學習和交流的需要;再次,要設計專門的模塊來收集優秀的護理論文、好人好事,搜集生活中的護理常識以及與護理相關的散文、詩歌等,增強網站的趣味性。此外,應當開辟會員專區,鼓勵以護士為主的會員踴躍參與網站的各項活動,例如護理體會征稿活動、護考培訓與交流活動、護士風采評選等。

(二)整體護理

整體護理欄目是護理信息網站的核心環節,主要涉及到各種護理知識的問答、提高護理質量的有效途徑、各項疾病的護理診斷與護理措施、健康護理知識的講解等,可以按照母嬰護理、老年護理、女性護理、男性護理幾大模塊進行歸類,也可以按照各種疾病的類型進行劃分,要詳細介紹與各種疾病相關的飲食、心理、手術、護理、出院、康復等相關護理信息和指導方法,以更好的滿足護士、患者、患者家屬等不同護理需求人群的需要,增強網站的服務功能。

(三)護理管理與護理百科

該欄目主要是介紹各項護理工作的護理重點、護理難點、護理程序、護理質量標準、護理文書標準、常用護理技術操作流程、醫院感染控制等;護理百科則應當重點介紹與人們息息相關的一些護理知識和護理小技巧,如高血壓的自我護理措施、正確的臉部護理措施等。

四、護理信息網站的建設與維護要點

(一)設計目標

護理信息網站的設計應當堅持以護士、患者、患者家屬為中心,本著“以人為本、為民服務”的建站原則,充分發揮網絡技術的優勢,準確把握社會的護理需求,堅持網站設計與建設的開放性、專業性和動態性。同時,護理信息網站所設計的內容,應當有著明確的分類,積極宣傳科學的護理方法和護理步驟,以便提供更前沿、更系統的信息和更便捷的服務。

(二)總體設計

總體設計主要包括網站的結構設計和腳本制作等環節,可以根據網站所要提供的功能和服務進行設計,即根據所要講解的內容設計網頁的具體功能和信息,制作頁面藍本。

(三)詳細設計與建設

1.腳本設計

腳本設計主要包括文字腳本和制作腳本,編寫文字腳本時,主要依據設計目標與服務對象的需要,合理安排腳本的內容,突出新穎性和吸引力,確保網站框架的合理、有序。同時,對于圖片、聲音等媒體素材要進行精心設計,增強網站頁面的視覺效果。

2.素材的設計與收集

在網站的詳細設計階段,素材主要來自于收集和制作兩個環節,無論是哪個環節的素材準備工作都要給予足夠的重視,因為素材的質量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了護理網站的質量和水平。例如,動畫素材、聲音素材、圖片素材等都是吸引網站瀏覽者的關鍵環節,是吸引瀏覽者主動涉獵知識的重要因素。

3.互動交流設計

為有效豐富護理信息網站的交互功能,實現網站對象在學習上的交流與互動,網站建設者要充分重視互動交流設計,這主要涉及到學習設計、協調設計等環節,例如可以在網站中增加留言板、論壇熱點、在線答疑等內容,增強護理知識的傳播速度和利用效率。

(四)護理信息網站的維護

為保證護理信息網站的正常運轉,實現對護理信息的及時更新,網站需要配備專門的維護人員,并定期對網站維護人員進行培訓。首先,要增強網站維護人員的專業意識、安全意識和責任意識,保證網站工作的安全和暢通,例如單位可以通過學習有關文件、講解典型事例等加強保密教育,強化工作人員的責任心。其次,要提高網站維護人員的職業素質和能力,做好日常維護工作,實現網站內容的及時更新,例如可以專門邀請有關專家對維護人員進行技術指導,或者定期舉辦有針對性的業務知識講座等。再次,要制定完善的網站維護制度,明確劃分相關人員的職責,做到對網站運行情況的定期巡查,建立有效的信息反饋和處理機制,確保護理信息網站的正常運行。例如,要定期對專科護理、護理論壇、教育園地等欄目的內容進行更新。

結語

總之,護理信息網站的設計與建設,一定要從網站的服務性、新穎性、功能性、時代性方面入手,強調網站的互動交流、自主學習、護理知識展示等內容,不斷完善和改進網站的各項服務功能,使得護理知識能夠更好地為大眾的日常生活所服務,為我國的護理教育與宣傳做出應有的貢獻和幫助,提高人民群眾的生活質量。

參考文獻:

[1]21世紀護理領導趨勢―臺灣護理學會理事長、臺灣中山醫學大學護理學院長李選談魅力領導[J].當代護士(綜合版),2006,(09)

[2]陳玲玲,劉義蘭.醫院網站護理信息呈現研究現狀[J].護理研究,2009,(32)

[3]趙靜,付陽,趙培.淺析網站的維護與安全性管理[J].電腦知識與技術,2009,(05)

[4]葉建蒙.高校紅色網站建設中存在的問題及對策[J].重慶科技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11,(06)

[5]曾玉燕,林虹,陳麗蘭,宋偉立.護理信息管理系統[J].當代護士,2005,(11)

[6]陳玲玲,劉義蘭.醫院網站護理信息呈現研究現狀[J].護理研究,2009,(32)

基金項目:中南大學米塔爾創業資助課題:(10MY04)

第8篇

關鍵詞:大學生;心理壓力;運動干預;研究方法;運動效應;機制

中圖分類號:G80-05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4-4590(2010)05-0090-04

Abstract:It is an importantly theoretical and practical topic to investigate the improvement on college students’ psychological stress of exercise intervention. Three main issues, which included research method, exercise effect, and the physiological and psychological mechanisms, have been explored in order to make known the improvement on college student psychological stress of exercise intervention. The result of studies did not only provide a solid research base for the improvement on college student psychological stress of physical exercise intervention, but also provide a scientific basis of practice for preventing and controlling on college students’ psychological stress s by exercise intervention.

Key words: college student; psychological stress; exercise intervention; research method; exercise effect; mechanism

心理壓力,又稱“心理應激”,是一個人在覺察到或認識到自己正面對著至關重要而又難以應對的環境要求時產生的一種傾向于通過各式各樣的心理和生理反應而表現出來的心身緊張狀態[1]。大學生是一個特殊的群體,正處于價值觀、人生觀形成時期,面臨著就業、學業、情感、經濟、人際關系等問題壓力。長期處于壓力和煩惱的大學生,不僅會產生抑郁、焦慮、多疑、敏感等消極心理反應,而且會誘發高血壓、心臟病等疾病,嚴重地影響其身心健康,乃至少數大學生無法應對,采用轉向攻擊或自殘、自殺等極端應對方式。如何指導學生順利地應對各種心理壓力,進而保持身心健康,是學校、家庭和社會都非常關心的問題,也是擺在教育界和心理學界面臨的一項新課題。已有的研究初步表明,身體鍛煉能降低應激反應,消除心理障礙,促進鍛煉者的身心健康發展,但大學生心理壓力的運動干預研究的論文數量較少,研究質量不高[2-5]。為此,本文結合全國教育科學“十一五”規劃教育部重點課題“大學生心理壓力的運動干預研究”項目成果,探討了研究方法、運動干預效應和生理心理機制等問題,以期針對大學生的身心特點,結合高校體育改革,全面、系統探討運動干預對大學生心理壓力的改善作用,促進我國體育心理學研究以及學校體育改革與發展中的重要理論和現實問題的解決。

1 研究方法的探索

目前有關大學生心理壓力的運動干預研究中的方法學問題主要涉及三個方面,一是研究變量的選擇與確定,它包括自變量的選擇與因變量指標的確定;二是實驗設計,它保證研究的科學化與規范化以及研究的信度、 效度;三是統計分析,其關鍵在于選擇適合的統計分析方法。

1.1 變量選擇

確定研究中的變量是研究之前的關鍵一步,它既是研究目的的具體化,又是進行實驗設計的前提。具體到大學生心理壓力的運動干預效果研究而言,它涉及到身體鍛煉的類型對大學生緩解、降低乃至消除心理壓力效應的方向、程度等影響,進而影響大學生心理壓力的機制等研究問題。

從已有的相關研究來看,在自變量的選擇方面,涉及運動干預因素的自變量主要有一次運動時間、運動項目、運動強度、運動頻率和運動持續時間等,對這些變量探討其單獨作用、交互作用對改善大學生心理壓力的運動干預效果。

因變量的選取主要涉及大學生心理壓力和應對的測量。大學生心理壓力的測量應該選用適合中國當前社會文化條件和大學生特點的工具。自Holmes等編制了“社會再適應評定量表”( SRRS )[6],開創了心理壓力量化研究的途徑以來,國內外學者已經開發出不少測量青少年生活壓力的工具,如Goddington編制的“生活事件記錄”[7]、Marx等所編制的SRRS大學生版本[8]、劉賢臣等編制的“青少年自評生活事件量表”[9];王宇中等編制的“大中專學生生活事件量表[10]以及江光榮編制的“中國青少年生活事件檢查表”[11]等。但在已有實踐中發現,以上各量表或由于缺乏內容效度或缺乏針對大學生特征,在大學生壓力研究應用中信度、效度較差[12]。基于此,梁寶勇和郝志紅編制了“中國大學生心理壓力量表”,該量表依據應激源所涉及的活動領域,全量表由學習、生活、社交、發展和家庭5個主要的分量表構成;另外,按照壓力源的性質,可區分出生活事件與日常生活瑣事,正性事情、負性事情和中性事情5個分量表。研究實踐證明,該量表具備令人滿意的心理測量學特征,可以用來評估中國大學生在一段時間內的心理壓力水平[12]。

應對是應激與健康的中介機制,對人的身心健康起著調節作用。前期研究表明:運動能通過作為一種積極有效的應對資源、應對策略和方式直接或間接影響應對過程,消除心理壓力,促進鍛煉者的身心健康發展[5]。但國內外學者對運動干預與應對的研究尚未引起重視。近年來,我們選用信度、效度較高的“大學生應對方式量表”對運動干預與應對進行了較為詳盡的探索,研究結果發現,應對方式是影響大學生心理壓力重要因素,且在運動干預影響大學生心理壓力中扮演中介變量角色[13]。

1.2 實驗設計

實驗設計是研究者在實驗前根據研究目的擬定的實驗計劃及方法策略。評價一個實驗設計可以有許多標準,但主要是看其能否充分發揮以下功能:①恰當地解決研究者所要解決的問題,即實驗設計必須與研究問題匹配;②有較好的“內在效度”,即能夠有效地控制無關變量,使反應變量的變化完全由自變量決定;③實驗結果應具有一定的科學性、普遍性,能夠推論到其他被試或其他情境,即有較高的“外在效度”。

目前國內有關心理壓力的運動干預研究的實驗設計主要是對比實驗設計或單因素實驗設計,用于揭示不同運動強度、運動項目、不同運動持續時間等對大學生心理壓力的差異,但是這兩種實驗設計僅能揭示運動干預單一維度、橫斷面的差異,前者如“12周中等強度健美操鍛煉對女大學生心理壓力的影響”,后者如“不同運動持續時間對大學生心理壓力的影響”。而對于運動干預各維度的交互作用或綜合作用對大學生心理壓力的影響很少涉及。從研究的角度來看,單因素實驗設計簡單、方便,但由于運動干預心理壓力的效果取決于多因素的交互作用,必須在一個相互聯系的系統中進行研究,因此,采用多因素實驗設計,特別是重復測量實驗設計,是深入發展研究大學生心理壓力運動干預效果的必然趨勢。所謂重復測量就是同一個被試在接受某種處理后,在某個因素不同水平條件下或某幾個因素水平組合條件下被重復觀測兩次或兩次以上的實驗研究問題[14]。重復測量實驗設計具有在一個實驗研究中就可以探索運動干預各構成因素(運動項目、 運動強度、 運動頻率和運動持續時間)單獨、交互作用與大學生心理壓力的關系的優勢,而且這種設計是控制個體差異的一種有效的方法,使得研究更加科學、高效,應引起廣大研究者的重視和使用。

1.3 統計分析

目前國內外對于運動干預與大學生心理壓力關系的研究結果存在差異[15、16],造成這種現象的一個主要原因是研究涉及的變量太多,研究結果與多種因素相關,受多種因素制約。因此,必須盡可能的控制無關變量干擾,除了科學嚴謹的實驗設計外,還需引入多元統計技術。例如,在有對照組的研究中,把各實驗組和對照組的前測不一致結果作為協變量,去除其對因變量的影響,使得組間比較更科學。同時,引入多元線性回歸和路徑分析技術研究主觀幸福感、心境等在運動干預影響大學生心理壓力的中介作用,有助于揭示運動干預影響大學生心理壓力的心理機制。另外,在各種多元統計方法中,結構方程模型是最值得關注的一項技術,它主要用于解決多因變量和多自變量、潛變量和觀測變量之間相關關系和因果關系、直接關系和間接關系,是唯一能夠對所有變量關系同時進行完整分析的統計技術。可以預測,未來該技術將成為研究大學生心理壓力的運動干預的一個有力工具。

綜上所述,自變量的選擇要全面、具體可操作以及明確其不同的水平,心理壓力因變量必須適合中國當前社會、經濟、文化、歷史背景和大學生心理壓力特點;為提高研究的效率,應盡量采用多因素、多自變量、多因變量研究設計;并引入多元統計技術更好揭示運動干預與大學生心理壓力的關系。

2 運動干預效應的探索

所謂運動干預效應是指運動干預各構成因素(運動項目、 運動強度、 運動頻率、一次運動時間和運動持續時間)單獨和交互作用與大學生心理壓力改善的關系。大學生心理壓力的運動干預研究的最終目的是清楚地揭示運動構成因素對改善大學生心理壓力的貢獻,為改善大學生心理壓力提供有效和針對性的運動干預方案。國內外的研究初步表明,運動干預改善大學生心理壓力的積極效益問題已得基本證實,但是關于如何根據具體情況選擇“適宜”的運動干預以達到最佳積極效益的問題,尚未深入探索。

2.1 運動強度

國內外對于運動強度的確定基本上是使用心率控制。有氧運動強度的設定大多依據美國運動醫學會針對健康成年人的有氧運動強度的分級標準[17]:小強度為35-54%最大心率,中等強度為55%-69%最大心率,大強度為70%-89%,其中最大心率=220-年齡。在有的研究中,采用遙測心率結合對大學生的運動反應觀察,確定大學生小、中和大有氧運動強度的心率區間依次為:105-120次/min、130-150次/min和155次/min以上。研究結果證明三種強度區分較為合理,已被許多研究者使用作為運動強度的分類標準[18、19]。研究結果揭示:小、中和大強度的有氧運動強度都會對大學生心理壓力有著改善作用,而其中效果最好的是中等強度的有氧運動[13、20-22]。

2.2 運動持續時間

關于大學生心理壓力的運動干預的研究主要是長期運動干預的效應研究。長期運動干預指每天或定期進行鍛煉活動且這種鍛煉活動持續很長時期,用于研究的長期運動干預時期在1~12個月不等。依據大學生學習生活特點和運動干預的可行性,在運動干預持續6周和12周探討兩種不同持續時間與心理壓力關系的時間模式中結果發現:6周和12周的運動干預都會對大學生心理壓力有改善作用,而其中效果最好的是12周的運動干預[13、20-22]。由此推論,長期持續的運動有助于改善大學生的心理壓力狀況。

2.3 運動頻率和每次持續時間

運動頻率指每周鍛煉干預的次數,用于研究的運動頻率主要有每周7次、每周3次和每周1次。用于研究的每次鍛煉時間主要有30分鐘、45分鐘和60-90分鐘。依據大學生體育鍛煉的特點和相關研究成果,以探究每周鍛煉3次、每次持續時間為30分鐘(不包含準備活動和放松活動)的干預效果為宜。研究結果發現:每周3次,每次持續時間為30分鐘的運動干預,較每周1次的鍛煉效果好[13、20-21]。

2.4 運動項目

大學開展的運動項目主要有田徑項目、球類項目、水上運動和體操類項目等。在有關籃球、健美操和羽毛球的項目研究中發現:不同的項目對于心理壓力改善作用不同。項目在轉移、求助、忍耐、幻想維度的應對方式主效應顯著,健美操對轉移、羽毛球對求助和忍耐、籃球對幻想影響明顯;項目在抱怨、退縮、逃避和壓抑維度及情緒取向和回避類應對方式主效應非常顯著,籃球對抱怨、退縮、逃避、情緒取向和回避,健美操對壓抑影響明顯[13、20、21]。

2.5 交互作用

以上對運動干預各變量的單獨作用進行了探討,而對于運動干預來說,必須考慮到各因素之間的交互作用,深入探索運動干預各變量交互作用對大學生心理壓力的影響。研究發現,項目、強度、持續時間和運動頻率之間會以交互作用影響大學生心理壓力。經過12周的運動干預后,項目與強度的交互作用對大學生心理壓力的學習維度產生積極影響;運動干預持續時間和鍛煉強度在應對方式的問題解決維度上交互作用顯著等[13、20、21]。

綜上所述,大學生心理壓力的運動干預效應的探索,初步揭示了運動干預各變量單獨或交互作用對大學生心理壓力的作用,為改善大學生心理壓力提供有效和針對性的運動干預方案提供了實踐基礎。當然,迄今為止的研究無論是廣度(如,運動項目的種類、鍛煉持續時間等),還是研究的深度(如:針對不同類型心理壓力、心理障礙的運動干預方案等)都尚需加強,離真正科學有效使用運動干預手段緩解大學生心理壓力尚有距離。

3 生理心理機制的探索

3.1 心理機制探討

國外20世紀90年代后出版的《身體鍛煉與應激反應》、《鍛煉心理學》、《身體鍛煉對心理過程的影響》和國內季瀏編寫的《體育鍛煉與心理健康》等著作中均有專門介紹相關研究成果,認為運動能夠降低應激反應,促進心理健康水平。在心理層面上,隨著研究不斷升入,近年來一些研究者已經開始關注運動改善心理壓力的心理機制,即運動干預改善心理壓力的心理途徑。應激醫學研究發現,應對方式和防御機制是影響心理壓力反應的重要因素[23、24]。應對方式是人們為了對付內外環境要求及其相關的情緒困擾而采用的方法、手段或策略。已有研究結果支持適宜的運動干預對應對方式具有積極意義的觀點。崔冬雪等發現,運動干預可以改進女大學生應對方式,參加身體鍛煉的女大學生,在采用解決問題和求助的積極應對方式方面優于與不參加身體鍛煉,身體鍛煉與應對方式(解決問題和求助)的得分呈著正相關關系,是促進采用積極應對方式來緩解壓力事件對情緒影響的一種手段[25]。Jennifer等調查大學生身體鍛煉、飲食紊亂和應對方式之間的關系,研究結果也支持經常參加身體鍛煉的大學生有較為積極應對方式,而有較少的飲食紊亂癥狀出現[26]。防御機制指個體應對各種緊張性刺激,防止或減輕焦慮或愧疚的精神壓力、維護心理安寧的潛意識心理反應。關于身體鍛煉與防御機制的研究表明身體鍛煉與成熟的防御機制相關。成航宇研究發現,體育專業與非體育專業大學生的心理防御方式具有非常顯著的差異,非體育專業大學生表現出整體不成熟度較高的傾向;體育專業大學生防御方式更具積極傾向,不同專業女性大學生的掩飾傾向顯著高于男性,非體育專業大學生掩飾方式的差異較突出,而體育專業大學生表現不明顯[27]。胡海青等研究科技人員身體鍛煉與防御方式的關系,結果發現參加鍛煉有助于科技人員改善防御方式[28]。

為了深入探討大學生心理壓力的運動干預效果的心理機制,首先涉及運動干預改善大學生心理壓力的心理中介機制。研究發現,心理適應、應對效能、應對方式在運動干預影響大學生心理壓力中起中介作用[13、20]。其次,由于運動干預與中介變量的關系也存在復雜的心理機制,則需進一步探討運動干預與應對方式的關系。研究發現運動干預對大學生應對方式有改善作用,且存在兩條途徑,一是運動干預直接對大學生應對方式產生影響,即減少大學生采用消極方式應對壓力;二是可以通過身體自尊、一般自我效能感和心理健康等中介因素對大學生應對方式產生影響,既可以促進大學生采用問題取向的積極方式應對壓力,也可以減少大學生采用消極方式應對壓力[22]。

總之,已有的研究結果初步揭示了運動改善大學生心理壓力的心理機制:運動既可以直接改善大學生心理壓力,又可以通過改善應對效能、應對方式等中介變量間接改善大學生心理壓力,且運動干預對應對方式等中介變量的改善也存在復雜的心理機制。因此,要全面、系統的揭示運動干預改善大學生心理壓力的效果,尚需對其心理機制進行此類深入地研究。

3.2 生理機制探討

有關運動干預降低心理壓力的研究較多。有機體可以條件反射性地建立適應和對抗應激的自我護機制,經常性的運動有助于建立這種機制。有氧運動鍛煉由于提高了心血管系統的能力,有助于減輕機體在受到刺激時的生理反應,并加快恢復過程的速度,至于運動對長期心理壓力和緊張的緩解作用機制,可以把前者作為后者的“緩沖器”和“釋放通道”。另外體質的增強也有助于提高有機體對抗壓力及在壓力狀態下正常運轉的能力。近年來,從心理神經免疫學的角度研究運動干預對心理壓力的改善作用中發現,運動可以通過神經系統、內分泌和免疫系統等作用途徑降低應激反應強度,拮抗了應激對機體的損傷[29-31];并提出了拮抗的假說,認為運動通過改善和提高機體身心素質為應對心理壓力提供較高水平的應對資源,降低應激反應強度,拮抗了心理壓力對機體的損傷[5、32]。

綜上所述,心理壓力一旦發生,便會打破原有的身心平衡狀態,人類高度發達的大腦便能很快覺察到變化,動員各種生理和心理調節機制,運動改善大學生心理壓力途徑可能通過心理和生理兩條途徑同時進行,主要作用為提供應對資源減少壓力反應,以重新恢復內穩定和心理康寧狀態。依據已有研究結果,我們嘗試構建如下圖所示的運動干預改善心理壓力的理論假設模型(如圖1)。

上述研究,加深了對大學生心理壓力的運動干預研究的方法學思考,初步闡明了大學生心理壓力的運動干預效應,嘗試構建了運動干預改善大學生心理壓力的理論模型。這些結果為全面、系統揭示運動干預改善大學生心理壓力的效應提供了科學的研究基礎,并為采用針對性的運動干預方案預防和調控大學生心理壓力提供了可操作性的實踐基礎。

參考文獻:

[1] 梁寶勇. 精神壓力、應對于健康:應激與應對的臨床心理學研究[M]. 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06.

[2] Shelley ET, Annette LS. Coping Resources, CopingProcesses, and Mental Health[J]. Annu. Rev. Clin. Psychol. 2007, 3:377-401.

[3] Morgen WP. Physical Activity and Mental Healh[M],4nd, Taylor & Francis, 2004: 45.

[4] Faulker GEJ, Taylor AH. Exercise, Health and Mental Health[M]. Taylor & Francis, 2005:254.

[5] 顏軍, 陳愛國. 體育鍛煉應對應激研究的述評[J]. 武漢體育學院學報, 2008, 42(11): 58-61.

[6] Holmes TH, Rahe RH.The social readjustment rating scale[J].Journal of Psychosomatic Research, 1967, 11: 213- 218.

[7] Goddington RD. The significance of life events as etiologic factors in the diseases of children:A study of a normalpopulation[J]. Journal ofPsychosomatic Research, 1972, 16: 205-213.

[8] Marx MB, Garring TF, Brower FR. The influence of recent life experieme on the health of college freshmen[J]. Journal of Psychosomatic Research, 1975, 19: 87- 98.

[9] 劉賢臣, 劉連肩.青少年生活事件量表的信、效度檢驗[J]. 中國臨床心理學雜志,1997, 5(1) : 34-36.

[10]王寧中,馮麗云.大中專學生生活事件量表的初步編制[J].中國心理衛生雜志,1999,13( 4): 206-207.

[11]江光榮, 靳岳濱.中國青少年生活事件量表編制報告[J].中國臨床心理學雜志,2000, 8(1): 10-14.

[12]梁寶勇, 郝志紅. 《中國大學生心理壓力量表》的編制[J]. 心理與行為研究, 2005,3(2): 81-87.

[13] 孫海艷. 不同持續時間、運動項目與強度的身體鍛煉對大學新生應對方式、人格、心理壓力的影響[D]. 揚州大學,2008.

[14] 張文彤,董偉. SPSS統計分析高級教程[M]. 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4, 57.

[15]Jennifer T, Dorothy LE. Relations among exercise, coping, disordered eating, and psychological health among college students[J]. Eating Behaviors, 2004, 5(4): 337-351

[16]邢建輝,谷朋超, 楊學文. 體育院系大學生應激應付策略的研究[J].河北體育學院學報,2003, 17 (1):8-11.

[17]American College of Sports Medicine. ACSM’s guidelines for exercise testing and prescription[M]. 7th ed. New York: Lippincott Williams & Wilkins. 2006.

[18]朱鳳書, 顏軍, 陳愛國. 中小強度健美操鍛煉對女大學生心理健康的影響[J]. 中國學校衛生, 2009, 30(2): 139-141.

[19]張磊, 孫雪梅. 身體鍛煉對大學生身體自尊和一般自我效能感的影響[J]. 天津體育學院學報, 2009, 24(2): 172-174.

[20]陳華利. 身體鍛煉對大學新生心理壓力、心理適應及應對效能的影響[D]. 揚州大學,2008.

[21] 鄧雷, 孫海艷, 顏軍. 不同持續時間、運動項目和強度的身體鍛煉對大學新生人格和心理壓力的干預研究[J]. 廣州體育學院學報, 2009, 29(2): 86-90.

[22] 馬愛民. 身體鍛煉對大學新生應對方式影響的路徑分析[D]. 揚州大學,2008.

[23] Mark RS, Robert RM. Stress and Coping Research: Metholological Challenges, theoretical Advances, and Clinical Applications[J]. Am Psychol. 2000, 55(6): 620-625.

[24] 梁寶勇. 應對研究的成果、問題與解決辦法[J]. 心理學報, 2002, 34(6): 643-650.

[25] 崔冬雪,劉希佳. 高師女大學生身體鍛煉與社會支持、應對方式、抑郁傾向的相關研究[J].河北體育學院學報,2005,19(4):66-68.

[26]Jennifer T, Dorothy LE. Relations among exercise, coping, disordered eating, and psycho- logical health among college students [J]. Eating Behaviors, 2004, 5(4): 337-351.

[27] 成航宇. 不同專業、不同性別大學生心理防御方式比較[J]. 中國運動醫學雜志,2006, 25(1):112-113.

[28] 胡海青, 童昭崗, 顏軍. 科技人員身體鍛煉與防御方式、社會支持和心理健康的關系研究[J]. 北京體育大學學報, 2005, 28(8): 1063-1065.

[29] 翟一飛, 顏軍. 體育運動對應激心理神經免疫的影響[J]. 體育與科學, 2003, 24(2): 58-61.

[30] 顏軍, 尹劍春, 陳愛國, 等. 中小負荷運動對心理壓力大鼠免疫功能若干指標的影響[J]. 體育與科學, 2005,26(2): 55-59.

相關文章
亚洲精品无码久久久久久久性色,淫荡人妻一区二区三区在线视频,精品一级片高清无码,国产一区中文字幕无码
日本在线精品视频观看 | 亚洲精品网站在线播放 | 在线欧美5555 | 宅男午夜免费看片在线播放 | 亚洲欧美激情综合在线观看 | 一本在线视频在线观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