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2-06-11 21:26:09
開篇:寫作不僅是一種記錄,更是一種創造,它讓我們能夠捕捉那些稍縱即逝的靈感,將它們永久地定格在紙上。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12篇時代與責任班會總結,希望這些內容能成為您創作過程中的良師益友,陪伴您不斷探索和進步。
關鍵詞:德育體系;德育六要素關系;積極心理學
中圖分類號:G71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5727(2016)05-0068-04
隨著高職院校學生在未來社會中職業地位和角色重要性的不斷提升,以及我國社會主義建設對高素質人才不斷增加的需求,高職院校德育工作將成為高職院校人才培養工作中極其重要的一環。不斷探索完整有效的德育培養模式是每個德育工作者的核心任務。德育工作貫穿人才培養始終,雖一直在努力推進,但仍然存在種種問題。最突出的莫過于德育工作的碎片化,如存在單純依賴高校政治思想課程或者以糾錯為導向的不成系統的一些活動來實現德育目標的傾向。鑒于以上情況,有別于現有德育工作模式,以本校學生特點為充分依據的新的德育方法亟待推出。
積極心理學是20世紀末興起的一種心理學理論,它有別于傳統的心理學“治療”和“糾偏”的傾向,將注意力放在激發人性積極性并加以引導的方面,以促使個體釋放并擴大性格中的積極因素,以獲得和諧的心理狀態。如愛爾蘭心理學家艾倫?卡爾(Alan Carr)就總結道:“傳統取向心理治療主要關心的是消除癥狀、應對時能造成的限制,積極心理學干預的工作重點則是培養積極情緒,發展個性優勢,改善有意義的關系?!?將積極心理學與高校育人實踐相結合,有助于高校德育工作者積極轉變思路,借助心理學理論研究成果探索新的育人模式,全面提升育人質量。有了理論指引,勢必需要一套行之有效的育人機制予以配合。在結合多年育人實踐的基礎上,筆者發現,碎片化的育人不是切實有效的育人,必須將一系列的育人實踐進行歸納總結,進而形成一套閉合的德育體系,這樣才能促使育人工作走上一個良性循環的軌道。如何充分發揮德育系統內各部分的作用并形成合力,進一步促成德育的切實有效則是本文所要探討的主要問題。
一、積極心理學視閾下的德育目標、德育內容、德育方法、德育途徑、德育管理和德育評價梳理
德育是素質教育的核心。德育系統由德育目標、德育內容、德育方法、德育途徑、德育管理和德育評價六個部分組成。
(一)德育目標和德育內容
德育目標是我們在人才培養尤其是道德培養上最終要達到的程度,即我們要培養出什么樣的人,更進一步說,就是我們所培養出來的人在未來的社會競爭中應該具備怎樣的軟實力,這是德育的出發點和歸宿點。根據教育部在《關于整體規劃大中小學德育體系的意見》來看,促進大學生全面協調發展,引導大學生樹立遠大理想和堅定信念是大學教育階段德育總體性目標。高職院校的德育目標則應結合高職院校學生和未來職業特點,更加注重職業理想、職業道德、職業紀律、職業行為、敬業精神、誠信意識等有關職業素養方面的培養與教育。
從積極心理學視角出發,我們的德育目標就不是僅僅停留在培養一個符合社會公約的公民的層面,更該是培育一個可以從生活、學習和工作中不斷汲取幸福感的人。正如艾倫?卡爾所說,積極心理學“作為一個科研領域,就是用科學方法理解并增進生活的積極方面,積極心理學涉及了解并增進幸福和幸福感?!?/p>
德育內容是德育工作的媒介系統,同時也是實現德育效果的憑借與依托。積極心理學視閾下的德育則要求德育工作者更加關注學生的積極情緒和積極特質,并充分善于引導學生充分發揮其個性優勢培育包括好奇心、勇敢、善良、寬容等在內的人格特質。具體說來,則可以根據學校發展性德育目標,結合不同年級德育主體的差異性,從道德教育、法紀教育、心理教育、思想教育、政治教育和職業素養教育六個因素著手整體構建德育內容體系;可以有效結合思想政治理論課、主題班會、社團活動、志愿者服務、專題講座、人文課堂以及各種各樣的文娛活動來充分培養學生的道德素養、人文素養。
(二)德育途徑和德育方法
德育途徑是德育工作的時空領域,是一種載體?!笆陿淠荆倌陿淙恕?,人才的培養遠非一朝一夕之事,因而更需要多方共同努力。一個人自呱呱墜地起,他將開始受到家庭教育,到了入學年齡以后將得到學校教育,然而學校教育的目的則是將其培養成一個“完整的人”,以更好地適應社會,乃至回報社會。在這樣的過程中,我們發現,德育途徑少不了家庭、學校、社會和企業的共同參與。家庭教育是基礎,學校教育是提升,企業磨煉是完善,社會歷練則將伴隨一個人的一生。為達到較好的德育效果,應該更加注重營造積極的德育環境,即積極的家庭環境、學校環境和社會環境。
德育方法是德育工作的具體實施系統,他決定了德育工作的效率與效果。沒有合理的方法,再好的內容也無法發揮效用。德育方法是為德育目標服務的,同時,德育方法包括教育者的施教方式,也包括受教育者接受教育的方式方法,它是二者共同參與的。傳統的德育方法比較簡單和直接,以語言說理類為主,這種德育方法往往忽視了學生的內心感受和認同感,也降低了他們進行自我修正的主動性。積極心理學視閾下的德育方法則更加強調發揮學生本體作用,采取理解、贊美和寓教于樂等方式來開展學生德育,如在未來實踐中,我們可以更多地使用實踐鍛煉類、行為訓練類、規范制約類、評價激勵類等方式方法。
(三)德育管理和德育評價
德育管理是合理組織各種力量,完成德育目標和任務的一種有效手段。在高職院校德育管理體系中,德育過程的管理是重點。只有形成全方位、全過程、全員參與的德育管理體系,才能使德育工作制度化、規范化。與此同時,積極推進德育年級管理也是德育管理的重要一環。在德育年級管理中,用班級、系部、學生會等組織形式,使學生參與管理,這樣能使學生意識到師生之間的平等地位,意識到教師和組織對他們的重視和信任,意識到管理者與被管理者的民主關系,從而,學生的責任感和自主意識有所增強,主動性、創造性和創新能力得以進一步激發。這樣不僅有利于高職學生聰明才智的發揮,也有利于他們良好德性的養成。
德育評價是指依據各類學校學生身心發展規律,對有關評價對象的德育實施狀況和成效所進行的價值判斷活動過程。德育評價是一項教育價值判斷活動,參與評價的主體是廣泛的,評價的內容是多向的,受評對象是多樣的、動態的,因此,必須在整體上把握德育評價體系。學生品德評價是德育評價體系的核心,系部、班級德育評價是德育評價的重要內容,學校德育工作評價是全面衡量一所高職院校德育工作的重要手段。積極心理學視閾下的高職院校德育評價體系,更應該考慮到不同年級德育培養目標的層次性、連續性和遞進性。與此同時,也要轉變以教師評價和學校評價為主體的評價關鍵,將學生的主動性評價和接受評價納入評價體系之中,在對教師對學生的影響進行評價的同時,積極關注學生對教師影響的評價。
二、德育系統六要素互相依賴、互相制約,形成一個閉合的整體
現代系統論認為,任何事物都是在一個特定系統中存在、發展的。因此,我們更應該將學校德育工作的各個要素視為一個相互聯系、辯證統一的整體。該體系的六要素之間相互依賴、相互制約,形成一個閉合的整體。德育目標是學校德育工作的價值導向系統,德育內容是德育工作的媒介系統,德育途徑與方法是德育工作的時空領域與實施系統,德育管理與評價則是德育工作的機制保障系統。“六要素”相互關聯、相互制約、相互作用,在這樣的過程中不斷調整以獲得最佳德育效果。任何一個要素的缺失,則將直接導致德育效果大打折扣。
少了德育目標的引領,德育工作將如無舵之船,沒有了方向,甚至南轅北轍;少了德育內容,抑或少了德育內容中的任何一項,德育工作將是不完整的,培養出來的人才也將在某些方面有所缺失;少了德育途徑,任何德育工作將失去應有的載體,完全無法開展,少了任何一個德育途徑,德育工作也將面臨不完整的局面;德育方法如若選用得不恰當,將很難達到預期的德育目標,在選取德育方法的時候應該充分結合德育對象的特點,因材施教,才能事半功倍;而如若缺少德育管理的環節,則德育工作將零散化、隨意化,嚴重時還會導致德育工作者因不遵循德育規律而產生不好的后果;德育評價是對以上德育工作的檢驗和驗收,如果沒有具體的評價標準,我們的德育工作則得不到有效的反饋和修正,德育評價這一環節使得德育體系真正閉合起來,不斷反饋給德育工作者以不斷修正德育內容、方法、途徑和管理方式,只有這樣,德育工作才真正步入了一個良性的正循環中。
三、積極心理學給德育體系六要素注入新的元素和活力,形成更具適應性的閉合系統
積極心理學有別于傳統的心理學范式,它將注意力集中在挖掘人的優良特質和潛能并加以放大,以促成一個人的成才和成功。德育工作者應更多地運用積極心理學相關原理,為德育體系六要素注入新的元素和活力,從而促成更具適應性的正循環德育閉合體系。
(一)德育目標和內容可以在應用積極心理學方面進行更多嘗試
高校德育要在新的時代背景下取得成效,就必須樹立以促進非智力因素發展為基本內容的素質教育觀念,培養學生在具備良好思想道德素養的同時,具備良好的心態和良好的合作精神、團隊精神。積極心理學倡導不斷挖掘人的潛力,倡導培養具有創造力的人才,這也恰好契合了知識經濟時代對于人才培養的新要求。知識經濟時代大學生德育方法應當能夠促使學生在道德實踐中秉持對社會和人生的道德信念,平衡和協調自我情感和行動,解決因具體問題而引發的價值沖突,從而在行動中實踐自我道德信念。進行德育的最終目的則是指導和幫助學生將自我投放在更廣的社會關系中,幫助學生正確對待生活中重大而超越的問題,最終實踐道德上的大我。
(二)積極心理學下的德育應更注重對學生的人文關懷
積極心理學干預的重點是培養積極情緒,發展個性優勢,改善有意義的關系。校園文化建設是德育工作的重要載體,在高職院校的校園文化建設中,無時不刻不體現出人文關懷。人文關懷一般認為發端于西方的人文傳統,其核心在于肯定人性和人的價值,主張人的解放和自由平等,尊重人的理性思考,關懷人的精神生活等。人文素養在一個人的成長中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能夠啟迪人的智慧,開發人的潛能,調動人的精神,激揚人的意志,規范人的行為,維護人的健康,控制社會穩定,協調人際關系等。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人文關懷,是對大學生核心價值養成與道德品行提升的一種感情慰藉和文化滲透。一個滿腹經綸卻素養低下的人,不是一個“完整的人”,現代高等教育要培養的,永遠不是只會死讀書的“四腳書櫥”,而是一個有理想、有抱負、有道德、有修養的高素質人才。人文素養的缺失勢必導致人才培養的畸形化,因此,將積極心理學貫穿德育工作始終,積極挖掘學生身上的閃光點和潛力并引導其成長為“完整的人”,才是我們進行德育的最終目標。
(三)德育管理和評價是積極心理學影響德育閉合系統的關鍵環節
學校德育工作的目標是構建符合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和諧德育,使學校教育系統中各子系統及其各要素之間協同作用,產生教育合力,從而促使學生全面而和諧地發展。進行和諧德育的構建需要嘗試一些新的方法來協調德育六要素之間的關系,使之形成新的閉合系統。德育管理和德育評價是構建正循環德育閉合系統的關鍵環節,可以從積極心理學的角度來考慮具體德育管理機制,并構建多維度的德育評價體系,摒棄以前傳統單一的評價模式,從學生的習慣養成和個性發展出發,激勵學生自我認識和自我完善,推動高職院校德育工作的創新發展。
高職院校德育工作任重道遠,只有積極總結規律,不斷調整德育工作方式方法,德育工作才能取得切實的成效。德育體系的構建以及對德育六要素關系的清晰認知和把握是做好德育工作的重中之重。
參考文獻:
[1](愛爾蘭)Alan Carr.積極心理學[M].丁丹,等,譯.北京:中國輕工業出版社,2013: 353.
[2]孔祥利,楊繼順.試論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人文關懷[J].當代教師教育,2009(3):81-85.
[3]馬兆勤,周恩善.新時代與新德育[M].西安:西安出版社,2010.
[4]喬萬敏,邢亮.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質量提升模式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3.
[5]劉新躍.高校德育創新的理念與實踐[M].合肥:安徽大學出版社,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