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首頁 精品范文 副主任醫師論文

副主任醫師論文

時間:2023-01-17 11:08:51

開篇:寫作不僅是一種記錄,更是一種創造,它讓我們能夠捕捉那些稍縱即逝的靈感,將它們永久地定格在紙上。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12篇副主任醫師論文,希望這些內容能成為您創作過程中的良師益友,陪伴您不斷探索和進步。

副主任醫師論文

第1篇

一、專業理論知識

(一)基本理論知識

全面掌握神經病學知識和理論,深入了解神經解剖學、臨床神經生理學、臨床神經病例學及臨床神經電生理學(包括腦電圖,在有條件的單位工作者,還包括肌電圖及誘發電位);掌握顱內血流生理及病例生理學,神經影像學(包括頭顱及脊柱X線平片、腦血管造影及CT)的基本理論,在有條件的醫院工作者,還須掌握MRI有關技能;掌握神經系統癥狀學(包括頭面痛、驚闕、癱瘓、顱內壓增高、不自主運動、共濟失調、復視、肢體痛、失語、昏迷)的理論、機電及鑒別診斷;掌握神經心理學的基本知識;掌握精神病學、小兒神經病學、神經外科學、老年神經病學、心臟病學及呼吸內科學、內分泌學與神經病學有關的基本知識。

(二)相關理論知識

1、掌握神經生物化學、神經免疫學、神經流行病學、神經遺傳學的基本理論。

2、掌握眼科、耳鼻喉科及骨科與神經系統疾病有關的理論知識。

(三)學識水平

廣泛閱讀專業期刊;了解本專業國內外現狀及發展趨勢,不斷吸取新理論、新知識、新技術,并用于醫療實踐。

二、工作經歷與能力

1、從事本專業工作的經歷:

擔任主治醫師工作期間,平均每年參加臨床工作(病房及門診)部少于40周。

2、從事本專業工作的能力:對神經內科常見疾病(包括:腦血管疾病、癲癇、脫髓鞘疾病、變性病、中樞神經系統炎癥、周圍神經病、肌瘤、遺傳代謝性神經系統疾病一級椎體外疾病)的診斷、治療機預防等有較豐富的臨床經驗。

對常見癥狀(包括:頭面痛、眩暈、癱瘓、感覺障礙、驚闕、癡呆、暈闕、昏迷)有深入的認識并能作出正確地分型或病因診斷;對神經內科疾病的預防、診斷及治療等方面有較豐富的臨床經驗;能承擔院內會診,能承擔神經內科二線值班、門診咨詢等工作;有一定的病房、門診醫療組織、管理的能力。

3、應承擔的技術工作及工作量

熟練掌握神經系統各部位(包括:大腦半球、丘腦及小丘腦、腦干、脊髓、周圍神經)綜合癥至少30個。對其它系統疾病的神經系統合并癥(包括:肝性腦病、門脈性腦病、腎性腦病、透析性病、瘤性神經系合并癥、心肺功能障礙的神經系統合并癥)有深入的了解。擔任神經內科主治醫師工作期間,平均每年診治本專科病人至少300例,主管或負責主治的病例確診符合率、治愈或有效率、搶救成功率等醫療技術達到本地區先進水平。

(二)教學

具有指導下級醫師、進修醫師或協助指導研究生臨床工作的能力;能主持門診病例及病房查房討論;每年為下級醫師、進修醫師講授專題課至少2次;有帶教2名住院醫師或協助指導1名研究生的經歷。

(三)科研

掌握科研選題、課題設計及研究方法;能結合臨床實踐提出課題,開展科研工作,并進行課題總結,擔任主治醫師工作期間,至少有2篇第一作者的論文,在專業期刊上發表或在省級省以上學術會議的大會上報告。

主任醫師

一、專業理論知識

(一)基本理論知識

副主任醫師所具備的理論知識的基礎上,深入系統地掌握神經病學的基本理論知識,并對本專業某一領域有所專長。

(二)相關理論知識

在達到所規定的神經內科專業副主任醫師水平的基礎上,熟悉與其專業相關學科的新進展

(三)學識水平

廣泛閱讀國內外專業期刊,深入了解本專業國內外現狀及發展趨勢,不斷吸取新理論、新知識、新技術,并用于醫療實踐與科學研究。

二、工作經歷與能力

(一)醫療

1、從事本專業工作的經歷:

擔任副主任醫師工作期間,平均每年參加臨床工作不少于35周。

2、從事本專業工作的能力:

在神經內科疾病的預防、診斷及治療等方面有豐富的臨床經驗,能正確、熟練地組織、指導、搶救、治療專科危重病人,有解決疑難病及復雜技術問題的能力;能承擔院內外疑難復雜病例會診;對本專業臨床工作具備全面的組織管理能力。

3、應承擔的技術工作機工作量:

擔任神經內科副主任醫師工作期間,每年診治神經內科病人至少150例,其中疑難危重病例不少于40%,醫療技術達到省內先進水平。

(二)教學

具有培養本專業中、高級專門人才的能力;有良好的教學組織和領導能力;每年為下級醫師講授專題課至少3次;有培養主治醫師或協助培養研究生至少1名的經歷。

第2篇

人民的好醫生先進事跡材料

                      

**,男,1976年11月出生,42歲,碩士研究生,2003年畢業于長春中醫藥大學后,在長春市第二醫院一直從事心內科工作至今。2011年晉升為副主任醫師、科室副主任,現任吉林省醫學會心血管分會委員、中西醫結合心臟病分會委員、風濕病分會委員,中西醫結合風濕病分會常務委員,至今發表到國家級及省級論文十余篇,2011年在長春市衛生局舉辦的年輕醫生宣誓大會上作為杰出的年輕醫生代表講話,2013年被評為長春市衛生局“白求恩式務工作者”稱號,在中國第一屆醫師節獲得“優秀青年醫師”稱號。

醫德高尚 總是見他和患者及家屬交流,態度溫和,不厭其煩。從不接受患者的宴請、紅包及饋贈。遇到有特殊困難的患者,他經常在經濟上、精神上對患者給予很大的支持。一次有位病情較重的患者剛見好轉就要求出院,詳細交流得知患者經濟拮據,他自掏腰包,給患者續交了住院費,經過精心治療及細心呵護,患者明顯好轉后才出院。這樣的事例很多,遇到真正困難的患者,他也經常把電話留給對方,他用自己高尚的品德感動了無數的患者、家屬及和他有接觸的人,贏得了真摯的愛戴和社會的廣泛好評。成為醫院最受歡迎的醫生之一,收到的表揚信、錦旗、口頭表揚不計其數。

醫術精湛、愛崗敬業 他刻苦鉆硏,不斷積累臨床經驗,提升自己的醫療技術。懷著一顆救死扶傷的愛心,日復一日,默默奉獻在醫療第一線,用自己精湛的醫術挽救了無數危重病人。一次接到急診科會診請求,快速趕到后發現患者意識喪失,心電監護顯示為室性心動過速,立即組織心肺復蘇,心臟電復律,之后立即轉運療區,在往療區的路上患者再次出現室性心動過速,他跪在移動病床上持續心臟胸外按壓,到達療區后組織科室繼續積極搶救,患者蘇醒后第一句話是:你是唐醫生!那種場合有位年輕醫生感動地留下了眼淚。恢復竇性心律后復查心電圖考慮為急性心肌梗死,立即抗栓治療,之后聯系急診冠狀動脈介入治療,后隨訪,患者恢復得很好。心內科的病人多,急危重癥多發,經常看到他下班后疲倦的身軀,但是在患者面前展現出來的永遠是精神抖擻。

堅持學習 他曾經是長春市第二醫院最年經的副主任醫師、科室副主任,個人的勤奮、努力和艱辛可想而知。作為一名醫生,他十分注重自我提高。在平時的工作中,他認真向醫院的老前輩請教,悉心聆聽他們的教誨,虛心學習他們的技術。無論在單位還是在家里,有時間他就看相關書籍及雜志,學習本專業及相關專業的基礎知識的同吋,隨時跟進本專業的新近研究進展,及時、積極參加各種學術活動。在他的帶動下科室的學習和上進氛圍濃厚。

多年來表現優秀,一直是長春市衛生局的預備干部,院領導們也多次想讓他到行政崗位上去,但是他卻一直拒絕著,堅持在臨床一線工作,把青春的汗水揮灑在為最底層的患者服務的路上。

第3篇

北京中醫藥大學東直門醫院腦病3科從90年代初開始專門從事老年性癡呆的研究,是國家中醫藥管理局重點學科、教育部阿爾茨海默病的中醫藥防治研究長江學者創新團隊,高等院校神經變性病學科創新引智基地。該科室以中西醫結合防治阿爾茨海默病及其他神經變性病為研究方向。由老一代中醫專家董建華院士創建,經王永炎院士、田金洲教授的不斷努力,已發展成為老年性癡呆、帕金森病等老年人常見神經變性病診治中心,科室設有記憶障礙門診、運動障礙門診、睡眠障礙門診。該科室以中醫辨證施治的整體治療和西藥的靶向治療結合為特點,采用中西醫結合治療的方法,以辨證施治中藥治療為主,結合靶向治療西藥和針灸、按摩、腦生理治療儀、音樂治療等方法,倡導標本兼治,力求改善患者癥狀,提高患者的生活質量。

專家簡介

林殷 女,北京中醫藥大學基礎醫學院養生康復系主任,醫學博士, 博士生導師,教授,主任醫師。中國老年學學會老年保健康復專業委員會副主任委員,北京中西醫結合學會康復專業委員會副主任委員。主要從事中醫傳統養生康復理論及應用的相關研究,承擔多項省部級課題,發表多篇論文及學術專著。

侯中偉 男,針灸學博士,北京中醫藥大學針灸推拿學院副教授。針灸推拿學院特色療法推廣培訓中心副主任,中國老年學學會老年保健康復專業委員會副總干事、中國針灸學會砭石與刮痧委員會委員、北京針灸名家傳承工作委員會委員。

周炯 女,副主任醫師,醫學博士,中國阿爾茨海默協會委員。2003年師承中國阿爾茨海默協會主席王蔭華教授,能熟練地運用神經心理學的測查手段,對各種高級皮層功能受損的患者進行檢查。負責記憶障礙和癡呆專科門診工作多年,是十分活躍的神經心理學研究工作者和老年性癡呆領域的臨床專家。

時晶 北京中醫藥大學東直門醫院老年病科主任,碩士研究生導師。主要從事阿爾茨海默病及其他神經變性病的中醫藥防治,擅長診治記憶力減退、老年癡呆、抑郁、帕金森病等,承擔新世紀優秀創新人才項目一項,參與高等院校學科創新引智基地項目、國家973項目、教育部重大科技項目、首都醫學發展基金聯合攻關項目等。

第4篇

耳鼻咽喉是人體防病的門戶,它上達大腦,下連胸部、心肺,又是人體接觸病毒、細菌的“門戶”,因此一旦發病,對生活影響很大,需要加以重視。調查資料顯示,在整個外科系統中,耳鼻咽喉科負責治療的器官數目最多,既包括耳朵、鼻子、咽喉、氣管、食道的疾病,還包括頭頸部位的良性及惡性腫瘤等疾病。

總醫院耳鼻咽喉科的何躍主任,從事耳鼻咽喉科臨床工作近30年,在耳鼻咽喉頭頸外科疾病的診治上具有豐富的經驗。尤其擅長鼻、鼻竇炎、咽炎、喉炎、嗓音病、中耳炎及頭頸腫瘤的診治,擅長低溫等離子射頻消融術治療鼾癥,以及鼓室成形術等耳外科手術,擅長氣管、食管異物取出等急診手術。

總醫院耳鼻咽喉科共有醫生11名、聽力師2名;有5名具有高級專業技術職稱;博士4名。科室建立了功能完備的鼻內鏡檢查治療室、電子喉鏡檢查室及專科治療室、呼吸睡眠監測室、聽力中心等,引進多種國際先進設備。科室年門診病人30000余人 住院患者1800余人,年開展手術800余臺。近年來在統計源期刊中文核心期刊發表文章50余篇。在何躍主任的帶領下,該科長期在耳鼻咽喉科業務上居于四川省先進行列。

何躍主任手術經驗豐富,并且善于分析案例、總結經驗。他研究了耳鼻咽喉科的一些典型病癥,如阻塞性睡眠呼吸暫停低通氣綜合癥、外傷性聲帶斷裂等傷病的麻醉、手術并發癥及防治對策,發表了《60例改良腭咽成形術并手術期并發癥處理 》《再次腭咽成形術治療鼾癥術后鼻咽部閉鎖 》《運用Foly尿管取出兒童食管圓形金屬異物9例報告 》《腭咽成形術治療阻塞性睡眠呼吸暫停低通氣綜合征 》《外傷性聲帶斷裂的治療――附2例報告 》等學術論文。在檢測、診斷疾病和手術方法、器械方面也發表了《影響頸部觸覺語顫法的相關因素探討》、《鼻內鏡規范化治療 》、《鼻康方治療慢性鼻炎的臨床研究 》、《上頜竇對孔硅膠環嵌置術后置環孔封閉的原因探討 》等高水平論文,為更好的治療耳鼻咽喉科的疾病、提高手術成功率、提供術后康復方案作出了重要貢獻。

除此之外,何躍主任還以醫者仁心的大醫素質,對常年駐扎在川藏線上某部27個建制單位的904名官兵耳鼻咽喉科疾病發病情況進行跟蹤調查和探討,發現904名官兵中有706人分別患有29種疾病,其中鼻科發病率最高,耳科、咽科次之,最后為喉科。5.12汶川大地震發生后,總醫院先后收治地震傷傷員2000多例,何躍主任帶領他的團隊第一時間收治地震傷傷員45例及時高效的完成了治療任務。

鼻咽喉疾病是日常生活中最常見的,很多耳鼻咽喉疾病的惡化往往是對一些習以為常的癥狀的忽視。近些年,隨著生活方式的改變,因肥胖人群增多,鼾癥的患者也在不斷增加,其中還包括越來越多的兒童患者,同時耳鼻咽喉的腫瘤和過敏性疾病的病例也在不斷增加。何躍與時俱進,不斷挑戰著復雜的成病機理,盡心竭力為患者解除病痛。

個人簡介

何躍,男,副主任醫師,總醫院耳鼻喉科主任。1983年畢業于第三軍醫大學。兼任中國醫師協會耳鼻咽喉科分會委員,全軍醫學會耳鼻咽喉科分會委員,醫學會耳鼻咽喉科分會副主任委員,四川省醫學會耳鼻咽喉科分會副主任委員、四川省聽力康復醫學會常委,成都市醫學會耳鼻咽喉分會常委,同時擔任《中國耳鼻咽喉頭頸外科》、《中國醫學文摘-耳鼻咽喉科學》、《中華實用醫學雜志》、《西南國防醫藥》、《西南軍醫》等多家醫學刊物編委。

第5篇

據了解,目前國內醫學本科生主要有四條去路:考研、去鄉鎮醫院、藥企、找完全不對口的工作。為何本科生處于這樣一種尷尬的地位?個人認為原因有以下兩點:

1、醫院對本科院校學習的不認可

中國的醫學院教育是從本科生開始的,高中生畢業后,可以直接報考大學的醫學專業,學制基本上為5年4年基礎(包括見習)+1年實習輪轉,畢業后獲得醫學學士學位。從理論上來說,本科畢業后經過三年的住院醫師規培即可成為醫生。但如今普遍的情況卻是:5年本科+3年碩士+3年博士+3年規培=小醫生。有人甚至吐槽:

學醫=5年本科+3年碩士+3年博士+3年規范化培訓+主治考試+論文基金=14年的小主治+5年+幾篇SCI論文+省廳級別課題至少2項+考試通過=19年的副主任醫師+5年+國家自然+3分以上SCI論文幾篇+考試順利=24年的牛逼的主任醫師+患者咣咣兩錘子=死了。

對此,很多人質疑:既然提出這種醫學教育模式,那為何本科生屢屢被拒之門外?

首要原因恐怕要歸結于高考的不斷擴招,醫學院校對本科生的要求大大降低。

醫學生人數增多,而醫學教學資源仍然有限,導致教學質量大大下降(很多醫學院的解剖課都是十幾人共用一具尸體,所謂的臨床實習也很少有動手操作的機會),這會讓醫院認為本科生無論是理論知識還是臨床實踐都太欠缺。另外,醫院在選拔人才時也一個統一的鑒定標準,認為只有通過高學歷才能選拔到更高端的人才。

2、醫院為了提升自己的知名度

許多醫院要求醫生有高學歷,無非是為了提高醫院的水平,提升醫院的知名度。國內很多人去看病,常常會選首先位高學歷、高職稱的醫生。大環境造就的情況下,醫院也只能去迎合。

但,若是第一點原因解決了,那么第二點原因便也迎刃而解了。所以,要想改變本科醫學生的這種尷尬境地,改變這種不合理的教育制度才是當務之急! 或許你想知道――國外醫學教育模式

1、美國的4年制醫學模式

本科是美國醫生的最高學歷也是唯一學歷。想在美國讀醫,一般先要完成4年理工科大學本科的學習,然后再參加MCAT(Medical College Admission Test)考試,通過醫學院的面試后,才能成為正式的醫學院學生。

美國醫學教育學制為4年,課程設置分為基礎課、臨床課兩大模塊。從醫學院畢業后需進入住院醫師培訓階段。專科醫師需5年左右的住院醫師培訓,家庭醫師至少需3年的住院醫師培訓。

如果想成為專科醫師,住院醫師結束后要在大醫院中進行3-5年的專業訓練,其中外科專業培訓和專業性較強的專業培訓時間較長。專業訓練結束再選擇就業醫院,成為某醫院的正式雇員。

家庭醫師的培訓時間較短,將來主要在社區醫療單位服務。

2、澳大利亞的7年制醫學模式

在中國,醫院都會認為研究生要比本科生水平更高或基礎知識更扎實。但在澳大利亞并不一定是這樣。

高中畢業后,以高分考入本科醫學院校,澳大利亞的醫學專業學制為6年,3年基礎+3年輪轉。如果本科學了其他專業,畢業后再學醫,需要進行4年的畢業后醫學教育。很明顯,學了6年醫學的本科其實并不比學了4年醫學的研究生差,有時候,甚至更優秀。

本科生到六年級學校不再管理,學生經過畢業后一年的實習醫師階段(internship,相當于第一年住院醫生)輪轉(此時有處方權,但需要上級醫生監管),Internship結束后可以拿到“醫生執業執照”,之后進入住院醫師(residence)階段,時間是1-3年。如果對某些專科感興趣,可以延長本階段來學習一些專科,學習時間是一年。此階段相當于中國住院醫師水平。

一般從進入醫院的第3或第4年后轉入專科培訓(specialisttraining)階段,時間是2年以上。該階段是在診所中完成,這時的醫生叫registrar,已經相當于國內的主治醫師水平。進入專科培訓前需要進行考試,專科培訓結束時還有出科考試,出科考試非常難。

第6篇

[關鍵詞] 普通精神科;普通精神科醫師;勝任特征;勝任特征模型

[中圖分類號] R192.3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3-7210(2017)02(b)-0051-04

[Abstract] Objective To establish a competency model of general psychiatrists in Shanghai, in order to provide basis for the training, selection and employment of general psychiatrists. Methods Methods of literature analysis, structured interview and expert meeting were adopted to collect competency items which can be incorporated to the model and then created an initial model. Then a questionnaire was compiled for survey and data analysis, the reliability and validity of the competency model was constructed and verified. Results Having established a competency model of general psychiatrists, including 19 competence and 4 dimensions (new quality requirements, comprehensive capabilities, human interaction and psychiatric professional competence). Conclusion A good general psychiatrists should possess the competency items as the model required, besides the competence like relevant medical knowledge and information required, anexcellent general psychiatrists should also be equipped with relevant non-psychiatric medical knowledge in sociology, psychology, and economics etc.

[Key words] General psychiatry; General psychiatrists; Competence; Competency model

偃翁卣鰨competency)指能將某一工作(或組織、文化)中,能將卓越成就者與表現平平者區分開來的個人深層次特征[1],包括了能力、態度、動機、價值觀等。崗位勝任特征模型構建的基本原理是通過收集、分析和整合數據,建立能夠辨別績效優秀者和績效一般者的指標體系構架,并使這一過程具有較強的可操作性[2]。中國精神衛生的發展首先要發展精神衛生工作隊伍,精神科醫師是精神衛生隊伍中的骨干,目前不但數量不足,更重要的是需要質量方面的提高[3]。但在我國,精神科相關領域的勝任特征模型構建僅局限于護士[4-5]。在國外有關于心理治療師的勝任特征研究。例如Sburlati等[6]于2011年發表題為“青少年兒童焦慮與抑郁障礙經驗支持性的認知行為治療(cognitive behavioral treatment,CBT)師的勝任特征模型”的論文。在國內外,關于精神科醫師勝任特征的研究十分罕見。構建普通精神科醫師的勝任特征模型,有利于社會改善精神衛生服務的質量,醫療機構對精神科醫師進行選聘、考核及培養,從業者的職業生涯規劃及專業成長。

1 對象與方法

1.1 對象

本研究“上海市普通精神科醫師”是指取得醫師資格證及執業醫師資格證的且在精神衛生服務中從事普通精神科(主要區別于兒童、老年精神科等精神科亞專科)工作的醫師。

1.2 勝任特征模型的構建方法

1.2.1 初始模型的形成

為全面收集所研究的勝任特征模型指標,研究者通過文獻法、結構式訪談法及專家校驗法對指標進行收集。所有的編碼工作由4名應用心理碩士共同進行,先保留4者完全一致的條目,對不一致的條目進行討論,再做修改。

1.2.1.1 文獻法 選擇《上海市住院醫師規范化培訓細則》中《精神科醫師培訓細則》部分,并對其內容進行概括、提煉。經過編碼,共獲得13個指標。

1.2.1.2 結構式訪談法 根據需求草擬《上海市普通精神科醫師勝任特征研究訪談提綱》,正式訪談前,擬訪談3位專家,征詢建議,并對提綱進行修改,形成正式的訪談提綱進行正式訪談。訪談被安排在封閉場所,征得被訪談者同意后,對訪談過程全程錄音,并將全部內容轉換成文字稿。

共訪談12位普通精神科醫師,有效人數為11人。性別分布,男6人,女5人;年齡方面,25~30歲3名,31~35歲2名,36~40歲2名,41~45歲1名,46~50歲2名,50歲以上1名;教育程度方面,本科5名,碩士研究生5名,博士研究生1名;職稱方面,住院醫師3名,主治醫師4名,副主任醫師2名,主任醫師2名;工作單位方面,上海市精神衛生中心3名,區級精神衛生中心6名,綜合性醫院1名,民政醫院1名。

結構式訪談共分為兩個部分。①觀點采集:旨在通過訪談,向業內的專家詢問,作為優秀的普通精神科醫師所需要具備的勝任特征。并且要求被訪談對象對目前現行的精神科醫師培訓考核中存在的不足提出意見及建議。該部分經過編碼,最終共獲得15個指標。②行為事件采集:參照構建勝任特征模型常用“行為事件訪談”(BEI)[7]的方法,要求被訪者講述1~2個案例,可以是正面或反面的、親身經歷或所見所聞的,只要是給被訪者留下深刻印象且愿意和同行分享的都可以。經過編碼,最終共獲得17個指標。

1.2.1.3 專家校驗法 結合以上編碼得到的結果,同時請2位上海市精神衛生中心執業的專家對指標名稱和定義進行評估,提出修改意見。形成初始模型,包括21個勝任特征指標。

1.2.2 上海市普通精神科醫師勝任特征需求調查問卷的編制

編制上海市普通精神科醫師勝任特征需求調查問卷,旨在通過問卷調查,驗證并篩選納入正式勝任特征模型的指標。

問卷共分為三部分:問卷指導語(本研究目的及對調查的“普通精神科醫師”定義介紹)、被訪者基本情況(人口統計學信息及相關專業工作信息)和勝任特征需求調查(要求被試對所收集到的勝任特征指標對于作為優秀普通精神科醫師的重要程度進行等級評定,采取 Likert 5級評分)。

1.3 數據分析

本研究采用SPSS 20.0進行因素分析法,對勝任特征模型的維度進行分類。

2 結果

2.1 問卷的回收情況

向上海市所有精神科專科醫院共發放問卷400份,回收352份,回收率為88%。剔除按規律作答及疑似隨意作答的問卷,其中有效問卷310份,有效率為88.06%。被試者一般情況分布見表1。

2.2 數據分析結果

通過項目分析,該問卷各項指標顯示適合進行探索性因素分析,在初步的探索性因素分析中,“安全意識”與“法規意識”的因素負載量因在各維度上均

被保留的19個指標,Cronbach′s α系數為0.901,KMO值為0.89,Bartlett球形檢驗近似卡方值為2505.907,自由度為171,顯著性P < 0.001。采用主成分分析法抽取主因素,最大方差正交轉軸法對各因素旋轉。據主成分分析原理,保留特征值>1的因素,組成4個維度的模型,可解釋總變異量的58.77%,可接受。解釋變異數見表2。

2.3 模型的介紹

通過文獻法、結構式訪談法、專家校驗法以及問卷調查法,最終形成的“上海市普通精神科醫師勝任特征模型”,共包括4個維度,19個指標。見圖1。

2.4 偃翁卣髂P偷難櫓

2.4.1 信度檢驗

問卷的Cronbach's α系數為0.901,說明該問卷的內部一致性良好。4個維度的Cronbach's α系數最低為0.73,最高為0.85,說明模型信度良好。

2.4.2 效度檢驗

2.4.2.1 內容效度 本研究通過多種方式收集問卷項目,前期訪談中,取樣為上海工作的普通精神科醫師,并邀請專家對其項目中表達不清、意義重復的項目進行逐一修改、審定,以確保保留的項目能準確反映出與普通精神科醫師日常工作相關的內容。因此,可以認為問卷具有較好的內容效度。

2.4.2.2 結構效度 本研究所采用的調查問卷最終保留的19個指標,累計解釋變異數為58.77%。因此,結構效度良好。

2.4.2.3 效標效度 為檢驗模型的效標效度,研究者設計了“上海市普通精神科醫師勝任特征模型”可用性調查問卷。對上海市精神衛生中心、靜安區精神衛生中心及黃浦區第二精神衛生中心病房管理人員,包括病房主任、副主任等進行調查。

要求被調查者自行選定2~5名下級醫生,先對其給出一個百分制的印象分,隨后對應地對這些下級醫生按照勝任特征模型描述,每一指標進行等級評定。其中,“英語能力”“其他臨床醫學知識”“精神科專業知識”以及“精神科專業技能”4個指標,因現行醫師相關管理考核制度中已有考核的相應方法,且對其主觀評定也存在困難與偏差,故要求評定的有15個指標,3個維度。

經調查,回收16名上級醫師分別對49名下級醫師進行的評分,剔除任意作答的問卷后,有效問卷13份,有效被評分者40名。

參與評分的醫師職稱分布:主任醫師4名,副主任醫師4名,主治醫師5名;職務分布:行政主任6名,行政副主任2名,行政主治4名,醫務科科長1名,

勝任特征模型中每一個指標分為4個等級,對其進行賦值,其中,“不合格”得0分,“合格”得1分,“良好”得2分,“優秀”得3分。

將15個勝任特征指標的得分進行加總,將印象分轉化成標準分Z分數。該Z分數與模型得分之間的積差相關系數為0.65,顯著性P < 0.01,即模型得分與印象分顯著相關且呈中等程度相關,證實該勝任特征模型具有良好的效標效度。

3 討論

3.1 基于勝任特征研究對普通精神科醫師培養的建議

將勝任特征理念引入住院醫師規范化培養的體系中,建立基于勝任特征的住院醫師培養目標和評價標準,改善醫療服務水平有著重要意義[8]。普通精神科醫師的勝任特征研究結果顯示,優秀普通精神科醫師除醫學相關知識和信息外,還應具備社會、心理、經濟學等非醫學相關知識。因此,在普通精神科醫師的培養中,應當考慮到這些內容,為精神科醫師更好地整合式理解疾病開拓思路。而經過對比其他專業方向醫師的勝任特征,精神科醫師所需要具備的勝任特征與其他科醫師存在明顯的不同[9-16]。

標準化病人(standardized patients,SP)作為一種廣泛應用于臨床技能考核的方法,被證明具有較好的效果[17-18]。SP是一些經過訓練,旨在恒定、逼真地復制真實臨床情況,在培養考核過程中,模擬真實的臨床情境的人[19],且在“精神科護理學”教學中已得到應用[20]。在精神科醫師的培養中,也可使用這種形式,根據不同階段的需要,編制特定的案例情景。

3.2 研究的不足與展望

3.2.1 研究的不足

本研究的樣本是來自上海市各精神科專科醫院的普通精神科醫師,本研究調查了其中的310名,就上海市而言具有代表性,但能否在全國通用,需要進一步地進行驗證。

3.2.2 展望

本研究針對上海市普通精神科醫師,建立了勝任特征模型,根據本研究的結果還可以開展以下幾方面的后續研究:①將該模型拓展到全國范圍進行驗證及修訂;②針對優秀精神科醫師所需要具備的勝任特征,開發新的教學方法及手段。

[參考文獻]

[1] Spencer LM,Spencer SM. Competence at Work [M]. New York:John Wiley & Sons,Inc.,1993:57.

[2] 仲理峰,時勘.勝任特征研究的新進展[J].南開管理評論,2003(2):4-8.

[3] 黃悅勤.我國精神衛生的現狀和挑戰[J].中國衛生政策研究,2011,4(9):5-9.

[4] 方華琴,徐繼美,徐衛祖.精神科護士崗位勝任特征探析[J].護理與康復,2012,11(2):172-173.

[5] 方華琴,葉小芳,李亞惠,等.精神科護士崗位勝任特征模型的構建[J].護理與康復,2014,13(4):317-319.

[6] Sburlati ES,Schniering CA,Lyneham HJ,et al. A Model of Therapist Competencies for the Empirically Supported Cognitive Behavioral Treatment of Child and Adolescent Anxiety and Depressive Disorders [J].Clin Child Fam Psychol Rev,2011,14(14):89C109.

[7] T明,尹明鑫.勝任力模型構建方法綜述[J].科技管理研究,2007(9):229-230,233.

[8] 孫寧霞,金志軍,徐晨,等.勝任力模型在住院醫師規范化培養中的應用[J].中國高等醫學教育,2012(6):50-51.

[9] 辛秀紅.外科醫生的勝任特征[D].銀川:寧夏大學,2006.

[10] 陳林華.嘉興市臨床醫師勝任力模型研究[D].上海:上海交通大學,2009.

[11] 唐儷.醫生的勝任特征研究[D].煙臺:魯東大學,2012.

[12] 金阿寧,田勇泉,趙太陽.中醫學“卓越醫生”勝任力特征模型的構建[J].中南大學學報:醫學版,2014,39(5):517-524.

[13] 李祥文.急診專科醫師勝任力評價指標的提取研究[D].北京:北京中醫藥大學,2014.

[14] 瞿麗娟.急診科醫生勝任特征模型的構建與評價[D].西安:第四軍醫大學,2015.

[15] 瞿麗娟,段永宏,尹文,等.急診科醫生勝任特征模型的構建與評價[J].職業與健康,2016,32(7):947-950.

[16] 宣揚,賀慶功,馬語蓮.全科醫生職業勝任力:內涵與特征[J].牡丹江醫學院學報,2016,37(3):145-148.

[17] 陳愷,馬秉福,李瑞豐.應用標準化病人對醫學生醫師職業精神的評測方法初探[J].醫學與哲學(A),2016,37(6A):37-40.

[18] 梁冰,李苗,胡丙清.國內標準化病人在診斷學教學中的應用現狀與展望[J].中華全科醫學,2016,14(10):1739-1741.

第7篇

一、積極創造條件,加快人才儲備和基礎設施建設步伐

科室成立之初就是高起點起步,設備配置先進,配有ET-SPACE全身熱療系統;6-MVX線直線加速器、模擬定位機、全自動多葉準直器、多參數監護儀、**等先進設備,從而具備綜合治療腫瘤的較高的手段。科室的發展,技術水平的提高,除了先進設備外,還要有高水平的技術人員隊伍,科室目前有副主任醫師1名,主任醫師3名,主管護師5名,所有醫師分別先后在山東省腫瘤醫院、三0一醫院、西京醫院進修學習,并與上述醫院專家建立良好的學術關系,為業務的進一步提高和科室的發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二、加強業務學習,提高核心競爭力

知識改變命運,學習成就未來。科室要得快速持續的發展,必須要有不斷學習進步的團隊,只有人才水平提高了,才能更好的利用先進設備為廣大病患解除痛苦。因此學習型團隊的建立非常重要。內三科很好的做到了這一點。在完成繁重的日常診療工作外,利用業務時間進一步學習基礎知識和相關專業的進展情況。

科室內定期舉行業務學習和病例討論,科內每位主要技術人員均先準備不同的講課題目,詳細準備好講課內容,然后在科內講課,使科內醫務人員共同提高,對疑難危重病人,鼓勵大家查資料,然后科內討論,這樣使科內人員的技術基礎比較牢固,解決疑難危重病人的能力得到了進一步提高。同時加強對年輕醫務人員的業務培養,高年資、業務強的醫師一對一幫教年輕醫師,使他們的整體業務水平得到了快速的提高。科室內每一位醫生包括年輕醫生一對一帶教實習醫生和進修醫生,一方面促進他(她)們進一步加強業務學習,另一方面提高了大家的教學能力。在做好本職工作的前提下,鼓勵大家不斷總結經驗,撰寫醫學論文,兩年來發表學術論文9篇,從而推動大家的科研意識。通過不斷的學習,科室的整體水平不斷提高,綜合治療水平處于市級先進行列,收治病人不斷增多,年收治各類腫瘤患者1000余人次,使病人足不出縣就得到高水平的診治和服務,特別是腫瘤全身熱療在我市是率先也是唯一開展的腫瘤治療方法,截至目前共治療62例腫瘤病人,取得了良好的臨床療效和社會效益,為廣大腫瘤患者提高了另一種治療希望,得到了醫院和社會各界的廣泛贊揚。

三、加強學術交流,促進學科迅猛發展

科室主要技術人員先后在省、國家級著名醫院進修,因此與上級醫院的專家教授建立了良好的師生關系和學術聯系,不定期邀請山東省腫瘤醫院、齊魯醫院腫瘤中心及**三0一醫院的專家來該科教學、查房,使他們能夠緊跟腫瘤專業的最新學術動態和發展,進一步了解上級醫院的治療水平,使我們的診治水平也有了進一步提高。

6月8日—9日,由中華放射學會熱療專業委員會主辦,**大學臨床腫瘤學院等承辦的第十屆全國腫瘤熱療學術會議在**腫瘤醫院召開,我院內三科作為全國縣級醫院的唯一代表受邀出席,會上,科室劉新華護士長的學術論文《晚期腫瘤熱療患者全身熱療中臨床護理的重要性—附53例報告》一文,作為本次會議的重點材料進行交流、研討,受到與會人員和專家的高度稱贊。

社會在飛速發展,病人的要求也在不斷提高。病人除了要得到良好的技術治療外,還要得到良好的服務,這就廣大醫務人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科室把提高服務意識,端正服務態度,提高服務水平也作為了學習的重點。鼓勵大家參加院內培訓如禮儀服務培訓、團隊融入培訓、管理培訓、以法律、法規學習,使大家自覺地搞好服務。細心周到熱情服務病人,兩年來實現病人零投訴,真心建立起了和諧的醫患關系。

正是由于醫院領導的高度重視,以及社會各界的大力支持,通過這個團隊的不斷學習努力,才會使這個年輕的團隊在短時間內就取得了很大的成績,相信通過他們的不斷努力和學習,**縣人民醫院內三科的未來將更加美好。

第8篇

內修技能 外宣常識

天津市西青醫院心內科目前已經全面開展冠心病介入治療術(冠狀動脈球囊擴張術和支架植入術),包括急性心肌梗死急診介入治療及臨時、永久起搏器的植入治療等,并以此聞名。介入手術經橈動脈穿刺進入,術后患者恢復快,可早期下地行走,減少了經股動脈穿刺時患者臥床多日的痛苦,目前經橈動脈穿刺介入手術的成功率為97%。

成立兩年以來,心內科科室著重運用各種方式提高本科室醫務人員的診療水平。一方面把本科室人員送出去進修深造,誠聘國內外知名心血管疾病專家、教授前來坐診講學開展示范手術;另一方面,在“互聯網+”時代充分利用現代化高科技技術手段,建立患者電子化信息檔案,利用醫院遠程會診平臺,與高水平醫院專家對接,為患者提供更加優質的服務。

學科帶頭人鄭權秀主任醫師引進后,在其帶領下,廣泛開展冠心病介入治療技術的培訓與實踐工作,如今,心內科的介入治療技術已得到快速發展。此外,科室還力邀國際知名心內科專家講座及手術交流,極大提高了科室的國際化水平,如與日本著名心臟專家、日本草津心臟中心院長許永生教授、日本豐橋心臟中心主任土金悅夫教授、新加坡國立大學心臟中心主任陳淮沁教授等建立了長期的友好合作,此外與北京安貞醫院、宣武醫院、天津胸科醫院、天津安定醫院、天津市人民醫院、天津醫科大學第二醫院等三甲醫院簽訂協議,獲得相關方面的幫扶指導。特別是近1年多來,許永勝教授為心內科疑難重癥患者的診療方案給予了關鍵性指導,并與天津市西青醫院心血管內科介入手術團隊密切配合,采用世界上最前沿的逆向導絲交換、血管內超聲等心血管介入手術技術,為3例冠狀動脈慢性完全閉塞(CTO)患者進行極高難度心血管介入手術治療,使3位患者重建冠脈血運,緩解了他們的病情,為西青區域及周邊此類疑難心臟病患者帶來康復的希望。同時,也擴大了本科室醫務人員的國際視野,提高了臨床實踐技能。

心血管疾病的猝死機率較高,其潛在病因在早期并不容易被發現。因此,識別發病誘因,做好早期預防尤顯關鍵。為向民眾普及心血管疾病方面的知識,心內科不斷響應區域政府的號召,滿足周邊百姓的需求,開展了一系列大型健康講座,極大地提高了普通百姓對心血管疾病的認識水平。

鄭權秀主任常以圖文并茂的形式,為中老年人講解心血管疾病常見的發病癥狀,強化民眾對其潛在危險及后果的重視力度,加強心血管的保養,樹立積極就醫的心態,同時也為部分有需要的居民進行義診和基本的健康指導。通過一系列健康講座,區域百姓對高血壓、心絞痛、心肌梗塞、心衰等疾病的預防有了充分的認識。

打造遠程會診中心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心內科科室的快速發展,離不開信息技術的廣泛應用。目前,天津市西青醫院已經建立遠程會診中心,與全國多處知名三甲醫院簽訂技術協議,通過開展疑難手術、遠程會診等共同為天津市西青區及周邊居民服務。

遠程會診中心是通過兩個電子屏幕與外部醫院專家相對接,一方面可以與專家本人進行視頻通話,一方面可以通過屏幕傳輸播放患者相關的動態短片。雙方可以就患者病情及手術難度,確定最新的診療方案,讓患者享受到更加全面優質的服務。

心內科與技術力量雄厚的北京安貞醫院遠程聯合,以開展心肺血管疾病診治為重點,通過先進的信息傳播手段,雙方可以清晰準確地探討患者的病情狀況。早在心內科成立伊始,鄭權秀主任即與北京安貞醫院心血管首屈一指專家周玉杰博士等實現了首次對接會診,討論了心內科一名疑難患者的病情,并在網上初步決定實施手術方案和操作細節。周玉杰博士在一周后親赴天津市西青醫院,與鄭權秀主任醫師等共同為一位疑難病人實施了近兩小時的心臟介入手術,成功挽救了病人的生命。

通過遠程會診中心平臺的廣泛應用,科室醫生不出醫院,即可通過遠程會診系統與外部知名專家即時聯系,準確診斷疑難病情。這種做法使科室重病患者身在西青,即可享受到高水平的診療服務,為區域百姓打通了“綠色診療快速通道”。

齊頭并進 引領科室跨越式發展

兩年多來,心內科已經發展成為擁有使用床位數量35張,專業人員包括主任醫師3名、副主任醫師1名、主治醫師3名,醫師4名的重點科室之一。并在鄭權秀主任醫師的帶領下不斷發展壯大。

建室初期,鄭權秀主任醫師即被引進,他擁有在天津市第三中心醫院、泰達國際心血管病醫院及人民醫院的心內科及CCU、急診科工作具有豐富的臨床經歷,期間并被委派至北京安貞醫院、中國醫科大學、日本京都市桂病院心臟血管中心、日本豐橋心臟中心進修學習,目前發表多篇論文。

他尤其擅長冠狀動脈介入診治,血管內超聲檢查和圖像解析。目前,完成冠狀動脈介入診治3000余例,血管內超聲檢查800余例。并且,他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再灌注治療、主動脈球囊反駁及起搏器治療方面頗有建樹,對心臟病危重癥患者的臨床診治經驗豐富,能切實根據患者特點制作個體化的治療方案。

為提高科室整體醫療水平,鄭權秀主任在科室內部全面開展介入診治醫療技術手段的培訓及應用,大力提升科室醫務人員的技術水平。同時廣泛進行心血管疾病的宣講工作,提升區域百姓對該疾病的早期預防與簡單應對能力。

一枝獨秀不是春,百花齊放春滿園。主任醫師趙仁貴一直從事有關心血管方面的研究與實踐,專長診斷心臟病,對冠心病、心絞痛、心肌梗死診斷準確。同時擁有對腦出血、腦梗死后循環缺血、短暫性腦缺血發作擁有豐富的診療經驗。

第9篇

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瑞金醫院皮膚科以治療復雜、難治和危重性皮膚病而著稱,建立了許多創新的治療方法和理念,是衛生部臨床重點專科和國家臨床藥理基地、繼續醫學教育基地、住院醫師培訓基地,中華醫學會大皰性皮膚病研究中心。擁有包括中華醫學會皮膚性病學分會候任主任委員鄭捷教授在內的多名知名專家,醫療技術力量雄厚。擁有獨立的免疫與分子生物學實驗室、病理室、真菌室、性病實驗室和外科手術室、激光室(含美容)、治療室、光療室和面部護理室等。用于診斷的實驗項目齊全,臨床治療手段齊全,能滿足診治各種疾病的需要。2011年,在國際頂級雜志發表關于銀屑病的論文,被國際學術界稱為“天然免疫系統的重大發現”。

部分專家簡介

鄭捷 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教授,附屬瑞金醫院皮膚科主任,主任醫師。中華醫學會皮膚性病學分會侯任主任委員,上海市醫學會風濕病專業委員會顧問,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皮膚病學重點學科帶頭人。擅長皮膚T細胞淋巴瘤、銀屑病、天皰瘡、結節性癢疹、系統性紅斑狼瘡等的診治,在皮膚病學界擁有很高的影響力。

門診時間:周四上午,皮膚科專病門診(免疫與風濕);周四下午,特約專家門診。

潘萌 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瑞金醫院皮膚科副主任。主任醫師,副教授。上海市醫學會皮膚病專業委員會副主任委員,中華醫學會“大皰性皮膚病研究中心”主任。擅長診治常見和疑難皮膚疾病,,如天皰瘡和類天皰瘡等。

門診時間:周一上午,皮膚科專病門診(大皰性皮膚病);周五上午,專家門診。

施若非 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瑞金醫院皮膚科副主任醫師,中華醫學會皮膚性病學分會治療學組委員,中國中西醫結合學會皮膚性病學會委員,擔任皮膚科病區主任十余年。擅長皮膚科各類疾病、疑難雜癥的診治,創立“脛前粘液性水腫”的治療方法。

門診時間:周二上午,周四下午,專家門診。

瑞金醫院皮膚科專病門診

名稱

門診時間

主診醫師

特色

大皰性皮膚病

周一上午

潘萌

“個體化治療”,以盡可能少的糖皮質激素治療天皰瘡;用鹵米松乳膏外用治療大皰性類天皰瘡,療效明顯。

皮膚淋巴瘤

周一下午

沈小雁

非化療方法治療,使患者生存期、生存率都成倍提高。

激光,美容

周一下午

陳磊

光子嫩膚,脫毛,除皺,祛除痣、瘢痕、痘坑、妊娠紋等。

過敏性皮膚病

周二上午

袁衛如

完整的蕁麻疹過敏原查找方法;治療特應性皮炎、濕疹等盡量減少糖皮質激素的使用。

皮膚腫瘤,疤痕,甲病

周二下午

夏群力

手術切除各部位良惡性腫瘤;治療疤痕、疙瘩、甲病等。

銀屑病

周三上午

李霞

堅持“針對皮膚的治療”,強調持之以恒的皮膚自我護理。

免疫與風濕性疾病

周四上午

鄭捷

曹華

治療紅斑狼瘡,能不用糖皮質激素就不用,能少用就少用,讓患者像正常人一樣生活。針對高死亡率的無肌病性皮肌炎和皮肌炎,率先建立了先進的抗體檢測手段,準確判斷病情和估計預后。

濕疹

周四上午

趙肖慶

重點診治“老年性濕疹”。

痤瘡

周五上午

徐涵

個體化治療,重者采用面部護理和各種激光美容治療。

禿發

周五上午

徐涵

擅長治療大面積斑禿、全禿(全部頭發脫落)和普禿(頭發、眉毛、睫毛、腋毛、等所有毛發脫落)。

問:我是一名銀屑病患者,患病10幾年了。聽說你們瑞金醫院在治療銀屑病方面很有經驗,而且聽說你們有一種藥治療銀屑病效果很好,能不能談談這方面的具體情況?

鄭捷;銀屑病是難治性疾病,難在預防復發或減輕復發程度。我科始終堅持“針對皮膚的治療”,具體為持之以恒的皮膚自我護理、循序漸退的外用藥物、按個體制定的間歇性光療方案;少數輔以菌苗治療(降低機體對鏈球菌等病原體反應的敏感性)。不主張系統用藥,只有紅皮病型、膿皰型和關節病型才積極系統治療。聯合研制出“玉澤皮膚屏障修護劑”,經10年臨床驗證,能有效減輕復發程度或延緩復發。

問:我兒子患了特應性皮炎,聽說需要使用激素治療。我們擔心使用激素會有副作用,應該怎么辦呢?

潘萌:特應性皮炎是最常見的過敏性皮膚病之一。目前常規治療以使用糖皮質激素及抗組胺藥為主。我科在治療特應性皮炎時,對治療方法有所改進。主要是盡量減少糖皮質激素的使用,加強皮膚護理和皮膚屏障的修護,結合光療、浴療、脫敏治療等綜合方法控制癥狀。這樣既能取得較好療效,又不影響生長發育,并減少了藥物副作用和減少復發。

問:我今年65歲,患有濕疹,去了好幾家醫院,治療效果都不太理想。請問有沒有方法能徹底治療好我的病?

施若非:我們認為,發生于60歲以上的“老年性濕疹”和普通濕疹不同,是一獨立的疾病。老年性濕疹的特點是:皮膚干燥更為明顯而滲液缺如,對外界刺激的抵抗力降低,免疫反應的類型不同,易合并糖尿病、高血壓、冠心病等其他疾病,因此使用相應治療藥物多;丘腦下部、垂體、腎上腺皮質軸功能降低。因此,在治療時應該首先努力尋找可能的致病相關因素,然后根據患者自身特點選擇合適的外用糖皮質激素。特別要強調皮膚的自我護理,建議每周使用皮膚保濕劑至少2次,防止皮膚干燥。對較為頑固和嚴重的患者,還可聯合光療等。

問:我的一位親戚原來患有濕疹多年,最近在醫院被診斷為“皮膚T細胞淋巴瘤”。濕疹怎么會演變為皮膚腫瘤呢? 應該如何治療?

鄭捷;皮膚淋巴瘤早期表現各異,確診困難,往往誤為濕疹、皮炎、銀屑病或副銀屑病等。因此,皮膚淋巴瘤早期診斷很重要。我科在同行中率先建立了T細胞受體基因重排的診斷技術,顯著提高了本病診斷與鑒別診斷的準確性,有助于早期發現。治療皮膚淋巴瘤,我科采取“非化療治療”,具體方法包括:皮損處外用糖皮質激素霜劑,小劑量開始、遞增性間歇使用干擾素,光療,電子束照射和持續性口服小劑量阿維A,對出現器官轉移的患者予以聯合化療。

問:我是一名女生,今年上高一。我臉上的“痘痘”發得很厲害,我個人比較愛美,請問醫生,有沒有好辦法治療?

潘萌:青春痘,醫學上稱為痤瘡。雖然其發病與多種因素有關,病情輕重不一,但是,只要能接受正規早期的治療,完全可以控制、乃至治愈。需要提醒的是,如治療方法選擇不當,不僅療效差,還可加重病情甚至留下疤痕。因此建議去正規醫院皮膚科接受規范治療。痤瘡要根據不同病情采取個體化治療。粉刺主要以外用維A酸制劑為主,輔以相匹配的自我護膚;大量丘疹、膿皰和結節、囊腫形成的必須口服藥物治療,如在醫生指導下使用異維A酸或米諾環素。對藥物治療無效或有藥物治療禁忌證的患者,可采用面部護理和各種激光美容治療。

第10篇

幾年前,肉芽腫性乳腺炎的發病率與乳腺癌的比例是1:25,人群中出現25個乳腺癌患者才會有一例肉芽腫性乳腺炎。但是,近年來它的發病率呈上升趨勢。乳腺炎專家杜玉堂在接受《方圓》記者采訪時說,“這個病比普通的乳腺炎、漿細胞乳腺炎、乳腺結核等要多得多。”他估計,幾年后它與乳腺癌的發病率比例會上升至1:2,呈現一個大爆發的狀況。

肉芽腫性乳腺炎與普通乳腺炎不同,它是無菌性的,由自身免疫系統對自己的身體過敏而致,而且它造成的結果也和普通乳腺炎不同,患肉芽腫性乳腺炎的像一個多層多通道的地道。故針對它的治療不能用治普通乳腺炎的方法,像引流、穿刺、激素治療等等都不行。目前研究成功的西醫治療方法,只有通過手術去除病灶。

我國首席乳腺疾病專家、北京協和醫院乳腺首席教授黃漢源對前來看病的鄒穎說,“你想治這個病,要么是我,要么是他,不要亂跑了。”黃漢源說的他,就是杜玉堂。這兩個醫生,一位79歲,一位71歲。其他醫生常常把肉芽腫性乳腺炎誤診為其他乳腺疾病,從而也導致誤治。

治療的醫生少、誤診誤治多,這就是肉芽腫性乳腺炎的治療現狀,也是許多新病種的醫治之難。

肉芽腫是新病種嗎

醫學專家介紹,肉芽腫性乳腺炎這個名稱實際包括乳腺結核在內的多種肉芽腫性疾病,但以肉芽腫性小葉性乳腺炎(GLM)最常見,有的醫院穿刺或病理報告也常這樣寫,可以認同就是GLM。小孩3-5歲的經產婦,突發腫塊,有人微脹,有人劇痛,繼之紅腫破潰,數月難愈,早期與乳癌難辨,晚期與擴張癥難分。

但問題是,自1972年發現該病至今已是三十年,病史并不算短。可為什么現在醫生對肉芽腫性乳腺炎仍然認識不夠?即使不是癌癥,不危及生命,但它發病率高,關乎女性的身心健康,而且有這么大的社會需求,醫生為什么不去研究它?

杜玉堂解釋說,“一是認識不夠,它畢竟是一個新病種;二是醫生不重視,他認為不是癌就沒關系,死不了,就不像對癌那么重視,在思想上輕視這種病;再者,它治療起來非常困難,因為這個病復發率高,沒醫生愿意去治。”

事實上,我國提出“病種”的概念近三十年,作為一種“普通人的對病的種類的認識”,已被衛生部、各級行政機關和醫院普遍接受,指代每種病例所患疾病的第一診斷確定的疾病名稱。

那么,一個發現三十年的病還能算新病種嗎?

東南大學法學教授、衛生法學科領頭人張贊寧介紹說,我國現代漢語及醫學詞典對此并無明確解釋,各人各地理解均有不同。“據我考證,目前對新病種的理解是混亂的,沒有統一解釋。”

張贊寧將其歸納成三種:第一種是新發現的。這是一個相對的概念,如非典(SARS)從2003年到現在已有8年,但它相對其他甲乙型傳染病而言,也許在30年-50年后也仍可被稱為新病種,艾滋病也是這樣。“但我個人認為,新病種一般應以10年為限較好。”

第二種是原來未被列入,現在被列入了的病種。如手足口病,是個老病種,過去不認為是傳染病,但最近衛生部將其列入丙類傳染病進行管理。在傳染病這一領域,手足口病就是新病種。還有新修訂的《傳染病防治法》將原來丙類傳染病中的肺結核、新生兒破傷風、血吸蟲病調整為乙類傳染病,將原來乙類傳染病中的黑熱病、流行性和地方性斑疹傷寒調整為丙類傳染病。那么在乙類傳染病中,肺結核、新生兒破傷風、血吸蟲病就是作為新病種加入的。

第三種則是新認識的病種。有些疾病比較古老,但未被人們所認識,現在被醫界認識了,有的還被重新命名。如肉芽腫性小葉性乳腺炎,這種病過去就有,但人們對它沒有認識,將其統稱為“乳腺炎”,并作一般的乳腺炎治療。近30年人們對它才有所認識,將它從“乳腺炎”中分出來,所以它就是新病種。

即便是認可張贊寧的三種觀點,但也并不是所有的新病種都能像非典一樣得到社會與醫學界乃至政府的高度重視。類似肉芽腫性乳腺炎這樣的新病種,面臨著醫院不愿意收、醫生不愿意治、新培養的醫學生不懂得治三個方面的難題。

醫院的“保守治療病”

上世紀八十年代初,國家開始推行醫療市場化政策,要求醫院要重視經濟效益和經濟管理。直到2005年5月24日,衛生部下屬的《醫院報》頭版頭條刊出了衛生部政策法規司司長劉新明的一次最新講話,并冠以《市場化非醫改方向》的題目,醫改的方向才慢慢扭轉。

“盡管我們已經不再主張醫療市場化,但在醫療市場化政策的指導和影響下形成的醫院管理制度并沒有改變,且其危害正在持續和放大。” 山東省聊城大學法學院教授孔繁軍說。

張贊寧提出我國的醫療收費體制上存在重器械、重儀器、重藥品,輕知識、輕技術、輕勞動的“三輕三重”現象。一個病人到了醫院診療,掛號費、診療費、手術費往往收得很低,而藥品費、器械費、儀器使用費卻很貴。

這種弊病的直接后果是“政府拿不出醫院應該得到的利益,導致醫院向患者要,而這種機制使得醫患關系越來越糟糕,但政府短時間內確實又拿不出來這么多的錢。難呀!”北京大學醫學人文研究院醫學倫理與法律研究中心副主任王岳直言。

另外,由于當前醫患關系的緊張態勢,醫院針對一些較為復雜的疾病,通常采取“防衛性”治療措施(如保守治療,遵循所謂的醫學常規),不愿做帶有一定風險性的手術,以避免自身陷入醫療糾紛甚至醫療事故中去。江蘇大學法學院副院長、教授夏民認為這也是醫院管理制度存在的問題。

記者調查發現,很多肉芽腫性乳腺炎的患者都曾被醫生建議過進行“單純性切除手術”,因為對于疾病來講,那是最直接、最少風險的治療方法,而且列入醫療保險的報銷范圍。但如果使用新技術或藥品來治療,就會因該技術或藥品不在醫保目錄中而無法報銷。杜玉堂則認為,治療漿乳、 肉芽腫等乳腺疾病,是應當保留的,即使切除了腺體也要保留乳暈,“留得青山在不愁沒柴燒”,以后想鼓起來很容易。我們要強調的是為漿乳或肉芽腫犧牲整個是不值得的,我不贊成做‘單純切除術’,我知道全國各地有人在做,但我呼吁刀下留乳。”

利益預期較少導致的醫生缺乏

醫院畢竟只是接受病患的載體,最直接診病的還是醫生。

杜玉堂認為,即使醫生確診病人患了肉芽腫性乳腺炎,也不愿意治這樣的病。做手術時,劃開表皮之前,里面的病灶如何沒辦法預測的,只能手術時根據病人的具體情況進行。所以手術常常需要三個小時,有的甚至長達五六個小時。而且手術后病情容易復發,因為只要有一點病灶未清除干凈這個病就會再發。復發的病人找回醫院,加劇醫患關系的緊張。所以,醫生、醫院都不愿意接收肉芽腫性乳腺炎病人。

杜玉堂將他的手術過程形容為“如履薄冰”。但是這樣的手術,據杜玉堂醫生說,他每做一次收入是一千元。

“在當前形式化的科研考核和以資歷為主要標準的職稱晉升制度下,醫師的科別選擇就有了包括個人發展在內的長遠利益和經濟效益為主的眼前利益的綜合考量的理由,”孔繁軍說。

醫生的職稱包括初級職稱(醫士、醫師/住院醫師)、中級職稱(主治醫師)、副高級職稱(副主任醫師)、正高級職稱(主任醫師)。一位正規醫學院本科畢業的學生的職稱之路是這樣的:完成五年的醫學本科之后到醫院進行一年的實習,申報執業醫師,在通過了全國統一的考試之后,第二年可獲得執業醫師證書,成為醫師;繼而,參加并通過全國英語考試和計算機考試,申報醫師資格,評審通過后獲得主治醫師職稱;五年后,發表三篇省級論文,參加兩項科技進步獎活動,再通過計算機考試和英語考試,可申報副主任醫師職稱,也就是高級職稱。

“職稱晉升和職務升遷的壓力,科研造假和論文抄襲替代了嚴謹的學術研習,因此,對新病種的忽略或漠視也就是自然的了,”孔繁軍說。而從眼前利益來看,“醫療美容、眼科、腦科、腫瘤科、皮膚科、性病、輔助生殖等科別利益水平高,專科醫師就更愿意關注,但像肉芽腫性乳腺炎這樣一些需要下大力氣研究而利益預期較小的,便很少有人涉足。”

缺乏癥的另一面是醫生的先天不足

盡管利益導向出現了失衡,但倘若更多的醫生能夠在正式進入行業之前,就選擇一些新病種作為學習、研究方向,顯然也不會在醫治新病種方面出現醫生匱乏的現象。可是,我國醫生培養制度卻存在著先天不足。

以杜玉堂為例,作為一名治療肉芽腫性乳腺炎的專家,他一開始也不知道如何治療這種病。

2002年,杜玉堂第一次看到這種病,而且發現醫生們總治不好它,作為一個治療乳腺疾病已經25年的醫生,他好奇了,開始泡圖書館、做筆記、畫手術圖,把全國關于這個病的病歷、論文字字句句研究了個遍。一研究就是五年。

閉關不出診、篇篇論文仔細琢磨、做統計病歷表……這樣的專注和探索在醫學界已經很少。

缺少了專注和研究精神,醫生們就很難認識到這種發病率不斷攀升的病。孔繁軍認為,醫生的培訓多是以師承方式進行,缺少必要的理論學習和研討。“由此造成培訓后的醫師在其后的自主從醫過程中,經驗型的模仿治療多,研究型的創新治療少,”那么,“新病種出現認識不足、誤診誤治也就不出奇了,”孔繁軍說。

不足癥一:基礎教育缺位

記者翻閱了一些醫學院的教材,發現很多教科書的版本還停留在10年前,甚至30年前,而醫學是“一個醫生如果5年不學習,將有30%的知識淘汰”的學科;醫學院的教學受傳統觀念影響,采用灌輸式的教育,培養出來的學生缺乏研究、解決問題的能力,只會生搬課本里的條條框框。

正是這樣的醫學教育體制使得醫生認識不到肉芽腫性乳腺炎與其他普通乳腺炎的區別,誤診誤治,即使治不好病人,也沒有進一步研究。

對此,王岳提倡“基于問題的學習”(Problem-Based Learning,簡稱PBL,也稱做問題式學習)的教學方式。它強調把學習設置到復雜的、有意義的“疑難問題情景”中,通過老師與學生的合作來解決真正的問題,從而使學生學習隱含在問題背后的科學知識,形成解決問題的技能和自主學習的能力。“基于問題的學習”的關鍵是培養出具有實證精神和質疑、批判精神的“人”,而不是單純的灌輸“知識”。

即假設醫學院能夠在學習期間,就對一些新病種,進行針對性教學,顯然會直接影響他們日后的科別選擇。

另外,王岳認為在醫學教育中要凸顯職業教育的特點。在發達國家,醫學教育首先確立為職業教育,即在完成大學高等教育后針對有志于醫療服務的畢業生進行的重在培養職業能力的教育。學生報考醫學院時往往有非常明確、成熟的人生理想,他們選擇讀醫學院校實際上就是選擇了一種特殊的生活方式――為患者排憂解難,共同面臨生死的考驗。這種職業精神使醫生在其執業的過程中立足患者的利益,努力研究如何為患者治療。

事實上,從杜玉堂進入肉芽腫性乳腺炎這個領域的過程看,大多數醫學院的學生在這一階段并沒有專業的選擇性意識,使得對于類似肉芽腫性乳腺炎的新型、更為精專的疾病沒有針對性學習。 “我國的醫學教育僅僅針對高中生,其報考的學校和專業受到父母的較大影響乃至干預,”王岳對《方圓》記者說。

不足癥之二:醫學實踐的傾向性不夠

醫學是一門實踐學科,醫學院的學生必須經過實習才能畢業。而成為一名執業醫生的前提也是必需通過實踐技能考試。衛生部《醫師資格考試暫行辦法》規定,通過醫師資格考試評價申請醫師資格者是否具備執業所必須的專業知識與技能。這個考試包括了實踐技能考試和醫學綜合筆試,這足見對醫生實踐技能的重視。

但是在醫生培養的過程中,這種重視卻沒有其他配套制度來保證。張贊寧告訴記者,醫學院的實習時間安排過短,名義上有一年,實際上只有不到半年時間,因為這一年的實習還包括了寫畢業論文的時間和畢業生找工作的時間,而實習成績所占畢業生成績的比重過輕,一般只作參考成績考慮,幾乎沒有誰因為實習成績差而畢不了業。

“在不少醫療損害案件中,就是由于醫務人員缺乏實證精神,完全憑自己的主觀臆斷和經驗判斷草率作出診斷。這很可能會導致患者錯過最佳的治療時機,釀成終生的痛苦。”王岳說。

對此,孔繁軍總結道,要真正體現出醫學專業的實踐性特點,“是否可以用臨床觀察或病例調查等方式來替代畢業論文,實習教學與理論學習是否可以更加緊密地結合起來等,都值得考慮。”

醫學教育中的問題使醫學院學生難有解決問題的研究精神,實踐技能培訓的種種缺陷又使他們缺乏動手能力,而這兩方面是醫生培養制度中最關鍵的兩個環節。

新病種的研究

是否需要上升到制度層面

我國2009年新修訂的《執業醫師法》規定,醫師在執業活動中應履行努力鉆研業務,更新知識,提高專業技術水平的義務。但該義務并沒有相關法律責任的規定。相反,從事醫學研究、學術交流,參加專業學術團體,參加專業培訓,接受繼續醫學教育,是醫師在執業活動中的權利規定。

也就是說,沒有哪個制度或者法規約束醫生對像肉芽腫性乳腺炎這樣的新病種進行研究。

孔繁軍也并不贊同以防患性的管理制度來約束醫生。他認為更重要的是建立或完善應然性的引導制度,即讓醫生明白應該怎么做,可以怎么做,而不是過多地強調不能怎么做,即變防患性管理機制為鼓勵和引導性管理機制。要鼓勵醫生形成“向善”的思維定式,而不是“向錢”。但他也明確,這不僅需要一部法律的修改,而更多的是微觀層面上的管理制度的改革,需要的是整個社會的變革。

在王岳看來,曾經醫生講究“懸壺濟世”、“仁心仁術”,現在則是不考量疾病自身或患者利益只立足自身利益最大化;更有甚者醫患雙方反目成仇、對簿公堂,也發展出職業“醫鬧”。 醫療法律關系源于委托行為。而委托行為往往具有人身依附性,即委托人與被委托人間的委托行為是建立在對對方人格信任基礎上的,如法諺所云:“無信任即無委托。”所以,在社會上,原本很難找到比醫患關系更應穩固、信任對方的法律關系了。但是這些年的臨床工作中,我們漠視、放縱醫院、醫生的種種逐利行為。最終的結果就是,醫患賴以和諧共存的信任基礎徹底被毀壞了。

當然也有不同的聲音,衛生部專家組成員、北京大學教授孫東東就認為沒有必要上升到制度問題的層面,因為完全可以通過中華醫學會制定的指南來解決。“中華醫學會制定的指南是醫生手術的標準,醫生必須按這個方法來治,反之,沒有指南,醫生這么去做,病人可能會反過來告醫生超出技術標準操作、違反診療規范。”孫東東說。

第11篇

楊本華 副主任醫師,就職于河南風濕病醫院。擅長影像學診斷、風濕病診治、結核病防治及科普創作。結合臨床醫療工作主持開展臨床實用研究課題十多項。主持完成科研成果五項,出版專著三部,撰寫發表學術論文46篇。

“風濕病是因為受風吹和濕浸所致的疾病嗎?”――從字面上看當然沒錯。然而風濕病的病因相當復雜、并非如此淺顯易懂。中醫和西醫對風濕病的認識各不相同。因為中醫治療風濕病有優勢,所以本文重點討論中醫風濕病病因。

中醫風濕病病因

祖國醫學二千多年以來沒有形成較為理想的風濕病病因學理論。著名風濕病學者婁多峰教授在前人認識的基礎上又通過數十年的臨床經驗總結,將風濕病的病因概括為“虛、邪、瘀”三個方面,形成了完整的病因學理論。

虛(精氣血津液等物質不足,臟腑經絡組織功能失調、低下):⑴ 稟賦不足,可為營衛、氣血不足及臟腑經絡組織功能低下等。就臟腑言,以腎虛較為突出。⑵ 勞逸過度,過度勞累(包括勞力、勞神、勞精過度)主要傷及營衛氣血,氣機郁結,脾失健運,痰濁內生;恚怒傷肝,肝郁氣滯,氣滯血瘀,痰瘀互結;損傷腎氣。安逸過度(過度安閑,不勞動,不運動)易使氣血運動遲緩,脾胃功能減弱。筋骨脆弱,肝腎虛弱,陽氣虛,血行不暢。痰濁瘀血內生,阻滯脈絡。⑶ 病后產后(大病、久病或婦女產后)導致正虛。正虛還可由飲食失調、外傷等引起。以上諸多因素又往往相互影響,難以絕然分開。

邪(外感六之邪侵襲人體): ⑴ 季節氣候異常 (暴寒暴暖),超越了人體的適應和調節能力。⑵ 居處環境欠佳(居住在高寒、潮濕地區)或長期在高溫、水中、潮濕、寒冷野外等環境中生活工作。⑶ 起居調攝不慎(日常生活不注意防護),如睡眠時不著被褥,夜間單衣外出,病后和勞后受電扇、空調之風寒,汗出入水中,冒雨涉水等。

瘀(瘀血痰濁):⑴ 七情致瘀,以怒思為多。怒則氣逆,思則氣結,兩者均致氣機運行失和,郁滯不通。瘀血既成,阻滯脈絡。⑵ 跌仆外傷(閃挫暴力引起局部組織經絡損傷),血行不暢或血溢脈外,留滯局部,形成瘀血。局部筋脈失養,抗御外邪能力下降。⑶ 飲食所傷,暴飲暴食,恣食生冷,過食肥甘,飲酒過度等飲食失節,則損傷脾胃,脾失運化,痰濁內生,阻滯經絡。

虛邪瘀三病因既是辨證的結果,又是論治的依據,其審辨的準確與否,對治療效果常有舉足輕重的作用,即所謂“審證求因,據因論治”。臨證時詳察細辨,多能執簡馭繁,抓住病因本質,指導遣方用藥及調攝防護,常能取得較好的療效。

西醫風濕病病因

第12篇

如果說戒煙可引起糖尿病,你可能不信。最近,筆者碰到一位糖尿病患者,堅持認為自己的糖尿病是戒煙引起的。患者1998年患扁桃體炎,經醫生和家人勸說后開始戒煙,戒煙后半年內體重由70公斤增長到85公斤,伴有輕度乏力,偶有口干,患者沒有重視。2000年7月發現體重下降,伴有口干、食欲亢進等癥狀,醫院診斷為2型糖尿病,并給予諾和龍、二甲雙胍等口服降糖藥,血糖控制在7~8毫摩爾/升。得病后患者很沮喪,認為自己之所以得病,都是戒煙惹的禍,于是苦悶中又開始吸煙了。2006年3月,患者出現兩手發麻,偶爾有針扎的感覺,患了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經人介紹,來到省中醫院,想用中醫藥治療。筆者給他解釋:他患病是和戒煙有關系,但一旦得了糖尿病,再吸煙害處就更大了,應盡力把煙戒掉。患者開始猶豫,聽到下面的解釋后,就又下決心戒煙,現在已戒煙4個多月。

戒煙后謹防糖尿病

健康人群戒煙后需警惕體重增加和糖尿病的發生。國內曾就戒煙與糖尿病的關系進行研究,結果發現,排除年齡、體重等干擾因素,戒煙者糖尿病的發病率高于吸煙和不吸煙者,提醒戒煙者應建立科學的生活方式,避免體重增加,定期監測血糖。研究表明,戒煙可使人產生饑餓感,食欲增強,如不加節制,就可導致體重增加。有不少戒煙者在煙癮發作時喜歡吃糖、瓜子等零食,時間長了,就會導致體重增加。肥胖是糖尿病的主要危險因素,它與糖尿病的關系非常密切,肥胖者發生糖尿病的危險性是正常人的3倍,約50%的肥胖者將來會患上糖尿病,肥胖可以使2型糖尿病患者的壽命縮短8年。

吸煙可引起糖尿病

國外研究顯示,吸煙可獨立引起2型糖尿病,但該因素可進行糾正,因此,對于2型糖尿病的高危人群應該勸其戒煙。在口服葡萄糖試驗中,吸煙能使血糖水平升高,并能降低胰島素敏感性,這可能是吸煙導致糖尿病的主要機理。

糖尿病患者吸煙害處大

糖尿病患者吸煙的害處更大:吸煙會刺激腎上腺素的分泌,不僅升高血糖,而且升高血壓;吸煙可以損害呼吸道的屏障功能,容易引起呼吸道感染,使血管痙攣,血液粘稠度增加,引起組織缺血缺氧,加重心血管及微血管病變,還可以引起肝細胞的損害及削弱胃粘膜的屏障功能,加速糖尿病腎病患者腎功能下降的速度,并可加重白內障、末梢神經炎、脈管炎等糖尿病慢性并發癥的病情。因此,勸說糖尿病患者戒煙是預防和改善并發癥的重要措施之一。

由此可見,上述觀點并不矛盾。一方面,吸煙可增加糖尿病的發病率,且吸煙對糖尿病患者有著諸多危害,因此,應大力提倡戒煙以預防糖尿病及其并發癥的發生發展。另一方面,對于未患糖尿病的人來說,戒煙后需要建立健康的生活方式,飲食合理,活動適度,保持理想的體重,可有效預防糖尿病的發生。

專家簡介

孫豐雷,山東中醫藥大學附屬醫院內分泌科副主任醫師。醫學博士、博士后。山東中醫藥學會糖尿病專業委員會委員兼秘書、山東中醫藥學會亞健康專業委員會副主任委員兼秘書、中國中西醫結合學會基礎理論專業委員會委員、世界中醫藥聯合會糖尿病專業委員會理事、世界中醫藥聯合會亞健康專業委員會理事。先后主持省級課題3項,主編著作3部,發表學術論文30余篇。擅長應用中西醫結合方法防治糖尿病、糖尿病血管并發癥、甲狀腺疾病、亞健康、慢性疲勞綜合征等病癥。

亚洲精品无码久久久久久久性色,淫荡人妻一区二区三区在线视频,精品一级片高清无码,国产一区中文字幕无码
一区二区在线线欧美 | 太粗太深了太紧太爽了国产 | 日日狠狠久久7777偷偷色 | 自拍亚洲一区欧美另类 | 亚洲国产日韩欧美另类卡通动漫 | 中文字幕欧美在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