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首頁 精品范文 二十四節氣歌諺語

二十四節氣歌諺語

時間:2022-08-30 06:58:39

開篇:寫作不僅是一種記錄,更是一種創造,它讓我們能夠捕捉那些稍縱即逝的靈感,將它們永久地定格在紙上。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12篇二十四節氣歌諺語,希望這些內容能成為您創作過程中的良師益友,陪伴您不斷探索和進步。

二十四節氣歌諺語

第1篇

正月:(農歷)

歲朝蒙黑四邊天,大雪紛紛是旱年。

但得立春一日晴,農夫不用力耕田。

二月:

驚蟄聞雷米似泥,春分有雨病人稀。

月中但得逢三卯,到處棉花豆麥好。

三月:

風雨相逢初一頭,沿村瘟疫萬民憂。

清明風若從南起,預報豐年大有收。

四月:

立夏東風少病遭,時逢初八果生多。

雷鳴甲子庚晨日,害蟲成災損稻禾。

五月:

端陽有雨是豐年,芒種聞雷美亦然。

夏至風若從南起,瓜菜園內受熬煎。

六月:

三伏之中逢苦熱,五谷田禾多不結。

此時若不見災危,定住三冬多雨雪。

七月:

立秋無雨甚堪憂,莊稼從來一半收。

處署若逢天下雨,盡管結實也難留。

八月:

秋分天氣白云多,到處歡歌好晚禾

最怕此時雷電閃,冬來米價道如何。

九月:

初一飛霜侵損民,重陽無雨一冬晴。

月中火色人多病,若遇雷聲菜價高。

十月:

立冬之日怕逢壬,來歲高田枉費心。

此日更兼壬子日,災殃預報損人民。

十一月:()

初一東風多疾病,更兼大雪有災魔。

冬至天陰無日色,明年定唱太平歌。

十二月:

第2篇

立春晴,雨水勻。

立春晴一日,耕田不費力。

立春之日雨淋淋,陰陰濕濕到清明。

雨淋春牛頭,七七四十九天愁。

水淋春牛頭,農夫百日憂。

立春打了霜,當春會爛秧。

雷打立春節,驚蟄雨不歇。

臘月立春春水早,正月立春春水遲。

年逢雙春雨水多,年逢無春好種田。

雨水節氣諺語

有關雨水節氣的天氣諺語很多,特別是在長江流域和江南廣大地區廣為流傳的諺語有:

雨水日晴,春雨發得早。(贛)

雨水有雨,一年多水。(湘)

雨水落雨三大碗,大河小河都要滿。(湘)

雨水落了雨,陰陰沉沉到谷雨。(贛)

雨打雨水節,二月落不歇。(贛)

雨水明,夏至晴。(湘)

雨水節氣的寒、暖、風、雷現象對未來天氣有一定的指示作用,長江流域及江南有關這方面的氣象諺語也有不少,例如:

冷雨水,暖驚蟄;暖雨水,冷驚蟄。(桂)

暖雨水,冷驚蟄,暖春分。(桂)

雨水前雷,雨雪霏霏。(蘇)

雨水節氣南風緊,則回春旱;南風不打緊,會反春。(湘)

雨水節氣時,雨下在早晨和晚上可以預兆出未來不同的天氣,這方面的諺語有:

雨打五更頭,午時有日頭。(浙)

早晨下雨當天晴,晚間下雨到天明。(蘇)

早雨不會大,只怕午后下。(湘)

早雨晚晴,晚雨一天淋。(桂)

開門見雨飯前雨,關門見雨一夜雨。(浙)

早晨落雨晚擔柴,下午落雨打草鞋。(湘)

早雨天晴,晚雨難晴。(蘇、浙)

第3篇

中圖分類號:G623.2 文獻標識碼:C 文章編號:1672-1578(2016)11-0197-01

“讀讀背背”是蘇教版小學語文教材中的綜合練習內容之一,其內容包括成語、民俗民諺、古今警句和詩詞歌賦等,內容短小精悍、朗朗上口,是學生語文知識積累的主陣地之一,也是小學生了解中華優秀文化的重要窗口。但由于學生年齡偏小,知識及閱歷有限,有些內容的學習往往就成了學生死記硬背的過程了,降低學生學習語文的積極性,如《二十四節氣歌》《三字經》及民俗民諺等。若讓學生機械地死記硬背,學生只是會背了一時,靈活運用就更不行了。因此針對學生年齡小,知識及閱歷有限,自我要求及控制力都不太高等現象,在練習教學中充分利用現代信息技術制作豐富多彩的課件吸引學生,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讓“讀讀背背”因現在信息技術而生動活潑起來:

1 入情入境,賦“讀讀背背”濃濃的情趣

語文來源于生活,因此我們都倡導在生活中學習語文、運用語文。但有時語文練習教材中所學的知識無法一時在現實生活中得以有效呈現,嚴重阻礙了學生對知識的理解與運用。而現代信息技術的運用,有效地突破了現實生活的阻礙與時空的限制,將知識情景化、生活化,在知識與生活中搭建橋梁,有效化解學生知識儲備層次參差不齊與閱歷淺顯難題,提高語文課堂教學效果。例如,蘇教版第三冊語文書的練習7中的《二十四節氣歌》對于二年級的學生來說有很多難點:許多節氣學生都不曾聽說過,生活閱歷中的記憶也不多。因此在解讀二十四節氣歌之后,首先利用多媒體技術呈現不同節氣的景色,讓學生在聲色俱全的景色畫面中了解節氣特點:如驚蟄節氣中被雷聲驚醒的小動物們,布谷鳥聲中金黃的麥穗預示芒種節氣的來臨,霜降節氣中的楓葉,白雪皚皚的大雪節氣。其次運用多媒體技術展現不同節氣的習俗,如清明掃墓的圖片、立夏吃蛋、立秋啃西瓜的生活場景等等;最后出示農活圖片,讓學生猜猜節氣時令。如清明前后的種瓜點豆,立夏之后喂養春蠶,水田插秧大約在夏至的時候,收割水稻在寒露之后等等,學生看到生動活潑的畫面,聽著大自然中各種動植物隨節氣而動,情緒高漲,學習效果明顯。

2 寓記于樂,讓“讀讀背背”輕松樂趣

“積背于少年,受益于終身。”于是就有不少老師會將練習中的“讀讀背背”不加以指導,就要求學生反復地讀、背、抄,學生學得索然無味,很多老師對此也常感到束手無策。而“讀讀背背”在我們蘇教版教材中每冊都有,每一單元的綜合練習中都有安排:4個成語或有積累價值的詞語,以及兒童詩、古詩、名言,諺語、春聯等,形式多樣,內容豐富。因此,我們不能讓“讀讀背背”成為學生學習的包袱,作為教師,我們要充分利用現代信息技術,創造性地理解和使用教材,積極開發課程資源,靈活運用多種教學策略,引導學生輕松愉快地積累古詩、名言。比如成語教學中,我們可以利用多媒體闖關的圖片,再配上聲音和圖畫等,設計出有聲有色的闖關練習,讓學生在看、聽、猜等活動中走近成語,了解成語,進而不自覺地喜愛上積累成語。

又如在背誦《二十四節氣歌》時,針對節氣歌中詞串相對獨立、學生識記有困難的特點,通過課件將打亂的二十四節氣有目的的一一亮相:先顯示“立春、立夏、立秋、立冬”,再出示“春分、秋分、夏至、冬至”,接著出示“小暑與大暑、小雪與大雪、小寒與大寒”等等,學生迅速明白二十四節氣歌各個詞串的來歷及相互聯系,也發現了二十四節氣歌的許多規律:節氣按季節順序排隊,每月兩個節氣,一季六個節氣,節氣中也有姊妹對等等。發現規律的學生覺得背誦《二十四節氣歌》一點也不難了。

3 順水推舟,讓“讀讀背背”化難為易

動畫片是造型、聲音、攝影與電腦圖形技術等結為一體的視聽語言藝術,深受小學生們喜愛。作為教師在教學“讀讀背背”中與學生實際生活差距較遠又不易理解的內容時,就可以借助動畫片化難為易。如,蘇教版第六冊練習8中的成語:拔苗助長、杯弓蛇影、螳螂捕蟬、鷸蚌相爭、鄭人買履、黔驢技窮等,學生理解、書寫起來都有難度。教學時就可以和學生一起觀看網絡中相關的寓言故事視頻,寓言故事成語的本意及寓意一目了然,然后通過學生相互交流自己的收獲加深印象,最后請個別學生走上講臺在投影儀下寫寫成語,其他學生通過多媒體顯示屏賞析同伴書寫歷程,交流書寫要點或注意點,學習興趣高,同時也提高了學生漢字賞析能力。對于特別難寫的字如“鄭人買履”中的“履”字和“鷸蚌相爭”中的“鷸”字等,都可以讓學生自主借助于網絡查看“履”字的筆順或其漢字演變歷程,每個學生也可以根據自我學習情況隨時調整學習進度,大大增強了學生對這些成語的掌握程度。

又如“讀讀背背”中成語或警句教學時,我們教師可以利用錄像或網絡將生活中成語或警句運用的案例得以回放,引導學生辨析,了解成語或警句的運用要領等,再通過繪畫、圖片等媒介創設符合交際目標的語境,激發學生興趣,讓學生在合適的情境用心傾聽,進而積極有效地參與到交流活動中來,鞏固所習,發展能力。

第4篇

風輕輕吹,有葉子應聲而落

一葉知秋,季節的冷暖如世事跌宕

人生此起彼伏,褪得繁榮,方得慈悲

慈悲,即是人心溫柔,善待諸事萬物的來來去去

一葉知秋

相傳梧桐是靈樹,能知時知令。清《花鏡》言:“此木能知歲時,清明后桐始華。立秋地,至期一葉先墜,故有‘梧桐一葉落,天下盡知秋’之句。”宋代立秋日,宮內要把栽在盆里的梧桐移入殿內,“立秋”時辰一到,太史官即高聲奏曰“秋來了”,梧桐應聲落下一兩片葉子,以寓報秋。

唐宋時立秋之日民間百姓皆戴楸葉,以應時序,還有將石楠紅葉剪刻花瓣簪花的風俗。可見報秋的不只是梧桐葉。現時里我還看見馬褂木樹葉落了幾件“黃馬褂”,柿樹上也現出兩片紅葉,而林間最早群葉明黃的一棵楊樹,萬綠叢中像是先知先覺的圣賢,它們也都在知秋報秋。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解立秋:“七月節,立,建始也。秋,揪也,物于此而揪斂也。”秋天自此開始,萬物內斂而涵養,大千草木收斂起茂盛恣肆張揚的葉綠,開始消減綠意直至葉黃葉落。

生長在大地上,每一樣草木的葉子都真切地身體力行著時令的節律、節氣的脈動和時光的行板,都在對光陰一一做著表明。每一樣草木之葉都是秋的知音知己知心,每一片葉子的成長都是時光的印證、節氣的印證。

一棵樹的樹葉即可表征春夏秋冬四季的行程吶。至此時,最先萌生的葉子為蒼綠,葉綠沿著生長的次序是蒼綠、墨綠、翠綠、嫩綠。就是每一片葉子也有季節的變化,這變化不是一蹴而就而是潛移默化逐漸生長的日日新,由新綠到老綠、由淡綠到濃綠,再漸次枯黃和凋落,如若讓一片葉子寫下自己的二十四節氣,那一定是知根知底的熨帖、親切和精彩。

草木春秋,每一天的葉子都不一樣,陽光要熱烈到足夠、雨水要滋潤到足夠,才得秋之豐收;足夠生長了春夏陽光雨水的葉子,對秋天的懂得才會足夠。時至立秋,葉子是切身明了、真實經歷、如實感應和體驗的,即使它微不足道,它依然在世界的春秋里生長著自己的春秋,又怎能不知不懂秋之來臨?

我國古代將立秋分作三候:“一候涼風至;二候白露生;三候寒蟬鳴。”我覺得這也是葉子的懂得。涼風來了,葉子應聲落;白露生成,附著于葉子上;寒蟬鳴叫,是要在葉子間。原來一葉知秋,也是指這份相知。這樣與秋相知,與秋之風物相知,與時光與世界相知,天地即顯得多情有信。

一葉有靈,最懂得日月的變換、時令的真情。它懂得時令的真情就盡情成長,懂得日月的變換就珍重光陰,懂得自然的慈悲就自行修行。由青春到蒼黃,由繁榮到凋零,這不是衰敗,而是長大是熟成,是自修自滿的一程,是對自己對季節對光陰對大自然的成全是前行,根本而言,依然是長生長新的不息生生。

一葉知秋,不只在立秋,那是個日臻的過程,立秋時就是個及早提醒。一葉知秋,也不帶悲意,而是知音的體己可心,是因為懂得所以慈悲,是對春夏的成全、對秋冬的圓滿,是季節有情、一葉證之。葉之知秋,自然而然,其實無可詮釋,我們惟有學習和認知。

秋是腳踏實地一步步到來的,葉子是隨著時光的腳步一步步遇見秋的,芥一樣的生命,也是知秋的吧,像這樣通過感知季節冷暖、樹葉綠黃和草木枯榮,通過先人的智慧和對二十四節氣的感受,來認識秋、感知秋、體會秋,也充實著豐盈著自己生命與內心的秋,只是我的果實不是谷子玉米芝麻大豆,那生長著堅實而來的善良仁義,就是我美好的秋收。

暑氣退卻,天空還以明澈,白云舒展

以處暑為界,草木們靜候著歷經三季的結局

一定會有個結果的,無論形式

縱使萬物皆空,唯因果往復不止

從開始到最后,各得其所、各安其命

何以自處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言處暑:“七月中,處,去也,暑氣至此而止矣。”古書《群芳譜》亦言:“陰氣漸長,暑將伏而潛處也。”處暑是反映氣溫由高到低變化的一個節氣,表示炎熱的酷暑即將過去,涼爽的金秋正式來臨。果然,處暑時節,濟南立秋十二天的高溫預警解除,金風初送爽,終于可說一聲天涼好個秋。

處暑時節,尋思著處暑之“處”,覺得挺有意味:處暑處暑,何以自處?《說文解字》言:“處,止也。”“處暑”就是“出暑”“去暑”“末暑”之意。此“處”,是消減和退卻、是終止和潛藏,也是存在是前行、是新的開始。

無論是暑氣的結束,還是秋意的來臨,都是一種自處,酷暑以躲藏和結束而自處,金秋以開始和豐饒而自處,季節以四季輪回而自處;春與夏、夏與秋、冷與暖、陰與陽、榮與枯、節氣與節氣、時光與時令,各各自處又相生相得。二十四節氣就是時光之環中的一個個節點,特立標識著季節時令,讓人更真切地與大自然如實認知、適時順應、和諧相處。

我國古代將處暑分為三候:“一候鷹乃祭鳥;二候天地始肅;三候禾乃登”。即指老鷹開始大量捕獵鳥類;天地萬物開始蕭瑟凋零;黍、稷、稻、粱等農作物開始成熟。如此,老鷹以獵鳥、天地以冷肅、莊稼以成熟的方式自處,也這樣與秋相處。

“立秋處暑天氣涼”、“立秋三場雨,扇子高掛起”、“處暑雨,粒粒皆是米”、“處暑高粱白露谷”、“處暑好晴天,家家摘新棉”、“處暑見紅棗,秋分打凈了”、“處暑栽白菜,有利沒有害”,流傳來的這些諺語至今依然實用,都在直接陳述著雨水、莊稼、草木、涼熱、冷暖、天氣在處暑里的自處和相處。

處暑秋意漸現,暑熱濁蒙的天空開始變得湛藍悠遠,云彩也由灰污變疏白、由濃重變輕盈,而變為民間“七月八月看巧云,藍天白云爽人心”的巧云白云,有些秋高氣爽的意思了,秋空秋云如此自處和相處。

“立秋十八天,寸草結籽忙。”說的就是處暑的草籽漸趨成熟,眾莊稼眾作物眾瓜果眾草木也都在積極走向成熟和豐登,“金七月銀八月”就是它們的自處。這時天地有了清氣,秋蟲受感應而由立秋的單調幼稚叫聲轉為現在的繁聲如水,那咭咭噥噥嚯嚯嗻嗻的清鳴就是它們的自處。

處暑時節沿襲下來的一些民俗,像“七夕”節的乞巧活動,像“中元節”的慶贊和祭祖活動、農歷七月十五“鬼節”的祭祀和“放河燈”活動,像出游迎秋活動以及處暑吃鴨子吃魚宴吃蓋澆飯的食俗等,既是人在處暑的自處,也是人與節氣與秋天隆重的親密相處,身為自然之子的我們,以對大自然的尊重和對人生的自重而自處。

一年一度一處暑,一年二十四節氣二十四度。世間有大義,千百年過去,仍無改人與自然這份誠實守信、相和相應的至親相處。真誠的懂得和認知,忠誠的遵循和順應,即是對天地對自然對自生深情而莊矜的相信相處。“處”字本義還有自持與自我安置之意,在相處自處中,眾生善于自持、各得其所、各安其命。

《爾雅》稱七月為“相月”,這個“相”是天地與萬物的互愛互助、相連相通和相護相生,眾生相處,萬物熟成,天行健地勢坤,厚德載物。萬物都在自己的路上,皆有信有時,當立則立,宜處自處,生命這般自足自重,眾生方有尊嚴從容,才有山河安然、歲月可敬。

白露一到,草木們醒來便會露水沾顏

最襯得起白露的楚楚動人,是蔓草萋萋

最當得起美好喜悅的相遇,是適我愿兮

“明月白露,光陰往來”

葉尖有光影似光陰,有時明,有時暗

白露詩經

“蒹葭蒼蒼,白露為霜。所謂伊人,在水一方。”《詩經·秦風·蒹葭》里這樣的句子優美得太過深入吾心,以至于一提起白露節氣,我就想起《詩經》念其白露為霜,覺得那詩經那白露那意境美得相得益彰,就自以為是地將詩經亦作了白露節氣名號的緣起。

露水并不是僅從僅在白露時節生,只是此時的露水更為晶瑩清艷豐沛,是美名特封的白露。《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解白露:“八月節。秋屬金,金色白,陰氣漸重露凝而白也。”清亮的白露為天地更添一味清秋意蘊。

白露,天生帶著一味不食人間煙火的楚楚動人的美。露僅以白冠名,即美得不可方物,平添一段風流。一直以為白露在《詩經》里最美,也一直覺得《詩經》里寫及的露水均當在白露節氣為好,一己私心里便自以為美地默念一聲白露詩經。

“蒹葭蒼蒼,白露為霜。”“蒹葭萋萋,白露未晞。”“蒹葭采采,白露未已。”這一番重章疊唱將渴慕的眼神、婉約的伊人、清寧的秋水與蒼青蒹葭上的白露陽光相和,清婉多情而無頹然哀傷,遂成白露風景的千古絕唱。

“湛湛露斯,匪陽不晞。”“湛湛露斯,在彼豐草。”“湛湛露斯,在彼杞棘。”《詩經·小雅·湛露》里的這份歌唱,加深著露水的清湛印象。這也是對白露的樂歌,湛湛白露與“顯允”的君子互見其義,露水湛湛寓情之殷殷德之昭昭,一樣可歌。

《詩經·小雅·蓼蕭》里“蓼彼蕭斯,零露湑兮”“蓼彼蕭斯,零露瀼瀼”“蓼彼蕭斯,零露泥泥”“蓼彼蕭斯,零露濃濃”的遞進起興,那抒寫有致、章章推展而祝頌的,也是白露之美,是對大自然的溢美。

《詩經》里將露水寫得最為清嘉可人的莫過于《詩經·鄭風·野有蔓草》:“野有蔓草,零露漙兮。有美一人,清揚婉兮。邂逅相遇,適我愿兮。野有蔓草,零露瀼瀼。有美一人,婉如清揚。邂逅相遇,與子偕臧。”且不論兩情相悅,整篇更像是對草露美人的贊揚。字字珠玉,亦像是草露自己的清歌。那零露漙兮和瀼瀼,那清揚婉兮婉如清揚,都如人所愿使人喜悅。這是最美好的遇見,惟詩經堪作源頭。

那年在普林斯頓大學嘿本寓所的湖邊草地上,曾看著朝露待日晞的美景,憶起白露節氣家鄉的草尖露珠,更覺“露從今夜白,月是故鄉明。”也曾在秋夜草叢冷露的清涼里與遠方親人私語,《詩經·邶風·式微》的“式微,式微!胡不歸?微君之故,胡為乎中露!”是來應景的詩意。異國他鄉,所謂伊人在水一方,懷想的是祖國故園的清露明月,也算不枉一份冰心思想。

曾想著、是詩經將白露美化了還是那青青蒹葭那蓼彼蕭斯那美妙蔓草那在彼豐草那為霜白露那瀼瀼泥泥濃濃湑兮漙兮的零露比興了詩經之美?還是先民那本真的自然美好情懷賦予詩經以詩魂、賦予草露節氣以美神?我相信兼而有之。

詩經的本意,白露的本色,節氣的底色,心靈的原色,精神的質地,都在世間的純真、清好、干凈、純粹中融會提升。白露之美詩經之美自然之美,就這么世代流轉,各美其美,美美與共,詩意了人間多少荒煙蔓草歲月的心靈旅程。

白露,我喜歡通過《詩經》找到你;《詩經》,我愛著白露就是愛著你;節氣,我讀著《詩經》照著白露而溫柔莊矜地觸摸你印證你詮釋你依戀你。如果生命必得歷練長夜漫漫,那么,當朝陽升起,我甘愿汲取星光、懷抱露水,對詩經解語,為節氣祝頌,向陽光涅槃,向光明朝圣。

秋分,站在秋季的中央,正正好

秋月此時最明,秋水此時最妙

秋陽秋風和煦正好,秋葉秋花豐實清高

更有秋收秋耕秋種的忙碌和期許

勞作與豐收,是民生最美滿殷實的皈依

秋以為期

秋分時節,秉持一份清秋清氣,再讀及《詩經·氓》,格外喜歡那單純的四個字:秋以為期。在我,此時秋的一切都可期盼,都是人之期待、秋之期許的如期實現。

最喜歡秋分之秋,又淳樸又嬌嬈,又豐實又清高,又沉靜又光榮。在之前的那些節氣,就對秋分懷持期待,那也是切實篤定的等待,還有比春夏秋冬自然輪回更順其自然的自然嗎?而秋分亦如愿地真正到來,那顆忠貞的心,端的風情款款、溫潤如玉。

古籍《春秋繁露》曰:“秋分者,陰陽相半也,故晝夜均而寒暑平。”寒暑平的秋分,無春的幼稚夏的炎熱,也無暮秋的凋零嚴冬的冷酷,正是人說的“涼風習習、碧空萬里、風和日麗、秋高氣爽、丹桂飄香、蟹肥菊黃、美好宜人的時節”,果然如期如意。

秋月是此時的明。《禮記》記載“天子春朝日,秋夕月”,說的就是秋分祭月的古風。最初的祭月節定在秋分日,后為取圓月之美而調至中秋。“皓魄當空寶鏡升,云間仙籟寂無聲。平分秋色一輪滿,長伴云衢千里明。”“暑退九霄凈,秋澄萬景清。星辰讓光彩,風露發晶英。能變人間世,攸然是玉京。”再沒有比這更好的月了,讓人膜拜至今,中秋佳節亦成年年團圓天倫之樂的期許。

秋水是此時的妙。但見古詩意中的秋水即可明了:“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秋水瀉明河,迢迢藕花底。”“仙風入骨已凌云,秋水為文不受塵。”“怎秋水文情,春山媚嫵,都屬氤氳。”再沒有什么水堪比秋水那明凈清澈優雅的好。

秋陽秋空秋云是此時的靈。“其容清明,天高日晶”。陽光不徐不厲,和煦正好;晴空一碧如洗,湛藍純粹;秋云隨意舒卷,輕靈曼妙。而秋風是此時的清,秋聲是此時的安,清清安安都是人間美好的心愿。

秋葉秋花是我大愛的此時的美。春萌夏榮的葉子黃黃紅紅,性情升華,鉛華洗盡,如期自新。恰桂花為清秋添香,秋菊為秋花代言,吾偏愛那漫山遍野清秀洗練的野,那是海子詩里“野獸的琴”“安詳燃燒的燈”“和平與情歌的村莊”“大地彩色的屋頂”,美不勝收。

當然,最美最好的還是這時節秋天的田野。“秋分無生田,準備動刀鐮。”“秋分收花生,晚了落果葉落空。”“秋分棉花白茫茫。”“白露早,寒露遲,秋分種麥正當時。”齊魯大地上,且不說蘋果梨子石榴紅棗的累累碩果,且不說茄子絲瓜辣椒蘿卜等菜蔬的當令熟成,那些谷子稻子大豆高粱芝麻花生棉花都在等著豐收吶,一年里最重要的兩茬莊稼玉米和小麥于此交接,收好玉米、清空土地、施肥灌溉后就該種小麥了,開始進入秋收秋耕秋種的“三秋”大忙時節,遍地充溢著豐收的喜悅,那是最為動人的人間煙火,是民生最美滿殷實的皈依。

多喜歡,這秋花秋果秋草秋風秋月秋陽秋天秋地,這一年一度的期會、這長在長新的季節,約定著、結盟著、生長著多少有約無約的忠實情義。世事雖無常,人心多變故,但、總有些法則無可改移,總有些感情無從辜負,總有些美好無所離棄,世界自有著萬變不離其宗的唯心主義,那些生生不息的恪守與前進才是真正的意義。一如當下好個秋,盡可期許。

第5篇

節候表征

秋分是古人最早創設的節氣之一。在古人的生活中,春、夏、秋、冬4個季節并非是同時確立的:商和西周早期先有了春季和秋季,西周以后又有了夏季和冬季。四季之后,節氣的創設也有先有后,最早為古人確立的節氣是“二分二至”(春分、秋分、夏至、冬至)這4個時間點,至遲在西周時就已出現。 秋社日

在二十四節氣中,秋分是農歷八月的中氣。因此,元人吳澄在《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說“秋分,八月中”。由于人們習慣上概稱節氣、中氣為節氣,因此,秋分也被看作是八月下半月的節氣。

據《逸周書?時訓解》記載,秋分有“三候”:“秋分之日,雷乃收聲;又五日,蟄蟲培戶;又五日,水始涸。”意思是說,秋分這天,打雷不再發出聲響;5天之后,冬眠的動物開始培固洞穴;再過5天,地上的積水就會干涸。在古人看來,如果上述“候應”不能如期而至,則相應地就會出現諸侯放蕩、百姓沒有依靠、有甲殼的動物就會成災等異相。

秋分節氣的“三候”在《禮記?月令》中也有大致相同的記載:“是月也,日夜分,雷始收聲,蟄蟲壞戶,殺氣浸盛,陽氣日衰,水始涸。”“壞”本讀pēi,是指未燒過的磚瓦、陶器,此處通“培”;“殺氣”,此處指陰氣。

秋分的節候也出現在古人的詩文作品中。宋代詞人謝逸有《點絳唇》詞,其中有“金氣秋分,風清露冷秋期半。涼蟾光滿,桂子飄香遠”。“金氣”指秋氣,“涼蟾”指秋月,詞人寥寥幾筆便鋪陳出秋分時節凄冷的景色。唐代詩人元稹有詩《詠廿四氣詩?秋分八月中》:“琴彈南呂調,風色已高清。云散飄u影,雷收振怒聲。乾坤能靜肅,寒暑喜均平。忽見新來雁,人心敢不驚?”古人以十二律配十二月,南呂配在八月,故以南呂代稱八月。全詩先布景,后陳情,一句“忽見新來雁,人心敢不驚”,既呼應了白露節氣的“鴻雁來”,又抒發了秋天將逝的悵然之情。

夕月與秋社

秋分是古代帝王祭月的日子,節氣前后又有傳統的秋社日。

據文獻記載,先秦時天子有朝日(祭日)、夕月(祭月)的禮俗:祭日于東,時在春分;祭月于西,時在秋分。至于天子為什么祭日月,《周禮?春官》的疏文中說得很清楚:“王者父天母地、兄日姊月,故春分朝日,秋分夕月,以王者至尊猶朝日夕月,況民得不事君乎?”帝王春分祭日、秋分祭月的禮俗一直傳承至后世。明初洪武三年(1370)新建夕月壇,高六尺,四丈見方,以白石為階;清代順治八年(1651)后正式恢復夕月典禮,并立夕月壇于西郊,也即今天北京阜成門外之月壇。

帝王祭月的同時,嫦娥奔月的神話也一直在坊間流傳。1993年,湖北江陵王家臺秦墓出土秦簡《歸藏》,其“歸妹”卦辭中就記錄了嫦娥神話:恒我偷了西王母的不死藥,服食之后奔向月亮,化作蟾蜍。“恒我”即嫦娥,后世之所以易“恒我”(也作“娥”)為“嫦娥”,是為避漢文帝劉恒的名諱。到了《淮南子》中,嫦娥奔月的神話則增加了“羿請不死之藥于西王母,娥竊以奔月”的情節。東漢高誘解釋稱:后羿從西王母那里求得不死之藥,被他的妻子娥偷吃了,娥吃了仙藥,得以飛向月亮,化作蟾蜍,成了“月精”。此后,嫦娥竊食不死之藥以奔月的神話便傳承了下來。

帝王祭月,民眾則拜月、賞月。在宋代的京師,賞月之會,異于他郡。傾城人家,從孩童到十二三歲的少年皆穿成人服飾,或登樓賞月,或焚香于庭拜月,各有所期:男愿早步蟾宮、高攀仙桂(意為科考得中),女愿貌似嫦娥、圓如皓月。在明朝時的北京城,人們先在市場上買一種月光紙,上繪月光菩薩像,旁有玉兔持杵搗藥造型;中秋之夜,家家設月光菩薩神位,以果、餅、西瓜等供奉,夜間在月出的方位向月獻祭、叩拜;之后,將月光紙焚化,全家人分食供品。

社日是古人祭祀土地神的日子。“社,地主也。”土地上能生長出五谷,具有神秘的力量,因此人們祭祀它,“土地廣博,不可遍敬,故封土以為社而祀之”。當然,社祭所封之土又并非是普通的土,而是一種特別的五色土。漢代之前只有春社,漢代始有秋社。漢代之后又確定了立春、立秋之后的第5個戊日(春分、秋分前后)為春社和秋社的時間。春社、秋社的設置契合了古人“春祈秋報”的觀念:“春祭社以祈膏雨,望五谷豐熟;秋祭社以百谷豐稔,所以報功。”

傳統社祭有官社與民社之分。官社有一套規范而肅穆的祭祀儀式;民社又稱“里社”,相較于官社,民社則更為靈活和熱鬧。如《淮南子》的記述:“夫窮鄉之社,扣甕拊瓶,相和而歌,自以為樂也。”社日祭祀傳承于魏晉南北朝時期,興盛于唐宋時期,成為內容豐富的節日。據宋代孟元老《東京夢華錄?秋社》記載:“八月秋社,親戚間以社糕、社酒相饋送,已婚的婦女歸寧娘家,到晚上才回來。這一天,外公姨舅還要送給外甥新鮮的棗、葫蘆,認為這些對外甥有好處。”

宋代之后,社日活動逐漸衰微,但仍有存續。據近人胡樸安《中華全國風俗志》記載,在安徽貴池一帶,“秋社前數日,各家預備做會一切之物品。除香燭紙馬外,每家必須做些糯米粑。迨至社日,均攜香燭,捧米粑,在社令位前行禮敬神,名曰社令會”。

相較于秋分和秋社,中秋節的起源晚近得多。中秋節的記載早見于南宋吳自牧的《夢粱錄》:“八月十五日中秋節,此日三秋恰半,故謂之‘中秋’。此夜月色倍明于常時,又謂之‘月夕’。”由于秋分日和秋社日基本上是按太陽的運行軌跡來確定的,因此它們在農歷中的時間每年并不固定,也不一定逢月圓之時。而處于三秋之半的中秋節,因為節期固定,夜里又有圓月出現,由此逐漸取代秋分和秋社,成為秋天里中國人最為看重的節日。秋分和秋社的一些習俗,有的被整合到中秋節中了,有的則已湮滅不存。 嫦娥奔月(漢代畫像石)

農事與其他

秋分是農事秋收、秋種的節點,為我國南北方民眾所重視。在浙江一帶,農諺說“秋分在社前,斗米換斗錢;秋分在社后,斗米換斗豆”,這是講秋后收成的。在河北一帶,有句流傳頗廣的農諺,“白露早,寒露遲,秋分麥子正當時”,這是講冬小麥種植時間的。

在秋分節氣里,古人也占驗天氣和農事。清人陳B子在《花鏡》中說:“秋分日天晴,主有收;微雨或陰天,最吉,來年大熟。”江浙一帶傳說農歷八月二十四日為稻生日,雨則稿稈多腐爛,諺語說“燒干柴,吃白米”。

在江蘇蘇州,秋分又有所謂的木犀市。木犀,即桂花。據清人顧祿《清嘉錄》記載:“俗呼巖桂為木犀,有早晚二種。在秋分節開者曰早桂,寒露節開者曰晚桂。將花之時,必有數日鏖熱如溽暑,謂之木犀蒸,言蒸郁而始花也。自是金風催蕊,玉露零香。男女耆稚,極意縱游,兼旬始歇,號為木犀市。”

有些地方還有秋分送秋牛圖的習俗。秋牛圖以紅、黃紙印制而成,上繪全年節氣和農夫耕田圖樣。送圖人每到一家,即景生情,口誦吉利話,以博得主人歡心,得些賞賜。此舉俗稱“說秋”,送圖人則被稱為“秋官”。

與立春一樣,秋分也有豎蛋的游戲,俗語說“秋分到,蛋兒俏”。傳說秋分這一天雞蛋最容易立起來。豎蛋之戲應該與古人“秋分秋分,日夜均分”的觀念有關。《禮記?月令》中就有晝夜相等之時校正各種度量器具的記載。

在廣東開平,有“春分吃春菜,秋分吃秋菜”的習俗。秋菜是一種野莧菜,鄉人稱之為“秋碧蒿”。秋分那天,全村人都去地里采摘秋菜。采回的秋菜一般與魚片滾湯,名曰“秋湯”。俗語說“秋湯灌臟,洗滌肝腸,闔家老少,平安健康”。

第6篇

關鍵詞:民間文學語文教學外國民間文學

一.民間文學融入語文教學的意義

季羨林先生曾說“只要有民間,幾乎就都有民間文學”。民間文學作為由民間百姓口口相傳的最常見的表現形式之一,是我國文學界一顆璀燦的明珠。民間文學有“夸父逐日”這樣的神話,也有“梁山伯與祝英臺”這樣的傳說,故事、民謠、諺語民間戲曲等更是數不勝數。雖然民間文學有著較為廣泛的傳播,在語文的課堂教學上卻不被重視。由于民間文學的價值在于歷史的記憶以及民間傳統的傳承,民間文學所潛藏的歷史和傳統與現代化的21世紀格格不入,使得這兩項基本功能被大大削弱。加之對歷史的不尊重各種有意或無意篡改民間文學的案例層出不窮。如在00后群體中最火爆的手機游戲“王者榮耀”中,就曾把荊軻的名字運用在游戲角色中,并且還是一個女性角色,這種違背歷史的篡改不僅是對民間文學的不尊重,也是對歷史的不尊重。雖然這一問題在《人民日報》的點名批評下得到了整改,但對民間文學的肆意篡改和不尊重卻依然在民間彌漫。民間文學作為傳承歷史記憶的重要途徑理應由語文教師等從小就進行積極引導和教學,以樹立學生正確的歷史觀。隨著教育改革的深化,在各中小學義務教育階段的老師逐漸由年輕教師所替代,年輕教師有快速學習并運用新的教學方式以及更理解現代學生內心的優勢。但他們的習慣更貼近現代互聯網生活,使得傳統的民間文學在這些年輕教師的腦海里分量很輕。民間文學融入語文教學的意義首先是要讓這些教師深刻認識和理解民間文學的價值,尊重民間文學,只有教師個人對民間文學待以尊重,學生才會爭相效仿。民間文學的價值除了傳承歷史記憶和民間傳統以及娛樂與教育功能外,還有喚醒民族意識的功能。這點在個人教學國歌《義勇軍進行曲》時深有體會,那層層遞進的三聲“起來”的確振聾發聵。在2016年結合南海危局背景的國歌教學中,看得出很多學生在輕聲吟唱時眼含淚水。這種喚醒民族精神的偉力潛藏于民間文學的各個角落,口口相傳中并不引入注意,但一旦和具體事件聯系起來卻能迅速引發共鳴。喚醒民族精神,喚醒學生內心的歸屬感,屈辱感以及奮斗精神是民間文學傳承傳統文化的功能之一,其他如傳達“謙讓”“尊師”“忠誠”等優秀中華美德的故事更數不勝數。

二.從國歌教學入手

國歌《義勇軍進行曲》是我們國家的象征之一,不僅蘊含著國家的尊嚴,也記錄了國家的奮斗歷程。每當與百姓相關的重大的事件發生時,《義勇軍進行曲》都能給人們以精神上的共鳴和激勵。無論是“5.12大地震”或者“利比亞撤僑”,無論是“奧運摘金”還是“國慶閱兵”,聽到那熟悉的《義勇軍進行曲》時,每個人都會不約而同地心潮澎湃。對于學生,在《小學生守則》第一條中就要求都要會唱國歌《義勇軍進行曲》,愛國主義情感的培養固然是這一要求的原因之一,但就《義勇軍進行曲》本身而言,她民間歌謠的表現形式以及從歌詞內容和產生的時代背景來看都有非常重要的教學意義。因為《義勇軍進行曲》是歷經磨難,通過無數次的推敲才產生的。其中的每一句歌詞都有讓學生了解中華人民的苦難歷史以及艱苦奮斗歷程的作用,能夠讓學生認識到和平與幸福的不易,同時也能夠在他們心里埋下愛國主義以及艱苦奮斗的種子。讓學生從小就樹立崇高的信念,在長大后回報祖國。從民間文學的基本定義來看,國歌《義勇軍進行曲》有口口相傳,傳承歷史記憶的特點,并且激勵了中華民族數代人,是最經典也最有代表性的民間文學作品,不能僅因為他有作者署名而把她排除在民間文學之外。由此入手,不僅有利于學生對民間文學的接受,也有利于愛國主義教育的實現,尤其是在2018年中美貿易戰的陰影下,對國歌的教學更能夠喚醒學生的自強精神,為實現中國夢而奮斗。國歌的教學不應只是簡單地對創作人物和背景進行介紹,而應結合時代背景與國情進行教學,引導學生集體完成國歌的演唱。在國歌教學中,側重點始終應該是民族情感和民族精神,而不是國歌在創作手法上的表現,這其中的主次需要得到把握。

三.從外國民間文學入手

外國民間文學在中國較知名的有《格林童話》《安徒生童話》《伊索寓言》《一千零一夜》等,其不同于中國歷史文化背景的故事傳承和設計能夠給中國學生新的思想和精神沖擊。如在對格林童話中“灰姑娘”的故事教學中可以對“灰姑娘”在嘲諷、刁難之下吃苦耐勞,忍辱負重的精神進行歌頌,但也正因為其來源不是中國,也能夠更正當地對其中以貌取人等負面行為進行合理批判,從而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再如,在對《安徒生童話》中《賣火柴的小女孩》的教學中,小女孩最初的寒冷與最后劃火柴的剎那溫暖相對比,學生更能夠認識的人間冷暖,珍惜自己來自家庭的關懷和溫暖。在對外國民間文學的教學過程中,尤其是那些有啟示意義的寓言故事的教學中,非常適合作為引導學生樹立正確價值觀念的素材,是語文教學“立人”的重要方式之一。外國民間文學與中國民間文學的對比教學也有很大的實踐教學意義。如《伊索寓言》中《農夫與蛇》的故事可以和中國《東郭先生與狼》的故事進行對比教學,這兩個故事都有警醒世人對惡人不要心慈手軟的作用,但進一步看兩個故事中東郭先生還活著而農夫卻被蛇咬死。從結局對比來看,中國的民間文學依然暗示著好人有好報,能夠引人向善,而農夫的死卻有暗示“禍害遺千年”的可能,會使得故事的本意被曲解。類似的民間文學對比更有利于民間文學在語文教學中的融入,學生也更有學習興趣。由于很多民間文學學生在口口相傳中接觸過,因此,民間文學在語文教學中往往缺乏新意,學生對老生常談且顯而易見的啟示并沒有真正的認識,但在與國外類似作品的對比中卻可以使得學生發現新的東西,從而對民間文學有更多的學習興趣和認識。

四.回歸“口口相傳”的本質

民間文學的本質是口口相傳,但在語文教學中卻從思想上及價值上做出了過多的攝入,對于故事本身演繹所帶來的戲劇效果卻沒有過多的涉及。民間文學的本質是口口相傳,在語文教學中,應盡可能還原口口相傳的過程,讓學生能夠在課堂上合作演繹民間文學中的神話、傳說以及故事,如在《木蘭詩》的教學中,“磨刀霍霍向豬羊”的文字表現是非常有渲染力的,但如果能夠在讓學生進行演繹卻會變得十分風趣。這種寓教于樂的教學方式在語文教學中并不少見,但教師往往限于維護課堂紀律,不愿放手讓學生以表演的形式參與到民間文學“口口相傳”之中,這既限制了民間文學的表現力,也減少了很多課堂樂趣。再如,在經歷民間愛情故事《梁山伯與祝英臺》的教學中,教師也會限于題材而對其中的部分內容一筆帶過,在給學生留下梁山伯與祝英臺是類似于“好兄弟”的朋友關系的錯覺。口口相傳是民間文學的本質,其中很多以諺語歇后語以及歌謠等形式存在,由于在考試中很少涉及,在語文教學過程中常常被一筆帶過。如“二十四節氣歌”等常見諺語其實帶有很強的經驗傳承作用,指導了五千年來中國多代人的農業勞作和生活。再如,《三字經》《弟子規》等的傳播,為中國多代青年培養良好學習、待人的習慣有著重要作用。“融四歲,能讓梨”宣揚了友愛精神,“玉不琢,不成器”宣揚了艱苦學習的精神,其中的例子還有很多,有著極強的教學意義。

亚洲精品无码久久久久久久性色,淫荡人妻一区二区三区在线视频,精品一级片高清无码,国产一区中文字幕无码
这里只有精品最新地址在线 | 久久综合国产高清 | 思思99精品国产自在现线 | 日本人喷液视频jizz | 亚洲国产a国产片精品 | 亚洲婷婷丁香五月综合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