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1-23 21:12:48
開篇:寫作不僅是一種記錄,更是一種創造,它讓我們能夠捕捉那些稍縱即逝的靈感,將它們永久地定格在紙上。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12篇撤銷合同,希望這些內容能成為您創作過程中的良師益友,陪伴您不斷探索和進步。
1.可撤銷合同的概念??沙蜂N合同是指因合同當事人意思表示的瑕疵,撤銷權人可以請求人民法院或者仲裁機構予以撤銷或者變更的合同。
與無效合同相比,可撤銷合同在撤銷前已經生效。在被撤銷以前,其法律效果可以對抗除撤銷權人以外的任何人。而無效合同在法律上當然無效,從一開始即不發生法律效力。而且可撤銷合同的撤銷,應由撤銷權人以撤銷行為為之,人民法院不主動干預。無效合同在內容上具有明顯的違法性,故對無效合同的確認,司法機關和仲裁機構可以主動干預,宣告其無效。
2.可撤銷合同的類型。根據《合同法》規定,可撤銷合同主要有:
(1)因重大誤解訂立的合同。所謂重大誤解是指當事人對合同的性質、對方當事人、標的物的種類、質量、數量等涉及合同后果的重要事項存在錯誤認識,違背其真實意思表示訂立合同,并因此可能受到較大損失的行為。'合同訂立后因商業風險等發生的錯誤認識,不屬于重大誤解。
(2)在訂立合同時顯失公平的合同……顯失公平是指一方當事人利用優勢或者對方沒有經驗,在訂立合同時致使雙方的權利與義務明顯違反公平、等價有償原則的行為。此類合同的"顯失公平"必須發生合同訂立時,如果合同訂立以后,因為商品價格發生變化而導致的權利義務不對等不屬于顯失公平。
(3)一方以欺詐、脅迫的手段或者乘人之危,使對方在違背真實意思的情況下訂立的合同。對于這種類型的可撤銷合同,注意幾點:(1)因一方欺詐、脅迫而訂立的合同,如損害到國家利益,則屬于無效合同。對于乘人之危訂立的合同,則不用考慮是否損害國家利益,一律屬于可撤銷合同。(2)并非所有的合同當事人都享有撤銷權,只有合同的受損害方,即受欺詐方、受脅迫方等才享有撤銷權。
3.撤銷權。撤銷權在性質上是一種形成權,即依據撤銷權人單方面的意思表示即可使得雙方當事人之間的法律關系發生變動。為了確保當事人之間法律關系的穩定性,《合同法》特別規定撤銷權因一定的事由或者期限而消滅:
(1)具有撤銷權的當事人自知道或者應當知道撤銷事由之日起1年內沒有行使撤銷權。此"一年"期間的性質為除斥期間,不適用訴訟時效中止、中斷或者延長的規定。
(2)具有撤銷權的當事人知道撤銷事由后明確表示或者以自己的行為放棄撤銷權。
合同可撤銷的期限是1年,《中華人民共和國合同法》第五十五條規定,有下列情形之一的,撤銷權消滅:(一)具有撤銷權的當事人自知道或者應當知道撤銷事由之日起一年內沒有行使撤銷權。(二)具有撤銷權的當事人知道撤銷事由后明確表示或者以自己的行為放棄撤銷權。本規定中的“1年”是除斥期間,而不是訴訟時效。也就是說,在此期間內,不存在期間的中斷或者中止的問題,這“1年”是一個不變的期間,具有撤銷權的當事人不能要求延長該期間。
【法律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合同法》第五十五條規定,有下列情形之一的,撤銷權消滅:(一)具有撤銷權的當事人自知道或者應當知道撤銷事由之日起一年內沒有行使撤銷權。(二)具有撤銷權的當事人知道撤銷事由后明確表示或者以自己的行為放棄撤銷權。
(來源:文章屋網 )
贈與人:_________
住所:_________
身份證號:_________
通訊地址:_________
郵政編碼:_________
電話:_________
受贈人:_________
住所:_________
身份證號:_________
通訊地址:_________
郵政編碼:_________
電話:_________
為明確雙方本次贈與不動產行為的權利義務,雙方本著誠實信用的原則,并根據有關法律法規,制訂本協議,以資共同遵守。
第一條 贈與財產贈與人將其所有的_________(寫明標的物)贈送給受贈人,其所有權證明為:_________(寫明證明贈與人所有權的證據名稱)
第二條 贈與財產的狀況名稱:_________數量:_________質量:_________價值:_________位置:_________
第三條 贈與目的:_________
第四條 贈與財產的交付贈與人會同受贈人于_________年_________月_________日,到_________(寫明具體的不動產產權登記機關名稱)進行贈與的不動產移轉登記及轉讓手續。
第五條 手續辦理受贈人應在_________(寫明具體的期間)期限內辦理所有權轉移的手續,逾期不辦的,視為拒絕贈與。
第六條 權利保證贈與人確認本件贈與不動產土地及房屋,在贈與前并無積欠稅金,倘有贈與人應負責繳清。
第七條 費用負擔受贈人無須向贈與人支付任何費用,但與移交上述房屋有關的費用包括到有關房產管理部門辦理有關手續的費用以及有關契稅應由受贈人負擔。
第八條 贈與的撤銷贈與人在贈與財產的權利轉移之前可以撤銷贈與。
具有救災、扶貧等社會公益、道德義務性質的贈與合同或者經過公證的贈與合同,不適用前款。
第九條 贈與物的交付具有救災、扶貧等社會公益、道德義務性質的贈與合同或者經過公證的贈與合同,贈與人不交付贈與的財產的,受贈人可以要求交付。
第十條 贈與物的損毀因贈與人故意或者重大過失致使贈與的財產毀損、滅失的,贈與人應當承擔損害賠償責任。
第十一條 贈與物的瑕疵贈與的財產有瑕疵的,贈與人不承擔責任。
附義務的贈與,贈與的財產有瑕疵的,贈與人在附義務的限度內承擔責任。贈與人故意不告知瑕疵或者保證無瑕疵,造成受贈人損失的,應當承擔損害賠償責任。
第十二條 贈與的撤銷1、受贈人有下列情形之一的,贈與人可以撤銷贈與:(1)嚴重侵害贈與人或者贈與人的近親屬;(2)對贈與人有扶養義務而不履行;(3)不履行贈與合同約定的義務;(4)因受贈人的違法行為致使贈與人死亡或者喪失民事行為能力的,贈與人的繼承人或者法定人可以撤銷贈與,并要求受贈人返還贈與的財產;(5)_________. 2、贈與人的經濟狀況顯著惡化,嚴重影響其生產經營或者家庭生活的,可以不再履行贈與義務。
第十三條 通知
1、根據本合同需要一方向另一方發出的全部通知以及雙方的文件往來及與本合同有關的通知和要求等,必須用書面形式,可采用_________(書信、傳真、電報、當面送交等)方式傳遞。以上方式無法送達的,方可采取公告送達的方式。
2、各方通訊地址如下:_________.
3、一方變更通知或通訊地址,應自變更之日起_________日內,以書面形式通知對方;否則,由未通知方承擔由此而引起的相關責任。
第十四條 合同的變更本合同履行期間,發生特殊情況時,任何一方需變更本合同的,要求變更一方應及時書面通知對方,征得對方同意后,雙方在規定的時限內(書面通知發出_________天內)簽訂書面變更協議,該協議將成為合同不可分割的部分。未經雙方簽署書面文件,任何一方無權變更本合同,否則,由此造成對方的經濟損失,由責任方承擔。
第十五條 合同的轉讓除合同中另有規定外或經雙方協商同意外,本合同所規定雙方的任何權利和義務,任何一方在未經征得另一方書面同意之前,不得轉讓給第三者。任何轉讓,未經另一方書面明確同意,均屬無效。
第十六條 不可抗力
1、如果本合同任何一方因受不可抗力事件影響而未能履行其在本合同下的全部或部分義務,該義務的履行在不可抗力事件妨礙其履行期間應予中止。
2、聲稱受到不可抗力事件影響的一方應盡可能在最短的時間內通過書面形式將不可抗力事件的發生通知另一方,并在該不可抗力事件發生后_________日內向另一方提供關于此種不可抗力事件及其持續時間的適當證據及合同不能履行或者需要延期履行的書面資料。聲稱不可抗力事件導致其對本合同的履行在客觀上成為不可能或不實際的一方,有責任盡一切合理的努力消除或減輕此等不可抗力事件的影響。
3、不可抗力事件發生時,雙方應立即通過友好協商決定如何執行本合同。不可抗力事件或其影響終止或消除后,雙方須立即恢復履行各自在本合同項下的各項義務。如不可抗力及其影響無法終止或消除而致使合同任何一方喪失繼續履行合同的能力,則雙方可協商解除合同或暫時延遲合同的履行,且遭遇不可抗力一方無須為此承擔責任。當事人遲延履行后發生不可抗力的,不能免除責任。
4、本合同所稱“不可抗力”是指受影響一方不能合理控制的,無法預料或即使可預料到也不可避免且無法克服,并于本合同簽訂日之后出現的,使該方對本合同全部或部分的履行在客觀上成為不可能或不實際的任何事件。此等事件包括但不限于自然災害如水災、火災、旱災、臺風、地震,以及社會事件如戰爭(不論曾否宣戰)、動亂、罷工,政府行為或法律規定等。
第十七條 合同的解釋本合同未盡事宜或條款內容不明確,合同雙方當事人可以根據本合同的原則、合同的目的、交易習慣及關聯條款的內容,按照通常理解對本合同作出合理解釋。該解釋具有約束力,除非解釋與法律或本合同相抵觸。
第十八條 補充與附件本合同未盡事宜,依照有關法律、法規執行,法律、法規未作規定的,雙方可以達成書面補充合同。本合同的附件和補充合同均為本合同不可分割的組成部分,與本合同具有同等的法律效力。
第十九條 爭議的處理
1、本合同受中華人民共和國法律管轄并按其進行解釋。
2、本合同在履行過程中發生的爭議,由雙方當事人協商解決,也可由有關部門調解;協商或調解不成的,按下列第_________種方式解決:(1)提交_________仲裁委員會仲裁;(2)依法向人民法院起訴。
第二十條 本合同自_________日起生效。
第二十一條 本合同一式兩份,雙方各執一份。
贈與人(蓋章):_________ 受贈人(蓋章):_________委托人(簽字):_________ 委托人(簽字):_________簽訂地點:_________ 簽訂地點:_________ _________年____月____日 _________年____月____日
贈與合同的終止以下幾種事由:
第一,贈與合同的任意撤銷。
贈與合同的任意撤銷是指在贈與財產的權利轉移之前,得由贈與人依其意思任意撤銷贈與合同。但在具有救災、扶貧等社會公益、道德義務性質的贈與合同和經過公證的贈與合同中,贈與人不得任意撤銷贈與合同。
第二,贈與合同的法定撤銷。
贈與合同中,贈與地產的權利轉移之后,贈與人即喪失了任意撤銷贈與合同的權利,但在以下條件具備時,贈與人仍可享有撤銷產與合同的法定權利:
1、 受贈人嚴重侵害贈與人或者贈與人的近親屬的;
2、 受贈人對贈與人有扶養義務而不履行的;
3、 受贈人不履行贈與合同約定的義務的
贈與人的撤銷權,自知道或者應當知道撤銷原因之日起1年內行使。該期間為除斥期間。超過這一期間,贈與人不得再行使撤銷權。
因受贈人的違法行為致使贈予人死亡或者喪失民事行為能力的,其繼承人或其法定人可以撤銷贈與。贈與人的繼承人或者法定人的撤銷權,自知道或者應當知道撤銷原因之日起6個月內行使。這一期間同樣也是除斥期間。
贈與合同是贈與人把自己的財產無償地給與受贈人所有,受贈人也表示接受贈與的協議。具有以下法律特征:
1 無償性。
2 單務性。
3 轉移贈與財產的所有權。
4 贈與是雙方的法律行為。
5 贈與為諾成合同。
二 贈與合同撤銷的分類
根據撤銷權人行使撤銷有無法定事由,可以分為有因撤銷和無因撤銷。
1 無因撤銷,是指贈與合同成立后,贈與人在交付贈與標的物之前,無需任何理由而撤銷贈與。但是,贈與具有救災,扶貧等社會公益性質或者具有道德義務性質的或者經過公證證明的贈與合同,不適用無因撤銷。
2 有因撤銷,是指贈與合同成立后,贈與人在出現法律規定的特定事由時,使贈與合同的法律約束力歸于消滅的行為。根據法律規定,受贈人有下列情形之一的,贈與人可以行使有因撤銷權:第一,受贈人嚴重侵害贈與人或者贈與人的近親屬的;第二,受贈人對贈與人有扶養義務而不履行的;第三,受贈人不履行合同約定的義務的。
三 贈與合同撤銷權的行使
1 撤銷權行使的主體
贈與合同的撤銷權只能由贈與人本人或者贈與人的繼承人或監護人行使。贈與人當然享有獨立的撤銷權,而贈與人的繼承人或監護人只有在贈與人因受贈人的違法行為而死亡或喪失民事行為能力時,才可以行使撤銷權。
2 撤銷權行使的條件
(1)無因撤銷的行使條件
第一,贈與合同是非經公證證明訂立的;
第二,只能由贈與人本人行使撤銷權;
第三,贈與不具有救災,扶貧等社會公益性質或道德義務性質;
第四,只能在贈與財產交付之前行使撤銷權。
(2)有因撤銷的行使條件
第一,受贈人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一)嚴重侵害贈與人或者贈與人的近親屬的;(二)對贈與人有扶養義務而不履行的;(三)不履行贈與合同約定的義務的。
第二,應當在知道撤銷原因之日起一年內行使撤銷權;
第三,只能由贈與人本人行使撤銷權。
(3)繼承人或監護人撤銷贈與的條件
第一,因受贈人的違法行為致使贈與人死亡或者喪失民事行為能力;
第二,應當自知道或者應當知道撤銷原因之日起六個月內行使。
關鍵詞:贈與合同 贈與合同撤銷權 贈與合同撤銷權限制
中圖分類號:D9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7-3973(2010)09-119-02
贈與是具有社會性和交換性的雙重屬性的一種社會交換方式。贈與合同是我國合同法所規定的典型的無償與單務合同,合同關系導致合同雙方的權利義務嚴重失衡??紤]到贈與人的付出,在贈與合同的立法中,立法者對贈與人采取法律層次上的優待,賦予了贈與人撤銷權。本文重點研究贈與合同發生撤銷時受贈人與贈與人的相關利益均衡以及撤銷應予限制等有待完善的問題。
1、關于贈與合同法律概念的理解與法律特征
我國《合同法》第185條規定:“贈與合同是指贈與人將自己的財產無償給予受贈人,受贈人表示接受的合同”。
贈與合同屬于財產權利轉移的合同,是贈與人將自己的財產無償給予受贈人或單位,受贈人或單位表示接受贈與的合同。通常贈與須有雙方共同的意思表示。贈與合同將贈與作為雙方意愿,尊重雙方當事人的雙向選擇。另外,贈與關系中,無受贈人承擔相應對等義務的權利。贈與合同作為一種單務合同形式存在于合同法中。當事人雙方的權利、義務處于非對稱平衡態。特別是贈與合同是一種雙方合意達成結果,一旦贈與關系成立,就應該發生合同對當事人雙方的拘束力。
贈與合同的法律特征表現為:
1.1 贈與是一種意愿,是雙方的法律行為
贈與合同雖然屬于單務、無償合同,但仍需要有當事人雙方一致的意愿。如果一方有贈與意愿,而另一方無意接受該贈與的,贈與合同不能成立。在現實生活中,也會出現一方出于某種考慮而不愿接受對方贈與的情形,如遇此情況,贈與合同不成立。
1.2 贈與合同是財產所有權轉移的合同
贈與合同是以贈與人將自己的財產給予受贈人為目的的合同,是贈與人轉移財產所有權于受贈人的合同。與借用合同的有著法律意義上的主要區別。需要注意,贈與的一定是贈與人所能擁有的財產。
1.3 贈與合同為無償合同
在贈與合同中,贈與人無償地將自己的財產給予受贈人,而受贈人取得贈與的財產,不需向贈與人償付對價。與買賣等有償合同的有本質區別。但要注意無償不一定無義務,贈與合同可以附義務。
1.4 贈與合同是單務合同
在一般情況下,贈與合同僅由贈與人負有將自己的財產給予受贈人的義務,而受贈人并不負有義務。在附義務的贈與中,贈與人負有將其財產給付受贈人的義務,受贈人按照合同約定負擔某種義務,但受贈人所負擔的義務與贈與人所負義務并不是相互對應的。
2、關于贈與合同撤銷權及其限制行使問題
贈與合同是贈與人單方承擔義務的合同,特定條件下,贈與合同可以撤銷的。贈與合同的撤銷可分為任意撤銷和法定撤銷兩種。
2.1 可以隨意撤銷的贈與合同
(1)沒有經過公證的贈與合同可以依贈與人的意思任意撤銷,如果贈與合同經公證機關公證后,贈與合同則不可撤銷。
(2)贈與合同中的標的物未經交付,贈與合同可以隨時無條件撤銷:如果贈與物贈與行為發生,或者贈與物已經由登記機關登記,則贈與合同不可撤銷。
(3)合同中贈與物為救災或者具有公益目的,或者是為了扶貧和履行公共道德的贈與,贈與合同不可撤銷。
有學者認為,根據民事權利自由處分和受法律保護的原則,贈與實質上是財產所有人對自己所有的財產依法處理的一種方式,因此,是否贈與、何時贈與、表示贈與后是否反悔,應當完全依賴贈與人的意思自己來決定,別人不應干涉。本人認為,這種說明任意擴張了贈與人單方的自由。雖然合同自由是合同法的基本原則之一,但此種自由是雙方當事人共同的自由,而不能一方危及另一方的自由。何況任何自由均有一定的限度,不能任意擴大,合同的自由應以不能損害國家、集體和第三人的利益為界,否則合同無效。贈與合同不同于任意丟棄自己的物品,而是雙方民事法律行為。受贈人的人格,受贈人的信賴利益、期待利益應當得到保護。所以說,在實際生活中,贈與一般都是附有條件的,幾乎所有的贈與都不是平白無故發生的。要么是因贈與人曾經受受贈人的幫助、照顧而報恩,要么是報答受贈人的服務或者是對受贈人某種行為的獎勵等,而一味地以贈與合同的單務、無償為由,免除贈與人的一切義務,不僅對受贈人不公,而且有違贈與合同的初衷。合同法的雙方權利義務主體是平等的民事主體,雙方的權利義務平等,法律應當對雙方當事人予以同等的保護。贈與并非施舍或賞賜。而從贈與合同雙方所處的地位,受贈人明顯處于相對的弱勢,所以本文的觀點是,法律賦予贈與人的任意撤銷權應當恰當行使,以達到同等保護受贈人利益的目的。
2.2 贈與人的法律意義上的撤銷權
《合同法》第192規定:受贈人有下列情形之一的,贈與人可以撤銷贈與:
(1)受贈人嚴重侵犯贈與人或者其近親屬的行為,所謂受贈人嚴重侵害的行為是指受贈人以各種途徑侵害贈與人或者其近親屬,且達到嚴重程度,贈與合同可依法撤銷,但強調的是由于過失原因或者故意侵害的程度較輕,則不受此約束。
法定撤銷必需具備三個基本條件:
1)受到侵害對象是贈與人本人或其直系近親屬。
2)侵害的程度“嚴重”?!皣乐亍笔侵甘苜浫藢浥c人或其近親屬實施的侵犯已經達到了法律規定的傷害程度,如輕微傷等。
3)受贈人加以侵害時存在的主觀故意或重大人為過失。但應當排除受贈人正當防衛,緊急避險等出于客觀方面的原因導致的嚴重侵害情況。還有,受贈人違反其他法律的行為筆者認為贈與者也有權根據其違法情節嚴重情況決定贈與合同的撤銷與否。
(2)受贈人故意不履行對贈與人法定義務
受贈者不履行情況也需具備2個必要條件:
1)受贈人不履行對贈與人的扶養義務。撫養義務范圍應包括法定義務與約定義務。贈與合同為無償合同,但不排出附隨一定的義務。我國《合同法》第一百九十條規定:“贈與可以附義務。贈與附義務的,受贈人應當按照約定履行義務?!辟浥c撫養協議的雙方均應當按照協議的內容履行各自的權利、義務。受贈人不履行合同約定的義務,贈與人可以撤銷贈與。需要注意,“扶養”包括我國婚姻法所規定的扶養、撫養、贍養。
2)受贈人有能力履行其對贈與人的扶養義務。受贈人不履行扶養義務是主觀上的故意,而不是客觀方面沒有能力扶養。這條規定屬于主要保護受贈人權益而定義的附加項。
(3)贈與人撤銷贈與的注意事項
1)贈與撤銷權實施主體轉移
贈與撤銷權在以下情形,可以由其人執行:
第一,因受贈人的違法行為致贈與人死亡或者喪失民事
行為能力。
第二,因受贈人的不法行為妨礙贈與人進行贈與的撤銷。
在這兩種特殊情況下,行使撤銷權的主體由贈與人的繼承人或其法定人執行。
2)贈與人的任意撤銷權
是在贈與物交付之前與贈與合同成立后的較短時間,贈與人表示撤銷贈與的權利?!逗贤ā返?86條規定了贈與人享有任意撤銷權其目的就是賦予贈與人悔約權,使贈與人不致因考慮不周到一時沖動而把一些貴重物品無償給予他人,遭受財產上的損失。但是如果任意撤銷不加以限制,對受贈人也存在不公平現象。所以各國民法大多為贈與合同的任意撤銷設定一定的限制條件?!逗贤ā返?86條第1款規定行使任意撤銷權的時間為:必須在贈與財產的權利轉移之前。對于動產,需在交付之前;對于不動產和需要登記的動產,撤銷需在登記之前。若贈與物部分已交付或登記,撤銷只能是未交付或未登記部分。特殊情況是贈與者已登記但未實際交付或者贈與人已交付贈與物但未登記,在司法實務中存在分歧,是世界各國合同法目前的盲點所在。筆者認為,所有權變更登記為主要證據,交付但未登記可以撤銷。司法實務中,對《中華人民共和國合同法》第一百八十六條規定的“權利轉移”問題,應當從平衡贈與人與受贈人之間的權利義務關系角度作出合理判明。本文認為,對房屋等不動產的權利轉移視不同情形應作如下判斷:房屋已辦理權屬證書的,雖已實際交付房屋,仍應以辦理過戶登記為判斷權利轉移的依據。房屋未辦理權屬證書的,但房屋已實際交付,應以交付為權利轉移的判斷依據。
故司法實踐中應當對《中華人民共和國合同法》第一百八十六條第一款規定中關于贈與人任意撤銷權作目的性限縮性理解:對房屋等不動產撤銷權的行使應加以限制一一即在贈與合同以書面形式,受贈與人足以相信贈與行為的發生,并且已實際接收了受贈的不動產或者權屬證書,贈與人不得隨意撤銷贈與協議。對不動產贈與撤銷權作出限制行使規定,與《中華人民共和國合同法》的立法目的是一致的,也與最高人民法院《關于貫徹執行(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通則)若干問題的意見》(試行)128條的規定“贈與房屋,如根據書面贈與合同辦理了過戶手續,應當認定贈與關系成立;未辦理過戶手續,但贈與人根據書面贈與合同已將產權證書交與受贈人,受贈人根據贈與合同已占有、使用該房屋的,可以認定贈與有效”相一致,更能平衡雙方當事人利益及權利義務有機統一,使法律有序公正運行。
3、合同法撤銷贈與權亟待完善與發展問題
3.1 目的性贈與發生后的撤銷權變更為監督權
目的性贈與是指針對具體目的而幫助受贈者完成某種意愿的贈與。目的性贈與中,贈與人有權利要求受贈人將所贈財產用于特定的目的。違反贈與者意愿,可以撤銷贈與合同。
另外的情況按贈與人要求的特定目的達到后尚有剩余時,我國合同法沒有具體規定贈與人由收回“剩余贈與權”的權利。但筆者認為,贈與權發生后,贈與物屬于受贈人,但贈與人仍對贈與物的使用有監督權。對于嚴重違背贈與人意志與不合國家法律的使用受贈人有依法撤銷的權利。目的贈與剩余達到一的限額,受贈人參與分配或通過協商解決剩余分配問題。如果贈與人嚴重違反受贈人意志,或使贈與物不合理流向,撤銷權生效。
3.2 附義務贈與合同撒銷權應受到限制
我國合同法缺乏附義務的贈與合同撤銷權是否受到限制的規定。筆者認為贈與人行使撤銷權時必須承擔違約責任,受贈人在贈與者撤銷贈與時有請求賠償的權利。首先,在受贈人已經履行全部義務的情況下,贈與人不應再享有撤銷權,其次在贈與人部分履行義務的情況下,贈與人只能在未履行義務的范圍內行使撤銷權。附義務贈與在某種程度上贈與者包含某種企圖或愿望。
4、結 論
贈與人的撤回權與可撤銷合同中的撤銷權不同,后一種撤銷權是指當事人在其為意思表示時受欺詐、脅迫、重大誤解或危難被乘而享有的權利;而贈與人的撤回權與贈與人的意思。這兩種權利各有其不同的適用要件,當案件事實該當這兩類權利各自的條件時,贈與人即可行使相應的權利。這兩種權利無論對贈與者還是受贈者都有自身的權利與利益關系,變更時一定慎重,否則不但引起道德問題,某種程度上會引起法律上的糾紛。因此,贈與撤回權應該嚴格遵守法律與道德層次上的雙重約束。
參考文獻:
[1]謝哲勝,贈與的生效要件[J],臺灣法研究參考資料,1998,(8)
[2]胡元瓊等,贈與合同若干問題研究[J],民商法論叢,總第25卷,401
案例:
甲汽車銷售公司與乙汽車制造公司簽訂了一份轎車買賣合同。由于甲公司的業務員丙對汽車型號不太熟悉,在簽訂合同時,將甲公司原先想買的B型號轎車寫成了A型號轎車。雖然乙公司提供的型號不是甲公司原想購買的B型號轎車,但A型號轎車銷量也不錯。甲公司按照合同約定提貨并支付了貨款。如何認定此次買賣行為?如果甲又反悔,可以退回車子、要回貨款嗎?
分析 1、丙的行為屬于重大誤解的行為。重大誤解行為是可撤銷、可變更的合同行為。依據《合同法》第54條的有關規定,因重大誤解而訂立的合同,當事人一方有權請求人民法院或者仲裁機構變更或者撤銷合同。最高人民法院《關于貫徹執行<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通則>若干問題的意見(試行)》規定:行為人因對行為的性質、對方當事人、標的物的品種、質量、規格和數量等的錯誤認識,使行為后果與自己的思想相悖,并造成較大損失的,可以認定為重大誤解。本案中,丁某對購買標的發生了誤解,并且價值巨大,應認定為重大誤解,屬于可撤銷、可變更的合同行為。 2、甲公司不能再行使撤銷權。根據《合同法》第55條的有關規定,具有撤銷權的當事人知道撤銷事由后明確表示或者以自己的行為放棄撤銷權的,撤銷權消滅。本案中,甲公司在明知車型有錯的情況下,仍按合同約定提貨,并支付貨款,應視為以自己的行為放棄了撤銷權。
合同在履行過程中,因債務人的原因,導致其財產減少或滅失。失去償債能力現象時有發生。如何保證債權人的合法權益不受損害,我國合同法確立了合同保全制度,這項制度的確立旨在保全債務人責任財產的完整性,使債權人的到期債權能夠得到有效清償。合同保全制度包括兩種,一是債權人的代位權。二是債權人的撤銷權。合同保全制度的確立體現了現代民法對債權人保護措施日趨完善。
撤銷權概述
撤銷權定義的理解。根據《合同法》第74條規定。因債務人放棄其到期債權或者無償轉讓財產,對債權^造成損害的,債權人可以請求人民法院撤銷債務人的行為,債務人以明顯不合理的低價轉讓財產,對債權人造成損害,并且受讓人知道該情形的,債權人也可以請求人民法院撤銷債務人的行為。撤銷權的行使,不是債權人的當然行為,比如,債權人宣布債務人的轉移財產行為無效就可以實現的,必須依一定的法律程序進行,也就是說,債權人必須向人民法院提出訴訟,由法院作出撤銷債務人行為的判決才能發生撤銷的后果,因此,撤銷權又被稱為撤銷訴權或廢罷訴權。撤銷權的行使范圍以債權人的債權為限,不得超越其債權范圍。
撤銷權性質理解。撤銷權作為債權的一項權能。本質上具有債權的雨。債權雖然不等同于請求權。但債權屬于請求權。故撤銷權兼具請求權和形成權的特點。撤銷權行使的法律后果是撤銷債務人與第三人民事行為,而返還財產只是因行為的撤銷所產生的后果。撤銷權作為債權的一項依附權能。它并不是一項與物權、債權相對應的獨立的民事權利,而只是附屬于債權的實體權利。也就是說,一方面,它必須依附于債權而存在,另一方面。它不能產生物權的效果。
撤銷權制度確立的意義。隨著市場經濟的發展,我國民事立法也在逐步走向完善,撤銷權制度的規定。為債權人督促債務人切實履行合同義務提供了法律依,對打擊債務人故意侵害債權行為提供了法律保障。對保護市場經濟秩序,促進市場形成良好的信用制度和商業道德具有重要意義。
撤銷權行使的主客觀要件
在司法實踐中債權人行使撤銷權的條件是否成就。也是審判人員予以裁斷時需要考量的問題。根據合同法規定,債權人撤銷權的行使必須具備主觀要件和客觀要件,且因債務人所為的行為是否有償而有所不同。我國法律對債權人撤銷權成立要件規定的相對簡略,根據是否有償行為與無償行為有所區分。假如第三人的行為是有償的,撤銷權的行使要件包括主客觀要件。即在客觀上既要求債權人享有合法有效的債權又要求債務人實施了有害于債權的行為。在主觀上要求債務人與第三人惡意,若第三人行為無償。則只要求客觀要件。不需要主觀要件。無償處分財產和以不合理低價轉讓財產對第三人主觀惡意有不同的要求。在無償受讓財產的情況下,無論第三人是否存有惡意,債權人都可以行使撤銷權。因為放棄到期債權和無償轉讓財產,不是真正地交易行為,是受讓人純獲利益的行為,不需要擔當任何責任,即使撤銷。并不會損害受讓人原有的利益。而在以不合理低價受讓財產的情況下,出于維護交易秩序,保護善意第三人的考慮,債權人在行使撤銷權時需舉證證明第三人明知債務人的處分行為會導致其債權人的債權受損。
客觀要件
債務人處分財產行為是撤銷權產生的主要條件,沒有此條件也就沒有行使撤銷權的必要。撤銷權的行使首先要求債務人實施了一定的處分財產的行為。如放棄到期債權、無償轉讓財產、在財產上設立抵押、以明顯不合理的低價出讓財產等都屬于處分財產行為。
債務人實施了一定的處分財產的行為。撤銷權行使要件中的處分行為,僅限于法律上的處分行為,對于事實行為和無效行為不在此范圍。事實行為無法撤銷。無效行為不
需要撤銷。通常處分行為涵蓋三類[青形債務人放棄到期債權隋形,如作為債務人的張三,明確表示不要李四償還到期的借款5萬元。無償轉讓財產情形,例如,債務人張三無償地將自有的一輛小汽車贈送于他人。以明顯不合理的低價轉讓財產情形。如債務人張三將價值2。萬的汽車故意以3萬價格賣掉。當然,債務人實施處分財產的行為,并非在任何情況下都應當予以撤銷。在下列情況下,撤銷權行使是受限的:第一,債務人拒絕接受贈與、拒絕從事一定的行為而獲得利益;第二。債務人從事一定有可能減少其財產的身份行為。如收養子女、放棄繼承權等。第三,不作為的行為或無效的民事行為。這幾條都是基于債務人的消極行為和身份行為而失去利益。第四,債務人無償向他人提供一定勞務的行為。第五。債務人在財產上設立負擔的行為,如將其財產出租給他人,這種行為能否撤銷,要具體問題具體分析。如果債務人在其財產之上為他人設定用益物權,自己本身不獲取任何利益,這種行為是可以撤銷的。如果出租行為使債務人獲得租金,則不能撤銷。
債務人處分財產的行為已經發生法律效力。債權人之所以要行使撤銷權,是因為債務人處分財產的行為已經生效,財產將要或已經發生了轉移。如果債務人轉讓財產的行為并沒有成立和生效,或者屬于法律上當然無效的行為,如債務人與第三人惡意串通以無償方式轉讓財產?;蛘咴撔袨橐呀洷恍鏌o效等。都不必由債權人行使撤銷權。對債務人與第三人實施的無效行為。債權^可基于無效制度請求法院予以干預。宣告該行為無效。
債務人處分財產的行為已經或將要嚴重損害債權。債務人處分財產的行為有害于債權人的債權。這是撤銷權構成的一個重要判定標準。判斷債務人的行為是否有害于債權。一股要從三個方面考慮。首先。債務人的行為是否導致其財產減少。其次,債務人財產的減少是否導致債務人無資力。如果債務人的行為雖然導致其財產減少,但并未達到債務人沒有清償資力的程度,即無資力狀態時,則不能說該行為有害于債權。最后,債務人行為與無資力之間具有相當的因果關系。否則其無資力系由其他原因引起。則不發生撤銷權。
主觀要件
@一要件依債務人所為的行為是有償或無償而有所不同,若為有償行為。則須債務人、受益人均為惡意時,債權人才可以行使撤銷權。而對于無償行為,則不以債務人和第三人的惡意為要件。
關于債務人的惡意。債務人有無惡意。一般應實行推定原則。即只要債務人放棄到期債權,無償轉讓其財產行為而使其無資力,就推定為有惡意。對于有償轉讓其財產的行為。原則上不能對債務人是否存在惡意進行推定。一般來說,如果第三人支付了合理對價,則不認為具有惡意,如果轉讓財產價格明顯低廉。又不是因為債務人沒有經驗或疏忽大意等原因造成,則構成主觀惡意。
關于第三人的惡意。第三人是指與債務人發生交易行為的相對人或是由該相對人處取得權利和利益的人,在實踐中,如果與債務人發生有償交易的第三人在主觀上是善意的、無過失的。對這種有償交易的成立和生效,法律應該支持和保護。債務人以明顯不合理的低價轉讓財產,對債權人造成損害,并且受讓人知道該情形的。債權人是可以行使撤銷權的。
如何正確行使撤銷權
加強經濟法律知識學習
權利的行使,依賴權利的存在,當債權人不知道有撤銷權存在時,也就無從談起行使撤銷權。合同保全制度中債權人撤銷權的確立,為保護債權人的合法利益提供了法律依據。但實際生活中,作為有債權債務關系的當事人,大多數并不知道有該項權能的存在,在實際債權受到損害時,也是不知所措,不能有效地利用法律所賦予的權利保護自己。往往導致權利消滅。故需要在國家層面完善立法。凸顯法律的科學性、實效性、可行。在社會層面要加大普法力度。在經濟生活領域,尤其要加大對經濟方面的法律知識普及,營造良好的法律學習氛圍。個人層面,要不斷學習新的法律法規,完善法律知識體系,增強學法意識,有效利用法律武器保護自己的合法債權。政府應加大法律援助服務投入,在各地市設立免費法律援助服務中心,承擔法律宣傳、咨詢、訴訟等任務,使經濟糾紛的解決渠道更暢通。
明確撤銷權行使的范圍
合同法第七十四條第2款規定:“撤銷權的行使范圍以債權人的債權為限”,就是說,某一債權人行使撤銷權。只能以自身的債權為基礎。不能以未行使撤銷權的全體債權人的債權為保全的范圍。數個債權人以同一債務人為被告,就同一標的提起撤銷權訴訟的。人民法院可以合并審理。債權人在行使撤銷權時,其請求撤銷的數額必須與其債權數額相一致。但在實踐中。債權人請求撤銷的債務人處分財產很難與債權人需要實現的債權一致。所以,撤銷的范圍原則上應僅及于債權保全的范圍。對超出債權保全的必要的部分,不應發生撤銷的效力。
正確行使撤銷權
權利人在行使撤銷權時。并不是自己宣布撤銷債務人的過錯不當行為就可以產生撤銷的效果的,必須要經過法定的程序,通過人民法院審理,作出判決才能對當事人或第三人產生拘束力。債權人可以自己直接向人民法院提訟,也可以委托法律專業人士訴訟。在行使撤銷權時要遵循法律關于該項權能的時效規定。具有撤銷權的當事人自知道或者應當知道撤銷事由之日起一年內沒有行使撤銷權的。該撤銷權消滅。具有撤銷權的當事人知道撤銷事由后明確表示或者以自己的行為放棄撤銷權,也失去撤銷權資格。另外。自債務人的行為發生之日起5年內沒有行使撤銷權的,撤銷權消滅。合同法之所以如此規定,也是出于維護市場經濟的穩定,不能使可撤銷的民事行為長期處于一種不確定的狀態。
撤銷權行使的法律后果
[關鍵詞] 法定解除權;撤銷權;競合
【中圖分類號】 D922.284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4244(2013)06-047-1
一、問題的提出
我國《保險法》第16條第2款規定“投保人故意或者因重大過失未履行前款規定的如實告知義務,足以影響保險人決定是否同意承?;蛘咛岣弑kU費率的,保險人有權解除合同?!痹谕侗H诉`反如實告知義務時,賦予保險人合同解除權。我國《合同法》第54條第1款和第2款規定“下列合同,當事人一方有權請求人民法院或者仲裁機構變更或者撤銷:(一)因重大誤解訂立的;(二)在訂立合同時顯失公平的。一方以欺詐、脅迫的手段或者乘人之危,使對方在違背真實意思的情況下訂立的合同,受損害方有權請求人民法院或者仲裁機構變更或者撤銷。”在上述法律規定下,保險人的合同解除權與撤銷權二者之間發生競合。保險人如何在期間加以選擇,學界對該問題存在著爭議。本文認為此種情形是兩種權利的競合,在一種權利消滅后,當事人還可以行使另外一種權利,因為兩種權利的行使要件不一致,權利行使的期限和效果也不一樣,保險人可以根據自己的需要來選擇。因為,如果投保人在訂立合同時惡意隱瞞、蓄意欺詐,完全無視保險合同的誠信要求,法律對這種行為自然無特別保護之必要,允許保險人視自己的情況,自由選擇行使合同解除權還是合同撤銷權,與民法價值目標的實現和交易安全維護更加契合。
二、保險合同法定解除權與合同法撤銷權比較
在保險法中,大陸法系對解除和撤銷一般不做區分,通常解除中即包含了撤銷的情形。我國臺灣地區“保險法”規定,投保方對于履約過程中的危險增加怠于履行通知義務時,保險人也可以取得解除合同的權利,其解除權取得的依據是,危險增加打破了保險合同訂立時投保人所交納的保險費與保險人所承擔風險之間的對價平衡,履行此合同將顯失公平。
但是,我國合同法規定可撤銷的合同還包括一方當事人以脅迫手段或乘人之危,使對方在違背真實意思的情況下訂立的合同;因重大誤解而訂立的合同等。這些都是保險合同法定解除制度所不能涵蓋的。從合同法原理看,合同法定解除與合同撤銷雖然都是合同消滅的制度,但兩者并不相同,前者是在合同有效成立后,當法律規定的解除條件具備時,通過有權人的意思表示,使合同關系自始或僅向將來消滅的行為。這種解除往往無溯及力,只有在當事人有特別約定或法律有特別規定及違約解除非繼續性合同時,才有溯及力。后者是表意人針對締約時的意思表示瑕疵而為的撤銷行為,撤銷具有溯及力。
三、保險人作為權利人時發生競合的選擇
保險人享有的法定解除權與撤銷權的法律要件、權利存續期,乃至法律效果等存在著明顯差異。其一,就行使要件而言,保險人行使法定解除權時需證明投保人故意而為的錯誤告知與隱瞞系屬重要事項,直接影響保險人決定是否同意承保或提高保險費率。由于《保險法》對如實告知義務的履行方式采取詢問回答式,故保險人行使解除權時還需證明投保人錯誤告知與隱瞞行為是在自己提出明確問詢后所作出的。此外,一旦保險事故發生,保險人還需證明上述錯誤告知與隱瞞直接影響到保險事故的發生。而行使撤銷權時,保險人僅需證明自己對投保人的告知誤以為真,并因此作出使投保人、被保險人受益的意思表示,若投保人告知真實狀況本不會訂立的保險合同,或以較低保險費率締結保險合同。其二,二者權利存續期間不同。保險人的解除權與撤銷權均屬于民法中的形成權,其權利存續期間受除斥期間的限制。依據《保險法》第16條第3款的規定,保險人因投保人違反如實告知義務而取得的解除權自保險人知道有解除事由起,超過30日不行使而消滅。而保險人因受投保人欺詐而享有的撤銷權,依據《合同法》第55條的規定,其自知道或應當知道撤銷事由之日起1年內沒有行使而消滅。其三,就行使權利的法律效果而言,二者存在較大差別。依據《保險法》第16條第4款的規定,該解除權的行使將使保險人得以免除保險責任,并且無需返還保險費。而撤銷權的行使將使保險合同自始無效,保險人因該保險合同而取得的保險費,應當返還投保人,但同時其可以以投保人存在過錯致合同被撤銷為由,要求投保人承擔締約過失責任。
據上分析可知,在發生解除權與撤銷權競合時,雖然行使二者其中任一權利皆使保險人無需承擔保險責任,但解除權的行使使保險人無需返還保險費,而行使撤銷權則需向投保人返還保險費。此時,即使行使撤銷權可使保險人有權要求投保人承擔締約過失責任,但締約過失責任的賠償范圍至多不得超過履行利益。因此,一方面,保險人須向投保人返還保險費,另一方面,其對投保人可得請求的賠償范圍至多不超過此保險費,故就權利行使的法律效果而言,保險人選擇解除權無疑會比行使撤銷權獲得更為充分的保護。但就行使要件與權利存續期間而言,行使撤銷權無疑更為便利,保險人承擔的舉證責任較輕,且權利存續期間更長。因此,一旦無法履行行使解除權的舉證責任或解除權除斥期間已經經過,保險人可選擇撤銷權以維護自身權益。
四、結語
保險法與合同法皆屬私法范疇,均應遵循意思自治原則。當發生解除權與撤銷權競合時,法律應盡量為善意當事人提供多樣的救濟方式,并尊重當事人基于自由意志作出的選擇,而這一切都須以事先明晰解除權與撤銷權競合的發生背景、行使要件以及法律效果為前提。
參考文獻:
[1]李庭鵬.保險合同告知義務研究[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6.
以債的保全形式而存在的債權人撤銷權,為一項重要的債法制度。但是,因為我國欠缺民法典對債的保全予以規定,僅能借助于合同法的頒布而又有合同債權保全的需要之契機,在合同法上規定債權人撤銷權。合同法對債權人撤銷權的規定,并不表明債權人撤銷權僅僅為合同法上的一項制度,亦不影響債權人撤銷權在債法上的地位。實際上,合同法規定債權人撤銷權僅僅是立法技術上的一個變通。
一、債的保全與債權人撤銷權
(一)債的保全之意義及存在價值
債權債務關系成立后,債務人的不特定的全部財產成為債權受償的一般擔保。作為擔保放權受償的債務人的不特定的全部財產,包括有形財產和無形財產,稱之為“責任財產”。責任財產價值的任何變動,對債權受償的機會均有影響。特別是,責任財產的價值不當減少時,債權不能得到全額受償的危險就會增加,從而危及債權人的正當利益。為防止債務人的責任財產不當減少,確保債權人的正當利益,民法才規定有相應的債的保全制度。
債權為請求權,債務人以其全部財產作為債權實現的擔保。債權人實現其權利時,必須借助債務人的行為,債權人不能直接支配債務人所有的財產以及債務人所享有的利益,這是由債權的非支配權性質所決定的。因為債權對債務人的財產不具有支配力,當債務人讓與其財產或者放棄權利時,債權人的權利不能隨財產的讓與或權利的放棄而有效于財產的受讓人(受益人)。債權所具有的這一屬性,使得債務人有機會處分財產而詐害債權人,以達到規避債權實現目的。即使債務人擁有充分的財產足以清償債權,但因為存在債務人讓與財產或者放棄權利的機會偶然性,債權人的債權仍然存在實現不能的危險。為防止債務人不當處分其財產或權利,而損害債權人的利益,民法以債權人撤銷權對債權人予以救濟。
債權人撤銷權使得債權人得以通過法院撤銷債務人與他人之間所為交易(不當處分財產)的效力,其結果是使與債務人為交易的第三人所取得之財產或利益失去法律效力,發生第三人返還其不當取得之利益的效果,在相當程度上彌補了債權的非支配性(相對性)的固有缺陷。在這個意義上,債權人撤銷權的存在價值,是有效地擴張了債的效力。
(二)立法例上的債權人撤銷權
債的保全制度起源于古羅馬法。古羅馬法上曾有撤銷之訴(actio pauliana)制度,但該制度僅僅為債務人破產時救濟債權人免受債務人的詐害行為損害的制度,即債務人處分財產致使自己不能償債或者擴大不能償債的范圍,債權人可以請求撤銷之訴。這項制度對于后世各國在破產法上規定破產撤銷權提供了參考模式。古羅馬法發展到查士丁尼時代,撤銷之訴不再區分債務人是否破產而普遍承認債權人撤銷權,以債務人的行為之無償和有償為標準而適用無償撤銷和有償撤銷:若債務人的行為為有償時,債權人行使撤銷權則以潰務人具有詐害債權人的意思以及相對人知有詐害事實為要件。古羅馬法上的債權人撤銷權,強調債權人行使權利的主觀要件,即債務人有詐害債權人的意思和相對人知其詐害事實,對后世各國民法所規定的債權人撤銷權產生了相當的影響。
德國、奧地利、瑞士等國的傳統民法,因為其固有的較為完備的強制執行制度可供保障債權人的利益,沒有規定債權撤銷權。但這些國家的近代民法,吸收古羅馬法的撤銷之訴的合理成分,規定有債權人撤銷權。例如,德國破產法規定有破產撤銷權,另以單行法規定有破產事件以外的法律行為之撤銷,奧地利與瑞士也以單行法規定有債權人撤銷權制度。
法國民法近代以來繼承古羅馬法上的撤銷之訴,規定有債權人撤銷權。法國民法典第1167條規定,債權人得以自己的名義對債務人用欺詐手段侵害其權利的行為提出控告。受法國民法影響的西班牙、意大利、日本等諸多國家的民法,均規定有債權人撤銷權制度。諸如,意大利民法典第2901條規定,債務人知道其行為損害債權人的利益或者其預先安排具有詐害債權人的目的,債權人可以請求宣布債務人損害其利益的處分財產的行為無效;債務人的行為是償行為的,第三人知道債權人的損害并參與了債務人的預先安排的詐害行為的,亦同;債務人提供掐保者,亦同。日本民法典第424條規定,債權人可以請求法院,撤銷債務人知有害于其債權人而實施的以財產權為標的的法律行為。但是,因該行為而受利益或轉得利益者,于行為或轉得當時不知侵害債權人的事實者,不在此限。
(三)我國民法上的債權人撤銷權
在合同法頒布前,我國民法沒有規定債的保全制度,故不存在債權人撤銷權。在欠缺債權人撤銷權的情形下,我國司法實務對債權人撤銷權制度的建立,確實提供了一些素材。例如,最高人民法院關于貫徹執行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通則若干問題的意。見(試行)(1988年)第130條規定:“贈與人為了逃避應履行的法定義務,將自己的財產贈與他人,如果利害關系入主張權利的,應當認定贈與無效?!鄙鲜鏊痉ń忉寖H適用于債務人逃避法定義務的情形,并以無償轉讓財產為限,與債權人撤銷權自然有別。但不能否認的是,最高法院的上述司法解釋“已經有了債的保全制度的雛形”。此外,我國企業破產法(試行)第35條規定有類似干債權人撤銷權的制度,然而該條的規定實際上并沒有為我國的破產撤銷權制度的建立提供依據。
我國民法上的債權人撤銷權始自合同法的規定。合同法第74條規定:“因債務人放棄其到期債權或者無償轉讓財產,對債權人造成損害的,債權人可以請求人民法院撤銷債務人的行為。債務人以明顯不合理的低價轉讓財產,對債權人造成損害,并且受讓人知道該情形的,債權入也可以請求人民法院撤銷債務人的行為。撤銷權的行使范圍以債權人的債權為限。債權人行使撤銷權的必要費用,由債務人負擔?!?/p>
二、債權人撤銷權及其性質
(一)債權人撤銷權的意義
債權人撤銷權,是指債權人在債務人為處分財產(包括財產權利)的行為危害債權的實現時,可以申請法院予以撤銷的權利。例如。甲欠乙15萬元債務,在其向乙清償債務前,將自己所有的價值20萬元的財產贈與給丙,丙表示接受贈與,乙請求甲清償所欠的15萬元的債務,但甲已經沒有其他財產可供清償。于此情形下,乙向法院起訴請求撤銷甲的贈與行為。并可同時請求丙向乙返還其接受贈與的價值20萬元的財產。在本事例中,乙向法院提起訴訟的請求權基礎,為債權人撤銷權。
債權人撤銷權是債權人依法所享有的實體法上的權利。不論當事人之間對撤銷權的存在有否約定,只要符合法定的條件,債權人均取得并可行使撤銷權。但是,撤銷權依賴于債權人的債權而存在,不得脫離債權而單獨存在,債權轉讓時,撤銷權隨之移轉于債權的受讓人;債權不存在、無效、被`撤銷,債權因清償、免除、提存、抵銷等終止或者因時效完成而消滅的,撤銷權失其存在的基礎。在這個意義上,撤銷權具有附隨性。
(二)關于債權人撤銷權的性質的學說
債權入撤銷權為實體法所規定的權利,并非訴訟法上的權利,已為共識,只不過撤銷權僅能通過訴訟方得行使,與其他不限于訴訟而得以行使的其他實體法上的權利稍有不同。但是,撤銷權在實體法上究竟具有何種性質,歷來存在爭議。關于撤銷權的性質,有不同的觀點,基本上可以分為請求權(債權)說、形成權說、折衷說和責任說。
1.請求權說。請求權說又被稱之為債權說,是將撤銷權歸結為實體法上的請求權的一種學說。這種觀點認為,債權人的撤銷權,是對因債務人的行為而受利益的第三人直接請求返還的權利,因撤銷權的行使而提起的訴訟,為給付之訴。德國民法以此學說為通說,奧地利、瑞士等國關于撤銷權的特別法的解釋,受此影響較大。請求權說因其立論的依據不同,可以將債權人撤銷權分成基于法律規定的返還請求權、基于侵權行為的返還請求權以及依照類似于不當得利制度的返還請求權。
但是,請求權說有其固有的缺陷:首先,該學說不能合理地解釋債權人請求第三人返還財產或者利益的基礎。撤銷權的客體為債務人所為財產上的法律行為,與債務人所為無效行為有區別,第三人因債務人的行為而取得之利益,具有法律上的原因,債權人何以能夠直接請求第三人返還財產或者利益呢?其次,撤銷權的標的為債務人的行為,并非因為債務人的行為而讓渡的財產或者利益,惟有撤銷債務人的行為而使得第三人取得之財產或者利益失去受法律保護的基礎,才談得上請求返還財產。在這個意義上,債權人向第三入請求返還財產,實為撤銷權發生作用的結果(如同德國等民法理論而將之歸結為撤銷權的效力),可見,撤銷權并非單純的利益返還請求權。
2.形成權說。這種觀點認為,撤銷權的行使具有消滅債務人與第三人之間的法律行為之效力。依照一方的行為而使得某種權利發生變更或者消滅的權利。為形成權。依照民法規定的債權入撤銷權制度,若債權人以意思表示主張撤銷債務人的行為的,債務人與第三入之間的法律行為應當溯及地歸于消滅,故撤銷權在性質上為形成權。因撤銷權而提起的訴訟,為形成之訴。
在理論上,因為撤銷權具有消滅債務人與第三人間的法律關系的效力,且其效力的發生源自干債權人的意思,撤銷權為形成權,自應成立。但是在實務上,若債權人行使撤銷權而消滅債務人與第三人之間的法律行為后,債務人怠于請求第三人返還其所取得之利益,債權人若想救濟自己的權利,只能借助于債權人代位權,有所不便。因此,有學者認為,債權人撤銷權為形成權,則非有債權人代位權的介入,債權人行使撤銷權不能達其保全債權的目的。以形成權定位債權人撤銷權,與民法規定債權人撤銷權以恢復債務人的責任財產而保全債權人的權利的目的不完全吻合。
3,折衷說。這種觀點認為,撤銷權具有請求權和形成權的雙重性。撤銷權的行使,可以消滅債務人與第三人之間的法律行為;在此前提下,因為撤銷權的行使,債務人的責任財產又恢復到債務人行為前的狀態。因此,債權人撤銷權具有否認債務人與第三人間的法律行為以及取回債務人的財產之效力。債權人行使撤銷權,發生請求權和形成權所具有的雙重效果。法國民法以此學說為通說。日本民法通說以及判例,亦采此說。我國臺灣民法理論也多采納這種觀點。但是,折衷說因其立足點不同又分成若干觀點:撤銷權與請求權同等說、以請求權為主撤銷權為從說,以及以撤銷權為主請求權為從說。
折衷說不僅兼顧撤銷權所具有的形成權屬性,而且特別注重因為撤銷債務人的行為而請求返還財產的內容,的確可以滿足恢復債務人的責任財產而保全債權人的權利的目的。這是諸多理論和實務采納此說的主要原因。但是,也必需注意列,折衷說也有其不能合理解釋的缺陷。首先在理論上,債權撤銷權的客體為債務人處分財產的行為,并非債務人處分之財產之返還,撤銷債務人的行為和請求財產的返還為不同之法律關系(事實),應當分別對待之。而折衷說將它們合為一體,混淆了兩類不同性質的法律關系。其次,在實務上,債權人僅請求撤銷債務人的行為而提起形成之訴的,有之;債權人請求撤銷債務人的行為及財產的返還而結合形成之訴與與給付之訴的,有之。折衷說的核心內容是形成之訴與給付訴的結合,不能涵蓋債權人僅請求撤銷債務人的行為這樣的案型。
4.責任說。債權人行使撤銷權,只要發生債務人與第三人之間的法律行為歸于消滅的效果,第三人所受的利益應當返還。在此情形下,不論債務人是否怠于請求第三人返還利益、債權人是否代位債務人請求受益人返還利益,第三人取得之利益均視為債務人的責任財產,債權人可以申請法院徑行對之強制執行。這種觀點是對形成權說的發展。
(三)對我國民法上的債權撤銷權的性質之評價
我國有學者認為,撤銷權的目的在于通過撤銷債務人與第三人之間的行為,使得因其行為而轉移的財產或利益回復于債務人的責任財產;撤銷權行使的結果,使得債務人與第三人之間的行為歸于無效,債務人在其移轉的財產或利益上的地位得以回復,撤銷權具有形成權的性質。同時,撤銷權行使時,債權人以債務人和第三人為共同被告,其請求自然含有返還財產或利益的內容,故撤銷權又具有請求權的性質。
債權人行使撤銷權,目的在于回復因為債務人的詐害行為而移轉的財產或利益,撤銷權的行使具有消滅債務人與第三人間的的法律行為之效力,撤銷權為形成權,甚具合理性。但因債權人請求撤銷債務人的行為而請求第三人返還財產的,即得出債權人撤銷權具有形成權和請求權雙重性的結論,是否妥當,就值得研究了。
債權人撤銷權以回復債務人的責任財產之原狀為目的。但權利的目的并非決定一項民事權利的性質的絕對標準,權利的性質應當取決于權利的內容。債權人撤銷權的內容,依照我國合同法的規定僅以“請求人民法院撤銷債務人的行為”為限,并不包括請求與債務人為行為的第三人返還財產的內容。在這一點上,撤銷權的行使僅具有消滅債務人所為處分財產的行為之效力,為形成權。撤銷權的行使應否發生被撤銷之行為的相對人(第三人)返還財產之效果,只能依照被撤銷之債務人的行為的內容為斷,即撤銷債務人的行為是否可以達到回復債務人的財產原狀之目的??梢?,請求債務人的行為之相對人返還財產,并非債權人撤銷權的固有內容。債務人不含給付內容的行為被撤銷,自無返還給付的問題;況且,債權人在撤銷權訴訟中,完全可以僅僅主張撤銷債務人的行為。債權人以訴訟撤銷債務人的行為后,可以訴訟或以訴訟外的方式,請求因債務人的無效行為而產生的財產或利益的返還。這就是說,在撤銷權訴訟中,形成之訴和給付之訴并不總是結合在一起的,它們實際為不同的訴訟,惟有債權人提出的形成之訴勝訴,且非以訴訟不能達其目的,給付之訴始有意義。
再者,債權人撤銷權的行使,若附帶請求第三人返還財產的內容,在實務上確有便利。但此項便利并非因為僅認為撤銷權為形成權而有所影響。撤銷權為形成權,不具有請求債務人的行為之相對人(第三人)返還財產的內容,但因為民法為救濟債權人的利益另為提供可資利用的債權人代位權,而債權人代位權的請求權基礎甚為廣泛,實為債權人行使撤銷權而請求第三人返還財產提供了更多的便利。債權人行使代位權的請求權基礎與撤銷權有所不同,但并不妨礙債權人在行使撤銷權時同時主張代位權。若債權人行使撤銷權不能達其回復債務人的財產原狀之目的,則在請求撤銷債務人的行為時,可徑行請求第三人返還財產;若債權人在行使撤銷權時,認為沒有必要徑行請求第三人返還財產的,則在撤銷權訴訟勝訴后,直接對第三人請求返還財產,是否以訴訟為之,則以訴訟是否必要為考量的因素。在這個意義上,將債權人撤銷權定性為形成權,不僅為債權人行使權利提供了更多的選擇和自由,而且理順了債權人行使權利的請求權基礎。
綜上,我國合同法所規定之債權人撤銷權為形成權。
三、債權人撤銷權在破產程序上的擴張適用
我國現行破產法并沒有利用債權人撤銷權制度,而是以破產無效行為制度,對債權人的一般利益提供救濟。破產無效行為制度以破產宣告的溯及效力(doctrine of relation back)為基礎,似乎對債權人的一般利益提供了較為強有力的支持。但是,破產宣告的溯及效力原則在其創始國英國以及主要適用國澳大利亞、愛爾蘭等已經被廢除,而國際趨勢正朝著更具靈活性的撤銷權方向發展;特別是,破產無效行為制度所發生的作用,并不比破產撤銷權有利,而且對交易的安全造成極大危害。因此,我國破產法有必要放棄破產無效行為制度,以破產法專門規定破產撤銷權,作為民法所規定的債權人撤銷權的有力補充。
破產人(債務人)在破產程序開始前的臨界期間內,實施有害于債權入團體利益的行為,破產管理人(包括在破產程序中負責管理破產事務的臨時財產接管人、重整執行人、清算人等,下同)請求法院撤銷該行為、并使因該行為轉讓的財產或者利益回歸破產財團的權利,稱之為破產撤銷權。破產撤銷權,是否認破產宣告有溯及效力的立法例普遍適用的制度,為民法所定債權人撤銷權在破產法上的擴張適用。破產法應當為破產撤銷權建立以下的規則:
(一)破產撤銷權的適用范圍依照破產法的規定確定
就債務人的可以撤銷的行為而言,破產法的規定為特別法,特別法優先于普通法予以適用,故債務人的行為是否得以由破產管理人予以撤銷,僅能依照破產法的規定。例如,日本破產法第72條規定:破產人在停止支付或者破產申請后所提供的擔保、消滅債務、以及其他侵害破產債權人利益的行為,破產人在停止支付或者破產申請日前三十日內所為提供擔保、消滅債務的行為,破產管理人為破產財團的利益可以否認其效力;但是,行為相對人在行為時不知破產人有停止支付或者破產申請的事實,或者不知破產人的行為可能侵害破產債權人的利益,不在此限。破產人在停止支付后、或者破產申請后、或者破產申請前六個月內所為無償行為、以及可視為無償行為的有償行為,破產管理人為破產財團的利益可以否認其效力。
我國臺灣地區破產法第78條、第?9條和第80條的規定,較為原則和靈活:債務人在破產宣告前所為的無償行為和有償行為,對債權人的權利有損害的,依民法的規定可以撤銷時,破產管理人應申請法院撤銷之;債務人在破產宣告前六個月內,對現有債務提供擔保和清償未到期的債務,破產管理人得撤銷之。
一般而言,依照破產法得以撤銷的破產人的行為,在類別上可以劃分為:(1)一般詐害行為。破產人在停止支付后、或者有破產申請后、或者在破產申請前的法定期間內,所為提供擔保、消滅債務等侵害債權人一般的利益的行為。 (2)故意詐害行為。破產人在破產宣告程序開始前的:臨界期間內,明知其行為有害于債權人的利益而故意為之,且行為相對人已知該事實。(3)無償詐害行為。破產人在停止支付或者有破產申請后,或者在破產申請前的法定期間內,無償轉讓財產或者放棄利益的行為,諸如贈與、免除債務、放棄權利、放棄時效利益、承諾使用借貸、無償設定用益物權、不為中斷時效、撤回訴訟、承認訴訟請求、放棄訴訟請求等行為。需要特別注意的是,無償詐害行為,不以破產人主觀上的惡意為要件。
(二)破產撤銷權的客體僅以破產人在臨界期間內所為行為為限
若允許撤銷破產人所為有害于債權人的行為,而對之不加以任何限制,對財產流轉關系的穩定、尤其是對商業交易的安全會產生極危險的負面影響。所以,承認有異于民法上的債權人撤銷權的破產撤銷權,必須設定臨界期間制度,以防止破產撤銷權的不當利用。
破產程序的臨界期間,是指限制破產管理人主張破產人在破產程序開始前的行為無效之法定期間。諸如我國現行破產法所規定之臨界期間,為“人民法院受理破產案件前六個月至破產宣告之日的期間”。破產程序的臨界期間對破產撤銷權的行使具有絕對的限制意義,任何人均不得對破產人在臨界期間之外的行為,主張破產撤銷權,縱使破產人的行為對債權人的團體利益有所損害亦如此。因此,破產管理人為債權人的共同利益主張破產撤銷權的,首先必須查明破產人之行為發生在破產程序開始前的臨界期間內。
(三)破產撤銷權僅得由破產管理人行使
破產撤銷權只能由破產管理人以訴訟的方式向法院為之,破產人的債權人不得自行主張破產撤銷權,這是破產程序的需求,成為破產撤銷權同債權人撤銷權的主要區別。再者,破產管理人行使撤銷權時,對其主張撤銷的行為應當負舉證責任。
根據《合同法》的規定,贈與合同是贈與人將自己的財產無償給予受贈人,受贈人表示接受贈與的合同?!斗▽W階梯》規定:“……當贈與人表示他的意思時,不問是否采取書面方式,贈與即告成立。朕的憲令規定這些贈與應以買賣為范例,并使贈與人負有轉讓的義務……”顯然,在羅馬法上贈與為諾成合同。《日本民法》第549條規定:“贈與因當事人一方表示將自己財產無償給予相對人的意思,相對人受諾而發生效力。”根據該規定,贈與人與受贈人達成合意,贈與合同即發生效力。顯然,在日本民法上贈與合同為諾成合同。同樣臺灣地區的民法也規定了,凡贈與合同,不論以動產抑或不動產為標的,均為諾成合同。只是除經公證之贈與或為履行道德義務之贈與外,在贈與物權利轉移前,贈與人可撤銷贈與。
根據《合同法》的規定,贈與合同為諾成性合同,自當事人意思表示一致時成立,同時也規定在一定情形下贈與人可以撤銷贈與的意思表示?!逗贤ā分詫①浥c合同規定為諾成性合同,是為了實現誠實信用原則和保障受贈人利益的需要。因為如果將贈與合同規定為實踐性合同,則贈與人作出贈與的意思表示后可不受任何約束。不僅不符合誠實信用原則,而且會使受贈人因相信贈與而為接受贈與所作出的準備、付出的花費得不到救濟,這對于受贈人顯然不公平。所以贈與合同應為諾成性合同。同時也為了顧及贈與人的利益,允許贈與人在一定條件下可撤銷贈與。我國合同法確立了贈與人的任意撤銷權,贈與人行使任意撤銷權必須具備兩個條件:一是贈與物權利尚未轉移,即對動產而言贈與人尚未交付,對不動產而言贈與人尚未辦理登記;二是非經公證之贈與以及非具社會公益、道德義務性質之贈與。依我國臺灣地區多數學者之見解,贈與之撤銷以贈與合同完全成立即生效為前提,在意義上相當于合同的解除權。由此可見,贈與的任意撤銷制度的存在以贈與合同已有效成立及贈與物尚未交付或辦理登記為基礎。因此,只有在贈與合同具有諾成性的前提下,才有任意撤銷制度存在的必要。反之,如果贈與合同為實踐合同,則因贈與物之交付或辦理登記與贈與合同有效成立必須同時發生,任意撤銷制度不可能存在。從這個意義上來說,贈與的任意撤銷制度本身就是贈與合同為諾成合同最直觀的標志。
二、贈與合同的撤銷制度
贈與合同的撤銷,是指贈與人在贈與合同生效后,依照法律的規定撤銷該贈與合同,使之歸于無效的行為。由于贈與合同是單務無償合同,為保證贈與人的利益,法律賦予贈與人有撤銷贈與合同的權利。我國合同法規定了贈與的任意撤銷、法定撤銷、窮困撤銷(又稱窮困抗辯、緊急需要抗辯、拒絕贈與之抗辯或贈與履行之拒絕)。
贈與人的撤銷權(也有學者稱“撤回權”)在性質上屬于形成權。立法之所以賦予贈與人以任意撤銷權,其主要原因在于贈與合同的無償性。因為在贈與合同中,贈與人不獲對價而負擔給付義務,其對贈與人的拘束力應比有償合同低才較為公正,并且表意人受其意思表示的拘束固然是民法的基本原則,但在無償的贈與合同中,若贈與人贈與的表示系出于輕率,則使其如一般的表意人那樣受其意思表示的拘束,不但對贈與人不利,而且使贈與人獲得額外的利益也欠缺正當性基礎,因此,在贈與合同業已經雙方當事人的合意成立以后,應允許贈與人的反悔,即在一定條件下收回其意思表示,可以說,建立于無償與輕率保護基礎上的任意撤銷權實際上就是允許贈與人“說了再吞回去”。這與解除權具有類似性。而對于贈與人的法定撤銷權來說,立法在受贈人有忘恩負義、不履行附負擔贈與中所附義務等行為時賦予贈與人以撤銷權,使其得以提前消滅已生效的贈與合同的效力,在這個意義上,贈與人的法定撤銷權在性質上也類似于解除權。
(一)贈與合同的任意撤銷
合同法規定,贈與人在贈與財產的權利轉移之前可以撤銷贈與,這就是贈與的任意撤銷。該撤銷之所以有“任意”之名,在于對于非經公證之贈與以及非具有社會公益、道德義務性質之贈與而言,在贈與物權利轉移前,贈與人無須任何理由,即可撤銷。
一般情況下,合同依法成立后,債務人即負有給付義務,債權人享有給付請求權。但對于贈與合同來說,由于其具有無償性,贈與人無對價而支付利益,受贈人不負擔任何對待給付義務即可獲得利益,雙方地位嚴重違反均衡正義。我國學者謝哲勝先生所言“僅一方當事人即利益出讓方負給付義務,不符合交易公平,不符合正義,亦不符合人性”。因此,法律盡可能采取各種措施優遇贈與人,維護其利益從而使贈與人與受贈人之利益趨于平衡。立法賦予贈與人任意撤銷權就是優遇贈與人的措施中的一種。也就是說,任意撤銷權實際上是通過緩和贈與合同的約束力來實踐優遇贈與人的目的,最終獲致公平正義。
贈與合同的任意撤銷應當具備以下條件:
1、贈與的財產權利尚未轉移
贈與的任意撤銷在時間上只能是贈與合同履行完畢之前,即贈與的財產權利沒有轉移之前。為什么贈與能否任意撤銷以權力轉移為標準呢?這因為有的情況下,贈與合同成立后,受贈人在已經為接受贈與財產作出物質上、經濟上或者精神上準備的情況下,贈與人撤銷贈與,特別是在受贈人已經接受贈與的時候,贈與人又把贈與的財產要回的情況下,贈與人撤銷贈與,既對受贈人不公平,也違背誠實信用的原則。雖然贈與是贈與人單方的無償行為,但在此種情況下,贈與人撤銷贈與也可能會對受贈人造成一定的損害,對社會道德也是一種沖擊。因此,為了平衡贈與合同雙方當事人的利益,維護社會關系的穩定,合同法對贈與人在贈與合同成立后撤銷贈與作了必須在贈與財產權利轉移之前進行的限制性規定。“贈與財產的權利轉移之前”的情況,既包括贈與財產未交付給受贈人,也包括應當辦理而未辦理財產所有權轉移手續,還包括贈與財產已交付給受贈人,但應當辦理而未辦理財產所有權轉移手續的情形。贈與的財產已轉移其權利的,贈與人不得任意撤銷贈與。如果贈與的財產一部分已轉移其權利,任意撤銷贈與僅限于未轉移其權利之部分,以維護贈與合同當事人雙方權利義務的穩定。
2、須非為具有救災、扶貧等社會公益、道德義務性質的贈與合同或者經過公證的贈與合同
《合同法》對贈與人行使任意撤銷權的范圍進行了限制,即具有救災、扶貧等社會公益、道德義務性質的贈與合同或者經過公證的贈與合同,贈與人不得行使任意撤銷權。對于有社會公益、道德義務性質的贈與合同來說,贈與人不僅負有承諾贈與的法律義務,而且負有賑災扶貧救困的道德義務。為了維護這類贈與法律關系的穩定,完成道德義務,本條款明確規定具有救災、扶貧等社會公益、道德義務性質的贈與合同,不適用在交付贈與財產之前可以撤銷贈與的規定。對于經過公證的贈與合同,《合同法》之所以規定不得撤銷,一方面主要是考慮到贈與人若采取此種方式與受贈人訂立贈與合同,經過公證人員的解釋和說明,則應當已經考慮周詳,如果再授予贈與人以任意撤銷權,既有失合同的嚴肅性,也使受贈人處于明顯不利的地位。另一方面,從公證的效力來說,具有債權內容的合同經過國家公證機關的公證,直接具有申請法院執行的效力。所以,這種合同不得撤銷。這對于嚴肅國家公證機關的公證力,維護合同的嚴肅性,保證財產權利關系相對穩定是必要的。
(二)贈與合同的法定撤銷
贈與合同的法定撤銷,是指在出現法律規定的可以撤銷的特定情形時,贈與人取得撤銷贈與合同的權利。根據《合同法》的規定,當發生下列事由時,贈與人或其繼承人、人可以行使撤銷權撤銷贈與:
1、受贈人嚴重侵害贈與人或者贈與人的近親屬
受贈人如果嚴重侵害贈與人或贈與人的近親屬時,這表明贈與合同賴以存在的感情基礎將不復存在,與之相適應,贈與合同也將失去存在意義,因此,法律賦予贈與人有權撤銷贈與。這一要件要求:第一,須受贈人實施了侵害行為。受贈人的侵害行為不以直接侵害贈與人或其近親屬的個人法益為限,受贈人有侵害國家利益或社會法益之罪,例如妨礙選舉、誣告、偽證、偽造文書等,因其間接或同時侵害個人法益之罪,亦有適用。第二,須侵害的對象是贈與人或者贈與人的近親屬。第三,須侵害行為達到嚴重的程度,而不是輕微的、一般的侵害行為。何謂嚴重侵害,我國合同法并未明確予以界定,造成實踐操作中的困難。我國臺灣地區的民法規定受贈人的行為須為應受刑法處罰的程度,若僅為一般侵權行為而不構成犯罪,則不發生贈與人的撤銷權?!斗▏穹ā芬幎ǎ?ldquo;受贈人對于贈與人犯有虐待罪,輕罪或侮辱罪時”,贈與人才得以受贈人有負義務行為而撤銷贈與?!兑獯罄穹ā芬幎ǎ?ldquo;只有在受贈人犯有本法第463條第1項、第2項和第3項規定的罪行的情況下,或者在受贈人故意嚴重傷害贈與人或故意使贈與人的財產遭受嚴重損害的情況下,……才允許以忘恩負義為由提起撤銷贈與的訴訟。”我們認為,凡是受贈人實施的、足以危害贈與合同賴以存在的感情基礎的任何行為,均為此處的嚴重侵害行為,不僅包括受贈人對贈與人及其近親屬實施的犯罪行為,而且也包括受贈人對贈與人及其近親屬所實施的嚴重有損道德名譽等行為。
2、受贈人對贈與人負有扶養義務而不履行
如果受贈人沒有扶養能力或喪失了扶養能力的,則其不履行扶養義務有客觀原因,贈與人不具有撤銷贈與的法定權利。
3、受贈人不履行贈與合同約定的義務
這一要件要求:贈與合同約定了受贈人負有一定義務;贈與人已將贈與財產交付于受贈人;受贈人不履行贈與合同約定的義務。在附義務的贈與合同中,受贈人應當依約定履行其所負義務。在贈與人向受贈人交付了贈與財產后,受贈人如不依約履行其義務,贈與人可以撤銷贈與。也有學者認為,所附義務非因受贈人之事由不能履行或者不必要履行的,贈與人不得撤銷贈與,我國《合同法》第192條并未區分不履行約定義務事由,有不妥之處。在此,筆者也認為,當受贈人不履行合同約定義務是由于不可歸責于受贈人的事由所致的,贈與人不得行使撤回權。
4、受贈人實施違法行為致使贈與人死亡或者喪失民事行為能力
本條對受贈人所實施的違法行為未作限定,因此只要受贈人所實施的違法行為致使贈與人死亡或者喪失民事行為能力,無論其是出于故意還是過失,贈與人的繼承人或法定人就可以行使撤回權。不過應注意,贈與人的死亡或喪失民事行為能力必須與受贈人的違法行為之間具有因果關系,若贈與人的死亡或喪失民事行為能力并非受贈人違法行為的直接結果,則贈與人的繼承人或法定人不得行使撤回權。
世界上許多國家或地區將受贈人故意妨礙贈與人行使撤銷權也作為法定撤銷權行使的事由之一,如《德國民法》規定,“贈與人的繼承人只有在受贈人故意和不法行為……妨礙撤回時,才享有撤回的權利”。我國臺灣地區民法也規定:“受贈人因故意不法之行為,……妨礙其為贈與之撤銷者,贈與人之繼承人,得撤銷其贈與。”對此,我國合同法尚未規定,實為法律的漏洞。因此,有學者認為,在受贈人故意妨礙贈與人行使撤銷權時,應當類推適用受贈人實施違法行為致贈與人死亡或喪失民事行為能力時由贈與人的繼承人或法定人行使撤銷權的規定,賦予贈與人的繼承人或者法定人以撤銷權,以達到同樣的不向受贈人為贈與的目的。
(三)贈與合同的窮困撤銷
我國《合同法》第195條規定:“贈與人的經濟狀況顯著惡化,嚴重影響其生產經營或者家庭生活的,可以不再履行贈與義務。”本條規定實際上賦予了贈與人“窮困之際的不履行權”即“窮困抗辯權”。窮困抗辯權又稱緊急需要抗辯權、拒絕贈與之抗辯權或贈與履行之拒絕權,是情勢變更原則在贈與合同中的具體體現。在贈與合同成立后,遇有特定情勢時,贈與人可行使窮困抗辯權,拒絕履行其對受贈人所負之給付義務而不負擔債務不履行責任?!兜聡穹ā返?19條規定:“贈與人因贈與使按其身份之生計或法律上扶養義務之履行頻于危殆時可拒絕履行。”臺灣地區民法第418條規定:“贈與人與贈與約定后,其經濟狀況顯因贈與致其生計有重大影響,或妨礙其扶養義務之履行者,得拒絕贈與之履行。”
贈與合同的終止得基于以下幾種事由:
第一,贈與合同的任意撤銷。贈與合同的任意撤銷是指在贈與財產的權利轉移之前,由贈與人依其意思任意撤銷贈與合同。但在具有救災、扶貧等社會公益、道德義務性質的贈與合同和經過公證的贈與合同中,贈與人不得任意撤銷贈與合同。
第二,贈與合同的法定撤銷。贈與合同中,贈與地產的權利轉移之后,贈與人即喪失了任意撤銷贈與合同的權利,但在以下條件具備時,贈與人仍可享有撤銷贈與合同的法定權利:
1、受贈人嚴重侵害贈與人或者贈與人的近親屬的;
2、受贈人對贈與人有扶養義務而不履行的;
3、受贈人不履行贈與合同約定的義務的
贈與人的撤銷權,自知道或者應當知道撤銷原因之日起1年內行使。該期間為除斥期間。超過這一期間,贈與人不得再行使撤銷權。
因受贈人的違法行為致使贈予人死亡或者喪失民事行為能力的,其繼承人或其法定人可以撤銷贈與。贈與人的繼承人或者法定人的撤銷權,自知道或者應當知道撤銷原因之日起6個月內行使。這一期間同樣也是除斥期間。
第三,贈與合同的法定解除。贈與人的經濟狀況顯著惡化,嚴重影響其生產經營或者家庭生活的,可以解除贈與合同,不再履行贈與義務。該合同解除不發生溯及既往的效力,贈與人就原已履行的贈與,無權要求受贈人返還。
受贈人有無償取得贈與物的權利,但贈與合同約定負擔義務的,受贈人須按約定履行義務。對于具有救災、扶貧等社會公益、道德義務性質的贈與合同,以及經過公證的贈與合同,贈與人不交付贈與物的,受贈人可以請求交付。
在贈與屬于附義務贈與時,受贈人應在贈與物的價值限度內履行所附義務,受贈人不履行其義務時,贈與人有權請求受贈人履行其義務或撤銷其贈與。
贈與合同的終止得基于以下幾種事由:
第一,員與合同的法定撤銷。贈與合同中,贈與地產的權利轉移之后,贈與人即喪失了任意撤銷贈與合同的權利,但在以下條件具備時,贈與人仍可享有撤銷產與合同的法定權利:
1、受贈人嚴重侵害贈與人或者贈與人的賓親屬的;
2、受贈人對贈與人有扶養義務而不履行的;
3、受贈人不履行贈與合同約定的義務的
贈與人的撤銷權,自知道或者應當知道撤銷原因之日起1年內行使。該期間為除斥期間。超過這一期間,贈與人不得再行使撤銷權。
因受贈人的違法行為致使贈予人死亡或者喪失民事行為能力的,其繼承人或其法定人可以撤銷贈與。贈與人的繼承人或者法定人的撤銷權,自知道或者應當知道撤銷原因之日起6個月內行使。這一期間同樣也是除斥期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