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首頁 精品范文 夫妻共同債務法律規定

夫妻共同債務法律規定

時間:2023-08-30 16:47:24

開篇:寫作不僅是一種記錄,更是一種創造,它讓我們能夠捕捉那些稍縱即逝的靈感,將它們永久地定格在紙上。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12篇夫妻共同債務法律規定,希望這些內容能成為您創作過程中的良師益友,陪伴您不斷探索和進步。

夫妻共同債務法律規定

第1篇

關鍵詞:民事執行 夫妻共同債務 個人債務

中圖分類號:D92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673-291X(2011)30-0252-02

在執行程序中,對于法律文書直接確定夫妻雙方共同償還債務的,直接執行夫妻共同財產沒有任何爭議。但如果法律文書僅確定夫妻一方為義務主體,夫妻共同財產能否作為被執行財產?盡管現行法律沒有明確規定,但在執行實踐中,對能夠確定為夫妻共同債務的,直接執行夫妻共同財產是通行的做法。但若不能確定夫妻共同債務,或者法律文書未確定一方為履行義務的主體,需要根據不同情況,依據法律規定執行,不能一概而論。

一、夫妻共同債務的界定

在執行中應否執行夫妻共同財產,首先要弄清執行的債務是夫妻共同債務還是個人債務。《婚姻法》第41條規定,“離婚時,原為夫妻共同生活所負的債務,應當共同償還。共同財產不足清償的,或財產歸各自所有的,由雙方協議清償;協議不成時,由人民法院判決?!庇纱?,夫妻共同債務是夫或妻一方或雙方為了共同生活所負的債務。《最高人民法院審理離婚案件處理財產分割問題的具體意見》規定:(1)夫妻雙方約定的由個人負擔的債務,但以逃避債務為目的的除外。(2)一方未經對方同意,擅自資助與沒有撫養義務的親朋所負的債務。(3)一方未經對方同意,獨立籌資從事經營活動的,其收入確未用于共同生活所負的債務。(4)其他應由個人承擔的債務。除此之外,均為夫妻共同債務。

根據《婚姻法》第17條,《最高人民法院關于適用〈婚姻法〉若干問題(二)》第12條、第14條的規定,夫妻在婚姻關系存續期間取得、歸夫妻共同所有的財產范圍:(1)工資、獎金;(2)生產、經營的受益;(3)知識產權的受益;(4)繼承或贈與的財產,但遺囑或贈與合同中確定只歸夫或妻一方的財產除外;(5)其他應當歸共同所有的財產(包括:1)一方以個人財產投資取得的收益;2)男女雙方實際取得或者應當取得的住房補貼、住房公積金;3)男女雙方實際取得或者應當取得的養老保險金、破產安置補償費)。明確了夫妻對共同所有的財產有平等的處置權。《婚姻法》第18條,明確了夫妻個人財產的范圍:(1)一方的婚前財產;(2)一方因身體受到傷害獲得的醫療費、殘疾人生活補助費等費用;(3)遺囑或贈與合同中確定只歸夫或妻一方的財產;(4)一方專用的生活用品;(5)其他應當歸一方的財產。除當事人約定外,夫妻婚前的個人財產不再隨著婚姻關系的延續而自動轉為夫妻共同財產?!痘橐龇ā返?9條規定,夫妻可以約定婚姻關系存續期間所得的財產以及婚前財產歸各自所有、共同所有或部分各自所有、部分共同所有。夫妻對婚姻關系存續期間所得的財產約定歸各自所有的,夫或妻一方對外所欠的債務,第三人知道該約定的,以夫或妻一方所有的財產清償。

二、清償對外債務與夫妻處分共同財產的沖突

夫妻處分共同財產損害債權人利益的,其約定或法院判決、調解均不得對抗債權人。在婚姻關系存續期間,夫妻雙方如無特別約定,夫妻財產適用法定的所得共有制。夫妻對共同債務都負有連帶清償責任。這種連帶清償責任,不經債權人同意,債務人之間的約定無效,否則將會損害債權人的利益。因此,夫妻之間離婚時對財產的分割,只能對彼此內部有效,不能向外對抗其他債權人。債權人仍然有權就原夫妻所負共同債務向原夫妻雙方或者其中任何一方要求償還。在執行程序中,對夫妻共同債務的認定原則上適用上述規定,但是,對于夫妻之間約定由個人負擔的債務,其約定僅僅對夫妻雙方有約束力,即使法院的離婚判決書、民事調解書確定了當事人就共同債務的處理約定的,也不能對抗其他債權人的權利主張。這點在《最高人民法院關于適用〈婚姻法〉若干問題的解釋(二)》第18條中已有了明確的規定:“當事人離婚協議或者人民法院離婚判決,就財產分割的處理對夫妻雙方有約束力,但不能對抗其他債權人。夫妻對婚姻關系存續期間的共同債務,應當承擔連帶清償責任。”同時,依據《最高人民法院關于適用〈婚姻法〉若干問題的解釋(二)》第24條規定:“債權人就婚姻關系存續期間夫妻一方以個人名義所負債務主張權利的,應當按夫妻共同債務處理。但夫妻一方能夠證明債權人與債務人明確約定為個人債務,或者能夠證明屬于婚姻法第19條第3款規定情形的除外?!眰鶛嗳艘髨绦蟹蚱拗械娜魏我环?,只要能夠證明該債務是夫妻關系存續期間所負債務,且不為法律禁止的行為即可,至于是否屬于夫妻共同債務,被執行人負舉證責任。

三、夫妻共同財產執行的具體徑路

1.法院判決夫妻雙方共同承擔責任的,執行夫妻共同財產。

第2篇

論文關鍵詞:夫妻 共同債務 婚姻法

夫妻共同債務作為消極夫妻共同財產,其理論基礎在于婚姻的契約性和倫理性?;诜蚱拗g的特殊身份關系,夫妻雙方互享家事權,家事權制度也成為夫妻共同債務的重要理論淵源。夫妻共同債務的處理不僅關系到婚姻當事人的財產利益,而且涉及第三人的交易安全。因此,在對夫妻共同債務進行處理時,必須始終貫徹私法自治原則、保護交易安全原則、保護弱勢群體原則,恰當地平衡各方當事人的利益,盡可能地實現實質公平。我國現行《婚姻法》及其司法解釋對夫妻共同債務的規定有一定的合理性,但是也存在弊端。基于此,當前對夫妻共同債務相關法律制度的完善進行探討具有重要意義。

一、現行法關于夫妻共同債務規定的弊端

在現行法律框架下,夫或妻一方對外所負債務原則上為夫妻共同債務,除非第三人知道夫妻雙方約定為夫妻分別財產制,以及夫妻一方能夠證明債權人與債務人明確約定為個人債務。通過上述分析可知,該規定對維護交易安全、保護第三人的合法權益,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不過,任何法律制度的設計并非完美無遵循現行法律規定,即使夫妻一方惡意舉債,只要夫妻雙方未約定實行夫妻共同分別財產制,未舉債一方也不能證明惡意方債權人約定為個人債務的,惡意一方在婚姻關系存續期間所負債務均為夫妻共同債務,由夫妻雙方共同承擔連帶責任。非舉債的無辜一方在未享受負債利益,甚至不知悉所負債務的情況下,仍應對另一方所負債務承擔償還責任。這種判決結果將給夫妻中的非舉債一方帶來巨大的利益損害和感情傷害,甚至給社會帶來懼怕婚姻的不良現象。顯然,這樣的處理方法和處理結果與婚姻家庭法的立法精神也是相違背的。可以說,推定夫妻共同債務的做法雖易操作,但也存在天然缺陷,關鍵在于相關配套制度未能合理地兼顧到夫妻雙方以及第三人的利益。對于推定夫妻共同債務的兩種例外情形,以下分別討論:

第一種情形:第三人知道夫妻對婚姻關系存續期間所得的財產約定歸各自所有的,夫或妻一方對外所負債務以夫或妻一方所有的財產清償。前面已經分析過,夫妻雙方對分別財產制的約定,以第三人知道與否為判斷標準,凡第三人事先知道該約定的,所發生的債務為夫妻個人債務;第三人事先不知道該約定的,所發生的債務仍為夫妻共同債務。這對限制夫妻雙方濫用權利、保護第三人合法權益十分有利。但由于夫妻財產契約屬于內部契約,具有較強的隱秘性,而婚姻法對夫妻財產的約定僅要求夫妻雙方采用書面形式,不要求履行公示程序,通常情況下第三人無從知曉。況且,司法解釋還把證明第三人知道夫妻實行分別財產制約定的舉證責任分配給了非舉債的夫妻一方,非舉債方如果不能證明債權人知道夫妻雙方對婚后所得實行分別財產制,夫妻另一方所負債務就一律納入夫妻共同債務。這對婚姻關系中的無辜者實屬不利,只會縱容惡意夫妻一方擅自舉債損害對方的合法權益。實際上,婚姻關系中無辜方的利益還應優先于債務人的利益,因為就權益受害者的防范成本來看,債權人方法風險的成本小于婚姻當事人。在債權債務法律關系中,債權人處于優勢地位,可以自由決定是否交易,而且完全能夠通過選擇實力強信譽好的交易對象;但生活在夫妻關系存續期間的配偶一方則不一樣,其已經被束縛在婚姻之中,無法再行選擇。因此,從平衡各方當事人利益的角度,在保護第三人交易安全的同時,法律制度的設計也應該對婚姻關系中無辜方的利益予以關注和保護。

第二種情形:非舉債一方能夠證明舉債方與債務人明確約定為個人債務的,不屬于夫妻共同債務。不可否認,其立法的本意在于尊重交易當事人的意思自治,但是此制度設計缺乏生存土壤。夫妻在婚姻關系存續期間形成的債務,往往是以一方個人名義進行的,對于夫妻任何一方對外所負債務,另一方如果不能提供證據證明負債一方與債權人達成了關于“個人債務”的約定,都必須按照夫妻共同債務承擔連帶責任。

在現實生活中,夫或妻一方在未經另一方同意向外負債時,很少有人會明確約定所負債務為夫妻個人債務,即使夫妻一方想約定,與之交易的債權人一般也不會同意。根據西方古典經濟學的“經濟人”假設,人具有完全的理性,都會做出讓自己利益最大化的選擇。在現實交易中債權人為了增加自己的債權擔保,一般都不會與債務人約定為個人債務。假使夫妻一方的確與第三人約定為夫妻個人債務,要求未參與交易的夫妻一方對“債權人與債務人明確約定為個人債務”進行證明,基本上也是不可能的,有違舉證責任分配時應遵循的公平、合理、誠實信用原則。因為將某一案件事實的證明責任加在遠離證據材料又缺乏必要的收集證據的條件與手段的當事人身上,而占有或者接近證據材料、有條件有能力收集證據的另一方當事人反倒不負舉證責任,勢必造成不公平。其后果是,一方假借夫妻之名,行個人事務之實,以期行為的后果由夫妻共同來承擔,損害夫妻另一方的利益。

總之,婚姻法進行利益衡量和制度安排時,表現出了對債權人的過度保護和對配偶的不信任。對債權人的過度保護表現為,只要借錢給已婚的債務人,不論其用途,不論惡意善意,只要沒有約定為個人債務或者聲明對債務人夫妻分別財產制的約定一無所知,法院均奉送法定連帶保證人一名;對配偶的不信任表現為,推定夫妻為利益共同體,一方對外負債而另一方必將受益,即使喊冤說確不知情或確未受益,均視為狡辯或推定為借錢不還之同謀。

二、夫妻共同債務相關法律制度的完善策略

(一)確認家事權

婚姻關系存續期間,夫妻之間家事權的行使是夫妻共同債務產生的重要原因。在現實生活中,夫妻參與社會經濟生活十分頻繁,為保護夫妻雙方及第三人的合法權益和交易安全,國外許多國家立法明文規定夫妻互有家事權,我國現行婚姻法沒有規定夫妻日常家事權,導致夫妻共同債務缺乏有力的制度支撐。故筆者建議在婚姻法必要明確規定日常家事權,包括家事權的范圍、權利行使的方法和限制、對夫妻及第三人的效力等。法律設立日常家事權,一方面也是為了有利于對夫妻行為進行界定,為夫妻共同債務的負擔奠定基礎,另一方面是有利于保護善意第三人的利益,降低其債權落空的交易風險。

(二)明確界定夫妻共同債務

在婚姻關系存續期間,夫妻一方或者夫妻雙方為共同生活所負債務為夫妻共同債務,夫妻共同債務由夫妻雙方承擔連帶責任。夫妻共同財產是維護夫妻共同生活的基礎,而夫妻共同債務是對夫妻共同財產的減損,在本質上為消極夫妻共同債務。在婚姻生活存續期間,夫妻一方對外所負債務原則上推定為夫妻共同債務。從夫妻共同債務的特點來看,必須符合夫妻雙方共同意思表示,并用于夫妻共同生活,對此,債權人負有舉證責任。但是,如果非舉債方可提出相反的抗辯來否認,即夫妻另一方所負債務非為夫妻共同意思表示,且未用于夫妻共同生活,則不屬于夫妻共同債務。除此以外,如果夫妻雙方明確認可夫妻一方所負個人債務為夫妻共同債務的,根據當事人意思自治原則,屬于夫妻共同債務。夫妻共同債務由夫妻雙方承擔連帶責任,有共同財產的,共同財產應優先清償夫妻共同債務,共同財產不足以清償的,夫妻雙方以其個人財產承擔連帶責任。債權人可以要求夫妻任何一方清償全部債務。夫妻內部份額的分擔由夫妻雙方協議或法院判決承擔責任的份額的,不能對抗債權人,夫妻雙方對清償共同債務達成的協議和法院對夫妻雙方共同債務所作的承擔份額的判決,其效力不及于債權人,即夫妻離婚后債權人仍有權向原夫妻任何一方主張完全債權,任何一方有有完全清償義務,以使夫妻雙方對清償共同債務永遠承擔連帶責任。

(三)夫妻約定財產制的公示制度

夫妻共同債務作為消極夫妻共同財產,與夫妻財產制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一般來說,夫妻共同財產所產生的債務為夫妻共同債務;相反,夫妻個人財產所引起的債務則為個人債務。我國《婚姻法》采用了法定夫妻共同財產制和約定財產制并存的夫妻財產制立法模式,并且規定如果非舉債方有證據證明第三人知道夫妻對婚姻關系存續期間所得的財產約定歸各自所有得,夫或妻一方對外所負債務以夫或妻一方所有的財產清償。通過上述分析可知,通常情況下,第三人對夫妻財產制的約定難以知曉,要求債權人對此予以證明更是強人所難。解決此問題的突破口在于對夫妻約定財產制進行公示,這也是目前國外立法中普遍采取的方式,值得我們借鑒。例如,在法國,夫妻在對財產進行約定時,規定了極為嚴格的形式要件,不僅需要采用書面形式,而且還需經公證人進行公正,在完成公證手續后,還必須履行登記手續才能對抗第三人?!斗▏穹ǖ洹返?394條規定:“夫妻間有關財產的約定不僅需要采用書面的行使,而且應在公證人面前訂立;訂立協議時,夫妻雙方以及有關的當事人,如未成年人的父母或其監護人等,或者其委托的人必須在場,并作出同意的意思表示。財產協議做成后,公證人在契約上簽字,同時免費向各當事人提交一份未印花的白紙制作的證書?!笨v觀各國的立法,公示程序分為登記和公正兩種。采取登記程序的有德國、日本、韓國及我國澳門、臺灣地區;要求雙方在辦理婚姻登記時一并辦理財產契約登記。采取公正程序的有法國、瑞士、意大利等國,要求夫妻財產契約須以書面形式訂立并經過公證。根據我國的國情,筆者建議對夫妻共同債務的約定采用登記的形式,以便對第三人產生公信力,也從而也相應地減輕了夫妻一方的舉證責任。同理,我國還可以嘗試設立夫妻債務登記制度,尤其對經營性債務,應當事先進行登記,以避免在發生債務糾紛時,出現夫妻對債務履行的不公平、不公正,甚至還會避免逃避債務的情形。

第3篇

《最高人民法院關于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婚姻法>若干問題的解釋(二)》的出臺,為法院審理各類婚姻家庭糾紛案件提供了更加完備的法律依據,同時,從全國法院審理各類婚姻家庭糾紛案件的情況來看,出現了一些新情況、新問題。如“離婚訴訟中當事人虛構夫妻共同債務的情形日益增多”既是其中之一。這個問題的出現與《婚姻法司法解釋(二)》第二十四條的規定不無關系。本文試就《婚姻法司法解釋(二)》第二十四條的立法缺陷發表自己的看法,并力圖從夫妻共同債務的界定角度出發,提出解決適用該法條之困境的辦法。

[關鍵詞]

夫妻共同債務 夫妻個人債務 日常家事權 表見

《最高人民法院關于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婚姻法>若干問題的解釋(二)》(以下簡稱《婚姻法司法解釋二》)的出臺,為法院審理各類婚姻家庭糾紛案件提供了更加完備的法律依據,同時,從全國法院審理各類婚姻家庭糾紛案件的情況來看,出現了一些新情況、新問題。如“離婚訴訟中當事人虛構夫妻共同債務的情形日益增多”既是其中之一。這個問題的出現與《婚姻法司法解釋(二)》第二十四條之規定不無關系?!痘橐龇ㄋ痉ń忉專ǘ返诙臈l規定:債權人就婚姻關系存續期間夫妻一方以個人名義所負債務主張權利的,應當按夫妻共同債務處理。但夫妻一方能夠證明債權人與債務人明確約定為個人債務,或者能夠證明屬于《婚姻法》第十九條第三款規定情形的除外。這種將婚姻關系存續期間夫妻一方以個人名義所負債務首先推定為夫妻共同債務的做法顯然著眼于保護債權人利益的考慮,防止夫妻借離婚逃避債務,以致削弱債權人債權實現的可能性。但該解釋片面保護債權人利益的同時忽視了對婚姻關系中無辜一方的保護,肆意擴大了夫妻共同債務的范圍,加重了夫妻關系中非借債一方的舉證責任,違背了權利義務相一致原則,存在立法缺陷。

一、《婚姻法司法解釋(二)》第二十四條的立法缺陷

1、《婚姻法司法解釋(二)》第二十四條與其他法律規定存在立法沖突。

《中國人民共和國婚姻法》第四十一條規定:離婚時,原為夫妻共同生活所負的債務,應當共同償還。共同財產不足清償的,或財產歸各自所有的,由雙方協議清償;協議不成時,由人民法院判決?!蹲罡呷嗣穹ㄔ宏P于人民法院審理離婚案件處理財產分割問題的若干具體意見》(以下簡稱《財產分割的若干意見》)第十七條規定:夫妻為共同生活或為履行撫養、贍養義務等所負債務,應認定為夫妻共同債務,離婚時應當以夫妻共同財產清償。下列債務不能認定為夫妻共同債務,應由一方以個人財產清償:

(1)夫妻雙方約定由個人負擔的債務,但以逃避債務為目的的除外。

(2)一方未經對方同意,擅自資助與其沒有撫養義務的親朋好友所負的債務。

(3)一方未經對方同意,獨自籌資從事經營活動,其收入確未用于共同生活所負的債務。

(4)其他應由個人承擔的債務。

由以上規定可以看出無論是《婚姻法》還是《財產分割的若干意見》都將夫妻共同債務定義為夫妻共同生活所負債務,“為夫妻共同生活所負”是夫妻共同債務的一個核心特征,而按《婚姻法司法解釋(二)》第二十四條之規定,則無論是否為夫妻共同生活所需,只要是在婚姻關系存續期間一方以個人名義所借,哪怕是舉債一方的違法行為所致,或是個人生活享樂行為所致,甚至是一方離婚時為侵吞另一方財產惡意虛構的債務,只要配偶他方無法舉證證明存在“債權人與債務人明確約定為個人債務”或“婚姻法第十九條第三款”規定之情形,則一律推定為共同債務。我們以一方違法行為所負債務(如借錢賭博)為例,無論按照《婚姻法》第四十一條還是《財產分割的若干意見》第十七條,都應該認定為個人債務,而按照《婚姻法司法解釋(二)》第二十四條之規定則要推定為共同債務。同一筆債務,依據不同的法律卻被界定為兩種對立的性質,難免會讓人感到法律適用上的無所適從。

2、《婚姻法司法解釋(二)》第二十四條之規定忽視了夫妻在婚姻關系中的人格獨立地位。

夫妻雙方在對外實施民事法律行為時,表現形式是非常復雜的。基于夫妻共同生活的本質要求,夫妻對外民事法律行為常常具有如下特征:(1)主體的一致性。夫、妻在對外進行法律行為時是作為一方當事人——復合主體而存在的; (2)以家庭事務為目的。夫妻對外民事法律行為以處理家庭事務為目的,這是由夫妻法律關系的本質屬性決定的;(3)意思表示的一致性。夫妻對外民事法律行為主觀上的構成要素為夫妻之間的合意,即體現為夫妻共同意思表示;(4)效力歸屬的同一性。夫妻對外民事法律行為基于其主體和意思表示的一致性,決定了其法律效力歸屬上的一致性,即所產生的權利義務由夫妻雙方共同享有和承擔。

但是,夫妻在婚姻生活中又是彼此保持獨立人格的。夫妻地位的立法例經歷了由“夫妻一體主義”到“夫妻別體主義”的轉變,現代各國的立法無不確立了夫妻在婚姻中的獨立地位。我國《婚姻法》亦規定了“實行婚姻自由、一夫一妻、男女平等的婚姻制度?!保ā痘橐龇ā返诙l第一款)“夫妻在家庭中地位平等。”(第十三條)以及關于夫妻個人財產制等規定都是夫妻彼此人格獨立的體現。因此,夫妻在對外實施民事法律行為時,不可能都為夫妻雙方共同的行為,也有可能是一方出于個人目的的個人行為。即使在處理夫妻財產(包括積極財產和消極財產,如債務)方面亦是如此。《婚姻法司法解釋》(二)》第二十四條之規定不區分夫妻對外舉債的性質一律簡單推定為共同債務,忽視了夫妻一方以獨立主體資格參與民事法律關系的情形。

3、《婚姻法司法解釋(二)》第二十四條之規定忽視了對當事人利益的均衡保護,無法體現公平與正義。

當夫妻在婚姻關系存續期間一方以個人名義舉債時,一方面要維護交易安全,保護債權人利益,防止夫妻借離婚逃避共同債務,另一方面又要注重保護非舉債配偶一方的利益,防止配偶他方惡意舉債。第二十四條規定“債權人就婚姻關系存續期間一方以個人名義所負債務主張權利的,應當按夫妻共同債務處理”,除非舉債配偶一方能舉證證明存在兩種“例外情形”。很顯然,這樣的規定是片面保護債權人利益的。那么是否債權人比非舉債配偶一方更需要保護呢?筆者并不這樣認為。首先,從規避風險的角度看,債權人在與債務人交易過程中處于優勢地位,他可以自由選擇是否交易以及選擇預期清償能力強的債務人為交易對象,甚至還可以要求債務人提供擔保以保全債權實現;而夫妻中非舉債一方卻無法預知另一方何時舉債,舉債數額,無法控制其舉債用途,尤其在另一方惡意舉債時更是如此。所以,債權人比非舉債配偶一方更容易規避風險。其次,從權利救濟手段看,即使債務被認定為個人債務,債權人仍有承擔債務的義務主體,他仍可以采用各種法律手段促使債權得以實現;而夫妻中非舉債一方如不能證明存在兩種“例外情形”就不得不承擔連帶責任,雖然理論上其對外承擔責任以后還可以向配偶他方追償,但往往舉債人已將財產消耗殆盡,被侵害的權益難以得到救濟。再次,從舉證能力的角度看,由于第二十四條實行舉證責任倒置,債權人無需承擔舉證責任;而非舉債配偶方要想證明“債權人與債務人明確約定為個人債務”無疑是非常困難的,因為一方舉債往往具有隱蔽性,惡意舉債時更不會讓對方知曉。若證明“屬于婚姻法第十九條第三款規定情形”(即夫妻對婚姻關系存續期間所得財產約定歸各自所有,且第三人知道該約定)更為困難,因為首先我國約定夫妻財產分別所有的家庭少之又少,即使有此約定,如何證明第三人知道該約定對非舉債配偶來講也是很困難的。

綜上,我們可以看到債權人與非舉債配偶相比,后者其實處于弱勢地位,更需要法律的保護。那么立法過程中,立法者面對需要保護的兩種 利益就要進行仔細衡量,做好價值判斷,以彰顯法律的公平與正義。而二十四條之規定使利益的天平過分傾向債權人一邊,不僅不利于對非舉債配偶一方的保護,更易誘發道德風險,夫妻離婚時惡意舉債現象越來越多也就不足為奇了。

二、問題的解決

司法實踐中,如果僅按字面意思生搬硬套《婚姻法司法解釋(二)》第二十四條之規定審理夫妻債務案件,容易造成結果上的不正義、不公平,相信這也不符合立法者的本意。因此,要解決適用第二十四條的困境,則需正本清源,以夫妻共同債務的界定為切入點,區分各種情況,最終找到適用二十四條時應把握的原則。

(一)夫妻共同債務的界定

生活中,夫妻舉債的情形是異常復雜的,是否認定為共同債務通常要考慮以下因素:

1、借債時間為婚姻關系存續期間?!痘橐龇ㄋ痉ń忉專ㄒ唬返诙龡l規定:債權人就一方婚前所負債務向債務人的配偶主張權利的,人民法院不予支持。但債權人能夠證明所負債務用于婚后家庭共同生活的除外。這說明夫妻婚前所負債務應認定為個人債務,除非存在例外情形。

2、借債目的為夫妻或家庭共同生活所需或夫妻共享了債務所帶來的利益。前者如為家庭共同生活需要、為履行法定的撫養、贍養義務或一方因治療疾病所負的債務;后者如因進行生產經營活動(無論一方經營還是雙方共同經營,其收入用于夫妻共同生活)所負債務,或一方婚前舉債用于婚后家庭共同生活的情形。

3、夫妻雙方合意。即無論是否用于夫妻共同生活,只要當事人雙方合意舉債,均可以認定為共同債務。

4、夫妻一方行使日常家事權所負債務。我國婚姻法雖未直接規定日常家事權制度,但《婚姻法司法解釋(一)》第17條之規定可以看做是此制度的體現。該條規定“夫或妻在處理夫妻共同財產上的權利是平等的。因日常生活需要而處理夫妻共同財產的,任何一方均有權決定”,這里的“財產”應該即包含積極財產又包含消極財產(如債務)。因此夫妻以一方名義在“日常家事”范疇內所負債務應認定為共同債務。

5、夫妻一方超越日常家事權范疇構成表見所負債務。即夫妻一方超越“日常家事”范圍舉債,而第三人善意且有理由相信其是在“日常家事”范圍內行事或認為該債務為夫妻雙方合意,則出于保護第三人利益,法律規定夫妻雙方應承擔連帶責任。

(二)適用《婚姻法司法解釋(二)》第二十四條應把握的原則

我們在這里要討論的問題是,依二十四條之規定“婚后夫妻以一方名義舉債”在何種情況下可以推定為“共同債務”?且此種推定不違背我們上述關于共同債務的界定。既然第二十四條設置的適用條件是“婚姻關系存續期間夫妻一方以個人名義所負債務”,故在此我們只需討論上述第2、4、5種情形。而4、5兩種情形下所負債務法律已明確規定為夫妻共同債務,雙方承擔連帶責任,根本無需推定。因此筆者認為,若要推定為共同債務必須符合上述第3種情形的要求,即推定的前提是此債務“為夫妻共同生活所需或雙方共享了債務帶來的利益”。這樣推定的優點是:

其一,實現了對當事人利益的均衡保護。夫妻婚后一方以個人名義舉債首先推定為共同債務,免除了債權人的舉證責任,是為對債權人利益的考慮,而推定的前提是“為夫妻共同生活所需”,可以有效防止夫妻一方惡意舉債的現象發生,避免了對無辜一方利益的侵害;

其二,實現了我們對法律概念理解的統一。即“夫妻共同債務”無論在哪個法律條文中出現,我們對其理解都是一致的。

[參考文獻]

[1]程新文、吳曉芳:《當前婚姻家庭案件中的若干新情況新問題》,載《法律適用》,20__(8),第56頁.

第4篇

夫妻一方作為獨立的民事主體不可避免地對外發生債的關系,為此人民法院在審理離婚案件中,會較為普通涉及到對夫妻共同債務的認定與處理。夫妻共同債務的認定與處理,關系到債權人以及離婚雙方各自的權利與義務,在司法實踐中具有極為重要的意義和作用。

一、夫妻共同債務的認定

(一)夫妻之間是否共同享有債務利益

《婚姻法》第41條規定:“離婚時,原為夫妻共同生活所負的債務,應當共同償還”,根據這一規定,只有“夫妻共同生活所負的債務”,才能被認定為夫妻共同債務。夫妻之間的債務存在“共同債務”與“個人債務”之別,其區別的關鍵在于該債務是否用于“夫妻共同生活”。只要夫妻雙方對該債務享有共同利益,不論其是直接享有還是間接享有,都應認定為夫妻共同債務。

(二)夫妻之間對債務是否有共同意思表示

如果夫妻之間對債務有共同的意思表示,則不論該債務所帶來的利益是否為夫妻共享,該債務均應視為共同債務。如為負有法定義務的治病,主要指為夫妻雙方的父母、因為年老、患病不能維持生活,而夫妻一方對其有有“扶養”義務的父或妻的兄姐。撫養子女所負的債務,包括親生子女、養子女、有撫養關系的繼子女等。其他應當認定夫妻共同債務的一般是:經過夫妻雙方同意的贈與、經過夫妻雙方同意的支付對非法定撫養、贍養、扶養人的生活醫療費用所導致的債務。比如經過夫妻雙方同意借款捐助一個沒有撫養關系的孤兒等等,這種債務如果不經過夫妻雙方同意,在離婚時候這筆債務由夫妻一方承擔。

二、夫妻共同債務的性質

夫妻財產是共同共有關系,夫妻雙方共同地平等地享有共有財產的各種利益,共同地平等地負擔由共有財產產生的各種義務。對外民事法律關系中,夫妻雙方對共同債務承擔連帶責任。夫妻之間的關系具有合伙性,而合伙人對合伙事務產生的債務,必須承擔無限連帶責任。同樣,夫妻雙方對夫妻共同債務必須承擔無限連帶責任。換言之,夫妻共同債務,以夫妻共同財產和夫妻各自的個人財產為擔保。

但在法律規定的兩種情況下,債權人只能找債務人的夫妻一方歸還,不能要求夫妻共同承擔債務:

(一)、債權人與債務人明確約定該項債務屬于個人債務比如債權人和債務人的借款協議中明確約定由債務人一人單獨承擔債務履行責任的,視為債權人放棄要求債務人和其配偶共同償還的權利。但是如果書面協議中的債務人的署名只有債務人一人,而協議中并沒有明確約定債務人一人單獨承擔債務履行責任的,還是由債務人及其配偶共同承擔債務。

(二)、婚姻法第十九條第三項規定的情況。即:“夫妻對婚姻關系存續期間所得的財產約定歸各自所有的,夫或妻一方對外所負的債務,第三人知道該約定的,以夫或妻一方所有的財產清償”。

三、夫妻共同債務與第三人的關系

夫妻雙方對共同債務承擔無限連帶責任,是相對于夫妻雙方之外的債權人而言的,因而是一種外部責任。

四、夫妻共同債務推定規則在司法實踐中存在的問題

某一筆債務究竟是否用于“夫妻共同生活”,實踐中往往很難舉證,有時甚至根本無法舉證。因為在現實生活中,除了生產、經營性投資、購置修建裝修房地產、購置大宗物件、醫療費用等可能留下某些憑證外,大量的日常家庭費用開支經常沒有憑證。為了解決這種舉證難的問題,“解釋二”設定了“夫妻共同債務推定規則”,推定規則雖然在維護債權人利益、維護交易安全、便于法官裁判方面起到了一定的積極作用,但是,如果事實上某筆債務不是用于共同生活,適用推定規則就違背了客觀事實。

第5篇

[關鍵詞]婚姻法修改,夫妻共同債務,夫妻個人債務,債權人保護

喧囂一時的婚姻法修改終于落下了帷幕。經過修改,婚姻法在夫妻財產制方面的規定增強了合理性和操作性。然而,我們不無遺憾地看到,立法者對夫妻財產制的修改停步于現行法模式,對夫妻之間積極意義的財產(財產權利)進行了深入探討和規定,而對消極意義的財產-夫妻債務則只在第十九條第四款、第四十一條有所涉及,而這兩個條文的規定對于債權人的保護又是遠遠不夠的,體現了立法的巨大疏漏。在債權處于優越地位的今天,加強對債務人的保護是整個民法的重要任務和趨勢,婚姻法也概莫能外。市場經濟條件下,夫妻不是脫離社會、自給自足的個體,而是與外界經常發生債權債務關系的社會細胞,特別是近年來個體經濟、私營經濟的迅猛發展,人們消費意識的變化,信用消費、分期付款的興起,使夫妻向外借款成為常事,數額也有很大增長。從實踐來看,夫妻債務的復雜性并不亞于夫妻財產問題[ 1],因此,婚姻法修改中的這種厚此薄彼、忽視對債權人保護的情況實在是不應該。

應當承認,在婚姻法立法過程中,學者和立法者還是力圖加強對債權人的保護的,這集中表現在增加了婚姻法第十九條第四款的規定上。[ 2]然而,不容否認,最終的婚姻法修正案在夫妻債務處理中債權人的保護問題上,相比草案和人們的期望而言是不進反退了,并出現了新的法律漏洞,這主要體現在以下三方面:

1、草案中曾增加“夫妻對婚前財產以及婚姻關系存續期間財產歸屬的約定,

逃避債務的,該約定無效。債權人可以向人民法院請求確認該約定無效“的規定,體現了在夫妻采約定財產制時,法律對債權人的保護。然而,在最終的婚姻法修正案中,該條款卻被刪掉了,理由不得而知?;蛟S立法者認為,該種情形依《民法通則》關于雙方惡意串通,損害第三人利益的法律行為無效的規定,就可達到保護債權人的目的,無需在婚姻法中再加以規定?問題是,在第三人知道夫妻對財產的約定但該約定是為逃避債務而設時,是依婚姻法第十九條第四款規定以夫妻個人財產償還,還是因約定無效而以夫妻共同財產償還?由于婚姻法該款的刪除,使對這種情形的處理必須借助于對法律規定的體系解釋,而如果保留了該款,因可直接適用法條,想必就會避免法官們對法條錯誤的文義理解,避免實踐中的誤判。針對實踐中夫妻以約定財產方式逃避債務的情況十分嚴重的現實,我認為實在有必要在婚姻法中明文規定對債權人的保護,防止權利的濫用,該條款實在是”死“得冤枉。

2、修正案仍未明文規定夫妻對共同債務的連帶責任。修正后的婚姻法第四十

一條規定:“離婚時,原為夫妻共同生活所負的債務,應當共同償還。共同財產不足清償的,或財產歸各自所有的,由雙方協議清償;協議不成時,由人民法院判決?!迸c原婚姻法的規定相比,變化在于將“以共同財產償還”改為“共同償還”,并將“男女一方單獨所負債務,由本人償還”的規定刪去。[ 3]問題是,修正案仍局限在夫妻雙方范圍內對夫妻共同債務的處理方式作出規定,忽略了對債權人利益的保護,雖未規定雙方分擔清償,但也未明確規定是連帶責任,從而沒有解決實踐中普遍存在的疑惑:夫妻雙方約定或法院判決各自償還的份額也是共同償還,這時該約定或判決能否對債權人發生效力?夫妻一方不能償還其承擔的份額時,債權人是否有權請求另一方承擔債務?[ 4]婚姻法是寫給大眾看的,有多少普通百姓會從條文不清晰的規定中得出夫妻承擔共同連帶責任的結論?可見,婚姻法的規定并不足以解疑釋惑,不若規定為“離婚時,原為夫妻共同生活所負的債務,應當共同償還,承擔連帶責任”來得清楚明白,也有利于糾正實踐中的錯誤認識和做法。

3、矛盾規定的消除,帶來對個人債務償還方式的模糊混亂理解。婚姻法修正草案曾在第十九條第三款規定“夫妻對婚姻關系存續期間所得的財產約定歸各自所有的或部分各自所有的,夫或妻一方對外所負的債務,第三人知道該約定的,以夫或妻一方的財產清償”。 由此可推知在第三人知道該約定的情況下,夫或妻一方對外所負的債務,以夫或妻一方的財產清償,第三人(債權人)只能向欠債的一方行使請求權而不能要求夫妻的另一方清償;而在第三人不知道該約定的情況下,則夫妻雙方對外要承擔連帶清償責任。但草案第41條曾有 “男女一方單獨所負債務,有本人償還” 的規定,由此又可知在實行法定夫妻財產制或約定財產全部共同所有或部分共同所有、部分各自所有的約定財產制的情況下,夫妻一方單獨所負的債務,由本人償還,另一方無償還義務。這就出現了一種奇怪現象:夫妻約定婚姻關系存續期間的財產歸各自所有的,在第三人不知道該約定的情況下,未負債務的一方對債權人也要負連帶責任,而如果夫妻無此約定(即采用其他形式的夫妻財產制的),未負債務的一方對另一方所負的債務反而沒有任何責任。也許立法者正是意識到了這種規定的不合邏輯,在最終的婚姻法修正案中將“男女一方單獨所負債務,有本人償還”的規定刪除了,但這種刪除又帶來了一種立法者絕對不愿看到的結果:婚姻法對夫妻個人債務如何處理的規定缺失了。如此,是按原來的普遍理解仍由本人償還,還是依婚姻法第十九條第四款規定來個“舉輕以明重”、保護債權人的解釋,也由夫妻雙方承擔連帶責任,似乎都未嘗不可,而后者從法解釋學的角度更說得過去,但卻顯然違背了公平原則。因此,為避免條文表面上出現邏輯矛盾而做出的這種處理,造成了更大的漏洞,不能不說是一大敗筆。

筆者認為,由于修正后的婚姻法對夫妻債務問題的規定仍較為模糊、籠統,對債權人的保護問題仍考慮不周,勢必導致實踐中對債權人利益的損害:

1、前面已經提到,婚姻法對離婚時夫妻個人債務的處理態度有些曖昧,不僅如此,對于在婚姻存續期間個人債務如何清償,其也沒有明確規定。如果認為在婚姻存續期間,也是個人債務歸個人償還,則必然導致債權人的利益受到損害。因為婚姻法雖規定了約定財產制、夫妻特有財產制,但法定夫妻財產制仍占大多數,夫妻個人財產價值仍然有限,而夫妻共同財產只有在離婚或一方死亡的情況下才能分割,變成個人財產。這樣,在夫妻一方的個人財產無法清償其個人債務時,雖然債務人另有夫妻共同財產,但只要夫妻關系一直存續下去,債權人就無權要求以夫妻共同財產來清償夫妻一方的個人債務。這顯然是有違情理的。然而,要在夫妻關系存續期間用夫妻共同財產來清償夫妻個人債務,卻又沒有明確的法律依據,從而成為法律對債權人利益保護的一個疏漏。

2、由于婚姻法對夫妻雙方離婚時對共同債務達成的清償協議以及法院對夫妻共同債務承擔份額作出的判決的效力能否及于債權人未作明確規定,在承擔債務一方無力還債或死亡時,就會出現原夫妻中的另一方根據這種不完善的法律規定,以債務的承擔已由原夫妻雙方達成清償協議或者已由法院作出判決免責為由,主張只按判決書或者協議書的規定承擔部分共同債務或者根本不承擔債務的情況,從而使債權人的債權落空或難以實現,損害債權人的利益。

3、由我國《婚姻法》和《民事訴訟法》的規定可以推知,對于夫妻一方以個人名義所負的債務,債務人如果要主張其屬于夫妻共同債務而要求債務人雙方共同承擔清償責任的話,就必須提出債務人所負債務(或負債經營所得)是用于夫妻共同生活的證據,否則,法院就不會認定其屬于夫妻共同債務,判決由夫妻雙方共同清償。然而,由于在婚姻關系存續期間,對于夫妻一方所負債務或負債經營所得是否用于夫妻共同生活,借債人及其配偶是最清楚的,債權人根本就無從知曉,因而這種舉證責任對于債務人而言無疑成了一種不合理的負擔。[ 5]筆者認為,正確的做法應該是:如果債務人認為所負債務或負債經營所得沒有用于夫妻共同生活,就應由債務人舉證證明,而不應由債權人來證明。遺憾的是,婚姻法和民事訴訟法對此并未規定舉證責任的倒置,而是把舉證責任歸于被動的債權人,增加了債權人維護自己合法權益的難度。

4、在現實離婚案件的審理中,訴訟當事人只有夫妻雙方 ,其中任何一方均可在訴訟中充分行使法律所賦予的各項訴訟權利 ,以維護自身在婚姻關系、子女撫養、財產分割等方面的合法權益。而作為夫妻共同債務的債權人,雖然可將夫妻雙方列為被告,提起民事訴訟,成為債務糾紛案件的當事人,但卻不能成為離婚案件的訴訟主體,也不能因為是夫妻共同債務的債權人而成為離婚案件的訴訟參與人,因此也就無法在離婚案件中享有法律所賦予的各項訴訟權利,不能更好地維護自身的合法權益。而且,在離婚訴訟中,由于諸多因素的影響,夫妻共同債務常常處于難以確定的狀態。一方面,夫妻雙方在離婚訴訟中是相互對立的當事人,對夫妻共同債務的有無、多少等,可能存有爭議;另一方面,夫妻雙方作為共同債務人,又存在著共同的利益,與債權人是利益對立的雙方,有可能與債權人存在爭議。在夫妻與債權人存在爭議的情況下,如果允許對夫妻共同債務“由人民法院判決”,勢必涉及到對債權人實體權利的處理。對此 ,債權人因不享有當事人的訴訟權利,也就無法行使抗辯權,這顯然不利于債權人合法權益的維護。

婚姻法修正案已經出臺,寄修改婚姻法之際加強對債權人保護的希望已然落空,但鑒于修改后的婚姻法原則性仍然很強,操作中勢必有許多問題需要司法解釋予以說明,因此通過司法解釋的努力來填補婚姻法對夫妻債務規定的漏洞、加強對債權人保護的可能性還是很大的。因此,筆者不揣淺陋,對婚姻法司法解釋中如何規定對夫妻債務的處理、加強債權人的保護提幾點不成熟的看法:

1、明確區分和規定夫妻共同債務與個人債務的界限,以列舉和概括相結合的方式對其進行界定。針對前面所述債權人舉證難的問題,采取夫妻一方在婚姻關系存續期間所負債務推定為夫妻共同債務的原則。即夫妻一方在婚姻關系存續期間所負債務,除非另一方能舉證證明存在以下情形的,屬于夫妻個人債務,除此之外,推定為夫妻共同債務:(1)系從事非法行為所致債務,如賭博負債等;(2)是為他人利益所致債務,如免費為他人提供擔保、擅自資助與其沒有撫養義務的人所負債務等;(3)在債權債務發生時,已向債權人明示由夫妻一方個人承擔的債務。即把界定夫妻共同債務的標準,由現行的以負債或負債經營所得是否用于夫妻共同生活為標準,轉變為以是否是為夫妻共同利益或者是否與夫妻共同利益有關為標準來確定。[ 6]如此,既可以體現利益與風險相一致的原則,又可避免前述因舉證難而造成的債權人利益難以得到保障的尷尬局面。

2、在司法解釋中明確規定應先以夫妻共同財產償還共同債務,然后再就夫妻

共同財產剩余的部分進行分割,糾正實踐中在分割共同財產的同時分割共同債務的錯誤做法,明確夫妻雙方的連帶清償責任。只有夫妻共同財產不足清償時,才能確定夫妻共同債務的分擔,否則,不得確定[ 7],同時,確立夫妻雙方對共同債務達成的清償協議或者法院對夫妻雙方共同債務所作的承擔份額的判決,其效力不及于債權人的原則,以免嚴重損害債權人的利益。

3、在司法解釋中明確規定:“夫妻對婚前財產以及婚姻關系存續期間財產歸屬的約定,逃避債務的,該約定無效。債權人可以向人民法院請求確認該約定無效?!?/p>

4、給予債權人參與夫妻對共同債務達成清償協議、參與法院審理離婚案件的權利,賦予其一定的訴訟地位和權利。如規定法院審理離婚案件時,為防止當事人隱瞞債務不報或只報部分債務給債權人造成損失,應在審理期間發出申報債權公告,通知離婚雙方的債權人及時前來申報債權;規定在夫妻雙方協商對債務的分擔或法院根據雙方的具體財產狀況判決時,應通知債務人到場,征詢他們的意見;規定法院可將那些債權數額大或自己要求加入債務分擔糾紛的債權人追加為第三人。

值得注意的是,有人認為,在離婚訴訟中一并確定夫妻共同債務承擔的做法,不合法理,造成司法與法理的矛盾,增加了債權人實現債權的難度,損害了債權人的利益,降低了離婚案件的辦案效率,因此主張對其單獨審理,并認為將債權人列為第三人參加訴訟不當。[ 8]我認為,一并審理是有其合理性的,婚姻案件屬于牽連訴訟,必然要對其婚姻關系派生出的子女、債務問題一并處理。離婚時不處理債務,離婚后當事人之間仍橫生糾葛,這與國人的習慣和心態似乎不大吻合,而且,沿用多年的司法傳統難以一下改變,一案作為兩案審也會增加法院的訴累。在一定的情況下將債權人作為離婚財產糾紛部分的第三人,則可“畢其功于一役”,符合離婚當事人的愿望和習慣,并能同時達到保護債權人利益的目的,對于“不告不理”原則的違反基于前述的優點似乎不必過于糾纏。

5、應確立在婚姻關系存續期間,夫妻一方所負的個人債務,在個人財產無法清償的情況下,得以夫妻共同財產清償的制度。因為,一則夫妻雙方有相互扶助的義務,二則夫妻雙方對共同財產有平等的處分權。如果夫妻一方的個人債務在婚姻關系存續期間不得用夫妻共同財產清償,則在夫妻一方的個人財產不足以清償其個人債務時,個人債務的債權人的利益就很難真正實現。同時,為公平起見,規定在婚姻關系存續期間用夫妻共同財產清償夫妻個人債務的條件:(1)必須以夫妻一方的個人財產無法清償其個人債務為前提;(2)必須是在婚姻關系存續期間需要強制執行的債務,婚姻關系解除后,另一方也就不再負有清償責任;(3)不得影響另一方的基本生活需要。[ 9]另外,在用夫妻共同財產清償夫妻一方的個人債務后,如今后發生離婚情況時,在分割共同財產時,另一方有權從共同財產的分割中得到相應的補償。

6、對于債權人因故未能申報的債權,債權人向法院起訴主張債權時,法院應將離婚雙方列為共同被告,由其承擔連帶責任,以更好地保護債權人的合法利益,遏制夫妻借離婚逃避債務的企圖。

7、合同法中關于債權人代位權、債權人撤銷權的規定,對于夫妻關系存續期間的非專屬于債務人自身的債權或行為仍有適用余地,債務人可就合同法規定的情形行使債權人代位權或撤銷權。這也是法中應有之義。

參考文獻:

[1]夫妻債務的債務性質、負債原因、表現形式多種多樣,如存在婚前債務和婚后債務、共同債務和個人債務、生產經營債務和共同生活債務、共同財產債務和個人特有財產債務、過錯債務與非過錯債務等區分,很是復雜。參見曹詩權:《現行夫妻財產制度的界定與修改》,載《律師世界》,2001年2期,第6頁。

[2]婚姻法第十九條第四款規定:“夫妻對婚姻關系存續期間所得的財產約定歸各自所有的或部分各自所有的,夫或妻一方對外所負的債務,第三人知道該約定的,以夫或妻一方的財產清償。”

[3]婚姻法出臺后,有的釋義書籍不加比較就得出本條規定與1980年婚姻法的規定完全一致的結論,不顧法律的修改,仍然照本宣科地解釋“夫妻個人債務由個人償還”,這實在不是一種嚴謹的治學態度。

[4]據筆者了解,不僅大眾存在這樣的疑惑,就是我們的法官在該問題上也常常犯糊涂,這不僅表現在實踐中不是先以共同財產償還共同債務后再行分割,而是在分割共同財產的同時分割共同債務,從而增加了損害債權人利益的風險,而且表現在認為法院的判決對債權人也有約束力,夫妻中的另一方可不承擔連帶責任。參見夏偉忠:《對離婚后債務的處理辦法》(載《人民法院報》2000年5月23日)。

[5]參見孔祥瑞:《完善夫妻財產制與保障民事交易安全》,載《河北法學》,2000年4期,第148頁。

[6]參見文榮盛:《夫妻共同財產與共同債務制度探析》,載《律師世界》1998年10期,第29頁。

[7]參見曹哲華、劉際忠:《完善夫妻共同債務清償制度之構想》,載《律師世界》2000年8期,第43頁。

第6篇

論文摘要 婚姻法司法解釋三第4條規定了出現重大事由經法院判決可在婚姻關系存續期間分割夫妻共同財產,即婚內析產。該規定突破了夫妻共同財產只有在離婚時才能分割的傳統模式,既保護了夫妻雙方對共有財產的平等處理權,又挽救了婚姻。我國關于婚內析產的規定與大陸法系其他國家的非常夫妻財產制較類似,但條文較簡單,體系不完備,有需要完善之處。

論文關鍵詞 婚內析產 婚姻 非常夫妻財產制

近日,《人民法院報》報導了這樣一則案例:丈夫徐某中500萬彩票瞞著妻子獨自揮霍,待妻子陳某發現時,徐某賬戶內的錢只剩下180余萬元,妻子傷心欲離婚。妻子認為,丈夫彩票中獎系在婚姻關系存續期間發生的,應當和自己分享彩票收益,但是他卻隱瞞事實,這種行為嚴重傷害到夫妻感情,故向法院起訴要求離婚并將現存的180余萬元獎金均判歸自己所有。而此時的丈夫徐某也意識到了自己的錯誤,表示自己只是一時糊涂,并沒有真正想要轉移、隱藏這筆錢,錢主要花在了請朋友吃飯、喝酒、唱歌、消費和外借了,夫妻之間感情基礎仍在,不同意離婚。受理該案件的浙江省東陽市人民法院最終判決不準離婚,但對夫妻共同財產予以分割,妥善解決了夫妻家庭矛盾,挽救了岌岌可危的婚姻。此案法官依據的法條主要就是婚姻法司法解釋三第4條的規定: 婚姻關系存續期間,夫妻一方請求分割共同財產的,人民法院不予支持,但有下列重大理由且不損害債權人利益的除外:(一)一方有隱藏、轉移、變賣、毀損、揮霍夫妻共同財產或者偽造夫妻共同債務等嚴重損害夫妻共同財產利益行為的;(二)一方負有法定扶養義務的人患重大疾病需要醫治,另一方不同意支付相關醫療費用的。以上做法在理論上簡稱為婚內析產或婚內共同財產分割,是對婚姻關系存續期間夫妻共同財產不予分割的基本原則的重大突破。

一、 選擇婚內析產還是離婚

在中國法律明確規定夫妻可通過約定的方式將財產確定為分別所有,然而由于傳統觀念的影響,男女雙方一旦締結婚姻,財產共同共有便成了常態,很少夫妻會選擇約定財產分別所有,只有離婚才能分割財產的意識已經根深蒂固。因此一旦出現夫妻一方隱匿、毀損、揮霍,或者嚴重無理干涉自己對共有財產的處分時,身心受到傷害的受損方不惜通過解除婚姻來保護自己的財產利益,甚至不顧雙方的夫妻感情并未真正破裂。在婚姻法司法解釋三出臺前,法官碰到這樣的案例只有兩種選擇,一是判決離婚,滿足夫妻一方對財產自主權的要求,而忽視雙方感情并未真正破裂的現實;二是判決不準離婚,當然對財產也不予分割,維持了婚姻卻漠視了一方對財產自主支配權的要求,雙方的矛盾并未真正解決。而婚姻法司法解釋三第4條關于婚內析產的規定既滿足了夫妻一方因對方的惡意損害自己財產利益行為而希望將財產從共有變為分別所有的意愿,又挽救了婚姻,保護了處于弱勢地位的一方,是大多數當事人的理想選擇。

所謂婚內析產,是指在婚姻關系存續期間,因發生法定事由,由夫妻一方請求,經法院判決將被訴請的夫妻共同財產予以分割歸雙方分別所有的行為。其主要特征是:

第一,婚內析產是一種非常態的夫妻財產處理方式?;楹笏霉灿兄剖俏覈橐龇ㄒ幎ǖ某B財產制,而在婚姻關系存續期間進行“分家析產”只能是特例,必須符合法律規定的特定條件。

第二,婚內析產的前提條件是出現法律規定的重大事由?;橐龇ㄋ痉ń忉屓?條明確規定了允許婚內析產的兩大事由,除此以外,應繼續采納婚內財產共有制,不得分割共有財產。

    第三,婚內析產的對象具有特定性,通常指被訴請的那部分夫妻共有財產。夫妻一方請求婚內析產的原因往往是另一方將一些具有較高價值的共有財產隱匿、毀損、揮霍,或嚴格限制自身對大額共有財產的處分權,因此請求人訴請的僅是對這部分財產的分割,并非將現存的所有共同財產分割,更不意味著今后就采用分別財產制。

第四,婚內析產必須經由法院訴訟,依法分割。

二、 對婚姻法司法解釋三第4條的評析

(一)定性

正如前文所述,婚姻法司法解釋三第4條關于婚姻關系存續期間不解除婚姻而分割夫妻共同財產的做法類似于其他大陸法系國家的非常夫妻財產制。也有學者認為該法條即創立了我國婚姻法上的非常夫妻財產制,完善了夫妻財產制度,并給予很高的評價。

非常夫妻財產制是指夫妻在婚姻關系存續期間,因發生特定事由,依據法律的直接規定,或者經夫妻一方或債權人的申請由法院宣告將夫妻共同財產制改為分別財產制的一項特殊財產制度。 而從上述第4條的具體規定來看,當出現法律規定的特定事由時,夫妻一方只能要求分割現有的共有財產歸個人所有,以后新產生的財產仍是夫妻共同財產,并不涉及夫妻財產制類型的變更,而且請求人僅限于夫妻中的一方,與非常財產制中變夫妻共同財產制為分別財產制直到非常狀態消失,申請人還包括債權人等要求不完全相符。因此從性質上看只能認定是婚內析產,并不是真正的非常財產制。

(二)該法條的不足之處

該法條關于婚內析產的規定向夫妻任何一方提供了在婚姻關系存續期間保護自己財產權利的救濟途徑,既保護了財產關系又維護了婚姻關系,具有開拓意義。然而此項規定畢竟只屬于司法解釋性質,是一項權宜之計,與真正的法律制度相比,還存在以下的問題:

第一,該條文過于簡單,尤其是列舉的法定理由范圍太窄,不足以涵蓋司法實踐的大部。如條文中的第一種情況未將家庭暴力導致的婚內侵權賠償等行為列舉在內。第二種情況僅限于醫療費用的支付,而對其他重要相關費用均未予規定,并且對怎樣才算重大疾病缺乏進一步的解釋。

第二,該條文忽視了夫妻共同債務中債權人的利益。該法條規定出現法定事由在法院的主持下進行婚內析產,然而夫妻共同財產被一分了之后,夫妻對外的共同債務如何分配卻未作規定,債權人的利益可能受到損害。

第三,該條文只對現有的共有財產進行分割,對以后新產生的財產的歸屬未作明確規定,通常仍以共同所有為原則。但如果法定事由繼續發生,夫妻雙方對這些財產的管理和處分還會引起糾紛,沒有徹底解決雙方矛盾。

三、 關于婚姻法司法解釋三第4條即婚內析產完善的探討

建立具有完備制度體系的非常夫妻財產制基本能解決上述提到的婚內析產的不足,然而在目前為保持法律的穩定性,盡量只通過司法解釋來彌補法律不足的立法背景下,對婚姻法進行如此大動作的法律修訂目前看來不太現實,因此只能對現行的上述第4條規定提出完善意見。

(一)在法定事由方面,應采用概括性與列舉性規定相結合的立法方式

借鑒大陸法系國家非常夫妻財產制的規定,筆者認為我國婚姻法關于婚內析產的重大法定事由主要包括以下三類: 一是夫妻因感情不和或其他客觀原因未共同生活達一定的時間。我國婚姻法規定夫妻因感情不和分居滿二年的,法院準予離婚。因此為保護夫妻雙方的財產利益,可允許在因感情不和分居滿一年時請求婚內析產。另外當夫妻一方被宣告失蹤或因犯罪判處長期徒刑時,另一方也應可請求婚內析產,以保護自身的財產利益。 二是夫妻一方的行為嚴重損害另一方的財產甚至人身利益的。除第4條第一種情況做的列舉外,可增加以下幾種情況:(1)夫妻一方給另一方造成重大身體傷害(如家庭暴力),應進行婚內侵權賠償的;(2)夫妻一方擅自處分共有財產嚴重損害另一方財產利益的;(3)夫妻一方對共同財產管理明顯不當,如非理性的投資行為,可能危及到共同財產利益的,經他方請求改善而不改善的;(4)夫妻間訂立借款協議的?;橐龇ㄋ痉ń忉屓姓J夫妻間借款協議的法律效力,規定雙方離婚時可按借款協議的約定處理。但對借款期限已到或發生雙方約定的還款情形卻不想離婚時如何處理未作規定,故可借助先進行婚內析產再償還債務的方式來解決他們之間的財產糾紛。

三是夫妻一方侵犯他方對共有財產平等的管理權及處分權。上述第4條還應增加拒絕支付其他法定撫養費或贍養費的情況(如再婚后需支付不和自己共同生活的子女的撫養費或教育費)。另外,夫妻一方獨自掌控共有財產管理權,拒不支付對方的生活費甚至醫療費的,受損方也可請求婚內析產保護自身的合法利益。

(二)應增加夫妻雙方對外共同債務的處理規定,從而保護債權人的利益

婚內析產的結果通常是平等分割被訴請的那部分夫妻共同財產,而為保護債權人的利益,對已有的夫妻共同債務沒有分割的必要,仍由夫妻雙方對外承擔連帶責任。

但是對于析產后新產生的共同債務如何處理應做一定的考量。在實行非常財產制的國家通常會規定法院在判決宣告實行夫妻非常財產制時要將該內容登記在有管轄權的相應機構的登記簿上,才能對第三人發生法律效力。如《德國民法典》規定:共同財產制的撤銷,登記于夫妻財產登記簿或為第三人所知,則相對第三人有效。這意味著如果新債權人知道夫妻雙方實行了分別財產制,則夫妻一方與新債權人產生債務關系歸屬于夫妻一方個人,這體現出非常夫妻財產制公示制度對于外部效力的影響。而我國的婚內析產不具有公示性,一旦婚內共同財產分割完畢,雙方又恢復到共同財產制階段,因此法律應明確規定新產生的債務仍是夫妻共同債務。

(三)借鑒非常夫妻財產制的規定,使婚內析產具有一定的溯后性

第7篇

論文提要:

婚姻家庭審理實務中,離婚案件數量多,處理起來也比較復雜,具有強烈的社會性。毋庸置疑離婚案件系復合之訴,主要是解除婚姻關系的確認之訴,但近年來隨著婚姻家庭類案件數量的不斷上升,離婚案件呈現出一些新的特點:經濟矛盾突出,涉訴財產標的數額呈不斷增長趨勢,且家庭財產關系也日趨復雜,除了住房、汽車、門市等實物外,還有可能涉及對公司股權、股票、知識產權等新的財產形式分割。

對于財產的處理,審理中有兩種做法,一是有可能判決不離婚的,對財產、子女撫養部分不審,遵循審判經濟原則;二是將財產情況固定下來,為可能發生的下一次審理打基礎。從基層審理實務來看,由于婚后雙方對共同財產的支配存有分歧、財產分配不均導致糾紛的案件占離婚案件的80%。

隨著經濟的增長和社會的進步,婚姻家庭案件中呈現出越來越復雜的經濟矛盾,涉訴財產標的也呈不斷增長的趨勢,導致夫妻之間對財產關注越來越強烈,尤其是當涉及到財產分割時,當無法與對方繼續共同生活時,最重要的就是財產該如何處理。當然,我國《婚姻法》對此做了明確的規定,為我們處理夫妻共同財產糾紛提供了法律依據,本人試從審判實踐角度出發對夫妻財產方面的一些問題進行一些研究,并提出一些粗淺的看法。

一、審理離婚案件的一般思路

出于財產分配的考慮,首先就會涉及到對幾個法律事實的認定和區分:

1、夫妻共同財產、個人財產、家庭共有財產

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婚姻法》第17條規定,夫妻共同財產是婚姻關系存續期間的一方或雙方獲得的財產或收益。

(1)夫妻共同財產與個人財產的區分

根據我國婚姻法的有關規定,夫妻共同財產包括;婚姻關系存續期間雙方及一方所得的財產,除雙方另有約定、法律另有規定外,屬于夫妻共同所有。夫妻共同的財產在離婚時需分割。除夫妻約定、《婚姻法》第18條及司法解釋的特別規定外,婚姻法將夫妻的婚前財產、婚姻關系存續期間所得的個人特有財產規定為個人所有,離婚時歸一方所有,另一方不能要求分割個人財產,即:①一方婚前的財產;②一方身體受到傷害獲得的醫療費、殘疾人生活補助費等費用;③遺囑或贈與合同中只確定為夫妻一方所有的財產;④一方專用的生活和學習用品。

(2)夫妻共同財產與家庭財產的區分

夫妻離婚時,如除夫妻外還有其他共同生活的家庭成員,還要涉及到夫妻共同財產與家庭財產區分的問題。在共同生活中,所有的家中財產被視為家庭財產共同使用。但是,家庭財產中,有屬于所有家庭成員共有的財產,也有屬于個人所有的財產,也有屬于部分家庭成員共有的財產。因此離婚時,要注意將夫妻共有的財產從家庭共有的財產中區分出來,進而才能由夫妻雙方分割。屬于家庭成員共有的財產,主要是家庭成員共同勞動所創造的財富,家庭經營所得收益以及以之購置的家庭財產,共同繼承的遺產等等。特別需要注意的是,家庭財產中可能包含成年、未成年子女的個人財產,由其通過勞動、繼承以及受贈與、遺贈所得財產,人身受到傷害所得賠償金等等,不能作為夫妻的共同財產分割。在分割夫妻共同財產時,亦不能將所有家庭成員共有財產都當作夫妻共有財產分割。

夫妻共同財產的認定,既是將夫妻共同財產與夫妻個人財產、約定財產、家庭財產區分出來。對個人財產還是夫妻共同財產難以確定的,主張權利的一方有責任舉證。當事人舉不出來有力證據,人民法院又無法查實的,按夫妻共同財產處理。

2、共同債務和個人債務

審理離婚案件對債務問題的處理是一個極為重要的方面,它雖然不直接涉及對債務的清償,但對系共同債務還是個人債務必須同時作出界定并予確認。因為這不僅關系到離婚兩方各自的經濟利益和經濟責任,更為重要的是夫妻離婚不能損害債權人的債權利益。

夫妻共同債務主要是基于夫妻的共同生活需要,以及對共同財產的管理、使用、收益和處分而產生的債務,具有兩個基本特征:一是須產生于雙方婚姻關系存續期間,二是須用于夫妻共同生活或共同生產、經營活動,包括為履行撫養、贍養義務等。包括以下幾個方面:(1)婚前一方借款購置的財產已轉化為夫妻共同財產,為購置這些財產所負的債務;(2)夫妻為家庭共同生活所負的債務;(3)夫妻共同從事生產、經營活動所負的債務,或者一方從事生產經營活動,經營收入用于家庭生活或配偶分享所負的債務;(4)夫妻一方或者雙方治病以及為負有法定義務的人治病所負的債務;(5)因撫養子女所負的債務;(6)因贍養負有贍養義務的老人所負的債務;(7)為支付夫妻一方或雙方的教育、培訓費用所負的債務;(8)為支付正當必要的社會交往費用所負的債務;(9)夫妻協議約定為共同債務的債務;(10)其他應當認定為夫妻共同債務的債務。

當然,對夫妻共同債務、個人債務的認定,法院據此依法作出判決或達成調解協議,其中對夫妻共同債務的處理,只對夫妻雙方具有法律約束力,對債權人是沒有法律約束力的。

二、司法實務中的財產分割

(一)司法實務中做法

1、《婚姻法》第三十九條明確規定:"離婚時,夫妻的共同財產由雙方協議處理;協議不成時,由人民法院根據財產的具體情況,照顧子女和女方權益的原則判決。"

2、分割方法和財產孳息物的處理

法院按照法律規定來判決時,一般應遵循如下原則:(1)男女平等原則;(2)保護子女、女方權益原則;(3)照顧無過錯方原則;(4)有利于當事人的生產、生活原則;(5)競價原則。

對個人婚前財產的孳息及增值在婚后取得的應否認定為夫妻共同財產問題。對此,有三種觀點:一種觀點認為,孳息屬從物,根據物權法理論,從物的權利隨主物,主物是婚前財產,孳息也應認定為婚前財產,增值財產也一樣。第二種觀點認為,由于新婚姻法明確規定婚姻關系存續期間所得的財產為夫妻共同財產,孳息雖是從物,但屬婚姻關系存續期間所得,而且許多孳息是婚后付出勞動才能取得的。第三種觀點認為,婚后所得孳息、增值應區分不同情況處理,對存款利息,未經炒作的股票增值等婚后完全未付出勞動的,應認定為婚前財產。而對婚后付出了勞動的租金、經炒作后增值的股票等則應認定為夫妻共同財產。筆者叫傾向于第三種觀點,對該問題的處理應區別對待。

(二)由此引發的法律價值沖突

婚姻家庭類案件法律適用問題

看似簡簡單單,甚至不必作為一個單獨探討的問題,但是通過實際處理案件不難發現,婚姻關系作為一種客觀存在的法律事實在解決夫妻財產糾紛中發揮了不同的作用。在對共同財產的認定上,注重保護婚姻的穩定和共同利益,并確定不因分工不同而導致利益不均,重視保護婚姻的倫理性;在對共同債務的認定上,在保護第三人債權的前提下注重保護相對方的利益安全,重視婚姻的契約性。由此,我們可以感受到立法者的不同價值取向,也發現同一事實發生不同法律后果的悖論。如夫妻一方在婚前的借款為個人債務,因借款在婚姻存續期間發生的利息是為個人債務;相反夫妻一方在婚前的存款為個人財產,但婚姻存續期間發生的法定利息則可能被認定為共同財產。在離婚訴訟中諸如此類的情況很多,并不是個案。這種因同一法律事實而發生不同法律后果的做法,與權利義務一致性的法律原則相違背。

法律對待婚姻期間發生的共同財產和共同債務分配上的價值取向相悖而馳,或許值得我們深究一番,盡量在權利義務一致性的基礎上實現當事人利益衡平。

三、財產分割中的疑難問題及其消解

(一)明知一方隱匿財產但卻查無實據。

夫妻一方隱匿財產或隱瞞收入的情況,并不少見,即使在婚姻正常的情況下也常發生,"私房錢"現象從一定程度上表明隱瞞收入或財產的情況,不是少數人的行為。 尤其當夫妻離婚,面臨共同財產分割問題時,不可避免地會出現一方隱藏、轉移、變賣、毀損共同財產,減少、降低夫妻共同財產數額與價值,侵害一方財產權益的現象。

夫妻對共同所有的財產,有平等的處理權。因日常生活需要而處理夫妻共同財產的,任何一方均有權決定;非因日常生活需要對夫妻共同財產做重要處理決定,夫妻雙方應當平等協商,取得一致意見。在離婚案件中,有的夫或妻一方出于惡意或其它非法目的,毀損或處分夫妻共同財產,致使夫妻共同財產的價值貶損或夫妻喪失對共同財產的所有權。這不僅是對另一方合法財產權的侵犯,也激化了矛盾,影響了法院對案件的正常審理。《婚姻法》第四十七條明確規定:"離婚時,一方隱藏、轉移、變賣、毀損夫妻共同財產,或偽造債務企圖侵占另一方財產的,分割夫妻共同財產時,對隱藏、轉移、變賣、毀損夫妻共同財產或偽造債務的一方,可以少分或不分。離婚后,另一方發現有上述行為的,可以向人民法院提訟,請求再次分割夫妻共同財產"。另外,法院還可以依照《民事訴訟法》第102條的規定,對這一妨礙民事訴訟的行為進行處理。對于被毀損或處分的夫妻共同財產,可以按該財產如果保留到現在的價值計算,將二分之一以上至全部價款分給未毀損或處分財產的一方。通過少分或不分財產的方法對惡意行為人進行懲治,既能起到警示教育作用,也可以使受害一方的合法權益得以維護和保障。

(二)因婚姻關系發生的夫妻共同財產與債務分配上的法律價值沖突,有學者稱之為"離婚財產分割的同甘不共苦"。

甲男與乙女離婚訴訟中,甲在婚姻期間未經乙同意私自購買股票,甲向善意第三人丙借款20萬元炒股,后血本無歸,丙可依法向甲乙另案主張承擔連帶責任無疑,但對甲乙的內部關系而言,是應作為夫妻共同債務還是甲的個人債務產生爭議?!痘橐龇ā返?1條規定:"離婚時,原為夫妻共同生活所負的債務,應當共同償還。共同財產不足清償的,或財產歸各自所有的,由雙方協議清償;協議不成時,由人民法院判決。"最高人民法院《關于人民法院審理離婚案件處理財產分割問題的若干具體意見》第17條規定:"下列債務不能認定為夫妻共同債務,應由一方以個人財產清償:……(3)一方未經對方同意,獨自籌資從事經營活動,其收入確未用于共同生活所負的債務。" 得出一個初步結論:法律并沒有按照婚姻關系的事實本身確定夫妻共同債務,而必須加之"為共同生活目的"或"對方同意"的法律行為,才具備確認夫妻共同債務的條件。

但如果情形相反,甲男未經乙女同意,私自舉債炒股,不僅沒有虧損,反而在清償所欠債務后凈賺20萬元,此時的爭議是該20萬元是屬于夫妻共同財產還是甲的個人財產?對此,《婚姻法》第17條規定:"夫妻在婚姻關系存續期間所得的下列財產,歸夫妻共同所有:……(二)生產、經營的收益;……(五)其他應當歸共同所有的財產。"所有的法律及司法解釋都指向婚姻關系存續期間的投資所得依法作為夫妻共同財產。

由此,在以上兩個案例中,投資一方始終處于一種弱勢地位,如果盈利則雙方共同分享,如果虧損就得獨自承擔,豈不是"同甘不共苦"?法律在對待婚姻關系存續期間發生的共同財產和共同債務分配上的價值取向相悖而馳,我們無法過多評價,但仍需要盡量在權利義務一致性的基礎上實現利益衡平。

(三)離婚和好協議、保證書等對財產分割的約定是否有效。

實踐中時常出現原、被告因家庭暴力、生活作風等問題產生矛盾,雙方經調解和好時雙方簽下和好協議或由過錯方書寫保證書,如載明:如果再為此類問題產生矛盾,該方無條件同意離婚,財產全部歸另一方。此類案件在審理中,就男女雙方"夫妻和好協議"或"保證書"中關于財產分割條款的效力如何認定實務中產生分歧。

最高人民法院婚姻法解釋(二)第8條規定:"離婚協議中關于財產分割的條款或者當事人因離婚就財產分割達成的協議,對男女雙方具有法律約束力。當事人因履行上述財產分割協議發生糾紛提訟的,人民法院應當受理"。該規定有兩層含義:一是當事人在婚姻登記機關協議離婚,并就財產分割達成了一致協議;二是當事人向婚姻登記機關提交的離婚協議中有關財產分割問題的條款及作為離婚協議組成部分或者附件的財產分割協議,對離婚的雙方當事人都具有法律約束力??梢钥闯鲞m用該條規定應當具備如下條件:1、雙方當事人應當在自愿離婚的前提下,向婚姻登記機關提交簽訂的離婚協議,此協議含有財產分割的條款,即含有作為離婚協議組成部分或附件的財產分割協議。因為該條司法解釋的法律依據是《婚姻法》第31條:"男女雙方自愿離婚的,準予離婚。雙方必須到婚姻登記機關申請離婚。婚姻登記機關查明雙方確實是自愿并對子女和財產問題已有適當處理時,發給離婚證"。這一規定說明,到婚姻登記機關申請離婚,是自愿離婚的婚姻關系當事人解除婚姻關系的一個主要途徑。2、根據離婚協議當事人必須辦理了離婚登記,含有財產分割內容的協議才會發生效力。《合同法》第2條第2款規定婚姻、收養、監護等有關身份關系的協議不適用《合同法》,其原因是因為這類合同是有關"身份關系"的協議。如果協議只涉及財產關系而與身份關系無關,則當然受《合同法》的調整。當事人如未進行離婚登記,任何人都無法強制當事人履行解除婚姻關系這一身份關系的協議。只有當事人自愿解除婚姻關系后,協議便只涉及財產關系而與身份關系無關,有關財產分割的協議才受《合同法》的調整,才能根據《合同法》第八條的規定作為依法成立的合同,對當事人具有法律約束力。因此,對離婚和好協議、保證書等對財產分割約定的效力不予認定。

(四)隨著分期付款購房的增多,對房屋及尚欠貸款如何分割。

由于我國《婚姻法》及相關司法解釋對于按揭房屋如何認定歸屬和進行分割沒有明確規定,如果僅按照房產證取得的 時間作為劃分按揭房屋屬于婚前個人財產或者婚后夫妻共同財產的標準,則可能出現對一方顯示公平的情況。

1、婚前共同出資交首付,婚后按揭還貸

首先,這種情形不論房產證上是一方的名字,還是雙方的名字,均為夫妻共同財產,按揭的債務為夫妻共同債務;其次,應按照現有的市場價格計算房屋價值;再次,應當注意,該出資行為發生在婚前,非產權名義人應對自己出資行為并非贈與或借貸進行舉證。否則,如果在產權名義人予以否認,并以個人婚前財產出資為由主張房屋歸個人所有的情形下,非產權名義人的利益將無法得到法律保護。

2、婚前一方支付首付,婚后雙方共同還貸

對于此種情形,實踐中有兩種觀點分歧:一種觀點認為,雖然房屋為一方婚前購買,但房屋作為夫妻共同居住使用,且用共同財產償還貸款,該房屋理應成為夫妻共同財產,離婚時應按夫妻共同房產處理。第二種觀點認為,《婚姻法》明確規定,一方婚前財產為個人財產。一方婚前以個人名義辦理按揭貸款,取得了房屋產權的確認手續,無論何時取得產權證,房屋都應視為婚前個人財產。

筆者傾向于第二種觀點,因為根據《物權法》的相關規定,判斷按揭房屋歸屬的關鍵因素在于房屋產權證書記載的權利人以及房屋產權取得的時間。如購房人在婚前已取得房屋的所有權,在婚姻關系存續期間只是為了還貸而將房屋的所有權抵押給銀行,和銀行之間形成債權債務關系。夫妻用共同財產還貸也只是在夫妻之間產生了債權債務關系,并不會因共同還貸而改變房屋所有權的歸屬,這是符合不動產的公示原則。此外,因為婚后共同償還貸款的行為并不改變房屋屬于個人財產的性質,所以離婚后未償清的貸款仍為個人債務。需要說明的是,共同還貸部分,不論是由一方用個人工資還貸,還是用雙方工資還貸,均應認定為夫妻共有財產,在離婚時產權名義人應補償配偶已還貸款數額的一半作為共同財產分割款。當然,如果一方確能證實,其還貸資金來源于婚前個人財產,那么該部分不應認定為夫妻共有財產。

3、個人婚前購房,夫妻共同還貸,離婚房屋增值部分應如何處理

這一問題是按揭購房貸款在離婚訴訟財產分割中最具爭議的問題,目前無論是法律及相關司法解釋均無明確規定。有人認為,婚前個人房屋在婚姻關系存續期間產生的增值或縮水部分是屬于個人財產價值浮動。房屋是在結婚之前取得,系婚前財產,雖有婚后共同還貸情形,但該還貸行為只是雙方用夫妻共同財產對個人債務的償還,且房屋屬于家庭居住自用,并非基于投資盈利的目的購置,故不屬于婚姻法解釋中所描述的投資性財產的范疇。所以即便該爭訟房屋存在增值,該部分財產也不屬于婚姻法所指的個人財產投資收益,不應認定為夫妻共同財產。

筆者認為,婚前個人購房,婚后共同償還貸款,增值部分如果一概作為個人財產處理,是對夫妻之間分工和非產權方對家庭貢獻的漠視。訟爭房產雖系一方在婚前購買,但按揭款屬于用夫妻共同財產償還,這一部分資金被購房一方占用,直接導致了另一方在婚姻存續期間的投資機會、投資規模以及生活品質受到一定的限制和影響。因此,如果這一部分房屋增加值也列入個人財產歸購房一方享有,則對另一方顯然有失公平。所以,盡管一方婚前房產仍歸該個人所有,但該房產在婚后的增值,凝聚了非產權方配偶的貢獻,則該配偶有權享受這種收益,有權得到補償。

4、按揭購房,離婚時尚未取得所有權證書應如何處理

根據《婚姻法》的相關解釋,離婚時,雙方對尚未取得所有權或者尚未完全取得所有權的房屋有爭議且協商不了的,人民法院不宜判決房屋的所有權歸屬,應當根據實際情況判決由當事人使用。待取得房屋產權證后,再由一方另行向法院。另外,最高院民一庭相關解釋也明確規定,法院不宜判決房屋所有權歸屬的范圍包括:購買福利性政策房屋、商品房、經濟適用房這三種房屋的,在離婚時,尚未取得房屋所有權證書的,法院不宜就該房所有權直接作出判決。所以,離婚時對按揭房屋的權屬有爭議但能協商好的,可按雙方的合意處理房屋權屬;若協商不成的,法院可判決按揭房屋暫歸一方使用,待房屋產權證發放下來后,再作處理。

四、法律價值沖突的解決--誠實信用原則

第8篇

對于夫妻一方作為被執行人,能否追加另一方作為被執行人,法律沒有明確規定?!蹲罡呷嗣穹ㄔ宏P于變更和追加執行當事人的若干規定(征求意見稿)》(一下簡稱《征求意見稿》)中的第二條、第三條、第四條、第五條、第十四條、第十五條對追加夫妻另一方作為被執行人的情況及程序作了規定,當然由于該規定為征求意見稿,并不具備現實的法律效力。但我們可以依據上述征求意見稿為骨架來設立如何在執行中追加夫妻另一方作為被執行人,以解決執行實踐中所存在的大量類似問題。與夫妻財產相關的其他規定有《中華人民共和國物權法》(以下簡稱物權法)、2001年修正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婚姻法》(以下簡稱婚姻法)以及最高人民法院對婚姻法所作的兩個解釋。

如果被執行人為夫妻二人,則可以直接執行夫妻的財產,而不管是夫妻一方的個人財產還是夫妻共同所有的財產。這種情形比較簡單,所以在此不再論述。當生效依據上記載的義務人僅僅是夫妻一方時,執行中就面臨許多問題需要解決。首先,該債務雖然在生效法律文書中僅僅為夫妻一方負擔,如果生效法律文書沒有明確該債務為個人債務時,是否可以推定該債務為夫妻共同債務?如果可以,其程序如何設定?其次,夫妻一方債務的情況下,如何處理夫妻財產?再次,對夫妻財產的處理過程中,如何區分夫妻個人財產及共同財產以及家庭財產?

一、法律文書沒有明確為個人債務的,推定為夫妻共同債務。

依據《最高人民法院關于變更和追加執行當事人的若干規定(征求意見稿)》的第四條,“婚姻關系存續期間的債務,除法律文書確定其為個人債務外,推定為夫妻共同債務,可以執行夫妻共同財產”。問題是該規定尚出于征求意見的階段,還不具備現實的法律效力。最高人民法院將上述《征求意見稿》發送到地方各級法院,其意圖自然是讓各級法院在執行實踐中探索試用,待條件成熟后再正式賦予法律效力??梢?上述《征求意見稿》事實上是最高人民法院對在執行中變更、追加當事人的一個傾向性的意見。至于其合理性,需要各級法院在執行中先行摸索,總結規律。

各地法院對上述意見的看法不一。有的法院認為,上述規定僅僅是征求意見稿,沒有法律效力,在執行中不應適用。其理由為,無論是審批還是執行,均應依法進行,每一個程序都應有法律依據。對于沒有法律效力的《征求意見稿》,法院在執行中不應適用。否則,于法無據,法院追加被執行人時沒有生效法律的支持,是濫用自由裁量權的行為。也有法院在執行中開始大膽適用上述規定,經審查符合一定條件的,追加夫妻另一方為被執行人,從而執行夫妻共同財產或夫妻另一方財產。

人民法院審理離婚案件時,對一般債務的處理,主要的難點在認定和執行環節上,而筆者就自己多年的司法實踐中所遇到的“特殊”債務的類型,提出自己的看法和建議,以求共識。

對于夫妻一方作為被執行人,能否追加另一方作為被執行人,法律沒有明確規定?!蹲罡呷嗣穹ㄔ宏P于變更和追加執行當事人的若干規定(征求意見稿)》(一下簡稱《征求意見稿》)中的第二條、第三條、第四條、第五條、第十四條、第十五條對追加夫妻另一方作為被執行人的情況及程序作了規定,當然由于該規定為征求意見稿,并不具備現實的法律效力。但我們可以依據上述征求意見稿為骨架來設立如何在執行中追加夫妻另一方作為被執行人,以解決執行實踐中所存在的大量類似問題。與夫妻財產相關的其他規定有《中華人民共和國物權法》(以下簡稱物權法)、2001年修正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婚姻法》(以下簡稱婚姻法)以及最高人民法院對婚姻法所作的兩個解釋。

如果被執行人為夫妻二人,則可以直接執行夫妻的財產,而不管是夫妻一方的個人財產還是夫妻共同所有的財產。這種情形比較簡單,所以在此不再論述。當生效依據上記載的義務人僅僅是夫妻一方時,執行中就面臨許多問題需要解決。首先,該債務雖然在生效法律文書中僅僅為夫妻一方負擔,如果生效法律文書沒有明確該債務為個人債務時,是否可以推定該債務為夫妻共同債務?如果可以,其程序如何設定?其次,夫妻一方債務的情況下,如何處理夫妻財產?再次,對夫妻財產的處理過程中,如何區分夫妻個人財產及共同財產以及家庭財產?

一、法律文書沒有明確為個人債務的,推定為夫妻共同債務。

依據《最高人民法院關于變更和追加執行當事人的若干規定(征求意見稿)》的第四條,“婚姻關系存續期間的債務,除法律文書確定其為個人債務外,推定為夫妻共同債務,可以執行夫妻共同財產”。問題是該規定尚出于征求意見的階段,還不具備現實的法律效力。最高人民法院將上述《征求意見稿》發送到地方各級法院,其意圖自然是讓各級法院在執行實踐中探索試用,待條件成熟后再正式賦予法律效力??梢?上述《征求意見稿》事實上是最高人民法院對在執行中變更、追加當事人的一個傾向性的意見。至于其合理性,需要各級法院在執行中先行摸索,總結規律。

各地法院對上述意見的看法不一。有的法院認為,上述規定僅僅是征求意見稿,沒有法律效力,在執行中不應適用。其理由為,無論是審批還是執行,均應依法進行,每一個程序都應有法律依據。對于沒有法律效力的《征求意見稿》,法院在執行中不應適用。否則,于法無據,法院追加被執行人時沒有生效法律的支持,是濫用自由裁量權的行為。也有法院在執行中開始大膽適用上述規定,經審查符合一定條件的,追加夫妻另一方為被執行人,從而執行夫妻共同財產或夫妻另一方財產。

本人認為,如果各個地方法院均不去探索適用,上述《征求意見稿》將永遠是征求意見稿,永遠不會具有法律效力。個別法院及法官出于自身保護的考慮,執行中對新方法新規定不做探索,有其一定的道理,但如果所有法院都這樣的話,司法的改革和完善將成為一紙空文。即使《征求意見稿》暫時沒有法律效力,但仍有物權法、婚姻法及其解釋可以適用?;橐龇ǖ谑艞l規定,“夫妻可以約定婚姻關系存續期間所得財產以及婚前財產歸各自所有、共同所有或部分各自所有、部分共同所有。約定應當采取書面形式。沒有約定或約定不明確的,適用本法第十七條、第十八條的規定?!薄胺蚱迣橐鲫P系存續期間所得的財產以及婚前財產的約定,對雙方具有約束力?!薄胺蚱迣橐鲫P系存續期間所得的財產約定歸各自所有的,夫或妻一方對外所負的債務,第三人知道該約定的,以夫或妻一方所有的財產清償”。上述規定說明,夫妻對財產所得的約定,只是對夫妻雙方當然具有約束力,該約定不能約束第三人,除非該第三人知道此約定?,F實中,第三人往往無法獲知夫妻雙方有財產歸屬的約定,如果以該夫妻內部約定約束第三人的話,第三人在交易中的風險就實在太大了。當第三人不知道夫妻之間有約定時,對夫妻一方對外所負的債務,就應當以夫妻各自所有的財產或夫妻共同所有的財產清償。既然是以共同財產清償,說明該債務雖然是夫妻一方對外所負,但只要債權人不知道債務人與配偶有財產約定,該債務的義務人就應為債務人夫妻雙方,也就是說可以推定該債務為夫妻共同債務。既然可以推定為夫妻共同債務,對夫或妻一方所負債務,如果該債務進入執行程序的話,法院就可以應債權人的申請追加夫妻另一方為被執行人。

具體追加的程序,一般應由債權人提交追加申請,法院不應主動以職權追加。

因為是否追加被執行人,是債權人的權利,法院應尊重其在執行程序中的意思自治。當債權人在執行程序中向法院提出追加被執行人配偶為被執行人時,法院應當組織各方當事人進行聽證。執行法官應將案件轉交專門行使執行裁決權的法官組織聽證,被執行人及其配偶可以在聽證過程中提交證據,以證實該債務為個人債務而非共同債務。依據婚姻法的上述規定,被執行人或其配偶應當提交雙方關于婚姻關系存續期間所得財產歸各自所有的書面約定以及債權人知道該約定的事實。如果被執行人或其配偶提交了上述證據,經質證及法庭審核,認可該證據,則應依法駁回債權人的追加申請。如果被執行人或其配偶無法提交上述證據,則法院應當依法裁定該債務為夫妻共同債務,應以夫妻共同財產償還,追加夫妻另一方為被執行人。對于追加被執行人的裁定,當事人不服的,可以在一定期限內上訴到上一級人民法院。上一級人民法院的維持或駁回裁定為最終發生法律效力的裁定。如果當事人在一定期限內未提起上訴,則原執行法院的裁定發生法律效力。法院可以直接執行被執行人夫妻的共同財產。

執行工作中,經常有被執行人的配偶對追加不服,其理由是婚姻法第十九條僅僅是規定了“夫妻對婚姻關系存續期間所得的財產”有約定的情形,如果夫妻雙方沒有約定的話,就不應適用該條規定而追加其為被執行人。法院僅僅因為當事人無法提供債權人知道夫妻之間有關于財產約定的證據而作出追加規定,是錯誤的理解和適用了婚姻法的規定。本人認為,婚姻法第十七條、第十八條、第十九條分別規定了夫妻共同財產制、夫妻分別財產制、夫妻約定財產制。夫妻共同財產制、夫妻分別財產制為法定的夫妻財產制,夫妻約定財產制的效力優先于夫妻法定財產制。夫妻之間沒有約定或約定不明確的,適用夫妻法定財產制。而夫妻之間關于財產約定的效力,婚姻法規定的很明確,“對雙方具有約束力”?;橐龇ǖ谑艞l第三款明確規定,第三人知道夫妻之間關于財產的約定,該約定才對其產生效力,而其效力就是一方對外所負債務有其一方所有的財產清償。反言之,如果第三人不知道該約定,則約定對第三人沒有任何效力,該約定就只是成為夫妻之間的內部約定,對夫妻雙方具有約束力,對第三人不產生約束力。既然該約定對第三人沒有約束力,對第三人來說,該債務人與其配偶之間所適用的就是婚姻法第十七條、第十八條所規定的夫妻法定財產制。

如果梳理一下,就會發現婚姻法第十九條的邏輯是,夫妻之間可以對財產歸屬作出約定。約定的內容是財產歸各自所有、共同所有或部分各自所有、部分共同所有。沒有約定或約定不明,則適用夫妻法定財產制。約定的當然效力,對夫妻均具有約束力。約定的擴張效力,第三人知道約定的,在債務履行中對第三人具有效力。婚姻法第十九條僅僅規定了夫妻約定將婚姻關系存續期間所得的財產歸各自所有的約定,對第三人所產生的效力。事實上,該款省略了其余兩種情形約定的規定,而該兩種情形,約定財產共同所有或部分各自所有、部分共同所有,是可以很簡單得從第三款中推理出的。如果夫妻約定婚姻關系存續期間的財產所得歸共同所有,依據權利義務相一致、權利義務相平衡的原理,該夫妻一方對外所負的債務,自然應由夫妻共同財產來清償。如果婚姻關系存續期間的財產所得為夫妻共同所有,而夫妻一方對外所負債務卻由夫妻一方的財產清償的話,對第三人顯然是不公平的。在第三人知情的前提下,夫妻約定財產歸各自所有的,夫妻一方對第三人所負的債務由夫妻一方的財產清償,則夫妻約定財產部分歸各自所有,另一部分歸共同所有的,自認是以夫妻約定所確定的一方的財產清償。當然,該夫妻一方所有的財產既包括夫妻一方名下的財產,也包括夫妻一方在夫妻共同財產中所占的財產份額。

上述“夫或妻一方對外所負的債務”的規定,既可以是尚未經有權機關以生效法律文書確認的,也可以是已經取得生效法律文書支持的債務。在債權人向債務人行使債權時,其可以依據上述規定向債務人本人及其配偶行使,也可以在生效文書確認

二、法律文書明確債務為夫妻一方個人債務時,不可以追加夫妻另一方為被執行人。

事實上這種情況極少出現,至少本人從未發現哪份生效文書中確認某債務為夫妻一方個人債務,與其配偶無關。但如果確實有生效文書這樣確認債權了,則說明該債務具有人身屬性,該債務應當責任自負,與其配偶無關。在執行過程中,法院既不能直接追加夫妻另一方作為被執行人,也不能直接執行夫妻另一方的財產。但這只是問題的表明,執行中需要解決的問題是,到底哪些財產才是夫妻一方的個人財產。是按照物權法的規定來區分,還是按照婚姻法的規定來區分。區分夫妻一方的個人財產,主要是確認被執行人所有的財產,將其個人財產與其配偶財產以及夫妻共同財產加以區分。如果依據物權法關于物權的設立、變更、轉讓和消滅的規定,則不動產,以登記為準,動產以占有為準,法律規定登記可以對抗他人的動產不登記就不發生對抗效力。那么,無論在夫妻之間依據婚姻法的規定是一方財產還是夫妻共同財產,對于第三人來說,不動產登記在夫妻一方名下的,該不動產就為該夫妻一方所有;登記在夫妻雙方名下的,該不動產就為夫妻雙方所共有。動產夫妻哪一方占有就歸夫妻哪一方所有。對于特殊的動產如車輛、船舶等,登記在夫妻一方名下就為夫妻一方財產,登記在夫妻雙方名下的就為夫妻共同財產。而如果依據婚姻法來區分夫妻個人財產同夫妻共同財產的話,就應適用婚姻法第十七條、第十八條的規定來區分夫妻個人財產與夫妻共同財產,如果夫妻對財產歸屬有書面約定的,則還要適用婚姻法第十九條。兩種區分方式均存在缺陷。

如果僅僅依據物權法來區分夫妻個人財產與夫妻共同財產,也就是說婚姻法中有關夫妻財產制度的規定僅僅在婚姻關系當事人之間具備效力,對第三人不具備約束力。而現實是,夫妻之間出于各種考慮,其共同財產往往登記在一方名下,即使一方個人所有的財產也可能登記在夫妻雙方名下或另一方名下。如果強制以物權法的關于所有權的歸屬原理來劃分夫妻財產的話,有過多干涉夫妻內部財產劃分的嫌疑。而且,夫妻財產及財產權益除物權之外還有債權、知識產權等等,該種劃分方式未能涵蓋上述財產權益。再者,嚴格按照物權法的原理來劃分夫妻財產,會經常造成事實上對夫妻一方權益的侵害。也會增加夫妻一方與第三人串通制造虛假債務而侵害另一方權益的情況發生。如果僅僅按照婚姻法關于夫妻財產制度的規定來劃分夫妻財產的話,第三人的權益往往被侵害。第三人往往無從知道債務人是否已婚,更不清楚其配偶為何人,也談不上清楚債務人夫妻財產,而在執行程序中適用婚姻法的規定,則可能使第三人有合理理由相信為被執行人個人財產的標的突然變成了夫妻共同財產。

上述問題的焦點在于如何保護夫妻雙方的利益以及與夫妻一方產生債務關系的第三人,更進一步則可歸結為如何確立夫妻財產權屬對外的公示性以及夫妻雙方能夠行使的權的限度。雖然婚姻法用三個條文規定了夫妻財產制度,但這些規定都是直接約束夫妻雙方的,對第三人并不直接具有約束力。如果夫妻對財產歸屬有書面約定且第三人知悉該約定,則約定對其有約束力。如果第三人不知悉該約定,則約定對其沒有約束力。在約定對第三人沒有約束力的情況下,在第三人眼中,該對夫妻所適用的就是夫妻法定財產制。同樣,夫妻對財產沒有約定的話,也應適用夫妻法定財產制。問題是,對于夫妻關系之外的第三人,其往往無法清楚的區分夫妻所有的財產中哪些是婚姻法第十七條所規定的情形所得,哪些是婚姻法第十八條所規定的情形所得。第三人所獲知的僅僅是上述財產的外在公示形式:登記或占有。而當第三人與夫妻一方發生債務關系時,如果對第三人適用的是婚姻法所確定的夫妻財產的話,那么其之前所面對的財產公示形式將只是一種水中月、霧中花。這樣一來,第三人的利益無從保障,市場的交易安全無法保障。如果為了保護第三人的利益,夫妻一方擅自將登記在自身名下的或自己占有的財產,轉讓第三人,應用善意取得原理,第三人如果是善意且支付了合理價款的話就可以取得該財產的所有權。同樣,夫妻一方可以惡意造成一些債務,善意第三人仍可以向夫妻雙方主張權利。上述兩種情況下,夫妻另一方的利益將被侵害無疑。為了交易安全,第三人的利益一定要保護;為了家庭穩定,夫妻另一方的利益也一定要保護。折中的方式為,強化財產公示效力的同時,限制夫妻雙方的權。即,夫妻之間財產的歸屬適用婚姻法第十七條、第十八條以及第十九條前兩款的規定,夫妻財產對外的歸屬效力以其對外的公示形式為準。夫妻之間僅僅對日常家事具有權,對于對外較大 的舉債等活動,原則是僅對行為人發生效力。這樣,婚姻法第十九條第三款應作修改,應將該款去掉,并在第十九條之后增加一條,為第十九條之一,“夫妻無證據證實第三人清楚某財產為本法第十七條還是第十八條所規定的財產范圍的,該財產以其登記或占有形式對第三人具備效力?!薄胺蚱薰餐瑢ν馑摰膫鶆沼煞蚱薰餐敭a清償,夫或妻一方對外所負的債務由夫或妻一方所有的財產清償?!?/p>

三、對離婚訴訟前已生效的判決書、調解書、公正債權(債務)文書等所規定的給付金錢義務的處理問題

在離婚訴訟中,當事人將婚姻關系存續期間依法確認的債權或者自己所負債務全部未履行或者部分未履行的判決書、調解書、公正債權文書提供作債權或者負債證據,請求法院按夫妻共同債權債務分割或分擔。由于婚姻法和司法解釋對此類債務如何處理并無明確規定,處理難度較大。未直接負債一方沒有參與原案件的訴訟,特別是調解結案的案件,大多沒有進行舉證、質證、認證的程序,所以,對該類債務一概判為夫妻共同債務分擔,對未直接負債一方顯失公平,不利于防止離婚一方與第三人惡意串通,偽造虛假債務損害另一方的合法權利。所以,對該類債務的處理,筆者設想:1、離婚一方列舉了判決書、調解書等所規定的金錢給付義務,另一方無異議的,該債務應按夫妻共同債務分擔處理,并互負連帶清償責任。2.離婚一方列舉了判決書、調解書等所規定的金錢給付義務,另一方不認可的,應根據我國民事訴訟法第六十四條第一款規定:“當事人對自己提出的主張,有責任提供證據?!泵裨V法證據規定第九條第一款并未將已為法院發生法律效力的調解書所確定的事實作為免證事實的規定,為此,主張共同債務的一方仍應負舉證責任,需要提供該債務的去向、用途的相關證據和事實予以證明,方可按夫妻共同債務分擔處理,且負連帶清償責任。

四、對離婚時雙方均認可債務司法文書的處理問題

離婚雙方在法庭上共認的債務應當被認定為夫妻共同債務,處理原則則是按照婚姻法第四十一條規定:“離婚時,原為夫妻共同生活所負的債務,應當共同償還。共同財產不足清償的,或財產歸各自所有的,由雙方協議清償;協議不成時,由人民法院判決?!蹦敲捶ㄔ壕碗p方共同債務所作出的判決書、調解書,僅是為解決離婚夫妻雙方內部之間的債務分擔問題,對債權人不具有約束力,但離婚雙方應履行法律文書規定的金錢給付義務。同時,夫妻的共同債務雖作了分擔,但并不改變夫妻共同承擔責任的性質,雙方仍對共同債務負有連帶清償責任。如一方在清償全部債務后,仍然有權依據法律文書向另一方追償。

因此筆者建議,制作法律文書的主文有關債務項目應當注明“如一方未履行償還自己名下的債務,另一方不得以本法律文書的債務分擔條文對抗第三人,拒絕承擔共同債務的連帶清償責任,未履行一方不得阻止對方負連帶責任。承擔共同債務的連帶清償責任后的一方,有向另一方請求追償的權利?!边@樣的作法,一是給當事人一個普法的機會;二是使當事人知道自覺履行償還債務;三是使當事人懂得,離婚后,雙方都逃避不了償還共同債務的義務。

第9篇

民事裁判書

被上訴人(原審原告)李××,女,1976年5月11日出生,漢族,農民,住××縣××鎮××村。

上訴人井××因離婚糾紛一案,不服河北省××縣人民法院(2011)×民初字第119號民事判決,向本院提起上訴。本院依法組成合議庭,公開開庭審理了本案。上訴人井××、被上訴人李××到庭參加訴訟。本案現已審理終結。

判后,井××不服,提起上訴稱,一、夫妻雙方感情并沒有徹底破裂,并沒有達到非離婚不可的地步;二、孩子早已過哺乳期,被上訴人的家庭環境及教育方式和影響不利于孩子成長,被上訴人一直沒有讓我見到孩子,故意疏遠我對孩子的感情;孩子的戶口一直在我這里,我特別喜歡這個孩子;請二審法院充分考慮上訴人的請求,如果對方堅持離婚,只要孩子歸我撫養,其它條件可以考慮,否則我決不放棄;三、關于共同債務,事實清楚,一審判決也予以認定,不應由上訴人一個人承擔。

被上訴人李××答辯稱,我堅決要求離婚,婚生孩子井×由我撫養到18周歲,上訴人上訴狀中說的共同債務不是我們的夫妻共同債務,是他自己的債務。6881元的債務是我們的夫妻共同債務。

本院經審理查明的事實與原審查明的一致。

本院認為,雙方當事人婚后因瑣事意見分歧引發爭吵,致被上訴人李××離家,雙方自2009年7月分居至今;且李××曾離婚未果后,再次提起本案離婚訴訟,堅持要求離婚;上訴人井××雖主張夫妻感情尚未破裂,但經人民法院判決不準離婚后,雙方感情并未好轉;現經調解和好無效,原審據此認定雙方夫妻感情確已破裂,符合法律規定及本案客觀情況。關于婚生子的撫養權,因雙方分居后婚生子井×一直隨母親李××生活,且井×尚年幼,隨母親生活能夠得到更加細致親切的照顧,上訴人井××所稱孩子的戶口及上訴人對孩子較為喜愛等不是撫養孩子的法定理由,且認定撫養權應當從子女的身心健康成長的角度考量,故對該上訴理由不予采信。關于上訴人井××主張債務不應由其獨自承擔的上訴請求,因上訴人井××陳述其為籌辦婚禮而舉債,應認定為其婚前個人債務,故其主張由被上訴人共同承擔清償責任,沒有法律依據。綜上,原審判決認定事實清楚,適用法律正確,上訴人井××的上訴理由不能成立。依照《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第一百五十三條第一款第(一)項之規定,判決如下:

駁回上訴,維持原判。

二審案件受理費200元,由上訴人井××負擔。

本判決為終審判決。

審 判 長 陳 冰

審 判 員 王 新 生

審 判 員 李 國 慶

第10篇

A應當由唐妮償還。父債子還,天經地義。唐明沒有兒子,只有一個獨生女兒,這筆債務就該由女兒償還。

B應當由唐明的妻子償還。因為這筆債務是治療唐明的癌癥欠下的,屬于夫妻共同債務,唐明的妻子負有償還義務。

C不用償還。父債子還,只是道德約束,不是法律規定。唐明的債務應當用唐明的遺產償還,既然唐明沒有遺產,該債務也就不用償還。

答案:B

問題的關鍵在于,這筆債務是屬于唐明的個人債務,還是夫妻共同債務,不同的認定,債務人是不同的。

個人債務個人負責,人死7,就用他的遺產來償還。根據《繼承法》的規定,繼承人償還被繼承人的個人債務,以所繼承的遺產實際價值為限,超過遺產實際價值部分,除非繼承人自愿,法律上并無強制償還的要求。唐明已經去世,沒有留下任何遺產,如果這筆債務屬于唐明的個人債務,其他人包括他的妻子和女兒,都沒有法律上的償還義務。而所謂的父債子還,只是道德約束,法律上沒有這樣的規定。

夫妻共同債務,則由夫妻共同負責,一方去世了,人死債不爛,另一方的償還義務不能免除。這筆債務屬于夫妻共同債務,唐明的妻子有沒有償還能力且不論,賬是一定要記到她頭上的。

那么,這筆債務究竟是唐明的個人債務,還是夫妻共同債務呢?根據《婚姻法》的規定及相關司法解釋,夫妻共同生活所負的債務為夫妻共同債務,夫妻一方或雙方治療疾病所自的債務,也在夫妻共同債務范圍內。因此,這5萬元債務法律上的償還義務人是唐明的妻子。當然,從道德層面講,唐妮應當知恩圖報,主動接過償還債務的接力棒。

車輛轉讓保險未過戶,保險公司該不該理賠

1周前,徐元從劉某手中購得二手轎車一輛,付款后就開走了車。本想幾天后再去過戶,沒想到出了交通事故,車輛受損嚴重,徐元負事故全責。事發后,徐元第一時間通知了保險公司,保險公司派人勘察了現場。不料,當徐元請求保險公司理賠車損險時,保險公司卻以投保人不是他為由予以拒絕:請劉某出馬,保險公司卻又以車輛已轉讓為由予以拒絕。接連碰壁后,徐元把保險公司告上法庭,保險公司該不該理賠呢?

A 不用理賠。保險標的轉讓應當通知保險人并變更保險合同。劉某出售轎車沒有履行通知義務,保險合同也沒有變更,因此不用理賠。

B需要理賠。保險標的轉讓應當通知保險人,并變更保險合同,但并不要求同步進行,在合理的期限內,保險公司的理賠責任不能免除。

C需要理賠。因為車輛尚未過戶,視為沒有轉讓。徐元駕駛車輛視為借用,原保險合同繼續有效,保險公司應當理賠。

答案B

徐元付款后開走了車,雖然沒有辦理車輛過戶手續,但這并不影響徐元對車輛的控制權,也不影響車輛買賣合同的效力。以車輛沒有過戶視為沒有轉讓、原保險合同繼續有效為由拒絕理賠,是不成立的。

《保險法》第54條規定:“保險標的的轉讓應當通知保險人,經保險人同意繼續承保后,依法變更合同。”第21條第2款規定:“變更保險合同的,應當由保險人在原保險單或者其他保險憑證上批注或者附貼批單,或者由投保人和保險人訂立變更的書面協議?!辈贿^,法律并不強求車輛過戶與車輛交付同步,也不要求保險過戶與車輛交付同步,而是給予一個合理期限。在合理期限內,即便未辦理過戶手續,保險公司依然無權拒絕理賠。

徐元從劉某手中所購的=手車,在保險合同的有效期內,雙方未及時辦理車輛過戶和保險過戶手續,只是合同履行程序上的瑕疵。但是轉讓才幾天,尚在辦理過戶手續的合理期限之內,自然不影響保險合同的繼續履行。保險公司既不向保險車輛法律上的車主理賠,又拒絕事實車主的賠償請求,顯然違背公平與等價有償原則,于法于理不合,所以保險公司應當理賠。

兒子名下的房產。父母能不能賣掉

8歲的小軍是一個小富翁,因為爺爺奶奶兩年前把一套價值80余萬元的房產登記到了他的名下。小軍的父母開了一家公司,最近因為資金周轉困難,便準備把兒子名下一直空著的房產賣掉。小軍的爺爺奶奶沒有意見,只是要求度過危機后,要把錢還給小軍。房產的買主找好了,合同也草擬完畢,可當買主得知房產在小軍名下后卻猶豫起來。買主想知道,父母有沒有權力賣掉未成年兒子的房產?

A有權賣掉。小軍尚未成年,父母是他的監護人,也是其財產監管人,有權處理他的財產。

B有權賣掉。小軍的房產是爺爺奶奶贈與的,既然贈與人同意,小軍的父母也就取得了賣掉兒子房產的權力。

C無權賣掉。房產是小軍的,父母非為被監護人的利益,不得擅自處理被監護人的財產,父母因公司資金周轉困難,無權賣掉兒子的房產。

答案:c

爺爺奶奶將房產贈予未成年的孫子,還辦理了過戶手續,這套房產的所有權,已經歸屬在孫子名下。房產已經贈送出去,爺爺奶奶也就沒有法定發言權了?,F在,父母要賣掉房產,爺爺奶奶可以祖父母的身份表示反對,但無權以贈與者的身份投贊成票。

房產是小軍的,其父母作為監護人,享有房產的管理權,但要處分房產必須符合小軍的利益?!睹穹ㄍ▌t》第18條第1款規定:“監護人應當履行監護職責,保護被監護人的人身、財產及其他合法權益,除為被監護人的利益外,不得處理被監護人的財產。” 什么是被監護人的利益?比如說孩子生病需要救治或移居國外等可以算,父母公司經營出現資金周轉困難,是肯定排除在外的。因為這與孩子的利益聯系并不十分緊密。因此,雖然小軍的爺爺奶奶持贊成態度,但小軍的父母仍然不能出售孩子的房產。如果把孩子的房產賣了,就是不履行監護職責或者侵害被監護人的合法利益,應當承擔責任并賠償相應的損失。

貸款人改變了貸款用途。擔保人還承擔擔保責任嗎

陸華和郭某是生意伙伴,兩年前郭某找到陸華,說看好一筆生意,苦于手頭緊想向銀行貸款,央求陸華做個擔保,陸華答應了。有了陸華的擔保,郭某從當地農村信用社貸款40萬元,期限1年,借款用途為購買木材。不料,這筆錢只在郭某賬戶上過了一下手,郭某就和信用社協商,用這40萬元中的35萬元歸還了他在該社的舊貸,只有5萬元真正用來做木材生意。由于郭某未能如期還

貸,信用社催收未果,便將郭某和陸華一起告上了法庭。貸款人改變了貸款用途,擔保人還要承擔擔保責任嗎?

A要承擔擔保責任。借款合同是主合同,擔保合同是從合同,借款人改變借款用途不影響借款合同的效力,也不影響擔保合同的效力。

B不承擔任何擔保責任。借款人改變借款用途,未征求擔保人意見,或未取得擔保人同意,擔保合同失效,陸華對40萬元均不承擔擔保責任。

C承擔部分擔保責任。改變用途的35萬元借款,擔保人不承擔擔保責任:未改變用途的5萬元借款,擔保人仍應承擔擔保責任。

答案:c

根據《擔保法》的規定:債權人與債務人協議變更主合同的。應當取得保證人書面同意,未經保證人書面同意的,保證人不再承擔保證責任。保證合同另有約定的,按照約定。郭某和當地農村信用社的借款合同是主合同,該合同明確約定貸款用來購買木材。但他們又背地里協商,將其中的55萬元用來償還舊貸本息,這是對主合同的重大變更。這種變更加大了擔保人的風險,應當取得陸華的書面同意。沒有擔保人的書面同意,不影響主合同的效力。但擔保人就此獲得了免費權,他的擔保責任就此打了折扣,因此陸華有權對償還舊貸的那35萬元貸款的擔保責任說不。

此外,最高人民法院《關于適用若干問題的解釋》第39條還對這種情況作了專門規定:“主合同當事人雙方協議以新貸償還舊貸,除保證人知道或者應當知道的外,保證人不承擔民事責任。”有這樣的尚方寶劍,陸華大可放心,他只對郭某實際用于購買木材的5萬元承擔連帶償還責任。

酒店耽誤婚宴,應否雙倍賠償

戴瑩提前3個月到某酒店預訂了總價22860元的婚宴,并交納了2000元定金。離舉辦婚宴只有2周時間時,酒店突然通知戴瑩,說因酒店裝修未能如期完工,預訂的場地沒有了,要她另擇酒店。戴瑩十分氣憤,可也沒辦法,總不能因此耽誤了終身大事,于是只得到其它酒店重新預訂。因是臨時預訂,同樣的桌數和菜肴,卻多花了5000元。原酒店表示,愿意退還定金并賠償1000元,但戴瑩不能接受,遂將原酒店告上法庭,索要婚宴總價的雙倍賠償。法院會如何判決呢?

A 雙倍返還定金。戴瑩與酒店簽訂了婚宴消費合同并交納了定金,現在酒店違約,應適用定金罰則,雙倍返還定金。

B 雙倍返還定金并賠償損失。酒店雙倍返還定金尚不足以彌補戴瑩的損失,因此,酒店不僅應當雙倍返還定金,還應當賠償損失。

C 按消費金額雙倍賠償。酒店明知裝修可能影響婚宴的舉行,仍接受預約,系欺詐行為,應按婚宴預訂價數額雙倍賠償。

答案:B

戴瑩到酒店預訂婚宴,雙方之間成立消費服務合同,彼此均應按照合同約定全面履行各自的義務。酒店因裝修不能按期承辦婚宴,系違約,而造成其違約的原因既不是意外事件,也不是不可抗力,因此,該酒店應當按照合同約定和法律規定承擔相應的違約責任。

第11篇

    (一)物權公示規則與夫妻共有財產的認定

    物權公示規則是為了維護物權秩序和交易安全而設立的,具有極為重要的意義。因為物權是具有支配性、對世性及排他性效力的權利,在現實社會中,以一定的方式將物權的設立、變更、轉讓和消滅公開、透明,既可以明確物權人的權利并加以保護,也有利于維護善意第三人的利益,避免對交易安全的妨害。物權公示是指以一定的公開的、外在的、易于查知的形式展示物權存在和變動的情況。物權法第九條規定:“不動產物權的設立、變更、轉讓和消滅,經依法登記,發生效力;未經登記,不發生效力,但法律另有規定的除外。”第十七條規定:“不動產權屬證書是權利人享有該不動產物權的證明?!?/p>

    從婚姻法的情況看,第17條規定:“夫妻在婚姻關系存續期間所得的下列財產,歸夫妻共同所有:(一)工資、獎金;(二)生產、經營的收益;(三)知識產權的收益;(四)繼承或贈與所得的財產,但本法第十八條第三項規定的除外;(五)其他應當歸共同所有的財產?!备鶕@一規定,在一般情況下,婚姻關系成立后解除前,夫妻任何一方以各種方式所得的財產,均視為夫妻共同財產,為夫妻共有,除非出現了特殊情況即夫妻雙方對婚后所得財產為個人所有還是共有已有明確的約定。以此推斷,夫妻在婚姻關系期間所得房屋,即使登記在一人名下,只要無特別約定或法律的特別規定,就應當認定為夫妻共有財產。這一結論在司法實踐中也得到了認可?!痘橐龇ā匪痉ń忉?二)第十九條就明確規定,由一方婚前承租、婚后用共同財產購買的房屋,房屋權屬證書登記在一方名下的,應當認定為夫妻共同財產。

    由此看來,婚姻法的這一規定似與《物權法》存在沖突。因為根據上述物權法的規定,不動產物權變動采登記生效要件主義,不動產登記簿是確定物權歸屬和內容的依據。如此一來,未登記的夫或妻是否還能取得房屋的共有權就成為一個令人困惑的問題。對此。有人認為在《物權法》實施后,這種情況下只能認定房屋歸登記名義人所有,而不能認定為夫妻共有財產。但是,本文認為,對這一問題不能這么絕對,可以根據不同的情況予以具體分析:

    1、物權公示對夫妻共同財產內部的影響

    (1)、若夫妻雙方以書面的形式明確約定房產歸一人所有并登記在該方的名下,則房屋屬于登記名義人所有而不為夫妻共有財產。因為根據《婚姻法》第十九條的規定,夫妻可以約定婚姻關系存續期間所得的財產以及婚前財產歸各自所有、共同所有或部分各自所有、部分共同所有。將婚姻關系存續期間所得房屋約定歸一人所有,是雙方意思自治的體現,具有法律效力。

    (2)、在沒有約定(或約定不明)也沒有法律特別規定的情況下,則應認定婚姻關系存續期間取得的、登記在一方名下的房屋歸夫妻雙方共有。因為:a.雖然不動產登記簿在很大程度上能夠反映不動產的實體權利關系,但這并不能排除登記的物權與真實的狀態不一致情況的出現。就此而言,依不動產登記簿確定的物權的歸屬,實際上只是一種權利的推定,一旦有反證證明登記發生錯誤,就應當推翻登記從而重新確定物權的歸屬。b.對于夫妻關系存續期間所得的房屋,依婚姻法的規定,在既無約定也無法律特別規定的情形下,應當認定為夫妻共有財產。這是法律對此類財產權屬的規定,是真實的物權狀態。如果登記簿上僅登記為一個人的名字,就與真實的物權狀態不一致,屬于登記錯誤,而錯誤的登記不能作為判斷物權歸屬的依據,對物權歸屬的確定仍應以真實的物權狀態為依據。[i]因此,一方面,在夫妻離婚的時候,法院仍然應當將此類房屋認定為夫妻共有財產從而予以分割;另一方面,如果未登記的一方向法院起訴要求確認房屋為夫妻共有財產,則法院一旦查明符合婚姻法關于夫妻共有財產的規定,就應當對此項訴訟請求予以支持。

    2、物權公示對善意第三人的影響

    將登記在一方名下的房屋認定為夫妻共有財產并不意味著未登記一方的“隱性”共有權就會絕對受到法律的保護。在登記名義人擅自將房屋處分給第三人的情形,雖然登記名義人系無權處分,但由于登記具有公信力,第三人有理由信賴登記簿的記載。物權法第106條規定:“無權處分人將不動產或這動產轉讓給受讓人的,所有權人有權追回;除法律另有規定外,符合下列情形的,受讓人取得該不動產的所有權:(一)受讓人受讓該不動產或者動產時是善意的;(二)以合理的價格轉讓;(三)轉讓的不動產或者動產依照法律規定應當登記的已經登記,不需要登記的已經交付給受讓人。受讓人依照前款規定取得不動產或者動產的所有權的,原所有權人有權向無權處分人請求賠償損失?!币虼?一旦善意第三人完成登記,就可以取得房屋的物權(包括所有權、抵押權等)。未登記一方并不能以未經自已同意為由主張處分行為無效。只能向無權處分的夫妻一方請求賠償損失。

    因此盡管根據婚姻法的規定,婚姻關系存續期間取得的、登記在一方名下的房屋原則仍然屬于夫妻共有財產,但由于登記公信力的作用,這種情形對于未登記一方而言存在著極大的法律風險。為防范此類風險,未登記一方也應當使自已的權利體現在登記簿上。具體途徑有兩個:其一,其可以向登記機構要求更正登記,如果登記名義人書面同意更正,則登記機構應當予以更正,從而將房屋登記在雙方的名下;其二,如果登記名義人不同意更正,則未登記一方可以向法院起訴,法院一旦查明符合婚姻法關于夫妻共有財產的規定,就應當認定房屋屬于夫妻雙方共有。勝訴方可持判決書向登記機構辦理更正登記。同時,為防止在訴訟過程中登記名義人處分房屋,未登記一方可以先行辦理異議登記。[ii]

    (二)物權所有權規則與夫妻共同財產的處理

    物權法中對所有權的原則性規定是第三十九條:“所有權人對自己的不動產或者動產,依法享有占有、使用、收益和處分的權利?!?并且對私人所有的財產項目進行了列舉,規定了嚴格的保護制度。物權法在第六十四條至第六十六條規定“私人對其合法的收入、房屋、生活用品、生產工具、原材料等不動產和動產享有所有權。”“私人合法的儲蓄、投資及其收益受法律保護?!薄八饺说暮戏ㄘ敭a受法律保護,禁止任何單位和個人侵占、哄搶、破壞?!?/p>

    但是,從婚姻法的角度看,如前所述,婚姻法第十七條對夫妻在婚姻關系存續期間所形成的大部分財產都認定為是共同所有的,把在一般看來得個人所得,比如工資、獎金、生產經營的收益、知識產權的收益、繼承和贈與所得等,都認定為夫妻雙方共同所有。這似乎和前述物權法的規定存在著法律的矛盾和沖突。對此,本文認為,婚姻法作為一種家庭法,對于夫妻財產共有的規定的立法的理由在于:夫妻在婚姻關系存續期間的收益,首先應當滿足于維系婚姻關系的需要,如扶養子女、贍養老人、家庭生活和滿足消費等社會功能。因此,物權法對于私人的收入、房屋、生活用品等個人所有權的規定與婚姻法里關于婚后所得共同共有的規定是不矛盾的。但是,這種不矛盾的這種認識也可能在具體案例里會出現一些法律沖突。 如海南省高級人民法院的一個案例:一臺灣投資者在海南投資設立一公司,在大連從事房地產開發。后投資一個多億在大連開發了一個廣場項目。在此期間,同一女性結婚。后經過五年離婚,離婚時涉及到他在五年的婚姻關系存續期間,他在公司里邊持有的在大連投資的一億元的股權,女方是否應有他投資股權的一半。如果承認有一半股權的話,女方就能得到五千萬的財產。但他們的婚姻關系只有五年的時間,對此,男方稱:我的投資是我自己找來的,跟你沒有關系,在大連的投資的資本金是在我們結婚之前我投進來的。按照婚姻法的規定,婚姻關系存續期間所得的投資收益屬于共同擁有。這樣就會導致臺灣投資者以他個人所有的股本金在大連的廣場項目里投資收益的一半,即五千多萬應當是屬于女方的。對此,海南省高級人民法院的判決是這樣的:判決男方擁有他在大連廣場項目里邊設立的公司的股權的百分之五十,另外百分之五十是別的投資者的。但是這百分之五十股權所產生的收益女方有一半。[iii]投資本身是個人財產,但是在投資的過程中間結婚,按照婚姻法的規定,投資產生的收益要按夫妻共同所有來分配。這與物權法的規定存在著沖突,但是婚姻法關于夫妻財產的規定是一種特別法,應優先適用。另外,住房工積金這類財產收益,是物權法中確定的合法收益,是勞動者個人的合法財產。但依婚姻法的規定婚后的住房工積金是勞動收益屬于夫妻共同財產?;橐龇ㄊ翘貏e法,所以在處理這類離婚案件的時候,住房工積金的歸屬要按照婚姻法的規定處理。還有婚前的銀行存款婚后所產生的利息的歸屬問題。依物權法,原物所產生的孳息的所有權屬于原物所有權人,銀行存款的本金是個人的,它所產生的利息也應該是個人的。但按婚姻法,存款本金是婚前財產,屬于個人財產,婚后所產生的利息應是夫妻共同財產。[iv]本文認為,銀行利息不能與勞動者的勞動收益相提并論,應該適用物權法來處理這個問題,儲蓄存款利息應當歸屬于本金的所有權人,不論其是婚前還是婚后產生。

    (三)物權共有規則與夫妻債務的處理

    根據物權法102條的規定:“因共有的不動產或者動產產生的債權債務,在對外關系上,共有人享有連帶債權、承擔連帶債務,但法律另有規定或者第三人知道共有人不具有連帶債權債務關系的除外?!绷硗?還進一步規定,在共有人的內部關系上,除共有人有約定的以外,按份共有人按照份額來享有債權承擔債務,共同共有人共同享有債權承擔債務。

    夫妻關系是共同共有關系的一種,基于共同共有關系的夫妻共同財產,是共同共有財產。共同共有是不分份額的共有,夫妻雙方共同平等地享有共有財產的各種利益,共同平等地負擔由共有財產產生的各種義務。在夫妻共同財產中,不僅應當包括積極的財產,也應當包括消極的財產,即所負的債務。夫妻債務包括共同債務和個人債務。《婚姻法》第41條規定:“離婚時,原為夫妻共同生活所負的債務,應當共同償還。共同財產不足清償的,或財產歸個人所有的,由雙方協議清償,協議不成的,由人民法院判決?!庇纱藯l推知,夫妻共同債務是指夫妻雙方在婚姻關系存續期間,夫妻一方或雙方由于共同生活目的,從事經營活動所負的債務。 “夫妻個人債務,是指夫妻一方在婚前所負的債務,以及婚后與共同生活無關,為滿足個人需要或為資助個人親友所負的債務,或雙方約定應由個人清償的債務?!盵v]夫妻雖為婚姻共同體的共同主人,他們的生活緊密聯系在一起,在某些方面甚至密切聯系在一起,在某些方面甚至密不可分,但是夫妻互為人格獨立的個體,他們仍可以存在與婚姻無關的個人利益和責任。同時,為獎勵夫妻各方多為婚姻作貢獻,不做或少做有損婚姻共同利益之事,并對其個人行為負責任,保障第三人的債權安全,確有設立個人債務的必要。

    在對外民事法律關系中,夫妻雙方對共同債務承擔連帶責任。即各債權人均享有要求夫妻雙方履行全部債務的權利,夫妻雙方均負有履行全部債務的義務。當債權人請求夫妻一方履行全部或部分債務時,被請求的夫妻一方不得以其內部所承擔的份額為由提出抗辯。婚姻法第41條規定:“離婚時,原為夫妻共同生活所負的債務,應當共同償還。共同財產不足清償的,或財產歸各所有的,由雙方協議清償;協議不成時,由人民法院判決”。這一規定強調了夫妻雙方對共同債務負有共同清償責任,使夫妻各方對共同債務的清償責任更加明確,為債權人的債權安全提供了較為周全靈活的保障。此外,新《婚姻法》新增了第19條第3款的規定:“夫妻對婚姻關系存續期間所的得財產約定歸各自所有的,夫或妻一方對外所負的債務,第三人知道該約定的,以夫或妻一方的財產清償。”

    由上可見,兩法對約定的效力規定是一致的。夫妻內部的約定,一般情況下,不可以對抗第三人。如果夫妻一方(如男方)作為債務人,在發生債務清償的時候,以夫妻之間約定財產都歸女方所有,男方并沒有財產權利,男方事先沒有向第三人聲明有內部的約定,當發生債務不能清償的時候,不可以用內部的約定對抗第三人,這是維護正常交易的秩序的必需。依物權法公示制度,夫妻約定分別財產制,要向第三方公示,要事先告訴第三方夫妻之間已經做了財產分別制的約定。因此,夫妻約定分別財產的,發生債權債務清償的時侯,第三人只能向夫妻中借債的一方追討。

    參考文獻:

    [ i] 田韶華:《不動產登記制度與夫妻共有財產的認定》,人民法院網。

    [ii] 同上

    [iii] 龍翼飛,《物權法的制定對家庭財產關系的影響》,香港灣仔區高校聯合會演講,中國民商事法律網。

第12篇

本文以2001年的《婚姻法》修正案及相關的司法解釋為基礎,對我國現行夫妻財產制度進行了深入研究與探討。首先,概述了什么是夫妻財產制,歸納了夫妻財產制的種類,更講述了我國現行夫妻財產制的完善。在對夫妻財產制度作了概括闡述后,分析了《婚姻法》對現行夫妻財產制度的完善。新的《婚姻法》中完善了夫妻婚后所得共同制及約定財產制的規定,確定了夫妻個人特有財產制,使我國夫妻財產進一步健全。同時,由于《婚姻法》受立法技術、認識因素的影響,仍存在不少問題,諸如沒有通則性規定,約定財產制規定不明確,欠缺特殊時期財產的規定,等等。針對所發現的以上問題,提出了一些個人的立法建議,以期望更加完善我國現行的夫妻財產制度。

關鍵詞:夫妻財產制共同財產制約定財產制個人特有財產制非常法定財產制

夫妻財產制度是夫妻財產關系中一項極為重要的法律制度,在婚姻家庭法中有著十分重要的地位。夫妻共同生活中,必然牽涉財產關系;而在夫妻財產關系中,又以夫妻財產制度最為顯著。它不僅調整夫妻財產關系的重要法律依據;也是評判男女是否平等的重要標志,因為財產權的平等是男女平等的基礎。再者,由于夫妻雙方作為獨立的市場經濟主體,必然與他人有著各種經濟交往;所以,夫妻財產制度又關乎與第三人的交易安全及其利益保障。基于夫妻財產制度在我們生活中的重要性,2001年的《婚姻法》修正案(下文中或稱之為新《婚姻法》)中,順應社會形勢的發展與人民生活的變化,對我國夫妻財產制度作了重大改動,使其進一步完善。作為新時代的法律學習者及未來的法律工作者,在即將完成學業進入社會之際,結合自己所學的法律知識與有限的生活觀察就我國現行的夫妻財產制度發表一下個人的認知及見解。

一、夫妻財產制度概述

(一)概念與種類

夫妻財產制(matrimonialregime),又稱婚姻財產制,是關于夫妻婚前財產和婚后所得財產的歸屬、管理、使用、收益、處分,以及債務的清償、婚姻解除時財產的清算等方面的法律制度。夫妻財產制度是夫妻間權利義務關系中的一個重要的組成部分,各國的婚姻家庭法中都作有詳細的規定。同時,各國由于受自身立法傳統、風俗習慣及政治、經濟、文化等許多方面的影響,在對夫妻財產制度的規定中又各不相同。夫妻財產制隨社會的發展而不斷變化,就當代的夫妻財產制度而言,有著多種形式。對其從不同角度可作以下分類:

1、從各國關于夫妻財產的立法形式來劃分,有法定財產制與約定財產制兩種類型。

(1)法定財產制,就是指法律明文規定適用的夫妻財產制的形式。具體說,即指在夫妻婚前或婚后均未就夫妻財產關系作出約定,或所作約定無效時,依法律規定而直接適用的夫妻財產制。由于各國政治、經濟、文化及民族傳統習慣不同,各自規定的直接適用的法定財產制形式也不盡相同。如日本采用分別財產制作法定財產制,德國民法中采用剩余共同制,我國臺灣地區以聯合財產制為法定財產制等。

(2)約定財產制,是相對于法定財產制而言的。是指法律允許夫妻雙方以協議的方式確定使用的財產制的形式。現今,大多數國家都允許夫妻締結財產契約,如英國、法國、日本、瑞士等國家。許多國家的立法中都規定了約定財產制具有優先于法定財產制適用的效力。

2、按夫妻財產制的內容,可分為統一財產制、聯合財產制、共同財產制、分別財產制與妝怒制。在各國有關夫妻財產制的立法中,它們有的被作為法定財產制直接適用,有的被作為約定財產制供選擇適用。

(1)統一財產制,是建立在夫妻一體主義理論基礎之上的財產制。即指除特有財產外,將妻的原有財產估定價額,轉歸其夫所有,妻保有對估價金額的返還請求權。這種財產制帶有濃厚夫權主義色彩,多為早期資本主義國家民事立法所采用,如1804年《拿破侖法典》將其作為約定財產制之一種予以規定?,F今瑞士民法將其附加規定在聯合財產制中作為約定財產制之一種。

(2)聯合財產制,又稱管理共同制,指除特有財產外夫妻各保有其財產所有權,但財產聯合一起由夫管理。這種制度從夫妻別體主義出發,已開始注重婦女權益、講究男女平等。瑞士民法典中稱之為夫妻財產合并制,我國臺灣地區的民法采用其為法定財產制。

(3)共同財產制,是指婚后除特有財產外,夫妻的全部財產或部分財產依法合并為夫妻共同共有財產,夫妻共同行使權利、承擔義務,婚姻終止時加以分割的財產制度。依共有范圍的不同,又可分為一般共同制、婚后所得共同制、動產及所得共同制、勞動所得共同制、剩余共同制等多種形式。這些形式為世界上不少國家分別采用,如我國采用婚后所得共同制為法定財產制,德國民法中采用剩余共同制為法定財產制、一般共同制列為約定財產制等。

(4)分別財產制,是夫妻獨立財產制。即指夫妻雙方婚前財產及婚后所得財產全部歸各自所有,并各自行使管理、使用、收益和處分權的夫妻財產制度。該制度不排斥夫妻一方將其財產以契約形式交另一方管理,也不排斥雙方有共同財產。英美法系的多數國家及大陸法系的少數國家如日本,以此制為法定財產制;也有部分國家將其作為約定財產制供選擇。

(5)妝怒制,是關于怒產的提供、所有、管理、處分、收益及返還等的法律制度。妝怒又稱嫁資,即婦女因結婚而陪嫁到夫家的財產。妝怒制影響深遠,近現代許多資本主義國家,如法國、德國、巴西、意大利等,曾經或仍在法律中規定妝怒制。

3、按夫妻財產制的適用情況不同,對夫妻法定財產制可作通常法定財產制與非常法定財產制的分類。

(1)通常法定財產制,指在通常情況下,婚姻當事人雙方無約定時依法律的直接規定而適用的財產制。大多數國家的法定財產制即屬此類,我國的《婚姻法》中就有此類法定財制的規定,見其第19條第1款規定。

(2)非常法定財產制,是指在特殊情況下,當出現法定事由時,依據法律的規定或經夫妻一方的申請由法院宣告,撤銷原依法定或約定設立的共同財產制改設為分別財產制。該制度是對通常法定財產制的必要補充。

(二)我國現行夫妻財產制的類型

以來,我國夫妻財產制的立法經歷了一個發展變化的過程。1950年的《婚姻法》規定夫妻財產制是一般共同制;1980年《婚姻法》將婚后所得共同制作為法定財產制,且允許夫妻財產可自由約定,也就是說:我國的夫妻財產制是法定制與約定制的結合。我國現行夫妻財產制即依2001年《婚姻法》修正案作出的規定,有共同財產制、個人特有財產制和約定財產制;這也是我國婚姻法學界對夫妻財產制的分類。

1、共同財產制,在我國專指法定的婚后所得共同制,即指婚姻關系存續期間,夫妻一方或雙方所得財產歸夫妻共同共有,法律另有規定的除外的夫妻財產制度。在這種制度下夫妻關系締結后,雙方或一方所得財產,夫妻雙方享有平等的共有權,構成共同共有的財產所有權關系。該制度內容上淡化了夫妻雙方作為單獨個體的權利,但最能反映夫妻之間的本質關系。所以,據我國目前經濟發展狀況,男女兩性在社會經濟生活中的分工角度及我國民族特色、傳統觀念;現行婚姻法仍以其作為夫妻財產制的基礎?!痘橐龇ā沸薷臅r期,全國婦聯調查結果有77.1%的人同意上述規定。

2、個人特有財產制,是指對專屬于夫妻一方單獨所有的財產作出特別規定的法律制度。它排斥任何形式的夫妻共有,又稱夫妻特有財產制。凡屬于夫妻一方個人所有的財產,一般來說應該由其本人管理、使用和收益;在離婚時仍歸個人所有,不予分割;在財產所有人死亡時即作為個人遺產,按我國繼承法的有關規定處理。它是我國2001年對《婚姻法》修改時新增設的一項夫妻財產制度。

3、約定財產制,是指夫妻以契約方式,約定婚前財產和婚姻關系存續期間所得的歸屬、管理、使用、收益、處分以及債務的清償、婚姻解除時財產的分割等事項,并排除法定財產制適用的制度。依照民事法律的基本精神,約定財產制優先于法定財產制;只要約定合法,有約定從約定,無約定從法定。約定財產制是現代社會夫妻財產制度發展的趨勢,體現了對財產所有權的保護力度,強調財產所有者獨立的支配權。我國現行婚姻法擴大了約定財產制的內容,進一步完善加強了約定財產制。

二、我國現行夫妻財產制度新《婚姻法》中得到的完善及其意義

(一)新《婚姻法》進一步完善了我國的夫妻財產制度

隨著市場經濟的飛速發展和人們物質生活的日益提高,夫妻婚前婚后的財產日益豐富,財產關系也日趨復雜。原有的夫妻財產制度已不足以調適日益變化的夫妻財產關系。順應時代的發展和客觀的需要,夫妻財產制度作為婚姻家庭法律的重要組成部分需完善。因此,2001年的新《婚姻法》在綜合原婚姻法和最高人民法院相關司法解釋基礎上,同時參考婚姻法修正案反饋的意見及法學理論的研究成果,對其進行了一定程度的完善,使其相關規定更具體全面且增加了一些新的規定,形成我國現行的夫妻財產制度。

1、明確了共有財產范圍,完善了夫妻共同財產制。

1980年的《婚姻法》第13條規定:“夫妻在婚姻關系存續期間所得的財產,歸夫妻共同所有權,雙方另有約定的除外?!边@一規定表明,我國在夫妻共有財產上實行婚后所得共同制。它反映了當時的社會經濟背景,有簡單化、平均化傾向。隨著我國市場經濟的發展,財產日益豐富多樣化,該規定的弊端也顯現。即對共有財產范圍規定的不明確,使之與個人財產的界限也不明確,進而忽視了夫妻一方的獨立性,無法滿足各自權益要求。而新《婚姻法》第17條明確規定:“夫妻在婚姻關系存續期間所得的下列財產歸夫妻共同所有:(一)工資,獎金;(二)生產、經營的收益;(三)知識產權的收益;(四)繼承或贈與所得的財產,但本法第十八條第三項規定的除外;(五)其他應當歸共同所有的財產?!痹撘幎ㄔ诨橐黾彝チ⒎ㄉ嫌兄卮筮M步。它以列舉式和概括性規定具體了夫妻共有財產的范圍;且明確了夫妻關系存續期間的知識產權屬于共同財產的條件,即解決了其既得利益的規屬問題。此項規定增強了法律的可操作性,完善了婚后所得共同制,使其作為我國法定財產制的主導地位不變。

2、明確界定了夫妻個人特有財產制度,完善了對個人財產的法律保護。

我國1950年《婚姻法》均未設立夫妻個人特有財產制度,但在1980年《婚姻法》第13條規定中可推定夫妻雙方婚前財產歸其個人所有,且對婚后財產可約定為個人所有。此后,最高人民法院1993年《關于人民法院審理離婚案件問題的若干具體意見》中明確規定“專屬個人專有的物品,一般歸個人所有”,再次承認夫妻雙方的某些財產為其特有財產。新《婚姻法》將司法實踐的成功經驗上升為法律,正式規定了夫妻個人特有財產制。該法第18條規定:“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為夫妻一方的財產:(一)一方的婚前財產;(二)一方因身體受到傷害獲得的醫療費,殘疾人生活補助費等費用;(三)遺囑或贈與合同中確定只歸夫或妻一方的財產;(四)一方專有的生活用品;(五)其他應當歸一方的財產。”而且,新《婚姻法》的司法解釋明確規定出:屬夫妻一方的財產不因婚姻延續而轉化為共同財產。這就有效地防止和減少實際生活中有些人利用婚姻謀取不當利益。可見,新《婚姻法》滿足了個人特殊經濟生活要求,劃定了共同財產與個人財產的界限,有利于及時有效地解決夫妻財產權益糾紛;它對個人財產的法律保護進一步完善了。

3、補充了夫妻約定財產制度。

夫妻約定財產制是在我國1980年《婚姻法》中得到的正式確立,該法第13條第1款規定:“婚姻關系存續期間所得財產歸夫妻雙方共有,但另有約定的除外?!狈蚱藜s定財產制的出臺,原是為適應日益復雜的夫妻財產關系,滿足人們對財產制的要求,體現當事人意思自治。最終確保夫妻雙方根據實際情況合理處理財產,維護交易安全及第三人權益。但該法中的規定過于自由寬泛,使得法律適用不當、立法本意得不到保障。為此,新《婚姻法》趨利避害對約定財產制的有關規定進行了完善,單列一條進行專門具體規定,即第19條。在新《婚姻法》中明確規定:夫妻財產約定的范圍為婚前財產和婚后所得財產;約定的種類為各自所有,共同所有和部分共同、部分特有;約定的效力及于夫妻雙方,不可對抗善意第三人;約定的方式應當采用書面形式;還作了救濟措施規定,即無約定或約定無效適用法定。這樣一來,夫妻處理財產的自利得到尊重,交易安全和第三人權益也得到了維護,也防止了夫妻間訂立不公平財產協議。

4、完善了離婚時夫妻各方財產權益的保護。

新《婚姻法》的離婚制度中,考慮了我國目前農村的現實情況,作出了特別規定即第39條第2款:“夫或妻在家庭土地承包經營中享有的權益等,應當依法予以保護?!痹谖覈?,農民大多數以土地為重要生產資料、生活來源;而在農村,離婚后的習俗是女方離家且喪失了土地承包經營權益(大多如此,贅婿例外)。她在娘家沒有土地耕種,前夫家有其地卻種不得。長期以來,此處的婦女權益即為法律真空地帶,無明確規定也就不受保護。新《婚姻法》此番作出了明文規定使人們有法可依,使夫妻離婚后各方的土地承包經營權益得到有效保障。新《婚姻法》增設的“救濟措施與法律責任”一章中,更把對夫妻一方財產權益的保護延至了離婚時共同財產分割上;且賦予了各方在離婚后維護各自財產權益的訴訟救濟權利。即第47條規定:“離婚時,一方隱藏、轉移、變賣、毀損夫妻共同財產,或偽造債務企圖侵占另一方財產的,分割夫妻共同財產時,對隱藏、轉移、變賣、毀損夫妻共同財產或偽造債務的一方,可以少分或不分。離婚后,另一方發現有上述行為的,可以向人民法院提訟,請求再次分割夫妻共同財產------”

綜上所述,足見新《婚姻法》對我國現行夫妻財產制度的完善極盡所能,可謂面面俱到。

(二)新《婚姻法》完善了夫妻財產制度的意義

我國現行夫妻財產制度在新《婚姻法》中得到的完善,對我們社會生活意義重大。歸納了以下幾點:

1、新《婚姻法》中對夫妻財產制度的明確具體規定,有利了法律與實踐的結合,其實務性更強。該法對夫妻共同財產內容的充實,個人特有財產的界定以及約定財產制的明確;都使法官在解決夫妻財產糾紛的法律實務中有法可依,也限定可法官的自由裁量權,減少了法律適用的爭議。

2、新《婚姻法》對夫妻財產關系的全面規定,健全了法制,更有力地體現了私法的公平正義原則。該法第39條、第47條的規定中,把對夫妻財產關系的規范延至婚姻關系解除后各方財產權益的保障。這使私法的公平正義原則在離婚夫妻的財產分割中得到實現,且對依法判決后受損方財產權益的維護給予了訴訟補救,完善了訴訟法制。

3、新《婚姻法》對夫妻財產制度的完善,有力地倡導了個人合法創造財富的風氣,保障了婚姻締結長久。該法對個人特有財產制的規定就,有效遏制了生活中以婚姻謀取他人財富的不正之風,保證了婚姻締結的純潔,有利于夫妻關系穩固長久。該法的司法解釋(一)中對婚前財產轉化為夫妻共同財產的否定,滿足了個人財產權利的獨立要求,也倡導了個人合法創造財富的風氣。

4、新《婚姻法》完善了夫妻財產制度,較好地促進了市場經濟穩定發展。因為,該法完善的夫妻財產制度融入了民主意識,充分尊重了個體的獨立權利,使意思自治得到較好體現;同時,這也保證了社會交易安全,維護了第三者合法權益。這都是在該法的第19條約定財產制的規定中得到證實的。

三、我國現行夫妻財產制度立法不足之我見

我國新《婚姻法》對夫妻財產制度的完善,使得新形勢下的夫妻財產關系有了較合理的規范,順應了社會發展的要求。但任何法制的建立、健全都有其局限性,并非十全十美、包羅萬象,更不可能一勞永逸、一蹴而就。同理,我國現行夫妻財產制度尚無法解決一切有關夫妻財產的社會問題,即無法完全滿足現實生活的需要。它還沒有形成一個較完善的法制體系,某些規定不夠全面嚴謹。現在看來,現行夫妻財產制度立法具體存在以下幾個方面不足:

(一)通則性規定缺乏

夫妻財產關系涉及夫妻雙方的財產利益及第三人的權益和交易安全,應該有一個通則性規定。夫妻財產關系的通則性一般規定,體現了夫妻財產制的立法宗旨,是夫妻處理財產關系的基本準則,是夫妻財產制不可缺少的內容。陳葦認為,它應該涵蓋夫妻對家庭生活費用的負擔、夫妻間財產的知情權、夫妻間造成財產侵權的救濟及日常生活債務的承擔等方面的原則性規定。而我國新《婚姻法》在完善夫妻財產制度時,卻沒有對夫妻財產關系作出通則性規定。這不能不說是我國現行夫妻財產制度的一個立法缺陷、不足之處。

(二)法定財產制不完善

新《婚姻法》可看出,我國現行夫妻財產制實行法定與約定相結合的雙軌制。而由第17條和第18條又可知,我國的法定財產制包括婚后所得共同制(這是主流,處主導地位)與個人特有財產制。雖然,此次《婚姻法》修改中增設了個人特有財產制,明確了夫妻共有財產的范圍,對法定財產制有了較好完善;但仍有不足之處。

1、未對夫妻婚前財產在婚姻關系存續期間所產生的孳息、增植的歸屬問題作出明確規定。我之所以認為這是我國現行夫妻財產制度的立發不足;是因為婚前財產的此種孳息與增值,它們既是婚前財產的添附又是夫妻的婚后所得,對其性質認定及歸屬問題爭議較大,不利于夫妻和睦、交易安全。特別是像股權、股票之類的婚前財產的增值的歸屬,它們的產生需夫妻的經營,若得到對方管理,其歸屬認定更必要,否則,易有財產糾紛、爭議。有的認為,原有財產(即婚前財產)的孳息為共同財產,特有財產的孳息仍為特有財產。而依新《婚姻法》第18條規定,夫妻一方婚前財產為個人特有財產。上述主張即為婚前財產孳息為個人特有財產。還有的認為,在婚姻家庭法領域,由于夫妻共同財產制的限制,婚前財產在婚后所生的孳息雖仍由原物所有人收取,但這些孳息的所有權歸屬于夫妻雙方而不僅僅歸屬于原物所有人個人。也就是婚前財產的孳息認定為共同財產。這些不同的理論觀點,在實踐中是存在的。特別是在夫妻離婚時的財產分割中,法官判決依據不足就易導致當事人對判決的不服,判決難以執行且有不公平現象產生的機會。所以,此處法律漏洞應予彌補,作出明確規定,讓人們有法可依。

2、婚姻關系存續期間形成的知識產權的財產期待利益歸屬問題,在新《婚姻法》中未予明確規定。這對夫妻離婚時分割財產意義重大,若存有爭議卻無法規可依就又形成法律空白。在新《婚姻法》中第17條把知識產權的既得利益歸為夫妻共同所有。眾所周知,知識產權的財產權與取得實際經濟利益有時并不同步,其財產期待利益到底有多大在離婚時處于不確定狀態。而一般情況下,婚姻關系存續期間夫妻一方知識產權的取得離不開另一方的支持,進行研究的投入往往包括大量夫妻共同財產。依現行司法解釋的規定“夫妻一方婚后所得尚未取得經濟利益的知識產權,離婚時歸一方所有,在分割夫妻共同財產時,可根據具體情況,對夫妻他方予以適當的照顧”。這就是說,該知識產權的財產利益期待權歸夫妻一方所有。該規定與婚姻法的精神相抵觸,《婚姻法》規定在婚姻關系存續期間所得財產為夫妻共同財產,它以財產所有權的取得為依據,而不以實際取得為依據。那么,夫妻一方婚內所形成的未取得財產利益的知識產權,也就不僅是一方的財產。同時,該司法解釋也明顯違背公平原則,不利于保護弱者或犧牲較大一方。

3、新《婚姻法》第17條第2款規定“夫妻對共同所有的財產,有平等的處理權”,這對夫妻關于共同財產管理權的規定步甚明確。雖然,司法解釋對此作了補充規定,對“平等的處理權”作出了解釋。但它仍未明確“處理權”的內容,亦未設立夫妻財產管理制度。夫妻對共同財產的“處理權”沒有具體法律制度加以規范,夫妻對財產的處理就具有很大隨意性,不利于保護另一方的財產權及第三者的利益和交易安全。

4、對法定財產制的規定不夠嚴密。新《婚姻法》第19條規定有“沒有約定或約定不明確的適用第十七條或第十八條的規定”,而第17條和第18條分別規定的是共同財產與個人特有財產,兩者并不兼容。更嚴重的是,第17條第1款第5項規定“其他應當歸一方所有的財產”,第18條第5款規定“其他應當歸一方所有的財產”,兩款都為口袋型條款,都可作擴張性解釋;且二者作為概括性規定相互沖突,從而導致法官對列舉之外的新型財產如何處理沒有一個確定性的指向。這樣就易引起適用法律的混亂,在司法實踐中給了法官過大的自由裁量權。由于認識的不統一就造成裁判的不一致,影響法律的權威和統一。

(三)約定財產制有關規定不明確

新《婚姻法》對約定財產制的內容作了較大的補充和完善,符合我國當前的經濟生活。但約定財產制的立法表述在實踐中還存有欠缺,許多方面還不全面、不明確,沒有形成系統的體制。

1、對約定財產制的約定時間,新《婚姻法》未作出明確規定。關于約定時間,世界各國基本上有兩種立法例:一種是只允許在婚前訂立;另一種是既允許在婚前訂立,也允許在婚后訂立或變更。如《瑞士民法典》第182條規定“婚姻契約可在婚前或婚后締結”;法國民法規定“夫妻間的的七月應在結婚前訂立”,婚后對財產契約的變更只有在經判決確認后有效力。而《日本民法典》則不允許婚后約定,該法第75條規定在婚姻申報后,不得變更。但我國新《婚姻法》對此未作任何規定,在法律沒有規定的情況下,雖然我們可以推定夫妻雙方“可以于婚前約定,也可以在婚后約定”,但卻失去了法律應有的嚴謹性。。

2、新《婚姻法》對約定成立的條件未作出規定。新《婚姻法》規定了約定的幾種情形卻未規定成立條件,不得不說這是起立法的不完善。任何合同、契約都應有其成立的要求,不然難以適用法律保護。我國《合同法》就對合同成立的形式要件及實質要件作有規定,某種具體合同又有不同成立條件要求的規定。夫妻財產約定也可說是一項契約,自然應有其成立的條件對起生效予以規范。就其成立條件來說,首先要考慮的是約定主體。約定財產制中的財產約定只能是夫妻雙方就其財產所訂的協議,這是特定主體之間的財產契約關系,其人身性極強;所以,必須由婚姻當事人親自訂立,且具有締約能力。其次,就是約定的原則,即約定應遵循自愿、誠信、公平合理原則?;橐霎斒氯藨谄降茸栽傅那疤嵯伦鞒鲐敭a約定,且意思表示真實的,對約定不可附以不合理的條件,如以不結婚或離婚相要挾訂立財產協議自始無效。任何一方不得以欺騙、脅迫手段將個人意志加于另一方;明顯對一方不利的顯失公平的約定無效;因一方重大誤解而作出的約定也無效。這才有利于維護夫妻合法財產權益。第三,約定應合法,不違背社會公共道德;所作約定不損害國家、集體和第三人合法利益。

3、對約定的對外效力規定不嚴謹,約定的確認程序缺乏。新《婚姻法》未作出約定的確認程序規定,也就使約定缺乏公信力。約定雖為夫妻之間對財產作出的協議,但它關系第三人的利益與交易安全。夫妻之間的財產約定為二人合意,若無公示確認即可作任意解釋;第三人不知情,其權益難以保障。還有,就是新《婚姻法》雖規定約定應采用書面形式,以及約定不對抗善意第三人;但是,一紙書面約定很容易被毀的,第三人善意與否也難知,夫妻一方的舉證責任難度大。這就給夫妻一方與第三人合伙侵害夫妻另一方權益提供了法律空隙,不利于保護夫妻一方的合法財產利益。所以,新《婚姻法》的約定財產制立法不完善。應對約定的確認程序予以規定,這也明確了約定的對外效力。夫妻約定應予以公示,這才能對抗第三人,也遏制了夫妻以財產約定逃避債務。目前,我國在夫妻財產約定的公示程序問題上,主要有登記、公證和律師見證三種主張。

4、財產約定既為契約,就應有變更、撤銷等一系列相關程序。而我國新《婚姻法》對約定財產制的規定中,并沒有明確規定當事人不能變更或撤銷財產約定,也就意味著法律不禁止。但從維護財產約定的嚴肅性出發,應對當事人的此項權利作出必要的限制,不可如此放任。沒有義務何來權利,世上沒有絕對的自由。新《婚姻法》此處不足,即為沒明確規定財產約定可變更或撤銷;更沒對當事人變更或撤銷約定時加以限制規定,如原則、程序等內容的規定。

(四)相關規定對債權人保護不利

從夫妻財產制的定義中,我們知道夫妻財產制度也包括有關夫妻債務清償問題的規定。那么,新《婚姻法》中就應對債權人合法利益作出保護措施??墒?,縱觀新《婚姻法》只在其第19條第3款、第41條中對夫妻債務有所規定,而這兩個條款對債權人的保護是不利的,出現了立法的不足。

1、新《婚姻法》對夫妻個人債務的承擔沒有明確規定。婚姻關系存續期間的夫妻個人債務如何清償,法律沒有明確規定。在第19條第3款中僅規定了夫妻約定財產各自所有時,各自所負債務,他人知道約定的,各自清償。如果說婚姻關系存續期間的夫妻個人債務由個人償還,對債權人而言利益難于得到保護。因為婚姻法雖然規定了約定財產制、個人特有財產制,但婚后所得共同財產制仍占大多數,夫妻個人財產仍然有限,而夫妻共同財產只有在離婚或一方死亡時才能分割,變成個人財產。這樣,在夫妻一方的個人財產無法償還個人債務時,雖然另有夫妻共同財產,但只要夫妻關系存續下去,債權人就無法要求以夫妻共同財產來清償夫妻個人債務,這顯然不合情理。然而,要在夫妻關系存續期間以夫妻共同財產來清償夫妻個人債務,卻又沒有明確的法律依據,也許從第19條第3款中可推定出該依據,但畢竟沒有具體規定,從而成為法律對債權人保護的不足。

2、新《婚姻法》未明確規定夫妻對共同債務的清償責任。雖然,新《婚姻法》第41條中規定“離婚時,原為夫妻共同生活所負的債務,應當共同償還”,但卻并未明確夫妻的清償責任如何,況且它只針對夫妻解除婚姻關系時;并未提及夫妻婚姻關系存續期間共同債務的清償作何處理,特別是夫妻共同財產不足清償共同債務時,應如何解決。這樣一來,債權人的利益難以實現,特別是夫妻婚姻關系一直存續下來,而夫妻共同財產不足時。還有,若夫妻惡意串通財產約定或假離婚規避共同債務時,對債權人的更難以保障。

3、新《婚姻法》對夫妻雙方離婚時的債務分擔協議,以及法院對夫妻共同債務承擔作出判決的效力能否及于債權人未作規定;也就對債權人的利益實現存在隱患。在離婚案件的審理中,訴訟當事人為夫妻雙方,其中任何一方均可在訴訟中行使自己的訴訟權利以維護自己各項權益,當然包括財產利益。而作為夫妻共同債務的債權人,雖可提起民事訴訟成為債務糾紛的當事人,卻不能成為離婚案件的訴訟當事人,也不能成為其訴訟參與人,因此無法在離婚案件中更好地維護自己的合法權益。況且,在離婚訴訟中由于許多原因,夫妻共同債務常處于難以確定狀態。一方面,夫妻雙方在離婚訴訟中是相對立的當事人,對夫妻共同債務的有無、多少存有爭議;另一方面,夫妻作為共同債務人,雙方存在共同利益,與債權人是利益對立的餓雙方。在與債權人存有爭議的情形下,如允許夫妻對共同債務進行協議或法院進行判決,勢必涉及債權人的實體利益,而債權人卻無法行使抗辯權。其結果是承擔債務一方無力償還或死亡時,就會出現原夫妻另一方據這種不完整的法律規定,以債務的承擔已由原夫妻協議或法院作出的判決為免責事由,主張只協議或判決書規定承擔部分夫妻共同債務或根本不承擔債務;從而使債權人繁榮債權落空或難以實現,損害債權人利益。造成上述情形,既是對協議或判決效力的不明確的原因,也可說是夫妻對共同債務的清償責任不明確的后果。

(五)特殊時期財產的規定欠缺

在此所說的特殊時期財產,其實是指夫妻分居期間所得的財產。依新《婚姻法》規定,我國實行婚后所得共同制。婚姻關系存續期間始于結婚,終于配偶死亡或離婚。夫妻分居期間,仍為婚姻關系存續期間;對其財產性質的認定,依司法解釋規定,夫妻分居兩地分別管理、使用的婚后所得財產,應認定為夫妻共同財產。說明夫妻分居期間的財產仍為夫妻共同財產,我國法律對夫妻分居期間的財產性質未作特別調整。新《婚姻法》沒有改變這一規定,它忽略了這類財產的特殊性質。夫妻分居解除了夫妻同居的義務,夫妻間的經濟聯系也減少;若仍把夫妻收入認定為夫妻共同財產已不合理。且新《婚姻法》把分居作為婚姻關系解除的法定事由,只要滿一定期限。那么,我們就應對夫妻分居期間的財產作出相應的規定;相應的也應對此期間的債務承擔問題作出規定。如此以來,可謂是對法定財產制的例外規定,也就是我國《婚姻法》中須設立非常法定財產制。

四、完善我國現行夫妻財產制度的個人見解

就上述所發現的我國現行夫妻財產制度存在的問題,作出以下相應的解決問題的立法建議。

(一)增加夫妻財產方面的通則性規定

法律應規定夫妻有維持家庭的責任,夫妻雙方有以共同財產或個人財產負擔家庭生活費用的義務;還應規定夫妻間有財產及債務知情權,特別是對夫妻共同財產的管理情況,雙方應相互告知;還要規定夫妻應正確行使管理夫妻共同財產的權利,一方惡意或重大過失造成夫妻共同財產或他方個人財產損失的,要承擔賠償義務。最后,應規定夫妻就以上規定發生糾紛的,雙方有申請調解或訴訟的權利。

(二)增加夫妻共同財產與個人財產的認定和管理的規定

1、對夫妻婚前財產所生孳息、增值的歸屬問題,我們知道目前學者有許多主張。有位學者主張,由于我國的婚前財產是包括在個人特有財產中,而沒有列為單獨的一個種類;因此,對孳息的歸屬不應按婚前財產與特有財產來區分,而應按孳息的性質來區別對待。同意此種觀點,對屬消費性的天然孳息,如果實、糧食等應以屬共同財產為益;不需投入時間精力的法定孳息,如利息等應為個人財產;而對雙方都投入了時間精力后所取得的孳息,則屬共同財產。換言之,就是無論天然或法定孳息,應以雙方是否投入了時間與精力來區分;投入了的屬于共同財產,沒有投入的仍屬個人財產。簡而言之,法律應明確規定:夫妻一方婚前財產所生孳息、增值,若另一方付出了時間精力的,視為共同財產;另一方未付出的,則為個人特有財產。

2、在婚姻關系存續期間所形成的作品,離婚時其知識產權經濟收益尚未實現的,法律應明確規定知識產權的期待利益為夫妻共同財產。同時,由于該財產權與實際收益具有不同步性,法律還應作出可操作性規定:夫妻離婚時,對該期待利益要進行評估,由夫妻一方對另一方作出補償;難以評估的,則留待知識產權經濟利益實現后原夫妻再行分割。

3、法律應對夫妻共同財產和個人財產的管理作出明確規定。新《婚姻法》應增加以下規定:夫妻對共同財產有平等的處理權,包括使用、收益和處分;夫妻一方在處分共同財產時應征得另一方同意,夫妻雙方應協商一致;對夫妻個人特有財產,另一方有善意維護的義務,且雙方間可委托管理并適用民法通則有關委托的規定。

4、對夫妻法定財產制的規定加以完善。即取消新《婚姻法》第18條第5項的規定,把第19條第1款改為“-----沒有約定或約定不明確的,適用本法第十七條規定”。也就是,改第17條中第1款第5項的規定以限制夫妻共同財產范圍:婚姻關系存續期間夫妻所得的其它財產,未作約定或約定不明或主張個人財產的一方無證據證明的,推定為夫妻共同財產。這樣一來,即避免了適用法律的混亂。

(三)進一步健全夫妻約定財產制

1、新《婚姻法》應明確規定夫妻間的財產約定可以在婚前約定,也可以在婚后約定;而且,婚前約定的,婚姻成立時生效;婚后約定的,協議達成時即生效。這樣一來,就體現了法律的嚴謹,對夫妻約定財產制在約定時間方面作了完善。

2、健全夫妻約定財產制應規定約定成立的條件。即規定:夫妻的財產約定必須由本人簽訂,并且夫妻雙方具有完全民事行為能力;約定內容不得違反法規和社會公俗,不得惡意逃避夫妻個人債務或共同債務;約定的簽訂雙方應遵循自愿、誠信、公平合理原則;約定若違背以上任一項,應視為自始無效。

3、增強約定的效力,應對約定予以確認。法律中應規定:夫妻婚前財產約定應當向婚姻登記機關提交財產清單和協議,進行登記備案;婚姻關系存續期間的財產約定,應當到公證機關公證;夫妻以上的財產協議和清單可以公開,第三人可履行一定手續后查看。這樣一來,夫妻的財產約定就取得了對外效力,可對抗第三人了。當然,夫妻一方與他人交易時,應誠信告知他人夫妻間的財產約定;未盡告知義務而給他人或夫妻另一方造成損害的,要進行賠償及補償。

4、既有約定的訂立,就要完善其變更、撤銷程序。法律中應明確規定:夫妻可對財產約定進行變更或撤銷;夫妻變更或撤銷財產約定,必須以書面形式進行;變更或撤銷婚前所訂財產約定的,還要到婚姻登記機關進行登記備案;變更或撤銷婚后所訂財產約定的,須到原公證機關進行再次公證;違反上述規定對財產約定進行變更或撤銷的,視為沒有變更或撤銷。如此以來,我國現行的夫妻約定財產制可說體系完整了。

(四)加強對債權人的保護力度

1、法律應明確規定夫妻個人債務由夫妻個人償還;婚姻關系存續期間須償還的個人債務,夫妻個人財產不足清償時,夫妻須協商以共同財產償還,而后另一方有權追償。這就保障了債權人合法權益的實現。

2、新《婚姻法》中應明確提出夫妻對共同債務的清償責任負有連帶責任;夫妻共同財產不足清償共同債務時,應以夫妻一方個人特有財產先予償還,而后由其向另一方追償;上述規定適用夫妻婚姻關系存續時及解除夫妻關系時。

3、夫妻離婚時的債務分擔協議及法院對夫妻承擔債務所作的判決僅對夫妻雙方有效,效力不及于第三人(債權人)。也就是說,法律應規定夫妻離婚后債權人仍可向原夫妻任何一方主張完全債權,其任一方都有清償義務;但他可在清償后以分擔協議或法院判決及清償證明向另一方主張債權,進行追償。這也是實現夫妻債務連帶清償的一項有力措施,是其效力的伸展。

(五)增設非常法定財產制

就夫妻分居期間的財產及債務問題作出的考量。分居期間本也是夫妻關系的存續期間,期間財產、債務問題無明確規定理應有法定財產制規范。但由前所述,鑒于其特殊性,我主張增設非常法定財產制對這一特殊時期的財產、債務問題加以規范。其內容有夫妻分居其間所得的財產歸夫妻各方所有,而其間夫妻各方所負債務為個人債務,由各自承擔,法律或當事人另有約定的除外。

以上全文,就是對我國現行夫妻財產制度的認知及見解。其中,不乏有對眾多學者理論的參悟。學藝未精,理論修養有待提升;所作的立法建議也就不怎么具體,僅作出粗略的概述予以探討。

參考文獻資料:

1、《婚姻家庭繼承法論》,著,重慶大學出版社2000年版。

2、《比較家庭法》,李志編,北京大學出版社1990年2月版。

3、《婚姻法學》,楊大文主編,北京大學出版社2000年第3版。

4、《夫妻財產糾紛解析》,蔡福華著,人民法院出版社2003年版。

5、《婚姻家庭法教程》,張賢鈺主編,法律出版社1995年版。

6、《民商法論叢》(第15卷),梁慧星主編,法律出版社2000年7月版。

7、《民商法論叢》(第22卷),梁慧星主編,金橋文化出版(香港)有限公司2002年3月版。

8、《中華人民共和國婚姻法釋義與適用》,楊立新、秦秀敏著,吉林人民出版社2001年。

9、《親屬法論》,史尚寬著,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00年版。

10、《東南學術》2001年第2期

亚洲精品无码久久久久久久性色,淫荡人妻一区二区三区在线视频,精品一级片高清无码,国产一区中文字幕无码
亚洲色制服中文字幕 | 一区二区三区不卡视频 | 亚洲欧美韩日一区二区 | 日韩亚洲欧美在线观看 | 日韩综合视频中文字幕 | 中文字幕丝袜熟女系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