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7-19 17:31:27
開篇:寫作不僅是一種記錄,更是一種創造,它讓我們能夠捕捉那些稍縱即逝的靈感,將它們永久地定格在紙上。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12篇農業生態效益,希望這些內容能成為您創作過程中的良師益友,陪伴您不斷探索和進步。
關鍵詞:農村經濟體制;農業科技體系;農村基礎設施建設;生態效益農業
中圖分類號:S18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0432(2011)-10-0010-1
1 加強經濟體制建設
1.1 不斷完善農村土地制度
土地是農民生產的根本,發展生態效益農業,更離不開土地。落實黨在農村的基本政策,核心還是土地政策。要嚴格執行農村土地承包法,保障農民對土地承包經營的自。在穩定完善雙層經營體制的同時,積極探索農村土地使用權依法有償流轉的有效途徑,完善流轉辦法,逐步實現土地規模經營。
1.2 繼續深化農村改革
積極探索“一事一議”籌資投勞辦法,完善相關制度;建立健全農民負擔監管機制,真正做到“多予、少取、放活”。當前要重點抓好化解農村債務鏈工作,摸清村級債務的成因,研究好對策。這是解決干群矛盾,實現社會穩定,快速發展生態效益農業,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一項重要措施。
1.3 推進農村金融體制改革
加強對發展生態效益農業的金融支持,采取多種形式切實解決好發展生態效益農業中農戶和農村中小企業、規模大戶、專業戶貸款難的問題。拓寬金融渠道,拓寬服務領域,繼續擴大農戶小額信用貸款和農戶聯保貸款,加大對農業領域,特別是龍頭企業所需必要資金的貸款支持。
2 加強科技體系建設
2.1 抓好科技組織隊伍建設
要圍繞新農村建設、農村經濟工作、各個產業及農業生產的各個環節,建立相應的科技服務組織,如研究會、科技協會、科技推廣中心等。各鄉鎮要建立一支穩定的農業科技人才隊伍,做到鎮有主管人,村有指導人,屯有帶頭人,戶有當家人。
2.2 發揮科技示范作用
有計劃地選擇不同產業、不同規模的先進典型,建立長期或階段、單項或綜合的樣板,供農民學習和借鑒。每個鄉鎮、每項重點經濟工作,都要建立自己的科技產業園區、示范基地。如蔬菜園區、林果園區、養殖基地、制種基地、山野菜基地等。通過示范推廣,典型帶動,促進農村經濟的全面發展。
2.3 搞好科技培訓
通過短期培訓、現場指導、選 派參觀、廣播講座、板報畫廊、影視錄象、印發材料、報告宣講、知識競賽等靈活形式,對農民進行科技培訓、科技教育,使先進的農業科學技術進村、入戶、到人。
2.4 深入開展科教興農活動
要組織科技人員進村入戶,送科技下鄉,不僅要給農民送技術,還要講經營、講管理、講流通、講信息、講政策、講法規等知識。要組織開展好科普大集、科技之春、科技之冬等活動,做到既豐富多彩,又扎實有效,真正發揮出農業科技在經濟發展、農民增收中的作用。
3 加強農村基礎設施建設
3.1 加大基礎設施投入
進一步調整國民收入分配結構和財政支出結構,安排并落實預算支出,建立健全財政投入資金的穩定增長機制,按照統一規劃、明確分工、統籌安排的要求,整合各項投入資金。集中財力,突出重點,提高資金使用率。同時創新農村基礎設施建設投資機制,鼓勵和引導各種社會資本投向基礎設施建設,逐步探索農村基礎設施的企業化管理和商業化運作,推進設施的有效維護和運營,努力實現可持續利用。
3.2 搞好林業生態治理
搞好退耕還林、還果、還草、還藥工作。抓好更新造林、小型公益林造林、全民義務植樹等項工作,實施荒山造林、綠化公路、四旁植樹、城鎮種植綠地等工程。全面加強森林管護,強化依法治林措施,嚴格控制濫砍盜伐現象及避免一切火災的發生。
3.3 抓好農田水利建設
應因地制宜做好農田水利工程建設的規劃、設計、施工,探索農田水利建設新途徑,搞好小流域治理,加強水土保持,防止流失,落實好任務和責任,堅持標準和質量,力爭在規模和效益上有突破。要深入搞好蓄水情況及缺水面積的摸底調查,算好水賬,搞好水源工程的調度和水資源配置。要堅持抗旱、防澇一齊抓,尤其要注意抓好防洪工程的維修和加固,防止大旱之后的洪澇發生。
3.4 大力發展農業機械化
沒有農業的機械化,就沒有農業的現代化。發展農業機械化可解放生產力,提高生產效率,增加農民收入。要增加農業機械數量和功能,擴大農業機械應用領域,完善農機具配套體系,實現種植、養殖、加工機械化,使農機化為農村經濟全面發展服務。
3.5 加強鎮村基礎建設
要進一步搞好城鎮及農村環境衛生的綜合治理,改善農村的生產和生活條件,促進經濟與社會、人與自然的和諧發展。還要大力抓好農村道路建設,實現村村通油路,促進農村經濟的快速發展。
4 切實加強對發展生態效益農業的領導
4.1 要轉變思想觀念
在發展生態效益農業,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工作中,各級干部,要徹底轉變思想觀念和思維定勢。不斷提高政策、理論和科技水平,逐步樹立起抓好生態效益農業的新思想、新觀念、新思維,切實增強為“三農”服務的新本領。從而不斷加強對農村工作的領導,加強對農民群眾生產經營的指導,加強對農民思想觀念的引導,加強對農產品供求信息的傳導,全面做好農業和農村工作。
4.2 要轉變領導作風
發展生態效益農業,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絕不搞勞民傷財的“形象工程”、“面子工程”,各級領導要牢固樹立一切從實際出發、實事求是的工作作風,切實解決好形式主義和的問題。要提倡摸實情、說實話、辦實事、講實效,樹立正確的工作觀、政績觀,多做得人心、暖人心、順人心、穩人心的好事、實事。
4.3 要轉變工作方式
關鍵詞:農業科技園區;土地利用;綜合效益
據不完全統計,目前我國縣級以上農業科技園區有近5000個,其中包括117個國家級農業科技園區。近年來,農業科技園區得到了快速蓬勃的發展,在帶動地區農業發展、引領農業科技進步方面發揮了巨大作用。但農業園區土地資源的利用與管理研究目前較少,還未受到重視。農業生產的最根本生產資料是土地資源,農業科技園區的建設是與土地緊密相連的,土地也是農業科技園區進行規劃、布局和經濟核算要考慮的最重要因素之一。處在國家全面整頓治理開發區的宏觀背景環境下,對農業科技園區的土地利用問題進行探究剖析,能夠為未來農業科技園區土地利用制定科學合理的管理政策提供依據。同時,以土地利用效益評價為核心,圍繞產業類型展開園區的功能布局、結構組織,使土地合理配置,從而達到土地利用效益最大化,通過園區的示范和輻射能力帶動周邊范圍土地利用水平,對區域土地利用規劃也具有指導和借鑒意義。
1.昌吉國家農業科技園區土地利用效益評價
1.1昌吉國家農業科技園區概況
昌吉國家農業科技園區是2002年經國家科技部批準,新疆第一家國家級農業科技園區。位于準噶爾盆地南緣、天山北麓的昌吉市,東經86°24′-87°37′,北緯43°06′-45°20′。園區總面積340.7平方公里(51.1萬畝),分為核心區、示范區和輻射區。全區共有農用地為13789.06公頃,主要以耕地、林地和其他農用地為主。土地利用結構三大類比例圖如圖1所示。
2.土地利用效益評價
對昌吉國家農業科技園區土地利用效益評價包含下列步驟:建立評價指標體系、量化和標準化指標、確定指標權重、建立綜合評價模型、分析評價結果。
2.1建立指標體系
結合昌吉國家農業科技園區土地利用效益的內涵和園區土地利用的實際情況,選用了經濟、社會、生態三方面效益的25個指標,建立了農業科技園區土地利用效益綜合評價體系。如表1所示。
2.2數據來源及處理
土地利用數據主要來自昌吉國家農業科技園區國土資源管理部門提供的2006-2015年土地利用變更調查統計數據;社會經濟數據源自2006-2015年的《昌吉統計年鑒》和《昌吉統計公報》。運用SPSS20.O軟件對收集到的2006-2015年昌吉國家農業科技園區土地利用經濟效益指標、社會效益指標、生態效益指標的數值進行分析并標準化。經因子分析適宜性檢驗,因子分析的方法適用。通過原始變量的標準化值和因子得分系數計算每年的各因子得分,旋轉后得到公因子表達式。權重用兩個公因子的貢獻度來表示,計算公因子線性加權之和,可得土地利用效益綜合評價分F。將經濟效益指數、社會效益指數、生態效益指數、綜合效益指數集中用趨勢圖表示,如圖2所示。
3.結論
3.1土地利用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均呈逐年上升態勢
昌吉國家農業科技園區經過10年的建設,已經逐步形成強大的經濟集聚效應和效益擴散效應,這為以后園區發展和土地利用效益的提高奠定了更堅實的基礎。政府在推動昌吉國家農業科技園區過程中的作用得到了充分的體現,如進行科學合理的園區發展規劃、土地利用規劃、產業發展規劃等,這是實現土地利用綜合效益提升的基礎,在此基礎上通過吸引外資和增加對基礎設施的投入形成良好的投資環境,從而形成園區初步的經濟效益提升;初步的經濟效益提升為進一步的基礎投資和配套措施的完善提供了資金和經驗上的支持,在國家宏觀經濟大環境趨好的情況下,通過實施其他有利的協調發展措施,如加大對生態環境的管理和改善、加大對社會公共事業的投入、健全和完善社會保障制度,特別是加大對科研投入的引導和管理部門管理協調能力的改進,都讓社會效益、環境效益得到了快速的提升,不僅逐步成為具有國際競爭力的農業科技園區,同時也逐步成為一個適合人類居住的、園林化、生態化的園區。
3.2土地利用經濟效益增長速度高于社會效益、生態效益增長速度
根據測算,2006年到2015年土地利用經濟效益、社會效益、生態效益的平均年增長率分別為:110.49%,109.75和103.82%,可見,經濟效益的增長速度高于社會效益、生態效益的增長速度。這與重視土地利用經濟效益的思想和做法有關,但近年來園區也認識到土地利用社會效益、生態效益的重要性,使得其也已高增長率增長。
3.3土地利用生態效益自2014年有回落現象
土地利用生態效益有回落現象,與單位面積化肥施用量的增加有關。農業生產中化肥施用量的增加,雖然有助于增加農業產量和產值,但卻容易造成土壤板結、肥力下降、水體污染等嚴重后果,造成生態失衡。因此,控制農業生產中化肥施用量是十分必要的。園區需在生態農業建設和環境保護工作中加大力度。
4.對策
通過對昌吉國家農業園區土地利用綜合效益的分析,結合國內外有關農業科技園區的土地利用經驗和做法,就如何提高園區土地利用綜合效益提出以下對策和建議:
4.1優化農業園區土地利用規劃,促進有序發展
借鑒先進發達地區農業園區發展經驗,根據農業園區土地特征和當地經濟發展特點編制土地利用科學規劃,因地制宜確定其用地規模和用地推進的速度。通過優化用地布局,建設向核心區集中,可以減少面源污染,有利于對污染的集中治理;土地利用結構的調整,提高了森林覆蓋率,使林地等具有生態功能的用地面積有所增加,可以促進空氣自我凈化能力的改善;對生態環境建設用地加強用途管制,保證了生態用地的穩定性,強化土地生態功能的保護,有力地促進生態環境建設。結合園區農業產業化布局特征,根據核心區、示范區不同功能,有重點有步驟的合理有序的推薦循環農業、集約農業的發展,從而實現土地的高效集約利用。
4.2加大園區R&D投資和產業結構調整并重,提升科技能力對土地利用綜合效益的支撐作用
利用園區政策和制度的優勢,以及良好的投資環境,加大對科研投入的引導,增加對基礎設施的投入和吸引外資,從而形成園區初步的經濟效益提升;在此基礎上,如加大對生態環境的管理和改善、加大對社會公共事業的投入、健全和完善社會保障制度,特別是使得社會效益和生態效益得到了同步提升。在控制土地利用規模擴張的情況下,從園區內部通過挖掘增長點來實現土地利用產出效益的提高,提高單位面積土地利用綜合效益。
4.3加大土地整理力度,增強對現有耕地保護
耕地是農業園區建設的根本保證,需保持耕地總量動態平衡,嚴格控制非農建設用地占用耕地。加強對農用地結構調整的引導和控制,嚴格禁止擅自實施生態退耕。合理引導種植業內部結構調整,確保耕地保有量不因農業結構的調整而降低。結合經濟補償機制、利用市場手段引導農業結構調整向有利于增加耕地的方向進行。加大土地整理力度。一方面通過土地開發增加耕地的潛力,另一方面通過土地整理來增加耕地面積,同時提高耕地質量和生態環境水平。與此同時,更要保護好現有耕地,嚴格控制建設用地擴張占用耕地。嚴格保護基本農田,改善用地結構;加大資金和技術投入,加強農業基礎設施建設,使農業用地質量穩步提升。
4.4創新體制機制,保障現代農業園區用地
鼓勵土地適度規模流轉,實現比較效益最大化。突出農場規范化管理,狠抓農場的工商登記、土地開發、規劃建設、水資源管理等工作。圍繞現代農業發展,以示范農場為中心,改造提升農場整體建設水平。創辦合作社和協會等農場聯合體,組建集團公司,提升農場管理水平和農民組織化程度,促進了農業產I化發展。依據“自愿、依法、有償”的原則進行土地流轉,由市場引導土地資源的合理配置及流轉中的管理,逐步實現農業生產經營的規模化、集約化,加快傳統農業的改造,努力向高效生態的現代農業轉變。
4.5加強對園區建設中的環保管理,努力構建園區循環經濟
園區在規劃建設上必須重視規范環境保護工作,最大限度的按照生態園區的要求進行設計與建設,力求廢棄物排放最小化、資源利用最大化。園區的建設和土地利用要與土地利用環境影響評價同步并進,嚴格控制基本物耗、能耗和污染物排放量,通過技術改進和技術創新,不斷提高園區的現代化水平。控制農業規模和采用高科技節水措施進一步提高水資源利用率,逐步降低農業用水比例,實現社會經濟的可持續發展。高度重視天然林、天然草場和濕地等基礎性生態用地的保護,嚴格控制對基礎性生態用地的開發利用,保障合理的生態用地規模,穩步提高具有改善生態環境作用的耕地、園地、林地、牧草地、水域等占全區土地面積的比重,逐漸形成結構合理、功能互補的土地生態空間格局。
【關鍵詞】生態發展 經濟發展
一、生態環境與經濟發展是對立統一的
(1)生態環境是人類生活過程中必不可少的要素。關于經濟活動,包括物質資料的生產、流通、分配和消費,是人類開發和利用環境資源的過程,經濟生產和生態環境是息息相關的。
(2)經濟的發展,不可避免會給生態帶來影響。如造成資源短缺、環境污染等。而要保持生態環境,在一定程度上也會影響經濟的發展,如把經濟建設投資用于環境保護等。
(3)實際上,無非是這樣4種可能:既未取得經濟效益,又未取得生態效益;獲得或多或少的經濟效益,同時卻給生態帶來不得已的影響;獲得生態效益,同時卻使經濟效益受到或多或少的影響;既獲得好的經濟效益,又獲得好的生態效益。
二、我們要既講究生態效益,又講究經濟效益
(1)馬克思曾經還指出:“勞動和自然界一起才是財富的源泉,自然界提供勞動的材料,而勞動則是使材料變為財富。”這說明人類的生產活動,是由兩個側面形成的:一邊是人及其勞動,另一邊是自然及其物質。馬克思的上述觀點不僅說明物質生產和自然界有著內在聯系,而且物質生產本身歸根結底就是人類通過勞動同自然界進行的物質變換。
(2)要處理好生態環境與經濟效益的辯證關系。我們應該在現有條件下想出更多好辦法以兼顧經濟效益和生態效益:在力求取得經濟效益的同時注意改善生態狀況,取得生態效益;在力求取得生態效益的同時,注意經濟效益;通過經濟效益的提高,增強改善生態效益的力量,通過建立對我們的建設更加有利的生態條件,來促進經濟效益的提高。
三、什么是真正的發展
(1)人類的生產實踐活動,在產生一定經濟效益的同時,也會造成一定的生態效益。僅僅看到經濟效益的一面,看不到生態效益的一面,是形而上學的、片面的觀點。
(2)正確認識和運用生態規律,處理好生產過程所產生的經濟效益和生態效益的辯證關系,把兩者巧妙地結合起來,使之相互制約、相互促進、相得益彰,既得到較好的經濟效益,又收到較好的生態效果,這才是人類社會諸方面的發展與進步。而只有經濟增長,沒有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環境質量的改善,不能算是真正的發展。
(3)真正的發展,應該是一種全面、持久、協調的發展。它包括:第一,發展不僅指社會總產品的增長和國民生產總值的增長,而且應該包括有關人類生存和進步的各個方面。也就是說,真正的發展包括國民經濟持續發展,人民生活普遍提高和環境質量不斷改善。第二,發展應該是持久的發展。發展必須有利于保持基本生態過程和保護生命維持系統,保證人類對環境資源的永續利用。這是未來發展的基礎。要在發展的每一步都考慮對環境的影響,注意發展過程中從自然界取出的資源不超過環境容許的限度,決不能以破壞資源的污染環境為代價取得經濟發展。否則,這種發展是不能持久的。第三,發展是經濟與環境協調發展。只有這樣,經濟發展才滿足人的基本需要,又不危害環境,既滿足當代人的福利,又保護子孫后代的利益。綜上所述,真正發展的指標應該包括:經濟增長、經濟結構、社會結構合理化,科學技術進步,持續不斷地提高人民物質文化生活水平,生態環境日益改善。
四、營造良好的生態環境,促進經濟發展
人類的經濟活動,包括物質資料的生產、流通、分配和消費,是人類開發和利用環境資源的過程。營造良好的生態環境,促進經濟發展,勢在必然。
(1)樹立科學發展觀,建設良好的生態環境,促進經濟協調發展。當今社會,經濟的高速增長導致了資源的枯竭和環境的惡化,全球化改革刻不容緩。我們要樹立科學發展觀,培育正確的政績觀、消費觀和企業的社會責任感,制定環境保護措施,建設文明生態。
(2)更新觀念,樹立正確的輿論導向。生態環境是經濟發展賴以生存先決條件,發展經濟同保護生態環境的目的是一致的,而且只有兩者的結合,才能體現滿足人類需要的全面性。也就是說,要滿足人們的需要,不僅僅在于增加物質、文化的享受,而且還必須為其創造一個適宜的生活和勞動環境。要樹立“實現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的雙贏觀念。
(3)推進生態環境建設,農業地位十分重要。要努力探索生態農業模式,合理利用農業資源,調整產業結構,優化區域布局,實現農業向集約化、專業化、產業化、生態化的現代農業轉變。要充分發揮龍頭企業紐帶作用,打造品牌加工基地,做強主導產業,實現提檔升級,帶動農民增收。
(4)大力發展循環經濟,建設生態工業產業結構。我們要以循環經濟理念為指導,結合產業結構的特點,充分發揮地域特色,因地制宜,積極推進區域內資源、能源利用效率最大化,污染物排放最小化,開展廢棄資源、能源重復利用,延伸產業鏈,實現循環發展。重點要加強電力主導型和建材主導型循環經濟工業體系建設。
(5)利用現有資源,促進偏遠地區經濟建設。要支援偏遠地區,改變經濟落后,重點在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加強生態教育。當前要以產業生態化為指導,調整經濟結構,推動發展模式從高消耗、高污染向資源節約和環境友好轉變,以發展生態經濟綠色經濟為重點,推進生態產業體系發展,逐步擺脫貧困,建設小康社會。
(6)保護生態環境,打破原有廢舊模式,實現經濟和諧發展。原有的廢舊經濟體系已不再適應經濟發展,產業結構不盡合理,發展滯后。只有建設好的生態環境,我們才能促進經濟協調發展。同時,我們要調整經濟結構,推動發展模式從線性經濟向循環經濟轉變,從高消耗、高污染型向資源節約和環境友好型轉變,做到保護生態與經濟發展雙豐收。
(7)利用客觀優勢,開拓創新,大力發展生態經濟。要利用原有的自然景觀、人文景觀和特色農業資源,優化工業布局,發展旅游和觀光。要深入調查研究,科學論證,避免盲目開發;要科學合理規劃,防止濫用資金;要提高環保意識,在原有生態環境基礎上大力弘揚生態經濟發展。
五、生態環境戰略探索
人類由于自己活動的不“慎重”,而使大自然遭到了破壞和污染,發生了生態環境危機,嚴重地威脅著人類的生存和發展。但是,人類是自然界有意識的存在物,不僅能正視現實,而且能通過自己的活動去改變現實。
(1)我們的生態環境戰略是:既建設富裕的經濟,又不造成生態環境的破壞,實現真正的發展,既可持續發展的戰略。
(2)實現上述發展戰略,要有以下幾項措施:①對環境進行科學管理。所謂科學的環境管理,就是按經濟規律和生態規律辦事,用行政的、經濟的、技術的、法律的和教育的手段,對人們的社會活動進行有意識的調節和控制,協調經濟發展與環境的關系,達到既發展生產又保護環境的目的;②對工業生產進行生態設計。這種設計指的是,用生態工藝代替傳統工藝,以解決資源保護和工業污染問題。生態工藝,既無廢料生產工藝,是以閉路循環的形式,在生產過程中實現資源的充分和合理利用,使生產過程保持生態學上的潔凈。當然,這里所說的無廢料是指不排放對生物體有害的物質,把生產過程納入生物圈物質循環系統;③對農業生產進行生態設計。農業生產生態設計就是自覺地運用生態學原理來設計和安排農業生產,即所謂的生態農業。生態農業是一個生物種類比較多、食物鏈結構比較合理和健全的人工生態系統,系統的物質循環和能量流動的速度快、效率高,輸出的產品品種多、質量好、數量大,可以實現農業生產的經濟效益和環境效益的統一;④控制人口。由于人口的增長,阻礙了經濟的發展,給生態環境施加了沉重的壓力,因此必須管制人口增長,制定正確的人口政策。現在世界上有兩種不同的人口政策:一是少數人口出生率低國家,實行鼓勵生育,擴大家庭人口的政策;二是多數國家實行控制人口,縮小家庭規模的政策。后一種是當前人口政策的主流。
生態農業是當前農業發展的主要趨勢,它是指在不損害環境和不影響生態發展的前提下,結合現代科技成果與傳統農業經驗,融合生態學等理論知識,建立起來的一種新型的農業生產模式。生態農業的發展應具有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和生態效益。基于生態農業的發展要求,傳統的植物保護技術需要進行一定的發展創新,以達到有效防止病蟲害的目的,同時還要注意減少環境污染,降低成本,提高農業質量,實現傳統農業向綠色、無公害、可持續的方向上發展。
作為生態農業建設發展的重要內容與條件,植物保護技術運用的價值主要表現在以下幾點。植物保護技術的快速發展改變了植物保護手段。在傳統的植物保護方式中,為了處理生產過程中的各種危害,常采用噴灑農藥的手段來殺菌,而化學農藥含有有害物質,存在污染,影響農業生產質量,而對植物保護技術的創新應用則避免了傳統植物保護方式的弊端。植物保護技術的發展推動了生態農業的發展。植物保護技術可以減少病蟲害給環境帶來的污染,同時技術本身也對生態環境沒有過多的負面影響,具有良好的生態效益和社會效益;保護技術水平的提高也降低了農業成本,提高了農業發展質量,降低了病蟲害所帶來的經濟損失,具有良好的經濟效益。
2 植物保護技術在生態農業中的運用
2.1 “三誘技術”的運用
所謂的“三誘技術”,具體就是指頻振式殺蟲燈、黃板和性誘劑。頻振式殺蟲燈屬于一種物理方法,誘殺害蟲時主要使用到了光、波、色、味4種方式。該項技術的效果目前已經得到普遍的認可,殺蟲范圍和殺蟲量都極大,同時還具有無污染,無毒害等優勢,安全性好,有利于降低蟲害所帶來的威脅,綜合效益好,可以在生態農業中推廣應用;黃板誘殺技術是一項物理防治技術,是利用害蟲趨黃性特點來對趨黃害蟲進行誘殺。在傳統的葉莖類植物防治中,農藥藥性大,不符合生態農業理念,而黃板技術的應用則具有綠色環保、成本低等優勢,具有良好的生態效益;性誘劑是當前植物保護技術中的一項新型綠色防控技術。
2.2 防蟲網阻隔技術的運用
防蟲網阻隔技術屬于物理手段,顧名思義就是利用防蟲網對害蟲進行阻隔,防止其進一步危害和繁殖。在實際的生產過程中,一般采用22目防蟲網即可。通過在生態農業中運用防蟲網阻隔技術,其價值意義主要表現在2個方面,可以有效阻隔害蟲繁殖,達到植物保護的目的;可以適當調節環境中的溫度和濕度,對炭疽病、軟腐病等方面的問題具有一定的預防效果。因此綜合來看,防蟲網阻隔技術的運用符合生態農業的發展理念。
2.3 其它植物保護新技術的運用
隨著生態農業的蓬勃發展,各種植物保護技術也在不斷創新進步,各種植物保護新技術在生態農業中也開始被廣泛應用。實際上在實施植物保護過程中,不能單一依靠某一項防治技術,要想提高防治效果,需綜合物理、化學、生物、生態等多種手段,確保植物保護的效果。
要加強對生態農業和植物保護技術的宣傳教育力度,使農業人員對病蟲害防治的重要性和具體手段有充分了解,為植物保護工作打好基礎。各地可以考慮建立病蟲害測報系統和監測點,及時發現問題并解決問題,將植物保護預防工作做好。各地可以根據自身實際情況,建立植物保護工作隊,向農民普及介紹相關技術,提供專業服務,打造科學防治體系。
位于楚雄州雙柏縣南部,綠汁江北岸的大麥地鎮,是于2009年完成鎮政府駐地整體搬遷的民族鄉鎮。全鎮國土面積522.8平方公里,轄9個村委會126個村民小組,115個自然村,共有3001戶,總人口9681人,少數民族人口9483人,占總人口的94%,非農業人口1125人,占總人口的11.7%。
這里氣候資源獨特,海拔高差突出,立體氣候明顯,屬典型的亞熱帶、熱帶河谷氣候,日照充足,光熱資源極為豐富,沿江年平均氣溫22℃左右,全年無霜,適宜種植農作物。這里土地資源豐富,全鎮現有耕地面積2.4萬畝,人均耕地2.5畝。這里水能資源充沛,綠汁江在大麥地境內流程約50公里,已投入使用的河口河小(一)型水庫,總庫容量為718萬立方,可輻射灌溉面積2萬多畝。
就在這個集山區、農業、貧困、民族為一體的少數民族聚居鄉鎮,憑借自身特有的氣候、土地以及水能等資源優勢,近年來,全鎮大力推進農業產業化、規模化,基本實現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和生態效益的有機統一。
過去的大麥地鎮土地貧瘠,水土流失現象嚴重。而今,舊貌早已換成新顏,放眼望去,滿山皆綠,水土流失現象得到遏制,生態環境脆弱的狀況明顯改善。
發展綠色GDP已成共識。面對極其脆弱的生態環境,大麥地鎮黨委政府高度重視,把經濟建設立足于生態建設之上,著力打造健康可持續的經濟發展環境,在強化生態保護的同時,搶抓發展機遇。
為加快推進產業發展方式轉變和轉型升級,促進農業可持續發展和農民增收,大麥地鎮以糧煙產業為基礎、熱作產業為先導、林業和畜牧業為支撐,第三產業逐步興起的產業格局初步形成。
在生態循環農業建設方面,以節約能源資源、保護生態環境、促進農業可持續發展為目標,通過有效保護和合理利用資源環境,推行集約節約使用投入品和清潔化生產,促進廢棄物綜合利用,強化農產品質量監管,實現經濟、社會、生態效益同步提高的生態循環農業。
生態環境的改善為當地農業發展創造了條件的同時也帶來了很好的經濟效益。通過農業結構調整與生態循環農業相結合,加快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的轉變,使高效農業和高科技農業成為新的經濟增長點,保護和改善農業生態環境。
減少對耕地、水資源的過度使用,建立嚴格的耕地和水資源保護制度,合理利用自然資源,特別是生物資源和可再生能源,實現生態保護與資源利用之間的和諧發展。
【關鍵詞】稻田養魚;生態經濟效益;探析
1引言
稻田養魚作為實現經濟與生態效益雙豐收的重要途徑和手段,得到了農業生產領域以及農戶的廣泛關注。大力發展稻田養魚不僅能增加農田的經濟收入,又可以防病治蟲,改善生態環境,提高農業自然資源的利用效率,在獲得經濟效益的同時,又兼顧社會以及生態效益。近年來,為了進一步提升稻田養魚技術,提高稻田養魚的效益,許多水產、農業科技工作者進行了大量的科學實驗,實踐證明,稻田養魚是能夠綜合利用稻田生態系統結構和功能,是實現經濟、生態以及社會效益三者統一的重要途徑。
2稻田養魚的生態經濟效益分析
稻田養魚使得養魚不再另占耕田,并且可以一田多用,大大的提高了農田的利用率。稻田養魚通過人力建立起稻魚共生、相互依賴、相互促進的生態系統。在這個生態系統中,魚類可以起到除草除蟲、防治病害、增肥以及加速肥料分解的作用。稻田養魚在一定程度上減少了化肥和農藥的用量,對于高產的田塊,其化肥和農業的使用量會更少,甚至完全實現了不施肥、不打農藥的目標,這樣可以減少化肥農藥對環境的污染,有效的促進生態平衡和生態的良性循環。此外,魚類可以吃掉稻田中釘螺等蟲害,減少了絲蟲病和血吸蟲病對食物鏈最頂端的人類的危害。稻田養魚是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的產物,是實現生態效益和經濟效益有機統一的重要途徑。
2.1生態效益
稻田養魚具有一定的生態效益,主要體現在:在稻田這個共生系統中,水稻與魚類共同生活在其中,其中水稻這個系統的主體,而魚則是依附在稻田中生活。水稻和魚類是互惠互利的關系,二者缺一不可。魚類在活動的過程中可以翻動稻田中的土壤,吃掉許多有害的蟲子,而且還可以改善田間透風、通光的條件,促進水稻的光合作用,提高水稻的產量。與此同時,魚類的大量殘余飼料和糞便可以為水稻的生長提供充足的養分,進而提高水稻的產量。水稻與魚類之間逐漸形成了互相依存、互利互惠的關系,是維持整個系統穩定發展的重要組成部分。通過研究實踐證明,稻田養魚殺蟲的效果非常明顯。大量的水田害蟲被魚類吃掉,大大的降低了蟲害對水稻生長的影響。同時,稻田養魚可以有效的抑制病菌的產生。在稻田養魚系統中,魚類可以捕食水田中的紋枯病菌核的病菌,從而避免或者減少病菌對稻田的侵染。從上述稻田養殖能量投入產出分析表格中可以看出,稻田養魚與純稻田種植相比,稻田養魚所投入的能量少,而產出的能量多,光能利用效率高,由此可以證明,稻田養殖與純稻田種植相比其生態效益更高。
2.2經濟效益
稻田養魚的歷史悠久,在農戶的不斷發展那和改進下,其在獲得巨大經濟效益方面的成效更加明顯。作為一種傳統的稻田農作技術,在改善農田生態環境,防止蟲害以及提高經濟效益方面有著巨大的作用。其經濟效益具體體現在可以節約耕地的擴大再生產,可以通過綜合利用稻田空間進行立體開發,將稻田與養魚有機的結合在一起,減少占田挖魚塘的面。同時還可以避免因單一種種糧效益不高而導致撂荒等現象的發生,提高稻田種植的經濟效益。在種植稻田的過程中,稻田里會不可避免的長出雜草,這些雜草會爭奪稻田的養分,影響水稻的生長。然而在稻田中養魚,這些雜草就可以作為草食魚類的天然食物,不但可以減少魚類餌料,還可以有效的鏟除雜草。并且魚類在自由活動中會產生大量殘余的雜食以及一些糞便,可以起到保田造肥的作用,進而可以保證稻田糧食產量的穩定,會在一定程度上提高糧食的產量。下邊就對稻田養魚的經濟效益以表格的形式進行更為直觀的解讀和分析。稻田養魚的經濟效益分析表格如表2。通過上述表2中的數據,我們可以非常清晰的看出,稻田養魚與直接種植水稻相比,其經濟效益要遠遠高于只種植水稻,因此,可以說明,稻田養魚是提高農戶經濟收入的重要手段和途徑,應在農田種植中廣泛的推廣和實踐。稻田養魚建設還可以起到加固進、排水渠以及田埂的作用,因為稻田養魚建設過程中會進行圍護施工,這樣可以避免農戶每年維護田埂的工作,降低了因維護田埂而投入的資金和人力,更有利于提高農戶的經濟收入。而且魚在稻田覓食的過程中可以疏松稻田土壤,改善稻田土壤物理結構,從而可以避免浪費人力去耕地。且由于草食性魚類是以稻田雜草為食的,可以避免人工薅秧除草的工作,為農戶減少一定的人力以及成本的投入。現在稻田養魚得到了政府以及當地的支持,稻田養魚產業發展的越來越成熟,而且很多地區因為稻田養魚的特色,大大提高了該地區的知名度,許多游客慕名而來。因此,一系列的休閑山莊、農家樂等迅速發展起來,為當地的居民提供了更多的就業機會,許多的農戶也因為稻田養魚發家致富,大大的提高了當地居民的生活水平。隨著稻田養魚的規模的不斷擴大,形成了比較成熟的產業鏈,帶動了相關產業的發展。所以,發展稻田養魚不僅可以提高糧食產量,節約農業投資成本,而且還可以促進生態環境的發展和經濟效益的提高。
3結語
[關鍵詞]蔗田生態系統;生態經濟效益;生態系統持續生產力;持續經濟效益;投資收益率
一、論題的提出
廣西是中國最大的蔗糖出口原產地之一,蔗糖業作為廣西的重要支柱產業,蔗田生態系統每年給廣西帶來巨大的經濟效益,甘蔗渣也有著很高的經濟價值。我國目前已經開發的甘蔗渣產品有酒精、飼料、纖維板、可降解的一次性快餐具(代替具污染性的塑料快餐具)等等。
然而,蔗田生態系統產品開發越多、經濟價值越大,意味著甘蔗作為蔗糖生產原料從蔗田生態系統中被拿走,甘蔗渣也作為酒精、造紙、纖維板等產品的生產原料被充分開發利用起來,整個蔗田生態系統成了無渣的甘蔗系列產業的物質基。以1994~2003年廣西蔗田生態系統產量、產值為例,我們發現蔗田生態系統給人們提供很高的生態經濟效益,可是人們對系統的回報只是些許的化肥和少得可以在統計學上忽略不計的農家肥,這種近乎掠奪式的生態索取、以犧牲生態效益追求經濟效益的做法,最終導致蔗田生態系統生產力逐年下降。本文通過蔗田生態系統的經濟效益與生態經濟效益比較分析,提示人們應該對保護蔗田生態系統問題予以重視。
二、研究區域和方法
廣西是中國最大的少數民族壯族與漢族、苗族、瑤族、侗族、么佬族、京族等12個民族聚居的自治區,東與廣東接壤,西與云南相連,西北與貴州交界,北部與湖南毗連,南臨北部灣,西南與越南相鄰。地處中國東南沿海,位于北緯20°54’~26°23’,東經104°28''''’~112°04’,北回歸線橫跨廣西中部,屬于亞熱帶季風氣候區,雨、熱資源豐富,且雨季、夏熱與農作物生長期同季,有利于農業生產。廣西年降雨量為1000mm~2800mm,大部分地區年平均降水量為1200mm~2000mm;太陽年總輻射量達90千卡~100千卡/平方厘米·年,日平均氣溫≥10℃,積溫為5,000℃-8,300℃,持續日數為240天~358天。盡管廣西地形多為山地、丘陵,土壤貧瘠,但其獨特的氣候環境和自然條件給廣西帶來了獨特的物產,適宜人居。廣西人過著自然的生活方式,成為中國人中最不愿意離開故土的人群。
廣西耕地面積為261.42萬公頃,占土地總面積的11.04%。其中旱地107.39萬公頃,占耕地面積的41.1%,旱地以種植玉米、甘蔗、花生、薯類作物為主。廣西的耕地多數是紅壤土,土壤的理化性質比較差,土壤的有機質如磷、鉀等礦物元素含量低,而且大多數耕地土層比較淺薄,土壤較為貧瘠。近20年來化肥用量日益增加,綠肥種植面積和農家肥的使用量逐漸減少,土壤有機質含量不斷下降,氮、磷、鉀比例失調。1982年廣西土壤普查結果是耕地中缺氮的占83%,缺磷的占85%,缺鉀的占87%;耕作的土壤有67%是酸性土,堿性土占33%。不斷增加的人口壓力以及對土地的不合理利用,使地力日益衰退。然而,近年來,隨著制糖業的發展,甘蔗種植已逐漸成為廣西旱地主要經濟作物和農民主要的經濟收入來源。
我們運用統計分析方法、經濟效益與生態效益比較分析的方法,利用廣西壯族自治區統計局農村調查隊的統計數據、廣西南寧糖業集團香山糖廠的相關數據及廣西崇左市農業局的相關統計材料,對廣西蔗田生態系統初級生產力、持續生產力及其生態效益、經濟效益進行分析,結論是作為主要經濟作物和農民主要經濟收入原產地的蔗田生態系統238.85%的投資收益率和巨大的經濟效益,主要是對自然氣候條件、蔗田系統地力的掠取,大自然恩賜的巨額生態經濟效益支撐著廣西甘蔗及蔗糖業的發展,占中國甘蔗種植面積一半多,是中國蔗糖業出口的最重要原產地。
三、結果與討論
(一)結果
(1)廣西早地作物總面積107.39萬公頃,1994~2003年,廣西甘蔗種植面積、年甘蔗產量及產值分別如表1所示。
(二)討論
蔗田生態系統是農業生態系統的微系統。Honing(1986)認為生態系統是生物的有機體集合,在該集合中生物間內在的相互作用對其行為的決定性超過外部任何事件對其行為的決定性。無論是關注物質循環、能量流動還是生物群落之間的相互作用,生態系統一般是指一個最大空間尺度上能自我維持的實體。農業生態系統是生態系統的一種,它和一般生態系統一樣,是在一個同質區域中或有限范圍內通過能量流動和物質循環把生物及其環境聯系起來的系統。農業生態系統特指以農業生物為主要組分、受人類調控、以農業生產為主要目標的生態系統。農業生態系統可分為農田生態系統、林業生態系統、漁業生態系統、牧業生態系統、農牧生態系統、林牧生態系統、農林生態系統等。
按照農作物的種類劃分,從微觀角度看,農田生態系統可分為稻田生態系統、蔗田生態系統、豆田生態系統、麥田生態系統等。蔗田生態系統是農田生態系統的組分,蔗田生態系統是指人們在旱地里以種植甘蔗為主,以獲得其生態與經濟價值為主要目的的單一農作物生態系統。甘蔗作為土壤物質的載體,主要是通過甘蔗的收獲和土壤肥料的施用來實現,甘蔗是蔗田生態系統物質循環、能量流動的貯存庫,甘蔗產量受到土壤養分的影響,甘蔗的收獲也會帶走土壤中的部分物質,使土壤養分數量減少,從而加速土壤物質循環的頻率。農家肥作為載體可以增加土壤中物質的數量,直至維持土壤物質平衡的作用。
表1所示,1994-2003年廣西蔗田種植面積、甘蔗產量和產值都有不穩定增長的趨勢。表2所示,廣西蔗田生態系統每年提供極大的生物量(NPP)和很高的生態經濟價值,蔗農們以較少的農業資本投入,為蔗糖業的發展帶來很高的生態經濟效益。而且,蔗田生態系統的物產——甘蔗所帶來的經濟價值和附加價值即甘蔗產量、蔗糖產量和產值也很大。特別不同于其他農田生態系統物產的是其廢棄物——甘蔗渣可以直接成為一系列甘蔗副產品的生產原料,為蔗糖產業帶來巨大的、持續的經濟效益。
1、蔗田系統生態效益及其生態經濟效益
生態系統的生態效益就是系統對其環境及其系統生態因子提供有便利或利益,即生態系統服務價值。其服務價值由生物技術產品及自然生物圈給予人們提供的技術與服務價值所決定(Costanzaet.al,1997)。蔗田生態系統的生態服務價值就是蔗農們運用農業技術、種子、肥料作用于蔗田,蔗田系統為人們提供的物產,即蔗田生態系統凈初級生產力(NPP)。
生態經濟效益就是以市場行情所表示的生態價值,即系統生產力或系統為人類提供的服務效益。生態系統生產力就是系統做功的能力,即能生產人類所需要的產品或者能否在系統內適應自然的變化能力(K.A.沃科特etal,1997)。蔗田生態系統生產力從生物量上看,就是系統的生態價值(NPP),從價值量上看就是系統的生態經濟價值(BEE)。NPP和BEE都是蔗田生態系統生產力可計算的部分,但是人類大部分的福利都來自于純自然的公共物品提供的生態系統服務,它們不需要一分錢而直接給人們帶來福利,例如空氣、水、土地資源、氣候調節、廢棄物凈化處理、美感和健康。蔗田生態系統也與其他的生態系統一樣,其生產力或服務效益除了為人類提供福利之外,還包括目前難以測算的價值,即系統為大氣、環境所提供的服務和為人類生存環境、精神享受等方面提供的服務價值。我們有必要了解蔗田生態系統為人類提供的生態系統服務價值,即經濟效益、生態經濟效益有其可持續經濟效益。
2、蔗田生態系統的經濟效益及其持續經濟效益
從經濟學角度看,蔗田系統的生態經濟效益(BE)就是NPP產值(NPP×價格)扣除生產成本,即生態經濟價值扣除生產成本部分,也就是蔗農的純收入。然而,蔗田生態系統在收獲甘蔗之后帶來的價值比甘蔗自身價值更大,它可以生產出蔗糖(PS)、蔗渣以及蔗渣系列產品和副產品(Pi),它們的產量和產值就是蔗田生態系統持續生產力BP(PS+Pi)。從市場行情看,就是蔗田生態系統的持續經濟效益。它是由蔗渣資源化利用生產出的酒精、紙張、纖維板、可降解餐具、飼料、燃料等蔗渣系列產品的產值扣除其生產成本構成的。
1994~2003年廣西蔗田系統的生態經濟效益(BE)和經濟效益(PS)如圖1所示。
圖1中的相關價格是按1995~2003年平均價格計算,以下圖示相同。即蔗田生態系統的年生產成本是每千公頃256.88萬元的肥料+135萬元的甘蔗種子+13.5萬元的人力資本,即每萬公頃的成本為40.54萬元;甘蔗的價格為200.6萬元/萬噸;蔗糖的價格為3064.35萬元/萬噸計算;甘蔗渣的價格為164萬元/萬噸;根據當地居民有以甘蔗尾、葉作為牲畜飼料或薪材用的習慣,其價格按廣西類似牲畜飼料稻殼粉的價格200萬元/萬噸計算;甘蔗根則因為多年生草本植物,其根只在土壤中參與物質循環,其經濟價值難以測算而忽略不計
圖1顯示兩個特殊變化情況:一是1999年、2000年蔗田生態系統的經濟效益和持續經濟效益明顯下降;二是2001年以后蔗田生態系統的經濟效益和持續經濟效益卻顯著提高。引起這種狀況出現的原因有兩個:首先是1999年、2000年甘蔗市場價格下跌,糖廠收購了甘蔗卻不能及時對蔗農進行支付,打白條現象比較普遍,蔗農的經濟效益不能實現,來年生產資料的購買受到限制,生產積極性受挫。于是蔗農選擇了減少甘蔗的種植面積,使經濟損失盡可能減少,維護自身利益,從而使甘蔗的種植面積及其占旱地面積比率、甘蔗的產量和產值都分別出現負增長(圖2)。其次是地方政府對甘蔗收購市場的管理政策和對蔗農利益的維護措施不到位。比如,對于糖廠對蔗農打白條的現象沒有引起足夠重視,沒有及時采取措施,保障蔗農來年的生產資料的購買,忽視了蔗農利益的維護,也影響了糖廠來年的產量和產值。2001年起,地方政府制定了維護蔗農利益的政策與措施,不準許糖廠對蔗農打白條,還規定了甘蔗收購的保護價格。同時,銀行對農民開發了用于購買農業生產資料的小額度貸款項目,支持農業生產的發展。經過一個生產季節(甘蔗為一年)的政策時延,2002年農民大規模地擴增種植面積,使種植面積由2001年占全國甘蔗種植面積的46%逐年遞增為48.1%和50.3%,種植面積及其占廣西旱地面積比率、產量與產值的增長率、投資收益率同步迅速提高,使廣西成為全中國31個省、區的甘蔗產量、產值和蔗糖產量、產值最大的省區,中國最重要的蔗糖輸出原產地。
3、巨大的投資收益率支撐著巨大生態經濟系統及其相關產業
是什么原因使廣西蔗田生態系統及蔗糖產業如此發達,成為中國最重要的蔗糖出口原產地?從蔗田生態系統提供的生態經濟價值與蔗農投資的比率分析(見圖2),我們發現,盡管甘蔗種植面積增長率(EGR)和甘蔗年產量增長率(IROP)基本一致——幾乎重合為同一條線,并且隨著市場波動而出現不穩定增長的特征,但是蔗農的年均投資回報率即投資收益率(RRO)很高,因而種植面積占旱地面積比率(PDLA)有逐年增長的趨勢。其中蔗田生態系統投資成本C由種子、肥料、殺蟲劑、和人力資本價值構成。年均投資收益率(ROIV)則是年均生態經濟價值(BEEV)與年均投資成本(CV)的比率。按2003年價格計算,近10年廣西蔗田生態系統的年均投資收益率(RRO)為238.85%。
可是,巨大的生態經濟效益建立在極少的投資成本基礎上,實際上就是對生態系統資源,尤其是對土壤養分的掠取。蔗田生態系統反饋的信息是每萬公頃甘蔗產量逐年遞減15萬噸,按照生態系統價值評估的耗損計算法推算,以及農作物形成所需要的養分參數計算,蔗田生態系統每年每萬公頃提前耗損300噸的氮、磷和450噸的鉀。這就是土壤養分及氣候、環境等生態因子過度耗損的信息。
四、結論與建議
1、蔗田生態系統以其得天獨厚的自然資源和環境條件,每年對廣西人民提供巨大的生態價值和經濟價值,帶來極大的生態效益和經濟效益,近10年廣西蔗田生態系統的年均投資收益率高達238.85%。
論文關鍵詞:土地整理項目;社會效益;生態效益;經濟效益
土地整理是指在一定地域范圍內,按照土地利用計劃及其總體規劃的要求,采用一定的措施和手段,調整土地利用和社會經濟管理,改善土地利用結構,科學規劃、合理布局,以提高土地資源的利用率和產出率,增加可利用土地數量,確保社會、生態和經濟三大效益的協調發展。通過土地整理可以增加有效耕地面積,提高耕地質量,實現耕地數量和質量兩方面的綜合提高嘲,進而改善農業生產條件和生態環境;可以有效緩解人地矛盾,保證土地資源總量的動態平衡和可持續利用,滿足社會經濟發展對資源的需求。
本研究以聞喜縣為例,對其土地整理項目的社會、生態及經濟效益進行了分析研究。
1項目區基本情況
項目區位于聞喜縣境內,區內總人口7995人,其中農業人口7195人;區內現有耕地面積1544.86hm,居民收入以農業為主,人均純收入1770元。項目整理建設規模1674.63hm,總投資3170.27萬元。
項目區土地屬區內的幾個行政村集體所有,由當地村民承包經營使用。區內土地資源豐富,交通便利,但其農業基礎設施老化、水利工程嚴重不配套,致使農業生產發展不穩定,糧食單產低,農民純收入較低、增收緩慢,這種情況在很大程度上影響了當地農村經濟的持續健康發展與農村社會的穩定。
2土地利用現狀
項目區總面積為1817.19hm,其中不動工面積為142.56hm,主要包括宅基地125.55hm,工礦企業7.41hm,林地3.41hm,園地6.19hm2;整理面積為1674.63hm,它主要包括耕地1544.86hm(占整理面積的92.25%,其中基本農田1470.96hm),農村道路占地35.96hmz(占整理面積的2.15%),農田水利用地9.42hm(占整理面積的0.56%),荒草地84.39hm(占整理面積的5.04%)。
3土地整理項目綜合效益分析
3.1社會效益分析
土地整理的社會效益是指土地整理實施后,對社會環境系統的影響及其產生的宏觀社會效應,即從社會的角度出發,土地整理為實現社會發展目標(如增加農民就業機會、縮小城鄉差別等)所作出的貢獻與影響的程度。
3.1.1從土地整理資金的來源、流向和整理后土地利用的經營、管理和組織要求來看,土地整理本身就是縮小城鄉差別、促進全社會經濟文化共同發展的一個重要手段。農用土地整理最大的受益者是項目區的廣大農民,因此得到了他們的大力擁護和支持;同時,土地整理還是政府部門為老百姓辦實事、辦好事的一項民心工程,是支農工作的一種具體體現。該項目完成后項目區可新增耕地63.83hm,使當地人地緊張的矛盾得到有效緩解,同時也確保了當地耕地總量動態平衡的實現。
3.1.2通過土地整理,為農業實現機械化、生物化、集約化、智能化生產等奠定了基礎;同時對于提高農民的種田積極性、轉變當地人的傳統觀念,引進和采用先進的農業技術,并運用現代農業經營管理方式建設新農村,進而推動農村經濟的持續健康發展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3.1.3通過土地整理,可提高農業抵御自然災害的能力;同時農田的基礎設施水平將會大大提高,基礎設施的完善,使農作物收成得到保障,農民收入增加、生活水平逐步提高。
3.1.4通過土地整理,可改善農業生產、生活條件,項目區內溝壑崗地、沙灘地將得到平整,農田道路、灌溉、電力設施和環境景觀工程將全部配套,可提高土地利用率和農業生產效率。
3.1.5在項目實施過程中,會有不少農村剩余勞動力投身其中,從而增加了當地農民的就業機會,減少勞動力的盲目外流。同時,通過土地整理,農民群眾的生態意識、科學種田水平都將大大提高,人與自然的關系也會變得更加和諧,這有利于農村社會的長期穩定和可持續發展。
3.2生態效益分析
土地整理的生態效益是指土地整理行為主體進行的活動影響了自然生態系統的結構與功能,從而使得自然生態系統對人類的生產和生活產生直接或間接的生態效應。
在保護生態環境的前提下,將農田水利配套設施建設、土地平整及田間建設緊密地結合在一起,通過水利灌溉、田間道路建設以及土地平整和土壤改良等工程措施,建起“田成方、路成框、渠成網、林成行、村集中”的現代高效生態農業園區,明顯地改善了項目區的整體生態環境。
3.2.2通過土地整理,零亂破碎無序的田塊被改
為規整的田塊,提高了土地集約化利用水平;建成了系統、完善的農田排灌系統,提高了水資源的利用率和灌溉、防洪能力;改善了高低不平、彎彎曲曲的農村路況,建成了便于機械化作業和人行管理的道路網;降低了區內地表坡度,加之建立了防護林網系統,提高了林木覆蓋率,有效地減少了水土流失,而且對促進項目區生態平衡也起到積極作用。
3.3經濟效益分析
土地整理的經濟效益是指投資主體通過對需要整理的土地進行資金、勞動、技術和管理等投人后所獲得的經濟收益同。它主要通過對土地整理的投入、產出進行分析。經濟效益分析常用的方法有:靜態分析法、動態分析法和敏感性分析法等。本研究主要采用靜態分析法對聞喜縣土地整理項目的經濟效益進行快速、簡便的分析。
3.3.1新增耕地的經濟效益通過土地整理,項目區可新增耕地51.06hm,全部按當地的種植模式“冬小麥一夏玉米”種植。按每公頃生產小麥6.75t、玉米7.50t,小麥產值1500元/t、玉米產值1200元/t計算,扣除所需農業生產成本65.86萬元,項目區新增耕地年增加收益31.79萬元。
3.3.2改造中低產田的經濟效益土地整理后,項目區耕地質量可得到明顯改善,將改善耕地面積1544.86hm。以種植小麥、玉米為例,種植面積1235.89hm,每公頃玉米的產量要比整理前增加3.75t,小麥的產量要比整理前增加2.94t,以玉米產值1200元/t,小麥產值1500元/t計算,總產值分別增加556.15萬,545.03萬元,扣除增加的生產總成本852.76萬元,改造中低產田年增加收益248.42萬元。
3.3.3項目區土地總收益項目區土地總收益包括新增耕地的經濟效益和改造中低產田的經濟效益兩部分。工程完成后,項目區兩項合計每年可增加收益280.21萬元(不含不可預見的冰雹、風災、冷害和嚴重蟲災等自然災害)。
4小結
本研究對聞喜縣土地整理項目的社會效益及生態效益分析,主要采用了定性分析法,分析得出,土地整理項目實施后有利于增加農民收入,縮小城鄉差別,緩解人地矛盾;有利于確保當地耕地總量的動態平衡,維護農村地區的社會穩定;有利于改善農村生態環境,并最終建立起“田成方、路成框、渠成網、林成行、村集中”的現代高效生態農業園區。
【關鍵詞】土地整理;效益分析;項目
1.前言
土地整理有廣義及狹義之說,廣義指土地整理分為農村地整理及省市地整理,狹義指的是農地整理[1]。而目前對農地進行土地整理是我國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土地整理的重中之重。科學進行土地整理效益分析,分析影響土地整理效益的原因和受影響程度,可以完善土地整理分析體系,增大對土地整理資金的利用空間,以及加大力度制定實施土地整理規劃方案,防止土地整理項目管理風險,進而促進我國土地資源的合理配置,實現國家規定實施的可持續發展政策,對土地整理落實及制定決策具有重大意義與實踐價值[2]。
2.土地整理經濟效益分析
土地整理是一項需要投入大量人力物力的項目過程,屬于經濟行為活動。而在土地整理過程中的經濟效益則指投資的主體以及各種經濟活動的主體在經過進行土地整理時所投入的人力物力所帶來的經濟效益。按照各國進行實際土地整理實踐所獲得的經驗,可以把開展土地整理實踐活動的資金資源主要來自三個領域:首先就是由國家,包括國家中央政府與各地方所有政府;其次,當屬于社會企業,主要指在土地整理實踐中參與其中的企業;最后,就是個人資金的投入,在進行土地整理時,其土地所有者對整理區域的投資。在這三個投資來源中國家投資占主要地位。其他的經濟投資者主要是整理區內的土地所有者,通常是采用投資的方式參與土地整理實踐活動,以獲得土地整理帶來的經濟效益。再進行對土地整理經濟效益的分析時要注意以下問題:①在開展土地整理經濟效益分析時,要注意由于指標的不同,會影響到土地整理項目過程中經濟效益的不同。因此,在實際分析中要充分重視各種指標對土地整理經濟效益的影響。②土地整理資金投入和土地整理的內容、方向、規劃、對策都有直接有關系,不一樣土地資源有不同的利用價值,因此對其投放的資金也會又所不同,故在策劃土地整理活動時要加以充分考慮,使得其帶來更大的經濟效益。③土地整理規模指的是在開展土地整理區中所有土地的總面積。土地整理工程量則指開展土地整理實踐活動過程中,投放得工作量與土石材料量等;土地整理投資資金的預算為在明確開展土地整理的規模、工程量之后,按照市場平均價格及定額標準對直接投資和投資折資進行的預算[3]。只有在土地整理過程中主要對這些問題的分析,才能更準確的進行資金投放,進而獲取更大的經濟效益。
3.土地整理社會效益分析
土地整理社會效益指的是在在開展土地整理后對社會環境體系產生的影響以及宏觀社會效應的出現,換句話說就是,土地整理就是以促進農村地區經濟的發展,縮小農村與城鎮之間的經濟差距為主要目標的活動。在進行土地整理時把其對社會產生的效益分為三部分:其一,土地整理對資源進行合理配置有一定作用;其二,土地整理對農村環境有一定的影響;第三,土地整理影響著農村社會經濟的發展。
土地整理對自然資源進行合理利用具有的作用主要表現在:①有效進行土地的合理利用,堅持協調可持續發展戰略,改善土地土壤的肥沃程度,提高土地利用價值。②光溫資源的有效利用,在開展土地整理過程中,根據地形盡量把農田按照南北方向進行設計,使得農作物在當天中充分吸收到光能,有效進行光合作用,有助于提高農作物的產量,獲得等大的社會效益。③水資源的充分利用,水是生命的源泉,故在開展土地整理項目時要考慮到水資源的充分利用,可在干旱地區修建蓄水池、鑿建地下水井等;在水量充足的地區,可以修建各種提水設備,蓄水設施的,使地表水得以充分利用。
土地整理對農村的影響主要表現在:①緩解人地問題,提高糧食產量,我國現在土地整理主要是為了緩解非農建設占用農田問題,增加耕地的面積,解決人地的問題,進而提高糧食的產量。②改善農用設施體系,開展農地整理項目時,同時也對農村、田、地之間的道路以及其他農用設施進行改善,使其得以健全,提高農村的生活質量。③增加農村家庭經濟收入,土地整理后糧食產量得以提高,提高了農民的收入。④現代化技術的推廣,在土地整理完成后,農村水利設施的充分利用,交通工具的普遍應用以及機械化設備的完善為農民發展經營提供寬闊的平臺,實現現代化技術的推廣。⑤增加就業幾率,整體上提高了農村的社會效益。
4.土地整理生態效益分析
土地整理生態效益指的是開展土地整理項目時對土地整理區內植被、生物、土壤等造成多種有好的或壞的影響,因此,進行土地整理時必須是在不破壞生態環境的前提下,以免產生新的生態破壞。土地整理的生態效益分析主要內容為:土地整理項目落實后,進行植樹造林、退耕還林、疏通河道、興修水利等提高森林植被覆蓋率、防治水土流失、提高防洪抗洪能力,優化自然環境結構、改善生態環境而獲取的效益。進行土地整理生態環境效益分析應注意的問題①根據我國有關環境法律法規以及按照環境規劃進行土地整理是最基本的條件,不可以違反其規定。②開展土地整理項目時應從經濟效益、社會效益以及生態環境效益相統一角度進行實施,使得土地整理項目方案有效可行,獲取更大的綜合效益。③進行生態效益分析時應把定量分析和定性分析結合起來,這是現在我國各地開展土地整理生態效益分析首選的分析法。
5.結束語
開展土地整理不僅可以提高社會的經濟效益,同時對社會效益以及生態效益也有很大的影響,尤其是農地整理,在農地整理項目完成后,該整理區土地就會得到合理利用及良性循環發展,從而貫徹落實國家協調可持續發展策略,同時也完全按照土地整理的要求。開展土地整理,實行對農田、水資源、道路、樹林植被等的綜合治理,可以減少農田、土壤污染受污染的程度,增加了耕地土壤的肥沃性,改善農村田地之間的氣候,降低自然災害的發生率,改善農村生態環境質量,健全農田排水設備系統,完善了農村小生態系統,使農作物產量不斷增多,農業增產增收,農民經濟收入有所提高,國家政府對農地整理的重視并給予大力的支持,有助于堅定我國農村發展農業經濟再以農業發展帶動其他產業發展的信心,促進國家經濟的快速發展。
參考文獻
[1]杜娟,孫鵬舉.土地整理研究概述[J].山兩農業科學,2010(03).
【關鍵詞】 碳匯林業 高效林業 生態效益
一、背景
2012年3月6日,云南省委書記、省人大常委會主任秦光榮在《人民日報》發表文章提出,通過發展高原特色農業,探索現代農業新路,補齊農業產業短板,增強農業競爭能力,促進農民持續增收。在同年6月召開的云南第九次黨代會上提出要充分利用云南地理優勢獨特、氣候優勢突出、物種優勢明顯、開放優勢巨大等條件,打造在全國乃至世界有優勢、有競爭力的綠色戰略品牌,增強農業發展的動力和活力,努力走出一條具有云南高原特色的農業現代化道路。打響“豐富多樣、生態環保、安全優質、四季飄香”四張名片。推進“高原糧倉、特色經作、山地牧業、淡水漁業、高效林業、開放農業”六大特色農業。
高效林業作為云南高原特色農業的六大產業之一,對于云南高原特色農業的發展有著重大影響,搞好高效林業建設,就能為發展云南高原特色農業增添一份助力,進一步優化農業結構,提高勞動生產率,加快農業產業化進程。
二、碳匯林業對高效林業的促進作用
碳匯林業是指利用森林的儲碳功能,通過植樹造林、加強森林經營管理、減少毀林、保護和恢復森林植被等活動,吸收和固定大氣中的二氧化碳,并按照相關規則與碳匯交易相結合的過程、活動或機制。
高效林業強調了整個生態系統的協調和平衡,強調了森林生態功能充分發揮的高度有效性。與傳統的林業發展不同,高效林業要求不以破壞林木、降低生態環境水平為代價,同時能帶來高產、高質、高效的林業經濟。這就必然要求我們在發展高效林業的過程中,注意對森林資源的保護,從中可以預見,碳匯林業的發展可以為高效林業建設保駕護航。
1、碳匯林業為高效林業提供了環境基礎
碳匯林業的生態作用體現在清除大氣中的溫室氣體、降低二氧化碳在大氣中的濃度上。前幾年,云南省經歷了一場罕見的全省性特大旱災。據統計,在此期間,云南數百萬人口飽受煎熬,糧食產量銳減,有些農作物絕收。資料顯示,全省120多條中小河流斷流,近400座小型水庫和壩塘干涸,云南大部處于特大干旱等級。這次干旱的爆發與二氧化碳有著緊密的聯系。秋冬季節降水趨于少量,同時氣溫不斷攀升,致使二氧化碳大量排放。二氧化碳的過量排放導致陸地與海洋的溫度差異大不如以前,海洋季風的登陸動力被大幅度削弱,最終海洋上的水汽與北下的冷空氣無法相遇,就無法形成降雨,這是造成這一次干旱的主要原因之一。痛定思痛,云南省發展碳匯林業完全符合當前減碳造林、保護環境的要求。全球森林對碳的吸收量和存儲量占到了全球每年固碳總量的九分之一,根據調查,一公頃闊葉林可以帶來“1000千克二氧化碳的消耗、730千克的氧氣的釋放”這樣的生態效益。大力發展碳匯林業是解決二氧化碳濃度上升的最佳辦法,同時也是預防干旱、改善生態環境的好措施,同時為高效林業快速發展創造了條件。
2、碳匯林業為高效林業提供了資源基礎
高效林業發展的基本條件之一是林業的持續發展,沒有持續發展就沒有穩定長期的高效。林業生產持續發展,首先要解決資源問題。森林資源(包括林木、林中和林下植物、土壤微生物)具有生產周期的層次性和復雜性,在林業系統中,就是要處理好資源消耗率與再生產率之間的關系,通過保持足夠的資源量以及增加單位面積產量等措施,達到前者和后者的動態平衡。發展高效林業需要有豐富的林業資源作為基礎。一方面林業資源要與人們日益增長的林產品需求相適應并且符合高效林業的發展需要,另一方面林業資源還肩負著維持生態環境穩定的重任。所以,如何使林業資源既能滿足當前云南高原特色農業之一的高效林業的發展步伐,又能讓林業資源完成其所具有的生態效益,是人們面臨的一個嚴峻問題。而碳匯林業的發展很好地解決了這一難題。根據云南的資源優勢和實際情況,發展高效林業,特色林業、林下種植和林下養殖是可取的幾種模式,這些模式的發展都需要有豐厚的林業資源作支撐,與碳匯林業的目標相統一。碳匯林業是要實現林木的永續利用、森林保護和森林配育。碳匯林業的發展使得我們不能像原來一樣,以毀林為代價換來林業經濟的增長,而要堅持在林業資源不間斷地循環補充中發展高效林業。
3、碳匯林業可以提高高效林業的綜合效益
在發展高效林業的過程中,云南省部分地區仍然存在著采伐方式不合理、經營粗放及管理制度缺乏創新等問題,經濟效益和生態效益沒有達到最大化。要改變上述情況需要全面規劃,有計劃大規模地擴大森林面積,提高林地質量,保持生態環境的穩定性。在這個過程中,需要人力、財力、物力的大量投入,但是如果僅僅依靠單一的政府補償模式,無法滿足對公益林補償資金的迫切需求,而發展碳匯林業是解決資金籌集問題的靈驗措施,強化對林業的管理,優化結構、完善體系,有助于促進高效林業的發展,提高社會效益和生態效益。
三、如何發展碳匯林業來實現高效林業
1、應用科學方法計算碳匯
一方面,面對林業碳匯的國際化、市場化趨勢,碳匯計量和監測的必要性日益突出。另一方面,對碳匯的計算也是高效林業發展程度的衡量尺度。目前,對于碳匯的精確計算仍處于研究階段。我國在碳匯的計算上主要采用蓄積量法、土地清查法、遙感估算法、模型模擬法、渦度相關法、箱式法和密度法。在這個過程中,要綜合考慮以上方法的優勢和不足。從實際出發運用某一種方法,或結合多種辦法估算碳匯。針對森林生態系統的層次性、難預測性和時間、空間的差異性的動態系統特點,一是要關注森林生態系統的內部聯系,二是要加強數據時空轉移的研究,最大程度地縮小碳匯計算誤差。
2、加強云南省碳匯林業發展規劃
要通過碳匯林業的發展來促進高效林業的進步必然需要未雨綢繆,制定精密的策劃。一是要全面提高林業生產的組織化程度;不斷擴大森林面積、提高森林覆蓋率。二是要著重建設碳匯功能強的森林。云南省的很多本土樹種,諸如思茅松、云南松等樹種碳匯能力強、平均固碳率高,非常適合林業碳匯項目進行大面積種植,有關專家可以根據云南省的實際情況,制定切實可行的方案,營造高產高質林來提高森林生態系統的碳匯功能和生態服務功能。加強思茅孫、云南松的培育和種植,對固碳量太低的林木進行砍伐更新,切實提高單位面積的固碳量。
3、推動生態產品市場化
一直以來,供應生態產品的主體處于一種尷尬的境地。廣大林農、林主承擔了從育苗、造林、培育、森林保護一直到成林全階段支出的一切費用,然而以政府為主導的生態補償機制只能提供與林農、林主付出不相符的補償,這就很可能使林農、林主放棄生態效益,轉而去追求經濟效益,其結果必然是生態環境極度退化,高效將無從談起。我們可以運用兩種手段來促進生態產品市場化。一方面,生態產品公共屬性的特征要求,提醒我們盡快建立健全生態系統生產總值(GEP)核算及考核評價體系,將生態產品這種公共產品納入中央財政預算和公共財政支持范疇內。另一方面,要積極促進受益地區和生態保護地區的積極協商,建立橫向交易關系,推動橫向生態產品購買交易,通過資金補助、援助建設等方式來實現協商目標。
4、對生態消耗征收碳稅
對于任何問題的解決,都需要從開源和節流兩個方面入手,此消彼長,方成體系。在發展碳匯林業中,不僅要擴大森林面積,同時也要對過量排污造成嚴重生態消耗者征收碳稅。在人們對可耗竭資源的利用過程中,征收碳稅是解決負外部性的一種手段,碳稅的本質是研究可耗竭資源的最大利用以及通過碳稅對生態經營者的補償。征收碳稅一方面可以對過度生態消耗者形成一定的震懾,逼迫其改進生產設備、調整生產方式以減少對生態環境的負效應。另一面,這也是對低耗節能者的一種變相激勵。
5、建立碳稅收入轉移到林權所有者手里的機制
碳稅收入中的一部分可以用于為生態消耗者提供補貼,讓其可以利用補貼開展節能減排項目,另一部分應該轉移到林權所有者的手中,讓他們獲得收益,使其種植森林、促進碳匯林業發展的行為所產生的生態效益得到與之相符合的經濟效益。政府應建立健全相應的法律法規,保障林權所有者的基本權利。應根據實際情況,劃分出林權所有者所經營的森林所對應的生態消耗者,這些生態消耗者所繳納的碳稅收入按一定比例給予林權所有者。這樣更能使廣大的林農、林主充滿積極性的投入到林業建設中,更好地發展碳匯林業,促進高效林業建設。
【參考文獻】
[1] 李繼云:云南高原特色農業發展戰略[J].合作經濟與科技,2013(8).
[2] 向麗紅、胡先奇:云南高原特色農業發展探討[J].現代農業科技,2013(16).
[3] 官波、施擇、寧平:云南森林碳匯制度發展研究[J].學術探索,2012(11).
[4] 田海芹:我國碳匯林業淺析[J].內蒙古林業調查設計,2013(2).
[5] 王海亮:林業可持續發展與高效林業的關系探討[J].綠色科技,2012(8).
關鍵詞:土地整治;綜合效益;分析
中圖分類號 F301.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7731(2017)05-0010-03
Abstract:Taking some land consolidation project as an exmple,analyzed its comprehensive benefits. The results showed the project's social benefit,economic benefit,ecological benefit and landscape benefit was well,which was of great significance to promote the new rural construction.
Key words:Land consolidation project;Comprehensive benefits;Analysis
土地整治項目不僅可以使農業增收增效,而且還能有效地改善生態環境,為農民的生產生活提供優良的社會環境。隨著我國經濟社會的發展,土地整治的總體目標由原來單一的追求耕地數量向數量、質量和生態三者并重轉變[1],由最初的追求經濟效益轉向經濟、社會和生態效益并重[2]。在國外土地整治效益分析中,景觀效益是必不可缺的一個內容,這對我國土地整治項目具有借鑒意義。土地整治項目綜合效益包括社會效益、經濟效益、生態效益和景觀效益[3]。社會效益分析是衡量社會可持續發展的重要指標;經濟效益分析是可研階段的一個重要內容,是評定一個項目在經濟上是否可行的一個基本標準;生態效益是衡量土地整治活動中土地可持續利用的重要指標;景觀效益是評價整治建設給環境方面帶來的影響的重要元素。因此,對土地整治項目進行綜合效益分析十分必要。
1 綜合效益分析
1.1 社會效益 土地整治項目建設將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財力,在建設過程中可以為當地的剩余勞動力帶來就業機會,有利于促進當地經濟的發展。土地整治項目通過對“田水路林村”的配套建設,將項目區建設成為環境優美、方便農業生產和農民生活的區域,可以吸引外來資金的投入,發展高科技產業,提高農民的生活水平,促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因此,土地整治項目的社會效益分析需結合項目建設所產生的社會影響,分析土地整治項目在保障糧食安全,實現區域耕地總量平衡、促進農村發展、維護社會穩定等方面的情況。社會效益評價指標一般包括中低產田面積減少率、復種指數、新增耕地面積、居民年均收益增加值、糧食單產增加量、土地墾殖率、機械化作業率和群眾支持率等8個評價指標[4]。
1.2 經濟效益 土地整治項目經濟效益是對土地進行資金、勞動、技術等的投入所獲得的效益[5]。土地整治項目的直接經濟效益主要體現在現有耕地的地均產出水平和新增耕地的新增土地產出能力所帶來的收益增加。經濟效益可從現有耕地增產產值、新增耕地產值、項目單位面積投資、靜態投資回收期等指標進行分析[4]。
1.3 生態效益 生態效益是土地整治對區域內的水資源、土壤、植被等產生諸多直接或間接、有利或有害的影響[6]。土地整治項目的生態效益可從灌排保證率增加值、旱澇災害控制率等方面加以分析[4]。
1.4 景觀效益 景觀效益是指土地整治后帶來的村容整潔、布局合理的舒適景觀,給當地居民帶來舒適感,生存環境改善。景觀效益具體是指能使農村各要素和組成部分種類大小、形態、數目及它們的空間布局和時間配置的進程差異所能表現的各種美感,如空間美、時間美、人工美、形態美和色彩美等[7]。主要從多樣性指數、土地平整面積和綠色植物覆蓋率3個指標進行分析(表4)。
2.2 社會效益 整治前后,中低產田面積由300.07hm2減少至2.88hm2,減少率為99.04%。土地墾殖率由88.27%增加至89.44%。機械化作業率達到100%,群眾支持率100%。農作物復種指數由1.98提高至1.99。早、晚稻單產增加量均為750kg/hm2,花生和油菜單產增加量分別為300kg/hm2、150kg/hm2。整治后,項目區新增耕地面積3.99hm2,現有耕地增產產值132.46萬元,居民年收益增加154元。項目區實施后,作物的種植結構進行調整,部分旱地和全部水澆地變成水田,大部分耕地都變成高產田,復種指數和墾殖率也稍有提高,實現了土地高效利用,提高了農作物的產量。水田面積有所增加,這對實現耕地總量平衡具有重要的作用。通過土地平整工程、灌溉與排水工程、田間道路工程等的實施,項目^基礎設施得以完善,耕地質量提升,機械化水平大大提高,耕地綜合生產能力得以提升。糧食的單位產量將提高,項目區的糧食產量和收益也將提高,居民的收益增加,說明此項目的實施提高了當地居民的生活水平。項目組在踏勘階段和當地群眾進行深入地溝通,項目可研和規劃設計階段多次召開村民座談會,廣泛地征求村民的意見和建議,這將推動群眾進行土地整治的熱情,為項目順利開展和獲得更大的支持提供了條件。綜上所述,該項目社會效益良好。
2.3 經濟效益 查閱相關資料可知近幾年項目區水稻、油菜和花生的產量單價和種植成本,其中,雙季稻平均價格2.7元/kg,平均種植成本9 000元/hm2(包括犁田、插秧、收割施肥打藥等人工和機械成本4 500元,化肥費
2 250元,種子農藥費2 250元);油菜籽平均價格5.47元/kg,平均種植成本7 705.2元(包括人工成本5 060.1元,化肥費
1 016.85元,租賃作業費697.5元,農藥費304.5元,種子費210元);花生平均價格5.4元/kg,平均種植成本7 800元/hm2(包括整地費、機播費和機收費等人工和機械成本3 150元,化肥費1 500元,農藥費150元,種子費3 000元)。由此可計算得項目區整治前耕地產值423.59萬元,整治后耕地產值556.06萬元,現有耕地增產產值132.46萬元,新增耕地銷售收入14.54萬元,經營成本7.18萬元,新增耕地產值7.36萬元,項目單位面積投資29 731.2元/hm2,靜態投資回收期7.54年。項目區整治后現有的耕地和新增耕地產值較可觀,投資回收期短,經濟效益良好。
2.4 生態效益 據調查,整治前項目區耕地灌溉保證率為65%,整治后,不能灌溉的水田面積6.15hm2,旱地面積2.88hm2,共9.03hm2,項目區耕地灌溉保證率97.03%,灌溉保證增加率為32.03%。整治后,項目區內旱澇災害控制面積295.12hm2,旱澇災害總面積336.02hm2,旱澇災害控制率87.83%。該項目實施后,耕地灌溉保證增加率較高,大部分田塊作物需水量基本上都能得以滿足。同時,項目的實施將有效地控制項目區的旱澇災害,增強了耕地抵御自然災害的能力,改善了農村居民的生產生活環境和農作物的生長環境,為作物的高產穩產創造了有利的條件。故該項目生態效益良好。
2.5 景觀效益 整治后,項目區多樣性指數0.14,土地平整面積130hm2,綠色植物覆蓋率85.62%。晚稻收割后,可以在水田內種植油菜或綠肥,提高了多樣性指數。將項目區原有破碎,形狀不規則,高低起伏的田塊進行平整,不僅有利于農業生產,而且有利于農村生活環境的美觀。綠色植物覆蓋率提高,有利于調節氣候,凈化空氣。土地整治后的美妙景觀將為當地居民帶來愉悅的心情,改善其生存環境。故該項目景觀效益良好。
3 結論
本研究以某土地整治項目為實例,采用一系列的指標,對其綜合效益進行分析,得出如下結論:
(1)項目的社會效益、經濟效益、生態效益和景觀效益良好。項目的實施,有利于社會的可持續發展,經濟上可行,改善了作物生長環境和居民的生產生活環境,實現了土地整治的目標,對推動新農村建設具有重大的意義。
(2)項目生態效益具有較大的提升空間,可進一步加強灌溉與排水工程措施,使項目區全部耕地達到能灌能排。
(3)景觀效益可以通過增加平整區的面積進一步提高。景觀效益可直接給人們帶來美感,但容易被忽略,建議以后作為土地整治項目綜合效益的重要內容加以分析和研究。
參考文獻
[1]鄖文聚.土地整治規劃概論[M].北京:地質出版社,2011.
[2]范金梅,王磊,薛永森.土地整理效益u價探析[J].農業工程學報,2005,21(2):116-118.
[3]張正峰,陳百明.土地整理的效益分析[J].農業工程學報,2003,19(2):210-213.
[4]范樹印.土地整治項目設計實務[M].北京:中國大地出版社,2016.
[5]王煒,楊曉東,曾輝,等.土地整理綜合效益評價指標與方法[J].農業工程學報,2005,21(10):70-73.
關鍵詞:中國;木本地被植物;植物多樣性;園林應用;生態效益
隨著人類的發展,土地與其他生態資源被大量占用,嚴重影響了生物多樣性的發展。在此形勢下,保護生物多樣性成為與人類社會經濟發展同等重要的任務,以促進人類與自然的和諧發展。在我國城市的建設發展中,園林作為多樣性生物,尤其是多樣性植物的載體,園林工作人員必須提高重視,創新應用植物進行園林造景,充分保護植物的多樣性,最大化提高植物的生態效益。木本地被植物作為園林植物的代表,本文主要探討木本地被植物在園林中的應用。
一、我國木本地被植物多樣性的研究進展
木本地被植物是指具有一定觀賞價值的低矮叢生灌木、藤本等植物,這類植物具有較強的擴展能力與保護地面能力,而且管理方便,生態價值極高;生物多樣性是由物種、遺傳、生態多樣性三個層次組成,植物只有具有加強的多樣性,才能夠具有更強的進化能力,保證物種的延續,進而形成多樣的生態系統。我國對木本地被植物豐富,對其多樣性的研究也在不斷深入,相關工作人員希望通過研究,能夠提高其生態效益,并有效地保護木本地被植物的多樣性。
根據相關工作人員的調查,我國木本地被植物種類豐富,其中以柏科、冬青科、薔薇科以及紫金牛科等為主,各個植物科下又有很多的植物屬,共同組成了多樣的木本地被植物。另外,根據木本地被植物應用價值的不同,被分成匍匐、低矮灌木類,地被竹類、木質藤本類四種,這幾種木本地被植物普遍具有低矮、生長能力強、對地面的覆蓋性好,同時還具有較高的觀賞價值,是作為園林造景的主要植物類型。
二、我國木本地被植物在園林中應用現狀
(一)木本地被植物在園林中應用的重要作用
木本地被植物是園林造景的重要植物材料,對提高園林的生態效益也具有直接推動作用。具體來說,在園林造景過程中,合理配置各種木本地被植物的造型、色彩、位置等,可以使園林景觀顯得更加富有生動性與變化性,進而為人們提供更加美好的、舒適的生活環境;植物普遍具有吸收二氧化碳、釋放氧氣的作用,木本地被植物更是如此。在園林中應用木本地被植物,可以達到很好的凈化空氣、降噪、吸塵、殺菌的作用,同時還可以改善空氣濕度,提高空氣質量;木本地被植物的延伸性與生命力都很強,能夠減緩地表徑流流速,保護水土。同時,木本地被植物根系的延伸可以疏松土壤、防風固沙,對自然環境的保護效果也是很高的。
(二)我國木本地被植物在園林中應用現狀
隨著我國園林建設的不斷進行以及相關工作人員對木本地被植物種類的開發,在園林中可以應用的木本地被植物越來越多,不僅提高了園林造景的觀賞性,也很大程度地提高了園林建設的生態效益,同時由于木本地被植物的管理便利,有效地降低了園林植物管理上的成本花費。
目前,我國園林造景中常用的木本地被植物,根據地區的不同而略有不同,以長江為界,江北地區主要以柏科植物為主,而長江流域地區則以紫金牛科、杜鵑類、地被竹類等植物為主。但是,我國地區園林建設中廣泛缺少特色品種,應用方式單一,這對進一步提高園林的生態效益與經濟效益是不利的。近年來,隨著相關工作人員對木本地被植物多樣性研究的深入,我國園林中又新增加了匍匐灌木類、低矮灌木類、地被竹類以及木質藤本類植物共40余種,豐富了我國園林應用中木本地被植物的多樣性。
三、提高木本地被植物園林應用生態效益的策略
在我國園林建設中應用木本地被植物,是園林建設發展的需要,同時也是木本地被植物多樣性研究與保護的需要。因此,在我國園林應用木本地被植物過程中,園林工作人員必須提高重視,以創新的管理與研究手段,來提高木本地被植物園林應用中的生態效益。
(一)園林中應用木本地被植物的選擇標準
結合木本地被植物的特點以及園林造景的需要,應該以以下標準進行木本地被植物的選擇。(1)適應力高:不同的地區氣候環境不同,在園林中不同的地段其土壤條件等也不同,因此在選擇木本地被植物類型時,一定要注意木本地被植物的適應性,以使木本地被植物能夠適應不同地段的要求,良好生長;(2)植株低矮:木本地被植物的主要特點即是能夠形成地被景觀,所以,植株低矮的木本地被植物更加能夠適應園林地表高覆蓋率的要求,并通過植物的緊貼地面,達到防止水土流失的目的;(3)延伸性好:較容易分枝的木本地被植物,更容易形成密叢,提高園林植物的覆蓋率,因此,選擇木本地被植物時也應該考慮其延伸性;(4)生命力強:為了大量繁殖園林造景植物,常常采用扦插、播種等形式來促進植物的生長。因此,只有生命力強、生長迅速、蔓延速度快,的木本地被植物才能適應園林發展需要。(5)觀賞價值高:園林應用木本地被植物選擇的最后一個標準是其能具有較強的觀賞價值,最佳的木本地被植物是植株、花、果、葉等都具有觀賞性,并能夠長時間保持觀賞價值。
(二)合理化木本地被植物的配置方式
不同地段的木本地被植物需要有不同的配置方式,筆者將簡要探討。(1)路緣地段:路緣地段是游人聚集之地,因此應該選用色彩豐富、造型生動、能夠與周圍環境形成對比的木本地被植物,并采用花鏡、花壇、片植等方式吸引游人目光;(2)山石地段:山石地段宜選用藤本植物,以掩蓋山石斧鑿痕跡,增加山石景觀的錯落性。另外,不同光照下的山石需要配以不同屬性的木本地被植物,以達到提高植物觀賞性與生態效益的目的;(3)濱水地段:可以將濱水地段分層,并按照層次配以不同的木本地被植物,從而延長木本地被植物的觀賞期,提高觀賞價值;(4)密林地段:在密林地段,光照較差,所以應該選擇光照需求較小的木本地被植物,并以大片種植的方式,結合其他觀賞植物形成綠色生態組合,提高園林造景的豐富性與觀賞性,進而促進木本地被植物生態效益的提高。
結 語:
總而言之,我國木本地被植物多樣性資源豐富、管理便捷,適合應用到城市園林造景中,園林工作人員應該提高重視,加強對木本地被植物多樣性的研究,以開發更多的類型的木本地被植物,創造更高的生態效益。相信,隨著我國園林工作人員對木本地被植物多樣性研究的不斷深入,更多的木本地被植物將被科學地應用到園林造景中,在提高生態效益的同時,更有效地保護木本地被植物的多樣性。
參考文獻:
[1] 郭春生,賀征兵,溫亞利,趙 敏.陜西木本地被植物園林應用現狀分析及建議[J]. 陜西林業科技,2009,(06).
[2] 張 丹.園林地被植物種類及其在城市園林綠地中的應用[J]. 河北農業科學,2009,(03).
[3] 谷 頤.地被植物在吉林省園林中的應用及開發前景[J]. 長春大學學報,2006,(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