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5-30 10:37:53
開篇:寫作不僅是一種記錄,更是一種創造,它讓我們能夠捕捉那些稍縱即逝的靈感,將它們永久地定格在紙上。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12篇贊祖國詩歌,希望這些內容能成為您創作過程中的良師益友,陪伴您不斷探索和進步。
在這秋高氣爽、丹桂飄香的美好季節, 我們迎來了祖國媽媽的第六十一個生日。在全體師生的共同參與下,我校舉行了隆重的系列國慶慶典活動,共同慶祝祖國媽媽的生日。
1、組織一堂慶國慶的主題班會
要求各班班主任在活動時間內上好一堂關于慶國慶的主題教育課,各班級發言人數達到班級人數的三分之一。大大的激勵了學生的愛國情懷。
2.五彩畫筆畫祖國
學生通過水墨畫、水彩筆畫等多種表現方式,畫出祖國巨大變化,畫出人們的幸福生活,感受祖國的偉大。
3.唱響紅歌頌祖國9月29日晚,我校全體師生帶著金秋的喜悅,唱響了高亢奮進的頌歌,用誠摯的熱情為祖國送上了深情的祝福。本次歌詠比賽得到團市委、社區、兄弟學校等方面的大力支持。學校師生共同參與,教師一首《四渡赤水》贏得滿場喝彩。全校24個班*級合唱了24首紅歌,唱紅了校園,唱出了對祖國的祝福。晚會在《歌唱祖國》的歌聲中結束。這次晚會激發了我校學生的愛國熱情和集體精神,也激發了學生積極參與集體活動的熱情,達到了育人的目的,再次證明了晚會的成功。
4.自制版報贊祖國
在9月21日下午由政教處組織評比各班黑板報。學生利用板報抒發了對祖國的熱愛。
5、詩歌朗誦比賽
9月24日、25日學校按年級舉行主題為“迎國慶、頌祖國”的詩歌朗誦比賽。大力弘揚愛國主義精神,培養學生愛中華民族、愛社會主義祖國的高尚情操。
何時何地受過何種獎勵:
從一年級到六年級均擔任班長,每年均獲三好學生,并多次獲得學校的“學 習小博士”、“學習標兵”、“十佳小書法家 ”、“文瀾孝星 ”、“優秀書香小博士”、 “全國校園小作家”、“文瀾假日之星”等榮譽稱號。
XX年習作《愛的眼淚》在小天鵝杯全國中小學生創新作文大賽中榮獲一等獎,在上虞市中華贊詩詞歌賦創作比賽中獲一等獎,市“我的學習我做主”故事征文比賽三等獎,在慶祝建國60周年“賀歲祖國”知識競賽中獲銀獎,作文在《小學生作文向導》《花火》等雜志發表。在?!皭鄣墓适隆闭魑谋荣愔袠s獲一等獎,第四屆現場創新作文一等獎,“新思維”數學競賽一等獎,“春意上虞”詩歌征文三等獎等。
主要事跡:
從一年級起,我就一直擔任班長,可謂是名副其實的老班長了。
我現任六(3)班的班長。我品學兼優、樂于助人、熱愛集體、積極爭章,是老師的得力助手,也是同學們的“知心姐姐”。我以良好的思想品質,優異的學習成績,全面發展的綜合素質,成為同學中的名人,校園里的風景線。
在學校,我協助老師管理班級,當同學有不懂的地方,我會熱心幫助同學。我以身作則,是同學們的榜樣。當學校有活動時,我會積極參加,爭取為班級獲得榮譽。讓老師和同學為我驕傲。
在學習上我名列前茅,各科成績優異,每年被評為“三好學生”,每月被評為“文明之星”,是學習上的小博士,更是令人羨慕的“小作家”。我的習作《愛的眼淚》在小天鵝杯全國中小學生創新作文大賽中榮獲一等獎,在上虞市中華贊詩詞歌賦創作比賽中獲一等獎,在慶祝建國60周年“”在?!皭鄣墓适隆闭魑谋荣愔袠s獲一等獎,在學校舉行的現場作文競賽、征文比賽和數學競賽中,我多次獲得一等獎,還被授予一級“全國校園小作家”稱號。還在“賀歲祖國”為主題的全國知識競賽中獲得銀獎。
老師和同學們還夸我多才多藝。我從小酷愛寫作,多次在各類比賽中獲獎,曾獲全國一、二、三等獎,我的習作在《小學生作文向導》《花火》等雜志報刊上發表,并多次獲獎。
在平時的生活中,我熱愛勞動,是媽媽的好幫手,也是家中的開心果。當媽媽勞累的時候我會幫她分擔我力所能及的家務。爺爺奶奶不舒服時,我會幫他們捶捶背,揉揉肩。多次評為“文瀾孝星”。
老師經??洫勎沂且粋€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好學生。但我知道成績只能代表過去,不能代表將來。我將繼續努力,在文瀾這塊無墻的樂園里吾將上下而求索。
Потому что я с севера,что ли,
Я готов рассказать тебе поле,
Про волнистую рожь при луне.
Шаганэ ты моя,Шаганэ.
Потому что я с севера,что ли,
Что луна там огромней в сто раз,
Как бы ни был красив Шираз,
Он не лучше рязанских раздолий.
Потому что я с севера,что ли?
Я готов рассказать тебе поле,
Эти волосы взял я у ржи,
Если хочешь,на палец вяжи ―
Я нисколько не чувствую боли.
Я готов рассказать тебе поле.
Про волнистую рожь при луне,
По кудрям ты моим догадайся.
Дорогая,шути,улыбайся,
Не буди только память во мне
Про волнистую рожь при луне.
Шаганэ ты моя,Шаганэ!
Там,на севере,девушка тоже,
На тебя она страшно похожа,
Может,думает обо мне...
Шаганэ ты моя,Шаганэ!
莎甘奈啊,我的莎甘奈!
難道,因為我來自北國,
我準備把那原野向你來描述,
描述那月光下波浪般的黑麥。
莎甘奈啊,我的莎甘奈。
難道,因為我來自北國,
那里月亮也要大一百倍,
無論設拉子多么美麗,
也不會比梁贊的曠野更迷人。
難道,因為我來自北國。
我準備把那原野向你來描述,
我的頭發就是從黑麥那里索取,
若你愿意,就纏繞在手指上――
我絲毫也感覺不到痛楚。
我準備把那原野向你來描述。
描述那月光下波浪般的黑麥,
憑著我的鬈發你能猜得出它的模樣。
親愛的,開玩笑吧,微笑吧,
只是別喚醒我的回憶
那月光下波浪般的黑麥。
莎甘奈啊,我的莎甘奈!
在那北國也有一個姑娘,
她長得同你出奇地相像,
也許,她正在把我回想……
莎甘奈啊,我的莎甘奈!
(左安飛 譯)
葉賽寧(1895―1925)是具有世界聲譽的俄羅斯著名田園派民族詩人,在其短暫的一生中創作出了很多耳熟能詳、膾炙人口的優秀作品。葉賽寧的詩歌清新自然,毫無矯揉造作之態,從他的每一句詩當中都能真切地感受到詩人飽滿而又真摯的情感。葉賽寧的抒情詩更是清麗脫俗,為人們所廣泛喜愛。祖國、愛情、大自然等都是詩人百寫不厭的題材。
《莎甘奈啊,我的莎甘奈……》是葉賽寧于1924年創作的一首抒情詩,這首詩被列入了詩人的《波斯抒情》組詩之中?!渡誓危业纳誓伟 房梢詺w入愛情抒情詩之列,但實際上這首詩最基本的主題仍是詩人那一抹濃濃的鄉愁。葉賽寧非常喜愛東方詩歌,也曾夢想到波斯去游歷,但是詩人的這一夢想最終還是沒有實現?!恫ㄋ故闱椤穭t是詩人于1924至1925年間在高加索地區旅行時所作,在這組詩中,無處不體現著詩人獨有的創作風格。
全詩共劃分為五個詩節,在第一個詩節中的第四句詩中出現了生長于俄羅斯原野上的黑麥形象,詩人借助隱喻(метафора)這一語義修辭,使得黑麥這一獨特形象成為了遠方故鄉的象征,寄托了詩人無盡的思鄉之情。除此之外,詩人熟練地運用了夸張(гибербола)手法(Потому что я с севера,что ли/Что луна там огромней в сто раз),明明是普天之下共一輪明月,本無差別,偏要說故鄉的月亮要大百倍。然而,這種以虛作真的夸大手法卻使人覺得合乎情理,這是因為它深刻地表現了作者微妙的心理,突出了對故鄉的感懷。整首詩都體現著詩人高超的語言運用組織能力,在詩中葉賽寧打破了俄語原有的語法規范(Я готов рассказать тебе поле...),根據俄語語法規則要求,在這里動詞“рассказать”之后需要搭配前置詞“о”(即:рассказать о поле)。但是,通過仔細推敲不難發現,與合乎語言規范的“рассказать о поле”相比,“рассказать поле”更富有表達和表現力,感彩也更加濃厚,它在意義上也更接近“высказать”(說出),更能使得作者的心聲得以言明。
由于葉賽寧的獨創性,詞語和詩句的反復(повтор)構成了《波斯抒情》組詩的典型特點。在詩中是人不止一次地使用常見于東方詩歌當中的結構修辭手法――環狀詩節(строфическое кольцо)。正是在這樣的結構中,該詩的第一節詩由接下來4個詩節中每個詩節的首行和末行詩句組成,并且包含了在 接下來4個詩節中所展開的主題與動機。在藝術結構上,葉賽寧采用了詩歌中比較少見的五行詩,而且還創造了別具一格的花環詩(венок строф),即每個詩節都是環狀結構。除此之外,在節奏上,該詩運用的是三音步抑抑揚格(трехстопный анапест),通俗地講,就是兩個非重音音節后加一個重音音節的音步,即:= = =? / = = =? / = = =?抑抑揚格的使用使得該詩既有迂回婉轉之態,亦有一氣呵成之感,具有強烈的藝術感染力。
通過分析可以看出,詩人真摯的思想感情和高超的藝術手法在這首詩里完美結合,迸發出無盡的火花,創造出了一首旋律節奏優美且蕩氣回腸的絕美詩歌。
【注釋】
①莎甘奈(Шаганэ)是巴統市的一位中學女教師,和詩人有過一面之緣。
②設拉子(Шираз)為伊朗南部最大城市,也是伊朗最古老的城市之一,波斯詩人薩迪和哈菲茲的故鄉。
【參考文獻】
古詩詞教學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的重要性
古詩詞是小學語文的重要組成部分,古詩詞教學是對學生進行知識傳授、思想教育、情感陶冶的重要途徑,對學生進行愛國主義教育、審美教育、激勵學生繼承和弘揚優秀傳統文化都有著重要的意義。古詩詞就像一杯陳年醇香的佳釀,滋養著炎黃子孫的血脈;又如一枚磁石,凝聚吸引著民族的魂魄。小學生學習古詩文,不僅可以全面提高他們的語文素養,而且還能從中吸收豐富的思想養分和精湛的表達技巧,對于提高自己的閱讀和欣賞詩歌以及創作詩歌的水平,都有很大的幫助,并能為他們未來的學習和發展打好堅實的基礎。語文素養的核心是語文能力,但其內涵又比語文能力更為豐富。它是語文能力、語文知識、審美情趣,學習能力、學習方式和學習習慣等多方面的融合。我國的古詩詞從表現形式和表達內容上都有其獨特的寫作特點和深厚的歷史背景,小學生通過學習古詩文,既可受到中國傳統文化的熏陶感染,提高文學素養――即語文素養,又可以從情感上、思想意識上得到美的體驗,從而全面提高綜合素質。
從心理學的角度看,兒童正處在記憶力、想象力高度發展的時期,在這個階段讓兒童多讀古詩文,不僅可以培養兒童記憶力、想象力,進而有效的促使智力的發展,使兒童終身受益,而且可以培養他們的審美情趣和審美能力。
了解古詩詞的特點,感悟詩歌的魅力
古詩詞的語言具有繪畫美,凝練美、音樂美等特點。
古詩詞的繪畫美主要體現在詩詞作者對于詩中意象的描寫上。古人作詩時常常是幾句話就描繪出一幅生動形象的畫面,如“漠漠水田飛白鷺,鶯鶯夏木囀黃鸝”“兩個黃鸝鳴翠柳,一行白鷺上青天”等詩句,寥寥數語,展現的是一幅唯美的畫面。因此在古詩詞教學中教師要引導學生結合詩句展開聯想,在腦海中再現詩句中的畫面,在結合自身感受去體悟詩歌塑造的獨特意象所蘊含的情致。古代的詩人,在色彩的選擇p色彩的搭配p色彩的對比上,達到了爐火純青的地步。如駱賓王《詠鵝》中“白毛浮綠水,紅掌撥清波”兩句十個字就用到了“白”“綠”“紅”“清”四種顏色,一讀到詩句,學生自然而然就能聯想到一幅白鵝在水中暢游的畫面,感受到非常優美的情境。
同時,我國古典詩詞的語言極為精練,內蘊豐富,言簡意賅。為達到字字珠璣的境界,古代的詩人嘔心瀝血。杜甫的“為人性僻耽佳句,語不驚人死不休”,盧延讓的“吟安一個字,捻斷數莖須”,賈島的“兩句三年得,一吟雙淚流”等都是古人煉字的明證。如柳宗元的《江雪》:“千山鳥飛絕,萬徑人蹤滅。孤舟蓑笠翁,獨釣寒江雪?!痹娙艘粤攘鹊亩?,描繪出了一個幽靜的環境。在“千山”“萬徑”的寥廓空曠之中畫一“蓑笠翁”,在“絕”“滅”的死寂冰冷之中著一“釣”字,使全詩境中有人,靜中有動。全詩通過描繪老漁翁寒江冬釣圖,向我們展示:天地之間是如此純潔而寂靜,漁翁的生活是這樣凄冷孤寂,老漁翁的性格是如此孤標獨傲。如果我們再聯系作者的寫作背景,這首詩還會帶給我們更多的信息:在王叔文的政治改革失敗以后,其主要成員被一網打盡,永貞革新煙消云散,柳宗元也被從政治權利的中心拋了出來。在荒涼偏僻的南方,開始了漫長的流貶生涯。在柳州,他雖然得到了一個司馬的虛銜,但既無官舍有無職責,精神上受到很大的刺激和壓抑,于是他借描寫山水景物,借歌詠隱居于山水之間的漁翁,來寄托自己清高孤傲的情感,抒發自己在政治上失意的郁悶和苦惱。
古詩詞教學中的幾點建議
小學階段的古詩詞教學注重的是對古詩詞的概略了解下的讀背誦記,注重學生詞匯的積累和語文興趣的培養。因此教師在教學小學古詩詞課文時完全不必細致分析到每個字。古詩詞不同于其他形式的文字,常常有語句濃縮、意思跳躍、成分省略、詞序倒置等語言手段的運用,如果教師非要逐字逐句的講解,反而會使小學生越聽越糊涂,教師教起來也會倍感吃力。
1、反復吟誦,感悟詩情
有句話說:“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作詩也會吟?!边@正體現了吟誦古詩的重要性。這里的吟誦不是指如讀平常課文時的朗誦,而是指掌握了詩歌的節奏后的按節奏的吟讀。詩歌是講究節奏和韻律的,只有出聲地讀才能讀出節奏和韻律感。從讀的節奏和韻律上,可以考察學生對詩歌情感的把握。教師需要在教學中引導學生養成吟誦古詩詞的習慣,讓學生感受到詩歌的音樂美,做到“一章十遍讀,一句十回吟”,體驗古詩詞的音韻和諧之美的同時,感悟詩中的情趣。
2、引導學生體驗詩情
教學古詩詞最忌諱的就是按部就班地教學,有些教師一上來就作品年代作者簡介作品藝術特點一大堆的講述,根本不在乎學生是否已經進入學習狀態,這樣的教學方法是不可取的。
感悟一首古詩詞并不是理解字面意思知道寫作背景就能融會貫通的,對于小學階段的學生更不能生搬硬套一味灌輸。小學課文中的古詩詞一首或詠一物或贊一景,或抒一懷或感一事。無論詠物寫景還是感懷傷時,都透露出作者深切的感情和對世界、對自然、對人生的感悟和意向。教師在教學古詩詞時,在反復吟誦之后要有意識地引導學生用心去感悟每一首詩詞中的意趣和價值取向。當學生自主地去感悟一首詩而有疑惑時,教師可以適時講述與所學詩詞有關的作者背景和寫作背景。
3、學習中積累
小學語文教學的基本任務,是要培養學生正確認識、理解和運用祖國語言文字的能力。古詩詞的教學任務也不例外。小學課文中的許多古詩詞都是學生學習和運用語言不可多得的材料。教師應當引導學生運用眼、耳、鼻、皮膚等多種感官去感受,學生就能感受到詩中有聲有色、有靜有動的畫面美。學生多讀這類詩歌,對于他們模仿、借鑒優美的文學語言,發展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無疑都有相當大的作用。
早發白帝城
J 李白
朝辭白帝彩云間,千里江陵一日還。
兩岸猿聲啼不住,輕舟已過萬重山。
釋義
清晨告別五彩云霞映照的白帝城,千里外的江陵一日就能到達。
江兩岸的猿聲在不停地啼叫,輕快的小船已穿過萬重青山。
注釋
1.辭:別,離開。這里指出發。
2.白帝城:古城名,東漢公孫述所筑,在今重慶市奉節東白帝山上。
3.彩云間:因白帝城在白帝山上,地莞咚剩從山下江中仰望,仿佛聳入云間。
4.江陵:今湖北江陵縣(從白帝城到江陵約一千二百里,其間包括七百里三峽)。
5.一日還:一天就可以到達。
6.啼:鳴叫,猿的叫聲像啼哭。
7.輕舟:指載得輕行得快的船。
賞析
李白(701年―762年),字太白,號青蓮居士。中國唐代偉大的浪漫主義詩人,有“詩仙”之稱。李白的一生,絕大部分都在漫游中度過,他游歷了大半個中國。他的詩大多是描寫祖國山川和抒發內心情感的內容,詩風雄奇豪放。
李白存世詩文千余篇,有《李太白集》傳世。代表作有《蜀道難》、《行路難》、《夢游天姥吟留別》、《將進酒》等詩篇。在李白一千多首詩歌中,以長江三峽為題材的詩作達30多首,而《早發白帝城》這首婦孺皆知、膾炙人口的千古絕唱,是他在58歲時的憂去喜來之作。
李白出生于盛唐時期,天資聰明。少年時代學習范圍很廣泛,除儒家經典、古代文史名著外,還瀏覽諸子百家之書,并“好劍術”(《與韓荊州書》)。他很早就相信當時流行的道教,喜歡隱居山林,求仙學道;同時又有建功立業的政治抱負。想實現自己的政治理想,是他一生思想的主流,也是構成他作品進步內容的思想基礎。
李白25歲時離開巴蜀大地,奔波了半生,經歷了人生的巔峰和失意,最終不僅沒能實現自己雄偉的抱負,到了晚年,反而因為在“安史之亂”中不留意站錯了隊,被唐肅宗李亨下詔流放夜郎(今貴州銅梓)。
教學目標:
1.體驗發現秋天的樂趣,感受大自然的美。
2.從活動中感受,從創作中得到快樂,發展學生的觀察力,想象力,創造力和動手能力。
3.養成觀察氣候的變化、觀察大自然的習慣。
教學重點:了解秋天的農作物、天氣、花草樹木、小動物以及人們的變化。
教學難點:培養學生熱愛秋天,熱愛大自然的情感。
教學準備:日歷、各種植物形狀的卡紙、彩筆、多媒體課件。
教學流程:
一、導入新課
師:同學們,你知道一年有幾個季節嗎?
師:那你知道現在是什么季節嗎?
師:秋妹妹特別淘氣,它躲了起來,和我們玩捉迷藏呢,這節課,我們就一起來找一找秋天好不好?
(板書課題:秋天在哪里。)
二、新課教學
1.找秋天。
師:請同學們睜大你善于發現的眼睛,幫老師找一找,秋天妹妹躲哪里去了。你發現它了嗎?
(板書:找。)
生1:樹上的葉子都變黃了,小草也變黃了。
生2:楓葉變紅了,也開了。每年這個時候我家旁邊的香坊公園都會舉辦展,那里的可漂亮了。
生3:莊稼都豐收了(小麥、高粱、大豆、玉米……),農民伯伯開始收割了。各種蔬菜水果也都成熟了(豆角、茄子、黃瓜、蘋果、橘子、葡萄……)。
師:你們觀察得細致入微,真了不起。在我們的身邊,除了植物,還有哪些地方蘊藏了秋天,你找到了嗎?
生1:小燕子都飛到南方去了。大雁也排成一字或人字的隊伍飛走了。
生2:青蛙,蛇等小動物都開始準備冬眠了。
師總結:秋天到了,蟬停止了鳴叫,燕子、大雁等都飛到南方去了。松鼠、螞蟻往洞里搬食物準備過冬,螃蟹在這個季節成熟了,青蛙、烏龜、蛇等動物加緊時間挖洞準備冬眠過冬。 到了秋天哺乳動物都要進行第二次換毛。
師:除了植物和小動物,老師在你們的身上也找到了秋天,你感受到了嗎?
生1:我都換上了厚厚的衣服。
生2:我昨天開始戴上了帽子、圍巾和手套。
生3:我感到天氣一天比一天涼了。而且白天越來越短,黑夜越來越長了。
師:同學們真了不起,我們都感受到了秋天氣溫開始下降,人們脫下漂亮單薄的夏裝,換上了厚厚的秋裝,有些人還戴上了帽子、圍巾、手套。在秋天,既有風和日麗,秋高氣爽的好天氣,也有秋風瑟瑟,秋雨綿綿的寒冷天氣。
師:今天老師也在一個地方找到了秋天,你們想不想知道是哪呀?
師:它就在老師發到你們手中的日歷上,你們在8月這一頁找一找,看看能不能找到秋姑娘的身影。
(學生翻看教師準備好的日歷。)
生:在8月7日這一天,我找到了立秋。
師:你真善于觀察,那你知道立秋是什么意思嗎?
生:我覺得可能是代表秋天到了的意思。
師:同學們真棒,立秋是一個節氣,立秋的意思是指秋天來了,也就是說從這一天開始,進入秋天了。
生:我在9月23號這一天,找到了秋分這個節氣。
師:你找的也很準確,這也是秋天的一個節氣,你知道它是什么意思嗎?
生:可能是代表到了深秋的意思。
師:同學們說的很好,秋分表示的是秋味已經越來越濃了。
師小結:同學們真是太棒了,你們都有一雙善于發現的眼睛,秋天它無處不在,它在我們厚厚的秋裝里,它在小松鼠的松果里,它在紅紅的楓葉里,它在農民伯伯的汗水里……只要我們做個有心人,就能處處看到秋天,今天我們找秋天的任務圓滿成功,下面,就讓我們一起來欣賞一下我們找到的秋天吧。
(教師播放秋天的美麗圖片。學生欣賞。)
【設計意圖:教師充分利用身邊的自然教學資源,引導學生了解秋天的農作物、天氣、花草樹木、小動物以及人們的變化。學生通過自身的力量找到了秋天,自豪感油然而生,同時激發了他們學習的興趣,通過欣賞同學自己找到的秋天,學生感受到了秋天的美,為后一環節贊秋天起到了鋪墊的作用。】
2.贊秋天。
師:同學們,秋姑娘雖然很淘氣,它悄悄地藏在了不同的角落里,可是當我們大家一起把秋天一一找出來之后,我們發覺它特別的美麗,特別的可愛,你們喜不喜歡它呀?
師:喜歡它那我們就一起夸一夸它吧,好不好?(板書:贊。)
師:你打算用哪些詞語描寫這么可愛的秋天呢?誰能說一說?
生1:美麗。
生2:秋高氣爽。
師:你們表達的真準確,你知道有一些專門描寫秋天的成語嗎?
生1:五谷豐登。
生2:瓜果飄香。
…………
師:你們知道這么多成語呢,同學們的詞匯量可真豐富。這些美麗的詞語都是用來描寫可愛的秋姑娘的。在我們的書中還有一首描寫秋天的小詩,讓我們一起來讀一讀吧。
(學生齊讀小詩。)
師:今天,我們一起找到了秋姑娘,對秋天有了一個深入的了解,同學們,你們喜不喜歡這么美麗,豐富多彩的秋天呀?
生:喜歡。
師:看來同學們對秋天的感情真的很深厚,今天老師給你們帶了一個小禮物,每個同學的桌上都有一張彩色的卡紙,快快拿起你手中的小畫筆,畫一畫或者寫一寫你心目中最美的秋天,好不好?
(學生拿出彩筆,在不同形狀的卡紙上畫畫或者寫寫自己心目中的秋天。)
師:誰愿意把你的小卡片給同學們展示一下,說一說你心中的秋天?
生1:秋天是一個碩果累累的季節,我愛秋天。
生2:秋天有黃色,紅色,綠色,五顏六色的,可真美呀!
…………
學生們將畫好的卡片粘貼在黑板上展示,全班同學一起欣賞。
【設計意圖:學生通過詞語、成語、詩歌一步步由淺入深地表達出內心對秋天的贊嘆,最后將自己對秋天的贊美之情寫到五顏六色的卡片上,激發出學生對秋天,對大自然的熱愛】
3.愛秋天。
師:剛剛同學們說出了自己心中最美的秋天,在我們的國家,還有和我們不一樣的秋天呢,你們想不想看一看呀?
(出示南方的秋天圖片和北方的秋天圖片。)
師:你看出這兩幅圖片有什么區別嗎?
生:第一幅圖片中的人們穿著清涼的夏裝,第二幅圖片中的老師和家人穿著厚厚的秋裝,戴著圍巾和手套。
師:其實這兩幅圖片都是秋天的圖片,你知道這都是哪里的秋天嗎?
生1:第一幅圖片中的人們穿得那么清涼,我猜應該是我去過的海南,那里一年四季都很炎熱。
生2:第二幅圖片就是我們的家鄉哈爾濱,我看到索菲亞教堂了。
教師邊出示我國東南西北不同地區的秋天圖片,邊講解。
師:同學們,我們的國家地大物博,有960萬平方公里呢,東西南北差異很大?,F在這個時候,我們哈爾濱人感覺無比涼爽舒適,但是在我國的最南方,海南的秋天,人們還穿著夏裝,吃著西瓜納涼呢。在我國的西部新疆,秋天可真是一個豐收的季節,葡萄,哈密瓜都豐收了,果農們正在忙著采摘呢。而在陜西糧食都豐收了,農民們正在辛苦地勞作著。所以說,不僅我們身邊的秋天美,祖國的秋天到處都很美!
【設計意圖:學生通過了解我們國家不同地區不同的秋天,認識到我們國家的地大物博,激發學生對祖國的熱愛,也將本節課的情感推向了?!?/p>
三、總結
論文摘要:李清照的詩歌題材廣泛,愛憎分明,風格豪邁道勁,頗有大丈夫氣概,字里行間洋溢著慷慨激昂的愛國之情,善于使事用典,借古諷今,并具有浪漫主義色彩。本文將詳細論述李清照的詩歌風格,并探討其形成原因和其詩詞風格的相互影響。
文翰寓品格,詩章見性靈。李清照是一位真正用心、用情寫作的詩人。她的詩作雖大多散佚,現在能收集到的不過十余首,但卻皆屬上乘之作。李清照詩歌的思想境界較詞深廣,內容題材也廣泛得多,不再拘泥于兒女之情,而是充斥著慷慨激昂的愛國之情、雄渾沉郁的家國之思和對人生的種種感悟。
一、豪邁飄逸的詩歌風格
李清照的詩歌風格豪邁遒勁,奇氣橫溢,頗有大丈夫氣概,善于使事用典,借古諷今,想象豐富,語意飄逸,具有浪漫主義色彩。李清照的詞或輕柔婉麗,或纏綿悱惻,而詩則大都是洗凈兒女氣的慷慨之音,整體風格與詞不同。
《烏江》(也作《夏日絕句》)是李清照的一首流傳很廣的詩作?!吧斪魅私?,死亦為鬼雄。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比姳磉_了一種積極的生活態度,生時要頂天立地做人中豪杰,死后也做鬼中英雄。全詩氣魄宏大,感情深沉,用項羽的不肯南渡對比偷安~隅的南宋君臣,從而達到借古諷今的效果。假若人們是初讀此詩,誰又能相信這會是出自一位經常詠嘆“綠肥紅瘦”、“怎一個愁字了得”的弱女子之手?!对伿贰罚骸皟蓾h本繼紹,新室如贅疣。所以嵇中散,至死薄殷周?!贝嗽娡ㄟ^贊美嵇康,嚴厲地抨擊了那些賣國求榮、厚顏地依附偽政權的士大夫,筆力強勁,震撼人心?!额}八詠樓》:“千古風流八詠樓,江山留與后人愁。水通南國三千里,氣壓江城十四州?!边@首詩是紹興五年李清照在金華時所作。氣象宏偉,感喟深沉。作者面對勝跡發出興亡之嘆,和一般的題詠詩不同,她把大好河山與祖國命運結合起來,以雄峻的筆勢,極寫了八詠樓的江河橫流、曠野無邊的景色,氣魄卜分宏大。而一個“愁”字又把讀者的心思從眼前壯麗的景色帶到現實中風雨飄搖的南宋朝廷,如此大好河山競忍心拱手讓與敵人,不禁使人萬分憤慨。這幾首詩中的雄渾豪邁之氣已超越一般男子之所作,其氣魄之大,見解之深,思慮之廣,已足可俯視巾幗、不讓須眉了。
善于使事用典是宋詩的一個重要特色,李清照也不例外。為了表達她的愛國情感,她偏愛在詩中援引英雄人物的事跡,如《烏江》中的項羽,《詠史》中的嵇康,志在恢復山河的王導與堅決主戰的劉琨(“南渡衣冠少王導,北來消息欠劉琨”)等。李清照在詩歌中善于用典來表達情感或透徹說理。她在《上樞密韓肖胄詩》中用典二十多處,無論是敘事,還是抒情,均多借用典故,或明用,或暗用,或正用,或反用。表情貼切,含義深刻。如她為了說明對敵人不可輕信,連舉二例“衷甲昔時聞楚幕,乘城前日記平涼”。上半句用了春秋時楚人欲于盟會中襲晉,把甲穿于衣中,使晉人不備的典故,下半句則化用了唐貞元三年,侍中渾城與吐蕃相尚結贊盟于平涼,為吐蕃軍所劫事。還有為了勸說二使臣廣泛使用當地人才,說道:“露布詞成馬猶倚,崤函關出雞未鳴”,用袁虎、孟嘗君事來說明人才的重要性,用典十分貼切、得當。
浪漫主義色彩也是李清照詩的一個重要特色。她善于通過想象和聯想營造詩境,抒發感想。如《上樞密韓肖胄詩》的第二首七律,便通篇都是作者的想象?!跋胍娀嗜A過二京,壺漿夾道萬人迎”,作者想象宋朝使臣出使金國,經過昔日的國都,必將受到當地百姓的熱烈歡迎,反映出北方人民迫切希望恢復國土的心情?!稌詨簟罚骸皶詨綦S疏鐘,飄然躡云霞。因緣安期生,邂逅萼綠華。秋風正無賴,吹盡玉井花。共看藕如船,同食棗如瓜。翩翩坐上客,意妙語亦佳。嘲辭斗詭辯,活火分新茶。雖非助帝功,其樂莫可涯。人生能如此,何必歸故家。起來斂衣坐,掩耳厭喧嘩。心知不可見,念念猶咨嗟?!边@是一首極具浪漫色彩的詩歌。詩人描繪出夢中的理想境界,在那里人們可以自由自在無拘無柬地生活,正當詩人沉浸在這一美好世界之中時,夢忽然醒了,看看周圍的現實世界,不禁嘆道:“心知不可見,念念猶咨嗟”。嗟嘆之人又何止清照一人,天地悠悠,古往今來不知有多少人為理想的難以實現而愴然涕下,現實和理想之間難以跨越的距離,成為人類永恒的悲嘆!
二、李清照詩歌風格形成的原因
李清照作為一位久居深閨的貴婦,一介女流竟然能夠“做詩以詆士大夫”,其詩作豪邁剛健,奇氣橫溢,有大丈夫氣概,其政治見解也獨樹一幟,觀點新穎深刻,這在當時女詩人中是極少見的,而形成這種詩歌風格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首先,是家庭原因。其父李格非是著名的文學家,母親王氏也愛好文學,良好的家庭環境使她的文學造詣日益精深。清照l8歲時嫁給趙明誠,夫妻二人志同道合,伉儷情深?;楹?,清照一直協助丈夫收集金石書畫,并跟隨丈夫仕宦,到過很多地方視野也較一般閨閣貴婦開闊。家庭環境的開明與文學氣氛的濃厚給李清照的才華以極大的肯定與保護,在普遍認為“女子無才便是德”的封建社會,李清照雖不是唯一的特例,但卻是其中最突出的。她對事物往往有自己的獨特見解,思想深刻、新穎能發人深省。如她的《浯溪中興頌詩和張文潛》一語道破安史之亂形成的根本原因,即唐玄宗的“酒肉堆中不知老”,把批判的矛頭直指封建最高統治者。比張耒“玉環妖血無人掃”的紅顏禍水論不知要高明多少倍。
其次是其獨特的性格特點。李清照的身上充滿著一種自信的張力,她對自己的才華十分自信甚至自負。“詩情如夜鵲,三繞未能安”,“學語三十年,緘口不求知。誰遣好奇士,相逢說項斯”(《分得知字》)。作者希望自己的才華得到世人的肯定更希望能夠在國難當頭之時,施展自己的政治抱負。但在封建時代,作為一個女子,是沒有任何政治地位的,因此她只能感嘆“學詩謾有驚人句”。但她并沒有放棄自己的政治理想事實上她一直是活躍地、積極地關注時事,關心朝廷的一舉一動,因此才有了《浯溪中興頌詩和張文潛》,才有了《上樞密韓肖胄詩》。李清照性格的又一特點就是剛烈。因為她的剛烈,她可以大膽反抗封建家長,上詩諷刺她的公公趙挺之,這在封建社會簡直是大逆不道的。李清照的父親李格非因為卷入黨爭,被革職流放,清照曾上詩給她的公公趙挺之,請求他救助自己的父親,詩中有“何況人間父子情”這樣感人的詩句,但卻未能打動趙挺之。而當趙挺之節節高升之時,李清照再次上書,這次卻是對這位熱衷權勢的公公進行了辛辣的嘲諷,詩中云:“炙手可熱心可寒”,可謂大膽之極了。清照的剛烈使她對一味妥協求和的南宋朝廷十分不滿,寫下了一系列充滿愛國豪情與深沉無奈的詩句。
第三,是社會原因。北宋后期,社會動蕩不安,戰爭的陰影、亡國的威脅始終籠罩著宋朝廷和黎民百姓.尤其是靖康之難后,江河日下的局勢與風雨飄搖的半壁江山都使詩人陷入極度的苦悶之中。滿腔的愛國熱情與對朝廷的失望都是詩人急于要宣泄出來的,因此,在她的詩中便不可避免地出現此類內容。為了避難,清照不得不遠離家鄉,不斷流亡。趙明誠去世后,她孤身一人,流離漂泊,亡國之恨,鄉關之思,身世之感都化作一腔悲歌,慷慨激昂地唱出邪濃得化不開的“愁”與“怨”。
三、李清照詩詞風格的差異及其相互影響
在李清照的創作中其詩作的整體風格與其詞作差異較大。她在詩與詞中表現出了不同的自我。如果說在李清照的詞中我們看到的是一個“人比黃花瘦”、“欲語淚先流”的哀婉女子,那么在她的詩中則充斥著一個激昂豪邁、悼國懷鄉的愛國主義英雄形象。一婉約,一豪放;一細致,一雄渾;一是詩人獨抒性靈的心情日記,一為作者參政議政的豪邁文章。如此截然不同卻又奇異地融合于一個弱女子身上,造成這種現象的原因大致有以下兩點:
第一,宋人心目中詩詞的不同地位。詩是“載道”、“言志”的工具,而詞是“詩馀”,是“小道”,是游戲之作?!霸娍梢耘d、可以觀、可以群、可以怨”,有較多的政治功用,是一種嚴肅的文體。而詞由于興起于民間,且是教坊歌姬舞伎彈唱所制,所以流于“艷科”,且由于詞的特殊形式更便于抒發作者的內心感受。在李清照的心目中,她是嚴格區分詩詞的功用的,她可以用詩來表達她的政治理想、社會抱負,但她在詞中卻沉浸在心靈的各種情緒之中,獨自品味內心的點點滴滴與離愁別恨。
第二,李清照個人的詞學主張。李清照在《詞論》中提出“詞別是一家”之說,認為詞是與詩不同的一種獨立的文體,對音樂性和節奏感有更高的要求,以便“協律”、“可歌”。由于對詞有了多方面的限制,也就縮小了詞所能表達的題材范圍,可以說,李清照是有意讓詞成為她抒感、傷春悲秋的載體的。
2011年,文聯在市委、市政府、市委宣傳部的正確領導下,各項工作有新起色,有些工作有新突破,文學藝術創作有新成果,各學會協會有新活動,整體工作上了新臺階。
一、打造品牌文化,水墨漫畫唱響全國。今年圍繞湖北省文聯和孝感市文聯提出的“一縣一品”文藝品牌創建,我們主打水墨漫畫牌,讓水墨漫畫唱響全國。圍繞品牌創建,我們做了如下工作。
1、成功策劃全國水墨漫畫理論研討會在我市召開。這次會議有四大收獲,出版了《市水墨漫畫集》;舉辦了市及全國知名漫畫家水墨漫畫展;搜集整理出版了《水墨漫畫理論文集》;被人民日報《諷刺與幽默》授予漫畫創作基地。
2、由水墨漫畫院和文化館聯合舉辦了國畫研習班,提升老畫者的功力,擴大新畫者的隊伍,營造更濃厚的創作氛圍,先后有80余人參加研習班,并推出了一大批精品力作。
3、積極投身學習實踐科學發展觀活動,和文化館、水墨漫畫院一道完成了《科學發展觀漫畫知識讀本》一書的編輯出版,反響較好。
4、積極組織作者參展參賽,王順華參加了武漢城市圈名畫家邀請展,展出水墨小品12幅;等12人作品入圍湖北省第11屆美展;三人作品入圍中國美術家協會舉辦的第十一屆全國美術作品展覽;8月,23件水墨漫畫作品參加2010年第三屆亞太青年動漫大賽,引起國內外漫畫界關注;10月,19件水墨漫畫作品入選2010武漢漫畫佳作展,并有6件作品獲佳作獎;11月,王順華在廣州市成功舉辦了個人畫展。
二、發揮領軍優勢,文學藝術創作豐收。今年,市文聯干部、市作協主席曹軍慶加入中國作協,實現了我市文學藝術國家級會員零的突破,是一大亮點。曹軍慶、黃世猛、曹成海、王順華、張文斌、徐慶雄、聶武、易家鏡、池云華等文學、詩歌、漫畫、書法、攝影等各方面的領軍人物,不斷推出精品佳作,文學藝術創作喜獲豐收。曹軍慶在《清明》雜志發表中篇小說《逝去的足跡》,在《福建文學》發表短篇小說《去南方》等多篇,年末,其中短篇小說集《雨水》獲湖北省屈原文學獎優秀獎提名;黃世猛的創作也進入高峰期,發表報告文學多篇;曹成海繼去年在《長江文藝》發表長詩《我的祖國》后,今年又在《人民日報》大地副刊發表詩作;朱紹斌的小城系列第三部長篇脫稿;易千元的《歲月如水》繼獲湖北文壇網絡文學征文特等獎后,8月又獲中華之魂優秀文學作品征文一等獎;聶武等19人作品在《書法報》刊登;池云華的攝影作品《2010隨想》入選《中國攝影在線》第一屆國際攝影展覽;王小平的攝影在《人民攝影報》發表,池云華、段家強、劉鳴、易千元四人作品入展“三江杯”全國攝影大賽;9月,王小平的長詩《我是長江的女兒》獲“富思特杯”慶祝建國60周年征文詩歌類一等獎;12月,李楚林的散文獲“延安精神贊,頌歌獻給黨”詩歌散文征文三等獎;網絡也有許多高品味的作品問世;市廣電局辦公室主任高玲的博客《永恒苦旅》點擊突破60萬大關,成為草根名博;退休老干部王昌波的博客點擊也突破10萬,倍受博友歡迎;博客圈已有博友120余人。
三、爭取領導支持,大小活動接連不斷。2010年,在各級領導的關心和支持下我們開展了以下活動:3月,全國水墨漫畫理論研討會在成功召開;同月,《書法報》走進作品研討會在成功舉行;市作家協會和水墨漫畫院聯合在文化館組織水墨漫畫家與作家圓桌對話;4月,市作協成功舉辦2010·孛畈之春文學采風筆會;5月,組織部分作家赴一中進行文學講座;5月,成功接待湖北省詩家采風行;5月,舉辦攝影培訓班,先后有50余人參加培訓;5月,舉辦紀念改革開放30周年成果攝影展,同月,編輯出版《太白風》特刊;9月,會同市攝影家協會、市煙草局舉辦慶祝建國60周年“煙草杯”攝影大賽;9月,市中老年合唱隊參加孝感市紅歌比賽,以總分第二獲“牡丹金獎”;9月,市作協舉辦“一葉秋黃”網絡詩歌座談會;同月聯合攝影家協會和煙草專賣局舉辦市紀念建國六十周年“煙草杯”攝影大賽11月,市文聯主席易千元參加孝感市“一縣一品”經驗交流會并作大會發言;11月,在錢沖舉辦首屆中國銀杏節銀杏風光攝影展,展出作品15余0件,展出10余天,好評如潮,市文聯被評為銀杏節先進單位,文聯主席易千元被評為先進個人;同時,加班加點,編輯出版了《太白風》銀杏節特刊;11月,組團參加了孝感市第四屆文代會,我市13名代表參加了會議;此外,還有其他多項小型活動。諸多活動的開展,使文聯的社會地位得以不斷提升,社會影響不斷擴大。
四、不用揚鞭自奮蹄,各學會、協會暗中較勁。作家協會先后舉辦了一次30余人參加的文學采風活動,一次200余人參加的文學講座活動,一次40余人參加的網絡詩歌創作座談活動,創作發表中短篇小說10余部,1人加入中國作協,3人申報湖北省作協。水墨漫畫院除積極參與全國水墨漫畫理論研討會的各項活動外,還舉辦了國畫研修班的培訓,出版了《水墨漫畫集》、《科學發展觀漫畫知識讀本》、《銀杏漫畫》,多人多作品入選湖北省美展及全國美展,為推介作品,開拓市場,11月28日至12月8日,王順華個人作品展在廣州成功舉辦,展出其各類作品200余件,各界觀眾反響強烈,好評如潮。作家協會和水墨漫畫院還在文化館聯合組織了水墨漫畫家與作家圓桌對話。攝影家協會舉辦了攝影培訓班;舉辦了數次相關采風活動;在網上積極宣傳白兆山、錢沖銀杏、太平寨、龍王湖等旅游風光以及日全食等重大自然景觀;協助文聯編輯出版了《太白風》特刊“紀念改革開放三十周年成果攝影展”;成功舉辦了全國首屆銀杏節銀杏藝術攝影展。詩詞學會成功接待了湖北省詩家采風行;紫金路小學成功舉辦了第四屆詩詞誦演會;會員劉仕勇等出版了詩集。書法學會在太白廣場開展了義務書寫春聯活動,寫春聯1000多幅,深受市民喜愛和好評;成功接待了《書法報》走進作品研討會;積極組織參加了中華硬筆書法大賽等活動。
2011年是不平凡的一年,收獲的一年。但這一年中,限于主客觀條件,我們還有很多不盡人意的地方,諸如文人相輕的問題,協調各協會學會之間的關系問題,文聯經費短缺的問題等等,還有待于我們在以后的工作中不斷改進,不繼完善,不繼提高。
一、新穎的導入
良好的開端是成功的一半。新課改很注重學生的自主學習。自主地學習的關鍵是要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正如著名教育家贊科夫所說:“對所學知識內容的興趣可能成為學習動機?!崩纾何以谏稀睹裰鳑Q策》這一節課時,采用播放(或學生齊唱)《走進新時代》這首歌的形式導入新課。然后提問:新時代與舊時代的區別是什么?從而引出我國人民當家做主,有權參與決策的課堂。導入環節方法的選取要根據具體的教學內容而定,比如,時事熱點的導入、精彩的小故事的導入、詩歌文章的導入等都不失為較好的導入形式。
二、質疑探究
我們要巧妙設疑,指導學生的創造性思維活動;還要善于設疑,去撞擊學生思維的火花。問題可以使學生集中注意力,喚起學生興趣,進而激發學生探究知識的欲望。為此,我設問:“勞動生產率愈高,商品的價值量反而愈低,這樣,商品生產者提高勞動生產率不是反而吃虧了嗎?”我在學生平時不感到困惑的地方,提出了讓他們感到困惑的問題,學生的情緒一下子高漲起來,迫切想知道為什么。此刻我順勢請學生結合書本,然后同桌之間先進行討論。正是這樣的質疑,激發了學生強烈的學習動機,喚起了學生的注意力,激活了學生的思維,最終達到了學生討論問題、解決問題的。
三、參與合作
參與課堂、合作學習是新課標的理念之一。新課程背景下的課堂教學,教師不能唱獨角戲,應該適當和適度地把講臺讓給學生,為學生展示才華搭設舞臺。怎樣讓學生參與課堂,發揮學生的主動性是每一位教師在進行課堂設計時必須考慮的。筆者認為,多設置問題,讓學生參與進來,討論回答。如在講授“參與民主決策方式”時,筆者通過設置表格,讓學生根據表格,分小組合作完成表格內容。
■
學生通過仔細閱讀教材、討論,與小組同學合作完成了以上內容。教師請小組代表回答即可。這樣既節省了時間,又加深了學生對重要知識的認識和記憶。教師可以針對不同的課題布置不同的活動,并且靈活運用。
四、利用時政激發興趣
政治課本身最大的特點是其具有時政性。政治教師都有這樣的體會:與學生聊天時,提起奧運會、世博會學生們津津樂道,提起利比亞戰爭他們更是能夠高談闊論,其興致遠遠超過政治課上的其他內容。我們為何不把學生感興趣的時政搬到課堂上來,用時事熱點問題來激發學生的興趣,變厭學為愛學,從而提高教學的效率呢?如通過對的分析,激發學生維護祖國統一,保衛國家安全的愛國熱情;通過“2008年北京奧運會”“2010年上海世博會”“2009年國慶閱兵”讓學生真切地體驗祖國的強盛。內容豐富、栩栩如生的教材之外的時事教學內容使學生感受到了政治課的特殊魅力,極大地調動了他們學習政治課的熱情。
五、當堂訓練,找到政治高效課堂的歸宿點
再精彩的課堂,都離不開作業的訓練,它是學生認識上一個再創造的過程。從對知識初步理解到融會貫通是一個漫長的心路歷程。學生獨立探索、解決問題的過程,就是學生發揮聰明智慧,把各種知識構建成思路通道的建筑工程,也是培養學生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教育過程。特別是洋思中學的經驗告訴我們,“先學后教,當堂訓練”的教學模式是走高效課堂的必經之路。另外,當堂訓練的形式亦不勝枚舉,布置適量作業的同時,選擇學生最喜歡的形式,讓學生在興趣濃厚的氛圍下完成,收效更佳。
文興趣
筆者在教學“夏日趣事”作文時,首先請學生觀看一個捉蟋蟀的片斷,讓學生觀察欣賞,由景激情、由情引意,激活學生的思維;再播放一個釣魚的場景,激發學生勇于敘述自己的事。果然,學生暢所欲言,大談自己捉螃蟹、撈魚、打蚊子等趣事。隨后,筆者“引”勢利導,進行寫法指導,這樣學生既感興趣,又于樂寫作。
2 利用信息技術,選取動人的旋律,喚起學生學
習興趣
2.1 讓音樂成為導演
在教《美麗的西雙版納》一文時,筆者精心地挑選3首樂曲穿插其中,分別用于導入、欣賞、作業等。
首先,讓學生邊聆聽《美麗的西雙版納》樂曲邊觀看西雙版納的風光,包括望天樹、野象谷、景真八角亭、空中走廊、曼飛龍塔、竹樓、潑水節等圖片。瞧!教室里多靜,學生聽得多么專心??!媒體一下子將學生帶入那“東邊日出西邊雨”的熱帶雨林中,神秘的宗教氛圍,鮮見的少數民族情調深深地吸引著學生,他們的眼睛告訴筆者,他們渴望更多的知識。正如蘇聯教育家贊可夫說:“只有學生情緒高漲,不斷要求向上,才能推動孩子的學習?!笨梢姡槿な翘岣邔W生語文學習的內在動力。讓他們在課上聽鳥鳴,聞水聲,讓他們邊聽邊想,想象茂密森林的良辰美景,想象泉水叮咚的溪流、波光粼粼的湖水、洶涌澎湃的大海。蘇霍姆林斯基說過:“在影響青少年心靈的手段中,音樂占據著重要的位置,音樂是思維的有力源泉。沒有音樂教育,就不可能有合乎要求的智力發展?!笨梢姡】祪灻赖囊魳凡粌H能陶冶情操,而且能促進思維、開發智力,從而有益于青少年身心的健康發展。
2.2 把班會變成音樂會
在班會課上,筆者也嘗試把音樂引進課堂;筆者不再就事論事、直截了當地當眾指責學生的錯處,而是經常利用班會課唱“每周一歌”,筆者把學唱和賞析歌曲作為教育的手段。發現班里出現不團結現象時,筆者就讓學生學唱《永遠是朋友》。歌會唱了,真摯友情的深刻內涵也就明確了。這樣學生就很自然地認識到真摯友情的重要性。班會課沒有說教,沒有批評,只是向學生提出一點希望,即希望全班所有學生都能成為知心朋友。
為了引導學生正確認識自我,筆者又讓學生賞析了《我很丑,可是我很溫柔》這首歌。樂曲欣賞完畢,筆者帶學生討論兩個問題:1)歌中所講的道理是什么?2)先從老師和同學那里聽聽自己的優點,再從自己的口中說出自己的一個缺點。通過一番討論,形成每一個人都要全面地認識自我的共識:既要看到自己的長處,也要看到自己的短處,只有克服劣勢,發揮優勢,才能在日常的學習、生活與工作中取得進步,才能在今后的事業中獲得成功。如此一來,學生自身的閃光點首先得到老師和全班同學的一致贊譽,學生調整好心態,增強了自信心,大家也就能心悅誠服地檢討自己的缺點,效果令人十分欣慰。
把音樂引進班會課堂,就把說教變成輕松的音樂欣賞,極大地優化與和諧了班會氣氛。在課堂上創設良好的人際關系氛圍,創造一種接受性的心理氣氛,是一種比教學技能更為重要的教學因素。換言之,教師的事業是否成功與他是否為學生接受與喜歡的程度密切相關,“良藥苦口”并不一定利于病,而高明的教育工作者要有忠言不逆耳的本領才行!在當代的教育實踐中,教師一定要講究教育的藝術,充分關愛與尊重學生。
3 利用信息技術,選取感人的影視作品,升華學
生道德行為
電影優美生動的畫面,逼真形象的配音,感人肺腑的事實,能營造“意美、音美、形美”的教育氛圍,使學生如見其人,如聞其聲,有身臨其境之感,在生動逼真的意境中感受美?!独卒h》電影記錄了雷鋒“苦難的童年”“心甘情愿當‘傻子’”“小小螺絲釘”,學生看了,進一步了解了雷鋒同志無私奉獻的一生,激發起學習雷鋒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公仆精神,干一行鉆一行的敬業精神和好學上進、善于鉆研的釘子精神,從而在心中樹立“愛人民、愛祖國、愛集體、愛學習”的道德情感。
4 利用信息技術,選取聲情并茂的示范,留住學
生興趣——“讀”占鰲頭
4.1 模仿名家,妙趣橫生
名家的范讀的魅力是無窮的。自然而安穩的手勢,可以幫助演講者平靜地說明問題;急劇而有力的手勢,可以幫助演講者升華感情;穩妥而含蓄的手勢,可以幫助演講者表明心跡。筆者在教閱讀前,常常讓學生觀看一些名家風范,以提升學生語言技能和閱讀興趣。學生在聽音像材料的時候,由于感受到演講的魅力以致讀得那么動聽,情不自禁地投入到對名家的模仿中,從而使學生的誦讀成為學生情感的抒發。
4.2 讀出韻味,誦出精神
鄭俠《教子孫讀書》詩:“淡然虛而一,志慮則不分。眼見口即誦,耳識潛自聞。神焉默省記,如口味自珍。一遍勝十遍,不令人艱辛?!闭f的就是如何誦讀。用現在的話來說,就是專心致志,眼到心到,如果做到了這一點,最后定然是“口味如珍”。為此,筆者要求學生在誦讀時一定做到心無旁騖,讀到熟,熟到誦。古人說,讀書百遍,其義自見;又說,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當熟到一定的程度,自然就體悟了,體悟了就可借此“攻玉”了。
在具體做法上,筆者要求學生在每節課前誦讀3~5分鐘,反復咀嚼,體味詩歌的情感、美感。詩歌緣情而發,可以說,沒有情感的詩決不是好詩。筆者在引導學生誦讀時,注重體味辨別,體會出作者融于詩中的情感。孟郊的《游子吟》,學生小學時都讀過,但未必都能深解其中的意思。筆者通過媒體,著意于“慈母意”和“赤子心”的對照,從而引導學生體味母愛之偉大和赤子之誠摯。
【關鍵詞】冼夫人 傳播途徑 文學 古代 現代
冼夫人,原名冼英,現廣東高涼人氏,俚人后裔,其夫為高涼太守馮寶,出生于公元512年,逝于公元602年,嶺南老百姓尊其為“嶺南圣母”。冼夫人精神的核心就是“愛國”、“團結”,符合當今時代的潮流,曾在一次文藝座談會中提出“弘揚愛國精神增強人民骨氣”、“弘揚民族精神維護民族團結”。正因為如此,冼夫人精神應該通過文學形式,從而進行廣泛的傳播。目前,對冼夫人文化的文學傳播途徑調查結果粗劣梳理如下:
一、冼夫人文化文學傳播途徑掃描
第一個階段:古代
關于冼夫人的文學作品最早可以追溯到《隋書》。在唐德武四年(公元621年),令狐德碧岢魴蘗?、陈、北齐、北周、隋等五车臍v史的意見。貞觀三年(公元629年),由魏征作為總指揮,還有顏師古、孔穎達、許敬宗等人一起編著《隋書》,他們都具有較高的修史水平,能很好地還原歷史原貌。在魏征加冠之年時,冼夫人仍然在世,因此魏征在撰寫《隋書.烈女.譙國夫人》時,是可以較為公正客觀真實地描寫當時的歷史狀況。由此可見,《隋書.烈女.譙國夫人》成為現存可考全面記載冼夫人生平功績最早的文學作品。同時這也是歷代海內外學者研究冼夫人的權威史料。
文中對冼夫人的封號功績的記載有:“仆以夫人以功封之功封信都侯,加平越中郎將,轉石龍太守”,“表魂為儀同三司,冊夫人為宋康郡夫人”,“追贈寶為廣州總管、譙國公;冊夫人為譙國夫人”,“仁壽初,卒,賻物一千段,謚為誠敬夫人”。由此可見,冼夫人在當代王朝中是受人敬仰的巾幗英雄。
不僅如此,《北史》、《資治通鑒》中均有詳細記載,可見歷代文人騷士對冼夫人的重視和愛戴,正是因為冼夫人的維護祖國統一和促進民族團結,反對地方割據,均希望通過描寫冼夫人的一生來傳播冼夫人精神,其維護國家統一的精神對歷代皇帝具有重要的借鑒和學習的作用。著名詩人蘇軾也不例外。
在北宋時期,蘇軾因與政派不和而被貶至儋州的時,提筆為冼夫人廟寫了首詩《和陶擬古.詠冼廟》:“馮冼古烈婦,翁媼國于茲。策勛梁武后,開府隋文時。三世更險易,一心無磷緇。錦傘平e亂,屢渠破除疑。廟貌空復存,碑版漫無辭。我欲作銘志,慰此父老思。遺民不可問,僂句奠余欺。萆菌雞卜,我當一訪之。銅鼓壺盧笙,歌此迎送詩”,并被記載于明代正德《瓊臺志》,成為了至今為止所知的詩歌中第一首歌頌冼夫人的詩歌。這首詩歌用鏗鏘的詞句來描寫冼夫人的一生,把冼夫人活靈活現地展示在讀者面前。其中的“翁媼國于茲”有大部分學者認為是高州,從而旁敲出蘇軾是在高州地區作的詩歌,但這仍在探究。不過可以確定的是,在北宋時期以詩歌為文藝傳播途徑已經出現。但是相比于相同描寫巾幗英雄人物的詩詞《木蘭詩》,這首由蘇軾所寫的《和陶擬古.詠冼廟》被誦讀過的人是少之又少。
雖然冼夫人這段歷史并沒有作為重大歷史部分記載詳細記載在正史中,但是地方志對此卻非常重視和具體地記載:明正德《瓊臺志》、萬歷《瓊州府志》、《儋州志》、《高州府志》、清雍正《廣東通志》、道光《廣東通志》、乾隆、道光、光緒《電白縣志》、清代茂名人譚應祥《冼夫人年譜》中都有詳細的記載。因為這都是地方性文章,受眾人群十分狹窄,傳播面并沒達到全國的高度,導致冼夫人文化在粵西、海南以外的地區鮮為人知。這也將是冼夫人文化文藝傳播途徑中應該著重注意的地方,我們應考慮如何把冼夫人這樣地方性的優秀文化,通過文藝傳播途徑灑向全國甚至是全世界。
第二個階段:現代
1.傳統傳播方式
(1)散文、詩歌
作為一種古老的、傳統的文學創作體裁――散文、詩歌,是冼夫人文化傳播過程中一種重要的傳播方式。隨著冼夫人文化在國內外廣泛地傳播,有關于冼夫人的散文、詩歌創作也愈發豐富與多樣。許多作家把冼夫人作為一個新穎的創作點,挖掘其多面性進行文學創作,以弘揚冼夫人精神。在2012年2月舉辦的“中國移動杯?冼夫人精神”全國詩歌散文大賽中,有許多來自全國各地的優秀散文作品脫穎而出。在散文類獎項中,獲得一等獎的是來自廣東的作家梁健的所創作的《千年大愛》;獲得二等獎有2個名額,分別是來自福建的作家少木森所創作的《善良者無敵》和來自安徽的作家堯鑫所創作的《嶺南大地有巾幗,文化之根存高涼》;獲得三等獎有3個名額,分別是王迅所創作的《豐神的母性》、小海輪所創作的《嶺南大王冼夫人》和賀瀾所創作的《紅色娘子軍與冼夫人》。
在詩歌類獎項中,獲得一等獎的是周乾坤《詠冼夫人(并序)》;獲得二等獎有2個名額,分別是孔翠云的《【天香】詠冼廟》和余承安的《七律?題嶺南洗夫人》;獲得三等獎有3個名額,分別是劉能英的《奪錦標?冼夫人贊》、張玲蕊的《詠冼夫人》、何孔武的《高州冼太廟放歌》和許寶江的《壽南枝?題電 白冼》。
在這些優秀作品中,作者們從不同的角度出發,對冼夫人所賦予的精神大加稱頌,于此同時也吸引著更多的人關注冼夫人這一位名垂千古的巾幗女英雄,使冼夫人文化傳播得更廣、更甚。
(2)紙質小說
關于冼夫人文化的小說有:崔偉棟《冼夫人》上中下冊、宋其蕤《嶺南圣母冼夫人》、關慶坤《冼夫人演義》、鐘萬全《高涼女杰冼夫人》等。經過對廣州市圖書館的藏書調查發現,其中小說的借閱占大部分,由此可見對如今的小說是文學作品中傳播最為廣泛有效的手段。除了紙質作品外,網絡上的電子書更是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
(3)文獻資料
在現代,冼夫人文化的文學傳播已有了明顯的改善和提高,通過出書發行的方式,在全國流傳。經調查,目前有創作關于冼夫人文化正史的主要書籍有:吳兆奇、李爵勛《冼夫人文化》、白雄奮、李爵勛《冼夫人文化全書》、李爵勛《冼夫人及其后裔研究文集》、鐘萬全《嶺南文化知識書系.巾幗英雄冼夫人》等;
2.新型傳播方式
網絡小說是主要方式。在網易云閱讀網站上,文人畫家陳谷雨創作、發表了小說《巾幗英雄冼夫人》,該小說至2015年8月18日為止,字數為33675,網絡點擊量為894。作者目前已經出版了兩部有關冼夫人的小說,他重新尋找新的創作角度在網上進行連載,是因為對冼夫人情有獨鐘。該小說是追溯到冼夫
人的先祖,從冼家的發展史入筆,更加詳細地描寫冼夫人的創奇一生;同時,在國內領先在線閱讀網站――17k小說網站上,作者高山月創作了小說《冼夫人》,該文章于2014年6月16日發表,截至2015年8月18日,該文章字數為41364,點擊量為557。這篇小說的特點在于小說的造句用詞結合了時下熱門的網絡用語,具有鮮明的時代性與趣味性,例如小說的楔子標題是“女漢子是怎么養成的”,用以來描述冼夫人的家庭背景與童年經歷,這給讀者留下了十分深刻的印象,更加有利于冼夫人文化的傳播;網友“九天任平生”在華語文學門戶――榕樹下網站發表的有關中國古代巾幗英雄的長篇歷史小說――《戰場上的玫瑰》,這部長篇歷史小說發表于2014年4月6日,全文已經完結,總字數為101859,點擊量為8437,該小說的第七章就是描寫嶺南圣母――冼夫人的傳奇一生,作者在內容簡介中寫道:“這篇文章就是介紹那些在戰場上依然嬌艷綻放的玫瑰!”,而在歷史上眾多活躍于戰場上的巾幗女英雄中,冼夫人就是獨樹一幟盛開在嶺南大地上的鏗鏘玫瑰,作者還稱道冼夫人是創造了歷史,引領了時代的非凡的女英雄。
二、冼夫人文化文學傳播的意義與問題
1. 冼夫人的文學作品在市面上流通最為廣泛的是小說形式,受眾面廣,流通性能較好??墒?,相比于市面上暢銷的小說,相關冼夫人的小說生動性較差,情節較為老套,不符合市場上對小說欣賞的品味。我們應該通過提高冼夫人小說的文學色彩,考察市場上對小說所喜愛的類型,結合史實,用文字更好地塑造冼夫人在國人心目中的形象,讓國人通過閱讀相關作品,通過潛移默化的形式讓讀者感受到正能量的冼夫人精神,從而了解和喜愛冼夫人。
2.冼夫人文化傳播可以效仿花木蘭文化傳播方式,把《木蘭詩》放入到中小學教科書中,讓中小學生從小受到冼夫人文化的熏陶和培養,能有效地防止冼夫人文化斷層現象,對冼夫人文化的傳承和發揚具有重大的意義。比如蘇軾所寫的《和陶擬古.詠冼廟》,則具有很高的文學價值和文化價值,可以作為教科書的選材。
3.從有關冼夫人的網絡作品的點擊率和閱讀量來看,這些作品受眾面并不廣,作品的評論微乎其微;同時,作品本身存在完整度不夠的問題,在上方列舉的幾部網絡作品中,有的作者已經停更了;從這些小說中還可以看出作品的創新力度還不夠,抓取的角度也不夠新穎,雖然有的作品有融入當今的網絡流行語,但作品本身的故事性和敘述的傳奇性不強,不足以吸引住讀者的眼球。網絡文學是當代一種極為重要的文化傳播途徑,為了更好地傳播和弘揚冼夫人文化,必須從網絡這一方面入手,利用冼夫人所具有的傳奇性色彩,挖掘其獨特的價值。參考這幾年的熱門的網絡作品,冼夫人網絡文學的創作可以借鑒一下幾點:可以從創新的角度出發,構建龐大的構思,從情節入手進行改編,恰當地融入新興的元素,如愛情元素、懸疑元素、玄幻元素;作品要有作者獨特的風格,情節不落俗套,語言幽默風趣,摒棄歷史的枯燥性,但趣說歷史的同時也要有一定的深度,突出其文化價值;作品內容要具有正能量,符合時代精神,在這個文學作品魚龍混雜的網絡環境中,為讀者帶來一股清流。
【參考文獻】
[1]黃益群.一代女杰―譙國夫人[N].2012,(1).
[2] 葉春生.民間信仰的升華與超越―冼夫人信仰透視[A].冼夫人文化與當代中國―冼夫人文化研討會論文集[C].廣州:廣東人民出版社,2002.
語文學科是教會學生“學習語言”即如何正確地理解與使用祖國語言文字的不可或缺的基礎學科,它指導學生從大量作品的聽取或閱讀中含英咀華、鐘靈毓秀,感悟出語言規則,然后運用這些語言規則去指導說話和寫作,以創造生成新的語言作品。作為個體語言學習過程的語文教學過程,始于對已有作品的感悟,終于對新的語言作品的創造,自始至終都有深沉而強烈的人文精神灌注其中。我們在這一語言學習的過程中能體會到濃郁的詩意、熾熱的激情,感受到人性的光輝并在學習中產生創新的欲望。近兩年來,許多中等職業學校陸續升格為高職學院,與之不成正比的是,生源質量卻下降不少。許多高職學校文化基礎課老師都有這樣的感受:現在的語文課越來越難上了。課堂氣氛死氣沉沉、缺乏活力,學生萎靡不振、昏昏欲睡,很少有學生能積極主動參與到課堂教學活動中去,老師不得已只好唱“獨角戲”,結果老師在臺上“口若懸河”,學生在下面卻是“啞口無聲”,教學質量得不到保證,更別談創新了。
一、教師要根據學情就學生的學習任務設計指導方案,做到讀思議練有機結合、重點突出,并隨時把握目標,調控閱讀進程。很難想象,一堂課沒有教師的任務引導,而一味地強調所謂自主研究究竟會取得什么效果。問題是任務的主要形式,因此,提問是閱讀教學不可或缺的重要內容。語文課堂中學生智慧技能的學習與發展,與問題情境相伴而生,隨著問題能力的提高而優化,并以教師的提問水平為基準條件(區培民《語文教師技術行為概論》)。根據奧蘇伯爾和魯賓遜的解決問題模式,語文提問在認知策略手段中的作用為:將學生從已知信息的認識水平提升到似是而非、無以應對的認知水平的最近發展區,在能大致明了題義的情況下,還必須引導學生尋找發現策略即突破的契機,直至解決問題、突破成功的過程,便是策略習得的過程,這一過程將使個體的智慧技能得到補充和提高(區培民《語文課程與教學論》)。為此,必須講究提問的質量。
提問要有策略性,不能滿篇問,要對估計學生易領會的地方發問;不能“滿堂問”,而要抓住“課眼”,有的放矢;要有思想性,必須有一定的思維坡度,經過嚴謹的推理、判斷才能答出,“教師提出的問題,課堂內三五秒鐘就有多數人‘唰’地舉起手來,這是不值得稱道的”(贊可夫語);要有序列性,由淺入深,由易到難,引導學生循序漸進;要有時機性,起始時如何提問、過程中如何提問,要因時制宜。
質疑是一種特殊的提問。說它特殊,因為它與師問生答的方向正好相反,它是學生就個體所發現、所感覺、所關注的疑難,向教師(或班集體)提出問題。教師在學生質疑活動中是否就是一個被動者了呢?不是的,教師應該主動激發學生的質疑動機和精神,并通過“拋磚”等手段讓學生掌握質疑的方法,誘導學生對從文本、教師諸方面獲得的信息進行深入的個性化的思索,提出自己的不解之疑或不同意見。教師要注意甄別學生質疑的價值,并采取合適的方法予以解決:有的由教者直接講解,有的交給學生探究,有的重錘敲打,有的一帶而過。
二、課文內容的教學要與課外語文活動相結合,培養學生的語文興趣,拓寬學生的視野,增長學生的課外知識。
很難想象僅靠幾冊課本和一天一節的語文課,學生就能學好語文,語文教學只有在社會大課堂的廣闊背景下、在學生廣泛的閱讀中才會產生活力。對于農村中學學生更要加強課外語文閱讀的總量,諸如讀書、看報、聽廣播、看電視節目等。如果把學生課外語文學習也納入語文教學軌道,這對提高學生的語言素質大有裨益。因此課外活動這一塊絕對不容忽視,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加強學生課外活動的開展:
1、課外閱讀活動。一名學生若要拓寬自己的知識視野,增加自己的知識信息量,全面提高自己的語文素養,進行大量的課外閱讀是必由之路。指導學生進行課外閱讀,首先要本著獲取知識、培養能力、發展智力的目的,根據語文課本學習的內容進度和自己的實際情況,確定每學期每單元閱讀的具體目標,這樣才能有效防止可能出現的盲目性和隨意性。同時學生的課外閱讀還必須遵循擇優閱讀的原則,認真選讀一些高品位、高質量的書,如優秀文學作品、典范性文章、語文基礎知識書刊、鄉土教材等,這樣才能獲得有益的知識營養和精神食糧。
2、課外寫作活動。在教學中,可以讓學生堅持寫周記。一個星期下來,學生總會有些印象較深的事情,正好可以將其寫在周記本上,按時交給老師批閱。長期堅持下來,學生的寫作水平會在不知不覺中得到提高,更重要的是他們中的大部分還會成為生活的有心人。除了周記之外,還可讓一些寫作能力突出且有興趣的學生寫一些觀后感、讀后感、新聞、雜文、詩歌、農村景物描寫、風土人情介紹等等,不一而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