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5-30 10:34:22
開篇:寫作不僅是一種記錄,更是一種創造,它讓我們能夠捕捉那些稍縱即逝的靈感,將它們永久地定格在紙上。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12篇來龍去脈,希望這些內容能成為您創作過程中的良師益友,陪伴您不斷探索和進步。
風水勘探。來龍去脈原指山脈的走勢和去向像龍體一樣起伏。現比喻一件事的前因后果或一個人的來歷。在風水術中也有體現:舊時迷信風水的人,把連綿起伏的山水地形比做“龍”,把龍頭之所在叫做“來龍”。從龍頭到龍尾像脈管一樣連貫著的地勢叫做“來龍去脈”,亦作“來龍結脈”。
近義詞:有頭有尾、前因后果、一脈相承。反義詞:有始無終、有頭無尾。
此語出自明朝吾邱瑞的《運甓記·牛眠指穴》。
(來源:文章屋網 )
除了傷科有敷藥、喉科有吹藥(吹些藥粉在喉部)的方法外,我國傳統醫學用藥歷來是口服的。藥物和食物一樣,從嘴里吃進去,經消化吸收發揮治病作用。古代西方醫師,大致也是如此。
注射給藥是在化學制藥興起、能提純藥中的有效成分,并且弄清了這些藥物在人體內的運輸、作用、轉化、排泄之后才出現的。所以,注射給藥應該算是舶來之技。注射給藥和傳統的用藥方式大不相同。而且,注射給藥早期多用于抗菌治療。比起我國傳統醫學來,它的療效更快。因此,注射給藥方法傳入我國后,大受國人歡迎。
常見的注射給藥方法有5種,即皮內注射、皮下注射、肌內注射、靜脈注射和體腔內注射。在特殊緊急情況下,還有動脈注射和心腔內注射。靜脈注射還有靜脈推入與靜脈滴注之分。根據病情和所用的藥物,不同的注射方法各有其應用規定。
“吊瓶子”的由來
靜脈滴注原本用于將大量液體輸入病人體內,用來解救身體嚴重缺水又不能飲水的病人。最典型的應用是上世紀三四十年代曾在世界上許多地區流行的霍亂病。
得了霍亂的人上吐下瀉,身體水分盡失。直到血液循環衰竭,最終死亡。由于病人不斷嘔吐,因此無法通過飲水來補充體內缺失的水分。自從有了靜脈滴注方法,可以輸人大量液體。加上抗菌治療,霍亂病人才得以治愈。
觸類旁通,因為食管癌或其他疾病不能進食造成身體缺水的人,也可以用這種方法解決。正因如此,早年醫學界都稱靜脈滴注為“補液”。就是給身體補充液體的意思。輸入葡萄糖水可以給人體提供一定的能量。如果再輸點鹽水,還可以補點鹽分。假如再加點維生素c,似乎已經可以代替飲食了。要是再輸點蛋白,這“飲食”就更豐盛了。于是,靜脈滴注的對象擴大到了不一定十分缺水,只要是飲食方面有些障礙的病人都可以采用的一種“支持療法”了。
這些液體直接進入體內,避開了胃腸吸收的環節。如果治病的藥物也用這種方法,豈不是直接又快速?誰不希望有病快好?于是。凡能溶于葡萄糖水或鹽水的藥物都被用來靜脈滴注了。
這些病人并不缺水,不需要“補液”。醫生們就改稱為“輸液”。民眾把靜脈滴注叫“掛水”。或者更形象地稱為“吊瓶子”。瓶子一吊,病人和家屬就安心了,醫生也覺得盡責了。
1年吊了105億瓶
500毫升一瓶的葡萄糖水或鹽水,一天吊個4~5瓶是常事。一些慢病患者吊上十天半個月也是常事。尤其令人不解的事是,很多人感冒也要“吊瓶子”。只要有點發熱,甚至不發熱也“吊瓶子”。還有就是一些老人要定期“吊瓶子”,說是“疏通疏通血管”……
以前,我國傳統醫學有“懸壺濟世”之說。就是在家門口掛一個裝藥的葫蘆,作為醫生的標志。現在,我國的大小醫院、民營診所,不分中醫西醫,甚至連“無證行醫”者都在那兒給人“吊瓶子”。
據報載,我國每年要吊105億瓶,平均每人每年吊8瓶。遠遠超過全世界的平均水平2.5~3.3瓶。
這說明我國民眾身體都缺水?當然不是。說明我國醫療衛生事業發達?也不是。說醫院為了賺錢,盡給病人“吊瓶子”,其實也不盡然。一瓶葡萄糖水或鹽水也值不了多少錢。中國的醫療部門大量使用輸液治療與醫患溝通不暢有關,與觀念陳舊有關。
一旦得病,病人心急,家屬焦躁,希望病早點好。加上中國的病人對醫生普遍不信任。生病之后,他們既要找醫生看,又唯恐醫生不盡心。于是,日子久了,醫生也就有了對策:給你吊上瓶子,用最快的速度給藥。這樣一來,還能說醫生不盡心嗎?病人對吊瓶子“認了”,醫生也就覺得對病人盡責了。
“吊瓶子”用藥,豈能隨意?
問題是,從靜脈里輸進去這么多水,有這個必要嗎?如果病人不缺水,這些水進去有沒有問題?人體的循環血液總量約3500~4000毫升。現在又輸進去2000毫升。血循環量一下子增加了50%~60%。雖然在輸入的過程中也通過排尿等排掉了一些,但是,這終究是增加了心臟的負擔,增高了血壓。一般人或許問題不大,對于那些心臟功能本來就不是很好的人或是年老體弱的人,就有可能造成心力衰竭。尤其是輸入過快時,危險更大。
有人說,輸進去了葡萄糖,有營養作用。其實。一算便知,輸2000毫升5%的葡萄糖,病人實得的葡萄糖才100克。吊在那里十來個小時不能動彈,得到的營養才相當于喝了3兩米粥。還有,糖尿病患者不適合輸葡萄糖。如果病人不知道自己得了糖尿病,把葡萄糖輸下去就麻煩大了。
人的消化道是為進食而存在的。如果消化道的結構和功能完好,自然沒必要從靜脈里輸進葡萄糖、蛋白質、維生素、無機鹽。
“藥食同源”。藥物要在人體內發揮作用,也應該經口而入。當然,有些生物制劑另當別論。比如胰島素之類,口服后進人人體就會被消化液破壞,不宜口服。有些藥物,例如某些抗生素、抗癌藥,為了避免口服吸收后被分解失效,應該采取注射的辦法,也是合理的。不過,此類藥物大多采用肌內注射就足夠了。一些抗癌藥物肌內注射局部刺激過大,應該采用靜脈注射。以20毫升葡萄糖水或生理鹽水稀釋,由靜脈緩緩注入即可。
必須“吊瓶子”用的藥實在不多。至于中藥,從張仲景到李時珍,用藥都是口服。中醫辨別藥性的升、沉、浮、降也是以口服、吃在胃里為準的。要是把中藥放在瓶子里吊下去,一下子進人血液循環,從頭到腳都有。升麻在頭,無法再升。沉香在腳,無處可降。中醫用藥有君、臣、佐、使的藥物組方,方能奏效。如今瓶子里只吊進去一兩位中藥,即使提取了有效成分,恐怕也是孤掌難鳴。
腸粘連是怎么一回事
當皮膚感染,如長癤、長瘡時,愈合后往往多少會留下一點瘢痕,故有瘡疤之稱,表明瘡與疤不可分割。腸粘連的發生與皮膚瘡疤形成同出一理。外科手術時當皮膚被切割破損,或較大傷口經醫生縫合后,即使不發生細菌感染也會留下一條線狀的瘢痕,這是組織對損傷的一種修復、愈合方式。從這一點看,瘢痕是出于“好心腸”,是一種福。但如果較大的瘢痕長在臉上,或跨越關節,或使兩個指(趾)粘連在一起而影響到美觀、正常生活和肢體功能時,那么瘢痕就在“幫倒忙”,是一種禍。
在人體腹腔的腹壁內層表面和胃腸等內臟表面,覆蓋一層由間皮細胞和結締組織構成的漿膜,相當于腹腔內的“皮膚”。漿膜十分菲薄、柔弱,較皮膚更容易受損傷,但它修復也很快。平時漿膜分泌少量漿液起作用,當腹膜受到生物、化學、物理包括外科手術損害時,則會出現急性炎癥反應,滲出大量纖維蛋白原,進而形成纖維網絡狀物,集中在受損傷的組織器官表面并與周圍組織粘合;成纖維細胞和其產生的膠原束也會使創面和周圍組織形成粘連。可見,粘連原本是腹膜一種自身生理和修復功能的正常反應。正常情況下,腹膜除了釋放纖維蛋白原外,尚有纖維蛋白溶解作用,后者能溶解纖維網絡狀物,減少粘連形成,調節兩者平衡的關鍵是局部損傷和炎癥反應的程度。
腹腔的腹壁內層或內臟表面與腸表面的粘連稱為腸粘連。只要腹部開刀,粘連在所難免。據統計,腹部外科手術后60%~90%有粘連。實際上有無腸粘連是一回事,診斷腸粘連又是一回事。大部分腸粘連患者沒有出現特殊的不適,只有少部分腸粘連患者會引起不適,如出現腹痛、腹脹、嘔吐等癥狀,這時,醫生才診斷這位患者有“腸粘連”。
需要說明一點,只有少數腸粘連會惹禍,它們會引起一種嚴重的病癥,即腸梗阻,其發生率為3%~4%。粘連性腸梗阻的常見誘因有:飲食不當或胃腸炎癥等引起胃腸蠕動功能紊亂;暴飲暴食使大量食物突然進入受粘連壓迫或牽扯的近段腸管(圖1);餐后劇烈的體力活動,使粘連近端的腸管因重力關系發生扭轉等。腸梗阻可以是部分梗阻,也可以是完全梗阻,嚴重者可引起腸壞死。
如何預防腸粘連
為了盡可能降低腸粘連的程度,減少發生會引起身體不適的腸粘連,作為患者,應注意以下兩點:
一、如病情需要手術,則應聽從醫生建議及時手術,切勿瞻前顧后,延誤手術良機。腹部手術有兩個目的:一是消除原發病因。如胃穿孔時行穿孔修補術,清除流入腹腔的胃液;闌尾炎時行闌尾切除術,消除膿液來源。二是消除引起腸粘連的因素,減輕術后腸粘連的程度。因此,當患者出現內臟穿孔、破裂、腹膜炎等病情需要手術治療時,應當機立斷,盡快接受手術。否則,損傷越重,持續時間越長,粘連的程度越重,治療也越困難。如化膿性或穿孔性闌尾炎與單純性闌尾炎相比,手術后粘連的程度嚴重和范圍成倍增加。
二、 腹部手術后,促使胃腸蠕動功能盡早恢復。腹部手術后,醫生對患者通常有三問:傷口痛不痛?發不發燒?是否已排氣(放屁)?還要用聽診器聽聽腹部有沒有腸鳴音。這樣做的目的是了解患者術后腸蠕動是否已恢復正常。根據麻醉和手術的不同,如果沒有嚴重的腹腔炎癥和其他的特殊病情,一般術后24~48小時腸蠕動應逐漸恢復。為了促使胃腸蠕動功能盡早恢復,一般應采用以下方法:①在醫生的許可下,應盡早起床活動。②按照醫生的要求,該喝的時候喝,該吃的時候吃,并注意進食的量和質的要求,循序漸進,否則不利于胃腸道蠕動功能的恢復。③必要時,還可在醫生指導下應用一些促進腸蠕動的藥物和方法。
當然,醫務人員也有主張在手術中向腹腔內注入一些藥物,如右旋糖酐、糜蛋白酶、胰蛋白酶、透明質酸酶等,有預防腸粘連的作用,但要完全阻止腸粘連的發生還不可能,而且有的方法還有副作用。所以,上述方法也并未成為常規應用的方法。
有了腸粘連應該怎么辦
腹部手術后絕大多數患者可有程度不同的腸粘連,其中許多人的腸粘連對身體沒有影響,且隨著時間的推移,粘連還會逐漸減輕,故這些人不必治療。
有的腸粘連患者出現了腹痛、腹脹、嘔吐等癥狀,則應及時進行治療。
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男左女右,好像約定俗成地滲透到了我們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上公共廁所,男左女右;戴婚戒,男左女右;另外,還有照結婚玉照,夫妻二人出席某些禮儀場合等等,男的往往在左邊,女的往往在右邊。如果顛倒了位置,就會有人笑話,說是違反了“男左女右”的習俗 。
這種習俗是怎么產生的呢?據傳說:中華民族的始祖氏化仙之后,他的身體器官化為日月星辰、四極五岳、江河湖泊及萬物生靈。這個傳說雖然有神話的成份在內,但卻為我們提供了一份研究中華民族日神和月神的參考資料。《五運歷年記》認為:中華民族的日月二神是氏雙眼所化,日神是氏的左眼所化;月神是氏的右眼所化,民間流傳的“男左女右”習俗,就是由此而來。那么中華民族的日月二神是誰呢?日神就是伏羲;月神即是女媧,均是傳說中的上古之神。幾年前在烏魯木齊市水磨溝我曾看到過出土于阿斯塔那的伏羲女媧圖的白色浮雕和說明。吐魯番的伏羲女媧圖,出于阿斯塔那哈拉和卓古墓群,交河故城附近的墓地也有少量發現,大多在夫妻合葬的墓穴中,一般用木釘釘在墓頂上,畫面朝下,少數畫則折疊包好放在死者身旁。根據中國古代男左女右的禮俗,伏羲在左、左手執矩,女媧在右,右手執規,人首蛇身,蛇尾交纏;頭上繪日,尾間繪月,周圍繪滿星辰。由于寓意深奧、構圖奇特,富于藝術魅力和神秘色彩,自本世紀初發表以來,一直深受學術界的重視。伏羲、女媧都是我國古代傳說中的天神和人類的祖先。據說伏羲曾教導人們從事農、牧、漁業生產,女媧曾教導人們婚姻嫁娶的人倫禮法。他們手中拿的規和矩,即是生產工具,又是社會秩序的象征。1953年,科學家發現,生物的一種基本遺傳物體--脫氧核糖核酸的分子,這一化生萬物的基本遺傳物質的結構--一種雙螺旋線的結構形式,竟然與吐魯番地區表現化生萬物的人類始祖形象非常相似。以化生萬物為名,吐魯番出土的一幅伏羲女媧畫像成了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雜志《國際社會科學》1983年試刊號的首頁插圖。
另外,“男左女右”的習俗還和古代人的哲學觀關系非常緊密。我國古代哲學家認為,宇宙中通貫事物和人事的兩個對立面就是陰陽。自然界的事物有大小、長短、上下、左右等等。古人將其歸類分為大、長、上、左為陽,小、短、下、右為陰。陽者剛強,陰者柔弱。人的性格,男子性暴剛強屬于陽于左,女子性溫柔和屬于陰于右。“男左女右”在中醫應用上也有實際的科學意義,“男左女右”在醫學上是表示男女生理上的差異。中醫診脈,男子取氣分脈于左手,女子取血分脈于右手,即使小兒患病觀察手紋也取“男左女右”的習慣。這就是“男左女右”的由來。這一沿襲至今的習俗,早在二千多年前戰國時期就已經有了。當然至于“男左女右”是否真能表示男女生理上的差異,則是另一個問題了。
在我國封建社會中,許多事物都有尊卑高低之分,就連東西南北、前后左右也不例外。
古代把南視為至尊,而把北象征為失敗、臣服。宮殿和廟宇都面朝向正南,帝王的座位都是座北朝南,當上皇帝稱“南面稱尊”;打了敗仗、臣服他人“敗北”、“北面稱臣”。正因為正南這個方向如此尊榮,所以過去老百姓蓋房子,誰也不敢取子午線的正南方向,都是偏東或偏西一些,以免犯忌諱而獲罪。
除了南尊北卑之外,在東、西方向上,古人還以東為首,以西為次。皇后和妃子們的住處分為東宮、西宮,而以東宮為大為正,西宮為次為從;供奉祖宗牌位的太廟,要建在皇宮的東側。現代漢語中的“東家”、“房東”等也由此而來。
除了東西南北之外,表示方向的前后左右也有尊卑高低之分。古代皇帝是至尊,他面南背北而座,其左側是東方。因此就在崇尚東方的同時,“左”也隨著高貴起來。三國時期的東吳占據江東,也稱江左。文左武右的儀制,男左女右的觀念等,都是尊左的反映,有些習俗甚至延續至今。
如:房間是民居院落中最重要的組成部份。北京四合院都是平房,沒有樓房。四合院里最重要的房間就是正房。正房就是北房,也稱上房或主房。由于祖宗牌位及堂屋設在正房的中間,所以正房在全宅中所處的地位最高,正房的開間、進深和高度等方面在尺度上都大于其他房間。正房的開間一般為三間,中間一間為祖堂,東側的次間往往住祖父母,西側的次間住父母,而且老房子正房左邊(東邊)的次間、稍間比右邊(西邊)的略大,這是受“左為上”傳統習俗影響的結果。舊時人們有尊左的習俗,我們常說的“左祖古廟”、“文左武右”、“男左女右”都是尊左的反映。
再如:戴戒指也是有講究的,這種講究不見諸文字記載,而是一種約定俗成。民眾認為,左為上,右為下,左象征尊嚴和力量,右象征溫柔和體貼。故民眾佩戴戒指有“男左女右”之分。此外,男子戴在食指上表示求愛,戴在中指的表示正在戀愛,戴在無名指上表示已婚。而女子一般不戴在食指上,其他則與男子相類似。若有人男左女右地戴在小指上,則明確表示自己是獨身。在當代民俗中,男女情感上的交往,一定要注意對方所戴戒指的位置,要尊重這種約定俗成的習俗,恰如其分地相處。
當然,在中國歷史上,也出現過女左男右的現象。位于嘉陵江東岸的古棧道石柜閣旁的千佛崖摩崖造像,距今已有一千四百年的歷史了,造像規模宏大,氣勢雄偉,從南到北全長417米,高45米,造像龕窟重疊十三層,密如蜂房,現有龕窟四百多個,大小造像七干多尊,以大云古洞為中心,分為南北兩段。大云古洞,是干佛崖最大的洞窟.共有造像234尊,大殿正中彌勒佛立像系大云洞的主佛,是女皇武則天的象征。左邊是則天女皇,右邊是高宗李治,排列改變了我國男左女右的傳統習俗。牟尼閣,衣紋琉暢,造型豐滿,佛背后是褸空雕刻屏風,增強了石雕多面體的表現效果,是石窟中難得的藝術珍品。
男左女右,約定俗成,是千百年來男尊女卑的傳統使然。從左到右,先男后女。按東方習俗,每每簽名,若是夫妻,必是丈夫的大名寫在前,妻子如一個后綴添加其后。不像西方,事事講究“Lady first”,連演講開篇詞也是“Ladies and gentlmen”。
門診時間:每周星期三、五上午出診。
頸椎兩側各有一根椎動脈,它們是從兩側鎖骨下動脈發出,經兩側頸6橫突孔開始,沿兩側頸6~頸2橫突孔平行向上,至寰椎椎動脈溝處進入顱腔,進入顱腔后合成腦基底動脈營養小腦及內耳。
發病機制
椎動脈在頸段走行在鉤椎關節及椎體的側方,正常人的椎骨活動時,橫突孔的四壁能使其內部的椎動脈受到牽拉或擠壓,當頭向一側歪曲或扭動時,其同側的椎動脈受到擠壓,對側受到牽張,甚至頭后伸時椎動脈的血流都會減少,但無癥狀。但是如果一側椎動脈已有某種病變,如骨刺壓迫、血栓形成或動脈狹窄等,而在頭頸轉動時,頸椎的鉤椎關節和關節突關節的骨刺,可能刺激或壓迫對側的椎動脈,或刺激其周圍的交感神經使椎動脈發生扭曲或痙攣,管腔變細,血流量減少,從而造成大腦基底動脈供血不足,出現腦干供血不全的一系列相應癥狀。
典型癥狀
椎動脈型頸椎病的典型表現為:發作性的頭痛,以頭枕部、頭頂部痛為主,也可放射到頭顳部,大多表現為發作性脹痛,伴有旋轉性、浮動性或者搖晃性頭暈。可出現突發性弱視或者失明、眼花、復視、眼球震顫、視物不清、視野缺失、瞳孔縮小、眼瞼下垂、眼球下陷等癥狀,但在短期內可恢復。可以有發作性的耳聾、耳鳴、記憶力減退等,部分病人甚至還可以有不同程度發作性的神情恍惚、感覺異常以及精神方面癥狀等表現。病人頭部旋轉可出現肢體突然失去支持力而猝倒,倒地時頭腦清楚,倒地以后還能慢慢爬起來再走。另外,尚可出現發作性的失音、聲嘶和吞咽困難等。
體征及檢查
體征檢查:病人頸部被動扭曲時可誘發上述癥狀,稱旋頸征陽性。其他無特殊陽性體征。
X線檢查:正位片可見鉤椎關節增生;側位X線片可見頸椎發僵,頸椎生理前凸消失,椎間隙變窄,椎體前后緣有骨質增生,項韌帶可有鈣化現象;過伸過屈側位片可顯示病變節段不穩定,病變節段在屈伸時活動過度等;斜位片可見椎間孔變小等。
核磁共振的特定操作方法可以體現動脈系統的顯影效果,稱為核磁共振動脈顯影術,簡稱MRA,比動脈造影還好,而且是無創傷的檢查,因此,對椎動脈型頸椎病的診斷更有價值。
近年來,隨著超聲技術及設備的發展,可以利用B超檢查出雙側椎動脈是否通暢,使椎動脈檢查更加簡便。
一、把握數學知識生成點,內化數學理解
數學知識具有抽象性和連續性。學生在學習和理解數學知識時,是先認識數學對象的外部特征,構建相應的心理表象,然后在建立新舊知識聯系的動態體驗、探究的過程中,抽取并全面理解數學知識的本質特征及規律,從而達到掌握并應用新知的最終目標。因而,教師在教授新知時應充分引領學生認知新舊知識間的內在聯系與區別,把握好數學知識的生成點,即“是什么”和“為什么”,從而內化為學生對數學知識本質性的理解。
例如,“異分母分數加、減法”的教學。當教師通過對同分母分數加減法的計算方法復習之后,進一步引導學生探究:①“■+■”為何不能直接相加減?②如何轉化為已學的知識解決?③我們可以有哪些方法解決這個問題?討論后,得到以下幾種解決方法:①化小數計算;②畫圖推導計算;③通分計算。再讓學生進行比較,認識其共同點:都是把新知轉化為已學過的知識和方法加以解決。同時,教師引導學生通過討論比較得到最優方法――通分計算。讓學生尋找“同分母分數加減法”和“異分母分數加減法”的本質聯系――只有分數單位相同才能直接相加減。
對于“為什么只有分數單位相同才能直接相加減”這一結論,此時學生還無法真正理解其本質屬性,教師與學生需要作進一步深入探究。此時,教師可將“整數、小數、分數”加減法的計算法則通過課件予以展示,讓學生通過比較內化:整數加減法是相同數位對齊;小數加減法是小數點對齊;分數加減法是分母相同才能直接相加減。這三者實際上都體現了加、減法運算法則的本質特征:只有相同計數單位才能相加減。學生只有明白了數學知識的生成點在哪兒,才能真正內化為自己對數學的深刻理解。
二、找準數學知識發展點,優化數學理解
數學學習的根本在于理解。《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2011)》提出了“通過數學學習,學生能運用數學的思維方式進行思考,增強發現和提出問題,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的總目標。學生只有理解一個熟悉的問題是怎樣被提出來的,一個數學概念是怎樣形成的,一個數學公式或法則是怎樣獲得和應用的,才能讓已經存在于學生頭腦中的那些不成熟的數學知識和數學體驗上升并發展到全新的科學結論,從而找準數學知識的銜接點與發展點――數學模型的建立,讓學生進一步優化對數學知識本質屬性的豐富理解。
例如,人教版四上“常見的數量關系”中“單價、數量、總價”一課。教材以“你知道單價、數量與總價之間的關系嗎?”為問題,引導學生結合自己的生活經驗,自主探索、總結出數量關系――單價×數量=總價。其實學生從二年級就開始學習了乘法和除法,為了體會數學知識具有延續性和發展性,教師還可以引導學生聯系起來想一想:為什么“單價×數量=總價”要用乘法?而“總價÷單價=數量”“總價÷數量=單價”又是用除法呢?先分析一下:單價是單一數量下的價格,相當于每份是多少;數量相當于幾份;總價就是求“幾個幾是多少”。
而后,引導學生回顧二年級下冊教材中“一乘二除”的圖示(圖1),寫出相應的算式。
思考:每道題寫出的算式中,哪個數相當于“單價”?哪個數相當于“數量”?哪個數又相當于“總價”?從而讓學生理解“單價、數量和總價”之間的關系,就是乘除法之間的關系的一種具體表現,即將眾多的“一乘二除”問題歸之于乘法,這就生動詮釋了“乘法是一個筐,許多東西都可以往里面裝”的形象。為學生的后續學習“路程、速度、時間”與“乘除法意義和各部分間的關系”奠定了良好的基礎,為數學知識的進一步發展構建了“關系”模型,讓學生對數學知識的理解達到最優化。
三、注重數學知識延伸點,深化數學理解
我們知道,小學數學知識是依據兒童年齡特征發展和不同階段的認知結構水平,以螺旋上升的方式呈現出來的。不論是相同模塊的同一知識,或是不同模塊的不同知識,它們之間都存在著或多或少的關聯。這種關聯的產生,是因為每個數學知識點都有著其本身的內涵和外延,因而在數學教學中,只有找準知識間的內在聯系,注重知識的“生長點”與“延伸點”,把每節課的知識點都置于整體知識的體系中,處理好單一知識與整體知識的關系,引導學生感受知識的整體性,體會對于單一數學知識可以從不同的角度加以分析、從不同的層次進行理解,才能夯實學生的“四基”,增強學生的“四能”。
例如,人教版“觀察物體”的教學。人教版教材將“圖形與幾何”模塊中的“觀察物體”內容,分三個階段在不同年級進行教學。首先是二年級上冊第五單元“觀察物體(一)”。該單元的設計內容和目標是建立在二年級學生認知能力還很薄弱、空間想象力還不夠完善,因而以“知道從不同位置觀察到的物體形狀可能是不同的,能辨認從不同位置看到的簡單物體的形狀,能辨認從不同位置看到的簡單幾何形體的形狀”為教學目標,逐步讓學生感受物體局部與整體的關系,初步形成全面看待事物的意識,為第二階段學習“觀察物體”提供了智力支持和學習延伸點,即位置不同,觀察到的物體輪廓就可能不同。
其次是四下第二單元“觀察物體(二)”。該單元知識是建立在二年級學習的基礎上。這一階段,學生的空間想象力得到有效提升,空間方向感有了明顯增強,空間推理能力有了一定基礎,因而以“能辨認從不同位置觀察一個用正方體搭成的幾何組合體的形狀,并認識到從同一位置觀察不同物體,看到的形狀可能相同也可能不同”為教學目標,逐步培養學生從單一物體觀察到多樣物體組合觀察的空間想象力和推理能力。此時學生對所觀察的物體表象特征有了更明確的判斷推理能力,經歷了由二維圖形延伸到三維圖形的過程,為五年級“反推”能力的培養奠定了扎實的基礎。
最后是五年級下冊第一單元“觀察物體(三)”。本單元內容是在前面學習了從不同角度觀察實物與單個實體圖形,以及幾何組合體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主要是讓學生“根據給出的從一個方向或三個方向看到的形狀圖,用給定數量或是不確定數量的小正方體擺出相應的幾何組合體,體會不同擺法和有些擺法的確定性”。這是前面兩個階段學習的延伸與提升,學生在不斷經歷觀察、操作、想象、猜測、分析和推理的過程中,逐步積累數學活動經驗,為第三學段的全立體、全方位學習三維空間圖形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今天,我讀了《那次,我被他冤枉了》。
這篇文章主要寫了:作者朱江云和好朋友章吳一起寫作時,因走得匆忙,把鋼筆留在了朱江云家。三天后,章吳來找他,說朱江云偷了他的鋼筆,爭吵后,便打了起來。章吳見他的鋼筆在書桌上,連拿也沒拿,就氣沖沖地走了。奶奶知道后,拿著鋼筆去章吳家說清楚事情的來龍去脈,章吳才知道自己錯了,連忙道歉。朱江云也原諒了他。
讀后,我深有感觸,明白了:做任何事都要先思考清楚,這件事做得對還是不對,如果覺得不對就盡量不要去做。更不要像章吳一樣,不經思考就隨便誣賴人家偷了他自己的鋼筆,最后才知道,是自己做錯了。所以,大家也不能隨便就冤枉人家,必須要先弄清楚事情的來龍去脈,前因后果才行。
五年級:王慶典
回憶在腦海當中逐漸消散,我不知道自己還要走多長的時間,才能看見人生的綠洲和沙漠。
我只是仍然在印象當中模糊的記者,在面試前的那個夜晚,我輾轉反側無論怎樣都無法入睡。后來我感覺太陽好像快要升起來了,天也開始變得朦朧亮了,我開始進入了睡眠。
或許從一開始我就清晰地知道很多事情,有他們一開始的原因,也有他們注定的結果,我們沒有必要總是在一個地方去尋找那些所謂的結局,也沒有辦法,總是在一個無法看清楚角落的原因里懂得那些事情,懂得那些結果。他們的勞累其實從一開始就是因為心里有一個要魔在作祟,如果能夠看清楚這一切其實都不是什么問題,有人說你最大的敵人其實就是你自己,如何才能夠讓自己看清楚這世間的來龍去脈,其實最重要的是要看懂你自己的心,看到你想要的是什么。
像炒股票一樣,很多人都說昨天很殘酷,前天很殘酷。明天很美好,可是大多數人都死在了今天晚上,沒有堅持過去,那么就是失敗。
我知道所有的一切都還是敗給了未來,帶給了希望,很多事情都還是有她們自己的命運取向,很多事情也有他們自己無法去扭轉的結局,就好像今天股票和基金價格都開始走紅,我知道這是一個很好的征兆。
我們開始看到人生,看懂自己心情的時候,也許就是說明我們開始逐漸長大了,那些故事,那些來龍去脈,那些無病,其實都已經變得不是那么重要了,重要的是如何掌握好自己內心的節奏。
1、穿衣打扮,如果穿自己很喜歡的一套衣服出去,人會有種不自覺的竊喜,能提高自信心。
2、對事物的認知了解,當你完全清楚了整件事情來龍去脈的時候,你做這事情會覺得是按照自己計劃來,變的很簡單。從而有信心完成。
(來源:文章屋網 )
自從得到了藍鼻子小女巫的幫助以后,小木偶得到了人類所有的表情。但是,要解決以前的誤會還是有點麻煩。它自從聽到了精靈谷有一只精靈叫黃精靈,專門幫動物們解決難題,它立即前往精靈谷尋找黃精靈。黃精靈聽了小木偶的難題以后,決定幫助小木偶解決難題。
他們找到了小紅狐和熊警官,熊警官生氣地罵小木偶:“你這個小不點,又來打擾我,是不是又想我把你拎起來,又把你飛出去幾米遠啊!”“不不不,熊警官先生”小木偶可憐巴巴地說,“我是來尋找證據證明背包是我的,請您給我一次機會吧!”熊警官說:“沒問題。找就找,但是找不到,你要被我揍一頓。”小木偶答應了。
小木偶把紅背包左找找、右找找,發現在書包里有一個密格,在里面找到一本《木偶背包使用說明書》,小木偶隨便翻了幾下,發現背包里有一個錄音裝置,小木偶按照書本上的方法,打開錄音裝置,錄音清晰地播著那一天的錄音:“嗨!小木偶!你的紅背包真漂亮,讓我背一下好嗎?……”。熊警官非常奇怪,為什么會這樣?你那天不是笑嘻嘻的嗎?怎么會這樣?小木偶清楚地告訴了熊警官來龍去脈,熊警官連忙道:“不好意思,不好意思!”熊警官說完后,立刻拎起小紅狐往警局里去審判。小木偶完成了一個難題,繼續出發尋找小白兔和老奶奶。
小白兔和老奶奶這時,正被猴子綁匪和青蛇綁匪劫持著呢!黃精靈和小木偶來到了在精靈谷北邊的一間石屋旁,聽到了里面的聲音:“猴大哥,我有點餓了。先去吃點東西吧。”“好吧,被你這么一說我也有點餓了。”他們倆聽到了一點聲音,立刻躲了起來。原來,綁匪要出去了。黃精靈和小木偶則趁這段時間,立刻把小白兔和老奶奶救了出去,并逃離了出去。小白兔和老奶奶連聲道謝,并看到小木偶的臉上出現了多種表情,覺得奇怪,并問了一句:“小木偶,你怎么有了這么多種表情啊!”小木偶則把整件事的來龍去脈告訴了小白兔和老奶奶,小白兔和老奶奶聽后,覺得錯怪了小木偶,并連聲道歉。小木偶說:“沒關系,反正都已經過去了。”小木偶和黃精靈以為困難已經解除了,但危險還在后頭了。
一個惡毒的巫婆知道了黃精靈幫助了小木偶這么大的忙,覺得很不忿,這個世界上怎么會有人幫助木頭人。于是,這個惡毒的巫婆捉了小木偶,生氣地問:“你怎么能讓精靈來幫你,你只是一塊破木頭。”小木偶被它的憤怒嚇到了,一聲不吭。黃精靈知道小木偶被捉后,立刻前往巫婆的皇宮,救出小木偶。
黃精靈來到巫婆的皇宮以后,并把門敲得響響的,巫婆開門后,看到是黃精靈,便生氣地問道:“你這只黃精靈,它只是一塊破木頭,你為什么要幫助它?”黃精靈一聲不吭,拿出魔杖,與巫婆展開激烈的戰斗,打了三百回合后,黃精靈勝利了,救出了小木偶,小木偶連聲道謝,黃精靈客氣地說:“不用謝,我們本來就是朋友嘛!”
就這樣,黃精靈和小木偶做了最要好的朋友。精靈谷里又傳來歡樂的笑聲。
四年級:何鍵銘
花季少女
小脾氣,誰沒有發過?我就在和媽媽之間的一次爭吵中,從發“小脾氣”的過程中得到了許多啟發。想知道事情的來龍去脈嗎?那就讀下去吧!
那是在四年級上半學期的一天晚上,我早早地寫完了作業。看見媽媽正在晾衣服,我在心里突然萌生了一個想法:為什么不畫一張媽媽的速寫呢?趁著今天這個大好機會,為何不練練?于是我向媽媽說明了我的想法,沒有想到媽媽爽快地答應了。
很快,媽媽就坐在了我的轉椅上,擺好了姿勢。畫著畫著,我發現了一個問題:臉畫的有點走形。可是我越改越糟,改到最后竟然到了無可救藥的地步。這時我才發現,我畫一會兒,媽媽就動一動,當時已經很生氣的我心想:本來畫畫就著急,可是你還老動,這不是火上澆油嗎?于是我把畫板狠狠地摔到了地上。
“陽陽,怎么了?為什么不畫了?”媽媽看了看地上的畫板,又看了看生氣的我,就問我。
“你老是動,我還怎么畫呀!”
“畫不好不要著急啊,要耐心一點”
“就您這樣,我還怎么能畫下去!”
… …
漸漸地,聲音越來越大,爭吵越來越激烈,最后,我們互相瞪著眼誰也不理誰。
爸爸聞聲趕來,看到這種情形后,先是勸走了怒氣沖沖的媽媽,然后關上了門,坐在了我的身旁。
爸爸并沒有責怪我,而是輕輕地對我說:“陽陽不要急,畫不好咱們可以練嘛,不能和媽媽吵架呀。記住,以后做什么事情都不要把責任推給別人,要分析好事情的來龍去脈,在自己的身上找找存在的問題,這樣才是一個大孩子的表現啊,你說對不對?”
我似懂非懂地點了點頭,可是心里想:你說的的確對,可是我該怎樣向媽媽道歉呢?爸爸仿佛看出了我的心事,說:“元元,你已經大了,也該學會自己處理問題了。”說完,他走出了房間,并輕輕帶上了門,留下了我一個人呆呆地坐在屋里。
晚上,我靜靜地躺在床上,想著我自己的事情。白天的一幕幕又出現在我的眼前,是啊,我的確應該多體諒一下父母,這樣才是一個大孩子的表現!
第二天早上,我悄悄地給媽媽寫了一封信。上面寫道:媽媽,對不起。我不應該與您吵架,要做一個大孩子,多體諒體諒您,請問您能夠原諒我嗎?
關鍵詞:敘事結構;音高;音強;音色;音長
敘事結構可以被視作一種框架結構,在此基礎上,故事或敘事的順序和風格被展現給讀者、聽眾或者觀察者。敘事結構有三種類型:正敘、倒敘、插敘。
《經濟與法》每天精心選擇一個典型案例,用三十分鐘悉心講述案例背后蘊涵的法理及規章制度,挖掘市場經濟活動中存在的法律缺失,及時傳播法律法規,充分發揮欄目在經濟生活領域中的法制宣傳作用。
本篇論文以《經濟與法》20160616 離奇失蹤的男嬰這一期為例,來具體分析敘事結構中,主持人及解說在有聲語言音高、音強、音長、音色四方面的控制。
首先,在節目一開頭是一個片頭,介紹本期主要關注事件,第一句話就是:“光天化日,醫院新生男嬰離奇失蹤”。結果置先,制造懸念,解說員的有聲語言在音高方面略高,旨在強調,音強方面,也比較強,突出本期的核心話題。音色方面,聲音比較扎實、有力并帶有疑惑。音長方面,較短,節奏緊湊、快捷,因為片花只是簡要概述,講求畫面的沖擊力,所以語句短小、精干,語言節奏快。
片花過后,主持人出現,開始介紹本期節目事件。這里主持人和解說員可以聽的出來是同一個人,都是路一鳴。但是主持人的聲音和解說員的聲音在四個方面的控制上明顯不同。
主持人的語言,比較剛才的片花,路一鳴放慢了語速,有很多的強調重音出現,較之剛才片花中理智、客觀的配合畫面講述,主持人的語言情感更加的濃烈,在音色上有了很多個人的特征。
一開始,主持人用平速介紹歡迎收看這一期的《經濟與法》節目,緊接著,他放慢語速、音高、音強明顯提高,開始說2016年5月15號這天下午,開始進入今天的主題,突出強調,用強烈的、飽滿的感彩、逐字逐句一絲不茍的告訴觀眾,這件事的離奇之處。
這種敘事結構就是倒敘,主持人先說在婦幼保健院發生了一件,特別怪的事!可見他已知道事情的來龍去脈,有了自己的感受。他把“特別怪的事”突出強調,引發人們的注意,緊接著,就詳細開始講,為何怪,事情究竟怎么了,給了觀眾一個簡要的概述,這概述說的不是事件的過程,而是這個事情結果。
緊接著,畫面轉入事件的當事人,丟失嬰兒的姥姥,在接受采訪時的同期聲,姥姥站在她的視角,開始講述當天事件發生的具體過程。
接著解說的聲音,路一鳴明顯和剛才主持的話語不一樣。音高上相比剛才變低了,音強上也沒剛才那么用力了,音長上沒剛才脫的時間長了。音色上,變化很大,聲音不像剛才那么嚴肅、鄭重,而是像小說演播一樣,給人感覺是在繪聲繪色的講一個故事,有起伏有。總體的感覺就是聲音變化豐富,有韻律感,跟著事件走的敘事節奏感加強。
接著主持人路一鳴再次出現,以主持人的身份開始講述姥姥當時的狀態,在講述的時候,我們可以感覺到主持人在用聲上,好像自己是作為一個人物個體、好像自己是事件的見證者,看到了這件事,對自己的朋友掏心掏肺的講述這件事。感情的濃度加強,說的欲望和興奮度也加強,還伴有手勢動作,能夠感覺到他說這事時,很認真、很投入。在聲音的四個方面,音高、音強再次增強,有很多處給以重音的方式,放慢說,突出強調。音色上,與剛才解說像小說演播的語態有播講的意味在里面,現在有了明顯的轉換,就是說話,像人與人之間的對話、交流一樣。
接下來就是詳細講述犯罪人偷嬰兒的具體過程,解說和同期聲穿行,配合講述。解說人的講述,依然節奏快速、跌宕起伏。
接著,主持人出現,依然話語速度放得很慢,音長拉長,音高提高,音強加強,音色凝重、感慨。
后面的每一次主持人出現,都在引出下面的詳細講述,可見主持人有引出下文的作用。一步步,推進故事的前進、深入。一點點的解開所有的疑惑,把包袱抖開。
解說員和警察的同期聲不停的循環接話,給人感覺講述感更加順暢、完整、生動。
特別是《經濟與法》與《今日說法》相比較看,更好看的地方就是,警察抓人的場面,各種爭執、情緒、矛盾的沖突,都會播放出來,特別精彩,讓人身臨其境,看到了在日常生活中想看卻看不到的情景。故事講述更加的逼真、生動。
每一次主持人的出現都是下一小節的領起和結果置先。然后接下來就是解說和同期聲的詳細論述,從頭開始講,講來龍去脈。
整w敘事結構,我們清晰可見,結果置先、詳細講述發展過程,繼續結果置先、再詳細講述發展過程,循環往復、循序漸進。
如果說缺點的話,敘事結構沒問題,讓人能非常完整的了解事件的來龍去脈,而且不斷地結果置先、制造一個又一個小懸念,不停的抖包袱,吸引受眾的注意力,有想看下去的欲望。
但是,筆者認為,最后結尾的落腳點還不夠完美。落腳點的宣傳色彩蓋過了本事件的法理層面。本節目一多半內容一直在講述本事件的犯罪人如何走上犯罪之路的來龍去脈,可結果卻落在了醫院攝像頭多,硬件設施完備,所以6個小時就破案了。又說了,我們以后應提前防備,醫院加強防范、不要再讓此類事件發生。卻對犯罪者沒有進行深度的挖掘和剖析,立馬使節目的深度和水準降低了,流于浮表。說這些沒錯,可是如果說這些的同時,又不忘對犯罪者的行為進行一個深度剖析,節目的意義和質量都會提升。因為犯罪者彰顯的人性的弱點,不是她一個人就有,個性當中有共性的存在,個人的行為又會受到她所處的家庭、親人、社會輿論的影響,她當初的無奈、困惑,本節目應該給予一個理智、正確、周全的建議,才能凸顯社會意義。否則在結尾處,說一些官冕堂皇的話,再精彩的故事,也沒有深意,不能給人啟迪、讓人回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