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首頁 精品范文 健康建筑

健康建筑

時間:2022-10-29 19:59:31

開篇:寫作不僅是一種記錄,更是一種創造,它讓我們能夠捕捉那些稍縱即逝的靈感,將它們永久地定格在紙上。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12篇健康建筑,希望這些內容能成為您創作過程中的良師益友,陪伴您不斷探索和進步。

第1篇

關鍵詞 健康建筑人居環境能源可持續發展

1引言

隨著我國國民經濟的發展,城市建設發展加快,目前,城市化水平為30%。按照世界上城市發展的規律,這正是從起始階段向城市化加速發展的轉變階段。在我國東部沿海地區,城市化水平接近或超過35%,已經進入加速發展階段。這都預示今后5年及下個世紀我國城市化水平將有飛速發展。

城市化發展推動建筑行業的興旺,隨著人們對建筑環境要求的不斷提高,北方地區建筑供暖,南方地區建筑空調,以及黃河下游、長江中下游流域建筑供暖與空調都成為極迫切的問題。近5年來,我國房間空調器產量持續以40%的年增長率上升,就充分說明需要的迫切性,但隨之而來的是能耗的增加和對環境的污染。北方地區供暖耗煤已占全國總煤耗的11%以上,長江中下游地區空調器及熱泵的發展已使該地區供電出現嚴重緊張的短缺。若充分滿足這一地區建筑空調的要求,空調電耗將占該地區總電耗的30%以上,這將對這一地區的經濟社會產生巨大影響。供暖燃煤直接污染大氣,并釋放產生溫室效應的CO2,這已是老問題。大量空調設備的使用會放出CFC物質破壞大氣的臭氧層已成為全球性的環境保護問題。此外,空調器在夏季將熱量排入大氣,在冬季又從大氣中大量吸熱,當空調器高度密集安裝時,還會嚴重影響城市區域小氣候。

城市化的發展使建筑能耗越來越大。工業發達國家建筑能耗占總能耗的30%-50%,我國的建筑能耗也達到總能耗的10%以上。目前,人類所消費的能源按目前絕大部分屬于枯竭性能源(如石油、煤炭、天然氣等),有關專家估計,按目前的能源消費增長率持續下去,枯竭型能源只能維持200-300年左右,因此人類面臨的能源問題是嚴峻的。

當今的建筑除了能耗大的問題外,還存在病態建筑的問題。所謂與建筑有關的疾病指的是由于建筑物室內環境有害輻射(電磁輻射和放射性物質)、溫濕度太高太低、生物化學有害物濃度太高等引起的各種疾病或身體虛弱。健康建筑指的是具有滿足人們居住或生產等活動要求的適宜的熱環境、光環境、聲環境和空氣環境的建筑物。其中熱環境包括室內的溫度、濕度、潔凈度和空氣的流動速度等,光環境包括建筑物室內外的照明和色彩等,聲環境包括建筑物室內外的噪聲、音響效果和震動等,空氣環境包括室內外的空氣的組成成分、氣味等。

地球是人類生存與發展的基礎,為人類社會的文明和進步提供了適宜的空間和豐富的自然環境。人類的絕大部分生活和生產活動在人居環境里進行,隨著人們對建筑要求的提高,建筑一方面消耗更多的自然能源和資源,另一方面產生和排放更多的溫室氣體和廢物。

2低能耗健康建筑的關鍵技術

低能耗健康建筑的實現涉及城市能源規劃、節能建筑設計、城市微氣候改善和建筑自動化等領域的科學技術的研究和應用。

2.1城市能源規劃

全面解決建筑物的供暖和空調問題,對適應城市化的飛速發展,緩解能源緊張特別是電力供應不足問題,以及保護城市局部環境及大氣臭氧層,都有重要的意義。解決這一問題的關鍵在于合理的城市能源規劃。通過研究城市能源結構、能源轉換、能源利用等環節,結合城市規劃對整個能源系統進行總體設計,研究為解決建筑物供熱、供冷、供然氣等的需要應配置的最合理的能源轉化與能源輸送系統,重點為我國北方地區熱電聯產,長江中下游地區的供熱、供冷方式,與集中供熱、供冷相適應的大型蓄冷蓄熱裝置以及全面規劃電力、煤氣、冷熱源繼續能的能源系統。

城市的能源規劃首先要估算城市的能源需求,包括生活用能(熱水、照明、電器、炊事、供暖、空調)和生活用能(工業、農業、林業、其它產業)的性質和用量。然后要考察城市的能源結構,對各種可能能源,如電能、煤、燃氣、沼氣、太陽能、風能、潮汐能、地熱等,進行定性和定量的調查和研究。最后制定出城市冷、熱、水、電、氣等能源的統一、聯合供應,以實現城市能源系統的最優的社會和經濟效果。

2.2節能建筑設計

節能建筑的設計是充分利用建筑所在環境的自然能源和條件,在盡量不用常規能源的條件下,創造出人們生活和生產需要的室內外環境。節能建筑的設計關系到三方面的研究內容:當地氣候特征,室內環境的設計要求,以及建筑物結構特征。

當地氣候特征指當地一年四季室外氣象條件,如空氣中的溫濕度、風速和風向、日照率、降雨量、積雪量等。在冬季日照率大的地方,可以考慮太陽能的利用,如被動式太陽房、太陽能集熱器。日照率大的地方則要考慮建筑物的有效遮陽措施。夏季晝夜溫差的地方,可以利用建筑物的蓄冷特性進行自然冷卻。

室內環境的設計要求包括對室內空氣溫濕度的要求。傳統的設計方法要求空調的室內環境必須維持在一個比較狹窄的溫濕度范圍,如溫度在25―28℃之間,相對濕度在50%―70%之間。空調設備的容量是根據維持整個空間要求的溫濕度值來決定的。近年來大量空調建筑的使用已帶來所謂空調建筑綜合癥的問題,即長期生活在空調建筑中的人出現的某種癥狀,如疲勞、易感冒、惡心等,總之是人體抵抗環境變化的能力降低了。這是由于空調建筑的室內環境比較穩定,空氣溫濕度變化小;另一方面由于空調建筑的密封性好,室內空氣品質差,人們得不到足夠的新鮮空氣。

2.3城市微氣候改善

城市化的發展使人類開始意識到建筑隊城市微氣候的影響。合理規劃建筑形式與位置以改善城市小氣候,妥善處理空調系統對外的熱污染,以及全面考慮綠化、遮陽等隊城市環境的影響將是城市建設規劃和設計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

建筑群的布置應注意建筑物的空間和平面的布局,以減少和控制城市風沙和建筑之間的強烈輻射對環境的作用。

城市水資源的規劃對微氣候也起著明顯的作用。河道的合理布置和走向,往往可以改善城市局部區域的熱島效應。

城市的三維綠化對防止夏季太陽強烈照射,改善空氣品質和美化環境都能起到不可估量的積極作用。從氣象觀測數據可以知道,城市市中心的環境溫度一般比郊區的環境溫度高出3℃左右。城市市中心由于工業、商業、娛樂業等建筑密集,加上人口也相對多,交通擁擠,造成市中心的發熱量相對大得多,形成局部熱島效應,如何改善市中心中的微氣候已成為城市人居環境研究的一個課題。

2.4建筑自動化

建筑自動化指建筑設備系統(如供熱空調系統、給排水系統、照明系統、運輸系統、消防系統、保安系統、辦公系統、通訊系統等)的監測、管理、運行和控制的自動化。智能大廈的基礎是通訊自動化系統、辦公自動化系統、大樓自動化管理系統、消防自動化系統和信息自動化系統的有機統一。建筑自動化要求建筑設備系統的合理設計、有效使用以及運行控制過程中的能量節約,以保證建筑設備在提供要求的建筑環境的同時,達到初投資、運行費和維修服務費最小的優化目標。

建筑自動化不僅是實現低能源建筑的必要條件,而且也是建筑安全、舒適和適應性的保證。隨著建筑物規模的增大,對整個建筑的規劃、設計和管理越來越像是對一個城市的規劃、設計和管理。計算機技術的發展和應用為建筑自動化提供物質基礎和技術手段。

3結束語

隨著人們對“人類―建筑―環境”認識的深入,人居環境的可持續發展逐漸成為全球普遍關注的問題。低能耗健康追求在盡量少用不可再生自然資源和能源的條件下,為人們生活和生產創造衛生、健康和合理的建筑環境,因此它是保證人居環境可持續發展的關鍵之一。低能耗健康建筑的實現取決于城市能源規劃、節能建筑設計、城市微氣候改善和建筑自動化等領域的科學技術的研究和應用。

4參考文獻

第2篇

當前倡導綠色建筑、低碳節能建筑及建筑生態環境的設計受到人們廣泛青睞,說明建筑環境是建筑學領域中的一個重要方面,這又在建筑創作中得到了強化。人類一直在探索自身與周圍環境的關系。人的行為與人所處的物質環境之間的相互關系,是環境心理學研究的基本任務,提高人類對自身及其所處環境的認識,建立和諧的人與環境之間的關系,是環境――行為研究的主題。

現代的居住趨勢不僅著眼于居住建筑本身,更著眼于環境的利用與塑造。面對不斷增多的世界人口,這一不可忽視的問題,人們對自己周圍環境要求的不斷提高,環境設計的趨勢和方向也在發展變化,希望突破想象的極限,讓看似不可能的事情成為可能,最終實現在不破壞大自然的情況下為人類提供良好的棲息地。

城市建筑,尤其是住宅建筑是一生中生活時間最長的地方,從人的心里需求看,建筑環境對人們的生活影響非常重要,也怪不得人們在選擇住宅的時候那么謹慎。除了地段、配套、價格之外,還要追求適宜的環境。中國古代環境心理學最注重理想環境的選擇,而理想環境主要由山和水構成,其中尤以水為生氣之源。在當今氣候異常、環境污染嚴重、缺乏自然情調的今天,人們對山水的追求越來越強烈。為了滿足人們的這一需求,建筑設計師在選址的時候往往會優先考慮選擇河邊山旁,如果現實無法滿足這些條件,也會在園林綠化方面想盡辦法加強。中國古代環境心理學強調城市建筑的“面南朝陽”,這是有科學依據的。把它與現實生活聯系起來,因中國處在北半球中,陽光大多數時間都是從南面照射過來,人們的生活、生產多是以直接獲得陽光為前提,這就決定了人們采光的朝向必然是向南的。

再者,面南而居的選擇亦與季節風向有關。當代社會的發展,以城市建設為中心,但眾多的城市沒有山巒,或缺少河流,似乎與傳統中強調的依山伴水距離甚遠。不過,只要略加變通,依然可以找到符合傳統的范例。在考察城市的環境狀況時,可以將一座座的樓房看作是重重迭迭的山峰巒頭;可以將縱橫交錯、四通八達的道路,看作是一條條的河流溪水。在遵循傳統環境心理學基本理念的基礎上,充分利用與發揮各個地區、各種先天條件的優越性、細心發現個別地區的先天缺陷,并通過各種努力去改善其整體環境,去完善這個小區的建筑,同樣可以收到良好的效果。

綠色建筑體系是基于生態系統良性循環原則,以“綠色”經濟為基礎,“綠色”社會為內涵,“綠色”技術為支撐“綠色”環境為標志建立的一種新型建筑體系。低能耗健康建筑能提供人們生活和生產需要的建筑環境,保證人體的衛生和健康,同時具有節能建筑能耗的特點。因此,我們對于人與建筑環境的探索在不斷的摸索中前行……

第3篇

關鍵詞:室內植物:凈化空氣;固碳釋氧

中圖分類號:TU834.8 文獻標識碼:A

人的三分之二以上時間是在室內渡過的,室內空氣污染是繼煤煙型污染、光化學污染之后進入第三污染期的標志,室內空氣污染是室內外多種污染源共同作用的結果,包括裝飾材料釋放有害氣體、吸煙煙霧、廚房油煙、汽車尾氣、工業廢氣等。有人在室內空氣中測得500多種有機物,其中致癌或突變物有20多種,如甲醛、苯、甲苯、三氯乙烯、臭氧、氡氣、PAH、NO2PAH、酚等。

與室外大氣相比, 室內有害因素不僅種類復雜而且有些濃度(強度)甚高,可較室外高出2-3倍甚至上百倍,空調器的迅速普及使其危害變本加厲,室內空氣污染修復是構建健康建筑的熱點和難點。

植物光合作用釋放氧氣, 吸收二氧化碳,而且很多植物還具有修復空氣中物理、化學、生物的多種有害的因素污染的神奇功效,隨著人們環保意識的提高,越來越多的人把綠色植物引入室內。近年來,環保功能的室內植物種類和凈化功能的方向、研究日益增多,本文介紹植物在凈化室內空氣污染研究概況,為選擇室內綠化植物提供借鑒。

一、室內植物固碳釋氧能力研究

植物可以凈化室內空氣,其中最典型、最重要的是通過光合作用吸收和同化CO2,同時釋放氧氣。室內植物從野外引進室內栽培,最大的障礙就是光照不足。生境改變, 植物會在一定程度上改變自身光合特性, 以適應環境保持生長。

通過測試室內植物的光合速率, 計算固碳放氧的能力可以看出:一方面為室內綠化的生態效益提供了科學數據, 另一方面也可以作為室內綠化植物選擇的參照,這方面有比較細致的研究。劉娜對比8種植物固碳釋氧作用,在室內光照強度945~13733 lx環境中,朱蕉(Cordyline terminalis)的日固碳量最大,天鵝絨竹芋(Calathea zebrine)最低,光照強度2112~27856 lx,五彩竹芋(Calathea picturata)最高,鐵線蕨(Adiantum capillus-veneris)最低。董麗麗對比7種室內觀賞植物鴨腳木(Brassaia actinophylla)、鳳梨(Guzmania lingulata)、綠巨人(Spathiphyllum floribundum)、君子蘭(Clivia miniata)龜背竹(Monstera deliciosa)、合果芋(Syngonium podophyllum)和廣東萬年青(Aglaonema modestum)的固碳釋氧量,在相當于全光照60%的光環境中,鴨腳木日固碳釋氧量最高,鳳梨最低,在相當于全光照20%的光環境中,綠巨人的日固碳釋氧量最高,君子蘭最低,在相當于全光照8%的光環境中,龜背竹較高,君子蘭最低。

建筑物內一般光照不足,須擺放光補償點較低的陰生植物,而在完全黑暗的場所如臥室,一般植物(C3植物)由于呼吸作用吸收氧氣、釋放二氧化碳而降低空氣質量。景天酸代謝(CAM)植物夜間氣孔開啟,固定大量二氧化碳形成蘋果酸,日間在光下脫羧成二氧化碳供光合作用,CAM植物幾無光呼吸,對氧氣消耗很少,而且日間一般氣孔關閉,呼吸作用產生的二氧化碳直接應用于光合作用,生成的氧氣至晚間才釋放。它們具有在夜間順應了人們呼吸需求的微妙作用,是臥室綠化裝飾的首選植物。

已經發現的CAM植物有30多個科,100多屬,1萬多種,主要分布于龍舌蘭科、鳳梨科、仙人掌科、景天科、大戟科、百合科、蘭科等中,常見的有青鎖龍屬(Crassula)、落地生根屬(Bryophyllun)、伽藍菜屬(Kalanchoe)、景天屬(Sedum)、鳳梨屬(Ananas)、仙人掌屬(Opuntia)、石蓮花屬(Echeveria)等。

具體研究報道有,岳莉然報道球蘭(Hoya carnosa)、蟹爪(Zygocactus tr-

uncactus)、假曇花(Rhipsalidopsis ga-

ertueri)、金邊虎尾蘭(S. trifasciatacv. laurentii)、葉仙人掌(Pereskia aculeat-

e)、花蔓草(Aptenia cordifolia)、長壽花(Kalanchoe blossfeldiana‘Sensatio-

n’)、玉吊鐘(K. fedtshenkoi‘Rosy dawn’)和豆瓣綠(Peperomia scandens ‘Cariegata’) 九種多肉植物在室內環境中的固碳能力,球蘭、蟹爪、假曇花和虎尾蘭在不同環境中夜間都有CO2凈吸收,夜間固碳量,在直射光區球蘭>虎尾蘭>假曇花>蟹爪;玉吊鐘在光照強度低的陰暗區夜間幾乎無CO2凈吸收,葉仙人掌、花蔓草、長壽花和豆瓣綠則在不同環境中都表現為白天有CO2凈吸收,如直射光區葉仙人掌>花蔓草>長壽花,且CO2凈吸收速率隨光照強度的增加而增加,而日落后以暗呼吸為主。另有報道和其他植物相比仙人掌緋花玉( Gymnocalycium baldianum) 和巨人柱( Carnegiea gigantea ) 、火祭( Crassula capitella ‘Campfire’) 在夜間吸收的二氧化碳最多。

二、室內植物修復化學氣體污染研究

室內有害化學氣體為當前室內空氣污染治理研究的熱點,植物與有害氣體關系有敏感、忍受和消除(吸收)三種。雖然植物吸收空氣污染能力與植物抗性間并無明顯的相關性,在篩選有修復功能植物時,植物本身對有害氣體表現抗性是先決條件。目前對甲醛、苯、甲苯等氣體的凈化研究較多。

Wolverton等最早發現對甲醛、苯、二氧化碳吸收凈化效果最好的10種植物是夏威夷椰子( Chamaedorea seifritzii) 、萬年青(Rohdea japonica )、

常春藤( Hedera helix) 、非洲菊( Gerbera jamesonii ) 、( Dendranthema morifolium) 、富貴竹( Dracaena sanderiana‘Virecens’) 、千年木(C. fruticosa )、鑲邊香龍血樹( D. fragrans‘Massangeana’) 、金邊虎尾蘭、銀邊朱蕉( C. terminalis)。黃愛葵報道對苯、甲醛吸收效果最好的是愛玉合果玉( Syngonium podophyllum ‘Gold Allusion’),其次是黃金葛、金邊虎尾蘭,中斑吊蘭( C. comosum‘Vittatum’)吸收效果最差。胡紅波測定50種植物的吸收作用,甲醛質量濃度均有下降,24 h 單位葉面積植物凈化甲醛量最大的為皺葉薄荷(Mentha haplocalyx ),其次是迷迭香(Rosmarinus officinalis)、金枝玉葉(Portulacaria)、大麗花(Dahlia pinnata Cav)和扶桑(Hibiscus rosa-sinensis )等,凈化率最大的為黃金葛綠蘿(Epipremnum aureum),其次是皂莢(Gleditsia sinensis)、螺紋鐵(Dracaenaderemensis compacta)、扶桑和大麗花等。

解嬌等報道的15 種植物均可以有效吸收甲醛,單位面積吸收量前3 位的為虎皮蘭(S. trifasciata)、綠蘿、櫻花吊蘭(Atenia cordifolia), 各種觀賞植物對甲醛的耐受性均存在差異。

近年來,室內植物吸收甲醛與其他生理指標的相關性也有一些研究,林麗仙等發現虎尾蘭、吊蘭( Chlorophytum)、袖珍椰子( C. elegans)、白鶴芋(Spathiphyllum kochi)、常春藤,植物體內甲醛含量8:00左右最高,隨后下降至12:00左右最低,隨后逐漸上升,體內甲醛含量隨著凈光合速率、蒸騰速率、胞間CO2濃度、氣孔導度的提高而降低,隨著它們下降而上升。

隨著氣孔限制值的下降而降低,提高而上升,與水分利用效率的關系不明顯。鄭小青等在密閉環境中研究對虎尾蘭吸收甲醛能力的影響因素,作用大小排序為:光照時間>虎尾蘭數量>甲醛初始含量,最佳組合條件為光照時間9h/d、虎尾蘭6株、初始甲醛含量1.03mg.

早先就有室內空氣中測得500多種有機物的報道,除甲醛、苯等氣體之外的凈化研究,孫基哲介紹藤蘿( Wisteria villosa) 能夠有效地清除一氧化碳,白掌( Spathiphyllum spp.) 和垂葉榕( F. benjamina) 對二氧化氮的清除效果良好,白邊鐵樹( D. deremensis -Longii ) 、白掌、非洲菊吸除三氯乙烯,白掌還是去除二氧化硫、丙酮。

也有報導龍舌蘭可吸收三氯乙烯,陰生植物小棕櫚吸收Pb、鴨趾草及常春藤吸收一氧化碳,Takashi 等報道橡皮樹對氨的凈化效果最好,同時建立了相關函數用來說明植物對氨的凈化特性。其他報道有幾種植物在無菌條件下能有效降解多種多氯聯苯(PCBs),通過同位素標記的實驗表明,植物中的酶可以直接降解三氯乙烯(TCE),先生成三氯乙醇,最后生成CO2和Cl2。

三、植物修復生物性空氣污染的研究

芳香植物在凈化室內空氣上的開發應用,室內一般人群密度高,病原微生物無法象在室外空氣中充分稀釋。綠色植物可以修復生物性污染,一方面植物吸附空氣灰塵,從而減少了細菌,另一方面,許多植物(芳香植物)分泌的揮發性物質具有殺菌作用,稱“植物殺菌素”,如丁香酚、桉油、肉桂油、檸檬油、松香等。

芳香植物的精油為代謝次生物質,一般由幾十種成分組成,如萜烯、倍半萜烯、芳香族、脂肪族和脂環族等。此外芳香植物對人體還具有調節情緒、祛病健身、預防疾病上的特殊作用。

四、室內植物植物滯塵能力研究

灰塵是人類健康的大敵,灰塵帶著許多細菌病毒到處飛揚,傳播疾病,工業粉塵、纖塵能使工人患上各種難以治愈的職業病,過多的灰塵還會造成環境污染,誘發人類的呼吸道疾病等。

賈彥等利用生物顯微鏡分析植物葉表的微觀結構,發現葉表的溝狀組織、突起,結構等特征增加了葉表面粗糙度,并增大其與懸浮粉塵的有效接觸面積,使得植物的滯塵能力得到提高,通過研究進一步發現植物吸附滯留的粉塵粒徑范圍大部分分布在0-10μm,即人們熟悉的可吸入顆粒物,是加重霧霾天氣污染的罪魁禍首。

幾年來室內空氣質量受大氣污染日益嚴重,植物的滯塵能力研究幾乎都是露地植物,室內植物滯塵能力研究筆者僅見周杰良報道7種供試植物單位葉面積滯塵量大小依次是小天使(Philodendron cv Xanadu)>燕子掌(C. argentea)>綠蘿(S. aurens var. wilcoxii)>發財樹>吊蘭(C. comosum)>小葉榕(F. microcarpa var. pusillifolia)>虎尾蘭,隨著時間的推移,植物的滯塵量有個緩慢的上升,葉片三維計盒維數是量化植物葉片粗糙度是一種可行的途徑,一般而言分形維數越大,葉面越粗糙,單位滯塵量越大。分形維數大小依次虎尾蘭>小天使>燕子掌>綠蘿>發財樹>吊蘭>小葉榕。

結語

由于建筑物裝修、裝飾新材料的不斷開發、應用,室內辦公、文化用品日益增多,化學性污染物的發現與危害也層出不窮,近年來汽車尾氣和霧霾也日益嚴重地污染室內空氣,它們給健康建筑的構建提出了新難題。室內植物的凈化功能研究起步較晚,主要局限于蘆薈、吊蘭、虎尾蘭、綠蘿等少數幾個品種對甲醛、苯的吸收,由于新潮植物層出不窮,必須在較廣泛的室內植物種類研究發現吸收更多害物質的功能,以達到綠色建筑的要求,對植物凈化室內空氣的細胞、生理機制還很少有深入的研究, 尤其對有害氣體的吸收同化的過程和原理,制約了凈化室內空氣植物的發現和應用。要在室內有限的空間內發揮植物的凈化效能,應充分利用植物兼具多種修復功能(廣譜吸收),如不少植物固碳釋氧的功能較強的植物也能有效吸收有害化學氣體,如橡皮樹、虎尾蘭、綠蘿等,月季、虎尾蘭能吸收多種有害化學氣體,前者是芳香植物,后者為CAM植物,這些凈化空氣污染的“多面手”提高了功能植物的環保效用。室內空氣凈化植物的篩選能豐富室內植物的內涵,為科學構建健康建筑提供“綠色菜單”,變革室內植物產品結構,活躍室內植物租、售市場,為確實改善人居環境作出重要貢獻。

參考文獻

[1]劉卓君.住環境和公共場所有害因素及其防治[M].北京: 化學工業出版社. 2000. 13.

第4篇

關鍵字:可持續發展;建筑設計;應用

Abstract: China has persisted in taking the road of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in the current architecture field, such as "healthy building", "ecological architecture", "green building" design concept is the requirement of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This paper is mainly about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in the current in the civil architecture design.

Keywords: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architectural design; application

中圖分類號:TU2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

可持續發展設計實質就是將可持續發展的思想融入到設計領域中,嚴格執行設計要求,通過最少的成本,獲取最大的利益,實現長期發展的一種設計方法。可持續發展的建筑設計實現了可持續發展思想與建筑設計的結合,利用節能資源,為人們建造出舒適的居所。

一、可持續發展設計理念的實踐

社會上的“綠色建筑”、“健康建筑”、“節能建筑”等都是可持續發展理念在建筑業中的實踐成果。綠色、健康、節能的建筑設計,是每個工程師所要考慮的問題,在政策的引導和支持下,鼓動全民參與,不斷提升設計水平和技術。建筑的可持續發展設計相比傳統的建筑設計,更多的考慮了環境因素和節能意識,環保為前提,減少資源的消耗,實現長久的生存和發展,并且建造滿足人們所需要的建筑居所,實現人與自然雙贏的局面。

隨著我國城市化建設的快速發展,建筑行業給可持續發展帶來了更多的挑戰,建筑行業的工程項目具有規模大,需求資源較多,包括了水資源、土地資源還包括了大量的原材料等。在實際的施工過程中,不僅資源浪費嚴重,并且對環境的破壞也日益嚴重。面對這種局勢,只有堅持可持續的發展戰略,認真貫徹落實,建設綠色、健康、節能的建筑,保護環境。

二、民用建筑可持續發展設計理念的重要意義

目前,全世界越來越多的國家認識到了地球能源的重要性,對于再生能源控制使用,對于一次能源盡量少用或者不用。世界上石油、天然氣等能源的需求日益增多,能源的供應遠遠滿足不了人們的需求,面對這種能源緊缺的局面,必須要發展科技,創造能源,挖掘能源,走持續發展之路。隨著科技的發展,在可持發展道路上取得了相應的成果。水利、太陽能、核能、風能等自然能源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重視。能源的浪費現象主要體現在能源的利用率低,沒有充分的使用能源。我國的能源分布不均勻,國家更多的資金建設在了維持全國的均衡發展,南水北調、西電東送、北煤南運等等。我國土地資源較為豐富,但是人均能源占有率極低,沒有足夠的儲備量,這也是我國堅持走可持續發展道路的緣由之一。大力發展科學技術,研究新技術,推廣節能、環保的設備,對建筑行業的可持續發展設計有著重要的現實意義。

三、可持續發展在當前民用建筑設計中的應用

可持續發展的是一個涉及范圍非常廣的科學概念,不僅僅在建筑行業,在各行各業只要涉及到能源,都可以建立可持續發展戰略??沙掷m發展不僅要滿足人們的要求,還要滿足自然環境,保證人與自然和諧的發展??沙掷m發展的實施反映在實際情況中就是利用更多的環保、節能資源,減少其它不可再生資源的消耗。具有高效、技能、低消耗、環保的特點,因此需要科技的大力支持。

(一)加強可持續能源的開發和利用

隨著科學技術的大力發展,在節能技術上取得了相應的成果,要大膽的將這些新技術普及,應用到建筑設計中去。

太陽能。太陽能是目前社會上公認的最佳資源,是一種清潔環保且可再生的能源,對地球來講是一種無限的資源,也是人類最為理想的資源,太陽能在建筑行業上已經得到廣泛使用,是建筑行業中重要的能源之一。我們日常生活中使用的太陽能熱水器、太陽灶等太陽能使用設備在世界各地都在廣泛的使用,可見太陽能的利用有著更加寬廣的前景。在民用建筑設計中,可以根據民用建筑的特點,將太陽能集中收集,通過相關技術,利用電能、加熱系統和循環系統可以充分的利用太陽能,使用太陽能熱水器不僅滿足了人們的熱水需求,而且節省了其它不可再生資源,保護環境。太陽中心溫度非常高,能夠發光發熱,因此可以利用太陽的特點,將太陽能轉化為光能和熱能。在民用建筑設計中,集中收集太陽能,通過熱交換技術,將太陽能轉換成熱能在冬季為人們提供暖氣和熱量,改善室內溫度,方面人們取暖,節省了供暖的資源消耗。另外,還有太陽能光電技術,可以研發高科技含量的建筑材料,將這些富有高技術含量的材料應用于建筑的各個部位,諸如太陽能屋頂(如下圖)、墻面和單元玻璃幕墻等,使太陽能在民用建筑中得到充分的利用。

2、風能。風能是一種特殊的空氣能源,是空氣流動產生的空氣動能,是一種高效的、清潔并且可再生的能源。風能的分布非常廣,開發非常便利,風能的主要用途就是發電,將風能轉化為電能。在實際的民用建筑設計中,通常都會使用一些小型的風力發電機解決夜間的照明問題。風的利用不僅僅體現在能源轉換方面,在實際的建設過程中,合理的通風也是建設的需要,利用自然風能夠減少資源的消耗,緩解城市的熱島效應。

3、地能。地能是一種處于地球地下深處的可再生能源,儲存量非常豐富,地下的溫度又冷又熱,需要根據周邊的地質情況,地下水也是一種水資源。由于地下溫度的差異,通過建筑結構,就可以在冬季采集熱源,在夏季采集冷源。目前,地源熱泵技術的使用已經逐步成熟,該技術就是利用的地能。

(二)利用建筑設計手法提高資源的使用效率

1、合理提高建筑物的密度。人們生活水平越來越高,對自己的居所要求能夠有太陽照射、通風等。在滿足人們的這些條件下,合理的布局建筑體積、建筑間距和建筑密度,能夠大量的節省提地資源。

2、根據地勢設計,保護場地生態環境。合理的根據地勢進行設計,縱觀全局,使設計和建筑的設置滿足環境需要,降低對環境的影響,保護生態環境。

3、根據風環境設計,降低能耗。不合理的建筑間距和密度會對人們對風的要求帶來影響。利用科學合理的建筑設計手法,合理布局建筑朝向和位置,創造高質量的采風環境,滿足人們對風的需求,這樣可以降低其它能源的消耗。實際中可以調節風的進出口大小,設計通風裝置引導風能,可以減少人們對空調的需要,減少電能消耗。

(三)加強節能技術的應用

1、墻體的節能保溫技術。在墻體保溫技術中,使用最成熟的就是外墻外保溫技術。該技術不僅保證了建筑的墻體結構,提高了墻體使用壽命,還能夠有效的控制室內溫度,冬暖夏涼,提供給人們舒適的生活環境。

2、門窗的節能措施。在民用建筑設計中,門窗的設計尤為重要,因為門窗是建筑能耗散失的關鍵部位,占用了大量的建筑能耗。因此,需要提高門窗的氣密性,建造更多高科技的高技術含量材質的門窗,用來降低其它建筑能源消耗。

3、屋面的節能措施。對于民用建筑的屋頂屋面材料可以采用不同的保溫材料,如擠塑聚苯板材料,具有不吸水、導熱系數低、成本低、安裝簡便、硬度高等多個特點,是一種很適合做屋頂的節能材料。它能夠有效的保證室內溫度,隔離室外高溫,提供給人們舒適的休息環境。另外,這種材質的屋頂的外表獨特且美觀。

四、結束語

綜上所述,可持續發展是建筑行業發展的必經之路。要在發展過程中大力發展科學技術,研發節能設備,充分利用節能資源,保護環境,理性的對建筑進行設計,滿足居民的生活需要。

參考文獻:

[1]李淑林. 可持續發展在當前民用建筑設計中的應用[J].山西建筑,2012().

[2]席鵬.遷移民用建筑設計中存在的問題[J].科技致富向導,2011(36).

[3]張化雷.集成化設計理念與可持續發展在建筑設計中的應用[J].科技資訊,2012(13).

第5篇

1人居環境中的問題

當前我國的人居環境受到空前的壓力,主要表現在人口增長速度過快,導致人口居住和土地占有量逐漸減少;城市變化進程的加快,導致住房短缺,交通擁擠、城市環境惡化;人類的社會生產活動比較活躍,提高了機械自動化的程度,導致自然資源以及不可再生資源的浪費問題加劇;工業發展迅速,新技術的應用導致生態環境失去平衡,水污染、大氣污染、噪音污染等現象嚴重,使氣候異常,自然災害頻發,嚴重破壞了人類的生存居住環境。

1.1城市環境污染在經濟發展過程中,城市環境不斷惡化,其主要的影響因素包括了工業廢水、二氧化硫、氮氧化物、懸浮顆粒、燥光等。由于生產技術水平比較落后,在城市污水處理上容易出現工業廢水直接排入水循環系統中,導致水體污染、水質下降;生產廢水直接排放于地表,在滲透到地下后使地下水受到污染,影響到農作物生長和生活用水的使用。二氧化硫主要是燃煤排放引起的,排放出的二氧化硫氣體會在大氣中形成硫酸鹽氣溶膠,且一旦形成降雨就是有腐蝕性的酸雨,它會對水質造成污染。燥光污染主要指的是人工白晝和白光污染。由于建筑物外墻在裝修上采用的是鏡面材料如玻璃幕墻。這種建筑材料所反射的光與陽關照射相比更為強烈,它會導致室內溫度上升、影響道路交通安全。此外,如果長期處于白光污染環境進行工作生活,容易使人的視力下降,出現頭暈目眩、食欲下降等問題。

1.2室內環境受到污染當前人們對室外環境污染較為關注,人們認為在污染較重的地方就在室內能夠避免,但是,近年來室內建筑在材料的選擇上也會對人身體造成危害,會在生活居住的過程中不斷釋放出有害氣體,引起室內環境污染。影響室內環境污染過的因素主要包括甲醛、重金屬鉛、揮發性有機化合物、氡氣和氨氣等。甲醛主要產生于建筑裝飾材料和家具,揮發到空氣中,產生刺激性氣體,危害人體健康。重金屬鉛存在于建筑材料中的涂料、油漆和顏料等。鉛對兒童的危害更大,會影響到身體機能的發育。揮發性有機化合物主要指的是有機化合物蒸汽,產生于裝飾材料、家具和燃燒的燃料。

1.3建筑材料對人居環境的影響不同時期進行的基本設施建造,其給人類帶來的影響和變現出的特點是不同的。通過利用土、草、木材、石材、磚瓦、石膏和石灰等多種傳統建筑材料難以實現建造跨度大、空間大的建筑,并且其不具有防水、保溫隔熱的優點,導致建筑的美觀、防水、隔熱等條件欠缺。建筑材料的綠色化,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人居環境的質量和水平,改善了基礎設施建設,實現了居住條件的舒適性、美觀性、健康性的統一。建筑材料的生命周期包括建筑原料采集、原料制造、使用以及廢棄物再生等,其消耗了大量的自然資源,排放出不利于人居環境的污染要素,導致溫室效應、臭氧層破壞、熱島效應等。

2人居環境倫理觀與建筑材料的綠色化

人居環境面臨多重污染問題,使人們更加渴望一個健康、舒適的人居環境,從人居環境倫理觀上看,是對人居環境和人類自身的負責。因此,從人居環境與建筑材料關系的基礎上,尋求改善人居環境的有效途徑及建筑材料的綠色化,這是符合人居環境倫理觀需要的。綠色建筑材料可以另稱為生態建筑材料、健康建筑材料和環保建筑材料,指的是具有節約能源、凈化環境、無毒無害、可循環利用的作用,其內涵在于利用清潔生產技術,減少使用天然能源和資源,大量采用無毒無害、無污染、利于人體健康和環境保護的建筑材料。綠色建筑材料和傳統建筑材料是不同的,傳統建筑材料的使用和制造是建立在浪費自然環境資源的基礎上的,同時在建筑材料的使用和制造過程中容易忽略自然資源的有限性和建筑材料本身的安全性,因此,容易對人居環境造成消極影響,引發人居環境上的危機。通過建筑材料的綠色化可以有效的改善人居環境的惡化情況。實現建筑材料的綠色化,首先要對綠色建筑材料進行研究和推廣,例如具有空氣凈化功能的建筑材料、能夠吸收氮氧化合物和懸浮顆粒的建筑材料;在建筑材料的生產中所使用加工的原料應減少使用自然資源,可以通過大量使用城市垃圾、廢渣、礦業尾礦等廢棄物進行加工利用;在生產中采用耗能較低的工藝和低污染技術;在建筑材料生產過程中不能使用重金屬鉛化合物,不能使用甲醛等碳氫化合物,也不能使用含汞的化合物;建筑材料的設計應該堅持以提高生活質量、改善生活環境為宗旨,生產的建筑產品不僅要無害無污染,還應對人體健康有利;綠色建筑材料應該可以被回收和可循環再利用;綠色化建筑材料應該減少維修成本、提高使用壽命、延長使用周期。

3總結

從在人居環境倫理觀的角度進行考慮,改善人居環境就是使人居環境實現生態化和綠色化,因此可以說人居環境的改善與建筑材料的綠色化具有密切的關系。建筑材料的綠色化,有效的實現了降低環境污染、提高生活質量的目的,充分體現了人居環境倫理觀,滿足了人居環境倫理觀在道德責任上的需要,在一定程度上促進了人居環境和建筑材料的可持續發展。

作者:陳裕峰 單位:溫州市華意市政工程有限公司

第6篇

關鍵詞:綠色建筑;建筑材料;綠色建筑材料;可持續發展

前言:隨著社會和城市的飛速發展,人們的生活水平不斷提高,同時也給人們帶來許多負面的影響,如環境的污染,生態環境的破壞,各種各樣的疾病危害著人們的身體健康、生存以及發展,因此人們提倡保護生活環境,降低能耗。在改革開放以來,作為我國國民經濟的支柱產業―建筑材料,得到了迅速的發展,使一些主要的建筑材料得到了世界的認可,位居第一位,如年產量位居世界第一位的是水泥、玻璃。但傳統建材產業所追求的目標是利潤最大化,傳統建材產業消耗大量的資源,忽略了對生態環境效益和資源的綜合利用,對環境造成了嚴重的污染,浪費了大量資源。為了實現我國提倡的可持續發展,建筑材料也要走一條可持續發展道路,提高對資源的利用率,降低對環境的污染,因此便產生了綠色建筑材料。

1.對綠色建材的簡介

現在,人們稱綠色建筑材料為環保建筑材料或健康建筑材料是指降低對天然資源和能源的用量,主要是通過清潔生產技術將工業或城市廢棄物加工成無毒害、無放射性,有利于環境和身體健康的建筑材料。在研發綠色建筑材料時,人們主要考慮四點:第一點是建筑材料對地球臭氧層的破壞程度;第二點是摻入的廢渣對環境的破壞;第三點是是否有利于保護樹木和生態環境改變最少;第四點是排放的放射性等物質的影響等。因為綠色建筑材料在各個方面都體現了環保概念。

1.1 綠色建材的基本特點

與傳統建筑材料相比,綠色建筑材料具有如下幾個基本特點:第一個基本特點是綠色建筑材料主要采用大量尾礦廢渣、垃圾等廢棄物等,降低對天然資源用量;第二基本特點是使用環保設備、生產技術;第三個基本特點是在生產過程中降低有毒害物質的使用量或者不使用有毒害物質;第四個基本特點是對建筑材料的設計主要目標是改善生態環境和生活質量;第五個基本特點是對建筑材料可循環或回收再利用[1-2]。

1.2 綠色建筑材料的分類

綠色建筑材料主要分為三大類:第一大類是節約能源型室內綠色建材。每年我國建成大量的房屋面積,其中80%以上采用的是傳統建筑材料,浪費了大量的資源并且還給環境造成污染,但節能型綠色建筑材料可以大大的降低能耗,降低有害物質的排放;第二大類是節約資源型室內綠色建筑材料,節能型建筑材料是指天然的可再生、可循環利用的建筑材料,并且質量好耐用。但是對于建材企業來說最關鍵的是研發新的建筑材料和加強對企業的管理,對于室內裝修材料,實木復合地板和強化木地板的推廣可以有效的降低對木材的使用量。另外一種節約資源的方式是原材料替代;第三大類是有益環境型室內綠色建筑材料在建筑材料中使用無毒無害的物質。在我國建筑材料初始階段中,使用了大量地甲醛,嚴重的影響到人的身體健康,因此在室內建筑材料的研發中,生產低甲醛或無甲醛人造板材已經成為現在發展的趨勢。研發低游離甲醛含量的木材粘結劑是決定生產低甲醛或無甲醛人造板的關鍵。使用甲醛捕捉劑也可以有效的降低室內甲醛的含量。另一種有效的途徑是開發非甲醛系板材所用的木材膠粘劑。隨著人們不斷的提高對室內建材環保要求,因此傳統的建筑材料必將被淘汰,環保建筑材料將成為市場的主流[3-4]。

2.我綠色建筑材料發展中存在的問題

因為在我國建筑材料具有廣闊的應用前景,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第一個方面是綠色消費已成一種時尚。隨著對環境保護意識的提高,對身體健康的關注,人們開始追逐綠色消費,使綠色消費已經成為一種時尚;另一個方面是綠色建筑材料需要量比較大。發展綠色建筑材料對建設節約型社會具有兩個重大的意義:第一個意義是發展綠色建筑材料有助于節約資源,保護環境。在節約資源和保護生態環境中,綠色建筑材料起著重要的作用,因為在生產過程中應該盡量的減少對天然資源的用量,大量使用城市中廢棄物,采用低能耗、無污染制造工藝和生產技術,可以循環使用產品;第二個意義是發展綠色建材是改善居住環境,提高生活質量的需要[5-6]。

在我國綠色建材發展中,主要存在四個問題問題:第一個問題是環保意識缺乏,在我國還有一部分人沒有意識到環境、能源對我們的重要性,認為能源是取之不盡的,因此過渡的消耗大量的能源,排放出大量的有害物質,危害著社會,危害著人的身體健康;第二問題是資源綜合利用率差。我每年向環境中排放出大量的廢物,不僅對環境造成污染,還是一種浪費的現象,我們應大力開發先進的工藝技術,使這些物質變廢為寶;第三個問題是缺少信息交流平臺。在我國的建筑行業中,處于閉塞的狀態,很少與先進的技術行業進行技術交流,因此我們應該學習外國的先進技術,來改變我國這種落后的狀態;第四個問題是法律法規建設滯后。我國還沒有統一的法律法規來規范我國的建筑行業[7-8]。

第7篇

1.1高效原則任何的建設活動都是為給人們的生活帶來更大的便利,建筑也不例外。建筑要完成的任務就是讓人們的居住環境變得越來越好,建設一個健康、綠色、舒適的居住環境,整體建筑的系統使用的是集成技術來將建筑的功能效能進行提高,將管理調控體系進行一個優化配置的作用,營造成一個生態高效的建筑體系。

1.2經濟原則要想建設一個生態效益高的建筑,就必須要利用高科技紀念性技術操作,這就意味著需要投入大量的成本進行建設,但是大投資并不是等同于浪費。用合適的技術和合適的建設材料加上合適的地域條件,再加上施工和設計人員豐富的建筑經驗,就能夠設計出一個高效的建筑物,不但能夠滿足經濟效益,還能夠滿足生態效益。

1.3和諧原則綠色建筑當中最重要的一個原則就是和諧原則,包括的內容有經濟建設的和諧、社會生活的和諧以及環境發展的和諧等等。在建筑的活動當中,不論是選擇何種地質條件、還是選擇怎樣的建筑材料,或是進行怎樣的規劃設計,包括在實際的施工建設工程當中,都需要嚴格的注意以及遵循和諧這一項最基本的原則。

1.4節約原則在完成資源建設的目標之下,對于資源的使用和消耗都不能夠浪費,做到節約資源,充分的利用一切資源,用最少的資金投入創造最大的經濟建設效益。

2綠色建筑設計可持續發展的條件

2.1綠色建筑設計中的技術條件綠色建筑可以使物質、能源形成一個有秩序的循環轉換利用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可以收獲一種滿足人們對基本生活和生態平衡要求的建筑環境。綠色建筑所使用的技術必須要與生態環保的觀念保持一致,而且技術實施的過程和制造出來的產品也必須要有助于節約資源和能源,與此同時,這些技術和產品的使用,對人類的身心健康發展必須是無害的,最終達到構建可持續發展的人居建筑生態系統的目的。

2.2綠色建筑設計中的社會條件綠色建筑的發展深受社會因素的影響,我國良好的社會發展理念和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共同理想,為綠色建筑的發展提供了社會思想基礎和社會道德基礎。綠色建筑的最終目的是為了盡可能地減少人類建筑活動對自然環境的影響和破壞。在社會發展的進程中,越來越多的普通民眾參與到公共建設的決策當中,生態和建筑的關系受到每一個普通民眾的關注。在今后的城市發展中,勢必要在有限的土地資源中,建立高效、節約的空間體系,這就要求我們必須充分利用當地的環境特點和氣候特征,以實現建筑效益與環境效益的雙豐收。

3綠色建筑設計可持續發展中的問題

3.1對于綠色建筑的研究僅限于理論我國已經發表和出版了很多關于綠色建筑方面的書籍和刊物,同時,也廣泛地宣傳和推廣了綠色建筑的理念和可持續發展的觀念,但是這些都是對綠色建筑方面的理論研究,沒有實踐作依托,是無法支撐綠色建筑的健康發展的。

3.2不合理的綠色建筑經濟效益綠色建筑建設的前期需要大量的資金投入,而且利潤收獲的進程緩慢,投資所帶來的生態設施方面的回報,也是面向社會和普通大眾的,開發商所收獲的利益是非常有限的,在綠色建筑研究方面的回報也是間接而長期的,這些都容易對開發商進行綠色建筑建設的決策產生不良影響。

3.3對綠色建筑概念的理解不夠全面學術界對于綠色建筑概念的理解有綠色建筑、智能建筑、健康建筑等,其中心思想都是在增加建筑使用周期的同時,減少對自然環境的破壞,并且要根據當地的實際情況來進行工程建設。

3.4缺乏環保意識和相關法律法規大力宣傳綠色建筑的理念,提高人們保護環境的意識,使人們逐漸形成可持續發展的生態觀念。同時,政府應該建立健全相關的法律法規,實行一些福利政策和經濟補貼,提高開發商進行綠色建筑決策的可能性。

4綠色建筑設計可持續發展的途徑和發展

4.1實現綠色建筑的途徑我們應該根據綠色建筑可持續發展的原則,建立健全相關的法律法規,大力推廣和宣傳綠色建筑,使其理念深入人心,并能得到全民的支持,從而促進綠色建筑政策的順利實施。采用科學先進的建筑工程施工技術,對合理設計空間與自然的關系有著很重要的作用??萍茧m然對綠色建筑無法起到決定性的作用,但是其為綠色建筑的發展提供了更為廣闊的空間,科技和綠色建筑的結合可以很好地協調人類、建筑和自然環境的可持續發展關系。

4.2綠色建筑的未來發展

(1)深入研究生態化的建筑技術。建筑生態化進程是一個從生物化進程向探索技術性進行的轉變過程,在這個過程中,需要我們探索和發現新的生態技術,并把它運用到建筑環境的設計和建設當中去。首先,需要我們充分利用耐久性好、可循環再生的能源,盡量減少能源產生的環境污染;加強節約技術的開發與利用,在提高建筑能源利用率的同時,盡量減少消耗。其次,在材料方面,我國也開始了從物理材料向生態建材的轉換,這種轉換過程可以極大地降低建筑能耗,提高材料的使用效率,并且具有改善室內生態環境和廢物利用的功能。

(2)人類建筑與自然環境的和諧發展。經過多年的發展,綠色建筑雖然還處于起步階段,但是在各國設計師的設計和研究下,已經產生了很多綠色建筑。這些都表明,未來的發展方面有以下兩個方面。一方面是將建筑融入到自然當中,有效地使用資源經濟,盡可能地減少對自然環境和生態平衡的破壞,把建筑變成生態系統和自然環境的一個組成部分,尋找合理的生態模型,為建立和發展新型的建筑設計思想提供實踐支持。另一方面是把自然引入建筑的設計當中,利用先進的科技手段,把室外環境融入室內,達到人與自然的相互融合,實現建筑生態化。

(3)綠色建筑將會成為建筑行業發展的主流。隨著社會的發展和環境的惡化,綠色建筑這一全新理念開始出現并得到逐步的發展。在生活質量提高的同時,人們對生存環境的要求也隨之提高,建筑室內的環境問題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關注。

5結語

第8篇

【關鍵詞】建筑;節能;環保

0.前言

隨著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人們對于居住環境和條件的要求也越來越高。在建筑過程中應該充分的注重節能和環保問題,這樣才能為居民提供良好的生活環境,促進城市的健康可持續發展。目前,在國家和社會各界的大力推廣下,節能建筑已經成為比較新穎的課題,但目前我們國家的建設現狀遠遠比不上發達先進國家,原因之一是因為我們國家能源的性價比比較低,對建筑的使用者和開發商的經濟上的積極性不高,相關的節能的法律法規也不是很完善,原因之二是業內人士對于建筑節能的思想觀念、方式和目標的定位也很貧乏,因此我們要加強建筑的節能和環保問題至關重要。

1.加強建筑的節能和環保措施

1.1墻體的節能環保設計

首先一方面是建筑保溫節能環保設計。建筑的保溫分為建筑內保溫和建筑外保溫兩種。建筑內保溫是在建筑的內墻上貼上保溫板,不用抹上水泥,在加以粉刷,最后用涂料等,內保溫的優勢就是墻體的內表面不用加強防水效果,操作起來比較簡單,保溫板也不會受到環境的影響,是一種比較簡單又能節省成本比較可行的建筑保溫模式。建筑外保溫是在墻的外面用上保溫的材料,在抹上一層水泥,這樣就起到了防水的效果,保溫層建立在外層,是可以保護外墻體遭受到太陽輻射的防護,減輕墻體的應用能力的傷害。同時,外保溫對建筑的柱子、梁和墻角等比較表面的地方處理的很容易,這樣會減輕熱橋的現象,能減免室內溫度的動蕩,室內的溫度就會比較舒適[1]。其次,隔熱層除了要注意到外墻的設立外,屋子的頂部也會受到強大的太陽輻射。隔熱的材料有填充類、板塊類和熱反射類。還有一種比較便宜的隔熱方式,就是用空氣進行隔熱,這種方法比較特殊,材料就是空氣,而且隔熱的效果非常的好,所以在隔熱的構造設計中比較經常性的應用,這種隔熱的原理是通過降低傳熱達到隔熱為目的的,主要被應用與比較熱的地區的屋頂、墻體、和比較厚的窗戶中,隔熱的效果十分的顯著。同時空氣間層設于墻體部位,能起到隔熱和保溫的雙層功效,但是水平的結構條件也只能達到隔熱的作用。因而根據比較熱的地區的氣候和人體對室內的空氣的質量的要求,空氣間層保溫技術比較適合。

1.2門窗節能環保設計

門窗的節能和環保是現階段建筑行業中首先解決的問題。我們可以通過采光性能、隔熱與保溫的性能、陽光自然得熱的性能和空氣質量的滲透性等來確認門窗的性能[3]。由于玻璃的傳熱性能比墻傳熱的性能好,因此要大量的應用保溫隔熱性能好的玻璃窗戶能真正的降低建筑物的能量損耗[2]。必須改善門窗絕熱性能的首要條件是對玻璃的層數進行加量,在內外玻璃之間形成封閉的空氣空間,也可以在窗戶的玻璃上貼透明的聚酯膜,還應該加設門窗密封條提高門窗的氣密性能,這樣既能達到節能的作用,也起到環保的效果。

1.3屋面節能環保設計

現在國內存在的幾種節能的屋面是:高效保溫材料的屋面、架空型保溫屋面、浮石砂保溫屋面和倒置型保溫屋面。但是較平的屋頂比較適合混凝土的保溫,還有一部分應用的是水泥加上石灰板,以及水泥加上珍珠巖或沙子的保溫效果。一般的都是用架空的混凝土薄板下設袋裝膨脹的珍珠巖,這樣的保溫效果比較好。但是有坡面的屋頂比較適合做保溫,也比較方便,這樣可以在坡面的屋頂用氈子釘在頂上,也可以在天棚上鋪一些絕熱的材料,這樣也可以做到保溫效果,同時也具有減少用材,起到環保的作用。

1.4裝修節能環保設計

節能裝修可為打造環保居室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如全面使用石膏板等輕質隔墻材料及節能燈、節水潔具等,材料對裝修節能環保及保護大環境均起到有效作用。在設計、材料、施工及監理各方面倡導了大量“節能裝修環保”措施,施工中全面采用導線連接器進行接電作業,摒棄了傳統施工中的裸線接電方式,更為安全、節電;在家裝中推廣使用成品拼裝式柜體、門及門套等木座制品,減少在室內采用傳統電鋸、漆油方式,既環保又減少了噪聲污染等,這些都能達到了有效節能和環保的作用。

1.5采暖節能環保設計

現階段的市場中,有一種比較穩定而且節能、環保、經濟的系統就是水源熱泵系統,這種水源熱泵的技術是利用地球表面淺層的水源中所吸收的太陽能和地熱散發出來的能量所形成的低溫熱能資源。如果采用熱泵的原理,就可以用少量的高位電能輸入[4]。其實大家都知道,地下水的溫度波動一直都比室外空氣溫度波動的小,這個是比較好的熱泵熱源和空調冷源。在冬天的時候不會考慮結露和結霜的問題,但是在夏天有許多時候也是可以直接從地下水作為冷源給人們供冷的,就不會浪費水源的熱泵,從而節約了一些能量。同時,室內也應該應用一些地板采暖和吊頂的冷輻射技術,人們的舒適感覺是從腳到頭的,也就是腳比較暖,卻頭比較冷,因此應用輻射的方式供冷、供熱是可以增強室內環境的舒適度的。經過研究表明,如果在冬季應用地板采暖,人們對熱的舒適度就會增加一度,因此應用這種方式來降低采暖的損耗的能量,就可以達到舒適和節能環保的目的。

2.總結語

我國現階段是一個建筑大國,建筑行業的快速發展導致資源利用量的超標,以至于會出現浪費的現象。因此,加強建筑與節能的環保問題成為我國未來發展的方向。解決這些節能和環保的問題,構建一個節能環保的建筑王國,是每一個建筑人員的使命,讓我們攜起手來為實現這一目標而努力奮斗。

【參考文獻】

[1]孫涌,玉海龍.淺談建筑節能設計;2005.

[2]周宏春.促進建筑節能的對策建議;2007.

第9篇

Abstract: The teaching reform for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is a new topic. Taking the the course of Building Materials and Construction which is the core curriculum of higher vocational architectural design technology specialty as the carrier, this paper conducted the teaching design separately from the knowledge, skills, attitudes, values and learning environment of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pointed out the teaching reform idea of this specialty through reflection on teaching, professional and social aspects, that was, the teaching reform for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not only referred to the innovation of education theory and method, but also referred to the sustainable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and thought that the sustainable teaching reform was a long-term arduous mission and needed long-term exploration and research.

關鍵詞:可持續發展;教學設計;土木建筑

Key words: sustainable development;teaching design;Civil Engineering

中圖分類號:G712 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6-4311(2012)09-0279-02

0引言

可持續發展的概念始于世紀之交,是人類在反思即將過去的以工業化飛躍發展為主要特色的20世紀歷史,前瞻21世紀人類發展的未來,科學而系統地提出的新的發展理念及其發展模式。特別是2009年底召開的哥本哈根全球氣候會議,讓人類社會的可持續發展問題成為世界關注的焦點。社會經濟的可持續發展離不開教育的可持續發展,可持續發展的教育是實現社會經濟可持續發展的基礎與保障。教育、課程及課堂的可持續發展問題成為廣大教育工作者關心的熱門話題[1-5]。傳統的課程教學設計僅關注教學內容的完整性而沒有考慮教學的可持續發展問題。

本文依托面向可持續發展的教育方法創新研究,以內蒙古建筑職業技術學院國家示范院校建設專業——建設建筑設計技術專業核心課程《建筑材料與構造》為載體,將面向可持續發展的課程教學研究與可持續發展的土木建筑相結合,探討可持續發展的高職建筑設計技術專業課程教學改革。

1土木建筑的可持續發展

基于可持續發展的土木建筑理念衍生出大量的新概念與新名詞,如健康建筑、生態建筑、智能建筑、綠色建筑等??沙掷m發展的土木建筑應包括能夠減少能源消耗、利用可再生材料節約資源、保護環境等等方面,能夠與社會、心理、生活、經濟、生態、文化等保持協調。在整個建筑物生命周期中,應從設計、施工、維修及管理、拆遷等方面全面予以考慮。面向可持續發展的土木建筑具有以下特征:

1.1 躍進式創新與可移植性躍進式的創新或創意是可持續發展建筑的靈魂。創意+復制是當今社會進步發展的基本模式,一旦獲得廣泛采用,就會成為未來的標準。但是,可持續建筑的創意不應該是孤立存在的,而是應該被廣泛地復制,對其他同行與客戶潛移默化,只有這樣才能在全球范圍內給社會帶來最大的利益。

1.2 良好生態質量與節能可持續發展的最終目標是保證地球上的資源能夠源源不斷地供應子孫后代生存發展的需要。建筑是世界上最大的能源和原材料消費者,因此建筑業對環境有著巨大的影響和責任。可持續發展的建筑提倡使用可循環和可再生建筑材料;提倡依賴被動能源或可再生能源而不是石化能源,具有節能特點;建筑內部CO2低排放,實施整體水處理。建筑施工、管理、維修及拆除過程提倡綠色施工與綠色管理,降低對生態環境的影響,創造良好的生態質量。

1.3 美學標準與社會公平可持續發展的建筑能夠觸動人的情感、突出重要的價值觀與鼓舞人的精神,維系社會、社區和鄰里之間的關系,實現建筑與人在感情和心理上的呼應。同時,可持續發展的建筑應該公平地體現設計、建造、使用和再利用過程中每一個利益相關者的利益。

2面向可持續發展的課程教學設計

課程改革的可持續發展與土木建筑的可持續發展具有共同特點——理念創新和行動實踐。基于可持續發展的課程改革的核心是教學設計改革。下面以《建筑材料與構造》課程為例,從可持續發展的知識、技能、態度、價值觀與學習環境等五個方面展開教學設計。(圖1)

2.1 面向可持續發展的知識課程的知識體系首先體現建筑設計技術專業知識完整性,在學生利用《建筑材料與構造》課程知識選擇建筑構造方案過程中,強調注意建筑材料的循環利用、資源的稀缺性與環境保護等可持續發展理念,強調新型建筑材料與新工藝和新構造做法之間的聯系,宣揚節約材料,注重環保的理念;同時,課程內容的知識體系凸顯學生面向未來可持續發展,必須的施工圖識讀、計算機應用、組織管理及法律文書等社會生存必須的知識儲備;面向可持續發展知識還需要培養繼續學習與獲取信息的能力,在現實生活及課程學習中運用學到的知識,探究問題的起因、影響及問題現狀與發展趨勢,能防止或盡量減少問題的威脅,成功解決問題的實踐(解決方案/創新),如:各種不同建筑材料選取對建筑構造方案的影響分析,考慮對建筑物可持續發展的影響。

第10篇

關鍵詞:輻射式空調,平均輻射溫度,系統組成,存在問題

0. 引言

隨著世界經濟的發展,能源的產出與消耗之間的矛盾日益突出。我國是世界上人口眾多,能源相對貧乏的國家之一,人均能源占有量僅為世界平均水平的40%, 但能源消耗量到2003年已占世界消耗量的10% ,總量已居世界第二位。目前,工業耗能、交通耗能和建筑耗能已經成為我國能源消耗的的主要部分。建筑能耗伴隨著建筑總量的不斷攀升和人們對居住舒適度要求的提高,呈急劇上升趨勢,因此格外受到重視。建筑節能作為緩解能源危機的重要途徑已經勢在必行。

近年來,頭痛、頭暈、胸悶等“空調病”問題越來越引起人們的重視,人們不再僅僅滿足于享受熱舒適,而更關心熱舒適環境中的身心健康。建筑界提出了“健康建筑”、“綠色建筑”、“可持續建筑”等先進的建筑理念,空調界也開始審視空調系統自身的問題,特別是空調方式的問題。在“病態建筑”中,對流空調方式在保證室內空氣品質時有其局限性,其所必需的空調箱、風管往往成了細菌繁殖的基地和細菌傳播的途徑。受自身的限制,對流空調方式無法從根本上解決這些由自己引發的問題。

在這種情況下,基于在歐洲的成功經驗和系統本身的特點,潔凈且節能的輻射空調方式再度引起人們的注視,人們越來越關注輻射空調方式的研究和應用。

1.平均輻射溫度

根據熱舒適方程[1],人體熱舒適可用PMV熱感覺標尺來計算:

PMV=[0.303exp (-0.036 M) +0.0275 ]×{M-W-3.05 [5.733-0.007( M-W )-Pa ]

-0.42( M-W-58.15 )-1.73×10-2 M (5.867- Pa )-0.0014 M (34- ta )

-3.96×10-8 ƒcl [( tcl+273 )4-(+273 )4 ]-ƒcl hc ( tcl-ta )} (1)

式中;M為人體代謝率(W/m2);W為人體所做的機械功(W);Pa為空氣中水蒸氣分壓力(Pa);ƒcl為服裝面積系數(無量綱);hc 為人體表面的對流換熱系數(W/m2?℃),tcl 為衣服外表面溫度(℃);ta 為室內空氣溫度(℃);為平均輻射溫度,用圍護結構內表面積加權平均值來計算:

(2)

式中為i表面溫度;為i表面面積。

若設定M、Pa 、 Icl 、υ不變,則tcl 由Icl 決定也不變,hc 由υ決定而不變。當ta 、 變為ta' 、 '時,若保證人體熱感覺相同:PMV=PMV',可推導出:(3)

上式說明,若其它條件不變,熱感覺相同時,隨著室內空氣溫度增加,則平均輻射溫度減少,反之亦然。

但平均輻射溫度除了受輻射板及圍護結構影響外,主要還受負荷大小的影響,使其變化幅度不會太大。Glueck[3]用實驗方法提出輻射吊頂供冷的輻射與對流總冷量:

q=8.92(ta-ts)1.1 (6)

式中標ta、ts分別為空氣溫度和冷頂板表面溫度(℃)。由該公式可以看出,室內溫度與輻射板溫差越大,供冷量越大,而供冷量受冷負荷控制,所以平均輻射溫度不能任意變化。

2.輻射空調系統

輻射空調系統通過冷卻加熱室內的輻射裝置, 降低提高其表面溫度, 通過輻射、對流方式向室內提供冷量熱量, 來抵御、消除擾量的影響, 處理室內的顯熱負荷, 維持室內的平均輻射溫度。輻射裝置通常以水為介質, 它不一定是具體的裝置或設備, 通過與圍護結構或室內裝修的配合, 可以充分利用室內的頂棚、地板、墻體表面, 常見的形式有直埋、敷設、懸掛等。

1、直埋 管道通常采用銅管或不銹鋼管, 管道直接埋入混凝土中。管道間的連接容易形成漏水的隱患, 對施工質量的要求高, 且維修有一定的困難。由于此形式利用混凝土下表面空間頂面作為輻射表面, 在實際應用中, 很難與建筑裝修配合。

2、敷設 管道通常采用塑料管, 管道直接敷設在吊頂表面, 與吊頂粉刷層如石膏板等結合。管材、附件均有標準產品, 施工、安裝、維修方便。此形式同樣以空間頂面為輻射表面, 但在裝修配合方面明顯好于前一種形式。

3、懸掛 輻射表面與吊頂結合, 形成輻射吊頂的產品形式, 懸掛于空間頂部, 安裝、檢修方便, 產品形式多樣, 可以很好的與室內裝修配合。在輻射空調方式中, 此種形式應用廣泛, 在國內的工程中已有應用。

4、 輻射表面為建筑地坪表面, 當僅作為采暖應用時, 多稱為“ 地板輻射采暖”,地板采暖系統在國內的廣泛及長久使用, 已經證明了它較散熱片采暖、熱風采暖具有一定的優越性。近年來, 這種形式在供冷應用方面也作了一些嘗試。

3.存在的問題

3.1 負荷計算問題

對流空調系統通過對流方式處理室內負荷, 經處理的空氣與圍護結構表面、家具表面、人體表面、設備表面進行對流換熱, 由于圍護結構、家具等蓄熱特性的存在, 室內的瞬時輻射得熱部分并不是立即反映為空調負荷。而在輻射空調中, 對于某些不具備蓄熱特性的輻射裝置如輻射吊頂, 輻射裝置的瞬時輻射得熱即反映為空調負荷對于某些具有蓄熱特性的輻射裝置如直埋、敷設、地板輻射, 瞬時輻射得熱也不是立即反映為空調負荷, 但由于傳熱方式不同, 空調負荷也有別于對流空調的空調負荷?,F有的計算方法都是針對對流空調的,盡管有很多研究機構對輻射空調進行了研究, 但是還沒有權威性的空調負荷計算方法及計算軟件。這不僅僅是因為輻射空調的復雜性, 同樣也有對輻射空調的認識、應用較少的原因。

3.2 除濕問題

由于輻射空調僅能處理室內負荷中的顯熱負荷,為防止輻射表面結露,輻射表面的溫度應高于室內空氣露點溫度,室內負荷中的潛熱負荷可通過增加風機盤管或采用置換通風解決。

4.結語

輻射式空調是一種新型的空調末端形式,與以往對流式空調相比,它的換熱方式以輻射換熱為主,更能滿足人體的舒適感。運行時跟風機盤管相比,不需要風機,因此降低了能耗與噪音。并且由于夏季室內設計溫度比傳統空調提高1~2℃,冬季室內設計溫度降低1~2℃,節能效果顯著。

第11篇

關鍵詞:建筑結構;不規則問題;平面布置;原則

Abstract: the structure of the building layout,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the structure design, the design of force, performance involving construction, and visual design. This paper mainly based on the architectural structure layout of irregular problem discussed, which focuses on the problems of structural layout. For the reason of the problem and irregular, expounds the structure of the building layout requirements and principles, of which about integrity, balance, rules of principle, the systematic in this paper.

Keywords: building structure; Irregular problem; The layout; principle

中圖分類號:S611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

一、引言

建筑結構在結構受力上有著嚴格的要求,尤其是基于平面布置,實現平面結構的規則性,是結構穩定的基礎。在平面布置的工作中,關于平面不規則的問題十分普遍,尤其是受力不合理和尺寸不規則的問題,是平面布置中,需要嚴格控制的方面。因此,基于存在的問題因素,明確平面布置的要求和原則,尤其是穩定和平衡原則,是實現健康建筑結構的基礎。

二、建筑結構平面布置中不規則問題

建筑結構的平面布置,注重結構的規則、對稱,尤其是結構的剛度和延性要相互協調。關于結構的平面布置,其整體受力均衡性,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影響,以至于平面布置中,出現平面不規則的問題。對于平面不規則問題,其主要基于受力設計不合理、結構構件不連續、剛度不規則等方面,尤其是受力設計是平面布置的核心,在平面布置中,要明確各受力元素。

(一)結構受力不合理,尤其是扭轉不規則。在樓層結構之間,其水平位移設計量大于1.2倍,造成平面結構剛度和質量的重心不能重合,以至于結構受力不均衡,出現兩端結構的扭轉量存在偏差。

(二)結構尺寸不規則,尤其是結構平面長寬的比值不合理。平面結構的長度過長,造成長寬的比值大于7.0,進而在尺寸上出現明顯的不規則。同時,在凹凸尺寸的控制中,凸出的尺寸過大,造成另一側面的尺寸大于總尺寸量。并且,凹凸尺寸的粗度過大,在結構的受力上,出現受力的空白區,進而出現受力結構的不規則,結構局部下撓量增大,以至于預應力受損嚴重。

(三)結構構件的不連續。樓板間的寬度大于設計標準的0.5倍,結構的連續性減弱,影響平面布置的整體性。同時,對于結構間的角度重疊,其重疊的面積要大于15%,造成結構的錯位至過大。并且,結構的構建,諸如抗震梁和桁架,其在平面結構的受力中,影響內力的分布,造成平面局部結構的微小下撓。

(四)結構剛度不規則,尤其是側向面的剛度不規則。平面布置注重結構的布局,平面結構的側向剛度小于樓層間的75%,其整體結構就存在剛度不規則的問題。同時,平面布置為了追求結構的美觀,在部分結構中,對結構的墻和柱進行削減,以至于結構的強度出現空曠區。

三、建筑結構平面布置原則

在建筑結構的平面布置中,關于結構平面不規則問題,非常普遍,該問題涉及到平面布置的核心技術和工藝。尤其是結構受力問題,在平面布置中尤為重要。因此,基于平面不規則性問題,闡述建筑結構平面布置的原則和要求,尤其是核心技術和工藝的完善,以實現平面布置的科學有效性。

(一)結構各單元的受力均衡。建筑結構的平面布置,注重各受力元素的對稱性,尤其是在結構中,各獨立單元的平面布置,在剛度和延性上,做到嚴格的對稱。對于結構的剛度和質量中心,要做到偏離量在1.2倍之內,避免重心偏離量增大,而造成的平面受力不對稱問題。并且,偏離量過大,結構之間的扭轉力增大,因而在結構的受力設計中,關于結構受力的均勻分布,尤其是減少扭轉力而造成的應力集中的出現。對于結構的各受力元素,遵循平衡的原則,進行精準的計算,以確保平面布置的規則性。

(二)控制好結構尺寸,尤其是關于平面長寬比值的控制。平面布置中,平面長寬的比值大于7.0,其狹長的平面結構,在外力的作用下,容易發生較大的相位差。因此,在結構的尺寸控制上,要基于設計性能需求,嚴格的控制好長寬的比值,避免結構的不規則受力。同時,各凹凸結構的布置,要基于受力需求,明確凹凸量和粗細程度。這樣,平面布置既美觀,又滿足結構的受力和性能需求。對于各結構的尺寸元素,遵循規則的原則,確保平面結構的性能構建。

(三)均勻分散結構預應力。在平面布置的不規則性問題中,基于角部重合,其造成了結構的預應力集中,以至于平面結構出現開裂的問題。因此,在平面布置中,要均勻分散結構的預應力,尤其是基于增加鋼筋量或梁板厚度,可以很好的分散預應力,避免了結構受力不均勻而出現較大量的下撓。對于結構預應力的構建中,遵循均勻分散的原則,避免平面結構下撓性問題。

(四)結構平面布置的外形控制。建筑結構的穩定性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影響,其中關于風壓的因素最為明顯。在結構的平面布置之中,要基于風壓的考慮,設計好結構的外形,以減小外力對于結構的作用。因此,基于建筑的地理位置,設計合理的建筑外形,諸如,建筑結構處于沿海地區,其結構的外形,不宜凹凸面積過大,造成結構的壓力增大,這樣不利于結構的穩定性。對于結構外力的控制,遵循結構外形的合理化原則,尤其是風壓的減小,是結構穩定性的重要方面。

(五)關于樓面量控制。樓面作為建筑結構的重要組成部分,樓面量減小,尤其是樓板開洞量過大,不易于平面結構的整體穩定性。因此,在平面布置中,關于樓面量的控制,尤其是天井或開洞量,要基于嚴格的計算,控制好樓板面。同時,適當提高樓板的配筋量,彌補開洞而造成的預應力損失。并且,各結構構建的連續性要加強,實現樓層間有支撐體系。對于樓面量控制,遵循整體性原則,確保整體結構的穩定。

四、結語

基于上述,我們知道:關于建筑結構的平面布置,其涉及結構受力、性能構建、外觀設計等方面。對于其平面不規則問題,是平面布置中,重點控制的方面。因而,在平面布置中,需要基于整體性、平衡性、分散性等原則,實現既美觀又合理的平面布置,這是現代建筑結構的發展趨勢。

參考文獻:

[1]張毅.高層建筑結構中結構布置的原則及要求[J].四川建材;2010(01)

[2]周云波.淺談高層建筑結構的設計原則[J].黑龍江科技;2009(05)

第12篇

為了把建筑業整個從傳統的手工業作坊轉到大機器工廠中,把住宅視為住人的機器,批量進行生產。一方面體現了為人類建造的民主思想,另一方面,在整個過程中,強調對自然界模式的了解。在現代建筑的領域中可以深切地感受到,一方面人的自信戰勝了大自然的自信,再一個是對大自然的漠視。

從世界范圍來看,生態建筑還處于前期發展階段。從技術上來講,新的材料、新的技術、新的思路正在不斷地出現,但到目前為止,生態建筑還沒有一個固定的技術套路。

生態設計產生于對現代建筑的反思

生態建筑的設計思想是在本世紀不斷發生地區性的環境污染和全球性的生態環境惡化的過程當中,不少學者和建筑師對現代工業文明開始進行深刻的反思。美國學者提出:住宅設計結合自然首先要用生態學的觀點從宏觀上研究自然環境和人的關系,特別是研究現代工業在高速發展中對自然進行開發所造成的破壞和災難,要適應自然、創造必要的生態環境;其次,用生態學的理論證明人對自然的依存關系,批判以人為中心的思想,要研究自然界的生命和非生命的依存關系,強調現代的城市建筑應該適應自然規律,設計結合自然。

人類在發展過程當中應該體現集約的原則,并在日常生活中鼓勵應用這些原則,美國學者提出九項設計原則,首先尊重當地的生態環境,第二要有正確的環境意識,第三增強對自然環境的理解,第四結合公眾需要,采用簡單適用技術,針對當地的氣候運用被動式的設計策略,第四使用節能建筑材料,第五強調集約原則,尊重自然,要與自然協調,這應該說是生態建筑基本的設計思想,第六避免使用易破壞環境產生廢物的建筑材料,第七完善建筑空間使用的靈活性,堅持越小越好,將建設運行的資源和不利因素降到最少,第八減少建筑過程當中對環境的損害,浪費資源和建材,爭取重新利用建材和構建,第九為所有人提供可使用的空間環境。

從設計目標上看,一般現代建筑以功能和空間設計為目標,滿足功能的需要,創造適合公眾需要的空間;生態建筑在滿足功能和空間需要的同時,強調實現資源的集約和減少對環境的污染。

生態建筑強調資源和環境,強調建筑在整個壽命周期內要減少資源能源的消耗和降低環境污染,大致歸納起來,生態建筑在整個壽命期內基本目標有:第一盡可能減少資源能源的消耗,第二把環境直接和建筑的污染降到最低,第三保護自然生態環境,第四創造健康舒適的室內外環境第五使建筑功能質量目標統一,第六使建筑生態、經濟取得平衡。

在生態建筑基本目標當中,創造健康舒適的室內環境和建筑功能質量目標相統一,在很大程度上保持節儉和適用的目標。比如在挪威,在冬季是比較舒適的室內環境是25度左右,從環保和能源角度考慮,挪威把冬季環境溫度定為23度左右,節約的能源達到20%到30%。

技術選擇決定生態建筑設計水平

生態建筑要實現它的基本目標,必須要有現代技術的支持。從國內外來講,對什么是生態技術?有什么樣的定義?哪些內容?認識上還很不一致。日本建筑中心在《建筑要項》一書中提出生態技術有55種,環境共生的建筑與技術77種。1978年在加拿大召開綠色挑戰會議上提出的生態技術更是五花八門。到現在為止大家對生態環境包含的內容并不統一,從比較寬泛的角度說節約資源、保護環境,目前來講都認為是生態技術。

對生態建筑和使用技術的要求可以用三點來判斷,首先技術本身的功能與生態環保功能是一致。第二要求采用的技術和制造的產品有利于資源能源的節約。第三個采用的技術和產品有利于人的健康。從這個意義上來講,在生態建筑目前技術上應該說還是非常廣的,包括門窗節能技術、屋頂節能技術等等。

所謂生態技術,包括兩種情況,一種情況在傳統的技術基礎上,按照資源和環境兩個要求,共同改造重組所做成的新技術。第二種把其它領域的新技術,包括信息技術、電子技術等,按照生態要求移植過來。從技術層次性來講,可以把生態技術分為簡單技術、常規技術、高新技術。一般來講簡單技術和常規技術屬于普及推廣型技術,高新技術屬于研究開發型技術,從我國實踐來看,應該以常規技術為主體。

在應用生態建筑技術過程當中,技術選擇是非常重要的問題。一個是經濟性,由于生態建筑采用哪個層次的技術,不是一個單純的技術問題,要受到經濟的制約。在我們國家普遍采用高新技術是非常困難的,我們經常碰到環保和生態利益和經濟利益不完全一致。在這個取舍當中,經濟性就是非常關鍵的。目前在歐洲,特別是在德國、英國、法國,在所建立的生態建筑上,它是以高新技術為主體。在2000年健康建筑住宅會議曾提出過高生態就是高技術的口號,所以這是在戰略基礎上建造生態的建筑。目前在我們國內把整個生態技術發展建立在高新技術的基礎上比較困難,一個是經濟發展水平,另外一個是技術和材料不太完善。

第二要因地制宜的原則,各個地方的氣候不一樣,自然資源不一樣,在選擇生態建筑,選擇什么樣的技術,應該根據自己的條件和特點來進行。我國北方地區主要冬季采暖,能源消耗非常大,對自然環境污染非常嚴重,首先要解決采暖問題。我國南方比較炎熱、潮濕,通風、降溫是夏季的主要問題,在南方生態建筑設計當中注重遮陽和自然通風,降低夏天的空調的能源消耗。

設計是實現生態建筑的基本技術策略

從一定意義上講,生態建筑是一個宏觀的概念,在考慮材料再利用,新能源開發等很多問題上都不應該停留在個體建筑這個尺度上,應該把它放到整個城市或者一個區域內通盤考慮,也可以把生態建筑認為是一個技術的集成體,許多技術問題,比如能源優化問題、污水處理問題,太陽能的采用和處理問題,并不是建筑專業范圍內的問題,需要建筑師和各個專業的工程師共同合作。從技術層面上來講,首先規劃選址合理,減少環境污染,資源高效循環利用,降低能源消耗,采用太陽能、風能等等。從過程上來講,提高建筑的保溫隔熱性能,實現建筑防曬,自然采光照明等,這是生態建筑采用基本的技術策略。

建筑通風是生態建筑普遍采用的比較成熟的技術,自然通風應該取代機械通風和空調制冷,一方面可以不消耗能源而降溫除濕,另一方面提供新鮮的自然空氣,有利于人的健康。

亚洲精品无码久久久久久久性色,淫荡人妻一区二区三区在线视频,精品一级片高清无码,国产一区中文字幕无码
天堂精品一区在线 | 婷婷色五月综合激情六月导航 | 亚洲欧洲日韩中文字幕 | 亚洲精品亚洲人成在线 | 亚洲AV日韩综合一区尤物 | 漂亮人妇中出中文字幕在线 |